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及答案【合集13篇】

高考语文考试中,一定会有阅读题。那么对于小说类型的阅读题,你知道怎么做吗90%?下面是读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1)

牛筋老汉对春草说:妮,我说,你写。写得漂亮些。

大虎,你这一走,两年多没有回来。好几次想写封信给你,但是春妮不在。春妮不在,村里就没有识字的人了。秀兰、羊娃、小崽、天来、秋菊、高梁,他们都打工去了。你二叔、三叔、田哥,还有强子,也都打工去了。大虎,村子里只剩下了老头老太太,村子里快没人啦……大虎,听爹一句话,如果城里不好混,你就回来。我和你娘侍弄二十多亩地,老胳膊老腿的,老是顾不过来。你娘身体还不好,这几年,风湿病好像严重了。去年我和你娘又承包了十二亩果园,新栽的果树,疯长。明年就能挂果,如果年头好,应该能收入不少……大虎,本来我和你娘希望你能留在城里,可是前年你回来过年,垂头丧气的,脸色蜡黄,就知道你在城里没少受罪。大虎,你到底图城里什么呢?咱村里人到底图城里什么呢?住的不如咱农村的狗窝,吃的不如咱农村的狗食,空气比咱农村的茅坑都难闻,又像狗一样遭城里人的白眼,图什么呢?咱农村虽然还不富,但总还能吃得饱饭,穿得暖衣,再肯出把力气的话,很快就能在村里起几间大瓦房……大虎,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咱村都快成空村啦。地没有人种,房子没有人住,满山的野菜和蘑菇没人采,看着心痛啊!……大虎,你也不小了,不能再耽误了。如果你回来,老老实实守着家,守着我和你妈,娶个媳妇,生个娃,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挺好?春草娘前几天给春草介绍了一个小伙子,米家屯的,人长得虽然一般,可是有力气,能干活,家里五间大瓦房,早起了。你说,如果你回来,咱也起五间大瓦房,谁还敢小看咱?……大虎,爹的话,你考虑考虑,如果想回来,就提前回个信……大虎,信是我让春草写的,她向我保证,我怎么说,她怎么写,一个字都不会差……大虎,要麦收了,一天比一天热,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我和你娘都挺想你……

春草对牛筋老汉说:伯,我在写呢。你怎么说,我怎么写。

大虎,你这一走,两年多没有回来。好几次想写封信给你,可是你爹不告诉我地址。干你们那一行,风吹日晒,工作地点隔几个月一变,想给你写封信,也那么难。你走以后,秀兰、羊娃、小崽、天来、秋菊、高梁,他们都打工去了。大虎,村子里只剩下老头老太太,村子里快没有人啦……大虎,我不想呆在村子里,我也想跟你去打工。前几年,我爹身体不好,我得侍候他,走不开。去年,爹走了。爹走了,娘开始给我张罗对象。娘看上一个小伙子,米家屯的,人长得又矮又丑。不过他有力气,能干活,家里起了五间大瓦房。娘就是看上了大瓦房,才让别人给我张罗的。可是大虎,大瓦房有什么稀罕?我不喜欢他,更不想嫁给他……大虎,我知道你在城里没少受罪,可是没关系,你带上我,我可以帮你。帮你做饭,洗衣服,咱两个人,生活肯定会好得多。大虎,能和你在一起,哪怕住比狗窝还差的房子,吃比狗食还差的饭,哪怕遭城里人再多白眼,我也愿意……大虎,我一天都不想在农村呆了。每天一睁眼,干不完的农活。喂猪、放羊、拔草、浇水、打柴……大虎,城里多好啊!马路那么宽,楼房那么高,街道那么干净,就算到了晚上,外面也那么亮堂。……

大虎,你爹不让我知道你的地址,信写完了,他用浆糊封好,去邮局,让邮局里的人替他写信封。你爹不想让我缠着你,你爹一心一意,想让你回来。可是大虎,听我的,千万别回来,否则,一辈子困在穷山沟,咱俩都完了。大虎,你两年多不回来,肯定在城里过得不如意,没关系,咱俩还年轻,我不怕吃苦……大虎,如果你还在乎我,就给我回封信,把你的地址告诉我,我去找你。我一个人去找你,谁也不告诉……大虎,信是你爹让我写给你的,我向他保证,他怎么说,我怎么写,一个字都不会差。我骗了他,我没有办法……大虎,要收麦了,一天比一天热,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你爹你娘都挺想你,我更想你……大虎,我喜欢你……

(选自《天池》2013年第6期)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 这篇小说构思巧妙。全篇以“一封信”为依托,通过父亲对儿子的再三嘱咐、殷殷召唤,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与深情,情节看似平淡,却又耐人寻味。

B. 牛筋老汉人如其名,有牛筋的韧性,相信在农村也能勤劳致富。他对儿子在城里打工不理解,心疼农村地荒无人种,期望儿子能回乡安安稳稳过日子。

C. 尽管牛筋老汉瞧不起城里人的生活,认为城里的空气比农村的茅坑里都难闻,春草却觉得“城里多好啊!……汽车喷出的烟,真香”,这表现出春草单纯幼稚,并不了解城里人的真实生活状况,对城市生活有着不切实际的美化与幻想。

D. “信写完了,他用浆糊封好,让邮局里的人替他写信封”既反映了牛筋老汉对春草与儿子的感情持反对态度,也从侧面写出了老汉的牛脾气。

E.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通过语言、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17.试分析春草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4分)

18.小说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19.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其主题可作多种解读,请结合文本,对小说主题进行探究(不少于两种)。(8分)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2)

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老人便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栽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但老人才在小区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你做什么?”

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栽些菜。”

儿子说:“你以为这是乡下呀?”

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

儿子说:“我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你还回得去?”

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老人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我们乡下,能栽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我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的确,老人经常在乡下看见天上飞着鹰。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

老人叹起来了。

过后,老人还是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这样不开心,老人就出问题了,老人后来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老人似乎更老了,走路都不稳。儿子当然很急,每天都开导老人,老人就是开心不了。

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看到鹰,老人有些高兴,老人跟儿子说:“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

儿子说:“看到了。”

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我们乡下飞来的吧?”

儿子说,“大概是吧。”

那时候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

老人住的小区其实离河不远,老人为了看到鹰,第二天自己去河边了。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鹰了,不是一只,是好几只。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老人不走了,坐在路边的凳子上,一直抬头看着。

一个孩子,蹦蹦跳跳了过来。看见老人后,孩子停住了,孩子说:“爷爷,你在看什么呢?”

老人说:“看鹰在天上飞。”

孩子说:“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老人说:“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孩子说:“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

老人真去了河边,近了,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几个人也是老人,但他们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把像鹰的风筝放得跟真的一样。

老人后来走到了他们中间,老人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

一个老人说:“好多人都这么说。”

老人又说:“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

一个老人说:“你也能。”

老人说:“我也能?”

一个老人说:“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

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

那几个老人,教老人放,但老人还是不会。老人有些灰心了,几个老人安慰他:“慢慢来,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

老人点点头。

老人后来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老人开始走的很慢,慢慢地,老人就能走快了。再后,老人也能跑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开始了飞不起来,多放了几次,鹰就飞起来了。到后来,老人也可以让他的鹰在天上盘旋或往下俯冲。看着头顶上的鹰飞来飞去,老人觉得开心。

一天, 老人把鹰放飞在天上时,忽然来了几只真的鹰,几只鹰都是老人的鹰引来的。老人看见了那几只鹰,老人以为是同伴放的,但不是,他们还没开始放。那几个老人,也看见了几只真的鹰,他们跟老人说:“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

老人说:“是真的鹰吗?”

他们说:“是真的!”

老人说:“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

老人说着,笑了。笑着时,老人一颗心跟了鹰去,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8日 第13版)

9.“鹰”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0.结合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5分)

11.结合小说的内容,指出本文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刻画“老人”形象的意图是什么?(6分)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答案

(1)选D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选C.E不给分。

(2)①嗜茶如命。喝茶是六爷的早课,就连日子不好过了,他也渴盼能喝上一口茶。②淳朴善良,顾全大家。六爷用自己心爱的茶壶给全村人换来了救命的粮食,保全了大家的性命。③舍己救人。在茶肆当伙计时,曾冲入火海救出一家人。④不事张扬。他不愿意透露救人的细节,也不说出自己用茶壶换粮食一事。(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文章第八、九段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六爷喝茶的讲究和道理等内容,有助于塑造六爷“茶仙”的形象,突出其对茶的喜好程度。②这些内容具有文化色彩,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底蕴。(每点3分,共6分)

(4)示例一 以“茶仙”为标题更合适。①因为全文的主要人物是六爷,而六爷因为茶“起死回生”,这样更能突出人物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②“茶仙”更能突出六爷对茶的偏好,这样与文章中写六爷喜爱茶,弥留之际想要喝茶及最终因茶而“起死回生”等情节相照应。③“茶仙”使六爷具有神秘色彩,凸显其高尚大义,突出文章的主旨。示例二 以“茶壶”为标题更合适。①“茶壶”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用,小说围绕茶壶展开故事情节。②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全文围绕茶壶塑造了六爷、公社书记等形象,这些人物的特点通过茶壶得以体现。③揭示文章的主旨。本文借茶壶讴歌六爷大义无私的人性之美,从而引发人们对一些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不良社会现象的思考。

(答出观点1分,具体阐述每点2分,语言表达准确简洁1分。)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4)

自从退下来以后,老李处处感到不适应。

一下子失去了那种位高权重、前呼后拥的感觉,老李觉得似乎好像做了一场梦,他无法适应退休生活,便时不时地发一些无名火气,弄得周围人也不自在。特别是老伴,见他无端地摔这打那,可不像儿子媳妇那般迁就他,就和他别着干,这样让他尤其窝火,以前他在位子上的时候,老伴可是没见这样。他当然忘了以前他也不是这样啊。

面对种种的不适应,老李当然不会检讨自己。他当了大半辈子领导,虽然每年单位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他都会带头作检讨,但那都是秘书写好稿子,内容主要还是讲成绩的。真正说到自身缺点的时候,也无外乎是重视学习不够,调查研究不够,批评人不讲方式,工作有时有急躁情绪等;至于讲到廉洁问题时,无外乎是有公车私用现象,超标准接待现象,有时有请吃和吃请现象等;都是些大家心照不宣,似乎约定俗成的东西,真正的问题哪里会去触及呢。

老李既然不会拿自己说事,就拿周围的人说事。他挑老伴的错,挑儿子的错,挑儿媳的错,当然不能再挑下属的错。因为他不上班了,也没有下属让他来挑错了。他整日里闷闷不乐,错误的把这一切都归为世态炎凉,人走茶凉的缘故。

老李虽然在位时架子大,脾气大,但是为人处世还比较讲原则,能够守住底线,这也算他难能可贵的地方。所以能够平安降落,安然退休。

可老李终归还是有点心理不平衡。特别是想到市委周书记经常人前背后炫耀他那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而且还给儿子买了一套大房子的时候,就联想起自己竟然没能给儿子找到一份好工作,让儿子大学毕业后只能进入一家私企,而且在儿子想在省城买套房子时,自己竟然拿不出多少钱的事,这种不平衡感就更加强烈。他甚至有点后悔没有在位时捞上一把,心里隐隐生出一点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懊恼。

久而久之老李便被憋出病来。

老李住进了老干部病房。老干部病房是整个市中心医院条件最好的地方,这里的医生护士知道他是以前市里鼎鼎有名的李副市长,对他的态度都很客气,每次为他诊疗的时候都还“李市长,李市长”的叫着,这让他心里多少有点安慰。可自从对门来了一位特殊的病号后,他的心理平衡又很快被打破了。

对面住进的是市委周书记,因为他早就风闻这位周书记贪财好色,官声很坏;所以尽管比着他有时心里不太平衡,但在位时还是刻意回避着和这位同事打交道。老李自认为还算是一位清官,做人也比较刚正,和周书记不是一路人。自然,对面的周书记对他也不感冒。

果然不出老李所料,自从周书记住进老干部病房后,整个老干部病房都热闹起来,市直单位和县里的头头脑脑们络绎不绝的前来看望周书记,闹得老李不得安宁,又怕别人走错门,最后吓得连门都不敢打开了。这些人来的时候都是两手空空,稍作停留就离去,但老李知道他们没有一个人是空手的。

老李在竭力躲避这一切,没事的时候就看电视,他依然习惯看新闻联播。也许是他平常没太注意的原因,近段却隔三差五地看到电视报导,某某省部级领导因严重违纪被中央纪委查处。屈指算来,自从党的召开以后,已经先后有李春城,郭永祥,蒋洁敏,李铁男,李东生等十六七位省部级领导被查处了,他心里突然有了一个不祥的念头。这个念头一出现,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对面的病房里,依然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老李的心里却不再像往常那样烦躁,倒有了一种安静的感觉。

对面的周书记住了半个月便出院了,老干部病房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又过了一段日子,老李突然在本市新闻中看到了一条爆炸性信息,市委、政法委书记周某某,因涉嫌严重违纪,被纪检部门立案查处。看了这条新闻,老李一点也没有意外的感觉,相反积压在他心头日久的可怕的念头倒一下子放下了。

老李关掉电视,长出了一口气,他起身打开病房的窗户,一阵冷风吹进来,让他感觉到格外的清醒,他看着窗外,严寒之下的大院里,那些杨树都已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而那一棵棵塔松却还依然常青,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老李突然觉得自己内心很满足,自己到了晚年,有个头疼发烧的,能待在老干部病房里安心养病,这是何等幸福的事情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的标题是“老干部病房”,但小说前七段内容均与老干部病房无关,这几段内容有点游离标题,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B.老李退休后失去了那种位高权重、前呼后拥的感觉,看什么都不顺眼,周围的人也越发不能容忍他,老伴儿总爱和他对着干。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在叙事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眼前。

D.老李虽然在位时架子和脾气都大,但是为人处世很讲原则,守道德,并常做自我批评,所以他能够安然退休。

E.小说故事情节较简单,但布局精巧,耐人寻味,作者通过写老李在干部病房的见闻感受,寄寓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2)小说中老李的心理变化极为复杂,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老李的心理变化过程。

(3)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老干部病房”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5)

月饼方的?想不通。也想不通怎么就比我们曾经那些圆的贵。付钱时,手指头乱了。

说好在我住处聚。合住的美国女友玛雅一般午夜前从不归宿。我的屋有晾台,可以“举头望明月”。下午太阳还在,我就把晾台收拾出来了。原先大半面积堆着玛雅大大小小十几个纸盒,里面装着从童年情人卡到非洲椰子壳等什锦垃圾。我感慨:晾台真像个垃圾场啊。她壮实的大脸蛋一唬:“你怎么能说我的感情是垃圾呢?”后来我多次请她把她的“感情”哪怕叠叠整齐,别让我一上晾台就像工兵探地雷。她总说:“我会的,下个周末。”半年住下来,她的周末一般花在睡觉上。

五点的样子,摆开小折叠桌,中央插了一大蓬紫百合。花一点不鲜,玛雅从她上班的超级市场隔三差五地带回这类“老花”。月光下,花多老都是花。午夜前 我得把花搁回原处。玛雅的东西一般碰碰就会碰出后果来。她订的报搁在餐桌上,有回我闲,翻了翻。她很快问我:“下月订报费,你分担一半怎么样?”我说好啊。但那个“好啊!”是甩出去的。同时想,她那么公道,你不快活在哪里?她生日你送她两只象牙球耳坠又不是储蓄,养得出利息,容你慢慢往回支。又一回她带回只小猫咪,我没比她少抱。她给了我一张账单,上面的八十元是猫打预防针和健康检查的费用。这钱我绝对赖不掉。

电话铃又响了。一听文倩声音我就知道她来不了了。她的大律师丈夫又揍了她。问是问不出实话的。她一贯珠光宝气,一贯富富态态,一贯对脸上身上可疑的青色紫色甜甜、淡淡地扯谎。到七点,几乎所有人都来电话,取消了聚会计划。我抓起电话,打给喔喔,说所有穷孩子都变了卦,整个聚会取消了。喔喔是北京人, 发不准自己那辆老“Volvo”的音,发成喔喔,大家都改叫他喔喔。

“我……都买好烧鹅啦!刚从唐人街回来,还热的!”喔喔那边喊冤一样喊。

“你留着慢慢吃,省一星期鸡蛋钱。”我说。喔喔在读物理博士,靠奖学金买房子置地娶老婆,每天只吃一打鸡蛋,早中晚各四个,一天一块钱。问他什么滋味,他答:“我变了十几种吃法:炸、烹、煮、蒸、腌、卤……后来就不费事了,怎么变都无所谓,反正不是吃着都像鸡屎吗?”

“这怎么行这怎么行!”喔喔的意思是大伙儿的不守信对他打击过大。“你怎么办你怎么办?”一旦失望过度,喔喔就把一句话说两遍,出来一种捶胸顿足的节奏。

“我?我头疼,低烧七天了。”半点谎也没有。要舍得买医疗保险,我肯定娇嫩得多。喔喔马上问我要不要阿斯匹林。我回答我有的就是阿斯匹林。

“你不会哭吧?……”

我笑起来:“你别哭就行!”

搁掉电话,心死了,没人来了。我劝自己想开些,不聚也好,明一早还要早起打工。我自己坐在晾台上,眼瞪着空空一片天。心空得回声四起。就要去睡时,玛雅回来了。她的早归不知怎的将我激动的心引得酸胀酸胀的。我把中国这个古老的节日形容得又诗意又神秘,用穷了我的英文辞汇。说起月亮里私奔的嫦娥、捣药的玉兔、伐桂的吴刚。玛雅忙问:“嫦娥和吴刚怎么样了呢,后来?还有那个兔子?”兔子在美国人看是性爱、繁殖的暗示。我赶紧说他们没怎么样。一男一女中间还有个兔子却谁和谁都不挨,这故事劲儿在哪儿?她满口“喔,真的呀。”脸上的情绪却沉了底。当她看见她的东西被齐齐叠在一边,立即要哭了,她一个个纸盒数上去,发现都在,神经质消掉不少。

她很给面子地终于坐在了桌子对面。我们吃月饼。我开始讲起月饼,讲起有关月亮的所有中国古典诗词;李白、李煜、东坡。玛雅很顾吃相,咀嚼时从不开口,只好对我罕见的滔滔不绝挑眉瞪眼地赞叹。

“这月饼的卡洛里一定很高吧?”玛雅打断我,她已吃完两个。她像计算钱一样精确地计算卡洛里,可仍是吃下去,胖下去。

我说不高不高。心想,管它呢,反正明年我不会再哄你吃了。

我还是讲月亮。我说中秋节所引起的情绪是最浪漫的,比如思乡、相思、念故土故人。我不时去看天,希望向玛雅证实,八月十五这天的月亮的确比平时大许多,圆许多;有点暖色的粉红或鹅黄。然而一片空空的天。玛雅似乎很感动地听着。紫百合在我们之间散着淡淡的腐臭。

玛雅决定不再等我们中国人的浪漫月亮。我多想再留留她。站起时她开口了。

“对了,你总是很欣赏我带回的花。以后我们分担买花的钱,怎么样?”

我没说话。她从来没有不公道过啊。我以为我征服了一颗心。也许我征服了,但公道归公道。

她走了,我独坐、闷坐、枯坐。头生疼生疼。摹地扭脸,天中央竟有了月亮。我看它一会儿,想它从哪里来。一定不是我故土的它,一定不是我的父母十几小时前看到过的它。它很圆很圆,像一枚阿斯匹灵大药片。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朋友们在中秋节的缺场,导致聚会的取消,让我和喔喔充满了失落,而玛雅的早归让我本来就低落的心情更加糟糕了。

B.喔喔在国外读物理博士,他基本每天都是吃十二个鸡蛋,为的是节省开销,然后凭借奖学金买房子置地和结婚。

C.月亮里的嫦娥与吴刚被“我”说得诗意神秘又浪漫,而玛雅却对他们没有出现爱情而扫兴,这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D.玛雅吃月饼时特顾吃相,咀嚼时就不开口说话,但听“我”滔滔不绝地讲话时,她还是由衷地挑眉瞪眼地表示赞叹。

E.面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玛雅的离开,加之“我”因思念故土故人的“独坐、闷坐、枯坐”,我感到头越加生疼了。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写月亮的句子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4)本文为什么以“方月饼”为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答案

(1)BE(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D给1分,选A.C不给分。)

(2)①“我”是一个身处国外却带有中国浓厚传统文化和思想意识的人。②节俭、坚强而乐观:买月饼时会因为贵而手指头发乱,甚至舍不得买医疗保险;但在低烧七天而头疼时还在笑,而且安慰别的朋友。③谨慎、公道而随和:“我”插上室友的紫百合会记得午夜前把花搁回原处不惹事;虽然不情愿但也不拒绝室友提出分担订报、买花的费用等。(每点2分)

(3)①从情节上看,照应上文没有月亮,首尾呼应。②烘托人物心情。用圆月反衬自己的失落心情。③暗示主题:国外的月亮虽圆,却多了“阿斯匹林大药片”的理性和西方味道,不能安慰自己的乡愁,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④以景作结,可以造成韵味悠长,引人思索回味的效果,令人反思故事的主题并回味其中的情感韵味。(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4)①题目意象新鲜,独具悬念和吸引力,容易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②引出中国传统的中秋节这一极有文化内涵的特殊节日。③“方月饼”是整个故事的触发点。④“方月饼”象征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夹杂着复杂的情感。(每点2分)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答案

16.B.D.

解说:A.一封信不仅承载着牛筋老汉的亲情,也承载着春草的爱情。C.“单纯幼稚、不切实际的美化、幻想”错。E.无神态描写。

17.①孝敬、懂事。之所以没进城打工,是为了侍候生病的爹。②敢于追求爱情、追求幸福。(或痴情执著)。不顾长辈的反对以及母亲对她婚事的安排,不贪慕物质条件,对大虎一往情深。③不甘心命运安排,敢于抗争。她不甘心一辈子呆在农村,也不赞成大虎回乡,愿意同大虎一道在城市打拼。④机敏、聪明、狡黠。虽保证“他怎么说,我就怎么写”,却借代笔写信之机倾吐内心,显出了小姑娘的聪明与狡黠。

18.①语言质朴,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②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彰显人物性格。③看似重复啰嗦,实则对比强烈。④采用第二人称,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读来具有亲切感(结合具体语句举例分析略。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4分)

19.①亲情、爱情的交响曲。既表现了牛筋老汉对儿子的亲情,也展现了春草对大虎的爱情。“前年你过年回来,垂头丧气的,脸色蜡黄,就知道你在城里没少受罪”、“ 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我和你娘都挺想你……”都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想念。“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你爹你娘都挺想你,我更想你……大虎,我喜欢你……”则表明了春草炽热的爱。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8)

那年皖北一带大旱,那可是百年未遇的大旱,老天爷六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河床干裂成一块块的。田地里看不到一点绿色,到处扬着飞尘,整个世界在白晃晃的毒日下淡成一片模糊。荡在蛤蟆村人的头顶上死亡的气息稠得像雾。吃尸的乌鸦像云一样在村子上空飞来飞去,乌鸦血红色的嘎叫声让村人的目光变得青紫。

村长敲响了村头古槐树下的钟,干裂的钟声如玻璃一样在村人的心上划过。

村人都来到槐树下。

往年绿意葱茂的槐树如今光秃秃的,槐树叶子早让村人吃光了,但槐树又冒出淡淡的绿。

村长看着或坐或躺在槐树下零乱一片的村人,眼里就酸辣了。村长把酸辣咽回肚里去,说,我们不能等死,蛤蟆村不能绝,还是去外逃荒吧,熬过这荒景,就回。村长的话让村人的脸灰黑一片。

第三天,就有拖儿带女的村人拿着棍端着碗出了村。他们走得很慢很慢,两条腿似有千斤重,挪不开。女人的嘶哭声震得头顶上的槐树枝摇摇晃晃。男人不哭,紫黑色的泪水汪洋了他们凄凉的脸。

几天后,村里的房子大都空了。没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土根和槐花不属于老弱病残却没走。槐花已怀了六个月身孕,土根说,赤地千里,往哪儿走?死在外面还不如死在家里。

但根本弄不到东西吃,土根只能吃红土,把那红土晒干,捏成粉,然后配一点晒干的槐叶、野草,煮成糊,闭了眼睛往肚里灌。吃了三天,土根拉不出来,肚子却涨得痛极。槐花说,再也不能吃红土了,吃多了会涨死。土根说,吃什么呢?能吃的树叶已吃完了,野草也吃完了……有了,树皮可以吃。土根就拿了刀剥槐树皮。

这样又熬过了一个月。

槐花说,再熬不下去了,你别管我,还是走吧。走了,或许可以活下来。槐花说这话时,泪水血淋淋地汪在眼里。“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土根把槐花揽进怀里说,泪水也一滴一滴地砸在槐花头上。槐花说,可怜了肚里的娃儿,他还未看一看这天、这地、这山、这水,也未看我们一眼,就……

槐花青一块紫一块的哭声鞭子一样抽打着土根的心。土根求道,别哭了,别哭了,我的心在滴血呢。土根劝槐花别哭,自己却哭了。后来两人索性抱成一团,哭了个天昏地暗。

这时传来踢门声,土根忙抹了泪,开了门,进来的是村长。村长说,你们吃了啥好吃的东西,还有精神哭?

土根看到村长手里拿着一根玉米,土根的目光就绿了,绿色的涎水也淌下来了。村长说,这玉米是给你的。原本我留着做种子,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村里没走的人每户给一根。土根接过玉米,恨不得一口吃了。但土根把涎水又吞回肚里了,他一口也没舍得吃。槐花说,不到真饿死的份上,我们不吃这个玉米。

十几天又熬过去了。

土根说,留在村里的人只剩下我们俩人了,我们也要死了,还是把那根玉米煮了吧。槐花说,我就煮了。槐花从罐里拿出那根玉米,玉米的香味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缝隙也没有,土根贪婪地吸着这香味。土根说,这样死了也值。槐花说,我去外面看看有没有一点野菜野草什么的。槐花说着出了门。槐花并没有去寻野菜野草,槐花只是想把那整根玉米让给土根吃。或许土根吃了那根玉米,能多熬两天,到时一下雨,满山的野菜野草不就出土了?槐叶不就长出来了?那土根不就可以活下来了?槐花这样想着,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此时的土根也这样想。

土根也出了门,也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第二天就下雨了,瓢泼样的大雨一连下了两天两夜,土根那茅草屋也倒了。

后来,出外逃荒的村人断断续续回蛤蟆村了。蛤蟆村原来有五十多户人家,经过这次干旱,现在只剩下八户了。

那八户人回村后才发现他们没种子了,都叹着气说,这是天意,蛤蟆村命该绝。有人说,再在村人家里找找,算不定能找到种子。

就有村人在土根倒塌的房子里发现了几株玉米苗。

一声欢呼,所有的村人都来了。都围着玉米苗跪下了,亮晃晃的泪水掩盖不了他们的激动。蛤蟆村有救了,蛤蟆村有救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黄灿灿的日头一样,落满了村里的沟沟壑壑。

他们又都抱成一团疯了样的大哭。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

(摘自《当代小小说集萃》,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对村长形象的塑造不多费笔墨,寥寥数语之下,一个善良、负责甚至带有点苦中作乐幽默感的村长形象跃然纸上。

B.蛤蟆村除了老弱病残以外的村民在前所未有的旱灾面前都出去逃荒了,而土根夫妇最终没有逃荒的根本原因是对家乡眷恋深沉。

C.本文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等艺术手法,叙述了一个情节跌宕、感人至深的故事,叙事手法新颖独特,主题具有教益。

D.“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抒发了村人绝处逢生喜极而泣的情感,以此作结戛然而止,这是典型的“留白”式结尾。

E.本文语言独具特点:一方面是符合人物形象的带有口语性质的通俗语言,另一方面是作者叙述时凝练精致的文学性语言。

7.请简述小说前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8.本文的主人公是土根夫妇,可不可以将标题“一根玉米”改为“患难夫妻”?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练习很有帮助哦,想进一步攻克高中其他课程不妨多听一些名师主讲课程,高分等你拿!(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体验学习哦!!!)

猜你感兴趣:

1.

2.

3.

4.

5.

6.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答案

9.(4分)要点:①鹰从题目到结尾贯穿小说始终,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小说情节变化发展的线索)(1分);②“鹰”的有或无影响着老人身心的状态,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1分);③鹰(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姿态,寄托了老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追求(象征着老人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2分)。

10.①老人代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迫改变自己所悉的生活的普通人(2分)

②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他们原有的自由自在的生活(1分),

③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苦闷和失落,他们深深地眷恋着乡村的生活,努力在城市中寻找、追求着他们所习惯的自由自在的生活(2分)。

11.(1)小说的开头,描写了老人与儿子之间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和事。(3分)

(2)写作意图:通过描写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状态,寄寓了作者对时代变革中的普通人的人文关怀(2分)。作者描写这一类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也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引发了读者的思考。(1分)。(意思对即可)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11)

六爷要走了。

六爷闭着眼,气若游丝,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

家人问六爷有什么愿想,六爷不吭声。邻居回家找个菜团子,六爷不张口,只是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别人不明白,儿子知道,六爷是想喝杯茶。

吃的都没着落,到哪里去弄茶呢?

茶曾经是六爷的早课。每天早上,六爷天不明就起来,洒扫庭院,收拾利落,又去村边水井挑来第一桶水,然后用平时攒的硬柴,把水烧到滚开,把壶烫了,茶泡上,坐那,眼睛半睁半闭地品味。那浓浓的香气醉人心脾,六爷笑得那么醉心。经过茶水的滋润,一天下来,六爷眉眼间说不出的精神,仿佛每个毛孔都透着舒服,精气神那叫一个足。

六爷喝茶的讲究,在村里出了名,十里八乡能挂上号。据说早年六爷曾在南方一个茶肆当伙计,学了一套茶经。在那期间,还进火海救了一家人的命,那家主人听说他是茶楼的伙计,二话没说,就把家传的茶具送给了他。

那套茶具,据说是景德镇的瓷。问及细节,六爷总是闭口不言。六爷以茶论道,以茶交友,每天都要给壶里加满茶水,说是养壶。曾有人出高价要买,六爷坚决不卖。

六爷在茶上做足了功夫。喝茶的器具从不让人动,请谁坐下品一口,那是天大的面子。不管五冬六夏,六爷总要用从井里新挑来的第一桶水,用陶制泥壶烧水,烧火的柴禾也有讲究,要硬,就是要用那有硬度的结实的干柴,绝不能用麦秸、稻草之类,叫什么一新,二陶,三硬气,四匀,五咂。水是新挑的,用陶制的泥壶,柴要用结实的,火不大不小匀和,小口小口地咂品。喝茶从不喝头遍,说是去苦头;喝时只倒大半杯,说是人生不可太满;茶是品的,不能狼吞虎咽的。那回村长娶儿媳妇,想要借六爷那套茶壶长长脸,六爷坚决不答应。

六爷以茶论道,以茶喻人,讲陆羽的《茶经》,讲许多庄家人未听过的新名字,还讲一些庄稼人半懂不懂的诗,如“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贵从活火发新泉,活水还须活水烹。”总是一套一套的。

六爷成了权威,谁家买了茶,总要请六爷去品上一品,只要六爷轻轻点上一点,那是莫大的欣慰。

公社新来了一位书记,早听说这样一位茶仙,带了上好的龙井,六爷小心拿出那套茶具。书记一看那茶具,眼睛立刻直了。不久有人上门试探六爷,要出高价买那茶壶,六爷知道是书记派来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然而,渐渐六爷的头就摇不动了:村里的烟囱大多不冒烟了,六爷依旧黎明即起,然而茶没了,少了精神不说,身上也有些浮肿,村里一片饿声。听说上级拨下一批救命的粮食。一天,六爷揣着那宝贝出了门。

第二天,公社杨干事亲自来村里每人发了十斤口粮,古夷村破天荒又有了烟囱生烟,人的排泄物中又有了粮食气味。

是谁这么大的面子让公社这么开恩?村干部往自己身上揽功,人们不信,都饿出好几条人命了,有那本事,早去要了。有人传说书记得了六爷的宝贝,这才开恩。

六爷到底病倒了。儿子知道是少了茶水的滋润,可树皮都掺了粮食吃了,哪来的钱去买茶?

与六爷同嗜好的八爷端着茶壶来了:老伙计,我就知道是你,一把茶壶,帮助全村人过了一道坎!他吩咐六爷儿子:烧点热水倒进去,这壶养出了茶仙,没茶照样有茶水味。

六爷闻到茶味,眼里有了少许精神,像当年品茶一样,轻轻地点头……

门外有人进来,是公社书记!书记附在六爷耳边轻轻说些什么,又拿出一样东西:正是六爷那把茶壶!书记说:“这宝贝就是当年我父亲送您的,见他成天念叨,我就一心想找回这宝贝,没想到父亲见到茶壶,把我狠狠训了一通,逼着我来归还您,要不是年龄大了,他一定亲自来见您,这不,他老人家托我捎给您的茶叶。”

六爷一下来了精神,等烧好的开水泡上书记带来的新茶,六爷品了一口,仿佛换了个人似的,一下来了精神。

六爷从鬼门关上走一遭回来,活得比原来还要精神。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首段“六爷要走了”,一共有五个字,简单醒目,同时也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一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六爷命悬一线的情形。

C.六爷是村中品茶的权威,买了茶的人家,如果请六爷去品后得到六爷的认可,对六爷来讲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

D.文章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六爷“起死回生”,是出人意料的,但从文章相关内容的介绍中不难看出,茶是六爷的生命支柱,六爷“起死回生”又在情理之中。

E.全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介绍六爷临终之时想要喝茶,然后再回忆他对茶的挚爱,情节曲折,富有韵味。

(2)六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文章第八、九段介绍六爷喝茶的讲究和道理等内容,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标题是“茶仙”,有人认为本文以“茶壶”为标题更合适。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答案

6.AE

7.①交代了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小说张本;②前两段描写了因干旱带来的末日景象,渲染了悲苦绝望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③坏境的恶劣艰苦衬托了人性之美。(共4分,答出任两点即可)

8.第一种观点——可以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1分)

①土根和槐花这对患难夫妇是小说的主角,贯穿全文始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2分)②“患难夫妇”也暗示了小说主旨,即在患难的情节中展现出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有利于作品主旨的提炼。(2分)

第二种观点——不能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1分)

①“一根玉米”是全文最大的矛盾冲突,同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2分)②“一根玉米”以小见大,内涵丰富,“一根玉米”见证了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也寓指“希望”。(2分)(如果从其他角度来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以上就是读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答案

(1)CE(答C给2分,答E给3分,答B给1分。)

(2)①老李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感到不适应,整日里闷闷不乐;②虽然是安然退休,却生出一点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懊恼;③住进老干部病房,医生护士的客气态度和热情称呼,让他心里有点安慰;④市委周书记住进干部病房后,他的心理平衡被打破;⑤看新闻联播心里产生一个不祥的念头后,有一种安静的感觉;⑥听到市委周书记被纪检部门立案查处的消息时,为自己老年能安心养病而满足。(每点1分,共6分)

(3)①从情节上看,这段景物描写促使了老李心理的改变。一阵冷风使老李清醒,落尽了叶子的杨树和严冬里依然长青的塔松给了他人生的启迪,他的心理由此发生了转变,心情释然,内心满足,感觉到了人生真正的幸福。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杨树落尽了叶子,象征着周书记的落马。塔松依然长青,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象征了老李能守住原则的品质。

③从主题表达看,这段景物描写富有象征意义,暗示了小说主题。落尽了叶子的杨树与依然“长青”的塔松形成了对比,暗示了小说主题,提醒官员们要坚守原则,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每点2分)

(4)答案示例:①从情节上看,小说情节是围绕“老干部病房”展开的,“老干部病房” 是人物活动的环境。小说写退休后的老李因心理不平衡而生病住进“老干部病房”,在“老干部病房”,老李才遇见了周书记,在医院目睹了周书记的风光而心理又不平衡,直至周书记被立案查处,老李才感到自己生活的满足,这些情节都与“老干部病房”有关。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明。作者通过写老李在“老干部病房”的经历和见闻,展现了老李由“安慰”“不平静”到“安静”“满足”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现了老李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也通过老李在“老干部病房”的见闻表现了周书记的腐败。

③从主题思想上看,作者借“老干部病房”反映了社会现实,揭示了小说主题。小说中老李与周书记形成对比,通过写这两个人物住进“老干部病房”的情况,讽刺批评那些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的官员以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提醒官员们要坚守原则,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下一页更多精彩“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及答案”#p#副标题#e#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热点

【高三语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