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知识百科

拉祜族寨在哪里(十篇)

春节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节日,包括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对于拉祜族来说,春节是非常盛大的节日,那么,拉祜族寨在哪里呢?下面,趣读文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篇1:拉祜族春节习俗与民俗活动有什么

春节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节日,包括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对于拉祜族来说,春节是非常盛大的节日,那么,拉祜族春节习俗与民俗活动有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习俗的诗词

1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2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4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拉祜族春节习俗与民俗活动有什么

拉祜族的春节称为“扩”,分为大年和小年,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正月初一至初四为大年,又叫“女人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日为小年,又叫“男人年”。传说远古过年,男子外出打猎,来时年已过完,为了慰劳男子,重过一次年,是为小年。

拉祜族对春节极为重视,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四日就开始准备过年,打扫卫生、清洗衣物。除夕之夜,人人洗澡,家家舂糯米粑粑。初一清晨鸡叫后,家家户户便在枪炮声中到山泉边、水井旁抢“新水”。据说,谁家最先抢到“新水”,谁家当年的谷子就会先熟,且事事如意。“新水”抢回来后,要供于神龛上祭神敬祖,给老人洗手。接着将糯米粑粑烤熟,先敬传说中的英雄扎怒扎别,再分别献给牛、农具以示慰劳。

初一这天,活动限于寨内进行,主要的活动是到寨子东面的山岗上请年神。初二至初四,亲友间带酒、糯米粑粑、猪肉等相互拜年,老人接过年礼后,要给拜年者拴红线祝福。出嫁的女儿亦携女婿回家拜年。大年初五,全寨男子集体外出打猎,出发前,要举行狩猎祭祀活动。正月十二日是满年,全寨人将年神送回到山岗上,夜里在村寨广场欢跳芦笙舞,第二天开始生产劳动,春节结束。

篇2:云南拉祜族的春节习俗有什么

云南是我国省份之一,其中少数民族居多,过春节就有他们的一套风俗习惯。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云南拉祜族春节习俗有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的概念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广义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小年的祭灶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要延续整个正月,但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节日的高潮。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方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而“春节”这一节日名,也曾有多种不同叫法。清代通称为“元日”或“元旦”,直到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则称“春节”。

云南拉祜族春节习俗: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云南拉祜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澜沧、孟连、耿马、沧源、勐海、西盟等县。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拉祜”是自称,是用火烤虎肉吃的意思,故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篇3:有关于拉祜族可爱多姿的服饰

导语:拉祜族多数聚居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少部分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于澜沧江以东各县。拉祜族渊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逐水草茂盛的草原,由北向南迁徙定居于澜沧江流域。其服饰反映了本民族早期的游牧文化,也体现了近代的农耕风格。

背袋定情

节日或盛装时,男女均喜 长方形的背袋。背袋系自织的青布或红白彩线编织而成,袋上饰有贝壳和彩色绒球。男女青年恋爱时除赠送绣荷包、腰带外,背袋也是定情物。

以黑为主色

拉祜族喜欢黑色,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喜戴银器

男女均喜戴银质项圈、耳环、手镯,妇女胸前还多佩挂大银牌。

妇女留"魂毛"

拉祜族男女过去均喜欢剃光头,但未婚女子不剃,婚后妇女要在头顶留一绺头发,曰:"魂毛",以示男女之别。现在多数青年女子已蓄发梳辫,偏远山区的拉祜族妇女仍保留剃发的习俗。他们认为剃光头卫生、舒适,又是妇女美的标志。

篇4: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拉祜族有哪些节日

拉祜族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祭祖节和婆娘节。

拉祜族源于古氐羌系统,属于古氐羌遗裔之一,原本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带,早期过着游牧生活,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举族迁入云南。

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我国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

篇5:拉祜族风俗

拉祜族是以黑为主色的民族,服装大都为黑色;拉祜族男女过去都喜欢剃光头,但是在婚后妇女的一般都会在头顶留一绺头发,男女均喜戴银器,例如项圈、耳环等,在节日或者盛装时会背袋定情。

风俗简介

一,以黑为主色,拉祜族喜欢黑色,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二,妇女留“魂毛”,拉祜族男女过去均喜欢剃光头,但未婚女子不剃,婚后妇女要在头顶留一绺头发,曰:“魂毛”,以示男女之别。多数青年女子已蓄发梳辫,偏远山区的拉祜族妇女仍保留剃发的习俗。他们认为剃光头卫生、舒适,又是妇女美的标志。

三,喜戴银器,男女均喜戴银质项圈、耳环、手镯,妇女胸前还多佩挂大银牌。

四,背袋定情,节日或盛装时,男女均喜 长方形的背袋。背袋系自织的青布或红白彩线编织而成,袋上饰有贝壳和彩色绒球。男女青年恋爱时除赠送绣荷包、腰带外,背袋也是定情物。

拉祜族简介

拉祜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崇拜多神,供奉“厄莎”。

拉祜族分布在中国、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中国境内的拉祜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拉祜族总人口数为485966人。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16万多拉祜人居住。

篇6:拉祜族手箍脚箍项圈

“手箍”、“脚箍”和“项圈”是拉祜族民间常见的饰物。佩带在手上、脚上和脖子上,是拉祜族传统的手工艺品。

“手箍”形同手镯,用一种野生的草编制,戴在手腕上作饰物。一般戴三至五道,有的戴十几道。

“脚箍”形同脚镯,用一种野生的草编制,戴在脚上作饰物。一般戴三至五道,有的戴十几道。

“项圈”形同银项圈,用一种野生的草编制,戴在脖子上作饰物。一般戴三至五道,有的戴十几道。

“手箍”、“脚箍”和“项圈”的制作方法是:先从野外把制作用的草拿回来晒干,再手工编制。编制的活计一般由妇女完成,手箍、脚箍、项圈也是妇女佩带,男子也有佩带的,但很少。

在拉祜族的婚姻习俗中,在婚礼的第二天,新郎要用草给新娘编织二十四道手箍并亲自给新娘戴在手上,表示新郎对新娘的爱心。

篇7:拉祜族的抢头巾风俗

西双版纳的拉祜族,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保留有从妻居的习惯。婚恋方式因支系不同而有所不同。抢头巾是拉祜西(黄拉祜)男青年主动向女青年求爱的一种形式。

拉祜族的抢头巾风俗

拉祜西居住的村寨,一般都建有寨庙和寨场。夜里,青年男女常吹着葫芦笙和口弦(响篾)在寨庙、寨场附近结伙开展对歌活动,用歌声试探对方心意,觅寻中意的伴侣。

一旦发现其中有相互有意者,大家便会停止对唱,支持那对男女对歌谈情,并为其出主意编歌词表达心声,暗中开展竞赛。有时还有人帮腔代唱,使俩人越唱越有情,最终成为情侣。

每年春节和火把节来临时,拉祜西都要开展跳歌活动。特别是过春节时,全寨男女老少在寨场集中跳歌,跳歌的时间有的长达十多天。青年男女趁跳歌之机谈情说爱。

小伙子往往间夹在姑娘中间,与姑娘握手同舞,用耳语挑逗,以手指表达感情。小伙子一旦看中某个姑娘,便一直与她握手共舞,并作出许多爱慕的暗示。舞曲完时,伙子会伸手抢去姑娘的头巾,离开寨场,引姑娘与他单独幽会。

姑娘若对伙子有意,便会相跟而去;若对伙子无意,可追去抢回头巾,也可不加理睬,事后托人送点礼物给抢头巾的伙子,再索回头巾;伙子接到礼物,也应以礼回赠,将包头巾归还姑娘。

男女青年经过公开谈情和幽会,确定了爱情关系以后,要互赠定情信物。男方父母要及时托媒人带上米酒、茶叶、烟草等礼物到女方家求婚。求婚一般都要经三次登门,方能得到答复。

女方父母见媒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相求,便收下礼物,表示同意联姻,并择日举行婚礼。

篇8:拉祜族的月亮节,充满欢乐气息

拉祜族有一个节日叫做月亮节。是拉祜族的农事节日。拉祜语音“哈巴”,意为月亮,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原为祭献月亮,欢庆丰收。这天年轻人云集歌场跳芦笙摆舞、赛唱传统歌谣。本期拉祜族文化为你介绍拉祜族的月亮节。

祭礼在晚上月出时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瓜果作为祭品,用篾桌摆设,抬到祭山神的地方祭献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围着篾桌跳芦笙舞,欢度节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亮加入了赕佛内容,地点改在寨内奘房。由佛爷在奘房挂上一幅绘有月亮图案的白布,在白布下方设供桌、香炉、蜡台等佛事用具。天黑前,人们带着鲜黄瓜、芭蕉、菠萝等供品供佛,点香燃烛、烧纸钱,佛爷念经祈祷。赕佛后,便到寨内活动。老人齐聚喝酒烤茶;年轻人云集歌场跳芦笙摆舞、赛唱传统歌谣,能唱出本民族的历史渊源者就获得歌手称号。

第一个月亮节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宵节在正月十五,这是新年里第一个月圆的日子。这一天还很寒冷,在朔风中人们照样会热热火火地过节日,挂花灯,放烟火,玩龙灯,猜灯谜,一家人伴着月色吃元宵。有的地方晚上还有“迎月”的习惯,大家纷纷举火炬上山去迎圆月。据说谁能最先登上去望见初升的圆月,谁当年就最有福分。现代人过节时又加了点新东西,放电影和表演文艺节目什么的,娱人乐己。一时满目喜气升平,天上的月亮似乎也比平时明快了很多。

第二个是在二月十五,叫花朝,是花的节日。我想花仙子们应该是很心急,很好胜的,不原怎样会匆匆忙忙地去抢占了第二个月圆的日子?不过它们这点小性子人们也很清楚,也感到正是有了这点小性子,它们更多了几分可爱,于是时常用争春,争妍,争艳等富有争斗感的语言来形容它们。由于人们能够理解它们奔放的性情,所以第二个月圆被它们抢占了去,也就认可了,还会在这一天向它们发出一些庆贺。

第三个是中元节,俗称鬼节。相传在七月半的那一天阎王要开鬼门,那一天家里的亡人会回家看看,因此要祭奠。在夜深人静的时刻,画个圈在里面把纸钱烧了送给亡灵,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在家里还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但是每在这一刻我总有点疑惑,亡人们应该去转世突胎了,怎么还要将魂魄遗留在阴间?疑惑归疑惑,在那一天的晚上,还是会虔诚地去烧上几堆纸钱。

第四个是人人熟悉的中秋节。这是一个拜月的日子,月亮到了今天才是真正的主脚,于是它看起来比平时圆得多,亮得多,也大了很多。那时大地已经丰收了,人们会拿出一些瓜果来拜月,顺便还做点圆饼供上。一家人坐在一起,披着如流水的月光,一边赏月,一边品饼。虽然没有拜月教的教徒们在拜月时那般的虔诚,也不乏是一种性情中的相知。

第五个就是下元节了。下元节在十月十五,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清明节是以家族为单位来祭祖,中元节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祭祖,而下元节往往是以民族为单位来祭祖,华夏民族要在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很多地方祭奠的场面宏大,庄严,神圣,看上一眼,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能象中国人把这么多的节日放在月圆的日子,世界上应该是没有这样的民族了。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要把众多的节日放在月圆的日子呢?也许是太喜欢月亮的缘故吧。

你可能也喜欢:

粤菜中几款非吃不可的招牌菜

好吃易做的家常菜,懒人的最爱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篇9: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拉祜族的来历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人口41.147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拉祜族的来历习俗

拉祜族的起源

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该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建国近半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拉祜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使拉祜族农村、城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拉祜族的婚姻

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拉祜族的男女青年一般从十五六岁开始就可以参加社交活动了。其中,上山劳动、节日喜庆、婚礼寿辰等,都是青年男女们相识交友的好机会。不同氏族的男女,只要年龄相近、双方情投意合都可通婚,不受辈份的限制。男女婚前社交极为自由,每到夜晚,或在田野或在村寨中的空屋内,围着火塘,吹着“巴乌”或口弦,彼此表达恋情。若是不同氏族的人聚会,双方都彬彬有礼。男女定情后,男方请媒人携2~4对松鼠干巴和1公斤酒到女方家求婚。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再送聘礼并彼此商订婚期和成婚方式(从夫居或从妻居)。从夫居者,婚日由男方家宴请亲友并派人(新郎亦在内)去迎新娘,女方则请人陪送至男方家。从妻居者,由女方家备酒请客,新郎在媒人陪同下到女方家行婚礼后即在女方家居住,时间1年至三、五年不等,也有长期居住的,在女方家劳动生产,享受儿子待遇而不受歧视。按约定时间从妻居期满者,请亲友一餐酒筵,夫妇向老人表示一番谢意后,男方便可带领妻子回家或就在妻子家村寨内另立门户。无论哪种成婚方式,婚后第一个春节,杀猪时要砍下一条腿送给舅子,舅于则要连续3年将年猪或猎物的脖项和4块糯米粑粑送给妹子,妹子收礼后再回赠6公斤酒。离婚很少见。恋爱经父母同意后,无论哪方变卦,都要由媒人出面罚处33两银子给对方,普遍改以人民币为罚金、婚后感情不好而提出离婚者,提出的一方同样按前述规定交罚金。夫死,妻可改嫁,但原来家要索回6~8元半开的身价,由新夫支付;如有孩子,大的必须归原夫家,年幼的可随母去,但新夫须再付一笔身价费。

拉祜族的节庆习俗

拉祜族的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端午节、尝新节,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等。另外拉祜族还有别有趣味的风情,它们是拉祜族文化延续,传播的主要载体,凝聚着拉祜族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传说过去只有大年,没有小年。年前男人们总是集体远行围猎,回来时常常误了年期。女人们为了慰劳远途而归的男人们,也总是一次次重新备办酒肉食品,给他们补过新年,后来竟逐渐沿袭成习。因为这是为男人而补过的年,因此,就被称为“小年”、“男人的年”。原来的年则称为“大年”、“女人的年”。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的传说,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扰。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但为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沿成习,传承至今。

“抢新水”和“芦笙舞会”,是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抢新水”是指新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抢先到山泉边去接取“新水”。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新年头等大事。他们认为,新水是最圣洁的,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谁先接到新水,谁家的谷物、瓜果就会先熟,谁家就更有福气。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凌晨,听到雄鸡的报晓声,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芦,迅速奔向泉边,抢接新水。接回来的新水要先敬献祖先,然后给老人洗脸。

扩塔节,是拉祜族人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欢乐的传统年节。又称为拉祜大年,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共九天。节前准备除夕这天,家家户口把村寨内外收拾的焕然一新。人们杀猪、泡米,把舂好的粑粑放在犁杖、砍刀、锄头等农具上,表示它们辛苦了一年,应和主人分享节日的快乐,人们还为牛割草添美食,以示慰劳。

“接新水“习俗晚上,全家人沐浴洁身,各村寨鸣放三响火炮、火枪。新年的第一天凌晨,各村的青年男女争先恐后奔往山泉边“接新水”。拉祜人认为,一年之始,泉水最新最纯,谁最先抢到新水,谁就是最幸福的人,按拉祜的风俗,初一日不准外人入寨,初二日才能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贺喜。节日狂欢节日期间,姑娘和小伙子们吹响葫芦笙,跳起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晚上,看热闹的人们纷纷离去,山坡上升起了一堆堆篝火。一对对青年情侣在一起谈情说爱,沉浸在幸福与欢乐之中。

火把节火把节也别具民族情趣,届时以松木为燎,火把齐燃,蔚为壮观,身穿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尽情欢歌,热烈异常。

尝新节尝新节是拉祜族人生庆祝收获的节日,尝新节期间,全寨杀猪煮酒,男女老幼休息两天。节前将谷米收割一部分回家,先祭祀祖先,然后再正式开镰收割。

好客习俗拉祜族是个十分热情好客的民族。逢年过节,都要邀请周围傣、哈尼、布朗等族人民一道来饮酒会餐,吃团结饭。这时,全寨大宰牲畜,各户都要分一节大肠和几勺鲜血,伴以盐巴、辣椒,剁细生吃。拉祜族认为,“剁生肉”是待客的最好菜肴。欢宴毕,主人还要用芭蕉叶包“份子肉”分送客人带回。拉祜族过去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主食当地生产的大米和包谷。喜用鸡肉或其他配料加大米或包谷做成稀饭,有瓜菜、菌子、血、肉等各种稀饭,其中鸡肉稀饭为上品,在制作包谷饭时,先用难舂成碎块,簸去糠皮,后用清水浸泡一夜,淋干后舂细,揉成细小均匀的颗粒,用竹甑蒸熟成糕状,即可食用。食时可用筷子,或用刀切成块,有时还加上糖或蜂蜜,细糯香甜可口。拉祜族的日常菜有最喜欢的是将菜、肉及应加的佐料和水放入一段鲜薄竹筒内煮熟,既有竹之清香,又保持原有肉菜的香味。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猎获的野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苍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烤肉香脆可口,佐以麻辣佐料后还能开胃。拉祜族中的苦聪人在狩猎时,习惯将猎获的兽头奖给第一枪射中者,支前腿奖给发现猎物的人,剩卜的肉,人均一份。猎获物的下水和杂碎,就地燃火,放入竹筒内煮熟分食。在开膛剖肚时,中年人喜欢用手捧喝热气腾腾的“护心血”,据说猎物的护心血有补血消除劳损的妙用。拉祜族不仅会腌菜、腌肉、磨豆腐,还会酿酒。在民间,男女均喈饮酒,并有在酒和肉上不分彼此的习惯。平时喜饮烤茶,烤茶是将大茶入罐烤至焦黄,待香味飘出后对入水稍煮即饮。

葫芦节葫芦节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拉祜语称“阿朋阿龙尼”。每年农历10月15日至17日3天为拉祜族的“阿朋阿龙尼”。每到此时,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昆明等地拉祜族同胞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节日期间,要举行传统体育项目陀螺、射弩、秋千等比赛。摆舞、芦笙舞、三踩脚等传统舞蹈及所有包括“阿朋阿龙尼”在内的拉祜族大型节日的保留节目。

拉祜族的饮食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云南省南部。“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的饮食有着自己民族的特色、饮食方式独特。拉祜族以稻米为主食,次为玉米、薯类、豆类、荞子等。一日三餐,粮荒季节减为两餐。每天早上起来舂米,现舂现煮。煮饭用土锅或木甑。蔬菜有萝卜、青菜、瓜类、豆类、喜吃辣椒。喜用鸡肉或其他配料加大米或包谷做成稀饭,种类有瓜菜、菌子、血、肉等各种稀饭,其中鸡肉稀饭为上品。无论大人小孩,都习惯喝山泉水。

拉祜族日常喜欢将菜、肉及佐料和水放入一段鲜薄竹筒内煮熟,既有竹之清香,又保持原有肉菜的香味。

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猎获的野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烤肉香脆可口,佐以麻辣佐料后还能开胃。猎获物的下水和杂碎,就地燃火,放入竹筒内煮熟分食。在开膛剖肚时,中年人喜欢用手捧喝热气腾腾的“护心血”,据说猎物的护心血有补血消除劳损的妙用。

拉祜族不仅会腌菜、腌肉、磨豆腐,还会酿酒。在民间,男女均嗜饮酒,并有在酒和肉上不分彼此的习惯。平时都喜饮烤茶。烤茶是将大茶入罐烤至焦黄,待香味飘出后对入水稍煮即饮。

拉祜族人喜欢用辣椒待客。有句俗语:“拉祜人的辣子,汉人的油”,意思为待客没有辣椒,就像汉人做菜不放油一样。吃饭时,家长先盛饭,接着是客人,其他家人按年龄大小拿取,妇女盛饭时,背着或抱着孩子不能拿取,对尊贵的客人,主人要杀鸡、煮鸡肉稀饭招待。但是,如果主人家用白鸡肉煮稀饭招待客人,那就是绝交的表示。

特色饮食

竹筒烧饭:居住在哀牢山原始森林中的拉祜族苦聪人,大多没有锅和甑子,一般都用薄竹筒煮饭煮菜。把舂好的玉米面或大米放入薄竹筒内,加水后,用树叶把筒口塞紧,再把一段段竹筒放在火上烧,熟后,破开竹筒即可食用。菜肉也用竹筒烧煮,但不再加水。烤肉:拉祜族人习惯吃烤肉,把精肉切成薄条块,在肉面上拌以花椒粉、辣子面、细作面、蒜泥等佐料,再用细竹片夹住肉条,放在火塘架上烧烤。熟后去竹片,即可食用,为待客佳肴。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

拉祜族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可敬可畏的神秘力量——精灵主宰着,他们把这种精灵称为“内”,存在于天地、日月、星辰、山水和人体之内,天气好坏、谷物收成高低、人畜康宁与否都与“内”有关。随着“内”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一种所谓懂得“内”、能与“内”往来的“毕莫”,为人占卜和举行祭祀仪式。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

篇10:拉祜族寨

拉祜族寨与基诺族寨紧紧毗连,寨内建有拉祜族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以及葫芦广场。中心位置的葫芦广场形似一只硕大的葫芦平面,核心有一组石雕葫芦。传说拉祜族的祖先诞生于葫芦中,葫芦广场表现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观念。拉祜族人口约41万,主要聚居在思茅、临沧境内的澜沧江沿岸地区。

民居建筑:

茅屋结构简单,搭建容易,颇具“构木为巢”的古风。干栏式竹楼房是在木桩之上搭建而成的双斜面竹楼。有大小之分。两种竹楼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大型的更长、占地面积更大而已,因此也称“长房”。走廊上设火塘若干,供各个家庭炊事、取暖之用。长房的居住形式,反映了拉祜族原始母系制婚姻家庭组织与观念的残存。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主要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以原始宗教的信仰最为广泛,其宗教意识中没有严格的鬼和神的区分,认为万物有灵,所有的精灵都称之为“尼”。西双版纳的拉祜族信仰小乘佛教。

礼仪习俗:

拉祜族人民勤劳善良、崇尚礼仪。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很多为人处事、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不得茶喝头会疼”的习俗。

语言: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

婚俗:

行婚礼当天,男女双方家里都要杀一头猪。男方首先将猪头送到女方家,将猪头确成两半后,一半留在女方家,一半由男方又带回来。接着,女方也照此办理。之后,男女双方将各自的两半猪头合在一起,以表示骨肉之亲和新婚和睦之意。这天,新郎新娘要一同下山背水,一同上山砍柴,然后将新背的水,新砍的柴送给女方家,同时还要献饭给岳父岳母。新郎新娘再回到男方家里献水献饭,再到寨庙里磕头和供奉礼肉。接着由村寨老人主持祭寨神仪式。祭礼完结新郎新娘再到男女双方家里祭祖和敬拜父母亲戚。随后新郎新娘便和宾客一起吃鸡肉稀饭,接着便进入婚礼的热潮--大规模的对歌活动。晚上宾客们尤其是年轻人会挤满新房,尽情地闹房。此外还可让新人表演节目,向新婚夫妇索要喜烟、喜糖、喜酒等。婚日当晚,人们吹起芦笙,载歌载舞,庆贺这对拉祜儿女成婚,往往要娱乐到半夜才结束。

服饰:

拉祜族传统服饰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且因支系、居住地不同而有所差别。男子穿无领右开襟短衫和裤管宽大的长裤,头裹黑包头或瓜形小帽,出门时多挎背包挂长刀。拉祜西妇女头缠黑色土布头巾,身穿无领对襟短衫。胸前袖口处缀以彩色布条几何纹布块,下穿长筒裙;拉祜纳妇女服饰保留着南迁以来北方服饰的特点,喜欢裹一丈多长的头巾,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穿开衩很高的长袍,右襟、衣领周围都镶有彩色几何纹的布块或布条,沿衣领及开襟处嵌雪亮整齐的银泡,内穿花格长筒裙,筒裙上缀有素雅美观的彩色图案。

文化:

拉祜族的民间文学产生于社会生活之中并以口头形式传承,文学体裁主要有史诗、神话、故事、诗歌、寓言、谚语和谜语等,尤其是《牡帕密帕》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具有创世纪性质的著名长篇史诗,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于一体的拉祜族文化“百科全书”。

饮食:

拉祜族的主要粮食是大米,菜多数是采摘山中的野菜,如蕨菜、芭蕉心、野芹菜等,每餐辣子必不可少,现在还有烤吃肉类的传统习惯。茶和酒是拉祜人最喜欢的饮料。饮茶的方法是,用陶制小罐把茶叶烤香,然后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发出一阵阵唏唏声响,这叫吃“烤茶”。酒多为自家酿的,用包谷、稻谷、高粱、小红米、荞麦等作为原料,他们酿出的酒醇香扑鼻,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歌舞:

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乐器有葫芦笙、小三弦、竹弦、口弦等。舞蹈种类繁多,有模仿鸟类形象的白鹏舞、小米雀舞等;有表现家务劳动的春盐巴辣子舞、扫地舞等;有表现生活情趣的老人舞、三脚歌等。拉祜族舞蹈多属广场舞,一般由男子吹弹乐器在前引导,女子列队环舞于外围。

节日:

拉祜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中秋节,其中春节(拉祜语称为“扩尼哈尼”)最隆重。新米节又叫“尝新节”(拉祜语称为“扎四俄扎”),约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用新谷做成新米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共餐,庆祝节日。开饭前要先盛一碗新米饭敬献给厄莎和祖先神灵,然后给狗单独吃一份。

景点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云南民族村怒族寨满族院苗族村景颇族寨壮族村僳僳族寨哈尼族寨回族村布朗族寨佤族寨独龙族寨基诺族寨阿昌族寨蒙古族村白族村布依族寨德昂族寨瑶族寨水族寨藏族寨纳西族村彝族村云南民俗博物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