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从2004起,五里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以由局部改善到整体改善,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工程治理与非工程治理相结合。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五里湖水环境治理经验对“十二五”治理的启示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五里湖是是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之一,以五里湖21 a 水质变化特征,分析了水环境治理的3 个主要阶段,探明了五里湖水污染的成因,回顾了采取的重点措施,评价了实施效果,总结了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五里湖“十二五”治理应正确处理好的4 种关系,提出了“流域控制与湖泊治理相结合,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治理与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是关键,控源减污是基础(重点面源污染控制),制度创新是保障的五里湖治理总体思路。
关键词:五里湖,水污染的成因,实施效果,启示,总体思路
论文正文:
五里湖水环境治理经验对“十二五”治理的启示
引言:五里湖地处无锡市滨湖区境内,外傍太湖,是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之一,自2007 年太湖水危机发生以来,围绕“治太保源”的重点工作,结合落实国家“十五”以来“863”、 “水专项”等一批科技项目,在防控应急、截污控源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上游主要入湖河道及湖内水质呈现明显好转趋势或持续稳定的态势,但是湖泊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水体富营养化与水环境污染的形势仍然严重,湖体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仍然是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湖体富营养化和水环境污染时空分布不均衡,湖体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是个长期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五里湖的治理成果,“十二五”期间,将调整治理思路,明确阶段性目标,突出治理重点,基于前期治理的工程经验,整合现有环境资源,集成综合应用技术,实现区域联防联治[5-6],及时总结分析治理过程中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十二五”水环境治理提供借鉴,为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改善提供重要支撑,也为我国滨水城市水环境保护探索经验。
五里湖位于东经119°13′12″至17′11″、北纬31°29′54″至32′50″之间,地处无锡市滨湖区境内,属浅水型湖泊。东西长约6.0 km,南北宽0.3 ~1.8 km,正常水位水面积约7.8 km2,湖底高程0.5 ~1.5 m。五里湖是无锡市区及武澄锡低片调蓄水面的组成部分和主要行洪排涝通道(主行水通道)之一,东部以宝界桥为界与东五里湖水体相连,西部由五里湖节制闸与梅梁湖相沟通并建有犊山工程与外太湖隔开,南通长广溪,北有环湖河,分别连接梁溪河、小渲港和陆典桥浜等。沿线支流众多,主要有骂蠡港、曹王泾、板桥港、长广溪等河道,并与湖泊外部的水系相互沟通。
五里湖曾是太湖水质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均为劣V类,透明度仅40 cm左右,藻类频繁暴发。主要原因如下:
(1)存在多种污染途径,湖泊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内源污染:五里湖是太湖底泥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平均水深2 m左右,淤泥厚度达0.6 ~ 0.8 m,淤泥量约为360 m3。外源污染:五里湖是太湖水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梁溪河、曹王泾、骂蠡港和蠡溪河等河流均为劣V类。(2)湖泊生态系统衰退,湖区面积日益萎缩。湖区曾经生长茂盛的沉水植物几乎灭绝,湖面从9.5 km2缩小到6.4 km2,水环境容量较小,自净能力下降。(3)湖滨带生境恶化。90%以上湖岸为浆砌石,绝大部分为直立陡岸,水流较急,水生植物和微生物难以生存。
从 20 世纪80 年代至今,五里湖水环境治理历经3 个阶段:初始阶段。20 世纪80 代末至90年代中期,五里湖水环境治理主要是种植水生植物,进行局部区域水生态修复;第二阶段:逐步推广阶段。2000 年后,以太湖流域 “零点”行动为起点,五里湖水环境治理主要是控制直接入湖的生活和工业污染;综合治理阶段,2002 年国务院批准《五里湖综合整治工程》后,按照“清淤、截污、调水、绿化、修复”的思路,实施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等工程,五里湖综合治理取得较好效果,水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
2.1 五里湖水环境治理的主要措施
2002年开始生态清淤,遵循既要削减污染源、又要减少对湖底生态扰动的原则,清除富含营养物质表层淤泥,清淤面积达5.4 km2,平均清淤厚度0.5 m,完成清淤量248万 m3。污水截流工程是切断进入五里湖污染物的来源是改善五里湖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五里湖周围和梁溪河、骂蠡港等主要入湖河道两侧铺设截污主干管,使五里湖周边产生的污水接入城市污水管网,经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排入运河,不再进入五里湖。2002年开始退渔还湖工程,该工程共清理渔塘214.5 hm2,消除了渔塘肥水及污泥,结合塘底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增加了五里湖水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COD)399 t,总磷(TP)3.5 t,总氮(TN)47.5 t。实施动力换水工程,是改善五里湖水环境的快速有效途径,结合“引江济太”工程,改善湖体水动力条件,补充水源入湖,进行湖水转换,换水周期仅为9 d,改变了五里湖水体无法自然交换的现状,改善了水环境质量。COD, TP和TN水质指标明显改善,分别下降38.5%,27.7%和49.4%[7]。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水体、底质和湖滨浅水带进行了生态修复和重建,建立水生植物净化带,促进了具有自然循环功能的水生态群落的形成,示范区域水质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整治湖岸工程,建设直立或斜坡式的低石驳护岸及沿湖绿化带,体现了亲水意识,成为沿湖休用旅游风光带。湖岸整治与蠡湖新城的建设紧密结合,既改善了湖区环境,又为新城建设增加了绿地和景观。
2.2 五里湖水环境治理的成效
(1)改善了水质
水环境综合治理使湖体水域面积扩大了 1 倍,湖区及周边污染源大幅度减少,湖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高锰酸盐指数(CODMn),TP和TN呈逐年好转趋势。主要水质指标CODMn和TP呈下降趋势,下降较小,TN从2002 年到2004 年呈总体上升趋势,这主要与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增加,污染刚开始控制,治理效果不明显有关,从2004 年后,CODMn,TN和TP的质量浓度呈急剧下降趋势分别从7.0,7.1,0.15mg/L下降到2009 年的4.5,1.34,0.06m /L,特别是TN下降明显,这主要是动力换水、生态清淤、污水截流实施后,对TN的削减明显,水环境治理效果显著。2009 年总体已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湖体溶解氧和氨氮指标均处于Ⅰ类水平,CODgMn达到Ⅲ类水质标准,TN和TP处于Ⅲ类至Ⅳ类水平,富营养化指数呈总体下降趋势,轻度富营养,提前达到国家2010 年考核目标的要求。
(2)局部实现生态恢复
从2004起,五里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以由局部改善到整体改善,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工程治理与非工程治理相结合。经过生态重建实践,示范区内建立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群丛23个,水生植物种类从生态重建前的少量上升至l5 科、22 属、32 种,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达到2.33,指数分级属于良,植物覆盖度达到40% ~ 55%,水生植物多样性水平,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和稳定性均提高。
(3)综合效益显著
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景观功能的恢复,湖体能见度从20 cm升至80 cm,初步实现了湖泊水体从藻类占优势的浊水态向大型水生植物占优势的清水态转变,满足了湖体作为景观娱乐的功能要求。水质改善提升了周边环境质量,优化了生态和人居环境,土地价值大幅度增值,环境经济效益初步体现,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3. 五里湖治理对“十二五”治理的启示
3.1 五里湖“十二五”治理启示
五里湖曾经是太湖污染最严重的湖湾之一,按照“清淤、截污、调水、绿化、修复”的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特点,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远远超出了该地区环境承载能力,仍存在湖体N,P偏高、污染源控制不足、生态修复不全面、缺少资金持续投入和长效管理等问题,也对五里湖水环境“十二五”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湖泊是一复杂的生态系统,污染成因复杂,来源广泛,既有共性也有流域和水体自身特点决定的典型性,其污染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湖体的典型特性决定水体富营养化与水环境的发展,应正确处理好“4个关系”,才是湖泊治理的长久之策。
(1) 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水污染治理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确处理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既要抓好应急工作,又要狠抓治本之策。近期要努力削减N,P污染源,抓好入湖河流整治,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2) 流域整治和湖内行动的关系:污染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全流域污染控制的角度通盘考虑。既要调整流域产业结构、推进重点行业废水提标处理、大力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又要大规模地开展湖区清淤、捞藻行动,解决湖体内源污染问题。
(3) 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系:让湖泊休养生息,必须恢复流域生态平衡,必须走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双管齐下的路子。通过污染治理大幅度削减外源污染物,改善入湖河道水质,建设入湖河流“清水廊道”;通过生态恢复和重建,构建湖滨带、缓冲带、湖荡水网生态区和水源涵养生态区,增强湖体生境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11]。
(4)政策法规与工程措施的关系:治理湖泊水污染,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工程等各种手段。一方面要坚持依法治太,注重制度创新,制定适应五里湖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要采取工程措施,将规划、方案落实到具体工程上,才能推动五里湖治理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3.2 五里湖“十二五”治理的总体思路
正确处理好“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流域整治和湖内行动的关系”,“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系”和“政策法规与工程措施的关系”的4种关系是五里湖治理之本,也是长久之策。“十二五”期间,五里湖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是“流域控制与湖泊治理相结合,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治理与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是关键,控源减污是基础(重点面源污染控制),制度创新是保障。
政府主导是关键,水污染治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列入我省《实施方案》的项目资金总额已经达到1 200亿元,只有政府主导,才能高效组织实施,支持调水引流、疏浚清淤、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监测预警等重点工程建设。
控源减污是基础,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修复和重建,改善河湖水质,建设稳态健康的水生态系统,继续控制点源,重点突破“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水质改善”关键技术以及面源污染控制系统技术,控源与湖泊生态修复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管理手段相结合,技术集成与创新相结合,针对治理中的关键问题、技术难点与工程核心技术开展研究和工程示范,形成湖泊富营养化及其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全面提升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水污染防治的水平。
制度创新是保障,湖泊治理应加强区域合作,建立流域管理体制,实施强有力的行政管理,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全流域治理计划,分期、分段实施综合整治,依法治水,《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条例》提出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要“实行严格的环保标准、采取严厉的整治手段、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太湖局组织编制《太湖管理条例》,着重解决流域内体制、机制等问题,为五里湖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推进河长制,坚持“治湖先治河”,实行 “双河长制”,由省领导和相关厅局长担任“河长”,负责治污规划的实施,协调联动,共同承担限期改善水质的责任,这项工作已经覆盖了太湖西部上游地区、望虞河、漕桥河等15条主要入湖,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融资方式即企业融资的渠道。它可以分为两类: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前者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后者主要指股票融资。债务性融资构成负债,企业要按期偿还约定的本息,债权人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对资金的运用也没有决策权。权益性融资构成企业的自有资金,投资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有权获得企业的红利,但无权撤退资金。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探讨全文如下: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融资是指为了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相关活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相关投资主体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投资资金的过程或行为。其投融资范围包括新建(在建)矿山项目地质环境污染防治投融资、老矿山地质环境污染治理投融资两个方面。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高岭土资源矿业城市,拥有两千多年的资源开发和制瓷历史,该市2009年3月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重点城市,分析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投融资状况具有代表性。
景德镇市是依托高岭土资源发展起来的陶瓷工业城市,主要开采高岭土、陶岭土、石灰岩、砖瓦粘土和少量砂金以及煤矿,开采方式绝大部分为露天开采。矿山开采后,相继出现了土地及植被破坏、尾砂及(废)矸石堆放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和崩滑流隐患、地下采空造成的地面变形或塌陷、矿山排水引起的水均衡破坏、水土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区周边及下游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秩序。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历史欠账过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堪忧。尤其是矿山停采以后,矿山疏于管理,地质环境有日益恶化的趋势。
作为老矿业城市和资源枯竭性城市,景德镇矿山企业在我国具有代表性,在计划经济时期矿山企业以生产为主要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被忽视,而矿产资源开发的收益和税收都上缴到国家。随着大量老矿山和开采点关闭停产,日积月累造成的严重环境代价在当代凸显;现存矿山企业也难以独立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需要国家投资支持。
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0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通知》,该市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重点治理工程区。2004―2008年期间,景德镇市共有5个矿山7批次申请到中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扶助资金,总计金额2600万元(见表1)。
2010―2012年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投入经费由中央财政申请治理工程资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两部分组成,以中央财政治理资金为主,具体如图1所示。
通过实地调研,与景德镇市部分矿山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座谈,发现该市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其治理的投融资环节中存在部分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面临的突出问题,景德镇具有典型代表性。
1、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历史遗留治理任务重
景德镇市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其高岭土资源已开采数百年,即使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部分矿山开采至今也已近尾声,遗留下的是老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问题。目前,在国家政策层面针对新建、在建矿山实行“谁开发,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政策,治理与审批挂钩,治理投入有保证金保障。但是,对于景德镇历史上大量矿山开发资源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来说,仅仅依靠政府税收来推动,远远不能满足这项耗时长、投资大的事业的资金需要,亟需建立健全针对市场引导的矿山地质环境投融资机制。
2、投资主体单一,多渠道主体投资参与度不高
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出台前已经闭坑的矿山由于责任主体已经缺失,当时又无相应的治理资金账户,本部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人为政府;《土地复垦规定》出台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污染者。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现行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投资-管理模式;污染企业投资-管理模式;污染企业与政府共同投资-污染企业管理模式。
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投资资金和小部分地方配套资金,是典型的政府投资管理模式,即政府财政资金是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和管理主体。这种情况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来源情况一致。根据2012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见图2),我国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106.1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6.80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5.43亿元。恢复治理矿山6112个,累计3.2万个;恢复治理面积10.18万公顷,累计62.52万公顷。
3、投融资渠道陈旧,资本市场筹资功能未显现
资源开发导致的地质环境治理的投入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性引导资金,更重要的是吸纳社会资金,用于恢复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投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基金、国债等。银行贷款是矿山企业环境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从事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项目有根据经济效益和还款能力给予择优扶持的规定。但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景德镇矿山企业主要是开采价值较低的高岭土的(问题最好能通过类似方式跟景德镇挂上钩)中小企业,其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较难。
虽然近年来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支出比例加大,但对大量历史存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和部分新产生的问题来说,国家财政投资的数量不能满足治理需要。为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矿产开发领域的生态文明,提出如下投融资建议。
1、加大财政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激励政策
(1)设立专项财政基金。对于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资金支持并且资金用于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有资质企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于进行过资源开发,但是尚未治理(含历史遗留问题)对居民生活影响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财政基金应该予以支持;对于未改制,并且承担较大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缺乏保护和治理资金的,财政专项基金需支持。
(2)加大地方和中央政府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活化筹集财政性投入的方式,如财政信用方式,投资重点放在公益性较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基础学科研究上。 (3)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数额。结合本地财政实际状况,各级政府每年从预算内支出部分资金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此外,在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的各项预算外资金中,统筹部分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4)增强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刚性约束力,加大企业不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压力。
2、拓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融资渠道,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投融资模式并行
(1)设立资源开发企业参与地质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账户。资源开发企业应该是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体,参与资源开发的企业必须在银行建立单独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账户,预留企业从事资源开发不低于10%的利润用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2)发行矿山地质治理的专项国债、专项债券。利用国家信用和资源配置优势发行用于矿上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国债,使其成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长期、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对于治理后收益率较高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国家政策适度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专项债券筹资。
(3)加强银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信贷融资力度。建立和完善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适当增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针对商业银行实行货币政策倾斜性,放宽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企业获取贷款的条件;政策性银行全力支持有利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项目和信贷融资,用低于社会的贷款利率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企业的积极性,存贷利差可由中央财政专项补贴。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ABS融资渠道。在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中合理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简称ABS融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结束后会有一定的收益,可以以此为担保发行在国内市场通行的债券来筹集治理项目的资金。用可预见的收益来吸引投资,这种方式风险低、投资者积极性高,同时可以为如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宽泛、安全的投资路径,进而拓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融资渠道。
(5)引进国际资本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外资注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融资路径虽然执行起来较为曲折,也更为困难,但是争取诸如世行、亚行贷款和国际地质环境治理的合作项目是利用国际资金、优惠贷款和技术援助的有效途径,应从改善具备吸引外资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增强项目承担企业还贷能力出发,积极争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国外投资、融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旅游产业主要指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扩展,各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具有三大动力效应:直接消费动力、产业发展动力、城镇化动力,在此过程中,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为这一地区带来价值提升效应、品牌效应、生态效应、幸福价值效应。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治理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2004~2013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9.6%,但却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而换来的高增长。我国GDP低于全世界的10%,但却消耗掉全球20%的能源、54%的水泥和30%的铁矿。过度的资源消耗不但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限制了产业的发展空间。旅游业被认为是不依赖资源消耗的服务产业,实际上,旅游产业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整体需求,旅游产业体系离不开对资源的依赖。
旅游是旅游者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或追求身心健康、愉悦或享受高效的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对外部环境和服务质量有很高的要求。理论上,景区游客增加消费相应地使景区的收入也提高了,为景区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给环境带了负面的影响。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旅游业统计年鉴200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整理测算表明:旅游人次增长率与国内总旅游人次增长率、废水废气排放增长率有很大的关系。
(1)国内旅游总人次与废水排放、生活用水排放总量密切相关。国内旅游总人次与废水排放的总量相关系数高达0.97,国内旅游总人次与生活用水排放总量相关系数更高达0.99。旅游人次是影响废水排放,尤其是生活用水排放的重要因素。
(2)国内旅游总人次与生活废水排放量、总的废水排放量有很高的相关系数,但与生活氨氮排放量和生活COD的排放量的相关系数不高。可能是因为技术进步或废水治理降低了COD和氨氮排放量而引起的这一现象,也可能是因为旅游休闲过程当中废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远远要比工业及生活废水的小得多,如此来看就很可能实现旅游过程中废水的低成本循环使用。
(3)废水治理支出与旅游人次关系密切,有高达0.9849的相关系数,这或许能解释为由于旅游人次增加引起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因而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环境治理经费,这样导致废水治理支出的增加与旅游总人次增加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种解释在理论上证明了废水治理费用与旅游人次增加的相关性。
(4)影响景区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废气的排放(SO2、NOX、CO2等),因相应的旅游业生活废气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的统计数据的缺乏,旅游活动直接排放废气量无法计算。不过从数据来看,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与国内旅游总人次有高达0.99621的相关系数。但要从理论上来证明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与旅游人次相关性较高,则需对旅游业直接或间接消耗了多少工业品来做进一步推算,因为生产这些工业品中又增加了工业废气的排放。
(5)国内旅游总人次与SO2的排放相关系数-0.85466,国内旅游总人次与能源消耗相关系数很高且反向变化,说明旅游业能源的消耗并没相应的增加SO2的排放量,这种现象可能一是因为技术进步使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了,二是废气中的SO2排放含量通过废气治理来降低,这或许与近10年来中国增加了10倍的废气治理费用投入有很大关系。
(6)国内旅游总人次与生活烟尘排放量相关系数为0.6937,可能是由于旅游活动带来的烟尘的绝对排放量低,在整个生活烟尘排放的比重不高而引起的。
通过对国内旅游总人次与废水排放和废气排放的相关系数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旅游活动越频繁相应的环境污染就越大,不过10余年来也不断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有效遏制了其对环境的危害,解决旅游业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环境治理和技术的进步。
旅游人次与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有很大的关系,表明旅游业的发展也增加了环境的负担,相应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定量论证旅游活动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在旅游人次与生活废水排放量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假设的基础上,根据2000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国环境统计数据进行函数模型拟合。
休闲旅游人次增加与生活废水排放增长散点图分布特征几乎呈一条直线(除2002年以外),基于此,假设两者是线性函数关系,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X生活废水排放总量=0.162914Y旅游总人次+0.847747
R-squared=0.991361 S.E.=0.0237 D.W.=2.0724
回归分析证明:每增加1%的旅游总人次,就增加0.16%的生活废水排放量,按照2000~2010年中国旅游总人次年均18.6%的增长速度推算,旅游活动造成了生活废水排放高达2.97%的增长率,生活污水是旅游活动中排放最多的,增加了景区的环境压力,以及污水处理的成本,使景区环境质量降低了。
为建立旅游总人次与COD和生活氨氮排放量的函数关系,首先假设在技术不变和废水治理不变的条件下,以2000年污水排放技术水平为基期(即单位生活污水COD和氨氮含量不变),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的同时,氨氮和COD排放总量也在增多。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因加大了废水治理的投入而减少了生活废水COD、氨氮排放量与实际统计生活COD、氨氮排放量之间的差额。基于污染治理费用投入增加额与COD、氨氮排放减少量之间的高相关关系,通过分析三者的散点图,以2006~2010年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水环境的污染以及污水的排放是在所难免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从而降低休闲旅游业对水环境的破坏。 3 旅游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影响及其治理绩效
景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不仅是健康旅游的必要条件,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更是凸显了景区与其他景区的竞争优势。理论上,景区短时间内急剧增加旅游人数,餐饮、住宿等相关的服务产业也在增加,从而导致大量物质资源的消耗,进而造成水污染和大气的污染。
从理论上说旅游人数的增加必然带来相应废气排放量的增加,然而,对近10多年来的环境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尽管随着经济的增长废气总排放量在不断快速增加,但是废气中SO2、烟尘等污染因子总量却增长缓慢,S02的排放总量却在逐年下降。所以,休闲旅游人次与生活SO2排放并不相关,与生活烟尘排放量相关系数也很低,但是与废气治理投入的费用在统计量上密切相关。这一结果并不能否认休闲旅游人次增加导致了废气总量的排放这一事实,只表明技术进步和废气治理投入的增加降低了废气中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
2000~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生活污染源废气排放量占整个排放量的比重很低,2011年生活用的SO2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仅占14.68%,生活烟尘排放量是总排放量的27.24%。事实上,休闲旅游产业CO2、SO2和烟尘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重更低,短期内休闲旅游人次的增长难以改变其占总排放量的比重。因此,假设环境治理技术和费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技术进步与空气污染治理费用对工业和生活排放SO2、烟尘等治理的单位贡献是相同),休闲旅游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占生活排放量的比重是一定值,旅游中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增长比率必然约等于生活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比率。
休闲旅游人次与技术不变条件下生活SO2排放量和烟尘排放量相关系数很高,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理论假设,而且为二者构建某种函数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
在技术不变和空气污染治理不变条件下,休闲旅游人次的增加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其绝对量很小,比重不高,但是增长速度很快。尤其是旅游高峰期,短期内旅游人次的高速增长对景区空气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旅游区高质量的大气环境是休闲者关注的重要因素,休闲旅游人次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控制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的人流量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
【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治理研究】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伞式再保险指分出人将各类保险业务,如汽车、火灾、盗窃、责任等保险归入一个再保险合同。这种再保险保障功能更高,风险更分散。一个伞式再保险合同由一组再保险人按固定比例接受,每一成员无权选择具体业务种类。商业伞式保险保单最早出现于1947年的美国,由伦敦的劳合社开出。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这种产品的目的都是在优先保险的基础上(并附属于优先保险),给投保人的损失提供额外的责任保护。 优先保险能为普通的意外损失提供保护,而商业伞式保险则一般对更大规模的,灾难性损失提供保护。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伞式责任保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运用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提出了用伞式责任保险作为有效治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污染受害人的合法利益的经济手段,并从伞式责任保险的保险责任、实施方式、承保方式这几个角度给出了建议,并提出了相关配套制度安排。
【关键词】普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伞式责任保险 污染企业
在我国GDP领先日本稳居世界第二的同时,日益严重并阻碍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多地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河北、东北三省和山西等地的环境污染状况尤为严重,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也相对集中,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逐年攀升,民事损害赔偿责任风险正在不断加大。
环境污染责任风险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有的是突发性的,比如固定源和移动源的泄露、燃烧爆炸和非正常排放等,而大多数都是渐进性和累积性的责任风险,而这种环境风险更加不易掌控,通常此类风险有很长的潜伏期,无论是企业还是污染受害人在一般情况下都很难预料和感知。另外,因环境风险导致的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数额巨大,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
目前我国存在的普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责任覆盖面不全,一般只承保突发性的责任风险,而对普遍存在的渐进性的责任风险不予承保,普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责任限额设置层次较少,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企业对通过保险的方式转移环境风险的需求。因此,在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的当下,为弥补普通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缺陷,开发运用伞式责任保险既十分必要,也不失为一种为我国企业保驾护航的经济手段。
相比于普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伞式责任保险主要有三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是能扩大责任限额。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复杂性、渐进性、不可预测性、潜伏性、波及范围广等特点,环境污染造成的最大可能损失难以估计,在普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中,无论是每一事件的责任限额还是累积责任限额给投保企业的选择范围不是很大,然而伞式责任保险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为投保企业在每一事件责任限额和累积责任限额项下均提供更大的责任保障,增多责任限额的设置层次,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
二是替代普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累积责任限额被用尽后的责任。由于企业会面临出险事故未超过每一事件责任限额,但基础保单项下的责任累积限额却被用尽而无法得到赔偿的不利局面,从而只能剩下一部分损失不能被保险。但伞式责任保险能弥补普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一缺陷,在基础保单的累积责任限额被用尽的时候,伞式责任保险便可自动发挥效力来保障投保企业的利益。
三是提供更宽泛的保障。这是伞式责任保险的独特之处,但需要被保险人自留一定的金额。由于我国普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保障范围较窄,对于想通过保险手段转移更大的责任范围的污染企业就可以选择伞式责任保险。不过,一般要设置一定的自留额,因为普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予承保的风险显然是保险公司认为这类风险较大或者在费率厘定、承保方面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设置一定的自留额可以加强污染企业的防控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费率。
但是,综合国外经营的经验,有几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
(1)由于有时伞式责任保险可能成为基础保单的替代,抑或大多数的伞式责任保险的责任范围是以基础保单的责任范围为基础的,不同保险公司的基础保单和伞式责任保险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同一家保险公司购买基础保单和伞式保单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2)为了保障投保企业的利益,避免出现索赔缺口,保证伞式责任保险的生效期和失效期同普通环境污染责任保单一致是至关重要的。
(3)投保人应尽可能让伞式责任保险的免赔额等于基础保单的保额,这样的投保方式更能保障投保人的利益。
目前,我国建立更健全的法制体系以保障环境事故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的步伐正在迈进;保险公司为在日益激烈的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开发运用伞式污染责任保险以保障污染企业的动机;另外,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经营伞式责任保险的经验,运用相关部门的技术支持,也可以有效控制因环境污染带来的巨大风险;对于业务处在蒸蒸日上的中小企业而言,对保障更全面和责任限额层次更充分的伞式保险必有一定的需求。因此,无论从外部条件、保险公司还是企业来考虑,在我国开展伞式污染责任保险不仅有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事故,一般都是先承保突发性的风险,待时机成熟便开始承保渐进性和累积性的风险。比如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对企业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的水污染事故和大气污染事故以一般的责任保险加以承保,直到1977年成立了污染再保险联营后,其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才扩大到因单独、反复性或持续性事故所引起的环境损害。
突发性的环境侵权是在事故发生前并没有明显的征兆,一旦发生就会即时造成损害,一般石油化工这样的企业发生的风险事故就是这种,受害人也比较容易发现损害的存在和侵权的企业。然而渐进性的环境侵权在时间上是比较漫长的,存在“长期潜伏”的症状,甚至是多种因素多家企业复合累积的结果,侵权人和受害人可能都对具体的损害缺乏深切认识,这样就给补偿受害人的损害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因此会让许多没有先进技术的保险公司望而却步。笔者认为,伞式责任保险不仅可以承保普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所承保的突发性的风险,也完全可以承保渐进性和累积性的风险。
虽然渐发性的风险可能会造成巨灾风险,但如果保险人能够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把控风险也并非不可承保。第一步保险公司可以借助环保部门和统计部门的帮助,收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我国入世以来各省市、各地区、各行业、不同企业发生的渐进性和累积性的环境污染事故的次数以及造成的损失大小。通过数据整理,大致根据行业性质、排污量的大小、企业规模、企业地理环境和人口密集度等特征因素,运用数理手段找出一定的规律,以便为费率的厘定作有效的参考。第二步,运用数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不同风险类型的行业企业做可靠的预期分析。这样做可以在保险公司设置责任限额和企业自留额设定上作参考。
在实施方式上,笔者认为,伞式责任保险可采取强制与任意结合的方式。仿照由环境保护部和保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关于强化约束手段和激励措施的规定,将企业是否投保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排污许可证核发、清洁生产审核,以及上市环保核查等制度的执行,紧密结合;并将是否投保作为相关专项基金申请的依据;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未投保企业信息,以便在客户评级、信贷准入退出和管理方面提供重要依据,实现信息的高度沟通。
当然,对于那些及时投保的企业,政府应进行一定的鼓励措施,比如减免一定比例的税收,给予小微企业一定的补贴等。除此之外,国家有必要做出一份关于污染比较频发且造成污染后果严重的企业名录,各部门在据此具体名录的基础上要求企业在投保了普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或伞式责任保险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相关审核证书和专项基金的发放。关于企业名录的编制,可以从污染严重的省市出发,将那些只要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均作为第一批企业列入名录当中,将风险大排污大的企业也同样列入名录中。
在名录中,尤其对那些普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污染责任风险管理需要的企业,应强制他们投保伞式责任保险。对于此标准的设定,还需要专业的环保专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至于那些风险大但排污小的企业或者风险小排污大的企业不必强制,根据企业自身需求自愿投保伞式责任保险即可。
至于承保形式,保险公司可以以附加险或主险的方式承保伞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期内索赔”作为它的保险期限,把渐进性的环境风险事故囊括其中,同时可以考虑承保企业自有场地治理的责任和受害者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增加责任限额的层次设置,有效解决目前普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存在的缺陷,同时与之相互配合,争取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做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矿产资源的开发,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对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减少煤炭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路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然而,与之相对的,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人们开始了对环境治理的漫长路程,其中包括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以及治理。为了使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更加符合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该文主要从分级别、分类型、分区域等多方位角度对治理保护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最适合的、最有效的治理措施。
以及生态平衡。目前,我国有很多矿山由于种种原因而闭坑或者是废弃,然而在弃坑的时候给矿山的地质环境留下很大的问题,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在2009年的5月1日开始实施相应的环境保护法,比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然而,这些法律的颁布并不能阻止人们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在一些生产型的矿山中还是存在很多的环境问题。为了避免矿山地质环境继续恶化,我们将各个矿山进行整合,使得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有一定效果,然而,在对矿山的开采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一般都比较广,量比较大,因此,综合考虑,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的地形复杂性造成了我国中部、东部以及西部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以及经济发展都有明显区别。我国矿山的种类多种多样,一般不同地区的矿山种类也不相同,再加上不同地区的环境对矿山开采所造成的影响不相同,在开发矿山的过程中,一些如废渣、粉尘、尾矿、废气、废水等污染会破坏矿山所在地方的环境,而且也会对矿山的地形产生影响,使得其地质松动,从而破坏地表,造成泥石流、裂缝等自然灾害,更有甚者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因此,在保护和治理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过程中一定要对矿山进行观察分析。
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保护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难度相应的有所加大。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不同,需要按照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矿山类型分别对其地质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再制定与区域相符合的标准以及规范,之后根据实际环境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制定出最好的治理方案。这种分区分类分级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清晰、明理,在开展治理工作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划分,同时更明了地进行各方面的
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保护必须要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保护与治理顺利进行。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往往是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因此,地质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需要围绕开发矿产资源来进行。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我们可以根据矿山种类不同采取不同措施,具体原则如下。
2.1 不同类型矿山的保护治理措施
由于矿山的类型不同,在开采时所采取的方式也相同,这就导致其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也不相同,因此,在研究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矿山的类型不同研究出不同的方案。根据对矿山的研究,可以从3个层次来对矿山进行分类,首先,可以将矿山分为金属、能源、非金属、水汽矿山四大类;第二在第一次基础上,还可以对每一大类矿山根据矿山的具体特征进行细分,在第二次基础上,我们需要根据各个矿山治理的特征进行划分。下图就是我国矿山地质图的种类划分。
根据矿山种类的不同对矿山进行划分更利于我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标准。
2.2 不同区域矿山的保护治理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提升,然而,由于地区的限制使得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对于我国的区域也可以从3个层次,进行划分,首先,第一个层次,我们可以从地区的发达程度进行划分,一般可以分为较为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三个部分,这种划分的标准与我国中部、东部、西部的划分大体相同;在第一层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的不同,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不同对其进行划分,一般可以分为南方以及北方两个部分;在第二层次基础上,可以按照不同地区流域环境以及地形单元的具体特征对其进行第三层次的划分。在制定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方案过程中可以分不同区域来进行。不同地区具有着不同的地质条件以及分布规律,而且不同地区人类的社会经济也有很大不同。为了解决各个地区不同特征的地质环境,必须保证地区内的环境大体相同,地区间的环境有较为差异明显,因此,在划分区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严格按照区间相异,区内相似的原则来进行。为了制定出不同环境下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措施,我们必须要对我国的自然规律进行研究;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找到适合各个区域的不同保护与治理措施。
2.3 不同级别矿山的保护治理措施
方式。一直以来,我们在规定矿山的环境标准时采用的都是统一的规范,对于好坏、优劣的划分并不明确,这也使得治理效率大大下降。由于很多矿山在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其自身的特征,都是采用统一模式进行开采,使得矿山开采后存在很多地质环境问题。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开采对环境以及地区的不利影响,找到适合的保护与治理措施,针对不同矿山,采取不同技术,如此一来,对矿山保护与治理的效果会有较大提升。
3 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措施
3.1 对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
环境不同,在保护与治理的时候需要进行不同等级划分,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对自然规律以及经济规律进行研究,找到符合规律的方式,再结合国家所制定的矿山整合措施研究出可以循环使用的开采方式。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矿山的基本情况,根据矿山的地貌、所处地理环境、矿山的规模、矿山的种类以及开采方式的不同,对矿山进行划分,然后对不同级别的矿山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治理方法;其次,需要了解矿山地质环境遭到破坏的程度,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的等级划分。一般情况相下可以将其分为一般、比较严重、严重、特别严重4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矿山环境制定不同的治理恢复措施。制定相应的等级划分指南,以此来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进行指导。
3.2 制定相应的矿产权,加强对矿山开发的开采管理
由于我国矿山的分布过于广泛,因此会导致一些地方存在矿山开采管理缺陷,过度开发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遭到破坏。为了合理规范开采制度,需要制定相应的矿业权,严格控制对矿山开采的权利,设置相应的开采门槛,将环保开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对于矿山开发的过程也需要进行有效管理,合理安排矿山资源。根据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及矿山的不同等级,制定不同方式的保护与治理措施,对矿产资源的生产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对于能源的利用划分出明确的重点与方向,对于所开发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采用科学方式对矿山资源进行勘察以及开发规划,从而达到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目的。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路径研究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1.环境会计信息体系中的环境风险分析
风险评估是指在处理某件事之前或在期间,对它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损失进行评估,以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及生活安全。风险评估后要与安全生产的标准值进行对比,最终得出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及程度,从而能够为事情顺利进行提供更加安全的措施。风险评估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在环境风险评估中,要根据会计提供的数据,结合相关的环境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决策。在对本企业的发展环境做出了客观的分析后,获得管理人员一致认同后,给予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意见。
1.1对环境风险信息源的识别
企业对环境风险的识别政策不够完善,导致环境风险就像一颗隐形炸弹,时刻威胁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加强环境管理,同时还不能减轻企业要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评价应该要立足于企业要承担的环境责任,细致地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提高评估的有效性。各种风险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的,所以失败的环境风险评估也会使得企业在经营和财务方面的失败,给企业造成巨大的危害。尽管环境信息有一定的政策可依,但是在对其管理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识别时,仍容易出现识别错误现象,依旧很难保证评论结论的公平。
1.2对环境控制要素的判断
环境控制的三要素是方法、信息和对象,对环境要素的判断可以规范和约束来管理环境因素的的,在对环境分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可以对环境效果进行评定,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用的措施来对对象进行控制,保证环境风险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要加强对环境事故进行预警和防范,进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企业环境管理成本,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建立了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并且参照制度开展相关工作,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环境风险的发生率,及时地对一些错误工作操作进行纠正。当取得的信息可靠时,企业会计帐表就能反映出真实和全面的环境信息。
1.3环境风险控制主体的评价
企业、政府及相关的人员的评价对环境风险控制也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要重视企业环境风险评价的目标及规划重点,这些决定了环境风险评价的有效性。环境风险者评价者有着共同的评价目标,那就是用最有效的预测水平了解会计信息将会造成的环境风险,及时发挥决策,控制风险的发生。
2.环境风险控制体系的分析
2.1环境风险控制政策
加强环境分险控制政策可以从企业和政府这两个方面来进行,企业应该自觉地建立完整的系统对环境进行管理,企业对于所有的管理项目都要制定标准,并且对于这些标准都应该要求所有人员进行严格执行。例如,企业可以从事前的风险评估上入手来进行风险评估,甚至可以成立一个这样的专门的机构,企业还应该建立环境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考虑到社会可以接受的环境风险水平,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优化,达到减少环境风险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的最终目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通过搭建公平公开的环境会计信息市场平台,比如在市场中允许环境信息中介组织和相关政府环境政策的公布市场,这样对于企业就可以对社会各界的信息得到及时的了解,方便为环境风险进行评估。
2.2环境风险控制方法
环境问题的经济性对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对环境风险进行控制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可行的政策采取有用的办法,所以要制定可行的政策对风险源要进行评价,采取有效地控制手段解决这些环境风险问题。企业对环境目标成本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改善企业的环境行为。例如,我们在实际中可以建立环境分险管理的一些中间服务机构,对环境管理起到调节作用。对于环境税制要不断进行完善,调节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使我国税制绿化得到有效推行。不仅如此,还可以建立环境责任保险,通过对保险业的机制进行创新,可以在已经有的责任险中增加一些其他的险种办法,或者也可以建立专门的环境保险组织,可以收集大量的责任保险基金,这样在应对一些环境事故的时候就可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赔付。
3.结语
目前我们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还比较浅,很多方面都还存在着不足,我们应该从环境会计信息的角度出发来评估企业的环境分险,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研究变量的选择与模型设计
(一)变量的选择
1.自变量的选择与确定
现金实力选择现金净利比;营运能力选择应收账款周转率;偿债能力指标选择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所占比例为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社会责任报告,如果出具社会责任报告取值为1,否则取0;行业性质,如果上市公司属于重污染行业取值为1,否则取0;股东集权度,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
2.模型的构建本研究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其中:EDI=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A1=现金净利比;A2=资产负债率;A3=应收账款周转率;A4=固定资产所占比例;A5=是否出具社会责任报告;A6=行业性质;A7=股权集中度
二、假设的提出
假设H1:企业现金实力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为正相关。假设H2:企业偿债能力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为正相关。假设H3:营运能力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为正相关。假设H4: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固定资产的比例负相关。假设H5: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正相关。假设H6:属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假设H7:企业股权集中度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三、实证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将整理后的2011年的样本数据代入SPSS18.0,首先对变量进行总体特征的检验,即描述性统计检验。通过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五省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EDI最大值为0.83,而最小值为0,平均的披露指数仅为0.221,这说明了东部地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较少,与最佳披露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其中现金净利比的最大值为83.008,最小值为-35.529,这说明东部地区上市公司之间的现金实力能力差距也较大,且总体现金实力较低;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营运能力指标,其最大值为43387.105,最小值为0.854,说明东部地区上市公司之间营运能力相差较大;另外,固定资产所占比例中,最大值为219.814,而最小值为0.002,也说明了东部地区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所占比例之间的差距较大。东部地区上市公司在7个指标上有三个指标(现金净利比、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所占比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别较大,其他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别不是很大,说明东部地区在这三个财务能力方面的表现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东部地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程度。
(二)回归分析
本文运用2011年的样本数据来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将从2011年年报中统计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作为因变量,选定的7个指标作为自变量,代入模型进行回归,从2011年的模型回归系数表整体来看,显著性影响指标只有4个,而其中有3个指标与因变量之间是负向相关关系,剩余4个指标均与因变量之间是正向相关关系。
(三)2011年样本数据的检验结果解释
1.内部效应分析
在2011年的检验结果中,现金净利比、出具社会责任报告、行业类型、股权集中度这4个指标对东部地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程度影响是显著的,说明企业现金实力、出具社会责任报告、重污染类企业和股权集中度对东部地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程度影响显著。现金实力指标在2011年影响是显著的,且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成正向相关关系,支持原假设;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与原有假设结果不一致;固定资产所占比例方面影响不显著,影响方向是负的,与原假设结果相符。
2.外部效应分析
社会责任报告:在2011年的检验结果中表现为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正向影响关系,且影响显著,研究结果支持原假设H5。这证明了独立董事在东部地区上市公司中的出具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会比较高。行业性质:在2011年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且影响较为显著,与预期假设相一致,即支持原假设H6,这说明重污染类行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会比较多。股权集中度:在2011年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成正相关关系,且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果支持原假设H7。
四、研究结论
第一,7个指标在运用到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检验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程度问题上,检验结果比较显著。在2011年的检验中,现金净利比、出具的社会责任报告、行业类型及股权集中度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有显著影响,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第二,通过2011年实证检验的结果发现,选择的7个指标中有4个指标检验结果支持原有的正向影响关系的假设,分别为现金净利比、出具社会责任报告、行业性质、股权集中度,这4个指标的检验结果,支持了原有的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所占比例支持原有的负向影响关系的假设。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对安全环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环保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安全生产是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要求的,关乎企业发展和员工生命安全健康的重要问题。企业应通过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环保意识,学会规避风险,最大程度上避免危险事故发生,以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员工培训;健康安全;环保
1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1.1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以人为本,安全生产。我国重视企业的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以及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保障安全环保生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条文规定,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强调进行安全环保生产的重要性和安全环保生产操作,提高员工对于危险的辨别能力和对应的自救能力,使员工能够在危险发生的时候及时的实施自救,尽可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我国法律规定,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原则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企业所有者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保培训教育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最新修订的《生产安全法》和《环保法》分别于2014年12月1日和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新版法律加强了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严格了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危害控制等相关要求,企业开展安全环保教育培训是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1.2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企业安全事故与环境事故频发,安全生产、清洁发展形势异常严峻,安全环保各项管理规定不断更新,各项管理要求不断完善,对企业的要求也日趋严格,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仅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能够保持企业良好的社会信誉形象,最重要的是,安全生产是保障企业职工生命安全健康、提高和改善职工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员工失误导致的事故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造成经济损失之外,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社会效益。企业的环保工作一方面能保护环境、避免污染,另一方面也能减少企业在污染治理上的投入。因此,做好企业的安全环保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企业要保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加强企业职工安全意识方面,企业要提高安全管理素质,在工作中切实把“安全第一”的思想放在首位。
1.3员工生命安全的保障
企业员工处在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线,将直接面对可能存在危险的生产环境,如果缺乏安全环保生产的意识或者是疏忽大意,就有可能酿成惨烈的事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未能正确地使用生产设备,或者是工作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员工未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等等,这些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都极有可能给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企业进行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做到“不保证安全不开工、不解决安全问题不放过”,把安全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使员工能够按照操作流程正确地使用设备,掌握可能发生事故的种类,学会辨别危险源,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当事故发生时,知道如何进行抢救工作,减少损失。
2健康安全环保培训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企业对安全生产要求力度的加大,消防措施和消防设备投入的增加,企业的健康安全环保培训工作也逐渐提高了要求,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员工通过培训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环保的技能,但在实际生产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培训体系结构不完善。相当一部分企业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也没有考虑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问题,不重视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只进行形式上的培训教育工作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审核机制,使工作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是企业培训师的数量不足。培训师是要将安全环保操作的知识传授给员工的,帮助员工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培训师的数量不足而员工数量众多,将直接导致培训质量不够理想的现状。
3加强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
3.1完善组织结构和培训体系
组织结构是企业的基本结构,是其发展的基本脉络,要落实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的工作,首先,就应该从自身的组织结构的完善方面着手。首先,相关领导应提高对健康安全环保培训工作的重视。安全工作无小事,企业要在生产工作中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把职工的健康安全工作纳入其整体经营战略的长期过程中,提高全体职工对于安全工作的警惕性和危险事故的防范性。其次,在危险事故频发的今天和我国健康安全环保教育的新形势下,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发展实际,配备足够数量的培训师,并积极邀请有关专家和安全教育专员到企业中为职工进行安全环保教育讲座,完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3.2加强安全宣传工作
企业要使安全环保意识深入人心,除了进行安全教育之外,还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定期进行安全宣传,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宣传安全知识,传播安全生产优秀人物事迹,鼓励员工遵循安全制度。另外,还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例如,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安全生产小组比赛、节能环保活动等。通过各种活动增加安全宣传教育的趣味性和广泛性,提高员工的安全环保意识,并激励其进行安全生产。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强化安全制度,是企业在健康安全环保教育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加强员工的安全环保意识,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和企业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孙旭,吕品.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的经验与探索[J].化工管理,2015(6):88.
[2]殷悦,张虎,张宁等.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的经验与探索[J].社科论坛,2015:144.
[3]宋兆寒.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5:322-323.
企业想要真正落实安全第一的生产运营方针,需要建立起以安全环保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之下,使得企业的各个生产环都能够做到规范合理、安全环保,避免企业在运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有效降低企业的经济和财产损失,充分发挥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又被称作是组织文化,是企业在具体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总逐渐形成的一种充满鲜明特色的企业精神以及非物质形态的财富,企业文化被看做是企业的核心、灵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企业文化的内容丰富,包括价值观念、思想形态、企业精神、企业产品、企业制度等等,而在企业文化当中又以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为其中最主要的核心部分,员工通过将企业文化中宣扬和提倡的价值观念融入和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去,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利益,推动企业实现长足的进步和持续的发展。
二、企业文化渗透在安全环保管理中
企业的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渗透,通过安全的企业文化作为强大的文化支撑和思想保障,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程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并且企业员工能够在企业安全文化的指引下树立起安全环保的意识形态,并且将其自觉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
(一)企业文化使企业更加注重安全环保管理工作
安全环保的企业文化首先会让企业加大对经营生产中的安全环保管理重视程度,当企业的领导人和相关责任人将安全管理摆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要义时,必然会增加对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追加一定数量的资金、配备需要的相关现代化机械等等,使得员工能够在安全环保的环境中工作。企业将原先工作效率慢、污染和耗能比较严重的设备机器更换为全新的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要求的设备机器,该种新型的现代化设备不仅能够大大加快工作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有效将污染和危险降至最低,比如说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燃料的排放口安装了监控检测装置,该装置能够对排放出来的气体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比如说其中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具体数值、气体的排放总量、化学物质浓度和纯度等等,企业一旦发现排放的气体不达标时能够立刻进行净化处理,确保不会因为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另外,很多企业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离住宅区和居民区比较近,在安全环保的企业文化影响下,企业能够切实做好安全工作,比如说在生产车间安装消音器,有效隔绝噪音污染,或者在面对住宅区和居民区的位置种植绿化隔离带,在降低噪音污染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隔绝污染气体。
(二)企业文化使企业员工安全环保意识得以加强
通过在企业当中不断宣传和渗透安全环保的企业文化,并且经常组织员工参与学习企业安全环保文化的知识讲座和宣讲活动,能够使得安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企业员工在具体的生产经营工作中能够树立起较强的安全意识,并将其融入到工作当中,真正做到科学规范操作,企业也能够加大对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一旦发现企业员工存在操作不规范等情况时能够及时进行制止和纠正,与此同时,企业对员工的健康状况更加重视,尤其是对于从事高危行业或是容易造成职业病的从业人员定期组织其参加体检,保障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另外,企业经常会委派专人深入到各个生产经营的环节中去,仔细排查当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彻底杜绝生产安全问题的情况发生,为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切实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三)企业文化使企业树立起一个安全环保的形象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特别是国家和政府正在严厉打击任何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生产活动,而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影响下,企业能够做好安全环保管理工作,自然也就能够营造一个正面健康的企业形象,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企业也恰恰是国家和政府大力支持和扶持的对象,因此企业在安全环保的文化和经营理念的影响下能够做好安全生产活动,并且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青睐,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带领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结论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进步的指明灯、是企业发展的指南针,也是企业中最核心的部分,通过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将安全环保理念深入到企业中的每一个角落和环节,在企业文化的号召下,员工更加具有核心凝聚力,安全意识越来越高,在生产经营中将安全环保摆放在首要位置,从而让企业安全环保管理工作得以全面深入的落实。
摘要:在公路交通的人-车-路-环境系统,公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首先提出了在进行公路设计时需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注重公路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并提出在公路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综合考虑线性因素及周围环境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注重行车安全与设计路线及环境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公路设计;交通安全;设计路线;环保
1 引言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私家车,中国也已变成了私家车王国了,尽管中国近年来大量修建公路设施。但是交通依然拥挤。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国外要多很多。比如,2007年,我国交通事故死亡率为17%,而美国的交通事故致死率只有1.7%,日本只有0.9%。而且很多交通事故大多发生在高速公路及山区公路上。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环境、车辆、人为因素都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因素。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有一半的交通事故与道路的条件有关系。因此,公路的设计对交通安全影响很大,公路设计也需要考虑到各种环境保护、行驶安全。而且应做到设计与生态环保、与行车安全建立起协调统一的整体关系。
2 路与自然的和谐
2.1 公路设计应注意环境的保护
(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进行公路设计时,应当结合当地的土地及公路发展规划,并对公路沿线土地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合理的公路路线的布置。例如,在山区地带,不占用经济农林区,公路线路尽量布置在荒岭等地带;在平原地带,尽量不占用农田和果园等,尽量布置在荒地等区。另外,可以设置挡土墙、护坡或高架桥等等以节省土地利用。
(2) 水资源的保护
进行公路设计时,不能占用居民区的水源,尽量避让水源100m以上。并且,对于水库、鱼塘等也要尽量避让。另外,对于有重要价值的水源,例如温泉、矿泉和瀑布等也要避让。并且公路设计时不能改变水流运动,不能人为割断水流。设计路线排水系统时,要注意水流方向,路面水、边沟水排人一定的水域,不得随意排入公路两侧的水体或土壤中,以免污染周围的水土资源。
(3) 矿产资源的保护
进行公路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公路沿线是否具有矿产资源,并进行详细调查,由于矿产资源的发掘难度较大,因此对其调查研究难度也加大。公路的路线应当避开储量丰富的优质矿产资源。不到万不得已必须穿过矿产区时,应当穿越价值含量低的矿区,并缩短穿越的范围。
(4) 土场选择及弃土的处理
在进行公路的施工时,不能随意的在沿路两旁取土以免形成沟塘。取土应该去当地的一些贫瘠地段取土,并且应该保护当地的环境及水资源。且进行公路的挖掘时,应当将废土遗弃在那些荒芜地带,不能影响环境及植被生长,不能侵占农田,不能阻断水源及污染水源。而且应该对废土场地进行平整或绿化以提高使用价值[1]。
2.2 公路设计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公路在设计、建设中,应当努力根据路段周边的生态景观、沿线自然环境形态特征,组织景观链,充分展示出道路的旋律,使人感受到路与周围环境的高度和谐[2],使驾乘人员感到舒适。
公路设计中,应当努力做好公路设计与沿线环境的协调,与自然景物的协调,创作一个具有独特风格且和谐的公路运行环境。应该充分利用好公路及构筑物为自然增添魅力。
3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公路的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就是要改变“建设就是发展”的传统观念,坚持把“用户需求置于公路工作的核心”,把不断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交通工作的最终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注重公路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提供最大限度的出行方便。
在进行环保时,必须做到周围环保设备对行车的无障碍,不能影响行车安全。处理好安全与周围环保的关系。
3.1 公路的行车视距对道路行驶安全的影响
行车视距指的是,驾驶人员在公路上行驶时应当能看到前方一定的距离,这段距离能保证,当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或者障碍物时,驾驶人员有足够的时间采取紧急措施避免发生危险。
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错车视距、会车视距及超车视距4种,它是道路使用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行车过程中的安全与舒适与行车视距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整个公路行驶安全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1为美国的交通事故率与行车视距的关系图。行车视距越长,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越低。并且,我们可以发现,当行车视距<100m,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随着视距的减少急速增加。当行车视距>200m,事故率随着视距的增加平稳降低。且当行车视距>600m时,此时增加行车视距对交通事故发生率基本没有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将100m作为事故率的可容许极限点。200m是事故变化率的转折点,所以我们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会看到检查车距的标牌“前方200m”字样。
有些地方由于地形比较复杂,增加视距会导致施工的工程量加大,这时可以节省费用而又能够减少事故率发生的措施来确保行驶的安全。一般可采取如下措施:
(1) 对妨碍行车视距的障碍物,如路旁的建筑物及植被等予以移除;
(2) 对一些有害行车的路口,予以封堵或改道;
(3) 在一些危险地带设置限速及不得超车等禁令路标;
(4) 设置减速鸣号等诱导标志;
(5) 路面中线标划双实线或采用强制分道,禁止驶入对向车道。
3.2 线性组合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复杂的公路线性组合增加了驾驶员的工作负荷。公路线性存在平曲线和凸形竖曲线时,行车视距减少且汽车在三维空间行驶,由此便大大增加了司机的工作负荷。如果其中增加了一些更加意外的情况,驾驶员有可能产生更多的不安全行为,行车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道路的安全便会降低。因此,平纵线性组合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1) 平竖曲线的对应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对应为:当两者组合时,平曲线应当包含竖曲线,且平曲线应长于竖曲线。平竖曲线的对应能够保证驾驶员能够看到顺滑且美观的公路线性。配合较为理想的线形式是竖曲线起讫点最好分别位于平曲线两头的缓和曲线上,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段上,也不要放在圆弧之内。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曲线的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若做不到竖曲线与平曲线较好的配合,而两者半径都小于某限度时,宁可把平竖曲线拉开相当距离使竖曲线位于直线上。
(2) 平竖曲线大小均衡
平曲线与竖曲线在一起时,其技术指标之间的大小匹配应当均衡,不能一个大而缓另一个小而急。一个长的平曲线内有两个以上竖曲线,或一个竖曲线内有两个以上平曲线,看上去都很别扭。根据德国的计算,若平曲线的半径小于1000m,竖曲线半径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便可达到均衡的目的。其协调关系见表1所示。
(3) 公路线性设计应与周围景观的协调
实践证明,在平坦空旷地带设置长直线线性,不能引导驾驶员视线,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公路设计应当与周围的景观协调,使得驾驶环境对驾车司机产生积极作用利于行车安全。
(4) 公路线性应保证连续、统一
直线或大平曲线上纵断面线形不得存在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或忽上忽下的线形,否则会造成驾驶员视线不连续,受到竖向离心力的反复变化影响,引起心理不适和操作失控。行车视线范围内应当避免线性的反复变化,方向或者坡度的变化都使得线性的不连贯,影响行车安全。建议,驾驶员在看到的视线范围的平面线性方向的变化不应超过2个,纵坡线上不应超过3个。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公路行驶安全及环保的理念阐述了公路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即在进行公路设计时,要注重环保,既注重公路施工时的环境保护,还要讲究公路设计时周围环境对行驶安全的影响,尽量做到环境与公路的和谐统一,公路的路线形式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很大。近年来,我国的公路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引入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检验的概念,并颁布了专门性的指南来指导公路建设的安全性评价,线形设计的合理性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 高等级公路路线设计与环境保护[J]. 北方交通,2009(2):63-65
[2] 吴立新, 刘锐, 王富贵. 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旅游公路设计新理念[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22(4):1-5
[3] 郭忠印, 方守恩. 道路安全工程[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68
[4] 邹健. 浅谈道路线形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改善措施[J]. 公路,2006(6):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提出 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色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 ,可见保护环境对于人类的延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护环境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路设计在考虑安全、耐久、便利性的同时,还要引进环保、美化和人文等景观设计理念,需要着重考虑道路景观设计改善行车环境,创造景观空间的特点,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到公路设计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道路基本功能的需求,已经转移到对环境保护和景观审美的需求。
1环境保护设计原则
1.1自然保护
施工环境保护,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保留路基范围外的树木,不能随意砍伐毁坏道路两边的灌木、树种、植被,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生态植被,路基范围内的树木可以移植到道路两边。在山区建设的公路,还要考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尽可能的保留原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和表土侵蚀。
1.2水文保护
道桥建设时,要严格监管,对机械设施定期维修,防治机械油料漏泄对水流造成污染,建筑废弃用材不能随意扔到水里,冲洗建筑材料的废水,要沉淀后再排入水中。施工中的化学用品,要妥善安排,在建筑工地设置临时排水设备,防止暴雨等自然灾害,对其冲刷流入河流,危害当地自然生态[1]。还有石灰搅拌场地、沥青库生产的废水。废水只有在检测PH为中性时才可以排放,而固体垃圾可以焚烧填埋处理的则要及时处理。在道路运营时期,如遇多雨季节,道路管理部门要定期做维修管理工作,在河流流经路段,加强巡查和做暴雨风险应急措施。
1.3声环境保护
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噪音,在施工阶段会干扰到沿线居民休息和日常生活。所以施工单位要尽量使用噪音低的机械,把噪音大的机械施工时间段集中在白天,严禁夜间休息时间进行打桩作业[2]。施工夜间运输,要减速慢行,争取不用想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1.4大气保护道路施工基地建设,需要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搅拌是道路施工期的固体污染源,如果没有防尘防治措施,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将受到影响,下风向150米的范围内,粉尘浓度在2.0mg/m2。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搅拌时,需要加装除尘装置,以减少空气粉尘污染。
2景观设计原则
2.1功能性
道路景观设计的首位条件是道路的功能性,以保障车辆安全、畅通无阻为前提。保障道路的功能性,是其设计的前提。但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可能不得不违背生态法则,改变道路周边的环境。一定情况下,想要保持道路的原本面貌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在保障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对生态进行补偿重塑,或者是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把工程建设为景观,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
2.2自然优先性
在建设公路时,要遵从自然的特有规律,不能在破坏生态的前提下换取经济发展,否则将引发严峻的生态灾害。景观设计理应尊重自然环境的自在行,不能大肆破坏道路沿边的自然植被,或者将施工废弃物丢弃在施工场所。当前自然环境生态恶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因而,道路设计要考虑自然发展规律,促使公路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轨迹。道路建设对自然生态存在一定的干扰性,景观设计要将干扰程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设计构思以尊重自然为前提。
2.3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协调,道路景观的可持续性在于时间的延续。公路景观的组成系统范围较广,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立足道路发展现状,在结构与布局上,设计出具备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系统[3]。景观设计还体现在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上,道路景观是人对空间的审美情感体验,只有以“人为主体”的设计观念出发,景观设计才处于实体创造中。
2.4地域性
公路沿线不仅仅有生态环境资源,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公路设计可以考虑地域文化,并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营造具备地域文化的道路景观,为使用道路人员提供具备本土特色的视觉享受,同时还宣扬了地方文化。公路是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表现出别具一格的场所特征和社会精神面貌。在做景观设计时,可以发扬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增加公路景观的文化认同感。比如具备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在景观设计时可以良好的利用,既尊重了地域环境,又展现了地域风貌,是继承与发展理念的有效结合,促使公寓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3公路设计的敏感点
3.1隧道、桥涵
公路建设在设置桥涵时,要考虑路网、农田灌溉、夏季暴雨排水等系统,要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尽可能的保持生态的原始秩序,不随意改动原始排水渠和流经水系。还有在挖掘隧道时,要在统筹视野上对安全、环保、土地占有等因素综合考虑,根据地质地形设计合理的方案,对洞门形式、洁污分析、沉沙沉淀做因地制宜的整合措施。
3.2路面交叉
路面交叉,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路道边是否存在障碍物,是否影响居民的安全出行。正常情况下,一般采用间距设置平交,保障沿线居民出行快捷,营造道路与自然相融的和谐氛围,同时兼顾道路屏障设计,把道路两旁障碍物移除。
3.3综合因素
道路建设在设计前,需要做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工作,勘察生态环境的敏感区。比如勘察路基范围内是否存在水井,对噪音要求较高的休养院和学校,或者又大气环境敏感场所。还有公路建设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尽可能的减少道路占用农田的现象发生。
4结束语
从公路发展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改善公路建设工程对地区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促使公路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为使用者营造人文和谐的行驶环境。环境保护和道路景观设计是当前公路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实践意义,希望能为公路设计提供借鉴作用。
1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1.1隧道施工对水环境的保护
防止施工废水污染地表水。在隧道洞口设置沉淀池、蓄水池和小型过滤池,施工废水处理后再加以利用。当采取防排水工程措施时,注意保护自然环境。隧道内渗漏水引起地表水减少,影响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时,对围岩采取必要的堵水措施,减少地下水的渗漏。尽量采取堵水措施,避免水位降低。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隧道的防护和排水设计贯彻“以排水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但是为了不影响附近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单位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防排水施工时首先要注意在采取防排水措施的同时,对隧道原有地下水或者地面水不应该全部排走。地下水的下降会改变当地的自然环境,甚至出现房屋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和地面开裂的现象,因此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尽量采用注浆堵水减少地下水的流失,减轻地下水流失对洞顶生态环境的影响。隧道涌水的预防措施。主要针对可溶岩分布地段的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层间滑动带、构造及岩溶裂隙发育带、可溶岩地层界线、岩性突变地段、可能存在的大型溶洞的超前探测。远距离超前探测。采用TSP203地质探测仪探测,并采用HSP声波反射法进行对比验证。主要对掌子面前方200m范围内的地质构造的位置、规模、性质进行较为详细的预报,预测岩体的完整性及岩溶和地下水发育情况。近距离超前探测。采用地质雷达,HY-303红外线探测仪,对掌子面前方30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报。确定断层破碎带、不同岩性接触带的位置,判别岩体完整性,岩溶发育规模、位置、充填情况及地下水情况等。如果掌子面前方存在发生涌水的可能性,采用预注浆的方式,防治涌水发生。在隧道洞口附近,根据地形建造小型水库,存贮大量涌水,避免涌水漫流污染地表水。
1.2隧道施工阶段空气环境的保护
公路隧道由于开挖断面较大,一般采用无轨运输,这样对施工通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隧道内空气主要问题是施工粉尘、有害气体和洞内温度对施工工作人员的影响。为了保持洞内良好的施工环境,保护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必须做好施工时的通风工作。根据隧道的长度安装通风设备,风机产生的噪音及隧道中废气的集中排放均应符合环保的有关规定。隧道内降尘措施。施工防尘采用水幕降尘,在距离掌子面30m外边墙两侧各放一台水幕降尘器,爆破前10min打开,放炮后30min关闭。施工过程中,在左右两侧开挖排水沟,洞内裂隙水和污水通过抽水机抽出隧洞,为减少污染,修建污水处理池,经过净化沉淀后排入水沟。隧道喷射砼采用湿喷工艺,减少粉尘产生。隧道喷射砼材料选择要求: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细度模数大于2.5的硬质洁净砂或粗砂,粒径5mm~12mm连续级配碎(卵)石,利用洞口处理合格的水,尽量少用饮用水。喷射前,检查隧道断面尺寸,对欠挖部分及所有开裂、破碎、出水点、崩解的破损岩石进行清理和处理,清除浮石和墙脚虚碴,并用高压水或风冲洗岩面,喷头距岩面距离以1.5m~2.0m为宜,喷头垂直喷面,喷初期支护钢架、钢筋网时,可将喷头稍加偏斜,角度大于70°,喷射路线应先边墙后拱部,分区、分段“S”形运动,喷头作连续不断的圆周运动,后一圈压前一圈1/3,螺旋状喷射。喷射砼作业采取分段、分块,先墙后拱、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喷射时,喷嘴做反复缓慢的螺旋形运动,螺旋直径约20cm~30cm,以保证砼喷射密实。同时掌握风压、水压及喷射距离,减少回弹量。有水地段喷射砼采取如下措施:当涌水点不多时,可设导管引排水后再喷射砼;当涌水量范围较大时,可设树枝状排水导管后再喷射砼;当涌水严重时可设置泄水孔,边排水边喷砼。增加水泥用量,改变配合比,喷砼由远而近逐渐向涌水点逼近,然后在涌水点安设导管,将水引出,再向导管附近喷砼。当岩面普遍渗水时,可先喷砂浆,并加大速凝剂掺量,初喷后再按原配合比施工。当局部出水量较大时采用埋管、凿槽、树枝状排水盲沟等措施,将水引导疏出后再喷砼。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提高隧道内车辆最高限速,减少车辆通过隧道的时间,减少废气滞留时间,以便减少运输车辆对隧道内空气的污染。隧道内施工人员佩戴防毒面具提高自身保护措施。隧道工人及时倒班,避免人员在洞内工作时间过长。
1.3根据围岩情况选择适宜的开挖方式,避免地表沉降
精心安排开挖施工。开挖方法宜采用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法,拱部开挖时保留核心土,初期衬砌应紧跟开挖面施工,并妥善处理好陷穴、裂缝,以免地面水侵蚀洞体周围,造成岩体破碎带坍塌。初期支护完成后及时进行衬砌砼的浇筑。
2结语
隧道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应该按照环保要求配备施工辅助设施,制订各种预案,并进行演练,做到既要达到工程建设目的,又要使工程与自然环境协调,及时预防各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故发生。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企业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既十分必要且重要,这项工作做好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推动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建思想政治理论研讨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建立企业文化与党建政工的共同点
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政工是两类不一样的文化概念,但是两者的受教育对象都是企业中的员工。他们都要求员工诚实守信的人格和爱岗敬业的工作心态。他们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都要能够自动调整员工间的互相配合度,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及积极主动性。
二、企业文化和党建政工互相促进作用
(一)两者在实际工作中相辅相成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要建立符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来增强员工的理论性的知识及提高意识,使企业中的员工有一种标准的行为准则,加强员工间的情感交流,让全体员工都能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主动加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所以党建政工对企业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进行党建工作时,可以把企业文化当作一种实行的介质,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党建政工工作的实际内容才可以被企业全体员工接受、学习及领悟。因此在开展党政政工工作中,企业文化发挥了非常大作用。只有企业文化和党建政工互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增强全体员工间的凝聚力,让企业能够快速发展。
(二)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水平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企业顺利开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领导干部的政治水平需要到达一个很高的程度,思想素质也需要很高的水平,具备这样能力的领导才能够做到楷模作用,才能带领大家把实际工作完成好。
(三)党建政工在企业文化实践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员工思想的一种再塑造,使员工形成向心力,给企业的成长带来活力。在当前的企业文化中,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分不开的。党建政工只有通过企业文化的实行,员工才能体会到很强的使命感。企业文化是一种隐形的制度模式,这种制度是潜移默化的侵入员工的头脑,它与明文强制执行的制度相比约束能力强,它潜在的力量将员工的思想行为限制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范围内。因此运用党建政工的凝聚作用,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能够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对企业来讲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企业文化在党建政工中的桥梁作用
企业的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制度的规范,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看不见的制度,党建政工通过企业文化这座桥梁把员工的心理目标与企业目标紧密联系,产生一股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巨大能量,使员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来努力经营。因此利用企业文化的桥梁作用是很有需要的。采用两者互为补充的关系,引导员工思想,指导员工的作为,从而实现很好的管理企业的目标。
三、结语
总之,党建政工和企业文化的工作是很迫切,也很艰巨的。平时的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将党建政工与企业文化恰当连接,有机融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而且能够增大企业的聚集力,欣欣向荣的企业文化能够树立企业的美丽形象,对于企业的发展很有必要。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遵从党建政工的引领作用,利用它的优势,一起组建党建政工的美好局势。
一、科学定位,充分认识大学生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能
一是引领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发挥党建的引领功能: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党的理论对党建工作的引领、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引领以及党建对团建的引领。同时,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引领和教育是渗透在入党程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党前的理论教育、入党过程中的庄严仪式以及入党后的优良氛围熏陶,不仅提升了学生党员的素质涵养与政治理论思想,更培育了他们优良的作风,使其成为思想和行动上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党的主题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心和决心,通过以党建带团建,以学生党员的辐射作用带动普通学生,从而带动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
二是载体功能。大学生党建工作内涵丰富,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发展和党员再教育、党员主题活动等内容,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通过党建工作可以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通过党建工作主题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深入基层,开展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基础。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载体功能不是被动抽象的,而是主动具体的,平台更是广阔的,要通过完善党务相关部门的设置以及党建工作项目化的活动运作的体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
三是激励功能。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被尊重的需要、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潜能的发掘与实现是激励个体前进的动力。党建正是这样一种动力源,能够为激励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动力。以学生党建作为育人的“标杆”,通过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和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成才氛围,以此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并通过此种途径带动大学生自觉地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实现全面成才。加强大学生党建,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学风建设、“三难”学生帮扶、就业创业、校园安全稳定等方面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以优秀的党风带校风、促学风,从而激励和带动更多学生成长成才。
四是服务功能。党中央对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十六字总要求,就“发挥作用”而言,除了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教育与激励作用外,还要发挥组织的服务功能。这既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践行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党建工作的服务功能不仅体现在对组织外部群体的直接服务,也包括对组织内部成员的间接服务,具体表现为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完善的服务架构以及广阔的服务平台。以支部立项、创先争优、志愿服务等活动为载体,抓住迎新、毕业、重要节假日等重大关键时间节点,引导学生党员走进学生群体,走进一线,走进有需求的地方,提供信息、精神关怀以及物质帮助等,凸显党组织在“三难”学生帮扶、不良行为约束监督、带动学生成长发展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对组织外部群体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对组织内部成员提供服务的过程,党组织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引导、关怀以及历练等,也是党建工作对于学生党员提供服务的体现,是发挥党建工作服务功能的另一条路径。
二、丰富内涵,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第一,丰富组织内涵,构建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动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丰富组织内涵,即从组织架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丰富,从而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功能与激励功能。一是领导体制一体化。学校应成立大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大学生党建办公室,专门负责大学生党建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宣传、学工、研工、团委齐抓共管,学院党委具体落实的领导机制。实行领导体制一体化,为实现党建对团建的引领、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引领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队伍建设一体化。将组织员队伍、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建设统筹考虑,将学生干部与学生党务干部一起培养,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成才为导向,分工不分家,整体推进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三是考核体系一体化。考核作为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党建工作发挥激励功能的重要途径。为提升党建工作的质量,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学生工作有关方面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权重,把学生党建的工作状况作为评价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指标,把学生党建的工作成效作为专职政工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把学生党员的作用发挥作为学生党员评价主要内容,通过考核体系的一体化,推进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
第二,丰富质量内涵,构建教育培养考核为一体的党员发展考评体系。丰富质量内涵是对组织的引领功能与激励功能的有效补充,即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为导向,将培养教育考核贯穿于学生党员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党员发展质量与数量的并重,完善实践考察和发展党员的工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党员发展标准,构建教育培养考核为一体的党员发展考核体系,确保党员发展质量。一是坚持抓好新生入党教育,做到早教育、早发现、早培养,将入党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理论教育实现党组织对学生的引领功能,采取多种形式对新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使在校学生接受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覆盖面达到100%,鼓励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将更多的大学生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二是将党员发展考评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有机结合起来,将党员要求和学生素质发展统筹考虑,全面考察,把政治要求与业务要求结合起来,既要考察其专业知识,也要考察其综合素质,既要考察期入党的行为表现,也要考察期真正的入党动机,既要考察其平时表现、群众基础,更要考察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和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三是将入党积极培养培养与党员再教育结合起来,完善党员民主评议、预备党员中期答辩和党员转正答辩等制度,注重将党员理论学习与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抓党员的作风和大学生的学风结合起来,强调党员的先进性、模范性和奉献精神,切实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安全稳定和就业创业等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丰富目标内涵,全面提升党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指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与重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更应该努力践行这一人才培养观,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摆在教育的首位。因此大学生党建的目标不仅仅是发展党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考评体系不仅仅是考评发展党员的规模和数量,要把全面提升党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成才作为党建工作的目标,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党建工作的目标有机统一。通过党员组织生活、主题教育活动等,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理论素养;通过党支部立项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考核指标,提升党员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参与学校应急事件和危机处理,锻炼党员的辨别是非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考评指标,全面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四,丰富活动内涵,打造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党建活动是党建载体功能的表现形式,学生党建系列活动不能局限于灌输式的教育活动和枯燥的理论学习活动,而是要坚持科学化、系统化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并完善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服务他人与提升自我相结合的大学生党建活动体系:一是大学生党支部立项活动。以基层党组织活动立项为抓手,通过组织学生党员参加“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其了解党情、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强党性。二是深入开展“创优争优”和创建示范党支部活动。定期评选和表彰优秀学生党员、先进学生党支部,推广先进经验和优秀事迹,以先进党支部建设带动其他学生组织建设,以优秀学生党员带动广大同学共同进步,形成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的示范效应。三是党建工作“四进”工作。推进学生党建工作“进学生组织、进学生社团、进学生公寓、进网络媒体”,发挥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大学生党建责任区试点工作。实行“五个一对一”制度,即正式党员与预备党员一对一,负责提高预备党员素质;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一对一,负责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学生党员与班级一对一,学生党员负责引领制定班级的学风与班风建设;学生党员与学生寝室一对一,学生党员负责寝室建设与发展;学生党员与学习困难学生一对一,帮助其提高学习成绩。在试点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员整体素质,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③
三、把握本质,以学生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探索解决现实困境之道
第一,注重理论性。理论指导是党建工作的灵魂,它不仅对党建工作的实质进行了深入阐述与解释,也为党建工作提供行动纲领与价值指导。然而,工作现实中却存在实践活动脱离理论、对基本的党政理论与常识缺乏深入了解、理论素养不够等情况。为了改善这一境遇,也为了丰富党建工作的目标内涵与质量内涵,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与应用。一是要注重理论的专业性。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为丰富目标内涵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避免学习的局限性。不能仅限于党政理论知识的学习,要博众家之所长,学习经济、教育、科技、法律等知识,拓宽知识面,提升理论水平,丰富质量内涵。三是要强化理论的应用性。在具体实践中,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理论应用。
第二,注重创新性。随着学生党员群体的不断扩大与党建工作的不断加强,工作中出现了“支部活力不足、组织感召力不足、活动吸引力不足”的现象,存在“学生较弱的参与意愿与较高的参与度要求、学生需求高与现实供给不足”等矛盾,究其原因是工作创新性不够。因此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党建工作开展。一是树立创新意识,面对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要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充分把握当代学生的成长特点,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强化“开放、国际、现代”理念,做到创新意识入脑、入心、入行。二是创新工作方法,以丰富组织内涵为基础,创新组织架构、管理办法与工作载体。在组织创新上,扩大组织范围,延伸组织触角,打破学院班级壁垒。在管理创新上,突出学生自主性,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坚持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在载体创新上,要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实现键上键下的对接工作。三是创新工作内容,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坚持调研式工作方法,在有针对性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努力开办一系列“时代感强、针对性强、吸引力强”的活动。
第三,注重反思。面对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和活动组织任务,相当一部分党建工作者和学生党员整天忙忙碌碌却收获甚少,或者每天麻木地忙于应付各种总结反思,感觉身心俱疲,这都是工作中缺乏反思、不会正确反思所致。为了改变这种米尔斯所谓的“人为的贫血化”倾向,要建立工作反思常态化机制,帮助学生党员和党务工作者总结经验,从而推动工作进步。一是反思求真,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要实事求是,不能碍于情面而借批评之名行表扬之实,拒绝“假大空”式的反思。二是反思求实,扎扎实实进行反思,拒绝形式主义,对照工作标准与工作规划认真梳理查找差距,深刻进行自我剖析。三是反思求深,将反思落实到实处,既要着眼于未来,又要以过往的经历为基点,深刻反思,不能将眼光局限于眼前。四是反思求稳,构建反思常态化机制,每周一思每月一思,形成稳定持久的反思状态。
第四,注重实效性。提升工作实效、推动工作发展是党建工作的主题和落脚点,但是现实工作中,往往存在“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的情况,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工作的实效性,更是对人力物力的一种浪费。因此必须要力戒形式、狠抓落实、追求实效。一是要完善党建工作质量标准体系,党建工作的落脚点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因此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评判党建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真正发挥党建工作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工作中的独特作用。二是要健全质量评估制度,评价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展,不再仅仅依靠党员发展人数和活动开展场数等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将着眼点面向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和育人效果。三是要构建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在民主的基础之上,保障师生员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权力,重点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以及接受监督等制度,通过建立监督机制,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提升工作开展的科学化和实效性。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人就是要解放自己,解开把自己绑上的绳子,去大展拳脚,大步向前,你就会发现自己大有可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的成功与环境的关系议论文,供大家参考。
丑小鸭,它是一个坚持梦想不言放弃的典型。在受人欺辱的日子里,它一点点成长,一点点向成功走去。 而我们,就像是那丑小鸭。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经历狂风暴雨。总是会有不如意的纷扰。受到嘲讽讪笑。每个人的起点各不相同,天资有高中低等。同样,人的毅力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坚定不移,有的人漂浮不定。有的人奋发向上,有的人不思进取。 有多少伟人坚定信念,努力守护着自己的梦想。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崭露头角。最后他们成功了。因为他们努力了,他们奋斗了。他们用行动证明着他们的成功。饱受挫折,但不言放弃,获得成功,谦虚认真。用勤奋换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我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标,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我也要向丑小鸭那样,有着最真实的自我。面对困难怀着梦想希望。用一颗乐观坚强的心去战胜它。在丑小鸭精神的引导下,我学会了失败后要勇敢面对。被困难击倒后执着应对。我学会了努力。 命运在我们自己手中。现在的我们造就未来的我们。总有一天,在我们的努力下,成为一只白天鹅。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因为他不言放弃,但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离开了养鸭场。环境带可以给我们来很大的变化,环境的好坏对今后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关键。如果丑小鸭没有离开养鸭场,就算变成了一只美丽高的白天鹅。他也会躲在自己的家里不在出来,因为他无法克服自己心里的一关。他受到了太多的冷嘲热讽,那仅有的自尊也被他们践踏的体无完肤。 既然环境对动物的影响都这么大,那对人类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了。
有人说,我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家境不好,还有人说是因为年纪太大,还有人说是因为年纪太轻,还有人说是因为经济不景气,还有人说是因为口才不好,没有钱,没有人帮助--------
李嘉诚小时候家境贫穷,连书都没钱读,但他为什么能成为香港富豪呢?
麦当劳的创办人雷'克洛克成立麦当劳公司时已经52岁了,他老不老?但是他创办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快餐连锁店.
当你是哈佛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时,你会半途放弃学业去开公司吗?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先念完这所世界最知名的商业学府再说,但比尔'盖茨在那时才20岁就中途休学去创办微软公司了,他是世界首富.
经济再不景气,有没有成功?口才不好,但成功的人有没有?没有本钱但后来成功的人有没有?如果有,为什么他们能,你不能?
其实,你永远都不会因为家境不好而不能成功,你也不是因为太老,你也不是因为太年轻,真的!一切限制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给了自己一个借口,告诉自己无法成功的理由是什么时,你就真的没有成功的机会了。因为连你自己都相信你不能,还有谁会相信你?
当你告诉自己因为什么原因自己不可以成功时,你等于在头脑中对自己下了一道命令,限制自己去发挥自己所有的能力。没有人规定怎样才能成功,没有人限制你,是你自己限制自己。假如你的人生中不给自己任何限制,没有人能限制住你。为什么要自己绑住自己呢?这不是很愚笨的一个举动吗?
一天到晚只会告诉自己:"我不能-------我无法--------我做不到--------好困难--------因为我太笨,因为我没学历,因为我刚结婚-------因为我孩子太小------因为我爱人她---------所以我不能成功."
人生中没有能不能,只有要不要.只要你一定要,你就一定能.
解放自己,解开把自己绑上的绳子,去大展拳脚,大步向前,你就会发现自己大有可为.
在广袤的草原上,居住着一群银狼,他们是这片草原上的主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可以随时的见到他们那孤傲的身影,就是因为他们在这片危机四伏的大草原上繁衍了一代又一代,而它们的子子孙孙都在这片草原上奔驰过。在它们的种群里,每一条狼都曾经跟这片草原上最凶猛的狮子打斗过,曾经都在恶略的环境生存过。这就导致了它们的勇猛和矫健。草原上那恶略的环境造就了银狼。
而那些在罪恶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人,才能练就一身真本事,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只有先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之所以只有在这样恶略的环境下才能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真正成就人才。
以上的那些列子就可以充分的说明只有在恶略的环境中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同学们,在这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界中,我们没有那些真正危险而恶略的环境,但 “高三”这个阶段就相当于上天给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学会吃苦,让我们懂得坚持。只有我们把高三当做一个条件恶略的环境,,在高三这段时间里努力的去拼搏,我们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我们才会踏上成为人才的这条路上,也就是成就自己梦想的一个开端。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道路交通管理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世界上许多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和城市都在致力于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的研究,通过对道路交通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便捷、环保的总体目标。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路交通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1.我国旅居车道路通行管理问题解析
1.1旅居车注册登记问题
旅居车注册登记问题我国机动车注册登记是以《机动车类型术语和定义》为依据,在2008年之前,该标准并未明确旅居车注册登记的类型,各地公安机关注册登记的旅居车出现了“专用客车”、“专项作业车”等不同类型的登记属性。此外,《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的1997至2004多个版本中均未有“旅居车核定人数不超过9人”的规定,根据GA802-2008中的分类,自行式旅居车在注册登记还出现了“中型专用客车”。旅居车注册登记的混乱导致了后续的驾驶资格和道路通行难题,同一类型的车由于注册登记属性的不同,在道路上通行的权利不同,需要具备的驾驶资格也不同。如同属于小于6米的自行式旅居车,在机动车公告中不注明核定载客人数,在公安机关注册登记时有可能注册为“小型专用客车”,只需具备C1及以上驾照即可驾驶,也有可能注册为“中型专用客车”,需要具备BI及以上驾照。GB7258-2012、GA802-2014两项新标准的出台有效解决了旅居车注册登记混乱的问题,但在新标准出台之前的历史遗留车辆仍存在管理难题。
1.2旅居车驾驶资格问题
根据旅居车分类及《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第123号令)规定,对两类旅居车驾驶资格有相应的规定。自行式旅居车注册为“大型专用客车”的旅居车,需要持A1驾照;注册为“小型专用客车”的旅居车,持CI及以上驾照即可。拖挂式旅居车需要牵引车才可以在道路上行驶,驾驶拖挂式旅居车需具备牵引车驾驶资格,即A2驾照。对自行式旅居车而言,目前最为典型的问题是车辆长度大于等于6米的注册为大型专用客车的自行式旅居车,需要A1驾照资格,申请人需具备年龄26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且已取得驾驶中型客车或者大型货车准驾车型资格5年以上,或者取得驾驶牵引车准驾车型资格2年以上,并在申请前最近连续五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记满12分记录。即驾驶车长大于等于6米的自行式旅居车需要具备严格的驾驶资格,申请驾照周期相对较长、难度较大,也使得旅居车设计时经常限制在6米以内,或者使得超过6米的旅居车使用群体集中在中年范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居车发展。对于拖挂式旅居车,申请A2驾照需要24岁以上、50岁以下,已取得驾驶中型客车或者大型货车准驾车型资格3年以上,或者取得驾驶大型客车准驾车型资格1年以上,并在申请前最近连续三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记满12分记录。即拖挂式旅居车同样面临申请驾照周期相对较长、难度较大的问题。
1.3旅居车道路通行问题
1.3.1牵引车违法改装和通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56条:小型载客汽车只允许牵引旅居挂车或者总质量700千克以下的挂车。我国目前大部分小型客车在车辆出厂公告中并未有后拖钩,注册登记时不会注明车辆具备拖车功能,车辆改装不允许改变此项性质,因此国内上道路行驶的由小型客车拖挂旅居车很有可能存在私自改装的违法行为。《实施条例》第56条也规定’大型载客汽车不得牵引挂车’则目前在道路上行驶的由车长超过6米的旅居车牵引旅居挂车也属于违法行为。此外,道路上行驶的旅居挂车还存在灯光信号、制动、安全防护等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甚至有私自焊接拖挂车和拖挂旅居车无牌无证的现象。
1.3.2公路通行限制在普通公路上通行时,部分道路由于设计、管理等原因,桥梁、隧道、局部路段等不具备超过一定高度、载重、宽度的车辆行驶的条件,故采取了限制某类车辆通行的措施。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全挂拖斗车类型的旅居挂车不允许在高速公路行驶。但国内高速公路管理存在分段管理、公司运营的现象,不同管理区段可能存在对旅居半挂车、中置轴旅居挂车限制通行的现象,导致拖挂式旅居车在高速公路上通行不畅。
1.3.3城市道路通行限制由于旅居车类型、尺寸存在巨大差舁,道路通行特点也各舁,且具备居住的功能,在当前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形势日益严峻、停车问题逐渐突出的前提下,旅居车在城市道路的通行与停放必然对道路交通运行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城区道路通行问题。自行式旅居车其道路交通运行特征与普通客车类似,对道路交通运行相对较小,目前除采取尾号限行的城市外,并不属于各城市机动车限行范围。拖挂式旅居车道路通行特征与拖挂车相似,不仅需要更高的驾驶资格水平,其在道路上通行时会严重降低道路通行效率,更会对道路安全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城区停放问题。目前我国的城市停车问题已然十分突出,停车供需矛盾急剧爆发,违法停车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对拖挂式旅居车而言,根据现有的停车资源、停车泊位设计情况,无论是路内停车泊位还是路外公共停车场,均难以找到合适的停车泊位。且旅居车具备居住功能,其获得生活补给、实现居住功能等情况不可避免对所停放地点周边产生影响。
2.国外旅居车道路交通管理经验总结
2.1注册登记及驾驶证管理
国外对旅居车的注册登记和驾驶证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英国限制超过12米长和2.55米宽(测量范围不包括驾驶镜,保险杠,灯具)的旅居车注册登记。针对不同类型旅居车,英国采取分级驾驶证管理制度’旅居车驾驶证取决于驾驶人年龄和旅居车的尺寸大小’3.5-7.5吨的旅居车需要取得C1型驾驶证,超过7.5吨的旅居车,需要取得C型驾驶证。澳大利亚针对不同旅居车类型规定不同的注册登记程序,注册登记类型分为轻型旅居车和重型拖挂旅居车两大类五个小类。驾驶资格管理方面,根据货车重量和客车人数规定驾驶资格级别,旅居车一般使用C级别驾照和LR(轻型车驾照)即可。C级驾照可以驾驶4.5吨以下的汽车,不超过12人的汽车(含司机);LR(轻型货车驾照)可以驾驶4.5到8吨的货车和12人以上的客车,所拖挂车不能超过9吨。
2.2道路通行管理
2.2.1全方位的安全防护设施配置欧洲大多数国家根据自身地理、气候、道路交通等条件,规定了旅居车的安全设施装备标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诸多欧美国家要求旅居车必须配备反光背心,在发生事故或车辆故障时,所有乘客和驾驶员离开车辆必须穿戴反光背心;车辆轮胎花纹夏季不低于1.6mm,冬季一般不低于4mm,个别国家要求车辆配备冬季轮胎;随车携带防滑链,仅允许恶劣天气使用,但不得破坏道路。此外,还有对牵引绳、备胎等要求。
2.22严格的通行和停放规定欧洲国家规定了不同类型旅居车在不同类型道路上行驶速度。针对旅居车在城市道路通行问题,欧洲国家主要采取限制性措施,严格限制拖挂式旅居车进城通行,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意大利等诸多国家规定旅居车通过桥隧、城市道路时需缴纳特别通行费用,其中德国还根据车辆排放等级限制其可通行的区域和道路。对于旅居车停放问题,欧美国家一般规定旅居车允许车辆在露营地以外的野外露营,且需要遵循指定的道路、停车泊位上停放,不允许车辆停放在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内。同时,各国根据本国道路情况、车辆情况制定了双车道公路、其它道路等不同限速规定。建成区道路上’大部分国家对拖挂式旅居车、自行式旅居午最高限速普遍定为50km/h,以保持安全的运行条件。在市郊道路上,拖挂式旅居车限速一般为70km/h,小于3.5吨的自行式旅居车限速一般在90km/h,大于3.5吨的自行式旅居车限速一般在80km/h。
3.关建议
目前,旅居车在我国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对旅居车生产制造、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和执行相对较为滞后,引发了旅居车在购买使用方面的问题,既不利于旅居车市场乃至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利于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提高,亟需研究解决。围绕旅居车居住和交通两个核心功能,借鉴欧美国家对旅居车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道路交通运行特点,建议对旅居车采取分类管理的基本对策,分别针对自行式旅居车和拖挂式旅居车制定安全驾驶、车辆安全、道路通行和停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3.1规范旅居车注册登记
旅居车在注册登记中的属性是对其进行道路交通管理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和《机动车类型术语和定义》的最新版本,对旅居车的车辆类型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旅居车注册登记时,一方面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登记,避免出现“专用客车”、“专项作业车”等不同的登记属性;另一方面,为更加准确旅居车在注册登记属性,推动工信部门严格、规范按照标准要求发布机动车产品公告,明确旅居车的登记性质。同时,对于我国目前存在的登记为其它类型车辆的旅居车,应逐步换领新行驶证等措施,将其纳入统一管理。
3.2强化驾驶人资质管理
旅居车的道路交通运行特性有别于一般的客车,特别是驾驶旅居拖挂车,对驾驶人要求更为严格。拖挂式旅居车与普通挂车列车相比,牵引方式基本一致,对驾驶安全意识和技能要求基本类似,因此应当要求持有A2驾驶证方可驾驶“拖挂式旅居车”,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同时’深入研究优化驾驶证管理,探索不同准驾车型驾照可以牵引车辆类型及驾驶培训、考试等要求。
3.3提升旅居车安全性能
旅居车具备交通运输和居住两大功能,因此旅居车辆的安全管理不仅包括车辆本身安全性能的管理,还包括车辆安全设施的配备。一方面,加快修订我国已有的旅居车相关标准,根据道路交通运行安全要求,科学制定旅居车车身、底盘、挂车等安全技术要求,制定旅居车车辆载质量、挂车牵引等方面技术规范,确保车辆自身安全性能符合我国道路交通安全要求。另一方面,根据居住功能和道路交通通行安全要求,制定旅居车消防设施、交通安全设施等随车安全设施的配备标准,提高旅居车运行和停放的安全性。
3.4严格旅居车通行执法
在当前我国对旅居车辆管理较为严格的前提下,部分旅居车上道路行驶存在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如持有A1以下驾照的驾驶人驾驶注册为大型专用客车的旅居车上路行驶,注册登记时未注明具备后脱钩的小型客车或小型自行式旅居车拖挂旅居挂车,旅居挂车无牌无证,驾驶车辆牵引拖挂旅居车时不具备A2驾照,均为现实中多发的道路交通违法现象,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道路交通执法中,应根据旅居车注册登记属性,严格査处不具备上路条件、违法通行的现象,规范旅居车驾驶人出行行为。
3.5细化城区道路通行政策
不同类型旅居车对城区道路交通运行影响差舁较大,建议根据旅居车类型制定其在城区道路的通行政策。对于自行式旅居车,其对正常道路交通运行影响较小,可根据车型参照小型客车或大型客车的通行政策进行管理。旅居挂车在城区道路的通行管理政策中需予以细化,明确将旅居全挂车、旅居半挂车、中置轴旅居挂车等纳入通行管理范围,参照大型货车或拖挂车通行政策管理,限制其在高峰时段使用城区道路,减少道路交通拥堵和排放,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此外,也可借鉴国外经验,采取收取特别通行费的措施,为其占用道路资源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
3.6加强旅居车停放管理
欧美国家对旅居车停放基本要求其在指定地点停放,禁止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停故,严格限制其在道路、停车泊位上停放的时间。目前,国内也在积极建设自驾游营地,为旅居车的停放提供便利的条件。由于旅居车的停放不仅是车辆停放的效果,更会产生居住消耗垃圾,因此,需要严格限制旅居车辆停放地点和停放时间,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旅居车的停放与通行政策需协调制定,城区道路上及路外公共停车场应禁止旅居挂车在城区道路停车泊位上停放,限制专用客车类型的旅居车的停放时间,并与城市停车收费政策相一致,对旅居车停车收取一定的停车费。同时,严格道路交通执法,严厉打击旅居车辆通行和停放违法行为。
4、结语
旅居车兼具交通运输和居住的功能决定了其有别于一般交通工具设计制造要求和使用待性,具备了客、货两类车型的道路交通运行特征,需对其进行有别于一般车辆的道路交通管理对策。为此,本文针对我国旅居车注册登记、驾驶资格和道路通行管理方面问题,借鉴发达国家旅居车道路交通管理经验,提出了旅居车注册登记、驾驶人管理、车辆安全改善、路面执法、城区道路通行和停放管理六个方面的管理建议,为旅居车道路交通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认清形势任务,把握规律特征
执法规范化建设任重道远,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亟待提高。当前,作为交通安全执法部门,面临执法理念转变、执法方式转型、执法必须规范,群众法律意识增强、监督群体增多,内部教育培训乏力、思考破解能力不强、管理监督机制不力、队伍整体素质适应不了当前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形势任务需要的“责任危机”和“本领恐慌”。新形势、新任务迫使交管工作不得不爬坡追赶。目前,存在执法理念不强的问题、执法能力不足的问题、执法方式简单的问题和有章不循、有令不行的问题,以及该公开而不公开、公开了而又不公正、办事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交警的执法公平公正度,降低执法公信力,群众有抱怨、有意见,不信任、不满意。
二、创新工作举措
积极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推进交通管理社会化、信息化、规范化、服务化不仅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更是使命要求、责任担当。
(一)推进交通管理社会化
要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创新社会管理,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这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交通管理各项措施能真正落实的治本之策。只有这样才能破除长期遗留和形成的源头职责不清、行业自律不力、部门联动乏力、社会公众教育弱化,以及就管理抓管理的工作理念和现实工作中的应急式、被动式、疲劳式等管理运行模式。
(二)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化
科技是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近几年,随着各级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的不断加大,宁夏的道路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有力促进和保障了各项交通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当前和今后的建设使用工作中,必须突出建设的功能性与共享性、先进性与实用性、规模化与应用化的有机结合。要积极围绕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强化信息采集功能,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注重从车辆的销售、入户、办证,到驾驶人的报名、考试、发证,再到二手车的流通,直到最后的注销报废等源头性、基础性信息采集做起,确保驾驶人员和机动车辆底数清、情况实。同时,加强信息分析研判,提高应用科技的决策、指挥能力,提高在信息化、动态化条件下的预防控制能力。
(三)狠抓交通管理规范化
交管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艰辛,而群众的意见依然很大,这固然有客观因素,但躬身自问、反思检点,一些问题还是出在自身,没有在执法中把最基本的规范要求执行好、落实好。首先,要着力加强法治理念、法律法规的培训力度,使民警对应知应会的法律法规能达到熟知熟用的程度,提高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能力,并形成规范执法的自觉意识。第二,要严格落实“四个一律”制度,坚决抓好执法记录仪“四必要求”,建立出警处警全程使用执法记录仪的刚性问责制度。第三,要加快推进执法场所标准化建设,对硬件建设达标的,扎实解决办事大厅、监控设备、工作流程不符合规定的问题;对硬件建设不达标的,下大力气加快工程的改造改建,从基础上解决不规范的问题。
(四)提升交通管理服务化
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当前,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公众,已成为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和核心内容。可以说,服务不再仅仅是一种美德和额外负担,而是一种法定的职责。随着发展需要、群众需求,交管部门应以“服务”为导向,建成集监督、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的,具有多元化职责的“复合型”部门。首先,擦亮服务窗口。公安交管部门履职尽责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是窗口,都要以“窗口单位”的要求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勇于“亮窗”、敢于“亮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积极改进规范,提升服务质量。第二,创新便民措施。对公安厅2013年出台实施的涉及交管的3项硬性规定和7项便民利民措施,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固化便民服务举措。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出便民利民新措施。2014年,按照公安厅确责的“驾驶证考试下放到县一级公安机关、增加自助缴费机和违法处理岗点、纠正收取暂扣车辆停车费”等重点工作,必须落地有声、抓实抓好,方便群众办事、减轻群众负担。第三,做到公开透明。能公开、该公开的事项一律公开,从各项接处警程序、受理办理事项、办理程序及时限、监督措施及办法,拓展执法公开范围,深化执法公开层次,全程阳光作业,坚决杜绝随意性、隐蔽性,有力挤压发生不正当行为的弹性空间。与此同时,公安交管部门还要维护法律尊严,保障交通安全。一要强化源头监管。加强与交通运管、安检、教育等部门的协作配合,重点对客运车辆、校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的源头监管,督促客运企业、客运场站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教育部门及学校严格落实交通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对发现的问题要一查到底,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做到从严从重处理,倒逼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二要强化动态监管。加强与交通运管、安监等部门的协作配合,适时抽查、集中检查客运车辆安装和使用动态监控系统情况,督促客运企业充分发挥卫星定位汽车动态行驶记录仪的监管作用。对不按规定进行实时跟踪监管运营车辆的企业,一律停业整顿;对同一客运企业的车辆有两次以上超员违法行为的,一律停业整顿。
三、厘清职责定位,扎实务实工作
在当前和今后的交通管理工作中,应着力增强“三个方面的意识”,提升“六个方面的能力”。
(一)增强“三个方面的意识”
一是增强信息汇报意识。积极主动地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汇报交管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争取重视支持。力争每年自治区政府能专题听取一次有关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汇报,以自治区政府名义印发有关加强和改进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力争每年自治区人大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年度重点督查检查内容,以督促解决制约公安交管工作发展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积极向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汇报政法机关车辆管理使用情况、向自治区区直机关工委汇报区直各部门车辆管理使用情况,争取将区直各单位的车辆管理使用情况纳入相应的综合考评、绩效考核、创建文明单位的内容之中。二是增强协调联动意识。积极主动地与交通运管、安检、经信委、环保、财政、教育及宣传、广播电视等部门加强联系沟通,争取支持帮助。采取上门主动汇报工作情况,听取对交管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同时,汇报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工作意见建议,进一步明晰各自承担的职责任务,建立完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协调联动、合力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公安厅指挥部、纪检、宣传、法制、督察、治安等处室的沟通联系,做实做好信息报送、问题反馈、舆情引导、法律培训、协作配合等工作。三是增强服务基层意识。积极主动地帮助基层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办法举措,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在工作部署上,突出前瞻性、现实性、针对性、科学性,因路因时、因车因人制宜,突出侧重点,强化针对性,力戒形式主义的运动战、人海战。在勤务保障上,突出办公办案场所滞后影响规范执法、民警路面执法执勤防护装备不足影响人身安全等基层无力解决的重点困难,突出高温严寒天气下及专项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争取财政划拨相应的津贴补贴。
(二)提升“六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提升学习思考能力。学政策理论,做到入脑入心,坚定理想信念;学法律法规,做到应知应会,自觉遵照执行;学业务技能,做行家里手,熟练掌握运用,真正达到学有所思、学以致用,警钟长鸣、守住底线。二是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当前,应以解决执法办案水平不高、执法执勤技能不强、做群众工作能力不足、应对媒体方法不当等诸多薄弱环节为切入点、着力点,分层次、有侧重地加强教育培训。比如,邀请厅法制总队民警就年度执法考核中发现的交警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指导,组织全区交管系统的业务精兵上门实地培训,选派交管骨干到外省市跟班作业、学习取经等方式,以及有针对性地集中、分片组织开展实用法律、工作技能、信息化应用等培训,着力解决实践实战需求。三是提升破解问题能力。切实加强对当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突出问题的调查研究,积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对道路交通进行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提高农村客运的安全系数。对容易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重点环节,对已经作出的道路交通安全的部署要求,要紧抓不放。对城市现有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的交通安全设施不全、路口渠化不合理、红绿灯配时不科学的问题,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综合管理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加大督导指导力度,明确相关责任,督促问题解决。四是提升廉洁从警能力。坚持不懈地加强日常教育、监督和警示,督促民警严格自我约束、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纪律规定,防止违法违纪问题发生。要建立健全各项规范工作运行的制度规定、规范涉及人财物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办法,坚决把公权力放在桌面上、置于监督下,做到阳光公开。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处处管好自己,切实把好党性关、纪律关、权力关、法律关、廉政关。五是提升安全宣传教育能力。加强公众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法,加大对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和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危害性的宣传教育力度,普及交通安全常识,及时通过媒体曝光典型交通违法行为案件,进行安全警示教育。要不断深化交通安全宣传“六进”活动的经验做法,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及时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电子显示屏、公路沿线可变信息板等媒介,发布道路通行信息,加大温馨提示。要拓宽社会信息交流渠道,办好公安微信、微博,把交管部门的执法事项、便民措施、服务承诺全部公开,增加交管工作透明度,增进群众理解认同感。六是提升督察检查能力。要针对路面执法执勤、事故处理等执法活动,加大对接处警“、四个一律”制度和执法记录仪“四必要求”具体执行情况的督察检查力度。要针对驾驶人培训和考试监督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大对驾驶人培训,考试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督察检查力度。要针对下放的审批事项、便民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加大实地跟踪督促检查和采取技术手段实施后台监管的力度,解决公权力、便民措施私用滥用问题。要针对群众投诉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对问题的调研思考,建立健全相应的解决及制约措施,及时解决回应群众的诉求问题,以执法活动的规范、透明、公开、公正,不断提升群众对公安交管工作的信任度、满意度。
关于道路交通管理论文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开放经济环境使世界的经济联系得更加紧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环境会计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低碳经济与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概述
1.1低碳经济概述
随着2003年“低碳经济”一词的提出,现在已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理论被相关学者研究,它作为一种在后工业化时代出现的经济形态,既能够满足能源、环境的挑战,又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比如:当前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低碳经济理念就是“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低污染”,以技术创新、发展创新为核心,旨在降低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以能源效率、创新清洁能源为目标,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选择。
1.2企业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通过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系列成本费用,也就是说企业的环境成本就是对环境的恢复、预防、补偿过程中所产生的企业资产的流出以及价值的消耗,其形式不仅表现为企业会计账面上的现金的流入、流出,还包含一系列非现金的支出。环境成本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当前企业应该普遍重视的问题。
1.3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主要是指通过运用一系列的先进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对环境有影响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是基于一种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将环境成本的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保证将环境成本降到最低限度的一种管理活动。
2.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2.1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的确认主要指的是通过结合企业自身的成本发展目标,从低碳经济的理念出发,对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对环境有影响的支出进行确认,并根据实际情况分为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两项,在考虑企业自身损失的前提下,第一,资本性支出主要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年度中的各项支出,应该由各个期间收益的营业收入分担,如果企业的环境指出符合资本化的标准,就将部分支出转化为企业的环境资产,并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期摊销;第二,收益性支出是将涉及一个会计年度的支出与当期收入项配比,并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的营业支出形式,比如:企业的环境绿化支出、环保人员的工资支出等就是收益性支出的范围。对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进行确认要认准一定的条件,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
2.2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
企业的环境成本计量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第一,内部环境成本计量是在完全目的成本、非完全目的成本的基础上,选取不同的计量方式,在一定时期内针对某一环境而做出的资金投入,主要有差额计量与完全计量两种,不管哪种计量方式都应该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的投资原则;第二,外部环境成本计量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并没有实际支付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成本费用,它不同于内部环境成本计量以消耗资源为代价,而是取决于对温室中气体排放量的估算,通过从量定价方法对有害气体的排放进行计量,在观测实际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测算公式推衍而来,是对资源消耗量的一种计量。
3低碳经济下改进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建议
3.1完善环境会计计量法规
完善环境会计计量规范是低碳经济条件下控制环境成本的前提和基础,实际来说,应该在拓宽环境会计法规覆盖面的前提下,明确保护环境、控制会计成本的要求,将环境保护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标准,确定环境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地位,以此来知道环境成本控制的实践活动,实现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2提升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观念
低碳经济下,企业不能再按照传统的环境成本计量形式发展,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来保证正确的经营决策,站在低碳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到环境成本的应用价值,对关系到环境保护的一系列经营活动进行全程的控制,以一种主动性的环境成本控制为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来实现企业更高的经济利益。
3.3制定适合环境成本控制的准则
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准则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历史成本法、行业成本法、实际过程分析法,无论哪种方法都应该以控制企业环境成本为前提,参考行业环境成本。企业外部环境成本等因素,从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成本准则,以此来达成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经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是暴露出来一些财经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就会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甚至丢失已经获得的经济成果。因此对经济环境中暴露出的财经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1我国财经环境现状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财经工作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而具有十分关键的战略地位。如果财经工作无法适应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会限制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的经济环境需要财经工作的支撑。经济环境水平的提升需要经济管理理念的支持,只有借助良好的财经工作,才可以保障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企业管理也需要财经工作的约束,通过制度化的管理使企业在合法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当下财经环境急需提升财经工作的水平,以保障经济环境的平稳运行。一方面,提升我国财经工作的水平,可以为经济政策的推行提供支持。财经工作的开展与经济政策相辅相成,借助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性可以有效地提升财经工作的执行力,而财经工作的推行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国家经济政策的实行。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也需要财经工作的支持。只有处在健康的法制环境下,经济发展才能顺利进行,财经工作才能得以发展。
2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当下我国经济环境比较复杂,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财经工作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经济环境缺少整体性的规划,导致财经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挑战。财经工作的规划应当与实际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但是不同经济领域、层面的环境比较复杂,难以协调。而财经部门职责的发挥,也离不开财经整体规划。但是在制定财经规划的时候,往往不能真正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造成一些内容存在重复,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
2.2存在制度漏洞
财经工作的进行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特别是有关财政转移的制度等,与当下财经工作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现有的财经制度不能与经济环境相适应。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侵占了大量的资金,却不会受到财经制度的约束,这一点对我国当下财经工作的发展尤为不利。
2.3忽略了公共服务
随着财经工作的不断发展,政府也逐渐加大了对财经工作的关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财经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也别是忽视了对公共事业的服务效果。对于一些公共建设、运转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少,到位效率较低,管理也十分薄弱,导致这部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且严重制约了公共服务的发展。作为经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财经工作应当关注公共服务管理机制,保障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对资金的流动进行监管,以确保资金到位后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发挥财经工作在公共服务领域应有的作用。
2.4缺少区域互惠
财经工作的发展也会收到地域的影响,不同区域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过分关注本区域的经济环境与财经问题。但是经济的发展与财经工作的实施,不仅仅在区域内就能够实现,更重要的是需要将区域联合起来,实现互惠互利。只有摒弃了地方保护主义,重视联合与合作,保障双方或是多方的经济利益,才能将区域经济逐渐扩展,从而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但是当下的各个区域往往只关注本身的利益,在区域内部奉行地方保护主义,不能与其他区域之间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关系,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制约。
3应对财经问题的有效对策
3.1完善财经工作规划
只有保障财经工作的平稳进行,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应当对当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形势进行仔细地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经工作规划,并结合规划实施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不断完善。同时,还需要保障财经工作规划的客观性与标准性,以确保与财经有关的各个部门能够严格按照规划的指导完成工作。这样一来就有效地避免各个部门无法明确自身任务的问题,也有助于不同经济领域顺利完成财经工作。
3.2加大财政支付转移力度
在财经领域内负责对效果进行调查的有关部门应当在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形式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地区间财力、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更好地体现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平性,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结构逐步调整到合适的比例;不断完善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的测算方法,确保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的公平性,建议集中力量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大幅度压缩和减少项目数量;有关部门要增强全局和服务观念,克服部门本位观念,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做好专项转移支付工作。逐渐提升对财政支付转移的关注,通过积极推行与财政支付转移有关的政策与条例,使支付转移速度得到有效地提升,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促进经济朝着活跃的方向发展。另外,在对支付转移政策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应当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经济知识,确保财经工作的质量。此外,还应当重视法律法规对财政工作的支持,以法律的形式对财政支付转移进行硬性的要求,以提升其执行效率和力度,在减少冗余支付名目的同时,保障资金的合理使用,从而有效地规范经济市场。
3.3保障均衡发展
财经工作水平的提升,会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只有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获得了提升,才能反过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良性发展,并不断完善以适应变化的经济形势。一方面应当加大对公共服务事业的投资,确保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应当重点抓资金到位的速度,确保专款专用,避免资金的滞留,使其尽快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作用。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同时,社会各个方面都会为经济环境提供更好的支持,因此在关注财经工作的同时,重视公共服务十分关键。
3.4推动经济区域互惠
针对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违规进行的地方保护政策,严重阻碍的经济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地方保护主义似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区域性的合作从利用资源互补、人文差异互补、地理优势互补等合作共赢方面考虑,区域化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人文方面的进步等远远超出本地区独立发展的所带来的增加值。因此,财经工作应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在制定工作计划时有针对性提出一些对策,以避免地方保护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同时,应当制定相应的财经计划对地方经济发展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地方的营销观念、方式、模式等方面,要使区域认识到地方保护注意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同时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互利互惠,在与其他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使经济更加活跃,为区域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
4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市场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财经工作计划,指导经济平稳发展,成为了人们研究的关键。一方面我们应当明确财经工作的目标,结合实际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情况,对财经工作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总结出现的财经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策略,通过不断健全财经工作计划,弥补财政转移支付的不足,同时保障公共服务的运行,减少地方推行保护主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也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此背景下,环境工程管理应运而生。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工程项目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治理经验。环境保护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发展工程,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普遍关注、共同努力才能够收到成效,本文根据作者的工作经验简要分析了环境工程的目标和管理手段,同时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环境工程;管理;对策
当代社会,环境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努力地进行着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就也为严峻。因此,在我国在环境日益受到污染的情况下人们已经渐渐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性,从而树立其环境保护的意识,继而建立起环境工程管理。
一、环境工程概述
所谓的环境工程就是研究以及从事防治环境污染与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之中的医学、生态学之中的环境医学与环境卫生学,以及环境化学与环境物理学有关。因为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而环境工程学是在人类同环境污染作斗争、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
二、环境工程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估非常不充分
目前,对于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评估指标不全面、未成系统的缺陷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样在制定大环境因素目标与指标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和不足,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为指标不够“坚挺”导致资金、方法、职责、机构、监控手段及相关程序文件方面无法配合实施细则,相应地配套措施也无法落实。
(二)环境工程管理优秀人才缺乏
在我国,虽然公众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公众对环境工程管理的认识仍然一知半解,即使各地出现了一些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但运行效果依然是个疑问。公众看法尚且如此,整个社会的认识也好不到哪里去,以各大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为例,环境工程管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这对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缺乏优秀人才是环境工程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我国还未能够对重大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系统以及科学的评估,这就直接导致在后期制定大环境因素的目标及指标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继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形成较多的软指标。没有完善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作为保证,就很难从资金、方法、职责、机构、监督检测手段及必要程序文件等方面同实施细则做有效配合,同时也无法落实配套相关措施,从而不能确保它的统一性。
三、加强环境工程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
体系化是使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纳入正常轨道的关键步骤,应通过落实以下措施加以完善(:1)所有涉及环境保护的宏观决策,都必须有环境保护部门参与,环境管理工作应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在所有与环境相关的领域中都应体现环境意识。(2)在进行区域开发、重大经济技术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要决策之前,必须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工作。(3)建立由党政领导、人大政协、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监管制度,完善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集合全社会的力量管好环境工程建设。(4)建立环境工程多渠道投资机制,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通过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5)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问题举报、听证会等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公众、媒体的监督与批评,创造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高度重视环境人才培养,利用多种途径促进成才
提高环境工程管理水平,需要有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不拘一格,应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成才。可以通过高等院校培养环境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提高在职人员理论水平;更鼓励职工教育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使在岗人员能够不断获得理论的补充和知识的更新。
(三)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整合环境工程资源
在我国从事环境工程的企业数量并不少,仅广州市环保设计公司最少400家以上,竞争也挺激烈的,但水平却不怎么样,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准入门槛低,以致鱼目混珠。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一是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并加强监管,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管理规范制度;二是放开市场,现在各地仍遗留计划时代的影子,当地政府往往将工程任务交给当地公司;三是引入外资,提高环境工程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安娜.解析中国环境工程设计现状及其新发展[J].才智,2013,(14).
[2]王开亮,程万秋.浅谈环境工程管理[J].能源与节能,2013,(3).
[3]周根华.关于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09).
一、我国在环境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环境监测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由于缺乏相应依据,使得制定相应的目标过于空洞。从而在执行过程中,理论性太强,而硬性指标过少。从而缺少相关管理细则,相关机构、资金、职责与方法等相关环节无法很好的落实。
1.2在我国,环境的负面影响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该学科在我国起步晚,因而优秀的专业人员匮乏。国内的各大院校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很少,真正在这方面的骨干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另外,资金相对缺乏,技术不完善,设备相对陈旧等对该学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制约性。在职人员的岗位再培训机会也是少之又少。所有上述问题都限制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与提高。
1.3宣传缺乏力度,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1.4缺乏环境管理和保护意识,相关站点和自动化程度较低。人们缺乏危机意识,政府在监督制约上的管理不够。相关制度过于形式化,系统化程度不够。有些制度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并且可操作性很差。
二、环境工程的管理目标与相应的手段
2.1环境工程的管理目标。环境工程不能违背环境管理系统中的其他要求,并且要满足当前的具体需要。这是环境工程工作的前提。提升环境管理系统的层次,实现环境的最佳合理状态。在实现相关目标的同时,要考虑到相关成本,用最少的投资获得最佳投资效果。最大限度挖掘既有设备、技术使其最大限度的为环境治理做出最大贡献。目标的实现要与其他要求尽量兼容,避免产生更多矛盾。遇到相关矛盾要有具体解决办法来提高整体系统的工作效能。
2.2环境工程的主要管理手段。第一,相关工作制度化。如:在城市将垃圾分类制度化,按照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进行分类,并对废旧电池、电子元器件等产生污染的废旧产品分类。为后期的垃圾处理带来极大方便。减少了对土壤、水源的污染。第二,管理机构的设置。为了保证环境工程管理的有序发展,需要有相对应的机构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环境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第三,在相应管理工作中要做到:职责明确化、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确保环境工程工作得以实施。
三、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措施
针对上述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必要、有效的管理手段,对相关环境工程管理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第一,各级政府及相应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将其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将环保工作的管理、监督纳入重要的工作范畴之内。第二,环境保护部门要参与到相关决策当中,要积极宣传环保的意义。并将该理念贯穿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第三,一些地方重大经济技术决策的落实,区域开发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环境保护部门要对当地重大经济决策、区域开发、产业调整等工作做出下供应的环境测评,并将指标及时上报上级主管单位。通过这种人为的方式控制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向。第三,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监督部门要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提高环保组织与个人的积极性,对环保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并采用他们的合理化建议。第四,针对环境工程中资金相对匮乏的现状,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机制,保证多渠道投资的可行性。各地方政府的相关产业政策的前提要有利于环境保护。依据这个前提制定环保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工程管理控制的具体措施如下:
3.1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面的资金。当前环境保护思想意识还未能深入人心,未能为大家广泛认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宣传等方法引导大家在思维关键的变化。工作从小处着手,才能真正保证环境工程工作更好的落实。调动各方面的投资,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投资的力度。为了让人民更好的享受环境,从而保障人民更高层次的生活标准,需要我们立足实际,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制定标准高,质量过硬的体系做出贡献。
3.2要对环保模范企业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将模范企业和模范城市的环境治理措施和办法加以推广。依据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模式和依据,从而寻求更好的环境治理方案,并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加以规范。
3.3建立并规范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环境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去制定。保证法律法规的具体可行,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一旦有法可依,相关人员要依据法规、计划有步骤的加以实施。并需要有监督机制所谓保证,及时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最终做出科学的评审。工作的计划性要求整个工作中的相关信息、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在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在执行计划是要分阶段、分步骤的加以实施。之后做好相关记录与分析工作,作为最终决策的有力依据。
3.4要将环境管理体系和建设项目、相关规划以及项目改造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环境的建设、规划和改造目标属于环境管理的基础重要依据。这些具有科学性的依据是环境保护的基石,左右着环境保护的方向。
3.5改变我国目前相关人才匮乏的情况。需要依据国情,不断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大力培养本科以及研究生等高技术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较差学科的融会贯通,因为环境工程不是独立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并使其成为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力量。随着环境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逐步储备更过的专业技术力量,才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社会上,我们积极开展环境工程培训、讲座,逐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从每个人入手,使每个人自觉成为环境管理中的一员。对环境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需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与正规化。通过责权利的分工,运用奖惩制度来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与综合素养。
3.6与时俱进,有效的利用信息手段进行宣传。当今属于网络时代,可以有针对性的建设环境类的官方网站,对政策法规、相关动态随时有效的传递给受众人群。建立协会形式的网站,在进行公益宣传的同时,可以将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进行推广,淘汰不符合产能的技术,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项目进行有效的推广。并且,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对扩大投资渠道。对有志于投资环保的企业和相关认识进行有效的疏导。只有结合具体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才能将环境工程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第一,机构设置上的不断完善。环境管理离不开合理的组织机构,这是发挥组织机构最大的效能,才能真正做好环境管理工作。第二,环境工程管理的实施要与相关制度有机结合,因此要科学合理的对环保制度进行评估。对既有不符合标准的制度进行废除和修改。第三,环境管理需要和建设、规划、产业调整有机的结合。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并有效的控制这些企业的重复建设。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环境治理不断增加力度,许多地方政府已经逐步认识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离不开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立足的根本。这就需要人人具有环保观念。同时,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不断刻苦的工作,真正研究出与实地情况相吻合的环境管理方案,推动这个学科健康稳定的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农村环境的全面保护,只有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才能得到顺利推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对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实现环境保护与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环境保护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百姓环保意识淡薄、生活垃圾无序堆放、过量使用化肥等,导致大部分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农村环境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解决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村百姓环保意识淡薄
现如今,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关键原因在于农村百姓文化水平十分有限,对于环境保护内容十分淡薄,绝大部分农村百姓并不了解环保知识,更缺少环保意识,甚至对于环保这个词非常的陌生。错误的认为环保与个人无关,环保是城市问题、是工业生产问题,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
1.2过量使用化肥、农药
由于当前农村农民缺少化肥施肥技术,所以在化肥的用量上很难把握得当,化肥的使用率很低,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大量的化肥并没有被吸收,而是残留在环境中,这是导致水体富养化的直接原因。同时,由于肥料没有被合理使用,氮、钾、磷使用的比例不正确,磷肥和钾肥用量不足,氮肥超量,直接造成土壤有机物质含量降低,由于土壤肥力不足,因此出现了板结现象,农村土地严重恶化。国家已经严令禁止使用高毒农药,但是仍然在农村随处可见高毒有机磷、有机氯的使用,此类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得农副产品受到污染,并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的严重的威胁。
1.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经调查显示在农村只有部分养殖户,将排泄物用作沼气制作,而大部分养殖户并没有对动物粪便做出合理处理,通常只有少部分用作农家肥,大部分随意排放,造成养殖场内外弥漫着恶臭味。在夏天,随着温度升高,这些养殖场产生的废弃物会发霉发酵,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直接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近年来,国家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如改造旧式公厕、整治排污沟渠,在农村一些脏乱差的环境死角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但是仍有部分地区出现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将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停留在表面上,建设面子工程。另外,农村环保监管力度有待加强,乡镇缺少环保职能部门,缺少专职人员,环保部门的检测设备不够完备,无法发挥出其自身的检测作用。以上多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2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
2.1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应从小抓起,教育部门应督促中小学校教师加强对学生环保教育,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提升,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同时加强对广大农村百姓环保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村百姓的环保意识,才能有效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大农村环保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贴标语、出板报、媒体宣传等途径,宣传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深农村百姓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农村百姓的环保意识,加强宣传农业环保和生态农业使用技术,使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此外,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还要对地方干部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将环境保护作为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改变干部们过于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农村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才能将环境保护工作更好的落实,进而促进农村环境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依靠法律法规,规范农村环保秩序
以前,我国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虽有很多,但这些法律法规更倾向于环境污染防治方面,随着2015年1月1日新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赋予了环保部门更大的执法权力,特别是“按日计罚”“、查封暂扣”等措施加大了环境违法成本,将使环境破坏者受到一定的震慑,遏制其对环境破坏的行为。在我国新制定的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各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当地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地方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得到法律的支持。同时,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力度,针对破坏农村环境行为执法,要将执法权力集中起来,由环境保护部门开展执法行动,并对违法行为进行统一的惩罚,有效开展农村环保执法工作。另外,做好农村环保执法的监督,避免出现执法漏洞,建立农村环境监督机制和公众监督机制,定期监测农村环境,掌握当前农村环境的变化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将农村环境污染降低,还百姓一片清新的环境。
2.3依靠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环保能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同时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需要依靠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保障,由此可见,农村经济与农村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农村切记不可一味的追求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农村环境保护,要找到两者间的契合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首先,加强对人员培训,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村必须建立环保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对这些基层环保专职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知识和业务技能,加强领导干部对农村环境的重视程度。其次,政府部门要增加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力度,在年度预算中重视起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建设农村环保监测和科研机构。对于乡镇企业的污染行为要加大税收和罚款,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环境保护的资金,确保农村环境保护资金充足,并得到专款专用。
2.4依靠科技,推广环保技术
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农村环境的现状和规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农村环境问题要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就要充分的发挥出科学技术的作用,首先,建设农村问题科研机构和生态专家队伍,对农村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其次,针对农村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大农村环境的研究力度,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筛选评价农村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在保证科学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力度。农村和城市有所不同,城市中可以使用大型污染治理设备,但是农村不可以,只可以使用小而精的环境治理设施,同时要求操作性强、成本小,做好污染物的集中处理。最后,成熟的农业技术要在农村积极的推广,使农村百姓能够合理的使用化肥,避免滥用化肥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引导农民如何正确使用化学肥料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大力推广和宣传污染处理技术,充分体现出科学技术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发挥的作用,增强农民对废物资源再利用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广大百姓的身体健康。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尤为突出,依靠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环保能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同时依靠法制合理规范农村环保秩序,提高农村百姓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只有这样农村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不仅威胁到农村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由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持续雾化,造成了农村地区的极端天气频发,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我国西南部的很多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农村地区的贫困率在不断升高。而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村地区的农业灾害预警几乎不存在,当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往往受损最严重的是农民。当前,环境问题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污染由城市不断向着农村蔓延,由东部逐渐向着西部转移。
2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2.1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法律保护体系
国家应该制定适合农村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环境法律保护体系,出台独立的保护法规和政策。将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纳入到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从法律层面上赋予“农业环保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的权利。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和督查力度,充分利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确保各项法律和政策真正的落实到位。
2.2强化政府治理职能,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
在治理农村环境问题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点,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置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在农村经济发展决策过程中需要建立对环境保护的约束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基层的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农村建立激励性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改进农村改革干部行政考核和任用制度,让那些“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并重视环境保护”的干部得到重用,从而激发干部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理顺地方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的关系,强化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职能。
2.3依靠科技发展生态农业
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优质、高效、高产的“农作物新品种”。第二,还可以利用生物研究出能够分解多种有害物质的菌种,高效地消除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并积极地开展“水污染”治理工作。第三,开发生物农药、植物源杀虫剂和杀菌剂,减少“化学性农药”对水源和土壤结构的破坏。第四,积极推广“养殖业”生产良性循环模式,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引导“养殖场”积极建立沼气池,并将发酵后的“沼液和沼渣”进行再生产、再利用。第五,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
2.4加强生态文明村和美丽家园的建设
首先,加强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建设,对农村的生活垃圾以及院落开展治理,对“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堆放和排放、并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加强对“危房、旧房”的改造力度;科学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实行“人、畜”分离,不断强化“村落及其街道”的绿化。通过有效的多形式、多元化的思想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广大村民的环保、卫生、文明素质和意识。其次,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耕地污染,加大荒山绿化力度。有效控制部分荒山的“石漠化”,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如在建水县东南部珠江水系的“南盘江”里,因前几年江岸边的矿业开发及其排污,江里的“渔类和水生物”日渐减少。最后,加强农村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伪劣产品”进入农村市场。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