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像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也是很传统的老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我们知道,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存在着打击学生积极性,无法培养出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等的缺点的。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 :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理论教学的现状
1.教材的情况
笔者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后发现,现在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部分都过于陈旧,一本教材几年没有更新,一直持续使用,很多知识已经和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应不上了,对于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方面更是如此,软件硬件的频繁更新,对使用者要掌握的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还是教给学生原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并不能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2.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
很多教师都缺少一种创新的意识,不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甚至很多从事教育行业的很多年的教师都一直使用着自己的那一套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没有紧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也没有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这使得很多基础和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节奏。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并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3.课堂教学的现状
(1)像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也是很传统的老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我们知道,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存在着打击学生积极性,无法培养出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等的缺点的。而在计算机理论知识方面,本来就有大量的需要记忆的知识,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只是毫无创新的将教材上的内容讲一遍遍强制要求学生去背诵,只会使得学生感到这门课的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对计算机的兴趣,这会造成大量计算机人才的损失。
(2)计算机理论课程和上机实验课程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着将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不太关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理解上课内容,而学生也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而强迫自己的学习,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这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不到改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3)虽然在现在很多的学校都在教室里安装了投影仪,但是经调查发现,投影仪的上课使用情况并不广泛,很多老师为了省事还是才有原先自己的那一套教学方法。而且有一些使用投影仪的教师也只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放上去而已,并不能达到高科技教学的目的。
4.学生的情况
高职学校为了自己有稳定的生源,将自己的门槛越降越低,接收到的学生基本都是大学淘汰下来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对来说较差,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够,很多都是为了混个文凭。而且,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家庭条件基本上都不是非常优秀,所以很多人在这之前很可能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大大增加了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教学的难度。
二、高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师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
高职学校的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正确的引导,可以通过兴趣的引导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1)改变教师理论教学的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高职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就应该设定一定的门槛,要去选择那些愿意在工作上积极负责,对学生主动关心,在知识研究上积极创新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会想法设法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自己还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2)学生只有对一门课有了兴趣,才会愿意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去探索创新,在此次的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培养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计算机理论课程这门课来说,教师上课可以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的乐趣,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去说明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现在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匮乏,这就给学生了一个主动学习计算机的动力。不但不但能学好理论知识,在后续的上机实验中更能表现的十分出色。
2.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1)教师在课堂上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了解一个知识的产生发展,以及如何做出的结论。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传授一下自主学
(2)改革的目的高职学校计算力理论课程的存在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人才而服务的,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高。但是,如果不进行改革,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是很难培养出优秀的新时期的计算机人才的,改革内容必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弄清楚社会需要怎样的计算机人才,然后在课堂上培养相应的人才,这不但能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和实务操作性较强,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很多学校贸易实训的硬件设施薄弱,学生不能体验外贸业务中商品进出口的操作过程。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并且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尽管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以往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直接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一到实践中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而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1教材内容注重理论知识,更新滞后
多数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过于强调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理论阐述上,在实际运用方面却很少提及,一般都是通过案例引出概念,概念引出理论,最后再利用理论分析案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疲于对大量的概念、理论的记忆和理解,导致多数学生学习时都不主动去思考如何做一笔完整的进出口业务。而有些教材内容则滞后于国际贸易政策,没有随着国际形势而变化,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1.2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很多高校缺乏既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又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双师型” 教师,因为多数主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加入到教师队伍的,他们没有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过度的依赖于课本,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显得较空洞。
1.3实训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和实务操作性较强,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很多学校贸易实训的硬件设施薄弱,学生不能体验外贸业务中商品进出口的操作过程。当然,也一些院校购买了国际贸易实训平台软件,但是从使用效果上看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实训前,通常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根本不清楚业务流程,很多学生只是当作好玩,实训达不到既定的要求。
2.教学方法
2.1方法传统,单一
很多老师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理论的研究上,他们要求学生针对教材当中的知识点,通过做笔记和练习题的模式来进行学习。虽然很多老师上课都会采用多媒体设备,比如使用PPT课,也会列举案例、提问学生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等。但有的教师使用PPT课时,课件不够生动,加上课件承载的内容多,教师不注意与学生互动,只顾自己讲,学生学习会觉得容易疲劳,不能激发出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2.2全中文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该课程与英语紧密联系,其中合同条款的磋商与订立、信用证的开立、审核与修改、提单、汇票、商业发票等出口单据的缮制等都要用英文来完成,因此对英语水平有较高要求。如果该课程继续采用全中文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很难将理论结合实践。
3.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校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单一,期末笔试的卷面分数在学期总评成绩的分值比例较高。而通常笔试的考试内容偏重于知识记忆,有的任课教师甚至在考前划重点,缩小复习范围,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误区,认为只要卷面成绩高,就算学好了实务课程,就会忽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训练,这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1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应该尽量选择一些最新版本的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往往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而针对那些还没来得及纳入到教材内的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及规则,则需要任课教师及时通过网络搜集最近资料,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
另外,鉴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涉外性特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选择双语教材或英汉对照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专业术语的学习、掌握和应用。
2.加强师资培训,丰富师资队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由于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更需要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职业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应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寒暑假或者业余时间到一些外贸企业做兼职,或者挂职锻炼。通过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将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时也可将企业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另外,高校还可以请企业或有关部门(如海关、货代公司、银行等)的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或作为兼职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操作性强的业务以及最新、最前沿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高校应加强校内的实训室建设,购买用于贸易实训所必须的硬件和软件,使学生在实训室中通过贸易实务模拟实验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常,实验项目和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模拟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比如可以从商务谈判开始,然后是签订合同、备货、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算,最后是索赔和理赔。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 口商、生产商、进出口地的银行、保险公司等角色,来完成一项进出口业务的流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仿真的贸易环境中锻炼谈判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正在使用的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可以模拟外贸业务流程和场景,但它毕竟是一个虚拟环境,和外贸公司实际工作仍有很大差距。要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目标,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应进行校外实训。因此,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选择当地进出口公司、货运代理公司、外贸代理公司等单位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同时,也可以带学生到海关、码头、运输公司等参观学习,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渗透结合。
2.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老师应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原则来组织教学活动。目前,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结合一些方法展开多元化的教学: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克服传统的教科书式教学方式的最好方法,它可以增加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可以采用两种案例展开教学。第一种,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找一个和该知识点相关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分析。这种案例一般短小精悍,可以根据内容需要灵活使用,在讲解知识点时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还能短时间内调节课堂气氛。第二种是综合性案例,这类案例往往涵盖了较多的知识点,一般可以在讲授完某一章或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这种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他们积极发言。这样能够综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模拟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设定的外贸人物角色设计案例,把学生引到实务情境,动态、立体地传授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教学中许多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的贸易环境,在不同的情境下,要求学生完成各项任务。比如在运输、保险、信用证环节的讲授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生做情境演示,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合适的案例,小组每一名成员充当一名当事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每一小组在进行展示时,其他小组可与之进行互动。通过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团队合作,强化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简单模式,应该结合该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考核内容也可作相应增加,除了传统的平时分和期末卷面分之外,还可以增加实训分、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表现分等。其中平时分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及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实训分则考察学生在实训室里操作国际贸易业务的情况;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表现分主要考核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团队合作程度;而期末卷面分则主要考核学生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各项考核内容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
伴随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发展,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不断赋予新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如何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出发,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对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理论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进行反思,探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并对融合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初步尝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 课程教学改革。
市场经济的需求在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开放性和多样化的同时,也给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本文试从传统市场营销课程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如何开展教学改革。
(一) 理论课与实践课课程安排不合理。
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其中,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专业理论,实践课则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两类课程相辅相成。当前,高职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仍沿用学科体现加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课之间的失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
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知识更新慢,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缺少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许多企业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以求每一个岗位都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创造效益。因此,企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所欠缺的。
(三)教学方式与学生特性不符。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从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成长起来的,他们身上存在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不仅崇尚自我,对教师的人格魅力、讲话能力要求更高。而且学习兴趣发生变化。由于掌握了获取知识的工具———互联网,因而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知识、概念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层面,这必然形成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
(一)教学内容。
1. 职业教育。刚进入大学校门,许多学生并未形成职业概念,他们不知道营销工作的内容,将营销与推销、直销或传销等同起来,因此,应首先进行职业介绍,将学生从一名素质教育的学生转变为一个职业人。
2. 教学内容与考证相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助理营销师证,因而应实现教学内容和考证内容的结合。
3. 理论部分实践化。由于目前教材版本很多,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应打破教材的束缚,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内容,而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将教材的主要内容提取出来结合营销工作实际来设计教学内容。可考虑引入行动导向理论,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将理论课程实践化、项目化。例如,还可利用沙盘、营销软件等形式进行实践,融教室、实训室于一体,把教学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竞赛。
4. 实践部分真实化。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工作岗位压力与挑战,是软件情景模拟难以做到的,因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在真实环境下的亲身经历。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采用“合作双赢”的模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让学生到学校食堂、超市等地方实践。三是在学校内设置创业园,由学生创办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应创造一种以锻炼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为目的的完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该环境中顶岗实践,检验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
由无效学习变成有效学习,学习过程不再是听讲过程,而是行动过程,老师给出任务,学生运用知识自己解决。应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感受“明确任务、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完整过程,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决策是如何影响结果的”,进而掌握核心技能。具体方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真实的产品结合教材主要理论知识进行营销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市场调查,分析市场、顾客、竞争者,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营销战略,选择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开发产品,制定价格,进行促销活动。学生和老师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上来讲,通过提问、辩论、答疑等形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方法。
原来的考核方法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课堂表现等)占30%,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70%。但是这种考核方法过于侧重书本知识,使得有些同学平时不认真听课,小组作业积极性不高,也难以检测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技能。在正确把握知识及其评价的基础上,可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在考试方式方面,由原来单纯的闭卷考试为主,转变为开卷、闭卷、课程论文、阶段性小结、平时作业等考试方式相结合,把大量考核放在平时。具体如下:一是平时作业。指导教师在布置平时作业时,尽量布置思考型的作业,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体现基本理论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检验学生对教材理论问题的理解。指导教师必须对作业进行批阅和评定成绩。二是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参与、体验、感受、操作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验证、实践、创新的过程。本课程将安排至少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和提交的调查报告进行成绩评定。三是专题讨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围绕一定的主题,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或者是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的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或者网上讨论。讨论题目自拟,也可参考上述选题。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参加、发言、发言提纲、总结他人观点、参加讨论的体会等记录情况给予评价并评定成绩。四是小组学习。若干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协作学习活动。小组学习要有学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参加者、学习效果、存在问题等记录。例如,在讲到“竞争者分析与竞争策略”这一章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研究的真实产品,找出产品的竞争者,并对竞争者进行分析,制定本企业的竞争策略,形成书面报告并进行口头汇报。这种考核方式主要的指标是: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合作精神等。考核成绩的评定过程:首先学生自己根据以上指标评价自己在本次行动过程中的表现,给出成绩等级;再由学生互评,每组组长给出成绩等级,分为优(A)、良(B)、中(C)、及格(D)、不及格(E)五等;最后由老师评价并给出最后成绩。将本学期每一次项目考核成绩综合起来,作为该学生本学期本课程的小组学习最终成绩。
在考试内容方面,尽量不出死记硬背式的题目,而是通过案例分析或调研报告等实际分析型的题目,从现实出发,联系社会实际问题,鼓励同学们走出去,自己动手、动腿、动脑,不抄袭,自己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在命题方式方面,改变过去由任课教师单独命题的做法,实行系室同课教师共同命题并最终过渡到试题库。
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可收到以下成效:首先,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改革后,教师的作用十分独特,他不再是讲解者,不再提供任何现成的方案,而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主持人、调动者、观察家、引导者、分析评论员、业务顾问等。师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共同讨论、共同操作,增加了交流的机会,使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积极地参与和表现自我,积极地完成每项任务,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在学习课本的营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上网、书刊或向相关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相关知识,了解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了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了统观全局的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学会沟通与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信息处理等),从行动过程中体会实践的乐趣,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提高了教学质量。最后,可以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由教室走向社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海量的信息使得传统的传道解惑已经不可行,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角度看问题,才会使学生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成功。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上课时间与地点的安排问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决定了上课时间与地点的安排要灵活、开放。上课时间不能硬性规定为两个小时,上课地点也不能仅限于教室。就市场营销课程来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安排还有待改进,现在的安排是一个学期前十几周进行理论学习,后几周安排各课程的实训,最后一周考试,理论学习每周4 节,分为2 天,学生每天的课程安排得很满,课余时间还有一系列文体活动要参加,难以抽出时间走访市场、写报告,很多工作只能安排在周六、周日进行。二是学生安全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而市场营销工作和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经常要去市场上做调查、访问等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问题。
总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理论课与实践课融合的模式通过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使学生在不同形式下反复实践营销技能,学生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周炳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佩罗特,麦卡锡。 营销学基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建立,为更广泛地吸取与借鉴中外文化遗产提供了精神与物质的可靠保证。50、60年代,曾有计划地广泛介绍了东西方古代和18、19世纪的文艺理论与文学作品;由于复杂的内外原因,对西方现代派文学则相对隔膜。对50、60年代新中国文学创作起着重大影响的仍然是俄罗斯、苏联和西方进步文学。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从优化课程设置入手,实行“文史分离”,同时,加强课程群的建构;此外,还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扩充教学空间、举办特色活动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式学习习惯及创造性思考的能力。最后,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要注重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人文精神的养成。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文史分离;课程群;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是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自这门课创立以来,关于其教学方法革新的研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推进和现代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讨论又掀起新一轮的高潮。研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当下的教育环境,探索一条适应当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之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尴尬是,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读书无用论”再次甚嚣尘上,学生越来越难以安于课堂;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极大冲击,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正在急剧消退。在当今情势下,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这无疑是值得从教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一般高师院校都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划分为“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和“中国当代文学”(1949―2000)两个部分,设置了《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这两门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把对作品的解读纳入到文学史的框架中,执教者在教学中,主要侧重文学史的梳理,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史”的架构,加强了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潮流的关注,而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分析则用力不足。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学年下来,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道路、艺术特色、创作发展情况说的头头是道,但一旦具体到某个作品的分析便显得相当茫然,一筹莫展。这显然背离了文学教育的初衷,也不符合当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关于文学教育,很多专家与同仁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文学教育是那种回归文学本体的教育,是充分张扬文学性的教育,[1]文学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学作品再解读的过程。[2]
真正使文学教育回到文学本体,当下最积极有效的办法是在课程设置上“文史分离”,即把作品选和文学史设立为相互独立的两门课,增加作品选的课时数。“文学史”课负责帮助学生架构“史”的知识框架,而“作品选”课则是让学生接近文本本身,去感受、领悟、吸纳活泼的文学养料。北大温如敏教授提出呼吁:“本科基础课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3]在这方面,很多院校已经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尝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复旦大学的课程改革。在陈思和教授的倡议与带领下,复旦大学在中文系开设了原典精读课。
就现当代文学而言,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把文学史推迟到二年级,在一年级开设现当代文学名著选读,安排最优秀的教师来上这门课(陈思和教授本人也以身作则,亲自担纲),鼓励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与研讨。目前,陈思和教授领衔的原典精读系列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成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块活字招牌,同时,文本细读的学习方式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也已蔚然成风。复旦大学在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无疑具有可以推广的示范性效果,率先验证了“文史分离”课程设置的可行性与能效性。
在推行“文史分离”的课程设置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文史分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结合”,“分离”为“结合”打下基础,“结合”是“分离”的终极目标。“文史分离”的最终效果是,以“文”带“史”,以“史”促“文”。如果说文学史是星光璀璨的银河,那么优秀作品就是镶嵌在银河之上的一颗颗耀眼的星星,二者不是分离的,而是互为一体,互相依托。因此,在具体推行“文史分离”的时候,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大纲,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有法可依”,做到“文学史”与“作品选”互相配合,而不是各行其是。
另外,在课程设置改革中还应该加强课程群的设置。围绕现当代文学教学,增设多个体现专业特色的相关课程,形成以“文学史”、“作品选”为主,以其他相关特色课程为辅的课程群,这是课程设置改革的大势所趋。除了开设选修课以外,还可以举办名家讲坛、学术沙龙,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第二课堂。这一系列的课程设置必将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群,形成专业课为主、其他课程为辅,互相依托,互为补充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群的设置,即能照顾到普通学生,帮助他们夯实专业基础,呵护他们对文学最初的感动和热情,同时,亦能“喂饱”那些对现当代文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拓宽他们的专业视野,挖掘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老话题,自这门课诞生以来,它就一直是大家热衷研讨的一个课题。现在再来谈论教学方法改革可谓是老调重弹,但是又不能不弹,因为这门课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结构在每一时代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从教者不得不适时的调整和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下的教学目标。现当代文学是个没有时间下限的课程,一直在生长发展中,不断有新的作家作品诞生,延展着这门课程的历史时间;而不断涌出的文学热点、学术热点,也在不断充实、丰富着这门课程的历史空间。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将教学方法改革的调子一直弹下去,当然,要弹出新意。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二字,一直是把侧重点放在“教”上,而忽视了“学”。而实际上,“教”只是手段,是出发点是“学”,并且学有所获,这才是目的,是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遵旨。现在,有必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反客为主,还他们本该有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式学习。为了做到这点,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题,并且在课堂上设置问答和讨论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通过课堂互动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另外,也可以选择某个专题安排学生来讲授,布置他们自己做PPT,自己准备教案,上课时自己上台来讲,让他们边“学”边“教”,边“教”边“学”,通过角色的转换来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文学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安排学生讲课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教师要选出适合学生讲的章节,把学生分成小组将任务布置下去,然后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同时,在准备的过程中要适时加以指导,在上课的时候则应该及时点评、总结。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例如建立以现当代文学为关键词的QQ群或者知识论坛,利用网络平台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现当代文学的“教”与“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形成开放型的新格局。
与本文的第一部分内容相呼应,教学方法的革新应该配合课程设置的改革。“文史分离”,意味着教学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教师不能够再继续捧着一本文学史照本宣科。文学史有文学史的教法,作品选有作品选的教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腔调,应该具体课程具体对待。“文学史”,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对20世纪的文学进行梳理,它主要讲述文学思潮、文艺运动、文学流派等,这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照顾局部,做到条理清楚,主次分明,培养学生对“文学史”的理性把握;而“作品选”却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它重视文本细读,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注意对人文精神的挖掘,又要注重对文本细节的感悟,要呵护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知,培养他们解读作品的能力。
在以往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对于作品往往讲的太多。教材怎么说,某些专家怎么看,把一系列的定论一股脑的倾倒给学生。这些“定论”淹没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他们带着这些既有的“定论”去读作品,很难有新的认识。对于作品选的教学来说,讲的太多,过犹不及。所以,在“作品选”的教学上,应该善于“留白”,把学生直接带到作品面前,让他们自己去感悟,自己去发现。
此外,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任何知识的吸收都有一个在头脑中沉淀、发酵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才能够转化为自身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灵活的为我所用,同时,内化为一种人格素养,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与人生。作为从教者,要帮助学生迅速实现这种转换,就要想办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创造性思考能力呢?首先,可以通过布置写小论文的形式来督促学生整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各类活动,诸如诗朗诵比赛、名著改编的话剧或舞台剧表演、现当代文学作品研讨会、读书笔记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他们的灵感,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高师现当代文学教育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既有健全的人格结构,有着较高的艺术感知能力,同时,又掌握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我们在落实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务实”,又要“务虚”。“务实”指的是对学生文学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务虚”则指帮助学生构建人文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
高师院校是以“师范”为特性的大学,为中、小学培养优秀的教学人才是其主要的目标。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就不得不与这一培养目标挂钩。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来说,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上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将来做一个合格的中(小)学语文老师打下基础。“语文”能力是一个外延相当宽泛的概念,但总的来说,不外乎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务实的同时,还必须坚守人文立场,去关注人类精神、价值、观念、信仰等‘务虚’的问题”。葛红兵教授也认为“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大学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4]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应该牢牢把握人文教育的根本,以人文精神作为我们教育的根基。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金融学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传统金融学理论和演化金融学理论两大领域,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产物。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互联网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金融业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随着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金融业呈现出一幅百花齐放、群芳争艳的新局而,民资银行粉墨登场、利率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破冰出炉,股票期权交易上市,等等,而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挑战,传统金融企业必须应对这些改革带来的“颠覆性”冲击。高等院校的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必须紧跟金融市场的变化,加快课程体系改革,着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新时代需求的金融专业人才。
1.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发展。
2014年12月,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在深圳前海挂牌试营业。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同时,另外一家民营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也已经通过国家审批等待开业,其负责人近日透露,网商银行不经营现金业务,不设营业网点,“是一家纯网络银行”。这种模式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更便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全新的网络化经营方式,对传统金融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
2.金融业务全球化、国际化趋势明显加速。
201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我国金融业务的全球化、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数据显示,2014年境外企业进出口过程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比例超过15%的企业占比达26%,比2013年提升了10%,约有87%的境内企业和69%的境外企业打算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收付结算中的使用比例,分别较2013年的调查结果上升了110%和8%。货物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的金额占同期海关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6%左右,人民币成为中国对外经贸投资往来的第二大支付结算货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金融业务即将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
3.借助互联网平台,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发展。
以保证金和杠杆交易为特征的金融衍生品,一直伴随着金融业创新而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每天成交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约金额高达数万亿美元。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银监会统计,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衍生产品数量达到两千余种,各家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衍生产品适应客户投资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投资产品组合更加便利化,金融衍生工具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投资工具。
互联网金融新时代,金融业改革发展一日千里,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市场从分业经营趋向混业经营,如平安集团已经构建了全方位的金融投资平台。金融业发展不仅需要从事金融研究和顶层设计的高级人才,同时还需要大量从事基层管理和实物操作的技术人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不明确,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金融学的学科隶属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这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话题,对金融学科发展定位不准确,就会影响金融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面各具侧重点,需要在教学进度设计时重点考虑,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设计的目标尚未明确。
(2)人才培养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应用能力培养
理论研究型人才还是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与金融业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往往没有明显区别,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目标,没有根据金融市场需求设计培养方案。造成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原因,一方面是金融业产品研发和基层管理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却存在高校的大批金融学毕业生难以按期就业。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对现代经济生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
1.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知识。
互联网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要求金融从业者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有较深入了解,对现代金融理论及应用有充分认识,能够对宏观金融政策进行理论解读,同时具备微观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运用金融理论分析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金融从业者要具备交叉性、跨市场风险监管的能力,具备把握系统性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检测的时机和能力。
2.具备敏锐的金融市场分析能力。
大资管时代,金融机构展开了以金融理财为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需要金融从业者具备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我国金融市场投资工具日益丰富,与此同时,金融投资和管理的风险难度也在不断增加,需要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敏锐的市场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准确把握国家金融经济政策走向,必须把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锻炼自己对金融市场的直觉和敏感性,具有良好的金融市场的洞察能力,具备风险预警和检测能力,对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做好风险提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有良好的金融服务意识。
1.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及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把握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培养新形势下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升金融业管理水平,发展普惠金融,适应互联网金融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加快的需求,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快节凑的金融市场发展要求,必须加快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改变原来以银行货币信用为核心,货币、信用、银行为主体的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增加以金融市场为主体,以货币经济、金融经济、金融工程为侧重点的内容,以及金融产品精算、风险偏好测量、金融政策演变等方面的内容。
2.改革教学方式,适度增加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课,很少主动参与到课程中与老师一起形成讨论和思考,这样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与教师互动交流。如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为教师在课程中增加案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设定互联网金融的某一热点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课堂分享展示;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将经典案例结合教学内容分享给学生,案例与讨论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
3.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金融业快速发展,需要研发型和高级管理的金融人才,但是基层管理和业务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因此,确定了培养金融业基层管理和应用性业务人员的目标,就会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式方面有的放矢,如课程内容增加实训课程,校外参与金融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金融市场政策及环境现状,有选择地储备从事金融业的能力和资质,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针对一些互联网金融热点和银行理财产品的经营实践,可以聘请银行业的专业人员走进校门开展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及发展方向。
【互联网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采购管理实务》立足于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及未来从业的实际需要,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新教学大纲,密切结合我国物流企业在采购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而编写。利用科学的采购理论方法指导采购运作,有利于形成企业采购优势,保证生产需求和供应,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提供动力。本书以物流采购流程为主线安排内容,同时兼顾理论的完整性。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改革与探索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Abstract:From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urchase management practice”course status and goa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ideas, leading to curriculum reform attempt and explorat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measures of the succ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reform; safeguard measures
1.1 课程地位
随着采购对企业贡献的不断增加,企业对采购管理越来越重视。所以在采购人才培养和需求方面,加大了对采购人员现代采购管理理念和现代化实用技能的要求。高职院校是企业补充现代采购人员的主要途径之一,理所当然对《采购管理实务》这门课程的开设和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采购与供应实践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从整体上具备对采购与供应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初步掌握,熟悉企业采购的流程,具备从事采购员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及相关的职业技能。
1.2 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包括:会准确地填写采购申请单;能科学、合理地编制采购计划;能正确选择预算方法编制采购预算;能分析采购环境的各种因素;能够对采购市场进行划分;能运用供应商开发与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评估指标对供应商进行评估;能够做好采购谈判准备并进行谈判;能够正确评估采购合同的风险;能够进行采购合同审核;能够正确分类不同的采购绩效评估方法;能够设计采购绩效评估的相关指标。
(2)知识目标包括:掌握经济订货批量计算公式;掌握价格分析相关原理;理解影响采购价格的因素,了解采购价格确定的方式;掌握采购申请单编制的流程;掌握MRP原理;掌握物料计划编制的流程;熟悉采购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流程;掌握市场结构的构成;掌握供应商考评的基本方法;了解采购谈判收集资料的范围及内容;了解谈判步骤及谈判的技巧;掌握合同签订的相关法律知识;掌握采购合同管理流程和采购合同审核措施;掌握采购评估的各项指标;掌握采购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手段。
(3)素质目标包括:通过实战演练、现场体验、案例分析等课程安排培养学生自信心;通过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通过实训项目组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角色扮演、项目组分工合作等活动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通过模拟训练,使学生具备合同管理的法律意识;通过设置项目中的出错、意外、突发情境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变通力和灵活性。
本门课程设计思路应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学科体系,根据企业采购管理和工作任务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凸现实践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教学特色。其教学过程设计可以采用:“任务/案例引入――学生团队成员分配工作/讨论任务――学生分头准备、老师指导监督――小组汇报――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课后反思深化”的方式进行。
在内容设计上主要分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进行。在内容选取上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采购管理人才为目标,强调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适用性;结合工学交替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采购管理工作岗位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对工作岗位的针对性;兼顾现代管理思想,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和现代采购管理理念,强调教学内容对社会发展的先进性。
2.1 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改革思路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采用单元模块化教学,将采购管理工作划分为采购认知、采购计划与采购预算编制、交易条件控制、供应商管理、采购谈判与合同管理、招标采购、其他采购操作、采购风险控制和采购成本与绩效管理九个单元任务。在每个单元之后都配套有相应的实训任务,教师可以灵活的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学生分阶段或集中完成。
本课程在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地区产业特点,依托物流师、采购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采购员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构建课程内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内容设计。精心选取在工作中遇到的典型任务,形成教学模块和经典案例,充分体现本门课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2.2 在实践教学中实施的困难与改进建议
(1)在小班教学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可以只对采购方向的学生就本门课开设小班教学,其他物流方向的学生可以合班上课。这样既重点保证了采购方向学生学习的质量,又拓展了其他方向学生的知识面,也缓解了师资教学条件的压力。
(2)针对企业采购岗位人员有限,实践课实施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实行轮岗制,再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有采购现场经验的学生以现身说法,来帮助其他学生获得现场体验和模拟技能的提升。 (3)针对在实践环节难以展开集中教学和考核问题,可以灵活设置考核模块,将考核分为现场操作和模拟描述两种大的方式进行。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
3.1 教材的选用和编写要符合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已经发现其本身存在的问题,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单元模块化教学,而很多教材已经陈旧过时,教师面临没有合适的可选用教材的压力,促使很多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自发编写教材。但是,编写的结果并不理想。原因是他们缺少企业现场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所以,笔者认为要选好教材,前提是要有好的教材可选,就要必须从教材的编写抓起,其中的关键是要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就是学校要和企业紧密合作开发编写教材,尤其在教材的案例教学中,可以由企业的资深人员参与进来,编写最新的实用案例。同时,对整个教材的结构、逻辑、内容和简明实用性做好把关和审核。
3.2 在教学方式上科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在理论课教学当中,要求老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组织课堂内容,以情景教学、视频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完成任务驱动、单元模块化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把企业的利益和自己的能力提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在实践技能教学中,要选在实训室或就在企业现场进行,这就要事先取得合作单位的高度支持和配合。由于采购要涉及到和供应商的沟通交流、协商谈判、签订合同,不可能做到现场有较多学生的参与。所以可以请采购部门的负责人或主管把一些典型的采购事例编写成经典的采购案例,供老师和学生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最终获得采购岗位上的相关技能,以达到实践教学目的。或者通过录像的方式,录取采购谈判现场、招标采购过程相关视频,供师生观摩学习,同样可以获取现场经历和相关能力水平的提升。当然,这其中会涉及采购方和供应商的一些机密,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但也不失是一种方法。
3.3 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保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和落到实处
一般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就会开设这门课的学习,在每年暑假会有为期2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在正常学期内被派出去进行工学交替式学习,在企业内进行现场学习1~3个月。校方要根据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方案,并同步派老师跟踪做好相应的指导方案。另外,指导老师要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做好沟通和协商,安排好学生在此期间的调查任务和学习任务。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企业一线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和企业对基层人员的需求紧密联系。所以,其课程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和企业合作的程度。在这方面,上海商学院校企合作的成功,很值得借鉴。
例如上海商学院采用五定模式――定目标、定模式、定规章、定学生数量、定学生去向,与“好又多”的合作,为其培养门店店长。双方约定以工学交替为课程计划,以过程性、多元评价为评估标准,以企业承担全部学费和奖学金为管理和激励措施,以择优录用为岗位就业原则,来达到合作目的。其中“五定”模式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校专业定位的准确性,实质性地促进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密切了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联系,实现了学校育人和为社会服务的宗旨。这样的校企合作才是有效的、成功的。
因此,《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改革的成功,也应在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前提下进行才行。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第一,必须或尽可能的实施小班教学,尤其在实训环节。这个措施看起来很容易做到,但是不少院校经常以节约教学成本或师资不足为借口而安排合班教学,所以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顺利。从长远的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来看,这个措施迟早会得到校企双方的支持和保障的。
第二、高职院校要与合作企业密切联系,高度配合。企业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以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依据的。所以带有很大的随机性,需求旺季大量需要和接受实习学生,淡季可能一个实习生都不要。所以学校理应要先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理解企业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合理的要求,同时灵活安排和调整课程的教学计划。
第三、签订科学严谨的校企合作协议,包括对学校、学生、教师及企业的利益问题。校企合作应当以“双赢”为合作目的,校方应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能为企业带来什么?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经费又从哪里来?同样企业也应清楚地明白自己能为学校带来什么?自己的需求又是什么?利润从哪里来?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基本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校企合作教育理念,互相了解合作单位的类型与目的,具有彼此合作的利益点,具有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具有“双师型”的教学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资金保障,具有与培养目标一致的首次就业岗位。明确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基本条件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本前提。
第四、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是社会实践、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使学生学有所得,老师教有所得,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一线员工,其管理制度应该接近于企业管理制度以“严”为标准,同时应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管理特色,以“科学合理”为标准。
总之,本文就《采购管理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思路,提出了对本门课的改革尝试和探索,以及改革成功的保障措施,期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成功改革以启示。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六岁前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的规律的科学。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在高职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以培养市场所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宗旨,以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基于幼儿园工作过程,根据幼儿园教师典型工作任务,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程内容与方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 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as the basis for training required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market for the purpos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ory, the main line train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 Process-based kindergarten, kindergarten teachers based on typical tasks,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eaching, updating teaching concept, reform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Key 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curriculum reform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同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等要求,为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幼教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育人理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与现代幼儿教师所需的素质能力与职业岗位技能相适应,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程内容与方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1年,教育颁布并实施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2012年,教育部又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艺术、科学、社会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要求。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明确了幼儿园教育内容与方法,为“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适度,专业技能过硬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针对目前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等现象,进行课程改革与研究势在必行。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积极探索适合理论学科特点,实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生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具备先进的幼教理念,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说:“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侵蚀。”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在职业教育中仍占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知识仍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内容;课堂教学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处于核心地位。在这种传统教育观影响下,职业教育虽然有助于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由于重理论、轻实践,所以教学内容远离职业世界,教学场所脱离工作情境,致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形成。
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根据幼儿园真实的工作任务来进行教育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里完成由准幼儿教师到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飞跃,使学生掌握幼儿园工作中应知、应会、能运用的理论知识,培养幼儿园工作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幼教工作的职场理念成为优秀的幼教人才。
具体做法是,在我国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理念的引领下,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导下,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社会所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宗旨,以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培养教育教学核心能力为主线,制定了适合人才发展的课程标准。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说:“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他说:“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邻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学”课程,从课程目标的确定到课程评价,都要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解出来,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幼儿教师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目标。以幼儿教师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基于幼儿园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团队教师要与校外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相互学习与交流,共同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
(2)以幼儿园实际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包括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组织能力、幼儿园物质与精神环境创设的能力、与家长、幼儿沟通的能力、幼儿园教学、生活、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的能力、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幼儿教师岗位实用能力培养为重点,选择相关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划分为理论教学模块、应用能力培养模块、领域拓展模块,进行模块式教学。
(3)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为依据合理序化教学内容。以幼儿园工作流程为线索,设计了按照学前教育学基础理论、学前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学前教育目标与内容、方法、学前课程的组织与设计、幼儿园三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幼儿园物质与精神环境的创设的顺序来讲授幼儿教师工作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并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4)以课程规律与学科特点为依据创新教学模式。“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把教师的讲授、辅导和学生的自学、讨论、幼儿园见习与实习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把书本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5)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考核方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学基本原理与技能,形成多视角的学前教育观点,并能运用学前教育学原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坚持教学内容的选择科学合理,能够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原则,进行模块化设计。坚持教学模式突出高职院校特色,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进行创新式设计。坚持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学科特点,增强课堂效果,进行灵活式设计。
4.1 构建以“讲析练”为主线的“递进式六步骤”的教学模式
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并运用以“讲析练递进式六步骤”的教学模式。“讲析练递进式六步骤”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幼儿园真实情境或模拟幼儿园真实情境为辅,以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为主导。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情景模拟、观摩录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实习报告撰写等方法组织教学,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其教学基本流程为:
(1)案例分析,激发兴趣,提出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运用案例导入,通过学生分析讨论案例中的内容展开对本节课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提出学习任务。
(2)自主学习,感知知识,分解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理解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小组分析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不明确的内容,教师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3)目标学习,理解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围绕教学重点,师生共同理解与掌握知识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协作学习,获得知识,形成专业技能。根据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分组完成练习内容,通过反复练习,做到能够熟练运用,并形成专业技能。
(5)引领学习,提炼升华,运用知识。将所学的知识拓展到实际工作中,学生相互设计问题并解决,将教学重点进行提炼。
(6)迁移学习,扩展知识,能力转化。根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布置课外学习内容,通过学生查找文献资料,进行的拓展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2 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理论教学模式中,运用案例分析法将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案例“最甜的半杯水”,分析在幼儿园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通过对《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教育目标的分析,对比分析学前教育目标中有新意的地方。
在实践教学模式中,运用现场教学法通过在幼儿园或模拟教学情境中实施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通过模拟教学情境,运用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组织与指导幼儿园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学习活动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协作学习法和自主探究学习法,基于幼儿园工作过程,提出学习任务,然后分解学习任务,根据任务设计情境,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高职学生主要是需要具备学前教育教学应用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做到理论知识系统完整,突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学前教育学》时,应注意课外预习、复习,理清教材体系与结构,通过课内外学习,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多查阅和分析教学案例,由浅入深地学习,通过幼儿园观摩、现场教学等方式,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发布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现状及改革措施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如今的高职教育教学中,一方面不可能离开考试,另一方面也感觉到考试功能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我校课程考试现状调查,分析总结了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以此对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考试 改革
Abstract:Today,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one hand can not leave the exam, on the other hand fel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est function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school curriculum examination surve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schoo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exam exists, and propose measures to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大家对于课程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试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认识不足,所以,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的关注几乎没有。现在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重知识、轻能力,这与高职教育要求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传统的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了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开展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笔者通过设置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记忆,轻创新”等现象。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这必将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障碍。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大家对考试目的认识不清。当前,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考试只是一种形式,是和大学的利益挂钩的一种形式。因为,学校的各种评选和推荐、奖学金、研究生推保、学生入党等都是看成绩,用人单位都也是看学习成绩,对考试的目的认识有偏差,以至过分夸大了分数的功能。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实际工作中,大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学生认为考试一种是为了不挂科,拿到毕业证;另一种是为了获得高分,拿到奖学金。教师认为考试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的好坏。教学管理者认为考试是为了知道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学籍处理,对专业课程需要做出怎么样的调整分析不足,对下一轮的教学促进作用不大。
(2)考试内容滞后。一本教材的发行往往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当教材拿到学生和教师手里的时候,教材上内容已经滞后于当前的实际情况。然而,我们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仍然按照教材内容来讲授,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落后于当前的理论、技术水平。而考试又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3)考试形式单一。现在学校期末闭卷考试几乎成了所有老师的唯一选择,而正真能够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考试形式基本不采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师还没有正真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教师上课习惯满堂灌,在教室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读死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到培养。这种考试形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无法得以体现,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
(4)考试题型固定。考试试卷题型几乎都是名词解释、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问答、分析论述、计算等几种。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不能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知识的特点采用其他的题型,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考试的意义无法体现。
(5)评分标准唯一。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老师和学生都把考试分数当成评价学生个人能力的唯一指标。这样就使得老师和学生都只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教师只判定学生考试的分数,对试卷的分析、评价和反馈所做的工作较少。学生就一味的去最求高分,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的现象比较严重。
针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措施:
(1)考试目的清晰。更新考试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和意义,发挥其手段作用,不为考试而考试,而是让考试服务于教学,让考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老师、学生、教学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要让学生明白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考试认识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提升自己的能力。
(2)考试内容合理。考试内容要有区分度,要给学生以发挥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课程注重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理论知识。每门课程的开设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开设的。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要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而要实时关注该专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因此,高职教育考试的内容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要能体现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才有实际意义。
(3)考试类型丰富。当前,考试类型主要有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四种类型。高职教育考试应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考试类型,而不是仅限于学校期末考试。老师要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4)考试题型多样。考试试卷题型不能仅限于传统的几种题型。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要能根据考生的年级、专业和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题型,题型要多样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才有意义。
(5)考试监管严格。考试管理要严格,坚决落实处罚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考试管理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考试手段,以保证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对教学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监管。通过加强考试过程的质量监管,推进考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6)考试评分标准科学。科学的评分标准应具有以下功能:①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②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③能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④能简单易行,便于操作。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使考试评价简单、科学。高职教育考试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加强阅卷管理,重视考试信息反馈、质量分析工作,从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
当前,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不可能离开考试,另一方面也越发认识到考试的局限性。本文通过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有清晰的考试目的、适宜的考试内容、丰富的考试类型、复合型的考试形式、严格的考试管理、科学的考试评价等六项改革措施,以此对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高职教育课程考试现状及改革措施】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日趋重视,相关文件提出对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计划与组织活动能力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重视《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的教学,所以这门课程被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各高校应对本门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行教育体系中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当前,最受幼儿园欢迎的是“反思性实践型”人才。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应以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反思审查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贯彻全程实践理念,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技能。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教学改革 必要性 改革策略
(一)培养反思性实践型人才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提高儿童早期教育水准,取决于家长与师资的素质,而教师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质幼儿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要适应社会对反思性实践型幼儿教师的需求。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重点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并能内化为正确的教育观和理论经验,依照教育目标,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各类教育活动方案,能组织成生动具体的教育活动,并能进行反思评价。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优化改革的重点。
(二)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复合要求
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表层功能是准入、规范、发展功能,深层功能则是专业唤醒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意味着幼儿园教师既要掌握三大部分知识,即基础修养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应用。因此,对幼儿教师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上都提出了复合性的要求。然而在现实中,学前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与实践结合不够,理论与实践成为“两张皮”,无法磨合在一起;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短,学生实习见习期间很难将先前的理论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三)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着与改革方向不相适应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技能程度的高低。但在实践中,本门课的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存在诸如教学计划中学时过少,实训条件简陋等问题。
2.课程体系不完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分科式教学存在割裂和零碎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大多采用把“五领域教学法”的课程内容进行分科式教学,五个领域的教学法内容上相对独立、各成体系。但是,五个领域的内容存在很多共性的部分,完全可以整合。
3.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多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为辅。《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应用型课程。它注重学生实践的应用,是理论和实践双重性的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对实现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促进学生向合格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技能,就业时信心不足,上岗后适应困难。
4.教学方法陈旧僵化。教师指导方式上习惯“以教定学”,学生学习方式多“被动听讲、接受”、少“主动体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只停留在观念上,实践中还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 ,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实质上还是摆脱不了“教师权威”意识,“教师中心”思想严重。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操作起来笨手笨脚,捉襟见肘。”
为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就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反思与改革,改革探索初见成效,具体策略归纳如下。
(一)提升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
要想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一定要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乐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二)明确课程性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应用型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对实现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促进学生向合格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技能,就业时信心不足,上岗后适应困难。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学科性质进行科学定位和认识。
在本课程第一节课上,可对学生提出“你为什么要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这门课?”这一问题,请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结合见习经验思考:做一个幼儿园的合格教师需要哪些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你已经具备哪些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自己还欠缺的有哪些?以此做铺垫,再讲解本门课的学习意义和价值,学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同时,把本门课程两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学习任务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本门课论理学习和实践训练学时的比重,对自己将要学习和完成的实践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穿插讲解往届毕业生实习就业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教学组织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本门课的实践性
根据学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特点,参考多本教材的内容,对本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精选重构,形成兼具科学性、整合性、丰富性、实用性的三大模块(如下图)。
一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理论模块: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基本理论、幼儿园听课和评课理论、幼儿园教育五领域活动理论等。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技能模块:幼儿园五领域七大类教育活动设计技能、设计方案评价技能模块。三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拓展技能模块:幼儿园教育活动五领域七大类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幼儿园说课展示、技能展示。
(四)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专业技能渗透。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技巧要求,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在理论内容部分的教学中,穿插渗透展示相应专业技能技巧小环节,如讲故事、朗诵儿歌、情境表演、唱歌、跳舞、拍节奏、喊口令、学做模仿操等专业技能。
比如,讲故事能够集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然大方地在集体面前展示的能力,为试教活动打基础。可利用课堂前5-8分钟时间,按学号顺序让2-3名学生每人讲一个自选故事,其他学生欣赏,并做文字记录和评价,教师以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听故事情况,结合学生的讲与评做点评总结,为学生讲解故事评价的内容标准,示范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评)讲故事的方法、提高(评)讲故事的能力。通过讲故事技能训练,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讲一个小故事,欣赏到几十个小故事,了解和掌握了讲故事的基本技能要求,独白语言能力、自信心等方面也得到锻炼。同时,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容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有效互动和有机结合。
2.案例教学。在学习幼儿园五领域七大类教育活动时,精选教学活动录像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七类教学活动每一类都精选1-2个视频作为观摩案例,通过“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还原――案例评价”,引导学生还原教案,运用所学活动设计理论分析评价案例中活动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案例教学部分,教师先采用示范法,引导学生讨论、还原案例、示范评价案例的内容和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案例还原和案例评价。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习难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听课、评课能力上逐步提高。
3.任务驱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学习“任务”,以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引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解决学习任务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操作,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是设计任务,即要求学生设计七类教育活动方案。在学习设计教育活动方案之前,学生进行该类活动的设计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在布置设计任务后,教师从目标的确定到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设计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提供设计思路,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活动方案。每项设计任务都是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检查设计方案完成情况,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挑选部分优秀方案进行点评。二是实践任务,即要求学生进行试教活动和说课展示。试讲任务在开学初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分组,每组同学试讲任务提前告知,学生自选活动方案、自制教具、自制幻灯片。在试讲时,小组内学生扮演幼儿,其余学生观摩记录并评课。说课展示任务作为期末考核的形式,在学习完幼儿园说课相关理论和说课案例后,学生自选说课主题,自主撰写说课稿,制作演示文稿,在期末按照序号顺序逐个进行说课展示,实践体验幼儿园说课流程,展示自己的说课基本功。三是评价任务,即要求学生评教和互评设计方案、说课稿。学生设计好活动方案和说课稿,收齐后再随机发给同学们,要求每位同学都在认真研读手中的方案后,在该方案后面写出自己的评语和建议,打出分数。教师再请几位同学在集体面前进行评价,随后进行点评和总结。
每位同学试教过程中,其他同学做听课记录,并进行书面文字评价。每位同学试教结束后,教师检查听课记录,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在集体面前对试教同学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随后教师进行示范性评价、提出优化建议。
以上三个任务的实施,促使学生达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现代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写、说、授、评”四会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从“被动听讲接受”向“主动体验探究”转变,人人都有实践计划,人人都有实践项目,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在综合实践教学技能上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构建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要改变以往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评价,变为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的讲故事技能展示、方案设计、试教活动、说课展示及评价任务完成情况都纳入考核的范围。
期末考核以说课展示(满分100分)作为期终考核内容,平时考核(满分100分)包括讲故事(10分)、方案设计(20分、)试教(30分)、评价(20分)、考勤(20分)。
另外,可在学期初就对学生提出奖励措施计划,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可对期末综合考核优胜者进行发放图书等小礼品的奖励。
这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认真对待每一项学习任务,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王文乔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川等.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但菲等.幼儿园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唐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作文教学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更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只有在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学生的作文才会真正步入新境界。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创新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当前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生的性格特征和认知需求,创新当前的作文教学,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篇优秀作文中所涵盖的素材往往是新颖的,独特的,真实的。因此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首先必须要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活泼好动,通常对比较熟悉的事情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这种性格特征以及现有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最真实、最好的写作素材,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有效积累作文素材,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究,这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写作素材。
如在初中语文鄂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花儿的话》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采用寓言或是童话故事的方法进行写作。花儿是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也是很多学生非常喜欢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这些花儿的生长状况,让学生站在花儿的角度来合理想象花儿想说的话,如向日葵会说我喜欢温暖的阳光,我有美丽的外衣,我还能结出非常饱满的果实;还可以围绕自己喜欢的花,通过更加丰富的想象,采用夸张、拟人等写作手法,描述一个花儿的故事,将花和人更好地融为一体,如有的学生这样写到:周末我跟妈妈去郊游,看到山坡上有一朵野菊花,它很瘦小,很不起眼,周围都开满了各种各样漂亮的鲜花,而野菊花也被其他的花儿所欺负,但是它却非常顽强、勇敢的开放,最终给其他花儿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美。这样学生通过走进花儿、了解花儿,才能更好地进行花儿的话一文的写作,并且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同时这样的生活案例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从而更好地进行写作。
新课标的改革更加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创新当前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写作,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还应该积极走进学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来看待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适当对其进行指导、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还应该合理启发学生的智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在初中语文鄂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观点是……》一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问学生,刚才在学校周会上,卫生部主任要求学生大声读口号“学校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有很多学生没有大声读,主任还批评了一些班级的学生,觉得他们没有热爱集体的意识,你们刚才有没有大声喊呢?你们觉得主任的批评正确吗?教师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导入教学,学生才能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而且通过学生熟悉的事情,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篇优秀的作文,只有优美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创新的观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初中生的思维还没有完成形成,教师应该通过一些有效策略,如给学生出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或是在教学课堂中,针对一些思维比较开阔的文章,给学生提问具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又或者是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给出一个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而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方法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
如在初中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下册《塞翁失马》一则寓言的教学中,教师就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能说明“祸”与“福”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并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关于福祸相惜的故事,有的学生说:虽然我这次考试得了80分,但是我养成了做完题目认真检查的好习惯,而且这次的错题我都掌握了,以后考试中如果碰到类似的题目,我再也不会做错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以后如果写相关主题的文章,就可以合理引用这则寓言故事,充实自己的作文,而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案例也能更好地理解这则寓言,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写《塞翁失马》的读后感,因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扩展,他们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写作。
总之,在新课标的教育体制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一些有效的策略,创新当前的作文教学,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写作的学习中,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Photoshop网页美工课程教学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比较高,为了满足当今社会对Photoshop网页美工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中的Photoshop网页美工课程的设立就十分的有必要了。Photoshop网页美工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目前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日益增强的需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Photoshop网页美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为了满足当今社会对Photoshop网页美工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对高职教育中的Photoshop网页美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当前Photoshop网页美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以符合行业发展需求。
【关键词】: Photoshop 高职教育 网页美工 教学改革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和电子通讯设备技术的推陈出新、电子商务涵盖范围的不断扩大,网页设计师在短短十年间一下飙升为技术型潜力巨大的新兴职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更是促使人们看到网页设计的广大的就业市场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网页设计相关课程:网页美术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界面设计与制作、网页制作软件等。
Photoshop 网页美工课程教学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比较高,为了满足当今社会对Photoshop 网页美工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中的Photoshop 网页美工课程的设立就十分的有必要了。
Photoshop 网页美工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但是目前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日益增强的需求。因此,对高职教育中的Photoshop 网页美工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1 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脱节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相应岗位要求无缝对接,无需二次培训就能直接上岗。然而,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一直以来沿袭学科体系为中心、理论知识为主体,造成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与岗位工作所需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学生学完课程后,对所有的工具和命令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却不能够有效运用这些工具和命令进行实际项目设计。
1.2 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我院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属计算机技术系,绝大多数学生来源于农村,基础差、底子薄、总体创新能力偏低。少数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他们习惯于老师填鸭式的教学,完成任务就行,不会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或举一反三; 部分学生从小就厌学缺乏创新兴趣;部分学生没有创新能力,他们想创新,却不知如何创新,创新能力有待培养和锻炼。
要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专业网页设计人才,高职就应针对当今行业市场对网页设计的需求、用人单位对网页设计师的要求、客户在网站使用上的习惯,对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
2.1 在课程设置上加量网页设计美工课程
最少两次的网页设计课程, 让学生在打下网页制作软件的基础后,再开设网页美工设计课程。网页设计作为新兴行业,每年跟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和软件功能的强化,效果与美术规则不断地出现新的流行趋势。如2014 年网页就以扁平化图片和酷炫动态作为最新设计潮流元素,并且颜色搭配和布局方式也与以往不同;新兴的手机网站设计、手机app 设计、UI 设计等等, 都需要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市场需求。这些我们都可从国外一些优秀网站和国内的大型电商网站中找到。那么课程的最终作品就不仅仅是停留在普通效果的网页制作或平面效果图制作了,更加复杂和新颖的页面效果、更加舒适的色彩搭配和页面布局,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也让他们在课堂中的成就感得到提升。
2.2 培养美感,开拓思路
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深厚的美术功底,虽然开设了一个学期的色彩基础课程, 但对色彩的感觉仍然很差。要想用Photoshop 制作出高水平的作品,必须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对优秀学生作品进行筛选、分类,集中和学生一起欣赏、分析、评价。同时,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许多优秀作品映入我们眼帘,进入我们脑海,在欣赏、评析、模仿的过程中逐步拓展学生的思路。
2.3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举一反三。对同一个案例或任务,力求多种实现方法或多种表现手法。对学生的独到创意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一切条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作为一门灵活性很强的课程, 在Photoshop 网页美工课程教学的施行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授人以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会在不断发展,教学也是一样。市场对网页设计人才从专业技能向综合技能发展,美观且实用的网页是市场的唯一需求。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应提高、完善自己以适应市场需求。放眼世界,改革课程,从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寻找市场对人才要求的根本和核心,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性网页设计人才,这样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能站得更稳、走得更远,才能实现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发展思路。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核心课程,中宣部、教育部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改革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引入国际、国内最新的事件作为支持理论的素材,以开放性的观点、国际化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逐步培养其辩证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
关键词: 价值观;互动式教学法;以人为本
1.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高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从课程内容、学时安排等多方面看,它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的重要课程。该课程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配套和深化课程,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方向。
1.2 课程目标
1.2.1 能力目标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引入国际、国内最新的事件作为支持理论的素材,以开放性的观点,国际化的视野,引导学生以客观地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实和未来。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对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心跳的脉搏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律动是一致的,“大学不应是象牙塔,大学应该是一个审视世界的窗口。”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逐步培养其辩证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
1.2.2 价值观(信仰)目标同其它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本课程内容政治性、理论性和知识性较强,学生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不是最终目的。知识和能力都是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的,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最终要转化为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社会信念。
通过知识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浸润,我们要帮助学生构建起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能靠单一的政治说教,更是漫长的文化浸润的过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信仰,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教学过程始终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原则,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有:
2.1 互动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目的是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多想、多问,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克服“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就所思考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师生互相答辩,把课堂变成论坛,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专题辩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注重体现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特色和文科学生特点,采用从现实社会中学生关注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相互讨论中明晰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参与式学习的能力。
2.2 专题讲授法(即“精讲”法)本课程内容比较多,而学时有限,所以教师讲课切忌面面俱到,浅尝辙止。专题讲授既不脱离教材,但又不停留在教材上。专题讲授要求教师把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讲透,有理论深度,以理服人,但讲授理论要注意深入浅出,结合案例和实际增加讲课的趣味性,这样才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专题讲授有利于拓展讲课内容,使得本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新鲜感。
2.3 案例教学法典型的案例,是理论与实践最佳的契合点。案例导入的方法,不仅仅是案例教学,而是老师们在讲解新内容前,先采用典型的案例或典型的观点或典型的问题作为讲解新知识的切入点,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引出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选择的案例要精当,注重新颖性、典型性和真实性,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这样的案例教学就使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抽象的教条,而是获得思考的乐趣,也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选择的案例要精当,注重新颖性、典型性和真实性,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2.4 人人参与的说新闻这也可以称为“时事杂谈、时事评述、新闻集锦、畅所欲言”等,发言的内容不局限与教材和本课程,可以涉及到国内国外,校内校外或身边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和趣闻,可谓五花八门。学生的发言可能只停留在事件本身,不免有些肤浅,老师必须作一定的讲评、归纳和提升,不仅只看到问题并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改变其心智模式,培养和锻炼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力,同时,为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搭建了一个舞台。另一方面,由于“时事新闻”设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也就要求老师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较强课堂控制能力以及广博的知识。
虽然“概论”课是一门比较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上好“概论”课确实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少数同学觉得本课程内容枯燥重复,不够吸引人等。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
①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每学期教学中,教师要紧跟形势发展,及时把党的新思想、新论断贯穿到教学内容中去。如要把“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及时襂透到教学内容中去,把重大时事充实到相关章节的教学中去。②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选择一个演讲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争取经费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参观考察,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参加调查实践活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③充分开发网络资源。争取教案和课件等教学资料早日上网,开通网上互动平台,安排任课教师定时在网上答疑解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引入时事及社会案例,培养学生的时政掌握能力,培养其政治敏感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完善考核机制。如何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内化为自身素质情况,如何使任课教师全面、客观、公正地给学生打分,如何使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评价及时反馈给教师,需要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2]陈莉.大学生创新教育目标体系研究[J].教研,2010,(08).
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核心课程,中宣部、教育部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新乡医学院在教学中以此为重点,从改革实践教学形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全程监控教学改革、科学设置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改革的重点和特色,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现象影响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试中提出构建一种多样性、立体化、实践性,更具针对性和互动性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考试;多样性;创新性;多元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份量最重的一门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一代新人,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而在现实中《概论》课的教学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考试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成绩、轻视品德,只靠期末一张试卷来反馈学习的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平时不上课、不听课,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到了期末则忙于对付考试的现象;从考试内容上看,《概论》课程考试的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察,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这样,学生平时不听讲,只要期末突击就会得到高分,结果是平时上课玩,考前紧,考后头脑一片空白,这种考试方式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的考核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学习与应用,也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没有充分体现《概论》课的教学目标。长期以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也逐渐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功能。因此,必须进行考试改革,以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传统的观念将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价体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必须要完全的改变,要将考试看做是一个教育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过程。考试不完全是理论性的考试,还应该有实践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素质教育。这两年来,我们在我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考试过程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考核方式多样性
我们这门课是一年的课程,因此我们在上、下两个学期采用的考核方式都不同。我们采用了论文写作和开卷考试两种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测试,这样改变了传统的“一锤定音”的考试形式。考试的命题各章节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社会热点分析,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把社会实践题目放在平时来进行,真正的给学生时间来与社会接触。因为要使这门课真正走进学生头脑,仅靠书本和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强化时间教学这个环节。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比如在讲授国有企业改革时,带领学生参观黄海汽车厂,在讲授党的建设时,带领学生到社区、到基层与老党员、先进工作者对话,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将先进的理论与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触、参与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社会调研和专题讨论能能集中体现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是训练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炼观点和论证观点等能力的有效途径。平时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问答的表现、观后感、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考核内容的创新性
为了加大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的考核,我们在考核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对纯粹记忆性内容的考核,加大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的比重。在论文考试中,我们的考试内容既有对学生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考核,也有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理论界的新成果等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在开卷考试中,我们加大了案例分析、材料分析等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的比重, 考查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度。比如,刚刚结束的是学生关注的热点,也是我们考核的一部分。考试内容涵盖的范围很广泛,包括学校、社会、国内、国际。考核内容的改革既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又有助于减少学生考试作弊,还能促进学生平时多下工夫、减少考前临阵磨枪的现象。
( 三) 考试分数的多元性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的考核学习的情况,我们在考试分数的分配中进行了调整。在分数中,我们包括三部分:卷面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为避免平时成绩打分的随意性, 我们把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细化为课堂表现、课堂笔记、作业、考勤、课堂提问等几个部分。任课教师还可根据自己的上课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每一部分具体化, 如课堂表现之下又分为课堂讨论、课堂发言、课堂提问等, 这样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的考核也落到了实处。比如,我们在讲授改革开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做PPT,到前边来讲讲改革的成果,可以说效果非常的好,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的变化,真正的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这种考核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填鸭式地去学,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易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经过4个学期的考试改革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对于老师来说,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讲出特色,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等。对于学生来说,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考试改革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研究》,夏永林,《中国电子教育》2008 年第2 期.
[2]辛敏英.当前高校考试改革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
[3]于明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系统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传统的讲演式教学是体育心理学目前的主要教学方法。心理学教学应注意联系科学实际 ,联系体育教学实际 ,联系专业实际 ,联系学生实际等 4个方面。为提高教学质量 ,应加强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自学辅导、实践操作、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改革考试方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体育心理学课程教法改革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体育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讲解中,仅仅是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提高体育心理学教育的发展,要注意与实际情况结合到一起,综合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等一些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讲解。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强实践操作、并且在考核方式上要进行改革。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 课程 方法 改革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课程讲解当中,纯粹的理论灌输依然是主流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是在讲台后黑板前列出条条框框来讲述,很少有老师来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辅助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对体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产生厌恶、即便有些学生勉强来死记书本知识,也仅仅是将经验停留在答卷上,没有真正的将应该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活动当中,造成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思想僵化,无法进行创新开发的思考,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困难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这无疑对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改革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法是必须的。该文根据我国教育体制现状,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实际情况,对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教法做出思考与总结。
如今,国家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体育心理学的教育也是如此。它从原来的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轻视素质培养,渐渐地向着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实际应用当中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各个高校教师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地实施体育心理学的教育方针,将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进行的更加彻底。
2.1 注重科学性、前沿性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引入先进的科学研究调查结论,及时地与学生们一起研究讨论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消息,以此来讨论论证该学科发展的规律与先进的理论结果。
2.2 注重理论在现实的应用
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要与体育的实际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和学生以后工作的主要内容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发展体育心理学所应具有的必要因素。所以,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讲解体育心理学在具体的体育活动或竞赛中的作用,还应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出色的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活动都和体育心理学有着重要联系,这样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心理学的兴趣爱好。
2.3 注重讲解在学生实际当中的运用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育的课堂中,学生不仅作为该学科的学生,又作为未来教育学生的教师,这种角色的代换是很有趣的。所以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们意识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和实际的情况联系到一起,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代入感强烈,容易理解。
3.1 完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对本节课如何来生动的导入做一个良好的构思。一个好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体育心理学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导入,比如提问法、对比法、演绎法等几种方法。比如在讲解运动损伤与心理影响关联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们提问:“我们在进行马拉松长跑的时候,由于过度紧张导致比赛途中肌肉抽搐,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怎么避免?”这就是提问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对于接下来要学习的课程的期待,学习目标明确,这不失为一个提高体育心理学课程教育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将知识重点做一个规划总结,按照实际的需求对教科书上大篇幅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不可以照本宣科地对着教材讲读。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教材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有个明确的了解,突出重点难点,结合当今体育心理学最新先进研究成果来丰富当堂课的教案。此外还要注意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相对于课本上理论概述这些静态文字,学生更能接受和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细节,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恰恰就实现了理论和实际相互结合,对于学生将来从认知到实践的过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 加强实践教学应用
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其特色是优先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该从实践环节重点着手,发挥出心理学的特点,重点进行体育活动以及竞赛中实践讲解,增加心理学实际应用与体育竞赛训练中所占比重,使学生们对体育训练以及竞赛的指导和安排有系统的规划总结。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在接下来的体育教育中可以拥有更好的竞争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将来就业中会接触到的体育知识以及训练方式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然后建立一套新颖的考核机制,由于单纯的笔试考核很难真正的考量出学生们对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因此可以将最后的成绩的百分之六十放到平时的成绩当中,另外的百分之四十可以当作最后的理论考核。当然,对于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所遇到的困难或者可能遇到的困难所做出的应对反映都可以当作一个评分的参考。
3.3 加强教师的职业水平素质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过程中,教师的能力水平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授课过程当中,应该突出体育心理学教育的特点,一切以实践为主,培养技术应用的技巧,面对国家对于高校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教师及时做出调整,充分的适应国家的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中为主动。此外,授课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更新,如今的体育心理学研究水平的发展呈非常迅猛的势头,只有教师保证始终站在世界科研理论的前沿,才能教育出将来在体育教育事业中有科研贡献以及方式革新的学生来。
3.4 增加考核方式的种类
由于体育心理学所包含的知识面比较驳杂,原理多种多样,同时课时有限,内容涵盖面积非常广。若同其他学科的考核模式一样的话,就会造成在考核试卷中的涵盖不全面,仅仅是填空或者问答等形式。忽视了最基本的心理学运用。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达不到考核的目的,无法对于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这样的考试方法还会造成教师授课时候的压力,导致教师只能是向着考试大纲靠拢,不能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无法培养独立研究创新的精神。同时,在某一方面也削弱了学生对于体育心理课程的重视程度,给与学生一种在课堂上可以不用心听讲,无视老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仅仅地通过考试前夕的强行背诵,硬性记忆以及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来考试。所以在研究了国外的一些考核方案,总体来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重知识面的积累,扩大包含知识重点,这就要求试卷里面题目数量要大。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回答每个题目的时间就要相应的减少。综合考虑起来,应当加大选择题的题量。因为选择题相对于问答题来讲,具有答题耗时短,对于填空题又有机会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选择题数量的庞大可以提高涵盖知识点的面积,答案的唯一又能提高学生的客观判断的能力。
第二,要注重平衡发展能力,在考核过程中,要做到既能考核理论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到具体实践起来应变的能力,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对于理论研究有一个很深的把握能力,要注意运用体育心理学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要做到出题灵活,范围广阔、具有发散性,同时还要有客观唯一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于心理知识在体育运动训练以及一些体育竞赛中的问题灵活解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注重平时的成绩,因为要了解一个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像体育心理学这种学科,更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平时的课堂表现上。教师要积极发掘出在课堂内表现突出的学生,并且积极培养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并且还要经常监督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以便于学生可以及时地将本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牢靠,只有理论知识扎实,才能够进而发展成发散性创新思维。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工作,势必要对平时的表现程度进行评估,这主要包括在课堂的随机提问,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质量,这些都是评价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以及成果的重要客观资料。
该文通过对体育心理学教育特点进行分析,从如何改革体育心理学教法方面入手,简单讲述了该如何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授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时候,要通过与实际心理学在体育竞技以及训练中的应用方面来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不仅对于教学的方法进行改善,还要将最终的考核方式做一个调整,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彻底地对体育心理学做出改革。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法改革的思考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等教育改革是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使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机制。国际化、网络化、信息化、高技术和终身教育等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改革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艺术类高等教育改革与提升思路与对策
1.结合办学历史、追溯专业本质
我国艺术类专业的办学大都历史较为久远,改革开放之后得到迅猛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更为迅速,某些高校的教育实际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跟世界的距离越拉越远。各艺术类高校在长久的教学实际中均有对专业的侧重以及教学方法、投资方面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新的教育模式探索时应当首先分析各个艺术类专业的差别,结合各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当今市场经济的需求,独立地去进行教育模式发展方向探索。例如,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因此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将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进行整合,重点要加强两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交流,寻找共同点和差异点,探究其本质的联系,将两个专业优势互补,消除各自发展的盲目状态,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提升。
2.以人为本,改革旧有教育理念
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品德的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通病,这个现象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更加明显。因此艺术类高校在教育改革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要实事求是,不能够背离艺术精神的本质,更应当强调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尤其是注重呵护学生在追求艺术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身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够仅仅因为学生富有个性而对他们存在抵触心理,我们更应当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个性优势。教师在日常管理中不可采用打压政策,而应当鼓励学生探索自身所从事的专业本质,鼓励其加强艺术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充分运用奖励政策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总之,艺术没有界限,艺术的本质是热爱生活,新的教学理念也应当以人为本,充分结合艺术的本质来培养学生,使得学生在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自信心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3.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
旧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往往侧重于对艺术类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如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其实如果想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艺术类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必不可少。在教学实际中,应当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透过马克思主义来感悟生活、看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应当抓好人文素质教育,即相对于专业技术而言的一种人文科学教育活动,例如语文、英语、历史等等相关知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全面的认识世界、感悟世界,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影响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结合相关人文知识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处世哲学、以及思维方式等等,最终达到受教者不仅仅为了生存学习艺术,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艺术的目的。
4.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
艺术重在感性的认知,认知水平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息息相关,从艺术的本质来说,思想德行是塑造艺术家灵魂的基石,因此良好的品德行操是艺术展业学生的必需品,所以学校更应当更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铸建德、行艺术的双丰碑。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应当重视艺术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义务劳动、进行爱心捐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其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心。
二、结语
当代教育使教育不断走向国际化、科学化。艺术类高校教育改革也应当不断贴近世界发展形式、符合学生的个性实际。学校应当反思自身发展情况,革除旧有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长、越走越宽。
一、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1.经济投入与学院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政府部门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制,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支持度不够,在经济投入上存在偏差。各地政府在高校经费投入上偏向本科教育,旨在建立重点本科,建立一流高校,对职业教育则投入较少,大部分为学院自筹。同时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仍属于事业单位,受政府调控,在政府经济投入少,企业未介入,社会资本、私人资金注入少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遍地开花和盲目扩张就会出现严重的经费不足,这必然制约学院的实习基地建设、实训设备更新、优秀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以及软件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而高职院校的发展又对这些有着较高的要求,经费的短缺只能靠扩大招生来解决,招生规模的扩大就需要更多相匹配的软、硬件设施,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影响毕业生质量,毕业生通不过企业的检验,学院砸的只能是自己的招牌。
2.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1)自身认识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对自身办学定位不明确,偏离轨道。虽然办的是职业教育,但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办学观念,将高职教育等同于专科教育,或者沿袭以前的中职管理教育模式,致使在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学生培养、教师素质要求等方面存在着盲目性,没有很好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2)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学管理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人才。为完成这个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教学管理者承担着重要职责。而目前我国的公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普遍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落后、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存在着机械执行行政条文,走过场的现象;在教师激励上缺乏有效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往往停留在政策层面上。
(3)“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讲师(以上)教师资格,又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老师。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原中职院校升格上来的教师,二是近几年毕业的高校生,大多为本科或硕士学历。前者经验陈旧,与高职培养目标不匹配,但由于年龄和家庭的原因,很多不愿意重新到企业去实践;后者是从学校走向学校,课堂走向课堂,没有到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非师范类毕业的新教师既没有实践经验,也没有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占高职教师主体的这两类教师使得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而事业单位的高职院校受到事业编制的影响,不能从企业直接调入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再加上高职院校自身用人机制受到限制,在职称评定、教师身份待遇等问题上存在困难,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得不到有效建设。
(4)生源数量、质量下降。
有关数据表明,从2010年—2020年,我国18—22岁的人口是一个急剧下降区,将从一亿两千五百万下降到八千七百万,下降幅度非常大。另有资料表明,自2011年起,我国各级教育的学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在未来10年,学龄人口的年均下降量为860万人,每年保持3.23%的下降速度。学龄人口下降的结果就是高校生源的锐减,各高校为了完成招生指标,纷纷开始降低录取分数线,高职高专作为最后一批录取院校,分数更低,如2014年河南某高职院校就将补录的分数线降到了150分。高职院校还面向社会招收满18周岁以上的人读预科,这些学生在进校时理论基础非常薄弱,这必将影响进校后的理论教学,又挤占了实践教学时间,使高职理论、实践教学进入两难的境地。
二、面向市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1.面向市场需求,建立自己的品牌
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必须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研究并遵循市场规律,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和良好品牌形象。高职院校只有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向用人单位说自己有优质的教育质量,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才能代表着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具有良好声誉和较高知名度的高职院校更能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和教师,也更容易吸收社会各界的投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合理定位,保证办学质量
各地政府要把发展高职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要合理定位,制定长远规划,构建合理专业结构体系,对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要果断退出,建立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如高铁服务、高级管家专业;树立良好形象,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提升办学质量。
3.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要打破常规,根据学院规模、专业和需求选择师资,形成优质的教师梯队,构成合理的师生比。对于刚从高校直接分配过来的教师必须接受岗前培训,深入到企业中,提升实践技能。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医学、汽车维修、软件开发等专业,可以直接从医院、企业引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人员来充实队伍。如果为了降低成本,便于随专业而调整师资,可以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同时要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做到科教并重,真正提升教师待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4.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提升毕业生竞争力
市场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优点就在于实践能力强,因此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必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且要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经费的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强化对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究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培养出能经受住企业考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总结
面对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不能再盲目扩张,应走内涵建设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刚开始走起来虽艰难,会有许多现实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走内涵建设之路才是生存发展之路。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现今,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不能忽略了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应确立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用经济成果反哺高等教育,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内容摘要】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自诞生以来广泛应用于西方音乐教育中,传入中国后,被推广运用于一些幼儿音乐教育中。作者认为,这三大音乐教学法同样适用于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文章就西方三大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法;民族器乐教学;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
众所周知,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众多。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三大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中国音乐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法自身的特点,多应用于音乐启蒙教育、早期业余音乐教育中,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很少。笔者经过对三大音乐教学法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很多方法适用于中国民族器乐教学,甚至有些方法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更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
一、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的结合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内在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方法、三大板块”。“一个方法”即体态律动,是该教学体系的核心;“三大板块”则是教学的主体内容,即节奏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这三个主体内容围绕着体态律动这一核心方法执行着不同的教学任务。笔者经研究实践发现,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体态律动与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可以很好的结合。节奏感是人最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主要通过体态律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演奏器乐作品时,体态律动往往能够体现出演奏者对曲目节奏、韵律、情感等多方面的理解。而在中国民族器乐演奏中,大多数初学者都会因为紧张导致演奏过程中出现动作死板、僵硬等问题。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通过体态律动,打通人的听觉与动作之间的联络通道,有助于解决初学者演奏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在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可以通过训练解决学生在演奏过程中的气息、手臂以及身体的动作等方面的问题,提升学生对于节奏的把握能力。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反复进行起落手臂、身体的前后运动训练,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作品的节拍、气口以及曲调的律动性。
二、柯达伊教学法在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柯达伊教学法认为,从幼儿教育开始,歌唱就是培养幼儿音乐素质的最好途径,并建议采用多声部的合唱训练。柯达伊说过:“歌唱教师要比歌剧指挥重要得多。因为一位蹩脚的指挥只会令听众失望,但是一位糟糕的教师将会在整整30年内将30个班级的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柯达伊认为,人的嗓子是人类最直接可用的乐器,并且是走进音乐、理解音乐和鉴赏音乐最好的工具。分析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发现其教学法中有两个非常清晰又并行不悖的目标:一是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即“全民音乐教育观”;另一个是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使其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即“民族音乐教育观”。柯达伊教学法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在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柯达伊教学法也能够得到较好的运用,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大多数学生在演奏作品时,总会出现节奏不稳、强弱不明确、音高不准、感情表现较弱等问题。当演奏中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放下手中的乐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识谱,按照乐谱中标记的节奏、速度、强弱、情绪记号等,清晰、准确地唱出整个乐曲的旋律,并在唱谱中建立起内心听觉。经过多次唱谱训练,再演奏乐曲时,学生会发现之前所出现的演奏问题基本已经解决,并且乐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柯达伊教育法提倡在幼儿时期进行节奏感的培养,但是我国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本科生大多数在幼儿时期并未接触过西方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因此,在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需要开发学生这方面的潜能,培养其唱谱能力,并加强其对于唱谱的重要性的认知。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是重点训练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音乐教学法,它不要求教师很快教会学生唱歌、演奏的技巧,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不要求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完全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奥尔夫教学法倡导的原本性教学非常符合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现阶段我国民族器乐演奏本科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与指导教师对于同一首作品的演奏极为相似,甚至如出一辙的现象,体现出学生在即兴创作方面能力的缺失。即兴创作既是促进学生音乐思维发展的手段,也是验证其音乐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所具有的即兴创作能力,有助于其在演奏音乐作品时感悟并挖掘音乐作品之外的价值。即兴创作是创作者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结合自身个性所进行的音乐创作。因此,在中国民族器乐的高等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让学生自由发挥,对乐曲的情感和强弱表现进行处理,之后教师再指出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并给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乐曲的自主创造性。
四、结语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都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弥补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强调枯燥的技能训练和刻板的理论学习的种种弊端和缺憾。这三种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各不相同,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主要的教学原理却是基本一致的。这三种教学法应用于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符合我国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及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对于改善和优化人文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启示,值得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这三种音乐教学法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提高人的创造能力方面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值得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所借鉴。
【摘要】回顾和总结成人高等教育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动态对接,成人属性有所加强,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成人教育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教学质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给成人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现实,成人高等教育必须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加快学科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成人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等。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发展对策
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产品开发越来越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我国旅游行业的成人教育明显滞后于这一产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部分高等和中等院校本着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原则,开展了成人教育,但因受教育资金投入少,教育范围窄,旅游教育体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办学力度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的水平。基于这种现状,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一是加强我国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与市场需要的无缝衔接。以学历教育为出发点和基本点,建立一支热爱旅游事业,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将旅游管理成人教育开设的课程及实践活动同市场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二是优化我国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教学及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的培养体系与现代教学和评价体系出现了不协调和不一致的现象,因此本文力图从教材选择、授课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
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及研究回顾
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成人教育研究和旅游管理研究学者们的较多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早在1985年陈树清便在《美国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中提到了旅游管理成人教育在国外的开设。十年之后,余炳炎在《旅游科学》中提出了“积极探索,深化改革,推动成人教育新发展”的新命题,拉开了我国成人高等旅游教育研究的序幕。与此同时,钱忠也提出“加强旅游成人教育培训培养更多更好的旅游合格人才”。王玉成也提出旅游行业成人教育亟待发展。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更多的是对成人高等旅游教育的呼吁。本世纪以来,研究者们在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招生标准、教材使用、课程体系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讨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文献参考。由此可知,国内外对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的呼吁和起步阶段、21世纪前十年的初步发展阶段之后,开始向着更纵深的专业讨论阶段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发展,与之紧密相联的成人旅游管理教育需要向更精细化的研究领域纵深。
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瓶颈
(一)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生源来源多元
成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增强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实现自身的向上流动”。“从社会整体的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上看,成人教育促使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流动和再分配,从而为社会整体的劳动生产力的流动和劳动生产力素质的提高作出了贡献”。成人学生有着自身的一些优势,比如经验丰富,心理素质良好,学习目的明确等。但是在一些条件之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成人教育与成人学生之间常常表现出具有普遍性的相互制约关系。客观方面:一是由成人角色多样性造成的工学矛盾;二是由低收入高学费造成的经济负担;三是由年龄大、记忆力下降造成的学习能力下降。主观方面:一是由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学历背景、知识断层及学习能力下降等因素造成的压力和自卑心理;二是由以获得文凭为目的的功利性学习动机造成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主客观两方面交叠在一起,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二)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各个办学单位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专业机构及办学规模的调整。这样一来,就催生了对教师数量的需求。然而,受到资金及编制限制,已有的专职教师不能满足旅游管理教育教学的需求,这样,办学单位就必须聘请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外聘教师的引进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成人教育发展可能产生三方面的消极影响:首先,大多数外聘教师同时任教于其他的普通高校,甚至是在校研究生或者本科生,他们以自己所在单位的学习或工作为主而以成人教育工作为辅,由此常常导致时间冲突,经常性的变故极大地影响到本专业成人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其次,这些外聘人员往往缺乏旅游成人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不了解,对教育学知识的把握欠缺,常常是沿袭移植普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把成人教育引入“普教化”的歧途,这样就严重地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再次,一些外聘教师在责任心、师德方面不尽如人意,不仅表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成绩的考评方面往往敷衍了事。这样就会造成学风败坏,甚至影响到办学单位的声誉。一些学识水平低的外聘人员从事教学工作,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专职教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教师中的核心和骨干,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成人教育专职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普遍低于普通教师,导致成人教育专职教师总体上数量少,质量低”。“质量低”表现在成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受到“普教”的深刻影响上,同时也表现在许多从事成人教育的专职教师在旅游教学实践探索及理论研究方面极为欠缺上。另外,缺乏“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配备是进行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必要条件。它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由于“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在以旅游业在职人员为教育对象时,难以达到理想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的课程过于理论化以及与之前学习的衔接性差。我国的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理论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对课程的开发更是欠缺,往往采用普通教育所用的教材进行教学。表面的“平等”掩饰不了旅游管理成人教育教育者对成教学生来源、背景的忽视。成教学生之前的学历多是中专、大专,这些学生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但理论基础相对较差,这就使成教学生的生源质量和素质与普通高校的相比要差一些。因而,学习相同的内容成人学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长期以来,旅游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旅游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现场教学成为一个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以上矛盾归结为两点:第一,课程开发欠缺,沿用普通教育课程,说明大多数教育者缺乏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第二,课程“普教化”,缺乏务实性、实践性、应用性,说明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定位是不明确的,忽视了成教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需求。
(四)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法教材相对薄弱
旅游管理成人学生是18岁以上的在岗、转岗、待业人员,是社会的工作者,他们多是以适应生存、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参加学习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者在以成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时必须把握他们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普教化”的阴影之下,旅游管理成人教育者往往不考虑成人学生的特点,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理论性、系统性,并没有做到因需施教、因材施教。一些旅游管理教师教学艺术欠缺,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交流少,甚至不沟通,只是负责上课;旅游管理教师往往着重于理论的讲述,不考虑学生的背景,也不结合实例教学。这样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存在的硬伤。目前,我国成人高教事业发展迅猛,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成人高教的教材建设却起步迟缓,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旅游管理成人高等教材严重缺乏,大多使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理论性偏强,对于提高学生从事旅游业的实践能力没有帮助。另一方面由于对该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材使用多年没有更新,内容陈旧,明显滞后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老化周期缩短,旅游管理专业教材更迭如果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不能赶超服务型社会发展步伐。
三、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加强与旅游行业的合作,以市场要求规划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方向,转变培养思路,即结合旅游行业用人实际需要,针对性培养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思路。教学重心不能停留在完成课程教学计划就等于实现培养目标的陈旧观念上,而是应该紧密联系相关的旅游企业,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修订教学大纲,以培养旅游行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旅游专业教学的指导目标。做到教学计划链接旅游行业相关模块,教学内容紧跟旅游行业工作岗位要求,教学方式贴近旅游行业工作模式,实现就业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培养目标。另外,采用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景教学、阶段性实训等多元化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切实落实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研究队伍
综观整个现代成人教育发展史,成人教育界的兴衰是和政府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的,政府对成人教育的发展历来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在中国这个有着官本位传统的国度里,政府的重视程度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做好成人教育研究,尤其是紧缺专业的高等成人教育研究,政府在观念上要高度重视,不能搞“分化论”“淡化论”,要确立成人教育地位,在资金上国家、个人、社会等多方筹措研究经费,壮大成人教育科研队伍,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机整合。此外,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研究的发展离不开成人教育科研队伍的壮大与完善。不论国内和国外,从事成人教育研究的人员中,研究生和教授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不仅要设立该专业成人教育硕士点,还要设立博士点甚至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系,并且发挥研究会、学会专业研究人员的领头作用。不仅要在数量上壮大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研究队伍,根本的要优化科研队伍素质,根除浮躁的治学风气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
(三)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建设
一是有计划地派教师到高水平大学的旅游学院进修相关课程,这样他们既可提高理论素养与学术水平,又可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创造机会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开展调研,了解旅游行业运行动态和社会需求,从而调整和指导教学。三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尽可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鼓励他们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成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型人才。四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可在企业聘请一些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业内人士担任兼职教师。这样就能打造一支既有扎实的、高起点的、具有较强理论素养,又有开拓性、创新性、实践性品质的专、兼职双师师资队伍。构建校内校外双师队伍,使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术有专攻、各司其职,形成基础课程系统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完成的机制。
(四)更新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法教材
旅游管理高等成人教育的职业教育,应该构建符合旅游管理成人教育学生特点的职业发展指导模式,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特点,开设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职业指导课。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渠道,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职业观和人才观;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提高职业适应性,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指导,就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引导学习者把职业发展放在旅游服务一线,做好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引导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已经从事或将要从事的旅游管理行业,透彻地了解旅游管理岗位职责和职业素养。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旅游管理成人高等教育模式,对于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所需要的旅游人才供求规律,以及由此形成的成人高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教法,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分析依据。因此,本文提出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当引导发展全国性的成人高等旅游教育,同时引导高校建立科学的旅游管理高等教育成人培养机制,以提高旅游管理成人教育培养质量,实现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人才与旅游企业、旅游职业人才与高校、高校与旅游企业三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恩菊.试析陕西省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建设[J].亚太教育,2015年第27期,第297页.
[2]李玲.成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第100-102页.
[3]张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行业协会研究[J].美术观察,2015年第4期,第112-117页.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它既是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和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然要求的适应性特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学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一种新兴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的角落”是MOOC的理念。本文主要介绍了MOOC的教学模式,并通过MOOC教学的实际案例分析就MOOC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作出五个方面的总结。
关键词:MOOC;大数据;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在大型开放网络课程之风的推动下,美国陆续出现了多种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如美国三大在线课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和edX的兴起,为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们提供了世界著名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引起了教育、科技、商业等领域的关注,推动了全球开放教育运动的新发展,被认为是2012年教育领域的标志性事件。Coursera、Udacity及edX被誉为MOOC领域的“三驾马车”。对于大数据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3V定义,即认为大数据的构成需要满足三方面的特点: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高速性(Velocity)。大数据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使对数据的处理从数据库(Database,DB)转变到大数据(BigData,BD),从而使数据规模、数据类型及数据处理工具更加多样化,强调将数据作为一种资源,运用数据处理工具进行分析后,得出数据潜在意义及价值。MOOC与传统远程教育相比,更加具有大数据时代的特征。首先,多样性主要针对学习群体中学习者个体而言,每门课程面向成千上万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习者,每个学习者已有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MOOC平台恰恰能够包容海量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实现学习者自主适应的主动式学习。其次,高速性体现在MOOC教学模式的互动性与实时性。围绕课程视频和在线作业所开展的实时互动对MOOC学习至关重要,面对学习者产生的各种疑问,教师可以依赖网络互动模式解惑答疑,同时教师发现在知识教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实现互助式学习。学习者在平台上的所有学习行为数据,也将实时地以网页点击浏览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如学习者从注册到所添加的各知识点的学习周期及耗时长短、课堂互动交流的内容和次数、作业完成情况及知识掌握程度等等,为以后进一步分析学习者学习兴趣、课程选择提供依据。再次,规模性更多地体现了数据规模之大,数以万计学习者的实时学习数据都被MOOC平台及时记录、分析和评价,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当前所掌握的知识概念、课程学习轨迹和学习兴趣等特征,通过评价学习的整体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MOOC教学模式分为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这两种模式,其在课程模式上各有不同的侧重点。cMOOC的课程模式强调教师不应是课程的主导,而是课程发起人和协作者,学习者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教师提供资源作为知识研究的出发点,学习者需要在课前了解课程内容,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课堂上参与大量的讨论,与其他学习者共享资源并从中提取知识,课下同样可以方便地利用多媒体社交工具自发交流,从而完善知识体系。此种模式侧重于学习者自主地进行知识构建与创造,强调知识资源共享与交互式学习。cMOOC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较大区别,对学习者有较高的要求,学习的最终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学习者的自我调控能力。而xMOOC教学模式,更接近于传统教学过程与理念,其更侧重于系统知识的复制和传播,通常采用在线视频、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等方式高效地进行教学,其最大特点在于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保护学习者的求知欲望,课程传授的知识均围绕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及兴趣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因此,xMOOC也是目前Coursera、Udacity和edX等平台普遍采用的课程模式。作为迅猛发展的新事物,MOOC同样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及缺点。MOOC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且没有选择成本;第二,终身学习,兴趣学习;第三,老师获得的反馈更多,竞争更强;第四,注重理解与思考,而不是记忆。其缺点也有如下几点:网络问题对课程的学习限制大;语言问题;传统授课中的许多环节是MOOC教学所不具备的;MOOC的质量监控与结果认证尚没有达成一致。基于前文为MOOC的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分析,作者设计了“MOOC—课堂”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的优点在于:把知识传授放在课外,使学生能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赋予学生更多自由;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便于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MOOC与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与不足之处,或能取得双赢的结果。接下来我们便以实际案例来分析一下“MOOC—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浙江省在2013年“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已经开展了一年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一个试点班和一个对照班:其中试点班选择了包装工程,全班50人;对照班为化工工程,全班64人。两个班级均属12级的工科专业,高考入校平均分相当,两个班级从人数来看均属中等班,课程均采用了相同大纲、相同课时、同样要求的公共数学科目之一《线性代数》,两班都由相同的教师来执教。其中试点班按照“MOOC—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而对照班则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可以反映出一下教学效果:1.“MOOC—课堂”的翻转课堂模式对于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2.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处于中间阶段的学生学习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此外,通过对试点班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发现:73.9%学生认为该上课模式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72%学生认为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50%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在教育思想方面,“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与“教”的关系重构,鼓励学习者自主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且学习者与教师之间通过各种平台进行互动式学习,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很大冲击,但同时也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借鉴。在教育方式方面,MOOC教师讲授风格多样,授课氛围轻松愉快,突出师生平等地位。在课程视频中还有设计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管理方面,MOOC的教育对象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是巨大的,它的教育管理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在强调大众化的同时突出个性。同时,MOOC改变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方面,MOOC教学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为教学法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的处理工具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为检测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支撑。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中心,而很多教材的更新往往是滞后的。同时,在通识教育的时代,对于那些偏理工或者偏文科的院校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可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MOOC将大量丰富优秀的课程资源搬到网络平台上来,变革了传统的教学内容。MOOC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作者相信,MOOC不会终结传统大学,相反,若是能合理利用MOOC资源,根据每门课程自身特点设计出更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反而能够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并最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樊文强.给予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2]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
[3]魏麒,方国娟,涂黎晖,王聚丰.MOOC平台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3).
[4]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旅游业飞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已经成为我第三大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店业的飞速发展,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人才的短缺也是阻碍酒店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物。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我国酒店业人才现状分析
(一)酒店人才存在着短缺
我国酒店人才短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酒店业所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短缺,例如经理、营销公关经理、大堂经理等等。高校酒店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从事酒店管理的人越来越少。酒店业工作者需要较强的适应能力,工作强度大,由于酒店业的特殊性,需要员工进行三班倒,就是吃饭时间也不超过半小时,还有可能是轮流吃饭。酒店业需要员工要有饱满的情绪去工作,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要承受较大的压力。酒店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很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不愿意到酒店工作。酒店和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还特别少,不能满足酒店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酒店需要的合格的一线工作人员十分紧张。一线工作人员虽然工作任务简单,但是要求也十分严格,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能力,还需要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时还需要良好的适应能力,在遇到不同的客户时,要很快的适应,即使面对客户的为难,也要忍住自己的脾气,要很好的为客户服务。一线员工就好比是一个酒店的“门脸”,对一线工作人员的要求因此十分严格。
(二)酒店人才结构上存在不合理性
酒店人才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在:1、酒店人才的学历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工作人员,是专科毕业生,本科和硕士人员所占的比重特别少,比重严重失调;2、我国酒店业的人才很少是科班出身。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外国人进入中国旅游、做生意的特别多,酒店业经常会接待外国人员,对员工的外语水平也有很大的要求,酒店管理人员很多都是英语等专业的人才,不是酒店管理专业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侧重于酒店工作的教育,对英语的教育就相对落后一下。而且,一线工作人员,他们原有的英语基础不好。3、酒店业的专业结构十分单一,专科生事酒店业一线工作的人员比较多,但是酒店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很难满足。一些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或者是硕士生,对酒店管理工作不是十分满意,就业率不是很高。
(三)酒店业的人才流动性比较大
人才的流动性是制约酒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酒店业从一定程度上说,是靠年轻吃饭的,酒店业的一流员工,一大部分是专科生,他们进入酒店业的最佳年龄阶段是20岁左右,而且酒店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也有一部分是从一线员工中提拔起来的。一些合理的流动性也是有一些好的地方,如果管理人员把这边好的工作经验传递到另一个酒店,容易使好的资源得到推广。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员工的流动,容易影响原来酒店团队的积极性,导致团队的不稳定性,加大管理工作的难度。严重的情况下,如果是一些财务管理人员或者是酒店策划人员的流失,容易造成酒店信息的外漏,给酒店产生不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人员流动的大部分是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一线员工,人员流失业加剧了酒店的资金支出,原有的员工离开,对于新进来的员工需要进行培训,加大了就带你的培训成本。同时,影响酒店人员流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酒店的工资、福利,是否有升职空间。如果一个酒店不能给员工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如果长期处于一个特别压抑的工作环境下,员工的身心健康都会收到很大的打击,员工就会选择离开这个环境。酒店还必须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酒店员工出来也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同时还应该获得一个好的工作环境。酒店应该给员工提供一个稳定的舒适的工作环境,保障好员工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减少员工的流动性。
二、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根据社会的需要,开设了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等专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人才,但是我国高等院校在开设这些课程中,存在了一些弊端。本文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来分析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是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时,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准确的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院校在人才培养时,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太过于广泛,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才的培养要求。例如一些高等院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时,在招生时对酒店管理人才是这样表述的“本专业为现代化酒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可我们很难看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可以适应酒店的发展要求。
2、我国高等学校设定的培养目标不符合实际,制定的目标都存在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到酒店管理专业,他们把人才培养定位在酒店高级管理人才或者是职业经理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在毕业求职时候,会把眼光定位太高,而酒店对这些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会十分严格,毕业生会很难适应酒店的要求。毕业生又因为在学校设定的目标过高,很少会愿意从底层做起,慢慢积累工作经验。
3、大部分学校设定的培养目标都大同小异,没有很好的区分好层次。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都没有太大的区别,缺乏多样性。
4、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高校酒店管理老师,大部分是从别的专业转调过来的,没有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经验,他们过分地依赖课本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市场需要。
(二)专业技能教育方式落后
学校对酒店管理人员的培养能力十分有限,一方面,从事酒店管理教育的老师,没有酒店管理的经验,大部分知识是从书本等理论中获得的,从而传送到学生那里的也只是课本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注重了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性,是学生感觉到自己学无所用,造成酒店对毕业生的不认可,毕业生对自己的不自信。另一方面来说,我国高校的实践经费有限,没有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实践活动。高校没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实习基地。
(三)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淡薄
酒店在进行招聘时,不仅仅招聘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招聘非本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在进入到酒店的正常工作以前,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酒店招聘时,更多来考虑的是毕业生的潜力,能否可以更好的从事酒店工作,但是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它们是一种潜在存在的东西,不是我们通过短时间的招聘就可以清楚了解的。
(四)运用外语能力较差
由于改革开放的原因,酒店工作人员会经常的接触外国人员。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大受欢迎,这些也要求酒店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要有流利的英语能力。酒店业的对外英语要求,是我国高校酒店业教育的薄弱环节。
三、高等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该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把目标重新定位在培养实用型的、技术型的高级人才。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现在酒店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能把知识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还应该熟悉现代酒店的经营管理方法。现代酒店业缺乏的不是某一专业的人才,应该培养些多方面的具有超强适应力的人才。因此,我国高校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时,应该加强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扩宽知识的范围,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加强德育教育,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认知能力也越来越高,人们的就业观念、人员的供需关系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都在发生着变化。酒店也在招聘人员时,不仅仅考虑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还考虑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因为现代企业讲究人文理念,即使一个员工拥有再好的工作本领,但是人员道德素食低下,酒店也不会任用这样的人才。一个没有良好的道德的员工,会影响整个酒店团队的核心力。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把道德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一个爱岗敬业、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的人才。同时,由于酒店工作的特殊性,它要求员工拥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要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说话要文明懂礼貌,要有很强的组织性和超强的应变能力。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企业中发挥他的最大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
单一的课本教学不能适应现代酒店业的需求,我们应该丰富高校的教学内容。学校可以引进外部资金,选择与酒店进行校企合作,根据现代酒店的需求进行人才培训。我们可以和酒店进行沟通,学校为酒店培养人才,酒店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一些有实力的高校,可以根据酒店的工作建设一个自己的模拟实习基地。高校也可以聘用一些资深的酒店管理人员来学校给学生进行理论实践。这样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机构进行合作,提高外语水平
高校可以聘请从事酒店管理教育的外语老师,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外语培训,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酒店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外语。可以多阅读一些外国的酒店管理的书籍,让学生一边好好学习知识,一边学习外语知识。
四、结论
酒店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必须加快步伐。高校根据实际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加快酒店业的发展。一个好的酒店管理人才,关系到一个酒店的发展好坏,我们必须提起高度重视。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