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二学习方法>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全攻略(推荐3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都有哪些呢?接下来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全攻略,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全攻略(1)

《小石潭记》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 文言词语

1. 词类活用

【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2.常规词语

【篁竹】竹林。【珮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凉。【以为】作为。【卷】弯曲。【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差】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逝】去,离开。【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互】参差不齐。【源】源头。【环合】环绕。【寂寥】静寂。【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跟从。

二、阅读探究

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⑵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⑵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侧面衬托水的清。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 闻水声,如鸣珮环。 ②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 似与游者相乐。

比喻:① 闻水声,如鸣佩环。

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发现小石潭 → 潭中景物 → 小溪源流 → 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水→石→树→鱼)(溪身→岸势) (气氛→感受)

1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三、迁移拓展

19.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看过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全攻略的还看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全攻略(2)

《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三、一词多义

归:①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家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乐:①山水之乐 乐趣,名词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欢乐,动词

③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为“以……为乐”;后为“乐趣”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繁茂,

谓:①太守自谓 称谓 ②太守谓谁 是

而: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而”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而”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朝而往,暮而归 “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溪深而鱼肥 “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而”表示转折关系,却。

四、重点词语解释

1、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2、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3、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4、临于泉上者:靠近。

5、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洌,清。

6、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7、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8、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

9、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10、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也都秀美而茂盛。

11、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意:情趣。

1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1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4、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15、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

16、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17、辄:就

18、弈者胜:下棋

19、太守谓谁:为,是。

20、蔚然:茂盛的样子。

21、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

22、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

23、苍颜:脸色苍老。

24、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25、水落石出:水落下去了,石头露出来。现代文里常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26、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五、理解性默写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2、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13、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六、重点语句翻译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6、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p#副标题#e#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1、翻译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2、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七、本文的构思如下:

一、先交待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

①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

②命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山水之乐

二、再观赏醉翁亭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乐趣。

①景:朝→暮;变化无穷;春→冬,景色各异。

②赏景:朝往暮归,其乐无穷。

③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

三、绘“与民同乐图”

滁人游:兴高采烈,生活富足

太守宴:众人动手,就地取材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

太守醉: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四、最终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①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山间夕照全景)

②点明主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醉”“乐”统一)

八、具体问题:

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3、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5、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其余三幅俱是陪衬,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与民同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8、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9、“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10、第③段写了哪些人?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写了滁人(游人)、太守、众宾。他们共同的心情是“乐”。

11、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2、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九、开放性试题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都不把自己的得失放在首位,而是把百姓的苦乐放在心头。

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全攻略(3)

《岳阳楼记》

一、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日光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端着。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二、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三、复习题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5、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7、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8、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9、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10、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答:浮光跃金。

12、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答:静影沉璧。

13、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14、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15、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16、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17、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18、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9、“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20、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1、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3、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热点

【八年级语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