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高职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结合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会“干活”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懂得“如何干好活”的人,而要“干好活”就要会正确地运用思维。所以,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高职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不仅要为各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也要让学生亲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与实践。高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专业学习与职业岗位够用为原则设计公共基础模块内容,依据内容教学适度开展数学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依据内容精心设计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案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专业需求模块资源建设主要体现高职各类各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哪些数学知识,掌握哪些数学能力,如何理解相关专业背景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运用数学解决相关的专业实际问题,即引导学生怎样学,怎样用。(1)专业案例。每大类专业搜集与数学相关的素材,设计编制出用于数学概念引入、数学思想方法解读、简单数学应用的专业案例。专业案例主要包括案例来自何种专业学习领域以及专业背景材料、案例设计及分析、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等内容。(2)动画素材。结合专业学习情境和生活情境,利用动画技术实现点、线、面的连续动作,帮助所有学习者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3)实物图片。每大类专业搜集专业学习中及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实物图片,并配上文字说明,用以帮助学生认识身边的数学和专业中的数学。(4)专业应用实践题。按照大类专业,编制与每个学习单元配套的、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难度不大的应用实践题,并给出解答,形成应用实践题资源库。(5)专业实际问题的数学实验。面向专业的职业岗位与数学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与专业教师合作优选出相对完整的专业实际问题,进而编制包括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用于实际问题等主要内容的专业实际问题数学实验。专业实际问题的数学实验资源是引导学生学用数学的一种新探索,应强调从专业中来、到专业中去的理念,侧重数学技术的运用。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摘要:高职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如何与专业课结合,怎样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与专业结合的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职与专业结合数学课程建设资源建设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会“干活”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懂得“如何干好活”的人,而要“干好活”就要会正确地运用思维。所以,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高职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不仅要为各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也要让学生亲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与实践。高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职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在此精神指引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不过,目前高职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尚处于“自发、零散、随意”的状态,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课程,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中定位模糊,甚至个别学校将数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属于中专升格或民办的性质,师资水平整体较低,所用教学资源大多是本科教学资源经过修改的简略版,像是“压缩饼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体系不清,缺乏规划和标准,没有与先进技术接轨,脱离行业和职业发展实际,缺乏职业衔接和高职特色,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改变这种局面,数学课程的建设必须与专业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数学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深化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真正培养学生工学结合的能力。
专业调研 应采取专业咨询、抽样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开展专业调研与课程分析,包括各专业数学课程开设情况、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高职数学课程的要求、学生数学基础情况与思想状况分析、专业与数学相关程度分析等内容。通过各种调研形式和有效的组织方式,进行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掌握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各专业对数学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同需求,分析各专业对数学课程要求的相关程度,梳理出数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含专业技能项目)相关联和应用突出的显性素材及案例,挖掘出对数学课程的隐性需求,分类形成调研报告,为数学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提供逻辑依据。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开发课程内容体系 高职数学课程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数学课程,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与专业的结合上。除了数学知识内容的要求有所不同外,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结合的面较宽;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结合的程度较深。因此,应依据高职各专业特点、数学教育规律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确数学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定高职数学教学目标,分类分层地开发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满足专业培养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分专业大类,根据专业调研情况分别制定高职数学课程标准 高职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包括数学课程性质、数学在高职各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数学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方法及教学实施条件等内容。其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方法等要提出分层要求,使课程标准具备一定的弹性,兼顾全国高职院校的不同要求,成为可供相近专业参照执行的数学课程实施方案。
整合专业需求课程内容,挖掘有效资源建设素材 高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机融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是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开展专业和社会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应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数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制定各类专业数学课程标准,设计模块化、分层次的教学内容,以“结合专业、注重能力、突出应用”的思想为指导,梳理出专业课程体系中(含专业技能项目)数学应用的显性素材及案例,挖掘出对数学的隐性需求,为高职数学课程建设提供逻辑起点和有效资源素材。
创新整体资源建设设计,多元开发优质资源 应围绕“服务专业需求、突出技术应用、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以课程的专业调研为切入点,以启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类资源建设为重点,搭建面向学习者、教育者,对接各类专业,展示应用的共享性网络平台。要将融“教学用”于一体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资源建设过程,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实际”的思想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以数学能力竞赛为抓手,促进数学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将数学知识、应用方法与实验技能有机结合。要采用先进的软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软件及混合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数学资源,实现诸如数学资源检索利用、数学课程教学指导、职业岗位数学能力培训、可持续发展拓展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功能,并集成为开放性、共享型网络资源平台。高职数学教学资源建设按每类专业总体可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及素质拓展模块,三部分同步开展。每一模块的内容要始终体现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应用于解决和解释专业问题与实际问题的思想,体现“乐学、好学、趣学”与“直观化、生活化、多样化”的特点,凸显专业类别与各种层次,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使用。
1.公共基础模块与专业需求模块资源。以专业学习与职业岗位够用为原则设计公共基础模块内容,依据内容教学适度开展数学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依据内容精心设计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案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专业需求模块资源建设主要体现高职各类各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哪些数学知识,掌握哪些数学能力,如何理解相关专业背景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运用数学解决相关的专业实际问题,即引导学生怎样学,怎样用。(1)专业案例。每大类专业搜集与数学相关的素材,设计编制出用于数学概念引入、数学思想方法解读、简单数学应用的专业案例。专业案例主要包括案例来自何种专业学习领域以及专业背景材料、案例设计及分析、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等内容。(2)动画素材。结合专业学习情境和生活情境,利用动画技术实现点、线、面的连续动作,帮助所有学习者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3)实物图片。每大类专业搜集专业学习中及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实物图片,并配上文字说明,用以帮助学生认识身边的数学和专业中的数学。(4)专业应用实践题。按照大类专业,编制与每个学习单元配套的、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难度不大的应用实践题,并给出解答,形成应用实践题资源库。(5)专业实际问题的数学实验。面向专业的职业岗位与数学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与专业教师合作优选出相对完整的专业实际问题,进而编制包括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用于实际问题等主要内容的专业实际问题数学实验。专业实际问题的数学实验资源是引导学生学用数学的一种新探索,应强调从专业中来、到专业中去的理念,侧重数学技术的运用。
2.素质拓展模块资源。素质拓展模块资源主要体现所有高职专业的学生学习广泛需要掌握的数学技术和数学文化的相关资源,并能通过这些资源借助网络进行在线测试和交流,组织全国高职院校数学应用能力竞赛活动。(1)数学技术。数学也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数学的应用手段主要体现在数学软件上。应以数学软件为基础,建设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数学技术资源。数学技术资源主要有数学软件、数学实验、数学建模、赛题解答、经验交流(含获奖论文、建模心得)、应用案例等。(2)数学文化。从构建数学文化资源也是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应有之义的角度,建设适合高职学生探寻数学的源与流,启发理性思维,培养严谨素质,追求创新精神,懂得欣赏数学之美的数学文化资源。数学文化资源包括身边数学、趣味数学、数学游戏、古今数学、数学欣赏、好书推荐等。
总之,分析各专业对数学教学要求的相关程度,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数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认真分析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数学课程在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面向专业、突出应用,是高职数学课程开发建设的正确思路。
[1]张海峰.整体观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问题[J].职教通讯,2006(5).
[2]陈晓江,等.基于数学建模教学理念的高职数学教法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3]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7).
[4]张海峰.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5]吴晓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制度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06(4).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摘要:为了能够提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以《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为例,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实践,验证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具有明显的效果,提高了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课程建设
近年来,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卢龙飞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型下职业教育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探索了职业教育中的英语和专业相结合的新方法,提出了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转换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途径,从而使职业教育中的公共英语教学更加具有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杨润丰等人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改革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索,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比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和企业生产以及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卢菊洪等人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构建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使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胡茵等人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从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出发,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创新和拓展的应对策略。王婷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分析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的含义,并且提出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将工学结合的基本思想融入到《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与江铃集团模具分厂、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华高电子五金厂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座谈、研讨,明确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技术岗位,从而确定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技术岗位为:在机电领域内从事产品开发、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与维修、设备维护、机床操作与加工等工作。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机电领域的产品开发、模具设计、制造、管理、应用研究、机床操作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为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主干课程,通过《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冲压工艺的编制方法、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和维修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能够掌握冲压件的质量检验和分析方法。
(一)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根据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确定出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并且设置相应的职业技能实训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和企业进行协作,提出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执行和课程评价的相关措施。并且关注《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以及项目化的建设。
(二)设置和课程对应的“体验课”,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得到技能上的训练,并且逐步地掌握未来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在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完成设计,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三)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专业师资是制定和实施科学课程体系的保证。双师型师资的确定,不仅仅是指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一些相关培训,而是高职院校能够为教师争取到一些可以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的机会。通过在企业的实际训练,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发现自身在课程教学中的缺陷,从而能够使以后的教学可以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加紧密,从而能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设置为1:1,或者使实践教学的比重更大一些。通过开展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并且逐步地把实际项目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论教学中,加强模具设计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模具设计相关工作过程的介绍;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工作的实际过程,对职业技能的教学进行精心的指导,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冲压工艺的编制、冲压模具设计、模具的装配和维护以及冲压件质量检测与分析等专业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查找资料和文献的方法能力。
通过和企业专家以及课程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总结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
1.主要包括冲压生产和冲压模具,前者可以通过生产情景录像来进行教学;后者可以通过典型模具的工作过程录像来进行教学。
2.主要包括冲裁件质量问题分析、弯曲件质量问题分析、拉深件质量问题分析和成形件质量问题分析,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生产中的次品件进行演示教学。
3.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生产方案的制订、冲裁模总体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和冲裁模零部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冲载件(托板)进行教学。
4.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生产方案的制定、弯曲模总体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弯曲模零部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弯曲件(支架)进行教学。
5.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及拉深次数的确定、罩壳的生产方案的制、拉深模总体结构设计、罩壳的工艺计算、拉深模零部件结构设计。主要通过拉深件(罩壳)来进行教学。
6.主要包括气瓶的成形工艺分析和气瓶的缩口模设计。主要通过成形件(气瓶)来进行教学。
(三)开发出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教材。通过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及一线员工开展研讨,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础上,与江铃集团模具分厂、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型《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材,教材内容的制订以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工艺规程的制定、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典型零件的冲压加工方法归类为冲裁模设计、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及成形模具设计,新教材结构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选择恰当,教材难度适中,选取的工作任务真实,具有代表性且实践性强,满足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设计后,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精神,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项目导向是指依托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冲压件模具设计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是指以分配任务的形式,使学生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转换成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提出问题,并给学生相应的引导文件;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规则。学生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完成设计,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化协作学习能力。学生群体化协作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通过一些相关的实例(如实验实训、综合实训、学科技能竞赛、体育比赛和辩论赛等)来引导学生群体化协作学习和工作,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群体化合作能力。利用BBS、微博和QQ群等网络的形式,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并且形成一致意见,从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将以前片面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改革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可以利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学习态度、平时作业情况、实践操作情况、以及工学结合模式下下厂实习等都在考核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提高评价的全面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经过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实施,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精心选择并组织以真实冲压件模具设计和制造为载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冲压生产及其规律有生动、直观、全面的认知。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设计,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而且还节省了企业的二次培训,因此使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1]唐永泽,等.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2]徐其航,等.模具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0,139(6).
[3]贺定修,等.高职实训课程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总的来说,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尽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优化与整合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要以为社会培养计算机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设计,本文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
【论文正文】
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优化与整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2007 年全国高职院校数为1109 所,而且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由20 世纪90 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专业的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逐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每年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
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合社会需要。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定的优化与整合,本文就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当时职业人才紧缺,于是一些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的专业兴起很快,但办过一两届之后就山现了供过于求、无法就业的现象。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
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统计数据(表1)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扰;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比人更胜一筹,就业机会肯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能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由简单的封闭性学习任务引领的学习就达不到综合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效果。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在整个企业的工作(或经营)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以前的教材,有的可能有一些小的调整,但一般调整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如现在的程序设计的教材,尽管现在个人使用的系统早已面向对象了,但还有较多的学校的教材使用的仍是TURBOC,此程序的运行结果是面向用户的,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但与现实的使用却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大部分学校的教师是每门课程专人负责制的执行者,每门课程的讲授都独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讲授内容既缺乏深度和广度,又缺乏实际应用性;
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不是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而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他们对如何编写程序、阅读程序、程序编写的规范、程序的调试与修改程序根本无从知晓,甚至对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也应用不熟。尽管这些学生经过多语言的学习与实践,但最终结果是对程序学习望而生畏,导致走进社会只能从事本专业的最低端层次工作。
老师认为学生基础不好,学生认为编程序太难,总的来说,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尽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尚没有得到全面地实施。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以上问题,导致学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从而使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能适应IT 行业工作。
IT 行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自我知识更新、自我能力发展的素质,这不仅要求为师者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让学生明白从事IT 行业,必须时时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外,还要注重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建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思路比结论更关键,问题比答案更有用,体验比接受更有效”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方式、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专业信息,实现专业知识的拓展,将学习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设置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任务驱动教学在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相关论文。文章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在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全文如下:
高职高专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导游,其职业具有比较强的自主性、操作性以及实践性。与一般的文理学科相比,旅游管理专业比较注重就业人员经验的发挥及其职业技能的熟练运用。而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可以为这种职业提供适应型人才,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并且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将每个具体的任务作为线索,在每个实训任务中巧妙地隐含其教学内容。然后由学生来提出问题,在思考之后,结合教师的适当点拨,自己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从而渐渐提高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将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之后,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且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另外,学生们还学会发现问题,并且对其进行思考,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在课程中组织时,首先应该讲行业实际案例引入,与课程实训任务相溶,引导学生们对其进行思考。其次,教师们应该根据引入案例的情景进行相关分析,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因此,应该让学生们成立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且还要分工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提高其情商素质。然后,教师应该根据案例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扮演角色者是学生,从而完成课程实训任务。再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完成任务的相关情况而对其进行对应评价与分析,并且对任务要点进行讲解与分析。应该多表扬学生以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为他们带来学习动力。教师应该将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起来,对其进行讲解与分析。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对教师指出的不足之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发挥积极主动性去思考与探索,寻找答案。
3.1 业务知识准备分析
旅游专业涉及到很多领域里的相关知识,具有综合性。教师应该把握教学方式的运用,也应该清楚采取某种教学方式的原因。教师们应该对旅游方面的知识有非常充分的了解,甚至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还应该对交通、货币兑换、海关规定、医疗常识等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因此,教师本身就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因此,可以使得教师由原来的经验型向着学者型转变,从而适应当今旅游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并且提高自身能力。
3.2 教材处理分析
教材应该为教学提供服务,而由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还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服务。目前,旅游专业教材更加注重系统的理论,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没有一定的吸引力与新鲜感。因此,教师们应该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环境和人们之间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整合。同时,应该对现代科技手段与科学成果进行充分利用,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3.3 情境设计分析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以往的教学方法则没有给予学生们个性发展足够的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学习能力也不一样。如果没有进行针对性与差异化的教育,学生们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效果必定非常不理想。因此,应该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们自主去了解所需学习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并且培养学生们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可以引起学生们兴趣与学习动力的情境。需要注意的是,其情境创设应该和学生们的身心特点相符合,使得学生们有更大的兴趣参与到情境中来,实现课堂目标。
3.4 教师角色转换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将任务作为主线,以学生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则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引导学生们进行正确的思考与探索。因此,教师必须将自己的角色转换到更好的角色中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必须对自己担当的角色进行明确,并且认识到教师的灌输式教学难以让学生们接受。因此,教师们在提供指导的前提下,应该让学生们自己主动构建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会不做任何事,反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
教师的本分不是仅站在讲台上讲课,也应该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要求而对学生们进行充分了解。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们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为学生们搭起知识支架,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果学生们没有足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则应该提问学生,并且引导学生们对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将基本任务完成之后,教师们应该讲学生们的创作欲望调动起来,从而将任务创作进行进一步完善,再在任务完成之后进行及时的评价。
3.5 合作学习分析
要实现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小组这种方式来合作学习,使得每个学生可以发挥积极主动性参与到相关学习活动中去。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缺点,学习同小组的成员的优点,实现优势互补的目的。小组合作形式可以将多人的智慧集中起来对问题进行处理与解决。另外,还可以实现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将每一个具体任务作为线索,在每个任务中都巧妙地隐含了教学内容。与以往的教学方式不一样,如今学习的教学方式已经发展成为多维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从而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促进学生们树立创新意识,并且很好地发挥其创造能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对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理论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进行反思,探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并对融合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初步尝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 课程教学改革。
市场经济的需求在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开放性和多样化的同时,也给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本文试从传统市场营销课程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如何开展教学改革。
(一) 理论课与实践课课程安排不合理。
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其中,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专业理论,实践课则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两类课程相辅相成。当前,高职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仍沿用学科体现加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课之间的失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
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知识更新慢,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缺少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许多企业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以求每一个岗位都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创造效益。因此,企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所欠缺的。
(三)教学方式与学生特性不符。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从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成长起来的,他们身上存在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不仅崇尚自我,对教师的人格魅力、讲话能力要求更高。而且学习兴趣发生变化。由于掌握了获取知识的工具———互联网,因而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知识、概念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层面,这必然形成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
(一)教学内容。
1. 职业教育。刚进入大学校门,许多学生并未形成职业概念,他们不知道营销工作的内容,将营销与推销、直销或传销等同起来,因此,应首先进行职业介绍,将学生从一名素质教育的学生转变为一个职业人。
2. 教学内容与考证相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助理营销师证,因而应实现教学内容和考证内容的结合。
3. 理论部分实践化。由于目前教材版本很多,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应打破教材的束缚,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内容,而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将教材的主要内容提取出来结合营销工作实际来设计教学内容。可考虑引入行动导向理论,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将理论课程实践化、项目化。例如,还可利用沙盘、营销软件等形式进行实践,融教室、实训室于一体,把教学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竞赛。
4. 实践部分真实化。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工作岗位压力与挑战,是软件情景模拟难以做到的,因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在真实环境下的亲身经历。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采用“合作双赢”的模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让学生到学校食堂、超市等地方实践。三是在学校内设置创业园,由学生创办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应创造一种以锻炼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为目的的完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该环境中顶岗实践,检验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
由无效学习变成有效学习,学习过程不再是听讲过程,而是行动过程,老师给出任务,学生运用知识自己解决。应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感受“明确任务、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完整过程,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决策是如何影响结果的”,进而掌握核心技能。具体方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真实的产品结合教材主要理论知识进行营销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市场调查,分析市场、顾客、竞争者,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营销战略,选择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开发产品,制定价格,进行促销活动。学生和老师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上来讲,通过提问、辩论、答疑等形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方法。
原来的考核方法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课堂表现等)占30%,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70%。但是这种考核方法过于侧重书本知识,使得有些同学平时不认真听课,小组作业积极性不高,也难以检测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技能。在正确把握知识及其评价的基础上,可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在考试方式方面,由原来单纯的闭卷考试为主,转变为开卷、闭卷、课程论文、阶段性小结、平时作业等考试方式相结合,把大量考核放在平时。具体如下:一是平时作业。指导教师在布置平时作业时,尽量布置思考型的作业,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体现基本理论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检验学生对教材理论问题的理解。指导教师必须对作业进行批阅和评定成绩。二是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参与、体验、感受、操作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验证、实践、创新的过程。本课程将安排至少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和提交的调查报告进行成绩评定。三是专题讨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围绕一定的主题,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或者是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的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或者网上讨论。讨论题目自拟,也可参考上述选题。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参加、发言、发言提纲、总结他人观点、参加讨论的体会等记录情况给予评价并评定成绩。四是小组学习。若干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协作学习活动。小组学习要有学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参加者、学习效果、存在问题等记录。例如,在讲到“竞争者分析与竞争策略”这一章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研究的真实产品,找出产品的竞争者,并对竞争者进行分析,制定本企业的竞争策略,形成书面报告并进行口头汇报。这种考核方式主要的指标是: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合作精神等。考核成绩的评定过程:首先学生自己根据以上指标评价自己在本次行动过程中的表现,给出成绩等级;再由学生互评,每组组长给出成绩等级,分为优(A)、良(B)、中(C)、及格(D)、不及格(E)五等;最后由老师评价并给出最后成绩。将本学期每一次项目考核成绩综合起来,作为该学生本学期本课程的小组学习最终成绩。
在考试内容方面,尽量不出死记硬背式的题目,而是通过案例分析或调研报告等实际分析型的题目,从现实出发,联系社会实际问题,鼓励同学们走出去,自己动手、动腿、动脑,不抄袭,自己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在命题方式方面,改变过去由任课教师单独命题的做法,实行系室同课教师共同命题并最终过渡到试题库。
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可收到以下成效:首先,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改革后,教师的作用十分独特,他不再是讲解者,不再提供任何现成的方案,而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主持人、调动者、观察家、引导者、分析评论员、业务顾问等。师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共同讨论、共同操作,增加了交流的机会,使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积极地参与和表现自我,积极地完成每项任务,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在学习课本的营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上网、书刊或向相关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相关知识,了解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了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了统观全局的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学会沟通与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信息处理等),从行动过程中体会实践的乐趣,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提高了教学质量。最后,可以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由教室走向社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海量的信息使得传统的传道解惑已经不可行,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角度看问题,才会使学生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成功。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上课时间与地点的安排问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决定了上课时间与地点的安排要灵活、开放。上课时间不能硬性规定为两个小时,上课地点也不能仅限于教室。就市场营销课程来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安排还有待改进,现在的安排是一个学期前十几周进行理论学习,后几周安排各课程的实训,最后一周考试,理论学习每周4 节,分为2 天,学生每天的课程安排得很满,课余时间还有一系列文体活动要参加,难以抽出时间走访市场、写报告,很多工作只能安排在周六、周日进行。二是学生安全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而市场营销工作和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经常要去市场上做调查、访问等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问题。
总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理论课与实践课融合的模式通过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使学生在不同形式下反复实践营销技能,学生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周炳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佩罗特,麦卡锡。 营销学基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应用专业适应计算机技术在企事业单位中发展、应用的需要,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等常用软件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基本应用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计算机相关应用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计算机专业高等应用型人才,实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技之长,一专多能,品学兼优”的培养目标。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与实训体系的构建策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职院校是我国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担负着我国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 战略的提出,实现我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尤其是最近过国家提出的互联网++ 概念,对我国传统制造业提出更多的挑战,也给我国新型制造业指明了方向。
无论是工作4.0 还是互联网++,都需要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强硬支撑,都需要把传统制造与计算机高科技技术应用有效嫁接。这其中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层次越来越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是我国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不仅让学生掌握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更应该把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当做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专业课程和实训体系建设方面充分研究,构建适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学和实训体系,培养高素质计算机应用人才。
高职计算机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知识理论,培养他们过硬的应用与开发技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计算机学习与行业发展的融合。今天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有诸多不足。
首先,我国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课程教学与实训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有着非常广的应用空间,有着非常大发展前景,也给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在课程与实训体系构建方面需要更加完善,以更好地实施教学,保障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很多都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知识传授,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实现了多媒体信息化教学,但是,依然是新瓶装旧酒,对学生还是知识的灌输,只不过是用现代化的手段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兴趣,但是操作能力依然没有重视起来,还是教师一人的讲解分析,依然是教师的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理论,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学生的应用能力不高。高职院校应该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计算机应用能力非常强,从硬件组装、鉴别维修到软件的应用于开发,无所不能,能够解决更多的技术和开发问题。但是,现在不少高职院校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工作不好找,工作以后业务能力不强,不能在相关岗位上独当一面,甚至还要边工作边学习。有不少学生在学校没有充分的实习实践机会,工作以后对岗位感到较为陌生,不少学生毕业以后选择了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又要从新的领域重新学习。
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还造成了时间的浪费,教育自愿的浪费,影响了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利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再次,教师的课程驾驭和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职计算机教学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构建教学模式,灵活教学方法,还要能够根据学生基础和学科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比例,指导学生实训实习。
但是,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不能根据学生和学科发展进行灵活优化教学内容,尤其是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实习教学的调配,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协调,学生理论知识有余,实践应用能力不足。
这背后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与实训体系不够完善,没有根据教学实际、社会发展、人才标准、市场需求构建适合学生成长成长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课程比例,并根据教学体系对教师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实践实训教师的比重,强化加深的综合实践能力。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操作,熟练掌握玩过安装和管理的技能,具备设计网页和处理应用多媒体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能够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培养学生的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胜任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能够针对开发一定的针对企业或者行业的专业性或者行业性应用软件,尤其是能够针对我国传统制造业生产,做好智能化设计,自动化生产。
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能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尤其是不能针对人才技能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综合实训体系,造成很多高职院校重视学生是的理论教育,弱化学生的实践实训和实习能力培养。
不少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不能胜任相关工作,不具备较强的开发创新能力,很多高职学生毕业后不得不重新学习,重新实践,在工作中补课。不少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分析很多的理论,但是不能针对问题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最为根本的原因是高职院校没有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实训体系,没有完备的校内实训室,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无法进行企业工作应用环境模拟,缺乏必备的综合性实训练习。
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缺失较好是校外实习的平台,校外实习基地严重短缺,学生没有基本的实习机会,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更无法担当起我国产业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规划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完善的实训、实习体系,真正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计算机应用人才。
高职计算机教学需要立足市场,针对岗位需要和行业要求,培养生产应用服务的技能型人才,体现“专业知识理念+ 过硬岗位能力”的基本思想,安排课程,组织实习实训。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为核心,根据就业发展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岗位需要确立学生的应用能力目标,以此来设置与之相应的课程和实训内容。
把学生岗位能力作为设置课程体系的主线,改变传统的学科主线体系,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理念。确立理论教学的课程和课时,实训、实习的内容和方式,构建“岗位能力+ 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两块内容,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岗位系列课。首先需要给学生设置基本的专业理论课程,这些专业基础理论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学生的基本理论,掌握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围绕专业教学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开设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基础以及数据可技术与应用。
针对岗位特点以及行业发展,需要设计岗位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多媒体制作岗位,需要开设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动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实训等课程,针对岗位特点完善课程设置。
电子商务工作岗位需要设置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企业网络组建和维护管理、网页设计基础等。如果学生未来做程序编写工作,需要针对这个岗位设置Java 系列课程。计算机系统与维护人员需要设置与岗位相对应的计算机系统维护、应用基础、组织与维护实训等岗位课程。
计算机应用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技能,实践实训是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强化实践教学是保障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根本途径。引导,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充分重视实训体系构建,首先保障课程实训环节,训练学生的基本动手操作能力,注重综合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技能,做好多课程的综合实训,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且需要安排适时的评估考核,保障他们的综合能力。合理安排综合专业实践,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保障,以此来培养工作实践能力,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建立完善的校外实习基地,保障学生的实习机会、实习时间和实习效果,积极开展订单式教学,确保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同步接轨。
总之,高职院校必须注重专业课程与实训体系的构建,认真研究专学科特点,围绕市场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真正体现教育的规律,强化学生实训实习,在给予他们更多的实训和实习机会,保障实习质量,提高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以完善的课程体系保障学生过硬的专业应用技能,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与实训体系的构建策略】相关
浏览量:10
下载量:0
时间:
《采购管理实务》立足于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及未来从业的实际需要,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新教学大纲,密切结合我国物流企业在采购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而编写。利用科学的采购理论方法指导采购运作,有利于形成企业采购优势,保证生产需求和供应,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提供动力。本书以物流采购流程为主线安排内容,同时兼顾理论的完整性。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改革与探索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Abstract:From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urchase management practice”course status and goa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ideas, leading to curriculum reform attempt and explorat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measures of the succ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reform; safeguard measures
1.1 课程地位
随着采购对企业贡献的不断增加,企业对采购管理越来越重视。所以在采购人才培养和需求方面,加大了对采购人员现代采购管理理念和现代化实用技能的要求。高职院校是企业补充现代采购人员的主要途径之一,理所当然对《采购管理实务》这门课程的开设和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采购与供应实践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从整体上具备对采购与供应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初步掌握,熟悉企业采购的流程,具备从事采购员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及相关的职业技能。
1.2 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包括:会准确地填写采购申请单;能科学、合理地编制采购计划;能正确选择预算方法编制采购预算;能分析采购环境的各种因素;能够对采购市场进行划分;能运用供应商开发与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评估指标对供应商进行评估;能够做好采购谈判准备并进行谈判;能够正确评估采购合同的风险;能够进行采购合同审核;能够正确分类不同的采购绩效评估方法;能够设计采购绩效评估的相关指标。
(2)知识目标包括:掌握经济订货批量计算公式;掌握价格分析相关原理;理解影响采购价格的因素,了解采购价格确定的方式;掌握采购申请单编制的流程;掌握MRP原理;掌握物料计划编制的流程;熟悉采购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流程;掌握市场结构的构成;掌握供应商考评的基本方法;了解采购谈判收集资料的范围及内容;了解谈判步骤及谈判的技巧;掌握合同签订的相关法律知识;掌握采购合同管理流程和采购合同审核措施;掌握采购评估的各项指标;掌握采购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手段。
(3)素质目标包括:通过实战演练、现场体验、案例分析等课程安排培养学生自信心;通过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通过实训项目组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角色扮演、项目组分工合作等活动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通过模拟训练,使学生具备合同管理的法律意识;通过设置项目中的出错、意外、突发情境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变通力和灵活性。
本门课程设计思路应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学科体系,根据企业采购管理和工作任务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凸现实践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教学特色。其教学过程设计可以采用:“任务/案例引入――学生团队成员分配工作/讨论任务――学生分头准备、老师指导监督――小组汇报――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课后反思深化”的方式进行。
在内容设计上主要分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进行。在内容选取上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采购管理人才为目标,强调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适用性;结合工学交替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采购管理工作岗位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对工作岗位的针对性;兼顾现代管理思想,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和现代采购管理理念,强调教学内容对社会发展的先进性。
2.1 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改革思路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采用单元模块化教学,将采购管理工作划分为采购认知、采购计划与采购预算编制、交易条件控制、供应商管理、采购谈判与合同管理、招标采购、其他采购操作、采购风险控制和采购成本与绩效管理九个单元任务。在每个单元之后都配套有相应的实训任务,教师可以灵活的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学生分阶段或集中完成。
本课程在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地区产业特点,依托物流师、采购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采购员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构建课程内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内容设计。精心选取在工作中遇到的典型任务,形成教学模块和经典案例,充分体现本门课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2.2 在实践教学中实施的困难与改进建议
(1)在小班教学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可以只对采购方向的学生就本门课开设小班教学,其他物流方向的学生可以合班上课。这样既重点保证了采购方向学生学习的质量,又拓展了其他方向学生的知识面,也缓解了师资教学条件的压力。
(2)针对企业采购岗位人员有限,实践课实施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实行轮岗制,再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有采购现场经验的学生以现身说法,来帮助其他学生获得现场体验和模拟技能的提升。 (3)针对在实践环节难以展开集中教学和考核问题,可以灵活设置考核模块,将考核分为现场操作和模拟描述两种大的方式进行。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
3.1 教材的选用和编写要符合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已经发现其本身存在的问题,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单元模块化教学,而很多教材已经陈旧过时,教师面临没有合适的可选用教材的压力,促使很多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自发编写教材。但是,编写的结果并不理想。原因是他们缺少企业现场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所以,笔者认为要选好教材,前提是要有好的教材可选,就要必须从教材的编写抓起,其中的关键是要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就是学校要和企业紧密合作开发编写教材,尤其在教材的案例教学中,可以由企业的资深人员参与进来,编写最新的实用案例。同时,对整个教材的结构、逻辑、内容和简明实用性做好把关和审核。
3.2 在教学方式上科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在理论课教学当中,要求老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组织课堂内容,以情景教学、视频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完成任务驱动、单元模块化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把企业的利益和自己的能力提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在实践技能教学中,要选在实训室或就在企业现场进行,这就要事先取得合作单位的高度支持和配合。由于采购要涉及到和供应商的沟通交流、协商谈判、签订合同,不可能做到现场有较多学生的参与。所以可以请采购部门的负责人或主管把一些典型的采购事例编写成经典的采购案例,供老师和学生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最终获得采购岗位上的相关技能,以达到实践教学目的。或者通过录像的方式,录取采购谈判现场、招标采购过程相关视频,供师生观摩学习,同样可以获取现场经历和相关能力水平的提升。当然,这其中会涉及采购方和供应商的一些机密,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但也不失是一种方法。
3.3 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保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和落到实处
一般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就会开设这门课的学习,在每年暑假会有为期2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在正常学期内被派出去进行工学交替式学习,在企业内进行现场学习1~3个月。校方要根据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方案,并同步派老师跟踪做好相应的指导方案。另外,指导老师要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做好沟通和协商,安排好学生在此期间的调查任务和学习任务。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企业一线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和企业对基层人员的需求紧密联系。所以,其课程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和企业合作的程度。在这方面,上海商学院校企合作的成功,很值得借鉴。
例如上海商学院采用五定模式――定目标、定模式、定规章、定学生数量、定学生去向,与“好又多”的合作,为其培养门店店长。双方约定以工学交替为课程计划,以过程性、多元评价为评估标准,以企业承担全部学费和奖学金为管理和激励措施,以择优录用为岗位就业原则,来达到合作目的。其中“五定”模式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校专业定位的准确性,实质性地促进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密切了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联系,实现了学校育人和为社会服务的宗旨。这样的校企合作才是有效的、成功的。
因此,《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改革的成功,也应在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前提下进行才行。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第一,必须或尽可能的实施小班教学,尤其在实训环节。这个措施看起来很容易做到,但是不少院校经常以节约教学成本或师资不足为借口而安排合班教学,所以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顺利。从长远的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来看,这个措施迟早会得到校企双方的支持和保障的。
第二、高职院校要与合作企业密切联系,高度配合。企业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以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依据的。所以带有很大的随机性,需求旺季大量需要和接受实习学生,淡季可能一个实习生都不要。所以学校理应要先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理解企业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合理的要求,同时灵活安排和调整课程的教学计划。
第三、签订科学严谨的校企合作协议,包括对学校、学生、教师及企业的利益问题。校企合作应当以“双赢”为合作目的,校方应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能为企业带来什么?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经费又从哪里来?同样企业也应清楚地明白自己能为学校带来什么?自己的需求又是什么?利润从哪里来?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基本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校企合作教育理念,互相了解合作单位的类型与目的,具有彼此合作的利益点,具有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具有“双师型”的教学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资金保障,具有与培养目标一致的首次就业岗位。明确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基本条件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本前提。
第四、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是社会实践、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使学生学有所得,老师教有所得,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一线员工,其管理制度应该接近于企业管理制度以“严”为标准,同时应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管理特色,以“科学合理”为标准。
总之,本文就《采购管理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思路,提出了对本门课的改革尝试和探索,以及改革成功的保障措施,期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成功改革以启示。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发布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现状及改革措施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如今的高职教育教学中,一方面不可能离开考试,另一方面也感觉到考试功能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我校课程考试现状调查,分析总结了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以此对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考试 改革
Abstract:Today,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one hand can not leave the exam, on the other hand fel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est function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school curriculum examination surve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schoo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exam exists, and propose measures to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大家对于课程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试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认识不足,所以,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的关注几乎没有。现在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重知识、轻能力,这与高职教育要求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传统的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了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开展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笔者通过设置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记忆,轻创新”等现象。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这必将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障碍。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大家对考试目的认识不清。当前,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考试只是一种形式,是和大学的利益挂钩的一种形式。因为,学校的各种评选和推荐、奖学金、研究生推保、学生入党等都是看成绩,用人单位都也是看学习成绩,对考试的目的认识有偏差,以至过分夸大了分数的功能。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实际工作中,大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学生认为考试一种是为了不挂科,拿到毕业证;另一种是为了获得高分,拿到奖学金。教师认为考试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的好坏。教学管理者认为考试是为了知道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学籍处理,对专业课程需要做出怎么样的调整分析不足,对下一轮的教学促进作用不大。
(2)考试内容滞后。一本教材的发行往往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当教材拿到学生和教师手里的时候,教材上内容已经滞后于当前的实际情况。然而,我们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仍然按照教材内容来讲授,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落后于当前的理论、技术水平。而考试又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3)考试形式单一。现在学校期末闭卷考试几乎成了所有老师的唯一选择,而正真能够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考试形式基本不采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师还没有正真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教师上课习惯满堂灌,在教室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读死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到培养。这种考试形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无法得以体现,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
(4)考试题型固定。考试试卷题型几乎都是名词解释、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问答、分析论述、计算等几种。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不能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知识的特点采用其他的题型,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考试的意义无法体现。
(5)评分标准唯一。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老师和学生都把考试分数当成评价学生个人能力的唯一指标。这样就使得老师和学生都只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教师只判定学生考试的分数,对试卷的分析、评价和反馈所做的工作较少。学生就一味的去最求高分,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的现象比较严重。
针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措施:
(1)考试目的清晰。更新考试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和意义,发挥其手段作用,不为考试而考试,而是让考试服务于教学,让考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老师、学生、教学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要让学生明白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考试认识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提升自己的能力。
(2)考试内容合理。考试内容要有区分度,要给学生以发挥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课程注重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理论知识。每门课程的开设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开设的。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要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而要实时关注该专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因此,高职教育考试的内容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要能体现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才有实际意义。
(3)考试类型丰富。当前,考试类型主要有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四种类型。高职教育考试应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考试类型,而不是仅限于学校期末考试。老师要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4)考试题型多样。考试试卷题型不能仅限于传统的几种题型。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要能根据考生的年级、专业和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题型,题型要多样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才有意义。
(5)考试监管严格。考试管理要严格,坚决落实处罚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考试管理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考试手段,以保证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对教学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监管。通过加强考试过程的质量监管,推进考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6)考试评分标准科学。科学的评分标准应具有以下功能:①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②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③能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④能简单易行,便于操作。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使考试评价简单、科学。高职教育考试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加强阅卷管理,重视考试信息反馈、质量分析工作,从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
当前,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不可能离开考试,另一方面也越发认识到考试的局限性。本文通过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有清晰的考试目的、适宜的考试内容、丰富的考试类型、复合型的考试形式、严格的考试管理、科学的考试评价等六项改革措施,以此对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高职教育课程考试现状及改革措施】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其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经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有其固有的工作规律和特点,还有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工作基本原则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构建对中职生个性成长的影响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青春期是青少年个性成熟以及大致定型的一个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一个阶段一定要做好德育工作,及时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会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性成长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构建,对于中职学生的个性成长有极大的影响。就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构建对中职生的个性成长的影响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 中职生 个性成长 中职思想政治专业
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设置,是针对中职生的个性成长专门设置的,但是对于中职生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学得好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学得不好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消极作用,阻碍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因此,要想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对于中职生的个性发展具有良好的积极作用,需要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不足,创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中职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中职生多半是初中毕业生,处于一个个性萌芽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一些大事小事的发生就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中职生的个性成长。比如,一个团队合作,中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落实就可能会出现学生之间合作不甚愉快,合作之间的矛盾对于学生而言,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之间对学生的不满,这种不满得不到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调和,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心胸狭隘、记仇等不好的个性发展。反之,假如思想政治教育很成功,学生之间即使在小细节上有些不愉快,也会及时通过交流解决好,这种影响就是很积极的,学生之间不会心胸狭窄,反而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遇到问题即使解决问题的性格。这两种情况看似在生活中时常都有发生,但是把事情引导向一个积极的发展态势,对于中职生个性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目前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
中职院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代的进步并没有带动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依旧沿袭原始的传统教学方式,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课程,内容十分庞杂。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传递给学生,但是学校往往为了节约资金不能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这对于思想政治专业课程课堂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光凭老师口头的传授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所以,在教学方式上面有很大的欠缺。
2.教师的观念
年龄比较大的老师沿袭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年轻的教师经验不足对于学生是一种爱管不管的态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观念也是影响思想政治专业课程效果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培养学生人文理念重要的课程,能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科学的发展观起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教学的实际来看,教师往往没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的作用,只是很机械地将课本内容传递给学生,而假使教师本身讲授的东西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就并不是那么吸引学生的话,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对思想政治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职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不高
3.学生的观念
学生基本上是从初中毕业直接输送到中职院校,由于学校自身硬件设施并不齐全,本身就会影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质量,再加上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学生采取一种爱管不管的态度,学生原本在中学学习的兴趣就不浓厚,学生对于课堂就更加不重视,就像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原来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会影响到他们的个性成长,而这种课堂放任了他们的随性,懒惰,不求上进。更加助长了不好的个性发展的风气。但是在这个阶段,正式中职生个性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关键时候都没有引起一个积极的效应,而是对于重要的东西置之不理。
4.其他问题
新课程明确指出,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才是主体,但是一些思想政治教师始终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相违背的。除此以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科学的指导,本来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人文思想中的培养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职院校的教师因为缺乏科学的指导,在开展教学的工作中,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应用实训。教师在教学秩序上也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只顾自己课堂流程,按着流程传授知识,这种做法往往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只是反倒是让学生一无所获。
以上已经总结了中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想要中职院校开展的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有一个积极的作用,就需要从问题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所以我们这里先从观念上来纠正一些错误的看法。首先,教师应该革新自己的观念,与时俱进,因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假如教师自身观念都没有与时俱进,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在听课的途中依旧听到的是传统的东西,传统的东西并不是说没有用,只是学生的个性成长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所以,想要对学生个性有一个积极的发展,就需要教师跟新自己的思想观念,真正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把政治思想对于人性格养成的那些优良因素提炼出来,真正地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观念也需要更新,尽管在初中你不是最出色的,但是来了中职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去哪里都不能失去最初的奋斗的目标。所以,学生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因为心里排斥教师的这一堂课或者仅仅是从自己的心中认为不想听这一门课就不去听,真正把与个性成长息息相关的东西放在心上不能只是听听说说而已。
纠正了学生与教师的观念过后,教学模式也是需要革新的,学校不能因为资金短缺就不引进先进的设备,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不引进先进的设备带来的后果只会是学生的素质提不高,进而导致各种校风校纪问题。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自己的优点,但是与时俱进才是中职院校永远不落后于人的方式。
然后,就是把思想政治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校应该长期与时俱进的学习,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给予教师以及学生一个科学的指导,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流程来授课,而是需要根据教育改革的新大纲来教授学生。
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一生的事情,是不能用一种模糊的方式来对待的,这将潜移默化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一定要保持一个高度重视的态度,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在观念的跟新过后,也不要忘记与时俱进地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促进学生个性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构建对中职生个性成长的影响】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作为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如何创新是人才培养实现的关键。由于时代的不同,人们的审美意识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从事广告设计的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感知社会发展、时代潮流的洞察力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意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今社会对广告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了,市场所需要的广告设计专业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各个高职院校中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也应该有一定的改革,才能更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本文就对当今社会各高职院校广告专业课程改革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在当今的社会,广告已经成为各企业赢得人们关注的重要方法,这样的社会也注定需求大量的广告设计专业的人才。这些人才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其次还应该有着很强的执行力。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因此,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随着社会的需求,而进行一定的改革。
当今社会中,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并没有安排实践课程,但是当今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都应该有着很强的执行能力的,很多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走出去的学生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需求。在传统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老师过分的重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力,然而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相关技术的传授,这也就造成了高职生们就业以后,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掌握较少,从而并不能真正的满足各企业的需求。因此,对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广告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涉及到其他很多学科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很多学科的知识,包括营销学、心理学、新闻学、社会学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对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了解、掌握,并不能只学习广告设计专业的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打开自己的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真正懂得广告设计专业的理念。
(二)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涉及到很多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是在长期的广告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如果仅仅讲一些理论知识,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应该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学生学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增加一些学生可以互动的环节,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由于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有着十分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
在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一些广告设计大赛以及获奖作品让学生欣赏。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各种广告大赛,比如说“金犊奖”“学院奖”等等,这样可以引领学生参与进比赛中,用比赛的作品来当做课堂教学的素材,通过分析一些参赛作品,使得学生们了解真正的广告设计工作流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切身实际的参与竞争,更利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学生接触市场,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三)注重团队合作
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团队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老师可以将一个班分为几个小组,小组分别完成项目。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责任,学生可以分别担任创意总监、广告策划、文案等多种角色,共同完成老师所布置的项目。在这样的小组练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的参与到工作中。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会经过激烈的讨论,彼此聆听别人的想法,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开始工作时候,可以更好的工作伙伴交流、合作,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使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工作室应该符合广告设计公司的特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在工作室里,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接触市场的运营等。
还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更加利于理解和记忆。“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模拟真实的广告公司运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这样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际操作中收获知识并且了解当今社会的广告设计行业的现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广告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的教学体系也有着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设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进步。总的来说,各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也应该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该专业定位、核心岗位和相关岗位。通过分析职业能力的发展历程,确定适合本专业的能力分类,并对本专业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主线的技术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的系统化网络化课程体系,并提出了适用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评价方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谈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合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为了培养出企业满意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构建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文章调研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分析了岗位能力要求,并探讨了满足这职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合。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岗位群
全国108 高职院校中,设置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简称“计辅专业”)的院校有84 所,江苏省有8 所院校开设“计辅专业”,每年都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但是在质量上还是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麦肯锡公司2013 年报告,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1/3 称很难找到高技能人才,61%的企业将此归因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就业训练,“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高等教育和市场需求的不匹配造成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符合条件的人才。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尴尬已经十分明显。构建适应先进制造业的新型课程体系,是提高计辅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该院”)计辅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双证”融通,对计辅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探讨。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84 所高职院校计辅专业由于各自所处的地区和行业不同,所需要的人才规格也是不一样的,计辅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多数院,一般都将其定位于两个发展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数控技术应用,但一般院校会同时开设数控应用技术和模具设计设计与制造,使得计辅专业与数控应用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显的区分度,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1.2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没有相容由于先进设备的急剧增加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旺盛,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检测等技能于一体的CAD/CAE/CAPP/CAM 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到岗后,适应期尽可能短。而当前教育在教学机制、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单方面的行为,没有充分与企业沟通、合作,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用人标准不符,学生能力达不到企业岗位要求。
1.3 课程内容陈旧从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看,25.5%的企业最需要创新型人才,24.1%的企业需要专业型人才,20.4%的企业需要技能型人才,另有19.7%和10.2%的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和通用型人才。许多学校计辅专业的专业技能还停留在二维CAD 和三维造型上,CAM 能力停留在数控操作和3 轴编程上;对多轴加工、产品正向设计、逆向设计、虚拟现实、CAE 分析等都较少涉及,难以满足现在用人单位需要。
1.4 岗位能力培养难以落实目前,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的短期行为,学校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校企合作机制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行中。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企业参与度不高,工学结合难以落到实处,实施较为困难,在教师配备和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上,不都能体现以企业为主的要求,岗位能力培养难以落实。
2.1 根据服务对象定位专业人才目标麦克斯公司自2006 年起就对该院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调研显示,该院学院毕业生就业集中在江苏地区,占总人数的96.15%,其中在常州就业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47.06%。在苏锡常地区就业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3.37%;省外地区(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的就业人数比例为3.85%。现在3D 技术人才在常州的加工制造企业已经是标配,基本上只要上点规模的加工制造企业,每年对3D 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都在20 到30 名左右,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企业在产品外形设计、结构设计、模具设计等方面都需要熟练的3D 技术人才来完成。该院将计辅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长三角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生产第一线,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即机械产品的三维数字化设计、产品的逆向设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多轴加工)、三坐标测量、车间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或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等工作。
2.2 根据专业人才目标确立就业岗位,提炼职业能力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计辅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明确适应的就业岗位,并对这些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麦克斯公司对该院7 届毕业生跟踪调研,该院计辅专业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行业主要是机械设备制造业,从事的主要职业为机械绘图员、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机械工程师、逆向设计及快速成型等,通过分析得到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2.3 根据职业能力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岗位职业标准,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以“按行业要求重构知识、按就业要求突出能力、按专业要求突出特色、按企业要求培养素质”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基本手段,从工作结构中获得“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四合作、三层次、五融合、项目化”校企合作共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该专业课程体系由学科体系到工作体系的转变。
2.4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内容相容在课程内容上,以综合学科知识、贯通专业课程为目的,整合专业知识。教学设计凝练职业岗位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内容融入到项目中;以项目为导向,凝练每一项目、每一工作任务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指明如何以任务为中心,展开所需要的相关理论、实践知识教学;通过相关的拓展知识学习,扩大知识面;最后通过综合练习与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完成岗位能力培养。把计算机辅助应用工程师认证大纲要求融入到机械产品CAD 课程中,得教育部信息化中心认可,学生期末考试合格,可取得计算机辅助应用工程师资格证书。
2.5 工学结合落实职业能力养成我院联合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共建“三维数字化技术基地”;与上海博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建有校企合作平台;与常州博赢模具有限公司共建“校中厂”;联合博世力士乐(常州)有限公司建有“厂中校”。通过建设“校厂一体、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引企入校、工学交替”的实施提供保障。该院每学年除正常的第一、二学期外,增加暑期1 个月作为第三学期,以提高学制安排的灵活性。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在“校中厂”安排职业认知实习,并在校内各实训中心、项目教学室培养专业基本能力;第二学期在校内各实训中心、项目教学室培养专业基本能力;第三学期在校中厂、厂中校等完成机械加工岗位操作实习。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在项目教学室、校内实训中心、“校中厂”以及“厂中校”等培养专业专项能力;第二学期在校内实训中心、项目教学室、“校中厂”以及“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培养专业专项能力,第三学期则在“校中厂”以及“厂中校”组织岗位工艺实习。第三学年:主要在“校中厂”、“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毕业设计、顶岗教学实习等综合能力培养。
通过三学年不同学期、分阶段在不同情境中实现“工学交替”,实施“三层次、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实现“课程教学进车间,能力提升到岗位”,学做结合,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促进职业能力培养的螺旋式上升。
[1]张信群.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
[2]陶征,高建设.浅议如何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效果[J].中天学刊,2013(6).
[3]葛菊英,张德荣.基于专业群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10(6).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快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不断提高,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旅游业从业人员需求也随之增长。截至目前,中国旅游就业人数达7600万人,其中旅游直接就业达1100万人,间接就业达6500万人,相当于全国就业总数的9.6%。如此庞大的旅游从业人员,势必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开发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以《旅行社计调业务》为例,阐述了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操作途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开发应探究旅游行业需求,符合高职教育的特征;在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上,应确立课程开发理念,教师、企业人员、学生共同参与开发,围绕开发主线建设多元化、立体化的课程学习资源。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课程开发;建构主义
课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一切教育与教学活动的中心。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最终取决于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开发是指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某种教育目的而在课程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1]。笔者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创新性地开发与建设了《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该课程在较短时间内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也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山东省优秀教材,获旅游教指委第一届教学成果二等奖。本文以该课程的开发实践为例,对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开发进行探析。
(一)课程开发应探究旅游行业需求
专业建设是为行业服务的,要么引领行业,要么紧跟行业,应与行业紧密契合。近几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旅行社经营与运作模式不断更新,旅游业态不断创新,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应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的新趋势,并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中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比如,在2006年之前,旅游职业教育在旅行社方向人才培养上,主要面向的就业岗位是导游,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主要围绕着考取国家导游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四门课程展开,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方向)人才培养=导游人才培养的认知模式。其实,旅行社还有一个重要的专业岗位是计调岗位,但当时对旅行社计调的培养基本上是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对计调的培养并没有进入专业培养模式,市面上关于旅行社计调的专业教材几乎没有。笔者经过深入地行业调研,认为计调在旅行社整体运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水平与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旅游行程的服务质量,是旅行社中的幕后英雄。随着游客出游次数的增多,眼界的拓展,他们对旅游行程中食、住、行、游、购、娱的安排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旅行社计调人才培养应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轨道中来,培养专业的计调人员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新目标。相应地,旅行社计调业务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也就应运而生,该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当时的高职旅游职业教育中是一个创新。能够引领行业需求的新生事物总是受欢迎的,因此,该课程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省级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其配套教材也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山东省优秀教材,获旅游教指委第一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样,随着旅游业态的不断创新,如旅游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产生了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等新业态;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产生了医疗旅游、修学旅游等新业态;旅游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虚拟旅游、智慧旅游等新业态。随着这些旅游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应与时俱进,不断改革现有课程内容与进行新的课程开发,以便更好地为行业服务。以智慧旅游带来的旅行社经营运作模式变化为例,应对《旅行社经营管理》等课程进行改革,融入新的科技因素;应加强《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的建设;应着力开发《智慧旅游》、《旅游网络营销》等新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贴近旅游行业实际,方便就业,服务于社会。
(二)课程开发应符合高职教育的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这6个字涵盖了三个关键词,即“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2]。高职旅游类课程开发与建设首先要符合“教育”的特征,即课程面向的对象不是培训者,而是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因此课程的建设不能是功利的,不能以就业为唯一目标取向;它应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融入更多的人文与教育因素。
其次,应符合“职业”的特征,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其培养过程关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不能再囿于学科体系的框架中,也不能是本科课程的简单式压缩,而是要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都要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
最后,应符合“高等”的特征。目前,国内职业教育主要有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种层次,两种职业教育都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虽然都是技能性人才,但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经验层面上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则要培养策略层面上的技能型人才[2]。策略层面上的技能人才培养的是其在复杂多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的加工来实现的;二是学习过程包括对新信息的理解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三是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原有经验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应摒弃认知主义所倡导的学科的知识性,以多角度去组织教学内容;宜采用“情境式教学”,强调真实的任务情境,学习应与问题解决联系起来,主张教师提供问题原型,指导学生探索。
笔者在《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开发与建设中,关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三大特征。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对旅行社计调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满足计调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旅行社计调工作岗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相关要求。课程内容的组织紧紧围绕完成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体系,重构知识理论体系。每个项目的学习以任务流程和职业能力要求作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关理论和实践,实现做、学一体化。每个任务的组织以“任务引入―任务认知―相关分析―任务解决―实践练习―相关链接”为线索,既遵循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确立课程开发理念
课程开发与建设应当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目前关于教育的哲学理念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以什么样的理念作为指导,便会有相应的课程开发模式与具体课程呈现。高职教育应凸现“高等”的特征,培养的是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有良好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型技能人才。旅游行业作为服务行业,突发事件多,服务情境复杂,更需要学生具有良好应变能力。因此,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开发更多地应基于建构主义理念,建构主义理念确立以后,那么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方面都有了统一的标尺。《旅行社计调业务》的开发是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在课程目标的选择上,一方面强调过程性、关注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另一方面关注每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在课程内容选择上,选择更有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学习内容。在课程实施上,努力创设有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在课程评价上,多主体、全阶段、多层次地实施评价。
(二)教师、企业人员、学生共同参与开发
鉴于以上论述的两个原则,高职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团队主要成员必须有较丰富的高职教育教学经验,懂得高职教育的规律与特征,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善于改革与创新。二是团队主要成员应具有深厚的企业背景,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应邀请校企合作互动好的、关心教育的旅行社专家参与到开发团队中来。企业专家熟悉行业、懂管理与技术,可以在工作项目、任务情境、工作案例的提供上发挥更多的优势。除此之外,还应把学生做为课程开发主体的一分子,高职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而教,因此,学生应有更多的发言权,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特征与学习特点在课程组织形式的选择、工作案例的提供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中,除了有多年高职教育背景的一线旅游专业教师外,还有山东万达国际旅行社、港中旅国际(山东)旅行社有限公司、中国旅行社总社(青岛)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双方优势互补,企业专家不仅提供了旅游企业的一线资料与前沿动态,还与校方教师共同商榷确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与评价标准。学校每年都会从实习学生中收集顶岗实习工作案例,甄选具有典型性的优秀计调工作案例充实到课程中来。
(三)围绕开发主线建设多元化、立体化的课程学习资源
课程开发团队应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条主线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课程学习资源。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建设基于建构主义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广泛展开依托学习资源的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与协作式学习。因此,学习资源的建设尤其重要。首先,应建设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以适应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与教师能够利用学习资源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与教学活动。《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开发了课程标准、课程录像、多媒体课件、行业动态、案例库、动画库、图片库、作业库、计调锦囊等多种学习资源。其次,应建设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以便“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2]。《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建设了立体化教学资源:文字教材―学习光盘―网络平台,各种媒介教学资源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有力地支撑了课程教学。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现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各大高职院校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给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如何让新形势下的在校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上新的台阶,是一个新的机遇,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所有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建立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提倡校企双方深度对接和融合,推行现代师徒制,不断完善育人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将培养模式转型发展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达成一种共识。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融合。进一步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再和以前一样。下面笔者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为了客观、准确、全面地探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14年4月10日至2014年6月10日在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采用问卷和座谈的形式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调查。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学院8个院系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6份,20名学生参加了座谈。通过对调查问卷整理分析以及同学生座谈,得出以下结论:
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冲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的时间、空间、组织方式、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按照固定的相对陈旧的模式进行教学,基本上是以固定版本、课堂和教师灌输为中心,辅之以适当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的传统做法。同时教学计划上不能紧跟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做出及时调整。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企业环境下难以继续开展课堂理论教学。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更鲜明的主体性、职业性、应用性和灵活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人才的要求。在“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渠道”的问题中,选择政治理论课的占33.66%,网络和媒体占22.54%,老师和同学占33.28%,企业单位占6.32%,其它占4.2%;这说明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按照相对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基本上是以固定版本、课堂和教师灌输为中心,教学计划上不能紧跟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做出及时调整。学生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用于企业的顶岗实习,而企业追逐利益的特点决定了它不愿或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财力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
2.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
许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定位自己,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工作。在“毕业后您是否愿意到基层或第一线工作”问题中,选愿意占55.6%,选不愿意占24%,没想过占20.42%。在“您怎样对待在顶岗实习或实训中遇到的困难”一题的回答中,选积极面对占66.2%,消极退缩占16%,不知道占17.8%。在同学生的访谈中,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得不精,理论知识不能同实践相结合,同时他们还希望自己将来的工作是轻松的,表现出不能吃苦的思想,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去工作。学生离开校园来到企业顶岗实习,被动地接受与适应企业和社会复杂环境,学生缺乏走向工作岗位的思想和心理准备,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无法胜任岗位需求。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脱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企业的参与,但是学校与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协作学校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则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标。这就决定了企业不愿或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和财力来解决学生产生的众多想法和矛盾,存在着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投入缺失的现象。通过分析问卷和访谈结果,笔者发现:学校虽然安排实习带队老师进企业跟踪指导,但是实习学生和带队指导老师的比例悬殊太大,带队指导老师们很难像在学校一样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有效的疏导教育。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科学定位自己,一切从学生成长成才出发,突出立德树人,突出学校的服务职能,从根本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服务育人职能、立德树人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个过程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要指派专门的教师深入企业对学生进行全程陪同辅导,而且还要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法律专业教师等定期到企业开设专题讲座或面对面咨询活动等。一方面要帮助学生适应比较复杂的企业环境,能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另一方面更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职业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其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必须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好深度对接工作,推行现代师徒制。把学校的管理方法和企业的相关制度结合起来,要建立校长和企业主管领导牵头,分管领导组织实施,驻厂实习指导老师、班主任、辅导员、企业实习管理人员具体落实的联合管理机制,充分凝聚多方力量,齐抓共管。在学生中推行现代师徒制,让学生在企业中找到自己新的“师傅”,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共同育人,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局面。学校和企业必须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好对接工作,学校和企业双方要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给学生讲解实习要求、岗位职责、厂规厂纪、企业文化等,通过企业的文明熏陶,完善学生的人格素质、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在企业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素养。
最后,要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育人作用。高职学生长时间分散于不同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覆盖面广、快速便捷的优势。举例来说,可以尝试以下这些方法:
(1)创建一个主题教育网站,在网站上建立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信息库,搭建一个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大家在网站上分享自己顶岗实习的收获,一起探讨和解决碰到的困难,同时学校指派相关的老师对网站内容进行监控并适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
(2)学校可以创建微博微信平台和QQ群,及时在上面发布学校的各种信息,让顶岗实习的学生即使不在学校,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学校的相关信息,增加他们的归属感。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思政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应当积极地探索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作用的问题,可以通过目标、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的梳理,归纳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和原则,为在实践中推进二者的结合提供理论借鉴。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传播机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整合的过程,其文化本性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同时遵循文化的规律,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语境,也为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机制建设,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但同时,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一个使其由“自然人”转变成“文化人”的过程――“文化化人”的过程,充分地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具有文化属性的学科。本文尝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展开讨论,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辩证意义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传播机制。
几千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主张的仁爱、诚信、爱国、奉献和自强等美德,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前仆后继,奋力拼搏,推进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那么“它已经深深地内化为人们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2]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美德的教育,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与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及效果的必然要求。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语境。人总是存在于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当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把传统文化内化为人的精神基因时,便赋予了个人主体以一定的思想、观念和国民性。因此,人们在行动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带着一定的性格倾向和的隐性文化素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隐性地支配着中国公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对于中国的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用之不尽和取之不竭的源泉。作为一门培育四有新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功效,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张祥浩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塑造人和培养人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与马列主义,与现代化并不冲突,而且可以相互融合。”[3]王东莉也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厚土壤中,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和开发利用,进行重新开掘、认识和评价,……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某种程度上,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基本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离开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环境的制约,不可能游离社会文化发展的格局来进行封闭工的教育,而只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上进行。”[5]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内容,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素材。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民族无疑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等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能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孝道教育历来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及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有所谓“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它要求我们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品德,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然而,当下社会出现了一些极为不好的现象和风气,如不孝顺父母,甚至辱骂父母、伤害父母等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同中华民族传统和美德相悖的。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的孝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还有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自强教育等,都是培养“四有”新人以及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都需要我们认真的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
当然另外一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自身包涵的不好元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去粗取精,去除糟粕。初文杰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历史积淀,难免会带有时代的局限性。”[6]因此,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避免其腐朽文化内容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整体主义原则是其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它崇尚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远远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在国家整体利益面前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就是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总而言之,“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影响人们思想建设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严肃认真的清算,批判和改进其中的不良传统,开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7]
历史和传统是文化的源泉,如果脱离了历史与传统,文化便失去了自己的根基。因此,继承与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没有继承就会迷失方向,而没有创新只会重蹈旧辙。“儒家文化之所以绵延数千年,是因为它拥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传播机制,主要包括教育考试选拔机制、排斥异端邪说的抑制机制、以注经为主线的损益机制、儒道佛互补机制等等。”[8]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机制建设,就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首先,加强顶层规章制度与原则的建设,规范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求同存异”与“思维借鉴”的文化选择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传统文化既能保持中华民族特色,又能彰显时代精神。中央与地方政府,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协调关系,尽快颁布关于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文件,对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具体落实作出明确的规定,积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人心。同时坚持“求同存异”与“思维借鉴”的原则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选择,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对于与国家主导价值和核心价值体系完全对立的部分,如封建迷信、等级制度等,应坚决地予以抵制。
其次,进行教学改革,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课程与教材体系中的比重。通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将传统文化积极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通过一些措施,激励研究哲学的教授和学者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或“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导读”之类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规定所有的大学生必须修满有关传统文化的学分,否则不得毕业。在课堂日常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青年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渗透的实际效果。另外,利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些有重大意义的传统节日上,要让大学生到社会上举办纪念活动,激发他们热爱民族文化,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一般来说,实践教学活动比较生动有趣,大学生也比较有兴趣参加,是很不错的传播方式。
再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新一代大学生可以说是生在一个网络化的社会中。学生通过发贴与回帖、短消息回复、社区论坛等网络方式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但总体而言,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网站建设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因此网站的建设一定要有特色和吸引力,通过开辟一些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栏目,吸收大学生参与进来讨论或交流。也可以有计划性地播放一些经典的反映文化传统的红色影视作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观后感在网络平台上交流和分享,以此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当然,还可以以其他多种方法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定期、不定期地向青年大学生传输中国民族精神教育等,以此提高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广泛传播。
除以上述几个方面,还可以组织一些以传统文化传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通过举办校园论坛、开设专题研讨和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学术活动等多种方式,营造出一个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融入的过程,就是将事物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的进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蹦而就。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传播机制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农业的推广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农业推广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的发展需求,也进一步遏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推出全新的农业推广体系以此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成为当前社会的关注热点。本文就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1推广体系的现状
农业推广体系是我国政府对农业进行大力扶持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体现所在。尤其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格外加强了对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并建成了以种植、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化为主推广网络,并形成由上而下的垂直农业推广体系。可以说截止到2014年,我国已经有40多万个村子建立了服务组织,并有10多万个村子组建了专业技术协会与科技示范户。
2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如若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则如下几点:
2.1内外部组织管理与任务目标不相符
我们都知道农业推广体系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现代的农业技术能够尽快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然而现今我国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内外部组织管理上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无法实现实际任务目标且与实际任务目标不相一致,而这也就造成了农业推广体系难以切实落实,且推广体系与推广人员往往处于被动状况。
2.2市场导向性差且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处于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行政倾向较强,且受到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固有观念的制约,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正是因此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市场导向性差且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致使真正能够实现的农业创新成果转换率极低,远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
2.3农业推广人员与农业推广体系不匹配
现如今许多农业推广人员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无法与农业推广体系的实际要求相匹配。而农业推广体系内部又缺乏对农业推广人员的严格选拔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农业推广体系无法良好的运转。尤其是部分推广人员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且不熟悉当前的农业市场,因此也无法完成农业推广体系的现代化发展需求。
3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我国在农业推广体系上存在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良好运转,因此,不断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去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则尤为重要。
3.1明确创新目标,把握发展方向
只有明确农业推广体系的创新目标,切实把握发展方向,才能够促使我国农业推广工作更好的向前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的壮大农业推广队伍,并且对各级农业机构进行巩固,尤其是可以在农业推广中采用多元化的服务手段与服务组织,建立新型的国有、民办相结合的农业推广体系,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3.2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俨然已经成为当今进行农业推广的重要主体,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就必须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第一,要强化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第二,要改进农业推广方式与农业推广机制,不断拓宽农业推广部门的职能范围,缩短科研成果的推广路径,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普及率;第三,做好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切实将农业推广工作落实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之上,并且增加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投入,在经费上提供充分保障。
3.3提高个人素质
进一步强化农业推广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促进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农业推广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应该与实际生产进行紧密的结合,与市场需求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提高推广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民形成自己对市场的实际驾驭能力。
4结语
通过对农业推广体系现状与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清楚地认识到,农业推广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不断的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使其满足我国农村的发展需求,满足我国农民对科技的发展需求尤为重要,值得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并对其加强建设。
1前言
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在实际中,虽然已经推广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就必须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实现农村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且就农业推广体系来说,其快速的发展有助于帮助农村提高经济收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2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也就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所以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促进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
2.1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推广体系来说,由于采用的是条块共同管理与专业行政区划层设置。因此在进行条块分割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对接,这样也就造成了本位主义严重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科学研究与教育推广上自成一体等弊端。也正因为这些因素使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力量严重不足,虽然队伍庞大,但是却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2.2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中,受到经济体制影响比较严重,且在运行技术上也以从上至下为主。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就成为了考核农业推广机构重要指标之一。且在人事的管理上也是以资历排列为主。在分配的形式上却实行平均主义,评价的体制上也与服务对象相背离,这样也就造成了服务对象不能及时参与到推广评价中去。而这样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推广机构与人员的职责得不到保证,这样也就使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效果不高[1]。
2.3推广经费存在问题
通过与发达国家相对比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中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占据农业总产值的0.8%左右,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中技术推广经费则占据在0.4%左右,而我国却只有0.2%左右。也正是因为资金不足,造成了部分农业设施过于老旧。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一些推广机构将有偿服务技术排在首位,却并没有考虑到是否对服务对象有利。
2.4推广人员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问题,且在人员的整体素质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造成了专业知识无法及时普及,且并不能掌握最先进的信息。其次由于在福利待遇上普遍不高,因此也就出现了留不住人才的现象,这样也就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
3提高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措施
3.1完善管理体制
只有最大限度地完善管理体制,才能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因此,在实际中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落实岗位职责,同时还要选择专业能力强的人员。也就是说要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方向转变,以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决定招聘的要求。同时还要将专业能力强的人员调入到领导岗位,以专业能力强来带动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员。其次还要做岗位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在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以外,要与绩效联系在一起,激发人员的积极性[2]。
3.2扩大资金的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高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在法律上可以逐渐增加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费用,并完善间接的融资体制,大力鼓励私人的投资,设立出专门的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对推广部门的投资。或是可以设置专门的推广基金,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构建出完整的资金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最后,要辩证地看待技术推广与经营收入之间的关系,设置出相关的担保资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3.3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
进行农业推广的关键就是要增大推广团队的建设,为了保证推广体制的健全,就必须要加强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在实际中完善考评制度与规范考试制度。选择一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加入到农业推广团队中去。同时还要提高推广人员的薪资待遇[3]。
3.4及时进行技术培训
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且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就要不断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此来让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明确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在实际培训中,可以组织农民参加电视讲座或是对农民进行科学宣传,以此来增强农民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
3.5增强农业市场的建设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市场来说,在市场管理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技术开发跟不上农业形式的发展或是有人利用法律漏洞来获取非法利益等。因此必须要严格规范农业市场,建立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农业市场,促进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3.6政府方面要加强扶持力度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来说,大多属于村级,这样在覆盖的区域上与组织的数量上就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要求政府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4结语
由上述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却可以通过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必须要做好推广体系的创新工作,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 要]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和问题。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一是机构队伍不稳。部分地方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认识不到位,加之经济条件限制,用于技术推广的专项经费就更少。农技人员交替频繁,往往是兼职其他工作,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不多,真正到一线开展农技推广的人员少之又少。出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二是工作条件较差。除基本待遇外得不到保障外,推广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尤其缺乏现代化信息设备,无法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无法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不能障碍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三是专业素质不高。从总体上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少,但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近年来乡镇公务员招考工作不限制专业,分到农技推广站的人员大多不是科班出身,这些人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而且由于经费紧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致使其知识越发陈旧老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1.2 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错位影响推广效果
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科技成果数量不少,但这些成果多不适宜推广应用。当前通常采用“论证立项→研究与应用活动→验收鉴定→自下而上层层报奖”运作机制来肯定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这种机制带来种种弊端:自下而上层层报奖,无形中增加了成果的数量,造成成果数量较多的假象;挤小现有成果进一步推广转化的空间。科技成果必须最终得到生产的检验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民以取得经济效益为根本取向,对技术要求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增加有效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而现行科技成果以及推广机制偏重于单一技术,对配套集成技术,以及对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重视不够;对节本增效、农产品安全及产后加工等技术的应用服务能力较弱,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错位。加之市场、技术等信息不畅,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际效果。
1.3 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不高导致推广难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从宏观上分析,对各式各类农业技术成果的需求巨大、迫切,但从各地推广实践微观看,真正具有采纳应用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需求”并不高。一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无形技术方法类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求采用者一般应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原理和严格的操作技术,而现阶段实际是仅有少量科技带头户具备这种能力,多数农民尚不具备。二是创新技术的采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在小规模经营和农业比效效益较低及其他负担较多的多重压力下,多数农民由于资金薄弱,仅能采用一些效益显著、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而对一些见效慢或投资大的高新技术,仅有采纳的欲望,但缺乏购买使用能力。
1.4 农业生产分散使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增加
我国农业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型小农经济,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进入城镇从业的农户大多数仍倾向于保留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出去的比例很低。对于土地种植种类、耕作方式等方面,每个农户都有其充分的自主权。这种由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小规模农业经营问题,不仅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规模效益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成果的大规模推广和转化的成本,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严重制约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农业生产高度分散,农户各自为政,加之村委会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更是缺乏有效的渠道。
2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发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公益性职能,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级政府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三定”工作,逐步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增强为农村科技服务的能力,保障各级推广机构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
2.2 保障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为政府和广大农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各级政府应依法保障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基本经费。一是保障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办工经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集中可能的财力、物力,加强推广体系的硬、软件建设;二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并制度化地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份额,加大对一些公益性的推广工作的实施规模和支持强度;三是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对农业生产的全程技术服务、产业化经营和信息服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2.3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
首先要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评审制度。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农业动物、植物新品种纳入专利范围,鼓励研究单位研制生产更多实用的科技产品,解决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局面。对一些研究与开发示范相结合的科技项目和以开发性为主的科技项目,在鉴定评奖过程中可考虑将创新技术和经济效益分离开来,或加大创新部分权重,降低已获效益权重,增加成果的实用性,促使产生更多的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实用技术。其次要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一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二是要广泛采取市场化激励手段,创新推广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2.4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离开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应将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作为首要目标。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农民技术培训要注重层次性和实用性。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结束语
我们要发展多样化的推广方式与全方位的服务领域,完善农业技术市场,让农民逐渐成为推广活动的主体;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用国际惯例改革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从法律上!体制上!机制上!管理上全方位地改革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启杰.中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107-111.
[2] 范伟杰,张华.新形势下中国农业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0,(11):2-3.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