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作文

白岩松的《幸福了吗》读后感(实用5篇)

篇1:《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2010年10月第一版印刷,26万字,加上代序和代后记共17章。白岩松出生于1969年,和我一样60年代生。《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的记录。网友写下这样的体会:“这只是白岩松生活的点滴记录,他不是在做一个命题研究,我在这本书中没有找到预想中的理论支撑。但它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在于白岩松是一个媒体人,他的身份让他的生活有些公众意义,他的身份让他有话语权,因为人们关注他对问题的视角和解读。我读这本书,就是在从一个人身上看中国这十年。”另一位网友写道:“十年前的《痛并快乐着》满篇充斥的是淡淡的苦涩,十年后的今天,《幸福了吗?》散发更多的则是成熟睿智的味道,但不变的是,这一切依旧是思考的感悟。”

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了白岩松和白岩松的思想。白岩松是一个时代的思考者。他有个性,爱思考,干工作像我一样卖气力和创新,爱写点东西。他还爱足球,而我却不爱。 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中央电视台还有台湾、美国、日本的一些事。其实我1992年去的美国,留下了3万字的《美国之旅》,他1995年才去美国,同样留下了自己深深的思考。他一直在媒体人的现实与理想中挣扎。能做到吗: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能做到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他说的许多话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敏锐、勇气和方向感。尊严这两个字的提出,就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转折。他努力了,也收获了。但是,他不满意,正常。这才是社会,尤其中国社会。他想40不惑,不可能!我也一样,我是他的哥哥。为此,我曾写了系列文章,至今博客中还可查到。孔圣人才40不惑,谁是圣人?!我40岁突然觉醒,信了西方的一句话:人生40岁开始。十年后他想写一本书《终于信仰》或者《闲--试着与生活讲和》。他十年后的目标是:健康、开心、平静、踢球并进球、头发还剩不少、体重增加不多、对世事依然好奇、还会愤怒也会流泪,慢慢来。。。务实多了。但是,被迫改变自己,你还是白岩松吗??

《幸福了吗?》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在涤荡悲喜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在哪里?”以及对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吗?”。2010年,白岩松中学毕业25年聚会,酒席上,轮到他发言,他说自己掏心窝子的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所谓名人,首先或本质上只是个更多人知道他(她)名字的人,有好有坏、被更多诱惑也有更多约束的人。“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强震,我又瞬时想到了那一段时间自己的心情,可能也是人到中年,与年轻时相比,就觉得对阳光和温暖有特别的渴望。在这两年中,两场大地震让每一个中国人不管身处何方,都无处躲闪。其实,我们都是灾民,都要一起去面对那些打击和伤痛。”白岩松说。“如果理想,只是一瞬的绽放,之后,只在凭吊中使用,那么,理想有什么意义?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时的一种荷尔蒙,只在多年后痛哭时才知自己有过,那么,激情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你的离去,又有什么意义?”在纪念陈虻的文章里,白岩松最后写下这样的话,他说这也是对自己说的。因为陈虻曾反复向当初还刚工作不久的他说“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白岩松说央视大火:“当然也不是坏事,也照出了央视之后该走的道路。大火,或许正是一个另类的新起点”。损失1.6亿也不是什么坏事,似乎“火”还是好意头了。柴静回忆与白岩松工作相处的点滴,“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其实,白岩松仅说对了一面,应该是: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物质上最痛苦的,心灵上是最纯静的岁月,所以,回忆起来才非常美好。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诗”这首诗被白岩松放在本书的扉页,算是给本书定下了一个基调。“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摩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用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摩尼轻轻一笑,答到:‘求人不如求己’。”--这是这本书的结尾。都意味深长。

幸福都在追求的过程中,绝不在顶点,祝愿白岩松永远不放弃追求幸福,永远在追求中。

篇2:读《幸福了吗》读后感

拿起这本书时,看到封面上白岩松的微笑和背后深邃、严肃的眼神,对他将要带给我的“幸福”的解读感到疑惑,当我真正一字一句地读下去的时候,才了解这位新闻工作者心中的幸福不仅仅是自己的幸福。

从年轻时就开始追寻幸福的他,在不断地为幸福奋斗、思考。他决定十年一个目标,有一个深层次的提高。从他参与组办的《东方时空》到《新闻1+1》、《新闻会客厅》等等,他夜以继日地在第一时间向公众报道国家的最新政策,国外的状况、解读最新事件的始末,抚慰人们躁动、不安、愤怒、兴奋的心灵,带给大家平安、幸福、悠远与思考。

白岩松其貌不扬,他曾开玩笑说,就连崔永元都到公众面前亮相了,我就更有信心了。他说,台里有规定,新闻报道不要加形容词,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只需要如实、全面、第一时间报道最新消息。但这是很难做到的,SARS到来时,由于一些原因,让焦急等待命令的新闻工作者不得不让新闻变成了旧闻。白岩松很正直,充满正义感,他在温总理面前直言不讳,批评国务院部委领导不力。正因为有像他这样的一些人敢于站起来说话,7年后的甲流到来时,中国才能反应迅速,措施得当,损失最小。

他是一个感性的人,在主持汶川地震赈灾晚会时,他会在主持间歇时,躲在墙角痛哭,他尽自己所能帮助人们,搜集各种救助方法,及时告知大家。他具有新闻人的敏锐性,为第一时间播报新闻分析时事,会想尽办法。

“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是白岩松的座右铭。他关注、关心中国的命运,他希望中国能平视美国,而不是仰视。他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命运、国人的幸福紧密相连,他一直在追随幸福的脚步,在思考,他也希望慢下来,看看沿途的风景,看看自己是否感受到幸福,但是他的忧患意识,他的使命让他奋斗不息,战斗不止。

其实,他的足迹已告诉我们,他是幸福的。他的善良和睿智,他的敏锐与正直,他的雷厉风行,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新闻报道跟踪速度之快,促动各级政府为百姓谋福利力度之大,已让他永远成为幸福的人了。

读着这本书,内心的崇敬不能言表,边读我也在思考,自己幸福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白岩松的书中我理解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不是单纯的为了钱能赚多少,房子能有多大,为了地位能有多高,一己私利实现的快感并不是幸福,因为欲望永无止境。只有从心底想着“付出”才是幸福,靠真本事努力,并享受着努力的过程才是幸福。

在教师这个岗位上,班主任、课任、管理,我都做过,一晃已经17个年头了,一直在任劳任怨、认认真真地做着每一项工作,在工作中思考与创新,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牺牲了很多自己的时间,别人在玩在休息的时候,自己会来到学校或从被窝里爬起来工作,有时也会为自己的一点点自尊心而苦恼,看不清自己的位置。近几年,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懂事和长大,随着自己为人母,为人妻,在家侍奉老人,在学校为孩子们和同事们服务,才终于发现不论做什么,只要目标是“付出”,是“给予”,做什么都是幸福的,权利、地位、金钱只是身外之物,心无杂念,只为做好老师,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件事,靠干干净净的劳动换来幸福、安宁,那么就不会像白岩松说的那样,一边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边为自己谋取私利,成为教师中的两面派,我会在自己点点滴滴的生命历程中去感受幸福。

白岩松在书中说,一年过去,又一个新的年来了,人来人往,脚步匆匆,别忘了慢下来问自己一句:“我,幸福了吗?”当一个送给生命的礼物,然后赶路。我的答案和白岩松的答案相同,那就是:是的。

篇3:《幸福了吗》读后感

专家一样的评论,学者一般的反问,这就是CCTV的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机敏和语言犀利是他的优势,白岩松睿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出于对他主持节目的风格的喜爱,我读了他的《幸福了吗?》,确实感受颇深。

《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全纪录。开篇作者便借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勾勒出了全书的轮廓—如何寻找幸福和信仰。之后,白岩松用他惯有的犀利文笔和审视的目光,回顾了自己十年来在CCTV、名利场的起伏,发表了自己对近年社会大事件的看法,记叙了差旅各国报道采访的台前幕后故事,也和读者一起分享了书籍、音乐、电影等等他自己的心灵营养品。白岩松试图以自己十年来的所见所闻、所事所为、所思所想,解读这些看似简单,却事关人人的重大命题。他的言论,一向以有勇气、有价值著称。相比十年前,无论他的人还是他的书,改变的是眼界,是心境,是胸怀,而不变的则是无处不在、让人难以无动于衷的浪漫主义激情。

在涤荡悲喜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在哪里?”以及对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吗?”。幸福一直是人们的一个不变的追求,但是你幸福了吗?白岩松说,不平静,就不幸福。

“9.11”的沉默在白岩松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新闻评论部充满自由空气的年会是情感的沟通,是激情和压抑的释放;总理参加的座谈会,直言不讳地评议国务院部委,可鉴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和担当;四川地震赈灾晚会现场临时放弃对蒋敏的提问,地震救援直播中讲述笑话,表达了他对于爱的主张;“7.13”申奥成功之夜演播室里的尖叫是热情的张扬;书中很多这样的细节都是作者在和读者一起分享着自己的幸福时光。这幸福不一定是快乐,有时也是热泪盈眶的,不一定兴奋和激动,有时也会黯然神伤。

这本书表达在这个世界,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的人生过别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商人政客学者工人,你只要内心平静祥和,你就是幸福者。在成天的忙忙碌碌中,在追逐事业、操劳家庭中。有时停下脚步,整理思绪,静下心来放空自己的身心,可能会对人生有新的思索,在平静下来思考以后,获得属于自己所需要的幸福。正如文中所说“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来的人一笑:走的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也是最赋禅机的一句。就像有首歌《春天里》唱的那样,“记得曾经一无所有,可当初是那么快乐。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曾经年少轻狂,但那时只有简单的生活,追求也是简单,人虽一无所有,但是过得简单快乐,便拥有无处不在的幸福。

篇4:读《幸福了吗》读后感

因为喜欢“新闻会客厅”、“新闻周刊”,所以关注白岩松;因为天性好动,又对体育充满热情,所以从不放过奥运会和世界杯的每场比赛。在伦敦奥运会进行时,伴随着“奥运1+1”,我读起了《幸福了吗》。

《幸福了吗》一半内容与奥运有关、与体育有关。虽说体育无国界,但如果有自己国家的参与,当然会让人牵肠挂肚,使你不由自主地融入感情。记得1981年的冬天,还在大学的我们,在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冠军的那一刻,欢呼声在每座宿舍楼里响起,男生们摔碎了暖水瓶,敲打着脸盆,女生们也穿戴整齐,冲出了大门……在那个飘雪的午夜,我们走在自由大路上、走在斯大林大街上,满眼都是欢庆的人群,年轻人在尽情地挥洒着青春,释放着爱国的热情。那时,除了兴奋,更多的还是为祖国骄傲和自豪,幸福已经满满地溢出来了。

体育是一种运动,它既健身,又娱乐,竞技体育使它增添了竞争的色彩,它让惊喜、兴奋与懊悔、失望相伴生,幸福与痛苦的体验也就凝结在这一过程当中。而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公平竞争的精神、永不放弃的毅力、力争胜利的意志,更是体育价值和魅力之所在。每一位运动员在艰苦训练和激烈竞争的同时,也在享受着运动和比赛带给他们的快乐。作为看客的我们,更应该持有一颗平常心、一份客观与公正,学会尊重失败,享受那一份纯粹的乐趣与幸福。

婆婆今年78岁,奥运期间每日守在电视机前,对中国运动员的名字如数家珍,时而叹气,时而惋惜,时而又孩子般地笑出声来,她为胜者高兴,也为败者鼓掌。看累了,就上床小睡,然后再回到电视机前,真是可爱之极!已到暮年的她,也曾经为工作辛劳,为柴米油盐奔波,为生病的女儿犯愁,为在外地工作的孙儿担忧,但现在的她更多的是享受晚年的这一份欢娱与安宁。她从来没说过“幸福”这个词,但她在享受着……

看完这本书,不禁要问,幸福了吗?从懵懵懂懂的少年、青年,不知不觉头上生出白发,步入了中年、老年,曾享受单纯的快乐,感受简单的幸福的我们,到如今已经不会再简单地回答是与否,经历了五味杂陈的人生,更多的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命,感受幸福。每天早上,老公与我同时出门,在分手的那个路口,他都会千篇一律地说着同样的话:手机带了吗?看着路,注意车……年轻时,总觉得他絮絮叨叨,恨不得他马上住嘴,而现在的每一天,我都在享受着这份关爱,温暖着去上班。在他出差的日子,我便会感到怅然若失。

“人要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内心”。此话不知是出自于梁漱溟还是季羡林,但我知道季羡林曾说过,“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这三个关系,人就能顺利发展,快乐生活,社会就能阔步前进;处理不好,就会磕磕碰碰,停滞不前”。天人合一是古人早就告诫我们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要求善待自然,善待与人类共存的生物,只是在今天,当自然界开始不断地报复人类,人们才想起“天人合一”的重要;“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讲的是给予,是付出,如果你不认同的话,还可以说“共赢”,记住“也让别人活下去”;最后,如果能处理好人与自己,人与内心的关系,应该说是达到了一定境界,这需要用一生去修炼。

真的不必再探讨幸福的内涵,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幸福的外延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在逐渐扩大。不必在去看望住院的同事,在去殡仪馆为朋友送行时,才感到自己的幸福,不必在面对灾难和废墟,面对生命和家庭的残缺时,才感到自己的幸福,这种在比较中感受幸福是不够的,时过境迁,人们往往会因为淡忘而失去那种幸福感。其实,幸福可能是一次经历,一种心境,一种感悟,幸福无处不在。年轻是幸福,健康是幸福,团聚是幸福,老人的一个微笑是幸福,孩子的一次小小的成功是幸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幸福,付出是幸福,爱与被爱都是幸福,努力与坚守是幸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幸福,甚至乘上“天路”的火车,远远地看一眼奔跑的藏羚羊也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幸福需要感受,需要体会,需要用心去营造,你品味到了,好好把握,好好珍惜,你就幸福了。如果你还未感受到,那就在未来的岁月里,让喧嚣的世界安静下来,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心静才能倾听,心静才能思考,用一颗平常心,在平淡中细细体味,乐观一点,豁达一些,也许幸福就在那一刻如期而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走在寻找幸福、创造幸福、感受幸福的道路上……

《幸福了吗》的另一半,是白岩松从一个媒体人的视角,通过一系列新闻事件,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央视的成长和中国的成长。尤其是当代中国,经历了1998年南北共发的洪水、2003年全国蔓延的SARS,伴随着1993年蒙特卡洛申奥的失败和奥运圣火在国外艰难的传递,更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之痛,再经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两岸关系由紧张对峙到交流合作的考验,中国人民在抗争着、感动着、奋斗着、成长着,人与人之间的爱在回归,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在增强。香港、澳门的回归、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神舟飞船的上天,让国人体会到了国家崛起的快乐与自豪。无论是以选举民主为代表的人大,还是以协商民主为代表的政协,都在倡导民主精神,我们的国家正走在社会主义民主的道路上,走在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上,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在伦敦奥运会上,外国媒体发出的种种带有偏见、误解的消息和评论,让我们不解,也让国人愤怒。其实大可不必,当你被人评论、被人骂的时候,说明你在被别人关注,说明你的存在对世界产生了影响,说明你在长大。这是好事,是成长中的痛,就像青春期,有来自内心的矛盾,也有来自外界的纷扰。走过这一段,再回望过去,你只会莞尔一笑。

中国的崛起着实让那些曾经强大的国家,曾经自视高贵的人,多少有些不适应,他们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当然,前提是我们要沿着改革开放之路、沿着创新发展之路、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走下去,从容、淡定,再多点耐心,让他们慢慢适应吧。而我们这一代人注定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奉献自己的忠诚和力量,做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们常用的座右铭,在今天依然适用。让我们说,中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篇5:读《幸福了吗》读后感

内心不平静如何的幸福,以前内心焦躁不安的时候每次听到奶奶唱的主歌,有点忧伤的旋律和歌词,内心就会平静下来;奶奶不在后,爷爷爸爸都去信教了,他们整日忙忙碌碌起早贪黑,但是活得很是快乐开心,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喜乐。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加入这个高效率的工作节拍中,尤其是经济压力的增强,会发现内心再也无法平静,波澜汹涌跌宕起伏,为各种的诱惑为一些超过自己目前能力的承诺,更为一个个为之痴狂的伟大梦想。可是这一切的带给我的除了是一些增长的收入之外,内心的不安和对金钱的贪欲之外,别的一无所得,忙完找工作是室的房子忙着装修忙着买房子忙着做策划主持,当独自一人时,拾起毛笔练一练书法,听一听怀旧的邓丽君小资歌曲,却发现内心难得的平静和祥和,这种平静往往在过去到教会做礼拜时,听到教会的赞美诗合唱才能感受到的,这可能就是幸福的前提---平静吧,这也可能是目前会什么越来越多人在遇见人生的各种过不去的坎时,最后选择了教会的原因吧。白岩松说这世界有三种学问 1.人和动物的学问2. 人和人的学问 3.人与内心的学问,最后一个是最难的。这说明这个世界,说一千到一万最后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的人生活别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商人政客学者工人,你只要内心平静祥和,你就是幸福者,每个幸福的人相当于拥有20万美金,就是中国的百万富翁。

人生终究要到终点,为什么人们那么着急呢,为什么不慢一点呢。其实慢一点,沿路的风景会欣赏的更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