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电影镜头运用分析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摘 要: 纵观百年来的西方电影,作者发现西方电影中对华人的形象有一套“定型化”的描述,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或者凶狠狡诈,或者谦卑恭顺,总是在肯定和否定的两极之间摇摆。其实,西方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无论是邪恶还是善良,正面或是反面,在文化的功能上都表现为西方文化的“他者”。本文探讨西方电影中中国人形象生成背后的原因,以及形象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广泛影响问题。
关键词:西方电影 华人形象 异国形象
一、西方电影语境下华人形象的生成
“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因此,“东方是被东方化了的东方”。《上海风光》中的金斯林身着旗袍,发饰怪异夸张;《末代皇帝》里的中国宫殿雄奇壮丽,宫女们个个面涂白粉,日本女子般的红色小口、眉眼细长,太监半男不女,等等。在西方影人的镜头里,中国呈现出一派奇异的东方的异国情调。异国情调有其明显的书写方式:(1)空间的断裂,以便更好地享受异域的美景,摄取那些被注视者文化视为风景秀丽的自然区等。无论是《末代皇帝》中的宫殿,还是《庭院里的女人》中的江南庭院,《天浴》中的神奇草原,抑或是《小活佛》里的古庙,电影中奇特的东方风情都满足了西方人贪婪的眼睛。在他们面前,“中国”以与西方迥然不同的景观在荧幕上铺展开来。(2)戏剧化。这是上述现象的结果,将他者的属性和文化变成舞台上的场景、画面。(3)感性化。它能支配他者并建立起一些暧昧、复杂的关系,诸如闺房的空间,人为的肉体享乐。《末代皇帝》中的溥仪和两个妃子同时做爱的场面是典型的好莱坞模式而非中国传统的情爱的表达方式。中国的旧时代虽然允许男人特别是皇帝多妻,但从道德和风俗上是绝对不允许同时在一张床上与一个以上的女人做爱的。
1750年前后,中国潮开始消退。西方的中国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否定的形象占了主导,中国不再令人仰慕而是令人鄙弃,西方也出现批判中国的不和谐现象。比如,写下《鲁滨逊漂流记》的笛福对中国的态度就很刻薄。笛福对中国的轻视态度明显地体现在他1719年出版的《鲁滨逊二次漂流记》中。在此书中,鲁滨逊来到了中国。笛福借鲁滨逊之口把中国富足、强大、文明的形象统统粉碎了,中国的宫殿、城市、港口、贸易、军队、科学根本不能与欧洲相比。同时,鲁滨逊也贬低中国人的品性:中国人贫困、狡诈、怯弱、愚昧而又自以为是。似乎对中国言无不尽,继《鲁滨逊二次漂流记》之后,1720年,笛福又出版了一本《鲁滨逊感想录》。这时的鲁滨逊摇身一变成了一个见多识广的批评家,只在思想中游历。他再次谈到了中国,但似乎更关心中国人的灵魂,内容与《鲁滨逊二次漂流记》相似,以批判为主。不仅如此,笛福对于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也颇有微词。他认为,所谓的皈依活动就是要求把那些未开化的人民劝导来信仰__,这种活动充其量只是让中国人知道基督的名字,并用基督听不懂的话向基督祈祷。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不仅彻底摧毁了中华王朝,而且彻底摧毁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西方从1750年前后开始经营起的反面的中国形象,最终完成在两次鸦片战争间。中国已成为侮蔑和嘲讽的对象,中国人是不可救药的鸦片烟鬼,是随时可能泛滥成灾的黄祸。1840年以来描写中国的文学大量涌现,这些作品给人的印象是无休止的和过去的文学作品进行清算:因为他们不断地有意无意地对照耶稣会士和启蒙哲学家塑造的理想中国的形象,建立一个完全相反的新形象。对中国事物的态度由喜好到厌恶,由崇敬到诋毁,由好奇到蔑视。
在西方的文化视野里,一直存在着两个中国:一个是天堂般光明的中国,一个是地狱般黑暗的中国。直到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也依旧表现出两个极端:可爱与可憎,可敬与可怕,或是天堂,或是地狱。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实际上是近千年历史中无数次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论述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西方对于中国形象的塑造是有一定的历史延续的,“在西方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潜在的中国形象的原型,比任何客观经验或外在经验都更加坚定稳固,更具有塑造力和包容性”。电影当中的中国人的形象,或是邪恶狡诈,或是谦恭柔顺,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朝夕之间,而是呈现出历史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于是,我们说西方电影塑造中国人的形象会受到至少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现实中的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二是西方文化观念中的“中国形象的原型”。这两个因素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而所谓“中国形象的原型”就是关于他者的、东方主义式的、构筑的天堂与地狱式的想象。
二、西方电影塑造的华人形象产生的影响
百年来,西方影人热衷于通过摄影机塑造他们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这些形象无疑比文字书简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影响。与文字相比,影像是一个更为直接、更为具体、“更善于呈现真实”的表意系统。文字所塑造的形象是“间接性”的。也就是说,文字塑造的形象需要通过阅读者的阅读、理解,从而进一步地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相比之下,电影的影像对形象的塑造更为具体直观,电影是一门“直接表现,直接可见”的艺术。就算一个人掌握的语言文字不深,只要他的视力和智力正常,就能看懂影音图像。影视艺术“剥离了高度抽象的语言文字代码,卸载了印刷媒体沉重的物质重负而代之以生动、逼真、直观的影视画面”。这样,电影电视可以跨越语言文字不同所引起的“传播阻隔”与交流困难,更加容易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人民所接受和理解。其实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现实”但又不是现实本身。艺术不仅是反映,而且是改造。然而,所谓“眼见为实”,电影的影像如此逼真,使得人们更愿意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实”的、“可信”的。但就是这种逼真的影像,却能非常神奇地为观众营造出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真实性的感觉效果。“电影、电视、摄影前所未有的逼真,这种真的效果对于观众的感官形成了猛烈的冲击。电影、电视、摄影所造成的震撼顷刻间解除了观众心理上的防范性。观众还未从中清醒过来,他们不可能保持书写文化之中的从容、平等和警觉。相反,异常的逼真引致的敬畏迫使他们不由分说地接受了摄影机镜头的种种特殊处理。人们对于眼前的一切信以为真”。电影逼真的视像能将观众从自己的世界迁移到胶片造成的世界中去,“这一迁移极为明显,极为圆满,所以身临其境的人下意识地、毫无批判和知觉地接受了这种迁移”。对于大部分的西方人来说,中国终究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虽然现在有发达的信息传送技术,而且生活在西方发达国家里的大部分民众生活富足,有机会经常外出旅行,但是,可能跟西方自身的文化有关,西方人在国际知识上表现出来的无知程度是令人难以置信的。1942年的一个民意调查表明,60%的美国人不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的位置。然而在今天,这种状况并没有多少的改变。1997年江泽民访美期间,旅美华人李洪山先生在俄亥俄州的肯特大学所作的调查结果令人惊讶:只有4%的美国大学生知道邓小平是什么人物,被调查的人中没有一个能讲出谁是江泽民。科索沃战争爆发前,大部分美国人都不知道科索沃在哪里,为此,克林顿还挂起地图亲自给美国民众上了一堂地理课,传为笑谈。
三、结语
异国形象是社会的集体想象物。个人对异国现实的感知与其隶属的群体和社会的集体想象是密不可分的。形象学家莫哈称大多数人往往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的直接接触去感知异国,而是通过阅读作品或其他传媒来接受异国形象的。对此,我们还可以补充,即使他们有机会亲赴异国,他们也会是社会中人,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多少少自觉不自觉都会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中来解读异国形象。作为文化“他者”的中国出现在西方电影当中,那里充满迷人的异国情调。所谓“眼见为实”,西方电影中的中国人或者邪恶狡诈,或者谦卑柔顺,电影的影像是如此的真切,有时足以让人信以为真。这些中国人的形象通过电影在西方或者全球传播,首先会影响西方对华人和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某种程度上加深西方对东方文化的误读。其次,通过电影这种视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像会一再加强观众认同西方文明的欲望,不断加强西方中心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饶曙光.国家形象与电影的文化自觉[J].当代电影,2009,(02).
[2]李一鸣.银幕谎言.好莱坞电影中妖魔化的华人形象[J].大众电影,1997,(07).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摘 要: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方法与分析对象有关的知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活动,是整个统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是企业制定生产计划、发展战略与规划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统计分析 企业 发展
统计分析是指运用统计方法及与分析对象有关的知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活动。它是继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之后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在前几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从而达到对研究对象更为深刻的认识。它又是在一定的选题下,集分析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而展开的研究活动。系统、完善的资料是统计分析的必要条件。
运用统计方法、定量与定性的结合是统计分析的重要特点。随着统计方法的普及,不仅统计工作者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可以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只将统计工作者参与的分析活动称为统计分析的说法严格说来是不正确的。提供高质量、准确而又及时的统计数据和高层次、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分析的产品。从一定意义上讲,提供高水平的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数据经过深加工的最终产品。
(1)运用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以总体现象的数量关系为对象的一类特殊科学研究方法的总称,从运用的角度可分为经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经验方法是指人们长期的统计实践经验相关的方法。在统计分析中常用的数量比较法、分组分析法、指数及因素分析法等就属于这一类。对于这一类方法如能正确运用,可以提高统计分析的科学性。
(2) 定量与定性的结合:统计分析面对的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在定性分析的前提下。通过其数量表现对研究对象进行认识。因此,熟悉和掌握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统计分析在一个企业的运转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统计认识的全过程来看,通过统计设计、调查和初步整理所取得的统计资料,可以对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点取得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却只是初步的、表面的,只有对这些资料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使统计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由于统计分析具有深化认识的作用,使得统计分析在企业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统计具有数量性的特点,统计分析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定量的分析来实现的。统计分析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对客观事物量化,包括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数量表现;二是根据量变程度确认事物的质,即确定区别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三是揭示新的规律,即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发现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的规律。统计分析工作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在企业正确处理好统计分析工作,可以从整体上更为全面地看清现状,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发挥统计分析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就社会经济领域而言,统计分析还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提高统计工作地位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级领导部门和决策者仅凭个人能力和经验已经很难把握瞬息万变的局面,更难以正确做出科学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统计分析的优势随之显现。它可以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比一般统计数据更集中、更系统、更清楚地反映客观实际,又便于阅读、理解和利用。因而是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功能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也提高了统计工作的社会地位。
统计分析在企业发展中应用广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统计分析在企业预测中的应用。在统计预测中,一般强调静态分析预测和动态分析预测相结合,以静态分析预测为主。首先,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重点进行年度、季度统计预测分析,确保企业目标管理和考核的有效性。其次,要根据企业的计划目标和历史销售数据确定各项数据指标,找出经济运行波动的共性和差异性。再次,要根据企业的总体规划和行业的特殊性,综合运用一定的预测模型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公司的市场份额取决于该公司的产品、服务、价格、沟通等与竞争者的关系。如其他因素相同,则公司的市场份额取决于它的市场费用在规模和效益上与竞争者的关系。
第二,统计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企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加深,这就要求企业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一是对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的分析。主要包括居民的购买力、商品的潜在和实际市场需求量、品牌成熟度、订单满足率、消费偏好等。通过分析,可以判断企业的赢利空间、供需缺口等,为领导层确定商品销售规模、制定阶段性营销策略等提供依据。二是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分析和影响。主要包括国内、国际的宏观环境对我国行业发展的影响和对地方法规、民风民俗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三是对企业竞争力的分析。通过分析本行业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在对比中认识自身发展的差距和潜力,从而为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第三,统计分析在企业过程分析和阶段分析控制中的应用。在计划方案的落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状况。需要及时的进行过程分析和阶段分析。企业利用统计数据定期分析计划完成情况、进度情况等,可以及时的发现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完成阶段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确定指标完成率。便于衡量市场潜力相同的不同市场之间的业绩。也作为销售目标制定的依据。
在企业当中,统计分析工作是了解现状、预测未来,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方法。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统计分析的研究,使统计分析工作更好地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推动力量。
[1]百度百科.统计分析[EB/OL].
[2]赵井霞.试谈如何进行统计分析[J].商业经济.2004.4.
[3]宋安. 统计分析在企业管理与经营决策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3.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技术发展,和社会对于金属资源的需要。冶金行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社会对冶金行业生产技术的要求也在提高。另外,微波技术在工业和人们生活中得到了普及,微波是一种清洁干净的能源,将微波技术应用到冶金工程中可以提升金属的浸出、萃取效率,并节约更多资源,必定能够使冶金技术得到提升。该文将对微波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简要叙述,并分析当下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的应用,最后将会对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微波技术 冶金工程 技术发展 浸出 萃取
在科技的支持下,冶金行业得到发展,同时冶金企业也在不断提升技术用以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微波技术出现后,得到广泛应用。现今微波技术在冶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萃取、浸出等工序中有着良好的效果。
微波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电磁波段,微波波长在1mm至1m之间,微波相应频率在300GHz至300MHz之间,其中民用的微波频率只有915MHz和2450MHz两个频率,微波虽然存在于无线电波和红外辐射之间,但是在产生方式、传播途径以及应用上都与二者有所不同。微波加热的工作原理如下,在磁场环境中,一些物质的分子会发生极化,分子将会随着微波场方向发生改变,在运动过程中极性分子会试图对自身速率进行调整,进而引起极性分子旋转。原子弹性散射会阻碍极性分子旋转,并导致能量耗散,将电磁能直接转化为热能,实现对物质加热升温的目的[1]。
微波加热有其明显的特点,与传统加热方式有很大不同。传统加热方式是传导式的加热,是一种通过外部热源由表面到内部的加热方式。微波加热是从对象材料内部进行,通过对象内部耗散来对目标进行加热,微波加热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也有其明显的优势。微波加热的方法是使受热目标本身成为发热体,这样能够使受热目标在加热的过程中做到受热均匀,避免了传统加热方式中存在的冷中心问题,无论受热物体的形状如何,都可以做到均匀受热。由于受热目标直接成为发热体,所有在微波加热的过程中,不需要经历热传导的过程,而且可以减少能耗提升受热速度。在微波的作用下,物质的原子和分子会发生高速振动,从而为化学反应建立更为有利的环境,进而降低能耗。微波加热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完成杀菌保鲜的任务,微波加热快,对食物内维生素等物质活性能够做到最大程度的保留,而且微波本身不会产生废渣、废气等有害物质,更利于环境保护。
微波技术在当今的冶金中应用广泛,主要包含微波辅助萃取、微波强化浸出、微波干燥、微波碳热还原和微波烧结等应用。
微波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有很多,微波能够穿过萃取介质,对加热物直接进行加热。因此在萃取的过程中,运用微波技术可以对萃取工作中的传质加热,继而减少萃取工作的时间,可以有效的提高萃取效率[2]。微波技术在对萃取进行辅助时,极性溶剂吸收微波的能力要更强,而且在微波条件下更容易提升溶剂活性,所以在萃取中,使用极性溶剂要优于非极性溶剂,使用极性溶剂能够和被萃取物产生更好的效果。在铂(Ⅱ)和钯(Ⅱ)络阴离子的萃取及分配行为中,可以发现在微波辐射下,分配比和饱和吸附容量得到了增大,萃取率有效提升,使用微波技术辅助萃取能够使萃取速率增大。
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一些低质量的冶金原料也被当作冶金原料使用,对于低质量原料的处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使用传统的湿法冶金工艺手段能够有效对这些低质量矿石进行处理,但是浸出率低,处理时间长,影响工作效率[3]。一些学者尝试将微波技术应用于这一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纳库马尔等人在对低质量且难浸的金矿进行了微波预处理,在对试验结果分析后发现,矿石中的总碳量降低的值接近70%,而矿物中的致密硫化物被氧化成为了结构更为稀松的氧化物。将接受微波处理后的金矿放入氰化物中浸出,金回收率在95%以上,可发现利用微波处理后的浸出效果明显。另外,丁伟安在硫化铜精矿三氯化铁浸出反应的研究中,对微波的运用也进行了探讨。在硫化铜精矿三氯化铁浸出反应实验中,在使用微波加热后,浸出的速率有明显的提高,而且物质间出现反应的时间也在缩短,表面微波技术应用于浸出中的有效性。
干燥处理是微波技术的最基本应用,水在微波的作用下会产生强烈的反应,水是有效吸收微波的物质。与传统通过辐射达到干燥的手段相比,微波干燥具有更多的优势,使用微波技术速度更快,更加有效的对物品起到更好的保护[4]。
库萨卡等学者在硼酸干燥实验中运用了微波技术,微波功率设定在100~700W间。在实验中,实验对象的温度在微波加热下迅速接近100℃,随后温度迅速下降,这说明水分已经快速脱离了实验对象。实验后对实验样品进行观察,发现样品在物理形态上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硼酸中的结晶水没有在微波加热下发生分解,微波干燥用时短应用微波技术进行干燥不但速度快,而且安全性高,能够很好的保护加热对象。
碳在冶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当着冶金中的还原剂,可以有效的吸收微波,在微波条件下,碳可以快速升温,当碳迅速升温后其还原力得到增强。微波碳热还原技术的目的就是利用碳吸收微波的能力来还原氧化物,还原后将得到用于冶金的金属和化合物。
斯坦迪斯等人在对铁矿石微波碳热还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微波加热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在传统加热方法中一直存在的“冷中心”技术瓶颈。在微波加热的条件下,碳热还原率迅速提升。加拿大学者也曾经进行过此类实验,通过微波技术来处理含铁废渣,在微波加热废渣的同时,加入磁铁矿和碳,加热速度得到提升的同时,还回收了废渣中的铁矿,实现了资源的再回收[5]。
微波烧结是利用微波技术对材料进行加热,并提升至烧结温度实现材料的致密化。在进行微波烧结的过程中,升温速度快,但是在材料内部温度始终保持均匀,材料晶粒会受到抑制,材料质量会提升。
罗春峰等人对微波烧结进行研究,以粉末冶金铁基材料的烧结工艺与性能为研究主体,并和传统的真空烧结工艺进行对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表明,通过微波烧结,使粉末冶金铁基材料在1280℃的温度下保温10min,能够使材料达到95.8%的相对密度,进而增强了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强度。
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的应用领域已经越来越多,使用微波技术能够提升金属的回收率、降低冶金技术的能耗、减少工作时间等,微波技术在冶金行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微波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愈加成熟,但是随着生产需要,微波协调其他外场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必须得到发展。如超声波技术能够通过空化反应将悬浮在溶液上的团聚颗粒进行粉碎,使水溶液吸收微波性能提升。但是类似于这种外场技术的联合工作技术尚不成熟,仍然需要进行完善和增加。外场技术的联用符合冶金行业发展需要,是冶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广大冶金行业研究者和工作者,应在实践中刻苦攻关,实现技术的发展。
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对冶金技术有着巨大的帮助。但是相关研究者和从业人员也应该认识到,为了适应为了发展需要,必须要加强微波技术与其他外场技术的结合,提升技术联合能力,共同为冶金工程发展做出贡献。
[1] 刘书祯,白燕,程艳明,等.微波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J].湿法冶金,2011(2):91-94.
[2] 郑凯,赵平源.微波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4(8):75-76,72.
[3] 石鑫越.微波碳热还原转炉渣脱磷动力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联合大学,2013.
[4] 马彦锋,陈向阳,陈永明.微波辅助浸钒工艺实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52-456.
[5] 陈建.微波加热预处理铬铁矿工艺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根据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社会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指的是,不同文化的成员有不同的性别意识;不同文化的成员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认识。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
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喜宴》讲述的是远在台湾的父母赶赴美国参加儿子婚礼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影片男主角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事业有成,与男友赛门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而远在台北父母的一次次逼婚,使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怎料父母想赴美亲眼见证儿子成家。无奈,伟同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 “假结婚”。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
数。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冲突问题,在复杂的电影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唤醒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 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Hofstede, 1991: 51)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强调群体和谐、个人与集体联系紧密,这一思维方式直接体现在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上。中国人在婚姻中重家庭而轻爱情,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以家族为单位的“集体”的事情,婚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为家族这个“集体”延续香火,传承子嗣。影片中,伟同的父亲始终盼望着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父亲虽然因重病住院却仍念叨着要伟同娶妻生子的场景。
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愿望,为了完成自己传宗接代的任务,伟同决定与葳葳结婚。伟同深爱赛门,虽然极不情愿,但为了取悦父母,伟同还是选择了与葳葳结婚。而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都不能干涉,所以他们极其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片中伟同的同性伴侣,美国人赛门,一个人在纽约生活,父母并未对他的私生活过多管束,赛门的生活基本与家庭这个“集体”是分离的,所以赛门能够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没有太多的顾忌。赛门选择同性恋生活实质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仅仅是满足身心需要,而没有对于后代的顾虑,这是个人主义的重要表现。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对待婚礼的不同态度上。西方婚礼不强调婚礼的隆重性,仅仅是一种证明婚姻合法的手段,在宗教和法律面前的宣誓以示对感情的认真、忠诚。中国人在婚礼问题上则特别强调隆重性、仪式性,并且将这种隆重性与婚姻的稳定和幸福挂钩。影片中,伟同和葳葳原本打算以美国的公证结婚来敷衍了事,但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影片中母亲说:“结婚是一辈子一次的事情。”
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婚礼的意义――通过庞大隆重的仪式来强调婚姻的稳定性。并且由于见证人(宾客)多,还有婚姻双方大量的聘礼、嫁妆,以及“不能丢面子”的思想观念,也成为对婚姻长久性的一种无形的压力。有了隆重的婚礼,离婚、不幸福不稳定的婚姻就成了一种罪孽、反面的存在。这些无一不是对集体主义的体现。而婚礼上,伟同的中国朋友和亲戚起哄,罚酒、闹洞房等行为让外国人瞠目结舌,他们觉的这简直是疯狂至极,不可理喻。西方以尊重个体为出发点,而东方却是以尊重整体牺牲个人为宗旨的。闹洞房就是牺牲了新郎新娘的个人意志而取悦于整体意志的集中表现。
2、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霍夫斯塔德提出的第二个文化差异维度是权利距离。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霍氏的权利距离指的正是人们对权力在社会中不平等的分配状态所能接受的程度(彭世勇,2004.01)。具体地说,“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掌握权力较少的那部分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衡这一现象能够接受的程度。”(Hofstede, 1991:28)霍氏的研究表明,在权力距离不同的国家中,人们的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礼”和“上下等级”,要求人们对权利、地位、身份(以及辈分、等级、年龄等)比自己高的人必须要保持尊敬和礼貌。中国人注重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西方国家则提倡人人平等,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影片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餐厅老板几十年后仍然不改对伟同父亲的称呼,一朝为上级,一生为上级。另外,伟同也以其管理人员的身份,经常拿工资威胁下属。在家里,其父是一家之主,每次吃饭大家都要等他先动筷子品尝饭菜。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与距离。
3、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情况或是前景有着不同的认识。霍夫斯塔德认为,“所谓不确定性回避就是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造成的恐慌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期盼未来的可预见性。”(Hofstede,1991: 113) 具体表现就是文化成员对于成文和不成文规则的需要。
笔者认为,片中中美两国人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美国是由不同民族构成的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到达北美大陆后还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观念和处事方式,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使美国文化丰富多彩、兼容并蓄,所以美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就显得要开放、主动,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接受程度很高。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同性恋,但总体上他们能尊重同性恋者的选择,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在某种程度上能得到保护,所以,同性恋现象在美国人看来就没有那么奇怪。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历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与外界交流少,再加上封建礼教对人民正常生活的束缚以及中国人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接受程度较低,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是接受不了同性恋这一较新的事物的。所以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大多对同性恋者持怀疑、鄙视的态度,同性恋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片中中美两国人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深刻地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情况或是前景有着不同的认识。
4、男性主义(Masculinity)和女性主义(Femininity)。
根据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社会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指的是,不同文化的成员有不同的性别意识;不同文化的成员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认识。霍氏认为,在男性化社会中,性别角色十分明确,即男性成员应该自信、坚毅,重物质上的成功,女性成员则应该谦虚、温柔,注重生活质量;相反,在女性化的社会中,性别角色常常发生重叠,即男女都应该谦虚、温柔,而且注重生活质量。
男性度与女性度,也称为“刚柔性”,即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对于男性文化社会而言,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男性气概,如自信武断、进取好胜,对于金钱的索取,执着而坦然;而女性社会的文化成员则强调生活的质量、服务、关心他人和养育后代。
(宋雯,2009.06)中国不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文明社会,男人由于其自身的身体条件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使他们从小的时候就受到长大之后要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这样的教育。而女人们自小被灌输的思想当中,更多的是教育其如何做一个好女人、好妻子、好母亲。依照性别角色进行家庭分工是家庭模型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家庭模型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Samovar,2009:62)。中国传统的大男人和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女人只能在家里做家务事,一切要听从丈夫的,不能有自己的选择。片中伟同的母亲一生的职业都是全职太太,在心理上,更是把丈夫和儿子做为一生的事业,这一切都反映出中国式男性主义主导的社会。
电影《喜宴》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的文化碰撞、冲突现象,然而影片结尾高父、高母的最后妥协以及伟同、葳葳、赛门三人紧紧相拥的画面却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这种差异并不是牢不可破的,任何文化都是逐渐经历认识文化差异到尊重文化差异再到协调文化差异的过程(张晓玲,2009.02)。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强,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在接触一种新的文化时,必然会将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信仰、风俗、行为习惯等方面融入到新的文化中(陈建平,2012:122),而新旧文化的融合则要经过四个阶段:蜜月阶段、烦躁和敌视阶段、逐渐适应阶段、双重文化阶段(陈建平,2012:123)。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语言背后文化的学习。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定位文化差异,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尊重其社会习惯和风土人情,积极提高自身文化适应性,使中西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交流中不断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科幻电影的最重要元素之一不同程度地凸显科技感。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如透明的塑胶、光亮的漆皮创造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未来世界,表现了对未来的无限畅想。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科幻电影服装的服饰语言元素分析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
科幻电影服装的服饰语言元素分析
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服饰语言作为大众传播符号中重要组成部分――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语言符号甚至大于语言符号。科幻电影中看似神奇的服装也是由现实经过合理推想而创造出的,其服饰语言也有迹可寻。下面我们来分析电影中的服饰语言元素,以便为我国服饰文化借助科幻电影这一媒介更好更广地传承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一)服装中的性感元素
与色情不同,性感更为文雅含蓄,因此人们在处理科幻题材的电影时,服饰多多少少也都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以性感为主题的内容,经过电影的创作表达,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并逐渐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科幻电影《太空英雄芭芭莱拉》剧中用上大量PVC质料制造出位大胆的人物造型与前卫华丽的视觉效果,被誉为荧幕上第一次让人过目不忘的真正性感的服装。《黑客帝国》充满质感的红色紧身皮裙成为了本片的绝对亮点,给人以前卫与性感的印象,它代表享乐主义的一种生活。它的风格,更适合这种需要大胆想象和无限创意的影片。性感元素在每部影片的服装秀都是少不了的煽情内容,这股时尚风对大众的影响显而易见。
(二)服装中的复古元素
近几年,在服装中复古一词出现的频率较高。例如“复古潮”“复古风”“复古主义”等。一些复古元素也到处可见,波西米亚风,印度风,埃及风都是复古元素的运用和体现。复古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它是在“拿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达到一种怀旧和创新的结合。在服装的运用中,它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神的结合。
在科幻电影中往往体现为一种浪漫情结,高科技的未来也会有某种文化的回归。在《加勒比海盗》服装中,复古不是简单的复古其款式、图案、色彩、造型,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演变与现代相结合,形成一种复古的摩登。把复古与摩登相叠加,其艺术与功能的魅力就将以几何级数增加。对于复古的运用应该取其神,而不是形。不仅要了解其在服装中的存在,还要清楚其运用的精髓。
(三)服装中的民族元素
民族元素是科幻电影中常见的服饰语言之一。科幻电影经常将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民族元素放在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表现不同的神气与韵味。民族元素形式上比较华丽,并具有一种神秘性。科幻电影服装在吸取应用民族元素的基础上将民族元素加以创新发展。民族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成为科幻电影持续发展的共识。《骇客帝国3:矩阵重组》中,主角尼奥的黑色长风衣就采用了中式的立领设计和《银翼杀手》中的服装道具有日式风格的痕迹,对襟的武士服,层叠穿法,天然素色面料,甚至使用古老的油纸伞。都是民族元素的体现,影片服装还获得了英国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奖。
(四)服装中未来科技感元素
科幻电影的最重要元素之一不同程度地凸显科技感。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如透明的塑胶、光亮的漆皮创造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未来世界,表现了对未来的无限畅想。早在六十年代设计师皮尔?卡丹就发布了有浓厚太空味道的摩登设计:透明塑胶手饰,透明款式的太阳镜,尼龙袋子,易洁的涂层滑雪长靴,各种形状夸张的配件一应俱全。在发型上也别出心裁,各种色彩的染发,银灰色金色等等,挺直地向上竖立。
(五)服装中的中性元素
在科幻电影的服装设计中,中性化潮流,雌雄同体的新审美风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对于两性服装来说,传统服装的面貌一方面是作为女装的丰富装饰效果,有意识的创造一种强烈或夸张的视觉效果,让女人在服装世界获得了一种中性的美感,或是对于美感的外部形像的认定;同时在另外的一个方面作为男装来说,它始终在沿着一种真正的审美标准,成为单纯和质朴的男性语言形象,表现出稳健、庄重、力量的阳刚之美。
但在科幻电影里中性化服装风格打破这个长久以来的局面,以一种强大的风格力量带动了时尚的流行。如:《第五元素 》女主角的服装设计,性别不再是设计师考虑的全部因素,女装中融入男性阳刚硬朗的元素。《龙骑士》、《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男装融入女性阴柔花俏的一面,性别界线越来越模糊,男女装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中性化这种抹去男女性别差异的着装风格已经在科幻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非主流的另类服装,可以说是现代不同风格服装中最有生命力的服装风格。
(六)服装中的智能化元素
科幻电影的题材丰富多彩,形式趣味各有不同。智能材料和可穿着的电子面料也被赋予在科幻电影服装设计世界中,制成精美的科幻机械人等造型,让人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苍蝇》、《终结者》中的科幻人物形象、科幻怪虫、人体骨骼结构以及解剖学角度的人体结构,都融入了自然科学与仿生学的高科技理念,《007》中的电子设备植入服装中都成为重要的智能化主题。此外还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讯息,纺织服装业的许多新发展将更多通过生态学途径获取灵感。智能化服装成为近年来许多企业研发的重点。专家预测智能服装未来就将成为时尚潮流。
(七)服装中的仿生元素
仿生造型的艺术设计,遵循科幻感构成规则以及情感表达,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的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形态结构、外部造型、动作,甚至其神态这些特征对生物进行模拟,来展现科幻电影服装设计特有的仿生设计语言。
在科幻电影《阿凡达》中对自然界中,生物的研究,将其合理而优美的造型、图案以及机能结合到服装设计中,影片《蝙蝠侠》中的猫女通过闪亮的黑色塑料紧身衣与眼罩,形似猫爪的手套以及《守望者》中以蝙蝠的型、色为原型,塑造的武士般坚硬铠甲,更为夸张地塑造了介于人兽之间的形象。
(八)服装中的时尚元素
时尚与电影的联姻似乎进入了一个时尚主导的时代――任何相关或不相关的东西都开始与之发生联系,而搬上银幕似乎是最有效的方式。《星际迷航》中的身着块状细节银色小礼服,银色项圈和手环与礼服的涂层相呼应,再加上紫色短发,为极简的服装廓型增添未来主义时尚风格,同时也把现实奇幻、未来先锋的超前元素得以完美体现。《第五元素》中呈现了200年以后的丰富想象力;女主角一身紧身皮装,充满了性感与野性的冲击;
男主角是简单的风衣内穿T恤的硬汉形象,充满未来色彩。主角盖瑞欧德曼半边光头,身上有点希特勒式的服装就运用了胶质的材料,外带反五彩光的效果,各种富有未来感的服装跃然而现,与整个故事题材相一致。这些影片的一炮打响,除了与环境场景 和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有关,更因其风格独到的服装设计。电影与时尚,这两个文化圈不断地互相渗透与融合。
如果说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科幻电影则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认识,对社会问题与技术发展的关注最终落实到人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境界的突破。科幻电影服装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其表现的事物,经常作为现实生活仿效的对象,甚至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在黑客帝国电影公映后,影片里主人公用的手机受到欢迎,在厂家应影迷的要求下,专门开发了这种样式的手机产品推向市场。黑客帝国电影中男女主人公所穿的具有科幻感皮衣也在影片公映后,也得到了国际和国内市场广泛的流行。
以上这些使我们看到了一种科幻电影与人们生活的互动。人们在成为具有极大商业潜力的消费对象时,同时也呼唤起了人们对未来的关切和现实的反思,而其中一些超前的、具有开放性思维的元素和服装穿着方式,在当今社会也更容易被人们接纳。
从独特视角解读科幻电影服饰语言元素,也就从另一层面更加深层次的揭示了不同于以往的着装意识形态和衣服的形式。从文化上对科幻电影服装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创新理论价值,而且对现代服装产业也有某种借鉴价值。同时它也可供高等教育及服装设计、影视设计专业人士参考,对专业教育的理论发展起到促进性作用。我国科幻电影服装产业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挖掘其商业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从现代经济发展的状况看,作为企业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金融知识、了解金融机构、了解金融市场,因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企业必须与之打交道。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运用EXCEL VBA语言构建融资租赁成本分析模型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运用EXCEL VBA语言构建融资租赁成本分析模型全文如下:
资租赁是企业资本运营的一种新途径,它实质上是融通资金与设备购买为一体的复合型贸易方式。承租企业只须定期支付租金,就能从租赁公司获得所需的机器设备,并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用权,租期结束时还可以选择续租、留购等形式取得租赁物的所有权。融资租赁手续比较简单,还款方式比较灵活,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一方面自有资金紧缺,外部融资渠道狭窄,另一方面又急需先进的生产设备,在这种困境中,融资租赁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在进行设备融资租赁决策时,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租赁双方一般在租赁合同中仅约定设备价款、租赁时间、手续费率、租金支付方式等,某一项或者几项因素发生变动,都会给承租方决策带来影响。实际的租赁成本需承租方自己测算,如果单纯依靠手工进行计算,不但复杂和繁琐,而且准确度也会受到影响,必将影响到企业融资决策的质量。笔者结合多年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运用Excel VBA函数,设计出具有一定通用性的融资租赁成本分析模型,承租企业财务人员仅需要根据租赁合同的约定,录入相关变动因素即可得出租赁方案是否可行的结论,对于企业进行融资租赁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目前的实务中,大多数情况下,租赁企业采用等额年金法核算租金。在这种方法下,企业每期支付的租金由融资费用和应付本金组成,且每期支付的租金金额相等。
例:甲公司计划融资租入A大型设备,经与融资租赁公司协商后,双方约定: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是500 000元,年利率7%,年管理费率3%,租期为5年,租金每半年支付一次,每期期末等额支付。租期结束时甲公司按合同约定支付名义价款100元后,该设备产权转移至甲公司名下。
(一)建立模型数据区
按照图1所示建立融资租赁成本计算分析表的数据区。
其中:阴影部分标识的项目“租赁成本”、“租期”、“名义年利率”和“手续费率”可以随着实际情况利用滚动条进行调整,滚动条的数据变动幅度从-80%到120%;“名义货价”是固定值,可随着租赁条件的变化,直接在B12单元格调整。其他项目均通过EXCEL函数公式来计算确定,租金支付方式下拉框分为“期初”和“期末”两种支付形式;支付频率下拉框分为“按年支付”、“按季支付”、“按半年支付”、“按月支付”四种情况。
(二)定义等额年金法下模型相关公式
1.每年付款次数。年付租金次数根据支付频率的不同会有不同变化,比如每半年付款一次,一年付款两次;每季度付款一次,一年付款四次,以此类推。在B7单元格输入公式“=IF($B$5="按年支付",1,IF($B$5="按半年支付",2,IF($B$5="按季支付",4,12)))”。这里采用了EXCEL的IF嵌套语句,执行真假值判断。根据逻辑计算的真假值,返回不同结果,对数值和公式进行条件检测。
2.总支付期数。在B8单元格输入“=$B$6*$B$7”;在C8单元格输入“=C6*B7”,即为租期变化后总支付期数的变化情况。
3.计算年利率。是指根据支付频率的不同,在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运算时,为了函数设置公式能够简洁所使用的利率。在B10单元格输入“=B9/B7”,即随着支付频率不同参与计算的名义利率的变化情况。在C10单元格输入“=C9/B7”,即随着其他条件变化后,参与计算的名义利率的变化情况。
4.等额年金法下租金的确定。等额年金法租金的计算主要有先付租金和后付租金两种形式,若在每期期初支付租金,即可视为预付年金,公式为:
A=P/[(P/A,i,n-1)+1]
其中:A为每期租金,p为实际租赁成本,I为每期的利率,n为总支付期数。
若在每期期末支付租金,即可视为普通年金,公式为:
A=P/(P/A,i,n)
在B13单元格输入“=IF(B4="期初",B3*(1+B11)/((1-1/(1+B10)^(B8-1))/B10)+1),B3*(1+B11)/((1-1/(1+B10)^B8)/B10))”,在C13单元格输入“=IF(B4="期初",C3*(1+C11)/(((1-1/(1+C10)^(C8-1))/C10)+1),C3*(1+C11)/((1-1/(1+C10)^C8)/C10))”,即随着相关条件变化,租金的变化情况;在D13单元格输入“=(C13-B13)/B13”,即随着其他条件变化,租金变动百分比。
5.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确定。最低租赁付款额=各期租金之和+行使优惠购买选择权支付的金额,则在B13单元格输入“=B13*B8+B12”。
6.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的确定。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每期租金×(P/A,I,n)+名义货价×(P/F, I,n),即在B13单元格输入“=B13*((1-(1/(1+B10)^B8))/B10)+B12*(1/(1+B10)^B8)”。按租赁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入账。本例中,计算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515 070.89元,大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500 000元,所以租入资产入账价值应为公允价值500 000元。
C13单元格输入“=C13*((1-(1/(1+B10)^B8))/B10)+B12*(1/(1+B10)^B8)”,即随着其他条件变化,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的变化情况。 7.未确认融资费用的确定。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在B16单元格输入“=B14-B3”;在C16单元格输入“=C14-C3”,即为随着其他条件变化,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变化情况。
8.实际资本成本的确定。承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当期的融资费用。实际资本成本,也称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率,是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关键步骤。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我们采用内插法计算实际资本成本如下:
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即:租金×(P/A,I,n)+名义货价×(P/F,I,n)=500 000
当i=i1时,P=P1;当i=i2时,P=P2;则i=?,P=500 000,利用内插法可得:
(i-i1)/(i1-i2)=(500 000-P1)/(P1-P2)
在表格中分别输入变换i值,通过函数计算可得P1和P2 ,解得i=8.1869%。
在B17单元格输入“=IF(B4="期初",RATE(B8,-B13,B3,-B12,1),RATE(B8,-B13,B3,-B12,0))*B7”,在C17单元格输入“=IF(B4="期初",RATE(C8,-C13,C3,-C12,1),RATE(C8,-C13,C3,-C12,0))*B7”,即随着其他条件变化,实际资本成本的变化情况。此处用到了RATE函数,该函数用于计算复利利率,但是其参数年金要与终值或者现值的正负方向相反。
运用EXCEL VBA语言设计融资费用分摊计算表,先要如图2所示建立融资费用分摊测算表格的基本数据区。
其中:
确认融资费用=每期期初应付本金余额×实际资本成本(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率)
应付本金减少=每期租金-确认融资费用
应付本金(余额=每期期初应付本金余额-应付本金减少,运用EXCEL函数也可实现融资费用分摊的测算,但是当租金支付期数发生变化后,此表格需要调整公式重新测算,比较繁琐。如果采用VBA语言来定义,即可大大简化每次因数据变动带来的公式调整的麻烦,而且能够比较准确地自动测算出每期费用分摊情况,不受支付期数等因素变化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通过运用VBA语言定义融资费用分摊测算表,在租赁条件“租赁成本”、“租期”、“支付方式”、“支付频率”、“名义年利率”、“手续费率”、“名义货价”等任一项或者几项发生变动后,点击费用分摊表的“执行分摊测算”按钮,很直观地看到每期融资费用、本金减少及应付本金的变化情况,即可完成对费用分摊的测算工作。
本文借助EXCEL VBA,针对企业融资租赁设备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融资租赁成本的分析模型。在各项相关指标发生变化时,财务管理人员不再需要进行复杂的数据推演,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变化后的影响结果,据此作为与出租方谈判的依据,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目前融资租赁活动日趋频繁的各个行业,此模型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环境,能够提高企业管理决策水平,使企业增加在投融资活动中的经济效益。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重要性原则即当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损益影响甚微时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反之,当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损益影响很大时,就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全文如下:
摘要: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会计核算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文章在论述重要性原则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 并指出运用重要性原则需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增强信息披露。
关键词: 重要性原则 成本会计 运用 职业判断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 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 它的运用强化了对关键性问题的核算、简化了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笔者着重分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 以期达到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认识。
(一) 重要
性的判定从会计角度看, 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重要性原则给出明确的定义, 只是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 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那些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 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 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 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力求准确、作重点说明, 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 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致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 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在评价某项经济业务的重要性时, 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 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 就属于重要项目; 从数量方面来说, 当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 因而也是重要的。
(二) 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 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 的要求。从会计是企业适应生产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这个角度来看, 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会计核算又需要支付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对所有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 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 全面详尽进行核算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增加会计核算的成本, 抵消会计管理带来的效益甚至让企业得不偿失。在会计核算中坚持重要性原则,能够使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加强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和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 有助于简化核算, 节约人力, 提高工作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运用重要性原则, 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抓住关键点。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 虽然越详尽的信息越有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会影响使用者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影响决策。那些对经营决策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对其决策更为重要。
3. 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原则为导向的制定基础,需要大量运用职业判断。在基本准则中对于重要性原则定义是模糊的, 如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但对重要性的标准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如何把握重要性水平, 从而正确披露会计信息,只能通过会计人员根据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作出的主观判断加以确定。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账户设置
对于制造费用, 如果发生在基本生产车间, 必须先通过专门的账户“制造费用” 进行核算, 月末再根据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进入“生产成本” 账户, 而如果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 则可以不用通过“制造费用” 账户核算, 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进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账户,原因是相对而言基本生产是重要的必须详细反映, 辅助生产是次要的可以简化反映。
在给生产成本账户设置成本项目时可根据重要性原则调整, 一般按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设置专栏, 但若企业发生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很多, 可增设“废品损失”、“停工损失” 成本项目; 若企业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较多, 可增设“燃料和动力” 成本项目等。再如, 若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较高, 使得直接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低, 则可不单设“直接人工” 成本项目, 只设置“直接材料” 和“加工成本” 两个成本项目。
(二)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直接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均体现了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1. 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 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 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不互相分配费用。这种方法计算简单, 但由于不考虑各个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互相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 导致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差, 因此主要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较少的企业。这是因为当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较少时, 不考虑它们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 对成本分配结果的影响较小, 这时既不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又可简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工作, 符合重要性原则。
2. 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 计算为各车间、部门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应分配的费用。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 由于对成本计算影响较小, 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 可不再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摊, 而直接增加或冲减管理费用。
3. 顺序分配法, 是指个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是按照受益多少的顺序依次排列, 受益少的排在前面, 先将费用分配出去, 受益多的排在后面, 后将费用分配出去。这里的排序就考虑了重要性原则, 本质就是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时只计算影响大的费用, 不计算影响小的费用, 受益少的(即提供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多的) 在前面,向所有受益对象分配费用, 包括分配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的(即提供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少的) 在后序分配,不向前序分配费用, 因其提供给前序的费用少显得不重要,所以只需将该辅助生产车间原来的费用加上前序分来的费用向后序及外部的受益对象分配费用。这种方法适宜在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有明显差距时采用, 此时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 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 价值低, 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与否对完工产品成本的影响很小, 就可以不计算在产品成本, 而把本月归集的全部生产费用作为完工产品的成本。
2. 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 而且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加工费用比重小, 为简化核算, 在产品可以只计算耗用的原材料费用, 不计算其他加工费用, 产品的加工费用完全由完工产品负担。
3. 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且各月费用发生较均衡, 则月末在产品成本可以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确定。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月末在产品实际成本相差不大, 算不算各月在产品成本的差额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影响不大, 因而不用费时费力地计算分配, 既简化了核算工作, 同时又反映出了在产品占用的资金。
4. 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已经接近完工, 根据重要性原则, 可以将月末在产品视同完工产品分配费用。
5. 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这种方法下, 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其数量和单位定额成本计算确定, 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的差额作为完工产品的成本。该方法下每月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在产品不负担, 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 在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和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条件下, 由于脱离定额的差异原本就小, 在产品分不分脱离定额的差异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不必计算分配在产品应分的差异而直接按年初在产品成本固定计算。
(四) 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联合产品是企业的主要产品,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销售价格较高。因此, 根据重要性原则, 在对联合生产成本进行分配以计算出各种联产品成本时, 应采用比较准确、详细的方法进行分配和计算, 常用的有实物量分配法、系数分配法、销售价值分配法和可实现净值分配法等。而副产品是指在主要产品生产过程中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副产品不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目的, 价值比较低,对企业的收入影响较小。根据重要性原则, 在分配联合生产成本时, 通常是将副产品直接按一定标准计价, 然后从联合生产成本中扣除即可计算出主要产品成本。副产品的计价方法主要有副产品不负担联合生产成本法、副产品按计划成本计价法、副产品按售价减去销售费用和销售税金后的余额计价法等, 都属于简化处理的方法, 计算较粗略。
(五) 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采用这种方法, 不论各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多少,每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都是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平时发生制造费用时计入“制造费用” 账户借方, 根据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时, 直接计入“制造费用” 的贷方, 这样“制造费用” 借贷方之差, 就是已分配和实际制造费用的差额, 这个差额就表现为制造费用的期末余额。对于这一余额, 平时就累计留在“制造费用” 科目中, 年末一般直接将其计入12月份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接近实际时制造费用账户年末余额不大, 对成本核算影响较小所以可以不必精确分配, 简化了核算工作, 符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六)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装修支出以及修理支出, 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损益, 不再采用预提或是待摊的办法。费用化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不管该项费用实际发生在企业管理部门还是基本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 按照新会计准则要求都是直接做入“管理费用”账户, 这点不同于以往的会计处理。以前是按照费用发生地点进行费用核算, 如发生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 计入“管理费用”, 发生在生产车间的计入“制造费用”。笔者认为这是新会计准则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即因为这种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对企业成本核算影响不大, 为了简化成本核算工作将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尤其是当这种后续支出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时, 按照原来的核算办法进行会计处理更是显得麻烦, 而采用新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就简化得多。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 成本核算运用重要性原则需要注意防止滥用重要性原则进行盈余管理。重要性标准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 离不开每个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 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另外, 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1〕费伦苏.对重要性原则内涵的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6(9).
〔2〕金未.重要性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J〕.发展研究,2006(4).
〔3〕欧阳清,万寿义.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以区别于国际私法或法律冲突,后者处理的是不同国家的国内法之间的差异。国际法也与国内法截然不同,国内法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法律,它调整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个人及其他法律实体的行为。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对国际法的运用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甲午战争时期,全盘接受西方国际法的日本就已深谙国际法运用之道,操弄国际法,将对华侵略包装成“合法”与“文明”的战争。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道路,其首先的战略意图就是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为割断中朝的藩属关系,推进征服朝鲜计划,胁迫朝鲜政府与其签订《朝日修好条约》(《江华条约》)、《利物浦条约》、《汉城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这些只是日朝之间的条约,对中国并无约束力,也不能改变中国对朝鲜拥有宗主权的现实,为了突破对大陆侵略扩张的限制,制造发动战争的“正当性”和时机,与中国谈判签订了《天津条约》。1884 年,袁世凯率驻朝清军镇压了朝鲜“甲申政变”,日本借口日本公使受到攻击,使馆被焚烧,而与朝、中展开交涉。最后,伊藤博文来华谈判,签订《天津条约》,条约共3 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3 款:“将来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兵,应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通过这一条约,日本不但改变了中国对朝鲜拥有宗主权的现实,进一步获得与中国同等出兵朝鲜的权力,而且成为九年后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借口。因为这一条协议看上去是平等的,其实只对中国有约束力。因为,在1882 年《利物浦条约》中,日朝约定日本保留如有必要不论何时出兵的特权,所以在执行中,日本可以或依据《利物浦条约》或依据《天津条约》出兵朝鲜。1894 年,清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镇压东学党起义,日本立即以该条约为借口出兵朝鲜,粗暴干涉朝鲜内政,“擒王劫政”,点燃了甲午战争的导火索。所以戚其章先生在其论著中称《天津条约》为甲午战争的“预先约定”。
牛津大学的霍兰德教授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就发表了一篇演讲以专门阐述本次战争中的国际法问题。霍兰德的结论是:“日本,除了在亚瑟港的那次令人惋惜的野性爆发(注:旅顺大屠杀),已经符合战争法的要求,不论是在对待敌人方面还是在与中立国关系方面,其表现都可与西欧最文明国家的习惯相媲美。与此相反,中国则没有显示出试图接受文明战争惯例的迹象。” 侵略者晋级“文明”社会,受害者备受指责,这种怪相的形成除了西方社会所谓的“文明”标准的问题,更离不开日本对战争中的“遵纪守法”的宣扬。
一是鼓吹自卫,证明其用兵的“合法”。1894 年7 月25 日,日本突袭“济远”号发动丰岛海战,不宣而战违反了当时国际法关于宣战的规定。但是,之后日本政府经过反复修改炮制出一份致各国外交部的声明倒打一耙称:“中国军舰未向日舰致意,反做交战准备,态度极不友好……济远舰接近了浪速舰尾部,在距离约300 米处向浪速号发射了鱼雷,但未命中。浪速号遂向济远号开火,吉野号也一起开火。”日本把挑战者说成是正当防卫者,骗取了国内外舆论的支持。
二是用国际法包装侵略,标榜自己为“文明之师”。开战之时,明治天皇在开战诏书中明确提及日本将遵守国际法。战争中,日本刊行了陆军第二军法律顾问有贺长雄《万国战时公法》、原敬《陆战公法》、藤田隆三郎《海上万国公法》等手册指导日军作战,并随军配备法律顾问。有贺长雄就是当时陆军第二军随军法律顾问。如此用国际法进行包装的日军宣扬:滞留在日本的清国臣民及财产受到日本政府的保护;日本军队对战争中误伤的中国居民都予以救护,并提供饮食照料;日本军队对中国居民财产秋毫无犯;日本军队以合乎人道的方式处理了中国军人的尸体(先埋葬后又挖出火葬)……事实证明,这些“文明举动”也只是新闻策划,而这些新闻策划则通过随军的日本国内及欧美记者传播到全世界,以给西方国家造成日本军队完全遵守国际法的印象。但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射杀落水人员、虐待战俘等违反战争法规的罪行就是日本“文明守法”的重大反证。
对战争中粗暴违背国际法的行为,日本往往一面进行掩饰歪曲,一面进行法律上的狡辩。下面就以“高升号事件”为例,看日本如何进行违法问题的公关。“高升”号是甲午战争前被清政府租作运兵之用的英国商船。蓄意已久的日本在丰岛海面不宣而战后,其“浪速”号拦下了误入战场的“高升”号,在随其航行的命令遭拒后,悍然开炮击沉了这艘无武装的商船,近900 名中国官兵遇难。日本击沉误入战场的“高升”号的行为明显违反了《万国公法》关于战时中立的规定。随后,清政府衙门照会各国,揭露日本破坏国际公法的行径,英国舆论也一致谴责日本的行为粗暴践踏国际公法。然而在国际观瞻上似乎处于下风的日本,很快扭转了被动局势,这要得益于日本成功的危机公关。
一是日本通过收买英国媒体和国际法权威制造有利于己的舆论。当时日本驻英公使青木周藏曾向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报告贿赂成绩:“《每日电讯报》、友好的《泰晤士报》和其他主要报纸,由于审慎地雇佣,均就上述消息改变了腔调。除路透社外,几家主要报纸和电讯报社都保证了合作,英国权威人士韦斯特莱克公开表示:根据国际法,‘浪速’是对的。在德国,《科隆报》的政治通讯员、友好的《大陆报》也因此而受到影响。你要提供我约1000 英镑做特工经费。”偏袒日本的剑桥大学教授韦斯特莱克与牛津大学教授霍兰德都是当时英国的著名国际法权威,他们公开站出来表态起到了舆论引导的作用。
二是日本人之所以扭转被动局面,除英国政府“揣着明白装糊涂”外,日方对国际法作了深入的研究。“高升号”事件发生后,日方就在无中方人员参与的情况下,“完成”了证据准备工作,并单方面出炉了《关于“高升”号事件之报告书》。该报告完全遵照“国际惯例”制作而成,在随后英国政府召开的两次听证会上派上了大用场。该报告抓住“高升”号被击沉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细节大做文章,即利用“高升”号被袭击之前,日本军舰曾派出军官登上“高升”号,要求跟随日本军舰航行,而船上的中国陆军官兵拒绝投降,诡辩称“高升”号的英籍船长因此已经失去了对船只的控制,所以是中国军队控制“高升”号在前,日本袭击在后,事件的性质就变成了日本击沉一艘被中国军队武装控制的英国船。结果,英方几乎全盘接受了日本“无错”的观点,并裁定:“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任务,日军有权扣留或击沉它,赔偿改由清政府承担。
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清军节节溃退,败局已定,李鸿章赴马关议和,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通过条约把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和殖民统治合法化。根据条约,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 亿两白银,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开矿办厂。根据国际法,条约必须遵守,中国因履行《马关条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此外,日本在《马关条约》中含糊表态,窃取了钓鱼岛。日本在外交中惯用模糊词语,以此赢得回旋余地,其就是采用此手法,利用《马关条约》暗窃了中国钓鱼岛。《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取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但在该条约及相关附件中,并未明确台湾附属各岛究竟包括那些岛屿,而在一般的领土问题的谈判中,对割让领土的明确列举及地图标识是不可或缺的文件。但《马关条约》只是一句笼统的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采用如此笼统而含糊的表述,可以说是日本政府一手造成的。清政府代表李经方在交接谈判中,曾经提请日方注意:“所谓台湾附属岛屿,其岛屿之名称,有无列举于目录中之必要?”此时,李经方尚未预想到其他问题,主要是担心含糊的表述会使日后中日有在福建沿海岛屿的归属问题上有发生纠纷的可能。但日方不赞成采取列举法,其代表水野遵则保证,以后日本政府绝不会将福建省附近的岛屿主张为台湾所属岛屿,并称李经方的担心“自属杞忧”。事实是日本利用清军战败之际,在马关条约订立之前悄悄将钓鱼岛编入冲绳;在公开的条约中,又采用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的模糊表述,使清政府官员产生台湾所有附属岛屿已尽数割让的理解,使钓鱼岛的主权转移不引起任何人的关注。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清政府不明白国际关系中“实力外交”的真谛而迷信国际法导致日本不宣而战后的处处被动。清政府也曾试图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利益,但终因有“理”但无“力”,而使舆论战与武力战一样呈现向日本“一边倒”的态势。反观日本,则清醒意识到“强权即公理”,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粗暴践踏国际法和“工具性”利用国际法的两面性。
当然,今天的国际社会已不是120 年前为少数国家把持的国际社会,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但其“弱法”性质不能使其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解决所有问题。因而,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国际法心态,过分迷信国际法和国际法无用论都是不可取的,而是要在强化中国国际法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增加自身的法律参与和应用能力。当前安倍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强硬立场,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和冒险性。为此,我们一方面增强海上执法力量,用与现代国际法一致的方式强化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另一方面还要认清钓鱼岛和东海复杂的斗争形势,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辟,在大力增强自身综合实力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军事斗争准备。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对国际法的运用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镜头的处理技巧在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中,镜头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对镜头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可以使视频变得有节奏、有变化,且生动自然,使观众被电视节目所感染与吸引。明确主题,迎合观众思维。电视节目最终是给观众看的,因此镜头的处理应当充分结合观众的心理与思维。只有这样,观众才会愿意看这个电视节目。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电影视觉风格的镜头处理技巧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镜头的处理技巧关系到电影的整体视觉风格和展映效果。本文通过对镜头语言的诠释,围绕增强电影视觉风格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镜头处理技巧进行了论述和研究,以便提供给广大电影工作人员更多的参考和帮助,进而促进我国电影视觉效果的镜头处理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电影视觉风格;镜头处理技巧;镜头语言
在电影行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影视制作技术与观众欣赏能力的提升,迫使电影作品的制作和处理技术急需提高和完善,而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恰好是由一个个镜头所组成的,作为其中最基本的单位,对其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给观众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感受,在漫长的电影发展历程当中,对于镜头的处理技术已经衍生出众多种类,为了将电影视觉风格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加强对以提升电影视觉风格为目的的镜头处理技巧的研究与分析十分必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镜头语言的概念逐渐在电影行业内流行起来,尤其在镜头本身已经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视觉元素的基础上,镜头语言的有效利用,无疑会让电影在视觉风格的呈现上锦上添花。事实上,所谓镜头语言,是由电影制作者运用镜头的组接技术将一个个电影画面连接起来,进而表述出一种情感或思想观念,从电影专业的角度来说,便称之为镜头语言。经过长期的发展历程,当前的镜头语言可以被主要划分为固定与运动镜头两个主要的类别,电影制作者要结合电影的实际需要,从服装、道具、场景等不同方面对电影镜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便带给观众良好的连贯性和视觉效果,这些均需要进行不同阶段时期的连接、组合与处理,以保证镜头的完整性,当然诸如运动镜头包含了摇镜头、拉镜头、推镜头等具体不同的镜头处理技巧,需要依据不同的电影制作情况而定,如此才能体现出不同类型电影的不同视觉风格。
(一)针对镜头连接方式的处理技巧
电影的制作离不开镜头连接方式的处理,其中叠化作为最常见的镜头连接方式,对于电影视觉效果的增强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制作者通过对一组镜头进行连续不断的叠化处理,可以在电影视觉风格的营造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是从观众的角度为其创设出的视觉冲击,还是从电影自身情节、内容上的情绪渲染、视觉范围营造,都十分有利于后期电影上映的体验与效果的提升。同时,在镜头叠化速度与时间的长短方面的处理,也可以分别达到既定的视觉风格。
(二)电影镜头“定格”的处理技巧
在电影领域,所谓定格处理主要围绕丰富电影的视觉冲击效果和风格画面而实施,其中,瞬间静止的镜头画面给观众带来的视觉体验无与伦比,令人惊叹,通过在运动镜头的表现中采取突然静止的手段,以出其不意的悬念和视觉感受获得观众的欣赏。当然除此之外,很多电影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后期剪辑的阻力,以定格方式的处理技巧可以有效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所以运用此种镜头处理技巧无疑给电影画面和内容的显现均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三)电影中大全景镜头的处理技巧
很多电影在拍摄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外景,而大全景镜头正是为表现电影的大场面视觉效果而形成的。尤其在很多充满特效的好莱坞大片中,这种镜头处理技术常常被运用,比如:表现某位英雄人物的威猛形象时,必定会营造出令观众极为震撼的大场面视觉风格,而在运用该方式的过程中,同时要兼顾电影中局部的一些细节展示问题,比如《斯巴达300勇士》这样的视觉特效好莱坞大片,注意这项环节,必将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而不止于仅仅为创设大场面视觉风格而使用,因此,在电影镜头的处理技巧当中,这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让镜头处理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关于基于电影视觉风格营造下的镜头处理技巧,可谓一项较为系统和复杂的技术要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电影制作人员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根据不同的影片风格、思想内容,进行镜头技巧的利用和调整,进而为烘托出电影的场景气氛和视觉效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门类,我国电影音乐发展已呈现多元化局面,其中有民族、古典、流行等各种风格。因此,电影中各种风格的民族电影音乐素材的音乐或者中西结合、或者引经据典,都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电影风格,深刻揭示电影主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电影《卧虎藏龙》中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华裔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是当代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影片中的音乐创作巧妙地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素材,不仅使整部影片摆脱了传统的武打电影模式,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唯美品质和东方电影的美感。本文在分析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对影片中民族音乐素材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究,并试着从三个角度分析该电影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素材运用的启示。
2000年华裔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获得了十项奥斯卡提名,尤其是影片中的音乐创作巧妙地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素材,不仅使整部影片摆脱了传统的武打电影模式,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唯美品质和东方电影的美感。可以说,《卧虎藏龙》中的音乐是近代中国电影音乐中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艺术大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电影是一种集绘画、文学、舞蹈、音乐、建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视听艺术,其中,民族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内容,在电影艺术中发挥着突出影片主题、渲染场景氛围、刻画人物心理等作用。正如音乐家门德尔松所言,电影音乐能以独特的方式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思想传递给观众,丰富影片的精神内涵。
1 突出影片主题。在电影艺术中,音乐是突出影片思想主题、表达电影内涵的重要形式。影片《卧虎藏龙》讲述了一段情节曲折离奇的江湖恩怨,描写了李慕白与俞秀莲、罗小虎与玉娇龙的爱情悲剧电影,极富东方情调。这一电影主题要求电影音乐既要充分展现错综复杂的江湖恩怨,又要突出悲惋凄凉的爱情悲剧,导演将舒缓而优美、惆怅而悲伤的音乐作为影片的主题音乐,将之贯穿于整部影片的始终,表现了人生的矛盾、困惑和无奈,创造出强烈的、具有震撼效果的艺术效果,使影片展现出深邃的东方音乐文化气息。
2 渲染场景氛围。优秀的电影音乐不仅能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场景,诱发观众的情绪体验,还能为电影场景渲染不同的色彩,提高影片的视觉效果。在影片《卧虎藏龙》中导演将电影音乐与电影场景完美的结合起来,渲染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场景。比如,以手鼓、热瓦甫等乐器音响来展现了人物豪放不羁的性格,人物、场景与音乐三者相互融合,创造出立体化的艺术效果。又如,以葫芦丝、板鼓等乐器音响来烘托主人公在竹林中的比剑,不仅刻画出寂静的月夜和丝绸之路的空旷与荒凉,还成功地展现了古代江湖神秘的气息,激发了观众无尽的想象。
3 刻画人物心理。音乐作为一种抒发情怀、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是最能表达人物复杂心理状态和内心情感的方式,在电影艺术中常用音乐加强影片感情色彩、激发观众情感共鸣。在影片《卧虎藏龙》中,导演用音色嘹亮深远的传统民间乐器竹笛和具有边疆特色的乐器鼓乐来刻画主人公玉娇龙得到青冥剑后快乐的心情,欢快流畅、委婉动听的旋律表现了主人公不知江湖险恶、赢得自由、回归自然的欢乐心情,这与后面主人公踏入江湖后遇到的种种险恶形成鲜明的对比。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音乐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主题曲”、“最佳原创音乐”等十项提名。影片中的音乐主要包括主题歌《月光爱人》、主题曲《卧虎藏龙》以及插曲《闹婚》《夜斗》《丝绸之路》《古寺》《悲》等14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段落组成。我国著名音乐家谭盾以西洋形式赋予中国民族乐曲内涵的创作手法将音乐与自然音响混为一体,创作出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厚重文化底蕴的音乐作品。
1 主题歌《月光爱人》。一部电影只有一首主题歌曲,优秀的主题歌不仅要与电影的整体基调保持一致,浓缩和体现着电影的精髓,而且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美学魅力,能够带给观众美妙的视听享受,由此可见,主题歌的魅力是电影获得成功的关键。影片《卧虎藏龙》的中文主题歌《月光爱人》由易家扬作词、谭盾作曲、李玟演唱,是一首感人肺腑、充满中国式情感的爱情诗,旋律惆怅、婉转起伏,以凄美的月光、凄凉的旋律来衬托主人公之间无比凄婉的爱情故事以及生死激烈的江湖恩怨情仇,散发着独特的东方神韵。“A love before time”暗示了爱情的脆弱和不可知,也暗喻了像时光一样转瞬即逝的爱情。
以小三度为级进的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与西方十二平均律有着较大区别,这种调式在民歌中有着广泛运用。影片《卧虎藏龙》的主题歌《月光爱人》除去前奏、伴唱和尾奏旋律之外,主题歌旋律共有四十一小节,运用小三度级进的则多达十余处。在配器上,该主题歌大量使用中国乐器音色:以大提琴模仿马头琴的主奏旋律贯穿影片始终,乐曲中间突然出现了中国竹笛带来的清新优雅音乐,大提琴模仿马头琴与琵琶的尾奏充满缠绵、委婉和依依不舍之情。在音乐演奏过程中,电声乐器及现代节奏型的伴奏,中国民族乐器滑奏、抹弦等手法,委婉典型的旋律歌声以及凄婉的伴唱将观众带入缠绵、深情的爱的意境之中。而李玟与现代国际接轨的唱法更是深情地展现了被命运拆散的恋人的无奈和惆怅,带给人无限的惋惜与遐想。
2 主题曲《卧虎藏龙》。主题曲《卧虎藏龙》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音乐素材:以充满西洋风味的大提琴模仿北方大草原的马头琴和胡琴声音,以哀怨的情感散板进入乐曲主奏,苍凉而悠长的、充满浓郁的东方色彩的滑音使人感受到清新的民族音乐色彩;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的独奏、弹拨音色的伴奏,大提琴借鉴中国民族弦乐器揉、抹、滑等演奏技法演奏出的主题歌旋律变奏,乐曲在逐渐减弱的极具中国民族风味的琵琶音色中结束,不仅将观众带入影片画面表现的情境中,还创造出大提琴中式演奏法的里程碑。
对于电影主题来说,电影主题曲不仅承担着突出主题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序曲的责任,影片《卧虎藏龙》中数次出现的主题音乐不仅有着万般的诗意和如画的风景,将观众带领到纯美而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浩瀚如烟的大漠风光之中,而且还在徐徐展开的淡彩水墨画、宁静祥和的水乡风光中暗藏了重重杀机,将观众引领到一派龙争虎斗、错综复杂的江湖恩仇中。通过荡气回肠、震撼人心、哀婉悠长的主题旋律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 插曲。影片《卧虎藏龙》中的插曲共有12段,这12段乐曲虽然风格各异,但却都以民族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体现了浓郁的东方音乐风格。下面以几段代表性的插曲为例,分析民族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应用。
第一,插曲《永恒誓约》。《永恒誓约》的旋律改编自旋律优美、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阿瓦尔古丽》,热瓦甫、新疆手鼓等乐器独特的声音、节奏、音色和演奏方式,使音乐带有独特的地域气息。主人公玉娇龙跟随父母到伊犁,影片画面虽然显示的是寂静荒凉的原野,但导演却以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来表现主人公蓬勃的生命力,艺术效果极其鲜明。后来,主人公回想起自己深入沙漠并与沙漠蛮人打斗场面时,这一旋律又再次响起,飞沙走石、人影攒动的画面中,主人公的英雄形象与沙漠中那些凶神恶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插曲《闹婚》。主人公玉娇龙出嫁途中,中国传统民间“吹打乐”形式的乐曲展现了欢快热闹的场景,而罗小虎杀出之后,音乐节奏除了管乐器齐奏之外,还加入了撕裂般吼声的铜管乐器的伴奏音型和声音极具穿透力的中国打击乐器板鼓,欢快的音乐中增加了戏剧性和紧张度;随后喧闹的场景突然变得安静,在辽阔悠扬的竹笛声、哀伤的英国管和琵琶音中,主人公玉娇龙出现在幽静的乡间。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对比不仅营造出热闹、静谧起伏的场面,而且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给人留下惆怅之感。
第三,插曲《夜斗》。这一段音乐由极富地方色彩的民族乐器葫芦丝引入,生动地刻画出月夜的寂静、丝绸之路的空旷与荒凉。在俞秀莲与玉娇龙初次交谈后,由巴乌吹奏的旋律与低音乐器演奏下行的半音构成对位关系造成不详之感,而中国打击乐板鼓的进入不仅揭开了打斗的序幕,也预示着精彩一幕即将上演。当玉娇龙放下窗帘准备入睡时,巴乌奏乐再次响起。当俞秀莲与黑衣人打斗时,整段音乐是惟妙惟肖的打击乐合奏,随着打斗的升级,鼓乐节奏与打斗场面合为一体,不仅敲打出中国神韵,而且还形成了音效与画面的完美统一,带给人不同的美感。
纵观影片《卧虎藏龙》的音乐不难发现,影片音乐旋律有着鲜明的中国民族音乐特点:在配器上大量使用民族乐器音色,以大提琴模仿中国民族弦乐器的演奏方法来演奏主题音乐,以竹笛、二胡、鼓等极具东方音乐神韵的乐器来处理乐曲,将中国民族音乐的细腻灵动与西方音乐的宏伟高亢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中国民族音乐以一种全新的样式出现在观众面前。
1 旋律节奏是民族音乐之魂。音乐审美观念的形成受民族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旋律节奏作为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是民族内心精神生活、民族心灵的外化,也是民族情感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无论是文化观念、社会制度,还是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都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观念,这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从电影《卧虎藏龙》中的音乐创作来看,将现代元素融入到极具中国传统音乐特点的乐曲中,不仅将创新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而且还将东方传统音乐旋律悠远恬静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影片在展现打斗的血腥混乱场面时,以竹笛、葫芦丝等委婉悠长的音色与紧张激烈的场景作对比,体现了人物“生死间拈花一笑”的豁达心境。
2 器乐特点是民族音乐之本。相对于西方乐器来说,中国乐器多取自天然,其音色更接近自然,演奏技法也是多种多样,民族乐器声中包含着一种文化沉淀,因而能透过感官直达心底,更能体现东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影片《卧虎藏龙》音乐配乐中,作曲家在准确把握民族乐器特性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编曲方式,不仅使乐曲反映出极具东方音乐的特征,而且还与影片中的中国武术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3 曲式结构是民族音乐之骨。西方音乐追求鲜明的对比性、反差性和强烈的戏剧效果,而深受中国哲学思想影响的中国民族音乐常以含蓄细腻的手法来表达人物情感,这种独特的美学思想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在表达上更倾向于曲式结构较为稳重的、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如在影片结尾处,大提琴与二胡两种乐器采取围绕主题反复出现的形式,不仅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氛围,而且还突出了影片的中国式思维模式,使影片音乐体现出浓郁的民族色彩。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被国际认可的电影原声制作正在对我国电影音乐造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电影无论在制作规模,还是在常规技巧和主流形态上都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电影竞争。作为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具的国际影片,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影片《卧虎藏龙》的运用,不仅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而且还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对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数字电影特效的出现对电影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表现传统影像不能表现的视觉奇观,满足网络时代观众的心理需要,真切地传达人的情感和心灵感受,表现人类创造影像的无穷潜力。但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数字电影特效是制造电影真实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电影艺术家应抓住“人文”这一电影生存命脉,让电影绽放迷人的艺术魅力。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字特效在电影中的运用刍议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数字特效是指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实现的电影特效,数字特效技术包括数字影像与合成、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等。数字特效技术能够提高电影的视觉效果,丰富影片的角色造型,拓展电影的想象空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特效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领域,并成为电影制作的重要手段。
在眼球经济时代,观众不仅要“看”电影,还要“感受”电影,而数字特效技术恰恰能够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迎合人们的视听经验与审美习惯。数字特效技术源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特效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领域,并成为电影制作的重要手段,如今,半数以上的美国影片都采用了数字特效技术。因而,应深入探究数字特效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以提升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增加影片的票房收入。
数字特效是指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实现的电影特效,数字特效技术包括数字影像与合成、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等,涉及计算机三维动态、数字角色绘制、数字影像气氛渲染、虚拟仿真、数字合成技术等。1982年,迪士尼公司完成了数字特技影片《特朗》,这标志着数字特效技术开始被应用于影片制作之中;2009年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开创了电影制作的新时代,从此数字特效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之中。
第一,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是指以数字建模理论为基础,用计算机合成三维动画、静止图像等进行图像制作的技术。生成图像技术能够创造出独立的、虚拟的三维空间,强化影片的视觉效果,提高电影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比如,电影《终结者2》中,手指能变成杀人利器、身体可以熔化并瞬间复原的杀手,就是用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合成的。
第二,数字影像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分析图像,以达到所需结果的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数字影像处理是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可以调节电影画面的色彩、质感、形状等,制作出生动、逼真的电影画面,创造出符合影片和观众需要的视觉效果。比如,影片《紧急迫降》中,飞机在洒满泡沫的跑道上疾驰,翻倒的吉普车挡在跑道上,庞大的飞机与抢险人员擦肩而过,让所有观众的心里都将心提到了嗓子眼。其实,这些电影画面都是用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制作的,呼啸而来的飞机根本不存在,不过是设计师用三维动画添加上的。
第三,数字影像合成技术。数字影像合成技术是指根据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原理与方法,将不同电影元素整合为单一图像的处理过程。数字影像合成技术是对影像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主要包括计算机制作画面、拍摄与制作画面两方面。数字影像合成技术能够使电影内容更丰富、更细腻,提高电影画面的艺术感染力。电影《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与三位美国总统擦肩相会,并握手交谈,这个场面就是用数字影像合成技术制作的。
数字特效师技术不仅是处理电影素材的工具,还是电影策划、编剧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电影制作质量和电影画面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数字特效技术能提升电影的视觉效果。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够提高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吸引受众的眼球,提高影片票房收入。同时,数字特效技术能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场景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提高影片的清晰程度与视觉效果。许多科幻片、动画片、灾难片等都以数字技术制作出宏大的视觉场面,创造出恢弘的场景气势,实现真人表演与虚拟场景的完美结合,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感受,以提高影片的可观赏性。比如,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中邮轮触礁的庞大场面、《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哈利?波特》中的魔幻世界等,这些电影场景都充分运用了数字特效技术,并在电影制作领域掀起了一场数字化革命。
第二,数字特效技术能丰富电影的角色造型。在电影产业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特效不仅弥补了传统化妆技术的不足,还为角色造型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在传统电影制作中,为了塑造谋杀、变异、恐怖的造型细节,化妆师用泡沫胶制作肿瘤、动物假体、腐肉等,并将这些零件粘附于角色的皮肤之上,《猛鬼追魂》、《夜行骇传》、《丧尸出笼》等恐怖片就使用了这种角色造型手法。但是,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通过数字特效技术制造各种造型,比如,电影《阿凡达》就是一部数字特效电影,设计师用数字特效技术创造出造型独特的外星人,创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2]
第三,数字特效技术能拓展电影的创作空间。电影是一种融舞蹈、音乐、绘画、文学等于一体的视听艺术,有着强大的艺术魅力,人们进入电影院看电影,不仅是为了体验生活、感受人生,还是为了欣赏奇异的电影画面。在传统电影制作中,由于电影制作技术的限制,无法制作出生动逼真的电影画面,而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则为电影画面制作提供了全新的表现形式,设计师可以通过数字特效技术拓展电影创作空间,表现原本没有的人物、景物和环境。比如,可以通过对现实的描绘实现历史再造和动作再现,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无法看见的场景。
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形式,可以用生动的视听语言讲述凄美的爱情故事与曲折的历史故事,以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在电影制作中,数字特效技术不仅能够修复一些不理想的电影镜头,还可以生成一些生动有趣的电影画面,提高电影画面的视觉效果,形成独树一帜的视听语言风格。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数字特效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之中,比如,《星球大战》、《终结者2》、《侏罗纪公园》等好莱坞大片都摒弃了传统拍摄技术,以“机械模型+电脑动画”的数字合成技术进行电影制作。
第一,用数字特效技术创新电影表现手法。在电影制作中,数字特效技术已经成为表现电影内容的重要手段,可以用数字特效技术能创造出原本没有的人物、景象,复原雄伟庞大的古典建筑,让人物自由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使影片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可以用三维软件创造故事场景,并将文字、动画等融入故事场景之中;也可以用电脑软件制造粒子特效、光线特效、烟雾特效等,形成虚拟的视觉效果。比如,电影《X战警》中,魔形女可以随意变幻成其他人的形状,这就是用数字特效技术完成的。
此外,在电影制作中,常常会出现许多高难度动作,或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故事场景,仅仅依靠传统影像技术无法制作出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可以用数字影像技术进行画面处理,并将这些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天衣无缝地组合起来。比如,好莱坞经典大片《黑客帝国》就用数字特效技术渲染画面、叙述故事,创造出全新的视觉效果。影片《唐山大地震》就运用特效技术生动展现了地震来临时的场景,如房屋倒塌,飞机呼啸而过,大地崩裂,等等。美国灾难大片《庞贝末日》中,导演保罗?安德森用数字特效技术再现了雄伟壮观的斗兽场、血腥残酷的屠杀、遮天蔽日的火山灰、威力无比的火山爆发、波涛汹涌的海浪等,带给观众美奂美轮的视觉效果。
第二,用数字特效技术改变电影制作方式。在电影制作中,数字特效技术不仅丰富了电影制作的手段,也改变了电影制作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线性的电影制作思维模式,可以让制作者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电影制作中,从电影分镜头开始,就需要考虑数字特效技术,筹划与安排叙事方式与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在后期制作中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在影片拍摄前期,可以将现场拍摄与布景、模型等结合起来,创造出传统摄像机无法拍摄的视觉效果。
此外,可以利用数字特效技术将现实生活中无法呈现的画面呈现出来。比如,可以通过镜头处理实现连续动作的静止捕捉,将故事场景、声光色等结合起来,实现拍摄技术的创新,创造出独特的电影画面。有时,为了获得一些通过正常手段无法拍摄的镜头,可以让演员在纯蓝或纯绿的背景下进行表演,然后用Affect Effect软件中的Keying将所有的背景色抠除,形成前景蒙板形状,再合成到背景镜头之中。
第三,用数字特效技术创新电影的思想内容。如果说雕塑和绘画是人类追求视觉效果的开始,那么电影、电视等将这种艺术追求推向了巅峰。就电影制作而言,数字特效技术进一步引领了电影艺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的想象空间,极大丰富了电影的思想内容。比如,影片《泰坦尼克号》以虚拟而逼真的画面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被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此外,可以利用计算机三维技术能实现人物动作与物体运动轨迹的生成,使电影的思想内容更加丰富。比如,国产片《寻枪》的开头,极快的镜头撞到了“寻枪”两个字之上,然后迅速划过画面,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提高了影片的悬念效果。
在电影制作中,数字特效技术能够以虚拟现实的方法拓展电影的视觉空间,用现实主义手法和主流媒体技术创造历史场景和动作奇观,在银幕上创造一种虚拟场景或不存在的事物,带给观众一种真假难辨的视觉效果,从而极大丰富了电影的题材和内容。但是,在数字特效技术运用时,不能过分依赖数字特效技术,如果忽视了影片的思想内涵与人文精神,就会导致本末倒置,使电影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因为数字特效技术只是服务电影艺术的工具。
从本质上讲,百年电影发展史就是一部电影技术发展史,在这段发展史中数字特效技术占据重要位置,它赋予电影全新的生命形式,也成就了导演的想象与创意。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字特效技术将电影与生俱来的、制造梦幻奇观的天性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在电影制作中也不能盲目追求数字特效,更不能让艺术沦为技术的附庸,而应将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想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推进电影艺术的创新发展。
数字特效在电影中的运用刍议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动画电影出现之后,为我们的娱乐生活增添了色彩,也留下了无数的艺术享受。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动画电影到90年代的日本以宫崎骏动画电影为首的动画电影行业繁荣发展,再到我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动画电影行业,都难以脱离色彩语言的表达。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动画电影中色彩元素的运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 动画电影作为社会精神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受。从最开始的美国动画电影发展到以宫崎骏为代表的日本动漫电影,以及中国动画电影的起步发展,都与色彩元素都有着密切联系。本文拟从色彩在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之间的区别为出发点,分析解色彩的作用,探讨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具体运用。
现代化的动画影片具有着重大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其正从视觉、听觉这两方面征服着愈来愈多的观众。色彩元素作为构成动画影片的重要视觉组成部分,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动画影片的关键研究领域。动画电影从过去的黑白、无声、二维发展至今天的彩色、立体声以及三维动画,色彩元素在这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与价值。色彩在新时期的动画电影中具有刻画角色特征、制造场景气氛、丰富内容表现、提高动画影片的欣赏意义与价值等作用。特别是今天的动画影片作为国家科技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尽管不同国家、民族对动画影片的设计与制作方式各有特色,但在色彩的应用方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通过夸张的色彩运用丰富动画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制造相应的场景气氛等等。
1 客观的色彩处理
实拍电影注重电影画面与客观存在的被摄物之间的统一性,具有独特的客观性。在具体的实拍电影中,摄影师对色彩的表现与处理方式是借助摄像机这一工具形象生动、客观真实地记录画面中的人物和景色的活动而独立完成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是实拍电影必须依据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和色彩元素自身的规律,因此其色彩表现的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面目。除了遵循相应的客观规律,实拍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必然会夹带导演的主观色彩元素,虽有夸张的色彩表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以真实客观的生活为基础的。而动画电影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抽象性的影片,因此,其在色彩的表现以及处理方式上更加多样化,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千与千寻》、《狮子王》、《龙猫》等动画片都添加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元素。因为送花电影题材类别繁多,所以在色彩的使用也是多变的。动画电影中的色彩既可以是摄影师亲眼看到的自然景物,也可以是动画家主观能动性作用下超越自然的色彩元素,因此可以说,色彩既是客观的,也主观的表现,丰富了人们对动画影像的视觉体验。
2 独特的色彩表现
实拍电影中的拍摄物都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通过摄影机用胶片直接将真实的事物拍摄出来,色彩比较接近拍摄对象。由于拍摄镜头具有较强的纪实性,因此,对实拍电影的色彩加工,也只能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事物基础之上的主观表达。然而,动画电影本身具有明显的绘画性质,其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充分发挥动画家的主观能动性,摆脱自然存在的客观事物的限制,能够充分发挥人们难以想象到的色彩空间。因此,动画电影的风格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模式,有装饰作用的、有写意目的的、有抽象的色彩风格等等。每一部动画电影都带具有极强的创作者艺术思维,表现了创作者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审美心里和专业技能等等。
3 夸张的色彩效果
动画电影中的色彩应用与处理通常都是超脱于现实生活的,善于运用夸张的形式刻画动画影片中的场景、景色以及人物等等,这一系列强烈、夸张的色彩使用不但不会让人们感觉不舒服,反而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体验。动画影片的制作与设计,一般情况下都是创作者编排好故事情节之后,按照主观思维对动画中的人物进行塑造。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普及,使得动画电影的制作也高度依赖电脑的设计、模拟与制作等。自从计算机技术在动画影片中的广泛应用以来,对动画人物的色彩设计更加的夸张与多样化,甚至色彩的种类选择也愈来愈多样化。以电脑软件技术为基础的动画影片制作,使得色彩的应用和处理可以最大化的夸张与细化动画角色的个性特征等,从而使得动画影片的质量与效果更加完美。
二 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作用分析
不论是实拍电影还是动画电影,色彩的运用都增强了观众对影片的视觉体验,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享受。然而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化电影主题
动画电影借助色彩元素在色调上的冷暖和强弱变化以深化影片的场景,着重表现出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心里活动等变化,进而深化影片的内在涵义。一般而言,摄影师常常运用准确、清晰的色彩元素来表达影片的重要思想和本质内涵,丰富动画电影的主题思想。比如,著名的日本动画电影《千年女优》借助具有忧郁基调的色彩,表现影片充满悲观、伤感、唯美的影像氛围,进而深化了关于宿命和爱情的电影主题思想。
2 塑造人物形象
在动画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常常借助丰富的色彩元素来彰显不同的人物形象,体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促使人们更加理解影片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等变化。摄影师给予特定的人物角色给予指定的色彩,从侧面烘托影片中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征。比如,中国著名动画片《葫芦兄弟》中,创作者运用七种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七兄弟,使得七个葫芦兄弟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另外,《三个和尚》中运用蓝色凸显高和尚,黄色代表胖和尚,红色表示小和尚,不同的色彩表现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
3 推动故事情节
动画电影中的色彩作用不仅仅只是表现在深化影片主题和凸显人物形象上,同时它还通过构成不同的影片场景,进而推动动画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这要归功于色彩自身的联想作用。众所周知,色彩不仅具有其物理特性,也具有极强的情感和联想功能。比如,红色既可以让人联想到热情,也象征着血淋淋的鲜血或者是残酷无情的战争;蓝色既可以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海洋,也象征着忧郁等等。而色彩在动漫电影中的运用正是基于其联想功能。比如,《鬼妈妈》利用色彩的联想能力将现实世界、虚幻世界和冲破虚幻世界这三个不同的故事情节紧密地连结起来,进而促进人们能够充分了解三个不同世界各自的独特之处。
1 色彩的视觉平衡
无论是动画电影还是实拍电影,色彩运用的根本目的即是促进观众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也就是指色彩在摄影机镜头下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的不断变化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比如,中国著名动画电影《葫芦娃》中,高峰和悬崖等艰难的生存环境从侧面衬托出了以挖草药谋生的老爷爷日常生活的艰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然而在蛇精洞的描述上却异常华丽,创作者借助这种差异性使得人们内心产生较大的落差,为后文葫芦娃最终打败妖精、造福人类社会做了铺垫。不同的颜色代表七个不同的葫芦娃,也凸显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特长,一方面为葫芦娃不断遭到妖精的残害进行衬托,另一方面影片中色彩的整体处理也给后文七个葫芦兄弟团结协作打败妖精打下了色彩的烙印。色彩的应用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体验,而科学合理的色彩视觉平衡技术则又可以让观众在享受视觉效果的同时体会到其他多方面的舒适感,例如,心理愉悦、精神放松、感情宣泄等等。由此可见,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视觉平衡设计对促进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 色彩的情感应用
在动画电影中,色彩情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色调上,不同的影片色调能够给人不同的心理体验与视觉冲击力。因此,色调的设计与处理显得尤为重要。著名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即是玉皇大帝指定李靖率领众天兵天将追捕孙悟空,在将花果山包围时,动画片的影像色调由明快迅速转为灰暗的色调,阴暗的气氛笼罩在四周,李靖和哪吒气势磅礴地出现在影片的正中央。影片的色调变化从情感情绪上凸显出了维权者的势力之威武雄壮,进而给观众带来心理上的压抑,使得观众身临其境为孙悟空深深担忧,随着色彩基调的变化,人们的情绪也跟着波动。从一定程度去讲,色彩的情感应用对于丰富动画影片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角色的感情世界发挥了直观重要的影响作用。色彩艺术在动画影片中的引入与不断创新是动画影片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推动动画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3 色彩的对比体现
色彩之间只有存在对比才会有层次感,也才能丰富影片的画面与场景。动画电影中的色彩有大小、多少、明暗、远近、冷暖、轻重和粗细等对比关系与区别,通过运用对比视域观察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然界的美是丰富多彩、意蕴深厚且具有独特魅力的。动画电影借助明显的色彩对比,给观众一种较强的视觉感受,进而刻画出影片中不同人物、景观和场景的特征和气氛,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让观众感受到真正的艺术魅力。比如,《埃及王子》中,在逃亡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色彩的对比关系,表现出不同时间的合理过渡。色彩由暖色调慢慢转变为冷色调,表明了埃及王子逃亡的辛苦残酷和漫长无情的时间。另外,影片中黑蓝橙三种颜色的对比凸显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在同一个人身上,蓝色象征邪恶;橙色象征正义。影片的结尾处,蓝橙色二者之间分裂开来,即代表邪恶和正义的分离。科学的色彩对比不但会使动画电影的场景更加多种多样,而且会使影片的故事推进与画面转换更加的自然与逼真,同时更能提升影片的制作效果,提高动画影片的整体质量与上映成效。
总而言之,依据动画影片中色彩元素的重要特征和关键作用,以及现代化动画影片制作中色彩的充分应用,使得电影艺术的色彩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艺术魅力与感染力也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展现。高超的色彩设计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动画电影的视觉冲击力与显著成效。当前的色彩艺术已广泛应用到多种类型的动画影片之中,通过色彩主观设计对观众视觉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动画影片的市场大大拓展,特别是促进了艺术审美水平的提升。快速发展进步的动画电影艺术广泛吸收了色彩艺术设计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发展与创新,进而使得动画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和价值不但的提高,故事情节也得以不断的丰富。伴随着二21世纪社会经济的迅速推进,动画电影的色彩应用也会随之迅猛发展。
动画电影中色彩元素的运用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华裔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是当代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影片中的音乐创作巧妙地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素材,不仅使整部影片摆脱了传统的武打电影模式,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唯美品质和东方电影的美感。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民族音乐在电影《卧虎藏龙》中的运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 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在2000年获得了多个奥斯卡奖项的提名,在当时的国际影坛引起了较大轰动。除了唯美的电影画面、较高的艺术美学价值,电影中的配乐也为人称颂。影片里一段又一段的音乐把独特的东方美和西方乐曲相结合,呈现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精髓。本文主要从电影中的民族乐器、民族音乐、多元音乐的结合等多方面来简单分析《卧虎藏龙》中的民族音乐的运用。
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是中华音乐艺术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充分展现出了中华儿女的坚强意志、丰富情感、生机活力以及对美好的追求等等。中国的民族音乐深深地根植于传统中国文化之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了丰富且内涵深刻的民族音乐,而民族音乐作为我国电影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对我国的电影音乐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化的电影音乐持续发展与进步,致使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部分经典影片屡获国际大奖,有着明显中国特色的民族电影音乐增强了世界各地观众对中国的了解、认知与印象。同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方言以及各个乐器等多方面的音乐资源都是我国电影音乐的重要财富,更是扩大我国电影创作以及电影音乐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以荣获第73届最佳外语影片奥斯卡奖的《卧虎藏龙》为例,深入分析研究民族音乐在这部电影中的具体运用,以此探讨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电影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电影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电影的叙事、氛围都起到很多的积极作用。有这么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导演李安、电影的配乐制作人谭盾大师以及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就将“民族的”带到了世界电影的舞台上。《卧虎藏龙》中的电影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提高了影片的精神内涵。影片中的音乐与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催化了观众的情绪、烘托了电影的氛围、也推动了电影的叙事和表达。
1 突出电影主题
影片《卧虎藏龙》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把青冥剑的失窃引发了一系列的江湖恩怨,但在实质上是关于俞秀莲和李慕白、玉娇龙和罗小虎四个人的爱恨纠葛。这两段爱情都是悲剧性质的,因而对音乐情感的要求是悲凉凄婉的,除了表现爱情的悲剧,还要展现出江湖侠士之间的恩怨厮杀。因此,李安用《月光爱人》作为电影的主题曲,从始至终贯彻在电影的叙事之中,音乐在柔美的夜景中娓娓道来,凄凉但绝美的月光之下,江湖的爱恨情仇和两对男女的悲剧爱情伴随着这首凄凉的曲子徐徐展开。歌曲还有一个悲伤的英文名称 A love before time,既夹杂了一丝悲凉,也暗示了电影中的两段爱情如时光一般转眼即逝,还暗示了江湖之中脆弱的爱情和命运。
2 渲染电影气氛
优美的音乐就像是魔术师,把人们带入一个似梦似幻的境地,渲染出电影的神秘气氛。音乐的节奏快慢、旋律张弛、音调高低起伏,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情绪。例如《卧虎藏龙》中,罗小虎出现在大漠中时,李安导演采用了马头琴和二胡等乐器,渲染了大漠中的悲壮苍凉之景。与此同时,他采用了《阿瓦尔古丽》这一维吾尔族的民歌,表现出了罗小虎的不羁和浪子形象,也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在这样的音乐中,人物、场景和情感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观众在这音乐中又加深了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和感受。
3 刻画人物心理
音乐自古以来都是表达情感和情绪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在电影中的运用也十分常见,音乐常常可以表达在画面中无法直接传达的气氛、情绪或者感觉,最主要的,它还可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加深观众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例如在电影中,玉娇龙盗来青冥剑之后准备闯荡江湖之时,为了表现她的愉悦,采用了云南的民歌《小河淌水》与特色乐器加以配合,优美婉转,把玉娇龙逃离禁锢,投身于自由的江湖的自然轻松和愉快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用清新自然的音调表现了玉娇龙涉世未深,不知世间险恶的单纯心理,为接下来情节的发展变化埋下伏笔。
4 深化观众印象
音乐在电影中的完美运用,可以带动观众的情感和情绪,可以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并且激发其想象力。一首独特的、优美的音乐可以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即使是许多年后,当同样的旋律响起,观众依然能回忆起电影中的这段画面。例如在影片中,玉娇龙和李慕白在竹林中比剑的场景,导演采用了箫这一民族乐器,苍凉凄婉的箫声和二人轻盈的姿态、打斗的动作、竹林的随风摆动相结合,形成了完美的视听感受,使观众完全进入电影的情景之中。
这部在世界上赢得广泛赞誉的中国式武侠电影中,有着大量的中国元素,乐器的使用更是带有明显的中国化特征。无论是侠士时常吹奏的箫和笛子,带有悲凉音色的二胡,展现豪迈大漠景象的悠扬的马头琴,还是磅礴壮烈的鼓,都在电影中与情节和场面调度相互辉映,给世界观众呈现了有中国特色的壮美画卷。在《卧虎藏龙》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苍凉的二胡、悠扬的箫和笛子、清丽的葫芦丝以及干脆利落的鼓乐,这些乐器不仅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民族特色,还给观众带来一次次视听享受。
1 婉转空灵的笛乐
在电影中“南行”这一片段里,采用了古代侠士常用的竹笛。在玉娇龙和李慕白在竹林打斗的时候,导演并没有采用竹笛,而是将其运用在玉娇龙逃婚南行的途中。竹笛的悠扬柔美加上具有云南特色的《小河淌水》,再配合以边疆特有的鼓乐之声,空灵而又活泼,将玉娇龙逃婚后的心情完整地通过这音乐传达出来。而在她与武林中人在茶馆打斗之时,音乐又急速变化,不仅表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也传达了玉娇龙此刻的情绪。与此同时,在这一段的打斗中,玉娇龙的武功招数和打斗力度的变化,也配以节奏、速度不同的音乐,表现了打斗的畅快淋漓,也展现了她的爽朗自由的性格和江湖人的洒脱。
2 独特凄凉的箫乐
箫声因其悲凉的特点一直是古代侠士的手中挚爱。在电影中“穿越竹林”的片段里,李慕白和玉娇龙穿越竹海的时候,苍凉的箫声在节奏上的变化十分强烈,营造了一种江湖特有的神秘感。在广阔的竹海之中,身着白衣的二人显得空灵脱俗,打斗造成竹林的晃动,这场景和凄凉又节奏感分明的箫声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一种画面和声音的双重享受。
3 古风古韵的古筝乐
在玉娇龙和俞秀莲的“交锋”这一段中,导演采用了一段类似《十面埋伏》的古筝演奏。二人打斗过程中的金属武器声和带有金属特色的古筝乐声相结合,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感。当玉娇龙手持盗来的青冥剑一一砍断俞秀莲手中的武器时,武器之间的碰撞声和音乐相互融合,不仅表现了青冥剑的强大,也凸显了二人打斗过程的激烈。
4 悠扬沉着的葫芦丝乐
在著名的“夜斗”和“丝绸之路”两个段落中,就采用了悠远的葫芦丝对情景和气氛进行表现。在“丝绸之路”这一段落中,葫芦丝演绎了一段细腻悠扬的颤音,把云南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在苍凉的月光下,大漠的黄沙悠悠地飘着,葫芦丝的声音就像从大漠深处传来,述说着这个沉着辽阔的大漠的故事。
5 带有维吾尔特色的热瓦普乐
热瓦普是新疆特有的弹拨乐器,当玉娇龙回忆起与罗小虎相识的场景,热瓦普的声音响起,在广阔的沙漠中,一位少女击杀着一群强盗,在这一打斗场景中,热瓦普的古老和娓娓道来和激烈的打斗相得益彰,在冲突中给观众以新鲜感,并且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
6 神秘而有力的鼓乐
《卧虎藏龙》中鼓乐的运用十分纯熟,几乎所有的打斗场面中都有鼓乐的伴奏。最精彩的一段就是玉娇龙盗得青冥剑又被追逐的场景。在两声古琴之后响起了清脆的鼓音,随着打斗的激烈程度逐渐增加,鼓声也越来越密集,向人心头压来。鼓声的优点之一就是节奏的变化,张弛之间鼓声的节奏也带动着电影的节奏,扣人心弦而又精彩绝伦。
在电影中采用的主要乐器是鼓、大提琴和笛子,而其中又以大提琴为主,当西方的古典乐器演奏起东方的民族音乐时,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风情。在《卧虎藏龙》中,虽然大量地使用了大提琴这一西洋乐器,但作为一部东方的武侠电影,大提琴在其中的表现是极具东方神韵的。电影一开始,就传来了低沉缓慢的大提琴声。马友友演奏的大提琴曲给观众带来了具有东方美学特征的艺术享受。
在这样的配乐中,影片水墨画般的色调和气氛缓缓叙述着爱情故事。琴声虽然悠扬缓慢,但也夹杂着江湖的凶险,在俞秀莲护送青冥剑进京的过程中,配乐时急时缓、张弛有度,在她到达京城的时候,影片在大提琴和京城的热闹声中正式开始。而后,玉娇龙还剑时和李慕白二人的会面之后,也随着大提琴的缓慢低沉的声音在苍凉的月光下展开较量,两位江湖侠士的英气和侠气在大提琴声中充满了东方神韵。中国的各民族有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特征。在电影《卧虎藏龙》里,就有着韵味十足的边疆风情。在罗小虎和玉娇龙的回忆段落中,小虎唱着《阿瓦尔古丽》,悠扬而深情的旋律和极具民族韵味的声音相互配合,把罗小虎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卧虎藏龙》在对李慕白和俞秀莲二人被压抑的悲剧性爱情的刻画描写,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和约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爱情悲剧。电影中贯穿始终的主题音乐《卧虎藏龙》,在马友友深沉缓慢而忧伤沉着的大提琴演奏中,把这个故事向我们缓缓描述着。当李慕白倒在痛哭着的俞秀莲怀中,即将死去时,这样的寂静和悲哀都到了一个顶峰和高潮。
伴随着缓慢的大提琴的声音,英雄侠士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音乐和情节的配合完美无瑕,表达了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江湖情结的追求。电影《卧虎藏龙》中的民族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美学价值,其中的乐器主要为西洋乐器大提琴,也采用多种中国的民族乐器,配乐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在难以调和的悲壮气氛下表现了创作者面对爱情悲剧的无奈和怆然。电影中的西洋乐器和民族音乐的结合营造了厚重低沉的气氛和空灵神秘的画面感,二者相互融合,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论民族音乐在电影《卧虎藏龙》中的运用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财务分析中应用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尤其是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应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模块化设计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不同的企业与行业对数据的要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财务人员运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时,如果缺少对数据间关联性的认识,将使做出的分析数据结果孤立,出现只能满足较小方面分析时的需求或者工作重复化的弊端。本文基于EXCEL数据表,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式处理分析财务问题,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状况相适应。
关键词:模块化设计 EXCEL 杜邦分析模型 财务分析
模块化设计在财务分析中指将财务报表的某些要素经过数据加工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子模块,然后将这个子模块作为通用性的模块与其他要素进行多种组合,构成新的模块,从而满足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财务分析需求。在实践中,根据财务分析的目标及所需的过程,可将其分为基础数据、指标数据、模块参数等三种。其中,基础数据来源于原始的财务报表科目数据;指标数据即根据基础数据计算出的指标,如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等;模块参数主要是指数据调用时所需的数据比如需分析的年度。单独模块的变更,在其没有被调用时,对其他的模块不产生影响;当模块被调用时,根据调用模块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结果,从而灵活地满足财务分析的需求,并减少大量的人为数据变更与数据错误。
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财务分析的设计,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动态的数据查询或取数加以关注。数据之间动态链接的结合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与工作的繁简程度。在所需分析数据庞杂的时候,科学的链接设计可以减少数据冗余,节约运行时间。
下面以传统的杜邦分析模型为例,对模块化设计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进行一个初步而简单的说明。
传统的杜邦分析模型为:
权益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在运用杜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不能仅仅计算一个期间的数据,而是需要降两个或多个期间的数据进行对比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例如,在运用因素分析法对其指标进行分析时,通常需要一个可对比期间的相同指标。由于可能涉及的可对比期间较多,需要做出多种对比方案,若未对指标进行模块化设计处理,往往会导致大量的重复工作,并且由此引发的大量数据修改核对工作更容易出现失误或瑕疵,导致分析偏差。尤其在对指标变动要求分析到单个会计科目时,由于涉及整个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科目,往往一个期间或数据的变动就会引起整个分析过程的混乱。
假定我们采用杜邦分析模型对某公司2010年至2014年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并对类似经营情况下的两个年度进行比较,以便分析出对权益净利率的较大的影响因素。根据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可以分以下三步进行编制:
第一步,打开EXCEL并将当前表页命名为“基础表”,用以对各年度的报表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将财务报表中的各相同科目下的数据作为计算分析的基础数据按照年度进行排列(图1)。此表作为财务分析数据的初始来源,一般在格式设计完成后不能随意变动,以免与后边指标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或公式发生混乱。
第二步,在相同的EXCEL工作簿下新建一张表页,并将其命名为“指标表”,用以单独存放由基础表计算出来的各项财务指标。在进行杜邦分析时,在基础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财务指标计算公式及EXCEL公式或函数计算出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资产净利率及权益净利率等一系列相关指标,并将其按照期间与数据的勾稽关系进行归类并排列,建立如下的数据表(图2)。
第三步,新建一张表页并命名为“分析表”,在表中建立所需的杜邦分析模型(图3)。根据上述假定的要求,每个指标需反映两个年度的数字。拟分析期间反映在C1单元格,拟对比的基期年度反映在C2单元格。除了C1、C2单元格及指标名称外,其他的年度或数据均用公式或函数调用指标表中的各项指标。
此处可采用EXCEL中的INDEX与MATCH函数。其中,INDEX函数主要是
返回指定位置中的内容,其格式为INDEX(array,row_num,column_num)。MATCH函数主要是返回指定内容所在的位置,其格式为MATCH(lookup_value,lookup_array,match_type)。二者经过公式的嵌套集合,可以从指标表中灵活地调用出分析表中所需的数据。
据此,以销售净利率这一指标为例,在所需的数据结果显示单元格A16中输入如下公式以取得拟分析年度的指标数据:“=INDEX(指标表!B2:F6,MATCH(分析表!C1,指标表!A2:A6,0),MATCH(分析表!A14,指标表!B1:F1,0))”;在单元格B16中输入以下公式以反映其对比的基期年度的指标数据:“=INDEX(指标表!B2:F6,MATCH(分析表!C2,指标表!A2:A6,0),MATCH(分析表!A14,指标表!B1:F1,0))”,在单元格C16中输入公式“=A16-B16”以反映前述两个指标的差异。资产周转率等其他指标可依此同理设置。
设置完毕后,若发现2013年度与2011年度的经营环境等基本类似,但权益净利率变化较大,需对此两年的财务状况进行杜邦分析,则在C1单元格输入“2013”年度,在C2单元格输入“2011”年度,所得结果显示如下表(表4)。初步分析可知,2013年权益净利率较2011年下降了18.48%,主要由资产净利率减少引起。而进一步分析资产净利率的减少,主要由销售净利率的降低所引起。从而,逐步地对主要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找出变动原因。
为了进一步提高输入效率及操作的友好性,可对输入方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采用下拉菜单式选择输入。
通过上述的操作,在对财务报表进行杜邦分析时,建立了“基础表”、“指标表”及“分析表”三个模块。指标表调用基础表中的数据,分析表调用指标表中的数据。当对数据进行变更或更正时,只需要对基础表中的数据进行修改即可实现多个表中的相关数据的更改。同时,当在分析时发现相同或类似环境或情况下经营状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可快速对跨期间的多项指标进行分析以便查找出重要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可发现,此种方法经过扩展变更,将年度变更为企业名称,可以方便地对多个不同企业的报表进行方便准确的杜邦分析,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由此,一个简单方便而又准确的杜邦分析模型设计完成。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模块化设计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