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驾驶证考试法相关的共42个结果:
在优势视角指导下,中学生作弊行为的出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受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特点影响,又受教育制度、家庭学校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心理学理论透视下中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学理论透视下中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
心理因素是中学生考试作弊的重要因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该理论强调行为发生的环境,认为模仿和观察学习的过程会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他们发现越轨行为可以带来“报酬”却没有受到惩罚时,就很可能会采取越轨的行为。中学生处于学习的重要阶段,学习、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总是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寻求最佳方案和行动,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种理论支撑下,我认为考试作弊这种学业不诚信行为是受到以下原因的影响:
1.家庭环境的感染。
在家庭生活中,学生目睹了家长为升职加薪请客送礼,饭桌上溜须拍马;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进好单位,明明分数相差甚远也要托关系找朋友。在学生看来,家长、长辈们这些不诚信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让他们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就促使学生们在学校实施了在学业上的不诚信行为,获取自身的利益。
2.学校环境的感染。
指学校内、班级内学风不正,考试作弊成风。考试中不作弊的学生看到考试中作弊的学生不但没有受到老师的惩罚反而获得了相应的利益。这些学生就开始心理失衡,就会开始尝试也在考试中作弊,获取自身利益。因此,校风、班风、考场纪律与制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减少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机率需要严格的学校环境控制。
3.社会风气的感染。
此为中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产生的宏观的外部因素。从经济生活上看,虚假广告,商家任意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不法行为随处可见。政治上,豆腐渣工程害人害己。在这些社会现象“熏陶”下成长的中学生,在学校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就效仿社会上的那些不诚信行为尝试了自己学业上不诚信行为。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相对于问题视角而言的,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提及优势视角不得不提的概念就是抗逆力(resilience)。抗逆力,是从优势视角挖掘案主的内在潜能,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
在优势视角指导下,中学生作弊行为的出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受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特点影响,又受教育制度、家庭学校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1.中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
优势视角下中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等方面。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也就是他们希望自己能在同伴群体和成人群体中获取相当的地位,挣点“面子”。因而,他们通过作弊获取较高分数,因为较高的分数能够给他们带来自我成就感、安全感和尊重,能够减轻家庭和学校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
2.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客观因素。
首先,中学生考试作弊从客观原因来看和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有必然的关系。
第一,中学生课程内容设置脱离中学生生活,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学习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第二,单一的评价手段。中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给了学生考试作弊的理由。第三,频繁的考试。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学校组织有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还有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各学科的竞赛。考试多了,学生考试技巧和水平是可以相应的提高,但学生也在这众多考试中身心俱疲。
其次,家长和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在父母强大压力下,学生自身能力又有限,不得以选择了作弊。学生好的成绩,可证明自已的水平,也会带来好的经济和社会利益。教师在重压力下会对学生施加更大压力以求好成绩。
基于本文用社会学习理论和优势视角分析的中学生作弊的原因,现有以下几点改善中学生作弊行为现状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品德不只是靠教的,更是在环境中潜移默化的结果。
首先,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学业诚信教育的重要渠道。面对当前中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存在,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树立严谨的教学环境,严格考风考纪,营造良好的学校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益。
其次,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做诚信的榜样。父母亲作为孩子启蒙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作用非常明显,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他们直接模仿的对象。为此,作为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要为孩子做诚信的榜样。对待社会中的不诚信行为,家长要敢于批评、正面抵制,并就这些不诚信行为与中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使中学生从父母身上学到诚信的品质,而且增强孩子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在学习中诚实守信,自觉抵制不诚信的行为。
最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重建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2.优势视角指导下的中学生作弊行为的纠正
首先,重新认识中学生的作弊行为,发掘优势和抗逆力。要认识到中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不只是中学生自身原因,不能因此给他们贴上道德败坏的标签,一味的批评教育。我们应关注到学生的优势,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能力,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并非完全是个人的错误,同时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次,整合环境资源,加大环境支持力度。优势视角不仅强调人发掘自身的潜能,也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因此,在实践中,既要分析这部分学生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又要剖析其深层的家庭、社会环境及校园环境的影响力,强化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合力作用,形成持续力量,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心理困境,改变不良行为。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不仅仅给学生带来英语能力认可和证书方面的收获,在学生进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英语学习方面又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这种提高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学生很难发觉。但是利用好考试复习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可以很好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提高。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对高职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对高职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技能型操作人才,因此,其主要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技能的熟练掌握。而随着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操作型人才英语交际能力以及读写能力的要求也日益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专业培养时将英语课程逐渐的融入其中。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认可,高校在鼓励学生进行英语考级考证的时候除了关心学生获得证书的比率以外,还应当善于发现其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以此来帮助英语基础较弱的高职学生获得提高英语的最佳途径。
要想了解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就必须先了解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时所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复习的内容,进而从这些准备的工作中,发现学生获得的英语方面的进步与提高。因此文章本节着重对于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的准备工作做探究,以为后面的分析提供依据。
1.1词汇量积累,语法的完善工作不断的深入。
对于B级英语应用能力的考试,其主要考察学生在大纲范围内英语词汇量及语法的应用,虽然考试涉及听力、选择、作文等多种形式,但是在考试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英语的基础。因此,高职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复习中,往往会坚持单词的背诵以及关于语法的学习,进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词汇量以及英语基础知识的专业性。
1.2强化自己英语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除了最基本的单词选择题,很多的考试内容都需要学生对于英语知识进行实际的应用。例如英语听力或者是英语作文的考察。因此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复习中,学生不仅仅是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还需要通过大量的习题锻炼来提高自己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在英语听力的准备以及英语作文写作方面的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写能力在不断的强化。
1.3复习方法与考试技巧不断完善。
虽然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后,学生的实际可支配时间变得相对充裕,但是对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复习来说,其复习时间还是比较的紧张。因此在学生复习时,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复习方法以及对考试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从而获得最佳的复习效率,并且在考试的过程中以最好的答题技巧将自己的英语水平发挥出来。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不仅仅给学生带来英语能力认可和证书方面的收获,在学生进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英语学习方面又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这种提高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学生很难发觉。但是利用好考试复习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可以很好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提高。
2.1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增强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高职学生由于其学习的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因此在课上的表现往往与大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往往会关系到学生英语能力的社会认可以及其证书的数量,因此学生在报名考试后,为了能够通过考试,都会主动的进行英语考试的复习。虽然整个英语学习都只是为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但是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并且很多学生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加紧对于英语的学习,整个学校的英语学习氛围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2.2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加强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
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复习的过程中,由于复习内容的不断增多与深入,在英语方面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词汇量,语法等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词汇量方面,大纲规定至少在2500词汇以上,学生为了能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在复习的过程中会进行大量的词汇背诵以及英语语法的训练,直至整个复习过程的结束,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又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3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养成。
虽然学生在复习阶段进行复习方法的探究以及考试技巧的钻研都是为了应对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但是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其反拨作用又会再次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改善。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的安排自己复习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时间,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生会发现自己每天最佳的记忆时间,最佳的学习状态以及最佳的学习量。而在考试结束后,学生对于在复习过程中所采用的英语复习方法可以继续使用于英语课程的学习中,进而整个英语学习的方法也能够定型养成。
2.4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再次提高学生解题技巧。
中国不管哪个阶段的学生都需要面对多方面的考试,而考试的形式主要是笔试为主,因此在长时间的锻炼下,学生逐渐培养了自己多种解题的技巧。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作为社会类型的证书考试,使得学生在复习与参与考试的过程中又再次获得了社会考试的锻炼以及技巧的提升,从而学生在学习以及考试应对方面的能力再次获得提升。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既是对于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一次认可,也是对于高职学生学习的一次挑战。在积极的备考复习过程中,学生除了能够获得英语技能的认可,其整个考试的过程又会发生反作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整个过程,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得到了改善,基础知识的积累得到了提升,英语学习的方法得到了完善,因此高职学生在整个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完成后,其英语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又会再次的得到新的提高。
浏览量:64
下载量:0
时间:
1914年,袁世凯主导了《中华民国约法》的起草与出台。作为近代宪法,《约法》虽然保留了“主权在民”等与共和政体相适应的有关条款,并规定了与《临时约法》相同的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也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但它违背《临时约法》的精神,既推翻了内阁制,也弃用了总统制,袁世凯几乎被赋予了终身大总统的特殊地位,遭到舆论激烈的批评。标志着民主宪政的内涵已消失,并被独裁制所取代。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宪法文本看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变迁相关论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从宪法文本看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变迁全文如下:
宪政是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宪政的实施首要是限制政府的权力,同时也要保障公民的权利。西方宪政思潮不断冲击着正由帝制向共和转变中的近代中国,逐渐为国人所接受,政治人物亦着手在中国构建宪政的尝试。任何国家的宪政体制建构,均有其立宪精神;而在所有的宪定事权中,均离不开“权力分立”(doctrine of separation of powers)的设计与安排,欧美先进国家有“三权分立”,晚近有美国联邦政府(或官僚体系)所形成的“第四权”(the fourth branch of government),而孙中山先生构想之“五权分立”的宪政体制是宪政体制探索中的一个独创。
孙中山等政治人物的考试思想是围绕五权宪法而形成的,其思想主导了文官考试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并在辛亥革命成功后的建国实践中被制度化与规范化。当时之国情,科举制度在对官僚体制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本身逐渐走向僵化和停滞,尤其进入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影响,时势对人才需求的巨变,导致科举式微并最终归于废除。历史走向了交叉路口,选才应归于何途?以何种理论来承继选贤与能的功能?如何博采众长,自成一体,以适应中国之国情?难题摆在国人面前,这意味着国家必须另求养才取才之道,这道绝难之题最终由孙中山先生阐发的五权宪法之下的文官考试思想的提出而得以曙光初现,随着后继者如戴季陶等人将其充实,近代文官考试思想渐趋完善,社会舆论也逐步接受这样一种既有别于科举又不同于当时西方各国考试的新思想,而文官考试制度的前 途也随之逐渐明朗起来。当时中国的文官考试立法与实践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与西方先进国家仅仅将其作为考试选才的普通法律规范不同,中国是当时唯一将考试权及其相关规定写入宪法性文件的国家。将文官考试作为国家宪政实现所依托的基本制度之一,文官考试法律制度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社会治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民国以来,各种国会与政府形式层出不穷,各自进行了不同的政制尝试,宪法文本的变动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文官考试的走向。考察不同时期宪法文本中关于考试的规定,不失为厘清近代文官考试发展脉络的有效途径。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时,孙中山曾试图让参议院根据五权宪法思想来制定宪法性文件,无奈在位时间仅有数月,五权宪法文本的制定又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加之各派政治势力的相互角力,所以未能实现[1]。孙中山主导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并非一部真正贯彻其五权宪法思想的宪法文本,文本并不成熟。它一方面通过宪法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与人民的民主权利;一方面在政体的设计上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以限制总统袁世凯的权力,使权力划分极为混乱,成为一种介于总统制和内阁制之间的特殊的三权分立体制,表现出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并非成熟的五权宪法实践。
即便如此,在《临时约法》的细节中仍不乏五权宪法思想的痕迹,突出表现为考试。当时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宪法文本上明确赋予人民考试任官的权力,而该文本第2章“人民”第11条就明确规定:“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考试权利与自由权、请愿权、陈诉权与选举权等并列,成为人民的基本权之一,地位显要这里所指的“考试权利”,应包括应公职人员考试权利与应教育考试权利。
。当然《临时约法》的“考试权”主要指人民的“考试权利”,并不完全等同于治权中的“考试权力”,但是人民的“考试权利”是治权的“考试权力”的根本来源,正是由于人民天然具有参加任官考试的权利,国家体制层面的考试权力才有发挥的余地。穷源溯流,《临时约法》解决的是考试权的来源问题,是根子问题。
事实上,这可被视为近代文官考试入宪的开端,其重大意义在于国家根本大法确认了人民参加任官考试的权利,这是前所未有的尝试,说明《临时约法》时期的立法活动已经将文官考试作为国家一项根本政制予以考虑。要知道,宪法所赋予的人民的考试权利与中国古代所谓考试权利有根本之区别。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也有考试权利的说法,但在“家天下”的传统之下,民众的考试权利是君主赋予的,归根结底是君权的一部分,是人民“无权之权”;而宪法中的考试权利是真正属于人民之权利,在民主共和国家,宪法通过代议制由人民的代表们会商产生,宪法文本就是会商的产物,也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宪法文本中的权利是人民固有的权利并通过宪法文本予以确认与保障,是人民“有权之权”。所以,《临时约法》中考试权利的引入,是巨大的进步。随后的具体法律制定必然考虑如何不妨碍或者促进该权利的实现,其效用可指引未来考试法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也说明,一些基本观念在上层已经渐成共识,即考试是社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手段,亦是维护国家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形式;考试不但应该体现公平、公正原则,而且具有均衡社会职业、协调社会角色之功效。
为配合考试权利入宪,孙中山在任内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主持颁布了几部关涉文官考试法律的单行法律文本,典型的如《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草案)》(1912年3月)与《文官考试令(草案)》(1912年3月)等。这些文本联同《临时约法》,初步构成一个由宪法、考试行政组织法与考试基本法组成的,效力层次区分清晰的考试法律体系。考试机关是考试权的组织载体,相关制度安排直接关系到考试权的实现。《临时约法》存续期间,涉及考试行政机关组织安排的主要法律文本是《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草案)》。作为一部行政组织法,文本中对考试行政机关的设置、编制、职权、职责、活动程序和方法予以规定,其中职权与组织构架是其核心。就某种程度而言,此时的考试行政组织尚未完全独立。文本显示考试委员会仅仅被作为考试事务办理机关,在这期间,无论是高等文官考试委员会,还是普通文官考试委员会,都是临时机关,直接隶属于,虽然人民的考试权利已经在宪法中提及,但制度安排上仍趋保守,具体制度并未完全按照考试权独立的方案来进行安排。
南京临时政府的考试立法活动因孙中山辞任而停滞,当时许多相关法律草案均未完成立法程序,更难以公布施行。由于制度初创,难以找寻借鉴经验,又要面临与现实的妥协,文本中出现多处创新的犹豫,如未设立独立的考试机关,考试权利并未独立于高等文官考试委员,而是隶属于内阁;普通文官考试委员,在中央举办者,属于内阁设置,在地方举办者,则属于各地方官厅设置。但是,对科举考试文化传统之精华,如统一考试的形式,公平竞争、择优选才的精神,以考促学的机制等的吸收,仍然引领未来公务员考试法律之发展。
1914年,袁世凯主导了《中华民国约法》的起草与出台。作为近代宪法,《约法》虽然保留了“主权在民”等与共和政体相适应的有关条款,并规定了与《临时约法》相同的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也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但它违背《临时约法》的精神,既推翻了内阁制,也弃用了总统制,袁世凯几乎被赋予了终身大总统的特殊地位,遭到舆论激烈的批评。标志着民主宪政的内涵已消失,并被独裁制所取代。
1922年恢复后的第一届国会召开第三期常会,以《天坛宪草》为蓝本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正式公布与实施。这是北京政府正式颁布的唯一宪法。但由于在起草期间发生曹锟贿选丑闻,又被称为《贿选宪法》或《曹记宪法》,在宪政史上屡遭非议。通过文本对比可发现北京政府时期考试权逐渐从宪法文本中消逝的过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期赋予人民的考试权利是基本权利,不作任何限制。《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约法》分10章共68条。文本体例为“国家”、“人民”、“大总统”、“立法”、“行政”、“司法”、“参政院”、“会计”、“制定宪法程序”与“附则”。参见张耀曾, 岑德彰编《中华民国宪法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8-16页。 已经有所变化,第2章“人民”第9条规定:“人民依法令所定有应任官考试及从事公务之权。”此时的考试权利被置于法令范围内,不属于基本权利的范畴,考试权利的品格已经下降。《曹记宪法》《曹记宪法》分13章141条。文本体例为“团体”、“主权”、“国土”、“国民”“国权”、“国会”、“大总统”、“国务院”、“法院”、“法律”、“会计”、“地方制度”、“宪法及修正解释及效力”。
参见张耀曾, 岑德彰编《中华民国宪法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30-45页。 中已经完全不见考试的规定,删除了人民有“应任官考试”的权利,条文被其改为“中华民国人民依法律有从事公职之权”。这样一来,文本只是规定人民有任官权利,但至于采取何种方式任官已经不作限制,考试的宪政意义尽失。究其原因,除了与军阀征战与执政者过分执着于权力争斗有关外,还有最为重要的原因即宪政因素。这是源于北京政府的几个宪法文本均采用三权分立的模式,无论是总统制还是责任内阁制,由于缺乏五权宪法的视野,考试权始终难以脱颖而出。与此相适应,文官考试地位与作用式微,其他录用人才方式在北京政府时期如保举制等大行其道,任用私人成风,直接引发了官场贪腐与行政效率低下,是北京政府治理日益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也反证了当时的文官考试发展与宪政体制确有重要的关联。
与此关联,北京政府时期考试显著的改变就是不再由专门考试机构来统一执掌考试权,而是将其交予人事行政机关进行统一管理,可见考试权已经被融解于行政权之中。北京政府成立之初就颁布《国务院铨叙局官制》,在国务院之下设人事行政部门――铨叙局。铨叙局隶属于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是典型的人事行政机关,负责文官、荐任官以上的任免及履历,负责文官考试、恩给及抚恤、荣典授予、外国勋章受领及佩戴等事项。1914年2月对文本进行修订,增加文官升转、勋绩考核两项。同年5月,又增加文官任免和资格审查职权两项。铨叙局依法设局长一人,主管全局事务;参事2人,协助局长审议全局事务;
佥事6人,分管全局具体事务;主事12人,负责具体事务办理。另外可以根据情况酌定设置办事员若干。总数看仅21人,作为主管全国文官大小事务的核心机构,十分精简。由于铨叙局只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其建制变动频繁历经多次改变,但隶属关系一直没变。1914年5月,铨叙局改设在总统府政事堂之下。1916年,政事堂改为国务院,铨叙局再次直属于国务院。1924年之后,北京政府取消国务院,铨叙局隶属于临时政府。1925年,铨叙局再次重新归于复设的国务院[2]。不管政局如何动荡,在北京政府存续的16年间,铨叙局一直作为全国文官管理机构,其机构一直延续,历任铨叙局长的任职从未断裂,未见化并或撤销,地位非常重要。
1928年,国民党治下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按照《训政时期约法》规定“宪法草案,当本于建国大纲及训政与宪政二时期之成绩,由立法院议定,随时宣传于民众,以备到时施行”。因此,宪法草案理应予以完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深,国内舆论纷纷要求“结束训政以实行宪政”。在国内各界的压力下,1933年4月国民党“召开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议决宪法,并决定颁布日期”。国民政府立法院于1933年1月开始讨论起草宪法的事宜,决定组织宪法起草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宪。
委员长由孙科担任,吴经熊、张知本担任副委员长,立法委员陈肇英、林彬等40人担任立宪委员,戴季陶、伍朝枢、王世杰等人担任顾问,临时列席,陈述意见。宪法草案起草委员会成立后,一面由立法院编译处翻译大量各国宪法的文本以作参考,一面登报征国人意见。经多次会商后,议决起草原则共25点[3]。当时的文本由张知本、吴经熊、傅秉常三人为初稿委员,后追加马寅初、焦易堂、陈肇英等为初稿委员,推定吴经熊依据委员会决定的起草原则担任初稿主持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于1934年11月呈报国民政府转送国民党中央进行审核,审核意见反馈至立法院重加修正。当时国民党提出了几项意见,均与其党治政策有关:一是应以三民主义、建国大纲、训政时期约法之精神作为宪法的根本;二是政府之组织应考虑当时的实际政治运作状况,以实现集中全国力量之根本制度,不宜对行政权作刚性限制;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制度在宪法草案中应在职权上作大致规定,其组织以法律定之等[4]。1936年5月,第三次议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被称为《五五宪草》。
《五五宪草》中有关考试的规定两处。其一,第2章“人民之权利义务”第20条规定:“人民有依法律应考试之权。”纠正了北京政府时期的规定,再度将人民的考试权利写入宪法。其二,第4章“中央政府”之第五节“考试院”中,共4条内容,设置了考试权实现的独立组织载体――考试院。第83条规定“考试院谓中央政府行使考试权之最高机关,掌理考选铨叙”。第84条规定“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任期三年,由总统任命之”。第85条规定“左列资格应经考试院依法考选铨定之。公务人员任用资格;公职候选人资格;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第86条规定“考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五五宪草》对考试的贡献在于承继了孙中山的权能区分与五权宪法理论,并以此来理顺了考试权与人民的关系、考试权与其他四权的关系。
第一,从根本大法上再度明确了考试权利的宪法依据――人民的考试权利。
第二,明确考试权是独立的治权之一,为此设置了独立考试机关――考试院来执掌考试权,五院以分工合作与制衡的形式进行运转。
第三,设置了制度意义上的制衡机制。从制度设计上看,国民大会对政府有约束力,政府的五院要对国民大会负责,故考试院长要向国民大会负责,但却由总统任命。
总体而言,《五五宪草》中关于考试的规定基本符合孙中山的设想,也参考了训政时期的一些实践经验。当时各界对其评价尚可,“第一合于国父权能区分造成万能政府的遗教;第二合于现行政治的趋势;第三合于中国内忧外患的环境”[5]。
1946年11月,国民政府向制宪国大提交由《五五宪草》修订而成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大会审议修正草案后,于1947年元旦公布《中华民国宪法》,同年12月施行。考试权不仅要实现,还要被更好地实现,为此《中华民国宪法》除了沿用了《五五宪草》相关规定外,还增加了一些规定。
其一,分区考试入宪,标明考试的公平正义日益受到重视。制宪国大审议《宪法草案》时,有很多提案关注公务员考试的公平正义,分区考试是热点之一。当时实践中已经出现一些边远地区省份人才考试的变通规定,但是并未入宪。很多制宪议案均提及,国家幅员辽阔,各省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也相距悬殊,考试应该适当变通,使各省应考人员能在公平之前提下参与考试,参酌明清的考试分省定额制度与英国的分省制度,应在宪法中确立分区考试的原则以平衡各地文化上的差距,“历年高考普考,边区各省参加考试及格者为数寥寥,以致中央及内地各省市行政机关之公务员隶属边区者很少。公务员考试如能确定按省定额分区举行,不仅边区省份人才悉可罗致,并可加强边远省份人民之向心力,对于民族政策及开发边疆关系都很大”[6]。为此,《中华民国宪法》增设了一条,即“公务员选拔实行公开竞争之考试制度,并按照省区分别规定名额,分区举行考试。非经考试及格者,不得任用”。这说明考试的公平正义问题已经被提至宪法的高度,在制度构建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其二,考试机关立法权入宪,这是保障考试权独立的一种新的制衡机制。之前的宪法性文件并未明确考试机关的立法权力,只是零散规定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可就其主管事项,向立法院提出议案。这项规定在《中华民国宪法》中被废除,但是独独保留了一点:“考试院关于所掌握事项,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7]因提案权的授予,较之其他几院,考试院之超然独立之形象更是跃然纸上。如当时考试院之代表史尚宽等人即认为“考试院关于主管事项的法律案,可向立法院递送,如需出席立法院说明,应由负责之院长或其所派人员出席即可,不必如惯例一定要秘书长出席”[7]。这体现了考试院在考试事务上享有的较为广阔的权力空间。
尤需提出的是,孙中山持有一种集体主义的宪政观。他认为,个人的自由有害于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若要扭转中国衰弱不堪的殖民地的地位,必须要人民牺牲自由得以组成组织严密与号令统一的坚固团体。孙中山所主张的五权宪法建立在集体主义之上,它不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保障个人权利的宪法,而是更倾向限制个人自由,集合国民力量,形成严密健全的现代体制的宪法,强调的是政府组织与体制的重构[8]。引申至考试权,自然考试权实现的核心因素就是独立考试机关“考试院”的成立与运转。遵循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文本所涉条文的相当部分均与考试院的构建有关。
国民政府设立的考试院是五权宪法的一大象征。南京国民政府考试制度是围绕以考试院机构组织建立为核心构建起来的。1928年10月20日,公布《考试院组织法》;同年12月17日,公布《铨叙部组织法》;1929年8月1日,公布《考选委员会组织法》,考试院的行政组织构架基本形成。1930年1月6日,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副院长哲生、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邵元冲及铨叙部部长张难先、副部长仇鳌,同时宣誓就职,旋即积极推行公务员考试制度。考试院下设有铨叙部和考选委员会两个机关。考选委员会负责考试管理;铨叙部主管全国文官任免、升调、叙级等事宜。至此,宪法文本中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走向成熟。
任何法律制度的形成,均有其时代背景、历史因素及理论根源,其产生与流变,均非偶然之事;而这三者又往往互为因果,交错会留,互相融合形成制度特征[9]。就某种程度而言,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可以被浓缩为封建君主国家向民主共和政体的转变过程。转型过程中,文官考试可谓一个重要的联结点,它一方面传承封建君主国家中作为根本政制的古代科举考试传统,蕴含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在共和政体中享有崇高的宪法地位,是宪政实践的重要方面。
由此可见,文官考试成为沟通新旧社会的制度因素,是帝制中国与共和中国的结点,其宪政意义不言而喻。毋庸置疑,文官考试以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三民主义思想引发,被载入宪法,得以法律法规的创建而形成民国以来的根本之政制之一。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建设既是统治阶层维护统治秩序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接触并迈向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对文官考试进行的历史评价,需着眼于文官考试与其所依托的五权宪法框架之间互动之关系。
考试是座桥梁,以一种真正公平正义之方式成全了从民到官的身份转换诉求。但它又不仅仅是座桥梁,更不仅仅是考什么与如何考的问题,看似简单机械的考试与录取的流程性事务并不足以表达它的全貌。在中国,它的背后蕴含的是强大的国家力量,它关切的不仅是个人抱负与前途,更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大命题:维系国家机器的运转,沟通人群阶层的合理流通,践行平等自由的主流价值观,进而成为民主宪政的重要支撑制度之一。而这样的命题,早在20世纪之初,中国人就已经开始进行破题的尝试。
传统的封建官僚政治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腐败、专制与低效,但却能维持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的统治,科举制就是重要因素之一。科举考试好像是从外部为自成一体的官僚社会作支撑的大杠杆,虽然它同时又被当做一种配合物成为中国官僚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一个以专制君主为纲,还需要各种封建势力来支撑场面的古代官僚社会,也许确实需要考试制度来选贤与能,维持政权基本的运转。但是它又怎么可能允许全国的用人大权,都交给旁人去执行?笔者不否认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但在大量资料翻阅后,更愿意相信它的终极目的在于把人的思想拘囚于一定程式中;
在于使人的意志集中到一定目标上;在于以形式平等的文化手段、模糊的知识水准逐渐提高一般人士的种族或阶级意识,进而自发地成为政权的维护者。清代中叶以后,官僚政治已经逐渐变得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适应。但同时国内外动摇传统官僚政治的社会因素虽在不断增长,而支持那种统治的内外力量也并不示弱。这是旧官僚统治其所以能一直维系到20世纪初清朝覆灭才归于颓败瓦解的关键原因。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场反清、反专制、反封建官僚统治的革命。胜利后的建国实践中,封建官僚政治必定受到清算。仿效世界潮流,官僚政治由以议会政治为名的宪政来承续。官僚政治需要一个新的政治形态去取代,国人已经认识到宪政是可取之道。巧合的是,文官考试同科举考试一样,借助历史机缘,承担了激活宪政的角色。这与其他国家的经历十分不同,中国也许是唯一将文官考试提高到如此高位置的国家,借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及其建立的政府形式,借由五权宪法与考试权的阐发与实践,成为了宪政的启动机制。
文官考试能得到如此崇高之地位,甚至借由五权宪法的实践成为根本政制,依笔者之思考,盖有主观心理与客观现实两个原因。
其一,人治思想的延续,或者说是科举思想的延续。与西方法治不同,中国素来信仰人治传统。与之相适应,社会处于官僚阶层的管理之下,官僚本身成为国家与社会核心,选拔官僚的制度也成为根本制度中的根本制度。这种传统是积淀了几千年的产物,任你用尽一切民主制度与法治手段,也无法在短时期消失殆尽,更何况是正处于社会变革当口的民国时期。很难说既是革命先行者,又是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多年的孙中山将考试权从行政权中抽离出来而成的五权宪法,是否也是受了人治思想的影响。将文官考试看得越高,越能证明人才的重要,却也能反证人治的重要。大量资料显示,按照执政者的设想,文官考试至少在地位上被定位为共和时期的“科举制”。
其二,国家危亡的客观情况。国家危亡,官员无能,国家机器需要新血液,社会治理需要新气象。人的教育是漫长的过程,但是考试体制能够迅速转变,求富求强的功利心态也使得文官考试一经出现就被推至相当之高度。
但是,社会现实已然与古代封建社会迥异,科举制确实能够维系古代中国社会的稳定与政体的运转,但文官考试却无法独立承担官僚政治革新之重,更何况民主宪政的实现。一方面,宪政是中国从未经历的权力运作形态,其良好运行必有赖于民主、法治、控权与人权保护诸多因素的实现,岂能寄希望于文官考试一端?另一方面,近代以来断断续续进行的宪政实践,实施于内忧外患与连年征战的国土之上,频频遭遇各种势力的阻挠,宪法也因为陷于权力斗争与政治角力而成为具文;而作为宪政实践的一个环节,文官考试也难逃宿命。这就很容易解释文官考试所遇到的种种挫折,如旧官僚势力的排挤、及格人员的分发任用相当困难、文官考试成为派系斗争的主战场、及格人员本身品质的堕落、考试施行多年却无法改变旧官僚政治形态、文官考试被烙上政治人物个人色彩等。
很难区分,究竟是文官考试挫折阻碍了宪政的发展,还是宪政推进的困难阻滞了文官考试的发展。但无疑的是,文官考试所遭遇之挫折是一种宪政意义上的挫折,这种挫折来源于宪政的不彰,又最终使宪政受挫。或许,转型期的近代文官考试确实难以独立承受如此深重的意义,良好的宪政运转必是由多方因素合力才能实现。寻求这种启示,对考试氛围浓厚与官治思想至今萦绕的中国仍具有特殊的意义。
借由王亚南先生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政府无效率、腐败无能、官僚化的政治形态,在中国现阶段,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可能?中国的官僚政治,必得在作为其社会基础的体制清除了,必得在作为其与民对立的社会身分关系洗脱了,从而必得让人民,让一般工农大众,普遍地自觉自动起来,参加并主导着政治革新运动了,那才是它(官僚政治)真正寿终正寝的时候。”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由国家财政部组织的全国性考试,一般由省级财政部门组织,考试及报考时间全国各省有差异。该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各地自行编制教材及安排考试时间的政策,考试大多涉及《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与实务》(或为《会计实务》与《会计基础知识》)、《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通过后可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职学生对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的把握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职学生对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的把握 全文如下:
素质教育教学作为现代落实教育和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理念和立足基础,如何保证学生和社会状况的相符合,需要教学参与者真正思考和重视,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现代教育教学参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自身掌握应用技能和专业知识为基本要求,开始为社会需求所需要的场所直接提供职业优秀人才,为了能够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和技术的真正需求,这就需要不断了解当前教育教学形势,把握现代全新会计基础内部内容,对于新的会计基础内部内容做到真正的了解和掌握,有效把握会计基础与现代社会实践应用的真正衔接点,对于社会发展状况做详细了解和掌握,真正有效地保证学校内部对于社会和就业形势的充分了解,使学生在真正参与实践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过程中真正受益。
中等职业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学生自身素养为基础,旨在真正提升学生自身实践应用技能的重要场所。作为接近社会最前沿的教育场所,内部教学和学生参与需要真正予以重视和关注。就中等职业学校内部会计课程的编排和设置,针对现代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状况做出的新的要求和态度,《会计基础》课程内容与原先不同的是会计内部内容,比如基本的特点、职能做了一些调整和添加,内部知识点和理论内容变得详细,在知识点下框架呈现清晰,对于会计档案管理以及整理安排等一部分内容做出删减和重新编排,这样的安排和设置需要学校内部学生和教师真正重视和关注,需要教师针对课程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技巧,学生需要对于学习内容做出有效整合和筛选,做到对于学习内容的有效了解和掌握,同时还需了解新大纲对于《会计基础》内容调整的详细,做到对于学习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例如,与2013年《会计基础》内容相比,新的会计课程内容呈现系统化、完整化的特点,许多内容在旧版本的基础上做出扩展,针对会计的产生发展、概念特点、职能作用尽量呈现,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所了解和熟知,针对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以及核算方法做出补充,真正做到原先内容的补充和完善,确保会计基础知识的真正完善和落实。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需要对于新的会计基础内容做到有效了解和掌握,对于学习实践做到有效参与和真正应用,真正有效地把握现代社会会计应用领域和学习参与的真正落实。
会计作为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和有效运行的一部分,对于现在处于市场经济下的相关企业和公司有积极的辅助作用,是现代学校内部学生从事社会实践需要拥有的基本职能和技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晋升,社会层面上对于会计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内容也在不断随之改变和提升,相应的现代学校内部教学材料和相关内容也会随之做些改变,以此来真正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的学生而言,要想真正参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对于适时修改、完善的内容进行了解和分析,把握新旧教学内容的转换,找到内部衔接点,保证学习高效化和技能有效掌握,做到对于会计内部学习内容的有效了解,真正实现现代学校内部对于学习内容的真正汲取。
例如,针对《会计基础》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学生需要对于学习内容真正有所了解和掌握,对于会计科目账户、记账方法了解和应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薄的登记、账户处理程序、财产清查处理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真正有所涉及和了解,保证学习内容真正有效汲取,对于新革新会计内容做到真正了解和适应,确保自身学习和汲取量,做到对于新体系框架下会计基础内容的有效把握,确保在此过程中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落实,真正有效保证学生对于会计基础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中职学校是一个直接与社会接轨的实践性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势需要教师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形势做充分有效的编排和安排,学生需要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真正参与动手实践,把学习内容真正做到应用到实践应用过程中,对于时代发展形势做到基本把握和了解,做好对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有效准备,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和动手技能做到充分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会计作为现代社会和企业运行的重要辅助力量,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和掌握一定技能后,需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真正通过后,才能真正保证参与社会和市场经济运行中,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有效落实。因此,在新的会计课程的完善和修改下,学生需要真正对于新的《会计基础》做出充分了解,真正对于新的调整内容做到有效把握,对于学习内容做到有效了解和掌握,有效把握会计基础内容,真正为自身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做准备。
综上所述,会计作为现代社会从业参与的基本技能,在新的会计基础内容完善更新的前提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需要真正做到对于革新内容的真正把握,才能真正有效地参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称职的现代社会新青年,真正立足和参与社会层面上的各类经济活动,实现自身的有效成长和进步。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发布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现状及改革措施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如今的高职教育教学中,一方面不可能离开考试,另一方面也感觉到考试功能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我校课程考试现状调查,分析总结了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以此对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考试 改革
Abstract:Today,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one hand can not leave the exam, on the other hand fel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est function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school curriculum examination surve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schoo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exam exists, and propose measures to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大家对于课程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试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认识不足,所以,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的关注几乎没有。现在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重知识、轻能力,这与高职教育要求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传统的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了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开展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笔者通过设置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记忆,轻创新”等现象。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这必将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障碍。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大家对考试目的认识不清。当前,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考试只是一种形式,是和大学的利益挂钩的一种形式。因为,学校的各种评选和推荐、奖学金、研究生推保、学生入党等都是看成绩,用人单位都也是看学习成绩,对考试的目的认识有偏差,以至过分夸大了分数的功能。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实际工作中,大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学生认为考试一种是为了不挂科,拿到毕业证;另一种是为了获得高分,拿到奖学金。教师认为考试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的好坏。教学管理者认为考试是为了知道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学籍处理,对专业课程需要做出怎么样的调整分析不足,对下一轮的教学促进作用不大。
(2)考试内容滞后。一本教材的发行往往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当教材拿到学生和教师手里的时候,教材上内容已经滞后于当前的实际情况。然而,我们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仍然按照教材内容来讲授,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落后于当前的理论、技术水平。而考试又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3)考试形式单一。现在学校期末闭卷考试几乎成了所有老师的唯一选择,而正真能够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考试形式基本不采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师还没有正真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教师上课习惯满堂灌,在教室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读死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到培养。这种考试形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无法得以体现,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
(4)考试题型固定。考试试卷题型几乎都是名词解释、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问答、分析论述、计算等几种。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不能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知识的特点采用其他的题型,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考试的意义无法体现。
(5)评分标准唯一。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老师和学生都把考试分数当成评价学生个人能力的唯一指标。这样就使得老师和学生都只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教师只判定学生考试的分数,对试卷的分析、评价和反馈所做的工作较少。学生就一味的去最求高分,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的现象比较严重。
针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措施:
(1)考试目的清晰。更新考试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和意义,发挥其手段作用,不为考试而考试,而是让考试服务于教学,让考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老师、学生、教学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要让学生明白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考试认识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提升自己的能力。
(2)考试内容合理。考试内容要有区分度,要给学生以发挥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课程注重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理论知识。每门课程的开设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开设的。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要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而要实时关注该专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因此,高职教育考试的内容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要能体现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才有实际意义。
(3)考试类型丰富。当前,考试类型主要有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四种类型。高职教育考试应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考试类型,而不是仅限于学校期末考试。老师要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4)考试题型多样。考试试卷题型不能仅限于传统的几种题型。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要能根据考生的年级、专业和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题型,题型要多样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才有意义。
(5)考试监管严格。考试管理要严格,坚决落实处罚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考试管理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考试手段,以保证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对教学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监管。通过加强考试过程的质量监管,推进考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6)考试评分标准科学。科学的评分标准应具有以下功能:①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②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③能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④能简单易行,便于操作。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使考试评价简单、科学。高职教育考试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加强阅卷管理,重视考试信息反馈、质量分析工作,从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
当前,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不可能离开考试,另一方面也越发认识到考试的局限性。本文通过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有清晰的考试目的、适宜的考试内容、丰富的考试类型、复合型的考试形式、严格的考试管理、科学的考试评价等六项改革措施,以此对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高职教育课程考试现状及改革措施】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Node)和连接节点的传输链路(Link)组成,以实现两个或多个规定点之间信息传输的通信体系。一个完整的通信网包括硬件和软件。通信网的硬件一般由终端设备、传输系统和转接交换系统等三部分电信设备构成,是构成通信网的物理实体;为了使全网协调合理地工作,还要有各种规定,如信令方案、各种协议、网路结构、路由方案、编号方案、资费制度与质量标准等,这些均属于软件。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现代通信网”教学体系改革及考试评价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该文针对现有通信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技术更新快,网络体制混杂,理论抽象,知识点多等问题,提出在通信网络教学和实验中改革的方法.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调整,注意新旧内容的衔接对比,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一定的改变,主要采用引导式教学法让学生掌握协议设计思想并结合使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比较相关协议和网络的性能,教学效果良好。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两者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国内外大多数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都开设了现代通信网这门课程。对于这些学生来讲,通信网本身就是一个概念比较广,涉及专业知识比较多的内容。学好这门课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系统掌握专业。
第一,目前的通信网技术已发展了很多年,他的发展是以一种循序渐变的方式进行的,因为其体系结构及硬件的发展涉及面广、规模庞大、技术复杂,并且由于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对于通信网性能要求有所不同,会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标准,为了使新出现技术保持与原有技术的兼容性,又常会导致网络体系结构进一步复杂化,并且目前为止通信网技术仍在不断发展更新。基于这些现实因素,现代通信网形成目前多种网络技术体制并存的混合式结构,而大部分学生所能接触的只是一些主流技术和标准,这增加了通信网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难度。
第二,现代通信网课程主要涉及的都是关于网络体系结构的理论内容,其特点主要是繁杂抽象。虽然平时我们都在使用网络,但是绝大多数使用者都无法看到整个网络运行的机制和原理,而通过课程所了解的内容都是细致冗长的协议、规则、语法、语意等,抽象无法与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由于没有切实的环境和动手机会,对通信网很难有一个完整而深入的理解,面对众多的网络实现技术感到无所适从,
第三,课程相关的实验设备技术含量较高,系统复杂,且价格一般较为昂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面临专业系统知识掌握不够熟练,操作和理解实验较为困难的局面。目前很多上机实验无法真正做到能让学生看到并且理解协议在网络中的运行机制和状态。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该研究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讨论了现代通信网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从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加以调整,将OPNET仿真软件和传统的通信网实验室结合起来,有效改善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2.1 教学内容的选择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和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相比,电子信息类专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联系最紧密,很多学生将来都会从事相关工作。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都要求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的技术,对于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有较高的要求,根据该校该专业前导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的安排,对现代通信网课程的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主要内容集中在计算机网络,所以采用目前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本科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可根据课时合理安排重点。
比如,新版教材中对于数据链路层中的比较老旧的协议HDLC几乎忽略不计,但是为了能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中的体系结构以及协议有个更加清楚深入的了解,可以适当添加其相关的部分内容,特别是该协议几个重要的控制思想定时超时、序号解决重复帧等,这部分内容对于后面传输层的教学也很有帮助[1].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应该让学生掌握协议的设计思想。
2.2 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了能让主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授课内容和实验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适当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实验环节在整个课程当中的比重。其中实验内容的设置可以有几种选择。一个是使用现有的局域网,让学生直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利用Packet Tracer 和Serv-U等仿真软件实现交换机和服务器的仿真配置,或者进行网络常用测试命令的实验,这些实验对实验环境和学生的基础能力要求不高便于开展,但是大部分内容和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协议结构联系不够清楚明确,无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对理论内容有更深更透彻的理解,所以效果可能不够好。另外一种方案就是让学生利用专门的网络仿真软件比如OPNET进行实验,这种方案由于OPNET自身的优点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的含义,了解协议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3]。
2.3 实验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比较目前主要采用上机的的方式,利用OPNET仿真软件常有三种实验方案可以选择:
(1)直接仿真简单的网络协议,比如CSMA/CD协议。建立一个简单的以太网模型,仿真分析数据长度、网络拓扑等因素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2)网络的优化设计,设计一个较为复杂的校园网模型,有子网且子网所用业务模型可以选择多种,通过对比得出设计方案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拥塞控制仿真研究,让学生利用C或者C++编写拥塞控制算法的进程程序,并适当进行调整,比如通过改变慢启动阈值(ssthresh),仿真比较网络性能的好坏,从而能够使学生对拥塞控制算法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三个方案难度依次加大,可以根据课时和学生的程度灵活应用,相比于其他的试验方法,采用OPNET软件仿真有较多优点,不容易受实验环境的限制,最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协议在网络当中的应用运行进行较明确的认识。
通信网这门课的特点就是理论抽象,知识点繁杂,但是其理论涉及到很多实际内容的应用,因此单纯的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并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还要对其应用也做出考核,从而促使学生对理论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所以,采取闭卷笔试结合实验操作的考核体系能起到很明显的效果,
通过现代通信网课程体系改革,该研究提出了若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意见,将OPNET仿真软件和传统的通信网实验相结合的改革思路,有效解决传统网络实验存在的抽象难懂、内容复杂、技术更新快和实验设备陈旧等问题,使 学生对通信网的基本概念、组成,各类协议的设计目标和工作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差异有了了解和掌握,调动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是根据原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人发2001124号),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考试成绩作为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之一。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职称计算机等级考试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是根据原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人发2001124号),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考试成绩作为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之一。自那时起,作为取得考试资格的南京扬子培训中心就一直承担起考试组织及考前培训工作。我作为扬子培训中心计算机教师,参与了历年历届的职称计算机考前辅导及考试监考工作,并对职称计算机考试的培训和取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鉴于职称计算机考试的规范性和对考生要求的不断提高,每次考试后,不合格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我通过研究历年本考点考生情况,发现在不合格的人群中,年龄大且没有参加过学习训练的人员比例稍大。分析其主要原因,我认为:计算机是2000年后才被大家广泛知晓并开始大规模运用的,有些人甚至到了最近才开始接触电脑。而计算机技术在短短十几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称计算机考题同样日新月异,并且在应用能力和灵活性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很大一部分特别是年龄稍微偏大些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学生时代几乎就不知电脑为何物,更不用说学习计算机知识了。很多同志都是近几年通过边工作边学习,逐渐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不足以应对范围越来越大,难度越来越高得职称计算机考核要求。那么如何学习备考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我历经每一年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备考,每一年都有学员问,怎么样地程度才能算有把握通过呢?我认为每个人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反应能力都是有差别的,不能一概而论。给一个测试方法:职称计算机考试的每一个模块都有指定用书。书前面有职称考试大纲,书后面有一张光盘。如果你第一次看大纲,就能看懂大纲要求里所有的名词术语,第一次做随书的模拟光盘就能达到95分以上,那么恭喜你,你的基础知识或反应能力是不错的,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学习就应该能通过考核。那么如果不能达到上述两个要求,也不要气馁,通过至少三到四周的学习,是完全可以顺利通过考试的。
通过职称计算机考试的最好办法就是常用。计算机考核的本意是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如果能够经常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各项功能,那么考级就很轻松了。但是实际情况是:参加职称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参加高级职称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往往都是单位的骨干。平时工作任务繁重,没有办法抽出较长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培训,这时能够有效率的进行自主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我推荐一个方法,就是利用学习模拟光盘进行自助式学习。所谓自助式,就是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对症下药,快速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达到快速有效提高的目的。至于学习模拟的光盘,市面上有几个主流的练习光盘,至于谁更好些,我不想评判。但这些学习软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几乎都涵盖了名师讲堂、章节知识点的模拟题练习、考试环境的模拟练习以及解题指导,非常适合进行自主学习。但是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做完一张光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自2005年开始,几乎每一年职称计算机考试题库都有更新,特别是去年10月份以后,试题更新量非常大,一批新题、偏题、难题充实进了国家题库,使得考试难度越来越大,灵活度越来越高。经常有学员反映,考试题几乎没有几道是和模拟题一样的。甚至有学员认认真真的做完了所有模拟练习题,仍然没有通过考试。我认为任何模拟练习软件都只是提供了一个模拟考试软件环境的平台,国家题库是不允许泄题的,而且计算机应用题目千变万化,完全猜中的概率是非常低的。这就要求大家“会”学习,不要盲目做题,而是要通过模拟题的练习,先找到弱项和差距,再结合大纲考点,总结出同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够在真实的考试环境中遇到新题不慌乱,其实很多新题就是同类题而已。
我认为学习是需要扎扎实实的,没有捷径可取,但应对考试是有方法和技巧的。要更有把握的通过职称计算机考试,还需要研究考试形式,掌握应考技巧和方法。
1、职称计算机考试的具体形式及评分标准
职称计算机考试全部采用上机考核的方法,所有考题均是实际操作题。每个模块考试时间为50分钟,考题数40题,每题分值2.5分。各个模块的合格线均为60分。考试时间由计算机自动计时,到时自动交卷,成绩由计算机统一批改生成,每题不对即错。也就是说,每一模块的考试都要求考生在规定的50分钟内答题40道。完全做对24道题,方能合格。
2、目前考试环境的特点及应对方法
①最终结果是一张静止的图片:就目前的考试环境来说,由计算机阅卷,每题只有对或错,对则得分,错则不得分,说明没有步骤分,因此计算机比对的往往是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说完成的题目最终往往是一张静止的图片。那么如果你把本题做正确,最终的结果应该是一张静止的图片,鼠标再去点一些地方,应该是没有反应的。当然也有特例,也有个别题做的结果不是一张静止的图片,这种情况少之又少,至于少到什么程度,少到在一个考场中的所有考生很少能有一个考生遇到一个这样的题。所以这种情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外,还请注意:模拟考试题的基础题操作,每题在做完之后,都有“祝贺你,成功完成本题”,在真正的考试时不会有这样的提示。
②限制做法:很多考试题会限制题目的做法,也就是平时你可以用某种办法解决的题,在考试时不能用,只能用某种特定的做法完成,而这种做法往往会比较冷僻。比如在internet模块的考试中,光如何启动IE浏览器的方法就有五种。很多人都只会常用的一两种方法,一旦题目限定做法,就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练习要一题多解,多注意这一个题有哪几种做法,尝试着去试一试,在考试时你就可以更有胜算了。一般来讲,做一个题的方法有:菜单命令法、快捷菜单法、快捷键法、工具按钮法、鼠标的方法。我会常常建议学员在束手无策时,多试试双击鼠标、多尝试右击鼠标。
③考试环境不灵活:举例说明,如果本题考的是格式菜单下的“字体”对话框的使用,那么当你选择其它菜单命令时,将不会打开这一个菜单命令,所以考试时要大胆一些,看到一个题,你感觉差不多应该使用哪一个菜单命令,你就大胆地去点击,如果点错了,题目会进行不下去,那么你再去点你认为正确的菜单命令,这样你就会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当然,考试环境的这一漏洞已经开始被考核办注意,这种考试环境不灵活的状况已经开始改善,但要全部改善需尚需时日,考试时还是可以利用环境的不灵活性提高做题速度的。
④应付长题:近两年的考题向着考验综合能力的长题目方向发展。在考试时,常遇到题面很长的题目。如果遇到这类题,不要一次性地将该题读完,而是先读两句,如果能感觉出这题应该使用哪一个命令来做,你就大胆地去使用那个命令,如果你一点那个命令,那个命令执行了,你就大胆地使用它,说明这就是本题要求使用的命令,然后可以采取边读题边做题的方法,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做题的速度。
当然,无论是什么样的方法,还是需要过硬的基础知识,在考前多学习、多练习,考试时就多一份胜算。祝大家都能顺利过关。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职称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职称考试报名和管理中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职称考试是选拔和评价专业人才的标准之一,但每年的职称考试中都能发现相当数量的作弊人员,其技术、手段越发高明,规模也逐渐扩大,对职称考试的客观、公平、公正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职称考试存在的不足及改革策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我国自实施职称考试制度以来调动了广大技术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职称考试的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本文结合职称评聘工作中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提出改进职称考试工作的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促进我国职称考试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职称考试;不足;改革;策略
1.1 考试的标准对学历限制过于严格
目前,我国职称评审的依据条例在晋升时的学历要求很明确,但是对想要的工作能力、实践经验等的规定却比较模糊。因而,各省市制定的相关考试标准也只重视学历和资历,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了,那么就能得到晋升。例如,从事建筑的工程人员,不论其工作能力的高低,只要学历水平够了,并且通过了相关的考试,就能获得相应的职称。
1.2对发表论文的要求存在不合理性
目前在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条文中对发表的论文都有具体的规定,有的说明必需在核心期刊或者是省级期刊发表多少篇。这对一些人来说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因为发表在非核心期刊的文章质量不一定会低于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但是如果想得到晋升,论文却不得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如果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就不会得到认可,这对很多技术人员来说是件很头疼的事。
1.3 职称考试考场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近年来,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一些考试人员向监考老师提前“打招呼”,希望予以照顾,导致一些地方的考场纪律松散。还有就是一些考生对这个职称考试的重视态度和努力程度不够,但是对自身的期望却很大,因此很容易产生作弊的念头。
1.3社会上的助考班泛滥
很多的在职人员平时工作繁忙,有时没有精力去复习考试知识,尤其是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等科目,让多年没有接触的一些人感觉身心俱疲。因此,他们很多人都在考前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助考班,通过所谓的押题来强化记忆,这对提高自身的能力毫无用处,而这些助考班借助职称考试的平台获取利益,严重的歪曲了职称考试的初衷。
1.4 职称考试的内容有待进步
“僵化”的考试模式让众多的考试难以理解。计算机考试中的一些题目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解答,但是如果应试者只能按照出题者的做题思路进行回答。还有的抱怨计算机考试中的数据库Access 软件已经是被行业淘汰的工作软件,现实工作中也用不到,觉得很没有必要。
2.1考察重心从学历向能力转变
适当放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时对学历、发表的论文、外语水平、计算机等方面的限制,重点考核考生在工作时的表现以及对本专业技术的把握程度,将其创新能力和取得的成果作为评定的重要参考。
2.2完善评审工作的公示制度
目前各省市都对职称考试前的资料审核阶段进行公示,有效的减少了一些技术人员弄虚作假的现象,确保了申报材料的可信性,但是对于没有通过职称平时呢的申报者却没有详细的告知未能通过的原因。因此,可以在评审工作结束后再网上对那些不能得到晋升人员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进行说明,这样不仅仅是对申报者的尊重和负责,而且也对未通过的申报者起到指导作用。这一方法还能增加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能有效地防止各种形式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职称评审工作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2.3 加强考场纪律管理
1)各级职称考试部门树立良好形象,做好监考人员的自身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自觉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
2)加强考生的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为考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不能得过且过,抱着尝试的态度。对那些作弊的考生要严肃处理,起到警示的作用;
3)进一步完善考试内容。适当的增加题目的覆盖范围和灵活度,降低考试的押题现象,提高考生的学习兴趣。
2.4 构建完善的技术人员考核体系
对已经获得相应职称的技术人员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考核,检查器在岗位职责、技术学习、科研探索以及成果创新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对不同层次的人进行记录。其结果可以作为下次晋升、职务或者是续聘的参考依据。打破目前专业职务聘任“终身制”的弊端。考核一定要坚持“科学、合理、公正”的原则,采取多种途径来对个人的能力进行考察,确保考核结果的可行性和真实性,严防弄虚作假的现象。要通过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层次上实现突破,要通过优化人才资源,在人才结构上实现突破,要通过充分发挥人才在单位建设与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实现人才效能上的突破。
职称考试对广大从业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各部门应该及时对考试制度进行改进,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对从业者来说,要从根本上重视职称考试,把握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职称考试才能从根本上不断完善。(作者单位:宿迁市考试中心)
[1] 孔环,颜超,高慧.推行职称社会化评审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5)
[2] 曹志云.工程技术人员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实践与思考[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3] 亢海燕,杜丽娟,刘淑玲.当前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职业时空.2007(02)
[4] 黄慧.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
[5] 孙晓艳,赵俊杰,卢萍.职称制度改革与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核心课程,中宣部、教育部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新乡医学院在教学中以此为重点,从改革实践教学形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全程监控教学改革、科学设置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改革的重点和特色,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现象影响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试中提出构建一种多样性、立体化、实践性,更具针对性和互动性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考试;多样性;创新性;多元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份量最重的一门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一代新人,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而在现实中《概论》课的教学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考试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成绩、轻视品德,只靠期末一张试卷来反馈学习的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平时不上课、不听课,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到了期末则忙于对付考试的现象;从考试内容上看,《概论》课程考试的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察,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这样,学生平时不听讲,只要期末突击就会得到高分,结果是平时上课玩,考前紧,考后头脑一片空白,这种考试方式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的考核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学习与应用,也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没有充分体现《概论》课的教学目标。长期以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也逐渐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功能。因此,必须进行考试改革,以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传统的观念将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价体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必须要完全的改变,要将考试看做是一个教育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过程。考试不完全是理论性的考试,还应该有实践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素质教育。这两年来,我们在我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考试过程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考核方式多样性
我们这门课是一年的课程,因此我们在上、下两个学期采用的考核方式都不同。我们采用了论文写作和开卷考试两种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测试,这样改变了传统的“一锤定音”的考试形式。考试的命题各章节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社会热点分析,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把社会实践题目放在平时来进行,真正的给学生时间来与社会接触。因为要使这门课真正走进学生头脑,仅靠书本和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强化时间教学这个环节。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比如在讲授国有企业改革时,带领学生参观黄海汽车厂,在讲授党的建设时,带领学生到社区、到基层与老党员、先进工作者对话,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将先进的理论与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触、参与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社会调研和专题讨论能能集中体现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是训练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炼观点和论证观点等能力的有效途径。平时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问答的表现、观后感、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考核内容的创新性
为了加大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的考核,我们在考核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对纯粹记忆性内容的考核,加大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的比重。在论文考试中,我们的考试内容既有对学生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考核,也有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理论界的新成果等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在开卷考试中,我们加大了案例分析、材料分析等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的比重, 考查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度。比如,刚刚结束的是学生关注的热点,也是我们考核的一部分。考试内容涵盖的范围很广泛,包括学校、社会、国内、国际。考核内容的改革既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又有助于减少学生考试作弊,还能促进学生平时多下工夫、减少考前临阵磨枪的现象。
( 三) 考试分数的多元性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的考核学习的情况,我们在考试分数的分配中进行了调整。在分数中,我们包括三部分:卷面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为避免平时成绩打分的随意性, 我们把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细化为课堂表现、课堂笔记、作业、考勤、课堂提问等几个部分。任课教师还可根据自己的上课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每一部分具体化, 如课堂表现之下又分为课堂讨论、课堂发言、课堂提问等, 这样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的考核也落到了实处。比如,我们在讲授改革开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做PPT,到前边来讲讲改革的成果,可以说效果非常的好,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的变化,真正的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这种考核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填鸭式地去学,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易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经过4个学期的考试改革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对于老师来说,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讲出特色,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等。对于学生来说,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考试改革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研究》,夏永林,《中国电子教育》2008 年第2 期.
[2]辛敏英.当前高校考试改革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
[3]于明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系统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计算机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教育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VFP程序设计课程,VFP程序设计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二级考试科目之一,报考该科目的考生越来越多,VFP程序设计已成为很多考生关注的一门语言。考生掌握上机考试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和几种常考题型的解题思路,对提高二级考试过级率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VFP;程序设计
计算机等级考试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理论基础知识”;二是“程序设计”。其中“理论基础知识”主要考查该学科的理论知识,“程序设计”主要考查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校每年参加VFP二级考试的考生很多,但是过级率并不理想,本人通过调研、统计,发现大部分考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都很好,上机操作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过级率过低。
(l)理论和实践脱解,把理论和实践独立开来,不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上机操作,上机考试重点考察考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程序编写能力,而这些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理论知识是分不开的,所以考生应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并通过练习上机模拟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上机操作能力。
(2)上机实践的学时不足,很多考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分配给上机操作的学时并不足,对于一些上机操作题型并不熟悉,对于一些经典的考题也没有认真实践过,导致上机考试过级率并不理想。建议考生在数据库操作、查询、视图、SQL语句、程序设计、表单和菜单等知识多上机操作,保证学时。
(3) 一些“不良”习惯,很多考生平时在做上机模拟练习时,养成看视频解析的习惯,看完视频解析再去操作,并没有认真去分析题和解决题,久而久之就会缺失了实践操作能力,建议考生在上机操作中认真思考,独立完成,碰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去看视频解析,这样对于解决这道题或这类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4)应掌握上机考试的技巧,很多考生在考试时会因为一些细节错误而失分,如遇到以下错误提示:命令中含有不能识别的短语和关键字,语法错误/命令中缺少必要的字句,找不到变量,操作符/操作数类型不匹配等,这些都是考生在上机编程时可能遇见的情况,所以在平时的模拟操作中应认真总结错误,做好笔记,技巧性的记忆,从而通过错误提示迅速改正错误。
2.1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
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多数出现在基本操作题中,几乎是上机考试必考题。
题目要求:1.在考生文件夹下新建立一个名为“供应”的数据库文件;2.将“零件”表和“供应”表添加到“供应”数据库;3.通过“零件号”字段为“零件”表和“供应”表建立永久性联系,其中“零件”表是父表,“供应”表是子表;4.为上述建立的联系设置参照完整性约束:更新规则为“限制”,删除规则为“级联”,插入规则为“限制”。
分析给定的题目要示,这是一道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第1小题主要考查怎样建立一个数据库,可以通过命令CREAT DATABASE,也可以通过菜单方式建立;第2小题考查的是在数据库中添加自由表,可以在数据库设计器中右键单击调出快捷菜单,选择“添加表”,也可以通过命令ADD TABLE命令添加自由表到数据库;第3小题考查的是为数据库表建立索引,并为两表建立联系,此题已给“零件”表是父表,“供应”表是子表,只需在表设计器中为“零件”表的“零件号”字段建立主索引,“供应”表的“零件号”建立普通索引,然后在父表中选中主索引,按住鼠标拖动至子表相应的普通索引上,释放鼠标,永久性连接即建成。
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给定哪个是父表哪个是子表,需要自己分别打开两个表去查看,如果公共字段下的值(零件号)没有重复的就是父表,建立主索引,如果公共字段下的值有大量重复的就是子表,建立普通索引。第4小题考查的是参照完整性约束的设置,在建立两个表的永久性联系之后,会在两个表之间出现一条连线,可以双击连线,点击“参照完整性”;或者右击连线调出快捷菜单,选择“编辑参照完整性”,在参照完整性生成器中按要求设置更新规则为“限制”,删除规则为“级联”,插入规则为“限制”。在这里也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有的时候需要清理数据库,在数据库设计器处于编辑状态下,点击菜单栏上的动态菜单“数据库”,然后选择“清理数据库”即可。
2.2SQL查询
SQL语句中的查询语句是VFP上机考试重要知识点,贯穿上机考试的三大题型,SQL查询的标准语句格式是:SELE….FROM….WHERE…可以简单地分解为三个部分:查什么数据、从哪儿查数据、查的条件是什么。如果需要分组则使用GROUP BY语句,如果需要排序则使用ORDER BY语句,如果查询去向是表则使用INTO TABLE 语句,如果需要运算还要使用相关的函数。
2.3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详细的实例
题目要求:在考生文件夹下完成如下简单应用:
使用SQL语句完成下面的操作:根据“国家”和“获奖牌情况”两个表统计每个国家获得的金牌数(“名次”为1表示获得一块金牌),结果包括“国家名称”和“金牌数”两个字段,并且先按“金牌数”降序排列,若“金牌数”相同再按“国家名称”降充排列,然后将结果存储到表TEMP中。
根据题意,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是一道两表连接查询,查什么数据,从哪查数据,查的条件是什么,是否需要分组、排序,是否有查询去向等。通过给定题目,我们知道查询结果是“国家名称”和“金牌数”两个字段;查询的数据源是“国家”和“获奖牌情况”;由于名次为1的表示获得金牌,也就是说名次不是1的记录我们都不需要,这就查询条件WHERE需要控制的;最终统计的是每个国家获得金牌数,所以首先应该进行分组操作,分组字段应该是能区分每个国家的字段,这里可以选择“国家名称”字段,然后选择分组5大函数中的计数函数COUNT()来解决获得的金牌数;查询结果先按“金牌数”降序排列,若“金牌数”相同再按“国家名称”降充排列,使用ORDER BY语句来排序;最后查询结果存储到表,可以加上INTO TABLE语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给出正确的SQL查询语句:
SELE 国家名称,COUNT(*) AS 金牌数;
FROM 国家,获奖牌情况;
WHERE 国家.国家代码=获奖牌情况.国家代码.AND.名次=1;
GROUP BY 国家名称;
ORDER BY 金牌数 DESC,国家名称 DESC;
INTO TABLE TEMP
需要注意的几点如下:
1、多表连接需要在WHERE条件中公共字段相连,即国家.国家代码=获奖牌情况.国家代码。2、名次字段要分清是字符型还是数值型,如果字符型字段的值需要加上定界符。3、在没有空值的情况下,COUNT(*)等同于COUNT(国家名称)。4、ORDER BY后面不能加函数,也就是说ORDER BY COUNT(*)这是错误的。5、降序排序需要加上DESC。
总之,要想在二级考试上机操作中过关,关键是要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上机操作中,平时多上机操作,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总结方法、经验和技巧。
关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职称英语考试是一项测试专业技术人员外语水平的国家级外语考试,它的重点是考查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职称英语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型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职称英语考试是一项测试专业技术人员外语水平的国家级外语考试,它的重点是考查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通过分析职称英语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型,总结了其解题方法及技巧。
关键词:职称英语教学 阅读理解 解题方法
职称英语考试全称是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考试,它是由国家人事部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级外语考试。《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考试重点是考查专业技术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阅读理解就理所当然成为考试的重点,并且它是英语职称考试中占分比重最大的一个题型,它占到总分的45%。
阅读理解题测试的重点是考查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也是一种英语水平的综合应用能力。它不仅是一个阅读的能力,而且包括理解能力、阅读速度、阅读技巧,词汇量,以及逻辑判断能力。因此,要训练阅读理解能力,从多方面下手,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对于阅读理解能力,《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考试大纲》指出:“应试者应能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来理解专业的或一般内容的英语书面材料。阅读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2.了解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细节;3.利用上下文猜测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4.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又理解上下文之间的意义关系;5.根据所读材料进行判断和推论;6.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也是英语阅读理解题考查的全部内容。
下面以2013年职称英语综合类A级考试的前两篇阅读理解文章为例,解析测试的重点。
第一篇文章题目是“Making a Loss Is the Height of Fashion”,其中的第一个问题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first paragraph?这是一道考查文章主旨和大意的题,只有通读完整篇文章以后,才能得到答案,即The haute couture designers claim losses in their sales.第二个问题是According to the second paragraph,Jean-Louis Scherrer,这是说明主旨事实和细节的问题,通过阅读第二段就能得出答案,即was in a worse financial position than other couturiers.第三个问题The writer says that the outfit Jean-Louis Scherrer described,根据所读材料进行判断should have cost the customer than it did.第四个问题是The writer says in Paragraph 4 that there is disagreement over,这是细节性问题,结论是the changes that need to be made in haute couture.最后一个问题是What is the writer’s tone toward haute couture business?这是领会作者态度的问题,也是在通读全文后得出答案,即Somewhat ironical。
第二篇文章“On the Trial of the Honey Badger”,第一个问题Why did the wild life experts visit the Kalahari Desert?这是一个细节的问题,根据第一段中的Their main aim was to study the badgers’movements and behavior,就可以知道其答案为To observe how honey badgers behave.也可以说要掌握behavior这个词的意思。第二个问题What does Kitso Khama say about honey badgers?文章第二段就是Kitso Khama说的话,从这段话中查找答案,注意curious animals这个词,并利用上下文,我们可以得出答案:They show interest in things they are not familiar with.第三个问题What did the team find out about honey badgers?从文中第三段,可以找出答案They may get some of the water they needed from fruit.第四个问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 typical feature of male badgers?这是一个细节问题,从这句话...since they can cover large distances in a short space of time得出结论.They hunt over a very large area.第五个问题What happened when honey badgers got used to humans around them?从最后一段中得出结论:They lost interest in people.
解答阅读理解题,考生除了需要具备阅读理解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解题技巧。
1.做题顺序。有人认为做阅读理解题应先通读文章,后看答题选项,再答题;而有人认为先看问题,再带着问题读文章,再做题;还有人认为是看一下文章,看一下答题选项,文章和答题选项交叉看。这几种方法,没有绝对的哪个好哪个坏的问题。主要看是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是主旨题或是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方面的题,就应该先读全文,再提炼中心思想,就像上面的第一篇文章的第一个和第五个问题一样;细节题,应该仔细看题和选项,再反过来读文章,在文章找寻答案;而对于判断和推论这类的题,则应是文章和选项交换着看,从中得到结论。
2.合理分配时间,先易后难。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有的文章比较难,而有的文章相对容易。这时就要先做较容易的文章。例如,在上面所说的2013年职称英语考试综合类A级试题中,第一篇文章相比后面的两篇阅读理解文章就要难得多。如果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这道题上,就有可能没有时间做完全部试题,最佳的方法是先读后两篇再读第一篇。当然,有的文章看起来比较难,但后面的问题不难,在文章中能直接找到答案,所以应区别对待。对于较难的文章,在做完容易的题后也要仔细阅读,不能轻易放弃。
3.猜词义。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不认识的生词,虽然职称英语考试中允许带字典查单词,但如果查得太多就要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所以这时就需要猜生词的词义。可以根据上下文猜词义,如根据举例、解释或定义来猜,或是根据反义词同义词的关系来猜,或是根据生活经验基本常识来猜词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熟悉文章体裁。阅读理解能力不是通过做题才能提高的,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英文文章提高的,并且要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才能熟悉各种体裁的区别。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考生,阅读的体裁也不相同,如卫生类的考生应多读有关卫生方面的英语文章,从而提高对这方面文章的阅读能力。
5.做题后检查。阅读理解题考查理解能力,有时做题不细心,可能做错某些题。把全部题做完后,如果有时间,就要检查阅读理解题,尤其是细节性或判断推理方面的问题,有时一不细心就可能出错。只有仔细检查才能避免失误。这也是因为阅读理解是职称英语考试的重中之重,每个小题3分,一篇文章15分,它关系到考试得分问题。
职称英语考试的重点是阅读理解能力,但训练阅读理解不能专门只做题,而应从阅读英文文章下手。只有多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英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相应地扩大英语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培养阅读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整体水平。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全国职称英语等级考试用书(综合类)[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考试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相关文章:
1.职称英语考试六大题型答题技巧解析
3.职称英语考试答题卡使用技巧
6.各地学习考试网信息及各专业考试资料大汇聚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西部开发的进一步推进,必须以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破解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面临的多重制约,重视特色产业和生态资本积累,以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增强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建立节约型社会,真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和谐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产业经济学考试论文,供大家参考。
多年来,经济学界将政府的经济职能统称为宏观经济调控,虽然已经有个别学者注意到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不同,但至今鲜见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门讨论的文献。产业经济学文献中有大量的讨论经济管制问题(主要是产业管制问题)的论著,管制经济学、反垄断经济学以及其他相关经济学领域的文献也有大量的讨论经济管制问题的文献,这些文献主要讨论的是产业管制、微观经济管制问题,而在宏观经济学文献中,则有大量的讨论宏观经济调控的论著。这些论著对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专门领域的问题的研究相当深入,但并没有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在政府经济学文献中,也鲜见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的系统讨论。在专门讨论宏观经济调控以及讨论政府的经济职能的文献中,流行的观点是将宏观经济调控与政府的经济职能等同起来。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将政府等同于宏观,凡是政府做的事,都成了宏观经济调控;二是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还不能明确区分两者的异同。实际上,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并不是一回事,宏观经济是有确定的涵义的,并不是任何经济活动都属于宏观经济活动,从而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政府对经济进行的任何干预活动都属于宏观经济调控。明确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不仅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任务,而且对规范政府政策、规范政府行为和政府有效地履行经济职能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拟对二者的相互联系与差别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不同之处
经济管制是指具有经济管制权的政府管制部门依照政府制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进行的(主要是)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宏观经济调控则是指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相关法规的约束下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的调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宏观经济调控一词带有较浓厚的计划经济或者管制经济的色彩,“宏观经济调控”一词所表达的意思是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准确地说,这里探讨的是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节的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宏观经济只能是进行调节,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并不是对经济进行控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结果是管制经济。但根据习惯或传统,这里笔者仍称宏观经济调控。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是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之处的,以下将分别予以说明。
1.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同
虽然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产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市场缺陷,都是由市场经济所内生出来的(注:参见曾国安:《政府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但两者产生的具体原因是存在差别的。经济管制主要是由经济的外部性、垄断、信息的不对称、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非市场品、有害物品的生产与消费问题、产权保护问题、市场不完善问题等所引起的,宏观经济调控则是由宏观经济失衡(包括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总投资、总消费的波动,总就业的波动,一般物价水平的波动,国际收支失衡,经济增长的波动等)所引起的。两者产生原因的差别导致了政府干预部门、干预目标、干预手段等等的不同。
2.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
虽然总的来说,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是要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弥补市场的缺陷,充分发挥市场的优长(包括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技术创新,促进积累的增长等),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福利,但两者的具体目标是存在着差别的。经济管制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主要是:(1 )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外部经济效应问题,即限制、减少具有负的外部经济效应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鼓励具有正的外部经济效应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2 )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垄断问题,即政府在避减垄断的总原则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垄断分别采取禁止、限制以及数量管制、价格管制和促进竞争的政策,以维持或者促进形成有效竞争的行业市场结构,促进企业和产业经济效率的提高;(3)通过政府的干预增加市场信息的供应量, 减轻由信息不对称对经济效率带来的危害;(4)通过政府的干预约束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如禁止非市场品的生产、交易和消费等;(5 )通过政府的干预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市场交易,增进生产性活动;(6)通过政府的干预进行收入再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宏观经济调控则旨在通过对经济总量的调节,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具体来说,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总供求的调节, 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2)通过对投资的调节,避免或减轻总投资的波动;(3)通过对消费的调节,避免或减轻总消费的波动;(4)通过刺激经济实现充分就业;(5)通过调节宏观经济实现物价水平的稳定;(6)通过调节国内经济和汇率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7)通过逆向的经济调节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
3.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出现的时间不同
基于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产生的原因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出现时间的不同。虽然经济管制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但由于经济管制主要导源于市场的不完善,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始终存在,伴随着市场经济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经济管制伴随着市场经济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宏观经济调控导源于宏观经济失衡,在市场经济足够成熟,宏观经济失衡对社会大众的经济利益产生了负面影响,损害了经济的正常运行,并危及社会稳定,而且社会充分认识到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并且已经建立起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基础设施”以后,才会出现宏观经济调控。从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演变历史来看,经济管制出现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宏观经济调控出现的时间,市场经济出现之时,经济管制也随之出现了,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有经济管制,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自然也有经济管制(注:实际上,如果不限于市场经济,经济管制在国家或政府出现之后,市场经济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可以说,经济管制是随国家或政府的出现而出现的。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外部经济效应问题、垄断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居民的非理性行为等等,在市场经济产生以前就存在,只不过其规模、影响等小一些而已。),而宏观经济调控是在市场经济进入到成熟阶段以后才出现的,在市场经济进入到成熟阶段以前不存在宏观经济调控,在市场经济出现以前也不存在宏观经济调控。在西方国家,只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才出现宏观经济调控,如果从16世纪算起,在市场经济阶段,宏观经济调控出现的时间要比经济管制出现的时间晚了400多年。
4.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机构不同
学金经济管制涉及的具体领域很多,政府部门中实施经济管制的机构既包括司法机构,也包括行政机构,既包括中央政府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在行政机构中既包括纯粹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如中央银行、财政部等),也包括其他专门的经济管理机构(如证券监管机构、保险监管机构等)、非经济管理机构(如文化管理机构、环境保护机构、药品管理机构等)以及综合性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依照颁行的法规在各自管理的领域对被管制者依法进行管制。经济管制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即依照行业性质,由设立的政府主管机构对被管制者进行管理和监督(如商业银行一般主要由中央银行进行管理和监督,投资银行主要由证券监管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保险公司主要由保险监管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但经济管制的行业性并不排斥政府其他管理机构依法对被管制者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也有许多行业同时受多个管理机构的管理和监督,这些管理机构拥有非重复的,但对被管制对象的活动的影响几乎具有同等的制约力和管制权。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机构则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并且主要是中央政府行政机构中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在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中主要是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机构的数量远远少于实施经济管制的机构。
5.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手段不同
虽然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实施手段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管制或者调控对象的特征与行为的变化、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的演进等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两者的区别还是相当大的。经济管制的实施手段主要是行政、司法手段,因此具有强制性,虽然经济管制肯定会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但政府主要并不是通过对市场的调节,改变市场信号来达到管制的目的,而主要是通过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直接管制而达到管制目的的。政府对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处罚直接减少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但经济当事人由此造成的损失并不是来自于市场,对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奖励会直接增加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但经济当事人由此获得的利益同样不是来自于市场,而是来自于政府,来自于政府的行政机构或者司法机构,这种直接来自于政府的经济处罚或者经济奖励在这里仍应归于行政或司法手段,因为它们是行政管理和监督、司法管理和监督的工具。在经济管制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主要是“裁判”。需要说明的是,经济管制本身并不排斥经济手段的运用,有的领域也需要政府当“运动员”,最近一二十年来,无论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许多领域,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取得了过去运用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进行管制所没有取得的效果,经济手段的运用范围也有扩大的趋势,但基于经济管制的基本性质,经济管制的实施手段以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为主的格局并不会发生变化。
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手段则主要是经济手段,因此具有非强制性。宏观经济调控是通过政府参与市场(充当“运动员”的角色),通过对市场的调节,改变市场信号,从而使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发生变化,从而使经济总量发生变化,来矫正宏观经济失衡,维持宏观经济平衡的。经济手段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这些政策的运用,会对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市场的供求产生影响,继而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从而使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发生变化,从而促使其调整其行为,最终重新恢复市场平衡。在市场经济中,除非是在战争时期,政府是没有理由普遍采用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因为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从根本上是与市场机制相排斥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对市场的替代,从而也就必然导致市场优长的丧失,造成社会福利的根本性下降。同样需要说明的是,撇开特殊的战争背景,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有的时候也是可以采取行政和司法手段的,例如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条件下,政府可以采取直接控制收入增长的收入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但这类政策的采用除非迫不得已,应该禁止政府使用,并且政府要使用这类手段,也必须获得政府立法机构的授权。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由于经济管制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管制者与被管制者多发生直接的联系,它是管制者直接对被管制者进行管理与监督,而且管制具有强制性,因此应该说经济管制主要是直接干预;而宏观经济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宏观经济调控机构并不与调控对象发生直接的联系,它是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影响或者引导微观经济单位的调节方式,不存在宏观经济调控机构对调控对象的行政管理和监督(注:否则,就属于经济管制范畴,因为如果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即主要采取直接干预的手段,那么市场经济的基础就会受到破坏,这样的经济也就不再是市场经济了,而是计划经济或者管制经济了。因此,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直接干预是相冲突的,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只能主要采取间接干预手段。近20年来,中国国内经济学文献中大量提到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该以间接干预为主(或者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应该以间接调控为主)的理论应该说针对宏观经济调控是正确的,而且只是针对宏观经济调控才是准确的。),而且宏观经济调控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应该说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间接干预。(注: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曾经有过还要不要经济管制的疑义。应该说,经济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经济管制的问题,而是要什么样的经济管制的问题。195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中国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与市场经济是相背的,必须对这种经济管制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这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比较缓慢,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的改革过慢,市场化改革过程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废弃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的过程,废弃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的进程越快,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越快,市场化改革每向前推进一步,也意味着废弃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的进程向前推进了一步,市场经济的完全建立要以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的根本改革为前提。但是市场经济与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势不两立,并不表明市场经济与经济管制制度势不两立,市场缺陷要求建立经济管制制度,政府的经济管制是市场经济所内生出来的要求,是实现经济的高效率和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但是这必须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弥补市场缺陷的、有着明确的管制边界的经济管制制度。从市场经济国家来看,宏观经济调控制度方面的差异远较在经济管制制度方面的差异小,借鉴各国在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管制的经验时,选择更困难的是在经济管制方面的经验。各国的经济管制制度相当复杂,而且合理性差异也很大,因此在研究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调控经济的经验教训时,虽然研究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必要的,而研究各国经济管制方面的经验教训更为迫切,应该避免(也是在实践中最容易出现错误)的是将别国特殊的经济管制制度,并且是不合理的经济管制制度当作市场经济的具有共性的一般经济管制制度。对各国经济管制制度进行比较、甄别、判断、改造对改革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管制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6.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方法不同
这里所谓的实施方法是就政府干预的力度而言的。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依宏观经济失衡程度的不同而会有所不同,宏观经济失衡越严重,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应该越大,失衡程度越轻,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应该越小。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失衡具有周期性,因此国民经济无法避免短期性的周期性的波动,这样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的选择直接与经济的短期性的周期性的波动有关。在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会经常性处于失衡状态中,为了防止宏观经济出现严重失衡,一般来说,政府应该逆对经济风向采取经常性的调节政策,这种调节属于微调。相对于有可能出现的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这种调节属于预防性质的调节。微调是经常性的,大调则不是经常性的,而是周期性的(有时间周期,宏观经济严重失衡才应该进行大调)。相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方法的选择性,针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经济管制一般来说并不存在微调与大调问题,因为经济管制是依律行事,按照法规应该受到什么处罚就给予什么处罚,应该受到什么奖励就给予什么奖励,同业者间的区别会相当大。当然对于一些经济活动,政府是加大管制力度,还是减轻管制力度,也需要政府做出选择,但这种选择与宏观经济调控力度的选择不同,它与宏观经济失衡的程度无关,与经济周期性运动无关,而是取决于公众的认识、技术水平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力度加大或减轻一般会表现为长期趋势,而不是短期性的周期性的变化。
因此,我们就能发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运用具有典型的逆经济运行的特点,而经济管制则不具有这一特点,无论是在经济萧条时期,还是在经济繁荣时期,只要经济管制制度未变,管制政策就不会有变。
7.经济管制、宏观经济调控与产业政策的关系不同
宏观经济调控可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影响,因为宏观经济调控可能会改变相对价格,如果宏观经济调控改变了相对价格,那就会改变产业的比较利益,从而会引起经济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就其性质而言,可能产生有利于产业政策的效果,也有可能产生出不利于产业政策的效果。不过就宏观经济调控本身而言,其性质、目的等等都与产业政策无关,宏观经济调控并不是为了产业政策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
经济管制则不同,经济管制虽然并不是只服务于产业政策,但是它是产业政策的必备工具,要实施产业政策,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管制,否则,产业政策就是无效的。例如政府要支持幼稚产业的发展,政府就要对外实施进入管制政策和其他相关管制政策;政府要促进一个行业的竞争,政府就要实行反垄断、鼓励进入和促进公平竞争的管制政策;政府要压缩有较大污染的行业生产规模,扶持污染小的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就要采取抑制前者、鼓励后者的进入管制政策、污染排放管制标准与排放数量的管制政策、污染排放税政策等。
8.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不同
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是无选择性的,它是通过对市场的调节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宏观经济调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全局性,虽然市场的影响程度对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会有所差别,但由于宏观经济调控所要改变的是宏观经济变量,因此任何微观经济单位都难以避免地要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因此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实际上是针对所有的经济主体。就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的性质来看,可能使所有的经济主体受益,也可能使所有的经济主体受损,也可能使一部分经济主体受益,而同时使另一部分经济主体受损。从社会整体而言,一项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将会增进社会福利。
经济管制的对象则是有选择性的,它所管制的是具体的微观经济单位。例如基于保护环境而实施的污染排放管制的管制对象只是污染排放单位,其他单位则不在管制之列。微观经济单位如果违规,将会受到管制机构的处罚。任何经济单位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如果不在经济管制的范围之列,它就不会受到经济管制机构的约束。虽然经济管制造成的影响可能是全局性的,不过一般来说,其影响的局部性更强。
9.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着差别
无论是经济管制,还是宏观经济调控,都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影响。不过两者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是存在着差别的。这种差别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影响的时间长短不同。 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具有非持续性的特点。原因在于:第一,微调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较小,大调才会明显地影响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而大调所具有的周期性的特点,使得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具有非持续性的特点;第二,宏观经济调控并不会改变经济制度,即不会改变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这样一旦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发生变化,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就会消失。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则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因为:第一,经济管制总是表现为一种长期的趋势,一项管制制度确定以后,往往会在很长的时期内运行,有的持续几十年,有的持续上百年,有的经济管制制度一经确定,几乎就成为永恒性的了,这样就使得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具有长期性;第二,经济管制制度的变化改变的是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这样一旦经济管制制度发生变化,新的制度会在长时期内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从而对经济效率产生持续的影响。
(2)影响的途径不同。 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市场环境,或者说宏观市场结构,从而改变微观经济单位的外部环境(压力),来影响经济效率。经济管制既通过改变微观经济单位的外部环境(压力),也通过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动力机制和能力,还通过对相对价格或者成本、利润率的影响而影响经济效率。简而言之,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途径具有单方位性,而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途径具有全方位性。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途径的全方位性预示着经济管制会通过渗入到经济机体的内部而在深层次上影响着经济效率,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经济管制制度,低效率社会要提高经济效率就应该主要从经济管制制度的改革入手。
(3)影响的结构不同。虽然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影响,但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影响最大,而对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则比较小。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会使经济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这是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在经济繁荣时,政府采取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会使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下降,也会增加微观经济单位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这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宏观经济调控并不会增强微观经济单位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和能力,因此并不一定能够使微观经济单位努力提高生产效率。虽然宏观经济调控可能会改变要素或者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具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可能性,但一方面相对价格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不利的变化,从而出现恶化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素的流动性等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条件并不是宏观经济调控所能改变的,因此即使要素或者产品的相对价格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会因为其他条件不具备而不能改变资源配置,从而不能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而要具备这些条件恰恰需要经济管制制度的改革。
与宏观经济调控一样,经济管制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影响,但与宏观经济调控不同的是,经济管制不只是主要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产生影响,而是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经济管制对经济资源利用率的高低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进入管制、过程管制等都会影响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例如,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排斥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进入管制政策就造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闲置,实行了几十年的排斥非国有经济进入金融、汽车等现代产业部门的产业进入管制政策也造成了金融发展能力、汽车发展能力的闲置。一般来说,进入管制的领域越广,管制越严厉,经济资源的利用率越低。其次,经济管制对生产效率的高低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有无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能力和外部压力,经济管制对这几个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经济管制可以削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减轻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外部压力,也可以增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增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外部压力,好的经济管制制度应该是能够增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能力和外部压力的制度。其三,经济管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经济管制既会影响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影响产品生产的成本,影响不同产品生产的利润率,还会影响资源的流动性,因此就会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经济管制可以促进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好的经济管制制度应该是能够促进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制度。
简而言之,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构具有局部性的特点,而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构则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4)影响的程度不同。 由于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在时间长短、途径、结构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两者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也存在着差别。由于经济管制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时间所具有的持续性、影响途径所具有的全方位性、影响结构的全面性,而这些是宏观经济调控所不具有的,因此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自然要超过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
由上可以得出结论,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经济管制制度,如果要提高经济效率,就必须要改革经济管制制度。
10.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失效的原因存在着差别
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失效存在着共同的原因,但是也存在着差别。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两者在被调控对象俘虏的可能性上存在着差别。宏观经济调控的失效不是因为被调控对象俘虏了调控机构,因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政府机构并不与微观经济单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且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是系统性的、整体性的、全面性的,具有非排他性,因此不存在政府机构设租和被调控对象向政府机构寻租的条件。宏观经济调控的失效主要在于政府能力不足,而一般主要不在于政府权力的滥用。而管制者被被管制者俘虏却是经济管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在经济管制中,政府管制机构要与微观经济单位发生直接的联系,管制的利益是可以排他的,而且管制机构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每一级管制机构、管制机构的每一个职能机构都有其独享的管制权,并且这些管制权又是被分配给一个一个的作为管制者的自然人手中,管制权都是人格化了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管制具有了一对一的“交易”的性质,这样就存在着管制者设租和被管制者寻租的条件,从而也就出现了管制者被俘虏的可能性,一旦管制者被俘虏,就会出现管制失效。在经济管制中,不仅管制的执行者存在着被被管制者俘虏的可能性,而且管制规则的制定者也存在着被被管制者俘虏的可能性,在管制规则的制定中,所谓政治上的“看不见的手”(特殊的利益集团等等)发挥的作用往往相当大,这样就使得管制规则本身与管制应该实现的目标相背,即管制规则背离效率和公正而出现的管制规则的扭曲。由于管制规则的制定者被被管制者俘虏而导致的管制规则的扭曲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的损害比由管制者被俘虏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的损害更大。
11.经济管制、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自由的影响存在着差别
经济自由是指微观经济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地做出经济决策的自由。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和特征,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没有经济自由,就没有市场经济。经济自由使得市场经济具有多方面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不可能具有的优越性,但同时无约束的经济自由也会使市场经济难以避免地产生多方面的缺陷。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是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它们都会对经济自由产生影响。无论是经济管制,还是宏观经济调控,实质上都是市场以外的力量——政府对经济自由施加的约束,但是两者对经济自由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是存在着差别的。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自由的影响是间接的,它并不直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进行干预或限制,它是通过改变宏观市场环境而对经济自由产生影响的,其对经济自由的影响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除非宏观经济调控采取直接的经济管制的手段,否则宏观经济调控并不会直接剥夺或限制经济自由。因此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自由的影响程度也要小一些。经济管制则不同,它对经济自由的影响主要是直接的,因为它要直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进行干预或限制,因此经济管制会直接剥夺或限制经济自由,经济管制对经济自由的影响主要是差别性的。例如进入管制直接剥夺或限制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自由,价格管制直接剥夺或限制了卖方和买方的价格决策自由,出口管制直接剥夺或限制了出口商的出口决策自由。不过管制也会对经济自由产生间接影响,因为管制会影响产业环境。由此,经济管制对经济自由的影响要比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大。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尤其要对经济管制的边界给予明确的界定,对政府的经济管制权予以明确的规定,否则就会导致经济管制的无限延伸,就会不正当地侵害经济自由,从而损害经济效率。
由上可见,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都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但是两者的差异是明显的、多方面的。
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相互联系
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存在着明显的、多方面的差异,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两者的联系并没有为将两者混同提供依据,但是明确两者的相互联系也是经济理论研究应该关注的,并且两者的联系也是两者关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两者的联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和范围都是由市场缺陷所规定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都是由市场缺陷所产生的,虽然与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相联系的市场缺陷存在着差别,但都导源于市场缺陷。如果不存在市场缺陷,那就不需要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缺陷是市场经济内生的,市场经济内生的缺陷使得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遭到破坏,或者市场经济本身不能保证满足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需要的条件,或者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导致经济效率的下降或者低下,从而使得仅仅有市场力量并不能使社会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利用,不能实现社会在已经拥有的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条件下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某些市场缺陷可以由第三种力量的作用得到或多或少的弥补,但第三种力量的作用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并不能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依靠力量,(注:参见曾国安:《政府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因此只能由政府充当弥补市场缺陷的依靠力量,政府弥补市场缺陷需要根据市场缺陷的不同领域分别通过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来实现。虽然政府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并不一定能够弥补全部的市场缺陷,但它却是一个社会弥补市场缺陷的最终依靠力量,而且只要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就可以与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一道不断增进社会福利。(注:无论是市场缺陷,还是第三种力量的缺陷,抑或政府缺陷,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人类的生产能力的有限性所决定的,因为市场经济、第三种力量以及政府都是人类社会的事情,没有人,便无所谓市场经济、第三种力量和政府。虽然人类的生产能力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社会制度的不断改进(简而言之是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而不断增长,但相对于人类的需要,相对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即便是进入到所谓的知识经济社会,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仍然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如何使经济资源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利用,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挑战。)
市场缺陷导致了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也同时规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范围。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在于弥补市场缺陷,因此,无论是经济管制,还是宏观经济调控,都不能渗入到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而只能进入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这从根本上规定了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边界。虽然两者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起作用的“领地”有不同,但从它们都只能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发挥作用这一点来看是相同的,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范围都是由市场缺陷所规定的。#p#副标题#e#
2.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主体都是政府,都是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最终目标都在于提高经济效率
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是由市场缺陷所引起的,都在于弥补市场缺陷。尽管实施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的政府职能机构有不同,但都是政府机构。实施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既不是企业、居民,也不是第三种力量,而是政府。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要履行多方面的具体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维护产权;抑制、限制或消除垄断,促进市场竞争;解决外部经济效应问题;提供和鼓励提供公共物品;提供信息和促进市场信息供应量的增加;补充市场的不完善,提供或鼓励提供市场供应不足的私人物品;进行收入再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限制非市场品的生产和消费,禁止有害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矫正宏观经济失衡,维护宏观经济平衡,促进宏观经济稳定;调节经济结构,促进结构平衡等。任何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的政府都应该履行上述经济职能。而这些经济职能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即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要充分弥补市场缺陷,使社会的经济效率达至最优,既需要实行经济管制,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政府只有有效地实行经济管制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才能有效地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于市场缺陷内生于市场经济本身,因而具有长期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离开了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社会的经济效率都会无法达到最优水平,所以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
虽然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目标不同,两者的干预对象、方式、方法等等都存在着差别,影响经济效率的时间长短、途径、结构、程度也存在着差别,但是不管是经济管制,还是宏观经济调控,从它们的最终目标来看,都是要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增进社会福利。
3.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是相互补充的
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是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由于两者导源于市场缺陷的不同方面,由两者的性质决定了两者功能上的差别,决定了各自适于弥补不同类型的市场缺陷,也就是说,应该实行经济管制的就不适于采取宏观经济调控,归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就不应该采取经济管制,经济管制不能代替宏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调控也不能代替经济管制,两者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两者这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决定了只有既能有效地实行经济管制,又能有效地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府才能实现有效地履行政府应该履行的经济职能的目标,市场缺陷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4.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都需要不断地发展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是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能够进入的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些领域政府就一定要无条件地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这里涉及到政府的能力。如果政府进入这些领域不仅不能起到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完全浪费,反而因为政府在这些领域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而损害了市场机制在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的作用的充分发挥,那么政府就不应该在这些领域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因为政府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结果不是增进社会福利,而是减少了社会福利。政府能力是人类生产能力的组成部分,人类生产能力的增长包含着政府能力的增长。政府能力的增长使得政府可以进入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中的更多的领域,经济管制制度和宏观经济调控制度也因此要相应地发展。市场力量作为人类生产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这就使得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与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的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基于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和范围都是由市场缺陷所规定的,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手段等都应该做一些相应的调整。随着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实践的发展,人类会发现和掌握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更有效的方法,更有效的具体的手段,更恰当的干预力度和时机,更好的决策制度,更好的机构设置,更好的机构协调机制等等,人类自然就应该利用这些新的知识来改进经济管制制度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经济管制制度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的不断发展是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有效的必要条件,也只有经济管制制度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能够得到不断发展,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才能成为增进社会福利的手段。
5.经济管制的有效性与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1 )经济管制的有效性会影响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如果经济管制的范围、程度等超越了其应该有的边界,宏观经济调控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例如如果存在着普遍的市场进入管制、普遍的价格管制、普遍的投资管制、普遍的分配管制,那么无论政府如何努力,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都不可能有效。(注: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一直在努力从改革开放前的直接干预过渡到间接干预,在出现宏观经济失衡时,力图依靠间接干预矫正宏观经济失衡,政府的这种意愿是好的,是正确的,但每次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以致于每次都要通过直接干预来最终矫正宏观经济失衡。出现这一现象并不奇怪。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下,市场信号是扭曲的,资源不能自由地流动,微观经济单位应该享有的经济决策权和经济利益都被经济管制所侵蚀或者说被剥夺,应该承担的经济风险也因为经济管制而无法通过新的经济安排而转移或者被经济管制自动地转移到其他的经济主体,这就使微观经济单位对于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所传达的信号缺乏反映,因此使得间接干预失效。在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下,宏观经济调控只有采取直接干预才能达到预期目标,间接干预的宏观经济调控与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是相背的,因此只有根本改革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也可以作为判断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改革进程的一项指标。)经济管制制度所影响的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微观基础。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要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微观经济单位享有独立的经济决策权,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自己承担经济风险,需要有灵活的价格机制,经济资源能够自由地流动,需要有发达的高度竞争性的市场,这些条件在存在普遍的严格的经济管制的经济中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经济管制既可以为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有效地发挥作用提供有利的条件,也可以成为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障碍。
(2)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也会影响经济管制的有效性。 例如如果国民经济处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通货膨胀高居不下,政府的反垄断管制政策就难以奏效。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够为经济管制的有效性提供有利的条件,宏观经济调控的失效则会使失衡的宏观经济成为经济管制有效性的不利因素。如果宏观经济调控本身导致了宏观经济失衡或者加剧了宏观经济失衡,这样的宏观经济调控就成了经济管制有效发挥作用的障碍。
6.某些经济管制在特殊条件下也可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与实现宏观经济调控调控目标相关的经济管制可以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例如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而对汇率进行管制,为解决通货膨胀而对利率、银行的贷款规模、企业的投资规模和薪酬进行管制,为提高就业率而对雇主辞退在业者进行限制等。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某些经济管制在特殊条件下也可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实际上是说为了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政府可以采取管制手段,而不是说这些管制是正常的经济管制的现成的组成部分,因为这些管制本身是不应该存在的。因此经济管制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是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的,只有在间接干预无法矫正业已出现的宏观经济失衡,而宏观经济失衡对于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对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就是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时,政府才可采取管制手段矫正宏观经济失衡,因此经济管制只能作为市场经济中特殊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临时性手段,而不能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常用手段。经济管制手段的运用应该有严格的法律程序,有严格的范围限制和时限,一俟危机缓和,政府就应该撤消管制,而完全采用常规性的间接干预手段。
三、关于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的讨论,考虑到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在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方面,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不能混同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有相互联系的地方,但两者的差别也是明显的。政府在制定经济调控政策时,应该考虑两者的差别,在政策工具的选择、职能部门的分工等方面都应该有相应的差别。如果将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混同起来,在政策工具的选择、职能部门的分工等方面就会出现错误的选择,导致的结果要么是经济管制的目标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无法实现,要么是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不能弥补市场的缺陷,反而会强化市场缺陷,而且会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成为导致效率下降的因素,总的来说会导致政府失效。如果政府失效由此引起,这样的政府失效比市场失效更糟。
2.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对经济实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政府也应该成为弥补市场缺陷的主要力量和最后依靠力量,但政府是否能够有效地实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呢?这取决于多种因素,除了受政府政策性质的影响外,政府干预方式的选择、政策工具与力度的选择、政府实施政策的能力等都会影响政策的效力。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可避免地会在政府干预方式的选择、政策工具与力度的选择等方面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甚至政府制定的政策本身就是错误的。减少错误才能提高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效力。政府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经济管制制度和宏观经济调控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制定和实施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从而不断完善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不断提高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效力。
3.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应该法治化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通过实施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弥补市场缺陷,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但与企业、居民、民间组织等不同,政府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是公共权力的垄断机构,它享有立法权、司法权,它是唯一合法享有暴力的机构,它能够动用强制力贯彻它的意志,这为政府实施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来弥补市场缺陷提供了前提,也是它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主要力量和最后依靠力量的根本原因。但它作为公共权力的垄断机构也同时造成了它不作为和滥用权力的可能性。无论是它不作为,还是它滥用权力,都会造成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失效。要防止政府不作为和滥用权力,不断提高政府有效实施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就应该为此提供制度保障,根本的唯一可行的制度保障就是法治化。政府进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从性质上来说是受托行为,即它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公众赋予其公共权力,它运用这种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贯彻公共意志,进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因此,首先应该通过立法明确政府进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权力和责任,无论是政府的行政机构,还是政府的司法机构,其履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权力和责任都应该由法律予以明确的规定,政府应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政府各层次、各职能部门所享有的权力和应该履行的职责,都应该由法律予以明确的规定,从立法上防止政府缺位和越位;其次,应该通过立法和司法对政府各层次、各职能部门所享有的进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权力和责任进行监督,并进行相应的激励和惩处制度,一方面防止政府不履行进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责任,另一方面一旦出现政府滥用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权,就及时予以纠正;其三,应该通过法律对政府进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程序予以明确,保障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一方面防止政治中的看不见的手起作用,另一方面防止政府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而无限扩张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范围的行为和政府随意制定政策而扰乱经济正常运行的行为。只有将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纳入法治化轨道,方能限制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才能被限制在弥补市场缺陷的范围内,才能促使政府切实履行它所应该进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责任,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才能成为弥补市场缺陷、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有益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斯蒂格里兹:《政府经济学》,中文版,北京, 春秋出版社,1989。
2.斯蒂格里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文版,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3.吴易风、王健、方松英:《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李向阳:《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
6.曾国安:《政府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日益成为各国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本文在介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第三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预测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作用;国民经济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第三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除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它行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不仅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我国国民的应有水平。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充分认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是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国策倡导”以来。自1992—2005年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了近7倍,从9138.6亿元增加到72967.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34.3%增加到2005年的39.9%。其中2004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更是占到了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0.7%,是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最高的一年。
然而,无论是从横向还是从纵向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均落后于世界相关国家发展水平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偏低,不仅远未达到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45%以上)的要求,而且还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37%的平均水平,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发展还相当不成熟。面对发达国家将会迅速进攻我国第三产业市场的趋势,无论从国内经济发展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来看,还是从国际化竞争程度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此外,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也偏低,远远低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现状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及所处的阶段是很不相称的,对GDP的贡献也远远低于其应有的贡献,就业比重偏低,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2.与新兴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发展快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不断加入到第三产业的队伍中来,使第三产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并对提高杜会经济生活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信息行业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现代杜会被称为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神经脉络。信息技术,尤其是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业发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趋于成熟,成为一个规模巨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产业部门,其就业人数已接近其本国劳动力的70%。所以,我国的信息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可以推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
我们知道,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它可以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随着产业转型,发展第三产业还可以吸纳大批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保证社会安定。
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大都在3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0%左右,高收入国家在70%以上。据统计,全球500家大企业,前10席中三产就占7席,前10个行业257家公司,三产占59%,亚洲前10名企业中有9名为三产企业。以上数据充分证明了第三产业的突出地位和拉动一二产业发展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作用。
2.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目前,物质消费占支出的比重正逐渐缩小,精神消费比重逐年上升,折射出消费需求的层级变化,体现多元化的现代综合消费。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家庭消费社会化,充分享受到了现代服务业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消费需求的变化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拉动力的增强,服务经济日益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源泉,对未来社会经济走向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迫切,尤其是消费占GDP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下降趋势。我们需要有新的消费增长点,而根据国民的消费需求的变化,第三产业就是一个有待培植的消费增长点,它对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产业间的连带关系作用,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几乎所有产业的进步。比如其中的旅游业的发展就带动了酒店、航空、铁路、餐饮、银行、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连锁作用还是相当大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比较全面的。
3.可以扩大就业门路
第三产业集劳动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于一体,属于广阔的就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第三产业强调劳动者技能、技巧多样化,而对标准化程度要求相对较低,可以吸纳不同知识层次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市场上对就业者需求较宽、能使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的新兴产业。另外,第三产业不仅吸纳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吸纳了部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到2004年底,全社会从业人员共7302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36513万人,占50%;第二产业为16284万人,占22.3%;第三产业为20228万人,占27.7%。可见,第三产业已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渠道,为我国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下,发展第三产业会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过渡产生极为深刻的意义。
4.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1999年,我国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加快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工作力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政策都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乡村第三产业,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农业观光游、农村服务业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状况,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市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
5.有利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行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服务的概念渗透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几近是全方位的,因此服务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居民收入提高带来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新变化引导新需求,新需求酝酿新商机。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无疑为培育和拓展第三产业中全新的行业提供了灵感。
第三产业的兴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已不仅仅包含传统的餐饮、修理、零售行业,它还囊括了教育、金融、旅游、文化娱乐及体育运动等行业,可以说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涉及面最广的产业,服务产业的不断创新与拓展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向工业化后期过渡,大致相当于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中期的水平。在这个阶段,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一产业比重日趋缩小,第二产业比重较稳定,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更是提出要把第三产业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前的良好时机。因此,今后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双春:充分认识第三产业的作用[J].经济工作导刊.2008第01期.
[2]尚小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现代化[J].湖湘论坛.2008年第12期.
[3]于文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协调发展[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论文.2006年第04期.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产业规模也随之扩充,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业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根据我国政策引导方向进行调整,当前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要加强协调发展能力,提高协调发展的推动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产业经济学考试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需求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劳动力转移的难易度,以及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收入的丰富性。因此劳动力有效转移对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教育培训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加速进程.在农业人口有9亿之众的中国农村.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现有耕地人均不足2亩,并且每年还在继续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致使农民生产和生活空间十分狭小.同时也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因此,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不仅仅是人口学的问题,同时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诸多制约因素中,劳动力素质低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重视和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再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基础工作,也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市场竞争意识越强,他们能够多渠道收集社会信息,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自觉地接受各种职业岗前培训和专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而我国农村农民平均接受教育水平偏低,这使得他们转移后无法参与高收入岗位的竞争。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共同肩负起教育培训的重任,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模式,改善办学条件,实行大规模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理论
最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研究的阿瑟?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以城市为主的现代工业部门和以农村为主的传统部门两部分。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要远低于工业部门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的关键在于资本家的投资。只有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二元经济转向一元经济,城乡达到同一,才能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刘易斯理论”。
在“拉尼斯一费景汉理论”中.也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农业技术的进步。这同样对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另一种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是“托达罗理论”。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不仅取决于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也取决于转移者对转移成本和效益的权衡。如果流入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失业的可能,人口也会不断流向城市。
以上第一种理论可以理解为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一种“拉力”;二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表现为一种“推力”;三是经济发展使劳动者产生的一种转移的心理动机,即为主观能动性。这当中主观性的显现表现出对个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个人素质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心理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教育文化素质才能客观估价自己。并有可能得到较高的预期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反,教育文化素质低的人则由于较少的就业机会或较低的收入而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因而不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期教育和培训工作,盲目地、轻率地强迫转移,则不会实现有效的劳动力转移。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据相关资料统计,1999年我国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是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9.38%,中专占1.57%,大专占0.4%。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66年.冈0刚超过小学毕业的水平。即便是目前,不少地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也只能在9年左右。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德国通过“双元制”教育.农业劳动力中有54%的人至少受过3年的职业培训.而我国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很少有机会经过岗前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据国家农调总队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13,6%。而美、德、法、日等国家不足全国人口10%的农业劳动者中,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超过90%。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更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的提高和就业的稳定性。
实践证明,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能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转换的根本条件之一就是注重教育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全国就业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水平。对于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而言。提高城镇化水平,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大势所趋。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的关系
新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择业范围和空间越广、收入越高、稳定性越强、社会问题也越少。
(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范围越宽。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他们有较强的自信、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他们不甘农村生活的寂寞,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越小,面向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则越大,更易于实现转移。不仅如此,转移后,他们会很快适应城市生活,与城市原居民能够较好地相处.减少了城市管理成本及一些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证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越容易.择业的范围越宽。
(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空间越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其转移距离,统计表明,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劳动力文化水平高于向落后地区转移的劳动力。因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对收入的期望低,也不敢轻易远距离转移.而且他们思想意识保守,难以对城市产生认同感,故土难离,更愿意留在故乡,而不是转移到城市。他们的择业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劳动力的教育文化程度与劳动生产率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对生产率的提高起促进作用,他们为企业创造了较高收益,相对的,企业也会付给他们高的收入作为报酬。
(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问题越少。劳动力转移的事实表明,劳动力素质对社会问题影响不小。素质低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有靠出卖苦力谋生,由此引发城市相关治安问题。甚至这些现象突出.低素质的劳动力会产生厌世心理,做出一些违规、违法的行为,造成社会动荡。所以为避免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问题。应做好转移前及过程中的教育培训工作。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得到了重视,在全国范围内诸如“阳光工程”、“春风行动”、“两后双百培训工程”等活动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长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认识不统一,部门协调不得力。尽管国家至上而下成立了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领导部门和管理机构.但从现行的运行过程来看,教育培训管理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政府统筹协调乏力。主要表现在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完成自己的务,为了各自的利益着想,开展自己的培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使专职培训部门的工作举步为艰。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受教育培训的需求远得不到满足,很多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学不能致用,打击了学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经济利益,很多地方的教育培训工作没在真正地开展起来。
第二,用工法规不落实,用人单位对用工人员素质要求不高。由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用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少企业为了应付生产发展,招聘工人“饥不择食”,不求高素质的生产操作人员,有时甚至只要有人想应聘,就能得到一个工作岗位.从而造成了不少企业使用的都是无证上岗人员这就使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第三,基础条件差.教育培训质量不高。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各地的教育培训情况极不平衡,由于部门所有、条块分割、财力分散,用于培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出现了有牌子、无设施、无经费、无师资、无活动的现象,所谓的培训是以会代训、标语宣传、发“明白纸”.搞形式主义,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五、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好教育培训的问题,关键是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政府要肩负起这一重任,在制度保障和资金设施上给予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培训观念的创新、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和教育培训制度的创新。
首先是教育培训观念上的创新。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与其它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我们要抛除传统的教育培训观念,以建设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以及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观念。通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为农村劳动力增长知识、技能,增强创业致富的竞争力。
第二是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一种高效、实惠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往往就是这种教育不为人们所重视,教育的经费呈严重短缺状态,当然,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经费完全依靠政府是不可能的。同时,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完全由劳动者自费,难度也相当大。因而国家要从战略的高度.增加农村公共教育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部门要创新教育投资之路,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投资渠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体制。
第三是教育培训制度的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与基础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应该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就业和创造能力为目标,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符合这种要求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办学方式,有效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就职业技能的考核、鉴定、发证等方面进行协调,将培训与就业挂钩.建立起培训、学习、考核、发证、上岗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农村劳动力求职谋业的“通行证”,严格执行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持证上岗制度,有效地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不单单是在转移前.更应贯穿于转移的整个过程。国家应认真审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所面临的困难采取措施降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的成本,使普遍的农民能受到最基本的教育,最终实现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十一世纪,旅游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并且作为一个流动性强、涉及范围广的新兴产业,将在全球经济的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类型分析研究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应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地处三江平原,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以盛产绿色优质水稻闻名,有“中国绿色米都”之誉。对建三江旅游资源类型进行系统科学的归纳,将为建三江旅游业发展提供专业依据,为建三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基础条件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位于我国东北边陲,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的河间地带,素有“小三江”之称。地跨同江市、富锦市、抚远县、饶河县,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全局东西长152.9公里,南北宽152.8公里,总面积12332平方公里。属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2°,平均降水量550—600毫米。区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50—626.6米之间,主要由平原、山区和丘岗、山坡组成。
建三江分局下辖15个国有农场、139个管理区。现有固定资产28亿元、常住人口20万人、各类从业人员82577人。
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建三江分局形成了八大优势:一是大农业,全局现有耕地802万亩,人均拥有耕地40亩,并实行规模化经营。二是大机械,全局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0万千瓦,农机新度系数达到0.78,旱田机械化率达98%,水田机械化率为94%。三是大科技,建三江现有大中专毕业生7127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9356人,科技贡献率达到6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四是大粮仓,已累计生产粮豆725亿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644亿斤,人均生产粮豆34万斤,职均生产粮豆234万斤。2008年粮食总产量92亿斤,约占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1/10。五是大湿地,拥有洪河、挠力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苏里江、勤得利鲟鳇鱼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19.6万公顷;六是大界江,有八个农场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等界江边,全局有230公里界江;七是大旅游,有900公里科技示范带和16个科技园区;八是大文化,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与北大荒人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北大荒精神和建三江精神。有一批文学艺术创作团体和人才等。
近年来,先后被联合国、国务院、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中国绿色水稻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局”、“省级绿色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称号,2006年,被国家粮食协会授予“中国绿色米都”的称号。
二、建三江旅游资源类型
为了科学合理的促进建三江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保护、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的管理与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行分析探讨。
1、自然旅游资源:建三江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态内蕴,是开发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
(1)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4年,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属平原湿地类自然保护区,是黑龙江垦区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的东北边缘,建三江分局境内,总面积21835.7公顷。区内有浓江河、沃绿兰河,河流迂回曲折,水流平缓,低洼地沼泽发育良好,沼泽和草甸连片。岛状林主要位于原二抚路两侧,人为干扰极少的保护区核心区,是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貌的典型代表。保护区内植被类型为湿生、沼生植被,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化植被。常年积水区一般水深1.0米左右,湖泊水深可达2米以上,几乎全为沼泽植被,鱼类、昆虫和浮游生物十分丰富。保护区内现已查明有植物1012种,鸟类110余种,其中迁徙鸟70余种,留鸟40余种,大雁、苍鹭、丹顶鹤等在春、秋两季数量多达万只。
(2)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建立,于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该区位于祖国边陲,三江平原腹地,分布于建三江分局七星、大兴、红卫、胜利、八五九农场,总面积97951.4公顷。保护区河流系三江平原内河,水系发达,水资源极为丰富,与完达山余脉隔河对峙,两侧岛状林较多,呈零星分布。
保护区内挠力河长350公里,流域面积23589平方公里。沿河明水泡子星罗棋布,是水禽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区内各种鸟类110余种,其中迁徙鸟70余种,留鸟40余种,主要有大天鹅、白鹤、野鸭、红嘴鸥、苍鹭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8种。保护区内有兽类27种,其中珍稀动物9种,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动物18种,如麝鼠、赤狐、麝子、貉等。区内生态系统极富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省内、国内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湿地生态系统。
(3)喀尔喀玄武岩石林地质公园:位于饶河县境内,占地109平方公里,由喀尔喀玄武岩石林、挠力河湿地及东安镇地层古生物地质遗迹保护区、龙山森林观赏区、明山屯——桥梁队民谷野营区和乌苏里江游览区组成。2005年正式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
喀尔喀玄武岩石林保存有接近原始状态的山川景色,各种拟态石景观如龙绕虎搏、或熊攀狮偃、或壁立危岩……可与天下名山媲美。玄武岩石林是新第三纪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台地,由于岩浆冷凝过程中形成的柱状节理发育,再加上长期风化剥蚀,便雕琢成千姿百态的石林,是黑龙江省独有、国内罕见的玄武岩石林景观。
(4)勤得利湾风景区(额图湾):额图,勤得利农场水产公司一队所在地,是古代的赫哲渔村。传说从前有兄弟二人反目成仇,大动干戈,哥哥杀死弟弟,拿走了弟弟颈上的金项圈,人头落于此地,故取名为额图。民国初有赫哲人20户,以捕鱼为生,繁衍生息。现有45户,常年和渔船打交道,生活富裕。额图湾有著名的景点“月亮湾”,远远望去,清澈的“月亮湾”两端与江水相连,湾中是原始湿地和丛林,原生态味十足。村北立着一块国境线界碑,界碑的东侧是刚落成的摄影基地,这是“摄影爱好者之家”,是采风者的客栈。
为了发展名特优鱼养殖,农场在额图湾修建了水库,并被总局命名为“额图湾名特优商品鱼养殖基地”。1998年总局又建立了“黑龙江鲟鳇渔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黑龙江珍稀史氏鲟鱼、鳇鱼。
(5)五星山风景区:五星山位于勤得利农场北部,系额图山余脉,海拔480米,是农场境内第二座高山。山顶峰的西南坡有一个硕大的由山石组成的五星,鬼斧神工,什么植物也不长而周围则是郁郁葱葱。从场部的西南方极目远眺,便可望见仿佛一颗五星镶嵌在山顶,五星山因此而得名。
传说当年玉皇大帝亲临此山游玩,见风光美妙龙心大悦,便令随从搬来山石摆下五星作标记,好让臣子们也来此游玩,就留下了这颗醒目的五星。如今,登上峰顶,场部景色便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楼房,宽阔平坦的路面,还有长栏石岸的人工湖点缀其间,赏心悦目。
山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山野菜,薇菜、蕨菜、刺老芽、四叶菜等等。每年五月份,上千人结伴背筐上山采山野菜。薇菜干货价格每公斤在120元左右。采摘山货已经成了当地职工群众创收的有效途径。
(6)东安镇风景区:东安镇位于乌苏里江边八五九农场境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渔村。历年盛产如鰲花、鳊花和马哈鱼等五十五种鱼类。清末,此地与俄罗斯民间通商。沿江修筑砖瓦结构及俄罗斯式木刻楞单层门市房及二层楼房,有十余户商号店铺,甚为壮观。日本占领时期为饶河县所在地。现仍保留一栋俄式商店门市。到这里,可以享受到美味的鱼宴,也可乘船游览美丽的乌苏里江沿岸风光及对岸俄罗斯村庄。(1)勤得利古城:位于勤得利农场,黑龙江边的西山南坡。整个古城呈不规则形,城墙周长近2公里,以夯土为墙,北、西墙保存较好,外高5-6米,内高3-4米,墙基下宽6米,上宽1米。南墙保存较差高仅1米左右。此城两面河水环绕,两面雄山夹峙。西城墙紧逼勤得利河,地势陡峭,怪石嶙峋,城墙依山势而修,高耸嵯峨,易守难攻。
此城在辽代称兀惹城(见张泰湘著《兀惹丛考》),是居住在黑龙江流域著名的民族兀惹人的首府。据《辽史、卷8、景宗上》记载,辽保宁七年九月,渤海余党燕颇作乱,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失败后,“燕颇走保兀惹城”。这是有关兀惹城的最早记载。明朝永乐七年,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管理,建立了东北水陆交通驿站45处,即“海西东水陆城站”。这是明朝经营东北的一条主要交通线,它和抚远境内现存的莽吉塔古城均为这条交通线上的驿站之一,此时的兀惹城,已改名为乞勒伊城。
(2)洪河农场文化宫(场史馆):洪河文化宫始建于1984年,文化宫总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四周绿树怀抱、花香四溢,文化广场占地3000平方米,是黑龙江垦区最早建成的一座集会议、文化、娱乐、体育、教育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场所,建有场史图片室、影剧场、多功能体育馆、图书室、“老年人之家”等,是农场文化娱乐活动中心,被外界赞誉为大荒深处文化宫。
洪河文化宫场史图片室是农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开发建设时的艰苦岁月,现代化大机械的作业场景、形象地展示了农场20年来的开发与建设,光荣与辉煌、希望与未来,展示了洪河农场由“婴儿”成长为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农场的沧桑历程。文化宫已成为展示洪河人形象的窗口,曾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先进文化宫”。
(3)北大荒农业股份七星科技园区:位于七星农场,有核心展示区500亩,水稻、大麦、玉米、大豆示范辐射区10万亩。它具有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技术推广带动、农业人才培训、休闲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年接待参观人员10多人次。他们对现代化农业高、精耕作、高科技研发成果赞叹不已。
(4)二道河农场万亩大地号:二道河农场第六作业区七号地,总面积为12620亩,是世界上最大的地号。大地号采用立体化作业技术,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大马力农用机进行耕种管收,飞机航化作业喷肥、灭虫,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由于该地号面积大,土地平整,生产过程全部采用机械作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成为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典范。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温家宝先后来万亩大地号观看作业的展示,并给予高度评价。此外,建三江分局周边市县还有较多景点:
(1)赫哲民族文化村:位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境内,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景区以赫哲族历史文化为主体,再现了赫哲族生产生活、宗教仪式、民风民俗等场景。文化村内集中展示了赫哲族民族歌舞、渔猎生活、渔猎资源、宗教习俗、食鱼文化、传统说唱艺术、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等赫哲族文化精粹。现已建成广场区、展示区、雕塑区、宗教区、民居餐饮区、狩猎区、游乐区、码头区等功能区。景区内建有文化村大门、赫哲族展览馆、博艺斋、图腾柱、木雕天神及神偶、五组大型雕塑(猎归、猎熊、狗拉雪橇、鳇鱼、天鹅)、赫哲民居(撮罗子、马架子、地窨子)、萨满屋、娱乐场、表演舞台、小动物狩猎场、荷花湖等景点。景区内服务设施齐备。宾馆饭店卫生洁净,服务热情周到,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饶河县抗日游击队纪念碑:位于饶河县饶河镇小南山主峰下。占地面积2032平方米。纪念碑由花岗岩石及钢筋混凝土构成,碑高16.6米,碑座呈方形,设两层平台,每层高2米左右,四周围有雕刻着松针、松果图案的石栏杆。碑身表面为镶嵌青灰色大理石。碑身顶端坐落着一位抗联战士持枪前进的雕像,高6.9米,由花岗岩制成,正面镌刻着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的题字“饶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碑体背面题词“抗日先烈,永昭千秋”。
饶河县是东北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是抗联第七军的发祥地。前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委员长崔镛键,曾任七军参谋长,转战饶、富、虎、宝一带。1965年崔镛键来华访问时,提出在饶河小南山建立抗日纪念塔,得到周亲自批示并拨款70万元,后逢““””而中止。1985年再次由省政府拨款,县民政局主持建设,次年9月3日落成。现已成为饶河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之一。1986年10月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3)东方第一哨:位于抚远县乌苏镇,是中国大陆最先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每当夏季2时15分,红日便从江面冉冉升起。1984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的胡耀邦视察边境,为乌苏镇哨所题词:“英雄的东方第一哨”。1986年8月,黑龙江省政府、省军区在哨所建立了纪念碑。这里是休闲度假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
三、建三江旅游资源类型整合
1、丰富的自然景观
翠绿的森林,绚丽的山峰,弯曲的河流,神秘的界江,辽阔的湿地草原,构成了建三江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有东安、勤得利古城、喀尔喀山及大溶洞等古迹遗址;有洪河、挠力河等保护区;有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界河;有20万分局人民辛劳结晶的别拉洪人工河。本区还栖息着国际珍稀濒危珍禽(丹顶鹤、白鹳等)和国家重点保护兽类(梅花鹿、马鹿等)以及珍贵濒危植物(野大豆、黄檗)和名贵鱼类(鲟、鳇、三花五罗、大马哈等)。还有许多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动植物,如芦苇、不叶樟、狍子、鲤鱼等。此外,周边市县也有较好的自然风光,如街津口国家森林公园、东方第一哨等。
2、深厚的以“北大荒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气息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20世纪50年代末,按照“屯垦戍边”的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万转业官兵随王震将军开赴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开拓了人类农耕史上的一段传奇——大机械操作的现代化农业区在一片沼泽地上拔地而起。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创业,亘古荒原变成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北大仓”。北大荒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北大荒精神正是在这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她集中体现了“北大荒人”这个英雄群体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由“北大荒精神”衍生的人文景观,是建三江旅游发展的另一亮点。她承载了红色知青时代的全部记忆,是北大荒人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的印记。
建三江拥有如此具有深厚生态意义和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类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将为建三江旅游业的开发、发展提供一个参考蓝本,也是建三江旅游业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准备阶段。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本着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历史遗迹原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将建三江旅游业带入一个正常发展的轨道。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对于当前学毕业论文的格式,各学校的要求不尽一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格式,仅供大家参考。
一、论文至少依次包括封面、目录、英文摘要(Abstract)与关键词(Key words)、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提纲(Outline)、中文提纲、英文引言(Introduction)、正文、结语(Conclusion)和文献目录(Works Cited)等十部分。
二、封面 具体样式参见论文样本页A,封面格式可到外国语学院网站下载。
三、标题 居中。如果有副标题,用冒号把英文主、副标题隔开,例如:
Children’s Punctuation: An Analysis of Errors in Period Placement
中文副标题须在主标题后另起一行,前面加破折号, 例如:
儿童标点符号使用研究
——句号误用分析
四、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英文摘要以Abstract为标题,标题左顶格,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黑正体,与摘要内容部分以冒号隔开。摘要内容部分长度为150词以内,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正体,从第二行开始到结束均为左顶格。关键词部分另起一行,以Key words为标题,关键词标题左顶格,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黑正体,与所列关键词以冒号隔开,关键词以2至4个为宜,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正体,除少数专有名词外一律小写,关键词之间以分号隔开。
五、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中文摘要以摘要为标题,标题左顶格,字体为宋体小四号,黑正体,与摘要内容部分以冒号隔开。摘要内容部分长度为200字以内,字体为宋体小四号正体,从第二行开始到结束均为左顶格。关键词部分另起一行,以关键词为标题,关键词标题左顶格,字体为宋体小四号,黑正体,与所列关键词以冒号隔开,关键词字体为宋体小四号正体,关键词之间以分号隔开。
六、英文提纲 英文提纲部分以所写论文英文题目为标题,标题字体为Times New Roman三号黑正体,居中。提纲内容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小四号正体,主要纲目左对齐,以大写罗马数字标出序号(或以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次要纲目则依次以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小写英文字母标出序号(或均以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如以1.1, 1.2, 1.1.1, 1.1.2, ……的形式标出),各数字或字母后均为一句点,空出一格后再打该项内容的第一个字母。处于同一等级的纲目,其上下行左边必须对齐。同等重要的纲目必须是两个以上,即有Ⅰ就应有Ⅱ,有A就应有B,依次类推。提纲纲目或全部以词组形式写,或全部以句子形式写,不可词组与句子混用。具体样式参见《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38页至40页,注意观察次要纲目如何依次向右适当缩进。
七、中文提纲 中文提纲部分以所写论文中文题目为标题,标题字体为宋体三号黑正体,居中,提纲内容部分字体为宋体小四号正体。提纲纲目对齐、缩进和序号标注与英文提纲相一致。
八、小标题 正文部分章节标题或小标题单独占一行,一级小标题(以罗马数字为序)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黑正体,其余小标题为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正体,所有小标题均左对齐。正文部分的所有章节标题及其序号必须与提纲中的章节标题及其序号相一致。
九、例句 例句在两例以上时,拟按顺序用(1)(2)(3)等对所有的例句统一编号。每例另起一行, 空5个英文字母,回行时与上文例句对齐。
十、注释 分脚注、尾注和夹注三种。
1.脚注
对标题的注释或对全篇文章的说明以脚注的形式处理,注号用﹡而不用阿拉伯数字,列在当页正文下。字体采用默认值。
2.尾注
正文内容如有需作出特别说明或解释之处以尾注的形式处理,即在正文需要注释之处的右上方按顺序加注数码1、2、3、…,在正文之后,文献目录之前另起一页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黑正体居中标明“Notes”,不同注释条目之间要空一行,注释条目根据相关内容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1.、2.、3.等编号。
3.夹注
对论文中的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部分所依据的文献以夹注的形式标出。夹注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作者姓氏未在引文中出现
Medieva l Europe was a place both of “raids, pillages, slavery, and extortion” and of “traveling merchants, monetary exchange, towns if not cities, and active markets in gain” (Townsend and Waugh 10-16).
Others hold the opposite point of view (e.g., Jakobson 9;Waugh 34)
Modern Literary studies have their origin in classic studies (Graff et al. 19-35).
Modern Literary studies have their origin in classic studies (Clinchy, Graff, Goldberger, and Tarule 15-20).
(作者有三个以上,则在第一位作者的姓氏后写上et al.以示其余姓氏的省略,或列上全部姓氏,夹注中的形式应与参考文献中的形式保持一致)
作者姓氏在引文中出现
Graff defines his recent book, Professing Literature, as “a history of academic literary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0).
如在引文中提及整个文献及作者姓氏(不必夹注,但参考文献中要注明相关出版信息)
Slade’s revision of Form and Style incorporates changes made in the 1995 edition of the MLA Handbook.
集体作者如果组织名称太长,第一次提及时可采用全称后加注缩略,
The annual report revealed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fundraising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2, hereafter AMNH).
以后直接用缩略形式做夹注
The report surveys the major problems in fundraising (AMNH 15).
引用多卷本中的一卷
Between the years 1945 and 1972,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went profound changes (Schlesinger, vol. 4).
Schlesinger pointed out the profound changes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went between 1945 and 1972 (4: 98-104).
引用同一作者的两篇以上的文献, 可以分别以文献名的缩略形式注释
Shaughnessy points out that “the beginning writer does not know how writers behave” (Errors 79).
Teachers applauded Shaughnessy’s assertion that “teaching them [beginning writers] to write well is not only suitable but challenging work for those who would be teachers and scholars in a democracy” (“Diving In” 68).
一个夹注中涉及一篇以上文献
(Lauter 34; Crane 98)
转引
Samuel Johnson admitted that Edmund Burke was an “extraordinary man” (qtd. in Boswell 2: 450)
引文来自于中文作者
(朱贤智 and 林崇德89)
如果引文较长,超过4行,拟另起一行,不加引号,左边缩进10个英文字母, 夹注紧随引文末尾:
At the conclusion of Lord of the Flies, Ralph and the other boys realize the horror of their actions:
The tears began to flow and sobs shook him. He gave himself up to them now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island; great, shuddering spasms of grief that seemed to wrench his whole body. His voice rose under the black smoke before the burning wreckage of the island; and infected by that emotion, the other little boys began to shake and sob too. (186)
引文为两段或两段以上,或引文来自诗歌,或引文来自剧本,或引文附带译文,详细说明分别参考《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82页;83-84页;85页;93页。注意引文来自诗歌等韵文时,可以篇次和行次代替夹注中的页码;引文来自剧本等文献时,以幕次、场次和行次代替页码。
部分相应文献目录: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nual Report, 1993-1994. New York, 1995.
Boswell, James. The Life of Johnson. Ed. George Birkkbeck Hill and L. F. Powell. 6 vols. Oxford: Clarendon, 1934-50.
Clinchy, Robert M, et al.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Sources and Strategies for Collection
Development. Chicago: ALA, 1987.
Crane, Stephe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An Episode of the American Civil. 1895. Ed. Fredson Bowers. Charlottesville: UP of Virginia, 1975.
Lauter, Paul. “The Misconceived Revolution: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s Nationalist Revolution, 1923-26.”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9 (1990): 323-43.
Schlesinger, Arthur M. , Jr. , gen. ed. History of U. S. Political Parties. 2nd ed. 4 vols. New York: Chelsea, 1973.
Shaughnessy, Mina P. “Diving In: An Introduction to Basic Writing.” The Writing Teacher’s Sourcebook. Ed. Gary Tate and Edward P.J. Corbett. New York: Oxford UP, 1981. 62-68.
---. Errors and Expectation: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of Basic Writing. New York: Oxford UP, 1977.
Slade, Carole. Form and Style: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and Theses. 10th ed. New York: Houghton, 1997.
朱贤智and林崇德. 思维发展心理学. 北京:XX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十一、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以Times New Roman小四号黑正体居中标明“Works Cited”列在正文后(或尾注后),另页书写。不得罗列同正文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献,参考文献条目与引文夹注要对应。外文文献排列在前,以姓氏的首字母为序排列,中文文献排列在后,以姓氏的拼音为序排列。每条文献顶格写,回行时英文空5个字母,中文空两格。参考文献书写形式:
1. 工具书 参见《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第130-131页:
如果该工具书使用较广,版本多次更新,列出版次和出版年份
“Ginburg, Ruth Bader.” Who’s Who in America. 52nd ed. 1998.
Mohanty, Jitendra M. “Indian Philosophy.”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Macropaedia. 15th ed. 1987.
如果该工具书知名度不广,出版信息要列全:
Allen, Anta L. “Privacy in Health Care.” Encyclopedia of Bioethics. Ed. Warren T. Reich. Rev. ed. 5 vols. New York: Macmillan-Simon, 1995.
2.翻译本参见《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第135页:
如果参考的是原著的内容,以原著作者姓名开头,
Dostoevsky, Feodor. Crime and Punishment. Trans. Jessie Coulson. Ed. George Giban. New York: Norton, 1964.
赵元任. 中国话的文法. Trans.丁邦新.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8.
如果参考目的在于评析译者的风格或用词,以译者姓名开头,
钱汝敏, trans. 语言与人类精神. By Wilhelm Von Humbolt. 北京:XX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集体作者 参见《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第126-127页: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hina and Global Change: 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on. Washington Aad., 1992.
(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and (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ed.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 英语 第三册(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3).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出版版次一次以上的书 参见《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第136-137页:
Budden, Julan. The Operas of Verdi. Rev. ed. 3 vols. Oxford: Clarendon, 1992.
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学生用书. 3rd ed.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如果涉及多卷本中的一卷:
Parker, Hershel. Melville: A Biography. Vol. 1.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P, 1986.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上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如果涉及多卷本中的一卷以上,参见《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第137页。
6.再版书(Republished books)参见《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第141页:
Gibaldi, Joseph.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5th ed. New York: MLA, 1999.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7.编辑出版的书
Twain, Mark. Roughing It. Ed. Harriet E. Smith and Edgar M. Branch. Berkley: U of California P. 1993.
胡壮麟, ed. 语言学教程. Rev. ed.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一般论文集 参见《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第129-130页:
Franklin, Benjamin. “Emigration to America.” 1782. The Faber Book of America. Ed. Christopher Ricks and William L. Vance. Boston: Faber, 1992. 24-26.
郑志恋,et al. “外语教学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 Ed. 王之光. 外语教学与研究论文集 (第五辑).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63-72.
会议论文集 参见《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第145页:
Freed, Barbara F., ed.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the Classroom. Proc. of Consortium for La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nf., Oct. 1989, U of Pennsylvania. Lexinton: Health, 1991.
陆敬严. “中国古代机器人.” 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文集. Ed. 王渝生. Proc. of. 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 Conf., Jan. 1996, 深圳大学. 河南:大众出版社, 1999. 501-6.
9. 期刊论文参见《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第149页,152-153页:
Hallin, Daniel C. “Sound Bite News: Television Coverage of Election, 1968-1988.”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2.2 (1992): 5-24.
何莲珍. “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与研究 35.4 (2002): 35-38.
10.报刊杂志文章参见《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第154-156页:
Lohr, Steve. “Now Playing: Babes in Cyberspace.” New York Times 3 Apr. 1998, late ed.: C1+.
Perlstein, Rick. “Abridged Too Far?” Lingua Franca. Apr.- May 1997: 23-24.
11. 电影、VCD、DVD 等参见《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第167-169页
It’s a Wonderful Life. Dir. Frank Capra. Perf. James Stewart, Donna Reed, Lionel Barrymore, and Thomas Mitch. 1946. DVD. Republic, 1998.
12. 引用硕、博士论文按如下规范:
Liu, Shaolong. “A Case Study of Listening Models and Strategies: Effects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MA thesis, Guangzhou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1991.
Wang, Chuming. “Semantic Structure Theory and L2 Learning of English Adjectival Participles.” Dis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5.
13. 网上资源 参见《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第178-202页
Barsky, Robert F. Noam Chomsky: A Life of Dissent. Cambridge: MIT P, 1997. 8 May 1998 .
(网上资源慎用)
十二、页码标注 从目录到中文提纲以小写罗马数字(如ⅰ、ⅱ、ⅲ等)连续编号,页码在页面底端居中。从引言开始至论文结束,以阿拉伯数字1、2、3等连续编号,页码在页面底端居中。
十三、打印 终稿用计算机Word文档打印在A4纸上,上下页边距为2.5厘米,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2.5厘米,两端对齐,行间距为1.25倍,单面打印。
注:论文封面之中文题目以及论文扉面之中文摘要中如有书名项请按中文习惯使用书名号(《》),不要用下划线表示书名。
浏览量:7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导。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导向为主,忽略了学生心理的发展性目标,不利于提升学生适应能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心理考试论文,供大家参考。
1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研究生在学业、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等问题上面对的压力越大,期望与现实的失衡,使得他们在某些程度上产生了极度压抑乃至自卑的心理。加之研究生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封闭的个人生活空间,使他们越来越多的脱离社会,但又无法摆脱就业的压力,心理问题由此而生。在这种情况下,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得极为重要。近年来国内不少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大都是普遍意义上的范式,没有针对性。我们知道,研究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本科生不同,他们彼此专业不同、院校不同、学习环境不同、分布的地域也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把研究的结果加以普及。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对每个专业、每个地域、乃至每个院校的研究生进行调查,使数据的相关性更强。基于职业教育学是教育领域的特色专业,在全国都具一定的影响力,因此研究也就有了一定的价值。本文旨在调研江西省100名职业教育学研究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掌握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将来就业,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开展职业教育学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挑选江西省教育学研究生100名,其中男7名(25%),女21名(75%),应届毕业生(75%)。
2.2研究工具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量表由Derogatis编制,包含9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5级评分,将SCL—90归纳为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以及因子分,作为本研究的心理健康水平指标。SCL—90量表包含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都会反应被测者某方面的症状。本量表经过大规模人群测试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目前也为国际上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主要用于反应被测者有无各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
2.3研究步骤
本量表通过邮件形式发送给每一位被测者,并对量表注明统一指导语。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与全国18-29岁青年组的常模结果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
3调查结果的分析
3.1结果分析
100名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在SCL—90量表上的得分结果:100名研究生中,因子分≥2的学生18名,占总人数的64.3%。其中总分大于250分的被测者暂无,说明都无严重性心理问题。但是阳性项目超过43项的学生12名,占42.9%。筛查阳性者因子分布情况中较为明显的因子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这里饮食睡眠属于附加项目,作为第十个因子来处理,以便使各因子分之和等于总分。
3.2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心理健康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职业教育学研究生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等各项因子与国内常模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国内常模里没有饮食睡眠这一项,故这里暂且忽略,不影响比较结果。
3.3不同性别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不同性别职业教育学研究生SCL-90各因子的得分间差别具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t检验结果均为正值。
4讨论与结论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聘请了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心理障碍的研究生。然而全国40所院校的在读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测试发现,30%的研究生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一检出率比在校大学生(21.68%)高出8.32%,心理障碍类型中强迫、人际交往、敌意、抑郁症状明显。根据本文的数据统计,大部分学生有比较轻微的孤独症状;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比不上他人,觉得自己很自卑,对未来前途很悲观;还有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自己精力下降活动减慢。男女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现差异比较明显,男生较为严重,各项指标均高于女生。通过男女职业教育学研究生的SCL-90量表答题情况,可以对比出男生精神容易紧张、有明显的敌对心理、自卑、感情易被伤害、感觉自身能力欠缺无法完成任务、经常责怪自己,有几位竟冒出了轻微自杀的念头。这不得不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本研究SCL-90量表中专门列出了饮食睡眠一项,是为了说明这也是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个诱因。因为据此次调查发现,100名教育学研究生普遍存在睡眠不适的问题,另外女研究生中也存在经常过量饮食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现象而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由于这不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笔者不作具体论述。职业教育学研究生与同龄人及其他学生的心理状况相比,既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心理活动,对于他们心里产生的种种问题,学校应加以重视。在其入学初始就应着手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工作,以帮助其适应学校生活、尽快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为完成以后的学习任务打好坚实的心理基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家长、教师和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关注。据有关统计,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退休学人数占退休学总人数的3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1]。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退学的人数在休、退总人数中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大学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休、退学人数占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2]。研究表明,医学生的主要问题以情绪障碍为主,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3,4]。尽管政府和专业人员不断呼吁给学生减负开展素质教育,但医学生由于学科对知识要求严谨加之医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使得这一群体的心理障碍发生率有增长的趋势。尤其是护理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卫生护理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不仅需要培养精湛的护理技能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由于护理专业学习枯燥的理论专业知识加之与其他院校交流较少而大部分都是女生,相对缺少人文气氛。有些研究指出血清中的BDNF含量降低导致抑郁[5]。有研究证实,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其社会心理因素有关[6]。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学业压力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家庭结构变化和贫富差距扩大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7,8]。本文的目的是调查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以及这些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随机整群抽取某大学护理专业学生481人,其中大一年级170人,大二年级162人,大三年级149人,年龄16~24岁,家庭类型:核心家庭309人(64.2%),大家庭38人(8%),单亲家庭35人(7.2%),父母离异60人(12.5%),重组28人(5.8%),其他11人(2.3%)。
1.2方法
采用SCL-90量表[9],以班级为单位对入选对象进行心理测评,SCL-90为自评调查量表,此量表由DerogatisIR编制(1975)包含9个因子,90个项目,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通常评定近1周的情况。评定方法:分为5级评分(0~4级),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在心理测评师的统一指导下由受试者自己评价。
2结果
2.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
依据常模确定的因子分和严重等级标准,统计各类症状发生率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各种心理症状发生率有较大差异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等问题相对较多(26.30%),总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当高(21.65%),其中抑郁为18.48%,焦虑为16.34%,强迫为9.27%,人际关系为7.72%。健康人数为78.35%。
2.2家庭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差分析显示:在不同家庭类型之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总分存在组间差异(P<0.01),其他维度的组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进一步分析(LSD)发现: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重组家庭子女多数维度得分高于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家庭(P<0.05)。见表2。
2.3家庭经济情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不同经济状况家庭之间,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等因子均具有显著性(P<0.01),进一步分析(LSD)发现贫困和一般家庭子女的总分和多因子分均高于较好或富裕家庭(P<0.05)。
3讨论
3.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
国内有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很多,本文中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SCL-90调查量表,对在校的481名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者占78.35%,21.6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为12.48%,中度为5.82%,重度为3.35%。而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结果提示近78.3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需要专业咨询或治疗的占8.17%,有10.48%轻度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改善。其结果与中南大学近几年对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经常感到抑郁、焦虑的大学生分别占20.7%、11.6%有相似之处[10]。与广东省某医学院校马泽威研究抑郁检出率27.8%[11]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跟发达城市比较相对检出率稍低。
3.2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调查了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单亲、离异、重组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较多Wang[12]等认为这类人群可能和研究中被试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有关,这些个体在追求高标准时更多是源于父母或者家庭的要求,而不是个人追求;贫困家庭子女较富裕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多。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抑郁在大学生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且社会上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够,一提到抑郁症就使人联想到精神病,因此,有些学生尽管出现了问题也不敢大胆地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怕招致舆论和偏见,导致病情逐渐加重[13]。药物治疗只考虑其生物因素,目前抗抑郁药的有效率只在60%~80%[14,15],因此应引起家庭与学校的重视,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精神上也要给予支持与理解,多组织大学生参加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和社交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遇到一些事情就能正确对待[1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体育教育在高校课堂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健康体育教育模式是在“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下提出来的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实验教学法和数据统计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提高高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健康体育;教育模式;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其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由于近几年来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极为重要。健康体育教育模式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助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研究对象
选取该校2014级600名大学生,其中男300例,女300例,分为12个教学班,以教学班为单位作为研究对象。
2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分别对600名大学生实施健康教育模式前后进行调查。该量表共有90项症状清单(SymptomChecklist),因此,也被称为SCL—90量表。
2.2文献法
参照该次研究目的,对国内外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查阅,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
2.3访谈法
访谈一些体育和心理专家,咨询其意见以及最近研究成果。为该次实验的方法和手段提供有效依据。
2.4实验教学法
两个学期均进行健康体育教育模式,第一学期完成跆拳道教学和选项课教学,分别为男6个班和女6个班。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每节课45min,9~11周完成跆拳道教学。课堂前期进行跆拳道教学,其余时间作为学生足球、篮球、兵乓球、健美操和太极拳等选项课学习,让学生发现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可在7~9周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完成选课,完成选课教学并对其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剩余时间让学生完成心理健康学习。提高选项课教学设置在第二学期。依据学生自行兴趣和爱好的选课结果,重新排班,每班人数为40~50人。排球、太极拳、篮球和乒乓球课程中乒乓球课程均男女各2个班,剩余课程均为男女各1个班,共计10个班。足球1个班均为男生,健美操1个班均为女生。技能教学时间为14周,心理健康理论教学2周,考试测评2周。实验前要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完成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能够有自主选择权进行体育项目课程选择。每学期课堂评价结束后,要对学期的课堂评价和意见进行总结和反馈,并对教学方法及时修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5数据统计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技术资料用%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分析
3.1高校学生心理状况测评结果分析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学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发生改变。存在一些学生不能立即适应大学生活。高校学生社会阅历和社会生活经验不足,使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障碍。高校学生的生理发育相对成熟,会产生性冲动和性欲望,但受到法律、自身理智、社会道德和纪律的制约,把冲动和欲望压抑在心里。学生缺少正确的性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够对性做出科学的评价及认识,造成学生出现心理不适和困惑。恋爱、经济情况、个性发展、生活习惯、个性发展和家庭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
3.2高校学生第一学期教学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第一学期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通过对第一学期教学完成后的结果分析,与学习前相比,学生学习跆拳道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升。跆拳道注重的精神和意志上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把存在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释放出来,让学生变得更加沉着冷静,长时间学习,促进学生自我行为调控力和注意力的提升,还可改善学生躯体化症状。教学实验结束后,采用SCL—90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0个因子值均有所改善。
3.3高校学生第二学期教学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分别对第二学期教学前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0个因子值都有所改变,一些因子间的改变具有显著性差异。依据学生选项课内容,可分为技能主导同场类项目、技能主导表现难易类项目和技能主导隔网类项目。对三类不同项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分析结果表明,技能主导同场类项目能够降低学生的强迫、敌对、抑郁和焦虑等心理,与教学前相比,各项因子的总均分具有显著性差异。技能主导难易类项目可改善学生的抑郁、焦虑、躯体化和人际关系等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技能主导隔网类项目可调节学生的敌对、躯体化和人际关系因子,各类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思维灵敏性和文化素养等都有所提升。
4结语
将健康体育教育模式实际应用于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信心、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意志等均有所提升,充分证明,健康教育体育模式能够提高高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储建新.健康体育教育模式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3,27(3):76-80.
[2]傅君芳,林建君.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34(2):91-94.
[3]李茂盛.浅谈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16):148-149.
[4]贡晨.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运动,2013,(19):68-69.
[5]陈垚,戴友军.中学体育教育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7):57.
【摘要】目前,威胁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行为异常,甚至导致犯罪的主要诱因。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体质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有关文献报道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家庭因素。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对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责、自我否定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其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就为恐惧、厌学。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减负”、不搞排名,但学生课业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升学,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往往处于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最后是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随着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感染,甚至是影视作品所追求的享乐、暴力等不良风气,都会对他们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影响。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与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重视感情的交流,当被人误会、议论甚至发生纠纷时,往往就会自我封闭,自我否定。
2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2.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竞争性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2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被父母疏远、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腼腆抑郁的青少年等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玩。从中学升入大学,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3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青少年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感到沟通困难,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际敏感、偏执、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2.4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青少年对成功期望值过高,当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时都会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的现实深渊中,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称为自责倾向。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调节不好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自信心及积极人生观的建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酿成悲剧。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这些称为冲动倾向。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是因为内部具有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3对策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体育运动与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是强度、内容还是运动形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需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团队协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豁达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因而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理与心理的抗压能力,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君.影响浙江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3(4):19-22.
[2]高发民.体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44-46.
[4]伍国典,张程立.青少年视力低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8(1):29-31.
[5]梁兵.关于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法定的驾照考试流程为学车报名;学车体检;考科目一;倒库;考科目二(五项);考科目三,安全文明驾驶;领取驾照。考试顺序按照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科目四依次进行,前一科目考试合格后,方准参加后一科目的考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汉语言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汉语言这种魅力需要我们不断流传下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优化课程内容
在阐述课程建设步骤之前,作为行文的基础,有必要将襄樊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10年进行改造后的课程设置予以简要介绍。我们的课程设置充分贯彻了学校“211”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精练专业,突出能力,提升素质”的内涵精神,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等四类。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类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2+1,说明:该课程共54学时,每周3课时,“2”表示讲授学时数,“1”表示实践学时数;下类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3+3)、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选修类由各种综合素质拓展课组成;学科基础课程有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美学概论、文学文本解读(2+1)、基础写作(1+1)、形式逻辑、中国传统文化、哲学通论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由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2+1;3+1;3+1;2+1)、中国现代文学(3+1)、中国当代文学(2+1)、外国文学(2+1;2+1)、民间文学(1+1)、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比较文学、应用写作(2+1)、文学批评与理论实践(1+1)等多门课程组成;专业方向上,凝炼出教师教育和现代文秘两个方向,分设专业必修与选修两类相关课程。合理的课程设置为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课程内容的厘定。为保证课程内容的优质与精粹,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了三个基本原则:
1.强化基础与提高能力并重原则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将知识转变成能力,对于教学型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读”、“思”、“说”、“写”、“做”等五个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之上,换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单刀直入的过程,它需要有一定的积累和历练,因此,对于本专业来说,在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时,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选择,又要兼顾提高学生能力的实践内容的设置,着力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根本提高。比如,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古老的课程,内容庞杂。在授课周期和课时总数方面,该课程一直稳居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榜首。考察各高校关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无多大差异,都是以史为纲,要求条分缕析地讲解各时段的文学特征及代表作家作品,课程安排主要循着社会背景勾勒、作者生平简介、作品内容概括和艺术特色归纳等路线。而与中国古代文学配套的系列古代文体鉴赏类选修课程的内容往往并不涉及鉴赏方法的讲解,多是将某种文体的历史如数道来。这种内容设计,固然有益从纵横两个层面强化学生对文学史的把握和理解,但是,几个学期下来,学生仍不知如何阅读、鉴赏古典作品,更无庸说从事相关的文体写作。鉴此,我们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周课时按学期分别设定为2+1,3+1,3+1,2+1,即文学知识讲授和学生阅读作品相结合,精讲文学基础知识,传授学生阅读古典作品的方法,强化学生的阅读乃至写作训练,从而为提升学生对文学的领悟力和鉴赏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对于我们这类地方性的本科院校来说,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为地方经济服务”也是我们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可忽略的因素,这是我们专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因为我们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求生存、谋发展。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我们要结合本地的社会需求,在致力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同时还需适时增加内容以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其他相关能力,以适应本地发展的需求。
2.遵循统筹兼顾原则
对每门课,除了要根据课程性质和学时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强化核心内容之外,还要注意理顺课程群内部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还是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共安排了四个学期,每学期分别是54、72、72、54学时(其中各包括18学时的作品阅读课),课时少,内容多,我们只能圈定各个时期的重要文学现象进行讲授;另外,我们还要兼顾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的《唐诗鉴赏》、《宋词鉴赏》等相关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讲过的内容,《唐诗鉴赏》、《宋词鉴赏》便不要再重复,可以尝试从方法入手,教会学生鉴赏各类古典诗词,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古代文学,并领悟到古代文学内在的精神气韵。与此同时,还要兼顾理论课程与相关实践课程在内容上的衔接,实现从知识传授、认知能力到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形成基础、素养和能力培训相互依托的课程系列,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例如秘书学方向的《秘书学概论》和《秘书实务》两门课程,前者为理论课,后者是与之匹配的实践课,任课教师需要考虑的是概论中该讲什么理论,能否转化为实践以及如何转化等问题。
3.遵循及时更新原则
任课教师要善于吸纳融汇新知识、新信息,尤其注意把体现多学科间的交叉知识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的适应性。比如,现在全国大部分学术期刊都已加入《中国期刊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相关的最新学术动态有选择地介绍给学生。这就既传授了课本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课程教学的新途径
教学途径,即教学方法,是指解决问题的思路、程序和步骤。教必有法,教必得法。确定了教学内容,紧随其后的步骤便是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比如基础写作课的课堂上,老师激扬文字,口若悬河,大讲文学创作理论,而学生只是埋头苦做笔记。课后问及学生的收获,学生苦思良久,也只能零星说出课堂上听来的似懂非懂的写作学概念。若要学生即兴创作一篇文学作品,大多则咬笔苦思,望天兴叹。其他文学类课程亦然,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新途径,亦即以提高学生的“读”、“思”、“说”、“写”、“做”等专业核心能力为根本,尝试体验式、研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学生主体的能力培养型的转向。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正大力探索和不断完善以下三种先进的、也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教师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重视的是阐述他人的研究成果,说到底,就是迫使学生“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使自己变聪明”,“结果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知识”(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相较于此,启发式教学关注的是老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过程,亦即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教学思想和原则,如何使用启发式教学并无定法,可以是提问法,可以是一般引导法,总之,只要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带动学生思考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我们都尝试着启发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课堂上“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僵化格局,改变了过去只给出结论的灌输式的简单化思维,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2.研讨式教学
该方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查找资料,讨论、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讲授中应带有研讨性,善于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收集资料,理解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发表不同见解,最后老师再根据讨论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老师也可以将提问权交给学生,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初步辅导,提示解决方法,由学生自行探讨问题,最终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此,我们强调的是教师必须适时参与,以保证研讨式教学有广度又有深度。比如文学概论课程中的诸多概念,仅凭老师一人在讲台上费心费力地讲解往往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近两个学期,我们尝试着用研讨式教学法。比如,“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我们先让学生阅读两篇采用不同视角结撰而成的小说,再收集关于两种视角的学术论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讨论,总结,课堂上再发言,组与组展开争论,老师适当加以引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争论中对两种视角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3.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感知和想像能力,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学生体验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富有文学性的教学方式,我们在文学课乃至一些实践课(如秘书实务)中经常会使用该方法,特别是诗词教学中,佐以相关背景音乐和画面,学生在似乎被还原的情境中很容易就体味到了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三、构建动态、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因此,课程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考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对授课老师或学生某一方面的情况进行考察。评价内容的恰当与否,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评价方法多样与否,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课程的持续健康发展尤为关键。我们正在和即将建构的课程评价机制,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维度:
1.评价主体多元化
我们认为,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考评活动,课程评价涵盖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不能仅是依靠各级教学督导员的评语便对一门课程作出终极评判,我们应建立由教师、学生、各级督导员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各级督导员随机听课给予打分评价,师师互评,学生参评,教管人员辅评,从而实现评价主体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根本性转变,确保课程评价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学业考核方式过程化
以往的学业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只需临考前苦背笔记也可能得高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现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不再有考查和考试之分,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考核时间从学期初一直延续到期末,学生的出勤、参加讨论课的表现、课外的阅读情况等等都被纳入考核范围。比如《中国文学史》(一)的课程结业成绩便由四部分构成(满分100分):平时考勤,占本课程结业成绩的10%,每旷课1学时扣1分;课堂讨论,占本课程结业成绩的20%。根据本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设计四次作品讨论课,分小组讨论并打分,每次成绩占本课程结业成绩的5%;读书报告,占本课程结业成绩的20%。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指定4部文学作品(如《诗经》、《庄子》、《楚辞》、《史记》),要求学生写四篇读书报告,并上交批阅,每次成绩占本课程结业成绩的5%;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占本课程结业成绩的50%。过程化学业考核方式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好转,教学质量也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3.评价标准科学化
评价标准的制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读”、“思”、“说”、“写”、“做”等专业核心能力,我们必须建立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为参照,以素质能力培养为重点与核心的评价标准。目前,我们很多课程在这方面都做了构建和尝试,恕不一一赘述。
一、突出专业特色,规范网上教学资源
1.构建文学主页。文学类课程主要是为了传播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鉴赏力,通过构建文学主页对不同阶段的文学形式、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梳理,使学员对文学发展的脉络更清晰;通过诗文诵读、视频播放、名家名作讲评等形式,从情趣、审美等方面创设情境,调动学员进行网上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
2.开设专题论坛。为了更好的体现网上资源建设交互性的特点,我们开设专题论坛,如把文学课程按类别划分不同的专题,针对不同学员的兴趣点开展讨论,论坛主持教师对讨论的方向进行引导,及时回答学员提问。
3.建立图书资料索引。图书资料索引是由专业教师搜集的本专业相关教学资料数据库和导航,如各类相关的电子杂志、电子报纸、学术性文章、影像资料、音频资料等,所有资料全部对学员开放,既扩大了学员的知识面,开拓了视野,也为综合实践环节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网上教学活动,开展网上动态交流
1.明确教学主题。成人在职学习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教学主题,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例如“关于《红楼梦》的语言特色”,书上说是“富有表现力”,但什么是“富有表现力”,很泛泛,很难使学生参与进来,但如果我们把问题分解,让同学们找出小说中“口语”、“方言”、“俗语”等例句,熟悉小说的同学可能随口就来,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
2.关注学生需求。网上教学活动中之所以出现师生间“教”与“学”的孤独,原因之一就在于无人关注,尤其是作为求学者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因此,要求教师要仔细了解并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既关注共性的问题,又注意个性需求,激发学生上网学习的热情。
3.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目的的调查,我们知道有一半以上的学员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因此教学过程中单纯的作业讲评、期末辅导就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此开设“专题讨论”,课前把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放在相关教学栏目,供其自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帮助学员了解相关问题的进展情况,关注学科的发展与前沿,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引导设计,优化网上教学资源
1.精心设计资源内容。网上教学资源是构成网上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来了解教学内容,我们要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对电大及其他高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梳理出适应本地学生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
2.注重加强情感交流。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正常的信息沟通过程中,情感状况将影响信息沟通效果。网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面对的都是冰冷的、毫无情感可言的计算机,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或教学资源内容时要注重导语的设计,注重网络语言的交互性、风趣性。
3.合理引导学生参与。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固然强调的是学习者的能动性、自主性,但也不能忽视师傅的“领”,如果师傅不“领”,那么就无法进门,也就谈不上“修行”,远程教育过程中师傅的“领”也同样重要,就是我们怎样引导学生进入我们的教学平台。
四、规范平台形式,简化平台登录途径
1.发挥系统优势,优化教学平台。建立三级教学平台是由于全国电大学员数量庞大,如同时登录一个平台学习可能会相互影响,因此省市校也分别建起了自己的平台以减少中央电大平台的流量。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大应充分发挥系统办学优势,让学员登录或注册一个平台就能浏览个人所有信息,查阅相关教学资源,更便于学员自学。
2.确定统一标准,分解教学模块。中央电大可以把网上教学平台中不同的功能模块分发给不同的省级电大技术部门来完成,如在线学习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和网上教学管理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都可以委托一些省、市级电大来开发。
3.注重交流互动,实现平台交互功能。实现平台交互功能就是要求学员在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协作。这就要求在平台的设计上体现一定的交互性,通过生生交互和师生交互,使学生在使用网上教学平台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得到进步。总之,开放教育为我们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平台,作为电大教育者,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最大限度的解决学员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建设一个高效、实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网上教学园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实用的教学信息,真正实现开放教育师生的准永久性分离。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在帮助积累语文知识素养、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文笔书写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但随着就业环境的日渐复杂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场教学革命,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第一,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但是,在教学中,单纯依靠这些基础,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教师需要在这个基础之外教给学生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即应用文体写作基础、新闻学基础和现代传媒技术基础。把两个方面的基础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让教育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性;
第二,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素质主要通过本专业所学习的知识及其相对应的能力表现出来。其能力结构基本构成要素如下。
1.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学习是学习各种能力的体现,是认知能力的整合和思维活动,是学习的根本。具体包括,学习的记忆力、观察力、探究思考力、想象力、观察力等。
2.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指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比如,写作、阅读、科研、对本专业的知识运用等。
3.普通话听说能力。学习汉语言专业,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要掌握普通话的发音、变调、轻声、儿化等知识以及自己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能正确地辨析和纠正自己运用普通话时的方言土语,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能使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并能自由熟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
4.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包括座谈会纪要、迎送辞、自荐书、总结、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专题报告以及事物说明的应用文等,要求做到要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二)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育是封闭式的教学,中文教师凭借一本书、一个粉笔让学生去记忆、写、练。教师只是在僵硬地传授课本内容,不是技能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容易眼高手低,走到工作岗位后会茫然不知所措,知识不能驾轻就熟地应用,导致学生在社会上缺乏立足的根基。所以,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既明白了道理,又学会了运用。我们要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策略,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应用性的教学是通过理论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将书本与实践相挂钩,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我们只有注重基础课与应用的结合,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中,我们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其一,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门,鼓励学生参加很多活动,学校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对社会的了解,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了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阶段。其二,建立实习基地。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工作能力上,为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做到学以致用。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进行岗前培训,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各行各业来适应毕业生实习多样化的要求。
三、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当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因为只有不断的强化其应用性,才能够确保其发展的可持续性,正是因为这样,相关人员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进而及时的结合实际条件,探索出有效的、适合的解决措施。
1、汉语言学中夸张的定义
我们知道,所谓夸张,就是根据情感抒发、事物描写的需要,对事物的某一方面做背离或超越现实的描述,以收到突出形象、渲染感情等效果,使人获得对事物的深刻印象。从夸张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其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夸张的目的是为了情感抒发的需要,也就是说当修辞主体处于情绪和情感的强势状态,即激情状态时,所产生的宣泄主观情意的需求。其次,夸张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所做的背离或超越现实的描述,并不是全体事物。最后,夸张的作用是通过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超常规的、生动形象的描述,使事物的特征、本质得以强调突出。
2、夸张的语义要素
2.1夸张的基本语义要素
夸张辞格具备三个基本语义要素即夸张物、夸张形象和夸张点。夸张物是夸张点赖以存在的基础和依据,是夸张中的被陈述对象。它可以是具体的人或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绪或感受。夸张形象指在夸张物的基础上经过变形或超常组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形象,它往往是具体的,新奇的,并渗透着表达者浓厚的主观色彩。夸张点是夸张物中被突出强调的某种属性,有是夸张形象中的灵魂,它是夸张形象用以陈述夸张物的核心内容。例如:(1)褚哲学家很贪婪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弹”,险的突破眼眶,迸碎眼镜。(钱钟书《围城》)这里夸张物是褚哲学家,夸张的形象是突破眼眶,迸碎眼镜的大眼珠,而夸张点是褚哲学家的好色。(2)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棍飞将来,把这一水火棍一隔,丢出九霄云外,跳出一胖和尚来,喝道:“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施耐庵《水浒》)这里的夸张物是胖大和尚;夸张形象是雷鸣也似一声,火棍被丢出九霄云外;夸张点是胖大和尚力大无比。语言表达中,夸张形象通常必须在表层结构中体现出来,而夸张物与夸张点有时可隐可现。读者通过夸张形象去感受和认知夸张物某一方面的属性与特征,会比常规的表达更加深刻。夸张的修辞效果集中体现在夸张形象上,相对于平直的叙述和抽象的分析,它更具形象性,语义上也更为显豁。同时由于夸张辞格抛弃了常规的表达,通过扩大、缩小等方法,对夸张物本身作了极大的变形,使这一形象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夸张物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主观感受,还可以是一个事件。以具体事物来作夸张物的,在夸张辞格中占有较大比例,夸张形象所凸现的是夸张物的某一特征或属性;以主观感受作为夸张物的,夸张形象的主观色彩非常浓厚,是说写者当时某种特定情感蓄积而不抒不快的内在心理在语言上的反映;以事件作为夸张物的夸张,往往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无中生有,节外生枝,通过一个背离客观实际的故事的叙述,来讽刺和刻画某种社会现象。夸张,只能夸张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性质,或特征,或形状,或感受,而不能面面俱到,夸张点起到了架沟夸张物与夸张形象之间的桥梁作用。
2.2夸张的语义基础
根据夸张语义三要素的关系,夸张可分为实体夸张和虚体夸张两种模式。实体夸张中,夸张形象往往是对夸张物全部或某一外部特征的扩大或缩小;虚体夸张重在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感受,夸张物本身是抽象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从语义层面看,无论是实体夸张还是虚体夸张,夸张的构成都是夸张形象对夸张物语义特征的一种凸现。采用夸张手法所创造的夸张形象与客观事物之间必然存在一定差距,夸张的作用就在于以这种合乎情理事理的差距去凸现事物的某种本质特征。夸张点来源于夸张物,是夸张物的某一特征或属性,夸张形象是为了表现夸张点而生成的具体形象,通过膨胀的手法,将事物的某一点极度扩大或缩小,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夸张形象的真实性是夸张语义基础的主要内容,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夸张的条件和夸张的度。
2.2.1夸张的条件
夸张形象是由夸张点决定的,夸张物本身的性质也影响到夸张的幅度,夸张物的内在因素制约着夸张形象。夸张物的内在因素指的是夸张形象是否表现了夸张物的某一特性,夸张物中存在这样的属性,才能生成相应的夸张形象。一个事物具有大的属性,才能生成大的形象;有丑的属性,才能生成丑的形象,不具备夸张物属性的夸张形象是不真实的。(3)昔韩娥东之齐,遗粮,过雍门,粥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棚,三日不绝。(《列子汤问》)这里说韩娥歌声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夸张的说法,但歌声的确有余音回旋的特征。所以说,夸张形象所表达的内容与夸张物的特征必须是同一范畴,否则也不能构成夸张。在分析夸张的真实性问题时,我们经常拿鲁迅先生的《漫谈“漫画”》中的一段话加以佐证:“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那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1]从构成夸张的语义基础这一角度来分析,我们认为鲁迅所以认为“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主要是因为这个夸张具备了以下几个语义因素:燕山有雪,这是构成这个夸张的主要依据和外部条件;因为燕山很冷,经常下大雪,燕山的雪就相对地具有“大”的属性,这是构成“大如席”的内部因素。作者对“燕山原来有这么冷”的主观感受使他采用了夸张的表达方法。说“广州雪花大如席”是笑话,那是因为广州从不下雪,它就不具备“雪花大如席”这样的前提条件,因而不能构成夸张。
2.2.2夸张的度
作为一种夸饰,夸张具有审美意义的真实。因此夸张应该符合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原则,应该是艺术真实与客观真实的有机统一。应该说,夸张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实现了超现实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它只有在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特征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客观现实性的超越,才能使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在发话、受话主体的情感世界中得到了统一,从而创造了审美意义上的真实。对于夸张的度这个问题,笔者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论述,这里不再展开。总之,夸张必须要适度。也可以说,只要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真实,这个夸张就是适度的。
3、夸张的运用原则
恰当地运用夸张,可以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但是,夸张不当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因而,运用夸张要注意几个问题。
3.1夸张要明显
夸张要明显就是要人一眼就看出夸张的存在。例如: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人的头发无论如何不会有三千丈长,明显是夸张,一眼就能看出。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渲染忧愁的深长,愁生白发,人所共知。而白发竟达三千丈,可以想象作者的愁思该有多么深重!
3.2夸张要有节制
夸张要言过其实,但并不是夸的越厉害越好。夸张是通过超过想象的“实”,来表现思想或感情的“实”。夸张的本质仍是真实,即夸张是“言虚而情实”。因此,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说:“夸而有节”、“饰而不诬”[2]。就是说夸张要合情合理,要有节制、有分寸。例如,毛泽东在《十六字令》中这样写:“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里的“三尺三”就用得很有分寸。试想,说成“离天三丈三”好不好呢?如果写成“三丈三”,就不能给人以举手可以摸到天的感觉,不能突出山的高;如果说成“三寸三”,又显得过分了,会给人一种站在山上被天压得抬不起头、直不起腰的感觉,又怎么能突出红军的豪情壮志呢?如果不是为了突出某种思想感情,不能唤起人们更深切的感受,那样的言过其实就不是夸张,而是夸大,是说假话,说大话,甚至是吹牛,会让人感到虚妄不实,荒.唐可笑。例如:一个南瓜赛地球,架到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世界又多一个洲。显然这不是夸张,而是吹牛。西晋著名学者左思在《三都赋序》中讲到:“美物者,贵依其木;赞事者,宜本其实。”[3]只有深刻地掌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又能把握夸张的分寸,才能做到“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3.3夸张要新颖
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从某种意义上说,运用夸张也是一种创造。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别致,要有创造性,不落俗套。如果一张嘴就是“垂涎三尺”,一提笔就是“笑破了肚皮”,就会让人感到庸俗,没有新鲜感。比如,一般人形容公共汽车上人多、拥挤,总是说“挤扁了”,“连立足之地也没有”等等,很平淡,没有新意;而有人却说:“车厢里的人都被挤成像片了。”人当然不会被挤成“像片”,但这样写,既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又让人闻所未闻,耳目一新。
3.4夸张要与语境相适应
夸张和语境密切相关,并非任何一种语体都可以用夸张的。一般来说,在文艺语体、政论语体中,比如诗歌、散文、小说中可适当运用夸张;而在公文语体和科技语体中,比如思想汇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便不能用夸张。例如,下面两例都是写“烟囱”的高大,但由于语体不同,言语风格迥然不同:(4)建筑工地上,一座又高又大的烟囱正在施工。它的底部直径有15米,可以停放8辆大卡车;它建成后的高度有210米,等于80多层的楼房那样高!国际饭店是最高的楼房,有20多层,可烟囱比国际饭店还高出3倍多呢!(《少年科学》2007年第8期)(5)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伸到白云深处。(柯蓝《早霞短笛:烟囱》)例(4)内容属于科学,没有用夸张,而通过数字和实实在在的比较说清楚这个烟囱到底有多高。例(5)烟囱是一篇文艺散文,写烟囱的高大,是为了渲染一种宏伟壮观的气氛和表现工业建设蓬勃向上的景象,用具体数字来说明烟囱的准确高度就不合适宜。“伸向天空”、“从地下长出来的”、“伸到白云深出”,是夸张的形象描写。综上所述,人们在平时说话、写文章运用夸张时,要能扬其长、避其短,趋其利、避其害,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浏览量:100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