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管理会计是将管理学与会计学结合起来,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对财务管理和统计资料以及其它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加工,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为组织管理者以及整个组织上下在经济活动中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业绩考核,管理会计是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的总称,其旨在为组织管理者在管理组织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创新,西方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在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传统的管理会计对财务会计的信息依赖性过强,使得管理者不能及时集中地处理所获取到了信息,从而影响对组织发展的规划和决策,因此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发展,为组织管理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处在逐渐完善之中,当下,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会计在理论上没有形成科学全面的体系,缺乏理论基础作为指导,从而造成理论研究方法不规范、理论成果大同小异、没有独特性等问题;另外,管理会计研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多成果已经过时,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
(2)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理论脱离现实,没有实践性的现象较为严重。因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是基于社会环境和经济模式而展开的,而经济的模式随着时代会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所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在这里很难成立,在实践中旧的研究理论很难去解决新产生的难题。
(3)目前已有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大都目光短浅,太过注重追求眼前利益和短期化的效益,没有科学长远的眼光,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控制内部成本之上,而弱化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忽略了社会大环境对组织内部经济发展的影响,没有将组织长期性的利润最大化放在首要位置。
(4)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不能切实满足管理者的需要,在现有的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中,一些理论成果在现实中的实践成本过大,研究没有建立在实现利润的基础之上,因此来自其财务会计方面的数据对企业管理没有参考价值,对企业管理者来说也就没有实用价值,因为所有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1)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在观念上要做到与时俱进,经济环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存活下来,不仅要加强在成本方面的控制,更要注重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首先,企业要放远眼光,根据市场动向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活动;此外,管理会计的研究应把企业的管理当成一个整体去研究,加大管理会计的规范化研究,避免研究理论的缺陷和局限性,将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建立起优秀的企业文化。
(2)积累管理会计的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形成自己的管理会计体系。任何理论研究成果都不是全能的,企业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找出管理会计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管理会计的发展更加全面和贴近现实,从而找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道路
(3)重视管理会计学科的教育工作,教育部门要加大高等院校管理会计课程的开放,尤其在经济管理院校之中,要将管理会计作为一门专业的主课程,同时在全校将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去开设,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从而培养一批批管理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只有做好管理会计学科的普及工作,才会使学生认识到管理会计在未来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使得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管理会计在对企业管理上发挥的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等作用,从而提高理论研究的实用性。
(4)完善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管理会计的发展目标,其目标也是管理会计研究体系的最高层次,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是管理会计研究体系目标的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就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目标就是为企业管理者在经济活动中进行的预测、决策、控制和业绩考核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此外,管理
会计的基本原则、对象、内容和方法也是完善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包含多个方面,应完善个方法体系中的不足和欠缺。
由此可见,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管理会计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其应用前景广泛。但在发展中,要重视管理会计的规范化研究和实用性研究,使管理会计能真正成为一门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用的学科。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政府竞争条件下,各种产品、经济资源、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逐渐增强,不同辖区之间存在的潜在收益差异正是经济资源在跨区域之间流动的动力,追逐更多的经济利益成为各种资源流动的充分条件。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试论地方政府竞争发展趋势及完善建议分析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摘要: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竞争引发了GDP竞赛,创造了中国宏观经济近三十多年来的“增长奇迹”,但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由于传统财政分权理论中的“用手投票”机制和“用脚投票”机制在我国作用式微,地方政府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来自居民的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难以奏效。
试论地方政府竞争发展趋势及完善建议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体系中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育的逐步完善,逐利性的经济资源流动性增强,中央对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性分权,这就赋予了地方政府独立的经济利益。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竞争引发了GDP竞赛,创造了中国宏观经济近三十多年来的“增长奇迹”,但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由于传统财政分权理论中的“用手投票”机制和“用脚投票”机制在我国作用式微,地方政府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来自居民的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难以奏效。居民最为关心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对地方政府官员政绩和升迁的影响远远低于经济增长指标,这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与官员晋升紧密相关的GDP增长指标作为重中之重被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而社会事业发展却被长期忽视,并在城乡间、地区间存在着严重不平衡。所以,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能够发挥出竞争的正面效应,降低其负面效应,最终实现经济事业发展与社会事业繁荣的双丰收。
地方政府竞争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鲁”环渤海湾这些发达地区较为普遍存在,现在中西部第二、三产业发达地区也表现突出,并且正在往纵深方向发展,地方政府竞争策略性行为正在变化着,只有紧密结合地方政府竞争的最新发展,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政府竞争现状,才能客观剖析转型期内地方政府支配宽口径资金的来源结构(包含预算内、预算外在内的所有政府性收入)、策略性交互反应函数的构建与表现形式、竞争效应的识别与衡量、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等最核心问题,从而促进地方政府合理、有序地竞争。
1、发达地区的政府竞争正从税收竞争过渡到财政支出竞争。以税收优惠为主的招商引资为核心的税收竞争是低层次的竞争模式,容易导致“扑向底层式竞争”,具有不可持续性;而地方政府支出竞争是以制度创新为内涵,通过提供较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全面吸引流动性生产要素,是高层次的竞争,会产生 “奔向顶层式竞争”效果,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重视地方政府竞争模式。我们的现实状况是:效率高的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是实行“高实际税率、高公共服务”的支出竞争;效率较低的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主要进行“低实际税率、低公共服务服务”的税收竞争。
2、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各种竞争手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随着地方政府竞争的加剧,竞争模式相应地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向以制度创新为内涵的综合式、全面化竞争模式发展。制度竞争优于吸引生产要素的单纯竞争模式,因为要素竞争是各级政府依赖所掌握的权力来争夺经济资源,受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约束,而制度竞争是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制度”这一纯公共物品来进行竞争,良好的制度竞争有利于社会效率的提升。各种竞争手段与制度竞争相互融合,有利于发挥出二者各自的优势,从长远上提高竞争效率。
3、政府竞争更重视经济绩效的考评。从生产要素的来源来看,各个地方政府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日益紧俏,“人口红利”优势的逐渐丧失,“用工荒” 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区蔓延,企业环保成本的增加等诸多原因都要求地方政府尽快摆脱粗放式的竞争模式,这就客观上要展开提高经济支出绩效的竞争。随着政府治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政府治理逐步向绩效政府、责任政府转变。近几年,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民生财政理念不断深入,中央开始调整优化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越来越重视环保、社会安全、民生事业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当然,这一系列向好趋势的发展,依赖几个前提:各地区之间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消除要素流动方面的行政障碍;公共财政制度得以落实;以社会绩效考核和经济绩效考核为双支柱的考核结构优化等等。
4、竞争策略呈现出地区多样化特点。实证结果发现,财政竞争与企业投资间的关系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效率水平,我国地方政府竞争效应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分地区来看,一些东部发达地区逐步转向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为特点的高级阶段,从争夺资本为主到争夺一流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中西部地区还主要处于吸引流动性资本和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的阶段。从竞争对象来看,流动性较强的资本仍然是地方政府的竞争目标。对流动性外来资本的过度争夺,导致地方政府支出有着明显的“为资本服务”导向,而对辖区居民福利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基本公共服务依然滞后。这说明我国经济的二元特征在东部、中部、西部存在着差异性。从经济竞争的强度来看,东部的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广东等东部省份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湖北等中部省份之间的竞争也较为激烈;西部地区之间的竞争较为缓和。
5、经济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性、逐利性增强。各种经济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性和逐利性是政府竞争产生的客观基础。在政府竞争条件下,各种产品、经济资源、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逐渐增强,不同辖区之间存在的潜在收益差异正是经济资源在跨区域之间流动的动力,追逐更多的经济利益成为各种资源流动的充分条件。经济资源与经济活动的跨区域流动促进了税源的流动,由于要素报酬是地方预算内与预算外收入的最终来源,这样经济资源的流动就与地方政府经济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争夺经济资源就成了地方政府间竞争的重要目标。财政收支政策影响着经济资源获取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从而影响经济资源的流向和流量,正是由于这种机制加剧了地方政府争夺经济资源的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政治集权下,经济分权、资源流动“用脚投票”机制的强化等因素使地方政府拥有了支配资源的自主权,成为如同一个个独立核算的“利润中心”。以GDP为核心的地方官员政绩评价制度、民生财政理念深入人心、制度创新的巨大空间与潜在的预期收益是新时期地方政府竞争往纵深发展的根本性、制度性原因。整体来看,当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竞争的缘起、竞争行为、竞争效应、规范与治理等方面。与迅猛发展的地方政府竞争实践相比,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发展,研究本课题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资源配置方面。有助于激励地方政府注重辖区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减少地方政府竞争的负面效应。在我国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下,秉承 “竞争性政府”理念,以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经济人”假设为立论基础,通过构建包含地方官员经济利益与政治晋升利益的效用函数,并嵌入到政府竞争的理论研究中,通过调查研究代表性地方政府竞争时所用资金来源,探索有代表性的地方政府竞争最新的行为表现、竞争策略互动性反应、竞争效应的测量与实证检验,有利于深化对地方政府竞争中所蕴含的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社会风险的认识、防范与化解。
2、在官员晋升激励方面。有利于改变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以GDP为主的考核体系,完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业绩考核制度,实现地方官员自身利益最大化与辖区居民福利兼容。在政府竞争中分析地方政府竞争策略性反应问题,有助于深化对地方政府策略互动性行为的认识,将制度创新融入到地方政府竞争中,通过研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竞争中策略性行为以及竞争效应等核心问题,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的竞争力,有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民生财政体制,促进“社会和谐”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地探讨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竞争时的行为表现及竞争效应、晋升博弈中的负外部性、官员晋升概率问题,有利于深化对晋升锦标赛制度理论的认识。
3、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有利于扭转和政绩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支出迅速增长,而民生支出相对不足的局面,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起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解决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中的相对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与长期绩效实现之间存在两难冲突,从而为上级政府科学地制定富有操作性的考核体系提供,降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制度成本。随着用于民生财政的资金逐渐增多,建立科学的、操作性强包含经济指标与民生指标的官员政绩考核体制显得更为迫切。
总之,对地方政府竞争研究对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地方政府良性竞争与合作的有机统一、改进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强化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理念、促使地方政府从经济性职能向公共性职能转变等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1、实现“做对激励”、“做对协调”的有机统一。地方政府竞争效应的发挥需要解决好激励来源的问题。我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证明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做对了(经济增长的)激励”,有利于发挥出地方政府竞争的正面效应,鉴于我国当前的地方政府竞争还不够规范与成熟,在实际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负面效应,而要尽力规避负面效应就要“做对协调”,即中央政府应该打破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校正好地方政府的损人利己的行为,发挥好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掌控全局的平衡能力。
2、建立地方政府间竞争与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协调是处理上下级政府、同级政府间竞争关系的关键。在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的体制下,地方政府间竞争和合作十分必要。既要发挥好不同区域之间自发形成的地方政府相互合作的优势,又要发挥中央政府平衡各地利益的长处。
一方面,中央政府通过调整宏观政策,如出台全国性的产业政策及区域发展政策等,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的、过度的竞争。
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实现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政策的最优搭配机制。通过各地分享不同产业的利益,达到各地产业基于比较优势分工的合理分布。众所周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支出竞争的正面效率;合作机制有利于避免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地区间互利协作、利益共享,有利于各地的协调健康发展。
3、尽快形成“以足投票”与“以手投票”机制。形成“以足投票”与“以手投票”机制,能够从根本上对地方政府实现双重约束。
第一,“用手投票” 机制,即选举约束机制。居民通过对地方官员的投票权选举产生新的地方政府,这种机制具有居民偏好信息上的显示优势,有利于满足当地公众的需求。“以手投票”赋予居民以直接选举投票方式对辖区发展的话语权。随着我国民众的民主法治意识逐步提高,以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传媒的日益发达,居民表达自己呼声的成本越来越低,同时信息传播的快捷使得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相互比较也越来越容易。
第二,“用脚投票”机制,即地方政府根据辖区居民的偏好提供不同税收水平和公共产品菜单组合供居民选择,居民就会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相应的税收水平和公共产品组合,这一双向选择关系是通过人口自由流动来实现的。“以足投票”的机制表明,面对劳动力的流动,地方政府官员在竞争中为了政绩必然会改善公共品供给水平,促进政府官员对辖区内公民对公共物品需求信息的回应,进而实现民众所需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当代水工环地质工作中,需要培养一大批新型的专业性人才,并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注重人才建设的完善性,挖掘年轻人的潜力,在待遇方面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这样才能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人才,这是完善当代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重要途径。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探究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探究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近几年来,水工环地质工作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水工环地质工作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否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水工环地质工作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完善水工环地质工作,已经成为人心所向。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随着一些产业的逐渐增多,在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于地质矿业来说,因为在进行开采时没有掌握科学的开采方法,长时间的向前推移,就导致了问题的严重化。为此,笔者总结了一下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以供相关人士进行分析和参考。
(一)矿产资源匮乏
对于不可再生的煤矿及铁矿资源来说,在经历较漫长的时间,其资源开产的经验不足,没有规划好矿产资源开采的目标,常常只为了满足数量上的需求,而进行盲目的开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因为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采矿工艺水平差,致使所开采的矿产资源真正被有效利用的却很少。正是因为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过于盲目,才会导致一些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浪费,同时也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序进行,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极大影响。
(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因为我国的地质矿产业在起步的阶段发展比较缓慢,采矿思想观念落后,在资源开采过程中缺少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一味地追求矿产资源开采的数量却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终导致环境受到污染,比如说导致沙漠化出现、河流遭到污染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说当代水工环地质工作受着环境问题的影响和制约。
(三)优秀的地质人才短缺
虽然在我国水工环地质勘察过程中有专业的人员来做这项工作,并对水工环地质工作给予强有力的指导。然而将各项工作进行一一落实时,就会出现优秀的地质人才短缺的问题。因为水工环地质调查是一项比较艰苦的工作,整个工作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现如今,在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中长期应用老一辈骨干专家,然而却看不到年轻人的影子,随着水工环地质工作在人员配备上开始出现了老龄化,致使年轻的有才之士短缺,这势必会出现水工环地质工作人才建设不健全问题,这将阻碍水工环地质工作顺利进行。
(四)缺少科技创新力度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使得当代的水工环地质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虽然我国的水工环地质工作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但是因为缺少科技创新力度,致使一些实用性的项目少,因此,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和完善。
二、当代水工环地质发展趋势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并对水工环地质工作进行科学谋划
社会的逐步发展和进步,从对过去工作的教训上来认真反思,在水工环地质工作中,必须在人员思想上提高认识,对工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吸取更多层次有价值的意见,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对水工环地质工作要有谋划的目标,从国家的相关的方针政策方面出发,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进行科学的谋划,要脚踏实地的做好各项工作。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能在环境已经被污染了才想办法去治理环境,要有长远的目标,要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位。不能为了做好水工环地质工作而不惜破坏环境,所以,必须摒弃过去比较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将环境与水工环地质工作协调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水工环地质工作协调稳定发展。
(二)大力培养优秀人才
在当代水工环地质工作中,需要培养一大批新型的专业性人才,并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注重人才建设的完善性,挖掘年轻人的潜力,在待遇方面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这样才能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人才,这是完善当代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重要途径。将实际的工作进行一一落实,在水工环地质工作中要建立长期的战略目标,保证各项工作制度的健全完善,建立行之有效的日常的工作机制。鼓励人员经常到水工环地质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向相关的领导和部门争取鼓励及支持措施,并能够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在水工环地质工作中获得的成效,然后结合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并具有远见,只有走好水工环地质工作坚实的每一步,才能真正使当今的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更稳。
(三)强调科技创新
在水工环地质工作中强调科技创新,能够改善一些不良问题,使工作顺利进行。要做好科技研发工作,引进科学的施工工艺,加强对水工环地质工作现场环境的监察,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来拓宽工作渠道,使其各项工作能够更加科学化。要将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这样才能将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对科技进行创新,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才能在具体工作中获得较大的突破。
(四)提高技术水平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需要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相互渗透,当下,水工环地质工作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对其发展能够提供技术支持。随着我国对水工环地质工作所提出的工作要求的提高,这对水工环地质工作人员来说,是一项工作挑战。为了更好的勘察水工环地质,并进行准确的测量,保证环境调研工作更加科学,就要不断地提高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水平,只有技能提升了,才能将工作的实效性提高。
(五)提高人员自身素质
在水工环地质工作中,人员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水工环地质工作质量。作为当代水工环地质工作人员,应该用专业化知识武装自己,用先进的工作思想引导自己,在工作中要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并且要做到与时俱进 ,在工作中讲究工作的方法,能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要具备长远的工作目标,在工作中要有责任感。
综上所述,我国当代水工环地质工作中潜伏着很大的隐患,必须采取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以防止隐患的恶化和蔓延,避免重大灾害发生。在改进当代水工环地质工作时,必须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这样可以利用技术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同时还要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大量引进优秀型人才,并做好人才的储备,避免因为人才短缺而使水工环地质工作受到影响。水工环地质工作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着推动性作用,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当代的水工环地质工作,必须增强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才能保证水工环地质工作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水工环地质工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也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深化。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直至灭亡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其自身矛盾相互作用相互运动的结果。故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的趋势中我们要从客观的事实和情况出发,运用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实物的方法来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最终找出其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和影响因素,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一、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各国迅猛发展,在经济和科技的迅速进步下各国的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为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为其今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一系列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全球的经济联系使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2、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逐渐提高,资本的大量集中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和控制逐渐加强。
3、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新的科学技术迅速进步,资产阶级的国家出现了许多变化,主要表现在跨国资本的出现并且迅速发展壮大、失业现象持续增加,资本主义向外扩张的意识逐渐强烈。
4、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基础之上,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各方面的权益越发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社会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由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巩固和扩张,大大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在两极分化严重的资本主义矛盾不断加深和激化,为此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各个经济组织或利益集团的矛盾扩大。因此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无限扩大,这就造成了消费市场的秩序混乱,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引发社会动荡。
二、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必要步骤,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深入地把握其科学发展的依据和规律,这对正确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当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迅猛发展,这从根本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繁荣稳定的面貌,在市场条件的催生下又出现了产业结构的明确分化。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推进了垄断集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垄断资本制的矛盾不断加剧。
2、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资料的相关问题做了一些调整
当代资本主义根据当今的社会生产条件和技术进步的现实,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的相关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来看待,使得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也社会化,这样就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就这些措施来看,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延伸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也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深化。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生产关系日益趋向社会化,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上也更具深度,这就会推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对全球的资源配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对此我们要深入把握住这种变化的实质和趋势,这对认清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论如何资本主义的本质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施的股份制等各种措施,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质性问题。他们只是从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2、工人阶级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西方的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施高福利的社会政策,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实施的。但从客观上来讲,这些措施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一定时期内经济的繁荣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工人阶级的利益还是得不到应有的维护。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资本主义的种种做法只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对于真正提高劳动阶级的社会地位,改变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还是不可能的。
四、当代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物质方面对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一度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合作形式,这种种经济发展形式,或者是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矛盾的缓和做出了贡献,使得人们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上的富裕或者是就业等各方面的暂时性的保障。但是就长远来看,这些经济形式根本上还是资本主义经济,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不会同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相提并论。在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时期,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将资本主义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或者是经济机构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共有,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确实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方面占有比较明显地优势,根据这些特点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的稳定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我们从各种角度来讲,都必须发展经济和科技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五、结语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就要用新时期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就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来讲,还需要在现实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把握发展变化,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分析。在现阶段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时代主题不断变化的新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也是会不断变化的。资本主义由于其本身内部矛盾的发展,它终将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并为新的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一、希法亭以金融资本为核心阐述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
希法亭在《金融资本》一书中开宗明义“本书试图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经济现象。也就是说,试图将这些现象纳入始于配第而至马克思达到其最高形式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中。‘现代’资本主义的特点是集中过程,这些过程一方面表现为由于卡特尔和托拉斯的形成导致‘扬弃自由竞争’,另一方面表现为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我们后面讲详细说明,由于这种关系,资本便采取自己最高的和最抽象的表现形式,即金融资本形式”从这里我们看到,希法亭把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和金融资本的形成看作资本主义的新特征。他通过对信用、股份公司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得出了“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日益结合”的结论,垄断的出现则加速了这一过程,从而也使资本变成金融资本,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的统治因素。
信用使得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希法亭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由主要是支付中介向主要是将闲置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的中介演变,信用则由流通信用想资本信用倾斜,以及在资本信用内部,由流动资本信用向固定资本信用倾斜。由此,它与企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当银行仅仅是信用中介时,他只关心企业的暂时状况和支付能力,而当银行转到为产业资本家提供生产资本时,它们之间“就由暂时的利害关系变为长远的利害关系;信用越大,特别是转化为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这种利害关系也就越大和越持久。”企业越来越依赖于银行,银行也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顺应企业的要求。
作为金融资本得以产生的重要杠杆之一的股份制度,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希法亭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观点,并加以发展,提出了“创业利润”的概念,对股份制度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指出,股票在发行时通常标有一定的票面额,即股票的票面值,而票面值的总数一般表明投入股份公司生产活动的实际资本量。但是,股票在市场上出售时,它的价格总是围绕着票面值波动,而且往往是高于票面值。希法亭认为,那种高于票面值的股票价格部分不是“欺诈”,而是一种“独特的经济范畴”,即创业利润。创业利润是股票两次资本化的产物,即股票继产业资本化之后又借贷资本化的结果。股票本来是没有价值的,但由于它是获得股息的凭证,所以便成为虚拟资本,也具有价值。假设交易所不存在,那么股票只是代表并等于实际投入的企业资本,是带来相当于平均利润的股息的虚拟产业资本,但由于交易所的存在,股票进一步成为可以通过出售而收回的虚拟借贷资本。
作为借贷资本,股票必须按平均利息率规律运动,即成为带来利息的资本。于是,原先按平均利润率规律运动时,股息中的企业主收入部分,便进一步按照利息率资本化为超过股票票面值的股票价格部分,即由带来利润的资本向带来利息的资本的转化所形成的差额,由于这个差额通常由股份公司的创业者在发行股票时占有,表现为创业活动的盈利,所以叫作创业利润。但实际上,创业利润并不是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既不是利润,也不是利息,而是资本化的企业主收入这样一种特殊的虚拟资本。
希法亭进一步提出,巨额创业利润的诱惑使得银行产生对产业进一步渗透和控制的强烈冲动,银行资本更积极地渗入工业企业,以占有企业股票的方式与产业资本发生资本的结合,而它的不断积聚和集中所造成的强大实力,又使得它与产业在创业利润的争夺中占优势地位,往往不仅掌握了股票发行权,还垄断了新股份公司的创业活动。因此可以说,“金融资本是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第三,希法亭认为垄断的出现,加速了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的进程。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本主义产业的发展引起了银行的集中,卡特尔化的本身也助长了银行的联合;卡特尔化也在银行和产业之间造成更密切的关系。因此,由于卡特尔化,银行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投于产业的资本的支配权也同时越来越落入银行之手。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他论述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产业对银行的依赖,是财产关系的结果。产业资本的一个不断增长的部分不属于使用它的企业家了。他们只有通过代表同他们相对立的所有者的银行,才能获得对资本的支配权。另一方面,银行也不得不把它们资本的一个不断增长的部分固定在产业之中。因此,银行在越来越大的度上成为产业资本家。我把通过这种途径实际转化为产业资本的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称为金融资本。”这个规定为后来列宁制订科学的金融资本范畴提供了一个起点。但是,希法亭没有把垄断看作资本主义新阶段最基本的特征,对金融资本的阐述和定义也没有把垄断摆在首要地位。
摘 要: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制度,从16世纪产生以来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五个世纪之久。尤其二战以后,尽管世界上一些国家已脱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部分,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但生存而且空前发展,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甚至占据全球发展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本质,资本主义终究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在肯定其积极历史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固有的矛盾和弊端始终存在的客观现实。
关键词:资本主义;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一、“两个必然”的坚定认识
资本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态,所以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要不断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剥削制度,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广大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的趋势同时增长。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指出:“机器的改进就造成人的劳动的过剩。如果说,机器的采用和增加意味着成百万的手工劳动者为少数机器劳动者所排挤,那么,机器的改进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劳动者本身受到排挤,而归根到底就意味着造成一批超过资本在经营上的平均需要的、可供支配的雇佣劳动者,一支真正的产业后备军。”[1]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私有规模不断壮大,社会化程度提高,他们的矛盾也会加深。这就预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剥夺了。”[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曾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将处于一种量的积累或量变中的部分质变的发展状态,这表明与之相关的资本主义的灭亡也是一个演进的过程。所以,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社会指标,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跟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
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两者的结合是少数具有组织大规模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又不依靠自身劳动来满足生产的资本家,以等价交换的方式从市场上找到那些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并把它们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回来,投入到生产中而实现的。所以,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它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基础。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下,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被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所掩盖。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进行的等价交换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掩盖下的内容和结果则是不平等交换。工人并不是属于某一个资本家而是属于整个资本家阶级。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指出:“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的。”[4]
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虽然资本主义有其本质的弊端,但其在历史发展中是具有进步作用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特别强调,工业资本家战胜封建大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业战胜农业是历史的进步。由封建土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是不可抗拒的必然历史过程,任何阻止资本主义发展的行动,都是徒劳的。
资本主义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上曾发挥的历史作用也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适应了生产力的性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会蕴藏着这样的生产力呢。”[5]第二,资产阶级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的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消除了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观念和见解,确立了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的新观念,科学文化的光明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统治黑暗时代。第三,资产阶级创立并开拓了国际市场,它迫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以及为了开拓世界商品销售市场和获得原料基地所进行的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抨击和谴责。但同时又辩证的看到这种侵略在客观上又给被侵略国家带来了西方进步文明,尽管这对于被侵略国家和人民来说是极其痛苦和耻辱的。第四,资产阶级日甚一日的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造成了经济的集中,进而又带来了政治的集中。它摧毁了封建割据的壁垒,使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各自有着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民族,实现了民族和国家的统一。
四、社会主义应该理性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历程来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各个社会形态都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创造了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文明成果。这些成就必然为下一个社会形态所继承和借鉴,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因素。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后,要采取多种方式继承和运用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物化的生产力,充分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生产,经营的现代化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反映了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一般规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能一昧祛除。其中,资产阶级思想家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资产阶级用科学反对封建的迷信,并第一次引起了人类科学观念的更新,人类对客观世界产生了飞跃性的认识。资产阶级在科学上的革命也引起了技术上的革命。另外,资本主义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形式,虽然这种民主共和形式带有明显的阶级性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它确实比封建专制度进步很多。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都要保留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成熟形式。
虽然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最后的一百年中,生产力具有明显加速度的发展的趋势。可见,生产力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彻底用尽,那么我们认为的资本主义很快灭亡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暂时的社会形态。它将不可避免地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过快过慢的发生着变化,正如量变引起质变,这种改变最终会达到极限,旧的社会形态灭亡,新的社会形态会随之产生,资本主义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着生产关系,即当代资本主义正一步一步迈向社会形态的高级阶段,为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9.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越来越重要,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摘 要: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从建设发展早期开始,人口粮食问题的解决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现今,我国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得到了解决,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实现。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因此为了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有力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是极其重要的,其可使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得到改变,继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生产;措施
引 言:为了使我国的农业具有科学性、现代性,机械化生产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而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的主要因素也是机械化生产,其能有效推进我国农业的进步。另外,我国农业需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接轨,因此也就决定了要尽快完成农业的机械化。本文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现状以及所面临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使农业机械化生产得到提升的相关措施。
一、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之一,农业机械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明显标志,可有效推进农业的科学有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农民收入
首先,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可使农民的收入得到相应提升,继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对我国农业化程度进行衡量上,这也是很重要的标尺。其次,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可使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力提高,让农民所付出的生产成本得到降低,进而提升农民收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为了使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科学现代的设备以及技术是前提。由此可见,要想使机械化生产的完成得到保障,就必须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融入机械化因素,使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得到实现,最终保障现代化农业的完成。
3.可推进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增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提升,机械化生产应用广泛,在极大程度上使农作物的年产值得到了上升。另外,市场对农作物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就使得农业生产的规模有了大范围的拓展,而农业机械化技术也有了革新和突破。这样一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多元化就得到了有力推进。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现状
可以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十分快速的,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机械化设备受到了广泛应用,仅几十年的时间,收割机、拖拉机以及播种机等机械设施就得到了大量增加,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生产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另外,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机械化设备的使用减轻了他们的压力,而机械化生产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因此近几年我国农业也获得了极好的发展势头。从2010年开始,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我国农业的出口量也随之提升,而这也显示了我国农业飞速发展的情况。
仅仅依靠劳动力来实现农业生产是不符合现代化农业标准的,机械化以及自动化的措施推进了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而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道路。使机械化生产方式融入到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里面,让人力生产方式为自动化生产模式所代替,可使农民的负担得到降低。现今,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已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机械化生产中现存的问题
1.机械设备不齐全
虽然这些年来政府大力提倡农民置办现代的机械设施,完成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但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普遍较贵,农民往往承担不起,而这就造成了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生产设备是极其缺乏的,也无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另外,在购买设备方面,政府的确给予了补助,但与设备昂贵的价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也不能真正解决机械设备的购买问题。生产设备的缺少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使得农业生产不能与现代化生产方式接轨,继而也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
2.机械化生产技术知识普及程度低
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台机械化生产设备,但能对该机械设备进行熟练操作的人员却很少。技术知识以及操作能力的缺失就造成了农民无法使用生产设备,只能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讲解和帮助,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面临许许多多问题,继而影响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由此可见,阻碍机械化推行的一大因素就是专业技术知识的缺失。为了能对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熟练运用,就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让农民懂得操作原理,并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3.农业生产机器存在结构化问题
对现如今的农业生产机械进行分析、研究可发现,进行动力生产的机械设备是比较多的,而装配型的机械却不常见。与此同时,相比于大体积的机械,小型机械就比较多,而精品机也多于普通的机械设备,这些情况就造成了在平时的农业生产里面机械设备无法真正得到使用。由此可见,分化的不科学会降低机械的使用价值以及效率。如果需要运用到大体积机械而正巧找不到,那么在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同时也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生产机械的结构化问题也是阻碍农业发展的一大严重问题。
四、使农业机械化得到完善的相关措施
1.加大力度发展设施农业
一般来说,设施农业具有科学性、综合性以及系统性,主要由农业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构成。设施农业主要依靠先进的设备以及科学的技术使农业环境得以改变,以人工手段为动植物的生长创造出最合理的环境。设施农业的优越性表现在依靠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最优质的农产品,极大程度上推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使我国农业生产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我国需要加大力度发展设施农业。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可以说,农业机械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依靠农机企业投资的同时,农机管理部门还需积极与当地政府进行交流沟通,吸引其投入大量资金为农业生产置办机械设备,从而产生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进步。
3.对机械操作知识进行普及
为了让农民能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熟练操作,相关部门就需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指导、讲解,让他们能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这样一来,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也就有了保障。
4.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政府部门需对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机制进行建立和完善,在基层农机化管理以及服务系统的基础之上委派管理部门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然后给予补贴,通过提供优惠贷款以及建立基金等方式来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的进步。
五、总结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农村地区经济得到提升的有力保证。所以,我国需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通过科学管理、改革创新、设备完善、资金投入、环境改善等措施,使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快速发展,继而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伦冠德.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11(06)
[2]李佳.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2012(10)
[3]陈金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2012(04)
[4]李占文.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推广对策探讨[J]民营科技;2012(11)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简要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的发展历史,详细阐述了我国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和农机测试技术,并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做了介绍。
关键词:农业机械;现状;检测;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即为农业机械化的程度。1999年秋,由美国工程院牵头,《国家工程师周刊》、美国工程学会联合会协同评选出20世纪20项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技术成就。其中,农业机械化名列第7位。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是最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它以占世界0.3%的农业劳动者生产了占世界17.6%的谷物、46.5%的大豆、20%的棉花、16%的肉类和15.7%的牛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1]。因此,要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扩大再生产,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速度。
1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就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早在1937年,《矛盾论》中就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成都会议提出“三个为主”的方针,即农业机器应以小型为主,农业机械的制造一般应以地方为主,实现农业机械化主要靠农业合作社自己的力量。”
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确定“我们党在农业问题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土地经营规模小,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度受到挫折,发展速度减慢,甚至出现倒退[2]。
2004年6月2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走上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对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发挥长效机制,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意义[3]。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也为振兴农机工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
2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4],继而相继实现农业现代化。美国在农业上使用机械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为半机械化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钢铁开始应用于农具制造,农具制造业也引进了蒸汽动力。191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内燃机、电动机在农业机械上普遍应用。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入了全面机械化时期,现在是农业机械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5]。目前美国在谷物联合收割机、喷雾机、播种机等农业装备上已经开始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监控作业等高新技术,向精准农业方向发展已成趋势[6-8]。
西欧国家在小麦、玉米的整地、播种、收获、运输等生产环节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不少农业机械还装备了GPS系统,进行精确农业作业[9]。20世纪70年代,德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0]。法国农业在欧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农业产值4 200亿法郎,农业产量占欧盟总产量的20%[11]。法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生产农业机械,二战后几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日本的国土面积小,且70%是山地,粮食自给率仅为40%。而日本的农业生产每一个环节几乎已实现机械化作业[12],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措施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13]。在1995年开始的农业机械发展计划和实用促进计划中,包括了发展农业机器人和农田自动导航[14]。
3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
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始于1958年,1958年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台拖拉机诞生在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从此,中国农机工业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序曲在洛阳正式奏响。我国农机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建国初期,农机行业总产值300万元,职工4 000余人,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农业机械,主要是依靠进口[15]。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农机制造大国。2005年我国农机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 000亿元,跃居到世界第三,位居欧盟和美国之后[16]。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比较低,全国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是36.5%。同时,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等存在差异,综合机械化水平发展极不平衡。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大量应用,我国的农机行业在这方面也有大量的研究。侯学贵等[17]建立了除草机器人模型,应用VC++开发了基于机器视觉的除草机器人杂草识别和导航系统软件,引导除草机器人沿农作物行自动行走。提出新的图像分割算法,在RGB空间直接将农作物分割出来,再利用优化的Hough变换检测出农作物行中心线,根据摄像头姿态和透视变换原理确定除草机器人位姿。刘继展等[18]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和开放式控制的智能型番茄采摘机器人而设计的末端执行器,其硬件主要包括执行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供电系统,执行系统中真空吸盘装置使果实从果束中分离,手指夹持机构对番茄可靠抓持,果梗切断装置利用激光对果梗切断。中国农业大学的何卿等[19]为提高接触式拖拉机导航系统性能和导航精度,针对玉米秸秆行间作业,设计了双层控制器接触式导航控制系统。张立彬等[20]在综合分析设施农业用多功能作业机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可重构模块化设计方法的特点,对小型农业作业机的方案设计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应用运筹学的相关原理,将层次分析法与动态规划等结合起来,对其进行寻优组合评价,为最终实现作业机可重构模块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4农业机测试技术的发展状况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农机测试中应用电测法,并用电测车跟踪拖拉机或其它农业机械进行田间测试。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无线电遥控技术及快速试验技术等,在农机试验中也逐渐获得广泛应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犁耕田间多信号测试系统,就可以同时测定耕深、耕宽、牵引力等参数。
国外在小型农业作业机测试方面的研究明显早于国内,目前已较成熟且颇具规模。1959年4月21日,由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制订了第一个农用拖拉机的测试标准。2005年3月,欧共体给出了最新农用和林业拖拉机的官方测试标准。国外在拖拉机及其作业机组方面应用测试技术相比于国内其技术更为先进,对拖拉机的三点悬挂机构而言,早在1978年德国奔驰公司在其生产的农业拖拉机上就采用了电液控制的悬挂控制系统。意大利的研究人员为降低温室中使用的农业机械的噪声和烟气排放,提出双电力驱动的农业拖拉机方案[21]。
目前,国内农业机械测试系统多为大型农用车或拖拉机的发动机、机架等单项测试系统,尚无小型农业作业机综合测试系统及相关标准。整机综合测试多针对汽车、摩托车或助动车,基本没有专门针对小型农业作业机的整机测试系统。且国内农业机械的测试大多集中在大型农机的发动机台架测试等单项测试中,不能实现整机的综合性能测试。整机测试农机的一些综合性能,为农机设计与制造提供更多的、全面的理论指导,这是单项测试无法比拟的。
5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
5.1CAD/CAE/CAM技术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机生产企业都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计算机二维绘图,图纸、文档的计算机管理。但三维制图软件相比与二维制图软件其应用还是偏少,一是由于三维制图软件的售价比二维制图软件要高;二是三维制图软件设计的机械产品须与加工中心的现代化的CAM设备相连,才能发挥其三维软件的优势,而加工中心等一类的设备其价格不菲。但是随着国内三维机械制图软件和加工中心的上市,上述价格因素会随之减少,其应用也必将更加广泛。以CAXA软件为代表的国内三维实体造型设计软件已在不少农机企业使用,在三维CAD基础上,采用第三方产品如ANSYS、ABAQUS、MARC、LS-DYNA等,对一些大型农机和高精度要求的复杂曲面零件进行CAD/CAE/CAM技术应用。
5.2农业机械大型化与小型化共同发展
随着农业耕作集体化、区域化发展,农业机械在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吉林、黑龙江等地,由于农业耕作的集团化发展必将导致与之配套的农业机械的大型化。而另一方面,江浙等地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农业耕作不可能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由于多为山陵地带,配套的农业机械不可能很大,且大量温室大棚的存在也需要大量的小型化农业机械与之配套。因此农业机械会朝着大型化和小型化的方向共同发展。
5.3模块化方向发展
农业机械种类繁多,结构多样,但其机械结构也有类似之处,现有的产品其零件基本上很难互换,导致农机产品生产周期的延长,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而模块化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模块化技术有利于促进农机产品技术和质量的提升、降低成本,也有利于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
参考文献:
[1] 战雪丽. 我国农机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国农机化,2005(6):8-10.
[2] 莫江平. 论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及经验教训[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1):101-103.
[3] 杨印生,刘子玉,盛国辉. 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体系的构建[J]. 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1):79-82,67.
[4] 杨敏丽,白人朴,刘敏,等.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2005(7):68-72.
[5] 林梅. 国外农业机械发展现状[J]. 吉林农业,2007(9):27.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也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担负起了非常重要的使命。农业机械化水平关系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经济的发展则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在国际领域所占的地位。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现状 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由于人口在不断增长,土地种植面积在逐渐缩小,价值土地贫瘠化比较严重,导致粮食的产量很难得到提高。如何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增加粮食的产量,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农机化起主导作用的农业发展今天,只有提高农机技术的水平,才能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民减少劳作时间,实现农业利益最大化。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1.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农民受到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比较严重,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农业机械化的耕作认识不清,对于高科技含量设备还不能完全接受,同时,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购买能力比较有限。面对不规范的市场竞争,有多伪劣产品被投入市场,由于这类产品价格普遍较低,许多农民就价格因素,选择购买这些机械,而这些机械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农民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正常市场秩序,也影响了农业机械的健康发展。现在市场中农机械微小型设备较多,大中型设备比较少。然而微型设备作业范围比较有限,不能充分体现农机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价值,不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宣传力度和售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使农民不能深刻了解到农机械在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从而影响了农机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2.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使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农机化应用也能够减少劳作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因此,农业机械化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农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及对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式,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明确农业机械长期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以科学作为理论指导,树立“服务农民,发展经济”的理念。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满足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在实际工作中课题提高农业生产率,节省劳动力,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想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机产品的质量也有待于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综合实力的增强,农机设备也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农民想挣脱体力劳动愿望也随之增强,对于农机化的认识和需求量必将增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下面几个方面:
1.节能型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将会较快发展
节能对于世界经济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节能型农业机械符合发展的需要,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所谓农业机械化节能技术就是在保证产品寿命、功能及质量等硬性指标下,依据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达到降低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农业机械化在技能设计上有很重要的意义,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使人们追求高质量生存环境和享受健康生活的保障,也是未来农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好转
相关部门规定,各级政府要明确农机化发展中工作的职责,加大农机开发和生产监察工作,对于农民购置农机设备,在农业作业服务和产品质量方面给予扶持 。该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机市场环境,免除了农民对购买农机产品的担心,促进了农民购买农机产品的积极性,加速了农机设备发展。
3.农业机械化升级技术进一步加强
我国农机化现有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村在很大差距,由于我国农机化生产起步较晚,技术含量还较低。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粮食的优质化高产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农业生产中对于高技术含量的农机械要求将会越来越多,加大高技术机械开发力度,将成为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
4.农业机械化设计要求更具环保性
4.1发动机燃料的选择
内燃机是农机的动力机械,柴油和汽油是内燃机的主要燃料来源,这类燃料的燃烧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在未来农业机械设计过程中,要大量进行清洁能源和太阳能源的开发,如太阳能、氢气、沼气植物油等环保型发动机,从而减少汽油的消耗,减少噪声废气的排放,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防止温室效应。
4.2增强易拆卸设计
在农忙季节,农机械的使用频率较高,这就要求机械产品的设计不能过于复杂,组成件要便于拆卸和维修。因此,在未来的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采用模板化设计,通过模块的不同组合而构成产品。这样不仅使用较方便,而且也能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可加快产品的换代周期,降低材料的浪费,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以此来达到环保的目的。
4.3增强可回收性设计
机械的回收可利用性设计,需要在产品设计初期考虑到,主要涉及零部件及原材料的回收的可能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设计,可以使产品被淘汰后,达到零部件及原材料的二次利用,以此来节约环境,减少材料的浪费。同时,这种设计还能节约原材料及生产中对能源的消耗,通过废旧机械的再加工制造,可以节约大量制造成本。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农业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下分析,以此认识到目前形式并制定相应的长期发展战略。农业机械的发展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大力发展机械化才能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保证农业中的经济效益,保证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叙.陈敏.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理念[J].机械设计.2005(11)
[2]袁驰,王健.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J].农机化研究,2007(06)
[3]王利民.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J].现代经济探讨.2005(07)
浏览量:19
下载量:0
时间:
房地产是指房产和地产的总称,包括土地和土地上永久建筑物及其所衍生的权利,它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
房地产企业是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主体,占我国房地产企业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多。房地产开发业是竞争性行业,所需资金量大,资源占用多,而且涉及到社会非常敏感的住房问题。分析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对促进房地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乃至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概述
1.1 我国房地产发展历史
我国房地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被福利化的单位住房供应制度所取代。自从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重新兴起,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我国住房分配和供应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已超过五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以前的8平方米,提高到了现在的20平方米。
八十年代以前,没有人公开地把房地产看成商品,更不会把它作为商品来买卖。它自然就不会形成产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房地产业,这一亿万价值的巨大商品开始起动,开始流通。八十年代的中国
房地产业是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是房地产业的第一次高潮,使住房这一大商品的属性得到了明确。进入九十年代,党和政府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制定了政策依据。1991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设中要求:“城镇住房建设要保持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适当加快房地产综合开发和住宅商品化进程”。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已经出现走向商品经济的第二次高潮。而其重要标志就是,房地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意义突出地显现出来。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及中国入世后投资环境和法律与国际惯例靠拢,国外公司和企业将以更大的规模进入我国,尤其是外资机构的进入,则有利于改善房地产开发的融资环境,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意味着房地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已经到来。
形势喜人,但存在的问题不少,困难很大。房地产开发具有资金密集型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而这正决定了其规模经营的性质。但是,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大部分是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综合实力弱,发展缓慢,竞争力差。而且各开发企业的状况也不平衡,总体看是东南实力强,西部实力弱。这些都极不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经济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要求。
我国房地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整个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到目前为止,全国房地产企业已达到3万多家,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已突破1000万人,并且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楼盘和高素质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人才。除房地产开发业外,十年来,还逐步形成了以评估、经纪、咨询为内容的房地产中介业,以及以经营管理楼宇、小区为主的物业管理业,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房地产业的产业构架体系。全国各地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各地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房地产经营模式,它们中有成功楼盘的开发,也有成功的中介经纪和成功的物业管理。
1.2 研究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的意义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会在新世纪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个体消费者已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主体,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消费者需求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引起了国内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
使全行业从“暴利时代”迅速转入“微利时代”,利润水平向价值回归,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海外资金和开发商进入中国房地产业的成本大大下降,将导致海外的开发商抢滩中国房地产市场,从而形成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全球化竞争格局。海外的开发商运作经验丰富,专业化程度高,管理水平先进,资金实力雄厚,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国大型房地产企业将大举进军国内市场,将会给国内房地产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由于国外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势必使开发的商品房质量更好,品质更佳,建设成本更低,房地产市场竞争格局将会发生明显变化。为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房地产企业必须要有市场危机意识,强化企业管理,逐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低消耗、低成本、创品牌的房地产开发,不断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才能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 探讨一条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良性发展之路,以迎接全球化经济所带来的高层次竞争,已成为国内房地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房地产企业现状和问题
2.1 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展望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度过了市场化初级阶段,基本上完成了市场化进程。现在的市场在产品供给和企业"市场类型和消费者"产品和科技进步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地讲,有以下三大特征:
从产品供给和企业角度来讲,现有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房地产产品价格差异扩大,各种档次的价格相互之间的参照性减低,低价更低,高价更高,总体均价趋降;(二是房地产行业边际利润水平降低,既有市场竞争因素,也有资金成本因素,但因其销售规模较大,因而对投资仍具较强吸引力(三是资金"技术"品牌"土地等行业门槛大大提高,迫切需求职业化的专业队伍,尤其是土地资源的限制,使得进入成本大增(四是房地产项目的销售速度减慢,虽然市场总量迅速扩大,但政府管制趋强,而消费冲动趋减,销售周期加长(五是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营销成本上升,客户服务成本亦呈上升趋势,营销成本使项目利润更趋降低。
从市场类型和消费者角度来说,房地产市场正由生存消费型转向投资消费型。随着房地产市场产品供应的日趋丰富及消费者的成熟,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形态及消费者购房心理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消费者对房地产的需求正从必需品转向追求享受的消费品,住房的功能也由原先的保值"增值的房产功能向消费、享受功能扩展。由于产品供应日渐丰富,消费者无须担心房价的涨落而难以把握购房时机,而可以根据自身的喜欢及需求去决定。但消费者在如此有利的市场中也并非绝对的赢家,还是要承担进入市场必然应当承担的买家风险和投资风险。 在从生存消费向投资消费转型的过程中,消费者改善居住需求而消费房地产的消费需求仍然是拉动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但这并不说明现在的房地产市不热,因为改善人们居住条件是个持续、长期的过程,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如果各种资金都为追求利润而盲目进入市场,人们都为改善居住而过度透支消费,房地产投资增幅及消费速度超过房地产市场所能容纳的合理限量及所能承受的合理速度,房地产市场就会产生)泡沫。
从产品和科技进步角度来说,随着产品技术的进步,房地产市场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以产品为主题的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同质化成为市场主流发展趋势。 因产品品质水平普遍提高及所购产品大体相似,大多数人享有基本相似的居住条件,人们对住房进行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房地产商利用建筑业"建材业"设计业的技术应用,不断推出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的新产品,表现出电子业的某些现象。由于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创新不再是简单的应用新技术,而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潜力,通过综合和优化市场因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以产品为主题的房地产市场中,房地产企业专业化水准大大提高,全行业明显进步而且更加理性,发展商已熟练掌握房地产业的规律和技术,模仿和照搬都有助于行业发展,但不能保证项目成功。 整个房地产市场从你死我活的竞争转向资源组合,行业内部不同优势的各方走向寻求共同利益。 专业咨询代理机构的市场不断扩大。
2.2 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现状
房地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虽然我国房地产开发业不再象以前那么混乱,许多房地产公司已初具规模,有些还颇具实力,但相对“ 小、散、差”的特点并没有改变。截至2003年,我国房地产企业具有一级资质的企业仅有349家。
房地产企业开发能力低,规模经济差。房地产企业是非常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并且具有高投入、高回报、规模经济性强的特点。而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规模小,资源分散,企业整体开发能力低,与其资源密集型的行业特点极不相适应。例如,上海市目前的房地产企业有2000多家,平均注册资本金不足2000万元,实收资本金不足6000万元。上海市房地产企业数量多而开发项目规模小,在2003年全市8267.51万平方米的施工面积中,平均每个企业的开发面积仅为3.3万平方米,销售百强的房地产企业总共只占市场份额的4﹪左右。
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经营风险大。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是靠银行贷款解决。目前,国内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净资产规模也不过几十亿元人民币,与境外房地产企业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美元相比,实在相距甚远。我国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多在70﹪以上,有的高达90﹪。这种过高的负债必然影响企业的资信,增加其运作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财务成本,使其盈利水平下降或出现亏损现象,甚至引发负效应的连锁反应。
房地产企业信用差,不重视品牌的创立。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率一般都超过社会其它行业的利润率,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业的进入壁垒较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大批社会游资涌入房地产开发行业。这些开发商短期行为严重,既没有长期的企业发展规划,也不重视自身的信用和品牌,面积缩水、价格欺诈、质量低劣,延迟交房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发展。
作为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和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企业,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如:企业的产权界定要清晰,企业必须有充分的自主权,企业要以个人财产或法人财产对企业债务负完全责任或有限责任。这些条件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从这些条件和要求来看,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总体来说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然而,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未来发展态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的未来走势和发展方向,不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管理部门都需要对这些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
我国房地产企业管理是指房地产企业从开发项目的选择、开发过程直至项目完成后的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管理。与其他企业一样,房地产企业还处在一种能人管理、经验管理的体制上。素质高、能力强的企业家队伍是房地产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集团的成败。它的有利之处在于:能人有魅力、有经验、有智力、有威信、有献身精神,通过他们孜孜不倦的工作、奋斗,推动了企业的不断发展。然而,能人也是有局限的,首先,能人的数量有限,假设有100万家企业,而只有10万名能人,意味着有90%的企业找不到能人;其次,能人也有分类, 也分专业,难以与各种不同门类的企业对口;再次,能人也有自身局限性,如个人的随意性和模式化管理的科学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矛盾,这时的能人,实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企业长治久安、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有了好的管理模式,一般水平的职业经理也能使企业正常运作;没有好的管理模式,能人也会无用武之地;有了好的管理模式,能人离去,企业会受振动,但不会受重伤。
房地产企业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主体,目前官方统计的数字是全国近3万家,占中国房地产企业总数的80%多。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个人购房取代集团购买成为市场交易的主流,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步伐大大迈进等内外因素,给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宏观总体来看,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集中表现在所有制、规模、效益等三个方面。
2.3 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3.1 企业的所有制性质问题
尽管国内学者对于国有企业问题的研究如火如荼并日益深化,但却少有人对国有房地产企业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实际上,工业国企中的问题和弊端房地产国企中都有,如预算软约束。代理人内部控制,激励机制不合理、普遍存在着人才浪费和企业效率低下等。并且,由于房地产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对宏观经济的增长和波动造成的影响更大,如在经济增长中房地产业的重大贡献及其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在历次大的经济波动中房地产业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破坏作用,都正在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重视。
房地产国企退出房地产业的速度较之工业国企也许更快一些。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初期,国有房地产公司占了绝大多数;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的发展,国有房地产企业的比例逐渐缩小,90年代中期下降至不到50%;到90年代末本世纪初,房地产国企的比例已然降至20%多。然而,即使是只占总数的20%,由于其占有的土地、人才、资本等社会稀缺资源的数量巨大,国有房地产企业对市场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此外,如果加上大部分的集体企业、一部分并不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这些企业在性质上其实与房地产国有企业类似,即产权不清晰,企业与政府的边界模糊,此外,其数量在统计资料中无法明确显示——那么由于所有制问题给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的制约效果就更加显著了。
2.3.2 企业发展中的规模问题
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散、小、差”的特点已是有目共睹。据有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房地产企业平均净资产不足1000万元,具有一级资质的1%多一点,二级资质的不到10%,大多数是小公司或者项目公司。缺少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开发公司也是资本少、市场份额小,如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也只有不到15亿美元的资本市值。据统计,全国房地产企业平均每家年开发量只有1.6万平方米,即使最大的房地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也不足0.5%。
然而,从理论上讲,房地产业所需资金量大、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特性,以及房地产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管理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企业等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进入门槛应该较高。从国际经验看,一般大型房地产企业或房企集团是市场舞台的主角,占据市场的绝大份额,如香港“五大”地产商,企业资产市值都在百亿美元以上,占据了香港楼市的半壁江山。与国际经验相比,大陆房地产业进入门槛过低、房地产企业规模过小等问题亟待改进。
2.3.3 房地产企业的效益问题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看,与“经营总收入”、“商品房屋销售收入”等指标的稳步增长相比,我国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营业利润”以及“平均利润率”等指标波动剧烈,不容乐观。我们简单地用“营业利润”除以“经营总收入”得到房地产“行业平均利润率”,可以明显地看出,1992、1993、1994年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高峰,表现在行业利润率上是12%左右;而从1994年开始房地产企业经营利润和行业平均利润率都迅速下降,1996年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91%,1997、1998、1999三年更是出现“全行业亏损”,1999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平均利润率为-1.16%;2000年才开始“扭亏”为1.62%.
此外,早期的开发企业对于解决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条件下,非公人员购买住房起了不可或缺的补充作用。而且这个时候房地产开发商面临着来自单位福利分房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存在,其利润水平局限在一定范围,还没有对社会造成多大危害。从1998年下半年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加之住房消费贷款政策的放宽,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步入了一个迅猛增长的时期。可以说,开发企业在消除竞争对手直面庞大的住房需求市场(包括由开发商直接推动的拆迁市场),并且可以自主定价而不受任何约束的条件下,迎来了开发业有史以来最好的“黄金时代”,开发商由此也大量进入中国富豪排名榜的前列。目前,从利润获得的容易程度上看,对于已经储备大量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被利用的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地方政府拍卖土地或“勾地”、开发商和政府的特殊关系、中外炒房团的出击、消费者的倾巢出动等因素都有助于其“坐地加价”,获取房价失控状态下的超级暴利。所以业内提出的“地产黄金时代已经到来”的观点对开发商而言是对的,但对广大的住房消费者而言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一个几乎不做任何物质劳动、增值性服务的行业,或者说顶多做了房地产创意策划和住房销售的行业,却获得了远比房地产金融、整个建筑业、房地产服务业等整个产业链加起来大得多的超额利润,成了整个社会不得不负担的沉重成本。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英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房地产业中根本不存在我国这种基本上不做什么物质劳动和增值服务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房地产业由两类企业构成,一类是房地产生产建设企业,这是国际意义上的建筑生产企业。这类作为第二产业的企业如同我国的工业企业一样具有完备的房地产原料采购、营造和销售功能,是房地产的真正生产者和开发者。另一类是房地产服务业,由不动产抵押银行、房屋信托投资公司、不动产投资基金、房屋租赁经营、房屋中介代理、房屋开发创意策划、房地产价值评估、产权代理、物业管理、IT服务等行业构成的房地产服务业体系。这些房地产服务业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成为消费者服务的房地产服务业和为房屋生产者服务的房地产服务业两类。在英美发达国家,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是建筑企业,建筑业由于其生产率上升快、收入弹性高、产业关联性强等特性,成为国民经济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这正是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到欧美访问时所看到的现象,他后来提出了把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推进住宅商品化的构想。
可见,现阶段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本不是一种合理的企业模式,一些部门或地方把这个第三产业行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属失误。因为,这个皮包公司根本不存在什么生产率上升、收入弹性和产业关联等技术经济特性,也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这种不做任何物质劳动的部门反过来成了供给住房的主体,而那些真正造房子的建筑企业在开发公司的价值链不过成了一个被动的、一个不显眼的链条。这就如同在汽车这样的耐用消费品领域,如果我们有一天创造了“汽车开发商”这样一个商业模式,只要汽车开发商设法融到一笔资金,就可以以外包的方式委托汽车设计商、汽车制造商制造,成为消费者得到汽车的唯一提供商,汽车制造厂反而失去了直接面对汽车消费者的机会。
房地产是一个比汽车价值更大、质量更难以判断的耐用消费品,如果让一个中间商最终负责消费者的住房权益,而真正的房屋生产者则完全依从于中间商,消费者和开发商之间在制度上缺乏一个合理的矛盾化解途径。以房屋预售制的争论为例,作为商业信用的一种形式,预售对于促进产业资金循环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房屋预售款是不是应该交给房地产开发商这个环节,而不是交给房屋的真正生产者呢?在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是房屋建设的“大业主”和“总承包商”,属于房屋生产者的上游,消费者有什么理由把预付款交给这个处于房屋生产者上游的“大业主”呢?而且从实质的意义上,消费者才是真正的“业主”和房屋制造的委托者,开发商不过是代理消费者开发的一个服务商,有什么资格要超越房屋的建设生产者而直接获得房屋预售款,并借此牟取暴利呢?消费者把预售款交给了开发商,开发商在支付了延期交付的土地出让金之后,在剩余的款项中只需要再拿出一个很小的部分支付给建筑企业,其余的部分就成了他们的超额利润;而且开发商支付给建筑企业的工程费用越少,它们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越多。所以合理的解决办法是取消把预售款交给房地产开发商的预售制,建立起由建筑商开发销售房屋的预售制度,并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房屋建设生产者对商品房屋质量的责任。
3、 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3.1 企业应该逐步走向民营化
现在看来,不谈“产权”的“市场取向”改革已然不能取得全部改革绩效,产权的明晰是下一阶段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重心。此外,房地产本身所具有的“私人物品”特点以及房地产行业高赢利性的特点也是政府退出该行业的一个重要理由,因为政府的职能是经营“公共物品”,在住房问题上主要活跃于住房的“社会保障”领域。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应态度鲜明,下定决心,所谓“有进有退”的措辞并不能阻止国企将全面淡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房地产开发行业中的重新“洗牌”将是大势所趋。事实上,目前民营房地产开发商已经在市场基础好、发育快的地区如广州、深圳等地迅速崛起,“后发而先至”,并逐步从市场的“少壮派”向“实力派”转变。例如,在广州市新近评出的房地产综合实力30强中,民营房企占了近一半,而在前10名中,只有广州城建集团一家房地产国企榜上有名。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房地产领域中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几年来,由于我国买方市场的全面形成,其他实业领域投资机会越来越少,而房地产领域相对来说则机会大、获利高,加上政府的一系列鼓励措施,所以吸引了许多在其他领域积累了一定资金实力的民营企业家转向投资房地产。民营企业具有良好的管理机制而迅速增强了企业综合实力。而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和机制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深层次原因,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发展相对缓慢。
3.2 努力实现法制化正规化
制度化是企业发展规模化,民营化的制度基础和保障,加强企业内外制度的建设是中国房地产企业下一步的重点,加入世贸则加速了这一进程。改革以来,我们在制度建设、市场规范和企业发展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如果套用国际游戏规则的要求则又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不规范,远未能与之“接轨”。一言以蔽之,中国房地产业的各方面仍然显得“乱”,典型的不合理制度如房地产定价制度、土地征用制度,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等。未来中国房地产企业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加强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用人制度、财务制度等的规范化,企业的内部运行和组织以及企业的外部环境和房地产行业管理都将进一步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发展,整个房地产市场呈现以产品和价格为主导的市场竞争格局。房地产企业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被市场所接受,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和企业的开发利润。否则,投入开发的大量资金不能及时回收,不但无法实现利润,而且会造成企业运作资金紧难,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市场定位和产品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以及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市场也被逐渐细分,房地产的各类产品也越来越多,它们各具特点和特色,满足市场上各种购房者的不同消费需求。目前,作为房地产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通过对市场的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选择合适的细分市场进入,形成特色经营,即为某一特定客层的消费者提供具有某些特质的产品,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销售速度及项目的成功,使企业在这一细分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在激烈竞争的房地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东方海外公司选择了豪华住宅这一高利润的细分市场,近年来,在沪开发的“东方曼哈顿”、“东方剑桥”、“东方巴黎”等项目,均地处市中心黄金地段,高层公寓,豪华配置,满足了这一细分市场客户的需求,虽然价格不菲,但销售火暴。东方海外公司就此确主了企业在沪上豪华公寓这一细分市场的地位和竞争优势,形成了企业产品自身的特色。
科学化的决策要求房地产企业应高度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工作。投资分析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在项目投资决策前,应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做好充分的案前工作,比如市场调研与分析、项目定位、产品规划方案,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不是将决策建立在经验和直觉的非科学基础之上。科学化的决策还需要程序化的过程,现在不少大型房地产企业都建立了项目投资听证会制度,通过集体讨论和辩论来评估项目,决策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在制度建设、市场规范和企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按照国际惯例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规范的做法和一些不完善的制度需要改革,如房地产定价制度、土地征用制度、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等。未来我国房地产企业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用人制度和财务制度等。企业的内部运行和组织建设及企业的外部环境和行业管理也都将进一步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3 房地产企业需要实现集团化规模化经营
未来中国房地产业竞争加剧,将导致房地产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逐渐出现一批执市场之牛耳的“房地产航母”,“房地产大鳄”。其实,目前中国房地产开发行业中大鱼吃小鱼的态势已然显现,快鱼吃慢鱼也是早晚的事。例如,我国房地产市场发育早也较成熟的广州市,目前已有约1/3的房地产企业被淘汰出局,从最“辉煌”时期的1600多家,减少至目前的1000多家。
企业集团化经营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专业化是近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新特点和基本形式。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企业实行多种经营逐步联合,集中使用生产资料和资金,采用专业分工和相互协作的先进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交换。早在1990年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公元2000年世界大趋势》一书中就指出:90年代及至21世纪的经济格局是“集团对集团的竞争”,是“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大兵团作战式”。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与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联合形式有极大关系。联合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竞争力。由此可见集团化经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从而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活力。
企业集团化经营是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不同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各自利润最大化而彼此进行的实力较量。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许多企业由于实力不强,没有竞争力导致败北。我国加入WTO后,一大批实力雄厚、管理和技术先进的国际资本集团将会为抢占市场和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进行较量。在这种国内外双重压力下,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实行企业集团化经营是唯—的出路。这样,会有利于财力资源的集中使用,少花钱多办事,提高资金利用率;有利于充分利用物力资源,可以合理调配使用设备,物尽其用;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强资信度;有利于多元化经营,分担风险,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总之,可使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和方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形成规模经济,在市场上占据应有的地位。
企业集团化经营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抉择。党中央在“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企业集团”。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促使企业实行集团化的加速器。使企业增加了实行集团经营的紧迫感。实行企业集团化,有利于党和政府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减少盲目性而产生的损失,增强综合国力。并为企业扩大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空间,使企业能够走出省界,跨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集团化经营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全面发展。房地产市场的特性,决定了不论是在开发,还是在交易和使用过程中,均需一系列专业服务的支持,以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和房地产价值的实现。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开发中的服务仅是初级水平,而在“交易”和“使用”环节的服务上存在很多空白领域。由于房地产具有较长的经济寿命,服务的价值从长远看甚至超过了房地产实物的建筑价值,因此,不论是国民收入还是就业方面,这些服务的经济价值是不可轻视的。而房地产业服务方面的欠缺,正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存在众多的商机。而房地产企业如能抓住机遇,提供高水平服务并迅速占领市场,就会获得“先发”优势,取得巨大收益。因此,在实行集团化经营时,切莫忘记服务这一重要领域。通过填补服务体系的空白,促进房地产业的全面发展。
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还未意识到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对企业战略的研究也仅限于学院派,而未能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而未来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是,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再也不能仅核算这一单生意的成本和收益,而要将之放入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中去考虑,考察这一项目对今后的项目开发以及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此,未来开发商所进行的将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而更重要的是企业家战略眼光的竞争。并且,未来的中国房地产企业将不可能只依靠老总一人的经验决策就能“赢”,而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外脑的集体智慧,形成明确而合乎实际的公司发展战略。
规模化的经营是国内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房地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受市场因素影响大的特点,决定其有着较高的市场风险。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像土地招投标制度、新的商品房预售标准等的实施,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准入程度将不断提高,只有那些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显著的品牌优势、规模化经营、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某些行业就会出现集中的趋势。未来我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加剧,只有增强规模优势、走集团化道路、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才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正处在一个结构性转变的关键时期。一些大的开发企业实力正在急剧增强,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正在加速形成,一批对市场有较大影响的房地产龙头企业正在脱颖而出,而那些实力弱而又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的开发企业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诸如万科这样的企业,正努力从其它开发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中吸引人才,为企业的扩张做好人才储备。房地产开发“ 大盘时代”的来临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将大大加快我国房地产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的步伐。
3.4 在产品同质化趋势下争取服务的差别化
由于我们长期处于“卖方市场”,房地产市场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同质化、价格同质化,推广方式同质化……。然而如果认真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就会发现,目前中国城镇居民已处在一个从追求“量”向追求“质”转化的时期,这是宏观大势;从市场的微观层面看,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又是多变的、善变的,有时还变得很快,开发商如果事先不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将会尽失先机。
市场化的运作要求房地产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贴近市场,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房地产这一特殊商品的需求。一个房地产企业,首先要清楚市场上要什么,本企业能做什么,然后再去研究怎么做。近年来,上海民营企业成为沪上房地产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的成功,正是由于民企机制灵活,贴近市场,抓住了近年来中低档商品住宅的市场机遇,使企业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目前,房地产企业越来越重视市场化的运作,许多企业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项目定位和产品研发,由企业的设计人员、营销人员共同协作,力求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首先,追求设计的独特性。设计是房地产前期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是房地产品牌运作的关键阶段。要创造强劲的房地产品牌,就要充分发挥建筑设计专业技术作用,走差异化的生存道路,使前期的开发设计独树一帜,用全新的思维方式不寻常的设计理念和守正出奇的超人表现,以及他人无法模仿而又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使品牌的核心价值能触动每一个细分的消费群体。
其次,注重功能的前瞻性。房地产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跟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住宅是购房者个性、权力、地位、财富、身份的符号与表征,是生活方式的载体之一。要满足细分群体的多元化的需求,房地产的功能设计既要体现前瞻性,又要保持后延性,做到一二十年不落后,三五十年可改造,一二百年成古董,具有观赏与增值的潜能。
此外,销售策划要具有鲜明特色。开发商必须注意特色经营的重要性,把研究市场需求、强化使用功能、追求个性特色、营造人性空间的思想作为经营理念,不仅在小区布局、建筑外型、色彩楼层、阳台、内部结构等产品策略方面力求突破雷同,突出居住者个性,而且在广告宣传、价格确定、促销方式等方面也要独具风格,努力成为市场亮点。此外,重视环保和文化品位也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体现。同时,规范到位、体贴入微的物业管理,不仅可以提升开发商形象,甚至可以使物业升值。
3.5 行业发展追求专业化和品牌化
目前,我国许多房地产企业既做房地产,又作地产,而且不分档次、不分区位、不分用途,什么项目都做。更有开发企业提供“ 一条龙”式的服务,即材料销售、建筑施工、装饰装修、物业管理都自己做,甚至包括了中介、设计,企业向大而全、小而全发展。形成这种“ 全能开发商”的原因有:一是因为与房地产相关的每一项业务都是有利可图的,所以开发商不愿意让别人去做;二是房地产业专业分工不够,相关业务还没有形成产业化,没有成本优势,产品价格较高,所以开发商宁愿自己去做。结果造成企业内部管理上互相重叠交叉,开发模式没有创新,抗风险能力下降,通常是一年、两年一个开发周期过去后,很多这样的企业也便悄然消失了。以成熟的美国房地产开发模式为例,他们走的是一条高度专业化细分的道路,投资、开发、物业经营等各业务板块相对独立。这说明房地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这种“ 全能型开发商”缺乏竞争力,不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随着房地产行业利润的不断下降,以及房地产相关业务形成产业化,房地产企业的专业化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产品的差别化也将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已处在一个从追求“ 量”向追求“ 质”转轨的时期,这是大势所趋。从市场的微观层面看,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又是多变的,有时还变得很快,开发企业如果事先不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将会尽失先机。所谓“ 得客户者得天下”,研究消费者偏好,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研究细分市场,形成独特的他人无法模仿复制的产品特征和竞争优势,将是未来我国房 地产开发企业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
专业化的管理要求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上配备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提升企业及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加和WT0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房地产业逐步进入微利时代,企业只有具备较高的项目成本管理水平,使开发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充分重视投资管理工作,尽早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投资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既具备房地产运作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全面了解房地产市场,又具备财务分析、投资管理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品牌化是产品差别化的进一步深化。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实力、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等指标的综合体现,是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外部表现。长久以来中国的消费者买房子需要全面考虑有关住房的所有因素,而且各因素的权重相差不多,于是只好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踩盘”,交易费用很高。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目前靠“概念”吃饭,全面采取“跟随策略”就能“全赢”的局面将被逐步打破,房地产业界将会崛起一批行业精品楼盘和明星企业,它们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获得巨大的超额利润。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实力、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等指标的综合体现,以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外部表现,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一个有影响的品牌,不仅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而且售价比一般同类产品要高出许多。房地产商品于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消费者不可能对诸如开发商的各类承诺是否能兑现,房地产产品本身的质量是否有保障,今后小区物业的管理水平如何等方面有非常详细的了解,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必须运用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来提高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忠诚度。未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企业必须在产品质量、外观、功能、小区环境、售后服务等各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塑造出自己的品牌。
战略化是品牌化的进一步深化。战略化意味着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不能仅仅核算这一单个项目的成本和收益,而要将之放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中去考虑,考察这一项目对今后的项目开发以及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此,未来房地产开发企业所进行的将不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而更重要的是企业家战略眼光的竞争。而且,企业将不再可能只依靠领导个人的经验决策就能成功,而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外部咨询机构的集体智慧,形成明确且合乎实际的企业发展战略。
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加剧及消费者成熟度的提高,房地产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品牌建设。当然,企业的品牌建设不是靠大量广告投入,自我吹嘘,而是建立在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良服务的基础上,再配以准确的形象策划和适当的媒体推介、公关活动等的系统工程。品牌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它是以开发商一个个成功项目作为载体,逐步为市场所认可,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品牌和形象。例如,万科地产的“万科城市花园”品牌,北京万通集团的“新新家园”品牌,广州奥林匹克房产的“奥林匹克花园”品牌,等等。它们都是通过多年经营和多个项目的积累,才拥有了目前的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企业品牌建设不仅为企业开发项目的销售工作提供了保障,而且,良好的品牌形象还会给企业带来更为丰厚的附加价值—品牌价值。首先,知名企业开发的楼盘的售价可以高于周边的其它楼盘,利润可以更高。如万科地产近年来在沪上开发了多个项目,由于服务品牌的建立,不但销售火暴,而且,售价也比周边楼盘每平方米高出700-1000元。其次,知名企业在某一地段的投资开发,会带动其它企业在周边跟风投资,从而形成新的热点,提升了区域价值,最终提升了自身楼盘的价值,扩大了利润空间。最后,知名度高的房产开发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的金融支持,更容易找到合作伙伴。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大量境外投资会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而出于对国内外房地产开发模式差异性和本土化的考虑,一部分境外投资会采用合作开发或项目管理的模式,而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在吸引资方面无疑会占得先机。大连万达集团由于具有较好的企业品牌,已与世界五百强之一的某境外企业合作,在国内二十几个大中城市开发建造大型商业设施及住宅小区。
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已经意识到,未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不应出现象中国家电业那样残酷的价格竞争,那只会导致全行业的生存危机,而是要走品牌竞争之路,具有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才能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积累,在良性循环的状态下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6 房地产企业趋向网络化信息化
房地产是区域市场,而房地产策划代理企业必须跨区域经营才能实现自己的规模化发展,而跨区域经营就要求企业加强区域网络化管理的能力,企业必须通过利用网络化管理的优势,整合市场和企业内部的资源。如上海富阳的"全国通路战略",通过业务网络分摊风险,利用经济的地域轮动赢得发展空间。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通过对百强企业的系统研究认为:专业化、制度化、品牌化、职业化、网络化将是百强企业的发展趋势。一、专业化。百强企业只有坚持业务专业化,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可能在市场上生存并发展壮大。二、制度化。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以制度代替模式,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房地产策划代理市场中脱颖而出。三、品牌化。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外部表现,同时企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开品牌。
百强企业都十分注重品牌价值,上海荒岛房产工作室用"口碑"开拓市场,创造性地提出"声誉缘于面、服务强调线、效益出于点"的运作思路,在区域扩张中取得了良好的声誉和效益。四、职业化。职业化人才越来越受到行业的推崇。百强企业认识到这个趋势,注意吸收专业化人才,加强员工专业教育,培养出职业化的人才队伍。五、网络化。房地产是区域市场,而房地产策划代理企业必须跨区域经营才能实现自己的规模化发展,而跨区域经营就要求企业加强区域网络化管理的能力,企业必须通过利用网络化管理的优势,整合市场和企业内部的资源。如上海富阳的"全国通路战略",通过业务网络分摊风险,利用经济的地域轮动赢得发展空间。
3.7 房地产企业将日趋与金融业实现融合
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金融业的开放,海外金融机构的进入,促使先进金融技术的引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增强金融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金融业的服务质量。这将有效地拓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的市场空间,促进房地产证券化,并刺激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促使更多的居民通过向银行按揭贷款实现住宅的超前
消费和房地产投资。而且,房地产证券化的发展,使居民可以拥有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便于理财和投资组合,大大拓展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金融投资的渠道。
当房地产企业业务运转正常,融资渠道畅通,经营负债控制得当,具有专业化经营和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房地产开发的规模越大,效益就会越高,风险就会越低。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做强的同时,也希望能尽快上规模。但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单纯靠银行贷款显然是不够的,企业上市,进入资本市场是必由之路。房地产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不但可以拓宽企业筹资渠道。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经营更加稳健。在香港,大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般不超过30%,而目前国内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在85%以上。由此可见,资本运作对于房地产企业将会越来越重要。
房地产企业的资本运作并不局限在企业上市这一种形式,而是有更广泛的资本运作方式。例如,大型房地产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收购、兼并其它房地产企业,或是投资参股优质房地产企业,或是与国外房地产基金合作,强强联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双赢局面。随着我国加入WT0,相关政策逐步放开,房地产企业必将在更加广阔的国内外资本市场上进行运作,形成畅通而牢固的资金链,为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此外,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后盾,而且,更需要各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加盟作为保障。未来房地产企业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很多房地产企业已非常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建设,想尽办法留住企业内的业务主干,并不断通过猎头公司等在市场上争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等理人才,建筑人才高地、为企业的发展储备能量。
房地产企业在进好人才的同时,还应学会用好人才。因此,房地产企业应不断完善薪酬计划、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团队建设,为员工创造充分发挥个人专长的环境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重视员工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鼓励员工不断创新,争创学习型企业,以适应行业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的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类是职能型的模式。企业设置不同的专业职能部门,同时分工负责企业所开发的各项目的业务工作,每个项目现场设地盘经理。其特点是公司层面强,项目层面弱。另一类是项目经理负责制的模式。每个项目部或项目公司,配备较齐全的各类专业人员,独立运作,由项目经理全权负责。其特点是公司层面弱,项目层面强。这两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因此,有些大中型企业采用两种模式相结合的组织架构,但也带来了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人员配置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入世”后,外资进军国内房地产市场,一种是直接在华设立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另一种是以投资者的身份,在华寻求合适的企业合作,参股或控股某些企业,进行房地产投资,尤其是那些国外房地产基金。这对国内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哪家企业的管理机制与国际接轨,他们在吸引外资合作方面就占有优势。
因此,房地产企业应重视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投资决策层面与经营管理层面的分离,作为企业所有者,敢于聘用职业经理人负责公司的经营,并充分放权,依靠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来约束各级管理人员,企业靠制度化、程序化运转,而不是靠一个人在运作,这样,才能为吸引新的投资股东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企业应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逐步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强企业内部沟通渠道的畅通,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增强各类决策的可靠性。比如,项目投资决策听证会、项目规划设计听证会、营销方案听证会等形式,就是一种探索,使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与普通的基层业务人员有机会充分沟通,交换意见,为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提供了保障。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得益于房地产金融的大力支持。但近年来金融支持力度有所下降。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债券、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1998年以来,国家预算内资金、债券和利用外资绝对值及占比均很低,且呈不断回落态势;房地产开发资金中约有60%左右来自于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依赖程度很大。
我国房地产金融制度创新的当务之急是融资证券化,更具体地讲急需开放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住房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就是银行或住房抵押贷款担保公司开展的业务。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占用的资金数量大、积压时间长、变现难,因此经
营孕育着巨大的风险。欧美的住房抵押证券的信用级别极高,相对具有“金边证券”之称的国库券而言,住房抵押证券称之为“银边证券”,具有良好的赢利功能。因而二级市场并非单纯的就是一种风险分散机制,它还是一种全新的融资渠道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开展多样化、多渠道的抵押业务,特别是扩大存量房抵押业务,盘活存量资产,使房地产抵押成为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
房地产企业为了实现组织机构的精简,扁平化的管理,提高效率,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房地产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今后房地产企业应将更多的人力、财力,放在投资策划、管理等方面;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打理,不仅能使其更加专业化操作,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规避风险。例如,目前很多房产商已将设计、施工、监理、营销、物业管理等工作发包出去。今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市政配套工程等工作也会由专业公司来完成。这样,不仅使房地产企业的组织机构得以精简,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各外包项目由专业公司承担,更加专业化,效率和效益皆会提高。房地产企业会选择合适的各类专业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手,形成战略伙伴联盟,保证项目顺利完成,使企业得以发展与壮大。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融资成本的大小。因此,如何通过多渠道的融资活动来满足开发对资金的需求,不仅是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房地产企业融资是以房地产企业为对象而进行的融资,主要围绕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消费等活动而展开。要使房地产企业融资畅通无阻,就要达到融资对象的专门化、融资对象的过程化。
结论
从总体上讲,我国的房地产形势看好,房地产企业有较好的生存环境。要多种途径解决房地产企业规模过小,后劲不足的问题,摸索并逐渐形成较成熟的运行模式,抗风险能力也将会得到不强加强。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牢牢把握好市场开发方向,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把握机遇,才能出其不意,战胜对手,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必须有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导、政府部门的大力配合,以及政府与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及合理引导。
参考文献:
[1]杨玲,《重庆国有房地产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载于《重庆大学学报》,2003.5
[2]王要武,《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载于《建设科技》,
[3]袁亮; 杜骏,《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载于《国外建材科技》,2006.2
[4]施立鹏; 王洪峰,《房地产企业融资的新途径》,载于《中国房地产》,2006.5
[5]欧阳建涛,《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的期权博弈分析》,载于《工业技术经济》,2006.4
[6]申炫国; 谢泗薪,《构筑房地产企业的战略制胜台阶》,载于《中国房地产》,2006.5
[7]葛波,《对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思考》,载于《金融与经济》,2006.04
[8]陈淮,《我国房地产市场及企业的国际差异何在》,载于《红旗文稿》,2005.16
[9]彭晓华; 羊卫辉,《服务导向下的房地产企业经营策略》,载于《商业时代》,2006.11
[10]巴曙松; 王淼,《房地产企业需要个性化的融资模式》,载于《中国房地信息》,2006.4
[11]郑文选,《谈房地产企业的经济竞争战略》,载于《陕西建筑》,2005.10
[12]杜秀云,《房地产企业应该如何提高竞争力》,载于《商场现代化》,2006.12
[13]卢培猛,《房地产企业创建品牌的发展战略探析》,载于《企业经济》,2006.3
[14]刘湖北,《论房地产企业品牌的特性和塑造流程》,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6.3
[15]潇琦,《房地产企业扩张之路的危险和对策》,载于《北京房地产》, 2006.4
[16]刘咏梅,《房地产企业的网络营销》,载于《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17]张启振,《论房地产品牌打造》,载于《山西大学学报》, 2006.2
#p#副标题#e#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国有房地产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呈现出来的在体制和机制、竞争与活力等方面的优缺点也日益体现出来。
关键词:国有房地产企业,改革发展
为控制城市房价上涨,政府频出新政策调控楼市。继去年底二手房营业税优惠终止、"国四条"、土地出让金比例调高至50%、"国十一条"等楼市降温措施后,今年4月中央又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北京、上海等地政策实施细则也相继出台,对市场的影响逐步显现。时至2010年年中,在严厉的房地产政策调控下,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成交量全线下挫,个别楼盘出现"零成交"现象,部分楼盘价格出现松动,市场观望气氛加剧,对开发企业形成新的考验。
一、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现状
随着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开发企业资金压力不断加大,个别规模小实力不够雄厚的开发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难以为继,尤其是负担沉重的国有开发企业,冲击更甚。。在这种情况下,国有房地产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呈现出来的在体制和机制、竞争与活力等方面的优缺点也日益体现出来。枣庄市现有105家开发企业,国有的已不足五分之一,以枣庄市一开发企业为例,该公司一是没有土地储备;二是资金紧缺,没有形成积累,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营比较红火,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直没有成规模开发,以小片零星开发为主,仅够维持公司生存,没有用于启动新项目和购置土地的大额资金;三是人员过多,精通业务的技术人员缺乏,人力资源状况堪忧,该公司现有工作人员78名,工程技术人员不足5名;四是企业的工资制度按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标准,干好干坏一个样,竞争和激励机制不灵活;五是看重短期效益,缺乏长远性、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二、国有房地产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有房地产企业旧体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如果仍抱着所谓“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固有模式不放,不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砸烂铁饭碗,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国有房地产企业将很难生存。
三、国有房地产企业改革发展对策
(一)成立开发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国有资产为纽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资产关系,整合资金、土地、人力资源等优势,建立适应现代企业集团特点的高效管理机制,做大规模,进一步拓展现有的市场和规模,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针对市场高、中、低收入群体搞好产品定位,进行定向开发,形成以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体的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全方位地开拓市场。目前,枣庄市薛城区房管局按照这种模式正积极进行改革,该局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山东盛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盛泰公司为龙头,整合局下属5家公司的优势资源,打造企业集团,以服务薛城、建设薛城为中心,积极开拓市场。
(二)进行战略性重组。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对于有一定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实行房地产企业证券化,吸收多元化投资主体,投入新的资金,形成规模经济。。对于负担过重、经营困难,但开发项目有市场的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盘活资产。
(三)立足国有体制,引进管理机制,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一部分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亏损,体制并不是主要方面,重要的问题是机制的问题。作为国有企业,首先要选拔好一把手,一个单位主要领导的配备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二是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通过有效地激励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用人和分配制度。三是拓宽融资平台,增加创收渠道,在多元化发展上谋思路,形成开发物业和管理物业的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枣庄市薛城区房管局下属五家公司已全部打破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工资发放模式,建立了按劳取酬、任人唯贤的管理制度,公司已逐步走出低谷。
(四)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与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内具有凝聚人心、激发潜能、营造员工忠诚度、提高企业凝聚力和亲和力等作用,对外具有宣传、导向、提升企业品牌等无形资产价值等功能。因此,企业文化被许多人认为是新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确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员工创造公平、宽松的工作和成长环境,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文化氛围,培养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第三,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创新机制,鼓励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思想、行动、方案和建议,使文化创新变成一种风气,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机制。
总之,只有改革才能使国有房地产企业的产权清晰,行政干预减少,才能打破大锅饭制度,形成职工能进能出,工资有升有降,干部可上可下的灵活的用人与分配制度。经历了改革的阵痛,国有房地产企业才能重振旗鼓,与民营企业并驾齐驱,一道参与市场竞争。
过去的十多年,房地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支柱产业”的作用。历史表明,房地产行业对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拉动作用,房地产的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大发展。透过房价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温州炒房团、房产投资的表面现象,深入分析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几个内在因素:
1、从人口总量和结构来看,我国还处于人口红利期
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中级阶段,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必然会出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住宅房产的需求总量是由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家庭的裂变速度来决定的。一般,25至45岁年龄的青壮年人口是住宅房产的主力军;25岁至35岁的青年人正处于结婚成家时期,此时需要组建新的家庭,滋生出购置婚房的刚需;而35岁至45岁的壮年人正逐步步入中年,此时上有老下有小,对住房的面积和大小需求日益强烈,随着收入的增加,滋生出改善性住房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出现过3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分别在1950~1957年,1962~1963年,1964~1971年,这三个时期每年出生率超过30‰;1972~1979年平均出生率也超过22‰;1980~1990年平均出生率也超过21‰;从1994年起,中国新生儿逐步减少,进入了低生育时代,从1994年的18‰逐步降至2010年的约12‰。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我国目前正处于 “人口红利”期;社会总抚养比例从2001年的43%下降到2010年的34%,年轻工作人口的比较则大幅上升,少年儿童抚养比例大幅下降10个点,而老年人抚养比例则稍微上升。
目前有些经济专家认为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原因在于低生育率、老龄化开始等因素;人口红利的转变节点将会在2015年出现。
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认为,目前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因为老龄化而消除,实际上之前的“红利”来自人口数量,即“量”的红利。“我们还可以获得人口'质'的红利,即健康和教育赋予劳动力的价值。”
在未来10~20年时间内,中国经济将从需求大量低价劳动力逐步转向需要大量高技能劳动力;随着我国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结构性人口红利将取代总体的数量人口红利,继续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每年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统计为,1954~1957年均出生人口2124万; 1958~1961年均出生人口1542万;1962~1975年均出生人口2627万;1976~1980年均出生人口1795万。1981~1997年均出生人口2220万;从1998年开始从1900万逐步降低至2010年的1596万。
1997年之前我们依然每年出生人口在2000万以上,这将此后的连续20多年间,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以22岁大学毕业时间算起,个人推测至少要到2020年左右新增年轻劳动力才会逐步减少;以30岁左右买房来算,我国房地产新增需求在2027年之前,仍然有非常强劲的购房需求。
2、从城市化率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期
城市化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本质和动力源泉,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劳动力也从第一产业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土地城市化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人口城市化和非农经济活动对土地需求的增加,土地从农业向非农业配置,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只有继续有效发挥 土地的功能,才能促进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1978年至1999年,我国进入城市化平稳发展期,城市化率从17.92%,稳步增长到30.89%,20多年间增长了近13个点;每年新增城市人口约1000万人。
从2000年开始至今,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增长显著,至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3%,12年时间增长了近20个点;年均新增城市人口超过2600万,这12年内总共流入城市人口超过3亿人,目前,中国人均GDP在4000至5000美元,通过财富的逐步积累,已有部分人具备了购买商品房的消费能力;以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来计算,每年需要新增城市的真实住宅约7.8亿平方米左右;这还不包括改善性住房需求。
从需求和供应总量来看,1998年-2011年商品住宅竣工总面积为56.2亿平方米,而1998年-2011年我国新增城市人口为3.3亿人,按照人均30平方计算,商品住宅需求总量将近100亿平方米;说明即使不考虑改善性需求,还有将近一半的新增城市人口是在租房;新增城市人口通过财富的积累,就会对商品住宅的形成潜在的购买需求。
城市化过程中会增加工业用地、住宅用地、社会公共用地的需求;第一,城市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工业化过程,大量的扩大工业和新兴产业新建工厂,增加了对工业用地的需求。第二,城市化过程中,进入都市的人们必然需要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住房需求。第三,随着城市社区的日益增加,人们的商业、文化、体育等大量的公共需求被扩大,因此需求更多的商业用地和公共用地。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东部省份,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城市化率已经非常高,达到80%,如果按照70%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标准,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这意味着这些地区未来城市人口的增长将放缓,房地产需求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空间,由于城市 发展具有层次性,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要的中低端房地产的潜力也很巨大。但城市化率依然很低的中部、西部地区,其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未来该区域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城市化空间,住房的需求旺盛,房地产仍将强劲发展。
3、从宏观 经济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稳定增长期,M2增速很大,对通胀造成了长期压力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名义GDP增速为15.8%,实际GDP增速也超过10%,近年来GDP增速仍然保持在8%-12%,而房地产的直接投资拉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产业杠杆拉动越3个百分点。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狭义货币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广义货币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从数据上看,2011年广义货币M2余额为85.16万亿元,狭义货币M1余额28.98万亿元,而2011年我国GDP总量为47.16万亿元,M2/GDP=1.81;而2011年美国GDP为15.32万亿美元,M2为9.68万亿美元,M1为2.16万亿美元,美国M2/GDP=0.63;M2/GDP这一指标中国是美国的3倍,说明我国的货币 环境比美国更加宽松。
2000年-2011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从13.46万亿元涨到85.16万亿元(超过了美国的9.68万亿美元,而GDP只有美国的二分之一)增长了6.3倍,而同期GDP只增长了2.8倍,由此可见我国通胀长期压力很大。
判断货币供应量是否过多的重要依据是通货膨胀压力。目前我国的资源与投资品如房产、黄金、收藏品等价格持续上扬,由此可见我国实际已经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上涨,原因在于我国CPI不直接包括房价因素,但包含了8%的居住类商品,例如建房和装修材料,包括租房的租金,包括对公房的房租和私房的房租等,而美国的CPI在居住类计算时包括了45%。M2高速增长而CPI增长不明显,说明了当前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进出口占据了主要部分,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M2也可以作为衡量 社会经济财富增幅的一个总体基准水平,如果你资本的投资收益能够超过M2增长率,则投资收益是跑赢财富增长的社会平均水平。目前大家都有比较强烈的存款保值增值意识,即使你的收益超过CPI也可能是财富贬值的;过去十年,黄金涨幅约350%,石油约200%,而跑赢M2增速的是中国房地产,所以房地产引来了各方面资金的投资。
4、人民币升值压力促使国际资本流入中国房地产行业
我国经济发展越好,人民币升值压力越大;自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制度以来,人民币不再单一参考美元,转而 “以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浮动汇率制度”,到2008年7月,人民币汇率从汇改前的8.2上升到6.8,上升了20%,这是持续的进出口贸易顺差之后,人民币被动的进行升值。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再度回到事实上的对美元固定汇率政策,美元走低,抑制了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截止到2012年8月,人民币汇率为6.33;虽然人民币的弹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IMF)依旧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只是低估程度不再像以前那么“严重”“显著”了。
瑞银(UBS)新加坡货币策略师尼赞(Nizam Idris)估计,在2005年7月中国政府让人民币升值以前,人民币被低估约35%至40%。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一篮子全球货币在实值(in real terms)上升值了约18%。这也就是说,人民币目前大约被低估20%左右。由于很多外资依然对人民币抱以升值的预期,资本的趋利性会促使热钱不断涌入中国,从而对国内的价格上涨形成了压力。而房地产投资的收益远远大于其他实体经济的回报,则大量的资金会通过各种投资途径流入房地产行业,给房地产带来了很多投资需求。
综上所述,过去的10多年时间,我国处于人口红利期,社会总抚养逐步下降,而年轻劳动人口稳步上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新生人口的绝对数量巨大,近年来受到高等 教育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大,我国人口红利也会从数量人口红利转换成“质”量越高的结构人口红利,这些都为房地产奠定了中长期需求基础。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近年来每年有超过2600万人进入城市,将中长期给房地产带来坚实的实质性住房消费需求,一方面一线城市向郊区化发展带来对住宅的需求,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加速城市化产生了真实需求,同时随着财富的积累滋生出了改善性需求、年轻人组建新家庭促发家庭向小型化裂变、来务工人员驻留后市民化都将催生出更大的刚性需求。
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是GDP增长的2倍多,发行货币量的增多使我国面临中长期通货膨胀的压力,而房地产投资的收益远远大于其他行业回报,资本的趋利性促使社会更多的资金向房地产行业汇聚;我国长期进出口贸易顺差,促使人民币面临长期升值压力,国际热钱纷纷涌入中国,并青睐回报率很高的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保值增值的金融属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滋生了房地产投资需求,加速了房价的上涨。
虽然从2010年开始,我国实行以新“国十条”为代表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控,但我国人口结构、城市化进程快速、广义货币M2的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内在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房地产经济还将进一步稳定发展。
浏览量:243
下载量:0
时间:
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不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系统的内容,也缺乏固定的时间保证和研究检测的手段。因此,师生也无法操作,心理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却没能扎实地实行。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全文如下:
大学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黄金时段。所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教学应当更加谨慎,让他们向良好的学习方向发展。然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关键起点,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及提高技能的保障。健康的心理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内在潜力,更好地学习各门科学技能。
当前,许多高等院校均非常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在学校里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课程。然而因为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时间不久,经验不够,还存有许多问题,亦面临各种困难的处境,如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范围不够广、分析不够详细深远、师资不够雄厚,教学方法不恰当等等。对于这一连串问题,有关研究人员需要积极探索解决对策,从课程内容、师生关系及教学方案等方面入手,并对将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研究做了更深一层的瞻望。
2.1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
由中学到大学,对大学的新生而言,均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不管是生活环境抑或是学习方法,不管是自我的目标抑或是社会对他们寄予的期望,均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环境的改变下能否让大学生更快地适应当前的大学生活,其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各门科学课程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否成功地度过大学时代。所以,在大学的新生入学后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显得更加重要,它的主要目的是协助新生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降低心理转换所需要的适应期,促进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大学生将来的成才、成长奠定良好的根基。
由于大一的学生在适应环境的水准上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在对大学生开设必修课的根基上,高校需按期开展对象明确、针对性强的专业课,进而尽可能使用校刊、墙报、广播等多种宣传手段,大力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另外,因为老师和学生管理者的品行及心态会直接制约到思想还没定型的大学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只是限定学生,还需经过讲座以及讨论等形式,增强老师及有关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准,为大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文明、和谐的心理环境。
2.2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
导致大学生这些心理问题并不是他们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于从小成长的生活环境、教学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自主生活的能力,父母较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没有重视培育孩子的综合能力。在家里从来不让孩子帮家里干一点家务,担心这些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然而家长的这些行为问题,在孩子上大学时后渐渐显露出来。相关的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所反映的这些行为与心理年龄、现实年龄不相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应当表现出独立、自主、成熟稳重的一面,但是当代的大学生的心理上还出现幼稚、依赖性太强等行为。所以,在给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务必先要对家长贯彻心理健康理念,使他们正确地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让他们明白哪种情况下、哪种年龄段应当对孩子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同时还需依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及发展规律,对孩子实施合适的心理教育。
2.3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心理咨询体系
心理咨询是改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水准、推进他们个性品质获得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以往通常是在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冲突抑或是心理障碍过后,高校才采用心理咨询来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使咨询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及精力,然而解决的只是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特征和规律,高等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发展意向,需依据心理学对个体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研讨的成果,处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疾病抑或是将面对的各种心理矛盾,使其获得妥善处理,进而让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实效性地发挥,促使他们的人格健全发展。所以,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心理咨询是高等院校心理咨询的特色和价值所在,它所咨询的对象主要是心理较为健康,没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
2.4设立完善的心理保健机构
伴随着人民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知持续深入,还有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我国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亦获得飞速发展。当前,尽管每个高等院校陆续成立了心理保健机构,由相关的保健人员负责详细的心理保健工作,但依然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为了尽早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了降低心理疾病及心理障碍的产生率,为了防止学校发生危险事件,高等院校需尽快完善心理保健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让专业心理保健人员抑或是心理教育人员,在学生中举办各多样化的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育。培育一些学生干部,使他们负责心理保健员与心理咨询员的工作,尽早察觉出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介绍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到他们这个保健机构寻求帮助。
第二,对相关的教学工作人员培训心理保健常识,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情况,同时还需懂得区分政治思想和心理问题的不同,在大学生出现一般心理问题时,需懂得妥善处理。
第三,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所有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对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必要时要迁移到医疗咨询机构。同时还需建立心理健康检测部门,配合新生入学体检,设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而且还需对他们追踪观察。依据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教育及防范措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承受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总而言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亦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所要实现的目标。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为国家培育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根基。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微型车,即A00级车,属于尺寸最为紧凑的汽车类型,座位的个数分为二座版与四座版。大多数微型车的轴距在2.0米至2.3米之间,车身长度在3.65米以内,发动机的排量主要有0.8L、1.0L、1.0T、1.2L几个版本。微型车因其小巧的体型、高性价比与实用性,并可满足小家庭的基本出行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面上常见的微型车有江南奥拓、奇瑞QQ、比亚迪F0、雪佛兰Spark、双环小贵族、江淮悦悦、长安奔奔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微型车市场现状及发展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微型汽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百姓汽车”,它的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分析了我国微型汽车行业的市场特征及其发展的有利和制约因素。
关键词:微型汽车 市场特征 发展前景
微型汽车一般是指发动机排量不超过1.1L,车身长度、宽度、高度不超过3.8m、1.6m和2m,最大载货量不超过600kg的汽车。微型汽车产品具有燃料消耗少、使用费用低、占地面积小、用途多、适应性广等特点,包括微型轿车、微型客车和微型货车。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微型汽车业快速增长,成为汽车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车种之一,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重要拉动力量和生力军。我国的微型汽车在国际上也有着一定的竞争能力,在价格、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开拓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实力。目前,微型车在汽车行业的比重已增加到31.65%,并已初步形成了长安、天津汽车、昌河、柳州五菱和哈飞五大微型汽车企业,这五家汽车的生产集中度超过了90%。
最近几年以来,微型汽车行业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潜在的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行业整体水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微型汽车行业出现了新的市场特征:
国内微型轿车新产品动力配置集中在1.1L黄金排量,成为最近两年以来国内微型轿车市场最明显的变化,它是微型汽车厂家针对市场变化需求及大中城市对1L排量微型轿车限行政策,为获得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所做出的选择。各大厂家的最新一代微型车排放完全达到欧II标准,基本配置档次明显提高,用户根据需要还可选装助力转向、自动档、ABS、安全气囊和中控门锁等,甚至包括高级音响和DVD、电子导航选装件。而且随着购买能力提高,消费者已经逐渐脱离了以前一味对车辆经济性的要求,现在对舒适性、安全性和个性化的要求也已经大大提高。产品发展趋势上,化油器车型已退出微车市场,微型汽车实现了全部电喷化的换代。今后的微型轿车将告别低档、简陋,迈向高档化、个性化、安全环保之路。
为适应新形势和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推出的微型车新品之多、更新速度之快、产品档次之高、市场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微型汽车新产品的内涵正在扩大,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几大微型汽车厂家已制定了推出新产品的计划,不是一年推出一个新产品,而是几个新产品。长安、五菱等企业纷纷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推出新车型新品种,形成了从微货、微客到微轿的多系列产品梯度格局,产品价格为2~8万,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目前,全球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丰田通过控股和合资经营的方式,进入国内微型车行业,国内微型汽车市场将成为世界汽车公司激烈角逐的新场所。在竞争激烈的微车领域,汽车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和形象展示。新产品开发方面,微型汽车企业已开始打破单纯从国外引进的途径,多采取合作方式,强调理念性和时效性,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其在国内推出的第一款微车雪佛兰SPARK正是倚靠通用汽车雄厚的全球研发实力和品牌优势,成为全球畅销的品牌之一,其全球销量在通用汽车公司所有品牌中占首位。
服务方面,微型车行业与普通消费者联系密切,其服务特点是亲切、快速、有效、合理。各厂家也纷纷展开了系列竞争,长安的“长安亲情,春季关怀”服务活动,哈飞的“哈飞关怀星月服务”活动,上汽通用五菱的“专业服务,真情回访”的全国集团用户回访活动等,微车市场竞争延伸到售后服务领域。
价格方面,中国国内微型车的价格比较低廉,微型货车一般为2~4万元,微型客车一般为3~5万元,微型轿车一般为4~7万元。在现有价位上,各厂家在增加功能、增强载货能力、提高性价比上狠下功夫。在保持现有成本的前提下,使微型货车具备载货拉人的功能,形成与微型客车一样的特点;同时,选择扩大货箱和载货能力进入轻型货车领域,争夺轻型货车低端市场。
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汽车政策和油价上涨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列入其中,微型汽车作为最大的受益者,受到市场各方的格外关注。
3.1 油价上涨使微型汽车优势得天独厚
在市场强劲需求拉动和国际游资的推波助澜下,2004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在国内,国家发改委几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如今随着油价的持续高涨,绝大部分人的消费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变化。年初至今,汽油价格已经上调过多次,93号汽油上涨过5元。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绝不是个可以忽略的数目。节能实用、品质优异的小排量微型汽车无可厚非地成了他们的明智选择。
3.2 国家政策鼓励微型汽车发展
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十二章消费政策第一条明确提出:培育以私人消费为主体的汽车市场,改善汽车使用环境,维护汽车消费者权益。引导汽车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新动力的汽车,加强环境保护。
10月28日,中国首个油耗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正式出台,并于2005年7月1日开始实施第一阶段标准。尽管有业内专家对标准制定的依据有不同看法,但标准对降低油耗及小排量车发展的促进作用却是肯定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1月25日发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为强化节能,国家将研究鼓励发展节能车型和加快淘汰高油耗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择机实施燃油税改革方案。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政策。在国家发改委专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择机实施燃油税改革方案。
3.3 国际流行深入国内人心
能源的紧缺使经济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和推崇小排量汽车。目前,美国市场上销售的经济型车占轿车总销量的60%左右;欧洲排量在1.0L以下的小型车年销量达到450万辆;法国、韩国、日本都不同程度地对购买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给予补贴、减免税费等政策支持。
不利因素包括:地方限制微型汽车政策依然存在;国家主管部门也有所考虑,但取消不合理的地方法规尚需时日;国家相继停止个人购车贷款和经销商销车贷款,使个人和企业货币支付能力减弱;降价对微型汽车形成打压;近年来,各汽车厂商相继宣布大幅度降价,拉低了中国汽车市场价格,几万的轿车越来越多,消费者根据价格和配置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轿车降价必然波及微型车的市场;国家有关安全、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微型车在价格不能提升的情况下成本上升,影响其企业利润。
未来数年,随着市场的竞争和成熟,根据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微型车市场可能发生较大改变以适应市场。
3.4 微型轿车所占份额将逐渐加大
随着国家法规对汽车安全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另外,包括民营企业(如力帆)和外资企业的所有微车企业都已大举进入微型轿车行业所引起的价格大战,使得微型轿车价格继续下降,开始贴近普通百姓。而且,近几年来,我国微型货车基本呈现负增长,微型客车的增长速度也逐年弱化,只有微型轿车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增长率达到两位数,高于微客,若以现在的增长速度发展,微型轿车成为微车市场主流将是大势所趋。
3.5 微车企业进军大排量中高级轿车市场步伐加快
微型汽车行业虽有规模产品,但经济效益却总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现有的局面,民营以及外资等微型汽车企业纷纷将上马大排量中高级轿车。哈飞、江南汽车等推出的中级轿车都已经投放市场,长安也将加入到国内中级轿车市场的竞争,其他微型汽车企业也看好了国内大排量轿车市场,都准备进入市场。
3.6 微型汽车将替代农用车进一步扩展城郊及农村市场
农村、中小城镇及城郊将对微型车产生巨大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国家对达不到欧Ⅰ排放标准的农用车实行淘汰,因此,农用车正面临升级,车主需要既安全又能遮风避雨、能装载200~400kg的货物、售价在1.8~3万元的廉价四轮车,微型车正好可以满足这类需求。另外,燃油价格上涨导致农用车营运成本增加,在运输少量货物时,使用微型载货汽车更为合算。而且相对于摩托车,微型汽车在安全性、环保性、舒适性等方面更胜一筹。上海通用五菱的五菱之光正是切合了这个市场,使其超越长安占据龙头地位。
3.7 微型汽车行业联合重组将继续上演
2003年3月,长安重组南京金蛙,建立溧水基地,巩固了南京在长安集团的地位。一汽重组天汽后,吉林以微型客车为主,天津以经济型轿车为主,把幸福使者放到了云南生产,微车布局日益清晰。中国航空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着力打造微型汽车“航母”,该公司拥有哈飞汽车、昌河汽车和东安动力的控股权。另外,外资、中国汽车巨头、民营资本的纷纷涌入会促使微型车行业的自我整合及不断扩大规模。这样,在国际跨国汽车巨头鏖战中国的背景下,微车行业联合重组形成微车五霸或进入三大集团之一,或自我组合、布局的发展趋势仍将延续。
3.8 微型汽车企业将加快国际化进程
微型车行业进军国际市场。据报道,2004年,长安微型车实现整车出口4 000辆,吉利微型轿车也有1 000多辆出口海外市场,而且微型轿车技术首次实现出口。
1 孙荣清.微型汽车:竞争激烈稳步增长[J]. 汽车工业研究,2006(5)
2 史自力.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J].西部论丛,2006(2)
【微型车市场现状及发展分析】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国家空管委办公室空管局副局长马欣在2012年11月13日开幕的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指出,中国将从明年开始,全面推进通信指挥和对空监视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指导、市场化运作、全国一体化的低空空域管理运行和服务保障体系。中国通用航空迎来发展机遇期。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探析通用航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直以来,通用航空的发展都被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是因为其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更是因为其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是,随着通用航空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其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而制约了通用航空产业的长足发展。所以,对当前通用航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了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路径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就我国目前通用航空发展的现状来看,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就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例,截止到2011 年,我国通航飞机数量1154 架,与美国的240000 架和澳大利亚的11117 架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再看通航飞机年飞行小时和通用航空的机场数量,中国的年飞行小时为50.27 万,机场数量为70 个,而美国的年飞行小时则为2700 万,机场数量为19983 个,澳大利亚的年飞行小时为461 万,机场数量461 个。由此可见,我国当前通用航空发展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2.1 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21 世纪,是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崛起的时代,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时代。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生产工具,通用航空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经济增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由于通用航空具有快速高效、机动灵活等优点,所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说:工农业、医疗救护行业、社会公益事业以及旅游行业等。毫无疑问,在未来的时间里,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通用航空作为支撑。
2.2 有利于推动民航发展、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对于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来看,通用航空是最基础的部分,判断一个国家的民航业发展是否发达,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通用航空的飞机数量、机场数量、飞行小时以及客货运输量。据我国目前民航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其运输体系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城市和偏僻地区上制定相关体系。采用通用航空的方式来对这些市场进行开拓,不仅能够使大、中型机场业务增加,促进民航业的长足发展,而且对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也具有重要意义。
2.3 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优势
提升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优势也是发展通用航空的一个重要优势。现代化的国防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而空中力量作为现代国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促进现代化国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大通用航空的发展力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航空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为制造先进飞机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我国国防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达的通用航空必然形成数以万计的飞机,拥有大批的飞行员,密布的机场以及相关的一整套设施。由此可见,发展通用航空是提高国防实力和国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和合理途径。
3.1 巨大的市场需求
就我国目前通用航空的市场需求来看,大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娱乐消费方面的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所以,人们花费在娱乐方面的费用已经大幅度攀升,通用航空娱乐消费作为一种享受型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学习私人飞行驾照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其次是通用航空培训业的发展,随着私人驾照申请限制的放宽,许多培训私人航空驾照的机构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人拿到私人驾照。截止到2009 年,我国已经有13 家单位获得了民航总局授权,拥有私人飞行执照培训资格。
3.2 低空领域逐步开放,行业政策陆续出台
随着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政府也在加大对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目前,低空领域已经开始逐步开放,关于低空开放的改革政策也有望出台,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将会进一步推动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
4.1 加快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是推动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前提工作。首先,相关部门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低空领域的开放程度,对空域利用的审批程度进行进一步简化。以此来提高相关企业参与通用航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加大对通用航空机场的建设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体系,例如:飞机维修、通信服务以及金融保险等。最后,加强航空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面对通用航空多样化作业任务进行法律法规设计,构建全面、实用、有效的通用航空专业法律法规体系。
4.2 加强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通用航空事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作为基础的通用航空人才培养及其培养方式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加大对通用航空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我国当前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对于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学历教育方式和在职培训方式。其中,学历教育培训中,学校应该以通航发展为契机,在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上均以通航企业的需求为根本,密切联系通航业务工作,制定出一整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课程体系。在职培训则主要是由中国民航干部管理学院举办通航安全运行管理培训班和通用航空飞行教员培训班来开展培训工作。
4.3 完善通用航空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
首先,国家工信部和民航局联合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民间企业参与通用航空产业的研发制造,并从两方面着手提升我国通航产业链的总体价值链,一方面是提高通航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另一方面是迈向技术研发和开展全球营销,即引导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将附加值延伸到研发设计、营销管理等“微笑曲线”的两端,以获得更多利润。其次,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建议走专一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拿通航产业园来说,每个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主管部门的规划,合理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不必效仿其他产业园走多元化、综合化的模式,否则“无序投资、盲目建设及布局散乱”的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综上所述,通用航空的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对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通用航空的重要性,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国通用航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长足发展。
相关文章: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天线测试转台用于完成天线远场的测试任务,是一种重要的仿真测试设备。可以模拟天线横滚、俯仰、方位等各种姿态变化。在航空航天、通讯技术和科研等领域上都有广泛的应用。测试系统中,发射端转台和接收端转台的对准对天线测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测试转台性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仿真和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是保证天线精度和性能的基础。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测试转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由于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惯性导航与制导系统,因而惯性元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导航与制导系统的品质,转台作为惯性元件测试的重要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以及国防军事等领域,本文主要论述了测试转台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转台 惯性元件 精度
航空航天技术是上世纪后期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自其形成以来,一直汲取基础科学和其他应用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高度综合了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时至今日,航天航空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显现,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因此各个国家都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科研力量进行航空航天技术的研发。
在航天航空技术中,导弹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拥有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惯性导航与制导系统,在导弹技术中又是重中之重。在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发中,对惯性元件进行测试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进行实物打靶试验会耗费大量的经费,所以在科研中经常使用半实物的仿真试验。而转台作为惯性元件的重要测试设备,它的精度会直接影响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对于转台的性能研究是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重大意义的。
由于惯性制导技术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所以发达国家都对此研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在众多研究转台技术的国家中,美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远超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
美国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进行转台技术的研究工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 1945 年研制出了 A 型转台,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转台,采用的是普通滚珠轴承和交流电机驱动,由于这个转台技术并不成熟,所以并没有投入使用。随着制造加工业水平的提高,转台的测量精度也逐步提高。在 1954 年,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了 D 型转台,并加以改进,于 1968 年研制出 E 型转台,定位的精度达到 3",可以说麻省理工学院开创了美国转台技术的先河,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先行者。
到 70 年代末,CGC 公司成功研制出 51 系列转台,采用双轴式气浮轴承,其精度可达到 1" 以内。随后又研制出 53D、53E、53G 型转台,均为多轴转台系统,以上系列的多轴测试转台在控制上均采用了 MPACS30H 系列模块化精密角度控制系统 (Modular Precision Angular Control System),这标志着转台已经进入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的阶段。1984 年。CGC 公司提出了三轴台 ITATT 的设计制造方案,其指向精度可达 0.1",其测试精度之已高达到了当时其他惯性导航测试仪器的几十倍。进入 21 世纪,CGC 等多家公司合并组建了 Acutronic 公司,成为现今技术实力最强的转台研发生成公司,其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产品也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转台产品。
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开始进行转台技术的研发工作很晚,一直到 60年代中期年才开始进行。虽然开始的比较晚,但是我国转台技术的发展还是很快的,从 1966 年第一台 DT-1 单轴转台研发成功开始,在随后的十几年内,相继研发出“7191”双轴空气轴承转台、SSFT 伺服转台等,在提高精度、简化操作、功能扩展、提高可靠性等方面做了很多改进,并于 1992 年研究出我国第一台高精度三轴转台 SGT-1 型三轴台,由计算机参与控制,大大提高控制精度和测试自动化水平,为我国惯性导航元件提供了高精度的测试。
哈尔滨工业大学于 2004 年研制出我国首台卧式高精度转台,SCT-1 三轴精密测试转台。随后由航空部 303 所研制的 SJT-1 三轴精密转台,是国内首台包含动态测试、静态测试和温度测试的高性能捷联惯导综合测试三轴台,其总体性能均达到目前世界上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我国的转台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目前哈工大仿真中心、哈工大惯导中心、航空 303 所等单位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的仿真和测试转台。通过技术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转台技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主要问题在控制技术、传感器的精度和动态性能、驱动设备的低速性能等方面。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武器装备的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随之而来对于转台技术的精确性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未来对于转台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提高精度及自动化水平,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转台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
(1)简化转台,降低转台多用性,以便提高精度 ;
(2)使用新型材料,利用新型材料的特性,并提高制造工艺水平,从而提高转台的精度 ;
(3)应用计算机控制,提高自动化水平,利用计算机的准确性对误差进行反馈和补偿 ;
(4)使转台技术系列化,可以有效的减少成本和人员培训的周期,缩短研发时间。
为了提高转台控制系统的精度,除了对转台本身元器件的精度研究提高,对于先进控制方法的研究也必不可少。由于模拟电路的噪声、漂移等现象对控制系统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需要使用数字控制系统。数控系统的结构简单,其精度不会受到噪声、漂移的影响,可以有效的提高精度,所以模拟控制系统必将被数控系统所取代。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转台控制方法 :
(1)PID 控制,传统的 PD 或 PID 控制不仅结构简单、可靠性也很高以,同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等优点,但是只适合用于负载低、扰动小且非线性因素小的系统。
(2)复合控制,复合控制可大大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
(3)自适应控制,适用于对象特性或扰动特性变化范围较大,且性能指标要求较高的控制系统。
(4)智能控制,是控制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传统控制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无论使用哪种控制策略,都是为了让转台控制系统达到更高的性能指标要去,最大程度的提高系统整体精度。所以,对转台这样复杂的控制系统,通常都要结合多种控制方法来弥补单一控制方法的不足之处。
[1] 任倩倩 . 某三轴转台控制方法研究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2] 傅楚楚 . 转台自校正 PID 控制系统设计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 2009.
[3] 李星善 . 实验转台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 2007.
[4] 马国庆 . 高精度伺服转台关键技术研究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 2010.
相关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在我国,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众多的信息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生产流通企业纷纷开展电子商务。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摘要】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第三产业在各国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这导致了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在全球信息化大势所驱的影响下,各国的电子商务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电子商务成为各个国家和各大公司争夺的焦点。研究探讨电子商务现状和制定实施恰当的电子商务的政策问题就十分迫切。而在我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众多的信息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生产流通企业纷纷开展电子商务。本文从我国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环境,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论文关键词】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趋势分析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一般来说是指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等电子化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是指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广义而言,电子商务还包括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种内部业务的电子化。电子商务可被看作是一种现代化的商业和行政作业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满足政府组织、厂商和消费者的降低成本的需求,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快信息交流以支持决策。电子商务可以包括通过电子方式进行的各项社会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充实和扩展,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开拓出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电子商务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信息世界的核心,也是网络应用的发展方向,具有无法预测的增长前景。电子商务还将构筑二十一世纪新型的经济贸易框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于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前景诱人
虽然目前还不能预测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何时能成为主流模式,但电子商务的市场发展潜力是无穷的,因为:一方面,潜在消费者的发展速度惊人。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9年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到2009年底,全球英特网用户已达6.5亿之众。在中国,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6月底,上网用户已达到68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48.5%,而1997年10月首次调查结果只有62万,几年间增长了109。7倍。他们中的一部分已是电子商务的消费者,而更多的则是这个快速发展市场的潜在消费者。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据国际著名咨询公司Forrester估计,2009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大约为22935亿美元,到2009年将可能达到12。
8万亿美元,占全球零售额的18%,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美国是电子商务应用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发展趋势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2001年,尽管美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在全美零售额中的比例仍低于3%,但类似软件、旅游和音乐制品这些商品及服务的网上交易B2C部分已占到这部分交易额的18%左右,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出现。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电子商务发展报告》引用Anderson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底,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B2B和B2C的交易总额将可能达到40亿美元之巨,B2B的年均增速为194%,而B2C的是274%,其增速呈倍数增长。当今世界,除电子商务市场以外,其他任何市场都难有如此高的增长率,因此,其市场前景极为可观。
二、我国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1、 电子商务的搜索功能问题
当在网上购物时,用户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众多的网站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并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搜索引擎看起来很简单:用户输入一个查询关键词,搜索引擎就按照关键词语到数据库去查找,并返回最合适的WEB页连接。但根据NEC研究所与INKTOMI公司最近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互连网上至少10亿网页需要建立索引。而现在搜索引擎仅仅能对5亿网页建立索引,仍然有一半不能索引。这主要不是由于技术原因,而是由于在线商家希望保护商品价格的隐私权。因此当用户在网上购物时,不得不一个网站一个网站搜索下去,直到找到满意价格的物品。
2、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
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仍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INTER-->的迅速流行,电子商务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被公认为是未来IT最有潜力的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开放的网络上处理交易,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成为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最重要的因数之一。调查公司曾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前景进行过在线调查,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在线购物时,绝大多数人的问题是担心遭到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因此,有一部分人或企业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愿意使用电子商务,安全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障碍。如:安全可靠的通讯网络;有效防护连接在网络上的信息系统;有效防止资料被盗去或盗用;培训电子商务人才,使其了解如何防护其信息系统和资料的安全。
3、电子商务管理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多姿多彩给世界带来了全新的商务规则和方式,这更加要求在管理上要做到规范,这个管理的概念应该涵盖商务管理,技术管理,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因此要同时在这些方面达到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规范程度,不是一时半时就可以做到的。另外电子商务平台的前后端相一致也是非常重要的。前台的WEB平台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是电子商务的门面。而后台的内部经营管理体系则是完成电子商务的必要条件,它关系到前台所承接的业务最终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一个完善的后台系统更能体现一个电子商务公司的综合实力,因为它将最终决定提供给用户的是什么样的服务,决定电子商务的管理是不是有效,决定电子商务公司最终能不能实现赢利。
4、电子商务的税务问题
税务,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是在没有固定场所的国际信息网络环境下进行,造成国家难以控制和收取电子商务的税金。因此,在指定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政策法规时,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税收政策和手段,建立新的,有效的税收机制。
5、电子商务的标准问题
各国的国情不同,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和手段当然也存在某些差异,而且我们要面对无国界,全球性的贸易活动,因此需要在电子商务交易过动中建立相关的,统一的国际性标准,以解决电子商务活动的相互操作问题。中国电子商务目前的问题是概念不清,搞电子的商务,搞商务的搞电子,呈现一种离散,无序,局部的状态。因此,目前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统一标准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二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在于业务,应用是其龙头,因此要把各种各样的业务和服务接进来;三是解决互连互通的标准问题。
6、 电子商务的费用支出问题
由于金融手段落后,信用制度不健全,中国人更喜欢现金交易,没有使用信用卡的习惯。而在美国,现金交易较少,国民购物基本上采用信息卡支付,而且国家处于金融,税收,治安等方面的原因,也鼓励使用信息卡以减少现金的流通。完善的金融制度方便,可靠,安全的支付手段是B 2 C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条件。不难看出,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单是网络带宽的狭窄,上网费用的昂贵,人才的不足以及配送的滞后,更重要的原应来自于信用制度不健全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健全法制,建立信用制度,正确引导人们改变一些生活习惯,为我国B 2 C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7、电子商务的合同法律问题
在电子商务中,传统商务交易所采取的书面合同已经不适用了。一方面,电子合同存在容易编造,难以证明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另一方面,现有的法律尚未对电子合同的数字化印章和签名的法律效率进行规范。此外,现有的技术还无法做到对数字印章和签名的唯一性,保密性进行准确无误的认定。如何保证电子商务活动中合同的有效性及电子印章和电子签名的有效性,是保证电子商务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主要措施
电子商务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中长期来讲,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加以推动和引导:
1、 做好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划和宏观指导
电子商务是一项新生事物,其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业务方式没有最终定型,给政策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对市场的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加强研究,适时制定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的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等应充分发挥自己联系政府和企业的纽带作用,做好企业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协助政府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网络的商务活动,需要建设必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手段,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的研制、信息技术的开发等,使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在坚实的环境建设基础上。要构建一个值得信赖并能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多层次的开放的网络体系,加强基础网络的建设,改善国内用户环境。
3、 加强电子商务宣传和人才培养
目前,部门、行业信息的电子化方面力量严重不足:而没有各个部门、行业信息的电子化,电子商务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好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是我国电子商务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同时,面对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企业和研究单位制定安全技术,这是责无旁贷的。
4、 加强政府的示范和引导,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通过实施政府信息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促进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发展政府部门之间的非支付性电子商务,促进有关部门在电子商务实施中的关系协调,推动管理部门联网,实现商务管理电子化;发展政府和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实现政府采购网络化。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四、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分析
1、 纵深化趋势
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将日益完善,支撑环境逐步趋向规范,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深度进一步拓展,个人参与电子商务的深度也将得到拓展。图象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网将建成使用,三网合一潮流势不可挡,高速宽带互连网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制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瓶颈有望得到缓解和逐步解决。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具备良好的网络平台和运行环境。电子商务的支撑环境逐步趋向规范和完善。个人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将从目前点对点的直线方式走向多点的智能式发展。
2、 个性化趋势
个性化定制信息需求将会强劲,个性化商品的深度参与成为必然。互连网的出现,发展和普及本身就是对传统秩序型经济社会组织中个人的一种解放,使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发挥有了一个更加有利的平台,也使消费者主权的实现有了更有效的技术基础。在这方面,个性化定制信息需求和个性化商品需求将成为发展方向,消费者把个人的篇好参与到商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去,对所有面向个人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活动来说,提供多样化的比传统商业更具有个性化的服务,是决定今后成败的关键因素。
3、专业化趋势
面向消费者的垂直型网站和专业化网站前景看好,面向行业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潜力大。一是面向个人 消费者的专业化趋势。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要求,提供专业化的产品线和专业水准的服务至关重要。今后若干年内我国上网人口仍将是以中高收入水平的人群为猪,他们购买力强,受教育程度高,消费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烈。所以相对而言,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垂直型网站及某类产品和服务的专业网站发展潜力更大。
二是面向企业客户的专业化趋势。对B 2 B电子商务模式来说,以大的行业为依托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前景看好。
4、 国际化趋势
中国电子商务必然走向世界,同时也面临着世界电子商务强手的严峻挑战。互连网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有效地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这对促进每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技术,资金,信息等的交流将起到革命年个 的作用。电子商务将有力的刺激对外贸易。因此,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将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逐步走向世界。我国企业可以由此同发达国家真正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变我国在市场经济轨道上的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电子商务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好国外各种资源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同时,国外电子商务企业将努力开拓中国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这方面的障碍将逐步得以消除。
5、 区域化优势
立足中国国情采取有重点的区域化战略是有效扩大网上营销规模和效益的必然途径。中国电子商务的区域由优势与前面强调的国际化优势并不矛盾。区域化优势是就中国独特的国情条件而言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过,社会群体在收入,观念,文化水平的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我国虽然总体上仍然是一个收入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收入结构的层次十分明显。在可以预见的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上网人口仍将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B 2 B的电子商务模式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以这种模式为主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资源规划,配送体系建设,市场推广等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现实,采取有重点的区域化战略,才能最有效地扩大网上营销的规模和效益。
6、 融合化趋势
电子商务网站在最初的全面开花直后必然走向新的融合。一是同类网站之间的合并。目前大量的网站属于“重复建设”,定位相同或相近,业务内容相似,激烈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少数企业最终胜出,处于弱势状态的网站最终免不了被吃掉或者关门的结果。二是同类别网站之间互补性的兼并。那些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资源,品牌,客户规模等诸方面虽然有很大优势,但这毕竟是相对而言的,与国外著名电子商务企业相比不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这些具备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网站在扩张的过程中必然采取收购策略,主要的模式将是互补性收购。三是战略联盟。由于个性化,专业化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两大趋势,每个网站在资源方面总是有限的,客户需求又是全方位的,所以不同类型的网站以战略联盟的形式互相协作必成为必然。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将成为今后信息交流的热点,成为各国争先发展,各个产业部门最为关注的领域。中国电子商务虽然还处在初始阶段,面临着体制,技术,管理等诸多问题,但是已迈出可喜的一步。我们只有具备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眼光,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努力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服务的提升》
一、目前跨境电商的状况
(一)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1.美国、欧洲等电子商务仍占据全球市场的主流。美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了电子商务的增长速度,预计2016 年更是将以平均7.2% 的速度增长其交易额。而纵观欧洲市场,特别是西欧的电子商务市场,其2013 年网上商品和服务销售占据了其51% 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再转向亚洲地区,日本是亚洲地区电子商务的主要市场,特别是在2012 年使用移动电子商务交易方面,已经占据了整个电子商务市场份额的25%,根据eMarketer 的预计,在未来几年,日本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增长率也必将突破两位数。
2.新兴市场电子商务增长速度加快。在欧洲地区,土耳其以75% 的增长速度排列第一,而南欧和东欧的各国普遍增长速度都在29% 以上,已占欧洲电子商务市场的14.4%,在欧洲整个市场中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同样,在亚洲地区,电子商务也在迅猛增长,在韩国,其B2C 电商已占零售总额的6%;在印度,2015 年的互联网消费人次预计将达3.8亿人。而拉丁美洲的电子商务交易额更是在十年间增长了27 倍,2012 年达到了430 亿美元,巴西一国就占到了拉丁美洲总交易额的60%。另外非洲等各国随着手机的普及,也使得电子商务快速增长。
3.整个跨境电子商务市场潜力极其巨大。2012 年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欧洲地区占全球电子商务市场的35.1%,亚太地区占据了全球电子商务市场的25.7%。与此同时,西班牙、德国、俄罗斯都已扩大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B2C 电子商务在各国普遍流行,2013 年俄罗斯70% 的包裹来自国外,可以发现在整个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中,其发展的潜力已经逐渐被发挥出来。
(二)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截至2013 年12 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6.32 亿,其中使用网络购物的人数达到2.71 亿,网络购物使用率已经高达45.9%。同时,在2012 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8.1 万亿元,增长27.9%。因此,预计到2015 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翻两番,突破18 万亿元,所以,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将有望在2016 年前超越美国。
电子商务市场繁荣之下带动的是我国整个物流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在物流方面,2013 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已经突破197.8 万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进口货物物流总额12.1 万亿元,同比增长6.4%。我国物流企业总数超过6800 家,人数规模达到70 万人。但是,我国在发展物流行业的同时,相关的物流服务与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支付方面,2013 年我国互联网在线支付网民人数达到2.44 亿,提升了41.4%,交易规模达到36460 亿元,其中使用手机在线支付的网民达到7911 万,主要原因在于手机支付的快速便捷等特点,大大推动了我国整个在线支付市场的繁荣。
二、跨境电商物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成本营运问题
目前,国内走在前面的跨境电子商务网站比如敦煌网、速卖通、环球资源等网站主要以国内最大的物流快递EMS 作为主要合作伙伴为国外的客户提供物流支持。[1]而国际上通用的快递公司例如DHL、UPS、FEDEX 等尽管运输速度快但因其价格昂贵。很少为海外顾客所使用。当前高昂的跨境物流成本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二)跨国物流体系不合理
跨境物流体系建设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跨境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的贸易往来过程中涉及跨国际之间的运输、配送和仓储等环节,需要完善的物流体系来进行整体的运作和协调,同时也离不开基础的物流管理平台的支撑。而当前物流体系的建设滞后严重地制约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化是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产业的重要基础,而当前跨境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还不到位,突出的反映是跨境物流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水平较低。在跨境电子商务中,各种物流信息的资源整合能力还不够强,信息的通信渠道还不够通畅,信息的完整性还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解决跨境电商中物流服务问题的对策
(一)创新管理技术手段,提高协同管理水平
一方面以供应链为视角进行协同管理,加强管理的协同性。将电子商务物流业务运作的各个环节纳入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将其视为企业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实体生产供应商、网络客户间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与协同创新,加速供应链各主体间的信息流通和创新成果流通,提升电子商务物流企业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
另一方面重视技术方法的应用,提升电商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协同度。电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与标准化直接影响电商物流的运作效率。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大在物流集疏运体系、信息网络等方面投入资金,以保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通畅,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电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作为电商物流企业,要加强ERP、RFID、GPS等先进供应链物流管理技术的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电商物流企业间的协同运作效率。 最后,加强资源整合能力,是未来跨境物流的发展方向,应该形成战略联盟,通过海外建仓库,运输以降低成本,通过提高海外仓储能力、降低库存成本、挺高订单效率、优化物流配送的效率,整体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成本,为跨境电子商务配套的物流服务,实现双赢。
(二)优化协同创新的模式,完善跨境物流体系
一方面借助宁波建设电子商务城的契机,选择合适的电商协同创新模式。紧紧围绕宁波电子商务城建设配套政策,以及宁波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水平,科学定位,合理评价,结合电商物流协同创新模式的理论指导,同时借鉴其它同类城市的电子商务园区协同创新模式,邀请国内外电商物流专家把脉问诊,选择适合宁波自身特点的电子商务物流协同创新模式。
另一方面加快电商物流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增强带动效应。从宁波现有优势产业为着眼点和出发点,如宁波服装产业、小家电产业、进口红酒产业以及未来建设梅山保税港区打造的进口奢侈品业,加强这些产业与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在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加快宁波传统产业的“电商换市”转型升级建设步伐。利用宁波港口外贸产业优势,试水跨境电商,可组织开展“跨境电商”的可行性论证、政策论证、电商企业需求、电商市场需求等方面调研,探索适合宁波的“跨境电商”的电商物流协同创新模式。
最后,完善跨境物流体系,首先要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港口和口岸地区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统筹规划,利用产业集群的特征,充分考虑物资集散通道、做到运输方式衔接能力与物流功能设施的相匹配,主管特点和外围环境相对接,注重软硬件的相结合。
(三)加强跨境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国家工信部2013 年1 月出台了《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例如天津依托滨海高新区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一站式服务中心,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代运营、营销、客服、物流仓储、技术支持等服务。
《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一、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据权威专家估计在未来三年内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口将达到四百五十万。然而在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当中电子商务专业赫然在榜,就业和需求反差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是在于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需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网络操作能力,还对学生商务实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培养的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大部分不具备电子商务实战应用能力,因此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将企业纳入高校教学环节,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校企合作,借助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利用企业的人员、场地、设备和岗位,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与市场直接接轨、实践与理论紧密相结合的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业合作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学校基本是在进行理论性教学,对于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践应用技能培养较为薄弱,校企合作能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关实训环节,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和增加学生的实战能力,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就去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校企直接接轨,学校培养的方向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优质人才不仅会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也会增强企业的影响力。
(二)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校企合作教学会改变学校原有的教学体系,包括学校专业的培养方案重新修订、课程内容体系的修改、实习实训环节的变更,以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并促进学校教学改革良性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企业人才可以来学校担任课程的主讲,学校教师同样也可以参与企业的实际运营,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增强学校教学实力。
(三)为企业储备人才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口逐年增大,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实训基地和培训班等形式,从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中挑选优秀人才,保证企业在人力供应的长期性和应急性,节约时间和精力。学校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能很快熟悉企业的的实际工作运营,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可以做到毕业即就业,这对于企业来讲,起到了事先培训的效果,从而达到人才储备的目的。
(四)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率
企业可以与学校签订应届毕业生定向就业的协议,定期从学校获取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实现毕业即就业。同时,通过校企业合作,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得学生能很快适应电子商务工作商位,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三、电子商务专业校企业合作模式
(一)将电子商务企业的的部分营销、配送环节设立在校园
大学生可以说是网络购物的主力军,校园是电子商务企业必争的一块市场。电子商务企业将营销中心和配送中心设立在学校,通过企业人员和教师共同进行营销策划,学生和企业人员共同进行物流配送。可以很好地解决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该种模式不仅可以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和学生实习实训场所不足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学生勤工俭学的问题,实现了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二)学校和电子商务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
对于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薄弱,通过和高校共同创建技术研发中心,进行技术研发,可以有效地得用高校科研能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参与技术研发的教师还可以掌握当前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了解电子商务行业的最新需求,通过在学校组织开展学术讲座、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将其反馈到学校教学当中,用以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内容设置,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讲授技术前沿课程,使学生掌握行业的最新技术,让学生参与校企科研研发活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科研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另一方面也增强企业的行业地位和社会形象。
(三)校企共建双师团队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中之重。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了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到电子商务企业相关工作岗位进行挂职锻炼的方式提升其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电子商务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也可以通过到学校兼职授课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解决学校教师缺少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教师缺少的问题。校企共建双师团队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加强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四)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
对于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可以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在相关学院下建立二级学院模式来与学校进行合作。二级学院可以由企业提供办学资金、教学设备、教学设施和后勤保障,学校提供教学人员和教学场地,企业全程参与二级学院的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活动的实施、学生的招生就业等教学及管理环节。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实现了合作办学、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理念,从学生来讲,既可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顶岗能力;从教师来讲,借助企业获得实践机会,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前沿技术,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从学校来讲,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从企业来讲,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了丰富的人才,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和声望。
(五)学生工作室模式
学校和企业可采用共建工作室的模式进行合作,完成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室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企业提供真实的项目,学校的教师负责指导和协助,企业也要全程参与指导与管理。工作室合作模式主要是以完成企业实际项目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技能的应用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教师的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企业来讲,可以通过工作室获得人才和进行人才储备;学校同时利用项目开发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新教学体系,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四、结语
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了企业和学校的资源优势,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源率和就业等问题,为企业进行了人力供应和人才储备,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校和企业的竞争力和社会声誉,实现了校企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和无线上网技术的进步,将声音、图像等资料和产品直接传送到移动设备上,对于企业将可创造出更多的商机。而利用随身通信设备,来处理生活和商业上交易的方式,即为移动商务或移动电子商务。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电子商务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信息网络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企业正逐步从传统市场转向网络空间市场。电子商务系统是利用Internet技术进行商务活动。有效管理商务活动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其本质在于对信息流的有效管理和运用。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通信技术近年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该文认为云通信(Cloud Communication,下文简称CC)将成为电子商务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在提出CC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CC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云通信(即Cloud Communication):是云计算与统一通信的融合,是ICT产业在未来五年中可预见的一个发展新方向,CC将主导下一代ICT的发展,CC由三部分组成:前面是端、后面是云、中间是网络。CC三个组成部分紧密相连,每一个部分既可以独立发展,又可以带动其他两个方面成为一枝独秀。具体来说:“端”是CC的最前方,它既需要“云”在内容上为其提供服务,也需要“网络”的传输支持;“网络”在“端”和“云”之间起桥梁作用,没有完善的网络,“端”与“云”之间无法实现对接;“云”在CC中起基础性作用,没有“云”,“端”就成了无源之水,“网络”也毫无用武之地。因此,CC是端、网络、云三位一体的新型产业模式,同时CC已经不是简单的通讯,而是一个服务体系。(CC概念由该文提出,有别于云计算之类的技术概念。)
2.1 端
这里指云终端(Cloud Terminal),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胖云终端,以移动终端为主,就是以JAVA浏览器等为主的移动终端,目前PC上处理的业务用移动终端也可以完成,如PC、智能手机、ebook、嵌入式芯片等;另外一类是瘦云终端,它本身没有太多的计算能力,主要就是显示和控制的功能,如智能电表、交通卡等。
(1)胖终端(Fat terminal)主要有移动互联网设备(MID)、智能手机、电子书、ipad等多种形式,其中ipad被认为是未来胖终端的终极产品。这里重点可以按照有没有“电话”功能分成MID和smartphone。MID将成为人们访问互联网的重要方式,智能手机(smartphone)则成为通信的主流。但是这两者的融合也是显然的,因为语音服务的增长已经达到了极限。
①MID:即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动互联网设备,它是在2008年IDF大会上英特尔推出的一种新概念迷你笔记本电脑。在英特尔的定义中,这是一种体积小于笔记电脑,但大于手机的移动互联网装置。MID与UMPC类似,同样为便于携带的移动PC产品。通过MID,用户可进入互联网,随时享受娱乐、进行信息查询、邮件收发等操作。
②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
(2)瘦云终端(Thin terminal)本身没有太多的计算能力,主要功能就是显示和控制,常见的瘦终端有智能卡、智能电表、无线化的信息家电。
①智能卡(Smart Card):最早是在法国问世的,70年代中期,法国Roland Moreno公司采取在一张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卡片上安装嵌入式存储器芯片的方法,率先开发成功IC存储卡,经过20多年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卡,即在塑料卡上安装嵌入式微型控制器芯片的IC卡,已由摩托罗拉和BuII HN公司共同于1997年研制成功。在中国IC卡还未真正应用于电子商务活动,但前景和优势却十分明显。
②智能电表:由用户交费对智能IC卡充值并输入电表中,电表才能供电,表中电量用完后自动拉闸断电,从而有效地解决上门抄表和收电费难的问题。同时,用户的购电信息实行微机管理,方便进行查询、统计、收费及打印票据等。
2.2 网络
指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系统。网络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1)有线网络:传输介质采用有线介质连接的网络称为有线网络,常用的有线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导纤维。
(2)无线网络:就是利用无线电波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构成的无线局域网(WLAN),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目前主流应用的无线网络分为GPRS手机无线网络上网和无线局域网两种方式, GPRS手机上网方式是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一种无线网络,它是一种借助移动电话网络接入Internet的无线上网方式。
①4G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快速传输数据、高质量、音频、视频和图像等。
②近联网(NFC)是指针对特定用户传播特定信息,以提升信息利用率的一种互联网应用新模式。细分用户、窄众传播、提升内容的商业价值,是下一代网络传播的特征,RSS、Web2.0等新网络应用的兴起就是证明。
2.3 云
所谓“云”,其实指的是后端(服务器端),平时我们很少能够看到的那一端,正因为平时难得看到,所以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与“云”相关的概念有云计算、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云存储等。
(1)云计算:概念是由Google提出的,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
(2)公共云(public cloud):对于云的提供者而言,如果自己建的云是为第三方所用,自己公司内部不使用,则称为公共云。
(3)私有云(private cloud):对于云的提供者而言,如果自己建的云只是为自己公司内部所用,不提供给第三方用,即为私有云。
(4)混合云:如果自己建的云既可以为自己公司内部使用,还可以为第三方所用,则称为混合云。
上文对CC进行了理论方面的阐述与分析,本节将从产业角度对CC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通过Facebook的案例说明Facebook正在引领CC这一新兴产业,从“端”、“网络”、“云”三个方面布局其CC产业。
Facebook最初是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于2004年2月4日上线,很快成为了继亚马逊、谷歌之后受欢迎的互联网巨头。《商业周刊》2010年4月28日撰文称,Facebook已经跻身手机网络的行列里,并且有机会革新移动通信行业。随着Facebook规模在日益扩大,许多手机业分析师认为Facebook有可能涉足手机设备领域,生产以Facebook功能为主的手机,具备社交功能的手机毫无疑问将会使移动运营商难以应对,Facebook将会进一步整合网络及手机移动设备。2014年10月,扎克伯格访韩后暗示将与三星合推Facebook手机,业内人士认为,双方讨论了Facebook专用手机的具体式样和上市时间等。
从Facebook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Facebook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社交网站(SNS),其业务正集中于社交通讯,并不断向其他方面拓展。Facebook有可能生产具备社交功能的Facebook手机即前文提到的“胖云终端”,终端越胖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2007年5月24日,Facebook推出Facebook开放平台,把自己的API(应用编程接口)向公司外的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开放,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将开发的产品在Facebook平台上推广,根据Facebook官方统计资料,短短三年内,目前Facebook平台已经累积超过五十五万个活跃的应用程序 (Application)。Facebook平台下的有很多优秀的Apps实用工具,大量的第三方工具极大扩展了Facebook的功能和应用,这就是云服务中的SaaS和PaaS;Facebook智能手机毫无疑问将会使移动运营商难以应对,无线通讯网络流量将会从声音以及文字短信转变为大量原始数据的传输,可以预计Facebook将会进一步整合网络及手机移动设备。
由此可见,Facebook的业务拓展方向与CC产业的三方面是一致的,未来的Facebook手机即CC中的端、Facebook手机的永远在线体验需要更加完善的网络(即CC的中间层)支持、借助于云计算服务的Facebook后台即为CC中的云,毫无疑问,Facebook正在引领一种新型产业模式――CC产业。
该文认为CC是未来电子商务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在提出CC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验证了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电子音乐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电子音乐为我们在音乐与科技之间构建了一道桥梁。不过任何一门新兴的学科都需要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来巩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中国的电子音乐发展起步较晚,我们在今后电子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准确的定位,面向未来,充分地把我国电子音乐发展不断推向前进。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发展趋势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音乐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电子音乐是音乐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对于传统音乐是一次创新,突破了传统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音乐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对电子音乐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对比了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的不同点,探索了电子音乐这种高科技的产物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音乐 计算机 创新
音乐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电子音乐却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电子音乐是音乐创作结合计算机的技术,形成一种在计算机平台上发展的新的音乐形式。这种音乐形式不是以传统的乐器为创作工具,而是依靠点自己算计或者电子设备,通过一定程序就能创作出新的作品。对于传统的音乐是一次大的冲击,因而最初不被人们所接受。随着文化的发展,电子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认可电子音乐。
相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电子音乐起步比较晚,特别是电子音乐是受制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与传统音乐有着密切联系,分析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的关系,可以为创作更多我国本土特色的电子音乐提供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媒介,经历了从磁带音乐、合成音乐,逐步形成现代的电子音乐的历程。今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法想象的便利和效率,当音乐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创新出电子音乐,更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震撼。
最初电子音乐主要是模拟录音技术,之后不断接纳新的理念,加入新的技术。计算机在我国发展比较晚,但是利用这个平台,建立起来的音乐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的发展推动电子音乐不断革新,信息的快速交流让创作者有了更广阔的共享资源。
我国直到九十年代才在把部分高校开展电子音乐试点专业,并且最初还是以专科起步,之后两年才建立本科专业。到目前各大院校都已经普遍开设了电子音乐的硕士点进行电子音乐的教学研究。
(一)传统音乐的创作特点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音乐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背景,形成了早期的传统音乐。由于深受中国历史文化影响,音乐无论从律制、音阶还是乐谱上都不同于西方音乐。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思想受到我国审美观和哲学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特色。中国传统音乐从各个方面发展出来,有从民间发展的原生态音乐,也有一些知识分子集中了现实和文化气息创作的文人音乐,以及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还有在封建社会宫廷中形成的宫廷音乐等等,这些音乐都承载着浓浓的历史气息。可以看出这些传统音乐创作上尤其自己的特点:首先其创作结构上的模糊性,并不像西方音乐那样有明显的块状组合,基本上都是连贯创作,偏感性而很少理性思考。缺少西方的明显的主题脉络和创作动机;其次,渐变性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中一大特点。环环相扣的连贯性创作,在布局上体现出明显的渐变性的特点,很少出现速度的剧烈改变,而是逐渐改变。另外,中国传统音乐自由的创作手法也比较鲜明,并不受到逻辑思维的禁锢,而是随着心情和情感去创作,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创作者内心对和平和生命的呵护。
(二)我国电子音乐的特点
我国电子音乐是在传统音乐基础上,深受传统音乐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
1.有传统乐器的影子。我国传统乐器较多,如笛子、琵琶、古筝等,电子音乐创作者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创作中与传统乐器结合,形成了创作的一大特点。
2.与美学和艺术结合。中国古老的文化,集中了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和”的美学观点。而中国诗词博大精深,很早中国音乐就与诗词联系在一起,无不体现出流动的美感。电子音乐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美。
3.电子音乐的民族性。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在音乐创作上不断展示出民族特点和优势,不难发现,在我国很多电子作品中都体现了民族个性。
电子音乐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在接受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却还由于自身的限制,遇到很多障碍和问题。
(一)缺少专业教育方面的人才和机构
我国高校设置电子音乐的专业课程才20年左右时间,而西方国家有几十年历史,与之相比,我们国家在专业教育方面显得十分不足。我国培养电子音乐的专业人才缺乏,与国外发达国家电子音乐教育方面差距很大,不管在专业的设置上、师资力量、还是电子音乐的普及上,这些不足都影响着我国电子音乐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教育的教师,多半都不是科班出身,教学经验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达不到教学的预期要求。众多的教师中,创作方面的教育更是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比,大部分凭借理论知识和兴趣去教学,严重妨碍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二)教学硬件和环境不利于电子音乐发展
由于我国对于电子音乐的支持欠缺,一些音乐教学的硬件设施还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环境在某种情况下对于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一些高校的电子音乐教学专业只能空乏讲解理论,没有实践环境支撑,教学效果低下。不能在教学中接触到软件和器材,很难了解和熟悉电子音乐的操作流程,严重影响学生电子音乐的掌握程度。
(三)与社会发展有些脱节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西方很多国家利用先进的设备和软件不断创作和更新,而我国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设备和环境的落后,跟不上电子音乐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智能化,提高了电子创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但是这样的背景,会产生一批依靠电子计算机技术创作音乐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创作者依靠物理声音创作,脱离了社会发展,甚至与大众审美产生距离。好的音乐作品应该符合大众的需求,符合大众品味。
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国际上的共享程度加强,人们在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电子音乐的人才为了与国际接轨,会不断加快自身建设步伐。我国电子音乐要发展,首先要从教育上开始,不断加大对电子音乐教学人才的培养,才能为电子音乐未来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
中国电子音乐发展,也必须得到国家的广泛支持,尤其教育的设备和环境的改善,除了专业素养的扎实,实际的操作和训练才是加强学习的最好途径。电脑、数码设备和电子录音设备必不可少,而这些都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物力支持,给予相应的配套教学设备。虽然目前我国国内的大中专院校已经建立了音乐实验室,但是硬件的缺乏,难以适应当前电子音乐发展的大趋势,只有在科技进步的时代,跟上时代步伐,才能适应时代对电子音乐的需求。
另外,电子音乐要发展,必须加大电子音乐科研投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电子音乐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创新环境,网络环境给科研实验室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依靠网络,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科研基础,不断发展和创新电子音乐,结合其他专业,形成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让电子音乐的发展更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希望广大音乐人员和电子音乐爱好者适应时代、大众化为基础,创作出大量具有本民族特色可听性的电子音乐作品。
张宏,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发展趋势分析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