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知识百科

如果司马昭被杀【合集14篇】

篇1:司马昭当皇帝了吗?大权在握的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称帝?

司马昭身为司马懿的儿子,对曹魏大权更是进行了全力的把控,司马家族并没有因为司马懿的死就这样陨灭,相反更加强大,强大到已经掌控了曹魏政权,司马昭对于皇帝的位置,是有能力又有野心。然而最终,司马昭还是没有称帝,而是在他死后被称帝的儿子司马炎追谥为晋文帝。为什么司马昭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没有称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是一句流传度很广的话,说这句话的人,就是三国时期被司马昭夺去大权,形同傀儡的曹髦。虽然曹髦当过皇帝,但是在他死后却被褫夺皇帝封号,因此其在位期间的年号均为高贵乡公某年,提到他的时候也不会说“某某帝”,而只是说“高贵乡公”。

野心一旦膨胀,就很难再消逝下去,司马昭萌生了想要当皇帝的心思,曹魏大权在握,除了身份,司马昭俨然就已经是曹魏的皇帝了。曹髦一天比一天不安,终于,他再也难以忍受这样的折磨,他找来几位大臣,说出了流传至今的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想要先下手为强。

只是可惜,曹髦除了一腔热血,哪里接触过这些谋杀的举措,尽管气势汹汹,但是被中护军贾充拦下,再加上贾充的指示,成济直接就把曹髦给刺死了。但是这个时候,司马昭也没有称帝,而且又立曹璜(即曹奂)为天子。

其实司马昭没有称帝,也是有自己的打算。首先,没有必要,虽然不是皇帝的身份,但是也只是有实无名而已,毕竟已经是独揽大权,称帝与不称帝,区别也就是一个身份。况且,他如果要称帝,势必会被算作是篡位,篡位的名声可真的是不好听,既然已经有了皇帝的待遇,也就不必多此一举。

另外,称帝也是一种巩固政权的方式,但是司马家族不一样,虽然不是皇帝,可是他的政权也算是比较稳固,也不需要以称帝的方式进行加固。还有,称帝至少需要一些功绩,才能更加稳固,比如天下统一,于是,他下令攻伐蜀国,终于,将这个对手的版图也划进了魏国的地盘。

至于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称帝,还有一个很无奈的原因,他活得不够长,不像司马懿那样简直是熬死了一切对手。265年,五十四岁的司马昭病逝,如果他能够多撑几年,或许后来的晋朝,至少还能有几年比较辉煌的历史吧。

篇2:司马家已经篡夺政权,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称帝?

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这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灭掉了自己的政敌,整个曹魏虽然名义上还是姓曹,但实际上已经是司马家的天下了。这一点到了司马昭时代更甚,司马昭距离皇帝之位也仅有一步之遥。然而,司马懿没有称帝,司马昭最终同样也没有称帝,建立西晋的是司马炎。为何司马昭最终也还是没有称帝呢?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后期,曹魏政权的实际掌舵人早已换成了司马家族的人了。从司马懿,司马师一步步的扳倒曹氏家族的左膀右臂,到司马昭时期肆意废除皇帝。实际上,此时的司马昭像极了当初的曹操,只要想当皇帝,随时都可以废除傀儡皇帝,自己登基称帝。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司马昭不称帝呢?

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五点原因:

1.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从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扳倒了曹爽,到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再到公元260年,司马昭弑君杀死曹髦。短短的十一年里,父子三人先后把曹魏政权的主要领导人物废除、杀掉,取得了曹魏政权的实权。但是此时毕竟还有大臣忠于曹氏,如果贸然称帝很容易造成政局的动荡。稍有疏忽,父子三人十几年的努力都将化为灰烬。

2.外患未除。司马昭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仍然屡屡北伐。此时司马昭如果贸然称帝的话,那些忠于曹魏的老臣可能联合蜀汉,里应外合给新生的政权带来威胁。所以蜀汉未除,司马昭不会轻易称帝。

3.地位崇高,无需承担骂名。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奂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此时的司马昭,虽然不是皇帝,但是早已享受了皇帝的待遇,对于称帝这件事,可谓可有可无。称帝虽然能够带来皇帝的的美名,当时更多的是带来乱臣贼子的骂名。

4.时机成熟之际,身亡无福享受。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兵伐蜀并灭蜀,随后又快速的平定了邓艾和钟会在蜀地的叛乱。并且在第二年里,拜相国、封晋王、加九锡。此时司马昭称帝的外部阻碍已经全部清除,但是司马昭也抵不住岁月的侵蚀。在灭蜀的第三年里去世了。死亡才是司马昭未能称帝的最重要因素。

5.为儿子留下政治资本。在司马昭去世的那一年里,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马炎设坛南郊,燔柴告天,逼迫魏帝曹奂退位,自称皇帝。司马炎的称帝,离不了司马父子三人的奋斗,特别是他的父亲司马昭在临死的时候坚决不称帝。让他拥有了开国皇帝的美名跟赏赐功臣的名义,正是依靠着赏赐功臣,让司马炎极其所建立的晋朝迅速的站稳脚跟。司马昭临死之际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才没有称帝。

综上所述,司马昭可谓是成功的政治家,即便是他的野心路上皆知,也会因为种种因素,压制住自己称帝的想法。

篇3:曹髦当真堪比曹操?为何最终却被司马昭所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正是出自曹髦之口。自从司马懿篡夺了曹魏政权之后,司马家族在曹魏的地位,基本上已经是最高统治者了,名义上曹家还是皇帝,但是已经没有什么实权,形同傀儡。但曹髦此人,却绝不是什么等闲之辈,钟会甚至评价他是曹操再世,可见曹髦必然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但是即便如此,为什么最后还是被司马昭给杀掉了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野心非常明显,这句话出自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原话是“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只不过这个被钟会评价为“文超曹植,武比曹操”的曹髦,最后却死在了依附于司马家族的成济手中。1、“文超曹植,武比曹操”的曹髦

曹髦,字彦士,在《三国志》中与曹芳、曹奂合称“三少帝”。曹髦的祖父是曹丕,父亲是曹霖,他在仅有4岁的时候,就被封为了郯县的高贵乡公,因为他天资聪颖,所以经常得到人们的赞赏。

公元254年,曹魏的权臣司马师废掉了曹芳,将郯县的高贵乡公曹髦扶上了帝位。被接到洛阳之后,曹髦就一直住在玄武馆。本来按照礼制,曹髦应该居住在玄武馆的前殿,但是曹髦认为前殿是先帝的寝殿,不敢逾越,因此就一直住在西厢房。

据《三国志》记载:“公入于洛阳,群臣迎拜西掖门南,公下舆将答拜,傧者请曰:‘仪不拜。’公曰:‘吾人臣也。’遂答拜。至止车门下舆。左右曰:‘旧乘舆入。’公曰:‘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遂步至太极东堂。”

这里说的就是曹髦被迎进洛阳的时候,仍旧自称是臣子,不愿意乘车,而是和臣子一样步行至宫殿的事情,由此显示出曹髦的知情知礼和善解人意。

曹髦正式登基之后,依旧钟情于学习。《易经》、《尚书》、《礼记》都是曹髦尤其喜爱的书籍,并且多次和自己的老师探讨这本书籍上有关的知识,他甚至还在和钟毓、荀顗、虞松等人进行的辩论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几乎所有的臣子都对年幼的曹髦心悦诚服。

曹髦擅长写诗文。他的绘画艺术也相当不错,是一个善于琴棋书画的才子。另外,曹髦和曹操也非常相像,都是处事果断,性格决绝的人。曹魏时期的重要将领石苞曾经赞赏曹髦为“武帝更生也”,也就是说曹髦堪比曹操。另外,司马师曾问钟会曹髦的能力,钟会回答:“文同陈思,武类太祖”(文采如同陈思王曹植,武可比太祖曹操)。司马师说若果然如此,是社稷之幸。2、司马昭夺权

后来司马师在讨伐毌丘俭时,由于遭到文钦之子文鸯的偷袭,惊吓过度,再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经常流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病情加重,最后在辛亥日(3月23日)死于许昌,终年47岁。

然而,即使司马师在出征之后没能再活着回来,但是他的弟弟司马昭同时又成长为了一个新的权臣。

据《晋书》记载,“夏六月,进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又固辞不受。秋八月庚申,加假黄钺,增封三县。”,意思就是司马昭在之后不断得到晋升,甚至还带着剑,穿着履上朝面见皇帝,后来封邑又增加了三个县。司马昭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也逐渐生出了要篡夺曹魏天下的念头。

公元260年,曹髦被迫将司马昭封为了晋公,曹髦自己手中握有的权力却逐渐被司马昭夺走,于是他也召见了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告诉他们自己打算废黜司马昭的意图。

只不过,王沈、王业马上就将曹髦的意图告诉了司马昭,司马昭于是开始了准备。知道事情败露的曹髦不得已加快了讨伐司马昭的进程,而曹髦也亲自上了阵。在乱战中,太子舍人成济用长矛将曹髦刺死,就这样,年仅20岁,堪比曹操的曹髦横死在现场,史称“司马昭弑君”。3、结语

虽然曹髦被人称赞有加,也是人们心目中未来的明君,但他却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可怜人,成为了历史上仅有的被臣子杀死的皇帝。曹髦死后,百姓非常不满,由于舆论愤愤不平,司马昭遂在事发后的20天将弑君罪状全部推给成济,称成济违背自己命令杀死曹髦,并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断了成氏一脉。

篇4:司马师和司马昭关系如何?司马师为何传位司马昭?

看多了历史上皇室子弟之间的自相残杀,很多人都知道,在皇位面前,在权势面前,很难说得上有什么真情实意的存在,我不犯人,人必犯我,为了自保,很多人不得不对亲人痛下杀手。只不过,有常理就可能有例外,三国时期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就是这样。他们同为司马懿的儿子,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却并不赖,但是为什么司马师死后把权力交给了司马昭,这也是因为他们关系很好吗?

司马师与司马昭,都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是长子,两人都是宣穆皇后张春华所生。但是,即便是亲兄弟,两个人的性格上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司马师是沉着的,内心自有雄才大略,也正是因此,他被司马懿看重。司马懿策划发动兵变,也就是后来历史上所说的,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高平陵之变,在行动开始的前一夜讲,将件事情告诉了这两个儿子,司马昭一直在担心,整晚都没睡好,但是司马师却没有什么波动,还和从前一个样子。

单就这一件事情,也足以看得出来,司马昭比之司马师有什么不足之处了。司马师的确更有雄才大志,也更能够稳住情绪,这样的人,最适合成为司马懿大业的接班人。的确,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成为抚军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在攻取东吴新建的堤坝时失利,司马师将战败的责任都归到自己的头上,削弱了司马昭监军的称号,其他诸将都没有太大的惩罚。

司马昭,最出名的恐怕就是曹髦的那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但是司马昭对于统一三国也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正是在他的主持之下,才终于灭掉了这个长期北伐,一直对魏国有很大的的影响的蜀国,在此之后,魏国也就剩下一个目标,那就是吴国了。

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的关系,其实还是非常好的,有司马懿这样的父亲的教导,他们两人尽管性格不同,但是都是具有长远眼光的人,加上他们当时虽然执掌大权,但是曹魏毕竟还没有完全被废掉,来自自家之外的眼镜一直在盯着他们,所以根本没有理由窝里斗,自然是一致对外。

但是,司马师死的很可惜。他的眼睛患有瘤疾,经常流脓,而文鸳的袭营也让他惊吓过度,致使眼睛被震出眼眶,痛死于许昌。临死之前,他当然要选择继承人,然而他因为自己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所以只能将权力转移给弟弟司马昭。

司马师的这个决定是很正确的,司马昭之后灭蜀征吴,曹魏政权彻底被司马家握在手中,这才终于有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建立晋朝,一切都是顺势而为。

篇5:司马师到底有多厉害?比司马昭更厉害吗?

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两兄弟,一直都是很多人关注的历史人物了,作为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同样可以说也都是非常厉害的,在司马懿篡权之后,司马家就已经成了魏国实际的掌权人了。而司马昭和司马师作为兄弟,也经常会被拿出来相互比较一番,两个人在当时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又对当时的局势起到过很大的影响作用,那么他们两人究竟谁要更厉害一些呢?司马昭和司马师相比,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司马师要更厉害?究竟他更厉害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司马师人物简介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

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高平陵政变后,以功封长平乡侯,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掌权后,他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郭太后废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亲自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回师途中病死,时年四十八岁,谥号“忠武”。后被追尊为晋景王。西晋建立后,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2.司马师和司马昭谁更厉害

司马师在三国历史中,是一位被严重忽略的人物。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他属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老爸司马懿靠阴谋权术夺来的曹魏统治权,下接弟弟司马昭弑杀曹魏国君,平灭蜀汉,让司马家族确立了绝对权威。

所以,被夹在中间的司马师,即没法跟老爸比权谋,也没有弟弟成就大,显得那么阴险。但若缺少了司马师,估计司马家族也就灰飞烟灭,别说司马昭了,就连司马懿也会成为历史笑柄。

因为,司马懿的真正左膀右臂,正是司马师。不然,就凭他那么大的岁数了,如何玩得起来?所以司马懿临死前,这才把权力放心的交给了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只因,司马师比司马昭厉害得不是一点半点。概括说来,有如下两大优势。

其一:司马师是嫡长子

嫡长子身份在过去,就意味着未来家族的老大。这点无论帝王还是平民,几乎都一样,只要嫡长子不胡折腾。尤其是司马懿夺权后,他必须要考虑家族安全。袁绍废长立幼的教训依然在,曹丕和曹植争斗,造成了曹魏家族衰败的前车之鉴,依旧历历在目。

在这种复杂和凶险的局面下,倘若司马懿绕过司马师,把权力给了司马昭,那势必会引起家族内耗。更何况,司马师实则比司马昭更优秀。这就引出了第二方面,司马师才能卓著。

其二:高平陵之变的真正指挥者

司马师年轻时也曾帅过,堪称是一位风度翩翩的才子,由于老爸位高权重,所以经常跟那些有才华的名士交往,当然,谈的其实就是魏晋玄学,因而早就拥有了名气,被许多人看好,称之为:神采雅致、沉着坚毅、雄才大略。

瞅瞅这三个词,第一个是在说其学识,腹内才华造就,第二个是说其性格,第三个是说其志向。三位一体的优越。

倘若如此发现下去,估计司马师妥妥的会变成曹魏的栋梁之才。可惜,曹爽和司马懿的暗斗,却改变了司马师的发展轨迹。老爸司马懿被迫“病退”,天天在家装病,此刻司马师还但若着“中护军”,实际上成了司马家族唯一的希望,正是利用这个身份,他养了“三千死士”。

熟悉高平陵之变的人,都知道,司马懿翻盘的最大资本,就是这“三千死士”!没有这三千人马,十个司马懿也翻不起浪花来。

而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把自己的计划告知了两儿子。结果表现出来了巨大差距。司马师安然而睡,仿佛世界一片“岁月静好”。再看司马昭,翻来覆去一晚未眠。这就是心理素质——沉着坚毅!

而高平陵之变,虽名义上是司马懿为主导,但实则真正的布局和指挥,却是司马师,对此司马懿都惊叹,赞司马师:“此子竟可也!”即,司马师这个孩子,竟然这么厉害,处处能给我惊喜。在参考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昭那惊恐模样,自然司马懿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司马师比司马昭强得太多!

所以才说,若没有司马师,司马懿想借助高平陵之变翻盘,那是不可能完成的。正是因这两大方面,使得司马懿在死后,放心的把权力交给了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因为当时情况下,司马昭还显得稚嫩,唯司马师能担当得起。3.为什么司马师更受器重

一方面,就司马师来说,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魏景初年间(237年三月-239年),司马师担任散骑常侍,多次升迁后担任中护军。另一方面,对于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来说,正始五年(244年),大将军曹爽伐蜀时,以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就司马师掌握的中护军,掌管的是曹魏都城的禁军。由此,司马懿对于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两兄弟的安排,是一内一外,在重要程度上,显然是掌握曹魏都城洛阳禁军的司马师更加关键。

当然,这还不能直接说明这两兄弟之间的差距。到了公元249年,也即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之际,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的差距才得到凸显。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高平陵之变的前夜,当司马懿将计划告诉司马师与司马昭后,司马昭担心的整晚都睡不着,而司马师却像平常一样安睡。而这,无疑是司马师“性格沉着坚强”的体现。至于司马昭,则没有司马师这么沉着冷静,甚至因此有点慌张了。并且,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亲自率兵屯司马门,控制都城洛阳。事后,论功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之职。

至于司马昭,则是因为率众保卫二宫,因功增加封邑一千户。由此,从事后司马懿给两位兄弟的封赏上,司马昭仅仅是因功增加封邑一千户,而司马师则是论功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之职。对于封侯拜将的司马师,无疑比司马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平陵之变后获得封赏也在弟弟司马昭之上。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司马师担任的卫将军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开府(即设将军府),置官属,掌握禁兵,可谓地位非常高的武将了。此外,司马懿临死前的安排,也说明了两人之间的差距。

最后,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成为抚军大将军,执掌魏国大权,嘉平四年(252年),升为大将军。至于当时的司马昭,则是一个都督的官职。对于司马懿来说,将整个司马家族的重担交托到了司马师的肩上。对此,司马师没有让司马懿失望,对外,司马师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对内,亲自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对曹魏势力进行打压和清除,为司马昭的即位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对于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两兄弟,司马师的能力更强,如果不是中途病逝,或许西晋王朝的建立时间都会提前。

篇6:刘禅投降后写下哪三个字,司马昭免他一死?

三国时期,蜀汉作为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却是以刘禅的投降而告终的,后来刘禅作为亡国之君,被带回曹魏,甚至刘禅又多出一个乐不思蜀的成语,看上去刘禅似乎是很傻的,但其实,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在别人的地盘上面,难道要表现出很聪明的样子吗?而且在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其实是想要杀掉他的,但是看到了刘禅写的三个字之后,就决定不杀他了。那么刘禅究竟是写下了什么样的三个字,才让自己免于一死呢?1、刘禅真的很傻吗

当我们要夸一个人聪明的时候,一般就会将对方比喻成古时候的天才,比如说诸葛亮就是一个典型。如果你夸一个人“智比诸葛”的时候,对方一定会很高兴,然后哈哈哈大笑,或许还会谦让两句:“我哪有诸葛亮聪明。”而当我们要骂一个人蠢的时候也很简单,就把他比作刘禅,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保证让对方暴跳如雷。

无论是在史书中还是在演义中,刘禅的形象似乎都并不怎么光彩,尤其是在《三国演义》中的刘禅,那更是堪称无用至极,毫无主见。就是诸葛亮光辉形象下的阴影,仍由诸葛亮去摆布。

人们都说刘禅在长坂坡一战中,被他父亲刘备摔坏了脑袋,所以看起来憨憨傻傻的。干啥啥不行,斗蛐蛐他第一名。要是没有诸葛亮,他刘禅坟头草都不知道几米高了。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死后,整部书也是很快结束了。只知道刘禅开门投降了,其他也没有多提。

实际上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守了蜀国长达三十年的时间,比诸葛亮掌权蜀国的时间还要长。当然,如果一定要拿刘禅和诸葛亮比,这确实是比不了的。但并不能说刘禅就是一个废材,他也是有自己的本事的。

刘禅的优点在哪里呢?就是他懂得“进退之道”,别小看这四个字,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能坚守蜀中30余年,正是因为他知道谁能治国、谁能打仗,能够放手让这些能臣去做事。

《三国志·杜微传》中便记载了诸葛亮评价刘禅的话:“朝廷(刘禅)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应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功,著勋于竹帛也。”2、刘禅写下哪三个字保住自己一命

当然这“进退之道”在另一方面就表现的没那么光彩了。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进入蜀中,攻克绵竹。眼看蜀汉政权垂亡在即,刘禅还是选择了投降,随即刘禅被移居到了魏国都城洛阳。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刘禅为了保命可谓是装足了孙子,当时的魏国也早已经不是曹氏得到天下了,而且司马氏掌权。

司马昭为了测试刘禅的真心便在一次酒会上问,刘禅在洛阳后还想不想蜀国啊,刘禅嘴角的酒都没擦干净便答到:“此间乐,不思蜀”,从此传为了千古笑谈。

刘禅知道司马昭不可能因为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便对自己放下戒心,因此刘禅不久后又在洛阳所住的府邸前挂了一个牌匾,上面写着三个大字:“中山寨”。

这件事后来被司马昭知道后哈哈大笑,当即表示可以放刘禅一条生路了。而司马昭的手下却都大为不解。司马昭说道:你们将他牌匾上的三个字倒过来读就知道了。

原来“中山寨”这三个字倒过来读的谐音就是“在山中”,这是刘禅在向司马昭表明自己想要归隐山中的想法。此后司马昭也便将刘禅当空气了,再没有找过他的麻烦。而刘家后人在洛阳也有了立足之地。进一步不一定能获取天下,但退一步却能海阔天空。刘禅的选择也不失为一种智慧。3、刘禅的结局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同年夏,魏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刘禅于是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姜维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派遣诸葛瞻领兵于涪拒敌,虽然一开始诸葛瞻击破了邓艾军的前锋,但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劝告占据险要,最后战死绵竹。

刘禅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而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于是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投降。

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而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只需等待几天就可以。但因为事情泄漏,姜维及张翼等都被杀。蜀汉就此彻底灭亡。

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

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

永兴元年(304年),刘渊起事,国号为汉,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篇7:司马师与司马昭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两马在世的时候世“兄友弟恭”,兄终弟及奠定晋朝。曹操大限将至的时候梦到了“三马同槽”,到死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四朝元老司马懿以他的两位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完完全全应验了曹操的这个“三马同槽”。司马懿和蜀国对抗的几十年中,都有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跟随着。那么司马昭与司马师兄弟俩的关系怎么样呢?

司马懿在世时,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友弟恭”,真正的“亲兄弟”。

司马懿的正妻张春华一共生了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和南阳公主三子一女。而司马干患有无法治愈的间歇性精神病,也淡泊名利,没有参与军事政治,于公元311年80岁高龄而终。司马懿在世时,司马师、司马昭两人形影不离,一同聆听司马懿的教诲。司马懿同蜀汉交战时,先咨询司马师、司马昭两个儿子的意见,再评论优劣,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如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司马懿赋闲在家,听闻孟达反叛,询问两兄弟的见解;司马懿携两子烧蜀汉粮草中了诸葛亮的计策,被困上方谷;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后,也是父子三人齐上战场,一同追杀蜀汉军队。在多年的并肩作战中,司马师和司马昭相互提携,共进退,是真正的“亲兄弟”。

懿见魏延只一人,军马又少,放心追之,令司马师在左,司马昭在右, 懿自居中,一齐攻杀将来。

司马懿病逝后,两兄弟共同执掌魏国朝政大权,架空魏国皇帝。

公元251年,七十多岁的司马懿这一次并不是诈病,而是真的老了、病了。他在和司马师、司马昭交代完后事,希望两兄弟携手好好治理魏国,谨慎行事,别重蹈曹爽覆辙,便撒手而去。司马两兄弟在其父去世后,上奏曹芳,加以抚恤,封司马师为大将军,封司马昭为骠骑上将军。从这儿可以看出,两兄弟共同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势,一同掌握魏国大权。如果两兄弟为了大权,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是不可能同时掌握大权的。

芳厚加祭葬,优锡赠谥;封师为大将军, 总领尚书机密大事,昭为骠骑上将军。

由于司马师无子,司马昭将自己的嫡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兄长司马师。

司马师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因此司马昭将自己的嫡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他。《晋书》中记载司马昭一共有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司马攸,城阳哀王司马兆辽东悼惠王司马定国,广汉殇王司马广德五个嫡子,乐安平王司马鉴,燕王司马机,司马永祚,乐平王司马延祚四个庶子。如果司马昭和他的哥哥司马师关系不够铁,是不会舍得将自己的嫡次子过继给他的,即使过继,随便过继一个庶出的儿子就行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昭和司马师不分彼此,我的儿子就是你的儿子。

司马师病逝后,将大军印绶传给司马昭,兄终弟及。

公元255年,司马师抱病平定毋丘俭、文钦叛乱后,一病不起,每天晚上梦到李丰、张缉、夏侯玄三人。司马师自知大限已到,派人将司马昭叫来,安排后事,将大军印绶传给他,平稳地将曹魏大权过度给自己的兄弟司马昭。他是有儿子的,虽然是司马昭过继的,在法理上就属于自己儿子了。司马师为了政局稳定,同时两兄弟关系够铁,才将权力交给司马昭。期间,还发生了魏国皇帝曹髦趁司马师新亡收回权力的事。多亏司马师一直重用司马昭,掌握魏国大权,打破了曹髦重掌大权的梦想。他还再三告诫自己的兄弟,千万不可轻信别人,否则便和曹爽一样有灭门之祸。

吾今权重,虽欲卸肩,不可得也。汝继我为之,大事切不可轻托他人,自取灭族之祸。

司马昭进封为晋王后,追封自己的父兄为宣王、景王。

公元264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灭掉蜀国后,因功进封为晋王,加九锡。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父兄,追封自己父亲司马懿为宣王,自己的兄长为景王,常常对别人说,我的基业,是我的兄长给我的。司马昭他甚至还想跳过自己的嫡长子司马炎,立已经过继给其兄的司马攸为世子,在山涛的劝谏下才没有实行。这种种,都说明了司马昭没有忘记自己的兄长司马师,知道这江山是兄长给的。

山涛谏曰:“废长立幼,违礼不祥。”

司马炎受禅让为晋国皇帝时,追封司马师为景帝。

正是由于司马昭的谆谆教导,他的儿子司马炎称帝时,没有忘了自己的伯父司马师,在追封自己的祖父司马懿为宣帝,自己的父亲司马昭为文帝后,还追封伯父司马师为景帝。这在讲究辈分的古代是无法想象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同辈,都追封为帝,哪个是正统,被过继的兄弟司马攸在法理上也有了继承皇帝的权利。司马炎毅然追封自己的伯父为帝,说明了他是非常敬重司马师的,侧向证明了司马家族父子兄弟两代关系融洽。

追谥司马懿为宣帝,伯父司马师为景帝,父司马昭为文帝,立七庙以光祖宗。

在现代,亲兄弟之间“兄友弟恭”,一旦涉及到金钱利益,尤其是分家产时,就和仇人一样,互不相让,多年的兄弟之情烟消云散。在古代,帝王之家,为了权势,兄弟反目、父子相残、夫妻同床异梦,比比皆是,像司马师和司马昭这样“兄友弟恭”的兄弟很少见。后世也只有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兄长李成器同床而眠,互相谦让帝位相媲美。正是有司马懿奠定司马家族基业,司马师和司马昭继承并发展了司马家族,司马炎最终开创晋朝基业。

篇8:刘禅为什么不敢反抗司马昭?刘禅投降只是为了自保么?

刘禅投降直接宣告蜀国正式灭亡,很多人会觉得刘禅为什么不抵抗司马昭而是选择轻易投降,这和之前蜀国大将们表现出的精神完全不一样。刘禅是亡国之君,一般亡国之君的名声都不怎么好,毕竟前人打下的江山是毁在了自己的手上。很多人觉得刘禅这样做只是为了自保,如果坚持抗敌可能只会曾加伤亡,不会改变结果,这样看的话刘禅也是比刘备更加仁义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刘备与诸葛亮算是三国之中有名的人物,然而刘备的后代刘禅,也是一位人物,但是却区别于他的父亲,他的传奇有三点。第一点:扶不起的“阿斗”;第二点:亡国之君;第三点:“乐不思蜀”的由来。

1

扶不起的“阿斗”,阿斗来源于母亲夜梦北斗星,所以取名叫“阿斗”,扶不起也正是因为有像诸葛亮这样的群臣辅佐却又不能撑起国家大业。

亡国之君:城池被破,大将被杀,无奈保命只能选择投降,于是便成为了亡国之君。

2

乐不思蜀:投降以后,司马懿宴请群臣,安排奏起蜀国乐曲,当所有人都悲伤之时,唯有刘禅乐在其中。司马昭问他,你不想念蜀地?刘禅却道:我很享受这里的生活,一点也不想念。

3

他的前手下有一人名曰:卻正。想要告诉他该如何回答司马昭的话,回到蜀地。直到后来司马昭又问的时候,他真的按照卻正的教导说了一遍,而司马昭却说:“此话怎么那么像出自卻正之口”,刘禅条件反射来了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当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笑了。而司马昭见他那么诚实,也就不再怀疑他了。

4

从此以后,这段佳话流出,刘禅低智商也就深入人心了。但是他也继承了刘备演戏的本领,正是因为这样的瞒天过海,刘禅也一下活到知天命以后。

如果是你,你会这样的委曲求全,苟且存活吗?

篇9:司马昭的死和司马炎有无关系?司马昭死因揭秘

司马昭虽然没有称帝,但魏国会被司马家替代,几乎已是板上钉钉。当时司马昭准备立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并没有得到大臣的支持,后来才改封司马炎为晋国太子。仅仅一年后,司马昭便病逝,然后司马炎继承父爵,就这样代魏称帝,建立晋国。而司马昭的死因却成了谜,有人说司马昭是中风猝死,但真相已经无处可查。也有人怀疑司马昭的死和司马炎有关,其中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公元265年,司马家发生了两件事,一件就是司马炎被立为晋王太子,另一件就是在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突然病死。

由于司马昭死得突然,因此让人不由得对他的死生疑。其中,罗贯中就在《三国演义》中说:“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

这里手指司马炎,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自己的死,是司马炎干的?

许多野史也称司马昭之死,司马炎脱不了干系。那么,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说起来,司马家族能做大做强,首先得益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他先后得到曹丕和曹睿两代帝王的重用,不仅位高权重,还立有军功。因此,不论在朝堂上还是军队里,他的威望都非常高。

都说上阵父子兵,司马懿还有两个狠儿子,一个是长子司马师,另一个是次子司马昭。

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很有武略,特别是司马师,年少时便“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这样一位美少年,是司马懿最得心应手的好助理。他在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后,便被提拔为中护军。他把持着部分禁军兵权,同时还有选择武官的权利。他不看出身,唯才是举,提拔了一批优秀的武将。

除此外,司马师为了帮助司马懿和曹爽争权,还很有远见地养了三千死士,这些人在日后的高平陵政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司马师的雄才伟略让司马懿大为欣赏,因此在司马懿去世后,便将未竟事业交给了他。

司马师不仅把持了朝政,同时还控制了兵权,进一步弱化了曹魏宗室的权力。随后,他在吏政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仅使有才能的人得到了官职,还整顿了纲纪。一时朝野肃然,颇得民心。

司马师虽然近一步控制了政权,但是他所遇到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既有外敌对曹魏虎视眈眈,又有因废帝引发的淮南二叛。

不过,虽然处境艰苦,司马师都强硬地挺了过来。

虽然司马师把持政权只有4年光阴,但他却在这4年里,为司马氏代魏,扫除了很大的障碍。

司马昭虽说魄力不如司马师,但时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就连司马家的政敌文钦和毋丘俭,都称赞他“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

但皇帝曹髦,却因曹魏权势衰微,对司马昭很是忌惮。抱着拼个鱼死网破的决心,亲自率领宫中的侍卫和奴仆,去讨伐司马昭。

不过,很不幸的是,他才冲出宫门,就被司马昭手下的人刺死了。

司马昭闻讯赶到,抱着曹髦的头大哭,连说,天下人会如何看我?

为了转移群众注意力,重新树立高大上的形象。司马昭命邓艾、钟会伐蜀。最终果然如他所说,“取蜀汉易如反掌”。

取得蜀汉后,司马昭被封为晋王,他的声望再次刷新高度。

这时,司马昭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

司马昭考虑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嫡长子司马炎,另一个是次子司马攸。

相较而言,司马攸更得司马昭喜爱。他从小聪明伶俐、性情温和,长大后不仅文采斐然,还亲贤远佞,朝野对他的评价很高。他的才能和威望,都在司马炎之上。

然而,司马攸虽说是亲生儿子,却因司马师没有儿子,被早早过继给他入嗣,因此,他是司马师伦理上的儿子。

当初司马师为了完成司马代魏的事业,顾全大局,将身后之事,都托附给了司马昭。

司马昭每每想到这些,便总是感慨。司马家走到今天,其实是司马师的功劳,所以他有意封司马攸为世子。

司马炎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是怨恨。不过,还不等他有所表示,朝中以何曾为首的大臣们,便极力反对立司马攸为太子。大家据理力争,称自古都是嫡长子继位。再说司马炎又英明神武,且“发委地,手过膝”,正是明君之相。

司马昭听从了大臣们的劝谏,于是在265年的5月立司马炎为王太子。

谁知,司马昭才立下太子,不久他便“中风而卒”。

那么,司马昭的死是不是司马炎下的手呢?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他手中的亡国之君有曹奂、刘禅和孙皓,但司马炎并没有为难他们,还把他们分别赐地封侯,让他们到属地去养老,可见司马炎为人并非残暴之君。所以,我认为后世说他毒杀司马昭,不过是牵强附会罢了。

篇10:历史上司马昭怎么死的?司马昭历史结局介绍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次子,但是从小就聪慧过人而且展露出了不凡的野心,这点上刚好是和司马懿大相径庭。司马懿一般是把什么事情都憋在心里,不会轻易表现出来,而司马昭最出名的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看来有什么想法想藏都藏不住。但是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也非常的厉害,但是司马师死的算比较早,等司马师过世后就由司马昭接位,负责起了曹魏政权。那历史上司马昭最后是怎么死的呢?既然司马昭的野心大,他为什么不当皇帝呢?

司马昭早期也跟随司马懿立下过战功,但是司马昭不如司马师沉稳,行军太冲动也容易被激怒,所以司马懿为了磨练司马昭让他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典农中郎将。大家应该也在影视剧中看到过,司马昭下地干农活的场景,不过以司马昭的身份也不会经常干这活,毕竟司马昭是想做大事的人。等司马懿把自己高平陵的计划告诉司马师和司马昭以后,司马昭每夜都担心的睡不着接,而司马师还可以安然入睡。可能司马师的确比司马昭更有大将风范,但是司马昭的帝王之术明显更厉害一些。

等到司马昭独揽朝中大权的时候,依然还是挟持了魏帝以号令天下。当时的魏帝曹髦也计划过想要除掉司马昭,但是计划遭到了泄露,最后曹髦的下场可不是像曹芳那样被废除就完了,司马昭直接设计杀掉了曹髦,最后扶持曹魏最后一位皇帝曹奂上位。可能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司马昭除掉曹髦后自己不称帝呢?因为当时他还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百官还有天下人,所以只能再找一个傀儡上台。毕竟当时曹家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和司马家相抗衡。

那最后司马昭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司马昭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司马昭一共活了54岁,可能司马昭死前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看到三国统一的这一天。根据记载司马昭是患病而死,不过也有资料显示司马昭的死可能会和司马炎有些关系。司马昭毕竟喜欢自己的次子司马攸,本来想立司马攸为嗣子。但是这个举动同样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就像当年的曹操一样,废长立幼可是大忌。最后司马昭说服不了这些大臣也就只能让司马炎继位,结果司马昭就被气到了,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至于说还有些司马昭死亡的阴谋论应该也不太可能,司马家族是非常看重亲情的,从司马懿那一代就能看的出来,兄弟之间、父子之间的内斗几乎没有。就算大家意见不合也不会施以毒手,所以司马炎绝不会害自己的父亲。只能说当时的人想做什么还是有道德伦理这个框架来束缚你,只是有些“道德”现在看起来会迂腐不堪。

篇11:曹髦是一个怎样的人?曹髦为何要刺杀司马昭?

曹髦,可能人们对他并不是很熟悉,曹叡死后曹芳登基,但是曹芳被废,之后继位了就是曹髦。说到曹髦,还有一句话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那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就是曹髦说出来的,可见当时曹魏势力早就已经被司马家族不看在眼里了。那么,曹髦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去刺杀司马昭呢?最终结果如何?

1.三国后期,魏国称霸,曹氏家族废除了傀儡汉帝,登上王位。可没过多久,风水轮流转——司马氏家族又抢夺了曹氏天下,年仅14岁新的傀儡皇帝曹髦(máo)诞生。但这个傀儡皇帝有点不一般的是,他不甘心就这样耻辱地活着。他心系百姓,勤俭施政,在有限的空间里以“仁”治天下。为了君王的尊严,更奋起反抗,力图摆脱权臣司马昭的控制。这一路,曹髦走出了一首悲壮之歌,拼死一搏的他,不愧为曹操的后代。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魏文帝曹丕之长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为高贵乡公。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身为宗室的曹髦被立为新君。曹髦擅长诗文,并通绘画,有《祖二疏图》《盗跖图》《黄河流势》《新丰放鸡犬图》传世(至唐代),而他绘制的《祖二疏图》、《盗跖图》、《黄河流势》等众多画作,则被唐代张彦远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评为:“曹髦之迹,独高魏代”。曹髦自从走上历史舞台起,就从未令曹氏家族失望过。

2.正元元年(254年),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打算推立彭城王曹据为帝,因郭太后的执意要求,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大魏皇帝,同年十月四日,他到达京都洛阳北郊邙山的玄武馆。群臣奏请他住在前殿,曹髦回答说前殿乃先帝寝殿,不敢越礼,于是暂住在西厢房中。群臣又奏请以天子之礼迎他入京,他仍不同意。

五日,曹髦正式进入京都洛阳,文武百官都到西掖门南拜迎,曹髦见状也赶紧下车答拜百官。司礼官奏说:“按礼仪您为天子,不必答拜臣下。”曹髦回答:“眼下我也是别人的臣子啊!”遂对群臣答拜还礼。到止车门,曹髦也要和群臣一样下车步行。左右皆劝阻:“按惯例您可以一直乘车进去。”他说道:“我被皇太后征召而来,至于安排我做什么现在还说不准呢!”还是下车和群臣一样步行到太极东堂。皇太后在那里会见了他。当天他便在太极前殿正式登基称帝,参与典礼的百官都很高兴。史载:“百僚陪位者欣欣焉。”

曹髦为帝后,很是有一番作为。他提倡节俭,关心百姓和将士们的疾苦,并实行了一系列“仁政”措施。首先,他下令减少宫廷开支,罢“百工技巧靡丽无益之物”,并派大臣微服私访,考察各地风俗,慰问百姓,还处罚了失职官员。同时,他还多次下诏哀悼、抚恤伤亡的将士,“慰恤其门户”,免除其一年的赋税差役。而对于那些叛逃将士的家属,按法本应“连坐”,但曹髦却下令“皆特赦之”。

司马师一命呜呼的消息传到宫中,曹髦大喜。他意识到这是夺权的好机会,于是一面下诏命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一面着手筹划宫廷政变。不料,司马昭识破了曹髦的计策,他率领军队回到了洛阳。这样一来,曹髦的计划落了空。为避免引起更严重的祸乱,他只好接受既定事实,封司马昭为大将军。从此,司马昭独掌大权。一次宝贵的翻身机会,就这样与曹髦失之交臂。

3.曹髦见自己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于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夜里,命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日我将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

王经说:“古时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所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而您一旦这样做,不是想要除去疾病却反而使病更厉害了吗?祸患恐怕难以预测,应该重新加以详细研究。”

曹髦这时就从怀中拿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说:“这样就已经决定了,纵使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不一定会死呢!”说完就进内宫禀告郭太后。王沈、王业跑出去告诉司马昭,想叫王经与他们一起去,但王经不去。

曹髦随即拔出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在东止车门遇到曹髦的军队,曹髦左右之人怒声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都吓得逃走了。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曹髦亲自用剑拼杀。众人想要退却,贾充军将败,骑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说:“事情紧急了,你说怎么办?”

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于是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把他弑杀于车下。司马昭闻讯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太傅司马孚奔跑过去,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得十分悲哀,哭喊着说:“陛下被杀,是我的罪过啊!”

随后,他处死了成济,并诛灭其三族,以塞天下之口。同时,他以“教唆圣上、离间重臣”的名义杀死尚书王经,但却将告密者王沈封为安平侯,而且仍然袒护并重用着心腹亲信贾充。之后,司马昭又胁迫郭太后下旨,说已故的曹髦“情性暴戾,日月滋甚”且“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褫(chǐ)夺了曹髦的皇帝名号。最后,仅以“高贵乡公”的名义,用“下车数乘,不设旌旐(zhào)”的简陋葬礼,将其葬于洛阳西北瀍(chán)涧之滨。

曹髦虽然未获成功,但他确实做到了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力争百分之几的机会。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为了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与残酷的命运抗争。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篇12:司马昭是怎么死的? 司马昭是笑死的吗?

说到司马昭是怎么死的这个话题其实大家也许是研究了很久很久了,但是其实大家仔细的分析的话会发现他的死也还是比较的有意思的,各种说法都有,而且后人好像对司马昭的死都是比较的高兴的,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司马昭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可一定别错过了!

首先大家由于受到电视剧的影响,都说司马昭是笑死的,那么这是真的吗?是真的,在电视剧中还真的是这样死的。

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

在电视剧中司马昭是被刘禅讲笑话给笑死的,哈哈,刘禅这个小坏蛋,是不是有预谋的啊,话说笑死的话,应该就是突发的疾病啊,什么心肌梗塞啊,什么脑溢血啊等等,所以具体怎么死不得而知。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

先看一句话“昭心中暗喜,回到宫中,正欲饮食,忽中风不语。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及诸大臣入宫问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的司马昭心中偷偷高兴就回到宫中啊,正想吃东西的时候,忽然就中风了,不能说话,到了第二天就病危了,司马昭说不了话,就手指司马炎然后就死了。这里面把死写得非常的清楚,中风而死。

在正史《晋书》中:

先看一句话“秋八月辛卯,帝崩于露寝,时年五十五。”意思是秋八月这个时间点,帝司马昭在露寝驾崩了,当时五十五岁,死的原因也没有说明,所以也不知道怎么死的。

在野史来中:

司马昭是被司马炎给害死的,司马昭其实更加喜欢小儿子司马攸,如果真的等到把太子给了司马攸,那司马炎可就玩完了,所以设计害死了司马昭。

所以综上所述:

这个司马昭怎么死的想必大家也还是一头雾水啊,死得也是蹊跷,其实也还是由于正史没有说清楚啊,所以争论不休,这也是大家读三国的一种乐趣吧。

篇13:司马师和司马昭谁厉害?谁继承了司马懿的奸诈狠毒?

司马懿也是非常的幸运,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和司马昭更加巩固了司马家在曹魏的影响力,使得魏帝一直处于被架空的状态,司马家才是真正的掌权人。司马懿早年并没有什么称帝的野心,也没想过有一天自己要篡权,因为司马懿答应过曹丕一生都做魏臣。但是曹爽处处为难司马懿,还把司马懿迁官为没什么实权的太傅,结果司马懿最后发动政变夷了曹爽三族。不过这还并不可怕,因为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都学会了这招,而且比司马懿更加狠毒。

如果要比较司马师和司按照谁更厉害,应该还是司马师更加全面一些。司马师曾出兵战胜过东吴大军,而且升官至大将军后独揽朝政,制定了很多广纳贤才的政策,而且还整顿了朝中纪律,使得曹魏又重新恢复了以往的强盛。而司马昭的功绩就比较少了,毕竟自己的大哥已经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好自己照做就行。但是司马昭的野心一直都是众所周知,而且要比狠毒的话司马昭有一项举动是比司马师更狠,就是司马昭敢杀魏帝。

当时的魏帝是曹髦,曹髦联系了几位大臣想要铲除司马昭,但是消息却被提前泄露,得到消息后的司马昭立马设计杀了曹髦还有几位共犯,然后有扶持了一位新的傀儡曹奂上位。之后曹奂就再也不敢做出这种事情了,直到最后乖乖禅位给司马炎。虽然曹芳当年用这种方法想废掉司马师也被提前泄露,但司马师只是废掉了他的皇位,并没有杀他。但这也不代表司马师就是个仁慈的人,相反司马师的举动更令人胆寒,因为他敢大义灭亲自己的老婆和小舅子都死于他手。

司马师的原配夫人夏侯徽就是被司马师给毒杀,因为当时司马家非常忌惮和曹家有关的人,而夏侯徽是夏侯玄的妹妹,如果司马家想要发动政变的事情被泄露了出去那全家人都要一起死。所以司马师也是为了司马家杀死了夏侯徽。而夏侯玄因为参与了曹芳制定的计划而被司马师夷了三族,下场也是非常的惨烈。所以司马师和司马昭到底谁能厉害、谁更奸诈狠毒大家可以自己去判断了...

如果说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些都是遗传的司马懿,可能会有一定的道理。司马懿到了晚年突然杀性死起,令人惶恐的程度不输当年的曹操,就连柏夫人和司马懿的管家都觉得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丝毫没有怜悯之心。但是司马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做事绝对的谨慎,不能给对手留下丝毫的火种,这也是司马懿一直以来的自保本能。

篇14:司马懿遗言有没有让司马昭篡位?其实司马懿并不想毁掉曹魏政权

虽然大家都认为曹魏政权的灭亡是司马懿一手造成的,不过司马懿到死也没篡位夺权,而且也没跟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说过要毁掉曹魏江山。只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野心比司马懿还要大,或许司马懿真的打算维护自己的诺言,一生都当魏臣,但他死后自己儿子会怎么做那也管不到了。其实司马懿的遗言并没有多说什么,主要是没这个必要,当时曹家的势力几乎已经威胁不到司马家,对于最终的结果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三国中的有名的谋士除了诸葛亮还有司马懿,说起司马懿,那可有的说了,这个人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隐忍,在曹操的压迫下隐忍躲藏,与杨修也是势均力敌的死敌,司马懿是被传言带有虎狼之目的人。

可想而知,司马懿这个人也是像狼一样阴狠,聪慧的。

司马懿就像是个千年王八,在三国这个混乱的年代,当官的尚且不能避免一死,平明百姓更是命如草芥,而司马懿竟然存货了三代,可见其多有能耐,逞一时之勇不如我熬得最久啊。

这个司马懿虽然没有当上皇帝,可是他的后代却当上了皇帝,司马懿为曹家也算是尽心尽了,司马懿有勇有谋,更是精通权谋之术。

那为什么司马懿不想着去挣个王位当当呢?不是司马懿没有机会,而是司马懿不想,司马懿若是想去争取王位又怎会没有机会呢?

司马懿可是当了三代的辅政大臣,继承先帝的遗训辅佐后主,这是何等的荣光,何等的权利。

就像死看护幼帝胡亥的赵高,没了秦始皇的制衡,还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司马懿是看淡了所以没有这么做,天下分分合合,光是自己这个小小的地盘就换了多少主人,留了多少的鲜血。

司马懿知道安分守己,他所愿的不过是平安一生,和自己的娇妻美妾的生活,保佑司马家在乱世中能够稳如泰山罢了,但是在乱世中若果想要安稳,又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换句话说,谁又不想在乱世中求安稳,保全性命呢?更别说保护什么人了!

为此司马懿小心隐忍,在曹操和杨修的一次次的试探当中留有一命,司马懿多次受伤,更多年称病以打消曹操和杨修的忌惮与疑虑,有一次遇到危机,司马懿更是毫不犹豫的自残身体,只为了能够让自己和亲人多过几年安稳日子,不去卷入曹操,曹丕,曹植的明争暗斗之中。

不过曹丕的多次礼贤下士,终于说动了司马懿,让司马懿同意帮助曹丕争夺皇位,结果也如曹丕所愿,曹操虽然最疼爱曹植,喜欢曹植得倾世才情,但是还是让曹丕做了皇上。

其实这当中肯定少不了司马懿的计谋,好在曹操去世曹丕当权后也如约,重用了司马懿。任何人都有死的时候,司马懿也不例外,司马懿死的时候说了几句遗言,想必是不放心自己的身后事吧。

他对自己的儿子说,大概意思是这样,儿子,我死之后,你们一定要辅佐新帝,安定治理天下。

司马懿没有什么野心,可是他的后代不见得没有,司马昭就是一个野心很强烈的人,他不仅有野心而且还完美的继承了司马懿的权谋之术,司马懿的遗言,司马昭就只记住了治理天下,完全把辅佐两个字抛在脑后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