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论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们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要对学生的质疑能力作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的质疑。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使学生能将疑问设在重点处、难点处,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著名学者陆九渊说:“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一个学生问:“1/3一定比1/4大吗?”老师反问:“你说呢?”学生说:“一个小圆的1/3就没有一个大圆的1/4大。”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我们比较1/3和1/4的大小是针对同一圆形或数量讲的,学生没有就此满足,又追问:“如何比较刚才那个小圆的1/3和大圆的1/4的大小呢?”另一个学生说:“先算出小圆和大圆各自的面积,再分别除以3和4,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发展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总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勇敢地问,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科学,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我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字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数据分析首先必须面对一堆数据,别说是学生,就是老师,都有可能感觉枯燥乏味,因此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选择合适的素材,在素材的选取上,我们可以考虑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分析的现实意义。只有让学生觉得进行数据分析是必需的、有用的,不进行数据分析事情就解决不了,学生才有可能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
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可以提供选项,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选择课题,切身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如,在教学《我是体育小明星——分类统计》时,在学生观察春运会获奖成绩记录表提出问题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从表中你们能一下找到答案吗?为什么不能?”生答:“信息很多很乱。”进一步启发引导:“信息很多很乱,就需整理一下,想一想,可以怎样来整理?”学生按名次、按项目、按性别等进行了小组合作整理。经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统计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了学生的统计意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了统计的必要性。
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数据分析的过程不应只是计算和画图,应该把重点放在怎样分析数据上。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让学生感悟到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做统计的。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通过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体现问题解决的开放性和思维的灵活性。一般而言,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相对可靠和稳定,因为它和数据组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只有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和众数出现,而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才会选择中位数和众数。
无论是统计课程设计还是教学,都要抓住一个核心——数据分析观念,即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导入,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验到统计知识的魅力,培养应用意识的重要条件。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统计教学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说“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亲近生活的过程。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点与生活实际和具体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懂得运用,还可让学生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统计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统计中的应用意识。
如,在教学《小教练》时,教师首先播放灌篮高手中比赛的激烈片段,谈话引导学生思考:“蓝、红两队比赛异常激烈,比分在交替上升,正打到关键时刻,蓝方的一名中锋受伤了,急需换人。蓝队只有两名替补中锋:7号和8号,两名篮球运动员到底该换谁上场呢?小教练们,你应该考虑些什么?”
此片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情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事物中学习统计知识,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统计。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才会深刻地理解,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还要加强课外实践。在教学之余,教师可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地调查、取证、补充,调整所学的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统计知识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但是小学生并非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应用。因此,教师不仅需要适时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还要让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知识的应用。
总之,教师要用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觉统计的意识,积累统计方法,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1、更新观念、民主平等。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要尊重 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平时的交往中,也要使学生觉得教师的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当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的质量高低 ,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能站起来并提问就是良好的开端。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千万不能讽刺、嘲笑,教师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要让他 们带着成就感,保护学生提问题地积极性,创造良好地生疑发问的气氛。例如,一次我在教学判断题“整数的末尾添上两个零,这个数就扩大100倍”时,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句话是对的。课上我给以充分的肯定,还表扬了发言的学生。谁知下课后,一个学生在路上拦住我说:“老师‘整数的末尾添上两个零,这个数就扩大100倍’这句话是错的。因为零扩大100倍还是零。”听完他的话,我感到脸有些发烧:“我怎么这么粗心呢,考虑问题这么不全面。”思想斗争了片刻,我对这个学生说:“你分析得非常正确,谢谢你帮助老师纠正了一个错误,下节数学课上你把自己得想法告诉大家,好吗?”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我对全班学生作了检讨,并郑重地表扬了那位学生,鼓励大家向他学习。这一举动看起来非常小,但它带来的效应却非常大,在后来的数学课上,只要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就敢于随时提出来讨论解决。
2、合理安排,形式多样。教师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在教学中每节课要设置质疑问题的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安排在课的开头,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发问,也可以安排在课的进行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可以发问,也可以安排在讲完新课后做练习之前让学生发问。在组织形式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让学生不要一下子就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可以在小组内先提问,也可以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消除畏惧心里。另外,对于口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先把问题写出来再提。对于课堂上一时还没有提问勇气的学生,教师可个别指导交谈鼓励他们,也可以让他们先在课后谈,使其最终能在课堂上提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任意给出2个或3个条件,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质量高。这样也非常有助于他们理清数量间的关系。
1、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要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知发现和提出问题;
2、在问题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学“圆锥”一课,教师出示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模型,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些沙堆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举手提出许多问题:“沙堆的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有多大?”“这些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等等。这些问题恰恰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效率也最好。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因此教师有责任呵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性。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任意出一组数,教师马上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马上就产生质疑:为什么会这么快的答对,是巧合吗?教师究竟有什么好办法?通过质疑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更能集中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如此一来,学生的疑问也自然地产生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们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要对学生的质疑能力作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的质疑。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使学生能将疑问设在重点处、难点处,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著名学者陆九渊说:“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一个学生问:“1/3一定比1/4大吗?”老师反问:“你说呢?”学生说:“一个小圆的1/3就没有一个大圆的1/4大。”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我们比较1/3和1/4的大小是针对同一圆形或数量讲的,学生没有就此满足,又追问:“如何比较刚才那个小圆的1/3和大圆的1/4的大小呢?”另一个学生说:“先算出小圆和大圆各自的面积,再分别除以3和4,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发展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总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勇敢地问,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思维需要时间,创新需要机会,假如我们设计的问题仅仅是“对不对”,“是不是”,是学生不需要独立思考或深入思考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那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机会,就不可能创新。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放飞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关数学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放飞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也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新课程改革把改革学习方式作为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而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三者水乳交融,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培养,几年来教学工作经验,教训和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我体会到:数学课堂学习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启迪思维,放飞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用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一次,在准备上《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和判别式》复习课前,我写下了4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你认为我们今天所复习的这一节课中,应掌握哪些内容?
2.掌握这些内容有什么方法?
3.你觉得初三中考时应如何考这一知识点?
4.请你自编一道考试题目.
初三的复习课枯燥无味,学生每天重复着老师安排下来的“讲—练—评”的固定模式.学生看见这四个问题就觉得很新鲜.虽然开始不知从何入手,但经过老师点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大家很快地投入进去,开开心心的上了一节课.
苹果熟了从树上落下来,古往今来是一件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牛顿却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一个问题:苹果为什么落下来?正是这个问题的提出,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提出问题源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新课程特别重视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成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放飞思维的钥匙,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打开学生思维大门.
二、在放飞思维中寻找创新
古人讲:“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做标新立异的二月花,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更要鼓励学生再次发现,重新组合,学生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有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独特、新颖的方法,在独特、新颖中创新.
在反比例函数的题目中,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做到这样的题目,很多学生的结果都是.不仅仅是这一题,还有如:,求等于多少等这一类型的化简题目,学生总是把直接乘以等号右边的数或式子.我尝试了很多方法让学生理解,改正错误,但效果不太明显.那天学生在做练习时又重犯错误,我不得不把这题再说一次.其实我真的不愿意再说了,所以有点不耐烦.这时,杨同学举手告诉我:老师我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让我记住,做这些题目时不会犯错.大家一听觉得很新鲜,都叫杨快点说出方法来.杨告诉我们,他借用整式加减法里的移项法则:“移项要变号”.如,表示乘的积是6.求时,把从左边移到等号的右边,就把乘变成除以就行了. “移项要变号”一般只是应用在整式加减法里,象等,.即变成,没有想到“移项要变号”被杨巧用在乘除法的计算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看是否可行.这独特新颖的方法很快让同学接受推广.
三、学会等待,给学生思维放飞的机会与时间
思维需要时间,创新需要机会,假如我们设计的问题仅仅是“对不对”,“是不是”,是学生不需要独立思考或深入思考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那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机会,就不可能创新.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是具有挑战性,探索性或开放性,才能有创新的空间.但创新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否则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泯灭.所以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思维的火花的并发.
我有这样一次的经历:在讲授一次函数性质的内容时我采用了自学方式,把学生前一天做好的作业拿到课堂来.
简单的讲评和导入后就让学生观察第一组图象,请学生自由发挥,看谁能找出三个图象的异同,在教师的鼓动下学生越说越多:
学生1:三个图象都是一条直线.
学生2:它们相互平行,倾斜度一样.
学生3:它们都经过第一、三象限.
学生4:它们都呈上升趋势.
学生5:y=x+1的图象是由y=x向上平移一个单位长度得到,y=x-1的图象是由y=x向下平移一个单位长度得到.
……
学生举手的人数很多,意见都很多,很零碎,经过师生一起处理和整理后,得到以上关键的5条.接下来再给出第二组图象让学生进行对比,大家发现基本情况是雷同的,只是三个图象经过的象限是第二、四象限,都呈下降趋势.这时学生已把关键的问题看清.
接着我让学生结合图象的异同与函数解析式中k、b的异同进行比较,归纳.
学生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学生2:函数y=x,y=x+1,y=x-1的3个图象互相平行,都经过第一、三象限,都呈上升趋势,即y随x增大而增大.
……
学生又一次讨论起来.
最后学生与教师一起归纳一次函数的性质.
当学生做笔记时我看了一下手表,啊?!这时已超过了大半节课了,函数性质还有一半内容没讲啊.没办法,学生的思想火花刚点着,我不能在这时把它熄灭了.于是就这样熙熙嚷嚷地完成了一节课,结果呢,我才刚把一次函数的性质完成,几乎没进行过什么练习.
想一想这节课,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这个课堂是学生的,而我只是在等待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归纳.
(四)向老师挑战,向书本挑战,让思维飞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和书本的权威.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而不是盲目的“复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记得在教学等腰梯形判定时,课本只给出了关于边与角方面的判定方法.我特意反问同学们:以前的特殊四边形性质与判定我们都是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研究,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本还没给出关于等腰梯形对角线方面的的判定,那么“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这个定理的逆命题成立吗?能作为判定定理来帮助我们解答问题吗?这一下子,教室沸腾起来,许多同学质疑起来.我就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挑战一下这个难题,看等腰梯形有没有关于对角线方面的判定定理.很快到了晚修时间,3班同学把刚好经过他们课室的我叫停了,高兴的同学们给我说何XX已经证明“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并把证明给我看.我仔细地看了一下,然后面带微笑地走向讲台在黑板上写了几句话:你XX同学已证明了“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请把这个判定定理记在课本上,并祝贺XX同学成功了.讲台下马上有同学接上一句话:“我班又多了一位何老师!”我相信同学心中的喜悦已经按捺不住了.从那以后,同学们不时找出许多问题问我,质疑我的做法和课本的做法,曾有位同学发现课本的例题应有两种情况,而课本只有一种情况……“除了老师讲的、书本写的还有没有别的思考方法吗?”鼓励和引导学生不迷信老师和书本的思考方式,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学校教育正是培养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人才的摇篮.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让学生在放飞思维中收获成功.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著名学者陆九渊说:“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1、更新观念、民主平等。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要尊重 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平时的交往中,也要使学生觉得教师的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当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的质量高低 ,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能站起来并提问就是良好的开端。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千万不能讽刺、嘲笑,教师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要让他 们带着成就感,保护学生提问题地积极性,创造良好地生疑发问的气氛。
例如,一次我在教学判断题“整数的末尾添上两个零,这个数就扩大100倍”时,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句话是对的。课上我给以充分的肯定,还表扬了发言的学生。谁知下课后,一个学生在路上拦住我说:“老师‘整数的末尾添上两个零,这个数就扩大100倍’这句话是错的。因为零扩大100倍还是零。”听完他的话,我感到脸有些发烧:“我怎么这么粗心呢,考虑问题这么不全面。”思想斗争了片刻,我对这个学生说:“你分析得非常正确,谢谢你帮助老师纠正了一个错误,下节数学课上你把自己得想法告诉大家,好吗?”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我对全班学生作了检讨,并郑重地表扬了那位学生,鼓励大家向他学习。这一举动看起来非常小,但它带来的效应却非常大,在后来的数学课上,只要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就敢于随时提出来讨论解决。
2、合理安排,形式多样。教师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在教学中每节课要设置质疑问题的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安排在课的开头,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发问,也可以安排在课的进行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可以发问,也可以安排在讲完新课后做练习之前让学生发问。在组织形式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让学生不要一下子就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可以在小组内先提问,也可以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消除畏惧心里。另外,对于口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先把问题写出来再提。对于课堂上一时还没有提问勇气的学生,教师可个别指导交谈鼓励他们,也可以让他们先在课后谈,使其最终能在课堂上提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任意给出2个或3个条件,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质量高。这样也非常有助于他们理清数量间的关系。
1、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要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知发现和提出问题;
2、在问题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学“圆锥”一课,教师出示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模型,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些沙堆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举手提出许多问题:“沙堆的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有多大?”“这些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等等。这些问题恰恰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效率也最好。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因此教师有责任呵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性。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任意出一组数,教师马上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马上就产生质疑:为什么会这么快的答对,是巧合吗?教师究竟有什么好办法?通过质疑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更能集中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如此一来,学生的疑问也自然地产生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们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要对学生的质疑能力作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的质疑。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使学生能将疑问设在重点处、难点处,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
著名学者陆九渊说:“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一个学生问:“1/3一定比1/4大吗?”老师反问:“你说呢?”学生说:“一个小圆的1/3就没有一个大圆的1/4大。”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我们比较1/3和1/4的大小是针对同一圆形或数量讲的,学生没有就此满足,又追问:“如何比较刚才那个小圆的1/3和大圆的1/4的大小呢?”另一个学生说:“先算出小圆和大圆各自的面积,再分别除以3和4,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发展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总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勇敢地问,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人脑的基本活动形式,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对小学生数学思维与兴趣的培养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作为教学重点,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乐于去思考和探索,去发现数学中的奥秘,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数学思维。要想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教师就要保护好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好奇心。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到了更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新思路,这是我们小学数学必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首要问题。
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教材材料,用已知的许多因素积极教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数学中的概念、解题步骤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点是很重要的,教师要积极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兴趣是教学中最好的营养和催化剂,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认真分析学习材料,分析数学问题的思维就会更加清晰。
在学习中,如果学生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
培养小学生对新事物的观察能力,增长新知识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师要教给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观察的意义是通过对事物表面发生的现象的观察去了解它的本质,发现客观规律,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发新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观察和细致分析,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没有观察就没有联想,就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结论。为了让小学生学会总结和创新,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只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的数学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运用合适的教学用具来辅助教学,使这些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深入浅出,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新事物,探索新思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使他们的思维活跃,印象深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无尽乐趣。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孩子的智慧体现在他们的手指上。很多数学知识的获得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在的动手活动中学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等概念时,学生都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可是在他们的脑海里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印象:1米到底是多长?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再枯燥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可以为全班同学量身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量身高,体会米和厘米的区别和联系。
又如在学习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剪成相等的三角形,通过形象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由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来推断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学生在边动手边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提高。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小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师积极运用启发法教学,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
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题的讲解,采用什么样的语言使学生了解和尽快接受是关键。如果学生不理解题意,教师应立即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慢慢地,学生就会有新的发现。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手势或图形直观讲解,逐步加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小学生新的解题思路。教师通过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二)利用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展学生的发展思维
一题多解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让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发现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从而拓展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新思路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数学教师在小学阶段不应该单纯培养兴趣,更要重视开发新的思维能力,应着重于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相结合。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开拓自己的思维。
【对小学生数学思维与兴趣的培养进行研究论文】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受到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性关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其中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使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把要学的知识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语文;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其中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使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把要学的知识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适应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的。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
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教师要正确处理传授和感悟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理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体验创新的愉快。为此,我采用下列方法进行了实验。词句训练――寻点。这里所说的点,是语言训练点,教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点,让学生从点中得到启示。例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先让学生辨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换成“到、吹、送、过”等字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让学生再试着找能体会作者心理的字来锤炼,学生很快找到了“又”区别“到、来”,体会其内涵:一是诗人离家已经很久了,应该回去看看了,承接了上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表示“离家近,应该还”,引起了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示“思家切不能还”。
这样的点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领悟的深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篇章分析――穿线。这里的“线”就是能贯穿所有“点”的纲,可以是提纲或文眼,也可以是行文的线索。让学生在穿线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篇章结构和谋篇布局的了解。在“动”中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如:学习“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还可以借助实验演示。如识记灭字时,先用火柴点燃一个纸团,然后用一小铁板向下一压,火就灭了。这样通过动作实验演示,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记住了生字的字形,而且了解了其义。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教学《两小儿辨日》课文,有的同学提出“孔子不能决也”不符合现实,难道孔子那样的思想家、大教育家不知道这个简单的问题?在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终于明白:一是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还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回事;二是孔子的治学态度是实事求是,不懂就是不懂。对疑的讨论,使大家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了。
总之,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要与时俱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不光要给以黄金,更要授予点金术。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