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特性相关的共60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下水道内流动的污水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有机质,受范德华力、静电力的相互作用,在氢键、偶极矩、色散力等理化作用力的控制下,部分个体与管壁接触,进而发生粘附。但这些粘附个体仍作布朗运动,在水流冲击下很容易解除粘附,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可逆粘附状态。发生可逆性粘附的微生物和有机质都来源于污水中的悬浮性物质,因而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及其生理状态决定可逆性粘附的发生速度和发生程度。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下水道管渠内壁生物膜的形成及其特性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下水道管渠内壁生物膜的形成及其特性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城市污水系统主要是由污水收集系统(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厂)两部分组成,而且它们各自的功能划分十分明确,下水道管网的主要功能是收集与输送污水,而污水厂的主要功能则是净化污水。
实际上,城市污水系统对污水的净化并不是在污水到达污水处理厂时才开始的,从污水进入污水管网的那一刻起,污水系统对污水的净化就已经开始了,污水管网对于污水处理厂来说,其作用不仅仅只是一个“供应站”,它同时也扮演了一个巨大的中间反应器的角色,对一些排水管道内壁生物膜的大量测试表明:原污水中和下水道管内壁已存在着大量高活性的微生物,管道中的生物不断发生着细菌增殖、适应及选择等生物过程,从而在污水输运过程中诱导出活性很强的微生物群落。
大量研究表明:排水管渠内表面已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其生物群落组成类似于超高负荷曝气池中的生物群落。特别是在有氧条件下,污水在管道内流行过程中,污水中的微生物几乎能够附着到所有与污水接触的固体表面,这些附生微生物往往包埋在浓稠的细胞外化合物基质中,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称之为下水道生物膜。这层生物膜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而且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
下水道生物膜的出现与时间密切相关,不同水质的下水道中生物膜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及其表现出来的群落特征相差很大。据此,将下水道生物膜的形成演化划分为以下五个连续的阶段。
① 附生介质(生物膜载体)表面性质的改变
不同材料的污水管道与原污水接触后,水中各种物质,如各种细菌微生物、蛋白质、聚多糖等可能通过疏水作用、表面化合反应等作用吸附到下水道管网内壁,吸附速率取决于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水流特征等。
发生吸附的有机物对管壁的表面粗糙度影响不大,但它们改变了管道的表面电荷和疏水性等表面特征,同时提供了细菌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为它们发生粘附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 微生物的可逆性粘附
在下水道内流动的污水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有机质,受范德华力、静电力的相互作用,在氢键、偶极矩、色散力等理化作用力的控制下,部分个体与管壁接触,进而发生粘附。但这些粘附个体仍作布朗运动,在水流冲击下很容易解除粘附,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可逆粘附状态。发生可逆性粘附的微生物和有机质都来源于污水中的悬浮性物质,因而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及其生理状态决定可逆性粘附的发生速度和发生程度。
③ 微生物不可逆粘附
发生可逆性粘附后,有些粘附个体分泌大量具有粘合作用的细胞外化合物,它们将微生物、有机质和下水道管壁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粘附具有不可逆性。微生物发生不可逆粘附是附生生物膜发育过程中的关键阶段。这些经受住下水道内较高流速水力冲刷的微生物逐渐形成为结构复杂的生物膜。
④ 表面微群落、生物膜的形成
在下水道生物膜形成初期,下水道附生微生物斑块状散布在管道内壁上。由于数量少,加上流动水体源源不断的“运送”各种营养物质,微生物间不存在对营养物质和空间上的竞争,因而分裂增生速度快,形成的菌落或细胞群体连接成片,相对均匀地覆盖在管道内壁。随着细菌微生物的继续粘附及粘附个体的不断增生,下水道内管壁生物群落逐渐复杂化。物种组成上,粘附生物种类增加,甚至在水中有机质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原生动物也出现在膜表层;在结构上,管壁生物群落逐渐向外伸展,由突出的二维平面变为垂直的三维立体,发育良好时还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
⑤ 生物膜的脱落和扩散
在膜的增长期内,当微生物的粘附速度超过微生物的降解速度时,粘附管壁生物量就不断增加。但当膜生长到一定厚度后,由于较大的阻力而阻止了基质,尤其是溶解氧向其纵深的扩散传递,当生物膜超过一定厚度后,其内部将出现厌氧区。结果膜深处的出现缺氧状况,厌氧区的出现容易造成NH4+、CH4、H2S及有机酸的积累,若这些物质不能够及时向外传递,将逐渐影响生物膜的活性和在载体表面的附着程度,甚至导致生物膜的异常脱落。从而引起膜大块脱落,这种现象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非常普遍。
水力冲刷也是引起生物膜脱落的重要原因。生物膜外层结构较为疏松,在向外伸展的过程中,水流不断地将其冲走,这同样使得下水道生物膜不能无限制地增厚。细菌和微生物在粘附后发生各种各样的生理变化,尤其分泌的细胞外化合物的性质和数量发生变化以及细胞外酶的积累会破坏生物膜的稳定性。
下水道生物膜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系统。受生长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其结构和组成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物和物理特征也随之改变。
近年来,一些学者用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SLM)下水道生物膜的三维结构,取得较好效果。
下水道生物膜的厚度及表面平整状况与水流强度有关。①在坡度较大、水流流速大的下水道管段,生物膜结构致密且均匀性好,生物膜的厚度不大,表面平整;②在坡度较小、水流平缓的下水道管段,下水道生物膜结构疏松且较大程度地向外垂直伸展,表面凹凸不平,表现出极强的异质性。这主要是各类丝状微生物伸入水流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而充分生长的结果。
下水道生物膜的密度随水流速度增加而增大,这可能与强水流对附生物种的选择以及膜内水分被水流挤压出来等因素有关。Hoehn和Ray发现,在膜生长期生物膜的密度较大,到达临界厚度后相对稳定在一个低值。此外,不同深度处的膜的密度也不一样,充分反映出生物膜空间结构的复杂性。
下水道生物膜的生物活性
对下水道生物膜的细菌进行种群密度和酶活性测定,是一种描述下水道生物群落活性的有效而实用方法,据此可以用生物学方法有效证明下水道内污水水处理过程和效果。
形成下水道生物膜的细菌微生物分泌细胞外聚合物的能力很强,细菌细胞常被厚厚的粘质外鞘包裹。在由这些细菌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中,细菌占一小部分,而以各种细胞外化合物构成为主体。大量研究表明:下水道生物膜的生物量呈“S”形增长,即在生长初期,生物膜的生物量很小,随着时间延长,生物量逐渐积累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一些学者通过测定下水道生物膜的ATP、蛋白质和脂肪含量 、电子传递、氧在生物膜内的分布、同位素示踪、同化营养基质的能力,结果发现:附生在下水道生物膜内的微生物通常表现出比悬浮个体更高的代谢和酶活性,生长繁殖速度和呼吸速率等都呈增强趋势。生物膜内部,藻类、细菌和真菌等自养和异养微生物在空间上紧邻,彼此相互交换代谢产物,尤其藻类分泌的可溶性有机物为异养细菌等利用,引起微生物增生。
下水道生物膜是固定形式的膜系统,经对下水道生物膜的种群密度和生物活性的研究,发现其表现出来的性质与超高负荷活性污泥系统中的细菌活性相近,例如酪酶、M-和p-葡萄糖昔酶以及磷酸酶在基质转化方面,各种酶活性表现出相似的趋势。然而,L-丙氨酸-氨肤酶在高负荷活性污泥中却显示出极高的基质转化率。但是下水道生物膜细菌种群密度却比在二级废水处理厂高负异养菌数目高出一个数量级。下水道生物膜中有发达的真核生物机体存在,例如粘土霉菌、各种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多年来,人们广泛应用这种生物膜系统去除碳和氮。Lemmer发现下水道生物膜所显示的种群密度和生物活性都是高活性的生物群落,它们的异养活性可与高负荷活性污泥相比甚至超出它们。并且与悬浮性微生物有机体相比,那些附着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能够更好地抵抗如重金属之类的毒性物质。
由于城市污水管道的管径大,管道长,污水在其中有相当长的滞留时间,而下水道中污染物质降解主要是通过管壁上附着的下水道生物膜来完成。
如果能够通过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增加管道内的微生物量和溶解氧的浓度,将使直接利用下水道管渠空间处理污水成为可能。
例如在我国的广大山地城镇地区,生活污水水量小、分布面广,污水排放零散,不利于污水的集中处理,而目前对这些污水进行处理所需的技术和资金都很缺乏,可以通过大力开发下水道管渠处理城市污水的简易、高效、低能耗工艺,以较少的投资削减较大量的污染负荷。另一方面,对于地形复杂和污染源分散的广大经济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如果利用下水道管渠空间处理污水,将有利于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有效地控制水环境污染。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融资融券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出具证券供其卖出证券的业务。由融资融券业务产生的证券交易称为融资融券交易。融资融券交易分为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两类,客户向证券公司借资金买证券叫融资交易,客户向证券公司卖出为融券交易。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商品融资业务的特性分析及其防范风险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商品融资业务的特性分析及其防范风险对策全文如下:
商品融资贷款作为一项新兴的业务,近年来已经被市场上不少客户所接受,各家商业银行都将其作为国内贸易融资系列产品之一在大中小型企业中大力推广,适用的质押商品种类也在逐步扩大,目前全国性的质押商品物资已涵盖有七个大类20多个子类。这项业务的开展,在支持企业扩大生产经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对于丰富信贷产品、满足客户融资需求、调整银行信贷结构都产生出积极的效应。随着业务规模的日益扩大,涉及行业及质押商品的逐步增多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开始显现出一些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一些风险贷款。为了促使这项业务更加稳健快速的发展,针对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商品融资业务的技术特性及其防范风险对策加以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商品融资是银行对企业发放的以商品作为动产质押担保的短期贷款。从贷款性质上讲,它属于一种特定担保形式的贷款,担保形式是银行认可的商品物资的质押担保,是用商品物资的物权作质押来保证银行贷款债权的实现。从还款来源上来看,它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综合现金流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从贷款用途上来看,它是一种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周转的短期贷款,用途较为灵活,与传统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相似,属于一种短期的生产经营性贷款,颇受企业欢迎。在整个贷款期限内由于商品生命周期以及企业经营的要求,所质押的商品物资往往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不断地出仓、补仓,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按照质押商品监管场所划分,主要采用物流公司监管――在正规物流公司仓库内由物流公司监管人员实施专业化监管和派出监管――由物流公司派出监管人员在借款企业仓库内实施监管两种方式。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业务量的逐渐扩大以及涉及行业及质押商品物资种类的不断增加,业务发展运行中也开始逐步显现出一些薄弱环节及易发的风险隐患。
一是在急于追求业务发展上规模的过程中,调查审查决策环节上对“先看经营,后看押品”选户原则坚持的不到位,对一些成立经营时间不长、经营风格管理水平尚存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客户决策进入偏早,使后期的第一还款来源风险加大难以掌控。
二是选择监管合作方时偏重于对方的资质、规模,而对监管合作协议条款的慎密性缺乏经验,存有风险敞口。与物流公司的监管合作协议里对物流公司在质押商品的监管责任、义务、出险后损失赔偿条款等方面的约定比较笼统,不够明晰。一旦发生损失对方的赔偿责任不好界定,往往产生纠纷,延缓了押品处置速度。
三是围绕押品自身存在易发风险隐患。
一是质押商品的数量是否足够,尤其是一些大批量的捆包式的金属材料,其直径、长度的差异都会导致总重量的变化。二是质押商品的品种是否属实。如大型煤炭料垛、粮库里的粮垛、金属堆垛,其芯部是否被移花接木以次充好,大型料垛里面是否存在“外实内空”或者掺入其他杂质,外形相似的商品中是否混存混放如银锭堆里面是否摆着铝锭等等。三是质押商品的权属是否存在争议。
(一)重视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技能。
商品融资是一项技术操作管理难度较大的新兴贷款业务,相应对银行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应当结合辖区实际状况,配备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人力,保证工作精力集中,并通过经常性的培训交流、案例分析、技术比赛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锻炼出一支爱岗敬业、业务娴熟、技术精炼的专业队伍,在贷前调查、审查决策、贷后跟踪检查管理、风险防范处置各个环节能够尽职履责,通过业务的开展实现银企双赢。
(二)坚持“先看经营,后看押品”选户原则。
在客户营销、融资方案策划论证、贷款决策发放的各个环节,都要强调把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好“先看经营,后看押品”选户原则。注重在有一定商品经营经验积累和管理水平、良好经营记录的客户群体里择优筛选出投放对象。在满足上述条件之后,再开始对客户的第二还款来源进行评判。对那些所处区位、行业较佳,成立时间较短但预测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客户,不宜于立即办理业务,可以建立新客户储备库跟踪观察一段时间后再作决策。
(三)完善同物流公司的监管合作协议。
目前在监管合作方准入、制定监管合作协议条款方面,基层行基本没有决策权。因此二级及以上分行应结合辖内实际,对现有的监管合作协议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充分征求行内法律专业部门的意见,尤其是对双方各自承担的监管责任、义务、押品数量质量品种差错、出险损失后的处置赔偿条款等关键内容予以细化完善,努力做到既合理又具操作性,尽可能从制度层面避免出险后的纠纷,加快出险后的押品处置效率,力争实现贷款不受损失。
(四)采取有效措施把好质押商品真实性的关口。
一是质押商品数量质量的真实性。目前可用于质押的商品种类繁多,其物理形态各异、质量参数复杂、品种数量巨大,按照贷款行现有的机构设置、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要想独立承担起这方面的鉴定、识别、计量、真实性把关任务是力不能及的。应深化银企合作,紧紧依靠具有专业能力的物流公司和相关的技术质检部门,才能把好这道关口,保证入库质押的商品质量合格、数量充足、防止质量掺假数量缩水。
二是质押商品权属的真实性。在现有查看企业交易合同、增值税票、入库单据的传统验单方式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审核,证明确保该批次质押商品的权属是真实无异议的,从而彻底消除因权属不真实造成的后期处置隐患。
(五)调整到期还款刚性规定,适度增加还款期弹性。
现行产品管理办法在商品融资贷款还款规定上是完全刚性化的,贷款到期后不得展期,一旦发生临时性逾期超过30天,系统就自动把质量等级调降成次级,从有助于银企双方互惠互利长期合作角度出发,建议对现行的还款政策作些微调。对于那些自身生产经营正常、银企配合良好、企业负责人素质较佳、能按规定在银行往来结算、仅因外部原因导致暂时不能按期如数还贷的客户,允许办理一次展期。办理展期时应压缩收回不低于20%左右的本金,这样既给客户提供了一段克服困难催收货款筹集还贷资金的缓冲期,帮助企业化险为夷,也有利于银行化解初级风险控制不良比率,稳定客户市场。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网络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载体是网络教学课件,网络教学课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模式单一、交互性差等,把单机使用的课件稍加改造放在网上使用的情况也有。现在流行的网络课件的模式是“网上录像”和“网上看书”,这两种模式忽视了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能长时间吸引学生学习,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互动要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印尼开放与远程教育特性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印尼开放与远程教育特性分析全文如下:
【摘 要】特布卡大学是印度尼西亚唯一一所完全采用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国立大学,旨在为那些无法进入面授高校的印尼人提供教育机会。特布卡大学的宗旨是增进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为全国公民提供优质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其扩展高等教育的策略包括:与其他机构合作和联合,建立全国的网络化教育系统,并通过这一系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通过这一策略,证明了特布卡大学有能力服务于全国每个角落的学生。在教育质量方面,特布卡大学采用整合学习包的方法,包括印刷教材和音像/计算机辅助教材,并辅以丰富的音频和电视节目,同时还提供一种超市模式的学习支持服务,学生可选择函授辅导、广播辅导、网上辅导以及传真-因特网辅导等方式。
为了达到国际标准和基准,特布卡大学采用了亚洲开放大学协会建立的质量保证框架,来增进教育服务的质量。其质量保证系统包括九个部分:政策和计划,人力资源提供和开发,管理和行政,学习者,专业设计和开发,课程设计和开发,学生学习支持,学生评估以及学习媒体。为了保证远程教育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大学进一步制定了质量保证手册、应用系统及过程。展望未来,为了确保学生获得他们需要的优质服务,并保证本校提供的远程教育能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特布卡大学拟寻求诸如世界远程教育理事会这样机构的评估和资格认证。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开放和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是亚洲大国,人口超过2.1亿,国土水道纵横,岛屿众多,分33个省、268个地区、73个自治市、2004个低一级行政区和69065个村庄(Ministry of Home Affairs,2003)。由于人口众多、地理交通不便,印尼一直在寻求建立最适合自己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并尝试解决如何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问题。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要求政府建设新的校园,招募新的大学讲师和教授,政府无法为居住在所有岛屿上的人建立大学让其接受传统的校园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远程教育似乎就成了印尼最有希望为更多人增加受教育机会的模式。
印尼最早使用远程教育是在1955年,为提高师资水平提供函授文凭课程。直到1981年,设立了为中学和大学教师提供在职培训的两个项目,远程教育才广泛地应用于教师培训。这些培训主要是作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师需求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定期的传统培训十分昂贵,让教师离开岗位也造成教学上的麻烦,需要更新知识的教育只能通过远程教育来进行。在此情况下,这些培训课程于1984年成为特布卡大学(印度尼西亚开放大学)课程设置的一部分。
特布卡大学是一所国立大学,也是印尼唯一一所完全使用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大学。它建立于1984年,其目的是为那些由于种种原因(包括经济困难、居住偏远或因工作抽不出身等等)不能进入传统大学的人们提供灵活而又经济的教育,以期增进高等教育的入学,同时促进国民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特布卡大学能否不辜负人们的期望呢?本文就此向人们展示大学过去20年来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特布卡大学的运作是面向全国的,它的总部在雅加达,并在全国设立了35个分校。为了使运作灵活有效,特布卡大学采取的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相关章程由总部统一制定,如教材的开发和制作,测验和考试题目的开发,考试数据的处理;分校具体负责日常运营,如学生注册,面授辅导,管理咨询以及考试等。分校是特布卡大学组织和管理的重要部分。
特布卡大学与外界机构的合作也是保证其运作的重要环节,大学与多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包括全国邮政服务,主要是邮递注册表格和课程材料;印尼银行是学校指定的学生缴纳学费的银行;通过省政府借用其他学校大楼作为考场。没有其他机构的合作,特布卡大学根本无法在这样一个万岛之国完成自己的使命。
特布卡大学的努力还体现在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上。特布卡大学设有四个学院:经济与开发研究学院、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师资培训与教育科学学院,开设35个专业900多门课程。师资培训与教育科学学院为小学和中学的实习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其它三个学院面向高中毕业生和成人。自1990年特布卡大学被印尼政府指定为小学教师提高到二级文凭水平的培训机构后,小学教师的二级文凭课程培训就成为最大的项目,每期学员平均人数为5万,每学期特布卡大学学员总人数达20万。表一是2003年第二学期学生人数情况。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个角落,特别是那些参加教师培训的。学生总人数中超过60%是在师资培训与教育科学学院进修的教师。
关于学生的结构,92%以上的都是在职成人,男女性别比例大致持平,尽管每一学期会有波动,但长期来看特布卡大学为两性提供了公平的教育机会。在大家普遍怀疑女性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于男性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另一个重要数据是有关学生年龄分布。远程教育一直以来服务于超学龄的人,这一点广受称道。表二显示特布卡大学成功地吸引了成年人,超过75%的学生是30岁以上的成人。
特布卡大学致力于教育公平的努力还体现在它培养的毕业生人数上。表三显示,到2003年2月,特布卡大学已培养了57万多的毕业生,这一成就表明特布卡大学在开发印尼人力资源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程材料是远程教育的质量指标之一,因为教材是教育的主要载体。在特布卡大学,课程由课程小组开发,课程小组至少包括一名课程专家和一名教材设计者,课程专家通常是在国家认可的普通高校应聘。标准的课程设计是按照作者-编辑的模式进行,也就是专业课程专家负责撰写教材,然后由本校的教学设计者按照特布卡大学的标准将内容格式化。教学设计者负责保证每门课程可以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代表3个学分),每个模块都包含总的和具体的教学目标、介绍、内容、练习、总结以及形成性测验。这些模块都能让学生自学,这样学生只需从老师那里得到少量的指导就能完成学习。
为了提高学习材料的质量,从2001年起特布卡大学就开始设计综合学习包,包含印刷教材和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截至2002年8月,特布卡大学为152门课程设计了综合学习包,计划到2010年所有课程都采用这种多媒体学习包。
除了主要学习材料之外,特布卡大学同时设计了补充材料,这些补充材料主要是音频和电视节目,通过有线电视网(Q频道)和国家公共电台(RRI)播放。由于计算机在印尼的普及,从1998年起,特布卡大学就开始设计基于计算机的材料,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基于网络的教材(称为网络辅助教程)。截至2004年9月,在特布卡大学的网站上总共有70种网络辅助教程、53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以及522种录像课程。表四是自1984年以来所开发的学习材料情况统计。
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另一方面是对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特布卡大学在开办时只有6个专业和6500个学生,每学期每门课提供两次免费的辅导课。然而,根据评估研究的结果(Belawati,1998),发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很少参加免费辅导课。学生经常提到的一个原因就是面授辅导课的地点通常在省会城市,离学生住地较远,一些学生抱怨他们为了参加辅导课在路上至少要花一天时间。这使得面授辅导效率低下,因此特布卡大学决定取消这种辅导课。之后,这种辅导只按照学生的要求进行。
随着特布卡大学的发展,学生人数增至20万人以上,专业增至35个,每学期提供900门课程。由于课程的数量大,特布卡大学必须要寻求其它替代面授辅导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特布卡大学对学生的辅导采取了一种超市模式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支持服务也就是通过技术提供辅导服务,其手段包括印刷技术(甚至手写)、函授技术到最高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其服务方式则包括函授辅导、通过广播的辅导、通过因特网的文字交流辅导、通过传真-因特网整合的文字交流辅导。
对于学生来说,函授辅导是一种最便利简捷的方式,主要是邮寄书面辅导材料。任何地方只要有邮政服务,学生都可以接受这种辅导。尽管函授辅导往返周期长,但是学生仍然偏爱这种交流方式。广播辅导对于住在偏远地方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特别是那些住在小岛的学生。除了普通的单向电台广播之外,广播辅导还包括电台广播之后学生和辅导教师之间的电话互动 (Universitas Terbuka,1999b)。通过因特网的辅导基本上类似于面授辅导,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同辅导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特布卡大学的网络辅导不是实时的,所以反馈也是延迟的(Toha et al.,1999a)。由于交流不是实时的,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阅读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和回答。同样,教师也可以自由安排辅导、准备材料或解答学生问题的时间。从2002年起,基于网络的辅导是利用一种免费的学习管理软件。到2004年,特布卡大学约有200门课程提供网上辅导。
在通过网络辅导的设计中,要求学生会上网,并且具备计算机操作的技能,至少能收发电子邮件。传真-因特网相结合的辅导只要求学生能发传真就行,而印尼电信公司都对公众提供这种服务。如果学生使用传真的话,他们就不必使用计算机(Hardhono & Belawati, 1998)。在沃特斯,根据目的地不同,如当地或长途,收发传真的费用是每张1000到5000卢比(10万卢比约等于8元人民币)。由于传真信息接入到因特网系统,学生可以把信息发到最近的传真入口,作为辅导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接收学生的传真邮件,并且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辅导。
我们相信不同的途径总能满足不同的学生需要。基于这一点,我们设计了以上的辅导方式,这些辅导方式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最便利的、经济实惠的辅导。
印尼目前的互联网通信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得特布卡大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快速、可靠、能支付得起的双向交流渠道。在印尼,有大约2500个网吧(称为WARNET)可供普通公众使用,这些网吧通常是本地商业集团拥有,由当地个人经营,网吧遍布全国,特别是人口较多的岛屿。以往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学生中有33%的只要30分钟就可以到达最近的网吧,大约40%的学生说可以在办公室使用因特网(Hardhono & Belawati, 1999),网吧的接入速度是50kbps,在网吧上网的收费是每小时4500到9000 卢比(Hard hono & Belawati, 1999)。
这使得特布卡大学有可能给学生提供综合在线服务。这种在线服务(称为特布卡大学在线)能够提供学习信息(如学习课程、考试分数公布、自测题、广播辅导安排表)、管理信息(注册、学分转换、学历认证)、在线指导(基于网络),以及在线咨询(基于网络)。学生可以通过访问所有特布卡大学的在线服务。
特布卡大学意识到,学生接触因特网还很有限,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计算机,因此,特布卡大学同三大因特网运营商合作,包括拥有2500名员工的网吧联合会、拥有116个信息科技亭的科技研究部(WARINTEK)和在60家主要邮局有电子邮政亭(WARPOSNET)的印尼邮政公司,覆盖了印尼的主要城市。到2004年末,这三家运营商拥有大约一万个接口,尽管这个状况距真正满足需求的目标还比较远。特布卡大学在线的口号是“特布卡大学在线服务就如同网吧一样在你身边”。
特布卡大学在线最初于2002年测试,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包括通过网吧介绍特布卡大学服务,为教师和学生代表提供基本的计算机和因特网使用技术培训服务。当时的目标是让10%的注册学生参与这些活动,这个目标是根据因特网服务运营商联合组织(APJII)所调查的数据设定的。数据表明,43%的用户通过网吧使用因特网(国际电信联合报,2002),其余的41%在办公室上网,12%在家上网,4%在学校上网。因此,我们曾预计网吧遍布全国,但实际上仅有3.6%的注册学生在使用因特网服务,有些课程的辅导根本没有学生参加。
学生对因特网辅导的低参与率有几个原因。首先,开始期望太高,而因特网使用者在印尼全国总人数中的比例只有2%(因特网世界统计,2003)。其次,网吧的普及不像开始的势头那样快。印尼经历了经济危机,造成很多网吧的关闭,印尼邮政关闭了50%的网吧接口。同样,由于经济危机,因特网运营商最初增加接入端口的计划后来也没能实现。
尽管学生参与率低,分析结果表明,参与在线辅导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业完成率,提高了学生的平均分数(Belawati,et.al.,2004a, Bela- wati, et.al. 2004b)。
为了符合国际标准和基准,特布卡大学采用了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的质量保证框架,来增进对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质量。特布卡大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九个部分:政策和计划;人力资源制度和开发;管理和行政;学习者;专业设计和开发;课程设计和开发;学生学习支持;学生评估以及学习媒体。为了保证远程教育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大学进一步制定了质量保证手册、应用系统及流程。展望未来,为了确保学生获得他们需要的优质服务,为了确保大学提供的远程教育达到国际质量标准,特布卡大学拟寻求诸如世界远程教育理事会这样机构的评估和资格认证。
要实践新的想法需要高层领导有清晰的方向和远见卓识,组织方式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改革。校长为特布卡大学实施质量保证所采取的重要一步,就是建立委员会来仔细和全面地研究计划、设计、发展、实施以及评估质量保证体系。一旦质量保证的观念和精神为广大教职员工所理解,就能改变员工工作的文化氛围;进一步的组织变化则是由正式建立的质量保证中心来协调、促进和管理质量保证在全校的实施。
以下介绍特布卡大学开展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工作:
1. 制定质量保证体系。尽管有资料可以参考,制定质量保证体系仍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对于特布卡大学,采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很实际的,因为这样不用再开辟新路,但修改并使所采用的框架适应本校实际情况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过无数次的商讨和会议,特布卡大学制定了一个叫“特布卡大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文件(Universitas Terbuka,2002)。最困难的一个阶段就是使全校师生对质量保证体系达成共识。特布卡大学质量保证体系包含9个部分、107个质量标准和最佳实践的描述,每个描述又细化为指标和方法,例如提高质量的方法、体系和程序的手册。这个文件概述了实施质量保证体系的理由、自我评估的工具、重点安排以及参与质量保证体系的单位和部门名单。
2. 自我评估和重点安排。一旦质量保证框架形成,下一步就是实施自我评估和优先设置,先在单个部门逐渐进行,直至在全校范围内完成,各级的管理者都要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自我评估。所有质量保证体系的项目经过四年的自我评估之后,提高质量首要进行的事项就被确定下来。特布卡大学开始将质量保证体系融入到2002和2003年的年度计划活动中,管理者和员工都接受把质量保证作为提高质量的方法。
3. 将自我评估和重点安排整合到行动计划中。整合质量保证体系到年度行动计划中,要求仔细研究已用的资源和需要的费用。为使质量保证体系融合到行动计划中并取得有效的、成功的结果,需要领导层的支持和协调。特布卡大学成立了一些小组来制定工作手册,这些工作手册概要描述质量保证体系在各自活动中的方法、体系和程序,每个小组包含来自各个相关任务的管理者和员工。基于质量自我评估的结果,需要制定112种工作手册。
4. 制定工作手册。制定工作手册是一项冗长单调的任务,需花费员工大量的时间,许多小组都被指派到制定工作手册任务中。手册是用一些大纲来作为完成特定任务的参考,它描述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体系和程序,表明时间、产出、工作量、资源和能力的标准,这个体系同时也表明各个单位之间的工作联系。这些工作手册是由使用者制定并用来指导他们工作的,因此制定过程涉及到各个岗位的具体人员。质量保证体系委员会(后来称为质量保证中心)的职责就是促使各个单位和小组制定手册。总的说来,制定手册的过程包括以下几步:
①决定需要制定的手册;②制定手册的大纲;③完成手册的草稿;④检查手册的草稿;⑤修改草稿;⑥使用手册。特布卡大学的每一个单位都有具体的工作程序。随着工作的细化,手册的数量还要增加,因为员工认为还需要更多的手册来促进他们的日常工作。
5. 实施质量保证。一旦质量保证的政策被引进,实施就成为政策能否被付之实践的关键一步。质量保证的实施要求详细地、仔细地循序渐进进行。最初,员工需要清楚地了解概念,这样他们才知道必须要做什么,学校领导将他们带向何方,大学将要成为什么样的大学。概念的普及很关键,需要反复强调才能有效。有效地实施质量保证,意味着员工将会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如一地执行手册。
6. 监控和评价。质量保证体系是循环而连续的提高过程,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及最后不断地进行评价,目的是评估某项任务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以此为继续提高提供反馈。评价设计就是为了观察某些进行的工作是否按照工作手册中规定的方法、体系和程序进行。特布卡大学监控并评估每个过程,以此来保证“一切正常”。每个单位监控评估自己的工作过程,每个管理者负责质量保证在自己单位的实施,质量保证中心的职责是协调和督促各个单位,并保证每个单位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特布卡大学设计了评估表格来帮助各个单位进行自我评估,然后,我们分析各个评估表格中的数据,写一份总结,呈给校长,校长随后对每个单位就他们具体的任务和成绩进行反馈。
7. 质量保证与员工绩效奖励挂钩。人力资源在质量保证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资源使得事情可能进行,而只有人才能将事情完成。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得到公平奖励。特布卡大学制定了一套公平的绩效奖励体系,它包括以下部分:①描述工作;②描述标准表现;③制定打分程序;④制定申诉过程;⑤制定根据绩效进行奖励的体系;⑥制定对于绩效的反馈机制。这样,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员工就会得到奖励,不能高质量完成任务的人将接受培训以促使员工按质完成任务,这意味着公平的奖励体系可以提高个人绩效,最终提高单位以及学校的绩效。这与特布卡大学连续的提高质量原则保持一致。
8. 外部评估。外部评估可以通过邀请外部机构进行,如全国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或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实际上,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每个学期都评估大学教育质量。采用国际质量保证标准将会促进远程高等教育的外部评估。
根据特布卡大学学生的特征,通过不同的技术给不同情况的学生提供学习支持非常重要,因此,特布卡大学开始采用超市模式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这种策略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获得学习支持。
制定和采用适当的监控和质量评估手段是关键的。评估可以从内部和外部进行,内部质量评估要求大学各层的管理者直接参与,就像在监控和评估过程中一样,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改进工作程序的反馈和考查员工的绩效。有些程序需要调整,因此需要快速的行动来改进。实施程序过程可能并不完善,如果员工的确因为技能问题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就应接受培训来增进这些技能。反过来,技能的提高将会提高工作绩效。由于质量保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监控和评估不能与日常管理分割开来,因为它就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远程教育的普及最初是由于它能提供大众教育,这意味着能增进教育资源和提供教育机会。很多国家因为这个原因采用了远程教育,包括印尼。但是,增加受教育机会本身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它仅仅解决了受教育的平等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质量问题,人们需要平等地得到接受标准的、高质量的教育机会。
提供高质量的远程教育的关键是标准化的多媒体学习材料和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在这种情形下,特布卡大学致力于提供这些学习支持服务以使学生能有效地学习。印尼的人口分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教育传统,使得印尼学生没有为接受远程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得远程教育困难增大。这种挑战来自物理环境和学习者心理两大方面,克服这些挑战并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在特布卡大学至关重要,因为它将决定特布卡大学的教育质量。而且,特布卡大学的成败将会直接地影响印尼整体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成败。对于印尼存在巨大差异的群体来说,远程教育的超市模式似乎更能符合人们的需求。评估在质量保证中起重要的作用,它是先进行连续的自我评估,然后再进行外部评估。自我评估由各个单位进行,这样,各个单位就清楚自己的成绩和问题,只有基于这样的评估才能不断提高。作为大学整体,进行自我评估可以了解哪些部门表现好,哪些表现不好,如果某个单位表现不好,那么大学就要采取措施来改进这个部门的工作。公务员之家
特布卡大学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引进基于质量保证的人力绩效管理。每个员工在第一年签订有约束的协议劳动合同,在全年中对他的绩效进行监控和评估,年末可以通过成就评估得到绩效结果。如果不能达到目标,应仔细研究体系和程序,以此改进体系和过程。个人取得的成就将与来年的奖励或补偿挂钩。质量保证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手段来提高远程高校中员工的绩效表现。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民族性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包括语言、文字、历史等。狭义的“民族性”的认知包“种族性”。民族性认知是国家的基础,没有民族性的共同认知,国家就要分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民族特性和德育。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不同的国家因民族特性不同德育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而德育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作用大小也不同。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德国、日本德育共性来探讨民族特性与道德教育的统一性。
1.将德育放在首位是德国、日本教育的民族特性之一。
德国、日本两国教育历来重视德育,将德育放在首位。日本早在1879年,天皇便颁布《修订教育令》,确定以修身为“本”,知识为“末”的原则,使独立的德育课程——修身科的口授学时占总授课学时比重由1.5%上升至10%,在各科中跃居第一[1](P293)。虽然二战后一度实行主智主义教育路线,但在1971年,日本颁布教育改革令,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重点抓[2](P295)。此后,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都重申这一思想,使德育主导的思想在社会上形成共识。
为了进一步贯彻这一思想,一方面,日本政府对学校德育实行全面干预,有一整套管理体制:从教育部、德育研究机构、研究会、地区教育机构、学校辅导组到班主任。1963年起文部省相继在全国各都、道、府、县指定一批中小学为德育实践学校,按地区联合组成道德教育共同推进学校,直接受文部省及所在政府教育委员会具体指导。这些学校中又一般由几所联合成立德育委员会,其下,各校又设有德育研究会,研究具体的学校德育教材、方法、各种活动安排、出现的问题以及不同时期的德育重点等[3](P138)。日本国立研究所以及都、道、府、县等教育行政机构及教科所或教研会中也都设有专门的德育领导和研究机构。另一方面,从1958年起,日本中小学每周开设一节道德课,称“道德时间”,正规教材由文部省制定,除正规教材外,文部省还编有一套收有几百篇文章的德育乡土教材。
德国学校是从教会教育机构中演化而来,学校德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德育首位的思想也由来已久。1870年德国统一后,宪法就规定宗教教育为核心课程,学校德育主要由宗教教育承担,教会管理宗教课事宜。1889年威廉二世发布教令,要求德国学校把“畏神”和“热爱祖国”的教育放在首位[1](P166)。后来由于希特勒上台后强化反动政治教育,一度使德育与军国主义宣传划等号,法西斯德育路线对战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唯智育主义二战后一度在西德盛行。但毒品、暴力等问题促使人们不断反省德育问题,许多州(如巴伐利亚州)纷纷对德育做出决定,州宪法明文规定德育的重要性,指出学校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塑造人的个性和心灵,教育学生尊重宗教,爱国爱民。
德国对德育的重视方式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截然不同,德育实行教育分权制,两德统一后仍然如此。学校德育以宗教教育为根本,在各方面都突出宗教信仰和教会的作用,宗教课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全权由教会包办,校长都不得干涉过问,至上性可见一斑。此外,德国人认为,思想行为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强调将德育贯穿于一切教学工作之中,除宗教课、伦理课、社会课等德育科目外,要求其他课程也应担负德育任务(从操作层面看,大众学校实行的教师包班制,一个教师上十门课左右,对教师把德育与其他教学相联系也十分有利)。
2.重视本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是德国、日本德育的特征之一。
日本德育重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明治维新以前,各种教育(如家庭、私塾、平民乡学、大学寮等)都以灌输伦理道德为核心,对百姓进行严格而广泛的封建神道、儒道和武士道的三重道德熏陶,推崇天皇崇拜、仁义忠孝、跷勇、坚忍、重名轻死、崇拜军刀、舍身正果等价值观;明治维新时,在吸收西方科技和文明的同时,仍以封建道德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培养掌握现代技术的封建臣民武夫;此后,实际执行的军国主义教育路线使西方技术与皇道国粹更牢地合壁一体,在致力于富国强兵的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以培养天皇忠顺的臣民为目标,最终,“忠君爱国”的军国主义德育成为战犯的帮凶。1947年,日本修正了教育基本法,抛弃了推崇了50年的武士道军国主义德育路线,以培养国民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爱好和平为宗旨。此后,经过若干次改革,德育目标明确规定要使日本人“具有自主性”,推崇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尤其注重传统道德价值观,如忠孝、家族和皇道等观念巧妙在与“建设家乡”,“为大和民族利益”等口号结合起来,再配以其它的感性材料(包括英雄史),教育效果很强。需要指出的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对天皇敬爱和日本国崇拜的情调以及美化侵略战争和战犯的态度,已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
德国自19世纪70年代统一后,虽然形成了全国普通国民教育体系,但德育中的宗教特色仍然很浓厚,价值以一般教义为基础,遵循宗教价值观,敬神、畏神、服从、纪律、忠诚、责任、仁爱等道义型价值取向是其体现,而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是功利型的,信奉的是竞争、利益、尊严、责任、效率、自由等,经过冲突与磨合,战后,德国德育目标强调要培养人的尊严、克己、乐于助人、理解他人,强调对公民进行诸如诚实、坦率、互助、给予、仁爱、不自私、责任感、相互谅解协调等健全人格的质素教育,现代社会所需的完善人格教育与其传统文化特质有机结合起来了。当然,两次大战期间德国实行法西斯德育,所鼓吹的以对暴力的崇拜和对权威的盲从为特征的“特种日耳曼民族”观在今天西方极右势力有所抬头的背景下有死灰复燃之象,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
1.德国、日本德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民族精神,两国人民民族认同感强烈。
日本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是文部省制定的道德条目为主,每一德目都有详尽说明,特别强调德育与各科及课外活动配合,除正规教材外,还鼓励教师依据这些德目自编教材,因此,德育实际是由德育课以及历史、地理、公民、政治经济、家庭技术等等社会科和社会实践课程、生活指导课、劳动课等共同承担。日本德育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德育的核心目标却十分明确,旨在培养民族精神,这是日本学校德育最突出的特色。1990年后,日本将德育目标表述为:“将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贯彻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中,为创造有个性的文化及发展民主社会及国家而努力,进而培养对和平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以培养作为基石的道德情操为目的”。
其核心有二: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一是培养日本人,其根本实质是培养懂得廉耻、服从国家意识、拥有民族优越感的“高大”日本人,使全体日本人树立起民族意识。日本民族精神之精髓——勇于进取、百折不挠、忠精团结、舍身奉献等德性教育浓浓地渗透于各门德育课程及活动之中。由于日本德育是全民德育,家庭、学校、社区各自承担切实可行的教育任务,因此,“高大”日本人教育很有成效,日本人民民族认同感极强,以身为日本人而自豪。
德国德育除宗教课、伦理课外,道德观念教育也渗入所开设的大量社会科之中,如,地理、历史、教育、社会、劳动、家政、经济等。此外,从宗教仪式到各种庆典仪式,甚至到课堂装饰(悬挂耶稣蒙难的大十字架),无处不体现出道德的教化。虽然德国学校德育因各州具体的德育要求不同而目标有别,没有统一的文字表述。但二战后,德国德育的基本目的是以宗教为根本,陶冶“精神与人格”除培植学生的宗教信仰外,注重培养人的尊严、克己、责任感、乐于助人,对真善美的感受性,民主精神和爱国爱民以及德意志精神,其中培养学生具有“德意志”精神是德国德育的核心目标。德意志民族以气质高贵、尊严、责任感、思维严谨周密着称于世。德育根本目的是要培植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灌输爱国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尤其重视德国史、德国地理等教学,在各种德育教材中强调介绍德国民族英雄和民族着名科学家在国际上的贡献,而在培养人的尊严、责任感上,德国德育对法西斯主义的态度与日本的形成鲜明地对比。某种意义上说,德国德育是相当成功的,人们在与德国或德国人的交往中,总会感觉到他们对工作、对祖国表现出的由衷的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表现十分突出。
2.德国、日本德育的功效之一是民族特性突出。
德国、日本德育的成效人们是有目共睹的,这主要表现在两国民族特性鲜明,甚至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都表现出本民族的特色。
大和民族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倾向于从集体道德观看人生、订行为准则,突出群体意识,国民的同舟共济的意识浓厚,这是德育的成效。日本德育强调合作的集体主义原则,重点培养、炼塑群体共存共荣的精神,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表现在方方面面,如,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有“关于集体与社会”的道德条目(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具体的教学要点)[2](P201),通过讲解、讨论、辩论等各种方式在“道德时间”进行教育,还渗透到其它社会学科的教学和特别活动(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全校性活动(如国庆、校庆、文化祭、音乐会、校运会等)等活动之中,甚至在学生守则中都能体现出集体主义的德育理念,如,日本兵库县立神户高冢高中学生守则中对着装(细致到鞋袜颜色、校服的换装时间、毛衣颜色及式样……)、礼貌用语等都有细致、详尽规定[1](P309),集体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日本人讲求群体协作的民族特性如此鲜明,以至于在当今社会表现出独特的市场经济模式:协作型市场经济,它体现在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及企业内部的团结合作,员工以工厂企业为家,而且,公司企业名气越大,越注重公司精神教育,像松下公司从厂家到管理机构、培训中心以及技工学校和研究机构,都非常注重“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奋斗向上、礼貌谦让、适应形势、感恩报德”的“松下精神”教育[1](P461)。重视集体的企业文化建设被不少人认为是日本成为经济巨人的秘密武器。
日尔曼民族国家意识强烈,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整体主义观念普遍被接受,这与道德的教化是分不开的。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征服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元朝的特性: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近十几年来,国内(主要指大陆)史学界在蒙元史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贡献出两部学术水平很高的断代史著作,即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和周良霄、顾菊英合著《元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以及一些专题著作和大量的学术论文。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学者可以不断选择问题、变换视角,见仁见智,对其进行不重叠的考察。本文打算将近年读书所得,结合元朝的特性这一主线,就若干问题稍陈管见。题目较大,而个人学识浅薄,本不当率尔操觚,其中浅陋愚妄之处,尚望学界师友垂谅。
建国以来的历史研究,在很长时期内存在着将历史简单化的倾向。以对各北方民族所建立王朝(以下简称“北族王朝”)的研究为例,学者多以马克思的著名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1〕 为指导,重点强调各北族王朝学习、吸收汉文化以及民族融合、“建立各族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一面,而忽视各族文化冲突、抵制、双向影响以及民族政策不平等的一面。实际上,后一面的问题十分重要,在元朝的表现尤为人所共见。近十几年来,蒙元史学者已对这方面作出大量研究,从而在事实上予上述总体偏差以不小的纠正。
然而,只有从理论上对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作出类型划分,特别是从文化差异(主要是与汉文化的差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才会对这些王朝(包括元朝)的特性、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并无能力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只是想提到一种外国学者早已提出、运用而我们却长期回避、排斥的理论模式——“征服王朝论”。
“征服王朝论”是德裔学者魏特夫于本世纪前半期提出的。他在《中国社会史:辽》一书(与中国学者冯家升合著)的导言中认为: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按其统治民族进入内地的不同方式,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渗透王朝”(Dynasties of Infiltration),以十六国、北魏为代表;第二类为“征服王朝”(Dynasties of Conquest),辽、金、元、清均属其列。各北族王朝与汉地的文化关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同化(Assimilation),而是双向性质的涵化(Acculturation)。它们对汉文化诸因子,并非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能够进行主动的选择。具体而言,它们对汉文化的态度也有程度上的差别。“征服王朝”较倾向于抵制,而“渗透王朝”较倾向于吸收。在诸“征服王朝”中,又由于从前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差异,辽、元较倾向于抵制,而金、清较倾向于吸收。〔2〕这一看法问世以后,在西方以至日本、港台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引起若干争论。但在新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它却一直受到冷遇,研究者多小心地避开这一论题,即使偶尔提及,也都是作为反面观点,斥之为“别有用心”、“居心叵测”。今天看来,我们的上述态度似有重新检讨的必要。
我们冷遇和批判“征服王朝论”的理由,主要是认为魏氏这一理论强调历史上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的对立、冲突,有挑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民族关系的嫌疑。这种从现实出发的义愤或许有其理由,但学术研究毕竟不应该过多地受感情左右。魏氏究竟出于何种目的、是否是在纯学术背景下提出他的理论,姑置不谈。我们所关心的,是他的理论对我们的研究是否有启发和借鉴价值。我认为,尽管魏氏“征服王朝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待商榷,但大体而言,还是值得参考的,特别是他对各北族王朝划分类型的努力应予肯定。固然“征服王朝” 的“征服”二字比较刺眼,但如果仅将它理解为一些北方民族进入中原时的方式和曾经(!)存在的状态,似乎尚无大误。承认历史上一度存在过北方民族对汉族的征服状态,与今天将它们共同看待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并不矛盾。不应该为现实曲解历史。台湾学者萧启庆在评论大陆蒙元史研究状况时说:“蒙古人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是其征服及统治中原江南的结果,而不是先存事实。”〔3〕此语实为平实通达之论。
假如将“征服王朝论”当作学人一家之言,承认其启发和借鉴价值,我们就可以平心静气地来讨论它的得失。如细加分析,魏氏的一些观点亦有扦格难通之处。在划分类型时,他似乎过分强调了各统治民族进入中原过程、方式的重要性,而将该民族南下前的经济生活状态只置于从属地位。即使就南下的过程、方式而言,魏氏将北魏作为“渗透王朝”的代表,而将辽当作“征服王朝”之一,恐怕也有问题。北魏建立者拓跋鲜卑由大漠以北迁至阴山南麓,还可以说是较和平的“渗透”过程,而当道武帝南下伐后燕时,“亲勒六军四十余万,南出马邑,逾于句注,旌旗络绎二千余里,鼓行而前,民屋皆震”〔4〕 ,克晋阳,出井陉,下信都,破中山,从而初步确立在中原的统治,其实也不妨说是一次成功的“征服”,只不过直接对手不是汉族政权而已。契丹族在建立辽朝时与拓跋鲜卑相似,是一个已经长期附塞的民族。辽并未真正“征服”汉地,所占汉地一隅——燕云十六州只是因帮助后晋取代后唐而得到的酬劳。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攻灭后晋,一度控制中原,但却未能稳定局势,最终慨叹“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5〕 ,狼狈北归,“征服”并未实现。终辽一代,国家统治重心一直没有像北魏、金、元、清那样移入汉族农业区〔6〕 ,因此它的“征服”意义实在可以说并不明显。魏特夫提出“征服王朝论”虽有新意,但将辽代当作“征服王朝”典型加以研究,似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那么哪一个北族王朝可以看作最典型的“征服王朝”呢?这个王朝魏特夫也已注意到了,那就是他用来与辽并称的元朝。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能够就此进行深入阐述。甚至对“征服王朝”的概念,他也没有作出十分清晰的界定。按照魏氏有关叙述以及其余外国学者的继续发挥,我觉得以下三个条件对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典型“征服王朝”可能是很重要的。首先,其统治民族在“征服”汉地以前,应是一个经济生活与汉族农业社会判然迥异的、比较纯粹的草原游牧民族。第二,该民族在“征服”汉地以前,应当已对漠北草原实施了相当有效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草原游牧帝国。第三,该民族充分实现了对汉地的“征服”,尽可能大部分、乃至全部占有了汉族聚居地区。当然在广义上“征服王朝”也可以仅具备上述一到两个条件,但我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称为最典型的“征服王朝” 。
在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中,只有元朝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蒙古族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段,后迁至蒙古高原中部偏东的不儿罕山(今肯特山)地区,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直到成吉思汗建国和南下伐金时为止,几乎看不到任何蒙古人从事农业经营的材料。甚至在建国近二十年、基本平定中原以后,还有贵族提出将汉族农业区“悉空其人以为牧地”〔7〕 的主张。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国立国漠北半个世纪,实施了分封制、怯薛制、千户百户制等一系列游牧国家的政治制度,对漠北草原控制的强化程度超出以前任何一个北方民族。而这样一个游牧帝国最终又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任务,建立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8〕 的大一统王朝。从这些方面看,元朝作为“征服王朝”的研究价值,实在是要大大高于辽代。而这也正是它区别于其他朝代、乃至北魏、辽、金、清等北族王朝的关键之处。从这一角度来考察蒙元历史,可能会对元朝的特性认识得更加清楚。我在本文首先提到“征服王朝论”,是认为这一理论对我们了解元朝的特性有所裨益,应予重新评价。而对“征服”二字,仅仅理解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种状态,并无意特别强调。得鱼忘筌,是所愿也。
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被蒙古贵族拥戴为大汗,标志着大蒙古国的建立。此后历经窝阔台、贵由、蒙哥三代大汗,直到1260年忽必烈即位于汉地为止,这半个世纪的历史在蒙元史上被称为大蒙古国时期。狭义的元朝概念,专指从忽必烈即位到1368年元亡为止的历史;而广义的元朝概念,也包括了大蒙古国这一阶段。在这段时间里,蒙古贵族四出征伐,所向披靡,建立了横跨欧亚,亘古未有的庞大帝国。大蒙古国半个世纪的统治,对蒙元历史、漠北草原历史、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与前代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相比,大蒙古国具有其特殊之处。在前代的同类政权当中,凡占有中原者——如北魏和金,皆未有效控制漠北;即使仅占有中原部分地区的辽,也一直以大兴安岭南端、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为统治中心,对漠北草原大部只能实行部族式羁縻统治,控制并不牢固。北部边疆是长期困扰它们的一大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促使它们衰亡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真正在漠北实施过有效统治的政权——如匈奴、突厥汗国,都没有能将势力伸入中原地区,它们始终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游牧政权,最后也亡于单一游牧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而大蒙古国则有所不同,它既崛起于并牢固控制了漠北,同时又完成了对中原乃至中亚等大片农耕地区的征服,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游牧-农耕帝国,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情况还不仅如此。在对外征服完成后相当长时间里,大蒙古国仍然像最初一样维持着漠北作为统治中心和国家本位的地位,对所占有的农耕地区仅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加以控制。这是“征服王朝”特性在蒙元帝国初期的显著表现,也是理解大蒙古国历史的一个关键因素。从成吉思汗到蒙哥的四任大汗,都坚持实行草原本位政策,“视居庸以北为内地”〔9〕 ,而将中原只看作帝国的东南一隅,从未考虑过针对汉地的特殊状况,采用历代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加以统治和管理。在大蒙古国统治下的半个世纪中,中原法制不立,缺乏秩序和稳定感,贵族军阀剥削残酷,竭泽而渔,平民百姓“虐政所加,无从控告”〔10〕 ,其根源就在于这种间接统治方式和草原本位政策。窝阔台时耶律楚材当权,试图改变上述状况,但以失败告终。直到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定都汉地,改行汉法,并击败其弟阿里不哥的竞争,夺回漠北,才将蒙古国家的统治政策由草原本位变为汉地本位。大蒙古国也由此正式变成了元王朝。
大蒙古国半个世纪的草原本位统治,深刻地影响了以后元王朝的历史。首都虽然南迁,但漠北草原作为“祖宗龙兴之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统治集团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农业地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草原本位政策的阴影长期笼罩不散。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元王朝早衰的原因之一(下文还要述及)。但另一方面,大蒙古国的统治却对漠北草原社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蒙古建国前的漠北草原,千余年里民族更迭频繁,兴衰无常;而自蒙古建国至今的近千年中,漠北草原上一直只有蒙古族一个主体民族,即使在元朝灭亡、蒙古统一政权解体之后亦不例外。这应当说是漠北草原历史上的一个阶段性变化。
汤因比在他的名著《历史研究》中,曾将游牧文化归入“停滞的文明”的行列,断言游牧社会“基本上是一种没有历史的社会”〔11〕 。显然在他看来,游牧社会没有前进、发展,其历史仅仅限于单调的循环往复。从大蒙古国建立前后漠北草原的变化来看,他的这一看法恐怕失之偏颇。在蒙古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漠北草原上先后出现过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建立的强大国家或部落联盟。它们虽曾盛极一时,曾对中原王朝构成严重威胁,但其政权组织却都是建立在氏族或部族共同体基础之上。换言之,它们并没有冲破氏族或部族组织的血缘外壳,相反却通过这种血缘外壳构筑起政权,形成一种“部族联盟国家”。〔12〕 这些民族在草原上昙花一现,未能长期立足,是因为它们作为统治部族,与被其征服的草原诸部族一直未能成功地融为一体;而融合的不成功,又与其政权的上述特点有极大关系。
蒙古建国后的情况则有了不同。大蒙古国将漠北草原游牧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成吉思汗将草原百姓划分为若干千户百户,它们取代传统的氏族、部族结构成为新的基本社会组织和国家单位。在千户百户制度下,氏族共同体逐渐分解,草原上原有各部族不再像以前游牧国家治下的被征服部族那样能够保持自己组织的完整和相对独立,它们与统治部族——蒙古渐趋合一,形成全新而有持久生命力的蒙古民族。〔13〕正因如此,才有学者称大蒙古国为“中世游牧国家”的代表,以区别于此前的“古代游牧国家”;而漠北草原也由此完成了从“低度发展的文明时期”向“经典意义上文明时期”的过渡。〔14〕
在考察上述变化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成吉思汗所创制度的作用,而应当把眼光投向大蒙古国历史的全进程,乃至此后元王朝对漠北的继续控制。千户百户等制度的实施开始了草原氏族制瓦解、不同部族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假如大蒙古国在征服中原后很快将统治重心南移,假如漠北草原没有保持五十余年的帝国核心地位,那么草原上部族融合的趋势就可能中止甚至逆转,蒙古就可能成为漠北历史上又一个昙花一现的统治民族。大蒙古国统治的意义,在于蒙古贵族在这段时间里不仅继续巩固、强化了千户百户等新的制度体系,而且充分利用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物质财富、劳动力等——为漠北草原服务,使这一荒远的亚洲腹地进入一个超正常繁荣的黄金时期。波斯史家志费尼在极言当时草原生活变化幅度后说:“蒙古人的境遇已从赤贫如洗变成丰衣足食”〔15〕 。这种持续稳定而繁荣的局面,大大促进了蒙古族消化草原各部族的进程。即使到忽必烈定都汉地以后,由于草原本位政策的残存影响,元朝统治者对漠北依然予以超常的重视,在行政上设宣慰司、行省等机构进行治理,在军事上派大量军队屯驻,在财政上不断给予巨额经费拨赐。终元一代,漠北一直由中央牢牢控制,与前代王朝(如唐、辽等)治下羁縻约束、叛服不常的情况截然不同。在这样一种平稳形势下,漠北的社会结构沿着成吉思汗开创的道路,渐渐发生着改变。元朝虽然在十四世纪下半叶灭亡,但漠北已经不会再像匈奴、突厥汗国崩溃后那样出现新的统治民族了。
一些学者用“家产制国家”(Patrimonial State)的概念来解释匈奴、突厥、蒙古等漠北古代游牧帝国的国家结构。的确,这一概念颇有助于我们理解此类游牧政权的特性,因为它们都具有游牧分封制的共同构造特点,而这种由汗室家族成员对游牧部众进行分割统治的方式明显脱胎于草原游牧民分割家产的方式。但另一方面,正如姚大力所指出,“家产制国家”在它的提出者马克斯·韦伯那里,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漠北游牧分封制国家只应看作其中一类特殊形态。〔16〕 实际上,中国古代由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其将统治重心移入中原之前,基本都具备韦伯所称“家产制国家”的条件,如君主的父权制家长权力大幅度外延、统治缺乏系统的科层制或官僚制、君主个人家政机关扩大为政权统治机构,等等。这些“家产制国家”可以根据它们对君主“家产”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不妨称为“共管型家产制国家”,以东北平原上的女真国家和附塞的拓跋鲜卑、契丹国家为代表。它们对“家产”采取比较集中的管理方式,并未进行明显的分割。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上述民族建国前的活动范围相对狭小,个体家庭尚未完全独立,父系大家族作为社会、经济实体仍然普遍存在。而另一类则可以称作“分封型家产制国家”,以立国漠北的匈奴、突厥、蒙古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的建立者是真正的草原游牧民,在他们的社会中,个体经济更为发达,分散经营的趋向更加明显,因此对作为君主“家产”的草原国家也采取了分割经营的统治方式。匈奴在单于王庭左、右两翼,有二十四大部,分封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等同姓“二十四长”。突厥有大、小可汗并立之制,小可汗下又有“设”的分封。蒙古则是由成吉思汗在建国后大封诸弟、诸子,以大汗直辖的大“兀鲁思”(蒙古语民众、国家之意)为核心,诸弟列于左翼,称“东道诸王”,诸子列于右翼,称“西道诸王”。
从入主中原后的情况,也可看出上述两类“家产制国家”的明显区别。第一类政权在建立汉式王朝后,其“家产制”色彩即表现为君主家族成员凭借其特殊身份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出将入相,占据重要职位。第二类的“家产制”表现则完全不同,最初以君主“家臣”身份出现的异姓贵族——而不是同姓家族成员——在以后的王朝历史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可能由于在古代草原游牧经济中家族经营的情况依然残存,同时也是出于维持政权统一以保持对外威势的需要,所谓“分封型家产制国家”的分封并不彻底,用于分割的仅是一部分“家产”。而帝国的核心部分仍由君主本人直辖,既属于家族公产,也是父家长权力的象征。因为同族子弟都已各自被向外分封,所以君主只能依靠异姓贵族来管理这份公产。如匈奴以异姓大臣“左右骨都侯”辅政,突厥则有俟斤、俟利发等早期官僚。与匈奴、突厥相比,大蒙古国的“公产”部分在国家中所占比重更大。《史集》记载成吉思汗时蒙古军队共129 000人,其中分封给子弟者仅28 000人,剩下101 000人皆由自己直辖。〔17〕而且分封主要限于草原,新征服的大片农耕地区都作为家族公产,由大汗统一派官治理。同时,蒙古的分封范围又更为广泛。除子弟分封外,后来还发展起了姻戚的分封,一些世代与汗室通婚的家族也得到封地。这样参与管理“公产”的,只剩下那些“家臣”阶层的次等异姓贵族。草原社会行政事务相对简单,因此在基本未占有农耕地区的匈奴、突厥国家中,异姓贵族势力的膨胀并不显著。大蒙古国则不然,它不仅征服了中原、中亚等农业定居区域,后来还进一步发展为汉族模式的大一统王朝,这就给了那些“家臣”——次等异姓贵族充分扩展势力的机会。
成吉思汗建国后,设立大断事官(也可札鲁忽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同时扩建自己的护卫军——怯薛组织,并赋予它襄理国务的职能。大蒙古国时期,宗室、外戚按照“各分地土、共享富贵”的原则,在各自封地内行使统治权力。他们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主要表现为出席诸王大会,决定立汗、征伐等大事,平时并不亲自参加大蒙古国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而大断事官和怯薛成员(主要是其中主管文书的必阇赤)作为大汗的亲信家臣,恰恰在后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如耶律楚材、忙哥撒儿、孛鲁合等人,都以权重著称。忙哥撒儿任大断事官,“有当刑者,辄以法刑之乃入奏,帝(按指蒙哥)无不报可。帝或卧未起,忙哥撒儿入奏事,至帐前扣箭房,帝问何言,即可其奏”。〔18〕这种次等异姓贵族势力膨胀的趋势在以后的元王朝有增无减。忽必烈行用汉法,建立了一套汉式官僚机构。
诸王大会不常召开,宗室外戚各居封地,养尊处优,与国家日常政务已基本无涉。终元一代,迄今还找不出明确的证据能够证明哪一位宗室成员曾任宰相,外戚拜相者也只有寥寥数人。相反由次等异姓贵族组成的怯薛组织,却是高级官僚的主要来源。加上皇帝权力欲较弱、不勤政务,“大臣权重”遂成为元代历史的一个基本现象。元后期大臣燕铁木儿、伯颜相继擅政,权侔人主,几乎危及孛儿只斤氏的统治。甚至到元朝灭亡、蒙古退回漠北以后,异姓贵族的势力依然强大。他们挟持汗室成员,互争雄长,使草原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十五、六世纪之交,达延汗重振汗室权威,再度统一蒙古草原,并且又一次实行了分封。值得注意的是,达延汗虽以恢复成吉思汗事业的口号号召蒙古,但他的分封却与成吉思汗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更加彻底。他并未保留类似成吉思汗“大兀鲁思”那样由自己直辖、居中的家族公产,而是将全部领地分封为六万户。
大汗统领左翼三万户,驻于察哈尔万户境内,到后来只能掌握这一个万户,并无力控制全蒙古。达延汗的这种分封方式,是不是有惩戒蒙元以来家臣势力膨胀教训的思想背景呢?对此还可以继续探讨。事实是他这种比较彻底的分封,的确保证了其后裔的特殊地位,抑制了异姓贵族势力的发展。然而蒙古的政治认同也因此而难以巩固,领主分立,汗权衰落,大蒙古国的荣耀最终只成为遥远的历史,也许是达延汗所始料不及的。
元朝的历史,如从广义上算,自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到1368年元亡,共一百六十三年。从狭义上算,则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汉地,改行汉法,建元中统,到1368年,只有一百零九年。作为大一统王朝,它的寿命并不长久。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古代许多大一统王朝都是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情况下走向灭亡的,而元朝则有所不同。终元一代,基本没有强大的外患,只在前期与西北察合台、窝阔台两汗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战争,到元朝中期战事已完全平息。元朝短命而亡,主要亡于内忧。由于内部治理不善,使得这样一个盛极一时的大帝国,过早地崩溃了。内部治理的问题究竟何在呢?我们过去习惯于用“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深重”之类理由解释一个朝代的衰亡,元朝也不例外。但这类理由适用于任何朝代,无助于显示各自的特殊性,即使正确,也只是表层的阐释。如果我们不满足于此,就必须深入到各朝代的历史事实中探究其衰亡的具体缘故。对于元朝,恐怕需要从文化背景方面去找原因。也就是说,元朝的短命而亡,主要是亡于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的文化差异未能弥合。
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后受到汉族农业文明的熏陶,走上汉化道路,是一个总的历史趋势。但如具体分析,它们各自受汉文化影响的深浅和疾缓,是大有差别的。就元朝而言,它的汉化道路与北魏、金、清等进入内地的北族王朝相比,显得尤为艰难、尤为迂回曲折,可用“迟滞”二字概括。所谓“迟滞”,不是指停止不动,而是指进展迟缓(相对于其他北族王朝)。大蒙古国的草原本位政策,决定了蒙古大汗对汉地只采取间接统治,重搜刮而轻治理,造成“汉地不治”的局面。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更张,推行汉法,将统治重心由漠北移到汉地,从而在汉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然而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随着政权设置大体完备和仪文礼制初步告成,进一步推行汉法、弥合文化差异的工作趋于停滞。此后终元一代的汉化进程,虽在个别问题上还有发展,但总体来看并未越出忽必烈所画的圈子。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涉到贵族特权利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得到长期保存。统治者热衷于对外扩张、对内敛财,使社会元气在尚未充分恢复的情况下不断受到新的打击。凡此种种,都使得元朝成为一个没有“盛世”、享年不永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汉化的迟滞,是一个很复杂、值得探讨的题目。它有多种表现,其中的一些史学界已作过充分研究,如民族歧视政策的推行等等,兹不赘言。此处想首先就统治集团的文化素质这一侧面来考察。在元朝,以皇帝为代表的蒙古贵族接受汉文化十分缓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比较隔膜。这应当是汉化迟滞的一项主要内容。
蒙古贵族起初信仰多神的萨满教,后来皈依喇嘛教,尊奉吐蕃僧侣为帝师,对其狂热崇拜,皇帝亲自从之受戒。元中期在各路广修帝师殿,祭祀第一任帝师八思巴,其规模制度超出孔庙。相形之下,儒学在蒙古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要逊色得多。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对儒家学说的概念、体系感到难以理解。忽必烈早年曾对儒学产生一些兴趣,但体会粗浅,后来在理财问题上与儒臣发生分歧,认为后者“不识事机”〔19〕 ,与其渐渐疏远。直到元亡前夕,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北元昭宗)仍然“酷好佛法”,自称“李先生(按指其师傅、儒臣李好文)教我儒书许多年,我不省书中何义,西番僧教我佛经,我一夕便晓”〔20〕 。元朝诸帝中只有仁宗、英宗父子儒化稍深,但因具体政治环境制约,都未能有很大作为。就整个朝廷而言,可以说儒家思想始终没有被明确树立为治国主导方针,失去了“独尊”的地位。
语言文字的使用也反映出类似情况。忽必烈命八思巴仿藏文字母创制“蒙古新字”,颁行天下,凡官方文书必用其书写,再以当地文字(汉文、畏兀儿文等)附之。为推广这种文字,朝廷在地方上广设蒙古字学进行教授。大批汉人为获进身之阶,入蒙古字学读书。精熟蒙古语、取蒙古名字、具有蒙古化倾向已成为汉族社会中并不鲜见的事例。蒙古语的语法、词法还渗入汉语当中,形成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元代白话”文体。辽、金、清诸朝都曾创立自己的文字,但没有哪种文字能对汉族地区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力。而汉语文对蒙古贵族的影响,却比对其他北族王朝的统治民族弱得多。宫廷中主要使用蒙语。
史料记载忽必烈与儒臣许衡的对话情况说:“先生每有奏对,则上自择善译者,然后见之。或译者言不逮意,上已领悟;或语意不伦,上亦觉其非而正之。”〔21〕可见忽必烈虽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但仍不能完全脱离翻译。这种情况在元朝诸帝中应当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大概只有最后两个皇帝——文宗和顺帝,汉语文水平稍高,属于例外。元朝的儒臣们为了向皇帝灌输儒家思想,不得不将经书、史书和有关讲解用蒙文翻译出来进讲,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其间甘苦,可谓一言难尽。蒙古、色目大臣通汉文的,也是少数。清人赵翼曾就此作初步研究,指出元朝“不惟帝王不习汉文,即大臣中习汉文者亦少也”。〔22〕 有的蒙古贵族到地方任官,执笔署事,写“七”字之钩不从右转而从左转,“见者为笑”。〔23〕作为汉族地区的统治者,对汉语文如此生疏,其统治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与汉化迟滞的特点相联系,元朝的政治体制也呈现出鲜明的二元色彩,即所谓“既行汉法,又存国俗”。史学家孟森说:“自有史以来,以元代为最无制度,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于长治久安之法度,了无措意之处。”〔24〕 所谓“无制度”,不能理解为没有制度,而应当是指其制度具有二元性,与汉族王朝传统的典章制度差距较大,或者名同实异。元朝制度的二元性与辽代南北面官并立的形式不同,而表现为“蒙汉杂糅”,两种不同来源的制度互相联系,嵌合在同一运转系统当中。政权主体形式仍然是传统的汉式中央集权统治体系,残存的蒙古旧制则被各自配置在这一体系内部的不同部位发挥作用。北魏、金、清诸朝制度都有类似性质,但不如元朝明显。对于元朝的种种“蒙古旧制”,蒙元史学者大都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此处想说的是,元朝一些制度的制定和运行,表面看并没有很强的蒙古色彩,但其本质上却仍反映出文化差异的背景。这实际上也是制度二元性特色的重要体现。
不妨以吏员出职制度为例。吏员出职是元朝很有特点的一项制度,在此制之下官、吏相互流动,吏员成为中下级官员的主要来源。这些人缺乏正统儒家思想的熏习陶冶,道德观念和文化素质低下,却以刻薄文法相尚,对元朝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激化负有很大责任。曾有一些学者引经据典,将元朝的吏员出职与汉代制度相比附。实则正如许凡所指出,蒙古统治者在制定、完善这一制度时,并没有过多顾及传统汉族社会的有关典制。与其说元朝吏制是汉代制度的遗存或再生,不如说它是蒙古统治者特殊统治意识的渗透,是他们对汉地制度认识不深、汉化不彻底的产物。〔25〕 而作为吏员出职对立面的科举制度却突然停废,每当有恢复可能时,统治者总是作出对其不利的选择。恢复后,也有名无实,对用人格局没有根本触动。〔26〕统治者在制定制度、采取措施、进行各种选择时,其统治意识会导致决策的偏差,对历史产生影响,体现出偶然性,对此我们过去重视不够。事实上,元朝的很多制度变化,往往并不见得是制度自身发展(就较大历史范围而言)的自然趋势,而主要是因为打上了蒙古贵族统治意识的烙印,需要从文化差异的背景去解释。官制的混乱芜杂、分封制的重新抬头、相权的膨胀、地方权力的集中,大抵都可作如是观。
谈到蒙古贵族对汉地制度认识粗浅隔膜的问题,还可以举出一些有趣的例子。忽必烈立其孙铁穆耳(成宗)为皇储,授给他“皇太子宝”,武宗因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协助夺位有功,也立他为“皇太子”,后来明宗同样立其弟文宗为皇太子。这在汉地制度中绝对是非常荒.唐的事,在元朝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蒙古统治者昧于汉制,错误地将“皇太子”当成了不可拆卸的皇储固定专用词。泰定帝为对其母表示尊崇,竟然要将皇太后之号升格为“太皇太后”,大臣自当力争,指出“与典礼不合”,此事方才作罢。〔27〕 汉地传统制度,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作为授予元勋重臣的荣宠虚衔。而到元朝(主要是中期),却将它们作为赏赐随意滥授,甚至授予僧侣、宦者、佞幸、匠官,搞得三公“接迹于朝”。仅据仁宗延?五年五月的记载,礼部一次就铸造了太尉、司徒、司空印共二十六枚准备颁发。〔28〕 由于太尉等衔加授过滥,元中期人已渐渐不再称它们为三公,而以三公指代前朝一般称为“上公”、“三师”的另外三个更高的荣誉头衔——太师、太傅、太保。文宗时官修《经世大典》,就干脆说“我国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对车载斗量的太尉、司徒、司空则用“或置或否”四字轻轻带过。这一概念变化甚至被明朝所袭用。〔29〕
元朝汉化迟滞的原因究竟何在?很多中外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此作过研究,概括起来,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蒙古在进入中原以前从事比较单纯的游牧-狩猎经济,对汉族农业文明几乎全无接触和了解。〔30〕 而拓跋鲜卑在南下前长期附塞居住,与农业社会有较多接触(契丹情况亦然),女真(满族)人则很早就开始进行粗放的农业生产。因此前者认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接受相关的一套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就要比后者困难得多。第二,北魏等朝代建国后,所接触唯一成体系的先进文化就是汉文化。而蒙古建国后,除汉文化外,还受到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乃至欧洲____文化的影响。对本土文化贫乏的蒙古统治者来说,汉文化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药方。第三,尽管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在建立不久就陷于事实上的分裂,分化出元王朝和四大汗国,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元朝在名义上一直还只是蒙古世界帝国的一部分。漠北草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存在着一个强大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贵族集团。这就使得元朝统治集团仍不能摆脱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地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这一情况,也是北魏等北族王朝所不具备的。因此,很难将元朝汉化迟滞的责任归咎于忽必烈等某个帝王,它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因素。
在这个问题讨论行将结束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元朝名儒许衡,他很早即就此问题发表过十分令人回味的意见。至元三年(1266),许衡向忽必烈上疏,论述“立国规模”,集中谈到行用“汉法”的问题。当时忽必烈即位已经七年,汉式王朝的框架已初步奠定,国家统治重心的转移亦已完成。但在许衡看来,汉法的推行依然缺乏长远规划,“日计有余而月计不足”,“无一定之论”。他说:“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可见他认为汉法还没有完全实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元朝汉化进程的估计相当悲观,认为“以北方之俗改用中国之法,非三十年不可成功”。其原因则是由于“国朝土余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万世国俗,累朝勋贵,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苟非聪悟特达,晓知中原实历代圣王为治之地,则必咨嗟怨愤,喧哗其不可也”。而且灭金以后“宴安逸豫垂三十年,养成尾大之势”,更加大了改革难度。因此许衡提出一套循序渐进的方针,“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事易而常,未有不可变者”。要求忽必烈“笃信而坚守之,不杂小人,不营小利,不责近效,不惑浮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致治之功”。〔31〕 这篇奏疏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元初的政治形势和元朝的历史特征。类似的低沉论调,在其他几个北族王朝是很难看到的。
一般而言,作为进入汉地的北方民族政权,其统治者都会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比较强的民族意识。这种自身民族意识可能会引发文化冲突,如北魏的崔浩国史之狱、清朝的强制剃发和文字狱,都酿成了大规模流血事件,并以统治者一方获胜告终。然而在个别问题上文化冲突的激烈程度,并不与文化差异的大小成正比。相反,这种个别冲突愈激烈,可能说明统治者虚弱自卑、对自身文化缺乏信心的心理愈加严重。元朝的情况则不然,其文化政策的自由和宽容颇为当代史学家所羡称,而同时蒙古统治者的民族意识实际上又是保持最成功的。元王朝或许因此而早衰,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蒙古民族也因此而在元亡之后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传统,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也反映出历史的复杂性。
对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元朝历史地位的评价,是一个在史学界已经谈论很多的话题。总体来看,似乎有两种不同的趋向。不专治蒙元史、主要研究其他朝代历史的学者,从经济破坏和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的方面出发,对元朝倾向于否定。〔32〕 而蒙元史专家则较多地强调元朝的积极因素,反对“特别夸大元朝的黑暗面” ,“说元朝一团漆黑,什么都糟得很”。〔33〕 这方面的讨论也许还会持续下去,大概不太可能、也不一定有必要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的确,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一个积极、消极两方面因素都很突出的朝代。元朝的大统一和民族融合,对中国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有着深远的积极作用;元朝开放的文化政策和活跃的中外关系,也对古老的中华文明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但元朝统治所带来的经济破坏、落后生产关系注入、民族压迫与歧视等等消极影响,也同样不可低估。正、反两面内容体现在不同领域,很难比较孰轻孰重。
其实我们不妨采用另外一个思考角度来认识元朝,那就是元朝对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问题。北方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大的南进浪潮,分别发生在魏晋南北朝和宋辽金元时期。这两次浪潮卷入民族多、冲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一定程度上都对汉族社会发展的本来趋势有所改变。对于第一次浪潮冲击的结果,田余庆先生指出:“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34〕 本系学长阎步克教授则形象地称北朝政治格局“成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历史出口”〔35〕 。实际上,上述看法对解释宋辽金元时期的历史线索也是适用的。从“改变原来趋势”的角度出发,对于这两次冲击应当如何评价呢?目前对第一次冲击的看法比较一致,由于此后隋唐盛世的到来,大家普遍认为魏晋南北朝的北族南下为中国历史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和新鲜血液,应予肯定。如采取同样的逆向考察方式来看第二次冲击,评价恐怕就会有所不同。因为金元之前的宋代以物质、精神文明的显著成就闻名,而其后的明清两代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高度发达的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统治。周良霄先生在他的《元代史》一书序言中就此有一段精辟论述:
“毫无疑问,元朝统一全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肯定的。……同时,元朝还有它的消极方面。它主要的问题还不仅是一般大家都经常提及的战争破坏与民族压迫政策,因为战争的破坏毕竟只是在一些地区(如北方地区),民族压迫政策充其量也只是元朝的近百年统治期内起消极作用的因素。在我们看来,更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在政治社会领域中由蒙古统治者所带来的某些落后的影响,它们对宋代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逆转。这种逆转不单在元朝一代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一种历史的因袭,为后来的明朝所继承。它们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进程,影响更为持久和巨大。譬如说,世袭的军户和匠户制度、驱奴制度、诸王分封制度、以军户为基础的军事制度等等。……明代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承袭元朝,而元朝的这一套制度则是蒙古与金制的拼凑。从严格的角度讲,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至于经济的发展,从两宋到明末形成明显的马鞍形,这是不言而喻的。”
周先生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想对元朝历史作出比较实际和准确的评价,就应当将它放在更广泛的历史阶段中,特别是宋、明之间进行考察。由宋到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领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变化?要想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还有赖于专家学者的大量深入研究。由于宋、明历史史料浩繁,问题头绪复杂,夹在中间的又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性最突出的元朝,因此这一跨时段考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但这方面的工作肯定是大有可为的。
例如同样作为专制官僚制王朝,宋、明两代的政治气氛即有很大区别,宋代主宽而明代尚严。宋代是士大夫政治的黄金时期,颇有“开明专制”色彩,对政治领域中的各种非理性因素的抑制也比较成功,所谓“为与士大夫治天下”〔36〕; 而明代的皇权及其附属物——宦官权势恶性膨胀,“果于戮辱,视士大夫若仆隶”〔37〕 。这一变化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吗?还是完全由偶然因素所决定?恐怕都不是,其中应当有元朝的影响。在“家产制国家”色彩浓重的大蒙古国,由父家长权力发展而来的汗权至高无上。出使蒙古的欧洲传教士加宾尼说:“鞑靼皇帝对于每一个人具有一种惊人的权力。
……一切东西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因此没有一个人胆敢说这是我的或是他的,而是任何东西都是属于皇帝的。……不管皇帝和首领们想得到什么,不管他们想得到多少,他们都取自于他们臣民的财产;不但如此,甚至对于他们臣民的人身,他们也在各方面随心所欲地加以处理。”〔38〕 这种观念一直保持到元王朝。周良霄先生通过若干问题的考察指出:“元朝的专制皇权已远较前代少所约束”,朝廷重臣与皇帝的关系“也就是主奴关系”,“所有这些,都导致皇帝的尊严愈增,专制主义皇权也进一步膨胀,这对于明初极端专制主义皇权制度的成形无疑有它的影响”。〔39〕 的确,从元朝历史来看,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并非偶然。明代很多皇帝恣意妄为、我家天下任我为之的蛮横心理,应当来自元朝“家产制国家”的皇权观念。〔40〕
由于明初讳言对元制的继承关系,朱元璋又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创制立法”,元朝对明朝的很多影响、或者说对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到今天已经不易察觉。但毫无疑问,这种影响是广泛存在的,可能其作用力还相当深远。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说:“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41〕 黄氏身处国破家亡之际,痛定思痛,其历史反思不免言之过甚,但他的话对我们认识元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是有参考价值的。元朝的特性,也至少有一部分应当从这方面去考察。
注释:
〔1〕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72)第二卷,第70页。
〔2〕 K.A.Wittfogel and Feng Chia-Sheng , History of the Chinese Society,Liao (907-1125) (Phil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49) , pp.1-32 . 此导言 已有汉译文,收入《辽金契丹女真史译文集》第一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3〕 萧启庆:《近四十年来大陆元史研究的回顾》,收入作者《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 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4〕《魏书》卷2,《太祖纪》。
〔5〕《资治通鉴》卷286,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二月。
〔6〕 金朝人梁襄在比较辽、金两代国家本位时说:“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 之临潢(按指辽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可 为佐证。见《金史》卷96,《梁襄传》。
〔7〕 《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
〔8〕 《元史》卷58,《地理志一》。
〔9〕 袁桷:《华严寺碑》,《清容居士集》卷25。
〔10〕 许衡:《时务五事》,《鲁斋遗书》卷7。按此语出自许衡一篇散佚奏疏的残文, 《鲁斋遗书》将其附入《时务五事》第五篇“慎微”条下。但如细玩文义,此疏当上于中统 初年,与至元三年所上《时务五事》并非一时所写。《元文类》卷十三收录《时务五事》, 即无此段文字。乾隆五十五年刊十二卷本《许文正公遗书》卷7则将此文附在至元十七 年所上《更历疏》之后,更误。
〔11〕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译本,1966),上册,第205-214页。
〔12〕 参阅姚大力:《蒙古高原游牧国家分封制札记(上)》,载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编《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十一期(1987.12);护雅夫:《突厥的国家构造》,收 入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九卷(中华书局,1993)。
〔13〕 在十二、三世纪之交漠北诸多部族中,仅有斡亦剌的蒙古化较为曲折。它直到元朝灭亡 后仍保持较强的独立性,称为瓦剌,长期与蒙古本部争雄。这一方面是因为它在蒙元统 治的相当长时间里尚属“林木中百姓”,生活环境偏僻,与蒙古腹地联系较弱;另一方 面则是由于其首领与成吉思汗家族联姻,在编组千户时得到照顾,原有部族组织保存较 为完整。尽管如此,它在明清之际仍以漠西蒙古之名见载,最终还是没有摆脱蒙古化的 归宿。
〔14〕 护雅夫前揭文;姚大力:《塞北游牧社会走向文明的历程》,收入张树栋等主编《古代 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5〕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汉译本,1980),上册,第22-24页。
〔16〕 姚大力:《蒙古高原游牧国家分封制札记(上)》,参阅Max Weber,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Oxford univ. press, 1947),pp341-357. 〔17〕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汉译本,1983),第362-384页。 〔18〕 《元史》卷124,《忙哥撒儿传》。
〔19〕 《元史》卷205,《阿合马传》。
〔20〕 权衡:《庚申外史》卷下。
〔21〕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8 ,《左丞许文正公》引耶律有尚《考岁略》。
〔22〕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0,“元诸帝多不习汉文”条。
〔23〕 叶子奇:《草木子》卷4下,《杂俎篇》。
〔24〕 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上册,第29页。
〔25〕 许凡:《元代吏制研究》(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第137-139页。
〔26〕 姚大力:《元朝科举制度的行废及其社会背景》,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 六期(1982.12)
〔27〕 《元史》卷143,《自当传》。
〔28〕 《元史》卷26,《仁宗纪三》。
〔29〕 《元文类》卷40,《经世大典序录·治典·三公》;《明史》卷72,《职官志一》。
〔30〕 吕思勉说:“从来北族之强盛,虽由其种人之悍鸷,亦必接近汉族,渐染其文化,乃能 致之。过于朴僿,虽悍鸷,亦不能振起也。”此说可能适用于中国古代大部分北方民族, 但蒙古似乎是例外。见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第73页。
〔31〕 许衡:《时务五事》,《鲁斋遗书》卷7。
〔32〕 傅筑夫:《中国历史上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收入作者《中国经济史论丛》(三联书 店,1980)上册;漆侠:《关于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发展阶段问题》,收入作者《求实 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33〕 韩儒林:《〈元史纲要〉结语》,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 1982)。此文后来作为“前言”载入《元朝史》上册。
〔34〕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第360页。
〔35〕 阎步克:《魏晋南北朝官僚政治和制度·写作草纲》(打印稿)。
〔36〕 文彦博语,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戊子。
〔37〕 邓之诚语,见其《中华二千年史》(中华书局,1983),卷五上,第12页。
〔38〕 道森 编:《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汉译本,1983),第26-28页。
〔39〕 周良霄等:《元代史》,第470-471页。何兹全先生从人民对国家人身隶属关系强化的 方面进行分析,也得出结论说:“明清的专制主义,是从元朝继承来的,不是从秦汉继 承来的”。见其《中国社会发展史中的元代社会》一文,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 年第5期。
〔40〕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明初专制集权的强化是打着“惩元之弊”的旗号进行的。但这与我 们上面的分析并不矛盾。明初人屡称“宋元宽纵”,实则宋元宽纵的表象相同而实质有 异。宋朝的宽纵可以说是宋初制定的既定国策,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思想在具体政 策上的表现。而元朝的宽纵主要表现出它作为“征服王朝”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法制上 的不健全,并非对臣下刻意宽容。与此相联系,我们还看到尽管元朝皇帝(或蒙古大汗) 享有无上的专制权威,但其时的君臣关系并不像明朝那样剑拔弩张。蒙古皇帝有非常强 的“天命”、“神授”自我意识,对作为自己“家臣”的朝廷官员没有太多的疑忌之心; 而元朝官员主要来源于蒙古、色目贵族和汉族胥吏,其政治态度也与富有强烈的道义原 则和社会使命感的士大夫阶层颇为不同。到明朝,君臣角色都发生了变化。一面是起自 寒微、心理脆弱的明太祖及其子孙,一面是在长期受到冷落后重新有了用世机会、跃跃 欲试的士大夫,君臣关系趋于紧张似乎可以理解。廷杖之制起于金、元,但两朝廷杖大 臣之例并不多见,不像明朝动辄棰楚交加,原因应当也在于此。
〔41〕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钢琴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动琴槌以敲打琴弦。从十八世纪末以来,在欧洲及美国,钢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键盘乐器。钢琴发源于欧洲,十八世纪初,意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发明的一种类似现代钢琴的键盘式乐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特性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钢琴传入中国以后,艺术家们对钢琴创作的技法和调式调性、曲式和声等方面都进行了民族化的探索使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不仅在表达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民族意蕴,积累宝贵的经验,同时在世界的舞台上还占有一席之地。该文主要就钢琴音乐作品中音调、音色及演奏中的民族特性展开讨论。
关键词:钢琴 民族特性 钢琴音乐作品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240-01
钢琴作为西方乐器,在传入中国以后,我国的艺术家们就开始了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创作。经过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百余年里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这些钢琴音乐作品不但创作手法新颖独特,而且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化风格。经过这一百多的发展,中国钢琴音乐从1915年赵元任发表出版的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到萧友梅和沈仰田多国外钢琴曲的模仿再到王建中的《百鸟朝凤》和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的出现,则标志着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进入到了一的成熟期。本文将从音调和音色的民族化特性、演奏的民族化特性和钢琴音乐中的联想等几个方面,来描述带有民族特性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进而说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独特之处。
旋律、音调是中国音乐作品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在中国所创作出来的钢琴音乐作品则是把传统的音乐当作蓝本,根据西方钢琴音乐作曲手法对中国传统的音乐进行改造而创作的。这些只要是与中国传统有渊源的作品,就会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韵味,并且这独特的韵味风格就会显得十分突出、
民族化音色,音色是影响到整首曲子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中国传统音乐音色是一种线条美,常常是较自由的使用颤音和滑奏的演奏手法来修饰表现出来的,因此表现出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性的重要方式就是模拟民族器乐的音色和演奏手法。然而,我国的民族乐器在音色和音响上比较独特,就这种独特的音色和音响效果,使演奏的音乐富于浓郁的中国韵味,更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的审美情趣。
对于钢琴音乐作品音色的民族化模拟,演奏者把钢琴作品演绎的惟妙惟肖,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听众听觉上的丰富联想与想象,还使得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被广大群众接受。在中国模仿民族乐器奏法的钢琴音乐作品有很多,在这些作品中常常使用不同的奏法、不同的触键、及踏板的应用和在音色、音调上的对比来进行模仿。演奏者在模仿演奏此类的音乐作品时,只有把传统的演奏手法和西方的演奏技巧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出艺术的感染力。例如,在唢呐改编曲《百鸟朝凤》中,作曲家在奏法和技巧方面大量的应用装饰音和和不协和的音程,来模拟表现出曲中唢呐的滑音韵味,这样就惟妙惟肖的模拟出唢呐的演奏风格与韵味。在二胡经典曲目《二泉映月》中,作曲家大量运用二度与三度单倚音来进行模拟二胡的滑音演奏技巧,使得曲子显得活灵活现。在《翻身的日子》中作曲家加入小三度和小二度装饰音,进行模仿管子的风格特征,还在乐曲中进行双手交叉演奏,左手低声部旋律演奏等等这些作曲演奏技法,使得曲子增加了诙谐的气氛。在这些音色、音调民族化的模仿中,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符合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特殊演奏技巧,也产生了在西方钢琴音乐作品中所没有的民族化艺术特色,更丰富了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民族特性。
独特的音色演奏和多种样的装饰音的应用是表现中国传统音韵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文化血缘是和中国传统的音乐作品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哪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演奏艺术的意境上和演绎的音乐内涵上,都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息息相关。对与作曲家们无论是将中国传统的曲调与西方的作曲技法和在音调的色彩调性、和声织体的运用,还是对于新音色和民族神韵的追求,这些都是作曲家们为了体现民族化的特性特征。因此,这些所谓的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也应该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标准。
与中国传统乐器相比,钢琴的音色及润腔是比较单一的。要想完美的演奏出民族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神韵,演奏除了熟练掌握传统的演奏技巧技法外,还要会熟练的应用一些特殊的演奏技法。同时还要演奏者还要具有很高的传统民族音乐素养,更是熟悉民族音乐的特点,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独特神韵,以自己合适的方式细致准确的表达出来,达到“人琴合一”的状态。
钢琴与中国传统音乐不同,它是一种固定音高的键盘乐器,它不像中国传统乐器那样可以作出特别细微的音高变化。钢琴在发音后,它的发音的音量是逐渐减弱的,而民族乐器可以收到一些外在因素而逐渐加强。还有就是钢琴音色受到钢琴本身决定的,这样就没有中国传统器乐那么富有表现力了。就钢琴的音色而言,它的音色是单一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对一些音区和音量的对比,完全是可以产生不同音色上的联想。像在弹奏《夕阳箫鼓》时,演奏者的脑海中就应该有哪些传统乐器的音色、音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形联想。这有形联想就是演奏者在演奏时脑海中对作品的分析及对民族乐器的模拟,形成一种超前意识。从而是作品更具有民族化特性,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
既然有这种有形的联想,那么在钢琴演奏中,就有无形联想。对中国人来说,创造和对艺术的再现追求是意境至上的。中国有句老话,“内得于心,外应于器”这是中国在器乐演奏中的美学标准之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无形联想。这种无形联想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超乎与具体的作品之外的。因此,要想真正的表现出民族音乐神韵,就有具有很高的民族音乐素养,扎实的民族文化功底,还要对音乐有较深的理解能力。同样还要求演奏者一定要在西洋钢琴奏法的基础,并结合本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使自己领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浓郁的民族气质。在演奏中还要充分的发挥想像力,这样才能使作品起到传神的效果,以达到形神具备的境界。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演奏上都有了明显的民族化特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化特性的音乐特点。它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并且带有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独特的、带有浓重民族特性的钢琴音乐作品的无穷魅力。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应该在传统的音乐的弘扬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钢琴音乐文化的精华和成果,大力彰显我国钢琴艺术所具有的民族特征,以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文化,使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特性呈现出更加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1] 席悦.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特色[J].青春岁月,2012(4):11.
[2] 杨文.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音乐探索,2005(1):70―74.
[3] 毛凯.论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特性[J].作家空间,2010(9):251―252.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燃烧器,是使燃料和空气以一定方式喷出混合燃烧的装置统称。燃烧器按类型和应用领域分工业燃烧器、燃烧机、民用燃烧器、特种燃烧器几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用于辅助推进系统的燃烧器的特性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辅助推进系统与主推进系统一样,是航天运载系统和航天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用包括:姿态控制、速度修正、轨道变换组修正、位置保持、推进剂沉底以及航天器上的各种辅助动力装置等。辅助推进系统现已发展成为液体火箭推进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趋势为:高性能、高可靠性,具有质量轻、尺寸小、响应快、品种多的特点。为了解决燃烧中热损失大,燃烧不稳定的等问题,国际上很多研究人员采取了以下两种措施:一方面是增加热循环,另一方面是利用多孔介质燃烧技术,这种两种措施已经被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中,采用正庚烷作为燃烧工质,并设计了一种带回热结构和多孔介质的小型燃烧器。利用回热结构预热液体庚烷及未燃混合物,促进庚烷液滴的蒸发。利用多孔介质增加液滴蒸发表面积,增加气体庚烷和空气接触的时间,使混合更充分。从可燃极限、燃烧室形状、火焰传播速率几个角度进行实验探讨。本文中定义,可燃混合气中空气质量流量与燃油质量流量之比为空燃比。
1.1 实验系统
本实验在微燃烧实验台上进行。空气的流量采用型号为D 0727A /ZM的质量流量控制器来调节,量程0~5SLM ,测量误差小于满量程的1% 。液体正庚烷的流量采用LSP 01-1A 型号的注射泵来调节和控制。壁面温度和尾气温度选用外径0.5m m 的K 型铠装热电偶来测量,热电偶误差极限±0.75% (400~1300℃);采用FLIR A 40 红外热像仪测量套管外壁面温度场。另外,选用C A N O N H F200 来记录火焰位置及形状。同时,利用LA B V IEW 软件开发的数据采集软件来实时采集气体流量、温度等参数。
实验中,氧化剂为空气,通过调节正庚烷和空气的流量来实现不同的空燃比。实验时,采取在内管出口点火,回火点燃的方式。实验中测量的主要参数包括:空气和正庚烷的质量流量;空燃比(A /F);内管外壁面温度和尾气温度;火焰位置和形状。
1.2 燃烧器模型
燃烧器直管是长100m m、内径4m m、外径6m m 的石英管,水平放置。在内管内部从空气进气端伸入一根外径为0.4m m、内径为0.24m m 的毛细不锈钢管,它与注射泵针头相连接。利用注射泵把液体燃料注入内管中。同时将空气从左端口通入燃烧器。另外,为了回收部分废气热量来预热低温的进口反应物,进而增加燃烧稳定性,设计了外套管结构。外套管有三种, M odel2、M odel3、M odel4,M odel2 套管底部为平底,M odel3 套管底部为圆底,M odel4 套管底部为凸底。套管均为石英材质,总长83m m、内径10m m、外径12m m。实验中,选择了聚丙烯腈基碳毡作为多孔介质,其孔隙率大约为87% 。
毛细管尾端即庚烷出口置于碳毡内部,此时碳毡距内管出口44.5m m。燃烧器上布置了8 路热电偶:TC 1、TC 3、TC 4 和TC 5 测量内管壁面温度,TC 6 测量燃烧尾气温度,TC 2 沿内管中轴线伸入多孔介质测量碳毡内部温度,外壁面温度通过红外摄像仪测得。
2.1 外套管形状对可燃极限的影响
本文中,用可维持燃料燃烧的最大空燃比来表征此条件下的燃料贫燃极限,同理,用可维持燃料燃烧的最小空燃比来表征此条件下的燃料富燃极限。
为了探索庚烷流量变化时,燃料可燃极限的变化趋势。采用M odel2、M odel3、M odel4 进行了多次重复性实验,得到了可燃极限的变化规律。在实验过程中发现,3 个模型中可燃极限的变化规律相似,只有当庚烷流量大于某临界值时,才能维持稳定燃烧。庚烷流量小于某临界值时,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不足以补偿庚烷蒸发和热损失带走的能量,因而无法维持反应进行。以m odel2 所得数据为例,当庚烷流量更小达到0.11m g/s 时,无论如何调整空燃比都无法维持稳定燃烧。这是因为此时放热量相当少,计算得知只有不到5W 。随着庚烷流量的增加,参与反应的燃料增多,反应放热增加,空气在一定程度的过量或者不足时依然可以维持稳定燃烧。当庚烷流量超过0.46m g/s 后,可燃极限变化趋于平缓。富燃极限几乎都维持在5.5 左右;贫燃极限则在35附近略有波动。
通过M odel2、M odel3、M odel4 中可燃极限的对比,可以看出可燃极限值最高的是M odel4,其次是M odel2,M odel3 中的可燃极限值最低。即在扩展可燃极限上,凸底套管最优,平底套管其次,圆底套管效果最差。
2.2 外套管形状对散热的影响
在庚烷流量为0.8m g/s (A /F=7.69) 和0.57m g/s (A /F=10.76)条件下,分别对M odel2、M odel3、M odel4 中内外管壁壁面的温度分布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庚烷流量为0.8m g/s (A /F=7.69) 时三模型中的燃烧火焰都稳定在坐标-10m m 到10m m 之间。在这一条件下,3 模型中得到的最高温度(即TC 6 测得的废气温度) 基本相同,其中M odel4 的外壁面平均温度最低,热量损失较少。
2.3 火焰传播速率
改变空气流量和庚烷流量,使燃料A /F 固定为8.5。采用M odel2进行的燃烧实验,并测得了温度分布。
实验结果表明,在R e 为50.2~68.13 (庚烷流量为0.34~0.46m g/s)区间段,TC 1、TC 3 和TC 2 温度稍有下降,而TC 4、TC 5、TC 6 温度则略有升高,这表示此时燃料流速略大于火焰传播速率,火焰从TC 1附近非常缓慢的移向下游。在R e 为68.13~132.69 (庚烷流量为0.46~0.92m g/s)这段区间,各热电偶测得的温度变化较大,说明此时的燃气流速明显大于火焰的传播速度,火焰较快速的向管口移动;当R e 增加到132.69 时火焰接近内管出口。观察R e 为132.69~200.82 (庚烷流量为0.92~1.36m g/s)这段区间,排气和各处管壁温度都呈现出基本稳定略有线性增加的趋势。TC 2 所反映的多孔介质温度则呈现基本稳定略有下降的趋势。同时试验中观察到火焰位置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可见,随着燃烧温度的增加,火焰的传播速率也在增加。
1)当庚烷流量小于某临界值时,燃烧器无法稳定工作。随着庚烷流量的增加,可燃极限增加,但增加趋势随着庚烷流量的更加逐渐趋于平缓。
2)外套管底部形状对燃烧的稳定有一定的影响,总体来看,由于壁面对流场的影响,底部为平底时更有利于增加可燃极限。
3)随着燃烧室内温度的增加,火焰的传播速率也在增加。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安全第一”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试金石,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措施。坚持安全第一,就是对国家负责,对企业负责,对人的生命负责。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煤矿职工安全意识特性及教育策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煤矿职工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直接参与主体,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当前国家、社会大的安全环境下,矿井能否实现安全生产,主要取决于职工能否安全作业。而职工的作业行为是其思想或者意识的实际反映。因此,要确保职工主动遵章操作,必须采取措施为职工塑造规范的安全意识。该文对煤矿职工安全意识的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针对这些特性提出了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可作为煤矿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及职工安全意识教育的参考。
煤矿职工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直接参与主体,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当前管理有力、培训到位、装备完善的情况下,能否全面实现矿井安全生产,主要取决于职工在现场能否自觉遵章作业。
行动是思想意识的表象反映,要想规范职工的作业行为,实现职工自主保安,必须首先规范其思想意识,加强职工安全意识教育。为此,特对职工安全意识的特性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意识教育策略。
1.1 安全意识具有隐蔽性
安全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他存在于人脑中,无法直接获取。虽然安全意识可以通过职工的作业行为向外界反馈,但是部分职工因惧怕受到处罚,在日常工作中具有较高的警惕性,我们看见的行为大部分已经过掩饰、美化。这导致我们很难通过职工的外在表现直接精准评价一名职工的安全意识。
1.2 安全意识具有扩散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安全意识亦然。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我们通常会发现违章作业往往集中出现在某一个班组或某一个区队,日常安全表现良好的班组或区队会持续安全无违章。每一名职工都是同组作业其他人员的表率,彼此间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无论好的安全意识还是差的安全意识都将向周围其他人员扩散,甚至影响全局。
1.3 安全意识具有封闭性
安全意识是人对周围事物的统一认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一个人的安全意识就像一只箱子一样,随着成长过程中与客观世界的不断接触,不断向箱子中添加新的认识,直到思想成熟,箱子便基本装满并进行自动封闭。因此,对与自己固有意识不同的看法通常会持怀疑态度,易出现排斥反应,较难渗透、较难改变。
1.4 安全意识具有波动性
一个人的安全意识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气候、情绪、环境等。通常在炎热的夏季、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后、传统节日期间职工心情躁动不安,考虑其他问题多于考虑自身安全问题,在复杂地质条件施工时职工有畏难情绪和懒惰思想。多种因素均容易导致职工的安全意识发生波动,产生变化。
2.1 思想上要放得开
安全意识教育是一项艰苦卓绝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思想认识上首先要放开。人的思想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思想的改变体现在日常行动中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日常开展的安全意识教育工作中,可能开展一次教育活动只能影响到几个人,或者收获的效果微乎其微,几乎无法察觉。但是不能因为效果不明显就放弃,而要抱有持之以恒的心态,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期待一口吃一个胖子。要制定好长远规划,通过长期做、反复做,逐渐渗透,实现逐步改变。
2.2 管理上要带得动
因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周期长、效果慢,当前很大一部分煤矿安全管理人员认为安全意识教育过于虚幻,工作量大,实施困难,对安全意识教育存在排斥情况。这就造成安全意识教育实施及推广困难。因此,在开展职工安全意识教育前,首先必须在管理人员身上下功夫,让管理人员切实认识到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为基层管理人员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让他们切实理解安全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具体操作方法。只有打通管理人员这一环节,安全意识教育才能够真正受到支持,落实到位。
2.3 行动上要跟得上
安全意识教育是一项相对抽象的工作,完美的工作思路较难获得,且工作思路可能转瞬即逝。因此,一旦获得较好的工作思路,应尽可能快速地做好记录,并紧紧围绕既定的思路及时考虑相关工作,避免因其他工作导致优秀思路丢失或混乱。在工作思路谋划完成后,要及时付诸实际,并根据执行情况,对前期的规划及时进行纠偏,确保理论转化实际的及时性及有效性。
2.4 形式上要搞得活
安全意识教育要想让职工真正接受并取得实效,教育形式上必须搞活,可充分吸收历史经验,但绝不能照搬照抄、老生常谈,必须不断推陈出新。首先要根据教育对象设计教育形式,比如对煤矿安全几乎一无所知的新工人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时,重点要让其对安全有敬畏之心,可开展一些事故案例宣讲;对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时,要重点唤醒其家庭及社会责任心,可开展重症工伤探视。其次要根据教育目的设计教育形式,比如想充分发挥职工家庭协助保安作用,可开展违章人员家属帮教活动。同时,在选择教育形式时,还要切实考虑到职工的个人感受,避免因职工难以接受教育形式而出现逆反心理。
2.5 范围上要拿得准
在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时,不能贪大求全,一味扩大范围、扩大规模,无原则地搞狂轰滥炸。必须针对具体情况选定合适的教育范围。准确选择目标群体,一方面可减少管理人员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因职工的反对情绪导致目标群体教育效果受到影响。比如,在组织职工家属参与职工安全帮教期间,要充分考虑职工家属的时间安排、健康状况及职工家庭与单位的距离等因素。在职工家属无时间参加、距离较远或因身体问题无法到现场参加时,应选择定期向家属通报职工安全状况,并提出以协助帮教要求的方式进行,切不可搞一刀切,强迫家属参加。否则,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还会因职工及家属的抵触情绪造成事倍功半。
职工安全意识具有鲜明的特性,只有深入理解其特性并针对这些特性解放思想,加强管理,通过确定合理的教育范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才能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规范职工的作业行为,也才能保证矿井的长治久安。
相关文章: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有着自己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西藏传统艺术更是有其独有的特性。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剑麻、凤尾丝兰及丝兰的艺术形态特性的比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探讨比较人们经常混淆的凤尾丝兰、丝兰和剑麻之间的艺术形态特性,对其识别要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从而对凤尾丝兰的艺术形态特性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和阐述,并尝试从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差异编制三种植物的简易检索表以便于应用。
关键词:凤尾丝兰、丝兰、剑麻、形态特性
丝兰与凤尾丝兰同为龙舌兰科、丝兰属常绿灌木。不仅同科、同属、同乡,而且姿态、习性也极相似,常造成名称混用,但仔细比较,其有细微差别。我国各地又常将凤尾丝兰和丝兰均俗称剑麻,但事实上剑麻是龙舌兰科、龙舌兰属植物,在形态上与之也有差别。
本文通过查阅植物志以及相关资料,并对照园林应用中的图片、形态描述,对丝兰、凤尾丝兰和剑麻进行了正名和描述,并对其在形态特性方面的识别要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同时尝试从叶的差异进行描述以便于识别应用。
凤尾丝兰原产地是北美东部和东南部,常绿木本植物,在我国各地引种栽培,普遍用于园艺栽培,园艺品种有斑叶、卷叶者,因其喜阳又耐阴,适应能力极强,而且能吸收多种有害气体,所以被广泛种植于花坛中心、池畔、台坡和建筑物附近。凤尾丝兰是灌木或小乔木。干短,有时分枝,高可达5m。叶密集,螺旋排列茎端,质坚硬,有白粉,剑形。原产北美东部及东南部,现长江流域各地普遍栽植。适应性强,耐水湿。扦插或分株繁殖,地上茎切成片状水养于浅盆中,可发育出芽来作桩景。
主要形态特性如下:
1)学名:Yucca gloriosa Linn.
2)别名:菠萝花,刺叶王兰,厚叶丝兰
3)科:龙舌兰科
4)属:丝兰属(Yucca L.)
5)产地:原产北美东部和东南部。
6)植物类别:常绿灌木
7)茎:茎高3米以下
8)叶:a、质感:坚厚革质,硬 b、叶面:叶面有皱纹,浓绿色,被少量白粉 c、叶尖:顶端为坚硬的刺,呈暗红色 d、叶缘:叶缘光滑而无白丝,通常具疏齿,老时具稀疏的丝状纤维,微灰绿色 e、叶形:丛生密生成莲座状,剑形 f、叶长:长40cm~60cm,中部宽约4cm~6cm g、叶纤维:叶纤维粗硬、洁白、有光泽
9)花:a、花序:大型圆锥花序,长l~3m b、花色:花白色至乳黄色,顶端常带紫红色,径5~7cm c、花状:花朵杯状,下垂 d、花被:花被 6片,卵状菱形,6个扁平状离生雄蕊,3根三角形棒状组成复雌蕊,子房上位 e、花期:花期7月~9月 f、花茎:花茎自叶丛间抽生,直立高1m~1.5m,总梗粗壮,直径约3cm~5cm g、花香:清香
10)蒴果:蒴果干质,长圆状卵形,有沟6条,长5cm~6cm,不开裂
11)生命周期:一生能多次开花,周期长
12)变种:小型凤尾兰、斑叶凤尾兰
13)适应地区:温暖地区广泛露地栽培
14)生态习性: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耐寒,耐阴,耐旱也较耐湿,对土壤要求不严,生长适应能力强。对有害气体如SO2、HCl、HF等都有很强的抗性。不抗盐碱。
15)繁殖:与丝兰蛾具有专性授粉互惠共生体系.常用人工授粉或分株繁殖,扦插繁殖方式进行繁殖
16)常见病害:裼斑病和叶斑病
17)栽培管理:定植后管理简便,只需随时剪除枯枝残叶,花后及时剪去花梗,刮风下雨后扶整植株。植株生长过高或生长势减弱时可重新栽植更新。
18)用途:园林绿化;叶纤维可作缆绳;叶片还可提取?体激素。可做止咳平喘的中药。
丝兰分布于美洲,我国引入栽培的有丝兰Y.flaccidaHaw和凤尾兰Y.gloriosaL.等4种,除供观赏外,有些种类的叶纤维强韧,可制绳缆。丝兰的花是于晚间开放的,开时放出奇香,以迎接丝兰蛾之来访。蛾的口腔有一种细长而能弯曲的吻管用以收集花粉。
主要形态特性如下:
1)学名:Yucca smalliana Fern..
2)别名:毛边丝兰
3)科:龙舌兰科
4)属:丝兰属(Yucca L.)
5)产地:原产北美东部和东南部。
6)植物类别:常绿灌木
7)茎:幼时茎极短,叶常擦地面丛生
8)叶:a、质感:厚革质,相对较软些 b、叶面:叶面灰绿色,两面稍被白粉 c、叶尖:先端渐尖成针刺状 d、叶缘:边缘具分离的卷曲的白色纤维质丝状物 e、叶形:丛生密生成莲座状,条状披针形,反卷 f、叶长:长30cm~60cm,宽约3cm g、叶纤维:叶纤维粗硬、洁白、有光泽
9)花:a、大型圆锥花序,长l~2m b、花色:花白色至乳黄色,顶端常带紫红色,径5~7cm c、花状:花朵杯状,下垂 d、花被:花被 6片,卵状菱形,6个扁平状离生雄蕊,3根三角形棒状组成复雌蕊,子房上位 e、花期:花期9月至10月,前后可开1个月左右 f、花茎:花茎自叶丛间抽生,直立高1m~1.5m,总梗粗壮,直径约3cm~5cm g、花香:清香
10)蒴果:蒴果长圆状卵形,有沟6条,长5―6cm,3瓣裂
11)生命周期:一生能多次开花,周期长
12)变种:斑叶丝兰、黄边丝兰
13)适应地区:温暖地区广泛露地栽培
14)生态习性: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耐寒,耐阴,耐旱也较耐湿,对土壤要求不严,生长适应能力强。对有害气体如SO2、HCl、HF等都有很强的抗性。不抗盐碱。 15)繁殖:与丝兰蛾具有专性授粉互惠共生体系.常用人工授粉或分株繁殖,扦插繁殖方式进行繁殖
16)常见病害:裼斑病和叶斑病
17)栽培管理:定植后管理简便,只需随时剪除枯枝残叶,花后及时剪去花梗,刮风下雨后扶整植株。植株生长过高或生长势减弱时可重新栽植更新。
18)用途:园林绿化;叶纤维可作缆绳;叶片还可提取?体激素。可做止咳平喘的中药。
剑麻原产地是原产墨西哥的龙加丹半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及海南等地栽培,剑麻叶可作渔业、航海、工矿、运输用绳索、帆布、防水布等原料,也可用作家具的填充物,还可与塑料混合压成硬板,制成家具。叶汁可提取蛋白酶、皂素等,广泛用于国防、工矿、医疗等,发酵可产生沼气,叶渣是良好的饲料,麻渣是优质的有机肥料。
主要形态特性如下:
1)学名:Agave. sisalana Perr.ex Engelm
2)别名:琼麻,菠萝麻,西沙尔麻、水丝麻
3)科:龙舌兰科
4)属:龙舌兰属(Agave L.)
5)产地:墨西哥尤卡坦半岛。
6)植物类别:常绿灌木
7)茎:茎粗短
8)叶:a、肉质,表面凹,背面凸 b、叶面:叶面蜡粉较少,初被白霜,后渐脱落而呈深蓝绿色 c、叶尖:叶片的尖端有褐色的锐刺 d、叶缘:叶缘无刺或偶有微刺 e、叶形:叶片莲座排列,挺直,呈剑状 f、叶长:长约80cm,宽约10cm g、叶纤维:叶纤维粗硬、洁白、有光泽
9)花:a、大型圆锥花序高达5-8m b、花色:花蕾,浅黄绿色,长5~6cm c、花状:花朵杯状,下垂 d、花被:花被圆筒形,雄蕊6个,雌蕊一个,子房三室,子房下位 e、花期:花期多在秋冬季节 f、花茎:花茎巨大,高约4m g、花香:有浓烈气味
10)蒴果:蒴果长圆形,含80~100粒,黑色扁平
11)生命周期:生命周期 6~10年,仅开花1次
12)变种:无
13)适应地区:适于热带,亚热带广大地区栽培
14)生态习性:喜阳光充足和温暖气候,较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中等肥沃、疏松透气、富含石灰质的砂壤土中生长最好。耐寒力较低。
15)繁殖:因为雄蕊先熟,所以自花受粉困难。花后多不结实,多用吸芽或珠芽繁殖
16)常见病害:茎腐病和日灼病
17)栽培管理:在栽培上,应注意在起苗后,剥除老叶、阴干几天后再定植,以避免植后腐烂。
18)用途:园林绿化;叶纤维是船舰绳缆,鱼网,防水布等主要原料。也可制成墙纸、抛光布,优质麻袋,地毯,衣料等物品。叶汁可用以制成甾体激素药物,提取龙舌兰蛋白酶,用于脱毛制革或回收胶卷上的银盐颗粒。
凤尾丝兰与丝兰的艺术形态相似度较高,他们都是园林中常见的多肉植物,它们常常被误认为剑麻。凤尾丝兰、丝兰与剑麻的艺术形态主要可通过叶器官来分辨。
相关文章: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中国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水利水电工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教材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层分模块化教学体系,以及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对《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教学过程;改革
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是基本建设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整个过程的费用计算,贯穿了水利工程估(概)预算、工程招标标底价以及投标报价、结算和决算等工程建设各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1]都很强的课程,与《水利工程施工》、《建筑材料》、《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和《农田水利学》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应用概预算工具和软件进行工程的计量和计价,基本具备造价员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目前,该课程教学方式偏重理论学习,学生学习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将“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是教学中的核心和重点。
一、课程教材现状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选用得当,使学生在校所“学”与就业后所“用”具有一致性,把职业需求的知识技能与课程内容充分整合。目前,众多教材的课程所包括的主要教学内容见图1[2]。从内容体系看,初步具备了水利工程计价的基本技能要求,但是课程内容组织比较离散,整体性和连续性差,理论与实际脱节,比如定额的原理章节内容,教材理论性过强,过多侧重于定额的编制原理和编制方法,但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定额,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不同施工方法合理使用定额进行组价等的问题的分析和阐述。其次,经过多年教学过程分析,教材体系没有形成教学模块,各章节之间知识结构不够紧密,因此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感到教材内容零散。
二、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程教学中学生们只有教材,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定额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导致教师无法深入讲解,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定额,造成教学空洞、乏味,感觉课本知识简单,眼高手低,以至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不会使用定额,不会编制概预算工作。其次,一份造价文件编制的优劣与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机械的选择和项目现场资料的把握有紧密联系,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课程学习与施工教学脱节,比如土方工程单价分析,需要考虑土的类别、开挖断面形式、运输距离、施工方法(人工或机械)和机械容量等众多因素的组合。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以“满堂灌+放羊式课程设计”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环境单一,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应以模块的形式设置,结合每一模块对应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穿插,学习与工作紧密联系。
三、分层分模块教学体系构建
教学内容以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编制程序为主线,以不同类型的典型工程项目为载体布设学习情境,分层次、分阶段、分模块化教学,设置学习情境,按照“划分项目、计算工程量、分析单价、汇总概算”的步骤序化教学内容;通过真实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图计算教学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要求,融“教、学、做”于一体,手工计算与计算机软件结合为一体。根据各个模块按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编排。并根据今后不断变化的就业岗位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本课程可以按照三大模块构建课程的教学体系,即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和提高能力。本课程是按48个教学学时安排,主要针对基本技能训练开展课程设计,适当穿插综合模块和提高能力内容。在基本技能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之上,以“工程项目”为导向,按照基本技能所对应的教训内容进行“分模块”教学,每一模块做好教学单元设计,让学生“边学、边练、边做”,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课程考核
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按照学生理论知识统一闭卷考试,综合考虑课堂表现、出勤和作业情况,以权重比例的方式评测该课程的总评成绩,此考核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而忽视了职业技能的培养。鉴于此,笔者认为课程考核体系应加强知识技能考核,把每一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技能和要求分模块考核,形成“理论考试+职业技能考核”的考核体系。
五、结语
水利工程造价是集技术、经济、管理和法规等为一体的体系,通过《水利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围绕教材内容介绍教材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建立灵活性、适应性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以现行的规范和规程为依据,熟练掌握(估)概预算编制的基本技能,达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技能为中心”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肖让,张永玲,等.水利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1,(35).
[2]王慧明,等.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摘要:当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平越来越高,同时在水利水电软基处理的过程中,软基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总体效果,在软基处理的过程中,粉喷桩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这项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非常大的优势。本文主要分析了粉喷桩技术在水利水电软基处理中的应用,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粉喷桩;软基处理;检测分析
粉喷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新型地基处理方式,在选择这种施工方法的过程中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工程地质的影响,通常,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使用在含水量超过3成的水泥土或者是砂土等多种软土地基当中,这一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好的加固效果,在加固的形式上,我们可以采用的有柱状、壁状和块状等多种形式。
1加固机理及施工流程
1.1加固机理
粉喷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新型的深层搅拌桩,在施工的过程中,其主要采用的是喷粉桩机进行成孔处理,采用分体喷射搅拌的方法,采用压缩空气将水泥或者是石灰将水泥或者是石灰输送到桩头的位置,同时还要将其控制成雾状,之后输送到桩头的位置,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的借助钻头的叶片旋转对其进行有效的搅拌处理,保证其自身的混合质量及水平,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形成水土体桩,和原来的地基充分的结合成复合地基,这样就能够充分的达到对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的效果。
1.2施工流程
桩机就位,桩孔定位;预搅下沉;喷灰、搅拌、提升至孔口;复喷(特殊情况处理);成桩(记录),设备移位。
2设计方案选择
按照厂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自身的特点,技术人员最终决定采用粉喷桩的施工方案,采用的固化材料为425号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按照原来土质的实际情况以及材料天然的含水量、地基的承载力等多个因素的具体情况,借助室内固化剂掺入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设定,粉喷桩设计单桩承载力和粉喷桩单位长度水泥掺入量等多个设计的参数。
3施工技术要求及重要环节的施工控制方法
3.1技术要求分析
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遵守施工技术的相关规范及操作流程,桩位定位的准确性要强,同时桩机停放的稳定性要强,正转预交下沉,同时还要在施工的过程中逐渐的加速,转动到接近深度位置的时候,应该采用低俗慢钻的方式,同时还要在原来的位置上转动1-2min,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确保钻杆处于干燥的状态,同时还要想钻杆之内不断的输送压缩空气。在保证加固聊喷射到孔底的位置时,应该以0.5m/min的速度来对其进行反转提升处理,然后再采用较慢的速度对其进行全面翻转处理,如果已经提升到了设计标高的位置,我们一定要对其进行原地搅拌处理,原地搅拌的速度不能过快,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保证施工记录的质量和水平,在钻具提升到了地面之后,钻机移位对孔也会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施工中如果喷粉量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和要求,我们还要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还要及时的向监理工程师进行汇报。
3.2关键环节及控制措施
首先,桩孔定位和孔深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甲方所给出的水准点和女坐标轴线点对其进行处理,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对经纬仪和钢尺进行放桩处理,确保桩位的误差在5mm之内,此外在测定桩位处地面标高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保证其可以充分的满足施工的要求,同时还要对桩头的位置和停灰的深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其次,丢桩。在工程建设和施工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避免丢桩事故的出现,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在采取了平面设置标志之外,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在施工正式开始之前,一定要对所有的桩位进行编号处理,将其做成两份,交给桩机机长和记录员进行妥善的保管。在单桩施工之前,机长和记录员一定要对桩号进行核对,核对无误之后才能施工,成桩之后,机长和记录员可以在桩位图上做好标记处理。再次,断桩。在桩机喷灰提升的时候,如果产生了停灰的问题,就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断桩现象,这样就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在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小灰罐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送灰量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控制,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保证停灰记录的质量和水平,此外还要在事故排除之后用将钻机下钻到停灰深度之下的1.0m的位置,对其进行重新的搅拌,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喷灰的质量。
4质量检测分析
粉喷桩属地下隐蔽工程,其质量控制应贯穿在施工的全过程,并应坚持全方位的施工监理;施工过程中必须随时检查加固料用量、桩长、复搅长度及施工中有无异常情况,并记录其处理方法及措施;施工结束后,应开挖桩头,检查搅拌的均匀性,量测成桩直径。并在成桩7d内分别采用低应变动测法。轻型动力触探等方法,对桩身完整性、桩体是否存在缺陷、缺陷所处位置及桩身强度等进行评价,为施工验收提供依据;对重要工程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应做单桩及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5粉喷桩在闸基涵洞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某水利水电工程堤排水涵洞位于滨海海滩,地面高程在-0.980-0.47m之间,地形开阔。海水涨潮时,涵洞地面全部淹没于水下,退潮时出露地表。本区地层为滨海相沉积地层,地表向下依次为:中砂、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砾砂、基岩。根据试验结果确定:粉喷桩的设计单桩承载力为106kPa,粉喷桩每米水泥掺入量为5055kg。复喷长度按桩长的1/3,即1.52.0m考虑。按设计要求,本工程共完成粉喷桩251根,桩径0.5m,桩长按不同部位分别为4.6m和6.4m总进尺2211.5m,其中制桩长度1482.4m复喷长度470.0m,空钻进尺259.1m。桩数、桩长、复喷段长度等均满足设计要求。按设计和监理要求,本次共检测6根桩,分别采用低应变动测法和N,。轻型动力触探等方法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严格依照国家有关规程、规范和设计、监理要求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项目偏差均小于规范和设计要求。工程质量良好。其中:水泥的标号为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并附有出厂水泥检验报告单;浅部5080cm桩头开挖,量测成桩直径均大于500mm,且搅拌均匀性良好,满足设计要求;采用10倍桩距.4行为一组抽检无丢桩现象,且桩轴线偏差均小于10cm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通过采用小应变动测法抽检验证,未发现断桩现象,桩长的准确率达到99%以上,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轻便触探仪进行桩身强度检测,合格率达100%。
6结论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软基处理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建设的水平,粉喷桩施工是常见的一种软基施工形式,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飞.关于水利工程软基处理技术的探讨[J].科技风,2013(21).
[2]贾云龙.关于水利工程软基处理技术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7).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涉及众多因素且其影响深远的复杂大系统,所以工程方案的选择应该慎之又慎。本研究以多目标决策理论为基础,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影响因素、决策指标体系建立、方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水利水电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关乎民生,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资源调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实践中,会形成一系列的丰富信息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有助于工作人员掌握水利工作的客观规律,进而提升水利建设的实践效率。在当前信息化大时代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对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展开探讨,发挥水利档案信息的价值,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关键词]信息资源;档案管理;价值;利用
1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水利工程档案是水利建设活动中所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各样的记录信息的载体,和一般的档案一样,水利档案信息资源也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和规范性的特性,但和其他档案也有区别,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有着一些固有的特点,表现为地域性和时间性。我国幅员辽阔,但是水资源的分布却极其不均衡,因此不同区域的水利档案信息中有着当地的特色,而水利档案信息中包含着的是客观自然资源的观测结果,其信息资源所反映的价值只适用于当地区域的水利要素的变化。因此水利档案信息的资源具有地域特征。此外,历史数据的收集对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十分重要,例如:“50年一遇的洪水”这样的信息都是依赖50年以来所有的洪水水位数据。又如:水文气象资料的记录中,每年的水文气候数据变化有着随机性和规律性,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将多年以来收集的档案信息进行对比、总结,建立模型分析。因此,即使一些年代久远的水利档案,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利用价值。此外,水利档案信息的获取需要数据观测人员在特定时间、特定点进行观测和记录,而这个过程周期比较长,因此,水利档案信息具有时间特征。
2水利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水利档案信息分散,不利于资源利用
水利工程周期较长,建设过程复杂,环节较多,包括项目的最初立项、实施的可行性分析、设计方案、项目决策、实施招投标过程、施工过程、竣工验收及调试等。这些不同的过程中涉及多个方面的信息,分属于多个不同的管理部门,而目前多个部门之间无信息共享渠道,导致了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分散,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发挥出水利档案信息的价值。另外,一些部门出于己方利益考虑,对自己的技术成果会实行技术保密,给档案信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信息调取造成困扰,这些现象显然不利于水利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
2.2信息资源安全性的不足
目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水利档案数字化管理已经全面推广,并且地方政府和组织机构也都建立了管理网络平台,这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可利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是网络信息时代也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风险,层出不穷的病毒、黑客等问题给档案信息的保管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此外,我国目前的水利档案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系统、利用平台和网站的安全保障技术完全无法满足安全保护的要求,安全性不足正在逐渐制约水利档案信息的资源开发利用。
2.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缺少规划
水利信息资源的原始信息采集关乎于水利档案质量和价值,但目前水利资源中的信息收集范围不广,涵盖的内容不科学、不全面,信息采集缺乏规范化。信息资源的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对于专业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缺乏投入,使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3提升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和措施
在当前网络化背景下,水利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更多的渠道,更高的效率,但是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此需要从档案信息价值出发,进一步挖掘信息资源,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助力。为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建议和措施。
3.1进行前期信息需求市场化调研
信息资源的利用要结合实际的需求,因此在对水利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前,要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各个部门之间对信息的供需关系,并结合水利工作的实际开发重点,了解市场动态。水利档案信息的管理部门之间要打破技术封锁的局面,主动为技术开发和信息利用提供帮助,对水利档案信息进行“产销适路”的加工,便于二次开发,主动与水利建设的一线工作者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信息的价值。
3.2整合水利档案信息资源
由于水利信息档案的管理涉及多个组织部门、多个工作阶段,使档案过度分散,不利于信息开发利用。为了破除“信息孤岛”的局面,首先,工作人员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也就是将分散在各个工作环节、管理部门中的档案信息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归纳和整理,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其次,鉴于水利档案的区域性特征和周期性特征,需要以地区为单位,整合水资源信息,成立水利信息资源组织。最后,水利管理部门之间要建立联动机制,破除技术和组织上的障碍,形成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挖掘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3.3完善档案安全建设
第一,加强本地磁盘加密技术、数据库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避免数据丢失。此外,对水利档案信息也要进行字段加密、动态秘钥的管理。第二,实现安全授权,建立网络保密系统,保护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防止针对服务器的非法接入访问。
4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工程量庞大,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掘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为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贡献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宝珍.加强水利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促进档案资源开发利用[J].治淮,2009(2).
[2]李道亮.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中国信息界,2008(6).
[3]赛兰.浅谈加强水利档案工作[J].新疆社科论坛,2008(2)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大坝护坡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后期运用情况。大坝护坡施工步骤并不多,只要是齿槽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砂石铺筑等。除此之外,绿化护坡施工也非常重要。主要对水利水电工程大坝护坡施工方法以及绿化方法了分析,探讨了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大坝护坡;施工方法
水利水电工程大坝护坡施工,可以使提防工程更加牢固,也使得生态环境保持平衡,还能够减少水土流失量,总之,百利无害。但是施工时也有一定问题,时常导致施工质量缺陷,为此,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控制人员,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进行监督,不允许出现糊弄行为。
1水利水电工程中大坝护坡工程施工方法
按照功能划分,护坡分为两种形式:坡面保护和挡土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能够很好的抵御风浪、预防洪灾且工作过程中的花销较低,整体性较好,如果护坡的地方风速高、吹的时间较长,则经常使用此方法。在堤坝的背水面通常使用混凝土现浇网格护坡的方式,断面的大小为200×300mm,一般会在网格里面种植草皮。混凝土现浇网格护坡的工作地点大多是斜坡,它的工程量不大,要用到人工进行操作,成本相对较大,很难确保外表的美观,工作很难进行。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如下。
1.1齿槽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
水利水电工程的护坡工程中,齿槽土方的开挖一般依测量放样点采用人工开挖和人工修整成型。齿槽砼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分段施工,可以通过移动式拌合机在堤顶拌制,滑槽下料人仓,插入式振捣器振实,人工抹面压光的方式连续浇筑。在施工中要保证齿槽土方的准确成型,严禁欠挖情形的出现。在齿槽测量施工放样时,要根据坡脚的具体地形,实现齿槽的平顺及顺直,使其走向能够与堤顶外边线保持平行。在齿槽砼施工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以实现施工结果与设计要求的相符。
1.2生产和铺设砼预制块,同时进行勾缝。
依照施工工期和工程量的要求混凝土预制块的生产应在2个预制场进行,对采用随浇随拆模的方式进行生产。将放置10d的混凝土运至工作面砌筑,并依放样桩纵向拉线控制坡比,横向拉线控制平整度,以达到设计要求。砌筑完的预制块经历一场降雨之后,采用M10砂浆缝对其平整度进行调整,先洒水再勾缝。首先将预制块润湿,用钢丝将缝隙勾掏干净,用水泥砂浆填充缝隙。勾缝要美观整齐并及时洒水进行养护,应高于一周的养护期,并保持缝线的统一和整齐,并达到以下要求:①预制块外观:表面平整和清洁、棱角分明、统一整齐、尺寸准确;②预制板规格:为正六边形,混凝土标号150;③混凝土预制场管理人员定期检测铜模的尺寸和形状,若没有达到规格标准,则不允许使用没有经过校正的钢模。
1.3应用砂石铺筑垫层,与此同时进行坡面修整。
采用人工拉线进行坡面休整,使混凝土预制块砌筑的坡面平整度符合规定要求。坡面土料不足的部分用人工填筑补充,同时洒水进行夯实,在和验收条件相符之后,采用筑砂石混合料铺筑,要求达到10cm的垫层厚度。依据设计应达到以下要求:①在修坡时严格控制坡比,坡面平整度应与规范要求相符;②严格控制砂石垫层的厚度,不准欠填或超填。
2大坝护坡绿化施工方法
2.1平铺草皮护坡绿化方法。
此种绿化方法就是在边坡面铺设草皮来进行防护,该种方法应用时间比较久远,效果也比较好。平铺草皮护坡法通常应用在边坡高度并不高,坡度整体平缓的护坡中,此种方法对土质并无过多要求,即便是风化岩石也能够使用。此种绿化施工方法不仅施工简单方便,而且成本也很低,因此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应用。但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此种绿化护坡方法却呈现出了一定的劣势,比如养护难度比较大,平铺的草皮时常会冲走,成活率也比较低,因此并未充分的发挥出边坡防护作用。再加之,草皮来源越来越少,因此此种方法的应用率逐渐降低。
2.2人工种植草来是实现绿化护坡。
此种方法应用时间也长久,简单的说就是人工在边坡上播撒,通常应用在边坡高度相对比较低,而且坡度也比较缓的边坡中。人工种植草护坡方法,不仅施工简单快捷,成本也比较低,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草籽撒播时,要保证均匀。现如今,我国正遇到撒播不均匀、雨水冲走草籽的问题,总体上讲,草籽成活率并不高。再加之,人工种植草籽,极其容易出现坡面冲沟问题,而且因为水土流失会使得护坡病害更加严重,更增加了边坡治理难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施工人员并不愿意应用此种方法。人工种植草护坡方法也逐渐被淡忘。
2.3行栽香根草绿化护坡施工方法。
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大坝护坡实践证明,香根草非常适合用来护坡。因为香根草长势非常好,成长时间也比较快,少则3个月,多则4个月就能够长得非常茂密。再加之,香根草根系非常发达,可以深深的扎根在地下,而且其根系具有非常强的抗拉强度,因此将香根草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大坝护坡再合适不过。除此之外,香根草具耐旱、耐涝、耐火,即便是非常贫瘠的土壤也能够种植,具有超强适应性,因此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行栽香根草非常合适。
3水利水电工程大坝护坡施工质量管理方法
大坝护坡施工期间,质量管理人员要运用正确的管理方式,对施工工艺进行监督管理,以此保证护坡施工质量。为保证护坡治理,施工人员必须要根据施工规范进行施工,而质量控制人员则应该加以监督管理,如有发现质量不达标之处,要求其立即整改,返工。正常情况下,施工质量工作人员都是由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负责,现场施工管理员如发现违反规定之处,有权要求施工人员停止施工,如果施工方不听从劝阻,可以直接按照合同进行处罚。某施工内容完全后,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需要首先进行检查,如果认为符合验收标准,就需要向上级部门申请,由上级部门进行复合检查,如果复合检查满足要求,则可以交给监理工程师,进行最后一次检验,如果复合检查不满足要求,则将整改任务交给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待到整改结束后,再重新进行检验。
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水利水电工程大坝护坡施工时一定要保证护坡治理,以此保证工程牢固,延长使用寿命。另外,还需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样既能够稳定护坡,也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水利水电工程与其他普通工程相比,施工工艺更为复杂,施工质量要求更高,同时还有生态防护的要求,而大坝护坡作为水利水电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需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吴远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2]贾硕.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
[3]谢桂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分包管理研究[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4]李伟.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5]马龙.水利基建项目质量控制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0.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过近几年大力发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使得水利水电工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利水电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前言
水利水电工程基于力学、水文学等相关理论,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程设计及施工管理方法,减少水灾、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目前,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危机不断加剧,治理江河、发展水电、开发利用水能这一清洁再生能源,以及优化配置水资源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已成为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备受业界的普遍关注,熟练掌握并运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对于工程正常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深入了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才能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全方位控制管理,进而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经济社会效益的明显提高。结合水利水电施工建设经验分析探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并有效解决工程施工中的技术瓶颈。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2.1填筑坝体施工技术
坝面流水作业是填筑坝体的关键施工技术,在流水作业中一般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对坝面流水作业方向和具体工作段进行划分时,一定要与坝面面积相符,并达到施工机械正常作业所需的各项实际要求。通常情况下,宽度相对于碾压机械最小能错车与压实的宽度应宽一些,需达到10—20米宽;长度与碾压机械在作业过程中所需要求相符,一般情况下应达到40—100米宽度。二是结合坝面流水作业的主要内容将填筑坝体工序进行合理划分,填筑铺料方式、具体面积、施工季节及施工等因素对于填筑坝体工序的主要步骤具有决定性作用。三是应对土料作业的填筑时间进行合理控制,在夏季冬季施工过程中,为防止过多的热量流失,一定要尽最大可能减少流水作业的循环时间。四是在流水作业实施前,一定要严格制定流水作业程序的各个工序数量及每项流水作业所需的单位时间。完成流水作业后,可依次进行卸料及平料等工作。
2.2硬化上坝路面技术
2.2.1路基的施工方法针对上游坡面清基应用于现状路面的施工,通常可采用推土机进行实施,并压实待施工路面的路基,然后,依次开始测量放线,同时按照工程要求将回填土方工作做好。回填工作以符合设计高程为标准,再放线进行测量,同时开始挖掘路槽工作,使其与各项设计参数相符,以满足泥结石的铺筑要求。整理好路基的相关工作后,提交给现场监理对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继续实施下一道工序内容。
2.2.2泥结石路面的施工方法根据断面比例采用自卸汽车将工程施工所需碎石进行铺倒,利用推土机配合人工开始实施摊铺工序,在整个摊铺过程中,需要现场技术人员进行必要地现场技术指导,一定要对铺石厚度及时检查,按照每30平方米一个的密度抽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铺石厚度应不小于20厘米,在对其整平后,开始铺筑6厘米土料,再接着实施洒水工作,依次进行旋耕机拌和,人工整平等工序,各工序全部完成后采用15吨振动平压路机对泥结石路面进行碾压。
2.2.3预制及埋设砼道缘砼道缘预制主要集中在预制场进行,依据路面设计道缘尺寸制作相应的砼模具,采用350升砼拌和机在预制场对砼实施拌和,施工运料采用1吨翻斗自卸车,利用人工方式入仓,振捣主要采用平板振动器,应用人工方式完成收面。对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各类材料应进行严格检查和验证,只有通过检验合格的材料,才可应用于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埋设砼道缘的工作中,一定要先进行放线测量,放样定线主要位于待施工的泥结石路面两侧,再利用人工方式开始挖槽,开挖达到设计高程并将其全部夯实,将打桩和挂线工作全部完成后,才能将道缘开始安装,安砌道缘石过程中,采用1吨机动三轮将施工所需材料向施工现场进行运送,采用人工搬运方法安砌,砂浆勾缝与路面达到同一水平,在两侧都进行勾平缝施工。施工采用的砂浆拌合应全部在施工现场进行,其中分别进行三遍干湿拌合,安砌完成后,及时将其进行覆盖,并对其定时洒水以利于养护,使砼表面一直保持比较湿润的状态,提高其硬度与质量。道缘石安砌完成后,直到凝固砂浆达到设计所需强度后,对道缘石两侧回填土方,并采用杵子进行逐层夯实,使其最终达到施工设计所应到达到的压实度。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操作要点
3.1认真准备好土石坝的相关施工技术工作
准备土石坝的相关施工技术主要应严格执行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规划好施工料场。主要是对施工料场进行合理规划与使用,在施工土石坝的整个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施工料场规划工作的完成程度与效果,不仅对坝体施工质量、施工工期及工程建设造价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与施工现场周边的农林业生产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开始施工土石坝之前,为实现坝体施工的设计要求,一定要与施工设计图纸相结合,深入调查研究所有施工料场,进而规划好施工料场这项具体工作。二是开挖及运输施工所需的土石料。在施工建设土石坝的整个施工过程中,一般都需要利用好工程机械互相配套完成各项施工工序,已达到设计目标。具体工序一般分为开挖施工料场、施工材料运输,坝面平料及压实等内容,确保整个施工工艺流程的实施顺利,进而达到综合机械化施工,以完成设计施工的预期目标。
3.2土料压实工作应认真实施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针对防渗体等粘性土料而言,采用压实干表观密度和施工含水量这两个指标用于对压实标准的严格控制。针对砂土及砂砾石而言,这两种材料作为坝体或坝壳填筑的主要施工材料,需要其具有较高的填筑密度,并严格符合设计要求。针对石渣及堆石体材料而言,它们可用于制作坝壳材料,采用空隙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压实指标。针对选取压实机械的方法而言,一定要与原状土具有的状态结构、常用填筑方法、筑坝施工材料性质、强度及具体作业面积等指标紧密结合,合理选择适宜的碾压设备类型,一定要使其性能满足设计施工质量要求的所需标准。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对于工程正常建设具有直接关系,特别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实践中灵活应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人员应引起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灌浆施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所以为了确保灌浆施工质量,就必须掌握其施工技术要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
1水利水电工程中灌浆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1灌浆施工的目的分析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灌浆施工的目的主要是将流动和固定的液体,在一定的比例下将其混合,并利用一定的设备将其压入缝隙内的一种注浆技术,从而达到修补缝隙的目的,促进其强度的提升。就其技术原理来看,主要是在建筑缝隙内注入液体,当液体冷却之后就会扩散,从而达到固化建筑结构的目的,同时也能促进建筑防渗性能的提升。
1.2灌浆施工的材料分析
在灌浆施工中,所灌注的液体往往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就水利水电工程而言,主要是在水泥、添加和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膨化材料,从而有效的预防浆液出现收缩的情况,若灌注的浆液已经制作完毕,就应及时的对其进行养护,养护的时间一般为七天,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应加强对其强度的控制,并确保浆体的规格与规范要求相符。而在此基础上,就应确保浆体具有较强的保水性、和易性和可泵性,同时浆液的流速也应进行严格的控制,这就需要在浆液中掺入相应的减水剂,达到控制流动速度的目的。
1.3钻孔施工工艺要点
当浆液制备结束后,为了确保灌浆质量,就必须切实加强结构钻孔的处理。在钻孔施工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整个孔壁竖直,而且要保证直孔竖直,同时孔距应严格的控制,特别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帷幕深孔,由于间距较近,就必须加强测斜工作的开展。在灌浆孔钻孔过程中,应从一序孔开始,逐一对第二和第三孔序进行处理,从而利用前面的孔序对后续孔序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主要是进行压水测试,从而确保孔能正常的吸水,从而在确保其吸水性符合要求之后,为后续灌注施工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在钻孔结束之后,在浆液灌注之前,就应及时的对灌浆孔和缝隙进行清理,常见的冲洗措施主要是利用高压水枪进行喷洗,从而预防其内部存在过多的残留物,同时也为浆液与岩石之间进行有效的贴合奠定基础,并在冲洗灌浆孔时利用钻杆原理循环吹洗,从而达到清孔的目的。
1.4灌浆施工工艺要点
在制备灌浆液和钻孔之后,就应及时的进行灌浆施工,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往往有着不同的灌浆方式,所以必须结合实际需要,针对性的确定灌浆的方式,从而结合确定的灌浆方式掌握其工艺要点。以下几种常见的灌浆方式的工艺要点做出如下分析。
1.4.1循环灌浆工艺要点。在灌浆施工中,循环灌浆是最为常见的灌浆方式,而循环灌浆又分为孔内循环和孔口循环。从孔内循环灌浆来看,主要在注浆孔内的空白区域进行注浆施工,而孔口循环灌浆则是对浆液进行加压施工,从而通过循环保持孔内液体不停的流动,进而预防颗粒下沉,有效的预防颗粒将管道堵塞的情况发生。1.4.2纯压灌浆工艺要点。纯压灌浆液是循环灌浆中的主要灌浆方式,在实际施工中,主要是将浆液顺着灌浆管,直接将其压入所钻孔洞之内,且不用采取循环灌浆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层面存在较大裂缝时才能采用这一方法,且灌浆孔的深度一般10米左右,所灌注的浆液应具有较强的浓度。而且在实际灌注中往往难以有效的对裂缝进行灌注,所以灌注的速度较慢,因而往往在裂缝较多且其他灌浆方式难度较大时就会采用这一方式进行灌浆施工。
1.4.3分段灌浆工艺要点。分段灌浆施工主要分为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两种方式。当采取从上到下的分段灌浆工艺时,所采用的灌浆压力较高,所以经常在岩层破碎率较大的区域内采用。一般而言,当孔钻到3到5米时,就应及时的对其清洗,同时在上段的浆液已经凝固之后才能对下段进行钻孔灌浆施工。该工艺的缺点就在于需要的时间较多,主要是因为灌浆施工设备需要频繁的移动,而这就会对施工进度带来影响。当采取上下到上的分段灌浆工艺时,每次分段的距离虽然为3到5米,但是在分段塞孔灌浆过程中应设置灌浆塞,并确保整个灌浆过程连续的开展,这就能有效的节省灌浆的时间,提高的灌浆的效率,促进灌浆施工进度的加快,但是其也有一定的不足,就是该方式只能在岩层倾角较小和岩层坚硬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就会对灌浆施工质量带来影响。
1.4.4一次灌浆工艺要点。所谓一次灌浆,主要是灌浆孔的浆液灌注过程一次性的完成。所以灌浆孔的深度一般在10米之下,同时在裂缝较小、层面小和透水性差的孔洞中使用,并确保灌浆孔内的压力相同,并一次性灌浆到底。但是压力不同时,就应采取分段灌浆的方式进行施工。1.5注意事项在灌浆施工中,不管是采取哪种方式进行灌浆,一般而言,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设置的灌浆孔数量必须充足,至少应在四个左右,同时还应对混凝土规模、设备运行、缝隙大小等情况进行检查;二是灌浆施工中,不管的灌浆孔还是灌浆嘴,其尺寸均应科学合理,一般从明显沉降的区域开始灌注,再到沉降不明显的区域灌注,方能更好地夯实工程质量;三是灌浆施工中,各工序环节之间必须高效的配合,为灌浆施工顺利高效的进行提供便利。
2质量控制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技术要点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我们在实际施工中必须切实加强对其应用,而为了更好地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具体而言,就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力度控制灌浆压力。在灌浆施工过程中,灌浆压力的控制分为一次性和阶段性的升压,一次性升压主要适用于透水性差和缝隙小的孔洞之中,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切实加强孔深检查,并确保孔的深度始终在10米之内。而阶段性的升压,主要在透水严重和缝隙较大的条件下使用,这就需要在灌浆施工中对压力分成多个阶段,从而确保压力与规定相符。这就需要对灌浆的压力进行合理的控制,最大化的确保整个灌浆施工顺利的进行。二是切实加强灌浆施工质量的控制,由于灌浆施工结束后其质量情况不能通过外观对其检验,所以为了确保其施工质量,就必须在整个施工全程加强对每一环节质量的控制。在灌浆施工之前就应对其设计资料进行分析和掌握,对灌浆孔的质量进行检查,并且开展压水测试,检查液体的胶凝状态。在开展单孔压水测试工作的时候,要分成三个步骤开展。只有按照科学的步骤开展灌浆工作,才能够明显提升灌浆施工的质量,从而更好地确保整个灌浆施工任务高效的完成[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灌浆施工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所以作为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必须在施工中切实掌握其施工工艺要点,并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切实加强对其质量的控制,才能最大化的确保整个灌浆施工任务得到高效的完成。但是灌浆施工中必须结合实际,针对性的对灌浆的方式和压力进行控制,从而更好地确保整个灌浆施工技术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好地确保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符合我国水利业的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中国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党制定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针,强调城乡、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国内、对外共同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社会发展改革。而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发展观以它丰富的内涵,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将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有机结合,有效提高社会发展速度。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基础理论与保障。
1.1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直接实践者。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充分激发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到人才是价值最高的社会资源,也明确了以全体人民为基础共同提高发展的前进方针。
1.2深化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做到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扩大人力资源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而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完成这种使命。在发展时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前提,通过科学发展观进行引导,改变以往随意开发的模式,将经济总量增加与社会、经济、文化、自然有机结合,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也不会影响后世发展速度。科学发展观代表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发展方向,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思想,必须摆脱经济至上的社会发展观念,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2水利水电工程前期管理
前期管理工作是指工程项目选址开始,到建设项目开工前的全部管理组织工程。在2004年政府已经出台了核准制、备案制的新型审批方案,企业需要承担所有风险与责任,这对企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企业必须重视前期管理工作。设计作为工程的灵魂,必须做到设计的完整、高效性,以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造价的设计思路为基础,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效益。引进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与激励机制,充分激发设计单位主观能动性。业主单位需要聘请专业的设计咨询单位,并且对工程设计方案、招投标文件进行控制与审核。为了有效提高决策水平,需要在可行性报告通过后,由专业评估机构对项目投资效益进行分析,确定水利水电工程风险。
3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探讨
水利水电工程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深入科学发展观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之中,是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平的基本保证。
3.1加强管理立法
水利水电工程直接影响国民的生活与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管理有很大的意义。在现阶段我国管理立法并不健全,还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完善工程管理立法,依法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内容复杂,所以立法需要包括全部设计内容,充分考虑设计、施工、维护等环节,做好立法工作。完善立法可以使水利水电工程有章可循,避免严重事故发生,加强工程建设效果,有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前提依据。
3.2加强经营管理
为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需要加强经营管理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经济效益代表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速度。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加大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国家发展的同时,也会为水利水电建设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为管理人员提供优质的生活保障,实现良性循环开发。效益的高低由投入决定,通过最小的社会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就是社会建设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所以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经济分析制度,对工程管理的成本进行预算,建立完善的经济评价指标,对工程建设与管理进行分析评估,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
3.3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外在体现,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工程管理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属于起步阶段,管理人员并不能满足现有需求,一些偏远地区条件较为艰苦,内部管理人员较少,技术水平也无法达到要求,缺乏实施管理工作的基础。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其他管理工程有很大区别,管理人员需要摆脱“重建设、轻管理”的理念,重新认识工程管理的意义,加强维护与管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寿命,节约国家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管理落后不仅会影响工程正常投入、降低经济效益,而且有可能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技术水平、待遇保障,是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
3.4加强部门协作
高效的团队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通过组织团队方法,可以有效增强员工的团结精神,保证管理工程顺利开展。水利水电管理工作涉及诸多部门,许多工作不仅由管理部门负责,还需要设计与施工部门的配合,管理工作需要深入每个环节之中,从设计、施工环节开始,严格分析地质观测、水质检测、施工工艺等步骤的施工计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需要良好的团队配合,通过设计、施工、管理部门的配合,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不仅可以解决资源,也可以培养出部门之间的默契,对后续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4结语
科学发展观对水利水电工作管理非常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有效提高水利水电工作运行效果。将环境与水利工程有机结合,既保证社会发展速度,也保证环境不会被破坏,使自然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互平衡。通过水利水电工程使水资源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积累更多财富,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一、对于建设的水利水电工程实施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建设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主要是为了确保成功完成水转化为电能,通常包括固定泄水建筑物内所形成的水库和电站引水系统,机械和电气设备和发电厂房。在水库高水位依靠引水系统,让水流入推动发电机组的电厂发出后,一个升压变压器,开关站和输电线路汇入电网。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资金和技术不代表全部,缺乏管理的话,也会只是一个烂摊子。缺乏目标,该项目将是一个缺乏纪律的涣散队伍,不会做成大的项目,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将管理落实到位,项目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从而使整个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得到了质的提升。水利水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技术基础建设,没有先进完善的技术支持,是不能确保这个复杂而重要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成功完成的。可以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可直接影响水利水电效益。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它是一个完整的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高科技有效应用到工程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重要的工程及建设,水利水电建设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都很重要,只有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和技术被运用得当,项目才可以顺利实施。
二、两者的相互关系
建设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大,施工周期较长,施工工艺非常复杂,质量要求高的持续时间更严格的限制,工作环境是非常困难的,还会带来更多的不安全因素。施工技术管理运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组织良好的电厂生产技术活动,是一个让科学和技术转换成生产力的活动,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为了保障安全,确保安全的核心是管理,管理是可以产生效益的。
三、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
1建立成体系的硬件设施管理机制
以适应生产经营管理为需要建立成体系的硬件设施管理机制,这是当前形势下的必须。这就可以做到:设备的操作严格按照规定,同时填制完备的设备运行记录,改掉操作行为中的坏习惯。仪器设备的操作,运行记录填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运行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和反应的各种问题、现象的分析,从而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根源,以及时应对。
2高效的组织架构
负责具体项目的人应该有必要建立一个团队,分级管理层层抓落实,从而使责任能分摊到具体责任人。并建立技术信息的收集,故障和事故分析,整理和反馈系统。不时或定期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的经验和技术进行了交流,工作总结,并开展技术创新的一些活动,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对分析活动的结果进行分类,针对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技术攻关。完善制度,加强技术管理,对设备运行状态,设备维护或设备故障记录,组织事故经过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破损率,这可以成为增加的经济效益的影响节省成本。相应的技术文件,应交由专业管理人员负责管理。
3质检、技术部门的功能强化
当今技术更新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很快,从而使设备的性能逐增强,设备维护周期也在延长,减少了维护时间。但是,设备的维护工艺也在前所未有的复杂化。为确保维修质量,在实践中学习新技能,新技术,对新技术装备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要熟悉、掌握,同时会运用新材料和新方法。改变传统的维护方法和程序,并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维护系统图的编制,提高了的维修质量,为了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材料损耗。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进行操作,定期检查和测试设备,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及运行变化的各类技术监督,确保设备随时能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
4完善的安全评价体系
在建水利水电工程从开始到结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提高生产的各种安全系统,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和制度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这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的重点工作。安全工作要落实到实处,不能讲过场,流于形式。要贴近实际工作,在生产一线中对安全隐患进行深入排查,对不足之处认真整改,做到不留死角。所有管理人员必须要以为职工安全着想的思路去工作,专注于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去做安全教育工作。有关安全生产的问题,要先教育,后管理。促使工作者以加强规经营意识的基础。各类事故的发生,要认真调查,认真分析并及时写出事故调查报告。用安全规定和法规的约束工人,用事故教育工作者,利用激励机制来激励员工。在工人中形成一个安全的工作是的头等大事的理念,让他们做到安全生产中警钟长鸣。工人的培训也要不断加强,从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关乎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问题。必须要在掌握以上管理和技术手段的同时要综合规划、布局,开展综合治理,以实现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缔造出高质量的水利水电设施,以便更好的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服务。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水利水电行业领域获得不小的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1水利水电其含义及现状
1.1设备相对不齐全
水利水电作为一项周期相当长的工程而言,其本身就需要相对大的资金来建设支撑,而任何一项工程项目都需要设备的投入才能完成,水利水电工程亦是如此。其工程能够圆满完成的前提是设备完善和拥有充裕的资金。不过就发展现状而言,每次水利水电工程进行维护,都欠缺相当大的资金,因此无法满足其缺口导致其建设过程出现滞留不前的现象。
1.2管理出现问题
建设者建设水利水电过程中,有时候为了提前完成工程项目日期,会忽视其建设质量的的重要性!就其施工人员来讲,农民的技术含量本就不是很高,并没有经过相关知识的培训,就安全问题而言存在一定的漏洞。另外在其进行操作规范上肯定也会出现一定的漏洞。从而导致整个工程下来经常有大小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1.3经济与技术不协调在水利水电建设当中,大多管理者重视了工程进度,却忽视了工程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而另一些人,只是重视了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工程技术效益。经济与技术不能达到统一协调,影响了其正常发展道路!
2水利水电发展的意义
2.1使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充分发挥
在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就其自身优势进行分配工作,并使施工机械一直处在正常状态下。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合理分配,以使达到最大效益。
2.2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基础问题,直接依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地形和气候问题,旱涝时有发生,而当这些不可因素发生的时候,农民的温饱问题便遭遇威胁,而建设水利水电便能合理良好的解决此项问题。水利水电建设并在农业发展中起到发电、防洪、养殖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的良好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2.3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生产力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扩大内需的需要,在其消耗大量钢铁水泥的过程中,有利于工业的有效发展,并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农业发展也必定带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两极分化的消除,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2.4提高工程质量与建设效益
如果施工管理做到位,便能够使水利工程的各个要素得到合理科学的安排与分配,使各项目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施工,从而能够发挥最大效益。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能够顺利按照施工规范保准操作,并严格履行自身职责,预防施工事故的未谋发生,从而达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3探索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的对策
3.1加强施工人员的相对知识培训
作为施工企业方,应当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求索平台,对其管理人员教育培养进行强化教育,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作为施工管理人员,自身不仅应当具有完备的水利水电工程知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还应有一定法律知识与教育文化素质!施工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自身角色扮演的位置,协调与各方面的良好合作发展关系,并树立良好的管理形态意识,可以通过学习相对理论知识以加强自身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等,从而能够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完成!
3.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备管理
加大对农村水利水电的工程项目投入,是为了能够为其建设发展工程中所需的设备得到完善。正如每一项工程都需要设备的支撑而言,每一项设备的正常投入则是保证施工方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的达标!加强成本管理具体有以下措施进行:第一,建立相关完善的责任体系,使其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规范自身行为。第二,对于材料的管理费用工作一定要做好,并扩大信息曝光度,让员工可以监督每一项材料的价格,防止泄露与贪污。第三,一定要重视创新意识,引进新技术,采用新材料,重视新工艺的发展利用。并能够达到降低成本、降低人力费用、降低机械使用率,合理安排合理使用!
3.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当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安全问题。施工单位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施工人员的安全,加强安全教育知识并对其进行培训工作。利用教育强化与定期教育的方式,使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每一环节都能落实安全管理的工作,提高施工单位与施工人员两方面的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与认识!此外,施工人员自身也应该强化安全意识,在对施工过程当中的每一环节进行规范操作,全面实现安全管理监督方针与要,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问题提供保障!
3.4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面,应当注意下面几项问题:第一,明确清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标准与内容,以及检验规范,以促进程序化与规范化的质量检验。另外还要对施工材料进行检验,确保所用材料的质量合格,避免由此而导致的质量事故发生。第二,可以采取多种检验方式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检验,例如专职检验、日常检验、员工检验或领导定期检验等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加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促进水利工程顺利进行。第三,提高检验方的责任意识,建立完善的质量检验体系,使水利施工的每一项质量检验过程都能顺利进行!
3.5改革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主要管理模式还是由国家政府的投资和利用,下发指令。这是一种间接的管理模式,而要转变的方向是将间接管理转变为直接管理,这就是说需要多方面的投资方进行投资,利用市场调节的主要功能进行投资,也让投资方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要进行投资并担负该项目建设的有关风险。
3.6加强技术管理与验收工作
技术管理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行政管理,一是技术管控。另外还应考虑到创新技术的因素。技术创新对水利水电发展起到一定至关重要作用,它是其工作质量的保障。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相关的创新技术组织,专门为负责技术创新的层面管理工作!同样的,水利水电工程的验收工作也相关重要,在水利水电工程检验合格后方能办理移交手续。而检验的一般标准是:工程符合水利水电的验收的相关规定与要求,验收规范也较合理,所要求的交工资料也全部归档,安全环保设施达到相关的标准规范,此种情况下,才可竣工验收。
4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良好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利国利民项目建设工程。本文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自身含义进行剖析并对我国目前发展现状的探讨,发现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所在提出了相对应的管理发展策略。总之,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需要各个因素的协调与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从而达成共识解决施工质量问题与安全问题。发展水利水电工作时,应利用科学技术,实现技术创新,朝着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才能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效益,促进农村快速发展。
一、构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分析
1.1推进水利水电产业的信息化发展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信息化的发展脚步已经无法阻挡,而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确实需要通过推进其发展的方式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进度,全面实现信息化社会。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项目,其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其运作效率,更可以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弥补人工管理的不足。
1.2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改善
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无非就是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作为与民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改善民众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力。水利水电工程实现信息化不仅可以让百姓的生活用水和用电更有保障,同时也能带动他们的生活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是一项于百姓有利的举措。
二、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方式
2.1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有三个:实现管理的网络化、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以及管理过程的规范化。管理网络化的实现可以方便项目负责人和建设人员随时了解、更新管理信息;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可以实现各类信息的自动分类,让项目的进度情况、质量评定信息结果一目了然,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可以让水力水电工程的建设流程更加规范,工程质量更有保障。
2.2管理信息系统主体结构的构建
根据水力水电工程的特点以及管理需要,管理信息系统的主体结构主要有:数据库、数据处理模块、输入模块、查询模块以及账户管理模块等几个部分。
第一,数据库。数据库模块的构建需要在达到其扩展性、综合性以及完整性之间平衡的基础上将整个工程项目的相关信息建设成一个有机整体,并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与可靠性;
第二,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由于信息的纷繁复杂,因此为了处理方便,信息处理模块被分为投资控制、合同管理、工程验收、信息分类以及质量控制等很多个子系统。比如,工程验收子系统可以根据工程的等级、类别、性质等信息来保管工程的验收信息,作为验收凭证。而投资控制子系统则发挥着在承包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价款的支付以及结算方案。信息分类子系统则是通过信息的发布人将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主要可以分为项目法人类信息、监理类信息、设计信息以及材料的供应信息与质量信息等;
第三,输入模块。输入模块对输入信息的格式、方式以及输入条件作了相关规定,另外也对用户创建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条件进行了限定。信息的输入方式主要有PDF格式、图纸格式、报表格式以及音像文件格式等。用户在输入信息时可以根据数据的形式自行设置与选择。这样用户的创建和处理信息的权限就得到了限制,确保了信息的保密性和可靠性。另外,输入模块应该支持施工以及现场监理人员客户端,这样他们就可以随时记录相关信息,同时也更利于相关信息的查找。输入模块的创建还需要具备重要信息的处理提醒,这样当用户进行信息的处理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合同规定可以及时提醒,这样就可以对信息的处理行为进行规范,以免出现失误处理的情况;
第四,查询模块。设置查询模块的目的就是为了规定查询方式、内容以及查询结果的输出格式。查询模块中可以设立多种信息查询方式,比如搜索查询、地图查询以及菜单查询等。在其使用权限的基础上,用户可以通过最方便的方式查询需要的信息,比如所有的建设项目、施工的相关技术标准、法律法规文件、施工工程的档案留存以及各标段的具体施工信息等。
第五,账户管理模块。这个模块的功能是对用户进行管理,包括用户的设立、删除以及修改等。在确定用户权限的时候,系统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类,比如可以分为主管部门、招标单位、材料供应部门以及法人单位等,并为不同的用户类型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这样用户就只能根据的类别查询改范围内的信息。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水电资源,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且取得显著成绩。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利水电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1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的问题
1.1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下已经成为长期影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如果缺乏足够的责任心或者丧失了原则,没有规范施工或者为了牟取利益而偷工减料,将会严重影响到工程质量;部分管理者的能力有限,不能正确做出判断和决策也会约束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此外,有些管理者态度倨傲散漫,造成管理者与施工者之间缺乏良性的沟通和交流,也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
1.2缺乏足够明确的管理目标和方向
大部分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属于公益项目且工程较大,受此影响,很容易出现施工单位对工程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在相对庞大的工程建设中,管理者的数量不足导致了其管理能力和深度的受限。除此之外,在国有经济体制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下,行业庇护就很难避免。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喊空号,阳奉阴违的管理现象,监管力度的失重必然会造成工程工期的延缓,质量的隐患。
1.3必要的比较、论证过程的缺失
比较、论证过程是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其对工程管理是否具备科学合理性有着不可代替的衡量作用。科学的比较、论证过程是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工程涉及到的各个方面以及对周围环境影响的分析,尽可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确保工程高效高产。然而我国很多水利水电工程都漏缺了这一环节,这就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失误,导致工程成本增加,效益不能得到及时发挥。
1.4施工过程控制力度不足
很多单位在施工前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施工指导方案和规范条例,然而在施工过程当中,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跟进对于这些方案和条例的实施和监管,导致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真正落实,使其仅仅变成一纸空文。工程项目的管理体制落实的不到位,造成工程质量的粗糙和缺陷。
2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策略
2.1加强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
管理人员的优秀素质是工程管理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管理者的素质不仅包括其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也包括其在综合性工作中的表现,当前我国大量缺乏能够身兼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而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性要求其管理者必须具备广博的阅历、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和在专业水平上的不凡建树。因此,应重点开展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管理者的相关教育培训,一方面要使管理人员能够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和原则理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也应强化培训相关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管理技巧,以使管理者能够顺利有效地对工程进行管理,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事。同时健全人才选拔制度,逐步调整人员机构,优胜略汰,竞争上岗,做到人尽其才。
2.2明确管理责任和目标,加强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监管力度
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应当强化互相协调和监督的作用,打破地方保护性思想,严格依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水利水电工程予以监管。同时要明确监管目标,对于规模不同的工程项目要做到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监管力度和重视。确保每一个工程项目高效开展,安全结束。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力度,逐层管理,定期要求汇报工程进度,确保各单位发现问题能及时反映,高效发挥监管的作用。
2.3强化比较、论证的过程,确保工程的科学合理性
前面已经提到开展必要的比较论证过程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机制时,就必然要提到对于科学的比较、论证过程的强化。论证过程中,不仅仅要对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估,同时也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到其对周围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甚至是危害,以则取最佳的工程方案,尽可能地降低可能带来的损失和不利影响,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相对低投入高效益。
2.4健全现有的安全管理机制
安全生产在任何企业管理中都是首当其冲的管理原则,它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建立健全的安全监管机构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可由项目经理及下属管理人员牵头,成立安全施工责任组,施行层级负责制,定期巡查不定期抽查,在问题出现的时候责任到人,严肃处理。如此方使相关人员不敢掉以轻心,对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加以高度重视。同时对于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也要经常开展,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
2.5施工过程中控管力度的增强
在水利水电工程开始施工之前,就制定明确的施工标准和计划,可以包括安全生产性规范、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施工进度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此计划应当紧密联合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切忌好高骛远,纸上谈兵)。施工过程中要参照计划严格监督其实施情况,做好记录,及时对制定的文本中不合理的内容作出调整,发现问题时深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规范性合理性的进度。除了上述策略之外,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部门还应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优质成果展开宣传,加强人们保护水利水电设施的观念;对于施工材料设备、技术和成本的管理和监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也将有效地减少工程建设中的人为损失;此外,还应建立详尽的施工资料记录,不仅包括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突破,也包括与工程相关的其他数据、资料,为日后的监管查询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资料支持,若能够在详细记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则更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添砖加瓦。
3结束语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水电事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同时它也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以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有关部门也应该进一步重视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使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地稳定发展。
1水利水电发展的意义
1.1使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充分发挥
在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就其自身优势进行分配工作,并使施工机械一直处在正常状态下。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合理分配,以使达到最大效益。
1.2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基础问题,直接依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地形和气候问题,旱涝时有发生,而当这些不可因素发生的时候,农民的温饱问题便遭遇威胁,而建设水利水电便能合理良好的解决此项问题。水利水电建设并在农业发展中起到发电、防洪、养殖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的良好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1.3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生产力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扩大内需的需要,在其消耗大量钢铁水泥的过程中,有利于工业的有效发展,并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农业发展也必定带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两极分化的消除,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1.4提高工程质量与建设效益
如果施工管理做到位,便能够使水利工程的各个要素得到合理科学的安排与分配,使各项目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施工,从而能够发挥最大效益。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能够顺利按照施工规范保准操作,并严格履行自身职责,预防施工事故的未谋发生,从而达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2探索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的对策
2.1加强施工人员的相对知识培训
作为施工企业方,应当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求索平台,对其管理人员教育培养进行强化教育,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作为施工管理人员,自身不仅应当具有完备的水利水电工程知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还应有一定法律知识与教育文化素质!施工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自身角色扮演的位置,协调与各方面的良好合作发展关系,并树立良好的管理形态意识,可以通过学习相对理论知识以加强自身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等,从而能够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完成!
2.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备管理
加大对农村水利水电的工程项目投入,是为了能够为其建设发展工程中所需的设备得到完善。正如每一项工程都需要设备的支撑而言,每一项设备的正常投入则是保证施工方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的达标!加强成本管理具体有以下措施进行:第一,建立相关完善的责任体系,使其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规范自身行为。第二,对于材料的管理费用工作一定要做好,并扩大信息曝光度,让员工可以监督每一项材料的价格,防止泄露与贪污。第三,一定要重视创新意识,引进新技术,采用新材料,重视新工艺的发展利用。并能够达到降低成本、降低人力费用、降低机械使用率,合理安排合理使用!
2.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当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安全问题。施工单位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施工人员的安全,加强安全教育知识并对其进行培训工作。利用教育强化与定期教育的方式,使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每一环节都能落实安全管理的工作,提高施工单位与施工人员两方面的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与认识!此外,施工人员自身也应该强化安全意识,在对施工过程当中的每一环节进行规范操作,全面实现安全管理监督方针与要,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问题提供保障!
2.4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面,应当注意下面几项问题:第一,明确清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标准与内容,以及检验规范,以促进程序化与规范化的质量检验。另外还要对施工材料进行检验,确保所用材料的质量合格,避免由此而导致的质量事故发生。第二,可以采取多种检验方式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检验,例如专职检验、日常检验、员工检验或领导定期检验等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加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促进水利工程顺利进行。第三,提高检验方的责任意识,建立完善的质量检验体系,使水利施工的每一项质量检验过程都能顺利进行!
2.5改革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主要管理模式还是由国家政府的投资和利用,下发指令。这是一种间接的管理模式,而要转变的方向是将间接管理转变为直接管理,这就是说需要多方面的投资方进行投资,利用市场调节的主要功能进行投资,也让投资方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要进行投资并担负该项目建设的有关风险。
2.6加强技术管理与验收工作
技术管理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行政管理,一是技术管控。另外还应考虑到创新技术的因素。技术创新对水利水电发展起到一定至关重要作用,它是其工作质量的保障。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相关的创新技术组织,专门为负责技术创新的层面管理工作!同样的,水利水电工程的验收工作也相关重要,在水利水电工程检验合格后方能办理移交手续。而检验的一般标准是:工程符合水利水电的验收的相关规定与要求,验收规范也较合理,所要求的交工资料也全部归档,安全环保设施达到相关的标准规范,此种情况下,才可竣工验收。
3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良好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利国利民项目建设工程。本文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自身含义进行剖析并对我国目前发展现状的探讨,发现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所在提出了相对应的管理发展策略。总之,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需要各个因素的协调与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从而达成共识解决施工质量问题与安全问题。发展水利水电工作时,应利用科学技术,实现技术创新,朝着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才能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效益,促进农村快速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基本理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有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水利水电工程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章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导流技术进行了基本概述,结合实际工程分析了导流技术的实际运用。主要针对导流施工的特点以及该施工技术应用的方式来进行分析,清楚的了解导流施工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的具体方法,从而使得导流施工能够顺利的应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从而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导流
1水利水电工程导流施工技术简述
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导流技术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为了提供干地的实际施工条件从而进行的围堰修筑,以便于河水可以从围堰周围绕过,直接向下游方向流去的引导水流的技术。在实际水利工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水流的方向,常常使用引导水流方向的各种措施方法,常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截流,排水或者下闸蓄水等等。最为重要的施工方法则是导流技术,它直接决定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设计以及整体的布局。
2施工导流的基本方法
2.1隧洞导流
隧洞导流的方法在实际工程中运用的工作机理就是不仅要基坑上下游的适合位置修建一定规模的围堰,并且建筑物的主体部分可以在干地进行流通,这样能使以前水流从隧洞方向向下流通。这种隧洞导流的方法极为常见,主要是运用到山势比较高耸,峡谷比较狭窄,河流两岸地势比较陡峭等区域,上述几种情况不适合通过明渠的方式进行导流。因为这些地域所需要的导流量比较小,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进行导流。然而,这种导流方式的不足之处就是在险要地势进行施工,造价成本非常高,施工质量很难得到好的保障。
2.2明渠导流
明渠导流的方法在实际水利工程中的工作机理是:将围堰修建在河道的上下游的合理位置,主要是起到挡水的作用,从而可以让主体建筑能够在干地区域进行施工,加快施工进度,除此之外,该方法还可以让以前原有的水流沿着明渠留到下流,从而实现导流。该方法与隧洞导流所应用的区域大不相同,主要是运用到附近有修建已久的河道或者河道宽度比较宽广以及在修建过程中,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比较适合使用明渠方式布置以及水流量较大的地方。按照以往工程实践经验来讲,基本条件必须符合明渠导流后,运用该种导流方式才能够达到最大的效率。
2.3涵管导流
涵管导流技术关键就是由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而成的涵管,主要是设置在土坝或者石坝中。通常情况下,在运用该技术进行导流时,都是将涵管设置于枯水位之上的河岸。先要在河道枯水的时候才能进行施工,修建一段很小的围堰水泥在河道上,特殊情况下可以不修建。等到涵管施工完毕后,围堰的修建才可以进行,这样水就能借助涵管向下流动了。
3水利水电工程导流施工技术
3.1导流时段
在导流施工程序中,合理划分延续时间对每个施工时期非常重要,其具备一定的导流作用,通过围堰挡水的方式来处理比较合理,这样能确保干地施工所需要的时间。挡水时段所以通常被称为导流时段。在中后期修建混凝土土坝的时候,分段导流的方法最可行,采用临时底孔泄流的方式,这个阶段可以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河水在束窄河床上进行流通,进入河道修建的第一期的施工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在坝身以及底孔的位置处,将河水导流出去,进入河道修建的第二期的施工阶段;第三阶段,将坝体的高度提升,将河水从底孔中导流出去,之后就是随着建筑不断下降,从而达到导流的效果,一直到整个施工工程完工为止。
3.2设计导流的流量
将基坑进行淹没的施工往往成本比较低方案相对比较经济,所以,为了减少工程中的施工成本,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导流流量的计算。①根据建筑工程所在地的水文的特征,首先假设一个较为合理的流量值,通过假设进而通过相关计算得到上下游水位;②依据水位特征,科学的,合理的设计建筑导流所需要工程量以及相关尺寸,估算出导流工程应该需要的各种成本费用;③在采用导流技术进行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基坑被淹没的情况,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对此也要进行合理的估算;④根据以往实际测得的相关的有价值的水文数据,统计出超过以上估算的流量的次数,而且,还应该做到对每年的平均淹没次数进行相关统计记录;⑤通过相关的数据,对基坑淹没损失与流量进行画图,往往采用比较直观的曲线图,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叠加,从而通过科学计算,得到导流费用与导流量之间的关系;⑥对施工工期要进行合理的计算,从而能够很好的控制施工进度,这样验证最初选择的导流方案是否可行,最终选择出最为经济、合理的导流流量。
4导流技术的主要应用问题
通常来说,中国众多的水利水电工程所处的施工环境往往都是极为恶劣,特别复杂的,而且施工条件也极为艰苦,施工进度较慢,施工质量难以保障。所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能否正确科学的选择合适的导流技术,将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巨大的影响。依据工程内部所有的元素以及所有动态特征信息,人们常常把导流系统分为以下三种:导流子系统、建筑物管理子系统以及支流子系统,3个系统相互抑制但却又相关关联。
5导流施工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运用
5.1设计方面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情况下都会因为河水汛期的影响,施工进度难以保障,为了能够减少这种现象的影响程度,必须在河流汛期之前,合理有效的将水下工程进行施工,必要时可以加班加点,在汛期到来之前顺利使整个工程完成施工。在水下施工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搜集有关当地的地质条件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科学的制定合理时下作业方案,有效的安排水下作业的顺序,保证顺完成施工,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够在渡汛通水条件下,达到相关规范要求的汛期的排水量需求。
5.2施工方面
施工准备工作是施工前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围堰施工前,相关地理信息资料和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个实际施工情况一定要了解的非常详细,然后再分析其中可能与水利水电工程围堰相关的部分,有效的排除与围堰进行连接的河道中的积水,只有完成以上施工工作,才能够确保进行下一步施工,在围堰填筑的施工中,压实处理非常重要。然后就是将基坑类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另外,还要必须确认围堰的具体施工方位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
6结束语
总之,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关键部分,导流技术往往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施工工艺也比较复杂,很容易对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所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有效的控制导流技术中的问题,应用科学的导流技术,通过合理有效的操作流程,使得施工质量、效率得到保障,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正武,孙振平,梅世龙,杨志刚.矿物掺合料对机制砂砂浆性能的影响,粉煤灰综合利用,2006,10(99):17-19
[2]徐健,蔡基伟,王稷良,等.人工砂与人工砂混凝土的研究现状[J].国外建材科技,2004,25(3):20-24
[3]蒋正武,吴建林.贵州地区机制砂在混凝土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商品混凝土.2011.8:4-6
摘要:为保障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须加强规范水利工程施工的监理工作,文章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监理规范化控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监理规范化
0引言
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监理还没有确切统一的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质量。
1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的必要性
(1)可以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各个过程进行统一的规划。众所周知,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施工过程。在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过程中,负责监理工作的工程师就是这个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当中整个施工过程的决裁者,负责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组织和指挥。从这方面来看,负责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监理工作的工程师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次,因为负责监理工作的工程师是整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指挥员,所以他还负责配合相关监理控制单位监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切实保证对每个监理审核工作的安排的有效程度,进而保证各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各个建设过程中监理规范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来保证每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以及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2)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负责监理控制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交流方式和所有的施工方取得联系和交流,收集一切有效信息以及所有的与施工工程相关的各类资料,而且还可以对所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及时的扩散和交流互换,确切保证各方的意见或建议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整合,以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方式或进度进行快速地调整,尽最大努力发挥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管的力量,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
2如何建立起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化体系
(1)建立规范化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组织。为了可以保障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质量,第一要务是要保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有规范化的监理组织。由此看来,要建立规范化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监理组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确定水利工程建设监管单位和相关监管机构的工作内容,并且要明确水利工程建设监管单位和相关监管机构的关系。一般来说,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单位是通过竞标来获得监理业务的,而且必须要依照相关的法律条文和相关的工程建设单位签订一系列合同,然后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单位便会安排固定的专业监理工作人员对相关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监理,保障相关投资单位的经济效益。
(2)成立规范化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组织队伍。建立规范化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监理组织应该加强相关工程建设单位、承包单位以及相关监理单位工作者的责任感,确立明确的工作职责。明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管人员职责的规范化不仅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水平,也有利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管人员对工程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对水利工程建设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3)确立规范化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工作标准。一般来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监理控制可以分为2个阶段,一个阶段是设计阶段;另一个阶段是施工阶段。笔者在文中主要强调的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监理控制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工作中,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整个监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小质量隐患发生的可能性,从根本上对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保证。其次,确立规范化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工作的标准,就是要在平常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监理过程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合理分配各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工作,尽最大努力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工作顺利、有效地运行。与此同时,在对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监理控制的时候,还要结合相关的法律条文建立起明确的规范和要求,进而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里各项工程的施工工艺的质量和施工的进程,从而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监理工作从局部扩大到整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统筹规划,确切保证整个水利工程施工能有最优的施工质量。最后要强调的是,不管是成立规范化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组织团队,或者是确立规范化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的工作标准,首先要做的都是建立起相应的规范和程序,进而保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质量。
3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化体系正常运行策略
(1)加大对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监理控制力度。为了能够确切保障水利工程施工监理的规范化,必须要加大对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监理控制力度,强调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监理控制的重要性和统一性,与此同时还要强调它的可操作性。此外,还要综合考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各阶段状况、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需要监理的范围、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目标以及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等等,融会贯通到整个水利工程的监理工作中来,进而保证水利工程施工项目施工的监理组织,可以根据计划方案合理分配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管的人员安排、确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管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而达到显著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监管力度的目的。此外,还要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使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人员的工作得到规范化管理,进而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保证我国人民可以拥有较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增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部门的责任感。增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部门的责任感不仅能够达到提升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相关监理单位的市场满意程度,提升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相关监理机构的市场满意度,还可以起到增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组织飞速发展的目的,同时还能够起到使水利工程施工监理控制工作规范化、有序化进行的目的。尤其是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本身来说,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有关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组织人员的责任感,能够确切保障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相关流程的顺利展开和后续项目的有序进行,进而从根本上起到强化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目的。与此同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监理组织也要认认真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而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工作的同时达到提升自己责任感的目的,以便于可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3)增强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验收力度。为了能够确切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还要增强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质量验收的力度。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验收会导致水利工程的二次施工,进而导致工程资金的再次投入,然而,这样却能够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而保障我国人民能够拥有一个较高水平的生产活动条件,此外还能够起到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目的。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验收可以对工程的承办单位以及工程的投资单位起到一定程度的警示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而减少违规操作出现的概率。
(4)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到目前为止,阻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监管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从而导致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监理工作效率的低下。由此看来,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控制工作的效率,进而切实保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一定要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组织的每个成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从而提升每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监理组织成员的专业素养,进而提高整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组织的专业水准,为提升水利工程施工监理控制工作效率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达到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使我国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提升我国国民的生活物质水平的目的。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利工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能保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必须要对其进行规范监理,良好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质量更有利于我国的飞速发展,是我国赶超他国的巨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韦志立,王韶华,胡俊江.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化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4(10):25-28.
[2]任云峰,于金福.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化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7):143-144.
[3]邓学海,程道亨.关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化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4):113.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论文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