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职教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结合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等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作为中国旅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在为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缺乏中高级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行业需求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出现脱节,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不能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旅游类高校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与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偏离。本研究探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以课程创新的新思路、新模式推进旅游管理院校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造。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围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教育转型下的高端应用型专业人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培养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旅游企业岗位任务要求,紧跟行业最新发展变化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首先,构建基本素质体系。根据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要求,通过分模块、分阶段进行旅游专业能力培养建设。主要包括的科目有:思想品德修养、基础英语、应用文写作、大学生军训、大学生心理咨询等一些公共课程以及旅游文化、旅游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旅游英语等基础专业课程
其次,职业资格培养体系。由导游员培养、旅行社经营管理实操、职业资格技能培养、职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主要包含的课程有导游业务、旅游法规、旅游心理学、旅游日语、旅游英语、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计调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客源国概况、饭店与前厅管理、旅游礼仪等;职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有旅行社经营管理实训、旅游专业社会实践、旅游专业实训、电子商务等课程。
最后,企业空岗匹配实习课程体系。定期与多家旅行社合作,以空岗定位的原则学生顶岗实习模拟就业课程体系。顶岗实习模拟就业课程体系课程包含: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专题讲、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二、以能力本位为主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设想。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通过分阶段、按步骤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为实现学习者从知识的获得到能力的养成,通过“引导型”课程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学生是主体,专业老师是帮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进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以项目为中心,独立思考,增强师生互动,使学生对知识从感性到理性认知的升华。专业教师探索设计“开放式”课堂,通过让学生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学习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走出课堂,走进旅行社,即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同步进行,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专家请进来,就是把旅行社行业的专业人士,以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传授,短小课程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差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明白学有何用,通过观察、了解完成实践报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考核是一个主观行为。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以能力本位为主构建的考核体系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全面、科学、全理的考核体系。
在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指导下,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教学。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相应的专业教材,制定可行的动态教学大纲,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课程讲授。
结合自身实际,成立课堂教学评价领导小组、同行互评的方式来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平时考勤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课内作业与课外实习相结合,保证课堂评价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教学实践环节分阶段进行评价。期初阶段主要通过学生听课情况、教学条件等来评价;期中阶段通过检查老师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来评价;期末阶段通过学生考试纪律、教师履行监考职责等考试管理进行评价。
教师教学效果由学校督导组专家、学院专家委员会、同行教师、专业学生共同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有利于完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摘要:高职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如何与专业课结合,怎样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与专业结合的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职与专业结合数学课程建设资源建设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会“干活”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懂得“如何干好活”的人,而要“干好活”就要会正确地运用思维。所以,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高职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不仅要为各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也要让学生亲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与实践。高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职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在此精神指引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不过,目前高职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尚处于“自发、零散、随意”的状态,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课程,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中定位模糊,甚至个别学校将数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属于中专升格或民办的性质,师资水平整体较低,所用教学资源大多是本科教学资源经过修改的简略版,像是“压缩饼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体系不清,缺乏规划和标准,没有与先进技术接轨,脱离行业和职业发展实际,缺乏职业衔接和高职特色,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改变这种局面,数学课程的建设必须与专业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数学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深化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真正培养学生工学结合的能力。
专业调研 应采取专业咨询、抽样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开展专业调研与课程分析,包括各专业数学课程开设情况、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高职数学课程的要求、学生数学基础情况与思想状况分析、专业与数学相关程度分析等内容。通过各种调研形式和有效的组织方式,进行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掌握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各专业对数学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同需求,分析各专业对数学课程要求的相关程度,梳理出数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含专业技能项目)相关联和应用突出的显性素材及案例,挖掘出对数学课程的隐性需求,分类形成调研报告,为数学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提供逻辑依据。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开发课程内容体系 高职数学课程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数学课程,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与专业的结合上。除了数学知识内容的要求有所不同外,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结合的面较宽;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结合的程度较深。因此,应依据高职各专业特点、数学教育规律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确数学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定高职数学教学目标,分类分层地开发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满足专业培养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分专业大类,根据专业调研情况分别制定高职数学课程标准 高职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包括数学课程性质、数学在高职各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数学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方法及教学实施条件等内容。其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方法等要提出分层要求,使课程标准具备一定的弹性,兼顾全国高职院校的不同要求,成为可供相近专业参照执行的数学课程实施方案。
整合专业需求课程内容,挖掘有效资源建设素材 高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机融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是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开展专业和社会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应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数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制定各类专业数学课程标准,设计模块化、分层次的教学内容,以“结合专业、注重能力、突出应用”的思想为指导,梳理出专业课程体系中(含专业技能项目)数学应用的显性素材及案例,挖掘出对数学的隐性需求,为高职数学课程建设提供逻辑起点和有效资源素材。
创新整体资源建设设计,多元开发优质资源 应围绕“服务专业需求、突出技术应用、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以课程的专业调研为切入点,以启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类资源建设为重点,搭建面向学习者、教育者,对接各类专业,展示应用的共享性网络平台。要将融“教学用”于一体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资源建设过程,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实际”的思想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以数学能力竞赛为抓手,促进数学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将数学知识、应用方法与实验技能有机结合。要采用先进的软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软件及混合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数学资源,实现诸如数学资源检索利用、数学课程教学指导、职业岗位数学能力培训、可持续发展拓展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功能,并集成为开放性、共享型网络资源平台。高职数学教学资源建设按每类专业总体可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及素质拓展模块,三部分同步开展。每一模块的内容要始终体现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应用于解决和解释专业问题与实际问题的思想,体现“乐学、好学、趣学”与“直观化、生活化、多样化”的特点,凸显专业类别与各种层次,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使用。
1.公共基础模块与专业需求模块资源。以专业学习与职业岗位够用为原则设计公共基础模块内容,依据内容教学适度开展数学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依据内容精心设计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案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专业需求模块资源建设主要体现高职各类各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哪些数学知识,掌握哪些数学能力,如何理解相关专业背景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运用数学解决相关的专业实际问题,即引导学生怎样学,怎样用。(1)专业案例。每大类专业搜集与数学相关的素材,设计编制出用于数学概念引入、数学思想方法解读、简单数学应用的专业案例。专业案例主要包括案例来自何种专业学习领域以及专业背景材料、案例设计及分析、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等内容。(2)动画素材。结合专业学习情境和生活情境,利用动画技术实现点、线、面的连续动作,帮助所有学习者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3)实物图片。每大类专业搜集专业学习中及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实物图片,并配上文字说明,用以帮助学生认识身边的数学和专业中的数学。(4)专业应用实践题。按照大类专业,编制与每个学习单元配套的、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难度不大的应用实践题,并给出解答,形成应用实践题资源库。(5)专业实际问题的数学实验。面向专业的职业岗位与数学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与专业教师合作优选出相对完整的专业实际问题,进而编制包括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用于实际问题等主要内容的专业实际问题数学实验。专业实际问题的数学实验资源是引导学生学用数学的一种新探索,应强调从专业中来、到专业中去的理念,侧重数学技术的运用。
2.素质拓展模块资源。素质拓展模块资源主要体现所有高职专业的学生学习广泛需要掌握的数学技术和数学文化的相关资源,并能通过这些资源借助网络进行在线测试和交流,组织全国高职院校数学应用能力竞赛活动。(1)数学技术。数学也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数学的应用手段主要体现在数学软件上。应以数学软件为基础,建设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数学技术资源。数学技术资源主要有数学软件、数学实验、数学建模、赛题解答、经验交流(含获奖论文、建模心得)、应用案例等。(2)数学文化。从构建数学文化资源也是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应有之义的角度,建设适合高职学生探寻数学的源与流,启发理性思维,培养严谨素质,追求创新精神,懂得欣赏数学之美的数学文化资源。数学文化资源包括身边数学、趣味数学、数学游戏、古今数学、数学欣赏、好书推荐等。
总之,分析各专业对数学教学要求的相关程度,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数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认真分析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数学课程在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面向专业、突出应用,是高职数学课程开发建设的正确思路。
[1]张海峰.整体观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问题[J].职教通讯,2006(5).
[2]陈晓江,等.基于数学建模教学理念的高职数学教法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3]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7).
[4]张海峰.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5]吴晓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制度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06(4).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摘要:为了能够提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以《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为例,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实践,验证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具有明显的效果,提高了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课程建设
近年来,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卢龙飞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型下职业教育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探索了职业教育中的英语和专业相结合的新方法,提出了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转换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途径,从而使职业教育中的公共英语教学更加具有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杨润丰等人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改革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索,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比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和企业生产以及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卢菊洪等人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构建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使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胡茵等人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从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出发,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创新和拓展的应对策略。王婷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分析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的含义,并且提出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将工学结合的基本思想融入到《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与江铃集团模具分厂、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华高电子五金厂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座谈、研讨,明确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技术岗位,从而确定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技术岗位为:在机电领域内从事产品开发、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与维修、设备维护、机床操作与加工等工作。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机电领域的产品开发、模具设计、制造、管理、应用研究、机床操作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为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主干课程,通过《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冲压工艺的编制方法、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和维修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能够掌握冲压件的质量检验和分析方法。
(一)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根据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确定出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并且设置相应的职业技能实训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和企业进行协作,提出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执行和课程评价的相关措施。并且关注《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以及项目化的建设。
(二)设置和课程对应的“体验课”,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得到技能上的训练,并且逐步地掌握未来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在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完成设计,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三)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专业师资是制定和实施科学课程体系的保证。双师型师资的确定,不仅仅是指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一些相关培训,而是高职院校能够为教师争取到一些可以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的机会。通过在企业的实际训练,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发现自身在课程教学中的缺陷,从而能够使以后的教学可以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加紧密,从而能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设置为1:1,或者使实践教学的比重更大一些。通过开展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并且逐步地把实际项目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论教学中,加强模具设计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模具设计相关工作过程的介绍;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工作的实际过程,对职业技能的教学进行精心的指导,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冲压工艺的编制、冲压模具设计、模具的装配和维护以及冲压件质量检测与分析等专业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查找资料和文献的方法能力。
通过和企业专家以及课程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总结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
1.主要包括冲压生产和冲压模具,前者可以通过生产情景录像来进行教学;后者可以通过典型模具的工作过程录像来进行教学。
2.主要包括冲裁件质量问题分析、弯曲件质量问题分析、拉深件质量问题分析和成形件质量问题分析,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生产中的次品件进行演示教学。
3.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生产方案的制订、冲裁模总体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和冲裁模零部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冲载件(托板)进行教学。
4.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生产方案的制定、弯曲模总体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弯曲模零部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弯曲件(支架)进行教学。
5.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及拉深次数的确定、罩壳的生产方案的制、拉深模总体结构设计、罩壳的工艺计算、拉深模零部件结构设计。主要通过拉深件(罩壳)来进行教学。
6.主要包括气瓶的成形工艺分析和气瓶的缩口模设计。主要通过成形件(气瓶)来进行教学。
(三)开发出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教材。通过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及一线员工开展研讨,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础上,与江铃集团模具分厂、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型《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材,教材内容的制订以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工艺规程的制定、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典型零件的冲压加工方法归类为冲裁模设计、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及成形模具设计,新教材结构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选择恰当,教材难度适中,选取的工作任务真实,具有代表性且实践性强,满足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设计后,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精神,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项目导向是指依托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冲压件模具设计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是指以分配任务的形式,使学生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转换成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提出问题,并给学生相应的引导文件;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规则。学生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完成设计,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化协作学习能力。学生群体化协作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通过一些相关的实例(如实验实训、综合实训、学科技能竞赛、体育比赛和辩论赛等)来引导学生群体化协作学习和工作,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群体化合作能力。利用BBS、微博和QQ群等网络的形式,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并且形成一致意见,从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将以前片面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改革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可以利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学习态度、平时作业情况、实践操作情况、以及工学结合模式下下厂实习等都在考核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提高评价的全面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经过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实施,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精心选择并组织以真实冲压件模具设计和制造为载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冲压生产及其规律有生动、直观、全面的认知。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设计,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而且还节省了企业的二次培训,因此使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1]唐永泽,等.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2]徐其航,等.模具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0,139(6).
[3]贺定修,等.高职实训课程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技工类学校的教学最为看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这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工作的岗位。如果要培养相关方面的高级技工人才,那么在实践技能掌握之后,还要面对工作做出开创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对于学生加强关于就业方面的教育,通过就业教育能够使的学生更加能够了解到物理教学在整个技工学科体系中的作用,为了使得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合适的单位。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探寻技工学校物理教学与专业课有机结合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探寻技工学校物理教学与专业课有机结合
技工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我国教育事业组成部分中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教育形式是我国学生在中学毕业后一种分流,向技能型的方向发展。其注重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着重培养的技工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理论转向实践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强技工院校的物理学教育是提高我国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该层次的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于我国技工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质量,而物理学的教育又是整个技工教学体系的关键,所以接下来本文对于物理学教学进行了相关的介绍与研究。
在我国的技工教学的过程中,物理学课程是我国技工教育专业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整个专业课教学的基础,对于学生基础的加强以及科学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其在技工学的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技工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物理学课程的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予以重视。如果物理学课程开展的好,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对于学生的认知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物理学知识是技工类课程的专业基础所以物理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中的熟练性。所以物理教学在技工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非常的重要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技工学校在其课程规划当中给与物理课程的教学时间非常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技工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要参考企业对于技工人才的需求做到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需求接轨起来,但是现在企业所需要的都是体力型的劳动人才,所以在技工教学中的很多的相关的课程都进行了压缩。
(2)在技工院校的物理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因为对于物理课的重视不足所以对于物理课所分配的学时较少,对于物理课程的教授只是简单的传统的授课方式;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技工类院校大多重视实践而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往往没有重视。
(3)在技工类院校所需要的物理学教材中新教材非常少,所用到的都是非常陈旧的教材。虽然现在由于技能型人才的缺乏人们已经开始对技工教育有所重视,但是对于该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之间没有衔接或者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作为技工类院校应该积极的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技工类院校使用的教材。
技工类学校的教学最为看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这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工作的岗位。如果要培养相关方面的高级技工人才,那么在实践技能掌握之后,还要面对工作做出开创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对于学生加强关于就业方面的教育,通过就业教育能够使的学生更加能够了解到物理教学在整个技工学科体系中的作用,为了使得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合适的单位。
要求技工类院校中的物理教学和相应的专业的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实现学生就业的基础。所以在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和专业课的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有效的连接,是学生接受物理课程并学习、学好物理课程的关键。
在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物理学的教学课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在二者之间应该建立有效的课程的衔接,使得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力、热、电、光的知识应用到专业课的教学当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将物理学的教学过程融入进去,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强物理教学教研和专业课教研活动的结合,能够使得两门课程得到更好的连接,通过教学科研将两门课之间的内容的衔接以及培养计划上课的方式方法进行研讨。
然后在物理学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理解,也能够使得学生对于专业课知识的理解与加深,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的理解,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效果增加。
本文对于技工类院校的物理教学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物理教学在整个技工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对于目前我国技工类院校物理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我国技工类院校物理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价值澄清理论最早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于本世纪20年代间出现,为进步主义教育采用,在60年代时逐渐形成一个德育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是纽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路易斯·拉斯( Louise Raths)、南伊利诺斯大学教育学教授里尔·哈明( Merrill Harmin)、马萨诸塞州大学教育学教授悉米·西蒙( Sidmey B.Simon)和美国人本主义教育中心主任基尔申·鲍姆( Kirschen Baum)。其中,拉斯是这一学派的公认创建人,西蒙在这一领域建树颇丰,而鲍姆则在进一步完善发展这一学说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其代表作是三人合著的《价值与教学》,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价值澄清理论与项目教学法在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相关论文。文章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析价值澄清理论与项目教学法在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全文如下:
在国外,针对价值澄清理论进行的研究内容多数都包括价值观教育、学校德育教育、价值澄清策略的改进以及价值澄清向品德教育过渡等方面的分析与论述,除此之外的应用研究都比较少。而项目教学法是由欧洲劳动教育思想演变而来,将学习的整个过程划分为具体的部分而进行相应项目教学方案的设计。项目教学法可以根据行动回路而进行教学思路的设计,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职业能力。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偏重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旅游管理课程教学。只是项目教学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强调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没有注重对学生们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而价值澄清理论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可以为教师提供价值观与技能双重培养的教学方式,值得推广与运用。
在一次调查问卷中,对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方面,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觉得大多数教师都会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个别教师还会通过情景模拟这种方式来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而有一半学生不知道项目教学法,近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则希望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来提高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方面,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觉得课程内容比较实用,而且课堂教学组织比较好。而在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方面,超过百分之六十八的学生表示将大多数知识遗忘了,记得的知识非常少。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却没有从学生们自身特点出发去组织教学,无法让学生感觉到课程的价值。
2.1 二者结合的适用性分析
两种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相似点。两者都是以一个问题的提出来引发学生们思考而做出行动,也都强调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起到辅助与引导的作用。同时,两者强调学生们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注重比较愉悦和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另外,两者都对教学程序和原则、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强调旅游专业课程的性质,也关注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们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比较实用的教学。旅游业作为最有发展空间的服务行业之一,对从事这一行业的职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掌握职业技能技巧,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而旅游专业可以为旅游行业提供具有敬业、团结、勇于探索等精神、正确的荣辱观与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德等等方面素质的储备人才。
2.2 二者的实施步骤分析
在这里,价值澄清理论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对象为旅游专业课程中的《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经营管理》。两种方法论运用于这两门旅游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先对这两个方法论对这两门课程的应用程序、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解,再根据价值澄清理论进行项目书的设计,从而组织旅游专业课堂教学。然后再落实项目教学的五个步骤,具体步骤如下所述。
2.2.1 任务选择阶段
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应该有目的性地去行动,从而确保学生们可以对应该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掌握。另外,教师应该创设学生们目前正在学习的内容和现实生活比较接近的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热情,引导他们创新性地思考,去探索问题。
2.2.2 任务启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应该让学生们成立小组,对a项目的学习工作与学习活动进行定义。
2.2.3 具体计划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对项目的工作目标、项目任务、项目的工作方案等方面进行拟定、编制以及修订,从而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项目计划书,以指导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2.2.4 项目实施阶段
学生们在先前成立了小组,而各个小组应该按照预先制定完毕的项目计划以及项目任务进行课堂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监督与指导的作用。当各个小组在讨论的时候,教师也应该参与进去,从而在学生们遇到疑问的时候进行解答。在这个阶段,教师们应该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提问和检查等方式来对项目实施阶段的进度进行控制。
2.2.5 项目总结阶段
项目在完成之后,应该对其结果进行评价与分析。而其评价与分析的主要依据应该是旅游专业学生们在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所发挥的作用大小等等,还要注重评价学生们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通过价值澄清理论的对话、书写与讨论等策略将该理论的思考、感受、选择、沟通与行动等方面融入到项目教学法中去,并且贯彻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实现授课效果的有效提高。
学生们如果可以对自我道德、自身素养、自身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思考,则会有利于他们重新认识现今发展越来越快、要求也越来越高的旅游行业,然后从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中寻求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容易接受教师们以书写、师生对话和讨论等形式来授课,教学效果也比较好。而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通过分组完成项目这种方式来进行自身思考和行动、感受和沟通等,从而可以更加积极主动而且有效率地学习课堂知识,其效果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比较理想。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对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任务驱动教学在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相关论文。文章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在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全文如下:
高职高专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导游,其职业具有比较强的自主性、操作性以及实践性。与一般的文理学科相比,旅游管理专业比较注重就业人员经验的发挥及其职业技能的熟练运用。而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可以为这种职业提供适应型人才,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并且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将每个具体的任务作为线索,在每个实训任务中巧妙地隐含其教学内容。然后由学生来提出问题,在思考之后,结合教师的适当点拨,自己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从而渐渐提高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将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之后,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且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另外,学生们还学会发现问题,并且对其进行思考,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在课程中组织时,首先应该讲行业实际案例引入,与课程实训任务相溶,引导学生们对其进行思考。其次,教师们应该根据引入案例的情景进行相关分析,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因此,应该让学生们成立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且还要分工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提高其情商素质。然后,教师应该根据案例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扮演角色者是学生,从而完成课程实训任务。再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完成任务的相关情况而对其进行对应评价与分析,并且对任务要点进行讲解与分析。应该多表扬学生以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为他们带来学习动力。教师应该将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起来,对其进行讲解与分析。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对教师指出的不足之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发挥积极主动性去思考与探索,寻找答案。
3.1 业务知识准备分析
旅游专业涉及到很多领域里的相关知识,具有综合性。教师应该把握教学方式的运用,也应该清楚采取某种教学方式的原因。教师们应该对旅游方面的知识有非常充分的了解,甚至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还应该对交通、货币兑换、海关规定、医疗常识等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因此,教师本身就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因此,可以使得教师由原来的经验型向着学者型转变,从而适应当今旅游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并且提高自身能力。
3.2 教材处理分析
教材应该为教学提供服务,而由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还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服务。目前,旅游专业教材更加注重系统的理论,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没有一定的吸引力与新鲜感。因此,教师们应该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环境和人们之间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整合。同时,应该对现代科技手段与科学成果进行充分利用,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3.3 情境设计分析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以往的教学方法则没有给予学生们个性发展足够的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学习能力也不一样。如果没有进行针对性与差异化的教育,学生们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效果必定非常不理想。因此,应该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们自主去了解所需学习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并且培养学生们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可以引起学生们兴趣与学习动力的情境。需要注意的是,其情境创设应该和学生们的身心特点相符合,使得学生们有更大的兴趣参与到情境中来,实现课堂目标。
3.4 教师角色转换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将任务作为主线,以学生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则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引导学生们进行正确的思考与探索。因此,教师必须将自己的角色转换到更好的角色中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必须对自己担当的角色进行明确,并且认识到教师的灌输式教学难以让学生们接受。因此,教师们在提供指导的前提下,应该让学生们自己主动构建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会不做任何事,反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
教师的本分不是仅站在讲台上讲课,也应该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要求而对学生们进行充分了解。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们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为学生们搭起知识支架,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果学生们没有足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则应该提问学生,并且引导学生们对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将基本任务完成之后,教师们应该讲学生们的创作欲望调动起来,从而将任务创作进行进一步完善,再在任务完成之后进行及时的评价。
3.5 合作学习分析
要实现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小组这种方式来合作学习,使得每个学生可以发挥积极主动性参与到相关学习活动中去。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缺点,学习同小组的成员的优点,实现优势互补的目的。小组合作形式可以将多人的智慧集中起来对问题进行处理与解决。另外,还可以实现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将每一个具体任务作为线索,在每个任务中都巧妙地隐含了教学内容。与以往的教学方式不一样,如今学习的教学方式已经发展成为多维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从而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促进学生们树立创新意识,并且很好地发挥其创造能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中国近代史纲要》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篇,具体内容包括: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汉字解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解的结合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汉字不仅是美丽的方块符号,也是表情达意的沟通工具。尤为重要的是,汉字还是中国文化的基因。透过汉字,我们能够感受到它历经沧桑的历史温度和文化气息。笔者尝试将汉字解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讲解结合起来,让青年学子了解"东方魔块"无穷魅力的同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从而能更好地激发其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诸多,譬如:闭关锁国、政治黑暗、腐败严重、国库空虚、财政拮据、经济技术落后、阶级矛盾尖锐等。但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思想的原因,而通过对"中国""夏"字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华夏中心主义正是我们夜郎自大的症结所在,也正是我们落后的思想根源。
甲骨文的"中"字像一道飘扬的"旗帜".古代君主有大事,如集合民庶,或召集军队,都插旗建"中"于空旷之地,人们看见"旗帜"便从四面八方趋附到"中",听达命令。所以,"忠"的本义即"插旗为中,以为标识".在古时候,只有氏族、部落的酋长、贵族,以及国君才有资格插旗建"中",而那些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只是听从命令的庶民。因此,"中"象征的是权利,地位,尊卑,秩序。故"中"者,有"中"央、居"中"之国说。
中国者,即中央之国,即中原地区。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先民,以中国人自居,称东西南北诸氏族、部落为"四夷".《礼记王制》说:"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孟子说:"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夏",从金文中看,其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实际上就是"人"形。所以,"夏"的本义是"人",但是凸显头不大、身手足齐全、体格健壮的人。《说文》讲得有道理,"夏,中国主人也".所谓"中国",即黄河流域及中原一带。所以,古代中国人也称为"华夏"[1].
通过分析,我们能够看到正是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周围的游牧民族相比,他们很早就开始进入了礼制社会,并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所以中原人颇以自己的文明而自傲。由此在"人"字的基础上,又造出"夏"来显示自己是优秀民族。中国古代文化是在与外界隔绝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并且很早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与周围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关系,长期以来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单向辐射性的文化传播,所以华夏文化优于蛮夷文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滋长起来。这种骄傲伴随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积淀与日俱增,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达到了极致。这就是华夏中心主义,是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的一种概念,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世界观[2].这种思想势必导致华夏独尊的文化自大主义和文化排外主义,即中国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关系,是中心之国与四方蛮夷的文化等级关系,天朝上国与周围属国的藩属关系,这种中国所特有的"天下"意识,一直持续到19世纪。
世界文明的历史和西方文化人类学者的研究都证明,如果文化之间缺少博弈和交锋,那么其发展和演变将举步维艰抑或停滞不前。正是由于华夏中心主义思想作祟,在全球发生变局之时,天朝上国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所以中国只能在封建主义的迟暮中步履蹒跚,国门轻易地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可悲的是,国门洞开之后,却不知道痛定思痛,依然眛于世界大势之外,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这导致我们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改革机遇,导致落后遭挨打的悲剧接踵而至甚至绵延一个世纪之久。因此,"中国""夏"所代表的华夏中心主义,正是中国近代落后遭挨打的思想根源。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犯下了数次侵华罪行。它们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具体来讲,就是割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资源、践踏中国文明。而汉字也形象地把这些侵略行径表现了出来。
"贼"的金文,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戈"(武器),中间是"贝"(贵重之物),表示"手持戈破贝".
本义是"破坏".这个字反映了诸国列强在侵华战争中公开抢劫中国财富,大肆破坏文物和古迹的罪恶行径。譬如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京前洗劫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他们疯狂盗抢瓷器绸缎、名贵字画、金银珠宝、文物古籍等,后纵火焚园,并将香山、万寿山、玉泉山的殿阁建筑付之一炬。参与打砸抢烧的英国军官戈登坦承:"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这些自诩为"文明使者"的西方列强所表现出来的丑恶嘴脸和强盗行径,使帝国主义侵略与殖民主义势力的野蛮本性暴露无遗。
"寇"的甲骨文,外面是一座大房子,里面的左边是面朝左的一个人,右边的表示一只手举着有杈的棍子打人,其本义是"盗匪".西方侵略者在历次的侵华战争中野蛮屠杀了大批华人。甲午战争期间,1894年11月,日军攻陷旅顺后仅仅四天就屠杀了中国居民2万余人。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展开了烧杀淫掠"大竞赛".
中国平民和被俘战士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3].
"盗"的甲骨文,右上部是一个面朝左而立的人,张口流出了滴滴涎水;下部为"舟",上古文字中"舟"与"皿"常无区别,形容人之贪婪,见利垂涎三尺,简直口水都可要以舟载之了。《说文》:"盗,私利物也。""盗"的本义为"极欲",由此引申为"盗窃"."盗"也指"强盗".而列宁曾指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近代以来,为何诸多西方国家都将中国视为侵略对象,都想从中国分得一杯羹、一块肉来吃?究其原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曾经缔造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可以更好地充当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及廉价原料的供应基地和自由的投资场所。因此,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脚步接踵而至。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遭受了无数次侵华战争,其中大规模的异族入侵有六次。但即便如此,西方国家依然没有征服中华民族。原因在于诸国列强之间利益纠葛矛盾重重,明争暗斗相互钳制。然而究其根本,却是英勇无畏的中华民族顽强抵御了外来入侵。为何中国人民视领土如生命,寸土必争、英勇反抗?汉字之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国家之国,与或、域为同义词,国周围的口,突出疆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疆域即领地。而领地意识是人存在的心理基础,当人们拥有的时候,自我意识便得到了确认。因此,海德格尔哲学以人的存在来表达自我意识,这意味着领地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或"(域)的金文从戈。《说文》释义:"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国"反映了用武力保障的自由空间,这是一种国家的自我意识,而国家的自我意识便是主权意识[4].
由此可见,防卫和领地意识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国家存在的前提是拥有一定的空间---领土,拥有武力,构成主权。这即是国家的三要素:领土、居民和主权,且三者是统一的,当某一要素受到侵犯时,国民势必会拿起武器保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尊严。
毛泽东曾有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国门洞开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列强侵略纷至沓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起抗争,探索出了一条又一条救亡图存之路,充分彰显了民族精神。
甲骨文的"敢"字,刻画的是一位英勇的猎人手拿猎具捕抓野猪的画面。野猪的凶猛不言而喻,这凸显出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甲骨文的"毅"字,描摹的是一只野猪被猎人追捕,通过耸立自己身上的鬣鬃以示抗衡,以示临危不惧的栩栩画面。这两个字其实也形象诠释了中国人民为了扞卫民族生存的权利所进行的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首次反抗帝国列强侵略的武装斗争,昭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精神特质[5].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时十四年之久,占据中国江南半壁江山,给中外统治者和侵略者沉重打击。谭嗣同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体现了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6].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爱国官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动人篇章。
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不断壮大的重要精神依托。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
回顾龙的形成历程,我们会发现龙身上代表着一种可贵的精神特质,这便是中华民族能够历经五千年之久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根本所在。而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实现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至关重要。复兴伟业需要万众一心、凝聚合力。"兴"字的内中乾坤,为我们生动揭秘了民族复兴之梦何以实现的根本支点和动力之源。
考察历史从中窥见,古时的中国分为很多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图腾。为了生计和领地,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甚至战争。而赢得胜利的部落便会把对方的图腾图案加到自己的图腾中去,以此显示自己的强大,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龙。因此,龙就是中华民族由不断冲突逐步走向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而"龙"也日益演化为一种精神的寓意象征和优秀的民族品格---团结、凝聚、包容、和谐等。纵观世界历史,诸多古代文明曾经璀璨耀眼,横跨洲际的大帝国也盛极一时,而今无不烟消云散没落在萋萋荒草和累累废墟之中。而唯独中华文明依然薪火相传,和日月同辉与江河同在。
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以"龙之精神"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兴"的甲骨文的四角是四只手,中间抬着一个很重的器物,其本义是"抬举"之义。金文又增加了一个"口"字,表示用口叫喊(一声声号子)、共同抬举之义[7].《说文解字》说:"兴,起也。……从'同',同力也。"史册在案,昭然若揭。从列强入侵到人民解放,从建国立业到改革开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皆为中华儿女集体智慧和共同奋斗的合力使然。毋庸置疑,由"弱"到"强"、由"衰"到"兴"的历史图景和现实境况,正是中华民族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伟大成果。有向心力才有凝聚力,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和创造力,这也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2012年11月29日,带领第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陈列,并首次论述了"中国梦".他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8]36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8]39-40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力量就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克敌制胜的根本保障和强大法宝。在"龙"和"兴"的释义之中不难发现,从建设兴国到复兴强国,正是有了"龙"这一民族精神的脊梁支撑,有了"兴"这种集合力量的磅礴气势,我们才能一步步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贫穷落后走向伟大复兴。汉字之妙暗藏玄机。表面上来看,貌似先人造字的偶然为之,实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而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把"对文字的解读、研析与历史风云变幻"结合起来,剖析一个个汉字,展阅一幕幕史卷,其宗旨即"透过文字看历史".
这种方法极力避免了学术性的枯燥和理论性的艰涩,以真实灵动的历史故事为线索,深入挖掘汉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将学生引入一个由汉字所带来的既深奥精微又美丽动人的历史世界。由此,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增强了其学习兴致,激发了其文化自觉、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培育其健康人格,提升其人文素养,塑造其精神内涵,在潜移默化中使当代青年学子"牢记历史事件,拓深历史底蕴,担当历史责任",从而不断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造血发力、添砖加瓦。
[1]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28.
[2]王培元。从"立国"到"立人":爱国主义从近代到现代的演进[J].社会科学辑刊,1996(5):94-99.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211-212.
[4]罗建平。汉字原型中的政治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42-43.
[5]亡羊。中国古代没有爱国主义吗?---与王培元同志商榷[J].荆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31-36.
[6]周辉湘。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潮层次论[J].中州学刊,1998(3):129-132.
[7]王国安。图说汉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88-189.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优化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突出实践性强的特点,不断根据社会及企业的要求,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使其动态地符合实践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实战能力的应用型营销人才。
关键词: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优化
培养多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普通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现代企业成功的基础在于拥有创造竞争优势的战略,以及创造未来的核心技术。企业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创造需求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技术,尤其在剩余经济的条件下,营销的理念和技术,营销专门人才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近几年来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思想已经渗透到更多的领域,营销人才也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施展了他们的才华,可以说,经济越发展,越需要营销人才发挥作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优化,营销课程的实用性及与市场的贴切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合理与否,决定了其实践能力的高低,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专业形成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取决于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为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掌握扎实市场营销知识,拥有一定市场营销技能和较强综合职业能力,主要为企业和事业单位服务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在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的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的。在培养计划中它规定着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也规定着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和途径。课程设置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目标中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的规格或素质要求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结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课程的水平。因此,培养目标既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同时又是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立足点是营销专业课程内容安排的基础,是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对营销人才需求紧密相关的。
1.1 从市场营销学生从业岗位职能看其专业知识的立足点
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销售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应该大致适应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各种与营销有关的工作。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各种与营销有关的工作分布范围较广,性质差异很大。从市场营销工作职位的情况看,可以包括广告管理经理、品牌经理、销售管理经理、促销经理、营销会计主管、市场分析员、营销主管、公共关系经理、售后服务经理等。这些岗位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均属于复合状态,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与营销相关的知识,二是岗位属性所确定的专业知识。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两类知识有些是在营销大的知识系统内便可涉及,如品牌经理所需要的营销知识和品牌塑造及品牌管理的知识,在营销专业的骨干课程中都有所阐述;
有些则在营销专业大的知识系统内较少涉及,如涉及产品功能的知识,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以期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即在学生有限的学时限制内,开什么课为好? 我们认为,应该选择企业管理专业大类的课程开设为好,一则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就是与企业管理专业相近的专业,企业的营销职能本身就是企业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互换的可能性较大;二则便于课程的安排。至于那些在营销专业大的知识系统内较少涉及的知识内容,在学生日后到实际工作中,根据自身的从业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加以解决。
1.2 从营销在企业运行功能中的链条关系看其专业知识的立足点
从事营销业务的企业有很多种,但营销业务在各类企业中的地位,营销在企业运行功能中的链条关系是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为制造商(生产商) 。制造商生产出产品(有形产品) ,必须通过营销环节进行销售,这里又可根据其销售网络的实网与虚网的比例分三种模式。
第一种为纯实网,即制造商将全部的营销业务纳入其经营范围,这种企业所涉及的营销活动最全面,销售策划、销售组织、促销安排、广告落实、运输储运等,但这种模式不涉及渠道商的管理业务;
第二种为纯虚网,即制造商将全部的营销业务交由专业的渠道商(中间商) 经营,这是专业化分工协作最彻底的一种模式。制造商仅需要与渠道商就销售业务进行衔接与协调,渠道商承担起主要的营销业务;
第三种为实网与虚网相结合,即制造商自己开展一部分的营销业务,同时通过招商,将另一部分营销业务交由渠道商经营,这是最常见的销售网络组建模式。
这种做法对于制造商来说,所涉及的营销业务最多,是前两种模式之和。二为渠道商。渠道商包括经销商或代理商、批发商或零售商。这是典型的以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商业企业,所涉及的营销业务较多,但渠道商要与制造商合作才能开展业务,因此营销业务总体上要少于制造商的第三种模式。三为服务产品(无形产品) 制造商。由于纯粹的无形产品本身特性的决定,不能通过销售渠道进行销售,因此这类企业的营销业务必然较之有形产品制造商为少,当然其营销有其特殊性。根据企业的这些实际情况,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最全的知识内容,这样当学生在实际中遇到具体的企业,处理实际的营销业务时,才有可能做到有所取舍,应对自如,不会出现不知道的知识盲点。因此我们认为,营销专业的知识立足点应该建立在制造商实网与虚网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上,以此形成课程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由于其涉及的营销问题和环节较多,因此有许多课程或内容,从开设课程的角度看,有些课程既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又是相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这些课程或内容从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体系的角度,形成其授课的内容主体及重点,突出营销知识在这些课程或内容中的主体地位,其他专业的课程或内容要为营销专业的课程或内容配套,形成有机的结合,实现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融合的状态下的合理性、完整性。
2.1 市场营销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它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仅是工商企业运营功能中的一个重要功能(环节) ,两个专业同属一个大的学科体系。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很多课程同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这里仅以《企业战略管理》说明两者在内容设置上的异同:对于大企业来说,企业战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最高层面的战略问题,属于企业发展战略,是关于企业发展的谋略。企业发展战略就是对企业发展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谋略。
一般而言,企业发展战略涉及企业中长期干什么、靠什么和怎么干等三大方面的问题;第二个层面属于企业业务战略,对于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来讲,企业同时涉及多个业务(产业) 领域,业务战略明确企业在各个产业领域中的生存、竞争与发展之道,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分解落实;第三个层面属于企业功能战略,是企业各个运行功能执行部门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战略的要求所形成的支持性战略,是对企业业务战略的分解落实。很明显,市场营销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在开设《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时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讲解角度,市场营销专业的侧重点在营销战略的制定、营销战略的实施、营销战略如何体现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战略的意图;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就应该以说明企业发展战略为主。
2.2 市场营销专业与广告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和广告专业都会涉及到广告的内容,从市场实际运行的情况看,在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市场格局中,企业作为广告制作品的使用者,将其制作广告的意图明示给广告商,广告商将其意图变成具体的广告文案及形式,选择合适的媒介,实施广告策略,企业与广告商是合作的关系。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该站在制造商的角度,主要学习和掌握广告在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营销策略的运用、在树立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从中总结出制作广告的意图,并能将企业实施广告策略的意图准确、及时地与广告商沟通,便于广告商设计、创意出合适的广告文案作品及广告的具体形态。自然广告专业的学生主要应学习如何根据企业的广告策略的意图进行广告的设计与创意,当然广告专业的学生也应学习相应的市场营销专业的知识,只有如此两个专业的学生才能搭建在知识层面上合作的基础。因此在市场营销中有关广告的课程,在内容设置和讲解中,应该体现这样的对应关系。
2.3 市场营销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
网络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和广泛地与现代营销紧密相连,因此市场营销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多会涉及到网络营销等相关内容。营销专业将网络营销作为营销的一种形式,一个平台,一种营销的通路。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仅限于企业实施网络营销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及政府等机构,从事现代电子平台的系统规划、设计、维护及现代商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应主要学习电子商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训练,能在信息、网络公司以及制造商、渠道商及其他类型企业将运营管理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从事网站开发与建设、系统维护与管理、网上贸易与网络营销以及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知识管理等业务,因此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也应是该专业重要的内容。
此外,与市场营销相关的还有其他一些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等,均可作类似的分析,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 1 ]徐斌,甘建平1 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 ,商场现代化,2006 (34) :68 - 701
[ 2 ]王信东1 市场营销学授课方式改革探讨[J ]1 科技与产业,2008 (3) :13 - 161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发布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现状及改革措施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如今的高职教育教学中,一方面不可能离开考试,另一方面也感觉到考试功能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我校课程考试现状调查,分析总结了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以此对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考试 改革
Abstract:Today,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one hand can not leave the exam, on the other hand fel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est function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school curriculum examination surve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schoo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exam exists, and propose measures to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大家对于课程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试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认识不足,所以,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的关注几乎没有。现在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重知识、轻能力,这与高职教育要求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传统的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了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开展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笔者通过设置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记忆,轻创新”等现象。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这必将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障碍。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大家对考试目的认识不清。当前,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考试只是一种形式,是和大学的利益挂钩的一种形式。因为,学校的各种评选和推荐、奖学金、研究生推保、学生入党等都是看成绩,用人单位都也是看学习成绩,对考试的目的认识有偏差,以至过分夸大了分数的功能。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实际工作中,大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学生认为考试一种是为了不挂科,拿到毕业证;另一种是为了获得高分,拿到奖学金。教师认为考试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的好坏。教学管理者认为考试是为了知道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学籍处理,对专业课程需要做出怎么样的调整分析不足,对下一轮的教学促进作用不大。
(2)考试内容滞后。一本教材的发行往往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当教材拿到学生和教师手里的时候,教材上内容已经滞后于当前的实际情况。然而,我们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仍然按照教材内容来讲授,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落后于当前的理论、技术水平。而考试又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3)考试形式单一。现在学校期末闭卷考试几乎成了所有老师的唯一选择,而正真能够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考试形式基本不采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师还没有正真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教师上课习惯满堂灌,在教室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读死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到培养。这种考试形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无法得以体现,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
(4)考试题型固定。考试试卷题型几乎都是名词解释、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问答、分析论述、计算等几种。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不能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知识的特点采用其他的题型,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考试的意义无法体现。
(5)评分标准唯一。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老师和学生都把考试分数当成评价学生个人能力的唯一指标。这样就使得老师和学生都只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教师只判定学生考试的分数,对试卷的分析、评价和反馈所做的工作较少。学生就一味的去最求高分,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的现象比较严重。
针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措施:
(1)考试目的清晰。更新考试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和意义,发挥其手段作用,不为考试而考试,而是让考试服务于教学,让考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老师、学生、教学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要让学生明白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考试认识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提升自己的能力。
(2)考试内容合理。考试内容要有区分度,要给学生以发挥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课程注重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理论知识。每门课程的开设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开设的。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要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而要实时关注该专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因此,高职教育考试的内容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要能体现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才有实际意义。
(3)考试类型丰富。当前,考试类型主要有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四种类型。高职教育考试应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考试类型,而不是仅限于学校期末考试。老师要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4)考试题型多样。考试试卷题型不能仅限于传统的几种题型。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要能根据考生的年级、专业和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题型,题型要多样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才有意义。
(5)考试监管严格。考试管理要严格,坚决落实处罚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考试管理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考试手段,以保证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对教学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监管。通过加强考试过程的质量监管,推进考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6)考试评分标准科学。科学的评分标准应具有以下功能:①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②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③能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④能简单易行,便于操作。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使考试评价简单、科学。高职教育考试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加强阅卷管理,重视考试信息反馈、质量分析工作,从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
当前,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不可能离开考试,另一方面也越发认识到考试的局限性。本文通过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有清晰的考试目的、适宜的考试内容、丰富的考试类型、复合型的考试形式、严格的考试管理、科学的考试评价等六项改革措施,以此对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高职教育课程考试现状及改革措施】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其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经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有其固有的工作规律和特点,还有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工作基本原则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构建对中职生个性成长的影响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青春期是青少年个性成熟以及大致定型的一个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一个阶段一定要做好德育工作,及时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会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性成长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构建,对于中职学生的个性成长有极大的影响。就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构建对中职生的个性成长的影响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 中职生 个性成长 中职思想政治专业
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设置,是针对中职生的个性成长专门设置的,但是对于中职生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学得好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学得不好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消极作用,阻碍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因此,要想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对于中职生的个性发展具有良好的积极作用,需要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不足,创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中职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中职生多半是初中毕业生,处于一个个性萌芽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一些大事小事的发生就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中职生的个性成长。比如,一个团队合作,中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落实就可能会出现学生之间合作不甚愉快,合作之间的矛盾对于学生而言,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之间对学生的不满,这种不满得不到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调和,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心胸狭隘、记仇等不好的个性发展。反之,假如思想政治教育很成功,学生之间即使在小细节上有些不愉快,也会及时通过交流解决好,这种影响就是很积极的,学生之间不会心胸狭窄,反而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遇到问题即使解决问题的性格。这两种情况看似在生活中时常都有发生,但是把事情引导向一个积极的发展态势,对于中职生个性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目前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
中职院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代的进步并没有带动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依旧沿袭原始的传统教学方式,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课程,内容十分庞杂。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传递给学生,但是学校往往为了节约资金不能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这对于思想政治专业课程课堂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光凭老师口头的传授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所以,在教学方式上面有很大的欠缺。
2.教师的观念
年龄比较大的老师沿袭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年轻的教师经验不足对于学生是一种爱管不管的态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观念也是影响思想政治专业课程效果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培养学生人文理念重要的课程,能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科学的发展观起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教学的实际来看,教师往往没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的作用,只是很机械地将课本内容传递给学生,而假使教师本身讲授的东西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就并不是那么吸引学生的话,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对思想政治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职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不高
3.学生的观念
学生基本上是从初中毕业直接输送到中职院校,由于学校自身硬件设施并不齐全,本身就会影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质量,再加上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学生采取一种爱管不管的态度,学生原本在中学学习的兴趣就不浓厚,学生对于课堂就更加不重视,就像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原来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会影响到他们的个性成长,而这种课堂放任了他们的随性,懒惰,不求上进。更加助长了不好的个性发展的风气。但是在这个阶段,正式中职生个性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关键时候都没有引起一个积极的效应,而是对于重要的东西置之不理。
4.其他问题
新课程明确指出,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才是主体,但是一些思想政治教师始终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相违背的。除此以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科学的指导,本来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人文思想中的培养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职院校的教师因为缺乏科学的指导,在开展教学的工作中,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应用实训。教师在教学秩序上也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只顾自己课堂流程,按着流程传授知识,这种做法往往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只是反倒是让学生一无所获。
以上已经总结了中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想要中职院校开展的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有一个积极的作用,就需要从问题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所以我们这里先从观念上来纠正一些错误的看法。首先,教师应该革新自己的观念,与时俱进,因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假如教师自身观念都没有与时俱进,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在听课的途中依旧听到的是传统的东西,传统的东西并不是说没有用,只是学生的个性成长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所以,想要对学生个性有一个积极的发展,就需要教师跟新自己的思想观念,真正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把政治思想对于人性格养成的那些优良因素提炼出来,真正地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观念也需要更新,尽管在初中你不是最出色的,但是来了中职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去哪里都不能失去最初的奋斗的目标。所以,学生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因为心里排斥教师的这一堂课或者仅仅是从自己的心中认为不想听这一门课就不去听,真正把与个性成长息息相关的东西放在心上不能只是听听说说而已。
纠正了学生与教师的观念过后,教学模式也是需要革新的,学校不能因为资金短缺就不引进先进的设备,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不引进先进的设备带来的后果只会是学生的素质提不高,进而导致各种校风校纪问题。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自己的优点,但是与时俱进才是中职院校永远不落后于人的方式。
然后,就是把思想政治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校应该长期与时俱进的学习,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给予教师以及学生一个科学的指导,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流程来授课,而是需要根据教育改革的新大纲来教授学生。
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一生的事情,是不能用一种模糊的方式来对待的,这将潜移默化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一定要保持一个高度重视的态度,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在观念的跟新过后,也不要忘记与时俱进地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促进学生个性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构建对中职生个性成长的影响】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作为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如何创新是人才培养实现的关键。由于时代的不同,人们的审美意识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从事广告设计的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感知社会发展、时代潮流的洞察力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意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今社会对广告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了,市场所需要的广告设计专业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各个高职院校中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也应该有一定的改革,才能更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本文就对当今社会各高职院校广告专业课程改革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在当今的社会,广告已经成为各企业赢得人们关注的重要方法,这样的社会也注定需求大量的广告设计专业的人才。这些人才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其次还应该有着很强的执行力。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因此,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随着社会的需求,而进行一定的改革。
当今社会中,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并没有安排实践课程,但是当今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都应该有着很强的执行能力的,很多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走出去的学生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需求。在传统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老师过分的重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力,然而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相关技术的传授,这也就造成了高职生们就业以后,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掌握较少,从而并不能真正的满足各企业的需求。因此,对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广告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涉及到其他很多学科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很多学科的知识,包括营销学、心理学、新闻学、社会学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对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了解、掌握,并不能只学习广告设计专业的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打开自己的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真正懂得广告设计专业的理念。
(二)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涉及到很多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是在长期的广告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如果仅仅讲一些理论知识,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应该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学生学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增加一些学生可以互动的环节,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由于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有着十分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
在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一些广告设计大赛以及获奖作品让学生欣赏。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各种广告大赛,比如说“金犊奖”“学院奖”等等,这样可以引领学生参与进比赛中,用比赛的作品来当做课堂教学的素材,通过分析一些参赛作品,使得学生们了解真正的广告设计工作流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切身实际的参与竞争,更利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学生接触市场,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三)注重团队合作
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团队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老师可以将一个班分为几个小组,小组分别完成项目。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责任,学生可以分别担任创意总监、广告策划、文案等多种角色,共同完成老师所布置的项目。在这样的小组练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的参与到工作中。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会经过激烈的讨论,彼此聆听别人的想法,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开始工作时候,可以更好的工作伙伴交流、合作,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使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工作室应该符合广告设计公司的特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在工作室里,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接触市场的运营等。
还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更加利于理解和记忆。“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模拟真实的广告公司运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这样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际操作中收获知识并且了解当今社会的广告设计行业的现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广告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的教学体系也有着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设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进步。总的来说,各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也应该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该专业定位、核心岗位和相关岗位。通过分析职业能力的发展历程,确定适合本专业的能力分类,并对本专业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主线的技术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的系统化网络化课程体系,并提出了适用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评价方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谈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合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为了培养出企业满意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构建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文章调研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分析了岗位能力要求,并探讨了满足这职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合。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岗位群
全国108 高职院校中,设置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简称“计辅专业”)的院校有84 所,江苏省有8 所院校开设“计辅专业”,每年都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但是在质量上还是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麦肯锡公司2013 年报告,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1/3 称很难找到高技能人才,61%的企业将此归因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就业训练,“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高等教育和市场需求的不匹配造成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符合条件的人才。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尴尬已经十分明显。构建适应先进制造业的新型课程体系,是提高计辅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该院”)计辅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双证”融通,对计辅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探讨。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84 所高职院校计辅专业由于各自所处的地区和行业不同,所需要的人才规格也是不一样的,计辅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多数院,一般都将其定位于两个发展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数控技术应用,但一般院校会同时开设数控应用技术和模具设计设计与制造,使得计辅专业与数控应用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显的区分度,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1.2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没有相容由于先进设备的急剧增加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旺盛,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检测等技能于一体的CAD/CAE/CAPP/CAM 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到岗后,适应期尽可能短。而当前教育在教学机制、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单方面的行为,没有充分与企业沟通、合作,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用人标准不符,学生能力达不到企业岗位要求。
1.3 课程内容陈旧从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看,25.5%的企业最需要创新型人才,24.1%的企业需要专业型人才,20.4%的企业需要技能型人才,另有19.7%和10.2%的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和通用型人才。许多学校计辅专业的专业技能还停留在二维CAD 和三维造型上,CAM 能力停留在数控操作和3 轴编程上;对多轴加工、产品正向设计、逆向设计、虚拟现实、CAE 分析等都较少涉及,难以满足现在用人单位需要。
1.4 岗位能力培养难以落实目前,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的短期行为,学校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校企合作机制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行中。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企业参与度不高,工学结合难以落到实处,实施较为困难,在教师配备和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上,不都能体现以企业为主的要求,岗位能力培养难以落实。
2.1 根据服务对象定位专业人才目标麦克斯公司自2006 年起就对该院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调研显示,该院学院毕业生就业集中在江苏地区,占总人数的96.15%,其中在常州就业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47.06%。在苏锡常地区就业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3.37%;省外地区(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的就业人数比例为3.85%。现在3D 技术人才在常州的加工制造企业已经是标配,基本上只要上点规模的加工制造企业,每年对3D 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都在20 到30 名左右,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企业在产品外形设计、结构设计、模具设计等方面都需要熟练的3D 技术人才来完成。该院将计辅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长三角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生产第一线,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即机械产品的三维数字化设计、产品的逆向设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多轴加工)、三坐标测量、车间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或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等工作。
2.2 根据专业人才目标确立就业岗位,提炼职业能力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计辅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明确适应的就业岗位,并对这些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麦克斯公司对该院7 届毕业生跟踪调研,该院计辅专业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行业主要是机械设备制造业,从事的主要职业为机械绘图员、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机械工程师、逆向设计及快速成型等,通过分析得到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2.3 根据职业能力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岗位职业标准,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以“按行业要求重构知识、按就业要求突出能力、按专业要求突出特色、按企业要求培养素质”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基本手段,从工作结构中获得“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四合作、三层次、五融合、项目化”校企合作共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该专业课程体系由学科体系到工作体系的转变。
2.4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内容相容在课程内容上,以综合学科知识、贯通专业课程为目的,整合专业知识。教学设计凝练职业岗位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内容融入到项目中;以项目为导向,凝练每一项目、每一工作任务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指明如何以任务为中心,展开所需要的相关理论、实践知识教学;通过相关的拓展知识学习,扩大知识面;最后通过综合练习与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完成岗位能力培养。把计算机辅助应用工程师认证大纲要求融入到机械产品CAD 课程中,得教育部信息化中心认可,学生期末考试合格,可取得计算机辅助应用工程师资格证书。
2.5 工学结合落实职业能力养成我院联合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共建“三维数字化技术基地”;与上海博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建有校企合作平台;与常州博赢模具有限公司共建“校中厂”;联合博世力士乐(常州)有限公司建有“厂中校”。通过建设“校厂一体、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引企入校、工学交替”的实施提供保障。该院每学年除正常的第一、二学期外,增加暑期1 个月作为第三学期,以提高学制安排的灵活性。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在“校中厂”安排职业认知实习,并在校内各实训中心、项目教学室培养专业基本能力;第二学期在校内各实训中心、项目教学室培养专业基本能力;第三学期在校中厂、厂中校等完成机械加工岗位操作实习。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在项目教学室、校内实训中心、“校中厂”以及“厂中校”等培养专业专项能力;第二学期在校内实训中心、项目教学室、“校中厂”以及“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培养专业专项能力,第三学期则在“校中厂”以及“厂中校”组织岗位工艺实习。第三学年:主要在“校中厂”、“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毕业设计、顶岗教学实习等综合能力培养。
通过三学年不同学期、分阶段在不同情境中实现“工学交替”,实施“三层次、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实现“课程教学进车间,能力提升到岗位”,学做结合,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促进职业能力培养的螺旋式上升。
[1]张信群.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
[2]陶征,高建设.浅议如何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效果[J].中天学刊,2013(6).
[3]葛菊英,张德荣.基于专业群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10(6).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统计学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模式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文章在分析了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课程体系,探讨了如何从教材、教学、考核、教师建设、质量监控五个方面对统计学专业课程进行建设。
关键词统计学 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是有效落实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应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并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以培养国家与地方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统计学主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做出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统计学不是仅仅像其表面的文字表示,只是统计数字,而是包含了调查、收集、分析、预测等。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是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熟练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及金融、保险、证券等机构,从事市场调查、预测咨询、投资决策、风险分析与控制、信息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虽然统计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优秀成果,但从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统计实践的需求来看,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距世界发达国家的统计理论与应用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1)统计学一级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尚需完善。统计学被教育部专业新目录列为一级学科,这是统计学顺应历史潮流,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但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甚至仍有许多统计教师认为理科的统计学就是数学。适应一级学科的学科内容及专业课程设置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与一级学科相适应的课程,理所当然的是要加大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比重。加大数理统计与计算机的教学比重是中国统计学成熟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标志。
(2)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需求不适应。中国统计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中国统计实践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统计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市场经济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更大,它要求更有效地挖掘出统计数据中信息和数量的规律性。所以统计方法类课程的开设,配合统计软件类的课程,加上专业实践的加强,可以有效提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高校统计专业教师亟需培养和提高。一级学科的统计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数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统计学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有较多的实践经验。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应用,应用为统计学的发展赋予活力。然而中国从事高等统计教育的教师,仅少数院校的统计教师可以适应一级学科对教师的要求,这严重影响中国统计整体水平的提高。
紧紧围绕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新定位主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充实调整课程内容,构建“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课程体系。在调研和总结国、内外高等院校统计专业课程设置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先进办学思想,充分吸纳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通过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科研成果进教材和课堂等形式,达到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创新能力及就业率等。
主干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组成,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潜能。在主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拟组建由“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教学研究组,主抓精品课程建设。
前沿特色课程如数据挖掘、试验设计与质量控制、抽样调查、非参数统计、统计分析专题等课程,用新的知识载体把统计学理论与技术的最新进展结合到应用统计学特色专业的教学中,强调“新、精”,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改革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增加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量,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动态。对于前沿特色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引入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注重教学效果及反馈信息收集,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实践课程如软件实训、文献检索与利用、社会调查与分析、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统计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基础。学生通过问题的寻找,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等操作,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围绕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这个核心,搞好课程的定位,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构建了“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课程体系后,对于不同的课程类型课程建设的方案在某些方面也应该不同。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主要涉及教材、教学、考核、教师建设、质量监控五个方面。
3.1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
教材的选取要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我们学校定位为应用型转型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教材要选择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存的种类。另外,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外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进一步开发并完善网络教材,课程设计与系列讲座、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形成较为完善的立体教材。
3.2 教学是课程的主体
(1)教学大纲。对于每门课程要根据课程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并且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学科发展及时修订,去掉陈旧的内容,补充新的前沿内容。另外,要明确与相关课程交叉内容的归属问题,以便充分利用教学时间,避免重复教学。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进度表,以便后续开展教学活动。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对于主干课程,因为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所以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对于教学手段可以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另外对于有些课程还需要结合计算机软件讲解如何处理实践操作。比如,数理统计课程中讲到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后可介绍Excel处理方法等。对于前沿特色课程可以采用问题驱动式、启发式,具体可以通过提出和教学内容相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搜集和课程相关的资料,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实践课程,重点在课堂之外,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方式,当然也需要教师课堂上的合理引导,制定详细的实践指导书,进行案例讨论、多媒体演示。
(3)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与分析和专业见习等内容。每门课程都应重视实践环节的建设,制定实践项目操作方案,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保证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效率和质量。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创新性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涉及两个方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实习实践教学。
第一,由于统计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我们根据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增设了多门和计算机有关的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这个工具,熟练运用各种统计软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实习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和认同,培养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统计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为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本专业工作奠定基础。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从设计调查问卷到完成调查报告的全过程的训练,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锻炼,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4)教学研究。通过加强教学研究来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科学研究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特别鼓励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参与统计调查实践,亲自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在“学中干”和“干中学”。建立统计学专业培养方向教学研究小组,共同研究教学进程及方法,明确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及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等。
3.3 考核是课程的检查手段
任何课程最终都是要进行考核评价的,都是要经过一种手段来检查课程教学质量的。目前的考核方式多采用手写闭卷,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应该根据课程实际要求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内容,应该适当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另外需要进行实践能力的考核。
3.4 教师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每门课程都需要通过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建设高水平的课程授课梯队,课程组教师人数在4~5人,老中青相结合,这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同时,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需求和教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抓好教师队伍优化组合,逐步建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层次等结构较为合理、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梯队。教师应该来源于应用数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应具备丰富的科研和实践经历,以便知识互补和形成合理的梯队学科基础。另外,要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为此还需制定并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传帮带制度,包括: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教学讨论会与教学法研究制度;听课与观摩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学习进修计划。
3.5 质量监控是课程建设的保证
做好质量监控需要建立严格的课程管理制度。教研室对各个教学环节都制订明确、具体的工作条例。实施制度化管理,建立和健全听课、评课制度。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教师备课、上课的检查指导。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学期初,要求教研室对教师备课情况、准时开课情况等进行检查,学期中,要求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及其它相关情况进行检查,学期末,要求每个教师对本学期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模式探究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思政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应当积极地探索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作用的问题,可以通过目标、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的梳理,归纳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和原则,为在实践中推进二者的结合提供理论借鉴。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传播机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整合的过程,其文化本性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同时遵循文化的规律,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语境,也为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机制建设,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但同时,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一个使其由“自然人”转变成“文化人”的过程――“文化化人”的过程,充分地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具有文化属性的学科。本文尝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展开讨论,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辩证意义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传播机制。
几千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主张的仁爱、诚信、爱国、奉献和自强等美德,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前仆后继,奋力拼搏,推进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那么“它已经深深地内化为人们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2]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美德的教育,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与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及效果的必然要求。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语境。人总是存在于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当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把传统文化内化为人的精神基因时,便赋予了个人主体以一定的思想、观念和国民性。因此,人们在行动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带着一定的性格倾向和的隐性文化素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隐性地支配着中国公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对于中国的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用之不尽和取之不竭的源泉。作为一门培育四有新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功效,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张祥浩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塑造人和培养人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与马列主义,与现代化并不冲突,而且可以相互融合。”[3]王东莉也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厚土壤中,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和开发利用,进行重新开掘、认识和评价,……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某种程度上,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基本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离开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环境的制约,不可能游离社会文化发展的格局来进行封闭工的教育,而只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上进行。”[5]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内容,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素材。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民族无疑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等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能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孝道教育历来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及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有所谓“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它要求我们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品德,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然而,当下社会出现了一些极为不好的现象和风气,如不孝顺父母,甚至辱骂父母、伤害父母等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同中华民族传统和美德相悖的。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的孝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还有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自强教育等,都是培养“四有”新人以及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都需要我们认真的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
当然另外一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自身包涵的不好元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去粗取精,去除糟粕。初文杰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历史积淀,难免会带有时代的局限性。”[6]因此,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避免其腐朽文化内容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整体主义原则是其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它崇尚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远远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在国家整体利益面前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就是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总而言之,“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影响人们思想建设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严肃认真的清算,批判和改进其中的不良传统,开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7]
历史和传统是文化的源泉,如果脱离了历史与传统,文化便失去了自己的根基。因此,继承与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没有继承就会迷失方向,而没有创新只会重蹈旧辙。“儒家文化之所以绵延数千年,是因为它拥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传播机制,主要包括教育考试选拔机制、排斥异端邪说的抑制机制、以注经为主线的损益机制、儒道佛互补机制等等。”[8]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机制建设,就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首先,加强顶层规章制度与原则的建设,规范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求同存异”与“思维借鉴”的文化选择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传统文化既能保持中华民族特色,又能彰显时代精神。中央与地方政府,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协调关系,尽快颁布关于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文件,对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具体落实作出明确的规定,积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人心。同时坚持“求同存异”与“思维借鉴”的原则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选择,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对于与国家主导价值和核心价值体系完全对立的部分,如封建迷信、等级制度等,应坚决地予以抵制。
其次,进行教学改革,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课程与教材体系中的比重。通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将传统文化积极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通过一些措施,激励研究哲学的教授和学者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或“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导读”之类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规定所有的大学生必须修满有关传统文化的学分,否则不得毕业。在课堂日常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青年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渗透的实际效果。另外,利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些有重大意义的传统节日上,要让大学生到社会上举办纪念活动,激发他们热爱民族文化,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一般来说,实践教学活动比较生动有趣,大学生也比较有兴趣参加,是很不错的传播方式。
再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新一代大学生可以说是生在一个网络化的社会中。学生通过发贴与回帖、短消息回复、社区论坛等网络方式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但总体而言,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网站建设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因此网站的建设一定要有特色和吸引力,通过开辟一些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栏目,吸收大学生参与进来讨论或交流。也可以有计划性地播放一些经典的反映文化传统的红色影视作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观后感在网络平台上交流和分享,以此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当然,还可以以其他多种方法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定期、不定期地向青年大学生传输中国民族精神教育等,以此提高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广泛传播。
除以上述几个方面,还可以组织一些以传统文化传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通过举办校园论坛、开设专题研讨和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学术活动等多种方式,营造出一个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融入的过程,就是将事物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的进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蹦而就。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传播机制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高校的文秘专业教学起步虽晚 ,但发展很快。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认识误区的存在 ,阻碍了文秘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文秘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目前其课程设置不够规范,存在着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缺乏专业特色以及缺乏实践性内容等问题。我们应该根据这些问题,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完善该专业的本科教育工作,加快这个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文秘教育;课程设置
秘书专业开设,至今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多年中,开设秘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培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秘书学”并没有被教育部列入全日制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所以,高校的秘书专业多是挂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或是文秘教育专业。名不正则言不顺,秘书学这种得不到承认的地位阻碍了它的发展。设置文秘教育专业的高校,对文秘教育专业的定位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
很多高校对文秘教育专业的定位不准确。有些高校开设文秘教育专业仅仅是为了招收文秘本科,对教育则束之高阁;有些高校则认为文秘教育专业就是简单的秘书和教育的相加。这样的定位要么不够全面,使得文秘教育专业四肢不全;要么过于机械呆板,丧失了秘书教育专业发展的活力。专业定位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时,也显现出这两方面的问题。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只重视对学生秘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专业名称中的“教育”二字,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有些高校虽然兼顾到了秘书和教育两方面,但是并不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更像是将这两方面生硬地糅合在一起,制定的培养目标也在两方面之间徘徊不定,甚至是不伦不类,希望学生既可以在国家机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中从是文秘工作,又可以从事文秘类教育工作。但是文秘和教育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模块,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二)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现阶段,文秘教育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关系十分密切,文秘教育专业开设了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比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文学原理等等。甚至在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占到文秘教育专业课程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样看起来,文秘教育专业更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附庸,文秘教育的专业课程也更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文秘教育专业并没有凸显出自己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缺乏专业性。
(三)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内容
文秘教育专业中,不管是文秘还是教育模块,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高校在对文秘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缺乏必要的实践成分。在日常课程中,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总结起来即“教师讲课本,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缺乏对文秘行业新内容、新方法的阐述和学习。另外,忽视实践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实习。由于经费和实习场所短缺的问题,不少高校都让文秘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工作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学校也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有些学生甚至开一个虚假的实习证明就可蒙混过关,这使得学生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实践环节的缺失会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偏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工作。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对学生接受本专业教育后获得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也是确立课程设置标准的重要依据。确立文秘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系统性的原则合理地编制。首先,文秘教育是本科专业,应当着眼于培养中高级秘书人才,应该比中专和高职以及专科专业的定位高一个层次。其次,文秘教育属于师范类专业,肩负着为中等职业院校培育文秘专业师资的任务。第三,高校应该充分了解社会需求,走出校园了,避免文秘教育专业闭门造车;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外向型、复合型秘书人才,现代秘书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除了掌握公文写作、秘书实务、文档管理等基本技能外,对法律、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和公关礼仪等多方面也应该有所了解,甚至是有一定的建树,就要求文秘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应该凸显专业特色
文秘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些固然要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来实现。但是这些知识和技能只是文秘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并不是全部,也不是核心。因此,首先应适当减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在文秘教育专业中所占的比例,突出文秘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次要考虑社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最后还要充分考虑现代文秘专业人才的特点,打破传统,突出现代文秘特色,这才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文秘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重视实践环节
首先是丰富课堂授课模式,改变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的模式,多增加一些互动以及实例内容。比如,可以设定一个具体的场景,让学生考虑好在这个场景下,作为一名秘书因该如何去操作,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其次,要注重实习成效。着眼于校内实训,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实训室,面积不用太大,只需模拟一间企业办公室,投入资金也不会用太多,只需要有必要的办公设备以及办公软件,让学生熟悉办公的环境,通过实际锻炼掌握工作方法。着眼于校外实习,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搭建实习的平台。可以将实习安排到大三大四,与企业建立人才输送通道,这样既可以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就业。
高校的文秘教育专业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中高级文秘专业人才,以及为中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师资的任务。高校应该切实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凸显专业特色并加大实践教育环节所占的比重,从而实现本专业的价值。
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农业的推广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农业推广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的发展需求,也进一步遏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推出全新的农业推广体系以此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成为当前社会的关注热点。本文就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1推广体系的现状
农业推广体系是我国政府对农业进行大力扶持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体现所在。尤其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格外加强了对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并建成了以种植、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化为主推广网络,并形成由上而下的垂直农业推广体系。可以说截止到2014年,我国已经有40多万个村子建立了服务组织,并有10多万个村子组建了专业技术协会与科技示范户。
2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如若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则如下几点:
2.1内外部组织管理与任务目标不相符
我们都知道农业推广体系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现代的农业技术能够尽快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然而现今我国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内外部组织管理上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无法实现实际任务目标且与实际任务目标不相一致,而这也就造成了农业推广体系难以切实落实,且推广体系与推广人员往往处于被动状况。
2.2市场导向性差且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处于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行政倾向较强,且受到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固有观念的制约,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正是因此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市场导向性差且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致使真正能够实现的农业创新成果转换率极低,远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
2.3农业推广人员与农业推广体系不匹配
现如今许多农业推广人员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无法与农业推广体系的实际要求相匹配。而农业推广体系内部又缺乏对农业推广人员的严格选拔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农业推广体系无法良好的运转。尤其是部分推广人员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且不熟悉当前的农业市场,因此也无法完成农业推广体系的现代化发展需求。
3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我国在农业推广体系上存在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良好运转,因此,不断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去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则尤为重要。
3.1明确创新目标,把握发展方向
只有明确农业推广体系的创新目标,切实把握发展方向,才能够促使我国农业推广工作更好的向前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的壮大农业推广队伍,并且对各级农业机构进行巩固,尤其是可以在农业推广中采用多元化的服务手段与服务组织,建立新型的国有、民办相结合的农业推广体系,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3.2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俨然已经成为当今进行农业推广的重要主体,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就必须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第一,要强化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第二,要改进农业推广方式与农业推广机制,不断拓宽农业推广部门的职能范围,缩短科研成果的推广路径,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普及率;第三,做好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切实将农业推广工作落实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之上,并且增加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投入,在经费上提供充分保障。
3.3提高个人素质
进一步强化农业推广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促进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农业推广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应该与实际生产进行紧密的结合,与市场需求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提高推广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民形成自己对市场的实际驾驭能力。
4结语
通过对农业推广体系现状与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清楚地认识到,农业推广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不断的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使其满足我国农村的发展需求,满足我国农民对科技的发展需求尤为重要,值得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并对其加强建设。
1前言
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在实际中,虽然已经推广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就必须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实现农村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且就农业推广体系来说,其快速的发展有助于帮助农村提高经济收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2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也就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所以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促进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
2.1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推广体系来说,由于采用的是条块共同管理与专业行政区划层设置。因此在进行条块分割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对接,这样也就造成了本位主义严重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科学研究与教育推广上自成一体等弊端。也正因为这些因素使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力量严重不足,虽然队伍庞大,但是却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2.2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中,受到经济体制影响比较严重,且在运行技术上也以从上至下为主。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就成为了考核农业推广机构重要指标之一。且在人事的管理上也是以资历排列为主。在分配的形式上却实行平均主义,评价的体制上也与服务对象相背离,这样也就造成了服务对象不能及时参与到推广评价中去。而这样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推广机构与人员的职责得不到保证,这样也就使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效果不高[1]。
2.3推广经费存在问题
通过与发达国家相对比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中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占据农业总产值的0.8%左右,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中技术推广经费则占据在0.4%左右,而我国却只有0.2%左右。也正是因为资金不足,造成了部分农业设施过于老旧。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一些推广机构将有偿服务技术排在首位,却并没有考虑到是否对服务对象有利。
2.4推广人员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问题,且在人员的整体素质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造成了专业知识无法及时普及,且并不能掌握最先进的信息。其次由于在福利待遇上普遍不高,因此也就出现了留不住人才的现象,这样也就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
3提高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措施
3.1完善管理体制
只有最大限度地完善管理体制,才能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因此,在实际中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落实岗位职责,同时还要选择专业能力强的人员。也就是说要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方向转变,以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决定招聘的要求。同时还要将专业能力强的人员调入到领导岗位,以专业能力强来带动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员。其次还要做岗位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在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以外,要与绩效联系在一起,激发人员的积极性[2]。
3.2扩大资金的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高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在法律上可以逐渐增加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费用,并完善间接的融资体制,大力鼓励私人的投资,设立出专门的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对推广部门的投资。或是可以设置专门的推广基金,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构建出完整的资金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最后,要辩证地看待技术推广与经营收入之间的关系,设置出相关的担保资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3.3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
进行农业推广的关键就是要增大推广团队的建设,为了保证推广体制的健全,就必须要加强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在实际中完善考评制度与规范考试制度。选择一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加入到农业推广团队中去。同时还要提高推广人员的薪资待遇[3]。
3.4及时进行技术培训
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且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就要不断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此来让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明确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在实际培训中,可以组织农民参加电视讲座或是对农民进行科学宣传,以此来增强农民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
3.5增强农业市场的建设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市场来说,在市场管理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技术开发跟不上农业形式的发展或是有人利用法律漏洞来获取非法利益等。因此必须要严格规范农业市场,建立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农业市场,促进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3.6政府方面要加强扶持力度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来说,大多属于村级,这样在覆盖的区域上与组织的数量上就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要求政府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4结语
由上述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却可以通过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必须要做好推广体系的创新工作,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 要]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和问题。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一是机构队伍不稳。部分地方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认识不到位,加之经济条件限制,用于技术推广的专项经费就更少。农技人员交替频繁,往往是兼职其他工作,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不多,真正到一线开展农技推广的人员少之又少。出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二是工作条件较差。除基本待遇外得不到保障外,推广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尤其缺乏现代化信息设备,无法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无法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不能障碍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三是专业素质不高。从总体上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少,但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近年来乡镇公务员招考工作不限制专业,分到农技推广站的人员大多不是科班出身,这些人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而且由于经费紧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致使其知识越发陈旧老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1.2 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错位影响推广效果
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科技成果数量不少,但这些成果多不适宜推广应用。当前通常采用“论证立项→研究与应用活动→验收鉴定→自下而上层层报奖”运作机制来肯定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这种机制带来种种弊端:自下而上层层报奖,无形中增加了成果的数量,造成成果数量较多的假象;挤小现有成果进一步推广转化的空间。科技成果必须最终得到生产的检验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民以取得经济效益为根本取向,对技术要求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增加有效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而现行科技成果以及推广机制偏重于单一技术,对配套集成技术,以及对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重视不够;对节本增效、农产品安全及产后加工等技术的应用服务能力较弱,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错位。加之市场、技术等信息不畅,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际效果。
1.3 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不高导致推广难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从宏观上分析,对各式各类农业技术成果的需求巨大、迫切,但从各地推广实践微观看,真正具有采纳应用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需求”并不高。一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无形技术方法类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求采用者一般应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原理和严格的操作技术,而现阶段实际是仅有少量科技带头户具备这种能力,多数农民尚不具备。二是创新技术的采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在小规模经营和农业比效效益较低及其他负担较多的多重压力下,多数农民由于资金薄弱,仅能采用一些效益显著、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而对一些见效慢或投资大的高新技术,仅有采纳的欲望,但缺乏购买使用能力。
1.4 农业生产分散使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增加
我国农业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型小农经济,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进入城镇从业的农户大多数仍倾向于保留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出去的比例很低。对于土地种植种类、耕作方式等方面,每个农户都有其充分的自主权。这种由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小规模农业经营问题,不仅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规模效益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成果的大规模推广和转化的成本,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严重制约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农业生产高度分散,农户各自为政,加之村委会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更是缺乏有效的渠道。
2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发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公益性职能,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级政府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三定”工作,逐步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增强为农村科技服务的能力,保障各级推广机构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
2.2 保障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为政府和广大农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各级政府应依法保障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基本经费。一是保障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办工经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集中可能的财力、物力,加强推广体系的硬、软件建设;二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并制度化地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份额,加大对一些公益性的推广工作的实施规模和支持强度;三是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对农业生产的全程技术服务、产业化经营和信息服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2.3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
首先要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评审制度。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农业动物、植物新品种纳入专利范围,鼓励研究单位研制生产更多实用的科技产品,解决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局面。对一些研究与开发示范相结合的科技项目和以开发性为主的科技项目,在鉴定评奖过程中可考虑将创新技术和经济效益分离开来,或加大创新部分权重,降低已获效益权重,增加成果的实用性,促使产生更多的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实用技术。其次要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一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二是要广泛采取市场化激励手段,创新推广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2.4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离开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应将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作为首要目标。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农民技术培训要注重层次性和实用性。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结束语
我们要发展多样化的推广方式与全方位的服务领域,完善农业技术市场,让农民逐渐成为推广活动的主体;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用国际惯例改革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从法律上!体制上!机制上!管理上全方位地改革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启杰.中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107-111.
[2] 范伟杰,张华.新形势下中国农业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0,(11):2-3.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