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2000字论文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性国家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切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类社会发展到形成民族、国家之后,随着人们对个人和祖国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了。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山河、同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无限热爱;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把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作为自己的职责,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奉献一切。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使大学生具有忧国、报国的情怀,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这种以热爱祖国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实践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们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是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爱国主义正是激励全体人民、凝聚全民族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巨大动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引导他们把这种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奋发读书、努力成才的具体的行动,有助于大学生为全面建设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1、加强课堂内容,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对接,精选爱国主义素材进行教育教学,是体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重点。学校要利用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四门课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2、提高课堂教学艺术,重视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要作用,这同时对教师人格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在授课过程中,除了用知识本身的价值去吸引、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之外,更应该根据爱国主义的内容,把知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培养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其次,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重点学习与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熟读中外历史,搜集革命英雄,先锋模范的事迹材料,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功效。
最后,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在言行之中体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言传身教,达到增强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的目的。
3、加强特色教学,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魅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出特色教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突出地方革命与建设史教育:国与家的关系十分密切,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家乡,再逐渐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芽并得以升华的。地方革命与建设史教育,是乡情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题材,它对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特别是在近现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各个地区的人民都为之做出了贡献,在祖国的每一块土地上,都流淌着我们祖先洒下的血汗,记载着先辈创下的伟业,高校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地方革命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重视。
突出红色资源和重大时势教育: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尤其是红色资源中蕴涵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正是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认识中国国情,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必须倍加珍惜,从而更加爱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贡献。
同时,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点。新世纪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国际国内形势无一不牵涉着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大多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大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一代知识新人,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一般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必须紧扣时政热点问题,适时正确地加以引导,抓住契机进行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这样会起到突出的效果。因此,充分利用并发挥红色资源和重大时势教育,对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积极的意义。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爱国主义教育论文范文: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摘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天长日久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本文将讨论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实践;德育
【Abstract】Carries o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to the elementary student is the moral educ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is a long-term project, after a considerable period of time needs the general teachers to carry on the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 How will this article discus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o carry o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to the elementary student。
【Key words】Patriotic education;Teaching practice;Moral education
金秋十月,正值新中国60华诞,这是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高兴的事。作为一名小学人民教师,在高兴的同时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个很有价值的课题,非常值得研究。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在学习《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多讲一些与开国大典有关的事情,让学生深刻地明白:新中国的诞生以及今天幸福生活的到来都是无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勤奋学习,奋发图强,长大后报效祖国,建设四化大业。
2.要利用好班、队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教师要适当地增加有关爱国教育方面的知识。如有一次班会,我就给学生讲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故事,使学生通过听故事深受教育,被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所深深折服。都纷纷表示要向周恩来学习,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学校还要好好地利用队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举行讲爱国故事比赛、庆十一歌咏比赛、迎十一书画大赛等。
3.推荐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爱国影片让学生观看
如《开国大典》、《南征北战》、《战上海》、《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以及最新力作《建国大业》等影片。让学生不仅要用心去看,还要在看后写好观后感,学校还要进行观后感展示,并评出优秀的观后感予以奖励。
4.向学生推荐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让学生去读
如《古今爱国故事》、《红岩》、《十大元帅》、《毛泽东传》、《长征》、《井冈山》、《邓小平传》等书籍,要让学生细心地去看,并写好读后感。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天长日久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要只讲大道理,还要多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爱国是一种对我们可爱可敬的同胞,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很重视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也不例外。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2000字的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关键词】爱国主义 爱国精神 忧患意识
时代在不断进步, 教育 是 发展 变化的,观念是在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势在必行。在课程改革中应更关注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大事业。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理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方能收到实效?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实践出发、从生活出发、从时效出发。
一、从实践出发
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作为教育者,必须在课堂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掘分散在课文中的祖国人文资源和 自然 资源中深厚的爱国因素,唤醒受教育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和浓烈的爱国情愫,对学生进行民族的优越感、忧患感和使命感等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
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 历史 、卓越的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诸如被马克思高度评价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化界所推崇为人类文化源头和思想源泉之一的老庄 哲学 、孔孟儒学等等,从中学生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美,油然而生自豪、自尊和自信的民族优越感受。
2.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诸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屈原)式的仰天长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热烈呼号,都表达了先贤诸哲对罹难祖国及其命运刻骨铭心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这种苍凉的忧患意识,贯穿于整个 中国 文化传统之中。以忧国忧民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和内容,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为了祖国的新生和发展而舍弃个人一切的使命意识与牺牲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这种充满悲剧美的千古绝唱,颇能激沸青少年一代骨髓深入的爱国热血。应当说,在面临民族生死存亡、“小我”与“大我”两者之间必择其一的关键时刻往往最能迸发出爱国主义激情。
这样旨在蓄养爱国主义激情的课堂教育,就能使学生对祖国灿烂文明、壮丽山川在生活动泼、富于创造的内心体验中获得巨大的满足、幸福和陶醉,并油然升华成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分子的崇高感和骄傲感受,乐意为这个多民族的团结而牺牲私利,奉献所有。久之,这种“牺牲”、这种“奉献”也成为个体生命人格完善的最高精神需求,成为实践人生最终价值的理想境界,爱国主义教育就步入了一处终极的大化之境。
二、从生活出发
提起爱国主义 教育 ,有人认为是不切实际空洞的大道理。其实不然,“经微之处见精神”,在我们的生活处处都不乏爱国主义的高尚之举。当我们随手关紧水平 考试 笼头,拉熄了“长明灯”;当我们向处于困境的同学院伸出援助之手;当我们为希望工程捐出一元钱,为贫困山区的人们献出一件寒;当我们毕业后回到家乡破旧的三尺讲台;当我们学成回国,报效祖国之时……当我们默默地,很 自然 地做着这一切的时候,不下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也是以国家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受吗?只要我们时刻记住自己是 中国 人,那么爱国主义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心中。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爱国主义这一大概念具体分解成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细节,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小事也能体现爱国行为。自己也能做一些对国家有益的事情。如针对部分学生扔馍倒饭现严重,学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访问敬老院老人们。老人们讲到了自己童年时期吃野草,喝稀粥,忍饥挨饿,不少人活活必死的血泪史和新中国人民所过的幸福生活,并希望同学们为国家的富强,要珍惜每粒粮食,教师在最后 总结 :“我们国家有一些地区的人们还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如果我们全国每人节约一分钱,一粒粮,就可以为国家节约一千余万元钱和几十吨粮食。”这样学生就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认识。
三、从时效出发
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这“东风”主要是指“大气候”(国际国内形势、重大节日等)和“小气候”(学校、班级及身边发生的事情)。如今年伴随着“七·一”这一 历史 性日子的来临,爱国主义热情在中华大地激沸,在海内外亿万华夏子孙心中涌流,学校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忆百年史,激爱国情,立强国志”为重点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象“雪洗中华民族耻辱的壮举”主题报告会、“迎香港回归”主题班(队会、“香港知识问答”等等,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振兴的奋斗史,进一步激发我们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再如结合日本文部省屡次篡改教科书、歪曲日本侵华史的卑劣行径,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不仅进一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和深重灾难,加深了对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到生动、有吸引力,就应当研究社会大气候、学校小环境,抓住热点,不失时机地开展针对性教育,方能收到实效。“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爱国情怀,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他的伟大实践,更成为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光辉榜样。让我们是他那样,把爱国之志化作报国这行,把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搞得更好,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爱国情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要性
(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形势均发生巨大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是否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定理想信念,继续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是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在战争或者社会危机时期,它可以使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集团的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和重大自然或社会灾难;在和平时期,它可以激发全民族共同的拼搏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奋斗。爱国主义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是其他价值观所不能代替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引领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只有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价值取向的,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心理基础的政治文化,才能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尤为重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邓小平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方式。我国大学生普遍保持着较高的爱国热情,并把这种爱国热情落实到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但也有一些学生对爱国主义缺乏理性认识,爱国思想与爱国实践不一致。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寻求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增加教育的时效性。
(一)大学生要树报国之志
当代大学生要认清国内外发展局势,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地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用勤奋学习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来彰显自己人生的价值,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步。当代大学生风华正茂,生气勃勃,他们怀着赤子之心,就像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蕴涵着巨大的能量,但唯有理性爱国,才能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对一些国际事件和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行为,大学生要时刻保持头脑冷静,以合理、合法的形式努力维护国家的尊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理想爱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是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参观烈士陵园、名人纪念馆等形式,引导他们进行今昔对比,培养爱国之情。
(三)坚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智慧、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虽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但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使命,爱国主义对于他们来说,其时代内涵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为改革开放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大学生在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一致性的基础上,培养爱国热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凝聚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我们在追梦的过程中早日实现中国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目标,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精神、增强社会责任心、激发历史使命感等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共产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和佼佼者,是大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和素质决定了大学生党员的觉悟和先进性,决定了他们能否真正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能否真正贯彻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并且要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党员数量的增长,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受到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党员的爱国意识淡漠,爱国行为、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为体现不充分,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榜样和先锋模范作用。另外,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大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载体和方式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党员通过新媒体不断接受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观点。在多种思潮的冲击下,有可能会出现淡化爱国主义意识,模糊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社会主义意识,极易受到意识形态的攻击。因此,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的头等大事,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党员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几千年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主题与内涵。邓小平强调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各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与社会需求,以及如何把大学生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到社会共鸣的高度。现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步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明确自己肩上所负的历史重任,从而更加坚定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的决心,牢固树立服务大众、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因此,做好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加深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真正体现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政治素质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知识、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继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自我教育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有助于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创造的成果作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指明方向。大学生党员是我党的新生力量,是大学生群体先进性的集中代表。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磨练他们的党性意志,进一步明确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从而更加自觉努力地发挥表率带头作用。
然而,面对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的党员思政教育工作未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无论在教育的方式还是内容方面,仍然还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即满足不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也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其教育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
二、当前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老套,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高校并没有专门配备针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政教育机构以及人员,这项工作主要在“三会一课”时进行,还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理论课。所谓高校“三会一课”制度,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高校“三会一课”制度是高校基层党支部对大学生加强党性教育和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大学生党员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大学生党员管理,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根据调查的结果,绝大部分时间里“三会一课”基本都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主,而且大多是走走过场应应景,并不讲求实质性的效果;学校的公共理论课,也多是道理连篇灌输说教式教学,方式单调内容传统,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更缺少比如像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等主题类的典型教学,不仅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见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二)教育内容固定,缺乏感召力
现在,无论是大学生党员的党课、讲座,还是整合后的四门公共理论课,讲授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史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等基础知识,这些课程内容固定政治理论性强,但也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缺乏感召力、缺乏与现实存在的联系呼应,更缺少鲜明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满足青年学生高涨的认知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理论教育过多,缺乏实践性
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单独的形式,往往贯穿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其主要的形式,社会实践是重要形式。但不管是哪种形式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上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轻现场的问题。纯粹的理论说教能让大学生党员增加爱国主义的知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千篇一律的说教,会让人觉得空洞、乏味。尤其在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上,如果只凭理论说教而不结合其他的方式,激发不了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也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如果长此下去,学生们的热情将会消耗殆尽。
(四)侧重入党前教育,轻视入党后教育,缺乏连贯性
大学生在入党前,各级党组织对大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不定期写思想汇报,党课知识讲座、写学习心得以及上党课等等。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比如团员推优、群众评议、政治审查等等。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党员的前期工作十分重视,但是发展结束后,就觉得任务完成了,党员的后续学习和教育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虽然是在组织上入了党,但是在思想上还是和党有一定的距离。缺乏入党后对党员的教育会导致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产生巨大的反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迅速行动起来,从根本上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真正深入学生、深入实际,集思广益,寻方觅法,齐心协力改进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三、创新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高校校园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有相关的环境来支撑。高校校园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更应该需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和环境。营造高校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能让大学生党员在校园里随时随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随时随地做出爱国主义行为,不知不觉中就能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像利用展板,多展示先进人物和优秀个人事迹,宣传近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可以利用手机微信平台等媒介来进行宣传教育,久而久之,爱国主义情感自然应运而生。
(二)增加直观互动性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传统教学过分依赖正面讲授,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建立和主观参与,所以要调整思路拓宽渠道,结合使用一些直观性强、能够充分调动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像个案分析、主题讲座、情景教学、专题讨论、专题演讲等,同时还要巧妙利用影像设备、网络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让稍显沉闷的“政治学习”变得立体、感人、鲜活起来,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丰富“三会一课”的形式和内容
“三会一课”是集中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训的平台,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在适当压缩听报告、学文件的基础上,增办一些主题讲座、专题演讲、心得交流、分组讨论之类的活动,还可以邀请革命英雄、知名人士来支部讲学,或是请大学生党员轮流登台现身说法等,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三会一课”的各个环节。
(四)增加校外主题教育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校党支部可定期组织大学生党员走出校园,去参加一些公益性质的服务帮教活动,藉此充分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还可以去临近的军营接受国防教育,以及短线红色旅游、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甚至还可以分组搞些简单的社会调研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党员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从而不断积累爱国主义情感体验,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爱国觉悟。
(五)开展校园爱国主义主题活动
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党支部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爱国主义主题系列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熏陶升华大学生党员的爱国情怀。活动的形式可以包括文艺汇演、专题辩论、读书竞赛、影片观赏,以及各种球类棋类比赛等等,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凝聚正能量,弘扬爱国主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六)利用假期参加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现在,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正方兴未艾、深入人心。虽然大学生党员并不在职,但不妨在寒暑假也用一到两周的时间,参与到进社区服务活动中去。通过一段时间的帮扶解困和公益服务,亲身感受弱势家庭的生活状况,深刻体会一名共产党员肩上所负的职责,从而更加主动地发扬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更加努力地追求上进争当楷模。
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增进大学生党员队伍先进性的有力保障。新形势下,广大思政工作者们要把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特点,遵循现代教育的科学理念,群策群力锐意进取,开创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
浏览量:1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政治、道德涵盖的内容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但无论世事怎样变迁,爱国主义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爱国主义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发扬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论文范文:如何对企业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如何对企业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对企业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新的形势下是极为必要与重要的。要搞好这项工作就要发挥企业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同时,对企业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要讲究方法。
关键词:爱国主义 企业青年
对广大青年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来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政治思想过硬,青年职工的其他各方面发展才有保障与动力。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有后劲。在对青年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改革开放在给我国带来了飞跃发展的同时,社会情况也随之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这些都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与问题。而当代企业青年,他们思维敏捷、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也同时引起广大青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青年的思想观念、社会构成、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也日趋明显,其中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上出现了怀疑社会主义、盲目的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青年进行爱国教育就显示出了相当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只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广大青工才能真正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拥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积极投身企业的改革洪流,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只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广大青工才能正确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时期所遇到的各种复杂矛盾,自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抵御封建迷信的死灰复燃。
爱国主义教育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新时期中国的企业中,爱国主义应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企业爱国主义的主题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企业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使青年懂得: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传统合乎规律的发展。而且,我们所说的爱祖国,是指热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的中国,就要自觉地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到坚信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上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具有相应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最显著的时代特征表现在把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统一起来;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坚持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把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统一起来;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表现在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爱国与富民统一起来;实现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力的正确道路是把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基本路线,把爱国主义思想和爱国行动统一起来。特别是在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赋予爱国主义教育以现实企业的内容和特征,突出建设爱国与爱企业有机统一这个主题。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企业团组织,在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这支力量的作用,企业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才会富有成效。发挥团组织的作用,就首先要使团的干部懂得: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于新世纪的开端,放眼世界,要正视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世界政治多极化曲折发展、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打开了空间、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共青团爱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主动适应企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青年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以使青年形成爱国信念为出发点,抓住机遇,着眼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建设现代化企业而贡献力量。
典型示范是引导人的精神生活向预期方向转化的有效途径。对企业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发挥典型示范的积极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鼓舞青年,用先进典型教育青年,培养新一代企业员工。在革命战争期间,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是我国深受人们爱戴的爱国主义的典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李四光等更是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向人们竖起了一座座爱国主义的丰碑。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教育青年。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用英雄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武装广大青年,使其人生追求化为青年的共同追求。使他们对人生价值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内心激荡着“做事要做这样的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的强烈欲望,使先进典型的高尚品格成为青年健康成长的导向。此外,还要注意培养、树立、宣传本单位身边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的人。
首先,要引导企业青年在生动的对比鉴别中提高认识;其次,要善于激发企业青年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企业青年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激发企业青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刻苦工作、发愤图强的精神。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时,还要考虑企业青年情感的特点,帮助他们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克服情感的肤浅性、波动性,使他们懂得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我们既要帮助企业青年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感情,又要指导他们自觉地“调节”、克服脆弱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刺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青年的认识特点一般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家乡建设新貌、热烈的劳动场面、欢快的节日盛况、奥运赛场的胜利都能使他们产生爱国之情。因此,我们要组织企业青年参观祖国建设新貌、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组织企业青年进行今昔对比。也可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激发他们从爱家乡、爱企业的一草一木,扩大、深化、升华为深刻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1】王廷等.邓小平文集辅导讲座,新华出版社.1983
【2】谭道明,企业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卞华舵.民营企业思想教育工作浅论,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12期
(作者单位:大庆石化工程公司党委办公室)
相关文章:
浏览量:95
下载量:0
时间:
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爱国主义既是一项基本的道德准则,亦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良好品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意识形态的改变,以及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颠覆,引发了整个俄罗斯思想界的躁动不安,尤以俄罗斯公民道德教育的价值迷惘、思想紊乱、意义迷失为甚。在摆脱思想道德困境,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叩问与探索中,俄罗斯深入洞悉、穷究、把脉爱国主义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将弘扬爱国主义视为俄罗斯重建美好精神家园的思想保障与不竭动力,当做引领公民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爱国主义与公民道德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摘要:爱国主义是教育领域永恒的主题,大学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教育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工作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途径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萧伯纳认为,“所谓爱国心,是指你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对于这个国家,应当比其他一切的国家感情更深厚。”其实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对爱国主义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我们认为,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1.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正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已趋于完善和成熟,进入相对稳定期。这意味着他们有从事复杂的思维活动,能够独立学习比较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生理基础。
2.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大学生们智能发展迅速,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显著提高;求知欲强,但辨别力低;感情丰富,并不断社会化,情感活动的强度大,但还不够稳定,不成熟,情感的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不断增强;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
3.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大学生们处在思想意志的形成时期,头脑中固有的东西少,思想活跃,不易保守,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更容易观察到时代的变化,能够较快地同时代精神产生共鸣。但同时他们并不是总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住时代精神,容易迷茫,甚至迷失方向。(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大学生的集体性生活使得他们在思想上互相认同,在行动上互相模仿,特别是在涉及共同利益和要求时互相激励、强化和支持。
(一)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
1.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必须创造一种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大学们是处于一种集体生活状态,感情丰富而强烈,因此,我们可以使大学们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处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感染、熏陶。例如,在学校的宣传栏张贴爱国主义的画报;在学校的校报上开设专栏、专题刊登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在教室、图书馆、礼堂等场所,悬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领袖、先烈和名人的画像、诗词、格言;学校的广播站在黄金时间播发爱国主义的文章;教室的黑板报也要经常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
2.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需要提倡必要的礼仪,特别要提倡有助于培养对国旗、国歌、国徽崇敬感的必要礼仪。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学校要按《国旗法》的规定悬挂国旗,在每周一清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等大型集体活动中要举行庄严、隆重升旗仪式,有条件的学校组织还应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唱国歌是公民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神圣行为,在升国旗仪式和大型集会等活动中,要奏国歌,而且要求广大师生齐唱国歌。
3.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需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
(1)利用重要法定节日、各民族传统节日、各种有针对性的纪念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这些活动一定要坚持大学生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原则。节庆活动既要让学生们娱乐身心,又要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十一”,学校和社团可以举办爱国主义诗词朗诵、歌咏比赛、征文;“一·二九”可以组织学生搞热爱祖国的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会、知识竞赛。
(2)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点,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空间。组织学生们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胜地。这样能够激起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要注意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选择政治理论素质高的德育工作者、学生会干部等沿途作讲解、文字说明,整个讲解材料都应包含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4.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需要重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大学生们处于集体生活中,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要注意在他们中树立模范,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学校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宣传介绍;要配合革命领袖、革命先烈、著名爱国者的纪念活动及时组织发表和播出纪念文章和歌颂、宣传他们事迹的文艺作品、文艺节目;学校还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尤其是在学校毕业生中发现这类先进人物,使他们成为大学生们的典范,成为他们崇敬、学习的榜样。
(二)爱国主义思想是爱国主义的灵魂,爱国主义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主义思想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
1.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主渠道。确切地讲,是指以教学计划为保证、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有关课程的常规课堂教学活动。这种途径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向大学生们正面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中国的经验与教训,让他们在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民情和了解我们党的过程中,产生“知之深,爱之切,求之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树立爱国主义的意志,使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认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富中国、强中国。
2.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还需要以专题讲座和看教学片作为辅助手段。具体而言,内容可以是有关法律方面的,例如,《国防教育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有关地理方面的,例如《话说长江》、《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有关历史方面的,例如《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大国的崛起》;有关文化方面的,如《中国文化讲座》、《国宝档案》。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到尽可能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培养大学生们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认识。
(三)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
1.利用假期广泛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线。首先,要针对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坚持社会主义和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其次,针对部分学生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不足,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乡情和民情,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三,针对学生对工农缺乏感情,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劳动观念淡薄的现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工农群众,进行与工农相结合的教育。
2.利用教育或生产见习、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机会,认真组织大学生在社会岗位上感受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形势,通过以身作则或为人师表的现实参与活动,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特别是见习或实习单位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如机关单位的工作制度与纪律,工矿企业或街道社区的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在见习、实习的选点上要注意先进性、典型性,在管理上要严格而有序,同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要及时“消毒”和批判,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进行一定的国防和军事训练,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不仅有利于强健体魄、磨炼意志,也有助于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在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既能建设祖国、又能保卫祖国的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相关文章:
浏览量:94
下载量:0
时间:
在日本,爱国主义教育被称为“爱国心”教育,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教育。日本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富有特色,成效显著,值得深入研究及借鉴。而今天读文网小编要讲的是延安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要与大家分享: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炎黄子孙的始祖轩辕皇帝曾在这里生息;延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质朴的黄土风情,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延安,是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个春秋。这一切都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的课堂和教材。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一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因素影响青少年的现实,延安地区的中小学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把全地区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搞得有声有色,形成了圣地延安一方独到的风景。
一、利用历史文化遗迹、革命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有黄帝陵,有宋代石窟,有卫国戍边的古战场遗迹;有枣园、杨家岭、宝塔山、瓦窑堡、王家坪纪念馆等革命纪念地。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和革命纪念地,无一不显示出我国古代爱国仁人志士和老一代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各中小学普遍利用这些遗址、遗迹,组织学生参观瞻仰,现场讲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我党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二、利用校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的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建于陕甘宁边区时期,一部校史本身就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大部分学校都建起了校史展览室。每届新生入学,学校首先对他们进行校史教育,以爱学校、爱家乡为起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校开展重大的教育活动,都把校史教育列为一项重要内容,使校史成为教育师生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教材。延安育才学校是党中央于1937年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最初叫中央保育院小学,附设在鲁迅艺术师范,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兼任校长。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保护和培养了一大批中央首长和革命烈士的子女,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历史的学校。1987年,邓颖超将周的2万元稿费捐赠给育才学校,学校用这笔钱修建了校史陈列室。育才学校利用本校的光荣传统,对师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校史教育,使师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学校,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三、利用乡土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辉煌的13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革命业绩,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建国几十年来,在延安精神的哺育下,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涌现了一大批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优秀儿女。为了使学生了解延安,学习延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延安地区教育局于1991年组织人力编写了一套以此为内容的德育乡土教材。同时,他们还向中小学推荐了《延安岁月》《延安史话》《闪光的足迹》《圣地风云录》《圣地沉思》《论延安精神》《延安儿女》《伟大的平凡》等一批书籍和电视片,作力爱国主义教材,有力地推动了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延安师范附小结合学习乡土教材和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延安精神的书籍,开展了学、讲、画、唱、演、写等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搞得卓有成效。“学”就是通过学习,让广大师生了解延安的光荣历史,了解延安精神;“讲”就是利用各种形式,讲革命传统,讲延安精神;“画”就是开展一人一画的征画比赛,让学生画延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画来加深对延安的了解和热爱;“唱”就是要求全校师生必须会唱《东方红》《大生产》《南泥湾》《延安颂》四首传统歌曲;“演”就是通过文艺节目的形式进行传统教育活动;“写“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参加学校每次传统教育活动收获最大、感受最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通过学、讲、画、唱、演、写等一系列活动,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
四、利用“三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辅导站。
延安是革命老区,有众多的革命老前辈,他们是革命的活档案,是能说会讲的活教材。为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挥老八路、老红军、老干部的作用,全地区中小学聘请了930多位“三老”作为校外辅导员。学校有时请他们到学校现身说法作传统教育报告,有“时组织学生访问他们,和他们说古论今,促膝谈心。
青少年一批批地从他们的经历中学到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吸取健康成长的营养。子长县瓦窑堡小学就曾聘请本校毕业的县儿童团第一任团长、少将李赤然将军和老红军强明宝、县文馆所所长张建国、子氏烈士陵园老干部王志厚等来学校作报告、讲故事20多次,使师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
五、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每一个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延安地区的中小学充分利用这些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搞得扎实深入,丰富多彩。
元月,王家坪小学利用元旦开展一次敬老活动,通过为革命老人、孤寡老人和困难户送温暖,召开敬老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三月,育才学校在学习雷锋活动中进行“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教育;四月,延安中学祭扫“四八烈士”陵墓,开展“踏着先辈足迹走,誓做革命接班人”题班队会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五月,各学校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红五月爱劳动”竞赛,进行“爱人民、爱劳动、爱劳动成果”教育,结合“五四青年节”作“五四”专题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六月,各学校在欢庆儿童节的同时,讲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各班召开“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主题队会,开展“争做红花少年”活动;七月,举办”党是阳光我是花”、“我来给党唱支歌”主题班会,进行爱党、爱国、树理想、比奉献教育;八月,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进行国防教育和“学习解放军,长大保卫祖国”的理想教育;九月,开展学习、宣传《教师法》活动,进行尊师重教、重视知识的教育;十月,开展“爱父母、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活动,进行系列爱国主义教育……这些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所开展的教育活动,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六、利用自然风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山河秀丽,资源丰富,有黄河第一瀑布——壶口瀑布,有大陆最早开采的延长油田,有花木兰习武练功遗址、有丰富的煤炭、石油、森林和土地资源。
延安地区各中小学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了解延安、热爱延安入手,培养他们立志建设延安的志向,使同学们感到做一个延安人的光荣和自豪,从而增强他们建设延安的使命感。
延安有丰富的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够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发挥这些优势,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得那些只靠理论上的灌输,文件上的宣传来搞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相形见绌。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延安地区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之外,还特别注意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力求收到实效。为此,他们坚持“四个按照”、“四个为主”的原则,即按照时间顺序、年龄层次、阶段专题、学科特点设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做到教师为主,专题负责;教学为主,全面渗透;学校为主,各方配合;行为训练为主,诸项教育结合。实施了一套“八个一”工程。
其一,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延安中学始终要求全体教师把爱国主义作为各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因素,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比如,地理课以”黄河”为题,讲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和在灌溉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历史课讲黄河文化,讲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政治课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唯物史观,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美术课引导学生看祖国山河图片,画祖国大好河山;音乐课教学生唱赞美祖国、歌颂党和人民、抒发爱国之情的歌曲等等。
这样各门学科集中于同一主题,使教育内容得到充分发掘,学生从中受到了一次多角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其二,组织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
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形式。
为了使师生树立“心中有国旗、心中有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延安地区各中小学从规定升国旗之日开始,就坚持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讲话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国旗、国歌、国徽到版图、疆域、物产,从悠久历史、优良传统、民族气节到封建专制、列强鲸吞、国难国耻,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的爱国主义教材。各校开展的这种国旗下的讲话,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三,每月组织学生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
在延安,各中小学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搞得扎实深入,他们不只是组织师生看一看,议一议,而是不搞形式,注重实效。认真选择影片之后,他们先是给学生介绍影片的主要内容,拟出思考题;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之后,又在全校开展影评活动。学生在看了《开国大典》《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周恩来》《大决战》等影片后,写出了许多感触深刻的影评。仅去年,育才学校就写出了463篇影评,其中18篇参加了市里的影怦征文活动。这种直观性的教育,从多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四,每班每学期唱好一首优秀革命歌曲。
在流行歌曲盛行的今天,大唱革命歌曲,对于占领校园文化阵地,用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延安地区的中小学每校都有许多必唱歌曲,如《国歌》《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团结就是力量》等等。除这些必唱歌曲之外,各班每学期还要学唱一首新的革命歌曲,学校每年还要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歌咏比赛,这在延安地区各校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定。每次歌咏比赛,师生的热情都很高,评比奖励也显得非常热烈隆重。
其五,各年级每学期组织学生阅读一本爱国主义书籍。
在学校开展读书活动,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学生应该读什么书,怎样读,要达到怎样的效果,许多学校在这些问题上是容易忽略的。延安地区的中小学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读爱国主义书籍,他们不仅组织学生读,而且重视组织好书评活动。延安二中结合阅读爱国书籍就曾开展过对武侠和言情小说的讨论。通过讨论和写书评,使学生增强了辨别能力,学会了选择。许多中小学从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延安的书籍开始,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阅读,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其六,各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爱国主义演讲比赛。
延安地区中小学的演讲比赛,都是学校团、队组织牵头搞的一项大型活动。
各国支部和少先队中队先在各班比赛,然后再推荐优秀者参加团委和少先队大队组织的全校性比赛,这样,比赛的层次和质量较高,影响也很大。延安师范附小为了搞好“学习革命传统”演讲,聘请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许学元给学生讲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小学生如何学习发扬延安精神。通过老前辈的引导,全校各班都举办了“毛主席在延安”、“朱总司令在延安”、“周副主席的故事”等专题演讲。这些演讲活动的开展,使师生受到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其七,每所学校都要确定一个固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生活了13年,枣园、杨家岭、凤凰山等旧址,洛川会议、瓦窑堡会议、王家坪革命纪念馆等文物,直罗战役、瓦子街战役、青化砭战役等战场遗址以及刘志丹烈士陵园、谢子长烈士陵园、“四八”烈士陵园等革命烈士陵墓,都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各中小学都就近把这些旧址、遗址、文物和陵园作为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了一地与多校、一校与多地的长期联系,定期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八,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做一件好事。这一“工程”,实际上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检查和落实。就拿瓦窑堡小学来说,全校1723名同学,一年之中,做好事就达5万多人次,收到表扬信400多封。
志丹县市镇小学全校的28个学雷锋小组,长期坚持到影院、车站、街道、农村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四、五年级的学雷锋小组,长期为孤寡老人洗衣、挑水、劈柴,受到镇政府多次表彰奖励。
配合“八个一”工程的实施,延安地区各中小学采用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日常教育与专题教育结合、知与行结合、校内外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与其它教育结合的方法,使得各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突出,各具特色。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子长县瓦窑堡小学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的同时,课外教育注意占领两个阵地:家庭教育阵地、德育基地;坚持三个活动:少先队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学习雷锋活动;抓好六个环节:知事、明理、动情、养成、求实、创新。他们还开展了“小一点从小做起,近一点从现在做起,实一点从我做起;由爱校到爱家再到爱国”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校形成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延安中学、王家坪小学、延安师范附小等学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做圣地主人”、“我为圣地添光彩”、“爱我中华,爱我延安”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一片爱心得到了有力的体现。延安中学和张家口市第六中学以及两地8所手拉手中学联合组织了“追寻毛泽东足迹”夏令营活动,他们高举红旗,背着行装,由延安徒步到北京,经过20天的艰苦奔波,寻访了60多处革命旧址和纪念地,终于一身征尘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李廷霞同学在她的汇报演讲中说:“从吴起胜利会师到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条路无不记载着我们党创业的艰难和累累硕果,无不镌刻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闪光之点,这里更有着革命队伍从弱到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解放全中国的取胜之本。缘着这些,我们踏上这条路时,心中便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程安琦同学在演讲中说:“今天,生活劳作在这片黄土地上的陕北新一代,正在为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而努力着。我们‘追寻毛泽东足迹’夏令营跋涉陕北十余天,了解到陕北还很贫穷很落后,陕北的父老乡亲还在为吃饱穿暖而奔波着。看到这些,我们深深感到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作为一名陕北人,作为一名黄土地的儿子,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像这样的实践活动,其收获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比拟的。
拓宽教育途径,注重教育实效,使延安地区各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搞得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更颇有深度。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两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是高校德育的基础工程和核心内容,也是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于高校培育创新人才、提高人才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构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认知基础,积极推进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更好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功能,就成为了高校“两课”教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要与大家分享: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论文范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一)“网络信息社会”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互联网缩小了世界各国间的时空距离,出现了“地球村”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蜂拥而至。不少大学生接受外来思潮的“趋同论”,相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立将不复存在,各民族国家正在走向所谓共同的“信息社会”。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世界各国一切政治与文化的纷争正退居到同一的“公域生活”背景之后,中国人正在成为“世界公民”。可见,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对全球和人类整体的关注已远胜于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关注,民族国家意识正在减弱。
(二)西方网络强权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大学生的民族自信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优越感,是在对民族文化充分了解基础上的对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赞许,是对民族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的体现,它是自觉维护民族尊严,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心理基础。但在全球网络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英语信息占90%,法语占5%,其它信息占5%,而其中中文信息还不到1%。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1]目前英语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已借助新型传播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新的网络强权,而处于弱势的国家或民族常常会在这种强权或霸权面前怀疑、否定自己的民族,削弱对本民族的自信心。
(三)网络文化多元造成大学生民族价值观的迷茫。以前的青年大学生,往往会在历史给定的民族价值体系中抉择自己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而在网络信息时代,固有的民族目标和方式体系为网络多元文化所冲击,代之而生的是形形色色陌生的民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如网上不时出现种族歧视、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暴力凶杀及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取向,给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价值观造成不可低估的危害。因为这些目标和方式对他们是前所未经验的,因而抉择的困惑与迷茫随之而来。于是,部分大学生在民族精神与文化上就呈现出不稳定、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精神家园迷失,内心冲突剧烈。在民族价值观选择上困惑彷徨、无所适从或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缺乏对目标及达成方式的思考与自信,这很容易带来民族价值体系中选择的冲突与悖论。
(四)网络“垃圾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振兴意识。爱国主义就本质而言,最终体现在为本民族的振兴的物质动力上,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为本民族振兴的责任和使命。但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垃圾文化”渗透着“黄色”诱惑、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等社会意识,使部分缺乏健康思想情操和坚强意志品质的青年大学生失去为民族振兴而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转向追求享乐、奢侈。在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发生冲撞时,偏重于个人目标。讲奉献的学生少了,而追求实惠和物质利益的现象多了。不少大学生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把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抛之脑后。
(一)新的国家主权意识教育。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没有主权就没有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捍卫中国国家主权,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起码的道德规范[2]。但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全球性的交往、合作、竞争活动更加频繁和普遍,因此,高校应教育青年大学生坚持以发展的观念来认识国家主权和利益,不能把国家主权、利益静态化,教条地固守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和利益观。我们根据信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特点,把传统的具有排他性的国家主权分成两部分:独享产权和共享产权。前者是不能让渡的,而后者
是可以让渡的。需要指出的是,共享产权即使已经让渡出去与他国共享,但仍然是国家主权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部分让渡,自觉接受国际规则、规范和制约,就可以获得国际规则的保护,为本国参与国际竞争并从中受益创造稳定的、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在坚持共享产权的同时,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新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互联网虽然缩小了世界各国间的空间距离,但决不就是“大同世界”、“无国界世界”时代的到来。信息的沟通、经济的融合并不代表政治、文化的完全融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仍在较量。和平发展的世界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战争和恐怖主义活动依然存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背后,隐藏着建立一个“全球”管理机构”或要以资本主义制度统一世界的阴谋。所以,国家安全意识已不仅仅局限于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而是扩展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面对互联网、经济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各种潜在威胁,高校务必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经济全球化时代,保卫国家安全已不仅是保障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同时也包括维护国家的信息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和抵御各种网络文化的“殖民侵略”,并强化反渗透、反“西化”、“反分化”,为国家在走向世界求发展中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三)全球意识教育。过去我们讲爱国精神和强国意识,多局限于国家和民族内部的范围,缺乏全球视野,极少思考把爱国与如何走出国门到世界大家庭中去谋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时代课题联系起来。而互联网时代要求各国要有全球意识,因为互联网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当今威胁人类生存的许多问题如环境、能源、疾病、人口等,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因此,我们要立足本国,用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当代世界,从世界发展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的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意识,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容态度,以及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
(四)科学理性教育。互联网带给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多样的信息文化,使得追逐感官愉悦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信仰,从而削弱人们的理性思考,导致思想和行动上的盲从。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还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3]。科学理性贯穿在社会和生活领域,就是指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生活规范化,文化生活科学化以及人文精神合理化。当前中国已形成了较好的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风气,然而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精神化为一种为追求和捍卫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为服从真理而果断修正错误的求实精神、开拓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求真、求实是科学理性精神的重要内涵。网络时代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
(一)独立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问题。在网络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只有弘扬民族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才能保持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有了民族的认同感,一个民族才可能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开放性又是统一的。***明确指出:“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4]中国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表明:在与异文化的冲突中,它总是能够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选择先进异质文化的合理成分与之交流、融汇与整合,从而达到改造自身的目的。当然,这种交融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中外文化在保留其主体精神基础上双向“扬弃”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交流与融合,不仅不会影响一种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反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创新既能弘扬、提升既有的民族精神,又能够创造出新的民族精神”[5]。因此,我们要使每一个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文化必须在开放性文化体系中不注入新的内涵,才能充盈朝气与活力。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二)民族自尊与民族忧患关系问题。民族自尊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它能增加我们自主向上的恒心。邓小平曾说:“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6]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过分夸大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又容易出现民族自信心不足,但妄自尊大的排外意识不适应今天的时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对祖国要有民族自尊心,并不意味着可以没有危机意识。其实,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如果不充分利用当今的机遇迎头赶上,那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此,每一个大学生都要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一个民族具有自尊心与忧患意识相统一的正常心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三)民族责任与自我发展的关系问题。与网络“亲密”接触,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自主意识。当代青年大学生追求个性、追求自我发展的意识普遍强烈。可一些青年学生在突出自我发展时,国家观念淡化,民族振兴的责任感正在减弱。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和民族责任感的人。信息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青年摆脱各种诱惑,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发展前景,要始终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每一个大学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用知识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满足个人利益。因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富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份振兴中华的责任。
(一)建立、完善教育网络系统,占领网上新空间。网络是一块自由的空间,它联接不同国度的人们,西方可以用它来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我们应该也完全可以用它来宣传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精神,所以建立网络教育体系的意义不言而喻。目前,我们已建立多个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如“九·一八网”、“中国共青网”等,粘贴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鲜为人知的爱国主义教育史料。各高校可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和技术优势,把这些网站与高校的校园网络及各校远程教育网相连接,让更多的优秀教育媒体进入网络,建立和完善教育网络系统,形成立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二)利用校园网,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目前,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自主学习、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平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数据库。上载与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重要著作和资料、报纸社论以及鲜活的事例等。二是加强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教育专题网页制作。这类网页的制作应体现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要有自己的特色,能够吸引学生访问。三是开展网络讨论,建立“电子信箱”等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服务,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感情的重要场所。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就是一个典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
际,根据学生热衷上网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网站上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儒、释、道等内容。同时,上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著作,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内容,宣传好人好事,既注意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生活。二是改革教学方法。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和优秀教案上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分析、思考、选择,从而更好地使自觉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身体力行地践行中华民族精神。三是改革教学手段。尽可能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方式,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用多媒体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网络时代真正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
(四)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掌握,堵防有害信息。面对鱼龙混杂、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来源,以达到正本清源,给信息空间一片“蓝天”的目的。一是应建立国家级“信息海关”,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严密监控和检测国际互联网入口,对所有国家的信息进行严格的“过滤”。二是加强对国内所有的骨干网、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进一步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三是积极推进加强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立法工作,以强大的法律武器打击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四是高校要利用网络,随时在网上了解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建议,特别是平时不易暴露的思想和言论,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达到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掌握。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16.
[2]肖佳灵.国家主权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184.
[3]梅萍.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精神的重塑[J].云南社会科学,2003,(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02.
[5]王丽梅.论全球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6).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1.
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爱国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又弥新的课题。中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自信、自立的伟大精神动力源泉。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其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 当前,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和完善。这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时代背景,探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研究论文范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青少年,而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做到爱国主义教育常抓常新,则必须不断探索爱国主义新途径。笔者认为注重三个结合,把握四个层次,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连续性、针对性,是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
中学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中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坚持日常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1.日常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激发热爱祖国崇高情感,最终目的必须落实到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动中。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并与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日常教育,保证教育的有效性。
2.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和国旗下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的落实,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形成高雅、具有爱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还必须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校外教育因素,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协调,共同完成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如开办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互补作用,提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增强教育合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使校内教育不断向校外延伸。
3.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配合固然重要,但青少年学生实现自我、实现理想、奋发图强等内在因素也很重要。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通过有效的灌输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与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
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依据不同年级、不同程度,把握不同层次,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规模的教育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针对性。
1.针对全体学生,突出进行主旋律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必须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图片展、进行故事演讲、歌咏比赛等。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升华爱党、爱国的情感。
2.针对学生干部,突出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学生干部一般是学习优异、品行端正,在学生中有较高威信的优秀分子,在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起骨干、桥梁作用。因此,做好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如通过开办团校、业余党校,向学生传授团的知识、党的知识,突出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3.针对独生子女,突出进行艰苦朴素的思想教育。
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增加,针对独生子女“骄”“娇”二气和缺乏爱心、缺少艰苦生活磨练等特点,有必要在独生子女中开展艰苦朴素思想教育。
4.、学生群体中必然有先进、后进之分,有些学生因学习差而导致行为差,往往因受冷落而产生自卑心理,因受挖苦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抓住后进生,“优待”后进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是为社会输送跨世纪建设者和按班人的需要。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各个学科,很多途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相对而言,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时间上,它纵横古今;在空间上,它囊括中外,所以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展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一致性。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要与大家分享:从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论文摘要】对于中学生来说,中学时代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正确的价值导向十分重要,爱国主义情感所起的正确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但总觉得在中国这方面的引导是较为欠缺的。本文就这个问题探讨通过学校学科教学,特别是历史学科教学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的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华佗、毕升、苏轼、宋应星,人才辈出,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王安石、顾炎武、李白、郭守敬,群星璀灿,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论衡》、《梦溪笔谈》、《资治通鉴》、《红楼梦》,硕果累累,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麻沸散、赵州桥、敦煌莫高窟还有“四大发明”,不仅缔造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同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激励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国人民,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法、日等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肆无忌惮地撕扯这块肥沃而又贫穷的土地,镇压敢于抗争的中国人民,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几万万同胞在水深火热中呻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振兴中华”的豪情,艰难地探索着一条能够指引中国步入光明的道路。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从关天培抗英到左宗棠收复新疆,众多的地主阶级爱国志士深藏一份爱国之心,奋力抵御外寇;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无数朴实的农民兄弟怀着一片赤子之心,尽力挽救着祖国;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无论是资产阶级改革家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家,都抱着同样的目的,那就是“救亡图存”。但是他们还是失败了,可是我们仍然要歌颂他们,他们无愧于一个中国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从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有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英雄的人民军队这三大法宝,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人民才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当家作主人。
这其中包含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也包含了李大钊、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等无数先烈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为年青的一代,要继承发扬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众所周知,安全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各行各业都重视安全问题的今天,安全教育也必将引起各界的足够的重视。学校是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安全教育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危害
1.网络受害
由于目前网络管理还不成熟,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某些大学生在这个“虚拟存在”的世界里无奈地成了网络的受害者。根据调查,大学生网络受害主要有:①网络交易受害。出于网购的便利和对时尚的追求,绝大多数大学生喜欢通过互联网购物。但由于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网购经验,多数大学生很难识别网上虚假信息,上当受骗。②网络交友受害。随着网络交流软件的丰富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增多,网络交流逐渐变得平常、随意。加之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伤害。③遭受网络“高手”攻击。作为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事物,互联网系统还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遭受网络病毒的攻击,导致系统崩溃及重要资料丢失屡见不鲜。
2.网络上瘾症
近年来,出现了描述沉迷于网络的医学新名词———“网络上瘾症”,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游戏成瘾。患有“网络上瘾症”的大学生,其共有特征是与现实人存在沟通困难、人情淡薄、缺乏意识以及心情压抑等。游戏成瘾更是大学生,特别是男生的普遍现象。首先,网络游戏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娱乐方式,对调节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是可取的,但由于一些网络游戏本身有持续性和无限性就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则容易陷进去,最终靠游戏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游戏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3.网络犯罪
网络是虚拟的,网络的隐蔽性和不真实性让网络犯罪成为可能。大学生是高智商团体,对新事物接受快、思维敏捷、创造欲望强烈,但心理发育不健全、社会责任感还不强、受刺激时容易随心所欲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也许初衷并不坏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负责的言论可能在不正确的引导下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客观原因
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因素有以下主要原因:
1.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生自身心理弱点是大学生网络安全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由于安全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使用网络容易受到影响,成为网络受害者。大学时期属于人生观念形成重要时期,由于大学生们缺乏生活经验,容易陷入主观境地,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规范指导,并让其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
2.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网络安全教育也应该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但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主要集中于网络的使用上,在网络安全教育上没有教材和教学规划,教学制度也不健全,在高校中没有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法律、道德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缺乏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
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教学缺失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教育,但主要集中在网络使用、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用意识到网络安全遭到破坏所造成的后果,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还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据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感觉缺乏网络安全知识,也有较强的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愿望,但由于各方对于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活动开展少,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4.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据调查,网络危险行为与学生的自身状况及学校环境有关,所以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中必须具有针对性,但目前的高校网络教育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需要,缺乏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在调查中,62.7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网络安全教育,81.0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安全教育是有必要的,但高校现在并没有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也做得不到位,只是抽象地介绍网络病毒的相关知识,没有介绍病毒的防治和处理,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没有介绍网络安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并进而形成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
一、生命视野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
现如今大学校园充满着一些负面能量,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高校要针对自身的发展,采取一些积极而有效的治理方法,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要以学生和广大教职工为中心,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能够具体落实到人、事。以此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才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安全问题才能够减少,大学生受到危害的概率也会随之下降。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持久的开展下去,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校园。
(二)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
在生命视野下,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高校之所以开展一些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在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几乎都与学生的安全有很大的关联,这不仅仅对学生和所在家庭有影响,也给学生的安全工作带来很大挑战。而且高效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够稳定,所以要在合适的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样才能避免一些同性质安全事件的发生,对社会以及高效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三)对大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具体体现
在生命视野下,能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对他们的极大爱护和关心。保证大学生的安全是高校和国家的责任,这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从各个层面予以高度的重视。国家也颁发了许多规定保证学生的基本安全,例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就指出高校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辅导,这也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针对屡次发生的安全问题,政府也多次强调,要予以高度重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发生,这些都是对学生的高度重视,要让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生命视野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生命对于一个人至关重要,因此针对大学校园,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需要解决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基本安全。
(一)认识到位与措施落实相结合
高校应该从生命视野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对于时代的需求。高校的有关部门,要以“安全重于泰山”的态度,对校园安全予以充分的重视,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将措施落实到位。例如在校园发展资金上将安全防范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安排上实行制度化的措施,这样才能让安全教育充分发展,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安全。
(二)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教育和管理两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共同发展,对于安全教育而言,才是促进作用。因此要达到安全的目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提高思想上的重视,这是在教育上的引导;此外高校要加强对于安全的管理,让学生意识到高校对于安全是及其重要的。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国家的法律采取一些防控措施,这样能够防止学生的犯罪行为。在处理一些校园安全事件时,要按照规则严格处理,不能有所包庇,将安全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实处。
(三)内容拓宽与方法创新相结合
现如今时代的进步,使得校园安全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治安部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果高校对于安全问题仍然停留在之前传统的方法之上,就无法根据时代的发展,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没有了时代的特征,处理安全问题将会面临很大的困境。因此,高校要在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全新的手段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极早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让问题更有技术含量地被解决。例如网络安全,高校就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这就是内容的拓宽,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提高时效性。
三、生命视野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疏导
大学是学生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往往都不具备成熟的心理,在一些行为的处理方式上也比较冲动,会受到较大的外界影响。难免做出的一些行为会导致出现违纪的情形,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疏导。通过一些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能够有效地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而且还能够将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能够让学生的心态发生转变,将更多的正能量传递给大学生,这样会有更加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和技能
以生命视野为发展前提,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能够让学生的知识系统更加成熟,减少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对于一些安全事件的讲述,能够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现在很多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知识缺乏,不知道哪些是欺诈行为,这就会出现人身受侵害的可能,所以要让学生提高防范意识。通过组织大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演练,能够让学生了解安全事件发生背后的隐情。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且在发生危机事件时,能够帮助他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增强道德法制观念
对现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就要从法律知识开始着手,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但是一些法律条文过于乏味,要应用更加实用的案例进行引领式的教育,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将道德意识埋入心中,真正地做到知法、懂法、用法的好学生、好市民。
四、总结
作为教育界一直探讨的话题,只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重视,才能彻底地让校园安全管理有新的发展空间。高校要加大对于安全领域的投入,保证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安全健康地成长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前提。通过安全教育,让大学生有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在安全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为祖国做出贡献。
《试谈公众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问题》
多发的道路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怎样减少交通拥堵,降低交通安全事故是国家和交通部门重点解决的问题。汽车的诞生在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机动车的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性能越来越趋于完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有超过九成以上都是驾驶者违规和违法行为造成的,因此,在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时过程中,如何通过教育提高机动车驾驶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其安全法律意识,就成为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同时还需要我们做好城市、乡村和行人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但是现阶段,我们的在这些方面的工作还存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一、公众道路交安全教育问题研究
1.城市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是很乐观
在城市的很多政府机关单位中,很多单位个人都没有按照相应要求接受教育和学习,甚至是一些党员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都对宣传教育不够积极和热情。很多单位的领导干部都以国家出台了很多法规和政策学习不过来为由而不学习,还有很多领导干部从思想中认为交通法规的学习主要是驾驶人员的事情,是个人的事情,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是公安和道路交通部门的事情,与我们无关。
2.乡村宣传教育薄弱
在很多基层地区,在一些县级市和乡镇,一些村镇干部和村民根本不知道国家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所出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一些村干部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是认识不足,存在显著的认知误差,在乡镇的中小学中没有定期的进行安全法规的学习或者进行安全专题讲座,更没有将《道路安全交通法》纳入中小学的教学体系中,而乡镇政府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教育,宣传教育只是做一些表面上工作,只是在出现了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时,才整顿一下,不出问题就不管不顾,对于乡镇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没有做详细的计划安排,有些地区既没有宣传也没有教育,当地媒体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教育表现的十分冷淡,宣传的角度、方向不明晰。
3.法律责任不明确
我国的《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道路交通安全部门,相应的管理主体部门、内部单位以及特殊行业等部门都有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的义务。”但是在这项规定中,全文并没有设定不履行义务所要接受的惩罚。从义务角度对这项法规进行分析,意思就是没有制裁就没有义务。这项法规在实施之后,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问题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始就是责任的缺乏。《道路安全交通法》的义务和法律责任既是相互统一,又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完善相关法规的责任,体现的是法律的完整性,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安全管理的执法依据和责任,因此,应该在法律条文中配置具体的执行要求,确立相应的奖惩内容和条款,这样才能促使各个行政主管部门更好的履行法律所赋予其的发法律义务,同时也为相关部门监督法律义务履行情况提供执法依据。
4.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不足
在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的对象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些社会成员接受能力比较差,如果在宣传和教育过程中缺乏有效地针对性,其教育的效果必然不高。现阶段我们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式多数都是发发传单、贴几个标语和制作几条公益广告,这些做法早已经落伍了,并没有根据现行的道路交通环境和年龄以及职业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并没有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强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从而降低了安全宣传和教育的质量。
二、公众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
1.积极构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道路安全交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有序的、安全的以及顺畅的交通环境,增强道路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法治意识和自我控制意识,最终提高道路交通行驶者的安全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弘扬道路交通法治意识。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在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多发的时期高度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道路交通路网越来越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已经开始纳入到了政府的工作计划中,这对于降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现阶段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按照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的制度化、社会化、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行动常态化以及效果最大化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必须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去抓,积极构建完善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体系,不断拓展路交通安全教育相关部门的视野,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建立长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2.提升国民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只有切实提高国民素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才能显著提升。因此,从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想解决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过程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先从提高国民素质出发,从良好的安全教育角度入手,只有这样在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才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提高国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的和系统性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才能让广大的参与者真正将交通安全意识内化成为自己的素质,也只有通过更加深入和持续的情感教育,才能保证广大的交通安全教育的参与者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保持持久的热情,并保证其能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良好的习惯。真正的当路交通安全教育成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当道路交通的参与者真正的将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执行时,当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社会行为之后,一个和谐、文明、有秩序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交通的局面才能形成。
3.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
国民素质教育是对全国所有人民进行教育,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现阶段随着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向着深层发展,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架构已经十分的完整了。这样的教育体系,就为开展路交通安全教育难得的教育途径和平台,我们在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融入到国民素质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小抓起,从幼儿园做起,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进行积极的宣传和教育。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证;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00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摘 要:积极心理学关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在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独立院校
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是一支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视,独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矫正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必须打破传统局面,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独立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独立院校必须结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末,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异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对于乐观的研究,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提升个人心理能力。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诸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张翔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他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感、焦虑、抑郁等。同样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学生。据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认同感低、择业心理自卑等问题。
2.独立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单一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但此模式仅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现单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2)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于独立院校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部分原因在于教育资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够,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尽早建立适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维护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新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1.结合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改变消极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以个别咨询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从学生入校开始,展开系列的积极心理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标。
2.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善心理健康认知
对于独立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矫正问题和治疗疾病并不能让个体获得真正的健康,必须双管齐下,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深入宣传。例如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无病态,而应该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并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此传输给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3.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努力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课程、心理咨询三级教育体系中。首先,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营造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广泛、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询中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或组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辅导,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当前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积极心理学范畴,坚持正向、能动的发展观,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积极教育为我们展示了发展性的教育模式,为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2]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60-261.
[3]马明,王法能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2):97-99.
[4]翟常秀,杨卫星,刘鑫。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43-47.
[5]徐玲,魏峰。西安市民办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01(8):15-18.
[6]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13-115.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全面性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加以引导,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和谐化,更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团体辅导教学活动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中,会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创新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堂;团队辅导;应用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心理压力增大。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是让教育工作为学生服务的重要举措。利用团体辅导原理实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有效方法,丰富大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趣味化
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际需求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有一定的体验。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活动,具有活泼有趣的特点,更加关注大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和谐氛围的形成。团体辅导形式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组织多样化活动的机会,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趣味化。
(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互动
团体辅导,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明显增多。教师作为心理健康课堂的组织者,可以与更多的学生互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素材,促进课堂氛围的热闹化。团体辅导,有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就共同的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会让课堂变得开放起来,也会让学生找到更多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要让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应当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在有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内容中融入团体辅导模式。让团体辅导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利用团体辅导,加强自我意识教育
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探索,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意识,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建立健康的个人形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心理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说出15个“我是……”的句子,对自己进行由浅入深地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价值拍卖”游戏,假设给每位学生一定数量的金钱,向学生展示“健康”、“诚信”、“大房子”等拍卖品,让同学们竞拍,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
(二)利用团体辅导,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主题活动的实施,重在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促进大学生成为成功的交际者。教师可以利用“信任背摔”的游戏,让一人站在高处,背对其他人向下躺,其他人要做的就是响应前者的信任,用手一起接住他。信任,是人际交流过程中必备的品质,也是一项技巧。用团体活动帮助大学生改变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提高个人魅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团体辅导,做好情绪调控
大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对其日常行为与生活快乐程度有重要影响。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像“番外篇”。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自己被朋友误会、看到两位同学在一起悄悄说话,并看了自己一眼、大家出去聚会没有叫我”等,当学生说出具有负面情绪的观点时,鼓励学生一起来讨论这种想法的正常性。当学生有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训练,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的活动,能够让一些心理的小秘密变得公开化,促进课堂活动轻松化。
(四)利用团体辅导,调整恋爱心理
恋爱,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正常的活动。利用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恋爱观念,形成恋爱能力,有利于校园氛围的和谐化。教师可以利用“情侣间的小矛盾”活动,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大家一起去思考解决的方法。用课堂讨论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中的困惑,解开心结,有利于大学生更加自然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感情,能够在一段情绪中付出与宽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正常,能够减少许多校园矛盾与暴力事件。重视恋爱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完整化的实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团体辅导方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有利于学生全体参与到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去,拓展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利用趣味性的课堂活动,给大学生传递更多有效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更能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邱小艳,唐君.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01:115-117.
[2]李雪,潘乐,魏鑫,杜冰洁.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世纪桥,2015,02:69-7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时光是人生中最美好与最难忘的时光,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是形成较为完整知识框架的时期。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的复杂性,再加上学习、生活以及情感方面的困扰,大学生常常会遇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人际关系不和谐、自我评价过高、学习成绩不理想等,这些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大学生要想尽快融入社会与适应社会,就必须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以上几种心理问题,主要归结于社会、家庭与自身三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接受思想与文化的途径较多,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他们在面对多种价值选择的时候,便不知所措。
(二)家庭方面。严厉的父母,经常命令孩子把学习放在首位,这些孩子往往独立性较差;过于溺爱孩子的父母,多为孩子创设较好的生活环境,这些孩子的依赖性较强,自控力较差;放任自流的父母,经常任着孩子发展,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师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
(三)学校方面。真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一线教师,也很缺少。在加上,有的大学生不喜欢参加集体文娱活动,这样他们的身体素质便逐渐下降了。目前各院系层面较为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心理问题,便常会将复杂的心理问题转化为思想教育工作,仅仅依靠自己的生活阅历,并不能真正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
(四)个人方面。由于大学生存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偏差,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差距,独立意识与依赖心里的矛盾,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许多大学生面对淡漠的人际关系甚至激烈的学习竞争,常常对自我加以封闭,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观看电视剧与玩电脑游戏上,从而与外界隔绝。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高校在预防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具体如下:
(一)院系领导要注重培养心理骨干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校要帮助从事思政工作的员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其积极学习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主动探求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实现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引导大学生掌握适量的心理学知识。大学生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高校应开设专题讲座,开展个体或者团体辅导等,来提高大学生的自省能力,指导学生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三)加大心理咨询工作力度,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咨询室,同时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热线,避免一些同学担心自己的隐私或者不敢到心理咨询室去咨询。通过拨打热线的方式,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给予必要的辅导。同时,高校也要将异常心理现象排查工作常态化,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四)营造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教室走向课外。高校要从学工处与校团委抓起,开展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观摩心理健康剧场,心理健康教育沙龙,开设各类相关讲座,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五)高校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育教学全过程。任课老师、班主任与专兼职辅导员、学生会思政部、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干预小组,齐抓共管。高校还要不定期地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注重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发挥个人潜能。
(六)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与关爱。院系层思政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饮食起居的关心,特别是对于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患有重大疾病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帮扶。同时,要充分利用好“耳目”,调动学生干部对周边同学的观察,一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上报老师,告知家长,对于情形严重的学生,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可建议其家长带领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治疗。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政治原则、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大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爱国主义是凝聚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坚强纽带,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也应与时俱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性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引领者,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形势均发生巨大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是否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定理想信念,继续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是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在战争或者社会危机时期,它可以使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集团的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和重大自然或社会灾难;在和平时期,它可以激发全民族共同的拼搏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奋斗。爱国主义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是其他价值观所不能代替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引领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只有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价值取向的,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心理基础的政治文化,才能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尤为重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邓小平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方式。我国大学生普遍保持着较高的爱国热情,并把这种爱国热情落实到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但也有一些学生对爱国主义缺乏理性认识,爱国思想与爱国实践不一致。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寻求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增加教育的时效性。
(一)大学生要树报国之志
当代大学生要认清国内外发展局势,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地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用勤奋学习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来彰显自己人生的价值,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步。当代大学生风华正茂,生气勃勃,他们怀着赤子之心,就像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蕴涵着巨大的能量,但唯有理性爱国,才能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对一些国际事件和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行为,大学生要时刻保持头脑冷静,以合理、合法的形式努力维护国家的尊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理想爱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是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参观烈士陵园、名人纪念馆等形式,引导他们进行今昔对比,培养爱国之情。
(三)坚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智慧、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虽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但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使命,爱国主义对于他们来说,其时代内涵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为改革开放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大学生在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一致性的基础上,培养爱国热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凝聚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我们在追梦的过程中早日实现中国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浅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学前教育是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部分,正确的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智力以及日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学前教育2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试论学前教育如何做好幼儿心理教育》
进入到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患心理疾病的人数不断呈上升趋势,且人数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从婴幼儿到学生阶段,再到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其身心状态都处于发展当中,并且各个阶段的状态都是有密切的联系的,因此,成年之后患心理疾病的人,肯定从幼儿时期开始心理健康就会有一定的问题。由此看来,在学前教育阶段做好心理教育是必要之举。
1.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教育观念,使得幼儿的生活与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幼儿长期生活在较为压抑的环境下。除此之外,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围绕着"学什么"来展开,对幼儿是否愿意学、怎样学都没有太大的关心,时间久了教师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关心越来越少,在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发现。
1.2 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现在的家长工作都比较忙,对幼儿学习上的关心不够,很多家长认为学前教育就是幼儿园的责任,忽视了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幼儿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因此受到的社会教育少之又少,使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很难实现。
1.3 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够。现在的学前教育,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点都在于幼儿应该学什么知识,怎么做才能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因此往往会将一些成人的主观思想强行灌输给幼儿,而没有考虑到其是否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的范围,这会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伤害,之后甚至会发展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2.如何做好幼儿的心理教育
2.1 优化教育环境。作为幼儿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之一,幼儿园应该肩负起心理教育的主要责任,最基础的做法就是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种。优化物质环境就是让幼儿在健康的环境下学习与成长,例如在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这一天,用相关的信息布置板报,使幼儿对心理健康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心理环境的优化主要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认真对待每个孩子,比如说幼儿刚开始到幼儿园上学时,会因为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了解幼儿的心理,与他们做游戏,转移其注意力,不要让幼儿留下心理上的隐患。
2.2 开展针对性教育。针对性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幼儿个性的不同对其进行较为具体的教育。幼儿的心理状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个性和特点,并据此制定出具体的教育方案。例如幼儿出现厌学心理的时候,教师不能强迫他们必须学习,而是要通过劝导工作,让幼儿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味的强迫只会使幼儿的心里更加反感。
2.3 幼儿园、家庭、社会合作教育。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合作。幼儿园可以让幼儿更多地参加社区活动,例如"学雷锋活动"等等,让孩子在社会活动中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对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十分有利。至于家庭方面,家长要注意积极配合幼儿园的相关教育活动,参加幼儿园开展的观摩活动等等,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作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更能降低成年之后患心理疾病的几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试论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中的第一堂课,在幼儿正式接受系统的教育之前,他们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中跟父母度过的。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早期的教育中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多年教育经验的总结,对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一、引起重视
目前,教育正呈现出一种逐渐趋于幼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在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行为举止,将是孩子在教育启蒙阶段最好的范本,因此,在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也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生中的第一课。在这一阶段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在正式接受系统的教育之前,他们与生俱来的学习方法就是模仿,从言行举止,到行为习惯,幼儿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的就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这一重要环节。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自我修养,对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具有良性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以后接受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氛围
家庭对于幼儿来说,是人生的起点,他们从家庭开始,一步步地去进行对世界的感知。家庭是一种自由形式的课堂,幼儿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需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为孩子做好榜样。例如,家长需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不吸烟,一方面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另一方面是为了不将坏习惯暴露在孩子面前。还有,家长需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争吵。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中,有过犯罪记录的孩子,大都是家庭不幸福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因为琐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应特别注意在孩子面前的形象,有问题及时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三、辨别是非
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需要保持幼儿心灵纯真的一面,但是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丑陋的一面,让孩子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在进行这项教育的同时,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心态,不要让孩子被负面的情绪所控制,而是让孩子仍然能够保持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辅导,使心灵变得强大,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四、自己动手
目前,一些家庭中,普遍存在父母外出上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的情况,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由于祖辈的过分溺爱,造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些孩子甚至养成浪费粮食、不尊重长辈等等的坏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相当恶劣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除了对幼儿进行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之外,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自己独立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体会到长辈的辛苦和关爱。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的性格,教育他们去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在这种教育下,易于培养幼儿自尊、自强、尊老爱幼等性格特征,为幼儿以后的素质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沟通
学前教育阶段中的幼儿,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对父母有着极大的依赖,许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都是通过号啕大哭引起长辈的注意,然后通过长辈的帮助使问题得到解决。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锻炼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动手能力,同时激发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进行思考的能力。例如,幼儿在和小伙伴闹矛盾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追究谁对谁错,而是让孩子表述事情的经过,然后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做错的孩子向小伙伴道歉,教育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并且在事情过后,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仔细分析事情的经过,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在孩子下一次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就能通过自身的能力使问题得到解决。
六、协同合作
对幼儿的教育并不能仅仅依靠家庭教育或者是幼儿园教育其中任何一方对幼儿进行单方面的教育,而是应将这两种教育相结合,通过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配合,制定更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做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该起到一种相互监督的作用。家庭要监督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上是否适合幼儿学习;而幼儿园要监督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否因为溺爱而忽略了对幼儿的正确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起到一种奠基的作用,对于幼儿将来的成长及发展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幼儿的学前教育中,需要家长充分了解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积极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建立起互通的教育空间,使幼儿得到更健康、全面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
《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音乐对于幼儿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可以挖掘幼儿的发展潜力,可以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现代儿童音乐教育理论认为: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更接近儿童的天性,因此是帮助儿童自然而然地进入音乐天地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幼儿所要接受的音乐素养会自行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关的音乐技能,这样才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
(一)教师是主导
虽然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中职教育中,教学理念貌似没有任何作用。课堂教学上的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依然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的听课状态教师也不进行纠正,教师只顾自己知识的讲解,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仅此而已,忽略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仅没有及时纠正还任由学生自由发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依然在学校中流行,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学生会逐渐丧失音乐学习的信心。
(二)强调学科性,忽略学科之间的联系
当今,中职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是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实现音乐教学的额,以某市的中职学前教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校开设了细化音乐的课程,比如有声乐课、乐理课和键盘课。但是这几门课程的教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讲课的时候,主要把声音技巧和演奏技巧作为教学重点,对于声乐的把握和钢琴曲目的了解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标准。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没有过多的进行关注。教师忽略了学前教育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因而在教学中太过强调学科性。
其实,这三门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声乐与键盘都是在乐理的基础上展开,乐理知识的实践是要靠声乐和键盘来完成,这三门课程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运用三门课的知识进行讲授,利用三门课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也可以锻炼学生音乐的实践能力。在现今的教学模式中,学前教育教师过于注重学科性,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将教学课堂变得没有趣味,枯燥无味。
(三)教材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不相符合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房展历史比较短,教育经验不足,所以对于学前教育的教材准备也不够全面,国家没有设置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每个学校的教学都是依据学校自己的决定。但是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的教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无法完全理解和消化这些教材内容。教材中的内容,有超级简单的儿歌,也有非常困难的民歌。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恐怕一时难以掌握。所以学前教育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讲解。
二、出现此种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第一,学生的音乐素养偏低。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以未能步入高中校园的初中生为主,这些学生中的极大多数在入学前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音乐知识的培训,这就造成招收的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普遍较低的现象。
第二,对于学科专业的兴趣不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没有对专业做过充分的了解,大多数学生选择专业是由于就业前景,对于所选专业的熟悉度不够,了解不佳,兴趣不大。由于就业前景较好才选择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其中能够真正喜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少。
(二)教师方面
第一,教师经验不足。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大都是从专业的音乐学校毕业,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是这些老师从学校一毕业就出来就业,没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所以工作经验不足的现象很普遍。这些教师只能遵循以往的教学方法,没有进行创新,这必然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很好地培育出学前教育人才。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值不高。很多教师对学生不会抱有任何期待,因为在教师的观念里,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的学生没有任何发展希望,他的人生也不会取得多么大的成就。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态度,不管理学生的健康发展,任由学生的不良行为随意发展。
(三)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考核管理制度不完善。许多中职学校疏于对学生的管理,没有完整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考核体系,使得学生对于学习不够重视,学习动力低下。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健全,无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发生偏离。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一味的偏向就业单位的要求,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太过于贴近就业形势,丧失了学校教育的目标。
三、改进音乐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可以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因材施教”
因为入学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有必要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要先对学生进行了解,掌握学生的音乐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三)分组学习,共同进步
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别,知识掌握水平也不一致,在进行音乐课程学习中,有些学生会自信心不足,学习愿望不激烈。教师要将学生进行分组,优差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互助之间得以获取知识,增强合作意识。
四、结语
中职教育中的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要加快改变现状,争取培养出优质的人才。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
#p#副标题#e#
《试论学前教育的价值诉求与教学应对》
一、学前教育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学前教育不重视,甚至许多教师都没有听说过相关的理念。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这一促进儿童智力开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阶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以及部门的重视。
但是尽管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然而当今的学前教育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教育方用尽方法希望孩子能够在学前教育时期得到尽可能多的知识灌输,以此来提升其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方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而另一方面是家长,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因素以及严重的攀比心理,不仅无视教育方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更是在课外时间给孩子安排了大量的课程,使得其从小就负上了很重的担子。而且,教育方的的教育重心却不是放在开发孩童的天性以及求知欲、好奇心等,而是通过“背了多少唐诗,会多少以内的算术”等意义不大的事情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做法不仅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还使得当前的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得教育系统陷入困境,还会对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给我国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而且,相当多的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过分加速学前教育的学习会使得学前儿童承担较大的风险,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这种风险会转化为对孩子身心上的伤害。
二、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
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本身就是通过开发孩子们的天性,以其喜爱的方式来完成脑力的开发,最终使得其不断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逐步过渡到高阶层的教育体系中。从这一方面来说,学前教育是不能离开孩子们的天性以及教育现实的。因此,学前教育的前提便是尊重孩子们的天性以及选择,尊重客观规律,通过适当的活动以及引导来完成对孩子的意识形成的促进和基本形态的认知。
总体来说,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如下:根据儿童的天性以及好恶。通过社会主流价值观来加以引导,使得其形成初步的意识形态,同时,尊重其天性的发展,使得其慢慢形成独立的人格,能够在社会上进一步发展。
三、学前教育的教学应对
1.将各类教育活动进行整合
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内中有许多内容。学前儿童的思想常常是天马行空的,而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中也会对其思想产生一些影响,而且许多教学活动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其中所蕴含的“能量”也会对孩童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整合各类教育活动,仔细分析教育活动的利与弊,通过某些联系来使得这些活动能够完成“无缝连接”,能够使得学生在自然的玩耍以及认知中得到思维的开发。从意义上来说,这类的“整合”动作能够打破传统的学前教育的禁锢,活化教育方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活动。
2.教学源自生活,取材于生活
从孩子的教育来说,其一切意识形态以及思维方式都来自于生活。因此,从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来说,应该注意从教学中进行取材,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得教学活动生动形象。具体来说,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不应该以成人的视角来完成或者界定,而是应该减少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实际的,能够触摸得到的自然感官载体来完成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十分符合幼儿的基本认知行为与思想形态。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只有从孩童的角度出发,从生活中进行取材,加强对孩子们意识形态的培养以及智力开发,方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
3.加强生活体验
以往的学前教育方式是十分死板的,往往只有课堂的知识理论,而没有切身实地的体会。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与学前教育的初衷严重脱节的。以此,作为新时期的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努力改变这样的现状。通过生活体验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且,从孩童的角度来说,其基本的思维能力很弱,只能通过生活体验来完成对知识的获得以及积累。因此,从这样的理论出发,应该改变孩子们在教学中的地位,从知识的接受者改编为知识的选择者。加强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使得其能够了解活动的真正目的,完成活动的价值所在,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种“生活体验”方式的教学能够在当前的学前教育环境中获得成功。
四、总结
目前来说,我国的学前教育相比于国外的一些地区来说还是相当不成熟的,而且我国由于面积广大,存在着客观情况复杂多变的情况,因此,我国的学前教育的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的。但是,笔者坚信,在众多方面的不断努力下,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具体来说,相关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督促相关的教育者不断加强对教学方式的改进以适应孩子们的基本需求以及实际情况;相关的家长也不能指望通过“拔苗助长”的方式来完成对孩子们的培养,应该秉持着“顺其自然”的心态,通过正确的引导来配合孩子的学前教育。总得来说,学前教育的目的不是通过培训使得孩子们之间拉开差距,而是通过一定方式的引导来使得孩子们能够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以支持其进一步的发展,最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动力。
《浅谈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
学前教育面对的是0 ~ 6周岁的幼儿,其表达能力、思维方式、自控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活泼不易管束,模仿能力强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幼师肩负着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重任,这就要求幼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尤其是课堂管理能力,以保证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幼师生会唱会跳,而往往忽视对文化课程的重视,尤其是数学学科的课堂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学校的学习计划安排不合理,要求不严格,幼师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这样幼师生走向工作岗位,对幼儿数学课堂的管理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耽误幼儿数学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对优化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存在问题分析
1.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目标不完善
课堂管理目标是开展课堂管理的“方向盘”,决定着课堂管理的实施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所要达到的目的等. 新课标规定,课堂管理的目标应当包括长远目标、基本目标、中心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 长远目标是指课堂管理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根本”,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本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求师生良好的关系,教师成为学生“亦师亦友”的合作伙伴,师生成为共同学习、成长的伙伴,彻底改变过去紧张、单调、沉闷的课堂环境,构建活跃、宽松、自由的课堂管理环境. 中心目标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课堂管理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保证学生按照教师授课要求,在知识、技能、思想、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 在课堂管理中,长远目标、基本目标、中心目标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然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目标并不完善. 一方面,数学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管理过程中,对于远期目标的关注较少,过分压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单方面的强调数学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完成,忽视了幼师生从事幼教工作的长远规划,缺乏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引导,导致未形成师生共同的长期的、宏观的、共同的愿望.
另一方面,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于其过程与方法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重视度不高,尤其对幼儿园需要具备怎样幼儿数学教师考虑不充分,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堂管理目标、教学任务等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 课堂主体定位不准确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合作者.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学好数学提供“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和互动交流中领会并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但现实生活中,课堂管理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主宰着课堂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比如教师布置课堂任务、安排课堂教学的进度等,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教师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和接受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被剥夺,只有在教师点名提问时,才会有学生“发声”,但往往也是回答课本上的知识,而不会提出自己对于课堂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等的看法.
这样往往导致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为准备教学任务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二是在课堂中能够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课堂上表面“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但在学生心中大多有“怨言”,对教师产生恐惧、紧张的情绪,这样就会逐渐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是在教师“高压”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独立思考能力,完全是在教师的掌控中机械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索能力无疑是一种扼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3. 课堂氛围缺乏生机
课堂氛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轻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提前进入“教”与“学”的状态,促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教”与“学”的效率提高;但如果处于紧张、消极、沉闷的课堂环境,教师产生厌烦情绪,对于教学任务“草草了事”,“心不在焉”,严重阻碍教师真实教学水平的发挥;而处于压抑环境下的学生,往往也会呈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兴奋度不高,注意力分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课堂氛围是师生、生生共同配合产生的学习氛围,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否融洽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对一所幼师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但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和老师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也发现整个教学过程秩序井然,各个环节安排的紧张而有序,但教师“讲解、提问”的过程占了大部分时间,学生的回应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出现较少,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好字,课堂氛围略显压抑、沉闷,缺乏生机,这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忽视了对师生关系的处理,缺乏对于课堂氛围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关注较少.
二、优化策略浅析
1. 因材施教,明确课堂目标与计划
课堂管理目标是课堂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决定着学习内容、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提高学习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了解学生学习经验,并以此制定教学目标与计划. 尤其是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知识点关联着另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每名学生的课堂管理目标和课堂管理计划. 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曾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取决于性格因素特别是意志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性格是培养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重要因素,不同性格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能力和注意力都有所不同,思维的灵活度和理解能力也有所区别,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性格,根据每名学生的性格特点,规划课堂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课堂管理的成败,教师与学生是最亲密的,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因此,师生关系是课堂管理中最纠结、最复杂的关系. 只有教师正确地认识师生之间的矛盾,并巧妙地化解冲突与矛盾,建立和谐共处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取得成效.
每名学生都是不可代替的独特的个体,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尊重每一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威严”,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人. 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学生,相信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将学生当作与教师同等地位的人,而后才是需要督促、需要爱护的孩子. 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
3. 强化课后反思,提高管理水平
课堂管理不仅仅局限于课前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课堂上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和课堂纪律的维持,还应当关注课后学生反馈信息和教师的反思. 通过与学生交流以及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可以了解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教师应当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水平. 比如编写课堂日志可以较为全面地记录教师在课堂管理的全过程,将自己的“闪光点”和“失败之处”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既可以加深印象,又可以作为自己教学成长的记录.
通过对课堂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不断反思自己教学方法、管理方式,逐步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 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的充分结合,培养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提高教师实践反思能力,进而提升专业水平;另外. 在对课堂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对课堂管理的反思,还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课堂管理案例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通过师生对课堂管理案例的共同分析与反思,制定新的课堂管理目标和适用新的课堂管理方法.
4.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立多元化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评价机制使学生处于课堂管理的被动地位,不能满足现在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建立多元化的课堂管理评价主体. 一是数学教师之间的评价. 数学教师之间具有相同或是相似的知识背景,熟悉、了解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重点知识、学生的基本概况等各方面的内容,能够提出具体而切合实际的评价意见.
另外,教师之间的评价还可以看作教师之间互相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促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教师之间形成“竞争+合作”的良性循环. 二是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课堂管理的主体,也是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最直接“接触者”,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最具有“发言权、评判权”. 通过学生的评价可以反映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也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
5. 重视实践作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观念与幼师生未来的职业要求相差较远,因此,在数学课堂管理中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是“课前练教”,在课堂教授新知识前,先挑选一名学生带领同学们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教课能力. 二是充分利用仿真模拟教室. 目前师范学校都配备了仿真模拟教室,在仿真模拟教学环境下,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自己查找资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作教师的意识. 三是组织见习实习. 为了保证学生直观地感受幼儿教育工作,教师可以适时的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实习,观摩幼儿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直接给幼儿讲解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与应当具备的素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择业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数学教师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一轮课堂改革对于数学课堂管理提出的“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下,只有不断优化现有的课堂管理模式,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更多的生机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和经验方法的改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一新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供大家参考。
7周的心里健康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这7周的课程里我认识到原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里疾病,可能只有像孔子这样
的圣人才可以说心里绝对的健康。因此现代社会没有像孔子那样心里绝对健康的人存在,有的只是心里相对健康的人。
现代社会对于心里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1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2 正确评价和悦纳自己 3 接受他人,善于人处 4乐观进取,反应适度 5 智力正常,人格完善 6心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注重文化教育,而忽略心里健康教育。导致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心理问题,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基本是由90后大军组 成。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成效阶段,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带来的成果。但是父母忙碌的工作,多数是独生子女的90后不得不独自去面对这个信息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没有人指导教育。这就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现状--知识文化高度发展,心里健康的滞后。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心里问题主要有:1 不能正式现实,接受现实,情绪不稳定。每个人都会遇到某些困难或挫折,这可能是一次考试没考好,可能是别人的批评。心里健康的同学会很快走出来,心里不健康的同学会陷入消极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不能面对现实,情绪反应过激,有的会自暴自弃,甚至自杀或者杀人。例如深圳大学学生杨倩因为犯错被老师批评而跳楼自杀。所以我们一点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面对现实,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在一种良好的状态,冷静面对才能解决问题 2 情感恋爱问题。恋爱是青年男女的一种正常的心里现象。大学生恋爱很正常,只要不影响学习工作,没人会反对,但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有的是因为从众心理,看见别人平日出双入对,自己也想恋爱一番。有的是因为好奇心里,只是对恋爱感到好奇,想体验一番而去恋爱。有的是游戏心里,为了派遣空虚,寻找刺激,无视恋爱道德。更有甚者有着殉情心里,不能正确对待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爱情至上。一旦失恋,可能自暴自弃,甚至可能轻生,或走上犯罪的道路。所有恋爱时要有一个正确的恋爱观,不要因为寂寞而去恋爱,顺其自然,尊重爱情,懂的放手。3 人际关系问题,大学是一个从家庭生活向社会生活过度的一个阶段,我们不免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同学,舍友之间的关系,最容易反生矛盾也是发生在两者之间。或许是一句无心的话,或许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造成两人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懂得礼让,尊重他人,真诚待人。
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都不能在社会上独自生活,学习生活上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人沟通变得至关重要。人际关系是人生的巨大财富,是我们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我们一般认为,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心里关系。人际关系主要包含三种成分:第一是 情感成分,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第二是 认知成分 就是自己对自己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是好还是坏,有什么不足。第三是行为成分,是人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人际交往应该的遵循的原则:真诚原则,交互原则,交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情绪控制原则
我是一个随和的人,只要想和我真诚交朋友的人,我都会以真诚去对待。因此我也有一群不错的朋友群,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有困难互相帮助,遇到问题互相理解,遭受挫折互相鼓励,拉一把。所以我的人际关系还算不错,不过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在朋友交往中,特别是好朋友间,我比较喜欢开玩笑,扮演“丑人”的角色,经常说一些开玩笑的挖苦的话语。有的朋友能理解,打闹一下就算了。但有的朋友会误解,导致我们的友谊受到影响,甚至对我产生厌恶感。还有就是在朋友间我会表现得很活泼,很喜欢玩,但在人际交往的陌生阶段,我却表现得很“冷”。基本上从不主动聊天,都是比较被动,只有在被人搭话我才回应一两句。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我的朋友大多数是同班同学。对于不是经常见面的朋友,我也很少和他们联系,有的只是在网上聊聊天,或者过年的时候聚聚,这也导致我们的关系疏远。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想一个人静静,对于朋友的话语表现得不耐烦。这些都是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我或多或少地损失一些朋友,影响我和朋友之间的友谊。
针对以上问题,在我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会努力地让自己变得自信,活泼些。不管是不是陌生的人,也主动去聊天,努力去交多点朋友,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好朋友交往中,也会开开玩笑,不过会把握好度,该开玩笑时,就笑笑。对于什么朋友,在什么场合能开玩笑有个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不会一句玩笑话取得反效果;对于很久不见的朋友,我会多点和他们联系,多点聚会,一起吃个饭,保持友谊的长久。每个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只要我们时刻记住人际交往的原则:真诚,交换,平等,尊重。我们就能妥善处理好我们的人际关系。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利益格局差距加深。随着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的心理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都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大学生们也渐渐走出了“栋梁之才”的神话,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而是更多地承受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1)我们无法忘记2002年轰动全国的“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2)也同样对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杀害同宿舍四位同学的事件记忆犹新。........这一系列的事件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警醒和反思。此类的案例在高校中绝非个别现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值得社会的共同关注。
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高校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环境不适:初次离家过集体生活的同学都需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的过程。但在这一过
程中,从小受溺爱或过度保护的人,性格孤僻、内向或暴气的人不易合群,就难以适应生活的变化,在孤独感,无助感的折磨下,个别容易产生抑郁。
2、 学习的压力:青年学生因学习加大而轻生的实例也较为常见。大多是金人大学后由于学习目标不
明确,学习方法的布适应或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学习兴趣、思维方式相抵触的一些原因,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明显滞后,甚至面临留级、休学等现象。
3、 情感的挫折:大学生既有对友情、爱情的追寻和渴望,也有情感的迷惑和失落,处理不好,就会
受到压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当今大学生相对一部分为独生子女,经常在父母的身边,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享受到家庭的温暖,金人大学后,情感产生波动。渴望关爱和友情,苦闷、孤寂、烦恼等情绪。
4、 人际关系问题:我们情感丰富而敏感,渴望与人交往。获得友谊、尊重和理解。然而,不同的地
域、不同的兴趣爱爱好、不同的生活习惯等造成的差异使得一些同学对人际交往产生了心理戒备,甚至形成封闭的心理。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越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猜忌、戒备心理也越重,自我封闭的状态也就越来增重。封闭与交往的冲突,也是当前一些同学产生失落和自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
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外界的支持和鼓励,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
首先,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 积极优化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成为培养大学生心
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心理科普宣传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使得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引起大学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
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同时有利于大学生协调发展,高校校园精神氛围,对
学生很强的感染力,能发挥调节心境、陶贻情操、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 设立心理教育和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向上、乐观、和谐、轻松的群体氛
围,有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相互促进、相互互补夫人效
果。在广泛的结伴、交际与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5、 鼓励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
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尽情的施展天赋与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
其次,企业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最后,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主要还是靠自己。
1、 要培养良好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探索兴趣。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包括文化知识和社会知
识。学习文化技能,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心理冲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2、 要有正确和谐的自我认知。不能总骄傲自大,不虚心学习,过高的估计自己。当然也不能因为遇
到一些挫折和困难而妄自菲薄,过低地低估自己。而应当把“自尊、自强、自信、自立、自制、自爱”作为自我认知的具体指标,从而客观地认识自己。充分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
3、 一要有健全的意志品质,敢于面对各种挫折。人生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一些困
难和挫折,大学生要想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就要不断提高自身抵抗挫折的能力,保持健康向上夫人心理,提高心理素质,要正确面对挫折并主动适应和战胜它。
4、 二是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积极交友,宽容
待人善于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5、 三师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大学生想要成才,就必须优化自身的意志品
质,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6、 四是要有健康的情绪体验,提高情绪调节与控制的能力。
【摘 要】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章结合笔者的工作就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希望能给从事本行工作的同仁们一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压力;心理健康;就业
最近几年,媒体不断报导大学生群体中因存在着各种压力,而引发出多种心理问题。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异常者比例高达18.58%,明显高于全国人均健康状况异常水平。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已将这样的大学生群体称为“心理弱势群体”。对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寻找对策,以缓解大学生存在的压力,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自身采取的应对方法和策略十分关键,如方法得当将有效地舒缓压力,而方法不得当则会起到反向的效果或是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大量的口头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多数同学希望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及医务工作者如果充分地利用好“聊天”这一方法,能使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使压抑在内心的诸多问题得以倾诉,及时得到有效的沟通解决。有利于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另有还发生了多起在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跳楼的事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矛盾:首先是充满远大抱负与现实经验不足的矛盾。当代大学生抱负远大,忧国忧民,但是由于大学生还未真正走上社会,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因此大学生经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彷徨,久而久之导致心理问题。其次,要求他人尊重与自己尊重他人的矛盾。很多大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喜欢别人干涉、指责,但对他人却缺乏尊重,还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致造成自命不凡、虚荣清高的个性缺陷。第三,思维独立、批判性强与识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矛盾。大学生思维独立性、批判性进一步增强,但辩证思维还不深刻,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敏锐,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发展,因而大学生在社会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和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社会环境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思想多元化,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使人们产生紧迫感、压力感以及心理上的距离感。很多学生在中学成绩优秀,受到学校“重点培养和保护”,进入大学后失去了这种优势和地位,产生心理失衡。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子女只顾学习,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有的学生生活懒散,缺乏纪律性,自理能力极差,抗压能力不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清华大学教授樊富珉的研究指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较高正相关,表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减少心理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樊富珉指出:从宏观上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首先是理论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模式等,其次是实证研究法,主要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人格、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等实证研究。要有效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引导并采用正面的应对方式,避免采用负面应对方式。因为在面对压力时,如何正确地认识和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如何应对等,往往是学生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的关键因素。所以要帮助学生分析压力原因,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排除干扰,教育学生要“越是艰险越向前”,做生活的强者。如果缺少对压力和困境的认识,便会不知所措,更为糟糕的是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去对待所面临的困难,最后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这也启发我们思考日前在互联网上引起热烈讨论的西南某大学设学生发泄室的做法是否得当,关键在于相关工作者是否对服务使用对象进行了先期或后期的必要导向。根据本研究结果,应当立体化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满足大学生的多样需求。
(2)在不同的时期,比如进校期间、考试前、毕业前、实习或论文答辩等特殊阶段,开展适合需求的工作是必要和有意义的。比如开展考前心理咨询、主题辩论、特色班会、知识讲座或体育竞技等全面多样的活动来疏导、克服焦虑情绪,这些措施或渠道无疑为学生如何排除压力进行了训练,也能有效地防止压力可能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
(3)对于学生群体,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层次、学科的学生存在的压力情况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其压力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要关注男女生在压力、健康、应对策略方面的差异。比如女生更易使用“情绪取向”的应对策略,而男生更易采取“问题解决”取向的应对策略等,以便对不同特征群体学生的压力、心理健康和应对策略的实际情况作更为细致准确的掌握,并制订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工作者要尽可能全面地研究和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压力状况,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应对策略。高校要加快心理咨询事业发展,“防重于治”;在心理教育中应根据“适应个别差异”原则,对面临压力调试能力较差的同学和群体要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咨询,使他们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防卫压力过大的方法;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把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工作体系,增强有效性、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解亚宁.简易应对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
[2]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校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是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本篇将择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关键字:新环境 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 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已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已的经验对当事人 心理健康进行判定; 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
健康的判断; 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 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认知: 大学生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卑。典型想法有以下几种: (1)我这么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 (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 (3)别人有几项比我强,我就只有认输了; (4)我什么爱好也没有,也没长处,真是没用; (5)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 (6)我表达能力不好,别人都不怎么和我说话,我人际交往不行;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低估自已,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吸看到完成任务的困难,而忽视有利条件。把自已的成功归因于机遇,把失败归因于无能。在外表和家庭条件方面夸大他人的优势,贬低自已。这样的人生往往既自卑又自尊、敏感多疑、情绪压抑、心境烦乱、胆小怕事、优柔寡断。 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忆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已,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已,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 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归因。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务容易是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败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处部因素;既要看到客观条件,又要分析主观努力程度,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调整。
四、大学生的情绪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者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马家爵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
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 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要自己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你自已的潜力。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
健康心态 铸就精彩人生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仅剩下了八分之一,这不禁让我感慨时间的流逝,更让我懂得深思这几年大学生活的收获。本学期开设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让我受益良多。生活中发生的小故事更是让我对健康的心态有了深刻的解读,真可谓是“健康心态,铸就精彩人生啊!”
一、健康的心态就是拥有一份难得的自信
在我看来,健康的心态就是要有自信的心态。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知识,充足的社会经验,但如果缺乏了自信,那么他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能让你对自己充满信心,能让自己更有把握取胜。但是自信是建立在你确实存在此能力,因此实力是你的基础,自信是你的砖石。当然,如果你想做某件事时,即使没有足够的实力,只要你拥有自信,你付出过,努力过,那么即使没有真正成功,你也会有意外的收获。自信是成功的垫脚石,它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此自信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的生命里除了父母,有一个人一直陪伴着我,她照顾我,呵护我,那就是我的姐姐。她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健康的都市女性”的自信。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的价值是不同的,那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感悟自然是不同的。我的姐姐是一位教师,在我看来,现在的教师除了一年有暑假和寒假,剩下的就都是辛酸史了。因为我在生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的不容易。每天无休止的批改,写各种作业,应付各种检查,负责各种档案的整理,工作内容是如此繁杂的,带给人的压力是巨大的,心理是无比憔悴的。在我这个旁观者的眼中,丝毫感受不到,她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每个月都干着超负荷的工作却拿着固定一样的工资。但是,今年她已经是工作的第六年了,却依然对她的工作抱有热情,每天都神采奕奕地走出家门,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整个人都是那么自信。这一切的一切,通过对本学期的心理健康课程学习,我有了正确的解读,也找到了内心一直困惑已久的答案。姐姐就是凭借着这份乐观健康的心态,用“自信”在书写她的美丽人生,今年年仅27岁的她,已经成为了学校的骨干,后备干部,可见,自信对一个人来讲多么重要。健康的心态就是一份自信,一份源于心底的自信,这份自信可以为你的精彩人生奠定很好的基础。
二、健康的心态就是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人生在于拼搏,在于不断奋斗。在这搏斗中有些胜出,有些败退。有些人败了又胜,胜了又败???而有些人败了就一蹶不振。在这搏斗中没有谁是绝对的强者,没有谁能一直战而不败;只有绝对的弱者和一直战而不胜的人??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的人,即使他失败了,他也一定会总结经验,下次取得胜利,如此循环。他虽然失败了很多次,但他在失败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升华自己,不断完美自己。这样他就成为搏斗中的强者,但不是绝对的,世界上有许多像他们这样的人,正因他们的这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使其世界变得如此光彩。而与他们相反的一类人就碌碌无为,凡事顺其自然,虚度此生。因此积极进取的心态必不可少。
有时候想想,人生就犹如一条不知尽头的路,这条路上充满了坎坷,充满了黑暗,充满了孤独。而健康的心态就犹如一盏长久不眠的灯,永远点亮我们的人生。它让我们能够轻松地越过坎坷;让我们能够在黑暗来临之际保存一丝光辉;能够在孤独之时感到温馨。
三、健康的心态就是要拥有一颗平常心
健康的心态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份。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它,释放它,人生旅途中充满坎坷,难免会感到孤独寂寞,或者迷失方向。但拥有了健康的心态就犹如拥有了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人生。
曾经有一个故事让我的感受很深刻。在两个人的面前,各放着半块面包。一个人看了以后,心想:“我还有半块面包。”另一个人看了后,心想:“我只有半块面包了。”
对待同样的半块面包,为什么两个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呢?这主要是心态在起作用。乐观者从半块面包中得到的是满足,看到的是希望;而悲观者从半块面包中得到的是不满,看到的是绝望。这恰好印证了“境由心造”的道理。
不同的心态造就不同的境遇。如果你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世界上的事情,那么即使是挫折甚或是苦难,你也能从中找到乐观的理由,进而化解挫折与苦难。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住在五楼,搬起东西来颇为不便。但他却说五楼好,可以免受底楼的潮湿之苦。后来他的住处从五楼搬到了一楼,地面经常湿漉漉的,但他却说一楼好,可以免去搬东西的辛苦。因此,不管苏格拉底处在如何不利的情况下,他永远是满足的、快乐的。尤利乌斯用2马克买的一注彩票,却中了50万马克。他用这50万马克买了一幢豪华的别墅,并添置了许多高档的家具。想不到这一切在他的一个烟头中化为灰烬。朋友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我只不过损失了2个马克。”正是他的乐观心态化解了50万马克家产损失的巨大痛苦。这样,尤利乌斯注定终生要与快乐为伍。
如果你用悲观的心态去看世界上的事情,那么,即使是很小的挫折与痛苦,你也会觉得它是天大的灾难,由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中国古代有一个国家叫杞国,这个国家的人总担心有一天天会塌下来,一整天地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后人流传下一句话:“杞国无事忧天倾。”后来又由此造出了“杞人忧天”的成语。杞国人为什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就是因为他们是用消极悲观的心态去看世界,这样,这世界在他们的心目中就会变得越来越坏,越来越不可收拾。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是由于自寻烦恼,把很小的挫折和点滴的痛苦想象成了巨大的灾难,因而感到心理难以承受所致。
四、健康的心态就是学会宽容
健康的心态就是学会宽容他人。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不久,果真有一小和尚回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出人预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儒家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地势柔顺,君子当以宽厚之德,容载万物。所以人要经常抱着宽容的心态,才能更好的感化人,教育人。于是我们要学会开开心心活到老,轻轻松松过一生。要有这样的心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们应该开心地度过每一天,因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能过的好一点,虽然不能从物质上满足自己,但是要学会弥补自己心灵上的空虚。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内在的思想,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只要自己有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所以人要有理想,要有志向,一旦发现要做的事情符合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你就一定抓紧时间把它做好,尽量做得更完美,让自己满意,也要让别人满意,这才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关键。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切莫把精力投错地方,那就会一事无成,终生遗憾。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让我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吧!这样,在生活这个广阔的原野上,你收获的将是幸福和快乐。
假如你拥有了一份难能可贵的自信,积极进取的心,学会宽容他人的平常心,相信健康的心态一定可以帮你铸就精彩的人生!
一、引言
自军区重新划分一来,我国部队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基层官兵的军事训练愈发严格。这意味着基层官兵需要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必然会影响到官兵的心理。因此有必要做好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本文中笔者主要阐述目前基层官兵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官兵心理健康水平给出可行性措施,最终实现促进部队战斗力提升的目的。
二、衡量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的标准
通常情况下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具备四个方面:心理适应能力良好、自我接受、理想追求及保持常新状态。[1]军人与普通人不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具备普通人心理健康要求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其他的条件才能保证自身战斗力。一般情况下有以下要求:智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确保良好的工作状态;适应军事生活,对军事事件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具备健全的人格,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对部队集体生活充满喜爱;价值观正确,乐于奉献;坚强的意志,有毅力恒心,做事果决,对自身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情绪乐观,具备一定应急能力;明确奋斗目标,将自身发展与部队实际结合起来;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战友保持良好的情谊;学习能力强,快速掌握战斗技能。这些条件都是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必须具备的条件,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基层官兵心理健康,进而提升自身战斗力,最终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三、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原因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除了受到军事训练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地措施。
(一)受到生活环境影响
实际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基层官兵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恶劣,要么处在与城市隔绝的偏远地区,要么就是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的地方。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基层官兵除了军事训练活动外,其余时间不能与外界接触,也没有相应的娱乐休闲活动,造成官兵感觉生活枯燥无聊,产生焦虑、烦躁以及抑郁等情绪。再加上一些环境中特殊训练让官兵始终处于绷紧状态,长时间得不到放松,让基层官兵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发挥战斗力。[2]
(二)受到家庭环境影响
通过调查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情况发现,独生子女官兵成长中家庭环境良好,独自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偏弱。自小受到父母亲朋的照顾,参军后独自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的能力偏弱,长时间下来会积压负面情绪,相比于非独生子女,前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发现官兵中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与未婚军人相比,前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3]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已婚者日常生活内容复杂,夫妻两人长期处于异地分居状态,生活问题、子女问题以及父母问题等方面的困扰,对基层官兵的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长久下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不奇怪了。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结合基层官兵心理特点、家庭环境等内容,判断出官兵真实的需求。
(三)受到生活实践的影响
基层官兵大多由青年官兵组成,这部分人刚开始独立生活与工作,这个阶段是形成自我实现、自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处理一些生活事件的时候受到心理不成熟因素的影响,造成事件处理效果不是很好,只考虑到一些片面的因素,现实的障碍造成对自我认知判断出现问题,出现心理应激增加,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时间一长,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到基层官兵的训练及工作效率,严重的话会对基层部队的战斗力产生不利影响。
四、提高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的具体对策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状态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因素的变化就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基于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做好日常心理辅导工作
需要做好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这需要了解官兵的实际情况,并给出具体的方法。例如,如何处理工作中的挫折、处理人际关系及婚恋关系等。要做好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的观察工作,一旦发现有不正常心理出现,要及时对其进行引导教育。可以设置基层官兵心理门诊,同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同时还要配备好软硬件设备,做好心理档案建设及__。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保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个体的战斗力。因此开展日常心理辅导工作,有助于减少基层官兵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可以提高官兵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二)做好官兵“三观”教育
各级领导应该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疏导是相辅相成的,应加强军人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从思想上重视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重视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是提高部队战斗力和保持部队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军事计划及年度功能工作计划结合起来,进行统一安排。基层单位医务人员要配合军事领导做好人格教育工作,注意开展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在对基层官兵的性格、脾气、气质、爱好等进行了解后,有的放矢,充分提高我国基层官兵的身心健康。[4]
(三)丰富官兵的娱乐活动
在军事训练和工作之余对个别患有心理疾病的官兵进行心理干预,通过短期的培训和外派学习及请专业心理医师讲座等方式,从而培训基层的兼职心理医师和心理卫生骨干,以便及时地发现和消除官兵的心理疾患。加强官兵之间的协作性和心理相容性训练,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基层军营氛围,让广大官兵在紧张的生活和严格管理和高强度训练中自行解压,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鼓励官兵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培育其兴趣爱好,缓解因社会、心理、身体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以及对心理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刚入伍的新兵和即将退伍的老兵在军事演习和抢险救灾中集中组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等。通过单位的宣传橱窗和黑板报等渠道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官兵积极掌握调控自我心理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确保部队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部队战斗力的作用。
五、结语
相比于普通人,军人是相对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的基础要比地方人群高。军人本身就需要面临高风险,同时还需要承受来自各个层面的问题。因此,军队日常工作中需要增加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确保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爱国主义是民族国家永恒的话题,是各国人民民族感情最深刻的体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爱国
摘 要: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团结凝聚国家和民族,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基本的政治、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汲取传统的爱国主义传统资源,通过在校园文化中加强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不断拓展校园文化的内容,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些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形成牢固的爱国情感。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及其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
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意义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不断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塑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进入新时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交往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经受着更大的考验。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因应时代变化而主动而为的现实需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校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环境,再加上他们自身独有的心理特点,因此,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一论断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大学生为祖国的发展壮大和民族的振兴而共同奋斗。
2.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坚持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归根到底就是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校校园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子系统,同样具有文化的一般功能,它不仅能充分显示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体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而且具有重要的教化和转化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非理性爱国主义行为,能够活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能够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因此,他们二者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一项重要任务,并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
二、校园文化在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不断研究校园文化在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具体途径。
1.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引入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 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国文化发展的根基和源泉,因此也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能够为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滋润。所以,校园文化之树要想茁壮成长,就必须在坚持选择和扬弃的原则下,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优秀资源。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城市、
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学生参加各种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时间,初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天。
3.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天坚持升降国旗,
唱国歌。学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 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20天,普通高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每周举行国旗下讲话,全体中小学生都应会30农村和名胜古迹,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
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从感性角度讲,爱国别无选择,就像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是爱国主义的根基。
从理性角度讲,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祖国的昌盛、兴衰决定着个人命运的尊卑,这是爱国主义的根据。 ? 爱国是一种责任。
爱国是无条件的。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期待。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应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大力加强德育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军阀混战,列强入侵,我们多少仁人志士,多少华夏儿女为我们的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献身!孙中山先生用一生的经历呼吁我们中华民族起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就是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他曾说:我们的一切都要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第一,都要围绕着中华民族的利益去想去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正是孙中山先生这样一大批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不惜一切代价,前仆后继,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国人今天的幸福安宁。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同志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有了尊严,不再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蹂,经过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之后,中国政治上和平稳定,经济上突飞猛进,文化上百花齐放,生活上走向富裕,举国盛世太平。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2.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每一个爱国者都会把“保我国土”、“爱我家乡”、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作为自己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孙中山等革命先辈,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董存瑞,罗盛教,邱少云等都是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青春甚至是宝贵的生命。
2.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人民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利比亚大营救、日本地震后的大转移、特别是08雪灾、汶川玉树地震等大灾大难当中,在外国观察家的评论中这样说: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人民解放军到达了现场,这样的军队是不能复制的——他叫子弟兵!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国家就到达了现场,这样的是不能复制的——他叫父母官!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献血的人把交通都堵塞了!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个人捐款达到了数百亿!通过这些灾难发现中国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国家,真正有凝聚力的国家,真正关爱生命的民族,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2.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08年奥运开幕式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孔子七十二弟子现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礼之用和为贵!”作为人文奥运的主题,在20多年前的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讲:到21世纪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归到2500年前和孔子这样的圣人一起寻找生存的智慧!这句话讲完之后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孔子学院在全球纷纷建立,汉语已经成为美国的官方语言,国外已在许多大中小学都开汉语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了解我们的悠久历史,不继承我们的灿烂文化呢?!
2.4爱自己的国家。我们是在圆明园里认识了祖国的屈辱和悲愤,在八达岭上认识了祖国的磅礴和巍峨,在大漠草原,认识了祖国的宽广和辽阔,在驿道古渡认识了祖国悠久和坎坷,在08奥运认识了祖国的深沉和伟大,在上海世博认识了祖国的未来和繁荣!“一花独秀不是春”,“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国家集体的事业融合在一起才能最有力量。每个人只有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人民幸福安康贡献力量才有意义。
3、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凝聚起来,积淀起来的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
3.1说其纯洁,是因为爱国是一种奉献,在爱国的问题上没有等价交换,没有讨价还价,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只要祖国需要,就把自己的一切无条件无保留的奉献出来,如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在上太空的之前都写好了遗书!
3.2说其高尚,因为爱国是一种尊严,在爱国问题上没有懦弱没有退缩,而且在对祖国的热爱中,产生了勇敢智慧和忠诚 ,如谭嗣同,秋瑾,江姐,__,刘胡兰等革命烈士。还有奥运冠军刘翔,法网冠军李娜,他们创造了中国历史,也创造了亚洲的历史,改写了黄种人的历史,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其实质就是为民族的尊严而努力!
3.3说其圣神,是因为爱国是一种信念,在爱国问题上没有选择,没有抱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无论祖国是贫穷还是富强,是遭受欺凌还是扬眉吐气,我们都深深的爱着她!
汶川和玉树两次地震后的第七天,我们做了让全世界震惊的事情!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至所有公民及世界华人,在那一刻,我们头颅低下,在那一刻我们国旗回降,在那一刻我们汽笛长鸣,但是全世界的人都看懂了:地震震垮的是我们的房屋,但是我们又一次打造了民族之魂,我们低下来的是头颅,但是我们上扬的却是人性的光辉,我们回降的是国旗,但是我们升起的是国魂!再大的灾难除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奉献乘以十三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
所以相信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人,相信我们总有这样的时候,那就是每当国庆盛典的礼炮鸣响,雄壮的国歌回荡在神州大地的时候,每当中华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全球瞩目中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工人们拧紧最后一颗螺丝钉为誉满四海的产品镶上中国制造的标志的时候,每当《龙的传人》和《我的中国心》这样美好情韵在我们心灵的小溪中荡漾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人都会有一种神圣而强烈的感觉在震荡你的身心,它会像火一般的辉煌黑暗中给你带来光明,它会像日月般的永恒孤独中给你以生存,它会像浩海般的宽阔,大地般的深沉给你以奋斗的力量,展拓你生命的历程,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2]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出《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教育活动首先是作为社会要素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教育哲学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活动中。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差异性教学是依据个人认知、个性等的不同,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个体在原有认识水平基础上得到提高。差异性教学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概念既有相似点又存在不同之处。本文旨在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存在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四个理论流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三个代表人物出发,追溯差异性教学的哲学基础,为了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存在主义;苏格拉底;因材施教
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展开,而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关注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是必不可少的。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不同的,这使得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上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态度和价值观等,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差异性教学是基于班级集体教学展开的,立足学生个性的不同一,满足学生需要,使得学生在原有认识水平基础上得到提高。其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异步教学、复试教学等具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差异性教学确切的说是一种教学策略,我们了解它是为了让它在教学中更好的应用,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予以尊重,进而利用学生的差异,将其更好的发展。本篇论文旨在追溯这一重要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增强对该概念的认识理解,从而更好的在教学中加以实施。
一、差异性教学的内涵
教育是个人生命发展的内在要求,关注的是个体价值与追求的实现。1差异性教学是()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本位回归到人本位。为了更准确的把握差异性教学的内涵,在此对其与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做个比较。
(一)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因材施教的原型是孔子那提出的,是孔子关于子路和冉有同一问题回答的不同显现出该思想,这在后面有较详尽的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因材施教说的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施行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差异,跟差异性教学的本质是一致的。 但是,因材施教更像是一种教学方法,差异性教学则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来看。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如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掌握学习教学策略等,教学策略可以有多种教学方法来展开。差异性教学可以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运用合作探究等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为了完成本节或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它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所以我们把因材施教看作是差异性教学的具体应用,二者共同为好的教学效果服务。但差异性教学这一教学策略更重要,相比之下是较宏观的概念,因为它掌控课堂教学的大方向。
(二)与“分层教学”的区分
分层教学指的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各层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做到使各类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缩小学生之间在知识掌握的程度上、知识效果的应用上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学,发挥其特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学习得到优化。 从以上对分层教学的内涵和目标的理解,我们知道分层教学是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群体而言的,它从目标分层到内容、方法的分层,以及最后的评价都是分层,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而差异性教学和它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差异性教学更注重对学生个体而展开,亦即一对一的教学,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而分层教学是把一类学生归入一个群体教学,这个归类的依据多种多样,可以是性别、学业成绩、家庭条件等等,我们现在一般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分层进行教学。
二、差异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主要理论流派
1.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从智力结构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他提出人类有七种主要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每一项智能仍可以再细分。多元智力理论颠覆了认知心理学对智力本质以及智力结构的规定。智能多元承认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认知能力,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关于“差生”的对待状况,因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好,并不代表他的言语表达、社会适应能力等弱,我们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发展其特长。
正是由于该理论承认多种智能,改变了传统以智力、数理逻辑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体系,尊重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追求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把它看做是差异性教学的一个理论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不能对学习者作共同起点、共同背景通过共同过程达到共同目标的假设。(3)建构主义学习观重视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他人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那么,在课程教学中,每个人的原有认知水平、经验,所处得环境都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个人原有基础上实施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形成了差异性教学。
3.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我们知道人的非理性是和理性相对应的,主要包括个人的情感、态度、志趣、价值观等诸方面。存在主义明显受到尼采哲学的影响,从海德格尔的创建,到将其发扬光大的萨特,整个思想贯穿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者认为,课程的目标不是直接经验的获取,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人的品格。4存在主()
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不断的发展自身。这里的“人”放在教学中就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正是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才正要实施差异性教学。差异性教学是发展学生个人特长,培养学生并不是一个模式的发展,像商品的统一加工,而是充分承认个人存在的意义,不同的学生可获得不同的发展。
4.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存在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哲学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批判科学技术,认为科学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主张哲学应抛弃外界的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的本身,注重对人的内心生活的非理性的发掘,重建“现代性”崩溃后人类的精神价值,强调人的存在本体论,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人本主义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根据人类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是要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平等、拓展人的自由。
5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师生关系
和谐、平等,并重视意义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人本主义教育主张不仅要重视智育、德育、美育、体育,而且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教育,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教育主张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差异性教学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主要代表人物思想
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其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具有启示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主要是从苏格拉底教学的特点-----“产婆术”来看,或称其为“助产术”,运用到教学中则是对话教学法,阐述其体现的差异性教学思想。 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是围绕某个问题,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了解的情况,平等地进行讨论,发挥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动性,从而引导其得出结论。采取的主要方式则是师生间的对话。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一一对应式的个别谈话法,主要方式是师问生,当然也有学生问老师的情形。例如美诺为苏格拉底“什么是美德”,苏格拉底通过反问他“美德的是什么”,及美德的本质、美德与正义关系等问题,使得美诺最终得出“美德就是对高贵事物的向往和获得这种事物的能力”。另外还有苏格拉底问苏戴莫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区别的案例,他在苏戴莫斯回答的基础上,一步步深入提问,最终使其得到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认识。通过以上的对话举例,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与综合等思维方法,独自发现内在与自己心中的结论。不论是师问生,还是生问师,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苏格拉底都是采取平等、激励的态度,尊重每一个学生本有的认识,引导学生去接近真理,这也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表现,但贯穿整个对话始终,苏格拉底与每一个学生的对话都是依据教学对象自身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来展开的,对话的答案不是预成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产生的,这正充分体现了差异性教学的影子。
2.柏拉图的“理想国”教育
受其政治“理想国”的思想,柏拉图在教育上也相应的提出了分等级的教育。毫无疑问,柏拉图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因为他认为这是实现政治蓝图的必经步骤,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 在教育上,柏拉图提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这在历史上是很难超越的。为了实现理想国,使各个群体各居其位,不同阶级人在各个年龄段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我们从其具体内容来看它体现的差异性教学思想。柏拉图提出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这点很重要,他是说要重视儿童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所学内容,而不是所有学生接受一致的教育。
16岁毕业后,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这主要是受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而言,古希腊雅典把手工业者和农民看做是最低地位的群体,他们在接受了基础教育后,不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资格。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是柏拉图的首创,被称之为“后四艺”。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因为柏拉图认为只有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可以接受辩证法的学习,这部分学习结束后,大部分都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仅有更少天资聪慧的人继续研究辩证法,最终成为哲学王,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针对不同群体展开的,从政治上可能体现了他的等级思想,从教育上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差异性教学的扩大。严格来说,它可能显现的是分层教学的特质,但我们从他的理想国角度看,立足不同阶级的角色,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最后各部分人在本应属的位置上得到了提高,获得了发展,这是差异性教学的本质特征。另外,柏拉图关于人的观点也为差异性教学思想做了铺垫。他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认识不是对物质世界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认识真理的过程是回忆理念世界的过程。如此,柏拉图肯定了人本来认识的能力,认为学习只不过是将原来所懂得的知识回忆出来,在现代教学中也就承认了每个人的发展能力,因为每个人本身都是充满智慧的,这样也就没有“差生”的说法。
3.孔子的“因材施教”
差异性教学理论在中国可以追源到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其教育思想基本涉及到了现代教育各个教育原则,我们在这里主要谈的是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就是子路和冉有关于是否应该立即行事的疑问,孔子根据二人的性格,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另外,我们都知道,孔子教学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让学生掌握六艺,这是一个大的教学目标。但与此同时,他是把统一要求与学生个性特长结合起来的,孔子培养的三千弟子,有长于德行颜回,长于言语的子贡,长于政事的子路,长于文学的子游等,可谓是各类人才兼具。
因材施教,我认为重点理解是“材”字,按照日常理解就是材料的意思, 放到教育上,就具体指的是学生,而这个“材料”的特质、认知水平、志趣、特长、爱好、能力等等因素都是教学需要注意的,这就联系到了差异性教学。当然,我们现代对它的诠释更加多元化,如因性别教学、因年龄教学、因个人能力不同的教学等,这些都是基于因材施教而丰富发展起来的。
当然,差异性教学的哲学基础定位在这几个流派和人物身上是不全面的,另外还有很多影响该教学策略的理论,如后现代主义下以及全人发展理念,还有生态教学的思想渗透等,这些都与差异性教学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性。其实,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个人认为所有的课程设计、教学展开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展开的,体现出当代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中不仅有共同的人、普遍的人、抽象的人,更是有时代特点的人、有鲜明个性的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具体的热。8差异性教学正是充分承认学生的个性,也是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在这里,由于个人学识的有限,只是粗浅的从这几个角度出发论述,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充实这方面知识。
参考文献:
(1)汪昌华.教学中个体差异性的平等及实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3, 24(3):96-99.
(2)张静.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观对探究式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2005, 10.
(3)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
(4)李硕豪,魏昌廷.高校课改警示:对存在主义课程观的现代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2011,3:60-63.
(5)刘怀松.“以人为本”的科学内蕴析论[J].湖北社会科学,2011,4:13-18.
(6)张传燧.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比较文化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6-11,18(6):62-66.
(7)杨建坡.人的本质存在与超越发展----柏拉图人学思想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7(6):12-15.
(8)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第361页.
摘要:教育一直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方式,当今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应不断发生变化,自由是人类的天性 ,也是人类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今社会需要自由教育,当然前提是注重培养人格,创造学习的欢乐。而生本教育是新时代新型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强调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完善学生人格。
关键词:生本教育,自由,创造,概念,意义。
生本教育的概念
一种有创造的学习,它是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生本教育同时是一片肥沃的思想土地和智慧田野。
一、为什么要提倡生本教育?
在传统的课堂上,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大部分都是一种填鸭子式的教学方式,一味的讲,分析,阅读,没有情感态度,只是有一个标准,就是考试要考的标准,老师大部分都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传授给学生,老师主要是依靠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忽略掉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爱好的点,光凭老师的灌输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堂也就会无聊乏味,所以要提倡一种自由的教育方式,生本方式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学习可以有三种状态:一是跟着老师学习,一是老师传授,一是师生互动。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帮学生学转换到一种他学,我帮的状态,这样主体的积极性就是学生自己,给他一个引导,规划,给他适当的帮助,这样子,以学生的学习为标准,形成有感悟的学习主体,改造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能以学生为本。
二、生本教育是一种理想。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一出现,就指出了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与之的差别,生本教育把传统的交转化为学,这就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促使他以生命的全部天性和潜能投入教育过程,即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组织下能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一个理想状态就是快乐的学习,素质提高了,思想提高了成绩也就自然的会理想了,一般的补课加课都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对知识的硬搬也只能产生反效果,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中的考试评核,频繁的考试并不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多大的作用,应该在不干扰学生成长,把考试评核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而不是老师,把教学过程的评价活动改为鼓励活动。鼓励学生用成长期中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生活,学习知识。当学生成为课堂中的真正的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的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因此,课堂教育才回成为最自然,最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三、生本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
从郭思乐生本教育带给我们品味的生本课堂是:譬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自然课《水的认识》,教师除了让学生做一些观察和实验之外,还要学生找关于水的资料。这使家长们十分兴奋,他们积极地为孩子收集并打印了二十余篇各种不同的关于水的资料。而孩子们为了参加讨论和诵读这些资料,查字典,找大人。一位孩子在课堂上朗读了他的家长打印的六百多字的关于西部缺水和需要保护水资源的文章,令来听课的香港同行大为惊奇。在这样的活动中,家长不再是板着脸孔地训斥和签名,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寻找知识,建立起新型的亲子关系。学校里学生的主动性,也传递到了家庭,使家长们大开眼界,他们为之动容,为之欢愉,他们也参加了孩子的课题,“学校把教育的工作转嫁到我们身上”的抱怨销声匿迹了,他们更爱自己的
孩子了。他们在学习中如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下课,为的是要让他有机会讲述从书上看到的故事。进行有趣的统计、分类、评判,进行学习性的游戏,他们自编儿歌,自编谜语,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且,由此还表现出不多见到的学习效率。他们真正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
四、生本教育的体现
一切为了儿童
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他认为,人要生存,就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环境。学习往往是很艰苦的。现在的学校成了文化孤岛,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价值,远离了社会,培养的人不是自然人。现在的孩子除了春节陪爸妈走走外,再也不能去与界接触;四周奔跑,他们不太注意春天、秋天的景色变化,更多的注意爸妈的脸色,象一群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这种怪圈,应该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否则,将带来文化弃视。
高度尊重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天性。他认为,人之初,善本学。儿童生来就是学习者。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本能,拥有自然天真的世界。幼儿一旦揭触了外界,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比如,这朵花是什么颜色?你告诉他是红色,他会问:“好看吗?”你告诉他“好看”,他可能要进一步问:“为什么你觉得好看,我也觉得好看呢?”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能答以“你有自己的认识体系,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体系”等。事情就是这样,问题越基本,越难以回答。不管怎样,儿童的思考是十分积极、丰富和灵活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他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以便适应它,这不是我们所教,而是出自先天的一种本能,他们甚至想得比我们成人还要多。一则故事说,妈妈带着孩子,遇到狗在吠,妈妈说,不用怕,会叫的狗不咬人。儿子却担心地问:我们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吗?想起来,孩子实在是多虑。但严格说来,他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儿童没有成人的种种拘束,拥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他们就像婴儿学游泳比已经开始怕水的儿童来得快一样一个依着自己的学习天性来思考的性灵,较之于具有种种后天的框框和局限的思考要更为宽广和敏捷。成人总是不自觉的想当然按自己的经验来,压抑儿童的精神,贬低他们的学习本性。生本教育的课堂或者整个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社会规范的要求与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使得学生乐而忘返的活动恰好就是最能激发他们潜能的:做班级游戏,做小课题研究,阅读,寻找资料,写自己最喜欢写的东西,演课堂剧,创作小小说,编谜语,编儿歌,读书会,讲演会,小竞赛,观察实验,等等。生本教育强调尊重儿童的思维。生本教育强调多次反复获得知识。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应该要做到的,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 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有许多探索机会,而探索是一种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生本教育强调对儿童的学习隐私保密,不应该一味的凭借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这样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生本教育体系就是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的情境。
全面依靠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把课堂成为学生的实验室。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 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教师希望学生正规地学习,你就可以从他喜欢的东西开始。例如学生读书,每个学生喜欢的地方都不一样,他可以看到喜欢的就在那里停住,然后与别人交流,分析,有一些话题可以深入去谈的,还可以延伸到很多的阅读„„不论他们做什么,教师总能找到其中蕴涵的基础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把他的活动,都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哪怕它并不完善,甚至是似乎同我们原来的学校教育内容格格不入)。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生本教育强调借学生自身的能力,本体的力量,内在的潜能,发展学习天性,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忘我学习,使之达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 生本教育也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老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学生自身的情况的培养下的整个考虑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侯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生本教育的一个含义,是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大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自己来做—个体在行动中。而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 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学生能为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教学的成功。 人不能仅仅依靠训练,就会有所创新,创造性不能训练出来。学生创新是学大于教的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鼓励感悟,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也是不断形成自己的、使之与众不同、享受自己的存在的那样一种行动方式。这也是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之一。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说教,就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学生们从中自己感悟了,这就成为他们头脑中最稳定的精神财富。过去的教学中,可以说就是由教师或教材编写者铺设得十分周全,设置了小步子、面面俱到的教材,不想有什么地方为难学生,最好是他们一学就会,一蹴而就。这样培养学生条列式的思维,而不是培养辐射式的思维,因为他们不需要他们有什么创造性,只需要他们依照考纲考得好。这就是一直以来教学模式的弊端,显然,要使学生注意感悟,以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就要防止过去的传统的教学。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保护每个人的内在积极性,这样,就保护了许多原来可能会被认为是差生的学生,更多的培养有潜质的学生。
郭思乐说越是自然产生的东西就越有作用,越牢靠,教育之所以艰难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一直依靠教忽略了自然的东西,我们尊重自然呢,虽然慢,但是学生兴趣上来了,学生也是大自然的精灵,需要等待,我们可以尝试用生本教育来改变教育,我们要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无论实现与否,那是大自然给与我们可能性的讯号,我们也要依靠本能来学习。
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思想,对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教育才有出路。
在很多教育工作者眼中,教育就是一种教育活动,包含了很多琐碎而具体的事情,比如老师备课、布置作业、课堂提问、科学实验和课外调查等。这些琐事的总和就是教育包含的内容,只要做好了这些事情,教育活动也就完成好了。然而,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也就是说,人的每一种实践和选择都是有一定的目的,同样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实践也有其背后的教育目的,以上列举出的具体的教育活动也是为了实现整个教育活动的目的服务的。教育活动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要素,是决定整个系统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哲学的方式反思教育,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活动的制定和实施。
一、教育的目的与本质
马克斯?舍勒曾言:“凡是人想自我教育或者想教育别人,究其外部可行而言,必须对三个方面的问题具有明确的认识。第一,究竟什么是教育的本质?第二,怎样进行教育?第三,什么样的知识和认识形式限制和规定着由此人变得‘有教养’的过程?”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要明确什么样的人是我们理想的人格。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广义教育,包含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外在教育是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内在教育是指因个体精神取向的差异而形成的个体差异质的教育。我们看到太多教育悲剧,清华高材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教育的缺失,复旦投毒案也让我们反思:教育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心灵?是否因为教育的扭曲导致了认知的畸形?这样的教育不是我们本质上需要的,是一种异化了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说过:“只教育了理智而没有关涉到心灵的教育根本就算不是教育。”因此,教育的核心不是教会人们知识,而是在培养了人类理智的同时更注重塑造人的灵魂。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拯救灵魂,是对人格的教育,教育不是“为了某物的训练”。目前的教育目使人失去心灵而让人变成了技术的奴隶。冯友兰先生曾说:“具体的学科教育都是让我们培养出有具体技能的人,如学习经济学,培养出经济人才;学习美术,培养出美术人才;只有哲学,培养出的是大写的人,是有人格的人。”哲学具有超越性和自由性,探讨的是超越的先验性问题,追问我们的心灵如何与世界发生联系。哲学这种自由的不设固定答案的特点能够启迪人类的智慧,培养人类的心灵,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常常是预设了太多的限制与标准,自然就没有给人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也禁锢了心灵的成长。
二、培养自由的灵魂
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家中,萨特从他的“人学本体论”出发,对自由的肯定和追求是其思想中的核心和基础。萨特认为自由构成人的真正本质。这个自由就是人的超越和自我创造,自由就是创造自己的存在和拒绝一切规定性。人的存在是不能受任何本质概念规定的,萨特主张“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人不是由上帝或别人来决定自己的本质,而是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既然任由绝对的自由,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就应该绝对负责。正如萨特所说:“如果说存在的确是先于本质,那么人对他的本质是要负责任的。”现在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所以自己也要为这样的自由负有绝对的责任。总之,人应当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完全的责任,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人的价值。
因此,教育就应该是培养人去独立地行使自由的选择权利,而不是去灌输知识,给出标准答案,而现行的教育体制正是与萨特哲学中的自由观相背离的,有多少学生死记硬背老师的教义就为求得一个高分数,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本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去规定人们应该去成为如何的人,而是去培养他们自我选择的能力以及责任感,让他们能正确地面对选择,更能学会担当。
三、培养本真的灵魂
20世纪另一位著名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突破了理性主义局限看到了人类真实存在状况。他用“此在”的概念指代人的存在方式,“此在”是一种不断超越自身的可能性,是人指向将来的一种状态,人就是在不断筹划自身的状态下生活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此在”的本质总是被遮蔽着,成为一种“没有本质的存在”或者“此在被异化”,处于一种沉沦状态,人们只能处于生活的表面,不能达到本己的存在。抛开海德格尔晦涩的哲学语言,我们可以从现实教育中找到这样实例,现如今很多大学生都是一种很茫然的状态,对于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大学只是让他们堕落四年的温床,在这种“死宅”的状态下,人云亦云是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早已没有了自己的本真存在,他们以一种非本真的状态寄生在这个社会。我们的教育没有让人们找到自己的本真存在,而沉沦状态是人们为了躲避生活中的“烦”会自发性的行为。因此,在海德格尔看来,需要将他的存在哲学运用到教育中去,有助于使人摆脱沉沦,回到本真的此在,从而恢复人的价值与意义,拯救人类与沦落的有效办法。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支撑教育的核心理念需要有识之士去思索挖掘,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的思辨精神与反思方法正可为人们把握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供有力的理论引导。当前教育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改革。究其根本需以前瞻性眼光看到人才发展趋势,只有把握了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我们的教育实践才能有更加正确的方向。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