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高中数学教育对每个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中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还对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数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对学生逻辑、空间等思维的训练,而且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有条理和规律,但是很多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这是文科的主要任务,在高中数学中怎能体现出人文精神呢?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考的压力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桎梏
在国内,我们存在着高考制度,我们需要通过高考取得更好教育资源的资格,因此,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都很大,主要原因就是要应付高考.高中的数学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教育很多时候都是被高考牵着鼻子走,很多地方都是针对高考中数学试题的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高考不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因此对于人文素养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考上一个名牌大学就意味着自己向着社会的上层迈进了一大步,很多同龄人就被自己甩在身后了,因此高考对于学生的影响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二)一些教师在人文教育方面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多
新出版的高中数学标准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教学内容,其中人文教育也成为了现在高中数学的一部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才能有效适应这种变化,因为需要讲授的知识更多了,涉及面也更广了,然而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师对于人文精神这种文科内容涉及的都不是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这个方面知识结构,同时在这个方面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加大观摩和学习的时间,增强自己在这个方面的认识.只有教师在数学与人文教育结合方面的知识能力有所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数学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才能更加紧密.
(三)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人文知识还是偏少
将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通读一遍之后,发现教材中关于数学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知识还是偏少,2001年出版的高中数学教材第一册只有两个内容.而且很多教师和学生反映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可能过于专业化,教师讲起来没有十分枯燥,学生听起来没有什么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贯穿十分专业的知识,一方面是教材中缺少相应的人文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不是很重视,造成了现在这种数学人文知识的缺乏.
三、建议
(一)教师人文知识的提升
教师的水平高低是现在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主要因素,有了一桶水,才能讲出一碗水的东西,要想加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有效拓展自己的人文知识储备,只有具备了这些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这种人文知识的加入使得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是整个数学教学的调味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的第三章关于函数的应用中,需要教师将函数与之前学习的方程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有利于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在讲述方程的时候,可以引用历史上的一些例子,像《九章算术》中关于方程的描述,需要教师在数学的人文素养上不断提升自己知识的广度.
(二)教学思想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人文思想的比重,其实现在教材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人文内容,但是由于教师认为数学考试中不可能出现对这些人文知识的考查,进而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出现了厚此薄彼的情况,这种思想需要进一步扭转.需要对教师的思想进行再教育,使得教师明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高考,而是对人的整体素养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人文精神在教师心中的份量.例如:必修2第三章关于直线与方程的内容中,课本就有关于笛卡尔与解析几何关系的描述,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提高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才能拓展对这段历史的知识面,对笛卡尔这个数学家进行深入地了解,同时对他与解析几何的关系进行重点研究.
(三)教学方法的调整
人文知识教学过程要注意教学方法,只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人文知识的教学不能像讲授数学知识那么注重逻辑性,更多需要的是运用幻灯片来烘托教学氛围,可以在教学之前让学生上网查一下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由于人文知识不具备标准答案,因此可以有一种发散式的探讨,这都是针对人文知识的教学方法,与数学知识点更加注重逻辑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教材关于函数介绍的顺序是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对于函数的单调性只是针对这几种函数,学生只能通过相应的函数图形对单调性进行一种感性认识,严格的数学证明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此,在介绍函数单调性的时候需要进行相应的引导.教师可以利用一到两分钟的时间,列举具有人文气息的一些例子,一个人走在公园里的台阶从上到下是依次降低的.这种例子更加具有亲和力,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这些例子引出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
(四)生活化教学的引入
很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都可以轻易地构建出数学模型,数学的作用就在针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解答出最优的结果,其中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就是需要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从生活中抽象出模型,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这是抽象数学模型的知识条件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人文素养的提升与生活化抽象出数学模型联系起来,实现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提升的完美结合.
四、结束语
高中数学在人文精神的教学中有着很多问题,有一些是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能力提升而转变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是制度上的问题,例如:高考制度对数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影响,需要在制度层面采取办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高中数学中人文知识教学的短板问题.
1.前言
创新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国站立在世界列强、屹立在民族之林的保证。我国的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存在普遍落后的现象。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关键时期,更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出一批将来社会的栋梁人才。因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课堂上教学重点的重中之重。从数学课程来分析,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对既出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应用数学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部分能力成为了高中数学教育中必须抓重的部分。为了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们在课堂上不断的设立问题,打开学生们的大脑,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将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论述。
2.高中数学教育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的用创新的思维、用多种角度来解决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变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论方面实现创新的同时,注重实际的运用,使学生习惯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创新的行为。所有的创新,离不开对事件本身的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存在很多难以接受的点,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对命题和真理大胆的质疑,而不是用搪塞的方法把学生的创新苗头给掐死在摇篮里。用宽容的态度,用引导的方式来处理学生们的提问和质疑,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用对命题真理推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发现和分析能力。通过这些,能有效的使学生们自觉的思考问题,形成自我主动性的创新,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出了创新意识。
(2)构建新型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互动性的氛围,应该给予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多提出问题,把自己定位成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们的理性思维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堂的温馨,才会促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去共同解决问题。
3.高中数学教育学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一直发生改变。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在多变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的需求。
(1)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高中的数学学习不应该知识简单的接受和模仿,还应该多多自主探讨,尝试合作交流,培养自学的方式。多样性的学习,能放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放开手脚,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形成了自主学习,就形成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再结合平时课堂上正确的引导,这种自主思考能力能很快的转变为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提倡探索性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扮演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利用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们提出问题,一起进行探索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其他应用科学结合在一起,不断的为数学的教学注入活力,探索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善于合作的人,才能更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避免学生一个人去面对问题,而是多方共同讨论,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取长补短,形成了自主的学习,能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我的改善,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利用解题教学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在于使学生们发现问题的本质,更注重的是使学生们自主解决生活的问题或者学术上的难题。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论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解题的技巧,从多个角度来看到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说教式教学,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所学的知识中自主进行验证,这样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还能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拓宽,提高创新能力。
(3)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科的创新教育。数学是一门活学活用的学科,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形成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最后形成一般规律。所以在这其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采用研究性教学。4.结语当下最普遍的教育方式便是从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引导学生耳朵理性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利用高中数学独具的魅力和问题解决的多样性,促使学生们自我创新意识的进步,在高中数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新时代的社会人才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数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重担,高中数学在教学实践中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掌握,忽略了教师素养的提高,因此降低了高中数学人文教育价值的时效性。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论文,供大家参考。
突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数学课程是一门连贯性极强的学科,每一堂课之间的知识点环环相扣,且每一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又紧密联系。高中数学作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课程,其连贯性更为明显。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突出出来,这不仅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数学学科层层学习的必然要求。所以,为保障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水平,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将教学的重点与教学的难点突出出来,并且做到将知识点系统化,主次分明。下面以椭圆与椭圆标准方程为例讲述:在学习椭圆与椭圆标准方程章节时,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具体内容如表一所示。通过这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具体化以及明确化,来设计教学方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有重点、有目的的开展教学。
坚持直观化教学原则
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即是较强逻辑性、较高的抽象性。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教与学,一方面需要学生思维逐渐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尽可能的将所授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努力,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讲授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多多列举具体的例子是比较好的讲课方式;或者,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教师采用“数学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符号具体化,也是比较好的讲课方法。例如,在讲授指数函数知识时,为使学生深入而直观的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师可以以函数y=2x为例,利用描特殊点的方法,得出如图1的图形;然后,以函数为例,同样也利用描特殊点的方法,得出相应的图像。最终将两个函数的图形绘到一个坐标图上,如图2所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此类函数具体的分布态势。最终可以使学生直观的得出“代数角度与几何角度”两个方向的与指数函数有关的性质。
基于直观化的要求,高中教师在应该渐进性的改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更多且更好的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逐步的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空间的开放化,从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步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态势,它需要广大的教师们不断的尝试、实验、改变、完善,以及不断的努力,并且需要通过很长时间实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不断的尝试努力,按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科发展的要求积极地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内容,有效快速地达到优化教学的目标。
一、素质教育要坚持“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
1、客观看待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客观的看待每一位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只要他们的智力没有问题,就都有能学好数学的机会,差等生并不意味着他的智商不够,多数原因是由于教学条件、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抱以信心,坚信能够提高全体同学的学习水平。然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气质等原因,避免不了的出现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对此,教师要敢于面对这种差异,并根据这些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计划教学。
2、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差异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我们的教学计划,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要求我们必须实行因材施教,所以教师必须要将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落实。首先,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整体教学,使学生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大体的教学质量。然后,教师就应该具体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与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克服灰心、丧气的心理,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弥补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不仅要帮助学生补充缺乏的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这些学生逐渐的提高、不断的进步,最后赶上同学们的学习步伐;对于优等生,同样不能忽略,要避免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使他们时刻保持积极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为他们安排适当难度的拓展题,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数学才能。通过两种措施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实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使每位同学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以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教师要理解到教书育人的内在含义,时刻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养成仔细计算、书写工整、认真检查、专心听课、积极回答的学习习惯,养成课前主动预习、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后按时复习的学习流程。
2、将辩证唯物主义渗透于教学内容中。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很多理论、概念都是由于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测量、计量和度量得出的,所以在为学生讲解各种理论概念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实际,向学生渗透“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的观念,例如教师可以把加减、乘除、积商等一些相互联系的形象提示出来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学生意识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观点,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量与量之间、概念之间、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控制定量解决变量”、“一题多解及多题一解”等的训练,使学生增强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三、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化为主动者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努力学习的意识较单薄,还有的过于惧怕教师,即便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敢问出来,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的启蒙者、组织者和引导着,应该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一群小朋友,善于用亲切的话语、真诚的眼神、细心的动作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勇敢的说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耐心的为学生讲解,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和蔼态度中逐渐喜欢上学习,积极、主动的与教师合作,逐渐提高学习的兴趣。
2、促进学生主动投身于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不断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准确的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不足,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操作、推理、概括、整理的能力。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不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意识。
四、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
1、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的进展状况,还能使教师客观的掌握学生在哪个阶段学习中存在不足,并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并且这两种评价方式同时开展还能激烈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数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2、各种测试方式相结合。教师在验收学生学习效果的时候,可以采用课堂提问、课后笔试、实践操作等相互结合的方式,有的学生可能回答问题的时候井井有条,可一旦落笔就会写错,还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可是自己却表达不清解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全面的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策略的依据。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数学是学生的启蒙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能影响他们的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在学生刚接触数学的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知识和技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目标的体现,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去进行课堂教学也成为了教学探讨的重要话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本文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更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教学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够使用的教学工具较少,教学资源也相对缺乏。这极大限制了教师的发挥,导致高中数学课堂缺乏生动性与趣味性,造成课堂教学成效低。
在新时代背景下,许多教师已经开始探究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以求利用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提高教学效果。但从目前来看,这一教学改革缺少理论支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基于此,笔者提出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期能够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由于学生个体能力与基础方面的差异,部分学生无法有效掌握抽象的教学内容,这已成为阻碍高中数学教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这时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就能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以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的教学为例。集合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教学概念,学生不但要掌握集合的概念,还要掌握集合的关系。在教学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画出两个不同的圆圈,分别以A、B两个集合命名,并在一旁标注A集合中包含1、2、3、4四个数字,B集合中包含5、6、7、8四个数字。这时,笔者展示的两个圆圈是分开的,代表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之后,笔者利用信息技术把两个圆圈“拉”到一起,使圆圈的部分重叠。这时,笔者问学生:“重叠部分代表了什么?”学生回答:“代表了交集。”这时,笔者要求学生替换B集合中的某些元素,让A、B两个集合拥有交集。
在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撑下,教师通过形象的图形和直观的操作展现了集合的概念与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了具体的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几何体,掌握直观图和三视图。如果仅依靠教材中的图画,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三视图。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活化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教学楼的直观图,让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其次,教师给学生展示教学楼不同角度的图片,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楼。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把立体几何的知识与学生常见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生活化学习的意识。
最后,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应该想方设法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原本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如在教学《圆和直线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教学,让学生利用电子笔,随意拖拽屏幕中的圆,并不断改变圆和直线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趣味,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迎合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总结--设疑的作用相关数学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总结--设疑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笔者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听过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 =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
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
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矛盾.只有把客观矛盾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矛盾,才能产生激疑效应.
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四大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数学中两大研究对象“数”与 “形”的矛盾统一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数形结合是贯穿于数学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主线,并且使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华罗庚说:“数少形时不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道出了数形结合的辩证关系,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是优化解题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每年高考中都有一定量的考题采用此法解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用于思路分析、化简运算及推理的过程,以求快速准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运用
作为解题方法,“数形结合”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形”的问题,引入坐标系或寻找其数量关系式,用“数”的分析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对于数量间的关系问题,分析其几何意义,借助形的直观来解。
“数”中思“形”
画图不准确,忽视考虑图形的整体性,如等价性原则中的例题所示。
在使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时,出现的问题不局限做草图,所以在应用数形结合法解题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1.要彻底明白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
2.通过坐标系做好“数”与“形”之间的转化
3.正确确定变量的取值范围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初步领略了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美妙所在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很广泛,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需要平时多注意数形结合的应用,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相关推荐】
1.
2.
3.
4.
5.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谈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谈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高中数学课程应该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教材被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应是数学新课程课堂普遍的现象。
但由于对课程资源缺乏认识或经验不足,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现象:
1、教材地位被弱化
有的教师讲究片面超越教材,过多过早地补充内容,甚至偏离课本而大谈从网上下载资料,教学内容失去了支撑.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生活素材,大量增加乡土文化内容,片面删除了教材中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先进科技成果的题材,把“生活世界观”作片面理解.
2、为情景而设置情景
按照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呈现“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造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或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发现问题,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组织学生尽可能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的建构知识,形成数学模型,这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情景设置时,不少教师情景设置目的不明确,创设的情景只是作为课堂摆设,情景内容脱离实际,设置的形式呆板单一,情景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滥用多媒体等.
3、联系实际变成了装饰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加强生活与数学的接轨.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数学的“外衣”.一些课堂上,教师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4、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学涉及到某些知识,教师便让学生收集材料,即使一些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要收集材料,结果造成学生负担加重.另外,只重搜集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对材料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而没有加工分析.对教师而言,素材的选择和收集是实现“数学文化”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提高发展自身数学素养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尽可能收集丰富、广泛的信息和资料,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帅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针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作出恰当的选择,使所选择的素材既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实现“数学文化”的数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新的完整的界定.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改革和丰富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形式化问题,表现为:
1、有合作形式而无合作实质
数学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米,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他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但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学生之问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结果往往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倡导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通过合作交流来探讨的问题,必须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准备后方可进行.
2、对话变成问答
对话是一种交流方式,它要求改变过去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互动,新课程倡导对话教学是对独白教学的否定,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
3、有活动无体验,有温度无深度
新课程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的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但在教学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活动是随意的,缺乏明确目的,学生忙这忙那,却美其名日“动中学”.新课程提倡的活动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意在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体验中获得发展.
4、板书让位于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确实为课堂“增色”不少,但也出现了课堂教学盲目追求电教而不用板书的怪现象,出现了只重视多媒体形式,而轻视其教学实效,只重视学生情绪的积极反映,轻视了学生能力的形成,教师成了电教的播放员.应该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板书的示范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有偏差,实施者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课改的方向有问题.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是确保计算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要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实例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需要教师和学生经历一段摸索和磨合的时间。简单来说,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于实践中,就是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教材和教师的讲解都是学生自学的辅助。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原本喜欢开小差的学生开小差的次数明显减少,喜欢上课聊天的学生也慢慢地开始专心听课了。笔者甚至发现,有一名平时喜欢上课看小说的学生也不看小说了。另外,我们再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超过90%的学生都能够准时完成作业,其中有将近40%的学生能通过自学基本完成学习任务,有超过50%的学生能通过相互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在考试检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任务,保证学生通过自学或者相互合作能解决这些问题;其次,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发展思维。此外,学生还应培养正确的学习意识,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不能急功近利。此外,学生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新世纪人才。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分级教学
为了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情况,在大一新生入学后进行摸底考试,根据测试结果及学生的兴趣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分级教学,可分为基础层和拓展层。基础层以基本知识为目标,掌握办公软件的基本应用;拓展层以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为目标,着重培养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竞赛能力等。在教学课程前,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同时结合专业分级,不同专业需求有差异,让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进行知识补充,使学生学有所用。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以学生为主体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仍然采用“讲授-复习-考试”的授课方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操作技能。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在机房小班授课,以学生为主体,一人一机,边学边做,讲授与实践真正融合在一起,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案例教学
高职院校只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各种软件不断更新,各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再局限于等级考试的内容,要不断融入社会,了解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信息。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法教学,精选仿真案例,以任务驱动方式来构建教学布局,在实现任务过程中分析案例特点,完成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3.以赛带练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学生会、院团委联合举办一些PPT设计、文字编辑、网络应用等竞赛,鼓励学生参加,作为第二课堂拓展教学活动,收集整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学生进行互评,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完善考核模式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核模式可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平时上课出勤、课堂表现、项目作业完成质量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终结性考核不能以一套操作或过级定结果,应实行理论知识和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同时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考核范围和难度有合理的区别,并将计算机基础考试分数实行加权换算,以示公平,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重在“实用”,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其核心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全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还要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创新,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浏览量:31
下载量:0
时间: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元化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主流,由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音乐教育的因材施教是体现在音乐教育大纲上,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比如,学习美声唱法的同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演唱技能和嗓音条件来判断学生长期学习美声唱法的先决条件,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对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潜在的机能。兴趣是人类潜能的原动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中要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教学互动。在孔子的教学体系中,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互动、融洽和统一的关系,是在动态的交流过程中相互转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学习深化的过程,教学工作者应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老师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所以,在学习课堂中,教与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作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交流。我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活学并且活用的技法,是需要学生去亲自尝试,亲身体会才能学会的技能。理论知识是我们学习音乐学科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践内容。在音乐课堂上也许有很多音乐理论的内容学习起来很枯燥,需要学生去反复记忆认真学习,作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应发挥主观创作性,把枯燥的理论变为有趣的知识。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统一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多吸取儒家教学中的优秀理念,来充实到我们当代音乐教学中,教师关注并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统一关系。
重视音乐的心灵教育功能
音乐具有强大的心灵感知力,美好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提高大众内在精神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乐施篇》记载:“乐也者,圣人之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这正是中国儒学思想在音乐教育中的宗旨与升华。《论语》记载:“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儒家的音乐美学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和现代音乐的发展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不仅重视音乐中所传达的美的感受,更重视音乐中传达的善。孔子所指的善不仅体现在中国古时杰出圣贤的一言一行中,也表现在新生婴儿的纯净目光中。孔子曾把婴儿纯朴的心灵美比作他最敬爱的韶乐。孔子所推崇的音乐是达到善与美和谐统一的境界,音乐是可以传达很深的精神内涵,这种音乐能使人的心灵受到启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礼乐思想”的核心是礼乐中美与善升华达到和谐统一。孔子认为如果没有仁,那么礼乐就失去了本源的意义。礼乐思想是以人的内部修养为基础的,这种礼乐是一种高层次的直达人心,升华人们思想的乐章,这正体现了好的音乐对大众的心理教育功能。古时儒家曾以礼乐教育为主,通过正统的礼乐教育,人们提高心灵境界并培养了理想健全的人格。孔子把育人作为音乐教育的本源目标,来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创造劳动,需要全面的知识、美学修养和职业奉献精神。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还要关注升华学生的精神思想。
音乐教育中也要关注教师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主要教育方法是言教与身教,比较而言身教显得更为重要。《论语•子路》记载:“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里孔子提到了身教与言教的辨证关系,强调了身教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我们音乐教学中,作为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言教与身教的关系。博学是专精的基础,只有博学才能求精。音乐教育中教师的素质体现在除了掌握本专业的歌唱、器乐、舞蹈、乐理、音乐史论等扎实的音乐专业外,教师还应对哲学、美学、文学、教育心理学等文科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除了做到对本专业深入研究还应了解其他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博学才能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自如,才能改变单调的课堂教学形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广泛兴趣。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更多的应用和创新,无论是对儒学优秀教育思想的传承,还是对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感知能力的发展,开发人类智慧
音乐教育能提高运动的协调能力。音乐教学中必要的器乐演奏对人们的视、听、触觉及运动的感知能力的训练是综合性的,在练习过程中手指的触觉要与视觉对乐谱的反映相一致,而听觉则对这两者的准确程度加以检验。这样,多种器官同时配合,促进了右脑发展,提高了人们对客观世界观察分析的能力,为科学发明、造福社会打下了物质基础。
音乐教育可以增强注意力。音乐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的演唱和演奏来实施的,在演唱演奏的实践中,人们首先要通过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来背谱,然后用情感记忆来表现作品的内涵。这三种记忆同时结合运用,全面地增强了记忆功能。从小接受音乐训练的人,不仅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而且连其它学科的记忆力也都非常好。
音乐教育可以调节大脑机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我们日常学习中,连续进行两小时以上的单一内容的学习,就会惑到疲劳。这是因为大脑对于某一事物的兴奋时间是有限度的,超出这个限度大脑就会产生抑制作用,即我们常说的“脑袋发木”,产生这种现象势必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音乐教育”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出色表现已得到证明。辽宁锦州市城南小学的音乐加强班,每天至少安排一节音乐课,并配合一定的课外音乐实践演出。起初家长们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可考试结果显示全班成绩非但没降低,反而明显高于其它班级;北京清华大学理科学生在增设音乐选修课后,总结出8-1>8这一公式,既从8小时的学习中减去1小时进行音乐活动,其学习效果会大于8小时。上述实例说明,适当的音乐教育,可使大脑两半球轮流工作休息以保持其旺盛的活力。
现在我国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音乐教育必须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积极发展。高校的音乐教育,光靠每周两课时的公选课远远不够,还应组织开展音乐第二裸堂。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成立各种业余的文艺团队,如艺术团、合唱团、管弦乐队、民乐队、舞蹈队等。学校、院系、班级都可结合实际情况,组建不同层次的业余音乐团队。还可举办各种专门的学习班、训练班(主要是声乐、器乐、舞蹈)。开展广泛性、群众性、经常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如组织排练和演出节目,举办歌舞晚会、卡拉OK演唱大赛等。这样既活跃和丰富了学生本人和学校校园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中,使音乐知识得到补充和强化,音乐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还可以陶冶情操,激发热情,振奋精神,美化心灵,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位在校合唱队的建工专业男同学说:“合唱除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外,还需要各声部的统一配合、音色的均匀、丰富的想象,才能创造出最美的效果。合唱丰富了我的想象力,搞建筑设计时,我更自觉地考虑布局的和谐,均衡问题”。可见,大学音乐教育的开展,非但不影响学生文化专业课的学习,反而还能推动他们从单一思维走向全面思维,使智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寄希望于他们,更取决于他们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新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事业有着现实的战略意义。我们要明确音乐教育思想,学习音乐教育理论,行之有效地把各级各类的音乐教育工作迅速健康地开展起来。早日促成音乐教育的良性循环,以尽快提大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进而逐步提高中华民族全体国民的音乐素质。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学生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因此,现代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的革新与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审美能力的培养成为各个学科的教育目标。美术学科,具有艺术性与审美性,学生的美术能力,直接影响着个人审美能力。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也在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方向。丰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意,给小学生提供完全不同的美术课堂体验,才能促进美术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教学;活动;策略;思路
前言
小学美术课堂创新教学,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利用黑板、粉笔进行教学,让小学生吸收课本上的美术知识。传统的教学,很难调动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实施美术教学,让小学美术课堂变得与众不同,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课堂氛围
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意,需要教师给小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小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无限的,要将小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教师要给予小学生积极的引导,用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小学生找到创新的勇气。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走出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教学活动中最大程度上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放下教学权威的架子,多与小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小学生消除上课恐惧感,积极交流,能够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活跃。比如在讲《瓢虫的花衣裳》时,如果教师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让小学生画一只瓢虫,那小学生的画出的东西可能是一模一样的。积极与小学生讨论,用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小学生畅所欲言,能够促进创意课堂氛围的形成。用“如果你是一名设计时,给瓢虫设计一身美丽的花衣裳,你想要设计什么样的衣裳呢?”这样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小学生去思考,提出自己个性化的看法,会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成为独具特色的设计师。肯定小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并引导他们落实,能够让小学生自身成为创意课堂的打造者。
2组织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教学内容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来自于美术课本。只重视课本美术内容的讲解,会让小学美术教学受限于课本内容,也会让小学生感觉美术学习太枯燥,没有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教育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去寻找更多的课外美术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的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学习活动,促进小学生的开放化,并提高美术学习兴趣。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无论是美术作品的创作还是欣赏,都需要利用视觉去完成。因此,美术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提供更为震撼的视觉体验,有利于美术教学创意化发展。在多媒体的支持下,让小学生利用视觉去欣赏美术作品,找到创作的灵感,有利于传统教学问题的解决。比如在讲《太空里的植物》时,如果教师一直用语言去描述,或者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并不能让学生理解太空里植物的真正意义。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播放一段有关于太空植物科学类视频,让学生理解太空植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将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带到了太空,画出它发生变化后的样子。在多媒体支持下,小学美术课堂的创意性大大提高,小学生也更乐于参与。
3引入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操作活动
多元化的美术操作活动,是促进小学生发挥个人美术学习潜力的重要方法。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个人价值,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每一位小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对于同一美术主题有着不同的理解,擅长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一些小学生喜欢用线条绘画,一些小学生则乐于用色彩涂鸦。根据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去开发全新的教学活动,促进小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选择材料与工具,有利于美术课堂创意性的提高。像在引导小学生画自己的家乡时,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准备粉笔、水彩笔、水粉、铅笔、黑板、宣纸、打印纸等不同的工具,让小学生自主去选择。小学生对工具的个性化选择,会催生多种绘画操作活动,直接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意化。
4实施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
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否具有创意性,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创意美术学习积极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个人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创作能力也是不同的。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完整的定义。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去肯定小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只要小学生积极去创作,积极去思考,就要鼓励他们去完成。宽容地对待小学生,才能让美术教学创意无限。像在做“巧用瓶盖”的活动时,一些小学生用瓶盖粘成了一个小帽子,一些小学生将其做成了一副眼镜,还有学生用瓶盖做了一条腰带。小学生的想法无限,创意无限,如果教师批评学生“胡来”,无意抹杀了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夸赞学生的创意,才能推动美术课堂的创意化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创意性的小学美术课堂,需要教师先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通过个人教学行为的积极化,来推动小学美术课堂的创意发展。用轻松的学习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才能让小学美术教学突破限制。让小学生成为美术课堂中天马行空的主体,才能实现创意化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章新.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2:53-54+69.
[2]窦玉敏.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4,08:208.
[3]毛籍仪.小学美术课堂实施创意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09:126.
[4]侯卓见.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才智,2013,17:29.
[5]吕银萍.直面现实,着眼发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组织有效性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126-127.—183
摘要:创新教育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教育,它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是一种主体式的教育,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开放性以及全面性等特点,它的实施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我国社会培养创造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文章主要介绍了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创新教育;主要特征;小学;美术教学;运用
一、创新教育主要特征
第一,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具有创新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在教师的教学方面,教师采用竞赛式、启发式、调研式以及讨论式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要创新地学,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学习环境方面,学校与教师应当注意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创新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创新教育不是一种狭隘的、封闭的、孤立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和书本上,也不只限于教师所布置的圈子,而是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促使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学校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学目标,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教育条件等进行综合改革,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以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学校坚持学校、家庭和社区齐抓共管,为实施创新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学校要以全面性、全体性、创新性的原则,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其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难以对某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通过播放视频、提问、创设情境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重复构成”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找一段由许多美丽图案组成的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发现图案的特征,教给学生重复组成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由想象。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此外,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具有不断进取的潜能,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多使用语言对他们进行鼓励,如“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你的设计很特别”“你的设计非常有创意”等,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尽量少用“你画得很像”之类的话,以免禁锢小学生的思想,扼杀他们的想象力。
其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创新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针对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古人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重视传授学习方法,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其三,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完善评价方法。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实践型教学,指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教给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如,在讲授吸附画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将油画的颜料挤到了一盆清水中,由于油水无法相溶,颜料在水中挥散后在水面上形成了美丽的画面,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水盆中的画面,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应当注意完善评价方法,将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这三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鼓励,不过分苛求学生,以免抑制和扼杀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三、结语
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的效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创新教育在当前的实施中还存在被片面看作智力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将开设创新教育课等同于开展创新教育等问题。因此,美术教师应当注意这些问题,深刻了解创新教育的本质与特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左辉.美术课堂:给小学生插上创作的翅膀.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12).
[2]田艳华.创新小学美术教学.陕西教育(教学),2005(7).
[3]徐宗达.创新教育与教育的创新.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专辑,2001.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作为一门在提升学生审美价值观方面效果显著的学科,应当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高考压力的逐渐增大,高中美术教学开始受到高中教育者的重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美术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讲究凸显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注重学生个体的需求及其主体性作用的凸显。在社会发展迅猛的今天,创新是不变的话题。创新代表着思维具有独特性,是事物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展示。高中生对于现代媒体艺术系列中的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比较感兴趣,文章论述通过开展创新的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美术作品、创新制作美术作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的想象思维等,这有助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可以说,创新视野下的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创新;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由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新背景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提出的主要要求之一。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学科本身是丰富多样且灵活的,形式和内容更不是唯一的,这就给学生的思维、想象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以运用学科的优势,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谈创新视野下的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学。
一、以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注重的是创新与受众对设计的需求。没有创新的设计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的教学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成为设计师,而在于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性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活化自己的思维范畴和模式。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边讲边操作,学生被动地听,接受知识;师生互动也只是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课堂形式较为呆板。创新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是灵活的、动态的,学生有足够的主动权。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应首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为基准构建教学活动。“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产生不同的观点,进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书籍封面设计的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分析、总结书籍的结构是什么,进而提出一系列问题:书籍的封面都有哪些内容?你喜欢什么样的书籍封面?什么样的封面设计能够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吸引大众的眼球?这样层层递进,诱发学生自主地展开思维。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启发。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动态、有效,不仅学生的自主性能够得以体现,而且其自身的技能和素养也会得到培养。
二、以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促使学生产生某种行为的最佳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主动探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流露出个体的思维和意识,这些因素中就可能包括创新意识。高中生有着独立思维的能力,其思想也渐趋成熟,对事物的选择更是有着自我决定的意识。鉴于此,笔者尝试以激发兴趣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高考,需要思维上的放松、视觉上的冲击等,电脑绘画•电脑设计以其内容灵活、丰富多样、没有局限、信息具有前沿性等特点,无疑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该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系列活动,促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如,在书籍封面设计教学中,笔者在学生基本掌握一定的设计技能之后,开展开放性的“小创造”活动比拼,即让学生自己设计海报,内容、版式不限。高中生对于海报、时尚等前沿信息是很感兴趣的,纷纷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之后发挥想象力,运用电脑技术设计多套不同内容组合、色彩搭配的版式,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活跃。笔者趁势向学生渗透: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创新,有新的东西才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也才能够有所发展。同时,笔者让学生回过头看自己收集的素材,感受创新的重要性,让其潜移默化地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三、开放教学,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学在于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础性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创新视野下的教学更是将创新看得很重要。学生的创新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思维的想象空间、自我发挥的空间等。要想有创新就不能够有限制,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开展开放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拓展创新思维、强化创新精神。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绘画的工具、内容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对于教学采取统一标准,即统一安排绘画工具和绘画内容,过于注重对学生电脑绘画技术的强化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绘画工具、材料本身是灵活多样的,使用不同工具、材料其效果也会不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教学讲究的是异曲同工,即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选取绘画工具、材料等,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等。学生作为个体本身是不同的,那么其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学的乐趣,另一方面也给予了学生发展自我的空间,实现了创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渗透创新精神,等等。如,在“小创造”设计活动中,有位学生用油画棒和布、线、羽毛、塑料、树枝、玻璃、木片相结合创作了一幅动画版的校园。笔者对这位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奖励,并鼓励其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自由创造,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新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迅猛的时代,更新换代很快,而支持事物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关键因素在于创新。教育作为特殊的领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学科是丰富多样、灵活的,其形式和内容更不是唯一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探究创新视野下的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学,即倡导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不限制学生,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朱雪,严舒旻.计算机绘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徐琨.电脑美术设计教学与实训.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3]丁兆海,丁翠红,杜军.电脑美术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周文彪.生活创新教育.新世界出版社,2013
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素质教育成为培养学生艺术修养、认知水平的主要方式。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素描的基础地位是公认的,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素描教学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素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造型能力,为高中学生创意设计提供了新型的思维方式,因此,有效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自身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下面,就高中美术素描教学方式及艺术进行试析。
一、明确高中美术素描教学的目的
美术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但不管是那种类型风格,素描都是基础,只是在造型上有不同的侧重。因此,在高中美术素描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树立素描作品是展现客观物象[1]。在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授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物象的感受和认识,通过减弱、加强、取舍、概括等素描艺术处理,表现出在一定光影环境下的物象,根据客观物象产生主观感受,并受到客观物象的限制[2]。高中学生的美术教学中素描训练目标是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及表现能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写实的手法,根据客观物象表现物象的真实性。
二、高中美术素描教学的方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轮廓结构和整体的认知结构和整体认识是高中美术素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整体是观察物体的基本法则,是便于比较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整体意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画面的把握,使学生具有全局观,引导学生学会将需要展现的绘画主体控制在绘画范围内,在对局部进行处理时要考虑整体性,进而清晰的表现出主体物在画面的空间结构、主体和个体的关系[3]。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整体,那么就会使自己作品的质量得到提高,使作品具有画面感。学生在掌握整体方法后,会提高素描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轮廓结构是指在素描过程中,要将事物的轮廓结构描绘清楚,防止造成似是而非的情况,要与美术素描第一阶段理论中钻研轮廓结构有所区别,要做到形象明了、要点鲜明、比例准确、构图恰当[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轮廓结构准确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在指导学生建立整体与局部关系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深入刻画局部,才能体现整体的丰富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局部都是整体,是局部构成了整体,促使学生在学画过程中考虑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出发,调整画面,从而提高物象的整体性。在研究整体的同时,注意结构,结构是对画面内在的表现,引导学生注意结构的恩日用,从表及里分析物体的内外结构,使画面看起来自然完美。
1、在教学中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做到循序渐进
欲速则不达是中国一句古话,在高中美术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进行教学工作。长期目标是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有长远的工作计划,而短期目标不言而喻是短时间内工作计划,因此,将高中美术素描分阶段学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只有在不断的重复中掌握素描知识,技能、基础,才能在后期将复杂的物体完美的展现在平面上。高中美术素描课程是基础课程,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只有长期的练习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同的步骤贯穿在素描学习的每一个不同步骤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素描学习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由浅入深进行教学,把握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活动,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让学生分析画面,通过长期的素描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画面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结束后为学生布置短期作业,锻炼学生的构图、写生能力,结合速写、想象、记忆,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高观察力和理解力[5]。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在高中美术素描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物象特点的深入挖掘,使学生发现新事物,从而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的创作激情。在素描训练中,除对物体的基本描绘外,还要进行艺术再现。学生的绘画内容是物象的一部分,是整个画面的组成部分,要想时画面具有表现力,就要对表现元素进行细致的刻画,包括概括、颜色、线条、画面的构成、画面组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欲望,从而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素描的方向及表现方法,同时要提醒学生,基础实在表达个性之前,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将个性融入其中,使画面完整。
3、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鉴赏力的构成离不开是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在高中美术素描学习中,一幅作品的优劣取决于学生对事物观察的程度和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而对事物的认识恰恰是学生的艺术修养及绘画水平决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画展,引导学生多学习课外知识,包括文学、美学、历史等,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素描流派,以及流派的主张、发展等。此外,还要对国外大事的作品风格进行研究,但在研究中要保留自己的风格。通过知识面的拓展,提高艺术的鉴赏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总之,在高中美术素描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因材施教,通过美术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
高考美术教学论文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教学是所有学科中难度较大的科目,因为美术教学涉及的专业性知识范围大、程度深。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该文从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问题;分析
高中美术课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虽然这门课程很早就开设了,但是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始终无法认识到美术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改革的春风,广大教师通过对教学理念的不断学习,逐渐了解到了美术教学对高中时期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面对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美术教师也在积极地想办法、找对策,力争解决这些教学中的现实困难,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高中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总是在埋头备课、枯燥无味地讲课,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奋斗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社会、家长都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体现在有限的几门学科上,美术知识的学习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种缺失。学校教育注重的不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心灵的净化和美学教育早就抛到了脑后。
2.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性
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存在着很大的贫富差距,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随之带来的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视,教学所需的各种硬件设备也相应完善。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设备的建设。没有硬件设备的支持,很多教师无法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这严重制约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学校的硬件条件和美术教学所需的教学器材与场地
之间存在着矛盾一般的高中学校普遍会承受高考的压力,整所学校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高考的冲刺上,教师的教学也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科成绩,即使有些美术教师非常愿意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但是由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整个学校的教学导向相悖,也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时间长了,美术教师也就放弃了努力,学生更是提不起学习美术的兴趣,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只愿意上美术鉴赏课。因为鉴赏课上,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和动手,所学的美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样的学习现状往往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被激发。
(三)家长对美术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态度冷淡
在长期的高中教学中,美术课程一直是被当作副科来看待的,因此,很多家长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学好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才算是好学生,才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如果还是喜欢美术,沉迷于绘画的世界,家长就开始担心,怕自己的孩子不务正业,走入歧途,于是这些喜欢美术的学生只能偷偷地学习美术知识。升学的压力、父母的不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都导致了高中美术课程成了名存实亡的摆设。
(四)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有些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再加上学校对美术课程的不重视,导致美术教师丧失了教好美术的信心,也不愿意再下功夫来深入钻研自己的业务,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高中美术学科教学的进步。高中美术课程中的鉴赏内容丰富多彩,里面涉及了各种艺术形式,例如雕塑、工艺美术、园林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文学、历史、音乐、书法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能够促进学生各学科的综合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高中美术教学是人类艺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美术以其独有的特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没有艺术美感的民族会是一个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将不可想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和学校开始认识到开设美术课的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重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正是高中美术学科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要取得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学习,解决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美术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美术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极佳途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思想都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彻底摒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尽全力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
(二)活化教材,激发兴趣
当今时代的学生处于信息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来了解世界,发现美。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只靠枯燥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高学习质量。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美术教师要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开拓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开展各种美术专业的课堂研究活动,多反思、多总结,不断地改进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提升。
总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给我们的美术课堂带来了一缕温暖的春风,我们要乘着这缕春风不断前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完善高中美术课堂改革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陶晓丽.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和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2]王小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教育的创新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3).
摘要:在小学美术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分析美术课程标准,从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儿童心理独特性、影响学习的主观因素和美术设计课程的趣味性,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术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陶行知;创新;生活;基础教育
当前,根据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成为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根据小学美术教育大纲有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现在小学四年级的美术设计课与以往单纯的手工课有了很大的区别。在现在的美术设计课教学中,美术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模仿、研究,主动产生疑问,促进学生形象感知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思维。下面笔者谈谈在小学四年级美术设计课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的共识。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自主探索、主动学习、有积极性,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美术设计课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如,在上《椅子的设计》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多功能、现代化的座椅的视频,学生在观看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呼声,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导入椅子的设计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还可以如此天马行空地设计椅子,就不会导致他们形成思维定式,设计出千篇一律的椅子模型。课程导入之后,教师需要分步骤让学生知道椅子的基本功能和组成部分,然后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或者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因为学生天真烂漫,所以笔者基本上不设置太多框架,而是鼓励、引导他们从色彩、造型、功能和材质等方面大胆设想、主动创新。学生本来想象力就丰富,笔者在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之后,他们就充分活跃思维,设计出潜水座椅、腾空座椅、太阳能座椅、胶囊座椅等作品,从而不仅实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欢乐。这节课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如,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分别进行指导,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紧密结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开展美术设计。如,《自己做图画书》和《为自己的书设计封面》这两课,前者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图画书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制作方式、不同的样式等内容,学会利用简易的方法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图画书,从而丰富他们的书籍制作知识,提高他们动手设计的能力;后者是希望学生在掌握封面设计基本元素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采用独特的方式方法为自己的书籍设计一个封面,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动手设计的能力。学生在完成设计后,进行集体鉴赏、评价,也能锻炼学生的审美和描述能力。
三、创造欣赏环境,掌握设计基础
当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教师还必须培养其欣赏美的设计的能力和自主设计的基础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基础能力。
其一,专题设计欣赏课,采用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自身充分准备该设计主题的相关知识,在讲授中声情并茂,生动活泼。如,在上《生肖贺卡》专题欣赏课时,笔者通过让学生欣赏以十二生肖为主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如邮票、皮影、剪纸、年华、香包、头饰、灯笼等,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传统工艺中富有张力的表现技巧,懂得中国风与民族风的区别。通过学习该主题欣赏课,学生对十二生肖和中国传统工艺品有了深入的了解。
其二,现场参观欣赏课,与地方资源、社区街道资源相结合。笔者曾经带领学生走进宁海柔石公园广场、宁海县图书馆,实地参观各种雕塑装饰、平面广告、建筑装饰等设计。由于在前期欣赏和设计课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设计基础知识,所以在实地走访中进行欣赏教学的成效非常不错。
综上所述,根据新课标对于美术教学的要求和四年级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美术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引导学生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鉴赏水平和设计意识。教师应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弥补以往美术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设计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设计情趣,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有效的资源进行美术设计。此外,教师还应该转变教学流程和评价方式,提高美术设计课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美术设计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艺术教育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教育教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现代理念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自身的关怀程度日益提升,“以人为本”的口号越来越响亮。那么,具体到声乐艺术教育领域,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呢?笔者认为,首先,就是要根据具体学生的先天条件,判断他是否是这块“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老师,面对缺乏必要嗓音条件的培训对象,也很难有大的作为。第二,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方法,实践证明,这正是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性格偏好,选取合适的教材,既发挥学生的长处,又能修正他的短板,全面提高表演艺术水平。
(二)专能互动,发挥合力
所谓“专”,取“术业有专攻”之意,指声乐演唱的专业技能。所谓“能”,则有广义、狭义两解。广义上的“能”是指包括知识、情感、道德在内的一切与“人”的本体性有关的要素,狭义上的“能”主要指与声乐表演艺术相关的人文领域内的才能。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对“专”与“能”的曲解,比如,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声乐教育就是“教唱歌曲”,再高级一些,可能会想到声带的训练、气息的控制。但这些都不足以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正确理解“专”与“能”的辩证关系,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是检验一名声乐教师是否合格、优秀的重要标志。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曾经对音乐教师的标准做出明确界定:“除音乐专业知识外,应具备全面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将这些知识不断构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过硬的演唱技术的训练本领,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歌唱技巧层面的困难;又要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并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拓宽艺术视野,增强艺术修为。技巧是有限的,情感是无限的,一个学生的“能”的范围越广阔、越深厚,就越有可能深入地理解作品,深入挖掘并生动表现出其中的情感,才能演唱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旋律,而非仅仅是空洞乏味的炫技。
(三)中西结合,博采众长
西方声乐艺术的美声演唱方法,与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犹如同一根脉中绽放出的两朵姐妹花,各有千秋,同样风华。不论是浑厚的“美声”,还是嘹亮的“民嗓”,都是在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二者不仅可以称为“殊途同归”,甚至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女高音歌唱家邹德华便开始在“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的融合上进行有益尝试,后继探索者从未间断。当代中国,已经在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与国际社会紧密接轨,我们的声乐艺术观念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脱离所谓的土洋之争、民美之争。声乐指导教师更要勇于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引导学生通过科学、舒适、可持续的发声方法,结合每一部具体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与技巧手法,设计出最合理的演唱方式。只有打破狭隘的艺术观限制,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中西方艺术精华,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推动艺术事业健康发展。
二、在教学中践行、完善理念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我们肩负着培育国家声乐艺术表演人才的光荣使命。只有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我们才能深刻认识祖国声乐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我们不但要站得到高处、看得见远方,更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在每一堂课上、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倾注热情,贡献智慧,我们才能真正践行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现代发展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教育美学标准的设定,来源于教学实践,也要接受实践的再检验。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将宏观的理念具体化,并从不同的接受、反馈过程中,提炼共性化的规律,丰富原有理念。只有形成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良性互动,才有可能实现声乐艺术教育的螺旋式上升,培养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迎来中国声乐艺术豪杰辈出、光彩夺目的美好景象。
1实践性教学在理论课堂中的应用
在整个教学中、理论必须要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要改变单一死板的理论教学模式,多多实践。充分挖掘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根据主讲的知识内容,带学生们参观游览相关的环境设计作品,比如说一些新的知识点现场讲解讨论,只有对实际设计作品的考察研究,才可能更加具象的使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安排实际作品案例进行分析及讲解。例如,大型商场灯具布置采光的合理性、幼儿园色彩搭配是否得当,园艺布局是不合理,舞台表演灯光效果是否绚烂,让学生根据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2实践性教学在实验课堂中的应用
实验课是教学中重要的动手课程,是理论的基础上的专业能力训练,是学生对环艺设计理解程度的检验。同学们在实验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并且教师可以及时补充帮助学生们消化,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激发出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挖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课堂上,提倡学生们自主的学习环境设计中例如颜色搭配知识,适用的场合人群相关信息,要求同学们自己去图书馆网站自主查询学习。在查询得到的知识中,学生们会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的了解到环艺设计的技术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会提升自我专业的自豪感,从中获得知识认知快乐。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作品,从构想到最终成型。例如,幼儿园颜色搭配的设计,利用以教授的相关环艺设计软件,以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体系去设计完成绘图实践。
3实践教学在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作品最终是要在实践中检验,生产实习就是让同学们到实际的社会中去工作体验利用一些社会上的企业资源优势让学生们学习到一些,学校书本中,甚至连教师在社会变迁中学不到的知识,增加学生们的学习乐趣。相对于一些大学专业老师而言,因为长时间的在课堂中教学实验而欠缺实际的社会工作经验,会与环艺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想脱离,使老理论知识与实际接不上轨。带领学生们社会实践的这个机会,老师们也得得到充电,知识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对于环艺艺术学院来说,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资源,为了以后环艺实践教学做好铺垫。也为学生们毕业后投身社会工作中打下基础,快速融入社会,促进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教学中的创作理念主要是指在美术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思想。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组合作在美术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当前教学中新兴的一种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提升。美术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程,小组合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审美观念和探索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应用小组合作的美术课堂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课堂;小组合作;教学理念
随着农村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美术教育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关键课程,在教学中受到的重视也逐渐增大。在美术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还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通过小组内或者小组间比赛等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对于美术的教学需要美术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落实新课改后的规定,给小学生带来全新的美术课堂。在现实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小学生对美术课不重视、上课不认真听讲、安排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等情况,给美术教学带来严重的影响,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美术教师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思路模糊、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的。小组合作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较广,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差,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分组合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美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学习习惯,做到分组搭配合理,学生水平不会相差太大,人员搭配合理才会发挥小组的最大作用。其次,对小组成员分工要合理,具有明确的目标,每人负责一项内容,有管理者,有策划者,小组内成员互相制约和帮助,做到不浪费资源。最后,小组合作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要经常性地更换小组,增强学生的新鲜感,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发展和建设。总之,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美术教师要进行充分的验证和准备,争取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
一、通过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小学生画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要从一笔一划开始,如果绘画基础打不好,那么小学生就不会在美术上有更高的造诣。有的美术教师认为只有幼儿园里才会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其实这样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发展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小学生建立合作学习机制,为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做好铺垫。美术教学不能忽视基础,无论是颜色的搭配,线条的挑选,还是冷暖色的调节都要教给学生技巧,引导学生完成美术基础学习。比如,在教小学生用橡皮泥创作作品时,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会给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集体创作,小学生在集体中会发挥聪明才智,通过讨论产生更好的创作思路。小学生对于美术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很多学生认为美术学不学都行,反正自己也不想以后成为画家,其实学生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学习美术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抓住重点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美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都是小学生比较头疼的地方,美术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绘画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当中。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当学生提出一般性的问题时,我会让其他同学回答,合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时,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因为集体的力量大,最后教师再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解析。学生的互助合作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具有创新理念的体现。美术课要多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机会,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刺激学生的视觉,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农村的学生得不到太多的美术锻炼机会,条件相对城里较差,很多学生的美术水平不高,更加需要美术教师多给予引导和支持。小组合作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因为它具有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小学生也特别喜欢小组合作,因为他们认为分组以后思维更加活跃,摆脱单一枯燥的学习氛围。
三、循序渐进的激发学生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合作互助学习为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学生喜欢分成小组以后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让他们得到发挥个性和锻炼能力的机会。对小学生的教导要注重方法,要循序渐进,给农村小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小学生的潜力和天赋充分挖掘出来,为学生将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努力。学生要想在美术方面有新的突破,就要学会倾听,学会分享。美术课较多的时间都是在绘画,由于农村小学生的爱好不同、水平不同,所以对美术知识的掌握速度也不同,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能力。比如在手工制作课上,为了让小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会对学生进行分小组学习,手工课是最能体会到分小组学习的,如果能够恰当地进行分组,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制作效率。如果分组不当,就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安排小组合作要有目的性,不能随意地进行分组,分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四、组织美术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由于美术教学的课时量有限,小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拓展,所以美术教师要经常组织美术课外活动。作为对美术课堂的延伸,美术课外活动极大地激励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实现从初步的认知到动手实践,为学生的美术基本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户外或者操场上写生,在写生的时候根据小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最终每个小组选出一幅最佳的作品,与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对比,选出最具有创新性的作品,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会基本掌握写生的正确方法。通过在美术课外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吸引学生的绘画兴趣。可以成立美术课外兴趣小组,定期组织绘画比赛或者其他竞赛,发挥学生的优势。学校也可以组织更多的课外活动,比如美术作品展或者美术讲座等,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将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农村小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方面也具有优势,很多农村小学生希望得到平等的待遇,他们非常珍惜得到的来之不易的锻炼机会。美术课堂让学生分小组学习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规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美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学习专业技巧知识,创新教学理念,将美术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美术教学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关注美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3(5).
[2]罗杏美.浅议美术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的德育渗透[J].华章,2011(19)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美术课程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导致一些学校的美术课堂出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学生美育发展缺失。长此以往,会使美术教学偏离应有的轨道,一味地追求授课的结果,而忽略了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使一些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课堂逐渐僵化,失去了初中美术课堂应有的活力。怎样运用“学讲计划”的教学理念进行高效教学,激发初中生的美术学习潜能,便是文章探索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学讲计划;初中美术;激发潜能
一、“学讲计划”概述
“学讲计划”是指以“学讲方式”进行教学。“学讲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讲出来”和“教别人”的学习方式,边学边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着力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施“学讲计划”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向专业化的方向成长,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和谐、高效、开放”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成长。“学讲计划”不仅能让教师体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成就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实施“学讲计划”美术课堂的原因
以往的初中美术课堂大多采用讲授法,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一些学生不重视美术课,不听、不想、不说、不画,一些学生应付了事,感兴趣的课就多听点、多做点,反之就少做点。总体来说,在初中美术课上,学生思想较为拘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且声音较小,学生的美术作业构图小、用笔轻,教师的作业评价大多只看到学生作业的缺点,很少看到优点。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美术学科知识的热情不高。这样的美术课堂是低效的,不利于美术教学。虽然每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弊端,但笔者认为“学讲方式”的教学模式利大于弊,十分欣赏这种教学模式。“学讲方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学生学进去,还要能够讲出来,它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讲方式”的教学模式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为目的,以小组合作为手段,学生在自讲、对讲、互讲、演讲、评讲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在“动”中激发学生的潜能
为了上好学讲课,笔者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且认真地备课。一开始笔者教授的是自编课《在砂纸上画柳树》,现在想来,当时的想法很有创意,但教学设计有点“花”“大”“空”,不切合实际,没有重点,未能带领学生深入地探究在砂纸上画柳树的方法,接着笔者又用学讲模式上这节课,教学效果较好。
1.创设情境
要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课前情境创设很重要,适当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内心有所触动,从而迅速进入美术课学习状态。这里的“情境”包括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为了上好《人物动态速写》一课,笔者课前在教室墙壁上贴出了不同性别、不同角度、不同姿态的人物动态速写作品,学生看了以后,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也想拥有教师的绘画本领。笔者提前把教室课桌排列成适合学生进行小组互动的形状,整堂课上,笔者一直面带微笑,以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学生的心情更加放松,更加勇于表现自己。
2.引入课题
引入课题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想第一时间参与新课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便会精神抖擞地进行学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应是“凤头,猪肚,豹尾”,即一堂好课的引入就像“凤头”,一定要能够吸引学生。这个“凤头”至少两方面都要十分精美。一方面,教师的形象、语言等要美。肖林元说:“一个老师打扮最漂亮的时候,就是上课的时候,想让学生上课精神抖擞,教师得先精神抖擞,教师走进教室要神采奕奕,心胸宽广。”另一方面,引入设计要巧妙。除了紧扣主题外,还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只有学生有了好奇心,才能够对知识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才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结语
通过实施“学讲计划”,笔者发现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位教师都应该站在学生的身后引导、指导、服务学生。每位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他们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其潜能挖掘出来。因此,笔者决定继续在“学讲计划”的道路上探索,争取让美术学科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助力。
美术教学论文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教育在现代潮流中逐步更新着教学观念,审美观是美术学科所具有的特征之一。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高中美术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在传统的高中教学体系中,由于美术学科不是主科,难以引起学校教师的重视,甚至予以忽略。因此,强化高中美术教学迫在眉睫。对此,教师应积极探究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自从我国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学科的均衡性教育逐渐被提上日程。高中美术是高中阶段的学科之一,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走出应试教育教学的思想误区,按照高中美术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综合考虑美术专业的独特性和学生的受教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力求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高中美术的教学价值。
一、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高中美术教学缺乏重视
在高中阶段,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一直非常重视高考科目,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全部花在重点学科的教学上,而对于美术这种辅助性学科,一直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了解。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美术学科价值不大,并不能直接带来教学成果,甚至不断挤压和占用美术学科的教学时间和资源,导致美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开展。
(二)学生对高中美术缺乏学习兴趣
尽管高中开设美术课程,但很多学生却难以提起兴趣,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初中美术课程紧张,教学时间有限,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美术技能,难以衔接上高中美术鉴赏知识,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其次,很多学生缺乏丰富的美术鉴赏知识和经验,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难以形成互动局面。另外,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使学生往往无暇顾及美术知识的学习,甚至懈怠敷衍美术课,导致高中美术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设施
美术课不同于其他的学科,需要大量的教学设备和设施予以支撑,但是由于升学率和教学水平是评价学校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所以很多高中学校都将教学重心放在了高考科目教学方面,对美术教学的资金投入和设备投入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只能简单地进行理论讲解和说明,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美术的美好,鉴赏和分析能力也很难提升,使学生逐渐对美术课失去信心。长此以往,导致很多美术课不能顺利开展和持续。
(四)美术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美术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观念过于陈旧和落后,过度加大对美术技法的授课比重,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难以满足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同时,由于高中美术学科不受重视,美术教师地位较低,参加深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多,教学研讨的次数也较少,导致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综合教学水平低下。另外,美术鉴赏涉及的知识较多,涵盖面很广,而很多美术教师缺乏丰富的知识体系,见识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全面提高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渗入和推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被新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和研究学习模式所取代。美术课程的开展,不仅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审美能力,还更加强调多门学科的吸收和融合。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对高中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顺应教学发展潮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及时学习最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构建美术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化设备
尽管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均配备了多媒体等设备以便辅助教学的顺利实施,但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多媒体设备在美术教学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教学设备相比,多媒体设备能够提供极大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动态展示更为形象生动,能够直接触动学生的感知技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授课,以适应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模式的普及和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高中美术教学评价机制
高中美术教学评价机制是否完善是衡量高中美术教学水平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完善的评价机制除了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之外,还应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表现和水平。在对高中美术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理性分析和评价,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以便提高教师的工作热忱,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在评价学生时,教师可以对学期开始、期中以及期末三个阶段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心态,以便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取得较大进步。
(四)构建科学的美术知识结构体系
高中是学生整个生涯中极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在高中阶段,学生所需学习的高考科目也较多,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很大,再加上很多高考科目也随着年级升高难度逐渐加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情绪,学习兴趣大大降低。高中美术课程时间短,内容多,而且相对较为枯燥,为了进一步改善和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节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美术教师必须强化对美术知识结构的整合,构建健全条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确保其实现科学性、层次性和规范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对比,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些作品的优点,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周玮.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王妮.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内江科技,2012(8).
[3]姜玉亮.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2)
摘要:为了响应我国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的各个高校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开展美术欣赏的课程,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本文就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作用,目前出现的原因进行了介绍,并提出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方法探讨。
关键词:美术欣赏;高校美术;教学;应用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的人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1。
一、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在美术的教学中进行美术欣赏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不但在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起到陶冶情操的效果。由于不同的美术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不同的美术作品,从而让学生不同的作品中感受不同的创作,从而影响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进行《呐喊》的美术作品的教学中,通过作品的丰富的色彩将学生带入进作品的意境中,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人物内心的恐惧和孤独,从而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对它的体会2。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教师利用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对作品的进行直观的赏析,再加上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广泛运用,都使得高校美术教学的形式越来越多样,能偶为学生展现多种多样的作品。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能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含义,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增强学生的美术想象能力和美术的创作能力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已经对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候,再通过教学的积极引导,就能够激发学生杜宇美术的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习状态,对美术进行有效的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将学生的情感都融入进作品中。学生在美术欣赏的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对于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美术教学是我国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为了适应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为社会提供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开展的。而美术欣赏作为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和美术学习上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3。然而目前我国的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的高校认为美术教学只是一个进行考核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注重美术成绩,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学的初衷;第二,在高校中,部分的教师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需改善的情况,他们对美术欣赏也不重视,从而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不能有效的指引,达不到美术欣赏的教学效果;第三,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不科学,都使得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对美术教学不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高校的美术欣赏课程具有它自身的特色和课程的特点,它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从而实现对于艺术的解读和体会,逐步培养其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将艺术的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由表及里的增加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美术欣赏课程与美术专业教学不同,它对于教师的美术综合能力素养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老师具备很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对于色彩的分析、美术技法的知识以及艺术鉴赏等方面。高校美术欣赏的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工艺作品、雕塑和建筑以及绘画。由于对象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具体的教学的时候,在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不会对此太过在以,也不会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修改。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高校需要在对课程设计这一方面提高重视度,从而才能根据实际的情况把握好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向,不断提高美术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三、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对美术欣赏应用方法的探讨
在对高校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对美术欣赏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着高校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对于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美术欣赏的方法、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在对美术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教师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选择符合课堂教学和学生水平的美术作品,同时需要选择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作品,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比如,当教师想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时候,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文作品,像《蒙娜丽莎》《向日葵》《大卫》等,然后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4。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的时候,不应该制定的太高,在进行美术欣赏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注意要根据学生的水平,使用一些学生能够听懂的话进行讲解,对于一些专业性的词语不宜过多,避免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该让学生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色彩、构图等几个方面进行,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除此之外,当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之后,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加深,同时教师要做好美术欣赏课堂的总结工作。
四、结语
美术鉴赏在高校的美术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我们要不断加大它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发挥它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注释:
1.姜秋月.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3.33:116.
2.唐超.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0:121.
3.李鹏.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中),2011.08:65-66.
4.曹冰.浅谈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7.02:108-10
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有了更高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地理课程有了明确的要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地理信息化教学,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将文字、图像以及动画等运用起来,给学生呈现出优美的文字、生动的画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的积极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地理的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的优点,可是在实际的地理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也会遇到相应的问题。有的教师过于重视地理信息化教学,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质性。有的教师认为有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把以前的教学模式抛弃,整堂课下来教师都在多媒体上对教学内容、教学的练习题进行展示,这和我们的地理信息化教学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另外,还有些教师虽然表面上运用的是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是实际上还是运用的传统的授课模式,有点换汤不换药的感觉。这部分教师没有改变陈旧的教学设计方式,在教学实际中也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得到能力的培养。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可以让教师减少了在黑板上的板书,可是如果教师过多地把精力放在课件的制作水平上,这也是违背地理教学的实际目标的。另外,由于多媒体的课堂承载量比较大,学生在接受的时候就比较困难,整个课堂变成教师一个人的教学,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二、优化地理信息化的相关措施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地理教学的信息化,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来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一,在地理课堂上运用动态模拟的方式,将整个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重阐释。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地理现象的发生富有很强的空间感,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演示,学生接受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实现有效地模拟动态过程,让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生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比如,在教地球的板块运动的时候,运用多媒体让整个地球的板块的运动过程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轻松。在制作地理教学课件时,地理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目标性学习。
第二,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前提下,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于地理教师而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另外,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要不断进行交流和合作,针对教学实际课堂上遇到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第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大优势,但是在实际课堂的运用中,要适度把握,将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让整个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三、结语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在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的前提下,也要注重课堂的效率,注重课堂的时效性,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能力。
一、教学模式简介
课堂教学模式指的就是教师们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即圣人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在不同的课堂上,以及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但是从某方面来说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将模式引入到教学理论中,只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下建立起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或者结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操作性;(3)完整性;(4)稳定性;(5)灵活性。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设计都是有着一定的目标性,即是需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模式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模式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非洲》,其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主要河流、主要资源;(2)过程与方法,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学会通过对比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3)情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师必须在明确这些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套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够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们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需要注意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
如今教学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多媒体。虽然这些先进的教学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静态变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转瞬变为定格,化枯燥为生动。但是如过不注意,则极有可能形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不仅仅是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形成反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的时候,需要考虑好如何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三)需要注意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今,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而还包括了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因此在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主动的去“学”。为此,教学模式需要考虑到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维。例如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水资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是否就可以说,在同一时间段内,就一定分布均匀,没有矛盾了呢?应该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象呢?究竟应该是北方的“土老哥”南下去“打工”还是南方的“水兄弟”北上去支援呢?为什么?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决呢?让学生们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补充。这样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获取了答案,教师的补充使得他们的答案更加的准确合理,他们就会获得相应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四)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协调发展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正因为如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构建出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必须要明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加强对课本知识以及其他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能够与他人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为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材中挖掘出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并进行一定的加强与润色,让学生能够加大在学习上的情感投入,使学生们能够获得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那绵延万里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的黄河壶口、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都能使学生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的《中国的人口》时,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国情,对我国的人口特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结合当下的一些时事,引导学生们对我国人口的特点以及人口增长后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资料进行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主题活动。同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展示,会激发出他们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求知欲望,他们会积极的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减缓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对策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的减轻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如资源紧缺等?”在课后,他们会更加积极的进行资料的搜寻,或是去图书馆查找相关的书籍,或是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将学生的情感因素考虑进去,能够更加容易的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正面情感,从而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去学习地理知识,同时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并不断的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改进,从而使得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地理教师不断的进行探索。这里所讲的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意见,供各位同行参考。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课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小学生美育的效果。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学生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因此,现代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的革新与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表现,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潜在的兴趣与爆发力。因此,本文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对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方法;教学
引言
新课改革下的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而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听或者是老师画学生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方法,但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呆板无趣,会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出了以下几点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探究。
1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懂得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尤其是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对新奇的事物都会想要去了解它。因此,老师可以根据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上册《会动的小纸人》这堂教学课程中,可以自己先剪一些小纸人表演一个节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创新小纸人的形象,选出几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当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数,营造出一个比赛现场的模式,激起学生的好胜心[1]。在这种教学情境下,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同时,老师在设计情境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循循渐进,由未知到已知和抽象到直观。并且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让课堂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设计情境教学时要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之间的矛盾。
2设置教学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美术新课改革下就一直提倡要寓教于乐,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美术教学课上可以将一些小游戏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比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下册《小挂饰》这堂教学课程中,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在课堂前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准备一些小的挂饰,每样都根据几个小组来分发相同的数量。这时候让学生打开课本,在老师分发下去的小饰品中找出与课文中相视的图片。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学生找出的速度快和准确。通过这样的小游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小挂饰产生浓厚的兴趣[2]。老师在这个游戏过后可以趁着学生兴趣较高的情况下,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小挂饰制作和绘画的技巧。
3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老师的表扬与肯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上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以及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对老师的一些批评都有不同的承受力。因此对一些美术艺术潜力不够画画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比如,老师在布置一次课堂画画作业时,一些学生画画速度慢或者是画的不够好,导致完不成课堂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心理就很紧张和不安,生怕老师会责骂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被打击。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力量,也许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或者是一个激励的眼神以及一句“没关系,你还是很棒的”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句,就能安抚学生害怕和不安的心理,从而对美术学习充满兴趣[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老师在教授学生绘画技巧的时候,还要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欣赏美,并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造诣。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想象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在艺术创造中自由发挥,想什么就大胆画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想象与现实结合,还能高于现实。比如,教师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下册《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这堂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先学生介绍中国汉字演变的发展,将古代的一些经典故事与汉字发展史进行有效结合,打开学生的想象思路,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进深。只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的含义,才能画出学生心目的“想象文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4]。同时,在教学过程有很多学生在画画时都会受到限制,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要适当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且支持学生。
5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首先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其次就是提倡寓教于乐,要在教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就是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尤其是对一些美术艺术潜力不够画画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最后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等。
参考文献
[1]任向华.领略艺术之美,提升创新能力,浅议小学美术教学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J].小学教学参考,2012,12(30):150-160.
[2]严抒勤.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建构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14,15(26):167-169.
[3]胡剑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13(39):226-228.
[4]陈雷.浅谈小学美术教学的艺术性.学生之友(小学版),2014,16(28):169-171
摘要:美术学科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术教学能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潜力的挖掘,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教学多元化发展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依据人性化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富有个性,并真正掌握美术学习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发展。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都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沟通。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勇于打破宁静的课堂,让学生走向讲台,并进行课堂延伸,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素材,和学生一起观察和讨论。在课堂上实现多向交流方式,建立融洽、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2.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在新课改下,教育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二、全面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课改大环境下,我们应培养热爱生活、乐于进取、善于创造、为全面推进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新时期综合人才。要想落实这一目标,首先应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令孩子深入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写生,通过大胆想象把对大自然的情感通过绘画展现出来。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能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中去创造,他们就会兴趣盎然,眉开眼笑,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充满好奇,因而会主动用笔描绘,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会描绘出来,从而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同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接轨,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是实用的。比如,教师在教给学生剪雪花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剪好的雪花制作成自己喜欢的贺卡,然后送给同学、老师、父母;还可以让学生把五颜六色的雪花装扮教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报头设计课程中,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并从中选择具有创意的板报作品进行展览,这样学生制作认真、主动,作品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新颖,极富创造性。不但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锻炼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三、营造宽松的氛围,开展合作性学习,提升教学效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想象画“遨游太空”时,老师让学生伸出双手,模仿驾驶飞船。在音乐声中,同学们慢慢闭上眼睛,跟随老师的描述升入太空中。在这其中,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时候老师让学生想象眼前浮现什么情景,有的学生看到了外星人,有的学生和外星人对话,还有的学生已经到外星人家里做客等等。学生自由想象,大胆描绘着自己的神奇世界,尽情地体验这太空奇遇。在美术课堂上,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轻松的氛围,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打破固定的座位,把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学生安排在一起,给他们创设分工合作的机会。让两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作品,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带动不喜欢画画的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让他们自主分工。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合作,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可以看出,学生在讨论分工合作的时候非常有激情,无形中提高了不喜欢画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得到普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能向小学生展示丰富的视频资料,大大满足新课改下教学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独特的画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且节省了很多工具和材料。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水平。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淘汰。
五、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学
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节枯燥单调的美术课,很难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动力。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远远不如让他们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更加有效和牢固。因此,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只有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愉快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他们保持其新颖性,引发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讲故事,还可以提出一个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营造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提起他们的兴趣,为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绘画的时候,老师还可以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热情高涨地完成作业。兴趣的激发能成为学生绘画的动力,同时也是他们自信的源泉,成为作品创造力的阶梯。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这需要广大美术教师用心去感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总结新经验,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姜丛丛,李民.如何应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不确定性[J].时代教育,2015,(04):1-2.
[2]陈新荣,李洁,高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河北高师美术教育的改革探究[J].读与写,2011,08(10):60-61.
[3]张君群.注重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小学美术教学有感[J].小学时代,2010,(07):46.
[4]虞玺.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课?——对新课程下美术教学的一点思考[J].新视觉艺术,2011,(04):70-71.
[5]路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7):110-112.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它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理论,为了达到某种阶段教学目标,根据受教育者认知结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划。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音乐教学的三维目标
对于音乐而言,通过实践三维目标,能够摆脱以往的、具有束缚性质的音乐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成长。首先,音乐教学三维目标的第一个目标,在于体验目标。简单来讲,体验目标主要指的是人的生理、心理与音乐音响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内在音乐感受,包括音乐形态体验和音乐情感体验。对于体验目标而言,可以用“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形容。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不同,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对音乐的追求也存在差异。通过实践音乐教学中的体验目标,能够丰富个人情感,通过音乐来传达更多的感受,为个人内心的理解与感悟,提供更多的帮助。其次,音乐教学三维目标的第二个目标,在于内容目标。该目标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时间内,学生所要习得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内容目标比较具象化,可以通过发音的练习、歌唱的形式等等,来实现音乐能力的提升以及个人特长的发挥。第三,音乐教学三维目标的第三个目标,就是过程目标。该目标是三维教学目标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在概念上表示为,指的是学生在音乐活动过程中体现的,在实现体验目标、达到内容目标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制约于音乐学习过程的参与态度、参与能力。由此可见,过程目标对体验目标、内容目标的实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日后需在过程目标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音乐教学三维目标的实践意义
(一)利于全面预计和考察教学结果
从本质上来讲,音乐教学三维目标的设置,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而设定的,并非是教师个人意见的体现。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音乐教学三维目标,主要是从音乐教学目标方面,实现形态角度构成的整体结构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最大益处在于,利于全面预计和考察教学效果。以往的音乐教学,并没有刻意的实现上述的转变,因此教师往往在最终的考试当中,才能了解到教学上的缺失或者是学生学习当中的阻力。但由于已经临近学习阶段的终点,因此即便发现问题也没有办法较好的解决。通过体验目标、内容目标、过程目标的实践,能够在不同阶段,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预测,并且在各个阶段完成后,实施针对性的考察,这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留有一定的改善空间,能够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及时改正错误,实现学生成绩的稳步提升。
(二)利于教学设计和评价从教学双方入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灌输式教学和单纯的讲解,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的学生,且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是绝对不能应用的,因为音乐注重双方的沟通和理解,而不是生拉硬套的教学。从音乐三维目标的实践来分析,不仅体现了音乐教学的双重性,同时在长久的实施后,有利于教学设计和评价从教学双方入手。第一,音乐教学是教育和学习的结合,师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解和沟通,及时的消除矛盾,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实现音乐教学的共同进步。第二,从双方入手,意味着每一节音乐课程,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此来达到高效的教学成果。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阶段的不同音乐课程,教师必须把握好教育和学习所占的比例,否则很容易造成音乐教学三维目标的不和谐。
(三)利于更大限度的体现音乐教育功能
音乐教学三维目标的设置,是新时代音乐教育理论的体现,也是教学手段上的较强突破。对于我国而言,音乐教育与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为此,日后应积极实践音乐教育三维目标,以此来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保证学生在拥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拥有过人的修养和音乐素质,为其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所以,实践音乐教育三维目标,还能更大限度的体现音乐教育功能。现阶段的很多学生都在听流行歌曲,但是,随着《时间都去哪儿了》等一些具有教育性的歌曲出现,带动了音乐教育三维目标的积极实现,可以伴随歌声以及歌唱,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此来实现主观上的教育和客观上的行动,完成音乐教育。本文对音乐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实践意义展开讨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来看,很多学生更加愿意接受三维目标的教学方法,并且与教师的沟通增多,个人能力提升明显,总体上的音乐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突出的。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实施三维目标,另一方面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制有效的教学方案,积极实践联合教学,为音乐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助力。
一、基于学生需求,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为优化教学效果,体态律动音乐教学应基于学生需求,因材施教,实施层次化教育培养。对低年级小学生,应通过模拟、辅助引导教学提升学生积极性。对中年级学生可通过有效点拨,使学生提升自信,通过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相互促进,获取良好提升。在高年级小学生音乐教学中,教师则应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其思路为主,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现,塑造个性,提升创造力。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基于音乐这一主线,不应盲目的令学生在听到音乐时便立刻进行体态动作。殊不知,一些时候,小学生一旦调动了情绪后便无法安静,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甚至是吵闹,无法令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旋律,挖掘音乐内涵。为此教师应对学生做好课前引导,通过多媒体手段多次播放音乐,前几次令学生安静聆听感受,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加入体态律动模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思维,并优化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喧宾夺主,一些教师通过幻灯片持续播放、引入浓重音乐色彩的教育内容,虽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令其注意力过于集中,形成了思维定式,无法扩充想象力,调动创新意识。再者该类过多的幻灯片模式教学,令学生会产生麻木心理,就好比在观看电影,无法理清思维,甚至会产生倦怠情绪。为此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充分参考实际状况,不应盲目利用,这样将造成反效果。
二、注重反馈、优化调整,开展现代化体态律动音乐教学
教学模式不应一成不变,应依据小学生需求、个性特征做好优化调整,及时反馈。可在音乐课开始初期,便通过音乐调动学生情绪,令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通过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启发引导提示集中学生注意力。如可组织学生伴随音乐进入教室,并令其通过自由发挥表演,依据教师演绎的各类形式音乐,将教室想象为不同的空间场所,并展现各异的动作形态。如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网络平台下载丰富音乐素材,为学生播放抒情音乐时,可令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想象:我是天上的一片云彩,自由漂浮……还可亲自演奏欢快音乐,通过律动音符令学生做出相应变化并想象:自己为海里的一条鱼,游来游去。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调动情绪后,教师则可演绎相对轻柔的音乐,令学生有序地回归到课堂,并逐步集中注意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固定位置,可随意变化,融入学生团队中,与他们一起跳动、歌唱,发挥良好示范作用,并对掌握要领相对困难的学生给予悉心的指导与帮助,激发其形成良好的创意,进而有效拉近师生距离。
三、结语
总之,基于音乐教学特征、内涵,我们应树立体态律动教学理念,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并应全面引入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效率,进而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令其掌握综合学习技巧,并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实现优质发展提升。
音乐教学论文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教学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运用某种知识和规则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探讨对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小学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从教室环境布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小学生教室环境布置应以暖色调为主, 因为暖色调环境 设计让人感到温暖,可以给小学生营造安心温暖的学习氛围。 由于低年级儿童视觉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低年级教室应注 重颜色搭配和人物或图案形象化。 教室墙壁上贴上小学生的 绘画作品,屋顶上挂上小学生的立体创意作品,窗台上摆放小 学生的手工作品等。 用小学生自己的作品装饰教室不仅能使 小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还能促使小学生更积极 投入到手工创作中。 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对培养小 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及主动性都十分有效。 教师还 可以将小学生学习内容穿插于此, 如可以建议小学生作品中 穿插书本知识、 工整写字等, 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 法。 老师对小学生的作品可以进行适当比赛,给予一定奖励, 积极鼓励孩子动手行动,可以激发小学生创作积极性。 老师积 极鼓励学生将教室所有空间都成为展示才华的舞台, 促进学 生学习和交流。 教师可以在四壁张贴教学挂图及教师自己制 作的教学解释图片。 学生和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换教室 布置内容,以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兴趣 和主动性,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学习。 农村小学少有先进教学 设备,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制作教学图片和工具等方式, 更形象直观地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
二、农村地区教育落后局面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在国家大力投资农村教育的大背景之下, 农村教育 水平逐年提高,凡事不能一蹴而就,农村教育仍然堪忧。 小学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不 容小觑, 在国家和社会努力提高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之 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人本教育、素质教育在现有环境之下的具 体实施。 人本主义是强调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理论,强调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性发挥,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要求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 学习主动性,积极倡导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对当今教学的束缚, 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 以人本主义理念 贯彻当前教育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水平。 尊重小学生天性,促 进小学生素质提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 党的明确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 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 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 才。 ”相信在国家、社会、家庭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农 村小学教育会更适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更有利于小学生 全面发展。 投入到手工创作中。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对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及主动性都十分有效。教师还可以将小学生学习内容穿插于此,如可以建议小学生作品中穿插书本知识、工整写字等,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老师对小学生的作品可以进行适当比赛,给予一定奖励,积极鼓励孩子动手行动,可以激发小学生创作积极性。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将教室所有空间都成为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学生学习和交流。教师可以在四壁张贴教学挂图及教师自己制作的教学解释图片。学生和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换教室布置内容,以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学习。农村小学少有先进教学设备,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制作教学图片和工具等方式,更形象直观地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
三、农村地区教育落后局面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在国家大力投资农村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农村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凡事不能一蹴而就,农村教育仍然堪忧。小学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不容小觑,在国家和社会努力提高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之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人本教育、素质教育在现有环境之下的具体实施。人本主义是强调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理论,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性发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要求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倡导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对当今教学的束缚,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以人本主义理念贯彻当前教育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水平。尊重小学生天性,促进小学生素质提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党的明确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相信在国家、社会、家庭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会更适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有利于小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小学教育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提高。本文探讨了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现状,对目前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阐述了小学教育中如何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学生
一、前言
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对问题的一种解决办法。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位于始端,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加强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他们的创新想法。但是目前受制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及农村教育的滞后性,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比较欠缺。
二、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村的传统教育是以“升学率”为第一要义,以考试为生命力,对素质教育理解较少,因此对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
1.课堂教学环节缺乏创新思维训练
教师本身不具有创新思维,加之传统的教育以“填鸭式”方式进行,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许多教师为了自己教的班级学生获得高分,在课堂上不是去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是以填鸭的方式机械地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而对学生的学习横加干涉,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简单和粗暴地进行否定。
2.学生缺乏自主探索能力和想象力
受制于父母、家庭条件的影响,农村学生基本缺乏自主探索能力,同时受制于见识与知识面的狭小,学生的想象力也相对有限。
3.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平台
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中小学学生过早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小小年纪的小学学生背负死记硬背大量客观性知识的重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不少学生基本没有动手实践平台,不少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开设手工制作课,小学生更没有机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三、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措施
1.重视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堂是小学教育的第一阵地,也是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最重要阵地,因此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小学课堂教育的质量。农村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小学课堂的作用,使小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主要场所、成为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场所。老师应认真做好备课工作,丰富教学知识,同时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认真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另外应训练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对创新思维的同学及时鼓励和表扬。同时老师要利用课堂时间回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在课堂把问题弄清楚。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与想象力
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第一阵地作用外,学校及老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是课堂教学之外的有力补充,也是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可行性,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建立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比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外进行自学,同时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大胆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情境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更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开展自主探索学习,去编织属于自己的梦想,去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
3.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
创新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再好的创新如果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并不能体现它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对创新思维的有力支撑,也是对创新想法的检验。世界上所有的伟大发明家,都是小时候酷爱动手制作的,无论牛顿还是爱因斯坦,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开设更多的手工制作课,鼓励小学生更多地参与手工制作,更多的参与团体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创新实践方面,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应激励同学们有计划地开展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
科技竞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它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除了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创新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之外,还应积极鼓励指导小学生参加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不断繁荣科学内涵与培养创新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在此过程,应发挥学校搭台、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多方位融合的作用,为学生的创新创造提供更多机会与途径。比如积极组织小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可有效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创新思维是小学生最难能可贵的财富,农村的小学生同样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能动性,鼓励小学生更多的参与创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重视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同时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动手实践,并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把创新转化为创造。只要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学生们心中的那朵创新种子,一定可以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董淑珍.简述小学教育如何实现创新和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
[2]洪美慧.小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才智,2012(12).
[3]耿占林.浅谈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J].新课程研究,2014(10).
[4]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10).
[5]王晓东.论新课程下小学教育如何实现创新[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8).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