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汇总3篇】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下面是由读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二.说学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根据高中生的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实际,有的放矢。
三.说教法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在下次上课时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3.拓展升华
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4.当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5.布置作业
习题中相应作业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p#副标题#e#
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述、类比的方法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学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根据高中生的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实际,有的放矢。
三.说教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四. 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
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
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
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
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
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I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从教材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以及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知识的必备基础。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②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离子反应的条件
③ 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⑵ 过程和方法目标
归纳法:从电离的角度归纳出酸碱盐的概念
从离子反应的特征归纳出离子反应的条件
实验法:通过实验现象,揭示反应的本质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由表及里分析问题的习惯;善于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思维方法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和离子共存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和离子共存问题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仍然是形象思维能力占据主动地位,因此,直观、形象生动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①问题引导教学:以溶液导电的原因为问题的切入口,追踪问题的本质,解释疑惑; ② 实验探究法: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即通过实验来探究问题的本质; ③ 探究讨论、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问题 ④ 计算机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四.说学法
独立思考、分组探究、分析对比、归纳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①新课的导入:简单的回忆在初中讲过的溶液的导电实验,
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②引出问题,分组实验探究问题;
③分组讨论,探究问题的本质;
④教师总结:在学生学生积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电解质的概念和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最后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⑤师生小结;
⑥当堂检测,在做题的基础上检验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易错环节再次强调;
⑦课后作业。
展示氯化钠溶液导电实验装置,设问氯化钠溶液为什么能导电,如何证明氯化钠等导电的溶液中存在离子?通过让学生回忆初中导电性实验,引出教学内容,并解释氯化钠溶液导电原因是发生了电离,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离子,。由于氯化钠在水中电离是微观世界中的变化,我借助多媒体展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动画示意图,引导学生描述电离并定义电解质,然后通过练习掌握区别部分常见的物质是否是电解质比如氯化氢,二氧化碳等,并指出这其中是电解质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最后归纳总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划分。
因电解质溶于水后可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际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为下节课离子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明白离子反应的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这一事实。
第二课时
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 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做Na2SO4与KCl,BaCl2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写出
2-2+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和Ba
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
2.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NaOH,HCl的中和反应,和几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
3.最后有选择性的通过实验CuSO4和NaOH,Na2CO3和HCl的复分解反应,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巩固练习 理解内化
课题小结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