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高中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的基本表示形式为y=ax²+bx+c(a≠0)。二次函数最高次必须为二次,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对称轴与y轴平行或重合于y轴的抛物线。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二次函数在高中阶段的应用相关数学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二次函数在高中阶段的应用
在初中教材中,对二次函数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由于初中学生基础薄弱,又受其接受能力的限制,这部份内容的学习多是机械的,很难从本质上加以理解。进入高中以后,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要对他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图像以及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灵活应用,对二次函数还需再深入学习。
初中阶段已经讲述了函数的定义,进入高中后在学习集合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映射,接着重新学习函数概念,主要是用映射观点来阐明函数,这时就可以用学生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为例来加以更深认识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从一个集合A(定义域)到集合B(值域)上的映射ƒ:A→B,使得集合B中的元素y=ax2+bx+c(a≠0)与集合A的元素X对应,记为ƒ(x)= ax2+ bx+c(a≠0)这里ax2+bx+c表示对应法则,又表示定义域中的元素X在值域中的象,从而使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在学生掌握函数值的记号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处理如下问题:
类型I:已知ƒ(x)= 2x2+x+2,求ƒ(x+1)
这里不能把ƒ(x+1)理解为x=x+1时的函数值,只能理解为自变量为x+1的函数值。
类型Ⅱ:设ƒ(x+1)=x2-4x+1,求ƒ(x)
这个问题理解为,已知对应法则ƒ下,定义域中的元素x+1的象是x2-4x+1,求定义域中元素X的象,其本质是求对应法则。
一般有两种方法:
(1)把所给表达式表示成x+1的多项式。
ƒ(x+1)=x2-4x+1=(x+1)2-6(x+1)+6,再用x代x+1得ƒ(x)=x2-6x+6
(2) 变量代换:它的适应性强,对一般函数都可适用。
令t=x+1,则x=t-1 ∴(t)=(t-1)2-4(t-1)+1=t2-6t+6从而ƒ(x)= x2-6x+6
在高中阶阶段学习单调性时,必须让学生对二次函数y=ax2+bx+c在区间(-∞,-b2a]及[-b2a,+∞) 上的单调性的结论用定义进行严格的论证,使它建立在严密理论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进一步充分利用函数图像的直观性,给学生配以适当的练习,使学生逐步自觉地利用图像学习二次函数有关的一些函数单调性。
类型Ⅲ: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并通过图像研究其单调性。
(1)y=x2+2|x-1|-1
(2)y=|x2-1|
(3)= x2+2|x|-1
这里要使学生注意这些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差异和联系。掌握把含有绝对值记号的函数用分段函数去表示,然后画出其图像。
类型Ⅳ设ƒ(x)=x2-2x-1在区间[t,t+1]上的最小值是g(t)。
求:g(t)并画出 y=g(t)的图像
解:ƒ(x)=x2-2x-1=(x-1)2-2,在x=1时取最小值-2
当1∈[t,t+1]即0≤t≤1,g(t)=-2
当t>1时,g(t)=ƒ(t)=t2-2t-1
当t<0时,g(t)=ƒ(t+1)=t2-2
t2-2, (t<0)
g(t)= -2,(0≤t≤1)
t2-2t-1, (t>1)
首先要使学生弄清楚题意,一般地,一个二次函数在实数集合R上或是只有最小值或是只有最大值,但当定义域发生变化时,取最大或最小值的情况也随之变化,为了巩固和熟悉这方面知识,可以再给学生补充一些练习。
如:y=3x2-5x+6(-3≤x≤-1),求该函数的值域。
类型Ⅴ:设二次函数ƒ(x)=ax2+bx+c(a>0)方程ƒ(x)-x=0的两个根x1,x2满足0
(Ⅰ)当X∈(0,x1)时,证明X<ƒ(x)
(Ⅱ)设函数ƒ(x)的图像关于直线x=x0对称,证明x0< x2。
解题思路:
本题要证明的是x<ƒ(x),ƒ(x)
(Ⅰ)先证明x<ƒ(x),令ƒ(x)=ƒ(x)-x,因为x1,x2是方程ƒ(x)-x=0的根,ƒ(x)=ax2+bx+c,所以能ƒ(x)=a(x-x1)(x-x2)
因为0
根据韦达定理,有 x1x2=ca ∵ 0
即x<ƒ(x)
(Ⅱ) ∵ƒ(x)=ax2+bx+c=a(x+-b/2a)2+(c-),(a>0)
函数ƒ(x)的图像的对称轴为直线x=- b/2a,且是唯一的一条对称轴,因此,依题意,得x0=-b/2a,因为x1,x2是二次方程ax2+(b-1)x+c=0的根,根据违达定理得,x1+x2=-b-1a,∵x2-1a<0,
∴x0=-b2a=12(x1+x2-1a)
二次函数,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为最基本的幂函数,可以以它为代表来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建立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可以偏拟出层出不穷、灵活多变的数学问题,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综合数学素质,特别是能从解答的深入程度中,区分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次函数的内容涉及很广,本文只讨论至此,希望各位同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也多关注这方面知识,使我们对它的研究更深入。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在初中教材中,对二次函数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由于初中学生基础薄弱,又受其接受能力的限制,这部份内容的学习多是机械的,很难从本质上加以理解。进入高中以后,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要对他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图像以及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灵活应用,对二次函数还需再深入学习。
在高中阶阶段学习单调性时,必须让学生对二次函数y=ax2+bx+c在区间(-∞,-b2a]及[-b2a,+∞) 上的单调性的结论用定义进行严格的论证,使它建立在严密理论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进一步充分利用函数图像的直观性,给学生配以适当的练习,使学生逐步自觉地利用图像学习二次函数有关的一些函数单调性。
类型Ⅲ: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并通过图像研究其单调性。
(1)y=x2+2|x-1|-1
(2)y=|x2-1|
(3)= x2+2|x|-1
这里要使学生注意这些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差异和联系。掌握把含有绝对值记号的函数用分段函数去表示,然后画出其图像。
类型Ⅳ设ƒ(x)=x2-2x-1在区间[t,t+1]上的最小值是g(t)。
求:g(t)并画出 y=g(t)的图像
解:ƒ(x)=x2-2x-1=(x-1)2-2,在x=1时取最小值-2
当1∈[t,t+1]即0≤t≤1,g(t)=-2
当t>1时,g(t)=ƒ(t)=t2-2t-1
当t<0时,g(t)=ƒ(t+1)=t2-2
t2-2, (t<0)
g(t)= -2,(0≤t≤1)
t2-2t-1, (t>1)
首先要使学生弄清楚题意,一般地,一个二次函数在实数集合R上或是只有最小值或是只有最大值,但当定义域发生变化时,取最大或最小值的情况也随之变化,为了巩固和熟悉这方面知识,可以再给学生补充一些练习。
如:y=3x2-5x+6(-3≤x≤-1),求该函数的值域。
二次函数,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为最基本的幂函数,可以以它为代表来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建立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可以偏拟出层出不穷、灵活多变的数学问题,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综合数学素质,特别是能从解答的深入程度中,区分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次函数的内容涉及很广,本文只讨论至此,希望各位同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也多关注这方面知识,使我们对它的研究更深入。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研究将对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教学创新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大量地被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因此,创新高中物理教学应该合理利用和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物理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教学改革中,各科教师纷纷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被普遍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网络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为新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它是有效推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传统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问题逐渐凸显,我国提出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以计算机多媒体运用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创新高中物理教学的必然手段。
2.它是由物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高中物理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抽象理论和概念较多的课程,同时,高中物理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许多概念需要通过模拟演示才能深刻理解,许多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但是,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验室条件很难满足一些实验要求,因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模拟很多常规条件下所不能实现的演示实验,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创新高中物理教学,优化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同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
1.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
在现代网络信息教学模式盛行的情况下,有些高中物理教师片面强调和依赖多媒体网络教学新模式,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以突出物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才能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
2.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是将本来在黑板上板书和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照搬到幻灯片上,再配以一些色彩和画面效果,基本上只是换汤不换药,在讲解时也只是依照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上,造成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
3.给教师造成一定的负担
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备课负担,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教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都是非常抽象和枯燥的,而多媒体网络以悦耳的音乐、绚丽多彩的画面以及精彩的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准确演绎,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
概念学习在高中物理学习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基础概念的掌握对于高中物理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高中物理概念又是十分抽象的,比如,关于微观粒子的概念,我们的肉眼对微观粒子的结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即使是通过模型也还是很难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概念,而通过多媒体动画进行动态演示,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让微观粒子一下子变得具体可观,从而能够易于被学生理解,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物理知识。
3.增加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教师板书将课程内容呈现在黑板上,因而在内容呈现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网络多媒体以其智能化和大容量以及方便快捷等特点,可以有效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从网上直接下载一些需要的图片和视频案例,以幻灯片演示的方法,展现给学生,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校内校外结合,课上课下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高中物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也不仅仅局限于校内网,它还包括教师在课下和校外对于互联网信息的整合与运用,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进行物理课程的预习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
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创新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是现代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在设计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同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创新高中物理教学的最优化。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们国家高中阶段新课标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有效推进,高中英语教育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不仅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也会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对于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这门语言的理解与体会,这也会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相关的教学要点。教师要创设更多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更为积极与活跃,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深入的展开,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研究学习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加强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这不仅是师生间增进了解的一种方式,教师也可以在过程中给予学生们一些有效的教学引导,进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在很多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都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在语法知识点的教学时可以和学生一同探讨语法的应用形式,在阅读教学时则可以和学生共同对于阅读篇章展开分析。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能够极大的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大家对于教学过程有更积极的参与,这也会促进学生更好的展开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
例如,在给学生复习非谓语动词-ing形式时,针对学生容易把现在分词与动名词的用法搞混这一现象,我列举了一组例句来引导大家区分:reading is my habit.(动名词作主语)My habit is reading.(动名词作表语)That is a flying kite.(动名词作定语)The movie is touching.(现在分词作表语)How wonderful the smiling kids are!(现在分词作定语)the old man sit there eating his hamburger.(现在分词作状语)我通过这些例句与学生们一起共同探讨、分析、比较、内化、归纳,最后总结出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用法与区别。在良性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敏捷,大家对于相关的知识点在理解上也会更为深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有更好的掌握。
随着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具体的内容展开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也可以创设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教师要创设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研讨话题与学习任务,这首先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并且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也会有更强烈的探究欲望,会从各种渠道来获取相关知识与信息,直至将问题弄清楚。这对于学生自身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将会是非常好的锻炼,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这门语言有更为深入的体会。以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创设一些研究性学习任务来让学生展开探究。
比如可以提出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ther countries.让同学们围绕不同国家的英语习惯来做一个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每个人可以选择一个国家,收集这个国家一些独特的英文口语技巧,最后再来进行研究和反馈。这个过程不仅帮助学生们学习了课本上要求的知识,也补充了课本之外的一些知识。同时,在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反馈时,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进去,加强记忆,使自己学的内容更容易吸收。学生的自主探究不仅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非常直观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有很多成长与收获。不仅很好的锻炼了自己的问题研讨能力,大家对于相关主题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自身的知识面也会得到拓宽。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同样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对于有些问题学生独自进行研究往往收获的成效不大,学生自主展开的学习过程也容易受到思路上的局限。因此,对于一些好的探究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在确立了相关的研究任务后随即展开明确分工。这既能够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都得到锻炼,借助集体的力量往往也能够让学生们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学习素材,进而能够让相关学习任务更好的得以完成。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要保障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规范有序的展开,并且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这也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水平的一种教学方式。在Fact and Fantasy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课本上给同学提出了许多问题。
例如:What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on the earth and how high is it?或者是What is the deepest point in the ocean and where is it?老师可以以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为依据,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让每一组自由选择想要完成的研究课题,随后小组内成员通过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下一节课上教师可以请每一组同学按照他们所分配的职能进行反馈,例如如果选择第一个问题,那么按三个人一组算,一人可以负责收集全国排名前十的山峰,并且做一下简单的介绍,一人可以负责介绍最高山峰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而最后一个可以做一个当地气候和风俗的介绍。这样的分工非常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十分具体。学生们各自针对自己的任务展开研究调查与资料搜集,过程中大家对于这一主题的探究也会越来越深入。以小组合作为前提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们对于一些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展开探究,这也是对于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良好锻炼。
相关文章:
1.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质与现实批判之间的价值关系,将为我们全面而系统地理解当代哲学自我革命的理论背景、根本旨趣和当代意义,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的考察视角。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简析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质及对其研究方法的反思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质不仅在于它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超越,而且更在于它有一种否定自身的革命精神包含在其理论体系中。也正是由于这一革命性质,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不断的紧跟时代步伐,做到自我创新;也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和具体的科学不断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却没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它的产生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带来了胜利的曙光。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通过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的发展面貌以及其内部存在的根本矛盾,从而创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在这里,构成马克思主义内容三方面都对世界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仍然焕发生机,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应与时俱进。在跟进时代步伐的节奏时,值得提到的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要想与时俱进,首先应是从哲学这里开始。因为哲学是马克思主义通观全局的指导思想,只有作为指导思想的哲学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其他方面的理论思想才能不断创新与超越。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就是因为其自身所具有的革命性质。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对世界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变革,也正是由于自身所具有的革命性质,不断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紧跟时代的脚步,汲取其他学科的优秀成分,促使自身不断的创新与发展。而在当下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加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也成为当下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重大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变革和理性再造的实践活动
历史上的任何一场社会变革都会产生一种新的思想,而一切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又都会引起一场划时代的社会革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19世纪40年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它的创立是人类思维运动走进一个崭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哲学革命的完成者。这场具有非凡意义的思想革命,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和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使之无论在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上抑或在研究主题与基本对象上、无论在其本质特征与价值取向上抑或在其现实功能与根本使命上, 处处都张扬着有别于以往任何旧哲学、旧思想的一种革命性姿态。从其精神指向上看,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像以往哲学那样,一味单一地、死板地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 而是倡导人们去改变世界和创造世界。它强调:现实生活的人们需要用一种革命性的态度和精神去面对各种理性前提和现实生活世界, 反对只在纯粹的思想领域进行的所谓改变意识或是变革。“认为那些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革命词句, 实质上连现存世界的一根毫毛都不曾触动, 相反, 而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 也就是说, 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诚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到:以往的哲学家都只是在探讨怎样认识世界,但重要的改变世界。”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否定性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旧哲学的颠覆具有彻底性与毁灭性。 不仅终结了它的理性前提和现实基础,而且还在方法论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的断裂。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对现存世界不能从心灵出发进行抽象,因为从心灵出发解释虽然是对人类自觉能动性的高扬,但是却不能正确的揭示世界原本的面貌; 也不能从客体出发进行纯直观式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感性直观,而要对现象进行理性沉淀。它认为对于世界,更重要的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进行实践性的理解。换言之,就是要从人与外在世界的否定性关系上去进行革命性的理解。现存的感性世界不是一开始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样子,它既是我们人类世世代代劳动的结果,也永恒地处在革命性的变革实践中。这就要求我们对它在肯定性的理解中又作否定性的理解, 实质上就是将之置放于整个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进程中作暂时性的理解, 这种理解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本性和革命立场。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 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按其本质来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正如前文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不断的创新与发展,而当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仍然存在某些不当之处。基于以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内涵的分析,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问题的重新反思仍是有必要的。本人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必须符合其自身特质的要求,而其内在的革命性要求我们对其研究的方法应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跨学科的对话与整合,即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必须与其它学科展开充分的交叉融合,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必将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各类学科发展的不可逆的整体趋势。例如:代表学者衣俊卿认为有必要“建立起哲学和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同盟和有机联系” [3];而孙麾则认为“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和哲学完整的结合在一起,是我们把握马克思思想实质的基本框架”。因此,我们应该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跨学科整合和对话的原因,明白其原因,我们就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可行的方法。
(一) 跨学科研究的原因
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来找寻答案。第一,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的精华对以往传统哲学的超越,主要是把具体科学及人类的时代精华包含了自身体系之中。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会引发一场哲学革命是因为自身所包含的“文化逻辑”。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纯粹哲学,而是时代文化精神的精华。正因为其自身拥有一种文化逻辑,因此,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不完全是“纯哲学”的( 特别是在哲学的传统意义上),而应该是跨学科。就现实状况而言,按照学科分类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能被划入到任何一门“一级学科”里面。它自身不仅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也自身也包含其中,然而,这些所谓的“一级学科”并不能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更为遗憾地是,无法被“一级学科”包含旗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划入了哲学、法学等“二级学科”的门下。直到2005 年,教育部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一个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才得以成立。因此,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所具有的跨学科的特质而言,对其研究就应该也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且此方法应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性方法。
第二,就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上述研究方法并未给予重视。比如“回到文本”、“以西解马”等研究方法,这样的思路仍然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区域进行研究,并不能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跨学科融合的目的。不仅如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遭受到各个具体学科领域的阻碍。我们可以先不讨论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是什么,但如果任由这种矛盾长期存在,那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必然是不利的,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整合是历史发展的重大趋势,那我们究竟怎么样做才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二)展开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一,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和谐关系,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吸收和借鉴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和重大优秀理论成果。具体说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实现人文学科领域的跨学科整合,同时更要必须汲取和吸收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早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也都对当时的自然科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加入到了自己的学术理论中,这样才实现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创造。然而,当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却忽视了这样的一个研究过程,学者们都局限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对当下自然学科的重大成果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这样的现状,使得要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精神难上加难。因此,当下我们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行式进行相应革新,就应该在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文科学领域的融合,更重要的是不断增强吸收和借鉴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重大优秀理论成果。
第二,对于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该跳出中国哲学的藩篱站在中国以外的角度去审视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学术界已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中心论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但是正如有些专家学者指出的那样,我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过多的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其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学科力量,甚至把中国文化放置在世界文化的中心位置。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的途径中是必不可缺少的文化根基和土壤,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过多的倚重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会使得对其的研究所吸收的学科仅限于中国传统哲学一家。西方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都将导致马克思哲学研究所借助的学科领域基本上限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并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扩展到更广泛的文化思想领域和具体的自然科学。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应该先实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身处全球化的中国当代现实紧密结合。当然,这样的结合并不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二者不能混淆。
对于跨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讲述。
第一,跨学科整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保持与时俱进的内在精神,使其成为当下时代的精神精华。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必须以当下日趋扩大化的全球化作为时代语境,对于当今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回应和解答。因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能牢牢抓住所处时代的问题主题,这样的哲学早晚会被历史的洪流所带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革命性质赋予了其自身能紧跟时代步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具体科学的现实成果,对其成果加以扬弃,才能真正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永葆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对我国已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提升和创新。在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有很多,比如“问题式研究”,其主张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对当今时代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解答和攻克,重新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下现实的关系。而当代知识文化的积淀和具体科学的重大突破,也为在二者之间的联系搭起了一个重要的桥梁。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能在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中全面渗透,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名副其实地时代精神的精华。
综上所述,在时代的变迁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各个学科相互整合,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和发展,诚如恩格斯所讲:“唯物主义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换自己的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针,更应做到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跨学科,必然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整个哲学山峰上永远屹立在最高处,散发着最耀眼的光芒。
相关文章:
浏览量:217
下载量:0
时间:
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我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后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要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以答谢社会为目的。。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中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相关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61-02
身体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它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部分,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身体自我涉及个体对自己的相貌、体格、体能等的看法和评价。
自我价值感是自我的重要方面,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一种弥漫性的影响。黄希庭等将自我价值感的概念界定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的一种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是一种稳定的人格倾向。
国外在青少年身体自我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性方面已经做了较多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国外的各项研究可以看到,青少年自我价值感身体自我满意度有明显的相关。Hays,Sean D.等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男性有高水平的身体自我知觉,在自我价值的层次模型中身体自我价值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并且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关于青少年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西南大学的陈红、黄希庭等对成渝两地中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进行了探讨,并得出结论,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身体自我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则旨在探索在当前的中国文化背景下,高中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其身体自我的各个因子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贡献大小。
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甘肃地区两所中学的高中生共315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问卷调查。收回问卷301份,其中有效问卷294份,年龄15~19岁之间,平均年龄17.1岁。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的研究工具有:黄希庭等编制的中学生身体自我量表;黄希庭编制的自我价值感量表。
3.数据处理
对上述两种问卷进行的是一次性测试,其结果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
1.高中生身体自我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分析
对高中生各个维度的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得出,总体上来说高中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系数为0.608,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从身体自我的各个维度来看,高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与相貌特征的相关性最高(0.585),排在第二、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性特征(0.584),运动特征(0.551),身材特征(0.396),负面特征(0.043),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除了负面特征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他几个特征与学生自我价值感都是显著相关。另外,从自我价值感的三个大维度(总体、一般、特殊)、五个小维度(人际、道德、生理、心理、家庭)以及两种取向(社会和个人)来看,身体自我与一般自我价值感的相关(0.279、0.457)比身体自我与特殊自我价值感的相关(0.572、0.481)低。在一般自我价值感的维度上,身体自我与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的相关(0.457)高于身体自我与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的相关(0.279)。而在特殊自我价值感的维度上,身体自我与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的相关(0.481)却低于身体自我与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的相关(0.572),但在心理价值感上例外。在特殊价值感上,身体自我与个人取向的人际自我价值感相关性(-0.066)很低,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按高中生自我价值感的总分从低到高排序,分别以总人数的27%划分出高、低自我价值感的分组标准,然后比较他们分别在身体自我满意度上的得分(表1)。通过对高自我价值感和低自我价值感的高中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进行差异检验,我们可以发现,在总分上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从区分出的5个维度看,除负面特征外,其他维度均有极显著差异。这就说明,自我价值感高的学生其身体自我满意度也高,而自我价值感低的学生其身体自我满意度也低。
1.高中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
本次研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样的。高中生自我价值感和身体自我满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身体自我所拥有的一定特征,可以归因为整体的自我价值感,而其中与个人能力有关的一部分影响着人的行为。而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能吸引他人的身体是身体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象征,有吸引力的身体也是健康的象征,健康就等于自我价值感。从技能发展假设观点看,身体自我概念可起到自尊的中介作用,或作为身体自我系统之内和身体系统的一个有效的外在变量。在自我增强的研究中,他似乎能通过自我效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行为。
本研究中身体自我的各维度上相貌特征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性最高,说明对高中生而言,相貌特征的高低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似乎比其他维度更大,这与黄希庭等人的研究略有不同,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与黄希庭等人所做研究的时间相隔较长,而现如今的学生成熟的也越来越早,这与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一致的,由于受到社会评价与社会比较的影响,特别是女性对自己外表的身体自尊成为了其全部价值感的重要来源。而黄希庭等人的研究结果中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性排在第一的运动特征,在本研究中却屈居第三,这可能是现如今的高中教育体制较注重升学率而忽视体育锻炼所造成的。
2.关于高―低自我价值感高中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特点
根据本文的研究来看,除了负面的身体特征外,高自我价值感和低自我价值感的高中生在他们身体自我的各个维度上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高自我价值感的学生身体满意度也高,低自我价值感的学生则身体满意度也低,反之也成立,即身体自我满意度高的学生其自我价值感也高,而身体自我满意度低的学生其自我价值感也低。分析身体自我对自我价值感影响的作用机制,有三种理论假说:一是自我提升假说,二是自我价值技能增强假说,三是交互作用假说。因此,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一些不健康且昂贵的方式来让自己的某些身体特征得以改变。从而使自己更具有吸引力。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并且这种方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自我知觉,从而提升高中生的自我价值感。
第一,身体自我各维度除负面特征外,其他均与其自我价值感之间有极显著正相关,各自的重要性排序分别是相貌特征、性特征、运动特征、身材特征。
第二,高、低自我价值感的高中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有极显著差异,而这两者的关系也是正相关的。
第三,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提高高中生的身体自我认知,有利于高中生自我价值感的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美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学生身体的自我知觉,让学生不只是注重外貌、身材等,从而使自身的自我价值感得以提高。另外,学校应该更加重视体育课,保证高中生在校期间有尽可能多的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真正做到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从而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当今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生的学科,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有效互动,不仅有利于教师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增加学科吸引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吸收学科知识,培养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更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途径。所以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其现实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践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课堂上师生有效互动的重要性以及师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情况,然后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信息技术课堂师生互动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师生互动;研究
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并没有将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其教学互动效果并不理想,没有为学生提供质疑、比较、选择的时间,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构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高中新兴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通过合适的途径对其进行改进,进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展开互动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可以对以往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
(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
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是互动教学模式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实践对知识进行获取,真正做到主动的学习。
(二)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在学习过程中集思广益,这对学生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是非常有利的。
(三)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情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下一段的教学计划,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点,进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针对性。
(一)硬件资源环境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地点多在多媒体教室,与普通教室不同,多媒体教室中电子器材的使用使得教室很难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多数学习在机房的投入上并不高,维护也不及时,计算机数量很难得到保证,因此课堂纪律很难得到保证,同时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二)学生信息水平两级分化
学习兴趣、学习心态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产生影响,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层次参差不齐,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频频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因为已经非常熟悉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懒散的状态,同时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开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三)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
机房是信息技术的主要课堂,在课堂中学生面对的是计算机,教师仅作为计算机与学生的媒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得到极大的下降,很难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不良行为进行发现,因此对学生的自控能力要求非常高。目前高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不乏一些玩游戏、浏览网页以及聊天等现象,多数学生并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控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降低。
(四)重视教育轻视管理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些失当行为直接导致严重课堂问题的出现,还会使学生在情绪上出现不满的情绪,所以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教学的开展。多数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往往凭经验对出现的课堂问题进行处理。在教学课堂中教师扮演着管理课堂的重要角色,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教师不能出现将其看做是个人的管理行为,一旦将教师的处事风格作为管理学生的标准,那么课堂教学就不会得到科学的发展。
要想对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进行良好的营造,首先应该加大硬件投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一台计算机进行学习,并加强对计算机的维护,其次,教师应该对教学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一)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
深入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后,应针对信息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补缺补漏,例如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对信息技术措施的了解,使学生之间在信息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得到尽量的缩小,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展开教学。
(二)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认识得到提高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将学生看作是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同时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信息技术教学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至于自主学习是否能够得到良好的效果,直接由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来决定。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实现互动,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倡导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同时自我控制管理在课堂中非常重要。教师主要起到督促的作用,进而构建一种自主、平等的管理机制,这样一来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师生还要展开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三)建立信息技术课堂行为管理标准与规范
有效课堂管理的实现关键在于对不必要问题行为的出现进行避免,也就是说使问题没有发生的机会。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该在普通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教学中始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互动教学模式的展开对高中各科教学都存在的重要的借鉴意义,要想使互动教学模式得到普及始终存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但是只要能够将问题最小化,必将会使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得到顺利的发展。
相关文章: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WebQu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创立,目前全球已有数以千计的教师建立了自己的Webquest课程网页,并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了实践。以下读文网小编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WebQuest在高中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究性学习已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并指出“研究性学习”应有以下三个特点:(1)开放性:主要指的是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社会与生活,因此涉及的范围广泛,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也不局限在课堂,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2)探究性:主要指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自主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3)实践性: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并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上述改革举措体现了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的“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一切都说明了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开始发动教学的模式改革。以“研究性学习”为标志,从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新的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基本要素。
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法)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两位教授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首创,其主要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目前全球已有很多教师依据这种方法建立了自己的WebQuest课程网页,并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了实践。我国不少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倡导,许多学校也正在努力尝试WebQuest应用。WebQuest在使用中往往被设计成网页(Web)形式的六大模块,如(图1):(1)情境模块:对背景和信息活动步骤作一个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2)任务模块:任务是真实的、可行的和有吸引力的;(3)资源模块:提供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信息,WebQuest本身要提供一些资源,作为上网查找资源的定位点。这些信息包括网络文件,专家的电子信箱或实时会议,网上可查找的数据库,书籍和其它实物文件。由于对要查找的资料已经有了一个定位,可以避免学习者在网上漫无目的地瞎闯。(4)过程模块:对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有一个预设的描述。这个过程要分成几个相互区别的阶段;(5)评价模块:每一项WebQuest都需要有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标准必须是公正的、清晰的和一致的,并且适合特定的任务。(6)总结模块: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探究过程有一个总结,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并鼓励他们将这种方法用于别的领域。显而易见,WebQuest做为一种教与学过程中的工具,也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而且运用WebQuest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①这个意义我想比学习内容本身的意义更加重大。
事实上,我校早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之前的2000年春季,即开始了“研究型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全省范围内看,我校先行了一步,这也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秋,新学年伊始,我校“研究性学习”在高一年段全面铺开。我有幸做为带领四个课题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参与其中。
选题后,我把我的课题“关于恐怖主义的研究”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进行了一番研究后,确定采用WebQuest模式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因为从WebQuest的六大模块中,我们可以肯定它可以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三大特点。同时也符合本课题的研究特点,即大量的资料除了可以从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更多更快更新的应该是从网上获得。而且我校拥有先进的校园网络和电子阅览室,完全具备进行网络探究学习的环境。
按照WebQuest探究模式,我首先制作了一个WebQuest,如(图2)
其主要栏目有:课题背景(情境模块)、研究任务(任务模块)、相关资源(资源模块)、活动过程(过程模块)、成果评价(评价模块)和活动总结(总结模块)。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来看,本课题应属于“抛锚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要求把学习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②
在WebQuest中,课题背景的提出,目的就是创设情境以便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并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大胆假设、一则有意义的新闻,一道没有答案的数学题等等,只要是可以引出学生将要进行探究的问题,都可以是创设的情境。新学年刚刚开始,美国就遭受恐怖袭击,“9·11恐怖袭击事件”无疑最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基于此,我创设了如下情境:“9·11恐怖事件”震惊了全球,让人们不禁想起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恐怖事件,1999年苏丹、肯尼亚美国大使馆爆炸案,1995年的美国俄克拉马州爆炸案,1988的的洛克比空难,1978年美国900名人民殿堂的狂热教徒集体自杀,一次次触目惊心的恐怖活动造成了大量生命无缘无故地消失,恐怖主义向人类的生存提出了挑战。“9·11事件”后,美国和英国称为了打击恐怖主义,终于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美英称一定要置塔利班和本·拉登于死地,而本·拉登也发誓让美国永无宁日,人们猜测恐怖主义新一轮的攻击将可能使用生物武器甚至核武器,这不禁使全世界人民对未来世界的安全感到担忧。同学们,你们在恐怖主义面前绝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果然,本课题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在学生选题时备受青睐。
创设情境让学生选题后,接着以任务驱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所谓“任务”,简单说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在研究性学习中,“任务”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几个特点:
①真实性:所设计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而不只是“纯属虚构”的问题。“9·11事件”反映出的是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恐怖主义问题,也是同学们最关心的热点时事问题。这样的任务更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②整体性:任务要把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比它们更大的任务情境联系起来,完成这个任务不只需要一个知识点或一点技能,而是需要将若干相关的知识技能组合起来。建构主义主张给学生一些完整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一任务,学生要自己去分析需要哪些知识、方法,需要先完成什么,再完成什么。任务太琐碎,学生就难以有探索的空间;
③层次性:一个主题的学习开始于一个完整任务,教师要明确提出任务要求,可以提供一些样例,比如编一份小杂志。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大任务做分析,引出若干子任务,比如要制作一个网页,就需要文字录入、图片插入、动画制作、音视频剪辑,页面整体策划等,从而找到适当的子任务水平,作为学习的基本环节。而各个子任务的完成都指向大任务,这样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分层推进,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④开放性:一个任务涵盖了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却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最后的产品也可能是多姿多彩的。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千篇一律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所以我给本课题各研究小组提出的任务是,大家不仅在研究中要弄清恐怖主义的历史、分布、种类、罪行和危害,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研究性学习过程还要学会剪报、做读书笔记、上网查找资料、网上交流、社会问卷调查、信息分析整理、论文撰写和网页制作等技能。
任务一布置,同学们发现不仅可以对恐怖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可以学到许多技能,特别是网页制作,他们就更来劲了,恨不得马上就开始进行研究。这时,我觉得应该给他们浇点冷水,告诉他们不要觉得好玩就上,一旦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所以我告诫同学们选好适合自己的子课题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努力达到以下目标:①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②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③学会分享与合作;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培养科学态度和信息素养;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WebQuest的资源模块设计中,我为了避免同学们在网络探究过程中漫无目的,特地为他们提供了20多个相关网址和100多篇相关文章。但同时也提醒他们完全可以打破这个限制,自己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甚至还可以采用其他如读书看报、调查访问、收看电视录像等方式来获得相关资料。WebQuest采用了网页模块的形式,只是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但绝不排斥信息来源的各种渠道,这一点在运用WebQuest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研究性学习突出地表现为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四种角色: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协作学习问题的设计者和协作学习过程的辅导者。③探究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前,我们四个课题小组召开了一个课题活动方案讨论会,要求各小组写出课题研究活动计划,并按照活动计划有序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活动计划的样板如下: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分工与协作都十分重要,分工有利于每个小组成员都能自主探索。由于问题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所有的学生都有自主探索的机会;每个成员都在贡献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因此,小组内需要明确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让每个成员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知道小组中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以及每个人的进度;同时,可在小组间(或组内)进行评比竞争,让每个小组(或个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报告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和体会,由教师和各组代表评定各组(或个人)的成绩。这样就可以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而合作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学生会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另外,真正齐心协力的合作可以各取所长,通过合作来解决单个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真正体现“团结就是力量”。
WebQuest重视学生对网络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和再创造,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越来越呈加剧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资源网页已达30-40亿页,而且每天还在以300多万页的速度增加。所以用“海量”两字来形容互联网信息的丰富绝对恰当。教师在这里扮演的应该是导航者和辅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浩瀚的网海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尽可能利用网络互动的功能,进行网上交流、网上协作、网上共享。这一下同学们各自的E-mail和笔者个人主页(http://detian.k12.net.cn)上“留言板”可派上了大用场。
然而探究学习过程既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也不应把探究领域仅仅局限在网络上进行。探究过程的实质是模拟于科学研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还必须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例如抽样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的方法、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及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等。在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的问题上,同学们煞费苦心,因为恐怖主义似乎很近,但却又很远。近的是报纸电视天天在说,远的是自己离中东和阿富汗确实太远。最后找到了“人们对恐怖主义的关心程度和认识程度”为突破口,设计了如下一份社会问卷调查表:
通过问卷调查活动,同学们感触颇多,体验了被拒绝、遭白眼的滋味,也接触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有的热情、有的冷漠、有的博学、有的无知、有的通情达理、有的不可理喻……,这看起来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无关,却是十分难得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体验,学生普遍反映说现在成熟多了。
至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根据教育部《实施指南》提出的要求,其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一次口头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次主题讲演、一个网页,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也必须做到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要努力做到因不同的探究类型和课题,设计好评价方案,包括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评价的内容必须与学习的目标一致。当同学们拿出初步成果时,我给了他们每人一份自我评价表,让他们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可以只评优点,不作检讨,不计缺点。每位同学的自我评价中,尽可能地列举自己在这次活动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哪怕是一次失败,如果从中得到了某种启示,这也是收获。在自我评价中,要充分体现重过程的全新学习理念,充分肯定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当然,做得多的同学,他在自我评价中自我展示的东西就多,反之就少。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同学相互之间缺少差距,自我评价优点、收获的多少,实际上已经反映了学生间的差距相信他们自己也将会意识到这种差距,以后会引导他们缩小这种差距。
小组互评是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当然做为教师的我也可以参与其中,由于在一开始就注意记录和收集小组内部的各位同学的活动情况,因此开展小组互评实际上就很简单了。每个小组在活动结束阶段交来本小组的活动记录,记录本上有小组的各个成员在各阶段的活动表现,包括他提出了哪些问题,承担了哪些任务,完成了哪些工作,出了些什么好主意等等。在活动的结束阶段,小组宣布这些记录,这就是评价,这些记录就反映了小组的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因此,就不再有传统的子虚乌有的评功摆好了。甚至有的同学还“斗胆”指出了我的不少不足之处。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修正自己的研究成果。
最后,WebQuest中的课题总结应该由师生共同进行,由个人代表总结个体在活动中的收获,由小组代表总结小组活动的经验教训,老师也应该总结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体会以及自己在这一次活动中学到了些什么。我认为老师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为学生作的一个表率,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应贯彻于始终,包括老师在各阶段的表现、态度。同学们在总结和心得体会中大都表示,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学到这么多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和体验,是他们开始时万万没想到的。这次研究性学习也令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在教学中常常以一个学生答卷上的最终答题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凭证。这次活动中,有些在平时考试中成绩偏差的学生却态度积极、表现出色,同学们对他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精彩表现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信这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正面影响。我深深感到我们过去的教育,的的确确只培养了一种埋头苦读的“人才”,而许多本也应该是“人才”的同学,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给有意无意地扼杀了,这是多大的罪过啊。
①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③李克东:《基于Web学习模式的研究》
2.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教师在应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时,从备课开始就应注意编写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案,而不是仅仅考虑教材的教法。学案导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其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案要求、导学方案以及导思方案有很好的启示作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法的应用分为: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学案工作、分发学案、注重学案的导学过程以及分析修正学案等步骤,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法应用实践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学案导学法是一种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期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教师加以引导,以课前教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教学手段,进行师生合作的教学方法。文章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的应用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案导学法;教学实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市场对于计算机专门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导致高中信息技术受社会的关注度空前提高。自新课改以来,高中信息技术所提倡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方法得到了认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热情不高,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进行创新改革,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学案导学法”因易操作、高效率、实用性强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实际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学案导学法的实践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案的选择。教师在开展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前,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案进行编写,学案内容要依据下一课程的学习目标为主要结构进行构造。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分析,通过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对查阅和搜集的资料做详细注释。对课本中的一些题目,进行仔细钻研,特别是一些案例设计,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互相合作。
譬如,在“数据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结合以前所学的内容,对同学们的性别、身高、体重、年龄、爱好、擅长科目等数据做出搜集,通过Access程序,对数据进行排版,设置检索,打乱数据之间的单位或标注,通过对数据库中相关数据类型的错误录入,通过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找出数据库中的错误,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数据应当是真实有效的。通过对数据具体信息的询问,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清醒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对课程走一个形式。高中学生往往对身边的事物更加敏感,通过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调动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就能够达到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案导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实践,教师在一旁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监督,对学生做出解答。在进行引导和监督的过程中,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的空间,而对学生的监督,能够有效调整整个教学进度,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譬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过程时,往往有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因出现偷懒、玩耍、和别人交头接耳的现象,严重干扰了课堂秩序。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他自己身上,可以让学生讲述他在讨论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另外,教师通过巡视,通过有效监督,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能够更好地对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深入性学习,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有效的监督,还可以让学生处于紧张和放松之间,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又能有效地维持课堂秩序,发现学生的不足。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不仅要进行理论学习,更要进行实践操作,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需要用阶梯式的方式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巩固,在原来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我学习。譬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因为懈怠而不经常性地进行总结性学习。因此,笔者针对此问题,要求学生对信息技术中的难点、重点、要点等进行不断的实践,指出学生所存在的错误,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再认识,通过对课题的伸展,将这些信息知识连接、编织成网络,使学生通过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点就能够将思维发散出去。通过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通过有效的总结和对比,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知识中的不足,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得失。在总结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注意学生是否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对学案导学法中学案的选择、学案导学法中的自学监督力度、学案导学法中的总结与深化这三种策略的相互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当然,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地跟从。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在引导监督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使学生能够处于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通过教师的有效点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综上所述,学案导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政治课,是共产主义国家在军队以及国家教育系统中所进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转化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强化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说明,并结合我校教师的教学实践,对强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及其实践进行介绍,希望能促进我国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 政治教学 有效性
当前,我国高中的新课程标准试点已经取得圆满成功,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均已制定并施行。对于高中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性质是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将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增强对社会共同理想的认识与建设愿望,在高中阶段就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因此,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其有效性上得到保证,进而确保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依据目前实行的相关制度与标准,对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主要是指在学校课堂上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并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在某些相关知识水平、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由不懂变懂,从少知甚至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学会到懂得会学;在情感上,学生对知识的不喜欢到变得喜欢,从不关心变得十分在意,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想学变为乐意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就是教学能够取得一定的效益,它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并不是依据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也不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刻苦努力,而是按整个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看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到什么或者学的好与坏。因此,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发展。
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政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利用教学方法,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考察方式和评价机制,建立一套全新的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努力探究的学习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有显著提升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之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具体来讲,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课堂能够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宗旨;
(2)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是能够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收益,即教师的重点是教学效益;
(3)教师自身能力水平不断发展,不要只做一位教书的专业工匠,而应成为教育的专家。这就要求教师养成高尚的品德、爱岗敬业、专业水平与学术能力精湛;
(4)课堂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和学会学习,学生能够转变学习的不良习惯和不好的学习方式;
(5)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提升政治教师的素质
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是教师,因此,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在教师。教师的综合素养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政治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才能更好地保证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从我校相关教师这方面的实践,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我校的政治教学活动中,那些学生能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学的三维目标良好实现的,其所在班级的政治教师在业余时间会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因为,对于政治学科而言,教师要想认真的完成教学,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政治实例予以讲解,如果教师不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对待各种政治问题总是用同样的观点与知识内容予以回答,整个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肯定无法予以保证。在实践中,也表明能够不断增长知识、不断借助网络了解政治学科、政治专业新知识的教师,能够进行精心的备课,将个别备课与集体备课方式良好结合,其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也能得到实践的检验。
(二)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多边互动的教学模式
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的认识。要想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要找到一些既适合学科特点,又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从以前的政治课堂教学分析,发现许多教师都是采取教师不断讲而学生坐着听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课堂的教学效果较差,考前学生死记硬背,考后全忘。为了提升教学的效率,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证,我校相关政治教师采取“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并大胆尝试,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学生进行知识的预习是基础,教师进行知识点拨是关键,而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达成教学目标。
在我校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中,主要涵盖了如下几个环节:
(1)课前导学环节,教师依据教学安排,提前一周时间将导学案编写好,然后发给学生,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预习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导学案填写好并注明重点难点。教师抽查学生导学案,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
(2)课内探究环节,也是教学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释疑――能力提升――巩固练习――课后反思。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都能参与到思想政治的教学活动中来,避免学生学习的课堂疲倦现象,课堂有效性显著提升;
(3)课后延伸。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组精心准备少量习题,使学生在课后进行短时间训练,提升学习效果。
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是保证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得到锻炼的基础。教师要想做好教学,必须重视教学过程,采取各种方法,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强化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函数(function),名称出自数学家李善兰的著作《代数学》。之所以如此翻译,他给出的原因是“凡此变数中函彼变数者,则此为彼之函数”,也即函数指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一个量中包含另一个量。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课标下的高中函数应用教学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翻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首页,10条基本理念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重,它们是教师备课教学从始至终贯穿的最根本原则。
在进行到函数的应用举例一课时,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准备了一堂实验演示的数学课,以体现新课标下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我提供实验平台和基础知识的数学函数建模……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结合……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与学中处处体现主动与探索……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开拓课本以外的知识与应用……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充分解决和探索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6)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新思路、新方法,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培养基本数学技能及应用能力……
(7)强调本质,注重适度形式化:知识学习在先,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处处体现和利用所学知识……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介绍伽利略及亚里士多德……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利用现代技术和实验室条件,建立误差参数,数学方法消去误差参数……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布置学生实验体会和报告的作业……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1) 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建立及应用。
(2) 数学建模。
1.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建立函数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德育目标。
(1) 敢于综合应用,拓展思维,加强数学应用意识。
(2) 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3) 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信心,注重学科间的交流。
2. 学生分析
学生自我探究能力较弱,单纯学科学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低迷。
3. 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设计
3.1 教学重点。
(1) 据实际问题建立函数。
(2) 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 函数的建立过程。
3.3 教学设计要点。
(1) 情境设计:
a.设计例题,充分讲解y=N(1+p)r 。
b.设计演示实验。
c.设计学生实验。
(2) 教学内容的处理:本节只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应按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理念给予高度重视。
所以我考虑联系化学、物理实验的演示,定性定量地讲解函数在现实世界、实际问题中的建立及应用。
(3)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半探究;实验演示;学生实验。
4. 教具准备
固体CuSO4,高浓度BaCl2溶液,稀NaNO3,AgNO3,NaCl,NaBr,NaI溶液;试管,烧杯(若干),洗气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胶头滴管,托盘天平,滤纸,玻璃棒等。
平抛物体板套件。
5. 教学过程
5.1 阐明意义。
数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思想方法,在你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窗户”(两层玻璃之间的宽的在5厘米左右保温效果最好……)而我们的函数,即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解决和体现各个学科领域中的问题,咱们学习函数的建立及应用正是为各个学科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的。
5.2 “化学变化中,质量的守恒”
CuSO4+BaCl2=CuCl2+BaSO4
先演示实验一次,在揭示气化学方程式。
再演示: AgNO3+NaCl=NaNO3+AgCl
NaBr+AgNO3=NaNO3+AgBr(淡黄)
NaI+AgNO3=NaNO3+AgI(黄色)
CuSO4+BaCl2=CuCl2+BaSO4
160 233
x y=233160x≈1.45625x
建立函数y=ax(其中a为参数)
测得数据x1= x2= y1=m1-ky2=m2-k
算出误差常数k。
即:y1=m1-k=ax1y2=m2-k=ax2k= a=
实验步骤:
(1) 称:称取一定质量的CuSO4固体。
(2) 溶:将称好的CuSO4固体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蒸馏水进行溶解。
(3) 反应:加过量BaCl2溶液,十七充分反应。
(4) 沉淀:静止片刻,使BaSO4 尽量沉底。
(5) 滤:用胶头滴管轻将上泛的CuCl2及BaCl2溶液吸取。
(6) 烧:用酒精灯加热。
(7) 称:称其质量,采集数据。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不仅看到数学及数学函数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而且利用数学建模和数学方法的指导实际测量实验的操作;同时,也用数学分析误差(设误差参数)并想法用数学的方法消去误差参数,此处具有极强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3 自由落体运动――数学模型h(t)=12gt2。
(1) 介绍伽利略及亚里士多德(数学史――体现数学文化)。
(2) 探究性地研究分析,设计实验。引导学生,使学生自主发现实验数据采集的困难性与实验的不可操(纵)作性。
(3) 介绍新的实验方法――平抛。
x=v0ty=12gt2两个未知量中,消去时间t,可达到目的。
(4) 演示实验:平抛物体运动板的实验演示。
(5) 分析实验:采集数据。
(6) 描点画图:这是得到和画出函数图像的重要方法之一。
(7 逼近二次函数,得出结论。
5.4 介绍学生实验――“冰块溶化为水的函数模型”。
向学生讲明下节课的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室实验:取一块冰,放在常温下的教室里,记下冰块的质量与试问,并定时测量气溶化为水的质量。显然,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考虑一些影响冰块溶化为水的因素。例如,教室温度越高,在单位时间内溶化为水的冰块越多。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权衡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小后,我们常常忽略其他因素而只看时间的影响,据此建立冰块随时间变化溶为水的函数模型。另外,为了使别人能相信你的模型的可靠性,你需要尽量详细地描述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它成立的条件。
布置学生预习和准备冰块。
5.5 练习1题(书)
将一个底面圆的直径为 的圆柱截成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棱柱,若这个长方形截面的一条边长为 ,对角线长为 ,截面的面积为 ,求面积 以 为自变量的函数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分析:S=x?d2-x2 (0xd)
当t=x2=d22时,S取最大 S=d2 x=d2 d2-x2=d2
即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5.6 小结:
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建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6. 布置作业 习题1,2,4,5。
7. 后记 完满达到设计意图;时间控制得当。
本节课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双基”,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的同时,注重的动手的数学、实验的数学,以及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在本节课中,除对实验的操演过程外,还教学生探究发现、创造“自由落体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也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好机会,实验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处处体现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应用意识也是本节课的特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应用的巨大发展是数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按照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式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函数概念在高中数学数学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非常难以接受的概念之一。因此教师在处理这些内容的时候,注重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归纳出函数的概念,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这是符合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理解、关注方法的形成”的设计思路。
另外,采用实验的教学,有效地创设了实际问题情境,在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作用于现实生活,以问题研讨和动手实验的形式替代教师的讲解,分化难点、解决终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强化对函数以及其建立的理解,学生在讨论、动手、合作中解决问题,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
数学是一种精神,特别是一种理性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课不同于其他课,因此,并不是每一节数学课堂都要加入生活中的例子,华而不实,画蛇添足,反而弄巧成拙,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仅仅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
所以,在“函数的应用举例与数学建模”中,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建立函数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实验演示以及动手操作的办法,并且学生可以使用物理、化学、生物所学,可有效增强学生敢于综合应用、拓展思维的信心与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函数教学中,这样的授课方式的例子我用的很多,限于篇幅,只举例说明。
通过课后学生访谈评价,新颖的课堂教学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信心。于是,一种欣慰感跃然我的脸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四个月来不遗余力,精心设计,通过教育教学原理和方法将我的知识传授于学生,方才感到教师身负重责、心怀无私,为祖国的教学事业倾心尽力。
辛勤的耕耘,必有秋的成果。经过一学期紧张而有序的历练,深感: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育事业。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介入,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化需求,满足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从而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性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是对当今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解决的各类措施进行客观分析,在综合分析前人学者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借鉴现有的关于社会工作方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介入的一些研究,试图对社会工作方法如何介入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方法;介入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
对社会工作的定义有很多,文章采用孙立亚在《社会工作导论》中对于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社和制度为背景,以特定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政策为依托,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的专业服务。它帮助个人、团体、社区增强和恢复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并为实现上述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研究梳理
学校社会工作,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作为社会工作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社会工作学科发展而逐步成熟的。国内在2000年以后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学术研究比较集中。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有林胜义的《学校社会工作》,他概括了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并且阐明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运作模式、方法、技巧和范畴都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国内范明林、张洁所著《学校社会工作》,则是将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与内地相结合,对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原则和方法都作出了详尽的阐述。)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逐渐向着更加个性的方向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符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
其次,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方法能够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方法上的借鉴和创新。
最后,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帮助学校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特殊问题。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能够改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心理教育的情况,并且能够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提供专业的服务。
(一)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介入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其目标不仅在于从抽象的价值观层面进行研究,更在于从实践层面来指导或规范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并直接作用于服务对象。概括地说,在操作层面上,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包括了接纳、尊重、个别化、自决权等原则,以下仅介绍与讨论这四个原则的介入。
1.接纳原则。接纳指工作者真实的理解与看待案主,包括他的长处与弱点,适宜的与不适宜的品质,正面的与负面的感受,建设性的与非建设性的态度与行为,完全保持案主与生俱来的尊严与个人价值。同时,接纳也意味着工作者要.忍受不同、模糊不清与不确定性,但它不等于赞同。那么,这一原则如何介入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呢?
如何将接纳的原则介入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尊重与接纳学生整体的个人,接纳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品质,包括他的长处与缺点,包容多元化的学生个性。例如,一名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位列班级末尾,但是他在美术绘画方面上的成绩却比较突出。在当前这种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往往对这种学生苦口婆心地劝阻,告诉他学习才是首要任务,成绩好才能考入好的大学,让他将心思放到正事上去,不要受到干扰。然而,接纳原则则是要求教育者能接纳这样个别化的学生,接纳并不一定等于赞同,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状况,认可他的绘画才能,要尊重这类学生的个人价值,不能因为成绩而一概否决了此类学生今后的发展。
2.尊重与平等原则。尊重与平等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情感和能力,深刻理解他们生命存在的价值、获得个人发展的公平的权利和机会,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资源与优质的服务,满足其生产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工作服务中,每一个服务对象,不论他处于多么困难的状态,也不论他有多少缺点和问题,他都是人,拥有自然的和潜在的能力,也有着一个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因此,他的价值和尊严都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并且他与社会工作者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3.个别化原则。“个别化”价值理念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有权利和计划发展自己的个性,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性差异,不应当运用统一的或相同的服务方法回应他们的特殊需要,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带来的个体差异性。标签化和分类化导致对个性差异的忽视。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性差异,运用个别化的价值理念,可以充分挖掘服务对象的个人潜力,有利于社会的多样化发展。
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的是课堂教学的方法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集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方法就是采用统一式的方法,力求让学生们以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注,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压抑学生的个性。“个别化”价值的介入,可以帮助改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的工作意识,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个别学生自尊感强烈,对于课堂上的公开批评不能接受,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抗拒情绪。对于此类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工作者要区别对待,避免以直面严厉的批评方式,选择课下交谈、平和式的方法与其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客观对待。
4.自决原则。自决在实践上被定义为,案主自由地做选择、做决定的权力与需要。这一原则后面的信念是,案主有能力成长与改变,并能负责地使用自由。同时,案主自由抉择时,他们会更加投入,更有动机去做改变。当然,社会工作者必须评估案主自决的能力,以此帮助他们采取建设性的行动。这一理念的价值前提是案主有解决自身所面对问题的能力,只要社会工作者为案主提供服务和咨询意见,但最后做出最终决定的还是案主自己。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时一群未满18岁的青少年,对于青少年是否有能力自己做决定,这点往往是教育工作者所最为担心的事情。也因为担心,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单向度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决原则”的介入,可以缓解这一种单向式的教育状态,更多地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课堂上改变一味地灌输知识的课堂状况,能够采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合作等方式来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而非以往的被动接受者。考虑到高中群体的特殊性,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自决原则”的介入,要尤为注重度的把握。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自决,但是不能够完全控制他们的抉择权,而应该认真评估学生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多地资源帮助他们自决,并适时进行评估改善其教育方式。
(二)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
1.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
个案工作的定义: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的一种,它以生活适应不良的个人或家庭(又称案主)为服务对象,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本身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的问题,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社会工作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采取一对一的方式,透过与个别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给予支持与辅导,提供一定的社会资源,改善与协调其行为;以协助学生抒发内心感受,认识面对的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善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机会,从而解决问题;并在恢复或增强其适应能力的同时,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心与生活素质。
个案工作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社会工作者运用科学的助人知识,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或间接的多方面的干预为案主提供服务。个案工作是针对个人的助人活动,因此可以将其介入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用来对个别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找出其行为偏差的个人及社会因素。个案工作是透过一连串的过程,以一对一的方式,有计划地协助个人解决问题,其中包括六个基本程序,即接案、收集资料、分析诊断、订立计划、个案介入、接案评估。下面以一个案例来具体说明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在面对一名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学生,运用个案的方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下:
首先是接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面对这种沉迷于网络的个别行为偏差的学生时,可以与学生进行初步会谈,这种会谈是针对这个学生单独进行的,避免了课堂上的批评等方式激化问题。初步会谈,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话题,如询问他最近的情况,还有就是要适时地和学生约定,让学生按照约定的时间定期来做咨询。初步的会谈是为了与学生建立一种专业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接案后,教师会主动地收集有关这名学生的情况。教师首先会通过再一次的面谈,了解学生现在的状况,如为什么这么喜欢玩网游;自从玩了网游之后,自己有什么变化;学习成绩下滑这件事对学生有没有造成心理压力,通过这些问题的交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好记录。或者是教师要通过家访,了解该生的家庭是否在最近有重大的变故,与家人的关系有没有发生变化等,以此收集更多地资料。
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加以归纳、整理、据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诊断未来介入的策略。一般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分析:首先是生理功能方面,从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去分析,该生是名高二的男生,年龄为17岁,健康状况良好;其次是心理功能方面,该生的抗打击能力较弱,遇到问题后不喜欢与人倾诉,借助于游戏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是社会功能方面,从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角色功能去分析与诊断,该生的人际关系能力较差,不太与人交际,不喜欢参与班级活动,沉默寡言;最后就是环境方面,据了解,半年前父母离婚,该生的家庭关系紧张。这些都是导致该生沉迷于网络的重要因素。
教师对案主问题的情况、性质、原因和影响做了周详的分析,并掌握了问题的症结之后,教师便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步骤、可用资源和预期目标,然后共同设计一套介入计划。
到了个案介入阶段,教育工作者要以更系统与结构化的方式,协助学生处理自己的问题。该生因为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导致自己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首先作为教师,要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告诉他,老师能理解父母离婚所带来的伤害,希望学生能够敞开心怀多与老师沟通,老师会全力帮助他戒掉网瘾,并发动周围的优秀同学来帮助他补上拉下的功课。以这些具体的意见来增加学生的希望和自信。并且要告诉学生,沉迷于网络对于自己身心带来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当自己不愉快的时候可以多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者是多和周围同学交流,以此来排解自己的不快心理。
最后一步是结案评估。当学生的问题已获得了圆满的解决,或者是学生已经有所成长并具有能力应付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就可以结案。
2.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
小组工作的定义:小组工作者在各种小组中,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小组工作者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而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促使个人有社会改良的动机,同时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
将社会小组工作方法介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小组工作方法的特点,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共同完成的目标、学生们的兴趣等因素将学生们划分为一个个小组,在小组当中,学生们进行沟通与互动,形成一个互动模式。小组成员在沟通中通过传达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在小组中说服别人的能力(领导能力),树立自己的信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小组工作方法的具体介入如下两个案例所示:
小组工作的方法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如在讲解什么是我们的文化生活的这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学习任务将一个班级分成四个小组,给定时间让各个小组收集自己认为什么是文化生活的相关资料,小组内形成讨论。讨论时间结束后,以形成智慧树的方法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大树,由各个小组将自己的答案添加到这颗树上。各个小组的答案在黑板上一目了然之后,再请每个小组的一名成员,对文化生活的内容进行自主的梳理归纳,产生自己的看法。紧接着再让班上的学生集思广益,看看智慧树上还有没可以再添加的新内容。
教师再预留一小部分的时间对各个小组完成的学习任务加以点评,并且在班级内形成小组互评,每个小组都要对其它小组所回答的内容进行一个评价,最终再由教师做一个最后的结课总结与归纳。小组工作方法,在课堂上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都形成了一种互动模式,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了他们学习能力与互动能力,又能充实课堂内容,改善课堂“单向灌输”的状况,增加吸引力。 小组工作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课堂上,在定期举行的“如何克服自己的畏难情绪”的主题班会上,教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不同的支持小组。具体划分是将具有
具有相同问题和经验的学生组成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分享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彼此协助解决问题,形成互动。各个小组依次说明自己所遇到的畏难情绪是如何产生的,然后自己是否能够克服,如果能够克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克服的。每个小组先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出大家经常形成畏难情绪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标记出自己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小组内的讨论结束后,教师运用图表的形式,让小组的代表者在黑板上给定的图表内填充内容。全班同学根据黑板上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让同学们之间一起分享经验,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又能够增强同学们面对问题的自我调控能力。
3.社区工作方法的介入
鉴于社区工作方法的独特性,我认为社区工作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介入比较有限,在这里,不做过多讨论。
本文是以社会工作介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性研究所开展,从社会工作的理念和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的两方面介入入手。探索性研究所缺乏的就是实证的论证,没有明确论述社会工作介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这一点我将会在后期以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加以论证,在这里不作过多说明。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式教学正是基于这种目的而出现的,它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课程下高中物理课堂导入教学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多高中的物理教师都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很多高中的物理教师都认为在新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环境之下进行高中物理教学必须选择合适的课堂导入方法,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高中物理课堂与其他课堂教育不一样,物理教育在课堂中存在特殊性,
课本中每一个物理知识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体现,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进行很多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不足,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听不明白,难以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需要不断的对理论知识进行简化,将抽象的知识化解为形象可见的知识,让学生都能以简单的方式去学习深奥的物理知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现将几种物理教学的课堂导入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内容如下:
高中学生对实验都很感兴趣,普遍怀有浓厚的好奇心。通过实验学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如何利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和作用,用精心筛选并设计的实验架桥铺路导入新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曲线运动”时,可用红色粉笔分别做竖直下抛和平抛的小实验,作为引子导入新课。当学生们发现一个作直线运动而另一个作曲线运动时,就会提问:“粉笔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轨迹呢”?这样就自然地导入了曲线运动的讲解;在讲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重力有无关系时,可让学生用相同的两张纸做实验,但其中一张揉成团。当实验的结果与学生以前的认知产生矛盾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
物理中的小实验,容易做,成功率高,且许多教学内容都有多个小实验可做,教师可以选用那些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便于导入新课的小实验。另外,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实验过程中,应该多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太复杂,要简单易懂,要生活化,让学生在感性的认识中学习物理知识,把物理实验向生活化过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容易的接受。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导入的教学手法不一定要求有实验设备,在课堂导入过程中,由于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教师准备阶段一定要充分,在课堂上只要教师准备的足够充分,就可以准确的把握时间和切入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的完成。
物理这门课程是揭示人们实际生活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性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人类的生活和世界物理发展史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导入一些物理历史材料,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导入历史话题,对自由落体实验人伽利略进行简介,从提出假设,自由落体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为简单的一种变速运动,到后来的数学推理,再经过公式推导证明其自己的假设,伽利略通过自己不断的研究和推导最终获得了自由落体公式。
采用这种历史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再如,在学习电磁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引入电磁历史,引用科学家在生活中“不小心”发现了库伦定律,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物理学家最后通过试验发现了欧姆定律,通过学习这些电磁学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电磁学是通过不间断的演变和推导才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样在课堂上进行历史材料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和实践的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改革对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接近改革的方向,坚决贯彻实施导入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导入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课堂导入教学研究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顺应我国教育发展新趋势。PBL是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中历史PBL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运用PBL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高中历史PBL教学模式的建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历史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PBL教学模式
PBL的对应英文是“problem based learning”,意思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根据PBL教学模式,教师针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解决所遇到的难题。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将所学内容直接指出来,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但是很多知识点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并且历史学习既要考虑时间要素,又要考虑空间要素,单纯的死记硬背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运用PBL教学模式,从而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历史知识。
PBL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问题构建。要是所设置的问题的开放性不高,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结合根据历史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创设相应的问题。并且教师的问题应该保证开放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够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和探讨,是学生通过类比发现知识之间的不同之处。很显然,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历史知识。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第一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采取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创设问题。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相关,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比如“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也会不同。大家可以分别说说各地的风俗吗?”这个问题具有很高的开放度,同时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结论,比如“回族人民不吃猪肉”这个风俗。在学生讨论完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相互探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从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创设了相应的问题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不然就使得问题的创设失去了真正的意义。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帮助学生探究所创设的问题。
同时,在学生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主动参与进来。如果学生在讨论中遇到问题,或者对某些方面不太理解,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的探讨过程变得更加高效。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中第二章“追寻生命的起源”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地球上的生命是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进行提问。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生命通过演化而来,教师就可以接着问“此演变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事实上融入了这部分所要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对产生了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根据这一点,进行问题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PBL教学模式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归纳总结。在问题创设和问题探讨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是学生讨论完之后,不进行讨论,就不能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对讨论中的一些重要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本所学知识。所以由此看来,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历史知识。
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第三章“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总结,比如“社会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给环境资源带来的负担”等。通过进行总结,学生可以真正地掌握所学历史知识。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将所学内容直接指出来,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运用PBL教学模式,从而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首先,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萨丕尔亦曾告诫说,语言并不是“一部完善的表达概念的机器”,要求它没有“漏洞”那是不现实的。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语言文学论文:汉字性质研究方法论。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够帮助到大家:
汉字性质研究方法论
汉字性质问题是汉字学以及普通文字学的核心课题。现代汉字学诞生伊始,有关研究即被提上议事日程。1908年,章太炎发表《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以“象形”与“合音”区分中西文字论析彼此短长[1],实际上已涉及对于汉字性质的考量。上世纪20年代,沈兼士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字形义学》,认为汉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各字”皆属“意字”即意符文字,汉字中“形声字”皆为“音字”即音符文字[2],则直接表达了对于汉字性质的研判。
以下事例说明,该课题百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其一,自从现代汉字学诞生,我国文字学和语言学著作大多都要论及汉字性质;其二,在中国知网上,1959年以来含有“汉字性质”字眼的期刊文章多达954篇,1989年迄今含有同样字眼的硕博论文多达482篇。汉字性质问题之所以始终保持“相当炽热的状态”[3],全因为它不仅涉及汉字的历史描述和教学设计,涉及汉字的功能评价和政策制定,而且涉及文字类型学理论建设和文字演进规律探讨,涉及文字与语言、文字与文化关系的诠释。经过学界百年来的不懈努力,尽管歧见依然存在,但有关研究不断深化则是应予肯定且令人欣慰的事实。
在以往的有关研究中,学人大多将精力集中于知识性讨论,对于方法论(methodology)则关注不够。唯物辩证法认为方法重于知识:方法错了,即便侥幸获得正确知识,这知识亦缺乏足够的学术含量和应有的社会影响;方法对头,即便暂时与正确知识失之交臂,但终会走向成功,并将充分发挥所获知识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从事学术研究应当重视方法论。本文有关汉字性质的讨论将以此为指导。汉字性质研究涉及的方法论问题甚多,限于篇幅,本文只谈两点:(1)汉字性质研究的立论基础单位;(2)立论基础单位内部关系的两种观察角度。本文所谓方法论主要指对于汉字性质研究方法的审视、阐释和评析。
对于汉字性质研究来说,以何种文字单位作为立论基础乃是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索绪尔认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4],布龙菲尔德认为汉字属于“表词文字”[5],赵元任认为汉字属于“词素文字”(亦即后文所谓“语素文字”)[6]142,三位学界泰斗虽然看法有别,但都是通过对“记录一定的语言单位时不能再分析的……独立符号”[7]的考察而立论。王伯熙明确表示,不同“独立符号”记录不同语言单位,由此显示出不同“符号系统的性质”,汉字性质研究应当以此为基础。
苏培成亦曾就汉字性质研究的立论基础单位多次发表意见。他说:“确定一种文字的性质,要根据这种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单位。”[8]“文字的基本单位指的是文字体系中能和语言成分相对应的最小的单位”,“根据文字基本单位的理论,汉字里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的单字,而用来和它对比的拼音文字的基本单位应该是一个个的字母,而不是一个个单词。”[9]王伯熙和苏培成的说法不尽一致,基本观点则如出一辙。
王伯熙所谓“独立符号”、苏培成所谓“文字基本单位”,其实早已有了相应术语,即“字符”。维基百科指出:“字符(Character)是一个信息单位。……简单来讲就是一个汉字、日文字、韩文字……或是一个英文、其他西方语言的字母。”[10]笔者以为,既然已经有了相应术语,就不应让它闲置。何况与“独立符号”、“文字基本单位”等表述相比,“字符”说法更便于理解和使用,在汉字性质研究中,学界应充分利用“字符”术语的优长。
有比较才有鉴别,文字性质的研究离不开比较法的运用。一直以来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世界,有关比较都是以字符为基础。但近年来不断有人质疑,认为将字符作为比较基础有问题,因为中文汉字与西文字母缺乏可比性。他们主张比较应坚持对等原则,鉴于形音义俱全乃一切文字共同特征,他们认为比较应以形音义结合体为基础。据此他们提出:汉字属于语素文字,英文属于表词文字。[11]对于以上新说,笔者颇为怀疑。
这不仅因为“从来不会错”(Chao can never be wrong)的赵元任明确指出,在目前通行的成熟文字中,就所标记的语言单位尺寸看,语素文字乃为上限[6];以及因为以拉丁字母为构字元素的英文已有上千年历史,其间从无英文使用者认为自己使用的是表词文字;更因为根据“对等原则”,被比较文字除了必须所指层次相同,亦即或者都是以语音为所指,或者都是以音义结合体为所指,同时必须所指等级相同,亦即或者都是以音素为所指,或者都是以音节为所指,或者都是以语素为所指,或者都是以单词为所指;而上述新说是基于标记语素的中文形式与标记单词的英文形式的对照,亦即基于不对等比较而提出;更因为接受新说则须认为中文能够标记语素不能标记单词,英文能够标记单词不能标记语素,这样的新说实在难以让人心悦诚服。
为什么有的学者将“对等原则”视为圭臬而实践中却不能坚持?这一方面因为在汉语中语素是最重要且最显眼的语法结构单位,在英语中单词是最关键且最醒目的语法结构单位;另一方面,因为前述现象不仅为新说提出者所注意而且强烈左右着他们的知和行,于是为考察文字性质而进行不同文字比较时,鬼使神差地将记录汉语语素的中文形式与记录英语单词的英文形式等量齐观,以致偏离了自定的“对等原则”。
前面谈到不少学者认为植根字符的文字比较不合逻辑;而在笔者看来,以上批评缺乏根据。比较确实是有条件的,《墨子》所谓“异类不比”便是就此而言。同类与否如何鉴别?《墨子》云:“有以同,类同也。不有同,不类也。”意思是鉴别是否同类主要看有无共同点。这可谓中肯之论。惠施曰:“万物毕同毕异。”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以上说法亦为学界普遍认同。
缘上以观,同类与否并非由客观现实――包括客观上的对等不对等――所决定,而是由主观认知所决定;因为基于特定观察方式可以在任意两个事物之间找到共同点并可据此将其视为同类,从逻辑上讲在语言文字范畴中可以任取两方并将它们作为同类成员看待。我们已经知道,赵元任等学术大师关于汉字性质的观点是通过对中文汉字、日文假名、英文字母等不同字符的比较而形成,上述字符均属“记录一定的语言单位时不能再分析的……独立符号”,既然具有共同点自然可以视为同类,也就自然可以拿来相互比较。所谓前述比较“不对等”(郑振峰语),“存在着严重的层面错位问题”(胡华语)等等,有关质疑失之偏颇。
为什么对于“表意文字”说法具有较大影响的解释并无硬伤而批评者仍不肯放过?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表意文字”说法容易造成误导。我们以为因此将其根本否定似乎过于较真。通过前面的回顾大家已经知道,“表意文字”是个国际通行且使用有年的学术用语。吕叔湘曾就术语问题作过专门论析,指出新旧术语各有利弊,取舍上并无非此不可的道理。
[30]萨丕尔亦曾告诫说,语言并不是“一部完善的表达概念的机器”,要求它没有“漏洞”那是不现实的。[31]众所周知,语言运用离不开语境,任何语义必须借助语境帮助才能实现。语境乃制约语义传释的各种因素的集合。接受者对于语义的理解需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注意表达者所处语境,领会其意指所在。综上所述,尽管尹斌庸等先生的有关批评未尝无助“表意文字”理论的完善化,但因为担心误导而欲将其打入冷宫实属矫枉过正。(2)
在审视对于字符内部关系的两种观察角度时,我们将不赞成“语素文字”和“表意文字”说法的观点拿来讨论,其实是“言在此意在彼”,因为它主要不是为了维护前述术语的称谓方式,而是旨在说明“对应地看”和“联系地看”这两种观察角度都不可或缺。
根据语言类型学理论,某些文字类型之间存在着双向“蕴含共性”(Implicational universals):基于对应关系建立的“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语素-音节文字”等文字类型,其中的“语素文字”必定同时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的“音节文字”、“音素文字”必定同时属于“表音文字”,其中的“语素-音节文字”必定同时属于“意音文字”;而基于联系方式建立的“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等文字类型,其中的“表意文字”必定同时属于“语素文字”,其中的“表音文字”必定同时属于“音节文字”或“音素文字”,其中的“意音文字”必定同时属于“语素-音节文字”。
这是否意味从两种角度说明文字性质并无必要?不是!道理首先在于:我们是通过两种观察角度的研究,方才发现基于对应关系和基于联系方式建立的两种文字类型之间的蕴含共性;而不是根据蕴含共性,由基于对应关系建立的文字类型推导出基于联系方式建立的文字类型,或者相反。道理其次在于:前述蕴含关系并非一对一,以致我们有时并不能根据蕴含共性而由此知彼,例如由于“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均属“表音文字”,在已知某种文字属于“表音文字”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能推知它究竟属于“音节文字”还是“音素文字”。
道理还在于:前述蕴含共性高度抽象,管粗不管细。例如它只能告诉你,如果某种文字属于“语素文字”那么必定同时属于“表意文字”。但它并不能进而告诉你,这种“表意文字”的字符是出于何种动因和通过何种方式完成自身构形。弄清字符构造理据乃是认识文字性质的重要途径(详见另文),而蕴含共性并不能在这方面提供具体帮助。总之,对于汉字以及其他文字的性质研究来说,“对应地看”和“联系地看”这两种角度无法彼此替代,必须同时加以利用。
虽然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方法与知识为互动性因果关系,但多数场合是方法决定知识。正确的方法决定正确的知识,错误的方法决定错误的知识。在正确方法与错误方法同在的情况下,所获知识也就自然是鱼龙混杂。对其加以清理不可就知识说知识,而应当从清理方法入手。汉字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因为汉字性质研究可以多角度切入因而可以允许多种判断并存,但在角度相同的情况下出现两种甚至三种、四种结论,则不能认为是正常现象。根据抓纲带目的原则,本文从方法论入手进行方法上的清理。
在前面的讨论中,对于主张在“对等”基础上进行不同文字比较的做法,对于否定汉字性质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的做法,对于追求汉字性质表述天衣无缝的做法,给予了证伪,从而支持了曾为不当方法贬损的正确结论,动摇了建立在不当方法之上的似是而非意见。在以上讨论过程中,笔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于认为汉字属于语素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判断给予了肯定。但仅仅根据以上论析,要让前述判断稳稳站住,显然不够。在有关汉字性质研究方法论的新稿中,我们拟通过更为全面深入的讨论证明前述判断的合理性。但愿有关尝试对于化解汉字性质研判异说纷呈局面,对于推动汉字学乃至文字学理论建设,多多少少有所贡献。
注释:
(1)显然在吕先生看来,具有“形”和“音”乃“字”或“文字”决定性特征。笔者高度服膺这观点。因为如果确定只有形音义俱全的字符方可称为“字”或“文字”,那么中文用于记录连绵词和音译词的没有独立意义的单字将被连带地排除于“字”或“文字”范围之外。相信任何汉字使用者都不会认可这做法。
(2)当然,还有人不赞成“表意文字”说法乃是看重汉字字形中的表音成分,认为应当将它定位为“意音文字”。因为有关讨论并非三言两语可以打住,更因为有关讨论涉及汉字性质研究的其他方法论,具体地说涉及对于立论基础单位其他观察角度的方法论,笔者拟另文回应。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