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相关的共81个结果:
电子垃圾污染主要是由于电子产品的过期而废弃引起的废品污染。因为在电子产品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随意地废弃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目前电子垃圾污染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当今随着电子产品废弃量的增加他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就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电子垃圾污染防治立法初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我国电子垃圾污染防治立法初探全文如下:
〔摘 要〕目前我国电子垃圾污染日益严重,而有关防治电子垃圾污染的立法还不够完善。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系统性电子垃圾回收处理及利用法律体系,完善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并加强对电子垃圾进口的法律规制。
〔关键词〕电子垃圾; 二次资源; 延伸责任; 回收处理。
电子垃圾是指已经报废的电脑、电话机、手机和家用电器等电子产品。[1]即家用电器、计算机通信设备、工业控制设备等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报废或者淘汰下来,不能再做原用途的废弃物。
电子垃圾具体包括: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设备及其零部件; 维修过程中产生的报废品及废弃零部件; 消费者废弃的设备;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被视为电子垃圾的。[2]电子垃圾有如下特征:
1. 电子垃圾数量大、增长快。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家电及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电子产品日益普及,逐渐成为中国普通居民家庭生活必需品。据统计,2008 年我国电视机产量 9015 万台、冰箱4600 万台、洗衣机 3900 万台、空调 6850 万台、电脑13800 万台、打印机 6167 万台、移动电话 6 亿部。据专家估算,我国电器电子产品每年淘汰数量以千万台计。同时,一些国内外不法商贩利用我国电子垃圾法律监管不健全,将大量的电子垃圾转移到我国,更增加了我国电子垃圾的数量。
2. 电子垃圾的潜在危害性。
电子垃圾能否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电子垃圾中是否含有能够对环境造成危害的物质;二是对电子垃圾采取何种方法进行处置。电子垃圾不经处理,直接混在生活垃圾中填埋或者焚烧,会对人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同样,如果处置方法不当,如采用酸浸、火烧等原始的工艺进行回收处理,会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3]一些手工作坊,为了追求短期效益,采用露天焚烧、强酸浸泡等落后方式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气、废液、废渣随意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
3. 电子垃圾的资源性。
电子垃圾中含有多种贵重金属和其他有用材料,比如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玻璃、塑料等。如果能够对其进行回收利用,电子垃圾就是珍贵的资源,对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材料角度来讲,这些废弃物只是暂时失去了使用价值,其基本性质和特征并没有发生改变,是一种低成本的资源。
( 一) 我国电子垃圾污染防治现状。
1. 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现状。
在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方式上,家庭作坊式的处理方法是我国目前的主要方式。所回收的废旧家电都流向不正规的报废家电拆解作坊,通过手工拆解后,将可以利用的元件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当做一般垃圾进行处理,根本谈不上合理的回收利用。电子垃圾的组分复杂,其中包含许多危险废物,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设施进行处理,才能保证不造成污染并合理的回收利用,而现今我国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比如税收、贷款、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之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技术落后,回收处理产业处于初级阶段,这使我国对电子垃圾的有效回收处理面临重重困难。
2. 我国电子垃圾的管理现状。
在我国,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废弃后主要有以下出路: 一是大量的电子垃圾流向二手市场,经销商翻新后作为二手商品出卖,这些废旧产品由于“超期服役”,容易造成能源的浪费和安全的隐患。二是大多数电子垃圾特别是废旧家电在技术落后的小作坊或者家庭院落中被拆解。这些设备简陋、缺乏环保条件的加工点,对报废的电子产品进行拆解,并利用简单原始的方法进行处理,仅仅取出有价值的元件和金属材料,拆解的废弃物污染了水、土壤和空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三是被处置,其处置手段主要是填埋,其次是混在生活垃圾中被焚烧,这些处置手段没有对电子废物进行专门的环保处理,不能消除电子垃圾带来的环境危害。
[4]解决电子垃圾污染问题,其根本在于从源头上减少电子垃圾的产生。而我国目前既没有对电子垃圾进行严格监管也没有超前的引导措施来引导电子产品向环保化和低污染低成本化发展,对电子垃圾基本处于无监管状态。
( 二) 我国电子垃圾污染立法的现状。
2003 年 1 月 1 日,《清洁生产促进法》开始实施,该法对电子电器的生产领域进行了管理。2005年 4 月 1 日,新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也开始实施,该法以循环经济为理念,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做出了规定,如第三十七条: “拆解、利用、处置废弃电器产品和废弃机动车辆,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5]对电子垃圾的处理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2006 年 2 月 28 日,为应对欧盟“WEEE ”和“ROHS”两项指令带来的技术壁垒,规范国内电子电器设备制造行业的生产和出口行为,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监总局、环保总局联合制定并颁布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办法》于 2007 年 3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为从源头上控制电子电器设备的废弃量,防治电子垃圾回收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国内相关行业尽快研发铅、汞、镉、六价铬、多溴二苯醚和多溴联苯等有害物质的替代品,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商业部又于 2006 年 8 月23 日联合发布了《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该《技术政策》主要规定了电子电器设备生产者的责任。另外,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在 2009年 2 月由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于 2011 年 1 月1 日起开始实施,以此来规范我国目前混乱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行为。
目前为止,我国对电子垃圾的处理规范主要是部门规章,并没有一部专门性的法律对电子垃圾规范化处理进行系统、全面、细致规定,造成了我国电子垃圾处理无法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环保化,且我国目前规范电子垃圾的法律法规多为原则性规定,实际操作性极差。
( 一) 制定和完善电子垃圾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电子垃圾污染防治的综合性、统率性立法,应该在完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基础上参照国外成功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垃圾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实现国内的电子产品生产及回收处理的无害化。通过提高电子垃圾污染防治法律的立法层级,完善电子垃圾污染防治法律法规。避免部门规章效力冲突时,执法部门无所适从的现象,保证电子垃圾得到合理的处置,做到废旧家电的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二) 建立系统性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法律体系。
电子垃圾系统性回收处理法律体系,就是要用立法的形式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进行系统性设定,用法律来规范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一方面,要在法律中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流程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应在法律上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规范体系,对电子垃圾回收处理实行多元化回收和集中处理。生产企业负有对自己产品的处理责任,经销商和售后服务机构有义务回收电子垃圾,并将回收的电子垃圾交售给有资质的处理企业。另一方面,要建立电子垃圾处理标准法律体系,对处理企业明确规定具体的资格、条件以及技术标准。处理企业应按照法律规定设立,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回收的电子垃圾进行分类检测。对经测试、维修后达到再利用安全标准的,应贴上再利用产品标识,方可在旧货市场上销售。
( 三) 完善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在立法中明确各方责任。
美国的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应在立法中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完善,建立有区别的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并明确各方在电子垃圾处理中的责任。我国在电子垃圾污染环境立法中,在各责任方的责任分担上,生产者承担的不是像欧盟一样的全部全程责任,而是部分全程责任,即生产者负有对电子垃圾从回收到处理到再利用的全部实施责任和部分经济责任。[6]销售者在回收环节承担协助回收的法律责任,并和消费者一起分担剩余的部分经济责任。政府除了有监管的责任外,还要为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提供科研技术支持。只有在立法中明确各方责任,让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政府在电子垃圾处理的各环节中各司其职,方能促使各方积极履行职责,防治电子垃圾污染环境。
( 四) 完善电子垃圾回收利用法律体系。
对于新兴的中国市场而言,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建立和健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立法中应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集散市场。在法律的引导下逐步实现由单纯处理转向综合、集中、高科技化处理,实现电子废弃物再循环企业的市场化运营,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浙江省、广东省及青岛市、大连市等省市开展了废旧家电回收利用试点工作,为建立规模化的工业园区,争取第一手的资料。[7]在坚决取缔个体加工处理废旧家电的基础上,做到分散回收、集中处理,充分利用各类废弃物的有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 五) 加强对电子垃圾进口的法律规制。
对电子垃圾进口进行法律规制,即通过在法律中建立一系列的惩戒措施,用法律来规范电子垃圾的进口行为,防止电子垃圾污染转嫁。我国要用立法来禁止发达国家和地区向我国出口电子垃圾,进行污染转嫁,在法律上严格规范废旧电子产品的进口行为,严防国外电子垃圾进入我国。我国是《巴塞尔公约》的成员国,《巴塞尔公约》是禁止富国向穷国出口电子垃圾的国际公约。我国要在自己的国内法中将公约的精神和原则本土化,建立严格的法律惩戒制度,规范进口者的进口活动,严防国外电子垃圾对我国的污染转嫁。
相关推荐:
1.
2.
3.
4.
5.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土壤污染防治是防止土壤遭受污染和对已污染土壤进行改良、治理的活动。土壤保护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重点应放在对各种污染源排放进行浓度和总量控制;对农业用水进行经常性监测、监督,使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慎重使用下水污泥、河泥、塘泥;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必须进行净化处理;推广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以及整治矿山防止矿毒污染等。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就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系统论视野下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之立法完善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系统论视野下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之立法完善全文如下:
摘 要: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严峻,土壤污染已对人体健康、土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然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供给与系统性严重不足,现有立法呈现分散碎片的特征,存在明显的结构与功能缺陷,远不能满足土壤污染防治的现实需要。我国需要借鉴域外国家和地区土壤污染防治选进立法经验,在整体环境观指导下,运用系统论及其方法,实现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系统化。我国需要修改 《环境保护法》 以实现对各环境介质的系统污染控制;需要制定专门的 《土壤污染防治法》,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系统规定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制度,统一土壤污染监管体制,保障公众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权利;需要完善并逐步提高土壤环境质量相关标准。
关键词:土壤污染;生态环境;环境治理;污染防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化的大力推进以及化学品、农药等现代科技产品的使用,人类社会向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污染物,使得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异常严峻。我国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立法供给严重不足,现有立法呈现分散碎片的特征,远不能满足土壤污染防治的现实需要,我国亟需系统化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土壤是“以母质为基础,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长期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而成的土状物质,它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以及生物体四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1]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植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础之一。土壤各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壤生态环境系统。土壤生态环境系统内外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化与交换,保持着结构和功能的动态稳定。土壤结构多样、功能多元和过程复杂的特性使得土壤对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然而,土壤生态环境系统却非常脆弱,土壤具有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以及自净的功能,其能广泛接触水、大气、固体废物等中的污染物,这就使得土壤极易受到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导致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发生变化,从而使土壤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正常功能失调,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并产生一定的水和大气次生污染的环境效应,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2]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 1.5 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 3250 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 200 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 1/10 以上”[3]。这些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酸雨、大气尘埃、工矿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化肥和农药、工矿废水灌溉、农家肥、地膜污染等。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富集性、复杂性和不易逆转性的特点,这使得土壤污染的危害严重,治理困难、耗资巨大。
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土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首先,土壤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被农作物吸收,使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于人体内,引发各种急慢性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其次,土壤污染威胁生态安全。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依附于土壤的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污染还会导致水、大气、海洋等环境要素的交叉污染,进而影响整个生态安全。最后,土壤污染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污染使土壤生产力和耕地质量下降,导致粮食减产、粮食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制化是我国根治土壤污染的基本路径。
目前,我国涉及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总体可分为环境保护基本法、土壤污染防治专门法及相关法三个部分。首先, 《环境保护法》 对土壤污染防治、农业环境保护作了原则性规定。
《环境保护法》 第 20 条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土壤污染和土壤生态环境破坏从水土整治、动植物保护、化学品及农药安全等方面进行综合系统防治。其次,我国目前尚无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现有与土壤污染防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 《水土保持法》 和 《土地复垦条例》。2007 年 《沈阳市污染场地环境治理及修复管理办法 (试行)》 从监督管理、污染场地的评估与认定、污染场地的治理及修复、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污染场地环境治理及修复管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规定。1995 年制定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对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的土壤规定了不同的质量控制标准。最后,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主要涉及 《大气污染防治法》、 《水污染防治法》、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 等污染防治及 《土地管理法》、 《森林法》、 《草原法》、 《矿产资源法》 等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另外,其他环境保护专门法中有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还有 《环境影响评价法》、 《清洁生产促进法》、 《节约能源法》、 《农业法》、 《城市规划法》、 《标准化法》、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等。
然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还相当不完善,存在严重的结构与功能缺陷,已明显不能为防治土壤污染提供有力地法律制度保障。
第一,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结构性缺陷。首先,立法缺乏系统性。涉及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应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我国不仅环境保护基本法性质的 《环境保护法》 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规定相当简单,而且还缺乏专门性的土壤污染防治单行法律法规。这既与当前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极不相适应,也严重制约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开展。其他涉及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只有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零散规定,且这些规定多是宣言式和框架式的,既无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明确详细规定,又缺乏相互配合联系,无法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其次,立法缺乏对土壤的统一性保护。现有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分别从不同的领域对不同的土壤进行规定,缺乏对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化规定。立法的土壤规制对象比较狭窄,偏重规制农业土壤污染,对工业、城市土壤污染重视不足。再次,立法缺乏土壤污染防治的系统性制度供给。立法缺乏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制度使得立法缺乏可操作性,行为规则原则性、概括性强,明确性不够,缺乏针对性。最后,立法缺乏对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制的系统性规定。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实行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与各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管理。
目前,土壤污染防治行政主管部门不明确,行政主管部门与分工负责的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清。环保、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多头管理,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土壤污染防治系统性工作。
第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功能性缺陷。结构与功能具有对应关系,结构决定功能,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结构性缺陷直接导致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功能性缺陷。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在功能上是为了实现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而现有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存在明显的重预防轻治理的结构性缺陷,其造成了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在治理土壤污染方面的功能性缺陷。即使在预防土壤污染方面,立法也存在严重的偏重控制点源污染,忽视对农药、化肥、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面源污染控制,导致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在防治土壤面源污染方面的功能性缺陷。在土壤污染治理上,立法更是很少涉及土壤污染治理,即使有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地方立法,由于其立法层次低、适用范围窄、手段单一,仍无法有效治理土壤污染。
域外国家和地区对土壤污染防治主要实行专门立法、相关立法和综合立法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系统性立法。
美国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制定了专门的 《土壤保护法》,该法通过防治土壤污染、流失来保护农业生产。之后,美国又从对废物全程管理的角度防治土壤污染,制定了 《固体废物处理法》、 《资源保护回收法》、 《危险废物设施所有者和运营人条例》、 《综合环境污染响应、赔偿和责任认定法案》、 《超级基金增补和再授权法案》 和 《纳税人减税法》 等法律。此外,美国在水污染防治的 《清洁水法》、水源地保护的 《安全饮用水法》、化学品等有毒物质污染防治的 《有毒物质控制法》 和《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和杀鼠剂法》 中从对各污染源的控制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英国针对土壤污染防治制定了专门的 《环境保护 1990:
Part IIA法案》。另外,英国注重对污染的系统防治。 《污染控制法》 是英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该法对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实行全面系统控制。英国还在对生活垃圾处理的 《生活环境舒适法》、对危险废物控制的 《有毒废物处置法》 和 《有毒污水处理法》 中从对各污染源的控制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治。
德国针对土壤污染制定了专门的 《联邦土壤保护法》、《国土整治法》、 《联邦土壤保护与污染地条例》 和 《建设条例》 等。“德国近期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实践主要包括法院的司法判例发展以及土壤污染防治政策的整合两个方面。”
[4]同时,德国意识到仅仅依靠专门的 《联邦土壤保护法》 等法律法规防治土壤污染是不够的,需要将专门的土壤污染保护法律与涉及土壤领域的其他法律结合起来,实现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化与系统化。德国先后制定 《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肥料和植物作物保护法》、 《基因工程法》、 《联邦森林法》、《联邦矿业法》、 《联邦污染防治法》 等法律从不同领域实现对土壤污染的整体控制。
日本针对土壤污染防治也制定了专门的 《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 《土壤污染对策法》、 《土壤污染对策法施行规则》。
日本多次修订 《农地土壤污染防治法》 并根据该法对农田土壤中镉、铜、砷等含量进行监测,并对超标土壤予以修复。日本2002 年颁布的 《土壤污染对策法》 以市区的土壤污染为防治对象,对调查的地域范围、超标地域的确定,以及治理措施、调查机构、支援体系、报告及监测制度等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规定。另外,日本在 《水质污浊防止法》、 《Dioxine 类物质对策特别措施法》 中也有涉及防治土壤污染的规定。
我国台湾地区针对土壤污染制定了专门的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并制定了详尽的配套法律规范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实施细则》、 《污染整治费收费办法》、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监测基准与管制标准》、 《征收种类与费率》 等共18 项法案,这些法案与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相结合形成了台湾地区比较完备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体系。
四、系统完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1.系统化完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必要性。
系统化之所以成为我国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目标,除源于我国防治土壤污染的迫切需要与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系统性认识加深,还源于人类环境保护理念的生态中心主义嬗变与系统论理论的发展。
首先,人类环境保护理念的生态中心主义嬗变要求立法实现对土壤污染的整体性防治。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特性的认识加深,在深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缺陷的同时,逐步确立起整体环境观,并逐步形成一种全新的理念———生态中心主义来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中心主义要求生态系统中所有构成要素必须维护生态系统本身的相对稳定,坚持整体主义思想,实现生态系统本身的可持续发展[5]。生态中心主义强调整体性、内在联系性,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视为最高价值。环境法中的生态中心主义是指将人类和自然作为一个生态整体,从宏观上指导环境立法、运行,规范人类行为的一种理念。土壤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特点及土壤污染源的多样化需要人类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中树立整体环境观念,通过对土壤污染的多源整体性控制,实现土壤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系统论为系统化完善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系统论是对系统科学的哲学抽象,强调整体性。所谓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6]。系统论认为现实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和运行的,系统具有多元性、层次性、相关性、整体性等特征,其总是动态运行并保持相对稳定。系统论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具体运用是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中的具体运用是土壤污染系统控制,即对土壤污染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全过程的、多种环境介质的控制”[7]。
一方面,土壤与水、大气等环境要素共同组成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因而,我国进行土壤污染防治还需加强对水、大气等多环境介质的污染控制。另一方面,土壤生态环境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整体性,其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普遍联系而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土壤生态环境系统各组成要素在结构上具有层次性、组织性和有序性,在功能上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必须遵从土壤生态环境的系统性规律,对土壤污染进行整体、全过程、多种环境介质的系统控制。
因此,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系统化完善需要以生态中心主义理念为指导,强调土壤生态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运用系统科学中系统论的方法,来实现对土壤污染的系统化防治。
2.系统化完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实现路径。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土壤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系统化立法。系统化立法可以实现防治土壤污染、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保障土壤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的目标。
(1) 修订 《环境保护法》,实现对各环境介质的系统污染控制。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 《环境保护法》 已严重不适应时代环境保护需求,亟需进行系统性修订。“《环境保护法》 修改的最终目标乃是基本法和法典化。”[8]但我国现在还很难实现 《环境保护法》 法典化的目标,目前比较可行的途径是先实现该法的基本法化。基本法化意味着 《环境保护法》 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整体保护、对多污染源的系统控制。修订后的 《环境保护法》
应明确以独立章节规定保护土壤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引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建立适用于所有环境要素的保护与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创立有效的对各环境要素的开发、保护与污染防治立法的协调机制。
(2) 制定专门的 《土壤污染防治法》 及配套法规、规章。
修订后的 《环境保护法》 虽是环境保护、污染防治领域的基本法,但限于基本法性质制约,该法不可能对土壤污染防治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针对土壤污染防治,我国还需制定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实现对土壤污染的系统控制。
第一, 《土壤污染防治法》 在规定预防土壤污染的同时,偏重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土壤污染处于生态污染链的末端,目前已有大量立法对其他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进行了详细规定, 《土壤污染防治法》 无需再将预防类单行法的污染防治内容分解纳入。否则,不仅会造成立法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与其他污染防治立法的重复。
第二, 《土壤污染防治法》 应坚持生态中心主义理念,树立整体环境观念,引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生态中心主义理念可以加深人类对土壤生态环境系统的认识,促进人类对土壤污染实现系统的污染控制。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是指在土壤污染防治中,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进行土壤污染控制,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种因素,综合采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行政、市场和社会的调整机制,实现经济、社会与土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7]。11~12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是生态中心主义理念的法律化实现路径,其直接催生土壤污染系统防治的具体法律制度。
第三, 《土壤污染防治法》 应系统规定土壤污染防治的各项制度。 《土壤污染防治法》 尤其要明确规定土壤保护规划制度、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度、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土壤污染监测与鉴定制度、土壤污染法律责任制度、土壤污染修复制度、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和保险制度,实现对土壤污染的监测预防、使用管理、污染修复和损害赔偿的全过程管理。另外,《土壤污染防治法》 可与在水、大气等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排污许可制度建立链接,实行排污许可证的备案制度。
第四, 《土壤污染防治法》 建立统一的土壤污染监管体制。土壤污染监管体制是 《土壤污染防治法》 得到有效贯彻实施的支撑和中枢,是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战略方针、政策、法律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保障。 《土壤污染防治法》 应明确中央土壤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合理划分土壤污染防治中央主管部门、地方分级管理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职权,建立有效的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和严格的土壤污染防治问责机制。
第五, 《土壤污染防治法》 保障公众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权利。土壤污染信息公开是我国土壤法治的必然要求, 《土壤污染防治法》 应明确规定政府有责任主动及时公开土壤污染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土壤污染防治法》 应注意发挥社区和村委会在土壤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委托社区和村委会成员作为兼职监管员,以便及时掌握土壤污染信息。同时, 《土壤污染防治法》 应建立群众监督、举报土壤污染程序化回馈机制,保障公众土壤污染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给予百姓参与土壤污染防治门径。
(3) 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土壤环境法治建设的基础,是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执法、司法的依据。我国应“构建一个以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为基础的,包含农用地土壤环保标准、场地土壤环保标准、土壤环境分析方法标准、土壤环境标准样品和土壤环境基础标准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同时,我国应不断提高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鼓励地方政府制定严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的标准,以满足各地不同的土壤保护需要。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应能对包括农村土壤和城市土壤的各类土壤规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应能全面综合管理进入土壤的物质及物质留存土壤期间的状况和离开土壤的状况。
系统化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是防治土壤污染的保障,可有效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原有立法的结构与功能缺陷。系统化之所以会成为我国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目标,除源于我国防治土壤污染的迫切需要及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系统性认识的加深,还源于人类环境保护理念的生态中心主义嬗变与系统论理论的发展。人类秉持整体环境观,使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首先,应修订 《环境保护法》,以独立章节规定保护土壤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实现对各环境介质的系统污染控制。其次,应学习域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立法经验,制定专门的 《土壤污染防治法》 及配套法规、规章。
同时,我国在系统化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系统的综合协调,避免立法重叠, 《土壤污染防治法》 在规定预防土壤污染的同时,偏重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土壤污染防治法》 应系统规定土壤污染防治的各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土壤污染监管体制,保障公众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权利。第三,我国应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尤其是鼓励地方政府制定严于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的标准,以满足各地不同的土壤保护需要。另外,水、大气与固体废物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情况会严重影响土壤污染防治的效果,我国还要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立法,加强对其他环境要素的保护,完善水、大气与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立法,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公平司法、引导守法,真正实现土壤污染的系统化防治。
[1] 杨志峰,刘静玲。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
[2] 朱静。 美、日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度对中国土壤立法的启示 [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11):21.
[3]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724,2012- 3- 9.
[4] 秦天宝。 德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与实践 [J].环境保护,2007(10):70.
[5] GeorgeFrancis. EcosystemManagement,33 Nat [J].Resources J.,1993:315.
[6] 苗东升。 系统科学精要(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
[7] 蔡守秋。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的发展概况 [J].政法论丛,2006(3):7.
[8] 王灿发,傅学良。 论我国 < 环境保护法 > 的修改 [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1.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摘要:文章探讨了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城市饮用水:存在问题;保护对策
城市是人类社会 政治 、 经济 、文化、 科学 教育 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 发展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饮用水是城市生存环境的基础和命脉。毋庸置疑,饮用水将成为21世纪我国最突出的城市问题。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审视这一问题,立足全局谋划发展,树立城市科学发展观,实现饮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城市作为经济和生活中心,污水排放量大,加之我国城市的污水处理水平普遍不高,城市水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流经城市的河段今90%受到污染,城市内水湖水质较差。同时我国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供水不足,1/6的城市严重缺水。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m3,其中生活用水只占11.7%,与2003年比较,生活用水增加20亿m3来看,照这样下去,饮用水根本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水环境污染加剧了饮用水水源危机。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传染病触目惊心,在全国187个城市中,水质稳定的有96个,地下水污染减轻的有39个,污染加重的有53个。全国约有50种疾病与饮用水水源污染直接相关,恶性肿瘤、肝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弱智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城市水体供水基础建设陈旧和管理不善,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尽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据统计,我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经常闹水荒的城市,每日高峰供水保证率仅在65%-70%。沈阳有60%的楼房三层以上缺水。调峰供水的用户达20万户,占全市供水人口的30%;鞍山市定时和调蜂供水面积已占全市供水面积的87.5;西安市平均日缺水量达40万3。长春市日需水量76万m3,现日供水量50万m3,缺口26万m3,不得不向世界银行贷款,引松花江水解决供水不足问题。我国还是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国家,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供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一个严峻问题。
由于地表水污染,而城市 工业 、公共卫生、生活用水量又日益增加,致使地下水的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2004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76个(浅层漏斗和深层承压漏斗各38个),漏斗总面积7.2万km3。2004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3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6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7个。而2005年,全国地下水降落漏斗188个,漏斗总面积扩大的有65个,尤其是沧州一德州—衡水地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继续扩大,深度加深,沧州第Ⅲ承压含水层降落漏斗扩大了2089km3,最大水位埋深达101m。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和地裂,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倒塌、路基被毁等。由于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水入渗增强,污染物随之下移,污染地下水。
我国北方城市因供水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加之恶劣的冷冻气候条件,管道设施漏水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城市供水中,直接或间接用于饮用的部分只有5%~10%。绝大部分自来水用于工业、消防、建筑、市政及居民生活杂用上。而自来水厂不管用水要求的不同,一律采用饮用水标准来衡量出水水质,不仅增加了自来水加工处理的成本,而对没有必要达到饮用水标准的用户来说又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饮用水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为了有效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分质供水已经势在必行。
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通常分为点源和非点源(面源)两类,而水源地污染主要是非点源污染。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主要放在 企业 排放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上,对非点源污染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非点源污染具有受水文循环过程影响和支配的随机性、污染物来源排放点不固定和排放具有间歇性以及污染负荷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幅度大等特点,致使对其监测、控制和处理困难而复杂。
暴雨径流是坡面地表侵蚀过程的动力因素,也是土壤颗粒和农用化学物质向外迁移的物质载体。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能力时,就会产生坡面径流。影响坡面径流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覆盖等。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有1/3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N、P、K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土地产品在数量上的要求愈来愈高。在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超强度的情况下,增加农用化学制品的施用量就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农业以水为本。城市水源地上游通常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势必提高土壤中人工化学物质的含量。特别是农业的粗放管理,更导致农业化学品利用率的降低,造成湖泊、水库富营养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乡镇企业规模小(尤其在北方)。技术水平低、环保措施不到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少,加上乡镇企业设备简陋、资源浪费严重,造成污染物排放数量大、污染治理达标率低。由于乡镇企业(包括个体采矿点)污染类型复杂,从城市到 农村 、由于乡镇企业(包括个体采矿点)污染类型复杂,从城市到农村、由点到面,增加环境治理难度,加大了非点源污染的负荷。
人类为了文明的需要,通过各种生产活动人工合成数以千计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原材料处理、生产和加工及产品使用等多种扩散途径最终进入地表水环境。由于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大、难降解等原因,国际上比较重视。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曾对松花江水第26个取样点进行监测,检出有机污染物152种,其中属于美国环境局首要污染物的有32种,占21%;有致癌、致突变性的有14种,占9%,足以反映我国北方河流有机物污染的状况。目前,自来水中已发现有2000多种有机物,其中致癌、促癌物质约占2.7%,致突变物质约占2.5%。硝酸盐是自来水中最常检出的污染物之一,摄入过量的硝酸盐可导致婴儿的高铁血红蛋白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则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
限于 经济 发展 水平,我国小城镇和广大乡村都还缺乏排水设施,大量的生活污水漫流排放后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有机污染十分严重。氮浓度高可能与畜、禽粪便污染有关,磷浓度高则主要是洗涤剂的使用所引起的。洗涤废水的排放增加了磷的负荷,对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防在点源的治理上,对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当前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加强对地表饮用水源污染调查方法、污染负荷定量 计算 方面工作,研讨可行性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方法,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适应性强、精度高、理论性好的非点源污染符合定量计算模型,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方法。要坚持 科学 治水,遵循 自然 规律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合理配置水资源,统筹流域、区域和城乡的水利发展,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坚持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原则,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立健全法规系统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的建设,使水源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管理体系上,要克服分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处理好统一监督管理与协同监督管理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实力还难以全面控制水污染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对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源采取严格措施加强管理。
要利用知识创新工程改革旧的农业耕作方式,建立生态农林体系。充分利用湿地等土地处理系统削减氮、磷入江、入湖量,用“绿色肥料”替代部分化肥,实施测土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广泛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选择性强、效益高的生物农药。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合理灌溉,防止水土流失。运用计算机模拟污染物迁移规律,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准确进行水质控制和预测。利用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水源保护的适时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应用先进的生物遗传技术,构建具有特殊降解基因的菌株,去除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强化公众的
资源、环境、生态意识,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加强控制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增强调蓄能力。提高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放宽城市其他非饮用水的水质要求,降低成本,逐步实施分质供水。城市供水设施陈旧常常造成自来水浪费。排水设施不足,又使大量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严重污染,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城市是人类社会 政治 、 经济 、文化、 科学 教育 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 发展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饮用水是城市生存环境的基础和命脉。毋庸置疑,饮用水将成为21世纪我国最突出的城市问题。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审视这一问题,立足全局谋划发展,树立城市科学发展观,实现饮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建立健全法规系统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的建设,使水源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管理体系上,要克服分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处理好统一监督管理与协同监督管理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实力还难以全面控制水污染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对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源采取严格措施加强管理。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我国,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核心,信息安全及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的重要性日益为信息安全专家和教育界所重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病毒防治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几种主要的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式
1.1SIS模式
SIS计算机病毒模式将计算机网络中的所有个体进行了划分,分为易感染状态和感染状态两种,当计算机中的易感染节点受到病毒的感染后,这个节点就会变成感染节点,这种节点在治愈之后也有很大可能再一次被感染,所以即使这种节点没有受到病毒的威胁,也会被认为是易感染的节点,从这一方面来看,计算机在传播群体中能够进行反复的传播,并且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在计算机中长期存在。
1.2SIR模式
SIR模式将计算机网络中的所有节点进行划分,分为三种状态,第一种是易感染状态,也就是计算机的节点没有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感染,但是有很大的可能性会被感染。第二种是感染状态,也就是指计算机的节点已经收到了计算机病毒的感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第三种是免疫状态,这类节点对计算机病毒来说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不会被同一类的计算机病毒感染,而且也不会进行病毒的传播。当计算机处在SIR模式中的免疫状态的时候,计算机已经从病毒的反复传播中摆脱了出来,这种状态可以被称为移除状态。
1.3SIDR模式
SIDR模式描述的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清除过程。这种模式将计算机中的节点划分为四种状态,一种状态是Removed状态,这种状态指指的是计算机节点本身具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第二种是Detected状态,这种状态下节点已经被病毒感染,但是病毒已经被检测出来,并且这种病毒不会再向外传播。第三种是Infections状态,这种状态下的节点在被计算机感染的同时,还具有向外传播的特点。第四种是Susceptible状态,这种状态下的节点已经被计算机病毒感染。这种模式充分的考虑到了免疫延迟的现象,将计算机病毒传播的过程分为两个主要的阶段,一个阶段是在反病毒程序之后,容易感染的节点和感染的节点在接受疫苗的影响下有可能会变成免疫节点。第二个阶段是反病毒程序之前,网络中的病毒会进行大肆的传播,但是疫苗不会传播,这样感染节点就会变成易感染节点。
1.4SEIR模式如果将SEIR模式和SIR模式进行比较的话,SEIR模式多了一种潜伏的状态。所谓的潜伏状态就是节点已经受到了病毒的感染,但是病毒感染的特征还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这种模式指的是计算机病毒在进行传播之后,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它将会在计算机中潜伏一段是时间,等待着用户将其激活。同时潜伏状态下的节点在得到有效的治愈之后,还是有很大可能性变成免疫节点,也有变成易感染节点。这种病毒模式是SIS与SIR模式的结合,但是和SIR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加周到和详细对病毒的传播过程进行了考虑。
1.5双基因模式
双基因模式充分的考虑了病毒的预防措施进入病毒传播过程后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对计算机的感染率进行了考虑。在计算机病毒传播的过程中,计算机用户能够发现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并针对病毒采取相关的措施,比如,对病毒进行查杀、病毒库的更新、完善系统的补丁等,这些都能够降低计算机病毒的感染率。
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对策
2.1提高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
计算机用户应该从思想方面引起对计算机病毒以及计算机病毒危害的重视。一个具有较高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的人和一个没有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的人相比,对待病毒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而且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反病毒工作人员的计算机上,计算机中存储的各种病毒不会出现随意破坏的情况,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也不是很复杂。但是在一个缺乏病毒防范意识人员的计算机内,甚至计算机的屏幕明显的出现了病毒痕迹,但是依旧不能够及时的进行病毒观察,从而导致病毒在计算机磁盘内进行破坏。事实上,只要是对计算机的病毒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总能够及时的发现病毒传染过程中和传染过程后的各种痕迹,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处理。
2.2做好病毒入口的把关工作
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来源大多数都是因为使用了携带病毒的盗版光盘或者是可移动硬盘,因此,为了从源头上防止计算机感染病毒,必须从病毒的入口处做好把关工作,在对计算机的可移动硬盘、光盘进行使用的时候,必须使用计算机上的杀毒软件进行扫描,在网络上下载资料或者是使用程序的时候也应该进行病毒的扫描,通过对病毒继续查杀和扫描来检查计算机中是否有病毒的存在,当确定计算机没有受到病毒感染的时候,再放心的使用计算机。
2.3及时的升级计算机的程序和系统
及时的升级计算机的应用系统,对操作系统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安装相应的计算机补丁程序,从根源上防范电脑黑客通过计算机出现的系统漏洞对计算机进行攻击。同时,很多程序本身具有自动更新的功能或者是对系统漏洞进行自检的功能,对这些系统的漏洞进行全面的扫描。此外,尽量使用正版的计算机软件,及时的将计算机中的播放器软件、下载工具、搜索工具以及通讯工具等软件升级到最新的版本,对利用软件漏洞进行传播的病毒进行有效的防范。
2.4安全使用网络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文明用网成为了保障计算机安全的重点。首先,不能够随意的登陆黑客网站、不文明网站以及色情网站。其次,对于MSN、QQ等网络聊天工具发来的不明链接一定要拒绝,不要随意的运行或者是打开。最后就是对于可疑的程序或者是文件不要随意的运行,比如,电子邮件中发来各种陌生的邮件或者是附件等。只要文明安全的用网才能够避免各种病毒对计算机的侵害。
三、结束语
虽然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的危害比较大,但是,只要我们提高对计算机病毒的重视和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就能够有效的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害。
一、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基本上是伴随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影响计算机安全的最大隐患之一。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计算机病毒防和治的概念。
1.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所谓计算机病毒其实是一种程序,是隐藏嵌入在正常程序中,能够自我复制,威胁和破坏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特殊的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的出现和发展是伴随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的。从早期的小球病毒、黑色星期五,到CIH病毒,到计算机网络时代的美丽莎等病毒;计算机病毒对于计算机的威胁和破坏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遍及全球,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也就更加巨大,一种网络病毒可以在短时间就破坏全球各地处在网络中的计算机。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也是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研究的重要课题。
1.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从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现象可以得知,计算机病毒虽然也是程序,但不同于正常程序,有其鲜明的特征。自我复制能力强。计算机病毒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复制能力强。计算机病毒常常隐藏在正常程序中,一旦感染计算机,就会自我复制程序。隐蔽性强。计算机病毒具有很隐蔽性,计算机一旦感染病毒,病毒程序就隐藏在正常中,只有当条件符合时才发作。计算机病毒隐蔽性的特点能够让病毒感染计算机,而用户常常还没发现。传染性强。计算机病毒的传染能力很强。一旦存储设备或网络接触有病毒的计算机,计算机病毒就可能传染。
1.3校园网病毒防治的难点
计算机病毒的防和治研究了几十年,但并没能彻底拿出办法,对于病毒主要还是以防为主。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造成计算机病毒也是有了较大发展。计算机病毒的防和治也是困难重重。校园网既是局域网,同时也连接到互联网。校园网络的使用面广,使用的用户涉及老师、学生,还有社会上的人,相当复杂,造成一旦病毒感染,涉及面大,查杀不易。
二、校园网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策略
2.1教育师生树立防治
计算机病毒的观念计算机病毒肆虐,对计算机及网络危害很大,但很多计算机用户对病毒的认识不够,防治意识不强,往往是自己的计算机感染了病毒才知道病毒的厉害。校园网内涉及到的计算机数量较多,分布又广且分散,用户又不专业,所以极容易感染病毒。所以,针对校园网的病毒防治措施,首先就是要在师生用户中树立计算机病毒的防治观念,培养师生的计算机病毒防治意识。让师生用户从思想上重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从而有意识地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感染,万一感染病毒后应及时采用查杀措施,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
2.2以防为主,治为辅
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不论是单机网络,采用的正确措施都应是预防为主,查杀为辅。由于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决定,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不能预先知道,总是感染了病毒,计算机软硬件受到破坏,计算机用户才采用措施来查杀病毒。所以,很多用户往往认为对于计算机病毒只要感染后进行查杀即可。其实,这走入了计算机病毒防治的误区。对于计算机病毒,我们虽然不知道它何时产生、何时感染,但我们还是有技术手段进行预防的。例如,在计算机及网络中安装防病毒软件或防火墙,并且对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一旦有新的病毒入侵,防病毒软件就会报警,用户就知道有疑似病毒入侵计算机,采用相应措施进行防治。在预防的基础上,对已知已感染病毒及时查杀,不让病毒感染你的其它存储设备,例如U盘或移动硬盘等介质。
2.3制定校园网使用制度
校园网由于使用人员众多,各有各的需求,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一,造成校园网极易感染病毒。所以,校园网病毒防治的措施之一是从源头上预防。学校针对校园网的使用要制定严格的制度,从规章制度上使师生建立校园网安全意识。只要师生使用校园遵守制度,那么校园网感染病毒的机率就会下降很多。
2.4制定校园网计算机病毒防治专人管理的制度
在多数高校,校园网都有专人管理,但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并没有专人负责。因此,为了校园网的顺利安全运行,应该建立计算机病毒专人负责管理的制度,并且落实到管理工作人员头上。
三、结束语
计算机病毒是校园网运行中的主要威胁之一,许多高校都专门组织人员进行防治的策略研究。校园网的病毒防治主要是应树立病毒防治的思想,制定科学、严谨的计算机使用制度,做到以防为主,治为辅,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短歌低吟倡导绿色生活从个人角度来说,就要在思想上重视,树立不浪费的理念,在认知上要有一个崇尚绿色生活、弘扬绿色文化、践行绿色发展的思想;要在行动上配合,做到节俭行事,无论是 光盘行动 还是日常衣食住行,都要把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贯穿生活全过程;要在生活中监督家庭成员,形成绿色生活的家庭氛围。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决污染倡导绿色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2016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雾霾污染是两会关注的热点之一。雾霾频发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治理雾霾不能只是“等风来”,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才是正确的应对措施。“绿色发展”是指导我国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科学的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必须要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十分必要和重要,这种理念的普及与否关乎绿色发展能不能有效落实。本文在分析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普及这种理念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雾霾污染;绿色发展;理念;普及
雾霾是一种典型的环境污染现象,它已切切实实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成为降低广大民众幸福生活指数的一大因素。面对雾霾的侵袭,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的科学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的理念,凝聚了我们党这些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体认,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坚持。[1]然而,现实社会中,绿色发展理念并没有深入到公众的观念之中,绿色发展也并未得到广泛地落实。只有普及绿色发展理念,使这种理念社会化、大众化,才能有效的落实绿色发展。
一、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公众对绿色发展理念认知度和践行度的重要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一经提出深得人心。然而,现实社会中,只有领导层对于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程度比较高,社会大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度不高甚至很低,仅仅处于“知道”的层面,对于这一理念的深层次含义是不了解的,这将直接导致绿色发展的理念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落在实处。在人们对于绿色发展理念一知半解的时候,他们自然不会自觉地、有效地践行这一理念。人们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于绿色发展的践行度不高,符合绿色发展理念要求的行为很少。这些问题存在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绿色发展理念普及化、大众化程度不够。因此,促进绿色发展理念普及化刻不容缓。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坚持绿色发展,必须要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实践可以证明一个道理:要想把党的政策变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首先要给人民群众做思想政治工作。普及绿色发展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一,是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基础性工作,是坚持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度和践行度
积极倡导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相关知识,可以增强民众生态、环保意识,将绿色化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之中。普及绿色发展理念无疑是增强公众绿色发展意识的重要途径。公众了解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与外延之后,自然能理解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正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一旦内心认同绿色发展理念,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就会自觉地践行绿色发展模式。所以,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在提高公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度和践行度上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二)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因素之一。当前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污染、水污染特别严重,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大障碍。如何平衡经济和生态,达到双赢的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件伟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意识,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可以约束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行为,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的途径
在普及绿色发展理念,使绿色发展理念大众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绿色发展理论的宣传,又要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生产、生活之中,使其变成社会大众的观念。
(一)加强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1、运用多种方式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广泛宣传
实现绿色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要通过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意识到绿色发展不是“别人的事”,而是“自己的事”。[2] 首先,大众传媒对宣传绿色发展理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播媒体要肩负起责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强化人们的生态危机意识,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3]其次,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也可以通过专家宣讲,举办专题研讨班,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一方面,要特别要重视对领导干部开展系统的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使其成为绿色发展理念忠实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另一方面,对社会大众进行宣传时,宣传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一些,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横幅、标语等载体使宣传的形式灵活多样。
2、把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到学校教育
卢梭曾说:“人的成长依赖教育。”[4]学校教育是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相关知识的重要阵地。绿色发展理念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小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阵地作用,大力开展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绿色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这就需要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绿色发展理念教育读本或教材,充分发挥课堂的渠道作用使绿色发展的理念、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之中,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加强学校教育,促使绿色发展理念普及化。
(二)开展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关的实践活动
针对民众绿色发展意识与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存在脱节的情况,政府可以组织举办相关实践活动,让广大民众以自己的亲身参与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开展活动时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这样才能调动群众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政府在活动中可以对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可以调动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外,民间环保团体既可以帮助和配合政府开展生态、环保工作,又可以在政府与公众之间起到沟通的作用。因此,政府也应该大力支持这样的民间团体,给予他们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其在全社会提倡符合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公众通过亲身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绿色发展意识,而且也可以为为绿色发展政策的推出和实践创造坚实的群众基础,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的社会认同。
(三)构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
要使绿色发展理念普及化、大众化就必须有保障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理念与法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行动。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需要建立保障绿色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这样做既体现出政府对这一发展理念的重视,同时又可以引起公民的关注与重视。加强绿色发展法制建设,制定一套完善的绿色发展法规框架,并且严格执行。比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环境损坏赔偿制度等。除此之外,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社会公民养成绿色消费习惯。
四、小结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雾霾的频发再次验证了这句话,人们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都变成了一种奢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人类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后果。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所追求的一种理念,一种道路。绿色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社会各领域全面协调、不给后代留任何难题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5]普及绿色发展理念是有效落实绿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范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N].学习时报,2015.11.
[2]龙雪静.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贵州[N].精神文明报,2015.12(2).
[3]谷红,胡遥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快生态江西建设[J].求索,2008(2).
[4]卢梭,[法].爱弥儿,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M].2005.
[5]邹冠秀,王连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性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绿色发展的基本含义,阐述了实行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了强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对策建议。首先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对已经被破坏、被污染的领域积极开展治理,优化局域生态空间;其次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开展低碳试点,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三是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和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关键词】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必要性;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发展理念和重要发展目标纳入“十三五”规划,是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基础上,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是顺应国际潮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新理论成果。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未来发展大势所趋,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而绿色发展正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和落实,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由理念转化成了党执政兴国的具体行动,是引领中国走向永续发展、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一、绿色发展的基本含义
绿色发展,从行为方式上看,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究其实质,它包含了更为深广的发展理念。归结起来至少包括以下方面的含义和要求:永续、节约、循环发展,清洁、低碳、安全发展。
永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和基本目标,人类不但有意识地追求现世人的幸福,更期望后代子孙万世永存更加幸福。幸福的基础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类资源。确保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是后代子孙对现世人类的基本要求。资源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大类。面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唯一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超出其可再生的速度;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超出其技术代替的周期。超出了这两个度,人类就会面临资源危机,断送子孙后代的生存之路。节约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环境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空间,是吸收生产和生活排泄物的场地。由于环境存在着生态阈值――生态可承受的限度,其承载能力、涵容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一旦人类活动超过环境的可承载限度,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因而清洁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为什么要实行绿色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绿色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唯一正确选择。实现绿色发展,既是外部世界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方式的逼迫,更是我们自身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首先,西方国家利用气候变暖学说,联合许多濒海国家、海岛国家等,在国际社会上对我国发展给予不断打压,逼迫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开始炮制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来遏制中国发展,其中之一就是环境威胁论――气候变暖学说。气候变暖导致地球极端气候频繁,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最严重的是将会出现全球性淡水、粮食危机,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许多城市被淹没,一些岛屿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人类生存普遍受到威胁。
气候变暖的后果如此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他们将气候变化的元凶强加给中国。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以下三条路可走:第一条是你继续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但你得拿出真金白银(缴纳巨额碳税)去补偿受害者的损失,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第二条是干脆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但后果是在你没有找到可替代能源的情况下,经济衰退,发展停滞;第三条路是充当无赖国家,不履行国际义务,在国际上失信于他国,被世界孤立,甚至被世界讨伐。
以上三条路都是行不通的。世界发展趋势逼迫我们只有狠下心来,自觉加大力度,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闯出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不断减少化石能源的绝对使用量,优化能源结构,最终达到低排放、零排放的战略目标,走出国际围堵圈。
其次,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反思中国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但西方世界300年工业化道路中缓性出现的矛盾在我国一时间内集中爆发,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严重危及到我们的发展质量和社会稳定,向我们的发展方式甚至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刚刚结束,2012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便发表文章《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宣告了粗放型发展模式的结束。但经济发展是有惯性作用的,所以经过三年调结构的阵痛后,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下定决心正式庄严宣誓,要以绿色发展的模式替代以前的发展模式。以来,习在正式会议及场合先后60多次论述、批示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三、强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实现这一梦想,必须强力推进绿色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多管齐下,坚决遏制住进一步恶化的势头。
首先要治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对已经被破坏、被污染的领域积极开展治理,优化局域生态空间。在治理领域要以解决饮用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找准污染源头,对症下猛药,坚决遏制各类污染继发,为治本赢得时间和空间。
其次要治本。在生产领域要做到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开展低碳试点,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生活领域要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平时的衣食住行都要讲节约、节能、无害化处理、循环使用,将绿色消费理念付诸实际行动。
第三,最重要的是创新体制机制,坚决遏制甚至打击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鼓励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一是强化政府导向,对各级政府实施生态建设责任考核,真正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二是加强法治建设。研究制订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实施重罚。只有让破坏者得不偿失,受到严厉惩处,破坏行为才能被制止。三是完善经济政策。在这些所有政策中,建立体现出对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支持和鼓励,对破坏、浪费行为的惩罚和遏制的完善的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文颖.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2004.06.
[2] 宋寒亮.低碳立法中的激励措施探究.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3] 王志刚.绿色贸易壁垒文献综述.商业经济,2014.12.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形势异常严峻,己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气污染论文,供大家参考。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利,强制、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通过税收政策的实施,引导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消费方式的调整。目前,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虽然有一些税种发挥着调节作用,例如:对化石燃料开征的资源税与消费税、对车辆购买开征的车辆购置税与车船税、对新兴产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和对排污企业的税费惩罚等,但由于各个税种设置的初衷是增加财政收入而非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固现行税种对大气污染的调节很难发挥应有的功能。以下对各个税种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应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环境费改税与新税种的开征
目前,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采用税费结合的方式,并且是以费为主、税为辅的运营现状,但收费制度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缺陷,在没有法律制度的约束下,混乱的收费秩序增加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甚微。为了充分利用环境税收入来加快对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和保护,有必要清理整顿现有的乱收费现象,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以税为主、费为辅的立法结构,规范环境税收入,实现“税费归位”。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一步步恶化,许多国家在新环境下的税制改革过程中强调绿色税制建立。而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雾霾袭城现象层出不绝,开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惩治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的新税种已是大势所趋。例如:已经上报国务院的环境税征收方案和已上交全国人大的碳税征收方案。新税种环境税开征目的是为了对大气污染等已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筹集资金,其纳税义务人不仅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同时要求把居民个人的生活污染也包含在内,税基广泛,定额税率低,征收管理权在中央,税款专款专用,用于对环境保护、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监管;而新税种污染税开征目的是惩治污染,其纳税义务人是直接或间接污染者,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与浓度来规定差额税率,由环保部门进行定期检测,地方税务部门对污染者计征税款和进行监督管理,其税款收入直接用于地方环境治理。
二、资源税的改进
我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虽然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等污染大气的化石燃料,但其设置初衷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由于资源税具有单位税率过低、从量计征(除煤炭)、以销售量为计税依据、单一环节一次课征等特点,导致化石燃料过度开采、资源积压浪费、资源使用效益低,对大气污染严重。化石燃料作为雾霾袭城的“帮凶”,其处境岌岌可危,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化石燃料在我国现有能源使用中占比依然较高,据统计2014年我国煤炭使用量占一次能源比重为62%左右,短期内能源使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难度较大,因而资源税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方向为通过资源税调节化石燃料在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更加清洁化。针对资源税的改革,我国于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另外在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计征方法和税率等方面也有所突破。为激励生产者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税征税范围扩大到所有高碳能源,以期实现“到2020年我国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到45%”的减排目标。为增强资源税的税收弹性,长期内资源税计征方法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加从量的复合计征,在税率设置上,根据化石燃料的价值、开发活动的损失以及环境治理成本的不同设置差别税率,对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的新兴产业给与相应的减税等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市场价格机制来实现排放权交易、碳交易,以此形成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消费税的改进
消费税作为我国的三大流转税之一,具有引导消费、调控产业结构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功能,2006年4月1日在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号召下,对消费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整,增加了节能环保税目,着力突出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功能,但消费税由于其环保税目范围窄、税率低、纳税环节单一、税额具有隐蔽性等特点使其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近期我国的税制改革中对消费税改革思路指出: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以期利用节能环保消费税对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调整,改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变。截止到目前,我国现行消费税税目15个,其中环保税目8个,其中电池、涂料是2015年2月1日新增设的税目,新增税目充分体现了消费税节能减排的功能,但其征税范围仍然较窄,高污染、高耗能产品仍未并入其征税范围,例如:一次性饭盒或包装袋、含磷洗涤剂或化肥、高耗能电子产品、高档木质家具、私人飞机等。因此在进一步的消费税改革过程中应把高污染、高耗能产品一步步归入其征税范围,对一些高污染的消费行为也应考虑征收消费税,适当调高环保税目的税率,对特殊环保税目提出在生产、零售环节双重征税,以期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在长期改革路径中应把消费税由价内税改为价外税,增加消费税的透明度,以此更直接、有力的调控消费者的行为。
四、企业所得税的改进
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设置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活动,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调节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为国家建设筹集财政资金。在新一轮的税制改革过程中,要求稳定企业税负,但面对即将开征的环境税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为了到达稳定企业税负和节能环保“双重红利”的效果,对企业所得税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减免税税收优惠,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即在不打压企业生产发展积极性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所得税税种、开征环境税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新企业所得税法颁布以来,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种类有所调整,基本分为:税额式减免优惠、税基式减免优惠、税率式减免优惠,然而对于环保节能企业仅仅通过免税、减税、税额抵免的税额式减免给与鼓励,其优惠政策单一、力度小,对刺激企业主动购进大型环保设施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要求。在进一步所得税的改革过程中,应增加环保企业税收优惠种类,例如:对购买大型环保设施的企业通过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减计收入等方式给于企业税基式减免优惠,以此鼓励企业更新换代生产设备。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相比之下税率较高,企业税收负担重不利于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优惠税率范围小,并未构成对环保投资企业的税率政策支持。优化所得税税种,适当降低税率,以此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培育全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
五、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的改进
在大气污染源中,汽车尾气污染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这与我国家用小汽车数量增长是相呼应的,在短期大气污染治理途径中,可以通过限制小汽车的运行数量来控制尾气排放量,就如2015年我国阅兵前期的限号政策一样,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限制汽车尾气污染。为了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缓解大中城市的交通,开证以应税车辆为课税对象的车辆购置税是一项有力的税收政策工具,车辆购置税是对车辆的购买行为所征收的,而车船税是对车船的使用和保有环节所征的一种税,两种税征税原则均为使用者付费,对象是有潜在污染的产品,两种税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者减少使用有潜在污染的产品的消费数量,其税种开设的优惠政策又进一步鼓励消费者选择无污染或者低污染的替代产品。例如:2015年9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联合发布的通知指出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的开征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汽车的消费,减少了汽车尾气污染,但其在税率设置上仍然存在种种缺陷,从而大大减弱了大气污染源汽车尾气的治理效果。车辆购置税统一采用10%的比例税率,而车船税采用定额税率,这造成了不同污染程度的车船之间税负的不均衡,不能有效地抑制高污染、高排放车船的购买与消费,在长期的税种优化过程中,针对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应根据车船污染程度确定不同的差别税率,按排气量的大小分档征收,同时对于生产、销售以及购买环保节能型车船给与适当的税收优惠,结合摇号购车、限号行驶等短期有利措施,来激励社会消费结构的转变,从而减轻大气污染、缓解大中城市交通拥挤。
六、结束语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通过税收政策来激励与约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是各国政府普遍的做法,我国在税种设置上通过不断的更新改进已渐渐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导向,由于我国法治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其税收政策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上略显力道不足,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我们一方面着手对现有税种在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优化,另一方面整合新税种来惩治环境污染,构建“绿色”税制,调节国内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实现我国从粗放型发展到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
高级应用型人才,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主要培养目标,也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安徽科技学院,始建于1950年,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高校、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其办学理念是培养“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特别是环境工程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一直在不断地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以适应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针对工科学生的而设置,核心内容是污染的控制技术。课程内容多是实验课与理论课。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和实践大气污染的控制方法,它涉及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环境工程事业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程技能。加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建设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项目教学的反复思考,发现该课程具有内容繁多、基础知识面宽、应用知识更新较快、学时相对较少、复杂抽象问题多、知识联系性强等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原有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及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展现出了一定的不协调之处。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职业岗位需求不断增加,为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真正的“实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技术人才。因此,对现有的课程教学进行适当的完善和改进势在必行。
1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时不足、教材更新慢
由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其他专业相比安排的总课时比较少,与教材内容要求的80~100学时的教学需要相差较大。虽然大气污染处理技术已日新月异,但是原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最新的国际前沿。
1.2理论内容多,实际工程应用少
由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基础理论内容繁多,而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较少,从而导致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技能训练。
1.3公式多,教学效果差
由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关于地面污染物浓度计算,涉及到计算部分公式多,对学生高等数学基础知识要求较高,不易掌握。若仍然按照“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式教学方法授课,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较为枯燥,无法激发起学生得学习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继而在培养学生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工程设计能力方面较为困难。
1.4验证实验教学难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目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非常少。因此,学生缺乏独立操作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难以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从而导致我们培养的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应届生工作能力差,难以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2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为了提高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必须优化课程内容。由于汽车尾气污染、全球大气污染现象以及大气污染的危害等知识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学中已出现,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知识点可以进行适当删减。将课程重点放在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除尘装置、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控制等章节,并在其中穿插典型大气污染物(如温室气体、液态颗粒物等)治理的工程实例以及针对相关问题国际上的处理工艺及方法。而且,我校在课程教学内容融入工程实例探索的3年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在复杂的理论课程内容和有限的课时内,掌握了该课程的重点知识,也达到了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更新了教学内容,对“具有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3教学方式的改革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学生参与式教学法、对比式教学法以及工程案例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代替以往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例如,针对每一模块的特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根据所学或即将要学的知识去寻求问题的原因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更能激发发生的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也能够积极思考并且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节中,将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教与学的共鸣。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技术,把许多文字表达不清楚的内容形象地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图片、视频等,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下载一些丰富多彩的图片、仿真演示和动画模拟等方式丰富和增强教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教学意图直观形象化,立体化,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验教学主要以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只能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难以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而且综合性实验内容应该比验证性实验内容复杂,实验操作也相对要繁琐一些,对学生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融会贯通的程度。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无缝”衔接,也可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真正用到实验中,充分体现理论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目的。
5结语
近3年,本文所提的教学改革措施应用在安徽科技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改革与探索中,不但提高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也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日后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研究、设计、技术管理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我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绿化树种的种子在育苗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达不到理想的出苗率和整齐度,即出苗障碍。出苗障碍大致可分为不出苗、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死苗等几种类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绿化树种的种子出苗障碍及防治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键词】: 种胚发育;出苗情况;播种季节;育苗过程;播前整地;播种技术;气体交换;变温条件;毒土;生理后熟;
绿化树种的种子在育苗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达不到理想的出苗率和整齐度,即出苗障碍。出苗障碍大致可分为不出苗、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死苗等几种类型。造成绿化树种的种子出苗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子本身的原因。种子原因是种子出苗障碍的内因,当种子某些性状未达到要求时,必然影响到出苗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因素:
1、使用未成熟的种子。种胚发育不完全,如银杏,种子脱落后有生理后熟现象,种胚发育不完全,使种子在萌发时营养不足。
2、使用陈种子。不同种子的寿命不同,当种子超过使用年限时,其发芽率会降低;有时即使未超过使用寿命,种子保存时间过长,其出土能力也会降低,出现戴帽出土的现象。
3、种子遭受病虫害。如果种子在贮藏期间或播种过程中被病菌感染或遭受虫害,即种子霉变或损伤,就会降低甚至丧失发芽能力。
4、有些种子种皮坚硬且致密,如榆叶梅、刺槐、核桃楸、夹竹桃、梅、桃等,在播种时未进行任何处理,种子吸胀困难,种胚不能突破种皮,从而导致出苗率低或出苗不整齐。
5、种子本身含有发芽抑制物质,如红松种皮含有单宁约5.5%以及山揸等,因此影响种子的发芽。
(二)土壤因素。土壤中如果有病菌、害虫,土壤板结,瘠薄或含水量不适,除草剂使用不当,都会影响种子发芽的情况。
(三)温度因素。温度对于种子的萌发有很大的影响。适宜的温度可促使种子很快萌发,温度过高过低均不利于种子的发芽,甚至会使种子丧失发芽力而死亡。变温条件可以刺激酶的活动,有利于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转变,有利于气体交换,从而利于种子的萌发。
(四)播种因素
1、播种季节和时间不适宜。
2、播种前,对种子未进行催芽处理和消毒就进行播种;在播种过程中,若播种技术的各个环节不达标,如播种不均匀、覆土太浅或过深、土壤是否细致、种子是否与土壤紧密接触等,都是导致出苗障碍的外因。
针对上述导致种子出苗障碍的因素,在播种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选种。选取饱满、新鲜、无病虫害、成熟的优质种子。若使用陈种子必须注意使用年限,同时进行发芽势和发芽率的试验,准确掌握种子的发芽能力。
2、种子的贮藏。大多数园林树木的种子采收后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贮藏,一般要求保持干燥的环境,最好在低温条件下贮藏。
3、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播种时间。大多数绿化树种都适用于春播。秋播也是一个重要播种季节,一般除种粒很小和含水量大而易受冻害的种子外,多数园林树木的种子都可以在秋季播种,尤其是红松、白蜡等休眠期较长的种子或种皮坚硬,发芽慢的种子,都可进行秋播。
4、种子消毒。播种前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多采用药剂拌种或浸种。?药剂消毒是使用药物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及病原菌。按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消毒方式的不同,大致分以下几种。
①杀毒矾毒土法。每平方米用10克64%杀毒矾拌细土10公斤撒在苗床土壤中,半个月后再整地。
②多菌灵毒土法。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10克与干细土拌匀,在播种前将1/3药土撒在苗床上作垫土,将种子播在上面后,再将剩下的2/3药土作覆土。撒后在土壤表面适量洒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免过干产生药害。
③敌百虫毒土法。为防止种子出苗后遭受蝼蛄、蚯蚓等危害,在填营养土之前,每平方米苗床可用2.5%敌百虫粉4克~5克,加细土0.5公斤~1公斤拌匀后,撒入苗床消灭地下害虫。
④高锰酸钾消毒法。苗床在翻土做床整地后,使用0.1%~0.5%高锰酸钾溶液喷洒浇透,用薄膜盖闷床土2天~3天,揭膜后让苗床稍微晾干些再进行播种或扦插。此法能有效地杀死床土中的病菌,防止立枯病、腐烂病等。
⑤福尔马林消毒法。在扦插或播种前15天,将苗床耕松,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50毫升兑水5公斤混匀后喷在苗床上,然后用旧麻袋或薄膜盖4天~6天。也可将福尔马林加水配成100倍液,每公斤福尔马林液可混合4吨~5吨营养土,将营养土拌好,用膜严实封住,可杀死土壤内的病菌。2天~3天后揭去膜,晾晒8天~10天,使土壤中的药散发后再填入苗床。
5、催芽。对于种皮坚硬的可采用层积催芽、机械损伤处理或化学药剂处理,改变种皮的通透性。对于大多数种子用清水浸种后都可以促使种皮变软,吸水膨胀,提早发芽。
6、播前整地。要求土地细碎,种子越小其土粒也应越细小,这样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另外播种地要平坦,这样灌溉均匀。
7、播种。播种要均匀,密度适宜,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种粒的大小、覆土材料等确定覆土厚度,一般覆土厚度约为种子直径的1-3倍。过深幼苗不易出土,过浅土层易干燥。
8、管理。为了给种子发芽和出土创造良好的条件,播种后应予以精细管理。保持土壤的湿润及疏松,春季用稻草覆盖物保温,夏季应遮荫、降温保墒,及时松土除草,浇水时注意水质及水量等。
相关文章: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杨树在我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树种,其品种复杂多样,是我国速生树种其中的一种。同时,杨树在我国的种植面积非常广泛,常常会被种植在一些树木稀少的地方,主要是想让其种植成防护林。但是杨树在进行种植栽培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外界环境以及气候变化的干扰,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现象,并且发生病虫害的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严重阻碍了我国杨树的正常种植,所以需要对杨树发生病虫害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建议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建议全文如下:
【摘要】:正随着林业的发展,对杨树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为此,笔者结合林业工作实践,将杨树病虫害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一、杨树溃疡病1、症状识别。3月中、下旬感病植株干部一般在皮孔的边缘形成小泡状溃疡病斑,病斑破裂后周围流淡褐色液体,遇空气变为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4—5月病斑周围形成隆起的愈伤组织,形成典型的溃疡症状。严重受害的树木,树皮上的病疤密集,相互联结,以致养分不能输送,植株逐渐枯死。以3、4月发病较多。
【关键词】:杨树病虫害;泡状溃疡;杨树溃疡病;溃疡症状;褐色液体;防治建议;愈伤组织;皮孔;干缩;症状识别;
随着林业的发展,对杨树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为此,笔者结合林业工作实践,将杨树病虫害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症状识别。3月中、下旬感病植株干部一般在皮孔的边缘形成小泡状溃疡病斑,病斑破裂后周围流淡褐色液体,遇空气变为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4―5月病斑周围形成隆起的愈伤组织,形成典型的溃疡症状。严重受害的树木,树皮上的病疤密集,相互联结,以致养分不能输送,植株逐渐枯死。以3、4月发病较多。
2、防治对策。于4―5月及8月初,在主干上喷洒药剂,防止病菌侵染。药剂可用2∶2∶100波尔多液、30%福美砷40倍液,或40%多菌灵50倍液。
1、症状识别。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分叉处,发病后出现圆形、椭圆形灰褐色病斑,挤压即流出褐色汁液。病斑干缩开裂,散生黑色小点,天气潮湿或雨后,病部出现桔黄色分生孢子角。病斑包围树干1周后,上部枯死。
枯梢型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和大树枝条上。初期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斑迅速扩展绕枝干1周后,上部枯死。杨树烂皮病为真菌病害,病原有2种,均为弱寄生菌,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落的树木。
2、防治对策。加强管理,促进树木旺盛生长,以提高抗病能力。春、秋季发现病斑及时刮除,然后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50%退菌特等100倍液涂干,施药应在发病高峰前进行,可以有效地控制杨树烂皮病的发生与蔓延。
1、症状识别。1年发生4~5代,以蛹在落叶层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第1代幼虫出现,第2代幼虫6月中旬出现,第3代幼虫于7月中旬出现,第4代幼虫于8月中旬出现,第5代幼虫于9月中、下旬出现,危害至10月下旬老熟结茧越冬。成虫白天隐蔽于叶背面或隐蔽物下,夜间交尾、产卵。成虫有趋光性,卵多产于叶片表面或背面,成块状,每块有卵300多粒,每雌虫产卵可达450~500粒。幼虫孵化后群集取食表皮,叶片被害后呈箩网状,2龄后分散蚕食全叶,呈缺刻、穿孔,残留主脉和叶柄。多雨季危害最凶,常将叶片吃光。幼虫行动迟缓,白天多伏于树干粗皮缝及树杈间,夜间上树吃叶,黎明多自叶面沿树干下移隐伏。老熟幼虫吐丝缀叶结茧化蛹。
2、防治对策。越冬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吓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振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对大面积的片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1hm2林地设50个放蜂点,还可保护利用好灰喜鹊、大山雀蜂等天敌。也可采用化学防治,对郁闭度达0.6以上的片林,选择10%溴氰菊酯+10倍柴油于20:00后或清晨喷烟,也可喷10%吡虫啉800倍液进行防治。
1、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成虫产卵量大,约100粒,卵产在土缝、杂草、枯枝落叶等处,范围主要集中在树木50cm内,深度在土层及覆盖物下5~7cm。0℃以上开始孵化,若虫一般在1月底至2月初开始出现,2月上、中旬是孵化盛期,遇雨则集中孵化出土。2月中、下旬开始上树;刺吸嫩枝幼芽汁液,造成树木衰竭,严重时可使树梢枯萎,甚至整株死亡。4―5月是若虫危害盛期。5月上旬为草履蚧繁殖期,雌雄成虫开始交尾,5月下旬至6月上旬雌虫下树入土或树叶、草丛下,分泌白色绵状乱囊,产卵于其中越冬。
2、症状识别。草履蚧虫体小,新地块发生危害后1~2年甚至3年都不易被发现。当出现发叶推迟、梢头枯死等症状时,此时虫口密度已经较大,危害已相当严重。
3、防治对策。设置胶带阻隔环,以阻隔若虫上树危害,效果明显,但一定要严格按照程序规范操作。一要早。在若虫上树前一定要设置好胶带环,一般要在1月底前完成。二要光滑。设置胶带环前,一定要将树皮刮平或用泥浆树皮抹平,不留若虫通道,胶带要缠平,做到表面光滑。三要常检查。要经常检查胶带环是否脱落,泥环是否有若虫通道。
在设置胶带阻隔环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消灭阻隔环下若虫也十分必要,否则若虫会在林下植被或向别处爬行取食存活,产卵繁殖,翌年仍会造成危害,可采用化学方法防治。当环下若虫虫口较多时,可选用触杀性能好的40%毒死蜱800~1000倍液进行喷杀,对树体与地面喷雾要均匀,为防止扩散蔓延,对发生区以外500m范围也要喷药预防。
1、发生规律。主要有光肩星天牛、桑天牛。2~3年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活动取食,5月化蛹,成虫羽化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中旬,有的延至9月。
2、防治对策。清除桑科植物等天牛喜食品种。锤击卵槽,杀死卵及初孵幼虫。可在4月和8―9月插毒签或用棉签蘸有机磷农药塞虫孔进行防治。注意要插在新排粪孔中,塞孔或插签后一定要用湿泥封口。保护啄木鸟等天牛天敌。
相关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保健,亦指为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医疗机构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即养生,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简而言之,所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活动都是养身活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药学保健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实施策略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药学保健是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药师为患者提供直接、负责的与用药有关的监护,患者配合药学、医学和护理人员,提高药物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改善患者的健康指标,提高生活质量[1]。药学保健更关注治疗药物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对患者的健康负责。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作为一类特殊疾病,由各种病原体引起,且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间传播,其传染性往往对感染者和易感人群危害较大,如不能及时救治传染病患者,其作为潜在传染源会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病原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传染病的特殊性和突发性决定了传染病患者用药的复杂性、重要性。而预防用药的合理性、接种疫苗的相关反应都离不开药学专业知识的干预。根据传染病患者的具体病情,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传染病药学保健策略,为提高用药合理化水平,使患者获得高质量的药学服务,本文提出对传染病患者的药学保健实施策略探讨如下。
药学保健内容包括药师参与临床治疗、药品选择,为患者书写药历、用药全程干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临床疗效及药物经济学等方面进行评价,进行治疗全过程的药学监护,从患者整体健康层面出发,提供全面和专业的药学服务。
药学保健是从药品供应保障扩展到临床药师指导药物应用,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更高层次的临床药学发展阶段[2]。早期药师单纯的药物调配和药房发药。临床药学将工作由单纯发药转到参与临床治疗、分析和评价药物,提供现实的临床用药指导[3]。而药学保健基于临床药学的发展,药师与患者关系更加紧密,更了解患者的身心需求,让患者的健康(符合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定义和标准)趋于理想状态。药师的工作有力地配合了临床医师的治疗,使患者对合理用药有正确认知和良好的依从性;药师在工作中及时发现潜在和正在发生的用药问题,对潜在用药问题提出预防措施,对正在发生的用药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和杜绝用药不合理问题。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可导致人体感染传染病,以细菌和病毒最为常见;传染性是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主要特性,病原体由一个宿主体排出,经过一定途径侵入另一个宿主体;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受到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表现为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
健全的传染病防控措施可以有效抑制传染病的流行,配合必要的消杀、预防、治疗药物,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注意个人卫生,食品、环境卫生,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功能,接种疫苗,对传染患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交叉感染[4]。随着传染病疫情变化和新的抗感染药物应用,药学保健工作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越发重要。
3 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药学保健的实施策略
3.1 药师参与用药的全程监护
3.1.1 对门诊就诊者和初入院传染病患者合理用药进行监护,同时开展密切接触者预防用药监护 药学保健与医疗监护、护理监护共同用于患者传染病治疗和预防。传染病有其传染性、可预防性等特点,药师用所学的药学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药学保健服务[5],药师参与首次确诊的传染病患者临床用药方案的制订,对所用药物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及时审核,能发挥药物最大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防止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后果和由此增加的药费增长。
3.1.2 住院期间做好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药学监护 医师与药师联合确定患者个体化给药方案后,密切观察用药方案的合理性与病情进展,药师与患者进行必要和及时的沟通,了解患者用药后体征的变化,对疗效不明显或发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联合医护人员进行会诊,必要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及时正确处理,确保医疗安全。
3.1.3 住院后患者和门诊诊断后居家治疗患者,跟踪监测药物使用情况 通过电话回访和到社区进户回访的形式,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指导居家隔离治疗的患者正确使用预防、消毒药物,避免传染病散播。
3.2 开展药师查房工作
在查房过程中药师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更全面掌握药物疗效、患者病情和心理状况,面对面为患者提供预防和治疗传染病药物的相关知识,配合医师制订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取得更佳的疗效。药师查房在药物防治传染病方面体现了对传染病患者深层次的关怀,也为不断提高全院合理用药水平奠定基础。
3.3 书写药历
规范的药历是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药历记录患者全部用药信息,详细记录并及时总结和持续改进治疗措施。同时药历可用于进行个案分析,对病例进行跟踪随访,修正药物治疗方案,以积累临床药物治疗经验。慢性传染病病患者如慢性乙型肝炎、肺结核等患者,需长期药物治疗,患者的药历能提供最好的药学保健服务。用药指导和全程化药学服务,对传染病的发展和转归意义重大。
3.4 收集药学保健资料,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6]
收集药学信息资料是药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对药学理论知识学习、借鉴、整理、消化、吸收和提高的过程。为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2011年实施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医院药学、医疗、护理人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对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将不良反应监测信息提供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药品处方修订和制订临床用药指南的依据。填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必要的分析并解决问题,反馈药物治疗学信息,可为医院药学保健工作的持续有效进行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3.5 提高心理药效学服务
药学保健集医学、心理学和药理学为一体,借助良好的心理诱导技巧,充分调动人体内在抵抗疾病的动力,发挥药物最佳疗效。而对于传染病患者社会人群往往心存恐惧,患者有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遭到歧视,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手足口病、梅毒等发病率较高,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7]。SARS、H7N9禽流感、艾滋病等曾经或正在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开展心理药效学服务,良好的精神、情绪状态对患者心理产生正面影响力,进而提高药物疗效。
3.6 开展药学健康教育
开展患者在门诊、住院前、住院中、住院后药学保健与健康教育,为患者和医师举办药学保健讲座。药师定期在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和门诊当面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及咨询服务,消除传染病患者不良的自我认知,让其正确面对某些社会歧视现象,获得有效的合理用药信息[8]。
从维护人们健康出发,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由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密切配合,群防群治,传染病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控制,但其目前仍是医疗机构常见病和多发病。药物治疗传染病,预防保护易感人群,区别不同人群选择用药时间、种类、适应证、注意事项、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等,都与其他疾病有所不同,更需要药师给予用药监护指导。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艾滋病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的时间、剂量方案,需根据暴露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根据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如窗口期、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时间、疗程用于不同传染病治疗,结合病情个体化给药。
药师查房实时了解传染病患者的病情变化,与医护人员共同讨论用药方案的合理性,达到准确的个体化用药调控[9]。药学保健在发达国家的医疗活动中受到高度重视,用实践证明了其在预防、治疗、康复中的显著效果[10]。对医院新进药品的临床效果及其不良反应进行考证,掌握其药理和适用证,合理用于临床,规避其不良反应。遵循患者药学心理学,让其心理环境得到优化,克服不良情绪和生活压力给治疗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患者康复。
药学保健药师工作“以质量为核心,以患者为中心”[11],选择合适的实施策略,推动药学保健工作开展,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有利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生态旅游管理是指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对自然风景区或其他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线路,实行以生态系统保护为目标的管理决策过程。生态旅游管理的目的是在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长时期地维护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整体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和美学价值,维护旅游区的生态系统不受旅游业及其相关活动的过度干扰和人为破坏。由于生态系统是生物要素和环境要素在特定空间的组合,所以,生态旅游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环境要素和与其相适应的生物要素进行有效管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自然保护区采用生态旅游的管理方式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之后本文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建设事关我国环境的发展建设,早期由于政府不够重视,宣传不足,民众对自然保护区知之甚少,但是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战略之后,民众自然保护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提高环保的意识。
自然保护区采用生态旅游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这对自然保护区来说有着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1 能够为自热保护区建设筹集相应的资金
根据权威部门调查,我国绝大部分自热保护区都缺少将建设资金,平均下来每个自热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大约有60%的资金缺口,而管理方面的费用每年有26%的缺口。正是因为自热保护区的建设资金非常缺乏,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自热保护区各项基础设施以及相应设备极其缺乏,这使得自热保护区一直以来都未发展起来。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传统的管理方式过于落后,而生态旅游管理方式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因此融资渠道更多,能够为自热保护区创造更多的收益。通常情况下,生态旅游管理所需用资金,主要来源于私自投资、国家财政支持、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自热保护区自己出资等,而管理过程中所获得收益,也是按照上述这个顺序来进行分配。也正是因为如此,可能会有更多的个人原因投资自热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
1.2 实施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自热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涉及到非常多的产业,如果一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成功,则其周围的产业也会带动起来,比如交通运输、宾馆、餐饮、产品制造等。这样当地的民众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创业或者就业,这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1.3 生态旅游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并不同于普通形式的旅游,生态旅游融合了环境教育、管理等,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开展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民众环保的积极性,也能够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的意思。如果每个自热保护区都能够实施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我国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一定会全面的提高,景区环境将不会被恶意破环,也能够有效的解决自热保护区经济发展,环境损坏的问题。也正是如此,自热保护区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1.4 有利于提高自热保护区的声誉
尽管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建立了自热保护区,但是因为政府对此重视不足,同时未能进行大量的宣传,再加之,我国当时的民众并没有过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绝大部分人对自热保护区并不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但是实施生态旅游管理之后,更多的旅游者会进入到自热保护区中观赏、游玩,通过不断的宣传与传播,自热保护区会被更多的人熟知。这样不仅有利于自热保护区实现经济效益,也能够让自热保护区实现社会与生态效益,三者达到有效的协调。
2.1 注重保护、旅游开发要以保护为基础
自然保护区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以保护为主,尽管生态旅游管理自身就是一种积极性质的保护,但是因为广大的民众对生态旅游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而且我国现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因此即使是生态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破坏当地环境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开发务必要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并能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的开发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换言之,经济效益必须要以生态效益为前提条件。
2.2 合理划定自然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区
为避免旅游活动对保护对象造成的破坏,同时也为了对游客进行分流以及使旅游资源得以优化利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自然保护区应合理制定功能分区。一般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游憩缓冲区(又叫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及服务社区。核心区是严格受保护的区域,应严禁各种资源开发活动,仅供观测研究;分散游憩区是少数分散的游客游览的对象,只允许步行或独木舟一类的简单交通工具进入,游客的规模有严格的限制;密集游憩区是游客集中活动的区域,只对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作适当限制;服务社区是游客休憩的集中场所,各类交通工具均可通过,但应位于保护区边缘或外部比邻区。功能区的划分应做到:随着自然保护内容的增加,游客人数越来越少,而对游客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功能区的这种分流作用对自然程度高的地方起到了较理想的保护作用。
2.3 制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的目标就是实现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同时使保护区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因此,规划前必须对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详查、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规划的总体思想、基本原则及具体目标。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应包括:要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及特点,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规划,并选择适当的开发模式;根据生态旅游产品的特点进行保护区内旅游建设规划,包括景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在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中强调适当建一些生态餐饮业、生态旅馆和生态商店。
2.4 加强立法,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
尽管有关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法规,但很多部门仍各行其事,置法律法规于不顾,违章盲目开发的现象屡禁不止。笔者认为存在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个执法不严问题。很多政府部门和法律机构出于眼前利益或自身考虑,对上述现象任其自由发展,导致很多不可挽回的损失。鉴于此,国家应借鉴国外治理自然保护区的成功经验,处理好立法和执法二者的关系。同时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欠妥,多方介入生态旅游业的情况严重,如何组织开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是由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或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进行开发,还是由多方组成开发联合体?这些问题国家应组织专家论证,确定一个合适的管理办法。
综上所述,可知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并不简单,生态旅游管理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环境保护,这样自然保护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才能够统一。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当前我国部分林区森林病虫鼠害成灾现象严重,造成了林区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绥阳林区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应对措施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绥阳林区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防治工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应对措施。
关键词:病虫鼠害 防治现状 措施
森林病虫鼠害防治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我区森林病虫害害防治工作在营林森防战线及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全面增强。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定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历,现对我区森林病虫害害防治工作提出如下论述。
1.1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鼠危害加剧。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1.2成灾病虫种类相对增多。目前,我区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4种增加到7种左右,给我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1.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由于我区靠近俄罗斯,是俄罗斯进口木材的中转站,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的适生区。这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区,如果监测监控措施跟不上,会造成严重的病虫危害的发生。
2.1森林病虫鼠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
2.2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2.3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2.4检疫工作力度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
2.5现地监测预报工作监管不力,由于面积大、交通条件制约,巡回检查和情况反馈数据不相匹配,影响工作推进。
2.6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
强化森林病虫鼠害防治,需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林区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
3.2加强森林病虫鼠害预测预报工作。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鼠害的调查和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出现严重危害的局面。
3.3加大防治的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针对我区在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
3.4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 二是毗邻地区相关的干线公路路口增建检疫检查站,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进出省界。 三是加强源头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3.5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
以上综述,强化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工作,只有现实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防治工作的主要因素,科学部署,细致谋划,严肃落实,才能真正将应对措施监管到位、落实到位,那么我区的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一定会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21世纪,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社会被各行业、各领域广泛运用。因此探讨计算机的维护维修与病毒防治对帮助人们生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计算机病毒防治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全球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科学与技术、经济与文化、军事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和冲击,同时也给网络的安全运行带来更多的挑战。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是一对孪生矛盾。一般认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来自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因此,研究计算机病毒与防治就显得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计算机病毒的研究背景、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类型以及防治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 防治 措施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的基础,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经济、文化、军事等越来越多的依赖计算机网络。然而,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计算机病毒给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03年1月25日,突如其来的“蠕虫王”病毒,在互联网世界制造了类似于“9.11”的恐怖袭击事件,很多国家的互联网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样,前几年李俊制作的“熊猫烧香”病毒再次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敲起了警钟。据美国计算机权威组织报告,全球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总和超过6万多种,而且每天还有100多种以上的新病毒问世,同时计算机病毒在2000年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1.6万亿美元。因此,研究计算机病毒与防治就显得极具紧迫,意义重大。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对病毒是这样定义的:“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因此,像炸弹、蠕虫、熊猫烧香等均可称为计算机病毒。
1.1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计算机病毒是一段特殊的程序。除了与其他程序一样,可以存储和运行外,计算机病毒还有感染性、潜伏性、可触发性、破坏性衍生性等特征。下面简单就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加以介绍:
(1)感染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也称为寄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程序嵌入到宿主程序中,依赖于宿主程序的执行而生成的特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根本属性,是判断一个程序是否为病毒程序的主要依据。
(2)隐蔽性。隐蔽性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计算机病毒隐藏的位置来看,不同的病毒隐藏在不同的位置,有的隐藏在扇区中,有的则以隐藏文件的形式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3)潜伏性。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是指其具有依附于其他媒体而寄生的能力,通过修改其他程序而把自身的复制体嵌入到其他程序或者磁盘的引导区甚至硬盘的主引导区中寄生。
(4)可触发性。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一个触发条件:或者触发其感染,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一个病毒的感染机制使之进行感染;或者触发其发作,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病毒的表现攻击破坏部分。
(5)衍生性。计算机病毒的衍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依据个人的主观愿望,对某一个已知病毒程序进行修改而衍生出另外一中或多种来源于同一种病毒,而又不同于源病毒程序的病毒程序,即源病毒程序的变种。这也许就是病毒种类繁多、复杂的原因之一。
(6)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取决于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的目的和水平,它可以直接破坏计算机数据信息、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以及对计算机硬件构成破坏等。正是由于计算机病毒可怕的破坏性才使得计算机病毒令人如此恐怖。
1.2 计算机病毒的类型
对于计算机病毒的类型,不同的范畴有着不同的类型定义。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1)引导区病毒。引导区病毒隐藏在硬盘或软盘的引导区,当计算机从感染了引导区病毒的硬盘或软盘启动,或当计算机从受感染的软盘里读取数据时,引导区病毒就开始发作。
(2)文件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寄生在其他文件中,常常通过对病毒的编码加密或是使用其他技术来隐藏自己。
(3)脚本病毒。脚本病毒依赖一种特殊的脚本语言来起作用,同时需要主软件或是应用环境能够正确地识别和翻译这种脚本语言中嵌套的命令。
(4) “特洛伊木马”程序。“木马”程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病毒文件,与一般的病毒不同,它不会自我繁殖,也并不“刻意”地去感染其他文件,它通过将自身伪装吸引用户下载执行,向施种木马者提供打开被种者电脑的门户,使施种者可以任意毁坏、窃取被种者的文件,甚至远程操控被种者的电脑。“木马”与计算机网络中常常要用到的远程控制软件有些相似,但由于远程控制软件是“善意”的控制,因此通常不具有隐蔽性;“木马”则完全相反,木马要达到的是“偷窃”性的远程控制,如果没有很强的隐蔽性的话,那就是“毫无价值”的。一个完整的“木马”程序包含了两部分:“服务器”和“控制器”。植入被种者电脑的是“服务器”部分,而所谓的“黑客”正是利用“控制器”进入运行了“服务器”的电脑。运行了木马程序的“服务器”以后,被种者的电脑就会有一个或几个端口被打开,使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打开的端口进入电脑系统,安全和个人隐私也就全无保障了。
随着病毒编写技术的发展,木马程序对用户的威胁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木马程序采用了极其狡猾的手段来隐蔽自己,使普通用户很难在中毒后发觉。
传统的计算机病毒是指利用网络进行传播的一类病毒的总称。而现在网络时代的计算机病毒,已经不是如此单纯的一个概念,它被溶进了更多的东西。如今的计算机病毒是指以网络为平台,对计算机安全产生安全的所有程序的总和。
(1) “间谍”式木马病毒出现。如果说传统木马病毒是个骗子的话,那么现在的木马病毒则更像一个活生生的间谍。如今“间谍”式木马病毒一般是指利用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计算机系统,通过修改注册表自动启动,运行时故意不被察觉,将用户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信息都暴露在网络中的病毒程序。
(2)可以自我完善的蠕虫病毒出现。如今的蠕虫病毒除了利用网络缺陷外,更多地利用了一些新的骗人技术。如:“密码”病毒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诱使用户来主动运行病毒,等等。
(3)黑客程序。随着网络的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必须重新来审视黑客程序。黑客程序一般都有攻击性,它会利用漏洞在远程控制计算机,甚至直接破坏计算机。黑客程序会与木马程序相结合,对计算机安全构成威胁,所以黑客程序也是一种计算机病毒。
总之,现在的计算机病毒都呈现出隐蔽性、欺骗性等复杂的特点,让人们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使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
3.1 引导型病毒的预防
引导性病毒一般在启动计算机时,优先获得控制权,强占内存。通常情况下,只要不用软盘或者只用“干净的”软盘启动系统,是不会染上引导型病毒的。对软盘进行写保护,则可以很好地保护软盘不被非法写入,从而不被感染上启动型病毒。但要保护硬盘的安全,除了从操作方面注意外,只有采取用软盘来保护硬盘的措施。
3.2 文件型病毒的预防
文件型病毒的预防方法是在源程序中增加自检及清楚病毒的功能。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可执行文件从一生成就具有抗病毒的能力,从而可以保证可执行文件的干净。自检清除功能部分和可执行文件的其他文件融为一体,不会和程序的其他功能冲突,也使得病毒制造者无法造出针对性的病毒来。可执行文件染不上病毒,文件型病毒就无法传播了。
3.3 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总是带有普遍性的或大众化的,以使计算机病毒范围尽可能的广,所以有时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可能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或者免疫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如:给一些系统文件改名或扩展名;对一些文件甚至子目录加密。使得计算机病毒搜索不到这些系统文件。
3.4 加强IT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除了从技术层面来加以维护和防治外,加强对计算机从业人员(在此指的是IT行业的“精英”,可以制造计算机病毒的高智商人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也极其重要。如果他们有着很高的职业道德,他们就不会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令全世界计算机用户为之紧张。反而可以可以在计算机领域为人类作出积极而巨大的贡献。
3.5 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加强对计算机行业高智商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作出了规定和惩罚。
3.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世界早已融为一体,跨国进行计算机病毒攻击也已出现。为此,世界各国要本着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的高度,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打击计算机病毒犯罪,此举已显得刻不容缓。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给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巨大的安全挑战。现代信息网络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有来自网络外面的攻击,比如网络黑客、计算机病毒等。因此合理有效的预防是防治计算机病毒最有效,最经济省力,也是最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研究计算机病毒与预防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感知、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以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使得计算机网络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的健康。
[1] 卓新建,郑康锋,辛阳.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8):第二版.
[2] 郝文化.防黑反毒技术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第一版.
[3] 程胜利,谈冉,熊文龙等.计算机病毒与其防治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第一版.
[4] 张仁斌,李钢,侯整风.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5] 傅建明,彭国军,张焕国.计算机病毒与对抗[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6] 吴万钊,吴万铎.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治大全[M].学苑出版社,1993,(10).
浅析计算机病毒防治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氧化锌是一种著名的白色的颜料,俗名叫锌白。它的优点是遇到H2S气体不变黑,因为ZnS也是白色的。在加热时,ZnO由白、浅黄逐步变为柠檬黄色,当冷却后黄色便退去,利用这一特性,把它掺入油漆或加入温度计中,做成变色油漆或变色温度计。因ZnO有收敛性和一定的杀菌能力,在医药上常调制成软膏使用,ZnO还可用作催化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单晶多孔ZnO制备及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气敏性能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由装修材料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如甲醛、苯等,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大的损害,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肺炎和气管炎等疾病,甚至还有致癌的风险。因此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检测与实时监测一直被广为关注。目前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检测传统技术是化学分析法,例如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法,这种检测方法工作量大、程序复杂、设备昂贵,且不能实现实时检测。基于半导体氧化物的电学气敏传感器,由于具有功耗低、响应快、结构简单、工艺成熟等优点,在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检测与实时监测方面非常有应用前景。
ZnO 作为一种宽禁带( 3. 37 eV) 半导体,具有电子迁移率高、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对室内空气污染物均体现出较好的气敏特性。然而传统传感器往往基于块体的ZnO 敏感材料,因此往往灵敏度不高。近些年来,随着纳米科学的兴起,将传统材料纳米化,制备各种形貌与结构的ZnO 纳米材料,增强其性能以拓展应用成为研究热点。Bai 等利用水热法采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制备了针状、铅笔状和花状的一维ZnO 纳米材料,Hsueh 等报道的ZnO 纳米片与纳米线等。有研究表明,单晶气敏材料的稳定性好,但灵敏度不理想,而非晶与多晶结构气敏材料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稳定性较差因此。如何制备出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的ZnO 气敏材料成为了该领域的一项挑战。
基于此,我们通过煅烧液相法合成前驱体的方法,制备了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这种结构集合了纳米多孔结构以及单晶结构的优点,如多孔纳米结构的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多,以及单晶材料稳定性好的优点,从而对室内气体污染物展现出了高的灵敏度以及较快的响应及恢复时间。这可为实用化的室内污染性气体传感器提供高效的敏感材料。
2. 1 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的制备
实验中所用到的所用试剂均为从国药集团购买的化学纯级试剂。首先,把1 g Zn( CH3COO)2和3 g CO( NH2)2溶解于40 mL 去离子水中,形成透明溶液并搅拌30 min。将这透明的溶液转移至一个密封的锥形瓶中,并放置于100 ℃ 的烘箱中,保温6 h。然后使用离心的方法将得到的白色沉淀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用去离子水将其清洗2 ~ 3 次后将其放入真空干燥箱,60 ℃干燥24h。将干燥的前驱体在300 ℃退火2 h 即可得到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
2. 2 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的表征
使用X 射线衍射仪( XRD,Philips X’pert PRO) 对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FE-SEM,FEI Sirion-200) 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HRTEM,JEM-2010) 对样品的形貌以及微结构进行表征; 使用比表面分析仪( BET,Tristar Ⅱ 3020M) 对样品进行了氮吸/脱附和孔径分布表征。
2. 3 室内污染性气体检测
将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超声分散于乙醇中形成悬浊液,再将其涂覆于带有双电极和加热丝的陶瓷管表面,并在空气中干燥。随后,将其通过焊锡焊接至基座,安装于测试系统中进行老化与测试。
气敏测试在一个密封性良好且安装有气体进口与出口管的有机玻璃气室中进行,采用Keithley-6487 皮安表作为电压源并采集实时电流。测试气体为苯和甲醛( 浓度范围5 × 10 - 6 ~ 100 × 10 - 6 ) ,上述气体均属于典型的室内空气污染物。
3. 1 结构及形貌表征
为了确定所得样品的物相结构,首先对样品进行了XRD 表征。图1 即是退火前后样品的XRD 图谱。由图1 可以看出,退火前的前驱体的XRD 衍射谱( 下部黑线) 可以指认为Zn( CO3) ( OH)6·xH2O ( JCPDS卡: 11-2087) 。经过300 ℃退火后,前驱体的衍射峰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衍射峰全部可以指认为纤锌矿结构的ZnO ( 上部红线, JCPDS 卡: 36-1451) ,没有杂峰存在。并且,样品的衍射峰很强,说明所制备的ZnO 具有着优异的结晶性。
为了表征多孔单晶ZnO 纳米片对气体的吸/脱附性能和孔径分布情况,我们对制备的多孔单晶ZnO 纳米片进行了比表面分析。图4 是多孔单晶ZnO 纳米片的氮吸/脱附热力学曲线和孔径分布图,从热力学曲线上面可以看出介孔的存在,孔径分布图进一步证明的介孔的孔径分布情况,30 nm 左右的介孔最多。介孔的存在提供了大量的活性位点,有利于对气体的吸附。
3. 2 敏感性能测试
传感器工作温度是气体传感器的重要参数之一,为了选择最优的测试条件,实验中首先讨论了测试工作温度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灵敏度逐渐增大,当温度升至220 ℃时达到最大值,再升高温度,灵敏度开始下降,说明传感器的最佳工作温度是220 ℃。因此后面的测试的工作温度都选择在220 ℃。选取典型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甲醛和苯,为目标气体进行检测。当打入甲醛或苯气体后,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气体传感器在接触到这两种气体中的任何一种时,灵敏度迅速升高,而且随着气体浓度的增加,灵敏度越来越大; 当打开阀门通入空气后,传感器能够迅速的脱离这两种气体,其响应灵敏度迅速降低,且ZnO 片气体传感每次测量后都基本能恢复到初始状态,说明该气体传感器拥有良好的响应-恢复特性、可逆性以及稳定性。
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传感器对甲醛和苯的响应灵敏度均随气体浓度的增大而提高,且明显优于商用ZnO 粉,此外其与浓度成较好的线性关系。
根据气敏测试数据结合响应和恢复时间的定义对响应和恢复时间进行了标记和结果汇总可见,商用ZnO 粉对于100 ×10 - 6苯和甲醛的响应和恢复时间153 和46 s 以及158和90 s; 而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对100 × 10 - 6苯和甲醛的响应时间为92 和29 s,对其的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为113 和58 s。这个比较结果说明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对室内污染物的响应不仅灵敏度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响应和恢复时间也明显缩短。这体现了单晶多孔ZnO纳米片在室内污染物检测中的优势,为潜在应用于室内污染物的检测提供了可能。
3. 3 敏感机理
ZnO 作为典型的n 型半导体氧化物,在空气环境中,O2会吸附于ZnO 的表面,并从材料中得到电子变成氧负离子,从而造成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敏感膜表面的电子空缺。当室内污染性气体如苯,甲醛等富电子气体注射到测试室后,与传感器敏感层接触,将与之前所生成的氧负离子( 氧化性) 发生反应。这一过程中,被氧负离子俘获的电子被释放回ZnO 纳米片,因而降低传感器的电阻( 电流增大) 。而当目标气体被高纯空气排出测试室后,传感器的电阻又逐渐恢复至初始值( 电流减小) 。相对于传统的ZnO 块体材料( 商用ZnO 粉) ,我们使用的ZnO 纳米片具有多孔结构,室内污染性气体分子可以通过孔结构扩散到材料内部,和材料内部的颗粒发生作用,这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增大了目标气体和膜材料的接触面积。
通过此前表征结果可知,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为孔径较大的介孔纳米材料,且孔分布极为致密,这两方面都说明气体在该多孔ZnO 纳米片具有较大的扩散系数,利于目标气体的吸附( 响应阶段) 和脱附( 恢复阶段) ,因而该气体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以及较短的响应与恢复时间。同时,由于ZnO 纳米片是单晶结构,在材料内部没有晶界并且缺陷较少,因此在表面被释放的电子在向材料内部的运动过程中不易被复合,这不仅有利于ZnO 纳米片灵敏度的提升,还有利于增加传感器的稳定性。此外,ZnO 的片状结构也对传感器的稳定性有所贡献。在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气体传感器中,电极与ZnO 纳米片的接触、以及纳米片之间的接触均属于面接触,与纳米球( 点接触) 、纳米线和纳米管( 点或线接触) 相比,其接触电阻更小、稳定性更高。
通过使用对液相法合成的前驱体进行煅烧的方法成功的制备了具有单晶多孔结构的ZnO 纳米片。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对室内污染性气体的敏感性能明显优于商用ZnO 材料的气体响应,响应的灵敏度明显提高,响应和恢复时间明显缩短。结合Knudsen 模型对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的敏感机理进行了探讨,发现多孔结构使ZnO 纳米片具有较大的气体分子扩散系数,利于气体的吸附和脱附,因此其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以及较短的响应和恢复时间。并且单晶多孔ZnO 纳米片的单晶结构以及片状形貌也有利于传感器灵敏度以及稳定性的提升。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行深化改革,而目前正式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且伴随着大量的社会问题涌现,这毫无疑问会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然而在这些问题当中最危险的因素当腐败莫属了,尤其是体现在公共财政管理腐败方面,如果我们现在对公共财政管理腐败现象置之不理的话,在不久的将来就很有可能出现大量的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流失以及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混乱不堪。
今天读文网小编将与大家分享:公共财政管理腐败极其综合防治的探讨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
公共财政管理腐败极其综合防治的探讨
在当今社会,腐败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都必须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腐败问题可以直接造成一系列非常严重的经济、政治方面的不良后果。由于我国近些年以来一直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逐渐的摒弃旧机制而使用新机制的阶段,公共财政管理腐败问题却出现了蔓延之势,这一点我们从周边的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等工具得到大量的相关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官员在民众心中的形象。鉴于此,我国必须想方设法对这种现象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进行综合防治。
根据大量的国内外经验显示,防治腐败能够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而为整个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发展氛围。与此同时,通过对这些公共财政管理腐败行为进行查处以后也可以为国家挽回金额巨大的经济损失等等作用,下面井着重对其进行阐述。
(一)防治公共财政管理腐败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众作周知,我国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腐败现象明显是与之背道而驰的。惩治与防治各种腐败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甚至是关乎政府的生死存亡,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政府官员的权力本身就是人民给的,如果这些官员利用自己的职权去做损害人们群众利益的事,人民群众也是完全应该对其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这也是当前政府必须坚决做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公共财政预算与收支活动是政府的政策方针最为具体而直观的展现,也是连接政治生活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桥梁和纽带。鉴于此,为了更好的防治腐败,政府部门务必要想方设法增强公共财政预算与收支活动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尽可能的让人民群众指导公共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进一步增强党群关系,这对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与公信力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必然要求
国家是管理公共财政的主体,直接肩负着通过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来保障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义务实现。为了真正做好这份事业,政府部门必须要对公共预算、公共财政征收以及财政支出实施行之有效的管控,坚决与“暗箱操作”、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不良行为做斗争。除此之外,还要大力推行公共财政管理民主机制,真正做到为人民办实事。这样一来不仅对防治滥用公共财政管理权起到扼制作用,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基本人权,一举两得。
(三)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行深化改革,而目前正式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且伴随着大量的社会问题涌现,这毫无疑问会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然而在这些问题当中最危险的因素当腐败莫属了,尤其是体现在公共财政管理腐败方面,如果我们现在对公共财政管理腐败现象置之不理的话,在不久的将来就很有可能出现大量的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流失以及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混乱不堪。因此,防治公共财政管理腐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由于公共财政管理不当引发的损失,同时还能够大大帮助起树立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廉洁、守法的光辉形象,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群众对政府信任了,也会自然而然的大力支持。
(一)加大公共财政管理腐败的教育防治力度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强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明确指出“要想改善社会风气首先要从教育入手”。为了做好这一点,需要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和指导,同时还要注重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教育,促使广大财政系统党员干部树立坚定不移的马列主义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党章作为重要学习内容,让这些财政管理人员形成正确的权力观,树立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的理念,从而让他们主动自觉的按照党章办事,增强公共财政管理权力奉公守法,坚决不做贪脏枉法的事情。除此之外,还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坚持务实清廉、为民理财的工作宗旨,努力提升公共财政管理行为主体的整体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
(二)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实现监督机制的民主化、透明化和规范化
具体的说,为了有效防止公共预算审批流于形式,必须对其进行严格而且规范化的审核程序,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公共预算收支来公开安排。首先需要加强公共预算外资金实施有效监管,最大限度的将其进行预算内化处理,坚决杜绝”小金库”。然后对于那些必要的收费要实施统一而且公开的财务制度,将公共预算外收入公诸于众,并且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将这些款项上缴国库,然后再全额返还给地方政府进行使用。除此之外,应当严格实行收支分开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要细化各个收费项目的范围和数量,将政府非税收纳入公共预算并且进行分类管理,从而建立一套收支两条线的信息工作平台。
(三)充分发挥人大、审计、监察等机构的主体作用
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样可以有效遏制因滥用职权而引发的腐败现象。其中人代会具有最高 的决定权,公共财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宪法自觉接受同级人大以及人大党委会的监督,并且定期进行工作的汇报,接受各位人大代表的批评和建议。另外,由于我国各级政府都设立了相应的审计和监察部门,它们应当充分发挥出监管职责,并且定期监察那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的落实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应当立即通报,依法追究相关机关和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随着各国对公共财政管理腐败越来越重视,为了有效提高政府机关单位的执政能力、保障公民权利以及维护社会的持续稳定,我国政府应当加大公共财政管理腐败的教育防治力度,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实现监督机制的民主化、透明化和规范化以及有效发挥各大主体机构的监管作用,从而从根本上防治公共财政管理的腐败问题,为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