初高中化学衔接毕业论文(合集3篇)
如果让即将升学的初三学生顺利度过初高中的衔接阶段,是教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下面是由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毕业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高中化学衔接毕业论文(1)
一、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继承和衔接
1.九年级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同素异形体;(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级教材的第五章,在讲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高一年级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化学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地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化学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①九年级化学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化学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九年级化学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化学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由上可知,高一化学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化学更为完善、更为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继承。(l)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化学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化学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是从“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新课标。教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要研究新课标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教学内容及订出教学计划,使得所教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另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志向。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学生受家长、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数学生有了一定的理想和抱负,作为一名教师,正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仔细观察学生行为,了解学生性格特征。第三,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对脑子灵、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其难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开发学生智力。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始。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的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种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的具体指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以上有关高一化学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初高中化学衔接毕业论文(2)
高一新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知识容量、内容体系各方面都存在一个从量到质的飞跃,产生了化学学习上的不适应,由此带来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
一、初高中教材的对比分析
初中化学课程是糅合在自然科学内容中,教学对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常识性介绍,并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相联系,图文并茂,可看性强,并设立了很多探究性内容,在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上更易被学生接受。但由于初中化学内容的局限性,使化学知识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一个点或很少一部分,知识间联系少。而这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教材中一开始就直接提到要直接应用的知识。高中教材站在了高起点,而初中教材没有为这个高起点搭起必要的基础。我校使用的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一册内容就集中了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课本设计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去认识掌握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促使学生碰到问题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都是科学的方法。在新生还不具备化学思维去看清问题的时候,高密度、大容量的知识会使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在高一阶段为赶教学进度,学生根本没有实验的时间,也就没有机会体会到化学实验探究带来的成功感。相反由于所学知识内容太多、容量太大,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不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而失去了学习化学兴趣,这真是适得其反了。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1、高一新生化学认知问题按照教学安排,开学后我们先对新生进行化学摸底测验,通过对学生答卷情况分析,主要暴露出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化学用语不规范。具体有不清楚一些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一些元素所呈现化合价不甚明了,进而体现在不能用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正确书写分子式。比如氯化银的化学式写成AgCI2;“氨”和“铵”区分不清等。第二,写化学方程式感到困难。有的没有配平方程式,不注明沉淀、气体符号,反应条件不清等是较为普遍现象,而且不能根据一些物质间的变化规律,从已知的反应物出发,写出生成物,也不会运用已学过的反应规律去判断一些物质间是否能反应。
这方面典型的错误有:Fe与HC1溶液反应结果生成F~C13;CO2通入C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等。第三,化学计算是最大难题。大部分学生面对化学计算题觉得无从下手,不会运用化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不能把题干中已知条件和数据建立起正确的定量关系或比例关系,计算题的解题过程没有计算格式和步骤。
2、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问题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因为所学内容简单,所教内容又少,课堂上对所教内容的反复次数多,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去练习,再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归纳,学生很容易掌握化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主动性上的欠缺和思维上的惰性、依赖性,不会对学习造成多大障碍。而进入高中课堂,所学知识内容一下子增多又密集,知识容量增大,教学安排又很紧凑,上课时学生稍有走神就会遗漏相关重要内容,且新生大多不习惯记课堂笔记,即使对教材中一些内容所作的拓展和补充,他们也只是听听过,不做必要的摘记或注脚,这样在课后对本堂课所教内容就有大量遗忘了。而现行的新教材文字又极其精练,学生极不可能通过课余自己看书达到弥补课堂听课和笔记的损失,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很多学生觉得没学到什么知识,产生消极情绪。
三、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对策
1、“循序渐进”,安排衔接教学教学中要有计划的补足初中教学中没有安排,而在高中化学中常需要应用的知识点和一些基本化学理论。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一是化学用语部分,要强调规范化,特别对一些常见元素化合价要交代清楚,以达到能正确书写分子式。二是整理归纳各类物质的基本性质,梳理各类物质问的转化关系,能根据一些反应规律,书写各类物质相互间基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适量的练习训练。三是在新生中特别薄弱的化学计算问题上,如溶解度与溶液百分比浓度的计算,运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过量问题计算,以及在具体计算时差量法、平均式量法等这部分初中化学没有涉及到的基本计算方法的运用。当然计算能力的提高并非短时间能达到,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时时渗透,重点抓三方面问题:第一,解决计算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二,解题的规范化;第三,计算方法的准确应用。主要落实在物质的量计算,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多步反应中找关系的计算,有关过量问题的计算等。通过时时渗透,长期练习,以提高基本计算能力。
2、培养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入学第一课讲解初高中化学内容的区别阐明学习方法的差异,如知识总量增加,学科逻辑性增强,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记忆力及信息迁移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因此要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常规,如:课前预习,上课专注听讲,做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做学习小结,独立完成作业,筛选习题中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或试卷中经典试题抄写在练习本上以建立错题本等。
3、注意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尽管教材编排内容多、容量大,但教学进度宁可慢些,要让学生适应高中化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另外在习题的选择上应自选、自排、自编习题,控制作业难度,使其能充分顾及大部分学生的解题感受,与高一新生能力相适应,并注意探究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的调整,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得生动、主动。
初高中化学衔接毕业论文(3)
在刚刚过去的半个学期本人发现“化学难学”是许多高一学生的感叹。大部分学不好的学生都表现为“老师讲的时候听得明白,上课认真做好了笔记,一旦自己做题还是没感觉,不会正确分析,成绩上不去”。高中一年级,是处于初、高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初高中教师缺少交流,初、高中化学教学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所以学生由初中到高中,从教材到教师的变化都会使他们适应不了,出现了“化学不容易学”的困境。要想使学生走出这一困境,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处理高中与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衔接。
一、加强学习研究,切实做好从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衔接工作
在我们县,2011届高一使用新课标新教材,而在初中则使用老大纲老教材,所以学生很不适应。
与原化学教学大纲相比,化学新课程无论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义务教育延伸与拓展阶段的高中化学教育,积极开展新旧化学课程的对比学习与研究活动,切实做好化学教学大纲到化学课程标准的衔接工作,是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改革的意图,确保高中化学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从传统化学教学大纲到现行化学课程标准在理念上有如下六个方面的转变:
项目 化学课程理念的转变
课程观 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观转变
课程目标 从过分强调掌握“双基”的化学课程向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化学课程转变
目标取向 从面向少数人的化学课程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转变
课程内容 从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化学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
课程实施 从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转变
课程评价 从注重学习结果和知识获得的化学课程向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关注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关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形成的化学课程转变
从以上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理念各方面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的研究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认真做好应对工作,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1、把初中简单的直观教学法继续应用到高中较深、较难的化学原理教学中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高中化学知识逻辑性和抽象性相对较强。这样看来,如何把化学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好,就是化学教师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有些知识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这就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例如,在讲解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 的标准时,列举生活中啤酒、火柴等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物质的同一属性;在感知1mol 粒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多大时,可以列举若将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水分子分给全世界的人口,每个人应分得多少。通过这些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
2、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引领作用
化学新课程从学科教育目标出发,对化学实验内容及实验方式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过去单独学生实验的编排方式,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区别。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地通过演示实验来训练某一项实验技能、验证某个化学知识,而是将实验融入整个化学课程的始终,体现了更强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和综合性。
三、着重培养兴趣,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根据高中化学知识的深度、抽象性等特点,教师应特别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碎”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教学过程中,可用联想、类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把表面庞杂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由点连线、由线串成面、织成网,以便进行有序贮存,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性质的内在规律性。科学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而受益终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大脑便能迅速地将知识块分解、选择、迁移、转换、重组,促进问题得以解决。
独立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自我表现,这种“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学生学习的信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因此,教师在出习题时切忌出难题来压学生,要让学生能从解题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个性心理特征
由于初、高中学习任务、要求的不同,势必引起学生的不同心理活动。苏联心理学家日列维托夫说:“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三种形态,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稳固的,而心理状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因此,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是可以捕捉和把握的,同时,又是可以矫正的。高一学生中常见的消极心理状态有以下几种:
①自我陶醉型。中考成绩较优,自认为可松一口气,不了解高中学习目标上的高要求而盲目乐观。碰壁后常常怨天尤人;
②自我放松型。认为自己的志向与化学无缘即所谓的将来选择文科,因此放松学习;
③自暴自弃型。考试不理想,产生畏、难、厌学心理,因此破罐破摔;
凡此等等心理状态,不加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初、高中衔接便成问题。因此,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坚持长期不懈地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正,开辟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环境。
总之,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