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知识百科

北方草原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原因【最新8篇】

白露是九月的第一个节气。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北方草原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原因,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青海草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

由于青海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地质结构复杂;坡耕地多;林草覆盖率低;过度开垦。由于水力、风力和冻融侵蚀交错等原因,青海地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4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9.44%,因此,治理水土流失,青海迫在眉睫,那么,青海草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青海藏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被誉为“中华水塔”。从源头做起,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维系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有效措施,体现了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和新思维。

1、加强藏区水土保持小流域坝系建设

通过淤地坝工程建设,拦沙、蓄水、淤地,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促使草场植被的逐步恢复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我省藏区水土保持小流域坝系新建淤地坝1191座(其中骨干坝317座,中型淤地坝435座,小型淤地坝439座),总投资66028万元。目前开工建设骨干坝1座。

2、积极开展黄河、长江源头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及生态修复

青海黄河源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工程涉及我省藏区的黄南、玉树、果洛、海南4州12县。“十一五”主要建设内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和法规宣传;“十二五”主要建设内容城镇周边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和法规宣传;“十三五”主要建设内容城镇周边人居环境建设、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和法规宣传。

青海长江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涉及我省藏区的玉树、果洛、海西3州1市8县。“十一五”主要建设内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和法规宣传;“十二五”主要建设内容城镇周边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和法规宣传;“十三五”主要建设内容城镇周边人居环境建设、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和法规宣传。

生态修复涉及青海省藏区的6州24个县,开展生态修复面积2490平方公里。

3、重点城镇周边小流域综合治理

藏区城镇周边小流域综合治理拟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城镇防洪、谷坊、小型水保蓄水工程、沟头防护、拦沙坝、水保生态护岸墙等。

4、重点河流上游清洁型小流域

在湟水河、大通河、隆务河、黑河等重要河流的河源地区,以及在黄河干流龙羊峡、李家峡、拉西瓦、尼那等水库的库区周边地区,开展50条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建设。

5、调整农业结构

一是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种植和经营技术。

二是结合本地特点,要注意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还要特别注意人文环境特点和社会环境。

三是既要大力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单位种植(养殖)面积的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的净产出;又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正确判断市场供求行情,及早调整产品结构。

四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什么养什么,根据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研究发展绿色食品的战略措施,并加强品牌意识,拓宽市场,预测农产品的潜在市场更是值得考虑的。

篇2: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呢?

小编了解到,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自然因素

⑴气候:所有的气候因子都会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其中暴雨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直接动力和主要气候因子,暴雨雨滴大,降雨动能大,溅蚀力强,形成的径流来势猛,历时短,强度大。

⑵地形地质:地面坡度、坡长、坡型等对水土流失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岩石性质影响风化物和土壤类型的形成,同时影响风化物和土壤的抗蚀能力。此外,岩层的倾斜度对水土流失也有影响。

⑶植被: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几乎在任何条件下植被都有阻缓水蚀和风蚀的作用。良好的植被,能够覆盖地面、截持降雨、减缓流速、分散流量、过滤淤泥、固结土壤和改良土壤,能减少或防治水土流失。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就会产生和发展。

(二)人为因素

一是人口增长快,环境人口容量严重超载,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耕地(主要是坡耕地)比例过大,农业经营粗放,生产水平很低,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不能发挥生态防护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二是“越穷积累越少,积累越少越穷”的恶性循环。另外,滥挖、滥伐等人为破坏活动和近年来生产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资源、自然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保护,人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稍后,我们介绍草原火灾的危害有哪些,欢迎关注这部分草原火灾知识。

篇3:北方草原水土流失的特点

北方典型草原由于气候特点及超载过牧等不合理的草地利用方式,使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草场沙化退化面积不断扩展。下面来给大家介绍下北方草原水土流失的特点。

小编了解到,北方典型草原的水土流失特点是,北方典型草原水力侵蚀、风力侵蚀是该地区主要土壤侵蚀方式,遍及各地,水里侵蚀在局部地形中也广泛存在,风蚀主要出现在3-5月,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雨季的7-9月,各类侵蚀交替作用,使该区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另外,北方几个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情况各有不同:

东北黑土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等省区,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这一地区地形多为漫岗长坡,在顺坡耕作的情况下,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经测定,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cm,初垦时黑土层厚度一般在80cm左右,垦殖40年后减至50~60cm。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黑土层已完全消失,露出下层黄土,当地称为“破皮黄”。

北方土石山区:分布于北京、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市。大部分地区土层浅薄,岩石裸露。土层厚度不足30cm的土地面积占本区土地总面积的76.3%。

黄土高原区:分布于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南及青海等省区。区内土层深厚疏松、沟壑纵横、植被稀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这一区域是我国土壤侵蚀量最高的区域,有11.5万km2的土地侵蚀量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

北方农牧交错区:分布于长城沿线的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由于过度开垦和超载放牧,植被覆盖度低,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交替发生。

篇4:北方草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

北方典型草原区由于土壤抗蚀能力低,侵蚀外营力大,在超载放牧的情况下,极易产生侵蚀,致使草场退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展,生态环境恶化,不但造成当地畜牧业发展缓慢,而且使京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那么,北方草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1、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分为三项措施。一是宣传措施,通过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水土保持法律意识;二是政策措施,针对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制定地方配套规范性文件;三是监管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督执法队伍,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一同时制度,及时治理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管护措施

管护措施其内容包括管理措施和看护措施,管理措施是为了调动全社会治理小流域的积极性,提高治理效果和水平所采取的项目管理措施;看护措施主要是为维护和保护治理成果而采取的措施,分为自管、专管、监管措施。对属于个人所有或承包的区域内的水土保持设施,主要以自管为主,村集体所有水保设施,主要以村级管护员专管为主。对国有水保公共设施主要以职能部门监管为主。

3、群众参与,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土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各县(级)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因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管理中,只有各相关部门(如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综合”治理。而这种部门的合作包括了技术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和统一。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协作要比政策层面的协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实现政策层面的协作和统一,就需要政府部门内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4、植物措施

植物防护措施配置上要求土地整治与造林种草措施相结合,对树种选择要适地适树,并结合生活及美化要求。在具体布设上,注意乔、灌、草的合理搭配,绿化和美化的有机结合,实行近灌远乔,形成综合性保水保土的防护体系。造林树种的选择: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立地条件选择树木花草种类。

(1)“二退二还”:①退大坡度耕地为林地;②在低山丘陵的耕地基本上都是毁林开发的;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对此在短期内必须采取“二退二还”的退耕还林治理对策。

(2)“二防二治”。对已发生库淤、湖淤的水库、湖泊采取清淤、治污,并在库区、湖区周围营造水源涵养林,由此达到防淤、防污的目的。

(3)生物措施。进行农田防护林、护沟林及封禁治理,行成生态自我修复,使活立木蓄积量≥400In诹m2,提高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的能力。

5、工程措施

(1)分级截流泄洪。在山丘自然林与耕地交界处,即坡岗地上部建截流沟,截住山水,防止山水冲刷耕地;在岗坡地中部和岗坡地下部,也都分别开挖截流沟,中部截流沟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坡下建截流沟,既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又防止洪水倒灌。

(2)小塘坝工程。在山与山之间的沟谷里,修建小塘坝蓄积地表水,既可以蓄洪调洪,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综合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农业。

稍后,我们介绍草原火灾的危害有哪些,欢迎关注这部分草原火灾知识。

篇5: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_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那么,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哪些?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吧!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冲毁土地,破坏良田

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二)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由于水土流失,耕作层中有机质得不到有效积累,土壤肥力下降,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据试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土层1cm,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质200t,同时带走6一15t氮,10-15t磷、200-300t钾。

此外,水土流失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它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表层结皮,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有效供水,降低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且愈演愈烈。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泥,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缩短通航里程,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

(四)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河道和渠道,导致水库被迫报废,成了大型淤地坝。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这些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我国产生水土流失的地形地貌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二是荒山荒坡,大片的荒山荒坡被裸露,坡陡,植被很差,特别是草皮一旦遭到破坏,侵蚀量将成倍增加。三是沟壑,有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三种形式。

(二)人为因素: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顺坡耕作,草原超载过牧,以及修路、开矿、采石、建厂,随意倾倒废土、矿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而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这些自然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处于有利状态,从而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使水土流失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

中国的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根据公布的中国第2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占国土总面积的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达165万k㎡,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面积为26万k㎡,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成因复杂。土壤流失严重,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为24亿吨,其中上游地区年土壤流失总量达15.6亿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亿吨。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成果,中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4.9万平方千米,占普查范围总面积的31.1%。其中,水力侵蚀129.3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165.6万平方千米。西北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共计666719条,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共计295663条。

大规模开发建设导致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十分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威胁国家生态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一)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冶坡与冶沟相结合,以冶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示范引导,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加强管理,突出保护,依靠深化改革,实行机制创新,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强化造林治理。

主要用于水土流失严重,面积集中,植被稀疏,无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蚀区,其治理技术要点是:适地、适树、营养袋育苗,整地施肥,高密度、多层次造林,争取快速成林、快速覆盖。对流失严重、坡度过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辅以培地埂,挖水平沟,修水平台地等工程强化措施。

(三)加强预防监督职能的发挥,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近年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水土保持法》明令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但这项规定目前还未真正得到落实;二是近年来,项目建设力度较大,但开发项目水保方案编报率低,“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贯彻不力。建议进一步健全与加强水土保持法制队伍,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等法律,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各有关部门、企业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周围水土保持的影响,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坚决制止毁坏林地、草地以及污染水资源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发生的行为。

(四)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

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相结合。只有强调减蚀减沙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但是,从水土流失地区可持续发展要求来看,除了必须把土壤侵蚀减小到允许的程度外,还需要建立流域允许产沙量的考核指标。在小流域治理的规划与成果验收中,要突出减蚀减沙等生态效益,并把它落到实处。不能只考虑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收入、脱贫致富等社会经济指标。一定要把中央提出的生态环境建设“10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落实到不同类型区、不同流域的减蚀减沙指标上。

(五)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

实施科教兴水保的战略,提高水保科技含量,提高科学技术在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中的贡献率,是达到高起点、高速度、高标准、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实现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开发转变的重要措施。就目前情况看,科技投入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全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存在经费紧张、科技人员待遇低的现象,特别是水保人员,地处偏远,条件艰苦;设备落后,高新技术应用少,无力有效地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和对水保人才的重视,是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水平的关键。全区要在增加水保治理经费投入的同时,应加大对水保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以支持科研推广工作的开展。

水土流失特点

1.分布广、面积大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土地面积中沙漠、戈壁、冰川、石山和高寒沙漠等占35%。由于特殊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

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相互交错。

3.土壤流失严重

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2004年全国土壤侵蚀量为16.22亿吨,相当于从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失掉 1厘米厚的表层土壤。

4.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

我国水土流失量主要来自坡耕地水力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并由此导致水土资源破坏,降低土地生产力。

5.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破坏原始地貌和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

猜您感兴趣:

篇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并非一天两天的事,那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对策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对策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对策

1、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1.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1.2 林草措施

根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90%以上。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1.3 耕作措施

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 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西北部地区旱涝灾害严重的具体情况,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特采取以下对策。

2.1 加强领导,健全体系,合理规划

各级党政领导要组织各方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是组织实施中的依据,各地应在国务院水土保持建设总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规划,认真执行。

2.2 加强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利用科技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主要包括:⑴提高适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速度,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低下的问题。⑵加快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整套技术。⑶完善科技服务和推广网络,提高科技的转化利用率。

2.3 多方筹集资金,统一管理使用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由水保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投资项目要择优扶持,要扶持重点工程以及对脱贫致富能起较大作用的关键措施项目。

2.4 搞好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为了使水土保持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水保队伍的建设,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2.5 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草)的补贴政策

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十分贫穷落后,要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必须首先考虑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应积极执行中央提出的“以粮代赈”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2.6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落后,农业人口数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现象十分严重,人口数量快速的增加,从而看你加剧对黄土高原的土地破坏。

2.7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总结前人的经验,贯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8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森林法》以及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使其自觉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和责任。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 自然因素

1.1 黄土特性

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1.2 地形因素

地形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黄土高原长期的水土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各种雨强的情况下,一般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地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径流的大小决定于径流的数量、深度和速度。而流速大小又取决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围内,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

1.3 降水因素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1.4 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2、人为因素

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土地,比如毁林毁草、滥垦滥牧、开荒扩种、陡坡耕作等会造成水土的流失。

2.1 毁坏植被,陡坡耕种

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

2.2 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

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率,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产草量最高的草地,可达7.81t/hm2。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所占比例相对于自然草场要小得多,因此超载放牧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十分大。

2.3 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滥倒弃渣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篇7: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每年,黄河的水土流失都很严重,黄河水土流失已经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了。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仅供大家参考!

保护黄河环境的措施方法

一是要坚决查处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开矿、挖沙等《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禁止的活动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违规资源开发活动,要坚决予以取缔;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和涉及自然保护区的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设项目,要依法责令停止建设。

二是要对自然保护区内造成的生态破坏,必须采取补救措施,限期治理,恢复原有生态环境。对于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进行资源开发和建设,造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的,责令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并制定生态恢复和治理方案,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三是要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强责任追究。对于严重违反《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违规开发和建设,并造成自然保护区严重破坏的环境违法行为,按照中纪委、监察部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将协调监察部门,依法追究有关地方政府、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要达到保障黄河饮水安全的目标,只有采取综合措施。首先要健全我国和黄河的水法规与标准体系。其次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其三要切实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环保监督。第四是要形成水利和环保等部门“团结治污”的工作配合机制。第六要重建黄河生态平衡。保卫母亲河,就必须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中游下游的水利枢纽工程,进一步提高黄河的水沙调节能力。一是要继续做好常规水质监测、省界水体监测工作。二是增强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意识,提高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能力。三是积极开展黄河干流、窟野河、皇甫川排污口及区域取退水水质监督、监测。 四是严格执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确保质量保证体系正常运行,防止发生质量事故。做好有毒有机物监测前期工作。 五是承担水质取样任务的水文站,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要求取样、存样、送样,不允许变通,禁止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水样的真实和完整。各有关单位要主动承担其管理职责。其三要切实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环保监督。第四是要形成水利和环保等部门“团结治污”的工作配合机制。第五要构建完善的水功能区管理体系。第六要重建黄河生态平衡防洪:规划在上中游兴建一批水利水电工程,形成以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碛口、古贤、三门峡和小浪底7座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为主体的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在下游,建成以堤防、河道整治、河口治理工程为主的下排工程和配套完善的分滞洪工程,结合挖河淤背固堤,淤筑相对地下河;在干流宁蒙河段、禹门口至潼关的小北干流河段及渭河下游等重点防洪河段建设标准河防工程;加快三门峡库区治理。同时,进一步完善水文测报、洪水调度、交通、通信等非工程措施。结合上中游的水土保持措施,形成完整的黄河防洪减淤体系。

水资源:以上游宁蒙平原、中游汾渭河盆地、下游豫鲁平原等引黄灌区为重点,全面推行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措施。实行计划用水,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加强需水管理。利用干流骨干工程充分调节径流,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积极做好南水北调和黄河干流待建骨干工程的前期工作,逐步实施。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建成黄河干流主要断面(含省界断面)、取水口、退水口、排污口和支流入黄口水量和水质统一监测网络,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新体制。把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列为国家重点,加强

保护力度,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逐步形成黄河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配置、有效利用和管护体系。

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

1、黄土高原地区处在我国第二级阶梯,及由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2、黄土高原还是我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从而使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东北递减.黄土高原南北地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三个温度带;东西跨半湿、半干旱和干旱等干湿地带,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本区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干旱与半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低且不稳定.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3、从土地利用形式上看,这里是农业耕作区和畜牧区交错的地区.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动和历史上农耕、游牧民族交替控制的影响,在农牧交错地带表现为有农有牧、时农时牧的变动,导致土地退化加剧.

黄河水土流失的治理

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2、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着力建设区域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林草建设为重点,抓住蓄水、节水这个关键,走综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林种草.要根据实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特别要引导群众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果,让群众得到实惠.二是实施雨水集流工程.采取多种形式,蓄存降水,发展窖灌等节水农业,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搞好产业开发.促进一批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变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加快恢复植被进程,使生态环境尽快向良性转变.

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大力发展集雨节水灌溉,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依法保护水土和林草资源,把已建成的烂沙、治水工程管护好、经营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最后,从减少江河水患压力出发,整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全面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提高治理规模、质量和效益.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统筹安排,集中连片治理,发挥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逐步实现水不乱流、泥不出沟,在较短的时期内,使省内河流泥沙含量明显降低.造福本地群众,惠及下游人民.

篇8:青海草原水土流失的特点

青海地处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生态植被十分脆弱。目前全省沙化面积已达33.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6%。黄河、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全省平均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达1.046亿吨,全省沙漠化的面积平均每年以13万公顷的速度在不断扩大。那么,青海草原水土流失的特点有哪些呢?

小编了解到造成青海草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自然条件严酷;地质结构复杂;坡耕地多;林草覆盖率低;过度开垦。由于水力、风力和冻融侵蚀交错,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近一半;河流径流减少,湖泊萎缩,“中华水塔”水安全存在严重隐患。

青海地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4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9.44%,其中东部农业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该地区面积的59.62%;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呈加剧之势,全省沙漠化面积以每年200万亩的速度增加,“三江源”地区天然草地退化面积达1165.13公顷,并以每年2.2%的速度继续退化。2003年,青海省气象局在柴达木盆地的冷湖和小灶火、共和盆地的共和县、环青海湖地区北部的刚察以及青南高原北部的兴海5个沙漠化典型地区选点设立了沙丘GPS定位点,发现5个地区的沙丘均发生了明显的水平移动和垂直变化。其中,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小灶火,其高度降低2米,共和降低0.5米,其余地区降低1米;水平移动距离最大的是兴海,达到27.1米,冷湖水平移动1.6米,其余在9~10.7米之间。

青海省作为“中华水塔”的水源涵养功能逐年降低,90%以上的沼泽地干涸,河流径流减少以至断流,湖泊萎缩以至消失。青海境内的黄河1988~1996年9年间年均来水减少23.3%,共计少来水22亿立方米。玛多县1000多个小湖泊干涸消失。龙羊峡水库多年达不到设计蓄水位,每年少发电24亿度。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干旱、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近20年青海东部农业区14个县出现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每年受不同程度灾害的面积达13万公顷以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3亿元。除自然因素外,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

据1998年调查统计,青海省因开矿、交通、水电等建设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是全省解放以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3倍多。2005年上半年,青海省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就有32项,总投资达6613993万元,主要为公路、铁路、矿产、电力、煤炭、冶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并积极争取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复合肥工程、积石峡水电站等5个项目的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大量占压、破坏地貌植被和水系,造成形式多样的水土流失,对“中华水塔”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