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应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充分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应创新手段与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1. 政治意识形态的挑战
互联网全球化时代,以新媒体为载体带来各种意识形态思潮的传播,特别是通过镶嵌在一些娱乐游戏产品中,隐含在手机电子阅览、民生热点评论、政论时事导读里面的所谓正义、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必然给大学生带来思想认识冲击和判断选择的混乱;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开自由表达政治见解的社会化的广播论坛,而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浮躁心态,形成“游戏人生”的网络态度、“戏谑、调侃、娱乐、抹黑”的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群体无可避免地影响和渗透。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站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的战略高度,与时俱进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办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既面临机遇,又存在挑战。代永建认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和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大学生通过QQ、BBS、博客、手机短信等载体进行人际交流更平等、轻松、自由、保护个人隐私和休闲娱乐需求的满足,同时,新媒体也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成长的需求。徐海鑫认为,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会缺少理性辨别能力,带来思想和价值观的迷茫、人格的异化和道德的滑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面临挑战等问题。
1. 利用新媒体“随拍随传、转播点评”功能,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随着百度贴吧、人人网、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青年新媒体群的日益壮大,打造资源共享、服务至上的新媒体阵地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建立微观点、微话题、微就业、微招领等板块,在学生中发起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开设身边的雷锋、校园美景、感动人物等微原创版块,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具有魅力。此外,可以发挥微信的“语音对讲”功能,在各班团组织建立微信群,学生工作者将通知等内容直接“说”给每一位学生,只要学生随身携带手机,就可以及时“听”到信息。这种方式既快捷、高效,又增强了互动性,效果也明显强于传统方式。
2.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好抓手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抓手。这就需要从大学生最常用的通讯交流工具入手,通过QQ、飞信、微信、微博、博客等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通讯交流工具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打造学生班级QQ群。大学生是QQ的主要用户,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QQ号。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要积极利用QQ这一通讯工具,建立班级QQ群,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平常的交流聊天中,这不但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能够通过交流思想、谈心聊天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其次,打造学生班级飞信短信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飞信短信这一信息传播工具,将飞信短信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情感纽带,及时了解和洞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向。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教育者要及时通过飞信短信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真相,做好积极的应对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也可以通过飞信短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通讯交流工具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激发队伍工作动力,增强话语数量
一批数量可观、政治可靠、掌握过硬新媒体技术、熟悉学生思想特征和行为习惯的教师队伍是开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但是,这样得力的工作团队并不能自发产生,有赖于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从事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该摸索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通过认定工作业绩、评优评奖、宣传报道先进典型事迹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引导教师主动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 从教育者的视角,加快培养有新媒体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主要包括高校思政队伍的构建、素质的提升、教育方法的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政工作者必须掌握新媒体的传播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现代传播学的理论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提高正确辨别信息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高校应加强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培训,并开展丰富多彩、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各项活动,邀请相应的媒体机构与高校思政工作者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如重庆市教育工委开设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讲座,对高校部分思政工作者就网络背景下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系统培训。
5.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型教学理念的消解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快捷的获取信息,轻松地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全面、更丰富、更有趣的知识,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找到答案,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依赖程度大大下降,比起传统的“接受式教育”,大学生更倾向于“自我教育”。而且新媒体环境的无中心、无权威和自由平等等特性也促进了大学生自觉意识和自主意识的觉醒,不愿一味顺从和接受思政课教师的观念,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造成了传统的教育权威被消解,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自我挺立”的新媒体时代的逐渐失落,在削弱了思政课教师信息和理论权威角色的同时,也消解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型的教学理念。
6. 整合智力资源,丰富话语内涵
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海量信息和智力资源,充分整合、合理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智力资源是“全员育人”目标在虚拟空间实现的有益尝试。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跟踪观察、分类整理、重点推荐、即时转播等方式将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智慧“草根”的理性思想、精彩观点、积极态度传递给学生群体。得益于这些智力资源,一方面,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和形式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其自身拥有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内心,取得实效。
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应该从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好抓手等方面着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规律是研究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现阶 段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学生既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教育对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有效的进行,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角度,对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相关研究,对其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见解。
我国高等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高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但是现阶段,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收到的教学效果难以平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获得信息、知识的渠道更加的宽泛,尤其是随着3G、4G技术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的扩大,一些以电子通讯设备为媒介的移动终端已经渐渐超过了以PC为终端的网络,移动终端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们上网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呈现出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之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为了能够更好应对这种形势,更好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研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无线通讯行业的鼻祖Alston & Maqitalu(奥斯顿?马齐塔卢)曾经说过以PC端为主的网络时代只是一个过渡期,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无线通讯技术才是占据未来市场的主流互联网技术。现阶段,随着4G时代的来临,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每年都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无限魅力。据不完全统计,在手机用户中,3G和4G用户2014年1月至5月间增加6990万户,总数达到4.72亿户,渗透率达到37.5%,进入高速发展期。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其中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上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甚至包括车载电脑。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指手机或者具有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简单来说,移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相互覆盖。它既具有传统互联网即时性、交互性、延展性等特征,又具备便携性、随时随地收发、浏览信息等优势。现阶段,在一些新兴媒体的帮助下,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迅猛发展,人们都在利用着移动媒体技术进行交流与沟通,随着这些新习惯建立、4G时代的来临,相关行业专家预测,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势力。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1995诞生了第一代移动通讯设备,当时手机只能进行简单的通话功能,没有数字通讯功能,只能被称为1G。1996年,中国电信首次开放了移动数据流量业务,也就是后来的2G网络。九十年代的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落后,手机通讯行业的服务技术水平低,服务内容也是单一的。1999年WAP制式网络首次以杭州为试验基地开通运营,移动数字通讯行业从此进入WAP时代。2000年,中国移动首推移动梦网的概念。2009年初,国务院批准发放3G牌照,为移动通讯网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颁发三张TD-LTE制式的4G牌照,这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正式步入上网速度更快、业务应用更多、流量价格更低的4G新时代,移动通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移动互联网也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作为伴随着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90”后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在大学校园、教室、宿舍随处可见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网上冲浪的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在高校学生中被广泛使用,对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一)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使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想要知道的信息,这使得高校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形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是一味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只是扮演听众角色,根本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龄层次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日常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因素,致使他们无法像年轻学生一样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处于信息时代发展的劣势地位。如果教师没有及时了解时事新闻,紧跟时代脚步对所教授知识进行融合发挥,就会使学生怀疑教师的能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校思政课堂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学生手机上网成热潮,教师一个人唱着独角戏的现象。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项关于“90后”大学生上网状况的研究指出,当前用手机上网的大学生比例相当大,高达84.6%。“90后”大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为3.18小时,23%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5.5小时,43%为3~5小时,24%为1~2小时,只有10%低于1小时。此外,89.5%的“90后”大学生以QQ和短信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其中77%全天24小时保持手机QQ在线,67.5%认为网络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乐趣,61%因为互联网而减少其他课外活动,42.2%认为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6.7%表示课余时间大多在网上度过,只有6.2%认为网络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这些数据表明,网络尤其是手机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第一,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
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使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一旦离开了手机就会觉得全身不自在,无法专心致志的学习。大学生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会拿出手机,即使是课堂时间也随意地拿出手机,这样的习惯会使得大学生变得随意懒散,漠视规则、纪律的约束,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不愿意动脑、动手去解决,而是一味依靠网络,在网络上下载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料,这最终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世界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体味学习的快乐,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等,但是移动互联网也存在很多低俗信息,这些信息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影响使用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人们。此外,移动互联网的存在使大学生无时无刻感受到发展变化的世界,会使大学生觉得,对于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似乎只有不断进入网页、刷新、查看,才能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这使得大学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跟精力。大学生长时间海量的不断接收新信息,使得他们对现实世界周遭发生的事情反应迟钝。这些情况使得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缺乏科学合理理解,对事物的看法一旦产生错误,很容易形成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诞生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虚拟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不必忌讳什么,可以随心所欲发表自己的言论,进行情绪的宣泄,释放生活、学习的压力,这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但这也促使越来越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的世界。大学生对网络世界的沉迷,使他们对现实世界越来越冷漠,导致大学生日常缺乏人际交流沟通机会,严重减低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久而久之会使大学生养成封闭的性格。
网络虚拟世界的不稳定性和网络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会使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信心不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并且,大学生长期进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转换,比较严重的情况是个别大学生的精神出现分裂,形成不一样的人格。此外,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控性,不能控制上网时间的长短,长此以往,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移动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必再限制于特定的地点和时间,使大学生在只要能接受手机讯号地方都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教学,可以使教学成本大大降低,方便快捷。移动互联网虚拟性的特点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的尴尬,大学生可以用别的名字,讲出对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意见,这种方式就避免了大学生因为自身身份的顾忌,而对一些教学方面意见有所保留的情况发生。移动互联网技术开放性等特点也促使学校、家长的沟通更加的便捷。总之,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挑战。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我们应该积极的顺应这种趋势,顺应时代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想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除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改革之外,还必须要探索利用好移动在线教育,为此要不断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在网络技术运用及学习上多下功夫,使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一)积极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学改革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把大学生从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就必须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课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在辩论中学习。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紧贴大学生生活实际,就社会热点问题和各种社会现象,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讨论、辨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此外,要想完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还必须要注重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大学生网络习惯入手,使他们养成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的习惯,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在正确时间地点使用手机,使移动互联网真正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开放思想,以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更加注重对不同的思想之间进行有效地互动。这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其根本内涵。
另外,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各种资本主义思想进行关注,研究其跟马列主义的根本不同点,认清其危害,善于利用课堂环境,引导学生更好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门学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准则规范自身。
(二)充分利用移动在线学习将思想政治课堂扩大到无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个人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必将获得长足发展,而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客户端的普及,让在线教育逐渐从PC端跨入到移动端则成为在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线教育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近两年在线教育最火的一个词是MOOC(慕课),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12年,哈佛、斯坦福等美国顶尖大学投入数百万美元陆续设立了网络学习的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
与此同时,Udacity、Coursera、edX等多家专门提供MOOC平台的供应商兴起,这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也引起了世界很多国家及地区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因此,2012年被有关学者称作“MOOC元年”。2013年,北大、清华、复旦等中国的一流大学陆续加盟了Coursera、edX课程提供商,2013年又被称作“中国的MOOC元年”。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发布了中国大陆第一个由高校主导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此外,还有网易云课堂、过来人公开课、好大学在线,2014年5月爱课程与网易联袂打造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这些网络在线学习的平台定能更好的满足广大国内学习者们的需求。
不同于网络公开课和精品课程,MOOC有一套集“选课听课――互动讨论――课后作业――评价考核――结业”于一体的全套完整过程,免费的MOOC课程使更多的学生汲取到了更多更前沿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在比较中学习到了不同学校对同一门课程的不同解读。如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中清华大学公开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网易云课堂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公开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北京大学公开课《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好大学在线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公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都可使广大学生在本学校教师教授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吸取其他学校教师讲授的精华。
为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丰富课程资源,笔者学校山东管理学院引进了“尔雅通识课”,作为我校全校任选课程,并于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初步实施。尔雅是以MOOC为基础的定向课程体系学习的平台,尔雅通识课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为突破点,与国内外百余所名校合作,涵盖6910名知名教师,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修习学分的形式来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实现了MOOC与高校学分制学习的融合,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的新形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启了我校思想政治课在线学习的先河,《形势与政策》系列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以来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与群众路线教育、三中全会精神解读等当今形势政策的动态变化。本课程需要学生在线学习41集视频(20分钟/集),根据要求按时在线完成课后作业和考试,最终得到教务处确认的综合成绩达到60分以上者,可以认定相应学分。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的诞生,有利于克服思政课堂学生人数太多、缺乏互动等缺点,学生随时可以通过论坛、在线即时通讯等工具与教师进行沟通,并获得在线帮助。同时,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学生可根据具体课程安排,参加见面课程答疑或小组讨论等,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及效果。
除了MOOC外,还有微课在线教育形式。所谓微课,是一种以5~10分钟甚至更短时长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课网通过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为所有希望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新体验。
为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并于2014年3月启动了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4年4月至7月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和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举办了山东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微课教学比赛,这些比赛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投身在线教育的热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无论是MOOC,还是微课,均利用网络,将有限的课堂扩大到了无限,为实现“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现阶段,虽然PC是互联网在线学习的最主要工具,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在线教育也逐渐平移到了手机移动端。例如,过来人公开课为全力布局移动互联网,陆续推出了iPad版、iPhone版、Android版客户端,覆盖全球10亿移动互联网人群。移动端学习方式已经开始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学习方式,特别在学生群体中。
《2013-2014中国在线教育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在学生群体中,使用手机获取知识的比例甚至超过了PC,二者分别为90.5%和71.5%。很多大学生手机用户都下载了大量的教育类APP,如掌上新东方、英语流利说、超级课程表等。诸如此类的教育类APP便携、灵活、互动性强、有很强的趣味性,这些优势使得教育类App更好地实现了“寓教于乐”,深受“90后”大学生的欢迎。由此可见,移动应用开发是在线教育的必然趋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式学习也将大有用武之地。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积极地去接受学习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积极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实现自我学习,优化自己的讲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是提高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此外,加强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
(四)建立校内网等自身移动媒体终端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为了能够更好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建立属于学校自己的校园网络,积极创建校园网络文化基地。充分利用能够为大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视频技术、游戏技术等形式,以符合大学生网络浏览习惯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在吸收网络文化的同时,剔除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学校还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公众微信号等,让学生们进行关注,形成一个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加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监控
面对移动互联网良莠不齐的信息,加强对网络站点信息监管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就移动互联网监控的技术来谈,监控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完善、加强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刻不容缓。为了帮助学生科学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在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设置安全提示,通过这些安全提示,警示学生屏蔽不良信息。学校应该对校园微博,还有学校的贴吧等进行技术程序研发,借助高新技术智慧,分析学生日常在学校的动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动化能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引导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中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吸取,远离那些消极低俗网络信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使大学生能够规范、自律的使用移动互联网。移动在线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移动在线学习的平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使移动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信息表现出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等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特性。信息交流发生的各种变化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亟待我们做出应对。为此,积极思索新媒体下思想教育的新对策,从理念、制度、技术及内容等方面改进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工作模式,才能适应新媒体变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新媒体的时效性、广泛性、多样性等特点,对信息的传播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媒体大环境下,高校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也发生着改变,通过分析探索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成长轨迹产生的影响,并对新媒体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探索,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对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67年“新媒体”一词首次出现后,频繁的被用于学术界及大众社会。但是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中国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对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是在继报刊、广播、电视以及杂志这四大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被称为“第五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1.交互性与即时性
新媒体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新兴媒介为依托。不同于传统媒介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向,新媒体信息发布与接收界限不再那么明显,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反馈信息,信息传递是双向或多向的。诸如微博、qq、facebook等,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任何人进行双向交流,具有很好的交互性。由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被接收、反馈,而不像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存在严重延时。现今,越来越多的人、机构通过新媒介分享生活、心情、工作及其他信息,即使不在同一城市、不通过电话也能即时了解到最新信息、资讯,信息传播即时性大大增强。
2.海量性与丰富性
新媒体的产生,打破了以往信息来源渠道单一的格局,信息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形态等特征。新媒体就像信息的海洋,作为一种目前最常用、覆盖面最广的新的交流载体,融合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个多种形式媒介,形成了融合多种感知功能的文化载体,而各种载体都承载了大量信息。新媒体涵盖的信息来源于各种不同方面,而各种不同类别的信息造就了信息的丰富性。诸如数字报纸、网站等媒体作为官方媒体,迅速地传递官方信息;社区平台、facebook等作为工作、生活分享交流平台展现出人们生活点滴;qq、微信等新媒介,被作为实时通信工具使用。这些无疑增加了信息的来源,促进了信息的丰富性,使得信息呈现出丰富活泼多彩的形势,信息的海量性与丰富性的特征也使得新媒体迅速被普及。
3.个性化与社群化
在信息骤增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多元化。新媒体充满了各种不同元素、不同导向的信息,人们思想情感等也多元化、个性化。新媒体时代已经不像旧媒体时代,所有人接受的都是相同的信息,有着明确的思想导向和固定的思维模式,人们的表现越来越个性化,有了自己的特有思维模式,信仰也趋于个性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由原来被动获得信息转变为主动搜取,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查找、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人们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形成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小群体,与特定人群进行交流互动。目前各种群、贴吧、论坛的诞生也证实了新媒体下社群化的发展。
1.拓展教育新平台
新媒体传播途径的多样性给高校思想教育注入了源头活水。在传统媒体情况下,思想教育工作平台较为单一,只能通过刊物、广播等传统平台以正面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现在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对新媒体性能的充分发挥,拓展教育平台。利用新媒体融合文字、声音、视频等各种特质,透过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传播平台以更加新颖,更加生动,更易接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更大地拓展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
2.开启教育新模式
相较于旧媒体以“天”计的传播速度而言,新媒体以“秒”计的传播速度直接秒杀旧媒体。在现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新媒体以他实时性的传播速度迅速攻占媒体的大壁江山,特别是在以关注信息的新鲜度的高校学生群体中,新媒体呈垄断之势。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94.6%的高校学生拥有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这些电子设备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根据这一情况,现在各高校纷纷通过微信、手机报、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实时向学生宣传学校、学院的最新动态,发布的具有正面引导作用的事迹以及最新的招聘信息等,这些都无疑开启了教育新模式。
3.增强师生平等性
新媒体图文并茂、声情融汇,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人们能够实时的互换信息,即时的交流沟通,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交流也具有更好的互动性。通过新媒体营造的愉悦、轻松的互动环境,学生在新媒体中的角色加重,这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参与度,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增强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互动性。通过新媒体的互动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授课、讲座;互动手段也不仅仅局限于面谈、电话;互动场所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寝室。师生的互动完全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进行交流,增强教育感染力。同时,由于固定时间以及束缚空间的格局被改变,学习不再是一尘不变的“填鸭式”,或者是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有了更为频繁而平等地互动。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可以与教育者一起,寻找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在携手和交流中获得共同的进步和提升。
四、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虚拟交流,现实与虚拟的平衡
新媒体交流都是在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实现的,在信息自由化的网络海洋中,学生几乎可以任意表达其想表达的。正因为网络的自由性,人与人的交流不受性别、年龄、地域等的限制,也不用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可以在新媒体下宣泄自我情绪、表达任意思想、畅游于虚拟的世界中。但是也是由于学生长期在虚拟世界中与人交流,而减少了现实生活中与人的相处。生活在虚拟世界时间太长,学生会很容易变得不知如何在现实中与周围人相处,会面临人际关系冷漠,现实交流受挫的现象。在聚会场合,一群人埋头发微信、微博的场景充斥在各个地方。如何平衡虚拟交流与现实沟通的平衡问题,如何在利用新媒体便利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的同时,又能将人情味等现实因素充分调动利用起来,是值得思想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2.海量信息,信息选择辨识困难
在信息承载量如此之大的新媒体下,如何去伪存真,避免负面信息以及负面思想所带来的不良导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一直处在校园这片净土之中,一直处在老师家长的保护之中,思想单纯,在面对复杂海量的信息,同时新媒体下网络媒体平台上交流互动愈发强烈频繁的情况下,在有的时候,学生会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选择某些信息,可能出现消极思想、负面情绪等不良现象。把握对信息的审核,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做出正确明智有利的导向工作,是思想教育者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3.多元价值,主流思想面临挑战
新媒体在逐渐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无形之间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导致了多种价值体系的出现,人们在思考何去何从、最终目标等重要问题的时候,也不再拘于一格,多元化的价值体系,让主流思想受到了挑战,不再具有统一完备的导向作用,学生有了更多样的价值体系,有了更个性化信仰和思维模式。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冲击着原有的传统价值体系,有的在优化丰富着原有价值体系,使得整个大集体呈上升进步趋势,但也有一些价值体系,与原有价值体系相悖,挑战破坏腐蚀着主流思想。如何在多元价值面前进行正确的选择,真正建立起既能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反应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流价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非常现实又非常紧迫的问题。
1.更新理念,新旧媒体相融合
主流思想的引导,正确思维的建立,良好氛围的营造,需要新旧媒体的相互配合。首先,不应把新媒体视为洪水猛兽,相反,我们应该去利用它的优点,用于我们的思想教育中,在新媒体的先进性、多元性、技术性等特点下,推动思想教育工作的进步。以此为平台,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达到在新媒体下,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向正确,同时又能体现民主和谐的良好局面。
2.健全制度,打造专业化队伍
在信息获取渠道丰富化,信息真假混杂的情况下,增强相关监管力度,保证传达信息的即时性、导向性等,尽力创造相对纯净安全的信息环境。这就需要一支专业化队伍,不仅具备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辨识度、还需要熟悉新媒体特征、新媒体技术,从专业的角度打造与思想教育相符合的教育平台、信息传播平台,并从专业的视角来审视各种信息,应对不良信息,做出正确引导。总之,通过增加专业化队伍的打造,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为思想教育工作保驾护航。
3.保障技术,提升教育的效率
新媒体以快捷而优势显著,但是同时,科技日新月异,技术的更迭也是愈发迅速。要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升信息的及时性,这不仅包括信息传达的及时性,也要保证沟通交流的及时性,同时,更要保证出现信息失误甚至错误时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不断开发合适的交流平台,从技术层面上增强信息及时性,提升工作效率。
4.创新内容,增加信息引导力
在信息量巨大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混杂,而各种形式的信息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审美疲劳以及接收抵触情绪。如何在信息的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接收能力以及接收信息的主动性,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思考并且深究的问题。因此,要增加信息针对性,对不同性格不同层面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同时,要增加信息的渗透力,扩大有力信息以及正确导向的引导力,保障正能量的传播;最后,要确保信息的合理性,避免荒谬缺乏逻辑的信息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新媒体整个环境的相对纯净性。
新媒体的出现及普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新媒体影响着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新媒体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高校学生则是新媒体的最大的使用群体和受益群体,是受新媒体影响最深的一个群体。这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如何更好利用新媒体,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新空间、新思路、新途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贫困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现实中,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经济扶贫与精神扶贫的割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缺乏综合运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贫困生群体是高校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群体,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往往呈现自强自立与被动依赖两级分化、自尊与自卑并存、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思想偏激与逆反心理相互交织等特点,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对贫困生群体的重视度不够、重物质轻精神、方法单一等问题,最后结合贫困生特点,提出了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还要加强三观教育,突出感恩教育,创新工作方法等对策。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所谓的贫困生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带来的负担学费困难的群体。课题组在调研的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八所高校发现,多数贫困生对于经济生活的压力能够积极正确的面对,做到自强自立。但是,也有部分贫困生面临经济生活压力,精神负担沉重,心理脆弱,多负性情绪体验,从而引发了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业、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发展。因此,把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摸清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从而找到解决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对促进当前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1 自强自立与被动依赖两级分化明显
在调研的河北省八所高校当中,多数贫困生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农村或山区,一部分是来自城镇中父母下岗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的家庭,还有一小部分是身体有残疾或是来自单亲经济收入不高的家庭。但是由于贫困生个体之间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生活阅历以及个性特征等差异,导致在面临经济压力时,呈现两级分布趋势,一部分贫困生为改善经济状况,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争取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他们往往吃苦耐劳,毅力坚强,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则缺乏克服困境、改变命运的决心,缺乏进取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志消沉,依赖心理重,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1.2 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同时并存
经济上的贫困带来自我认知上的过于自卑,部分贫困生对人生持悲观态度,遇事逃避或退缩,孤独、阴郁等负性情绪体验。还有一部分贫困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和敏感,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但是也极容易产生嫉妒、敏感、焦虑等负性情绪,形成双重或多重性格。
1.3 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
在人际交往中,部分贫困生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或集体活动,孤僻不合群,不愿在公共场合展示自我,甚至压抑自身的兴趣爱好,内心孤独感强烈但渴望交流,但又存在人际交往恐惧和担忧心理,精神负担过重,常常产生焦虑、抑郁等。
1.4 思想偏激与逆反心理相互交织
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的看待社会问题,尤其是当贫困生看到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或听到一些负面消息时,往往会把自身境遇同社会不公正现象相联系,牢骚满腹、思想偏激、行为叛逆,缺乏克服困难、改变贫困的坚强意志和勇气,对未来生活没有信心,自暴自弃,甚至有的贫困生通过酗酒、打架、逃课以此寻求精神寄托,思想极端,学习也一塌糊涂。
1.5 感恩意识薄弱
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大部分贫困生在设计自身利益的奖助学金评定、贫困生补助时,通常比较注重自身权益的维护,且大部分学生也能认识到无论是奖学金还是助学金都是为学生自身提供的一定物质帮助,尤其在助学金问题上,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是出资方给予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以此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希望学生日后如有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把奖学金和学习好划等号,认为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优异,把奖学金的获得看做自己努力的结果,是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
2.1 对贫困生群体重视度不够
虽然在调研中,各高校都在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贫困生的方针和政策等,但是大部分高校考量的目标是不让贫困生因贫困失学,由于该目标相对容易考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贫困生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物质帮助或资金扶持上,加上高校当中具体负责贫困生工作的多是辅导员,且辅导员工作往往存在内容繁杂、管理的学生数量偏多等现象,而其他教师(比如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虽然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但是多忙于具体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导致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简单化,深入不够,没有质的提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贫困生工作只要钱到位就行,就不会出现思想上的大问题,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重物质帮助,轻精神帮助
在关于贫困生工作的调研中,部分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正确认识,没有把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和总结,没有意识到当前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造成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错误认知,更多的是给予贫困生物质上的帮助,而对贫困生思想、心理变化及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帮扶工作相对较少,通常是某一贫困生个案问题出现时,再进行教育或疏导,没有及时把握贫困生这一群体的特点,而事实上,贫困生除了需要物质层面的帮助外,人际交往、学习、心理以及思想等精神层面帮扶也尤为重要,甚至精神层面问题的解决,对贫困生未来全面成长更具现实意义。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由于目前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性。经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普遍采用行政管理式,忽略了贫困生个体之间以及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尤其是面临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通常是课堂说教多,往往是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个体存在的特殊性通常被忽略。同时调研还发现,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中的薄弱环节,虽然一些高校也相应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是存在知识更新慢、内容安排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网站缺乏专人维护等问题,有的高校甚至尚未建立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QQ群、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平台,与贫困生交流和互动的途径单一,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3.1 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人为本可以广泛地调动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力,以人为本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需要把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作为手段,把育人融入贫困生成才全过程,在解决贫困生经济贫困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各种途径或形式,培养贫困生的自强意识和健全人格,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贫困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相结合,以人为本,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到平等对待贫困生,尊重贫困的精神追求等。
3.2 加强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是指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观教育应是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帮助贫困生解决物质贫困外,还需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贫困和贫富差距,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进一步培养他们形成自尊、自爱、自信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加强三观教育,有助于增强贫困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针对部分贫困生表现出的思想偏激、内心封闭、学习功利色彩浓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正确认知人生的内涵、意义及价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处理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学会辩证的看待贫困,从而使得贫困生能够坦然面对困境,把贫困作为生命之重和人生成长的财富。
3.3 突出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贫困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感恩教育,并通过感恩教育逐步培养贫困生真诚善良、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得贫困生理解今天学习机会的获得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帮助的结果,教育贫困生学会珍惜,活在当下。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激发贫困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节假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专题活动,也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义工等社会实践,让贫困生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体会感恩行为带来的精神上的升华,并以此作为回报社会的前进动力。
3.4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渠道之一,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加强对青年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思想进行研究外,还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一特点,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提升活动,除理论教学第一课堂外,还应大力拓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与网络教育第三课堂。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例如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典型人物采访、素质拓展等,可以使贫困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对社会、他人及自身的正确认知,让正能量的传递真正感染贫困生,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开发和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比如开通微信、微博互动平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网站等,并通过网络课堂的建立,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学习、心理和思想动态,让贫困生通过网络平台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教育的目的。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当前高校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各大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去学习相关时期的一些主要讲话与重要文件的相关精神。但由于高校大学生的专业性质、性格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以下就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探究。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作为高校教师,要从主观上意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切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对于工科院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高校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通过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与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新思维和新想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二)融洽师生关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融洽师生关系。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互相沟通的过程。在教育和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会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通过提出建议不断改善学生的缺点,在整个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让大学生通过组织与参与活动,从而更为了解并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提高高等院校整体水平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等院校整体水平的发展。高校重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会在高校整个群体中做出榜样,高校都看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普遍都会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结合相关时期的主要讲话和重要文件精神的主题,可以通过不同模式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热情不高。高校大学生一般比较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但是对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却不够高。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可有可无,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在引领大学生思想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高校大学生更为关注的则是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的讲座、相关学术性论坛和专业类比赛,亦或是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文体活动。
(二)组织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类型较为单一。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组织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意义在于提升班级整体综合素养和同学们的团结性,而部分学生认为这个是遵从学校指示,完成任务,许多学生并没有完全了解其中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多数均以开班会这种单一的形式去开展。部分高校大学生并不能体会到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分多个阶段,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能够深刻挖掘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内涵,从前期策划到活动开展再到后期总结都能做到条理清晰,主题深刻突出。主题教育活动需要继承与发扬,需要创新与发展。
(三)宣传力度不够。当前许多高等院校在宣传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制约,对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宣传一般只是通过海报、横幅或网络宣传,不注重对其内在思想的深度挖掘。往往只是结合相关重要文件精神进行教条式说教,简单号召学生学习,也不注意在活动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宣传。而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园宣传栏、相关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校园新闻网、论坛、QQ群或者微博等来接收信息,这些途径都较为分散,从效果来看,说教味、灌输味太浓,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强大、持久而深入的宣传力度,跟不上当代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收效未如理想。
(一)结合高校大学生所学专业开展活动,以赛促学。高校大学生一般比较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其更为关注的则是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的讲座、相关学术性论坛和专业类比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是结合一定阶段相关重要文件精神,可以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不同学生专业开展结合其专业知识的相关比赛,以赛促学。如与思想政治相关的主题漫画比赛,通过一定的专业类比赛,引起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的学习,比赛结束后引导学生对其思考,达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让学生不脱离专业知识,又可以更好地组织与参与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
(二)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以年级为单位更细化分工,充分结合各年级学生相关特点分阶段开展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来进行:
1.大一新生。要重点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入学适应教育、规章制度的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加强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主要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新环境,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培养大学生自我设计和立志成才的勇气,开始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行为习惯。
2.大二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主要是专业课的学习。要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其学习的一部分,主要结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真正运用在一年级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够有效通过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学习相关重要文件的精神。
3.大三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主抓素质拓展、社会礼仪、就业创业教育和考研,故我们需要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与这些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业”和“考研”成为学生关系最多、谈论最多的话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同时考研录取率也是高校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相关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引起学生关注考研。
4.大四毕业生。主抓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此阶段的学生,需要通过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就业技能培训和指导、校园招聘会等一系列专门的工作,广泛动员毕业生,把活动开展到每一位学生,让毕业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学习到更多对就业有用的知识。
(三)加大宣传力度,注意持续性。在宣传媒体上,主要依赖学生干部的通知、教师说教和海报宣传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要通过多种风格,多种方式手段进行多层次的宣传。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接受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结合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结合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加大高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和持续性,打破传统的简单灌输和说教,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与增强的客观规律,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得到一定提高,给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是,受到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存在有效性弱化现象,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应对措施,以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有效性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一)教育主题方面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其次是教师,但是,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所发挥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显示,最终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弱化。与此同时,教师没有对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活动多元化给予高度重视,根本达不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最终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学生情绪方面
目前,较多高校学生都不太喜欢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根本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严重的抵制情绪,从而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时保持一种敷衍式的学习态度。与此同时,部分学生主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非常乏味、空洞,从而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学习,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最终影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三)教育内容方面
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较多内容都存在极其矛盾的情况,价值观和利益观等存在不合逻辑的情况,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弱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较多教师都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也没有对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等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导致教育内容无法与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观等产生一致性,从而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高校学生严重排斥的现象。
目前,高校学生正处于懵懂的青春期,自我控制意识和提升意识等都不够强,在受到社会各种不良风气影响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导致高校学生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出现的弱化情况,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学习需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提高,从而为高校教育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生的竞争意识变得越来越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高校学生更多关怀和理解,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各种问题,选择学生可以快速理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提高。通过合理开展教育活动,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的情况下,新课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必须确保教学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在高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提高,才能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辅助作用,才能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情况,注重“教育监管和理论灌输”原则的有效落实,才能在新课改要求下引导学生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等有更正确、全面的认识,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
(三)注重课堂与实践的联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必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提高,才能真正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需求,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新课改要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课堂与实践的联系,并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在结合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提高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料等的有效利用率,最终达到优化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也在不断增大中,因此,想要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现状,就必须注重新媒体保障机制的有效构建,真正加强课堂与实践的联系,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个人观等,从而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在实践过程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把握主动权,从而避免社会各种不良信息给学生思想、行为等带来影响,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断优化。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有效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受到社会、环境、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已经变得非常普遍,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并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才能真正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提高。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命力的标志和体现,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都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学内容当中的重点内容,它的有效开展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就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成为了教学当中的一大难题。本文试着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现状;教育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及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全社会进步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也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一)市场经济给思政教育带来冲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升,一些负面的享乐主义或者拜金主义等社会消极现象发生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在这些主义的驱使下,不仅会给国家社会带来不必要地损失,更严重的是其会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地形成。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评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认为自己应当独立,有的却错误的以自我为中心来对待整个世界,所以在其价值观真正形成的这一阶段,他们缺乏是非观念和价值体系。
(二)信息时代给思政教育带来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利用,网络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地冲击,对于大学生而言,同样受到了网络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会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而在网络虚拟世界当中,除了有用的、积极的信息外,还存在错误的、有害的信息,它们同样会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当中,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地影响。
(三)新课程改革给思政教育带来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就是教育体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势必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固有模式产生冲击。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成分也变得极为复杂,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变得非常得复杂化。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扩招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扩招之后并未及时地调整教学管理模式,就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艰难。
(一)加强党的领导作用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战略基地,对大学生进行入党培训教育能够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开展,同时党的知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党的基本内容、基本路线以及基本纲领都能够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此外,要积极利用党对于学生培养的作用,加大对预备党员的重视力度,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经过长时间地发展,逐步形成了非常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更凝聚了几代人的思想结晶,所以将党的历史以及党的精神传递给大学生将会大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大多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整个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复杂枯燥,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所以教学当中要注意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不仅仅单纯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讨论。充分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网络媒体作为切入点,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的结合,最终实现实际和理论的高度统一。
(三)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
教育队伍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影响教学质量水平,所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密不可分。具体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其一,加强培训工作。从实际出发,侧重于提升教育队伍的整体教学素质,制定清晰明确的培训规划,学历教育同在职教育要同步进行。同时还可以增加国内培训和国外交流的机会,建立起多元化的培训格局;其二,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通过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鼓励思想政治教育者们积极地开展教学研究,定期举办研讨会,互取所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地提升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其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于他们的成长蜕变来说,非常得重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开展现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所以要通过创新教学理念,积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措施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此外,还要帮助大学生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建立。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导向、开发作用。我国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内容结构,同时要积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努力为祖国培育更多的创新人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大量积聚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关键。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抓好这项系统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和挑战也不断变化,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用以教育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使其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
2.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大都在各自的领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丰富的创造力。创新人才是人类社会最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创新人才培养是指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注重创新素质的提高的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一致性
很多人忽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关联,将两者对立起来,但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2]为适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必须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很多高校缺乏创新人才培养激励体制,制约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格
创新能力除了涉及知识和技能等智力因素外,还涉及非智力因素。创新能力不仅需要相关知识和能力作为支撑,而且需要创新的人格品质等非智力因素作为支持。创新人格指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3]人才的创新能力并不只是一般的智力因素,更与人才的人格品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创新个体认确立主体意识,从而树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从而塑造优秀的创新人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思维与意识也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高校学生在进行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实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高校学生的创新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是同创新环境分不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才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为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社会环境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良好的平台,使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知识理论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其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能提高成才主体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能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思想素质养成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帮助创新个体正确认识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和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现阶段人类物质成果的丰富主要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结果并不总是好处,现代社会的许多灾难也来自于现代科学技术。拥有知识和创新能力并不等于能够充分而正确地发挥并用来造福人类。如果只是拥有高科技的创新成果,但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来掌握,就难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就有可能严重危害人类,甚至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只有注重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创新人才的自觉行动,才能使他们在从事各种各样的创新活动时,自觉考虑创新的目的和意义,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正面作用、抑制其负面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创新人才的想素质养成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人们谈得比较多的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确在创新人才素质中极为重要;但创新能力仅仅只是素质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创新素质的全部。仅仅具备创新能力并不一定能有所创新。在创新素质结构中,创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创新精神甚至是比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要素。精神的因素属于非智力的领域,是非智力领域中比情感因素更稳定、更持久、更高层次的东西。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才更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素质培养环境,形成创新人才培养合力
开放、自由的环境和氛围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首先,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引导,强而有力的思政工作,对把握教育创新的正确方向,改革教育创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指示作用。其次,我们要搞好学风建设。公平、民主、自由的学风是实现创新的基本前提。要创新就必须跨越传统的雷池,没有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就突破不了传统经验的桎梏,又何来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只有坚持平等的研究氛围,允许不同意见的出现,尊重各种不同的观点与各方面的倡议,才可以充分调动人才的主动性,以促进和提高学校创新教育的发展。 我们只有坚持以上两点,营造良好的创新素质培养环境,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正确的思想不会在大学生头脑中自发产生,这就意味着高校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精神的灵魂,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其影响的研究,更好地加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校园人文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心理健康成长,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也应该看到随着网络文化的传播,高校文化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逐渐增加,本文主要就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行研究,希望为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学内容,通过校园文化的传播建设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的提高。
校园文化是高校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创造形成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工作思想、群体意识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校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可以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有着明显的提高。新时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缺少理想、信仰,在学生中流行享乐、放纵、拜金的不良思潮。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奋斗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实现自我的价值。
(一)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形成大学特有的理念与大学文化精神。校园文化传播可以很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内涵,内容更丰富,切实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全面的开展起来,校园文化的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保证。
(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群体意识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形成人文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生活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校园文化在传播发展过程中,需要同学之间的互相协助,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营造。当代大学生比较自我,集体主义精神缺失,群体意识淡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校园文化很好的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校园文化的传播,很好的弘扬了校园集体主义精神,实现了思想政治育人的目标。
(三)校园文化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高校时期是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被误导,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强,如果不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文化的集体意识,将学校办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成长目标,将大学的主要任务内化为老师的教育、科研需求和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将大学的办学导向升华为教师的发展导向、学生的成才导向,使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在情感中生发出对校园和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
(一)丰富文化活动
在新的形势下,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仅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文化意识,形成一种文化的认同,形成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
(二)加强文化活动的内涵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文化活动内涵的建设,文化活动要有深度,在活动中要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活动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思想品德、创新精神为目标,使学生更加适应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有品德、有理想、有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实现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加强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的发展应该有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是需要不断沉淀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大众文化环境的缺失,网络文化的强势影响,校园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加强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校园文化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流文化,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校园文化的教育,使校园文化真正的在思想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发展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校园文化的发展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反过来影响校园文化的传播。校园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高校的文化内涵,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正能量,力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
高校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受到了新挑战,课堂实践作为一种集参与性、互动性与生动性为一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增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课堂实践 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调查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三大功能于一体的课程,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其“实效性”主要体现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这三大功能的实际效果上[1]。为增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笔者对安徽省部分独立学院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2013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情况。此问卷内容包括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现状、影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因素等方面,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
关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现状”,笔者从知识目标、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做了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1.以“知识目标”为题调查的结果
92.78%的学生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理解了“三个选择”问题,即“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87.22%的学生认为“清楚认识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内在规律性”;95.58%的学生认为“清楚地了解国史、国情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96.3%的学生认为“清楚地了解了中国梦内涵及实现途径”,2.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收获”。
2.以“能力培养”为题调查的结果
71.11%的学生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提高了运用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85.77%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90.22%的学生认为“提升了个人的人文素养”;1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收获”。
3.以“价值观”为题调查的结果
74.44%的学生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自己“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71.14%的学生认为自己“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70.53%的学生认为“愿意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愿意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25.5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收获”。
调查结果显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实现了“知识目标”,然而在“能力目标”、“价值观目标”方面实效性较弱,这种现状对独立学院健康良好发展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综合素质提高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要解决此问题,首先需要了解这部分学生在“能力目标”、“价值观目标”中“没有收获”的原因,即探寻出影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笔者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总体评价、教学最佳形式、学生学习态度与意愿”等方面调查了影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因素。调查情况如下:
1.关于“对‘纲要’课教师的总体评价”中,70.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好”,17.22%的学生认为“较好”,有12.78%学生认为“不好”。在对“认为教师好和较好的理由”的调查中,98.33%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82.11%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富于启发性”,87.67%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能“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具有针对性”,91.47%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能够“方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在对“认为教师不好的理由”调查中,92.11%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只顾自己讲授、课堂没有互动”,82.3%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内容都是书上的理论,跟实际生活没有关系”。
2.关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意愿”中,45.5%的学生回答“主动去上思政课,从未无故缺课”;有51.5%的学生回答“怕老师点名,不得不去上思政课”;4%的学生回答“思政课与他们的生活没什么关系,经常逃课”。
3.关于“学生眼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佳教学形式”的调查,97.78%的学生回答“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设置社会调查主题,老师带队深入社会调查实践”,60%的学生回答“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由学生自行参与社会调查实践”,63.2%的学生回答“创设情境,让学生围绕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编话剧、演话剧,还原历史原貌”,87.3%的学生回答“观看爱国主义电影或视频,让学生进行影评”,90.1%的学生回答“分组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某个问题,最后由小组长代表组员发表意见”,88.5%的学生回答“时政评论或要学生课后制作电子课件并在课堂上讲解”。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形式较呆板单一,教学内容没有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没有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度不够、参与度不够,等等,其中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教师教学形式呆板单一。课堂实践作为一种集参与性、互动性与生动性为一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增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增加大学生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全新育人格局。《意见》强调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等。此处的“实践”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课堂实践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课堂实践主体的主动参与性助推教学“知识目标”的实现。
课堂实践主体是全体学生,他们虽然个性不同、性格各异,但大都具备自主探索、创新思维、需要被尊重、呼吁平等交流等共同特征;而课堂实践作为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特征与情感体验,贴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而设置的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堂活动,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鉴于对课堂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喜爱,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与“填鸭式”、“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课堂实践更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需求、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更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接受与消化。因此,课堂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目标”的实效性。
2.课堂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助推教学“能力目标”的实现。
所谓课堂实践就是以课堂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实践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观看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直播、录像,让学生对所观视频进行影评,通过影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学互动。组织辩论、专题讨论,时政评论、案例分析,师生互相沟通、交流和启发,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关注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收获更大。三是体验式教学。组织学生立足于教材内容进行主题演讲、典型示范、话剧表演,使学生体验真实的环境或者还原历史原貌,在体验和感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振奋精神、鼓舞士气[2]。四是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理论,探索真理,掌握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能力目标”的实效性。
3.课堂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助推教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课堂实践内容不等同于理论课教材内容,而是教师立足于教学目标,围绕理论课教材内容设置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及时事政治相结合的主题。它或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人生,或以深刻的哲理培育价值观,或以幽默的故事表现生活,或以经典的话剧诠释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或还原历史原貌。可见,课堂实践内容的设置克服了纯理论教学的枯燥艰涩,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和可操作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价值观目标”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互联网不只在技术和工具层面上深刻改变着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整体性转变。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互联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各个领域延伸,高校校园己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也日益深远。这种影响是极其复杂的,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相应地,网络的迅速发展既带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同时给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互联网工具的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利用网络工作平台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动局面,增加工作对象的覆盖面,改善信息传输和接受的方式,提高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效率和效果,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1.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第一,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博大的资源库,各种文献资料、历史事件、政策法规。凡是有利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资料、政策文件和工作经验都可以找到和吸收利用,这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第二,互联网的信息共享特征,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和利用率,减少了师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仍然很紧缺,比如师资,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现在由于网络特有的信息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等特征,有关专家的辅导、电视教育专题片都可以上网,共同进入课堂。使普遍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有助于缩小校际差距。
第三,网络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它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既可方便地获取大量信息,又可与世界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这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与参与性。
2.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首先,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不单只能以文字的形式来表示,而且还可以用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示,这种多媒体特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图像、动画和声音都被放进了网络中,形象而直观,具有很大的趣味性,这种形式很受青年大学生的欢迎。其次,网络具有的即时性使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感更强。目前,许多网站具有很高的更新率,一天24小时更新时事信息,能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将它报道出来或者直接进行现场直播,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
再次,网络的无地域性打破空间限制。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海角天涯,网络都能把人们拉在一起,从而使高校师生能够更加便利地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文化艺术。最后,网络的发展拓宽了高校师生的交流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深入进行。网络所创造出的“虚拟社会”环境,使得人们以屏幕为界面进行交往,让大学生能够平等、民主地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交流,可以减少面对面交流的顾虑,避免师生间直接争论的尴尬,缓解面对面冲突引发的矛盾,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3.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条件
网络技术整合了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构建出跨越地域界限最广的全球信息传媒,通过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等信息,使大学生不再只生活在“象牙塔”中,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校园教育,而是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另外,网络游戏为大学生的休闲娱乐、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结交朋友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受访者玩网络游戏最主要的是为了消磨时间、缓解现实压力。半数(50.9%)受访者玩游戏有很强的目的性,多用来消磨时间和缓解现实压力,把网络游戏当作一种排泄心中郁闷的方式。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游戏是和同学朋友交往的一种方式,有15.9%的同学认为网游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网络的综合特点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网络具有的隐匿性有助于保护学生。网上心理咨询室、网上热线以及电子信箱的开通使用,既有利于提高思政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日常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尊重了学生的隐私权,增加了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信任。网络使思想政治工作互动性进一步增强。网络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交互。因此,只要教育者精心准备,可以通过网络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同时,网络环境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发展创新,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网络的发展虽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但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冲击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首先,网络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一个是开放性,另一个就是资源共享性,我们应当看到,网络信息是集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于一体的,是无法控制,无法过滤的,有害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政治观念模糊,民族意识弱化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其影响,迷失方向。特别是大学生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的信心,这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的挑战。其次,网络信息垃圾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健康产生误导和负面影响。在过去,大学生接触外界信息主要是通过图书、报刊、新闻媒体等途径,信息经过层层过滤筛选向大众展现,有利于从正面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网络集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于一体,是无法控制、无法过滤的。这些垃圾信息毫无障碍地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无疑会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产生极大的误导作用。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人可以以一种“隐形人”的方式在网络中交往"也就是说在网络中,人与人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打实的互动交流,而是一种通过“人际交往”转换的虚拟交往。人们每天面对的就是一台电脑,长期以往下去,势必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习性,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障碍。更甚至会患上网络封闭症,电脑狂躁症等网络心理疾病,主要变现为: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关系越来越疏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下降,产生孤独、苦闷、郁闷、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现象。大学生如果过分依赖于网络就会造成性格压抑、自私冷漠、在人际交往关系上能力下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寻求网络的慰藉,逃避现实、脱离现实。长期下去,会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三)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得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中,网络的交互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我们要注重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增强其针对性与时代性。交互性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的特性。网络的交互性可以实现人机交流,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通过课堂传授讲座报告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师一般就是用一本书、一直粉笔、一块黑板、一杯水,这种方式完成课堂教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获取仅限于听讲,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给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渠道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师学生的良好互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严峻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其本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在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一直处于主导体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这种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可以促进教育者威信的建立,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增多,这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网络的发展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下面,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对策。
(一)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双向交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主要以灌输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网络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创新教育模式。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表达了人们交流的渴望,资源共享的要求。同时,它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影响着现代人们的交往与沟通。网络非中心化的特征正有助于平等的交流和互动的沟通,能促使教育者更多地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工作方法,更加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加以引导,由传统单项交流中的独角戏甚至口服心不服真正做到双向互动、口服心更服。
(二)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势在必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及时转变角色,从居高临下的知识灌输者转变成启发者、引导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认清形势,积极学习网络技术,运用网络高科技手段武装自己,熟练运用网络多媒体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利用校园网络,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5意见)指出:要建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回答和了解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就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相关问题积极开设专栏,让学生通过网络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从而满足学生开阔视野、寻求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
(四)净化网络传播渠道,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监控
《意见》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有事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去占领。网络势必会成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战地。因此,在运用高科技手段的同时,必须构建、信息城墙,防止有害信息的入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大力推动网上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防止有害信息的侵入。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关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话语方面研究越来越广泛,在各个学科都有很多贡献,使话语成为了社会生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符号,两者的结合是极其必要的。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多元文化也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民主化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分析相关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民主化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分析全文如下:
摘要:当前,传统话语在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民主治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支撑,从而夯实国家治理方式的公众支持和群众基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民主化转换,既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民主治理的宣传、教育、引导作用要求,也是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必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化;民主治理、话语民主化
(一)民主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目标,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治国理政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还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1]当前,中国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也就是不断提升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治理改革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管理,少一些统治”是世界主要国家政治改革的价值取向和重要特征。治理的概念在国际上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概念界定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法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2]治理概念的这一界定,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即可以指向企业治理、非政府组织治理、也可以指向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因此,关于治理内涵的界定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根据自己研究领域的实际,纷纷对治理概念进行界定。但是关于治理的一些基本特征还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俞可平结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在区分“统治”与“治理”的基础上,指出治理是一种政治行为,体现着一定的政治价值,是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目标的手段,并强调指出,现代社会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是善治。善治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与社会处于最佳状态,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政治事务的协同治理,因此民主化是善治的最重要标准和特征。鉴于民主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价值,现代国家治理的本质特征是民主,是现代国家区别于传统国家的根本所在,因此,现代国家治理也称为民主治理。[3]由此可知,民主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表征。
党的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说明我国国家治理还存在明显的局部性治理危机,民主治理水平和能力还相对比较落后,与国家现代化要求还存在差距。这就需要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化解民主治理危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民主化是国家民主治理的必然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民主化,提高民主治理水平,属于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不仅需要物质力量的支撑,更需要思想文化等精神力量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资源,发挥着推动社会前进的特殊作用。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推动社会改造和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精神动力作用,无论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日益凸显。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使命的主要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在论证党的执政方式和国家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阐述主要的政治导向等方面的作用,已成为强有力的政治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我国民主治理的根本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国家推进民主治理服务,而且必须为推进国家民主治理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好地为推进国家民主治理服务,就必须顺应民主治理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创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这当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时俱进的转换是重要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和手段,它最核心的任务就在于在一定的语境下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何描述、以及描述的程度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依据和空间。因此,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意变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提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体系,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必然要求。
当前,民主治理已成为我国政治改革的新目标,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继承和创新,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民主治理的阐释、宣传、教育功能,实现国家治理精神与社会运行的一致,夯实民主治理的群众基础,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研究民主治理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当前民主治理的理论研究成果,厘清并明确民主治理的机制、原则和基本特征,展示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民主治理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基本要求。
第二,通过理论分析与阐释,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国家民主治理的价值和功能,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政治变革的助推作用,进一步阐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国家民主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辩证关系。
第三,通过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基本的判断,结合相关话语理论阐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的验证标准,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时俱进转换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第四,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理论分析,结合现实实践佐证,阐释民主治理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具体内容、机制和原则。
总体而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继承和创新,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现实脱节、内容不鲜活,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境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实践意义
第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话语理念,从思想深处认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民主治理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机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水平。
第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动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因此,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话语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民主化,既具有时代的必然性,也具有时代的紧迫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民主化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分析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自我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对强化学生自我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采取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健全规章制度体系、探索课堂教学创新、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和建好学生工作队伍等策略,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非教学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管理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在非教学环境下思想状态舆情调研工作,准确把握和研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管理工作,从而来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非教学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自我管理
本次调查是采取问卷形式,按照年级进行分层的随机抽样调查。共发问卷200份,收回2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本次调查对象中我院2010级学生40人,占2010级总数8.04%;2011级学生50人,占2011级总数10.9%;2012级学生50人,占2012级总数9.56%。2013级学生60人,占2013级总数14.4%。
(一)学生非教学状态下生活情况调查分析
问卷第3题主要调查学生假期生活情况及社会实践活动。统计结果显示,假期间学生除了必要的节日活动外,主要把精力放在了娱乐、学习、打工三方面,其中娱乐占26%。18.5%的学生选择了学习,而选择打工的学生也占到了16.5%,仅有4.5%的学生会在假期做义工等活动。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假期生活关注社会程度不高,投入娱乐休闲活动精力偏高,导致运动健身、外出旅游以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时间减少;同时,学生对开展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做义工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少有学生愿意在假期参加义工等社会公益性活动。
(二)国际国内时事关注程度调查分析
问卷4-8题是针对同学对国际国内时事关注程度进行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同学们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的远高出其他途径,另外同学对国内外时事关注度也较高,6项国际国内重要时事受到学生广泛关注的前四位分别为索契冬奥会、北京雾霾天气、目前中日关系的局势以及昆明暴恐事件,这四项分别占总人数百分比的55.5%、50.5% 43%和38.5%,很少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关注中非关系以及其他国际时事。特别是针对如何看待乌克兰紧张局势方面,认为该事件是美俄较量的“棋子”和国家内部分裂与对立的产物的占绝大多数。而针对2014年2月奥巴马会见__的观点则相对来说很统一,都认为美国是在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准则,将严重损害中美关系。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假期间对国内外时事的关注程度较高。在国内时事中,学生对贴近民生的社会自然环境的关注程度最高。近几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间人口流动数量加大,社会自然环境变化大,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学生对这些问题比较关注的原因,一是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是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担忧。但学生的政治敏锐性不高,了解国家大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弱,对有关问题认识比较容易受到网络舆论影响,容易出现认识偏颇。
(三)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关心程度及参与意愿调查分析
问卷9-14题是针对从学生对党和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目前党政时事的关心程度以及参与意愿的调查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应倡导的内容的学生最多,占的比例是31.4%。对于宗教信仰的调查多数人则表示无宗教信仰,仅仅10.5%的人表示有宗教信仰。针对目前党政时事的调查则显示学生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前三位分别是:反腐倡廉、破解雾霾天气以及“中国梦”。对于目前反腐力度,50%的学生认为目前反腐力度大,较为彻底。对于恶意煽动集会、游行、示威,学生的态度主要集中在能够有清醒的认识,坚决反对并阻止身边的人参加。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假期间对国内党政新闻事实关注度较高、特别是涉及自身利益的就业、雾霾等问题。而针对反腐、恶意游行等问题学生们也能够保持清醒头脑,有较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宗教信仰的调查,为尊重同学信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四)学生对自己未来规划以及学校发展关心程度及建设问题调查分析
1. 学生对自身发展以及自己未来规划调查分析。调查问卷15、16、19题分别针对自身发展以及自己未来规划做出调查,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对于大学期间最应该注重的问题是什么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吸收新的知识,完善人格;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控制,学会规划人生。在调查对自己未来规划时,求职占大部分,占总数的46%。而对于新学期,55.5%的同学认为对新的学期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颇有动力,想要努力学习,好好工作。调查分析显示多数同学对自己未来规划较好,生活有目标有方向。
2. 对学校发展关心程度及建设问题调查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本次调查问卷的第17、20题为调查学生对学校发展关心程度及建设问题。人才培养方面,学生最为关注的选项为加强学生对外交流,占36%。关注程度最少的是师资队伍建设,仅占7.5%。针对希望学校加强哪方面指导的问题,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统计结果表明,在学校学生对外交流、未来就业情况两个方面是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而对于师资队伍则无明显需求。这表明两种情况,一是学生认为学生对外交流、学生毕业就业及其概况两个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但师资队伍较好,勿需改善;二是学生普遍不关心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仅是强调就业方面亟需改善。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无论哪种情况,共性的问题是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为师生提供全面、系统、形式多样、高质量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
非教学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管理研究,更好了解大学生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自我服务,对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责任性,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极为重要。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提高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学时欠缺等问题,集体备课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总结独立学院集体备课存在的不足,探索新的集体备课模式对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集体备课模式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也给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创新独立学院集体备课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1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现实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们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认真阅读教材,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拟定教学计划,交流教学方法,撰写教学教案,制定教学课件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所以,集体备课就是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来完成教学准备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这种博众家之长的备课方式正是解决独立学院思政课诸多问题的需要。
1.1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需要
独立学院思政课的师资队伍一般由母体学校委派教师、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教师往往来源复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以统一,教学效果也有高有低。集体备课就为协调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研讨教学重点和难点、查找教学漏洞、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了保障。
1.2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学学时欠缺的需要
“05方案”实施以来,多数独立学院认真贯彻落实“05方案”的要求,把规定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实际上,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几门课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学时和学分减少的问题。在教学学时欠缺、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
1.3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师经验不足的需要
独立学院专任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体,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应届硕士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大多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学习时间有限、培训机会较少、业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集体备课把有经验的教师和没有经验的老师安排在一起,为新教师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管理方法、教学技巧提供了机会。集体备课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
2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现在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总的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活动基本上还处于一种比较随意的阶段,有的学校的集体备课甚至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综观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学校重视不够,缺乏管理机制制定
科学合理的集体备课制度对规范集体备课活动,提高集体备课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的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缺乏、管理经验相对落后、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等原因并没有制定集体备课制度。在没有政策支撑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们只能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全凭一个人的力量从事教学研究。有的学校尽管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活动计划,开展活动的随意性也很大。再加上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缺少对备课效果的检查与监督,导致集体备课很难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2.2教师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集大家之智慧来弥补各自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理解和认识,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误解:认为集体备课只是少数人的事,“与我无关”。有的学校采取的“轮着来”的备课方式也让一些老师产生了误解,认为一人一次,就是轮着的人备,没轮着的人就可以袖手旁观,甚至可以坐享其成。因此,教师们参与备课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导致很多学校仍然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
2.3备课模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虽然集体备课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但大部分学校都把集体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备教案方面。在许多学校看来,集体备课只要掌握了教材的内容,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案就完成了任务。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则很少纳入到备课的范围,对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如何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针对文理科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如何“因材施教”并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也很少涉及。具体到如何备课,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备课就更不重视了。年复一年的采用单调乏味的集体备课模式直接导致教师参与备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3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模式探索
传统的备课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必须突破这种单一的备课模式,创新灵活多样的备课模式以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团队合力。
3.1专题型备课模式
专题型备课模式是指教学团队在集体备课时预先选定一个专题,大家围绕这一专题仔细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学参考书,搜集、选择教学案例,补充教学资源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撰写教案、制作课件,最后在集体备课会上展示自己的专题教学内容,由其他教师进行集体审阅,提出修改意见的备课模式。这种备课模式特别适合教学学时不足、教学任务繁重的独立学院。通过专题备课,教师团队不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了教学体系,还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3.2案例型备课模式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广大学生的喜爱。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与各种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添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经典教学案例。案例型备课模式就是教学团队以一个专题或一个章节为教学核心,大家一起挑选、编写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研讨怎样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如何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合力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资源库的备课模式。这种备课模式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的能力,最终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
3.3问题型备课模式
问题型备课模式是指教学团队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的备课模式。传统的问题型备课模式往往把重点放在组织教师集体讨论学生具体的知识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事实上,仅仅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只是起到了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某一知识点的作用。从当前独立学院思政课的现状分析,思政课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如何解决学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不感兴趣的问题。所以,问题型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首先应该是备学生目前的思想问题,弄清楚学生的具体想法及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其次,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共同研讨解决方案。最后才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知识点的问题。学生思想困惑的解决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前提,只有解决了根本的问题,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创新备课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除以上三种集体备课模式,独立学院还可以选择视频学习型、文件学习型、优秀教师示范讲座等模式对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及方式进行创新。
总之,独立学院通过创新集体备课的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优势,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使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持续的发展。还可以起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赖平.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思路之坚持集体备课锤炼教学团队[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院,2009,(3).
[2]姜勇.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初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10).
[3]姜勇,朱新翔.拓宽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内容[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1).
摘要: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及职业素养教育针对性不足的问题,采用“六字”口诀,按年级分阶段地开展教学设计与创新实践,分析和验证高等教育阶段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结果表明:融合职业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素养;融合
0引言
在今天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专业知识不足、操作技能欠缺都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快速提升,但个人职业素质修养则不可能通过集中训练而在短时间内得以明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同样也对大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和谐发展承担责任,高职院校为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尝试将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不失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
1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与现状
1.1职业素养的内涵
刘兰明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1]。刘玉梅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2]。”黎光明认为“职业素养主要是指从业者的精神文化潜质,是后天养成的且不同职业从业者具有的某些相同的素养要求[3]。”职业素养分为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内化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外化素养主要指资质、知识和技能,如计算机技能、英语技能等可以通过自学、培训获得的素养。
1.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它主要通过阐释科学的世界观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其通过外在的教育转化成内在的品质,从而去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用符合社会期望的理想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品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社会和谐发展营造更有利的环境。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一般以集中培训和岗前操练为主,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则实施全程覆盖式的教育,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内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更适合开设职业素养前沿培训课程、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开展感悟内化活动等渗透式培训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通过开展一系列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达到内化和外化的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形式,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二者各司其职、分别行动,没有在人才教育方面形成合力。
1.3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现状
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人数均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增加,此外还有数量巨大的农民工、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积累的未就业大学生等,就业队伍庞大。这样严峻的就业环境下,部分高职学生不仅不立志图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团队精神匮乏、诚信淡薄等问题。很多高职学生在就业择业时放弃专业和理想,“大城市、名公司、赚钱多”成了唯一标准,目标功利,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的此类表现,也从侧面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及职业素养教育针对性的缺失,二者的融合根本无从谈起。
2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鉴于当前高职教育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职业素养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2项重点任务,实现它们的融合势在必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契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4]。
2.1融合的可能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职业素养教育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内涵和特点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以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都致力于学生的成人成才。职业素养的基本支撑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二者完全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创新,实现融会贯通、互通互补,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思想政治理论课则通过主流政治、道德、法律文化的传播,使大学生明白个人规划必须符合社会运行规律。因此,将两者资源共享,吸收彼此先进的教学经验,必将发挥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2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需要专业技能、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目标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使教育有益于社会和人民。搭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课堂内外及学校内外教育的融合平台,也是对学校各类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实力。
3采用“六字”口诀,按年级分阶段开展二者的融合
以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两者的融合。学院采用“六字”口诀按年级分阶段设置培养方案,大一新生的六字诀是“唤醒-导入-内化”,大二学生的六字诀是“引导-体验-完善”,毕业生的六字诀是“技能-角色-实践”,通过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体现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的交叉融合,践行“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5]。
3.1大学一年级的“唤醒-导入-内化”
刚入学的新生正在进行角色转换,不宜开展空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按照学院的课程设置,大一学生全覆盖开设了融合职业素养内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基础”课)。课程体系参见表1。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新闻播报等方式认识国情,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介绍行业发展趋势,结合不同专业的社会定位、就业现状和职业前景等,渗透职业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职业意识教育渗透中得到职业启蒙,知识转化为能力、他律变自律,自觉行动并养成习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3.2大学二年级的“引导-体验-完善”
大学二年级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概论”课),将专业技能课和思想政治课相结合,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概论”课通过组织学生模拟职场团队,引导学生完成研究性课题并汇报研究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抓住课堂内外的一切机会,体验“准职业人”的岗位感觉。结合实际对大学一年级确立的职业目标进行修正,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对职业环境和职业要素进行探索,校正和完善自我,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确立科学的职业发展方向。课程设置见表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常规考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培养职业好习惯助力。“概论”课的学生团队是以项目为载体、研究型学习任务为驱动,每个人承担不同的子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资源分享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
3.3大学三年级的“技能-角色-实践”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三学生解读就业形势、政策和法规,对学生就业前的价值困惑和心理焦虑进行疏导。开展岗前教育,对学生进行择业、面试等方面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好职业适应性准备。本阶段学生的专业课课堂学习即将结束,已进入实习就业期,所以,应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结合,重点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实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从而为学生走上职业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3.4职业素养教育需要高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很多人认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全部靠学校和老师,事实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密切关系人对其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也很大,如在专业选择、就业倾向方面,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在学习态度、团队精神、职业理想等方面,同学、朋友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不能忽视学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职业素质养成的作用。家长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深远,他们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非常现实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树立与学生各种社会关系分工合作的意识,学校侧重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规划等专业教育和部分通识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应以学校为主导,并整合家长、企业、校友等各种社会资源,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4结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辩证关系,职业素养教育是实现学生职业规划的必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职业素养提供了教育方向。融合了职业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科学合理性和必要性,必将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主渠道、主战场、主阵地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兰明.关注职业素养教育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42-43.
[2]刘玉梅.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3):122-123.
[3]黎光明.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7(8):125-127.
[4]黄一岚,黄新敏.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8-62.
[5]隋灵灵,刘国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职业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12(6):54-56.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充分肯定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还明确指出了他们身上的不足,可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核,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教育战役能否取得成功起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是国家、社会、高校应当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和探讨的新成果,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所在。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函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应从以下五方面有条不紊的进行:
一、以家庭教育为根本、“两课”教育为基石,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体现了三个层次:一是强调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强调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三是强调学校内部要做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体化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更应该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熏陶。学校是学生除家庭环境外,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的过程,应在各门学科中进行渗透。尤其是进入大学后,由于青年特定的心理和生理成长阶段,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思想的自觉,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理性的基石。
因此,应以“两课”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两课”的内容和形式应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基本要求,以入耳、入脑、入心为教育目的,使学生不断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不良的社会现象和风气形成免疫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二、针对特殊学生进行专题座谈和交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1.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在上进心。新生入学后,逐步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进行跟踪了解,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克服心理障碍。作为教师要激发和强化学生的上进心,形成“给予信――赋予机会――及时肯定”的良性教育程序。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网络。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应以心理咨询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阵地,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为依托,以班级中的学生干部为心理咨询信息员作为支撑点,构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三级网络组织。排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恢复心理平衡,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
3.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引导特殊群体学生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主动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省、自尊、自立、自强。
三、以qq、微博、校内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主动走入网络世界,以理性的态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现时代,大学生已然成为中国网络思想的传播者和继承人,从一定程度上讲,网络的出现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架构和丰富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对于这种特殊、虚拟化建构的知识获取渠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者和操作者,不能对其“照单全收”或“全面否定”。而是应该追求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一线的教师和辅导员对于网络更应尽早建立理性的甄别态度和独立的思考方式。以大学辅导员为思想内核的互动机制从而建立起来,例如在向同学传达消息时,运用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网络语言;“亲”,“有木有”等等,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平易近人的交流态度,也会因为使用了大学生问候的流行语言更及时、高效的解决同学的问题,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因为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以学生为本更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人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面对新形势和新特点,认真学习,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思想动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时俱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顺利、有序、成功的开展下去。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呼唤积极心理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章摘要】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达到切实解决问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问题;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教育体制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操作体系。这套体系,根源于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高职版”高职院校实施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面临着深层次改革的必要。过去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显露出不少的弊端和问题,这些弊端和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基本要素上,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
1教育者缺乏实践经验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育者思想状态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政课”。思政课教师由专职和兼职两支队伍组成,其中专职教师是骨干+在课堂教学之外,主要由学校专职和兼职的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之后,过去的教育模式出现几个问题。第一,思政课教师由于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授课时很难深刻分析出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具体问题,使得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空泛。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这些教师在大学读书期间,很少接触社会实践,他们在授课时联系的实际事例,往往是通过电视、报刊和理论资料所得到的,这种间接的材料,一般是比较具有普遍意义的,并且经过了收集者的整理和修饰,但教师本人并没有亲身的感受。因此,教师讲授时很难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第二,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何准确培养学生岗位敬业精神的新问题,由于辅导员和班主任自身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因此在培养学生岗位敬业精神方面,往往只能从一般意义上教育学生强化责任、遵守纪律、优化作风、提高技能等,很难入木三分地身传言教,使学生在教师亲身经历的事件中得到启发和感悟,当学生在专业见习和顶岗实习中遇到具体问题请教老师时,老师也很难做出卓有成效的指导。
2教育内容相对滞后
教育内容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没有良好的教育内容,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效果。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深入发展,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着三个偏差:第一,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存在偏差。由于教师的教学依据主要是教材,而教材的出版又由于编写和出版过程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现象,因此教材的内容总是落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第二,教育内容与企业管理实践存在偏差。由于教材的普遍性特征,它很难体现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虽然教师也会努力因地制宜地备课,力求缩小教材和实际的差距,但由于教师本身存在社会接触面不宽,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欠缺等先天性不足,教育内容很难满足现实需要。这种状况,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际工作的时候,企业往往会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等产生不十分满意的感觉,从而会对学校的教育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
3教育方法陈旧落后
教育方法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模式中,原有的教育方法很难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第一,难于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实现教学相长。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往往局限于理论的互动性,即对于一个理论结论,发挥学生的主观思维,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虽然也讲究联系实际,但实际上是“纸上谈兵”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是在尽量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主观想法,从学生的积极思维中获得一定的启发,但由于那时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少,一般限于假期的“三下乡活动”等,因而他们提不出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对思政课教师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情况则不同,学生接触到的社会实践问题,教师往往没有经历过,没有与学生一样的切身体会+教与学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差距,教学相长之间,也就存在着难于接轨的状况。第二,难于在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中实现教学相长,学生的思想来自于生活实际,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学生的“活思想与原先单纯的”在校学生差距甚大过去幼稚懵懂的学生,已经日益具备了社会人的属性,这就决定了传统的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业已成为“明日黄花”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根本性转变。因而,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不可能达到相互弥补的优质效果。而且,在某些问题上,学生对教科书上的结论会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在这些问题上,师生之间不是互补,而是对抗。
4教育环境校企参差不齐
实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后,教育环境的变化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第一,学生参与企业实践的时间大大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时量,是国家教育部有明文规定的,不能减少从各个高职院校的实践情况看,必须采取部分课时实行实践教学的方法,这种实践教学应该如何把握,值得研究。第二,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该怎样准确发挥二者的优势。在现实生活中,校园文化比较高雅,讲究意境与激情;企业文化比较通俗,追求实用与效益,要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绝非易事。第三,当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达不到企业就业要求的时候,会产生多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当如何加强引导和培养?与普通高校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较高,这是因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性较强+但是,也总是存在部分学生就业不理想,甚至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这方面做好工作,取得效果,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孙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2]庞志伟.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审视[J].华中人文论丛,2010.
[3]范芸芸,毕莹.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围上一条温暖“微博”[J].科技教育,2010.
摘要:从现代性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是现代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来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应对现代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现代性语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一、现代性语境解读
解读现代性语境,关键是要弄清楚何为现代性。“无论欧美还是汉语知识界,一百年来关注的实质性问题是现代现象。在未来的世纪,学术思想仍将因现代幽灵的纠缠而费神”。[1]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观点和主张。一是从时间维度对现代性进行理解: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现代性最早产生于西方,而且在西方发展得最为典型,很多学者把广义启蒙运动看作是现代性开启的标志。二是从现代性性质和特征来理解:如吉登斯从制度层面去理解现代性;韦伯认为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是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舍勒则更强调从人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结构来把握生活世界的现代性等;国内学者李佑新则指出,“现代性即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2]综合国内外学者讨论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现代性概念固然和时间有密切联系,但仅从时间上把握会失去现代性的特定内涵。所以赞成从现代性的性质特征由内而外综合把握其概念比较合理,即“现代性是指一是外在的社会制度结构的现代性表现为理性原则,二是内在的人类心灵秩序结构层面的现代性表现为感性层面。前者表现为理性原则、工具化和形式化;后者表现为感性欲望对心灵秩序的冲击和扰乱”。现代性是一种主导性价值观念。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现代性体现为以下的主导性价值: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个人本位、主体意识、总体性、认同感、中心主义、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征服自然等”。[3]
二、现代性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受到削弱
“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掌握话语权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处地位。在现代性语境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沟通的便利,没有人能真正的控制他人的选择。这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信息接收理解的多元化,从而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难度。现代高校大学生也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着学校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会主动广泛地接触各类信息,不再简单的按照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再轻易接受传统思想的“灌输”,而要求平等对话,这就弱化了教育者的话语权,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传递增加了难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与信仰出现危机
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整体素质高,自我意识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但是大学生有其群体自身特点,“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情绪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成熟,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和归属感同时存在。”[5]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压力也很大,部分人认为有钱才是硬道理,认为只有钱才能体现人生价值,不愿意做脚踏实地的劳动者,网络炫富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处处渗透着拜金主义的思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变成了“人人为我,我为自己”,把学习雷锋的人看成傻帽,对帮助自己的人也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态度。在这种浮躁的社会现象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增多。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造成一定的冲击。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错乱,投机心理和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受到冲击
文化环境对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辅助性因素。可以说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辅助的,因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得以延续。在现代性环境中高校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如网络语言的盛行,大学生亚文化现象等。在高校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亚文化是一直与主流文化相互伴生而存在的,这种亚文化有别于以前传统的表达方式,大学生群体在张扬个性、宣泄情绪的同时,尤其会显示出一种对主流精英文化的抵抗和解构。如现代高校中流行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恶搞和网络事件等形式,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所追求的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有偏离性差异价值观的生存方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路径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坚持的原则
1.时代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时代不停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些都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和教育方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发展。如党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高度凝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24字方针,这充分体现了,历史继承和时代发展的统一。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优化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师资队伍的建设、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社会国际国内环境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的优化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2.时效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化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要紧密把握校园文化特点、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围要广泛,表达的方式要多样化,语言要生动活波。用句当前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说话要接地气。政治化语言、教条性语言不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则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有的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其可读性功能,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多搜集、整理当前时政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来作为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素材。以可读性的热点和通俗易懂的案例为载体,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3.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呈现出来的泛政治化、泛高理想化、泛知识化、和泛统一规范化等弊端,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实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式上都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层次性,面对同一群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根据时代特征调整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面对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都各不相同的一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坚持教学方法的针对性,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实践
1.实践“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当前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并且进一步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上来组织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好的教学问题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需努力构建教学问题体系,提炼聚焦有效教学问题,积极回应热点现实问题。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具体包括: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解释式教学方法,问题逻辑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等。
2.构建“活动课堂”教学方法
“活动课堂”的核心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参与性,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活动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师根据本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决定“活动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活动课堂”前布置相关活动的主题和活动形式,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分配好小组成员和任务;“活动课堂”主题内容主要是以新闻时事,当前时政热点问题进行切入。“活动课堂”主题模式主要包括:小组讨论课堂、ppt展示课堂、小组辩论赛课堂、小组主题发言课堂等。这种“活动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课堂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勤思考,勤动脑,学会自主学习,授人以渔的教学实效性,除此还能增强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乐趣。
3.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每个教师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组织教学,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课程涉及的概念、范畴及原理十分广泛,各专业学生存在明显的文化基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授,难以吸引学生,必须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多样化思政课堂”教学法
(1)基于网络平台的思政课第二课堂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手机的普及,现在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很大。很多大学生与手机形影不离,用手机聊qq、微信、用手机浏览网页等等,低头一族到处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利用高校校园网功能,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阵地的作用,把它打造成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平台,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二是搭建高校手机短信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制作“高校手机报”、建立学校自己的公众号等。把校园网络与手机进行绑定,可以将有关信息点对点或者群发形式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仅加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为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政课第二课堂
现代性语境中,高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学校定期搜集一些彰显大学精神的鲜活事例和生活在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及时在校园中宣传。这样不仅能发挥榜样的育人作用,更能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健康、高雅的人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相互协调,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发展,营造生动活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国杰,夏伟东,唐凯麟,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0.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李建强.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2005,(1).
[8]张夫伟,娄立志.现代性语境中的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