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谈谈你认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何处入手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小学教学管理是小学教育管理的中心环节,加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合理在小学教学管理中运用各种策略,不但可以提升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而且对小学教育管理整体的提升有着加速和保障的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学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评价一所小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但是没有好的教学管理体系就无法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小学学校想要在新课改形势下快速提高教学实力,就必须要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改革,要结合传统教学管理手段,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要建立一支实力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同时要挖掘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要不断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一、当前小学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理念较为陈旧在新课改形势下,很多小学都一直在沿用着传统教学管理理念,这主要是由于校长和教师的教学管理理念较为陈旧,对新课改标准无法快速适应。同时校长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出现分歧,校长接受了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但是教师不予执行,这样就造成了教学管理理念的偏差。而有些教师在接受了教学培训以后,对教学模式有自己的看法,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尝试,但是没有得到校长的支持,这样教学管理理念也是无法实行的。
2.教学管理被评价机制所限制由于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造成教师一味追求学生成绩的现状,学生的好坏只看学习成绩,教师为了获得晋升的机会,就将精力全部放在提升学生成绩上,根本没有顾忌学生的个人喜好。在新课改要求提出后,小学学校在表面上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但是在根本上并未改变传统的考试评测制度,学校教学管理仍以成绩为主,这就使得教学管理工作被评价机制所限制,根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3.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新课改要求中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想要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思维方法上要拥有自己的认知体系,要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管理中不断创新,要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具备多种教学能力,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要做一个全能型老师。但是现在很多学校数学教师学历较低,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教学培训,缺乏创新意识,习惯安于现状,缺乏责任感,这就导致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进行。
二、加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实现学校民主化管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更,教学管理理念也要不断改变,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小学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将教师作为教学管理的第一要素,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给教师提供一个宽阔的平台,让教师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进而实现学校民主化管理。
1.管理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管理者往往与教师都存在着矛盾,这主要是由于小学校长更多地注重教学任务的分配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分配任务时根本没有考虑教师的心理感受,只是强硬的分配给教师,这样就导致教师压力较大,总是害怕自己不能胜任。如果小学管理者在分配任务时,能够换位思考,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意愿,避免生硬的操作方式,这样教师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教学管理任务,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2.管理者要学会尊重与信任古语有云:“士为知己者死”。其实这句话体现的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信任。同样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小学管理者也要体现出自己的度量,要对教师合理分工,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意见,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让教师能够在工作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信任,学校管理者要注重对学校教学管理氛围的营造,要使教师怀着愉悦的心情去参与教学活动。
3.管理者要学会赞扬与欣赏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在工作中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赞扬,所以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表演,要挖掘教师的优点,根据每位教师的优缺点,合理布置教学任务,让教师充分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对于表现较好的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机制,让所有教师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敢于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创新,帮助教师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强化科研意识,实现学校科学化管理
作为小学学校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十分重大,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才能,尤其是竞争激烈的教育形势下,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具备应有的魄力和眼光,要努力强化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建立有序、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要坚持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培养更多的教学管理人才。
1.管理者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内容也在增加,作为小学学校管理者不仅要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还要实现培养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注重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学学校管理者要始终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要与时俱进,对教学管理理念不断创新,要发现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敢于解决问题,要从长远角度去认识教学管理工作,要注重创新科研,加强管理者的实践能力。
2.管理者要强化科研意识,用心去研究管理工作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小学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强化科研意识,要对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素质的评价,要求教师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结合互联网技术,对小学教学管理体系不断创新,从而快速完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第一,管理者自身要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够独立带领全体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让全体教师信服,具备感召力,带动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第二,小学学校管理者要积极听取他人建议,建立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管理体系,要注重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将静态要求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实行多层次分类管理,根据各个层次的不同建立不同的管理制度,快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早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强化创新意识,实现学校现代化管理
(一)管理者要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小学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必须要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前提保障,要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刺激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学管理中不断创新,吸收现代化教学管理理念,引进现代化教学设施,要时刻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教师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校园氛围内成长,创建弹性管理模式。实践中,我们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二)管理者完善学校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
当前小学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想要顺利改革,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要对全校师生的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效率进行有效评价,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首先,要建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这主要是针对教师的,不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以学生的考核结果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对教学优异的教师给予相应奖励。其次,实行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主要对象是学生,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对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也有相应的扶持政策,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积极参与到小学教学管理改革中来。
一、由教师指导课堂转变成探究型课堂
所谓的人本主义理论,简单的说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为前提,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并不断的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思考讨论,增强他们对于知识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只要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才可以使其发现自身存在的优势,最终得到对自我的认可。为了能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们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合作交流,利用实践活动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逐渐获得学习经验,并在实际的问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所存在的优势和潜力。
二、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老师和学生之间仅仅是单一的教和被教的关系,但是这种简单的关系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因此老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要想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老师们就要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自身担负的责任,除此之外,还要明白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第一点,人性化的教学观念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变成为主动的自主学习,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积极轻松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点引导,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当然对于教师们来说,也要善于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对优异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做到这一点的话,就需要老师们能够及时的了解每一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个人发展情况,并在恰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特别是对于那些抽象而且难懂以及必须加深理解的知识点上,可以引导他们进行一定的生活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并和他们一起学习,本着平等的心和他们交流沟通,让他们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人物,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对学习投入更多的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和学生的交流,逐渐寻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并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进步以及优点要及时的进行表扬和奖励,这是加强师生互动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人性化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开拓他们的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进来,要让他们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总体来说,在人性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与此同时还要和学生积极的进行交流探讨,从而找到适合学生的新型管理模式。除此之外,教师应该以学生的主观情绪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习惯学生的平常生活学习习惯,并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这样的话,能够不断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上不理解的问题。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容易接受,能够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让他们在彼此的互相帮助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要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小学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的初始阶段,它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QQQ,供大家参考。
摘要: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管理者要肩负更多的责任,面临更多的问题。学校的发展与管理者得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得联系,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以及领导水平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小学;教务主任;管理艺术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新的基本教育革新不断全面推进与深化。学校是培育人才与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场所,学校管治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制约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与学生将来的发展。新的时期对基本教育的小学管理者也指出了不同的目标,教务主任为学校的最好指引者,是保障学校各类工作能够平稳进行的关键所在。学校的发展与管理者得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得联系,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以及领导水平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在当今的社会发展和教育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值得每一位小学管理者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1当前小学管理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观念陈旧,办学理念不清楚:
新教育改革针对小学管理者提出新的要求,而部分管理者本身的教学观念比较保守,致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无法与时代共进。办学理念是学校监管的根本性引导思想与灵魂,多数管理者未明确学校的办学观念,未从学校的具体教育条件、学生状况与师资水平出发考虑,而是环绕“分数”在执行,单方面的追寻升学率,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计量老师教学的标准,缺少人文关怀,这样常常引发学校监管工作事半功倍。
1.2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滞后:
新课改不但对管理者指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对老师指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老师在知识构成、思想形式和教学措施等方面建立自身的认知体系并有很好的创新精神。当前,教师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心理:一是认为自己属于事业编制人员,工作积极与否都有属于自己的工资,不思进取;另一方面由于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标准,一些教师感觉自身存在差距从而在教育教学中产生了消极的心理。这就造成了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1.3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
因近几年党和国家针对教学的极度重视,提供大量资金。而部分小学管理者只经过创建校园环境与购买先进设施等增强物质文明创建,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创建。这样常常导致学校的教学环境好了,而学生的日常素质差了,舒适的办公楼创建起来,但优良的文化传统却没有了。
1.4民主意识淡薄,评估不合理:
一方面,学校的最高领导与教务主任是管理者,很多事务基本上都是校长定论,这就易导致管理者形成一种霸道的决策思想,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使得学校的工作氛围僵化,同时也打击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另一面,管理者是学校的最高领导人与教务主任,学校监管的好坏、荣誉、责任均由管理者一人负责。这样常常致使教职工对学校监管工作的参与性较低。另外,部分学校出现教学评估不合理的情况,只重视教学效果忽略了教育流程的评估,违反了教学规律与方针。
2小学教务主任学校管理策略研究
2.1与时俱进,转变学校管理理念:
作为新形势下的小学管理者,不但为教育体制的重点实施人,而且是学校各种管治的总管理人。因此,管理者一定要根据形势按课改的实施要求,努力转变学校教学理念。自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转向以素质教学为核心的观念;从传统的以分数为主转化为训练、提升学生的根本素质与技能为核心。伴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化与发展,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
2.2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强学校竞争力:
老师是学校施行教育的主体,是教学系统的核心力量,老师的业务水准与整体素质很大水平上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发展,。新课标中,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在其知识储备的更新、思维形式、教学方式的多样以及创新精神的强化上有所突破,形成适合时代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念,同时也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再有,需要老师在知识构建方面突破传统只会解决学科内知识的限制,向跨学科及多学科领域整合与拓展。最后,要求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同时具备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能力,并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
2.3以创新带动学校发展: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于人才要求和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观念都会对小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制度的执行者和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小学管理者要立足于学校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管理方法和教学思路方面进行创新,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敢于挑战传统,善于总结分析,教师和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创新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2.4合理的奖惩制度:
合理的奖惩制度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什么才是合理的奖惩制度呢?笔者认为,学校应让教师了解学校的期望,如学校希望教师能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开拓创新、善于总结,提升教学质量。教师们在此“期望”的影响和鼓舞下认真工作,学校可在此基础上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在实施奖惩制度时,学校规定把教师的教育效果纳入量化考核,对其动态评价很关注,且适时查看目标进展情况,和老师进行共同商讨研究、共同成长。
3结束语
学校管理者要立足于以学生为基础,朝着按基础教学的标准及课堂革新的指标的方向,不断进步,增长见识,全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及各方面能力,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师生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张召富.小学的管理艺术[J].华夏教师,2012(6):53.
[2]李险峰.浅析小学管理艺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3):8.
[3]黎建荣.浅谈农村小学校长管理艺术创新[J].时代报告月刊,2011(8):82.
1.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和其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思维方法上,要求教师能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在基础素养上,要求教师能够做科研型教师;在教学能力上,要求教师形成自几的教学风格并具有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但是这些标准与许多教师自身的素质存在这很大的差距,加之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因为畏惧情绪而安于现状,造成小学校长在贯彻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难度的增加。
1.2教学理念转变不及时
新课程标准改革带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如发展的理念、课程的理念、校本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评价的理念、研究的理念等,由于受多年定势思维的影响,新课标的理念没有真正被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学理念,这使得前沿性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的到达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内心。当前小学教学管理者的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仍是按照过去对管理认识的观念并且一直重复着过去的管理模式。实际上,人们真正对管理内涵的认识,不仅仅在是在教学管理领域,在宏观的教育管理和整个学校管理和中都是滞后的。有些情况是虽然校长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师具有抵触情绪,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校长提倡的理念并没有得到教师具体的贯彻执行,这就是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没有得到转变。还有些情况是教师虽然参加了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对新课程的改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有自己的看法,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际运用,但是校长为了保证升学率,进行强化意识教育并不允许进行新的尝试,这就是校长的教学管理理念没有得到新的转变。
1.3教学管理评价陈旧
一直以来,我国小学教学管理的工作是以适应应试教育为前提运转的,对学生的好坏进行评价也是根据分数来定,对于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是依据学生的成绩来论,在学校管理质量方面只追求片面的管理方式。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和校长不但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而且也开始关注学生在能力提高和获得幸福感等方面上,校长不仅仅关注教师教学成绩,同时也开始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但是以前的考试评价制度仍旧制约着新课标的实施,学校的管理也还是以分数为主,这种传统的成绩评价方式,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重重困境。
2.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科学性措施
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各个学科要有专业的教师上课才是理想的教育资源。只有强有力的教师资源,才能提高教师质量,才能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放心选择,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子女教育的需求。学校要用发展的眼观来看待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应该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的为教师提供各种深造和学习的机会。作为学校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应该把好人事这一关,各科都要有相应专业的教师。
2.2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管理者的理念都还不能适应“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要求,因而不能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管理的作用,因此教学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加强能力、知识和管理艺术的提高,一切活动都要为教师和学习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服务。还要善于将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再通过制度的约束把教学的管理理念转化为教学管理实践。
2.3科学评价
校长要激发教师潜能,关注教师个体。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是基础,校长是关键,只有拥有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得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校长要深入课堂,了解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对教学工作作出具体的指导与检查,校长要将教学信息与动态加入到教学管理的科学决策中来,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学管理工作需要科学的评价,小学校长的教学管理要从选拔性、终结性评价理念过度到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理念,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诊断性、过程性、综合性与激励性,将以分数为主的教学评价标准转变为以人为主的评价标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实现全校师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能持续在以前日常教学管理的单一层面上,要从新角度出发,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新陈旧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调动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动性,争取把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教学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运用某种知识和规则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探讨对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小学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从教室环境布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小学生教室环境布置应以暖色调为主, 因为暖色调环境 设计让人感到温暖,可以给小学生营造安心温暖的学习氛围。 由于低年级儿童视觉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低年级教室应注 重颜色搭配和人物或图案形象化。 教室墙壁上贴上小学生的 绘画作品,屋顶上挂上小学生的立体创意作品,窗台上摆放小 学生的手工作品等。 用小学生自己的作品装饰教室不仅能使 小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还能促使小学生更积极 投入到手工创作中。 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对培养小 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及主动性都十分有效。 教师还 可以将小学生学习内容穿插于此, 如可以建议小学生作品中 穿插书本知识、 工整写字等, 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 法。 老师对小学生的作品可以进行适当比赛,给予一定奖励, 积极鼓励孩子动手行动,可以激发小学生创作积极性。 老师积 极鼓励学生将教室所有空间都成为展示才华的舞台, 促进学 生学习和交流。 教师可以在四壁张贴教学挂图及教师自己制 作的教学解释图片。 学生和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换教室 布置内容,以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兴趣 和主动性,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学习。 农村小学少有先进教学 设备,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制作教学图片和工具等方式, 更形象直观地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
二、农村地区教育落后局面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在国家大力投资农村教育的大背景之下, 农村教育 水平逐年提高,凡事不能一蹴而就,农村教育仍然堪忧。 小学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不 容小觑, 在国家和社会努力提高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之 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人本教育、素质教育在现有环境之下的具 体实施。 人本主义是强调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理论,强调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性发挥,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要求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 学习主动性,积极倡导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对当今教学的束缚, 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 以人本主义理念 贯彻当前教育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水平。 尊重小学生天性,促 进小学生素质提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 党的明确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 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 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 才。 ”相信在国家、社会、家庭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农 村小学教育会更适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更有利于小学生 全面发展。 投入到手工创作中。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对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及主动性都十分有效。教师还可以将小学生学习内容穿插于此,如可以建议小学生作品中穿插书本知识、工整写字等,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老师对小学生的作品可以进行适当比赛,给予一定奖励,积极鼓励孩子动手行动,可以激发小学生创作积极性。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将教室所有空间都成为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学生学习和交流。教师可以在四壁张贴教学挂图及教师自己制作的教学解释图片。学生和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换教室布置内容,以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学习。农村小学少有先进教学设备,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制作教学图片和工具等方式,更形象直观地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
三、农村地区教育落后局面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在国家大力投资农村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农村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凡事不能一蹴而就,农村教育仍然堪忧。小学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不容小觑,在国家和社会努力提高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之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人本教育、素质教育在现有环境之下的具体实施。人本主义是强调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理论,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性发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要求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倡导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对当今教学的束缚,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以人本主义理念贯彻当前教育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水平。尊重小学生天性,促进小学生素质提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党的明确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相信在国家、社会、家庭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会更适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有利于小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小学教育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提高。本文探讨了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现状,对目前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阐述了小学教育中如何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学生
一、前言
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对问题的一种解决办法。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位于始端,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加强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他们的创新想法。但是目前受制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及农村教育的滞后性,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比较欠缺。
二、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村的传统教育是以“升学率”为第一要义,以考试为生命力,对素质教育理解较少,因此对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
1.课堂教学环节缺乏创新思维训练
教师本身不具有创新思维,加之传统的教育以“填鸭式”方式进行,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许多教师为了自己教的班级学生获得高分,在课堂上不是去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是以填鸭的方式机械地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而对学生的学习横加干涉,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简单和粗暴地进行否定。
2.学生缺乏自主探索能力和想象力
受制于父母、家庭条件的影响,农村学生基本缺乏自主探索能力,同时受制于见识与知识面的狭小,学生的想象力也相对有限。
3.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平台
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中小学学生过早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小小年纪的小学学生背负死记硬背大量客观性知识的重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不少学生基本没有动手实践平台,不少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开设手工制作课,小学生更没有机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三、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措施
1.重视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堂是小学教育的第一阵地,也是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最重要阵地,因此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小学课堂教育的质量。农村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小学课堂的作用,使小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主要场所、成为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场所。老师应认真做好备课工作,丰富教学知识,同时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认真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另外应训练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对创新思维的同学及时鼓励和表扬。同时老师要利用课堂时间回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在课堂把问题弄清楚。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与想象力
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第一阵地作用外,学校及老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是课堂教学之外的有力补充,也是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可行性,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建立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比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外进行自学,同时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大胆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情境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更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开展自主探索学习,去编织属于自己的梦想,去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
3.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
创新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再好的创新如果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并不能体现它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对创新思维的有力支撑,也是对创新想法的检验。世界上所有的伟大发明家,都是小时候酷爱动手制作的,无论牛顿还是爱因斯坦,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开设更多的手工制作课,鼓励小学生更多地参与手工制作,更多的参与团体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创新实践方面,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应激励同学们有计划地开展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
科技竞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它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除了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创新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之外,还应积极鼓励指导小学生参加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不断繁荣科学内涵与培养创新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在此过程,应发挥学校搭台、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多方位融合的作用,为学生的创新创造提供更多机会与途径。比如积极组织小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可有效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创新思维是小学生最难能可贵的财富,农村的小学生同样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能动性,鼓励小学生更多的参与创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重视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同时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动手实践,并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把创新转化为创造。只要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学生们心中的那朵创新种子,一定可以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董淑珍.简述小学教育如何实现创新和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
[2]洪美慧.小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才智,2012(12).
[3]耿占林.浅谈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J].新课程研究,2014(10).
[4]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10).
[5]王晓东.论新课程下小学教育如何实现创新[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8).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小学阶段的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同时小学阶段也是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身体素质的最佳发展阶段和心理素质的形成期。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不同的教学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体育教学思想的转变至关重要,特别是要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传统教学思想只是为了完成课时任务,并没有更多的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质不能得以提升,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现代体育教学思想就是新课改下所要求、强调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体育教学现象;方法的探索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总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人们的体育意识、区域差别以及传统习惯等。
从客观方面讲,以下因素对农村小学体育的影响尤为突出。
1)农村小学可支配资金相对有限,活动场地较小,密密麻麻的都是学生的身影,哪里还能腾出场地开展活动。体育设施的不齐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课的开展。
2)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以及质量不高,农村小学专业体育教师太少,往往出现一个老师带多个班体育的情况。跨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经常让他们身心俱疲。另外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一般都非专业出身,体育方面的许多知识都很不系统,不全面。
从主观方面讲,以下因素成了小学体育教学的瓶颈。
1)不少体育教师有畏难情绪,体育器材的匮乏让他们觉得教学工作无从下手。目前仍然有老师上体育课采取“放羊式”教学。
2)学校和社会一味地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体育教学。课表上按课程标准安排,而实际上成体育课的仅有三分之一。这些充分说明了体育教学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3)体育教师自身体育素质不高,评职晋级也无望,教学无创意,导致学生兴趣不高。
针对这些因素,我觉得农村的体育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开展。
1)转化体育教师思想,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学校领导要更新观念,不以应试教育的标尺来衡量学生,而要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重,舍得在体育设施上加大投入的力度。着力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干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而广大的农村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提高。对体艺组人员要从考试科目里分离出来,设置考核办法,改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思考田永方(重庆市酉阳县丁市镇中心小学校)使体艺教师评职晋级有盼头。
2)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扩大活动空间场地和器材用于体育教学。就好比一位家庭主妇离不开柴米油盐一般,进行体育教学,场地是首要条件。但摆在许多农村学校面前的现实情况却是活动场地小,不规范,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基本需要。这样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尽量在场地问题上多想办法,如可以在充分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到校外活动。
3)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创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律、自控、自评的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在设计活动时,坚持趣味性原则更显重要。设计的活动生活化、有趣味,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克服困难坚持下来。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改变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既符合小学生求知、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小学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教学怎样才能吸引小学生?展示几个世界冠军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学生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斗鸡游戏活动时,设计成学生喜欢的情景,学生们活动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否则枯燥的斗鸡活动会令学生们感到乏味。如在立定跳远活动中,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跳圈活动,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新鲜和好奇,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又例如在教篮球基础配合前,我先带领学生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一段大型的篮球比赛以及球员们一些优秀的配合动作和步伐,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一下被激发起来了。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表现欲比较强,每个人都想把看到的动作模仿下来并表演给其他同学看。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篮球基础配合课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来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比较形象的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技术等等。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涉及的重点内容的有关课件展示出来,既能起到领会动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小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教学中。农村孩子的身体素质较好,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我们对他们从小就加强训练,他们会终身受益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在现在的教育改革环境中,学校体育教育是提升人们身体素质的关键力量,对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有一大半的农村学校,因此,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素质教育。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
1.体育教育观念落后
在农村,有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就是过分追求升学率,这就造成了农村小学体育课程中的问题。体育课程不符合国家的规定,而且学校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甚至一些家长也不闻不问,这就造成了小学体育课程形同虚设,这种落后的观念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的有序运行。所以,农村学校观念的滞后性就是影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2.师资力量贫乏
体育老师的数量有限,使得体育课程不能保质保量地进行。容易出现兼课的情况,或是没有专业的老师来担任体育老师,从而使得体育教学的水平大大地降低。体育科目和体育老师也逐渐被学校忽视。中等师范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进入农村小学任教时,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转教其他学科。甚至有的学校里面根本就没有体育老师,也就没有体育课。
3.基础设备构建滞后
运动场地符合标准的比较少,有体育设备的学校,设备的数量也很少,并且常年没有进行保护,基本不能使用。并且有25%的学校只有一片荒芜的空操场,没有单双杠、跳绳、足球等运动设备。
二、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1.强化宣传力度,摆脱传统观念的制约
(1)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来转变过去的观念意识,改变人们对体育的错误观念,强化理论学习,加强人们对体育的关注程度,让人们认识到学校体育的真正意义,从而更加注重体育工作。
(2)使用媒体进行全面的宣传,更好地展现体育的价值,让家长更好地认识体育,改变家长对体育的错误观念。
2.强化体育师资力量
因为现在很多农村小学都出现了专兼体育老师的情况,需要不断地加强专职、兼职体育老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思想认识,加强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熟练地使用技术,构建知识的整体模式,把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使得体育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提升。还有,关注农村教师的日常生活,建立专业的教师团队,正确地处理体育老师的待遇、地位和奖励等激发体育老师的热情,从而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
3.有效地使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体育场地和设备,合理地进行使用。农村学校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资金来提升设备的质量和改善场地以及器材,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因此,农村老师要改变因为农村体育课程设备不足,场地小就不容易进行教学的观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研发体育设备资源。
(1)构建简单的器材。在教学的时候,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些简单的器材,为体育课程提供更多的道路。比如,可以使用废旧的物品制作实心球、用凳子当“山羊”、用砖块来建造乒乓球台等等。使用废旧物来弥补器材的缺失,改善教学环境,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2)改变场地,提升场地的使用价值。把成人标准的比赛场地改成适合小学生活动的场地。比如,对排球网和篮球网的高度进行调节等等,突破竞技化的规格制约,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乐趣,进行相应的改造:对排球场地和网球高度进行调节,提升场地的使用效率;还可以调整篮球架高度,建立多方向的篮球筐,利用篮球场的一些边线和端线进行灵活性的训练,还可以使用三分线进行弯道训练;还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自己带一些器材,解决器材短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4.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教学内容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计划的关键力量。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拥有健康的身体,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观念。怎样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师生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最少,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1)建立完善的教学方案,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善于使用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效率。
(3)老师要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和总结,记录学生的锻炼效果,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对体育教学进行不断的优化,这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力量。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我国进行一系列围绕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改革。但要使这些改革取得成效,离不开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小学教师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
[摘要]为了构建适应社交网络促进教师胜任力的模型,通过调查农村中小教师社交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参考教师胜任力相关文献,基于文献综述法构建了教师胜任力模型,模型由22个因子组成,聚类六个维度。综合已有教师胜任力模型和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考虑在线学习的特点,构建了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在线导师、成果展示平台、资源库、多功能聊天室、定期评价等五大系统以及促进教师胜任力的六个因子群。根据模型通过在线导师提供持续实时帮助,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多功能聊天室实时沟通,成果展示平台展示教师优秀作品,定期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关键词]社交网络;教师胜任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袁磊(1978—),男,湖北鄂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胜任力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胜任力在教育领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起的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和学校范围内胜任特征的一项测评运动[2]。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现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Huston关于教师的胜任特征的总结[3],丹尼尔森等人提出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四个维度[4],HayMcBer公司关于高绩效教师的五种胜任特征群的概述[5],Kabilan提出的教师胜任力评价标准等[6]。1998年Bissehoff和Grobler运用结构化问卷总结出了教师胜任力的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Com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ollaborativeCompetence)[7]。1999年Arthur将即得经验加入其中,探讨了即得经验对教师胜任特征的影响,并建构了中学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8][9]。上述研究成果中很大一部分都被研究者所在国家采用,成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主要标准。我国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研究集中于将教师胜任力作为教师评价标准的研究,对不同类型的教师的胜任力模型进行探讨,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胜任力模型进行研究。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已有研究大多基于博客的教师胜任力提升。在我国教育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10],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现实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理论成果不足以指导教学实践,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要求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以“国培”为核心的各级教师培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集中培训成本过高、效率偏低,必须找到能够让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就能获得持续发展的途径,而社交网络如QQ、微信的出现正好满足这种需求,运用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不仅是对现有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突破,更有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和教学质量。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交网络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笔者随机选取了广东省大埔县和甘肃省康县农村教师200名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88份,问卷有效率94%。
1.教师使用设备的基本情况
(1)使用设备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登录社交网络使用电子设备的分布情况,排在前两位的为台式电脑和手机,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74.7%和69.4%,在所有调查对象中仅有29.6%的人选择使用平板电脑登录社交网站,使用人数较少。
(2)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设备的比较
各个教龄段的教师登录社交网络使用电子设备排在前两位的都是台式电脑和手机,教龄集中在0~5年和6~10年的教师使用手机登录社交网络的人数最多,而教龄在11~15年、16~20年以及20年以上的教师使用台式电脑登录社交网络的人数最多。由此看出,教龄较短的教师倾向于使用手机登录社交网络,而教龄较长的教师倾向于使用台式电脑登录社交网络。
(3)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设备的比较
不同学历的人使用上网设备登录社交网络情况不具有差异性,相对于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各学历段的教师都更倾向于使用台式电脑和手机登录社交网络。
2.教师使用社交软件的基本情况
(1)使用软件
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分布情况:排在前两位的社交网络软件为QQ和微信,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85.5%和70.4%;使用微博、人人、博客、飞信相对人数较少,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34.9%、22.00%、21.5%、19.4%。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的社交网络软件主要为QQ和微信。
(2)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的比较
针对农村中小学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各个教龄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软件都是QQ和微信,而且二者所占比例相近,都在40%左右;而微博、人人、博客、飞信的使用率较低,且所占比例相近,在3%左右。各个教龄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不具有差异性。
(3)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的比较
针对农村中小学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各个学历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软件都是QQ和微信,而且二者所占比例相近,都在45%左右;而微博、人人、博客、飞信的使用率较低,且所占比例相近,在3%左右。各个学历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不具有差异性。
3.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基本情况
(1)使用功能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分布情况:排在前三位的为聊天功能、新闻资讯和分享动态,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68.6%、69.7%和62.2%;其次为群聊和附近的人,占所有调查对象的43.1%和33.5%;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社交游戏功能使用的人数只有31人,人数最少,占所有调查对象的16.5%。
(2)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比较
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情况:各个教龄段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排在前三位的都为聊天功能、分享动态和新闻资讯,都超过60%;社交游戏在各教龄段中使用的人数最少,都低于20%;新闻资讯在20年以上教龄的人群中使用人数最多,为48%,由此可以看出,教龄越长的教师越关注新闻资讯。
(3)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比较
不同学历教师使用功能的情况:高中、中专学历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排在前三位的为聊天功能、群聊和新闻资讯,而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排在前三位的为聊天功能、分享动态和新闻资讯,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学历段的教师在聊天功能和新闻资讯上不具有差异性,而高中、中专学历的教师在聊天功能和新闻资讯外更倾向于群聊功能,而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则更倾向于分享动态。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
为构建适合网络环境下利用社交网络促进教师胜任力的模型,首先研究了我国目前关于教师胜任力方面已取得的成果,采用德尔菲法分析教师胜任力因子,并进行问卷调查证实因子成分以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以“胜任力”、“教师胜任力”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期刊来源为“核心期刊”、“CSSCI”,共检索到81条结果。剔除无效样本,选取与本研究相近的13篇论文重点研究,编制《教师胜任力因子核检表》,核检表中共66个因子。将核检表发放给由九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各位专家以匿名的方式选出他们自认为重要的胜任力因子,经过三次征询与反馈,专家们的意见最终趋于一致,得出了胜任力因子22个:沟通技能、教学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艺术感、遵守规则、治学严谨、质疑态度、热情、概念性思维、个人影响力、客观性、创造性、情绪洞察力、坚持性、自信心、接受挑战、抓住机遇、自我控制、成就动机、效率感、反思能力和利他行为。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调查广东大埔县和甘肃康县的农村教师200名,在SPSS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22个因子进行降维,得出六个因子群:专业潜力、思维潜力、高阶潜力、内驱潜力、人际潜力、外显潜力。关于胜任力模型最早的有“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它们都共同说明了教师教学胜任力是由外显和内隐两部分构成,教师教学胜任力内隐因子包含专业潜力、思维潜力、高阶潜力、内驱潜力、人际潜力;教师教学胜任力外显因子包含外显潜力。外显潜力主要指的是显示在冰山表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表面的、可以很容易观察到的,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隐藏于冰山下面的那部分内隐因素,是内在的、根本的、不易被观察到,需要通过因子分析才能发现的。根据分析结果和内隐与外显的关系,构建出教师胜任力模型,如图1所示。在此模型中,内隐胜任力的五个因子群是隐藏于冰山下面的起决定作用的部分,而外显胜任力因子的一个因子群则属于显现于外的可观察到的部分。在此模型中,内隐胜任力因子与外显胜任力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内隐决定外显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而外显是发展的具体程度,是内隐的外在表现。通过此模型,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内隐部分犹如冰山潜藏水底的部分,不可直观却实际拥有巨大的能量,而外显部分即所谓的“冰山一角”。通过此模型,我们能很好地分析教师胜任力构成成分及要提升教师胜任力应该把握的要素。
三、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模型
互联网时代,人类的学习面临两大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11]。一方面,网络上各种学习资源每天成级数增长;另一方面,网络学习资源零散、无序且互不关联。西门思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12]。联通主义的产生,为新时代背景下学习行为特征提供了新的解释,被誉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区别于传统学习理论的最大特征是:注重人文精神,关注知识源的外部联结,强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充分考虑个体内部认知与外部群体智慧的关系。而克罗斯曾说:“学习就是优化自己的内外网络”。学习的生态论———学习就是构建及优化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知识网络[13]。所以,当今的学习应该是互联的过程,是学习交流网络构建的过程。如图2所示,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利用现有的社会交互网络工具创建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目的明确的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学习社交网络,开展持续的网络培训、学习和知识管理。在社交网络里有教师、专家、在线导师等多个主体,组成学习共同体,可以利用QQ、微信等交流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协作、评价等形式的学习对话,分享学习资源、研究成果,建立知识的连接。专家、在线导师等助学者可提出反馈和评价,为教师提供持续不断的指导,从而避免个体知识建构带来的主观性与片面性。这种轻松自然的社会交往让教师感受到良好的情感关怀,知识的获得过程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维持了教师的学习动机。根据前期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交网络设备使用的调查报告,并结合教师胜任力的模型,以及相关传播学理论,笔者构建出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模型,如图3所示。希望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模型,能够从理论上提出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具体策略和可操作模式,并通过研究对理论上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该模型由四大部分构成:一是需要教师提升胜任力的因子(外显因子和内隐因子)以及相关的各种网络资源;二是利用社交网络提升教师胜任力的手段(在线导师、资源库、多功能聊天室和成果展示平台);三是评价机制;四是培训主体(教师)。作为教师,要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不断地深化经验和专业的知识,知识可以传授,经验需要积累。下面主要论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教师知识和经验深化方面所要起到的作用。
(一)在线导师
创建基于“导师—研究生”[14]模式的在线导师团队。在线导师团队成员主体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他们一是身处高校,专业背景扎实;二是容易接受新事物且熟悉各种社交网络相关软件;三是时间和精力充沛,能够每天上网,及时解决教师提出来的问题,保证了教学互动的质量;四是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联系密切,能够及时沟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对于教师,在线导师满足了他们实用、即时的学习需求,并且这种基于社交网络技术的教师学习不是在同一地点发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学习是发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下,而非人为模拟的。这种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更加需要教师得到在线导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在线导师的专业知识的完善性、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潜力的教学胜任力因子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二)资源库
现今网络上已经有很多成熟的资源网站,这些网站往往都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社会交互功能,有着较大的用户参与度。比如用于共享文本资源的博客、QQ空间、微信公众平台等,用于共享视频资源的土豆和优酷等。我们利用这些成熟的网站,首先建立分工明确的资源库,其次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最后再将这些能够提升教师胜任力的资源利用社交网络推送给教师,从而满足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学习需求。而针对移动设备推送的资源部分,根据最小粒度原则,我们将文本篇幅、视频长短等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切割再进行推送。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资源繁多,造成教师获取资源的时间浪费和获取通道受阻。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了完善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励志故事、教学技巧等,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外显潜力和高阶潜力。
(三)多功能聊天室
非正式学习学习的泛在性,认为人际通信交流的本质就是学习[15]。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学习,与朋友、同事、父母间的聊天或者是讨论等,这些都是学习的机会。普遍认为,有75%~80%的学习都是以这种非正式的形式进行的[16]。根据日本学者佐藤学的对话学习理论[17][18],我们可以通过协商分歧逐渐分享理解,并彼此改变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多功能聊天室的社交网络将各地不同的一线教师组织起来,通过例如QQ群聊、微信通讯等即时社交软件交流获取知识和信息,教师在与其他教师同仁的交流互动中,将自己的问题、想法告之别人,在为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在交流互动中,某些时候会发现其他教师的想法比自己原来想象的更好,能学到更多有用的内容,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多功能聊天室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人际潜力。
(四)成果展示平台
学习的进行可以通过与他人经验的分享获得。而常用的方法有“案例教学”、“经验分享”。案例教学一般把自己过去成功或优秀的教学事件,通过系统的经验总结沉淀成经典案例,再通过成功展示平台让其他教师进行学习、研讨,通过这种方式内化案例情景,把其他教师带入案例情景中,通过其他教师的探索、研讨习得经验。通过建立成果展示平台这种方法:一是为教师提供能够进行“案例教学、经验分享”的地方,从而使教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经验;二是在成果展示平台中,加入奖评机制和激励措施,从而体现教师的自我实现的价值,勇于分享。成果展示平台的作用就是使教师的内驱潜力方面的教学胜任力因子得到提升。
(五)定期评价
定期评价所评价的内容包括:在线导师制度、资源库(文本、图片、视频等)的建设和管理、多功能聊天室的聊天内容以及成果展示平台中教师的表现。在线导师定期提交工作总结,并定期组织在线导师开会,讨论通过社交网络与教师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在资源库中统计教师对推送的文本资源的阅读量、视频的观看次数及评论,在成果展示平台统计教师的留言、评论。根据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和绩效,会通过积分、信誉、等级等形式表现并记录在案,然后在成果展示平台展示成果突出的教师列表,当教师看到自己的成果及其他教师的活动记录时,会不自觉地进行反思和比较,从而产生动力。让教师之间也可以看到彼此的成绩,除了合作与竞争,同时,建立专门的情感激励员,通过情感交流激励教师更多更好地参与。定期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评价,也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定期评价可以很好地激发教师的质疑态度、创新性等,从而使教师的思维潜力得到提升。
(六)五大模块相互作用
资源库的存储、下载等功能,为在线导师与教师之间的资源传递、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资源分享提供平台。在线导师制度,为教师提供优质资源、及时解答问题抑或是传递最新教育信息,并承担相关教师培训任务。多功能聊天室承担了在线导师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多数的交流活动,保证了信息的畅通,是整个模型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成果展示平台,一是可以为教师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二是能够为在线导师对教师的定期评价提供反馈资料。定期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师胜任力提升模型,能够让在线导师监控模型的运行状态,从而做到及时调整提升策略。
四、基于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优势
(一)充足的前提条件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军事、医疗、企业等领域一直都是新技术得以发展的温床和基地。在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这也说明了新技术给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专家学者们发现,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知识增加是以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在当今的网络社会,面对面的传统交流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利用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络进行交流的趋势已无法阻挡。通过调查发现,实验区的教师也多采用社交网络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这必然使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形态将基于这种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变革,这也为我们利用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可行的信息技术生态环境。
(二)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前期的调查,教师胜任力包含外显和内隐两大部分。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作用”原理,知道两者之间存在着不断相互转化的关系,外显因子是内隐因子的外在表现,内隐因子是外显因子的抽象内化。那么,如何才能利用社交网络促进这两部分知识的提升?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也包括两部分,即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体验活动,“内部的心理和意识常包括了外部的动作和操作,外部的活动也包含着内部的思维的动作和操作”[19]。教师在应用社交网络过程中的操作实践活动以及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这些外在表现都是属于外部体验活动。而通过这些操作实践活动以及与同事、家长和学生的交流活动,间接促进教师自身内隐知识的提升,这种从外部体验活动内化成自身能力的迁移过程就是内部心理活动,它“既不是对外物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事先存在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包括主体与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20]。教师利用社交网络可以做到既依赖于外部体验活动,又依赖于内部心理活动,通过两种活动的不断转化使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提升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三)低廉的资金优势
在经济领域非常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低投高收无疑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所以“成本控制”是教师培训过程中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我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的“国培计划”,其覆盖面终究是有限的。而我们构建“基于社交网络促进教师胜任力提升模型”的目的也有提高成本效益的良好愿望。
(四)终身学习体系的必然要求
当一系列的“国培计划”以及类似于这种面对面培训的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就会跨越到不同地点和不同情境,在不同的转换中进行学习,他们希望能够继续进行学习和得到支持,而不是离开课堂后就终止了。面对这个问题,基于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模型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在技术赋能(Technology-Enabled)的社交网络时代,教师不仅能够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持续学习,而且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分享知识,探究他们周围的环境。通过社交网络,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得到导师的指导,从而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实现。
五、结论
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将信息技术与学习理论相结合,将社会资源与教师教学相结合,将高校教学研究与一线教师实践相结合。在线导师、资源库、多功能聊天室、成果展示平台和定期评价这五大模块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以教师为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David.Mclelland.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77~80.
[2]舒莹.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5~98.
[3][4]Bisschoff,BennieGrobler.TheManagementofTeacherCompetence[J].JournalofIrrserviceEducation,1998,(24):11~14.
[5][6]彭彦铭,郭志平,李正中.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0~25.
[7]Bisschoff,BennieGrobler.TheManagementofTeacherCompetence[J].JournalofIn-serviceEducation,1998,(24):23~28.
[8]Arthur,M.,Inkson,K.,Pmlgle,J..TheNewCareers:Indi-VidualActionandEconomicChange[M].ThousandOaks,CA:Sage,1999.
[9]Arthur,M..TheBoundarylessCareer:ANewPerspectiveforOrganizationalInquiry[J].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1994,15(2):295~306.
[10]解韬.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2009,(2):20~26.
[11]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12]GeorgeSiemens.Connectivism:ALearningTheoryfortheDigitalAge[J].InstructionalTechnology&DistanceLearning,2005,2(1):3~10.
[13]李改霞,陈云虹.基于联通主义的网络学习的平台架构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6):650.
[14]曾祥跃.“导师—研究生”远程教学辅导模式的实践探索及思考———以中山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为例[J].远程教育,2009,(6):89~92.
[15]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24~26.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信息素养》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足
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参训心理准备不足,参训目的过于功利,普遍把完成培训任务获得学分作为目的。究其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各类培训脱离实际,导致中小学教师对培训习惯性失望;二是培训缺乏完善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学员容易产生惰性;三是信息素养提升培训与教师专业关联不大,导致教师对培训兴趣不大。另外,培训规划本身的不合理也是降低学员主动性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培训不合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一般安排在学期里,导致培训的工学矛盾突出。校领导片面注重升学,轻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导致教师客观上和主观上都不重视培训。而信息技术培训需要实践操作,并且知识技能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必须保证培训连贯性,以及足够的参训时间。其次,空间安排不合理。培训安排在指定场所,一般离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有一段距离,交通不便,给教师带来参训压力。再次,经费不足。教育行政部门投入了大量专项培训经费,但有部分交通、住宿费和用餐费需要个人承担,造成教师一定的经济压力。
(二)培训内容缺乏吸引力
培训组织者往往不是根据需求,而是根据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来提供培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培训者不熟悉中小学教学工作,不了解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以及提升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培训机构在审查培训教学内容上缺少严格的约束机制,任由培训教师随意组织实施。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相互之间的隔膜,使得培训成为了培训者和受训者双方各自的狂欢,而不是相互之间的和谐互动。一般学科培训的师资大多来自于中小学教学一线,这类教师深受学员欢迎,而信息素养提升培训的授课者多来自高校和培训机构的专家学者。这类教师本身的理论水平较高,但不太接地气,容易脱离学员的实际需求,使得学员对于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三)培训方式过于单一,服务滞后
目前的培训方式传统单一,主要还是以理论课程开设讲座、实践课程观摩与操作为主。培训主体仍然是授课教师,学员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不能充分表达培训意愿。培训组织者是培训项目的负责人,除了具备项目的研发能力以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较好的服务意识。而实际情况是,培训组织者的日常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不到位,效果不佳。
二、解决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训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参训的主动性
1.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
培训组织者不能无视学员原有水平、求知欲望、学习的目的和动机的差异,通过设置“最近发展区”,形成累积效应,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发展。以“课件无忧”培训为例,培训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分五阶段展开,每阶段的培训内容密切联系学员的实际需求,讲授和实践相结合,部分课程以“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任务驱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应突出操作性,在内容安排上,应遵循简单、实用、有趣三原则。笔者组织并授课的面向浙江省的“课件无忧”90学时培训,很好地贯彻了这三个原则,受到参训学员的好评,正因为有较好口碑,每年才有大量的老师选报,2011-2014年,超过3000位教师参加了本培训。由于参训学员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的内容应力求简单,授课教师绝不能专业术语连篇,故作高深,一定要把培训内容讲解得通俗易懂,易于学员理解、记忆和操作,让学员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培训的内容力求实用,一定要贴近学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让学员能学以致用,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训内容力求有趣,通过简单、有趣、实用的课堂练习,活泼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让学员快乐地学习,通过每日学习成果的展示,给学员一定的压力和较大的成就感,让学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从而改变他们长期以来对教师培训的消极看法,变忍受培训为享受培训。
(二)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训老师只有全面了解授课对象,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培训策略。相应的,只有合理有效的学习内容,才能激发培训教师的学习兴趣,也真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两张皮,最终只能是各自为政,让教师培训活动流于形式。按照情绪心理学理论来看,参训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认知过程是对培训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而参训教师的情绪和情感能促进或阻止参训教师的认知过程。因此,各级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培训组织机构和学员所在中小学校三方应该加强协作,积极提供时间、空间、经费三方面的支持,让中小学教师愉快参训。对参训学员提供时间支持,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增加中小学校师资配备;其次要求培训机构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可以部分利用双休日、晚上、寒暑假等非工作时间进行;再次学校领导要重视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调整安排好参训教师的工作任务。培训机构可以选择送教进校、送教下乡等方式。笔者组织的“课件无忧”有半数以上的培训班是送教进校的,虽然对组班老师和任课老师造成一点麻烦,但方便了学员。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还应加大投入。教师参加培训产生的学费、餐费、交通费、住宿费,应全部由财政负担,大大减轻参训教师的经济压力。
(三)开展多样化培训
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培训教师应以方便学员学习为主,倡导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把专题讲座与参与式研修相结合、面对面研修与远程交流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交流相结合、理论诠释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就培训管理而言,培训组织者应该有管理者的严肃性,要做好参训教师的思想动员工作,约束和激励学员;应严格执行点名签到等考勤制度,保障学员的参训时间;做好对学员的培训过程性评价与培训总结性评价;做好参训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严格按规定发放参训证书和学分。就培训服务而言,培训组织者应该有服务者的周到性,用心做培训,真诚待学员。笔者在组织“课件无忧”培训时,非常注重培训的服务。培训前确保通知到每个学员;培训开始后要对各种状况做好预案,对突发事情及时处理;培训后关注学员在实际应用中碰到的难题,给学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加强培训的“售后服务”,建立良好的培训口碑。
三、结语
中小学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优质的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必不可少。但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虽然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意愿,却不把参加培训作为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反而视为一种负担。解决这一矛盾需从提高参训教师的主动性和增强培训的吸引力两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
#p#副标题#e#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育管理问题
(一)教师的管理能力与意识不高
教师是推行教育的主体,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作为教学的管理者,理应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但在我国现下的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由于管理意识的缺乏,教师在管理方面并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力度。还有些教师具备优秀的教学水平,却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这就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题。
(二)不完善的评价管理制度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评职晋级和评优评先都是通过日常教育工作的"量化"来完成的。一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现在不同方面,例如指导学生获奖、课题研究、论文获奖、教研课和表彰奖励等。从目前的评价制度上来看,尚没有更公正、更合理、更先进的评价考核机制。事实表明,如果在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不适时进行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必然会阻碍到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受农村地区限制
现在,农村有很多家庭认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很差,因此,愿意出更多的钱,托关系把孩子送到城市上学,他们舍近求远,费钱费力主要是为了给孩子找到一所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尤其是近些年,农村很多孩子都到城里上学,这极大地加重了城市小学教学负担,同时,也导致农村很多学校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村小学学生越来越少,很多学校面临着被取缔的危险。解决这种问题,农村小学要想长久立足下去,必须要积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工作也以此为中心,加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素质教育的注重
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教学管理的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素质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必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关的素质教育计划,实现教书育人、知识传授的目标。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是考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为了使教学的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学校必须对学生教育的评价进行改革,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理念,才能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保障。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健康、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管理中,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性,是开发小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方法。
(二)加强教师的管理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加强管理的能力和意识,教育管理都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引导和管理指导工作,让每位教师都能意识到自身的教育管理重任,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知识传授是进行管理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手段,通过相关的管理,教师也能激发自身的教学积极性,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的对象与重点是人,通过适当的管理改革使教育教学思想发生转变,实现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通过对教学模式的转变,满足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此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智商、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还能使小学生的后期发展更为稳定和劳固。
(三)完善管理的制度
为了使新课程顺利实施与推进,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是极其必要的,其中,教学管理的制定必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安排与实施上,最后落实到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检验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就是实行教学检查,其能够起到监控、管理、反馈、评价和督导的作用。因此,为了使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行得到保障,学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管理的制度,例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监控、教学计划、奖惩制度、检查制度和评价反馈来保障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管理方法的完善
为了使小学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教师的自身实力与潜能,需要从教学与教育主体上对角色进行适当转变,必须使教学管理的方法得到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都要对学校的教学信息、教学动态和教学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为教学管理计划的实行提供重要资料情况;学校的管理者还要对教师的个人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使教师的能力与潜能得到充分激发;此外,管理者还要转变观念,将以考试成绩为本的教育评价观转变成以学生的发展为准,以此来促进和提高学生自主成长和教师专业的发展,真正实现整体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结语
在新教育时代的推动下,教师应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进行适当摒弃,将当下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知识教育和个性的完善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出高素质、高规格和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因此,在农村小学的教育阶段,教育管理工作应加大素质教育的重视力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行有效培养,为他们今后学习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课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小学生美育的效果。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学生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因此,现代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的革新与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表现,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潜在的兴趣与爆发力。因此,本文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对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方法;教学
引言
新课改革下的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而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听或者是老师画学生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方法,但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呆板无趣,会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出了以下几点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探究。
1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懂得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尤其是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对新奇的事物都会想要去了解它。因此,老师可以根据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上册《会动的小纸人》这堂教学课程中,可以自己先剪一些小纸人表演一个节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创新小纸人的形象,选出几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当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数,营造出一个比赛现场的模式,激起学生的好胜心[1]。在这种教学情境下,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同时,老师在设计情境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循循渐进,由未知到已知和抽象到直观。并且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让课堂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设计情境教学时要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之间的矛盾。
2设置教学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美术新课改革下就一直提倡要寓教于乐,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美术教学课上可以将一些小游戏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比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下册《小挂饰》这堂教学课程中,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在课堂前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准备一些小的挂饰,每样都根据几个小组来分发相同的数量。这时候让学生打开课本,在老师分发下去的小饰品中找出与课文中相视的图片。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学生找出的速度快和准确。通过这样的小游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小挂饰产生浓厚的兴趣[2]。老师在这个游戏过后可以趁着学生兴趣较高的情况下,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小挂饰制作和绘画的技巧。
3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老师的表扬与肯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上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以及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对老师的一些批评都有不同的承受力。因此对一些美术艺术潜力不够画画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比如,老师在布置一次课堂画画作业时,一些学生画画速度慢或者是画的不够好,导致完不成课堂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心理就很紧张和不安,生怕老师会责骂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被打击。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力量,也许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或者是一个激励的眼神以及一句“没关系,你还是很棒的”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句,就能安抚学生害怕和不安的心理,从而对美术学习充满兴趣[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老师在教授学生绘画技巧的时候,还要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欣赏美,并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造诣。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想象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在艺术创造中自由发挥,想什么就大胆画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想象与现实结合,还能高于现实。比如,教师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下册《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这堂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先学生介绍中国汉字演变的发展,将古代的一些经典故事与汉字发展史进行有效结合,打开学生的想象思路,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进深。只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的含义,才能画出学生心目的“想象文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4]。同时,在教学过程有很多学生在画画时都会受到限制,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要适当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且支持学生。
5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首先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其次就是提倡寓教于乐,要在教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就是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尤其是对一些美术艺术潜力不够画画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最后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等。
参考文献
[1]任向华.领略艺术之美,提升创新能力,浅议小学美术教学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J].小学教学参考,2012,12(30):150-160.
[2]严抒勤.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建构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14,15(26):167-169.
[3]胡剑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13(39):226-228.
[4]陈雷.浅谈小学美术教学的艺术性.学生之友(小学版),2014,16(28):169-171
摘要:美术学科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术教学能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潜力的挖掘,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教学多元化发展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依据人性化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富有个性,并真正掌握美术学习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发展。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都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沟通。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勇于打破宁静的课堂,让学生走向讲台,并进行课堂延伸,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素材,和学生一起观察和讨论。在课堂上实现多向交流方式,建立融洽、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2.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在新课改下,教育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二、全面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课改大环境下,我们应培养热爱生活、乐于进取、善于创造、为全面推进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新时期综合人才。要想落实这一目标,首先应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令孩子深入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写生,通过大胆想象把对大自然的情感通过绘画展现出来。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能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中去创造,他们就会兴趣盎然,眉开眼笑,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充满好奇,因而会主动用笔描绘,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会描绘出来,从而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同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接轨,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是实用的。比如,教师在教给学生剪雪花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剪好的雪花制作成自己喜欢的贺卡,然后送给同学、老师、父母;还可以让学生把五颜六色的雪花装扮教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报头设计课程中,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并从中选择具有创意的板报作品进行展览,这样学生制作认真、主动,作品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新颖,极富创造性。不但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锻炼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三、营造宽松的氛围,开展合作性学习,提升教学效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想象画“遨游太空”时,老师让学生伸出双手,模仿驾驶飞船。在音乐声中,同学们慢慢闭上眼睛,跟随老师的描述升入太空中。在这其中,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时候老师让学生想象眼前浮现什么情景,有的学生看到了外星人,有的学生和外星人对话,还有的学生已经到外星人家里做客等等。学生自由想象,大胆描绘着自己的神奇世界,尽情地体验这太空奇遇。在美术课堂上,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轻松的氛围,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打破固定的座位,把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学生安排在一起,给他们创设分工合作的机会。让两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作品,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带动不喜欢画画的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让他们自主分工。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合作,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可以看出,学生在讨论分工合作的时候非常有激情,无形中提高了不喜欢画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得到普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能向小学生展示丰富的视频资料,大大满足新课改下教学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独特的画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且节省了很多工具和材料。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水平。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淘汰。
五、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学
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节枯燥单调的美术课,很难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动力。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远远不如让他们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更加有效和牢固。因此,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只有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愉快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他们保持其新颖性,引发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讲故事,还可以提出一个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营造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提起他们的兴趣,为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绘画的时候,老师还可以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热情高涨地完成作业。兴趣的激发能成为学生绘画的动力,同时也是他们自信的源泉,成为作品创造力的阶梯。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这需要广大美术教师用心去感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总结新经验,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姜丛丛,李民.如何应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不确定性[J].时代教育,2015,(04):1-2.
[2]陈新荣,李洁,高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河北高师美术教育的改革探究[J].读与写,2011,08(10):60-61.
[3]张君群.注重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小学美术教学有感[J].小学时代,2010,(07):46.
[4]虞玺.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课?——对新课程下美术教学的一点思考[J].新视觉艺术,2011,(04):70-71.
[5]路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7):110-112.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学生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因此,现代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的革新与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审美能力的培养成为各个学科的教育目标。美术学科,具有艺术性与审美性,学生的美术能力,直接影响着个人审美能力。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也在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方向。丰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意,给小学生提供完全不同的美术课堂体验,才能促进美术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教学;活动;策略;思路
前言
小学美术课堂创新教学,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利用黑板、粉笔进行教学,让小学生吸收课本上的美术知识。传统的教学,很难调动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实施美术教学,让小学美术课堂变得与众不同,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课堂氛围
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意,需要教师给小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小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无限的,要将小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教师要给予小学生积极的引导,用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小学生找到创新的勇气。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走出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教学活动中最大程度上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放下教学权威的架子,多与小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小学生消除上课恐惧感,积极交流,能够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活跃。比如在讲《瓢虫的花衣裳》时,如果教师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让小学生画一只瓢虫,那小学生的画出的东西可能是一模一样的。积极与小学生讨论,用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小学生畅所欲言,能够促进创意课堂氛围的形成。用“如果你是一名设计时,给瓢虫设计一身美丽的花衣裳,你想要设计什么样的衣裳呢?”这样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小学生去思考,提出自己个性化的看法,会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成为独具特色的设计师。肯定小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并引导他们落实,能够让小学生自身成为创意课堂的打造者。
2组织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教学内容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来自于美术课本。只重视课本美术内容的讲解,会让小学美术教学受限于课本内容,也会让小学生感觉美术学习太枯燥,没有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教育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去寻找更多的课外美术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的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学习活动,促进小学生的开放化,并提高美术学习兴趣。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无论是美术作品的创作还是欣赏,都需要利用视觉去完成。因此,美术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提供更为震撼的视觉体验,有利于美术教学创意化发展。在多媒体的支持下,让小学生利用视觉去欣赏美术作品,找到创作的灵感,有利于传统教学问题的解决。比如在讲《太空里的植物》时,如果教师一直用语言去描述,或者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并不能让学生理解太空里植物的真正意义。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播放一段有关于太空植物科学类视频,让学生理解太空植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将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带到了太空,画出它发生变化后的样子。在多媒体支持下,小学美术课堂的创意性大大提高,小学生也更乐于参与。
3引入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操作活动
多元化的美术操作活动,是促进小学生发挥个人美术学习潜力的重要方法。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个人价值,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每一位小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对于同一美术主题有着不同的理解,擅长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一些小学生喜欢用线条绘画,一些小学生则乐于用色彩涂鸦。根据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去开发全新的教学活动,促进小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选择材料与工具,有利于美术课堂创意性的提高。像在引导小学生画自己的家乡时,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准备粉笔、水彩笔、水粉、铅笔、黑板、宣纸、打印纸等不同的工具,让小学生自主去选择。小学生对工具的个性化选择,会催生多种绘画操作活动,直接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意化。
4实施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
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否具有创意性,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创意美术学习积极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个人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创作能力也是不同的。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完整的定义。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去肯定小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只要小学生积极去创作,积极去思考,就要鼓励他们去完成。宽容地对待小学生,才能让美术教学创意无限。像在做“巧用瓶盖”的活动时,一些小学生用瓶盖粘成了一个小帽子,一些小学生将其做成了一副眼镜,还有学生用瓶盖做了一条腰带。小学生的想法无限,创意无限,如果教师批评学生“胡来”,无意抹杀了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夸赞学生的创意,才能推动美术课堂的创意化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创意性的小学美术课堂,需要教师先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通过个人教学行为的积极化,来推动小学美术课堂的创意发展。用轻松的学习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才能让小学美术教学突破限制。让小学生成为美术课堂中天马行空的主体,才能实现创意化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章新.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2:53-54+69.
[2]窦玉敏.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4,08:208.
[3]毛籍仪.小学美术课堂实施创意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09:126.
[4]侯卓见.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才智,2013,17:29.
[5]吕银萍.直面现实,着眼发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组织有效性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126-127.—183
摘要:创新教育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教育,它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是一种主体式的教育,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开放性以及全面性等特点,它的实施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我国社会培养创造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文章主要介绍了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创新教育;主要特征;小学;美术教学;运用
一、创新教育主要特征
第一,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具有创新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在教师的教学方面,教师采用竞赛式、启发式、调研式以及讨论式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要创新地学,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学习环境方面,学校与教师应当注意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创新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创新教育不是一种狭隘的、封闭的、孤立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和书本上,也不只限于教师所布置的圈子,而是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促使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学校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学目标,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教育条件等进行综合改革,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以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学校坚持学校、家庭和社区齐抓共管,为实施创新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学校要以全面性、全体性、创新性的原则,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其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难以对某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通过播放视频、提问、创设情境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重复构成”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找一段由许多美丽图案组成的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发现图案的特征,教给学生重复组成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由想象。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此外,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具有不断进取的潜能,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多使用语言对他们进行鼓励,如“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你的设计很特别”“你的设计非常有创意”等,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尽量少用“你画得很像”之类的话,以免禁锢小学生的思想,扼杀他们的想象力。
其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创新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针对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古人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重视传授学习方法,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其三,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完善评价方法。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实践型教学,指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教给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如,在讲授吸附画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将油画的颜料挤到了一盆清水中,由于油水无法相溶,颜料在水中挥散后在水面上形成了美丽的画面,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水盆中的画面,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应当注意完善评价方法,将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这三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鼓励,不过分苛求学生,以免抑制和扼杀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三、结语
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的效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创新教育在当前的实施中还存在被片面看作智力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将开设创新教育课等同于开展创新教育等问题。因此,美术教师应当注意这些问题,深刻了解创新教育的本质与特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左辉.美术课堂:给小学生插上创作的翅膀.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12).
[2]田艳华.创新小学美术教学.陕西教育(教学),2005(7).
[3]徐宗达.创新教育与教育的创新.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专辑,2001.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就目前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来看,大多数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完全采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忽视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美术教育应从小学生抓起,尤其是色彩教学,它能引领小学生走进美术课堂,感知美术的魅力。对色彩的把握,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也是发现并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从色彩教学中,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构建良好的美育环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色彩教学
不同性格的学生对色彩有不同的感知,这为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心理学把色彩与学生的思维建立起关联,尤其是色彩的感知、触觉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审美心理水平,促进学生色彩感知能力。因此,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色彩艺术形态,从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力来优化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一、色彩艺术的形态表现
色彩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分析色彩时,除了本身的物理色差之外,教师的心理感知也会呈现出一种意象。如红色的花朵格外引人注目,所以公共场所的一些标志通常是红色的;橙色具有强烈的色彩意象,所以救生衣、登山服、消防员的服装多以橙色为主。研究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之后,笔者发现有些色彩的组合会显得更加和谐、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如在照相时,选择冷暖色调搭配的衣服,能在不同的比例下形成主次分明的色调,以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色彩与色彩之间的搭配,以临近色阶较为和谐,如绿色与蓝色衔接、黄色与橙色衔接。在对比中,不同色相之间会显得更加突出,如黄色与紫色、橙色与蓝紫色、红色与绿色等,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二、色彩与学生心理的关联
色彩与心理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色彩能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火热的太阳,黄绿色让人感知到万物的生机与活力,而黑色则使人感知到不详、神秘或悲凉。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更喜欢冷色系中的蓝色或绿色,而女生则喜欢暖色系中的红色或粉色。学龄期的孩子对色彩的敏感度更高,如偏爱橙色的学生,性格较为外向,心地善良而直率,充满好奇心;偏爱绿色的学生,求知欲较强,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喜欢集体生活,但显得低调,能够与周围同学保持融合的关系。在小学生美术课程中进行色彩教学并非易事,由于色彩与学生的感知能力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图形、色彩。如借用橡皮泥、彩纸、彩色画笔等,让学生感知到色彩的多样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玩具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如在手工课上,学生可以运用不同色彩的组合,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从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中感知微妙的变化。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方法
色彩教学法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情感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来表现传统绘画的民族特色。但是,国画中的技法、笔法教学缺乏趣味性,所以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把典故作为课堂导入的主题,把宣纸置于木板上,利用泼墨方式来进行浓墨勾勒,再调以淡墨,在纸面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从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强化了学生对水与颜料的感性理解;在水彩画教学中,水彩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学生的观察力上。水是水彩的组成部分之一,清澈、柔和,而色彩则是颜料,五彩斑斓。由于水彩在绘画实践中不易把握,所以低年级学生可以先用油画棒绘画,从日常花卉、器物、常见用具的临摹中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水彩感,训练学生分辨不同的颜色,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总而言之,在色彩教学中,教师需要把丰富的色彩环境作为学生感知色彩的条件,从色彩感知与心理启发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小学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性格、强化学生的德育品格为主,而色彩教学,则让学生从五彩的画面世界里感知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快乐、自信地成长。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促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视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时代。进入21世纪,这种速度在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给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然而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国民素质,重视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手段。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学校把美术学习当作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学侧重于绘画与制作的技能性问题,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的做法,使学生缺乏主动的审美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随着现代设计在我国蓬勃发展,过去那种轻设计、重美术的现象有所改变。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设计意识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设计意识培养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教育价值。
2.设计的自身发展
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难发现设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教育的研究。被誉称为“工业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早在19世纪就倡导设计事业必须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关联。设计教育是具有强大延伸性的工具,不仅仅丰富了自身人才的塑造,也大大拓宽了其他职业范围人才的培养。美国学者西蒙教授认为设计科学是一门区别于技术与艺术第三类知识体系,英国设计泰斗艾克博士也认为设计是培养人们思维模式的第三种科学,国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同样认为设计是人类的第三种智慧。我认为,理想的设计教育过程,学生的兴趣应该是老师关注的焦点,这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老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是否出现踊跃激烈的讨论是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学生的决定和自由选择也由学生自己负责,其他人,包括老师,不要过多干涉。这种自由多远式的教学,给学生带来创新理念的源泉和意象,指导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培养出可塑性强适应性大的新生代。因此,我想从影响设计意识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阐述几点具体的要求。主观方面,我认为应该从设计意识的主体即:老师和学生两点分析;客观方面,认为是设计意识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二、设计意识的培养要求
1.主观方面:对教师的要求
(1)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以己用才可授予他人。诸葛亮从未出山,却有刘备三顾茅庐。这足以体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重要性。梳理各个知识点使之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必备的,当然,更应该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体系,这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技巧化、人性化、智慧化的体现,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灵活的思维也需要老师紧跟时代步伐,有条不紊的做好学生的带头羊,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感受快乐。
(2)做学生的忠实听众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素质,更要是一位好的倾听者。这里的“听”不单单是用耳朵来听,还需要老师们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课堂上,老师很多时候应该比学生更加积极主动一点,面对中小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脾气习性,不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所以,这时候,老师可以主动的去询问学生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说‘你喜欢老师怎么样教你们呢?’‘你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呢?’等等。不单单把自己看作是老师,或许更多时候可以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当然,时不时的留心每一个同学的日常表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好的途径。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想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程度不同、兴趣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时时都保持着对课程和对老师自身新鲜感和学习动力。
(3)注重理论基础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哲学上有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美术老师需要将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乃至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要关注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要从自身的素养打基础。就自身而言,美术老师还应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感的人,包括其自身的品味、包容和创造力的体现。美术教育是充满灵性的、智慧的活动,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式的教育,所以美术老师也需要有智慧和灵性。美术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学生,用爱心、同情心、宽容心来对待学生,以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开展教学。这样才可以言传身教。
2.主观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应达如下目标: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因此,学生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主动性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互相沟通互动的过程。有好的老师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不然,就真的演变成了对牛弹琴。主动性的体现,比如说:上课经常提问题、积极寻找新的思路、课后和老师探讨自己新想法或者是生活上的小细节。也可以是学生之间时常的交流,甚至是比较。这样的学生才会有十分强烈的求学欲望和进取心,也是老师教学过程中很好的案例和伙伴。当然了,教学目的和成果也会事半功倍。
(2)培养想象力由上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积极主动的学生似乎在创造力上也是有优势的。但这绝不是肯定的。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似乎比幼儿时期有些困难。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固定模式。但是作为学生,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我们还在学习,这样就有重新乃至更一步创造的可能。所以,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对生活上的美加以关注,做个有心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发觉人内心的美,从而体现在我们自身作品中。
(3)设计工具随着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美术工具也是纷繁多样,供不应求。好的作品当然离不开基本的设计工具。常用的有:马克笔、彩笔、尺子、剪刀、彩色小贴纸等工具,这些工具应用范围很广。我们应该对它们多加爱惜保护,他们也是美的化身。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对主观因素方面的要求,即就其主体:老师和学生而言。更有其客观因素的需要。下面我提出两点比较关键的要素供大家参考。
3.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内容要求
为了比较准确客观的说明这一点,我直接引用了《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生阶段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其表述如下:第一学段(1~2年级):初步认识各种工具,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式进行简单结合和修饰,体会设计与制作的趣味。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装饰,感悟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第四学段(7~9年级):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在第一学段(1~2年级)中,针对低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标的指向是“媒材”“尝试”“体验”和“乐趣”几个词。对新入学的儿童来说,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首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应尽可能的淡化。因此,美术教学应从“看看、想想、画画、做做”开始,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质,尝试进行各种“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开始体验到设计的乐趣。到了第二学段(3~4年级),“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就递进为“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组合”可以是自由的、随意的,而“设计”则必须是有一定目的的、秩序性的。第三学段(5~6年级)再递进为“进行设计和装饰”,去掉了“简单的”一词,意味着进入高一级的层次。第四学段(7~9年级)最终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过程的要求。
4.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形式要求
(1)课程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哲学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这里,教育课内部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设计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希望教育部门继续深化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帮助学生在发挥自我能动性上更进一步,才能为设计意思的培养创造更大可能性。
(2)融合借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门艺术知识不可能单独存在,总会有和其相关联的因素互相存在着。因此,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本身,而应该发散开来,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借鉴,甚至与国外美术教育相互吸取营养元素。就目前国内而言,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一大突破性的创举,同时,我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能否也可以这样做呢?为什么不能从学生的这一启蒙阶段入手来开发其设计意识呢?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我们更应当将其在少儿乃至幼儿教育中发展开来,并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来提高不同学生的设计意识。当然,这对于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任重道远的,但是。这必定是可行的,并且有价值和更加深远意义的。另外,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来丰富我们自身的设计意识方向也是作为新时代学生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与要求。
(3)教育环境要想培养同学们的设计创新意识,就一定要为同学们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才有可能喜欢美术,进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缓解自己的压力。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想象的世界,使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美术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体课程的改革,在综合教育中,美术活动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对于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一门比较繁重的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国家教育制度的革新也是原动力。相信在整个大环境的发展影响下,设计意思的培养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不仅仅学到是知识内容,更多的会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音乐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下,对其发展方向有了更为客观、理性与全面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改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音乐课,无非就是学习简谱、试唱、音乐欣赏等等。而且,由于近几年音乐教师的缺乏,大多数音乐老师均为兼职的而非专业的教师,有的甚至连弹琴和识谱都不会,音乐课完全的改成了录音机为核心的音乐欣赏课。这些都是违背音乐教学模式的。因此,为了改变当前的情况,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大对所缺音乐教师招考和现有音乐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广大音乐教师也要改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实现音乐教学的美感教育。首先,为了实现音乐课教学的美感教育,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改变自己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的发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课堂教学。其次,在信息时代,教师不要仅满足于教程,要通过网络不断的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上课时能提供最大的信息量为标准进行授课。再次,教师要利用新课程理念,善于采用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真正实现实践与学习的双向结合。可见,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中,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任务。
二、在学科教学中综合培养学生的美感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除了基础的乐理知识的学习外,还有一部分是属于音乐欣赏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的把握住教材和学生,使两者在时代气息的指引下能够形成较好的和谐。
1、乐理知识学习中的美感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的传授时,教师应该尽量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在美中学习音乐。比如在简谱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每个简谱都是由阿拉伯数字构成,但其发音却完全不一样,这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迅速的记住简谱的发音,同时,还要通过不断的听力练习,使得其对不同高度的音符形成潜意识,以免造成基础不牢而影响后续乐理知识的培养。而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记住这些音符,教师不妨以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声音来模仿,使得学生们们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记忆。
2、线谱学习中的美感教学
相对于简谱而言,线谱的学习相对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得法,那么线谱的教学也会变得简便。首先,我们可以以蝌蚪游动的模式来像小学生们传授,比如说小蝌蚪在第几线,游到了第几线,音符的高度就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可以形象的让学生们记住这些音符,并形成深刻的印象。还有,在传统的线谱教学中,我们主要的是采用以手为媒介,通过口诀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点在新的音乐课程中是可以借鉴的,但如果教师能够更好的运用游戏的方式,生动的教授这些比较死板的乐理知识,那么,音乐课就会成为学生们彼此乐级的科目了。
3、拍节的学习中的美感教学
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演奏音乐的过程中,拍节的作用至关重要,拍节不准会使整个音乐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因此,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拍节训练时,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们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拍节。比如,在向学生介绍拍节时,我们可以举钟摆的例子,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拍节,还有,高跟鞋走路的声音,这也是一个拍节,再通过课程的要求,把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让学生们用手和脚配合,这样,拍节的训练难度也就不复存在了。
4、音乐欣赏课中的美感教学
与以上所说的音乐课程教学相比,音乐欣赏课是最能够体现美感教学的。众所周知,不同音乐可以表达不同境界,有的是抒情的,有的是震撼的,还有的可能是行进的。这样,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美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是课程的主体,所以,一般都是采用播放音乐,教师讲评的方式,个别的也会有学生的猜想。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学生打破,所以,教学变成了,先由学生去猜想,然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大家一起来探索是否是某种规律和境界。比如,在进行《蓝色的多瑙河》这首曲子的欣赏时,学生们是否能够体验到河中的情景和两岸的景色;进行《义勇军进行曲》的欣赏时,学生们是否能够体会到战火硝烟的场面;在进行《好汉歌》的欣赏时,学生们是否能够体会到梁山英雄的那种粗犷和豪迈呢?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要做的。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美感能够真正的培养起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美感教教育,是符合当前新课程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的,也是有利于学生美感的培养和提高的。因此,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充分的利用网络与媒体,为实现新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美感的培养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合理应用多媒体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和应用,教育事业方面也不例外,多媒体的应用就是最好的例证。所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工具,其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是一个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技术,其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音乐教学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学习中来。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抓住学生爱玩的这个特点,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来进一步活跃课堂的氛围。如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音乐环境自己编一套动作或者让学生模仿音乐中小朋友的动作等。这样在同学们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师教授有关《春秋花月夜》这篇音乐欣赏课之前,可以提前在课下搜集一些与这篇音乐课有关的音乐、图片或视频短片等素材,并将这些音乐素材做成PPT的形式或视频的形式,待正式上课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插入这些素材,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真实的音乐情境,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感受这篇课文所要表述的感情,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往往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长时间的被动学习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的各项能力也参差不齐,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加注意,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打击部分水平较低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是在必行。而就具体方法而言,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项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班级中开展一些话剧的表演活动来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创新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音乐节奏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听课的效率。如教师可以将预先准备的五张节奏卡片分给同学,让学生依据比赛的方式来根据音律打出对应的节奏,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5人一组的小组,并要小组之间的成员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小组中的各个成员都可以各司其职,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在思考、有的在安排节奏。最后教师需要对于小组的节奏安排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多方位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和认知能力发展的时期,其对于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好奇和兴趣。教师课可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目的。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往往更加侧重于教授学生的唱歌方式,这样很自然地会使课堂显得单调、乏味,久而久之,学生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其与教材的授课内容相结合,以一种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展示给学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军队进行曲》部分内容的时候,待学生听完之后在其脑海中会形成哪种形式的场景画面,是游泳、跑步的场景还是跳舞、走路的动作呢,无论哪种形式的联想画面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有关的授课内容。此外,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还可以促使学生将想象转换成抽象思维,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方式,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束缚,努力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对于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才可以得到切实的落实和开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