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英语语言学中的社会语言学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论文关键词】英语语言学建构主义教学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论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英语语言学教学,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21 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英语语言学这门课更加的枯燥,无味和吃力。英语语言学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概念多、理论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同时英语语言学课时少,而语言学的发展引起的教学内容不断扩充,暴露出和教学时数有限之间日益严重的矛盾。因而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过程,必须用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和老师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倡导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到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
在学习方法上建构主义提倡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学习环境上要求是开放的、充满意义解释和建构性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主要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
1.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意味着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要把为学生创设建构意义的情境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录像、录音、参与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网络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凡是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境,都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
1.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协商的意思。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
1.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推进学习进程。在会话的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1.4“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建构主义环境下对英语语言学教学启示
2.1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师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因此,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在建构主义的语言学教学中,学习环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具体来说,英语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应该激发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任务的适合性和针对性,注重教学环境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2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重心便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这里的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围绕支持学习者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来创设支持条件。它主要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真实情境的设计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的宗旨是通过支持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语言的任意性时,不少学生对于语言中音和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属性存在疑惑,原因是在语言中的确存在一些音和义有一定联系的语言现象,如拟声词,对于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在深入讲解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课前收集英语中的拟声词,并让其与汉语中对应的拟声词相比较,然后以报告的形式在课上做出来,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监督、组织的作用,在学生做完报告后,教师做出归纳总结。
2.3教学任务的适合性和针对性
语言教学中任务的设置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任务太困难或太容易都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选择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内容时,应适当减少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选课堂教学内容如下:语言、语言学、语音学、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二语习得、语言与文化。明确学习任务,选择训练方式,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练习。教师应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通过积极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应及时地对正确回答问题,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表扬。如:Well done!Very good!Good job!Excellent!这些词语看似简单,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同时,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要多指导,少批评少责备。
3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评价观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诊断性和反思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其次,建构主义评价观认为评价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因此,建构主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再次,建构主义认为,评价是学习者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后的评价,它是一个持续性和实时性的镶嵌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强调过程性评价,倡导“质性”的方法。所谓过程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可见,建构主义评价观提倡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4结束语
建构主义教学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模式,为习惯于被动式接受的学生阐释了学习的新理念,从而为英语语言学课堂的教与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体验。在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中教授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改进教学方法。这些方面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莉.社会建构主义与外语教学[J].外语论坛, 2003(1).
[2]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 2002(3).
[3]盛群力、__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是影响语码转换的三个重要因素。由于语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交流,话语信息的生成、传递、理解都要依赖于社会心理环境,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变化。Wardhaugh曾说过“年轻人通常是大多数语言变化的前锋”。这是因为年轻人的语言有活力、生动而又富于创新,他们既能创造一些新颖的表达方式,又能很快接受这些独特而又新颖的语言符号。而且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在语言变异的环节中就形成别人说什么我就说什么,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发明运用什么新词我就跟着效仿,否则被视为落后的心理,也就是这种心理极大推动了语言差异的扩散和发展。乃至激发出更进一步的语言演变,而生活中很多新奇的、时尚的东西都来自经济更发达的使用英语的国家。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法新颖多样,自然具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就能化枯燥为有趣。语言学教学也应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一的讲解,可开展课堂活动,像演讲、报告、讨论、专题研究等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才能积极地学到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以设置任务或布置作业的方式,由学生选择并阐述、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书面形式、口头陈述、PPT课件展示或在全班开展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呈现。在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调查活动、撰写报告及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资源,既锻炼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这门课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同时,进行语码转换也是必要的,一味的全英文教学必然加重解码的难度,增加教学的枯燥性,降低其趣味性。在语言学教学中,英语语言学教师充分利用英汉语之间,甚至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转换,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效果就会慢慢地改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经济全球化下的人才竞争需要人才具备较强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则是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实行多年,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学生的听说能力仍有待提升。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与手段不一致的问题,教学目标是培养国际化的英语人才,但是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说,大学英语尤其是公共英语主要还是听说教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手段还是以前应试教育那一套,导致学校只重视四、六级等级考试通过率而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等。本文试图从语言学习的沉浸式、动态浸入法的角度给出这一症结的解决方案,并提出未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点和方向的建议。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跨语言交际能力,在当今世界发展大环境下,英语已经是地球的通用语言,商业活动基本上都是以英语为谈判语言,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发展环境,将大学英语教学立足于实践,面向经济全球化,积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成果,为我所用,主要消化吸收,注意其中的文化差异,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英汉双语能力的对称培养。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的情况是汉语和英语能力的严重不对称,这制约了他们能力的发挥,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忽视这种实际情况,导致大量的工作都是重复性的、无效率的工作。在实际的工作应用中,我们主要是强调听说能力,高要求的就是翻译能力,尤其是口译,其中口译又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大学英语教学不是很强调翻译能力,当然,如果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双语能力的对称培养,翻译能力也会这一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沉浸式语言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将整个教学环境浸泡在双语环境中,而并不是传统的纯英语环境,注重英汉能力的双向培养,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会产生更为有效的作用。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沉浸式语言学习法的应用。沉浸式语言学习法的理论基础是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于一个给定的封闭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一切的交流学习全部使用单一语言,即目标培训语言,在这里就是英语,从而暂时性地切断学生大脑中汉语的思维逻辑的影响,达到短时间内养成目标语言的思维模式、进行流畅的跨语言交际的效果。
国外多年的语言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了沉浸式语言学习法的高度有效性,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应用沉浸式语言学习法进行语言的教学工作。尤其在那些移民国家,如何让新的移民快速学会新国家的官方语言更是促使了这一方法的高度普及。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同样可以应用沉浸式语言学习法。但与西方英语语系国家情况不同,中国学生长期生活在汉语环境之中,难以构造一个完全封闭的英语语言环境。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加强对学生中英双语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以汉语为主要交流工具的语言大环境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学构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能力的教育。一方面,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用雅思、托福等英语国家考试模式代替国内现有的公共英语考试;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师资,逐步实现高校全面“中英双语教学”,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通过经济资助或奖励的方式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实行全英语教学。如此,既可以构建类似封闭的英语语言环境,也有助于实现国家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和目标。
(二)科技助推沉浸式语言学习法的应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非英语国家实施沉浸式语言学习法提供了便利。比如,Rosetta Stone 软件公司根据动态浸入法开发了著名的语言学习软件,并且在美国各个部门以及世界其他各地得到很好的应用,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指导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每所大专院校都有自己的听说教程,并且普遍将其和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分开设置教学,普遍的情况是只对听力能力方面比较侧重,却严重忽视了它的对等面:说。其实,听说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即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过程,如果我们只有大量的输入,而没有及时的输出的话,便不可能有效完成对语言学习的充分内化、消化吸收,这就像电脑一样,要适时地清理,才可以运行得更加流畅。我们也必须有适量的输出过程,否则就会出现下述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当大学生遇到外国人求助或者是打招呼时,他们可以听得懂对方意思,但就是不会说,不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用英语说出来。所以我们必须对教学中的这一突出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否则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价值问题就会遭到质疑。
Rosetta Stone提出的动态浸入法的语言学习理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语言教学重视语法的特点,将图片、动画、声音、文字,充分利用联想的方法将学生充分融入到此学习过程中,同时省去了枯燥的语法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到地道纯正的英语,这在当下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是很难做到的,通过大脑的触发式记忆,学生可以主动地去记住学习的东西,这一过程并不是强制的,通过对直觉和潜意识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可以将学习外语练成后天的本能和反射,将大脑浸入到英语学习的小环境中。听、说、写、译的有机融合,尤其在说的这一方面,该软件为学生提供了语音矫正系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善口音,说出地道的外语。
近年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还有所欠缺,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国外沉浸式语言学习法为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要推进沉浸式语言学习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还需要其他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的支持。
第一,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观念,即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大学英语教学不应为考试服务,而要面向实践,面向国际,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服务,这应该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英语教学改革工作不能闭门造车,我们要持有高度开放的态度,紧跟西方先进教学成果,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语言教学工作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尽量少走弯路,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有节制的改进,也不可全盘照搬照用。
第二,我们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学习西方先进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注重消化吸收,组织国内专家进行充分论证,然后进行试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专业的语言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并可以考虑和职业化教育机构合作,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充分考虑当今社会需求,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时候融入进去。我们要尤其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出工作,只有输入是不会掌握一门外语的,职业化培训机构可以很好地帮助学校解决这一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必须兼顾社会需求,关注社会需求对英语的要求是我们在工作时很容易忽视的一项工作,这样会产生很多问题,很典型的就是闭门造车,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就失去了实践依托。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语言教学工作的先进成果,大胆引进,大胆创新,为我所用。语言教学工作要更加职业化、专业化,要有更明确的分工,同时又要注意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整体联系,营造良好的语言微环境,在现在的条件下,想让全民学习英语这似乎很难,但是想在给定条件下营造出语言微环境还是可能、可以实现的。
第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科学的评估体系作为一种激励机制能够引导高校英语教师积极贯彻国家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针政策,从而加快英语教学改革步伐,提高教学效果。科学的英语教学评估体系要从长远考虑,把教师个人利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和国家英语教学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调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共同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而努力。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例,听说读写能力上去了,考试方面自然也就不用担心,有不少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提高所谓的公共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这是本末倒置的,不理智的做法,在学校的教学评估方面,不应该将四、六级的通过率给的权重过大,导致很多老师的教学工作放不开手,始终为通过率束缚。
第四,重视师资建设、创造条件提高高校教师英语语言能力。“名师出高徒”,要想推行中英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首先就需要有英语语言能力过硬的师资。要鼓励高校教师利用留学、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加强自身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这也是在国内构造近似封闭英语语言环境、推行沉浸式语言学习法的根本性前提。
浏览量:7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使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流工具,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便产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有关的所有语言形式,包括网络中的专业术语和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交际语言。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上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即通过汉字、拼音、字母、数字、表情等辅助手段在网上进行交流的语言形式。由于它简洁、方便、有趣、形象、生动,因此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在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和交流方式。而本文则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重点分析后者。
社会语言学研究人们的言语与其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使用语言的人与社会来研究语言对社会地位的反映;另一方面,对使用某语言的社会及个人使用的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即人们在网上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而语言变体正是社会语言学所研究的对象。因此,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有别于传统交流方式的交际符号,由于其简洁生动、形象幽默,日益受到广大网友的偏爱。具有以下特点:
网络交流并不是人与人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单纯的文字并不能传递人们丰富的情感,可以将网络语言中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表情,用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义,以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例如::-)(表示微笑)、:-((表示撇嘴)、:-0(表示惊讶)等,特别是在QQ聊天时,网上提供了很多丰富的表情语言供我们根据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进行选择,这样的交流方式既避免了人们输入文字的麻烦,又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幽默、诙谐。
在网络交流这一平台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数字及其谐音来表达各种特定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5555(呜呜,表哭泣声)、88(拜拜,英语单词Bye-Bye的谐音)、9494(就是就是)、521(我爱你)、5871(我不介意)、1314(一生一世)。
这一用法类似于数字的运用,用英语单词或拼音中的首字母代替原有的汉字。如PLMM(漂亮妹妹)、BF(boyfriend 的缩写,即男朋友)、BT(变态拼音的缩写)、IC(我明白了,I see),这样的交际方式既能节省时间,快速输入,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又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丰富的意思。
谐音型网络用语在语言学上比较常见,一般是依据原来字母的发音,找合适的汉字进行代替,例如e-mail=伊妹儿(电子邮件)、windows=温度斯(windows操作系统)、fans=粉丝(歌迷、球迷)、I love you=爱老虎油,这样的交际方式既给网络交际增添了活力,又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环境当中,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需临时创造新词或赋予某些词新的词义。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没有,因表达需要创造的新词,菜鸟这一词,本义是“新手”,但在网络语言中,则被赋予(计算机技术很差的人)、网虫(沉迷于网络的人)、美眉(在网上的漂亮女孩);一种是打破常规语法,在已有汉语词汇意义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义,如恐龙因其形态丑陋,而被用以表示(长相难看的女生)、青蛙(长相难看的男生)、见光死(比喻网恋等一见面就完蛋)、酱紫(这样子),这些词语的使用,既形象传神的满足交际的需要,又丰富了汉语词汇的使用。
随着网络的出现,网络语言也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如可以通过网络聊天、视频对话、网上购物、了解新闻、发电子邮件、发微博等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使得大家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去交流,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需使用的一些辅助交流方式,可以通过一些表情和符号表达情感的需要。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使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自从网络出现,人们就对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产生需要。对待网络语言,也是如此。据调查,我国网民结构以青年为主,平均年龄大概在二十六七岁左右,学历大多在专科及以上,这一群体在知识层次和生活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具有追求新颖、时尚、独特的心理特点,同时作为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能够迅速接受这些语言符号和表情符号,而网络语言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在这一虚拟环境中,他们可以不受身份地位和角色的约束,以一种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可以把现实中内心的不满和压力通过网络语言尽情释放出来,使得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很大的满足。
人们在进行网络交流时,可以节省面对面交流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网络语言很少使用长句和结构复杂的句子,多使用短句,这样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不仅可以通过输入简短文字来表达感情,而且也可以使用一些字母、数字、缩略语和表情符号来表达内心的感情,这样既方便简洁,又增加了交流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语言是时代的产物,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和根源,它并不是由人们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语言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社会方言,属于一种社会变体,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对待网络语言,我们不应对其进行全盘否定或肯定,而应该以公正、客观、宽容的态度对待,给它们适当的发展空间。对于经得起时间考验,适应社会发展,并得到人们认可的将会被保留下来,进入日常交际。对于那些不规范的、不经常使用的将会被慢慢淘汰。此外,对于网络语言,我们应当加以适当的规范和引导,对积极的、有益的加以统一规范,对不规范的、不文明的加以制止,以防止其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待网络语言,我们既应保证理性宽容,又应积极引导,以促使其规范健康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语言在人们的交流中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一些新的语言现象也随之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的出现也映射出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对社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不但满足了人们网络表达的需要,而且为现代汉语增添了一定的活力。因此,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十九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期,是中国致力于经贸英语语言研究的始点,在其至今近150年的发展深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研究有经贸英语语言口语,经贸英语函电,经贸谈判语言技巧及经贸礼仪用语等。直到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伴随着中国的全球化参与程度的不断加深,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经贸英语语言的研究逐渐深化为商务共同语言的研究。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中的一个分支,是英语在商务场合的应用,是一种包含了各种商务活动内容,适合商业需要的标准英文。
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而商务沟通语言作为语言范畴下一门较为独特的派系则有语言所具有的性质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是语言呢?古今中外的众多语言学家,人文科学家,人类学家,自然学家甚至于哲学家都曾对此试图做出解释:语言是构建思想的工具(Humboldt的语言心灵论),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Sapir的语言功能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Saussure的语言结构论),语言是人脑特有的能力机制(Chomsky的语言心理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MEillet的语言社会论)。其实,语言具有上述的所有性质特点,而商务沟通语言也同样具备语言所具有的特性。下面的概念图更能体现语言的定义划分:
口头语言
狭义语言 书面语言
文字
语言 触觉符号
听觉符号
广义语言 视觉符号
广泛性,综合性:商务沟通语言作为社会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形式的文化体现,不仅涉及到社会语言学分支,如语言语体变异研究,社会功能变体性语言研究,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语言,及交际社会语言学的领域,同时也体现了语言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其具有的信息的发送,传递,接收的特点,体现了文化信息的特征。
交际性:商务沟通语言是在社会语言文化大背景下的特定的交流工具,是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商务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交际活动是人类活动环境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而其中特定的两种类型人际交际和非人际交际的活动的展开都与商务语言有特定的关系,而这种特定关系就体现在交际性上。
实践性:实践性则通过商务沟通语言的认知功能和建构功能体现出来。而认知功能主要体现在其“获取”及“述说”的基本文化功能。从“获取”的角度看,语言主体通过使用功能从而获取客体信息,获知另一语言主体所要传达的主观思想,知识等,从而完成信息的接收和储存。从“述说”的角度看,语言主体同样通过商务语言的使用,从而进行信息或传统文化的传递,发挥主体的作用。建构功能的性质体现在主体意识对客观存在的能动作用。
总的来说,商务语言谈判技巧应该具有规范性,针对性,逻辑性和艺术性。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语言学家陈原曾在中国首次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的开幕仪式上指出: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多学科性交叉学科;从它发展的趋向看来,它不只是社会科学若干学科的交叉,而且是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结合部之一。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国土学,心理学,概率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神经科学等学科,都会在这个结合部中发挥作用,形成一个边缘学科。边缘学科是富有生命力的,社会语言学也不例外,它已经并且继续在我们这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语言的社会属性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语言起源于社会。社会的产生使语言得以产生,没有社会就没有语言。语言的使用者既是社会的构成者,体现为同一主体。同时,语言为社会服务。语言是社会主体交流和沟通的一种工具,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其二: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深化。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通过特殊符号,即语言的早期形式交流或传递信息。在农业时期和工业时期,人们的交流工具则为规范的语言形式,而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则是一大新颖特点。
语言的社会属性即语言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可以总的概括为四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语言;语言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社会;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是有政策决定的;语言行为同时也是社会行为。
社会语言学具有实践性。社会语言是人们日常交往活动中的必要工具,社会语言来源于社会,也必将运用到社会中去。人们利用语言产生交流,开始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进行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活动。同时,社会语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其发展过程中借助科学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等的帮助,这也是社会语言的实践性的体现。
社会语言学具有综合性。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涉及到对语言性质及特点,社会属性,人类语言文明,文化属性等的研究。除此之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是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社会语言研究家等的共同努力的成果。而且,社会语言学下的分支涉及到对宏观语言学的研究和微观语言学的研究,而在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下又涉及到对语言政策,语言和社会的关系,语言现象,语言的社会变体,语言的社会变项等的基础研究,深入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交叉研究。
社会语言学具有应用性。其体现在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中。社会语言学成果如一系列研究社会语言学的著作的诞生,如今又成为新一轮更为细致高深研究的理论基础。而新的研究成果必定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做出理论贡献。
商务沟通语言与社会语言学的共性和异性:
商务沟通语言与社会语言学享有相同的句法范畴。二者都是对人类文明代表的研究,都属于语言范畴。同时二者也具有类似的性质特点。首先,表现在二者都具有实践性,产生于社会并最终运用到社会。其次,二者共享综合性(广泛性),都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研究。再次,都具有应用性。现有的理论成果总在为未来的语言研究做理论贡献。最后,二者共享交际性。无论是商务沟通语言还是社会语言学都是人类的沟通,交流,谈判过程中的交流工具和特殊符号。
商务沟通语言与社会语言学的异性:商务沟通语言是人类所用到的社会语言下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社会功能变体。着重性:商务沟通语言(英语)是在国际环境下,尤其是国际贸易和国际谈判的范畴下的交流工具。而社会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人类日常交往活动的沟通工具。
商务沟通语言是社会语言学下的功能变体,是人类的符号和工具,是商业活动的交际媒介,是国际商业信息的载体,是实现商业谈判和利益的桥梁。作为重要的语言学组成部分,对商务语言的研究必将持续下去。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网络语言出现在互联网之后。起初,语言学家对研究网络语言并不热衷。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语言也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讨论和研究。在语言学范围内,一些关于网络语言的概念和定义也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人们可以把网络语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与互联网相关的一些技术性术语,比如,硬件,软件,聊天室,LAN(局域网的缩写),浏览器等等;第二类是随着网络出现而出现的相关的专业术语,像网民,网吧,电子商务,虚拟空间等等;随后最后一类就是在网络上交流时的日常表达用语和情感。前两类的网络语言使用比较广泛,而第三类网络语言虽然与前两类相比使用较少,但是它的应用平台更大,并且越来越多的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交流用语中。语言学家克里斯托在2001年对网络语言做出了如下定义:网路语言是一种展现网络独特性的语言,会在网络邮件,聊天群体,虚拟世界以及万维网中遇到,表现出它作为一种媒介的电子型,全球性和交际性的特点。在中国,很多研究者也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比如于根元、吕明臣、汤玫英都认为网络语言是被广泛使用的的新的语言变体。起初,它泛指计算机语言,但是现在更多是指具有自身特点的网络上的自然语言。
网络语言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在使用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它特殊的语言载体,并且展现了独特的语言特点。
网络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创新性。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联想和创造的平台,在网络里,网民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例如,“恐龙”这个词语最初指的是一种独特的史前动物,而在网络语言中,“恐龙”这个词指的是长的不漂亮的女性网民;类似的词语还有“青蛙”,指的是不帅气的男性网民。“猫”的意思是“modem”(调制解调器)。以上的例子是对已经存在词语的变异,还有一类网络语言的词汇是在网络交流的不断发展中逐渐被创造出来的,比如:“菜鸟”就代表了网络上的新手,“见光死”的意思是两个在网络上已经陷入热恋的两个人,在现实中见面时,由于对彼此的容貌不满意而立刻分手不再联系的情况。“东西“不再是“东西“,而是“东东”,“我”变成了“偶”。像这些词语在现代的汉语里是不存在的,但是这些新产生的网络语言的每个汉字词素都是在传统汉语里存在的,网民们经过对这些词素进行了重组和创新,运用比喻,拟人等的方式,在网路上形成了新的词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媒体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更快的信息转换和传播速度。特别是在网络聊天的过程中,人们希望打字的速度能够尽可能的接近面对面的那种口头交流的速度。因此,很多简洁性的网络语言就应运而生。一些专业名字像IE(Internet Explorer),ADSL(AsymmetricalDigitalSubscriberLoop)等,还有就是一些口语化的网络语言,比如说BF(男朋友),PLMM(漂亮美眉),SK(烧烤),GG(哥哥),GXGX(恭喜恭喜),另外一些口语上的脏话,也越来越多的用网络语言表达出来,像NQS(你去死)BC(白痴)等。
网络语言不仅混合了中文和英文,同时也包含了汉字,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等等这些可以赋予特殊意义的元素。与单一模式的媒体语言相比,网络语言集合了词语、声音、图片、动画等于一身,体现了网络语言组成元素的多样性。比较常见的有5555(哭泣),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了),8147(不要生气);此外它还包含两种近音异形词,一种是中文近音异形词,例如:斑竹(版猪或版竹均指版主)、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偶(我)、霉女(美女)、菌男(俊男),还有一种是英文近音异形词,如:伊妹儿(E-mail)、烘培机(Homepage)、温逗死(Windows)等等。
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比喻性。“网虫”一词就是喻指一般网民,“爬虫”则是指初级的刚刚接触网络的网民,“飞虫”指的是有经验的高级网民;”隔壁“喻指的是网络论坛里的另一篇文章,”拍砖“的意思是对帖子的批评或者评论,”盖楼“是对每人对同一条帖子的回复,”潜水“是那些经常逛论坛或贴吧,只读帖却不回复或发帖的网民。从以上的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言能够用具体和形象的比喻来表述一些很抽象的概念,形成了网络语言一种独特的比喻性的文体特征。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社会与语言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并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语言的社会性特征。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且语言与社会互相影响。网络语言就是随着电脑和网络科技的发展和普及而形成的,并且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和变化的结果,导致它产生的原因有些是社会变化的直接原因,但也有时候是间接原因,因为社会的变化曾被认为是唯一能够改变语言生存环境的方式。从当代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看,不但语言发展的最初动因应该从社会的变动中寻找,而且再它的变化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从而影响变化的速度方向和结果[5]。因特网用户为了能够在网络中实现信息的交换和交流,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虚拟的线上世界,因此就衍生了一种新的语言变体。网民们为了在网络中进行交流和沟通,建立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也随之产生了网络语言这一社会语言变体。Hudson将语言变体定义为“具有相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目”,即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6]。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的变体,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电脑网络的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存在而相应产生。
术语“言语社区”在社会语言学领域内被广泛使用。许多社会语言学家给出了自己的定义。JohnLyons定义为使用给定语言(或方言)的所有人群。Bloomdield在1933年就言语社区进行了探究并指出,言语社区是通过使用言语进行交际的一群人,言语社区的基础是说话人之间的频繁的交际活动。
因特网为数以百万计的网民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空间。据统计,在中国现在有数以亿计的网民,而且不同年龄、爱好以及教育背景的人都能在这个大的网络中用他们所习惯的交流方式形成自有的言语社区。在这个言语社区里,网民运用独特的网络语言,比如缩写词,近音异形词,象征符号,英文字母缩写等等,来实现交流和互动。为了能够融入这种网络言语社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网络语言,并且遵守网络语言的规范。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语言能够获得极大的创新和发展。
社会语言学中“方言”一词用来形容与不同社会群体或阶层之间联系的言语差异,包含社会方言和地方方言。网络语言被广大网民广泛接受和使用,并且广大的网民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性的语言群体,因此网络语言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方言,广大网民共同构成了一个言语社区,使得网络语言在网络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创新和发展。这种社会方言也不会一成不变,而是会不断补充新的元素,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个虚拟的言语社区中,它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言语模式,即基于标准方言基础上的新兴的社会方言。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与语言以及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本文介绍了网络语言的鲜明特点,并且从语言变体,言语社区,社会方言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网络语言的产生是时代和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需要。理解和接受网络语言,以及其形成的独特的网络社区能够使我们更好的适应网络社会,使其得到丰富和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对话双方在语言沟通的时候,可以不受到语言使用错误、注意力转移、记忆限制和外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而进行自由交谈的能力。因此,在非母语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语言应用的语法规范、心理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但是当前英语教学对学生社会语言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所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
1.语言迁移的问题。不同语言的社会语境也不相同,如社会情境不同、交际规则不同、语言功能不同和语言情境不同等,这些都会出现语言迁移的情况。以表示对别人赞扬时的感激用语为例,汉语可能会用到“哪里”或者“没有”等词语,而英语中的“not at all”虽然也可以在此时应用,但是却没有谦虚的意思。
2.语言控制的问题。学生英语语言的控制能力不足也会给沟通交流带来阻碍,如对方在表示请求的时候,可能会用到“I was wondering if you would…”的委婉说法,如果学生没有准确理解到这层含义,难免在表示相同意思的时候,语言应用过于直接从而有失礼貌,这所体现的即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控制能力不足。
3.表达方式的问题。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很多学生认为英语的表达方式简单直接,从而忽略了英语表达中的委婉之处,如学生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忽视交谈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社会阶层和地位等因素,在语言表达方面无意中会出现因过于直接而不礼貌的行为,从而造成谈话终止。
1.认识文化差别,充分利用母语。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注。大多数学生对外国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也就是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交际能力较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如从饮食习惯、节日庆祝、宗教信仰等方面。还可以展示有关西方文化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西方音乐、观赏电影片段等。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别,依据学生已有的汉语语言体系,掌握英语语言的使用规则,并明确两者间存在的不同之处。如对于学生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或者应用错误的社会语言规则,教师可以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汉语和英语社会语言规则上的差别和相似之处,并通过比较总结汉语和英语两者社会语言规则的差别,将两者的相同之处应用到英语语言交流中,这样学生既可以加深对英语社会语言规则的了解,又可以学以致用。例如:提出问题时的礼貌性方面,需要衡量的因素主要为交谈双方的熟悉程度、地位关系和听者为此需付出的时间与努力等,在这方面,两种语言的社会语言规则基本相同,学生可以通过仔细体会和琢磨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保证在用英语语言表达时的准确性。此外,学生对于汉语社会语言规则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其发现两种语言在社会语言规则应用方面的差异。例如:西方国家在表达提出请求的礼貌性时,侧重于听者为请求所需要付出的时间、金钱和努力等因素,而中国在表达提出请求的礼貌性时,侧重于与听者的关系、听者的社会地位等因素,这种差异在语言交流时直接体现为:西方国家人们理解交流信息时注重遵循简单直接的原则,语境蕴含信息量比较少,对于语言的依赖性较高;而中国人理解交流信息时注重参考交谈者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背景,语境蕴含信息量较多,对于语言的依赖性相对较少。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有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差异,才能使学生在使用英语交际的时候,准确把握社会语言的应用。
2.强化语言交流和表达方式的练习,做到灵活运用。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强化语言交流的练习,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适应性,尤其是在拒绝对方的邀请或者需要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时,更需要综合考虑双方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做到既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使对方乐于接受,保证谈话愉快地进行和结束。例如:上级在对待犯错误下级的时候,可以采用“we are all careless…”的交流形式,而避免采用“you are careless…”的交流形式,这样既能表达上级对下级所犯错误的不满之意,又可以维护下级的自尊心,使其虚心接受。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强化表达方式的练习,依据不同的交流场合,采用不同的社会语言表达方式,以其差异性帮助学生熟悉真实对话场景中的情况,让学生在交际中做到灵活应用。如在对朋友和老板提建议的时候,学生就需要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对朋友提建议可以采用“I advice you to…”;而对老板提建议可以采用“If I were you,I would…”这样既能准确体现与听者之间的关系,也能容易为听者所接受。同时,学生在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交流的时候,在注重交谈对象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说话的环境和交谈对象的身份,使社会语言的表达在交流过程中恰如其分。如学生在较为正式的场合时,应多用比较正式的书面语言,这样既显得对对方尊重,又很好地体现了自己的语言修养;而在较为轻松随意的场合,学生应用稍微偏向于俚俗的口语,这样既可以拉近与交谈者的距离,增强双方的亲近之感,又可以活跃交谈的气氛,使双方的交谈融洽顺畅。
3.注重英语学习时的角色扮演。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善于应用角色扮演,以利于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用。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练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先进行练习,然后再为学生创造实际的交流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又可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时感同身受。教师可以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找出其在语言应用和词汇选择方面的错误,以便于学生改正和应用。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采访的教学情境,以两人为一组,其中一人扮演采访者,另一人扮演被采访者,拟定各自的身份,针对被采访者的身份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采访活动。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依据现实生活中可能遇见的场景,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进行交谈,这样既贴近生活现实,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社会语言的应用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既需要注重利用母语建立英语社会语言体系,又需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要强化学生在表达方式和语言交流方面的练习,为学生创设实际交流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英语教学离不开语言学理论的指导,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社会语言学正不断地影响并更新着外语教学对于语言的观念及教学目的及方法。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因其与高考英语教学相比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尤为需要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
1.社会语言学简介。社会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将语言看作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把探讨语言规律如何与社会因素相联系作为基本任务。广义社会语言学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功能,研究的是言语社区、多语制、语言态度、语言选择、语言计划和标准化、语言和文化等问题。狭义的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看社会,研究人与人之间怎样利用语言功能交流思想,如语言事件、语言功能、语码变异、语用、语篇分析、语言和性别等等问题。
2.社会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及发展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认识语言的性质、改进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态度。社会语言学使人们意识到,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既要考虑语言,即语法系统及词汇系统的综合,又要考虑言语,即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既要考虑语言的结构,又要考虑语言的功能;既要考虑信息,又要考虑语境。
1.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断接轨,对外的商务交往活动更加频繁,英语作为一门目前世界经济交流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成为商务人员在跨国商务交往中主要使用的语言之一。
2.中职商务英语特点。
(1)学生特点。该类院校招收的商务英语学生多数在初中学习期间对英语较感兴趣,或因为与外国人交往的渴望,选择了商务英语作为专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因为“英语”而非“商务”的原因选择了该专业。基本仍抱着多记单词多背句子就可以学好商务英语的态度对待开设的课程,在使用英语交往时为了完成会话而忽视除语言以外的其他因素。
(2)教师特点。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师多数是以往教授公共英语的教师,为英语文学或普通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对商务交往的专业知识及词汇(如外贸术语)缺乏实际的使用及经验。受传统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教师们很少会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外语交际能力,或者说把提高交际能力视为仅仅是商务交往理论课的任务。
(3)教学目的的特殊性。类院校人才培养目的是直接为社会输送职业性人才,它强调的是实际操作使用能力而非研究能力,这也是中职教育较之高考教育的最主要的区别之一。这就意味着中职商务英语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了解商务活动的基本理论,还要有商务英语交往的必备素质,即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针对商务交往的对象,以得体的语言来实现商务交往的目的。
1.交际能力。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现象,而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其最本质特征便是其交际功能。海姆斯指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合乎语法和语言的可接受性,还包括语言的得体性,即言语应该适合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心理因素等。这与商务活动本身的要求不谋而合,由于商务活动中说话的人在社会关系上较为疏远,在语体上多为正式,因此更应注重交往中的语言规范以及社会规范问题,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去训练在什么场合,对什么对象,说什么话,怎么说,要达到什么目的。
2.注重文化教育。对外商务交往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信念和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以及如肢体语言这样的非语言的交际手段等等这些文化因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外国人在商务交往中做事的方式、风格以及原因,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商务交往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及技巧达到预期的交往目的,减少文化上的冲突。
3.特殊用途英语。中职商务英语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与高考普通用途英语教学区分开来。教学应该根据中职类学生的特点,以及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目的进行教学的需要分析,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教学大纲设计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置于一定框架、情景中,教学生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教学内容上要紧密结合实际商务活动,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交际技巧,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与实践对于外语教学有着众多启发,它强调外语教学必须注重直接培养交际能力,注重文化作为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这与商务英语教学中强调实际商务实践中的交往;强调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针对说话的对象,以得体的语言,用话语产生期望的行为等强调语言在社会中的运用及产生的效果的目的需要不谋而合。社会语言学正引导着外语教学更新语言观念指导实际语言教学。本文仅浅显地探讨了社会语言学对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中职类英语教师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师对社会语言学理论的重视,以及教师们对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特殊性的认识。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首先兴起了社会语言学这门边缘性学科。 它主要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力量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它强调的是语言在社会中的语用,瑞士著名学者索绪尔(Saussure)则指出,语言是一套建立在社会约定基础上的符号系统,而“建立符号系统是为了集体,正如建造航船是为了大海。”同时,它对检验语言、文化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起着一定的作用。
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最基本的就是语言的可接受性。例如在称呼,问候以及谈论某个话题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可接受性。比如,在讨论称呼的时候一般有三种不同情况。1.直呼其名。2.称号加姓。3.只用称号。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和熟悉的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一般对对方直呼其名。比如说Smith,,Marry等等。而不会用Mr.Smith,或Miss-Marry,这样太正式,显得有距离感。当在非常正式庄严的场合,如会议等,称呼某个人就得用称号加姓,例如Mr.Smith或Miss-Marry。而如果直呼其名则显得太随意,也让别人感觉没有被尊重。当我们还不知道别人的姓的时候,我们称呼他人一般用Sir或Miss,Madam等。此外,某些职业的名字也可以用来称呼人,例如doctor,professor等等。但engineer,driver等一般不能用作称呼。然而,在中国的学校里我们随处都可以听到学生称呼老师为teacher,比如说学生见到老师时用good-afternoon,teacher.这只是把中文式的称呼生搬硬套的翻译成英文。其实在西方国家的学校学生称呼老师一般就用一个简单的Sir或者Miss就可以表达。当我们在向外国人表达问候的时候是不能用中国式的问候的。Have you eat?Where are you going ?这些问候会让外国人感觉怪怪的。而在西方的表达习惯中一般用Hello,Hi等,还会用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只注重语言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不能够正确的运用相应的语言。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学生注意在不同的语言场合运用相应的可接受的和得体的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应该再把所有的重心放在语言形式的学习上,教师教学生如何在真实的语言环境正确的运用语言也是不容忽视的,毕竟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今后的语言应用做准备的。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重视语言教学,也就是以语法结构为纲,以语言体系为教学内容(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考核方式也只是限于孤立的单句,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就算合格。结果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高分低能。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人们也逐渐开始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这一理论由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在1971年首先提出来。海姆斯认为语言“有运用规则,否则语法规则就会没有意义”。但是很多人在提倡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另一方面完全放弃语言教学。但是这样将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学生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何来交际能力?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但是交际能力的培养一般是以语言知识为基础的,所以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同时进行,无所谓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
在社会环境中语言环境千变万化,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总的来说,语言变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正式的。第二,非正式的。第三,共同核心的。“正式的语体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及书写等各方面都十分正确规范与标准的语言。它包括书面标准语和礼貌或高雅语。正式语体可出现在书面形式中如各类文件,法律条文、合同句各类文艺作品等,也可出现在口语中,如演讲、报告、新闻报道等”。通常在表达正式语体的时候发音,语法等都是正确无误的,而且语速一般比较缓慢,发音清晰。非正式语体指的是在不是很正式的场合运用是语言,一般情况下,语音,语法,词汇等都不是那么的标准,甚至有时候还有错误。但是在非正式的语言环境中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意思的表达。这些非正式的场合包括朋友家人之间的谈话,便语或俗语等等。最后,“共同核心指的是各种语言变体中所包含的大量的共同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拼写成份,它们是构成各种变体的主体,是使用某一种语言的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社会语言学诞生的理论前提就是对于结构主义、生成转换理论的批判。同时,也正是在这个理论批判的前提下确立了社会语言学坚持从语言实际出发,面向活的语言的研究原则。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语言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语码是不同种类的语言或者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变体的总称。语码转换,又叫语码选择,是在双语体制中,为了适应不同交际对象转换使用不同语码的现象。[1]在社会语言学文献里,语码或代码(code)一般作为一个中性词语,指称语言或语言变体。它强调的是语言系统作为一个抽象的代码由负载意义的成分组成。这些成分在不同的文体、语域甚至不同的社会群组中有不同的体现。[2]用社会语言学方法进行语码转换研究揭示了社会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和语码转换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总结出一些语码转换背后的社会动机。[3]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交际手段层出不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技术的协助和驱动使得处于“身体缺场”境况下的人们同样可以在“虚拟世界”进行会话。网络语言是传播网络的重要载体,正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传统语言文化,影响着社会。网络语言作为新生事物,记录和折射出网络文化发展的轨迹。因此,网络语言中的语码转换也呈现了新的特点。目前,有关语码转换各种功能体现模式,即语码转换的在哪些方面体现哪些功能的系统论述还屈指可数。作为一种独特的、非传统的语言形式,研究网络聊天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将会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提供很好的材料。
二、理论依据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许多学者已经从社会、句法、会话分析、心理以及语用的角度对双语者的语码转换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RonaldWardhaugh将语码解释为“一种语言或语言的变体”。[4]既可用来指某一种语言,又可以指某种方言、文体语言,甚至可以指洋泾浜语和人们为了保密起见私下里设置的密码语言。他指出交际的参与者、场景、话题是制约“语码转换”的基本因素。在具体的语境及具体的语码转换中,通常影响它的主要因素只有一个,其他的为次要因素。
(一)情景型语码转换和隐喻型语码转换理论
Blom&Gumperz发现,人们在语言选择上有时并不一定符合当时语境的常规要求,这种偏听偏离引起听话者对另一种语境的联想,是一种隐喻式(Metaphorical)语码转换。[5]Gumperz和Blom于1972年探讨过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将其区分为两种类型:情景型语码转换(Situationalcode-switching)和隐喻型语码转换(Metaphoricalcode-swiching)。[6]情景型语码转换指那些由于改变场合、时间、话题、参与者等因素而引发的语码转换。这类语码转换只能是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使用,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从而最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如中国学生与外籍教师在英语口语练习课上的交谈。隐喻型语码转换则是指在情景不变的情况下,交际者为了表达一定的交际意图而实施的语码转换,如表示强调、引人注意,表示某种情感,传达某种信息等。本文研究基于汉语为母语聊天者在日常聊天中的记录,因此笔者只对网络聊天中隐喻型语码转换做了统计分析。
(二)标记理论
MyersScotton提出的“标记理论”(MarkednessModel)对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把决定混合成分语法结构的语言称为“主体语言”(MatrixLanguage),参与语码转换的其它语言称为“嵌入语言”(EmbeddedLanguage)。她的“标记理论”认为语码选择有“无标记”(Un-marked)和“有标记的”(Marked)的区别。[7]她认为语码代表着一组权利和义务,语码转换主要有两个目的:进行无标记选择和有标记选择。标记性模式从语码的社会价值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解释。[8]Myers-Scotton详尽阐述了有标记(marked)语码转换的模式。她认为所有的交谈者都有一套标记准则,这些准则有助于他们辨别有标记(marked)语码和无标记(unmarked)语码。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学者们侧重研究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并且把语码转换看成是一种“语境化提示”(contextualizationcue)。[9]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码转换。如祝畹瑾的《语码转换功能及其体现模式》、杜辉的《语码转换与社会规则》等,都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无标记语码被定义为“就现有的特定情景和因素而言,在社会标准既定的情况下的一种特殊语言变体的选择,它是一种可预料的话语交流媒介”,而有标记语码则是不可预料的。[10]一般情况下,网络聊天的语码转换属于无标记的语码转换(unmarkedchoice),双方在特定的情况下选择心理感觉趋同的言语表达思维,维持二人正常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由此得到预期的谈话结果。在另外一些时候,有标记的语码转换(markedchoice)则提示着话题的转变,说话人有意偏离目前对话双方现有的权力或义务关系,以及改变对话的语气目的。[11]
三、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特点
与日常会话一样,在虚拟的空间中,这种网络聊天中的“语码转换”同样可以精确、形象,逼真地传递信息,听话人也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话语交流的意义。然而,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网络聊天中施话者和受话者双方采取的话语交流方式与口头传递信息又有所区别,具有新的特点。首先,网络交际的双方是不见面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或只识其文),参与者的身份比较隐蔽,说什么和怎样说都没有限制,这就导致了语言的随意性。加之,网上交际主要是利用键盘操作来实现,受打字速度和上网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施话人总要尽量缩短受话人的等待时间,所以往往要按口语的特点来表达思想。其次,交际者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换另外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时,是以一种语码为主,其他语码为辅,有主有次。随着社会经济及语言教学的发展,在会话过程中,人们已不仅限于母语交流,外语也参入其中。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采用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选取一些原用语为汉语,英语为嵌入语的实例,比较基于母语为汉语的网络用户在日常聊天中的现象,来描述和分析其社会功能与动机。
四、语料的选取
鉴于网络聊天工具众多,本文国内最为流行的QQ即时通讯工具为语料选取的工具并对所收集的其中50篇聊天记录(除语音、视频聊天)进行语料分析。这是因为:首先,QQ聊天不同于日常口头交际,聊天者是通过操纵键盘来输入文字等信息,可以完全保存聊天记录,有利于进行统计分析。其次QQ受众群体广,具有代表性。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QQ即时通信注册账户总数达77.417亿,即时通信活跃帐户数3.002亿,最高在线账户数达到3.610万(信息来源于腾讯官方网站)。再次,QQ提供了文字转换,图片传输,QQ表情等服务,为纷繁多样的语码转换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五、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
语码转换的基本功能,如表明社会地位,拉近心理距离等在网络聊天中同样存在。本文通过对所选取的50篇语料分析统计得知,在句内、句际或语篇层次转换共发生112次语码转换。由上表可知,居前三位的社会功能分别是表强调功能的语码转换共38次,占总数的33.93%,起到委婉语功能的语码转换共27次,占总数的24.11%,起到拉近或拉开心理距离功能的语码转换共23次,占总比例的20.54%。除此之外,其他的社会功能,诸如引用、炫耀等社会功能的其它语码转换共发生24次,占总数的21.43%。因此,可以认为,在所起的社会功能的作用中,主要以前三项为重心。现举例就这三种功能进行分析:
(一)强调功能
例1:快乐飞羊15:01:19你在哪个University?Merry15:03:08在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Merry15:06:02你听说过吗?快乐飞羊15:08:28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西北师范大学是吗?快乐飞羊15:11:14是不是兰州的西北师大Merry15:12:31Youareright,Whichschoolareyoufrom?快乐飞羊15:14:47SuzhouUniversityMerry15:16:11苏州大学,Iknow,thankyou!为了方便、快捷和有效的交流,网络聊天的形式远不同于面对面的A-B-A-B的话论转换模式。网络聊天几乎只是在计算机媒介语篇的背景中。在本段聊天记录中,“快乐飞羊”用英文和中文开始对话,英语的关键词是University,而Merry则选择用英语回答了学校名,“快乐飞羊”为了能与Merry继续进行交谈,将语码转换为汉语。接下来“快乐飞羊”用中、英两种语言说出学校名称,起到了强调和重复的作用。在Merry无反应时“,快乐飞羊”再次给Merry发信息。这时Merry选择用英语与对方交谈,而“快乐飞羊”则顺应对方,采用英语,以此使话题继续下去。Merry为表示她知道“快乐飞羊”所说的学校,将语码转换为汉语,起到了强调学校名称的作用。
(二)委婉语功能
例2:随风10:41:05最近在忙什么?天使10:44:17正在忙论文的事随风10:46:09哦!我以为你有bf了,所以就不跟我们聊系了。(bf即英文boyfriend简写)天使10:48:20哪有?Iamstillsingle.随风10:49:24明天有空吗?出来坐坐天使10:50:02Iamsobusy,我要工作了,改天聊随风10:52:32OK,noproblem在网络聊天中为达到淡化语言中贬义或消极的语义特征,避免交际中的唐突和尴尬,同时为了缩短打字时间,缩略语被广泛使用。在本例中,施话人“随风”用bf代替了男朋友,起到了较为含蓄的表达自己说话意图的社会功能。而受话人“天使”,用插入语形式将语码转换为英语,委婉的回答了自己仍是单身的现状。“随风”尽力抓住机会,邀请对方出去。然而,“天使”将语码转换为英语,委婉推辞了。紧接着她又进行了有标记性的语码转换,并且转换了话题,用警示性的言语直截了当的回拒了对方继续聊天的愿望。因而此时的受话人“随风”用英文轻松的答应了对方的要求,摆脱了自己被拒绝的尴尬。因此,语码转换起到了委婉语的社会功能,使交际双方会于心、惬于意,从而达到了理想的交际效果。
(三)拉近或拉开心理距离
例3:天空16:30:15Hello!碎发16:30:38你好!天空16:31:17想你了,过得咋样?碎发16:32:34I'OK.Thankyou!天空16:35:29干嘛这么客气碎发16:37:34Iamdoingmyhomework天空16:40:45好吧,你忙吧!在例3中,施话人用轻松随意的“Hello”来向对方打招呼。而受话人转换语码用相对比较正式的语体回应。这种有标记的语码转换体现了接话人有偏离施话人的权力,拉开与施话人的距离。当施话人用口语化的语言轻松,亲切的问话时,受话人“碎发”又用英文回答以拉开与施话人的距离,“天空”感觉到对方故意在保持与自己的距离,但仍坚持用汉语口语与施话人交谈,向对方靠拢,以期拉近距离。然而“,碎发”进行了有标记的语码转换,再一次有意偏离现有的会话权利,改变语气以此起到拉大心理距离的功能。从本例中可以看出天空三次想拉近与“碎发”的心理距离,却被“碎发”拒绝,故意疏远。由此可见,语码转换可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特定关系状态下选择语码,可以有意偏离交际习惯,进而改变施话人与受话人的社会关系。
六、结论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选取QQ聊天部分记录为语料,对网络聊天中英汉“语码转换”作了初步探讨。网络聊天作为新型交际手段,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和特点。本研究通过对网络聊天的观察及分析,得出网络聊天中英汉语码转换具有强调、委婉语、拉近心理距离等社会功能。这些特点及社会功能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共同制约着语码转换。
一、引言
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边缘性学科。社会语言学是运用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几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及差异的学科。社会语言学主要是注重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在:首先注重跨学科的实际应用的动态性,其次,侧重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表现。它着重从语言与社会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和研究语言及其运用的规律,为更好地进行语言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更广阔的崭新领域。同时,给外语教学也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语言学主要是研究语言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不是语言的核心结构体系,而是语言的边缘部分,也就是说,它主要关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现。研究的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考查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的现象,并且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描述和解释语言使用的各种变化。那么,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社会语言学大致可以被分为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两大类。宏观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与全局相关的整体性问题,比如,语言规划的制定、语言政策、语言规范化问题、文字改革等等。而微观社会语言学是研究各种社会条件下的语言变异,比如,民族或种族、阶级、性别、年龄等等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影响、人们对各种变体的态度及评价、各种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和社会功能等等。
三、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重视的是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习者而言,他们都会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注意力用在学习和讲解词汇及语法上,却不注重语言应用功能在文化特征方面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探究。因此,使得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整体都不合格,主要表现在不能用外语进行有效而流利的跨文化交际,不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真正传播出去。目前,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首先,外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即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并且对学生口语能力的重视程度和训练力度都不够,从而逐渐使学生害怕说英语,对此事产生恐惧心理。尤其恐惧在公共场所用英语交流,而且在交谈中情绪十分紧张,导致学生不能够用英语进行流利的交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地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不要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而感到紧张和羞涩。其次,学生习惯于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而且经常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一些英语考试,导致学习者未能在某种语言环境下对英语进行学习,而是脱离了语境,目的太过于明确。再次,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上设计好的训练模式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那么,与实际交际场景相比较,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是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同时缺乏积累实战经验的机会,致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的社会文化发展不能接轨。那么,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的失败。
四、社会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1、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目的语文化教育固然重要,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能够用外语准确无误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习得语言的人能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及技能进行语言交际才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语境是十分关键的。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必然要提供一个适合的语言环境,这样才能够使学习语言的人对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得到一定的巩固、加强和训练,才能够培养出更好的语言技能。其次,要加强雄厚的师资。与传统教学相比,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交际法教学的使用是很必要的。但是,对交际法教学的使用就要求教师们能使用外语与学生进行自如地沟通和交流,并传授该语言应该掌握的语言点。同时,把握好在交际过程中使用语言得体程度等等。同时,在考试测验中,也不应该只局限于考察学生对语言点的掌握,也应必须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放入到考察的范围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性,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对语言运用能力给予更高的重视。
2、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依相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在外教学中,传授语言同时需要传授相应的文化,二者是不能脱离的。同样,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才能真正的学习一门语言。学习者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外语教学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社会语言学关注和研究的是语言的社会属性,即文化属性。也就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应该讲什么样的话。如不同年龄的人讲不同的话;不同地位的人讲不同的话;不同的职业、民族、性别、地域等都会讲不同的语言。那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输出者,不仅要讲授什么词具有什么功能、什么意义、什么用法,当然,还需要讲解怎样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来讲不同的话,什么词用在什么样的场合里才算合适。而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学习者正是缺乏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又忽视了母语化的学习,导致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常常出现“文化振荡”或文化冲突现象,那么,在交际过程中就会出现失误。这不但达不到交际目的,同时还会引发一些误解,从而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很明显,不了解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就进行不了顺畅有效地交流,可以说对文化知识的讲授其实就是在教学习者如何正确使用语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3、重视对学生语篇能力的培养
就社会语言学而言,语言单位是语言的交际单位,并非是语法单位。进而我们推断,语言的交际单位是整个语篇,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单词(aword)或句子(asentence)。那么,在我们通常的传统语言教学中,我们一般会把一篇文章分为段落、单句、单词,然而,涉及到交际功能的知识点却是很少提到。在语言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单词的发音、词性、意义及拼写,同时,根据语法功能,来分析一些较难句子的结构,但却对整个语篇的掌握还不够好。也就是说,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关注的是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也就是说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当学生学习某篇文章时,对文章的生僻单词以及一些难理解的句子等等都得到了正确的解释,而对全文的整体语义结构并不是非常地了解。如全文的主题、采用何种方式展开、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或说明方法、全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其实这都是在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需要提出的疑问及应该得以解决。当然,这些问题应该归纳为语篇宏观结构可以讨论的问题。而且有很多语言现象单单用简单的语法知识还不能解释和分析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外国人经常使用的语言也就是说的口语,很多是不符合语法的,而它们却是现实存在并且经常使用的,同时,我们大都也是能理解其含义的。然而,语篇教学注重的是语篇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不仅仅是词汇和句子的含义。由于西方人的思维形式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表达思想简单明了,具有“个人主义”的特点,所以,西方人在语篇上就很明显地凸显为直接切入主题、开门见山的写作手法。同时,西方人也习惯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了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而文章的行文思路通常是由点到面、由个人到整体的。从语篇教学的角度学习某一种语言,不仅可以了解到语言的形式及意义,同时,还可以了解到一些社会因素对语言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可以有效地开阔教师和学习者的视野。
五、结论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外语教学,无论是对外语教师还是对外语学习者而言,不仅要意识到对语言本身的学习,还要意识到对语言相关的其他社会因素给予关注和学习。比如,说话人所处的文化环境、谈话人的职业、年龄、性别等等。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将语言与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的意识到语言与社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一门语言并且有效而自如地去使用它。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