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模板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层出不穷的安全事故极不协调,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建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1.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科学方法设计和实施运用管理手段,最终达到加快工程进度和科学发展的目的。而管理手段的设计需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和各项限制,从而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建立正确完善的运行体系,进而高效地利用各种工程手段,令整个建筑过程都在符合规定要求的前提下稳定进行。施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高效有序地完成施工任务,且在此项过程中将施工技术以及质量生产和进度等生产要素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全面的利用施工技术提高了工程建设进度。施工管理并非一成不变的,更多的情况下它是设计人员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以及施工时候的实际情况决定,从而因地制宜做出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因此建筑施工管理是一门具有很高严谨性的科学,需要相关人员都在施工前期甚至施工中都详细地收集相关信息从而不断完善其体制。
1.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现今社会的建筑业中之所以在强调施工管理的要求是因为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施工进度甚至企业的发展都是直接挂钩的,技术管理的好坏,能够在很大程度影响企业在外界的效益和声誉,因此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建筑企业存亡的关键因素。建筑业中的所有施工项目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支持,这包括了具体的技术力量以及技术装备,比如建筑工程中会根据住户的要求对工程技术做出一定程度的更改,或者在施工过程中会因为天气以及地理因素的变化也加入或者删改许多建筑工序,这些过程的进行都是需要施工管理做支持才可以快速有效的达到目的。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其建筑工艺和建筑材料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相对的对于技术的控制力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技术水平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近年来建筑业随着经济发展的带动有了很大的进步,而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度也随之加强,在材料与技术相同的前提下,其竞争就表现在技术管理层面上。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要点分析
2.1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让每位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严格遵守安全制度。再小的工序也要进行安全检查,不怕麻烦,时刻牢记安全重于泰山的神圣责任。在责任上落实到具体个人,从思想上坚定认识安全第一,确保将安全生产放在工程施工第一位来抓,作为所有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
2.2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对工作及施工人员的教育
企业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认真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知识,及时传输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素质。当然不能居于形式,要有针对性。临时工要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方能进入施工现场。特殊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技术考核,合格者方能持证上岗。
2.3强化现场工程监理力度
现场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以及责任包括:①对施工质量负责;②对生产安全负责。这要求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全面的对生产过程负责,对施工过程中的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或者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对不符合安全施工的行为要及时发现并禁止。直到给出合理解决方案,纠正后才能继续施工。保证工程的安全施工,质量优良。
2.4强化职业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中缺少正规的劳务公司,包工现象比较普遍,包工头作用大,但普遍缺乏正规的职业培训,管理难度大。这要求我们管理工作中,要结合政府有关部门,施工单位等共同合作才能保证工程的安全问题以及质量问题。
3建筑施工管理中常见管理问题和解决措施
如今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很多单位在施工中忽视了工程技术文字资料。主要表现为:用语不正规;资料的编写、签字、填写内容不规范不全;还有一些资料滞后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对正常建筑施工活动起到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一方面影响了工程决算的正常进度,另一方面也对施工过程中所获取的施工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了一定的歪曲。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着力提出相应的针对措施,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尝试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方法。
3.1规范资料制度
有关部门应该在工程开工前就制定好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制度,细化资料细节,并在工程进度中严格按照要求填写、编制。(1)系统性,能系统全面的反应施工过程的各个细节。(2)及时性,资料填写与工程进度同步进行,不能滞后填写和提前填写。(3)真实性,数据一定要反应工程的实际情况,力求做到实验数据真实准确。(4)使用简化汉字,语句通顺,填写清楚,版面规范,盖章签字齐全。(5)可溯性,利于以后的检测分析。(6)计量单位使用国家规范单位。(7)施工资料整理后统一保管,留存备份。
3.2质量监督体系制度
(1)监理监督制度。监理的监督工作是目前最可靠也是最根本有效的监督方法。另一方面结合业主委派监督。二者结合保证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2)自我监督。建筑企业的所有工程都应该能建立有效的自我监督方法。企业的自我监督要求建筑企业自身建立一个可靠的可行的质量监督体系与系统。通过自我监督去保证工程质量。公司可设立工程质量检测巡查专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负责工程进行巡查,然后做记录汇报总公司,做到责任到人。上面两中方法相辅相成,做到第三方监督与自我监督并行,做到责任明确,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
3.3完善管理方式与方法
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管理工作是整个生产施工中的重中之重。管理人员必须要有很高的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质。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和方法。(1)在施工前要求管理人员编制详细的施工文字材料、施工计划,并对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作出提前预判,做到避免大部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并做好问题出现的解决办法的预案。管理人员要主动与监理、业主进行沟通协商,配合各个部门做好工作,统筹工作,力求做到让工程顺利的进行,保证工程质量,保证不延误工期。另外,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做到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工作,并且符合国家的规范要求。(2)检测手段整体观测与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已完工的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部分要敢于要求返工重建。当然为了避免返工浪费,管理人员在现成管理中要按工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损失。(3)对现场工作人员以及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召集开会,指出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并作出技术指导。对已出现的问题要责任到人要求及时改正。出现突发情况要及时召集相关人员,分析解决。
4结语
项目施工管理是一门系统的管理科学。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建筑产品的质量、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自身形象。如何加强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高低,受到建筑业各级领导和从业者的普遍重视和关注。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自身有较强管理意识,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文中只是分析总结了施工现场管理安全、施文字材料准备、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监理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做法。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细化工作,量化各个环节,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每一项施工管理任务。
一、建筑施工管理系统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加大了工程预算的难度,但是科学合理地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对整个工程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之前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建筑施工预前核算管理工作,对于整个工程造价的管理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建筑工作实施之前,将各种工程费用计入归纳到工程预算之中,保证每一个项目的预算支出,这样就有利于在合理地控制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的基础上,将整个工程的成本逐渐降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效益,进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管理系统也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竞标资料。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之间也在不断的竞争,面对好的建筑工程项目企业需要通过竞标才能得到的。所以在企业参加竞标的过程中,研究建筑工程的时间消耗和整体成本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的建筑施工管理系统会使得建筑企业在竞标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把握,进而在竞标中脱颖而出。由此看出,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能够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水平。
二、建筑施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施工人员管理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过渡是一项漫长的、艰巨的企业任务。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仍是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者探讨的话题,而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依旧亟待解决。本文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对建筑施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现状进行了体现:第一,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流动性,容易打破固有的管理模式;第二,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较强的流动性导致优秀资源的流失,降低了人力资源的质量水平;第三,在建筑施工企业中,低质量的人力资源无法为人力整体素养的提高进行保证,加大了管理难度;第四,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缺乏系统、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能从企业自身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控。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几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设计与实现的方法。
1.确立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对员工的数量加以控制,消除“以多取胜”的错误观点;采集企业员工的信息情况,使人力资源管理形成科学的保障系统;控制人力资源的大规模流动,减少优秀资源在流动中的缺失;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教育,加强企业文化理念。不仅如此,任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确立都要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联系在一起,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确立要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为充分发挥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策略形成集法律性、科学性、可实施性于一身的书面条文,在企业日常工作安排、人员管理、制度确立等实施的过程中做到有理可循、有据可依。再者,根据企业所具备的文化理念、经营目标、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的构成,建立具有企业特色和风格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企业发展做出优化处理。
2.加强员工管理,优化企业环境
建筑施工企业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困难主要局限于企业员工自身较低的素质水平。为方便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员管理,加强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文化素养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员工的录用问题,人事部门需要设立较高的聘用门槛,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员工素质的平衡性和可控性。建筑施工企业在优化企业环境的问题上,可以开办以下企业活动,如建筑施工专业知识测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技术等级晋升、好人好事评比活动、选举思想道德教育标兵、评选年度优秀员工和年度新人等。
(二)工程预算管理
1.认真做好工程造价控制的系统规划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应该有相应的系统规划,使得工程造价控制手段和方法能够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进而令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系统的规划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其一,对于项目施工阶段控制的施工图预算进行合理的编制,构建一个脉络清晰的预算平台,使得工程进度款拨付更加利于控制。其二,对于工程进度款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核算。保证图纸化计量工作满足合约内容的要求,也符合相关部门的规定。其三,施工过程中,必须对于所有事项都要在满足合法性以及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防止出现签证造假的现象发生。其四,根据有关规定,对索赔事件制定相应的索赔方案,严格规范索赔的行为。其五,对于合同中价款等相应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减少工程费用的额外支出。
2.提高工程预算造价管理控制人员的专业性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合理性以及准确性,因此提高工程预算造价管理控制人员的专业性非常重要。有关企业可以设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调动起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大其对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视;除此之外,还可以对优秀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训,作为储备干部,这样就为将来的工程造价知识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在招收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人员时,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在这些入围人员正式入职前进行专业培训,不仅要培训相应的工程预算知识,也要灌输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其对工程造价管理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3.大幅度提高工程预算定额使用的科学合理性
根据现有的工程建筑资源以及相关法律政策,对所需要消耗的单位部分进行整理,将工程取费的合理性大大提高,使得定额使用更加科学可靠,进而将资金滥用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三、结论
总之,建筑施工管理系统在整个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及对控制工程造价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建筑施工管理系统的高效性、精准性以及科学性,不单单使得工程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也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程造价,提高了建筑企业内部的工程造价水平,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得以提升,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论文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过程,那你知道要怎么写综述性毕业论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综述性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都由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构成,能指是语音,所指是语义。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普通语言学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有着自己独特、丰富、严谨的含义:它既包括任意性与强制性、可变性与不可变性,也包括绝对任意性与相对任意性,同时也包括约定性、民族传统性、理据性。本文将通过国内外任意性与象似性的论争现状来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进行阐述。纵观国内外语言学界20年来的争论,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论争基本上以三种观点为主展开的:1)一部分学者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他们在重申索绪尔观点正确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2)一部分学者对任意性原则持反对观,他们认为语言符号是象似的;3)还有学者认为应该辩证地来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问题,应该考虑语言符号在语言系统不同层面上的关系。这些人认为象似性与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重要原则,它们的重要性因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而有所变化。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
一.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论述
索绪尔语言符号观的本质精华在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他将这一原则视为语言符号的最高原则。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两个方面,即概念和音响形象之间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因果关联。关于任意性,索绪尔有一段界定性言说:“任意性这个词还要加上一个注释。它不应该使人想起能指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自由选择(我们在下面将可以看到,一个符号在语言集体中确立后,个人是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的),我们的意思是说,它是不可论证的,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我们由此可知索绪尔所界定的语言学意义上的“任意性”,它与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任意”的概念不可以等同起来。而且,尽管索绪尔将任意性原则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但同时他也认识到了语言符号的另一特征――象似性,他使用的术语是“可论证性”。他说:“一切都是不能论证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可以论证的语言,在定义上也是不能设想的。在最少的组织性和最少的任意性这两个极端之间,我们可以找到一切可能的差异。各种语言常包括两类要素――根本上任意的和相对的可以论证的――但是比例极不相同。”显然,索绪尔的任意性并不排斥语言的象似性,两者都是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就“像是两股相对的潮流,分别推动者语言的运动:一方面倾向于采用词汇的工具――不能论证的符号;另一方面是偏重于采用语法的工具,即结构的规则。”但两者地位不同,任意性是根本的、基础性的,而可论证性却是人们在使用基本的语言符号时给语言中的某些部分带来的一种秩序和规律性。
二.一部分学者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惠特尼在《语言与语言研究》一书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的词与观念之间都不存在任何内在、根本的关联。人的交际手段和其他动物的传达方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是本能的,而前者则是任意的、约定的。只消举出一个例证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对于每一个对象客体而言,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个名称。甚至在拟声或模仿成分最为明显的情况下,如布谷鸟这个词,除了方便之外,其中并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如果说存在着某种必然性的话,那么,这种必然性应该同样可以推及到其他的动物和声音,乃至所有的语言。事实上,在其他情况下,人们是用完全不同的名称来表达这些观念的。”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指 出:“语言的符号是任意规定的:它只有靠传统的力量才能有意 义……只因为语言符号具有这种完全的任意性质,才能有现在研究所需要的历史比较方法。”萨丕尔认为语言符号完全具有任意性特征。他在分析了拟声词和感叹词也具有相对任意性之后,提出
这两种表面上具有非任意性特征的语言符号,其本质都是约定俗成的,即任意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后期的杰出代表霍凯特在《语言的起源》一书中将任意性界定为语言的基本属性。
在国内,也有很多语言学家支持这一观点。索振羽认为:(1)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2)符号是不可论证的,即对现实中跟能指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这里,说能指和所指没有任何自然联系,就是说从某个语音(或音的系列)的生理或物理性质说不出它跟某个意义结合成语言符号的理由,反之也一样。王德春也认为:“首先,语言符号与客体的联系是任意的;其次,语言发展中语言单位之间往往具有理据性;再次,理据本身也是任意的,因而语言符号及其理据与客体都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郭鸿“坚持索绪尔提出的两大特性:任意性和线条性,是符号系统的本质特征,是结构主义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支柱。”并且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事实能证明任意说不成立。”马壮寰则认为“非任意性的存在不能构成对任意性的否定,因为它们分属不同的层面,存在程度也不尽相同――任意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在强调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学者中,他们对任意性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三.一部分学者对任意性原则持反对观,他们认为语言符号是象似的。
前苏联语言学家雅库宾斯基首开任意性原则批判之先河,他认为“索绪尔并没有考虑到语言 符号的矛盾;尽管从它的结构来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偶然的,人们对它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在语言和整个社会的演化着的系统中,它既不是任意的、偶然的,也不是人们对它无能为力的”。在不少功能语言学家看来,语言符号是非任意性的。雅各布森基于对音素(元音)能唤起特定的声音形象(意象)以及拟声词等现象的思考,从象似性角度就语言符号的性质提出了与索绪尔相反的观点,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必然而并非任意。韩礼德同样认为语言符号具有非任意性特征,他指出语言为满足人类需求而不断进化,其组织方式因而具备了应对需求的各种功能,因此语言(符号)不是任意的。法国符号学家德里达同样反对任意性学说,他的观点是:语言符号存在于一个系统之内,每一个符号都有其在系统内部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符号既与其他符号不同,又与其他符号相关联,系统内部的符号处于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在这个意义上,符号不是任意的,而是规定的。波兰语言学家克鲁舍夫斯基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推出相似性和相邻性,他认为在符号施指和受指之间只存在一种习惯性的相邻性关系,这种关系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取的,它对语言集团的所有成员来说都具有强制性。这些人总会用两个例子来反驳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一种是拟声词,如“布谷”“滴答”“叮咚”,另一种是感叹词,如“哎呀”“啊”“唉”。 在国内,许国璋最早质疑“任意性原则”。他列举了七大理由说明语言的非任意性特征,指出语言本身是“理据行为”,因而不会包含任意性因素;语言符号系统的能指和所指是通过语言的制约和社会的制约建立联系的;即便语言具有任意性特征,那也只局限于原始的‘亚当’式命名时期,其后的部落时期以及文明社会时期,语言就不是任意的了。
李葆嘉对任意性原则的批判最为尖锐。他提出,“任意性原则”有三大失误:第一,“对所指和能指的关系不加历史的探索,而以‘任意性’一言蔽之”;第二,“以不同语言系统之间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差别来证明同一语言系统之内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任意性”;第三,“把符号的历时演变性与符号的不可论证性混为一谈”。王寅从象似性角度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掩盖了语言中大量存在的象似性成分,而把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作为语言学的支配性原则不利于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他认为语言符号的“物质外壳”(能指)与其“所指意义”(所指)并非随意结合,二者之间存在可论证的理据。因此,“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主要关系是象似性,而不是任意性,象似性具有自然的、本源的、主要的性质”。
四.还有学者认为应该辩证地来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问题。
我们知道,语言符号任意说相对来说在国内有较长的历史,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意见,但近来有关语言符号象似性的研究成果也不容忽视,因此也有学者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持一种客观的、辩证的态度。在《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一文中,朱永生在强调了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基础上指出:任意性和象似性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争之事实。孙立平认为,语言符号的绝对任意性存在于一切语言体系之中,而相对的理据性存在于具体的语言体系内,任意性和理据性并非对立和隔绝,而能共依共存。卓俊科分析了任意性讨论的层面和层级,提出任意性和理据性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只有承认语言不同层面能得到任意性和理据性,“才能达到对语言做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研究的目的”;张绍杰、张延飞认为任意性和理据性同等重要,前者是“根本原则”,后者是“区分任意性原则的尺度”,并强调象似性概念并不能否定“任意性原则”,因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两者相互依 存而不是相互排斥”。
五.我的观点
其实对于以上的那些反对符号任意性的观点,我们可以举出几个例子就可以推翻它。第一,各国语言里都存在大量的同音异义词以及同义词、近义词。如
同音异义词:
甘草(gān cǎo):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色,荚果褐色。
根和根状茎有甜味,可入药,也可做香料。
干草(gān cǎo):晒干的草,有时特指晒干的谷草。
Bank:a business that keeps and lends money.(银行)
Bank:land along the side of a river or lake.(堤岸)
同义、近义词:
砥砺――磨练――摔打――锤炼――锻炼
Fight――beat――hit――strike――spank――slap(打)
第二,词根词缀等派生词出现,也可以证明任意性的观点。比如:用“-ology”来表学科,“biology生物学,archaeology考古学,sociology社会学,technology科技geology地质学,psychology心理学”;用“-子”、“老-”表示人名或称谓,“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柱子、二癞子”“老师、老公、老婆、老爷、老王”。
第三,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称谓是不同的。如:“太阳”一词在不同方言里有不同的叫法,“阳婆、日头、太阳公公、而头、天弟儿”;“雪糕”:冰糕、冰棒、棒冰、冰棍儿、冰淇淋等;同样是鸭子,它的叫声在汉语里是“嘎嘎”,在英语里是“quack”,在韩语里是“”,在法语里是“coin-coin”,而就目前来看,鸭子并没有因为国度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纵观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信息:词在最初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是任意的,但是新词要在旧词的基础上产生的时候就具有了理据性,比如两个单纯词组合成一个复合词,“黑”和“板”原本有各自的意思,但它们构成一个词“黑板”就有了联系。再如现在我们用“AA制”代替了“每个人各自付钱”,用“WTO”代替了“世界贸易组织”。而上面所说的拟声词和感叹词在语言中毕竟是少数的,我们只能说那是特例,并不能以偏概全。
总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不可否认的,正因为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世界上才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语言,也正因为这样语言才能发展变化。另外,我认为,在对待任意性和可论证性时认为两者之间应该保持某种动态的平衡:毫无节制地使用任意性原则,会把结果弄得非常复杂,可论证性就可以避免这种复杂局面的出现,对语言这种本来很混乱的系统作局部的修正。不走极端、不抠得太死,就能够看到语言同时具有这一对相互对立的特点。所以我们要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任意性”与“象似性”这一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只拘泥于一种观点。(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
[2] 裴文.《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M].商务印书馆,2003年6月
[3] 马壮寰.《任意性:语言的根本属性》[J].外语研究,2002年
[4] 李葆嘉.《论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失误与复归》[J].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
[5] 郭鸿.《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否成立》[J].外语研究,2001年
[6] 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M].新华书社,1999年
摘 要: 主体性教育在我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从理论领域进入实践领域,并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但主体性教育理论自身还存在很多缺陷,批判有余而建设不足,因此需不断反思、批判和重构,唯有如此,主体教育理论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开放、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教育思想体系。
关键词: 主体性教育 发展阶段 现实挑战 因应之道
主体性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开放、人本理念的回归和30余年我国教育界有关主体教育思想的探讨、实验与运用,理论上确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已然是人们的基本共识。但现实中,教育实践是否如理论上所期许的那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呢?恐怕现实情况未必如此,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在高考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应试教育在我国现行教育中仍占主流,而且丝毫没有式微。因此我们在继续倡导和呼吁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在教育实践中确实将其落到实处,加大主体性教育理论推行的力度,真正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培养具有主体意识、主体人格、主体能力的新一代人才。下面对主体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致总结。
一、对主体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阶段的研究
主体性教育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有学者认为,其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80年代末90年代初演化为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讨论,在90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1]
(一)教学主体研究阶段(80年代)。即从教学论上探讨谁是教学主体及其师生关系与主客体关系。如,张涛的《教学主体研究的缘起、现状及未来走向》(2006),南纪稳的《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地位的三维思考》(2001),到目前为止,教学主客体的研究主要的观点有: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双主体论、主导主体说、三体论、主客体转化说、复合主客体论、过程主客体说、层次主客体说、主客体否定说等。[2]
(二)开始逐渐突破教学主体论,转向教育主体论阶段(90年代前期)。比较典型的有王道俊、郭文安的《教育过程主体论》(1992),黄崴的《教育主体性发展过程本质论》(1994)等。[3]
(三)教育主体间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6年)。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如,冯建军的《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2011),谢荣、廉永杰的《主体间性: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2011),尹艳秋、叶旭江的《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2003)等。
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包括自然和作为客体的人)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占有性等个体特征;主体间性则只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共主体(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等集体特征。主体性生成于对象化活动,主体间性生成于交往实践之中。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前者的产生诉诸主—客二分模式,后者的产生诉诸主—主交往模式。[4]走向交往和理解的能够真正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间性和类主体性,这是我们教学主体研究的必然趋势和未来走向。[5]
二、关于主体性教育实施的研究
主体教育在实践中不是一种固定的可以推广的教学模式,更不是一种“包医百病”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在这一点上,它与个性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相区别,后者只是就教育论教育,着眼于教育某一方面的改革,具有局部的意义。前者则着眼于全局,带有根本的方向性。两者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主体教育是后者的灵魂、本源。[6]对主体性教育的实施进行研究的代表有胡志坚的《主体性教育理论辩》(2000),郭华的《“全国第二届主体教育学术研讨暨观摩会”综述》(1998),学新的《主体性教育研究:2001年的进展述评》(2002)等。
有学者提出“启发式”教育思想,也有学者从教学论角度系统探讨了主体性教育具体实施的方面,但具体的体现主体教育思想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有赖于实践工作者的创造。也就是说,在实践层面上,主体教育是多样的,而不是唯一的。[7]
三、关于主体性教育贡献和局限的研究
(一)贡献。第一,由师生关系上的主客体之争发展到肯定师生都是主体,为解决世界性难题作出了贡献。第二,从学生的主体性到教育的主体性,给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找到更坚实的基础。王道俊教授指出:“教育的主体性,既表现为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又表现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前者是就活动的主体说的,后者是就活动自身说的。”[8]第三,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形成了一系列新命题,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理论。第四,主体性教育理论还具有如下功绩:批判了“客体性教育”,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思想、观念支持;主体性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实验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深化了“教育与人”问题的讨论。
(二)局限。主体教育理论发展至今,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不过,无论是其理论构造,还是其社会实践,都存在一些不太完善和成熟之处。就前一方面说,主体教育理论批判有余而建设不足,所提出的概念、命题还有待深化;就后一方面而论,教育哲学是一种行动哲学,仅有观念的变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落实到操作层面上来。此外,主体性教育理论之提出,从学术背景上看,是受到哲学界人学思潮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哲学界的讨论是教育学界的先声。但是,从哲学界受到启发,甚至借用其成果,都不能忘记了对其进行教育学的改造。最后,就已经提出的一些命题来看,人们之间缺乏对话与交流,这极大地妨碍了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突破。[9]
四、关于主体性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因应之道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转换,教育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主体教育理论目前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些现实挑战,主体教育理论必须紧跟时势,顺应潮流,及时调整,做出相应的应变之道,有学者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思考。 (一)树立开放、包容的研究态度,海纳百川。首先,主体教育理论应该注重积极地、科学地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其次,树立包容的态度,包括吸纳古今中外教育学科内部的思想精华。中国自先秦儒家教育至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有诸多光辉的思想、积极的主张,如《论语·述尔》中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10]。因此,我们在借鉴学习西方的同时,也应充分挖掘我们的本土资源。最后,还应该树立一种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观。
(二)自身合理定位,完善理论建构。一是要重新合理、科学地界定主体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二是要增强范畴意识;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丰富自身的理论建构,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并努力趋于系统化;四是要充分关注国内的其他教育研究倾向,借鉴、吸收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五是要力图以这些科学的概念、命题、范畴、体系,去说明、印证、解决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种种问题,特别是要把体系化、专题化的研究相结合,以丰富、多样式的实验探索丰富主体教育的理论大厦。
(三)注重主体教育实践体系的建设。理论高于实践,因此,主体教育理论应该非常注重教育实践体系的建设,加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尤其应该加强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导。缺乏实践指导力的理论,终归是苍白、无用的理论。
只有从这些角度去审视主体教育理论,努力探寻主体教育理论发展的方向,不断反思、批判、扬弃、重构、生成,主体教育理论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开放的、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教育思想体系,唯其如此,才能在时代的教育潮流中不离不弃,有所作为。[11]
参考文献:
[1]黄崴.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4):74-77.
[2][5]张涛.教学主体研究的缘起、现状及未来走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56-159.
[3]李育球.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6.
[4]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26-31.
[6][7]石中英.主体教育的文化透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5-8.
[8]王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1-5.转引自杜时忠.主体教育理论的贡献和局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41-43.
[9]杜时忠.主体教育理论的贡献和局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41-43.
[10]郭睿.老子“无为“思想与主体性教育[J].山东社会科学,2003(4):113-114.
[11]霍海洪.主体教育理论:现实挑战与因应之道[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29-32.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
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文献综述范文3: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9xx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 ...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前苏联教育部19xx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 ...,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xx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
19xx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xx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 ... 19xx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9xx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xx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文献综述范文3中可以看出,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综述不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分析也不多。“农村”的特点不清,“方法途径”不知道新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带来麻烦。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性,受自身及外界人为因素等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隐患越来越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也就面临更多的难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于互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领域迸发出惊人的发展潜力。如今的计算机不仅能够辅助科研、工业生产,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初步实现了全球化的资源共享。计算机工程的发展,不仅为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力,还给我们带来了更加方便、快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1计算机工程应用相关问题的分析
1.1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已经逐渐迈入了信息化时代,由于网络的资源共享属性所带来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处于互联网中的局域网和单体计算机,极其容易因为软件漏洞给黑客的攻击提供便利条件,一旦局域网或计算机中的关键数据资料被黑客销毁、拷贝或者盗取,会给相关单位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另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蓬勃发展,垃圾邮件、计算机病毒也呈现泛滥的趋势,垃圾邮件或者病毒不仅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还会给计算机系统安全带来威胁并且造成硬件损坏。
1.2难以实现的网络监管
虽然我国目前对计算网络已经采取了一定的监管措施,但这些措施相对于逐渐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违法犯罪手段仍然不够。计算机网络违法犯罪有着信息传递速度快、流动性强、犯罪手段隐蔽等特点,这给我们的网络监管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现如今诸如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等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虽然我们在网络监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目前的网络监管力度仍然是不够的。如果不能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这些隐蔽性极强的违法犯罪行为必将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带来恶劣的影响。
1.3计算机硬件更新带来的资源浪费
现如今计算机硬件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计算机硬件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对旧有计算机硬件的淘汰,如今我国针对淘汰的计算机废弃硬件还缺乏有效的回收利用手段,计算机主板等电子器件中会蕴含一定量的贵重金属,在废弃硬件得不到合理的回收利用时,会产生贵重金属浪费现象,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这种浪费呈现逐年加剧的势态。
2计算及工程应用优势
虽然计算机工程在应用上有一定的问题,但计算机工程给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推进力还是不容忽视的。现如今计算机工程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和我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1计算机工程给日常生活带来的改变
信息时代的来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电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应用,电子商务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商务模式,成为当今社会进行商品交流和商务活动的主流。目前B2B、B2C等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不仅使我们实现了居家办公,足不出户就能够进行商务活动。淘宝、天猫京东等B2C商务平台,还抢占了传统商务模式大部分的市场,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购买到全世界任何地方所需要的商品。为了迎合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国美、苏宁等电器商业纷纷打起了B2C的战略牌,使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大型生活设备也能实现网上购买。另外,房产和汽车也纷纷走上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房产、汽车、珠宝等贵重物品也能享受到电子商务的带来的生活便利,实现线上购买送货上门。
2.2计算机工程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优势
现如今的大型企业管理中,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企业带来诸如外贸方面的商机,目前我国的企业已经纷纷踏出国门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计算技术没有得到普及和应用时,在国际化企业的建设中,由于距离过远带来的企业决策难以及时传达的现象经常给公司的业绩带来巨大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市场信息的反馈和决策传达已经突破了距离的限制,通过计算机技术、摄像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综合使用,我们能够在国内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外阜市场状况进行分析并及时的进行远程任务传达。另外随着大数据概念的兴起,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分析庞大的数据并进行结果分析,这种基于数据基础上的分析技术给企业的决策带来巨大的效益。基于大数据所实现的企业正确决策,不仅使企业发展的方向更加清晰,还给提供了另外一种有效的企业商业决策手段和方法,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3计算机给公共服务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计算机工程通过对网络技术、红外技术、遥控技术等技术集成运用在公共服务系统中,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加快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将计算机工程运用到公共服务系统中,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周围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从根本上解决了公共服务系统对于违法行为不能做到有效监管的问题。例如现如今的铁路旅客网络购票系统,铁路旅客网络购票系统不仅省去了人们去火车站排队买票的时间,还利用计算机数据技术实现了铁路客票的实名制,实名制不仅保障了购票旅客的权益还为公安系统的侦查工作提供了方便。再比如说将计算机工程和摄像技术以及远程控制相结合的天网工程,对我们生活公共环境的24小时监控,通过对监控记录的分析,不仅能提前发现违法活动的迹象,还为已经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侦破提供了线索。
3计算机工程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而又崭新的时代,计算机已经从功能单一、体积较大发展到了功能复杂、体积微小、资源网络化等。计算机的未来充满了变数,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实现性能的飞跃却有多种途径。不过性能的大幅提升并不是计算机发展的唯一路线,计算机的发展还应当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同时也要注重环保。综上所述,虽然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工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问题,但其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是不容忽视的。计算机工程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证,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化研究和合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长久不衰。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不仅是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奠定技校生的计算机能力基础。因此,本文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出发点,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项目化
随着我国IT产业升级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语言编程、网页设计、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能力,这就给当前的技工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从最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反馈中可以发现,不少学生由于计算机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其在企业的上岗能力,更是影响到其后续的职业发展。因此,改进目前技工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已迫在眉睫。笔者学院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逐步确立了项目化教学的模式。通过考核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以及学生的就业上岗情况,我们发现项目化模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均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
作为技工院校课程体系中重要一环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技校生只要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即可,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而项目化教学则是在充分掌握技校生的实际能力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专业对学生必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均以实用为目的,理论部分简单明了,应用部分详细实用,这样就使得整个教学体系完整、结构清晰,教学双方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学,从而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采用项目化模式的现实意义
1.突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
技工院校由于其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成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但受制于实际学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应用技能。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技校生学好计算机以及专业知识的关键因素。但不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缺乏兴趣,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相结合,以一个个项目任务逐步地使学生体会到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
3.理实并举
近年来不少技工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已经发现没有必需的计算机理论基础,那些“时髦”的专业技能终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的每一个项目不仅要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配备相应的实训内容,这样既能便于教师的备课,还能便于学生巩固知识,更能便于学生课外自学。
三、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实践
1.合理设置项目
在充分考虑当前技校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及将来就业需要的前提下,我们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考点相结合,分别设置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中文WindowsXP操作系统、应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应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3、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项目。每个项目都有重点提示和比较经典的习题,便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2.任务驱动
根据技校生的兴趣点,我们在每个项目里又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思维的方式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这一项目中,我们布置了认识PowerPoint2003、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编辑幻灯片、添加幻灯片中的对象、修饰演示文稿、放映与打印演示文稿等任务,并以实例为主线,使学生在应用实例的制作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3.科学考核
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主要采用理论考试的模式,有的则采用理论+实训的模式。由于技校生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考核方式采取“分层考核”,区别对待的方法。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考核他们掌握教师课堂所讲授内容的情况以及基本操作的正确步骤;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要有意识地扩展、提高,这样就能实现以考核促教学、以考核促实训的良好局面。
四、小结
总之,技工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灵活运用项目+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模式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现在计算机被广泛应用的现代,计算机的相关的网络安全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这不仅仅是在平时的应用中,更多的时候,则是在相关网络的安全维护中的重要性。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计算机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职校与联想集团共同探索和推进“校企融合、教产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联想专班”建设,建立IT人才培养标准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探索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及职教改革路径。
关键词:现代职教模式;校企合作化;联想专班
1实施背景
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在改革学生培养模式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如何建立?如何使学生成为掌握最新知识技能的人?如何让学生成为企业欢迎的人?为此,只有积极主动引进“外脑”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在2015年年初,学校引入的联想集团校企合作项目正式实施,联想集团是IT行业的世界第一,并一直致力于“产业报国”。该集团从2003年起就开始涉及教育领域,不断与全国各职业院校共同打造适合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2014年年底,学校与中国联想集团教育与培训事业部就全方位战略合作签约,启动联想校企“一体化”项目,从创新型IT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企业讲师、企业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企业管理实践进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目的:一方面大力发展我校职业教育,增强学生技术能力、实战能力,真正做到“学校、企业、师生、资源一体化”;另一方面,计划到2018年,必须建成具有示范、带动和辐射东北三省作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和职业教育项目。2015年3月,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首届联想专班”顺利组建完成,并正式开课,这标志着东北三省第一家联想一体化项目已经顺利“扬帆起航”!
2主要目标:引入企业标准培养技能人才
(1)达成职业教育核心的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就业为优先目标,教会学生生存本领和感恩的心态,教会他们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专业技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升学前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责任、团队、诚信和积极的心态”。
(2)引入企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以行业标准的联想IT服务人才培养能力模型和认证体系为标准(LCSE,联想认证服务工程师),培养符合IT服务行业最新需求的学生和教师。
(3)培养社会需要型学员。联想与学校共同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LCSE专班和联想讲师培训班。联想安排企业认证讲师到学校在两个学期内为80名学生授课及为教师培训。安排联想高级工程师在实训中心指导实训,并安排优秀学员与我校教师在服务中心进行岗位实践,目标是将第一批8名学校教师培养为联想认证的“双师型”讲师。
3校企“一体化”项目建设管理措施
(1)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与联想集团在项目起动前经过五次研讨和大量的数据调研工作,从企业和职业学校共优选10名成员,组成了联想校园“一体化”项目建设小组,对整个项目建设的推进做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2)明确项目目标。精确的日程安排与工作目标细化,每项动作都会有明确和具体的交付物。大量一手素材可为项目本身质量负责,并可用于“复盘”工作。
(3)明确具体的人员分工。做到权责明确、职能清晰。校方负责协调相关资源。联想负责项目实施。做到项目小组内“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人员分工模式。
(4)多建立种沟通机制。建立校企双周例会制度,并制定了相关汇报模板,做到例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汇报结果明确、精确。另外,在沟通方式上,增加了QQ群、微信等方式,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沟通效率,减少了时效沟通成本。
(5)明确保障措施。①成立项目建设工作小组,由联想企业4人、学校2人组成。②校企例会对项目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工作进程、具体问题定期布置和检查。③建立网络汇报制度,对项目中涉及到各部门的问题及时通过QQ、微信汇报,小问题当天解决,大问题在一周内必须解决。④经费保障,本项目拟投入资金594万元,其中联想集团投入385万,学校投入209万元。由项目小组在校方监控下,对经费进行管理和使用。
4联想专班课程安排及学生管理模式
(1)联想专班学生课程安排。具体操作为三个阶段的课程:①职业素养课(2个月):通过职业素养课,使学生感性地认知本专业的相关情况,增强专业认同感,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通过每天的晨会,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②专业技术课(2个月):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意识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入课堂开展校内实训,并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制度进行工作和学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和社会,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零距离”上岗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实施“顶岗实习”(2个月):通过到联想集团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提升职业能力。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完成中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上岗培训的最终叠合,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能用”的教学目的。学校与联想集团共同管理联想专班,共同培育学生。采用“项目制”,分组学习,各小组之间又有竞争,又有合作,在课堂上就能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将联想专班的建设和管理划分为“筹备、启动、磨合、规范、发展”五个阶段。
(2)筹备阶段(培训开始前4周)。本阶段工作目标是为保证教学做充分完善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教师人员准备及物资准备。联想专班班主任选拔标准:①工作态度积极主动,有爱心,责任心强。②认同联想企业文化与教育理念。③工作经验,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者优先。④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注重自我学习,善于总结与应用。环境设置标准:教室面积及桌椅摆放根据参加培训的人数,分为四到五组,每组人数6~8人为佳。教室配备投影仪、幕布、无线麦克风等电子设备。
(3)启动阶段(专班成立2周内)。本阶段目标是初建积极正向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快速适应新的集体与教学环境。阶段工作内容包括:①开展拓展活动(1周左右);②第一次班会(破冰分组);③在班会中通过组织游戏、活动等让陌生的学员迅速熟悉,让学员间迅速建立连接,游戏帮助人们放松,乐于交往,建立学习型团队,即“半军事化管理+半公司化管理”的学习型团队;④讲师1对1沟通,深入了解学员状况,进行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的了解,对学生态度的初步分类:积极、一般、不积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⑤树立正面氛围,通过记名字、搭对子、日表扬、今日之星评选等方法树立正面氛围;⑥营造学习氛围;⑦组织启动阶段的团队活动(桃花朵朵开、萝卜蹲、大风吹、叠报纸等)。
(4)磨合阶段(专班成立4周内)。本阶段目标是使学生们喜欢班级、有集体荣誉感、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与任务安排、懂得关心关怀老师与同学,本阶段主要工作内容:①坚持双周总结例会与下阶段安排,双周总结的内容包括小组成绩汇总、小组发奖、星星大使评选(选前三名)、阶段考试成绩分析、评比最佳搭档(每组一对)、最佳学习周志评选。②启动阿拉丁神灯活动。③开展大型团队活动(与讲师配合),变形虫寻宝(至少做三遍,每人换不同角色)、负责任的传递、挑战60秒。④礼仪活动训练,校门迎宾、食堂迎宾、见老师同学主动打招呼。
(5)规范阶段(专班成立五周内)。本阶段目标是使专班学生有大局观、正确对待竞争与协作;班主任可初步授权、班委能够主动分担工作,学生初步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迟到、上课不看手机)、提升学生的自信与表达能力。阶段工作内容:①上一阶段总结班会;②团队活动,爱的传递、盲人方阵、挑战60秒———详细方法见附件;③创造精心时刻(为同学过生日、给妈妈突然打电话);④启动我爱我家活动(教室与宿舍);⑤才艺展示晚会;⑥演讲训练与比赛。
(6)发展阶段(专班成立5周后)。本阶段目标是让专班学生学会思考、反思自我,初步建立自我认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包含有责任感、有大局观、有主人翁意识、有抗压耐挫能力、沟通能力较好;建立公民意识。阶段工作内容:①组织一次感恩活动(让学生们自己表达,给父母写封信);②社会实践活动(为全校师生清洁、调试电脑);③做义工;④20km的定向越野;⑤组织一次技能大赛;⑥组织学生参加一次非本校内比赛;⑦毕业典礼(邀请家长参加)。
5主要成果与成效
(1)培养80名联想LCSE认证工程师。学校与联想集团共同设计学员培训方案,更新了教师教学理念,创新教师授课方式,同时安排学生到联想服务站顶岗实践,使学员完全成为社会需要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学员通过联想专班的课程,学会了“感恩”和“作人”,这才是我们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2)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联想专班采用“教练式”教育模式,学生就开始向真正的职场人迈进,他们不迟到,穿正装,佩戴工牌,开企业的晨会,做企业实训。通过一系列实训活动铸造了自信、乐观的职业心态。联想实训中心完全模拟营造了企业环境,学生轮流扮演服务场景中的各类角色,并按照企业内同岗位的职业要求考核学员实训成绩,真正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3)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引领和示范。本项目是联想集团第一次与中职学校开展的大型校企合作项目,我校作为东北三省首个合作的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对周边省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在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时代也在使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更多的学校开始注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接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通过不断地实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不断地改革去探究更新的教学研究方法,让计算机基础应用这门课程变得有实际的意义,根据详细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构建
前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新时代的驱使下在教学改革的前提下,现阶段学校面对所有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能力,而在现阶段我们的教学方法还不是很完善,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明确,很多学生也意识不到计算机应用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其实,在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更加重要,中职老师的任务是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教会学生什么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现阶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老师学生都不重视课程。现阶段,很多中等教育职业学校都会出现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学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老师们只是负责把课讲完,并没有注意学生是否领略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很多学校自身对课程就不是很重视。采用大课堂、多专业,学生人数多的可达一百人左右,这样的多专业统一教学,并不能满足对所有学生都能重视,很多学生对课程浑水摸鱼。学校对课程的安排一般是一周两节或两周两节,这就从根本上出现了学校、老师、学生都不重视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的现象出现[1]。
(二)学生程度不同。老师们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不统一,很多学生在还没上职业学校之前,在之前的学校受到过相应的教育,也有很多学生在来职业学校就读时没接触过计算机基础课。这就出现了大课堂上学生们水平不统一,学习进度不一样,老师课堂管理不严格,很多学生就放弃了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有的学生跟不上老师,有的学生觉得课程过于简单,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课程兴趣低,甚至出现不听讲、在课堂做与课堂无关的事、逃课、旷课的现象出现,考试敷衍而过。[2]
(三)教师专业素质低,教学方法陈旧。很多在中职教授计算机的老师都不是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很多老师只是比较了解计算机应用课程,知识点讲的也不到位,对于课程也没有很详细的教学方法,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特别专业的沟通,很多学生的提问老师无法回答。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也会出现,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对学生来说,课堂枯燥无味,课程知识成分少,根本没有体现出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际意义[3]。
二、构建一个完善的教学目标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的教学出现的问题,无论从学校还是从老师,都要先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构建一个完善的教学目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做到真正的重视。学校要重新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授课的老师群体、做好科学的课程安排,在学校的带领下,老师要做到重视学生的知识程度,从根本上做到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课程的实践,不断地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与学生们的专业紧密联合,以此告知学生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要性[4]。
三、具体的教学模式构建的方法
(一)构建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为了提高现阶段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所以基础课程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根据全国计算机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常用软件和基本的数据库技术进行教学安排。还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很多的计算机教材内容并不是很完善,根据现阶段我国科技的进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完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构建。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打破老师主导的课堂模式,老师教课的过程中要使用一些方法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本上和老师讲授的知识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上机和理论课程相结合,提高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随时组织,一些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把实践课的作业素材变得紧跟时下热点话题或者把实践课的材料加入学生们喜欢的电视剧或者动漫,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东西做文件。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的构建。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都是“大班授课”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教育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改变现阶段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做到加大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校应该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安排,安排一周四节,一周有两节上机课,真正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在实践中让学生感悟理论,遇到难点找老师提问,老师针对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还要注意的是专业不同的学生尽量分开授课,小班授课,这样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要注意的是,学校对授课老师也要进行整改,尽量保证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老师都是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授课方式都要更适合其他老师教授课程的教学方法。
(四)考试模式的构建。有学习就不能没有考试,考试模式的构建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实施的关键步骤,计算机课程的考试一般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引进一些先进的计算机考试软件丰富题库的题型,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考试,每个学生考试的时候抽到的题型也不一样,大大减少了考试作弊的几率。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开设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紧跟时代的表现,中职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过程,现阶段很多工作机会都要求会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什么行业,都在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改变。
参考文献:
[1]杨秀芳.多元智能理论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任芳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军医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
[3]牟琴.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学习的模式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12.
[4]张玉梅.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探析[J].理论导报,2014,06:51-52.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毕业论文写作是远程开放教育学员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员综合能力的实践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专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早期教父们已经意识到信仰而无理解是盲目的,要想使____信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必须经受得住理性的检验,得到理性的首肯。同时,理性与信仰互相补充,这种具备高度发展了的理性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将潜在的预言现实化。神学与哲学、信仰与理性的这种结合,最初与其说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联姻,倒不如说是一种不期的遭遇。把两种性质的东西勉强捆绑在一起,自然要碰撞出一些火花。于是,理性与信仰的矛盾构成了基督____发展的一条主线。
4世纪末,圣奥古斯丁接受了新柏拉图主义,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系统、百科全书式的____神学体系,他以柏拉图主义系统论述了全部教义,包括“上帝论”、“基督论”、“原罪说与拯救说”、“教会论与圣事论”、“天启论与信仰论”等。他主张信仰高于理性,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一切真理都存在于上帝之中,上帝是真理的来源,真理是上帝之光,“光照”就是人的理性获得真理的途径。他还指出,在不完善中认识完善,在相对中认识绝对,在经验中认识超验,从外在物质界回到自身,从肉体回到灵魂,逐级上升,达到判断力,最后达到理性。但他同时认为上帝可以认知,可以用行而上的方法加以证明,在一定程度上把理性引入了神学,把理性和信仰结合了起来。
中世纪盛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高涨及古典和外来文化的引进不断向人们提出新问题,人们再也不能固守那些思想混乱、歧义与矛盾随处可见、缺少逻辑洗练的圣书和引证。于是人们从新引进的希腊和阿拉伯哲学中去寻求一种明晰可辨的推理与逻辑法则武装自己的头脑,亚里士多德哲学在西方复兴。多米尼克教派就是一支利用亚氏哲学探讨神学的教派,成为了13世纪经院哲学的主流,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圣托马斯·阿奎那。在理性和信仰的问题上,阿奎那认为二者是协调一致的,但“信仰高于知识,神学高于哲学以及一切科学……神学的真理尽管是超理性的,但并非是反理性的。哲学真理和神学真理只是真理进程的两个不同环节,真理只有一个,就是上帝。”[2]他将____所宣扬的真理分为两种:一为可通过理性加以证实的真理,一为靠天启知识的权威性去确立。信仰有助理性开拓视野,补充完善哲学真理,理性尽管不可能认识和证明所有的神学真理,但至少可以认识和证明其中一部分,例如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唯一性等。更重要的是,理性可以通过驳斥反对者的指责来维护信仰,但这决不意味着神学依赖于理性。阿奎那由此得出著名的结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他抑制了理性,宣扬了信仰,但坚定的信仰主义和普遍的理性主义还是完美的融会在托马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中。
信仰和理性之争一直在持续。唯名论经院哲学家司各脱主张理性与信仰分离,他认为神学是一门凭信仰的“实践”科学而非思辨科学,帮助人类认识自我拯救之路。他说:“在被造物的概念里面找不出反映真正属于上帝的思想或观念,上帝同任何属于被造物的东西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用这种方法永远也发现不了关于上帝的观念。”[3]人的理智永远达不到神学的高度。14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卡姆则把斗争的矛头公开直接地指向绝对理性的化身和捍卫者——教皇与教会。他认为教会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也并非基督的全权代表;信仰的权威不是教皇而是《圣经》。他否定了宗教信仰的理性基础,为哲学和科学的重新独立洞开了门户。
但同时我们知道,上帝理性本身就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在本质上不会高于人的理性,这种二元分裂在人的思想情感中产生了巨大的痛苦,促使天生就具有理性的人去思考。究竟有没有上帝?上帝的理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上帝是不是万能的?……一连串的思考和探寻之后,人类理性必然复苏,克服异变,人类理性权威的重建直接导致了启蒙理性的崛起。
一、机械工业是为能源发展提供装备的重要产业
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总体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茅,我国发电设备的产量占全球60%左右,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产品技术逐年提高。世界最大的单机容量泰山核电机组1号机组175万千瓦核能发电机成功研发,我国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充电桩、高压绝缘套管等一大批长期受制于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我国在能源装备的其他方面这些年也有了长足进步,许多产品、许多关键技术已经替代了进口。但是,机械工业也是生产规模大、生产战线长的耗材耗能大户,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还有很多产品能源排放超标、技术改造乏力、工艺水平落后、高效节能等高档产品供给不足。在资源制约、能源安全与环境约束矛盾加剧的形势下,机械工业为能源产业和能源的生产、消费提供高端的产品以及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带头节能减排;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社会提供先进、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设备和产品,为各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十二五”以来,我们按照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创新驱动、绿色为先的战略推进中做了一些工作。我们加快发展核能、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煤炭清洁利用及海水综合利用装备,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并且努力高质量地满足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等行业对高效、节能、低排放产品和装备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节能减排工艺设备,提高设计、制造环节的能源材料利用率等措施,加大推进自身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步伐,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产品升级,努力为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做出贡献。当前,机械工业正在按照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在加快推进全行业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升级。
二、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
各行业都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面对着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强相关产业间的合作协作,拧成一股绳、一股劲,共同破解难题,实现协同创新,才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振兴步伐,共同行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履行责任。这次会议就是以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生产转型发展为主题,邀请各界精英共同探讨今后能源装备发展如何适应国家能源市场生产、消费方面的需求,从而实能源装备的高端制造化。我们也将广泛听取来自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见,以全力推进机械行业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及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校考核学生的途径之一。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专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改善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目的
作为化学教师,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一个有效的设计。这一步十分重要,教学目标的设计优劣,极大地影响我们最终的实验结果和达到目的的程度。因此,我们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诸如,设计的实验是否能够体现所学的知识点,覆盖面广不广,体现的价值观是否正确等。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最大限度的利用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笔者在进行讲[3-1]水的电解实验时候,严格按照实验的要求,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而让学生了解水电解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笔者在进行这一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弊端,学生只是实验的执行者,也就是已知结论,重复别人已经得出正确结论的实验过程。这样只是能够让学生对只是进行巩固,将动手进行实验的能力提升,并不能够对学生实验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以上弊端,为了能够让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进行服务,我进行了一下修措施:想告诉学生我们将进行何种实验(水的电解实验),对学生进行提问: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实验进行后会产生何种产物?当学生进行解答之后,我再继续提问:多得到的产物通过何种方式可以检测出,不拘泥于课本所给出的方式,采用学生提出的可实行的方式进行检测。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改善思维,巧妙设计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
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在实验物体发生变化的时候,提醒学生着重观察,记录实验最终结果,最后解决依据实验提出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将学生进行分组,对实验知识点进行简单阐述,在让学生自我观察思考,从而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提升。可以得出结论,化学实验过程的设计优劣对于我们能否达到最终的实验目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笔者之前犯过这样一个错误,在讲解第八单元课题三关于金属资源的利用和回收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的实验课题中,我找了一些金属线、铜铃、已经教材中出现图片的实物。在学生观察之后就立即提问,你们觉得金属的物理性质是怎么样的?学生们普遍用不知所云的表情告诉我,并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在进行这个实验教学设计的时候,忽略了实验在教学中所应当担任的功能,这次试验设计的太过简化,讲解过程中没有考虑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并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实验。学生在化学实验的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都过于短暂,直接导致学生不能够理解实验。因此,之后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金属的通用物理性质,针对不同的金属制品都设计实验,从而能够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感悟金属的通用物理性质。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第一步,让学生观察金属的外观色泽。第二步,用手触碰金属,感受金属的克重和密度。三步,让学生对金属进行弯曲,看金属是否都一样刚硬。第四步,让学生将导线围绕在金属两端,利用电池看是否能够让灯泡发光,从而检测金属的导电性。最后一步,在金属一段用酒精等灼烧,在另一端,用手感触温度的变化,看金属能否传热,传热速度快慢。化学实验具备趣味性,我们合理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候越发积极,让我们的化学实验教育功效全效发挥。
三、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良
化学实验的方式极具变化性,既可以多媒体演示,也可以学生自己动手,分组实验进行的同时也可以加入便利生活的小实验。不同的试验方式具有不同的功效,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要依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巧妙运用最恰当合理的试验方式,从而让教学方式为我们对学生实验素养培养提升服务,这里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教师要勤于思考,勤于改进实验教学手段。真正的发挥实验教学的优越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教学在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领域具备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总结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积极改进,从而将化学实验教学方式变得成熟完善,此路漫长,任重道远。
摘要:
众所周知,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机电工程的实施,机电工程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整个民用建筑的质量。在新形势下的现代机电工程不再是以往简单的概念,而是包含着专业性、科学性以及跨度较广的工程。新形势下的民用建筑施工需要重视的就是质量问题,为了达到高质量的工程要求就需要施工人员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关的各方面管理,在保证了工程质量基础之上还需要为企业获取最大化的利益。所以,文章就新形势下民用建筑机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进行简要的叙述,从几个方面讨论机电工程在整体民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用建筑;机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城市快速科技化给社会大众带来了什么?我们看见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从中看到了我国民用建筑在新形势下的迅速发展,建筑的类型也同样在不停的创新中,在这种局面下,对于民用建筑的质量要求也变得愈加严格。作为民用建筑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机电工程的作用是在技术方面对民用建筑构成一定的保障,并且对机电设备的正常安全使用具有关键作用。机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民用建筑的性能和整体效果,所以经过大量的实践能够看出,在民用建筑工程中必须重视机电工程的施工措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争取企业利益最大化,以此来提高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1新形势下民用建筑机电施工技术综合管理措施
通过对大量民用建筑工程的整体研究,为了建筑高质量的民用建筑工程,以下几点是文章总结出来的机电技术管理措施。
1.1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措施
在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领导小组,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质量领导管理,对工程部、物资部、质量审计部、市场商务部、财务部都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策略。在明确管理者主要职责的同时,领导小组需要制定一个对民用建筑的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需要结合机电工程施工的具体实际情况,并且要求合理化、完善化。领导小组还需要商讨一个质保计划,合理设计科学的质保措施,全面保证机电工程的安全实施,对机电工程进行较为全面的管理。在领导小组制定这些措施的同时,需要接受业主或者相关部门的建议和监督以及指导。在明确和落实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有五大要素,分别是方法、人员、物资、机械、环境方面,这些方面的保证措施必须要做到完善。在机电工程的施工方法上,必须采用较为科学的先进的施工方法,相关的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施工的组织设计以及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和相互交流经验。在机电工程的施工人员方面,需要选用具备相关技术资格的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并且需要严格依照施工的工艺标准进行施工操作,机电工程中的质检人员必须采用合理恰当的方式对工序操作和成品进行质量检查和测定。在机电工程的施工前夕,应当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质量、安全方面的培训,严格执行工地考勤制度,提高整体的人员素质。对于物资和机械方面,需要对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进出进行严格的材料登记制度,对工程的原料以及半成品和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在材料的发放过程中做好记录管理。尤其对于施工过程中施工机具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加强维护修养,延长机具的使用寿命。在民用建筑的施工环境方面需要具备一定良好的环境氛围,这样能够使得机具可以更好的发挥效果,并且为机电工程施工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个新型的综合管理平台对于机电工程施工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平台中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按照工程有关的规章制度施工,在面对可能存在的特殊情况时,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相应的处理计划或措施,灵活应对。所以,通过以上的五大要素的介绍,可以充分体现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灵活操作和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1.2施工技术的质量保证措施
在机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施工技术的质量保证,所以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采用科学、先进、合理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只有具备先进的施工方法和合适的施工组织,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优质的施工质量。在施工技术的质量保证措施中,需要相关的领导人员按照一定标准选拔优秀的施工班组,并且对工程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在施工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相关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工程的规定标准施工,不能够脱离施工质量体系的相关要求。施工技术的质量保证措施需要制定相应的施工质量保证计划,在制定施工保证计划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不能够一味的按照书面上的要求制定。在相关工程的施工前期,就应当对工程的整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质量保证方案,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最优方案。
2弱电系统的施工技术管理
弱电系统作为民用建筑机电工程施工中的重要部分,要求在施工时具备严格的技术性和工艺性。正是因为弱电系统的重要位置,所以对弱电系统的安装也就需要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在安装这些系统构成的弱电系统前期,建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技术管理数据和档案,施工时要求高技术性和工艺性,在安装弱电系统时,不但要考虑到施工方法、线缆的选用、管线敷设间距还要求弱电系统的安装需要符合整体民用建筑的特点。举一个弱电系统的安装案例,在电梯弱电系统安装中,各层开门刀与门地坎、开门滚轮与轿厢地坎间的距离要控制在5-8mm,在安装时需要尽可能的减少误差;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电梯的供电应当单独设立一条线路,与其他运行设备的电路分离开,这样还可以提高电梯的运行稳定效率;电缆长度方面要证电梯运行到最高处时电缆不受力,下降到最低处时电缆不拖地。并且在线路等方面安装过后,需要进行一定的线路测试,对可能发生的漏洞进行改正。
3电气系统的施工技术管理
在民用建筑机电工程建设中电气系统的施工技术管理也是需要重视的一方面,通过大量的数据可以得出,在安装电气系统前,需要具备完整合理的图纸、场地、劳动力、机械等的准备。由于在民用建筑机电工程建设中电气系统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需要进行较为细致的分工,整理总结一份较为完备的技术文件,为整个电气工程的实施提供重要的依据。其中,技术文件应当包含相关技术标准、产品说明、设计说明、有关子系统的调试说明、验收规则和标准等。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民用建筑工程中,机电工程的施工时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就需要相关的机电设备能够正常安全并且很好的运行,所以对机电工程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文章对民用建筑工程建设中机电工程的简要介绍不难看出,在综合管理以及弱电系统和电气系统方面,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加倍重视,只有把机电工程的基础打牢固了,后期整体工程的效果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时波涛,石磊磊,王黎明,等.民用建筑机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2]孙玉飞.对民用建筑机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探究[J].建筑•建材•装饰,2014(12).
一、前言
一个企业想要形成一种文化,就必须拥有良好的管理,通过自己企业良好的管理来产生独有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形成后,对企业的管理发展作用很大,例如,现在的大公司阿里巴巴、绿地集团等企业树立了企业文化来带动企业的管理。在他们的建设部门、销售部门及服务部门等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企业文化。
二、电力企业独有的文化特征阐述
各个企业都有自己所独有的企业文化,电力企业有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体现在电力企业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它的生产、运维及服务等方面,在电力企业的各个方面也无不渗透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稳定的存在,对电力企业的生产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安全生产的至关重要性
不管对于哪个企业来说,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作为保证、作为前提的话,任何企业的生产都会是失败的。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显得更加重要,本来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就充满了许多的危险性,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出现人命关天的事故。所以在电力企业中一定要对管理层、工人不断强调安全生产,是要永远放在第一位的企业文化。在电力企业中树立安全生产的企业文化,落实到员工的思想中,是电力企业生存的基本保证。
2.满足广大群众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经济的不断前进,各个方面的用电量也在极具的上升。各种家用电器不断进入大多数群众的家中,使得我国的用电量越来越大,在用电的高峰期经常会出现电压失衡,供应不足的情况。电力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广大群众的需求,需求是电力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在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倡导“你用电,我用心”服务理念,将满足广大群众需求放在重要位置,才能更好的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电力企业为社会多尽一份力
电力企业是国企,是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支柱性企业,它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民的生存与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电力企业这样的基础性企业在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出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观念,这才能够证明这是国家的企业、是人民的企业。将为社会多做贡献作为电力企业的一种企业文化,有助于树立其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整个企业的名誉,效益等都大有提高。
4.电力企业保证能够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探索,不断挖掘,自然资源已经陷入到快要枯竭的状态中。而电力企业的生产中需要发电,离不开煤、石油等发电的原料,而这些原料现在的资源越来越少,采取其他的方式进行发电,对于电力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现在可以运用风能、太阳能、核能来进行发电,这样既保证了清洁生产,又能够保证它的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其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造福社会。
三、电力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效用
1.为电力企业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念可以渗透在企业的各个方面,他可以帮助企业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形成常态。可以说在现代的企业中,哪个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就会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这当然与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及宣传等各方面分不开,但是内在的原因也与良好的企业文化分不开。企业文化可以帮助电力企业在管理中发挥更加长远的影响力,对于规范员工的行为、对于外人展示企业的生产等企业文化都起到规范作用,而一旦这些做好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就会很快的树立起来。
2.企业文化促进电力企业的效益有更大提升空间
随着国家对文化的越来越重视,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文化可以帮助电力企业的管理越来越科学,企业文化的先进也会促进电力企业的员工不断上进,企业文化的先进也代表着电力企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先进,电力企业本来就属于能源性产业,有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使技术更先进、员工更积极,所带来的效益也就越来越高。
3.使企业各方面保持活力、促进生产
有时一个企业在一开始保持积极生产,带来效益,但是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建设不足,久而久之,它的内部就会开始缺乏动力,从而导致企业的衰退,这对于电力企业也是如此。有活力的企业文化会带动电力企业的管理更加有活力,帮助整个企业在前进时不至于失去前进的方向,可以使得员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来进行生产。
四、电力企业管理的进步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支撑
1.在员工中加强电力企业文化
现在国家更加重视服务业的建设,电力企业作为一个服务于大众的企业,需要更加提升自己的服务。首先,在员工中树立一种服务于大众的思想、意识;其次,在电力企业的员工中树立竞争意识,用竞争促进员工的进步,保证电力企业员工更加优秀;最后,要树立团结意识,在遇到重大困难时可以团结去战胜困难。
2.在电力企业中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
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中要着重树立员工的责任意识,企业文化中也要着重强调。首先,在管理层设立责任意识,保证工作中的失误有人承担,并且以此来完善领导管理;其次,在员工中树立责任意识,在学习企业文化中学习责任意识,保证安全生产,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
3.创新企业文化带动电力企业的发展
创新是国家一直在提起的词,同时,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也离不开创新,企业文化中的创新能促进电力企业的创新,保证在竞争中创优,拉动生产发展;企业文化也需要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保持电力企业的活力与动力,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不被淘汰。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企业文化来带动电力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不被时代淘汰所必须去做的事。电力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会促进自身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的成长会带动电力企业的进步,一个成熟的电力企业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董若婷.企业文化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学,2014,(12):210.
[2]王彦亮.面向电力行业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0.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和质量总检查,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毕业论文模板用计算机制作格式,仅供大家参考。
毕业设计(论文)文本格式(理工类)
一.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及其部分图纸必须用计算机按规定格式单面打印。
二.文本结构
01.封页(由校统一制作)
02.设计(论文)扉页
03.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摘要
04.毕业设计(论文)英文摘要
05.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06.毕业论文或工程设计说明书正文
07.参考文献
三 具体要求
一律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左右3.17cm,页眉1.5cm,页脚1.7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眉从正文开始,一律设为“天津科技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采用宋体五号字居中书写。页码从正文开始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别,不能混用。
1.扉页格式
中文题目要求:宋体;二号;加粗;居中。英文题目要求:Times New Roman ;大写;小四;加粗;居中。其它文本要求:宋体;小三。(译文及实习报告的扉页格式不做统一要求)。评见示例。
2.摘要
中文摘要一般在400字以内,简要介绍研究的课题内容、主要结论及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西文摘要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型,中英文摘要的内容要一致,均要有3-8个的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要有1个空格及分号。中英文摘要分页编排。
摘 要
(“摘要”之间空两格,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与内容空一行)
(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
关键词:(小四号、黑体、顶格)
(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接排、各关键词之间有1个空格及分号)
ABSTRACT
(采用三号字、Times New Roman字体、加黑、居中、与内容空一行)
(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Key words:(小四号、Times New Roman、黑体、顶格)
(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接排、各关键词之间有1个空格及分号)
3.目录
按论文章节次序,编好页码。
目录采用四号字,其中每章题目用黑体字,每节题目用宋体字,并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间用“„„”相连。
目 录
(小三号字、黑体、居中之间空四格, 与内容空一行)。
第一章 * * * *„„„„„„„„„„„(1) (四号,黑体)
第一节 * * * *„„„„„„„„„„..(*) (四号,宋体)
第二章 * * * *„„„„„„„„„„„(*)(四号,黑体)
4.毕业设计说明书或毕业论文
(1)正文
撰写毕业论文及工程设计说明书要做到论理正确,逻辑性强,文理通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正文文字内各章节题目采用小三号黑体,内容采用小四号字。章节题目间,每节题目与正文间空一个标准行,层次采用如下格式:
第一章quduwenxx(小三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第一节 quduwenx(小四号宋体居中)
(空一行)
(空两字)一、xxxx (不接排)(小四号宋体)
(一)xxxx (不接排)(小四号宋体)
1.xxxx.quduwenxxxxx (接排)(小四号宋体)
(1)xxxx.xxxx quduwenxx (接排)(小四号宋体)
(2)图、表、公式
正文中图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字宋体。
正文中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一律采用五号宋体字。
正文中公式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公式用五号字宋体。
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或连续)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等。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
注:考虑到我校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对此不做统一要求,但有关图表,公式应与文字内容保持协调一致,使整篇设计(论文)说明书清楚、美观。
(3)量和单位
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具体要求请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5.参考文献
另起一页。根据所属学科的一级刊物的规定格式列出,教科书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列出。引用文献标示应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用小五号字体。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如“二次铣削[1]”。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10~14]可知”。
打印要求:采用五号宋体字。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 根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要求书写参考文献,并按顺序编码制,作者只写到第三位,余者写“等”,英文作者超过3人写“et al”(斜体)。序号用中扩号,与文字之间空两格。如果需要两行的,第二行文字要位于序号的后边,与第一行文字对齐。中文的用五号宋体,外文的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
连续出版物: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专(译)著: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 文 集:作者,文题,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作者,文题,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授予年
专 利:申请者,专利名,国名,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授权日期
技术标准: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6.设计图纸
毕业设计图纸要求图纸上的各项内容符合制图标准。
摘 要
(“摘要”之间空两格,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与内容空一行)
(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
关键词:(小四号、黑体、顶格)
(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接排、各关键词之间有1个空格及分号)
ABSTRACT
(采用三号字、Times New Roman字体、加黑、居中、与内容空一行)
(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Key words:(小四号、Times New Roman、黑体、顶格)
(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接排、各关键词之间有1个空格及分号)
目 录
(小三号字、黑体、居中之间空四格, 与内容空一行)。
第一章 * * * *„„„„„„„„„„„„„„„„„(1) (四号,黑体,顶格)
第一节 * * * *„„„„„„„„„ „„„„„„„(*) (四号,宋体,顶格)
第二章 * * * *„„„„„„„„„„„„„„„„„(*)(四号,黑体,顶格)
天津科技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quduwenxx(小三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第一节 quduwenx(小四号宋体居中)
(空一行)
一、xxxx (不接排)(小四号宋体)
(一)xxxx (不接排)(小四号宋体)
1.xxxx.quduwenxxxxx (接排)(小四号宋体)
(1)xxxx.xxxx quduwenxx (接排)(小四号宋体)
参考文献(四号、黑体、顶格)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专业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而中职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舞台,适应时代要求,加强学生包括计算机能力在内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必然的使命。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教育旨意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的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然而计算机的发展逐渐实现了多功能、网络化,进而带动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教学发展。虽然计算机教育制定了长远的培养目标,但是其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多种现状。例如:学生的计算机外文化素质与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去解决现今计算机的教育现状。在改革与创新教学过程中,引进具有适宜性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的实现。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现状;教学改革;创新
虽然计算机在教学中的普及,并在中职学校增设了有关计算机的专业。但是计算机在信息时代中的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了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发展,并且社会对计算机需求性产生差距。对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属于职业、劳动技术的双重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为了专业性就业而作出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在教育发展的新背景下,其教学质量以及培养目标都存在相对的滞后性,其教学改革工作迫在眉睫,通过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分析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在设置上不具合理性。在现今许多的中职学校中,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上其内容的设置不具合理性体现在:办公软件的基础应用、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些内容的设置在理论层面上主要针对文科专业生;而C语言等基础课程主要针对于理科专业生所设置。综合其内容设置的分析,无法同步实现教学与素质综合培养的目标。因此,该教学内容在设置上体现了许多的不合理性,进而影响素质培养工作的落实,也间接导致该专业学生丧失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不利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二)学生整体操作能力不平衡。中职学校实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学生在操作能力方面表现不平衡的现状。因此,这对教学目标工作的落实形成较高的难度。面对教学水平出现的差异性,导致学生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掌握程度存在不足,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专业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有限,加之区域教育的差异,致使现今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专业问题。例如:在利用计算机落实综合测评中,体现了学生操作计算机能力强弱差距,无法熟练掌握基础的应用本领,进而影响了中职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水平。
二、研究中职学校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方法。要想在中职学校中改变教育的实际现状,就需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在依据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选用灵活性较大的方法落实教学。例如:计算机在中职学校教学中运用现今使用最广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运用多媒体设施,教师实现边讲边操作,学生实现边听边看操作,进而在各方面达到协调、统一的学习,有利于强化教学与学习的综合效果。与此同时,利用构建网络平台的方式,完善学校的教育设施,促进教师实现网络教学,并加强教师、学生的交流。使学生遇到计算机专业问题及时与教师展开交流与互动,提高解决问题与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
(二)结合实际开设软件课程。基于现今计算机的进步,其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应与计算机的进步展开同步教学,通过开设软件课程紧随计算机更新的步伐。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异同性,它的基础理论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教学必须注重实践以及应用,只有开设软件课程,才能增强学生专业的水平。以便在培养过程中指引学生发展方向,进而展现开设软件课程的教学意义。在实现教学内容同步的同时,促进素质培养工作的落实。
三、总结
如今的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其对信息时代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其教育虽然存在一些现状,但是通过转变教学的方法与结合实际增设软件课程,进而实现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综合能力,以提升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提升中职学校教学整体水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容梅,刘妍宏.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分析[J].信息通信,2013,10(6):137.
摘要:信息时代的发展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此时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然而,我国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笔者分析了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并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信息时代;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要响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应顾及到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知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我国的小学及初中教育中,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校缺乏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所以学生实际操作的次数很少,导致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其次,虽然城市地区的学校有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但由于很多学生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休闲娱乐等方面,所以其计算机知识水平也比较差;另外,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习惯于讲授理论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受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其知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各不一致。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PPT课件加实例演示进行教学,教师在上面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长此以往,学生将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的内容而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并且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减弱,最终形成厌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心理。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教师应改革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同时也包括上机操作教学。显然,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上机操作,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将能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校应选择合适的教材,加强校本研究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均为中专统编教材,这些教材使用多年却没有较大的变化,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又非常快,所以中专统编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学校应选择其他合适的教材。对此,学校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组建研究小组,为各专业学生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应体现出学生易懂易学、实用性强的特点,而在校本教材投入使用一定时间之后,教研组应根据教材的使用效果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
(三)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我国的教育一向强调“因材施教”,而对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热情不高的中职学生来说,要想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就要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从教材中选取适合的知识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其中比较适合教学的知识模块有Internet知识模块、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等。教学内容除了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之外,还应考虑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侧重点,力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学科的学习目的。
(四)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社会不断在创新,信息技术也在日新月异,所以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当然,学校也应做出努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职业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接触并掌握新知识、新软件、新技术;同时学校还应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以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教学质量自然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或相关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广大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应继续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从而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荣艳.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1).
[2]王进颖.浅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
[3]翟慧.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2).
[4]冯小娟.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教育,2014(14).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计算机科学学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级人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立的目的(Purposeofuniversitycomputerbasis)
随着信息化在当前社会的纵深发展,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平台的电子商务、数字化学习模式逐步被接受,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已逐渐企事业单位用人的必备条件。当前,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相关专业领域问题能力的重要任务,其包括三个层次:操作使用能力训练,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开发。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2003年明确指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应当从操作技能中心化转变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处理教学中心化,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放在中心位置。通过信息获取、存储、显示、处理、传输、控制和应用的相关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文化、强化信息意识、切实掌握相关应用技能。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学生能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从而继续应用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相关学习。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Currentsituationofbasiccomputercoursesteaching)
2.1学生基础差异大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中小学生计算机启蒙教育的步伐,加之计算机在普通家庭的普及,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但由于地区差异、生源地学校差异、与家庭背景差异的存在,大学新生入学后反映出较大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差异。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处理软件,完成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但部分学生对电脑的认识局限于QQ聊天、游戏等网络初步应用,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掌握远为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标。学生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无疑加大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难度。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教学难易度和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析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课堂效率,给相关任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2.2知识点繁杂,实践性强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文化、操作系统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网页制作、常见多媒体软件应用、网络技术基础、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程序设计语言学习等。课程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因而学生完全掌握难度较大。同时,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是:教学课时不足,上机时间操作不够,因而教学效果不佳,也不便于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追踪与核查。
2.3基础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度不高
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的运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而不同的行业、领域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后期专业领域的发展。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尚未考虑这一因素,继续按照统一标准安排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导致课程学习与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结合度不高。学生所接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无法在相应专业领域达到运用,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2.4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质上,我国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更新快、实践性强。学生普遍反映教学缺乏挑战性、趣味性和操作性。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讲重心放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其操作水平上。通过反复的上机操作与实践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局限于普及基本理论和讲解计算机语言。
2.5教学形式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取多媒体理论授课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模式。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基本知识、演示操作流程,但学生无法及时操作、演练。这种传统授课模式基本是以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为核心。同时,固定模板的电子课件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与教师的思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产生固化思维,无法达到个性化培养的目标。学生自学为主氛围的缺失,导致基础教学效果不佳,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的探索(Theexplorationofnewteachingmode)
3.1差异化教学模式
(1)基于学生素质分层教学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新生入学后学校可组织统一的计算机水平摸底测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能力分级,以实现分层教学和分级管理。通过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将其分别编至基础班与提高班。基础班的学生,将继续采用课堂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先学习、后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基础原理、网络知识后,对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上机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对于提高班的学生,可以略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可以从基本应用入手。同时,以上机实践为主,通过操作任务布置,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以及程序设计等难度系数较大的任务。根据计算机基础不同的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能积极动调动学生自助学习能力,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2)基于专业特点分类教学良好的教学体系需要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教学模式来支撑。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对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生专业要求差异较大的背景下,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高校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将主要学科划分为理工类、人文/外语类、经济/管理类三大基本层次,将学习知识模块划分为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与程序设计三大基本模块。人文/外语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侧重于常用操作系统与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的简单应用等,而理工类专业学生更侧重于抽象思维方式、计算机语言编程等能力的培养。通过结合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才能分别达到基本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人才。
3.2采用“1+x”教学模式
“1+x”教学模式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之举,“1”代表必修,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操作,其难度小、要求低。“x”代表结合特定培养目标及学生兴趣爱好开设的特色计算机课程。目前,我国高校的“x”课程可以包括:《图像处理与广告》《三维设计》《视频处理与广告》《网页制作》《Flash动画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等课程,以满足商学院、新闻学院、机械学院等不同院系学生的兴趣。通过“1+x”模式的运用,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降低教师授课的难度,使课程设置高效、目标明确。
3.3以多层次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层:第一,素质培养层。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计算机、关注计算机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价值以及新的发展趋势,具备计算机文化基本素质。同时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检索登,在后继计算机综合能力培养打基础。第二,思维训练层。该层次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本运用能力为核心目标。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的坡度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尤为重要,其教学内容覆盖不同专业领域。通过C++、VB、Java、Web等面向过程的课程内容引入,以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为主,训练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综合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第三,拓展创新层。其目标是开拓视野、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该层次试图通过计算机硬件、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课程渗透,配合新技术、高层次、新技术等应用实验,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个人动手能力,满足专业需求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结论(Conclusion)
作为着重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基础技能的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不仅随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大学教学改革同步发展,以实现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训练与创新思维培养。当前,我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虽然在不断改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为了应对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超额需求,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也应该持续探索。
1计算思维与其它思维模式的区别
传统的两大思维模式分别是实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其中实证思维是经过观察获取,并且经过实验确认的规律(定律),其实验的结果可重现性,可解释性(已发现现象),可预见性(未发现现象)。而逻辑思维的起点是关于公理,定理,推理规则这些概念。结论的正确性必须符合推理规则,而不必要求公理和推理规律的客观性。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都或多或少的进行着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的调整,压缩学时甚至取消该类课程。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收获较少。这一情况与现代社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的现状大相径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发展历程上是从计算机文化基础演变过来的,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算法与程序设计等内容已经在中学,甚至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出现。而在大学课堂上重复这些内容,已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统一。有的教师仍然停留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上,对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有的教师对授课内容的难易度没有正确把握,教学设计上随意性大;有的教师对课程教学目的不清楚,偏理论,内容枯燥、生涩,学生接受起来较难。
3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改革历程
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2010年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调整而来,改革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调整课程名。当时为了顺应国内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潮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延续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但由于实质内容并未调整,没有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第二个阶段,调整教学内容,尤其是将操作应用从课堂教学搬到机房,同时教学内容上增加了信息管理和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和多媒体技术等。通过扩大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平台,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更宽泛的了解。第三个阶段,建立新的课程平台,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操作与理论一分为二,其中操作部分独立成课--计算机操作实践,理论课程保持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计算思维能力训练。
4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思维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通过科学、系统的规划与梳理,是可以将无意识的计算思维转变为有意识的计算思维,帮助学生培养主动运用计算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尤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通识课程的教学,将计算思维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
4.1计算思维的教学案例设计,引起学生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问题求解为驱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对问题的分析、求解、设计、建模与实现。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知名专家教授在三届的计算思维研讨会的报告中,都会有一些较好的,用于抛砖引玉的计算思维案例。在计算思维案例设计中,我们的原则案例应该贴近生活、与学生能引起共鸣,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运用计算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案例。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问题。通过对比人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机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认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规则简单、计算量大以及尽量更广的适用性。二维码的编码问题。二维码是近一两年才出现的新信息编码方式,比较ASCII码、汉字编码等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二维码的案例中,不但可以引出二进制,而且还可以讲解编码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二维码设计,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际应用。
4.2教学资源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思维能力训。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支持学生开展课外自主学习和在线自我评测,让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已经建成了四川省资源共享课程,在教学资源建设上极大丰富了计算思维的训练。学生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可以获得更多的计算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4.3课外科技活动与课程教学活动互相联动,促进计算思维能力的提高。
国家级和省级的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学校的开放性实验等,都是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关系密切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它们均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将课外科技活动中的项目作为实践项目,能够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束语
计算思维作为第三大思维模式,是计算机课程的一个强有力的基石。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受益面广的通识课程,其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应该与计算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有收获,让教师教授有成就。今后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计算机教学改革,还将结合MOOCs理念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最终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关键的影响。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通讯、网络、信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也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学习动机是影响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关键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分析了动机理论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期对高职计算机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动机理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课程是高职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与操作方法,并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较差,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自信心,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将动机理论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学生缺少学习动机的原因
1.内在因素
高职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缺乏自制力与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由于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多,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衍生的不良学习气氛不仅影响了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还制约了其他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
2.外在因素
部分高职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课程教学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同时,陈旧的教学方法、枯燥的授课方式、滞后的考试形式,也严重影响了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
二、动机理论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1.注意策略应用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若缺乏注意,将无法顺利展开心理活动。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注意策略,吸引学生注意,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在设计注意策略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选择、感知信息,进而产生稳定、明确的心理趋向。具体方法如下:①让学生明确认识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计算机广泛应用的生动案例,使学生真正知晓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并加强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教”与“学”变成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用悬念激发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预留问题、设置悬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吸引学生将注意力放到学习上。③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知识时,可以设计学生拆卸、安装主机箱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参与性与创造性。
2.相关策略应用
相关策略是指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需求、动机、目的联系起来,如果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与自身实际需求密切相连,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策略,具体方法如下:①共建学习目标。在相关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下节课的学习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想法共建学习目标,提高教学针对性。②结合学生学习水平安排适度的学习任务。有了适宜的学习任务,学生就能及时完成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大幅度提高学习动机。在安排学习任务、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制定让学生努努力、使使劲就可以完成的目标。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需求、兴趣等,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3.自信策略应用
应用自信策略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如果学生认识到努力程度与收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就会投入更多努力,学习更有韧性。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将学生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努力而不是运气,结合表扬、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动力。
4.满意策略应用
满意是维持、加强学习动机,并使学习动机稳定、持久的重要因素。在该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应合理、正确地表扬学生。表扬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但是也最容易被忽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掌握并善于运用表扬,对学生的努力进行适度的表扬、赞赏,以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完善计算机教学的评价标准,改变过去以成绩单为主的评价方法,通过多标准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满意感。
三、小结
综上所述,动机理论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动手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注意策略、相关策略、自信策略、满意策略等,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龙,马杨柳.动机设计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4(2).
[2]李俊.论学习动机理论在高职院校新生人生观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职业教育,2013(8).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警务工作中体现的信息化特点,以“学训研战”人才培养模式为视角,对警察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进行了思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培养满足警察职业需求的复合型计算机人才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关键词:警察院校;学训研战;教学改革;计算机教育
随着我国迈入信息化社会,犯罪手段越来越智能和隐蔽,利用计算机实施犯罪活动越来越猖獗。在这种形势下,以“金盾工程”为依托的信息警务应运而生,引导着中国警务改革的新潮流,科技强警、警务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在各级公安机关展开[1]。当前的警务工作,无论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还是警务管理,都已经同信息化深层次结合,且更是朝着“智慧化、大数据化、网络云化”方向发展[2]。如何培养满足公安工作需求、具备一定实战技能的复合型计算机人才,是当前各个警察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但大多是解决某一个方面问题[3,4]。本文以“学训研战”人才培养模式为视角,对当前警察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体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学训研战”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学训研战”相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新兴人才培养模式,其思想可以归结为“学为基、训为战、战促训;以研促战、以战促训、以研促学”。“学”是指传授知识,理论教学,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训”是指各类技能训练,以警察院校为主,公安机关为辅,制定训练项目、训练大纲以及考核方式,力求达到实战要求。“研”是指各领域的科研,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针对需要,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进行研究创新,提高实战装备和技术水平。同时在科研过程中促进教学内容、训练项目的更新,提升教学质量。“战”是指实战训练,通常是以业务实践或实习实践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公安一线工作。通过实战训练,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发现教学内容、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在“学训研战”培养模式中,“学”是基础,“训”和“研”是手段,“战”既是培养目标,也是“学训研”的检验方式,更是警察教育改革的动力。同一些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培养模式相比,“学训研战”培养方式更加细化,目标更加明确,更好的符合警察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出满足工作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于“学训研战”的计算机教学问题分析
警察教育身兼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任务,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某一个教学领域。因此在教学教法上应该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特别是计算机教育,由于应用领域的差异,势必与普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同。下面就从“学训研战”培养模式的视角,分析当前的警察院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
这里的陈旧不仅指授课内容还有课程设置方面。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讲授的计算机系统与软件都落后与当前主流一代甚至数代,使学生在实践中不得不再一次自学。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脱离实训实战要求,没有设立相应的课程,照搬其他学历或者职业教育的计算机教学体系,没有突出警察教育的特点。
(二)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单一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是教学领域的一大通病,虽然有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出现,但不符合警察教育的特点。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计算机犯罪方法层出不穷,需要警察拥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计算机思维逻辑。但是,当前大多被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讲授,学生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训练环境落后
计算机教学实训环境分为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包括实训项目设置、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和各类警务信息平台,硬件环境则包含了计算机硬件、网络设施以及警务专业技术装备。不幸的是,不少警察院校认为设立几个计算机实验机房就是良好的训练环境,这种观点导致缺乏符合实战需求的实训项目、缺乏各类专业警务信息平台以及技术装备,不能达到警察教育的训练目标。
(四)教师缺乏实战经验
警察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缺乏公安一线的实战经验,不了解公安实战中的具体需求,无法结合公安实战特点开展计算机教学。另一方面缺乏实战经验,不能准确把握科研方向,科研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五)缺乏有效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警察院校也不例外。但评价体系较为单一,重视结果,忽视过程,不能做出有效评价。
综上所述,在当前警察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理论教学与实际需求不统一、实践教学与实战相脱节、教学方法简单与教师实战经验有待提高等问题,其根源一是没有认清警察教育的特殊性,二是没有一个明确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学训研战”的计算机教学改革
“学训研战”是根据警察教育的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是根据公安工作需求,对教学体系进行调整,使得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评价更加符合警察职业教育,达到培养满足各警种需求的合格人才的目标。下面从“学训研战”培养模式的视角出发,谈谈应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根据专业特点,强化教学侧重点,更新教学内容
对于警察院校不同的专业,应根据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方向和各警种发展的特点,突出各专业计算机教学的侧重点,形成符合各警种需求的计算机教学目标。对于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根据当前警务信息化的特点,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网络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各项基础技能,满足警务工作中信息化要求。而对于信息类专业,例如公安情报、计算机犯罪侦查、网络安全与执法等专业,则需要细化专业需求,设立相应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使得学生面对复杂的计算机犯罪活动,能够学以致用,在情报收集分析、计算机犯罪侦查等警务工作中突出专业能力,成为复合型计算机人才。
(二)被动教学变主动学习,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
改变当前被动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我要学”。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不再是简单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而是根据警察院校的特点,树立学生“我是未来警察”的观念,将教学知识点以案例—问题一体化、项目驱动等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对于计算机基础类知识,以项目驱动等方式,通过实施项目任务完成知识点教学,例如通过“利用word进行犯罪现场绘图”、“利用excel进行简单情报收集分析”等任务能够完成办公软件的知识点教学。而对于计算机专业课,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案例重现等方法设立相关问题,在案例—问题的转化过程中完成网络知识、数据恢复、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例如利用钓鱼网站诈骗案例,可以设置“如何防范、侦破此类案件”,“模拟钓鱼网站获取相关信息”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任务。
(三)满足“实地、实兵、实景”需求,加强专业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对公安一线的实战案例、实战方法进行调研,加强警察院校与公安实战部门的交流,充分了解警务工作中信息化战法与应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设立警务信息综合平台、大情报通用平台等实训环境,并作为全校性的实训课程。同时,面对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设立计算机取证、公安情报检索、网络攻防、数据恢复等专业实验室以及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贴近“实地、实兵、实景”,更好的为理论教学提供实践环境。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教师到公安一线进行业务实践
同公安一线实战部门进行协调沟通,教师定期到相关部门进行业务实践,一方面提高教师公安业务水平,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授课内容,紧跟警务工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拓宽科研领域,通过业务实践,开展科研工作,更好的为警务工作服务。目前,公安部实施的“双千计划”就是很好的体现,对于教师个人以及实战单位,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五)建立多元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全面发展学生,教学评价体系不应简单的通过成绩来实施,应该建立多元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过程的一系列评价手段,对学生的认知方面、能力方面、情感方面、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实施相应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面对当前警务信息化发展趋势和计算机犯罪的特点,培养合格的数字化警察是警察职业教育的一大难题。警察院校应积极面对存在的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加强能力训练,提高专业技能,突出警务计算机教学特色,为新时代的公安工作培养更多、更精的计算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强.论完善我国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D].东北大学,2009.
[2]顾晓军,王新猛.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警务云思维[J].森林公安,2014,(5):28-29.
[3]杨明,王任华.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7(2):94-97.
[4]钟华.虚拟技术在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2):187-188.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进入21世纪,学习化社会来临,知识经济初现端倪,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使得计算机科学成为成人高等教育中一个日益热门、前景广阔的专业。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都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再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相关的安全问题,如何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也成为大众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就计算机网络存在的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络安全;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不管是政府、企业、学校或者个人的有关资料和信息都跟计算机网络相关联,一旦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对于社会来说将成为极大的一个安全问题,所以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但是就目前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网络安全工作落后于网络建设。因此,要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在生活中更放心的使用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1.1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的的安全问题
由于人类的技术发展本身的局限性问题,设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本身就会存在相应的安全问题。这种由于计算机操作系统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安全问题是计算机网络系统所存在的最常见的、最普遍的安全问题。计算机网络本身的操作系统,都不可避免的存在问题。而黑客们就会根据这些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设计攻击,这时我们的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就会遭到影响,甚至可以窃取计算机网络的私人相信,还可能导致系统瘫痪。
1.2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病毒是指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无意的或人为的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影响计算机使用的数据,甚至能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危害性极大,一旦将病毒释放到网络中,将会造成严重严重的后果。网络病毒本身具有危害性,又因其种类多,可变形、传播速度快、影响广等特点更让人防不胜防,在下载游戏时、在玩网络游戏时、在浏览网页时、甚至下载歌曲时都可能中毒。计算机病毒还可以可以像生物病毒一样进行繁殖,当正常程序运行的时候,它也进行运行自身复制。因此,计算机网络病毒成为了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1.3计算机网络人员使用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人员使用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使用方面一是管理方面。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上,用户的安全意识都太过薄弱。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的便利性往往让使用者忘却了它所具有的风险性,所以用户在使用时往往为了便利而没有注意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如安全密钥的简单设置、用户口令过于简单、网络信息随意与他人共享,这些行为都影响了用户自身的计算机网络使用,还可能对他人造成危害。网络安全管理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部分,目前的网络安全管理还不够完善,使得网络安全管理成为主要危险之一。计算机网络的内部人员将网络对用户的管理松懈、权限管理混乱,当出现问题时便难分清权责所在。对安全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使得黑客有机可乘。
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对策
2.1防火墙技术
所谓防火墙指的是一个有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防火墙是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它通过在网络边界上建立相应的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挡来自外部的网络入侵。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一般能对能外网之间提高网络保证,防止入侵者对网络进行破坏,降低网络安全的风险。
2.2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时只将信息变为一种不可读的密文,方便信息传输而不被偷窃。由于信息在储存或传输过程中,常常会有不法之徒利用计算机网络的的缺陷入侵系统,偷窃信息。信息加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防止有心之人对于内网信息的窃取,就算窃取信息成功也难以将加密信息打开,从而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就目前,我国的信息加密技术已经走向成熟。
2.3病毒防范技术
病毒的防范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病毒预防、病毒检测及病毒消除。病毒防御就是指确保计算机网络没有中毒时对计算机进行监控管理,让病毒无法进入计算机系统内部。病毒检测是指对计算机网络本身作检测,根据病毒的特点来判断计算机网络是否感染病毒。病毒消除时指使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网络中的病毒进行查杀。
2.4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光靠技术层面的提高时不够的,网络安全技术与网络安全管理相结合,才能使得整个网络的安全得到保障。网络安全问题,还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与策略,从制度层面去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规范上网行为,不随意访问不明网站,建立网络使用的规章制度。
3小结
虽然计算机网络使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因其在生活、工作中的不可或缺性,人们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到。只有维护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才能让大众更放心的使用计算机网络。但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是很复杂的,只有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启立.中国信息化探索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09).
[2]鹿璐.网络安全中信息加密的应用研究[J].2009:(07).
[3]徐安平.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构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9).
[4]王群.非常网管———网络安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普及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一系列网络安全问题慢慢浮出水面,新型商业诈骗、信息盗窃等事件时常出现,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研发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系统成为时代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文中以云计算技术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介绍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设计的安全储存系统,以期为计算机网络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储存系统;云架构
1简述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指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模式,一般设计借助互联网提供动态便于扩展资源,且上述资源时常采用虚拟化形式存在和发展。因计算的信息数据和资源量较大,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计算机运算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云计算运算能力甚至达到每秒10万亿,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能模拟核爆炸、预测天气气候,使用者只需将数据连接至媒介载体,即可按照用户需求展开运算。上述设计不单能提升用户使用效率,也能加大运算速度,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
2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
在互联网时代,个体遭到黑客攻击风险明显加大,且黑客攻击手段和目标日益增多。除个体会遭受黑客攻击外,大型的基础设施也会遭到不同程度攻击,例如:通讯设施、金融系统等。表明计算机网络安全关乎每个人、企业政府的安全。目前,各种计算机软件层出不穷,其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导致计算机软件在存在缺陷的状况下被推荐使用。计算机用户并非专业的软件开发者,无法有效检验软件安全性。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使用缺陷软件,极易出现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病毒是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形式之一,黑客可把病毒传递至他人电脑中,从而获取他人的信用卡密码、商业信息等,严重者导致整个计算机硬件损伤。病毒属于特殊的代码形式,甚至能够进行自我云计算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储存系统设计文/袁玉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普及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一系列网络安全问题慢慢浮出水面,新型商业诈骗、信息盗窃等事件时常出现,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研发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系统成为时代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文中以云计算技术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介绍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设计的安全储存系统,以期为计算机网络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摘要复制和繁殖,因此,能够在网络中大面积进行传播,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3基于云计算设计安全数据存储系统
与传统存储设备比较,云存储并非简单的硬件,而是包括网络设备、服务器、应用软件等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各部分以存储设备为核心,借助应用软件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访问服务。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数据存储服务系统主要包含云架构、安全数据存储等内容。户端由云端接口实现由网络上上传、下载数据。数据池不是单独的存储场所,也是保留各项数据的场所,数据池自身无需提供各种运算能力。设计合理的安全数据存储系统,保障数据池中保存用户的安全性。因此,数据池也可被设计在云之外提供存储空间的位置。云的运算主要集中在节点上,由控制中心直接管理节点群,实际运算过程中被动态调整能够伸缩的云,主要任务是处理用户端数据,并将具体运算结果保存至数据池内。
3.1设计云架构
3.1.1设计合理的拓扑结构
本次设计的安全数据存储系统使用星型拓扑结构,该结构可以充分展现云的可伸缩性。由于云中各节点属于动态分配操作。实际展开设计时,必须采用中心控制服务器作为控制中心设计相应的星形结构。云控制中心服务器对不同阶段运行情况进行管理和控制,各阶段与数据池进行连接,达到相互通信的效果。在上述拓扑结构中,控制中心主要负责处理各个用户发出的传输请求,实施相应处理后,与云中客户端一系列端点完成通信。控制中心是云中的主要节点,不仅与不同节点一直保持通信状态,中心节点也可接收并及时反馈用户接口的信息。
3.1.2设计节点管理模型
节点管理模型主要包括节点初始化、分配等方面组成,控制中心对云中各类资源运行情况展开管理,借助一系列算法完成合理调整云中各种节点的目的。以实现NumberOfchildNodes属性为例,以下代码演示如何计算节点个数。若云中不具备充足的运行节点无法及时处理新客户端发布的请求信息,控制中心可开启新的节点并运行相对应的服务程序,将以上节点实施初始化处理后合理分配云中节点集权,达到合理扩展云端运算负荷能力的效果。如果云中某个节点处在空闲状态,控制中心对节点进行释放、回收处理,合理处理各节点数据信息。
3.1.3设计负载均衡机制
由于云中不同节点运行情况和性能有所差异。因此,控制中心想要管理各个节点,必须设计负载均衡机制。必须注意,系统硬件性能对节点运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虽然云中正在运行的节点具备一个或多个有待处理的信息,因此,可把节点剩余运算能力作为另一个重要指标。控制中心向不同界面分派作业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某种算法,以有待运行的负载和作业量为依据,量化相应的分派运算指标,并将这个指标与云中处于运行状态节点的剩余运算能力展开对比,探寻最适合本作业运行的节点,并将这个作业派发给该节点。
3.2设计动态加密与解密框架
本次研究设计的安全数据存储服务使用动态生成的DES密码,并与RSA加密相互结合,这种方法能集合两者的优点,基于保障动态生成安全DES密钥基础上,整个数据随机组成DES密码分段实施加密操作,并把DES密钥本身及相对应的分段信息借助RSA完成加密。上述设计的目的基于安全性能接近DES算法环境下,确保其安全性与RSA算法相接近。若对整个数据加密则将数据划分为多种段落,分别采用相应的DES密钥算法实施加密。这种设计状态下,若用户想要还原原始数据,可通过RSA密钥解开相应的信息,方可解开原始数据。
4结束语
总之,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多,例如:无法保障数据通信安全、身份认证存在缺陷等,必须有效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确保用户的安全。文中从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入手,介绍由星型拓扑结构、负载均衡机制等方面设计安全存储系统,以此确保计算机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萍.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技术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11(4):97-97,99.
[2]穆俊.基于云平台的并行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5,23(11):123-125.
[3]原野,肖周旻,邢劭谦等.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15(9):13,16.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国际经济和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们的就业发展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与进步,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也在增多,而计算机网络安全更关系到人们生活与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由此,明确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因素,建立网络安全保护体系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至关重要。重点论述计算网络安全技术以及安全威胁成因,希望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计算网络安全;安全威胁;成因分析
当前,计算机网络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起到了支持与促进作用,就像交通与电力一样成为生活与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计算机网络建设规模也在不断增大,人们对网络认知也在增强,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影响到人们正常生产与生活,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开始备受人们关注。网络安全防护涉及的内容众多,这些技术应用都以防御为主,还有一些则是建立支撑平台保障网络数据安全。下面将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详细介绍,提出几点防御技术对策。
1计算机网络安全与主要威胁
1.1威胁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当前,IP网络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的核心组成。IP网络设计如果存在缺陷将暴露出安全隐患,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的扩充,IP网络应用也开始增多,这就使网络负担加剧了,致使安全问题解决非常棘手。基于IPv4通信协议网络刚开始设计时就存在安全隐患。即使IPv6这一全新版本能够弥补IPv4技术上的不足,但是要想使IPv6大面积推行使用仍需较长的时间。TCP/IP通信协议是上个世纪产生并发展的,通过实践检验开始成为计算网络运行基础,当前,很多厂商网络产品都能看见TCP/IP的影子,其产生与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功。但隐藏的网络安全威胁依然非常多,一方面,分布式处理将系统可靠性与扩充性增强,另一方面,这些特征促使网络遭受攻击的可能增大。潜在威胁不仅存在于网络信息中也存在设备中,有人为的也有非人为的,还有黑客入侵等[1]。系统软件存在漏洞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漏洞成为了黑客入侵的通道与首选,此外,“后门”是软件设计者设置的一个隐藏的通道,“后门”一旦开放将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总之,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电子谍报、外部泄密是主要的威胁来源。
1.2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隐患
1.2.1路由协议。源路由协议的使用需通过IP路由选择,一个IP路由需要按照指定通路回到主机中,这样便为病毒或者黑客入侵创造了条件,当具有一个可信任主机时,源路通过伪装变为受信主机,对系统进行攻击,主机此时将遭受其他主机的共同攻击、破坏。
1.2.2Windows系统操作。通过向IIS服务器发送一个不合法的序列URL将促使服务器出现任意退出或者前进的目录脚本,此后这一攻击目录将转换为恶意攻击对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1.2.3TCP/IP网络协议安全缺陷。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协议大部分是指TCP/IP,这一协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一隐患是因为地址认证错误造成的,还有一部分缺陷是因为网络控制机制或者路由协议错误造成的[2]。
1.2.4物理安全威胁。物理安全威胁就是直接威胁网络设备的威胁,主要分为自然灾害、电磁辐射以及人为失误操作三类。自然灾害大部分具有突发性、自然因素性以及非针对性,这一威胁将对信息完整性与可用性造成破坏;电磁辐射会破坏信息完整性与机密性,使信息可用性遭到破坏。操作人员的失误将造成系统掉电、死机或者崩机,同样会对信息机密性造成破坏。
1.3计算机网络安全特性。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保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保密性就是设置访问权限,对数据加密处理,使数据传输更加保密、安全;完整性就是没有经过授权不能对信息进行更改,信息传输与存储将不会遭到破坏与修改;可用性是按照使用特性进行访问,只要对信息有所需要就能够存取有用的信息。
2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方法
2.1安全防护方案
2.1.1数据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是保障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将系统安全性提高,防止数据出现外泄或者丢失,主要方法就是加密网络数据,使网络安全得到保障,数据传输、数据存储以及数据完整性、加密钥匙是主要手段。个人用户需要对计算机内的文件与数据加密,保障个人信息,包括账户、隐私不被他人窃取,使个人用户隐私得到保护。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也非常有必要,鉴于企事业参与市场竞争,很对单位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位会使用各种手段,竞争中经常恶意窃取竞争对手的文件或者信息,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另很多企业防不胜防,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非常迫切,是防止企事业单位机密外泄或者流失的关键[3]。
2.1.2网络安全扫描技术。网络安全扫描技术也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重点,就是使用扫描仪对系统进行全面检测,尤其是对脆性部位进行检测,从而真实反映出网络运行情况,能够及时发现计算机中隐藏的安全问题或者潜在漏洞,能够从网络风险角度分析并评价,安全扫描技术能够对计算机全盘扫描,方便、可行、科学,是防护计算机的重要手段。
2.1.3身份认证。身份认证也是网络安全系统维护的重要手段,是网络安全技术的重要组成。身份认证就是在访问网络时需要身份确认,通过身份认证机制限制非法用户访问网络,很多黑客、恶意访问者都被拒之门外,无法获得访问权,减少了对网络的破坏。这是其他安全机制实施的基础,一旦身份认证系统被识破,其他安全措施将毫无价值,由此,黑客主要攻击目标就是身份认证系统。身份认证通常在用户与主机间进行,主机与用户间身份认证有以下几种方法,分别是口令认证、智能卡认证以及生物特征认证。在数字证书通信中,有一系列数据标志通信各方身份认证,能够在网络中对身份进行验证[4]。
2.1.4会谈钥匙。会谈钥匙认证能确保双方保持通信,使通信内容更加安全,在确认了对方身份以后,能进行明码通信,通信内容将很难被窃取或者盗用[5]。
2.2使用高安全级别的操作系统。在网络操作系统选择上,不仅要查看网络安全等级,还要查看安全系统等级,安全系统等级越高就越具备安全级别,美国在上个世纪提出了一种新型计算机系统评价方法,并将其作为安全评估指标,使用了TCB可信计算机这一概念,人为计算机硬件所支持的是不可信的应用与操作系统组合[6]。网络安全根基是网络操作系统安全等级,如果等级不能控制网络安全将无从谈起。
3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种类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威胁提出了几点防御对策,表现做好网络安全维护是确保各项生产顺利进行、保障个人与企事业利益与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岭.基于网络安全维护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1):77.
[2]刘煜.基于网络安全维护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3):34.
[3]徐晨莉,李国贞.局域网环境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4):72,74.
[4]杨晓红.局域网环境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1):2572-2574.
[5]李明.网络型病毒分析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实践探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5):20-21.
[6]胡俊.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4(15):67.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日常应用对我国教学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为教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在平面设计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利用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仍然存在着问题,本文将会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平面设计;教学应用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教材内容沉闷单一,学生难以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高效帮助教师编排文字与图形,节省大量的备课时间,还可以增加课件的多样化,扩展教师和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双方的创新思维。
二、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引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原因
在平面设计中,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教学,能够简化图文的设计工作和制作过程中,繁杂的学科知识能够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足以可见,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有效帮助教师解决平面设计教学工作难以开展这一问题。教师通过引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及网络中的各种与平面设计相关的新资讯,作为教学内容及其相关补充内容向学生们展示,可以有效地弥补教材知识点过于繁杂、陈旧等缺点。另一方面,平面设计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以及动手能力。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想要通过引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解决平面设计课堂的问题,其根本还是要依赖老师。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开展平面设计教学工作,但如果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首先要发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有很多高职院校在条件尚未能满足相关要求的时候,开设平面设计专业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类的课程,导致教学成果没有达到计划中的效果。例如教师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并不熟练,只学会简单的操作,但是对于更加深入的相关操作却一知半解,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以及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利的教师应该先要增加对相关教学软件的熟练程度,然后运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课堂通过语言、肢体、情感和板书这四方面不断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预热器。
(二)教师过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只是在平面设计教学工作中的其中一种辅导工具,并不能代替教师的授课。因此,在开展平面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激情和个人魅力,充分展现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从而吸引学生。引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帮助教学虽然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但总体来说,是不能够取代常规的教学方式的,只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提供辅助功能,营造崭新的教学环境。过分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或引用网络资源只会让学生感到无趣和单调。
四、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一)在色彩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传统的平面设计是通过手绘的方式来完成设计的,但是这种创作方式存在着用时长、上色不均匀、容易出现错误等问题,从而导致设计作品与创作者的想象存在一定的差距。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软件中的调色板能够为创作者提供丰富的色彩参考,而且在上色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只需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自由地转变颜色,还可以通过两个文件的对比,得出最佳的设计。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通过不同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明了地了解到色彩的运用原理,并深刻地牢记在心中。
(二)在格局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不仅仅是色彩教学中能够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文字、图形对象、绘画等教学内容都能够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以往平面设计的设计技巧、手段、方法和思维等方面相比,都有了全新的突破和创新,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平面设计的文字编排,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学会如何更好地布局,从而设计出更美观的平面设计作品。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不仅是教师良好的教学工具同时也是学生的优质设计工具,学生在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时候,能够简化繁杂的手绘设计工作,提高作品的智爱玲和完成效率。
(三)及时更新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的设备。即使更新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版本及计算机,是提高平面设计教学水平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增强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平面教学课程安排上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避免出现计算机闲置的现象,提高使用率。其次,除了必要的计算机配置外,在教学环境上也有其特殊要求,在机房几十台甚至上百台计算机同时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计算机的散热工作,避免由于温度过高从而缩短计算机设备的工作寿命,夏天的机房应开设散热系统,二冬天应保正良好的保暖通风环境。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展开,相信在未来的平面设计教学工作中,引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将会得到平面专业教育行业的重视,并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国志.浅谈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09.
[2]匡亦青.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3-05.
[3]谢春松.浅谈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10.
[4]何景浩.浅析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课程改革[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1-12.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工商管理与我国经济环境一同在飞速发展,当前社会如何能够将工商管理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化是工商管理部门必须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商管理大专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本文指出工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分析了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工商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推动,剖析工商管理与知识经济的内在关系,提出要通过经济发展能够推动工商管理的完善。
知识改变命运很好的诠释了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取代以往的体力劳动,知识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自身所有的知识或者说是通过智力劳动的付出,能够带来收益的经济手段。
工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应当说工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其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当我们具体探究工商企业管理机构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私有经济亟需发展;其次,私有者利益急需得到保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种机构对市场经济的具体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使得整个市场体制更加健全和完善。这样看来,市场经济的产品商品化决定着这个专业的产生,也是最基本的原因。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的建构过程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依附,共同发展。
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与工商管理的形成轨迹步调一致
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并不是浑然天成的,从最初的 以物易物 阶段到如今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补充,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来分析一下普通的经济市场,可以发现有以下特征:该领域的涉及方面越来越广,并且方式形态各异,政策制度不断健全,整体系统趋向完善,顾客加强了自我利益的保护,这一切现实情况,对于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做了铺垫,使得整个专业体制不断完善,加强了自我的提高。除此之外,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整个市场体制更加的科学,更有层次性,因为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依赖,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双赢。
工商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推动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有关经济方面的理论,至今仍影响深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是合理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的各种主体,都有两面性。他们相辅相成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具体特征。这些活动的参与者通过彼此的交流和联系实现利益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工商管理与知识经济的内在关系
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充分发挥 知识 的力量,才能使一个民族兴盛不衰,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关键因素就是人才。引导他们创造能力和意识的挖掘和形成。由于工商管理这个专业在我国是新兴专业,并且发展速度很快,日新月异。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种形式随着时间不断的转化,随意说它的含义更有深层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这方面的人才培养,难度很大。
理论结合实际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需要这种理念的支持,摒弃以往 死读书 的尴尬境况,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另外也要对其他方面的社会图书进行涉猎。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商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系统的知识和框架结构,并且要深入研究。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来提高自己,巩固先进的设备文化基础。让自己具备一种能力,使得专业知识与其他各种知识相互融合。
进一步研究知识深度,在学习基本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把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深度融合,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经济发展能够推动工商管理的完善
在上文已经阐述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在此不再赘述,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从一开始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商品经济还不复存在,直到进入封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时,商品经济才活跃了起来,并在交易的活动中,经济主体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独立的情况,但是每个经济主体代表和追求的利益不一样,这很容易引发相互之间的矛盾。第一,每个个体从自私的角度出发,都会考虑怎么让自己获利最大,这很可能会损坏他人和集体甚至国家的利益,针对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应该及时作出引导,但是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市场的手段也是力不从心,不尽人意,市场的弊端还是存在的。这时就需要工商部门的管理,在其管理范围内有效地运用其手段和政策措施进行协调和监督。
第二,单个经济主体以谋求自身的最大化经济利益为目的,加之在其相互间的交易活动之中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差异,会促使激烈的市场竞争,会直接导致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出现更加激烈的矛盾,甚至激发新矛盾的出现。这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对实际市场的现有情况加以考虑,以建立和维护有序、公平和开放的竞争型经济市场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干预各个利益主体进行的交易活动。最后,我们将范围扩大到世界市场领域当中来,世界性的市场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进行交易活动。但是和个体经济一样也有自己的利益需要。对商品市场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冲击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外汇制度、倾销以及资本流动贸易的限制。所以工商管理要扩大、提高,解决和协调国际贸易中的矛盾和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交易的公平性、交往秩序的和谐性进行更好地维护。
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落后的国家,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对工商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审时度势,对自身职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次分配和整合。这不仅推动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还使得工商管理部门有了创新意识,加快了管理的步伐。为此,我们在促进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健康性,使经济建设发展更快的同时,就需要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职能的发挥的力度最大化。总而言之,工商管理的产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依赖于工商管理的管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同向增长关系,所以工商管理的完善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逄艳波,王玥.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商场现代化,20__,(7):100-101.
[2]付杰,包颖彦.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__,(15):44-44.
[3]李佐军.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和未来经济展望 在《中国工商管理研究》第七期撰稿人研习班上的报告(录音整理)[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__,(8):3-7.
[4]王思农.碳交易在中国当前经济状况下的发展与创新[D].上海交通大学,20__.
[5]于启军.基于规制视角的行业性政垄断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__.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如今的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必需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逐渐扩展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在教学方面,创新的计算机应用一方面了方便了我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计算机应用使得学生和教师的接触和交流变得频繁化以及高效化,改变了老师教学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多元化,解决了很多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学乃至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以多媒体技术、网络在线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为研究出发点,主要将其以他们为代表的技术在我国教学中的应用,对我国教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
1计算机应用在教学应用的意义
计算机应用对教学应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其由传统的单人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多人教学模式及单人与多人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教学的效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整体教育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实施及在线教育等应用使得教育逐渐摆脱地域限制,逐渐走向“随时随地教学,碎片化学习”的教学模式。
2计算机应用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技术在辅助教育方面的应用、计算机在线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以App为代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我国教学中的应用。
2.1多媒体技术教育教学中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目前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教学的效率。百度百科对多媒体技术的解释: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技术,又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我们可对其进一步延伸,多媒体技术存在我国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学生提交课程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教师学生互动以及教师和学生打印课表等方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2在线教育在教育中的应用
在线教育是近年来一个比较火的词语,在线教育网站层出不穷,计算机技术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教学工作的局限性,不再需要学校、教室和专门的老师,只靠一台电脑便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随时进入学习状态,大大地节省了课程学习的开支。计算机对素材库的管理也方便了学习者对资源的共享和使用,影音视频的下载和播放是原景重现,全国各地老师的教学全过程都可以进行视频播放,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选择和再次学习。总的来说,一台电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予了学生无负担的更多学习机会。
2.3教育App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比较迅速,尤其以APP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各个方面,譬如,外卖我们会选择美团或者大众点评;旅游我们会选择阿里去啊、途牛网;支付我们会选择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购物我们会选择天猫、唯品会等购物网站,同样,移动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提高了我国教育的效率,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像教育宝APP,学吗APP及一系列学习的微信公众号极大增强了学习效率,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教育类APP选课、预约听课,遇见导师及视听其他老师的课程,所以说,教育APP对我国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3计算机应用在教学应用中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涉及的教育范围越来越广泛,但因为具体的科目和研究方向不同,在选择计算机作为辅助教育工具时,应根据教学类别的自身特色结合计算机技术使用,而不应该采用普遍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程序本身不具备这种因地制宜的能力,这需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出适合本身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辅助教程,实现以人为本。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应当是方便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教学手段,方便教育者更好的表达和讲解知识。只有实现计算机辅助与老师教学完美的结合才能对教育成果的提高起到真正的效果。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增加了教师教学的成本支出
随着教学的多样化,教师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准备课件和教学内容,教学的多样化,使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相关的知识,这无疑增加教师的时间成本。
3.2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
多媒体及在线教育的应用,方便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信息资源更为丰富,不仅扩大了教师与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合理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为优化教育软件资源配置提供了可行的环境。课堂内容增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同学们抓不住课堂的重点,顾此失彼。网络上除了有大量有用的信息,也充斥着大量有害的信息,对青少年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3智能化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智能化一方面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知识可行性,教师可通过网络技术随时随地教课,学生也可以通过碎片化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然而,过于智能化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传统教育是一对多教学方式,教师可在教师提问,发散学生思维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尽管提升了教育效率,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和教师线下交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4课堂口头表达能力下降
教师多是对多媒体照本宣科,充当解说员的角色,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
4解决问题的策略
改进教学手段、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了配合课程体系结构的持续调整和课程内涵向能力本位和双证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其中不能忽视的环节。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完善教学大纲:使得教学大纲,尤其是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指导真正地与能力本位的教学思路相一致。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
5结语
计算机应用教学极大提升了教育方面效率,不过,正是因为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效率,在另一方面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基于这一点,建议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将主要经历放在如何创造性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这样才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降低计算机技术应用对教学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彦杰,何玉新.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J].松辽学刊,2001(1).
[2]张步群,柳传长.浅谈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J].巢湖学院学报,2002(3).
[3]吴笑萍,蔡景清.浅谈多媒体技术[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2).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和运行中,且呈现迅猛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信息管理的开发和创新建设成为信息资源延伸发展的重要指标,为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在此大环境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相互融合,可发挥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管理的应用优势,推动双向创新和发展,不仅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经途径,也是信息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促使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信息管理为内部的稳固发展创造必要条件。本文选取以某高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建筑为出发点,对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进行探究,并从中获取丰富的管理和应用经验,以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及信息管理的有效融合。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整合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某高校为例,该高校下设21个专业,其中包含45个专业,高校教师共1235名,其中,管理层人员共计135名,信息管理技术人员278名。每位员工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如下:操作系统为Windows7旗舰版64位,区域设置为中文简体,系统制造商为MSI,系统型号为MS-7871,处理器为Intel(R)PentiumCPUG3240@3.10GHz(2CPUs),~3.1GHz,内存为4G,芯片类型为Intel(R)HDGraphicsFamily。
1.2方法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工作方向及管理服务。在现阶段,若想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有效融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增强信息管理观念。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全面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也无处不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领域间的竞争机制愈发激烈。若想在竞争激烈、发展迅猛的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高校则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同时,也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信息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优势,实现技术融合和创新。针对此种情况,高校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意识,对信息管理形成正确、科学的理解。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和部门领导者需要主动了解部门工作的相关事项,强化自身对信息管理的认同感和理解力。管理人员需要立足于高校的实际需求及发展的既定目标,逐步增加信息管理的资金投入,切实保障中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其次,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若想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充分有效融合,需要以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为基础,充分发挥计算机自身设备的便利性和便捷性,提升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此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高校信息管理中,需要信息技术人员掌握计算机中信息管理的应用方法,并在掌握熟练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只有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和操作方法,方能确保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通常情况下,专业化、科学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还包括多媒体技术等新型技术。这就要求信息管理者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熟悉网络技术的使用方法,并在信息管理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势,使网络管理体系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高校中的信息管理者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数据库中适当增加相应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将常用的信息资源与必备的信息资源融合,并实现合理存储,便于后期查询和检索。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可提高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保障的信息管理质量。最后,提高信息管理质量。当计算机技术与信息资源实现融合和统一管理后,常出现大量的相似信息,这则造成信息资源的重复,影响高校内部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降低工作效率。因此,高校的信息管理者需要对信息管理工作和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管理,改进和优化数据库管理,充分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处理重复信息。同时,需要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和管理,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切实提高信息管理质量。此外,信息管理者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全面应用都按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并针对数据的具体差异选择针对性的处理标准,同时制定相应规定和目标,按照相关标准严格处理不同数据差异。信息管理者仍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和使用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和专业水平,使其适应信息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2结果
通过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有效整合,一方面,可增强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及信息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服务意识,实现多行业的信息管理和计算机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信息管理及服务质量,可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处理、更新和优化,解决数据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更新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建立全面化、清晰化的数据信息管理体系。
3讨论
计算机技术具有较高的快捷性、便捷性,当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充分融合,可实现信息管理在技术上的巨大飞跃[1-2]。上述两种技术的有效整合对信息管理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可提高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提高工作质量,实现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我国,诸多高校在图书馆管理中引进计算机技术,不仅便于图书管理的快捷、准确分类,也便于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在科技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管理者要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充分丰富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3]。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管理技巧,不断丰富信息管理内容,保障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便捷性。此外,信息管理人员要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的管理方式,提高各行业工作效率,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1]马丽艳,崔琳.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思路刍议[J].河南科技,2014(08):314.
[2]滕华,朱维娜,陈世亮.试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5):175.
[3]杨雪寒,焦玮.简述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月刊,2015(4):67-68.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的课程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职校与联想集团共同探索和推进“校企融合、教产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联想专班”建设,建立IT人才培养标准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探索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及职教改革路径。
关键词:现代职教模式;校企合作化;联想专班
1实施背景
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在改革学生培养模式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如何建立?如何使学生成为掌握最新知识技能的人?如何让学生成为企业欢迎的人?为此,只有积极主动引进“外脑”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在2015年年初,学校引入的联想集团校企合作项目正式实施,联想集团是IT行业的世界第一,并一直致力于“产业报国”。该集团从2003年起就开始涉及教育领域,不断与全国各职业院校共同打造适合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2014年年底,学校与中国联想集团教育与培训事业部就全方位战略合作签约,启动联想校企“一体化”项目,从创新型IT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企业讲师、企业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企业管理实践进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目的:一方面大力发展我校职业教育,增强学生技术能力、实战能力,真正做到“学校、企业、师生、资源一体化”;另一方面,计划到2018年,必须建成具有示范、带动和辐射东北三省作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和职业教育项目。2015年3月,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首届联想专班”顺利组建完成,并正式开课,这标志着东北三省第一家联想一体化项目已经顺利“扬帆起航”!
2主要目标:引入企业标准培养技能人才
(1)达成职业教育核心的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就业为优先目标,教会学生生存本领和感恩的心态,教会他们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专业技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升学前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责任、团队、诚信和积极的心态”。
(2)引入企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以行业标准的联想IT服务人才培养能力模型和认证体系为标准(LCSE,联想认证服务工程师),培养符合IT服务行业最新需求的学生和教师。
(3)培养社会需要型学员。联想与学校共同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LCSE专班和联想讲师培训班。联想安排企业认证讲师到学校在两个学期内为80名学生授课及为教师培训。安排联想高级工程师在实训中心指导实训,并安排优秀学员与我校教师在服务中心进行岗位实践,目标是将第一批8名学校教师培养为联想认证的“双师型”讲师。
3校企“一体化”项目建设管理措施
(1)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与联想集团在项目起动前经过五次研讨和大量的数据调研工作,从企业和职业学校共优选10名成员,组成了联想校园“一体化”项目建设小组,对整个项目建设的推进做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2)明确项目目标。精确的日程安排与工作目标细化,每项动作都会有明确和具体的交付物。大量一手素材可为项目本身质量负责,并可用于“复盘”工作。
(3)明确具体的人员分工。做到权责明确、职能清晰。校方负责协调相关资源。联想负责项目实施。做到项目小组内“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人员分工模式。
(4)多建立种沟通机制。建立校企双周例会制度,并制定了相关汇报模板,做到例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汇报结果明确、精确。另外,在沟通方式上,增加了QQ群、微信等方式,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沟通效率,减少了时效沟通成本。
(5)明确保障措施。①成立项目建设工作小组,由联想企业4人、学校2人组成。②校企例会对项目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工作进程、具体问题定期布置和检查。③建立网络汇报制度,对项目中涉及到各部门的问题及时通过QQ、微信汇报,小问题当天解决,大问题在一周内必须解决。④经费保障,本项目拟投入资金594万元,其中联想集团投入385万,学校投入209万元。由项目小组在校方监控下,对经费进行管理和使用。
4联想专班课程安排及学生管理模式
(1)联想专班学生课程安排。具体操作为三个阶段的课程:①职业素养课(2个月):通过职业素养课,使学生感性地认知本专业的相关情况,增强专业认同感,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通过每天的晨会,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②专业技术课(2个月):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意识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入课堂开展校内实训,并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制度进行工作和学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和社会,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零距离”上岗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实施“顶岗实习”(2个月):通过到联想集团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提升职业能力。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完成中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上岗培训的最终叠合,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能用”的教学目的。学校与联想集团共同管理联想专班,共同培育学生。采用“项目制”,分组学习,各小组之间又有竞争,又有合作,在课堂上就能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将联想专班的建设和管理划分为“筹备、启动、磨合、规范、发展”五个阶段。
(2)筹备阶段(培训开始前4周)。本阶段工作目标是为保证教学做充分完善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教师人员准备及物资准备。联想专班班主任选拔标准:①工作态度积极主动,有爱心,责任心强。②认同联想企业文化与教育理念。③工作经验,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者优先。④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注重自我学习,善于总结与应用。环境设置标准:教室面积及桌椅摆放根据参加培训的人数,分为四到五组,每组人数6~8人为佳。教室配备投影仪、幕布、无线麦克风等电子设备。
(3)启动阶段(专班成立2周内)。本阶段目标是初建积极正向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快速适应新的集体与教学环境。阶段工作内容包括:①开展拓展活动(1周左右);②第一次班会(破冰分组);③在班会中通过组织游戏、活动等让陌生的学员迅速熟悉,让学员间迅速建立连接,游戏帮助人们放松,乐于交往,建立学习型团队,即“半军事化管理+半公司化管理”的学习型团队;④讲师1对1沟通,深入了解学员状况,进行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的了解,对学生态度的初步分类:积极、一般、不积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⑤树立正面氛围,通过记名字、搭对子、日表扬、今日之星评选等方法树立正面氛围;⑥营造学习氛围;⑦组织启动阶段的团队活动(桃花朵朵开、萝卜蹲、大风吹、叠报纸等)。
(4)磨合阶段(专班成立4周内)。本阶段目标是使学生们喜欢班级、有集体荣誉感、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与任务安排、懂得关心关怀老师与同学,本阶段主要工作内容:①坚持双周总结例会与下阶段安排,双周总结的内容包括小组成绩汇总、小组发奖、星星大使评选(选前三名)、阶段考试成绩分析、评比最佳搭档(每组一对)、最佳学习周志评选。②启动阿拉丁神灯活动。③开展大型团队活动(与讲师配合),变形虫寻宝(至少做三遍,每人换不同角色)、负责任的传递、挑战60秒。④礼仪活动训练,校门迎宾、食堂迎宾、见老师同学主动打招呼。
(5)规范阶段(专班成立五周内)。本阶段目标是使专班学生有大局观、正确对待竞争与协作;班主任可初步授权、班委能够主动分担工作,学生初步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迟到、上课不看手机)、提升学生的自信与表达能力。阶段工作内容:①上一阶段总结班会;②团队活动,爱的传递、盲人方阵、挑战60秒———详细方法见附件;③创造精心时刻(为同学过生日、给妈妈突然打电话);④启动我爱我家活动(教室与宿舍);⑤才艺展示晚会;⑥演讲训练与比赛。
(6)发展阶段(专班成立5周后)。本阶段目标是让专班学生学会思考、反思自我,初步建立自我认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包含有责任感、有大局观、有主人翁意识、有抗压耐挫能力、沟通能力较好;建立公民意识。阶段工作内容:①组织一次感恩活动(让学生们自己表达,给父母写封信);②社会实践活动(为全校师生清洁、调试电脑);③做义工;④20km的定向越野;⑤组织一次技能大赛;⑥组织学生参加一次非本校内比赛;⑦毕业典礼(邀请家长参加)。
5主要成果与成效
(1)培养80名联想LCSE认证工程师。学校与联想集团共同设计学员培训方案,更新了教师教学理念,创新教师授课方式,同时安排学生到联想服务站顶岗实践,使学员完全成为社会需要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学员通过联想专班的课程,学会了“感恩”和“作人”,这才是我们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2)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联想专班采用“教练式”教育模式,学生就开始向真正的职场人迈进,他们不迟到,穿正装,佩戴工牌,开企业的晨会,做企业实训。通过一系列实训活动铸造了自信、乐观的职业心态。联想实训中心完全模拟营造了企业环境,学生轮流扮演服务场景中的各类角色,并按照企业内同岗位的职业要求考核学员实训成绩,真正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3)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引领和示范。本项目是联想集团第一次与中职学校开展的大型校企合作项目,我校作为东北三省首个合作的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对周边省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在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摘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中采取机试的形式,具有改卷效率高、改卷过程公平、防止舞弊等优点,已为很多高校所采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在硬件、软件方面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注意,其优点也会转化为缺点,影响到大家使用的积极性。本文总结了我们在使用考试系统中遇到的问题及积累的经验教训,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工作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机试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入门级课程,教学目的主要是促进大学一年级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帮助他们初步掌握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经常使用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尤其是办公软件)等。该课程的考试形式,从最初的试卷考试,到现在的机试,经过不断变革,变化很大。然而我们在采用机试的过程中,从不熟悉到熟悉,走过弯路,有过教训,也积累了经验,我们在此把这些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列出我们遇见的问题,并给出了采用的对策,期望能帮助后续采用机试的兄弟院校。
二、问题及对策
机试中遇到的问题,总体上分为硬件的问题和软件的问题,我们分别进行介绍,并给出对应策略。
(一)硬件的问题及对策
考试系统软件运行在计算机硬件之上,硬件是基础,如果硬件中存在问题,势必影响到考试的顺利进行。首先需要考虑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并发能力,该指标决定了同时能支持多少学生进行考试,即需要考虑当有一个学生、十个学生、一百个学生、五百个学生、一千个学生同时考试时,其计算速度是否能够应付得了?其次要考虑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即硬盘能够存储多少份试卷。再者要考虑计算机的稳定性和突发事件对考试系统的影响,即要求计算机的稳定性要非常高,不能在考试期间发生死机现象,同时要考虑到停电对服务器的影响。对于硬件的性能问题,通常考试系统的开发者会在多次测试的基础上给出该系统需要的硬件参数。采用考试系统的单位只需要派技术人员按照这些参数去正规厂家采购,一般不会发生问题。
(二)软件的问题及对策
通常考试系统软件包括命题子系统、考生管理子系统、考试子系统、组卷子系统、改卷子系统等,在使用这些子系统时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带来不小的问题。
1、命题子系统的问题及对策
命题子系统中最难也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是知识点难度的区分,通常会把知识点分为简单、中等、困难等三类,在每一类中问题的难度应该相似,这样,不同的学生抽到的题目虽然不同,但难易程度相似,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考试的公平。问题在于,如果命题教师有多个,可能各个老师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理解不同,这样就容易出现同一个类别中出现难度不同的题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由于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我们采取的是把不同的知识点分给不同的老师,对某个知识点,只有一个老师负责,让该老师来把握这个知识点的分类情况,如果该老师认真负责,以一个标准来命题,那么同一类里面的难度应该就最大限度的保持相似了。
2、考生管理子系统的问题及对策
在该系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考生的姓名问题,对于汉族学生来说,姓名一般不会太长,以三字姓名居多,也有个别复姓的,但通常不会超过20个字符,但是对于新疆少数民族的学生,其名字不仅长,其中还有其他字符,比如‘•’,如表2所示。表2中列出了两个维族学生的学号和姓名,跟汉族的有很大不同。在模拟考试时,刚开始时,让这两个学生按照表1的内容输入,其中一个学生在键盘输入法中竟然不能自主地找到‘•’,耽误了不少时间。所以在录入学生姓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长名字学生的姓名,我们采取的措施是用学生的学号替代名字,由于学号是唯一的,因此可以用以区分学生。
3、考试子系统的问题及对策
在考试过程中,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是学生对考试软件不太熟悉,因为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校部署一套考试系统,学生只有在选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才会用到,而平时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不会过多的练习考试子系统的用法,所以会略显生疏。我们采取的对策是,在最后一次上机课,让学生专心练习使用考试子系统,同时在安排监考时,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去监考,能在学生遇到软件问题时给予操作方面的帮助。
4、组卷子系统的问题及对策
在组卷时,组卷老师不仅要熟悉考试大纲,也要熟悉试题库中题目的分布情况,尽量选取试题多的知识点命题,这样可以使得相邻座位学生抽取到的题目尽可能的不同。也能有效地减少作弊的发生。5、改卷子系统的问题及对策我们之所以采用当前使用的考试系统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平台,是因为该平台具有一个吸引人的特点,能够对操作类题目自动判分,比如word、excel、ppt,自动判分有下面的优点:*自动判分,采用统一尺度,对学生更公平*自动判分,拒绝教师参与,防止教师舞弊,为关系学生加分*自动判分,速度快,提高工作效率该子系统存在的问题是,每道题必须有明确的判分原则,每一步给多少分要合情合理,不能出现复杂操作给分少而简单操作给分多的现象。因此这一步其实是跟命题子系统密不可分的,在命题时就需要认真把握各步的评分标准。而人脑的思维有时跟计算机程序的运算过程不同,人们一个简单的想法,可能改卷子系统并不能实现,因此在给评分标准时,一定按照计算机改卷子子系统的思维来思考。
三、总结
本文,我们讨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机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的方法,希望后续采用机试的同行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开发使用现有的考试系统,将平时作业、练习和最终考试三方面的成绩综合起来,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以保持教育过程中的公平。
参考文献:
[1]马海凤,陈琦.浅谈计算机教育与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J].价值工程,2014,(1):221-221,222.DOI:10.3969/j.issn.1006-4311.2014.01.120.
[2]徐晓飞.本科生院体制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2,(4):20-22.DOI:10.3969/j.issn.1005-0450.2012.04.005.
[3]WangTT,SuXH,MaPJ,etal.Ability-training-orientedautomatedassessmentinintroductoryprogrammingcourse[J].Computers&Educa-tion,2011,56(1):220-226.
[4]孙志岗,车万翔,王宇颖.用计算机技术改进计算机教育[J].计算机教育,2009(19):10-11.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下载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计算机软件作为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也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在科学领域的发展空间。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创新与提高,是信息化时代加速发展的前进动力。本文介绍了应用软件开发过程遵循的原则,并对应用软件的开发技术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软件
随着现代人们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对于计算机依赖性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计算机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其系统提供的各项软件之上,而逐渐地向各种应用软件扩展。支持系统运行的系统软件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就需要通过应用软件来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这给应用软件的发展带来了极为广阔的空间。但是,在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一些用户乃至开发人员认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无所不能,进而要求开发出满足其各种不切实际需求的软件,给整个应用软件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把握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而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应的应用软件开发技术,以最大化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1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1.1规范性原则
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规范性原则是指,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循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的规律,同时技术设计和技术实现应该切实可行,避免过于扩大开发技术或者应用软件的作用而进行一些违反自然规律的开发。同时,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规范性还意味着,在应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和使用习惯,这样才能够开发出操作性较强的应用软件,才能够拥有用户的忠诚度。
1.2易维护原则
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相反,其开发和维护对于应用软件开发人员来讲,应该是并重的。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后续的维护问题,为维护提供便利。这样,才不至于在计算机应用出现问题后产生难以维护的状况,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同时,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标准化地开发,这样,在应用软件出现问题之后,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源头,并且便于及时进行修改。
1.3“少即是多”原则
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少即是多”原则是指,在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使用最简便的指令、最简化的步骤来进行程序编写,这样,应用软件运行和用户的使用才能够有更多的空间,才能够不使应用软件的使用成为负担。
2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分析
2.1生命周期技术
生命周期技术就是将软件的开发当作一个生命周期,在这个生命周期中,软件开发的每一个步骤:问题定义、问题分析、用户需求研究、框架构建、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后续维护等都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前一个环节和后一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并且是不可逆的。首先,进行问题定义。对问题进行定义是进行应用软件开发的首要步骤,即要做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应用软件,这个应用软件要满足用户的哪些需求。并且把这些问题或者说是这些需求进行分解,制作出相应的操作规范。其次,问题分析。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问题想要实现的目的、实现途径,同时,根据当前的技术水平、资金状况等来进行可行性分析,保障软件开发切合实际。再次,用户需求研究。满足用户的需求是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目的,因此,需要对用户的每一项需求都进行具体的分析,然后确定软件需要实现的功能,并确定出每项功能的实现方式。又次,框架构建。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之下进行相应的框架构建和调整,搭建出应用软件的基本模型。程序编写。程序编写是在搭建好的框架之内,按照程序编写规范进行相应的程序编写,以使软件能够正常运转。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是对编写好的软件的功能进行相应的测试,以发现并且解决软件中存在的问题,保障软件的正常运行。最后,进行后续维护。根据用户的反馈以及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后续维护和更新,保障软件的正常运行。
2.2原型法
原型法即以用户的需求和问题为原型来进行软件开发,这种开发方法更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原型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对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对于软件应实现的功能、软件的界面、软件的个性化设置等进行调查和整理,以作为软件开发的原型。其次,根据整理出来的用户需求来进行软件模型构建,使软件能够实现用户的实际需求。再次,对开发出来的软件进行运行测试。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通过进行运行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改善;二是根据用户的反馈来进行修改,保证用户需求的切实实现。最后,对软件进行升级和维护。及时对软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保障用户的正常使用。同时,对软件进行升级,使软件运行更加稳定,同时功能性更强。
2.3自动形成开发技术
自动形成开发技术是一种非常便捷的开发技术,主要是通过开发软件来实现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在这种开发技术中,软件开发人员只需要对软件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研究,然后通过软件来实现编程过程,非常便捷。但是,这种自动形成开发技术需要有严格的规范保障才能够使开发出来的软件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也需要人工对软件进行相应的调试才能够保障软件的良好运行。
3结语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是其中重要的推动力,计算机软件作为计算机系统的重要成分,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就尤为重要。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目的是为广大用户提供更方便的服务,使用户能更快捷地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原则,无论我们使用哪种软件开发技术,都需要遵循这个原则,如此,才能够保障软件开发能够既符合科学规律,又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而每一种软件开发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因此,在应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一种或者多种技术,以最终实现软件开发的基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万明.浅谈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研究与趋势[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2).
[2]骆海霞.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探讨[J].电子制作,2013(11).
[3]许福栗.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J].硅谷,2013(23).
[4]胡玲芳.新时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5(23).
[5]李大鹏.关于计算机软件开发语言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6).
[6]范银平.计算机软件开发在多领域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5).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时代也在使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更多的学校开始注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接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通过不断地实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不断地改革去探究更新的教学研究方法,让计算机基础应用这门课程变得有实际的意义,根据详细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构建
前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新时代的驱使下在教学改革的前提下,现阶段学校面对所有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能力,而在现阶段我们的教学方法还不是很完善,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明确,很多学生也意识不到计算机应用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其实,在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更加重要,中职老师的任务是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教会学生什么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现阶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老师学生都不重视课程。现阶段,很多中等教育职业学校都会出现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学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老师们只是负责把课讲完,并没有注意学生是否领略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很多学校自身对课程就不是很重视。采用大课堂、多专业,学生人数多的可达一百人左右,这样的多专业统一教学,并不能满足对所有学生都能重视,很多学生对课程浑水摸鱼。学校对课程的安排一般是一周两节或两周两节,这就从根本上出现了学校、老师、学生都不重视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的现象出现[1]。
(二)学生程度不同。老师们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不统一,很多学生在还没上职业学校之前,在之前的学校受到过相应的教育,也有很多学生在来职业学校就读时没接触过计算机基础课。这就出现了大课堂上学生们水平不统一,学习进度不一样,老师课堂管理不严格,很多学生就放弃了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有的学生跟不上老师,有的学生觉得课程过于简单,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课程兴趣低,甚至出现不听讲、在课堂做与课堂无关的事、逃课、旷课的现象出现,考试敷衍而过。[2]
(三)教师专业素质低,教学方法陈旧。很多在中职教授计算机的老师都不是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很多老师只是比较了解计算机应用课程,知识点讲的也不到位,对于课程也没有很详细的教学方法,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特别专业的沟通,很多学生的提问老师无法回答。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也会出现,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对学生来说,课堂枯燥无味,课程知识成分少,根本没有体现出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际意义[3]。
二、构建一个完善的教学目标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的教学出现的问题,无论从学校还是从老师,都要先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构建一个完善的教学目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做到真正的重视。学校要重新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授课的老师群体、做好科学的课程安排,在学校的带领下,老师要做到重视学生的知识程度,从根本上做到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课程的实践,不断地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与学生们的专业紧密联合,以此告知学生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要性[4]。
三、具体的教学模式构建的方法
(一)构建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为了提高现阶段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所以基础课程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根据全国计算机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常用软件和基本的数据库技术进行教学安排。还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很多的计算机教材内容并不是很完善,根据现阶段我国科技的进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完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构建。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打破老师主导的课堂模式,老师教课的过程中要使用一些方法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本上和老师讲授的知识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上机和理论课程相结合,提高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随时组织,一些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把实践课的作业素材变得紧跟时下热点话题或者把实践课的材料加入学生们喜欢的电视剧或者动漫,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东西做文件。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的构建。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都是“大班授课”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教育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改变现阶段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做到加大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校应该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安排,安排一周四节,一周有两节上机课,真正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在实践中让学生感悟理论,遇到难点找老师提问,老师针对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还要注意的是专业不同的学生尽量分开授课,小班授课,这样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要注意的是,学校对授课老师也要进行整改,尽量保证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老师都是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授课方式都要更适合其他老师教授课程的教学方法。
(四)考试模式的构建。有学习就不能没有考试,考试模式的构建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实施的关键步骤,计算机课程的考试一般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引进一些先进的计算机考试软件丰富题库的题型,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考试,每个学生考试的时候抽到的题型也不一样,大大减少了考试作弊的几率。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开设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紧跟时代的表现,中职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过程,现阶段很多工作机会都要求会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什么行业,都在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改变。
参考文献:
[1]杨秀芳.多元智能理论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任芳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军医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
[3]牟琴.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学习的模式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12.
[4]张玉梅.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探析[J].理论导报,2014,06:51-52.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计算机在我国获得了广泛应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现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本文深化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作为切入点,分析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
一、深化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技能。但在高校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学校、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学时较少,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不尽如意,对于大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深化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对于推进高校发展,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视度不高。学校、教师、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课程,只要考试过关即可,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度不高。一方面教师认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要求要求不高,只要上课随便讲讲就可以了,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导致学生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只要学会上网聊天、浏览网页、看电视电影、玩游戏等娱乐活动,就是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时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大学时没有必要再重复学习了,只要把自己的专业课学好就可以了。
(二)学生水平不一致,教学不能因材施教。在高校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反观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还在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部分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无法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因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很难完成。
(三)讲授时间与实践操作时间分配不合理。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范围不断增加,知识点也越来越细,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扩充,计算机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要求我们不断的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但是高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时基本在50到70个之间,这样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会压缩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时间,这样就导致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点,但是无法“上机”练习,易造成“纸上谈兵”的现象。
(四)教学方式较为落后。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教师操作计算机和投影仪的方式,教师将知识点一股脑的输入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较少,有的学生听的迷迷糊糊,但是又不敢打断老师。另外,教师先讲解知识点,等到下堂课才会组织学生“上机”操作,有时两堂课之间是一个星期有时甚至是两个星期,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已经很模糊了,这样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
(五)评价方式简单。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试卷和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计算机这种应用型的科目,试卷很难反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上机考核系统存在一些局限性,也不能很好的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一)各方应加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最普遍的应用工具。高校作为系统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单位,学校各方应当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是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增加关于计算机应用的最基础、最先进、最实用的知识点,增加学生的“上机”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按操作能力。二是作为教师,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做出合理的安排,保证学生既能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又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三是学生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保证出勤率,课下复习书本上的知识点,又注重去机房的实际操作。
(二)根据学生的层次,实施因材施教。高校中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成”,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一是在大学生入学时,组织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考试,大概掌握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情况。根据考核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班级,一个是拥有计算机基础的班级,另一个为较少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班级。学校根据不同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新鲜、实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三)根据专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设计面十分广泛,教师不可能教授所有的知识点,学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土木建筑类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要设计施工方案,CAD软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安排土木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偏重此方面的教学。而对于英语、法学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保证学生“学有所用”。
(四)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高校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搬到“机房”,采用“一堂课,一个案例”的方式,通过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解后,学生自己参见实践、研究案例的完成方案,这样可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实践来带动整个教学内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采用无纸化考试。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操作性强的特性,“纸质考试”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为了保证考试能够真实地放映出教学的效果,高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采用“无纸化”考核方式,具体而言,高校研发专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线考试平台,实现在线考试和在线自测的功能,并附有题库。同时,为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学习的重要,还要增加实验报告,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
四、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不断地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重视计算机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钟晓旭.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2]赵婵婵.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育,2013(6).
[3]田永战.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
[4]尕旦木草.我国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信息与电脑,2009(12).
[5]徐坚.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6]刘倩.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建议[J].软件导刊,2008(4).
[7]徐坚.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先决条件对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相较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非专业计算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正处于发展状态。本文将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进行讨论,为非专业计算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前言
互联网以飞快的速度渗透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使用技能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开始加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措施还不够完善,所以,广大计算机教育者必须对新时期赋予的对计算机教学的要求重新审视,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重要性分析
(一)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中期以来,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互联网经济的大幅度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全面渗透,对世界各国的人才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必须将计算机应用于工作当中,将计算机应用技能作为一项工作基本技能存在于人才的知识储备库当中,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肩负经济建设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结束了单纯性要求人才“术业有专攻”的时代,开始对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社会分工的各个角色都能够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全方位能力系统有机整合,形成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中注重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适应人类文明全面进步的要求,是适应网络时代全面发展的要求,是适应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前进的重要举措[1]。
(二)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类进入数字化时,这次全球性的社会信息化改革浪潮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发起了挑战,要求教育事业应向新的高度迈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体系。社会信息化改革的人类文明发展现状要求世界各国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对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方针[2]。因此,加强对非计算机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适应人类文明发展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根据互联网经济时代对计算机应用提出的全新要求,我国高职教育在对高等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高等人才的培养已经开始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教学必须遵循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型现代化”的基本教育理念要求,就业市场竞争日新月异的发展,必须注重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落实到高职教育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已经把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到教学日程的高度加以重视,就目前状况分析,高职教育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但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基于高职教育对非计算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认识上存在一定模糊性这一基本原因,各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定位普遍较低,从而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系列问题,非专业计算机教育虽然已经成为高职教学的基础课程,但是课程体系以计算机理论、数据库相关知识、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为主,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课程体系不足,使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能直接形成熟练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使计算机成为研究本专业的重要工具,从而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不足,严重阻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程[3]。
第二,由于在非专业计算机大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上的缺陷,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接受计算机教育过程中,理论学习比重过高,实际应用课程甚少,、不能够满足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实践教学课程的需求,从而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只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的层面,不利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形成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目前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存在教学环境缺失的问题[4]。
第三,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与评价,对受教者的学习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对非专业计算机学生针对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体系依然处于初级的考核状态,此类低水平的评价机制直接导致非计算机大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从而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思想保障和学习兴趣保证。所以,针对非专业计算机教育缺乏行之有效有效的评价体系。
三、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加强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是世界性、现代化建设、未来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所以高职教育必须针对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这一问题,以实际教育背景为出发点,根据目前实际教育情况做出对策,满足社会进步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科学化
课程设置是一切教育实施的出发点,是理论能力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核心环节,所以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化,对教学实施的顺利进行、教学目的的顺利达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5]。若想高职教育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出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极强的人才,必须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实现科学化,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理论基础,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教学背景和学习情况出发,将系统性突出、专业性突出、实践性突出三者有机结合,形成重点合理,能够激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实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科学化,从根本上保证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性教学环境的构建
教学环境的构建对教学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性的教学环境能够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在注重对大学生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对实践性教学环境的构建,进而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环境层面支持。构建实践性的教学环境要实现对课内实践环境构建和对课外引导实践环境构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性教学环境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从而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
(三)加强评价体系整改措施
评价体系是对教学过程的有力反馈。构建科学性高、激励性强的评价体系能够强有力的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保证教学目的的顺利完成,所以,在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评价体系的整改措施。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使评价体系实现权威性、层次性、动态性的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激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兴趣,提高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效率,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
四、结语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事业的使命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就业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就业中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高等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推动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然.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118-119.
[2]梁武.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10(13):551.
[3]李卓玲,孔英,张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要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1,05:25-27.
[4]刘士才,杜树杰,林春洪,王秀红.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J].计算机时代,2007,07(08):12-13
[5]郭盛煌.计算机专业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J].科技创业月刊,2011,10(09):75-76.
计算机毕业论文ppt模板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国民增长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也得到了急速的增长,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步,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日趋完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极具实用价值的教学方式,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学技术的运用更加突出。任务教学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解决在教学任务中的问题,并实现学习目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任务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既注重知识,又注重技能的课程,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的知识有所了解,掌握常用的操作方法,以及软件的实用。现代教育非常注重学习者的中心地位,以及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学习相结合。任务驱动不想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际相互隔离,它要求在学生实际操作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自我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学习效果。
1概念和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让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中心。其方法是将一门课程就是在本文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看作一项大课题,然后再将大课题分割成几个小课题。每个小课题在整个教学任务中都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目标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对每个小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当每个任务课题都完成时,学生便已经系统性的将这门课消化理解了,并且这种教学法极具实践性,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非常适用。教育技术就是为学习服务,经过深刻的分析对教育的过程,以及资源整合,适当的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达到教学目的。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教学所具有的特别适合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环境,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和生命力,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教学改革的热潮。驱动教学法认为,知识真正获得,并不在于老师的传授,学生才是主体。驱动教学法主要用于学习者的学习,而并不是通过外部的刺激而唤起学习者的兴趣。因此,学生在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在于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引导,和提供帮助。而不是对学习者进行知识灌输。因此,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中采用新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新的设计,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在新的理论指导下,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的体现驾驭的本质要求。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在进行任务分配时,一定要确保每一个任务的质量,做到少而精,让每一个任务都具备一定的实际意义,并且能够启发学生进行和思考和学习,让学生能够从何处做起,以及在哪些方面能做出变化。在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常用的办公软件系列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1)任务布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然后在教学指导和教学方法上进行设计,在引导的时候要做到引而不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习兴趣。在布置任务时,一定要将所有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涵盖全面。2)在学生实际操作和老师指导阶段,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学习、操作、思考、和大胆尝试,使他们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领悟到知识的作用。在这一段时间,老师也要善于总结,学生在某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共性的问题,老师要善于总结这秀儿共性的问题,并考虑问题的根源,对其进行统一的讲解。3)在交流阶段中,要将一些共性的、极具研究使用价值的问题组织进行交流与讨论,以让学生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从同学之间回想学习各自的心得,集思广益,让思想在问题的集中解决中得到启发。力争做到开拓创新。学生在交流之后对于其他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帮助,在进行对比之后得出新的解决方法,并且学生有兴趣进行进一步的问题探究,进而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4)总结阶段,在总结阶段中,同学们相继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说明,找出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团结。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提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己亲自操作,以免出现理论和实际的分化的情况。
3设计任务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中,教师分配给每个学习小组的课题,都对于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任务进行合理划分,以及确保任务的完成质量。在任务设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实用性,设计的学习课题一定要与当前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关,课题尽量要与联系与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讨论与自身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更加直观的深刻的理解自己当前正在面对的问题。在学生拿到课题后,首先要理解课题,然后思考从何入手,其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过程中会遇到哪些自身难以应对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他们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欠缺点、漏洞。此时,教师将这些欠缺的知识教授给他们,会让学生记忆犹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一些部分的计算机知识,相对来说理论性较强,难以与实际任务相联系。教师针对此种情况,可以直接安排计算机操作练习任务,注重理论与基础操作的联系。
2)可操作性原则,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所做课题的可操作性,在设计课题时,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现实条件,给学生以学习机会。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硬件的学习时,先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各组成部分,以及作用。因为冒然的让学生去组装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脑,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而且不切实际。因此,计算机教学任务可以改为让学生们去动手拆解一台电脑,在拆解的过程中,逐渐的认清电脑的构造,以及内部原理,进而在将任务进一步提升到装配电脑的难度。这时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就会实现循序渐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3)因材施教,作为教师要明白,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而且在每个方面的优势、领悟程度都所差别。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因材施教,并且设计教学任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候尽管教师对于某个问题解释地很清楚,但是学生在做任务的时候同样会提出很多问题,作为教师一定清楚耐心的解答。
4)发散性思维。在实际任务时,要考虑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多变性,并在驱动是任务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同一个问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入手,用不同的方法能将其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从中得出大量的思路。因此,计算机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实施操作,勇于尝试,不受固定模式约束。事实证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尝试,对于逻辑思维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大胆猜想克服传统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开阔思维,举一反三,夸大自己的学习面。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进行课题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比如,在进行版面的美化设计时,要学生探索多种方法开拓想象力,一些图画除了剪切的方法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要给学生自己探索的空间,有的学生就会开始尝试研究是否图画能自己绘制,或者是否能将网上的一些美图放到版面中,甚至按有同学想子将将图片输进电脑,更有学生提出用其他美化工具来组合为做更具特色的版面样式。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是每个在校生的重要学习部分,也是在学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随之提高。由于计算机学习比较枯燥,需要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教学水平。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对象的学习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其能够让广大学生更加清楚、明白,以及系统地了解计算机这门学科。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后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海文.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8(24).
[2]Flash的交互功能在课件设计的应用
[3]方晨.FlashMX2004中文版教程[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职校与联想集团共同探索和推进“校企融合、教产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联想专班”建设,建立IT人才培养标准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探索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及职教改革路径。
关键词:现代职教模式;校企合作化;联想专班
1实施背景
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在改革学生培养模式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如何建立?如何使学生成为掌握最新知识技能的人?如何让学生成为企业欢迎的人?为此,只有积极主动引进“外脑”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在2015年年初,学校引入的联想集团校企合作项目正式实施,联想集团是IT行业的世界第一,并一直致力于“产业报国”。该集团从2003年起就开始涉及教育领域,不断与全国各职业院校共同打造适合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2014年年底,学校与中国联想集团教育与培训事业部就全方位战略合作签约,启动联想校企“一体化”项目,从创新型IT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企业讲师、企业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企业管理实践进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目的:一方面大力发展我校职业教育,增强学生技术能力、实战能力,真正做到“学校、企业、师生、资源一体化”;另一方面,计划到2018年,必须建成具有示范、带动和辐射东北三省作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和职业教育项目。2015年3月,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首届联想专班”顺利组建完成,并正式开课,这标志着东北三省第一家联想一体化项目已经顺利“扬帆起航”!
2主要目标:引入企业标准培养技能人才
(1)达成职业教育核心的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就业为优先目标,教会学生生存本领和感恩的心态,教会他们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专业技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升学前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责任、团队、诚信和积极的心态”。
(2)引入企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以行业标准的联想IT服务人才培养能力模型和认证体系为标准(LCSE,联想认证服务工程师),培养符合IT服务行业最新需求的学生和教师。
(3)培养社会需要型学员。联想与学校共同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LCSE专班和联想讲师培训班。联想安排企业认证讲师到学校在两个学期内为80名学生授课及为教师培训。安排联想高级工程师在实训中心指导实训,并安排优秀学员与我校教师在服务中心进行岗位实践,目标是将第一批8名学校教师培养为联想认证的“双师型”讲师。
3校企“一体化”项目建设管理措施
(1)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与联想集团在项目起动前经过五次研讨和大量的数据调研工作,从企业和职业学校共优选10名成员,组成了联想校园“一体化”项目建设小组,对整个项目建设的推进做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2)明确项目目标。精确的日程安排与工作目标细化,每项动作都会有明确和具体的交付物。大量一手素材可为项目本身质量负责,并可用于“复盘”工作。
(3)明确具体的人员分工。做到权责明确、职能清晰。校方负责协调相关资源。联想负责项目实施。做到项目小组内“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人员分工模式。
(4)多建立种沟通机制。建立校企双周例会制度,并制定了相关汇报模板,做到例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汇报结果明确、精确。另外,在沟通方式上,增加了QQ群、微信等方式,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沟通效率,减少了时效沟通成本。
(5)明确保障措施。①成立项目建设工作小组,由联想企业4人、学校2人组成。②校企例会对项目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工作进程、具体问题定期布置和检查。③建立网络汇报制度,对项目中涉及到各部门的问题及时通过QQ、微信汇报,小问题当天解决,大问题在一周内必须解决。④经费保障,本项目拟投入资金594万元,其中联想集团投入385万,学校投入209万元。由项目小组在校方监控下,对经费进行管理和使用。
4联想专班课程安排及学生管理模式
(1)联想专班学生课程安排。具体操作为三个阶段的课程:①职业素养课(2个月):通过职业素养课,使学生感性地认知本专业的相关情况,增强专业认同感,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通过每天的晨会,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②专业技术课(2个月):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意识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入课堂开展校内实训,并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制度进行工作和学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和社会,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零距离”上岗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实施“顶岗实习”(2个月):通过到联想集团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提升职业能力。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完成中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上岗培训的最终叠合,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能用”的教学目的。学校与联想集团共同管理联想专班,共同培育学生。采用“项目制”,分组学习,各小组之间又有竞争,又有合作,在课堂上就能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将联想专班的建设和管理划分为“筹备、启动、磨合、规范、发展”五个阶段。
(2)筹备阶段(培训开始前4周)。本阶段工作目标是为保证教学做充分完善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教师人员准备及物资准备。联想专班班主任选拔标准:①工作态度积极主动,有爱心,责任心强。②认同联想企业文化与教育理念。③工作经验,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者优先。④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注重自我学习,善于总结与应用。环境设置标准:教室面积及桌椅摆放根据参加培训的人数,分为四到五组,每组人数6~8人为佳。教室配备投影仪、幕布、无线麦克风等电子设备。
(3)启动阶段(专班成立2周内)。本阶段目标是初建积极正向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快速适应新的集体与教学环境。阶段工作内容包括:①开展拓展活动(1周左右);②第一次班会(破冰分组);③在班会中通过组织游戏、活动等让陌生的学员迅速熟悉,让学员间迅速建立连接,游戏帮助人们放松,乐于交往,建立学习型团队,即“半军事化管理+半公司化管理”的学习型团队;④讲师1对1沟通,深入了解学员状况,进行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的了解,对学生态度的初步分类:积极、一般、不积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⑤树立正面氛围,通过记名字、搭对子、日表扬、今日之星评选等方法树立正面氛围;⑥营造学习氛围;⑦组织启动阶段的团队活动(桃花朵朵开、萝卜蹲、大风吹、叠报纸等)。
(4)磨合阶段(专班成立4周内)。本阶段目标是使学生们喜欢班级、有集体荣誉感、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与任务安排、懂得关心关怀老师与同学,本阶段主要工作内容:①坚持双周总结例会与下阶段安排,双周总结的内容包括小组成绩汇总、小组发奖、星星大使评选(选前三名)、阶段考试成绩分析、评比最佳搭档(每组一对)、最佳学习周志评选。②启动阿拉丁神灯活动。③开展大型团队活动(与讲师配合),变形虫寻宝(至少做三遍,每人换不同角色)、负责任的传递、挑战60秒。④礼仪活动训练,校门迎宾、食堂迎宾、见老师同学主动打招呼。
(5)规范阶段(专班成立五周内)。本阶段目标是使专班学生有大局观、正确对待竞争与协作;班主任可初步授权、班委能够主动分担工作,学生初步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迟到、上课不看手机)、提升学生的自信与表达能力。阶段工作内容:①上一阶段总结班会;②团队活动,爱的传递、盲人方阵、挑战60秒———详细方法见附件;③创造精心时刻(为同学过生日、给妈妈突然打电话);④启动我爱我家活动(教室与宿舍);⑤才艺展示晚会;⑥演讲训练与比赛。
(6)发展阶段(专班成立5周后)。本阶段目标是让专班学生学会思考、反思自我,初步建立自我认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包含有责任感、有大局观、有主人翁意识、有抗压耐挫能力、沟通能力较好;建立公民意识。阶段工作内容:①组织一次感恩活动(让学生们自己表达,给父母写封信);②社会实践活动(为全校师生清洁、调试电脑);③做义工;④20km的定向越野;⑤组织一次技能大赛;⑥组织学生参加一次非本校内比赛;⑦毕业典礼(邀请家长参加)。
5主要成果与成效
(1)培养80名联想LCSE认证工程师。学校与联想集团共同设计学员培训方案,更新了教师教学理念,创新教师授课方式,同时安排学生到联想服务站顶岗实践,使学员完全成为社会需要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学员通过联想专班的课程,学会了“感恩”和“作人”,这才是我们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2)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联想专班采用“教练式”教育模式,学生就开始向真正的职场人迈进,他们不迟到,穿正装,佩戴工牌,开企业的晨会,做企业实训。通过一系列实训活动铸造了自信、乐观的职业心态。联想实训中心完全模拟营造了企业环境,学生轮流扮演服务场景中的各类角色,并按照企业内同岗位的职业要求考核学员实训成绩,真正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3)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引领和示范。本项目是联想集团第一次与中职学校开展的大型校企合作项目,我校作为东北三省首个合作的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对周边省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在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计算机毕业论文ppt模板范文下载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