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意义相关的共201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馆藏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也是图书馆的精神力量。图书馆的馆藏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图书馆的价值水平和实现程度。现代图书馆的收藏范围越来越广,馆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收藏向多方位收藏拓展。大凡与人类文明有关的一切记录及其载体都可以纳入现代图书馆藏品的范围,除拥有各种形式的文字记录外,收藏应向各种实物或博物资料延伸。诸如工程图、照片、广告、明信片、月份牌、书画、年画、挂历、香烟牌子、商标牌、火花、邮票、钱币、奖章、手工艺品、模型、玩具、地球仪、乐谱、服装及玻璃器皿等实物资料也将成为十分珍贵的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还应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等实际情况,努力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如浙江师范大学作为一所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政法、艺术、体育等学科门类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其图书馆开拓馆藏渠道,丰富各专业门类所需的馆藏资源,将收藏现有的文献资源向各种实物或博物资料延伸,可以为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文明传播的窗口;校园文化是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应承担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这一规程强调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这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一致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工作人员素质高,有条件、有能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具体而言,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提供丰富的资源。图书馆是信息资源聚集的场所,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音像和光盘等,这些资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又有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文化;既有本土的中国文化,也有引进的外国文化。这些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博大的道德文化,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有“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徜徉书海之中,师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灵魂得到了净化,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
2、提供优雅的环境。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文化层面上讲,它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无论外部设计,还是室内布局,都精致、合理,充分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图书馆室内书刊满架,墙壁上悬挂着名人字画,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息,并且图书馆一般都宽敞明亮,清新洁净,采光条件好,还配有阅览室,既可以借书又可以阅读。读者处在这样舒适、便捷、文雅的环境之中,定能神清气爽、身心愉悦,提高学习效率。
3、提供文明的服务。列宁曾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图书馆能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图书馆员起着关键作用。图书馆员文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礼貌的用语、微笑的服务让师生感到温馨惬意,真正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使他们在和谐愉快的文化氛围中互动交流。图书馆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包括日常行为规范、岗位职责和奖惩制度等,这在规范图书馆员言行的同时,也对读者进行了约束,提高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保证了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和谐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图书馆之所以成为师生的第二课堂,除了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图书馆环境优美且充满文化气息。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谈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载体
论文提要 :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结合。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环境建设,提高图书馆员整体素质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浅谈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文明传播的窗口;校园文化是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应承担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
1、校园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
物质是基础,是保障,没有物质文化,校园文化就无从谈起。物质文化属于硬件设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包括高楼、绿地、公用设施等。人们常说:当今高校的大楼多了,大师少了,这是事实。可换个角度想,如果没有完善的设施,没有合理的构建,没有舒适的环境,怎能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怎能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因此,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
2、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一所学校,之所以充满生机活力,充满文化气息,是由于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师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体现在师生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上,体现在校风和学风上。追求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3、校园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何成方圆。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为了强化学校的管理,规范师生的言行;是为了师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制度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的,而是面向全局,适应学校需要的,它能促进学校平稳、健康发展。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构成了校园文化。这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其宗旨就是育人。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这一规程强调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这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一致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工作人员素质高,有条件、有能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具体而言,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提供丰富的资源。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聚集的场所,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音像和光盘等,这些资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又有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文化;既有本土的中国文化,也有引进的外国文化。这些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博大的道德文化,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有“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徜徉书海之中,师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灵魂得到了净化,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
2、提供优雅的环境。
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文化层面上讲,它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无论外部设计,还是室内布局,都精致、合理,充分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图书馆室内书刊满架,墙壁上悬挂着名人字画,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息,并且图书馆一般都宽敞明亮,清新洁净,采光条件好,还配有阅览室,既可以借书又可以阅读。读者处在这样舒适、便捷、文雅的环境之中,定能神清气爽、身心愉悦,提高学习效率。
3、提供文明的服务。
列宁曾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图书馆能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图书馆员起着关键作用。图书馆员文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礼貌的用语、微笑的服务让师生感到温馨惬意,真正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使他们在和谐愉快的文化氛围中互动交流。图书馆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包括日常行为规范、岗位职责和奖惩制度等,这在规范图书馆员言行的同时,也对读者进行了约束,提高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保证了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和谐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加强资源建设。
高校师生在科研、教学、学习和休闲中,既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这些单单依靠课本和课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利用图书馆进行完善和补充。图书馆为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要有计划、按比例地购置各种信息资源。这里面既要有各学科的专业书和相关文献,便于师生拓展学习,巩固和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政治、教育、文艺等类的书籍,以便师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个人品位。这些资源既要有纸质文献,又要有电子书、录音带、光盘等形式的电子文献。
多种类、多样化的文献,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机结合;多样化的文献载体,使文献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总之,使资源结构更加合理。图书馆要对所有的文献资源进行把关,将那些内容不健康、质量不过关的产品拒之门外,将那些正规的、优秀的资源引进来,让读者从中吸取积极的思想和文化,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2、加强环境建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图书馆之所以成为师生的第二课堂,除了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图书馆环境优美且充满文化气息。图书馆要不断完善馆舍内外的建设:馆外加强绿化,放置一些雕塑、花卉等装饰,从外部环境上吸引读者;馆内藏书的布局要合理,桌椅要整齐,灯光要柔和,色彩要协调,让人感到温馨。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环境与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读书沙龙和学术讲座等,吸引更多师生参与进来,营造一种美好的文化氛围,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文化、体味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
3、提高馆员素质。
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赛上专家明确提出:“当今,拥有图书和其他馆藏资料已不再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只有借助最现代技术,能查到所需信息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对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量激增,信息获取的方式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平台也越来越多。图书馆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是提高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观,以身作则,以人为本,爱岗敬业;二是提高业务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参加培训,掌握计算机、网络等新知识、新技能,修炼内功,与时俱进。经过努力,馆员集知识、技能、学术于一身,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为师生提供一流的服务,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第一要义是建立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图书馆业务的图书馆馆员队伍。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地方高校推进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策略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关键词]馆员 制度建设 学科 图书馆 策略 高校
地方高校推进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策略
学科馆员制度是“为了保证学科馆员与对口的学科专业人员及部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为其提供专、精、深的信息服务制定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学科馆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培养目标、基本职责、服务内容和方法等。”[1]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有助于加强院系与图书馆之间的业务联系,较好地解决教师迫切需要的对口服务、针对性服务的问题,使各种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图书馆更好地融入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去。
在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上,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专门成立学科咨询服务部,学科咨询服务部组织相应的学科馆员深入到学校各对口的教学、科研单位中,采用个性化的学科知识服务手段,利用所学的图书情报学与图书馆知识及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满足图书馆用户对资源信息深层次的需要,为教学、科研单位提供信息保障。尽管如此,由于人员素质和条件的限制,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建设相对于211院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正因如此,地方高校才要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推进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使之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推动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学科馆员能够深入到对口院系,时刻关注院系科研教学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反馈,通过嵌入对口院系教学科研中,利用自己掌握的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专业背景,为用户提供专业化学科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服务,在完成基本的数据收集整理的同时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为院系教学、科研团队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专业信息,为其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情报。除此之外,针对对口院系师生使用数据库的实际,学科馆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此进行培训,使师生经过培训对数据库和相关软件有深入的了解并能熟练使用。通过这些深层次的服务,学科馆员制度基本能够满足师生对信息服务质量与深度的要求。
地方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能够提升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在文献采访过程中,学科馆员可以凭借丰富的图书情报知识和较高的学科文献知识有计划地对学科的文献资源进行系统的收集和选择,改变了以往的外行人选内行书的尴尬处境,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有很大帮助,对馆藏资源质量和文献利用率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使文献资源能够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需求,馆藏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地方院校图书馆中,长期存在着人员紧张的状况,多数学科馆员由业务馆员或文献检索课教师兼任,由于事务性工作繁杂,使学科馆员的本职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对于地方院校图书馆而言,制约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人员素质不高、科研能力薄弱,特别是缺乏专业的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人才。人才的匮乏导致学科馆员很难融入到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使学科馆员制度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
在学科馆员的管理方面,多数地方院校图书馆采取分散式管理的方式,在开展工作中,多数情况是学科馆员个人直接面向教学科研单位、课题组开展学科服务,学科服务往往成为学科馆员的个人行为,不利于提高学科馆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利于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管理、组织与协调工作,不利于对学科馆员的工作质量进行量化评价。除此之外,学科馆员与各教学、科研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多数学科馆员很少深入走访教学、科研单位了解其需求,仅仅是采购文献时象征性地征求意见,导致学科馆员不能将教学、科研单位对文献的需求反馈给图书馆,使图书馆的文献开发、利用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多数教学、科研单位建立了资料室后,与学科馆员的联系日渐减少,导致学科馆员很难开展相应工作。除此之外,由于图书馆的教辅单位的定位,带来了学科馆员缺乏必要的考核与奖励机制,在收入上明显偏低,与之相应的学术地位也偏低,在与教师、行政干部的收入分配竞争上处于劣势,这同样会导致图书馆优秀人才的外流以及很难吸引优秀高素质人才来参与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办学发展过程中都能够给予图书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制定图书馆工作发展规划过程中仍是依照传统的观念,只关注馆舍面积、图书数量、阅览座位等硬件设施,而没有通过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导致学科馆员制度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就地方院校的管理制度而言,目前正处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在学科馆员岗位没有得到权威确认、学科馆员制度的优越性没有明确体现的前提下,要求学校党委为学科馆员制定特殊的优待政策是不可能的。面对以上困难,需要地方院校克服畏难情绪,针对自身办学实际,采取必要措施以达到真正推进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目的。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第一要义是建立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图书馆业务的图书馆馆员队伍。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最大障碍是高素质人才匮乏。以北华大学图书馆为例,尽管70%以上的馆员具有大学本科学历,部分馆员具有研究生学历,有四分之一的馆员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但是,目前存在的情况是图书情报专业出身的馆员不懂其他专业,其他专业出身的馆员不通晓图书情报知识。
正因为如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对于地方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才显得尤为必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挑选符合学科馆员条件的馆员赴具有优秀的图书情报专业的高校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培训,通过为准学科馆员进行相应的图书馆情报专业培训,让他们能够相对专业系统的学习了解图书情报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图书情报学中的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技能等。
培训内容包括馆藏资源布局、数据库及平台使用、学科用户分析方法、熟悉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方法等。对于专长为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科馆员,地方高校图书馆须加大对口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对口学院,通过参与对口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或者外出专业培训等手段,尽快熟悉了解相关教学、科研背景领域研究成果与研究动向,使得学科馆员能够熟练掌握对口专业的学科信息。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优先选择本科攻读其他专业的图书情报学硕士毕业生和具有图书情报学与其他学科双学位人才,使馆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充分改善。
学科馆员工作不是看过程,而是效果,因此,地方高校要建立一套第三方参与的、由教学科研单位主导的、侧重于效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学科馆员健康合理发展。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实施双向考核制度,学科馆员既接受图书馆方面的考核又接受对口院系师生用户的考核,以教学、科研单位师生的满意度为考核的主要标准,对学科馆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工作量完成情况、用户服务满意度进行定性考核。
其中包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测试,该学科专业教学与科研掌握情况学科馆员提交拟任对口院系或学科的工作思路方案等评价[。与此同时,图书馆组织业务骨干从专业角度对学科馆员进行以服务效果、服务效益、服务影响力、服务满意度为内容的考评。同时,在评价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科馆员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组织评价,使学科馆员的工作质量评价更为准确、客观。
学科馆员制度推行的关键在于学校主管领导的决策和参与。针对当前多数地方高校学科馆员制度推行困难的实际,地方高校要采取将压力上移的新思路,由学校领导牵头,以品牌活动的形式在学校层面营造学科服务氛围,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科馆员到教学、科研单位开展学科服务。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推行过程中,学校主管图书馆的校领导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图书馆品牌活动的构思、策划到组织实施,学校主管领导全程参与,使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引起了全校教学、科研单位的广泛关注。在主管校领导的主持下,图书馆积极从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学科专业带头人、专家学者入手,从学科专业发展层面、学科教学科研动态、学科前沿热点问题入手,详细分析教师、学生对文献的需求,细致规划活动,使学科馆员制度依托学校良好的整体环境不断深化与拓展。
由于学科馆员对教学、科研工作发挥着重要和特殊的作用,学科馆员掌握较高的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知识以及具有对口学科的专业背景,这就使得学科馆员在图书馆不等同于其他图书馆工作人员,因此学科馆员需要具有优先的职称聘任资格及相应的晋升、福利待遇、外出学习深造机会等等。同时地方高校须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明确图书馆员的教师身份、享有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行政级别、福利奖金、职务权利等待遇。
作为一种深入和拓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深化了服务层次的举措,学科馆员制度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需要有效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此同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图书馆通过合理的实行学科馆员人才的聘任选拔制度、科学的图书馆馆员管理与考核制度等一系列针对学科馆员的制度,建立学科馆员绩效考评制度和分配制度。
从而有效地实施、稳步地发展学科馆员制度,真正把学科馆员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应有的作用,让学科馆员制度步入良性循环,使得学科馆员能够秉承以服务为本的办馆理念。通过学科馆员制度,深入到一线学院的教学、科研中,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文献资源信息的深层次服务,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助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图书馆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谈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浅谈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包括了校园的建筑景观、绿化美化等的物化形态内容;精神文化包括了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制度文化指的是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除了建筑、环境卫生、绿化建设等,还包括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提供的健康、高雅的网络环境以及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站等。我院的电子阅览室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览环境,窗明几净、干净整洁,学生身临其境,心情愉悦。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升华。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校风、教风、学风,作为图书馆,为了配合学院的工作,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讲座、邀请资深教师、专家等给学生们介绍最新的科技动态,让学生从这些活动中,了解更多的科技动态及科技知识,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了学校的馆里,规范了师生的言行,而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决定了图书馆的正常运转和创新发展。因此,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目标,制度文化是保障。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等院校的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图书馆与教学、实验并称为高校的三大支柱,同时,图书馆还具有传播知识、传播信息的途径。因此,学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丰富的馆藏资源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学校的知识储备中心。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不仅能够补充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师生的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提供便利,尤其对学生而言,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更是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课本以外的文化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积极向上的讲座、读书会、演讲赛等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文化修养。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这一规程强调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这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一致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工作人员素质高,有条件、有能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具体而言,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首先,高校图书馆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经过长期积累,馆藏资源较为丰富,这些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力度也随之加大,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学生们遨游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中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具有相对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力度也随之加大,这就更大强度的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广大学生遨游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其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而图书馆优雅的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先进的网络设备,又为学生学习、教师工作、双方交流创造了最有利条件,大学生置身于这样舒适、便捷、文雅的环境之中,陶冶情操,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营养。
再次,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提供文明的服务。列宁曾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员也起着关键作用。图书馆员用他们的真心真正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使读者在和谐愉快的文化氛围中互动交流,对和谐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馆员的工作作风、精神风貌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教育家蔡元培老先生提出:“教育不单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由此可见图书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图书馆所散发出的正能量也是学生思想品德不可缺少的。是学校重要的教育机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机构。
图书馆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物质文化是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图书馆之所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除了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图书馆优雅的环境和良好文化氛围,可以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可以放松心情,愉快学习。其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直接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图书馆应认真组织采集健康向上的具有积极影响力的文献资源,杜绝不健康的文化垃圾。加强网络建设,给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加强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环境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赛、各类讲座等,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行为方式准则,对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理想、提升道德情操、培养优良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再次,加强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图书馆文化建设也在随之发展,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保障。它包括图书馆管理体制及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作为高校图书馆应结合自身的历史传承、专业特色、师生需求等实际情况,以实用性、适用性为指导原则,用制度规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具有第二课堂的作用,还具有价值导向等的作用,因此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强文献信息的资源建设,面对新的形势,转变管理模式,努力开拓新局面,形成高尚优秀的图书馆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为满足科研需求和知识服务工作的多样化,各高校图书馆重视学科服务的建设,学科服务形式包括很多,学科馆员、学科分馆、学科库、学科导航、学科信息门户……而构建各学科相应的知识服务平台已成为主流趋势,设计整合资源和服务的网站,主要基于内容管理系统CMS的建设、利用其他Web2.0嵌入等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并建立、利用其他开源软件或利用商业软件依托运营商,结合服务模式,将学科馆员的服务与资源结合,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站式、个性化、交互式特点的学科服务平台。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985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39所985高校图书馆网站网络调查并辅以文献和其他方式的调查,从学科服务开展和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平台搭建方式、平台搭建内容、平台搭建特点和创新之处等方面对这些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和分析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平台搭建方法选择、平台内容建设策略、管理维护、宣传4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可持续建设提出建设发展策略。
【关键词】:工程 高校图书馆 学科服务平台 调查分析
学科服务自1998年被清华大学图书馆引入国内至今已有十余年,随着学科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学科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学科服务宣传推广与成果展示等方面的需要及用户对“自助型”和“交互型”服务的强烈需求催生了学科服务平台。国内外相关研究[1-2]也表明,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学科服务的模式需要从“以学科馆员为中心”到“以学科服务平台为中心”进行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2013年11月启动“3.0版”学科服务后,充分认识到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随即启动学科服务平台调研和建设工作。而对国内重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进行系统调研和定期跟踪,及时总结各馆经验以应用到本馆的工作实践中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国内近年虽已有部分研究成果涉及学科服务平台建设,但要么只限于本馆实践的介绍[3-4],要么调查内容[5]还不够深入,可参考内容还比较有限。为此,笔者对国内985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为本馆在建的学科服务平台提供重要参考,也期对其他高校图书馆的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调研时间:2014年1月确定调研项目,2014年3~4月进行调查,2014年6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2015年6月进行跟踪补充调查和分析。
调研内容:国内985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具体包括是否开展学科服务、是否有学科服务平台、学科服务平台采用什么方式建立、学科服务平台主要栏目和内容、平台特色和有创新意义的内容等。本文对于学科服务平台的界定:利用某种信息技术手段,以基于网络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学科化信息资源和学科化服务的一种媒介与系统平台。平台至少要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馆藏资源揭示、学科资源导航、学科信息发布、学科资源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功能。
调研方法: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39所985高校名单,通过互联网访问其图书馆主页,根据网站服务导航的指引寻找学科服务及其学科服务平台情况,并结合使用最多的学科导航平台LibGuides(http://libguides.com/)的“China”区域对相关高校进行梳理,对于能够访问的学科服务平台,一一打开各学科的服务网站,根据预定项目了解、记录、分析和总结其建设情况,对于因IP地址限制或者需要登录才可以了解的学科服务平台,则在该图书馆网站和搜索引擎中以“图书馆名+学科服务平台(或相关名称)”、该馆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中了解情况,并辅以少量的QQ和电话咨询进行调研。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基本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39所985高校图书馆目前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类:①未开展学科服务无学科服务平台(占10%)。在该类图书馆网站上未找到学科服务相关栏目和内容,也未能通过其他渠道发现其正在提供学科服务和搭建学科服务平台的线索。这类高校目前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4所高校;②开展学科服务无学科服务平台(占10%)。在该类高校图书馆网站上有学科服务相关的栏目和内容,但仅限于静态页面形式介绍本馆学科服务的基本情况、学科馆员职责、相关学科馆员和图情教授的联系方式等简单信息,或在相关部门职责介绍中明确指明了学科服务职责,但未找到学科服务平台方面的线索。这类高校目前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虽在LibGuides中开通账号但未搭建或搭建完成一个学科导航;③开展学科服务并搭建了学科服务平台(占80%)。其余31所大学图书馆或多或少都利用建设的各类学科服务平台提供服务。
2.2 学科服务平台的搭建方式
虽然31所高校图书馆都搭建了学科服务平台,但搭建方式却有很大不同。总体来说,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搭建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静态网页方式、商业专业学科导航平台方式、第三方平台免费搭建方式、以特色数据库的形式自建方式、利用开源软件自建方式、多种方式混合搭建等6种方式。 (1)静态网页方式。对于绝大多数图书馆而言,静态网页在学科服务平台上的主要作用就是介绍学科服务情况、学科馆员职责、学科馆员负责的学科院系和联系方式等较为固定不变的内容,也有一些图书馆以静态网页的形式提供某个学科的学科资源导航,其中最为典型就是清华大学图书馆,该馆对没有博客、LibGuides和院系主页等平台方式揭示的学科以静态网页形式搭建学科资源导航。复旦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部分学科或服务内容也是静态网页方式实现的。
(2)商业专业学科导航平台。从目前的学科服务平台搭建实践来看,商业专业学科导航平台是各馆选择使用最多的搭建方式。调查发现:985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搭建中所使用的商业学科导航平台主要有三个:美国SpringShare公司提供LibGuides、湖南纬度信息科技公司的纬度信息共享空间系统和重庆维普公司的LDSP平台(具体情况见表1,数据截止时间为2015年6月30日)。
目前使用纬度信息共享空间系统建设学科服务平台的是湖南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前者已经正式推出,后者已利用其建成法学学科服务平台并正在试运行,国内使用该平台的还有西北大学图书馆,由于该平台需要登录后才能看到,所以暂无法获知其搭建学科平台的数量。需要说明的是:中南大学图书馆也采购了该系统并用其搭建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6],但由于没有专门说明用于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这里未将其纳入。使用重庆维普公司LDSP系统搭建学科服务平台是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7],目前该馆已利用其搭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工程三个学科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维普科技期刊的数据,对相关专家学者、学术机构、热点主题、重要期刊和经典论文进行分析和揭示。LibGuides是CALIS为国内高校采购的商用学科服务平台,由于平台功能非常强大,前期推广也比较到位,985高校中28所高校在该平台开通了账号,26所高校图书馆共创建了286个学科导航(见表2)。
(3)第三方平台免费搭建方式。985高校中,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和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利用第三方的社交网络平台免费搭建了本馆的学科服务平台,这里的第三方平台主要是新浪博客平台,并且北京大学图书馆除了使用新浪博客,还使用了豆瓣。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利用新浪博客搭建了本馆学科博客群,为本校21个学科都搭建了学科博客,而且通过“首页不显示博文,首页两侧放置需要长期固定的学科资源和服务”等博客页面统一的设计和规划,较好的解决了博客作为学科服务平台无法实现重点内容长期置顶的问题,能够承担起学科服务平台资源导航、服务宣传、成果展示、馆员和用户交流互动等多项功能,以法学[8]和计算机学科[9]的学科博客最为典型。
(4)以特色数据库形式自建。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和同济大学图书馆利用本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平台搭建了某些学科的学科服务平台。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利用这种方法搭建了土木与交通工程等7个学科服务平台[10],对相关学科资源和服务以数据库搭建的方式重新进行了组织和整理,便于读者使用。
(5)开源软件自建方式。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图书馆还利用相关开源软件开发建设了学科服务平台,其中用到的开源软件有3大类:①开源博客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利用的是开源中文博客系统PJBlog,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使用的是国外经典博客开源系统WordPress,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则使用z-blog系统;②学科知识门户系统。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平台借助于国外比较流行的专门用于学科知识组织和共享的开源软件Subject Plus;③开源内容管理系统。同济大学图书馆利用开源的内容管理系统DotNetNuke搭建了医学与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学科服务平台。
(6)多种方式混合搭建。基于多方面原因的考虑,一些985高校图书馆在搭建学科服务平台时采用了多种方式混合搭建,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使用静态网页、院系主页、LibGuides、学科博客等4种方式,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则使用特色数据库、商业学科导航平台(两种)和博客4种方式。除此之外,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图书馆都存在多种学科服务平台并存的情况。
2.3 学科服务平台的内容建设
不管是博客平台、静态网页平台,还是LibGuides平台和相关开源平台,学科服务平台最终发挥的作用如何关键还是要看具体内容的建设。调查发现,目前学科服务平台上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3大类:
(1)图书馆服务宣传和开展的相关内容:基本上各个平台都有,主要包括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相关的新闻、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服务内容(比如使用)、学科服务相关内容(学科服务情况、学科馆员职责、特定学科馆员的基本情况及相关联系方式)。另外,鉴于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学科服务重要内容,各学科服务平台大多也提供了各馆培训的日程安排和相关讲座的课件或音视频,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还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录制成微课程以供下载。
(2)学科导航相关内容:学科导航是学科服务平台最基本的内容,需要将特定学科的相关资源从纷杂的馆藏资源中抽取出来,统一揭示、统一提供服务。这里学科资源包括馆藏资源,也包括互联网上免费的非馆藏资源。学科导航实际上要建设的是学科信息门户,不但包括常用的学科数据库、学科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中外文图书排行,还有学科名著、学科中外文核心期刊、学科讲座和音视频、学科相关的著名机构、专业论坛等。除了这些基本上都可以涵盖的学科资源外,一些图书馆对于专业名人(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大学图书馆都有名人名家内容)、专业奖项(如:武汉大学的数学学科服务平台对于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南开大学图书馆医学学科服务平台对于诺贝尔医学奖)、专业新媒体(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科学哲学服务平台对于微博、微刊、微信、微群、微视频内容)等资源也进行了整理。另外,还有一些图书馆直接将学科数据库的检索入口嵌入到学科服务平台上,比如东南大学图书馆嵌入了本馆发现系统Summon的微件,清华大学图书馆嵌入了Metalib学科集成检索等。
(3)学科资源相关内容:不同于学科导航主要针对网站、数据库等内容的组织与服务,学科资源相关主要侧重在学科知识层面。具体内容包括聚合各个网站学科相关的新闻、抽取展示某些数据库提供的学科态势分析(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学科平台上利用“中国知网的学科馆”对学科文献内容抽取展示、武汉大学诸多服务平台英文学科热点则来自于EBSCO数据库相关功能)、各馆对ESI学科评估的分析、聚合展示学科重要期刊的最新目次信息等。除此之外,很多学科服务平台将学科工具也纳入了学科资源的范围,比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上对于化学常用专业软件ACD/ChemSketc、ISIS/Draw、Origin、Marvin等提供了使用说明和软件下载链接,但各个学科服务平台上提供更多的其实是NoteExpress、EndNote、JabRef等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指导。
3.1 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从以上对图书馆学科服务开展和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已成为绝大多数(80%)985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各馆在平台的内容充实和功能探索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可以说,近年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逐渐走入正轨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看,目前的学科服务平台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相当多的图书馆对于平台的功能定位尚不够清晰。这一点从各馆学科平台不断尝试过程中可以窥得一斑,除部分图书馆多种类型学科平台功能互补性外,很多图书馆不断尝试利用各种途径搭建平台且很多工作具有互相替代性,这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馆对学科服务平台探索的热情,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各馆对于学科平台在学科服务中承担的作用、要实现哪些功能还不够清晰,还在不断摸索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财物的浪费,也给用户识记平台地址和使用平台带来了很多困扰。
(2)重建设轻维护情况严重。排除掉某些馆废弃某种平台完全改用其他平台的情况,在2015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从平台更新时间来看,相当多的学科服务平台一年中除了少量自动聚合内容外基本未做任何更新,甚至有些平台自建成发布后就未做任何的更新,某些学科导航的链接已经失效。一些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平台虽然内容经常有更新,但内容更多的是图书馆资源、服务相关的新闻,而与学科资源和服务相关的内容很少,学科馆员自己原创性的内容则更少,很难对学科用户有太大的吸引力。
(3)部分图书馆重建设轻宣传,用户的知晓度和使用度不高。调查中发现,除少数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平台外,相当多的学科服务平台的使用量并不高,每个月的访客数屈指可数,这其中还包括各图书馆间学科馆员的互访了解情况的使用,甚至部分图书馆搭建的学科服务平台并未在图书馆主页或者相关院系主页上有所展示,用户无法获知已建成的学科服务平台的地址或者无法通过这些站点的导航方便地使用这些学科服务平台。
3.2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发展策略
3.2.1 清晰定位学科服务平台功能,选择合适平台搭建方式
系统的总结前文学科服务平台所具有的功能,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服务平台应该具有“信息发布”、“资源服务整合导航展示”、“资源内容自动聚合展示”、“课件、指南、报告等文件的上传、发布、在线查看和管理”、“馆员与读者间交流互动”以及“平台管理”6个方面的功能,其中“平台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工作量及使用量相关的统计”、“学科馆员及用户的角色定义和权限控制”、“数据导入、导出、备份”等。各馆搭建本馆学科服务平台时可以依据这6大功能研究和思考本馆平台具体的功能定位,是实现全部功能,还是只实现其中的部分功能,然后综合考量本馆的技术力量等实际情况,分析前文提及的6种实现方式,包括对相关商业软件和开源软件的综合评估或者设计自开发系统的功能需求和实现的技术线路,最终选择适合本馆实践需求和馆情的搭建方式。
3.2.2 围绕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组织资源,充分利用和共享其他图书馆已有的建设成果
平台建成后,内容非常重要,需要结合前文调查得出的三类内容根据本馆学科服务主要目标和任务收集和组织相关的资源,尽可能三类内容都能涵盖。内容丰富并用心组织且定期及时更新的平台才有活力,才能吸引到用户充分利用它。调查发现某些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发布的内容主要就是图书馆的各类服务资源新闻,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人访问和使用,因为读者在图书馆网站上已经可以看到相关新闻了,没有必要再换一个平台继续看新闻。在内容具体组织过程中,对于那些学科网络资源,鉴于学科资源的通用性,应该充分借鉴和利用其他图书馆已有的建设成果,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当然不能是纯粹的拿来主义,还需要对这些资源甄别、有效性检验、补充,然后和原建设者进行必要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
3.2.3 重视学科服务平台的长期规划和管理,重建设更重维护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科服务及服务平台建设也是如此,各馆应该充分重视服务平台的长期性和完整性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管理。这就要求图书馆一旦决策开展学科服务和搭建学科服务平台,就要将其纳入到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整个工作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和规划相关的岗位设置、人员调整,需要结合相关学科的特点制定发布内容、发布频率、发布内容质量、链接监测机制和频率等后期维护等相关的规章制度以约束和激励馆员学科平台内容建设行为。
在具体学科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虽然学科服务平台需要依据学校学科情况依次搭建,但需要有总体规划,要尽可能全部涵盖本校的重点学科领域,这样才有可能有“轰动效应”,使图书馆借助于学科服务提升自己在学校和用户中的整体影响,这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学科博客校内学科基本全覆盖)、武汉大学图书馆(LibGuides校内学科基本全覆盖)都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而且,虽然各个服务平台可以依据不同学科特色呈现一定程度的“个性化”,但总体上还应该有一些统一规范,比如常设栏目、统一Logo等,使所有学科的服务平台又浑然天成为一体,这既便于管理,也便于交叉学科的用户方便地使用不同学科服务平台上的内容。 3.2.4 加强学科服务和服务平台的揭示与宣传
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不是图书馆员用于自娱自乐的,所以对于建成服务平台要花大力气去揭示、宣传和推广。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为所有学科的学科服务平台都设定了统一的服务口号,前者使用的是“学贵精专,服务亦然”,后者使用的是“学科馆员架起您与图书馆的彩虹”,东北大学图书馆还专门制作了统一的“助力科研、推动创新”学科服务Logo。也有些图书馆为了推动学科服务平台的用户利用,不但在本馆主页上进行准确明晰的揭示,还将学科服务平台的链接嵌入到相关院系的主页,如同济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等。当然,揭示和宣传还不限于此,还需要图书馆将宣传推广工作也列为平台建设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本馆媒体和宣传推广渠道定期广泛宣传,以提升平台的使用率。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通过调研分析,利用开源博客平台WordPress搭建了自己的学科服务平台并已经发布使用。该馆平台的选择是系统分析现有平台现状和本馆实际后做出的“最优选择”:静态页面基本上只能实现信息发布、资源服务整合导航展示的功能;第三方平台,比如新浪博客,可以实现上述的大部分功能而且搭建难度较低,但囿于博客系统的自身限制,资源服务的整合导航展示会比较困难,而且第三方平台的商业广告和无关博客内容推荐会对用户造成较大的困扰,平台提供给图书馆可控的管理功能也非常有限;LibGuides平台非常便于搭建学科导航平台,也便于不同图书馆之间的共享,但因其云服务器设在国外,国内访问速度会比较慢或某时段比较慢,影响用户的使用效果,平台使用也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从产品说明书来看,商业平台纬度信息共享空间系统功能非常强大,可实现上述的绝大多数功能,但需支付一定费用且国内用户还比较少需继续观察;如果想对平台功能有更多地把控,最好利用开源软件搭建台,专业的平台SubjectPlus和内容管理系统是最佳选择,但平台搭建比较耗力。PJBlog等国内博客平台功能有限,用户社群不够成熟,国外经典的博客平台WordPress目前已经具有强大的内容管理功能,用户社群成熟,有大量可用的插件协助实现很多平台无法提供功能,系统搭建也比较简单、快捷,值得国内其他图书馆尝试。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以 CALIS三期 项目建设基本思想为主导,统筹资金与技术,整合资源和服务,依托重点带动全局,构建区域联盟模式下的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初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开始摆脱传统的运行管理方式,向着数字化图书馆方向发展。本文对数字图书馆进行了SWOT分析,得出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数字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馆藏建设
与传统图书馆不同,数字图书馆更加虚拟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大型分布式数据库信息系统。它通过利用现代计算机数字技术储存、查询和发布,以二进制形式组成信息资源的基础,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压缩处理后加以储存。再将它转化为数字信息资源提供给用户。数字图书馆最本质的特征是:第一,信息资源数字化。第二,信息传递网络化。随着电子图书等诸多电子产品的问世,电子资源传播更加趋于网络化。读者可以在任何客户端获取所需要的电子资源。开放的阅读环境使网络信息资源传播更加广泛。第三,信息资源共享化。各地用户可以同时通过不同客户端、网站、手机等媒介获取到相同的资源,并且完全不受时间、馆藏数量、职业等因素的约束和限制。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国会图书馆是美国最早进行数字图书馆尝试的图书馆之一。我国对数字图书馆探索始见于1994年,真正大规模进行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则是在1996年8月北京召开了国际图联大会之后。此次会议中,“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会议专题被众多学者列为重点研究对象。1997年,国家计委批准建立了一个由七家单位共同承担实施开展的专题科研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这一举动标志着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开始。
2000年前后,教育部、中科院等都开始规划数字图书馆项目,纷纷把建设数字图书馆列为重点项目。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一大批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开发,证明了我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了取得了卓越成就。
(一)优势分析(S)
数字图书馆的电子文献具有体积小、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因此数字图书馆大大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它将无穷的电子资源扩散到各个空间,使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在传统图书馆内查找图书,读者首先要有所需书目的名称、分类号、索引号等一系列相关信息,再去寻找它的位置。部分珍藏版的资源由于被磨损后无法修复而不提供外借服务。数字化图书馆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读者只要知道作者名、题目、主题、关键词等任何一个信息,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并获取相关信息。更为便捷的是,读者可以通过模糊或精确搜索将同一大类的资源收集到一起,查阅的便捷性不言而喻。另外,电子资源可以无限次地被浏览和保存,而且不受传统图书馆的开闭馆时间段的限制。数字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24小时开放式智能化服务。
(二)劣势分析(W)
数字图书馆出现后,发展速度迅猛,各高校纷纷开始建设各自的数字图书馆。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作为建设指导,许多高校仅仅是追求数字化资源“量”的扩展,一味地花费大量资金在购买数据库上而忽略了高校间的合作。因此就出现了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的不兼容。数字图书馆的另一个劣势便是它的信息版权问题。由于电子信息的开放性,读者可以随意进行引用、统计、批注、分析等操作,还可以通过各种软件来转换资源的格式和形式。也就是说,每一个资源可以衍生出十几种新的形式,而这些新形式的资源又会被再次编辑和扩散。传统的版权规定每一个使用者都要和每一个权利人洽谈,约定好作品的使用权限和方式。而在数字资源爆炸性增长的情况下,这一版权使用规定便很难再达成。
(三)机会分析(O)
网络环境的变化,给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许多条件都给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改变其固有封闭状态的机会。例如电子资源版权问题。由于无法取得每一位作品权利人的授权,就需要开发出新的系统来解决这样的难题。而这样的系统,必将会用在数字图书馆中。传统单向集中的信息交流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已不复存在。数字图书馆构建了一个动态自由的学术环境。它的建设模式和服务观念也开始有所变化。随着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在建设数字图书馆工程的过程中,便有了更多可以吸取和参考的经验。
(四)威胁分析(T)
数字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开放性。正是因为资源的开放性,网络搜索引擎商就成为了数字图书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这样一个信息以平方模式扩展的环境下,网络搜索引擎加大了对深层次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提供。它所提供的检索系统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世界。电子数据库在这方面就略显逊色。拿国内某一知名数据库来说,它的用户必须通过注册才能够得到进入权限,而注册又受到国家区域的限制。使得国外用户无法完成注册。这部分用户只能选择在网络搜索引擎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样一来,原本无法获得的文献资源便可以通过强大的搜索引擎获得,甚至不必注册。因此不少人便转而选择了后者。长此以往,当这些网络搜索引擎商户将数字图书馆内的资源都囊入自家,那么很可能会取代数字图书馆成为很多人获取文献资源的选择。
(一)馆藏资源不足
许多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明显落后。资金的匮乏导致藏书量不够大、没有足够的财力购买新书、不能购买充足的副本,这都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削弱了图书馆的作用。这样一来就没有办法保证电子资源的数量。外购数据库更是受到资金限制,而无法扩容。 (二)人力资源不足
信息化人才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目前,高校图书馆复合型人才缺乏,大多数人懂图书情报专业而缺乏信息化技术知识,两方面都懂的人可谓少之又少。数字图书馆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所涉及到的相关管理人才、数字图书馆员、技术人才都十分欠缺。因此,进一步研究符合数字图书馆要求的人才培养机制迫在眉睫。同时,由于中小型图书馆的人力有限,不可能用大量的人力来对图书进行编目和录入,导致馆藏图书资源不太全面。
(三)硬件设施落后
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要想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就需要强大的硬件设施作为保障。这就要求网络、数据库和服务器等必备的硬件设施能够满足构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需求。然而根据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西部地区网络发展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明显滞后。
(一)馆藏资源建设
数据库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发展数字图书馆,更需要统一部署,制定发展规划,通过互相协调,分工协作来避免数据库的重复建设,从而节省资金,使电子资源得到更有效的扩充。例如注重对文献数据库的升级维护,增加新数据库。购买Elsevier等常用大型外文数据库。这样就能为各学科提供高质量的全文学术期刊保障。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图书馆藏体系。集中购买镜像中外文电子图书,使馆藏电子图书形成一定规模,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副本不足及异地共享的矛盾。
(二)人力资源建设
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含量特性及其全球化竞争特点,决定了技术核心地位。而技术战略须以尖端技术人员为本,确保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顺利进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图书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就要采取多种途径。第一,引进人才,调整结构。图书馆要按照合理的比例,有计划地聘任多种学科专业人员。第二,按需培养人才。图书馆根据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采取自我学习和送出培训的方式对各部门职工进行培训。
(三)硬件设备建设
硬件设备与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保障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条件可以从建设高性能的图书馆存储设备、加强服务系统信息导航、完善多媒体阅览室等方面着手。
数字图书馆硬件设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存储设备。由于不同的数字图书馆产品对服务器性能要求不同,并受读者数量、网络情况等因素影响,所以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专用服务器,用来存放数字图书馆软件系统平台。在选择服务器时,将数字图书馆软件系统的各个系统分开存放于不同的服务器上。既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和易扩充性,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在此基础上,为了方便读者充分利用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也是数字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部分。电子阅览室可以为师生提供馆藏信息检索、电子文献阅览、网上信息查询浏览及多媒体学习等服务。由于在校学生不是每个人都有电脑可随时使用,电子阅览室就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最重要的场所。多媒体教室可以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教师便可以实现网上教学。
总之,西部高校要发展数字图书馆,首先应该认清自我,通过科学规划,统一部署,从地方性、办学特色等因素出发,逐步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有限的资源在网络信息建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对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进行创新进行了研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配备都相对较少,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需要积极创新。应采取一定措施优化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结构,并科学运用激励机制努力提高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财经类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从财经类高校以及财经类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资源建设出发,主要对馆藏资源建设和馆藏资源优化进行了初步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思路。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 独立学院 图书馆资源建设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学科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学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换言之,高校图书馆如何科学合理建设馆藏资源,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新世纪以来,财经类高校备受社会的追捧,独立学院的设置也随之扩大,而图书馆作为学校三大支柱之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随着信息化发展,网络革命又不断影响着高校学生的阅读习惯,高校不仅在引进印刷版图书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增加电子化图书、引进数据库等数字资源方面也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因此,独立学院如何建设和发展馆藏资源,如何逐渐形成与其他类型图书馆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这是摆在图书馆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图书馆是高校的教辅部门,馆藏资源建设不仅影响着高校学术氛围,也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馆藏结构
馆藏结构是高校图书馆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内容,合理的馆藏结构能够反映图书馆资源的特色,蕴涵有学科门类结构、文献类型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等。馆藏的学科结构处于知识面、使用面和藏书组织的结合点上,从图书馆使用者的专业出发,可以将学科和专业划分很细致,同时结合文献的特点和使用者的需要,通常采用粗分大类来表示馆藏文献的范围。馆藏的文献类型结构指的是图书馆根据文献类型来划分和管理文献,一般从文献编写、出版发行、载体进行划分。馆藏的等级结构指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功能建设,将图书馆馆藏划分为若干级,这些等级反映采集文献内容的深浅和完备程度。馆藏的时间结构指的是按照文献资料出版时间划分层次。
图书馆馆藏结构与学校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关联度,在采购图书馆资源的时候,必须将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内外书籍的采购放在首位,优化图书馆藏结构。一般而言,财经类高校图书馆的经管类图书的入藏比例会超过其他馆藏品种,这也是由高校学科特色所决定的。在馆藏结构上,现代图书馆馆藏结构实现了从单纯印刷资源向印刷资源与电子、网络资源并存转化。经管类电子、网络资源的采集必须放在重要地位,为满足财经类高校师生需求和学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馆藏规模
馆藏规模主要包括馆藏文献量和图书馆建筑规模。现阶段,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已转移到馆藏文献的使用效益上,特别是财经类高校将建设重心放在读者从图书馆获取了多少具体文献信息上。高校图书馆资源使用效益提升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馆藏规模,适度的馆藏规模为读者获取有价值的特定文献信息提供了可能。此外,不可忽视的是关于文献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这一发展不仅使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为馆藏规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三)馆藏特色
高校图书馆馆藏特点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一般而言,高校图书馆应当从学校本身所处的地域优势、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出发,建设有馆藏特色的高校图书馆。就财经类高校而言,图书馆往往具有专业性和地方性的特点。财经类高校很多是从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具有传统优势学科。同时,大部分财经类高校又与地方财政密切相关,兼具地域性特点。因此该类高校图书馆往往容易形成自身的特色。就专业性而言,优势学科的馆藏资源沉淀较多,特别是优势学科的印刷资源比较丰富。就地方性而言,财经类高校特别是独立院校生源带有明显的地区性,其招生就业往往集中在本省内,地域性特点明显,图书馆馆藏的地方特色浓郁。
高校图书馆资源作为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财经类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资源建设,不仅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采访等方式获得建设思路,而且可以通过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发现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目的。
(一)建设目标的确定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就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收集、整理和提供各种图书馆资源,形成涵盖本校学科的馆藏结构、馆藏领域,同时形成与学科专业特色相对应的馆藏特色。财经类高校为了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具有不同于综合性高校的办学方式,因此图书馆资源建设目标也不同于综合性大学。财经类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必须符合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和师生的实际需求,体现本校学科类别及所涉的专业方向,形成合理的馆藏结构、适度的馆藏规模和鲜明的馆藏特色。
(二)确定建设目标的原则
图书馆资源建设目标确定的原则包括整体化原则、特色原则和选择性原则。整体化原则就是要将图书馆资源建设纳入到整体资源建设中来考虑,图书馆要有总的资源建设目标,包含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目标定位、经费情况、馆际合作、资源共享、馆藏评估等方面。在图书馆整体的建设目标基础上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使研究性资源与应用型资源相互配套,形成科学合理的比例结构,在资金投入上,纸质媒介与电子化媒介兼顾,使图书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有效结合。特色原则就是特色专业与特色馆藏相辅相成。
特色专业是指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理论带领下,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办学效益、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财经类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特色馆藏资源和学校特色专业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在学校办学过程中,特色专业的师资力量会保持较高的水准,相对应的特色专业的馆藏资源会得到不断沉淀,从而形成本馆的特色优势馆藏,这些特色专业的优势馆藏资源进行合理的加工,又会推动高校特色专业的发展。选择性原则就是要将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转移到馆藏文献的使用效益上,而不仅仅是馆藏规模,财经类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具有内容更新速度快,题材相对集中的特点。 (三)建设目标的特点
财经类高校根据学科基础、师资队伍、专业方向和科研项目等内容,对图书馆经费投入进行倾斜。同时,由于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的波动性,又要求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校学科结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的调整而调整,这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财经类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建设的目的是为教学科研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馆藏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师生在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财经类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具有明确的学术性、专业性和教育性,利用馆藏资源的这些特性,按照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要求构建图书馆资源,把馆藏特色与学科专业特色结合起来,使图书馆成为师生获取信息的有效场所,这是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努力目标。构建财经类高校图书馆资源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馆藏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高校图书馆是为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的,这也是财经类高校优化馆藏结构的主要目的。财经类图书馆在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一是要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改变馆藏结构,最大限度满足师生的图书资源需求;二是遵循教学科研书籍、学习参考用书为主,课外阅读书籍为辅的原则,让图书馆资源成为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同时拓宽师生的知识面;三是在处理好传统印刷资源的同时,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开发新媒体电子、网络资源服务,让馆藏资源呈现多元化结构。鉴此,独立学院图书馆要与母体院校图书馆互通馆藏资源,开展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图书资源需求,优化馆藏结构,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积累纸质藏书175万册的基础上,配置了中外文数据库70个,同时可获取全文的电子图书20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各1万余种,博硕士学位论文100万余篇。利用有限经费,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需求,同时,于1993年引进南京大学开发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书刊采编和流通循环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并于2000年引进了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管理的自动化,使纸质图书资源和电子图书资源相得益彰,馆藏资源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这为独立学院东方学院的图书资源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有力拉动了独立学院的图书资源了建设和发展。
(二)以核心馆藏建设为主体,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应该遵循“以核心馆藏建设为主体,特色馆藏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保证核心馆藏的系统性,使这部分资源在图书馆建设中处于支配地位。所谓特色馆藏,即指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明显的自身风格,它包括一个图书馆中独特部分馆藏以及总的馆藏体系中与众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特色馆藏是指前一种含义。在特色馆藏建设方面,要立足于地域性、国际性和专业性等方面,引进省内优势的信息资源,引进体现国内外新观点、新思想、新动态的前沿文献。
例如,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在基础馆藏建设上,先后建立“诺贝尔经济学奖文库”“财苑文库”和“浙商文库”三个特色资源数据库。“诺贝尔经济学奖文库”包括71位从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至今的获奖者个人生平资料、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和会议论文等内容,同时还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演讲、访谈、颁奖典礼等视频资料,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财苑文库”是浙江财经学院图书馆的又一特色资源馆藏项目,用以展示财大学术成果,传递学术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术繁荣为宗旨。该文库收集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学术著作600余部、优秀学术论文40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400余篇、学术视频(国家、省、部级精品课程)30余部,真实反映了本校师生的学术水平。“浙商文库”收集了浙江商业经济、城乡集体经济、城乡个体私营经济相关文献,设立专柜,陈列浙商文化、浙商企业、浙商名人、浙商研究等文献。
在现有纸质文献基础上,自建数据库,构建了纸质与电子资源相结合的“浙商文库”。作为浙江财经大学独立学院的东方学院,在地方性财经大学的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口碑。特别校址选择海宁,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独特地方色彩,在图书资源建设方面大有作为。比如创建“仰山文苑”,收藏记载海宁文化和历代名人著作1200余册,藏书种类多样。包括记载海宁历史沿革的文献、海宁籍名人著作、相关评论及研究资料、特色文化文献、地方志、年鉴、名人手稿和名家书法作品集等,甚至设置“王国维资料库”“徐志摩资料库”等专题文库,以突出海宁文化品牌。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应为区域文化建设提供保障服务。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文化建设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因此保护和发展区域文化是社会主义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着手,以桐城师专为例探讨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区域文化建设中的必要性和优势点,并对未来高校图书馆思考与努力的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图书馆 区域文化建设
地方高校图书馆发展与区域文化建设紧密相连,一方面图书馆能够满足区域民众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区域文化进一步促进图书馆的改进与发展。地方高校图书馆以其资源和人才的优势对区域文化的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图书馆面向公众开放的要求赋予了地方高校在促进区域文化建设中的社会责任。地方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面向群体的多样化,农民、学生、职员都有获取大量社会信息的实际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地方文化机构的有效补充,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区域文化建设服务。
以我校为例,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已有百年办学历史,1904年秋(清光绪三十年),桐城派晚期大师吴汝纶先生,建立“桐城中学堂师范班”,此举开安徽新式师范教育之先河,桐城师范教育也由此发端。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明的发祥地和集中地,其间人文勃兴,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以戴名世、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清代文坛200余年。桐城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桐城因文学与戏曲上的极高成就也因此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地方文化的昌盛为高校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术研究的成果又提升了区域文化建设水平,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桐城师专图书馆把服务桐城区域文化作为自己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馆藏资源丰富
高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文献具备专业性和权威性强的特点。高校图书馆除了拥有传统的纸质文献外,还拥有诸如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字信息资源。以我校为例,目前图书馆纸质藏书37.36万册,电子图书3241GB,数字资源量9789.79GB,现刊389种,建有校园网和图书馆电子文献检索系统,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宽带连接。
(二)专业化的团队
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地方高校普遍配备了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来辅助高校图书馆知识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一名合格应用与复合型兼备的图书馆员应掌握图书馆学、管理学、心理学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提供读者服务方面具有其他文化机构不可替代的优势。
(三)现代化的设施
地方高校图书馆经多年的建设发展,物质条件优越,拥有便于书籍借还及查询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用于书籍整理、借还条码设备,开放式的阅览室必需的图书防盗设备,保障消防安全的消防防范设备,以及配备各种复印机、传真机便于给读者提供服务。地方高校图书馆享受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持,因此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均优于其他社会文化机构。
(四)贴近地方文化
地方高校图书馆具有传播区域文化的重要职责,作为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更贴近地域文化和更了解地方需求。以我校为例,我市的桐城派研究中心就坐落在我校图书馆内,经常和我校图书馆联合开展研究活动,图书馆多名馆员也是桐城派研究中心成员;又如,我校坐落在桐城“六尺巷”附近,我们研究“六尺巷”文化就比别人占地利优势。
(一)围绕“桐城派”研究,加强馆藏的地方文化资源建设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以及文论的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桐城派作为学术流派的一种,对当代为文亦不无启迪借鉴之作用。
一个拥有丰富馆藏、珍贵典籍的图书馆对于一所高校来说至关重要。我校图书馆十分重视收集、整理以“桐城派”为特色的馆藏,利用各种渠道从民间购置了一批地方文献古籍,开辟了“桐城派散文书库”。在以桐城派的馆藏区设立资料专柜,介绍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和历史成就及对后人深远的影响。
(二)参与“黄梅戏”“桐城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桐城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自唐朝起民歌《桐城歌》盛行于世,明清之际,文风愈加鼎盛,《桐城歌》被刊印成集,流传到长江中下游广为传唱,使得此一地域的文化具有一种整体风范。桐城丰厚的戏曲文化底蕴,为黄梅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图书馆的首要职能。我校充分利用桐城作为戏曲之乡的地理优势,在校园中普及黄梅戏与桐城歌的知识,利用图书馆的多媒体设施播放《天仙配》、《牛郎织女》等优秀选段,为校园营造浓厚的戏曲氛围;图书馆牵头成立了科研课题组,专门对桐城民间艺人和经典曲目进行深入发掘,录音录像制成数字产品加以利用和保护,将“黄梅戏”、“桐城歌”的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为桐城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切实的贡献。
(三)兴建桐城派文化特色资源库,实现桐城派研究资源共享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基础工作,因此我校将兴建桐城派文化特色资源库作为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工程。在资源库构建时,邀请桐城派研究专家,桐研中心成员、学校相关专业教授组成建设小组,反复修改方案;通过招标选定专业的企业负责网站设计,提供软件支持;精心选择有一定学术和史料价值的文献,分阶段、分步骤地建立类型齐全的数据库,以便向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达到实现桐城派研究资源共享的目的。 此外,我校图书馆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为区域的“农家书屋”建设与运行献计献策,与当地的文化部门、企业合作,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多途径的为区域文化建设服务。
(一)提高馆员素质,打造精品团队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水平的提升,馆员的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但知识结构还很局限。当读者面对多种形式的文献源和文献形式时,在寻找、选择上自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馆员就需要及时、正确地帮助读者选择需要的信息。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信息的搜集、捕捉、接收技能,信息的筛选、识别技能,信息的分析、评价、吸收技能,信息的整理、开发、加工、综合、存贮技能。馆员只有具备这些技能,才能确保能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来帮助用户选择准确的信息,真正做到从信息传递者到知识挖掘者的角色转化。
(二)做好发展规划,逐步落实推进
图书馆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必须与学院的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相适应,要以加强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为重点,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既要能为学院教学和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支持,又要能为区域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三)不断开展创新,拓展服务范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读者的需求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也应随之变化。如开办移动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移动图书服务;构建网络交流平台,允许读者发表评论或留言,开展图书馆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交流互动;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等。这些新业务的开展,可有效突破图书馆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好的服务读者,服务区域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为区域文化建设服务既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又是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作为高校图书馆在为本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文献保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多渠道多途径的为地区域文化建设服务,既能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又能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双赢之道。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文化建设的思考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完善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在网络环境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要加强区域性资源合作,形成共建共享联盟,共建虚拟馆藏,实现图书馆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的平衡、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字资源保障。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文章阐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针对丽江师专图书馆在建设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地方高校图书馆 丽江地区
地方文献是记述地方情况或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它包括方志、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作与地方出版物。[1]地方文献作为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植根于一个地域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是一个地域长期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产物。地方文献被誉为“一地之百科”,是各地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是各地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时应该着重需要收藏的文献。
丽江地区位于滇西北中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还有纳西、彝、傈僳、白、普米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丽江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都独具特色。如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已有近千年历史,古城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为特点;还有被称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还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舞谱,长达几十米的神路图也是罕见的艺术珍品;“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还有白沙壁画、玉龙雪山、神奇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等等。从古至今,丽江地方文献所记载的内容对丽江的这些天下奇观都进行了描述和阐释,并为其提供史料支持。因此,我校作为丽江地区唯一的一所公办高等学校图书馆,研究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一方面通过收集地方文献,形成特色馆藏;同时也促进学校学术研究,为丽江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提供原始资料;另一方面也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1.地方文献的范围如何界定
根据地方文献的定义,可以得出地方文献的内涵,它包括方志、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2]一直以来,我馆在收集地方文献的时候,主要是从内容和作者籍贯上来界定文献。凡是作者籍贯是丽江地区,或者文献内容上涉及到有关丽江地区方面的,我们都视为地方文献收藏。但是在地方文献的定义中我们发现,地方出版物也属于地方文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地方出版物中很多文献在内容上都与地方无关,这给我们采集地方文献的工作人员带来困惑。因此,收集地方文献的范围如何来界定,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认识,让我们工作人员的工作具有可操作性。
2.收集地方文献的渠道单一
地方文献对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意义重大,但收集起来却十分困难。因为地方文献种类繁多,发行机构多,发行渠道也很多,有些还是内部资料,图书馆很难在一定的时间内全面地收集地方文献。由于人员和资金的限制,我馆每年主要是从购书经费中拨出一部分到本地书店现采地方文献,还有一些主要靠捐赠来收集。仅仅通过这两种渠道,我馆收集到的地方文献非常有限。尤其是那些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紧密相关的非公开出版的文献很难收集到。
3.地方文献工作收藏缺乏合作
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我馆地方文献收藏工作都是单身作战,并没有与市、区、县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合作。由于这些机构与我校图书馆并无隶属关系,平时也无交流,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合作。因此,这些部门所包含的许多珍贵的地方资料我们都无法收集到,比如城市建设资料、本地相关的政策法规、专业学术专利资料等等。
4.地方文献收藏工作缺少专业人员和相关制度的保障
地方文献的收藏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强的专业工作,图书馆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和配备专业人员来实施这项工作。但是,目前由于我馆工作人员数量不多,购书经费也很有限,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主要由采编人员兼任,无法保证专人专职。这给我馆地方文献的收藏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制约性和不确定性。
1.确定地方文献的界定原则
经查阅资料发现,界定地方文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一是区域性原则,地方文献收藏首先要遵循地理区域原则;二是内容原则,当地域范围确定以后,凡在内容上涉及这一地域的文献都可以纳入这一地域的地方文献;三是出生地原则和籍贯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无论作者是因出生地还是籍贯,如果内容上不涉及这一地域,但由于作者本身就带有地域属性,因此都应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四是出版社原则,就出版物来说,内容涉及本地的和本地作者著述的按内容原则、出生地和籍贯原则收入地方文献外,其余各出版物可考虑以下几点选录入藏:(1)被列入全国和地方出版工程规划的出版物;(2)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名人著述;(3)获得省(市)以上各种奖励的出版物;(4)装帧涉及和印刷具有地方特色的出版物等。[3]
2.加强各机构沟通合作,多渠道收集地方文献
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是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首先,应积极争取本地区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包括地方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作协、文联、出版社、地方志办、党史办、资料室等部门,可以指定专人与他们保持长期的联系和合作,这样便于我们获取地方文献的最新信息,增强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其次,我们也要拓宽获得地方文献的途径。一是每年要确保一定的经费来专门购买地方文献;二是加大宣传,鼓励师生、专家学者、民间人士来积极捐赠有价值的地方文献;三是针对一些特别珍贵现在已无法买到的地方文献,在征得收藏者同意的前提下,通过复印、影印、扫描或缩微等方式复制;四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文献信息散落与网络,图书馆可以派专人经常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并下载;五是做地方文献剪报。由于一些学者的相关论文收藏在期刊或者论文集中,还有报纸中也刊登有地方文献资料,我们也要指定专人把这些地方资料做成剪报收集起来。
3.确保相关制度和专业人员的保障
确保地方文献的收藏工作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制定相关的制度,并有专人专职来实施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一是确定地方文献的收录原则,这在前面已提到;二是配备专人专职人员。选择懂地方方言、责任心强、精通图书馆知识、社交能力强的人来负责与各部门的联络与沟通工作;三是落实购买地方文献的专项经费。每年购买地方文献是充实地方文献馆藏资源的最主要途径,像捐赠、复制等只是辅助途径。 4.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
地方文献尤其是比较珍贵的文献,由于年代久远,在长期保存过程中,极易老化,出现变形、发黄、发脆等现象,有些文献损毁程度越来越严重,无法翻阅。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一方面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将以数据库形式保存下来,可以改变对地方文献保存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另一方面通过全面系统地揭示馆藏文献信息,为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搭建一个检索和研究地方文化的平台,达到更好地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强化文化交流的目的。
丽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纳西族人口不多,然而却以古老而丰富的民族文化著称,有人说它是小民族创造了大文化。目前,丽江尚无一家对地方文献进行完整收集并建立数据库的组织机构。我馆作为丽江唯一的一所公办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立丽江地方文献数据库是我馆的历史责任,也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可为丽江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可以为地方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时提供地方史料和历史借鉴,避免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二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为丽江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提供原始资料。丽江独特的民族文化就蕴涵在地方民族文献中,采用现代数字技术,打造出一个别具特色的丽江师专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可以使原本局限于少数地方的精美文献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利用。
三有利于提升我校图书馆的文化影响。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能体现自身价值和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四有利于缓解利用文献与保存珍贵文献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我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跳跃式发展。将地方文献数字化,一方面可以将它们保存在现代化载体中;另一方面,由于数字化文献具有快速检索、查找便捷、易组织的特性,能很好地缓解利用文献与保存文献之间的矛盾。
5.培养地方文献专业人才,提高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图书馆“藏”书的最终目的是“用”,要成功实现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关键在与有一批善于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人才。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只是一句空话。随着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和图书馆工作重点向信息开发和信息服务的转移,对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要求图书馆员既要懂图书馆业务知识,还要懂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信息鉴别力和信息处理能力。[4]
由于丽江地区的特殊性,少数民族人口占大多数,我们图书馆员除要具备上述能力外,还要掌握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古籍、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要有前瞻性思维,根据图书馆实际业务和馆员个人能力,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系统培训与教育,逐步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做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
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章程作为自治规章,是大学的“宪法”,具有明显的法律特征,它对依法治教、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以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高校大学章程建设的意义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大学章程作为大学自治的“宪章”,是规范政府、社会以及大学内部各权力主体参与大学管理的重要力量和基本手段。
【关键词】大学章程;依法治校;自主权;自律
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载体,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法律保障,是处理大学内外部关系的基本法律依据,是大学治理的“宪法”。从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印发至今已经将近 30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地进展。
大学章程就其本质和作用来看,包括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两大部分,其中外部要素包括: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大学与校友的关系;内部要素包括:从纵向来说,包括大学内部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行政机构、学术机构;从横向来说,主要包括大学的使命、教师事务、学生事务、大学的经费资产与财务重要事项。
由此可见,大学章程在学校制度体系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准则性作用,通俗地讲就是学校校内的“宪章”,对于人、事、物都有约束意义。
学校依法治校就是要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的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以适当的方式为受教育者及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情况提供便利;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依法接受监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法制化进程的推进,依法治校也越来越重要。而大学章程作为高校的“宪法“,无疑对于依法治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通知》等关于依法治校的文件均对提到对大学章程的建设。《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学校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通知中第三条提出:加强章程建设,健全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
章程建设是依法治校的先决条件。学校起草制定章程要遵循法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原则,以促进改革、增强学校自主权为导向,着力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员工、学生的意愿,凝练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认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由此可见,高等学校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章程,在学校的制度体系中具有的基础性、准则性作用,具有规范和统领校内管理制度的功能,是学校行为的基本准则,对于推进依法治校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争取办学自主权随着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而日益突出。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2-38条明确规定了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包括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等。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规定:“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对普通高校来说在实际办学中,办学自主权十分有限。一是政府现行的角色定位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自主办学。各种针对高校的评估检查让高校疲于应付、不堪重负。二是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高校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难以保障。高校应该具有民事主体与教育主体的双重法律地位,但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只有民事法人没有行政法人,因此高校法人性质模糊,法人地位得不到保障。
大学章程是推动规范高校自主办学的法律依据,是处理高校与政府、社会及内部关系的准则,大学章程的建设与完善是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条件。因此,在大学章程的建设中,学校可以通过对举办者与学校的权力与义务的规定来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以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动性,实现高校的自我发展以及教育发展。
大学章程的“宪法”地位,以及其在学校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准则性、规范和统领校内管理制度的功能,明确章程要成为高校接受外部监督、实施自我监督的基本依据。
从目前高校的内部治理环境来看,普遍存在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管理制度和重大决策可行性论证评估制度不健全、责任不到位等现象。高校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够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权责不统一、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权力滥用、一味争权等问题;高校行政化、官僚化倾向日趋严重,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失衡,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淡化,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三种权力结构不平衡,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权力边界不清等问题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大学章程能理顺学校内部管理关系、规范和制约权力、保障合法权利、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益。大学的章程一经制定,对大学的所有人即具有约束力,大学据此处理其与教职员工、学生的关系,就会产生外部法律效果,因此我国公立大学的自治性规范也是其依法治校的一种依据,其性质类似于政府制定的规章,对于权力有一定的约束效力,有效预防高校内的腐败。
论高校大学章程建设的意义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端午节的意义有哪些_有什么来历
端午节是全世界华人的节日,通过纪念屈原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培养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增强人们的敬祖意识、亲情意识、家庭观念、爱国精神,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 端午节的意义有哪些”的相关内容,方便大家学习了解,希望对您有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午节,代表着人们对中国华夏民族几千年祖国传统文化的追怀,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吃大蒜、儿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的习俗,也是人们品味生活,热爱生命,发展文明,抑恶扬善的不懈追求。
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五毒月,天气炎热,瘟疫流行,人易生病,需要驱毒避邪,夫妇要克制夫妻房事生活,以保持身体有足够的抵抗力。在这个节日里,一般成年人喝雄黄酒、菖蒲酒,小孩佩戴香荷包,采草药,所以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应当继续发扬和传承。
1.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2.伍子胥的忌辰。
3.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4.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5.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6.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7.最初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后来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8.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1、扒龙舟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2、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3、洗草药水
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