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高中物理新课改内容相关的共114个结果: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为提高学生素质,考试取得好成绩,应进行规范化的训练,并在日常学习中严格要求。所谓物理规范化要求,主要体现在:物理思想、方法的科学化;解题过程的标准化;物理语言和书写的准确化。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对高中物理学习中规范化要求的几点看法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对高中物理学习中规范化要求的几点看法
笔者对高中物理试卷中不同题型的得分情况进行了总结:判断题正确率70%;选择题正确率60%(单项选择正确率80%,多项选择正确率仅为40%);填空题正确率50%;综合应用题最差,仅为30%。总体上说,物理知识应用特别是数理结合题得分较差;实验题得分最差,特别是误差分析、数据处理等失分严重。失分的根源主要是答题不规范,笔者对此进行了汇总梳理,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1)分析问题时缺乏抽象思维:如飞机飞行时两翼电势差的问题,抽象不出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的物理模型;
(2)物理定律应用不规范,如知道物体恒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忽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前提是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合力为零);
(3)有时写不出具体的函数表达式;
(4)数理划分不清,如描述关系式时,经常符号(代表物理量或物理量单位)与数值混列;
(5)借助数学解答时,不能完整准确,例不注意物理量单位标示或单位换算错误,甚至有时把计算过程全部写在试卷上;
(6)不能用多种方法解题,例不懂转换研究对象,变相进行验算;
(7)逻辑推理不严密、不完整,如不清楚基本的解题步骤,应用题不知道如何回答等等。
物理试卷答题不规范,是物理学习不规范的集中体现。
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解题的规范性要求存在一些欠缺。由于高中物理课时少,任务重,教师只是按照教学任务的要求,只强调规范性要求的重要性,而在日常教学中对其并未作出量化的规定:板书是对教师教案的直观再现,教师在板书方面未做出规范性要求的表率;在习题和考试中,也没专门设一些考分点,来考查规范学生;考试结束后,要求学生改正错误,并没强调其过程和检查其中是否存在不规范行为。
其次,学生应从思想上重视解题的规范性并主动进行训练,它是掌握知识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解题时,经过规范性数据整理和计算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实验操作时,不要先假定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胡乱拼凑,而应以自己测得的数据(含已知)为基础,经过规范步骤得出实验结果。
最后,物理方法千变万化,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必须以规范性要求和训练为基础,夯实基本功,为考试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提高学生素质,考试取得好成绩,应进行规范化的训练,并在日常学习中严格要求。所谓物理规范化要求,主要体现在:物理思想、方法的科学化;解题过程的标准化;物理语言和书写的准确化。
1.实验时求微求真观察探究,理论时科学设想建立模型
一个实验结果的得出,它和实验的规范操作等息息相关。实验前,精心准备。实验中,按步骤操作,对实验现象应客观记录,准确描述;实验后,根据实验数据科学计算,得出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总结,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分析现象时,应用所学的知识,善于抽象思维,化繁为简,建立理想的物理模型。如,物体在静力体系中保持平衡,它可以抽象为刚体;物体圆周运动时,可以抽象为质点,只考虑能量体系中守恒。
2.定律描述力求准确全面,字母符号应书写规范
定律(或定理)的提出,存在一定的前提条件:有的是在假设条件下提出的,有的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的。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它就是在假设条件下提出的。我们可以应用它的等价条件,外力的合力为零,从而使此定律得到广泛的应用。物理基础语言――物理符号,高中物理中有许多物理量、物理单位、物理器材、物理术语等都有一个相应的符号与之对应。对于力学符号应正确书写,避免混淆。如p和ρ,分别表示压强和密度;M和m,分别表示力矩和质量;F和F′,分别表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Fx和Fy分别表示受力分解中的两个分力。
3.解题应按逻辑顺序,必要时附相应的文字说明
按照传统的观点,逻辑的解题顺序为:已知,求,解,答。根据已有的公理、定理(定律),有关定义和题目蕴含的已知条件,先读懂题中给出什么,我们知道什么,需要求解什么;借助已知和未知知识,列出函数关系式,寻求它们之间的平衡点,最好是方程;应用数学知识求解方程;最后进行回答。定律都是有条件的,在应用时应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在此情景下,适合于此定律的应用。定律常用带有一系列符号的方程来表示,一定要正确书写,注意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并标明单位。
4.解题时应表述正确,注意演算步骤应单列
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学习物理,熟练学习简单的物理语言,以形成基本的理科思维。根据定律适用条件,正确列出定律的函数表达式。如满足平衡条件,列出方程。正确应用数学知识,求解方程,但不必将演算步骤全部写在物理解答题上,仅写出核心的步骤即可,但要保证数学计算结果的正确。
1.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
教师授课时,作为讲课内容的拓展资料,应讲到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背景材料,尤其是他们发现规律的过程,这对学习他们科学研究的方法、态度乃至品质都是有益的。他们研究问题时有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常常抓住主要,忽略次要,抽象出物理模型。我们在学习中应注意抽象思维的培养。比如,审题时,应抓住题干,找关键词,提炼出核心内容。例:火箭上升,经4s离地面40 m处燃料用完,不计阻力。题景中,“4 s离地40 m”“不计阻力”为关键词。火箭运动过程抽象为匀加速→匀减速→自由落体三个阶段。
2.教师授课应科学规划,全面合理
板书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直观再现,教师应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例,讲解典型例题时应
(1)完整写出例题的内容,引导学生先读题;
(2)确定解题思路:了解已知,看要求什么,然后解决问题;
(3)解题:①假设物理量;②从物理情景中抽象物理过程,正确书写表达式(注单位的标示,忌符号与数值混用),确定解题方法;③答案计算正确(借助数学工具:在黑板的另一边完成,只把关键步骤和正确答案写在这一边);④回答。一方面检验已知,提问,解答是否对应;另一方面,检验解答是否齐全。
另外,教师讲课时应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一般以案例导入法居多。回顾旧知识→情景模拟,引入新问题→提问学生,说出问题→授之原理,引导解决问题→检查完成情况→讲解疑惑→总结,练习巩固。例,老师在讲解胡可定律时,一般先做演示实验引入,同时启发学生猜测弹簧的弹力和伸长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猜想,可能是正比,也可能是其他关系。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实验来说明。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和表格,可以分成若干组,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F-x图象。借助图象线性关系,说明F-x成正比,斜率为劲度系数,从而对胡可定律有基本的认识。紧跟着老师讲课的步骤,学生专注听讲,且规范做好记录。根据课堂上所讲知识,学生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加强对题中所含知识点的分析、归纳、消化、吸收,避免题海战术,对知识点的掌握变“条件反射式”为“知识点的折射式”。
3.学生学习应端正态度,专注听讲,规范记录,集中练习
(1)有选择地做好记录
教师讲课时,为讲得清楚,在板书上再现了他思路的全过程,不仅有物理知识的应用,逻辑的一般推理,还有数学的计算。学生在做记录时,应有的放矢,抓住重点,不可全盘记录,层次不清。对老师所讲的信息筛选浓缩,留给课后的不只是记忆,更多的是留有思考的空间。
(2)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判断题主要考查对概念内涵的掌握程度,一要记忆准确,二要理解全面。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概念的全面性和主要方面。解答题和综合应用题是考查对概念的综合应用和灵活掌握。学习物理时,学生应避免死记硬背,打“题海战”,而针对自己知识理解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正确对待考试
考试是对自己阶段性的总结。考试出错时,应正确对待,进行规范性的操作。首先考虑是否进行了分析思考,才去套用公式的;其次,题设的情景,是否和定律的前提一致;再次,计算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只有对考试认真总结,成绩才能不断提高,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物理学习方法多种多样,规范化要求是基础。
(1)成立物理兴趣小组,探究知识发现、提炼、应用的过程,养成客观严谨的学习习惯,培养一些科学素养。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个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重视的。
(2)教师讲课要合理规划,逻辑推理要严密。教案要详细,板书要规范,强师生互动,重个性差异。
(3)学生书写应规范,描述应准确,巧用数理结合,注重分析推理,强化计算正确,要求解题完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会计核算电算化是指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这一过程。它是会计电算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电算会计相关论文: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内容。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内容全文如下:
一、会计核算电算化
会计核算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第一个层次,主要内容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进行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电算化主要是指这几个方面运用会计核算软件,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电算化。
(一)设置会计科目电算化
设置会计科目电算化是通过会计核算软件的初始化功能实现的。初始化功能是供软件开始正式投入使用时运用的功能,除了输入一级会计科目和明细会计科目名称及编码外,还要输入:会计核算所必需的期初数字及有关资料,包括年初数、累计发生额,往来款项、工资、固定资产、存货、成本费用、营业收入核算必需的期初数字;计算有关指标需要的各种公式;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等;定义自动转帐凭证;输入操作人员岗位分工情况,包括操作人员姓名、操作权限、操作密码等。
(二)填制会计凭证电算化
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对这两类凭证的处理方法,在各个会计核算软件中有所不同。记帐凭证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登记的,有的会计核算软件是要求财会人员手工填制好记帐凭证,再由操作人员输入电子计算机;有的会计核算软件是要求财会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填制记帐凭证;有的会计软件是要求财会人员直接将原始凭证输入电子计算机,由计算机根据输入的原始凭证数据自动编制记帐凭证。前两种方法比较接近,区别只在一个是输入已经手工写好的记帐凭证,一个是边输入边做记帐凭证,但都是把所有的记帐凭证输入电子计算机。而最后一种方法与前两种有很大的差别,是由计算机来做记帐凭证。
(三)登记会计帐簿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后,登记会计帐簿一般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由计算机根据会计凭证自动登记机内帐簿,其次是把机内会计帐簿打印输出。《规范》考虑到了电算化的要求,对电算化条件下登记会计帐簿提出了规范,改变了过去设计会计制度时主要考虑手工方式操作的做法。
(四)成本费用计算电算化
根据帐簿记录,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采购费用、生产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进行成本费用核算,是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会计软件中,成本计算是由计算机根据机内上述费用,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自动进行的。许多通用会计软件提供了多种成本计算的方法,供用户选用。
(五)编制会计报表电算化
编制会计报表工作,在通用会计软件中都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一般都有一个可由用户自定义报表的报表生成功能模块,它可以定义报表的格式和数据来源等内容,这样无论报表如何变化也都可以适应。《规范》规定:“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该相互一致。本期会计报表与上期会计报表之间有关的数字应当相互衔接”,多数会计报表软件都具备按照这一规定自动进行核对的功能。
会计管理电算化是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借助计算机会计管理软件提供的功能和信息,帮助财会人员合理地筹措和运用资金、节约生产成本和经费开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管理电算化主要有以下几项任务:
(一)进行会计预测
根据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核算历史数据,并按照现有条件和要求,在会计管理软件的指挥下,补充输入计算机一部分数据,并选定预测方法后,由计算机进行预测和输出预测结果。
(二)编制财务计划
财务计划是会计预测的系统化和具体化,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编制计划的方法需要事先在会计管理软件中加以定义。
(三)进行会计控制
主要通过预算控制软件和责任会计软件来实现,这两个软件是会计管理软件的两个部分,都需要会计核算软件提供详细的数据。
(四)开展会计分析
采用会计管理软件分析和评价计划的完成情况,找出差异和努力的方向。
三、会计决策电算化
会计决策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会计辅助决策支持软件来完成决策工作。该软件根据会计预测的结果,对产品销售和定价、生产、成本、资金和企业经营方向等内容进行决策,并输出决策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军事理论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伴随信息技术发展产生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模式受到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模式的发生、发展和应用,多在中小学展开,可否在高校应用,是否能适用于普通高校军事理论类通识基础课程,本文在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军事理论相关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并从实践层面分析了应用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军事理论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厘定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始于美国,其英文原文为“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2000年,美国University of Miami的Maureen Lage、Glenn Platt 和Michael Treglia在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类似的教学方法,[1]但当时并没有专门的“翻转课堂”名词用以界定这一教学模式。类似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也有迹可循,1998年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镇初中结合新课改实践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2]其让“教师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探究者”的教学理念和“预习、展示、反馈”的特色课型与今天翻转课堂所推崇的教师成为“学习指导者”,学生成为“主动研究者”、“课堂学习+课堂探究”的教学形式[3]实质是非常接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始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高中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 和 Aaron Sams在其课堂中的使用以及随后在美国中小学的推广。[4]与此同时,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Salman khan)创建可汗学院(Khan Academy)非营利性教学网站,发布了大量免费在线课程,2011年3月其在TED大会的公开演讲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人们熟知,并得到全球教育界关注。
与传统教学相比,翻转课堂中“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实践完成”的教学形式被颠覆,新的知识获取模式变为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完成”,“知识内化经老师帮助与同学的协助”完成,[5]这一颠覆和对传统教学流程的变换形成了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国内外实践方面,美国高地村小学和加州河畔联合校区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教室布局和教材设计上进行了部分创新,我国重庆聚奎中学、深圳南山实验中学引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南京九龙中学、广州市第五中学等开展了相关试验。[6]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军事理论课的特征分析
简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无论国内国外,从理论到实践,其更多地在中小学常规科目(特别是数理化类自然科学)教学中应用。及至高校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较少。军事理论作为一门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是否能够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而不只是给传统课程“加装”了一层时髦的技术外壳,需要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特征和军事理论课的内在特点进行认真分析。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特征
虽然教育理论界已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翻转课堂是将学习中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进行了颠倒。[7]但在实施层面上,如何实现这一转换,转换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键是什么,却没有特别统一的认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各学校面对的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各不相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在客观上肯定也会不尽相同。[8]因此,刚开始接触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者,极易将其理解为翻转课堂就是视频录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确实翻转了传统的课堂,但这里的“课堂”不能作狭义的“课堂授课时间”理解,对其核心特质有明确把握,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
(1)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而非操作标准。翻转课堂从外在表现上看,确实改变了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有可以观测到的“翻转过程”。翻转课堂是对师生身份的翻转(教师由课堂管理者变为学习促进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研究者)、[9]对教学观念的翻转(教师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增强对其的利用能力)、对评价方式的翻转(由单一的纸质测试到多角度多元化评价,由一次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到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各类数据的支持下对教师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具体)。[10]
(2)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创新,但并非对传统课堂的彻底否定。台湾学者邹景平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称之为教育的“破坏式创新”,[11]强调了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改革浪潮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关注“破坏”与“创新”的研究还有很多,聚焦热点问题中“新”的一面无可厚非,但这容易产生一种误解,即“新”与“旧”是对立的,有“新”的产生,就意味着对“旧”的摒弃。若对此点有异议,仅从教育环境和信息技术支持角度来考量,目前翻转课堂也无法彻底替代传统课堂教学。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重视对传统的继承,保留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而非一改了之,既没取得新的成效,又丢了积累已久的成绩。
(3)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策略,但并不能解决教学环节中所有的问题。一种新的技术或模式出现,特别是受到广泛关注与推崇时,容易让人产生过高期望,而无法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这从我国的教育机构(特别是中小学)自创成功的教学模式,从而引发广泛的参观学习,其后诸多跟风上马的例子可以得到侧面验证。目前,翻转课堂是教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这种聚焦包含了对其应用后可解决诸多问题的期待。但冷静客观的评价,翻转课堂也只是在信息技术浪潮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技术和策略,它对教学硬件有要求、无法适应匹配所有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问题。在实践前,必须有相应的研究与评估,理性分析其可操作性。
(二)军事理论课的内在特点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下发的《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意见的通知》及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开展高校国防教育是贯彻我国国防法、兵役法和教育法的内在要求,要切实保障军事理论教学时间、内容和要求的落实。《教学大纲》第四条指出:“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之外,应积极开设选修课和举办讲座。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要掌握好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采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确保教学质量。”在具体设计教学流程前,应把握好军事理论课的几个特点。 (1)军事理论是人文类通识基础课。目前,我国高校普通本科生的培养,一般由“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课程,再辅以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组成。军事理论按课程定位,应属于其中的“通识基础课”,再做进一步细分,可归为“人文类通识基础课”,以区别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类通识课程。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如果说专业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工具人”,通识教育更关注拥有完整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全人”,在教学实践中也应更强调其“普适性”,淡化、弱化其“工具性”。[12]基于以上定位,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军事理论课应立足开拓学生视野、增强整体分析与宏观判断能力,避免拘泥于武器装备展示、数据参数罗列等知识细节。
(2)军事理论课授课相对集中、内容杂、学时少、学生数量多且有特殊性。从教学安排上看,高校一般选择第一学年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其后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开展实践教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李会春以首批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为样本所做的相关研究表明,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一般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间,个别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甚至达到了一半。[13] 参照《教学大纲》,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五部分,共36学时。综上所述,军事理论课要在一个较为集中的时间段内(多数高校安排在军训后的第一学年第1学期),用相对较少的学时(较之“两课”、大学英语,且多数学校达不到国家规定的36学时要求),为数量较多且有特殊性的学生(全体大一新生,需要经历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过程),讲授较为庞杂的内容(大纲包含历史、人文、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点)。
(3)军事理论课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较强的“时效性”。《教学大纲》界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中,中国国防部分,国防法规、国防建设、武装力量构成均会随政策调整和社会发展产生变化;军事思想部分,随时间推移和各项研究的开展会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国际战略环境部分,随国际局势和时代主题的变化,我国要应对的问题会有非常大的不同;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部分,由于与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结合紧密,调整更新的速度会非常快。由此,军事理论虽属通识教育基础课,但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科学概论”等内容较为固定的通识课相比,有比较明显的“时效性”。
三、军事理论课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及要注意的问题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其形成、发展都有特殊的教育环境和技术背景。军事理论作为一门普通高校通识课也有其内在课程特点和外在教学限定条件。应特别注意避免为翻转而翻转,为实现所谓“教改”而应用新技术,不见特殊、只求共通与标准化。
(一)军事理论课无明确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和运用,始于中学数学、化学等具体科目的教学。这些科目的学习,一般流程是“观察具体现象―了解基本原理―应用原理解决问题”。由于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原理或技能非常明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非常清晰的指向某一环节,通过视频或相关程序反复演示某一原理、展示某种现象,直接辅助学生理解原理和掌握技能。反观普通高校的军事理论课,国家《教学大纲》中对其教学目标,并无掌握某项技能的要求(仅指军事理论教学,不含军训、军事技能训练部分),只是要求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前文已论述过的军事理论课人文类通识基础课的定位,也能侧面说明这一问题。因此,军事理论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直接照搬中小学应用经验肯定是不合适的,必须进行调整。
(二)并不明晰的学科界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初衷,是通过一定的课前预习,剔除较为简单、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腾出更多的课堂时间,供老师解决学生难于理解、重复犯错的疑难问题。在线、多平台、多层面的学习交流,也可增进学生间的共同研究与互助,形成学习小组或研究团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较之中学某一科目,军事理论教学涉及的内容要庞杂的多。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教师的工作由讲授变为引导,由管理课堂变为学习促进。明晰的学科界限和知识结构在工作转换后给教师带来的压力有可控性,军事理论通识课的定位、庞杂的知识结构和并不明确的学科归属,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特别是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后,会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知识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翻转方式必须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翻转课堂因其新颖的视频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实现课堂的翻转确实需要制作视频,但后续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已被诸多学校证明也是成功应用翻转课堂的关键因素。如果僵化的认为,课堂翻转就是将教师的授课转成录像以便学生重复播放,建设翻转课堂流程就是对照教学大纲知识点逐个拍摄视频,就背离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使用初衷。仅以教学视频制作而论,有的知识点适合做浓缩概要式的讲解,有的知识点需要深入挖掘精讲,制作视频时是选取成型素材进行拼接、还是教师真人演示,均要因时因事而异,无法统一标准,限定时长与具体模式。
参考文献:
[1]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60.
[2][3][5][10]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4]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3):3-5.
[6] 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5-7.
[7] 张金磊.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1,62.
[8] 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3):11-13.
[9] 马�T.“翻转课堂”翻转的是什么[J].上海教育,2013(36):75.
[11] 邹景平.教育的“破坏式创新”上场了[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3):15.
[12][13]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04):21-26.
摘 要:军事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围绕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优化及慕课背景下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优化
我院是一所有着40年办学历史,享有“生态湘军摇篮、湘南医卫黄埔”美誉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现有教职工900余人,各类全日制学生15000余人。根据我国《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的有关精神及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的要求,我院将军事理论课列入了学生的必修课。军事理论课作为我院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我院学生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作为军事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要搞好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一、精简和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比较而言,具有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欠缺,自制力和自控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由于《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历史等方方面面,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如果教学过程中不分主次地面面俱到,不但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讲授完教材内容,而且学生也很难理解消化。因此,要想搞好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精简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首先,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且要防止出现重理论轻事例,或只讲事例而无系统理论支撑的就事论事现象,使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成为集军事知识、国防观念、科技意识和思维开发于一体的科学体系。[1]其次,由于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各专业学生所学内容不直接挂钩,想要激发不同专业学生的听课兴趣,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列举一些本专业知识在军事上的应用案例。第三,军事理论课教师要善于知识更新,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不断追踪军事发展新动向,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军事热点、最新动态引入到课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各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课大多采用的是上合班大课的方式,使用的PPT课件也只是教师依照统编教材的章、节顺序将教材内容由黑板搬到屏幕上“填鸭式”讲授而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有所改变,要克服“填鸭式”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疏导式、讨论式、直观式”等授课方式,并尽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2]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主讲外,还可以采用学生自学、讨论、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进行学习。另外,军事理论课教学还不应局限于课堂内,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把学习延伸到课外。以上方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不断地提高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这是常规教学方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探索慕课教学在军事理论课中的运用
所谓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它依托网络平台,在线提供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慕课”是将视频课程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它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影响,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高效专注时间长度在15分钟左右,慕课课程内容通常按照这个时长编排视频,因此,“慕课”在知识传递上比传统的面授课堂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因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也会更高。而且,在运用“慕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如对某个知识点有疑问,可反复观看视频学习,直到理解为止,这在面授课堂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慕课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慕课”教学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能清晰地展现实物图像,并且能通过闪烁、缩放、移动、翻折、旋转等手段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因此,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也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将慕课运用于军事理论课教学中。
首先,通过慕课视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多个领域,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因为条件的制约,学生不可能身临其境,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借助于教材上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进行理论讲解,学生们会觉得枯燥无味,而且难以理解,时间一长就会对军事理论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慕课的出现很大程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慕课”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图像等不同形式的各种信息进行编辑组合,为学生展示学习所需的特定场景,使学生们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直观的三维的理解,也使得课堂信息交流模式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维模式拓展到了多维模式,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其次,利用慕课视频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军事理论课专业性、技术性相对较强,很多学生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尤其是女生,在军事知识的理解能力上相对男生逊色一些。而我院由于护理系学生多,全院女生占了学生总人数的80%。假如教师在讲授某一个较抽象的知识点时,由于学生之间理解能力的差别,一部分同学已经听懂掌握了,但还有另外一部分同学还不太理解,老师如果再反复的讲解,会造成已听懂那部分同学的厌烦。这时就可利用慕课视频可重复播放的特点,让没听懂的那部分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使得所有学生都能提高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第三,慕课视频教学能帮助学生加强对世界政治军事格局的理解。比如某国为了遏制我国发展,提出了“第一岛链”的概念。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只靠教师的课堂讲授,想让同学们理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时老师可以通过慕课的教学视频教学,播放一些带有三维动画或者实体影像资料的教学视频,加深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第四,慕课能更好的使学生对军事理论课进行预习。慕课有着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们可以通过慕课对老师所安排的课程内容进行预习,达到“先学后教”的目的,通过预习后,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容易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军事理论课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克服单一式、说教式、灌输式等“单边”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研究探索适应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的开放式、探索式、漫谈式、诱导式等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新型教学方法,以不断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广大高职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高职学生的学习思路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军事理论课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敏.关于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6
[2] 赵树森.浅议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J].世纪桥 2012.19
摘 要 当前,国家在大学生应征入伍方面已经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大学生的入伍积极性并未明显提高;军事理论教育应该发挥其在应征入伍宣传中的系统专业、直接相关、受众面广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在军事理论教育中进行大学生应征入伍宣传的方式方法有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重视网络建设与网络交流、设计多种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 军事理论教育 大学生应征入伍 宣传
随着我国国防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提高部队士兵素质,在大学生中进行征兵已经是一种趋势。发挥军事理论教育的专业优势,加强大学生应征入伍宣传,能大幅度提高大学生应征入伍的积极性。
1 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
2011年10月29日,全国人大第十一届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兵役法》,规定大学生由“缓征”变为“应征”,同年国防部征兵办出台《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在校生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及退役复学后学费资助暂行办法》,对大学生征兵入伍给予大力的经济支持。同时,各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的配套措施,在退伍的安置金、社保金、升学、落户、就业等方面给予大量的优惠。
应该说,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是空前的,但在实际中并没有产生非常好的吸引效果,大学生应征人伍的人数并没有大幅度提升,除掉一些高职高专类院校和少部分理工科的二本高校外,大部分大学的征兵报名情况不容乐观,甚至有些高校每年都无法完成基本的征兵任务,大学生没有参军入伍的热情。
无论是从军队现代化改革来说,还是从提高中国国防实力来说,加强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宣传,大幅度提升大学生参军的积极性,都是非常的必要,而且也非常的迫切。这需要各高校特别是高校的武装部加大工作力度,调动学校的一切资源来加强此项工作。利用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专业优势,大力宣传大学生征兵入伍,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举措。
2 军事理论教育在大学生应征入伍宣传中的优势
高校每年到了征兵季节,均会采用很多的宣传手段,如出宣传板报、悬挂宣传标语、出专题网页等等,这些手段直接针对大学生应征入伍宣传,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具有时间短、受众不广等局限性,而在军事理论教育中宣传大学生应征入伍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
2.1 系统专业
军事理论课课程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五大部分。中国国防有中国的国防法规、国防建设、中国武装力量、国防动员等内容;军事思想有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军事思想、建国以来历代领导人的军事思想等内容;战略环境有国际战略格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等内容;军事高技术有侦察与监视技术、隐身与伪装技术、信息战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指挥信息系统、新概念武器等内容;信息化战争有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国防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非常系统地讲述了我国国防面临的形势、信息战条件下我国部队的建设等,能让学生较专业地掌握军队知识,深度了解部队,激发学生的参军兴趣。与征兵季节的普通宣传展板只讲征兵政策、征兵要求相比,军事理论教育更系统而专业。
2.2 直接相关
军事理论课程里面有国防法规、国防建设、国防动员等一些内容,直接就是对我国国防征兵政策的宣传。如国防法规体系主要讲授《国防法》、《兵役法》和《征兵工作条例》,这几部法律是对大学生征兵入伍的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同时也界定了公民的国防义务与权利,所有的公民也包括大学生,有服兵役的义务,同时也有享受相关规定的权利。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大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深入了解我们国家的征兵入伍政策,了解大学生参军优惠政策如入伍前的“优先征集”政策、服役期间的有关就学政策、入伍后培养使用问题、服役期间优抚安置和有关工资补助问题。这些政策在平常的征兵季节的宣传中也会涉及,但并不会像课堂上一样有充裕的时间来向学生讲解。
2.3 受众面广
军事理论教育主要包括军训与军事理论课,一般的高校军事理论课开课均为大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五周至第十六周,总计24个课时,加上军训计12课时,总计完成36个课时。从时间上来说基本上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全体新生都接受了本课程的学习。而传统的征兵宣传形式和手段,仅限于摆摊设点,时间很短。从涵盖面来说,全体大学生均接受了军事理论教育,内容将会影响他们整个大学期间甚至他们的一生,他们均会对本课程介绍的国防知识、尖端武器等等记忆犹新。摆摊式的征兵吸引的大学生都是流动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从宣传要求上来说,军事理论课程要求必修,有2个学分的规定,对学生有学习的压力。而征兵宣传时是大家走过路过的时候瞧上一眼,有兴趣多看会儿,没兴趣就走了。总之,两者的受众面自是无法相提并论。 3 在军事理论教育中进行大学生应征入伍宣传的方式方法
在军事理论教育中进行大学生应征入伍宣传优势众多,但要让其作用全面发挥出来,产生实际的效果,需要我们在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
3.1 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军事理论课如果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而要达到气氛活跃的效果,我们认为应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可以在军事理论课堂上使用,PPT、视频、电影、名师的讲课等等,丰富多样。放一部军旅题材的电影,特别是演员是青春偶像派时,能极大调动90后的大学生对部队的兴趣。图像视频资料形象直观,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种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在教学方法上要丰富多样,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全程参与课程的教学,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学效果必然会不同。我们要克服老师满堂灌式、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适应学生知识结构和兴趣特点的如开放式、探究式、漫谈式、诱导式等适合师生互动,双向交流较多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参军入伍这样的话题就能深入学生心中,最终学生会心甘情愿加入部队,保卫祖国。
3.2 重视网络建设与网络交流
现在的大学生均是95后,完全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网络的使用非常熟练,日常生活中也是手机不离身,因此网络的建设与网络交流在大学的教学中已经是一项必备手段了。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应征入伍宣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武装部和军事理论教研室应牵头抓总,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进行统筹安排。武装部应安排专人负责学校军事理论相关网站建设、维护以及社交媒体的管理,同时也可通过招募学生志愿者充实力量。将相关建设资金纳入部门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并配备电脑、办公室等必要的设施,以利于工作的开展;二是网络平台建设方面应该多元化。武装部应建立部门的专门网站,设立国防教育、国防时事、最新研究、应征入伍等栏目,将国家的相关政策第一时间予以发布。同时应建立武装部的官方微信、微博、贴吧、QQ群等,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快捷、便利的有点,发布政策,设置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三是网络传播的内容应积极向上,交流方式有亲和力。网络发布和交流讨论的内容应以振奋人心的话题多一点,如在宣传大学生应征入伍方面,应该将国家的优惠政策逐年改善的情况仔细分析,让学生吃下定心丸。在社交媒体与学生交流时,军事理论课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注意富有亲和力,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同时,交流话题应注意严谨专业,不犯常识性错误。
3.3 设计多种实践活动
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做一名军人的光荣与快乐,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活动可从如下方面下功夫:一是组织好学生军训。学生军训是大学生的第一课,同时也是大学生了解部队的重要一环,高校应选择素质较高的部队官兵担任军训教官,增加军事训练的专业度,同时丰富军训内容,适时将实弹演习等项目开展起来,增强学生对做一名持枪军人的向往。二是加强与部队的交流。可以邀请部队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现身说法,宣传相关政策更有说服力。同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组织部分学生深入军营,让学生亲身感受部队生活,增强军营的吸引力。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军营一日”活动,从中感受军人的纪律观念和意志品质,树立军人梦。三是组织红色旅游。学校可以创造一些条件,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瞻仰革命烈士陵园,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光荣战斗历程。通过这种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更加坚定保卫祖国的决心,增强投身部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四是组织多种国防竞赛活动。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国防论文竞赛、国防时事形势报告、军体项目比赛等活动,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宣传性三者合一,让大学生在活动的轻松氛围里全面深入了解国防,了解部队,增加对军队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修正).国务院印发,1998.
[2] 廖廷阳.浅谈军事理论课在高校征兵宣传中发挥的作用[J].梧州学院学报,2013(12).
[3] 刘素贞.大学生入伍的发展趋势及其德育价值探析[J].实践研究,2013(8).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理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课题负责人、起止时间、报告提纲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3-ASP的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内容。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教研室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6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4月26日”或“2004-04-26”。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站建设在Internet应用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倍受人们的重视。
这次我们所设计的课题正是互联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的体现,现今的社会,人们已经离不开了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形式,他能够把事情的复杂化转为简单化。老干部局网网站的建设不仅能够使该事业单位的工作方式有所改变,也大大地提高了该单位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也增加了该单位的知明度,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局的老干部们提供了一个网络生活空间,促进了他们对网络知识的进一步地了解。
通过该网站展示了机构设置、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电子刊物、新闻、学习园地、问题集锦、养生保健、生活小常识、旅游简介等系列内容的介绍。同时您也可以利用电子信箱经济而又快捷地与外界进行各种信息沟通。
ASP简介
1 什么是A S P Microsoft Active Server Pages (ASP)实际上是将标准的H T M L文件拓展了一些附加特征, A S P像标准的H T M L文件一样包含H T M L语句并且在一个浏览器上解释并显示。但它为H T M L编写人员提供了在服务器端运行脚本的环境,使H T M L编写人员可以利用V B S c r i p t和J S c r i p t或其他
第三方脚本语言来创建A S P,实现过去需要编写复杂的C G I程序才能实现的有动态内容的网页,如计数器等。一个A S P文件的后缀为. a s p,其中包含实现动态功能的V B S c r i p t或J S c r i p t语句,如果去掉那些V B S c r i p t或J S c r i p t语句,它和标准的H T M L文件没有任何区别。A S P提供了一些内建对象(参见后面关于内建对象的章节)。利用这些内建对象,你可以使你的脚本更加强大;这些
对象会允许您从浏览器中接收和发送信息。例如,利用r e q u e s t对象,你可以接收用户的H T M L表单中的信息并加以处理。A S P包含标准的A c t i v e X组件(参见后面关于组件的章节),这些组件可以实现一些复杂的功能,如使用数据库等。不过,你并不会被此局限,你可以轻松创建属于你自己的附加A c t i v e X组件。这意味着你可以不加限制地拓展你的A c t i v e X组件(参见后面关于自制组件的章节)。A S P可以和诸如SQL Server这样的数据库行挂接,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
们将详细地学习这方面的内容。重要的是,这是A S P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所在,在线商务以及在线论坛等各种非常高级的、动态更新的站点都需要数据库的支持,而且需要随数据库内容的更新而自动更新,这样,你就可以利用A S P自己建立很多类似的高级站点。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 A S P就是由服务器端脚本、对象以及组件拓展过的标准网页并为其提供了运行的环境。而它的网页并不是在建立初期存在的,而是当某个浏览器向它提出请求时,它才根据需要产生所需要的标准网页,这克服了过去H T M L编写的网页的静态缺点,从而使网页上可以有许多动态的信息存在。如:当前的计算机时间、计数器的计数值等。
A S P是一套服务器端的脚本运行环境,当用户从浏览器向We b服务器请求.asp 文件时, ASP 脚本开始运行,然后Web 服务器调用A S P,A S P全面读取请求的文件,执行所有的脚本命令,并将标准的Web 页传送给浏览器,而并不包含你所写的脚本命令。
2使用ASP与SQL Server 网站架设
而A S P的每一个命令都首先被用来生成H T M L文件,因此A S P允许生成动态内容。
下载对于Web 服务器来说, A S P与H T M L有着本质的区别, H T M L不经任何处理送回给浏览器另一方面,对于浏览器来说, A S P和H T M L几乎是没有区别的,仅仅是后缀为. a s p和. h t m的区别,当我们在客户端提出对A S P的申请后,我们的浏览器接受的是H T M L格式的文件。因此它根据以上特性,我们用A S P可以方便地实现诸如表格信息收集、计数器、留言簿、公告板、A S P还可以轻松地实现对页面内容的动态控制,为不同的浏览者定制不同的页面内容,实现
适用于任何浏览器。
聊天室甚至电子商务等过去必须由C G I才能实现的功能。
个性化的网站。
3 使用范围
用A S P实现各功能时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只要网站存在并正常运行,以下是的应用示例列表:
. 在你的网站主页顶部添加一个滚动显示的广告栏。
. 从H T M L的表单中接受信息并且存到数据库中。
. 根据不同访问者显示不同内容,创建个性化主页。
. 在你的主页中添加点击计数器。
. 根据用户浏览器的版本、类型和能力显示不同档次的内容。
. 连接多个主页使之容易网际导航。
. 跟踪用户网站上的活动信息并且存入日志文件。
. 使用基于Windows NT的I n t r a n e t建立你的M I S应用。
用A S P编写出的系统,完全可以达到原来使用C l i e n t / S e r v e r的网络数据库系统的水平。使用A S P最大的好处是,在你对程序进行升级时,你只需要修改服务器上的A S P文件,而不需要修改客户端程序。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看完下面章节,你会对利用A S P做的事情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你会真正学会如何使用A S P建立各种应用。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为了树立中国各级政府各部门在网络上的崭新形象,有利于使各级政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角色转换,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勤政、廉政建设,提高政府公务员的信息化水平,市委老干部局网站的建立将为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全面信息的共享所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本课题介绍了市老干部局网站建设的做法和具体步骤,给出了老干部局网站建设的方案选择、设备配置。还介绍了老干部局网站建设的运用目的和发展方向以充分实现以上目的。还全面介绍了在Internet上建设和管理网站的技术。内容涉及网站的基础建设,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查,重点放在新闻更新、办事指南等的事务处理以及站点管理,使用ASP,HTML开发前台程序,完成网站的链接,从相关系统中导入数据,编写相应的存储过程,以便联系老干部局的需要开发出功能强大的网站。
老干部局网站为干部的工作、管理、生活、信息交流个通讯等提供综合的网络环境。网站的使用,使干部的办公、学术研究和管理条件跨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给老干部局的宣传,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用计算机资源,实现信息交流和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实现老干部局办公、管理、服务于社会的现代化新形式。
关于建设老干部局网站的一些内容,包括网站的结构,特点以及网站建设的理论知识要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对ASP中的每个知识点都精心运用到了实际需要中,通过对理论的研究来联系实际操作,并全面地掌握ASP开发WEB动态网站的思路、技巧和体系。另外,ASP还提供可更简单、更方面的数据库访问方法,使开发基于数据库驱动的WEB应用程序更容易,ASP支持VBScript和Jscript,并能以插件形式支持其他脚本语言,如HTML。
3.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的重点主要是网站素材的选择与框架的搭建,一个好的网站要有许多的主页相互之间链接起来,以及其中添加一些动态、图片、声效等链接。综合地完成网站的建设才能体现主题,才能把浏览者的目光吸引到每一个主页上,内容的及时更新也是网站建设的一个主要实际问题,只有不断得到更新的主页内容才能使浏览者再次访问该网站,没有新鲜的内容素材,没有时代性的哲学理念,远远不能称得为好网站。
新颖的框架结构也能使浏览者的目光更长久地被吸引,再拥有好的素材基础上,框架的搭建也是网站建设所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只有把这两者相结合进行周密地布置,相信建设出来的网站必然是点击率最高的网站。
该网站的建设也牵涉到了动态网页的制作,因此,这必然成了制作过程中的难点,就我个人而言,对动态网页的制作方面还缺少很多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知识,曾经只是做一些简单的个人主页,仅此而已,而现今,却得必须运用ASP程序进行动态网站的编辑,运用ASP把脚本、HTML、组件和强大的WEB数据库访问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并把按用户的要求专门制作的HTML页面送给客户端浏览器。此技术的运用使我的工作量大大地提高了几倍,当然这正是我以前没好好学的不好表现,但通过这次设计使我认识提高了,在学好静态网页制作的基础上则不能忽视对动态网页制作的重要性。此后,我将借鉴这次的领悟,认真学习并全面地掌握ASP中的每个知识点,以便今后熟练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充分展现自我价值。为自己以后的生活道路铺上一层更牢固的奠基石!
用ASP实现搜索引擎的功能是一件很方便的事,可是,如何实现类似3721的智能搜索呢?比如,当在搜索条件框内输入“中国人民”时,自动从中提取“中国”、“人民”等关键字并在数据库内进行搜索。看完本文后,你就可以发现,这个功能实现起来竟然是如此的简单。OK,Follow Me!
第一步,我们要建立一个名为db_sample.mdb的数据库(本文以Access2000数据库为例),并在其中建立表T_Sample。表T_Sample包括如下字段:
ID 自动编号
U_Name 文本
U_Info 备注
第二步,我们开始设计搜索页面Search.asp。该页面包括一个表单(Frm_Search),表单内包括一个文本框和一个提交按钮。并将表单的method属性设为“get” ,action属性设为“Search.asp",即提交给网页自身。代码如下:
请输入关键字:
下面,就进入了实现智能搜索的关键部分。
首先,建立数据库连接。在Search.asp的开始处加入如下代码:<%
1.绪论
2.课题任务书
1)设计依据
2)课题总体体会要求
3)设计要求
3.系统规划
1)系统分析
2)系统具体分析
3)功能图
4.主体
1)程序代码
2)结论
5.参考文献
6.个人体会
7.附录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审查意见: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内容之安排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以能源电力类专业为主体的高职院校,由于围绕电力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紧跟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确立“植根行业、对接企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依托行业的优势和实训基地的支持,培养的学生具备过硬的动手能力和优良的职业素质,因此该学院培养的电力类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顺利到电力行业就业,实现了专业行业对接。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以及电力行业需要,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大力推行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作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整体课程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亦应体现职业能力主线、工作过程导向。本文拟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为例,结合电力行业,探讨作为高职思政课特色教学体系核心的特色教学内容的安排设置,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专业、职业、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概而精原则
高职思政课的内容安排,应体现概而精的原则,即应使高职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当代中国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法制规范。该原则涉及当前国家对思政工作的总体把握,涉及对高职教育特点的把握、对高职思政课总体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把握,等等。该原则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目标与课程设置不配套、课程目标与学制短、人才培养要求与生源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职业化原则
高职思政课的内容安排,要体现职业化原则,即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这应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最大的特色所在。思政课教学应把课程理论、政策与学生政治素养、专业发展、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讲解职业大环境,包括对专业行业产业政策、就业、创业形势、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软实力等问题进行诠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讲解职业道德,等等。教师应熟悉专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从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育,如诚信、敬业、创新、艰苦奋斗等,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其职业竞争力。
(三)与行业、岗位对接原则
高职思政课的内容安排,还应体现与行业、岗位对接原则,即坚持就业导向,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对接的行业、岗位结合,尽可能多地接触产业、行业、企业、职业,逐步做到专业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就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应紧密结合电力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和特性要求。电力行业、岗位人才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广的知识面以及一定的创造才能。同时电力人才应具备包括基本技术知识、电力知识以及有关社会科学知识在内的知识结构,应具备包括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在内的素质结构。所以,思政课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电力行业、岗位对电力人才素质的要求展开。
(一)职业环境相关内容
职业活动是人生实践的基本活动,就业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环境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这就是职业环境。基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特点,职业环境方面应注重强化以下内容的教育:
1.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能使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优势都得到发挥,既能遵循市场经济的要求、规则、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又能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思政课教学中应加重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教学分量,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市场经济知识,包括市场经济规律,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知识、技术、管理、信息等参与分配的制度,等等。
就电力类专业而言,应在这部分适当增加电力行业有关内容,使学生把握电力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该行业产业政策、其自身的发展及趋势等,能用市场经济规律等知识诠释电力行业进行的厂网分离、电网主副分离等重大改革。以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改革为例。资源产品价格充分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资源价格改革的方向是要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机制。近年来,电价市场化改革步伐大大加快,科学合理和公开透明的政府定价制度初步建立。因此,在思政课中增加以上内容,能使学生对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有所认识。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内容之安排论文
2.法治理论。
通过法律和法治实现正义、维护秩序、保障自由,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1年,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思政课教学中应加重有关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教学分量,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包括电力法、经济法、劳动法、税法、合同法、婚姻法、民法、刑法等法律。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国家制定电力法,目的是对电力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和产业促进;对学生进行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及其配套规章制度办法教育;对学生进行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等劳动法教育等,使学生树立依法办事、遵章守纪法制意识,突出高职生守法习惯养成的准职业人特性。
(二)职业理想信念相关内容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客观要求和个人主观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职业理想具有差异性、发展性和时代性。职业信念,则是指个体认为可以确信并愿意作为自身行动指南的认识或看法。职业认识常变,而职业信念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在思政课教学中,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职业理想信念中,既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又使学生觉得现实,并非高不可攀;使学生正确认识将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职业与专业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成才的理想信念。高职生只有具有明确的职业理想信念,才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高职生活,并能勇于克服在生活中碰到的种种挫折。结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来分析,该学院电力类主体专业学生应以人民电业为职业理想信念,同时保有敬业、勤业、立业的职业精神。
(三)职业道德相关内容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规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加强并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包括基本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但是,目前包括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局限于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而对学生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很少涉及。
所以,高职思政课教学应在巩固一般的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行业特征,构建行业职业道德的全方位培养体系,进而为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具体教学中,基本职业道德教育应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基本职业道德的内涵以及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应以敬业意识、诚信意识为培养重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则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进行。具体到电力类专业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将其对应的电力行业的《电力职业道德规范》融入教学内容,并力争邀请电力行业的专家或能手进行讲解教育。
(四)职业品质相关内容
高职生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而基本能力素质是职业技能的基础。基本能力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竞争合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在培养基本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应提升高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使其最终成为高素质人才。基本能力素质主要通过各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思政课应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注重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以开拓创新能力为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产物,是创新的产物。我们可以把马、恩、列、斯的方法运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东西。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塑造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结合电力行业,推进电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有效发挥电力行业在建立健全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行业人才规格标准等方面的指导作用。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效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所学东西。学习为了什么?开阔思维,学而致用,提升境界。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缩影,我们可以通过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了解历史大事件,历史课堂是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反思历史问题的课堂。但是,就现在看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效率的提高。
首先,课堂乏味无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历史便是事实,在许多学生的想象中,那就是死记硬背能解决的事儿,对历史课完全没有兴趣,课上也无精打采,整堂课程下来没有一点收获,老师也会被这样的氛围影响,上课也没有激情和心思,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直至跌至冰点。整个高中历史教学就等于形同虚设,没有实现教育部开设课堂的目的。
其次,历史课本文字居多,不利于学生联想。不管是新课改还是老教材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几乎都是一大段的文字描述,学生们会更加觉得学习历史就和背书是一样的,在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看来这就是可有可无的摆设,没有必要花费一大把时间去背一些对自己没有什么直接利益的课文。就算是学也是比较被动的,没有把自己融入到整个历史中。这就是全文字课本给学生带来的直观感受。
具体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表现,本文就略举一二,针对新课改的高中历史高效教学课堂,我们应该采取很多的方法来改善这样的情况,接下来就来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建议。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老师讲解内容,然后布置课后作业,但这似乎是教师方面的行为,不一定代表学生,学与不学还是学生掌握的,老师也没办法了解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学生根本就不适应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被动教育所带来的除了乏味以外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可能在短期内会有计较好的效果,但是路远知马力,时间就是最好的验证。有主动才有积极性,主动学习所达到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它能长时间的保持学习的力度,学习成绩的起伏才能平衡。那么想要保持积极性,在各方面都需要做出努力。
学校方面,老师们可以通过趣味课堂的形式把历史知识融入进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知识,《百家讲坛》类的历史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个节目如此火爆不仅仅是与它的内容比较受大家欢迎,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是主讲者的讲述风格很受大家喜欢。总之,采用合理的方式提升积极性是学校正在面临的一大难题。家庭方面,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上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在课余时间,带孩子们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翻阅历史书籍,多问孩子们为什么,希望他们能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已经看到的知识复述出来,提高孩子们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这对培养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些很大的引导作用。
学生在自己学习的时候才能知道什么知识是已经掌握了,哪一个知识点才是自己的短板。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筛选,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系统的东西一五一十的讲解,内容比较繁琐,而且学生们听着也没什么兴趣,也就没有什么效果,由此看出,对历史事件而言,并不是都需要学生们掌握的,老师有责任选择比较有代表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的事件进行详解,这何尝不是对学生的一种减压方式,也是在新课改下更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切记不要把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通通讲解,只需要抓住历史主脉,对历史有转折或者重大意义的事件详细讲解,这样既让学生们了解了历史的大纲内容,又能够抓住重点,而且给老师和学生都减轻了很多的负担,这是一个行而有效的好办法,也是之前一直都在使用的,在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也可以延续这种方式提高效率。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那么在教学方式上也应当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其好处在于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老师在一天之内重复的讲解课程三到四次,对老师来说既乏味又疲惫。有了新媒体的支持,教师可以根据终端的使用来控制教学的内容,改变了传统的言传身教。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有着积极推进作用。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的平台,针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历史重大事件,观看相关文字描述或者视频资料,通过多方面的熏陶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把历史知识掌握。
新媒体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未来的教育中应当大力倡导,体现学习的自由和广阔性。同时也为老师的“言传身教”寻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压力,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撼动了老师的地位和权威,网络的自由性也给知识的可靠性拉响了警钟。老师更多的任务便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筛选优质信息,纠正错误观点,更好的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而努力。
我们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反转教学模式。反转教学在社会的推动下,已经由构想变成了现实,虽然反转教学有如此多的好处,但是也难免会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反转教学的教本资料不够完整,学生的自觉性不对得到保证,影响了学校老师的地位等等。这些弊端的紧迫性和发展的必要性都要求反转教学势在必行,而且要健康发展。然而我觉得利大于弊,只要学生们的兴趣培养起来了,以上的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首先应该创建教学视频。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在不少于大纲要求范围的前提下,可以灵动性地增加一些扩散知识,丰富课堂内容。其次,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再者就是组织课堂活动。教学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这包括学生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开展探究式活动,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等。
其次,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寻找和使用更加优质的学习内容,在课外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平台,大力挖掘各种有用信息,待自习以后,再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们互动,巩固学习内容。目前在网络上得到教育资源的方式很多,各大教育机构网站、学校的公开课、论坛等。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们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使其得到充分利用。
然后,结合现实,学以致用。在新媒体等平台学习课程以后,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富有趣味的活动。比如知识问答等比赛,在竞争中提升能力。就地理知识而言,需要记忆和联想的事情很多,学生们更应该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巩固学习内容。结合当下发生的事件,与历史事件相对比,在对此中总结知识,在对比中掌握历史事件要点,在潜移默化中就把历史知识学到脑海中去。
最后,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做好相应的指导。在反转课堂教学被使用以后,老师没有时间去一一监督,这样的话就把责任更多的推向了家长。百密总有一疏,我们不能把主动权交给家长或者学校,应该由学生自己控制,因为光靠别人的监督才能学习的学生不会有好的成绩,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积极主动性,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项日常任务。同时学校还应该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方法去学习,避免学生出现盲目的情况。
现阶段的反转课堂教学还在初步阶段,需要些时间才能逐步完善,继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未来的反转课堂教学中,网络必然会成为学习的主要载体。在新媒体的支持下,高中地历史必然会拥有一个新的高度,对地历史知识的传播及其他课程的知识都有助力的作用。
本文的主题是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针对历史教学列出了几个问题,课堂乏味无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历史课本文字居多,不利于学生联想。而后有给出了几条建议增加历史课堂的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改变被动教育的局面;针对性教学,摒弃笼统教学;新媒体支持,改变“言传身教”;运用反转教学模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希望这些建议对大家有所启发。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水利工程规划是以某一水利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的水利规划。水利工程规划通常是在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或工程初步设计时进行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探析水利规划工作的原则及规划内容和策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水利工程是为了控制、利用和保护地表及地下的水资源与环境而修建的各项工程建设的总称。因此水利工程涵盖的内容较宽泛,除了防洪、防涝、灌溉、发电、供水、围垦、航运、渔业、水资源保护等工程,还包括蓄、引、提、调及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总之水利工程不仅利在民生还有利推进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自古至今水利建设都是国家建设的根本,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水利建设越来越趋于完善,无论是大型、中型或小型的水利项目落成的总量还是水利工程的质量都相较从前有所提高,这要归功于水利建设单位严谨的内控管理体系。若要保证水利项目的施工质量,首先要做好水利项目的规划工作,明确规划的重点以及确定项目主要功能,抓住规划的核心部分,做好这些工作是保障水利施工质量的前提。
1.1 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水利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可豁缺的重要资源之一,许多与水相关的行业生产依赖于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才能更有效的利用水资源进行生产。在生态环境的需求下原有的水利工作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水利部门对当下的水利规划工作要进行及时调整,完善其生态保护、利用开发的功能。
1.2 满足水资源“自身”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和河流还是湖泊,都是有承载限度的。因此水利规划工作一定注重和研究河流的承载能力,以长远的眼光进行水利规划。
1.3 满足协调防洪、水利用、生态保护三者关系的需要
在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工作中,一定要注意防洪、水利用与生态保护三者的密切联系。只有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才能有益于防洪和水力资源的长期利用。
1.4 将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规律作为规划原则
水利规划工作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要求。
1.5 将符合自然规律作为水利规划的重要原则
对生态水进行治理和开发是消弭水资源潜在的危害,使其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规划时要区分于地域及河流的不同结合实际资料,选择不同的方案进行治理。只有遵循水的自然规律,采用顺乎规律的治理措施,才是最科学合理的开发水资源,造福人类。
从水利设施所具备的深运价值着手,国家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兴建水利设施,从而确保整体水资源调配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推动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利工程的价值[2]。水利规划作为水利项目建设前最为关键的工作之一,为项目流程有序进行起到了指导作用。而水利规划工作的有效实施,则需要考虑和落实一些核心内容。
2.1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水利规划方案的最基本内容,是进行规划的依据。其基本内容包括:具体的治理目标或者开发项目,治理目标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等综合条件,以及达到最终冶理目地所需要的要求。按照规划的要求,采取最恰当的调查方法,所有调查获取的资料都要确保其准确无误且要有所依据,确保在对所获取的调查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时不会出现错误的判断,这样才有利于对后期的规划工作的制定。
2.2 统筹兼顾
水利规划作为水利项目的建设依据,一定要注重统筹兼顾、统一部署的原则。水利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涉及国土的规划和利用,关系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权益。最大限度的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处置好水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考虑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水利规划所必须具备的内容。
2.3 综合分析
依据环境发展的需求,对生态资源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因此,水利建设工程也必须顺应生态环境的需求向生态水利的方向发展。从我国政府对生态水利建设逐年递增的投资趋势不难看出水利建设所具备的利用价值是非常可观的,其价值体现为:
(1)环境价值:生态水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资源,具有较高的可利用价值。其主要源于地下水、地表水,且多数由雨水、河流等蓄积而成,这些都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水利工程可合理、有效的对其进行调控,进行引流、储藏等水利项目开发,从而确保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规避了生态水资源盲目开发的危害。
(2)经济价值:水利工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主要表现于灌区的农业灌溉及蓄水发电等,其利用生态水资源的蓄积进行调配转换而实现水利工程自身的经济价值。
(3)发展价值:从国民经济发展来看,原有的水利建筑已无法满足与水相关行业的社会发展需求,为避免在对水资源调配时不必要的损耗,必须加快水利建设,并对原有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和加固,保证水利建设的发展。所以在进行水利规划时一定要依据其价值进行综合考虑,在确保可实现水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利工程来实现生态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在规划时可先创建工程模型,对各环节进行分析,得出最科学的施工方案。
2.4 掌握规律
水利工程项目说到底就是按照人类的意愿改造自然。按照人的设计与规划对自然环境进行调整和改造,就需要掌握自然和环境的规律,如地质规律、自然灾害规律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够在规划阶段采取综合的措施来防治危害的发生。
3.1 按照需求进行规划工作
水利工程设计需求无外乎五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经济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3]。现代化的水利工作就是要根据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目前,许多地方的水利规划工作并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和客观事实来制定,难以实现按需进行的要求。这恰恰就是水利规划工作在策略上应该做出的调整和进步。只有实现水利规划工作的与时俱进,才能够实现水利工程的发展和与时俱进。
3.2 学习先进经验,完善水利规划工作
从水利规划工作的发展状况来看,东部沿海城市是值得西部地区借鉴和学习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利规划工作已经进入了现代化时期,水利工作的重心已经向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污染的预防、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转移。对于具备条件的地区,应该充分学习先进的工作方式,进行水利规划的工作,帮助本地区解决水资源利用的问题,又解决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的问题。
3.3 水利规划工作以地方经济状况为策略导向
水利规划工作不是千篇一律的,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为区域地质水纹特性的不同、气候特征不同、经济发展方向不同,致使所涉及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就会有所不同。故此在进行水利规划时一定要以规划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为依据来制定,要满足地方水利规划的需求并明确地方水利建设的发展重点。
【探析水利规划工作的原则及规划内容和策略】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受教育者、教育者、家长、社会、学校和政府共同参与实施,通过教学质量管理评价机制、监控机制、激励机制的创新,运用高效的领导决策体系、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全面的管理制度体系、灵活的信息反馈体系、严密的过程监控体系和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整套运行机制实现预期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然后再确定新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这种方式是持续的、逐步的优化升级,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课改理念先导下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探索实践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要想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质量,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新课改理念先导下,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示范下,不断改善教学方法;重视开展综合探究、研究性学习及政治特色活动,提高学生政治素养;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高中政治;导学;教学质量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我校“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的校训和“人的现代化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及“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的育人目标与新课改的理念目标是一致的。
秉承“人的现代化教育”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必须坚持“成人―成才”的育人模式。我校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尝试实行导师制,在平常课余生活中注重对学生的自我调控、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策略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导学,对学生进行信息加工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复习、错题分析等学习活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特长”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些对于落实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校成立了许富繁特级教师工作坊,以便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工作坊的成立对于促进政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良性的教师互动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同推进新课改的实施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许富繁特级教师在学校学术开放周中上了一节《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研究示范课。他的课紧扣新课改的理念,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他课前让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搜集资料,通过精彩的时政视频进行导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巧妙设问,积极引导评价。这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示范下,工作坊中的全体政治组教师马上组织了评课、分析,并汇总材料写了几篇论文,有《高中课该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课为例》《高效完成预习的策略――导学案》《导学案教学对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作用》《让自主合作探究走进政治课堂――一堂高中政治研究课的教学反思》等。这样,在特级教师的引领下,工作坊成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内外的新课改课堂教学比赛交流活动,共同研讨、互帮互助、资源共享,不断加强自我研修,改善政治课堂教学方法,使得新课改的实践探索得到了纵深发展。
(一)开展综合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综合探究课强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通过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活动解决问题。教师可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手抄报比赛等,比如开展“金钱是否万能”的辩论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题手抄报等。
有些单元综合探究的内容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去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促使学生关心了解社会现实,感受课本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等。具体做法是由集体备课组共同商定一些研究课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如中学生消费观调查、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防城港市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居民投资理财的情况调查等。每位科任教师负责指导一到两个课题,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研究任务。课题的开题、实施和结题由年级和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部署,以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有所收获,也有利于教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政治特色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理解、领悟政治学科知识,我们组织开展了一些政治特色活动。例如: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在政治课堂上给学生观看时政新闻,并让学生及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评论;结合精神,举行知识竞赛;组织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参加消费维权科普知识讲座,开展“我的中国梦”合唱比赛和诗歌朗诵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兴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在各位教师的努力下,我们承担了“高中中等生学习策略指导的行动研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高效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互动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积极查阅文献资料,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策略。教师还得有意识地在教学研究实践方面进行反思总结,撰写教学活动设计、心得和教研论文,并且连同教学所用课件素材等汇总起来构建学科资料库。这样的过程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例如,政治学习策略课题研究组把课题研究成果做成教育主题网站――中学生学习策略网,并参加了全区的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荣获一等奖。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高中政治学习策略应包含完整学习环节策略、信息加工策略、自我调控策略、专注策略、学习动机策略和互助策略六个方面。这对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内外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实践证明,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五、新课改以来,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收获与困惑
(一)新课改的收获
1.师生的变化
新课改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更注重学生的学及其全面发展。政治集体备课活动更加充分深入,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自身的教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时,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就能得到全面发展。新课改使得师生之间变成了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关系,更亲近、融洽了。
2.课堂教学的变化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教学需要设计一些多维互动的学习活动,注重运用问题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对话等课堂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得学生更会学、乐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新课改的困惑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要挖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鲜活的事例、时政新闻,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并应用于教学,要提升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所以,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难度在于如何使全体教师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加强团结协作和分工配合,以减少时间和精力的重复消耗。
从学生的角度看,新课改理念需要学生发挥能动性,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对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他们来说,需要时间去改变适应。更重要的是,学生很难协调分配十几门科目的时间,往往顾此失彼,甚至应付了事。所以,学生更困惑于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任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新课改中都有收获,也都有困惑。而要成功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教与学的质量,仍然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相关文章:
5.高中教师政治教学心得体会3篇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规律是研究的重点。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全面贯彻民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进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情况下,通过计划、指导及控制等方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在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普及,文章针对目前存在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解决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初中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学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其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迈开的第一步,也是他们未来前进的方向和指导。中学生处于心理叛逆期,在当今网络化社会中,各种思潮相互冲击,相互作用,中学生思想非常容易受到侵蚀,为了保障学生思想的纯净,避免其误入歧途,强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力度,非常必要。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教育工作开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是目前中学的政治教育人员应该重视的内容。
1.首先可以肯定的就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方法运用非常简单,中学思想政治是通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使其对这些理论有所理解,经过深入探讨,加深学生对这些理论的印象,并逐渐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以往教学都是通过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学生被迫接受,这样简单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更谈不上科学运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参与才可达到对问题的理解,中学思想政治的教学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了解自身价值,确立健康、科学的生活及学习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特点出发,了解学生兴趣和爱好,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这些情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通过对图片、故事的展现,完成知识点的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学习技巧的指导,思想政治教学应该有目的、有方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细心指导和改正,从而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知识要点,领悟其中内涵,如果教师缺少有效指导,则他们对各种政治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就不会那么透彻,但是,在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往往都是填鸭式地讲解理论要点,对于学生个体的指导有所疏忽,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习积极性不高,机械式地背诵要点,应付考试,这已经成为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堂的普遍现象。
3.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息息相关,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主动性,在课堂上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听到的知识和自己理解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只有对自己理解的知识才会加深印象。教师不注重教学情景的建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是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根本谈不上对其思想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1.开展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受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内容。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青少年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法制教育,纪律教育,聘请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使青少年树立法制观念。
2.采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做人的工作,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我们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运用说服引导、熏陶感染、比较鉴别等手段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受教育者已有的正确思想,修正不正确的思想行为,同时应注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消除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促进受教育者健康发展。
3.在学校内部,要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评估体系,强化评估力度,将评估工作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实现其信息反馈及激励功能,这样才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全面优化,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另外,要科学地借助社会力量,促进校内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说,教学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开放性更强,因此,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应该更加紧密,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以科学求发展,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要点,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及道德觉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与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够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从目前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乐观,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这不利于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劳动与公益性活动,才能够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探讨】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其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的内容与局限性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1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额逾4000亿美元,至今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基础不仅缘于双方的政治基础,而且受到各自内部政治环境影响,因而东盟内部政治环境对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东盟成员国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存在着共同利益,但在领土、资源、民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为广泛的冲突和分歧,成员国之间关系呈现出脆弱性。因而如何协调东盟成员国之间利益,平衡成员国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成为东盟内部亟待解决的问题。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在实践中,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并未派上用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功能的发挥与其组织建构密切相关。
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实质上是东盟成员国国家利益的协调机制。“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与开展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合作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
〔1〕国家利益不仅是国际关系结成的出发点,而且是国际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国际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共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同时为组织成员的利益服务。国家间关系要受到规则、制度的约束,这些规则和制度就是国际法。实质上,国际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即国际法律关系,而国际法就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正是基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本源上的联系,因而笔者试图通过介绍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的内容,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对其局限性进行解读。
东盟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和促进区域和平、安全和稳定”,“大力加强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合作,提高区域的防御力”.〔2〕提高地区防御力,强调地区和平是东盟构建安全共同体的重点所在,东盟为实现安全共同体提出了其地区安全设计:一是东盟与外部国家之间的关系;二是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而东盟成员国关系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东盟内部争端的解决。
着名学者斯蒂芬克·拉斯诺指出,机制是“在某一特定问题领域里组织和协调国际关系的原则、规范和决策程序”.〔3〕其中原则是关于事实、原因、公正的信念;规范是以权利和义务定义的行为标准;规则是对行动的特别的指示和禁止;决策程序是作出和应用集体选择的普遍实践。从这一涵义而言,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在制度设计上包含了三个方面内容:争端解决的原则、争端解决的机构、争端解决的程序。
1.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
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适用范围是成员国之间的争端:“成员国应尽可能通过对话、磋商、谈判的方式,快速、和平地解决所有争端。”〔4〕本文所探讨的是适用于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不涉及东盟文件解释与使用的争端及解决程序。
存在几个需要强调的问题:一是涉及东盟特定文书中的争议应通过该文书规定的机制和程序解决,即排除适用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及附件。二是不涉及任何东盟文件的解释与使用的争端应按照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及其规定的程序和平解决。即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对这一类争端的管辖权具有强制性。三是除另有规定外,涉及东盟经济协议的解释与适用的争端应按照 《东盟增强争议解决机制议定书》解决。四是除 《东盟宪章》 另有规定外,“成员国有权采取联合国宪章第三十三条 (1) 规定的争端解决模式和争端成员国参与的其他国际合法文件规定的争端解决模式以和平解决争端”.
〔5〕这一规定即成员国解决内部争端除了适用 《东盟宪章》 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外,并不排除 《东盟宪章》 以外其他文件的适用。事实上,上述规定,既符合经济争端解决的本质,即排他性和具体操作性,同时又照顾到政治争端解决的特性、自愿性和灵活性。
2.东盟内部争端解决的原则
本文所指东盟内部争端解决的原则,主要依据是 《东盟宪章》 和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6〕本文所指东盟内部争端解决的原则既包括以正式书面文件所作出的规定,还包括东盟在解决内部争端实践中所形成的原则。
和平解决分歧或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威胁,不仅是现代国际法重要原则之一,也是东盟解决一切争端包括内部争端的基本原则。 《联合国宪章》 第三十三条规定了要依据相关安排,通过协商、谈判等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第四条和第五条也明确指出“和平解决分歧或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东盟宪章》 作为东盟成立以来第一份具有普遍法律意义的文件,也明确了东盟解决内部争端的一般原则:“成员国应尽可能通过对话、磋商、谈判的方式,快速和平地解决所有争端;东盟国家应在盟约规定的合作领域内保持、建立争端解决机制。”〔7〕东盟内部争端解决的原则实质上包含了两方面内容:解决争端的基本规则是和平解决,即以武力以外的方法解决争端;解决争端的具体方式既包括谈判与协商、调查、斡旋和调停、和解等政治的解决方法,也包括仲裁和司法的法律的解决方法。这一基本原则不仅要求成员国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同时意味着争端当事方应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和影响和平与稳定的行动。
东盟对内部争端解决原则的选择,笔者认为可以归于以下原因:一是和平解决争端既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二是和平解决争端不仅损益成本最低,而且对国家和地区稳定和发展影响最小;三是和平解决争端促使成员国可以在较为缓和的氛围中进行谈判或协商,结果容易被双方接受,可以避免争端激化,保持事态的稳定性;同时谈判协商的结果往往是争端当事方博弈的结果,争端当事方在利益上互有得失和牵制,这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可能的基础。
3.东盟内部争端解决的机构设置为了通过东南亚地区内部程序来解决争端,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为此作出了机构设计:将建立一个专门负责处理争端的高级委员会。
高级委员会的组成。高级委员会由东盟缔约国各一名部长级代表组成;经高级委员会认定,非东南亚国家也可各出一名部长级代表直接参与争端讨论;高级委员会人员的任命及更改通过各缔约方协商。 《东南亚合作条约高级委员会议事规则》 规则三第一款中涉及的高级委员会代表和规则三第二款中涉及的缔约国代表,经高级委员会认定可以直接参与争端讨论的,成为高级委员会代表。
高级委员会主席的产生。高级委员会主席应是缔约国代表,并且担任东盟常任委员会主席;或是东南亚地区非成员国的高级委员会代表,依据 《东南亚友好合作高级委员会议事规则》 也可能任命其为主席。
高级委员会的职责。高级委员会的职责是关注和处理有可能破坏地区和平与和睦的争端或局势。高级委员会处理内部争端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向有争议的当事方建议适当的解决措施,如斡旋、调停、调查或调解;二是高级委员会也可以直接参与斡旋,或者在争端当事方同意的情况下建立调停、调查和调解委员会。高级委员会决议得以执行的前提条件是争端当事方都同意签署条款适用于解决其争端。
4.争端解决的程序
争端解决的程序是国际组织讨论,审议争端问题,作出决定的工作程序。会议制度、决策程序和表决制度三项内容,不仅构成了东盟高级委员会的议事规则,而且形成了东盟内部争端解决程序的重要内容。
(1) 会议制度。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高级委员会议事规则》 中规定了高级委员会为解决争端举行会议的基本问题,如会议人员的组成及产生、与会程序、会议主席的产生、会议议程安排及会议记录。
会议人员组成及产生。高级委员会会议的法定组成人员就是高级委员会所有代表。委员可由会议正式的委托书授权代表,成为候补委员和顾问。非东南亚国家和非争端直接参与国可以通过书面请求高级委员会主席作为会议观察员,除非高级委员会另有决定,只有经高级委员会一致通过,观察员才具有会议发言权。
与会程序。根据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高级委员会议事规则》 规定,会议的召开由高级委员会主席主持,主席在收到规则九〔8〕中所指确认书后,应在六周内召开高级委员会会议,在会议前三周通知所有规则四〔9〕中涉及的与会代表和人员,通知应附有协议书的副本和讨论的确认书。
会议安排及记录。高级委员会会议应在主席所属国家举行或通过高级委员会决定在其他地方举行。除非高级委员会另有决定,每次会议举行期间会议缔约国都应设有秘书处,每次会议的组织费用应由举办会议的缔约国承担,每次会议应筹备和议定会议程序记录。
(2) 决策程序。
尽管 《东盟宪章》 和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中对内部争端解决的程序未做详尽的规定,仅规定成员国有权采取 《联合国宪章》 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争端解决模式和争端成员国参与的其他国际合法文件规定的争端解决模式以和平解决争端,但 《东南亚合作友好条约高级委员会议事规则》 中对争端解决的程序作了专门规定。
东盟争端解决程序的启用应满足以下前提条件:
第一,高级委员会首先应根据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第十四条至十六条对争端事实进行认定,并且争端解决的程序只能由争端当事方启动。
第二,争端当事方如若寻求启用争端解决程序应通过外交途径,与高级委员会主席和其他缔约方进行书面协商。书面协商应包括一个详尽报告,内容包括:交与高级委员会争端的性质;争端的当事方及各自的主张;高级委员会根据条约对争端作出认定的基础;缔约方通过外交途径,至少应在14天内优先作出协议书,进行书面通告。
第三,当主席收到协议书后,应当对争端当事方及书面协商报告中的各项内容进行确认。
第四,争端当事方除了递交确认书外,还应提供确认书内容的说明。除非已经收到争端当事方的确认书,否则高级委员会不会进行进一步的事项。
第五,如果主席为直接参与争端的缔约国代表,主席应在会议开始时经会议一致通过,主席应移案辞职。
第六,“经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及 《东盟宪章》 中规定程序无法解决的争端,应将该争端提交东盟峰会作出裁决。”〔10〕(3) 表决制度。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的表决制度是全体一致通过,这是一种协商一致的方式。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高级委员会议事规则》 中规则十九明确规定,所有决议应通过高级委员会一致通过。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中也规定,争端当事方及其他东盟成员国都应通过频繁的对话磋商和谈判,寻求一致的意见达成决议。协商一致是一种非正式决策的方式,“是东盟成员国之间经过协商,不用投票决定,而达到意思一致 (consensus) 或无正式反对意见 (no-objection) 通过决定的决策方法”.〔11〕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的表决制度有两个特点:一是不通过投票决定,只要求成员国对须协商的问题表示同意;二是在非基本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的成员国不提出正式反对意见的,允许其以解释或保留的方式提出,并予以记录。东盟这种表决制度的特点表明争端当事方拥有对其他参与方都赞成的方案的否决权,若在短期内争端参与方不能达成一致,不同意少数有不同意见但又不反对时,仍然被认为是一种一致,该方案可以被视为解决方案实施。
首先,协商一致是东盟为处理内部争端即协调成员国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尝试。东盟成员国力量对比差距大,因而权力分配不平衡,东盟作为国际组织具有整体性,既要尊重各方意愿又要平衡彼此利益,因而需要通过协调一致达成共识。基于这样一种目的,也可以说正是东盟内部的这种权力分配决定了东盟选择协商一致作为表决制度的重要原则。
其次,协商一致的特点增加了争端当事方在分歧或争端上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当争端当事方各自主张差异较大时,不反对某种解决方案比支持某种解决方案更容易达成。“协商一致的做法较为灵活,回旋余地大,不要求少数服从多数”,〔12〕不是依靠权力迫使争端一方放弃主张,而是基于利益相互妥协,但相互妥协显然是消极躲避问题,不是争端或分歧的解决。
(4) 监督程序。 《东盟宪章》 第二十七条规定,东盟秘书长对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有监督权。但东盟秘书长不能单独行使,应在东盟秘书处和其他东盟机构的帮助下行使监督权,监督对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作出的裁决、建议和决定的遵守情况,并向东盟峰会报告。任何受不遵守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作出的裁决、建议和决定影响的成员国可将该争端提交东盟峰会作出裁决。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高级委员会议事规则》 第十五条规定,高级委员会召开会议时缔约国都应设置秘书处,缔约国必要时可寻求东盟秘书长的协助。
监督机构。东盟秘书处是“服务于东盟各成员国的行政机构,监督由这一区域组织启动的计划和纲领,协调保证东盟项目和活动的有效执行”,〔13〕而东盟秘书长是东盟秘书处的首席行政官,尽管东盟秘书处是东盟的行政总部,但并不是最高执行机构,管辖范围虽大,但实际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较少,而东盟峰会却是东盟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成员国的国家或政府首脑组成。显然条约中东盟秘书长并未发挥很大作用,而东盟峰会对争端裁决的遵守有最高决定权。而高级委员会作为专门负责解决争端的常设机构却对争端裁决遵守情况无权力管辖,实际上是削弱了其作用。
1.原则的局限性
首先,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受到东盟其他原则的制约。以柬泰冲突为例,柬泰争议边界地区频发武装冲突,作为区域组织的东盟积极开展调解和促进工作,试图发挥其维持地区稳定与和平的职能,以此做为契机在内部争端解决机制方面树立典范,但泰国和柬埔寨并未因东盟调解而缓和,反而因边境争端不断升级最终引发流血冲突。这一结果是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发挥功能的失败,究其原因在于,东盟成员国认为东盟对争端的介入,是对东盟不干涉成员国内政的核心原则的冲击,可以说东盟不干涉成员国内政的原则限制了内部争端解决机制功能的发挥。新加坡前外交部长贾亚古马 (S.Jayakuma)r 认为“东盟成立以来其成员国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一个原因就是坚持了互不干涉原则”,〔14〕但也恰恰证明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并不是东盟和平解决争端原则发挥了关键作用。
其次,东盟内部争端解决的原则缺乏强制性,受制于利益关系。从东盟解决内部争端的实践来看,东盟成员国对内部争端解决原则的态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成员国自身的利益。当内部争端解决原则有利于成员国自身利益,与成员国国家利益一致时,成员国自然会诉诸于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反之,则会另寻途径。二是东盟其他成员国的压力。个别成员国对内部争端解决原则的态度也会关系到其他成员国在地区的利益。当个别成员国违背已经达成的争端解决原则时,可能会受到其他成员国的外部压力。由于制裁机制的缺失,可以说东盟成员国的认可态度并非来自于惧怕制裁。
2.机构限制化
首先,高级委员会功能发挥受争端当事方限制。正式的组织机构能够形成一种规范性的程序准则,尽管根据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赋予了高级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是处理争端的常设机构,但在实践中,东盟这一机构设计几乎未被派上用场,缺失具体的职责义务规范。同时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第十六条规定,除非经有关争端各方同意,否则解决争端的方法和程序都不适用。可以看出,高级委员会不能自行履行职责,其作用发挥以争端当事方自愿和同意为前提。
其次,高级委员会人员组成的非法律化。高级委员会由各缔约国部长级人员组成,“但并未限制为专业法律知识背景的法律人士,因而若寻求诉诸于高级委员会,司法解决争端的方法仍受到局限”;〔15〕高级委员会成员不限定为法律人士,因而成员也可能是政界人员,政界人员的决定和主张都会受到各国利益及国内政策的影响,作为国际组织机构的东盟高级委员会也不可回避地受到权力因素的影响。
东盟成员国经常将争端诉诸于国际法院而非高级委员会,尽管将争端诉诸于国家法院没有违背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因为条约第十七条规定并未排除可以将争端诉诸于法院的做法,但在解决内部争端的实践中,这一做法证明高级委员会的权力被架空,功能发挥受到局限。东盟成员国诉诸于国际法院的优势在于,国际法院是司法机构,其裁决对争端当事方都具有约束力。另外,通过国际法院解决争端,争端当事方可以更好地控制整个程序,而非因为国际法院的仲裁快捷、廉价和简单化。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的代表者汉斯·摩根索认为,国家利益是国家行为的基本指导方针,所有的国际协议都取决于缔约国遵守的意愿,因为国际协议都是有条件性的,因而东盟成员国诉诸于国际法院的行为可以说,不仅在于国际法院在处理东盟内部争端上具有优势,关键在于国际法院的这种优势有利于争端当事方的国家利益。东盟国家之间关系相对处于协调状态,原因不是“运用了解决具体争端的某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而是通过各自与外部力量联合相互制衡的结果”.〔16〕
3.争端解决程序的非正式性
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的目的是通过合作的方式维护地区和平和稳定,从相关文件规定可以看出,东盟内部争端解决程序呈现出东盟方式 (ASEAN Way) 的特点。东盟方式是东盟在处理地区内国家间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外交行为方式,东盟内部争端解决程序呈现的东盟方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非正式性。
首先,东盟在内部争端解决程序中惯用外交途径。外交途径是指通过谈判、协商、缔结条约等政治方式进行国际活动。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高级委员会议事规则》 中强调争端当事方若寻求启动争端解决程序,应通过外交途径与其他缔约方沟通。外交途径解决争端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自愿行为,具有灵活性;也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的谈判,谈判中涉及政治博弈的行为,并且内部争端解决程序没有一个超国家规则来约束成员国,因而约束性较小。其次,从争端程序的运转来看,东盟倡导的是一种无核心的内部争端解决机制,争端解决程序的启动要通过各缔约方的沟通,在方式上强调外交和沟通,而淡化规则的强制约束性,实质上是为了追求和保障成员国之间的地位平等,防止霸权即核心力量在地区出现。
其次,程序上没有强制争端当事方必须将争端诉求于高级委员会。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第十七条指出,不排除争端当事方诉求于 《联合国宪章》 中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的解决方式,并且鼓励与争端有关的缔约方在采取 《联合国宪章》 中规定的其他方式之前,应首先主动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端。制裁机制的缺失,是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强制效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国际关系新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如果存在违背规则能获得巨大的相对利益,付出的代价又比违反规则损失的利益小的情况时,追求相对利益的争端当事方就会采取违背规则的行为。一旦争端一方违背规则,被欺骗一方就会对东盟解决争端的方法和模式失去信心,对追求自身的利益变得迫切,也会使争端当事方竞相追逐相对利益,而使绝对利益变得不太重要。即使争端当事方重新信任争端解决机制,也需要通过反复的博弈才能恢复到之前的合作模式。
4.制裁机制
监督程序的规定在于保证裁决有效执行,同时对违背裁决的行为进行制裁。根据争端当事方是否有条约义务达成某种特定的解决方法,可以将争端解决的方法分为自愿解决和强制性解决两种方法。从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和 《东盟宪章》 相关规定来看,东盟解决内部争端的方法显然是一种自愿解决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自愿的程序下,争端当事方是不受裁决结果约束的。 《东盟宪章》 规定,任何受不遵守东盟争端机制作出的裁决、建议和决定影响的成员国应该将争端提交东盟峰会做出裁决。
争端一方可以向东盟秘书长寻求协助,并向东盟指控不遵守裁决的一方。但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并不包括制裁机制,没有对争端当事方违背裁决制定惩罚规则,制裁机制不仅是条约法律约束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裁决机构发挥作用的重要措施,制裁机制不仅能预防争端当事方相互欺骗,而且对于试图在机制中得到合作收益的争端当事方来说,可以降低解决争端的成本,这样相比起没有制裁约束可以更进一步增加合作收益;如果没有制裁机制,争端解决机构的权威性仅来自于利益协调后各方的认可,就很难得到实际的保障,也不利于争端的实际解决。
从国际政治角度而言,东盟内部争端的解决实际上取决于成员国国家利益之间,以及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之间的博弈。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作为一种规范,既是对成员国行为的约束,又是对博弈各方最后收益的保障,是成员国之间权力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尽管有局限性,但其具有两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其预见性。随着东盟成员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发生冲突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东盟的内部争端解决机制可以避免让冲突升级。
因为成员国若不想让冲突影响国家间关系,就必须按照普遍接受的原则解决问题,就可以控制问题态势,使问题具有可预见性。“可预见性有助于增进交往,并且有序地促进因交往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冲突”.〔17〕二是合法性。“国际法在重大利益冲突中,可能对国家没有什么约束力,但是它往往会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东盟成员国希望通过〔18〕内部争端解决机制证明自己的国家行为具有合法性,并且指责其他成员国的行为缺乏合法性,法律协议并非没有作用,国家行为往往以此为其合法性依据。
东盟作为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其发挥作用和影响力的首要前提是内部关系的协调,而内部关系协调的最大障碍是内部争端。东盟的内部争端解决机制作为一种制度规范,包含了争端解决的原则、机构设置、决策程序等内容,是解决东盟内部争端的重要规则。可以看出,东盟内部争端的解决尽管受制于深厚的历史、宗教、民族等多重因素,但更依赖于争端解决机制功能的发挥。如何充分发挥现有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的功能,扬长避短,是笔者今后在研究中将继续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国际政治和国际法角度对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的组织建构和局限性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提出建设性建议。
[1] 刘志云。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之路径 [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 (2):5.
[2] 《东盟宪章》 第1条第1款,2014-09-12,09:30
[3] Stephen Krasner.international regimes [M]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erss,1983:l.
[4] 《东盟宪章》 第22条第1款,2014-09-15,10:10
[5] 《东盟宪章》 第28条,2014-09-15,10:30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目前学术界对于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问题比较关注,高等院校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问题当然更要重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学术道德规范: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一所高校是否具有一流的水平,衡量指标应当涉及三个方面: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水平。其中教学工作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学术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能够保障学术活动的有序、有效的进行。学术道德不仅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还应当成为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以及全社会都必须明确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术;道德规范;高校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师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也成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智能动力。目前不少高校教师队伍还存在不少问题,其正在削弱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应有的支撑作用,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高校学术不端及学术论文不规范现象也比较普遍,学术道德和学风问题日益凸显,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应成为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促进学术研究的有序健康发展
教育学生加强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以保证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术的发展和繁荣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除开外部对于科学研究、学术繁荣的高度重视所创造的一系列的环境和条件,对于教师而言,只有自觉遵守学术规则和规范,认真履行学术道德,才能够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开辟出新天地,促进高校教师科学品质和精神的形成,有助于教师道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学术道德规范作为道德武器,能够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为学术繁荣、科技进步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保证高校教育事业生存与发展
高校的学术活动是高校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是其本职工作的两个最基本方面。国家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需要高校教育事业的培养,高校教育事业也由于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而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研究基地。高校教师能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能否在学生面前树立高标准高品质的道德人格,从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风气,组建优秀的人才队伍,储存优质的科研后备军。这一切都直接决定着高校教育事业能否取得科学研究的胜利果实;决定着一所高校的竞争力、社会名望和地位的高低;决定着高校教育事业能否获得未来长足的发展。
(三)对学生人才成长起关键作用
高校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仅能够用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更能够利用自身人格修养和学术道德素养感染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的形成。21世纪的人才特征应该是具有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理性批判精神,这种高素质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应该是高度统一的。高校教师对其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关注学术前沿动态,使自己具备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的资质,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一)潜心钻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社会普通民众的一员,应当把个人的人生价值目标定位在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上,只有投身于祖国的繁荣昌盛、社会的进步发展,才能算是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才能发现人生的意义所在。学者是高校教师的另一重身份,应当勤于钻研,潜心学术,实现报效祖国的最终目的。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每一个科学家以及学者都应该具备的道德意识,也是高校教师应该向大学生传递的价值观念。只有在为了祖国的科技发展、人民利益的实现而积极做出贡献,科研学者才能够将他们的业绩印刻在时代的丰碑上。
(二)维护学术诚信,遵循学术规范
学术研究的目标是追求知识,探索自然或社会的未知领域,增加文明长河的广度和深度。为了推动学术研究的进展,分享研究的成果,在学术研究中应当遵循学术道德规范与准则。所谓学术诚信,是指在学科的研究的各个环节上都必须恪守诚信原则,杜绝学术欺诈行为。选题与资料规范、引用与注释规范、成果呈现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则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学术规范。不仅是高校教师应当具备学术诚信,遵循学术规范,更应当提高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学术规范意识,并指导学习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在学术研究中做到求真唯实、遵循高标准,严要求。
(三)坚持学术标准,反对学术腐败
学术研究应有的道德规范,不仅涉及到社会对学术研究的要求、学术研究本身的行为规范等方面,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对学者个人的要求。
在高校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学位论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学生的学位论文往往就是一个学术创新的起点。由此,高校教师在对待学生学位论文以及自己的学术研究必须坚持学术标准,严格要求。高校教师中不乏学术界有名的专家和学者,他们的学术道德修养关系到国家学术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在论文答辩、各种评审评奖、课题立项等各种活动中,就更应该保持公平公正的作风,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坚持学术标准,抵制学术腐败,杜绝权钱交易,让学术的浩然正气长存,确保科学技术研究的良性发展。
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社会迅猛发展,学术研究领域里的功利和浮躁之风也逐渐愈演愈烈,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要使高校教师卓有成效地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就必须立足当今社会现实,对学术失范进行伦理思考,剖析根源,对其学术研究活动有所规范、有所制约,从而维护学术的尊严。
(一)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1.学术诚信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科研道德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体系,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各自的学术活动中能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少数教师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出现种种违背学术道德的不良行为。如全部或部分地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杜撰删改实验数据、在对研究对象没有在进行实践调查的情况下对研究结果胡编乱造等。高校教师对于大学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培养不仅是道德教育问题,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大学生在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上始终恪守学术诚信原则。 2.学术不规范
现在我国学术不规范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显著关注,如有些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直接采用了他人观点或数据资料,在引用与注释规范方面,却有意避漏;或者把他人学术成果“改头换面”进行间接引用,却不叙述事实加以说明。为提高大学生学术规范意识,高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学术规范内容,对当前学术杂志论文写作的规范,以及对他人观点、方法、材料的引用进行详细介绍。这对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学术能力和学风都能够起到实际的帮助。
3.学风浮躁
高校教师应当具备谦虚谨慎的道德人格,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部分高校教师目空一切,爱以“专家”、“学者”自居,目空一切,对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完全不能接受;好逸恶劳投机取巧,对待学术研究浅尝辄止,未能潜心钻研学术;对于那些需要投入较长时间及较大精力且短期内无法取得明显效益的学术研究未能保持踏实、沉稳的学术心态。近些年来,国家和高校为高校教师的科研学术工作提供优质的资源配置和条件支持,设立多种科研学术奖励。面对这些条件,部分人为追求名利虚荣争取科研学术项目,争取到却又粗制滥造,东拼西凑完成项目研究。这不仅挫伤高校教师科研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浪费国家和高校资源,更会败坏学术研究风气,影响大学生人才成长。
4.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影响恶劣,已经属于严重违规行为,甚至在一定程度触犯法律。常见的学术腐败现象有:一些俨然是学术界知名的专家或学者利用手中掌握的职权和资源,谋取私人利益,在招生或评奖项目中搞权钱交易;依靠“递条子”、“走关系”进行所谓的“攻关”、“活动”工程。本该是象牙塔里应当具备最圣洁最严肃的学术研究,本该是本着为国家、社会及人民切实利益、为文明长河的特殊贡献者,却打上学术之殇的烙印。
(二)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剖析
1.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思想呈现了许多新特点,新的时代环境特别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在时代特征下不断迎接新机遇以及新挑战。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有些高校教师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无私奉献精神逐渐减弱,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学术利益。同时,社会存在的多元价值观念对道德观念有着比旧时期更为宽容的态度和宽松的道德要求,使得部分高校教师无法严格要求自己。
2.高校教师职称及评价指标的片面导向
基于公平竞争观念,高校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引进多种竞争机制,对于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工作等各项工作加大监督、检查。相比较教学工作与服务社会两方面难以量化标准的特征,在高校教师评职称、评奖及课题申报等各项活动中,侧重科研。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学工作及服务社会属于“偏软”指标,科研可指定一系列“硬性”指标。比如大部分学校在职称评定及年底考核中,要求教师必须在“核心期刊”或“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多少文章;必须申报多少省级重点或国家重点科研课题。这些使得高校教师在承担教学等工作的同时,必须顾及科研学术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3.高校教师自身因素
除了外在的客观原因,高校教师对自身缺乏严格学术道德要求也是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受利益的诱导,再加上目前国家还缺乏相对健全的专门法律惩治学术失范,对情节不太严重的学术失范现象也大多只是通过道德层面加以谴责。对于学术,部分教师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信念,缺乏道德自律,社会责任感还有待加强。高校教师在学术活动中更要求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诚信为本,公平参与竞争。
在高校的大部分教师忠于职守,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敬业勤业无私奉献,“在最后一片净土”上从事着最光辉灿烂的事业。学术道德规范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其过程是长期的,任务是艰巨的。学术失范的发生一方面是职业道德问题,另一方面归于对学术规范缺乏应有的认识。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铸造者”,对于大学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具有重大的责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应当尽责任地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的教育,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学术规范的训练,避免学术道德规范流于空谈。作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念形成的引导者,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大学生起着示范作用。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学术道德素养,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提升。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研究将对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教学创新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大量地被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因此,创新高中物理教学应该合理利用和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物理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教学改革中,各科教师纷纷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被普遍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网络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为新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它是有效推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传统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问题逐渐凸显,我国提出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以计算机多媒体运用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创新高中物理教学的必然手段。
2.它是由物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高中物理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抽象理论和概念较多的课程,同时,高中物理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许多概念需要通过模拟演示才能深刻理解,许多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但是,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验室条件很难满足一些实验要求,因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模拟很多常规条件下所不能实现的演示实验,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创新高中物理教学,优化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同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
1.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
在现代网络信息教学模式盛行的情况下,有些高中物理教师片面强调和依赖多媒体网络教学新模式,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以突出物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才能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
2.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是将本来在黑板上板书和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照搬到幻灯片上,再配以一些色彩和画面效果,基本上只是换汤不换药,在讲解时也只是依照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上,造成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
3.给教师造成一定的负担
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备课负担,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教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都是非常抽象和枯燥的,而多媒体网络以悦耳的音乐、绚丽多彩的画面以及精彩的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准确演绎,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
概念学习在高中物理学习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基础概念的掌握对于高中物理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高中物理概念又是十分抽象的,比如,关于微观粒子的概念,我们的肉眼对微观粒子的结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即使是通过模型也还是很难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概念,而通过多媒体动画进行动态演示,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让微观粒子一下子变得具体可观,从而能够易于被学生理解,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物理知识。
3.增加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教师板书将课程内容呈现在黑板上,因而在内容呈现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网络多媒体以其智能化和大容量以及方便快捷等特点,可以有效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从网上直接下载一些需要的图片和视频案例,以幻灯片演示的方法,展现给学生,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校内校外结合,课上课下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高中物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也不仅仅局限于校内网,它还包括教师在课下和校外对于互联网信息的整合与运用,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进行物理课程的预习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
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创新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是现代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在设计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同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创新高中物理教学的最优化。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式教学正是基于这种目的而出现的,它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课程下高中物理课堂导入教学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多高中的物理教师都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很多高中的物理教师都认为在新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环境之下进行高中物理教学必须选择合适的课堂导入方法,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高中物理课堂与其他课堂教育不一样,物理教育在课堂中存在特殊性,
课本中每一个物理知识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体现,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进行很多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不足,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听不明白,难以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需要不断的对理论知识进行简化,将抽象的知识化解为形象可见的知识,让学生都能以简单的方式去学习深奥的物理知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现将几种物理教学的课堂导入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内容如下:
高中学生对实验都很感兴趣,普遍怀有浓厚的好奇心。通过实验学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如何利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和作用,用精心筛选并设计的实验架桥铺路导入新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曲线运动”时,可用红色粉笔分别做竖直下抛和平抛的小实验,作为引子导入新课。当学生们发现一个作直线运动而另一个作曲线运动时,就会提问:“粉笔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轨迹呢”?这样就自然地导入了曲线运动的讲解;在讲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重力有无关系时,可让学生用相同的两张纸做实验,但其中一张揉成团。当实验的结果与学生以前的认知产生矛盾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
物理中的小实验,容易做,成功率高,且许多教学内容都有多个小实验可做,教师可以选用那些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便于导入新课的小实验。另外,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实验过程中,应该多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太复杂,要简单易懂,要生活化,让学生在感性的认识中学习物理知识,把物理实验向生活化过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容易的接受。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导入的教学手法不一定要求有实验设备,在课堂导入过程中,由于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教师准备阶段一定要充分,在课堂上只要教师准备的足够充分,就可以准确的把握时间和切入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的完成。
物理这门课程是揭示人们实际生活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性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人类的生活和世界物理发展史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导入一些物理历史材料,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导入历史话题,对自由落体实验人伽利略进行简介,从提出假设,自由落体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为简单的一种变速运动,到后来的数学推理,再经过公式推导证明其自己的假设,伽利略通过自己不断的研究和推导最终获得了自由落体公式。
采用这种历史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再如,在学习电磁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引入电磁历史,引用科学家在生活中“不小心”发现了库伦定律,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物理学家最后通过试验发现了欧姆定律,通过学习这些电磁学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电磁学是通过不间断的演变和推导才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样在课堂上进行历史材料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和实践的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改革对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接近改革的方向,坚决贯彻实施导入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导入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课堂导入教学研究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这其中也包括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QQQ,供大家参考。
GIS对商品从供应商到消费者整个物流过程的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GIS具有强大的地理空间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在对各种信息加工处理的基础上能够对商品的运行状态、物流中心选址、车辆运输调度等方面进行管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物流的管理效率,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文章对GIS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GIS技术概述
(一)GIS技术的含义。GIS是一个空间信息的决策系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对应的空间数据进行获取、分析、处理和存储等,从而为用户提供研究和决策需要的信息。GIS被广泛的应用在资源调查、环境评估、交通运输等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共享为GIS技术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二)GIS技术的特征。首先,GIS因其能够对多种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具有动态性和空间性的双重属性;其次,GIS技术一般以科学研究和进行合理决策为主要应用目标,能够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科学研究和企业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支持;最后,GIS技术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地理信息进行模拟仿真。
二、GIS技术对现代物流发展的意义
(一)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企业的运作平台得到了发展,但一些企业的物流运输成本仍然很高,主要原因是小范围内的搞物流配送加重了远距离、大运输量的运输成本。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企业之间的共同配送,通过共同配送中心的建立对企业共用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提升物流车辆的实际承载效率。而共同配送的进行需要对货物的配送时间、路径等进行规划,GIS技术的应用能够将货物配送地、配送路径、配送要求等信息进行集中化的视觉展示,从而为企业的共同配送选址提供决策指导。
(二)实现物流增值业务。物流的增值业务能够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是现阶段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这种业务主要包括便利服务、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以及降低成本的服务等。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增值业务的开发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客户对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也提出了不同的个性化需要,增值服务能够满足这些不同的个性化需要。GIS技术的应用能够对运行车辆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掌握,及时对配送中客户产生的配送服务需求进行满足,从而全面提升物流增值服务的水平。
(三)实现小批量、多频次的物流配送。用户对物流配送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小批量、多频次的物流配送成为现阶段物流配送的主流。这种配送方式一方面能够满足零售企业的销售需求;另一方面给配送企业带来了较高额度的配送成本,不利于物流企业的稳定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获得。因此,应用GIS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可视的配送车辆地理位置信息,从而提升多频次配送的效率,节约企业的物流配送成本。
三、GI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一)利用GIS技术进行物流中心的选址。物流中心的选址是物流投资决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选址的好坏对物流系统的构建以及能够获得最大化的物流效益产生直接影响。但物流中心的选址容易受车辆、交通、区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不管在何地建立物流中心,物流系统的总体发展和经济获益情况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发生改变。GIS技术能够在对地理位置信息分析的基础上,为物流中心的选址提供优化的指导。在物流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内外很多专家提供了多种基于GIS技术的模型算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物流中心的选址进行了研究。经过专业人士的不断努力和研究探索发现,现阶段的物流中心选址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运输规划法、遗传算法、动态规划法等。与此同时,有专家结合GIS网络分析的特点,将影响物流运输服务质量和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整合,提出了一种最优的分析模型———GDSS。这个模型的优势在于一旦确定了地理位置的相关因素,物流配送人员就能根据自身哪怕有限的物流中心选址理论知识来进行物流配送地址的选择。
(二)利用GIS技术进行车辆运输配送调度管理。物流配送环节是物流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阶段会消耗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但现阶段的物流配送中人工决策模式效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企业的配送发展。GIS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提供大量的空间信息来对配送环节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为企业车辆的调度和物流配送路线的选择提供优化的解决策略,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有专业人士研究出了集合全球定位系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以及地理信息定位系统于一体的急救车辆导航管理信息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向进行物流配送的人员提供一个带有数据机构的具体实施曲线道路网,从而帮助物流配送人员找到一个最短的配送路径,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另外,还有专业人士在地理信息定位系统的开发商研究出了一种专注于物流运输策略的运输方法。这种运输方法能够让物流配送人员根据地理定位来了解该地区的生物能源,从而对潜在站点进行确定,绘制一种具有最佳生物能源的地点,并在对其进行网络分析的同时,节省物流运输的时间和成本,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
(三)利用GIS技术优化物流系统的集成。物流管理的进行需要对来自各方面系统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可见,信息贯穿在整个物流活动管理过程中,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物流管理中的信息来源较为广泛、涉及的信息内容较多,且具有动态性强的特点。因此,对物流管理中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旦处理分析不当就会影响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利于物流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GIS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对各种信息的处理,并对物流系统的集成进行优化。有专业人员将空间信息技术集成到了物流收配系统的数据结构中,对数据采集设备和数据库的管理系统进行了优化,提升了对物流系统的集成管理操作。还有专业人士在GIS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出了一个通过集成网络实现的优化算法,根据一些先进的开放性技术标准优化了车辆路径选择系统,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物流集成系统的手工流程,节省了流程中的加工成本,减少了物流运输中的交通拥挤问题。
四、总结
GIS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在物流运输中心位置的选址、车辆运输配送调度以及物流系统集成优化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在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同时,有效的节约了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节省了物流运输管理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我国物流运输管理的稳定、健康发展。但现阶段的物流管理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其系统性能的研究较为浅薄,对跨平台系统的优化需要进一步深入等。因此,对于GIS技术在未来物流管理中的发展还要实现其标准化、集成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要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物流管理中GIS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技巧进行规范的研究,同时要继续在物流管理GIS技术的应用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基于GIS技术的现代物流管理稳定、健康发展。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桥梁。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优化课程结构、使理论与实践一致,促进学生就业,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高职物流专业与企业开展了一些校企合作的实践,但效果未达预期。本文以武汉某高职物流专业为例,了解目前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情况。
1某高职物流专业合作企业情况
武汉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为2012年全国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近几年来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方面投入了相当资金和精力,成立了校企合作管委会和物流专业共建委员会。稳定合作的校企合作企业有10家,包括九州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武汉大道物流有限公司、中百生鲜物流配送中心等武汉市知名企业。学校与合作企业通过认知实习、去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实习、教师挂职锻炼、为企业设计流程方案、相互培训、订单培养、接收毕业生等方式开展合作交流。
2校企合作情况分析
校企合作是三方主体:学校、企业、学生。我们针对三个主体各下发了调查问卷:校企合作情况调查表(企业版)、校企合作情况调查表(教师版)、校企合作情况调查表(在校学生卷)。企业版主要下发几个合作企业,教师版下发武汉市若干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老师,在校学生卷调查了该校大二学生,原因是考虑到大三正在顶岗实习,下发问卷回收率太低。该校物流专业大二学生有普通班和订单培养班,订单培养班学生对校企合作真实情况更为了解。共下发调查问卷企业版11份、教师版10份、在校学生版170份,全部回收。考虑到调查问卷卷面内容的局限性,在校企合作情况分析时,我们还对该校部分物流专业共建委员会进行了访谈。
2.1企业眼中的校企合作
在10家合作企业中中有1家企业与学校互派员工相互兼职;70%的企业曾接受教师挂职锻炼;30%的企业每年会派1~2名专家来校做报告,做报告次数每年1~2次。没有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有两家企业为学校捐赠了物流系统软件;校企合作成果有一家企业形成了策划方案,其他企业都是通过接受学生实习、就业等形式实现合作的。企业对我校实习生的表现整体基本满意,但仍有改善空间。企业人员普遍认为学生对专业领域的通识解读能力较差,吃苦能力有待提高,综合素养需继续培养。
2.2学生眼中的校企合作
2.2.1有关个人素质
在“企业最需要员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一题中,100%学生都勾选了“吃苦耐劳精神”,说明学生很清楚企业对员工基本素养的需求。“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选项超过90%,“专业技能”选项74.5%,“积极进取精神”选项占58%,“良好的仪表举止”选项勾选者最少。而关于“你还欠缺那些素质”一提,43%的同学选择了“专业技能”、50%的同学选择“自主学习意识”、39%的同学选择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2.2.2有关校企合作对个人的影响
“去企业实习,能胜任的工作内容”一项上,91%的学生选择“辅助性工作”,79%的学生选择“其他一线类工作”。“校企合作能解决你的问题”一项,“提升专业技能”、“提升职业操守”、“增强自主学习和团队意识”三个选项都有超过50%的学生勾选,说明学生认为校企合作可以提升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学生认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提升自身素质、积累实习经验、拓宽人脉、巩固专业知识、了解社会需求的平台,这五个选项都超过了50%的勾选率。在“企业提供怎样的条件,你更愿意参加校企合作?”一题中,按照勾选率高低,依次是“专业素质培养”、“与社会接触平台”、“拓宽人际交往范围”、“较为满意的薪酬”,说明学生还是更注重专业素质和与社会接触交流。2.2.3学生眼中的合作企业关于校企合作中企业给学生带来的优势,超过70%的同学选择了“实习条件和指导有保障”和“学科专业对口”。关于校企合作的局限性,85%学生认为企业是在使用廉价劳动力,37%学生认为对学生不公平,39%学生认为还是可以学习到有用的东西,另有35%的学生认为校企合作的局限性是正常现象,企业不想增加成本与风险,但超过85%的学生表示不会由于校企合作的局限性就拒绝参加校企合作活动。
2.3教师眼中的校企合作
调查问卷下发给武汉市物流专业教师,并做相应的访问调研。根据问卷回收整理和访谈结果显示,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校企合作,合作企业一般在5家以下,合作企业多为品牌企业,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的有中百集团、武昌量贩、顺丰速递等大企业,说明越是大中型企业越注重校企合作事务。合作关系中,学校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生以及少数提供企业员工培训。教师认为校企合作的主要特征是学校办企业、企业冠名班、联合培养培训、长期稳定接收毕业生(按勾选票数多少排列)。目前,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政策引导、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缺乏合作机制、学校缺乏主动性、缺乏交流平台,大多数教师对这几项因素都勾选了,说明这几项因素都在制约着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企业的用工计划不一致,也是影响校企合作成功的因素。
3校企合作中的若干问题
3.1校企合作不深入
从调查结果来看,校企合作双方互派员工兼职几乎没有,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做法仅有一所学校长期坚持执行,企业派专家来学校做报告没有形成规范,学校每年会请不同企业的经理人员给学生做报告,而之后的合作很难深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很少参与到企业流程设计、物流规划等项目,在企业任职的物流专业教师屈指可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一般都是遣送毕业生、顶岗实习,一起进行产学研工作的几乎没有,合作成效也很难体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效果不明显,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经营存在脱节现象。
3.2校企合作没有体制机制保障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单薄,很少有学校成立校企合作专门机构,如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或者专业共建委员会,个别学校有,但管委会或专业共建委员会运行流于形式,通常是成立时开一次大会,讨论一下,后续合作难以跟进。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其中成员都是兼职,各自在企业或学校都有相应的岗位,忙于应酬日常事务,对合作事务关注度不够。而校企合作也没有硬性规定要做到何种程度,才算合作成功,这种情况下,使校企双方合作浅尝辄止,难以深入。
3.3缺少校企合作沟通机制和平台
校企合作沟通包括合作前的沟通和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合作前缺少校企互相认识彼此的专业平台,目前对于物流专业很少有这样的平台让校企双方能相互选择,了解确定是否合作。确实有一些行业协会牵头成立了若干专业的职教集团,职教集团内聚集了行业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校,但显然职教集团的作用还不太突出,对于物流专业来讲,多数学校没有参与到职教集团中。少数参与到了其中,也只是每年开一次会,或几年一次会,集团鲜少组织内部成员进行合作交流。合作过程中的沟通,是为了更有效处理校企合作业务,使后续的合作工作能顺利开展。毕竟在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都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合作目标,对于学生的要求、对于课程的要求、对于合作时间都有各自的要求,摩擦频现,这需要有一个稳定的、长期运营的沟通平台,在该平台双方共享信息、共同讨论、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合作中,校企双方并没有形成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处理校企合作的相关问题的主要的解决方式是向领导或同事求助,只有少部分的教师会主动联系企业解决。而对于企业的调查显示,69.69%的受访者称没有和教师就校企合作的某些问题进行过沟通的经历,12.45%的受访者和教师进行过沟通,17.86%的受访者认为想要沟通却时间上难以协调而最终没有沟通。
3.4校企合作缺少政策支持
国家这几年以来关于职业教育下发了很多文件,中高职一体化教育、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都有涉及,也有校企合作方面的,如要求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组织高职院校开展政、企、校合作共建,探索“产学融合、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但没有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具体运营的细则,缺少了细则,宏观方面的政策指导落地太难。像欧美一些国家,细则已出台,提供实习机会或短期工作机会或与学校深入合作的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等。
4校企难以深入合作的原因分析
4.1企业经营目标与学校教学目标难以一致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团体,而学校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组织。若合作无利可图,企业极可能放弃合作,若仅仅使学生充当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在双方利弊的博弈中,很多校企合作团体因没有协调成功而解体。
4.2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小
在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中,7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没有积极性,且财政方面支持校企合作力度很小。在对高校物流专业教师的访谈中,多数被访者表示合作企业都是学校教师在找,合作模式也是教师和企业协商,学校对合作过程中的支持不太到位。学生去顶岗实习的企业,往往需要派车去学校接学生,或者给学生提供住宿场所。
4.3缺少专人负责校企合作事务
校企合作本身就是动态的、复杂的。在合作过程中也会出现种种问题,及时协调沟通是解决问题继续合作的关键,但目前高校中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部门和人员设置,合作事务更多的就交给了专业老师和专业负责人,相当于额外给老师们加了任务,又没有任何支持和激励机制,合作过程中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沟通的事务非常多非常磨人,时间一长,大家都对合作不太积极了,校企关系淡化在所难免。
4.4校企合作成果缺少量化考核评价标准
校企合作过程复杂繁琐,合作成效也没有量化标准来衡量。多数学校仅仅以校企合作协议来考核评价,没有深入了解校企合作协议的执行力度和实践情况,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校企合作方面的评价。对校企合作开展较好的典型案例没有鼓励宣传,也没有对不开展校企合作企业的院校进行引导和鞭策。没有量化考核标准,合作开展好坏一个样,这样就会打消学校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
浏览量:35
下载量:0
时间:
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国家的要求教育活动,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国防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国防教育的概念
国防教育是国家根据国防的目的和要求,对公民实施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防形势、国防历史、国防常识、国防科技、国防法制、军事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的建设与斗争。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
国防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涉及到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范围非常广泛哦。国防建设的整体性决定国防教育内容,现代国防不仅仅是指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以及战场和战略要地的建设,而且同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状况、民族心理、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地位。
二、国防教育的意义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而国防就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国防意识,则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的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国防意识的强弱,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国防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极力宣扬“大国防”观念,动员全民投入和关切国防事业。因此,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忧患意识日渐淡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也淡化了。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知之甚少。对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肃认真地对待国防教育问题,切实把大学国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近代中国曾屡遭外敌入侵,国贫民弱,社会则像一盘散沙,这除了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原因外,也与国民没有形成明确的国防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中华民族具有坚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安全为共同利益的现代社会国防意识的形成也是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青年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如1999年5月,美国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首先是大学生发起了反美示威抗议游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为主。在教学方面,由于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育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如微电子、光电子、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这些都能增加大学生的科技知识,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开阔视野,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并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这样,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我国国防建设一直坚持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这也是我国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易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如果抓好这个群体的国防教育,我们便储备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而又掌握了一定军事技能的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为此,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教学,必要的军事训练,以便必要时为部队输送高技术军事人才,成为战时扩建、组建部队的骨干,为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创造条件,为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有力保障。因而,大学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能力。未来高技术条件的局部战争仍要坚持人民战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批高新技术用于军事领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看,传统的人民战争的方式已经过时了。但是,人民战争的理念不能丢。在新的形势下,人民战争仍有它存在的意义,如信息战、网络战等一些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民群众中的技术群体会大有作为。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投入到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列中来。那么,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他们个个都有专长,如果他们受过较好的大学国防教育,走上社会之后,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着周围的人,而一部分还将走上领导岗位,其影响和作用就更大了。在和平时期,他们是国防教育的骨干,而一旦战争发生,他们便成为人民战争的排头兵,能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战争,形成强大的合力,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打牢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开展国防教育的基本途径
加强领导,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部分领导和学生狭义地认为国防教育只是军队或军事院校的事,对一般高校来说无关紧要。由此造成了对国防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或误解。比如:一些高校的领导把军训当做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就已经完成了任务,达到了目的。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国防教育的领导,转变观念,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国防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有关文件和法律法规,完善国防教育体制,明确国防教育的任务、目的、方式和方法。
大力宣传国防政策,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市场经济强化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却弱化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西方的民主政治和腐朽的思想文化使一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国家安全和民族观念淡化;一些大学生沉湎于网络,精神空虚,道德底下,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等。由于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对爱国、民族自尊、国家安全等产生了迷茫。为此,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如“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通过校内的宣传板报、黑板报、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节目、横幅、警示牌、格言等形式,加强各种国防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国防政策、国防教育的现状、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其紧迫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国防教育中去。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军事读书活动、革命历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征文大赛、播放优秀军事题材影片、举办国防教育理论讲座等,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他们为我国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刻苦拼搏。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规范并完善国防教育内容 。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主要是指与国防教育内容有关的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其中军事理论课主要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内容,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的;军事技能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来掌握,其内容包括队列、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参加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防教育的内容要实现从传统教育向掌握高科技知识的转变。国防教育的内容是由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决定的。我们要在继续普及国防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有重点地抓好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强化反侵略、反分裂意识;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加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增强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科技、信息安全的警惕性,以实际行动为国家改革、发展与稳定作贡献。
以育人为目标,积极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对大学生进行军训技能训练,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展军事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魄,培养优良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意识,练就艰苦奋斗作风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战斗精神,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更多的与军事技能训练相关的军事实践活动,比如针对当今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样式,进行一些模拟“战争”(如简易的电子对抗、指挥自动化、心理战等),使他们在“实战”条件下感受战争的残酷,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意识。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军事院校、国防设施和部队军事演练,甚至可以选取训练优秀的、兴趣广泛的大学生直接参与到部队实战演练中去,使他们切身体验部队生活的与众不同,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高与伟大,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另外开展一些军事技能比赛,如队列训练比赛、叠被子比赛、体能竞赛、军歌合唱比赛等,并对表现优秀的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军训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育人为目标,把军训作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纳入学生大学期间教育培养规划之中,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素质教育、校风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解放军优良传统教育相结合,把校风校纪教育和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相结合,把文化知识学习和军事知识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上好大学生活的第一课,形成了育人为本、按纲施训、军政并举、寓教与训的学生军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另外,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活动、建立校园国防教育网站、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充分利用国防文艺占领学生文化娱乐阵地,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国防题材的电影、戏剧等,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国防教育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防教育的信息量,使大学生从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中,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知识和技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迅速发展的负责人大国,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多边性前所未有。我们必须以宏阔的战略视野和前瞻性的世界眼光,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式的新特点新趋势,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筹划,为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下,过的是父辈们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但是,在这个外表看似平静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提高自己对国防教育的认知和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祖国需要我们时,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浮。我们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百年沦落史,从1949年建国之后到2050年又将经历百年建设史。未来五十年,我们要实现强国梦。在现今和平的年代,我们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我们有必要投身于国防建设吗?答案是肯定的。 所谓国防建设不单单是军人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我们没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作为普通公民,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更有必要搞好国防教育
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而国防意识则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良好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胡锦涛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同关心同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而民众国防意识的培养与强化,不能光靠战时去进行,在和平时期就应该加强。一般来说,战争时期人们为了打败对手,抵御外患,防卫观念是很强烈的,但和平时期人们就容易滋长麻痹思想、苟安心理,失去必要的防卫观念,没有了危机意识,那么最终只能落得挨打的悲惨下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增强,而国防意识却出现滞后现象,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国防是政府的事情,是军队的事情,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国防不仅仅是军队及政府的事,没有全民国防观念的提高,便不可能有真正强大的国防。其实国防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他们是社会中的新生力量,对他们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是培养他们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也是进行最基础、最稳固的国防意识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高校国防教育通过系统规范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于学生的爱同主义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国防教育的内容是有关国家的安全防卫问题,它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国防军事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对战争与和平有清醒的认识,对中国国防历史、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正确的了解,强化了国防意识,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居安思危、爱军习武、保家卫国等国防观念。
高校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 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中华民族有着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只有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才能使他们为祖国积极献身、流血牺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军事技能训练,还是军事理论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大学生经过军事课的学习,极易被国防这种关乎国家兴衰、人民生死的大事所感染,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而集体主义思想是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大公无私的思想,是我们军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关心他人为重。在高校国防教育就是按照军队的基本标准来要求学生,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强化大学生的集体观念。现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万千宠爱于一身,使许多学生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再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心理,缺乏应有的爱心。
总之,高校国防教育对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有助于激励大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要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也是鼓舞人们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内在的精神动力,是国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中国共产党有志气,中国人民有志气”。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有一些人在外国势力面前悲观消极、自惭形秽、妄自菲薄,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外国的一切,丧失了起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针对这种现象,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有自信心,自卑是没有出路的 ”,“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呢?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是 “以热爱祖国、贡献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因此,“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提高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
由此可见,高校开展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教学,不但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对于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作风。通过深入持久的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能够在大学生心中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对于大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p#副标题#e#
200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从法律的地位上明确了国防教育的宗旨、原则、保障以及内容等,并强调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国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并且针对不同对象确立相应的教育内容分类组织实施。这些带给国防教育工作者一个思考,我们应采取何种角度对教育对象进行分类并组织实施?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有效果地进行国防教育活动?如何事半功倍地达到国防教育的目的?
一、国防教育目的的两种取向
关于教育目的,历史上向来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个人本位论,一种是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真正称其为人并且一切能力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提倡尊重人的本性和发展规律。瑞士著名教育家培斯泰洛齐主张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能力的均衡,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 [1]。可见,培斯泰洛齐相信,教育要依照人的本性和天然规律,顺乎人性的自然,使得自身的能力、智慧得到发展。而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掌握社会的规范和知识,进而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著名教育思想家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他说过“绅士需要有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一个人物”。洛克主张教育培养的人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要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2]。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取向是既对立又统一,并且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有所侧重地将两者统一起来的。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国防教育具有双重的属性,既属于教育现象,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同时也属于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于国防建设。而学生群体比较特殊,处在积累知识、学习技能为进入社会工作打基础的阶段,对其实施的国防教育不能忽视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现有的智能发展状况,要考虑到教育对象自身的智能发展规律和秉承的天性,使得国防教育活动不仅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同时起到促进其发展的作用。根据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提出学生应侧重自身的智能发展和规律,探讨出因材施教的原委以及对策,进一步得出国防教育要同学生的智能发展相适应。
二、国防教育与智能发展
(一)智能发展的含义及相关问题
智能是主体结构中一种与认知和学习相关的综合性的能力,它主要参与主体的认知和学习活动,是认知活动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主要能力,是包括观察、记忆、分析综合、想象等各种认知加工和操作能力的综合[3]。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智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现代心理学家更倾向于把智能看作是与我们的认知思维等相关的综合能力,我们从这个定义可以直观地看到智能与接受、内化知识的联系。智能发展与我们认知思维等相关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相对的阶段性。从人一生来看,智能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智能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用因素分析法来对智能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智能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智能因素在不同的年龄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所以,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教育要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智能发展的情况。
(二)国防教育对象纵向划分
对国防教育对象分类,最关键的是对教育对象年龄节点的确定,既要照顾到国防教育的阶段性任务和目的,同时要兼顾到教育对象所处的智力发展水平和阶段,使得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笔者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同时结合了学校阶段性的教学,对国防教育对象进行如下的划分[4]。
第一个阶段:7~11岁(小学阶段)。国防教育从小学开始,这个阶段对应皮亚杰理论的具体运算阶段,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懂得了守恒性,即物体表面发生变化,其本质不会发生变化;并且脱离了自我中心性,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代表别人的想法;开始具备了反向思维的可能,思维具有了可逆性。虽然该阶段的儿童的心理操作基本属于逻辑性质的,但是依然需要具体形象或者实物的支持,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也特别喜欢动手,但是不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另外这个阶段的儿童以游戏的形式认识世界,他们特别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会跟其他小朋友合作,同时在游戏中学习。
第二个阶段:11~18岁(中学阶段)。该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具体有两个方面表现:第一,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在没有实物和具体形象的情况下,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命题做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第二,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假设-演绎推理是综合全面地考虑现实条件,依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再分析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进行理论层面上的推理思考了,并且是培养儿童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第三个阶段:18~21岁(大学阶段)。随着中学的结束,智力达到基本成熟,思维形式过渡到辩证运算,能够更理智更多面地看待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注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不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更注重创造性,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也不再觉得晦涩难懂,而是萌生了强烈的求知和好奇心。对于一些实际的问题,开始寻求自己认为合理的解决方式和办法。 可以看到,人类的整个智力发展纵贯整个学生时期,大学生的智力达到成熟稳定。在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应每一个阶段儿童智能发展的教学方案,同时还要起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
(三)国防教育与智能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规律来看,国防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所以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受教育者的智力发展阶段和特征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基本的依据,对公民的智能发展予以重视和考虑,是教育活动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基本保障。根据受教育者所处的智能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方式等,不仅能够取得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智能的发展。
从国防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看,全民性的国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为某一个年龄阶段量身定制的教育,其教育对象年龄横跨人的整个一生,而公民的智能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思维、语言以及身体发育等各方面是不同的。我们有必要以此作为教学实施的一个依据。
从施教者的角度来看,教育者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进行知识或者技能的传授,这种教育活动绝不是单向的,它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同完成。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思维的发展水平、语言特征等等都是教育者所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公民的智能发展息息相关。
从国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来分析,它不但有助于公民增强国防意识和提高国防能力,同时,它对于培养公民的创新力,激发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活动所不具备的优势。国防教育在激发公民创造力方面的作用大小和适宜程度也要符合智能发展的规律。以智能发展阶段特征为依据的国防教育势必在培养公民的创造力、开拓其思维能力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智能发展规律下的国防教育教学
(一)小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有限,通常是在玩耍中获得生活的经验和知识。所以,不适合设置专业的课堂教学,也不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而是通过观赏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参加清明扫墓活动以及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具体活动来达到爱国意识的培养。通过写作文的形式,抒发爱国思想,既能锻炼这个阶段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够起到国防教育的目的。这些是小学国防教育经常使用的做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针对小学生所处的阶段,校方可以设计更多的带有国防教育形式的游戏,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成长,能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中学阶段
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性思维要比小学阶段有所发展,但是还不成熟,还要依靠具体的事物形象进行理解。可以一周设定一两次国防教育课,传授的方式可以通过课堂多媒体讲述,声图并茂,便于学生理解,也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来进行现场演示。国防教育的内容相较于小学阶段,更加具有内容性,可以就某一个主题进行讲解,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参与到主题的学习中。另外,中学阶段所开设的学习科目增多,在政治、历史、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加入国防教育的内容,与文化科目相结合,这种渗透式和多渠道的国防教育形式,能够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大学阶段
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趋于成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也达到较高的水平。根据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国防教育课程是普通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学期,36学时,课程包括了军事概论、军事思想、军事科技、战略环境和中国国防五大方面。其中,军事概论、军事思想、战略环境,涉及的概念、理论性知识比较多,内容抽象。而军事科技篇,涉及大量的精确制导、航天科技方面的内容,由于高校学生平时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更没有亲身实践的经验,所以在课余还会配合去部队参观、亲自实践打靶课程,来配合国防教育理论教学。相较于前两个阶段,大学阶段的国防教育更加专业、系统。
四、小结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心智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接受方式都不同,这直接影响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国防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也必然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所以在学校国防教育中,国防教育活动要兼顾儿童智能发展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都要面对的重要任务。这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就需要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标。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克服惰性思想,积极更新观念
尽管中职物理教学改革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些年头了,可是不同地区对教学改革的热情和成果都不尽相同,即使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也会有所差异。对上级管理部门来说,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线教师身上。因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是广大一线教师,所有教学改革内容只有通过一线教师才能起作用。一线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态度和工作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改革效果。反观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做得好的学校除领导重视以外,最重要的是一线教师积极参与。一线教师如果具有惰性思想,教育教学改革就很难成功。所以,广大一线物理教师要本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惰性思想,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践行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主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这才是作为一名优秀中职物理教师应该表现出来的素质和觉悟。具体工作上就是要求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积极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有效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中职物理实验教学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中职物理教学必须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教学是中职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职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中职物理教学实际效果。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因为新课程不仅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学习知识研究方式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研究,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见,要培养中职学生的能力,就要多给予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为此,中职物理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搞好中职物理实验教学工作。
1.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长时间地培养,教师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此我们要对演示实验进行优化,以利于学生观察。因为,演示实验是教师操作的,距离学生比较远,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教师必须对演示实验进行必要的优化,让实验效果尽可能清晰可见。
2.加强中职学生分组实验,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让中职学生亲自经历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科学研究能力。中职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分组实验正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学习和研究过程的实验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多参与分组实验教学,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多组织分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增强中职物理教育教学实效。
1物理教育教学中应贯彻“立德树人”,加强学科德育
根据《物理》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物理学科的教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并掌握基础物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物理知识,而且要依据学科特点,结合不同时期的德育教育重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并积极开展学科德育。物理作为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质运动形式及运动规律的学科,实质上也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物理在无数次试验中总结出了许多规律,同时物理学科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物理知识被广泛运用于现实生产生活中,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正是物理的学科德育内容,其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物理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积极投身于物理学习,逐渐养成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才能产生为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而努力学习的动力。这些鲜活的德育素材,需要物理老师去发掘并将其有机融入物理教学,以实现物理学科德育的教学目标。
2物理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2.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顽强的进取精神,除了来自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来自对祖国的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的憧景和向往。这是学生思想品质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是学好物理课的重要精神支柱。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还可以从古今中外爱国主义物理学家的事迹中得到启示。“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热爱。物理教育教学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而应该将“传道”置于“授业”之首,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张衡的浑天地动仪、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向学生呈现古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通过介绍钱学森为回国报效祖国所克服的重重困难及后来做出的重大贡献,向学生呈现新中国科学家的爱国壮举。因为爱国主义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物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和对科学家的介绍以及我国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以此激荡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使学生逐步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在物理教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表现在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此增强学生对祖国的崇高感情。当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扎实的科学基础。
2.2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教育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就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为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让学生知道,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要通过实践来证实。可以向学生介绍伽利略将物理实验引入物理研究,这一举动从而推动了对物理学的巨大发展。教师在物理课上,通过实验过程的演示,从而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了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则有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而通过小组共同实验则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意识。通过物理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且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其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2.3对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审美教育变得日益重要。物理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物理教育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因为美学素养也是形成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而物理学本身就包含中丰富的美育思想和素材,物理学在揭示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性的同时,也向人们充分展示了自然界在结构上的对称、和谐与韵律美。例如,磁铁能吸引铁磁性物体,无论把什么形状的磁针悬挂起来,它的一端总指向南极,另一端总指向北极。这正展示了科学之美。大科学家牛顿将互不联系的力学知识,将天体和地球上纷乱复杂的各种机械运动,用四个定律,通过数学方法,把它们的相互关系简洁地表达了出来,从而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经典力学图画,充分显示了物理理论之美。因此,物理教师在物理教育教学中揭示科学美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欲望。
2.4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教育目标。在物理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一定要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因为物理教学内容中可用于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道德品质教育可以渗透到物理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认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此锤炼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些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得以实现,因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物理学家发现相关定律和原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出科学家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科学精神和为了科学事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品格。例如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积30余年实验研究,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法拉第刻苦自学,经历十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这些精神和品质正是现在“90后”学生身上所欠缺的,因此物理学科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此也可以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目标。
3物理教育教学中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
为了避免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物理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思想状况,对德育有个总体构思和安排,以使物理教学中的德育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进行。物理教师要注重区分德育内容是应该在课堂上进行,还是应通过参观访问、课外实验和专题讲座进行。作为学科德育的主要引导者,物理教师既要明确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也要明确德育目标。在检查教学效果时,不但要检查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情况,也要检查德育目标落实情况。此外,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是关键,贵在有意,重在有机。既不不主张“穿靴戴帽”式教育,也认同“讲了知识就等于进行了德育”的观点。物理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如果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较多、较为集中,就可以多用时间进行德育教育。如果德育内容不突出,则可以“引而不发”,即把思想教育融于知识传授中,不一定单独进行德育教育。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只要每位物理教师对道德教育进行了深深地思考,在对学生授课的同时,将道德教育融入进来,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不可或缺的课型,并因其在对物理知识的巩固、思维品质的培养、坚定意志的锻炼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都备受物理教师的重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异中求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着力点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面对不同实验主题要有不同的实验设计,但是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我们进行求同比较教学,这种方法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找出适合学生特点的实验,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做了几个物理实验后,自己探求其中的共同点。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
(一)教学材料
1.液体的扩散实验。该实验我们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扩散现象,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扩散是需要几十天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变化,这在课堂教学上根本无法完成。通过采取改进的教学材料,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在30田后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界面逐渐模糊不清。
2.改变内能方式。我们的实验内容是在压缩引火仪中加入硝化棉,当我们快速按压活塞时,由于密闭的气体被反复压缩,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从而致使硝化棉燃烧。我们都知道硝化棉燃烧的过程是十分短暂的,可以说是瞬间,学生通常情况下很难捕捉到这样的瞬间,从而对整个实验的变化过程没有清晰的意识。这两个不同的实验主题,不同的实验设计,可以采用相同的实验方法来避免实验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的弊端。我们可以通过摄像机把整个实验过程拍摄下来,对于时间长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我们采取快放的方式;对于时间瞬间的,我们可以采取慢放,将整个实验过程清晰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2]。
(二)教学方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究竟是否能够达到最优的目标,章节中各个部分是否能够进行协调运转有重要意义。在进行物理实验的研究过程中有很多科学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事物的规律,才能真正的做好物理实验学好物理。
存异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化点
只发现事物之间的共性而不能发现其之间的个性,对于物理的学习仍是不利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观察和总结创新,利用好同中的存异,这也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化点。
(一)实验方法同中存异在教授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时,我们可以发现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设计要求根本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口玻璃瓶内放了些水,在不断给瓶内打气时,达到一定限度瓶塞会跳起,观察瓶内的变化。实验结果:在瓶塞跳起是瓶内会出现白雾。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证明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这就需要有求异精神,改进实验方法,将水换成酒精,因为酒精较水更易蒸发,实验效果更佳。
(二)教学对象的同中求异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教授两个班级的学生时,两个班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相同的实验主题时,要根据每个班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实验设计,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教授的两个班的学生差距就很大,一个班-A班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弱,思维也不是很积极反应较慢;另一个班-B班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
因此笔者在教授串、并联电路的实验时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物理规律一直都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之上并且经过思考和总结而得到,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不断地探寻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很好的实现物理教学目标。总之,“求同存异”作为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基本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认知世界的多样性和一致性的对立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使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比较探究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教师要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以明确的目标引领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的教学都是有教学任务的。每一节课都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既有知识方面的又有能力方面的,更要有情感方面的。教师的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物理思考、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明确的目的性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方面。
2.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这要求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不能够想当然地臆造和脱离实际。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留心学生生活。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要考虑到这些内容,让学生对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感到熟悉而真实。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最具有吸引力,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知识的实用性,认识到学习物理的价值所在。通过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的积极创设,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深刻意义有了一个更好的理解。
二、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组织物理教育教学
新课程关注的不仅是教师的教,而且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不能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关注所教知识,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点的组织上,而要把教育教师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状况,针对学生实际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使得教育教学的知识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才具有真正的有效性。新课程认为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的。这是因为:第一,教师的教学需要的不是教师讲授多少知识,而是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有效的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的关键。第二,中职学生的物理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而且需要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组织教学内容,而且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第三,课堂的有效教学需要一个融洽的教育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环境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悉心经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发挥个人魅力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环境下成长。
三、注重中职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
中职物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就在于教育教学的着眼点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着眼于知识的学习的,而新课程课堂教学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获得知识的学习体验,这样才有利于中职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