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论文及设计题目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业完成前需写作并提交毕业论文,但是毕业论文的题目的重要性常被学生们忽略。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1. 浅析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的优越性
2. 项目管理在我国软件测试企业的应用初探
3. 浅析电子商务对中小贸易公司的影响及对策
4. 国内外航空公司资本运作的差异比较
5. 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6. 浅析如何制定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7. 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8.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9. 呼叫中心在企业销售环节中的应用
10. 电子商务下的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及应用
11. 浅谈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12. 中国现行农村税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 品牌资产模型研究
14. 品牌管理的一个关键问题---- 对品牌形象的更新和重塑
15. 浅析企业再造理论的应用—以上海电机厂为例
16. 上海银商资讯有限公司的平衡计分卡与传统绩效管理差异浅析
17. 浅谈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的发展
18. 论优化服务营销增强顾客忠诚
19. 麦克森燃烧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客户价值管理研究
20. 上海康鹏化学有限公司物流管理研究
1.中国家电企业、家电市场(亦可其它领域)“价格战”问题的调查(案例)、分析和研究
2.客户关系管理、关系营销或数据库营销的调查(案例)、分析和研究
3.中小企业营销或战略管理问题的调查(案例)、分析和研究
4.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5.购买者行为分析
6.营销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
7.市场竞争与市场价格
8.国际市场竞争与策略
9.中国企业分销网络的设计与管理
10.中国各行业市场营销渠道实证研究
11.银行业市场营销研究
12.银行客户经理制研究
13.零售业市场营销研究(定位、战略等方面)
14.转型时期中国企业营销升级对策研究
15.中国MAII的营销战略和策略研究
16.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营销创新
17.制造商和销售商的营业推广活动探析
18.公共关系与促销研究
19.服务市场营销的若干问题研究
20.广告语言研究
1.整合营销传播与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研究
2.促销策略的整合运用
3.企业品牌策略研究
4.顾客关系管理研究
5.企业竞争力与竞争策略研究
6.品牌创建中的传播(广告)问题研究
7.当前广告活动的新特点、新变化
8.网络广告理论与应用研究
9.广告策划与策略
10.企业营销创新的思路、战略、策略研究
11.消费者行为与企业营销研究
12.旅游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营销研究
13.非营利组织营销活动的特点、战略、策略
14.市场调研的应用或案例分析
15.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我国信托业发展初探
2、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研究
3、论国有资产流失及其对策
4、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思考
5、简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6、浅析如何做好组织沟通管理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7、论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8、关系营销本质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9、我国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0、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国内零售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12、浅析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13、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研究
14、我国大型商场的发展现状与战略调整分析
15、中国导入连锁经营的营销策略分析
16、论名牌战略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7、论名牌战略在我国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8、论财务管理在企业扭亏为盈中的作用
19、完善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组对策研究
20、我国国有资本营运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21、关于企业形象基本内涵的战略思考
22、世纪中国企业公共关系的发展方向
23、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几点思考
24、世界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5、浅析台商对大陆的投资问题
26、国际反倾销的基本态势与我国的对策
27、浅析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提条件
28、浅谈我国三资企业的发展
29、我国法律对著作权的保护
30、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浅论
1、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2、新经济环境下如何加强企业工商管理水平
3、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创新探究
4、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究
5、新闻传媒在工商管理类教学中的应用
6、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7、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8、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调查与分析
9、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研究
10、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11、工商管理中信息网络化的应用
12、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3、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4、工商管理效能困境分析及效能发挥路径
15、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16、市场经济形势下工商管理的发展探讨
17、分析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所在
18、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19、浅谈工商管理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0、企业在工商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探究
22、新形势下企业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23、浅析现代工商管理的职能
24、高职工商管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5、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26、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27、“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28、工商管理专业困境及对策
29、刍议工商管理理论教学的实践效果
30、基于工商管理教育实践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商务管理论文写作过程中,要重视论文的题目,题目是论文的关键,好的题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商务管理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论中小企业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2. 民营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策略分析
3.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资源管理的关系研究
4. 企业文化与企业凝聚力
5. 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
6. 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等
7. 企业资源规划/企业信息化/信息系统/业务流程重组等
8. 电子商务
9. 电子政务等
10. 试论民营企业家族化经营模式的改革方向
11. 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12. 中国加入WTO后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
13.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14. 企业提升顾客满意度的方法研究
15.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1. 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
2. 企业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研究
3. 企业吸引人才的策略分析。
4. 以人为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5. 论道德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6. 员工忠诚度探讨
7. 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8. 论企业应对知识经济(或全球化)挑战的策略
9.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10. 论网络时代的企业与顾客关系
11. 私营中小型企业创业战略研究
12. 零售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13. 市场调研
14. 中小企业出口渠道及产品营销问题
15. 外向型企业员工培训问题
16. WTO与中国外贸体制研究
17. 出口企业贸易预警(如反倾销预警、知识产权预警)
18. 国有企业改制问题
19. 论技能人才激励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与利弊分析
2. 反倾销案例分析
3. 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比较
4. 物业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5. 结合工作实际拟定论文题
6. XX企业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7. XX企业生产运作战略分析
8. XX企业的流程分析和改善
9. XX企业的选址规划分析
10. XX企业的库存管理策略研究
11.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探讨
12. 激励理论在企业中的有效运用(案例研究)
13. 营销伦理研究,(案例研究)
14. 企业诚信研究,(案例研究)
15. 企业文化建设(案例研究)
16. 劳动合同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17. 企业差异化薪酬制度设计和应用研究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计划安排要结合实际,毕业论文选题要得当,毕业论文要尽量杜绝抄袭等,以便提高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质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7工商管理论文的题目,欢迎阅读!
1、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研究
2、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研究
3、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4、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流动问题研究
5、经营者薪酬结构问题研究
6、县域经济问题研究
7、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问题研究
8、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
9、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问题研究
10、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1、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12、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研究
13、中国股市发展研究
14、当前宏观政策的变动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15、民营银行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16、民营经济的产业选择
17、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
18、民营企业与技术创新
19、资本运营研究
20、居民投资问题研究
1、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2、企业商标保护战略研究
3、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
4、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5、反不正当竞争难点与对策
6、广告管理问题研究
7、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经济
8、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
9、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科技
10、企业营销战略
11、企业产品创新
12、产品定价策划
13、营销渠道策划
14、广告策划
15、企业战略策划
1、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2、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3、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发展
4、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决策支持
5、6Sigma管理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运用
6、电子商务环境下顾客忠诚度的培养
7、中国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8、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9、建立企业全程信用管理系统研究
10、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对策
11、企业人本管理研究
12、电子商务条件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13、试论电子商务对第三方物流的要求
14、试析数字产品的定价策略
15、关于福建省发展物流业的几点思考
猜你感兴趣:
1.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必然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好的选题对于文章质量也有一定的帮助,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旅游管理论文的选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重庆市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
2. 基于服务生产率的旅游者排队管理研究
3. 河北省太行山区四个旅游地综合效益分析
4. 中国旅游业“走出去”战略与跨国经营问题研究
5. 天柱山森林公园可持续经营对策的研究
6. 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研究
7. 伏牛山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研究
8. 优化白山市旅游管理的对策研究
9. 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研究:一个分析框架的建立
10. 体育节事旅游研究
11. 转型期中国旅游行业协会发展研究
12. 胜任力研究在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初探
13. 重庆导游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
14. 生态旅游景区质量管理研究
15. 饭店员工工作压力管理的研究
16. 游客负责行为研究
17. 从管理体制看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
18. 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环境影响及可持续旅游管理研究
19. 山地旅游安全管理研究
1. 中法旅游本科教育比较研究
2. 森林公园旅游解说规划技术研究
3.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云南旅游业标准化管理研究
4. 武汉马鞍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5. 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管理研究
6. 湖南森林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
7. 黄山市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研究
8.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9. 因应大陆人士来台观光旅游管理之研究
10. 基于生态化发展与管理的旅游区管理创新研究
11. 滨海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12. 新兴旅游目的地战略管理
13. 旅游安全理论与实践——福建省个案实证研究
14. 长沙城市旅游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15. 莫桑比克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市场发展分析
16. 饭店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研究
17. 现代饭店设备管理体系研究
18. 饭店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
19. 神农架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财务分析和评价
20. 度假旅游资源的定价模型研究
1. 现代旅游饭店员工流失问题研究
2. 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3. 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保护研究
4. 目的地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标准化研究
5. 湖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6. 旅游解说系统解说效果评价研究
7. 城市森林公园学生科普旅游需求研究
8. 旅行社蜜月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9. 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与价格管理研究
10. 九寨沟风景区品牌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
11. 我国旅行社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2.低碳酒店文化建设探讨--以**酒店为例
13.度假型酒店人力资源的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14.我国酒店(餐饮)业基层员工快乐指数提升策略初探
15.饭店企业员工忠诚度研究进展及培育机理探讨
16.成都市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研究
17.乡村客栈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以**地区为例
18.**酒店的客房(餐饮)成本管理现状及改善措施探讨
19.**旅游企业(酒店、餐厅)形象策划浅析
20.**主题酒店的竞争战略及对策探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论文的题目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7年旅游管理论文的题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7、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9、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0、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6、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7、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8、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1、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3、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4、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10、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11、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12、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13、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14、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15、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
16、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17、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1.浅析生态旅游中的导游服务
2.浅谈我国的乡村旅游
3.社会局势对旅游业的影响
4.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探析
5.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6.浅论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7.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8.试述对文化旅游的认识及其实现途径
9.我国酒店业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10.浅论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
11.古镇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
12.我国旅游目的地网络信息化建设方略探悉
13.我国饭店员工培训策略
14.试论我国导游管理制度的革新对策
15.试述导游风格的塑造及培养对策
16.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17.酒店差异化营销研究
18.试论导游回扣问题及其改革对策
19.****市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20.风景区开发生态旅游的潜力及建议
猜你感兴趣: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成为社会衡量大学生是否适应社会的一大标准,也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掀起了新一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浪潮。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专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网络技术的运用广泛使得安全管理也变得非常重要
1.1网络技术在当前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随着计算机的发明,越来越多的相关技术和应用也不断被发现和推广,当前社会中计算机及其衍生技术已经遍及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网络的发明毫无疑问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网络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电流模拟的虚拟信号进行的交互从而良好的解决地域限制的交互不便,在当前人们的生活工作,甚至是军事航空等绝大多数领域都得到了全面的应用。由此可见当前社会对网络的需求已经是非常巨大,因此网络的应用也一定会越来越广泛。因为网络的诞生使得全世界的人类都能通过网络在进行更为近距离的交流和沟通,这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人类不断学习进化的必经之路,只有良好的交互学习才能拥有更为迅速的发展和进步,网络的诞生就为这样一个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当前使用范围和方向已经很广泛很全面的网络势必将更加受人们推崇。
1.2网络安全也同样是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一部分
而随着网络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人数越来越多,在网络中存储的数据也就越来越多,大量的数据或多或少总会带有一些私人的安全数据甚至是国家的机密数据,这些数据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和接收,自然就需要在网络方面对其进行良好的安全管理。而一旦这些重要的私密信息被泄露窃取,将极有可能对个人甚至是企业、国家带来巨大损失,唯有良好的安全管理才能真正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往小的说,时下非常流行的网购,这的确为人们带来了太多的便利和实际的利益,但在网购的同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个人私密信息泄露出去,而一旦因为个人的不谨慎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的有意为之就既有可能使得个人财产受到损失。往大了说,在当前军事基地也同样要使用网络进行数据交互和管理,一旦网络安全做的不到位,泄露机密从而带来的损失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2当前电脑网络技术安全管理中仍存在的问题
2.1当前网络中信息污染严重,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
首先需要说的还是法律机制的问题,法律是立国之本,是人民群众的最大依靠。但对于计算机以及网络这些新兴事物和技术,相关法律体制的建设还是有一定的不到位的地方,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断的改变、完善,但同时也可以良好的吸取一些国外的案例和经验,善于去总结和接纳他人有意义的观点,这样才能更为迅速的完善好自身的法律体制建设。当有了法律作为人们最大的凭借和依靠时,就需要好好的将网络内部的技术安全做到更全面的清理和掌控,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信息污染的问题。因为网络的使用面积广,使用人数多,因此在网络上很多信息都能够发表出来,这也同样导致了一些垃圾信息也不受控制的被不良人员发布出来。垃圾信息不仅是一种数据量的累赘,更加会对人们造成一个不好的影响,最终在整个社会中都产生一个恶劣的影响。
2.2一代又一代的木马病毒不断出现,网络犯罪难以有效控制
网络中的信息污染还只是一部分,虽然会有不良的影响,但大多数对于人身财产安全不会造成威胁。可木马病毒的出现才是真正强烈的威胁到网络中的数据安全。木马病毒即是通过一段程序代码从而影响到整个系统最终达到破坏或者窃取数据的目的,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巨大平台的传播使得其危害性变得非常广泛。通过网络的链接植入木马就可以在被植入者的计算机中进行长期潜伏甚至是对每一个显示过的账号密码界面都进行数据记录,再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回传,从而一些犯罪人员就是使用木马对相应网络上存储的个人信息进行复制窃取,这样就能得到相应的个人财产信息,从而发生财产安全上的侵犯。
3面对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3.1加强对当前网络环境的监控和网络技术的革新
首先通过相关部门对立法的严谨建立能达到更好的监督和威慑效果。其次会整个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也应该在技术层面进行更好的管理和重视。个人信息的审核和上报监管要更加严格,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还有对信息交互时进行加密,给信息加上伪装,目前比较普遍的信息加密算法有DES、IDEA;对信息的交流、传播和共享过程中采用认证方式保证信息的安全;加强计算机的防毒杀毒以及防火墙的安装与使用,这些都是对于良好保障信息安全的具体技术方式。
3.2从网络技术层面进行加强,合理的进行安全管理
在网络协议方面应尽可能的多使用当前实行且发展较为成熟的技术,比如RIP协议虽然简单且容易配置,当遇到较为复杂的网络拓扑时就难以将功能良好的实现,EIGRP等协议虽然配置较为复杂但是面对复杂网络环境是能更好的保证网络传输效果以及安全性,应该进行更广泛的推广运用。除了个人的基本网络技术之外,还要注重对于整个网络环境的安全管理,对于网络上传资料要进行更为严格和审核和监督,还有对于一些木马和病毒在网络中的流传,也要良好的进行发现并消除。网络是一个大环境,是一个可供全世界人民交流沟通的平台,是有利于促进整个人类进程的伟大发明,因此每一个身在网络中的公民都有义务去维持住它的良好发展,让整个网络环境能够更加安全、健康。
4结语
在网络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的今天,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高,因此在网络中所存放数据的重要程度也就自然逐渐增高,因此对于网络技术的安全要求自然也就在不断提升。但当前人们对于自身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也就使得发生了一些个人财产安全受侵害的不良事件,良好的重视和进行网络技术的安全管理也同样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负责行为。
1高校档案管理的概述
高校的档案管理集文化性、信息性、教育性、知识性、社会性、政治为一体,研究档案管理的源头,档案是文件在一定条件下经过转换得到的,其所指的为广义的理解,其实由照片、图表、文字、声音、图形等组合而成。从哲学意义上,档案是对文件不断的扬弃而得到的,对档案的时效性的批判,其是经整理完成的文件,对其价值性的批判,经整理完成的档案具有历史保存的意义,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批判,档案集中了分散状态之下的文件,并按照相关逻辑规律或者逻辑划分的标准而形成的信息集合或者信息单元。档案能将历史信息进行记录和重现,其以直接的形式记录了历史,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维护历史最真实的文献。
2高校的档案管理具备的特点
我国历史的特性决定了档案管理的工作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以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1高校档案内容具有丰富性
高校的档案管理内容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管理、课堂管理、行政管理、党务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等,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文献。这些档案反映了不同职能部门各不相同的业务范围内形成的档案,如制度、批示、请示、报告、计划以及不同会议和活动中记录的材料和文件。在高校的科研以及相关文化创造活动中,还存在研究手稿、项目成果、研究论文、著论等相关档案,其可以称为高校日常工作的资源库,其涵盖了较为丰富的内容。
2.2高校档案管理的复杂性
高校档案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级档案:党群管理中党群档案能反应党群工作管理在的现状;行政档案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情况的间接反映;此外还包括反映教学活动、设备情况等的教学档案、设备档案等,然后在根据高校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具体需要划分不同层次的级别,依次往下还可分为二级档案以及三级档案等。
2.3高校的教学档案整理具有周期性、专业性
高校以学期作为教学阶段的划分,原始档案是周期性产生的,高校的档案管理很大部分是按照学期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的档案具备较强周期性;高校的学生会形成一定的共性,各高校不同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另外,不同教学活动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是高校的档案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2.4高校的档案载体具有多样性
承载高校档案信息载体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传统档案多以纸质材料作为载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纸质载体主导性的地位呈直线下降的趋势。技术及技术普及程度较高的高校,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以及考虑在保存时间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采用磁带、光盘、磁盘、胶片等最为档案的载体变得越来越普遍。且档案相关内容记录方式以及传递、表达等方式都和传统方式有较大区别。
3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现状
高校的到档案管理是由各个学院系自主完成的,缺乏系统性的协调管理,处于档案管理的初级阶段,存在如下问题:
1)高校大部分存在纸质档案管理的现象,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利用以及保存等多由手工代替;
2)电子档案的保存方式不统一,一般会采用目录整理来保存,查询时会有较大的不便;
3)电子档案的保存较为分散,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会造成重复建档的现象,利用率也较低;
4)电子档案查询的过程中,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易受病毒的攻击;
5)教学档案的管理是在校园网中独立运行的,无法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
4高校档案的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校的档案管理在信息技术大力推动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档案管理和计算机技术最大限度的结合,是高校发展追求的目标,进一步实现信息的检索、传递以及资源的共享。
4.1高校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高校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应建立网络技术的基础平台,其包括档案网络系统的建设、系统的开发和利用、相关网站的开发及应用。对相关软件和硬件进行开发和利用,能构建信息共享的平台,使档案信息管理实现网络化的传输和科学化的管理。
4.2高校档案管理应提高档案的案卷质量
提高高校档案案卷本身的质量,应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网络实现档案案卷规范化、科学化加工处理方式,能确保档案案卷的质量,能更好的保存档案。同时,应确保档案利用的实效性、效果以及效率,让档案管理为高校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高校档案的信息资源建设可通过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建立规范、标准且能共享的数据库。目录数据库能储存较多的数据信息,并能对其进行组合以及深层排列,让其成为高层次,专题性较强的档案信息分类组合。高校档案管理能反映其管理水平、展现精神风貌,因此,在档案管理中,应把档案质量放在首位。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应利用信息技术将不同版式、风格、纸张的归档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和分类,档案案件的打印应做到字迹整齐、清晰,字体要能适应期不同情况下的需要,能进行不同文件的处理,且便于阅读和借阅。
4.3高校档案管理应构建档案的管理机制
高校档案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同时,应制定相关档案的管理机制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档案的管理者以及档案管理的领导机构在遵循档案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原则的基础上,应对高校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进行预测规划、控制监督、组织领导、教育激励等组织以及调整,以发挥管理者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发挥出团队的力量,以保障档案管理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机制。高校档案管理所建立的机制应符合我国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把竞争激励相关的机制引入到档案科学化管理中,同时,还必须建立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聘任制、奖励制和考评制,让档案管理队伍保持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活力。从而创建一个科学、合理、规范的高校档案管理机制。
4.4高校档案管理应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在高校的档案信息化的管理者中,档案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决定的档案管理的水平,应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过硬、信息化的素质较高的队伍,才能激发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潜力。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是高校档案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有力保证。高校是创造以及传承科学文化主要的机构,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能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因此,应对相关档案工作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能提升其文化素养,以确保档案信息管理人才队伍的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档案管理设计、科学化的管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能有效促进高校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在严峻的挑战面前,高校应迎难而上,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并积极的开拓创新,抓住机遇以获得更好的发展。高校在档案管理中,应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化为不断推动档案管理事业前进的力量,为社会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出更多力量。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计算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电大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评估体系设计
构建测量条目是衡量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关键环节,从保护投资者及降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非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出发,企业必须做到公平的信息披露,并与市场及投资者进行良好的沟通。由此本文选取对话理论中的网站易用性、信息有用性及对话回路三个指标对企业投资者关系进行测度,并以2001年Taylor提出的指标体系为基准构建企业移动官网的二级评估体系,Google于2012年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消费者倾向于移动友好的界面。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吸引投资者持续浏览网站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必须重视移动网站的建设,从而使得投资者在浏览网页时能有良好的体验。网站是否链接可靠、界面友好和搜索便利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质量,因此选择网站易用性作为评测指标。移动官网是企业向投资者传递信息的主要平台,保证信息的有用性非常有必要。研究表明,如果在公司网站上找不到所需信息,61%的用户会转向其他网站,而如果对访问的网站感知良好,74%的人会再次回访。从信息披露方式的角度看,上市公司自建网站进行信息披露并不是国家法律法规所强制规定的,属于相关监管部门的推荐方式,因此网站所披露的信息内容没有强制规定。基于移动网站界面限制,结合法律规定的强制及自愿性披露信息,本文仅选取其中的必要信息作为二级指标。对话回路主要测度企业为用户提供的沟通渠道,从静态的角度来反映企业与投资者的双向互动情况。研究表明年轻投资者倾向于向网上朋友求助,若企业自身提供沟通的渠道,将有助于企业与投资者以及投资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减少不利消息的传播,并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搜索成本。对于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采用包含与不包含的二分法进行统计,即将移动官网中包含的条目标记为1,不包含的条目标记为0,取每个条目的均值作为该条目得分。一级指标得分为对应的二级指标与其权重乘积之和,该计算过程可以用公式(1)表示。42图书馆学研究2015.2
2基于三维象限分析法的IR质量测评
2.1数据收集与象限分析方法
本文以2013年财富500强公司的移动网站为评估对象,根据表1中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基于一致性原则,统一采用安卓手机分别访问各企业移动官网,检索世界500强公司的中英文名称,并查看首页结果界面,并点击进入官方网站,当网址中有字母“m”或词“mobile”等移动网站标志时,即将其标记为移动网站。国际公司以英文网站为评估对象,中国公司以中文网站为评估对象。基于上述规则,2013年财富500强公司中仅85(约17%)家公司存在移动网站,其中有6个网站无法转换为英文,2个网站访问受限,最终实际选取的网站数量为77个。需要说明的是这77家公司移动网站的选定与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及评判标准有关。有些公司存在移动友好的网站,但鉴于网站自身转码的功能设置,本文并未将其纳入移动网站范畴。象限分析法是选取事物的两个重要属性作为分析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分析的一种图形分析技术。本研究对传统的二维象限分析法进行了拓展,选用“网站易用———信息有用性”作为二维基础,并增加对话回路这一测评项进行拓展,用气泡的大小表示。为了便于对比分析,还选取全球平均水平作为基准。该图由网站易用性和信息有用性组成二维空间,X轴表示网站易用性得分,Y轴表示信息有用性得分,X轴和Y轴分成4个象限。下面对4个象限所表示的意义做详细说明。象限一,根据测评结果将企业划入象限一的范畴,表明企业移动网站易用性和信息有用性得分都相对较高,表示该企业移动官网的信息服务质量较高。象限二,根据测评结果将企业划入象限二的范畴,表明企业移动网站易用性得分相对较低,但信息有用性得分相对较高,表示该企业移动官网技术支持不足,但所披露的信息满足了投资者的需求。象限三,根据测评结果将企业划入象限三的范畴,表明企业移动网站易用性得分相对较低,且信息有用性得分相对较低,表示企业移动官网不能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体验,同时其所披露的信息无法满足投资者需求,总体而言企业移动官网不能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
2.2实证结果
评指标体系对财富500强企业移动官网中选定的77个样本进行数据收集,鉴于77家企业数量偏多,不适宜采用象限分析法,在本研究中以国别为分类标准将77家企业归为13类,并采用公式(1)、(2)进行测评计算得到测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全球”表示各国的均值。第一,企业移动网络投资者关系质量测评结果主要分布于一、二、三象限,说明企业通过构建良好的移动官网能获取较好的信息披露效果,只要企业构建了移动官网,其信息有用性和网站易用性就会对投资者关系管理有所贡献。第二,网站易用性得分相对较低的企业其信息有用性得分也偏低,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即使构建了移动官网,但如果没有对用户体验给予足够的重视,投资者能获取的有用信息也是非常受限的。第三,大气泡主要集中于第一、二象限,可推断对话回路与信息有用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当信息有用性得分高时,对话回路得分也较高,这说明如果一家企业非常关注移动网站的信息质量,通常情况下也会关注与投资者的联系与互动。总体而言,在国别分布上显示了欧洲国家的企业相对而言更看重移动官网建设,较好地利用了该渠道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其他地区的企业则不然,表现得极为明显的主要为韩国、美国和日本。美国属于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韩国和日本也位列亚洲经济最发达国家之列,这3个国家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也非常发达,出现该结果可能与三国社交网络异常发达导致企业将主要精力投放到社交平台而忽视了移动官网的建设有关。
3结语
投资者作为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理应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投资者转向移动信息搜索,企业也相应地建设起移动官网以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投资者。本文选取财富500强企业的移动官网为研究对象,进行投资者关系质量的测评,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移动官网并主动加强网站信息服务质量的建设,将对改善企业投资者关系管理有积极的意义。
一、图书馆关联性回顾
去年9月,世界首家无书图书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开业。所谓无书(bookless),顾名思义,就是不收藏纸本文献,取而代之的是全数码化的“图书”,图书馆通过向用户提供电子阅读器实现传阅和外借数字馆藏的读者服务功能,用户也可以用任何电子产品借阅图书,也可以借用图书馆的电子阅读器。可以说无书图书馆目的不是完全替代图书馆,而是强化版的图书馆。随着WiFi和3G等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数字化阅读颠覆性冲击着传统阅读观念,在改变人们阅读习惯的同时却也拓展了人类的阅读空间,用户能够更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的阅读,其网络应用也从相对简单的新闻类向时长较长、黏性较大的社交、生活服务类发展。网络对图书馆的冲击是显著的,作为图书馆四大支柱业务之—的传统读者服务从模式到内容整体性的受到了历史性的冲击,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报刊服务。《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藏7900多种中文期刊、国外各种类型的学术搜索引擎功能齐全、以及报纸的电子化,用户随时随地可通过互联网搜索、下载、阅读电子版中外文期刊和报纸,自然就不会再亲临图书馆阅读报刊资料了。在欧美一些国家,纸质期刊和报纸已经完全被电子版的期刊和报纸所取代,我国出版界的纸媒体被电子媒体取代也已是指日可待的了。种种现象似乎正在印证着上世纪20年代我国教育家夏丐尊理论“:书只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供给知识其实并不一定要靠书”。“假定有这么一天,无线电话和电影发达得很进步普遍,放送的材料有人好好编制,适于各种人的需要,那么书的用处会逐渐消灭,因为这些利器已可代替书了。”就我们现在习惯的书籍阅读形式也只不过流行了百余年历史,追溯远古是没有图书馆的,现在看来人类的将来也可以不必有图书馆,取而代之的是可移动“私人藏书楼”即现代流行术语iLibrary。在移动网络时代,人去哪里iLibrary也可跟随到哪里,人人都可以拥有属于专门为自己定制的iLibrary,真正做到了自由自在、无障碍的畅读。
二、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
(一)图书馆人的危机意识
决定现代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的素质,优秀的图书馆员成为了现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互联网的浪潮在冲击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同时也深度影响着图书馆的渐变,我们的馆藏正在由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实体纸媒载体逐步向电子数据库等各种类型的虚拟知识资源过渡,图书采购、分类、编目等日常工作也早已由集团式机构批量处理,传统的读者工作已经从量到质发生了全面的变化,那么图书馆员就真的可以从繁琐的业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了吗?其实不然,我们的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倘若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服务仍旧墨守成规地延续传统的守株待兔工作模式,则必将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二)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人的角色定位
图书馆人在知识爆炸、信息瞬间更新的时代需要在角色上实现自我转变,然而要求图书馆员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全方位地了如指掌是不切实际的,但图书馆员在网络时代起码要能够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担负起信息导航员的角色吧,以我们的专业技能为用户在知识海洋中提供信息过滤、内容解析、知识发现的服务。网络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员要想为用户提供深入有效的知识服务,首先必须熟悉知识资源的各种形态,并且还要熟练掌握多种资讯技术,如此才能针对用户需求建设和开发馆藏资源,才能实现对知识资源的再加工、描述和分析,才能从质量上判断和评估知识资源的优劣并向用户进行报道或推荐。图书馆员有效的知识服务还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全球免费开放的电子图书馆网址、常用的中外文学术搜索引擎、以及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等等技术手段上,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中外文报刊在线阅读、下载、订阅的途径,外文报刊尤以为重。外文报刊由于订购成本极其昂贵,而且到馆时间又相对滞后,一般图书馆基本不订购纸本外文报刊,由此对于有需求的用户能够找到免费的网络在线阅读就显得尤为珍贵了。图书馆员在指导用户进行网络在线阅读方面的业务拓展空间还是比较广泛的,而根据用户的阅读取向也可以为其推荐邮箱订阅服务,以《时代周刊》为例,如果用户需要每天阅读该报某一栏目,则只需点击首页最下方倒数第二行的Newsletter,弹出一个菜单,选择需要订阅的栏目,填上订阅者的邮箱地址和国籍,这样用户订阅的栏目内容每天就会自动发送到他的邮箱里面。如有用户需求,对于全球著名网站我们都可以照此方法为其推荐网上订阅服务。要实现对接网络时代的角色转变,图书馆人的自我增值最为重要。德国图书馆学家F.A.艾伯特在《图书馆员的教育》一书中提出,图书馆员要有综合性的知识、广泛的外语和历史知识,并主张图书馆员必须接受严格的专业教育。作为被网络化了的图书馆馆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必须的,新时代图书馆人不仅要有奉献精神还要有创新能力、不仅要有熟练应用现代网络技术的能力还要具备敏锐的职业触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导航员的作用。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未来20年,我国将加速融入全球化,因此图书馆员也需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才能高瞻远瞩地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图书馆服务的创新
(一)图书馆的转向
从提供资源到帮助创新在2012年6月美国举行的“学术图书馆员2012年会议”(AcademicLibrarians2012)上,美国雪城大学iSchool教授DaveLankes进行了一个主旨发言,发言中他强调了不少关于当代图书馆服务的新认识和新趋向:(学术图书馆的)图书馆员不应该简单的提供给学生他们想要的,他们应该让学生思考;只有帮助社会进步,而不仅仅是做社会的“创可贴”,图书馆才有可能在困难的条件下存活下来;强化图书馆工作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在馆藏上,不再强调馆藏的覆盖率,而是要明白用户真正需求是什么;在服务上,让用户参与到图书馆工作中,而不是仅仅提供最好的服务。可以说这就是国外一些学者们针对网络电子时代而提出的“新图书馆学”,其宗旨恐怕就是为了拓展实体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性研究。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它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任何一项科技创新都可能催生一个产业,可能影响乃至改变世界。在这个风起云涌、大浪淘沙的大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或者满足需求,或者创造需求,唯有创新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才有出路,才有光明的前景。移动互联网时代实体图书馆如何走出困境是一个带有全球性的课题,近些年为了应对经济困境和用户的日益减少趋势,美国一些公共图书馆开始搭建“制造空间”(makerspace、或者称之为hackerspace,后者直译为黑客空间)平台,让有共同爱好的人群聚会、社交并且进行协作,分享资源和知识,制造事物。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体验,它完美的体现了图书馆从提供资源到帮助创新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用创新引领图书馆发展
目前,3D打印机已经被国内许多大型企业所接受,并成为产品研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3D打印机的应用为图书馆开展服务创新提供设备平台,图书馆帮助用户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进行数字设计和创新研究,利用3D打印机把用户的创意打印成型,激发他们的创造欲。《经济学人》杂志曾评价“:伟大发明所能带来的影响,在当时那个年代都是难以预测的……。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在漫长的时光里如何改变这个世界。”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技能为上的社会。图书馆要肩负起历史重任,成为知识更新、信息输送、发明创造的基地。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变成了学习和考试的机器。要实现“中国梦”,首先就要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出于启蒙开发目的,有条件的图书馆可引进3D打印机搭建一个用户体验的应用平台,以便吸引孩子们来这里尝试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全新生活体验,通过3D技术帮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制作图书和玩具以及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进而实现趣味性的智力开发,进而弥补课堂教育在思维创新和动手能力方面的不足。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源自于当初某个小创意的启迪,图书馆的启蒙性创新活动激发的是孩子们善于思考、勤于思维的本性,激励的是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和尝试胆量,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时懂得了从图书馆、从生活中的一切空间寻找答案的方法。3D打印机的应用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尤其重要,3D应用的引进有助于大学生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通过3D打印机把他们的科研成果立体呈现出来,更加有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激发他们的科技创造热情和能力,3D技术的引入加速了科研进度、降低了研发成本,有利于快速推进科研成果与社会生产的商业化融合,进而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高等院校应从科研经费中抽出一定的比例投入到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建立图书馆“创意制造空间”,以鼓励学生的创造发明。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动态化和复合化的要求,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专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对比法
对比法是将移动网络建设项目开通后网络的各项指标,与项目立项决策时确定的目标进行同口径对比,找出二者存在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和建议,包括有无对比法、前后对比法和横向比较法,是移动网络工程项目后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移动网络建设项目前后对比法主要难点在于如何将新建网络项目所产生的效果和效益与其它因素进行区分,如国家及行业政策、集团公司年度发展计划,移动通信技术演进,竞争对手网络建设情况,以及核心网络、传输网络、支撑网络及前期网络建设的情况等都可能对网络指标产生影响。有无对比法是将移动网络建设项目建成开通之后各项网络指标,如覆盖率、话务量、接通率、掉话率与假如没有该项目建设时的各项网络指标可能变化情况进行对比,以评价该项目的建设取得的真实效果和变化。有无对比法需要在移动网络项目建设前进行网络测试和调查,核实项目实施前网络现状和财务运营数据,核实项目的影响范围,并预测有无项目可能带来的影响。在移动网络工程项目后评价实例中,根据移动网络项目建设前一段时间的网络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与移动网络项目开通实测数据在同一时间点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横向对比法是将项目实施后的结果与同行业内类似项目或与其他地区同类项目进行指标横向对比,从而判断项目的效率和效果。在移动网络建设项目中横向对比主要采用同一运营商不同地区同类项目的对比,比较不同地区网络建设管理、业务运营管理和运行维护管理,从而将先进地区的经验在其他地区进行推广。也可以对同一地区不同运营商的移动网络项目的进行对比评价,通过对比找到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吸取竞争对手的先进经验,改进自身的不足。
2逻辑框架法
(1)逻辑框架法中的垂直逻辑关系:包括目标、目的、产出、投入四个层次a)目标:指宏观层次的目标,通常指国家、地区、部门或运营商整体目标,如提高本地区移动网络覆盖能力,增强本企业网络核心竞争力等。b)目的:指移动网络建设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直接结果,为移动通信用户和运营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如将网络覆盖率市区提高到98%,自然村网络覆盖率达到99%,高速公路连续覆盖,网络容量达到1000万用户等。c)产出:指项目建设了哪些具体工程,取得哪些结果。如新建了1000个移动基站,扩容升级300个基站,新建及改造300套室内分布系统,新建500公里配套传输光缆等。d)投入:指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源的投入量和投入时间等。如工程投资3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1年等。由投入到产出,由产出到目的,有目的到目标一共三个逻辑关系。投入工程建设资金、人力、时间,经过科学的管理和实施,则达到什么样的产出,即建设了多少基站,升级改造了多少网络单元是第一级逻辑关系。对于第二级逻辑关系,则是具体产出的结果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即新建或扩容升级的网络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网络建设的目的。项目目的的实现对当地移动运营商、通信行业、地区经济的贡献,即网络能力的提升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第三级逻辑关系。
(2)水平逻辑关系:a)客观验证指标目标:各个层次的目标用可度量的验证指标进行说明,包括数量、质量、人员和时间。每项指标所包含三个数据是分别是预测值、实测值,以及二者之间的差距。b)验证方法:主要通过竣工验收的资料,与设备供应厂家、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的合同,通过网络测试收集到网络性能数据等。c)重要的假设条件:指影响项目实施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及变化,如气候、地质等,以及国家及地区政策,管理部门体制,技术演进等方面的外部条。移动网络建设项目的逻辑框架矩阵如下表所示。
3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在项目管理中,尤其在质量管理中应用广泛,主要通过对造成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由于移动网络建设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方众多,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导致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项目前期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偏差。通过因果分析法可以找出造成移动网络建设项目产生偏差的原因。因果分析法在移动网络建设项目后评价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程序和流程执行情况分析评价。移动网络项目建设流程和程序是否按集团公司的工程管理规范进行,是否按当地政府和国家部委要求的流程进行,以及流程的执行情况。
(2)网络质量指标变化和工程技术的分析评价。主要针对采用技术体制的前后向兼容性,网络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设备采购方式及到货的及时性、工程支付方式和支付周期等。
(3)经济效益指标的变化分析。主要针对网络开通后网络容量的变化、网络覆盖和干扰与工程建设前的对比分析、移动用户增长变化情况、运行维护管理人员、成本的变化、公司业务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的变化。在绘制因果分析图时,第一层因素的设定根据待评价的具体项目情况,可以按内外部因素和项目管理主要环节,还可以按照问题的性质或属性进行分类。按项目管理主要环节进行因果分析,第一级评价因素包括项目立项决策、勘察设计、工程实施、网络开通后运行管理环节等。然后针对各个环节进行第二层因素和第三层因素的分析,并对主要原因和核心问题进行标识,作为重点评价对象。按问题性质和属性进行因果分析包括五大类因素,有工程技术方面的因素,参与工程的人员方面的因素,各种环境因素,网络规划设计方法的因素,网络建设中主材和辅材、主设备和配套设备因素等。其中工程参与人员的因素包括运营商方管理人员、设计方人员、施工方人员、设备方人员、监理方人员等;技术因素包括主要设备采用的技术体制、勘察设计技术、评估方法技术等;各种环境因素包括工程建设相关的所有外部环境,如自然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网络规划设计方法因素包括网络规划的方法,勘察设计采用的手段和技术,项目管理依据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等;络建设中主材和辅材、主设备和配套设备因素包括基站设备、传输设备、电源设备、配套材料等。
4综合评价法
(1)确定目标。移动网络建设项目的具体目标包括网络当前业务发展目标和网络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以及本地区的发展和全国全程全网的发展。目标的确定需要进行网络测试和业务发展预测,结合本区域业务发展规划进行确定。
(2)确定评价范围。移动网络建设项目的各项目标确定之后,通过分析调查达到各项网络目标的因素,找出影响网络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分析其影响范围。
(3)确定评价指标和标准。评价指标是目标的具体展开,需要结合移动网络建设项目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技术演进特点、各种基站类型和用户规模等。根据评价的侧重点不同,指标的设置也相应进行调整。
(4)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评价的各个指标对项目的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通过对各分项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进行加权分析。对于权重的设置,需要广泛选定、收集和处理专家意见,以获取客观的权重。
(5)选择评价方法。根据移动网络建设项目的涉及面广,以及所评价的内容和具体项目情况,需要构建合适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数学模型或算法将多个评价指标值转化为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
5结论
有无对比法是将移动网络建设项目网络开通后实际网络情况及运营情况与若没有该移动项目的网络情况和运营情况进行对比,评价该移动项目给当地运营商和当地网络带来的真实贡献。横向对比法是将移动网络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结果与同行业内类似项目或与其他地区同类项目进行指标横向对比,评价项目的相对效果。逻辑框架法在移动网络建设项目后评价广泛应用,对移动网络建设的各个层次进行综合评价。因果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和寻找移动网络工程建设中影响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变化的原因。综合评价法是项目经济、技术和社会效果效益的综合反映,在移动网络建设工程中应用综合分析法是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和系统的层次性决定的。
1系统设计
1.1框架搭建
针对以上我国志愿服务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具体性问题,不难看出志愿管理体系对于志愿事业发展的局限,从而所造成的志愿人员流失。因此,下面将主要从志愿管理体系建设出发,搭建一个基于移动网络的、更具组织性的有别于现有的志愿管理体系。针对不同模块进行具体内容细分:
1)用户管理设立“用户注册”、“用户信息管理”,“用户信息管理”再进一步规范为“用户信息核对”、“用户分级认证”。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在用户进行注册时自动通过信息核对来将用户进行分级管理,另一方面将用户初期的注册信息通过后台数据进行汇总最终形成数据库,便于日后安排志愿服务能够利用以掌握的用户信息进行有效的志愿人员任务分派。
2)公共模块在寻找志愿者发布志愿信息之前先将志愿信息按照程度、规模划分为一级信息、二级信息、三级信息、四级信息,并在这四级信息模块下进行“服务到位确认”、“信息地点定位”、“虚假信息删除”、“定位信息地图标记”等信息处理。再利用“用户信息”所拥有的后台数据库确认参与的志愿者,使志愿者能够最大程度的收获最新的志愿信息,并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到相应的志愿活动当中,使志愿服务真正体现其作用。
3)重大灾害管理将模块划分为“人员召集”、“实时信息发布”、“社会援助管理”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在重大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将不同社会阶层、知识水平的志愿者按照不同服务能力进行召集,并根据实时反馈的信息进行援助调整,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潜在危险的发生。
4)其他模块在模块当中设立“求助信息判定”、“特殊情况通道”。具体而言,“求助信息判定”将是辅助于“虚假信息删除”,为信息判断提供更加准确的判断依据。而“特殊情况通道”则可以为当下社会出现的一些特殊帮助的情况,在短时间内汇集各方力量,如捐款、捐物以及类似于“新余民警帮助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小朋友圆做警察的梦想”等事件。
1.2界面设计
在系统框架下设计了移动端操作界面
1)主界面设计界面构成:主界面主要由个人中心、搜索、常用功能、热门功能、图片动态展示及导航栏组成。界面介绍:考虑到系统的易用性与通用性,用户可以自定义常用功能放置到主页面,这样就方便了用户下一次快速使用。热门功能推荐展示所有在使用本软件的用户使用次数较多的功能。
2)公共信息模块界面构成:一级信息、二级信息、三级信息、四级信息、互动交流、重要通讯录。界面介绍:将不同类型的求助等级、灾害等级等相关信息进行分级归类,主要用来发布和公布最新的志愿信息。互动交流板块,主要为用户之间讨论相关话题设置的,重要通讯录则为提供最常用的联系方式,诸如:火警119、匪警110、急救120等常用号码。
3)重大灾害模块界面构成:人员召集、实时信息、社会援助、灾害预警通知公告、现场指挥。界面介绍:人员召集:为有意愿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人员,提供发布相关信息的板块;实时信息:为发布相关救助活动的实时动态的板块;社会援助,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求助平台;灾害预警:发布相关灾害预告;通知公告:发布权威的救助信息;现场指挥:某个灾害现场或应急中心的网上指挥所,可提供协调、指挥等服务。重大灾害模块的实现效果如图4所示。
4)用户及其他模块界面构成:个人中心、设置中心、分享绑定、意见反馈、常见问题、使用帮助、版本更新、新版介绍、关于我们、特殊通道。界面介绍:个人中心、设置中心、分享绑定等为用户个性化软件的相关设置;意见反馈:为用户提供反馈软件使用过程中相关建议,或Bug反馈;特殊通道:在特殊情况下或危及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此通道与人工服务人员进行对接,人工服务人员,根据其反馈情况进行相关部署。用户管理及其他模块设计效果。
2结论
以我国志愿服务现状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我国原有志愿者管理体系运作流程、志愿者工作组织开展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志愿者管理体系,也让相关人员看到基于移动网络的志愿管理系统所能带来的有别于现有的志愿管理系统的优势,从而在理论角度,为后续志愿者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一个思路开发,使志愿管理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推动我国志愿者工作的良好发展。
浏览量:28
下载量:0
时间:
企业管理作为工商管理实践的重要阵地,是对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做出调整的过程,也影响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充分考虑工商管理教育的特点和外在需求,符合综合、简明和可行的原则。应从多角度进行测度评估。一般而言,有三个角度:①市场能力。主要测度工商管理教育在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及市场化程度,具体从高校报考录取率及高校接受馈赠金额这两项指标来测度。②行为能力。主要测度工商管理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自身发展及持续发展能力,具体测度核心课程数目、教学方式(包括讲座授课、案例教学及其他的比例)、参与必修与选修课人数比、师资能力(包括全职教师、访问学者、终身教授与招生人数比例)以及技术投入比例。③绩效水平。主要测度工商管理教育在市场与教育本身的磨合中的发展能力(业绩),具体指标为就业水平(在就业前10名企业中就业总人数与招生人数比例)、首次就业率以及学生的个人投资回报率(就学投资/就业头年年薪)。
二、统计分析
项目组运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对国外知名大学网站、美国教育部网站、美国统计局网站、美国商业周刊网站、美国商学院联合会网站进行访问搜索。通过抽样对37家著名大学工商管理教育的以上指标进行调查,用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管理教育绩效水平。为了保证分析的完整有效,本文选取了3个评价指标,并相应收集样本资料。这3个变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为此用因子分析法对原始资料矩阵进行处理,要求选择的主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故通过SPSS语言实现主因子选择,为了进一步简化结构,进行方差极大旋转,旋转精度ε=10-5,主因子信息量达到总体信息量的73%。将生成的绩效水平指标记为fact1-1,用来反映市场因素与教育体系内生变量的交互作用,运算得到各高校该指标的计算结果,并注入到原始数据中,作为进一步分析的依据。
2.高校市场能力与绩效水平。市场能力通过市场信赖度和社会赠与来表示,其中市场信赖度选取2000年度报考该校学生的实际录取率。通过这两项指标与业绩综合指标F1的偏相关分析,来判断国外高校市场与业绩的关系。
3.工商管理高校自身行为能力与综合绩效水平。工商管理教育的自身行为能力主要反映高校的内驱力,用核心科目数、讲座授课、案例教学、其他教学、必修选修人数比、全职教师比例、访问学者比例、终身教授比例、技术投入比等指标来考核。
三、结果分析
在工商管理类学校的内生变量中,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1.技术投入因素与其绩效水平高度相关。技术投入因素主要代表高校每年在技术方面的投资占学校收入的比例(类似企业R&D值)。据资料显示,近年来工商管理类高校主要的技术投入为在线教育,如伦敦商学院已经开设了6门在线课程。同时注重“虚拟学习网络”的开发和完善,以及为适应现代信息化所组建的e-business、e-commerce课程实验室。
2.必修与选修课程的人数比与绩效水平不相关,核心课程的数目与绩效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显著。由此可知,国外的工商管理类教育已经淡化了必修和选修的界限,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按需求学”与“课程指导”相辅相成。
3.反映教学方式的三个主要变量:课堂讲座、案例教学和其他方式对于绩效水平有不同的相关性。其中案例教学的相关性较为显著,为58.32%,其次为其他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在上述37所工商管理类院校,课堂授课和案例教学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其他教学方式也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如通常采用的公司企划(Companyprojects)、计算机仿真(com-putersimulations)、团队训练(groupexercises)、实习(experimental)等等。
4.反映师资力量的三个主要变量:全职教师与招生人数比、访问学者与招生人数比、终身教授与招生人数比对于绩效水平也具有不同的相关性。其中全职教师比与业绩表现为正相关,不相关的概率仅为6%以下,而其他两项指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访问学者的负相关性较显著,这反映出国外工商管理教育在国际、校际交流方面存在一些弊端,如学者的访问时间有限,研究欠深入,对于管理教育的投入少等等;终身教授比例的负相关,同样反映出国外教育的弊端,各校工商管理类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全职教师承担,而终身教授主要承担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反映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与教学”的严重割裂,无法以学术研究带动教学创新,以教学补充学术力量,实现二者的互动。
四、借鉴与思考
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兴起于80年代末,起点不高,与国外的工商管理教育有一定的“时差”,再加上国内的经济环境仍有待改善,工商管理的着重点有异于国外。因此我们应该从国外的研究中吸取经验教训,趋利避害,寻求我国工商管理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共同发展之路。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始终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源动力,我国正处经济转轨时期,不少企业管理水平落后,仍需要中低层次的各类管理人才,不必像美国那样盲目压缩本科招生人数。应根据我国市场需求形成“宝塔型人才结构”的培养层次,明确知识分工,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下功夫。在当前,主要应明确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硕士生(MBA)和一般管理类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本专科生主要集中于基础管理(即所谓的主管级)或继续深造;一般管理硕士及MBA侧重于部门经理级及较高职位的管理者;博士则侧重于科研和教学。作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各类高校,也应进行结构性调整,即著名学校压缩本科生招生数,向较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向转变,一般院校则应注重培养本科生。
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实际技能的运用。教师应正确引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深入到企业第一线编写案例。但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方面,不能一味地照搬哈佛模式,即以大量的案例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管理技能。应增加“工具类课程模块”,通过建立管理学学科的理论框架,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工具,对现实问题能够触类旁通,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国外工商管理研究所暴露的“研究与教育”的割裂,反映出其教育被动适应市场因素的弊端,对我国工商管理教育颇具借鉴意义。由于管理教育往往滞后于管理实践,因而减少“滞后”、减少知识陈旧、使教学具有前瞻性尤为重要。这要求教师在具有实践经验的前提下,注重学术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用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带动教学创新,尤其要鼓励学术水平高的专家教授到教学第一线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一、引言
特色是大学的立足之根,也是大学的竞争之本,如何培育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战略抉择(李枭鹰,2010)[1]。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于培养人才,而现代管理教育主要体现在两大技能或能力的培养上,一是管理“硬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投融资、供应链管理以及会计等,这些基本技能的适用性非常广泛,因而也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二是管理“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领导力、与其他人协作以及通过其他人执行任务的能力。具有这些技能的管理者,应当具有较强的批判性以及分析性思维的能力,能够担任组织的领导职责,真正推动组织的快速进步,并且是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适应变革的领导人(GarthSaloner,2010)[2]。因此,管理不同于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学科的主要特征,其更加强调管理者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和管理团队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组织外部人员相互交往的需要,因而管理是一种具有较强策略性的行为。财经类院校一般具有较好的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相应的工程技术学科、理科和人文科学学科的基础比较薄弱(夏寒,2009;杨学义,2003)[3][11],这给管理者的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诚信品质、人文素养的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此外,随着产业结构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型经济结构转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趋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也朝着国际化、知识化、信息化和风险化的方向发展(黄国菊,2006)[4],这也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如何适应这种管理职能和管理对象的演变,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核心,从而形成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大学本科教育中开设最为广泛专业,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向、课程模块的设置、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极易形成相应的特色(王鲁捷,2003;胡永铨,2006;张进,2006)[5]-[18][13]。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因此,一个具有特色的专业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专业经过长期发展所积淀出来的稳定的特色优势;二是专业特色要对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三是专业特色最终要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符合社会需求。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目前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现状与特点,财经类高校专业特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学科专业过于单一,并且不能很好的和管理实践相结合,因而不能够对专业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陈婕,2009)[9],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的成果不能够及时转化为专业培养方案以及专业教学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作用不大,另外专业建设和地方社会经济以及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反映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1.学科综合化水平比较低
经过1998年教育部的专业学科目录的调整,财经类专业得到较大的压缩,学科专业比较单一,延续单一学科人才培养的思维定势,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和经济学,尤其是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这两个一级学科及相关专业上,缺乏其他文、理、工等学科专业的有力支撑(韩玉志,2004)[10-11]。财经类院校往往具有比较完备的经济管理的专业教师队伍,并且在市场化以及综合管理职能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具有比较强的市场意识。而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强调“综合型、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在培养相关管理人才方面,财经类院校往往不具备相关科学理论、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由于缺乏这些学科、专业的支撑,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很难形成比较稳定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这会对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杨学义,2003)[12-13]。
2.专业趋同化,缺乏专业特色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定更多地受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财经类高校的主要专业设置基本雷同,基本每一所财经类大学均设置工商管理专业,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基本以教育部的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专业培养方案基本相同,专业特色不够明确。此外,培养方案不能够根据管理实践的变革和培养对象特质的变化及时调整更新,学校在培养方案和目标的制定中处于主导地位,缺乏对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和考核反馈;课程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深化,专业课程重理论轻应用能力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落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对现代管理及其问题的了解,教师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符合专业课程的目标设计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或者缺乏或者与管理实际相脱节,起不到培养学生相关管理能力的作用[14]。
3.缺乏行业背景且和地方经济结合不够紧密
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基层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以便指导和监督下属的工作[15],而财经类院校一般缺乏工科院校的行业背景和技术优势,因而在培养基层管理人才方面,并不具有核心竞争力。此外,工商管理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部分财经类高校原归属于不同的部委,以满足金融、财政、商业经济等行业的人才需要为主,因而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的特征缺乏了解,因而这些院校下放地方之后,在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就失去了方向。此外,地方性的财经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主要是面对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具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上海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管理人才的特征。因此,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根据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灵活设置相关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陈婕,2009)[9]。
三、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分析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也是现代大学的一个主要服务目标。良好的社会影响是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而办学的社会影响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因此,在产业结构转型和企业管理模式演变条件下,其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建设必须结合服务对象(地方经济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以高等教育目标为核心,反映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特征的变化对其带来的挑战,形成相应的特色。
1.以服务管理为核心,体现“应用型”特色
随着市场分工的深化,企业内部职能的市场化和企业选择更多的服务外包,普通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也应该转变专业建设的思路,从传统的注重企业管理职能向面向市场的经营流程的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以生产管理为主向服务管理为主转变,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来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此外,与行业背景较强的工科院校相比,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理、工、文等学科和专业的支持,在选择以现代制造业和工程技术行业为主的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上缺乏比较优势,因此,以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为核心来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是财经类院校的必然选择。对于部分财经类院校来说,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学科专业优势可以和管理相结合,培养面向现代金融业、管理咨询业和商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管理人才。
2.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基础,形成专业特色
“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也是大学的特色所在,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主要切入点”。不同层次的财经类院校在学科特色以及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同,因而在人才培养层次、培养方案、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存在差异(张玉利、陈忠卫,2003)[14]。一些高水平的财经类院校,以研究型大学作为其办学的主要目标,在学科建设上,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在地方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一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的普通财经类院校,其重点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以实用作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且这些院校往往会根据其所具有的专业特色优势来进行差别竞争,比如在商业服务、中介业务、金融服务等方面具有的不同学科特色来进行相应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建设。以上海的四所地方财经类院校(上海外贸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上海商学院)为例,这四所院校本科专业的设置基本一致,但是在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的主要方向来看,却存在非常大的差别,比如上海外贸学院更加强调国际化、立信会计学院以会计为核心、上海金融学院以金融为特色、商学院以商业服务业为主要特色,这些学校的定位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自身的服务管理导向的特点,并且相关特色学科的定位均围绕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来进行。在服务经济占社会经济比重越来越大的发达地区,对服务管理的需求也很大,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发展,不仅是服务业企业,一些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对管理外包以及服务创新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形成独立的管理服务需求。因此,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以服务管理为核心,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和制定过程中,适当考虑企业的这些服务需求以及服务社会化的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及职工培训、财务分析与统计、物流管理等“硬技能”的培养环节上,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适当增加有关管理和服务的创业教育与培养,形成相应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张克非,倪东生2009;夏维力,路艳,2008)[15-16]。
3.以人才培养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区域功能分工的差异,往往在发展服务业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比如上海在发展服务业的定位上与其他城市的定位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以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上,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及其特色必然反映出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定位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其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当然,办学质量和特色最终体现在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上,毕业生的社会竞争优势以及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是专业特色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田恒平,2009)[17]。
四、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对策分析
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必须以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国际化为根本,围绕服务管理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研究方向,培养管理人才,在特色建设上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特色,并且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而这些特色建设内容最终还必须落实到相关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课程以及实践和实验教学建设中来,通过专业教学最终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和内涵。
1.建设多学科、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专业特色的建设,更多的取决于专业背后的教师团队,这些专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其团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特色的形成将决定专业特色的形成,一个没有相关专业教师队伍支撑的所谓特色是不存在的。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学科、专业特色也会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形成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最终形成一所学校和专业所具有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财经类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有利于增强专业特色的角度来合理规划教师队伍和人才引进。一方面,在财经类学校学科比较单一的情形下,适当引进一些具有工程技术、理科以及人文学科专业背景的管理专业教师,实现对工商管理多学科知识交叉和融合的需要,形成工商管理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学科特色,比如立信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专业教师一半以上均具有多个学科的教育背景;另一方面,进一步创造条件,促进教师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向流动,加强教师的国际交流,吸收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加入工商管理教师队伍,使得教师不仅能够充分了解地方经济、行业发展的特点、企业管理发展方向和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而且能够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从而有利于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综合发展,形成专业特色,为培养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服务。
2.形成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在体现本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应该合理划分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强化基础理论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比如,立信会计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有关会计的基本知识模块是专业的核心模块之一,体现出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及影响。在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工商管理的管理教育要使得将来的管理者形成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理论基础。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培养方案中,强调实践和实验教学的作用,通过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实践设计,加强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校企联合,提高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另一方面,在一些主要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工商管理类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几乎都会选择在课余或者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通过实习,这些学生初步了解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特征和面临的问题,这也会影响其对专业的理解,从而在专业学习中会形成某种导向性,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高年级学生管理能力训练,必须考虑到这种开放式的办学环境的影响。
3.加强管理问题导向和国际化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
管理的问题导向和实践环境的千差万别,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环境导向的特点,因此,在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上,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合理的确定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形成教学大纲,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加强案例教学和综合训练,打破传统的以课程为界、单一教师组织实施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形成问题导向的多课程联合的教学和实践分析方法,加强不同课程和知识点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上,传统上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管理模式,但是随着学生专业学习和管理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教师设计相关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互动设计,将学生在管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入课堂,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形成教师和学生两个中心,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实管理问题三结合,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经济全球化要求管理以及管理教育的国际化,管理教育需要为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提供高级管理人才,满足现代企业对全球性的管理人才的需求。管理教育的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进行结合的过程。这种教学设计上的国际化,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引入国际化的课程和案例来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培养的国际化(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国际化思维训练以及多元文化的学习)来实现。
4.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实验和实践教学基地
在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强化以虚拟经营环境为主的实践教学,同时,将以实验中心为基础的模拟实习和企业实习基地的校外实践相结合,提倡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具有综合的管理知识和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决策环境和管理行为的相互依赖性,从而在有关管理问题的决策分析过程中能够具有全局观。此外,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增强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一方面,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管理和技术人员,增强学生对企业实践和相关工程技术的了解;另一方面,增强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尤其是一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企业的引入,可以弥补财经类院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技术上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当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到管理教育和管理培训的区别,形成有特色的工商管理教育,而不仅仅是面向企业管理岗位的简单的职业培训。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变化,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保有应有的地位,就应当对现今采用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村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也对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也使农村经济管理遇到层层阻碍。因此,必须要加强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当前农村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
目前,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在农民合作社、企业经营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每位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信息化管理方法的要求也多有不同,通过分析和总结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管理现状不难发现,信息技术服务手段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应用,虽然也有一些地区采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但是由于使用者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也为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局限。
(二)信息化手段应用成本过高
农村经济管理方式相比与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区别,信息化管理方法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才能确保信息化管理手段的顺利实施,获得预想的管理效果。但是对于一些农村地区来讲,很多居民对于信息化管理手段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也难以接受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成本。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网络技术的建设和使用,还是难以得到农村居民的接受和认可。另外,也由于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较为落后,认为上网和电话的收费不合理,所以对于网络的建立和发展动态也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也有一部分居民虽然非常认可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但是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承担建设成本,造成一些农村居民常常无法及时的获取准确的网络信息。同时,网络体系的建立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还要做好后期的维护工作,不断搜集和开发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软件,从而有效避免信息资源和硬件设备浪费现象的产生,也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最及时,新颖的、丰富的农业信息。如果农民无法得到及时的得到和应用农业信息,会使农业信息的传播失去实际价值,也造成农民逐渐忽视农业信息的接收和应用,信息化手手段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之逐渐降低,使得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遇到层层阻碍。
(三)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很多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都有待提升,很多挂历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都比较低,对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了解也少之又少,缺乏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大部分的管理人员还停留在基本农业信息的发布和搜集层面,难以开展较为复杂的管理工作,以及高级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发布,使得一些地区的农村居民常常难以及时的获得重要的农业信息,同时也使农村信息化管理质量和效率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四)实用性较差,缺乏信息传播渠道。
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所以也难以熟练和灵活的掌握与应用信息技术。当前,很多年轻的农村居民大多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而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任就落到了老一辈的居民身上,但是由于年龄问题,这些居民在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差,也无法对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相关内容和技术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难以使信息服务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也无法取得预想的应用效果。另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变,也使得农村经济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农村居民的需求也随之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渠道都没有得到及时的优化和拓宽,严重影响着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果。当前农村地区对于一些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政策,大多居民一般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形式去获取,但是对于如何开发农村市场,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等都缺乏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二、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手段的建立和运用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其不仅涉及到不同阶层的政府部门,还影响着各国行业和地区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各地区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积极的领导农民将信息化手段科学的应用到经济管理中,并帮助其建立基础的网络设施,以及农业网站和经济管理系统。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农村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并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给予一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农民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也使基础网络设施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使用效果,有效避免信息资源和网络设施浪费现象的产生。
(二)加强农村信息化技术服务
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并尽量将农业推广站和地方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其在农村建设拓展过程中,发挥最大限度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将当前的农村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逐渐引导农民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到经济管理过程中,不断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认识到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意义和价值。并且还要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和计划,从而使农业活动的正常开展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还要对农民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引导其树立起正确的应用意识,为农民讲解相应的农业知识和信息应用技术,使其文化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也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中。对于农村经济管理者也要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使其管理理念得到及时的更新,促进其管理思维得到不断的拓宽。从而使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得到不但的优化和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管理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建立经济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对于农村居民来讲,对于信息技术服务的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在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的初级阶段,农民对它的认识,以及其具有的功能和带来的效益了解的往往很少,对此,政府应该在当地建立起经济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不断的为农民展示信息化管理手段在经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并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到实际管理过程中,让农民真实的体验到信息化管理手段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得到更多农民的接受和认可,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于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不断的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仅要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创新出更多新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手段,促进农村经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取得更好的成果。
(四)加强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提升信息传播效果
农村经济管理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其与各个行业和部门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农业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刮管理,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农村基层信息,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纳和整理,结合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与私人企业之间的合作,借鉴私人企业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村经济刮管理体系,从而促进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质量和效率得到不断提升,使农村经济发展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对增强管理质量和效率,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村经济管理者要深入分析探究目前的经济管理现状,总结出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将信息化手段科学合理的应用到管理过程中,不断提升农民对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认识,同时还要创新出更加新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手段,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进行,世界经济开始逐渐进入新的发展高潮,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据相关数据统计,1999至2005年全球建筑市场的年均增长速度平均约为5.2%。根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预测,全球建筑市场未来几年将保持5.1%的年均增长率。在如此活跃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承包领域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工程项目的相关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并使之与工程项目的发展相适应。EPC总承包模式的应运而生不仅能是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化,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为实现承包商的经济效益而有效控制成本以及优化工程的设计方案,因此在今后的工程项目承包方面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可谓是明智之选。
一、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概述
EPC总承包模式是当下国际以及我国建筑承包领域普遍所采用的一种工程项目承包方式,其在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受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EPC即由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组合而成,分别是指设计、采购和施工。具体而言,EPC总承包模式主要是指负责项目工程的建设单位作为业主将自己所负责的工程发包给总承包商并且由总承包商对整个项目工程的方案设计、施工采购等事项进行管理并对项目工程的造价、质量、安全以及进度等进行全面负责,最后直接将建设完成的并且符合工程合同规定标准的竣工工程交由建设单位验收的项目工程承包模式。与以前较为传统的工程承包模式对比而言,EPC总承包模式将工程的整体设计以及优化完全交由总承包商进行,此举可以使总承包商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断对施工方案进行改善和优化而无需经过繁杂的请示手续,有利于施工效率的提高,而且此种模式有利于项目工程整体运行的顺畅性,使得施工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进而有效的控制造价并进行合理的进度安排,此外EPC总承包模式使得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之后的法律追责变得更加清晰,有利于及时确定法律纠纷的参与主体并及时息诉。
二、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有效途径
总承包商作为工程项目的主体施工单位,其除了要保证工程的质量之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这取决于项目工程的造价控制。然而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多种多样,施工材料的选取、机械设备的购买、施工人员的安置、突发状况的解决、工期的合理控制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如果上述因素难以得到合理解决,那么承包单位的施工成本就会明显上升,甚至难以实现成本回收。因此在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的过程中,承包商首先应该对施工方案作出合理设计并对施工的阶段进行细致划分,在每个阶段确定好要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实现的施工进度,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和控制,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浪费。同时对材料的价格进行核查以免相关采购人员弄虚作假,而且在编制造价方案的时候要进行整体考虑,对每一项费用支出尽量控制在施工方案所预先设定的支出范围之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更情况要及时进行变通并对更改后的成本核算进行再次计算,以免出现大额度的不合理支出。
2.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是当下社会较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实际的施工进程中,如果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那么工程就是去了建设的意义,因此工程的质量问题应成为承包单位以及建设单位关注的重点环节。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应将工程质量放在首位,相关负责人要将施工的各个阶段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态度进行检查和监督,防止偷工减料以及工作散漫的现象出现。同时承包单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严格要求施工者必须遵守设计方案和施工标准,对于不合格材料要及时更换,对于不合格施工人员要进行及时培训和惩戒,对施工的质量监督要定期组织并完善相关的责任机制。
3.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有效途径
当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过于简单或者不符合标准的时候,会由于协调困难而出现施工工期延长的情形,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而且也会增加建设成本。因此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商进行项目工程合同签订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以及法律规定的格式进行,对于各自负责的内容以及责任承担的范围要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既能在施工过程中对相关问题尽快进行协调,也使得出现问题之后能准确及时追责。
4.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施工的整体进度,影响工程的质量和造价,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因此总承包商在日常的施工活动中应强化各环节的安全管理问题,集中组织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机制,对于违规操作的人员给与必要的惩罚。除此之外,对于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也要随时进行安全检查,对于材料的放置位置进行明确规定,对施工结束后的夜间巡视进行合理安排,对相关设施的安全操作标准严格遵循,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资格进行核实验证。总之施工现场的活动必须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建设单位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为了使建设单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保有生机且更加具有竞争力,国家和政府理应对其相关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进行改革并增加对其的政策倾向。就目前而言,EPC作为一种具有优势的承包模式应该受到关注和普及,因此在今后的建设承包工程中应多采取上述模式,并对工程在造价、安全、质量、合同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良好的企业物流管理不仅能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成本和价值优势,同时也是竞争性市场营销的有力工具。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物流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企业物流管理相关的基础性内容
现代企业将物流置于企业发展的关键位置,物流管理过程中企业的原料进购、原料产品的条件化存储、产品配送、原料产品的交通运输都能实现统一化、系统化。在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要实现原料产品的存储和运输安全化,保证各个管理活动环环相扣,充分利用每一个活动中突出的影响因素,实现管理的高效化,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企业物流管理需要实现各类物资的最大价值化,物尽其用,面对不同的情况要灵活应对,有效调剂、准确分配,在提高利用率的前提下,才能使利润收入提高。企业的物流运转层层分配的,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是重要构成,俗话说的好“时间就是金钱”,尤其是对于企业的物流管理来说更是如此,物流管理中的每一个活动都在效率上有所提高,整体的运作时间就会减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资金的流转速度,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周转资金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资金经营问题。在存储中,物资的存储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这就需要能够对物资进行快速的处理,减少物资的存储占用时间,降低成品的投入。在物资运输的活动中,要秉承就近采购的理念,尽量减少物资的中间流转环节,提高单位产品的利益收入。
2企业物流管理具体面临的瓶颈
2.1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较为严重
近年来,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鼓励、引导的态度,极大的催生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具有蓬勃的发展力,但因为资金、经验不足,在物流管理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在将物流管理纳入企业发展的重点之后又因为专业性的负责管理工作人员较少,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不是简单的工作分工,在少数物流管理优秀的大企业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专业管理的人员,人才众多,知识理论基础雄厚,开展工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工作的要领,节省了工作人员对业务的熟悉时间,工作人员职业素质水平高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职业惯性形成之后其职业敏感度会提高,有助于发展物流管理工作中的缺陷,提出创新解决措施。但中小企业的数量在我国企业数量中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普遍的企业中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这也就限制了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可能因为工作经验不足而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
2.2企业物流管理中的物流设备不成熟
物流管理离不开相关的物流设备,物流设备的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现代化水平较低,以下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第一点,企业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设施较少,还处于主要依靠人力的阶段,没有真正达到一个现代化企业应有的机械化水平。第二点,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多是没有价值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导致信息资源浪费,计算机对信息的采集没有针对性,过于分散化、繁杂化。第三点,企业物流管理所使用的管理软件没有得到最多大程度的开发,其灵活性较差,没有进一步提升价值的空间,与集成化管理仍有很大差距。
2.3企业物流管理的体系不完整
物流管理体系不完整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中。在物流管理体系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成本控制、物资供给等。一个公司企业发展涉及到了众多的方面,物流只是众多经济收入中的一个方面,因而在很多企业中常见的现象就是无法专门计算出物流的收入与支出,也就无法对物流的发展成本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企业要在物流这个领域内提高经济收入不能够从降低成本着手。企业在物流管理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生产到产品的最终配送形成局部空白,衔接不紧密,使物流运转的效率处于低水平层次。
3解决企业物流管理瓶颈的措施
3.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加强培训
要想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要从招聘着手,在招聘管理人员时,要提高工作素质要求,要具有相关的职业理论知识,熟悉相关工作流程,最好能做到刚开始工作就能够熟练的程度,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可优先录取。第二个途径,就是在公司企业内部进行的工作培训,对于公司中原有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不熟悉,但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可以实行定期的专业化培训,在培训中获得知识理论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能力的提高,使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得到强化。
3.2对物流设备进行现代化处理
物流设备的近代化水平不高,要采取措施提高物流设备的现代化水准,可以投入资金,增加公司企业中物流设备的数量,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机械化水平。还要对信息分类汇总,有针对性的收集信息,使信息集中化、简洁化。要进一步开发企业物流管理的软件,提高软件使用的灵活性,赋予软件更大的价值。
3.3完善物流管理体系
物流管理体系在成本控制方面要逐渐趋于明朗化,制定专门的物流收入支出账册,利用计算机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投入充分掌握,根据数据调整成本投入,减低成本支出,提高物流管理的经济收入。同时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个物流活动之间协调工作,衔接密切,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物流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型管理运作方式,它所具有的企业发展价值使得企业对它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留有一席之地就要紧跟市场发展的形势,企业物流管理也不能停滞不前,而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进度和承受能力,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情况,对物流管理的各个活动要及时更新,引进先进的运转工作方式,实现物流管理的效率化和高水平化,真正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一、融入企业文化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由美国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提出,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在自身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全体员工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信仰、共同意识,它是企业软的实力,具有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维系功能、教化功能、优化功能。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在提高学生技能、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成为了高职院校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关键。[2]高职教育只有质量提高了,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教育应该开放办学,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以应对高职院校面临招生与学生就业的双重压力。因此,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融入企业文化是强化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内在需求。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就需要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企业相应岗位的操作规范等技能知识;引导学生解决职业困惑,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全面适应企业需求。企业文化蕴含了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遵循程度是衡量其职业性文化素养的重要指标。企业文化的融入能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凸显其职业性的特点,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二,融入企业文化是强化高职教育高等性的有效途径。要达到高等教育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注重与就业岗位相关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行为准则的学习,让学生谙熟知识逻辑和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区别于岗位技术的素养要求的文化表现。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遵循程度是衡量其人格、道德品质等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塑造学生深厚文化底蕴,健全人格品性,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第一,高职院校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是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一线人才的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特殊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立足实际,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办学目标,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融入企业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基于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职业性也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职业性源于企业,也是企业的固有特性。因此,企业文化的融入,必将促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组织、管理服务等方面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蕴含企业理念的特色文化,打造学校的特色,形成强校之本,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
第三,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直接面对、解决生产一线中的实际问题,还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能领导班组、生产线或者企业员工科学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实地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可以加快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提高作为未来职业人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的融入,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岗位与产品生产数量、质量的关联,逐步养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学会处理与客户、企业领导、同事之间的各种关系,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适应严格的规章制度,逐步养成敬业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为追求短期内迅速提高就业率,教育重点变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强化,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探索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在四届物流管理专业“苏宁班”的基础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12年开始实施与苏宁合作育人项目。这个项目有如下特点:
第一,创新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坚持与苏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致力于创新“按需顶岗、机动教学、灵活管理”的双赢合作机制,保证人才培养“五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要求与岗位技能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学院与苏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共同开发了《企业文化》《苏宁员工规范》《苏宁物流体系知识与运作》等4门课程,保障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紧密贴近生产实践。聘请苏宁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班级兼职导师,为学生讲授苏宁文化、讲解专业课程、设计实习方案、指导毕业设计。结合专业课程教育,定期安排学生到苏宁物流配送中心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苏宁物流商品入库、上架、转仓、拣货、分货等各环节运行的真实情景。
第二,引进“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苏宁人才文化。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苏宁一直秉承“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用人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引进苏宁人才文化,坚持把道德品质和价值理念的培养作为重点,在班干部选拔、奖学金评选、党员发展等方面,把诚信、忠诚、敬业、进取、团结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引进“制度重于权力”的苏宁制度文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感受到的是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生产组织活动分属不同的体系,感受到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氛围迥然不同。为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了解、熟悉并认同苏宁的企业文化,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与苏宁共同设计,把制度和规范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让学生了解苏宁“制度重于权力”的制度文化,用学生守则、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约束师生员工的日常学习、工作,规范言行举止。
让制度成为促进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成为教学、生活、工作秩序正常的保障。苏宁的企业文化融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育人的全过程,学校成为苏宁企业文化扩散的平台,提高了苏宁在师生员工心中的影响力。苏宁企业文化的融入,让学院找到了科学引导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环境,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等关系的有效途径。学校和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增强理念自觉和行动自觉,主动探索企业文化融入的途径,不断总结经验,并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修正完善,形成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促进企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浏览量:10
下载量:0
时间: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管理起到了决定作用,良好的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建筑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各环节顺利。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程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1.建筑工程管理意识薄弱。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还处在发展阶段,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只注重发展建设,没有充分理解项目管理所带来的优势,也没有意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工程业主一向认为工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只要技术上能够解决,就无需在管理上做支出,如果出现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通常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处理。所以,大多数的建筑工程企业对工程管理的意识相对薄弱,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
2.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对于缺乏专业管理团队意识的情况下,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只是空谈。目前我国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只是部分高校设立了有关工程管理的课程,但并没有投入到工程管理中。大部分的建筑工程单位都不具备工程管理工作的范围、程序及管理方法,并且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软件系统。
3.管理水平低下。目前由于我国市场原因,建筑工程多数属于综合性工程单位,由于组织复杂,涉及方面广,使得建筑工程企业多数的整体水平不高,也不能适应目前国际上的建筑标准。另外监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对监理的工作性质、任务、机制认识不彻底,监督力量不强。所以导致了我国的多数重点水电站工程项目被国外的项目管理公司所承包。
4.没有建立法律法规。其实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很早便得到国家的重视,2002年国家颁发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但规范的内容并没有做到国际标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并且没有大力推行。
5.不重视安全过程。工程的建设中,虽然企业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建立了安全施工的规范,但并没有落实到基层生产线上,而施工工人的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面对工程中的违法操作,不能及时的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这些情况都将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
6.浪费工程资源。工程建设中,由于管理不善,经常会出现一些工程脱节、重复施工等现象,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流失并耽误工程进度。一些工程在施工中,往往只注重工程进度而花费大量资金雇佣外包公司,使工程的质量没有统一的监督,工程的建设没有统一的管理,也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问题。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
1.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意义。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对于工程管理一定要进行改革创新。建筑工程行业中应用招投标的方法进行承包施工,但在招投标过程中,相互压价、拖欠尾款等问题层出不穷。建筑工程中的职能部门经常多方面管理,出现管理错位的现象。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完全取决于我国的制度不完善,更多的可能是人为的问题。所以,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意义在于寻求合适的市场环境与建筑工程行业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2.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方法。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方法需要基于市场需求之上,市场经济条件允许,才能够实现建筑工程盈利。要想创新管理方法,首先要确立建设工程中管理的作用。建筑工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以有效保障的进度和工程的质量,使建筑企业的服务优化。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是最能展现我国经济实力的一面,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工程的建设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培养大批的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已经在不断探索,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建设了项目经理部门、指挥部门和其他一些管理安全、质检、合同等部门。但是,某些部门的建设无需存在,需要存在的部门并没有建立,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管理匹配不合理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进行全面改革。
2.1从组织结构上创新。虽然我国的建筑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但就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到位,已经远离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对于工程管理的建设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前的工程管理中,签订合同之后,项目经理代表施工企业,对企业的人力、物理和财力进行合理支配,对各方面的合同、安全、成本、材料、施工进程等问题进行管理,这样可能会影响项目经理的管理力量减弱,无法顾全大局。此外,项目经理也不能承担法人责任,这样容易出现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合同、职权的不明确问题,这种紊乱的企业管理模式,必然不适应企业的发展。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建筑企业中管理层的构建需要成立专门的各个项目部门进行管理,法人做好法人的责任,项目经理主管统筹计划及监督管理,其他涉及到的管理问题需要单独建设。
2.2从管理理念上创新。从管理理念上来讲,企业管理中需要融入大量的新鲜血液,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人才,在管理上加大资金投入,明确建筑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工作中。此外,创新的管理理念需要根据不同社会需求对管理理念不断改革完善,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管理经验而忽视我国市场情况,需要建立起一种能够体现管理内在的要求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系[7]。
2.3从管理技术上创新。由于我国的建筑行业比较分散,人员、部门、企业设计众多,所以在施工程序上也十分复杂,属于分工较细的行业。要想将这些分工统一管理,则需要对工程建立起相应管理系统。在建筑项目中使用管理软件系统能够有效、全面的提高管理水平。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将一些建筑行业的管理经验进行共享。利用软件管理,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施工中的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方法,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8]。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建筑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想要增强竞争力,必须要加强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为了配合工程管理的开展,各个部门需要不断的学习、创新,并能够熟练掌握工程内部的新知识,总结经验,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管理工作,确保工程项目的稳步发展。
一、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相关软件开发和工程管理不协调
现阶段,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期阶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大都是按照传统的经验来进行的,并不能和新技术相互协调.并且绝大多数建筑企业当中都没有专门负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管理人员,而一般的管理人员又没有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技能,软件开发人员一味追求利润的同时也不具备建筑企业管理的时间认识,如此一来,开发出来的软件很难符合建筑行业发展的要求,也得不到有效地利用,从而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革新并没有给建筑行业带来实际的效益.从另一方面来看,尽管我国建筑企业在很多时候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成果,但是,由于国外建筑管理模式好我国建筑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区别,因此国外软件不一定适合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需要.尤其是国内外单位内部结构不同,因而计算机信息软件使用范围也存在不同,但是汉化的软件也只不过是把英语变成汉语,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此外,从国外引进而来的软件往往都很昂贵,并不适合我国国内的绝大多数建筑企业,会给其成本带来负担.
1.2全面人才的匮乏和人员观念的差异
事实上,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普遍都缺乏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了解,掌握高度技术的人员更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管理人员的思想依旧逃不出传统模式的桎梏,难以满足建筑行业长期发展的需要,也因而呈现出供小于求的局面,阻碍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建筑企业的管理层也缺乏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他们不知道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建筑工程管理带来多大程度上的便利,因此他们也就不愿意付出高薪来聘请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作人员,认为这是极其没有必要,这使得建筑企业本身就愈来愈远离崭新的现代化技术.
1.3建筑工程企业管理机构人员变动频繁
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无论是环境条件还是连续性条件,都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稳定性,变化因素较多,并且这些变化因素往往又不在人为控制范围之内,这就使得建筑工程企业很难把握住施工的频率和节奏,因而就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起伏波动,调动频繁.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对自己所在企业的文化有统一的了解,并且绝大多数员工还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愿意接受企业给予的技术和知识再培训,即便是企业投入资金使得管理人员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但是由于人员变动过于频繁,培训过的人员又去了别的企业,也不能够帮助原有企业实现较强竞争力的提高.
1.4建筑工程管理环境多变
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建筑工地始终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使得建筑生产呈现出流动性的特点,从而使得企业管理环境也面临着较大程度上的变化,无论是可见因素还是不可见因素都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当中.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显然是难以对当前动态形式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二、强化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措施
2.1加快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信息技术领域要不断推出适合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发展的计算机软件,通常来说,一个新软件的出现可以现在试点工程当中进行,然后以此带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程.我国政府也要充分重视其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所在,并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方式,强制要求一些重点工程加快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网络的建设步伐,同时,也要为软件开发的高端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其能够和建筑工程企业合作开发相应的管理软件,使二者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
2.2在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做好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利用多样化途径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使得我国建筑工程企业能够正确看待这项技术,并将其正确运用都生产经营环节当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建筑企业来说,应当在软件使用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并尽快掌握现代管理技术,最终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在公司内部实现普及的目的.与此同时,对于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对建筑工程管理软件市场的开发也是极其必要的,对于这一层面,笔者认为可以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作为相关工作人员上岗的重要条件要求,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建筑企业内部管理队伍的建设.对于一些利润较为稳定的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研究开发和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
2.3提高工程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在现代化企业当中,始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更要注重人的作用.事实上,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否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接受程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是企业管理层的领导人员还是施工当中的工作人员,都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职工培训工作,以此来提高建筑工程企业当中职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为了能够使得职工的培训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建筑企业要结合继续教育和职业资格证制度,强化对建筑师、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多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最大程度上提高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层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了解能力,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的硬性条件.长此以往,不仅能够使得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得到了切实的提高,还可以在根本上推行建筑工程管理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2.4促进信息系统的一体化
工作流程会给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建筑工程在立项与招标的过程当中涉及到许多客观上的元素,因而也就使得管理体系较为庞杂,并且在数据计算环节也会涉及到数量较为庞大的项目.在这种形式之下,怎样能够使得计算出的数据更为精确,是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完善信息系统一体化就是为了解决之歌问题,在这一过程当中,要着力突破每个部门固有的局限性,将现代化技术游刃有余地应用其中,并将各种相关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最大程度上实现各项业务模块联合的监控.如此一来,建筑工程管理所涉及到各个环节或者各个部门都能够协调运转,最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具有覆盖性的工作系统.
2.5增强工程管理的适应性
在施工环节,公路工程和铁路工程都会受到天气变化和地质状况的影响,而房屋建设共层往往会受到环境保护的限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资源投入和工期的进度,同时,也将预测成本提高到一个新的程度上来,这就对数据的精确性产生了干扰.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让设置施工参数的功能,使得用户能够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来进行相关参数的自定义,使得运行当中的各项机制都能够和实际相符合,并及时提高有效信息的反馈性.另外,在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得到保障的条件之下,管理者最应当关注的就是整项工程所涉及到成本问题和工期进度问题,而只有工程管理完全适应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够将效率提升到最大化.
三、结语
总的来说,相比于其他行业,建筑工程管理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差强人意,同样,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行业对于崭新技术的使用较为落后,如何在新时期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建筑行业的工作者都应当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到日程上来,并不断将其与我国建筑发展现状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浏览量:7
下载量:0
时间: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进行理财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改革浪潮席卷着我国的各个行业,而且还在继续如火如荼的开展。改革是发展之动力,是新时期农村不断发展的动力。尤其是农村的财务管理,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基于此,从新时期农村财务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措施来完善农村财务管理。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财务管理;管理现状;管理措施
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组织、结构及分配方式均呈现多元化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转型,财务管理工作也就更加复杂。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怎样应对这些变化,政策上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是新时期经济管理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探究新时期农村财务的管理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新时期农村财务的管理现状
新时期要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就必须要从农村财务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在改进问题基础上加强财务管理,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改革。从农村管理现状来看,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依然存在漏洞
从许多财务管理的条例来看,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即为内容比较空洞,教条化严重,根本无法和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即便是提出了一些财政政策也无法依照预计轨道落到实处,执行结果和预期相差甚远,根本无法达到应有功效。农村财务属于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如果仅仅依靠一种或几种制度进行约束,必然无法解决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1.2农村会计的基础工作薄弱
农村的财务工作不仅具有极强的政策性,还需要极强的业务性。但是现在许多农村的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因此财务管理中存在资料不规范、不完整的现象。许多村收支单据上凭证要素不全,尤其支出的单据上没有领款单位及领款人,缺乏经办人与证实人[1]。采用白纸及作业纸记账的比比皆是,有一些还在烟盒上记账作为入账凭证,严重影响了农村的财务管理。
1.3农村财务的账目混乱,报销手续缺乏规范性
首先,审判签字比较随意。一些村由书记签字,而有一些是村主任,缺乏刚性制度的约束。按照农村财务管理的规定,财务支出理应村主任审判,但是乡镇对各村的管理则要求村支书审批,而村主任的职位形同虚设。其次,票据不规范,财务支出几乎都没有正式税务票据,采用白条报账比比皆是[2]。
1.4集体资金的管理较为混乱
在许多农村中管理集体资金上收支失衡,支出超过了收入,非生产性的开支较大,一些村集体甚至收入极少,连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但是村干部从不认真审核支出,甚至还有采用公款购买汽车、配备手机等现象;或以学习考察为由借机出去旅游,这种案例很多。
1.5缺乏专业财务人员
财务管理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稳定,但许多村基本上都是村干部直接指定财务人员,用自己信得过的人;一旦村干部换届了,财务人员也会随之更换。而且年轻人不愿到农村,有知识有能力者也不愿到农村,自然财务人员就会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较差。
2新时期强化农村财务管理的措施
从农村财务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各种急需改进与完善的问题,需要结合农村实况采取合理强化措施。
2.1加强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农村财务部门及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必须加强集体经济发展路线,要将正确合理的发展观落实到每个农村地区,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2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依照农业部及财政部出台的法制法规,构建村级会计代理、预算决算及固定资产管理等各项制度,通过健全与实施这些制度,就能够让财务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效规范村级财务管理[3]。当然重点还是要加强会计的核算基础,各个村的财务都要设置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用工登记薄和存款日记账等。
2.3规范程序,搞好财务公开
村级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士召开民主理财会,请群众代表参与征求意见,并对单据进行审核,且财务公开必须及时、全面、规范。
2.4狠抓落实,让群众满意乡镇领导要将财务管理当成稳定社会、加强干部关系、做好廉政建设、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大事。因此,必须要结合当地实况,征求民意制定合理的费用开支标准,才能够让群众满意。
2.5加强农村财务人员的建设
农村财务人员配备一定要依照相关法律规定,预备人员要接受街道及办事处的考核之后再任用;同时,要确保财务管理人员的稳定性及工作独立性,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村级不能擅自调动及调整。村级主要干部不能兼任出纳或者会计,必须避免任人唯亲现象。同时,还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形式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只有拥有了一直素质优良、业务精通及敢于承担责任的队伍才能够达到财务管理的目标[4]。
3结语
农村的财务管理不但要紧跟农村综合改革步伐,还必须从法律框架内进行规范,必须探讨财务管理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才能够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农民致富。
参考文献
[1]王霞,委玉奇.农村财务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会计之友,2011(9):31-32.
[2]莫鸣,潘锋琴.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思考.消费导刊,2012(13):103-104.
[3]常树春,陈顺达.新形势下村级财务管理问题探析.财会通讯,2011(32):83-84.
[4]张光涌.当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乡镇企会,2011(8):70-71.
随着我国财务制度的不断改进,我国逐渐重视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逐步以市场理论为指导、以财经法规为依据、以理财为重点、以有利于自身发展为目的的财务管理新机制。在这个过程下,虽然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完善。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财务管理对于整个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行政部门的附属部分,其日常的工作有一定的公益性,既是国家行政职能的延伸,也是为人民服务的部门,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分散,来源渠道具有多元性,这就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在财务管理方面也较为复杂,因为需要根据资金的来源进行分类管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公共性,这要求我们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时刻接受监督和检查,需要时刻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科学管理以及审核,对每一项的支出都要严格审查和规范,进而可以保证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行。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主要是由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核算监督等几个部门组成,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按照国家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办法进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平衡好本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事业单位是行政部门在职能上的延伸,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这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与一般的企业有所不同。具体如下:首先,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中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要素,服务范围广泛,从经济性质的角度来看这是不符合大部门企业的财务管理特点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在目前的会计准则基础之上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在核算方式方面需要更加的灵活,其次,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上,除了财政资金外,还有自己的一些服务收入,从这个角度看,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合理
我国对财务预算工作就进行了一次改革,改革之后,要求实施部门预算管理,同时在支出方面要求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也进行了针对性的管理,但是从实际的改革效果来看,效果不尽理想,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依旧是水平有限、相对滞后,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只是流于形式,预算管理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实际工程中,很多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没有与各个下属的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再加上编制时间比较急促,使得大部分编制人员在编制过程中使用增量预算法,就是在上一年度的实际支出之上,考虑到本年度新增加的增量因素来确定下年的预算支出,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简单实用,缺点就是考虑因素过于简单,而且增量因素主要是凭借经验来决定,往往不够科学合理。
2.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不够科学完善
任何事情都有章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客观来说,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大部门都有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不够科学和健全。主要表现在,对于财政拨款的专项资金管理不严格,内部控制不够,一些资金的往来都没有进行及时的记录,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财务风险敞口的局面,抗风险能力大打折扣。事业单位仍旧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往往存在着盲目草率的情况,并没有进行科学的投资分析,这样就形成了投资回报率低的局面,还容易造成资金流失。
3.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混乱
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产是来自于财政部门的资金,国有资产的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中,很多事业单位内部都有资产与管理不匹配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事业单位都没有相应的建立起明细账,资产管理人员根本就不清楚资产的账面价值,折旧情况,账实不符,责任不清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事业单位在资产购置方面也进行盲目跟风攀比,这就导致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这些重复的购置资产也很难进行资产交易,使得资产闲置,造成浪费,如果这些资产进行交易,也容易出现暗箱操作,未经批准就办理产权变动手续,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不可否认的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财务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规范之处,财务信息失真也就在所难免,内部的一些从业者,经验不足,专业素质不够,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的准确记录是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旦会计信息不能准确真实及时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的业务情况,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从何谈起。但是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不高,账目设置差异大、账务的处理不规范等等问题阻碍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账目的流程控制体系也不够完善,没有相应的进行监督。
五、新形势下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对策
1.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营的基础,我们只有重视预算工作的编制才能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在取得各个部门的信息的基础上,认真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保证其执行力。其次,我们可以配套奖励措施,从经济角度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再次,在事业单位执行预算计划的时候,相应的建立起考核制度,进行监督。最后,做好预算工作的信息反馈和整理分析。
2.加快财务制度的改革进程
在科学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本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流程,制定本单位的预算管理计划,并对预算管理进行评价、监督、实施等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结合事业单位的自身情况,这样才能保证其可行性,另外还要提高内部财政管理的水平,对财政管理人员进行制度监督和约束,尽可能的避免违法乱纪现象的产生,保证事业单位资金安全,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还需要坚持科学管理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长远上保证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行,坚持科学管理的观念,锐意改革,不断创新。
3.坚持考核制度,加强监管
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内部员工的考核,并且可以依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坚持考核,也可以实现外部监管,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还要进行审查,不仅仅账面上核对数字金额,还需要进行实地盘点,对事业单位的资产,建立健全资产登记制度,方便对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由于目前,事业单位人员可能会特别注意这一块的检查,就要求相应的监督人员要有很好的专业素养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从外力上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落实到实处。随着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不断丰富,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要求就更高了,这需要我们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财务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提高这些人员的法律意识,既可以让他们了解到我国制度规章对财务人员的具体要求,同时,还可以提醒这些人员不要触犯法律。
4.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是由国家部门拨付的,对于这部分款项的使用是我们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首先,改变以往的观念,一定要认识到资金和资产的转化,还可以将资产管理水平的考核纳入业绩评价之中,其次,我们要建立起健全的资产管理办法,使得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不断地科学化、透明化,以制度的形式进行权责的明晰,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办事人员的积极性,在工作流程上做到有据可依,同时还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债权债务的管理,对于应收账款应该定期催款,防止外借公款行为的发生。
5.强化内部控制的意识
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而言,要不断的强化内部控制的意识,具体来说就是,相关的财务负责人要增强责任主体观念,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自我提升,可以极大地改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不高,账目设置差异大、账务的处理不规范等等局面,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起内部财务控制制度,通过制度来管理人的行为,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行为监管,对于一些不可以一人兼任的职位,我们要专人专岗,这样可以相互监督,相互牵制,一旦发现内部管理存在什么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补救,通过这些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正常开展,为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浏览量:8
下载量:0
时间:
工程管理活动中,项目管理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人力管理、质量管理及整合管理等。成功的项目管理就是对这些因素加以统筹并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突出重点,最终保证项目按预期目标完成。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目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建筑的这个行业里,尤其是在建筑房屋方面,如何管理好事物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些单位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工程的施工。特别是现在,在我国的大环境越来越好的情况下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日趋加剧,特别是当前为扩大内需许多重大建筑工程项目陆续进入施工阶段,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努力探索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本文笔者对房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房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
前言
房建工程项目是最常见、最典型的工程项目类型,房建工程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在房建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应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房建工程项目管理在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生产日益复杂化,项目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鉴于这种情况,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对房建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创新,不断深化项目管理体制改革。
1房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1时代发展需要创新
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所决定的。联系整个时代以及整个房建施工企业的发展历程,社会的进步和房建施工企业的发展均离不开创新。我国甚至把改革和发展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其中的要求就是要进行创新。而在房建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必须进行创新,从而可以能够实现建设施工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房建施工企业的改革创新中给各个项目的施工注入强劲的动力。
1.2现代化房建施工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房建施工领域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成、相对系统的企业制度。在房建施工企业的施工中主要采用的是招承包制度。并且在这种制度推动下,房建施工企业以及工作人员终于认识到其中的重点问题,企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在市场的环境中,竞争十分激烈,要具备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的加强企业的创新和变革。并且当前的房建施工企业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房建工程项目和房建企业之间的问题显著。相关的责任问题不明确,企业的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项目的分配不合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房建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就必须加强创新。
1.3当前的管理科学要求进行管理创新
建设工程项目的运行是一项系统繁杂,涉及面广的工作,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进行管理的目的和要求是在管理中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并结合科学的原理,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进行管理。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从而提髙管理的准确性,促使相关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中必须加强管理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能够把理论用于实践中,从而能够提髙企业竞争力。
2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原则
2.1适应生产力发展原则
在房建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同的生产力的对于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必须把项目管理的创新和生产力相适应。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和生产力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发展促进,形成有机统一。在企业建设以及房建工程项目的管理中,一定要注意生产。力的三要素,主要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只有把三要素进行分析,并能够结合起来,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生产力的提髙,同时生产力的提高能够反作用于房建工程项目管理,促进其改革和创新。
2.2适应市场需求的原则
市场因素是房建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所以由于市场的变化就会导致其对房建工程企业的需求不断加强。房建工程企业只有满足市场的需求了才能够不断发展,取得一定的企业效益。通过获得的效益用于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再生产,再创造,不断的进行市场开拓。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质量不好的问题,就会影响房建企业的形象,降低其企业的信誉,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降低人们对于该企业的信任度,那么该企业的市场份额就会减少。也就阻碍了市场发展,所以房建施工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建设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就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企业文化和品牌效应提升原则
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在行业领域逐步形成并被行业广泛接受并认可的。房建企业只有不断的提髙自身的素质,才能够加快其发展,更加明确自身定位,这样才能够满足当今的时代发展,在市场中有所进步,并能够进行更加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在房建企业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必须注重企业的文化并能够不断的提高企业品牌效应。
3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措施
3.1房建工程项目管理观念创新
房建企业发展初期,项目管理并没有被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基础上,首先要进行的就是观念创新。企业的领导以及相关的部门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必须具备房建工程项目管理观念。并且就房建工程项目的管理进行资金投入和人才引入,同时加强自己的创新观念。注重创新性,加强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观念建设。项目管理观念的创新及与时俱进,是整个房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3.2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革新
工程项目的组织机构对于项目管理的顺利实施有着居住轻重的作用。房建施工企业在过去的建设中,项目施工管理不够完善,仅仅把项目认为是合同签订后进行的工程建设,然后对已经确定的项目进行管理,之后进行工程建设,最终完成项目进行交付。项目部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部门不完善并且其中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不能把项目部门的运作与企业的运作进行联系和结合。所以就必须加强房建工程项目管理,进行组织机构的革新,适应创新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就其中要求的各项任务确立一定的部门和组织来进行负责。从而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促进企业的发展。
3.3房建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创新
建设工程发展至今,有着其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是随着工程的不断发展,体制机制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房建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机构的创新之后,为实现其体制化管理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体制。这里可以根据目前的现代化体制,来进行房建工程管理项目管理体制的创新。
4结论
房建工程项目是最常见、最典型的工程项目类型,房建工程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在房建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应用。房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对房建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重要的作用。项目部作为企业的派出机构是企业的分公司,是企业的缩影,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体现着企业的实力,是企业在市场的触点,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源泉,因此项目施工管理的有效运作是房建施工企业的生命,惟有创新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因此,要在发展房建工程的同时,同时抓好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使得项目管理工作能够有序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许培,司展望.浅论房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J].门窗,2013,01:170+172.
[2]张莹.当前房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技术创新分析[J].门窗,2013,04:131+135.
[3]郝泽峰.关于房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探讨[J].山西房建,2013,14:252~253.
[4]张伟.房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J].中外企业家,2015,15:213~214.
[5]林钊.试论房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J].建设科技,2014,06:126~127.
1路桥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1.1更有助于综合协调
众所周知,在路桥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工作量较大,为了确保工程的建设进度,会存在多个建设单位,进而也会遇到诸多问题,相互的协调性较差,不利于路桥项目的整体建设。而通过路桥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另外,为了更好的满足建筑项目建设质量的要求、监督的要求等,需要参建各方之间进行相互的协调沟通,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来对整个建设计划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有效的减少路桥工程建设中的压力,对提高路桥项目建设的有效性有着一定的作用。此外,路桥项目管理的应用也可以说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在路桥建设工程中,充分组织和协调各个参建方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对路桥建设的整体工程进行调整,而且会结合气候条件因素以及之前提到的实际建设情况等,适当的对各个参建部门进行组织协调,充分提高路桥工程的建设质量。
1.2更有利于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路桥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确保路桥建设质量的关键。路桥项目建设中涉及到的建设环节比较多,而对建设项目进行的精细化管理往往是建设单位较为薄弱的环节,也是路桥项目建设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而通过路桥项目管理在路桥工程中的应用,可以根据路桥项目建设的方式不同,来对路桥项目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主要包括招投标管理、经营管理、成本控制、施工管理等,对企业内部实施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促进路桥项目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3更有利于市场运作
路桥工程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更是以市场经济体系需求为标准的。通过路桥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可以更加全面的把握路桥工程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并将其作为基础对路桥建设工程管理中的质量管理、材料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施工管理等进行规范,不断的形成市场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从而为建设企业在市场的发展中提升竞争力,促进建设企业的快速发展。
2提升路桥项目管理工作水平,促进工程建设效率的主要措施
2.1加强项目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路桥项目管理实施的核心,只有具备高素质人才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路桥项目管理工作的实施水平,促进工程建设效率的提高,因此,需要加强项目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要从多个途径不断的强化人才队伍,并利用巧妙的方式激发人才的最大效能,例如,可以进一步提高高素质、高水平项目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福利等,满足人才的物质需求,这样才能将人才留住,人才也会将自身全力倾尽于岗位,从而有效的激发人才的效能,而从某个角度上来讲,人员的薪资待遇以及福利也将成为人才能力发挥的内在动力。另外,还应不断的壮大管理人才队伍,加大人才招聘力度,吸纳更多的路桥项目管理人才,为路桥项目建设企业的发展打下夯实的人才基础。其次,应加强对路桥项目管理人才的培训,结合现有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不断的提高路桥项目管理人才的专业水平。另外,为了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应适当的引入培训考核机制,定期对路桥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督促管理人员自觉的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到管理人才的素质缺陷,并有针对性的对其展开培训,不断的满足路桥建设项目的发展需求,从而有效的提升路桥项目管理工作水平,并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效率,实现建设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更有利于路桥建设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不断的强化路桥项目管理理念
路桥项目管理理念对路桥项目建设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更是确保路桥项目顺利建设的关键,因此,要提升路桥项目管理工作水平促进工程建设效率的提升,应不断的强化路桥项目管理理念。首先,相关政府和部门应进一步对路桥项目管理进行规范,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项目管理的细化规则,并要引导各个建设企业在基于自身发展设计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路桥项目管理理念,并切实有效的将其实施下去,促进路桥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其次,政府应组建一套路桥项目管理的专业组织和机构,更将其有效的实施到路桥项目管理中,不仅要确保路桥项目管理建设的成效,更能满足路桥项目管理的发展需求,从而有效的提升路桥项目管理的工作水平。再次,应不断的推广路桥项目管理理念以及相关的知识,并将其作为路桥项目企业经营的核心内容,将其理念渗透到每个组织、每个管理人员的心里,加强对路桥项目管理理念重要性的认识,不仅要通过路桥项目管理理念来促进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同时还要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积极强化管理理念,促进路桥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2.3加强对路桥施工现场的管理
施工阶段是路桥建设项目的关键时期,施工现场更是项目管理的重点环节,因此,在路桥项目管理中,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首先,要结合路桥项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完善相应的建设管理制度,并将其严格实施下去,对保障施工现场顺利建设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对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保障路桥项目管理建设的有效性。其次,路桥项目建设管理应结合当前的法律法规来尽力完善路桥项目施工质量的管控体系,并将其贯穿路桥项目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确保施工现场的有序进行,避免了传统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的现象发生,从而有效的提高路桥项目管理工作的实施质量,对促进路桥工程建设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再次,应对路桥项目具体的建设情况,建立健全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制度,一方面要确保施工现场每位施工人员都能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严格按照规程制度办事,一旦发现施工不足之处,要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确保施工现场每个环节的质量,严格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考核,对其整体进行评价,如果发现施工实际情况与设计出现偏差的话,要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确保路桥施工现场各个环节的质量,从而保证路桥项目整体的建设质量,有效的提升路桥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路桥建设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路桥项目建设管理也变得极为重要,对确保项目建设的安全性、可靠性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文章主要通过加强项目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的强化路桥项目管理理念、加强对路桥施工现场的管理等内容的分析,希望在提升路桥项目管理工作水平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摘 要:工程项目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质量、造价、进度及安全等各方面的管理,需要设计、监理、施工、材料、物资、等部门和单位的通力合作,以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
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是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去实现,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当然很清楚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工程项目管理,本文依据八宝山矿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中的实际对建设工程如何进行项目管理进行阐述。
1 质量管理
质量是工程管理的第一要务,每一位项目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这一问题。
1.1 施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
质量管理是提升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工程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量管理水平高低和质量管理机制完善与否。建设施工项目中的具体实施单位是施工企业,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自我检查机制,完善自查自纠制度,从施工的每个关键环节和工序入手做好质量控制,通过持续改进的措施实现施工质量的提升和施工过程的优化,同时,作为施工企业的质量负责人要敢于管理,熟悉施工程序,做到心中有数。
1.2 掌握监理公司的监理水平
聘请监理公司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是目前通常的做法,建设单位委托的监督单位,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或正在施工的和已完成施工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代表建设单位全面细致的完成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监理单位的质检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好坏。目前,监理公司鱼目混杂,人员和技术水平千差万别,甄别监理公司的监理资质和实际水平是建设单位在项目施工前必须开展的工作。
1.3 提高监理人员素质
作为项目管理人员,现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就是管理工程施工质量,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具有监督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双重身份。要及时召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明,重点进行管理,限时要求改正。对发现的现场监理人员不作为、甚至拿、卡、要等违规行为及时制止,情节严重的要清理出场。
2 造价管理
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图纸和实际相结合,工程投标的工程造价大都是根据图纸的工程量清单计算的,尤其是土方工程,和实际施工往往有很大的区别,要切合实际采取土方实际丈量,运距实际测量,余土外运按车计量的方法,控制工程量的实际情况。二是加强材料管理,对于市场价格差别较大,质量参差不齐的主要材料,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充分了解市场情况的基础上,限定材料规格,质量和价格。 三是加强工程签证管理,挑综合素质,爱岗敬业,精通业务,遵守法律法规的技术骨干为现场代表,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现场签证制度和相关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权利和义务。只有明确责权利,各级工程管理人员在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的管理行为才能得到规范,对超过规定限额的签证应召开专题会议,形成会议纪要,签署补充合同的形式予以确定。
3 进度管理
3.1 组建协调团结的项目管理组织
无论多大的工程,都是由各个建设者共同参加的整体,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密的合作体系,项目管理单位要做好现场的协调调度工作,积极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让互相拆台、扯皮的现象保持零记录。
3.2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三级工程计划
这一计划不仅要包含施工单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包含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同时还要充分协调与施工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关系。
3.3 开工前各类手续的办理
项目成功的保证是与政府机关的充分沟通并保持良好关系。
4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贯穿建筑施工项目之中的重要内容,建筑生产安全管理一般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将涉及到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的管理活动。
企业组织安全生产活动的集中场所就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抓好现场管理。一是对现场设备进行管理,比如塔吊、物料提升机、桩机等各类大型机械设备,一定要现场查验施工用的钢管、扣件等配件的厂家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合格的检验报告;二是管理好施工现场的用电。三级配电是否规范、各类机械机具是否已经重复接地、各种配电仪器要求的参数是否匹配等等;三是管理好现场秩序。现场秩序有条不紊能够很大程度上保障生产安全。
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人的管理,最根本的管理目的也是人。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建设工程现场存在的各种因素,才能对安全生产实行更全面的动态管理。制定安全责任制度,由企业领导一把手对整个安全生产负总责;项目经理和安全员即为现场管理安全的人,也必须是现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持证人员上岗来进行现场施工操作。
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中起到的作用虽然很重要,但是建设单位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建设单位要配合监理单位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避免建设单位不管安全只管质量的错误意识。
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类部门和单位,比如设计、监理、施工、材料、物资部门等。故而,只有各部门协调通力配合,分工明确,加强建筑工程质量、造价、进度和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才能有效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汪舒舒.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防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2]付婧.建筑工程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3]欧阳浩.建设工程纠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猜你感兴趣:
1.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工程又称为计算机系统工程或者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因为计算机工程包括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工程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渐进式的工程化实践教学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是与各专业应用结合比较紧密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我们主要以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根据“初步体验、独立项目实践、从业实践与实训”3个层次实行渐进式实践教学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验环节的设计到课堂教学案例和实验教学的开展,都围绕工程素养的培养进行遴选。
1.1采用工程案例驱动的理论教学模式
在理论课讲授方面,我们以工程案例驱动模式进行教学,以网上书店的开发案例贯穿教学全过程,将数据库基本原理和设计技术融于案例教学过程。同时,根据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传媒行业特色,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与新媒体应用相关的多媒体数据库等新技术内容,加强数据库工程应用设计及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各章的教学中,我们用案例进行分析,逐层引导,全过程地阐述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中的各类概念和技术问题。
1.2实行渐进式的工程化实践教学过程
1)初步工程训练体验。课程的教学除了理论教学外,还有相应的课内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实践,主要包括特定DBMS的使用、SQL语言的编程练习以及数据库的连接技术;另一部分是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采用工程化的基本思想,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现一个初步的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初步工程训练体验阶段,教师提出工程设计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包括系统界面设计、基本的数据操作和查询统计功能设计、性能指标设计等基本要求。学生可自由组成小组,根据教师要求自主选题并自主选择开发工具和数据库环境,在完成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结合自己的工程项目设计实现一些特色功能模块,然后完成项目设计的总结报告。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项目验收,要求每个小组制作PPT进行项目工作汇报并演示所设计的作品,由学生推选出的若干学生评委负责项目评分。工程项目设计成绩作为该小组成员平时成绩的主要评分依据。
2)独立工程训练实践。独立工程训练实践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完成。该阶段要求每个学生自主完成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项目开发实践,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课程设计阶段要求学生自学数据库开发工具和环境,强调独立设计,强化学生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课程设计阶段,教师除了提出项目设计的基本能力训练要求和设计作品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外,还给出一系列参考选题让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主选题,但需征得教师同意,以保证选题的质量。为避免抄袭等行为的发生,每个学生的题目和内容必须不同。同时,课程设计阶段会要求学生采用与上一次设计不同的工作模式(C/S或B/S),采用工程化的手段和方法完成基本的设计实现工作。课程设计完成后,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评委(7人)对学生作品和设计方案进行检查,最后通过汇报答辩的形式评定作品设计成绩。作品设计和汇报答辩成绩由学生评委给定,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负责答疑,在答辩过程中负责点评,但教师有权对成绩进行微调。另外,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要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教师对课程设计报告批注评语并给出成绩,课程设计的最终成绩由作品设计成绩和设计报告成绩组成。经若干次实践证明,上述实践教学方法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任务,同时又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并取长补短,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实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报告,学生提高了撰写规范的项目设计方案的能力和设计总结报告的水平。
3)从业工程训练实践。从业工程训练实践主要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以行业一线的真实工程项目为背景,参与并完成相应的工程项目设计实现工作(或作为其毕业设计),培养数据库工程应用实践开发和运用数据库技术从事服务外包等实际应用开发能力。第3阶段主要是结合实际数据库工程项目,尤其是与传媒应用密切相关的数据库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工作,如电视节目查询点播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影视资料编目系统等。这一阶段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其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在离校前具备应对复杂工程实践的基本能力。通过3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初步具备到一线从事数据库工程及服务外包等项目开发的基本能力。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和手段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多数课程的考试都采用期末笔试形式,课程考试无法真正做到考核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为此改革评价方式宜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配套。为使实践训练能落到实处并能给出客观公正的实践评价,我们对于C语言、Java课程以机考为主,采用具有自动评价学生程序功能的程序设计上机练习及考试系统,改变期末笔试的考试形式,在开学半学期后每两周组织一次机考,采用多次开卷机考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通过考试的学生如果不满意成绩,还可以在学期结束前的任何一次考试中重考。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考核分为笔试和机考两部分,期末总评成绩建议按照平时成绩占20%、笔试成绩占40%、机考成绩占40%的比例计算。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工程项目设计成绩两部分组成,理论考试和工程项目设计各占总成绩的50%,其中设计作品占40%,设计报告占10%,不再单独设置平时成绩,而以初步的工程项目实践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课程成绩的评价采用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方式。
三、结语
通过组建由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技术与应用4门课构成的计算机类课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
(1)以案例驱动方式深化C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完全由学生自学C语言语法,突出专业层面的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训练。
(2)以案例驱动和项目驱动并重的方式深化Java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前半学期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学会Java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调试方法,熟悉Java特性和程序架构,特别是熟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念;后半学期主要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项目设计实现能力训练。
(3)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模式开展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以学习传统的、经典的数据处理方法为核心,以掌握算法设计基本功能为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与OJ系统中相应的配套练习,基本达到工程设计必需的基本技能要求。
(4)以工程案例驱动和分组数据库应用工程训练方式改革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我们通过工程教育相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将工程设计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系统中,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
1983年12月,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将其命名为“银河”。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独立自主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方针以及全国大力协作的产物,也是中国工程创新的成功案例。本文以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为例,着重探讨该工程的决策、组织管理中的成功经验,为后人提供有益借鉴。
1工程的背景与决策
国际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76年美国CRAY公司研制成功的Cray-1流水线向量巨型计算机,标志巨型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并开始进入商品化阶段。苏联、法国、英国、西德以及日本奋起直追[1][2],相继研制出各自的巨型计算机。技术先进、功能最强的计算机,历来被首先满足于军事领域的迫切需求。美国国防部以及和军事密切相关的航天局、能源部、国家安全局,一直是巨型机的最大用户,也是巨额研制费用的提供者。1976年,美国著名核武器设计发展中心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以88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第一台Cray-1机[3],美国三军及战略武器部队的C3I系统也使用了Cray-1机[4]。因此,美国将巨型计算机看作“军备竞赛的基本要素”,决定“不应让这种计算机输出到任何国家”,尤其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和禁运。第三台Cray-1机原本是苏联定购的,但被美国国防部一票否决[5]。
中国考虑研制巨型计算机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1956年中国的计算技术开始兴起[6],经过仿制苏联到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等不同发展阶段,先后研制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为国家经济、科学研究尤其是国防科技做出重要贡献[7][8]。正是由于计算机技术与国家安全、国防科技以及武器装备发展密切相关,1967年9月聂荣臻就提议研制更高水平的计算机。据此,国防科委四局组织调查组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调研,准备百万次计算机的研制方案。1968年4月,在北京召开总体方案论证会,9月国家计委、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向中科院计算所下达百万次计算机研制任务书,代号1025。1970年11月,十院向国防科委报告,提议中科院计算所研制亿次巨型计算机,代号723[9]。1972年10月,国防科委根据国家尖端武器、增强国防实力的迫切需要,召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我国巨型计算机研制问题,并向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建议,将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1974年初,中科院、四机部和国防科委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专委提出组织全国力量,开展巨型计算机研制。1975年10月,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指示科委机关,组织国内计算机知名单位,进行全国性调研,了解国内对巨型机的需求、国产元器件质量状况、外部设备的生产能力与水平,以及性能价格比等情况。但是,由于““””的干扰,巨型计算机工程几经筹划,均未能正式实施。
““””结束后,巨型计算机工程问题被再次提出。1977年国防科委经过一段紧张的酝酿、准备,于11月14日向中央呈报了《关于研制巨型电子计算机事》的请示报告,四机部、中科院等部门亦积极争取。此时,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专门从事计算技术研究的研究所,如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四机部第十五研究所(即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另一支是分散在地方和军队高校中从事计算技术教学、科研单位。1978年3月4日,在中央部署巨型计算机研制的汇报会议上,邓小平决定将研制任务交给国防科委,责成长沙工学院完成[10],规定用六年左右时间(到1983年底左右)、2亿元左右经费,研制出每秒运算1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长沙工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的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1966年退出军队序列,改名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南迁长沙,改名长沙工学院;1978年10月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新回到军队序列。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能够争取到巨型机工程项目,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研制武器装备的迫切需求,国防科委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承担该项工程的经费。二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是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一个9人计算机小组发展而来,尔后逐渐发展成为军用计算机室、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系。自1958年以来,先后研制出一系列军用、通用计算机。1965年,在慈云桂的主持下,率先用国产元器件生产出稳定可靠的441B晶体管通用计算机,打破“国产元器件做不出稳定可靠计算机”的说法,先后生产30余台,用于国防科委各基地、国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国民经济各部门。1970年代研制的151-3/4型百万次计算机,在1979年、1980年洲际运载火箭发射、潜艇水下发射、同步卫星发射等一系列科学试验中应用。三是与慈云桂的运筹帷幄和不遗余力分不开。在中央决策到底由谁承担巨型机研制任务时,中科院计算所正在研制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该工程直到1983年11月完成)[11];四机部十五所承担的718工程任务,“进展十分缓慢”[12]。此时,慈云桂正在主持国防科委巨型机国内需求及生产的调研工作,虽然也承担着718工程任务,但因前期工作进展较快,1977年下半年就把主要骨干力量抽出,提前进入巨型机的预研和方案论证,从而把握时机,抓住机遇。1978年5月,巨型计算机工程正式立项,代号785工程。
2工程的组织与管理
785工程的组织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工程指挥、组织队伍、建立制度以及政治工作等方面。
2•1制定正确的指导思想
工程创新首先是观念创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制定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是保证工程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785工程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上马的,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少人认为五年根本研制不出亿次机,即使勉强研制出来也不能工作。有人甚至上书中央、国务院、军委领导,希望制止这种“毫无成功希望”的工程[13]。慈云桂和同事们顶着压力,提出“豁出命也要把亿次机研制出来”[10]。慈云桂参加过1975年、1977年两次全国性调研,了解国内当时无法提供巨型机所需的大规模、高速集成电路和其他相关元器件。如果完全立足国内,从元器件攻关开始,十年也没有希望研制出巨型机。因此,他们大胆提出,785工程不能走闭关自守的老路,必须闯出内外结合的新路,进而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反映时代特征的工程指导思想:“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尽量以当前国际先进水平为起点,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引进必要的技术、设备,洋为中用。从我国实际出发,尽量采用行之有效的、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和元件,把先进性和现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加速完成研制任务”。785工程总体方案设计,集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1977年,亿次巨型机的总体方案设计是瞄准美国1972-1973年研制成的两台著名巨型机Star100和ASC,此方案1978年5月通过。几乎同时,设计人员偶然了解到美国新近推出的Cray-1产品简介。对新技术极其敏感的慈云桂,立即组织力量进行研究,认为Cray-1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手段是先进的,是新一代巨型机的杰作,当即决定把瞄准目标转向Cray-1,重新设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主流机兼容的总体方案[14]。1978年12月,建立在一个较高起点上的785工程总体方案获得批准。
2•2建立垂直的工程指挥系统
785工程立项后,即建立了由国防科委、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所)、研究室和专业组构成的组织系统。国防科委组成785工程工作组,张震寰[15]副主任担任领导、组织协调。张震寰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便协助聂荣臻、张爱萍组织“两弹”的研制,主抓试验工作。国防科技大学成立785工程领导小组,张文峰副校长担任组长,下设785工程办公室。计算机研究所分为教学、科研两大块,其中,科研人员按亿次巨型机的构成,分成若干研究室,室下设专业组,形成所、室、组三个层次。张震寰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垂直指挥方式,亲自带领工作组定期到工程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他经常把电话直接打到计算机研究所下辖的室、专业组和车间,做到处理事情不过夜。工程涉及的境外订货,凭电话“热线”办理,按正常程序需几个月才能办成的事,缩短在几天完成。学校785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也经常深入工程第一线。为保证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国防科技大学组办了“785工程简报”,将工程进展情况及时上报有关领导部门和单位。在这个工程指挥系统中,慈云桂担任了多重角色:作为副校长兼计算机系(所)主任、学校785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具有行政指挥权力;同时,作为785工程总设计师,直接负责技术工作;此外,上至直接接受钱学森、张震寰等领导的指示,下至深入到研究所各研究室、专业组以及工厂、车间,在整个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3组织各种相关力量,联合攻关、协同作战
785工程上马之时,正值““””后第一批大学生入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全面展开,研制、设计、生产人员十分缺乏。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陆续从校内、外调入近百名技术干部。国防科委司令部从各基地抽调50名战士集中培训,从事785工程试制、调试的辅助工作;招收100名知青经过政治和业务集训后,参加785工程的生产。“大力协同”是毛泽东对研制原子弹工程的重要批示[15],也是中国成功发展尖端武器的重要经验。鉴于785工程研制力量的短缺,“必须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组织各种相关力量联合攻关”。一方面在校内与各系及相关部门协作,另一方面与校外相关单位协作。这些协作,按其内容、方式及深入程度的不同,分为五大类,即直接参研、提供设备器材、人力支援、给予技术支持和参加试算,共计48个单位。为使研制出来的巨型机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785工程开始不久,用户便派技术人员到计算机研究所参与工程,同步学习、掌握巨型机的使用、操作及维护。为解决这批协作人员的住宿问题,专门建了招待所,称其为“协作楼”。在785工程的推动下,计算机研究所(系)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逐步形成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教学体系。77级、78级和79级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在研究室研制人员和教员的指导下,大多数是围绕785工程任务展开,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培养了技术人员,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为保证785工程的生产,计算机研究所不仅为计算机工厂[10],抽调培养上百名技术工人,而且从国内、外购入相关设备,大大提高印制板生产、绘图与制板、打孔、层压、金属化孔、蚀刻、抗蚀镀金、外形加工、装联工艺等工艺水平[10],攻克许多技术和工艺难关。
2•4建立严格的工程管理制度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国防、军事工程尤为如此。为保证785工程按时按质完成,计算机研究所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设计、生产、保障等管理的规章制度。首先,制定了从设计研制人员到生产、加工、组织管理等一系列岗位责任制。整个工程期间,要求“严格岗位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规章制度,提高产品质量,杜绝各种事故。……决不能迁就敷衍”。在研制设计层面上,所领导定期召开各室领导、各部分技术负责人的联席会议,讨论、解决工程研制中出现的问题。后逐渐形成每周一次的协调会制度。计算机工厂也建立相应的生产协调会制度。其次,成立器材设备科,负责785工程器材设备的采购、验收及经费管理。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实行“用采合作”方式:由科研人员提出所需器材清单及要求,器材设备科统一采购。涉及国外采购任务时,实行“技贸合作”方式:技术上由计算机所把关,贸易由相关部门专人进行商务谈判。为确保进口元器件设备及时而准确到位,有关部门简化审批手续[10]。此外,还建立器材进出库制度、请领申报制度、元器件老化筛选制度、工具申请登记制度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各研究室也有专人负责器材的清理与保管。正是由于这些合理的器材管理制度,不仅保障了785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而且节省了大量资金,全部工程支出只为下拨经费的五分之一[10]。再次,坚持质量第一、可靠性第一,把“三严”作风贯彻到整个工程的始终。为保证生产质量,计算机工厂成立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各类人员质量管理职责,对厂长、总工程师、科室、车间、工程技术人员直至生产班长、检验员、工人的质量管理职责,都做出明确规定,并建立严格的生产工艺规程,创下100多万个焊点无一虚焊等多个工程上的纪录,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完成。
2•5开展“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工作
政治工作历来是中国大工程成功的保证。要想把有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战士、工人、知青和政工干部组成的团队,长期集合在一个专业领域中,以创造精神和高超技术团结协作,不断做出贡献,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思想基础、传统作风,是不可能达成的。政治工作在工程创新尤其是国防科技工程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大工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计算机研究所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要求全体研制人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竖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把个人的价值实现同国家计算机事业、国防科技事业联系起来。在工程实施的各个关键时刻,通过思想教育、动员会、总结表彰等各种方式,强调“任务光荣、责任重大”,“是立了军令状的,是极其严肃的问题”,大大提升研制人员为国增光、为军服务的政治热情和集体荣誉感。同时,785工程各基层党组织,始终注重将政治工作与科研、技术与生产工作相结合,紧紧围绕“弘扬献身国防、无私奉献和我军优良传统,倡导开拓创新、集智攻关和团结协作精神,坚持科学求实、质量第一和三严作风”这一主题展开。政治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业,需要付出极大的创造性劳动。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激发全体研制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政治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讲大道理的层面,更要注重人文关怀,积极解决涉及研制人员切身利益的晋职晋级、学习进修、出国考察、夫妻分居、住房改善、子女教育、日常生活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解除大家的后顾之优。政治工作者的这些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正是通过亿次巨型机的研制,逐步形成大家一致认同的“银河精神”: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
3相关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银河亿次巨型机工程的顺利完成,与其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和组织管理措施,对于当今的工程创新尤其是国防工程创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国家支持与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重大工程项目往往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它不仅包含着工程技术的综合集成,而且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巨型计算机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现实中“用精度高、速度快的巨型机来解决的问题并不太多”,加之技术风险大、研制费用巨,不是某一个部门、单位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的。因此,必须在国家层面上,进行规划、决策、组织、协调与管理,并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银河亿次巨型机正是在国家鼎力支持和组织保障下完成的。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巨型机技术的空白,而且在国防尖端技术和石油地震勘探领域得到实际应用,促进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然而,亿次巨型机工程完成之时,就已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3],其应用也非常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的政治意义大于技术意义。它不仅充分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独立自主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方针”的正确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帮助中国人建立自信,向世人昭示中国人在高技术领域中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因此,亿次巨型机是大工程更是大政治,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3•2两弹一星工程组织管理模式的示范作用
统一领导、行政和技术两线式指挥、总设计师制、“集中力量、大力协同”以及预先研究、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evaluationandreviewtechnique,即PERT)等,是两弹一星工程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银河亿次巨型机工程的决策与组织管理,以两弹一星工程为示范,并加以发展。如“一竿子插到底”的垂直指挥方式,“预先研究+模型机研制”(通过对模型机的生产、组装、调试、试算,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避免浪费)等。但有些方面还做得很不够,1979年钱学森视察785工程时就曾指出:亿次巨型机工程,从制定计划到组织管理,要使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如PERT,要提高效率,要进行质量控制。
3•3工程质量与规章制度的可靠保证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也是巨型机运行稳定可靠的重要保证。在工程的研制、生产、测试、质检等各个环节中,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坚持“三严作风”(严肃、严密、严格)、“十六字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按时保质达成设计目标。
3•4领军帅才与优良传统的有机结合
慈云桂院士作为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是亿次巨型机工程的总设计师。他具有战略眼光,对新技术敏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总体方案、关键技术以及整个工程的组织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这支团队相继产生一名科学院院士、两名工程院院士,并为国防科技领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发扬我军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和勇攀科技高峰的银河精神,始终是支撑这支队伍从事巨型机工程创新的理想信念与内在动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计算机发展迅速,计算机工程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对网络与电子商务等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计算机工程被广泛应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工程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概述
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促进了商业、信息业、通信业等各个科学领域的发展,逐步演变成数字化时代。如今,计算机工程应用具备方便、快捷等优势不可否认,但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非法用户有机可趁,随之带来了病毒入侵、数据丢失、黑客攻击等一系列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与生活的问题。因此,计算机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并挖掘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优势,不断改进,不断取得创新,以确保计算机工程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计算机工程应用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计算机工程的应用中,由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开放共享,病毒与黑客极易入侵计算机系统,对信息数据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计算机工程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对计算机安全的管理,包括软硬件结构管理、数据信息管理和应用程序的管理。首先,在计算机应用阶段,计算机的实体安全性应该得到有效确保,计算机实体、计算机的电磁辐射应该得到有效控制,使其符合各项安全指标。其次,针对计算机软件设施,应该进行高效安全的管理和控制,使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得到体现,阻止非法入侵和数据丢失。除此之外,提高计算机的存储防护能力也很重要,约束用户的作业范畴,避免用户读写操作跨越规范的界限。对于数据信息管理,设置专人进行数据的安全管理以及数据的输出管控,实施安全体系监测,有效记录数据及系统运行状况。另外,对计算机传输数据的输出进行全面审核也很重要。在计算机系统中,用户识别身份的方式通常为口令识别,因此,应严格管理用户登记信息,当应用中出现非法请求,系统应实施全面追踪程序,进行有效识别,对非法用户实施拦截。此外,计算机应自动对应用中的日志记录进行全面记载,记录项目包括节点名、用户名、用户口令、使用终端、使用数据等方面,实施对信息的有效保护。在计算机中,计算机应用的安全性与便利性存在失衡。安全体系的安全水平等级不一,针对信息的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进行保护。确保信息与数据的保密性、整体性、可用性。在计算机网络体系中,计算机信息的取用,使用者必须经过授权方可访问,这是确保网络管理信息保密性的根本[1]。在信息输入、输出过程中,未经授权用户禁止擅自更改数据,破坏数据的整体性。同时,要体现动态信息的可见性,提高系统静态信息的可操作性。
3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优势
计算机工程在应用上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对计算机信息实施安全保护非常重要,计算机工程应用也因此得到发展。例如,运用入侵检测系统,对计算机软硬盘设施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实时检测,及早发现恶意攻击。对于黑客的入侵和恶意攻击,采取防火墙、防病毒墙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保护,防火墙可以对网络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防止外部入侵,对非法用户进行约束[2]。运用加密技术,使黑客无法还原数据,从而阻止其恶意攻击。优化端口保护也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够对单端及双端进行保护,解决远程终端在计算机应用中的不足。计算机工程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计算机工程的发展,带动起相关产业的发展步伐,使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同时网络平台的发展给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带动电子产业、商业、信息业、通信业等各大领域的大规模发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优势,让用户安全、放心的使用。在公共服务体系中,计算机工程得到社会的广泛应用,其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过去,公共服务体系数据需要人工采用手工输入法输入,导致工作效率较慢、服务水平低下、服务质量欠佳等想象。如今,计算机工程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公共服务体系得到明显改善,服务效率有所加强,获得巨大的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工程在应用过程中,尚存在一些相关的安全问题,但也具备相应的优势。因此,对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不足与优势进行探讨,掌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以解决计算机工程应用存在的不足,提高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平台,促进经济、科学的发展,提高全民经济水平。
1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
计算机工程是涉及现代计算系统、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软硬件设计、制造、操作的科学与技术,建立在计算、数学、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上,主要研究计算机处理器、多处理器通讯设计、网络设计和存储器体系,着重研究硬件设计以及与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交互性能,如嵌入式系统、分布式数据与大规模存储系统。绝大多数美国学校的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工程是在一个系,除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知识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等学科的相关课程、设计和构建计算机系统及基于计算机系统的相关软硬件课程。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从事计算机系统工作的能力,或具备基于计算机相关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应用和集成工作的能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包括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5]。下面主要介绍美国这4所大学的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情况。
1.1UIUC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UIUC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28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7大类:1)科学基础与数学课程(31学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在内的10门课程。2)计算机工程核心课程(34学分),这些课程重点介绍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共有10门课程。3)专业基础数学课程(6学分),包括离散数学和概率、工程应用两门数学课程。4)写作课程(4学分),1门写作原理课程,主要讲授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5)专业技术选修课(23学分),其中1门必须选自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技术选修课程之外的课程,其他必须均选自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技术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强调计算机工程实践中用到的主要分析方法和设计原则。6)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18学分),这些课程被工学院认可并满足学校对学生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通识教育的要求。7)自由选修课程(12学分),这些几乎没有限制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工程专业深入学习课程,也可以学习生物工程、技术管理或语言等课程。
1.2普度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普度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25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6大类:1)通识教育课程(24~25学分),包括6~7学分的两门交流技巧课程和18个学分的社会与人文学科选修课程。2)数学课程(21~22学分),数学课程有两种套餐,各6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种。3)科学基础课程(18~19学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面向对象编程等5门课程。4)工程基础课程(7学分),包括工程导论两门课程及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以外学科的工程学科选修课1门。5)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49学分),包括32~33学分的13门计算机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两门共计1学分的研讨课程;2门3~4学分的高级设计课程;2门8学分的研究生课程;1~2门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使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总学分达到49学分。6)任选课程(4~6学分),根据辅修要求或个人兴趣,任选课程可以从理学院或文理学院中适合工科学生的数学、科学课程中选择,目的是使总学分达到125学分。
1.3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IIT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30~134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3大类:1)限选课程(109学分),学分分配如下:计算机工程专业限选课程47学分,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两类课程;数学限选课程24学分;物理限选课程11学分;化学限选课程3学分;工程科学限选课程3学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限选课程21学分。2)选修课程(15~19学分),包括专业选修课程9~12学分,其中含1门硬件设计选修课;科学选修课程3学分。3)跨专业实践项目课程(6学分),包括IPROI跨专业实践项目I和IPROII跨专业实践项目II两门课程。
1.4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48门课程,这些课程分为如下7类:1)通用工程方法、数学、科学基础课程(15门),必修计算方法与线性代数GenEng205-1、线性代数与力学GenEng205-2、动态系统建模GenEng205-3和微分方程GenEng205-4等4门通用工程方法课程;必修微积分(I)MATH220,微积分(II)MATH224,微积分(III)MATH230及多元积分与矢量微积分MATH234四门数学课程;必修普通物理(I)Physics135-2和普通物理(II)Physics135-3两门科学基础课程;从McCormick工学院科学基础课程中任选其他2门课程;另外必修IDEA106-1工程设计与交流(I)、IIDEA106-2工程设计与交流(II)两门工程设计和交流课程。2)工程基础课程(5门),必修4门,包括EECS202电气工程导论、EECS203计算机工程导论、EECS211编程基础(C++)、EECS302概率系统与随机信号,并从McCormick工学院工程基础课程热电力学、系统工程与分析、材料科学和流体与固体中任选1门。3)交流与社科人文学科课程(8门),选修GenCmn102演讲或GenCmn103课程的其中1门,另外选修7门满足McCormick工学院要求的社科人文学科课程。4)专业核心课程(5门),必修EECS205计算机系统软件基础、EECS303高级数字逻辑设计、EECS361计算机体系结构、EECS311数据结构与数据管理和EECS343电路基础这5门课程。5)技术选修课程(10门),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分高性能计算、VLSI与CAD、嵌入式系统和算法设计与软件系统4个方向,每个方向开设若干门技术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在这4个方向中选修5门课;从专业基础课程EECS213计算机系统导论、EECS222信号与系统基础、EECS223固态工程基础、EECS224电磁场与光学基础、EECS225电子学基础5门课中根据学习方向选修2门;剩下3门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数学、科学基础等课程中选修,如可以是生物学BIOL210-1,2,3和化学原理CHEM210-1,2,3课程,也可以经申请同意选修相关计算机工程研究生课程。6)自由选修课程(5门),共修5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修。若从未学习过任何计算机编程语言,建议其中1门选修编程入门(Python)EECS110课程。7)高级项目课程(1门),至少在微处理器系统项目EECS347-1、计算机体系结构项目EECS362和VLSI设计项目EECS3923门课中选修1门。
2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特色
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都通过美国工程教育认证机构ABET的EC2000指标体系认证,有如下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贯彻通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基础知识直接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7-8],而基础知识的掌握通常是通过通识教育实现的。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不同的是,这4所美国大学按照各种完整的项目组织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形成各种能力。他们还特别重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广泛深入的人文社科知识的理解,使所有工科学生在数学、物理、信息、物质、生命、技术和能源科学方面及人文社科方面打下广泛的基础。这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普度大学第一年的工程基础培养及UIUC第一年的计算机工程训练从一开始就围绕能力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基础科学和数学知识。
2)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处理问题的本领。现代工程是一个复杂系统,不是狭隘的技术知识背景所能胜任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要求工程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以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6,8]。UIUC、普度大学、西北大学和IIT在课程设上均体现了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思想。UIUC规定学生在技术选修课中必须选1门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以外的课程,例如宇航工程、农业与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生理学、生物工程、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普度大学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也必须选修1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工程领域以外的课程,以满足工程拓宽要求,可以是航空力学、化学工程计算、噪音控制、核工程导论、材料结构与特性、环境工程中的物理化学原理、环境可持续工程以及运筹学-优化、运筹学-随机模型中的任何1门。西北大学的计算机工程本身就是该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交叉和融合的结果,学生除必须选修科学基础选修课中的普通物理-电磁学、普通物理-波现象和现代物理外,还必须在遗传和进化生物学、工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中任选1门。IIT规定科学选修课必须选1门生物学、材料科学、化学原理,工程选修课必须选1门机械学导论或热动力学。
3)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本身就意味着实践,意味着更加重视工程实际和工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4所大学都十分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有丰富的实验课程,而且通过更为灵活多样的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IIT有IPRO跨专业实践项目,西北大学要求学生在微处理器系统项目(EECS347)、计算机体系结构项目(EECS362)、VLSI设计项目(EECS392)等项目课程中必须至少选修1门。普度大学要求学生选修电气工程设计导论(ECE402)、计算机设计与样机(ECE437)、操作系统工程(ECE469)、编译器与翻译器工程(ECE495S)和数字系统高级项目(ECE495C)等项目课程。UIUC则有计算机组成与设计(ECE411)、高级数字系统项目(ECE395)、微处理器项目(ECE412)、数字信号处理项目(ECE410)等项目课程供学生选择。
4)发挥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及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工程教育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专业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兴趣、个性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从而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培养计划是这4所大学的共同特点。西北大学为计算机工程学生提供了高性能计算、VLSI与CAD、嵌入式系统和算法设计及软件系统4个不同的学习路径。UIUC、IIT及普度大学则采用庞大的选修课程及明确的课程分类,使学生可以依据兴趣爱好自行组织课程和学习内容,以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
5)坚持课程设置机构的开放性,改变只按学科知识、由教师单方面设置的做法。在课程设置机构方面,这4所大学均根据产业界对计算机工程师的能力、素质、技能和知识等要求,学生求职的需求,毕业校友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反馈及ABET2000指标体系,成立由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产业界、教育认证机构、学生及毕业生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讨论、确认、不断改进计算机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这与我国由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导、以学科为导向,追求知识完备性为基础,由缺乏产业经验和工程背景的教师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相比,在满足学生求职和产业界需要等方面有明显优势[8]。
3改进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截至2006年,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为600万人,其中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校生近45万人,在规模上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问题是我国计算机工程教育与计算机工业界脱节较严重,不同类型、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趋同[8]。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和比较美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特色,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比如工程实践环节薄弱;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向严重;评价体系错位;课程体系落后,学科交叉欠缺,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计算机毕业生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普通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下。以下是我们对工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和评价体系、产学合作等方面综合考虑。
2)从培养目标上,工科计算机人才培养应从学科导向转为求职导向,也就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这使学生能形成胜任今后工作的能力,成为合格的公民和称职的产业人员,而不仅仅是只掌握系统、完备的学科知识。
3)课程体系要符合大工程观的要求,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加强实验课程、项目课程和企业实习项目的建设,强调做中学、用中学,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4)评价体系涉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关系到教学是否能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如果要培养符合计算机产业界需要的具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工程师,以理论考试为主评价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就尤显片面。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在基于项目的实践学习中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评价,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5)工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应片面追求高学位和高学历。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环节的训练,鼓励大学教师到产业界兼职、进修和实习,通过必要的产业实践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他们对产业发展需求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应聘请产业界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工程师到工科院校兼课,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实际,指导他们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6)目前,产学合作主要体现在校企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今后,我们应将产学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到工科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制定、实践项目课程教学、教学评价、师资培训等方面中去。
计算机工程毕业论文设计下载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