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高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论文参考文献的代码。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A.期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1]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B.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2]刘国钧,郑如斯.中国书的故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115.
C.会议论文集
[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供选择项: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A].见: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D.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A].见(英文用In):专著责任者.书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罗云.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及趋势探讨[A].见:白春华,何学秋,吴宗之.21世纪安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
E.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F.报告[6]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G.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5]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H.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参考文献是在指在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蒋花,史志康.整合与对话一论《金色笔记》中的戏仿[J].当代外国文学,2007(2):78.
[2]黄梅.女人的危机和小说的危机--女人与小说杂谈之四[J].读书,1988(01):5.
[3]孙宗白.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J].外国文学研宄,1981(3):70.
[4]施旻.《金色笔记》是女性主义文本吗·一关于多丽丝·莱辛及其《金色笔记》的论争[J].东岳论丛,2000(5): 132-134.
[5]李福祥.多丽丝·莱辛笔下的政治与妇女主题[J].外国文学评论,1993(4):40-43
[6]黎会华·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现代主义技巧分析[J].外语研究,2003(6):73.
[7]陈才宇,刘新民.金色笔记[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8]黎会华·解构菲勒斯中心:构建新型女性主义主体一《金色笔记》的女性主义阅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3):33.
[9]韩小敏,纪卫宁.析伍尔夫与莱辛文学创作的相似性[J].理论专刊,2004(8):125-126.
[10]姜红.有意味的形式[J].外国文学,2003(4):96-98.
[11]徐燕.《金色笔记》的超小说艺术[J].宁波大学学报,2003(3):78-80
[12]蒋花,史志康.整合与对话一论《金色笔记》中的戏仿[J].当代外国文学,2007(2):78.
[13]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4]佘海若.迟来的正义:被缚的自由女性一记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J].今日科苑,2007(23): 19-24.
[15]刘颖.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话语一评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J].邵阳学院学报,2004(4).
[16]范晓红.从《金色笔记》解读多丽丝·莱辛的生态整体观[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07
[2]潘懋元.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88(3): 1-7
[3]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64
[4][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5]林荣日.教育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76
[6]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18
[7][日]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结构[M].东京:日本玉川大学出版社,1986:12
[8]高素英.人力资本与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94
[9]潘愁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5-70
[10][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48-50
[11][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52-153
[1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92
[13]李锋亮,袁本涛.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匹配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 (3): 78-84
[14]吕连菊,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城市面板数据为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 9-14
[15]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0-74
1.柯东霞(2005).交流与互动一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旋律.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
2.曹逸韵(2012).浅析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输入假说与互动假说.《琼州学院学报》(4).
3.付凤文(2000).分阶段听力教学.《国外外语教学》(2).
4.方子纯(2006).语篇宏观结构分析与听力教学.《外语电化教学》(8).
5.卢仁顺(2002).“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4).
6.陈丽清(2010).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民主与互动性教学.《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
7.梁岁林(2004).图式理论下的听力课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
8.董明(2004).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外语与外语教学》(5).
9.金海玉(2012).浅析语言输入、互动、输出假说与二语习得的关系.《海外英语》(18).
10.方申萍(2000).第二语言听力理解中的学习策略培训.《国外外语教学》(4).
11.沈昌洪.刘喜文.季忠民(2010).《第二语言习得导论》(英文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宫力(2010).《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3.顾伟勤(2010).论“互动假说”的发展与局限.《外语学刊》(5).
14.何培芬(2003).解码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中的应用.《外语电化教学》(12).
15.李慧敏(2006).从图式理论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8).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目前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国家标准,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1 本标准规定了各类型出版物中的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著录顺序、著录用的符号、各个著录项目的著录方法以及参考文献标注法。
1.2 本标准专供著者与编者编纂文后参考文献使用,而不是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纂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2.1 文后参考文献: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
2.2 识别题名: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 (ISDS) 认可的某种连续出版物唯一的名称。
本标准分别规定了专著、连续出版物、专利文献、专著中析出的文献以及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的著录格式。在五种著录格式中,凡是标注“供选择”字样的著录项目系参考文献的选择项目,其余的著录项目系参考文献的主要项目。可以按本标准第 6 章的规定或根据文献自身的特征取舍选择项目。
3 . 1 专著
3 .1 .1 著录项目 a .主要责任者 b .书名 c .文献类型标识 ( 供选择 ) d .其他责任者 ( 供选择 ) e . 版本 f . 出版项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g . 文献数量 ( 供选择 ) h . 丛编项 ( 供选择 ) i . 附注项 ( 供选择 ) j . 文献标准编号 ( 供选择 )
3.1.2 著录格式 主要责任者.书名〔文献类型标识 ] .其他责任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数量.丛编项.附注项.文献标准编号 例:1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修订 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6 页.2 Morton L T,ed.Use of medical literature.2nd ed.London:Butterworths, 1977.462p.Information sources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SBN 0-408-70916-2 .
3 . 2 连续出版物
3 . 2 . 1 著录项目 a .题名 b .主要责任者 c .版本 d. 卷、期、年、月或其他标识〔年.月,卷 ( 期 )~ 年,月,卷 ( 期 ) . ]( 供选择 ) e . 出版项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f . 丛编项 ( 供选择 ) g . 附注项 ( 供选择 ) h . 文献标准编号 ( 供选择 )
3 . 2 . 2 著录格式 题名.主要责任者.版本.年.月,卷 ( 期 )~ 年.月,卷 ( 期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丛编项.附注项.文献标准编号 例:1 地质论评.中国地质学会. 1936 , l(l)~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36~ .2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manufacturers.Manufacturing and Primary Industries Division, Statistics Canada. Preliminary ed.1970~,Ottawa:Statistics Canada,1970~ .Annual census of manufacturers.Text in English and French.ISSN 0700~0758
3 . 3 专利文献
3 . 3 . 1 著录项目 a . 专利申请者 b . 专利题名 c . 其他责任者 ( 供选择 ) d . 附注项 ( 供选择 ) e . 文献标识符 f . 专利国别 g . 专利文献种类 h . 专利号 i . 出版日期
3 . 3 . 2 著录格式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其他责任者.附注项.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例: Carl Zeiss Jena ,VBD Anordnung zur lichtele-creischen Erfassung der Mitte eines Lichtfeldes.Erfinder:W Feist,C.Wahnert,E Feistauer.Int.C1.:G 02 B27/14.Schweiz, patent schrift,608626.1979-01-15.
3 . 4 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3 . 4 . 1 著录项目 a . 析出责任者 b . 析出题名 c . 析出其他责任者 ( 供选择 ) d . 原文献责任者 e . 原文献题名 f . 版本 g ? 出版项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h . 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3 . 4 . 2 著录格式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析出其他责任者.见:原文献责任者.原文献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例: Weinstein L,Swartz M N.Pathogenic 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s.In:Sodeman W A,Jr.,Sodeman W A,ed.Pathologic physiology: mechanisms of disease.Philadelphia : Saunders,1974.457~472
3 . 5 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
3 . 5 . 1 著录项目 a . 析出责任者 b . 析出题名 c . 析出其他责任者 ( 供选择 ) d . 原文献题名 e . 版本 f . 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3 . 5 . 2 著录格式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析出其他责任者.原文献题名,版本.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例:1 李四光.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中国科学,1973,23(4):400 - 429 2 Mastri A R.NeuroPathy of 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Ann Intern Med,1980,92(2) : 316~318 .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来源是被著录的文献本身。专著、连续出版物等可依次按题名页、封面、刊头等著录。缩微制品、录音制品等非书资料可依据题名帧、片头、容器上的标签、附件等著录。
5 . 1 著录用文字
5 . 1 . 1 文后参考文献原则上要求用文献本身的文字著录。
5 . 1 . 2 著录数字时,须保持文献上原有的形式。但对表示版次、期号、册次、页数、出版年等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版本用序数词缩写形式表示。
5 . 2 缩写 著者、编者以及以姓名命名的出版者,其姓全部著录,而名可以缩写为首字母 ( 参见 6 . 1. l) 。如用首字母无法识别该人名时,则宜用全名。 出版项中附在出版地之后的州名、省名、国名等 ( 参见 6 . 7 . 1 . 1) 以及作为限定语的机关团体名称可照公认的方法缩写。 期刊刊名的缩写应按照本标准附录 C ISO 4-1984 《文献工作--期刊刊名缩写的国际规则》的规定执行。
5 . 3 大写字母 著录外文文献时,大写字母的使用要符合文献本身使用文字的习惯用法。
5 . 4 著录用符号 参考文献可使用下列规定的符号: : 用于副题名、说明题名文字、出版者、制作者、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的页数; , 用于后续责任者、出版年、制作年、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国别、卷号、部分号、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的原文献题名; ; 用于丛书号、丛刊号、后续的“在原文献中的位置”项; ( ) 用于限定语、期号、部分号、报纸的版次、制作地、制作者、制作年; [ ] 用于文献类型标识以及著者自拟的著录内容; ? 除上述各项外,其余的著录项目后用“?”号。
6 . 1 主要责任者 主要责任者是指对文献的知识内容或艺术内容负主要责任的个人或团体。主要责任者包括著者、专利申请者或专利所有者以及汇编本的编者等。
6 . 1 . 1 个人著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形式。著者的名可以用缩写字母,在缩写名后不加“.”。但是,欧美著者的中译名可以只著录姓。 例: 1 李时珍 ( 原题:李时珍 ) 2 Einstein A( 原题:Albert Einstein) 3 韦杰 ( 原题:伏尔特?韦杰 )
6 . 1 . 2 著作方式相同的责任者不超过三个时,可全部照录。责任者超过三个时,只著录前三个责任者,其后加“等”字或者其他与之相应的字。 例: 1 马克思,恩格斯2 Yelland R L,Jones S C,Easton K S, et a1 .
6 . 1 . 3 无责任者或者责任者情况不明的文献,“主要责任者”项应注明“佚名”或者其他与之相应的词。凡采用顺序编码制排列的参考文献可省略此项,直接著录题名。 例: Anon.1981.Coffee drinking and cancer of the pancreas.Br Med J 283 : 628 . 6 . 1 . 4 凡是对文献负责的机关团体有专用名称时,可直接按照著录来源著录。否则,机关团体名称应由上至下分级著录。 例: 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3 Stanford University .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6 . 2 题名 题名包括书名、刊名、专利题名、析出题名等。 题名按著录来源所载的形式著录。必要时,题名可参照第 5 章的有关规定著录。 例: 1 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2 Gases in sea ice1975 一 1979 .3 J Math & Phys 6 . 2 . 1 著录来源载有多个题名,可著录两个处于显要位置的题名。 例:1 百川书志.古今书刻.2 Road map of France . Carte routière de la France .
6 . 2 . 2 副题名与说明题名文字可根据文献外部特征的揭示情况决定取舍。必要时,可以著录副题名与说明题名文字。 例:地壳运动假说: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
6 . 2 . 3 在参考文献中,连续出版物的识别题名 (Key-title) 可以取代著录来源所提供的题名。 例: Scientia(Milano) 6 . 3 文献类型标识 ( 供选择 ) 根据 GB 3469-83 《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著录文献类型标识。例如,缩微制品、录音制品、录象制品的文献类型标识分别为“ M ”、“ A ”、“ V ”。印刷型文献不著录此项。
6 . 4 其他责任者 ( 供选择 ) 其他责任者是指除主要责任者以外的责任者。例如,编者、译者、插图者、专利发明者、主持机构等。但是,汇编本的编者可以作为著者处理,著录在主要责任者项内。 其他责任者及著作方式依据著录来源所载的形式著录。 例:1 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2 Dryden J . The works of John Dryden . Ed . by H T Swedenberg .
6 . 5 版本 第一版不著录,其他版本说明需著录。版本用阿拉伯数字序数缩写形式或其他标识表示。 例:1 第 3 版 ( 原题:第三版 ) 2 5th ed.( 原题: Fifth edition) 3 Rev.ed.( 原题: Revised edition) 4 1978 ed.( 原题: 1978 edition)
6 . 6 卷、期、年、月或其他标识 ( 供选择 ) 一套完整的连续出版物要著录首卷与末卷的卷、期、年、月或其他标识。尚未出齐的连续出版物,只著录首卷的卷、期、年、月或其他标识。 例: 1956,l~1963,8 1974,l(l)~
6 . 7 出版项 出版项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顺序著录。非书资料还可以著录制作地、制作者、制作年,并置于圆括号内。 例: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
6 . 7 . 1 出版地
6 . 7 . 1 . 1 出版地著录出版者所在地的城市名称。对同名异地或不为人们所熟悉的城市名,可在城市名后附州名、省名、园名等 ( 参见 5 . 2) 。 例:Cambridge(Eng.) Cambridge(Mass.)
6 . 7 . 1 . 2 文献中载有多个出版地,只著录一个处于显要位置的出版地,无出版地要注明“出版地不详”或者与之相应的词。 例:1 London :Butterworths , 1978.( 原 题:Butterworths Lodon Boston Sydney Wellington Durban Toronto 1978) 2 [s.1.]Macmillan,1975.3 [ 出版地不详 ]:商务印书馆,1982 .6 . 7 . 2 出版者
6 . 7 . 2 . 1 出版者可以按著录来源的形式著录,也可以按公认的简化形式或缩写形式著录。 例:1 IRRI(原题: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2 Wiley(原题:John Wiley and Sons Co.)
6 . 7 . 2 . 2 著录来源载有多个出版者时,只著录一个处于显要位置的出版者。 例: Chicago : ALA , 1978 ,( 原题: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 Chicago Canadian Library Association / Ottawa1978)
6 . 7 . 2 . 3 无出版者要注明“出版者不详”或者与之相应的词。 例:Salt Lake City :〔 s . n . ] , 1964.
6 . 7 . 3 出版日期
6 . 7 . 3 . 1 出版年采用公元纪年,并用阿拉伯数字著录。如有其他纪年形式时,将原有的纪年形式置于“ ( ) ”内。报纸和专利文献要详细著录出版日期,其形式为年、月、日。 例: 1705( 康熙四十四年 ) 1985-04-20
6 . 7 . 3 . 2 集中著录跨年度出版的多卷 ( 册 ) 出版物,需著录起讫年。尚未出齐的多卷 ( 册 ) 出版物先著录首卷出版年,尔后加“ ~ ”。 例:1973~75 1985~
6 . 7 . 3 . 3 出版年无法确定时,可依次选用版权年、印刷年、估计的年代。 例:c 1978 1982 印刷
6 . 8 文献数量 ( 供选择 )
6 . 8 . 1 印刷型专著 印刷型专著的文献数量用页数、叶数、卷 ( 册 ) 数等表示。 例:620 页546p 5v
6 . 8 . 2 非书资料 非书资料的文献数量根据文献载体的件数著录。 例:1 3 盒2 12 microfiches
6 . 9 丛编项 ( 供选择 ) 依据著录来源所载的内容著录丛编项。丛编项包括丛书名及丛书号、丛刊名及丛刊号等。 例:1 建筑工人技术学习丛书;2 Interscience tracts on physics and astronomy ; no . 23
6 . 10 附注项 ( 供选择 ) 下面列出的补充材料可以在附注项内加 ] 以说明。
6 . 0 . 1 难得文献的获取途径。 例:Available from NTIS : AD683428
6 . 10 . 2 重印本、复制本、影印本等可在附注项内说明与原作的关系。 例:Reprint of original published Boston : Estes and Lauriat , 1902 ?
6 . 10 . 3 获取文献或使用文献的对象。 例:Government use only ?
6 . 10 . 4 有关文献预先出版的情况。 例:1 Forthcoming 2 Application No 26032/71 filed 19 Apr 1971,Complete specification published 24 Apr 1974
6 . 10 . 5 分类法及分类号。 例:Dewey:001.64 ’ 25 Int.C1.:G02 B 27/14
6 . 10 . 6 其他被认为是相当重要,需加以注释的材料。 例:Limited ed.100 copies
6 . 11 文献标准号 国际标准书号 (ISBN)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等文献标准号参照有关标准著录。 例:ISBN0-552-6787-3 1SSN 0340-0352
6 . 12 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按本标准 3 . 4 的有关规定著录。专著中析出的文献与原文献的关系用“见”字,或者其他与之相应的字表示。 例:1 Duclos R,Doukhan N,Escaig B.High temperature creep behaviour of nearlv stoichiometric alumina spine1.J Mat Sci l978,3:1740~1748 .2 Eissen H N.Immunology:an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and cellu1ar principles of the immune response.5th ed.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4.406 .3 Cowan J C.Sound recording.In:Mason D.A primer of non-book materials in libraries.Rev ed.London:Association of Libraries Librarians,1978,94~l10 .
6 . 12 . 1 从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应在“在原文献中的位置”项注明原文献的年代顺序号、卷、期、部分号、页数。 例: 1980,92 (2,2 ):316~318 ↑ ↑ ↑ ↑ ↑年 卷 期 部分号 页数1985 ? 06 ? 15 ( l ) ↑ ↑ ↑ ↑年 月 日 报纸的版次
6 . 12 . 2 凡是在同一连续出版物上连载的文章,其后续部分不必另行著录,可以在原有的参考文献后直接注明后续部分的年代顺序号、卷、期、部分号、页数等。 例:1981,1:37~44;1981,2:47~52 ↑ ↑ ↑ ↑ ↑ ↑年 辑 页数 年 辑 页数
参考文献表可以按顺序编码制组织,也可以按“著者-出版年”制组织。
7 . 1 顺序编码制 参考文献表按顺序编码制组织时,参考文献表中的各篇文献要按专论正文部分标注的序号依次列出 ( 参见附录 B . 1) 。 例:1 上海第一医学院编。医用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24 .2 Garattini S.Advance in pharmacology and chernotherapy.v.15.New York:Academic Press , 1978.350.3 Adrian R H.Reviews of physiology,bi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v.84.s.1.:Springer, 1978.226 .
7 . 2 “ 著者-出版年”制 参考文献表采用“著者-出版年”制组织时,参考文献表中的各篇文献首先按文种集中,可分为中文、日文、西文、俄文、其他文种五部分,然后按著者宇顺和出版年排列。中文文献可以按笔画、笔顺 ( “一”、“丨”、“丿”、“、”、“乛” ) 排列,也可以按汉语拼音字顺排列 ( 参见附录 B.2) 。 例:1 Boulton G S.1978.Boulder shapes and grain-size distributions of debris as indicators of transpor paths through a glacier and till genesis.Sedimentology,25:773 - 799 . 2 Boulton G S.1982.Processes and patterns of g1acia erosion.In:Coates D R,ed.Glacial geomorphology,London:Allen & Unwin.41~47 . 3 Crowell J C,Frakes L A.1971.Late Paleozoic glaciation:part IV Australia.Bull Geol Soc Am,82:2515 - 2540 . 4 Dreimanis A,Reavelv G H.1953.Differentiation of the lower and upper till along the north shore of Lake Erie.J Sedim Petro1,23 : 238~259 .
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献的标注方法可以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以采用“著者 - 出版年”制 ( 参见附录 B) 。
8 . 1 顺序编码制
8 . 1 . 1 顺序编码制是按文章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 例:……西德学者 H .克罗斯研究了瑞士巴塞尔市附近保罗山中老第三纪断裂对第二系褶皱的控制 [235] ;之后,他又描述了西里西亚等第三条大型的近南北向构造带,并提出地槽是在不均一的块体的基底上发展的思想 [236] 。 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序号。 例:裴伟 [570 , 83] 提出……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格式的研究[255 - 256] 。
8 . 2 “著者-出版年”制
8 . 2 . 1 专论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时、各篇文献的标注内容由著者姓氏与出版年构成。倘若只标注著者姓氏无法识别该人名时,可标注著者姓名。例如,中国人著者、朝鲜人著者、日本人用汉字姓名的著者等。集体著者著述的文献可标注机关切体名称。 例:The notion of an invisible college has been explored in the sciences(Crane1972) . Its absence among historians is notes by Stieg (1981) 。It rnav be , as Burchard (1965) points out .... . 各篇文献的标注内容都以这一形式出现时,参考文献的出版年应紧接着著者著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出版项中的出版年。 例:…… Crane D.1972.Invisible college. Chicago:Univ.of Chicago Press.Stieg M F.1981.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historians.Col1.and Res.Libraries,42(6):549~560 .
8 . 2 . 2 引用多著者文献时,只需标注第一个著者的姓,其后附“等”字,或附与之相应的字。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安全教育工作极其重要,写作安全教育论文时,适当的引用参考文献,对于论文的质量提高有着一定的重要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安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1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在我们写作市场营销论文时,怎么样从海量的论文信息中挑选适合我们文章的参考文献,不仅很有意义,而且很有挑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2017市场营销本科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鲁慧. 渠道关系破坏性行为原因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3(04)
[2] 董维维,庄贵军. 营销渠道中人际关系到跨组织合作关系:人情的调节作用[J]. 预测. 2013(01)
[3] 蒋兆年. 关系型营销渠道模式对于营销效率的贡献[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7)
[4] 杨富贵. 复合渠道模式的构建及其优化[J]. 商业时代. 2012(17)
[5] 叶松林. 保险营销渠道团队管理研究[J]. 对外经贸. 2012(05)
[6] 张秀云. 谈营销渠道冲突管理[J]. 企业家天地. 2012(02)
[7] 郭海沙. 营销渠道中间商价格竞争博弈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12(01)
[8] 肖康. 企业营销团队管理的问题探讨[J]. 东方企业文化. 2011(24)
[9] 姚荣. 1999~2008年中美欧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分析[J]. 能源研究与利用. 2011(06)
[10] 邵昶,蒋青云. 营销渠道理论的演进与渠道学习范式的提出[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01)
[11] 易正伟.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体系的三大基石[J]. 经营与管理. 2011(01)
[12] 曾力,赵宏. 渠道冲突理论综述[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0(10)
[13] 王佳佳. 营销渠道理论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21)
[14] 李薇. 现代营销渠道的整合与创新[J]. 新西部(下半月). 2010(04)
[15] 唐鸿. 营销渠道权力对渠道关系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 软科学. 2009(11)
[16] 陈文江. 营销渠道发展趋势分析和管理策略[J]. 市场论坛. 2009(03)
[17] 唐胜辉,陈海波. 论家电行业营销渠道创新[J]. 企业家天地. 2009(01)
[18] 于志成. 太阳能热水器行业营销渠道建设简析[J]. 家电科技. 2008(22)
[19] 周理民,刘伟. 新营销时代太阳能热水器渠道和经销商的嬗变[J]. 太阳能. 2008(06)
[1]丁冬. 企业营销策划中广告的应用探究[J]. 全国商情,2016,(36):3-4.
[2]郭嘉慧. 浅析市场策划和营销策划对电视剧收视率的影响[J]. 视听,2016,(12):159-160.
[3]陈东. 微信平台环境下的品牌营销策划探究[J]. 新经济,2016,(32):17-19.
[4]尹文莉,王晶晶.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项目教学法实践探析[J]. 新余学院学报,2016,(05):137-139.
[5]李艳娥. 翻转课堂在项目导向课程中的应用--以《营销策划实务》课程为例[J]. 中国市场,2016,(40):150-152+190.
[6]王婧. 微信公众平台营销策划与管理应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9):88-89.
[7]权建军. 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辽宁经济,2016,(09):54-55.
[8]丁扬志. 基于汽车4S店营销策划活动组织过程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6,(17):372.
[9]雷建洪,苏继超,吴添平. 南京邮电大学MBA项目的营销策划分析[J]. 中国商论,2016,(23):13+15.
[10]张党利.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4):55-56.
[11]赵瑞霞. 文化创意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策略研究--以营销策划类人才为例[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7):165-167.
[12]曹倬衔. “虚拟企业植入型”营销策划课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J]. 中国培训,2016,(10):186-187.
[13]高丽君. 当前房地产市场营销策划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商,2016,(26):132.
[14]刘峻. 中小企业营销策划方法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2016,(07):345-346.
[15]官培财. 广告在营销策划中的重要性研究[J]. 中国市场,2016,(27):19-20.
[1]陈晓清. 菏泽市城市营销策略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3):66.
[2]赵海琴. 基于网络营销的企业策划方案分析--以古陵山食品有限公司网络营销为例[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25-27+51.
[3]闫珂. 坚果类零食市场营销策划--以河南大学为依托[J]. 经营管理者,2017,(08):236.
[4]尚乘. 试论双十一电商的市场营销策略[J]. 经营管理者,2017,(07):237.
[5]林秋萍,韩鑫,杜雪,阎贝贝. 利用创新节水项目创业的营销策划分析[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1):52-53.
[6]张浩. 基于整合营销传播背景下的会展策划[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1):56.
[7]李臻,文小森. 网络超市服务平台营销策划研究[J]. 知识经济,2017,(05):58-59.
[8]毕琦,李于聪,文小森. 基于3D技术简居创意家具定制网络营销策划[J]. 知识经济,2017,(05):61-62.
[9]宋庆福. 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就业对策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01):75-77.
[10]王睿,方敏利. 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 西部皮革,2017,(04):103.
[11]徐瑞. 刍议儿童图书的选题策划及营销策略[J]. 出版广角,2017,(23):56-57.
[12]黄茜. 高职技能大赛汽车营销策划赛项训练之初探[J]. 湖北农机化,2017,(01):58-59.
[13]. 草铵膦产品策划营销如何突出重围?[J]. 山东农药信息,2017,(01):54-55.
[14]陈中. WeMedia 探索内容营销新玩法[J]. 成功营销,2017,(Z1):87.
[15]. 典众公关 品牌进入内容营销时代[J]. 成功营销,2017,(Z1):101.
[16]廖修良. 玩具产品检测市场的营销策略探讨--以HLMTS为例分析[J]. 轻工标准与质量,2017,(01):53-55.
[17]刘巾. 我国畅销书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分析[J]. 视听,2017,(02):187.
[18]曹倬衔. 基于项目导向的营销策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 财经界(学术版),2017,(03):56-57.
[19]徐娟. 科技图书市场营销及营销策略探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17,(03):235-236.
[20]洪海玲. 杰米熊童装泉州区域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166-168.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90、叶澜著:《“新基础教育”探索性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频繁出现,大学生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安全教育毕业论文也是经常被议论,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安全与教育论文相关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90、叶澜著:《“新基础教育”探索性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行政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行政管理论文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7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的参考文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1]曾康霖.信用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2]李伟,王晓雅.现代企业信用系统的构建[J].《技术经济》2004,5
[3][美]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5
[4]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5]汪利娜.美国住宅金融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6]张真.美国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借鉴./202005-9-23
[7]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二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王征宇等.美国的个人征信局及其服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9]薄小雷.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状况和改进措施.2005-12-2
[11]陈洪隽.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回顾、问题、展望[J].中国集体经济,2003 (2)
[12]张宏军.我国企业信用的制度性缺陷及其治理对策[J].江苏商论,2004.10
[13]李国丽,吴情茹,方新安.关于企业信用及其建设的对策[J].企业天地,2004
[14]郭爱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求实,2002 (12)
[15]徐本林.信用缺失的成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侵蚀LJ].理论探索,2002, (6)
泰罗:《科学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 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R、J、斯蒂尔曼编著、李方等译:《公共行政学》(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R、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奥斯特罗姆等人:《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本。
查尔斯、J、福克斯等:《后现代公共行政 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版。
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巴泽尔:《突破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 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4年版。
O、C、麦克斯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 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V、登哈特和R、登哈特:《新公共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C、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弗里德利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奥斯本和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 肖亚威、韩晓亮.区域经济发展的总量分析及其补偿机制.改革.20011. 8
[2] 幻赵英兰、纪鹏.国外解决地区差距的宏观政策与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00(1).
[3] 秦尊文.促进中部崛起的国际借鉴.河南社会科学,2008 (4).
[4] 刘辉.从国外落后地区开发看缩小我国区域差距.开发研究.2007 (2).
[5] 喻新安.中部地区崛起的问题与对策.学术交流.2004 (12).
[6] 朱延福.试论大国中部的开发战略.湖北社会科学院.201(6).
[7] 王冉.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问题研究.低于研究开发.2007 (6).
[8] 陈栋生.区域协调发展和中部地区的崛起.工业技术经济.2006 (1),
[9] 魏后凯.促进中部崛起的科学基础与国家援助政策.中国经济时报.2006 (1).
[10]蒙少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天津大学.2004 (6)
[11]张志强.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 (7).
[12]王晓耕.开放区竞争力评价与发展路线跨越研究天津大学.2006
[13]胡书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14]孙菊生.第十三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文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5]刘卫东、陈田.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2008
泰罗:《科学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 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R、J、斯蒂尔曼编著、李方等译:《公共行政学》(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R、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奥斯特罗姆等人:《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本。
查尔斯、J、福克斯等:《后现代公共行政 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版。
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巴泽尔:《突破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 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4年版。
O、C、麦克斯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 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V、登哈特和R、登哈特:《新公共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C、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弗里德利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奥斯本和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本。
霍恩:《公共管理的政治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Sabtier:《政策过程理论》 。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艾伦、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猜你感兴趣:
1.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撰写财务管理论文时,如何从海量的论文信息中挑选适合研究人员的参考文献,不仅很有意义,而且很有挑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7年财务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1]彭娟.战略财务管理.2008.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陈亚民.战略财务管理.2008.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2007.北京:中信出版社
[4」〔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2005.北京:华夏出版社
[5]刘力.财务管理学(第二版).2000.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2008.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8.北京
[8]国资委.企业风险管理的新起点一《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学习解读.2008.北京
[9」国资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08.2008.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0]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著,刘俊勇,孙薇译.战略地图一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2005.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
[11]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著,上海博意门咨询有限公司译.战略中心型组织一平衡计分卡的致胜方略.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秦杨勇.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管理.2007.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3]邹昭烯.企业战略分析.2005.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4][美]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著,武亚军总译校.公司战略经济学.199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5]〔韩」W.钱.金,〔美]勒妮.莫博涅著,吉毖译.蓝海战略.2005.北京:商务印书馆
[16]黄泰元.蓝海战略本土化实践.200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7]王满.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2007.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8]项保华.战略管理一艺术与实务.2007.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2008.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秦杨勇.战略绩效管理:中国企业战略执行最佳实践标准.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Allport, G. W.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Holt,Rinehart & Winston, 1937.
[2]DeVellis, R.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London: Sage. 1991.
[3]Anderson,J. R. Methodologies for studying human knowledge. Behavioural and Brain Sciences,1987,10(3),467-505
[4]Aragon-Comea, J. A. Strategic proactivity and firm approach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5),556-567.
[5]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c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1-26.
[6]Barr, P. S,Stimpert,J. L,& Huff,A. S. Cognitive change,strategic 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newal.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13(S1),15-36.
[7]Bourgeois, L. J. O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lack.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1,6(1),29-39.
[8]Belkin, N. J. 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80,5(5),133-143.
[9]Bentler,P. M,& Chou C. P. Practical issue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1987,16(1),78-117
[10]Atkin, C. K. Instrumental utilities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New model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xford,England: Sage,1973
[1]Antelo,M. Licensing a non-drastic innovation under double informational asymmetry. Rese arch Policy,2003,32(3), 367-390.
[2]Arora, A. Patents,licensing,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Research Policy, 1997,26(4-5), 391-403.
[3]Aoki,R.,& Tauman,Y. Patent licensing with spillovers. Economics Letters,2001,73(1),125-130.
[4]Agarwal, S,& Hauswald, R. Distance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in lending.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3(7),2757-2788.
[5]Brouthers, K.D.,& Hennart, J.F. Boundaries of the firm: insights from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33,395-425.
[6]Anderson, J. 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69(1),106-116.
[7]Barkema,H. G.,Bell,J. H. J.,& Pennings, J. M. Foreign entry,cultural barriers,and learn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2),151-166.
[8]Bass, B.,& Granke, R. Societal influences on student perceptions of how to succeed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2,56(4),312-318.
[9]Bresman, H.,Birkinshaw, J.,& Nobel, R.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9,30(3),439-462.
[10]Chesbrough, H. W.,& Appleyard,M, M. Open innovation and strategy.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7,50(1),57-76.
[1]Adams, M. and Hardwick, P. An Analysis of Corporate Donations: UnitedKingdom Evidenc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8,35 (5): 641-654.
[2]Aronoff,C.,and J Ward. Family-owned Businesses: A Thing of the Past or Model of the Future.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995,8(2); 121-130.
[3]Beckhard,R“Dyer Jr.,W.G. Managing continuity in the family owned business [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83,12 (1): 5-12.
[4Casson, M. The economics of family firms [J]. Scandinav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99' 47(1):10 - 23.
[5]Alchian,A.,Demsetz, H.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 1972,62(5): 777-795.
[6]Allen, F,J, Qian and M, J. Qian. Law,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77: pp.57-116.
[7]Amato,L. H.,& Amato,C. H. The effects of firm size and industry on corporate giving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7,72(3): 229-241.
[8]Chrisman, J.J., Chua,J.H., and Steier, L. P.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family busines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b, 18(4): 441-448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市场营销论文的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篇市场营销论文质量的重要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市场营销本科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
[1]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版.1-238.
[2]钱旭#from 网络营销论文参考文献来自 end#潮等,《 网络营销与管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第二版.61-356 .
[3]杜新丽,《网络络营销建设的思考》 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5 1-765.
[4]菲律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1-344.
[5]晃钢令,《市场营销学》,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3年版 1-367.
[6]屈云波,《营销战略策划》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1-566.
[7]兰 苓主编,《 市场营销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版 1-245.
[8]李蔚主编 ,《推销革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版 1-769.
[9]李飞,《策划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66.
[10]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服务营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1-765.
[1] 左仁淑 . 关系营销 : 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 四川大学学报 , 2004,(4): 19-23
[2] 科特勒, 洪瑞云, 梁绍明等. 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 第 3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5-35
[3] Heide J B, George J. Do Norms Matter in Marke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2, 56(2): 32-44
[4] 陈绍福, 徐宝瑞. 现代医院创新经营. 中国医院管理, 2001, 21(11):60-62
[5] 张英. 现代医院应树立的十大营销观念. 中国卫生产业, 2004, (2):76-78
[6] 贾守营 . 金牌医院商务策划 . 广州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05,188-193
[7] 科特勒, 洪瑞云, 梁绍明等. 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 第 2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55-56
[8] Frank H, Andreas H, Robert E M.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through customer value oriented management.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05, 22(6): 23-24
[9] 丁桂兰. 医疗机构营销.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07-113
[10] Christian Gro nroos.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in the Service Sector. Cambridge. Mass: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1983,85-88
[11] Parasuraman A, Valarie A Zeithaml, Leonard L Berry.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usto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Cambridge. Mass: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1986, 30-32
[12] Liljander Veronica. Comparison Standards in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Helsingfors: Svenska Handelsho gskolan, 1995
[13] Strandvik, Tore. Tolerance Zones In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Helsingfors: Svenska Handelsh gskolan, 1994
[14] 菲利普 科特勒 . 营销管理 . 第九版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17-218
[15] Gronroos C. Internal Marketing-Theory and Practice, in American1999 Marketing Association Services Marketing ConferenceProceedings, 1981, 41-47
[1]张薇蕾.YC教育培训中心市场战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8).
[2]李育.外语培训市场及其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经纬,2003(6) .
[3]董兵.关于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一宜昌市教育培训市场的个案分析
[D].华中师范大学,2004.
[4]朱根新.我国中小学课外培训业务的营销组合策略研究一以南京支点课外培训中心的实践为例[D].东南大学,,2009.
[5]凌萌.高培中心培训市场开发四步曲[fJl.管理观察,2010(12).
[6]张党珠.MBA培训中心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9.
[7]SEJ .McCarthy an analyr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 .J.of Purchasing& Supply Chain Managmenl, 2000.
[8] Kotler.P. Principles of Markemlg[J].Englewood Clifs,third edition. 2006(7).
[9] Allen.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 .1998(8).
[10] Don E. Schurz. Business model on the web E}om-merce times[J] .2001.
[11]Bernd H. Schmitt. Experiential Marketin: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J] .2004(5).
[12]吴金明.新经济时代的 `4V 营销组合[[J].中国M:业经济,2001(6): 71-75.
[l3]崔俊涛,来坤.饭店网络营销初探[[J1.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0(4).
[14]孟韬,毕克贵.营销策划一方法、技巧与文案[M].机械L一业出版社出版.2008.
[15]陈韬.21世纪市场营销在企业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
[16]管幼平.新形势下对企业营销管理的思考[[J].机械管理开发.2006 (5).
[17]郭国庆.营销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8]张卫东.网络营销理论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
[19]翁向东.百科名片[OL].http:/lbaike./view/2932145.htm.
[20]潦寒.文化营销[M]. L:人民出版社.2004 (5)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一篇市场营销论文中,参考文献是指市场营销的论文作者在论文中引用过的文献资料,包括观点出处和引文出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市场营销大学生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
[1]张薇蕾.YC教育培训中心市场战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8).
[2]李育.外语培训市场及其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经纬,2003(6) .
[3]董兵.关于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一宜昌市教育培训市场的个案分析
[D].华中师范大学,2004.
[4]朱根新.我国中小学课外培训业务的营销组合策略研究一以南京支点课外培训中心的实践为例[D].东南大学,,2009.
[5]凌萌.高培中心培训市场开发四步曲[fJl.管理观察,2010(12).
[6]张党珠.MBA培训中心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9.
[7]SEJ .McCarthy an analyr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 .J.of Purchasing& Supply Chain Managmenl, 2000.
[8] Kotler.P. Principles of Markemlg[J].Englewood Clifs,third edition. 2006(7).
[9] Allen.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 .1998(8).
[10] Don E. Schurz. Business model on the web E}om-merce times[J] .2001.
[11]Bernd H. Schmitt. Experiential Marketin: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J] .2004(5).
[12]吴金明.新经济时代的 `4V 营销组合[[J].中国M:业经济,2001(6): 71-75.
[l3]崔俊涛,来坤.饭店网络营销初探[[J1.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0(4).
[14]孟韬,毕克贵.营销策划一方法、技巧与文案[M].机械L一业出版社出版.2008.
[15]陈韬.21世纪市场营销在企业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
[16]管幼平.新形势下对企业营销管理的思考[[J].机械管理开发.2006 (5).
[17]郭国庆.营销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8]张卫东.网络营销理论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
[19]翁向东.百科名片[OL].http:/lbaike./view/2932145.htm.
[20]潦寒.文化营销[M]. L:人民出版社.2004 (5
1.姚如驹.新媒体下的酒店营销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4-01-25
2.张萍.我国绿色酒店发展问题及对策[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15
3.朱丽萍.泰州市旅游酒店微博营销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04-15
4.吕莉.微博时代的酒店营销推广策略研究[J].江苏商论.2013-04-20
5.周欣.酒店营销过程中市场拓展战略运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06-15
6.张煜.论3G时代下的酒店营销创新[J].商业时代.2011-10-30
7.黄鹂.浅析星级酒店的营销“误区”[J].中国集体经济.2012-04-05
8.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第4版). 北京:清华出版社,2010.
9.陈启杰.市场调查和预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0.菲利普·科特勒(美).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M](第13版).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1.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吴涛.市场营销学[M](第3版).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1]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版.1-238.
[2]钱旭#from 网络营销论文参考文献来自 end#潮等,《 网络营销与管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第二版.61-356 .
[3]杜新丽,《网络络营销建设的思考》 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5 1-765.
[4]菲律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1-344.
[5]晃钢令,《市场营销学》,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3年版 1-367.
[6]屈云波,《营销战略策划》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1-566.
[7]兰 苓主编,《 市场营销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版 1-245.
[8]李蔚主编 ,《推销革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版 1-769.
[9]李飞,《策划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66.
[10]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服务营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1-765.
[1]张垣搏.一线万金:电话销售培训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美)伯特 罗森布罗姆.营销渠道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时代光华情景剧组编.电话销售实战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美)弗雷德 R 戴维.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纪宝成.市场营销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美)乔治 邓肯.直复营销:互联网、直递邮件及其他媒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美)克里斯托弗 H 洛夫洛克.服务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美)Philip kotler,Gary Armstrong.市场营销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白志根.客户满意度管理的 SAIS运动 (J).当代经理人,北京,2006(8)
[10]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彭进清.关于发展我国直复营销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
[12]卢泰宏.营销在中国.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13]Peter S. Carusone, Herbert E. Brown, Gordon L. Wise. Code of ethics and the telemarketing industry's code (J). Available online. 4 November 2009.
[14]Lisa Bianchi, Jeffrey Jarrett, R. Choudary Hanumara. Improving forecasting for telemarketing centers by ARIMA modeling with intervention(J). Available online. 21 November 1998.2012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学术论文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初中计算机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
[1] 陈天河.Struts Hibernate Spring集成开发[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 李刚.疯狂Ajax[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 施寒潇.医药管理体系的研究[J].福建电脑.2006(4):144-145
[4] 李平.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系统应用.1999(3):44-45 机.2003(4):31-33
[5] 魏爱枝、张文建、赵聘、张玲、乐 涛、赵云焕.药品分类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等学校学报.2005(3):89-91
[6] 连燕鹛.JSP技术实现医药管理系统[J].福建电脑.2004(9):63-64
[7] 杨辉.Spring活学活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93-96
[8] 周庆敏、殷晨波.SHH开发应注意什么[J].理工高教研究.2006(4):119-121
[9] 陈伟.如何实现规范的中医药分类管理[J].黑龙江中医药教育学院学报.2006(7):6-7
[10]Abraham,Silberschatz,Henry,S.Sudarshan.DatabaseSystemsConcepts,2006(8):11-15
[11] Bruce Eckel,Bert Bates.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07(10):80-83
[12] Bryan Basham, Bert Bates.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 2006(5):27-30 [15] 卢秉亮、蔡广超、董晓虹.JSP药品类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处理
[1 ] 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 陆力斌.企业管理学[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5 ] 王克宏.Java技术及其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 郝玉龙.JavaEE编程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 ] Marty Hall.Serlet与JSP核心编程[M].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8 ] 李刚.Struts2权威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9 ] 孙卫琴.精通Hibernate[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0] 罗时飞.精通Spring[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 Abdellatif, T. and F. Boyer. A node allocation system for deploying JavaEE systems on Grids. 2009. Hammemet, Tunisia.
[2]. Bharti, A.K. and S.K. Dwivedi, E-Governance in Public Transportation: U.P.S.R.T.C.——A Case Study. 2011: Kathmandu, Nepal. p. 7-12.
[3]. ChangChun, S.Z.C.S., et al., A Novel Two-stage Algorithm of Fuzzy C-Means Clustering. 2010: 中国吉林长春. p. 85-88.
[4]. Changchun, Z.Z.H.Q., Simulation of 3-C Seismic Records In 2-D TIM. 1991: 中国北京. p. 489-493.
[5]. CHINA, G.C.O.M., The trust model based on consumer recommendation in B-C e-commerce. 2011: 中国湖北武汉. p. 214-217.
[6]. ENGINEERING, W.C.H.X., H.T.S.H. PROPAGATION and XINXIANG, A C BAND SYSTEM FOR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OBSERVATION. 1991: 中国北京. p. 470-476.
[7]. Henriksson, K., K. Nordlund and J. Wallenius, Simulating model steels:An analytical bond-order potential for Fe-C. 2008: 中国北京. p. 138.
[8]. Jiansen, Y., et al., Suspension K&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ffect on Vehicle Steering. 2010: 中国吉林长春. p. 408-411.
[9]. Jilin, W.G.D.O., C.W.S.D. Changchun and China, Rea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Video Encoder Based on TMS320C6455 DSPs. 2010: 中国吉林长春. p. 312-317.
[10]. Juan, C., et al., Semi-physical simulation of an optoelectronic tracking servo system based on C MEX S functions. 2010: 中国吉林长春. p. 46-49.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论文发表数量呈爆炸式的增长,怎样才能避免论文信息过载,同时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和其研究方向相关且有效准确的参考文献,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有关计算机的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
[1 ] 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 陆力斌.企业管理学[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5 ] 王克宏.Java技术及其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 郝玉龙.JavaEE编程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 ] Marty Hall.Serlet与JSP核心编程[M].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8 ] 李刚.Struts2权威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9 ] 孙卫琴.精通Hibernate[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0] 罗时飞.精通Spring[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 Abdellatif, T. and F. Boyer. A node allocation system for deploying JavaEE systems on Grids. 2009. Hammemet, Tunisia.
[2]. Bharti, A.K. and S.K. Dwivedi, E-Governance in Public Transportation: U.P.S.R.T.C.——A Case Study. 2011: Kathmandu, Nepal. p. 7-12.
[3]. ChangChun, S.Z.C.S., et al., A Novel Two-stage Algorithm of Fuzzy C-Means Clustering. 2010: 中国吉林长春. p. 85-88.
[4]. Changchun, Z.Z.H.Q., Simulation of 3-C Seismic Records In 2-D TIM. 1991: 中国北京. p. 489-493.
[5]. CHINA, G.C.O.M., The trust model based on consumer recommendation in B-C e-commerce. 2011: 中国湖北武汉. p. 214-217.
[6]. ENGINEERING, W.C.H.X., H.T.S.H. PROPAGATION and XINXIANG, A C BAND SYSTEM FOR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OBSERVATION. 1991: 中国北京. p. 470-476.
[7]. Henriksson, K., K. Nordlund and J. Wallenius, Simulating model steels:An analytical bond-order potential for Fe-C. 2008: 中国北京. p. 138.
[8]. Jiansen, Y., et al., Suspension K&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ffect on Vehicle Steering. 2010: 中国吉林长春. p. 408-411.
[9]. Jilin, W.G.D.O., C.W.S.D. Changchun and China, Rea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Video Encoder Based on TMS320C6455 DSPs. 2010: 中国吉林长春. p. 312-317.
[10]. Juan, C., et al., Semi-physical simulation of an optoelectronic tracking servo system based on C MEX S functions. 2010: 中国吉林长春. p. 46-49.
[1] 陈天河.Struts Hibernate Spring集成开发[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 李刚.疯狂Ajax[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 施寒潇.医药管理体系的研究[J].福建电脑.2006(4):144-145
[4] 李平.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系统应用.1999(3):44-45 机.2003(4):31-33
[6] 魏爱枝、张文建、赵聘、张玲、乐 涛、赵云焕.药品分类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等学校学报.2005(3):89-91
[7] 连燕鹛.JSP技术实现医药管理系统[J].福建电脑.2004(9):63-64
[8] 杨辉.Spring活学活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93-96
[9] 周庆敏、殷晨波.SHH开发应注意什么[J].理工高教研究.2006(4):119-121
[10] 陈伟.如何实现规范的中医药分类管理[J].黑龙江中医药教育学院学报.2006(7):6-7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预防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实践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总结相关疾病高危人群基本特征、分析相关疾病形成因素和作用机制、探讨相关疾病预防对策、进行健康管理实践等项目,而提高人群的防范意识、有效预防疾病发生、提升人类健康质量则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预防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搞好预防医学教学工作
目前,大多数预防医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和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统计、流行病等。按照目前我国对基层医疗人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等内容。预防医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看重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认为预防医学无关紧要。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医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自觉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合格的、面向社区的、全面型的医学人才。
1.1理论课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其与传统教学比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直观、生动的信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照本宣科,应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片和视频有机结合起来,讲课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如讲维生素C时,可以讲述哥伦布在探险过程中是如何发现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故事;讲环境污染物铅、镉对人体的危害时,可以播放新闻调查等视频,以事实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讲台上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事件;讲尘肺时,可以引出我省的开胸验肺事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预防医学会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无法看懂这些知识,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等方式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复习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在课堂中可以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1.2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注重实践应用
预防医学实验课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部分占的学时比例较大,这两部分内容主要讲授的是方法学,理论和公式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应用到,而有些学生在高中学的是文科,数学基础较差,因此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消化这些抽象知识难度较大。通过对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在课后对流行病和卫生统计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复习,鉴于此,实验课应多安排流行病和卫生统计的内容。以往的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出一道或两道计算题,让学生参考书上的例子进行解答,学生普遍反映只会“依葫芦画瓢”,对理论课上讲授的知识如何应用没有理解和掌握,此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院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上机练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实验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如可以让学生运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调查表实地收集、整理资料,然后运用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资料类型的转换;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让学生学习用软件进行信息录入,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咨询者引导学生,不受学时的限制,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际中熟练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知识。
1.3严谨治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教学态度,不断拓宽知识面,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沟通,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课本知识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经常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要加强科研工作。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高技能型医学人才。医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我教研室正在进行农村学龄儿童营养干预的项目,可以在课堂中将项目的开展过程向学生讲述,并将涉及的营养学基本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医学统计学的统计方法进行介绍。
2考核方式的改革
预防医学知识零碎、自成体系,高职院校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理论分值较大。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评分,但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采取突击背诵的方式过关,因此有必要对这种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重,在每一部分内容结束时,进行单元测试,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在期末考试中,除了闭卷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实践技能考试,并将成绩计入总成绩,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快结束时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选,学生通过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以综述或调查报告的形式上交。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更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摘要: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多年摸索,我们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语言训练类课程和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3方面来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关键词:语言沟通能力;预防医学;培养模式;医学语言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公共卫生问题日趋复杂,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妇幼和老年人健康问题等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存在相对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急需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外,还对其所从事的医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与所服务的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协调关系、彼此信任的重要途径,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1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势在必行
1.1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的主要内容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案立足国情,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求“到2020年,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改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不仅了解、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了解、熟悉人群的心理、人格特征等,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医群关系。因此,医群沟通技能培养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2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必备条件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这是对所有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从事基层医疗服务活动的人员必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医疗队伍的后备力量,必须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提高人性化医学服务水平,成为现代医学模式所要求的合格医务人员。
1.3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提高实践质量的有力保障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仅仅掌握书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各种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成长必须经历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医学思维、锻炼应变能力的必由之路,而人群是影响实践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圆满完成实践任务,提高实践质量,就必须加强与人们的交流沟通,建立和谐医群关系,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与配合,获得更多实践经验。
1.4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高尚医德的本质反映
“言为心之声,语为情之感”。医学语言运用问题,从形式上讲是掌握医学语言艺术、遵守医学语言规范和要求的问题,实际上它是医务人员对人群情感、态度的体现,是医德医风的本质反映。医务人员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反映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与道德修养。医务人员要态度和蔼、真诚,通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来展示自己高尚的医德。
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需要综合型、复合型医学人才,除了要求医务人员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在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医疗改革工作的推进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如下。
2.1对语言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医群沟通、医群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健康”定义的认识,低估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目光只停留在医学知识传播上,而忽视了人群心理与情感需求。这种只关心疾病不关心病人的现象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中普遍存在。有的学生仅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师交给的任务或满足于医学知识传播,不愿真正关心服务对象,不与服务对象交流或交流很少,使后者感觉不到被关注、被关爱、被重视,进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2没有掌握必要的语言沟通技巧
以往医学院校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三基”上,在语言沟通方面没有针对性训练,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经验与技巧。在与人群接触时,有的学生忽视了对服务对象心理因素的观察与研究,讲解知识时语言生硬、缺乏亲和力,询问病情时只顾收集信息,不能全面考虑病人的感受,让对方心里不舒服。有的学生因说话方式不恰当,导致沟通过程不愉快,无法达到预期沟通效果,从而影响了现场实践的正常进行。
2.3轻视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
很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会化程度很低,不了解风土人情,对人群缺乏理解、同情与关怀[1]。现场实践时,由于实践内容和方式、生活环境、接触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往往表现出与环境不协调、与人群沟通不畅等问题,大大阻碍了现场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严重影响其将来的就业和发展[2]。
3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途径
我院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措施,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强化实践能力与技巧。
3.1实施专业能力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时,实施专业能力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其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综合能力。课堂教学中实施PBL、TBL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具备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与论文(调研报告)写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能力。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在不同学期进行,而课题研究则结合教师的课题或者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参与进去,培养其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开设医学语言学课程,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
医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医学活动中医务人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和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3]。学习医学语言学,不仅是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医学模式转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医学语言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广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运用医学语言的基本技能,把握医学语言职业变体的客观规律,提高医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适应各方面对医学语言的要求,尤其是医疗改革对语言沟通能力的要求,为今后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传统医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医学语言学课程,普通的人文学课程又脱离医学专业实际。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医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专门训练,完全是在毕业后漫长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4]。由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致使一部分学生语言素养差,与人沟通时语言简单,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和群众交谈时语意模糊不清,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方式缺少创造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群关系的和谐发展。我院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客观情况,面向大二以上学生开设医学语言学选修课,分别从医学语言的本质、特征、类别、应用等几方面进行介绍,重点讲述医务人员加强语言修养的必要性、语言修养的内容及途径。从医务人员和人群的语言沟通入手,结合实际,通过课内外大量实践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语和口语表达能力。课堂上我们设置特定场景由学生演示再展开讨论,课外组织学生结合实习、见习生活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辩论活动,从而加强语言沟通能力训练。课内外语言沟通能力训练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深入理解了医学语言,而且提高了其口语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语言具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知识和能力都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尤其重要。我院根据教师专业和研究方向,组成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与生殖健康、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等导师团队,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建立了一批以课题研究(重点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等)为中心的现场实践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3.3.1农村社区妇幼保健课题研究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建立了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幼保健项目为中心的陵水县农村社区妇幼保健实践基地,每年承担美国犹他大学医学生社会实践带教任务,利用暑期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课题研究,2006—2009级部分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也全程参与。4年来,我们和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一起与陵水县妇幼保健院合作开展农村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包括收集妇幼人群健康信息、主要健康问题与原因调查分析以及健康干预等;同时,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在陵水县妇幼保健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开展的中美大学生联合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我院与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共同撰写发表科研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两篇。我院长期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开展农村妇幼营养改善工作,将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运用于基层,同时也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一开始就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合作经验,不仅学会如何与国际同行交流、与基层群众有效沟通,而且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3.2城市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课题研究海口市美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区,承担辖区内城市居民的社区诊断、慢性病监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及患者管理等综合防控工作。我院已与海口市美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该单位成为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城市社区慢性病防控实践基地。我院2007级两名学生在该疾控中心实习,由于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都非常突出,毕业后留在疾控中心工作,一年后成了单位的骨干力量。
3.3.3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健康教育课题研究2013年,在海南省教育厅和海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与领导下,我院开展了海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项目,对琼中县1440名中小学生的营养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琼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现场工作。同时,与琼中县教育局合作开展中小学学生营养问题调查和营养状况监测,主要工作包括学校营养午餐的食谱制定、师生及家长的营养健康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和学校营养午餐的效果评估等。琼中县也为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在该县的中小学长期开展学生营养监测、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等课题研究。在这些课题实施过程中,从课题总体策划、调查问卷设计、调研过程具体实施到后期数据处理、论文(调研报告)撰写等,全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从没有头绪到思路清晰,从羞于现场问卷调查到轻车熟路,从看着一堆数据无从下手到多种统计方法、统计软件运用自如,进步非常明显,不仅锻炼了项目策划能力、现场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下,我院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已逐渐成为海南省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均得到用人单位较高的评价。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是因为其将来服务的对象是渴望得到关怀、渴望解决健康困惑的人群,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与人群健康息息相关。医学以人为本,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就必须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语言沟通能力、现场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婷,倪虎波.浅析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途径[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6):58-59.
[2]张芳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23(12):239-241.
[3]李永生,朱海兵.医务语言学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4]程晶.从课程的视角看我国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滁州学院学报,2012,14(6):109-111.
预防医学论文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等教育是产业,是第三产业,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产业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是使高等教育机构更具有竞争性、自主性和广泛适应性的过程。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高等教育学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学科,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我国高等教育学基于经典学科理论的框架下演变发展而来,但是在建设和研究高等教育学学科方面具有显著特色。本文将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常见问题作为论述的主要内容,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学专门学科建设的环境背景,以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概念理论为着眼点,论述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及对策,以期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研究取向;学科建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学从教育领域范畴内独立出来,关于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越来越多,这其中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最为明显。本文从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历程、基本概念以及现存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国外的高等教育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开始到现在一直是一个学术热点课题,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学始终是作为同一个问题在研究讨论,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起初就被列为单独的研究范畴,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意识较强。
(一)理论研究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学科建设理论体系上,不注重理论体系的研究会导致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需要向脱节。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应立足于现实需要,理论研究服务于具体实际问题的需要,加强热点问题的研究,注意现实问题实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思考。
(二)问题研究
赞同问题研究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项专门的学科,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解答教育中的矛盾、困难和疑惑,帮助人们增加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本身的重视,不必过分强调构建一个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与其建立一个不成熟的体系,不如解决现实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不断修改论证研究中的某些理论。
(三)研究问题与构建体系并重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问题研究和构建体系的观点进行的综合与折中,认为二者并不冲突和矛盾,从根本上来讲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在研究目标上应该坚持二者兼顾的原则,不断的研究问题,创新理论。努力构建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有利于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解以及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醒方法论指导。研究理论是途径,解决问题是目的,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理论的源泉。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现存问题
许多研究学者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作为重点课题,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自诞生之时广大学者就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等问题上进行了讨论研究,尤其是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内容进行了论述,促进高等教育学里理论不断进步。
(一)学科建制
高等教育学一直是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是高等教育学研究学者的攻克对象,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与国外相比,起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将高等教育学从教育学的范畴内剥离出来,最终扩大到国家学科专门目录,以教育学下的分支专业合法存在,许多师范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增设了博士点、硕士点,加大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力度。我国高等教育学经历了起步、发展、高潮、成熟以及理论成果几个阶段,最终被确立为专门学科,至此,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仍不够完善,在理论成果与实践应用上仍需要不断研究和修改。
(二)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从来都具有专门的、独立的研究对象,这是学科得以存在的基本要素。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上。许多研究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应该是基于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为了探索与总结高等教育的深刻意义,促进高等人才素质的提高。将以上观点进行综合整理后不难发现,各学者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上存在异议也存在着相同之处,即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其本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在高等教育学的内容与分支上仍具有争议,有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学科学建设中的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较为重要,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学的发展规律更重要。当今社会的大环境背景下,将高等教育学编织成一个动态的、科学的、多元的系统,其中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因素,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三、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措施
(一)改进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就高等教育学的教育目标而言,在学术界存在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应综合考社社会需求,以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水平、教育资源等为基础,避免因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条件由于高等教育低下而下降。同时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正面思维,减少社会功利性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品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为高等教育学教课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二)树立长期人才培养战略意识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此,应树立人才兴国战略意识,从高校入手实施。有观点认为专业和综合知识相结合是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此一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提高其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其专业水平。高等教育应该将培养专业人才与提高公民素质相结合,通过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人才,实现全社会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将出现专业人才与综合素质人才共同培养的全方位培养模式。依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笔者给出以下参考:调整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实施社会教学,增加社会实践,增强理论基础的同时,全面提高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在重点大学,尤其是师范院校开展试点,推广本硕连读方式,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实现高等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人才战略是发展与竞争的重要内容,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长远问题,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用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探析—跨学科的视角[D].汕头:汕头大学,2006.
[2]文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5(6):54-59.
[3]黄敏.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思考研究[J].考试周刊,2015(53):147.
[4]文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述评[J].江西教育科研,2005(7):25-28.
[5]刘小强.学科研究方法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06(3):12-14.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公平是指男女学生不因为性别差异而在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尤指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小于男性或等同于男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公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资源在男女学生之间的分配是否均衡,即女性在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的份额是否合适;二是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在男女学生之间的分配是否协调,即女性接受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会是否合理;三是不同学科专业的高等教育资源在男女学生之间的分配是否平等,即女性在专业选择上是否受到了公正待遇。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民主政治和女权主义的发展,男女平等逐渐取代身份制、等级制而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倍受关注的平等话题和现代社会普世的基础价值。它不仅是判定高等教育公平水平的价值尺度,也是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在保障女性基本的平等人权方面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一、隐形的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不公平的现实表征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的性别不公平早已存在,并且一直延续到阶级社会的结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伴随着我国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步入大学的门槛,女生上大学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高等教育公平水平不断提升,但女生“上什么大学”的问题则依然存在,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公平正在从显性的总量分布不均转变为深层的、隐性的差距,体现为男女学生在不同高校类型、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非均衡分布,这种不公平更为隐蔽,也更为深刻,反映了深层的社会问题。
(一)从高校类型上分析,女性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过少。
根据办学主体和办学经费的来源不同,可以将高等学校分为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两种类型,其中公立高校包括部属重点院校、公立普通本科院校和公立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包括民办本科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和独立学院。在公立高等教育体系中,部属重点院校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象征,教育质量与社会声望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广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在民办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本科院校则是民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代表,教育质量相对较高,其毕业生在就业中也占有一定优势。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对2005-2009届十一省区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顶端,部属重点大学招收了61.8%的男生,女生所占的比例仅为38.2%,男生所获得的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是女生的1.62倍;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塔尖,民办本科院校招收的男女学生分别占64.4%、35.6%,男生所获得的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是女生的1.81倍[1]。如果说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公平,从而使男女学生均获得了更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那么男性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多,女生则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和独立学院。这种分析表明,无论在公立还是私立高等教育体系中,女性获得的优质高等教育机会都比较少,一方面反映了女性在优质高等教育活动中实际处于陪衬的地位,女性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作用仍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公平正从显性的“量”的不公平转化隐性的“质”的不公平。
(二)从高等层次上审视,女性入读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不多。
按照学历层次的高低,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四个层次。其中,本专科教育位于塔基,属于较低层次的高等教育;硕士教育处于塔腰,属于中等层次的高等教育;博士教育居于塔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最高教育水平,属于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将男女性公民的入学机会与高等教育学历层次联系起来,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公民入学机会在性别上的公平程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2011年,我国女性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0%左右,但她们入读各层次的高等教育机会与之并不对称。2002~2005年,女性在不同学历层次获得的高等教育机会都明显少于男性。2005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女性获得中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在专科层次,女生所占比例于2006年超过了50%,达到了50.13%,此后一直保持在52%左右;在本科层次,女生所占的比例也于2011年达到了50.40%,占据了半壁江山;在硕士层次,女生所获得的份额于2010年达到了50.36%;但在博士层次,女生的教育机会虽然一直在增加,但她们所占的比例一直很低,2011年仅达到36.13%,和男生相差了27.74个百分点[2]。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增长之后,在中低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女性获得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但在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女性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则远远少于男性,高等教育顶层中男强女弱的基本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学历层次越高,女性获得的高等教育机会越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公平程度越深。
(三)从学科专业上比较,女性选择绿牌专业的机会偏低。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学科均划分为13大门类,下设若干专业。“许多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分布上,女性往往集中在传统的‘女性学科’”[3]。在学科选择上,女生接受文学(80.40%)、教育学(72.86%)、历史学(71.98%)、管理学(62.26%)、法学(60.27%)、经济学(62.05%)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男生,而接受工学(27.96%)、理学(42.20%)教育的比例则远低于男生,从而呈现出典型的“女文男理”特征[4]。在专业选择上,麦可思2013年度就业调查的结果显示,2013年度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绿牌专业)分别是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审计学,而女性比例最大的前10个本科专业分别是学前教育、英语、护理学、对外汉语、日语、法语、朝鲜语、应用心理学、社会学和小学教育[5]。对比分析表明,尽管高等教育扩招使女大学生在选择学科专业方面的自主性不断拓展,不少女生在入学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女性领域”,但男尊女卑的教育总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男性在选择热门的绿牌专业方面具有更多的机会,女性则云集在大量冷门专业,甚至是黄牌专业抑或红牌专业(如英语),使她们进一步沦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
二、社会刻板印象的映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不公平的深层原因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女性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评价女性品质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的存在使人们在认知女性、形成有关女性社会印象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而这种认知偏差是固定化的,很难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样就产生了社会性别分层。社会性别分层往往阻碍人们看到女性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接受男女平等的观点,结果导致人们对女性的成见,抹杀女性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不公平的最深层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性别角色的偏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倾向于男性。
性别角色是决定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主要原因。社会刻板印象认为,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规定了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类似于脚本规定了演员的行为。在社会角色被规定的前提下,人必须按照社会赋予他的角色规则接受训练和教育,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制裁。在社会刻板印象的支配下,我国社会数千年来一直秉持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及“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从而将我国女子囿于狭小的家庭范围,女性沦为社会和男性的附庸,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皆扮演依附角色,不仅缺少平等的社会生活权利,更缺少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从古至今,我国社会都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价值标准,“贤妻良母”更是被确定为女性的“标准”角色,她们缺乏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识,很少有女性为高等教育权利而抗争。当代女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弱势地位,实际上就是她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附属角色的映射。中国女人从出生到步入大学殿堂,会扮演各种母性角色,如女儿、女孩、女学生、女同学、女朋友等角色,这些角色使她们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情境中以客体的行为方式存在,父母、老师、亲友更加期望男生成为“天之骄子”,光耀门楣,女性不仅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中被忽视,而且在高等教育中同样受到冷落,高等教育的大门更多地向男生开放。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意识的增强,女性逐渐摆脱传统角色的羁绊,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她们渴望通过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来建立“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主体形象,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但现实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依然渗透着浓厚的传统性别观念,以弘扬男性为主旋律,女性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明显受到种种不公正待遇,女生只有在高考中考出比男生高得多的分数,才有可能入读部属重点大学,才有机会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才可能被导师录取为硕士生或者博士生,这是对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抹杀,也是对现代女性奋发上进、敢为人先精神的忽视,不仅冲淡了高等教育性别公平的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高等教育性别公平的现状,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角色观念。
(二)性别文化的歧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让位于男性。
性别文化是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根本原因。社会刻板印象在分析人的文化观念时认为,男女两性具有截然不同的性别特征,并依据对世界的绝对二元划分图式将客观、理性、智慧赋予男性,将主观、情感、自然赋予女性[6]。社会刻板印象所持的二元背离的文化观诱导人们在高等教育领域对生物决定论的肯定,误将男女两性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归因于生理上的差别,肯定男性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生理优势,否定女性学术研究的潜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观也一直刻意凸现女性温柔、善良的性格特征,而将坚强和果敢融入男性的血液;将驯顺、依赖与女性划等号,而把独立、自信作为男性的特质;把女性与愚蠢、无知相匹配,认为机敏、睿智为男性所独有。当人们把男女的性别品质与高等教育的特征相联系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男性特征被强化,女性的优势则被遮蔽。在常人心目中,高等教育是探索高深学问的事业,是冷冰冰的、毫无主观情感的事业,从事这一事业的也主要是充满阳刚之气、睿智勇敢的男性,而女性的主流品质乃温柔、善良、无知,女性的才智天生就难以把握高深学问,因而那些热门的理工科专业、高层次的博士生群体中依稀可见女生的影子,女性似乎与这些高等教育活动格格不入。这种重男轻女的文化观在高等教育入学中的体现,正是对女性形象母性化、平庸化的简单处理,无形中强化了高等教育的男性意识,弱化了女性的主体价值,女性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人”消失了,她们以消隐的方式存在高等教育的边缘。也因此,无论是高校的本专科招生还是研究生招生,学校与导师的潜意识里总认为男生更能够在知识创新和学术发展中取得成功,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选择男生,由此导致男性获得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特别是高质量、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远远超过了女性。
(三)性别教育的缺位:高等教育机会青睐于男性。
性别教育是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重要原因。这里的“性别教育”主要是指保障女性平等权利、增强女性独立意识、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的教育,即女性教育。如果说“教育使人成为人”,那么女性教育使女生成为具有平等地位、平等价值、平等发展机会的人。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女性与男性共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与精神文化产品,女性为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女性教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女性从来都没有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女性基本的受教育权利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不可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在文凭社会里,高等教育学历对女性和男性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因而追求高质量、高层次的学历以改变身份、向上流动也是女青年的普遍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高等教育是人生地位变化的升降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男女平等地位的获得。女性入读的高校类型越好,接受的高等教育层次越高,选择的学科专业越热门,越容易在就业和人生发展中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所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逐名校梦、硕士梦乃至博士梦。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女性获得高质量、高层次的高等教育情况虽然有了较大的改观,女性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高,但事实上女性教育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保障女性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法规还不完善,女性公平地选择高校类型与学科专业的机制还不健全,女性与男性公平地竞争高学历的氛围还没形成,所以女性入读的高校类型相对较差,接受的高等教育层次相对较低,选择的学科专业相对较冷,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仍然处于不利境地,不得不接受“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不平等事实。
三、从贤妻良母到平等劳动者: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公平的实现路径
没有公平的高等教育是一种没有灵魂的高等教育,没有公平的高等教育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必将以公平为主旋律。在现代社会中,女性不再只是贤妻良母,而是平等的社会劳动者。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改革效果,就必须大量培养女性人才,就必须提高女性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强化女性作为平等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提高女性的社会形象,以端正社会性别意识,使高等教育发展真正符合男女平等的社会历史潮流。
(一)调节性别角色期待,增强高等教育公平意识。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顺从于刻板的社会角色会使人迷失自我。很多女生之所以难圆自已的教育梦,是因为她们在社会活动中,经常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扮演人们所期待的母性角色,而不是通过努力学习像男生一样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硕士梦乃至博士梦。做个孝顺的女儿,父母的期待;做个听话的女生,老师的期待;做个安分的女同学,同学的期待……当女生们在扮演符合他人期望的角色时,其本意是获得他人的承认,但实际上往往既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也得不到自己的承认。从保障女性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维护她们应有的平等地位和存在价值的角度出发,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赋予女生合理的角色期待。对家庭而言,要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给女生追逐高等教育梦的勇气;对学校而言,要秉持女生也是才、女生也能成才的信念,给女生提供实现高等教育梦的平台;对社会而言,要充分重视女人也是半边天的事实,给女生成就高等教育梦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二)建设先进性别文化,加快高等教育公平进程。
先进的性别文化以男女平等为核心内容,以满足男女两性生存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为实现性别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是新时期女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先进的性别文化建设,消除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对女性的毒害,保障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平等、争取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既是和谐社会的政治诉求和发展目标,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远大理想。先进性别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持续努力去推进,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更好地促进男女平等,加快高等教育公平进程。为此,政府要真正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进一步完善维护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在制定实施教育法规、教育政策中,充分体现男女平等的宪法精神和国策要求,体现社会性别意识。学校与社会要努力满足男女两性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完美性、高尚性、超越性的需要,尽量避免文化灌输和文化殖民,用高期望来促进人的发展、认知和学习另一种文化,并能在文化的交融中取长补短,从而形成“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7]。
(三)积极发展女性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公平水平。
法国著名作家西蒙•波伏瓦(SimonedeBeau-voir)有句名言:“妇女不是生成的,而是变成的”。在人类理想所追求的各种平等中,性别平等是最本质的平等,而教育是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西班牙高等教育家奥尔特加•加塞特(JoséOrtegayGasset)曾经认为,“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目的是让几乎所有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8]。倘若我们真正把女性看作与男性平等的“人”,我们就应该加强女性教育,让女性同样地享受到优质的、多样的、高层次的高等教育,进而实现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的流动,在根本意义上提升高等教育公平水平。在女性教育的具体思路上,一方面是大力培养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使广大女性充分认识自身的能力,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奋斗,为自己创造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另一方面是树立公平的竞争意识,使广大女性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等教育理念是对高等教育实践理性思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教育产业化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未来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产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高等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文本就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相关情况进行简要总结和分析,并就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更好的推动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期更好的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长效化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等教育产业;问题;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近些年来经济界和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教育产业化将教育与经济结合起来,符合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发展理念,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概述
1、教育产业化的含义
所谓教育产业化,主要指的是将教育当为一种特殊产业进行投入、研发和管理,按照经济市场基本规律推出产业产品,并获得对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拉动教育经济的不断增长,从而更加有效的促进和推动教育事业的长效、经济、可持续发展。
2、高等教育产业的特征
1)消费/投资双重性。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而言不仅是一种消费,其产业还直接受他们劳动力的影响产生增值效应,因而高等教育产业具有消费、投资双重属性。
2)选择性和非义务性。高等教育产业不仅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进行经济调控的有效措施,因此,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非义务性。
3)准公共产品性。高等教育服务产品既不是私人产品,也不是公共产品,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其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性。
4)社会服务性。高等教育产业的产品主要为高等教育服务,因而其产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性。
二、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1、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的“教育产业化”模式仍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在制度、方法、经验等方面均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在立法制度方面,缺乏一套专门、全面、系统的高阶法律法规,导致高等教育产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教育实体产权不明、产业管理混乱等问题,高等教育产业市场的行业规则不清晰,缺乏充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市场竞争混乱无序,从而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影响到高等人才的培养。
2、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和放开,高等教育院校不再仅仅局限于公办学校,各种民办教育院校也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由于我国目前教育体系和法律制度的限制,导致公办高校在法律上的地位远远高于民办高校,甚至有些民办高校的学历文凭不受法律认可。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在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也导致民办高校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容易在就业、应聘、工资以及职称测评等方面受到资格限制,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性。
3、容易导致教育不均现象加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产业化容易导致部分高收益人群享受更多的政府教育经费,而低收益人群则只能享受小部分甚至不能享受政府教育经费,从而使得教育不均现象加剧,也导致人们的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造成社会不平等、不公正问题增大,影响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化发展。
三、市场经济下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策略
1、积极完善和创新高等教育产业制度体系
国家要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现状,以市场经济为指导,积极优化和创新高等教育产业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市场主体化地位,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实现不同教育类型的公平性和公众性。同时,还要加强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和标准,提高高校收费标准的时效性、切实性和合理性,完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公平、公正、长效发展。
2、加强高等教育院校的产业管理
高等院校要帮助和引导全校师生积极树立高等教育服务意识和自主求学意识,让学生充分适应和接受高等教育产业所带来的市场化的教育服务模式。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办学制度改革,不断推进高校体制改革,重视和强化教师及各岗位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完善和优化职工考核评价机制,积极增强高校内部的教育水平。同时,还要积极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教育宣传,强化高校形象建设工作,提高和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使高校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公共性服务职能,促进高等教育产业的不断建设。
3、加强对高等教育产业的宏观管理
国家要重视和加强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高等教育产业的法律地位,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范畴中。同时,政府还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通过设立发展特区的方式,以点带面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积极整顿和完善高等教育产业服务市场,规范行业运行和竞争,提高市场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现代化、信息化、长效化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各地高等院校在经营办学过程中,必须要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积极开展和落实高等教育产业,转变思想观念、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体系,从而更好的提高教育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切实增强高校在资源、经济、实力等方面的综合积累,进而保障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着科学、现代、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高秀春,于琳琳,汪新瑞.高等教育产业创新与体制改革[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36-138.
[2]董登珍.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市场的特征和发展[J].交通高教研究,2002(01):1-3+35.
[3]陈晋玲.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VEC模型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320-324.
[4]丁苗苗.高等教育“产业化”反论与高等教育产业的重建[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03):18-20.
[5]张存凯,金秀华.对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10-11.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步。然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不断地暴露出来,因此,如何才能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来更好地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现阶段各大高校的管理人员所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1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的现状分析
高校教育体系构建的整体水平,不但可以对高校教育工作效果与投资活动的效益产生影响,另外也可以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工作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其往往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经济发展情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由于国家制度对教育管理体系进行的改革工作有所变动,导致它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进展。但是,因为受到不同条件的限制,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
1.1缺乏清晰的管理权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使得各大高校的管辖领域也得到了一些拓展,但是,高校在自身作用的充分发挥方面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国内各个部门本身具有一定的惯性特点,导致高校在进行各项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太多地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帮助,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1.2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目前,在国际教育新形势的影响之下,有关单位已经相继颁布了用于教育管理体制调整的各项方针政策,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对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因为不同的条件的影响,这些制度与体系中仍旧存在各类不足之处,在一定的条件范围内会对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可操作性产生影响,造成其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利用率非常低。我国的规章政策虽然对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规定,但是由于对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进行的描述不多,使得不少院校在具体的问题处理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有效的参考标准,从而进一步使得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水平得不到全面的提高。
1.3缺乏先进的改革理念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理念的限制与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步伐进展得十分缓慢,最终影响了工作整体效果的不断提高。在过去,高校所进行的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都会过度地受制于一些政府单位的限制与影响,而且因为一些高校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划体系,所以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各类问题。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如果高校不集中精力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积极主动性,不及时更新落后的教育改革理念,就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创新与改革效果。
2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
我们所提到的管理体系一般情况下是指由一定的机构部门,来对其所要实施的行动和政策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规范化处理。国内各大院校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不但可以带动学校与社会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内部管理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下面,我们就分别从宏观与高校内部这两个角度,来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的趋势进行分析。
2.1从宏观角度来看
国内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常指的是,从一定的规范标准出发,来对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管理范围等细节性的东西进行全面的调控。进行管理体系的创新与调整,推动各个高校的管理体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所需,同时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而且还能保障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不断地加强联系,同时确保它可以不断协调化、规模化,确保三者之间各项功能的完善,保证国内高等院校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2从高校内部来看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国内各大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体系调整的时候,其所参考的主要创新依据内容是,全面构建起一个可以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相适用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所以,各大院校要想真正构建起高校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就要求其必须全面提升学校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建立起完善的管理部门,明确内部的管理责任制度,促使高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还要确保后勤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成为了我国各大高校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与有力保障,因此,各大高校必须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来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3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的策略分析
3.1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
一直以来,因为国内相关单位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干涉太多,太频繁,导致管理活动的实际效果不佳,而且因为相关部门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活动的具体规范标准太过详细,从而影响了其积极有效的发展,最终使得国内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调整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说,如果想全面而又细致地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活动,就应该及时调整改革方式,有利于控制国家政府机构的管理方法,来保证它可以更加灵活地寻找有关的规划调整策略与制度。国内的有关机构也要进一步为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与服务,确保地方的建设工作能够与学校的管理活动相联系,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并进一步为其营造出更加优质的创新环境,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来促使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能够向着自主性的方向发展进步。
3.2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理念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步伐的影响,导致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给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与更高的标准要求。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内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确保其形成更加有利的社会竞争形势,就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理念意识,构建起一个更加合理的管理体系,形成一套管理理念[8]。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在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此外,我国各大高校在进行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改革创新时,必须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探究,全面地传承和发展传统的优秀文化,来确保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能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开展进行。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各大高校要建立起一个符合其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目标,并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来进一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3.3努力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活动中,不断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与革新是改革活动中的关键性内容。一方面,各大院校必须将其内部各个管理岗位上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确保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与合理性,并确保各个层次之间有着明确的联系,但是又能各司其职,互相扶持互相监督。同时,要求其必须建立其明确的工作目标,来进一步完善其内部管理系统中的考核制度,确保各个层次能够做到权责分明、目标清晰。另一方面,在各个院校内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及其发展的具体内容,并能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状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效果。为了促使其所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还要求其必须全面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充分地认识到教师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来确保教师能够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促使整个高校中的教学资源能够实现全面的优化配置,来进一步为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4结语
总而言之,国内各大院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同时也可以不断地提高其内部管理质量与整体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仍然缺少明确的管理制度体系,而且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各大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时,要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并进一步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理念,来不断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创新活动的整体力度,进一步确保该项活动的开展可以与时代发展节奏相适应,符合国际教育形势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工作,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主要思想就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而生成的意义。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规律,还可以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更好地发展下去。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建构主义理论对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被人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一场教学革命”。虽然建构主义是在认识发生论、智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但从作用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是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于一体的教学理论。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得到了大部分教育者的支持,其非常重视在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对其事物自身的见解。因此,建构主义是把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基本教学任务,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建构主义的分类
1.激进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主要有两条原则:其一,知识不是一时积聚而来的,是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积聚而来的。其二,知识的功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提高自身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皮亚杰认为知识是在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得来的,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众所周知,知识不仅可以用于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还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2.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维果茨基的教学理论为基础,该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知识是在人类社会的范畴里慢慢积聚而来的。该理论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还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主要表现。
3.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是:知识是由个体建构得来的,靠的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其实就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到另一个知识点,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与教师
部分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见解,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有部分教学者认为,这一解释太过笼统,没有更好地解释出何为知识。通过教学者的努力终于发现较为合理的解释: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学生通过自身环境中所得到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吸取的。从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看出,学生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来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身见解,可以对教师和环境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反应,从而把吸收到的知识进行重组,生成新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在刺激和反应间形成联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发现不同的知识点,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逐渐形成一种主动求知、主动求问、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2.课程是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学习者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接受者,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由于学校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进学校之前,学生已经从家庭和社会环境吸收了部分知识,而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清楚,学生不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其自身的不断探索从原有的知识中发展出新的知识点。比如说:在推导sin(A+B)=sinAcosB+cosAsinB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原有的知识继而推导出(a+b)/2与(a-b)/2。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不只是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体系,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是通过何种方式来获取知识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应该是关注学生获取结果的过程,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探索找到新的知识点。学生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结构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知识是日积月累的,不是一时之间就可以积聚而来的,当代心理学家古宁汉提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不是把外界的知识硬搬到记忆中,而是通过对原有知识的不断探索,以得到更多的知识理论。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建构主义教育者建议改革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把理论知识逐渐转换成更多的实践活动,要尽量体现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全面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促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和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看法都大一样,对待解决问题也有自身独特的解决方法。因此,相关人员特别强调学习活动不单单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他人的互动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交流,才能促使教师与学生发觉自身不足之处,并不断改正自身缺点,以此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习者和教师共同进步。建构主义者认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并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身份应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上,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不能把自我观点和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比如,在分析课文时,教师问:同学们,冬天和春天的树有什么不同呢?甲同学回答:冬天的树叶子全掉光了,春天来了叶子又长出来了。教师忙点头道:该同学观察非常仔细。教师点了点乙同学,该同学说:四川冬天的树不掉树叶,反倒是夏天的树掉树叶。教师说:这是你的个人看法我不同意。上述教师的做法并不可取,教师必须要知道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应该在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及时给予有效指导,给学生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要让同学独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4.学生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中心
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是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可以进行自我发展和进步的个体,若教师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是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型人才的。因此,建构主义者建议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视学生为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中心,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学习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高等教学改革的启示
1.教师必须要转换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国外的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国内教师的支持与应用。部分中小学教师正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比如“满堂灌”“只注重学生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学生前进的脚步。要想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学校就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构建出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秀学生。
2.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
课程内容的编制不仅仅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效果,还会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学改革的脚步,相关人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所联系,同时还应该满足学生的各个需求,全方面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出新的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相关人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要为学生编写适合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当然,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得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以此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摒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树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建构主义理论更好地应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并不断汲取国内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进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全面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方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医学生(本科)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6.
[2]李改玲.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3]杨丽.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批判及另一种发展的可能[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孙丽媛.建构主义教学论与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6]宋静.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乏力”现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一、艺术类高等教育改革与提升思路与对策
1.结合办学历史、追溯专业本质
我国艺术类专业的办学大都历史较为久远,改革开放之后得到迅猛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更为迅速,某些高校的教育实际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跟世界的距离越拉越远。各艺术类高校在长久的教学实际中均有对专业的侧重以及教学方法、投资方面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新的教育模式探索时应当首先分析各个艺术类专业的差别,结合各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当今市场经济的需求,独立地去进行教育模式发展方向探索。例如,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因此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将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进行整合,重点要加强两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交流,寻找共同点和差异点,探究其本质的联系,将两个专业优势互补,消除各自发展的盲目状态,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提升。
2.以人为本,改革旧有教育理念
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品德的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通病,这个现象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更加明显。因此艺术类高校在教育改革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要实事求是,不能够背离艺术精神的本质,更应当强调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尤其是注重呵护学生在追求艺术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身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够仅仅因为学生富有个性而对他们存在抵触心理,我们更应当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个性优势。教师在日常管理中不可采用打压政策,而应当鼓励学生探索自身所从事的专业本质,鼓励其加强艺术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充分运用奖励政策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总之,艺术没有界限,艺术的本质是热爱生活,新的教学理念也应当以人为本,充分结合艺术的本质来培养学生,使得学生在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自信心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3.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
旧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往往侧重于对艺术类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如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其实如果想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艺术类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必不可少。在教学实际中,应当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透过马克思主义来感悟生活、看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应当抓好人文素质教育,即相对于专业技术而言的一种人文科学教育活动,例如语文、英语、历史等等相关知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全面的认识世界、感悟世界,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影响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结合相关人文知识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处世哲学、以及思维方式等等,最终达到受教者不仅仅为了生存学习艺术,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艺术的目的。
4.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
艺术重在感性的认知,认知水平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息息相关,从艺术的本质来说,思想德行是塑造艺术家灵魂的基石,因此良好的品德行操是艺术展业学生的必需品,所以学校更应当更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铸建德、行艺术的双丰碑。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应当重视艺术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义务劳动、进行爱心捐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其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心。
二、结语
当代教育使教育不断走向国际化、科学化。艺术类高校教育改革也应当不断贴近世界发展形式、符合学生的个性实际。学校应当反思自身发展情况,革除旧有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长、越走越宽。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世界科技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高等教育国际化正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高等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
在经历了“”十年后,从1977年到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个念头,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和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最初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如今的普及,我国成为世界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最多的国家。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教育事业在30年中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成就,其所培育出的无数人才,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而其中最主要,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极其巨大,而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则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情况,造成严重的人才过剩。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其始终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十分重视,其理论学习的成果也通过考试成绩或者论文的形式来进行评价和表现,属于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方式。这与社会要求的技术型人才存在严重的不符,也是导致以上怪现象的根本原因,按照市场规律而言,就是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需要对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高等教育的招生机制和培养机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缺陷,对所有高等院校进行改造,使所有大学都成为研究型大学,很明显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无法进行统一的安排和干预,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高校管理人员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引进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对自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要树立创新观念,确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高等教育中,管理人员和教育人员必须坚持创新理念,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确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质量衡量标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知识和信息成为左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促使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观念及认识发生了改变。新时代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必须拥有广博的基础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具备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敬业精神。在这样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确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考核和选拔制度。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对于免试入学的学生的招收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考试分数仍然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可以逐渐进行改变,可以首先改变以总分作为录取标准的做法,将平时成绩或单科成绩也计入统计范围,提高对单一专业专精学生的录取率;同时,从长远看,要改变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一票否决制,建立以考察学生的学习经历和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学术和实践潜能为主的选拔机制,在学生中挑选理解能力强、潜力巨大的可塑之才进行定向培训。最后,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细心选择,通过重新整合和改革,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使得课程的设置具有专业性、全面性和连贯性,可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尽量减少知识结构的断层,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自主设计符合自身知识结构和特点的学习方式和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解决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相矛盾的问题,可以说对于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缺陷在于高校毕业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也是导致人才严重过剩而企业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一问题,高校管理人员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起来,对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利支持。高等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随时对市场需求进行了解和关注,以应对市场对于人才种类的需求,从而保证高等教育可以真正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与相关理论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大类,教育技术就是应用高科技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人类学习问题的过程,教育技术依靠开发、利用所有学习资源来达到教育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目的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系统科学是指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论,它们从总体上深刻地揭示了事物运动的特性和规律。系统论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结构层次性、相关性、动态平衡性和综合与分析统一的特点,对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应用有着方法性的指导作用;信息是指人们在适应外部环境时与外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容的总称。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信息论的催化剂;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
教学理论是研究如何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各中要素,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产生的心理学基础是认识主义心理学内部的反思,提出了“意义建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利用感觉吸收并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是学习者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视听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作用概括为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层,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具体,易于理解的经验,使各种视听教育媒体在学习中起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要性与作用
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目前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是形势需要,通过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的推动培养出更多高、精、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要想不断地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学生学习的情况为评价标准的方式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学习者可以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手段随时随地地学习知识,与同行业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近年来光缆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整个地球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全球化的大学,探索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先进的教学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信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感官的刺激,加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应用的方法及对策
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并与软件开发技术相结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包含大量多媒体信息、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系统。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是使教学内容与形式变的多样化,信息量大、速度快、课堂效率提高,有利于实现个别化教育,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
网上多媒体教材。它具有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学习自主化、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等特点,网络教育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应用重要的方面。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的现代化表现,远程教育是一种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进行教育的形式。计算机辅助测试,它有许多优点: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保存系统,为计算机系统能支持在线测试,通过计算机辅助测试可以更快速地给出标准答案,日常的计算机测试练习可以有效地避免考试的紧张感。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信息就是当今世界最宝贵的财富,主要包括文字、声像、电子信息、数据库等,高校需要利用这些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互动的空间,加速学生知识化的进程。
当然,这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在应用观念上存在差距,资金不足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观念、能力方面存在差距,详细的说,就是缺乏计算机应用能力、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应用能力、缺乏课件开发的能力造成低水平上的大量重复。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原则必须遵循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加强教学互动与交流,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转变教师传统观念,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担负起引导监督学生的责任,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被应用于辅助教师的教,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的改革,努力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突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课堂的优势,大力倡导多媒体课件开雀使用和网络应用。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