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对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再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选择最佳路径,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最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对青年教师而言,如何尽快培养起教学和育人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作者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为背景,提出适用于日常工作的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教学;教育;能力
作为一个教师,“教书育人”是天职。然而对一个青年教师而言,如何尽快培养起教学和育人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下,我想以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来阐述这一问题。首先,是教学能力的培养。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三大环节。在备课环节,建议分三步来完成,自学-互学-自学。自学是自己先将要教授的内容好好钻研一番,理清重难点,列出提纲。互学就是与同组的特别是教同一门课的老师相互讨论交流,听听别人的构思,互相启发。另外,在备课过程中如果遇到自己不能理解透彻的内容,一定不能马虎的敷衍过去,要想办法解决,绝对避免在授课过程中犯科学性错误。最后就是自学,将原先的构思进行整理,最后完成教案。作为教师,上课时的自信体现在语言的响亮、清晰、流利,板书的工整详略得当,知识的前后迁移能力以及对整个课堂的管理。因此,建议新教师把教案写的尽量详细,甚至落实到上课要讲的每一个子,然后就通过反复研读,将整个教学过程牢牢的记在脑中。尽管课堂上总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但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熟悉掌握,能使自己心中有底,口中无错。此外,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能使学生对自己产生好印象,甚至是喜欢和崇拜,这都有利于后续的教学和管理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将自己从一个只是传授知识的“独奏者”演变成一个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引导学生去学习的“伴奏者”的角色,课堂上老师不是主角,学生才是主角,自己只做启发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探究和学习。作为新教师,往往急于将自己的授课内容通过讲授尽快的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接受情况考虑不多。同时,一味地采取讲授的方式也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出现精神不集中的状况。因此,在教学中,新教师应注意课堂提问,或者采用学生板演,分组讨论竞赛等方式,一方面可以随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也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学生开小差、睡觉等问题。
这里,总结一些自己在教学方面的心得:1)作为一个青年教师,要多用心钻研教材,多与人讨论,多向老教师求教。所以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有很多东西都不会,不懂,那么要使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勤学多问是必须的。2)有这样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其实作为一个教师,三尺讲台就是我们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的表演,没有所谓的最好,只有更好。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否定自己,改进自己,如果有2个平行班,那么要争取做到第二遍比第一遍好,如果,之前已教过这门课,那么要在原来的教案上改进,让这一遍比上一遍好,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所成长。3)争取每一节课都有一个能吸引学生兴趣的亮点。根据授课内容,安排一些联系生活的案例,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事件,或者分析一些简单的经济现象。例如我在涉及会计报表内容时给学生介绍股票,上市公司;在介绍货币时间价值时,加入银行利率,汇率的知识;在讲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时候,介绍一些会计从业岗位和会计人员职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等。“教书育人”,“教书”在前,“育人”在后,这不由得使我心灵的天平更多的偏向了“教书”这一边。然而多年的班主任生涯,自己的体会,身边生动鲜活的例子,使我意识到,在职业学校,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出色的育人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青年教师一般都需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也是班主任工作快乐的源泉。我现在担任一个财会班的班主任,这个班有超强的班级荣誉感和凝聚力,不论活动还是考试、考证,都积极参与、共同奋斗、互帮互助,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个和谐快乐的大家庭。这些源于他们自身的性格优势,也源于我自己在带班方式上的改变。
第一,班主任必须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这是取得教育成果的前提。班里有个学生,他时常犯错,大大小小的问题不断,还好说话,好动,上课需要我时常提醒:“唐某某,不要讲了;唐某某,坐好!”说多了,我烦,他也烦,难免动气。一次,我感觉他情绪不对,于是我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说:“我怎么竟碰上好动好讲话的人呢?!家里有个女儿,班里有个唐某某,女儿上苗班,家长会上,班主任给我学了各种女儿的坐姿,腿搁在凳子上的,半躺的,后脑勺朝前面的,我可难为情了,后来,老师把她的凳子拿了,让她站着上课,几次下来,她老实了。她三周岁不到,唐某某你十六周岁,我是不是也要这样对你,你才能安分呀?”大家哈哈笑,他也笑了!对学生注意语言分寸,多鼓励学生,多表扬其优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做到你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这样才能搞好师生关系。做班主任,要做到是老师又不是老师,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教师地位。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捆绑学生的手脚,时间长了学生和班主任之间会形成紧张的局面,从而动摇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然后,是家长又不是家长。班主任要让学生感觉就像处在家庭的温暖之中,与此同时班主任又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家长”地位,居高临下训斥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其结果会造成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你压我顶的紧张局面,最终失掉威信。最后,是朋友又不是朋友。班主任只有和学生交朋友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打开学生心灵之锁的钥匙,但交朋友要有原则,如果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没大没小,学生就不容易严格要求自己,使班主任失去教师的尊严。第二,班主任必须是班级的管理和建设核心。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要向学生灌输的就是集体观念,要树立每个学生心中的“大我”观念,克服“小我”意识,这样,学生才能自觉维护班级的班风和荣誉。另外,培养一批得力的班干部。干部培养的关键在于选择好合适人选,而这要分为两个部分:班长和其他班委。一般班委由于他的专项性比较强,相对而言,对他们的综合能力要求弱些;而一班之长,除要有责任心外,还应有管理能力,有一定的威信。因而,不能完全由学生民主决定班委,应由班主任初选一部分,不断观察比较,然后再确定班委。另外,不妨一个职位设正副两人,这样能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以我们的工作注定是不平凡的,是不易的,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只有不断付出,方能不断收获。
[参考文献]
[1]庞业旭.课堂评价———基于课堂观察的分析.学周刊,2015.
[2]徐英俊.准中职师资职教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策略.职教论坛,2012.
[3]孙园.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考试周刊,2012.
[4]赵宇慧.积淀策略:助推"我"的教育教学能力成长.教学月刊,2013.
一、校长作风与学校管理风格
学校内部组织环境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在学校内部组织环境中,校长作风以及学校管理风格是重要的构成因子。校长是学校的领袖,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宏观调控者。因此,校长本身所具有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决定着学校办学质量以及教育质量。在一些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一般都是由校长做出相关决策,而在决策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意见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具备专职特征的校长领导风格会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校长对教师所具有的与实际不符的期望、欠缺科学性的评价以及对教师队伍发展所给予的行政支持不足、对教师所具有的教学能力不信任等情况都十分容易令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另外,学校制度对学校管理风格所产生的影响也并与亚于校长所发挥的作用。学校制度包括评价制度、学习制度等。从评价制度方面来看,虽然大多数学校的领导者都认可评价工作对推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评价过程中却往往关注组织需要以及事务性工作内容。同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等也被转化为具有抽象特点的数据并作为评价工作中的重要指标。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大部分学校在教师评价工作中所制定的指标体系指向教师之前阶段的工作,这种评价工作虽然能够促使教师对之前阶段工作进行反思,但是却并不利于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推动作用;从学习制度方面来看,许多学校中负责教师培训工作的单位都具有笼统简单的特征,并且并不具备完善的教师培训职能,部分学校将教师培训工作直接交给人事处中下设的师资科管理,并且这些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也存在一些诸如职能重合、交叉管理的问题等。而为了提高教师培训工作过质量,我国各级学校有必要构建完整的教师培训体系与配套机制,不仅要重视教师的在职进修与在职培训,同时要重视教师的岗前培训,不仅要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同时要重视教学平台的优化。
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中的“花盆效应”
在生态学中,花盆效应又被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从这一名词的字面就可以看出,教师教育教学平发展中的花盆效应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往往是由校园组织文化所造成的。首先,校园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会导致花盆效应的出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教师并没有联系,在这种发展环境中,教师只能在狭小的时空中将自身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事务以及教学事务当中。这种组织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教师之间欠缺沟通,不会对自身所面临的教学困境进行交流,也不会对他人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实践问题作出反思与探讨,因此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这一问题,学校要重视强化教师之间的关系,重视在教师之间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座谈会、报告会等,要求教师将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境、难题表达出来,并在教师的共同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物种”单一性也会导致花盆效应的出现。无论是在教师队伍建设、管理还是培训工作中,一些学校都忽略了不同教师所具有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差异,对生命多样性的忽视导致了“物种”单一性的出现,而这种“物种”单一性的现象又会不可避免地让教师队伍建设出现花盆现象。如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统一的培训内容、标准化的培训评价体系只能够培养出标准化的教师,在这种教师发展文化氛围中,教师容易失去个性走向大众化。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重视对教师多元化个性以及需求做出调查,同时有必要对陈旧的教师培训模式做出改革,丰富培训内容,从而适应不同教师的不同成长需求和心理特点。另外,教师的培训工作不能被封闭在教育系统中,而应当重视与教学实践和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避免坐而论道情况的出现,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切实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三、教学时空环境的超耐度失衡
在自然生态中,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如果综合环境中的某一因子具有过多的量或者出现不足,则会导致物种的生存环境出现恶化甚至导致生物的灭绝。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在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生态耐受度与承受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超过限值或者没有达到限值,则会导致教师工作倦怠以及难以形成有效激励的问题出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耐受度与承受力的主要因素体现为教学时间和班级规模。虽然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对班级人数做出了明确限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则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荷。较大的班级规模会增加师生心理压力,在产生烦躁情绪的基础上也容易导致班级冲突,这不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会导致教师产生教学低效感。另外,教学时间也是教学时空环境中重要的构成要素,这种要素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以及开展进程,同时也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心理。不同的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都具有差异,而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同时,教师还需要负责组织班级课外活动以及学生辅导。虽然教师的工作时间较长,但是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事务性的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创造力的提升,从而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制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校长作风、学校管理风格、学校组织文化以及教师的教学时空环境承受能力,在对这些影响因素做出分析的基础上,各级学校应当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对传统的学校决策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校园组织文化以及教学时空安排等做出优化,从而确保教师具备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的不断加深,高中美术教育在高中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也在积极寻求改革。素描课程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文章阐述了现阶段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素描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素描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措施,以期优化素描课程与整个美术教育教学的关系,促进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专业 素描课程 美术教学改革
在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素描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长期受绘画、美术学专业的影响,难以完全适应“新课改”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影响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因此,亟需对素描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一、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素描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基础课程——素描课程成为美术教育专业中课程改革的重点。一直以来,在传统素描课程的引导下,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以及完善的教学体系。①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素描课程的教学偏重于关注技巧性,没有建立起独立、合理的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体系,导致素描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很多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都是专业美术院校素描课程的简化,导致整个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滞后,培养的美术人才不够全面。
(一)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教学模式陈旧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应该始终立足于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美术素养。但是现阶段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素描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等,与社会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具体的素描课程教学安排上,也存在对素描课程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出现严重偏离等问题。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缺乏较好的教学模式,整个素描课程的教学仍然重表现、轻理论,加上部分教师的一些思想局限,如多数教师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向学生传授技巧性知识,对于素描课程的重点内容把握不够全面。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知识表达不清、技巧性知识的传授存在严重漏洞的问题。这种素描课程将导致整个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缺陷。素描课程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出现偏离,整个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这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
(二)缺乏有较强针对性的教材
随着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素描课程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出现了各种版本的高等美术素描教材,其中,《美术之路——素描》与《素描求索》这两本教材深受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喜爱。但是这些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普遍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对整个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方向性的指导。③缺少针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编写的素描教材,导致整个素描课程的开展遇到困境,影响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三)专业性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现阶段,高校的素描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一般主要是绘画与设计。而对于本职工作素描课程教学,很多教师都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认识,从而难以对学生进行较强的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给学生传授不同的素描方法和观点,导致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素描课程的认识出现偏差,对素描课程的整体性特征不能完全掌握,进而无法完全吸收和消化整个课程的重点内容。素描课程专业性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足,使整个素描课程的发展都受到影响。
二、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众所周知,素描课程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素描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为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基础性素描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模式
首先,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在素描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以基础性的训练内容为主,根据学校教学的具体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从美术教育专业来看,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素描技巧,能够胜任中小学素描教学工作,以及必要的课外作业辅导。这就要求在具体的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中进行详细的内容教学,使素描教学具有一定的规模,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素描技巧与素描基本理论知识,使其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拓视野,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④其次,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在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全新改革,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现代社会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要,倡导以学生为主的素描课程教学模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感受,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优化教学内容,安排科学合理的素描教学内容。要注重知识点的合理安排,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素描知识,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选用有针对性的教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素描课程教学要根据具体的课程计划、美术教学大纲以及教材来进行。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素描课程的教学与教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选用适合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教材,是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首先要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素描教材,使用合理的教材培养专业人才。其次,教师要深入研究素描教材,把握整套教材的结构,厘清知识体系,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最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师,或对素描课程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的素描教学知识,以更好地改革素描课程。另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素描课程教师也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以及反思教学的能力。
(三)优化素描课程与整个美术教育教学的关系
素描课程教师应从现代教育的根本出发,了解美术教育专业与素描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生与教材的特点,以及整个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因材施教,反映出教与学的关系,关注素描教学的主要构成;将教师、学生、教材进行统一,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⑤总之,在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专业特点,明确素描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改革素描课程教学,从选择教材、优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完成素描课程的改革,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
结语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素描课程的开展情况,对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目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学生及素描课程本身的特点,提出了优化素描课程教学的方法,以期厘清素描课程与整个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使素描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化,从而促进高等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
注释:
①董俊超.对素描概念的全面诠释——高等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的素描课程研究[J].美术大观,2014(6):147.
②朱平.高师素描教学的境遇及转变[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4-315.
③崔春,王辉.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时空,2010(5):119-120.
④李军平.高校素描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5(1):56-57.
⑤何继业.高校素描教学创新——高校美术教学的重要一步[J].大众文艺,2015(1):212-213.
一、前言
近年来,独立学院在美术教育规模方面呈逐年扩大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包括美术教学质量问题、美术专业学生能力、美术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手段等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许多学生专业技能知识以及综合素养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加上现行市场环境中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也使美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临极大的难题。这些都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独立学院必须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逐渐改革,以使美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二、美术教育的基本概述
美术是人类进行自身思想与情感传递的重要形式,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美术教育涵盖更为广阔的内容,对其概念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可理解为教育者在美术教育手段的应用下,使学生在审美意识、创造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养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其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集中在赏析艺术作品方面,更注重传承美术文化历史。从其教育功能角度分析,不仅集中在培养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知识方面,更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以增强,特别当前社会环境竞争的日趋激烈,通过美术教育中具有创意且激情澎湃的作品,帮助学生缓解压抑、紧张的情绪,达到适应社会的目标;其次在意志品质形成方面,美术教育中往往要求将美术历史文化内容融入其中,许多艺术家的追求探索精神都可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在独立学院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一定要立足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大胆进行改革。
三、独立学院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我国大多独立学院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美术、设计人才。然而随市场环境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使当前独立院校美术教育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其教育教学方面很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定位不准确
当前独立院校在美术教育目标方面仍较为模糊,未明确如何培养适应市场环境的人才。大部分美术专业学生往往在就业过程中多弃资深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既使在独立院校学习的时间被浪费,美术教育资源也未真正产生其应有的效益。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于独立院校管理人员在对美术教育的理解方面出现偏差,导致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践内容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独立院校美术教学课程设置便可发现,许多技法训练内容如色彩、素描等往往在总课时中占有80%左右的比例,但其他相关学科包括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等涉及极少,造成学生具备较高的模仿能力与图绘能力,却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
(二)师资力量匮乏
独立院校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要求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但我国现行独立院校中在师资配备方面仍呈现一定的不足,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无法按预期的计划执行,这种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制约着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尤其面对当前就业环境提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知识,还应随时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学会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未来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应着重解决师资力量匮乏且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文化课建设水平较低
独立学院美术教育中技巧培养能够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但因此忽视文化课建设将造成学生其他能力无法得以提高的现状。其原因主要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关于教师考核方面,更强调教师专业技能;二是认为文化课无需作为美术专业学生必修课程,无论在授课内容或文化课考试标准方面都不够严格。从我国现阶段独立院校关于入学方面也可看出,相比其他专业学科学生,艺术类专业更易通过考试,使美术专业学生忽视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综合学校角度与学生角度,文化课程建设水平不高的原因便不言而喻。事实上,美术教育中的文化课程是保证美术文化底蕴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其与学生的道德修养也密切相关。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学生才可由对美的欣赏向美的创造方向进行转化,以适应美术界以及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独立学院美术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足
美术教育在大部分独立学院中往往表现为弱势地位,学校管理层以及教职工等对美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并不看好。也正因如此,使经费投入力度较低,直接导致美术教育缺少资金保障。同时,在教材使用方面也缺少相应的辅修课教材,学生应掌握的美术教学内容大多专业性较强,长此以往便使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应用,也要求美术教育中注重技术的引用以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标,但许多独立学院在美术教学设备方面未进行及时更新,造成学生无法利用现代技术完成绘画与设计等工作,更无从谈及步入工作岗位后熟练应用绘图设计软件等。
四、独立学院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课程设置的完善调整
面对现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改变传统教学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弊端,保证课程内容更为丰富,侧重于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并在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设置方面不断完善以达到互补的目标。具体调整策略主要可从三方面进行:第一,将提高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融入美术教育理论内容中,如哲学历史以及我国相关的文艺理论内容等,其对于学生的思考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如前文所述,相比其他专业,独立院校在美术专业招生方面倾向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对学生文化素质要求不高,这种情况下学生进入独立学院美术专业的动机可能并非源于自身的特长或喜好,部分仅因自身文化成绩较低才不得不选择艺术专业。对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文化课建设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结合文化知识与美术内容重新认识历史与社会。第二,美术专业课的设置也需不断完善。美术教育课程方面注重自身专业性的同时也将设计专业引入其中,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已不再集中于单纯的绘画方面,要求注重艺术的实用性,而通过设计专业的引入可为学生的就业开辟新的路径。第三,注重传统教育教学内容作用的发挥。尽管现行美术教育改革更强调的为适应市场发展以及功能需求的艺术教育,但由于美术教育本身涉及较为如制图、摄影等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以往教育中如色彩关系或材料运用,这样才可使美术教育更具实用性[5]。
(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独立学院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不仅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进一步完善,还需充分发挥高素质教师团队的先锋作用。院校领导需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师资队伍的编制工作,并组织美术教师进行进修或考察,使他们懂得利用现代新式技术如制图软件或绘画过程中相关的材料等。当前市场经济环境趋于成熟的背景下,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许多急功近利现象都将被淘汰,美术教育若忽视教师团队的建设,将直接造成美术专业活力的缺失。只有保证教师能够不断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经过不断洗礼,才可为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6]。
(三)加大美术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作为独立学院中新兴的学科之一,美术教育现阶段已逐渐以电脑美术教育为主,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表现在电脑美术设计人才方面,如常见的三维动画涉及、平面设计以及二维图像等。这就要求学校在硬件设备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为美术教学活动提供可靠的硬件基础。同时,美术教育需注重社会实践内容的融入,如传统教学中组织学生风景写生活动,都可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校可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这样才可推动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7]。
五、结语
教学改革是推动独立学院美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包括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以及经费投入不足等,通过人文素养的课程在专业课程的融入以及专业课设置的完善满足教学改革需求,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并加大美术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这样才可使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适应市场变化需求,从而培养出更多美术专业复合型人才。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数学教育对每个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中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还对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数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对学生逻辑、空间等思维的训练,而且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有条理和规律,但是很多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这是文科的主要任务,在高中数学中怎能体现出人文精神呢?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考的压力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桎梏
在国内,我们存在着高考制度,我们需要通过高考取得更好教育资源的资格,因此,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都很大,主要原因就是要应付高考.高中的数学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教育很多时候都是被高考牵着鼻子走,很多地方都是针对高考中数学试题的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高考不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因此对于人文素养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考上一个名牌大学就意味着自己向着社会的上层迈进了一大步,很多同龄人就被自己甩在身后了,因此高考对于学生的影响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二)一些教师在人文教育方面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多
新出版的高中数学标准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教学内容,其中人文教育也成为了现在高中数学的一部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才能有效适应这种变化,因为需要讲授的知识更多了,涉及面也更广了,然而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师对于人文精神这种文科内容涉及的都不是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这个方面知识结构,同时在这个方面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加大观摩和学习的时间,增强自己在这个方面的认识.只有教师在数学与人文教育结合方面的知识能力有所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数学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才能更加紧密.
(三)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人文知识还是偏少
将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通读一遍之后,发现教材中关于数学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知识还是偏少,2001年出版的高中数学教材第一册只有两个内容.而且很多教师和学生反映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可能过于专业化,教师讲起来没有十分枯燥,学生听起来没有什么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贯穿十分专业的知识,一方面是教材中缺少相应的人文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不是很重视,造成了现在这种数学人文知识的缺乏.
三、建议
(一)教师人文知识的提升
教师的水平高低是现在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主要因素,有了一桶水,才能讲出一碗水的东西,要想加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有效拓展自己的人文知识储备,只有具备了这些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这种人文知识的加入使得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是整个数学教学的调味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的第三章关于函数的应用中,需要教师将函数与之前学习的方程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有利于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在讲述方程的时候,可以引用历史上的一些例子,像《九章算术》中关于方程的描述,需要教师在数学的人文素养上不断提升自己知识的广度.
(二)教学思想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人文思想的比重,其实现在教材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人文内容,但是由于教师认为数学考试中不可能出现对这些人文知识的考查,进而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出现了厚此薄彼的情况,这种思想需要进一步扭转.需要对教师的思想进行再教育,使得教师明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高考,而是对人的整体素养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人文精神在教师心中的份量.例如:必修2第三章关于直线与方程的内容中,课本就有关于笛卡尔与解析几何关系的描述,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提高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才能拓展对这段历史的知识面,对笛卡尔这个数学家进行深入地了解,同时对他与解析几何的关系进行重点研究.
(三)教学方法的调整
人文知识教学过程要注意教学方法,只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人文知识的教学不能像讲授数学知识那么注重逻辑性,更多需要的是运用幻灯片来烘托教学氛围,可以在教学之前让学生上网查一下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由于人文知识不具备标准答案,因此可以有一种发散式的探讨,这都是针对人文知识的教学方法,与数学知识点更加注重逻辑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教材关于函数介绍的顺序是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对于函数的单调性只是针对这几种函数,学生只能通过相应的函数图形对单调性进行一种感性认识,严格的数学证明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此,在介绍函数单调性的时候需要进行相应的引导.教师可以利用一到两分钟的时间,列举具有人文气息的一些例子,一个人走在公园里的台阶从上到下是依次降低的.这种例子更加具有亲和力,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这些例子引出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
(四)生活化教学的引入
很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都可以轻易地构建出数学模型,数学的作用就在针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解答出最优的结果,其中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就是需要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从生活中抽象出模型,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这是抽象数学模型的知识条件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人文素养的提升与生活化抽象出数学模型联系起来,实现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提升的完美结合.
四、结束语
高中数学在人文精神的教学中有着很多问题,有一些是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能力提升而转变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是制度上的问题,例如:高考制度对数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影响,需要在制度层面采取办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高中数学中人文知识教学的短板问题.
1.前言
创新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国站立在世界列强、屹立在民族之林的保证。我国的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存在普遍落后的现象。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关键时期,更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出一批将来社会的栋梁人才。因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课堂上教学重点的重中之重。从数学课程来分析,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对既出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应用数学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部分能力成为了高中数学教育中必须抓重的部分。为了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们在课堂上不断的设立问题,打开学生们的大脑,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将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论述。
2.高中数学教育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的用创新的思维、用多种角度来解决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变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论方面实现创新的同时,注重实际的运用,使学生习惯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创新的行为。所有的创新,离不开对事件本身的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存在很多难以接受的点,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对命题和真理大胆的质疑,而不是用搪塞的方法把学生的创新苗头给掐死在摇篮里。用宽容的态度,用引导的方式来处理学生们的提问和质疑,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用对命题真理推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发现和分析能力。通过这些,能有效的使学生们自觉的思考问题,形成自我主动性的创新,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出了创新意识。
(2)构建新型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互动性的氛围,应该给予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多提出问题,把自己定位成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们的理性思维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堂的温馨,才会促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去共同解决问题。
3.高中数学教育学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一直发生改变。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在多变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的需求。
(1)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高中的数学学习不应该知识简单的接受和模仿,还应该多多自主探讨,尝试合作交流,培养自学的方式。多样性的学习,能放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放开手脚,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形成了自主学习,就形成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再结合平时课堂上正确的引导,这种自主思考能力能很快的转变为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提倡探索性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扮演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利用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们提出问题,一起进行探索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其他应用科学结合在一起,不断的为数学的教学注入活力,探索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善于合作的人,才能更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避免学生一个人去面对问题,而是多方共同讨论,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取长补短,形成了自主的学习,能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我的改善,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利用解题教学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在于使学生们发现问题的本质,更注重的是使学生们自主解决生活的问题或者学术上的难题。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论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解题的技巧,从多个角度来看到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说教式教学,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所学的知识中自主进行验证,这样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还能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拓宽,提高创新能力。
(3)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科的创新教育。数学是一门活学活用的学科,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形成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最后形成一般规律。所以在这其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采用研究性教学。4.结语当下最普遍的教育方式便是从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引导学生耳朵理性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利用高中数学独具的魅力和问题解决的多样性,促使学生们自我创新意识的进步,在高中数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新时代的社会人才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数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重担,高中数学在教学实践中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掌握,忽略了教师素养的提高,因此降低了高中数学人文教育价值的时效性。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论文,供大家参考。
突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数学课程是一门连贯性极强的学科,每一堂课之间的知识点环环相扣,且每一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又紧密联系。高中数学作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课程,其连贯性更为明显。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突出出来,这不仅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数学学科层层学习的必然要求。所以,为保障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水平,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将教学的重点与教学的难点突出出来,并且做到将知识点系统化,主次分明。下面以椭圆与椭圆标准方程为例讲述:在学习椭圆与椭圆标准方程章节时,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具体内容如表一所示。通过这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具体化以及明确化,来设计教学方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有重点、有目的的开展教学。
坚持直观化教学原则
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即是较强逻辑性、较高的抽象性。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教与学,一方面需要学生思维逐渐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尽可能的将所授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努力,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讲授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多多列举具体的例子是比较好的讲课方式;或者,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教师采用“数学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符号具体化,也是比较好的讲课方法。例如,在讲授指数函数知识时,为使学生深入而直观的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师可以以函数y=2x为例,利用描特殊点的方法,得出如图1的图形;然后,以函数为例,同样也利用描特殊点的方法,得出相应的图像。最终将两个函数的图形绘到一个坐标图上,如图2所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此类函数具体的分布态势。最终可以使学生直观的得出“代数角度与几何角度”两个方向的与指数函数有关的性质。
基于直观化的要求,高中教师在应该渐进性的改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更多且更好的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逐步的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空间的开放化,从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步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态势,它需要广大的教师们不断的尝试、实验、改变、完善,以及不断的努力,并且需要通过很长时间实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不断的尝试努力,按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科发展的要求积极地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内容,有效快速地达到优化教学的目标。
一、素质教育要坚持“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
1、客观看待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客观的看待每一位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只要他们的智力没有问题,就都有能学好数学的机会,差等生并不意味着他的智商不够,多数原因是由于教学条件、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抱以信心,坚信能够提高全体同学的学习水平。然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气质等原因,避免不了的出现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对此,教师要敢于面对这种差异,并根据这些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计划教学。
2、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差异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我们的教学计划,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要求我们必须实行因材施教,所以教师必须要将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落实。首先,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整体教学,使学生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大体的教学质量。然后,教师就应该具体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与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克服灰心、丧气的心理,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弥补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不仅要帮助学生补充缺乏的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这些学生逐渐的提高、不断的进步,最后赶上同学们的学习步伐;对于优等生,同样不能忽略,要避免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使他们时刻保持积极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为他们安排适当难度的拓展题,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数学才能。通过两种措施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实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使每位同学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以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教师要理解到教书育人的内在含义,时刻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养成仔细计算、书写工整、认真检查、专心听课、积极回答的学习习惯,养成课前主动预习、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后按时复习的学习流程。
2、将辩证唯物主义渗透于教学内容中。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很多理论、概念都是由于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测量、计量和度量得出的,所以在为学生讲解各种理论概念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实际,向学生渗透“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的观念,例如教师可以把加减、乘除、积商等一些相互联系的形象提示出来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学生意识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观点,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量与量之间、概念之间、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控制定量解决变量”、“一题多解及多题一解”等的训练,使学生增强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三、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化为主动者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努力学习的意识较单薄,还有的过于惧怕教师,即便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敢问出来,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的启蒙者、组织者和引导着,应该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一群小朋友,善于用亲切的话语、真诚的眼神、细心的动作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勇敢的说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耐心的为学生讲解,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和蔼态度中逐渐喜欢上学习,积极、主动的与教师合作,逐渐提高学习的兴趣。
2、促进学生主动投身于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不断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准确的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不足,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操作、推理、概括、整理的能力。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不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意识。
四、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
1、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的进展状况,还能使教师客观的掌握学生在哪个阶段学习中存在不足,并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并且这两种评价方式同时开展还能激烈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数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2、各种测试方式相结合。教师在验收学生学习效果的时候,可以采用课堂提问、课后笔试、实践操作等相互结合的方式,有的学生可能回答问题的时候井井有条,可一旦落笔就会写错,还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可是自己却表达不清解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全面的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策略的依据。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数学是学生的启蒙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能影响他们的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在学生刚接触数学的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知识和技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目标的体现,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都要面对的重要任务。这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就需要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标。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克服惰性思想,积极更新观念
尽管中职物理教学改革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些年头了,可是不同地区对教学改革的热情和成果都不尽相同,即使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也会有所差异。对上级管理部门来说,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线教师身上。因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是广大一线教师,所有教学改革内容只有通过一线教师才能起作用。一线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态度和工作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改革效果。反观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做得好的学校除领导重视以外,最重要的是一线教师积极参与。一线教师如果具有惰性思想,教育教学改革就很难成功。所以,广大一线物理教师要本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惰性思想,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践行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主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这才是作为一名优秀中职物理教师应该表现出来的素质和觉悟。具体工作上就是要求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积极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有效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中职物理实验教学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中职物理教学必须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教学是中职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职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中职物理教学实际效果。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因为新课程不仅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学习知识研究方式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研究,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见,要培养中职学生的能力,就要多给予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为此,中职物理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搞好中职物理实验教学工作。
1.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长时间地培养,教师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此我们要对演示实验进行优化,以利于学生观察。因为,演示实验是教师操作的,距离学生比较远,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教师必须对演示实验进行必要的优化,让实验效果尽可能清晰可见。
2.加强中职学生分组实验,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让中职学生亲自经历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科学研究能力。中职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分组实验正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学习和研究过程的实验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多参与分组实验教学,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多组织分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增强中职物理教育教学实效。
1物理教育教学中应贯彻“立德树人”,加强学科德育
根据《物理》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物理学科的教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并掌握基础物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物理知识,而且要依据学科特点,结合不同时期的德育教育重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并积极开展学科德育。物理作为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质运动形式及运动规律的学科,实质上也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物理在无数次试验中总结出了许多规律,同时物理学科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物理知识被广泛运用于现实生产生活中,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正是物理的学科德育内容,其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物理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积极投身于物理学习,逐渐养成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才能产生为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而努力学习的动力。这些鲜活的德育素材,需要物理老师去发掘并将其有机融入物理教学,以实现物理学科德育的教学目标。
2物理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2.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顽强的进取精神,除了来自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来自对祖国的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的憧景和向往。这是学生思想品质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是学好物理课的重要精神支柱。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还可以从古今中外爱国主义物理学家的事迹中得到启示。“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热爱。物理教育教学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而应该将“传道”置于“授业”之首,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张衡的浑天地动仪、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向学生呈现古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通过介绍钱学森为回国报效祖国所克服的重重困难及后来做出的重大贡献,向学生呈现新中国科学家的爱国壮举。因为爱国主义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物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和对科学家的介绍以及我国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以此激荡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使学生逐步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在物理教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表现在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此增强学生对祖国的崇高感情。当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扎实的科学基础。
2.2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教育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就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为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让学生知道,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要通过实践来证实。可以向学生介绍伽利略将物理实验引入物理研究,这一举动从而推动了对物理学的巨大发展。教师在物理课上,通过实验过程的演示,从而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了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则有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而通过小组共同实验则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意识。通过物理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且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其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2.3对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审美教育变得日益重要。物理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物理教育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因为美学素养也是形成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而物理学本身就包含中丰富的美育思想和素材,物理学在揭示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性的同时,也向人们充分展示了自然界在结构上的对称、和谐与韵律美。例如,磁铁能吸引铁磁性物体,无论把什么形状的磁针悬挂起来,它的一端总指向南极,另一端总指向北极。这正展示了科学之美。大科学家牛顿将互不联系的力学知识,将天体和地球上纷乱复杂的各种机械运动,用四个定律,通过数学方法,把它们的相互关系简洁地表达了出来,从而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经典力学图画,充分显示了物理理论之美。因此,物理教师在物理教育教学中揭示科学美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欲望。
2.4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教育目标。在物理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一定要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因为物理教学内容中可用于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道德品质教育可以渗透到物理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认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此锤炼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些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得以实现,因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物理学家发现相关定律和原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出科学家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科学精神和为了科学事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品格。例如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积30余年实验研究,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法拉第刻苦自学,经历十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这些精神和品质正是现在“90后”学生身上所欠缺的,因此物理学科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此也可以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目标。
3物理教育教学中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
为了避免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物理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思想状况,对德育有个总体构思和安排,以使物理教学中的德育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进行。物理教师要注重区分德育内容是应该在课堂上进行,还是应通过参观访问、课外实验和专题讲座进行。作为学科德育的主要引导者,物理教师既要明确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也要明确德育目标。在检查教学效果时,不但要检查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情况,也要检查德育目标落实情况。此外,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是关键,贵在有意,重在有机。既不不主张“穿靴戴帽”式教育,也认同“讲了知识就等于进行了德育”的观点。物理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如果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较多、较为集中,就可以多用时间进行德育教育。如果德育内容不突出,则可以“引而不发”,即把思想教育融于知识传授中,不一定单独进行德育教育。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只要每位物理教师对道德教育进行了深深地思考,在对学生授课的同时,将道德教育融入进来,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这原本为人类发展自身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但人类却越来越沉浸于这种物质享受,把它作为一种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忽视了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和自身潜能的全面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运用的对策
1.1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高中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如果仅仅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这篇课文中所展现的情景,对《沁园春•长沙》的印象较为模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毛泽东笔下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壮阔之景直观呈现,在学生观看“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多媒体景象之后,就会课文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站在毛泽东当时写下《沁园春•长沙》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篇课文内容,感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心态和志愿,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2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的“黑板+粉笔”组合,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节省教师黑板上书写内容所浪费的时间,打破原有的固定教学模式,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指导高中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劝学》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教学前收集一些有关《劝学》这篇内容的相关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学习《劝学》这篇内容。
1.3借助多媒体技术,发散学生语文思维
灵活借助多媒体技术中融合声像、图片、动画等一体的手段,能够发散学生的语文思维,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赤壁赋》这篇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PPT等软件,将《赤壁赋》的文字输入并设置相应的动画和背景音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与以往词赋学习所不一样的感受,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适当的词汇拓展和练习,提升学生对《赤壁赋》的全面理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总结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氛围,使高中学生能够在欢快的教学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语文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思维能力。
一、认识具备人格行为起码标准
人格是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外在表现,应该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一般来说,包含智能、意志、感情和品格等方面的特质。具备基本的人格素养,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
1.爱国敬业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志向
热爱自己的国家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现代人类所共同崇尚的价值伦理。通过每一个人发扬敬业精神,担负起自己的岗位职责,来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履践爱国的义务和责任,形成自己卓越的志向。屈原、文天祥之所以为后人称道,意义就在于此,每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也是如此。
2.创新开拓的意志,崇尚科学的态度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健全人格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色彩。在这里创新不仅是指具体的行为层面,从根本上说,其所涉及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包括人的观念形态、知识准备、品格意志和价值追求是否体现创新的特质。
3.不畏挫折的品质,讲究实际的性格
现代社会充满机会,为每一个人赢得成功创造了广阔的舞台,但拥有机会,必然也有可能丧失机会,有人成功,必然也会有人遭受挫折。只要有竞争,就必然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挫折可能难以避免,具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但是不畏挫折的品质与人生,不仅是人格的一种修养,更是我们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启迪我们,挫折或苦难可能让我们内心更强大。
4.维护公正的勇气,关怀弱者的爱心
社会的公正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当代社会崇尚竞争,拉开差距,增加社会活力是明显的,但不公正的情况也体现在社会的一些方面和环节中。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是鄙视和远离这些消极的东西,应该在维护和实现社会理想和公正中有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把个人同社会融合在一起,勇于自觉地同一切妨害社会公正和健康的现象和事物做斗争。如,苏教必修四“底层的光辉”专题学习,我们就能感受、体悟人性之美,获得关爱、关注他人之心。另外,还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善待生命的情怀、终身学习的观念、慎独自律的功夫等。健康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建设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中语文教学人格素养培养
作为教育者,我经常思索着我的学生,思索我作为一个教师的价值和意义,思索着如何在我的语文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成人。
1.和谐平等,教育的第一生命线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蒙恩父母的抚养,生存的需要已基本解决。那么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紧接着的是爱的需要和尊严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正视他们爱以及被爱的归属感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可以是朋友似的平等探讨与争论。如在苏教必修五《报任安书》《渔父》学习中,一个择生,一个向死,我们都要强调他们的选择的价值,但是学生可能不这样认为。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和掌握背景中,来发现他们忍辱苟活与舍生赴死的价值。再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生命与尊严、生存与理想等问题。
2.对话体悟,从文本走向心灵和生命
一个学生,哪怕对语文再感兴趣,如果学习中得不到成功的愉悦感,那么兴趣最终都会消失。成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指语文学习的成功,更是人生的成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走向社会的人才,应该是眼界宽广、心理健康,而不能成为学问、技术高超的精神病人。对话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推动他们的人格自由发展。语文课堂的对话围绕文本的对话。成功的语文课首先从文本角度来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体悟其中的情感。围绕文本我们展开多维的追问,如双基的训练、语句的涵品、景色的风韵、构思的巧妙、作者在特定时代的情感。这些是语文对话的基础。我在教《听听那冷雨》时,学生从多维角度分析,有雨景的解析、雨文化的体悟、从金门街到厦门街的时空交错,学生从发现到对话,对话到争论,争论到发现,到感悟总结,我只是一个局外人,在他们无法解决时,我才出面指导。看着他们开心的交流,甚至连上次课前演讲时站了三分钟说不出一个字的女学生都能侃侃而谈时,我心头一热。
但是文本的对话,还不能进入最高思维的感悟。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个从基础走向对话,产生思维火花,进而反观自我的过程。这样才会产生真正的思维,体验式生命的成长,以及自我人格和生命的提升。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普通高中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普通高中政治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依然是重中之重。依托宿舍文化建设,打造健康的“睡前文化”,利用宿舍隐形舆论因子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宿舍文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的高校教育和管理体制中,由于学分制的实施,传统的班级概念逐渐模糊,班级的作用逐渐减弱,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当今网络迅猛发展,智能电子设备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逐步提高,高等学校中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90后”“95后”所占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基于宿舍文化建设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注重依托宿舍文化建设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以及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良好的宿舍文化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氛围是确保大学生良好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条件,并且这种影响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平时相处的时间最久的人也是宿舍同学,这样的大学宿舍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入学前的家庭生活。在这里,学生们远离父母,远离之前的家庭文化,学生们都希望能够在宿舍中找到新的情感点,希望新的环境能够给予他们如家庭般的温馨、尊重和理解。良好的宿舍文化和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能够增加宿舍成员对宿舍的情感认同和情感归属。良好的宿舍文化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有爱、朝气蓬勃的人际关系,使学生感到尊重与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人格的养成。
2.良好的宿舍文化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成长
在如今的高校中,班级没有专用的教室,宿舍变成了许多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宿舍中,良好的学风与良性的竞争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进步,自我提高。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宿舍成员在能够在宿舍中畅所欲言,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促进学生创新、创造。
二、依托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随着网络技术的智能性、移动设备的便捷性发展,互联网所营造出的“虚拟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媒体的及时性与快速性,使学生获得信息更加及时和开放,容易出现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这种网络“虚拟环境”的出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产生了冲击。除此之外,网络内容的复杂和学生思想的不成熟很难抵制网络中的不良诱惑和不良思想,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冲击。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有利于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差,效果不明显等不足。
2.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需要
现在的大学校园中,“90后”“95后”学生群体的比重越来越大,校园网络化、智能化已经逐步形成,上网的便捷性与实时性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朋友和信息。然而,过度的迷恋上网与长时间的接触杂乱无章的信息容易使大学生们意志消沉、思想僵化,甚至会产生网络暴力倾向。长时间接触网络,更容易使大学生出现焦虑、忧郁、烦躁不安等现象,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甚至走向歧途。另外,网络交往的“键-键”模式,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的情感沟通,很容易引起大学的情感淡漠等现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健康的上网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基于宿舍文化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依托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发挥官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打造健康“睡前文化”
紧跟时代发展,根据学生需求开设QQ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宣传阵地,精心设计网络内容,及时上传相关信息,能够让学生在宿舍就能知道校园里发生的相关新闻消息。利用网络将每位学生相关信息整合分析,制定合适的宿舍文化活动,以宿舍的名义倡导线上、线下互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针对学生睡前喜欢浏览信息的习惯,在网络平台上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推送先进典型事例,感染和激励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打造健康的“睡前文化”。
2.发挥宿舍隐形因子作用,以热点切入,开展健康的隐形网络思政
注重发现宿舍“意见领袖”,将宿舍“意见领袖”纳入宿舍舆论隐形因子。现实中的矛盾几乎都能在网上形成舆论点,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巧妙设置媒介议题,利用宿舍隐形因子进行施教,可以使学生在关注热点问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隐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倪海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J].赤峰学院学报,2010
[2]葛伟丽.和谐的宿舍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咨询,2011
[3]浅析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教育论坛,2010
[4]王锋.基于网络化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
[5]王德刚.利用网络载体开展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摘要】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职校应对学生进行强力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让学生成为高新技术人才,投入到工作一线。在教育中我们要采用第二课堂等新方式,摒弃传统教育的缺点,用高效的教学方式去培养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里培养的学生是为了满足社会职业人员和各类劳动者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群体,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类人。一个好的职业技术人才应具有多方面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水平也是一项重要指标。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是其行为的导向,是做人的基本,因此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和各项教学科目中,加强教学力度。
一、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想取得好的结果,首先要对其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我们可以分为老师的思想转变过程以及学生的思想转变过程。针对老师的思想转变,可以在全体教职工大会,教师党员大会等集体会议上反复强调该项工作的重要程度,开展教师之间的一对一对接活动,确保每个人都能受到教育,也可以发放相关资料让老师进行自学,再统一对自学成果开一个研讨会。对学生而言,除了在班会和各种全校大会上集体宣讲这种传统方式外,还可展开班内小组讨论的形式。将核心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适当安排课时,将覆盖面扩大至全体学生。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校内广播,宣传板等形式,将一些关于将职业核心能力发挥的好的例子,围绕提高职业能力的趣事等,提升所有人对学好职业核心能力的信心,营造出一个学习职业能力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工作框架
1、成立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
由校内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员领头,挑选除教学老师之外的行政、文职部门的人员共同组成领导小组,要求全校各个部门相互连通,共同协作,齐心协力将校内各项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创造出一个优良的大方向。
2、组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
由领导小组在其余教师中选择部分人员组成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教研室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学生现下的学习生活状况,制定出相应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计划,将该培养工作与思想政治课程及各类选修课相融合。教研室由思政部管理。教研室内部要定时召开研讨会,每个人都要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3、科学拟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总方案,构建思政教育工作框架。
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时,首先要构建出一个大的框架,制定出培养方案,方案应考虑相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各方面,尤其是思想政治方面。在培养方案中,还有另外几个重要问题需要注意。首先,要将学生的职业共性素质作为提升职业技能的主要方向,固定好大方向之后再辅以专项技能,增加学生的技能覆盖面。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能仅仅在课堂中进行书本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上手操作。要开发第二课堂,在实验室或者室外场地进行能动手的课程教育。同时开展课后实践,让学生自己检查自己的技能,自己发现并改正缺点。最后,学校对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展必须不遗余力的支持,对该项目所需要的设备要及时更新,保证教学资源充足,分配足够的老师到工作中去,定期视察该项目的进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满足老师和学生的合理需求。
三、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能力
1、开辟思政教育工作者接触行业企业的通道。
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满足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应提高老师对职业市场的了解。安排老师对企业进行定向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并参加学生的职业指导,让学生学习企业需求。老师要参观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学生实习内容,看实习内容是否与课程及企业需求相符,按需调整实习内容。使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能更具针对性,少做无用功。
2、安排思政教育工作者兼职一线学生管理工作。
班主任及辅导员都是最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人,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到一线管理岗位上去,及时更新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也将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只有做到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才能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正改变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3、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资质,参加各类学习会,考取更高等级的证书等。但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应只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与学生的教育脱节,而是要多任教一些选修课,例如法律、艺术等较为轻松的专业性不是特别强的课程,或是担任学生各项文体活动,例如校园歌唱大赛,安全小品大赛等活动的评委,增加与学生的接触互动。四、扎实推进分类教育,确保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实效扎实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教育,是确保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工作。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要完全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去,要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职业能力培养工作一起抓,对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偏袒不忽视。在实际教学时,要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尽量不用死板的填鸭式教育,可采用其他形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专注度,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后的评价制度除了考试之外,也可以用实验打分等其他方式进行评判,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以前的教学,使学生不再简单的关注考试分数,而是注重真能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瑾.浅议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36)
[2杨晓蕾.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德育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学校以及家庭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德育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三观”不明确
中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初步转变,此时,他们会感觉自己忽然之间成熟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他们的人生观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践和感受。学生的世界观尚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无法利用自己的知识去感知和判断周围的世界,对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数也来源于只言片语的文字。这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个特定必经阶段,教师要做的事是引领,启发,激励他们行走在正确的成长道路上。
(二)责任意识差
如果一个人缺乏责任意识,他就会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前进的方向,生活对他来说就会百无聊赖,毫无生机。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都不懂得承担责任,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如何发展。因而进行责任教育势在必行,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长期的任务。
(三)日常行为不规范
尽管学校三令五申地要求学生要讲文明、讲礼貌,按照《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但在校内外仍然会有学生不守纪律,这些行为对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十分不利。
(四)禁止中学生在校带手机成为难题
当前中学生带手机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手机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手机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一种通讯工具,而且上网聊天、打游戏等现象更为普遍,学生上网已从网吧转到课堂,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
二、德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在应试教育下,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基于这个原因,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的地位实在很难。另外,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缺乏沟通与信任。加之尊重自我、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已成为青年一代新价值思潮的代言人,并由此形成了不良的价值观,使青年陷入迷茫。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温家宝说过:“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更是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相互配合,教师在实施过程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我觉得,当代学校德育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道德教育
从古至今,讲道德一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它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育人的基本方向。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实施的。在此过程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正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同时还要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健康的心理
人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二者都不可忽视。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他们的必修课。他们性格尚未定型,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各方面加强培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是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心理实施方案,然后对症下药,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特征。
(三)更新德育观念
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用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四)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方面要形成合力
素质教育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必须要形成合力、相互促进,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这首先要求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在不改变育人方向的前提条件下,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德育实施计划、开展德育活动。其次务必抓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根本,其直接影响着学校育人的成效。所以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更是迫在眉睫。三是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强烈呼吁政府部门,整顿社会大环境,创造健康的育人氛围。以上是根据目前存在的德育现状提出的一些浅薄之见,希望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能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抓好德育教育,真正实现全民素质教育。
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励志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极易使教师陷入对学生的盲目说教模式当中,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只有把励志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出发,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自身素养。
一、励志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着诸多变化,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影响自身健康成长。励志教育作为全校师生接受科学教育思想以及提高水平的机会,这一环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的重要所在[1]。因此,励志教育的广泛宣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及校园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及个人情怀。
二、励志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一)创造励志教育学习环境
励志教育应该建立在学生想听、要听的基础之上。因此,如何提高励志教育的吸引力成为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利用网络平台搜索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短片,例如《人生的十字架》《管道的故事》《鹰的故事》《勤奋的故事》等。素材的播放时间不应太长,尽量控制在三分钟左右,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穿插,对学生进行鼓励。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励志教育应该注重其差异性,注重主体的发展以及进步。根据不同主体,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励志教育的时效性,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进步。在学校中应该开展励志教育主题活动,在每月实施以“励志成长”“明德励志”“文明礼仪”“自我发展”“提升自我”“自强不息”等为主题的励志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2]。培养学生求知、健体以及做人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对理想的感知度。同时,开展励志主题班会,举办专场励志报告会,鼓励学生唱励志歌、讲励志故事等,并在校园内的宣传栏、广播台上宣传励志事迹,树立典范,弘扬励志文化等。
(二)建设全员励志教育导师制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出现问题的背景下,党中央发表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校必须要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落实德育具体工作,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德育工作的正确实施,加强学校的全方位管理。学校建立全员导师德育制度,目的是引导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者的理念,将德育的具体任务进行深化,实施全方位的教育以及管理。导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基本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励志教育,必须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等进行全面观察,并进行引导、教育。导师必须要每两周与学生谈心,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等情况进行了解,帮助学生制定提高学习成绩的相关计划[3]。导师必须要对自身负责的宿舍学生及时充分了解,同时建立指导学生的档案,记录学生的优缺点,并根据记录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培养计划。导师应该与班主任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对学生的基本状况全面掌握。这种制度的实施,必须应用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主要可以从导师过程材料、班主任评价、学生进步情况、家长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建立起奖惩措施,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导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促进工作的有效性提高。
(三)开发励志教育课程
励志德育教育课程可以从社会实践、问题研究、政治信念、学科深化、自主管理、利益安全等六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实施。课程设置必须要始终遵循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必须要将课程落实,促进德育课堂的有效发展,将励志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实施励志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及质量,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励志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育实施中应该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树立良好的校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德育机制,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促进其健康成长。励志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发展,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一、前言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在全国各方面均得到迅速发展,职业教育既是一个教育范畴又是经济范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承载着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担,而且还要造就学生遵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在进行良好的职业技术培训的同时,要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跟进时代发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品行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良好的品德不仅是学生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品德能够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以及人际交往中会产生积极影响。德育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进行教育,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走向社会。在多数中职学校里面,学生大多都存在学习意识以及道德素质不高,这就使得中职教育在社会教育竞争中无法取得满意的分数。因此,怎样在中职教育中构建德育教育便成为了在中职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二、职业中学学生的现状与心理分析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多数中职生是无奈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被迫接受教育。在中职院校中大部分人是受教师冷落的学生,被学生排斥、教师不重视、家长不管理,没有体味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班级里以个人为中心,不爱劳动,集体观念差,集体主义、奉献意识缺失。一些学生家长虽然积极支持、鼓动学生上中职院校,但是家长对学生要上的职业学校大多没有明确的要求,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只要能混个毕业证就可以了。受到家长这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加上学生文化素质本身就不太好,从而便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内在的动力,导致学生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甚至打架斗殴等情况。
(一)思想、行为方面
对学校规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视无睹,没有礼貌,学不尊敬师长,在校内的课堂上,上课现状是:有的睡觉,有的玩手机,有看小说,总之都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课后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法制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盲目冲动、争强好胜。
(二)学习方面
职业中学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专业课的学习也没多少兴趣,课堂上不听课、不懂的不去问老师。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导致成绩上不去,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课犹如听天书一般,学生便得过且过混日子。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懒散,缺乏主动性,上课注意力分散,上课就睡觉、画画、看小说、听音乐等,厌学情绪严重,逃学事件屡见不鲜。
(三)生活方面
中职生多数家庭优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集体观念淡薄,只讲权利,不提义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的学生受家长“宁可自己节约点、苦点,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影响,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依赖性特别强。生活习惯浪费奢侈、贪图享受,有些学生甚至经常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条件的要求,互相请客、过生日、买高档服装、化妆品,互相攀比,虚荣心强。
三、德育教育的改善
(一)重视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校接触最频繁的人。在实施素质教育理念,推动德育背景下,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以其高尚的人格和无限的魅力感染学生。作为教师道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实施主体和直接操作者,更要注意言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中职生充满关爱。关心他们的生活,因为只有老师用真诚的心去接近他们,他们才能敞开心扉,积极与老师沟通,和老师会不会出现心理冲突,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去帮助学生,让后进生感受到班集体带来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热爱集体生活并且产生依赖。所以,教师应该是具备高志向高品德的人,发现自己的教学特点,给落后的学生们创造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的风采,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能力以及潜力,并促进其发展。
(二)改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当中,及时的修订课程教育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推进教材建设,加大有关青少年维权和自我保护方面的内容。善原有的传统模式,努力把教学工作做好,运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结合德育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明辨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渗透,增加便于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教学环节,着重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际能力。
(三)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加强素质教育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把“奉献、友爱、团结、互助”作为活动宗旨,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社会生活,奉献个人力量,是新时期青年人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个人综合品质以及道德品格的良好载体活动。中职学校若能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有机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学、能力,并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身的作用与优势,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这不只是为社会做出了自身的贡献,发扬了新风气、新风尚,并且人生的价值也在志愿活动当中得到体现,从里面学会自觉的奉献精神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四)完善教学计划
在的德育教学中,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与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实习学生的法制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法制征文、法制绘画等活动,把情感、时尚、艺术元素引入法制宣传教育当中来,充分的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禁毒日等时间节点来集中开展与之相关的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
(五)改善德育建设,构建美好校园
和谐的环境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提高学生自身自制的能力,让学生们慢慢自觉的形成良好的思想构架。对于中职院校学生违法乱纪的不良行为,学校要明确规章制度,不能袒护,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做到有赏有罚,这样不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校风校纪,还可以弘扬正气,有利于德育教育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道德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形势,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中,效率低下,政策不完善,与此同时,随着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中以及大学的大力扩张,这就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招生和就业便成为中职学校生存的关键性问题。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如何完善和改革德育教育需要学生、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猜你感兴趣:
1.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专业技术型人才于社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主基地,学校的教学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学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1在认知教学理论中,布鲁纳的发现法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他强调认识结构与教材相结合,强调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把知识转化为一种适应己在发展者的学生的形式,而表征系统发展的顺序可以作为教学设计模式,此理论法是指学生运用教师提供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思考,并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如果让学生亲自投入到发现事物的活动中去,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此会有更好的记忆效果。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完全平方差公式时,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两个公式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加深记忆。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就能发现某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而记忆变得简单容易。
2在情感教学理论中,罗杰斯提倡指导教学模式
情感教学法的代表人物罗杰斯。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好老师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融洽。这样融洽的关系很大的促进了学生成长的脚步。在这一构成中,教师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情感问题,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老师在教课中要自然的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己界定问题,判断问题,并要接受学习表达给自己的感情,并予以回馈;
第三,老师帮助学生讨论问题,整个讨论过程在自由、放松的氛围下进行,并认真的参与到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
第四,老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实施自己的计划,并坚定学生实施计划的决心;
第五,老师在过程和结果中要对学生表示认可,并加赞扬和认可。教这种教学放法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并以相互间的情感为辅助,从而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自然而发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一个融洽的、真诚的、开放的气氛使学生能够充分自由的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想法,这时教师帮助学生调整情绪变化,从而改变其态度。此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师和学生融合在一起,既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又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即使帮助解决。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结合我国的教学理论,我们取各个教学理论的长处加以综合运用,会使数学教学更加优化。
1高校形体训练教学发展现状
形体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对学生身体健康、形体状态、社会行为能力等素质的影响作用极强。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摇篮的高校来讲,形体课程是完善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教学项目,其在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发展地位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对高校形体教学中课堂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课堂内部生态环境,以及课堂外部生态环境进行系统分析。
1.1课堂主体“度”的失衡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地位是平等的,虽然他们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若有不同,但只要在适应范围内,他们所产生的教育、学习影响力是可以把握有“度”的。目前,形体训练俨然成为“体育运动”的课程,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由原来的10-20人,增长至现在的30-40人,在规定教育空间内,课堂生态环境已超过了生态主体的承受力,致使把握无“度”。学生活动空间过于密集,致使设计好的形体训练项目无法有效落实,学生不能有效实践,也就无法真正掌握形体训练的精髓,形体训练也就无法发挥其实践价值和影响力。
1.2课堂内部生态环境失衡
现阶段,高校形体训练教学资源短缺、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模式体系多存有漏洞,这些不利条件会给课堂内部生态环境造成“包围圈”,禁锢实践教学项目有效开展。比方说:形体训练教学场地设施少,训练器材的缺乏无法为教师提供充足、丰富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形体训练室内教学要求。又比如:形体教学过程会发出不少“噪声”,在室内空间狭小的生态环境中,无论是克制学生行为训练,还是改变形体训练项目,都无法降低形体训练教学对周边教育生态环境的噪声影响。2.3课堂内、外部环境失衡高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距离很近,为充分锻炼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形体训练通常会设置学校内部教育、社会外部教育两方面训练内容。在内,通过体能训练,让学生拥有强壮的身体,在外,通过举止、仪态等行为培养,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一方面,高校教学资源有限,要想从社会汲取“养分”,必须要促进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生态环境融合,如跳过这一步骤,形体训练会成为一项毫无应用价值的教学项目,它的生长、生存空间会被大大压缩;另一方面,社会要想借助高校大学生来维系人力资源结构,必须坚持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形体训练教学问题,一旦教师、学生对形体训练教学出现了理解和认识偏差,则社会很难正确解读出高校大学生在形体训练、社会行为培养上的发展趋向。
2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新型高校形体训练教学实践探究
2.1提高高校形体教学效果
遵循社会性群聚与阿里氏原则,让形体教学融入生物种群社会行为发展规律中,使其成为一种编辑工具,利用教育手段,改变高校形体训练教学思想,使其与社会“实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2.1.1社会群聚性以“社会群聚性”为特征,搜索形体训练教学资源,如:以基本形体训练项目为主,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辅,填充、完善单一化、区域化、理论化的形体训练内容,让瑜伽、体操、舞蹈等多种形体训练技术融入到教育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形体训练的实践价值,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群聚性”社会当中,以最大限度发挥行为影响力。
2.1.2给予学生学习主导权可将形体训练内容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让学生自主选择所要学习、训练的内容,因为被动学生,只会牵制住学生大部分精力,使其对教育生态环境失去信息和兴趣,一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二来,也不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因此,依靠现有教育生态环境,开发教学资源,给予学生学习主导权,对构建自然、平衡的形体教学课堂有积极影响。
2.2避免“花盆效应”建立开放式的、内容丰富的体育教学课堂
花盆效应是指人为制造的“框架”会限制生物自由的生长,使其脱离原有生态环境,走向非常态发展道路。高校形体训练需以此为戒,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模式,选择多样的、丰富的教学知识,让学生有机会和条件接触符合社会环境的形体训练内容。课堂上,教师可以以“生态系统理论”为题,让学生探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微观形体行为、宏观形体行为。学生在思考议题时,会重新审视形体训练教学,明白形体训练的教育生命力、活力所在,进而懂得如何将形体行为技术、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时,教师也可设置具有实践特色的“形体活动”,让学生围绕一种社会生活主题,开展活动,教师通过同学间的互动,找出那些社会行为是正确的,那些行为是错误的。与社会环境关系紧密的“形体训练”,可以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到形体训练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
2.3贯彻竞争和协同进化机制、构建动态可持续发展的大学形体课堂
竞争是教育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特有的一种资源要素,它对周围生态系统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因此,在高校形体训练时,教师应适时规避消极影响,发扬其积极影响。首先,在日常训练中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们围绕一组形体训练课题,学习、研究、模仿,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形体技术的掌握能力、模仿能力,对学生学习成果打分。此时,学生的竞争意识会促使其加倍认真、努力的完成老师布置的训练任务,如此一来,便可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削弱“优胜劣汰”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力,虽然这与“竞争”理论是相互矛盾的,但其仍具有不容忽视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若干活动小组,让学生进行群体式的形体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渐了解生物之间相互协调与平衡的重要性,认清形体训练的社会价值。最后,结合教育实际,制造与现代教育环境相符的学习氛围。一方面,平衡“获胜者”、“失败者”的情绪状态,让每个学生在“竞争”、“合作”中受到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引入特殊竞争规则,不要将形体训练定义在竞争的范畴上,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手段,推动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3结论
通过上文对教育生态视角下高校形体训练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教育发展应当与时俱进,与社会时代发展相结合,高校形体训练教学亦是如此,要想发挥其特有的教育教学价值,必须创建稳定的教育环境,使教育环境与社会发展环境完美“对接”。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质量,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又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质量。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利弊,本文首先分析传统教育教学与网络教育教学之间的差异,然后探讨两者的发展趋势,得出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结论。
关键词:传统教育教学;网络教育教学;差异;发展
1.传统教育教学与网络教育教学的差异
传统教学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采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一般以班级为单位,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教师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素养较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学活动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二是传统教学模式按照教科书的教学顺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三是教师与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教师的语言、行为和教态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所谓的言传身教;四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反应,随时调整课堂进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改变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当然传统教学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劣势。一是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体地位,采用填灌式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主要是课本,知识局限性较大,甚至有些知识已经与科技进步脱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三是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黑板和教室为活动中心,教学活动较为枯燥,容易引起学习疲劳。网络教学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技术发展新兴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为学习者提供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学习者有学习愿望,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网络教育。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教学方式非常多样,多媒体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的应用,使网络教学手段非常灵活,能大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二是网络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层次选择不同课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检测方式;三是网络教学地点和时间非常灵活,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四是网络教学内容体系较为丰富,不局限于课本,网络上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更新非常迅速,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最快地获取更多信息,极大地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选取学习内容,满足学习需求。正由于网络教学极大的自由性和不固定性,既有优势又有弊端。特别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说,自律性较差,在没有教师的约束下,难以做到自主学习。而且他们缺少辨别能力,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知识,哪些是没必要了解的,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很难真正学到知识。
2.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
由于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各有利弊、优势互补,因此现在网络教学应用虽然越来越广泛,但网络教学未必可以淘汰传统教学而独立存在,最好的结果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融合。
2.1让网络教学为传统教学服务
网络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更多地考虑传统课堂的需要,让网络教学成为传统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中引入优秀网络教学资源,拓展传统课堂的深度,加入与时俱进的流行元素,加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另外,加入网络课堂的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中更多地运用图片、视频、音乐代替传统说教。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具体学情和客观条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2.2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
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正因为网络便利,很多网络资源鱼龙混杂。为了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首先必须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教师设计网络教学时要更用心,网络教学目标要清晰,教学内容要有所选择,难度设置要合理,并根据学生兴趣选取适当的拓展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在网络教学中设置明确的学习指导。网络教学资源非常多,学生在众多信息中很可能迷失,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指导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分的板块,每一个板块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重点内容和基本了解内容之间的划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网络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为了督促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必须实施一些检测手段。可以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督促,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在线完成作业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3.结语
传统教学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采取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技术发展新兴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利弊。最好的结果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融合,让网络教学为传统教学服务,使网络教学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裴亮.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4,11:26.
[2]张小巧,郭根生.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8,02:89-91.
[3]李家安.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与融合[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6:57.
摘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当前环境下,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也就需要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所以在当今时期,为了迎合时下的环境和社会发展现状,如何做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主要针对此问题进行简要探究,希望所得结果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并未相关领域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
一、引言
当今时代,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又一次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需要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培养和全面应用的原则,全方面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所以针对当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有效合理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二、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从全世界角度来看,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划分为两个时期。首先一个时期是在计算机发明的初期,这一阶段重视对计算机的程序设置,而且那时候计算机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也只有一些重点的院校才会开设。所涉及到的语言也只是LOGO语言、Basic语言和FORTRAN语言[1]。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人类对计算机的教学开始进行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时候的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基本技能,而高校内所涉及到的计算机课程也多了起来。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培训教学需要从实践方面出发对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目前从宏观的角度来对计算机进行基础教育尚且很难达到既定效果。在创新理念下,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也没有被充分的发展和发挥出来,所以在教学观念上仍然维持着传统的教学思维,那么怎样通过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来对学生更好的培养呢,这就需要对计算机的基础教学状态进行转变,从这里也能够看出在当今时期进行计算机的基础改革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三、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先天结构与后天教学模式的不同,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必要差异。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逻辑性和层次性非常强,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各个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这只有将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转换桂策充分掌握才能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八进制和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规则。这样才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候,可以在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传授知识的时候跨度太大、难度太高而导致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对于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程而言,其课程复杂且繁琐,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门课程充满兴趣。所以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扮演起引路人的角色,使学生充分的学习相关知识,开拓视野[2]。传统的讲课方式基本上是教师在上面拼命地讲,而学生却并不一定好好听,这主要是因为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很多学生大都是被动的在接受相关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也不能够创造性的对各种知识进行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很高的实践性,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校和巩固才能够更好的熟记于心,从而利用到相关的行业当中。多以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安排一些实际任务,像是完成某种财务报表或者指定简单的软件等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计算机教学本身就需要利用计算机时间操作来完成先关的教学任务,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电脑资源管理器当中实现文件或文件夹的移动,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比如编程设计一个计算器,这需要借助计算机编辑代码来实现,同时还需要配合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主观练习,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快的对这一知识点详细的掌握。很多院校并不重视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讲课的时候基本上很少用到现代化教学媒介[3],这样的缺失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新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除了计算机本身以外,新的教学组织性质也比较多,比如现代化实验室教学、图书馆教学、专用教室教学等。只有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避免因为单一性教学所导致的效果不佳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问题。
(四)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工作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认知不足等问题所导致的学习效果出现偏离,所以教师应该做好反馈工作安排。这样能够根据学生对相关信息的反馈来调整教学,这样的反馈调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效果非常显著,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侧重对学生认知技能的缺点进行分析统计,并及时有效的对相关信息做出反馈。要不断的促使学生对现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调节和完善。比如说在学习代码编程之时,学生可以将自己设计的作品交给老师,进行课堂汇报,这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便一目了然,同时教师还能够对其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也能够使其他学生对观看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就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进行分析,文中笔者涉及到了一些自己的主观看法。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工作,能够为学生以后掌握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学习任务打好基础,因此做好该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孙莉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焦作大学学报,2013,24(04):162-164.
[2]魏平,熊伟清.计算机学科教育若干问题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4(06):234-326.
[3]杨晋峰,杨校辉.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探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11(04):38.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初中数学是初中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初中数学也是初中所学内容中的难点内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初中数学是一门强调思维逻辑紧密性的学科.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过于枯燥、乏味,学生的兴趣无法提升,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变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以趣味教学为研究对象,就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渗透 趣味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和教育研究的深入,当前教育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趣味教学方法则是当前教学中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以趣味性的内容和形式来活跃数学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故事导入新课,调动学习热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教学内容导入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所以在趣味教学法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开展课堂教学.初中生大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讲解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故事,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再导入教学新内容,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充分了解和掌握趣味故事中所蕴涵的丰富教学知识,进而有助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当前网络上的教学信息和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在课下借助网络搜集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趣味数学故事让学生学习.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古希腊时期,有一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去他朋友家里面聚餐吃饭,但是在吃饭过程中其他人都大谈特谈,而仅有他一个人沉默不语好像在思考什么,男主人对他的行为非常好奇,就问他到底在想什么事情,可还没等男主人问出口,毕达哥拉斯却自己离席了,让人们很难理解.”在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被教师的讲解所吸引.这时教师需要继续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毕达哥拉斯突然离席的原因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道!”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地问:“事实上,毕达哥达斯在当时一直在观察男主人家的地板,并且在观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定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这时候学生依旧回答不知道.虽然学生两次回答都是不知道,但是故事的讲解已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接着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事实上,毕达哥拉斯那次在宴会上所得到的数学规律实际上就是勾股定理.”这样一来,学生会对勾股定理知识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灵活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另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化静态的数学问题为动态的问题,从而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所具有的枯燥、乏味特征,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例如,在讲“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由于二次函数的图象为抛物线形状,单纯地采用“板书+口述”的教学形式无法使学生理解“平滑”这一函数图象概念,并且学生也无法精确地绘画.如果教师借助多媒体将二次函数的图象从孤立的点到连续曲线的形成过程以动态的变化形式展示出来,能使学生直观地观察二次函数图象,有利于学生对于函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巧用活动教学,增强学习趣味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氛围比较僵化、呆板,教师采用的“板书+口述”的教学方式无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清晰地传递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鉴于初中生大都比较爱好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应用题是凸显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为了深化学生对于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采用小组竞赛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分成适当的小组,接着由教师提问,各小组抢答的方式来进行,最后就各小组的答对题目数进行统计,比一比谁回答的最多,使学生在趣味性数学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总之,趣味教学是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包含趣味性的课堂中快乐学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增强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最佳选择。本文从设置教学情境,选择合适习题,增强师生交流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数学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业水平和初中生的数学素养,就必须在课堂内尽可能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构建起高效课堂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所谓的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能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并且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笔者也十分重视高效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因此努力打磨自己的教学技巧,力争使自己的数学课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将自己的课堂打造成高效课堂,可以从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精选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习题和增加师生间交流等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实现高效教学,进而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1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
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教学情境的设置,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否设置情景对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他们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都是直接切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能够精心挑选并主动引入契合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情境,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对教师能否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是能否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之一。例如在教授《负数》新授课的时候,笔者就对如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如何帮助学生快速而有效地理解负数的本质进行反复思考,最后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和几位教师一起设计了一个比较切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这个问题情景由两个问题组成。在上课之前笔者就对学生进行描述:今天早晨老师出门的时候带了十元钱,可是在来学校的路上老师捡到了负十元钱,请问现在老师身上有多少钱。学生在听到问题之后稍微有点惊讶,但是很快就反应过来,纷纷回答老师是不是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这说明学生在经过课前预习之后,已经知道捡到了负十元就是丢掉了十元钱,同时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契合日常生活,所以很容易就让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进而从问题情境中明白负数的含义和运算原则之一,加负数就等于减去正数。随后笔者在PPT上展示一个汽车运动的动画,汽车向前跑了五十米,笔者对学生说:大家思考一下,这辆汽车向后跑了多少米?学生经过刚才的问题情景提示,已经知道负数的相关知识,再顺着教师的思路思考一会之后就知道,负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上的增减,还可以表示正方向和反方向。最后得到的答案就是汽车向后跑了负五十米。在经过这个教学情境的导入之后,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学习心理得到了较好地引导,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负数学习的心理准备,使笔者高效率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2精选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习题
在完成新授课例题讲解之后,教师一般都要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新学到的知识点,而数学尤其是如此,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可以通过练习学会对新知识的应用,并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数学课上的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想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的目的,教师就应该在提高练习的质量上下功夫。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新授课时,在完成因式分解法的例题讲解之后,笔者给学生留下了几个习题,让他们当场完成并上黑板展示各自的解法和思路。(1)(2x-1)2+3(1-2x)=0(2)(1-3x)2=16(2x+3)2(3)(x2-6x)-7=0这几道题目并不是很难,但是却集中体现了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法和思路,比如换元法、展开之后再进行因式分解和直接分解法。这些习题还对学生以前学习的公式进行复习,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可以通过这些习题较为全面地评估学生本节课对新知识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想通过习题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精心设计一些注重基础知识应用的习题。一般来说,学生在新授课上掌握本节内容的基础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很好地完成本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可以认为是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3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构建高效课堂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讲授新知识和练习题,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那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之甚少,无法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就谈不上构建高效课堂。所以,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课堂上,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笔者经常通过检查学生随堂练习完成情况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的差别,所以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对教师讲述的新知识理解程度就有所差别,同一节课下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已经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扩展了新的能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能是仅仅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肯还不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教师仅仅通过提问是无法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所以,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才能充分地完成师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4结语
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的目标,也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精选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习题和增加师生间交流等方面着手,构建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忠年.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该怎样定位[J].学周刊,2014(13).
[2]张玉霞.浅谈新课标下高效课堂的构建[J].吉林教育,2011(16).
摘要:众所周知,初中数学在整个的数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小学数学的终点,而且是高中数学的起点。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要求学生掌握好书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以创新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当今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建立"创新"教学课程模式,对于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养成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
1.开放数学课堂,解放学生思维
要实现创新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就要开放课堂。作为老师,一定要尊重和爱护每个学生,公平对待,努力营造一种轻松、自由、民主、求真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其次,教师应该要明白开放课堂的目的就在于解开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愿望,促使教学过程向学生发现创造过程的转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作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其通过自身的学习体验来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达到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数学修养的目的。
2.引趣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堂课开端的新、奇、趣导入,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开学生的思维的闸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探究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内容和各种教学手段,如启迪法、思维法、谜语法、游戏法、故事法、表演法等紧紧联系学生熟悉的科技、军事、生产、生活中实际创设愉快的、有伏笔、有问题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被一种轻松愉悦和谐气氛所感染,受到渴求新知的动力驱使,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能片面追求奇、趣而离题甚远,要犹如静水投石,新课伊始就在学生中迅速产生思维的涟漪.由趣生疑,紧扣一堂课的主题。
3.巧设"疑云",激起焦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究的源头。学贵有疑.疑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反射。如教解直角三角形一节时,设问:地质工作者是怎样测量一座大山高度的?打隧道的工人是怎样从大山两面动工把隧道在预定地点接通而不会打偏呢?这些实际问题的提出会大大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心中的疑团,做恰如其分地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其对心中的疑惑产生一种欲休不止、欲罢不能的探究愿望。教师要注意的是"引"一定要画龙点睛,足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4.探究新知,培养创新才能
人生来是有一种探究本能的,而且初中生的内心蕴藏着无限潜能,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学生就能去探索知识,创造知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直到真正地发现新知,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要注意的是,当学生专心致志投入探究活动时,教师要适时地点拨,给予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防止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探索。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多让学生讲出探究过程,少说答案结果,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才能,在练习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探究创新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然、安静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行动。所以,要使学生做出创新成绩,就心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使他们自由地发表意见,能按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的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才能,要尊重学生,多用鼓励奖赏的办法,少用甚至不用指责的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也要大加赞赏。即使有些失误,也要热忱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见解,达到成功的彼岸。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思想上,教师要努力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培养创新个性。据笔者了解,数学是很多中学生感到头疼的科目,尤其是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女生而言,常常因为数学成绩的落后而形成极大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顽强意志以及敢于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魄力等等,保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各种挑战;实践上,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毫无疑问,单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学习数学书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充实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布置学习任务,要求他们在实际的操作中找出相对应的数学规律,总结方法,在使创造思维更加具体化和可视化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进而提升创新水平;此外,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创新往往来源于细节,要想强化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观察事物,最大程度的发挥老师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边事物,并用数学理论进行解释的良好习惯,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6.反馈落实.交流总结
当充满挑战、竞争的探索过程结束后,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肯定有着酸、甜、苦、辣的感受。有些学生得到了探求结果,而有些同学虽也经过努力探索。但走了弯路,得不到结果,这时得到结果的同学很想在同伴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同时也很想得知其他同学的探求方法,而得不到结果的同学更想知道正确的探索途径,这时,教师就让学生在组内、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所得,因为交流可使一个人茅塞顿开,心襟豁然开朗,不失为学习中的一种好方法。常常交流,可使自己少走弯路,也可使所得有所升华,在交流中,因为有亲身体验,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民主、融洽,学生思维活跃,能将知识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通过交流还会发现,同伴们探究知识的途径各自不同,有的便捷,有的繁冗,其中不乏种种创新。但只要稍作比较总结,便可以从中发现最快捷、最简便的方法。这样就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7.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它也凭借对课本、图像、图形、动态以及声音等等的综合处理能力而备受师生欢迎。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当的导入多媒体课件来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让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更加的趣味化,但又不失真实化,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就要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把创新意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培养,持之以恒,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目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英语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语言,英语教学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英语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反思,分析其正面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英语;学习资料
1前言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充满信息化,故而英语这门语言课中所蕴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多媒体技术是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媒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安装成本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现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成为初中英语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英语课堂的正面效应
巧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英语的一个首要作用就是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英语,但是英语学习更多是集中在口语练习和兴趣培养方面,到了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发生很大变化,学生除了要记忆单词、句子之外,还要学习系统的语法知识。随着英语难度的增加,学生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初中英语课堂,可以将抽象的语言知识以文字、动画等形象展现出来,将枯燥的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阶段学习英语时,由于教课内容较为简单,教师多采取直观的教学方式,如模型、实物、挂图等,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听觉、视觉受到直观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但是这种教学随着初中学生学习内容的增加,实物教学的效果受到限制。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则可以极大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多媒体技术具有实物模拟功能,为学生提供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学习资料。巧用多媒体创造真实的学生练习口语的情境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学生抱怨:英语口语学习怎么那么难;很难遇到外国人,见了也不敢说话……英语学习是语言的学习,学习语言就需要口语训练环境。学生耳濡目染的都是汉语的各种说法,英语练习缺乏真实的能够说英语的环境。尽管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到很多的英语知识,但是受到母语的限制,在课下很少有练习的机会,仅靠课堂上的学习很难掌握。再加上初中英语知识要比小学阶段复杂难懂得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多是讲解性质的,不可能向小学教师那样玩耍着教学,同时也很少关注学生的语言练习,故而也就成为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困难。采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初中英语教学,将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创设跟本课内容相关的英语学习真实环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口语练习,并学以致用。
对于英语学习来说,除了记忆一些词汇、词组之外,还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等,这些单靠教师的讲解并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图片、视频等展示,则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巧用多媒体活跃英语课堂学习氛围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初中英语课的学习氛围。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下学习英语。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仍然保留有孩提时代活泼好动的秉性,通过多媒体技术学习初中英语,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以图片、动画展现的具象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转化成为最强大的学习动力,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可以保留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这股兴趣将成为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最强大的力量来源。对于教师来说,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就节省了书写大量板书的时间,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将需要讲解的知识全部打在课件上,这样便有了更多的时间跟学生进行交流,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同时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3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英语课堂的负面效应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滥用或错用的现象在各个课堂都可以见到。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初中英语课堂的初衷是要提升教学效率,但是随着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出现,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便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下面谈一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应用中出现的负面效应。
现象之一:教师应付备课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逐渐普及,一些负面的影响也随之产生,阻碍了英语课堂的高效。如教师在备课中有种应付的心态,在原来的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想上好课离不开对教材、教学参考的认真研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的使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开展英语教学。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资源库,教师可以从网络上很方便地寻找、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课件和资源,这样就造成教师在备课时不认真对待,应付心态严重,最终阻碍了教师自我素质的提升,同时也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不利于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
现象之二:板书的重要性被忽视板书是课堂的灵魂,是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教师讲课脉络的重要凭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凭借板书传递给学生英语知识,加深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知识的理解。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的使用,教师适应了点击鼠标展现知识的方式,将书写板书这一重要的步骤基本省略。虽然上文提到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的使用节省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完全抛弃书写板书的环节。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可以从课件上学到一些知识,但是学生无法区分知识的重要与否,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系统掌握。书写板书可以给学生进行知识的强调,帮助他们区分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现象之三:课件制作不合理在多媒体技术和初中英语课堂整合过程中,有些英语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新奇性过分推崇和追求,认为只要英语课的课件制作得精美新奇就可以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臣服于课件,提高其英语成绩。在这一目的的驱使之下,教师将一些动态的图案、漫画穿插进英语课件之中,如旋转的小球、奔跑的小狗、跳动的小闹钟、一闪一闪的小灯等,通过这些动态图案的应用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抓住,使之造成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在教师的知识讲解上,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参考文献
[1]俞毅成.浅谈多媒体教学及其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王军.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4(2).
[3]赵雪芹.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6).
[4]曾小艳.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5]张冬梅.多媒体与英语教学[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4).
[6]陈艳.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误区及其对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摘要: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英语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兴趣;自学能力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愉快的。为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语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语言知识,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长期以来,有些初中生对英语缺乏兴趣,甚至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障碍。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当前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有爱心,有责任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互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良好的教学氛围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课堂上要多使用表扬用语,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自信、轻松、愉快,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其次,通过趣味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在上课伊始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通过风趣幽默的开场白、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用多媒体播放视听材料、歌曲、电影片段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开展游戏活动,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比如教学词汇时可用猜词游戏,讲授课文时,可组织小组竞争游戏。最后,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课内外相结合,课下可让学生在教室办英语角、英语专栏,收集一些英语小故事、成语、笑话等,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游戏、对话比赛等活动。这样,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准备,踊跃参加,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学以致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能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且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二、提高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更好地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比直接传授给学生英语知识更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更具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让学生多读多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重在理解,学生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还要从细节上理解,注意关键词句。教师要让学生多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比如,记忆单词的方法、各种阅读方法、写作的方法技巧等,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做总结,使学生将前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通过这些环节,全面提高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三、巧设活动,注重实效
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怎样设计课堂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要想使活动更具实效性,我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教学活动目标要明确,情境创设要合理,要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要注意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要注意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具体而言,首先,活动要围绕内容展开。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理清思路,安排好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根据每一个环节要达到的目标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并突出教学重难点。其次,活动要难易适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就要把握好课堂活动的难易程度,分层设计课堂活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在较有难度的地方给学生一些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尽情表现,基础差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有所收获。
四、科学地运用评价手段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评价,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缺点和不足,从而达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纠正学生错误,使学生有效弥补不足的目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正面评价,那么他们就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就会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就会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进步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会下降。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他们有进步,就要鼓励他们,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增强自信心,在英语学习上都能进步。教师还要注意在表扬的同时也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使学生查漏补缺,积极进步。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使学生信心十足、积极主动地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徐永芳.初中英语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2).
[2]陈露露.基于分层教学法的初中英语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9).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受到应试的影响,以及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落后,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语言行为交际,这就突出强调了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难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做起来提高英语口语教学呢?
一、口语教学存在的不利因素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方案中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两个方面。
1.从教学方式来看
虽然我国初中教育已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体制的本质还并没有发生变化,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之下,初中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方案中就容易延续以往的应试教学作风,采用照本宣科和理念式教学,也就是将口语的基本理论进行重点强调,而忽视口语练习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通过阅读课文或者背诵课本的方式,企图让学生通过更多的自我阅读,来提升其口语水平,而忽视了对学生口语中的偏差指正和标准化教导;另一方面,在初中的口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让学生独自学习,并没有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方式,或者合作教学方式,这就会让初中的英语口语教学失去了趣味性,而无法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英语口语教学的质量。
2.从教学内容上来看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是以课本内容为主,也就是模范课本的对话和句子内容,来让学生进行口语方面的联系,从本质上上来说,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内容是专注于英语本身,而没有加注对英语的各类相关性的延生,那么,像英语文化、影视等内容并没有引用到初中英语的口语教学中,而英语教学发展到现阶段,口语教学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机械式的教学,开始走向丰富性和多样化的教学,像影视和文化等内容早就已经进入了口语教学,成为了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手段,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教师却因为教学课程的难度系数低,而存在一定的疏忽,这就让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显得单一,再加上教学方式上的疏忽,则会导致整个英语口语教学课堂的枯燥和乏味。
3.教师的综合素质低
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看,中学英语教师都非常的紧缺。这方面在农村体现得更为严重,甚至在大量的农村学校中因为没有英语教师而放弃了英语这一学科,也有许多其他的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聘请合格的英语教师,只能聘请读过高中的短期的代课教师,这些教师严重缺少规范而系统的训练,只是随自己的习惯心性来给学生授课,结果将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训练方法,进而接受了错误的发音,学习了地道的方言英语,最终错失了学习标准英语的机会。
二、口语教学的具体对策
1.口语教学生活化
一节成功的外语课,应该设有丰富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断增强对已学知识的驾驭能力。英语口语教学应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创设生活情景,这样更利于口语教学生活化。设置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空间之中,让他们用情感去体验,在较短时间内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在设置情境时如果能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学好外语,学生只有更多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学习口语要有讲究,让学生学习不常用的口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教师在设置情景时一定要贴近生活,是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生活趣事。由学生已知的信息,导入目标语言结构,学生学起来就会轻松很多。甚至遇到一些生词时,单凭理解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与用法。
2.注重学生英语基本功
语言基本功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影响学生口语水平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如语音不标准、语调不规范、句型运用不熟练、语法不过关等都是学生口语水平偏低的原因。
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教师应从基本的语音语流讲解开始,夯实学生英语基本功。语音语流学习中有很多学生较难掌握的重要内容,如连读、爆破、弱读等。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基本知识,再慢慢过渡到句型训练,并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大量巩固练习,力争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语音面貌。
语法也是制约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原因之一.所以语法讲解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语法讲解。并引导学生大量背诵教材中的经典句子,让学生在掌握语法基础的同时提升英语语感。
3.鼓励学生大胆说
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说讲英语,从而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坚持尽量用英语跟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比如,学习了简单的交际用语后,教师早上上课前要求学生用英语问好:“Good morning,Teacher!”迟到时先问:“May I come in?”打扰别人要说:“Excuse me.”得到别人帮助以及受到别人赞美应回答:“Thank you!”等等。让学生先由简单的对话开始,慢慢习惯用英语交流,从而提高自身英语口语能力。而在学生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即使有时发音不准或者表达不够流畅时,教师应委婉地帮助其纠正,并给予积极鼓励。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让他们大胆说英语,最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适时纠正错误
犯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口语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鼓励学生开展各项交际活动.以期达到学生口语练习的最大实践量。口语能力的提高一定是在实际运用中来实现的。教师切忌盲目地责怪学生.而要耐心地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提高他们说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促使他们能够在课堂外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英语交流.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口语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5.提高自身素质
初中英语口语的培养对于同学们日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英语教师一定要更加重视口语的训练,提升自身素质,在日后的教学中改进课堂教育方式,让口语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意义,同学们能够在课堂中得到更多的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
三、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扩大以及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学习英语并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已成为社会的需要。因此,加强英语口语的教学已被大家所注重,这不但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要求,也反映了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教师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处理教材内容,并且要求学生用英语参加课堂实践活动,用英语提问及回答问题,通过说的实际培养听说能力。师生在课堂上都说英语,这已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和优秀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提高我国英语教学的方向。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现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教育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我国动画教育的开展在“燥热期”的泡沫破碎后渐渐进入“冷却期”。本文通过对当代地方高校动画教育开展中的师资、教学投入、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问题做出思考,提出了一些对策和看法,以期为处于“冷却期”的当代地方高校动画教育教学的开展与课题研究作出贡献。
关键词:地方高校 动画教育 开展 师资 校企合作 思考
截至2014年,全国开设动画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接近1500余所,然而近年在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动画专业连续数年位列红牌警告的首位。地方高校动画教育开展的“燥热期”导致供大于求,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动画策划、制作、营销等人才的院校极少。表面上动画专业开办一片繁荣,实际上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教学条件普遍较差,教学体系混乱,校企合作困难重重,生源质量不稳定,毕业生质量和就业问题困难重重。地方高校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习者自身都存在很多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探索一条引领地方高校动画教育走向春天的道路,为振兴动画产业的道路添砖加瓦,是当前动画教育开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索:
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缩减招生规模
师资队伍匮乏是地方高校动画教育开展的最大瓶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但更需要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的支持和高校自身在引进对策上的改进。地方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现有动画教师数量规模缩减招生规模,这是当下解决师资力量匮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力度是深层次解决教师匮乏的长久之策。第一,“一名合格的动画教师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求:首先必须懂导演理论与表演艺术,其次必须懂得原画创作、人与动物的动作规律及运动规律等,其三是必须对三维动画软件应用非常了解,最后必须参与过专业动画电影电视的创作。全国范围内能达到这四个基本要求的师资屈指可数,主要集中在国内动画权威机构一一中国动画学会会员当中。但是这些会员大量时间需要完成动画片制作任务,培养人才的余暇相当有限。”因此,高校要积极引进和利用老一辈动画艺术家、返聘退休的动画从业人士,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以老带新,使年轻教师早日成为合格的动画教师,从根源上解决师资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二,从企业聘请动画从业者作为动画实践助理教师,实践助理教师和专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由专职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实践助理教师指导动画实践传授行业从业经验。第三,有计划的将年轻教师送出去培训。可以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年轻教师考取国外动画相关专业学位,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访学,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国内外商业动画项目,也可以将教师送到国内具备培训条件的大学进行短期培训,同时对动画行业从业者进行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当然,有条件的院校和动画企业也应积极承担培养师资的任务,政府也应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第四,加大政策吸引力度,积极主动走出国门,从国外引进专业人才,国外动画企业优秀从业人士可以通过几所院校组团聘请,共同承担费用,共享人才资源。
2建立专项资金,加大教学条件投入力度
地方高校动画教育的开展要根据行业、社会发展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结构,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建立专项资金依据课程体系购置建设必要的教学硬件来辅助动画创作的教学,如动画手办工作室、动画资料室、动画素材库、经过授权的动画生产软件库、动画线拍设备、二维三维动画实验室、动画声音创作室、后期剪辑合成实验室、动画拉片实验室、动画放映中心、动画衍生品设计制作实验室、动画研发营销工作室等配套设施。并定期更新设备,购置业内最新的软硬件,以使学校的教学条件时刻和行业接轨。
3宏观调控与自我整改并举,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政府及高校主管部门应加大动画专业开设的审查力度,对一些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院系坚决撤、转、并,对具备整改条件的院系限期整改,同时在资金、政策上应对具备条件的院系予以支持。地方高校必须根据专业特点聘请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加入管理团队,组建一支由动画专业人士组成的学术团队;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上加大自我整改力度,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体系。
4多项并举,推进地方高校动画教育生源质量改革
地方高校动画教育开展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建立独具地方特色的专业体系,提升办学知名度是提高生源质量的根本。在招生方式上宁缺毋滥,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特点的选拔体系,例如通过举办高中生动画设计大赛、漫画大赛、剧本创意大赛等赛事,将一些有激情、肯吃苦、热爱动画事业的学生选拔出来。
5就业指导融入教学,建立毕业生就业导师制度
高校动画专业学生在就业上问题层出不穷,这也是同类地方高校动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教学主体,笔者认为高校完成了四年或三年的教学任务并不意味就结束了和学生的相互关系,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就业帮扶体系,助力学生就业。学校应将就业指导建立在院系一级上,而不是通过非动画专业教师的大讲堂来灌输,院系依据专业的特点建立就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计划,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职业规划、职业引导融入入学教育中,专业负责人应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的教学计划,大一邀请知名动画企业进行动画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很好的方法;动画专业的教师日常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教师应将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日积月累传授给学生。另外,学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导师制度,鼓励教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以学院为单位建立毕业生跟踪制度,通过毕业生反馈就业难题和行业要求,改进教学。总之,利用一些渠道帮助毕业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其就业前就业后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孙立军.动画艺术辞典[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2]__强.动画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12.
摘要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地方高校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然而目前在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层面都仍存在问题,笔者针对如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
革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陆续出台有关开展创新创业的文件,举办各类全国性的创新创业项目比赛,引导全国各高校积极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的热点。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下称《实施意见》),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上了具体的日程。地方高校如何进一步结合自身条件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上升为工作的重点。
1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1)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进一步对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最新出台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2)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全国各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据相关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各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从而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就业压力,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2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1997年开始,国内很多知名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做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逐一出台,国家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各地方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由部分高校先行试点发展到了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在试点和探索的过程中,各高校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三种教育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学科导向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型模式。然而,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以改革促进进一步的发展。
2.1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尽管各地方高校纷纷加入了创新创业的大潮中,众多应用型和教学型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范围,但部分高校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部分高校只局限于归纳和总结的层面,有些高校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参加国家和地方组织的各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比赛,以参赛为目的,以获奖为目的,还有部分单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此类活动在这些高校中主要依托于团委、学生工作处、就业办、教务处等部门分别开展,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及其改革、实践缺乏一个统一的平台,未能聚集学校的合力,导致在各项工作开展中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工作还存在重复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及深化。
2.2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刚刚经历高考进入大学,度过迷茫期,大学生还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制约。加上部分高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很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模糊、有限,并且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学习和活动仅仅是为了应学校学分规定要求,缺乏兴趣的培养和正确意识的树立。部分高校过于强调“就业难”的问题,在强调就业率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正确引导,也忽视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导致学生的认识片面,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是为了学分、为了将来好就业。部分学生甚至简单为了就业而创业,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
2.3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目前,虽然各地方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范畴,但很多高校开展此项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整体性。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的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很多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但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开发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不相融。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非常有限,主要是少部分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具有较好的创新潜质的学生。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参加相关的比赛享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并能得到学校在这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能进行学分置换。由于参与活动的一般都是相对优秀的学生,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些高校并未实现普及,尚未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手段,更不能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究其原因在于这类地方高校未能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在一起,与专业教育脱离,创新创业教育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专业教育这块沃土,实践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最终只是空谈。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很多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较为随意和零散,主要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临时安排。大多是相关比赛的指导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尚未形成系统的、完善的课程体系,加上大部分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而学生不一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单纯依靠他们的兴趣来选择是否参与,这样的学习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一些地方高校借鉴试点高校的成功经验在本校进行实施,但缺乏可行性分析,结果并不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该类课程并不十分了解,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在本校有可能让学生难以接受。
2.4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很多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单一,往往是为某项赛事或某项课题临时组建团队,这样的团队缺乏稳定性,流动性较大。此外,教师本身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或进行相关指导,工作任务繁重,很难对这类课程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研究。而教师本身也可能由于时间的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培训,加之目前各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都强调科研能力和高学历,因此很多教师缺乏创业的实战经验。一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以学生工作、团委和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为主,这样的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把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落到实处的前提是需要有一支既有专业背景、又能从事学术研究、更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这对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2.5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很多高校都忽略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缺乏针对学生和教师的激励机制。从学生层面来说,很多学校通过学分置换来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因此对学生而言创新创业只是获得学分的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途径,部分学生只以应付的心态完成任务,而缺乏积极性。从教师的层面来说,教师是高校科研的主体,而上到国家下到地方均是以科研能力为最重要的杠杆之一来衡量高校的综合实力。因此,教师们在教授课程之外关注的重点就是申报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课题。此外,与教师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例如职称的晋升、工作量的认定、奖项的认可等等。而由于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对教师的奖励、认定办法,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还因为工作和科研任务繁重等问题无法投入太多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和活动中产出的一些成果科技水平不高。
3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
3.1成立创新创业部门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事关国家的发展大计,各地方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此项改革的重要性及可操作性,而不能仅作纸上谈兵。首先,应从顶层设计入手来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从学校层面开始推动此项改革。成立以学校领导为首、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工作统筹和指导机构。例如,成立“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指导此项工作。该机构有利于统一全校的思想及协调全校资源,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汇聚力量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其次,应该改变传统的以学生工作处、团委、就业办、教务处等部门分别开展相关工作的局面,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部门。例如,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专门负责相关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工作、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平台的建设、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组织和指导、实践资源和实践平台的开发等工作。目前已有一些高校成立了这样的部门,其教学和服务对象涵盖了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全体在校学生。该部门利用资源优势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取得了很多成绩。3.2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校园内良好的氛围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度的外部推动力,是产出丰硕成果的外部环境。各地方高校可以从两个方面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和推广。一是学校可通过校园网、微信平台、报刊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相关部委及高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对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进行宣传,对相关知识进行扫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意识打下一定的基础。二是可利用各种学生活动大力宣传学校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的情况、参加活动的意义、学校的经费支持和鼓励政策等。还可以开展专题教育或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学校可以与创新技术含量高或创业成功的企业展开合作,组织学生参观这类企业,请这些成功的创业者介绍他们的创业历程,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3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各地方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中,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纳入通识课程的范围。要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在全校范围推广,通识教育是必由之路。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一旦成为通识课程,必然会引起全校师生的重视,切实改变以往教育受众面积小、成果产出少的局面。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考虑开设类似“创新创业基础”、“职业规划”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尽量实现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注重将本专业的理论与复杂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能认识到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建设上,除了利用本校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外,还可以依托慕课等利用校外的优势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开设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通过通识课程中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课程中对意识的引导,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例如,创业实训课程、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课程等。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和渠道,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避免出现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脱节。各地方高校在开展实训课程中,一是可以利用好现有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来开展实践教学,加快创业实训课程的场地改造和建设;二是积极拓展政府、企业、校友等各类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基地,邀请成功企业家和校友对实践教学出谋划策,为学生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三是开设竞赛实训课程。通过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比赛和训练项目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培养出一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队伍。
3.4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因此,各地方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一批致力于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和创业实践知识传授的师资。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对创新创业授课教师的培训。支持和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建立专业教师的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授课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培训,以利于教师定期更新课程案例素材、积累教学经验,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其次,加强与各行各业的沟通与合作。聘请科学家、企业家、创业成功者担任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弥补校内师资的不足,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再次,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掌握该领域的国内外新动态,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
3.5建立和完善针对师生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针对师生的激励机制是调动教师指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教师激励方面,学校应对教师承担的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及培训工作给予与教学工作量同等的认定,保证必要的经费支持。对教师在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取得的奖项或成果给予认可和奖励,并在职称评定、课程建设、教材立项、科研项目、年度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这些举措激励专家教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高产出成果的含金量。在学生激励层面,学校应对现有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学分的转换制度,扩大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分认定范围。对学生的优秀项目和获奖作品实行奖励制度,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相应的奖金。对在创新创业方面特别有潜质的学生可以进行重点培养,例如举办“创新创业特色班”等。进入特色班的学生能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总之,通过不同层面的激励,进一步激活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26(3):76-79.
[2]刘琴琴.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5):157-158.
[3]王景.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J].经营与管理,2015(6):146-149.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关情况[EB/OL].(2010-06-01).
[5]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4年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4-11-13).
【摘要】当今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文章从教育改革的实现方法出发,尝试一些具备操作性的改革方法,供人们去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教育改革;方法;操作性
教育界对当今教育的诟病已经不绝于耳,但最终在教育改革上基本是裹足不前,这里面有一个原因是从教育教学理念上思考多,而从在实现方法上考虑的却不多,再好的理论没有现实的方法做支撑也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中国的社会与教育现实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可操作的改革方法论,才能在教育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总结当今中国社会与教育的现实,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教育人口基数大,这个基本现实使得我们在教育改革必须所实施的策略是否具有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因为教育人口数量越大采取个性化的改革策略就可能导致成本与时间上不具备可操作性,这最终会导致我们的改革目标无法完成。
第二:社会诚信缺失严重,过去30余年的经济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诚信的缺失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社会诚信缺失导致了“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体系能够阻挡中国没有诚信的社会现状,目前高考是唯一一个还能够阻挡权力和金钱渗透的,也许还可以给全体老百姓一个机会的考试”(俞洪敏语),从这点考虑,我们所设计的教育改革方法上要比高考更注重公平与公正。
第三: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目的没有共识,这是社会的深层次的原因,整个社会对教育的目的没有共识的时候,我们所做的教育改革难度就越大。
教育改革应分步走:
第一步:改革考试及录取制度
(一)加强学生信息采集,对学生身份信息采用指纹等多种且基于身体表征的独一无二多重身份验证,保证学生自身信息的准确。
(二)加强考试制度,保证各类考试的公平,公证。
1.建设一批标准化考场,这一类考场对对考试人数做标准化设置,内部需配备摄像头对考试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并对整个考试监控过程用网络实时开放。
2.考试试题用专用的出题软件从试题库中自动生成。除运输等必须人力参与的流程,都由电脑的来处理。
3.学生的参加考试,现场需进行身体表征的身份验证。
(三)彻底改革现行高考制度。
1.将现有选拔性高考彻底改革为水平考试。且考试不与高校录取直接挂钩。
2.将水平考试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水平考试为基本素质测试,这一层次的考试是对人需掌握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能力的测试。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必需要通过的考试。第二层次的水平考试,暂且称之为选择性专业能力水平测试,这一层次的考试主要测试的是他在选择了他学习的方向后的带有专业性的考试。这种专业性的考试可以是单一性的专业,也可以是多样性的专业,也可以是一种综合性专业选项。两个层次的考试是交叉融合的。
(四)改革高校录取制度,采用软件信息化的申请制度,学生通过第一和第二层次的考试后,所有信息被录入统一的管理软件当中。学生可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验证窗口进入软件,申请高校,一名学生可同时申请多所高校,软件由第三方进行管理,高校最终看到的只是对应每个学生的编号,高校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申请的学生信息进行审核,给出审核结论及录取结果,第三方软件管理机构收到学生录取情况后。通知并邮寄相关录取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端口进行查询录取信息。
第二步:学校改革
改革现行的学校建设与编制,在学校的建设与设置中更加重视教育公平。
(一)注重城市学校的特色建设。在考试及录取制度改革有成效的基础上,将现在的学校建设引导到特色建设思路上来,而不是现在对学校建设求大(面积大),求高(楼房搞),求重点(重点中学)。因为如果没有第一步的考试及录取制度改革各学院就无法跳脱升学率这个围城,其他任何在教育改革上的措施也都无法实施下去,这也是这些年基础教育领域改革没有什么成效的原因所在。这样就可以将教育经费及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分配,改变现在的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都流向部分重点学校的情况,在教育经费和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还进行集中配置,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不公,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无法保证低收入人群享有公平的教育权。
(二)城乡统筹发展。在一些乡村上学难还是普遍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教育经费偏重于城市,对乡镇等偏远地区的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了一些地区上学难,二是一些偏远地区的自然条件确实比较恶劣,无法建设一些优质的学校,三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师资从客观上来说确实无法保证。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一个地区范围内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寄宿制学校,将这一地区的孩子集中在这几个寄宿制的学校里,国家对学生的衣食住行进行相应的补贴,让他们有一个安稳的学习环境。保证一些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第三步:改革教师队伍建设
(一)提高教师待遇,保证教师社会地位
在国家与地方财政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提高教师的待遇,严格执行教师编制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各地的生师比,实行教师最低工资制度,教师待遇上力求做到让教师能安定、安稳、安心,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严格教师培养与选拔制度
在教师待遇与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的基础上,我们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一是要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师范类的专业院校,二是对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需做专门的筛选,三是对接受师范类教育的学生进行专业培养,注重自身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及精神素质的培养。四是对现岗位的教师分批进行集中培训,对培训结果进行严格的测试与评估,不合格者需继续培训。直至合格为止。
(三)加强支援落后地区的教师进行制度保障
由于各种原因落后地区的师资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们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落后地区师资问题得到解决,解决方法是建立一种能引导教师愿意去机制,这种机制最好的应该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建立相关制度,制度规定支教老师需有时间限制,支教期间有更加优厚的补偿措施,支教之后对其有相应的待遇保障。
教育改革之路必然是艰难和曲折的,但又是不能回避的,因为关系到中国的教育的未来,中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M].中国教育年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孙振东.质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效度仁[EBOL].
[3]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一一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5).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被摆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是今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和潜力所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湖南省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湘乡市的私立幼儿园需要办理“八证”才能通过学区审批,办证环节复杂,耗费时间长达几年,其中资职代码证的办理还需要10万元人民币作押金。作为投资人的幼儿园园长表示,私立幼儿园处在惨淡经营的状况。幼儿园教育重在开发孩子智力和动手能力,但是聘请专业幼师工资太高而农村幼儿园以留守儿童居多,学费普遍偏低,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扩招学生和裁减老师的手段来平衡收支。湖南省长沙市桃花坪智艺幼儿园负责人表示,20世纪90年代政府对农村幼儿园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现在政府对农村幼儿园投入已大幅减少。
二、湖南省农村幼儿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湖南省农业人口大省的现实状况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辖14个市州,122个县区,2354个乡镇,47471个行政村。现有人口669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20.02万人,占总人口的64.5%。近年来全省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是劳动力输出大省。2004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291.76万人,其中跨省劳务输出730万余人。[5]农村人口数量多,外出务工人员比重大,留守儿童数量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幼儿园教育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
(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弱势地位
在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的严格限制下,经济发达的城市优先,不仅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也导致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城乡二元结构对人口素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多潜在的影响,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与城市相比较低,这反过来又作用于教育,对农村幼儿产生很多不利的隐性影响,进一步拉大城乡学前教育差距,造成“一代贫困,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再生产”。
(三)幼儿园教育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的尴尬处境
幼儿园教育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幼儿园教育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的尴尬处境。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和终身教育的开端,幼儿园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既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又不像高校一样对生活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政府不够重视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导致幼儿园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国政府对幼儿园教育的经费投入一直以来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1.2%~1.3%,年生均经费仅200余元,远低于国际平均值3.8%,也低于巴西(8%)等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幼儿园教育处在边缘和相对欠发展的状态,这是了幼儿园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湖南省农村幼儿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从制度的根本上把义务教育延伸到幼儿教育阶段
9年制义务教育是建立在传统教育从小学开始的基础上。既然现在的教育已经全面从幼儿园开始了,所以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把义务教育延伸到幼儿园,形成12年制义务教育。我们现在对幼儿园教育事业在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性作用认识不够深,没有从国民教育战略高度认识幼儿教育地位和问题的严重性。
(二)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模式
在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以前,幼儿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不应该完全交给市场运作,必须要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模式。特别是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域,政府投资要相对更多,以保证其幼儿园教育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在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投资力度。
(三)保证条件建设一支有专业素养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幼师队伍
建立农村幼师资格评定制度,明确农村幼师职责和要求。同时,提高农村幼师的福利待遇,增强职业吸引力。组织幼师继续教育培训和考核,同时多渠道扩招农村幼师,优待回乡发展家乡幼儿园教育的本专科毕业生。
(四)人性化地完善农村幼儿园审核管理制度
目前,农村幼儿园教育主要是民办,民办教育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对于农村幼儿园的审核和管理就尤为重要。一方面,对于具备条件的幼儿园,应该减少审核办证环节,给民办教育提供人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对于“黑幼儿园”,要严厉查办,确保农村幼儿都能进入正规幼儿教育。
(五)传播和普及有关农村幼儿园教育先进理念
农村地区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忽视或小看幼儿园教育给幼儿成长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家长与幼儿园脱节、学生与老师脱节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及时传播和普及有关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先进理念,让农村幼儿的家长、老师进一步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重要程度。可组织优秀幼师志愿者下乡宣传,鼓励优秀幼师返回农村教学。对于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我们可以进行个案建设,重点建设,树立典型,然后逐步延伸到各地农村。建立生动有趣的幼儿科学教育的多媒体数据库,吸引农村幼师主动播放、学习、模仿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水平。
一、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设施不完善。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政府对于幼儿教育不够重视,公办幼儿园远远少于民办幼儿园。大多数幼儿园的规模非常小,通常只有几个班的幼儿。相比于城市较完善的教学设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比如很多幼儿园没有独立的幼儿活动室,只有一个教室,教学和活动都在一个教室里。有的教室的教学环境很差,通风不畅,而且存在废弃木材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农村幼儿园基本没有休息的地方,学生中午放学回家,下午再上课,一路上存在安全隐患。多数城市幼儿园在教学楼附近都有丰富的游乐健身设施,还有一些大型玩具,而这些游乐设施在农村幼儿园几乎看不到。没有游戏的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是非常不利的。
1.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的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师人数等方面。农村很多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相对较低,他们学历不高,对于工作的责任心不强,不把幼师作为自己的长期职业.得过且过.这就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幼师由于自身的教育水平不高,很多并非专业出身,他们的教学观念比较保守,认为只要关注幼儿不出事就算完成任务。他们不具备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比较落后,通常只按照一些传统的育儿方法教学。同时,农村幼儿教育的教师数量是非常医乏的,一所民办的幼儿园,一般只有两三个幼儿教师。
1.3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一般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关。发达地区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得比较好,落后地区的农村连一般中小学的教育都无法保证,更不会关注幼儿教育。
二、搞好农村幼儿教育的对策
2.1加大幼儿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设施。
政府和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对于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地增加对于农村幼儿教育的资金投入。政府需要从财政支出中专门拿出一部分经费完善农村幼儿教育的教学设施,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扩大融资渠道,进行幼儿教育的多元化投资。比如江苏省苏州对于农村幼儿教育的投资方法非常好,他们利用企业捐资、村村联合等多元化的投资方进行幼儿教育的融资,改善苏州农村幼儿教育的教学设施,促成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2.2丰富培训形式,提高教师素质。
农村幼师的素质相对偏低,需要通过丰富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加强对幼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幼师培训体系,关系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向幼师们灌输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幼师待遇,留住幼师的人需要先留住幼师的心。对幼师进行多层次培训,将不同专业的幼师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培训。学校可以招聘更多的优秀幼儿教师,并定期组织幼师技能比赛及相关的评比活动,以增强幼师们的荣誉感。
2.3政府合理引导。
政府部门要积极合理地引导幼儿教育的开展,促进农村地区合理地发展幼儿教育,各地区平衡、共同地发展。比如政府可以加强农村各地区幼儿园进行交流学习,还可以派遣专业的幼儿教师去一些比较困难的农村支教,以推动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结语幼儿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对幼儿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关系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好农村幼儿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艺术教育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教育教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现代理念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自身的关怀程度日益提升,“以人为本”的口号越来越响亮。那么,具体到声乐艺术教育领域,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呢?笔者认为,首先,就是要根据具体学生的先天条件,判断他是否是这块“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老师,面对缺乏必要嗓音条件的培训对象,也很难有大的作为。第二,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方法,实践证明,这正是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性格偏好,选取合适的教材,既发挥学生的长处,又能修正他的短板,全面提高表演艺术水平。
(二)专能互动,发挥合力
所谓“专”,取“术业有专攻”之意,指声乐演唱的专业技能。所谓“能”,则有广义、狭义两解。广义上的“能”是指包括知识、情感、道德在内的一切与“人”的本体性有关的要素,狭义上的“能”主要指与声乐表演艺术相关的人文领域内的才能。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对“专”与“能”的曲解,比如,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声乐教育就是“教唱歌曲”,再高级一些,可能会想到声带的训练、气息的控制。但这些都不足以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正确理解“专”与“能”的辩证关系,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是检验一名声乐教师是否合格、优秀的重要标志。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曾经对音乐教师的标准做出明确界定:“除音乐专业知识外,应具备全面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将这些知识不断构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过硬的演唱技术的训练本领,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歌唱技巧层面的困难;又要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并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拓宽艺术视野,增强艺术修为。技巧是有限的,情感是无限的,一个学生的“能”的范围越广阔、越深厚,就越有可能深入地理解作品,深入挖掘并生动表现出其中的情感,才能演唱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旋律,而非仅仅是空洞乏味的炫技。
(三)中西结合,博采众长
西方声乐艺术的美声演唱方法,与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犹如同一根脉中绽放出的两朵姐妹花,各有千秋,同样风华。不论是浑厚的“美声”,还是嘹亮的“民嗓”,都是在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二者不仅可以称为“殊途同归”,甚至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女高音歌唱家邹德华便开始在“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的融合上进行有益尝试,后继探索者从未间断。当代中国,已经在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与国际社会紧密接轨,我们的声乐艺术观念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脱离所谓的土洋之争、民美之争。声乐指导教师更要勇于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引导学生通过科学、舒适、可持续的发声方法,结合每一部具体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与技巧手法,设计出最合理的演唱方式。只有打破狭隘的艺术观限制,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中西方艺术精华,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推动艺术事业健康发展。
二、在教学中践行、完善理念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我们肩负着培育国家声乐艺术表演人才的光荣使命。只有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我们才能深刻认识祖国声乐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我们不但要站得到高处、看得见远方,更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在每一堂课上、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倾注热情,贡献智慧,我们才能真正践行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现代发展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教育美学标准的设定,来源于教学实践,也要接受实践的再检验。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将宏观的理念具体化,并从不同的接受、反馈过程中,提炼共性化的规律,丰富原有理念。只有形成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良性互动,才有可能实现声乐艺术教育的螺旋式上升,培养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迎来中国声乐艺术豪杰辈出、光彩夺目的美好景象。
1实践性教学在理论课堂中的应用
在整个教学中、理论必须要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要改变单一死板的理论教学模式,多多实践。充分挖掘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根据主讲的知识内容,带学生们参观游览相关的环境设计作品,比如说一些新的知识点现场讲解讨论,只有对实际设计作品的考察研究,才可能更加具象的使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安排实际作品案例进行分析及讲解。例如,大型商场灯具布置采光的合理性、幼儿园色彩搭配是否得当,园艺布局是不合理,舞台表演灯光效果是否绚烂,让学生根据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2实践性教学在实验课堂中的应用
实验课是教学中重要的动手课程,是理论的基础上的专业能力训练,是学生对环艺设计理解程度的检验。同学们在实验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并且教师可以及时补充帮助学生们消化,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激发出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挖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课堂上,提倡学生们自主的学习环境设计中例如颜色搭配知识,适用的场合人群相关信息,要求同学们自己去图书馆网站自主查询学习。在查询得到的知识中,学生们会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的了解到环艺设计的技术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会提升自我专业的自豪感,从中获得知识认知快乐。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作品,从构想到最终成型。例如,幼儿园颜色搭配的设计,利用以教授的相关环艺设计软件,以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体系去设计完成绘图实践。
3实践教学在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作品最终是要在实践中检验,生产实习就是让同学们到实际的社会中去工作体验利用一些社会上的企业资源优势让学生们学习到一些,学校书本中,甚至连教师在社会变迁中学不到的知识,增加学生们的学习乐趣。相对于一些大学专业老师而言,因为长时间的在课堂中教学实验而欠缺实际的社会工作经验,会与环艺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想脱离,使老理论知识与实际接不上轨。带领学生们社会实践的这个机会,老师们也得得到充电,知识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对于环艺艺术学院来说,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资源,为了以后环艺实践教学做好铺垫。也为学生们毕业后投身社会工作中打下基础,快速融入社会,促进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就目前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来看,大多数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完全采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忽视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美术教育应从小学生抓起,尤其是色彩教学,它能引领小学生走进美术课堂,感知美术的魅力。对色彩的把握,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也是发现并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从色彩教学中,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构建良好的美育环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色彩教学
不同性格的学生对色彩有不同的感知,这为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心理学把色彩与学生的思维建立起关联,尤其是色彩的感知、触觉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审美心理水平,促进学生色彩感知能力。因此,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色彩艺术形态,从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力来优化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一、色彩艺术的形态表现
色彩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分析色彩时,除了本身的物理色差之外,教师的心理感知也会呈现出一种意象。如红色的花朵格外引人注目,所以公共场所的一些标志通常是红色的;橙色具有强烈的色彩意象,所以救生衣、登山服、消防员的服装多以橙色为主。研究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之后,笔者发现有些色彩的组合会显得更加和谐、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如在照相时,选择冷暖色调搭配的衣服,能在不同的比例下形成主次分明的色调,以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色彩与色彩之间的搭配,以临近色阶较为和谐,如绿色与蓝色衔接、黄色与橙色衔接。在对比中,不同色相之间会显得更加突出,如黄色与紫色、橙色与蓝紫色、红色与绿色等,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二、色彩与学生心理的关联
色彩与心理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色彩能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火热的太阳,黄绿色让人感知到万物的生机与活力,而黑色则使人感知到不详、神秘或悲凉。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更喜欢冷色系中的蓝色或绿色,而女生则喜欢暖色系中的红色或粉色。学龄期的孩子对色彩的敏感度更高,如偏爱橙色的学生,性格较为外向,心地善良而直率,充满好奇心;偏爱绿色的学生,求知欲较强,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喜欢集体生活,但显得低调,能够与周围同学保持融合的关系。在小学生美术课程中进行色彩教学并非易事,由于色彩与学生的感知能力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图形、色彩。如借用橡皮泥、彩纸、彩色画笔等,让学生感知到色彩的多样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玩具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如在手工课上,学生可以运用不同色彩的组合,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从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中感知微妙的变化。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方法
色彩教学法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情感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来表现传统绘画的民族特色。但是,国画中的技法、笔法教学缺乏趣味性,所以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把典故作为课堂导入的主题,把宣纸置于木板上,利用泼墨方式来进行浓墨勾勒,再调以淡墨,在纸面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从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强化了学生对水与颜料的感性理解;在水彩画教学中,水彩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学生的观察力上。水是水彩的组成部分之一,清澈、柔和,而色彩则是颜料,五彩斑斓。由于水彩在绘画实践中不易把握,所以低年级学生可以先用油画棒绘画,从日常花卉、器物、常见用具的临摹中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水彩感,训练学生分辨不同的颜色,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总而言之,在色彩教学中,教师需要把丰富的色彩环境作为学生感知色彩的条件,从色彩感知与心理启发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小学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性格、强化学生的德育品格为主,而色彩教学,则让学生从五彩的画面世界里感知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快乐、自信地成长。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促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视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时代。进入21世纪,这种速度在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给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然而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国民素质,重视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手段。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学校把美术学习当作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学侧重于绘画与制作的技能性问题,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的做法,使学生缺乏主动的审美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随着现代设计在我国蓬勃发展,过去那种轻设计、重美术的现象有所改变。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设计意识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设计意识培养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教育价值。
2.设计的自身发展
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难发现设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教育的研究。被誉称为“工业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早在19世纪就倡导设计事业必须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关联。设计教育是具有强大延伸性的工具,不仅仅丰富了自身人才的塑造,也大大拓宽了其他职业范围人才的培养。美国学者西蒙教授认为设计科学是一门区别于技术与艺术第三类知识体系,英国设计泰斗艾克博士也认为设计是培养人们思维模式的第三种科学,国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同样认为设计是人类的第三种智慧。我认为,理想的设计教育过程,学生的兴趣应该是老师关注的焦点,这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老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是否出现踊跃激烈的讨论是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学生的决定和自由选择也由学生自己负责,其他人,包括老师,不要过多干涉。这种自由多远式的教学,给学生带来创新理念的源泉和意象,指导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培养出可塑性强适应性大的新生代。因此,我想从影响设计意识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阐述几点具体的要求。主观方面,我认为应该从设计意识的主体即:老师和学生两点分析;客观方面,认为是设计意识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二、设计意识的培养要求
1.主观方面:对教师的要求
(1)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以己用才可授予他人。诸葛亮从未出山,却有刘备三顾茅庐。这足以体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重要性。梳理各个知识点使之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必备的,当然,更应该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体系,这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技巧化、人性化、智慧化的体现,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灵活的思维也需要老师紧跟时代步伐,有条不紊的做好学生的带头羊,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感受快乐。
(2)做学生的忠实听众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素质,更要是一位好的倾听者。这里的“听”不单单是用耳朵来听,还需要老师们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课堂上,老师很多时候应该比学生更加积极主动一点,面对中小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脾气习性,不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所以,这时候,老师可以主动的去询问学生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说‘你喜欢老师怎么样教你们呢?’‘你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呢?’等等。不单单把自己看作是老师,或许更多时候可以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当然,时不时的留心每一个同学的日常表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好的途径。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想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程度不同、兴趣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时时都保持着对课程和对老师自身新鲜感和学习动力。
(3)注重理论基础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哲学上有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美术老师需要将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乃至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要关注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要从自身的素养打基础。就自身而言,美术老师还应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感的人,包括其自身的品味、包容和创造力的体现。美术教育是充满灵性的、智慧的活动,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式的教育,所以美术老师也需要有智慧和灵性。美术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学生,用爱心、同情心、宽容心来对待学生,以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开展教学。这样才可以言传身教。
2.主观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应达如下目标: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因此,学生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主动性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互相沟通互动的过程。有好的老师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不然,就真的演变成了对牛弹琴。主动性的体现,比如说:上课经常提问题、积极寻找新的思路、课后和老师探讨自己新想法或者是生活上的小细节。也可以是学生之间时常的交流,甚至是比较。这样的学生才会有十分强烈的求学欲望和进取心,也是老师教学过程中很好的案例和伙伴。当然了,教学目的和成果也会事半功倍。
(2)培养想象力由上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积极主动的学生似乎在创造力上也是有优势的。但这绝不是肯定的。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似乎比幼儿时期有些困难。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固定模式。但是作为学生,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我们还在学习,这样就有重新乃至更一步创造的可能。所以,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对生活上的美加以关注,做个有心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发觉人内心的美,从而体现在我们自身作品中。
(3)设计工具随着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美术工具也是纷繁多样,供不应求。好的作品当然离不开基本的设计工具。常用的有:马克笔、彩笔、尺子、剪刀、彩色小贴纸等工具,这些工具应用范围很广。我们应该对它们多加爱惜保护,他们也是美的化身。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对主观因素方面的要求,即就其主体:老师和学生而言。更有其客观因素的需要。下面我提出两点比较关键的要素供大家参考。
3.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内容要求
为了比较准确客观的说明这一点,我直接引用了《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生阶段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其表述如下:第一学段(1~2年级):初步认识各种工具,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式进行简单结合和修饰,体会设计与制作的趣味。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装饰,感悟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第四学段(7~9年级):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在第一学段(1~2年级)中,针对低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标的指向是“媒材”“尝试”“体验”和“乐趣”几个词。对新入学的儿童来说,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首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应尽可能的淡化。因此,美术教学应从“看看、想想、画画、做做”开始,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质,尝试进行各种“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开始体验到设计的乐趣。到了第二学段(3~4年级),“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就递进为“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组合”可以是自由的、随意的,而“设计”则必须是有一定目的的、秩序性的。第三学段(5~6年级)再递进为“进行设计和装饰”,去掉了“简单的”一词,意味着进入高一级的层次。第四学段(7~9年级)最终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过程的要求。
4.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形式要求
(1)课程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哲学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这里,教育课内部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设计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希望教育部门继续深化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帮助学生在发挥自我能动性上更进一步,才能为设计意思的培养创造更大可能性。
(2)融合借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门艺术知识不可能单独存在,总会有和其相关联的因素互相存在着。因此,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本身,而应该发散开来,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借鉴,甚至与国外美术教育相互吸取营养元素。就目前国内而言,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一大突破性的创举,同时,我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能否也可以这样做呢?为什么不能从学生的这一启蒙阶段入手来开发其设计意识呢?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我们更应当将其在少儿乃至幼儿教育中发展开来,并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来提高不同学生的设计意识。当然,这对于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任重道远的,但是。这必定是可行的,并且有价值和更加深远意义的。另外,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来丰富我们自身的设计意识方向也是作为新时代学生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与要求。
(3)教育环境要想培养同学们的设计创新意识,就一定要为同学们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才有可能喜欢美术,进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缓解自己的压力。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想象的世界,使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美术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体课程的改革,在综合教育中,美术活动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对于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一门比较繁重的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国家教育制度的革新也是原动力。相信在整个大环境的发展影响下,设计意思的培养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不仅仅学到是知识内容,更多的会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音乐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下,对其发展方向有了更为客观、理性与全面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改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音乐课,无非就是学习简谱、试唱、音乐欣赏等等。而且,由于近几年音乐教师的缺乏,大多数音乐老师均为兼职的而非专业的教师,有的甚至连弹琴和识谱都不会,音乐课完全的改成了录音机为核心的音乐欣赏课。这些都是违背音乐教学模式的。因此,为了改变当前的情况,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大对所缺音乐教师招考和现有音乐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广大音乐教师也要改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实现音乐教学的美感教育。首先,为了实现音乐课教学的美感教育,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改变自己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的发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课堂教学。其次,在信息时代,教师不要仅满足于教程,要通过网络不断的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上课时能提供最大的信息量为标准进行授课。再次,教师要利用新课程理念,善于采用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真正实现实践与学习的双向结合。可见,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中,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任务。
二、在学科教学中综合培养学生的美感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除了基础的乐理知识的学习外,还有一部分是属于音乐欣赏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的把握住教材和学生,使两者在时代气息的指引下能够形成较好的和谐。
1、乐理知识学习中的美感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的传授时,教师应该尽量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在美中学习音乐。比如在简谱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每个简谱都是由阿拉伯数字构成,但其发音却完全不一样,这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迅速的记住简谱的发音,同时,还要通过不断的听力练习,使得其对不同高度的音符形成潜意识,以免造成基础不牢而影响后续乐理知识的培养。而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记住这些音符,教师不妨以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声音来模仿,使得学生们们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记忆。
2、线谱学习中的美感教学
相对于简谱而言,线谱的学习相对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得法,那么线谱的教学也会变得简便。首先,我们可以以蝌蚪游动的模式来像小学生们传授,比如说小蝌蚪在第几线,游到了第几线,音符的高度就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可以形象的让学生们记住这些音符,并形成深刻的印象。还有,在传统的线谱教学中,我们主要的是采用以手为媒介,通过口诀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点在新的音乐课程中是可以借鉴的,但如果教师能够更好的运用游戏的方式,生动的教授这些比较死板的乐理知识,那么,音乐课就会成为学生们彼此乐级的科目了。
3、拍节的学习中的美感教学
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演奏音乐的过程中,拍节的作用至关重要,拍节不准会使整个音乐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因此,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拍节训练时,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们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拍节。比如,在向学生介绍拍节时,我们可以举钟摆的例子,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拍节,还有,高跟鞋走路的声音,这也是一个拍节,再通过课程的要求,把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让学生们用手和脚配合,这样,拍节的训练难度也就不复存在了。
4、音乐欣赏课中的美感教学
与以上所说的音乐课程教学相比,音乐欣赏课是最能够体现美感教学的。众所周知,不同音乐可以表达不同境界,有的是抒情的,有的是震撼的,还有的可能是行进的。这样,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美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是课程的主体,所以,一般都是采用播放音乐,教师讲评的方式,个别的也会有学生的猜想。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学生打破,所以,教学变成了,先由学生去猜想,然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大家一起来探索是否是某种规律和境界。比如,在进行《蓝色的多瑙河》这首曲子的欣赏时,学生们是否能够体验到河中的情景和两岸的景色;进行《义勇军进行曲》的欣赏时,学生们是否能够体会到战火硝烟的场面;在进行《好汉歌》的欣赏时,学生们是否能够体会到梁山英雄的那种粗犷和豪迈呢?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要做的。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美感能够真正的培养起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美感教教育,是符合当前新课程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的,也是有利于学生美感的培养和提高的。因此,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充分的利用网络与媒体,为实现新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美感的培养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合理应用多媒体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和应用,教育事业方面也不例外,多媒体的应用就是最好的例证。所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工具,其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是一个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技术,其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音乐教学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学习中来。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抓住学生爱玩的这个特点,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来进一步活跃课堂的氛围。如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音乐环境自己编一套动作或者让学生模仿音乐中小朋友的动作等。这样在同学们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师教授有关《春秋花月夜》这篇音乐欣赏课之前,可以提前在课下搜集一些与这篇音乐课有关的音乐、图片或视频短片等素材,并将这些音乐素材做成PPT的形式或视频的形式,待正式上课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插入这些素材,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真实的音乐情境,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感受这篇课文所要表述的感情,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往往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长时间的被动学习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的各项能力也参差不齐,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加注意,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打击部分水平较低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是在必行。而就具体方法而言,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项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班级中开展一些话剧的表演活动来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创新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音乐节奏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听课的效率。如教师可以将预先准备的五张节奏卡片分给同学,让学生依据比赛的方式来根据音律打出对应的节奏,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5人一组的小组,并要小组之间的成员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小组中的各个成员都可以各司其职,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在思考、有的在安排节奏。最后教师需要对于小组的节奏安排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多方位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和认知能力发展的时期,其对于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好奇和兴趣。教师课可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目的。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往往更加侧重于教授学生的唱歌方式,这样很自然地会使课堂显得单调、乏味,久而久之,学生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其与教材的授课内容相结合,以一种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展示给学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军队进行曲》部分内容的时候,待学生听完之后在其脑海中会形成哪种形式的场景画面,是游泳、跑步的场景还是跳舞、走路的动作呢,无论哪种形式的联想画面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有关的授课内容。此外,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还可以促使学生将想象转换成抽象思维,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方式,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束缚,努力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对于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才可以得到切实的落实和开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