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辅导员在专业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辅导员在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关注并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进行积极的探索。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全文如下:
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院校的生力军,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提升综合素质、认准角色定位、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才能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才能做好学生生活和人生的导师、知心朋友。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引进和培养更多高素质辅导员,提升教育和管理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角色定位 队伍建设
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者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首要任务。首先,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还必须利用学生会及各种社团,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感悟人生,培养他们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
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一方面,因为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不明确,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较好的职业规划,所以大学生在就业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就需要辅导员担当起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师的重要角色,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规划,指导他们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技巧。
3.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和咨询师
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高职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很多学生都出现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业迷茫、就业焦虑等心理问题。高职辅导员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当前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树立积极应对各种困难的信心,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尊自强的良好品质。
1.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学生的德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必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内涵,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此外,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基本知识等,还要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素养,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真正爱护学生,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加强专业化培训,提升职业化水平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辅导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化水平,提高他们管理学生的工作能力,增强他们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能力,并制订一定的奖惩和激励措施,激励辅导员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创新工作方式,真正成为高职院校育人管理的专家。
3.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广纳贤才,新聘任的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在辅导员工作中表现比较突出、善于钻研业务、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辅导员,高职院校应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保持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如果辅导员能够甩开思想包袱,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将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学生辅导工作。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和学校获得许多利益。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应该建立多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选择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遵循一定的原则和采取有效的建设方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试论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需两旺,但结构性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在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建设需要进一步明晰目标,突出特色,加强专业教研队伍建设,整合专业教学模块,权责利明确加强教材教辅建设,完善教学条件,丰富教学方法,不断加强与外界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与交流。
关键词:市场营销 专业建设 本科
市场营销专业是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需求的旺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给也日益充分。本文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市场供需状况初步分析基础上,汲取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就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谈几点建议。
1.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需两旺。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根据北京、上海、天津、河北、辽宁、山西、浙江、黑龙江、江苏、青海、云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四川、重庆、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宁夏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安、沈阳、成都、哈尔滨、青岛、广州、深圳等7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南昌、贵阳、长沙等3个省会城市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人才市场供求数据所做的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及分析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进入人才市场的招聘单位数在上季度增加的基础上以良好势头持续上涨,涨幅为1.3%。2010年第一季度招聘数量排名前10位的职位占总需求的73.31%,其中市场营销专业位居榜首(需求数量461457人,占招聘数量前10位的职位总需求的16.75%)。同期求职人数也达到986812人,市场营销专业求职人数在招聘数量前10个专业中排名第二,专业供需比为2.14,位居十大热门专业第七。伴随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的旺盛,供应也非常充分,就业仍旧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压力。
1.2“结构性”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麦可思研究院对2009届各类院校毕业生的28项核心知识的调查研究①显示,在各类院校毕业生的28项核心知识中,无论“211院校”、非“211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销售与营销知识的重要度②排名均位居第一。然而,就知识满足度③而言,销售与营销知识的满足度均为78%,在28项核心知识满足度中排名均为倒数第一。与市场营销专业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两项知识的重要度排名分别为第5、第9名,非“211院校”毕业生知识的满足度分别为88%、82%,排名分别为第16、第18名。“销售”与“营销”知识在各类院校毕业生的28项核心知识重要度排名中居于首位,充分显示市场营销类知识的掌握不仅仅是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要求,也是市场对毕业生的普遍需要。而“销售”与“营销”知识的满足度居于28项核心知识满足度的末位,反映出毕业生“销售”与“营销”知识需求与供应的巨大差距。因此,对非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基础营销知识的普及,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是市场的现实需要。伴随着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供应表现的旺盛更多体现在数量上,满足用人单位知识与能力期望的毕业生相对却表现出短缺,这一现象被很多人称作市场营销人才的“结构性”性供需矛盾。矛盾的解决必然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市场营销岗位群分工越来越细,对应聘人员知识与能力要求日益趋高。
笔者查阅了三十余家企业市场部招聘信息,岗位涉及市场部经理及其它工作人员。表1将招聘信息所陈述的岗位职责和应聘者要求中提及较多的内容进行了归纳。
随着企业市场营销部门职能的逐步完善,市场营销岗位群分工越来越细。企业日益需要“广”与“精”结合的人才,既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全面的分析、规划与过程管理能力,同时也需要专精的专项能力,从事由营销管理和市场销售分化出来的专项工作,如产品管理、市场研究、营销策划、市场开发、渠道管理、促销活动管理等。市场营销岗位群分工日益细化,对应聘人员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日益趋高。除了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与作风、个性特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
1.4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方向求职者的学历要求日趋理性
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2010年第一季度职位供需统计,研究生、本科、大专及以下人才需求所占比例分别约为5.33%、50.32%、46.27%,供给占比分别约为5.67%、52.13%、42.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中上述三类占比分别约为5%、46%、49%。喻思铭、李九如针对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学历要求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愿意选择高职生约占到67%(其中愿意选择有经验的高职毕业生占44%),本科生仅为28%。就应届生来讲,选择本科生、高职生的意愿差距并不突出。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方向的求职者学历要求日趋理性,招聘中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本科生这一处于中间学历层次的学生如何定位以及在竞争中更具优势,学校如何改进自己的培养思路与模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5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高于现实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统计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进入人才市场的招聘单位按照单位性质排名前4位的依次是:私营和个体企业、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占招聘单位总数的42.5%、17.4%、13.9%和13.1%。喻思铭、李九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的专项调查报告亦显示私营企业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路径。笔者就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03、04、05、06级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信息也印证了多种经济齐头并进,私营招聘作头羊这一就业特点。然而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三、四年级学生期望的就业单位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各种性质企业,学生的意愿由高到低依次为: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和个体企业、其它企业。可以看到学生的期望普遍高于现实状况。如果把期望作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那么学校如果能在四年的教育中通过各方面的改进将这一期望转化为现实,将对端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1.6专业教学中最应该改进的地方
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方面排前四位的分别是: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课程数量和类型不合理。笔者就“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最应该改进的方面”在市场营销专业部分年级学生中展开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对能够培养、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笔者对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上述学校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教辅建设、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相同的值得借鉴的几点经验。同时,也选取了几所起步较晚,营销专业目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高校,就各方面情况与上述学校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出较大程度的差距。结合市场需求状况,笔者认为对这些发展初期的学校,其市场营销专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2.1明晰培养目标,突出特色
不同学校因类型以及发展历史的不同,其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也有所不同;培养目标的不同又影响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最终形成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就笔者调研的几所学校来看,尽管各学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阐明着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但并未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就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尽管就业区域广,涉及行业众多,但是尚未形成地理、行业等方面突出的特色。本科作为一种中间学历层次,要在数量与日俱增的研究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双向竞争压力下更具竞争力,就需要满足市场对其知识与能力结构等方面更加复合与严格的要求。因此,适应市场的需要进一步明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特色化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这些学校首先要明确的问题。通过专业的特色化建设,学生的特色化培养,培育特色化的就业市场;通过毕业生的质量水平的提高,形成供需的良性互动。
2.2加强专业教研队伍的建设
一支具有发展潜力的学历结构、科学合理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同时能够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质量高水平复合型师资队伍对特色专业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笔者调研的几所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在以上方面进行着不断地优化,但是与起步较早的学校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未来发展中还需要在两方面继续努力:一是数量上,需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块设置的需要进一步充实;二是顺应学校发展方向,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与学术水平。不仅要建立有突出特色的教学团队,同时也要形成有鲜明方向与特色的科研团队,以学促研、以研促学,扩大专业在省内外知名度,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3丰富教育层次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中超过80%的学生选择了直接就业;选择继续进入硕士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多数转换了学校;即使留在本校深造,由于所在学校市场营销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力量的薄弱,多数也转换了专业方向。这一现象也普遍存在于部分营销专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学校。加强学科建设,丰富教育层次,不仅可以形成校内良好的学士、硕士、博士生之间学业的帮带与互动,同时随着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队伍的扩大,能够形成良好的市场效应。
2.4整合专业教学模块,差异化培养
上述十多所高校在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的配置中,既有相同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设置,又结合本校的资源、优势和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核心课程的特色化设置,以及选修课程体系的优化配置。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基础模块设置与前述学校比较并无较大差异,但是就专业必修基础课、必修专业课、专业必选课的整体配置来看,还存在两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无论单纯从市场需求出发还是从院系资源出发,特色化课程群设置不足;二是市场营销研究方法的学习以及训练不足,这一局限不仅制约了直接就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没能为进入硕士阶段深造的学生奠定基础。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自身师资资源与特色就业市场培育,学校可以就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进行模块化整合。例如,在管理类基础理论学习基础上,将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分环节拆分为五大模块:市场研究、产品管理、价格管理、渠道管理、整合传播。结合本科生就业的最初岗位类型与级别要求,突出市场研究、渠道管理、整合传播三大模块。每一模块学习又由基础理论与实训两部分构成。学生根据个人发展方向修够所需要的学分。学生学习效果通过三个环节进行控制:模块理论与模块实训考核、综合实训考核、毕业论文写作。紧扣培养目标与特色进行学生差异化学习,不仅保证直接就业的本科生具有“适销对路”的综合知识与能力,同时也为继续进入硕士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奠定基础,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延续性,促进学校专业教育的层次化。
2.5加强教材教辅建设,完善教学条件
加强课程教材教辅建设。以中南财金政法大学为例,该校自1985年始主编出版了十个版本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用书。除印刷出版的教材外,还开展电子版教材、电子课件、教学音像片的制作和运用,形成《市场营销教程》、《市场营销教学案例》、《市场营销学辅学光盘》、《市场营销学辅教光盘》4个要件构成的市场营销学立体化教学包。先后还编著出版了24本系列市场营销教材与著作,内容涉及不同行业、不同消费主体以及营销新领域。为了配合双语教学、英语教学的需要,部分学校还进行了相应教材教辅的完善。与笔者所在学校相同,部分初步发展阶段的学校或由于规划不足,或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往往在教材以及教辅资料的计划和建设方面比较落后,教材选用自由度较大,整体规划性弱。因此,目标明确,计划清晰,权责利清楚地积极完善教材教辅建设,是更好地完成教与学的基本要求。
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前述调研的学校基本都建设有比较完善的营销模拟网络实验室以及在校园网上搭建的教学平台。笔者所在学校和部分初步发展阶段的高校虽然也着手进行着这些方面的建设,但发展速度以及水平相对还比较滞后,需要进一步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进行实验中心与网络教学平台的软件、硬件设施建设。
2.6丰富教学方法
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如启发和诱导学生参与制定教学计划。由师生共同研讨,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其与之配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可供选择的不同方案,使同一门课程的不同课堂的教学具有各自的特色、风格和侧重点,学生可按自我发展的需要对该课程的课堂进行选择;变依赖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启发和诱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采取讨论式教学,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表现自己的才干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采取导、学结合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在课堂讲授基础上,指定参考书籍和研究、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自学与研究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多种形式开展案例教学。除采用传统的文本案例进行教学以外,开发、运用音像案例、模拟性案例和调研性案例等活案例教学法。
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室建设,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营销模拟教学。除计划中的调研活动外,鼓励学生自发开展市场调研。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开辟多类型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更广更好的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营销实战能力。
2.7加强沟通与交流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管理者以及一线员工走进校门,将宝贵的实践经验传授与学生。加强学院、专业与国内外同业之间的联系,充分使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开拓师生视野,营造学习与研究的良好氛围。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专业学习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序”,肩负着重要责任。强化优势,规避劣势,在数量上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在质量上适应市场与竞争的动态需要,是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发展中时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1]麦可思研究院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6
[2]喻思铭,李九如2010年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M]2010―10
[3]唐纯 基于企业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7:3-4
[4]郭国庆 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与保证[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7:86-87
[5]张海军 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9-12:117-118
①《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
②核心知识重要度”指毕业半年后正在工作的大学生所理解的各项知识在其岗位工作中的重要程度。
③核心知识满足度”指离校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100%为完全满足,计算公式分子是离校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分母是工作要求的核心知识水平。
试论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和学校获得许多利益。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应该建立多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选择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遵循一定的原则和采取有效的建设方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探讨小饭馆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市场营销专业是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专业建设中的重点专业,在已有专业的建设基础中,市场营销专业于2014-2016年的建设期内将通过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示范建设总目标,来进一步挖掘自身优势,整合多方资源,细化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打造优质的教师团队,提升对整个社会服务能力,力争在四川省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并带动相关专业群的改革与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快销品营销管理人才。
(一)建设背景和专业背景
国家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在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方面的对口专业的人才。
“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眉山市要适应现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同时尽快完成工业城市向综合服务型城市功能的转型。文章中还指出,眉山市将以泡菜加工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为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商贸流通业增加企业数量。这就造成市场中对快销品营销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商贸流通业将作为眉山新的经济增长点。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和长远发展,将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都需要的市场营销专业确定为重点发展专业。就往年的资料来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其中,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大。就这种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的从业人员中,市场营销人员也已经逐步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二)形成清晰的专业定位
当前眉山食品加工、特色农业、旅游等拉动经济增长的热门行业对服务营销、品牌管理、公关、营销调研、市场销售等相关营销岗位的人员需求不断升温。企业相互争夺市场份额,抢占市场占有率,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一支强大、高效的营销队伍。好的营销人才在各个行业都受到广泛欢迎。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岗位定位一直以来是很清晰的,就是面向快消品(食品加工业、批发零售业)培养营销业务员,并为向营销管理人员发展做好基础性准备。本专业定位顺应了眉山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营销人才的巨大需求,因而具有较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
(三)根据专业定位建立的“一主线、三层次”的课程体系
在深入调研,分析专业群岗位特点、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整合职业能力领域,在课程设置上以“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模块一职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模块一综合职业技术知识与技能模块”三大模块的有机组合设计教学内容,将学生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技术能力、拓展能力三个层次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构筑“课程实践教学+业务技能分解实训+综合实训”三个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联合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培养学生职业专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将“五能三基”培养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含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学习和职业素养培养。
(四)打造专业教学团队,实施富有成效的教研、科研与技术服务
市场营销专业拥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战能力过硬,年龄、学历结构适当、职称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且队伍中不乏优异人才,学术成就在同类学院中成绩十分突出。
本专业群教师还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培训了企业员工5000余人,通过为企业提供无偿服务或低成本服务,建立起产学之间的密切联系纽带。
在现有专业建设成果基础上,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师资优化、教学优秀、服务优质的要求,以国家文件要求为导向,根据眉山市的市场需求,以“五同”校地企合作办学机制创新为先导,加强“双岗双责”师资队伍建设。同时科学定位、优化资源,把握重点、兼顾一般,实施以市场营销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注重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品质,发挥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体现实践教学的示范效应,强化社会服务的辐射功能。“用营销去创造,用管理去落实,以特色创品牌”。
根据“校企共建,三方共赢”原则,通过政府投资、引企入校、校企共建、自筹资金等途径,实施了“3模式”阳光财险模式、娃哈哈模式、学创模式和“1平台”。校内实训室为适应学校发展需求,三年中新建许多实训基地,专业实习中发挥巨大作用。同时,校外还拥有十个稳定的实训基地。我院坚持校内经营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实现实训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企业咨询与服务等功能。
(1)娃哈哈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在校内建设娃哈哈市场营销实践基地,组建全国营销比赛小组;在校外参与企业促销,参与眉山本地娃哈哈市场营销策划与新产品上市策划比赛,深入眉山娃哈哈市场及相关食品市场调研工作与区域市场管理,全程参与娃哈哈集团成都公司所有重要经销商大会及眉山区域市场管理经理级会议等,由企业方根据学生实际销售业绩与策划方案进行比赛评比,提升学生真正的营销应变能力,策划能力等,娃哈哈集团派出营销经理、区域经理、业务经理、扩展队长等具有实战经验的员工来我院进行实践指导与讲座。该模式的合作企业主要为娃哈哈集团成都分公司。
(2)阳光保险模式: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提供实训岗位,在成都高新开发区电话营销中心,带薪实习阳光车险营销业务。校内和阳光保险公司双方配有专门指导教师,阳光保险对学生进行全程培训和管理,培训学生电话沟通、抗压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校企双方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3)学创模式:学校提供场地和市场,企业提供货源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在校园内建设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真实的职场,为学生提供课余实习的岗位。如食堂三楼金色年华水吧,该完全实行企业化经营(由学生课余时间经营)。此水吧既是学生零售门店管理实战的实训室,也是企业盈利的场所,同时在校内引进“圆通”速递业务,让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收发件业务。在实际操作中,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处理异议的技巧,通过这些举措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和能力,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4)创智营销学生协会平台:由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会员牵头,定期组织我校创智营销协会成员开展演讲比赛、现场推销比赛,每次比赛要求学生必须引进校外赞助,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请企业人力资源部可营销部门人员作评委对学生比赛进行点评并颁奖,企业达到宣传的效果,学生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
(一)总体目标
主动适应眉山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升需要,以培养食品工业、商贸流通企业基层营销岗位高端技能型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龙头,辐射物流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的发展。
(二)具体目标
(1)推行“三同”为核心的“政行企校”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通过面专家的专业指导成立了专门的营销管理方面的工作委员会,同时依托我院岷江创新创业基地平台,实践创新以“三同”为核心的“政行企校”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争取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合格的专业化人才。
(2)专业建设基础与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现已逐渐成为适合眉山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院级重点专业,具有较高的优势与影响力。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追溯到1994年,有深厚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实力。到目前为止,也以为社会培养出400多位优秀的人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工学结合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手段的改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具备了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基本条件。
(3)建立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五能三基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企业需求量大、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面向眉山一一天府新区食品工贸类企业(主要制造、经营食品、饮料类等),培养具有与未来工作岗位(主要为食品饮料营销员、营业员、销售主管、零售业中层管理人员、门店店长等)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备“五能”和“三基”的高素质技能型营销管理人才。为培养学生“五能三基”,在总结与企业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经验、充分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打破市场营销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的,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全过程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三对接”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五能三基”的培养贯穿于实施“三对接”的整个教学过程。
(4)打造“分层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特点,对能力按层次进行划分,将学生“五项专业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在校三年的实践教学内容完成。其中每个层次都体现以“五项专业能力、三种基本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共同构成一个一体化的内容体系。实行“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
(5)校企互通,建立校企智力合作机制
对在校企业合作单位派出营销师职业教师团,以其作为专业带头人,并领导整个团队,使团队参与到企业策划以及开发新型高科技产品的营销策划中去,提高营销员的知识水平。
(一)提供社会培训
在自身现有条件和政府支持下,依托行业协会和行业企业的协助,与相关的人才资源市场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受训者的就业和专业的能力。
(二)开展对口支援
发挥市场营销专业的辐射引领作用,支援眉山市各区县部分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积极为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资源平台;与眉山科技学校、仁寿职中等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对口合作,在共享优势资源的同时,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合作与交流。
(三)开展咨询策划
在社会服务专委会的指导下,以微营销分中心等社会服务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师资队伍专业优势,利用学校的设施、设备条件,主动为眉山各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品牌推广等管理咨询与营销策划服务,为眉山企业家联合会会员单位开展沙盘模拟培训,解决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问题。
建设期内完成食品、商贸流通类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储运等等社会培训不少于2700人次。为企业开展咨询策划服务不少于5项。
在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市场对高素质营销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随着各个高职院校对营销专业的重视,市场营销专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化。在这种潮流影响下,我院对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在教学课程建设方面根据眉山市的市场需求做出了重要的改革,同时建立了众多的供学生实践的实训基地。相信在未来的竞争中,我院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会取得极大的进展,培养出更多高品质、高水准的市场营销专业方面的管理人才。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系统化建设应以外贸发展对报关、报检、货运代理等特色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行业标准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突出职业资格考证能力,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建设 校政行企 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和双师教学团队,并最终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特色建设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目前国家通关改革政策、自由贸易区新模式下海关管理模式的变革、职业资格许可改革,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探析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特色建设方案与措施。
关键词: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特色
1.1 专业概况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也需要紧跟国际物流、跨进电商、国际货代行业发展步伐。该专业主要培养与我国经济建设相适应,掌握报关报检、国际物流以及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知识,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报关、报检、制单业务以及海运、空运、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相关业务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主要为:(1)各外贸公司及有进出口权企业中从事单证处理、报关报检等岗位的工作。(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专业报关行、国际船运公司从事国际货物海运代理、空运代理、商品进出口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保险与理赔等多种岗位的工作。(3)国际物流企业中从事报关、单证处理和相关的运输、货运代理等工作。
1.2 产业背景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的不断发展,国际货运代理业逐渐从这两个关系密切的行业里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它在发展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别的行业不可替代的,被誉为是连结货主与承运人的纽带。同为服务性新兴行业,报关行业则是为需要报关的企业提供一个报关的便捷通道,其服务范围总体来说是为企业办理进出口货物的通关及出入境手续,准确签单,避免信用证超期,造成经济损失。报关与货运代理属于国际贸易业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货运代理业务从业人员作为贸易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主体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职业群体,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珠三角地区报关与国际货代业随着国际物流业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凭借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发展较为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加大交通运输业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快了港口、机场、铁路、航道、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为国际货代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物流支撑体系。广东省大部分交通运输企业聚集在珠三角地区,已建成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等四个公路主枢纽。民航机场布局合理,形成以新白云机场为枢纽,多个地方机场为辅助的民航运输格局。港航建设步伐加快,港口码头向大型化、集装箱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其中的运输代理服务业占了八成多,国际货代业正成为物流重要增长亮点。
2.1 扩大“行企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彰显规模效应,实现共赢
利用同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交流,探索实施“标准共建,过程共管,结果共鉴”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基于工作过程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建立“课程与工作任务相结合,课程与技能相结合,教学与学习情景相结合,实训与岗位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构建以“岗位主导、任务引领、能力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1)基于真实工作过程,行校企共同制订“工学交替/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结合地方报关行业、国际货运产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共同制订专业教学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校企间的良性互动,并进一步深化合作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技能证书等事务进行咨询和论证。
邀请行业协会专家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咨询,并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与成立了就业顾问委员会。通过多轮调研论证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行企校”共同明确专业定位与核心技能课程,适时修订教学设计,同时动员行业协会中的报关企业和货代企业,在学生实训、实习、就业、竞赛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课证结合、以赛促学、以证促学”。根据国家改革政策,与专家共同探讨自贸区新模式下的海关管理模式的变革和报关行业发展前景,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紧密与考证结合。
(2)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通过与知名报关企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深度合作,在课程标准的开发、特色教材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实训基地及教学模式设计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在引进企业课程资源和课程标准的同时,也引入了行业和企业认证,加强“双证”融通教学,通过“课证融合、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促进技能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的深化改革,从而提高学生获证率和就业竞争力。
(3)基于“2+1”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实现“过程共管、结果共鉴”。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地区报关、货代人才需求特点和个性化要求,灵活进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陆续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人才订单培养”工作,制订完善的专业整体实训方案设计,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订单培养的课程方案、授课内容、考核标准等。专业学生在第五个学期由企业进行面试选拔后,到企业中的客服、商贸业务操作部、海运部、单据等岗位完成互联网商贸、国际海运、单据处理等业务工作的操作,从而形成了教学与实践的无缝连接。每学年安排数十名学生参与企业的“订单式”培养并实现就业,通过订单培养毕业的学生能更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更快进入角色。
为企业“量身定做”开展人才订单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企业全程接触,让学生深度接触企业文化、全面实施师徒短期带教,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严格执行过程管理机制,实行校企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共同鉴定与考核学生的职业表现和专业技能水平。
(4)基于“工学交替”思路,校企共同建设“五步进阶”成长性的教学平台。
按照“校企融合”的思路,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一体化”,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践教学“校内与校外一体化”,教学场地“教室和实训基地一体化”,重视学生的实训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五步进阶的教学平台:基本技能(课堂情境模拟)、专业技能(软件实训平台)、综合技能(校内工学交替或公司顶岗)、创新能力(大赛、思维风暴)、就业能力(校外实习和基地实训)。并将五步进阶设计方案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形成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多重层级”项目式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基本技能: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企业参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项目式教学方案设计等工作。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的优势,以企业提供的真实数据或案例为背景,结合校企共同开发的仿真软件实现业务模拟操作。
第三阶段――综合技能:聘请企业人员来校指导学生校内实训,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现场观摩,让学生熟悉职场文化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初步形成系统化专业能力。
第四阶段――创新能力:聘请企业专家作为评委,组织学生的校内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省级或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实时关注行业发展前景与动态。
第五阶段――就业能力:积极推行订单培养,组成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现“准就业”实习。
2.2 构建“虚实一体”的立体化创新人才实践新平台,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无缝衔接
秉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在实训方案的设计建设过程中,以“龙头企业”为标杆,确保实训方案体现“行业高标准”。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实训方案,力求反映行业发展新方向,与时俱进更新教学体系和内容。在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优化课程设计,强化单项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拔高学生的业务实操技能,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1)建立校内“高仿真”实训平台,形成“虚实结合”高度集成的实训体系。
采用校内“模拟实训”的方式,根据实际业务流程,在校内建立仿真的企业运作实训环境。先后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水平先进的校内实训室和信息化虚拟实训系统,构建“虚实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项目,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动手能力,实现校内技能学习与实践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接轨,解决商务管理类专业校外大规模集中生产性实训的实际难题。
构建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接入互联网并向学生开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中包含有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件、教学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完成自主学习并完成在线练习、在线作业。借助于信息化的实训教学环境积极进行专业和课程的内涵建设,充分利用实训教学环境完成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2)与优质企业共建“三位一体”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无缝衔接。
充分利用国际货代产业大发展的契机,积极发挥行业引导作用、加强企业主体地位,有效实施学院内涵建设,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行、企、校”、“三位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以保证专业生产性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和半年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可以上岗即上手。
作者简介:
陈婷(1984-),女,陕西长安人,助教,理学硕士,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刘清(1987-)女,河南濮阳人,理学硕士,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反应扩散方程及其应用;
权婷(1984-),女,陕西西安人,助教,理学硕士,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格上拓扑。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被称为资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全面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高级人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学体系的建设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为保证制定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跟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趋势,确定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向;其次,从课程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教学资源建设体系等具体内容入手,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构建
当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均呈现出金字塔的形式,在针对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也要顺应社会的需求,只有与社会的需求量相匹配,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人员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同时高效率地培养人才可以降低企业二次培养的成本,大学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占很重的比率,但在此同时不能忽视计算机的实际操作,熟练的操作者正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1 计算机科学理论
计算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形式语言理论、程序理论、形式语义学、算法分析和计算复杂性理论等,这属于计算的内部语言的理论知识。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是记好特定的符号、指令及应用途径,良好的理论知识便于实际操作,书本上的知识是为以后实践打基础的。
1.2 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体系结构主要指对程序员可见的系统属性,其中包括体系结构与设计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计算的硬件、软件、数据库等也包含在里面,是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
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划分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硬件已经达到通用化,但是软件仍需对各个应用具体编写。多数人认为软件的开发不需要计划进行,按照时间的变化会自动发展,这一错误观点影响了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划分为第二个阶段,这段期间计算机系统有了较大的发展,产品软件的使用开始广泛化,但随之出现了软件维护困难的现象,软件维护以令人咂舌的比例迅速消耗着资源,“软件危机”由此开始。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划分为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计算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计算机的网络化,计算机主要应用于工业等学术界,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为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表现为计算机的个人化与大众化,从局部的网络覆盖到全面的网络应用。如今计算机已经智能化,在生活、工作的应用更为广泛,成为人们学习、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已经从实验室走进了生活,这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计算机的使用减轻了人力劳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3 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
通过高科技人才对计算机不断地进行研究、设计、开发等工作将计算机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领域,经过一代又一代计算机人员的努力已经将计算机应用到航天、生物、军事等诸多领域。计算机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各个国家致力于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上,通过新形式的教育培养出新型的人才。
近几年来,计算机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短时间内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仍呈现出增长趋势,中国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人员不足五十万人。计算机人才的短缺束缚着IT、军事、教育等诸多产业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缓慢。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城市与乡镇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急需计算机方面的高科技人才。另外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加快了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每一个月都会有新的产品上市,这些新的产品在实验室中要经过数千次乃至数万次的检验,这个检验及研发过程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不计其数,由此可见,计算计人才在我国有较高发展空间。但是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够完善,不能充分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想要在此领域上得到突破就要从教育事业上着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小学就被列入了教学课程,从开始的熟悉到后来的应用,通过课堂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各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因此各大院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据调查显示刚毕业的学生并不能很快接受工作内容,对知识点及实践操作仍有很大欠缺,不适应当今快节奏的工作环境,这是很多企业以及毕业生所面临的困境。针对这一现象各高校应作出积极的响应,调整教学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部分院校讲课的方式以课堂讲解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以试卷问答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讲课方式可以使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实际操作能力却远不及一些刚刚工作几个月的人。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对工作不能得心应手,在课堂上也会对计算机课程产生厌烦心理,一味地枯燥讲解理论知识不适应这个年龄段,也不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另一部分院校则注重实际操作,课堂设在微机室当中,一边讲课一边进行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这种讲课方式仍然存在弊端,学生的理论知识不牢固,在工作中会出现错误,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弱,只能从事技术含量比较少的工作,对自身的未来发展不利。长时间的机房学习使学生只知道单一地按照所讲述内容进行操作,完全忘记在学习中要不断创新,也不懂得同学之间的协作,学习效率就会降低,以后工作中也不会注意团队协作能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新型的教学体系是适应当今社会的,懂得创新与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深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注重教学方法及教师的教学态度,培养出全方面的高科技人才,针对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中的现状做以下分析。
(1)“深基础”。重视课堂的理论教育,把理论知识形象化,增加学生的记忆力。考试不以单一的上机操作及笔试部分为主,要求进行答辩,说一下自己对本学科的看法以及对其中一项知识的深入了解,让学生对知识点有自己的理解,不仅仅依靠书本上的定义才能不断发现问题,突破课堂的局限,不断创新。
(2)“强能力”。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之后,要马上上机进行实际操作,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老师要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学习,作业的布置内容以通过课堂学习自己写一个小程序为主,不仅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还能增加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体会。
(3)“高素质”。现代的计算机应用比较普遍,各个公司都将自己做新的工作方案输入计算机。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的同时还要进行法律培养,使学生有较高的素质,不能利用所学到的知识侵入公司系统盗取内部资料,造成损失,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与网络黑客进行斗争,维护网络安全。
(4)教师的学习及授课方式。在给学生讲课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培训,教师也可以互相讨论。学校在每学期末时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将这些不足的地方统一整理起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为使学生对这一学科有较高的兴趣,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与发现,还可以进行演讲比赛,在演讲稿中学到知识等。活跃的课堂气氛会带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喜欢这一专业并努力学习。
(5)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像古代的夫子一样板着面孔,学生对教师需要的是敬重不是敬畏。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是只要讲完课就可以的,要保证讲课的质量及方式,在课堂之后老师也是有责任的,要时时督促学生的学习。
(6)校企联合的教学方式。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各个企业进行实习,并在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报告,在实习报告中明确写明自己所学到的和欠缺的,利于在以后的课堂上着重学习,老师也可以对此进行整理后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学校可以通过企业进行订单培养,对订单培养的学生进行特殊化教育,让其在学校中就能了解企业,根据自身需要的人才方向进行培养,在毕业考试合格之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知识教育,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有新型的教育方式,纠正学生的逆反心理,先有兴趣再接受,从而达到喜欢的目的。从事计算机工作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要通过自我调节进行缓和。目前,想要国内有较高水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国家就要支持人才的培养,通过在各个院校成立计算机专业可以培养出大批量的人才,对于从国外回来的高科技人才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可以直接进入各个院校担任教师等,既解决了国家就业问题又为师资力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统计学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模式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文章在分析了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课程体系,探讨了如何从教材、教学、考核、教师建设、质量监控五个方面对统计学专业课程进行建设。
关键词统计学 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是有效落实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应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并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以培养国家与地方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统计学主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做出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统计学不是仅仅像其表面的文字表示,只是统计数字,而是包含了调查、收集、分析、预测等。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是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熟练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及金融、保险、证券等机构,从事市场调查、预测咨询、投资决策、风险分析与控制、信息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虽然统计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优秀成果,但从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统计实践的需求来看,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距世界发达国家的统计理论与应用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1)统计学一级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尚需完善。统计学被教育部专业新目录列为一级学科,这是统计学顺应历史潮流,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但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甚至仍有许多统计教师认为理科的统计学就是数学。适应一级学科的学科内容及专业课程设置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与一级学科相适应的课程,理所当然的是要加大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比重。加大数理统计与计算机的教学比重是中国统计学成熟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标志。
(2)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需求不适应。中国统计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中国统计实践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统计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市场经济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更大,它要求更有效地挖掘出统计数据中信息和数量的规律性。所以统计方法类课程的开设,配合统计软件类的课程,加上专业实践的加强,可以有效提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高校统计专业教师亟需培养和提高。一级学科的统计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数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统计学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有较多的实践经验。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应用,应用为统计学的发展赋予活力。然而中国从事高等统计教育的教师,仅少数院校的统计教师可以适应一级学科对教师的要求,这严重影响中国统计整体水平的提高。
紧紧围绕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新定位主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充实调整课程内容,构建“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课程体系。在调研和总结国、内外高等院校统计专业课程设置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先进办学思想,充分吸纳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通过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科研成果进教材和课堂等形式,达到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创新能力及就业率等。
主干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组成,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潜能。在主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拟组建由“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教学研究组,主抓精品课程建设。
前沿特色课程如数据挖掘、试验设计与质量控制、抽样调查、非参数统计、统计分析专题等课程,用新的知识载体把统计学理论与技术的最新进展结合到应用统计学特色专业的教学中,强调“新、精”,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改革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增加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量,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动态。对于前沿特色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引入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注重教学效果及反馈信息收集,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实践课程如软件实训、文献检索与利用、社会调查与分析、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统计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基础。学生通过问题的寻找,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等操作,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围绕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这个核心,搞好课程的定位,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构建了“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课程体系后,对于不同的课程类型课程建设的方案在某些方面也应该不同。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主要涉及教材、教学、考核、教师建设、质量监控五个方面。
3.1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
教材的选取要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我们学校定位为应用型转型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教材要选择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存的种类。另外,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外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进一步开发并完善网络教材,课程设计与系列讲座、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形成较为完善的立体教材。
3.2 教学是课程的主体
(1)教学大纲。对于每门课程要根据课程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并且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学科发展及时修订,去掉陈旧的内容,补充新的前沿内容。另外,要明确与相关课程交叉内容的归属问题,以便充分利用教学时间,避免重复教学。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进度表,以便后续开展教学活动。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对于主干课程,因为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所以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对于教学手段可以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另外对于有些课程还需要结合计算机软件讲解如何处理实践操作。比如,数理统计课程中讲到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后可介绍Excel处理方法等。对于前沿特色课程可以采用问题驱动式、启发式,具体可以通过提出和教学内容相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搜集和课程相关的资料,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实践课程,重点在课堂之外,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方式,当然也需要教师课堂上的合理引导,制定详细的实践指导书,进行案例讨论、多媒体演示。
(3)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与分析和专业见习等内容。每门课程都应重视实践环节的建设,制定实践项目操作方案,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保证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效率和质量。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创新性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涉及两个方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实习实践教学。
第一,由于统计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我们根据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增设了多门和计算机有关的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这个工具,熟练运用各种统计软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实习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和认同,培养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统计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为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本专业工作奠定基础。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从设计调查问卷到完成调查报告的全过程的训练,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锻炼,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4)教学研究。通过加强教学研究来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科学研究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特别鼓励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参与统计调查实践,亲自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在“学中干”和“干中学”。建立统计学专业培养方向教学研究小组,共同研究教学进程及方法,明确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及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等。
3.3 考核是课程的检查手段
任何课程最终都是要进行考核评价的,都是要经过一种手段来检查课程教学质量的。目前的考核方式多采用手写闭卷,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应该根据课程实际要求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内容,应该适当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另外需要进行实践能力的考核。
3.4 教师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每门课程都需要通过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建设高水平的课程授课梯队,课程组教师人数在4~5人,老中青相结合,这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同时,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需求和教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抓好教师队伍优化组合,逐步建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层次等结构较为合理、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梯队。教师应该来源于应用数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应具备丰富的科研和实践经历,以便知识互补和形成合理的梯队学科基础。另外,要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为此还需制定并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传帮带制度,包括: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教学讨论会与教学法研究制度;听课与观摩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学习进修计划。
3.5 质量监控是课程建设的保证
做好质量监控需要建立严格的课程管理制度。教研室对各个教学环节都制订明确、具体的工作条例。实施制度化管理,建立和健全听课、评课制度。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教师备课、上课的检查指导。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学期初,要求教研室对教师备课情况、准时开课情况等进行检查,学期中,要求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及其它相关情况进行检查,学期末,要求每个教师对本学期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模式探究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为高职院校的特有校名后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响应教育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从2012年起开始试办本科层次的专业(与本科院校合办)。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建设文献综述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建设文献综述:现实状态与前景展望
目前,随着传统第三产业的更新升级及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强化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已成大势所趋。研究者开始聚焦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建设理念、发展机理、组织体系、育人机制、师资结构和运作模式等范式,本文查阅近10年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形成关于我国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建设的文献综述。
本文以CNKI全文数据库作为文献信息统计来源,分别以“高职服务专业”为关键词及“服务类专业”、“高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了从2005-2014年10年的所有载文,去除重复及无关文献,共检索到245篇文章,论文数量颁布年限见图1。
2005年以前对于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学者着眼点主要是高职专业设置及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随后几年我国高职服务类专业研究出现萌芽状态。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关注服务业及高职服务类专业的相关文章开始增多,研究成果逐年增加。2012年末国务院印发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随后,各个地区先后根据自身区域发展出台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服务类院校、服务类专业作为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从数量上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国家文件政策的发布对相关论文研究数量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从发表的内容来看,我国近十年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索、服务类专业与区域适应性、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服务类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等几大方面,具体见图2。
(一)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服务类专业课程研究、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及相关课程研究。许锋(2008)、张蔚(2012)等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提出建议:改变粗犷型管理,建立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融入“爱心、服务、责任、沟通”等职业素养教育,以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1][2]。陈增荣(2008)、靳涛(2011)等以某一专业为例针对服务类专业特征进行课程创新或模式构建[3][4]。陈晓琴(2011)、朱晓卓(2014)等以导游服务专业、家政服务为例尝试建立“服务技能课程教学体系”[5][6]。
(二)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服务类行业的工作特点使得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更为注重服务意识和综合性职业能力。研究者从两个方面着手研究:第一,如何以服务业市场为导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吕晓梅(2013)认为现代服务业需要具有“创新性、环保性、信息服务性和知识性”的人才,因此院校应培养具有“多样的方法能力”及“积极的社会能力”的毕业生[7];高维春(2011)等根据高职学生就业调研就业市场,发现企业更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并初步设计了职业素质导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8]。第二,通过分析高职服务类学生及服务行业的特点,从而探讨如何加强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的培养[9][10]。青玮等(2013)根据目前服务类专业学生在岗实际情况,提出要培养服务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赵欣(2013)认为,要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和要求建立完整的服务行业“职业人”教育体系[11];李云峰等(2013)提出高职院校要构建技术支持服务模式,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提供后期保障[12]。
(三)服务类专业建设与所在区域服务行业产业的发展适应性
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市场人才需求调研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专业设置如何与区域发展匹配。第一,大部分研究者从区域服务产业行业就业情况分析入手,如张建国(2007)根据浙江省三大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情况,分析得出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吸收就业能力,提出服务类职业教育发展应以就业为导向,灵活办学模式[13];李海宗等(2009)也提出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设置应为区域经济服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14];刘晓欢等(2012)认为虽然区域内第三产业的在校生数偏高,但仍然不能适应服务业需要大量就业人才的需求[15]。第二,研究者着眼于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情况的分析,如孙晓伟(2011)等指出为实现专业设置与新疆产业结构相适应,应设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专业,而不仅仅局限于酒店管理、导游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专业[16];罗晓斐(2012)等以珠三角区域为例提出当前服务业类职业证书社会认同度较低,应根据区域产业结构情况进行服务类专业学生培养[17]。
(四)服务类专业体系建设研究
在统计的文献中,关于服务类专业体系研究的一共有19篇,主要集中在服务类专业群建设、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服务类专业建设推动因素及中高职衔接等方面。
第一,服务类专业群建设。周丽等提出以现代旅游服务业专业群职业岗位和能力分析为依据,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18];宋英邦等(2011)首次提出服务类特色专业群的概念,认为具有明显优势和竞争力并由当地最具实力的行业作支撑的专业群为服务类特色专业群[19]。
第二,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王雪等(2014)对服务业与服务性职业内涵进行分析,提出服务类专业发展不应局限于某个行业,在对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规划时要更注重学生的“软能力”[20];刘旭光(2013)指出服务类专业在建设中忽视了服务业特点,套用了建造业专业建设的模式,无法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21]。
第三,服务类专业建设影响因素。吕胜男(2012)从旅游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及高职教育的普遍性综合分析,提出专业建设要从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的课程体系、完善的师资建设及综合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共同实现[22];赵迁远(2012)、潘俊(2014)等认为技能大赛的推广举办能够推动服务类专业更适应区域现代服务产业发展需要,明晰专业定位[23][24]。第四,服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方玲玉(2011)认为中、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合理衔接的核心和重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要在分析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对接[25];金炳雄等(2013)以旅游服务专业为例提出中高职衔接要厘清中高职专业目标定位关系,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衔接体系[26]。
(一)研究局限: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研究的问题分析
综合而言,随着我国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研究越来越具有现实价值,研究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内容逐渐广泛,但由于服务类专业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成果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研究理论体系尚不健全
尽管学者们已经就服务类专业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作了诸多研究,然而,由于服务类专业尚处于发展成型阶段,其课程和教学体系依然不够规范,服务类专业群的架构尚未成形。在这种背景下,要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难度很大。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理论研究的薄弱,对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少数学者关注到服务类专业及专业群的界定、服务性职业内涵分析。很多研究成果没有理论依据,在未确定服务类专业包括的内容之前就开始分析特征,或服务类专业内涵还未分析明确就对专业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使得整个服务类专业的研究略显混乱,架构尚未成形,这阻碍了服务类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设。
2.研究方法使用仍显滞后
目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基于现状,描述问题,提出对策。研究结果本身就是定性的材料,没有数量化,或者数量化水平较低,这直接导致重复研究严重,研究成果科学性不强,案例研究在方法设计上略显粗糙,不够完善。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持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尽管许多学者对高职服务类专业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在对与服务业发展关系、与区域适应性程度的实证研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以及与研究领域的横向比对分析等方向的研究仍缺乏让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及成果。
3.研究视角范围稍显狭窄
目前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实践呈跨越式发展,若要指导理论先于实践,就要加快引入及创新研究新领域、新角度。但从现有成果看,研究视角较狭窄,很多服务类专业文献理论深度明显不足,部分文章内容雷同,重复性研究严重,通常研究集中在已有成果多、研究者较多的领域,缺乏对研究内容的创新开拓。
首先,由于第三产业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各地区服务类专业建设程度差别也很大,应尝试对服务类专业与所在区域产业的适应度进行考察,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服务类专业建设对策提供依据,而大部分学者都只关注某一院校或某一专业建设程度。
其次,虽然对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部分都是对课程本身进行研究,较少研究成果是根据服务类专业特色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开发或教学模式改革,没有出现一个能被服务类专业广泛接受的,突出服务类专业特点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体系构建框架。最后,部分研究是针对服务类专业的课程与区域服务业匹配与否进行分析,或以具体职业领域为个案提出改革策略,在宏观上对服务类专业与区域现代服务业经济如何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极少。
(二)应然聚焦: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研究的针对重点
1.建构理论研究体系:深化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基本内涵
我国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很多研究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应加强服务类专业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完善课程体系框架、深度探讨服务类专业发展的特征、本质及规律,进行理论方面的学术创新。我国高职教育近几年才迅速扩大,主要采取了“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急速扩张规模,对专业发生发展规律与机制研究不够,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专业“外延式”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只有深化高职服务类专业的特色建设,鼓励地方高职服务类专业走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完善服务类专业建设的体制,优化服务类专业群管理机制,加强教学制度建设,高职服务类专业才能服务于地方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如何进行高职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对服务类专业发展的内在致因进行探察,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健全服务类专业质量保障评估体系,将成为高职服务类专业进一步探讨的重点。
2.适时调整研究重心:注重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建设,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是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点。高职院校与产业群如何共生存同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实现专业群和产业群的衔接,形成高职服务类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是地方高职院校实现高水平办学和特色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基于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及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可考虑构建八大服务业类专业群:金融服务类专业群、交通运输服务类专业群、旅游类专业群、现代物流类专业群、设计咨询类专业群、商贸服务类专业群、电子商务服务类专业群、家庭服务类专业群,同时对如何建立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类产业高职专业群分类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探讨。加强专业群合作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对政府主导下的跨校强强联合专业群建设,共享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果与经验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寻找有效的合作方式。这将对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3.引入协同研究思维:加强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本身就是较难控制的动态系统,加之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设置较广,无疑使服务类专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研究难度增大,这也是对服务类专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成果较少的原因。未来十年,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应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正确地认识高职服务类专业与产业为什么要协同发展,在协同发展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专业的发展。学者的研究视角应多关注服务类专业群与地方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提出结合地方经济社会与服务业发展方向的,能够推进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设置布局调整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根据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变化、技术进展和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跨校、跨区域强强联合,使专业发展与区域现代服务业真正实现协同发展。
4.立足现代研究视角:强化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组织体系
随着服务业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招生数每年都呈现大规模的增量,如何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保证和提高质量成为当前现实的问题。研究者应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视角,按照专业建设运行―组织―管理―监测―考核的研究路径,自上而下对服务类专业组织体系建设进行梳理,综合借鉴有关经济学、现代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服务类专业创新研究寻找理论支撑,通过实证、定量研究进行相关的模型构建和理论提炼,充实服务类专业研究框架体系下的各个细分领域,促进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体系的完善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5.拓展比较研究视野:借鉴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国内外建设模式与实践经验
高职服务类专业研究不应只着眼本区域,本院校,而应拓宽研究区域,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业发展及服务类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找出规律。对高职服务类专业地区教育发展、中高职衔接、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等众多领域进行分析研究,以资借鉴,进一步深入挖掘服务类专业的本质特征。这有利于研究者在结合研究地实情后,对专业建设中的资金、信息、技术、师资、管理等因素进行更有效的配置,为打造区域特色服务类专业研究基地提供理论基础。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市场营销观念的核心原则直到50年代中期才基本定型,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趋势表现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同时广大居民个人收入迅速提高,有可能对产品进行选择,企业之间为实现产品的竞争加剧,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全文如下:
市场营销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而市场营销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合理的建设教学体系,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中的课程实践与改革。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教学中有基础专业课程学习,也包括企业的实习。
高职院校的校内学习要安排专业课程内的学习,各种实验和调研项目工作。校外的企业实习则需要由学校出面联系各大企业,寻找合适的岗位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提供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高职院校要在学校内的基础知识学习安排合理的课时,完成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校内的各种实验平台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的结合,加深知识的理解,更好的应用在工作中。开展调研工作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主动进行各种调查与跟踪,对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延展,学习市场营销专业中各种调研方式的综合利用与总结,对未来在企业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保证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2.1 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并重的原则
高职院校不仅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也要培养素质型的人才。如果学生只掌握了专业技能,而不具备高层次的个人素养,是无法胜任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据统计:现代企业中高素质的毕业生,大多具有沟通能力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等良好的工作素质。可见,个人素质与专业技能同等重要。所以,市场营销教学体系的建设一定要注意个人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共同培养。
2.2 营销岗位群设置的原则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并不是特定的一个岗位,而是面向营销职业岗位群。掌握了专业的综合知识,就可以应对企业的不同岗位工作。单一的岗位培养具备单一的工作技能就可以胜任,面向营销职业岗位群,则需要学生们掌握更多的工作方法和专业知识。营销岗位群包括业务员、客服、促销、渠道等岗位,这些不同的岗位都要求学生具有综合的营销岗位能力,但也有不同岗位的区别与要求,市场营销教学体系建设要针对营销岗位群进行课程设置。
市场营销培养的是专业的人才,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实践操作与基础课程更好的融合。开拓学生的知识层面,加强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增加学生在其它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发学生的潜能教育,使学生掌握综合知识,更好的应用在营销岗位。
3.1 定位模糊
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缺乏科学的定位,并没有实现高职院校的学习目的,学习和工作的结合。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对企业的调研,对营销岗位群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模糊。
3.2 脱离实际
现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学仍没有摆脱旧式的学科本位教学方式。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有着极大的差距,过于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学习,以公共课、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等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方式。教学强调理论性,而忽视了职业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实际用人标准脱轨,使大多数学生出现毕业就业难的问题。
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核心建设是以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为基础,在教学中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工作岗位任务进行系统论述与分析,实现实践化的教学体系建设。
4.1 建设目标的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首先要明确企业岗位与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对市场营销岗位群进行准确定位,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要满足企业需要,培养具有营销岗位群能力的人才。
企业的营销岗位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优秀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对外语和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还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完成企业的调研、广告策划等各种推广活动,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协调营销各环节的工作,提高工作创新的能力。
4.2 构建营销专业教学工作的核心课程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体系搭建主要在于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体系。通过分析营销岗位群对行业内的工作与学习实现互通,最终设计出适合营销专业学习的核心课程。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可以根据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分为以下工作行为:
调研:企业市场营销中的调研是常见的工作内容。调研工作从设计调研报告开始,到调研的开展,调研结果的分析。对调研活动的具体实施与实施效果分析,可以考虑开设《市场调查》课程。
营销策划: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任务还包括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营销策划是企业分析调研报告,制定市场营销的计划,实现企业产品营销控制的手段,对企业产品的宣传与销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专业可以考虑开设《市场营销策划》的课程。
销售:企业一切的典型任务与行为目的都是为了实现销售,完成销售,才能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调研、策划、客服等一切企业典型任务都是为了销售。销售既包括产品的销售,也包括产品销售后的客户资源维护与服务工作。可以考虑开设《客户管理》《服务客户》等课程。
网上业务:现阶段我国互联网营销已取得十分亮眼的成绩,电子商务已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企业营销岗位还要应对其它网上业务,包括网上银行、网络宣传等,所以在营销课程的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到网上业务的教学工作。可以考虑开设《互联网营销》课程。
售后服务:售后服务工作也是企业典型工作,营销岗位要制定营销策划与营销控制工作,分析市场的实际营销环境,这些,对市场营销策划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作用。而市场营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产品的销售,市场营销人员的主要工作包括在新产品策略上市,寻找客户的需求点,实现产品售后的科学管理,开发客户资源等方面。可以考虑开设《售后服务》课程。
开发与拓展:注意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市场的开发与拓展的教学。企业营销团队需要开发拓展市场,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可以考虑开设《市场开发与拓展》课程。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建设要以市场营销实际工作作为课程设计切入点,将市场营销实际工作内容作为课程内容,这才能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保证市场营销专业的高素质培养,为企业输送更多符合专业技能型人才。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是当前高校 质量工程 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把市场营销专业办成真正的特色专业,是国内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这个社会越来越注重个性和特色的发展,各个高校对于本校专业的特色教育也日渐火热。高校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求得一席之地和持续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对于专业的特色建设势在必行。市场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使得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过去的传统模式教学中,培养出来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许多都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无论是为了培养人才还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特色专业建设都是一大重要课题。
关键词:特色专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而对于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不仅仅能够反映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还能对这所学校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属于技术型人才。所以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够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创业的精神。本文就如何进行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建设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定位,来引导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那么如何将市场营销专业的独特和个性展现出来,赋予它新的内涵,从而使得营销人才的质量得到提升呢?首先就得确定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那就是在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并不是只会市场营销学术方面的研究型人才,或者“熟练工人”,而是为社会服务的营销管理人才。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对学校教育的一场教育改革。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人才的培养在明确培养目标以后,就得制定新的培养方案,突出专业的特色教育。例如在响应国际号召的情况下学习另外的一门语言,即英语。培养“市场营销+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在鼓励学生学好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的让他们学会掌握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大大的提升他们在营销方面的沟通能力。
另外在培养营销管理人才时,要特别注意营销管理的应用和实践的特点。理论知识如果不参与社会实践,永远只是一堆废弃的文字。所以营销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多多的参与一些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学术讨论和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研究了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高素质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将教学的内容和体系与社会各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引入教学,是一大课题。例如将知识点与某个特定行业的实践进行结合,使得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目前营销的模块如汽车营销、服装营销等等都已经在各产业中有了独立的发展,为我们选取一个特定的行业进行实践结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现在关于市场营销的书本也很少,在教材这点上,我们要积极引用国外的一些做得好的营销学教材,注重其丰富资源的利用,使国际与本土结合起来,从而优化教学内容。
其次,如何将这些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理解了接受了并且会用这些知识从事营销管理工作,这又是教学方式上应该重点考虑的一大环节。以前的教学实质上是一种静止状态的教学,老师是单纯的占有和传递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负责接受知识的客体,这中间的过程忽略了老师和学生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老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呈现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想法,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理解,所以新的教学方式下 ,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主动探究学习的知识以及创新想法,从而达到人才的能力培养的目的。
上文讲述中提到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指出了营销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实践是紧密联系的,是不能分离的。学校除了在课堂上的实践性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课外校内以及社会实践教育。
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师队伍随着扩招不断地增大,虽然有的教师拥有丰富的营销学知识,但是大多缺乏实践能力。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还来不及从事相关营销工作就来到课堂上教学,缺乏对营销实践的认识和体验。加上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些企业不欢迎教师来到企业内部进行有关教学的实践锻炼。所以对于市场营销的师资队伍这一块应当重点把握。
例如在引进市场营销教学教师时提高双语考核的门槛,或者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选取人才进行双语培养。另一方面还可以聘用优秀外语教师来担任教学老师。在实践教学方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并接受一些相关的培训,同时在课题研究时要注重与企业界联系,挖掘出企业内部的人才需求。这样无论是对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对于营销人才的培养都有益处。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获取新的生存之道的重要手段,对于市场营销学的学生来说,在掌握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
[1]黎建新,叶泽,廖水香.理工院校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8)
[2]王志敏.基于就业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3)
[3]赵岩.试论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J].管理观察,2012(9)
相关文章: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这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阶段,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加需要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有益探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在分析高校大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所面临困难的基础上,提出结合校园行――音乐播放器项目开展实践活动,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探知能力,提高软件开发技能,拓展能力、拓宽知识层面。进一步发掘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意义,提出从教学模式、科研立项、孵化基地、课程圈四个方面进行改革,重新定位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课程改革;计算机专业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另一方面大学生“睡课堂”现象层出不穷,二者相互胶着促使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目标。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湖北省于2013年启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提出不仅要重视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而且也应将创新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提供平台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我校申请的“校园行――音乐播放器”项目被立项为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该项目以Visual Studio 2008为开发平台,选用C#作为开发语言进行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的开发。通过项目实践,组员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实战中学习前沿的软件开发技术,整合所学课程知识、查找网络资源、选取开发工具,无一不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切实体会到大学生创新性计划训练项目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
1 计算机类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对实践性要求很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程序开发能力,还要具备软件项目的整体管理理念和团队合作精神。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完成验证性实验为辅。通过调研发现,高校中95%的实践类课程其理论和实践比例低于1:1,实践环节严重不足,加之计算机专业课程被分散到在大学四年中,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分散,不利于整合性学习,学生开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更谈不上团队合作。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1 传统教学方式与现有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
高校普遍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绝大多数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阶段,学生多完成验证型实验,以C语言为例,验证型实验同设计型、拓展型实验比例为8:1,教学目标并未以自主分析和创新为核心对整个课程进行有效掌控。绝大多数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完整项目实践。
1.2 教学时长和项目不匹配
一周4课时为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在学习了一定的基础知识(通常1-4周)后,转为一周2课时理论加2课时课内实验的形式。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而言,实践的紧密性与知识的不连贯性之间的矛盾容易让学生产生不知所措的倦怠情绪,学生不能有效地深入知识体系。一周2次课的时间间隔,使得在下一次上课时不得不重新对上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课时短、间隔长导致无法用项目背景去引导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因知识的零散和抽象感到迷茫,因知识的不连贯和脱节而感到浮躁。
1.3 专业课程分散难以整合为开发能力
由于在大学里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被分散到四年的课程中进行学习,课程在结构上较为松散。如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为:大一开设计算机导论和C语言程序设计,大二开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Web应用系统设计,大三开设Hibernate、Struts、Spring框架技术、编译原理、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大四主要为选修课。由于在基础课程阶段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一旦涉及技术上的问题就感到困难和排斥,不能进行深入的自主式学习,学习的驱动性不强。
1.4 目标不明创新意识匮乏
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入校选取专业时具有盲目性,并不明确自身的就业规划方向,因此缺少学习目标和动力,惰性在三本院校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创新意识淡薄。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的缺失,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应用型大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实践锻炼,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不断地自主探索新技术,通过实践掌握系统开发的完整知识体系。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将“创业”提到一个新高度,要求各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非常大。创业的前提是具备创新意识,但是由于高校缺少创新训练环节,学生缺乏实际创业环境与经验,所以毕业后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因此在校内提前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湖北省从2013年起每年开展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项目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创新创业项目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和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各高校也意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加大校级学生科研、教研项目扶持的力度,设立素质学分,支持并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建设校内人才孵化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等。
2.1 创新创业项目的建设内容 我院承担了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多项项目。以“校园行――音乐播放器”项目为例,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项目组成员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深入学习实践,激发了学生对前沿技术探究的兴趣。本项目具有四个优点:无弹窗无后门,安全性高;内置校园广播和网络电台;独有的一键进入夜间模式和轻松休闲的动感娱乐游戏。从选题、可行性论证、资料收集、软件开发、运行测试,项目组成员全面感受了创业流程,将以前所学的分散的知识有机融合到实际项目中,打破了课程之间的桎梏,在实际应用中对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全面整合。对目前主流音乐播放器所采用的技术进行充分的调研并撰写技术文档,拟定项目实施计划,完成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和编码,设计测试用例及小范围地用户体验调查。系统采用MVC设计模式,对于视图层(View)进行界面的统一设计,控制层(Controller)进行统一管理,根据用户操作发送的命令请求一层一层的进行判断选择,最后调用模型层(Model)提供的接口响应用户的具体操作。
2.2 项目依托的计算机相关课程知识
C语言、C#、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编程语言类课程,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等算法类课程,数据库系统概论、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等系统原理课程,及软件工程、专业英语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均为项目实践提供知识基础。安装Microsoft Office Visio、Power Designer等建模工具,展开分析设计、绘图等。项目组成员以项目为依托进行自发性探索学习,对计算机相关课程进行了整合实践,将原本分散的课程知识汇聚到一起,不仅巩固原有知识,而且对各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了一定的掌控力。
德国教育宣言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以后创业积累经验。改革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3.1 课程模式调整
扩大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可采用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放到课外,通过慕课、微课、网络课堂等形式让学生自学,而将项目引入课内进行讨论,学生在实践时产生疑问,以疑问带动讨论,激发学习兴趣。翻转课堂时间以4个课时为宜。
3.2 鼓励大学生科研立项
高校应多鼓励在校大学生参与校内,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校内申报条件可适当放宽,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大一新生跨年级、跨专业进行联合项目的申报。
3.3 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
校内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引入企业支持,迎合市场需求,找准切入点,实现项目推出的产品市场化,以产品保障项目进一步完善。在大三阶段可挑选部分学生率先进入基地,参与企业级项目的实践。
3.4 建设计算机专业课程圈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群体系庞大,不利于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提出课程圈的概念,即针对每个年级设立不同课程圈,相关课程组成
圈,圈圈环绕形成整个计算机课程群。图1表示课程圈详图。圈与圈之间用课程设计相连,课程设计采用企业工程师和专职教师联合授课的形式。大一学生可围绕C或者Java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完成不带界面的简单项目,如运动会计分系统、校园歌手大赛系统、银行系统等;大二可进行Web项目实战,如教师工资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大三下学期部分学生可进入企业扶持的校园孵化基地;大四争取所有学生进入孵化基地锻炼。
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实践,需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课程知识,在团队协作和沟通中相互促进。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训练的角度,为今后的计算机建设改革提供了思路,对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胡桂兰,覃志东,董国胜,陈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对软件工程课程的积极意义[J].计算机教育,2012,(12):5659.
[2]曹剑辉,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95198.
[3]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96.
[4]李海霞,杨清林.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探索与建议[J].价值工程,2012,(18):254255.
[5]魏宇翔.创新项目对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6465.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空乘专业是培养适应21世纪民航运输事业发展,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突出英语应用能力,较高的人文素质,受过专门航空运输技能知识训练的实用型民航高级空中乘务员。表现为气质佳、形体美、才艺精、纪律严的知识型、技能型航空服务专门人才。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为厦门航空、南方航空等培养国际、国内空乘及地勤服务人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空乘专业客舱服务教学体系的建设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人才需求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要求高校教学必须面向市场、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教学质量。航空公司选拔一名优秀的乘务员的标准早已不再局限于外观条件,而更注重的是良好的职业素养、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相关专业院校对空中乘务人员的培养方案也不应该再局限于形体、化妆、普通话等基础课程,而应该将专业培养计划作出本质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以解决就业压力。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专业课程已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通过对空乘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可以将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并开发新的相关课程来完善整个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高端管理型空中乘务人员,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将空乘专业建设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的目的。
《客舱服务》是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相关空乘专业的院校所开设的《客舱服务》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课程设置雷同、无创新
通过走访中国民航大学、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办的空乘专业,对其开设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调查。对空乘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主要有空运地理、飞行与航行基础、民航乘务英语、危险品运输、航空卫生、飞机客舱系统与设备等。还有一些院校的空乘专业是按照艺术类方向招生和培养的,如南昌航空大学,其课程设置也与之前提到的院校相似,大多是仿效航空公司的初始乘务员培训课程的设置进行的,可以说是照搬模式。
2.2 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的教材
绝大部分专业院校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据各大航空公司的乘务员手册所编著的,且课程名称和内容杂乱,有的学校将客舱服务和应急课程编成一本书,有的将应急医疗和应急设备编在一起。教材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并结合在校学生与航公公司实际工作的差别进行设计,内容既有理论部分的阐述,又有实际操作的部分。结构上,应将内容进行合理分类,通过不同的模块,体现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引导性。单讲解乘务员手册上的知识点,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初始培训合格率,但对于空乘专业发展没有任何提升作用。
2.3 师资力量薄弱
空乘专业的师资力量方面,各大院校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具有空乘经历的教师对实际操作更加熟悉,但往往缺乏理论基础,在教学工作中通常只能将在航空公司受训时的课程内容带到大学里,很难有质的提升。而在校理论课教师缺乏空乘人员的实践工作经验,对乘务工作的具体内容、步骤、要求都不了解,虽然在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方面更胜一筹,但都有点纸上谈兵,缺乏说服力。
3.1 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3.1.1 重视技能培养的课程观
课程体系要明确课程培养任务。空乘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培养真正适应航空公司需求的客舱管理人才。深入走访各航企,准确理解对乘务员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摆脱传统的高等教育的模式框架来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建立相关课程的评价体系。
3.1.2 坚持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
空乘专业课程是一种特色专业课程,无论是理论知识部分还是实践操作部分,都必须以实际应用为主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能够完成乘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确保学生在模拟舱中有充分的实践训练机会,更加重视客舱服务课程模式的创新,使专业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
3.1.3 贯彻多学科整合的策略思想
我国的民航事业正在以高速发展的态势继续前行,在此过程中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空乘人员也需要具备更加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针对空乘的学科知识本身也朝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方向发展,以创新的策略思想来对空乘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就必须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摆脱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结合最新的行业需求,将航空公司对初始乘务员的培训课程与管理类课程进行融合,培养管理型的空乘人才,更加贴近航企的实际需要,这也是空乘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学科课程的内容相互交融,不是将原有内容进行简单的叠加或随意拼凑,而是根据空乘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机整合。
3.1.4 突出课程体系的管理特色
要体现出课程体系的特色,就必须要发挥教研团队的创新性,开发出既兼顾原有专业知识又具备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客舱乘务员不仅为旅客提供各种服务,同时也是客舱的管理者。从管理的角度,让乘务员成为兼顾安全和服务两项工作任务的管理人员,这也是区别于其他院校相同专业培养模式的重要指标。
3.2 课程体系的构建内容
在空乘课程体系中,客舱中的乘务员被定位为客舱的管理者。不仅能够为旅客提供优质的客舱服务、正确使用客舱设备和执行标准程序,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客舱中的人、设备、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将空乘预备人员按照主任乘务长的标准来进行培养,使其拥有更长远的职业规划、树立更积极的职业观、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
3.2.1 教材编写
根据国内主要航空公司的乘务员训练和运行手册,将管理学理论与乘务专业课程相结合,重新梳理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在教学探索中认真总结和改进,有针对性地编写一系列校内教材。
3.2.2 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充分利用现今学校已经投入并使用的实训设施,如模拟客舱、舱门训练器进行教学的同时协助空乘学院对此实训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主持并组织客舱两舱服务训练所需的基本设备与实训教室,水上撤离舱,灭火训练舱等实训设施的论证与申报工作,积极进行相关实验室建设。
3.2.3 双语课程的建设
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实践,开设客舱服务与管理类双语课程,并制定双语教案,编写英文教材或英文电子教案,带动客舱服务的专业英语情景教学。该体系中课程均推行双语教学实践,制定双语教案,同时编写的部分教材还为双语教材,带动客舱服务的专业英语情景教学,提升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2.4 师资力量的培养
加强推进校企的深入合作,通过让在校理论教师参加初始乘务员培训、复训及相关研讨会的方式,将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与乘务员的专业知识深入融合,真正实现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自2011 年起至2014 年,10-13 级空中乘务专业和空中保卫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了该体系中的课程,学生人数达2 000 人以上。通过专业理论教学,改变了学生对乘务职业的片面认识,加深了学生对客舱乘务员与安全员应具备能力素养的认知。该体系中的六门课程,均自主编写教材,并在教学中使用,在多次针对教材的学生调查问卷中显示学生对教材评价良好。教材《客舱设施与服务》和《应急设施与程序》已由西南交大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他教材正在教学中试用,即将出版。
客舱服务教学体系依托已建成的波音737-800模拟服务客舱、A330 两舱服务教室、波音737-800 舱门训练器、空客A320 舱门训练器、灭火舱、茶艺室、化妆教室、形体训练等设施进行相关实训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大幅度提升了学生专业素质能力。
对2011 级、2012 级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及2013 级在校生,通过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问题主要集中在:现有课程设置对他们职业具体有哪些帮助,以及他们有什么建议。在访谈中往届的学生提到,由于在校期间很多知识都学习过,这让他们的初始培训相对前几届毕业的学生轻松不少。新开的这些课程除了涉及乘务专业知识外,还交叉了很多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对他们的职业观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这些涉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公司培训中涉及相对较少,公司更注重工作细节,管理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和执行公司的要求。
由于我院空乘专业开设了很多英语方面的课程,而且还有两门专业课程是双语的,这对他们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双语课程中涉及了很多专业词汇,授课教师又采用英文讲解,让他们在听说方面倍感压力,不得不在这些方面多下工夫。在进入公司工作后,较其他院校的学生,在语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感。英语对乘务员来讲就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无论是在级别晋升还是取得国际航线资格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乘务员是航空公司对外的主要窗口,客舱中的服务质量直接决定着旅客对航空公司的总体评价。兼顾安全的客舱服务既是民航服务的核心宗旨,也是集中体现乘务员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地方,这也就决定了空乘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地位。加强专业课程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推进高校空乘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谈空乘专业客舱服务教学体系的建设】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全文如下: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市场营销专业在我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业、公司,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人才数量不断增多,但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究其原因,是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市场营销人才尚不能满足市场对其专业素质、就业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市场营销专业招生数量快速扩张的同时,如何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提高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质量成为高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既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也是独立学院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必经途径。
市场营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实用性强、综合素质要求高的专业类型,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其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一定的人文素质及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胜任营销与策划工作的方案设计及具体运作岗位,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但从社会需求信息中得知,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较低,一些基本业务难以开展,高素质的营销人才难以寻觅,能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案及营销战略的人才少之又少。由此得出,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提高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让广大毕业生更好的实现就业,独立学院开展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1、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
如今很多独立学院还是沿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观念,教师过多强调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中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受应试教育影响,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对课程实践、实习的学时不断压缩,使学生在校理论的学习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计划中都有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实践教学单元课时少、而且也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而且实验教学项目多以演示型、验证型和单科性实验为主,缺少综合、设计型实验,导致实验项目往往流于形式,真正能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实践学时分配过少,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在这种教学计划下培养出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很难达到市场营销专业所要培养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2、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包括市场营销专业在内的许多高校教师,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承担教学业务,他们的理论专业知识较全面,但大部分教师缺少缺乏在企业或其他单位工作的经历,也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实践能力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直较为滞后。很多老师既是理论课老师又是实验课教师,甚至有些老师还兼任其它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跨专业上课,因此导致这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参差不齐。另外,在独立学院引进教师时,过多强调学历、职称等条件,无形中也弱化了对师资实践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的要求,有很多引进的教师达不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3、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效果不好
在很多院校中,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差,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直以来都是纸上谈兵。一方面,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缺乏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围绕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地建立的极少,同时系统的实践性教学教材、案例、背景资料、模拟实习等教学基础资源建设不够,学生很难得到实践机会和训练时间。这些都造成了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联系的实习单位,如商店、工厂、广告公司等单位,很难建立起固定的实习模式,难以保证学生实习所需的指导和锻炼的机会。有些学校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是校外的一些实习场所大多属于企业或个人所有,企业或个人注重的是经济效益,一般都不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或者接收学生的短期的实习,但是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营销事务,学生到实习岗位去接触不到本岗位的核心工作。除此之外,实习基地提供实习内容的有限性也造成了实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4、学生实习管理不到位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很多院校出台了不少管理规定,如关于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的规定,客观上规范了实践教学过程,但因为重视不够再加上很多规定操作性不强,导致执行情况不好。一方面,学校对实践教学的奖惩特别是奖励不够。相对于理论教学,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校并没有相应的补偿措施,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意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即使硬性分配下去,也只是勉强完成。另一方面,由于实习管理不到位,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出于安全性、保密性等要求,对学生实习要求不严格;同时,很多学生对实习也是敷衍了事,根本没有起到实习的效果。
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 传统的教学观念早已不能适应人才的培养。要建立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深入学习在全国高等教育大会时的讲话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研讨,努力提高对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作用的认识,把实践教学放到独立学院教学的重要位置,要从重视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规范教学,激发教师和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化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管理
一方面, 要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是教学中最重要部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没有自身的特点,长此以往必将对其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独立院校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这种模式实行的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学生,由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的知识提高其能力,尤其是适合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互补,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了解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的效果好坏,指导教师负有直接的责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建立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首先,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完成角色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优化师资结构,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强、熟悉实际业务流程、掌握过硬技术的高素质教师在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中的比重,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尤其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都可以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操作。
4、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独立学院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能够达到这个要求,必须有保证这个目标实现的平台,即必须建立校内外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备条件。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硬件是基础,学院应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加大投资力度,要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逐步实施。有条件的院校可考虑建立营销技能模拟实训室、公司业务模拟实训室、贸易模拟实训室等。学校还应加强与校外单位的联系,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有选择性的选取一些农、工、商、贸、服务性行业或企业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能顶岗学习。如果有条件,学院还可考虑在院外建立专门的实践基地。
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只有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实践教学的不足,进而坚定实践教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团队,才能最终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校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辅导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影响其工作的成效,而且对大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也产生直接的影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发挥着导向和榜样的重要作用。提高职业道德的措施为:强化职业信念,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发展体系。
人们在工作中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存在密切联系的道德规范就是职业道德。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主要是指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遵循的道德规范的素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是在大学生中宣传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生力军,是教育一线的重要工作者。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一)高校辅导员独有的职业价值
高校辅导员承担的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这也更加凹显出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其工作态度和职业观的重要表现。高校辅导员就是和与其他教师、学生密切联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科学的育人方式,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高校辅导员的行为受到职业道德的束缚,促使其建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二)高校辅导员独特角色认同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价值,职业价值在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许时,会逐渐形成职业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使得很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职业认同感,实现对自己所做工作的高度认可。
高校辅导员要专心于本职工作,认真努力从事本职工作,实现已经认同了的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和工作价值。作为高校辅导员,对职业价值的认同要全面而深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高校育人工作。但是眼下出现了部分高校辅导员对岗位职责不明确等现象,本质上反映出了高校辅导员对职业认同感的高低。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大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无疑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现与时俱进,准确定位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落实师生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遇到问题的学生第一时间主动联系高校辅导员,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辅导员老师及时开展工作。反之,如果高校辅导员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凌驾于学生之上,不尊重他们的想法,忽略他们的情感,势必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甚至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优势在于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这种独有的优势,使得高校辅导员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表现就是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如果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态度懈怠,做事不认真,学生们也会受其影响,学习上不认真,生活上懒散;如果高校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不恰当,对大学生起着消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实现,需要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榜样作用,做到以身作则。高校辅导员应当高标准、严要求地约束自己,处事认真、言行得体,规定学生们做到的必须自己先做到,保持对学生工作的负责态度,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学生的信任,进而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更好地实现高校辅导员的价值。
(三)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学生也是高校辅导必备的职业道德素质。高校辅导员要始保持对学生工作的热情,真心投入自己的工作中,要对自己的工作建立深厚的感情,更好地实现为大学生服务的宗旨。高校辅导员应当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去关心每一名学生,认真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在学业上,高校辅导员应当主动帮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其树立正确地学习态度;在思想上,高校辅导员要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积极开导和劝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生活上,高校辅导员应当多与学生经行沟通交流,采取合理的方式和措施。大学是学生们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恰当的处理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等方面,离不开高校辅导员的引导,因此高效辅导员要认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以服务学生为己任,热爱自己的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信念,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职业信念不坚定,缺乏奉献精神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通过提高学历,实现从辅导员岗位向专职教师系列的转变,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第二个是通过优异的工作表现进入高校行政部门。很多人在进入高校辅导员的岗位后都会产生消极的心理,长期受这样思维的影响,很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更倾向于第一个方向,失去了为学生服务的热情,把心思集中到了提高自己的学历上。同时在一些高校,部分院校领导对辅导员的关心不够,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学校的地位比较卑微,难以发挥高校辅导员育人的重要作用,长期下去难以形成稳定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二)面对烦琐的工作,许多高校辅导员承受很大压力
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比较全面和琐碎,基本涵盖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学生的一言一行,情绪的悲喜,都需要高校辅导员去了解和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很难用具体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去衡量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面对突发事件、假期学生的安全等问题都需要随时解决。繁杂琐碎的工作和学生的安全问题等实际工作,许多高校辅导员承受了很大压力,许多高校辅导员产生了疲倦和懈怠,严重地打击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三)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较差
由于平时的工作主要是处理学生日常的事务,缺乏必要的精力和时间去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没有时间去思考学生的情感和思想等问题,长此以往导致许多高校辅导员在科研能力上表现得很差,甚至是没有科研能力。另外,很多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上的政策不够明确,尽管国家已经允许高校辅导员可以转报教师职称,但是许多高校已出台相关政策,规定高校辅导员是行政岗位,不能参与教师岗位,面对这样的规定,很多高校辅导员放弃了发表科研论文,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放低了对自身的要求,逐渐失去了进取的动力。
(四)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道德价值取向发生偏差的现象
面对经济社会盛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很多高校辅导员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贪图金钱和物质享受。例如,接受学生给予的钱财换取部分同学的入党名额;对于获得奖学金的同学索要回报等现象。还有许多高校辅导员,追求流行的实用主义,始终认为自己长期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承担了很多,奉献了很多,但是回报的很少,从早忙到晚,但还是有部分同学不满意,总有领导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体现不出自己的职业价值。迎接一届新生,送走一届毕业生,循环往复,短期根本看不到回报,还不如来一些提高薪资待遇和发放福利等这样务实的回报。的确如此,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生,高校辅导员经受着很大的挑战,在自己的道德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了偏差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一)强化职业信念,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每位高校辅导员都要牢记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必须牢记自己的职责在于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高校辅导员应当通过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等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同时学习当前社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坚持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信念来支配高校辅导员的思想和行动。开展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能帮助高校辅导员确立正确的道德理想,树立高尚的道德人格,促进高校优秀辅导员的成长,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所必需的能力和知识就是我们所讲的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培养人的伟大工程,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参与者,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严格选拔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进入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给予他们最专业的知识培训和训练,这样培养的高校辅导员具有其他专业出身的辅导员所没有的专业知识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别于其他的教育工作,它与大学生的利益和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这项工作责任尤为重大,也就要求相关的从业者,也就是我们的高校辅导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专业化的水平和高超的工作能力。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发展体系
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发展体系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着密切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迅猛趋势、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依托,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培养高校辅导员专业的人才。另外,要善于借鉴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知识,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需要,为高校辅导员制定职业规划发展计划,完善高校辅导员规划发展体系,让更多的人自愿从事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真心喜欢上这个工作。科学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发展体系,可以让高校辅导员专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的实际中,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
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学生工作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更具体要求,我们要牢记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打造一支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队伍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材料科学、成型工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综合与交叉,培养具有材料成型加工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受到现代工程师训练,从事材料制备、加工工艺及设备的设计与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设两个专业方向,分别为金属成型及模具专业方向和塑料成型及模具专业方向。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工矿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市场对铸、锻等专业人才需求量的扩大,我国教育部在1998 年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进行了调整,新增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这门课程将以往的焊接、冲压、铸造、锻造、粉末冶金以及橡胶、塑料等相关专业融为一体,十分注重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意在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以便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高校之所以开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这项专业课程,目的在于培养专业人才以为社会所用,因此,设计合理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明确教育方向,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及对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选择等等方面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社会上对于工矿企业的需求量也不断提高,因此对于铸造、焊接等工矿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要求其不仅要具备专业上坚实丰富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高校开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并注重学科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目标就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并令社会满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因此,高校如何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育得以积极有效的展开成为高校老师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学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优势或者经济优势,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多为学生创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认清当今的就业形式与市场需要,让其了解专业的实际内涵与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储备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将培养有创新意识,能够知行统一,实践技术能力强的专业型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
自从1998 年教育局规定新增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来,我国各大高校中开设此项专业课程的高校多达30%,经过这十几年的教育推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社会培养出了许多技术过硬的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是尽管如此,这项学科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注意。具体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1 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不一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将铸造、锻造、焊接等众多专业融合在一起的一个新型的专业,它所涵盖的知识领域极广,因此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也就随之增多。如果只是将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合并,那么在学生们的四年学习中使很难完成这么多的学习量的,因此学校必须对知识点进行取舍,但是由于取舍后每个学校所保留的知识点都不相同,因此很难对学生有一个统一的培养方案,也很难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一个合理的考量。
2. 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基础老旧落后,需要及时进行更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在铸造、锻造、焊接等众多老专业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这些老专业的学术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科质量。然而由于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铸造、锻造、焊接等技术的更新换代十分频繁,然而高校中这些老专业的教学内容却仍然是对过去落后的专业技术的讲解,而且课程设置狭窄、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基于此种老专业而建立起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如果不及时的跟进相关各项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学科教育注入新鲜的科技内容,将大大降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而且即使教育培养出了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也难以适应新技术环境中的市场要求。
3. 1 开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
3. 1. 1 实用性原则
高校开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目的在于为社会输送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因此在具体的专业建设中,首先需要遵循的就是实用性原则,注重学科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杜绝为学生开设过多的理论讲解课程,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为学生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的内涵并对其的掌握应用能力得到锻炼。
3. 1. 2 创新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所有学科的教育目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也不例外。如今我国的发展急需被注入创新性元素,只有一个懂创新会创新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以谋取更长远的发展。对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注重专业性的学科,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摒弃以往的“学科本位型”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的课程模式,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在教学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3. 1. 3 专业核心能力需求原则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强调专业技能的专业,对它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必须强调凸现性和核心性,以便让学生的接受教育时对学科知识有鲜明的认识,从而进行更好的理解与运用。
3. 2 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老师的讲解是学生们获取新知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质量,教学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训提高机制。提高对专业老师的技能要求,在招聘老师时需要选择那些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也过硬的秀秀人才。对在职的老师,学校也要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可以派遣一部分老师去到相关产业的一线进行实地学习。也可以请一些有关领域的工程师等技术人员来学校做兼职讲师。第二,要强化老师们的科研作业,要求全部老师都要参加科研项目,并亲身指导学生参与生产实践,通过科研与实践提升老师们的综合素质。
3. 3 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需注重素质培养的课程群建设
高校需要时刻谨记开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安排需要侧重于实现学生机械科学与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需求,需要加强对学生模型设计制造、材料成型、数控加工等课程的教学力度,培养能够从事技术开发、宽口径的高素质工程、工艺设计以及学科研究等事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我国设立时间不算久的新型的学科专业,但是却对于培养我国工矿企业所需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需要立足于社会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发和推进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工作,秉承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采取积极措施以应对当前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教育帮助。
【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前,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建设方面还不能充分发挥其科学发展教育优势和严重与当地经济发展脱节现象。地方高校应该凝聚教师和社会具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以各种形式提供理论、实践方案、专业技术等服务,地市高等学校作为地市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集聚地 应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百色学院作为属地百色市的普通省属高校,百色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存在主要问题是百色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身的问题和社会方面的问题。百色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滞后、实力不强、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各级部门的主要问题是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强度不够;企业与学校的双赢互助发展不到位;社会的政策导向与高校发展存在一定不协调等。为使地市高校的应用类专业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我们提出地市高校应该宣传引导、克服障碍,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识;以地域优势为依托,增强服务地方龙头经济产业发展的实力;完善实践体系,壮大“双师”队伍,为地市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政校互动、校企合作,实现地方经济建设中政企校“三赢”的局面。从而提高地市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百色学院经过几年的办学,已建成一批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起示范与辐射作用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基地。使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学校办学定位更加吻合,科学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更加突出、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但是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急需地方高校要积极主动需求政府与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专业负责人应该研究各种合作的顶层设计,应该主动与一些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需求更多的合作渠道,以通过合作服务来提升地方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的社会价值和实现专业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而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识。
首先要加强宣传和引导。百色学院数学有应用数学要通过各种社会活动、优秀校友等社会力量的支持大力宣传本专业的优势,要正确认识本校和百色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加强宣传和引导,做好经济建设服务工作。其次要以主人翁的精神开展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服务中,要克服等待、观望、依靠、索要等思想,更不能过分强调客观条件限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等不良行为与观念。
百色市的历史及地域的特殊性决定了百色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要找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百色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发展要根据百色经济发展的实际,紧紧围绕百色市的地缘优势、以红色旅游、铝工业、水利、农业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落实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政策;要根据百色市当前急需的人才,特别是科技、金融、统计、教育等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密切相关人才主动地加强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科专业建设,使专业设置与百色市乃至整个广西的社会经发展济结构一致,合理设置专业人才出口方向,实施“数学学科基础+方向模块”的多元化的分流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学生就业出口,科学构建“基础平台+方向必修+任意选修”的课程分层设置体系。结合“民族、红色、铝都、三角中心地带”等的区域特色,建设与培养模块相适应的“校外实践研究基地+校内专业模块实训室”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外引+内培+交流”等方式,构建“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新型师资队伍。
近年来,百色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得社会的需求急剧加大,百色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要以敏锐的目光观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发展中所需师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地市高校必须做企业想做但做不了的东西,同时要注意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百色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形成优化与决策、概率统计、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数学教育等科研方向且科研成果较丰富,要注意把科研成果转化使其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专业负责人注意也市场的沟通合作,通过市场需求导向,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力。
首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优化各门课程之间的接合部,完善专业课程逻辑结构,形成最佳时序衔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采用阶梯式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视频观光、设计讨论等方式的认知性实践,在大学二年级进行专业师范见习和金融数学类的实战操练,在大学三年级进行专业实习、岗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为百色市的企事业等解决一些实质性的数学建模、数学规划等。从第七学期开始进行应用型的毕业设计,第八学期鼓励学生走上真正的就业岗位或实践性较强的实习工作;所有专业课程的时序衔接要依据上述专业实践来统筹安排。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既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又具有强劲设计研发能力的综合型师资队伍。其次数学与应用数学应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这不仅需要给学生制定合理的实践体系,更需要一支既具有深厚数学理论功底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强劲数学模建模设计研发能力的综合型师资队伍,为此,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发展制度,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师到各中小学担任数学一线教师、到各种金融部门的参与研发规划各种实务,到各个企事业的统计部门参与他们的数据处理,到各个生产企业参与部门管理最优规划等,这些都是应用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其更好的管理发展,选派优秀职工到部门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家学者进企业、下基层、进农村,以技术攻关、决策咨询和课题合作等方式开展合作,这不仅本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而且促进数学与应用数学服务社会能力,壮大本专业的“双师型”队伍,促进合作发展;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符合地方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聘请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当学生的学业导师,从政府、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等,从而为地市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政校互动就是系部党政领导争取政府和学校高层机构对百色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要按照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来不断扩大自主办学权。同时尽量避免或减少地方政府和学校的高层机构的行政干预,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遥适度进行有效的调控。
一方面百色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师经常组织科研骨干去百色铝产业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百色水利枢纽等百色的龙头企业和百色市各县区工业园等考察、交流,与百色市各相关事业单位建立形式多样的科研合作,不断建立专业力量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平台。另一方面百色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组织机构上,要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其人员由系主任作为主要领导人,还包括分管副主任、学科带头人等,工作小组的主要工作职责一是制定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计划并负责实施;二是负责地方应用数学科技人才的引进,设立数与应用数学专业客座教授职位,充分利用客座教授的专业资源指导我们的科研工作更适合当地实际经济的发展。鼓励、选送部分中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兼职或挂职。在推进激励机制上,学校在各种评优、职称晋升、各种人才资助计划中,根据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实际业绩,不同程度的向业绩优秀的教师倾斜。地市高校只要进一步增强政校互动、校企合作的力度,即可以专业的发展有稳定的本土经济依托,又为地方企事业提供较强的科研技术和智力支持,同时社会资源配置也得到优化,从而实现专业、企事业和政府“三赢”的局面。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营销活动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全过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而对于院校特色专业的建设不仅仅能够反映这所学院校的办学水平,还能对这所学院校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属于技术型人才。所以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够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创业的精神。本文就如何进行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建设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市场营销专业是郑州商业技师学院重点发展专业,在已有专业的建设基础中,市场营销专业将借助于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来进一步挖掘自身优势,整合多方资源,细化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打造优质的教师团队,提升对整个社会服务能力,力争在河南省技工院校的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并带动相关专业群的改革与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市场营销管理人才。
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这就要求院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定位,来引导学院校特色专业的建设。那么如何将市场营销专业的独特和个性展现出来,赋予它新的内涵,从而使得营销人才的质量得到提升呢?首先就得确定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那就是在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并不是只会市场营销学术方面的研究型人才,或者“熟练工人”,而是为社会服务的营销管理人才。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对学院校教育的一场教育改革。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人才的培养在明确培养目标以后,就得制定新的培养方案,突出专业的特色教育。例如在响应国际号召的情况下学习另外的一门语言,即英语。培养“市场营销+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在鼓励学生学好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的让他们学会掌握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大大的提升他们在营销方面的沟通能力。
另外在培养营销管理人才时,要特别注意营销管理的应用和实践的特点。理论知识如果不参与社会实践,永远只是一堆废弃的文字。所以营销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多多的参与一些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学术讨论和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研究了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高素质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将教学的内容和体系与社会各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引入教学,是一大课题。例如将知识点与某个特定行业的实践进行结合,使得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目前营销的模块如房地产营销、药品营销等等都已经在各产业中有了独立的发展,为我们选取一个特定的行业进行实践结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在教材选择应用上,应积极引用国外的一些做得好的营销学教材,注重其丰富资源的利用,使国际与本土结合起来,从而优化教学内容。
其次,如何将这些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并且会用这些知识从事营销管理工作,这又是教学方式上应该重点考虑的一大环节。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一种静止状态的教学,老师是单纯的占有和传递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负责接受知识的客体,这中间的过程忽略了老师和学生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老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呈现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想法,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理解,所以新的教学方式下,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主动探究学习的知识以及创新想法,从而达到人才的能力培养的目的。
(一)总体目标
主动适应河南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升需要,以培养食品工业、商贸流通企业基层营销岗位高端技能型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龙头,辐射物流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的发展。
(二)具体目标
(1)依托“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品牌示范院校建设中积极参与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参与全省性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院校层面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探索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合作兴办技术创新机构,合作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初步实现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
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制订与修改、实习与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聘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专业建设基础与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现已逐渐成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重点专业,具有较高的优势与影响力,有深厚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实力。到目前为止,也已为社会培养出诸多优秀的人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工学结合的现代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手段的改进、院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创造了省职教品牌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基本条件。
现在许多院校的教师队伍随着扩招不断地增大,虽然有的教师拥有丰富的营销学知识,但是大多缺乏实践能力。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还来不及从事相关营销工作就来到课堂上教学,缺乏对营销实践的认识和体验。加上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些企业不欢迎教师来到企业内部进行有关教学的实践锻炼。所以对于市场营销的师资队伍这一块应当重点把握。
例如在引进市场营销教学教师时提高双语考核的门槛,或者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选取人才进行双语培养。另一方面还可以聘用优秀外语教师来担任教学老师。在实践教学方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并接受一些相关的培训,同时在课题研究时要注重与企业界联系,挖掘出企业内部的人才需求。这样无论是对于学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对于营销人才的培养都有益处。
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拓宽就业发展空间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市场营销学的学生来说,在掌握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