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用教材教的教学策略相关的共79个结果:
传统的教学强调以教材为中心,讲述的方式以灌输知识为主,因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案例教学在物流管理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其优越性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案例教学是扩展知识面的重要途径,能创作出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提供了条件。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物流案例教材浅探改进物流案例教学的途径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中国案例教学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管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物流学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并不早,但是它的出现能促进中国物流教育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物流案例教学中教材编写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探讨物流案例教学适合的途径。
关键词:物流案例教材 案例教学 途径
随着物流业在我国的迅速崛起,人才的匮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这几年,很多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培养了一些专业物流人才,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真正了解物流业的实际情况,系统地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还不多。
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实用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入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地学习,调动自身的潜能去解决问题。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其最大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团队学习、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和改变行为,另一方面借助该教学模式可以将学习与实践进行结合。
首先,学生能通过物流案例教学熟悉并掌握之前各门相关物流课程的知识点和理论,起着复习、强化相关知识的作用。物流案例分析课是通过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要求对给定的资料进行阅读分析,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做出相应的决策或评价,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或意见等。物流案例分析课程属于综合性较强的教学课程,考察的是最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它不仅能考察学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而且能考察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因此,案例分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重拾未学习好的知识及巩固已学习到手的知识,提高中国物流教学质量。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突显,学生物流理论与实践脱节,成为物流教育业亟需解决的难题,也是中国物流用人单位急迫的需求,物流企业普遍关心的重点。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就是因为中国物流教育模式思路不明,物流学科体系模糊导致的。目前国内已有两百多所高校开展物流专业,但无论物流管理,还是物流工程,都应该有核心课程。这个核心课程的设置成为了决定物流专业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真本领的有效途径。其中能够实现这个途径的最好的一门课程就是物流案例分析课程。因为物流案例分析课程一方面包含物流历史、企业物流经营运作、物流人才结构和物流教育现状等内容,另一方面更多突出案例教学的设计思想、课程安排和按物流功能、业务流程、供应链管理而设计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注重教学的启发性、应用性、直观性和操作性,让学生将物流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真正培养出适合物流行业发展的有用之才。
物流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特别是从物流学,物流专业涉及的各环节学科,比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装卸搬运管理、配送管理、流通加工管理、包装管理及物流信息管理等体系庞大,相关相联、融会贯通。因而,物流案例分析课程在师资、教案、课程设计等方面,要做好充分准备,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转化为课堂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物流案例教材的选择上。
与其它教材不同,物流案例教材的内容全部是案例,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鲜明的教学目的性
所谓物流案例通常情况下是适应教学需要而编写和采用的,有些物流案例教材属于配套案例教材。它的特点是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紧密,教学实用性较强,通过对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开发自学的能力。
2.2 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物流教材以理论知识见长,同时也将一些案例分析穿插在相关内容中;有的物流教材以案例分析见长, 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个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辨析市场、环境的能力。
2.3 高度临摹性
案例教材的编著者通过调查研究企事业单位物流管理实际状况,进一步编写相应的物流管理案例,这些编著者通常情况下是实际部门的从业人员或相关案例的当事人,因此案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客观性。
为了保密,同时提升案例的效果,案例中的企业名称、数据等带有虚拟性、掩饰性,甚至做了必要的处理,但是,案例的内容来源于真实的管理实践。
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对案例中的疑问、缺陷和问题等进行摹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透过物流管理的现象,迫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加工信息和判断决策的能力。
3 物流案例教材对物流案例教学的影响
①对于物流案例教材来说,本身就是描述物流企业运作或企业物流运作,教材中选用的案例往往来源于国内外真实的企业,而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受研究的角度不同,以及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使得每位分析者做出的分析结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所以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根本不存在标准答案,这就对学生提出挑战,希望他们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得出答案。
②在物流案例教材中,选择的案例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在教材学习前、学习中,要求学生要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和掌握有关物流方面的知识、理念与理论。
③物流案例教材的类型不同,对学生分析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物流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根据篇幅长短,可以分为短篇、中篇、长篇和大型物流案例,这就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传载形式为标准,可分为书写物流案例、情景仿真物流案例等,这可以帮助学生将来实践能力的提升,但是需要学校提供很好的教学设施、设备;根据物流活动内容和性质为标准,可分为物流规划案例、物流运作案例、物流决策案例、物流评价案例等,这就考察学生的具体管理知识怎样更好的应用于专业领域,这就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每个物流环节微观知识的把握程度。
④物流案例教材中使用方法不同,对学生最终判断、决策影响也不同。
实际上,案例教学方法详细介绍了教师、学生都应该怎样运用这些案例进行课堂学习。对有关分析工具能够熟练地掌握,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由于每种分析工具的使用存在差异性,同时需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灵活运用工具很关键,这些工具对学生的案例分析结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案例撰写标准如何进行统一,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例如有些案例在编写过程中,侧重“问题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所有的案例在面临方案抉择时,需要予以强调和讨论,而对于事件过程的叙述,则没有对其格式进行详细的规定。这一点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在制作物流案例的过程中,对于自身教学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需要予以重点考虑,以核心问题为线索和准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同的案例进行串连,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案例教学特色。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物流案例,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认真的考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制作合适的案例,同时要求案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且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案例教学思想,掌握引导学生课堂讨论的技巧,让案例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运用。
4 物流案例教学结合物流案例教材改进的思路
通过对物流案例教材对教学方面的观察和思考,教师应该总结我国物流案例教学方法,思考如何进一步明确案例撰写标准、如何提高案例的有效使用率,真正使案例变成事半功倍的有效课堂工具。但无论物流案例教材的编写形式和内容上怎样变换,我们把握住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步骤,再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来分析案例,对于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掌握每个案例基本知识点。介绍每个案例时,应先叙述一下有关基本理论和知识点。
第二,介绍案例中的企业背景。对企业所处行业背景及产品特点的分析。因为行业背景与产品特点涉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供应链类型,行业发展水平也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水平。
第三,介绍整个案例的背景。应尽量地用多媒体的形式来介绍案情,因为传播学的调查表明,人通过视觉器官接受的信息高度达65%,这样容易使学生对案例产生关注和兴趣。
第四,对案例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使考生能从总体上把握案例的主体思路与主要脉络。
第五,主要问题分析。教材中有的案例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作者分析的思路与过程,有的案例没有详细分析,仅给出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使学生能更深入和清晰地理解案例。我们还可以提出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案例内容相一致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六,对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学习者的回答,给予相应的引导,或回答后再进行提问,环环相扣,积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
第七,总结、评析。对案例中涉及的物流知识、案例内容和分析所用的工具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教师来说,其侧重点应该放在分析方面,而不是一味地注重结论。
最后,对每个案例后部分思考题的解答,给出一个解答的思路。
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开拓思路,所以希望学生们学习物流案例的同时,能更好的把握每个物流案例教材编写的特点,根据每种案例不同编写的模式,结合物流学所有的知识点来学习案例,这样才能将理论深入到实践,真正的掌握好物流学的所有知识和理论,为促进我国物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解决目前物流人才不足的矛盾,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加快复合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效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所学东西。学习为了什么?开阔思维,学而致用,提升境界。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缩影,我们可以通过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了解历史大事件,历史课堂是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反思历史问题的课堂。但是,就现在看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效率的提高。
首先,课堂乏味无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历史便是事实,在许多学生的想象中,那就是死记硬背能解决的事儿,对历史课完全没有兴趣,课上也无精打采,整堂课程下来没有一点收获,老师也会被这样的氛围影响,上课也没有激情和心思,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直至跌至冰点。整个高中历史教学就等于形同虚设,没有实现教育部开设课堂的目的。
其次,历史课本文字居多,不利于学生联想。不管是新课改还是老教材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几乎都是一大段的文字描述,学生们会更加觉得学习历史就和背书是一样的,在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看来这就是可有可无的摆设,没有必要花费一大把时间去背一些对自己没有什么直接利益的课文。就算是学也是比较被动的,没有把自己融入到整个历史中。这就是全文字课本给学生带来的直观感受。
具体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表现,本文就略举一二,针对新课改的高中历史高效教学课堂,我们应该采取很多的方法来改善这样的情况,接下来就来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建议。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老师讲解内容,然后布置课后作业,但这似乎是教师方面的行为,不一定代表学生,学与不学还是学生掌握的,老师也没办法了解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学生根本就不适应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被动教育所带来的除了乏味以外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可能在短期内会有计较好的效果,但是路远知马力,时间就是最好的验证。有主动才有积极性,主动学习所达到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它能长时间的保持学习的力度,学习成绩的起伏才能平衡。那么想要保持积极性,在各方面都需要做出努力。
学校方面,老师们可以通过趣味课堂的形式把历史知识融入进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知识,《百家讲坛》类的历史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个节目如此火爆不仅仅是与它的内容比较受大家欢迎,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是主讲者的讲述风格很受大家喜欢。总之,采用合理的方式提升积极性是学校正在面临的一大难题。家庭方面,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上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在课余时间,带孩子们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翻阅历史书籍,多问孩子们为什么,希望他们能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已经看到的知识复述出来,提高孩子们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这对培养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些很大的引导作用。
学生在自己学习的时候才能知道什么知识是已经掌握了,哪一个知识点才是自己的短板。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筛选,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系统的东西一五一十的讲解,内容比较繁琐,而且学生们听着也没什么兴趣,也就没有什么效果,由此看出,对历史事件而言,并不是都需要学生们掌握的,老师有责任选择比较有代表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的事件进行详解,这何尝不是对学生的一种减压方式,也是在新课改下更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切记不要把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通通讲解,只需要抓住历史主脉,对历史有转折或者重大意义的事件详细讲解,这样既让学生们了解了历史的大纲内容,又能够抓住重点,而且给老师和学生都减轻了很多的负担,这是一个行而有效的好办法,也是之前一直都在使用的,在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也可以延续这种方式提高效率。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那么在教学方式上也应当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其好处在于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老师在一天之内重复的讲解课程三到四次,对老师来说既乏味又疲惫。有了新媒体的支持,教师可以根据终端的使用来控制教学的内容,改变了传统的言传身教。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有着积极推进作用。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的平台,针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历史重大事件,观看相关文字描述或者视频资料,通过多方面的熏陶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把历史知识掌握。
新媒体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未来的教育中应当大力倡导,体现学习的自由和广阔性。同时也为老师的“言传身教”寻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压力,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撼动了老师的地位和权威,网络的自由性也给知识的可靠性拉响了警钟。老师更多的任务便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筛选优质信息,纠正错误观点,更好的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而努力。
我们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反转教学模式。反转教学在社会的推动下,已经由构想变成了现实,虽然反转教学有如此多的好处,但是也难免会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反转教学的教本资料不够完整,学生的自觉性不对得到保证,影响了学校老师的地位等等。这些弊端的紧迫性和发展的必要性都要求反转教学势在必行,而且要健康发展。然而我觉得利大于弊,只要学生们的兴趣培养起来了,以上的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首先应该创建教学视频。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在不少于大纲要求范围的前提下,可以灵动性地增加一些扩散知识,丰富课堂内容。其次,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再者就是组织课堂活动。教学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这包括学生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开展探究式活动,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等。
其次,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寻找和使用更加优质的学习内容,在课外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平台,大力挖掘各种有用信息,待自习以后,再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们互动,巩固学习内容。目前在网络上得到教育资源的方式很多,各大教育机构网站、学校的公开课、论坛等。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们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使其得到充分利用。
然后,结合现实,学以致用。在新媒体等平台学习课程以后,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富有趣味的活动。比如知识问答等比赛,在竞争中提升能力。就地理知识而言,需要记忆和联想的事情很多,学生们更应该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巩固学习内容。结合当下发生的事件,与历史事件相对比,在对此中总结知识,在对比中掌握历史事件要点,在潜移默化中就把历史知识学到脑海中去。
最后,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做好相应的指导。在反转课堂教学被使用以后,老师没有时间去一一监督,这样的话就把责任更多的推向了家长。百密总有一疏,我们不能把主动权交给家长或者学校,应该由学生自己控制,因为光靠别人的监督才能学习的学生不会有好的成绩,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积极主动性,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项日常任务。同时学校还应该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方法去学习,避免学生出现盲目的情况。
现阶段的反转课堂教学还在初步阶段,需要些时间才能逐步完善,继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未来的反转课堂教学中,网络必然会成为学习的主要载体。在新媒体的支持下,高中地历史必然会拥有一个新的高度,对地历史知识的传播及其他课程的知识都有助力的作用。
本文的主题是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针对历史教学列出了几个问题,课堂乏味无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历史课本文字居多,不利于学生联想。而后有给出了几条建议增加历史课堂的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改变被动教育的局面;针对性教学,摒弃笼统教学;新媒体支持,改变“言传身教”;运用反转教学模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希望这些建议对大家有所启发。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初中教学中,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有关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融合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教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操作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共同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尤其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信息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可采取的教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法等。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初中生拥有青春的朝气与蓬勃向上的活力,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感。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积极性也自然就会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对信息科技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尝试不同且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所不可忽视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育相当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这种低效率的教育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可以说,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还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相信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一定会增加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在辅助其他学科时,信息技术表现的手段是极其直观形象的,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知识时,复杂的理论和机械的操作常常令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起辅助作用,同样,其他学科也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多种学科知识可以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多彩多姿。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由于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可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会非常丰富。即使某种教学方式十分优秀,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也不能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这样容易使学生限于一种固定的套路,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习目标的设计者。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相关性、可参考性的问题,并将问题重点置于一个大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能力。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却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东西,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等,这些东西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时,应该向学生渗透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获得信息伦理道德。在信息化社会中,实现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这对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教育者终身接受教育的需要。
总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和严峻挑战。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并把我们好的思路、想法贡献出来,供大家一同来学习和探讨,相信一定可以找到一种高效、快捷的方式,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其“犹抱琵琶半掩面”,不如揭开“庐山真面目”。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对现用小学语文教材的几点看法和建议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材 看法 建议
论文正文:
对现用小学语文教材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我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工作了30多年,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作为一名老语文教师,我经历了几次大的课程改革,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语文教材从内容到教学方法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这次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和以前的课程改革相比,力度更大,从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教学方法,都有了更大的突破,特别强调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改变学科本位过于突出、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我们现用的这套小学语文教材,对学习时间较少的农村学生来讲,学习内容依然偏多。每册教材的课文都在30篇以上,还有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词语盘点,加上必要的复习、检测,教学时间一般都很紧。一线教师普遍反映: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上册内容特别多,时间特别紧。对学前教育薄弱的农村儿童来讲,启蒙学习的门槛仍然过高,难度仍然偏大。山区很多学校没有开办学前班,儿童大多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家长也不注意开发智力,有些孩子连笔都不会握,更不会运笔。现在一进学校,就要学声母、韵母、声调、拼读、整体认读,还要认识数量众多的汉字,对大多数农村儿童来说,学习压力太大,学习效果当然不好。一些儿童并没有真正学会本来应该掌握的知识,是被教师“拖”着往前走的,以至一些学生到了中高年级,拼写词语都很困难,很多字还不知道读音。
对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较窄、社会实践活动少的农村小学生来说,部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设计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不便操作,即使进行了训练,效果也不好。
建议:加大地方教材的开发力度,编写一套内容适量、难度适中、乡村气息浓厚的农村小学语文教材,真正做到关注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我们现用小学语文教材主要通过语文园地(五年级后为“回顾 拓展”)来体现基础知识的内容,其中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最能表现语文基础知识的大概是“我的发现”,只是量比较少。上一套教材通过“基础训练”来巩固基础知识,从语音、字、词、句、段、篇等各个方面,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有很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方便了师生的教学活动。
一位教了20年语文的骨干教师反映:由于这套教材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所下降,一些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对小学语文最基本的东西,都还不够了解,比如:汉字的基本笔画,汉字的基本结构,汉字的基本笔顺规则,助词“的、地、得”的用法等,更不用谈深一些的东西,如:基本的修辞手法,病句的修改,句子的改写,词的感情色彩,关联词的使用,标点的用法等。而这些,大多又是考试内容的组成部分。
我觉得: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其“犹抱琵琶半掩面”,不如揭开“庐山真面目”,比如:“打比方”,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就是比喻,“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这就是拟人。何必转弯抹角绕这么多圈子呢?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学深入,学扎实,有什么不好呢?
建议:尽管“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也不能让语文基础知识的呈现显得支离破碎,应当在教材中安排一定的空间,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使学生真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这套教材在语文园地“我的发现”中,渗透了一些读写知识,但没有把这些读写知识作为该组教材的重点训练内容,同时,整套教材在读写知识的训练上还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上一套小学语文教材很好地处理了读写知识的训练问题。它安排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训练内容,比如:“弄懂自然段的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练习给课文分段”,“留心周围的事物”,“归纳段落大意”,“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一边读,一边想”,“一要真实,二要具体”,“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段与段的联系”,“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注意积累材料”,“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联系概括中心思想”、“写文章要有中心”,“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编写作文提纲”,“注意事物的联系”,“按一定的顺序写”,“分清课文的主次”,“详写和略写”,“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分辨事物和联想”,“展开合理的想象”,“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读写训练体系。就从目前来看,其中的许多训练项目都没有过时,甚至还有加强的必要。
建议:在以专题编排课文的同时,要精心安排一些必要的读写训练项目,使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得更为紧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规律。
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视野、学识能力、理论水平等,都很有限,看问题的高度也远远不够,只是经常和学生打交道,和一线的教师打交道,搜集、了解到很多关于教材的信息,产生了一些肤浅的感受,不吐不快。当然,如果能有助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开发和管理,自然是对本人最大的安慰。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理论研究中,教材编写的原则受到了较多的重视,教材的使用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全文如下:
为了解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的研究现状,把握最新的研究热点,笔者对与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相关的论文进行文献调研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
本文中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是指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的公共英语教材,包括综合教材也包括为听说读写译单个语言技能编写的教材。笔者以“高职”“英语”“教材”为篇名检索词,对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然后剔除掉专业英语教材研究方面的论文,共125篇与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研究相关的论文。
(一)研究的总体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5年,发表论文的数量依次为37篇、26篇、24篇、30篇、8篇,共计125篇。2015年只统计了6个月的时间,不能和其他年份全年的发表量相比较。总体来看,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对平稳、变化不大,相比2000至2010年10年间的107篇论文[1]的数值有较大增长。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比例一直不高,说明论文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作者大多数为教师,极少数为研究生或研究员,在这几年中没有与教材直接相关的出版、编辑人员发表与高职英语教材建设相关的论文,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总体来看,对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数量相对稳定、质量有待提高的时期。
(二)研究主题
在教材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大家关注的问题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类。这两类研究都体现出以教学现状为起点、以教学目标为终点、以教学问题为导向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并且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理论研究中的理念、原则、方法、策略、标准等是对教材设计、编写、评价、选择和使用的指导思想,是不分先后的。但实践研究中对教材的设计、编写、评价、选择和使用却是一个由各个独立的环节组成的从先到后的循环。
借鉴以上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点,结合搜集的论文的具体内容,笔者将研究主题分为六类,第一类是与教材相关的理念、原则、方法、策略、标准等的研究,也就是理论研究,其他五类是对教材的设计、编写、评价、选择和使用的实践研究。这六类研究主题虽然不在一个层面上,但因为理论研究得出来的指导思想对实践研究的各个环节都有借鉴意义,而且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相对较少,因此对理论研究不再细分。这六类研究主题的内涵或特征如表2所示。
主题确定的标准有两点:第一,以作者自己的观点为准,而不是引用的内容。如很多文章里都引用了与教材相关的理念、原则、方法、策略、标准,那些都不是作者自己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而是以这些原则或理念为基础设计了教材的框架或对教材做出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文章都被归类为实践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第二,以作者的论点为准,而不是论据。例如有些文章先分析了教材使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然后提出对已有教材的修改建议或对新教材的设计思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文章被归类为设计而不是使用。
从表3可以看出,数量最多的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材评价和教材使用方面的论文,但这里的设计大多是对已存在教材的修改建议,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改进有较多的思考,对教材的评价和使用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较为关注的方面。
1.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中,教材编写的原则受到了较多的重视,例如黄玉君(2011)认为在高职英语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突出职业场景、循序渐进和寓教于乐的原则[2];史洁(2012)从境界论的角度提出教材编写时应该关注教材内容的兴趣化、语料的生活化以及编写的科学化[3];蒙诗茜(2012)论述了“因材施教”原则下高职英语教材的编制与开发的需求分析的原则,提出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4]。近五年的理论研究的论文中,只涉及到教材编写这一个环节,还需加强对其他环节的理论研究。
2.教材设计
在本文中,教材设计被重新定义,这里的教材设计不仅是指对新教材的设计,还包括对已有教材的修改建议。在这一方面,以职业为导向或基于职业需求分析的教材设计受到极大的重视。魏英玲(2011)提出应该以需求分析为前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设计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李奇(2011)提出应该按照工作流程来划分单元内容,创造低焦虑的学习环境[6];李芳芳(2011)认为教材的编写要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要考虑到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7];谢盟梦(2013)提出英语项目课程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教材设计职业化,项目内容任务化[8];季正红(2013)认为应该基于CBI理念将基础英语和职业英语有机融合[9]。胥芝韵(2014)提出应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材的职业性[10]。甘利(2014)认为应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导向的教材体系[11]。 教材设计中受到较多重视还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学的重点从知识传授转为能力培养,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为学生,逐渐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二是对教材的立体化建设的研究[15][16]。三是在英语教材编写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17][18]。
3.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确定教材编写的方向。这几年的论文中体现了以培养实际工作中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教材编写趋势。如张淑琴(2011)从对英语教学进行专业化改革的角度总结了英语教材编写工作的步骤与措施[19];王爱琴(2012)在工学结合的理念下提出了“课程单元化,单元主题化,主题行动化,行动情景化”的教材编写思路[20]。赵玲洁(2013)提出通过职业分析来确定某一职业要求的各种能力[21],等等。在这样的方向指引下,作者们详细介绍了所编写的教材的特色、框架、内容等方面,对编写的步骤与措施也有所提及,但相对较少。
4.教材选择
在教材选择方面,高小芹(2012)提出在选择教材时应该注意教材内容的专业性、趣味性、时效性和练习的实践性[22];侯丽娜(2013)认为在选择教材时应该关注内容上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还有结构上的连贯性与引导性[23];张鹏(2013)提出的选择教材的思路是注重分级分类和教材的立体化建设[24];梁春莲认为应该选择符合学生水平和专业特色的教材[25];总体来看,在教材选择方面,大家比较关注教材内容的职业化、教材结构的引导性以及教材资源的立体化。大多数作者认为,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职业性,结构要分级分类、循序渐进,要有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选择这样的教材,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5.教材评价
对教材评价的论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某套特定教材的评价,例如杜鹃(2011)对《高级职业英语》、皮艳玲(2011)对《成长英语综合教程》、冼嘉璐(2012)对《新潮实用英语》、王晓峰(2013)对《新实业英语教程(第二版)》和《新职业英语教程》、鲍彬(2014)对《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曾艳(2014)对《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初级)》都做出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教材都在不断追求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以及高职英语发展的现状,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另一类是对教材的特定方面进行评析,例如王丽(2011)对阅读教材的易读度、黄艳萍(2012)对课文练习的设计、刘斌(2012)对听力练习的难度、刘丽(2013)对教材的文化内容、郑艺真(2014)对多模态内容、王丽媛(2014)对教材的职业取向等问题都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为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6.教材使用
教材的使用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黄文星(2015)从互动教材、蒋晓雯(2014)从听说教材、令亚贞(2012)从《走遍美国》这套特定教材的角度论述了使用教材的原则和方法;周静(2014)从概念隐喻、阮莲菊(2013)从词汇衔接、杜鹃(2011)从需求分析、许泽芳(2011)从融入中国文化的角度论述了要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时应如何使用公共英语教材。也有些作者提出了使用教材的通用原则和方法,例如黄小妹(2011)论述了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现行教材培养自身英语语言能力的方法及具体措施[26];黄映雪(2012)提出的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和教学活动进行调整[27],成为大多数作者的共识。
(三)研究方法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研究方法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例如,根据数据的来源,可以分为第一手研究和第二手研究;根据数据收集的时间可以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根据研究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用研究,等等。本文讨论研究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在各个研究主题中支撑作者的观点的数据或材料是否来自有系统、有计划的采集和分析,因此笔者参照束定芳的界定,将其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大类[28],实证研究又分为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三种,其内涵或特征如表4所示。
125篇论文中采用非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有103篇,占82.4%。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22篇,占17.6%。相比前十年的论文中的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比例分别为90.7%和9.3%来看,已经有更多的作者开始通过有系统、有计划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来支持自己的结论,说明研究的方法逐渐向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实证研究方法出现在教材设计、教材评价和教材使用三个方面的论文中,全部采用了定量研究法,主要是使用问卷调查学生和教师对教材的满意度,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或对教材的内容特色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数据表明,近五年与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相关的论文,大多数是个人感想、操作描述、思辨探讨,虽然通过有系统有计划地采集和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的论文比例有所增加,但数量仍然较少。
三、问题和建议
(一)研究主题分布不均、薄弱环节比较多,应从更全面的领域开展全方位的研究
首先是理论研究领域薄弱环节比较多。如果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用研究来划分,对高职英语教材的理论研究应该属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连接基础研究和实用研究的桥梁,在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研究领域,理论研究是把心理学、脑科学、认知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转化成对教材设计、编写、评价、选择和使用的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理念和原则。但是这次收集到的论文中只出现了对教材编写这一个环节的理论研究,其他环节没有涉及。而且实践研究的论文作者们所借鉴的较为权威的理论,大多不是中国人创立的,更显示出我们理论研究的薄弱。
其次,在实践研究领域,对教材的使用和使用以后对教材做出评价、提出修改建议和设计构想是三个研究较为密集的方面,对教材的实际编写和选择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教材的编写是教材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编写出优秀的教材,其他环节才有实施的依据。在编写的过程中,除了关注编写的内容,同样应该关注编写队伍的组建、编写的步骤和措施等方面。选择优秀的、符合学生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应该加强对教材选择的研究,积极选择出更多优秀的教材并加以推广使用,才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学术研究缺乏规范性,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应采取更加严谨科学多样的研究方法
规范的学术研究应该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取得相关数据和材料,并对这些数据和材料进行有效的分析,以揭示其中隐含的规律。近五年的论文主要采用的是非实证研究的方法,支撑论点的论据主要来自经验性的材料,其说服力有待商榷。采用实证研究法的论文都采用了量化研究方法,虽取得了一些客观数据,但因为抽样程序和方法不规范,甚至没有取样说明,同样无法保证数据的可信度。而且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也良莠不齐,不利于揭示教育规律。
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是需要有指导、有培训、有专家领路的。应该多给教师提供这种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数据的采集、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各个方面对教师进行指导,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高职英语教材研究的进展。最关键的是评价指标的指引,在当今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科研考核指标下,很难激发教师提高科研水平、严谨治学的动力。因此应该改进科研评价指标,鼓励更多的教师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上。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基础会计课程按照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原则,系统地介绍了会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例对会计核算方法和基本经济业务进行了重点介绍,体现了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将会计领域最新政策、准则和制度适度体现在教材中。 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非会计学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策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非会计学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策略全文如下: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生前就曾指出:“在现代,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工作的”。因此,对于从事与经济相关职业的人而言,都需要了解并且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并且具备能依据其所掌握的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现在我国各个高校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基础会计知识,会计教育已经转变为一种大众化的普及性教育。《基础会计学》作为会计类知识的基础课程,它不仅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但是根据众多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学生们学习效果不太明显、学习时反映比较吃力、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等。那么,怎么加强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去学习会计的入门课程逐渐受到会计学教育界的关注。本文根据笔者五年来讲授非会计学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的经验,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以便于提高非会计学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1.学生缺乏学习的动机并且课时量较少
在经过这五年的教学生涯,我发现学生认为学好自身的专业课才是最主要的,对其它与专业不相关的课程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进行学习。而且课时相对来说较少,一般都只有48-54个学时,要么只能泛泛而读,重要知识点讲不透彻、讲不清晰,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要么常会出现虎头蛇尾,前面基础知识部分重点讲解了,而到后面会计报表部分只能一带而过,甚至不做讲解。
2.没有合适的教材
《基础会计》是非会计学专业的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给初学者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打好基础的一门课程,因此它是一门专业入门课程。但是,目前适用于非会计专业的教材非常有限。甚至有的学校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和会计类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账户设置、复式记账及其运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内容的讲解非常详细,但由于内容非常多,并且非会计专业课时又有限,最后的会计报表环节往往都是一带而过,甚至连会计报表得分析这一部分内容根本就未涉及。对于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学到的是能看得懂会计报表,能得出相对有用的会计信息,并且会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可是在《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学到系统、完整的知识,这就导致了许多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认为会计工作就是编会计分录、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3.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在给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讲授《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时,教师通常采用与给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讲课时一样的教学方法,即顺序法。从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开始入手,依次学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核算基础、账户与复式记账、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内容。对初学者而言,会计学理论的概念繁多且枯燥无味。此外,由于课时安排的比较紧张,大多数会计学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的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法。授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反应,更谈不上和学生交流与互动,学生越学觉得越困难,基础会计学又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前面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后面的就很难跟上。这使得学生感觉会计高深莫测,致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培养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一旦对某个事物有了很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且在求知、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会计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而且现在各个专业的学生考试会计证的相对来说比较多,某独立学院10级国贸专业三个班共82个学生,其中考过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有21个,比例达到21.6%。因此我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会把所有的有关会计的考试,包括考试时间、科目,以及取得该证之后会拿到的大概年薪都告诉学生,以便使本来都感兴趣的学生有个更清晰的了解,使本来没兴趣的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2.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可能性很大,而不是制造者。因此,我们在制定非会计学专业的《基础会计》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会做账,而是要着重于让学生能够看得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尤其是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要使学生能够读得懂会计报表,能够分析及运用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使我们培养的非会计专业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信息使用者。因此,我认为,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对会计工作及职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能够阅读、分析会计报表,并能够根据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及决策,提高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3.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现在的教学手段大多都是多媒体教学。如果能够很好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定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能极大的拉近教学与现实的距离,通过感观来加强知识的构建和记忆。例如在讲述会计报表的编制及分析这一部分时,在黑板上画出会计报表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预先做好会计报表的多媒体课件,结合屏幕上的会计报表,来讲解三大基本报表的概念、结构及组成,这样一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容易。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例如可以适当的使用案例教学法来授课。如在讲授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时,可以先给出一个企业的经济核算业务,让学生自己对这个企业的日常活动进行完整的会计核算,并且对其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在讲授会计报表分析的时候,可以给出企业的三张会计报表,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对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此外,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采用启发式、图解式、参与式、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操作
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途径。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每个学期都会留出8个学时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主要操作的内容是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把班里的同学每五个人分一个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根据提供的会计实验资料,来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经济业务编制并审核不同的会计凭证,并以此来登记会计账簿。通过实验课,学生们都反映对会计凭证和账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管理人员对会计学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会计是一门商业语言,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据对有关企业和已毕业学生进行的调查,全部都认为他们应该掌握一些相关的会计学知识。因此,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各高校更应该注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采用适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校就可掌握社会要求的应具备的会计知识的能力!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注重人机对话的操作实践,这一独特性决定了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课程生活化课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老先生教育思想核心之一。课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是新课程的宗旨,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是信息技术教学得到根本改变的重要措施,教学内容回归生活是让教育回归本质的关键。本文从三个方面:(1)由兴趣入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由需求出发,解决校园生活中的问题;(3)适应社会发展,展望信息化生活,阐述了学生学习生活、校园生活、信息化生活中问题的解决,将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并以相关的案例作了剖析。
陶行知老先生,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演绎着教育的真谛。我们当前信息技术新课程纲要中所提出的目标: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课堂的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回归,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这不正是陶老思想的核心吗!“教育来源于生活,为人们物质的、精神的提升需要而进行教育。从它们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信息技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脱离生活实践的学习,不仅会使学生学而乏味,更会使他们感觉学而无用。“生活化的学习”并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中引用现实中的素材这么简单,而要注重学生对技术和问题的生活化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因此,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感性知识以及一定的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以“点”及“面”将自己实际生活的问题和信息技术学习建立关联。在生活实践中寻找学习的结合点,把回归生活作为在学习中立足点,从而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来源生活、实践生活、回归生活的信息技术课程本质,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探究能力的课程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很多学生在学校最喜欢上的课是信息技术课,因为没作业、没压力、没考试,而且还可以动手自己操作,学生称为“玩电脑”。面对这种“怪现象”,我们老师又该如何做和想呢?是顺着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玩电脑”,还是去思考“如何将学生感性的喜欢变成理性的喜欢?”要上好一门课,除了老师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外,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是有直接联系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他们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课堂的表现和课堂的参与。我们老师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动机,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现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深入体验的学习。因此,当我们走进课堂之前,不妨问问自己:学生会对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感兴趣吗?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既有善于模仿的特征,也有动机多变性的特点。喜欢模仿也是因为他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样样东西都感到新鲜,都想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过程往往是被学习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兴趣所驱使。了解了学生这些特点之后,再去设计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那就容易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点和课堂的内容。
例如: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演示文稿教学内容,我首先利用Powerpoint这个软件制作了一张电子贺卡,在过节时同学们互相赠送。这张电子贺卡将本学期要学习的技术、方法综合运用在一起。在第一节课时,演示给所有的学生看,把学生带进形、声、光、色、情中,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 由需求出发,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学习需要,而且在不同的课程中也会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其实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需求来确定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从早期老师们思考的“如何教”――关注教学策略和方法,到后来的“教什么”――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即教学的途径,直到现在思考的“为什么教”――学习者需求分析。这三个要素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都不可或缺的。“为什么教”是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首要要素,它和设计过程中的“教什么”、“如何教”这两个要素相互关联的,从而来共同完成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动手和应用的课程,提高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宗旨和目标。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无需面对一次次考试,他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处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以及是否具有处于这个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他们需要解决的是: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进行有效的使用?如何能创新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如何借助学到的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各种技术的使用方法,还要重视培养他们使用这些技术在各个领域进行应用的能力。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现实中观察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产生一致。
例如:每次学校的艺术节和校运会是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也是同学们愿意参加、愿意投入时间的学校活动。我将学生的校园活动结合信息技术的课例进行教学,每一次都能获得同学们深入学习的激情,在活动结束后收到良好的反响。归根结底,就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课堂回归了生活,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多关注了学习者的需求。
又如,在艺术节歌唱类的比赛中,同学们往往会因为没有好的伴奏音乐而伤脑筋,网络下载的歌曲或视频往往达不到自己表演的需求,需要做一些基本的编辑和合成,这时信息技术就发挥了它的优势。GOLDWAVE软件的学习进行声音的处理,会声会影软件的学习进行视频的剪辑,制作作品的优劣直接影响了表演的效果。学生带着这个作品完成自己的表演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习的高级层次,它在学生综合运用并构建知识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其中关键是问题的情景创设,这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相关,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通常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实际经验是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的基本资源,这些问题情境更能巧妙的向学生提供探究的背景信息,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立足于实际,也就是老师所选取、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是来源于实际,而且必须是客观发生过的事件,不能为了“教学”而凭空想象、杜撰、任意编写的,能让这些问题受得起实践的检验。另外,要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还需要抓住当今信息社会上一些与信息、信息技术相关的现象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如何从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或其他学科的老师经常视计算机和网络为祸害,从各种渠道来阻止学生上网和使用计算机,但是当前信息化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目前主要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新纪元正在开启,这两项技术掀起了计算机、通信、信息内容的监测与控制的4C革命,网络功能开始为社会各行业和社会生活提供全面应用。家庭的信息时代生活也逐步在拉开序幕。
例如,一个家庭拥有N多台计算机、笔记本、PAD、智能手机,使用无线网络上网不再是稀有的事情,如何在家中组建自己的小型无线网络呢?在学习“组建小型局域网”时,我请学生在课前收集各个家庭的上网情况,然后分析典型的几个家庭网络的需求,让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报告,并提出合理的构建方案,画出简单网络结构图(拓扑图),最后在网络上模拟设备采购和组建。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尝试了很多种组建方案,并仔细分析了多种方案的优点、缺点。学生们经历了这样实践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之后,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目的明确,因此,课程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又如:在学习“数据统计与分析”时,课前就请学生提前收集家中的电费单据,需要将12个月中每个月的峰时用电量、谷时用电量、总用电量收集并记录在wps表格的工作表中,课堂学习对于收集数据的计算与统计的处理方法,而且最后还能用图表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简单的典型家庭一年用电的情况。在这个处理与分析的基础后,需要同学从不同的点位能提出家庭使用电量的具体而实际的问题,通过问题的筛选,提取几个比较有分析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如何节约用电的问题?如何合理用电的问题?等等),同学们通过数据表格的分析最终得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有实际价值的解决方案。同学们在信息技术课堂典型课例活动中,讨论分析出了节约用电的多种方案,顺应了目前治理雾霾、提倡环保、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让学生知道了环境保护可以从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活化课例,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让学习来提升自己美好的生活,同时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就是要通过回归生活的教学,培养学生建立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习理念,从而让信息技术的课程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绚烂无比。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应用分为数值计算和非数值应用两大领域。非数值应用又包括数据处理、知识处理 ,例如信息系统、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 、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即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各种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入融合于社会经济的各领域之中。这一提法把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向学生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平台,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高职院校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开发周期长,没有针对性且使用不灵活,远跟不上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实际使用的校本教材,能够建立一种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本文结合自己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校本教材的建设实践,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进行探讨。
《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要目的,要考虑本校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发展需要。对于计算机技术这种发展迅速的学科来讲,时代性是教材的活力源泉。校本教材的内容一定要能够紧扣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步伐,及时对其进行更新改版,及时地收入一些能够反映当前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到校本教材中来。
校本教材越与时代发展同步,学生对计算机新技术了解的越多,学生对未来社会就会越自信,也就越适用社会的发展。这里我们不仅仅是所用软件版本的及时更新,还包括教学内容的设置。例如我们本学期结合实际需要,我们在校本教材中增加了对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概念的介绍;结合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的现实,我们在校本教材中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知识的介绍,设置了计算机漏洞检测及修复实验。为了引导学生健康文明的使用网络,校本教材中增加了对计算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一些不文明的网络行为以及该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等。
我们在进行校本教材建设的同时,开发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该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密切配合,提供了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师备课、多媒体课件、实训内容、教学动画、教学录像、微课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了在线交流、在线测试、仿真实训等功能。校本教材和网络课程资源的结合,一方面便于分层次教学的展开。根据我院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
例如,我们在网络课程中关于计算机维护一章,要求所有学生掌握普通软件的安装和卸载,有能力的同学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安装、备份和还原,为此我们在网络课程中提供了该模块的讲课视频等资料,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校本教材专门设计了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环节和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课程平台查找资料或自主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信息素养,使学生终身学习成为可能。该课程校本教材的建设要把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素养,贯穿于教材建设的始终。基于此,校本教材在每一章的开始,我们都设置了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和课程网站来搜索、收集与整理各种资料来完成预习任务。
在教材设计上,我们增加一个任务展示环节,让学生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收集资料与讲述资料内容的过程掌握知识,又可以利用教材引导他们去收集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各种知识。每一章的结束都设置了课后延伸学习环节,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拓展了解相关章节知识的内容。
例如,教材在“走进计算机网络”一章的开始,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的相关资料,课后布置学生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2014 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的相关情况;教材在“网络安全”一节的开始,布置学生收集“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相关信息,课后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网络诈骗的手段及防范措施;另外适时根据社会事实新闻,布置学生了解“互联网+”计划的提出和计划的由来,了解“工业4.0”的相关情况,观看3D 打印的相关视频等。
我们开发的校本教材,采用“项目+ 任务”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选取工作过程中典型的、使用率高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训练项目,然后进一步对项目细化,划分成若干个任务。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典型的“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 任务”的内容组织方式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老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为中心,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校本教材的优势,真正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文化素养,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特殊的学科,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计算机知识、学会使用计算机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相对于城市学校来说还比较滞后,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设置学习目标时,要注意可操作性,即设置要具体、明确,让学生能看懂,并能在计算机上操作。文章探讨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设计原则:培养能力原则、体验成功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强化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学以致用原则。
关键词:信息技术;原则;教师;学生
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分析本课的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根据农村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备好学生在本节课要掌握的三维目标,即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实现总的教学任务。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水平和新技术的引用日新月异,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目标设计时,要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学会与会学有机统一。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并学以致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并运用于生活。要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心态能引起不同的心理情绪体验,常常形成一种循环效益。要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让兴趣成为最好的动力。体验成功原则要求学生从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让自己快乐地去学习,因此,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才能通过自身的不断强化,提高学习水平。学习目标的设置要合理,目标过高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设置学习目标时,要注意可操作性,即学习目标的设置要具体、明确,让学生能看懂,并能在计算机上操作。例如,在学习“运动动画”时,可以设置上升的气球、运动的文字、旋转的风筝等这类简单、具体、明确的实例,学生能轻松地步入角色,水到渠成地完成学习任务。
强化性原则,是指学习目标确立后,要结合课本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实施,并不断地强化目标,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每节课的目标要有侧重点。实施时,要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等。例如,在学习“变形动画”时,考虑到学生的美术功底差、鼠标不好用等因素,降低了任务难度,让学生把一个三角形变成四边形,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成长过程,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到全面照顾。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目标,确保让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到”。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例如,有些学生擅长电子绘图,有些学生文笔好想做电子期刊,有些学生想编程,那么教师可以在教学任务之外,布置一些小的、新的任务,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即要求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服务。因此,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以致用。(1)教师的备课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农村小学所选的信息技术教材大多是本省的地方教材,有的内容对农村学生而言偏难。因此,教师备课选取教学内容时,要符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例如,学生可以利用“画图”软件,画各种基本图形,只要多练习,就可以画出自己想要的各种图画;学“Word文字处理”后,学生可以利用它制作图文并茂的贺卡,写作文等。利用“媒体播放器”,可以听歌和课文朗读……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易于接受且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所学知识应是平时生活中能用到的。(2)创新与发展相结合。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和社会,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试题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要精不要多。例如,在学习了“奇妙的网络世界”后,可以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告诉学生网络信息多种多样,有害信息、无用信息和有用信息混杂在一起,需要学生学会扬清激浊,绝不浏览有害和无用信息。
总之,合理的学习任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参与主动获取的知识比被动学习的知识更为扎实、牢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促成良好班风的形成。再者,教师可通过学生的操作规程,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和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解决问题,为自己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融资租赁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发达国家现己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一种融资工具,其交易规模仅次于银行信贷。有关数据显示,全世界的设备购置中有超过2/3以上是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融资租赁风险控制》教材写作思路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融资租赁风险控制》的教学资料、教材写作思路和特色,认为编写教材时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讲解信用风险,并强调员工控制和文化控制的作用。
【关键词】融资租赁风险控制;教材;写作思路;特色
融资租赁行业飞速发展,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运营中的各类非单一项目融资租赁公司共约1027家,整个行业注册资金达3060亿,全国融资租赁业务额约为21000亿元人民币,因此很多高校开始重视融资租赁的专业教学。在2010年以前,我国仅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少数大学设有这一课程,但现在仅天津地区就有天津商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近年来相继开设了融资租赁的课程。
中处于主导地位,是衡量融资租赁公司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关键。因此,《融资租赁风险控制》是融资租赁课程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在教学中无可避免地遇到的问题是缺乏适合的教材。现有的关于风险控制的资料更多的是论文、专著或者从业人员的专业体会,缺乏系统性,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而在融资租赁教学中,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而言,教材都十分重要,如果没有教材,老师想要教好融资租赁风险控制课程难度非常大。因此编写该教材对于融资租赁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本与融资租赁风险控制的内容最为接近,该书在融资租赁风险管理方面是具有开创性的一本书。该书的作者程东跃曾长期担任融资租赁公司的总裁,有着丰富的融资租赁管理经验,因而可以结合自身经验、经历和特有的资料数据来完善该书的内容。程东跃(2006)的思路观点在我国融资租赁风险领域具有开创性,例如该书提出管理信用风险要分租前、租中、租后三个阶段,提出操作风险应该与信用风险分离等,因此部分学校也将程东跃(2006)著作作为融资租赁课程的参考书目甚至教材。然而不得不承认,程东跃(2006)的《融资租赁风险管理》并不太适合做教材,因为该书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部专著,并且是在作者程东跃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形成的专著。程东跃(2006)书中运用很多
另外一本与融资租赁课程教学比较相近的是李?在2013年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融资租赁公司经营策与术》一书,书中讲述的是风险管理问题,涉及公司的风险、系统、决策等各方面的内容,但是属于工作笔记的性质,可作为高管的参考以及公司管理者的工作指导,也不具备作为教材的属性。经过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可以看出关于融资租赁风险控制的资料更多是一些论文、专著和工作笔记。虽然论文是很好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非常零散不具有系统性,只适合作为学生的推荐内容,来补充教材的内容。因此现在急需融资租赁管理方面的教材,应参考程东跃(2006)、李?(2013)著作基础上,对学术价值较高的相关论文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整理,形成一本综合性的教材。
本书共分为四篇十一章,其中第一篇包括两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融资租赁风险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以及融资租赁风险管理的意义与重要性。着重介绍了融资租赁的信用风险。第二章在简要介绍了相关部门与员工控制、业务流程与风控流程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了风险控制的策略与方法。第二篇介绍了公司层面的风险控制。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两个方面风险的种类、特点及其控制方法。第三篇为项目层面的风险控制。从租前、租中、租后(分别在第五、六、七章介绍)的全项目过程讲解融资租赁项目的风险控制。此篇为全书的核心部分。第四篇为最后一篇,介绍了融资租赁风险的特殊问题。
本书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涉及合同能源管理、跨境租赁、厂商批发式租赁、经营转租赁,有助于学生全面、形象地理解融资租赁的风险控制在实践中应用。而第十章《特殊行业与业务的融资租赁风险控制》弥补了前人理论上的不足,第一节为飞机融资租赁的风险与控制,根据飞机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来说明飞机融资租赁的微宏观经济功能,提出飞机出租人的风险因素及风险控制流程。第二节为船舶融资租赁的风险与控制,根据回收周期较长、融资风险高、融资方式多样,决策难度增大的特征,提出如何防范船舶融资租赁的船舶经营性风险。第三节为工程机械融资租赁的风险与控制,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物权风险、市场行业风险和其他风险,进行讲解。第四节为售后回租融资租赁的风险与控制,提出售后租回的融资功能和节税功能,并补充融资租赁的应用。第五节为医疗器械融资租赁的风险与控制,补充完善了融资租赁的风险控制体系。
本教材的主编和副主编均为长期讲授《融资租赁风险控制》的教师担任,并同时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融资租赁高管人员做副主编,将理论与实践经验很好的结合起来,形成一本既具有完善理论基础又有充实实践经验的教材。教材编制的同时也得到了校领导和行业协会的支持,学校领导提供相应的各方面的支持,行业协会则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使本教材的编写得以顺利展开。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书的特色。
本教材的另一特色是强调信用风险的管理,进行员工控制和文化控制,并增加相应案例的介绍。员工控制是使用一系列的控制方法,使员工能够更敬业更专业的自觉做好工作。文化控制则是通过共有的价值观及企业的文化对员工施以影响。对于融资租赁企业来说,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一种风险,但在程东跃(2006)书里体现的不够,只用了一章,大部分的内容在用数学模型,虽然提到了要考虑到租前、租中、租后的不同阶段,但仅用4、5页予以阐述,内容明显不够,因此本书用租前、租中、租后各一章来全面阐述信用风险。在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中,由于融资租赁是金融工作,大部分的工作是由员工完成的,很多风险是由于员工的道德违约造成的,员工的风险控制处于基础地位,是其他控制的基础。因此,一定要通过培训,在融资租赁企业中形成全面风险控制、全员风险控制、全流风险控制文化,程东跃(2006)书中并未提及。本书中还注重案例,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知道如何操作风险控制特别是员工的风险控制。
融资租赁的高速发展需要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而课程的开展需要适合的教材,因此当前融资租赁的教材是制约融资租赁课程发展的大问题。编写这样一本教材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如专著、科研论文、工作笔记等,将其整合在一起,教材的编写要做到重点突出,对信用风险特别强调。前人没有重视到的员工风险、企业文化风险也要在本教材中予以关注。同时,在实践开展中,会吸取同行业教师及学生的意见逐步完善。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较之竞争性学习和独立性学习,合作学习更为有效,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观点采择、自尊、合作等非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发展。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之中。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打击精心准备的: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合作学习正在被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广泛使用,但从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合作学习的使用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要素不明确、合作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没有被教师和学生所掌握等。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过程,进而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主要教学策略包括选择合作伙伴与明确责任分工、采用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等。
关键词:合作学习;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正在被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受传统学习方式的长期影响,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对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索不够,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得合作学习方式正在被一些中小学教师所误解。笔者在深入中小学校的“观课”过程中,就这一问题与一线教师开展了课堂志的研究。
(一)合作学习的要素不明确
如何理解合作学习的要素,关系到合作学习中的操作要领。当前中小学课堂中合作学习活动中,因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要素理解不深入,使得合作学习找不到突破口,或者有了合作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但缺乏良好的学习效果。关于合作学习的要素,国内外都有较多论述。美国学者斯勒文认为,在课堂情境中,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集体目标与个体责任。集体目标是指学生追求外界对集体成果的认可,教师只有提供明确的集体资历,才能保证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助。个体责任是指每个小组成员对集体的学习都要做出贡献,这是避免能力高的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完成任务的必要措施。[1]则认为有效合作学习要具备五个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合作技能、集体自加工。[2]我国南京师范大学的吴康宁教授曾专门研究过课堂中学生的合作学习,强调课堂中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笔者认为,合作学习中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分工”,另一个是“同学”。[4]“分工”是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因为有分工,才需要合作;因为有分工,才需要每一个学生承担责任;因为有分工,每一个成员都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的学习活动。学生如何分工,需要教师进行研究,需要教师将分工的方法与技巧教给学生,当然也需要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理解。“同学”是合作的目标,也是合作学习的任务。“同学”就是一起学习,“相观而善”,同学不是同班,而是需要一起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既能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得,又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建议,要相互交流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体验过程,同时学会与人共处的品质与方法。因为对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理解不够深入,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自己不了解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而且更谈不上将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教给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责任承担的意识,没有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所以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不会太好。
(二)合作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中小学教师用得最熟悉的还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面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能较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的大班班级授课制与新课程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矛盾而造成的困惑。对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全员性合作学习的重视与研究不够,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传统教学法的一种点缀,而并没有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方式的要求,使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使研究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引领,这就为开展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专业人员与广大中小学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专题行动研究,可以从不同的层次进行课堂志的观察、描述与解释。广大教师才能从理论上更深入地认识合作学习的实质与特点,进而在实践中改变一些对合作学习的误解与简单化处理的倾向。
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从组织形式来看主要有: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主要是课堂中的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课余时间好朋友之间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教学,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如果从合作学习的类型来分,可以分为学生团队——成就分配(STAD)、团队——竞赛——友谊赛(TGT)、第二类交错搭配、团队辅助的个体化(TAI)四种(表11)。[5]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已经成功在运用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究竟应该采用哪一种形式,是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必须要考虑并做出决定的,虽然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各有优缺点,但教师个人的智慧和创造性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形式的选择。作为一名有合作学习组织经验的教师,无论何时,只要内容的目标能促进学生的合作技能,就应该抓住机会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应根据学习任务、学生构成、学科特征等确定合作方式,建立具有操作性质的合作学习机制,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运行。
(三)合作学习的方法没有被掌握
合作学习的实质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层次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都包括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一是有没有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个体的呢?还是团体的?二是有了合作的形式之后,有没有合作的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如何合作的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但凡在课堂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而没有很好地钻研其方法的教学,大都是不成功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他们生来就会的,也不是传统的教学中所能培养的,而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来培养的。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断发展的同时,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与日俱增的,即所谓的“学生学会学习”。对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中要像研究教学内容一样研究教学方法,其中包括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把基本的、规范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即所谓的“教师学会教学”。
在大班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确实是一件较困难的事,但教师总有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其中在班级中适当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在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变革中,教师目前使用最多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它一般是以前后两对同桌为一组,作为课堂教学中较稳定的合作对象,当教师提出问题需要讨论或提出任务需要完成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便发生了。笔者在小学三年级的一节科学课“如何让鸡蛋浮起来?”的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与研究。
这一节课教师把学生四个人分成一组,共十个小组进行教学。每组的桌子上面放着一盆水、一个鸡蛋、一块小木板、一小杯盐、一小杯糖、还有一块学生最喜欢玩的橡皮泥。科学课的刘老师走进教室,没有直接走向讲台,而是站在同学们中间。她略带点神秘地给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现在注意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二是如何使鸡蛋在水中浮起来?先认真想一想这两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然后再利用我们放在桌子上的所有材料,进行实验尝试,四人一组以合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还没等教师把话说完,同学们已经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有的学生已经是“捷足先登”了,他们已经在水盆里尝试如何将橡皮泥浮起来了;有的在小组长的负责下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设想,并进行尝试演示;有的小组还因为由谁来操作实验开始争论。总之,这时的课堂里十分活跃,同时也显得有些吵闹和杂乱。学生急切地想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心情就表现在他们激烈的争论与主动的参与之中。但是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合作,刘老师似乎并没有专门的要求,也没有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刘老师只是在各小组中走来走去,不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或争论。
对于第一个任务,大多数同学都很快想到把成块的橡皮泥捏成薄饼并把它捏成船的形状,结果很快就完成了这个实验。合作学习的高潮在完成第二个任务时出现了,由于教师有意没有对使鸡蛋浮起来的条件做出限定,所以同学们采用了各自认为有效的方法。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们正在尝试将鸡蛋放在捏好的橡皮泥船上,但是鸡蛋一放在船上,就沉了下去,于是同学们开始讨论,有的同学还建议把船造得再大一点,有的建议把鸡蛋放在木块上……等等。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中,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起了他所知道的死海的故事,并建议同学们往水里加盐。可是所有的盐都加进去了,鸡蛋还是没有浮起来,大家开始争论了起来。还有一个小组的一位调皮的学生把糖悄悄地吃了一大半,小组长正在批评他,刘老师也走过去处理这件事。而这时,教室里突然散发出嗅鸡蛋的气味,同学们都开始议论:是谁把鸡蛋打破了?这时,教室里西南角一组的同学们正沉浸在张小东同学的“潜水艇”表演当中。原来是张小东同学把鸡蛋的一端悄悄地开了个小洞,把蛋清与蛋黄倒入了杯子。他一会儿在空蛋壳中装上水,使它沉入水底,一会儿又将蛋壳中的水排出,使他浮在水面。当刘老师闻见臭鸡蛋味来到这一组正在批评张小东同学时,下课的铃声响了。
在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被教师采用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规则也被同学们在无意中使用,但透过整节课的过程来看,教学秩序较乱,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并不理想。比如,小组中学生的组织与分工不明确、小组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不明显、小组中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够等都是明显的不足。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我和刘老师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要义。我们一致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关键的是如何使每一个小组能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完成小组任务,使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从这一点而言,这节课上老师并没有把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凭学生自己的组织能力自发地去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刘老师以一个小组的组织与引导为例,探索出有效组织小组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则与方法,比如,如何确定小组长并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并使他们各自承担个人责任?如何使小组内各成员与各小组之间建立积极互赖的关系?如何处理小组活动中出现的意外问题与突发事件?教师在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等等,而这些规则与方法又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教给了学生,使之成为他们学习习惯中的一部分。刘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只听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总不知道如何去教,原来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学习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堂研究我们进一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以小组的方式使学生之间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教学中经常应该使用的方式,而且它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及与人交往、合作的态度与精神。
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生来就会的,是需要学习的,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习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的。教师就要研究和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并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相关的教学策略。
1.选择合作伙伴与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合作伙伴实际上是建立起合作学习的结构和组织,为合作的进行提供组织前提。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居住环境、社会化过程等是影响学生选择学习伙伴的重要因素。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合理搭配,建立真正能够发挥最佳合作效果的合作组织,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儿童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和动手能力差异,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对于低年级的合作学习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小组成员不宜太多,以4、5人为宜,有利于积极的相互支持与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选择了合作学习的伙伴之后,还有一个合作学习者角色的分配问题,角色的确定与选择实质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工问题,有了明确的分工,合作才能进行。教师要有意识是通过组内角色的分配,或偶尔将组间任务具体化,鼓励学生承担个人责任和完成各自任务。在小组成员角色分配方面,美国的约翰逊兄弟提供了相应的参照角色。[6]总结者——向小组解释和呈现主要的结论,看看小组是否同意,并且为小组在全班面前的展现做准备。研究者——研究者为小组提供主要的信息,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是研究者。监察者——对照课文、练习册和参考书检查有争议的陈述和结论的真实性。确保小组没有使用不充分的事实,或者不会受到来自其他小组更精确结论或观点的挑战。组织者——他不仅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物质条件,如物品、材料、设备、参考资料等,他还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进行。记录员——他承担写出本组成果或结论的任务,不是他自己的观点或报告,而是小组共同的结论和报告。支持者——可以是小组内积极参与者和性格外向者,他的任务在于小组成员完成任务或活动时,进行赞扬,当小组成员泄气时,可以进行鼓励。观察者——记录有关小组进展的信息,这将在全班讨论或教师询问时有所帮助。当遇到一个小组或个别小组成员来说无法克服的困难,向班长或教师报告。很显然,小组合作学习的伙伴角色分工对于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更多更具体的小组成员所承担的角色来。
2.采用多样化的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灵活把握。不仅要运用已经成熟的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如下表中关于四种合作学习的形式就分别适合不同组织特点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参考此类形式。[7]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而独特的合作学习形式,如同桌之间合作学习形式与方法的探讨等。[8]
四种合作学习形式不同组织特点的异同比较
3.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教师建立并组织了合作学习,但并不是说教师就无事可做了,而是要不断地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这种指导是一种过程性指导,教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合作中的问题,帮助合作小组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观察,掌握学习动态,特别要对合作不协调的小组或合作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使每个小组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按时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促进小组的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安排或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并不能保证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教师最需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合作学习的技能与方法。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技能时,才能较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技能时,不仅要正面传授合作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而且还要创造条件或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总结形成独特的和富有个性的技能。
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三点:
第一、合作学习讨论时教师要调动全员参与。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下到小组讨论中去,监控小组讨论过程,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第二、展示合作学习结果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全体参与。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在学习反馈交流时,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各抒己见。有表演时,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一个都不能少。这样,学生不会产生侥幸心里,使之有一定的压力,产生动力。第三、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小组间开展竞争。良好的健康的竞争只会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在竞争中,教师重视的是成员的参与,分工的不同,合作的协调。在一段时间的小组竞争下,能够使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非常默契,并逐渐形成各小组的特色。如有的小组成员站到大家面前,组长就会向大家介绍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有的小组在展示汇报是,动作大方,语言流畅,行动一致,很具有团队作风,使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力量。
作者简介:王鉴,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
浏览量:11
下载量:0
时间:
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是现代信息教育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技术迅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树立全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意识,以目标导向的视角去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改革,以使得其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升。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中小学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实现着信息化,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不断提高。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当前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进一步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的进一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非常好的科学追求,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足够的学习意识、学习兴趣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模式下,通过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媒体实现最终目标的教学模式。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高中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了要在课堂上将知识向学生进行传递之外,还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思想、教学情感、教学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确定为目标,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这样,可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对学情进行了解及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因材施教及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使学生在良好、和谐、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例如,在学习“信息集成”内容时,首先要明白这一章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解,选择合适的探究形式,独立完成自定主题的网站建设,或者是选择小组的形式去完成。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情境,对于教师而言,要尽可能地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在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素材的选择进行关注。这时,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法、故事法、游戏教学法等,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时,教师可以设定一个情景:与家人在假期旅游的时候,需要设定一个行程,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影响旅游的各项因素进行查看、分析,比如:天气、出行费用、出行方式、门票价格等进行了解分析,然后,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旅行规划,才能确保旅行的顺利、完满。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直接的关系人是教师,教师要与时俱进,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使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转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掌握和理解课堂的知识,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信息技术教育及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得到进一步的、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文件下载”这章内容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了解其中的一些知识,如“你知道图片的文件名是什么吗?”“.doc是图片吗?”“哪个网站下载文件更安全呢?”等等,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最终得出答案,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使教学效率得到更好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课堂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场所。这样,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还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小组中弥补差异、发挥特长,使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使学生互帮互助、全面发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图像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做一个关于“我和海宝有个约会”的主题设计,然后开展小组比赛。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搜集资料及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一些知识,使学生收获更多。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和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长期的探究,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可以在快乐、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教育要求掌握较强的声乐、器乐表演能力和音乐鉴赏及辨别能力,掌握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音乐创编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文艺活动和竞赛工作的能力;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科研能力。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高中音乐教学策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如何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让45分钟的课堂缤纷多彩,让音乐真正的触动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成了高中音乐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素养;音乐理解;音乐欣赏
如前所述,音乐是人类精神的体现,是生命的交响曲。人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径。一个具备较高音乐素养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以平和的心去面对各种挫折,把人生和学习的坎坷当成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当作音乐的高低音调,当作音乐那快慢、张弛有度的旋律,这是一种精神高度。同时,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是他们人生所面临的重大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在重压之下,学生的心灵感到疲惫那就在所难免了。而音乐正是缓解人紧张情绪,是疏导人心理压力的有效武器。
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到音乐这两方面的作用,并抓住这一特点,从人格精神的高度对学生进音乐教育,将音乐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如可以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教学案例。我们都知道贝多芬是音乐天才,但是也是命运坎坷,但是凭借着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他毅然面对命运的安排,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挫折。而这正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即让人的心灵感动,让人的精神得到升华。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欣赏,然后杂志音乐中思考,思考人生的真谛。同时,要求学生发表个人感言,阐述自己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并谈谈音乐对人精神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很好的教育,发挥出音乐的教育功能。
音乐,是拿来欣赏的。音乐是听觉的享受,是感觉的升华。但是,我们也不要忽略了音乐行为。音乐,不仅仅是一个个看不见的音符,同时也是实实在在的行为。任何音乐,都是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源泉的,没有生活资料,也就没有音乐内涵。因此,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还需要对音乐背后的生活内涵进行挖掘和阐释。高中音乐教育也应该从欣赏着手,挖掘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还原生活的原貌,即将音乐与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把从音乐声中感受到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通过音乐与表演的联系,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音乐,更好的深入音乐,从中得到更多的体会。还是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教学案例。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分组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体验到的音乐内涵和精神,进行相应的表演。以《命运交响曲》为音乐背景,学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表演,将乐曲中那震撼人心的旋律,以行为舞蹈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进行舞蹈的同时,也可以融入音乐节奏中,更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
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音乐与影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作为高中音乐教师,为了更好的将音乐的抽象性具体化,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音乐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影视片段播放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把音乐的抽象性和具体性进行结合,是教师阐述音乐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的有效策略。如在介绍我国各地的特色音乐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影视作为教学辅助资料,让学生通过影视片断中的音乐,结合影视画面,来感受音乐的本质。
总之,高中音乐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也是培育学生多方面思想品质的重要途径。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将音乐的教育功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策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素养。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教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不同特点灵活运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对高中思想政治实施互动式教学策略的启示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 互动式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可以在相互沟通交流中增长见识,启迪思维。因此,研究互动式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互动式教学 内涵 案例
高中新课标强调课程实践性和开放性,设置互动式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笔者联系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际,就如何实施好互动式教学的问题进行探讨。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等作为教学理论依据采取的互动式教学理论,非常注重学习生活环境中教师、学生之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更加注重教学的思想、措施、方式、手段的有效性。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最大可能地利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
1.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在进行互动式教学之前,要加强调查研究,切实做好准备工作。通过调查,可以准确地摸清学生的底子,找准“最近发展区”,这是做好互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一是摸清学生底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态度、方法、基础等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思想精神状态、个性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只有切实做好全面的调查了解,真正摸清学生的底子,才能对症下药,为有效地进行分组及互动式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科学进行分组。根据摸底情况,按照异质同构的原则进行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确定学习组长,每个学习小组成员根据需要灵活分工,相互配合,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注重教学资源发掘
一是注重网络资源利用的交流互动。现在的计算机网络上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以切实弥补课堂内教学资源的局限性。譬如,在教学《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时,要求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在网上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信息。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把这些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共同分享,共同交流,并把有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说出来,让同学们与教师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一起探讨。通过这样互动交流,能够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如,在教学《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反映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资料,用多媒体非常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可以极大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能够有效避免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在观看课件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由此可见,通过利用网络资源的交流互动,能够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开拓眼界、激活思维、激发兴趣。
二是注重生活资源利用的互动交流。思想政治课程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生活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的实用价值。用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例子,会让学生感到比较亲切,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譬如,在教学《多变的价格》时,可以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购物活动,说说同一产品在不同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先在小组内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听到其他同学的观点后,可能会受到启发,对自己观点进行纠正和完善。
3.注重设置教学情境
一是设置研讨情境,促进学生互动。针对思想政治教材中有争论的观点,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辩论比赛。譬如,在教学《多彩的消费》时,可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题,开展研讨。在研讨会之前,学生会按照研讨观点正反双方,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工与协作,切实做好研讨材料的准备。在研讨会上,双方根据观点进行讨论。在这样互动交流中,学生的想法得到抒发,思辨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是进行创新的源头,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引发深入地思考。是要抓住容易找到问题源所在,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社会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学生本节课感到疑惑的问题。
三是注重设计情境的创设。在高中思想政治互动式教学中,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零散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和综合。要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与当时的时事政治的焦点热点相结合,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譬如,在教学《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整治知识网络,学生对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有了非常深刻地理解,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注重互动形式多样化
从当前来看,互动的方式比较单一。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有的只是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没有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学生与社会实践的互动更是少之又少。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就是注重信息共享交流机制的建设,特别是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的联系,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能力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升华,思维得到发展。
2.避免互动成为形式
有的互动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却缺乏实质的效果。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互动式教学的理解和设计不到位,特别是没有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因此,在讨论交流的互动学习过程中,就难以探讨出实质性的东西。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避免这种形式上的互动,真正按照新课标和新理念,从提升学生思想素养的角度做好互动式教学的组织。
3.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论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该享有平等的互动机会。要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应该在互动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本特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切实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质量。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世界卫生组织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中证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材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材分析全文如下: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为理念、内容、手段及教学效果的载体,教材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对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内容分析,探索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为了调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出版现状,2014年10月末统计与分析了国内两家大型图书营销网站中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出版量,结果显示,相对于大中小学生来说,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数量偏少,侧面反映出高职学校与高等院校、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
以陕西某高职院校图书馆内收藏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为内容分析的对象,发现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存在下列问题亟需改进。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主题设置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但具体分析发现,目前的高职教材尚未深刻贯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聚焦学生消极心理调适,学生发展与成长关注不足。目前出版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致偏向于学生消极心理调适,这种偏向表明:消极心理的疏导与矫治理念仍然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盛行。这一理念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目标相违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学界的主流在于提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幸福的生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终极目的。尽管专家与学者的呼吁已经多年,但纵观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关注较少,仍聚焦消极心理的调适,这种理念下产出的教材必然无法满足绝学生养成积极心理品质的需要。
(2)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通过设置情境,以活动为依托,依赖于学生的积极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心理得到成长与发展。[2]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材的编写也须遵守这一原则。然而目前高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却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材”,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教参”,这一点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编写的人称的使用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如“他们”“个体”,尽管部分教材的初衷是为保证其内容的客观性和学术的严谨性,却无意中将最主要的读者——高职学生与高职教材的心理距离拉开,读者(高职学生)成为教材的“旁观者”,学生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情感的共鸣与心理的交流受到距离的隔阂,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其成为一个无能的被动个体。
另一方面表现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上。部分教材中仍然存在“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危机干预”等晦涩且明显不适的主题;且章节结构中仍然存在专业概念的辨析,意义的阐述等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符的内容,这些内容显然是呈现给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要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掌握与理解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只需较少甚至完全不需要接触理解的知识。
这种内容编排上的不恰当,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排斥感的产生;同时也可能使高职生产生错觉: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着“教”展开,“教”才是心理健康课堂的重心与中心,无形中可能使得学生远离教材远离课堂。因此,“教材是为教师而写”也是当下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构了涵盖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时期较为完备、健全的体系,且内容主题较为丰富,但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及顺承、教材内形式与结构的处理与把握还需改进。
(1)学段间、年级间教材缺乏衔接性与层次性。通过对高职学校不同年级教材间主题的调查发现,教材间的层次性与衔接性亟需改进。如“适应问题”,一年级主要在于适应学校环境、适应学校生活、适应学习,二年级则在于提高一般意义上的“适应能力”,三年级则在于工作准备性适应,三个不同时期系统、连贯、一致地进行“适应”训练,但却遵循“掌握技巧-提高能力-实际应用”三个不同的目标层次水平,由低到高,由情境下的技巧升华为个人能力,再到新情境下的应用,层层深入。而现实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仅仅在某个特定学年开设特定的主题内容,教材间主题缺乏衔接性与层次性。
(2)年级内教材缺乏“适需性”与“适用性”,教材效果未能有效迁移。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服务于学生心理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必须有用、有效,对于教材来说需具备“适需”与“适用”的特性。然而当下教材缺乏这两个特性。
首先,教材内容缺乏“适需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切实需要而展开,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来编写教材,切实为学生服务的教材就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编写不同内容的教材。但目前只有较少的教材考虑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而有针对性的“按需编写”多样性教材,而是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此外,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由于面临着不同的发展环境因而其心理需求也大相径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保持与时代的同步性显得格外重要,而目前的高职心理教材内容较为陈旧,与现实脱节。
其次,教材内容缺乏“适用性”,这一点表现在教材未能把握心理知识与心理训练的平衡。仅依赖于言语说教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用不大,而需采用活动的方式,在活动中训练与体验,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因此,其教材也必须是以活动为主。这一点虽在当前的教材中有所体现,但在实际编排相应的知识与活动时却又往往顾此失彼,部分教材还是以科普式的形式,大量阐述理论知识,穿插个别活动;而部分教材又完全以活动为主,极少或者根本不进行知识的普及,平衡知识与活动的比例更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特征而定。
最后,教材预期效果未能有效迁移实际生活。课堂和教材对学生所起到的心理发展成效往往较短暂,毕竟一节课的时间,一章教材内容相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乃至于整个人生发展来说,相当有限,这就需要将实施教材的效果与现实生活紧密衔接,将教材的心理成长作用迁移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现实教材大多忽略了这一点,虽然内容非常丰富,但缺乏相应的操作版块指导学生将教材所学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导致教材的“指导”与学生的“成长”仅停留在书面上,未能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内容的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让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和探讨如何将两者更好地有机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两岸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浅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教科书作为历史教与学内容的基本载体,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功能,而选修教材作为历史教学辅助材料,在学校的教学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常言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易见真谛,本文通过对台湾南一书局出版的普通高级中学选修历史上册(以下简称南一版选修历史)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以下简称人教版选修历史)中的美国史政治部分内容分析研究,对比两岸选修教材中美国史政治部分编写的特点有助于大陆选修教材反思自身并扬其长,促进两岸教材共同发展。
人教版选修历史2在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中第一课编写了美国的《独立宣言》,在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中第三课编写了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南一版选修历史上在第九章现代思潮中第四节美国精神第一点中编写了政治文化。下面我们通过一级至四级的主题比较,明晰的分析人教版和南一版的内容组织差异。
人教版和南一版在内容组织上都把美国史政治部分分成了若干个小模块,都提到了《独立宣言》、民主制度,内容模块上南一版的美国梦是人教版没有的。内容组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教版提取各国共同点来写,“反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要檄文”包括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在“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中涵盖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责任内阁的形成、美国带议共和制度的建立,所以它的《人权宣言》和民主制度的编写不在一个章节,而南一版是将美国专门作为一节来编写,所以立国精神和民主制度都在一个章节出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图片作为教材形式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方面有着独特的条件,中学生处于一个对形象、具体、直观、生动东西比文字更容易接受的阶段,所以历史图片能够让中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图证史,可利用鲜活的历史信息拉近过去与现在的距离,弥补语言描述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差异。下面是对两个版本选修教材在美国史政治部分出现的图片统计。
从以上两个表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人教版选修教材还是南一版选修教材,在图片的选取上都着重于历史事件场景图和历史人物图。在人教版选修教材美国史政治部分中,历史事件场景图和历史人物图共占65%,在南一版选修教材美国史政治部分中,历史事件场景图和历史人物图共占71.43%。从色彩上来看这些照片,人教版有3张黑白历史人物图,5张彩色历史人物图,2张漫画和一张卡通画也均为黑白图;南一版1张黑白历史人物图,2张彩色历史人物图,漫画是彩色图,可以发现南一版比人教版更注重图片的色彩。黄显华在《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一书中谈到“现代
从两个版本照片的质感上来看,因为南一版采用的是铜版纸且使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图片色彩更具有冲击力,给人厚实的感觉。人教版采用的是普通的书纸印刷,质感略差。
南一版另一大特点在于给每一副图片配注解文字,能够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场所,有机地融合图片与文字,以图为先导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去注意旁边注释的文字,改变了一般教材中为图而图的情况,南一版在图片中还标出重点人物,达到历史场景图和历史人物图的共同效果。
南一版选择了结构图来表示1787年宪法会议后确立的政治结构,这是人教版没有的,结构图能够清晰表达出宪法规定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关系,让学生便于理解记忆。
(一)成功
1.南一版与时俱进的史学视角
南一版课程内容选择偏向时代性。南一版在民主制度这一章节中,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对美国独立建国后形成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发展及对非裔移民的权利发展都做了详细的编写,如在非裔移民权力发展中,依次有“1867年国会通过宪法第14、15条修正案赋予非裔移民公民权与选举权”、“1950至1960年的民族运动”、“1963年金恩发动华盛顿大游行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演说”、“1964年美国政府通过民权法案规定人们就业机会‘不得因种族、肤色、宗教和性别而有所歧视”、“2008年奥巴马当选总统,成为非裔权力发展的里程碑”。这些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在人教版中是没有的。
2.人教版趣味十足的课前提要
人教版课前提要引用历史事件、文物、名人语录等导入新课。在结构上,课前提要以内容、探究的主要问题、重要概念三部分组成,在课前提要中还配有相关图片,这样图文结合的形式,其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具历史感、真实感。
3.南一版细节处理到位
翻开美国精神这一章节我们会发现,南一版对内容的细节处理特别到位,一级至四级标题都很醒目,对国家、历史人物、重要历史词汇都会以下划线形式加以注明,对历史文件会以波浪线的形式加以注明,这些小细节能迅速够吸引学生眼球,加以重视。
(二)不足
1.南一版课前提要与内容设置不吻合,课前提要较枯燥。
在南一版选修上第九章的课前提要中标出本章学习重点是“理解美国的立国精神”,因为没有强调民主制度,以中学生心理特点理解下就是立国精神是政治中的重中之重,但是我们在后面的内容组织中看到,立国精神包括小字一起共364字而民主制度篇幅是它的四倍之多。这让学生很容易困惑哪个才是重点。 南一版的课前提要只是给出了一个学习重点让学生参考,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吸引性。
2.人教版内容重复,缺乏与时俱进视角
选修教材应该重点突出选择性及补充性特征。
重复的内容是难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也表明,激发学生学习认知的内驱力,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人教版在必修中也提及美国的政治,这就造成部分内容重复,让学生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人教版仍然停留在对过去的历史事实介绍上,缺乏对美国现代知识的探索,缺乏时代性。
(三)启示与建议
一本好的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还是学生的学本,通过人教本与南一版的比较分析,人教版选修教材应该突破以往历史教材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旧模式,通过精炼简白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将知识立体的展现出来。同时人教版应该注重历史研究的潮流,积极融入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促使学生形成全方位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思维。而南一版也应该汲取人教版的积极因素,加强内容组织的趣味性。两岸历史界若能够加强合作交流,对两岸历史选修教科书的编写将有极大的进步。
两岸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浅析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从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现状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体育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学生自身身体、生理、心理方面是内在原因;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体育教师、体育成绩评定等是外在原因。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教学策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发展中不断扩招,相对来说放宽了录取的政策,以前很多无法踏入大学校门,或者入学较为困难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但是这些学生的入学也为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与困难。面临新时期我国高校的发展任务,各个高校在充分重视学生的基础上,应该更加关爱弱势群体的学生,他们也有着与普通学生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
学界对于弱势群体没有统一的定义,经过笔者多方对比,发现其相对来说认可人数较多的概念为社会学概念,在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范畴之中主要是指,因为经济、社会、自然、文化等诸多原因导致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化解社会问题的压力,从而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群或者阶层。
笔者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我国高校的体育弱势群体而言的,其界定为:因为先天或者后天的主要原因,导致其在体育活动当中无法与正常人一样进行运动,在活动之中明显处于劣势的人群。其中主要包含两种:其一,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原因导致身体疾病、伤残等,而不能正常从事体育活动或者剧烈活动的人;其二,由于体质与正常人相比处于劣势状态,无法与正常人一样进行体育活动或者剧烈活动,其中主要包含了肥胖人群、过瘦人群、体制过差的人群等。
首先,国家教育的客观发展,扩大了高等院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数量。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进步,标志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在教育思想与体制的发展之中,我国的各个高等院校放宽了对学生入学的限制条件,很多原来无缘大学校园的学生,得到了继续上学的机会。所以,我国高校也就迎来了体质等方面参差不齐的学生,可以说,高校的扩招,为我国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出现,提供了庞大的基数。
其次,学生本身的身体与心理素质有待于提高。除了先天的疾病与缺陷无法弥补之外,很多学生成为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其身体与心理素质较低,无法面对压力,导致自己身体机能出现异常,或者暴饮暴食,成为肥胖人群。无一例外,他们的心理素质应该在身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夯实。
再次,对技术、技能的接受和表现能力弱。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掌握至关重要。技术技能是运动项目得以存在的根本所在,而且各种体育活动或比赛也都存在对技术技能的要求。对技术技能的练习和掌握的过程,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可以做这样一种比喻,身体素质是“硬件”,技术技能是“软件”。在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学习中,虽然对技术技能理论上能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技术影像,但是当自己真正练习的时候会出现动作混乱。
首先,我国高校院校在体育教学当中,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锻炼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只有强化了自身,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才不至于崩溃,导致身体的变化,最终成为自身的缺陷。引导弱势群体,疏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最终产生参与的乐趣。
其次,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对弱势群体集中进行教学,在其无法与正常学生进行相同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进行正常学习时,就应该将两者进行区别开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之中,尽量做到循序渐进。不能以正常学生的角度要求体育之中的弱势群体,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弱势群体的情绪,同时也可以保证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弱势群体有更进一步的提高空间与提高的意愿。可以说,弱势群体在心理上无法接受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质,使其无法面对与正常学生的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中,逐步改变这一观念与教学方式。相信,弱势群体一定会有与正常学生一样的成长空间的。
再次,我国高等院校应该更进一步组织学生更加科学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般来说,高校体育教学都较为单调,要么是单一的理论教学,要么就是单纯的体育活动。一般来说,这种对正常学生来说,比较便于接受,但是对于体育弱势群体来说,往往无法进一步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对于体育弱势群体进行教学活动之中,应该更进一步利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指导体育弱势群体结成合作小组,在授课之中,面对很多体育活动,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帮助,可以共同促进。一方面来说,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合作之中,使得学生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多认识同学,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可以强化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接受教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对体育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高中政治高效教学策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分析了 课前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拓展生活化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紧密联系生活,实现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活化 教学策略 解决问题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丰富教材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只是在课堂发生,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寻找贴近学生兴趣与关心的话题,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课本知识,从生活中选取学习的关键素材。例如,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师引导学生选取生活素材,展开“中华文化英雄”竞赛活动,设计“汉字听写”“知识必答”“快速抢答”三个环节的比赛,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课前准备生活化,理解知识
课前引导学生准备生活化的素材,了解生活中的相关信息,深入理解知识。例如,学习《市场配置资源》知识,学生从市场上收集关于本地重点产业的市场信息,针对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制作成研究报告。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价格、竞争、供求三个方面讨论,深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多媒体展示,激活生活体验
借助多媒体展示策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了解高中政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备课环节精心准备,结合政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取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的材料,可以有视频、时政新闻、歌曲、小品等,作为理论知识分析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激活学生思维,使得学生产生生活化体验。例如,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教师播放歌曲《房价之上》,并展示《空中花园》的漫画,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际,了解国家的各种宏观调控策略,使得学生巩固了知识,实现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探究新知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需要关注生活,将具体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把握社会生活趋势,将政治中的基本观点、原理融入到鲜活的生活题材与活动中,应用理论解决生活问题。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实现高效教学。例如,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关知识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深入到超市,分析价格变动对同一商品、同类商品、不同商品产生的影响。通过深入实践,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剧《毕业季的烦恼》,参与分析不同就业观的不足,并制定相关策略改进,以培养学生正确 的就业观以及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
(三)总结升华知识,落实服务生活
教学总结的目的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得学生思维方法科学化,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总结,达到服务生活的目的。例如,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总结情景剧中小李的五个烦恼,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本小节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学习《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相关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民主听证会,设定主题“校园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模拟家长、学校、老师以及教育专家展开辩证交流。之后,学生对各方观点进行总结,阐述配备手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弊大于利的理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由此结合高中政治理论学习,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民主决策,实现服务生活的目的。
课后延伸与拓展是社会生活实践部分,理论学习必须服务于社会生活,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著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曾经表示,“素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实践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学会生存、生活与创造,学会适应、竞争与关心。”所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后实践拓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外探索课程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自身置于社会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体验、感受与反思,联系生活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的能力。
例如,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相关知识,教师设定主题为“中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的课外调查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正确消费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感受文化影响》知识时,展开“校园文化营造”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结合自身校园实际,探讨出营造校园和谐文化氛围的方法。通过生活化的延伸策略,引导学生真实的感受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应用于生活的关键策略,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三个阶段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巩固高中政治知识,强化学生生活化应用体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实践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亦即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需授予什么,学生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而人的智能有八种,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准确地诠释了人类的多种智能,同时也打破了教育者长期以言语和逻辑数理智能作为学生能力考核的评估标准。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他们智能分布不同,呈现不同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师也应该更加科学的看待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课堂上实施个性化教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往以期末成绩看待学生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的评价方式过于片面,而应该善于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有效引导学生将其优势智能应用于英语学习,用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1.1 学生的智能存在差异性与平等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或者有些学生没有完全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智能,使其优势智能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以该研究者所在院校三校生(即中专、职校、技校的学生)为例,他们的言语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相对薄弱,因此高考失利。但是他们中的很多学生视觉空间智能很发达,人际交往智能也很突出。而高中起点的大一新生更专注于课堂内容的记录和学习,而课下主动与老师交流的甚少;三校班的学生虽然英语基础较薄弱,接受能力较弱,但是他们更加活泼,喜欢交流,下课后纷纷与老师沟通,索要电话号码并与老师建立联系。对于学生而言,智能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学生的优势智能各不相同。多元智能理论包含八种智能,这些智能与智能之间都是平等的,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只强调学生的数理逻辑等与高考相关的智能,八种智能是同样重要的,而且都是可能通过努力得到提升的。
1.2 学生的智能具有发展性
学生的智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学生反应在中职学习的三年由于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他们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见,智能是可以受外界的影响而发展的。当然,智能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和外部刺激。例如,一个曾经没有努力学习的学生课下给老师讲述了她的家庭变故使她发奋图强努力赚钱的经历。一个内向而不愿表达的学生通过兼职推销的工作不断地发展了她的言语智能,并在兼职中学会了如何有效地与人交流。可见智能是具有发展性的,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智能发展提供一定得平台和空间,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正确引导和学习指导。
1.3 学生智能的运用具有组合性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是具有组合性的,是多种智能同时在发挥作用。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的多种智能是同时发挥作用的。与学生交流时,学生一边理解教师的话语含义,边进行语言表达,同时他们也借助肢体语言表达思想,再根据谈话内容做出适当反应或者调整思路。在与教师的交谈中,学生运用了言语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甚至有时也伴随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由此可见,智能之间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依附、相辅相成,以组合形式表现的。
2.1 高职院校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 个性化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它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更要在课堂上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智能分布差异性较大,他们的个性不同、兴趣不同、能力也不同,教师要为学生们创建更宽广的学习的平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让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模式化的学习形式下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何谈张扬他们的个性呢?当个性被扼杀,又怎样会有创造性呢?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要以学生智能分布及兴趣特长为导向,建立个性化的英语课程,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能力为本位、以个性发展为教育目标。
2.2 高职院校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可行性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倡导多年,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体;而传授知识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给学生创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并提供学习资源平台,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根据自身的智能情况会自由选择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分析方式和加工处理方式来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恰恰与个性化教学不谋而合。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增加及教学模式的创新都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和任意地点进行自由学习,获得最新资讯和指导,教师随时可以通过微信、QQ、邮箱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答疑解惑。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大学英语的个性化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所在。而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恰恰是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理论支撑。此外,英语个性化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资源、方法、课程等。教师也应转变教学思想,树立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育观念。
3.1 树立多元智能的学生观、教育观和评价观
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认识学生的优势智能,很多学生高考分数不高,但他们也不是“后进生”,只要教师恰当引导他们会成为可造之才,祖国未来的希望。遵循多元智能理论,高职院校教师应因材施教,树立多元教育观。根据学生的不同优势智能,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接受新知,为学生创设个性化学习的平台和资源。此外,要努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并且为他们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题目,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张扬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优势智能,提高劣势自能。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试卷为主要考核点的评价模式,形成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
3.2 个性化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
为了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智能分别和英语学习情况,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变原来了合班授课模式,改为小班授课(各班均在40人以下),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师检验并根据学习的进度和效果给予评价,同时课堂拿出一定时间指导、观察学生自主学习。修改大纲中关于学生成绩构成,提高过程性评价所占比例。增加大学英语以外的英语选修课程,例如英语视听说、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怎样巧记单词、英美报刊选读、英语实用交际口语等选修课程,在课后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学生喜欢的课程,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此外,开展小组学习模式,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也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掌握情况。也可以借助网络数字语音室采取自主学习模式,学生根据需要在自主学习资源里找到合适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3 用多元智能指导英语词汇教学
90后的学生,活泼开朗,喜欢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音乐智能开展英语词汇学习。教师课前选取用美妙且歌词适合的英文音乐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之后让学生对照歌词慢慢跟唱,利用跟读录音软件,让学生跟唱重点句子和词汇。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习得了词汇也放松了心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对于发音不标准而不愿意读或不敢读单词的学生,教师应帮助帮助他们掌握音标,创造阅读的机会,让他们从简单的词汇阅读中建立学习自信,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予以充分肯定,从而体会到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
3.4 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英语听说教学
英语听说教学在高职院校一直都开展地比较困难,学生不愿意说、不敢说、甚至说不出。那么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创建个性化的交流、互动课堂势在必行。学生有着不同的智能分布,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语言表达的方式也不同。那么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个性化的选择,给予不同的交流和表达机会。例如:英语表达流畅的学生可以让他在前面展露心声;空间智能发达的学生让他来描述不同的场合和环境;肢体智能优越的学生边描述边表演。那么这几方面智能都不突出的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表达思想,并给予其他学生适当评价,让他们更加自信。
3.5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创建网络个性化的英语学习环境
网络的个性化英语学习环境给不同英语学习基础和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了便捷、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情况建立个性化英语学习库、英语学习策略资源库、英语视听材料库、英语试题库等、课堂教学课件库等等。学生进入网络学习环境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资源使用情况的记录和评价适时更新资源,添加新资源。通过网络教学环境的资源使用情况与学生互动。
学生的潜能有待教师开发,当他们的智能得到了发展时他们的能力空间将变得更大。当学生的思路打开,找到了适合的方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必然增强。教育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增强学习的能力为日后生活、工作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教学模式,为所有学生创造发挥能力的空间,唤醒学生的潜在智能,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激活学生的多元智能。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