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教育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高校教师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主要包括三大职能,即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人才,推动社会、科学、技术、经济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服务社会。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教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技能知识,而且必须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做到为人师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在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何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整体水平,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人才培养效果,对此,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道德教育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道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对此,高校可以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使高校教师认识为自身职责的艰巨,高校是建设新时期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其不仅在人才知识及技能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人才世界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职责的艰巨,不断提高其教书育人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地作为为人师表。对此,高校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端正自己的行为作风。高校在道德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不断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师法》中,教师被定义为:教师是行使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从古至今,社会赋予教师的最基本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但比知识更重要的,却是做人的道理。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说明“身正”比“学高”更为重要。一个人拥有渊博的知识也许可以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但是只有拥有崇高的品德,他才能成为他人的典范。
在国内外的各种文化中,教师被用各种优美的文字赞美着: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赞美的语言表现了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教师的尊敬与尊重。因为教师不仅仅是要传递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的典范,世人学习的楷模。这就对教师个人的职业修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培育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教师,因此,教师的发展,不论是专业的发展还是个人素质的发展,都应当成为国家及教师个人关注的首要问题。作为二十一世纪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正确认识教师的作用及教师职业道德,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就成为当代高校教师的必修课之一。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递知识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备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导致了知识的发展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勤奋学习,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美德,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是自己能够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要求。同时,高校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知识创新传播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也必须要具备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了解本专业内的前沿信息,同时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是自己的工作富于创造性,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要求。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所以说语文教学在环保教育方面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谈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伦理生态道德
语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率先树立自己的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学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把研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而不是只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多读书,广泛涉猎国内外生态文学范畴的著作及最新研究性成果,大量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用一种全新的生态意识去观照中学语文教材,然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贯彻这种生态意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环保题材的作文及其他语言表达训练非常多,如“我与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生命之水”“拯救地球”等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抓住一些典型的习题进行有效的引导,从中不仅可以品味到文字之美,而且使学生对于环保问题在思考中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
水是生命之源,请大家节约用水。--------王瑜
主啊,让龙王感冒吧,打几下喷嚏吧。----刘诗豪
又如学写中央一台的广告语“我喜欢小草笑、我喜欢松鼠笑、我喜欢爷爷笑。”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为保护环境写警示语,如,“我怕疼”、“我们是朋友”等保护草坪的警示语。“共建美好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生态”等警示语。
我县地处猫儿山生态景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的王国和物种基因库,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素有“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之称。我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学生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围绕“保护猫儿山,呵护漓江源”这一主题进行了系列写作,参加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猫儿山GEF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学生均获得了奖项。其中,唐凌云的《绝唱》获特等奖,李星星的《天问》获一等奖。
我校每年都举行纪念“五四”运动演讲活动。今年的主题为:“爱家乡,争做文明小卫士”。通过演讲学生进一步受到教育,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坚决表示爱护环境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演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班曾举行过以“环保”为主题的辩论赛,
辩题一:西部开发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
辩题二:三峡工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在辩论中既指出三峡工程利国利民的优势,又看到了大坝造成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100多万人大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被淹没;珍稀濒危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在辩论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确立了生态意识。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除了阅读课以外,我们鼓励学生课余广泛阅读。为了使阅读更有针对性,我们特意给学生规定了阅读几大类别,如经典阅读、时尚阅读、杂志阅读、报刊阅读,就内容分文学类、史学类、艺术类、美学类等,开设了几大专题:亲情、环保、哲理等。其中在有关环保的文学类经典阅读中,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经典的权威著作,让他们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交流内容与感受。如“当人类自野蛮踏过了文明的门槛时,他从一个混沌的自然世界,迈入了一个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于是那些原先与他生命相依存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渐渐地变得与他相疏远、相隔绝了。
阅读体验: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相脱节的二元对立学说。“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光色,跟人类的生命绝不是不相干的存在。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都在提醒着人类的心灵与宇宙的关系。任何一个真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过感动的人,都理解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论: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
阅读体验:“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为什么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为人的心灵与自然是相通的。“下午和诗人们一起去去附近的树林散步。艾基夫妇就像两个孩子,在几乎所有花草前驻足不前,随手摘颗果子放到嘴里,要不就采个蘑菇尝尝,彼此嘀嘀咕咕。俄国诗人和土地及一草一木的关系,让我感到羞惭:中国诗歌早就远离大地母亲,因无根而贫乏,无缘而虚妄。”
阅读体验: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和动作描写,委婉表达对中国诗歌缺乏生态意识的批判。“生态危机的严重局面仍在日益加剧,而且日益深入地蔓延到人类社会的文化领域、道德领域、精神领域。生态学开始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理念和行为准则。”阅读体验:以小见大,令人警醒,说明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人们观念改变的必要性。通过阅读、摘抄与鉴赏,学生们在与名家似乎是面对面的交流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一些经典的句子百读不厌,令人回味无穷,既感悟了文字的魅力,又提升了生态意识,对生态危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升华到理性层面。
首先让同学们反省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如:使用塑料袋并随意乱仍,造成白色污染;不能节约用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随地吐痰,不注意环境卫生;用完的书本、饮料瓶不放到可回收的垃圾筒里;乱扔果皮纸屑,不注意保持卫生;践踏花草,攀折树木,随意虐杀身边的小动物,如蜜蜂、蜻蜓、青蛙等等,使同学们认识到环保就在身边,环保必须从每个人自身做起。开设相关的活动课程,组织学生观看环保题材的电影电视,让学生受到强烈的生态震撼。如:学校的人工草坪非常美丽。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草坪吗?他们异口同声回答“喜欢”,我说喜欢它,不仅因为它美丽舒适,更是因为我们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那么我们就要好好地保护草坪。于是我带领他们清除草坪杂物,做了一次义务劳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并且我发现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都很关注、爱护草坪的卫生。
我的学生尽管大多来自农村,可很多人自幼儿园开始,就被父母送进县城做寄宿生。周末回家的短短日子又基本上在电视机前耗掉了,他们与自然的亲近度还远比上县城里的孩子。因此,每一年的春天,我都要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点灯山上去踏青,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倾听鸟语,近闻花香。我们必做的事情有两件:一是自带方便袋,决不污染环境;二是让每一位同学带一把小铲刀,用来挖小根菜、芨芨草等山菜。主要意图是让孩子们亲近泥土,温暖大地。当他们带着自己亲手挖的山菜下山时,表现得异常兴奋和满足,因为这远比从超市上买的要香得多,珍贵得多。我们的教育不只在于鼓励学生亲近自然,而是要灌输一种观念、一种真切的人类生存意识,使每个人都认识到“他和他所栖居的地球生物圈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为生态和谐唱响一曲曲激情洋溢的赞歌,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良好的生态氛围。
[1]陈小红.加里•斯奈德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苏雪林.沈从文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汪树东.为大地而歌:生态意识与于坚诗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
[4]任栋,胡欣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环境法律制度分析[J].行政与法,2006(2).
[5]李培超,周俊武.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的理论渊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6).
[6]叶居新.生命系统的信息[J].生物学杂志,1991(5).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既包括经济理论和分析工具的教育,又包括经济伦理的教育。伴随着数学逻辑方法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成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经济伦理教育逐渐受到经济学者的关注。经济伦理指直接调节和规范人们从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一系列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从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在《国富论》一书中从物质利益和个人私利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经济观。他从经济理性和伦理道德的内在统一的角度论述“经济人”假说,一方面,人们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对得失和盈亏计算精密;另一方面,利他心理阻止人们使用卑鄙行径和不公正手段获得财富。随后,马歇尔、弗里德曼、阿马蒂亚·森等众多经济学家都在经济伦理方面展开了论述。马歇尔指出经济人的完全利己主义假设在道德面前是不成功的;弗里德曼主张在法律和基本的道德规则下追求利润;阿马蒂亚·森通过经济学和哲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把伦理因素重新纳入投票悖论、个人选择、不可能定理等至关重要的经济学问题的讨论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总之,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包含有丰富深厚的经济伦理元素。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经济伦理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和价值观。西方主流经济学说一直将功利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而从伦理的角度出发,功利主义的积极和消极方面势必会直接影响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经济学家罗尔斯指出了功利主义的三个错误:没有认真考虑社会如何分配利益和福利,没有认真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没有考虑欲望满足方面的特性。熊彼特进一步指出,功利主义的假设对于解释经济史,解释经济的推动力,解释涉及实施动机的问题都毫无价值,它只对福利经济学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而且,在最狭义的经济领域里,功利主义的假设是多余的。在西方经济学中加强经济伦理教育,有助于形成对功利主义的科学认识,能使学生从辩证法的高度认清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优势和先天不足。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经济伦理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西方经济学及其政策导向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说,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其理论假设和核心主张方面都体现出了非常鲜明的价值取向。理论的中心思想指出:以私有制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市场社会是人类自然的状态,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这样的社会将通过看不见的手走向繁荣;资本主义从来就存在;人类历史是市场逐步自由化的过程,社会唯一需要的是消除国家束缚和干预。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加强经济伦理教育,客观地研究和分析当代西方经济学及其政策导向中的价值取向,是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建树及其应用价值的必然要求。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经济伦理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伦理观。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即认为自利是最基础的人性。这一假设是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具有分析工具的价值,但不具有人生目的和理想人格的价值。作为经济学者,一方面,在研究动机上不能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追逐私利的“经济人”,而应是为公众利益服务,具有高尚的道德信仰和人格追求的人;另一方面,在经济研究中不能脱离正确的伦理价值观的引导,应利用伦理常识将经济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应用。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加强经济伦理教育,无论是对增强学生以正确的经济伦理立场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还是对提升学生的人生理想和抱负,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经济伦理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在讲授西方主流经济学说或代表人物思想观点时,增加对其哲学渊源和伦理特色进行介绍。在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时期,绝大部分经济学家都是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哲学、伦理学不可避免地对其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所影响。而经济学家将经济研究的结论抽象到哲学理论层面时,又必然会烙上当时某种哲学或伦理学的印记。正因如此,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将18世纪到19世纪经济学说的哲学渊源和伦理特色抽象归纳为功利主义。亨特将20世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哲学渊源和伦理特色归纳为个人主义和伦理上的功利性享乐主义结合起来的产物。第二,教师在讲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建设与推导时,增加对其价值判断进行伦理评述。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虽以模型化和实证化为主要特征,但理论模型建设与选择上却总是以一定的伦理特色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和前提的。以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的边际生产率分配模型为例,该模型提出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指出:劳动和资本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它们各自的产品价值,同时也就决定了它们各自所取得的收入。经济学家施蒂格勒将该模型称为“边际生产率伦理学”,获得了公众和经济学家广泛的支持。第三,教师在归纳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政策主张时,增加对其伦理价值导向的道德分析。经济学家在适当考虑了某一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后,其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从广泛的社会科学(包括伦理学、哲学的知识)中得出的结论,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分析。完整的解读经济学家的政策内涵,既要分析和介绍经济方面,也要分析和介绍非经济方面,特别是伦理方面。更何况,任何的经济政策主张都会影响到社会秩序中每个人的幸福和福利,而利益的追逐是道德问题产生的基础。以最大产出的经济政策为例,美国和俄国都以最大限度的产出和财富的增长为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但是,美国的最大产出量由消费者决定,而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俄国的最大产出量基本由中央集权的领导机构来确定。两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完全一样,而其中所隐含的伦理意义却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各国的经济政策是各个国家根本制度和意识形态中核心价值观的产物,无论引导还是跟随某种政策主张,都需要某种伦理体系来指导他们提出建议。因此,弄清楚西方经济学家政策主张中蕴含的伦理价值导向,对于我们认清西方市场经济各种政策的实质及其对我国的适用范围,是极为有益的。
此外,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经济伦理教育,对从事西方经济教学和研究的高校教师也提出了挑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西方经济学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还需要提升自身的哲学伦理素养。一方面,应注重总结西方经济理论内部隐含的道德判断及其作用;另一方面,应关注西方经济学对于伦理或道德的解释性内容的研究。道德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高校经济学教育工作者,要达到经济学素质与哲学素质俱佳,才能精准地解读前人的在经济伦理方面的深邃思想。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学生们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有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纵观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枪手”替考、简历注水、恶意逃避归还助学贷款、恶意拖欠学费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舞弊现象严重。抄袭别人的论文与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任意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发展到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甚至雇佣“枪手”,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无所不用其极。
2、恶意拖欠学费。部分非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学费、“贫困”学生不真正贫困,相当一部分同学拒还助学贷款或挪作他用、拒付学杂费、住宿费等诚信道德问题,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也使学校这项工作因此陷入困境,
3、制造虚假履历。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奖学金、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表里不一,甚至施以欺骗等手段,虚荣心严重。在就业问题上更为突出,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等诚信缺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家庭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
1、社会价值体系不和谐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在校青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2、高校德育力度薄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冲击,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大学生对自身从事专业领域的过分关注,而影响了他们视野与胸怀的拓展。
3、高校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学生们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费心:一些学生巧言令色,八面玲珑,为的是积累评优选先、升学就业的资本;另有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而荒废了学业,临到考试时又想要个好成绩,只好为怎样作弊费尽心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工作,认清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因素,开展针对性工作探索,促使每一位大学生郁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1、促进大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协调发展。
我们在高校诚信教育中,要贴近广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强调用认识来指导行为,用行为来强化认识,通过知与行的统~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通过自我评价、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在实践中成为言行一致的诚信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
2、教师言传身教的和谐统一。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诚信建设问题上,必须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互动关系,切实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做到严于律己,并且在是非、苦乐、荣辱、义利等问题上经受住考验,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
3、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健全信用保障体系。
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构建有效的信用制度,把一切信用活动纳入制度的轨道,才能培育良好的信用秩序,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使讲信用的人、受到褒奖和赞扬,使不讲信用的人受到约束和惩罚,促进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
4、加大惩戒和监督力度,营造诚信氛围。
严格考试纪律,防止学生考试作弊,对于作弊的学生要按照学校规定处理,不可姑息;对于抄袭作业、论文的同学也要及时批评、教育,营造良好的学风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我们还要积极开展诚信建设的多种实践活动,强化学习道德理论!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除了阅读课以外,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课余广泛阅读。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浅谈语文教学中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理念的渗透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所以说语文教学在环保教育方面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谈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伦理生态道德
论文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理念的渗透
语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率先树立自己的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学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把研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而不是只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多读书,广泛涉猎国内外生态文学范畴的著作及最新研究性成果,大量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用一种全新的生态意识去观照中学语文教材,然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贯彻这种生态意识。
二、以教学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环保题材的作文及其他语言表达训练非常多,如“我与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生命之水”“拯救地球”等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抓住一些典型的习题进行有效的引导,从中不仅可以品味到文字之美,而且使学生对于环保问题在思考中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
如学生写作的节约用水公益广告:
水是生命之源,请大家节约用水。--------王瑜
主啊,让龙王感冒吧,打几下喷嚏吧。----刘诗豪
又如学写中央一台的广告语“我喜欢小草笑、我喜欢松鼠笑、我喜欢爷爷笑。”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为保护环境写警示语,如,“我怕疼”、“我们是朋友”等保护草坪的警示语。“共建美好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生态”等警示语。
我县地处猫儿山生态景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的王国和物种基因库,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素有“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之称。我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学生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围绕“保护猫儿山,呵护漓江源”这一主题进行了系列写作,参加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猫儿山GEF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学生均获得了奖项。其中,唐凌云的《绝唱》获特等奖,李星星的《天问》获一等奖。
我校每年都举行纪念“五四”运动演讲活动。今年的主题为:“爱家乡,争做文明小卫士”。通过演讲学生进一步受到教育,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坚决表示爱护环境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演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班曾举行过以“环保”为主题的辩论赛,
辩题一:西部开发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
辩题二:三峡工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在辩论中既指出三峡工程利国利民的优势,又看到了大坝造成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100多万人大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被淹没;珍稀濒危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在辩论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确立了生态意识。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除了阅读课以外,我们鼓励学生课余广泛阅读。为了使阅读更有针对性,我们特意给学生规定了阅读几大类别,如经典阅读、时尚阅读、杂志阅读、报刊阅读,就内容分文学类、史学类、艺术类、美学类等,开设了几大专题:亲情、环保、哲理等。其中在有关环保的文学类经典阅读中,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经典的权威著作,让他们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交流内容与感受。如“当人类自野蛮踏过了文明的门槛时,他从一个混沌的自然世界,迈入了一个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于是那些原先与他生命相依存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渐渐地变得与他相疏远、相隔绝了。
阅读体验: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相脱节的二元对立学说。“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光色,跟人类的生命绝不是不相干的存在。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都在提醒着人类的心灵与宇宙的关系。任何一个真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过感动的人,都理解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论: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
阅读体验:“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为什么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为人的心灵与自然是相通的。“下午和诗人们一起去去附近的树林散步。艾基夫妇就像两个孩子,在几乎所有花草前驻足不前,随手摘颗果子放到嘴里,要不就采个蘑菇尝尝,彼此嘀嘀咕咕。俄国诗人和土地及一草一木的关系,让我感到羞惭:中国诗歌早就远离大地母亲,因无根而贫乏,无缘而虚妄。”
阅读体验: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和动作描写,委婉表达对中国诗歌缺乏生态意识的批判。“生态危机的严重局面仍在日益加剧,而且日益深入地蔓延到人类社会的文化领域、道德领域、精神领域。生态学开始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理念和行为准则。”阅读体验:以小见大,令人警醒,说明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人们观念改变的必要性。通过阅读、摘抄与鉴赏,学生们在与名家似乎是面对面的交流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一些经典的句子百读不厌,令人回味无穷,既感悟了文字的魅力,又提升了生态意识,对生态危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升华到理性层面。
首先让同学们反省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如:使用塑料袋并随意乱仍,造成白色污染;不能节约用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随地吐痰,不注意环境卫生;用完的书本、饮料瓶不放到可回收的垃圾筒里;乱扔果皮纸屑,不注意保持卫生;践踏花草,攀折树木,随意虐杀身边的小动物,如蜜蜂、蜻蜓、青蛙等等,使同学们认识到环保就在身边,环保必须从每个人自身做起。开设相关的活动课程,组织学生观看环保题材的电影电视,让学生受到强烈的生态震撼。如:学校的人工草坪非常美丽。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草坪吗?他们异口同声回答“喜欢”,我说喜欢它,不仅因为它美丽舒适,更是因为我们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那么我们就要好好地保护草坪。于是我带领他们清除草坪杂物,做了一次义务劳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并且我发现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都很关注、爱护草坪的卫生。
我的学生尽管大多来自农村,可很多人自幼儿园开始,就被父母送进县城做寄宿生。周末回家的短短日子又基本上在电视机前耗掉了,他们与自然的亲近度还远比上县城里的孩子。因此,每一年的春天,我都要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点灯山上去踏青,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倾听鸟语,近闻花香。我们必做的事情有两件:一是自带方便袋,决不污染环境;二是让每一位同学带一把小铲刀,用来挖小根菜、芨芨草等山菜。主要意图是让孩子们亲近泥土,温暖大地。当他们带着自己亲手挖的山菜下山时,表现得异常兴奋和满足,因为这远比从超市上买的要香得多,珍贵得多。我们的教育不只在于鼓励学生亲近自然,而是要灌输一种观念、一种真切的人类生存意识,使每个人都认识到“他和他所栖居的地球生物圈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为生态和谐唱响一曲曲激情洋溢的赞歌,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良好的生态氛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利用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利用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生态伦理道德是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利用乡土地理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可以起到特殊的效果。乡土地理教育在初中阶段进行教学实践中,往往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高中地理教学中更是无人问津,造成学生对本地地理知识一知半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特别是本地现实,渗透辅助以乡土地理知识,能够使学生从当地乃至身边的实际情况具体事例,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感性和直观的体验中接受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高中地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许多案例虽然生动具体,但远离学生实际,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乡土地理,多讲一些学生身边活生生的状况、实例,可以增强学生的亲近感、认同感,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把家乡的自然状况,风土人情,历史文物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家乡,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注意收集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状况的相关资料并且适时地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使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自己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例如,在讲解水资源的保护时,笔者把当地一旅游景区被一化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鱼类死亡,水体变黑,游客减少的事例,与当地一个村庄饮用水遭到污染,发生村民中毒的事件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本知识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学生们畅所欲言,意识到水污染就在身边,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讲到矿产资源时,笔者把多媒体制作的滥采乱挖煤铁资源,造成当地文物惨遭破坏,地下水位下降造成饮用水困难的图片与录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们情绪激昂,纷纷发表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局域网了解家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家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变化;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就生态与环境谈体会、谈感想;还可以通过图片展览、录像等形式,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强调知识的活学活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之外,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在星期天组织学生到城边不远的一个小村庄实地参观,看到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同学们群情激奋,意识到环境与资源保护刻不容缓。参观后同学们都表达了对环境生态保护的忧患感与责任心。
新兴城市的大气环境不容乐观。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笔者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环境监测站点参观,听环境工作人员讲解相关知识,当同学看到试纸上厚厚的黑色粉尘,了解到自己呼吸的就是这样的空气时,许多人难以置信。通过参观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受到了深刻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此外,通过地理课外兴趣小组、主题班会、地理板报、演讲比赛等形式了解家乡,宣传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也可以起到特殊的教育作用。
社会调查是地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暑假期间让学生对家乡的土地污染状况及原因进行调查,并要求写出调查报告,开学之后进行交流。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形成一种面向未来环境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会计人员施加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影响,促使会计人员形成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的活动。 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中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中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研究全文如下:
近几年,偷税漏税、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的现象屡屡发生,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的公信力、诚信度成为会计行业教育的重点。会计职业道德是为会计职业活动所制定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体现的是会计职业特征,用以调节、规范会计职业关系,具体包括: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强化服务等方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在会计的教育学习中,应加强对职业道德的教育,改进教育方法,增强职业道德教育。
1.1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的缺乏
在目前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较少,存在过多的案例内容。学习者对于会计行业的案例了解较多,但对于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却缺少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缺乏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材而造成的。对于会计专业的学习,学生注重的是各种会计证的考取,教师的教育业偏向于考试。这就造成学校较多的注重对有关会计专业知识、公共德育的教育,对于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这方面的教材也就偏少。多数情况下,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也将存在某种程度的违法行为,这些都是职业道德知识缺乏,法律知识欠缺的表现。
1.2 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方式落后
在当前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教育中,对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多数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职业道德模式和思想道德教育,将应试教育作为重点,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职业修养。在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大部分职业道德教育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为理论依据,以考试为导向,对于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道德问题涉及较少。
在教学模式方面,缺少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传统的知识灌输为教学方式,局限于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的理解不全面,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思考不充分。
1.3 缺乏对学生实践的培养
现在的中职教育中,普遍的缺少实践环节。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实践环节的缺少导致课堂教授的知识不形象生动,对于学生而言,所学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与实际生活偏离较大,不能使学生直接、深刻的理解、思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几节课堂、几本教材的学习就能养成的,对其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中,学生缺乏会计实践,对会计行业的现状不了解,对于违背职业道德的危害的认知不足,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会计行业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及财产安全等。
2.1 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对于会计工作者而言,诚信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品质,在专业教育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在教学中,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将案例与职业道德相联系,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结合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于行业的发展状况,人员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同时,榜样在道德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便是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会计职业道德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学习提升对会计行业的认识。还可组织教师、学生听会计专业人员的典型诚信案例讲解,增强师生对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德认识。
2.2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结构
由于当前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单一、内容简单,职业道德的课程主要是《会计法规》及一些会计考试所规定的法规课程,且这些课程的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教学的目的也是以考试为主,教师学生只注重对知识的介绍、背诵等。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就需要对课程的改革,需要在教学中确立职业道德课程的地位,以提高教师、学生对其的重视。应将部分职业道德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加大讲解的内容,还应增加有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以职业道德的提升为教学目标,合理的开展课程,调节课程结构。
2.3 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学生具有专业的判断能力和业务能力。对于初入会计行业的人员而言,往往会因为业务能力不强、判断能力不足而在工作中出现一些违法违规的事情。因此,中职学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参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提升其职业判断能力。
例如,学校可安排学生去银行进行实习,熟悉结算方法,了解有银行业务的办理程序,对银行的出纳等工作职责进行学习。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税务局学习,让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有关纳税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偷税”“避税”的危害。在学校内,可组织开展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竞赛等,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行业中职业道德的缺失将影响会计行业的财务运行,影响国家的资金流通等,会计人员的违规违纪、触犯法律的事件也将不断增加,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迫不及待。目前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严格的法制经济干预,同时也需要道德经济的力量支持。只有人们普遍确立了市场经济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才能得到自觉的实施。
上述针对会计职业道德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内容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完善、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为学生以后的会计工作奠定基础,从而提升会计行业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刍议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带来了新的实践路径。组建一支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两个突破: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做到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判断能力。高职院校应坚持加强实现三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一般职业道德教育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隐性职业道德教育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结合,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三至五年的学校教育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一名高技能高素质的,具有某一职业(行业)特点的专门人才。由一名普通高职学生向职业专业人才的过度,应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探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路径,必定会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各行各业所需求的优秀人才。
职业道德是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高度角色化的职业道德的养成只有通过职业道德训练和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学生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到企业锻炼,单靠学校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力量单薄,微不足道。为此,应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道德教育资源的优势,构建一支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首先,学校要扩充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在校内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专业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导。
职业指导课教师充当主力军,辅导员、就业专干、实验员、思想政治教师、专业课教师等也要加入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队伍中来,整合职业教育的知识性和德育性,专业技能指导和职业道德引导相辅相成。其次,学校要把企业中的优秀带班师傅和行业标兵吸收到职业道德教育中来,组成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在校外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以这支兼职教师为主体力量,专业教师为辅助。在企业中,兼职教师通过对高职学生和优秀员工进行行为示范与技能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合二为一。
(一)更新教育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处于进一步变化和调整中。
第一,加强职业情操和态度教育内容。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内容包括:以职业道德认同程度、付出程度、实践程度三方面内容为主的职业道德认知教育。以岗位自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合作感四方面内容为主的职业道德情感教育。以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集体利益优先;热爱职业,职业成就感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甘于奉献三方面内容为主的职业道德品质教育,等等。
第二,突出现代职业道德意识。主要是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信用意识、法律意识等,特别要注重国际化职业道德精华的教育,包括职业礼仪、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双赢原则等。
第三,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各种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第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高职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一门课程,可作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计划。第五,开发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就是把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与企业文化引进就业指导的课本。
(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教育方法追求与文化知识教育的吻合,却忽略了自己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手段提出了变革的要求,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1.要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专业课教师在项目教学中,要求高职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可见,项目教学法的各环节不仅培养了高职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足了高职学生团结协作的内心体验,还锻炼和提升了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2.要以“问题解决法”和“案例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职业指导教师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对案例的分析,让高职学生能深刻认识并理解职业道德判断的标准,掌握明辨是非的尺度,从理性的角度体验他人的职业道德上升到心灵内化并运用自己悟出的职业道德,加强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3.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可以深入企业,全面了解与学习企业的制度、管理及文化后,在教学工作中学以致用,充分利用企业德育资源,对高职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而企业可以针对顶岗实习的高职学生开展半军事化管理,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来要求学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企业文化教育,还应全面细致记录实习学生的日常表现,并把评定结果反映到学校,与学校一起共同帮助高职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使学生以“准职业人”身份毕业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尽快转换身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正式员工。
4.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学校可举办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报告会。邀请企业高管、行业先进模范人物等来学校,通过权威人士的现身说法,让高职学生能从心理意识到行业中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能发挥榜样力量的教育意义。辅导员还可以邀请从本校毕业的优秀企业员工来学校,通过小型座谈会的形式,结合自己的职业实践,与学弟学妹们交流自己的工作体会与经验,以及企业对职业道德品质的具体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把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实验员可以在学校实训室里加强6S管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劳动实践中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
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高职院校要坚持把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可持续性合作,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对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1.按照企业文化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可适当在校园文化长廊张贴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寄语和企业的核心文化标语,突出对先进的企业理念和管理等内容的宣传。可适当在专业实训室张贴生产操作规程和劳动安全制度,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帮助高职学生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特性,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动机。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有效对接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将在情感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升华。
2.将企业文化融入在学校教育中,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常态化。职业德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素质工程,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道德教育趋于日常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高职教师以价值观为核心,有必要针对高职学生做一些有关企业文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训课上,在进行规范的技能操作训练中,为高职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作一些基础性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对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严格规范,落实好按时就寝,按时起床整理内务,按时出早操的规章制度,使高职学生在硬性规定和自我要求下,养成严谨的纪律意识和学习生活习惯,能尽快适应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纪律要求。
(二)个性与共性融合
职业道德共性与个性的融合在于把社会从业人员一般的职业道德和行业人员的行业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突破共性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一般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要求的呈现,是要围绕职业道德教育的行业特点,结合高职学生专业对应的职业或行业的岗位要求,根据学生品德形成规律,灵活分段实施。
1.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向高职学生传授一般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般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课内容中的一部分。为此,有必要在思想政治课中,挖掘名人高尚的职业道德,让学生学到普遍又实用的做人道德、诚信与敬业的职业道德品质。
2.结合专业的特点,向高职学生传授该行业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了解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很有必要。例如,旅游行业工作者应当遵守服务至上、游客至上、热情至上的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行业工作者应当遵守诚信为上、坚决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规范;医学行业工作者应当遵守道德底线,以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上,公平公正地维护患者利益的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咨询行业工作者应当遵守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规范。
3.结合当前行业的问题,与高职学生探索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及产生不良现象的原因。医学院学生所面临的是进行人体实验的道德问题、秘密限度问题,以及稀有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公共管理学校的学生则会讨论政府官员在欺骗公众、对媒体泄漏机密,以及拒不执行上司命令等方面是否会受到不公正处理的问题,等等。
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分层分段,由一般到具体,由大众化到职(行)业化有序地进行,有利于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后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并且将使高职学生形成集共性与个性道德品质为一身的行业职业精神。
(三)隐性与显性融合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有两种形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指的是学校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类的公共课程,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隐性教育指伴随着正规随机出现的,难以预期、无意识的、潜移默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这两种职业道德教育形式内容和表现方式不同,作用与功能却是相通的。将显性职业道德教育与隐性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与功能将得到最大的强化。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将显性职业道德教育引进隐性职业道德教育,将弥补显性课程“空洞说教、纸上谈兵”的不足,更好更快地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走近各行各业的榜样模范人物,了解标榜人物的英雄事迹,激励高职学生向行业的楷模学习,这种不自觉的崇拜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认知发展的动力。在顶岗实习中,高职学生真正地接触到优秀的企业员工,在与行业标兵的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中,其职业道德情感更容易受到感染。而标榜人物的高尚职业道德也起到一种示范传递效果。这种榜样示范的引领将进一步加深高职学生对职业情感的体验,并将这种情感体验内化到自己职业行为模式中,同时督促自己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去践行。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的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生产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力,为我国输送了一大批技术过硬的人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整体效果不佳。大学生是即将走上社会就业的特殊群体,高校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浅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新时期下,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他们招聘员工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培养技术性和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应该加大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投入,创新和丰富教育内容。在新时期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劳动者自我完善,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生活和谐稳定等。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作为新一代的职场人,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良和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要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体道德体系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多样性和灵活性、行为上体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等特点。
2.1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难以自发形成
道德品质在人民群众的思想中是不可能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才能形成。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职业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适合的教育引导,他们最终只会受到旧的职业道德影响。
2.2 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方面
(1)有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受教育者能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并把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受教育者的理想更为坚定、更为实际。
(2)道德:优良道德品质形成需要通过职业实践活动和职业道德修养体现出来。只有在职业生活中,人们才能正确的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
(3)文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要求受教育者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以自己的真才实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社会造福。
(4)纪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要求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范畴本身就包含着职业纪律的内容。
2.3 高等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大学生的职业思想道德状况在总体上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然而在受到社会上各种污秽现象的侵蚀后,部分学生出现了种种道德困惑,并在一定程度存在着道德素质下降的问题。调查显示,有近50%的大学生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一些大学生则持双面的态度,虽然他们对社会的道德现状表示出不满,但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采取实用主义态度;80%以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将与个人发展和利益有关的因素视作工作的主要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态度已经充斥整个社会,利己主义受到一些大学生的推崇,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3.1 形象教育法
借助文学艺术、文化娱乐、读书学习等形式,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其中,运用时应尽量利用该校的先进事迹,不搞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党和国家的任务为中心,运用文化艺术手段穿插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3.2 示范教育法
首先通过典型人物或事迹直接有效地感染受教育者,它突出了教育的先进性,它可以是历史上或现实中的革命领袖,也可以是中外行业知名领域的典型,领袖的带头作用在示范教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次对典型的选择要适宜,既要高大、感人,又要真实、可信。
3.3 说服教育法
目的是培养从业人员职前和职后的职业道德品质,要把教育内容转化为人们的职业道德意志,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素质,不能采取任何简单、强硬、粗暴的方法和手段,必须对每个大学生个体进行一定针对性的疏通和引导,同时要求教育者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对受教育者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
4.1 高校要开设职业道德课
这是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普通的德育课是相互补充的,二者相辅相成。要做好职业道德课教材的建设工作,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师资队伍建设。
4.2 党团工作和班级工作要配合做好职业道德建设工作
班集体是大学的最基本组成单元。在高校班级建设中,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班级工作计划,根据职业道德课所讲授的理论内容,配合组织各种有益活动以教育学生,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好教育工作。
4.3 加强现代职业文化建设
这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其从事的职业的活动方式、职业声望、语言及行为,从而加强对从事职业的热爱;有利于增强职业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问的互动;有利于政府职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促使职业利益得到保障;有利于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4.4 注重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是从业者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从规范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就团队意识来举例: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英国也有句谚语:一个人做生意,两个人开银行,三个人开殖民地。
4.5 自我教育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
它不仅靠外在的教育,重要的还要靠自我教育。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就是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自觉地开展思想斗争,树立正确观念,克服错误意识,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培养自我修养的能力。
职业道德是要靠一定的教育方法来进行,要坚持不懈奠定基础,才能使大学生的职业修养更扎实。除了大学生在就读期间接触到的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外,高职院校还要关注国内外成功职业道德教育案例,及职场模范人物的职业道德行为培养,在充分借鉴和尝试过程中,形成自带体系的一套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市场经济日益竞争的今天,加强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指导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适应目前毕业生自主择业的需要,是培养既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又有身心健康的人格,更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职业教育论文范文:技工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不容忽视。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一流的技工,不仅需要高超的专业技能,还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技工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现状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技工院校 创新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讲话对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提出了殷切期望,也为新时期技工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明确了方向。技工院校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只重视“高技能”的开发而忽视“高素质”的培养是不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的。
首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作为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其首要目标就是实现个人就业,使“无业者有业”,而无法顺利就业或就业后不久又失业者却大有人在。究其原因,主要是从业人员自身存在着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问题,如责任心差、集体观念淡薄,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意识等等。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技工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技工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应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技工院校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再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需要。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职业学校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所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不仅是他们的个人问题,也不仅是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提高的问题。
1.重视和加强技工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陈安之说过一句话:“跟谁学比学习更重要。教你的是普通人,你就得到普通的结果;教你的是优秀的人,你就得到优秀的结果。”所以,技工院校要从思想上、制度上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倡导职业道德课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及时了解当前企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鼓励职业道德课教师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培养职业道德教育意识,打造一支与时俱进的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
2.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首先,从踏入技工院校大门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未来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每个学生的在校期,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较扎实的职业道德素养。其次,要彻底打破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直接灌输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职业道德教学方法。
3.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科学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职业道德课程理论考核,按一定的分数比例对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期末考试进行量化考核。二是评价主体应体现多元化,即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实习教师、后勤管理人员等都应参与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考核,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三是实习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考核评价应制度化,学校与实习单位要加强联动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职业道德的表现情况,实习期结束,实习单位按照协议要求和规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出客观的评定。
4.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要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参加校内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职业道德认识,提高职业道德责任感,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更好地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技工院校只有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清新形势下技工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和创新技工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个人成功就业、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也应成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职统计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市场的需求,中职生将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而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从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方面提出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看法。
关键词:中职 统计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对这种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训练和培养,称之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养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职业活动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进而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我在教学中对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做了一些小小的研究,以下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的小结。
“依法统计,严守秘密”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在统计领域的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比如有针对性地选取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因虚报、瞒报、拒报或屡次迟报统计资料而被绳之以法的事例,告诫学生统计必须遵守《统计法》,它是每个统计人的职责和义务。同样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遵纪守法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否则必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另一方面,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表明统计是服务于社会的,要赢得统计客体的支持和赞誉,统计人必须做到严守国家、企业、个人的秘密,这关系到一个人的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对个人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孕育德性的基础;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建立一个公正有效、有序运行体系的基本保证。在教学中,我还运用国民经济的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识我祖国,爱我中华”。
我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使用小案例教学法与行为教学法,结合具体情景,教给学生体现职业素质的具体方法,制定全面发展的学习目标,包括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社会与交流能力以及认知和道德方面的学习目标。通过让学生上网、看电视、看报纸杂志,去国美电器,去菜市场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查阅及运用有关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中以一个社会调查活动项目为中心,将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具体分为以下阶段。
2.1 分组准备阶段
向学生阐述考评方法、步骤,列出各步骤完成的时间表,让每位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推选出小组长,拟定调查课题,申报课题,确定调查范围,写出调查方案。
2.2 分组调查阶段
每个小组根据本组课题查阅资料,讨论、设计调查问卷,打印并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随时掌握学生的动向及调查进程,当学生出现方向性的问题时,及时进行点拔。本阶段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动手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责任感、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等。
2.3 分组撰写调查报告阶段
各组对问卷汇总整理,画出整理表,撰写调查报告提纲,应用调查报告的写作格式撰写调查报告并打印,本阶段主要考核学生的写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2.4 学生讲解阶段
这是一个知识的主流反馈阶段,各组制作口头报告PPT,主要针对各组调查报告进行陈述和归纳,把调查研究的结果表述出来,制作口头报告PPT,以恰当的形式传达给其他同学,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本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2.5 交流心得体会阶段
小组间交流本次活动的收获,存在不足,提出改进意见。选出调查报告优秀小组到各班汇报,各班互相学习。
2.6 教师评价阶段
上述五个阶段每一步骤都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学习成果,教师给出相应阶段的分数,即最后每一组的档案袋中有五项内容。在小组合作考核教学中,“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考核所追求一种境界,小组成员间的使命互助活动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合作学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存在竞争,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合作成绩既是个人成绩又是小组成绩,各小组既是调查者也是被调查者,小组之间也要互帮互助,把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考试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当某一小组或某一人有一点一滴进步时,教师和小组成员应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和鼓励。从而发挥合作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7 体会与收获
学生选择的调查课题内容广泛,有中职生的学习态度、理财观、人际交往、礼貌礼仪、职业生涯规划、技能训练、安全消防知识、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调查,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既是与同学交流沟通的过程,也是对自己行为的检查与反思过程,同时是对小组长领导能力的检验过程,在调查报告中,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体育活动、技能训练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小组口号也有创意,有“让微笑充满校园,自信从我们开始!”充分展示了当代中职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以真实生活为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体现学生和教师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同时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对学生的教育更直接更有效。由于统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所以结合统计的理论教学,我安排学生参加了一些实践性的统计活动。为此我结合统计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统计调查:学生消费情况调查,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手机礼仪调查,公交车让座的调查,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在完成统计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良好的德育渗透。
2011级(4)班的王嘉成同学的《关于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及对策的调查报告》获自治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3年会暨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一等奖,在自治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3年会暨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上,《中职生手机礼仪情况调查》《中职生业余生活调查》、《中职生心理健康调查》《中职生吸烟情况调查》《网络对中职生学习生活影响的调查》《中职生校服款式的调查》《中职生文明礼仪行为的调查》,《乌鲁木齐财政会计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调查》八篇调查报告获得一等奖,《中职生追求名牌的调查》《乌鲁木齐财政会计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观的调查》《中职生理财观的调查》4篇调查报告获二等奖,《乌鲁木齐市财政会计职业学校学生礼貌礼仪调查》《乌鲁木齐财政会计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态度调查》2篇调查报告获三等奖。5篇调查报告被编入《中国梦 我们的梦》新疆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科研优秀成果2013年选集。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是不提倡道德说教的,也没有明确提出道德要求,但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职业道德思想的内容和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职业道德思想的挖掘,以期对我国现在的职业道德教育建设起到启示作用。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克思恩格斯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及现实启示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马克思恩格斯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一直被认为是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它还未单独作为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把马克思恩格斯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经行深入剖析,主要探讨马克思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对我们现代社会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启示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树立 “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职业理想。恩格斯很小就辍学做工,面对工作中很多不平等、不自由等待遇,他也逐渐的树立起为人类解放幸福而奋斗的职业理想。正是在这样的共同职业理想驱动下,他们才能够不畏艰辛困苦,为人类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一生。
1. 职业道德教育的本质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使人们了解职业道德的根源、本质和必要性。
⑴职业道德是对职业这一特定领域进行道德调节的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则是教育人们怎么在职业领域有道德的生活。职业道德是伴随着职业的产生而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唯物史观以后,他们开始着手从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解释职业道德。“只有首先阐明生产关系问题,以及从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同生产关系的联系中去考察和评价这些领域,才能对当前非常分散的德国运动,以至整个现代运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领域也越来越多就会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从而产生多种的利益冲突,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买卖双方、工人与工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等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就需要各个行业有一定的道德约束。 可见,职业道德归根到底是人们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人们是在自己长期从事的工作工程中逐渐形成相互认同的职业道德观念,可能具体行业的具体道德要求不同,但是职业离不开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大的社会背景下职业道德要求是相通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由此产生的职业道德道德规范也不同。职业道德教育是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因此在本质上也必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
⑵职业道德作为人类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社会历史性,职业道德教育也因此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职业道德的产生是以社会开始分工为前提的,社会的分工是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的,但是由于原始社会的社会分工是纯自然的,仅限于两性之间的分工,加之原始社会还没有文字记载,语言不发达等。所以真正的职业道德形成应该从奴隶社会算起。依次就是奴隶社会的职业道德、封建社会的职业道德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由于每一个社会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职业道德总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相适应。作为一种以职业道德为对象的活动,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道德一样,不可能超出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提出超越时代的道德要求,不受到该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只能是把该社会经济关系基础上所形成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具体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施加到将要从事该行业或者已经从事该行业人员的身上并逐渐内化为都默认的职业道德观念。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职业道德教育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色。
2. 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和人类共同性
职业道德是和人们的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如教师道德是同教师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同医护人员的职业生活紧密相连的。这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生活和活动中,便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和职业传统,并且这种习惯、心理、传统,世代相传一些好的、重要的规范就会流传下来。前一代人可能通过口耳相传、书写等各种方法教育其下一代遵守该行业的道德。例如,马克思认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是医生的应有的职业道德马克思指出,医生的神圣职责就是:“保护健康,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本身”保护健康,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是医学道德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作为医生不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其作用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这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在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阶级职业道德都能表现出相同的作用,那么就说明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但是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相通的。人们在进行在通过不同的方法,继承、创新和积累职业道德的时候,职业道德教育也不自觉的被人们继承了下来。因此,职业道德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人类的共同性。
3. 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职业、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恩格斯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主要表现在从奴隶社会开始之后的历史就是一个阶级斗争和阶级对立的历史。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的社会关系不同,所以形成的道德观念也不相同,这就使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带上浓厚的阶级性和政治性色彩。在阶级社会里,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都是为特定阶级服务的。虽然职业道德只是对特定人群和调节有一定和范围,但是它归根到底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它就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所以职业道德也带有一定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例如,封建社会的职业道德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有明显的不同;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所倡导的职业道德也不相同。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对从业人员进行该行业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和规范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从业人员能够自觉地遵守行业要求,培养出符合特定阶级利益和阶级要求的职业道德人格和职业道德行为。简而言之,职业道德教育就是统治阶级通过对职业领域的道德教育使从业人员接受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规范和观念,从而达到精神控制、稳定行业秩序、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当然,从业者也会根据职业的发展形成新的职业习惯和职业心理从而改变统治者的职业道德观念进而开展不同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4. 职业道德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道德是对职业领域进行的道德调节与要求,这就暗示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伴随着职业实践而开展,不然的话职业道教育就会是空洞的说教,不能内化为从业人员心中的道德观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是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改变自己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活动,只有在职业活动中才能达到最好的实效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可见,要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就必须在职业的实践之中让人们进行改变。
1. 现代化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具有对崇高信仰的坚定性,‘才能保持永久的热情和毅力,才能迸发出惊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当前,我们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职业理想信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的在社会各个领域纵深开展,社会正处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走向多元化,各种问题也在伴随而生。在职业生活领域,职业道德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各种职业问题不断涌现。例如,诚信问题、医德问题、公务员贪污腐败问题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在社会道德体系多元化的状态下,各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所以现代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就要首先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人们不被纷繁驳杂的职业环境中迷失双眼,坚守职业道德的底线。
2. 现代化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
马克思恩格斯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就是“实现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这一目标贯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始终。因此在当前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也应该坚持这一目标,坚持这一目标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对资本主义人的“异化”状态进行过批判。他们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体现的是一种“异化”状态,人在生产活动中构成了资本的附属物,人没有了主体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沦为了资本增值的工具与奴隶。我国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推翻了阶级统治,但是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唯职业道德知识为重,不考虑人的主体接受能力,忽略了人的主观价值性。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就应当改变职业道德教育灌输的局面,承认人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受教育者,并由此在职业道德的教育过程中充分引导受教育者发挥其主体作用,使之能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形成认同并内化于心。教育者要明白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活生生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有道德的从事职业活动,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领域的道德。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是一种植根于职业生活的主体性、实践性的教育,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下,呈现不同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才会真正被受教育者内化。
3. 现代化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注重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此职业道德本质上是与人的实践活动分不开的,没有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就不存在职业道德。
在现代化的历史时期有效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要与时俱进地适应形势新变化,不断创新马克思恩格斯道职业德教育思想的方法。
首先,要敢于直面现实职业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正视我国现在职业道德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对待职业领域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要采用积极的方法去解决。其次,要通过社会的舆论宣传从而影响职业道德文化。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电视、报刊等极度的发达,大众媒体对与社会舆论的形成已成为关键。大众传媒能够通过向受众进行直接的职业道德信息传递,进而促进个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道德内涵十分的丰富,它包含着道德理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纪律等理论,这些理论是以一种合逻辑的表述组成,所以对个人来讲这些理论的表述就是信息的集合。从业者在特定的情境下应采取何种合适的行为表现,就需要他们知道社会的道德要求,就需要掌握了解职业道德的信息,这样才能增加社会的和谐,提高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平。因而,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大庆市法学教育中尚处于薄弱地带,而崇高的法律职业道德的树立是 准法律人 进入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必修课程,正确认识大庆市目前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并加以完善,对大庆市法学教育及法律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庆市法学教育与法律人职业道德提升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法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法律人法学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是提升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有效方式,因此,近年来法学教育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的根本,是法律人进行职业活动的指导原则,研究法学教育与法律人职业道德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人;职业道德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从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即是法律人在法律职业领域内,进行法学执业行为必须遵循的相关职业道德理念、职业规范和习俗的总和。
法律人作为运用法律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从业者,其职业道德水准体现和反映法律职业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直接影响国家法律的有效实施,一个国家,如果其法律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实施,其法律则形同虚设。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直接影响法律制度的确实落实和保障,而国家的法律制度只有得到确实的落实才能得以沿用。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直接影响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维护。因此,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法学教育的潜在要求应该是具有崇尚法学精神的氛围、恪守法律职业道德的人物、大量规范的法律实践活动等。首先,法学的精神在法学高校的校训校风、办学理念以及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高校中崇尚法学精神的氛围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任何其他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其次,高校中的教师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良好的法学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对于法学教育具有专业的、系统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能够教授学生法学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法律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最后,高校法学院多与法检系统及律师协会建立良好的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规范的法律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将法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进一步理解法律、运用法律。因此,高校进行法学教育的优势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比拟的,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具有比高校更好的法学学习氛围,拥有更适合引导学生走向法律职业的教师、提供更规范的法律实践活动。
(一)明确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说过,法律人应当具备三种素质:一是法律学问,二是社会常识,三是法律道德。这三种素质被识别为我国法律人最通俗的、最直接的通识标准。法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不仅是传授学生法律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法律条文的技能,其目标更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精神,形成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从而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只有明确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法学教育才能切实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人。
培养学生法律职业精神,要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为目标。道德认知能力是由道德评价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冲突的处理选择能力构成的。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需要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影响其价值观,这样法学专业学生才会具备良好的道德认知的。只有明确法学教育人才配有目标,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施教,法学教育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实行及发展。
(二)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
在大学法学教育中,学校与老师更多地注重传授学生法学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法律职业道德作为法律人的灵魂和基本素质之一,应当在法学教育中得到重视,而且,法律的任务具有社会性,法律的事业是社会的事业,法律的教育应是训练社会服务人才的教育,法律人才必须有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因此,应当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的意义。通过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传授法律职业伦理知识,可使学生认识法律职业道德对法律职业的意义,领悟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明确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目标的实现和法律正义的实现所起到的积极性作用。
由于法学学科种类复杂、科目繁多,在大学法学教育中,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一般院校会将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必修课,即所有法学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另一类是选修课,即学生依据个人需求及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目前而言,许多院校将法律职业道德作为选修课开设,还有一些院校并没有开设这门课。
法律职业道德具有其特殊属性,法律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依赖于学生个人道德水准,其具有先天性。但是,后天的教育同样也能对法律职业道德水准产生作用,因此,其还具有后天性。为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理解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水准,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对于学生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开设是学生学习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意识,使学生充分的了解、认识到法律职业道德,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打下根基。
(三)编写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教材
讲授法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室通过详尽的描述、阐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而教材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最基本、最主要的依据。由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其特殊属性,基本没有专门讲述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清晰的、系统的学习依据。因此,编写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教材是至关重要的。
法律职业道德教材的编写首先应当体现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要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一本书籍要作为教材使用,其内容应当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因为,教材是老师讲授课程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随着法律职业道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因此,在编写法律职业道德教材的过程中,应当汲取相关优秀的研究成果以丰富教材的内容。其次,编写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还应当从实际出发,以法学专业学生为基本出发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其他法学专业课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理论,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他法学课程中的相关原则性规定和道德性标准和要求。同时,编写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还应当符合法学专业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教材的编写方式可以进行创新,不再遵循传统教材模式的定义、性质、特征等条框内容,教材可以以记叙的方式进行编写,即叙述法律职业道德的起源和通过结合实例进一步解释说明相关内容,使法学专业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从而更好的吸收和学习。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对法律职业道德的传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编写专门的教材以促进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学专业学生中的传播和普及。 (四)创新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法律职业道德具有其特殊属性,它与一般的知识和技能不同,因此,在大学法学教育中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认知的前提和基础。
在当代法学教育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过分注重老师的传授作用、指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成为了绝对的主导,而学生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老师的授课,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法律职业道德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创新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将道德认知逐渐深化为道德判断力和推理力提供依据和支持,最终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养成。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讨论教学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法律职业道德课程中加入讨论教学法,以不同的话题、讨论的方式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于法律职业道德的认知,逐渐内化成敏锐的判断力和推理能力。总之,在法律职业道德的教学中,讨论法的教学要比讲授法更有效,更能加深学生对于法律职业道德具体内容的印象,从而达到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目标。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分析法,通过选择具有现实性和典型意义的案件,针对案件中某一给定要素、某一领域或者某一问题或者对案件全部内容进行分析。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更直接的运用法律思维进行行思考和判断。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深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而法律职业道德所涉及的正是法律职业活动中法官、检察官、律师及当事人等不同角色的伦理关系。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在解决道德两难问题时,更能深刻的领会到法律职业中的伦理道德,从而形成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品格。
3.诊所教学法
诊所教学法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院,首创人是约翰?布莱维。诊所教学法是模仿医疗诊所展开法律教育的一种形式,这种教学以学生为主导,以法律援助为手段,以培养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在诊所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扮演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直接体验法律人在职业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各种职业道德问题,体验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法律诊所与法律机关之间以及其他法律人员的协作共处,尤其是法律职业协作的体验,这些能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日常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思考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这样生动真实的经历,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法律实践过程中复杂的职业道德问题,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以及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未来法律工作中职业道德的反省和思考,为他们日后面对这样的职业道德问题提供有效的经验积累,从而达到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4.法律人进高校
法学专业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实践经历,因此,还可以积极邀请法律人进入高校,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让法律人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述实践活动中法律人在处理案件时所运用的法律职业道德和案件处理过程中法律人职业道德所面对的困惑和问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感受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不同法律人的法律职业道德在处理案件中发挥的不同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法律职业道德对于今后从事法律职业的重要作用,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基本规范。在新时期,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精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强调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高等院校专业伦理道德教育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专业伦理教育是专业教育视野下的特殊化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高校开展专业伦理教育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道德合格的专业人才,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建设,也有利于专业从业者树立起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高校应该重视并加强专业伦理教育,在开展专业伦理道德教育时可以在教学目标上以问题需求为导向,在教学上注重情感因素并需要转变理念,注重专业伦理教育。
关键词:高等院校;专业理论;
专业伦理教育属于道德教育范畴,是高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当前,应当完善与改进当前高校的专业伦理教育,将有利于促进专业伦理教育研究在德育理论研究中的地位。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高等教育的这一特殊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等教育有着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同样应体现于高校德育体系中。专业伦理教育是专业教育视野下的特殊化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专业伦理教育正是高校德育体系特殊性的最佳体现。同时,也有利于完善高校德育体系建设,弥补高校德育内容结构的片面性缺陷。在当前高校德育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强调个别或某些德育内容的倾向,造成了内容结构的片面性缺陷,弱化了德育的作用。而强调高校在专业伦理教育上的作用正是弥补高校德育内容不平衡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当前中国高校德育目标过高,偏离实际问题明显,高校德育目标与现实需求脱节。表现在高校德育目标过分注重国家政治与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基本道德培养需要。仅注重对学生当时的人格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方向的关注,忽视了学生毕业后即将成为专业人才的道德需要。
另一方面,高校德育体系结构不均衡。当前高校德育教育总体上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治教育五个部分,但各部分所占比重明显存在不均衡特征,甚至在教育实践中严重忽视了其中某些部分的教育。从人力资源发展角度看,主要表现就是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微小,并且在大多数高校德育实践中被忽视。认识上的忽视导致职业道德与专业伦理相关教育目前很少受到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关注。从当前德育教育现状来看,专业伦理教育基本处在缺失的现实中,急待提倡和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在高校中开展面向专业人才培养的道德教育即专业伦理教育,无论是对高等教育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还是对于高校德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而言,都是更加合理和必要的。
第一,有利于高校为社会输送道德合格的专业人才。高等院校作为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担当着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特殊群体,将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当代高校学生能否在将来的工作中发挥突出作用,成为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与学生自身的专业伦理素质的高低直接相关。爱因斯坦曾经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善恶鲜明的辨别力。”高校专业伦理教育正是基于这一全面的培养目标而存在的。
第二,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建设。由于高校德育相对于个体发展与国家人才需求来说,具有滞后性与基础性,这种滞后性与基础性给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提出了科学性、预见性的要求。因此也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成为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德育学的构建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的长期过程。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高校德育内容不同程度(下转202页)(上接197页)地存在着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高校德育,如果脱离未来职业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和高校学生身心的实际,不能很好地回答大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其实效性就会较差。因此,在高校德育体系中加入专业伦理教育的相关内容,将促进高校德育体系的系统化建设,进而整体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完善、改进和发展。
第三,有利于专业从业者树立起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无论是从知识的积累角度,或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角度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人逐步由青少年时期正式转变成成年人的过程正是从高等教育阶段开始的。因此,这一阶段所接受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对其日后人生发展影响重大。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伦理素养,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着特殊的作用。只有具备了过硬的职业伦理素质,才能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确立正确的前进方向。
(一)在教学目标上以问题需求为导向
作为成年人来说,成人的学习是以学习者的经历为中心,授课内容要与学生未来将有的工作经历接轨。教育的目的固然要顾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多数高校的德育目标多数偏重前者,较少顾及后者。学生们最关心的,也是最能使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是他们切身的问题,必须与他们即将要从事的职业行为相关,或者即将获得的工作经历相关的问题。因此,作为道德学习而言,是问题需求导向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情境化,也就是要符合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要能够解决他们此刻人生阶段的难题,否则他们就会因为成人的独立自我意识而因为没有兴趣就关闭了继续学习的大门。相关性不高的内容,是教学效果不能彰显的重要原因。
(二)在教学上注重情感因素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是要由教育的目标来决定。由于人生的态度发展是成人学习的主轴,因此高校的专业伦理教育必然要在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的道德教育体系中,紧密结合以学生合乎社会道德的人生态度的教育目标开展专业伦理教育。与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衔接是牵动学习的捷径。专业伦理教育是主体间相互投入的情感互动过程。理性的思考是当情感被启动后,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的手段。学生的人生发展也就是人生观的学习应该纳入到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中来,因此,在专业伦理教育方面,同样要重视与学生情感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
(三)转变理念,注重专业伦理教育
一些教师把专业伦理教育简单地与职业道德教育划等号,没有充分认识到专业伦理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意义。一些已认识到专业伦理教育重要性的院校,在具体落实专业伦理教育时碰到许多难题。现行高校课程体系中,大多没有开设专业伦理课程,或者受开课经费不足、相关教材缺乏等因素的困扰,使专业伦理教育迟迟未进课堂。任何一个专业都会引发各自独特的伦理问题,专业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专业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伦理教育,促进专业伦理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如将专业伦理问题融入专业导论、专业实训等环节中,增强学生对专业价值观和伦理原则的体验和认同,认识到实践中的价值和伦理问题以什么方式存在,形成判断的能力和习惯。目前,中国专业伦理教育在一定阶段还将遇到各种困境,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结合多种力量,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教育模式,将专业伦理教育逐步推进。这不仅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同时对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未来职业生命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加强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其自觉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是搞好网络文明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过程中,若要使人们对网络道德规范做到理性认知,并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网络实践的行为准则,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因此,探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与修养方法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网络在为人们生活创建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弊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加之当前我国网络理论道德教育严重缺失,网络环境又比较混乱,这更是增加了构建文明网络环境的难度。因此,新环境下,研究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及修养方法对网络的良好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修养;方法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民”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构建文明的网络环境。加强对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是构建文明网络环境的初始,要想保证网民理性的认知网络道德规范,并用其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就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因此,对网络道德教育和修养方法进行探讨十分重要。
1.1 网络对传统道德观念造成严峻挑战
从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看,我国的伦理道德教育正受到网络新型道德意识和观念的影响,这将使传统道德观念面临危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新的挑战。在新环境下,传统道德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而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由于网络环境十分混乱,未成年人甚至是成年人都很难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所以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与修养迫在眉睫,受到现实的控制,面临挑战已无法回避,只有接受现实,从现实中去解决问题。
1.2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
青少年阶段是人成长中的彷徨期,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需要家庭及社会的监管,更需要社会的保护。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的青少年的生理成熟普遍提前,但是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又有很大的差异,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往往使得青少年难以构建正确的价值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存在,它能够打开国家与国家的界限,它可以突破百年的传统束缚,它就像空气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青少年在面对现实社会的压力和虚拟的网络社会的选择时,他们宁可选择网络,这就为目前的道德失范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埋下了隐患。
1.3 传统道德教育的缺陷削弱了德育实效性
目前,在我国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当前的道德教育趋于形式化,这种趋向会给广大的青少年带来不信任,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学生从内心里对此不满,这将严重减弱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而且当前的道德教育不注重个体化,没有从个体的角度分析,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这种道德教育没有形成发自内心的道德品质。
2.1 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
(1)立体、多面、交付式网络道德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在网络教育中属于相对全面、系统的教育方式。在这个方式下对接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让他们从实际的案例中学习相关经验、亲身感受网络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2)个人示范和典型诱导方法。首先每个受教育者要自身产生道德上的觉悟。从自身的感悟中可以发现这种认识是可以从对他人的模仿中实现的。在现代网络道德教育中,要进行现在和过去、现实和虚拟中的个人事迹进行学习模仿。要使得模仿产生共鸣及反思,就要对个人事迹进行筛选,选出具有真实性、感人性的事迹。
(3)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方法。一个好的道德环境的养成离不开社会风气带来的影响,网络也不例外,人们只有在这个氛围中,才能相互激励、感染、监督和指正,才能共同进步及发展。这样就能促使人们自觉地去恶向善,所以提倡良好的社会风气,对道德教育是一种有效方法。
2.2 构建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
(1)完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网络的快速崛起为人们带来网上冲浪的快捷与丰富资源,但也为使用者戴上了一副面具。虽然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了看似的自由,看似不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限制,然而这毕竟不是真自由,人们还是能体会到约束带来的孤独感,要想去除这种孤独感最好的方法就是重建伦理道德规范。
(2)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有着自身的优势及特点,但也有着自身的劣势和缺陷。因此,相关机关要提高网络监管技术设备的研究,培养专业管理及监控人才,有针对性的对网络犯罪行为进行打击,并注重文明网络活动的构建,例如我国互联网中心每年进行的十佳网站评选活动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3.1 学习方法
本文所说的学习方法是指在实践中的学习。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我们更加习惯于从书本上学习文化知识,很多伦理道德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学习到的。但是对于网络道德修养的学习,不能只限于书本,更应该注重实践,从实践中的道德榜样或典型汲取力量,效果更好。
3.2 “省察克治”方法
所谓“省察克治”是指:与其在网络自身上进行管理重造,不如好好反省网络的使用者,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对其进行改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这样一方面能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文明网络环境的构建。
3.3 积善方法
在目前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里生活,在没有任何监督,无人察觉的环境下,人们的内心得到了空前的自由,便以为在虚拟社会里无所不能。在事实上,网络中的违规、犯罪等行为确实愈演愈烈,其主要原因是人们不再看重道德约束,更偏好恶搞,甚至是恶俗,以此来发泄自身对个人境遇的不满,因此,注重网络的积善是提高网络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3.4 “慎独”方法
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不管是交流,还是工作,都是面对面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伦理道德有很强的约束性,但是在网络时代下,人们能在网络平台上畅所欲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仅仅是通过打字、聊天进行的,两个不互不相识的人,可以随意发表言论,社会舆论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必须注重“慎独”,不断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自觉的为文明网络的构建贡献力量。
要想完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就要从教育者、教育环境以及受教育者等多方面入手,采用科学的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构建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并注重提高网络道德修养,全面打造文明的网络平台,以此促进我国网络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基层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摇篮,必须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放在重要地位,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职业院校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重要价值,由此作了分析并提出实施策略。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强化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了强化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举措,对于促进高职教育的深化发展,促进学生成功成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道德教育 必要性 实施策略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技术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修养和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如何抓住机遇,深化发展,是学校考虑的核心问题。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而且要不断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新方法、新思路,以促进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发展。
强化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特征,其专业性与人才培养目标都需要与社会工作岗位进行有效对接。高职生毕业后能否有效就业,不仅要看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看其是否具有责任意识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的职业道德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应该贯穿整个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高职院校的育人价值。
另外,强化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现在,高职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高职生的职业道德不高,确实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强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高职生不仅能够掌握精湛的技术,而且具备了成为一名真正职业人应具有的基本素养,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责任意识
在强化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定位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需要员工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员工有了责任意识,就有了奋斗的动力和约束自我不正当行为的力量。
责任意识是提高工作成效的重要保证,是一个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内容。因此,在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学生认识到对于符合自身职业道德要求的情感是正确的情感,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情感、欲念或者冲动是不正确的情感,是需要克制的,并教育学生自觉履行自己的职业义务,自觉抵制不良情感,克制不良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2.加强高职生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未来从事的行业也不相同,不同的行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是不同的。在传统的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教育的内容是统一的,与学生的职业需要联系不紧密,涉及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也不多,导致学生无法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需要怎样的职业道德。
要强化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要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行业需要,加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如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教师就要联系其行业需要,加强意志力教育、公平教育、拼搏教育、团队教育等;对于财务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加强保密教育和高尚情操的教育等。
3.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强化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和领会职业道德,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才能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发展。在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如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以及相关行业中的劳动模范,介绍该行业中所需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校内实践或校外实习中感受和体会该行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习惯,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
强化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商业伦理危机的出现,除外部因素以外,内因是商业伦理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的缺失。商业伦理教育的缺失既加剧了诚信危机,又妨碍大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同时危及商业信用,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大学生商业伦理道德教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了解企业的各种道德丧失问题,强调了商业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分析了解给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重视,从而改善商业伦理道德教育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商业伦理;道德教育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提高了。由于企业家和经营者对经济利益片面追求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对产品质量的不负责,从而给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是物质相对比较充裕的年代,人们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更加注重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所以对于企业出现的这种损害消费者利益,危害消费者健康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在追究了企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之后,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不仅仅是经济法律问题,更是关乎到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道德问题。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提高企业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所以,进行商业伦理学的教育以提高其伦理道德教育质量是势在必行的。
商业伦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涉及管理学和伦理学两个方面,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将伦理学的一般原则与管理学的理论相融合,以商业活动中组织与组织、个体与个体、以及组织与个体之间的伦理秩序与规则为研究对象,试图寻找出可以普遍适应工商活动的一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从而更好的指导工商行业的运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其实就是通过大学开设的这些关于商业伦理学及其相关的课程来进行的。
1.加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蕴涵着对经济主体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趋利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所以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必要符合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所以在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的同时,必须保持平等竞争、等价交换,没有信用的企业必将被市场淘汰。所以要建立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能缺少一个良好的商业道德体系。市场需要道德的维持,道德也促进着市场的有效运行。
2.加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企业是一个盈利组织,他们经营管理主要目标是节省成本,提高利润。而道德行为其实对社会交易成本有着很大的影响,是值得企业关注的内容。假设一个企业没有很好的恪守商业道德,虽然可以暂时盈利,但是很可能也会得到其他企业同样的对待。长此以往,企业之间只会越来越不信任彼此,极大的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会让交易行为变的复杂。而如果每个企业都能恪守商业道德,营造一个道德良好的社会,企业之间彼此信任,则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摩擦,使得交易活动变得更有效率,这对于企业而言是共赢的行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要恪守商业道德。
3.加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是健全大学生人格的需要。
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应该首先从大学生中间开展,大学生是未来的企业领导人,他们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决定了未来企业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商业伦理道德教育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知识分子,更需要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接受商业伦理道德教育,是替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
1.建立有效完备的信用考核制度、完善法律制度,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有效完备的信用考核制度可以评价一个企业的信用程度,作为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一个评价依据,规范了企业的行为,也帮助企业找到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平衡点。除了有效的制度,还需要把法律作为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建设的强有力后盾。法律是规范企业经济行为最基本的规则与保障,任何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都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予以惩戒。法律是道德的根本保障,没有法律的威慑,道德机制的约束力是完全不够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信用考核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可以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提高全民的道德修养,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提供社会环境。
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通过国家的道德宣扬,使公民更能理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道德教育提高了全民的道德素质,帮助人们区分商业活动中对和错的行为,避免了公民触犯法律的几率,道德也可以帮助法律中有缺陷的行为做出决定。企业有了法律制度的约束,就不能肆意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抑制了企业违法行为的发生。企业如果将商业伦理道德编入员工手册及招聘条件中,将会使企业员工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提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市场环境,还对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
3.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商业伦理道德教育体系。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商业伦理道德教育体系,首先要确立商业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由于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是技能型的、知识型的,还必须是道德型的,所以商业伦理道德教育目标至少要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目标:第一层面,大学生首先要掌握课本介绍的关于商业伦理的基本理论和模式。对现有的理论进行熟悉,了解他们的背景和内容,能对各种商业伦理理论和模式进行区分。第二层面,学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现有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锻炼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通过确定商业伦理道德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成果评价,我们希望可以构建出可以培养中国财经院校大学生良好商业伦理道德的教育体系。
浅析大学生商业伦理道德教育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