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财经大学毕业论文参考范文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及相关专业教学中的难点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 ,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本会计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作为生产要素的关键部分,无论在生产与销售或资金与技术开发方面,人力资源都成为各企业竞争的主要内容。特别在当前市场竞争体制逐渐完善的背景下,人工成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可挖掘的潜力也随之增大,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其竞争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现状
1.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现阶段,大多企业的总成本中,人力资源成本比例呈逐渐上升的态势,为企业总成本的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影响整体经济效益。尤其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后,其中关于经济补偿的内容范围逐渐扩大,使企业的离职率不断上升,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离职成本与取得成本。另外,我国一部分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核心仍集中在产品成本管理方面,忽视对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也有一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资本化,使其成为当期的管理费用,并未真正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
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现状分析
当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实务操作难度较大且成本高。区别于物质资源的计量,人力资源的计量标准及其繁琐,大多时候需通过主观判断或利用相关的评估机关进行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所以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实务操作的成本与难度都有所增加。第二,缺少相关的会计准则与会计规范。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过程中需遵照一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规范,然而大多企业并未完全依照相应的规范,而以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策略,导致不同企业财务报表中关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数据与信息编制不同,也造成其信息使用价值逐渐降低的情况发生。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账务设置及其具体应用分析
1.从账户设置角度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账户设置一般包括“人力资产”账户、“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与“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的账户、“人力资源费用”账户、“人力资产累计摊销”账户以及“人力资产损失准备”和“人力资产损益”的账户等。其中“人力资产损失准备”账户是在“人力资产”账户调整下产生的,主要指贷记企业通过一定的比例将人力资产损失准备计算出来。若期末余额在贷方,则说明损失准备仍未冲销。
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具体应用分析
人力资源成本主要应用于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决策、激励成本管理、成本计划与成本预测方面。其中在成本管理决策方面,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能够帮助设计与选择成本决策,使成本决策的分析与评价更为合理,进而保证决策方案能够顺利实施。在激励成本管理中,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能够为激励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信息,会计人员根据决策对企业中的薪酬方案以及职工资金为产品成本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成本计划与预测方面,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可通过会计与统计的方法集中成本信息,并运用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的方式了解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状况来实现的。而且在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财务信息基础上,企业对成本的控制、管理以及招聘渠道的选择将更加合理。
三、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存在不足之处及其完善策略
1.核心员工的成本控制问题及其完善策略
人力资源成本的影响因素之一为核心员工的离职率。很多企业核心员工由于对现有工作岗位不满或受其他如薪资福利待遇方面影响,很容易出现离职情况,这就造成人力资源成本的逐渐增加。因此,要求企业进行核心员工招聘时,就需建立起与其他员工共同的心理契约,并保证应聘者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而招聘人员也需对招聘计划、招聘方式等进行设计,如采用无领导小组、情景模拟或面试提纲等方式。
(1)核心员工在开发成本方面的完善策略
由前文可知,企业的核心员工往往受其工作岗位及其他外部因素影响选择离职,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因此,在招聘阶段需招募与招聘岗位相符、符合公司基本要求、发展潜力巨大的人员,以此使开发成本方面的支出降低。同时,应根据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人员素质的培养,避免因采取大众化的培训方式造成员工知识技能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发生。而培训体系的建立也可采用层次多样的模式,对企业核心员工可通过实外部培训与实践锻炼为主,内部培训为辅。
(2)核心员工在使用成本方面的完善策略
使用成本主要指企业合法使用员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如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与奖金等。具体可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保证在核心员工使用成本的控制下能够为员工带来更多的福利,并以此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实际采取的薪酬激励政策方面,可征求核心员工的意见或建议,促进员工参与企业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3)核心员工在离职成本方面的完善策略
企业中核心员工的离职很大程度上造成控制成本与离职补偿成本的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在招聘阶段,企业应将离职的相关责任与代价予以交代。对工作岗位中的核心员工,企业管理者还需保持与其不断的交流,以此解决员工内心的顾虑与不满,并将员工离职的心理消除在萌芽阶段。尤其在企业进行规划或目标制定过程中,可使核心员工共同参与,调动员工管理与发展企业的积极性。
2.人力资源成本组成问题及其优化措施
由前文可知,人力资源的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离职成本以及保障成本等。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可细化成本组成项目并分别归档项目的成本支出,使企业管理者与员工都可发现项目的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其次,以员工工作岗位的不同进行成本管理。例如,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普通操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都需按照不同比例的成本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使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更有效,也可使员工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3.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其优化措施
根据前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现状,可采取三方面的优化措施:第一,从基础教学着手,构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关课程。第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相关规范与准则的制定,并在具备人力资源会计实施的企业中实施。第三,非货币计量方法的应用。由于货币计量方法在人力资源会计中的应用并没有相关的定论,在实施过程中难度极大,所以可引用非货币计量的方式。在保证与货币计量方法结合的情况下,将人力资源价值充分反映出来。
4.企业发展与人力资源成本间的联系与优化措施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影响企业总成本的重要因素,然而企业成本管理中却忽视人力资源成本。因此对其可采取一定的优化策略:首先,企业传统观念需进行转变。将人力资源成本作为对人力资源的一项长期投资,并从长远角度对人力资源投资后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其次,量化管理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需与企业的盈利利润以及销售收入等指标联系起来,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指标变动情况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的影响。
四、结论
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例将逐渐增高。企业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需采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以此使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与核算得以加强,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保证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产出效益,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最近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形势全面革新,各类工业企业发展期间,都隐藏着一定程度的成本会计精确化核算和高效管制隐患,长期以来引起不同领域关注。实质上,成本会计核算与企业综合化管制问题,始终保持相辅相成之关联,一旦任何环节出现纰漏,都将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严重情况下直接令特定企业深陷淘汰境遇难以自拔。
一、工业企业成本内部成本核算与管理对象的科学确认
透过客观层面审视,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期间涉及的对象众多,归结起来基本上表现为:
(一)企业行政管理单位方面
在进行企业阶段化绩效成就考量环节中,经济效益时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引导功效,尤其在面临不同制约环境下,成本费用管理核心存在意义显得愈加深刻。所以,单纯透过行政管理单位特定职能特性角度观察,其无非是要做好两类准备工作。首先,便是在合理时间范围内调查整理相关产品生产具体耗费的金额,同时检验预设应对方案的落实状况,将其中不同类型成本费用对于后期利润的影响范围界定清晰,确保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其次,相关费用支出状况也是要进行全面掌握的,当中包括费用具体支出金额和结构特定延展趋势等内容,避免日后标准化管理方案拓展期间遭遇任何阻碍效应。
(二)企业生产管制单位层面
透过以往实践经验调查整理,证明生产管制单位始终忙碌在生产第一线之上,其对于特定产品资金耗费信息了解的可谓是最为全面,尤其对于特定制造单元内的成本控制实力卓越非凡。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工业企业基层领域的生产部门,其长期承接成本管理核心职责,包括车间、工序流程、班组素质训练单元下耗费的成本计量工作。
二、今后合理强化我国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制实效的策略内容解析
截止至今,工业企业在内部成本精确化核算和多元化管制期间,时常衍生各类冲突性隐患,针对其加以科学协调应对,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步伐的关键。由此,笔者主要围绕以下细节层面,进行新时代背景下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策略内容有机扩充和灵活延展。
(一)建立成本会计精确核算与科学管制的规范体系架构
作为新时代工业企业,其核心任务在于及时跟进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变化规则,运用最新技术资源、管理技能,进行阶段化成本会计核算控制。特别是作为工业企业上级领导,其在会计核算管理工作重视力度更要有所突出,必要时加大各项改革活动经济投入力度,构筑起健全形态的成本核算规范控制体系架构,制定并实施高效管理方案,确保不同层级人员都能承接对应职务内容。
(二)收款成功比率和速率合理提升
工业企业内部主管人员,应该定期培训专业化技术型人员,联合各类设备资源制定完善成本控制措施,使得一切订单信息在市场链单元中灵活分解,最后落实到专人专职领域之中。长此以往,各类订单都会直接划分到会计部专业人员手中,员工在严密监管范围下必然不敢放松警惕,使得后期收款成功比率和速率都朝着较为可观的方向过渡扭转。需要加以强调的是,相关工业企业为了塑造较为完美的外在形象,会逐渐树立起独特样式的专业化品牌,针对专属消费人群提供前所未有的信誉保障条件,并且在产品流畅化销售基础上收回对应款项,至于一类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工业企业,一般会利用付营运途径进行特殊款项收回,实质上便是在获取订单过后,确保产品未销售前期获取账款,为企业资金成本做出较大程度的缩减调试贡献。
(三)拉动式生产模式的大力提倡和有机延展
所谓的逆向拉动式,往往又被定义为适时制度下的生产活动,其现实存在意义,便是透过不同客户提供的订单信息进行后期特定生产活动规模组织。也就是说,其全程关注一切客户的本质化需求特性,坚持由后向前进行企业系统化生产活动精心布置,使得资源采购、生产工序、销售等环节紧密衔接,将以往存货等不良迹象得到深度遏制。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开放实施的成本管理策略,其核心动机始终限定在成本节约层面之上,经常衍生必要开支数额盲目缩减行为结果,不可避免地令企业整体发展活力受创。因此,作为健全形式的工业企业,其有必要在作业成本法适用环境下,在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过程中,正确掌握企业“产出”与企业“投入”“,花钱”和“省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企业成本增减与企业收益增减之间的关系,以此才能制定出更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效益的成本控制方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工业企业在成本会计核算方面重视力度逐渐强化,后期整体核算管理对策内容也趋近完善形态。相信长此以往,必然会为我国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提升做出应有绩效贡献。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现代网络教育利用电子学习方式提供教育和培训,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和重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网络教育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如何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大学数学教育质量
(一)加强教师对网络教育资源的认知
以前的大学数学教学方式单一,与学生的交流也少之又少,但是随着网络资源的发展,这一切将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也是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种必然趋势。学校也应加大网络资源建设,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不要封闭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中。大学教师也应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学习,摆脱落伍的危机。
(二)教师要把网络教育资源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
教师应该适应网络的发展,把网络教育资源融入到现代教学之中,但是不要盲目的引进,首先就要考虑引进内容的适用性,所引进的内容要与所学的内容有相关性,能起到补充,扩充的作用,这样能够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其次引进的内容还要具有适用性,能够让学生们把所学的内容融入到生活,融入到社会,达到学生们能认识数学,应用数学,培养他们的能力。最后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令学生更能接受所学内容,更愿意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所以教师合理的引进网络教育资源使十分重要的。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自主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教师不但要学习引进网络教育资源,还要充分的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数学,爱好数学的良好作风。以前的数学教育中,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过后学生们无法应用,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败,而现在的网络发展情况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更好的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可以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到网络上寻求资料,还可以让学生们课后巩固学习内容,网上寻求交流,以便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现在大学数学教育尽管很重视学生的学习,教师又会安排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们给他们进行答疑解惑,但是受到时间性和地域性的限制,效果往往是不太理想,现在网络资源的丰富,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网络技术可以让学生和老师间进行多样化的交流和辅导,也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一些论坛,邮箱,视频等等不断的学习巩固自己的知识。学习不再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兴趣也会越来越高,提高数学成绩不再是难事。
二、结束语
大学数学教育充分有效的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是提高大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有效办法,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以课材为中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融入到现在教学之中,补充课本上的不足,增强教育之中的趣味性,这样会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更加具备学习数学的激情,更加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更加有发展,大学数学的教育才会更加成功。
一、基于Mulitism软件的教学方法改革
(一)Mulitism软件简介
Mulitism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推出的电路原理设计、电路功能测试的虚拟仿真软件,是早期的ElectronicWork-bench(EWB)的升级换代的产品。Mulitism元器件库包含了数千种电路元器件供仿真实验选用,虚拟测试仪器仪表种类齐全。该软件特色体现在它将各种虚拟仪表非常逼真地与电路原理图放置在同一操作界面上进行各项参数和波形的测试,以图形化的方式消除了传统电路仿真的复杂性,它具有详细的电路分析功能,可以设计、测试和演示各种电子电路。
(二)Mulitism在教学中的具体使用
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点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在组合逻辑的教学中,以逻辑代数、基本逻辑门、逻辑函数、基本逻辑电路为基础;在基本逻辑门视频录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真值表进行讲解,而采用Mulitism可通过逻辑门、开关、LED显示器进行直观实验式教学;在逻辑函数视频录像教学中重点讲解公式化简、卡若图化简,规则繁琐通常需6个左右课时进行讲解,而采用Mulitism可利用其逻辑函数转换器实现真值表、逻辑函数、逻辑电路、逻辑表达式化简相互之间转换,因此可大大减少课时。组合逻辑的常用逻辑功能芯片教学中,需掌握编码器、译码器、译码显示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比较器,在时序逻辑的教学中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是重点,也是本门课程的难点,这些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视频录像教学中只能理论讲解,而采用Mulitism可实现实践式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Mulitism在具体知识点上的教学示例
以六十进制计数器为例进行Mulitism教学示例。六十进制计数器的讲解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1.在PPT中介绍Mulitism中典型的计数器芯片74LS161N,74是个系列名,LS是低功耗,161是型号,N表示民用产品。它是一块四位二进制数计数器,可用一块74LS161N设计成十六进制以内的任意进制计数器,用多块74LS161N级联可设计出任意进制的计数器。
2.在PPT中讲解74LS161N芯片的清零、计数、保持、同步预置数四种功能,结合Mulitism仿真进行教学。在Mulitism仿真中教学能让学生直观接受,达到一边理论教学、一边实验示范的直观学习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学生可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反复仿真实验。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当前网络教育中大多采用平时作业加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此种方式存在的显著弊端是只有理论考核,与本门课程的宗旨和特点是相违背的。基于Mulitism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实验考核,为此提出网络教育中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新的考核方式,即总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卷面考试成绩、仿真实验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共同构成。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单片机技术、微机原理、嵌入式系统、PLC等后续相关课程学习的必要基础。当前网络教育中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急需提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存在显著弊端,本文探索了Mulitism软件应用于网络录像教学,很好地解决了网络教育中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缺乏实验教学的显著问题。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类课程已成为一门所有专业的公共课程。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类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应用是人们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使得高等院校教育愈加重视计算机教育及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当前就业形势和工作岗位要求出发,简要分析了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然后从教学理念革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革、计算机基本技能竞赛四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教学方法;技能竞赛
在高等教育改革之前,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一直采用“扫盲”式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逐步推进及计算机应用普及日益广泛,这一种教学模式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求。现代计算机教育不仅注重学生应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为此,高等计算机教育要以增强学生计算机素质为目的,以改革为着眼点,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组织开展计算机基本技能竞赛,促进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发展。
1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是当前就业形势和工作岗位对计算机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计算机学科自身发展的必备条件。目前,我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社会对岗位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要求,需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否则难以胜任岗位工作需求。此外,计算机教育本身涉及到对学生编程能力、分析能力等多重能力的学习,这要求教学中高度重视计算机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创新研究,让学生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下增强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进一步推动计算机教学工作发展。所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满足计算机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培养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2.1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用是否合理,对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有着直接影响。为达到良好的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设计教学环节,实施多环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丰富性,促进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主动,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极大热情。如,进行网页设计教学时,教师可以把现实生活中关于网页设计使用的实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实例法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均浏览过淘宝网页,教师把淘宝网页设计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这些方法进行网页设计,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联想能力,既有趣又实用,很好的完成了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
2.2丰富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一直围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和软件水平考试证书的取得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老套、条理化,脱离工作实际,学生只是机械化的记忆、操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对此,应着眼于现代计算机教学趋势,对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除了涉及课本知识外,还要密切联系工作实际,引入课本以外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和视野,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二级C语言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消化这一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可以把时简单的编程过程拿到课堂的多媒体演示上来,向学生进行编定的程序试验。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可以借助课本外的教学资源快速的了解编程过程、消化编程方法,并对其产生一定学习兴趣,联想其他软件的编程,有助于促进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增强。
2.3革新教学理念
要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教师应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不断贯彻落实,切实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实施创新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所以,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在创新理念指导下,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进行创新,多组织设计案例、任务、情境等教学模式,促进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完善,使之满足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
2.4组织开展计算机基本技能竞赛
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是做不到的,学校应结合社会、学科对计算机教学的需求,组织各类型的计算机基本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动脑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形成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能用各种计算机技能解决各种实际的计算机应用问题,从而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如,学校根据计算机教材和岗位工作需求,组织计算机综合全能竞赛、文字输入竞赛、Excel表格应用竞赛、网页设计创意大赛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计算机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3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多方面、多层次的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切实达成高等计算机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反思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密切联系工作实际,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课外应积极组织各类计算机技能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逐渐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
【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的应用逐渐增多,计算机技术趋向普及化发展。计算机教育作为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计算机教育必须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以计算机教育为研究视角,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做出分析,旨在全面提高我国计算机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应用
前言伴随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各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的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成为教育部门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话题。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伴随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产生的先进技术,将其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必将使得计算机教育迈向新的高度。因此,笔者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意义
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扮演者越来重要的角色,计算机科学技术极大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优势和计算机教育的特征,将二者有机整合,必然产生积极的效应。
1.1改善教学管理层面
计算机教学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作,涉及到系列的管理活动。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教育有效的整合,能够使得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变得简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动态的了解和分析,使得原本复杂化的工作通过计算变得清晰明了化[1]。
1.2方便学生日常学习层面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出现终结了计算机教育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时代。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上传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计算机知识,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随地的进行查阅,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符合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同时,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按需施教、因材施教,避免了传统计算机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
1.3丰富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成本层面
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将计算机教育中的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形成生动化、趣味性的课件或者视频形式,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利用多媒体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节约了纸张等教学成本,符合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2.1变革传统教学观念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中指出,实践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实践。所以将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的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变革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教学观念[2]。①需要全面树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全新的技术进行应用和整合,而且需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创新思维,使得计算机教育在创新中谋得发展,在发展中继续创新。
2.2规范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在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到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主观能动性对知识形成自身的建构;另外,针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时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资源进行利用;最后,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晰,不要追求过分的美观和形式,忽略了教学内容,也不要因为对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重视使得课件过于生硬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3]。
2.3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认知
素质教育观念要求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将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的与计算机教育整合必须全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认知程度,使得学生在主观上接受计算及科学技术,进而保证学习的高活力、高兴趣,使得计算机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3结语
将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的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是全面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和提高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必要措施,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必经之路。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发教育部门和工作在计算机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关注,在开展计算机教学实践工作只能够,变革传统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工作方法、整合先进教学技术,根据我国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索出适应我国个教育阶段学生特色的计算机教育路线,全面提高受教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社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柳善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5(08):124~125.
[2]张淳.大数据技术在计算机差异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5,09(05):280~281.
[3]白其伦.浅谈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2,11(24):87.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技术发展、互联网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真才实学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与之相适应。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完善,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自身的缺陷以及外界的不良影响,致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了解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现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成为推动计算机网络工程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现状,指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期为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工程;现状;对策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计算机网络技术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在享受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在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情况下,分析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现状,及时发现和解决计算机网络工程问题,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是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1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现状
1.1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是一个系统的智能操作整体,由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组成其基础设施,因而,计算机网络工程必然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另外,计算机网络工程所处的温度、噪音、湿度等外部环境,会影响计算机设施的正常运行,但是,许多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设施缺乏特殊的防护措施,不能很好的防火、抗震、防水、避雷等,再加上接地处理的不合理,自然灾害或者突发事故的破坏性大,给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正常运转造成干扰。
1.2计算机系统存在漏洞
系统是计算机有效运行的基础,但是,由于设计人员或者编制人员自身的原因,致使计算机系统存在着一些漏洞,进而影响了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受到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工作能力等的影响,设计人员或者编制人员没有合理的设计或编制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软件,给黑客或者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从而造成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隐患。
1.3计算机病毒的干扰
计算机病毒严重威胁着广大用户的利益,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是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时最常遇到一种情况。计算机病毒分为良性病毒和恶性病毒两种,其来源可能是编制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破坏性数据,它不仅影响计算机本身的数据存储,而且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甚至会使计算机丧失基本或者特定的功能,而且,许多计算机病毒传播速度较快,不能被轻易控制,致使用户面临着严重的信息安全的威胁。
1.4黑客等不法分子的威胁
拥有高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的黑客,是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黑客可以不经用户的许可,随意的登录他人的网络服务器,甚至连接网络单机,给用户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一般来说,黑客的攻击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只能当危险发生之后,用户才能知晓和处理,因此,黑客攻击所造成的损失,补救的机会很小。通常,黑客常用网络攻击和网络侦察的手段攻击用户的计算机系统,破坏或者窃取用户的数据信息,给用户造成巨大的危害。
1.5计算机网络工程中的其他安全隐患
计算机病毒不仅是由计算机内部所引起,而且受到计算机外部条件的影响,计算机病毒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引起,其中逻辑炸弹、系统漏洞、信息泄露等,都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逻辑炸弹虽然不具有传染性,但却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可以极大地破坏信息处理机器本身,给数据处理硬件带来不可挽救的损失,另外,在编制软件时造成的系统漏洞,给计算机病毒或者黑客等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威胁着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
2解决计算机网络工程问题的对策
2.1做好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外部防护措施
自然灾害虽然不可以避免,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来减轻其造成的损失,因此,建立安全的物理环境,做好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外部防护措施,是计算机网络工程正常运行的前提。在选择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时,要注意外部环境、场地的抗震能力等,尽量避开噪声源和振动源,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防震、抗灾能力。
2.2安装防火墙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它通过在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内设置一系列的部件组合,来限制内部用户的外部访问,并且对限制用户访问外界网络的权限,以维护计算机运行环境的安全。作为信息进出的唯一通道,防火墙可以有效地控制信息的进出,增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对暴露的用户点进行保护,及时的监控和审计网络存取、访问行为,因此,安装防火墙,减少计算机病毒、黑客等的威胁,确保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的安全,可以有效地避免数据窜改、数据丢失情况的出现,进而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2.3安装漏洞补丁程序
黑客等不法分子可以利用系统漏洞和计算机病毒入侵用户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因此,需要安装漏洞补丁程序,通过控制网络访问,以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例如,用户可以利用路由器,设置系统文件的访问权限。同时,计算机管理者和用户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减少安全风险,切实做好信息安全防范工作,以及时发现、解决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从而减轻信息泄露所带来的损失。
2.4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虽然防火墙、漏洞补丁程序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毒入侵,但是,不正当的操作行为可能会产生木马等病毒,因此,计算机用户需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以减少病毒入侵情况的发生。用户要警惕陌生网页、陌生邮件,增强信息安全意识,防止泄露个人信息,以维护自身的数据信息安全。
3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增强计算机网络过程的安全,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提。因此,计算机系统设计者和编制者,应该积极学习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同时,计算机用户应该安装防火墙、漏洞补丁程序等,以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维护自身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谢延华,徐小亚.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1:159-160.
[2]蒋伟.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8:159-160.
[3]朱粤杭.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2:66-67.
[4]韩菁,张京辉,程婧.浅谈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5:35+38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仿真技术成为了当前其主要发展趋势。这是因为借助于该计算机技术,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构建精准而逼真的模型实现对物体进行三维图像模拟,这一优势使其迅速被应用各行各业生产建设中去。而信息处理作为计算机重要的基础组成,仿真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因而可以说这二者有着极为密切联系。对此,本文将基于笔者多年计算机研究实践,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概述,并分析该技术,最后在探究其与信息处理的结合。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信息处理;结合;探究
1计算机仿真技术概述
计算机仿真技术(ComputerSimulation)指的是通过运用建模、仿真以及图像处理分析等方式把不可视的物体转变成为可视形象化模拟,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借助于此了解该物体性质、规律等。结合实践来看,建模可以说是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模可以实现在实际情况下难以或无法实现对物体内部构造模拟,随后再辅以相关技术,让我们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物体。正是凭借于这一优势,使得计算机仿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诸如建筑、航天、交通以及制造等多种行业,并逐渐成为行业中不可获取重要技术。
2计算机仿真技术分析
计算机仿真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对物体进行虚拟模拟的技术,结合实践来看,其主要涉及建模思想、图像处理分析与数字化等技术。通过研究可知,该技术在运用过程中一般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2.1对物体进行数据模型构建
实践中,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第一个步骤便是对物体进行数据模型构建。在此过程中,主要使用归纳与演绎两种分析方法,有时我们只需单独使用某一方法便可以实现数据模型构建,有时则需要将这二者结合,这需要技术人员根据相关要求决定。以演绎法为例,首先计算机将物体模拟的数字化数据进行采集,随后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设定参数对上述数据开展演绎分析,将该物体数据模型构建起来。
2.2物体仿真模型实现
当物体数据模型构建起来后,技术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仿真模型实现。简单来说,就是技术人员通过使用编程语将所构建数据模型进行程序化处理,从而使得该模型实现仿真。需要注意的是,在物体仿真模型实现时,所使用编程语言众多,技术人员必须在充分结合数据模型特征以及相关要求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随后准确地使用编程语言将其模型化,最后通过程序化管理,确保仿真模型实现。
2.3仿真模型验证
在上述工作完成后,为了确保所构建物体仿真模型有效性,技术人员需要对其进行验证。此项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在于对该模型中数据根据相关方法开展验证,随后技术人员根据相关标准对验证结果进行判断,从而确定该仿真模型是否达到要求。
3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探究
正如上文所述,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处理,将二者相结合对仿真来说不但有助于有效地提升其效果,同时也可以使得仿真实验功能不断完善;而对于信息处理而言,则可以在把抽象的信息进行可视化、虚拟真实化处理前提下,有效地提高其处理准确性以及效率。有鉴于此,加强二者地结合与应用逐渐成为了当前主要发展趋向。对此,下面笔者将二者一些结合进行简单阐述。
3.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信息处理结合
光信息处理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可并行等优点,是一类极为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对二维图像信息的处理有着显著的优势,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有效识别图像特征、增强图像处理能力。例如CAI、CAD等软件都是现阶段科学研究工程实际的新手段。
3.2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结合
除了上述与光信息处理相结合外,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结合也是当前极为重要的一种形式,而在此其中以matlab软件最为典型。该软件作为计算机重要软件之一,不但涉及矩阵运算以及信息处理等众多方面,同时还具有很高的灵活性。除此之外,该软件在信息处理上还具有诸如运算安全性高、输入快捷以及功能丰富等诸多优点,因而使得其成为了当前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重要的结合与应用。结合实践来看,技术人员在运用matlab软件时,首先将所要处理的信息输入到其中,随后该软件按照相关设定开展仿真模拟,然后计算机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开展可视化处理,如此一来将极大程度地提升信息处理工作准确性以及效率。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仿真技术是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计算机技术,并且定将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对于信息处理来说,大部分信息处理技术已被植入到计算机仿真技术当中,将二者相互结合起来,不能呈现出巨大的优势,并且极具发展空间,具有极为广阔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云峰.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2,21(4).
[2]付凡成,彭裕.关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探讨[J].电子制作,2013(21).
[3]贺秀玲,姜运芳,施艳.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探究[J].煤炭技术,2013,32(7).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会计行业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以便于适应社会的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若想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就要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能推动企业建立长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会计控制。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制约企业发展内部会计控制的因素,提出发展企业内部会计策划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财务部门控制着企业的资金去向和资金使用程度。财务部门的职能是对企业资金进行认真核算并将财务信息进行准确录入,财务部门决定着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内部会计控制,可以增强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水平,将内部会计控制广泛运用到企业中,促进企业的决策日趋科学、合理。由此可见,发展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刻不容缓。
一、制约企业发展内部会计控制的因素
1.对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正确认识
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的运行,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现今的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程度不足,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正确认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忽视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使内部会计控制流于形式。
2.忽视对会计的管理
在多数企业中,财务部门进行企业资金信息的核算和核算结果的录入时,常出现财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的现象,导致财务信息可信性减弱,从而致使做假账、烂账、赖账事件频发。企业忽视对会计的管理工作,使诸多不良现象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导致财务信息的有效性降低。
3.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完善
在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时,企业忽视对影响其体系平稳运行的环境要素的考虑,导致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只在最初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在长期运行中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企业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时对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缺乏评估意识,导致体系不适用于企业发展的状况。
4.财务工作人员普遍专业水平较低
国家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资格审查门槛低,导致财务工作人员的普遍专业水平低。面对日益复杂的财务信息,多数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已难以满足现今企业的发展状况。在企业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课上,不主动学习新知识,不能与时俱进,使其在会计工作中缺乏应有的业务技能。
二、发展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1.正确认识内部会计控制
企业要逐步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内部管理水平,对财务部门的审计与检查具有重大作用。企业应在构建内部体系中大力发展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其在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内部会计控制的权限扩大到企业的运营、管理中,从而使企业在管理运营中实现高效、平稳发展。
2.加大对会计的管理力度
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首先,要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制度为保障,财务部门的监管人员面对会计的违法、违规行为时,就有具体制度可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对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离不同岗位,使监督工作环环相扣,使会计对财务工作日趋重视,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3.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要将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操作系统、监督效果评价充分融入到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除此之外,还要构建信息反馈系统、绩效评价系统和责任追惩制度。另一方面,要完善奖惩制度和评价制度。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根据其工作成果依照奖惩制度发放奖励,出现工作问题根据其产生的不良后果严格惩治,以减少会计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
4.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
一方面,企业在招聘财务工作人员时通过笔试、面试等形式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筛选。在录用人员时施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并着重培训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使会计人员形成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完善财务工作人员的岗位监督责任制。会计在核算财务信息时要时刻注意资金的运用,强化自主监督,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
三、结语
虽然企业发展内部会计控制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正确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加强对会计的管理力度、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便可达到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进而加大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卜莉莉.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2(1):24-25.
[2]王福东.网络环境下石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对策[J].科技资讯,2011(2):162.
[3]张茜茜.试论如何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时代金融,2014(3):179-180.
摘要:笔者从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及实践工作了解到: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施工单位打架的情况时常发生,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国有企业,上至总公司、分公司、下至基层单位,常常因为资金无法及时补给而发生扯皮、消极怠慢的情况时常发生,一方面作为财务资金风险管理的要求,任何资金的支付必须有审批,手续齐全,而且需要报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最终精确到周计划,然而,作为总公司财务管理风险把控的要求可以理解,但是往往基层单位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常常因为资金无法及时划拨而误事,影响工作效率的情况时常发生。又要按照预算进行付款,另一方面对于临时资金需求又不误事,这应该是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篇;预算;效率
我国的国有企业体型庞大,财务管理把控严格值得提倡,但是往往导致决策缺乏效率,资金就是企业的血液,流通不通畅,往往影响企业运作效率,对于电力企业投入运营影响的仅仅是效率,对于部分商品零售或服务类国有企业,由于市场销售状况瞬息万变,间接影响公司资金状况波动,而规范较好的大型国有企业大部分具有刚性预算以及时间的延后,可能从销售部门来理解可能会贻误战机。
对于商品零售或服务类企业如此,对于电力企业也如此。我们发现,由于打架的情况时常发生。如:对于基建期电力企业,涉及最多的就是和施工方结算的问题,一方面施工方收到业主单位款项后可能未及时支付给干活的人,另一方面由于预算刚性控制,至少涉及工程项目的款项经过层层审批,至少要到下一周才能支付给施工单位,而干活的人由于施工方可能连上次的款项也未结清,这次由于业主和施工单位预算层层审批或其他原因,整个款项从完工至干活的人收到款项,至少可能1至2个月,有时候可以想想,管业务的领导很急,而管财务的领导则强调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强调预算的刚性控制。这样一种预算,可能往往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加强了财务风险管控,但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则降低了财务资金管理的效率,耽误了业务的进行的效率或时机。那有没有办法一方面能使得把控资金财务风险,另外一方面使得业务顺利进行,不会因为资金预算控制而导致业务停滞?笔者仅仅简单思考了一点关于此项问题的研究办法,以下仅供参考。我们知道,对于大型电力国企,都有财务公司,而基层企业每一笔业务都有严格审批手续,按照预算来报调度及付款的。但对于临时例外业务或者急需马上付款的业务,否则耽误业务开展,往往在预算刚性管理这块存在漏洞,间接影响业务开展的工作效率[1]。我们从以下方面来探讨如何既能保证资金风险管控,另一方面提高业务开展的工作效率。
第一,应由电力企业总公司建立专项应急备案资金审批机制。有些款项可能在年度预算并未估计到,如上所述,但实际可能临时必须发生或发生有利于企业业务开展,则这样一个应急备案资金审批机制就是应对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机制应针对专项资金,比如:移民款、工程款、技术改造款、修理费等,这个机制一般应对的大额资金分批支付,企业业务部门对于企业所发生的临时预算外资金支付应该有预估,每年总公司对预算外资金进行使用状况进行统计研究专项分析,并给予考核。总公司应每年根据下级单位上报的大额预算外资金可能估计金额,进行集团总体预估,并作为专项资金储备管理随时应对。对于投产的发电企业,若暂时由于预算外资金无法及时支付,集团公司可根据公司整体资金状况分析,可以延长至下一年偿还,但偿还须支付相应利息。
第二,建立与施工方专项工程结算合同[2]。我们发现,从业务单位收到相关审批完整的手续,报周调度,再付款给施工单位,再由施工单位报调度,下周再付款给干活的人,整个流程可能会在干活的人在上次干活活按照合同该收到款项,但由于中间总总间隔审批手续等原因,干活的人未及时收到款项,而采取消极怠慢,从而影响工程进度的情况相信在大多数电力企业都有发生。整个过程从服务完至收到款项,可能会延迟1到2个月。一方面业务要求干活的人加紧进度,另一方面干活的人没收到施工单位的款,无法进行,最后一方面作为施工单位也迟迟不付给干活的人,原因为业主资金调度审批延迟效应而未收到款项,因而无法及时支付给干活的人,客观耽搁工程的进度。因而,我们发现,涉及到三方,或四方连带服务的情况,往往由于资金预算刚性延迟效应,导致业务常常被耽搁,协调也较为困难。因而建议涉及三方或三方以上的连带服务,结算较为频繁的业务,业主单位应该和施工方在合作之初就应该建立工程结算合同的专项通道。业务并与施工方在合同中明确业主和施工方结算的时间安排,施工方和干活的人结算的时间安排,违约者按照相应条款予以处罚。对于此类业务,可由集团总公司建立此类业务的专项通道,这类专项通道针对三方以上的连带服务,结算较为频繁的工程款项,类似于第一点的资金专项储备,但此项储备在年度预算范围内的,可保证短时间不超过一天发生业务就可进行支付,但这种专项储备不发生过多,否则加剧相关人员的工作量。
以上仅仅为笔者浅显的理解,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对所有预算控制较好的企业,都会或多或少出现此类问题,因而如何在预算资金风险,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同时不会增加财务人员工作量的情况,需要相关学者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文仅仅通过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6,(7):108-109.
[2]曾雪莲.浅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对工程竣工结算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0):156-157.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经济管理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多种经济管理的方法都进入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当中。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优势分析
1.1经济管理在企事业单位中的作用
经济管理是指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通过经济手段对物质、人员和活动所进行的管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事业单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经济效益是必须考虑的重要事情,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工作绩效,企事业单位要进行高效的经济管理。经济管理既是企事业单位日常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推动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方式,因而经济管理在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2传统经济管理方式的劣势
传统的经济管理主要以手工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各种核算和报表到月终汇总才能对上一月的经营状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因此月中的各种费用出入中的差错、欠收、漏收等问题并不易及时发觉,等发现问题再去处理往往变成“事后诸葛亮”。
1.3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优势
1)减少误差,提高准确性。一般情况下,信息准备和发出在时间上存在一定误差,而采用信息技术可以让信息从输入、处理到输出统一在一个系统[1]里面,这样可以避免人工统计计算的误差;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核对信息数据,即使出现差错,也能按照程序进行更正,避免因人工管理的滞后性带来各种问题,因此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减少误差,提高准确性。
2)有利于科学决策。传统管理方式下,工作人员将经济管理的重点放在成本、利润的统计计算方面,而无法兼顾人工、材料等项目的评估,由于经营管理方面的不全面,增加了经济管理整体决策的风险性。然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所有经济管理中的因素都纳入到统一的框架内,为经济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资料,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合理性。
3)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企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科室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有助于规范管理流程,加快业务处理速度,提高经济管理效率。经营部门通过外网与客户沟通,同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4)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很难避免暗箱操作,特别是在服务性行业中一些内部人员可以利用职权营私舞弊。但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每个人的权限被严格界定,进入数据库要凭密码,不同的人密码不同,这样就提高了数据安全性,减少了越权舞弊行为。
2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2.1观念落后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巨大价值,因而在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方面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也没有在信息管理制度上下功[2]夫,因而信息管理系统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2.2信息管理体系不健全
信息技术要完全融入经济管理中,完善的体系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企事业单位未能结合自身状况健全信息管理体系,影响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导致经济管理许多环节缺乏规范性和制度约束,影响经济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升。
2.3专业人才匮乏,信息源不足
经济管理信息化需要的是既懂经济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许多企事业单位中恰恰缺乏这样的人才,影响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同时由于信息收集不够,造成信息源匮乏,自然会影响信息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对经济管理工作助力不足。
3发挥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优势对策
3.1创新观念,提高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巨大作用,然后在行动中坚定地将其付诸于实践,努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管理体系,充分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平台,推动经济管理高效运行,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尽其所能。
3.2搭建平台,优化配置
信息化建设必须搭好平台,这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的规划、有效整合企事业单位内的各种信息、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及数据规范等方面,为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此企事业单位要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推动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资产进行统一核算,对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实施全面绩效考核,促进经济管理健康有序发展。
3.3注重培训,提升素质
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事业单位应注重对人员的培训,加强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提升他们的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和吸收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迅速提高企事业单位技术层次,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可靠的保障。
3.4加强协调,发挥优势
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协调,为此企事业单位要加强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和合理的经济管理运行机制,重视经济管理中的数据分析,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优势作用。
4结语
在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企事业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实需求。为了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企事业单位应该认识到现存的不足,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整合各种资源,为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发挥优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经济管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传统的教学往往更重视知识内容和结构的形成,对学生思考能力全面发展的追求往往较低,与此同时素质教育已经成了全民的诉求。这种与大众要求差别较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生家长,大众心理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学生的积极性丧失,家长感到不理解,大众对大学教育感到失望。为了改变人们对大学教育的不认可教学改革必须要贯彻到底。观念的改变是经济管理教学改革的主观力量。无论我们承认不承认,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管理尤其严重,商场如战场,只有高素质的高层次的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才能适应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要求。在这一方面除了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要求加深,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强的人更具有优势性。基于此,我国经济教学的重点必然要发生转移,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这些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经济管理这一学科的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经济管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1.课程设置的变化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在课程中设置为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但四者之间的比例不够优化。选修课在课程比重中所占比例太低。而选修有利于学生们接触到不同的学科,多种多样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们建筑起自己的知识框架,遇见问题时才能有宽阔的思路,而经济管理专业这一学科的学生将来必然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被框架的头脑才能理智从容的面对各种突发状况。而重视专业知识的讲解的大学课程给了学生们深厚的专业素养但它也会框架住人的思维,规则至上的思考方法影响着学生们的每一时刻。课程设置是毕业生能力不够适应社会需要,公司需要的重要原因,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加强,忽视选修课不利于各种学科内容的交融,不利于单门学科的内容多元话,不利于毕业生素养与工作要求素养的接轨,面对这一突出问题,看似只要调整课程设置就可以解决,但彻彻底底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就比较大了,它需要学生们的重视,但学生重视的背后则是学校考核制度的改变。只有通过学校制度的改变才能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培养目标应发生变化
我国当前普通高等院校中对经济管理学类的培养目标并不贴近社会实情,不是过高便是过窄。同时,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这一情况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形式越发严峻。但反观社会现实,我国当前处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调整转型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多,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更应让我们反思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对高级专业人才需求,但对宽领域,多层次的人才需求更大,只有认识到这一情况,调整对人才培养这一方面产生的误区。培养高层次,多方面的应用性人才对毕业生将来就业以及这一学科的全面将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目标设置的更高但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人在一毕业就成为高管,不用在基础职位上奋斗。预期和现实相差太大,使得学生们压力加大,不利于职业发展。眼高手低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缺点正是因为培养目标过高而产生的。只有改变培养目标才能使得毕业生更能适应在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色,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创造机会。
3.教学方法应进行调整和改变
虽然教学改革这一口号在我国高校中从未停止。但“灌输式”这一教学方法从未退出过历史舞台。这种教学方法会减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们的思考代替了学生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依赖心理也会加重,任何事情都希望有人来帮助自己,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纸上谈兵层出不穷,而一旦实践或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会发现老师讲到的内容并不实用,没有自己的思考模式,遇上问题只能照搬前人经验。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对学生将来的自主发展产生极大的不稳定性,教学中缺乏了对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引导,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不利于经济管理教学的发展,所以当前教学方式应发生变化,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掌握方法,点到为止,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高校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变不仅对学生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有要求,对我老师的能力也有极大的要求,虽说是弱化了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但用更少的时间,更少的一语言来讲述一个问题更是强化了对老师的要求,所以,若想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得到调整和改变,学校也要加强对老师的要求和管理。
4.学习时间进行调整
课堂学习为主的学习时间虽然可以保证学生可以跟随老师步伐了解到更多知识。但就经济管理这一学科来说,它是一门开放的需要人进行独立思考的一门学科。所以这种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封闭式教学并不利于技能的掌握。不否认,有些课程中老师会组织学生们参观、实践或进行社会调查,但这些活动只起了点缀性作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应该得到充分利用。它大体上应是由学生自主支配的,但老师应该进行引导,使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多从事于专业相关的实践,或者同学们应该相互交流加强对课上学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这种在课上时间外的学习往往更有利与学生能力的提升,思维的扩展。所以应适当对学习时间进行调整,促进学科学习进程完善。
5.专业学习中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应发生变化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力量是老师的讲授,这看似合情合理,有利于建构起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可久而久之,它不免会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毕竟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有时会显得呆板降低学生的趣味性,而经济管理这一学类的毕业生,将来是要投身与经济的浪潮中,经济起伏跌宕,商场风起云涌,一个呆板的,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这一氛围与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反思这一情况,不要让老师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不要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改变学生被动、机械式学习的状况。老师应变为课堂上的配角,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老师在提出问题以后,不一定能提出解决方案,毕竟这种经济问题,从来没有最正确的方案,只有更合适的方案,在这种思考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风格和模式这在将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大学的学习并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学习,它更应该是一种学习能力的掌握和获取。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性,学习到的知识是会忘记的,但学习的能力是不会退化的,这种方式的改变,便是要更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自觉一旦培养,往往能使得学生受益终生。
6.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往往更重视经济方面的学习,如市场投资,人才管理等经济这一框架内内容的学习,但其他学科类知识的更能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取得先机。如数学,学习数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往往思考问题更为一针见血,数学思维在于理智,客观和严谨,这种思维方法经济管理类同样需要。如心理,经济管理需要接触方方面面的人,心理学的人往往更擅长与人交流,解决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一能力会为职业生涯中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产生巨大的益处。如会计,经济管理将来可能会面对多种多样的财务报表,基本的会计知识有利于自己在每一个层次的管理中都掌握绝对的主动性但是,一个人的经历必然有限,人们在专业学科学习。之外,不可能会有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各种各样的学科,所以,这些就需要我们在改革中看清重点于方向。给学生提供清单和列表,要求学生们广涉猎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研究和学习。
7.考核手段应更为合理
经济管理这一专业目前我国的考核方式总是有些单一,闭卷笔试,知识性考核,题型固定而单一使得考试的反馈作用和引导作用有所降低。基于此,考核手段应该也必须要发生变化,经济管理学类的老师应加强于学生的互动性,确保在考核中学生也可以成为参与者,如项目考核,模拟实践,临发事件分析等这样多种形式的考核制度,在考察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每一个学科中各方面内容都有轻重之分。经济管理学科也是,考核中应轻重有序,重点考核的方面应更为严格,不能流于程序,这样才能得到学生们的忠实,使学生在这一准备过程中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所以经济管理这一学科若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必须把学生带入到考核这一环节中,严明有序,使其发挥应有的效力。
8.改革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政治改革的不断进行,使得我国的社会状况不断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管理这一领域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无论是人才素养要求,经济掌握水平,或是专业知识的扩展加深,经济管理这一学科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改革是必然要发生的,但确不可以满足,停下改革的步伐,真正的改革是不停下改革的步伐,这样才能得到市场的检验,得到市场的认可。经济管理类专业改革与时俱进,才能为个人发展提供机会,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为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所以经济管理类专业改革必须要与时俱进。
三、结语
任何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经济管理教学改革也是如此。现如今,教育改革已成为了大众的呼声,经济管理这一学科既有学科教育的普遍性,又有学科的特殊性,在改革的过程中,它既有于教学改革的通用性,也有属于自己学科的独立性。改革说到底是为了这一学科更好的发展,所以无论如何改革,都应该服从于它的学科要求,经济管理于社会经济等关系较为紧密,在这一改革中,务必要聆听时代的声音希望我们的经济管理改革能与时俱进不断为学科发展,学科学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应有的推动作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良好的企业物流管理不仅能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成本和价值优势,同时也是竞争性市场营销的有力工具。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物流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企业物流管理相关的基础性内容
现代企业将物流置于企业发展的关键位置,物流管理过程中企业的原料进购、原料产品的条件化存储、产品配送、原料产品的交通运输都能实现统一化、系统化。在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要实现原料产品的存储和运输安全化,保证各个管理活动环环相扣,充分利用每一个活动中突出的影响因素,实现管理的高效化,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企业物流管理需要实现各类物资的最大价值化,物尽其用,面对不同的情况要灵活应对,有效调剂、准确分配,在提高利用率的前提下,才能使利润收入提高。企业的物流运转层层分配的,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是重要构成,俗话说的好“时间就是金钱”,尤其是对于企业的物流管理来说更是如此,物流管理中的每一个活动都在效率上有所提高,整体的运作时间就会减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资金的流转速度,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周转资金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资金经营问题。在存储中,物资的存储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这就需要能够对物资进行快速的处理,减少物资的存储占用时间,降低成品的投入。在物资运输的活动中,要秉承就近采购的理念,尽量减少物资的中间流转环节,提高单位产品的利益收入。
2企业物流管理具体面临的瓶颈
2.1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较为严重
近年来,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鼓励、引导的态度,极大的催生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具有蓬勃的发展力,但因为资金、经验不足,在物流管理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在将物流管理纳入企业发展的重点之后又因为专业性的负责管理工作人员较少,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不是简单的工作分工,在少数物流管理优秀的大企业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专业管理的人员,人才众多,知识理论基础雄厚,开展工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工作的要领,节省了工作人员对业务的熟悉时间,工作人员职业素质水平高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职业惯性形成之后其职业敏感度会提高,有助于发展物流管理工作中的缺陷,提出创新解决措施。但中小企业的数量在我国企业数量中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普遍的企业中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这也就限制了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可能因为工作经验不足而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
2.2企业物流管理中的物流设备不成熟
物流管理离不开相关的物流设备,物流设备的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现代化水平较低,以下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第一点,企业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设施较少,还处于主要依靠人力的阶段,没有真正达到一个现代化企业应有的机械化水平。第二点,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多是没有价值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导致信息资源浪费,计算机对信息的采集没有针对性,过于分散化、繁杂化。第三点,企业物流管理所使用的管理软件没有得到最多大程度的开发,其灵活性较差,没有进一步提升价值的空间,与集成化管理仍有很大差距。
2.3企业物流管理的体系不完整
物流管理体系不完整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中。在物流管理体系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成本控制、物资供给等。一个公司企业发展涉及到了众多的方面,物流只是众多经济收入中的一个方面,因而在很多企业中常见的现象就是无法专门计算出物流的收入与支出,也就无法对物流的发展成本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企业要在物流这个领域内提高经济收入不能够从降低成本着手。企业在物流管理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生产到产品的最终配送形成局部空白,衔接不紧密,使物流运转的效率处于低水平层次。
3解决企业物流管理瓶颈的措施
3.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加强培训
要想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要从招聘着手,在招聘管理人员时,要提高工作素质要求,要具有相关的职业理论知识,熟悉相关工作流程,最好能做到刚开始工作就能够熟练的程度,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可优先录取。第二个途径,就是在公司企业内部进行的工作培训,对于公司中原有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不熟悉,但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可以实行定期的专业化培训,在培训中获得知识理论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能力的提高,使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得到强化。
3.2对物流设备进行现代化处理
物流设备的近代化水平不高,要采取措施提高物流设备的现代化水准,可以投入资金,增加公司企业中物流设备的数量,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机械化水平。还要对信息分类汇总,有针对性的收集信息,使信息集中化、简洁化。要进一步开发企业物流管理的软件,提高软件使用的灵活性,赋予软件更大的价值。
3.3完善物流管理体系
物流管理体系在成本控制方面要逐渐趋于明朗化,制定专门的物流收入支出账册,利用计算机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投入充分掌握,根据数据调整成本投入,减低成本支出,提高物流管理的经济收入。同时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个物流活动之间协调工作,衔接密切,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物流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型管理运作方式,它所具有的企业发展价值使得企业对它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留有一席之地就要紧跟市场发展的形势,企业物流管理也不能停滞不前,而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进度和承受能力,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情况,对物流管理的各个活动要及时更新,引进先进的运转工作方式,实现物流管理的效率化和高水平化,真正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一、融入企业文化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由美国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提出,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在自身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全体员工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信仰、共同意识,它是企业软的实力,具有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维系功能、教化功能、优化功能。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在提高学生技能、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成为了高职院校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关键。[2]高职教育只有质量提高了,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教育应该开放办学,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以应对高职院校面临招生与学生就业的双重压力。因此,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融入企业文化是强化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内在需求。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就需要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企业相应岗位的操作规范等技能知识;引导学生解决职业困惑,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全面适应企业需求。企业文化蕴含了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遵循程度是衡量其职业性文化素养的重要指标。企业文化的融入能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凸显其职业性的特点,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二,融入企业文化是强化高职教育高等性的有效途径。要达到高等教育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注重与就业岗位相关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行为准则的学习,让学生谙熟知识逻辑和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区别于岗位技术的素养要求的文化表现。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遵循程度是衡量其人格、道德品质等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塑造学生深厚文化底蕴,健全人格品性,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第一,高职院校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是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一线人才的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特殊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立足实际,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办学目标,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融入企业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基于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职业性也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职业性源于企业,也是企业的固有特性。因此,企业文化的融入,必将促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组织、管理服务等方面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蕴含企业理念的特色文化,打造学校的特色,形成强校之本,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
第三,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直接面对、解决生产一线中的实际问题,还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能领导班组、生产线或者企业员工科学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实地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可以加快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提高作为未来职业人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的融入,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岗位与产品生产数量、质量的关联,逐步养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学会处理与客户、企业领导、同事之间的各种关系,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适应严格的规章制度,逐步养成敬业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为追求短期内迅速提高就业率,教育重点变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强化,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探索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在四届物流管理专业“苏宁班”的基础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12年开始实施与苏宁合作育人项目。这个项目有如下特点:
第一,创新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坚持与苏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致力于创新“按需顶岗、机动教学、灵活管理”的双赢合作机制,保证人才培养“五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要求与岗位技能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学院与苏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共同开发了《企业文化》《苏宁员工规范》《苏宁物流体系知识与运作》等4门课程,保障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紧密贴近生产实践。聘请苏宁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班级兼职导师,为学生讲授苏宁文化、讲解专业课程、设计实习方案、指导毕业设计。结合专业课程教育,定期安排学生到苏宁物流配送中心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苏宁物流商品入库、上架、转仓、拣货、分货等各环节运行的真实情景。
第二,引进“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苏宁人才文化。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苏宁一直秉承“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用人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引进苏宁人才文化,坚持把道德品质和价值理念的培养作为重点,在班干部选拔、奖学金评选、党员发展等方面,把诚信、忠诚、敬业、进取、团结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引进“制度重于权力”的苏宁制度文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感受到的是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生产组织活动分属不同的体系,感受到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氛围迥然不同。为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了解、熟悉并认同苏宁的企业文化,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与苏宁共同设计,把制度和规范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让学生了解苏宁“制度重于权力”的制度文化,用学生守则、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约束师生员工的日常学习、工作,规范言行举止。
让制度成为促进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成为教学、生活、工作秩序正常的保障。苏宁的企业文化融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育人的全过程,学校成为苏宁企业文化扩散的平台,提高了苏宁在师生员工心中的影响力。苏宁企业文化的融入,让学院找到了科学引导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环境,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等关系的有效途径。学校和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增强理念自觉和行动自觉,主动探索企业文化融入的途径,不断总结经验,并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修正完善,形成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促进企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浏览量:10
下载量:0
时间:
目前,现代物流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热点,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流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已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育部印发的《职教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探索课程改革,创新教材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信息化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由此可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方法,提高中职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水平,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1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吸收最新教育教学信息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和主导者。对于物流专业而言,由于涉及技术、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具有范围广、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结合时代发展,把教材中的知识和科技前沿性的理论同时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头脑,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一般来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不能体现最新教研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随时将网络中发布的与教材相关的最新专业知识添加到教学中,及时传递给学生,以优化课程体系,更好地反映学科动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真正体现出物流课的特色。例如,教师可从网上了解和学习有关课程教学的最新信息,或下载一些教学案例、现场图片及录像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效果。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形象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实事求是地讲,对职教中心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兴趣不大。升入职业学校后,由于专业的划分,使得他们在学习的感觉上跟初中完全不同,思想认识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就拿物流专业来说,每天至少有两节是物流专业课,大量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一时难以消化,学习兴趣就更不高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利用信息技术,把物流教材中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等,用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创造条件,从而优化物流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物流硬件设施的介绍,如叉车、分拣机、堆垛机、传送带、龙门吊、集装箱等,这些机械设备,如果仅靠过去那种教师讲授,学生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效果不很理想。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认识,而且通过演示,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兴趣高涨的状态中轻松地掌握使用方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模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将所学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情境模拟教学法已在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应用,让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信息,增长更多的见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采用这种方法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库存管理”的学习为例,笔者谈谈自己的设计。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维客集团天天物流中心与康师傅签订采购合同,货物送货到物流中心,采购商品目录:茉莉花茶,产品编号D001,500ml*12瓶,箱装,4箱;冰红茶,产品编号D002,550ml*12瓶,箱装,5箱;冰绿茶,产品编号D003,355ml*24瓶,箱装,4箱;饮用矿物质水,产品编号D004,500ml*12瓶,箱装,5箱。康师傅的送货员将货品送到天天物流中心。假设学校的物流实训室是天天物流中心的仓库,那么当货物到达仓库后应该怎样完成入库任务呢?
2)在此基础上讲堆码的概念。在屏幕上显示答案:堆码就是将货物整齐地、规则得码成货跺的作业。
3)让学生思考“身边有没有堆码的实例”。学生踊跃发言,如桌子上的课本、讲桌上的粉笔盒等。
4)分组讨论货物堆码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以课本堆码为例,在堆码课本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经过讨论,学生总结出“安全、牢固、整齐”等要求。
5)用多媒体演示问题中堆码箱子的方法,如纵横交错式和正反交错式堆码方法。同时讲解码垛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不能踩托盘、箱子不能倒置、标签朝外等。学生认真观看,课堂气氛活跃。
6)讨论交流其他堆码方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演示旋转式码垛方式,再让学生实际操作。这种码垛方式是最牢固的一种,操作起来也比较复杂,但同时也给了学生启发:不能眼高手低,必须从实际做起。这节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这种教学设计的特点是: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枯燥无味的物流教学富有情趣,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帮助学生掌握了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其次,让学生讨论、交流与操作,在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
4通过人机对话,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主学习,而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交互性,可以通过人机交互与对话,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或与有关学者、物流企业人士等进行对话,就如何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缩短物流周期、加强车辆管理、降低库存周期、提高服务水平以及提高流通的安全性等问题进行探讨。这种交流学习方式,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5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物流是指将物体从供应地(生产地)转移到需求地(目的地)的一个实体转移的过程。国务院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其中,信息化水平包括物流信息采集设备的使用能力、物流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物流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能力、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平台的运用能力以及物流信息相关设备的安装与维护能力[2]等。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与教学目标相辅相成的,不但能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能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6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这节课让人深深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知识形成过程中去理解和探究,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过程,掌握了应用方法。
1)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有效的应用方法,提高应用水平。
2)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放手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所学内容自主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如在学习“仓库内部规划”时,可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利用信息技术找出最合理的布局。
3)要重视实践。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场景,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加深印象,促进学生明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应具备的素质。
一、发展状况
社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现代物流。尤其在日本,人们对现代物流格外的关心。“物流改革”和“现代物流的复兴”用语的出现体现了目前日本的物流现状。根据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人们最关注的是物流的高效性以及合理性,这也是今后物流发展的主要方向。“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市场营销”被应用于很多地区。实际上,它的本意与“现代物流”基本一样。“物流”向来被当作“市场营销”的简称。目前,作为国家的核心经济经济支柱之一,物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类型从第一、第二物流业跨度到第三、第四甚至第五方企业类型的发展,物流服务业向着国际化、综合化、集团化、一体化、网络化、个性化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就我国而言,物流企业通过临时外购和租赁合同的形式,主要经营单一的物流服务,提供运输和储存服务,增值服务较少,缺少与客户的合作。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家对物流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改善了物流的基础措施,提高了对物流的认识。尽管我国物流企业取得初步发展,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国际物流企业,我国物流企业距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还有一段距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我国物价水平飞快地提高使物流成本提高,现代物流方式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当前物流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不影响去企业信誉和利润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物流运营方式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企业还存在盲目性,缺乏创新,管理不当,利润损失严重等问题。物流企业服务的满意程度也和利润经营有密切的联系。物流服务的售后服务、问题的解决、服务反馈等与顾客沟通的业务也是现代物流企业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二、发展建议
(一)客户关系的管理
1.特征
与客户进行合作,并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是物流企业的主要目的。客户包括上级企业和下级企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方面,客户一般不会受外界的干扰,稳定性高。另一方面,他们的类别和数量比较大。双方获利,是与客户合作的最终目的。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物流服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日渐成熟让许多物流企业开始重视客户的需求,逐步地发展成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以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为企业宗旨。
2.管理策略
物流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维护好客户关系。首先,物流企业要想维护好顾客的关系,可以通过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各项服务活动来实现,以拓展客户市场。在服务中,及时为客户解决难题,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及时做出反馈,建立客户反馈信息系统,了解客户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客户进行沟通,并不断改进不足。其次,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客户的资料、需求、建议以及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建立实时的客户体验平台,对客户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服务和营销方案,提升业务服务,不断优化企业结构。最后,及时地对客户资料进行分类管理,考虑其潜在价值,有针对性地管理客户。
(二)项目化管理
1.思想
全局规划、市场分析、策略制定、企业文化、部门整合以及内部管理制度是市场营销项目化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从业绩评价、实施部分以及启动策划部分来归纳市场营销项目化管理结构。按照功能,从项目指导、执行部门以及营销管理职能来归纳市场营销项目化管理结构。
2.作用
项目化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项目管理摒弃之前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启动项目化管理,变立体化为平面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其次,项目化管理对市场中的各个项目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实施营销策略和服务,保证市场营销手段的有效实行,提高了营销策略的成功率。最后,项目管理协调了企业营销市场与项目个体之间的利益,统一了企业营销策略的成本、目标、执行周期以及项目执行个体,保证项目负责人落实每个环节的工作,避免浪费时间,增强项目区域管理权限,缩短了突发问题的解决周期。
三、结束语
我国的市场营销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营销发展的需要,物流企业奉行的核心营销策略是以顾客的需求导向。而就企业内部而言,物流企业需要优化内部管理结构,实施项目化管理。本文主要以顾客和管理为重点,对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提出建议,指出物流企业全方位的发展与平稳进步离不开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项目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货运的周转量与日剧增,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猛增,竞争异常激烈,物流方式也向全球化发展,全球物流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物流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现代物流企业物流营销战略的应对策略
1.1扩张性物流营销战略(SO战略)
现代物流企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措施有:扩大物流客户服务目标市场范围和领域,增设物流服务网点,拓宽客户服务渠道,通过物流技术改进,降低物流成本,实行特许经营、兼并、联合等方式来加以扩张。
1.2分散化物流营销战略(ST战略)
现代物流企业内部拥有优势而外部受到威胁,这时现代物流企业要采取多元化的战略,分散物流客户服务市场的营销风险。现代物流企业实施分散化战略的措施有:在拥有深度的现代物流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在多个行业、区域、项目上,开发物流客户服务市场,降低物流市场客户服务的风险,为现代物流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1.3退出性物流营销战略(WT战略)
现代物流企业内部处于劣势,而外部又处于威胁状态,这时现代物流企业要果断地撤出这一客户服务领域。退出性战略的最主要的举措是:现代物流企业放弃自己处于劣势的物流服务领域,重新进入具有发展前景的物流客户服务领域。
1.4防卫型物流营销战略(WO战略)
现代物流企业内部条件已处于劣势,但外部环境还有机会时,要选择对本企业发展有利的客户服务市场,回避对本企业发展不利的物流客户服务市场。防卫性战略的最主要的举措是:不断推出新的物流服务产品,不断利用环境提供的市场机会,挖掘物流客户服务市场。任何现代物流企业都会有很多物流客户服务营销的优势和劣势,也会面临着很多机会与威胁。现代物流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分析方法,认真分析和评价环境因素给企业带来的利弊,以便采取相应的物流营销竞争对策。
2.现代物流企业物流营销的市场定位
现代物流企业必须将物流市场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细分,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一部分客户作为物流服务目标市场,使现代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物流营销的市场定位是确立现代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产品在物流目标市场上的位置。市场定位是现代物流企业客户服务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现代物流企业为什么样的客户服务,它关系到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效果。现代物流企业应该从客户服务行业、服务范围、服务项目上去定位,确定最适合提供物流服务的客户。
2.1营销服务行业的定位
现代物流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常将主营业务定位在特定的一个或几个行业,并为这些客户服务。因为不同行业的物流运作模式是不相同的,专注于特定行业可以形成行业优势。通常,现代物流企业可以选择附加值相对较高、对物流服务需求多、且相对成熟的行业,作为自身的行业定位方向。目前,现代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业中。在制造业中,电子、家电、汽车、日化、食品、医药等行业需要现代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而在商品流通企业中,零售业对物流的需求也非常大,这都是现代物流企业在物流营销的市场定位时要思考的问题。
2.2营销服务范围的定位
从提供物流服务的区域上看,现代物流企业可以提供区域性的物流服务,也可以提供全国性以及全球性的物流服务。我国地域广阔,发展较不均衡,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流服务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我国现代物流企业自身的投入能力也有限,因此,选择主导业务覆盖区域范围是很重要的。主导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大区或者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
2.3营销服务项目的定位
现代物流企业在明确了在什么样的范围,在什么样的行业,对什么样的客户提供物流营销服务的同时,还要对营销服务项目定位。现代物流企业在充分考虑自己具备的硬件基础和软件条件,以及现代物流企业的运作能力和运作实力的基础上,除了要对运输、仓储保管、配送项目等常规性营销服务项目定位外,还要重点明确对增值性物流服务项目定位。
(1)明确物流中心的管理服务的定位。
它是指对物流中心内部物流设施的管理和营运,以及依托这些物流设施的货物储存、货物分拣、集装箱拼装、货物堆放、货品分销配送、货物集成组装服务、再包装或拆包装服务、废弃物回收服务等。
(2)提明确对物流解决方案设计服务的定位。
现代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物流营运模式、企业流程重组、操作流程和操作控制指标的设计和咨询,而不直接参与或干预客户具体的物流运作。因此,将现代物流企业定位为纯粹的顾问公司。
(3)明确对物流活动特殊服务的定位。
它包括现代物流企业为营销服务对象编制特定的存货报表,报告包装上的系列数字或其他数据,承担货物的物理检验,编制物流运送清单,提供快捷、迅速的特殊物流服务等。
(4)明确对物流运作过程控制服务的定位。
在特定的物流服务模式和流程的指引下,现代物流企业参与客户物流的实际运作,提供物流运作过程中的指导,如环节控制、质量控制、标准控制、服务控制、成本控制及客户反馈和投诉控制等指导性物流服务。
3.总结
终上所述,现代物流企业要分析物流营销环境,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措施,提高物流客户服务管理的水平,才能有效地与竞争者竞争,争取更多的客户,扩大物流市场的占有率。现代物流企业才能取得更大的效益,才能不断的发展。
一、我国物流行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投资风险
为了能尽快将货物送到客户手中,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有各自明确的配送链条和基础设施。但随着经济发展和配送量的增加,物流企业在网店经营、设施仓储和交通运输等方面投资数量较大,常常会出现盲目扩张,投资资本不能收回甚至一定程度经济损失的局面。以申通为例,申通以特许加盟连锁的方式,缔造了从上海几个人几辆车的快递配送快速扩张覆盖全国的奇迹,但也正因如此,上海申通总部与各加盟公司的关系主要是以款项来维持,加盟商在交纳承诺的品牌使用费后,基本和总部没有一致的奋斗目标。申通物流的连锁加盟扩张,是建立在不严谨的交易合作基础上,这致使申通的各连锁公司之间缺少共同信念和责任,久而久之,必定抑止申通的讯速成长。
(二)资金回收风险
在物流行业的财务风险中,物流行业的资产多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不但加大应收账款管理成本,还会造成流动资金被占用,资金的使用效率就会变低。没有巨大的现金流是不足以维持企业运营的,物流企业的不能正常运营,严重时甚至引发破产。广东心怡物流公司与当地一家通讯器材经营部长期合作,但在2006年4月到6月间出现大批应收账款未能收回的事件,导致坏账形成,对公司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
(三)运营风险
1.存货管理风险。物流送货量逐年增大,管理难度也加大,诸如恶劣天气、理赔难,货物在装卸作业环节操作不当等一些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都会导致货物在仓储过程中的损坏,都是物流行业的存储货物的财务风险。京东商城CEO曾表示,京东的配送体系在2011年在全国出现十余次被盗事件,损失近百万。如何才能保证仓储货物安全,提高投递效率,减少投诉理赔风险,也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亟需处理的问题。
2.管理人员风险。管理人员风险表现在物流企业领导者的财务风险经管意识淡化。目前我国大多物流行业的管理人员都是单纯靠一定的会计资料来了解资金的总收入、总支出状况,而轻忽企业资金使用方向的财务监管,仅仅可以对一些生产加工企业的成本会计进行有效管理,财务羁系乏力,财政信息准确度较低,这些都直接导致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低下
二、物流行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在基础设施上投入资金太多
基础设施在物流企业的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过大,大体有建筑物、运输工具等。物流企业自身的特殊性,设备、运输工具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占据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固定成本(陈平2013)。从德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德国一百多个港口的基础设施投资全部由政府承担,而我国物流行业的大部分是民营的第三方物流。我国物流行业为了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大肆购置运输工具、仓储设施,因而产生的各种费用加大了企业的财务包袱,严重会影响投资、利润分配等环节。
(二)先运输后收费的经营模式
物流企业大多采用先提供服务后收取费用的经营模式,但因为盲目追求高营业额,让员工工资与销售业绩直接挂钩,导致相关部门为了完成销售额,不顾后果地拉拢客户,进行赊销,而对财务风险埋下隐患。当客户无力偿付时,便会造成应收款项不能回收的场面。应收款项收不回,早期保证金难以弥补企业损失,会直接招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往往使管理者措手不及,后果十分惨重。
(三)内部控制体制不够细化
物流企业能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对于提升运输的效能、压缩成本有着重大意义。内部控制轨制的不健全,常常会表现在企业内配送、仓储等部门间不能良好配合。内控制度不健全要物流行业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因素(李玲2013)。
三、强化物流行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案
(一)加强投资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虽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在做决策时应正确审视自身的发展状况,盲目效仿其他企业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德邦物流是一家五A级专业物流企业,在全国有将近3000家直营网点,面对市场飞速发展,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的局面,企业高层并没有盲目扩大经营,而是直面自身情况,注重成本管理建设,效果显著。
(二)强化现金流量经管,成立风险基金
物流企业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必定要求有足够多的流动资金来保证实施。而面对这一难题,要加强现金流的经管。合理控制现金收支,建立应收账款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现金折扣,以一定优惠促使客户早日还款。明确客户的信用等级,减少信用等级低的客户的赊账业务并加强对这些客户的追款力度。风险是难以避免的,一味承担财务风险也是不合理的。在财务风险发生时,能以风险基金及时进行补偿,保证企业运营,使财务风险的管理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利于企业顺利发展。2013年7年,申能物流扩张“代收货款”范围,加强与各银行与支付宝的合作,在建立风险基金的同时还会向客户收取保证金以规避安全风险。
(三)细化物流企业内部控制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在存货保管方面,物流企业应设立专门办理仓库管理的规制,涵盖账、物等方面的经管,实时优化库存状况。根据仓储量的增添,细化仓库经管程序。加固仓库硬件建设,增加监控等方式控制存货风险,加强抵抗自然灾害,人为失误的能力。
2.财务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面对人员风险,物流企业对内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请优秀专家来企业做财务管理培训以应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以便于识别和控制财务风险,同时注重团队建设,建立业务绩效激励机制,对于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及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并进行宣传,提高员工归属感。综上所述,财务风险严重阻碍着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物流行业进入成熟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流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基于服务体系的营销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服务营销理念不够明确
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对于服务营销这种模式的运用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这种模式很难应用于发展较为落后的物流企业,虽然,如今已经有很多物流企业的领导懂得了一些物流服务营销的概念,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成功的案例很少,这就导致物流企业对于物流服务营销的策略十分的模糊不清,而且,我国企业现阶段还无法合理的把这种营销体系与企业现阶段的发展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这就造成我国物流企业,不会通过营销手段取得客户的信赖,进而丧失了很对市场机遇。
(二)物流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物流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也是影响物流服务营销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在我国物流企业管理水平还不是很高,标准化也不强,同时,也缺少规范化的管理,这就造成了物流企业缺少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基准,很多物流企业本身就较小,资金十分的短缺,因此,缺少完备的物流管理体系和专业的物流营销机构,因而,就会造成企业无法全面的实现物流服务营销过程,营销过程没有精心的进行策划,这个过程较为简单粗糙,随着如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积累,客户的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物流强企业的竞争压力也在日渐明显,没有完备的物流管理体系和专业的物流营销机构,物流服务营销过程就会失去响应的基础和保障。
(三)服务人员素质较低
对于我国物流企业来讲,由于发展的较晚,所以物流服务水平较低,同时,专业的人才十分的匮乏,尤其对于即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虽然,各大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但是,起步也较晚,因此,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而且,很难接近现代化的物流技术,这就导致多数物流企业还是停留在专业化较低的水平之上。很多物流企业中的服务营销人员都是没有经过专业是训练和学习的,所以,这就导致整个服务体系缺少专业性和规范性,很多营销人员根本不懂得客户的心里和感受,很容易是客户产生反感,这就导致物流服务营销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和障碍。
二、基于服务体系的营销模式发展对策
(一)提高物流服务营销意识
虽然服务营销在中国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我们对服务营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仍处于浅显水平。要想真真切切的理解物流服务营销的内涵,就必须要从企业领导入手,强化其对于物流服务营销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理论知识的积累过程,能够合理的应用于企业的各个环节,提出以客户文本的经营理念,而且,要赋予工作实践和态度中去,同时,要制定出标准的服务准则,防止光说不练的现象产生,而且,要大力开展自主营销活动,强化企业自身的服务营销意识,还要创立企业自身的品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企业对于物流服务营销的意识,提高服务营销过程中的效应和作用,进而促进企的进一步发展过程。
(二)树立正确的物流服务营销理念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不知不觉中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现如今,人们对于商品的购买过程中,不再一味的只是重视其商品的本身,更多的已经更加的关注购买商品所带来的服务过程,因此,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应当树立一个正确的物流服务营销理念,这种理念就是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主,为为其量身定做出个性化的服务过程,要转变原来传统的营销模式,不要一味的以产品为销售的主体,服务才是本质,只有服务体系构建的良好,才会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效益,实现客户依赖企业,企业离不开客户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服务体系完完全全的应用于物流营销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的服务,才能够与其他企业相比,实现强有力竞争。
(三)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专业化的服务营销机构
只有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专业化的服务营销机构,才会使得物流企业能够实现良好的营销过程,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体系,就必须要把整个企业进行整合,实现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管理的过程,物流的企业的规划不仅仅是针对运输、仓储等进行调整,其还包含着企业的财务和运营计划等过程,要求物流企业各个部门能够根据市场的环境以及企业的环境针对性的制定出合理的物流体系,同时,要加快完成物流企业服务营销机构的建立过程,只有服务营销机构建立了,才能够对营销起到促进的作用,也会提升企业的服务等级,这些机构都要用专业性的人才对其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其专业化和实际化。
(四)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过程
对于专业化的企业来讲,一定要定期的对企业服务员工进行统一的培训活动,这样,不仅能股提升企业服务员工的专业性,而且,能够提升其工作的热情和对于企业的忠诚度,良好的热情会促进工作的成效,而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则能够凝聚企业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良好的员工培训机制及人文环境,使企业在用人、育人方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会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加人到企业中来,使企业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三、结语
如今物流服务营销手段,应经得到了多数企业的认可,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物流市场中,要想实现企业的竞争,就必然要树立一个个性化的服务体系,进而吸收更所额客户,来占据强大的市场份额,然而,基于服务体系的营销模式在物流行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要实现其良好的发展和运用过程,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过程,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种营销模式,会给物流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分析存在的问题
1.环境方面
重要环境方面。同企业直接或者间接合作的供应商和中间商、对企业需求的客户和企业的竞争对手等重要环境因素。很多物流企业没有有效的分析、管理和调差这些因素,没有有效的服务跟踪客户的需求,供货商不及时供货的情况会经常发生,对客户的供货需求上很难给予满足,客户被竞争对手挖走的情况大有存在。
2.服务理念
尽管我国物流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服务方面还非常滞后,存在较为薄弱的物流营销意识。在为企业做服务标准中,现阶段很多企业还从自身的期望出发,没有将客户的需求放在主要位置上。在物流企业的营销管理中,这种现象还大有存在,这样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存在于客户的期望和服务标准中,在服务于客户时,有各种各样的分歧矛盾会出现在企业当中,最后就会丢失客户,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
3.应用信息技术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遍布各处,但是,在技术装备和技术管理上,很多物流企业还不够充分,没有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和服务网中,这样对物流企业服务的及时性、满意程度和准确性就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提升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
1.要规划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物流企业基础环节
首先,管理职工。对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道德素质上要定期的进行培训教育,引导员工们将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起来,对自身在企业中的价值能够有效的明确,喜欢这个行业,积极进取、勤奋刻苦,认真工作,对企业、对社会要时刻保持饱满的态度。工作中企业态度是关键,态度决定一切工作,工作发展的成败同工作态度密切相联,因此,要用小册子将企业要求和制度规划出来,令各个员工都可以去学习,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竞争氛围营造出来。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员工的监督管理也要进行强化,要防止超时停车、超速行驶和超时送货等问题的出现,防止和避免企业的经济和形象带来不必要伤害。其次,管理基础建设。在区域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基础建设要合理规划,仓储能力、物流设备和地点选择要自动的更新,要努力节约能源、减少资金投入。此外,也要有一定的兼容性存在于基础建设中,丰富功能,这样就能够将物理效率大大提升上来,大大节省时间,有效的降低成本。
2.对环境因素要全面掌握协调
在物流企业发展中,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环境因素是其前提条件,在企业对发展战略制定中,对自身能力进行分析,更要有效的分析环境因素。要及时的了解、分析和调研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要多掌握、多接触政府对企业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状况确保能够及时的去了解、掌握,进而确保有效的企业营销战略。
3.改善服务理念,提升企业竞争力
要将客户期望作为服务的出发点,要时刻围绕着客户的需求,将合理的、统一的服务标准制定出来,在物流管理中,将创造客户价值当做核心,在制定物流服务标准时,将客户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缩小客户和企业之间的差距。对为客户服务的理念上予以强化,牢牢的把握住客户的需求,将为经营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随着市场竞争趋势的不断加剧,企业为了稳定长久的发展,在经营管理中,将良好的品牌服务树立起来也是非常必要的。企业的无形资产即为品牌服务,能够保证企业的营销,将品牌效应在市场竞争中要充分的发挥出来,对每项物流服务标准都要严格控制,对物流服务的品牌意识要始终去坚守,努力掌握优先权和主动权,保证实现企业的品牌战略,将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经济效益。
4.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
信息时代是当前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也为现代物流插上了翅膀。提升信息化能力是物流企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并非单纯的将一个企业网站建立起来,而是对网络窗口进行应用,更好的去宣传企业的形象。将企业品牌树立起来,为客户能够准确及时的去服务,对于客户的反馈信息又能够及时的去掌握,对客户的需求能及时跟进,从而进一步达到和客户的信息接口,两翼连动发展的功效。同时,通过信息网络工具的运用,达到对社会资源的掌握、整合、管控、运用。在此基础上,对员工的服务意识、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和产品结构及时的去改进。实现现代物流的升级转型。将一个精品的网络营销队伍组建起来,对网络营销管理规章制度上不断的予以完善,将员工的网路营销能力水平提升上来,对网络进行利用,紧密的联系企业和客户的需求,将客户的满意和客户的放心作为其中的宗旨,确保能够同客户进行有效的交流,向客户及时的传达一些最新的信息,在客户心中能够对物流企业有一个重新的评价和认识,使他们能够信得过物流企业,进而为物流企业能够获得快速平稳的发展打下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三、结语
分析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还有很多不成熟方面,局限性还大有存在,企业的发展受到一些区域性规定的阻碍。因此,这个新兴起的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需要在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的制定出发展的先进策略。改善当前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推动物流企业能够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迈进,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管理起到了决定作用,良好的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建筑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各环节顺利。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程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1.建筑工程管理意识薄弱。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还处在发展阶段,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只注重发展建设,没有充分理解项目管理所带来的优势,也没有意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工程业主一向认为工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只要技术上能够解决,就无需在管理上做支出,如果出现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通常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处理。所以,大多数的建筑工程企业对工程管理的意识相对薄弱,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
2.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对于缺乏专业管理团队意识的情况下,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只是空谈。目前我国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只是部分高校设立了有关工程管理的课程,但并没有投入到工程管理中。大部分的建筑工程单位都不具备工程管理工作的范围、程序及管理方法,并且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软件系统。
3.管理水平低下。目前由于我国市场原因,建筑工程多数属于综合性工程单位,由于组织复杂,涉及方面广,使得建筑工程企业多数的整体水平不高,也不能适应目前国际上的建筑标准。另外监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对监理的工作性质、任务、机制认识不彻底,监督力量不强。所以导致了我国的多数重点水电站工程项目被国外的项目管理公司所承包。
4.没有建立法律法规。其实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很早便得到国家的重视,2002年国家颁发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但规范的内容并没有做到国际标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并且没有大力推行。
5.不重视安全过程。工程的建设中,虽然企业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建立了安全施工的规范,但并没有落实到基层生产线上,而施工工人的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面对工程中的违法操作,不能及时的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这些情况都将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
6.浪费工程资源。工程建设中,由于管理不善,经常会出现一些工程脱节、重复施工等现象,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流失并耽误工程进度。一些工程在施工中,往往只注重工程进度而花费大量资金雇佣外包公司,使工程的质量没有统一的监督,工程的建设没有统一的管理,也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问题。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
1.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意义。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对于工程管理一定要进行改革创新。建筑工程行业中应用招投标的方法进行承包施工,但在招投标过程中,相互压价、拖欠尾款等问题层出不穷。建筑工程中的职能部门经常多方面管理,出现管理错位的现象。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完全取决于我国的制度不完善,更多的可能是人为的问题。所以,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意义在于寻求合适的市场环境与建筑工程行业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2.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方法。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方法需要基于市场需求之上,市场经济条件允许,才能够实现建筑工程盈利。要想创新管理方法,首先要确立建设工程中管理的作用。建筑工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以有效保障的进度和工程的质量,使建筑企业的服务优化。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是最能展现我国经济实力的一面,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工程的建设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培养大批的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已经在不断探索,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建设了项目经理部门、指挥部门和其他一些管理安全、质检、合同等部门。但是,某些部门的建设无需存在,需要存在的部门并没有建立,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管理匹配不合理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进行全面改革。
2.1从组织结构上创新。虽然我国的建筑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但就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到位,已经远离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对于工程管理的建设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前的工程管理中,签订合同之后,项目经理代表施工企业,对企业的人力、物理和财力进行合理支配,对各方面的合同、安全、成本、材料、施工进程等问题进行管理,这样可能会影响项目经理的管理力量减弱,无法顾全大局。此外,项目经理也不能承担法人责任,这样容易出现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合同、职权的不明确问题,这种紊乱的企业管理模式,必然不适应企业的发展。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建筑企业中管理层的构建需要成立专门的各个项目部门进行管理,法人做好法人的责任,项目经理主管统筹计划及监督管理,其他涉及到的管理问题需要单独建设。
2.2从管理理念上创新。从管理理念上来讲,企业管理中需要融入大量的新鲜血液,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人才,在管理上加大资金投入,明确建筑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工作中。此外,创新的管理理念需要根据不同社会需求对管理理念不断改革完善,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管理经验而忽视我国市场情况,需要建立起一种能够体现管理内在的要求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系[7]。
2.3从管理技术上创新。由于我国的建筑行业比较分散,人员、部门、企业设计众多,所以在施工程序上也十分复杂,属于分工较细的行业。要想将这些分工统一管理,则需要对工程建立起相应管理系统。在建筑项目中使用管理软件系统能够有效、全面的提高管理水平。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将一些建筑行业的管理经验进行共享。利用软件管理,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施工中的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方法,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8]。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建筑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想要增强竞争力,必须要加强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为了配合工程管理的开展,各个部门需要不断的学习、创新,并能够熟练掌握工程内部的新知识,总结经验,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管理工作,确保工程项目的稳步发展。
一、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相关软件开发和工程管理不协调
现阶段,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期阶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大都是按照传统的经验来进行的,并不能和新技术相互协调.并且绝大多数建筑企业当中都没有专门负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管理人员,而一般的管理人员又没有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技能,软件开发人员一味追求利润的同时也不具备建筑企业管理的时间认识,如此一来,开发出来的软件很难符合建筑行业发展的要求,也得不到有效地利用,从而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革新并没有给建筑行业带来实际的效益.从另一方面来看,尽管我国建筑企业在很多时候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成果,但是,由于国外建筑管理模式好我国建筑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区别,因此国外软件不一定适合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需要.尤其是国内外单位内部结构不同,因而计算机信息软件使用范围也存在不同,但是汉化的软件也只不过是把英语变成汉语,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此外,从国外引进而来的软件往往都很昂贵,并不适合我国国内的绝大多数建筑企业,会给其成本带来负担.
1.2全面人才的匮乏和人员观念的差异
事实上,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普遍都缺乏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了解,掌握高度技术的人员更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管理人员的思想依旧逃不出传统模式的桎梏,难以满足建筑行业长期发展的需要,也因而呈现出供小于求的局面,阻碍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建筑企业的管理层也缺乏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他们不知道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建筑工程管理带来多大程度上的便利,因此他们也就不愿意付出高薪来聘请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作人员,认为这是极其没有必要,这使得建筑企业本身就愈来愈远离崭新的现代化技术.
1.3建筑工程企业管理机构人员变动频繁
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无论是环境条件还是连续性条件,都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稳定性,变化因素较多,并且这些变化因素往往又不在人为控制范围之内,这就使得建筑工程企业很难把握住施工的频率和节奏,因而就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起伏波动,调动频繁.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对自己所在企业的文化有统一的了解,并且绝大多数员工还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愿意接受企业给予的技术和知识再培训,即便是企业投入资金使得管理人员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但是由于人员变动过于频繁,培训过的人员又去了别的企业,也不能够帮助原有企业实现较强竞争力的提高.
1.4建筑工程管理环境多变
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建筑工地始终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使得建筑生产呈现出流动性的特点,从而使得企业管理环境也面临着较大程度上的变化,无论是可见因素还是不可见因素都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当中.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显然是难以对当前动态形式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二、强化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措施
2.1加快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信息技术领域要不断推出适合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发展的计算机软件,通常来说,一个新软件的出现可以现在试点工程当中进行,然后以此带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程.我国政府也要充分重视其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所在,并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方式,强制要求一些重点工程加快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网络的建设步伐,同时,也要为软件开发的高端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其能够和建筑工程企业合作开发相应的管理软件,使二者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
2.2在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做好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利用多样化途径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使得我国建筑工程企业能够正确看待这项技术,并将其正确运用都生产经营环节当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建筑企业来说,应当在软件使用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并尽快掌握现代管理技术,最终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在公司内部实现普及的目的.与此同时,对于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对建筑工程管理软件市场的开发也是极其必要的,对于这一层面,笔者认为可以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作为相关工作人员上岗的重要条件要求,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建筑企业内部管理队伍的建设.对于一些利润较为稳定的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研究开发和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
2.3提高工程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在现代化企业当中,始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更要注重人的作用.事实上,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否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接受程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是企业管理层的领导人员还是施工当中的工作人员,都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职工培训工作,以此来提高建筑工程企业当中职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为了能够使得职工的培训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建筑企业要结合继续教育和职业资格证制度,强化对建筑师、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多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最大程度上提高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层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了解能力,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的硬性条件.长此以往,不仅能够使得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得到了切实的提高,还可以在根本上推行建筑工程管理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2.4促进信息系统的一体化
工作流程会给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建筑工程在立项与招标的过程当中涉及到许多客观上的元素,因而也就使得管理体系较为庞杂,并且在数据计算环节也会涉及到数量较为庞大的项目.在这种形式之下,怎样能够使得计算出的数据更为精确,是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完善信息系统一体化就是为了解决之歌问题,在这一过程当中,要着力突破每个部门固有的局限性,将现代化技术游刃有余地应用其中,并将各种相关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最大程度上实现各项业务模块联合的监控.如此一来,建筑工程管理所涉及到各个环节或者各个部门都能够协调运转,最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具有覆盖性的工作系统.
2.5增强工程管理的适应性
在施工环节,公路工程和铁路工程都会受到天气变化和地质状况的影响,而房屋建设共层往往会受到环境保护的限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资源投入和工期的进度,同时,也将预测成本提高到一个新的程度上来,这就对数据的精确性产生了干扰.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让设置施工参数的功能,使得用户能够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来进行相关参数的自定义,使得运行当中的各项机制都能够和实际相符合,并及时提高有效信息的反馈性.另外,在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得到保障的条件之下,管理者最应当关注的就是整项工程所涉及到成本问题和工期进度问题,而只有工程管理完全适应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够将效率提升到最大化.
三、结语
总的来说,相比于其他行业,建筑工程管理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差强人意,同样,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行业对于崭新技术的使用较为落后,如何在新时期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建筑行业的工作者都应当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到日程上来,并不断将其与我国建筑发展现状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浏览量:7
下载量:0
时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之于企业至关重要,它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谁掌握了市场营销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市场战争的主动权。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市场营销的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普遍都开启了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新一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热潮正在兴起,风头正劲,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1.名不符实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只是名义上的“合作”,双方并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规划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多是象征性地聘请一些社会上或企业里的营销专家讲讲课,教学目的很不明确;学生也可以到企业或工厂走走看看,顶岗实习专业也很难对口,既没有培养规划,也没有具体的培养目标,实际效果有限。
2.校企合作没有针对性
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校企合作应该积极介入,使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将来就业连接起来。但是有些高职院校不是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来看待校企合作,虽然与企业达成了相应的协议,企业却没有全面的介入到学生最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来,也使校企合作失去了最佳契机。
3.校企合作缺乏内在动力
在校企合作中,高职由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性很高,而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却动力不足。利益是校企双方产生合作行为的直接驱动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从中可以获得好处,而以效益为生命的企业似乎从中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利益。学校可以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而企业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实训的场地、设施、人员,甚至还要牺牲一定时间,花费不少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所以积极性不高。
4.人才培养的路径狭窄
高职教育有着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教学规划,从课堂授课到社会实践,从实训操作到实战演练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缺失就会给将来的就业带来困难。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中,往往给学生吃“大锅饭”,校企合作没有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进行,人才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科目区别不大,导致人才培养的路径狭窄,“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培养方式急需改进。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的创新研究
1.校企合作要结合营销专业的课程改革
一是不能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校企合作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就应该和合作企业进行沟通,采取双方协商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确定培养、操作、实训、实战、考核等内容,达到教学和实践的统一,为校企合作打通路径。二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采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为学校引入了丰富的实践师资资源,使教学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市场营销专业可以把企业的营销专家请进来,也可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拿到企业去。这样的“来来往往”使校企合作的途径大为畅通,使教学更具具象化、形象化和实战性。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讲授、案例分析、企业体验、项目驱动、模拟训练,学生还没有走向社会就已经初步具备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是确立双向目标理念,以胜任职业岗位为根本。职业教育的理论学习终究要为实践服务,校企合作成败的评价标准要看学生胜任实际工作能力。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要具有连贯性,建立教、学、做“三位一体”的学习情境,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安排考核,以胜任企业营销岗位工作为目的。
2.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实训内容要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然后结合理论教学进行统筹安排。可以采用课堂-基地-课堂的反复轮换,也可以一门课程完成后进行集中顶岗实习,始终与企业岗位技能所需保持零距离。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借助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完善的设施、先进的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企业也可以近距离地去观察未来人才的培养潜质,完成自己的人才战略构想,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实惠,其根本是学校和企业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发展,达到共赢状态。
3.校企合作制订营销人才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内容,它为学生最终走向社会铺平道路,在这一方面校企合作大有作为。企业参与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培养,可以避免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做到“适销对路”。这样学校可以第一时间知道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类型、能力、素养等要求,企业也可以持续跟踪学生的择业倾向和能力提高的程度。校企合作使供求信息准确无误,实践教育有的放矢,确保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4.校企合作输出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
在目前的职场上,市场营销岗位需求量较大,但是毕业生找工作同样困难,这就形成了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校企合作无疑是开辟了一条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直接就业的通道,在完成学业的最后阶段便可以进入企业进行实习,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毕业后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链接。可见,“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前景广阔。
三、综述
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是高职市场营销人才从培养到输送的新途径。它可以近距离地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主动调整教学方向,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一、文献概览
本研究的内容是以国际营销研究理论作为指导理论。国际营销(InternationalMarketing)指外贸企业根据国外顾客的要求,将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供应给国外的客户并获得经济回报的经济贸易活动。美国国际市场营销学者菲利普R凯特奥拉(PhilipRCateora)认为:国际营销是跨越国界推行一些商业活动,使产品或劳务得以传送到消费者或用户,以获取利润。国际营销是市场营销在市场空间上的扩展,是企业跨越国界的经营活动。国际营销是在市场营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出口营销阶段、跨国营销阶段、全球营销阶段。国际营销在本质上与国内营销并无区别,只是特指超越国境的市场营销活动。但并不能因此将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跨越国界本身决定了国际营销比国内营销具有更多的差界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具体来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第一,市场营销环境不同。第二,市场营销策略存在差别。第三,国际营销战略及营销管理过程更复杂。市场营销组合理论是SL公司纺织品国际营销方案制定的主要理论依据。1953年,尼尔•波顿(Neal•Borden)首次提出“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mix)这一术语,指出市场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营销要素”的影响,企业为达到既定的市场营销目标,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以达到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目标营销战略理论是SL公司纺织品国际营销细分市场评估的重要理论依据。美国营销学家温德尔•史密斯(Wended•Smith)在1956年最早提出市场细分(MarketSegmentation)的概念,此后,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温德尔•史密斯的理论并最终形成了成熟的目标营销战略理论,即STP理论———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定位(Positioning)。市场细分是指根据顾客需求上的差异把某个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划分为一系列细分市场的过程。目标市场是指企业从细分后的市场中选择出来的决定进入的细分市场,也是对企业最有利的市场组成部分。市场定位就是在营销过程中把其产品或服务确定在目标市场中的一定位置上,即确定自己产品或服务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也叫“竞争性定位”。国内外有关纺织品国际营销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方面,因此研究视角相对较为宏观,中国国内研究成果对纺织品国际营销策略略有描述,但依然缺乏微观具体的解析。事实上,企业产品国际营销的情况及风险多有不同,往往不能和行业研究混为一谈,因此,本研究力图将视角指向在某一具体企业,分析其纺织品在国际营销中的发展现状,并为其制定营销方案,为有关学科发展及实践贡献一丝绵薄之力。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二手资料法、深入访谈法等方法实现对研究理论及研究内容的支撑,具体研究方法如下:一是二手资料法,二手资料是指特定的调查者按照原来的目的收集、整理的各种现成的资料,又称次级资料,如年鉴、报告、文件、期刊、文集、数据库、报表等。在一手资料难以获取的情况下,二手资料构成本研究信息、数据获取的重要来源。这些数据为本研究的后续开展,即SL公司纺织品国际营销方案的制定打下研究基础,同时也节省了调研时间和调研成本。二是深度访谈法,深度访谈法是指研究者与受访者一对一透过访谈以获得分析资料的研究方法,属于质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研究者直接面对面与受访者互动,透过提问以交换所需讯息。深度访谈法是本研究工作开展的重要研究方法,访谈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SL公司纺织品在国际细分市场上的发展情况,及SL公司纺织品国际营销现状分析。依据二手资料搜集整理及后续待研究问题拟定访谈大纲,为了获取信息的最大弹性,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请访谈对象在既定的访谈范围内自由交谈,具体问题可在访谈过程中边谈边提出,对于提问的方式和顺序,回答的记录,访谈时的外部环境等,没有严格限制,以充分调动访谈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透过访谈对象的实务经验与观点,了解当前SL公司纺织品各个国际细分市场的整体行业发展情况、SL公司纺织品在这些细分市场上的发展情况、SL公司纺织品国际营销的现状,为后续SL公司纺织品国际市场营销方案的制定奠定依据。
三、结果分析
从1988年到2014年,中国纺织品的出口总额增速基本稳定,呈现良好市场发展态势。从1987至2012历年国内纺织品出口总额的情况,可以看出从1987年到2012年,除少数几年外,中国纺织品出口一直是增长的。另外,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2014年1至10月,中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484.2亿美元,增幅扩大至6.3%。此外,中国加大采取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力度,也有效提高了纺织品货物的通关效率。今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对欧盟、美国出口恢复较快,而对东盟地区出口增速回落较快。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欧盟出口额为460.06亿美元,同比增长16.37%,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10.31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额为352.78亿美元,同比增长7.01%,增速较上年同期增长0.89个百分点;对东盟出口额为260.3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3.91%,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38.83个百分点。中国现有的自主服装品牌很少,同时,中国的服装设计水平远远不及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中国也没有国际知名的优秀服装设计师,大多数企业都是仿造国外品牌设计,没有自己的风格,这就使得企业只能跟着国外服装企业,走不出自己的路。同时,国内也缺乏培养优秀服装设计师的环境,没有完善的培养机制,许多有才华的设计师都选择自己创业而不愿意留在服装企业打工,所以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设计水平一直偏低。缺乏专业人才是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通病,制约着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高端发展。亚洲市场是中国纺织品的重要出口基地,又分为东亚市场和西亚市场。东亚市场主要以香港、日本韩国为主,东南亚等国也是中国的主要市场。日本和韩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重要市场,贸易额在中国的纺织品贸易国家中名列前茅,这两个国家经济比较发达,居民整体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市场的总体购买力较强,而且近几年来中国对这两个国家的纺织品贸易额不断攀升,但是这两个市场对纺织品质量要求相对较高,绿色技术壁垒等限制措施很多。欧盟在世界纺织品贸易中一直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中国又是纺织品出口欧盟最多的国家,一方面欧盟内部市场对中国纺织品形成了依赖,另一方面欧盟又担心中国廉价而又优质的纺织品的涌入会对其自身纺织品产业造成冲击,首先带来的就是就业问题,所以中欧纺织品贸易一直在矛盾中曲折前行。欧盟已成为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欧洲地区居民生活及消费水平都很高,购买力强,尤其是对高质量的纺织品需求量较大,另外,欧洲地区执行的纺织品技术标准相对于中国来说更高一些,国内企业要想在欧洲市场取得一席之地,需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有所提高。北美主要是加拿大和美国,更以美国为主,这两个国家都很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购买力强,所以北美市场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一直以来都是纺织品贸易公司必争之地,而美国更是重中之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美国对纺织品的需求量巨大,而且对纺织品的需求比较多样化和个性化。尽管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规模有所限制,但是总体上在不断增长。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开始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中美《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结束,中美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发展开始,中美纺织品进出口额迅速增长。由于美国的纺织品贸易逆差十分严重,出于对本国纺织品行业的保护,目前美国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壁垒一直很多,反倾销调查也越来越多,对中国的对美纺织品贸易限制较大。结合SL公司的情况,公司缺乏优秀的、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在设计方面无法和国际知名大公司匹敌,所以应该避免与大公司在设计上竞争,产品应该以绿色纯天然的原料为主,面料市场营销采用天然纤维面料,以棉、丝绸、麻为主,舒适、自然、透气,以回归自然为主题,款式则以简单合理、个性较强。以自然的环保色作基本色系,配以流行亮点作为点缀,且不拘于流行,总体印象以自然界为基调,同时结合国内的手工艺产品,融入中国元素,走出一条自己的服装品牌道路。SL公司在国际细分上具有如下经营优势:一方面是管理理念新潮、服务意识超前。公司一直坚信顾客就是公司的衣食父母,所以承诺以最优质的产品和最真诚的服务给客户。SL公司从上到下,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人人都有使命感,管理人员兢兢业业做好企业日常的管理工作,业务人员更是不辞劳苦,积极努力地开拓市场,发展新客户,同时经常跟客户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掌握顾客的购买意向,提供给顾客他们想要的产品。第二方面是人才优势。历经七年发展,SL公司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销售人才,公司多次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企业家和销售大师讲课培训,并且公费派遣多名企业职工出国学习,参加国外的各种展会,学习不同国家的服装文化、了解不同国家客户的需求。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已经拥有了一批有着先进管理理念的中高层企业管理者和一批拥有丰富销售经验和沟通技巧的业务人员。第三方面是优质产品以及稳定的客户资源。产品质量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公司对产品质量的把关一刻也不放松,在国内有着稳定、优质的货源的同时,承诺以优质的产品回馈客户。依靠优质的产品和公司的营销团队,SL公司在国内外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这些老客户是公司业务和订单的主要来源。对供货商,公司承诺双方合作共赢,从不或者极少拖欠货款。因此在采购、销售环节均得到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无论是在客户还是供货商中,公司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客户心中建立起良好的产品形象和品牌形象,这十分有利于公司的发展,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第四方面是地理位置良好。SL公司地处宁波市,宁波是国家规划的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浙江省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单位。而且宁波市是一个港口城市,航运业发达,2011年中国港口排行榜中,宁波-舟山港以6.91亿吨的吞吐量成为中国第一大港,目前宁波拥有航运企业124家,航运业发达。所以SL公司能够充分利用宁波市的航运优势发展对外的纺织品贸易。除了政策支持和进口关税的降低,SL公司在产品国际细分市场上的机会还包括:一是经济环境好、技术水平提高。近几年尽管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但是中国的经济仍然取得了高速增长,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另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的投资环境逐渐好转和投资领域的开放,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纺织工业技术,预期未来几年,中国的纺织业技术有望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国际市场对纺织品需求旺盛。随着金融危机后的国际市场复苏,国际纺织品市场对中国的纺织品需求会逐渐增多,SL公司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在保持老客户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客户。三是跨国文化交流及互联网的普及。国际贸易本身也是跨文化的交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深,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这也促进了服装贸易的发展,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网络成为了一个十分便利的促销渠道。
四、研究结论
SL公司在国际市场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初步发展,在纺织品国际营销方面尚存在一些劣势,主要体现在还未能做到及时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产品质量不能令更多消费者满意、较长的营销渠道设置、价格竞争力不足、促销方式略显单一等。从外部来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行业竞争激烈等国际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但在整体上,目前的外部条件还是有利的,公司的内部优势也比较明显,例如公司理念较为超前、且具备人才优势等。所以本研究认为SL公司应充分利用外部机会结合内部优势扩大纺织品的出口。从外部条件来说全球金融的复苏,未来一段时间内纺织品市场的需求将会十分旺盛,而且国内政策鼓励、经济环境、技术水平提高等,这些有利的外部条件都是SL公司未来发展的机遇。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便捷,发布公司的销售信息,开发新客户,增强与客户的联系、促进产品出口,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其次,积极参加国外纺织服装展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逐步树立较好的品牌形象、并争取订单;同时,SL公司还应该着力丰富促销方式,并与其他企业联营合作,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SL公司不能跟其他的纺织品大企业直接正面竞争,所以无差别市场战略并不适合SL公司。差别性市场策略则因为产品的差异化、促销方式的差异化,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都会很高,对于SL公司这样的小型民营企业也不适合。所以,结合公司的优势,选择土耳其作为公司的目标市场,公司的目标客户群是这些地区中处于中等收入的20-35岁的都市女性,土耳其地理位置独特,横跨亚欧两大陆,与巴尔干、高加索和中东国家联系密切,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的纺织和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对各种纺织面料和服装辅料需求很大,因此,SL公司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人力和资源的投入,争取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同时,SL公司应该选择避强的市场定位战略,避开与其他大型的纺织品服装公司直接正面竞争,产品以绿色纯天然的丝绸、棉、麻制品为主导,同时融入中国元素,走自己的品牌道路。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非常丰富的便利服务,人们可以充分享受到互联网络中的资源。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工程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有着非常广泛的内涵,这种内涵随着应用者而产生变化。比如一般的上网者与网络供应商对网络安全问题的侧重点就会不一样,一般的网民通常只会关注个人电脑是否会被木马病毒侵犯,计算机系统是否会崩溃,电脑内的个人隐私是否会被泄露等等,而网络供应商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些,他还关注网络硬件是否安全合格、网络通信连接是否通畅等。在实践应用中,计算机网络无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各样安全问题的威胁,但同时这种威胁也是促进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一种力量。当出现威胁网络安全的问题出现时,就代表着需要创造更严密的技术来抵挡这种威胁。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问题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直接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未来的时间内,这种影响会更加巨大。
1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
1.1网络工程在广义上的安全问题
1.1.1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脆弱性
开放性是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突出特点,这也为计算机网络带来了诸多问题,可以这么说,在目前的网络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地实现网络共享和网络传输,正是因为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它的安全问题才遭受了挑战和威胁。其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的国际性;网络的自由性;网络的开放性。正是因为这些弱点,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比如,黑客的攻击常常使计算机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以致系统瘫痪。
1.1.2计算机操作系统引发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工程里的基本软件,它是支持网络共享与网络传输的,而操作系统也常常是最易出现问题的一环。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支持是实现网络操作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所以当计算机操作系统出现问题时,就一定会给整个网络的安全带来负面的影响。计算机操作系统为计算机带来很多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管理计算机,而软件部门和硬件部分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不同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组成了计算机网络,一定的自然条件为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自然环境。由于外界的不可抗力,比如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等,会给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带来消极的影响,也就会给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1.3计算机网络数据储存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储存功能是人们在上网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功能,用户在网页上浏览的内容会被计算机浏览器自动储存到电脑中,同时也包含了用户的账户和账户密码等个人信息。一旦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遭到黑客的攻击,这些储存在计算机里的重要个人信息就会被窃取,那么个人隐私就会遭到泄露,从而给用户的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1.2计算机工程在广义上的安全问题。
1.2.1计算机网络协议上的问题
互联网中最基本的协议就是计算机网络协议,它作为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基础。我们常常在我们的个人电脑上看到“IP/TCP协议”的字样,TCP协议是传输层的协议,IP协议是网络层的协议,这两项协议共同构成了计算机网络协议。这份协议定义了电子设备接入网络的方式以及网络上的传输标准。但这种网络协议缺乏一定的安全保障,因为它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使用的是明码传输,并没有进行加密处理,而且数据在传输中不可控制,这就给黑客窃取数据处创造了有力条件。这种协议采用簇的结构,本身就存在一定缺陷,也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了威胁。
1.2.2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安全问题
简单地讲,计算机病毒就是一群而恶意的代码组合所形成的突出表现,它是一种非法的计算机程序,因为它没有经过授权就直接侵入别人的计算机。一般来讲,计算机病毒之所以能够实现入侵,是因为计算机网络结构中存在着各种漏洞。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性,无论对计算机软件设施还是硬件设施,都会形成一定的破坏力;这些病毒还可以自我复制,具有潜伏性、隐蔽性以及传播性,一旦病毒入侵计算机系统,就会给系统带来一系列不可控的安全隐患。例如,通过应用程序的漏洞,蠕虫病毒可以对电脑造成攻击;木马病毒可以伪装成合法程序来对电脑进行攻击。不管是什么病毒,都会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1.2.3计算机漏洞引发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由于这些特性使得计算机的网络漏洞就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漏洞,进而被一些黑客拿来利用。这些漏洞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包括硬件漏洞和软件漏洞,还可能是因为配置不当或是程序的设计不合理等等原因引发的。黑客们会对这些漏洞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寻最佳的途径和机会对网络系统进行攻击和破坏。就目前来看,所有的计算机系统都存在着一些漏洞,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2如何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2.1提高技术防范措施
建立完善安全系数更高的技术管理制度,要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对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安全进行完善,加强对技术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设置好技术防范方面的每一项关卡。对于重要的信息,要做好及时的管理和备份,而且要在具体的责任人上落实。做好对网络访问的控制,对访问人员进行控制,设置好访问权限,这样才能有效保障网络系统不受到非法的访问和入侵。同时也要加强对用户权限的管理,用户在进入网络时要先进行严格的筛选。还要加强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反病毒能力,现在通常是利用一些杀毒软件或是防火墙来达到这一目的,这里运用主要针对不知名的信息,对它们做出实时监控,起到防止计算机网络信息受到攻击而造成信息外泄的效果。
2.2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管理始终是计算机管理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对网络防护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然,单单依靠技术防范来实现网络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不够的,因为还需要更加安全的措施来维护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例如维护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安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立法保护并严格执法等。但是由于管理起来人员众多,涉及到很多不可控的人为因素,因此在具体实施时会受到多方面的为难和挑战。所以,只有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管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才能真正实现网络安全的有效防护。
2.3安全层面的保障
保证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基本前提就是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物理环境,例如机房或是和机房类似的物理空间。在对地址进行选择时必须慎重,要尽可能防止因自然环境的因素而给计算机系统带来物理性的破坏,同时也要防止人为因素的破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要对虚拟地址的访问实行一定的控制,对用户的访问权限也要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身份识别等,这样才能够在某一程度上做到避免不法入侵对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造成破坏的行为出现。
2.4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的综合防护措施
要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教育,提高管理者以及应用者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的认知。强化网络管理,不断提升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由于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维护网络安全在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认证时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用户最好通过口令和密码来实现网络系统的权限分级。此外,对密码技术的进步与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密码技术包含了不同网络的数字签名与机密技术等,网络加密的方式分三种,第一种是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加密方式,第二种是端与端之间的加密方式,第三种是链路加密方式。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节点对节点的加密方式是对链路加密方式的一种发展,它在其基础上又加了一层保护机制。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计算机系统防火墙的防护功能,防火墙的技术也分为三种,一种是数据包过滤技术,一种是代理技术,还有一种是应用网关技术。把侵入检测系统和防火墙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互相作用,这样可以为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更加可靠、稳定、安全的技术保障。
3计算机网络安全在网络攻击方面的特点
计算机的网络攻击存在四大特点:网络攻击常常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因为黑客通常都选择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进行攻击,一旦攻击成功,就会导致上千上万台计算机停止运行,给大量用户带来短时间无法解决的麻烦;网络攻击会给社会甚至国家安全带来威胁,有些黑客将国家重要的机密文件当做攻击目标,一旦攻击到手,势必会给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攻击手段的多样性和隐蔽性。黑客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常常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且不易被察觉,一旦用户信息遭到泄露,势必给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主要以软件攻击为主。计算机网络的损坏通常都不是硬件设备发生问题,常常是软件发生问题,黑客通过软件漏洞非法入侵网络系统,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1工程软件人才需求出现的问题分析
工程软件人才需求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国内计算机软件教学内容与模式主要是以培养理工科人才为主,涉及的均为理论知识,不符合工程软件的实际需求。第二,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第三,大多数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环境,导致学生与外界隔绝,并与社会脱节。当毕业后,由于未能与时俱进,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未能在企业中找到合适的职位,其主要是因为,在高校中,学校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在一些学校中,老师主要对课程的理论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多加背诵;而学生也只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背诵,缺乏学习自主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不仅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还需要员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随机应变,并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可见,高校专业教学与企业的需求相违背。
2软件工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考
关于软件工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考,本文主要从教学体系、设计思路、阶段划分等方面进行分析。
2.1软件工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指导思想关于教学环节的指导思想,学校应该树立明确目标,对学生进行工程能力以及基础理论教学方面的培养。并明确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对原有的教学进行改革,充实软件工程实践性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才能多与社会接触,增加实践经验。举个例子,某高校在进行软件工程专业课教学之前,学校领导要求教师必须要将实践规划到教学内容当中,教师通过将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精品”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主要是利用学校资源,开拓新的实践基地,从而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该学校老师还为此探索出一条新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育+实践训练+社会实训+学生就业”教学模式。
2.2工程教学的阶段划分工程实践阶段的划分非常重要,本文建议将工程教学的阶段分成四部分,即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以及软件工程项目实践教学。这四个部分中,主要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从基础到专业,到最后的工程实践,由浅到深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基础实践教学必须要从大一开展教学,其中主要是进行一些软件基础设计方面的讲解,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软件编程能力。在大二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该阶段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软件程序设计水平。到了大三阶段,学生在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后,学生能进一步接受程序设计、高级编程技术、NET构架技术等方面的实践教育和培训。而最后一个阶段则是软件工程项目实践教学,该阶段主要在大四进行。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将实际的工程项目融入到毕业教学当中,老师通过工程技术和相关理念渗透到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工程技术和实际的软件开发技能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软件开发的实际操作水平。
2.3建立软件学习基地建立软件学习基地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模拟环境中,体验社会企业软件开发的实际操作和工作内容,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此外,学生还必须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企业中不断探索实践。在实践基地当中,学校能与企业互相合作,并通过企业提供的相关项目,让学生亲手完成项目的设计。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要对基地的环境、合作企业、设计内容等方面进行考虑。举个例子,某高校已经对大四学生开展实践基地,教师在开展实践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基地环境、实践工具、培训指导等。在实践基地当中,该学校老师将学生分成4-7个小组,每组3-5人,小组成员内部进行分工合作,并将分工后的工作名单上交,包括企业交流、会议记录、设备管理等。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应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领悟,必要时给出相应的指导。在完成实践之后,学生要各自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老师也要对学生的情况(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反馈给学校领导,优秀的地方要继续发扬,做得不足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调整,以便能让学生能在更加良好的教学模式下成长,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
3结束语
目前,软件工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高校专业教学中得到实践和发展。学生能通过实践性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软件工程开发能力。根据市场调查统计发现,在经过实践教学之后,毕业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质也得到明显改善。实践证明,开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uter Technology)是工程实现计算机设计的一套完整的系统技术,涉及到设计、研制、生产计算机所采用的电路技术、互连技术、组装技术以及散热技术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工程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必须从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入手
1.1校企合作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学院自2006年起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重点与东软、神州数码、NEC等二十多家国内知名IT企业、上市公司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我们建立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获得信息产业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深圳软件园、西安高新开发区认可并授牌,与企业的校外基地共同构成学生长期理想的实习环境。每学年都有超过300名学生在大四一学年内在合作企业的校内外基地参加实习,90%以上的学生实现了高质量就业。这说明校企合作在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期,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用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学生的学习分为在校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在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具有特色的培养标准。该计划将学生的工程教育置于现代工程背景下,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得到构想、设计、实现和运行完整的过程体验。该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卓越计划体现了我国当前教育思想的转变,也从理论上说明校企合作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1.2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长期发展的前提
我校计算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有如下特点。
1)合作企业大都为国内有实力的知名IT企业。如神州数码、文思创新、NEC、东软软件等。
2)公司需求的都是IT领域紧缺人才。如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嵌入式系统设计、网络工程师等。
3)企业希望与学校建立长期关系,大量输送人才。北京神州数码西安研发中心三年定制培养200名学生,东软软件股份公司两年定制培养180名学生。近两年,学校向企业输送了600多名学生。
4)合作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非常高。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及授课,采用资助办学经费、捐助实验设备、资助学生科技活动,提供实用工具软件、提供教师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学院办学效果。
5)提供的校外实习条件优越。如北京神州数码、东软软件定制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4~6个月的实习和毕业设计,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实训环境,并指派优秀的项目经理进行指导,为学生补贴赴公司实习的交通费、住宿费及生活费。
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第一,产业要发展、大量IT人才紧缺,是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基础。第二,通过与高校合作,企业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招聘到满意的人才,是企业的利益驱动使然。第三,计算机专业方向有广泛深厚的市场基础和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学校、企业、学生有共同的利益,完全可以做到多方共赢。
1.3机制是校企合作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
校企合作教育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双方需要共同组织管理、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很难保证校企合作顺畅执行。一方面,学校需要有专门的组织,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也要有能力协调学校内部各教学环节,而一般学校都不具备这种服务功能。如果没有领导层面自上而下的推动,或者二级单位还不具备充分的自主权,建立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难度很大。我们计算机学院的做法是建立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将其作为与企业对接的窗口,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服务,逐渐形成一种规范化的运行保障机制。该机制主要由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以及动力驱动、政策激励、管理服务、环境保障、质量管理、法制保障等构成,不仅具有针对不同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能够坚持本科教学的必要基础,使不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有一个统一的实施规范。该机制使校企双方能够快速实现阶段性目标并形成成果,比较适合学校由传统教育向工程教育过渡阶段的校情。该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明确了学校与企业既是合作伙伴又互为服务对象的关系,学校必须走出象牙塔,成为市场中产业链中的一环,以能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为己任。由上可见,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寻找校企合作教育的切入点,是建立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前提;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建立后的规范化运作是双方合作成功的关键;而高校能否在这种机制下为企业提供服务是校企合作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2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构成
2.1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动力驱动机制
校企合作必须互利双赢。以双基地合作伙伴北京神州数码西安研发中心为例,双方的合作关系为:校内实习基地由学院提供实验设施和场地,企业承担教学费用。有意参加培训的学生先由企业招聘,对于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学校根据企业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他们进行前期培训。培训从大三暑假开始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第一阶段的技术培训。这期间,学生既是西安邮电学院的学生,又是神州数码的见习员工。在校内实习基地培训考核通过者将成为企业的见习工程师,到企业校外实习基参加真实项目实习。参加项目两个月后,学生进行适岗度考核,通过后成为正式员工。企业为不录用的学生出具见习表现证明,以便其重新求职。被录取者继续参与企业开发项目,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在学校答辩,毕业后正式入职[1]。这种定制培养方式体现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参与的积极性。企业通过参与共同培养学生的过程获得满意合格的人才,同时也降低了人才流动的风险和入职培训的成本;而学校则深化了教学改革,节约了教学经费,提高了教学质量,锻炼了教师队伍,实现了学生就业。双方都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2.2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中的政策激励机制
政府在加强产业引导、政策支持、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等多方面为校企合作搭建了理想的平台。2005年,我校计算机学院获得信息产业部授予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称号;2006年成为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合作院校及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成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IT人才实训基地”。2008年,深圳软件园授予我校“深圳软件园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高校实训基地”称号。2007年,“西安邮电学院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被评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政府还通过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企业和教育机构在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等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场地、税收、培训、实习、招聘等多方面的补贴和优惠政策。这些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几乎涵盖了计算机专业的所有方向。国家的扶持政策促进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
2.3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管理组织与服务机制
校企合作教育机制的建立在学校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下将会遇到种种困难。学校不仅需要克服来自内部形成的习惯和阻力,还需要从组织机构、人员条件、政策环境上予以充分认识和保证。我校计算机学院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管理体系,在组织上予以保障。该体系由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及其下属执行机构组成,委员会由院领导、合作企业代表和各系部负责人组成,负责整体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学院各方面资源,下设的执行机构为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负责日常管理与实施。为满足与企业合作的需要,需要赋予合作教育组织以传统教学管理机构所不具备的功能,包括校企合作窗口,日常教学管理协调,制定考核、评价和奖励标准,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职业素质教育,就业服务与指导,教师到企业进修实习以及学籍管理(学分置换)等,使实训中心真正成为校企合作共同管理的平台,能够承担起规范化服务的职能,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如果合作教育的校方能够提供上述服务,那么合作教育主要参与方的被动局面必然被打破,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必然被激发,学校单方面上门寻求企业对合作教育的支持,将变为双向参与的互利互惠双赢合作[2]。”
2.4合作教育实施的教学环境保障机制
合作教育所需的教育环境资源由学校和企业在校建立的实验室和校外基地共同组成。主要包括:1)计算机学院所属的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以及硬件、网络、嵌入式等六个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2)省级“计算机与微电子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西安邮电学院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信产部重点实验室“西邮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软件研究所、陕西省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13115工程)。3)同企业合作建立的一批联合实验室,包括东软集团合作建立的双真实验室(真实的企业环境和真实的项目)、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系统公司成立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美国Altera公司成立的“SOPC联合实验室”、与美国Intel公司共建的“英特尔多核技术实验室”等。4)与神州数码、东软、用友、NEC、中兴、华为、大唐电信等著名IT企业建立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执行机构“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占地3000多平方米,累计投资加上企业捐赠,总价值超过4000万元。校企合作不仅使学校获得了大量企业资助的教学设备,丰富了教学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而且给学校带来了紧跟市场发展的最新信息技术和项目课题,和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一起,共同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实习实践环境。
2.5合作教育实施的教学运行和质量保障机制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需求,我校计算机学院采取了灵活弹性的专业选修课设置和考核与管理模式,加大了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集中实践环节,对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都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指导书或实施细则,并根据企业的需求信息,及时充实调整培养方案。如企业对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有一定要求,学校就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出“IT职业规划与职业化塑造”课程,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项目经理到校为学生授课。这些调整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校企合作的目标要求,双方建立了一整套教学过程评估体系。对学生平时的学习,通过学习日志和实训总结进行考察;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如校内基地技术基础培训采用考试的方式,项目实训结束采用项目验收的方式;校外基地见习工程师实习采用适岗度考核,见习半年以上的学生将参加360度考核,标准与正式员工相同;特别重视学生下企业后实习阶段中项目经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对教师的考核主要采取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十余个项目进行评价。这是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过程控制而形成的教学运行及质量保障机制。
2.6确保合作教育顺畅执行的合同管理和法制保障机制
在合作中,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和合作方式不同,为了使计划顺畅执行,校企双方在合作培养的各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不仅有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还有与学生在培训、实习、就业、违约等各个环节的三方协议,确保学校、企业、学生密切合作,责任明确,利益共享,长久稳定,形成校企合作办学能够有效运行的合同管理和法制保障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双方都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包括对职业人的自律、自觉、责任和守约意识教育,针对大学生履约意识不足的问题,计算机学院还增加了与就业有关的教育部三方就业协议、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
3结语
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学院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是在与企业的多年合作中逐渐形成的。随着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高等工程教育领域重大改革项目的推广,人们思维观念和学校环境氛围的改变,已有的组织模式和形成机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该机制还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1引言
某控制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收集外部传感器数据及控制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及逻辑判断,最后向外部设备输出处理后的数据及控制指令。系统中嵌入式计算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外部通信接口的大量数据收发,数据及控制逻辑处理任务相对简单。嵌入式计算机要求具备异步串口、网络接口、离散量接口等资源,满足控制任务的实时性要求,便于应用软件的研制、维护及升级并且能够适用于恶劣的使用环境。传统嵌入式计算机中的应用软件与系统软件联合编译、统一加载,不便于工程应用。为满足某控制管理系统的功能及工程化需求,对传统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软件进行了改进,给出了采用MPC8265处理器[1]实现该嵌入式计算机的设计方案,指出了工程应用中的设计要点。
2硬件设计
整个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功能模块主要由电源、时钟、复位电路、中央处理器、FPGA、接口电路和存储系统等部分组成。FPGA主要实现模块的控制逻辑、LBE总线逻辑及部分外围资源,比如串口、双口等;接口电路主要实现模块内外接口信号的隔离及信号电平的变换以及串口和网口等。各硬件功能模块的组成及设计要点与其他嵌入式计算机类似,下面对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进行说明。
(1)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选用MPC8265芯片,工作频率为150~300MHz,内核电压为1.7~2.2V。中央处理器的电路设计主要包括对一些关键信号的端接处理、处理器工作电源的分配及滤波、工作频率设置电路及调试接口设计等。在工程应用设计过程中,由于该控制管理系统的工作环境温度范围要求较宽,为保证中央处理器在高温环境中运行的可靠性,处理器设定的工作频率应低于最高值,比如200MHz;为提高中央处理器在低温环境中运行的稳定性,处理器的内核电压应设置为可选范围的上限电压值,比如200MHz的主频,内核电压值应设定为1.9V。
(2)时钟设计
计算机中存在3种时钟频率,分别为计算机系统外部总线使用的100MHz时钟、网络接口电路使用的25MHz时钟以及异步串行接口使用的14.7456MHz时钟。其中100MHz是主时钟信号,采用全局时钟的设计原则,经CY2305芯片驱动后,输出给MPC8265器件和SDRAM器件。由于MPC8265器件和SDRAM器件MT48LC8M32的建立、保持时间存在差异,因此,两者的输入时钟信号时序需进行控制,最为简便的方法是控制时钟信号的传输距离。工程应用中,根据MPC8265器件和MT48LC8M32器件的建立、保持时间要求,同时结合印制板的布线面积以及所使用的FR4材料,最终要求输入MPC8265的时钟信号线需要比输入MT48LC8M32的长约15cm。
(3)复位设计
复位设计包括加电复位、手动复位、COP接口复位和看门狗复位等设计,复位控制逻辑统一处理所有输入的复位电路信号,并且实现对硬件配置字的访问。在实际工程应用中,MPC8265硬件配置字一般不会改变,因此,为了简化设计,提高生产效率,直接把硬件配置字配置在FPGA逻辑中,从而略去生产过程中的硬件配置字烧写步骤。
(4)存储器系统
存储器系统包括SDRAM存储器、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和双口存储器。SDRAM存储器分配在存储空间的低端。在系统运行中被划分成3个功能区,即操作系统驻留区、应用程序驻留区、保留区。程序存储器分配在存储空间的高端,程序存储器分为系统程序区和用户程序区。系统程序区用于保存系统程序,包括操作系统、底层测试与监控软件等程序。用户程序区用于保存用户应用程序。数据存储器和双口存储器分别分布在存储空间的高端和中端。在工程应用中,为了实现系统软件和用户软件完全独立的设计和开发,存储器系统必须为系统软件和用户软件提供完全独立的存储区域和运行区域。
(5)总线接口设计
计算机系统采用32位机载航空计算机系统(LBE)总线作为对外总线接口。LBE总线与处理器总线间的桥接逻辑采用FPGA实现,主要包括地址和数据信号的处理单元、信号的时序同步单元和控制信号逻辑实现单元。数据和地址信号处理单元用于实现处理器及LBE总线间数据和地址信号的转换、缓冲、输入输出控制等。数据总线处理单元包括数据缓冲、字节交换、字节选择输出等模块,支持对外部存储器的对齐与不对齐的字、半字等动态数据宽度的读写操作以及突发传输等。时序同步单元用于对控制信号逻辑单元产生的控制信号、数据信号处理单元产生的数据信号和地址信号处理单元产生的地址信号进行时序控制。时序同步单元功能分为两部分,可以分别按照处理器总线和LBE总线的时序要求完成同步控制。控制信号逻辑单元用于实现对处理器及LBE总线间的所有控制信号的转换和访问模式的转换,以及地址译码控制信号的产生等。
3软件设计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上的驻留软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较为常用的方式是系统软件及用户应用软件分别独立设计,最后把两者代码联合编译、调试并生成最终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驻留软件,通过仿真器加载、固化驻留软件。这种联合编译及软件加载的方式实现简单,但是任务界面不清晰,维护不便,不利于工程化。为此,对嵌入式计算机的软件结构进行了改进,在传统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软件结构上增加了状态监控软件及维护系统软件,实现了各系统软件及用户应用程序的单独编译、调试以及维护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及用户应用程序的单独加载。改进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软件模块结构层次如图4所示,图中无底色部分的软件模块包括板级支持包、设备驱动、操作系统及系统应用软件,这些软件模块的功能及组成与其他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基本相同;加底色部分为在传统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基础上增加的系统软件,其主要功能及组成如下所述。
(1)状态监控软件
状态监控软件位于BSP软件和设备驱动软件之上,在BSP和设备驱动完成对计算机主要硬件资源和设备的初始化后运行[2],负责收集设备的状态信息,引导设备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设备的状态信息由计算机外部离散量或IO设备提供,不同的状态信息对应不同的工作模式。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模式分为运行态及维护态两种模式,其中运行态模式是计算机的默认模式,该模式下计算机将调用并运行操作系统和用户软件。维护态运行模式下,系统将调用并运行维护系统软件。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有两个,一是模式检测模块,实现对计算机系统不同模式的检测及引导;二是程序搬移模块,实现程序从固存向内存的搬移。
(2)维护系统
该软件主要用于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包括调试模式、加载模式及测试模式等3种模式,计算机的实际运行模式由用户通过计算机外部离散量或IO设备选择。调试模式下,计算机建立了一个多任务运行环境,可以实现用户软件的在线调试,常用于软件故障定位及软件调试;加载模式下,可以完成对Vx-Works操作系统和用户软件的升级,常用于产品的维护及更新;测试模式下,计算机系统运行测试软件对主要的硬件资源进行测试并输出结果。维护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有3个,一是软件调试模块,实现用户软件的动态加载、调试;二是软件加载模块,实现操作系统或用户软件的接收、缓存、烧入及更新;三是测试模块,实现对硬件资源的测试。
4应用情况
本方案实现的基于MPC8265处理器的嵌入式计算机,通过了某控制管理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试验及现场高强度的使用验证,满足该系统小型化、实时性以及恶劣的使用环境要求。经过软件设计人员和产品用户现场使用,该嵌入式计算机可以有效提高应用软件的开发效率,增加软件维护的便利性,有利于产品的设计、研制、维护和升级。目前,该嵌入式计算机已在多个类似的控制管理系统中推广应用。
5设计建议
根据实际的工程应用经验,在基于MPC8265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设计过程中,下面两点需要特别注意。(1)内核供电MPC8265器件的内核供电电压与工作频率密切相关,工作频率越高,内核电压值越高,最高不能超过2.5V,工作频率与内核电压推荐值关系。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选用的MPC8265工作频率和表2的推荐来选择内核电压。如果内核电压设置为下限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硬件功耗,但是在特殊的低温应用环境中,电路的工作稳定较差;如果内核电压设置为上限值,硬件功耗较高,而且在特殊的高温应用环境中,电路的工作稳定较差。对于大多数普通应用环境的设计而言,内核电压值可以选择推荐范围的中间值。因此,建议内核电压供电电路的输出电压设计成可调的。实际设计中,综合考虑应用环境和硬件设计的具体情况,最好通过应用环境摸底测试最终确定内核电压值,根据该电压值调整内核电压的供电。(2)时钟信号设计由于MPC8265器件输出信号保持时间小于大多数SDRAM器件输入信号的最小保持时间,因此,在MPC8265和SDRAM器件的时钟信号电路设计中,为保证两者信号的建立,保持时间满足要求并具有一定的余量,需要对两者的输入时钟信号时序进行控制。建议采用延长(相对输入SDRAM的时钟信号而言)输入MPC8265的时钟信号传输距离,使得输入MPC8265的时钟信号比输入SDRAM的晚,从而保证MPC8265和SDRAM间信号满足特定时序要求。工程设计中,选用的MPC8265器件输出信号的最小保持时间为0.5ns,SDRAM器件MT48LC8M32输入信号要求的最小保持时间为1ns;MPC8265器件输入信号的保持时间要求必须大于0.5ns,MT48LC8M32数据信号输出保持时间最小为2.5ns,因此,为满足时序设计要求,输入MPC8265的时钟信号必须比输入SDRAM的晚t时间(0.5ns<t<2ns)。根据FR4材料印制板中内层信号典型的传输延迟约70.87ps/cm,可以换算出输入MPC8265的时钟信号线需要在输入SDRAM的时钟信号线基础上延长约7.06~28.19cm。
6结束语
本文针对某控制管理系统的实际工程需求,给出了基于MPC8265处理器的嵌入式计算机设计方案,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指出了工程设计中的关键点,给出了设计建议和软件改进方法,对工程应用中的嵌入式计算机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几乎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中,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先决条件对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相较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非专业计算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正处于发展状态。本文将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进行讨论,为非专业计算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前言
互联网以飞快的速度渗透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使用技能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开始加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措施还不够完善,所以,广大计算机教育者必须对新时期赋予的对计算机教学的要求重新审视,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重要性分析
(一)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中期以来,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互联网经济的大幅度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全面渗透,对世界各国的人才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必须将计算机应用于工作当中,将计算机应用技能作为一项工作基本技能存在于人才的知识储备库当中,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肩负经济建设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结束了单纯性要求人才“术业有专攻”的时代,开始对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社会分工的各个角色都能够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全方位能力系统有机整合,形成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中注重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适应人类文明全面进步的要求,是适应网络时代全面发展的要求,是适应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前进的重要举措[1]。
(二)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类进入数字化时,这次全球性的社会信息化改革浪潮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发起了挑战,要求教育事业应向新的高度迈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体系。社会信息化改革的人类文明发展现状要求世界各国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对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方针[2]。因此,加强对非计算机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适应人类文明发展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根据互联网经济时代对计算机应用提出的全新要求,我国高职教育在对高等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高等人才的培养已经开始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教学必须遵循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型现代化”的基本教育理念要求,就业市场竞争日新月异的发展,必须注重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落实到高职教育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已经把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到教学日程的高度加以重视,就目前状况分析,高职教育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但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基于高职教育对非计算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认识上存在一定模糊性这一基本原因,各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定位普遍较低,从而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系列问题,非专业计算机教育虽然已经成为高职教学的基础课程,但是课程体系以计算机理论、数据库相关知识、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为主,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课程体系不足,使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能直接形成熟练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使计算机成为研究本专业的重要工具,从而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不足,严重阻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程[3]。
第二,由于在非专业计算机大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上的缺陷,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接受计算机教育过程中,理论学习比重过高,实际应用课程甚少,、不能够满足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实践教学课程的需求,从而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只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的层面,不利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形成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目前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存在教学环境缺失的问题[4]。
第三,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与评价,对受教者的学习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对非专业计算机学生针对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体系依然处于初级的考核状态,此类低水平的评价机制直接导致非计算机大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从而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思想保障和学习兴趣保证。所以,针对非专业计算机教育缺乏行之有效有效的评价体系。
三、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加强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是世界性、现代化建设、未来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所以高职教育必须针对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这一问题,以实际教育背景为出发点,根据目前实际教育情况做出对策,满足社会进步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科学化
课程设置是一切教育实施的出发点,是理论能力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核心环节,所以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化,对教学实施的顺利进行、教学目的的顺利达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5]。若想高职教育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出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极强的人才,必须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实现科学化,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理论基础,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教学背景和学习情况出发,将系统性突出、专业性突出、实践性突出三者有机结合,形成重点合理,能够激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实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科学化,从根本上保证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性教学环境的构建
教学环境的构建对教学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性的教学环境能够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在注重对大学生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对实践性教学环境的构建,进而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环境层面支持。构建实践性的教学环境要实现对课内实践环境构建和对课外引导实践环境构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性教学环境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从而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
(三)加强评价体系整改措施
评价体系是对教学过程的有力反馈。构建科学性高、激励性强的评价体系能够强有力的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保证教学目的的顺利完成,所以,在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评价体系的整改措施。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使评价体系实现权威性、层次性、动态性的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激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兴趣,提高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效率,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
四、结语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事业的使命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就业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就业中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高等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推动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然.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118-119.
[2]梁武.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10(13):551.
[3]李卓玲,孔英,张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要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1,05:25-27.
[4]刘士才,杜树杰,林春洪,王秀红.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J].计算机时代,2007,07(08):12-13
[5]郭盛煌.计算机专业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J].科技创业月刊,2011,10(09):75-76.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已经成为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和关键内容。有效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提高不同行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管理服务保障。本文就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整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
一、引言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下,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更好地将计算机技术的优势进行发挥,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变革与助力。二者的有效结合,同时也可以提高计算机相关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并且提高信息的准确度,二者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把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到信息管理之中,将二者有效整合,是当下各项工作展开的迫切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运用的分析
第一,提高对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资源本身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和提现。在信息化时代下,各行各业中信息资源的价值不断提高,并且信息泄露等负面问题,已经对各个组织机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各行各业,不同组织机构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获取已经成为了其重要的发展关键,信息管理工作的价值也体现在此。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性,相关管理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对有效信息进行获取,这提高了整体管理工作的开展成效性。针对于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信息管理人员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自身的责任感。
第二,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
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套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支撑,同时这也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套科学完善的系统可以更好地保障信息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并直接影响了相关信息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效果。针对于信息管理工作的相关需求,信息管理系统也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对相关功能的完整性与可靠性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人员也要积极掌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操作技术,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时俱进地进行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从而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和设计,也要符合不同的工作需求和性质,以提高实效性为基本目的,不断地对功能进行完善创新。
第三,提高信息资料的整体质量。
在对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信息资料数据的质量是应该受到各方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一些信息方面的质量问题,对于企业的相关决策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针对于信息管理质量方面的需求,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关注对信息资料质量的保障,结合信息质量控制的要求与标准,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调整,提高数据库系统的完善性,让信息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要采取科学的数据资料管理策略,对于数据存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进行保障,并结合录入数据类型和特点,对于数据信息的收集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科学的构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信息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多的难题,海量的信息数据管理为信息管理者带来了很多挑战。在面对繁杂的信息时,如何获取更高品质和真实度的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信息管理活动的难题和要点。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也要结合计算机技术,对于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并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与时效性。在资料信息收集的过程中,要讲电子信息的收集予以高度的重视,将其与纸质材料信息的收集同步开展,并做好相应的归档管理,为后期信息资料的调阅提供依据。
第四,保持信息的及时更新。
信息的及时性也是信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保障,同时及时性也是信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开展目标。在现代社会,信息数据的变化很快,如果不能掌握信息的动态变化,那么很多决策行为的制定和下发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信息管理者本身要积极地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信息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保持信息数据的实时性,让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和积累,提高企业整体决策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信息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和较高的工作难度,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大量信息进行科学统一的管理,整体管理成本较高。通过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整体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万晓燕,陈姗,刘汝元.试论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
[2]陈金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思路刍议[J].赤子(上中旬).2014(23)
[3]柴文慧.对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及信息化建设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9)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网络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促使计算机应用行业突飞猛进,大量的新型应用软件,应用技术不断出现。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基础内容,要能非常熟悉心地掌握并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必备条件之一。而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生活必需的一种通用工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上已广泛使用,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越来越高,学会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因而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学生与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大部分学生以应试为主
目前计算机等级一、二级证书仍然是许多高校作为发放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把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选拔录用人才的硬件条件之一,这样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在校学对学习计算机的目的盲目地变成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只是一味地操作和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或者经常都是根据往年的考试习题库反复地做进行大量的重复操作练习,很多内容并没有完全真正地理解。因而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仍然是连最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懂,都要重新再去摸索、学习,如果学生不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操作技巧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么即使他们拥有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其实也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说明了目前高校对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还是远远不能达到实际社会的需求。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在高校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是采用结合多媒体的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教师们课堂上都是采用PPT来演示课堂教学,但也还只是处在"演示"阶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理论授课过程或上机实践中,有些教师也是一味地追求考试的及格率,而学生为了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也只能是按部就班,使得教学只能围绕着考试转,虽然学生的过级率不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也很高,但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却不高,一到毕业的时候,大家对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设置或者是做份求职简历都头大,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根本无法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不会得到相应地提高。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目前大多高校仍是采用省里统一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由于考试系统本身也会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一)既要以考证为中心,又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变为"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主动得去获取、应用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可以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讲授知识点,让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能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知识体系结构。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案例教学法,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实际地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而要从实际的例子入手,在讲解的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结合进去。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案例要选择的合理,才能极大地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作用。通过收集大量的教学经验,分析认为案例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条件:1.要密切地围绕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及时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2.最好要来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达到积极主动的参与的学习效果。3.要有针对性,每学期末教师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相应教学案例。4.所选的案例最好是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查阅才能找到的。因而我们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仔细不断地推敲不同专业的知识点,为学生构造适合他们本专业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案例来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作精神。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是通过几项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并在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可通过布置具体的任务,灵活地将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每一个任务当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将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最好能鼓励大家能互相合作,一同来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专业特点,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来设计不同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各个非计算机专业都会有符合他们专业要求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还能让不同的专业班级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他们的专业课程能更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要搭建一个交互式教学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要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络平台,让学生能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或者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学习,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探讨学习生活问题,逐步创建并形成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可形成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学习的气氛。
(五)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当前省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核仍是以省里上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样教师为了学生的通过率,只能一味地应试教育,而学生也为了能够顺利地拿到等级证书也一味地死记硬背。因而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当前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也是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的期末成绩不再是由省统考的上机考试最终的成绩来决定计算机等级证书,能由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三者间进行有机结合,其中笔试成绩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上机成绩则以省考的统一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是平常对学生的要求,比如出勤率、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后下达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励学生们进行大胆地创新和追求较全面的知识。
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工作需要。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拓展并增强教师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们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芝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33):194-195.
[2]李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09(1).
[3]曹文梁,王科欣.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工程师,2011(5).
[4]普运伟,耿植林,陈榕,李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13(11):13-18.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行业也因此取得巨大进步与发展,医疗卫生行业亦不例外。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卫生行业做出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便主要分析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发挥的巨大影响,希望能为今后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
关键字:计算机技术;医院信息化管理;影响分析
1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医疗水平往往能够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医院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运用,医院现的代化管理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1]。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有效益最大化和降低成本的作用,如此一来,医院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百姓看病将更加方便、快捷。
2完善医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运用多种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完善医院的管理流程,还能提升医院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传输的速度。这样便减少了劳动工作量,避免了重复性的工作,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及处理医疗信息的质量,如此一来,医护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上面。此外,医院内部信息管理的完善,调查病人病历将更加方便有序,便于专家会诊,也能够避免一些医疗隐患,甚至可能在避免医疗纠纷方面有突出影响[2]。主要体现在部门业务过程的自动化,如门急诊挂号、病情录入、划价收费、药品发放、多种查询、检查报告等流程的自动化;住院床位的管理、医护人员分配、费用余额提醒等过程的自动化。
3病例管理系统的影响
病例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病人的病例进行搜集整理从而统一管理的系统。该系统通常通过编码对病例进行管理,可以通过病例编号、病人姓名等信息进行查找。这样不仅方便对资料进行检索,及时调取病人信息,方便医生及病人,更主要的影响是:能够有效避免病案和统计的重复输入,这是由于病人的信息是唯一的。因此,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病例管理系统之后,系统统计的住院人数、抢救成功率、死亡率等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将大大提升,数据统计的速度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4决策支持系统的影响
将TPS(业务处理系统)采集的各方数据链接为数据仓库,通过调动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对数据仓库进行访问并计算,辅助半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决策。常见的比如药品管理系统、药房管理系统等[3]。
5医嘱管理系统的影响
在遗嘱管理系统中,每个患者的信息都是一个基本的信息单位,不仅方便的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床位的安排等工作;也方便病人查询医嘱、并避免了多人传达医嘱的误差,提高了医嘱信息的准确性,也便于患者后续的治疗,经过计算机系统整理后的电子医嘱,可为医生采取下一步的治疗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4];电子医嘱的实现能够将收费部门、药房部门、医生紧密相结合,这样一来,就将传统复杂的手工操作都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处理,减少了医护人员书面的作业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电子医嘱把医生、收费处、药房、护士联系在一起,把原本比较复杂的手工流程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化,方便了患者和医护人员,还能够有效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
6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在医院财务与物资管理等工作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环节,管理的难度很大。在应用计算机技术之后,就能减少监管漏洞,避免管理成本的消耗。财务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包含:门急诊收费、住院收费两大部分。系统精确计算出住院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的全部费用,这样一来,患者对收费项目极其对应的金额一目了然,在很多情况下,也方便了保险公司和医保中心对费用的审核。财务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多个统计方式以及不同的查询手段,便于各科室查询医疗成本与支出信息,从某些方面分析来看,应用医院财务管理系统能够减少浪费现象、提升医院整体的经济效益、减少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
7结语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院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只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实现了医院信息化的建设,而这其中只有少数医院实现了较多的功能,大部分医院只应用了部分的功能。而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影响和改变显而易见,面对信息化逐渐普及的21世纪,计算机应用技术将是将来必备的工具。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将会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任宏伟.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3(19):63-64.
[2]金新政,苗芳芳,李芳.医院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7(8):85-86.
[3]莫伟邓真理.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信息技术2013.11.283
[4]毕新.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7(5):148-149.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计算机逐渐得到了普及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成为了时代与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主题式教学模式是指将教学内容主题化,按照主题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它适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主题引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及创造性思维。本文结合我院部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论述了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和特点,并通过实例说明教学主题设计时常用的技巧方法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主题设计;教学实施
信息时代,计算机做为现代办公必备工具之一,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做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普遍存在着教学设计脱离工作岗位,教学内容固定,没有新意,教学组织按部就班等问题。如何在非零起点的基础上,有效的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课题组教学实践验证,主题式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解决了教学中“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实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适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那么什么是主题式教学模式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如何设计主题呢?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1主题式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指将教学内容主题化,按照主题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以情境主题为载体,以知识能力点为核心,围绕主题开展教学,通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使学生在一种独立自主,合作竞争的气氛中学习。以主题引领教学,“主题切入———自主学习(素材搜集、知识准备)———互助探究(上机操作、拓展)———交流展示———多元评价”,丰富课堂,开拓学生视野。主题式教学模式适用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教师确定主题及相关要求(可展示相关案例,优秀作品等),赋予课堂以“灵魂”,学生围绕主题前期通过网络,相机,扫描仪等搜集素材,小组交流讨论确定方案,经过简单的知识准备(教师辅助)阶段,实施方案,最后通过展示交流,多元评价等进行总结拓展。
2主题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特点
2.1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一个结合专业,贴近工作岗位的主题,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地理解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能使学生尽快融入工作情境进入岗位角色,有目的性运用计算机完成岗位工作。
2.2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一个科学合理,贴近生活工作情境的主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的敏感度大大的得到了提高。
2.3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学生在交流讨论互助探究的过程中其沟通和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在项目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
2.4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主题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学习,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主题探讨实施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深远。
2.5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在愉悦,开放,信任的气氛中开展,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主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课上及课下时间,通过主题探论,网络,和教学辅助(网络云盘,优秀作品展示,微课视频等形式)等过程大大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学者,设计师,裁判,教师,朋友等多重角色,构建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的主题设计
在计算机采用主题式教学,主题设计很重要。一个科学合理的主题能有效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系统性。根据教学实践,现总结计算机基础课程主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3.1教学主题选择要具有实用性,符合专业岗位需求,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实用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如Excel主题教学中可选择商场中商品销售数据管理实例;在word中以毕业论文为主题;在网络应用模块以求职为主题检索求职信息,投递个人简历;在PPT主题教学中,可以选择以近期的学院(或班级)元旦晚会为主题,搜集素材,提出设计方案等。社团活动,公益活动,运动会风采等都可做为教学主题。此类主题易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及参与热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反之丰富多彩的作品,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竞争意识。
3.2教学主题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兼顾多样性教学要因材施教,立足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因此教学主题设计要兼顾“两极”的同学,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提出相对简单的,有参考的主题(作品),鼓励创新;对于思维活跃的同学,可以选择相对大一些的主题,提示注重作品完整性,加入时尚元素。
3.3教学主题设计要结合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融入趣味性,流行元素如WORD教学中可以学院元旦迎新晚会节目单,制作节日贺卡为主题;对于汽车系学生以世界汽车名人堂或名车赏析等主题设计PPT,对于机械系学生以“大国工匠”为主题;结合趣味性可为鹿晗,邓紫琪制作演唱会宣传单(word)、个人影集等。
3.4教学主题设计可结合时事,积极向上,与时俱进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其首要“传道”即传播正能量,母亲节主题,汶川地震,感动中国,无一不是一个好的主题,学生在完成主题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丰富的精神之旅。此外,教学主题创设也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元素,如端午节文化,京剧文化等。
4主题式教学在教学实施时应注意的事项
主题式教学是信息技术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但如何使教学不流于表面,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4.1主题式教学在实施时要紧扣知识点,立足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基础,生活实际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主题设计不能无的放矢,要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紧扣知识点,主题大小适中,主题情境任务清晰。
4.2主题式教学开展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标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分组练习等,只有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使主题教学生命力更顽强。同时要鼓励学生作品多参与社团中活动,网络投稿等作为评价标准之一。
4.3主题式教学开展要求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尝试,创造性教学根据《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中描述,开展主题教学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因此教师要充实自我,常学常新,钻研教材,教学方法等。此外,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元素,社会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这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也是对自我的一次情感的升华,也许是对生命的感悟,也许对生活的憧憬,也许是对英雄的敬仰……综上,主题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主题式教学的深入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教师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在无形中感染着每一名同学,成为一个努力严谨,乐观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1]梁昊.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计算机课程中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3:7972.
[2]周雄庆,俞燕泉.主题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196.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3.
[4]祝永健.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32:246-247.
[5]秦芳.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6:87.
[6]费兆梅.信息技术中主题教学模式的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22:251.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提高,现代计算机应用软件得到广泛应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计算机应用软件作为计算机重要组成部分,强化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非常重要。本文重点围绕该要点展开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维护要点
计算机软件系统为连接人与计算机硬件并最终完成对计算机的有效控制。软件包括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两部分,而计算机软件在整个计算机正常运行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主要为满足计算机使用者多种需求而特别研发出的软件,计算机软件开发主要是以用户需求为主,根据某一种程序而展开的一项语言设计。软件种类并不单单为计算机内所应用的软件,还涉及与部分程序软件相关的文件。做好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维护工作,可提高计算机的社会时效性。
一、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
(一)需求分析。通常情况下,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需求上,需参考三个特点标准。首先,一致性与准确性;其次,无二义性与清晰性;最后,容易修改,易读易懂性[1]。
(二)系统设计。我们常常提及的系统设计,实际上就是把所要开发的软件分作数量相同的版块。而版块的最大作用即是将部分功能相关数据与执行这些数据的系统分割出来。
(三)系统编码。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多次应用到的程序实现生成的该过程也就是所谓的系统编码。这对于系统软件来讲,即是压缩文档程序,将二者结合成一体。
(四)软件测试。软件测试即是在软件开发结束后,投入运行前,查看软件中各个功能是否正常,并能稳定运行的一项检测工作。属于找出措施而执行的过程,可提升软件质量。软件测试多包括单元测试与综合测试两种[2]。
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维护
(一)计算机软件维护方法
计算机应用软件投入使用后,若要保证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正常运行,就应进行应用软件的维护。而常见的计算机软件维护方法较多,具体介绍如下:(1)改正性维护。此种维护主要为在外部环境产生变化的同时,不断增强系统软件运行适应力。如数据环境升级、规则变化,计算机硬件升级与相关标准改变等。(2)完善性维护。此种维护主要为强化与扩充软件功能,最终提升软件运行性能。在原软件出厂规格说明书中根本就未有设计此类新增功能,多数为用户使用软件一段时间后提出的需求,最终新增的此类功能。(3)预防性维护。此种维护主要是对有改进空间的软件实施预先修正,最终增强计算机应用团建的维护性与可靠性的维护工作。该维护多借助软件工程的方法,来重新设计、编写系统软件,最终找出能够改进空间的那部分软件,为今后的维护工作提供更多便利,此种方法多用于早期软件开发的维护中。(4)适应性维护。此种维护主要是在外部环境日益变化的背景下,尽可能的增强系统软件运行适应力,包括计算机硬件升级、数据环境升级、操作系统升级等均属于外部环境变化。
(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维护策略
(1)提升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计算机系统软件研发过程中,需向大家宣传维护性理念,认真考虑软件运行实际环境与用户相关要求,认真分析易对软件维护性造成因素的所有因素,建构完善的软件维护性质量标准。计算机应用软件维护中,需减少改正性维护工作量,想象软件在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改动,增强应用软件可修改性与扩充性。(2)对症下药。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如软件出现问题计算机极容易产生故障,若要确保计算机软件正常工作,需及时清理计算机不应用的程序,不断更新网络维护软件。如WindowsXP操作系统,部分垃圾文件能够轻而易举的被找出,但部分文件隐藏于系统文件内,需使用磁盘清理工具来进行清理,这些维护清理软件操作简单,方便好用。可用于应用软件维护的软件包括超级兔子、Windows优化大师等。同时,软件维护过程中,需根据操作流程进行,以免出现遗漏。
总之,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逐渐被应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人民生产生活中,计算机技术无处不在,以软件技术为主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逐渐以结构广泛分布化、系统高度集成化等新型方向发展,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软件开发整个过程中,做好应用软件维护工作也非常重要。因此,需以提升软件可维护性为主要目标,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软件维护方法,创新与改进现有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维护策略,最终推动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玲芳.新时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08):74-75.
[2]姜顺清.信息安全环境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6):117-118.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如今,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已经是密不可分,而且计算机应用在各领域中也在不断扩展,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对计算机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计算机应用改革势在必行。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应用微项目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介绍了微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微项目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实例讲解了微项目的设计方法,同时给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理论及实践教学流程。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教学法;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训学生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由传输式变为体验式,教师要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灵活选择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职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提倡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1]。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很多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采用真实的案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但项目教学周期长、项目任务冗繁、综合度大等不足往往导致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而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与此相应,学生更乐于接受简单、有趣、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例如,微课程以其“短”“小”“精”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成为现代课程体系中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2]。文章结合项目教学法、微课程的优势,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设计成真实情景的微项目,使学生在1~2个学时内完成项目作品,以实现高效课堂。
1微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3]。微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4]。目前,微项目教学法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可以从项目教学法的概念来理解微项目教学,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结合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微项目,以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2微项目的设计
2.1设计微项目的注意事项
以微项目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教学,可以将“教、学、做”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的任务中学习计算机新知识与掌握操作技能,微项目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在设计计算机基础微项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微项目要具有趣味性:感兴趣的学习项目,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时应该考虑学生的专业、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进来。(2)微项目要体现课程目标:设计的微项目应紧紧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一个微项目中可以只包含一个或几个小的知识点,但结构要完整,目的要明确。(3)微项目要具有实用性:微项目要具体、实用,最好设计与专业、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或是最近发生的事件等。(4)微项目应该可行:微项目设计应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出发,选择短、小的题目,安排好计划学时,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自主和协作学习完成作品,使学习变得简单、高效,让学生有成就感。(5)设计的微项目具有选择性:对于每一个知识模块,应设计多个微项目,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而不是强制性的指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2设计微项目
高职院校一般要求学生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根据新考纲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分为6个部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Win7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考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广,但是很多学校计划课时非常少,有的只有40课时,再加上学生生源有差异,因此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吃力。因此不仅需要设计合适的微项目,还应为每一个微项目提供必要的素材。上机实验课是加深理解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及创造能力,应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六个部分的内容设计多个微项目,每一个微项目都应从实际问题出发,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有不同的微项目,涵盖课程的目标的内容,且对每个微项目应配有相关的学习指南及相关素材。
3微项目的实施
3.1理论课微项目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分理论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高职院校是将整个课时各分一半。理论课主要以微项目为载体讲解新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们系统地了解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制作微项目。(1)学生分组:第一次上课就向学生说明计算机基础课是采用微项目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们分为多组,每组同学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同学之间友好相处,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每组成员数为3-4人,设定一个组长,每2周重新分组一次,好生、差生相搭配,以便更好地完成作业。(2)引入情景:计算机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生活或工作中情景非常多,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教学情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挑战欲望。(3)探究新知识与技能:从情景中发现新知识,讲解新知识点与操作方法、步骤,并提示注意事项。(4)展示微项目内容:从设计好的微项目库中挑选与教学进度相关的微项目,先对项目要求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10分钟的讨论。(5)小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发现、解决问题,学会操作要领,为实验课打好基础。(6)师生交互完成任务:教师是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理论课教学的,采用边问边答边操作的模式,师生共同完成微项目任务。因此,教师在制作微项目时,要将新知识、技能贯穿在其中,还要注意时间与进度,这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要充分备课[5]。(7)扩展应用:理论时结束时,将实验课的微项目任务布置下去,要让学生小组根据兴趣去选择一个或多个微项目,或自定题目进行创新设计。
3.2实验课微项目教学
理论课上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学生基本掌握了所教内容和基本的操作,为了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和技能,上机实验是必须做的一个环节,也为学生巩固、创新知识提供时间和空间。(1)制定解决方案:上机前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8分钟左右的时间,确定微项目的解决方案。(2)协作完成项目:小组成员每人都动手完成整个微项目,有问题各成员协商解决,或请教老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3)交流展示:各小组提交完成得最好作品进行展示,分享经验。(4)总结点评:首先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然后老师对各组作品进行点评,从项目的完成质量、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为完成下一个微项目做好准备。(5)反思改进:师生共同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然后对微项目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
3.3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对2014级新生选择6班的学生使用微项目教学,另选6个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课程结束后,采用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对这12个班进行了测试,然后将笔试与上机考试成绩进行了平均,结果是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为86.4%,对比班的平均成绩为75.7%。实验结果显示,微项目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微项目教学中将课本知识结合到实际中,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4结束语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微项目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教学实践表明微项目教学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融入社会,融入工作,能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职业性,符合目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云.浅析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工程师,2014(1):42-44.
[2]焦金金.项目学习模式下的微型课程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2010(12):4-6.
[3]王超.微项目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4(7):221-222.
[4]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61-65.
摘要: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网络技术是当前的热点研究的客体,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也是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中的网络技术能够更好地为计算机专业进行服务,其有助于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本文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分析了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所以,需要加强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网络技术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
1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网络技术教学概述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专业,其能够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入更多旺盛的生命力。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和操作型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也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学科,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应用的专业人才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是包括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其需要实现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网络技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工作和交流,最常见如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通信、信息收集等。
2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在高校中开展相对比较晚,其发展的历程比较短,发展比较缓慢,因此需要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且,一些高校的设备条件也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很多的课程设置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难以体现出课程的专业化和技能化。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网络技术相关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技能水平难以达到相应的标准。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其中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改善,然而,其中还是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第一,培养学生的软件和硬件能力为主的培训目标强调单一,很少涉及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经济管理能力,这其中没有指定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没有建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科学知识结构;第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特性,学生之间的区别很小,而且其培训模式比较单一;第三,课程体系设置采用的是学科专业对口的方式,其涉及的知识面比较窄,缺乏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内容的教学;第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主要强调计算机工程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的单一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考虑到学科和课程之间相互进行渗透,教学的内容比较落后,这样就会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力。显然,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必须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且有效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变一些比较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培训专业特点,采用创新的培养模式,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式。
3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的有效措施
根据计算机应用培训目标来进行分析,要使得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够实现,就需要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来进行合理规划和实施。
3.1明确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训目标
高校需要建立面向新时代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合理地划分比重,科学重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其业务知识和能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够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当中,使其能够做好计算机系统安装、调试、维护等技术工作,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一定的效益。
3.2确定科学的知识体系结构
计算机应用专业也需要开设一下计算机辅助课程,培养学生能够制作三维动画和使用多媒体工具的能力,借助这些工具来处理计算机信息,并且还需要学会如何进行维护。还可以增设一些公共基础课程,这样能够有助于计算机教学的开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一些常用的三维动画、图形等课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
3.3构建优良的师资队伍
当然,对于专业能够良好地进行建设,优秀的师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安排教师进行计算机相关专业技能的定期培训,为了达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这可以使得教师个人的能力能够得到提升,还能够有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只有在经过了实际的培训与学习以后,教师才能够掌握教学的真正本质,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人才,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来提高教学的专业水平,这样能够使得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4结论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网络技术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高校需要认识到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中,可以采用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结构,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等方法来促进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濮永仙.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的思考[J].福建电脑,2011,(3):17-19.
[2]孙守双.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的一些认识[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0):212-213.
[3]陈年华.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网友世界,2014,(5):16-17.
[4]贾娴.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9):169.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