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财务分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而财务分析也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务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常规的企业财务分析主要从财务报表信息分析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通过数据对比掌握公司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得以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并对未来做出相关决策,但往往忽略了燃气供应行业的特殊性对于企业各项数据指标的潜在影响,对于报告使用者,特别是经营决策层有时会影响其决策的方向性,其影响程度较大,研究并改进这些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燃气;分析;思考
行业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城市燃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需求越来越强烈。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作为城市燃气的品种之一,在能源供应品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城市工业、商业和居民用户的生活、生产中提供优质气源,生活便利,减少环境污染,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发挥越来越大作用。如果燃气供应公司财务分析也仅使用通用财务分析体系,从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运用专门分析技术和方法,通过数据对比掌握公司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得以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并对未来做出相关决策,将掩盖其行业特征带来的企业隐性经营效益,社会效应,不利于经营管理层、决策层做出正确判断,不利于行业的大力发展,因此,探讨并改进财务分析存在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燃气供应公司在财务分析存在的不足
(一)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是财务分析报告常见的不足。现行的财务分析体系以财务数据为主,通过各项指标对比分析,评价经营业绩,主要包括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分析,但是对于筹资能力、创新能力、服务及安全保障等的分析就比较缺乏,对于燃气行业,服务安全分析尤为重要,客户回访分析,安检频率、配件更换周期,这些都涉及到安全用气的保障问题,抢修的及时性、隐患整改的及时性等等这些都是消费者关心的,服务质量的好坏极大影响消费者对燃气供应企业的选择,进而影响燃气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缺少这方面分析,就无法全面对生产经营活动做出揭示。
(二)重历史数据分析,只检查过去,不指导未来企业往往习惯于用财务报表数据、资料,运用一定的财务专业方法,比率分析法和比较法,对企业过去的经济状况进行反映。这样对过去已完成、不变化、有结果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不能够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和沟通。只会发现过去的问题和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是无法服务于未来的。燃气企业提供的产品大都为能源替代产品,其未来的发展有长远战略意义,如果不揭示其替代产品的成本优势,减少环境污染的价值,仅分析企业经营数据就不能真实完整体现其企业价值,不利于企业战略制定。
(三)缺乏同行业水平间的比较,尤其是与国际优秀行业之间的比较由于企业财务数据的不透明、不公开,企业难以得到同行业乃至国际优秀行业的相关比较资料,财务分析往往只局限于自身各期相同比率的比较或与计划指标的比较,很难判断出企业在行业竞争者中的地位,特别是燃气公司,因其经营权限制,可供同行参考的范围更小,与同行水平的比较机会更少,企业往往只知道自身情况,难于形成对标管理。
(四)未考虑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与类似企业和同期行业标准相比是非常关键的,忽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一律都套用同一种或几种评价指标,这样的财务分析不客观。事实上,在企业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不同财务业绩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会发生变化。为了弥补以上不足,如果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得到较大改善。
二、解决不足的措施
(一)引进更多的非财务指标,全面反应企业经营活动。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非财务指标是体现企业发展前景的更好的指示器。因此,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需加入一些非财务指标,具体应包括以下几项:
1.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是指该产品在目标市场中的销售量占整个市场销售量的百分比。通常,高市场占有率较其他同业竞争者而言,该产品生产企业具有更好的业绩。
2.服务指标:对于燃气企业主要指用户安全检查周期、客户用气故障抢修率、配件更换周期等,服务指标可以通过安全检查户数进行统计。
3.客户满意度率:该指标是指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不仅是在质量上,更重要的是在品种等其他方面的满足。它可以通过定期对顾客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测算出顾客满意度当中“高度满意”所占比重来进行度量。
4.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员工是否稳定,对企业文化是否认可,对企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特别燃气这种危险品经营企业,稳定的一线员工队伍,对于安全的保障这有其特殊意义。它可以通过员工绩效考核、适岗性评估、员工满意度调查、流失率等综合指标反映。
(二)引进环境会计管理理念。作为新兴的会计研究领域,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有关环保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本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燃气企业就是清洁能源供应企业,对于煤改气、其他污染燃料替代项目,如果能货币计量出原污染燃料形成的企业财务成本,那也就是新能源企业创造的优化环境的社会价值体现,这将更加鼓励燃气企业战略发展,促进用户置换新型燃气,减少环境污染,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三)政府应创造条件为企业定期提供国内同行业乃至国际优秀行业的比较资料,使企业的财务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到较可靠的结果。目前逐步推行的XBRL等措施,将有利于提供大型企业真实财务资料,让企业能寻找自我行业标杆,分析本企业优势及劣势,寻找发展机遇,规避行业威胁,确定企业发展方向。
(四)客观评价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制定与其相匹配的评价指标,真实反映企业业绩,根据企业不同寿命周期,设置不同权重的财务业绩计量指标,激励经营管理者。
三、结论
燃气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如果能加上以上内容,将会更真实完整体现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未来的发展价值,有其战略上的长远意义,值得改进。
[参考文献]
[1]夏群,马双燕.当前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2]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1):31-33.
[3]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4):87-92.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正在不断的向我们走来,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好的为企业进行精准的财务分析,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的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正确的决策,尤其对于施工企业,其内部事物非常繁杂,数据量非常的大,单纯依靠人工计算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财务分析质量和效率的要求。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对施工企业财务分析的好处,并提出一些具体能够更好的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措施,希望能为提高施工企业财务分析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施工企业 大数据技术 财务分析
一、大数据技术的含义
大数据源于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兴盛,大数据也被称作巨量资料,他是一种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够让企业拥有更加强大的决策能力和洞察能力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技术就是一种能够很好的处理这些庞大数据信息的技术,它并不是采用随机分析法这一捷径,而是把所有的数据信息都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真实的分析结果。大数据技术特别适用于大型公司与互联网公司,因为这样的企业他们的数据量非常的庞大,利用人工进行数据分析不能很好的保证其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特别浪费人工费用。
二、施工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财务分析的原因
(一)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施工企业财务分析的工作效率
作为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在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对每一项管理费用进行仔细的分析判断,同时还要把这些数据与前期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其费用的发展变化情况。大家都知道,施工企业其现场情况非常复杂,各种支出项目也非常的多,不同情况下管理费用的差距非常的大,财务部门想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企业想要单纯的依靠财务人员来完成这项工作,其付出的劳务成本很可能超过其正确的财务决策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同时采用人工进行财务分析的结果其质量也很难把握。如果施工企业能够采用大数据技术,那么企业将省去大量分析数据的时间成本,而且数据分析的结果具有非常强的可靠性,既省人力也省时间,同时提高了企业财务分析的工作效率。
(二)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财务分析的水平
大家都知道,财务数据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数据之一,它的积累量非常的大,财务分析的结果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客观、公正。运用大数据技术,施工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能够避免人为分析中由于个人问题发生的一些对财务数据不客观、公正的问题的出现,保证财务分析的质量,提高施工企业财务分析的水平。比如施工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对以前企业的融资情况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财务工作人员根据分析结果,选择最有利于施工企业发展的融资方案,从而节约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有利于建筑物的各种数据信息与决策的及时互动
作为施工企业,其现场的情况非常的复杂,而且施工状况多变,管理者的决策都是从以前的数据的分析结果中得出来的,这种决策对于企业而言可能现在是非常合理的,但是随着施工进度的进一步变化,这种施工方案可能就不再适用于施工企业了。利用大数据技术,企业财务人员能够随时根据现场情况,调整企业数据情况,让企业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经营决策方案。对于施工企业的融资方案而言,大数据技术能够根据市场变化以及企业需求的改变,选择最适用企业的融资方案,从而保障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转及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如何让施工企业更好的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企业的财务分析能力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分析理念
施工企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想要大数据技术能够在施工企业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运用,就必须从转变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理念入手。首先,要确定正确的财务分析理念,积极的宣传大数据技术在财务分析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让每个员工都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的使用大数据技术,我们要清楚的知道这项技术也是有它自身的缺陷的,我们必须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最适合企业的财务分析战略。其次,施工企业要把大数据的理念和企业的文化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大数据理念能够深入人心,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当中去。
(二)建立标准的财务分析体系
大数据技术只是一项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想要让这项技术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施工企业需要建立标准的财务分析系统。首先,这一系统必须要与施工企业的核算系统形成很好的连接,让企业中的各种数据能够通过核算系统进行财务分析系统。其次,财务分析系统必须能够模拟经营企业的日常活动,预测财务决策可能产生的后果。再次,施工企业必须保证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足够的广泛、全面,大数据技术只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果数据本身就不准确或者数据范围狭窄,那么分析出来的数据信息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障。最后,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体系必须是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企业的自身需要,只有这样,通过财务分析体系进行的大数据技术分析的结果才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施工企业想要真正的运用好大数据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财务分析水平,就必须要培养一支专业的财务人员队伍,他们必须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熟练的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于网络信息技术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正确的运用了大数据技术才能让这项技术更好的为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服务,为企业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此外,施工企业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企业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必须要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财务人员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发展更好的服务。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在施工企业财务分析上的运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因此,作为国内大型的施工企业,我们必须要抓准时机,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正确的运用大数据技术,更好的为企业的财务分析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施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01).
[2]李惠青.大数据技术助力施工企业财务分析浅探[J].企业究,2014(02).
[3]张铭.大数据,撬动财务变革新理财,2014(07)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具有就业适应面宽、基础牢固、社会需求量固定等等过去传统的优势。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在我国跻身世界旅游大国的同时,中高职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水平却不尽人意,因此,为了给旅游行业以及管理行业输送一线高水平高素养的专型人才,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汉语言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汉语言教学不仅能针对学科需求向学生教授理论文化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更加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为了使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能更好的适应将来的旅游管理行业需求和发展,下面本文就细介绍汉语言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的重要意义。
二、为专业需求,提供必要服务
当下的中高职校语文教材,较为通用,没有针对专业需求,就无法体现专业的特色。部分学生会自认上职校是学习专业技能的,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意义以及作用,上课睡觉,缺乏动力,甚至渐渐的失去对语文的兴趣。但是汉语言教学却不如此,汉语言教学不仅仅是笼统的语文教学,汉语言教学会根据专业的不同,教学不同的专业需求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汉语言教学具有时效性、典型性以及趣味性的特点,能够让学生自主、自觉、自信的学习专业相关内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汉语言教学老师,必然会依据本专业制定教学计划,筛选好教学内容,例如,可以选取一些与旅游管理专业相近的文章或古诗词,给教学课堂带来一些趣味性以及知识面的拓展。也能够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可以选些典型的篇目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写作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让其从专业的角度,丰富自己的文采、内涵和思想感情,既能掌握汉语言知识、陶冶情操,又能丰富旅游常识,非常有益。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水平
汉语言教学不仅仅能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更能提升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素养。汉语言教学为了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从业以及创业等,不但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对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也需要培养。下面就从一简单小例子来介绍汉语言教学是如何提升学生各方面水平与素养的。例如教师在课堂教授《登秦山记》这篇课文,为了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就会布置一些任务,例如要求学生自行分组,进行团队合作,互相模拟导游,做好相应的登山所需要的相关工作,查询最近天气以及最佳旅游天气和季节,使用电脑、地图、扩音器登道具,在地图上找到最佳旅游路线,进行标记,并找出相关的人文风景、名胜古迹、历史由来、故事传说以及名人诗画等等资料。并让其自行分类整理,制作旅游明信片之类的可收藏事物,并进行相应资料的存储,自制自己的旅游资源库。让每位学生展示并解读自己制作的旅行路线图,景点资料等,互相讨论学习,互相打分。并学习相关古诗词、美文的特点,若能自我创作更佳。汉语言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学,让学生享受学,让学生爱上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注重实践,提升学生素养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汉语言教学结合其专业的特色,注重教学实践,有目的的培养学生专业所需求的交际口语、阅读理解、信息处理、写作等专项能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例如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诵、背诵以及演讲训练。随机抽取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训练至脱稿演讲,之后进行自我评价,再互相评价。不断的完整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诵、背诵、讨论、辩论、叙述故事、情景作文等等。并要求学生经常进行写作训练以及口头作文训练,提升文字功底和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时,要求学生用心体会用心感受,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汉语言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追寻、收集与课文、作者相关的素材资料,从中汲取、感受、体会作者以及作品的情感思想。同时汉语言教学也会从优秀文化中选取部分代表性的文章、诗词,使学生能够感兴趣的学习传统优秀文化,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集体思想,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现如今的科技迅猛发展,教师会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帮助学生搜索资料,拓展知识和视野,丰富自己的旅游资源管理库。在假期时,让学生进行导游社会实践,去学生家乡做志愿导游,为来此游玩的人们讲解人文风情。
五、全新考查方式,提升就业能力
依据当下中高职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汉语言教学注重其能力的培养,有着全新的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分析,为其在将来就业提供有利帮助。目前理论知识的考查较为简化,注重能力等级的评估,渐渐淡化分数的重要性。例如旅游管理专业考查主要内容为:汉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交际口语、社会实践调查。这几项里,教师较为看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社会实践经历这几项。实践出真理,理论筑成功。教师会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优缺点,进行详细的专项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总结总的来说,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大热,这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紧俏。汉语言教学不仅能大大加强学生的实践语言能力,使他们的专业能力水平能更好的满足旅游行业的要求,缩减旅游业的培训成本;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健康心理,为旅游业带来蓬勃生气,使我国能更好的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树立良好的形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要想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才能与较好的人格素养。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的知识内容,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改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保留我国良好的传统美德,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更好地理解汉语言的内涵,养成欣赏文学作品的好习惯。
一、应用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理论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进行实践,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授弟子规中的词句的时候,可以在讲解后,给学生翻译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并且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一定的道理,或是以儿歌的形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下进行学习,并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还可以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让学生欣赏动画的效果,小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内容,感受语言博大精深,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教师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义进行分析,将传统美德与精神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从小学就认知礼仪并具有高尚的人格。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灌输给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使学生从小就懂得孝顺长辈,了解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坚忍不拔、勇敢、正直等精神。
二、应用汉语言文学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知识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要通过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先讲述有相关的知识内容,然后让学生用教师教授的知识内容进行自我介绍或是情景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用到刚刚教授过的词语,并结合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把汉语言的知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考的精神。或者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进行接龙游戏,让学生对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和巩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地关注,及时地进行纠正和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存在的误区,正视问题所在。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进行思考问题,并具有善于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进行交流,在反复的锻炼中,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展示自己。总之,在小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通过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能力,使学生感受汉语知识至关重要,并且千变万化,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接受新的知识内容。总而言之,通过教师不断地努力与探索,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断地灌输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热爱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汉语言作为主要语言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更是我国历史上灿烂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目前一些高校师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以及社会的原因,教育实习已经取消了,而一些进行了教育实习的高校师院中教育实习的质量也不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很多高校师院的学生无法通过教育实习让自身的专业知识得到较好的展现,学生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认真地使用自身专业知识,高校师院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到学校中开展指导以及监督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也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二、我国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方式
1.将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
为了保证我国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开展,首先,应将我国高校师院中的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实际的优化方面,应按照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培养规格进行。其次,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能力、知识、素质的三方面要求进行。在进行课程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后,能够将教学大纲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主要的课程结构体系,使高校师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能够满足日后学生进行教学工作中的各项需求。需要注意从调整学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增加语文教学课程的比重、拓展选修课程等各方面入手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牢固、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课程体系,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很有帮助。
2.整合高校师院中的实践性课程
高校师院中的实践性课程不能有序开展是影响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将高校师院中的时间性课程进行整合。在实际的整合课程时,需先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模式、评价方法、课程内容,并按照这些因素将实践性课程加以实施。例如可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在学生将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后,让学生进入中学进行实习,学生通过在实际的听课过程中对自己日后的工作进行初步了解,提前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第二阶段,学生进入到大三下学期后,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就能让学生再次进入中学,通过其自身在高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试着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中学如何开展工作。大四下学期,可以让学生再次进入中学进行实习。由于学生已经经历过两次实习,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成熟,因此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也会驾轻就熟,对学生日后的工作会有所帮助。
三、结束语
我国高校师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仍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出现专业知识不过硬、教育经验缺乏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需要在高校师院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通过专业课程的改革,巩固我国高校师院学生的专业知识,并加强其教学经验。
1.准确定位,确定学科方向
学科定位是地方高校创办汉语文文学专业成败的关键问题。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培养研究性和综合型人才,毕业生大都从事教学,理论研究,新闻记者、编辑和文学批评等工作。1999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分工细化程度的加剧,社会对专门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剧,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人文专业,学生不能把课堂学习的知识直接转化为技术技能应用于职业领域,不具备很强的应用特性,因此汉语言文学专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但是这不意味着社会不需要汉语言文学的人才,恰恰相反,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行业———媒体、公共管理、教育业、艺术、娱乐、法律、培训等行业中,语言应用能力是处于前三位的核心知识,但由于在管理、经济、设计、法律等方面知识的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许多相关行业中缺少竞争优势。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中文人才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因此,为用人单位培养以写作能力为突出能力的应用型中文人才是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学科定位的出发点。
2.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找准突破口
自1910北京大学实行分科教学设立中国文学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已经有百年时间,专业建设经验丰富、课程体系完备,但学科的发展方向不会因为历史悠久就一定要约定俗成。在学科建设的路上我们要根据社会需要、学校特点以及地域性、时间性的差异,找准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师资薄弱、经费不足是不争的事实,故而在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找准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市场需求什么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而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落脚点则在课程建设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美学等课程在做课程建设时,应该将语言应用能力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将语言的运用能力融进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以《古代汉语》为例,《古代汉语》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在网络超级发达、便利的时代,学生对于不懂的古代文献,不会愿意去查字典,逐字逐句的解释、分析了,更愿意去网上百度,直接找翻译来看。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加入故事性强、接地气的一些古文,让学生读后将资料进行重组、改写,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也达到了阅读古文的教学目标。
3.以科研为推动力,借用外力,培养学科建设团队
通过对国内外学校学科建设成功经验的研究可以看出,学科建设的根本就是学科团队建设,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要创建高水平的学科团队,不仅需要具备一流水平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的学科带头人,而且要求学科队伍中其他成员也具备与学科建设相匹配的学术水平和实力,并有一定的学术梯队人才的储备。而在地方高校中不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缺少的恰恰是能够让专业活起来的学科带头人。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推动学科团队的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科学研究的方向相对来说很为广博,而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师资条件有限,要想在科研方向上形成合力,主要是科学研究的项目要选好,选择的科学研究项目要和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相适应,研究成果可以有的放矢。外来的人才引进困难,但可以让已有的人才走出去,积累行业经验,开拓学术视野,逐渐确立兼顾学科发展、学校特色的科学研究领域。行业经验的积累很重要,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充分了解学生未来可能的行业领域,就很难将知识与能力有效地结合。以外界的行业经验、学术视野带动每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础,逐渐培养属于自己的学科建设团队。
4.灵活管理,健全学科建设机制
地方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重视不够,机制不灵活,要想学科建设能够成功,不论是内部机构还是学科资源的配置都遵循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发展规律。在地方高校很多学科建设的任务没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学科建设成了教研室主任或系院的工作。你让一个身兼繁琐事务的教研室主任或系主任抽身做学科建设,效果显而易见。名不正则言不顺,人才只有用对了地方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要选择那些有志于研究学科发展的人,带动和管理学科的建设,学校和系院要寄予这些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切不可急于一朝一夕就见成效。如何有效地发挥每位教师的最大能量,采取合理的管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出去取经的教师和深入各行业挂职的教师,学校要建立与各行业合作的长效机制。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要与时代接轨,开辟出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汉语言文学,就是指通过汉语写作而形成的文学。汉语言文学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注重汉语言文学语言的应用及意境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绝大部分的高职学校的教学宗旨都是“就业为向导”,这无可厚非,然而,不少的高职学校太过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仅仅注重提高学生的各项应用技能,而不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这导致汉语言文学在高职学校的教学地位下降,并且一部分高职学校还未曾设置汉语言文学课程。
1.2不够健全的课程结构体系
创建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课程结构体系,这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趋势和发展方向,目前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不健全,这亟需更加深入地优化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要素,不然,就较难体现高职学校课程教学的综合效益,而提高人才质量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力就仅仅是空谈。为此,在新的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师创建比较健全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就变得非常迫切,只有如此,才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汉语言文学的内部结构,最终促进课程的优化设计和最大程度地体现高职教学的综合效益。
1.3教学模式太过传统
在高职的汉语言文字教学中,传统意义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常常是广大教师所实施的,这未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在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常常不够灵活,这跟实际的教学需要不相适应。当然,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下,不少的教师借助多媒体实施教学,却不注重输入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内涵,这使得学生常常是走马看花。
1.4教材与考试存在的缺陷
相对来讲,汉语言文学的教材知识较为死板和固定,跟社会热点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下,教师的讲解难以实现理想的效果。在考试的过程中,常常设置比较多的客观题,这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学校领导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高职学校,特别是对于理工类的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往往缺少一定的文学修养,并且大部分学生感觉只要学会了专业技能,就无所不能,这样的思想理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高职学校的领导需要充分地认知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大意义,不管是在设计教学方面,还是在建设文学课程上,都需要做出严格的要求,并且贯彻实施,不可以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2.2建立和健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
我们应当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持续地健全课程结构体系,从而保持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在创建学生道德理论基础与体系的基础上,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观意识,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视角。汉语言文学的价值不是说能够创造一定数量的经济效益,而是能够创造难以通过数字进行统计的社会效益。我们应当以优化课程结构各要素的形式,让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变得更为科学与合理,只有创建这样的课程结构体系,我们才可以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课程的内部结构,进而提供理论根据服务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计和优化。在建立和健全课程结构体系的时候,我们需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设置课程的核心是学生汉语素质的提高,建构课程应当尽量地给学生创设足够大的学习空间,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积极性。事实表明,建立和健全汉语言文学的结构体现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的知识结构,进而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综合效益提高,真正地提高教学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个性。
2.3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关键方式是完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仔细地思考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特点,通过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探究语言的深层规律。像是教师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课堂出现一种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良好教学气氛,最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这让学生在持续地探究当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和满足感,且在师生的一起学习中增进彼此间的情感。
2.4重视教学的实用性
重视改革教材,以及优化教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在设计教学课程方面,能够设置一部分文字编排、简历设计、应用文写作、名著鉴赏、读者赏析、写作实践等一系列较强实用价值的汉语言文字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课程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他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就业。因此,教师的讲解应当注重实用性,只有如此,才可以跟社会相适应。教师的备课应当积极、认真、充分,把握跟课程有关的新内容,从而对教学知识进行设计,使得课程结构得以优化,根据课程发展目前形势下的崭新高度思考课程的基础,设置课程的知识体系,以及重视编写活页讲义,对各个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体现集体任课及时的力量,大家共同备课,一起获得提升,有效地统一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教学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汉语言文学内容,最终实现学生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分析和研究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够仅仅是凭空设想,只有进一步地认知和把握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明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所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归纳,以提炼出符合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教学模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文学修养,最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科定位不准确。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学院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教育部也对各级高校进行了专业合格评估,但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汉语言专业依然缺乏准确的定位,不少高校尤其是诸多地方高校仍然抱着传统的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所以,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除少数继续深造或在中学任教之外,大部分学生不会在相对应的行业领域就业。因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作为广阔的背景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直接涉及到。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之时,承接传统的惯性,学校依然将焦点集中在传统专业课上,如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占据了汉语言文学课的90%以上,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重复出现在专业课程、基础教学课程、选修课程之中。而一些新兴课程如网络编辑学、现代办公技术、公关礼仪、DV制作等紧跟时代前沿并且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往往没有开设。这种课程设置对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确实有一定好处,但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不能协调的现象。
3.教学手段落后。随着教学设施不断更新,近几年现代化教学设备迅速在高校之中普及,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在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很少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很少能形成声文并茂、生趣盎然的教学情境,也难以激发学生的高度热情,不能丰富见闻,更无法培养浓厚的兴趣。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教师一个人在津津乐道,学生只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他们动脑的思维能力及动手的实践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4.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单一。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评价。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中也只是重视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评价的依据基本上是笔试的成绩。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预备党员的选取,很大一部分依据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视野广度、电脑技能、职业规划及交际交往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学科定位要有层次性。不同类型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院校师资雄厚,图书资料齐全,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全面发展,不仅能从事以后的教学及各行各业文字工作,还应有较强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基本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汉语教学与训练,具有文字编辑和新闻采编能力,同时也应该兼有社会文化工作的指导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普通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专升本”时间不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将重点转向为农村、社区培养专门人才,培养出既能在艰苦办学条件下担任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又能够胜任其他行业的专门人才。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划分不同的层次,就可以改变原来“一刀切”的弊端,使学科定位明晰,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专业方向要有多向性。当前社会各种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所以,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对本专业的方向设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模式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分设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即师范类)、涉外高级文秘、文化产业管理、新闻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向。实施低年级通修专业基础课,侧重培养专业基本能力;高年级分流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侧重培养主攻方向能力的模式,并鼓励跨专业方向兼修。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向学习,从而完成从单一性到多向性的转型。
3.课程设置要有科学性。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改革的核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优化传统专业基础课。当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存有繁琐重复之弊,所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核心内容。其次要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文学概论和写作学都讲文体学知识,文学史和文学概论都涉及文学思潮,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的,后面的课程不要再重复,使整个专业基础课的结构严密而紧凑。其次,增加专业技能课。刘颖聪先生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考研模块、教育与教学模块、文秘与公关模块、新闻传播模块、社区文化管理模块等五大模块,其中后面三个模块基本就属于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的应用性课程相对来说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专业方向的要求,我们应该相应地增加新兴的课程,如在文秘与公关方向之下,应该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企事业、机关文员及秘书的能力。在新闻传播方向之下,应该开设编辑与采访及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实践的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在文化及新闻领域从业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之下,应该开设教学理论、外国文化及相应的实践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设定能够使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的矛盾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平衡,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技能培养要有实用性。原来培养的汉语人才往往是只懂得运用语言文字工具、与书本打交道的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汉语人才必须要多方面地掌握实用性的技术。如,现代科技日益发展,各种网络、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并成为安身立命的必备技能,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能够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再如,汉语在国际上地位日渐突出,世界各地有众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师极其紧缺,特别是汉语言文学基础深厚又熟悉一门外语的人才更是倍受青睐,对此,一定要指导有意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英语技能,这无疑比单纯的汉语人才更具有竞争优势。
5.教学环节要有实践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具有稳定与广阔就业前景的重要一环。2007年,教育部等十部委就大学生就业政策联合采取五大新举措,其中有一条是“广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使一大批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只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的要求,但也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参考。在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比较强,打好扎实的专业功底,将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原动力,所以对于专业课程,不能采用一律压缩的态度,在引导学生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效的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也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老师要积极借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直接通道,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有关部门学习锻炼,或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相关部分也要专门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国际交流的机会,要及时发布各类信息,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收到公司短期实习或者校内研究助理等招聘信息,从而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培养机制。
6.就业指导机制要有明确性。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职业定位模糊,此专业学生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意向往往比较模糊。很多同学在大学四年之中,随波逐流没有任何规划,致使毕业找工作之时手忙脚乱。所以,老师要注意此种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大一是就业教育的萌芽期。在大学一年级时,老师要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大二是就业的储备期。对大二的学生要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则到了就业取向的分化期。在这个年级阶段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者还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橱窗宣传、个别辅导等集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让准备就业的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7.学生评价机制要有全面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的学生评价机制,要求对学生做出全面、系统、公正的评价。根据各高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之时,要将传统的命题标准、知识评分标准与能力检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仅对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有效考核,还要对其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出全面考核。在全面考核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精力用在强化动手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文秘基础知识》课,教学中采用“与文秘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讲授、示范、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考核方式是:与岗位测评对接,实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和行业专家总评。具体做法是:在课岗结合的基础上,分为模拟现场、情景设定和书面材料写作、礼仪举止评定等方式,并让学生在评审汇报时当主角。实践证明,知识评分标准与能力检测标准有机结合,能够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出全面的评价。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应该从学科定位的层次性、专业方向的多向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技能培养的应用性、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就业指导机制的明确性及学生评价机制的全面性等入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严谨求实的作风,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内涵建设。内涵建设是指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模式、师资培养等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加强,就此,职业教育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构架,但其理论构架在各专业的应用还未取得系统的成果,各专业的教学体系还处于研究与探索状态。当今艺术设计专业也是经历了层次教育转向类型教育的过程,在发展成类型教育的背景下,如何重构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体系,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融入职业工作情境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互渗互融,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教学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艺术设计专业关于项目教学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传统项目教学模式一般是在学科体系之下学完理论知识之后,为让学生整合并应用所学知识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即“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念下的应用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无法使学生受到更多职业情境的熏陶,因而缺乏职业技术知识,特别是取得隐性知识的生成。“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教学模式,是把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实行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引领下,树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在工作过程中自主制订计划,自主开展学习探究活动,独立构建自己的行动知识和行动能力,促进隐性知识的形成。实质上,这种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课程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受到职业情境的熏陶,得到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真正主动地掌握就业所必备的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在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中,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与教师以及实践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变成了主角,并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地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整,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被动性与依附性。
在讨论、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和创造。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能。在对项目的设计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各类设计风格,促进个性设计的发展,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自学能力。2.知识目标:培养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审美能力,掌握设计效果图的表现技法,能分析、制作各类设计效果图,通过“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掌握设计的整个流程。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创新、敬岗乐业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质量、安全意识。同时促进学生实现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实际性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社会职业人。
项目工作室制教学体系是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借鉴企业的管理方式,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体系。第一,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体系是应对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探索、实施的。目前,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在不断地细化,由于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设计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一种非集约形式,这意味着岗位点不断细分的同时,设计企业还要求设计从业者具备设计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我们高职教育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构建新的艺术设计专业标准,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新专业标准的实施最根本的支撑点在其课程体系的建立上,如何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成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关键。项目工作室的设立应以艺术设计行业、岗位作为依据,每个项目工作室,为应对设计行业分工日益细化的趋势,必须将设计流程按工作实际解构成为多个岗位,并按照其岗位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内容的标准,从而形成岗位能力课程,再将各岗位、能力课程构成为整个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是以真实项目作为课程载体,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项目的储备成为课程开发的重点。由于项目的时效性,一些项目的引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与课程同步,因而,也就要求每一个工作室必须具备相关项目的协调能力,完善项目工作室的课程体系。第三,在新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建立的同时,我们还要有相匹配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管理上,通过“小组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交流式、互动性教学。一方面,“小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设计企业、公司的日常管理方式,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这对于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公司工作氛围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发挥性和团队精神得到训练。而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教师要用激励、理解、提醒的教学原则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提升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改变以往照本宣科地布置作业的做法,一般采用以下教学法:1.项目教学法:围绕真实项目安排学生具体任务,在工作任务书中明确工作内容、要求、程序、完成时间。2.现场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教学。如丈量作业现场尺寸,进行市场调研等。3.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搜集项目方案的案例,并分析研究,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设计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启发引导法:教师将知识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对学生的思考或不完整的答案进行归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课程考核方式中,应执行“公司化”的考核机制,按照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考核。1.工作任务评价本门课程的工作任务,涵盖了课程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所有内容,在单项评价中,对于主要知识点、技能点都有合理的权重设计,所以,根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在各单项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价,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2.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考核按照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以快题设计作为主要考试手段,对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进行全面考核。3.工作过程(出勤情况)考核按公司的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考勤制度。4.总成绩计算实践教学占总成绩的60%,理论及大作业占总成绩的40%。总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根据艺术设计岗位工作体系构建教学体系,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深化课程改革,并以典型的设计项目为载体,才能逐步形成职业型、开放性、立体化的设计教育格局;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
民间美术是民间的人民群众依据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自行创造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将生活实用性和精神审美性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它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人民的情感、思维和心理的一种寄托,且具备延续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它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性的。现代艺术设计也只有根植于民间美术这一源泉,才能够使设计出的事物体现出物质和精神上的高度统一。现代设计只有在应用民间美术的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民间艺术为我所用,才能真正创造出体现中华民族心理归属感的真正艺术品。下面,我主要从民间美术的基本特性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性来引出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相关性,进而进一步探讨现代艺术设计可以从民间美术中获得哪些启示。
一、民间美术的基本特性
1、民间美术的生活实用性
民间美术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生活实用性,这种民间艺术品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因为在我国古代长期小农经济的经济背景下,人民多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理念,在这种观念引领下衍生出的民间艺术,也多是和经济适用性具有相关性的生活用品,只是这些生活用品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流行趋势不相吻合而逐渐没落,但是其中蕴含的是古代人们的艺术精神的结晶,其中的很多元素已经成为当今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元素。比如,古代的小孩子穿的鞋子样式就有很多种,虎头鞋、无毒花鞋等,都是具备了很多美好的寓意,但其主要目的还是讲究实用性,是实用性与少许观赏性的有机结合,这种民间美术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是民间美术生活实用性的典型体现。
2、民间美术的审美性
民间美术体现的另一显著特性就是审美性,但是这种审美性并不是贯穿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始终,只是在特定时代发展下衍生的产物,其体现的是当时社会中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闲适状态,是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才产生出来的,其艺术作品的审美性也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影射。只有经济发展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人们才有可能在生活中有超越物质性的精神方面的追求。以清代的青花瓷为例,当时的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农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丰衣足食,也就有了闲暇在一些器皿上作出精美的图案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这种艺术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而不是为了生活实用性,是为了给生活增添一种美感而实行的专门性的创造性活动。
3、民间美术的民俗性
我国的民间美术大多数都是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由民俗活动中衍生出来的民俗文化,大多都包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因此,这些民间美术多有着其美好的含意,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物质性价值。比如我国民间美术中的一些象征性的事物,风筝、年画等,其制作材料并不是一些稀缺珍贵的资源,但是在式样成型后,却总能带给人们心理一种美好的感受,使人们的精神寄托。
4、民间美术的本原性
民间美术是由最初的本原进而发展到二元和多元的,也就是说,开始的艺术创造是不讲究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只是一种单纯的适应性行为,随着人脑的开化和生存环境的逐渐舒适化,人们才有了最初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模糊界限,将实用性和审美性明确分别开来又需要经过漫长的演变,进而才实现了最终的民间艺术的实用性偏向和审美性偏向。民间美术主要通过物质形态表现一种精神寄托,寓意会产生变化,但是物质载体却很少改变。
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性
1、现代艺术设计的经济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艺术设计和艺术创作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艺术创作主要是作者为了向世人传达自己的某种价值观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其只注重最终的形象传达,对于实用性没有要求。但是艺术设计的目的之一便是能够产生实用性,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相应的便利。这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无关联,艺术设计要想在注重物质化的环境下存活,就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功利性特点,满足人们对于艺术品经济性的需求。
2、现代艺术设计的高科技性
科技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高科技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广泛应用也是一种常态。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灵感,各种高科技物质设施和设计软件的出现为艺术设计这个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种高科技性也确实能够完成诸多人力无法完成的项目制作,因此高科技的使用已经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实现了长驻。
3、现代艺术设计的社会性
社会性也是现代艺术设计所无法规避的现实,因为人们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小众效应,现代艺术设计已经成为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阶层的一种必需品,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楼梯的式样需要设计灵感的注入,现代意义上的楼梯已经超越了之前只注重实用性的时代,注重的是一种美感,要能体现出人们生活的一种态度,用当今社会的话来说就是要有一种“设计感”。一个简单的楼梯对于设计的需求尚表现如此,那么扩展到整个社会需求,可想而知,现代艺术设计已经无法规避社会性这一倾向了。
4、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性
现代艺术设计不能规避的一个问题便是文化性方面的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对于文化符号的运用都是不尽相同的,甚至会对一种文化符合的使用产生完全相反的含义。以此,在进行现代艺术设计时,就不得不考虑到这种状况。比如,许多国家是很喜欢绿色的,认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但是在日本、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人们认为绿色是不吉祥的,是灾难的象征。因此,在进行艺术设计时,这些文化因素都要被考虑在内,否则就不能实现理想范围内理想程度的传播。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
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在表现形式上看似毫无关联,许多人也认为民间艺术已经不能展现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风采了,是一种过时的艺术。但是,只要对现代艺术设计稍有研究的人,便会明白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民间美术艺术灵感上的激发,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有着共同的民族和心理起源,民间美术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支撑。
1、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关系的误区
有许多人认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都不甚相同,因此民间美术是一种过时的艺术,并不能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灵感上的支持,给予民间美术创作出的现代艺术设计也必将无法满足当代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必然是一种艺术上的失败品。这是一种对于艺术设计不甚了解的错误言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间美术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不管经历了多长时间的演变,也不管社会主要形式发生了多少变化,只要是中华民族儿女,在民族心理认同感方面是有着无法改变的统一性的,民间美术相对于当今的现代艺术设计,也必然吸收了更多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美术设计还需满足国际上对于设计美感的接受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想艺术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绽放不朽光彩,也一定要立足于民间美术,立足于民族的本源,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现代艺术设计无本之木的尴尬局面。
2、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同源同宗
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不管在表现形式上如何创新发展,其实两者都是由同一个艺术源头泛化出来的,我们暂时称之为原始美术。原始美术的产生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给其物质资料以装饰作用,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大前提下才会考虑到精神美感的需要。而且反观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都是将实用性摆在了首要位置,审美特性虽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存在,但是它还是实用性的附属品。所以说,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是有着相同艺术源头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同源同宗,现代艺术设计是可以从民间美术中汲取大量民族文化营养以增加自身文化积淀性的。
四、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1、现代艺术设计必须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
在当今艺术设计领域流传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经典俗语,从这一观点中我们也可以得知民族文化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中坚支撑作用,没有了民族化的东西融入设计中,设计就相当于没有归属,也自然无法使人们对此作品产生共鸣,那么这种设计产品也是五意义可言的。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必须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以服装设计为例,我曾经在日本一家高档百货大楼里看到过一件日本民族服饰与现代流行装扮有机结合的衣服,这件衣服充满了现代感,又可以使人在第一感觉上就能知道是融入了日本文化在其中的,为流行加入了沉重的民族文化积淀,这件衣服也吸引了众多人的驻足观赏,由此可见民族特点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多么重要。
2、现代艺术设计必须走人性化发展道路
民间美术十分讲究人性化,在情感表达与审美外形出现冲突时,其会不惜舍弃原定的审美外形,而力求将主要的情感表达完整展现出来。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者来说,人性化是必须遵循的一种设计理念,外形的表现力是掩藏不住其蕴含的真实情感传达的。
五、结语
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蕴含着无限的民族文化宝藏,现代艺术设计不能脱离民间美术这样一个具有长久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文化源头。现代艺术设计应对于民间艺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借鉴方法,将古代审美灵活的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以求更好地展现出现代设计的现代美感,这两者并不是相冲突的,只是在民族文化元素的使用上有所差异,其最终效果都是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使设计真正能够称之为艺术。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由之前对计算机的好奇、兴趣而感觉空虚,就业形势严峻。为此我们更要引导好学生,要让他们真正地学习到计算机科学。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我国的计算机科技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专业,虽然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就算教育模式有一定的改革却仍然万变不离其宗,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我国的教育改革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为了让学生从小就可以接触到计算机技术,让更多的人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所以在计算机教育当中增加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优越性;应用
本文论述的是当代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相关应用信息,通过了解我国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了解我国的计算机教育现状,让更多的人明白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就能从根本上提升人们对于计算机的认识和应用水平,帮助更多的人尤其是我国的学生能够学习到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是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广大教育者和接受教育的人提供更多的实用信息。
1计算机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优越性
第一个优势就是时间比较灵活。我国各大中高校都已经有独立的计算机教学安排,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时候,由于和传统的课程不同,不是在固定时间必须上的课程,所以在时间的安排上就相对比较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如地应用计算机进行学习,这也是一种提高学习质量的好方法。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也可以高效快捷地将需要的工作完美的完成,还保证了工作和学习质量。第二个优势就是没有地域的限制。网络的开放就是一种将空间进行对接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在接收各种课程的时候,不需要到规定的地点进行学习,而是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从网络上获取到需要的知识。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力量是沟通世界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还可以在网络上与相应的老师做及时的沟通,能够保证学习的高效性。不受地域限制的计算机网络是现代化生活便捷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过网络上的共享,能够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轻松了解事物。第三个优势是没有教学载体限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采用计算机,可以省去许多传统的工具,比如说传统的黑板、教科书以及粉笔等传统课堂必备品。利用计算机教学可以很好地通过计算机技术传播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视频或者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播。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而使用计算机技术就没有过多的教学载体作为限制,灵活度更高,形式多样,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知识。最后一点就是计算机可以利于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上文提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免除地域的限制,也会方便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能够在网络上与老师进行在线沟通。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沟通,还能够免除面对面沟通的紧张,让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近一层。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有如下几点:
2.1课前预习过程中的应用。新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前预习准备,传统教学模式下,预习这一动作的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律和家长监督,加上对新内容的不了解,学生的预习过程盲目性和随意性较高,加上该过程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课前预习的效果很差。而在新背景下,借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将课前预习内容整理成电子档,并将其中的难点和重点标记出来,同时加以相关备注,实现新课内容的提前引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帮助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节约教育成本的应用。计算机教育涉及众多专业术语、操作方法、程序等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复杂性高、理论性强,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和掌握。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制作成文字图片和动态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具体操作细节,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学生更容易掌握,课堂教学效果更好。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普及,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和整理试题,以word、PPT等形式发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和考试内容,这样一来,不仅为学生及家长节约了大量购买课后资料的教育开销,而且也为学校节省了因传统考试需要本该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应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激发其对知识的探知欲望。为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喜好特点,充分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设计多样化的内容,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譬如就“如何PS图片及对图片真假进行技术分析”这一新内容开展计算机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热点信息,并将其有效引入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氛围。
2.4完善学生考评系统,全面把握学生动态的应用。第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课堂作业方面的应用。课后作业的批改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辅助活动,传统模式下,这一辅助活动涉及作业布置、交作业、批改作业、分发作业、问题汇总解答等系列步骤,占据大量教学时间,特别对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而言,会影响其原有学习进度。计算机科学技术背景下,借助其具有的系统批改功能,大大节省了教师时间成本,同时将普遍问题进行汇总反映,以文档的形式实施共享,学生便可针对性的寻找自己所需答案。当然,就教师而言,工作事半功倍,但对学生而言,需要较高的自律性,否则作业有问题不解决,教师又省去了传统“问题汇总解答”步骤,那么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第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考试方面的应用。在网络教学系统中设置相应的考试环节,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时间和考题难度进行反复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反复操作,直至考试结果达到教师预定标准,这样的网络化考核系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实现了较高的教学质量,而且还使传统的考核方式得以创新,符合信息化教学实践需求。
3结束语
随着21世纪的发展,我国的高科技技术普及程度也是日渐提升,为了更好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作用,应该加大计算机教育的力度,保证能够让更多的人从小就可以接触到时代的一大产物。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计算机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的使用都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所以说,强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科目。综上所述,保证教育质量,才能让更多的人从小培养起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卢唯威.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5):241-242.
[2]张乐.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5(19):182.
[3]雷巧娟.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5(13):114,178.
[4]石甜甜,郝冲,吴晓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3):255,257.
[5]郭泽昱,楼宇东.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4):12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人们看到了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机的课程走入到教学课堂已经不再是个新鲜的话题,近些年来,新课改的力度在不断地加强,进一步要求了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为目标,计算机教学也同样如此。在计算机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并迎合了新课改的需求,文章针对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话题进行了分析。在初中计算机教学的阶段,中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并不陌生,这个时期的教学和指导也便于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初中正是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最佳阶段。虽然面临着新课改的改革,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学生们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计算机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妨碍了中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一、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意义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教育领域中,人们对计算机的教学也提高了认识。新课改的背景下,更提出了创新教育的全新理念。计算机的教学虽然是新兴的一门课程,但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创新教育的意义重大。计算机的创新教育教学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计算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有助于为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计算机应用的未来趋势会成为广泛普及的技术,给学生们在未来的就业问题也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二、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任何教育问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学生们的计算机教育同样如此。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在传授学生们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以培养学生们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并积极地吸取更多新鲜的教学元素,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利用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带动学生们主动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实现中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创新化改革。
三、创设美好的计算机教学环境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会让学生们快速地融入学习中去,计算机的教学同样如此,在初中计算机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该为学生们创设这样的课堂,从而激发出中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地开展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例如:让学生们自由发挥,以小组的形式制作一个围绕校园生活为主题的FLASH动画,在规定的时间中交作品,最后由同班学生评比出最佳的作品,并要给予表扬和嘉奖。制作FLASH动画的过程就是学生们主动参与实践的过程,通过讨论和思考,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有利于中学生在实践中加深所学计算机知识的印象。
四、任务型的教学方式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主观引导学生们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计算机的教育教学中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应用实践的知识要比理论知识的比例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型教学法完全能够满足于学生们的学习需要。例如:在讲解Word软件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个制作、排版完成的Word模板或报纸,在题材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Word文档的美观性,内容既要包含文字、图片又要包含不同形式的表格以及图形,学生们在看过之后完全会被计算机的神奇吸引到,然后教师给予学生们布置任务,让中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来完成班级板报的制作,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教师演示的启发,在板报制作的时候就会融入不同的元素,从而设计出不同形式和不同类型的板报,这种任务型教学方式,完全能够带动学生们的求知欲和主动思考与实践的能力,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枯燥氛围,为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五、自学式教学法
计算机所涉及的技术与知识是非常复杂的,中学生处于正式认识和学习计算机的初始阶段,学生本身的探索精神就是存在的,教师应该准确地抓住学生们的这个特点,通过学生们自学的方式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让学生们将教材作为辅助工具,在需要学习的那一章通过网络资源和查阅教材来完成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就如Word软件的使用,如果学生们想制作一个附带图片的文档,那么如何调整字体、颜色、格式等内容呢,对于喜欢探索的学生来讲就会主动的在软件中寻找各项功能,在找不到和不理解的内容上还会通过Internet的搜索,来查阅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不但加深了学生们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操作,教师还能给予适当的指导,有助于更进一步开发出学生们的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计算机的教育和教学在当前的教学领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在高度重视计算机教学的基础上,还要遵循新课改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性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先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然后再通过创新式的教学方法,逐渐引导学生们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要重视学生们计算机的实践操作的锻炼,让学生们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创新性思维并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扬.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1):210.
[2]李虎.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27):163.
[3]侯秀蕊.试论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3,(8):168.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教学课程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会计基础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是为以后学习专业会计课程打基础的,同时也是非会计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采取有效策略,解决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中小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管理机制中,最为突出的是会计管理存在缺陷。因此,如何提高会计管理质量,保障企业经济财产不受到损害,是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小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在中小企业中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可有效保障财务数据资料的真实性。由于这些数据资料,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目前的运营状况和财务实力,从而可以为管理层在作出运营决策时提供可靠的依据,以保障决策的正确性,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因决策失误而遭受经济损失。
2.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中小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多数部门都会与会计管理部门有所接触,很多时候都会需要会计管理部门进行协助。因此,加强企业会计管理,必然可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控制运营成本,最终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获得更多的竞争力。3.强化企业的管理质量在中小企业运营中,会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而企业的管理机制是否完善、管理方法是否科学、管理人员素质高低,都会对企业最终的管理水平产生影响。只有不断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才能真正起到强化管理质量的目的,促进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审计制度并未真正落实,
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企业的审计部门充当了会计管理监督职责,而审计部门又是内部监督部门,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审计监督管理,完善财务管理机制,能够有效提高会计管理工作。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才能保障企业向健康发展,但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并非如此。尽管多数中小企业都已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然而审计制度却并未真正落实,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审计部门工作人员职责权限意识不明确、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诸多方面的因素,最终使得审计部门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审计作用,难以起到预期的审计效果。甚至有些中小企业管理层缺乏足够的审计监督意识,致使工作人员认识不到位,部门上下呈现出懒散、疏忽的工作态度,很容易在企业内部因审计监督不力,而出现贪赃枉法、财务报表作假、故意捏造财务数据等情况,最终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1]
2.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中小企业运营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在预算管理方面也与大型企业有所差别。就财务支出预算而言,由于中小企业内部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工作经验不足,因此,对财务预算的认识不够,导致财务预算工作难以起到预算效果。在企业内部,财务工作人员对财务预算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资金支出控制力度不够、实际花费超支等方面,使得预算工作的实际作用不大,影响了企业制定经营决策。
3.会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中小企业由于受发展时间短、资金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会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在企业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任人唯亲现象。会计管理人员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会计相关知识和技能、逻辑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如果这些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不高,必然会使会计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进而降低企业管理层所作决策的准确性。
4.会计管理风险责任意识缺乏
企业会计人员风险责任意识不足、会计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会带来很大的财务安全隐患。企业可用运营周转的资金总额有限、经济实力欠缺等,都会致使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却难以通过财务风险预警起到风险控制的作用,进而面临资金受阻,甚至破产的风险。
5.融资渠道不通畅
由于中小企业资金有限,起步阶段发展较为困难,因此,需要融资才可继续发展,而目前最为有效的融资渠道便是向银行借贷。而银行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更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大型国有企业中。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发展不稳定、存在风险隐患,同时,企业所需资金量也会随着自身规模扩大而不断增加,但是银行贷款总量则有限,造成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渠道不通畅。[2]近几年来,银行对企业的借贷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很多中小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获取足够的运转资金,迫使有些中小企业不得不向其他借贷机构贷款,如民间融资借贷。这样必然使得企业融资面临着高利息的风险,不利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长此以往,中小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就会逐渐被忽略。
中小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1.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机制
中小企业要想解决会计管理中的问题、提高会计整体工作质量,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机制。会计管理有其独特性,极其复杂,即便是企业一开始便作好了详细的财务支出预算,然而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仍然可能会出现一些预算外的情况。而如果企业缺乏完善的会计管理机制,就难以在出现问题时,通过会计规章制度予以解决,最终也难以避免出现经济损失。
2.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如果会计管理人员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那么,企业将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所以,企业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其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1)对会计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学习培训。中小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由于每天都有很多事务需要处理,很少有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所以,应加强对会计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2)定期定时对会计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考核,主要包括:日常工作考核、培训学习考核、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考核等。(3)有重点地培养一批高质量专业性强的复合型会计管理人才,鼓励他们在企业制定决策中出谋划策,并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
3.加强对会计管理基础工作的认识
提高对会计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将会计管理所具有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需要会计管理人员详细分析企业财务数据资料,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监督措施。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很多细节问题,核对好企业各类财务数据报表的准确性。
4.培养会计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
企业应注重培养会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当出现问题时可借助于法律手段进行解决。由于自身疏忽所造成的会计管理工作缺失问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从而保障企业各项会计管理工作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原则开展。企业只有加强会计管理工作,使会计管理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才能够将会计管理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进而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
5.注重信息技术在会计管理中的运用
如今,信息技术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因此,要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以避免在科技发展浪潮中被淘汰出局,对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中小企业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借鉴吸收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并根据自身情况加以运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迫切需要转变的是对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实施现代化管理,更新会计管理方面的设施设备,运用网络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应注重培养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研发团队,使会计管理人员不但熟悉各种相关知识体系,同时还应具有积极进取的创新思维。[3]
6.国家应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
对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渠道窄、融资难问题,国家应出台政策,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资金,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此外,对中小企业会计审计监督方面的缺陷,也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监督力度,防止企业钻法律漏洞的空子,违反法律法规。总之,中小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及时发现并解决会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保障企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菲.企业会计管理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54.
[2]曹海彬.中小私营企业会计管理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2(11):235-236,53.
[3]赵红丽.浅谈国有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会计师,2015(21):33-34
【摘要】本文主要从教育关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几方面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了解读,以此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现有的会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希望能够为我国会计教育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会计教育;改革;发展;再认识
现阶段,我国会计教育水平并不高,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对此,我国会计教育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注重培养能够符合我国国情,同时又能够走出去的会计人才。当然,我国现代会计教育形势虽然不乐观,但是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比如开设会计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等。基于此,我们应该有信心做好会计教育的改革工作。
1会计教育观念创新再认识
现阶段,我国会计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上课记笔者,而后要求学生背笔记,在考试的时候答笔记,最后结局就是学生基本上都完成了学业,却很少成才。所以面对现有会计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就是转变教育观念,这也是解决会计教育各个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的主要依据。对于教育理念,20世纪我国国家领导人曾提出,人才的培养要面向世界、未来以及现代化的要求。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如何能够与现实会计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会计教育应该遵循什么思想,持有什么人才观等。国外某些学者按照有形式,提出会计教育培养的簿记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现有需求,因此应该由培养简单的财会人员转为培养会运用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会计人才。但是这一教育理念是否与三个面向相符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教育要达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既要符合中国国情,又要能够走出中国,只有坚持着这一教育理念会计教育院校才能够培养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总之,现代我国会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新思维、懂得新知识,会运用新方法的会计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再认识
现代很多院校都依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办学目标,虽然这能够激励院校向着更高端的方向发展。但是何为高端?高端院校的标准是什么?现阶段,我国评价院校通常都是以硬件为标准,比如图书馆存储量、教师面积等,却忽视了很多软件方面的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我国会计教育之所以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主要是因为缺乏优秀的教师、该方面的大师。目前从事会计教育的工作者通常都比较普通,只是简单的按照教材进行讲解,既不能挖掘出学生内在的潜力,也无法培养新型会计人才所需要的其他方面素质。另外,开设会计教育课程的院校,对教师并未制定一套健全的奖惩制度,这使得很多会计教育教师敷衍了事。还很多院校,如果年轻教师作出成绩,立马提升为主任、处长等,从学术直接转为行政,而教师从政后,基本上没有时间再钻研学术,这也是我国会计领域教育大师比较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大多数院校都会为引进师资而投入大量资金,而从自己的院校很少走出水平比较高的会计教育人才。总之,笔者认为会计教育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院校应该集中优势力量培养自己的人才,这对提升院校会计教育专业声誉也有积极的作用。
3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再认识
传统会计教育注重培养的是“管家型”会计人才,而现代社会需要的却是创新型会计人才。基于此,会计教育研究学者提出了厚积薄发的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即“宽口径,后基础”。如果依照此种模式进行会计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弱化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线,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此培养出基础知识深厚、具备创新思考能力的人才。目前,有些教师针对现在会计教材越写越厚、可能要出现百万余字教材的现象尖锐地指出,应当走出一切的知识都从教材获得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现在大家已认识到:首先,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着实践来说具有滞后性,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作为同环境存在紧密联系的会计更是如此;其次,所谓人才,除了知识、技能外,还有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及知识,它仅仅凭教材的含量是不能解决的。那么,怎样走出以教材为中心这一贯性呢?有人提出,必须拓展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内容。也就是在教学内容上,既源于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在联系实际中发展,在理论前沿上深化,在学科的交叉中融合。这也就意味着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也正是目前很多人所感慨的会计教师不好当的重要原因之一。
4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再认识
目前,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大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有些课程是没有用的或者是不重要的。某教授曾撰文指出,不重要的知识像物流学、数量方法、工程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当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是有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却是“因神设庙”,浪费了学生的青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二是有的课程的价值不是很高。也就是像有人提出的那样,以往传统单一的会计教育必须被商业、管理学科及其他社会或人文学科结合的多学科知识所取代。技能教育的课程也必须加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及其特色,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而教学方法则是通往根据教育理念所设定培养目标的“桥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必须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与其相适应。一谈到教学方法,一般就会想到教师的课堂讲授。有人感到,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把课堂的讲授当成学生信息和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从而习惯于“满堂灌”。显然,这同学生必须涉猎多元化知识和技能的今天是不相适应的。除课堂讲授外,有的学者经研究提出,还应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信息分析、公司实习、科学的应用等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及引导独立思考的学术训练方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其专业知识及技能修养能满足不断变化着的经营环境所提出的要求。
5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会计人才,而改革的要点有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虽然会计教育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甚至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国家教育部门、院校、教师以及学生都能够引起重视,相信我国会计教育会迈入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万晓文.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构思考[J].新会计,2015(05).
[2]郭漫勤,常怿.论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06).
[3]齐小琳.浅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无线互联科技,2014(11).
[4]赵春艳,毛腊梅.美国会计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布里奇波特大学与铜陵学院的对比[J].铜陵学院学报,2014(04).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机构的职责分工已经相应明确,财务管理人员及其活动的作用日益提升。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由于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现代适应市场经济供需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判断企业的经济水平和经营策略是否科学合理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依据经济收益的片面提高做出企业价值提升的认定和判断。如果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对企业的资金成本、收入支出费用额度、开发投资等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或预测,则容易让企业遭遇到财务风险隐患,为了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需要加强经营策略管理并建立全面的财务管理机制。
一、国内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国内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建设,在此过程中,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向现代财务管理科学机制模式转变。前者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仅仅指对财务项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运作,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投资开发新型项目、预测或者估算财务风险隐患等财务功能手段。在现今的经济时代中,公司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信息技术和科技力量的支持,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帮助,以实现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不断优化人力和物资资源在企业中的合理分配,避免企业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片面追求经济收益的增长,避免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不当筹资举债经营,将企业带入财务风险当中。国内很多中小型企业公司在发展建设中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可利用的资金成本有限,需要通过其他方式筹集资金拓展企业的经营规模,但是落后的财务管理手段又限制了其在举债经营竞争中的优势发挥。此外,很多企业的领导决策者没有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仍然比较落后,或者因为素质能力的落后,造成了企业在财务管理制度上的欠缺,财务管理措施存在多种不合理问题,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混乱并且缺乏规范秩序监督。在现实情况急剧变更的现代市场管理中,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当将市场变化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建立结合起来,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科学管理模式的建立,顺利实现现代企业在财务挂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创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应当注重将信息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建立科学现代的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加强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数据信息收集、分析和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社会必将趋向于多元化发展,与此呼应的财务管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传统的财务运作系统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多元化的增加,必然使得财务管理也会接收到更多的信息,财务管理不仅要对企业负责也要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财务系统必须要创新,这样才能给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
现代企业在财务管理系统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对财务管理的有关要素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增强财务管理系统中的核心环节,确定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目标和制度规范,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一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目标。现代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规律,需要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融入创新要点,明确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的最终目标并贯彻始终,让计划目标引导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方向,决定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方法和实施策略,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在财务管理系统运行目标的确立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将经济收入和利润水平作为财务工作的首要目标,而忽视了企业发展中其他重要的要点,例如对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宣传、企业文化中的人文理念及对企业员工权益的维护、企业需要对社会建设投入的贡献和力量等等。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应当包括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将企业工作人员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为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提供全力支持,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发展需求的完美结合。二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的融资目标。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进程中,在设定长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和财务管理的需求进行适度的融资活动。融资活动的目标出于拓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投入新产品、新科技的研发、寻找合作开发的投资项目的等目标,加强企业的经济建设并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质量。由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保守、落后的缺陷,现代企业需要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对资本筹集的方式作出调整和变更,促进企业在经济力量和发展潜力方面的提升,为现代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三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的风险管理。受到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国内市场的中也出现了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企业技术革新、调整管理经营策略的同时,还需要看到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不安定因素,为了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帮助和保护,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功能即是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估测功能,其核心功能是监测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可能将面临的财务风险隐患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予以排除,为现代企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创新要点分析
一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专业人员能力培养。在市场经济增长方式出现变化的今天,现代企业需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通过技术人才能力的提高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对市场经济发展速度适应和发展水平的跟进。所谓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员不仅仅应当具备财务管理的思想认识,也应当拥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储备,熟悉财务管理方面的国内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指向,也了解国际财务管理的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了解国际上通用的财务管理法律条文,最后还应当具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精神。二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要点。从国内很多企业的现阶段财务管理工作来看,其中为数众多的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或者管理人员和职能分配过于死板,缺乏灵活调节的功能;或者财务部门组织管理中的缺乏科学管理理念和认知;或者财务人员之间的职能权限划分不清,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资源优化配置。现代企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当看到并重视财务管理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性,实现人力、财务资源在财务管理中的科学有效分配,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综上所述,在经济市场中产生并确立的现代企业的组织建设,需要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指导,重视财务管理机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功能,在财务管理系统中明确财务管理的运行目标、融资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从财务专业人员能力培养、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方面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设。
随着新时期综合条件改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要不断提升和创新,逐渐改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自身风险意识,建立正确的财务观,推动财务工作水平的有序提升,保证高校资金使用效率。
1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制度缺陷分析
1.1责任、权力、利益不统一、难落实
首先,就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状况来看,在其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期间还存在责任、权力、利益等三方面不统一的现象,使得在日常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就开始互相推诿,由于这三方面失衡,使得制度不能有效实施和执行。其次,由于目前各高校不具备完善的经济财务制度,使得制度在实施方面存在缺陷,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没有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虽然高校设置了相应的监管部分,但责任的分散性、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到了问题出现难追究责任或没有人负责的现象。
1.2资源配置不合理
高校自身资源是其办学的基础,而实际上高校没有对各项资源进行重视,比如人力资源及物质资产等有形或无形的浪费。而从财务方面来说,在对物质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重视现金管理,轻视资产管理;重视教学设备的购置,轻视对设备的有效使用;重视实际占有资产的多少,轻视相应资产的有效流通等现象。虽然高校开始重视对资产的管理,并逐渐走向正规化、有效化,但在制度制定和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例如,资产实际所有权和经营权不统一、资产在实际应用和收益方面上分配不均衡等。
1.3高校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高校资金来源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拨款,而随着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变,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得高校经费来源逐渐趋向多元化,高校经费由原来的依靠国家进行拨款逐渐向财政补助及学生缴费方向过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经费收入的稳定。但从整体上来看,高校经费还是相对紧张。加之市场由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过渡,人才竞争及生源竞争已成为现阶段的必然趋势。但是高校财务管理依然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缺少在资金筹措和经营方面的意识,也没有感受到相应的财务风险和行业竞争压力。
1.4核算制度及控制机制不完善
首先,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各高校还没有构建起完善的核算制度,使得高校在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时,财务会计工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其次,高校成本控制机制不完善,教育成本比较、分析不能有效实施,无法对教育成本加以控制,制度上的欠缺,使得高校在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及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成本控制机制不完善。
2提升高校自身财务管理制度水平的有效对策
2.1完善管理体制
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引入市场管理手段与原则,不但可以不再受计划经济影响,还能使高校更具办学活力及竞争实力。从体制上将高校的管理职责和地位加以明确,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从以前的政府控制型转变成政府监督型,这成为如今财务制度和大学制度的一个创新基础。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2.2根据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制定财务制度
完善、健康的制度环境,能有效促进财务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推动高校财务水平的稳定提升,确保高校办学效益水平,这不仅是满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实际需求,也是今后高校发展建设的必然趋势。因此,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制度机制,同时,制度质量中的关键所在就是为制度创建最为合适的制度环境。因此,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欠缺都表明,必须完善高校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才能给其财务制度的执行打造良好环境,推动高校发展。
2.3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想要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就要对其观念进行更新和创新,保证其观念的前沿性,提升高校资金利用效率与效果,推动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近年来,随着高校财务风险的增加,想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要进行办学创新。增强自己的创新功能,将以前那种不计成本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模式加以废除。高校内部是一个非常繁杂的组织系统,任何一个部门都有他们经营的资产,并且还创造着一定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所以学校自身要创新财务理念,保证其理念和高校发展需求相统一。
2.4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高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制度组成了高校成本核算制度,因此,要进一步了解高校教育成本的内容,不断深化和改革核算体系,使其逐步趋向成熟和完善,保证其成本核算满足高校发展需要。同时还要完善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机制,有计划、有目的性地拓宽其资金来源,推动高校发展和建设。
3结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做好高校财务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此一定要抓住发展、建设契机,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构建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高校未来发展提升一个层次。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所有重要方面,正是其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才使得它们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的研究对象,而财务管理反过来又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从定量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不同于企业,不可能完全市场化运作,更多的是指令性的经费下达,以及经费使用的事后核算,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常常是管理者的问题,人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在行政单位中存在的问题表现
1.审批经费不规范
近年来,行政单位在财政经费的使用上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但是,由于多年以来形成的制度管理漏洞,在经费审批过程中实际操作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来规范。按制度规定应该集体研究或几个领导一起签字才能生效,但现实中一把手一个人说了就算。这种情况下难免使经费的使用出现不规范现象,经费挪用,拆了东墙补西墙,甚至是中饱私囊。
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1)在众多的行政单位中,财务管理记账都是在会计核心中心记账,因此有些单位对本单位,财务人员水平的高低不关心,处在无所谓的状态中。有好些不是会计人员甚至不懂会计的人员来管理财务。
(2)由于有些行政单位的会计水平低直接导致会计核算工作的混乱,直接影响到行政单位的财政管理工作的成效。甚至,有些行政单位出现一人两岗、一人多岗的情况。此外,在具体的工作中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表核对这些工作也不能真正的按程序完成。
(3)行政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在工作存在原始凭证审核不严,经常收取不合规、不合法的票条,为了满足某些领导的要求,收取一些项目不完整的票据,有的用服务业票据报销商品业务,还有甚至用假票据来报账。
3.行政单位资产管理欠缺
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是一块较大的内容,但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购入固定资产时常常出现决策盲目的问题,对准备购入的固定资产缺乏合理的可行性分析,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在购入后其效用的发挥并不理想。像该镇在打造几个精品社区时,当时的领导策划了一种方案,该装修的装修,该买的固定资产也买了。才过了两年,打造社区的理念和主题又要改变,把原来的全盘否定,这就造成固定资产的严重损失。而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上,有些行政单位也往往出现管理缺位的现象,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
二、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经费审批及内部制度的管理
应健全行政单位经费审批制度,增加对经费审批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缺乏相关负责人签字的经费审批事项要拒绝进行处理。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防止经费审批过程中的恶意授权。
2.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性与预测性
目前部门预算改革工作刚刚起步,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行政单位的主管部门,要深入基层,广泛了解,深入调查,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必须强化的项目、费用,单独立项,分项预算。每个单位应当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出现的差异,应及时报告,供预算编制部门及时了解情况,研究对策,使部门预算更加切合实际。
3.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及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
为了有效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首先要使用专业的会计人员,并改善会计核算混乱状态,制定可行性强的会计制度并进行合理会计人员分工,防止一人两岗、一人多岗情况的出现。具体的每笔费用的使用要做到正确、及时、合理的入账,严格查验原始凭证,充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账簿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4.从领导做起
此外,要从领导的头脑深处打破领导特权的思想,让财务管理独立工作,而不是成为某个领导的财务管家。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杜绝小金库现象,更有利于行政部门的清廉,才能更受到百姓的拥护。也才更有利于会计工作的的正规化和改革创新。
三、结语
加强财务管理对促进行政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行政机关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政府对行政机关管理的重点,不断完善行政机关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目的,增强管理手段,落实管理权限,是行政机关的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各级行政机关的有效运行,切实履行职责,从而促进和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当前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部分问题,制约了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高效化开展。在今后应注意积极适应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从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提高财务资金的利用率、加强财务分析力度、增强预算编制中的严肃性、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度,以促使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上不断实现突破,并促进行政单位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小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J].中国财经报,2012,(12).
[2]付江涛.探究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2,(26).
[3]宛传俊.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23).
[4]黄红香.谈如何做好行政机关财务管理工作[J].中国机关后勤,2009,(1).
[5]郑曦华.以信息化推动行政机关财务管理规范化[J].现代经济信息,2010,(18).
[6]武旭庆.浅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与改进[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2).
[7]张玉海.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的困境及出路[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5).
简单来说,在建工程属于企业固定资产范畴,是指利用现有人力等资源条件进行工程建造,比如企业自行建造房屋、建筑物等各种工程项目。近年来,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在建工程项目的规模迅速扩大,在建工程逐步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现象。在具体的工程开发中必然面临着财务管理问题,这主要涉及到企业与项目之间的财权配置。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资金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给项目更大的自主权,从而调动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加创利机会,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在建项目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部门存在较低的管理职能,导致较低的资金使用效益
工程建设是有一定的流程程序,资金流动具有特殊性,不是一次性结清余款。这样的特殊性也就导致了在建工程管理难以实现高度市场化要求,很多时候部门的预算编制不能规范执行,计划定额成为了形式,经费没能被有效利用反而是各环节相互挤占;同时,财务管理没有实现有效的监控过程,包括事前、事中与事后监控的实施,考核财务基本上只看经费收支的平衡情况,没有跟踪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预算没能严格约束执行
如今有一些工程项目没能真正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重视编制预算过程。普遍认为这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因而各部门都很少参与到预算编制中来,这就使得编制的预算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够科学、缺乏可操作性。有的预算单位则没能有效地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和项目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只是孤立的采用某一种方法实行,可能导致最终的后果会和预算发生严重偏离,这将不利于财务管理的科学决策。
3.财务控制环节薄弱
部分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且观念落后,将记账、报账视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很少去分析和控制单位的经费收支活动。尽管有的做了财务分析报告,却多是停留在表象上,没能揭示出深层次的内容,如预算执行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
二、加强在建工程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强资金统一管理
财务部门内部要建立标准定额体系,划分好正常经费与专项经费,特别是标准定额的制定需要针对专项的经费。一般情况下,财务在资金支付要专人负责,根据工程进度付款,不能太早或太迟。记录好资金流动变化,定期向项目经理汇报工作。建设单位还要指派一些特定的人员要常常了解市场形势,随时了解工作的进程,有效地控制好意外的变化问题。
2.加强财务监督意识和财务的权威性
对于财务监督管理,其主要负责人是相关领导人和财务部门。因此,首先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监督意识,要定时不定时的进行进行监督检查。另外,对于相关会计人员监督财务管理应当给予大力倡导和支持。要细化工作环节和内容,具体落实到财务部门和每一个会计人员。财务监督意识的增强要在财务部门的每一个会计人员当中落实下来。对于日常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工作是最基本的内容,但与此同时还需要在财务监督工作方面下功夫,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将自己的职责真正落实下来。只有提高所有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监督意识,才算是真正将工作落实下来,以便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作为防腐反腐的前线,财务部门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只有赋予财务部门和会计人员一定的权力、地位,才能真正代表工程利益来行使财务监督职能。这就要给予很高的重视度,继而将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赋予财务部门,才能促使其更好地完成财务监督的职责,这样才能有助于工作真正落实到位。例如:工程申请的款项要填写必要的书面材料,做好财产决算工作,统一进行管理。
3.严格控制好财务变更情况,把好检查关
(1)在建工程建设中,相关材料价格会随着市场变化出现各种浮动。其实有很多时候材料本身价格是差不多的,但是选择购买的方式不同,或者因为供应商不同,所支付的价格就会出现高低的变化,财务管理者一定要多方面的选择,不能随便选择就算了。从实践经验来看,材料费的费用一般会超过一半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要十分重视起来。同时,浪费的问题是任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因此,做好这方面工作,杜绝浪费现象是十分有必要的。财务管理时要把价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一部分也是因为这个问题。
(2)在建设中如果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要严格把关,将变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在施工中会有很多意外的情况发生,这些都容易导致施工的变化,比如工程的原来设计太简单了、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漏项和疏忽等等,都会造成工程的实际情况超出了原来的计划,这种有出入的情况,这也是十分正常的。所以在实际的过程中,不能不允许造价变化,但要做到严格控制变化的范围,不能超过承受的范围。对于那些任意提高设计标准,或者自行增加建设内容等情况,要实行限定额度的制度。如果是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对于它涉及到的费用问题要特别慎重,一定要经过设计单位代表、监理工程师等审查机关共同了解签字,再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核准。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建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点,能有效增加企业生产效益。同时,这也需要相关单位参与到全过程中,做好财务分析评估,研究建筑整体的变化,保证在建工程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必须及时地进行财务管理变革,构造出与信息网络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医疗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扩张。县级医院作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其发展直接影响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低。新《医院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县级医院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可以有效解决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部分不足,提高医院内部控制管理能力,最终促进医院秩序的稳定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县级医院;新会计制度;财务管理
医院新的会计制度改变主要通过对会计要素进行一定的变更,对会计核算科目进行明确和细化,并要求财务会计报表中必须包括现金流量表等改变,这些变革都从理论上更加具有科学性,但是在医院实际日常财务会计工作上,由于存在新的变化,必然在开始推行期间及之后实行阶段存在一定的阻力和不适应,因此如何推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的财务管理改革,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成为医院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县级医院在固定资产尤其是公益性资产项目管理方面操作过于简单、医疗药品设备成本核算存在差异且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信息系统及软件使用度较低,给医院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阻力。
一、县级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县级医院固定资产尤其是公益性资产项目管理较为简单
对于县级医院而言,其属于公立医院的范畴。因此其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和非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存在较大差异。县级医院由于其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因此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采购、安装等资金需求大多通过财政补贴、医院自创收入及自行贷款的方式获得。由此可见,县级医院的固定资产和其他性质的医院相比存在特殊性。新制度执行之前县级医院对医院拥有的固定资产并不进行资产减值损失计提也并不计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始终表示为固定资产的初始购置成本。除此之外,县级医院的固定资产中有部分属于公益性资产,而当前县级医院对于公益性资产及一般性资产的划分及核算并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容易造成私吞公益性资产作为职工福利或者医院改造使用。同时县级医院固定资产数量和金额一般较大,且折旧计算方法和公允价值核算的方法不同也会造成固定资产金额产生较大差异,因此如何选择准确的公允价值核算方法或者折旧计算方法对于县级医院而言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县级医院医疗药品设备成本核算存在差异
在新旧会计制度更替的过程中,由于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存在差异,导致县级医院医疗药品设备成本核算存在较大差异,给医疗成本核算带来了一定困难。之前在我国县级公立医院,一般使用售价作为医疗药品设备的会计核算依据,而现在根据新的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药房的医疗药品设备按照进货成本价进行会计核算,在领取药品设备时可能因为市场环境因素等存在多个价格,这就需要医院的财务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因此这之间存在的变动容易造成成本核算差异较大,不进行有效风险管理和控制易导致因市场价格变动产生的收入、利润等不能形成稳定资金流。同时,某些医院不注意遵守会计规范准则,对于会计成本计价方法在某一个期间内不可以随意变更。例如,某一县级医院在进行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变更会计处理后,该医院财务会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会计成本计价方式不可以随意变更这一会计规定,在一年内多次选择不同会计成本计价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管理,造成医院存在极大的会计财务风险。
(三)县级医院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信息系统及软件使用度较低
当前由于县级医院属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信息化技术人才数量及质量较低,信息化设备及开发水平也不高,这造成整体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低,信息系统及软件的使用度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县级医院的管理层对于医院会计信息电算化、网络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虽然规定我国大多数基层单位在2010年之前需要实现财务会计信息的网络电算化,但是在某些县级医院存在仅仅采购了信息化硬件设备,但是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的情况。导致财务会计处理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电算化。
二、县级医院在新会计制度下优化财务管理的举措
(一)县级医院需要不断加强固定资产尤其是公益性资产项目管理
县级医院想要在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优化医院财务会计管理,首先需要加强医院的重要资产——固定资产尤其是公益性资产项目的核算管理。县级医院首先需要明确区分公益性资产和一般性资产,对于医院内部财务报表中核算的固定资产进行查实盘点分类,对于公益性资产进行明确。严格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切不可混淆一般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另外,县级医院还需要明确公益性资产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对于公益性资产如何使用处置进行明确规定。对于滥用公益性资产给员工派发福利或者擅自出售公益性资产的情况进行严格处理。除此之外,县级医院的财务会计人员还需要加强对固定资产总体的核算把握。新旧会计制度变更过程中,对于固定资产的定义有很大不同,且医院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其核算管理工作量较大,因此如何进行有效核算也是县级医院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医院的固定资产数量和金额一般较大、在财务会计制度变更的过程中,需要财务人员进行精准的核算。因此财务人员需要认真学习新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定义进行准确把握。对于折旧额和公允价值的计算存在一定的难度,县级医院的财务会计人员需要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政策要求选择合适的折旧计算方法和公允价值评估方法,防止医院资产减值额度变化较大带来的医院资产流失。
(二)县级医院逐步消除因新旧会计制度造成的医疗药品设备成本核算差异
对于县级医院而言,在进行新会计制度改革后,新会计制度和旧会计制度之间存在的差异,必须进行消除才能防止新会计制度无法落实。而如何消除因新旧会计制度差异造成的医疗药品设备成本核算差异成为县级医院在新旧会计制度更替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首先,对于县级医院而言,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对新会计制度进行完整准确了解,对于采购药品设备的成本进行有效核算。只有把握了基本会计制度,才能减少在工作中出错的可能性。其次,由于会计制度变更导致的差异,虽然目前应该已经部分消除,但是对于医院不同项目的药品设备选用的会计成本计价方法仍然需要通过医院财务会计人员经过详细测算才能确定。除此之外,县级医院在进行存货盘库时需要注意存货到位之前的成本费用项目,对于运输费用、安装费用等进行合理估计和确定,并取得相应发票,最终确定核算手段不同导致的成本差异。同时,由于会计成本计价方法一旦确定长期不可变更,因此财务会计人员需要注意即使某一会计成本计价方法计量的成本低于其他方法,但是在期限内不可进行变更。
(三)县级医院需要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财务会计核算方面的运用
县级医院当前由于重视程度不高、信息维护人才缺乏等原因造成医院财务会计信息化水平较低,因此县级医院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财务会计核算方面的运用。首先,想要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首先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医院的主要领导除了需要按照上级要求配备专业信息化处理设备,还需要从软件上跟上需求。因此,医院的主要领导需要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信息化系统和软件的培训,对于日常会计信息系统和软件出现的普通问题拥有基础的处理能力,这样才能从人力上来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其次,需要配备专业的系统和软件维护人员,对于突然出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崩溃及漏洞进行修复。对于常见问题,需要教导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系统或软件维护,解决常见系统或软件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安全信息保障,对于重要安全信息进行及时备份和保存,防止因为黑客侵入或者系统漏洞造成的不可挽回的财务经济损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张瑾.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案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5(01).
[2]王文炯.浅谈医院新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的管理[J].会计之友,2012(07).
财务管理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重要制度,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财务制度的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资产以及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核算的一系列活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和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和出现的新部题,对加强财务管理、积极探索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也相应呈现出很多新特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多样化,财务管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不相配套
近年来,我国通过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脚步却并未完全同步,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和财务活动与会计核算的内容、方法等已经不相适应,会计制度相对来讲滞后于会计实务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
(二)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财务管理理念,内部制度建设意识淡薄,重支出,轻管理,以权代法,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很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环境薄弱,内控意识相对淡薄。有的单位虽然按照规定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但存在落实不严、有章不循的问题。
(三)会计人员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然而,目前个别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很大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或只是兼职会计,没有会计资格上岗证,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故许多会计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理解不深,所以执行比较滞后。而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属于从非会计岗位转岗过来的,有的甚至缺乏对财务管理知识的基本了解,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财务基础工作薄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凭证管理不严,票据管理不规范。有的单位没有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对票据等凭证的使用与核验流于形式,甚至有的单位对票据领购缴销等都缺乏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经费管理缺乏全程控制,单位对经费的收支仅停留在核算和帐面平衡的考核,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五)会计核算不规范、资产家底不清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有的固定资产没有作价入账,有的资产已经转移但没有办理手续,使实际资产与账面不对应,资产盘点制度未能有效执行,帐实不符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单位甚至设立两套账目,存在账外账问题,单位支出核算混乱。此外,部分单位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不规范,导致预算不能真实反映单位收支全貌和工作重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的可靠性。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是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各单位要在国家相关规定及《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通过单位负责人与财务人员的培训学习,使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真正意识到财务会计工作的作用与重要意义,从而在单位内部营造起支持财务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健全经济责任考核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经济责任考核制度,按照有关实施意见进行申报核准,并进行资产保值增值和经营业绩考核。考核工作由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纪检等部门负责,经考核合格后按规定实施分配。
三是建立高效的内控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使有关人员之间形成互相牵制的机制。各单位要严格财务管理程序,严格控制支出标准,并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内部财务检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并加以解决。相关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管理、检查、监督办法,形成依法管理的意识。同时,对各类资产进行摸底、清点、核实、明确固定资产的产权归属,并登记造册,规范管理。各单位负责人财务主管人员负责单位的预算编制、审核和调整以及决算的审查工作。
四是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要在财务人员中进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教育,增强财务人员懂法、知法、守法意识。要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与知识结构的更新,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量。此外,还要不断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增强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强化预算执行力度,并加大审计力度,形成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长效监督,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财务的发展方向趋向于理财功能和会计核算功能相分离的趋势。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和人口等方面的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理财观念,进行创新思维,才能与时俱进,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当前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适应企业的发展,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冲击与挑战,财务管理应在管理观念、管理目标、财务运作、管理手段、评价指标等方面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冲击着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分配,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财务管理是贯穿整个企业经营活动始终的一条生命线,面对当前新的理财环境,企业应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财务管理观念 创新
一、财务管理观念发展概况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是会计与财务合二为一,会计与财务一分为二,和现代财务管理学的确立三个阶段。现代财务管理学理论的确立,促进我国财务管理观念不断得以更新,财务管理职能与内容进一步转换和变革,财务管理的方法体系日趋完善。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并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原有的财务管理观念在许多方面已显示出不适应性。面对行业竞争和风险的加剧及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突破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的观念。而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有相当部分由于其资本和技术构成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大,企业仍处于传统的实物财务管理阶段,对知识经济到来的影响估计不够,管理思想僵化落后,制约了财务经营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有些企业没有能力购置计算机、网络设备、财务管理软件以及拥有相应的财务人员,使得会计核算方法仍然十分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由于其自身的素质原因,片面追求产值规模,缺乏现代财务管理及经营观念,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鉴于当前财务管理观念的现状,企业急需破除旧观念,提出新的思想,同时必须居安思危,并能把危机感转化为具体的创新策略,而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在财务决策和日常管理中,要不断增强善于抓住机遇,从容应付挑战的能力,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和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使各方的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相互适应,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是指发展必须保持持久性和承续性,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改善、优化结构,提升增长质量、提高增长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也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三、科学发展观与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为根本要求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最少资源、最低代价、最短时间,取得速度最快、标准最严、质量最好、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管理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二者均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即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内在价值理念,就是强调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便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2.二者均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既是一种新颖、独特、先进的思想、观念、理论、概念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发明、创造、研制新产品的物质活动。其特点是由精神活动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理念等以及由物质活动所发明、所创造、所研制的新产品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动力就是由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创新要素构建的全方位创新的动力系统,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迅猛发展,永葆活力。而从管理创新角度来看,创新是管理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总之,不管是科学发展观还是管理创新均把创新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均强调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3.两者均强调系统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环境的适应性原理。而从管理创新的角度来讲,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信息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就没有管理。管理学原理基础上的管理创新更是如此。总之,在进行管理创新时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来作为指导,抓住其核心,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
4.两者有着共同追求目标——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率、效益。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追求以最少资源、最低代价、最短时间、最少成本获取速度最快、标准最严、质量最好、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发展。而管理创新本身便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效益是管理者追求的永恒主题。从经济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创新便是要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通过有效的管理,节约交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信息成本和监管代理成本,减少组织间摩擦,加强生产和竞争优势,从而产生一种联结效应,聚集效应和系统放大效应。所以在既定的要素条件和水准下,科学发展观与管理创新两者在最终目标上有相似之处,即均强调以最少代价谋取最大利润、最大福利。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仅赋予企业自主理财的权利,同时也将现代企业理财置于瞬息万变、高度风险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观念也要结合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建立起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理财新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人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主人,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美国已故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称“把我所有的资金、设备和市场全部拿走,只要保留原有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四年之后我仍将成为一个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此番言论充分说明了人的智慧和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与价值。因此企业转变理财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知识化、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大胆使用那些有知识、有责任心、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能量。要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会计工作,认真履行会在观念转变方面,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主要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也就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必须转变理财观念;另一方面,对包括知识资本在内的企业总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和管理,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超前性,用管理有形资产的传统手段是难以适应的。
2.树立财务风险管理的观念。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企业会受到世界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金融市场等的冲击,使财务风险更趋复杂化,如果企业不能卓有成效地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因素的话,势必会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境地。由于风险加大,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将大大提高。在投资决策所依赖的信息有误或不及时等均会加大企业投资风险;其次,由于创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使企业筹资投资渠道、时空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加大了资本筹资投资风险;再次,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既加大了企业存货风险,又加大了对产品设计和开发的风险等等。因此,企业在不断追求创新和发展的同时,要树立财务风险管理的观念,做好风险分析,加大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的力度。由于风险的复杂性,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势在必行。企业应加强风险防范观念,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并可以有预见地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3.树立竞争观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为现代企业带来活力,也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活力,创造了机会,但也形成种种威胁。优胜劣汰的原则则使每一位财务管理者尤其是财务负责人必须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新世纪市场经济必然进一步发展,市场供求变化价格的波动时时会给企业带来冲击。财务管理者应当对这种冲击作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强化财务管理在资金筹集、投放、运营及收益分配的决策作用,并在竞争中不断增强承受和消化冲击的应变能力,使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一步一步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力求脱颖而出。
4.以人为本,树立人才价值观。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行业竞争和风险的加剧及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知识经济的拥有量是竞争成败的关键。企业要把知识看作效益增长的源泉,树立重视知识、重视科学、重视人才,树立知识效益观念。知识将超越物质资源而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首要经济资源,传统财务管理将财务资源的范围界定为企业的物质资源,而这种界定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显然不合时宜。人是知识的载体,对知识的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复合型人才有助于增强企业理财的市场前景的预测力和判断力,提高理财战略决策水平,制定出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最大化的竞争方案,从而使财务管理能更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是新的竞争焦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心应从传统的物质资源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构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企业只有通过专业人才与物质资源相结合,才能有利于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为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和知识含量,获取超额收益。
5.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有“信息经济”之称。入世后,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企业能否把握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企业财务管理要想有生命力,就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并适应国际市场对企业的要求。在预算编制方面应以提高资产和资本经营效益为目标,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编制起点和编制重点。在预算管理和控制方面应具有较强的灵敏度,根据企业特点和市场信息,超前提出计划,有步骤实施财务决策,落实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的控制和约束能力,企业各部门在生产营销及相关的各项活动中,要充分考虑财务预算的可能,提高预算分析的工作效率。同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分析,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落实财务政策,强化财务控制,将财务预算制度和经济责任有效结合起来。建立预算分析岗位责任制,将预算分析制度化、规范化、表格化,明确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责任,并指定专门预算分析人员,建立预算奖惩制度、避免预算的执行流于形式,促使各预算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加强责任心。
6.树立科学发展观念。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当前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热、实践冷的现象,今后应更多地把研究国内外先进理财理论和方法与国内企业实践相结合,促进财务管理科学化。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财务管理观念是当务之急。企业在不断创新财务管理方法中,应以自主创新为主,即使引进国外方法,也要结合国情加以改造,而不能照搬。要注意多从实践中总结我国企业特有的方法,使之不断创新并加以巩固,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五、结语
科学发展观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企业管理尤其是公司财务管理中,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理财观念,进行创新思维,才能与时俱进,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仅赋予企业自主理财的权利,同时也将现代企业理财置于瞬息万变、高度风险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应此财务管理不能仅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财务管理观念也不能停滞不前,要破除观念,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参考文献:
[1]王俊玲、高歌.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基于知识经济冲击的思考[J].鲁行经院学报.2005年12月.
[2]郭淑芳.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观念和内容面临挑战[J].会计之友.2001年第07期.
[3]李新光、徐灿.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管理创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02期.
[4]宿静、苏亚民.论科学发展观下财务管理的目标[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第07期.
一、前言
对于企业预算部门而言,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积极建立内控制度,不但是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过程的监督,同时也是完善企业预算部门财务管理行为的重要措施。基于这一认识,企业预算部门必须对财务管理中的内控制度引起足够重视,并根据企业预算部门的管理特点和现实需要,制定具体的内控制度,保证内控制度得到全面有效实行。结合企业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实际,内控制度的建立应积极实行目标-目标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内部审计,最后应加强部门预算控制,保证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应实行目标-目标成本预算管理模式
对规模较小或成立初期的公司,可以实行“目标利润-目标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在这一管理模式中,公司应本着统一起跑线的原则,按类别统一核定各类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和收入、费用等指标,确定各经营部门及二级单位的目标利润。在具体执行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管理模式的作用及其指导性
在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中,明确目标-目标成本预算管理模式的作用,对提高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执行效果,和满足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构建需要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应将目标-目标成本预算管理模式作为指导。
2.认真核定财务管理中的各项经济指标
在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中,核定财务管理中的各项经济指标,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只有按类别统一核定各类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和收入、费用等指标,才能保证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得到有效实行。
3.加强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监督
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监督,是内控制度的建立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是内控制度的主要内容。基于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了解,以及内控制度的优势,加强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监督,是满足内控制度构建和执行需要的重要措施。
三、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应加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内部审计
内控规范体系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并经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明确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责任,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财政和审计部门应当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规范的内审制度,定期对债权债务清理核实。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完善,应加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在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加强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既关系到内控制度的实行,同时也对内控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应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引起足够的重视。
2.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完善,应加强内部审计
加强内部审计,既有利于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同时也能够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进行评价。因此,加强内部审计是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重要手段,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3.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完善,应对自我评价和内部审计的结果进行评估
鉴于自我评价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及重要作用,预算部门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完善中,应对自我评价和内部审计的结果进行评估,保证预算部门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能够真正成熟完善起来,进而满足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
四、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应加强部门预算控制
考虑到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现实难度,在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应从部门预算入手,加强部门预算的控制,保证部门的预算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做好部门预算控制
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要在实施综合财务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在部门预算控制中,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关系到部门预算的整体控制效果,只有做好这两项预算,才能保证部门预算在合理的控制范围内,满足部门预算控制需要。
2.应在支付环节强化预算执行,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
在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过程中,要想加强部门预算控制,就要使预算规范化,并且保证预算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保证部门预算控制取得实效。
3.建立合理、规范的预算调节机制,赋予主管部门一定的权利
在部门预算控制中,根据预算的执行情况建立合理、规范的预算调节机制,赋予主管部门一定的权利,是提高部门预算控制的重要手段。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过程中,要想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内控制度的建立就要积极实行目标-目标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内部审计,最后应加强部门预算控制,保证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市场营销活动主要是指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通过交换和创造商品及价值完成企业目标,增加企业经济利润的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电力市场营销的基本内涵
1.1电力市场营销的目标
关于电力市场营销的目标,主要是以满足消费者用电量为目的,针对多变的电力企业环境,在与市场有关的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为人们提供相应的电力服务,从根本上实现开拓电力市场的目标。
1.2电力市场营销的任务
由于经营和利润目标决定着电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电力市场营销的质量取决于电力市场的消费者能否愿意购买电能并增大电能使用量,即电力市场营销的任务是为了扩大市场销售量,增大电力市场用电客户。
1.3电力市场营销的核心
关于电力市场营销的核心,主要是指电力企业在适应变化多端的经济市场时,一定要将要重视市场和消费者,针对具体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电力企业还必须以满意的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合格电能,并且能够有效科学地降低成本,快速输送电能,满足用电消费者的需求是最重要的核心问题。
二、电力市场营销的目前现状
2.1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在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太阳能、天然气等新能源倍受居民喜爱。面对如些形势,我国的电力企业却无动于衷,供电企业对现有电力市场更是不了解,导致供电产品出现一成不变的现象。毫无疑问,在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力企业的产品计划和营销手段都落后于电力市场的发展速度,不便满不上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影响电力市场的开拓。
2.2营销人员素质普遍低下
我国的电力市场拥有大批工作人员,但是营销人员的素质普遍低下,无可厚非。其具体表现为供电企业对于营销人员分配安排结构不够合理,大部分属于老员工,年龄大,文化程度低,他们无法适应现代设备及管理体系的应用,对于服务质量不够重视,服务设施落后而无法解决问题;其次表现为电力企业不能有效的管理偏远农村市场,管理制度非常落后,一部分员工还觉浸在旧的管理思路中,缺乏营销知识及服务意识。
2.3电力市场无法满足用户
纵观整个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由于大部分终端客户具有特殊性的一面,而电力企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没有意识到客户售后服务的重要性,缺乏一整套售前与售后的服务体系。种种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电力市场的销售出现极大实际问题甚至愈来愈烈,严重影响了电力销售,不利于电力市场在当代社会的健康成长。因此,当然的电力市场明显形成了一个客户需求与电力结构之间的双重矛盾的电力营销市场,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2.4电力市场营销方式滞后
我国当前的电力市场营销方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陈旧的营销方式给人们日常用电带来了很多麻烦,不能保证其顺畅销利用。关于这种落后的营销方式,首要原因在于大部分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而且服务观念也非常落后,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总是派工作人员在街头和社区散传单,或者直接登门上访等。此外,目前电力市场营销的服务设施也是陈旧不堪,很少有单位采用新的电力设备,不能从根本上加快办理电能应用的速度,也没有提供用电的稳定性,经常处于停电的瘫痪之中,面临着众多电力用户的投诉和抱怨。另外,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对客户的基础信息不能完整地了解,严重影响了电力市场的有效开发。
三、电力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3.1加强培养科学的营销理念第一,推进现代化的电力市场营销,首先要确立以消费者需求为目标的营销理念,只有真正在服务客户,以客户为中心,急客户所急,才能把握电力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所以,电力公司一定要加强电网的改造措施,定期估测电力市场的发展潜能,及时调整营销方案,进一步拓展市场。第二,电力企业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坚持以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的原则,关心电力发展方向,预测电力发展的未来客户群体,制定合理的营销目标,完善配电网络,实现用电客户对各个方面合格电能的需求。与此同时,电力企业还必须应用高科技通信设备,全方位服务于消费者,严格规范电力供应,实时监控电电力市场营销的效果是否合乎实际要求。第三,电力市场还要树立以用电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新观念,采取新型的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电力营销策略,优化电力市场营销的社会服务全系。
3.2创建多种市场营销方案第一,关于电能的优势,主要它具有低环保,清洁等特点,合理使能电能符合国家环保能源的政策要求,国家从根本上持支持态度,并高度重视。因此,电力企业可以在推广宣传的过程中,集中体现环保能源的销售亮点,采取科学有效的形象设计新营销方案。第二,采用灵活营销价格策略,不断推行新型的电价政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确保用电模式与电价梯度成正比。在电价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电量费用,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力用户,可以合理地采取差价收费标准,争取获得最盈利。第三,采用多种多样的促销方式,电力公司可以让工作人员去公共场合亲自推销为主要方式,而广告方式次之,全方面促进企业与客户间的信息交流。此外,尽最大努力向消费者传播电力营销、服务等先进信息理念,并详细分析市场客户群,进一步完善社会关系和营销体制,增强用户对电力企业的信任与支持,从根本上塑造电企新形象。
3.3重视电力公司自身建设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想方设法让自己长久发展,并为之而努力奋斗。所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电力市场营销的长久之计,重视电力公司自身建设是关键,首先要从供电产品的质量上着的,为了使人民生活到电力自动化的更高阶段,优化电力产品是根本;其实钉对电企员职工干部加经营销教育,提高管理电力的水平,开拓更具发展潜力的电力营销市场,从整体上提高电企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规范化,垄断企业都将被打败,最后终将形成一种范围较大的竞争趋势,而电力市场营销会更加显著。紧跟着电力买方市场的不断涌现,为了从根本上满足消费者的利益,我们一定要改变目前的电力市场营销模式,坚持现代社会的市场营销理念,转变营销意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电能需求,优质服务是关键,只有这样,电力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浪潮中永立不败之地。
一、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中的常见弊病
1.1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无法满足高职院校不断发展地要求。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许多高职院校是由最初的中等职业学校直接升级而来,在教学过程中,仍旧使用原有的中等教育的教学理念,缺乏新颖的教学思想,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2)注重理论看轻实践,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索求知,忽略了学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
1.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滞后
在现有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里,最常用的两种教学模式是:(1)多媒体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但是在实际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方法的运用越来越被忽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时教学方法陈旧,使用的分析案例更新缓慢,多数人停留在板书为主的教学模式上。多媒体教学也只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案例分析教学亦仅仅是为了增强课堂气氛。而大部分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就导致学生未能掌握好理论知识并加以应用。实践与理论两者之间相互隔离,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未能发挥最大作用。
1.3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类学生的过程中,利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却缺乏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销专业教师在教学时,课程实践环节几乎没有,纯粹的理论知识枯燥无味,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但一旦要动手实践却无从下手。从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形来看,多数企业都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好的毕业成绩,更是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4专业教师的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是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升级而来的,他们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对于自己在日常中的教学有一定的局限。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教室们不能有效地把自己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带领学生探索创新、搞科研项目。专业教师长期在学校教学,没有进入企业锻炼学习,对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盲目性。他们因为自身对企业实践没有深入的了解,不能很好地掌握实践的真谛,更不用说传授给学生。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抓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很有必要。
二、针对其弊病的诊治措施
解决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出现了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日后的发展和满足社会的需求有着重大的意义。针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以上弊病,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有力措施:
2.1更新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理念应将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为目标,明确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有意识地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完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来为教学服务,引进其他高职院校的先进的教学方法等。通过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研究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的利弊,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2.2注重实践教学,合理规划课程体系
通过从现实的营销过程的锻炼,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本专业所涉及的各个不同的领域,要求教师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而不只是仅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上课,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对市场营销全过程的学习和了解,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注重实践教学的运用。在规划课程体系时,对于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应该逐步完善相关理论知识,编写实践课程指导书;而对于理论知识繁多的教学课程,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尽量减少次要的、繁琐的理论知识,保留实用、有效的),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可以通过“课程设计”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锻炼,使其成绩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就是要让教师到实践中去锻炼学习,使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有一定的实践能力。鼓励专业型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定期培训,尽可能地到企业单位去挂职实践,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对企业职工进行理论培训,使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们都尽可能地转化为“双师型”教师。通过引进专业型教师人才,开展校企合作等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总体上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诉,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日益显著,高职院校也更加注重市场营销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而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上列举的一些的部分常见弊病,会影响到市场营销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必须符合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为此作者提出了几点诊治措施,希望能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进而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企业市场营销创新主要是指彻底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营销方式,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新型营销观念、营销手段以及营销方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制现状
中国联通主要采用的分销商的模式,这样营销模式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以及渠道的可靠性,但是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然而,在3G网络的推广过程中,中国联通也正是依靠这种营销模式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中的佼佼者。其次,从目前我国主要运营商的市场营销手段来看,主要还是局限于传统的广告模式,并且在营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运营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因此,建立以“服务”为纲的营销模式,能够更好的服务客户的同时,增强客户对于运营商的忠诚度,真正的让用户感受到自己购买的是“服务”,将用户的切身需求牢记心中。
二.构建“服务”为纲的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制
构建以“服务”为纲的市场营销管理体制,首先要正确的理解“服务”的内涵,并且结合具体的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管理体制。
(1)以“服务”为纲要
这里的“服务”并不是简单的客户应用服务,而是要建立以“服务”客户为导向的通信市场营销理念,要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来满足目前客户对于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也只有通过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理念,才能够更好的把握客户的实际需求,才能够把握住通信市场发展的脉搏,对于通信产品的推广才能够更加有效,市场营销也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从通信产品的质量出发,不断的通过最新技术的应用,改善通信产品的性能,提高其网络传输能力,增加基站的网络覆盖范围和支持数据流量的能力,真正的满足用户对于现代化通信的实际需求,改善用户对于通信产品的体验效果,为用户树立起现代化通信的概念,彻底改变目前网络覆盖和数据速率的问题。
其次,在通信市场营销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信增值业务的推广和市场营销。由于目前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以“沟通”为目的的通信,而是面向多媒体化发展,并且不同的用户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服务”理念在增值业务的市场营销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发现用户的需求所在,并且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应用业务供客户使用,不仅可以实现增强市场占有率,同时能够真正的让用户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服务”意识,增强用户对于通信运营商的忠诚度。
(2)完善目前的市场营销网络
通信运营商现行的运行体系是最为重要的市场营销模式,因此,要在坚持目前的市场营销模式的同时,不断的对其进行完善,不断的注入“服务”的元素。首先,运营商要对目前的市场营销网络进行合理的划分,保持网点分布的合理化,并且对其中存在的过密或者过疏现象进行协调,保证网点的全覆盖及合理覆盖。而且在对网点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对于业务实力较强的区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适当增加其网点分布,以更好的实现对于优势地区的重点发展。其次,在运营商的市场营销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品牌信誉的宣传,要在宣传中体现出“服务”的理念,可以选择传统的广告形式,或者其他的例如赞助合作等方式,不断改善企业在用户心目中的“服务”形象,提高产品在用户中的影响力。
(3)注重大客户渠道开发
在日趋激烈的通信行业,决定营销成败的是大客户的质量。在通常情况下,运营商对于大客户采取的是企业直销的方式,面向的是通信消费能力较大的客户群体,因此,对于大客户环节的市场营销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首先,在大客户营销的人才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大客户的实际需求,不仅仅要了解基本的通信知识,还需要具有较好的谈判和沟通能力,要充分掌握客户的公司实际情况,并且为客户量身定制最适合的组网模式,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个性化“服务”;。
三.结束语
其次,在大客户的营销过程中,对于大客户的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要对大客户的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并且能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得出一定的规律,以更好的增强对于大客户渠道的开发能力。对于增强运营商的市场份额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与经济飞速地发展,与国外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市场的竞争趋于激烈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从国内竞争转变成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市场营销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今,计算机网络已经越来越普遍,知识、技术成为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领域都能找到知识信息的影子,企业的活动也向着知识信息化发展,先进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企业市场营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我国经济的发展,促使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管理与消费需求也发生巨大变化,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消费者开始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个性消费成为消费主流。所以,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机遇。
二、企业创新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与企业内部的管理不同,它是存在于时刻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的管理,企业的发展与生存都需要创新市场营销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进行创新市场营销管理可以时刻提醒企业管理者,一切工作都要以市场为中心,围绕市场这个中心进行各项计划的制定,各项工作的分配,以科学、合理的手段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财务、资源等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企业时刻把握市场的发展动态,随时调节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使各个部门的工作都围绕着“实现企业目标”的中心团结协作,从而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工作。所以说,企业进行创新的市场营销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相互协作,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案,共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努力。企业要想快速发展,是需要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有创新的领导与管理理念,还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能够与其他员工很好地沟通,时刻将企业的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来看待,而且企业的发展与产品的销售有直接关系,一旦产品销售不好,大量积压,那么不仅企业不能获利,甚至可能陷入困境,面临生存危机。产品销售与销售理念、营销管理有莫大管理,所以,企业进行创新的市场营销管理,能够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分配,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样才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创新市场营销管理的策略
市场营销管理是企业对产品和劳务的设计、定价、促销等活动的管理,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制定的有效促进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换顺利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与合理的管理手段进行的、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工作。所以,研究创新市场营销管理的策略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树立“产品质量第一”的生产理念,保证产品的质量。产品的质量是企业顺利进行各项企业创新市场营销管理的基石,只有合格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才能够得到消费者的好评,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应该树立“产品质量第一”的生产理念,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对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管理,无论是产品的品种、特色、性能,还是产品的包装、款式等,都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保证为消费者提供最优的服务。这样高质量的产品才是能够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产品,企业与消费者建立特定的价值倾向关系,才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带来社会效益,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理念,时刻注意市场的发展。企业进行创新的市场营销管理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这样才能够在掌握市场的需求后,企业积极进行有关产品生产、包装等设计,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与物力、财力资源,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再针对市场需求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制定出一系列的营销方案,并以“市场第一,消费者至上”的营销理念为指导思想进行营销活动,开拓企业市场营销网络,使消费者能够从多角度详细地了解企业产品,进而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促进企业利益的获得。
第三,企业创新市场营销管理需要引进高科技的管理技术,以技术力量推动企业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科技产品已经走近千家万户,人们对于科技力量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企业在发展中,应用创新的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说,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是市场营销管理的关键。创新的管理技术可以包括创新的生产技术、工艺、材料等,还可以包括创新的管理理念与手段,企业管理者应用创新的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更加可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与生产力的提高。这样,企业才可以走在同行业的市场前列,引领市场的发展。
第四,提高企业营销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专业化的营销队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同样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也需要专业化的营销队伍的支持。这个营销队伍不仅包括专业化、知识化、正规化的营销人员,还要包括具有足够能力领导这支高素质营销队伍的管理者。营销管理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当然这种冒险精神是需要在了解市场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坚决杜绝盲目自信与冒险的情况发生。所以,营销队伍根据市场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营销战略体系,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规定每一个营销人员的职责,充分发挥每一个营销人员的聪明才智,努力适应市场营销环境并积极开拓市场,保证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受益。
四、结语
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有一套适合自身的营销方案,并可以针对这套营销方案,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管理,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创新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企业要严格注意企业产品的质量,因为它是市场营销创新管理的基石;注意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它是市场营销创新管理的关键,最后注意企业营销队伍的管理,它是市场营销创新管理的保障,只有做好这些,才能创新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促进企业快速地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计算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行业中。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不断提高中职学生升高职比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高职学生公共必修课,培养学生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高职招生的学生来源于中职和高中,而中职和高中学生已经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如何科学衔接中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确立动态衔接的中高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基础;现状;问题;对策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近期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让互联网成为我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工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高职所有专业学生都需要掌握好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为中职、高职的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在中职和高职教学衔接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1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高职学生的必修课,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投入较大,师资和设施设备配置比较齐备,教学效果良好;中职注重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重视不够,投入有限;高职生来源的高中学生,因其高中学校更加注重升学,对计算机这门辅修课程更是重视不够,教学起步比较晚,师资、设备投入不足,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则更少。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解决工作中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问题,高职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外,还会授予学生一些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200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明确要求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分为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及课时要求如表1[1]。职业模块设置文字录入训练、个人计算机组装、办公室(家庭)网络组建、宣传手册制作、统计报表制作、电子相册制作、DV制作、产品介绍演示文稿制作、个人网络空间构建等九个模块,职业模块的教学时数分配由各个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针对高职阶段,教育部没有发布教学大纲,由各高职院校自行制定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笔者调研了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大纲,发现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课时。
2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高职入学学生的计算机认知差异较大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创设条件让更多的年青年成人成才,掌握一技职能。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来自于城市的学生因为经常接触计算机,计算机能力比较强,能够灵活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自身生活因素,计算机接触较少,计算机的认知和操作能力较差。高职入学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起步存在较大差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对计算机比较了解的学生认为课堂内容过浅显,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计算机不了解的学生,在课堂中很难跟得上老师的授课节奏,所以计算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好计算机课程的难度、广度和深度。
2.2中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重复性
中职和高职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基础课,观察上面了两个表格,发现中职和高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上有很大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差异性很小,高职阶段继续学习中职学习过的内容,甚至在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上也基本一致,这就浪费了学生大好青春,对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有些学生在中职或高中就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且通过了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重复的内容和重复的训练,使得学生产生严重的枯燥心理。
2.3高职的计算机课程补充性与发展性不够
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在中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上进行知识延伸,让学生学习到中学没有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操作,更加为学生步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学的计算机授课更加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在步入高职时对计算机应该有更深一步的学习,但是事实是高职的计算机学习还是十分注重考试要求,大量学校实施以证代考,只要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学生就可以免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大量教师在教学时特别注重强化训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确保授课学生能大部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高职在教学中着重地体现出考什么,学什么的思想,不能很好地对中职和高中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补充和拓展。针对不同类别学生,高职的计算机授课中没有体现教学的差异性,中职和高中升学进来的学生在教学中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选用相同的教材。
3针对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问题的对策
3.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取的对策
3.1.1选用内容全面、难度较大、与时俱进的教材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断的加强对教学教材的改革和更新,教材是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桥梁,要不断地加强计算机课程内容实施的层次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随时调整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教材中体现出当前计算机发展中新技术和新应用,让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脚步。
3.1.2教学中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高职教学要求既传授理论知识又指导实践操作,但更多的要进行技术技能的训练,所以在教学中要传授够用的理论知识,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多到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做到教中做、做中学,可能的情况下开展师徒教学模式,师傅先示范操作,徒弟观看,之后徒弟做,师傅看,最后师傅点评,徒弟再次操作,通过多次演练来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的技术知识。
3.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取的对策
3.2.1提高教材质量,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
中职学生的学习计算机操作是起步阶段,是第一次接受计算机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知识结构不太完善,所以中职阶段要选用难度较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要浅显一点,计算机操作技能难度要小一点,便于学生较好掌握,教材内容也要能够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计算机应用的最基本知识和技术为宜。
3.2.2不断的加强实训设备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中职和高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往往不被重视,很多学校为了应付检车而粗略的设置计算机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设备设施上投入较少,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计算机实际操作。因此,中职和高职要加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备的投入,要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3.2.3建立科学的信息技术学习考核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紧跟时代发展的课程,中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要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而调整,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内容要及时加入课程内容,过时、老套的知识和技术要淘汰掉。相应的,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标准上也要进行及时调整,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学习考核标准。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发展。
4结论
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要促进中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协调发展,全方面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要设置两套相互衔接和完整的课程计划,注意难度、广度、深度的不同,让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中感受明显的差异,教学内容要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2009.1.6.
[2]王志强、刘芳芳.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6):59-60.
[3]谷岩,宋文,刘敏华,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8):52-54.
[4]高华.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新体系的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263-264.
[5]雷琳.中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衔接研究[J].软件导刊,2014(12):209-210.
摘要:本文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对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主要以课题研究的脉络展开,经过课题的一系列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探索
1课题概述
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多数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理工方向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考试课,但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否是符合现今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呢?通过对武汉几所高校的调查表明发现如下:
1.1等级考试系统的制作和题库的建设方面不能根据各校不同层次和专业特点,从难度、考试内容等方面区别对待。而无法讲授的知识恰恰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必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
1.2应试教育阻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不能符合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最基本知识体系需要。
1.3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科目多样性欠缺。自计算机等级考试开考以来,科目从未有过大的变化,如表1所示。并且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在很多职业院校都指定为MSOF-FICE,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强调的程序设计课程的基础性,忽视其应用性,并且各个职业技术院校由于职业的不同,各有倾向性和侧重点。如何将等级考试与专业培养联系起来,有利的提高了学生在企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发展与评价。
1.4同时,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并且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全国范围内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就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举办的如火如荼,其展示师生风采,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对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结合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方向的职业技能大赛(如“蓝桥杯”、“挑战杯”等)的引领下,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实训条件与设施等方面的改革作了探索与实践。此改革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贴近生产实际和企业要求,成效显著。如我院学生参加计算机方向“蓝桥杯”和“挑战杯”比赛都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2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原因,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如“蓝桥杯”、“挑战杯”等)与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契合点;构建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抓手,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如“蓝桥杯”、“挑战杯”等)为引领的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迫在眉睫。这就是此课题研究的宗旨和目的。
3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①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如“蓝桥杯”、“挑战杯”等)与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培养的契合点。②构建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抓手,以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如“蓝桥杯”、“挑战杯”等)为引领的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③如何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等级考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如“蓝桥杯”、“挑战杯”等)有机的无缝对接,使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方向学习内容从知识考核到能力考核、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转变,学习内容在应试率保证的前提下,向信息技术发展、学校专业应用需求、社会需求转变。
4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如“蓝桥杯”、“挑战杯”等)与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契合点、构建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抓手,以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如“蓝桥杯”、“挑战杯”等)为引领的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5研究结论与改进措施
5.1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等级考试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这个考试目的与应用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完全相吻合的。因此,有很多职业院校也在努力摸索如何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抓手,以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如“蓝桥杯”、“挑战杯”等)为引领的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但还没有绝对成熟的课程知识包和实践效果资料显示。
5.2改进措施。基于以上原因,提出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平台,以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如“蓝桥杯”、“挑战杯”等)为引领的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变得非常有研究价值与意义,建议能以以下几点为借鉴:①增加教学内容:增加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时总量。以培训的形式讲授,授课对象局限为高职院校有意愿参加等级考试并且所学科目对本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计算机此方向的知识为必须的学生。教材建议选用老师根据自己学院学生在专业方向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侧重点编写的教材。②选取新型教材:此类教材不但要浅显易懂、便于自学,而且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有指导性,例如使用较好的“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将一些要点和难点以生动、有趣的例题形式穿插在教材之中等等。③通过努力宣传,在学校内部掀起以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如“蓝桥杯”、“挑战杯”等)为引领的学习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热潮。④相关部门的支持:比如主管教学方面的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6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成员将深入各职业院校具体专业模拟实验操作点,同时通过社会实践,了解企业对职业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现场调研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①现场调研法。到国内各职业院校进行调查,了解各企业对职业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最基本的知识包体系。课程教学探索研究。②文献分析法。广泛系统地搜集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不同专家学者论著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研究本课题提供了宏观的视野。③问卷调查法。请国内一些职业院校主干专业人员对平时可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方便的问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专家填写问卷的内容,统计分析问卷的结果用来指导课程教学探索研究。
7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①理论价值:此课题以企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为准绳,课程教学探索为基准、等级考试和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如“蓝桥杯”、“挑战杯”等)为发展平台。二者既分工明确又协调统一,服务于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又激发了优秀学生的创新应用潜能。②实践价值:该研究可以有效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滞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能力教学水平的整体水平,具有推广价值。将等级考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如“蓝桥杯”、“挑战杯”等)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协同教学的创新理念,对于解决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实现高职教育以应用型服务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的宗旨。
参考文献:
[1]孙爽滋,等.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1):78-80.
[2]张森.论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今后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5(10):18-20.
[3]盘炜生.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07(3):105-107.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促进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基础内容,要能非常熟悉心地掌握并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必备条件之一。而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生活必需的一种通用工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上已广泛使用,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越来越高,学会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因而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学生与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大部分学生以应试为主
目前计算机等级一、二级证书仍然是许多高校作为发放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把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选拔录用人才的硬件条件之一,这样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在校学对学习计算机的目的盲目地变成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只是一味地操作和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或者经常都是根据往年的考试习题库反复地做进行大量的重复操作练习,很多内容并没有完全真正地理解。因而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仍然是连最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懂,都要重新再去摸索、学习,如果学生不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操作技巧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么即使他们拥有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其实也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说明了目前高校对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还是远远不能达到实际社会的需求。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在高校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是采用结合多媒体的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教师们课堂上都是采用PPT来演示课堂教学,但也还只是处在"演示"阶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理论授课过程或上机实践中,有些教师也是一味地追求考试的及格率,而学生为了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也只能是按部就班,使得教学只能围绕着考试转,虽然学生的过级率不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也很高,但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却不高,一到毕业的时候,大家对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设置或者是做份求职简历都头大,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根本无法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不会得到相应地提高。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目前大多高校仍是采用省里统一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由于考试系统本身也会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一)既要以考证为中心,又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变为"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主动得去获取、应用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可以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讲授知识点,让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能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知识体系结构。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案例教学法,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实际地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而要从实际的例子入手,在讲解的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结合进去。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案例要选择的合理,才能极大地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作用。通过收集大量的教学经验,分析认为案例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条件:1.要密切地围绕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及时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2.最好要来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达到积极主动的参与的学习效果。3.要有针对性,每学期末教师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相应教学案例。4.所选的案例最好是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查阅才能找到的。因而我们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仔细不断地推敲不同专业的知识点,为学生构造适合他们本专业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案例来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作精神。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是通过几项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并在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可通过布置具体的任务,灵活地将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每一个任务当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将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最好能鼓励大家能互相合作,一同来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专业特点,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来设计不同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各个非计算机专业都会有符合他们专业要求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还能让不同的专业班级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他们的专业课程能更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要搭建一个交互式教学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要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络平台,让学生能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或者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学习,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探讨学习生活问题,逐步创建并形成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可形成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学习的气氛。
(五)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当前省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核仍是以省里上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样教师为了学生的通过率,只能一味地应试教育,而学生也为了能够顺利地拿到等级证书也一味地死记硬背。因而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当前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也是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的期末成绩不再是由省统考的上机考试最终的成绩来决定计算机等级证书,能由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三者间进行有机结合,其中笔试成绩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上机成绩则以省考的统一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是平常对学生的要求,比如出勤率、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后下达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励学生们进行大胆地创新和追求较全面的知识。
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工作需要。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拓展并增强教师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们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芝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33):194-195.
[2]李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09(1).
[3]曹文梁,王科欣.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工程师,2011(5).
[4]普运伟,耿植林,陈榕,李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13(11):13-18.
摘要: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上好计算机应用型课程?这是每个计算机老师应该关注的事情.本文介绍了问题驱动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析问题.经过对该方法的实践探讨,证实此教法可以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型课程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应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型课程的学习.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
计算机的课程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的,理论型的课程一般理论型比较强,适合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原理分析;而应用型的课程的理论相对较少,实践内容更多,需要手动操作的部分也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因此计算机应用型的课程也越来越多,可是由于计算机硬件资源并不能满足学生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在机房进行.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方式越来越适应目前的教学情况.当前的学生,特别是三本院校的学生很多同学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并不能有效的利用课堂,很多时候是教师在讲台讲课,学生在下面拿着手机玩游戏,看小说或者做其他和课程无关的事情,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很差.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不能自觉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课程,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实践性比较强,此类课程的教材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可以以自学为主,但是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导致眼高手低,长此以往,结果学生什么也没有掌握.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通过改变教学方式,采用问题驱动自学的方法,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课堂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加强了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下面以ACCESS课程为例,对该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实施
问题驱动学习,主要是提倡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然后对问题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讲评,并且对其中的错误及其原因做出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这样学生学生对就会对知识加强印象,以后做题的时候就会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下面以ACCESS课程中报表这一章节的内容作为例子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
1.1教师提问
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一下整章知识的简介,告诉学生报表这这一章节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接着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比如报表这一章,前两节的内容是关于报表基本知识的介绍,包括报表的功能,报表的组成,报表的种类,报表的视图,以及如何创建报表.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些内容提出综合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包含这些内容,使得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学习掌握这两节的知识.问题如下:(1)采用自动创建报表的方式,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创建纵栏式报表.(2)利用报表向导,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创建表格式报表,并且要求以专业为分组依据进行分组.(3)以学生表为数据源,以柱形图显示出男女生人数的比例情况.(4)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制作条形码标签,其中学号以标签形式打印显示.(5)在设计视图中,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创建表格式报表.通过这些问题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五种创建报表的方法,并且学生可以认识报表的种类,如何采用合适的创建报表的方法创建不同种类的报表.在问题2中,通过分组,可以完整的认识报表的组成,创建好报表之后直接进入报表的打印视图,而要修改报表的话需要在设计视图中完成,这样学生也就掌握了报表的视图的用处.在这个环节中,如果教师在前一节课的结束时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进行学习的话,效果就更好,可以节约课程的时间,课程开始时直接进入第二个环节,大大提高课堂的利用率.
1.2学生回答
在此环节中,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进行回答问题,在找学生进行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提前对学生有所了解,哪些学生基础好,哪些学生比较差,根据题目的难度,分别找相应的学生回答,这样通过学生的做题情况,可以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做题熟练程度和学生做题的操作过程,在哪一步越到问题,是否能解决,或者出现错误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样在下一个环节中就可以进行分析讲解,并且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引导.
1.3教师讲解
在教师讲解这一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来重点讲解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犯什么样的错误,怎么样避免这样的错误,如何进行修改.另外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掌握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要做到统筹兼顾,不仅让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让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可以达到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或者是自己能够提出问题的程度.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达到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2效果分析
通过本学期对access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变之后,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加强了合作关系.在最后的考核中,直接给学生一个实际的问题,例如医院病床管理系统的开发.从需求分析,实体之间的关系,数据表的建立,需要的查询,建立窗体,打印报表等,所有问题的解决均有学生自己完成,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彼此之间进行讨论,验证,把自己同时作为客户和开发者来考虑.
3教法评论
从教学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应用型课程中问题驱动学习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该课程的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可以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对相同的知识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相对于普通的讲授方法,此方法显得更加的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获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杜绝了学生喂养式的学习习惯.当然,不同的课程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关于原理性的内容,教师应该主动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而对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内容,应该采用问题驱动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理解掌握.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完善的管理系统,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信息化技术的拓展和创新。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产业也随之日益膨胀,因此,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培养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是高校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构建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文章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式分析了计算机人才的大量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实践,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0引言
自从国家大力扶植计算机产业和新型产业之后,互联网+的概念深入人心,也带动了计算机网络工程行业迅速发展。国家大力提倡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的信息化工程,不仅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也使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成为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目前计算机专业教育体制发展落后,很难培养出符合新型互联网思维的计算机人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互联网及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首先是各高校计算机体制注重理论,缺乏实践,导致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低下。其次学校的教学理念和知识落后,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行业变化,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直接应用,需要在工作中重新学习,大大浪费了社会资源。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计算机人才,完善高校计算机教育体制,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1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
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可以在科研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工作,还可以从事专业的软件工程方面的工作。几乎每个企业都需要有专门的计算机专业的人进行相关的技术工作,以维护公司的正常运作。事实上目前我国大批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应届生都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窘境,归根结底就是我国当前计算机教育存在于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事业单位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都希望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每年应届生进入就业大军,人才供给增多,就业市场的“供大于求”的现象日益严重。这大大增加了企业招聘选择空间,同时企业也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给就业者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同一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所占立场不同,看待计算机人才的角度不同,就导致了他们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比如人力资源负责人看重应届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编程实践能力等。然而IT项目负责人则对应届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要求更高,需要其整体计算机能力的提升,比如数据结构、算法知识等。尽管他们在对毕业生专业技能的侧重点上有所差异,但是他们共同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面临此种形式计算机专业毕业应该在学校期间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或实习,将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大约57%的IT项目主管表示不会直接对新招聘进来的员工进行培训,而是直接工作,在工作中根据项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新型的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要求计算机毕业生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
2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将打造出理论型计算机人才视作是其培养目标的院校不在少数,而这类培养方式,使得人才更多擅长于研究,因而对于国内初期发展阶段来说其实是相对适宜的,毕竟在那一时期内,计算机技术正需要理论发展来做基础支撑,理论尚未达到完备的程度,并且存在着发展速度不够快速的情况,那么倾向于理论培养自然会促进这一方面在国内的建设进程。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计算机技术日益进步,并扩展到了更广的应用领域,那么对于应用方面的人才需求自然也就随之增长,相关企业寻求着有应用能力、可以胜任实务工作的人才,而这一需求又相对庞大,那么院校如果不改变其培养的倾向,还是选择以理论型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类型,就会令其无法迎合新的实践需求。因此作为院校,必须对过去的教育侧重点进行调整,同社会大环境在现阶段的发展情况、需求相协调,将市场作为导向,并侧重于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主动研讨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
2.2通过校企联手,打造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关于专业课程的设计、学习,其目的无非是令学生能够进一步把握这一课程的内涵,并对专业涉及的技巧等进行熟练应用。而企业应用则更强调综合性,也就是要将各个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实务工作。那么要想培养出这方面的能力,不妨用校企联手的方式,通过这一途径实现对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的打造。而这确实能够令学生更加熟悉实践内容,在进入企业后更容易掌握到操作性的技巧,并认识到相关应用需求的大致方向,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巩固其理论所学。
2.3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加强科学化教育管理
一方面我们需要重视起教师本身的专业化程度,除此以外我们也需要针对教师进行“双师型”培训,令其能够更快提升“双师型”能力,更好掌握业界走势。并且,关于教学形式、内容也都需要教师们进行探讨,并做出尝试,这也有助于其教学水平的提升。说到教育管理,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作为贯彻培养方案手段的重要性,它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管理的组织机制、制度、队伍等方面内容,而针对教学以及学生两方面的管理,其实可以对整个院校培养人才的结果形成很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常常是以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而具体到专业应用型这一类型的人才培养,相关的管理制度大致上有双学位、完全学分以及主辅修三种制度类型,而配套的其他制度也很重要,比如学籍管理制度,对此不仅要在制订阶段下功夫,也需重视起具体执行的效果,另外还需就学生意识形态方面进行培养,帮助其形成更有益的理念,拥有更优良的精神品质。
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需根据时代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实践体系,改革教学实践模式。首先应根据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对企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修订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需增加反映学科前沿、科学研究及企业需要的内容,从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上满足学科发展和企业需求。强调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次应强调能力培养,建立校企联合。高校需要紧跟市场方向,满足企业需求,利用企业资源,积极寻求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树立起能够迎合社会和市场要求,发挥出实际价值的奋斗目标;形成这一基地,还能够为学生赢得更多的参与机会,令其能够投入到项目流程之中,包括需求定义、项目的设计开发测试运行以及后续维护等各个环节。最后应提高培养质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成立课外科技活动研究小组;举办计算机组装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通过积极引进或开发Web课件,支持学生的学习,建立支持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网络环境。
4结语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要素非常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如此,不仅跨越复杂的理论教育和实践等领域,并且还会随着教育形式的改革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因此本文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希望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改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丽萍,于延,盛琳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2:49-52+65
[2]李德新,李虞斌.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03:111-113
[3]陈志泊,张海燕,王春玲等.以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为主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07:94-98
摘要: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网络技术是当前的热点研究的客体,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也是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中的网络技术能够更好地为计算机专业进行服务,其有助于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本文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分析了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所以,需要加强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网络技术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
1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网络技术教学概述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专业,其能够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入更多旺盛的生命力。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和操作型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也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学科,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应用的专业人才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是包括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其需要实现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网络技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工作和交流,最常见如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通信、信息收集等。
2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在高校中开展相对比较晚,其发展的历程比较短,发展比较缓慢,因此需要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且,一些高校的设备条件也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很多的课程设置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难以体现出课程的专业化和技能化。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网络技术相关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技能水平难以达到相应的标准。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其中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改善,然而,其中还是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第一,培养学生的软件和硬件能力为主的培训目标强调单一,很少涉及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经济管理能力,这其中没有指定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没有建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科学知识结构;第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特性,学生之间的区别很小,而且其培训模式比较单一;第三,课程体系设置采用的是学科专业对口的方式,其涉及的知识面比较窄,缺乏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内容的教学;第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主要强调计算机工程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的单一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考虑到学科和课程之间相互进行渗透,教学的内容比较落后,这样就会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力。显然,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必须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且有效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变一些比较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培训专业特点,采用创新的培养模式,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式。
3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的有效措施
根据计算机应用培训目标来进行分析,要使得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够实现,就需要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来进行合理规划和实施。
3.1明确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训目标
高校需要建立面向新时代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合理地划分比重,科学重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其业务知识和能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够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当中,使其能够做好计算机系统安装、调试、维护等技术工作,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一定的效益。
3.2确定科学的知识体系结构
计算机应用专业也需要开设一下计算机辅助课程,培养学生能够制作三维动画和使用多媒体工具的能力,借助这些工具来处理计算机信息,并且还需要学会如何进行维护。还可以增设一些公共基础课程,这样能够有助于计算机教学的开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一些常用的三维动画、图形等课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
3.3构建优良的师资队伍
当然,对于专业能够良好地进行建设,优秀的师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安排教师进行计算机相关专业技能的定期培训,为了达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这可以使得教师个人的能力能够得到提升,还能够有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只有在经过了实际的培训与学习以后,教师才能够掌握教学的真正本质,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人才,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来提高教学的专业水平,这样能够使得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4结论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网络技术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高校需要认识到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中,可以采用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结构,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等方法来促进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濮永仙.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的思考[J].福建电脑,2011,(3):17-19.
[2]孙守双.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的一些认识[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0):212-213.
[3]陈年华.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网友世界,2014,(5):16-17.
[4]贾娴.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9):169.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