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以生为本”就是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师生互动与分组讨论式课堂教学的一个常规观点,其中小组讨论能够让学生从交流中积累经验、从讨论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探究中职以生为本的中职音乐课堂的构建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论文关键词:中职,音乐,课堂,构建,探究
探究中职以生为本的中职音乐课堂的构建
“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它是把学生看做课堂教学的主体,高度尊重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而展开的教学体系。现在把“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到中职音乐教学课堂中,就是通过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和丰富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中职音乐课堂的目前需要探讨的话题。下面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现如今的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但是主动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采用积极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在现代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教育工作中同样可以运用到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声色、影像或动画形式把中职音乐内容形象的展现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情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而引起学生的思维。这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会主动的去观察、思考和探索,从中体会到音乐歌曲要表达的内涵,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通过一些情景画面或动画的展现还能够引起学生对此进行创编歌词的心理,并随画面中的音乐节奏小声的演唱出来,同时会惊喜于自己的这种创作,从而增加学习学习中职音乐 的信息信心。通过创设课堂情景的教学返航时能够把中职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给直接的展现出来,让学生融入到音乐的世界中,尽情的享受音乐的美妙。
“以生为本”就是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师生互动与分组讨论式课堂教学的一个常规观点,其中小组讨论能够让学生从交流中积累经验、从讨论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师生互动过程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并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样的中职音乐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分组讨论式通过实践教学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进行分组时因为每个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的程度不同,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不同程度音乐兴趣的学生,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音乐兴趣较浓的学生能够带动音乐兴趣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的学习,这样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够被冲动的调动,并通过每个人的思维不同,通过小组讨论能够集聚广大的良益思维,相互促进发展。
有问题就会由思维,问题时引发思维的缘由。在中职音乐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能够更好的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设置一定的悬念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去思考和探讨。例如在讲解一部音乐作品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歌曲创作的背景,之后由学生根据作品的艺术语言和歌唱特色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在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对此音乐作品进行思考和理解,通过这样的额方式能够使学生掌握音乐欣赏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音乐教学的目标中包含了情感、价值观、过程、方法等方面的教学理念,从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实际生活链接起来。
联合实际的音乐教学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是,利用明星效应。现代的学生所喜欢追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迎合学生的这一特性,在讲授流行音乐时可以利用现代明星及其歌曲作为教学材料,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并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从而引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学习和分析。
二是,引入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在现代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知识信息,特别是网络中更新较多的热点人物。针对这一特性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运用这一特性进行情景创设,并要学生对此进行积极的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出正确的引导。这样的教学形式符合现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以生为本”的中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中职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并使之成为音乐的“主人”,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浅谈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摘要:现代社会人人都在追求和谐,营造和谐。思想品德课作为现代教育“树人”的重要手段,理应走在各科教育改革的前列。新课程改革以促进人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出发,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达到最佳的教和高效的学,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此外,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下完成的。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情感的交流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关键词:和谐高效 思想品德
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是和谐、高效课堂形成的基础。因此我们要让和谐走进课堂,让高效凸显课堂,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明确教师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领导者。仅有教师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激发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热情,才会迸发出“思品的狂欢”。而长期形成的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形成了惰性,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为“等学、等教”。要改变这种“惰性学习”的惯性,就需要教师的助推,将过去的“教而获知”的过程变为“学而获知”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从而转变自身的观念,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的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提高课堂效率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用自己的微笑赢得了学生的微笑,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起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家哈姆柴克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充满爱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学生心理感到安全,才能坦然地接受学习。
可见,与学生情感交流得当,用微笑换取微笑,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与学生情感的接近,就可以得到他们的认可,在这一情感基础上,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会主动、自觉,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在情感的情境中学生感到的是人格的尊重、自身价值的存在和智慧的展示以及爱心的温暖,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诚心、耐心、爱心、热心来建构教学的情境,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实现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提高了课堂效率。
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可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为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责任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应该关心、了解每一个学生,不要用成绩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尽量多寻找机会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不让每一个学生落伍,不让每一块心灵的田园荒芜。
初中生情感丰富,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投入自己的感情,要进入角色,同时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要风趣幽默。另外,教师的幽默、风趣对学生充满爱意的情感语言,有时还可以化解师生间的矛盾,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求知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代中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全身心的忘我投入,反之却拒之千里之外,所以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做到图文声像并茂,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当今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课堂也需要竞争。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把竞争带进课堂,会使课堂更加和谐高效。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它首先是一个具体的自然环境或是社会环境。他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作用。而思想品德课恰恰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创设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也进行了心灵的洗礼,大大提高了课堂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说明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因为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教学资源。所以要把课堂生活化,将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运用到课堂上,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课堂更加和谐高效。
美国成功学专家卡耐基说过:“人类的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人认同的情绪。”教师应真心欣赏认同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未来的人才,尤其是对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欣赏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语重心长的教诲,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要给学生适时准确的评价,当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时,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肯定,放大“亮点”;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该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培植“生成点”;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该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纠正“错误点”。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课堂的和谐和高效。
总之,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树立新理念,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讲求教学艺术,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知识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共同建设和谐高效的思想品德。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浅谈思想品德课生命化课堂的构建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谈思想品德课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全文如下:
摘要: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教育模式,它不是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视为一种思想的灌输,而是学生的灵魂吸取自身成长所需要营养的过程,是学生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命世界的跑道。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我们创设了“触动情感、引趣导入------表达情感、知识梳理------碰撞情感、关注生成------内化情感、质疑探究------目标分层、体验成功”五步教学法,教师可以依据不同教学需要进行取舍,构建一节张扬个性,尊重情感、体会成功的思想品德生命化课堂。
关键词:思想品德 生命化课堂 品德学习
大量实践也证明,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人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情感的触动、激活、唤起,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实施生命化教学,诱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实现思想品德课程德育目标的首要环节。生命是有记忆的。如果政治课堂能够有效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唤起生命中的记忆,让生命流露真情,那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领悟就会变得渴望而自觉,从而更容易实现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 所要求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一定的诱因,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活学生对亲情、生活、审美等生命特征的记忆,触动学生的敏感心灵,让生命流露真情,并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去驱动、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的方式通常有生命叙事、听讲故事、观看视频、聆听音乐、静默沉思等。
学生经过情感触动后,心里会有许多直接的感悟,这部分思绪或许并不清晰,但是却是学生最真实的情感。这时候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把触动的情感发酵。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感悟自由表达出来,让情感得到合理宣泄,使之成为老师导入教学内容最好的切入点。感悟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表达。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鼓励学生畅谈、交流情感的体验和感悟;(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注意从他人的发言中得到启示;(3)启发学生质疑。在这环节中,老师尤其要注意善于发现问题,找出疑问,为下一环节的质疑析疑、多向对话、求知探究做准备。
还是以“感恩父母”这一课为例,在让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博大之后,我叫3个同学起来谈谈感受,他们的声音都哽咽了。同学们都把自己最直接、真切的感受说了出来。虽然他们的回答缺乏完整性,与教材要求有一定差距,但是这些“感恩父母”的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对他们而言是生命中最深刻的感受。在同学们谈完自己的感受,情绪平静下来后,给10分钟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心灵导航”。同时老师给学生三个思考问题:(1)为什么要感谢父母?(2)如何报答父母?(3)如何化解爱的冲突?接下来再请一些同学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在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点评的同时帮学生梳理课文的“知识架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了一个“宣泄情感-----梳理情感-----理性表达情感------掌握教材内容”的过程,这是一个尊重学生生命诉求,以学生情感需求为线索的自主学习过程。
生命化教学是一个不断自我出新、自我繁衍、自我生成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和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生命化课堂教学正是通过师生双方智慧的碰撞、人格魅力的影响而不断地体验、升华情感,促进双方的人格得以提升的教学过程。要让思想品德课不成为死气沉沉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就应关注课堂上的生成,正确把握并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而且让“预设”为“生成”让路,课堂就会多一份精彩与活力。
课堂中遇到的这类意外情况,就属于生成性资源,它稍纵即逝。如果教者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学生动态的“生成”,那么课堂上的精彩就会与你擦肩而过。生成性资源是随着教学活动不断展开,学生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而迸发出的创造性火化。我们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斥责。在教学中如果生成性目标不被关注,就会压制学生个性,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们将会伤害一颗心灵,甚至制造一个自卑者。所以,临时调整教案,利用课堂上新的资源为同学们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关注课堂上生成性目标,是生命化课堂的重要元素。只有尊重学生“节外生枝”,学生探究干劲才会愈加浓厚,探究效果才会愈加明显。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冲动。质疑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情境契机,创设各种新颖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设疑、多提问、多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析疑就是通过老师组织的辩论、讨论、交流与相互探究使各个学生产生的疑惑得到析疑。辩论的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的情绪理性化。这过程就是教师、学生与知识这三者生命火花碰撞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过程。在这环节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到求同存异,并适时点拨,要善于把握辩论、对话的主题与方向,要鼓励学生勇于竞争又善于合作,大胆表达又善于聆听,培养学生民主文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勇于竞争、尊重他人等优秀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多元评价。新课程主张教学评价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个性差异,存在着不同发展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做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层次性,练习设计应该具有梯度性。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练习要具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基础知识直接运用的填空或选择题;第二层次简答题;第三层次为辨析题或综合探究题,属于选拔性质的题目。相应地,教师也要按能力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题目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题目只要求BC层次学生做,对A层次学生不作要求;第三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属较高要求的加分题,只要求C层次学生做。这种设计方法可使A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B、C两层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因而提高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练习中发现自己的进步,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自身的价值,这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升生命的质量。
思想品德课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状态下,获取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课堂教学就必须引入生命化课堂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这样,思想品德课堂就会迸发出生命的灵光,焕发生命的活力。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东方以中国为首的中国古代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西方是以七声音阶为主。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一般一首音乐时长在3分29秒左右,让人更加享受每首音乐的时间,可以陶冶情操。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音乐学术论文范文:把握音乐欣赏课的节奏,构建精彩的音乐课堂。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音乐教育是美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工作中,有其特殊的作用。而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培养情操、增进知识、提高素质修养。本文对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音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人有一种艺术感染力,当优美动听的歌曲响起时,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节奏也会受到音乐的影响,这说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节奏与动听的音乐节奏产生了共鸣,当人陶醉于某一首音乐时,音乐欣赏者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力量,这种情感力量是正义充满阳光的,对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鼓励,潜移默化的鼓舞人向好的方向发展。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发展的旺盛时期,需要音乐的熏陶,他们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喜欢听风格各异的音乐歌曲。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单调、死板,不适应学生的对音乐课程的需求,满足不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求知欲望。所以,把风格迥异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这一做法,是音乐课程教材内容设置的一个挑战,但也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教师要精心选择音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爱好选择经典的优秀音乐作品,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如《你是我的眼》《没那么简单》作为音乐欣赏的范例,从简单的听流行音乐,学唱,逐渐上升到分析流行音乐的特点和发展进程,让学生学会多角度鉴赏和评价音乐,逐渐的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学生在初中正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参与意识与人交往愿望逐渐增强,对同龄人的依赖性和接受力较高,因此非常鼓励在初中的互动教学中进行小组式学习。学生可以围绕课题为中心互相交流,各抒己见,通过沟通最后达成共识老师在小组合作教学法中起到启发点拨学生的作用。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并且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交流和合作探索精神。这不仅是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还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布置学习和锻炼人物,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合作完成任务。也可在小组之中开展竞赛,运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让其更好的学习。例如在初中音乐教材之中选一首歌曲,教师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同伴组成学习。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歌曲的体裁是哪一种?演奏的乐器有哪些?适合的演唱方法是什么?学生则在小组之中自由讨论,共同解决教师布置的问题。教师则作为指导者,简单的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升平资料,写作背景等,一方面向学生提供参考资料,一方面将人文内涵融入到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层次把握。
在课后的总结环节,应该围绕“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聆听才是正确的”为主线来进行,改变传统教学中“该音乐具有怎样的艺术特征和传达的情感”的观点、方式。
在课堂延伸环节中,教师可以具体的提出以下三个建议来引导学生“用怎样的方法去聆听音乐”,而不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接受音乐具有怎样的艺术特征和其传达出的情感,这也是强化“授人以渔”,弱化“授人以鱼”教学行为最直观的体现,具有很好的科学性。
在教学设计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受到了形式主义美学观的影响。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透露出了一定的人文性、实践性。学生并不会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对音乐的聆听方法的教学而觉得音乐学习枯燥无味;相反,对比传统音乐教学还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求知欲。此外,教师从聆听教学入手,能够更多的增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些都是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方法”的传授为教学最终目标,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学生自行总结出如何聆听音乐的方法为实际教学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熟练运用为教学环节,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这个过程很好的诠释了“授人以渔”的特征,并且这样的教学框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方式中系统性、科学性、结构性的缺乏。
比如,在《友谊天长地久》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要从哪一方面入手进行学习,并且在这其中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聆听”歌曲,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学习方法,对于学习兴趣以及音乐面的拓展帮助巨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有自己个性化的思想与个性化的兴趣爱好,这就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课堂的多样化的音乐作品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从而提升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比如领略不同民族风俗特色的音乐作品,欣赏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甚至一些大型的交响音乐等等,通过多样化的音乐作品欣赏,让学生学习到不同音乐风格和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全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对音乐欣赏教育教学有效性起到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度挖掘学生情感,这也是学生审美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情感可以带动学生的音乐认识和审美理解。可以帮助学生走进音乐作品中,走进艺术家的心灵,走进音乐创造的世界中。另外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欣赏的范本。流行音乐是学生喜欢的,他们喜欢流行音乐,喜欢流行乐的明星,教师可以将流行音乐作为活用教材的一个创新方式引入课堂中,以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教师的指导,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保证音乐作品思想不变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音乐欣赏的主要力量,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来,展示自我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才能,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生本课堂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时期高中历史生本课堂的构建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在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要学会“以史为鉴”,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并且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有所提高。所以高中历史教学要以此为基础,以学生的感受为根本,实行生本教学。只有贴近生活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高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就从构建生本课堂的角度,简单介绍几点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时期;高中历史;生本课堂;自主性
构建生本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因为传统的高中教学方法已“入木三分”,高中教学目的以考试为主,造成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生本教育问题上更是存在很大的漏洞。因此,要想构建高中历史的生本课堂,就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来做全面的改变。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需求。从教学观念上来讲,老师不要将自己看做是教学的主导,将课堂的安排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设计。而是通过学生的作业总结和课堂表现来规划整个课堂,并在课堂中能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是老师对这个课堂的合理安排和规划,是学生所要掌握的。而构建生本课堂,老师要将学生的意见摆放在第一位,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大纲要求之外,还要知道学生喜欢和想要知道什么。在我的课堂中,很多学生表示出对二战内容的关注,我就会经常在上课之余给他们普及一些小的二战知识。一方面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对高考也有很大的好处。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生本课堂的构建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根本,用有趣的、丰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特别是对于历史这样一门要求记忆力比较高的学科来说,通过教学方法来使记忆过程不再“痛苦”,这绝对是以学生为本的最好的表现。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去讲述某个时间段的历史,或者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评论,这些观点都能丰富他们对历史的印象,也直接表现为学生地位的提高。
总之,构建高中历史生本课堂,要求老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地位,满足学生学习上的需求,通过教学方法的引导来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学习,让历史变得有趣,让学习历史变得快乐。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政治课,是共产主义国家在军队以及国家教育系统中所进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转化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运用“学讲”模式构建精彩政治课堂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学讲计划”是依据新课改的要求优化而成的教学模式,更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文章以高一政治“神奇的货币”为例,从“学讲计划”实施的重要性入手,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阐述了“学讲计划”模式在政治课上的具体操作措施,力争构建学生主体的精彩政治课堂。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讲计划;措施;货币
“学讲计划”的精髓是“学进去”“讲出来”,其宗旨是培养学生会学、善学的品质。本文以高一政治“神奇的货币”为例,对学讲计划的贯彻和实施进行研究。
“学讲”教学模式是江苏省徐州市率先提出,并逐步推广的课堂模式,“学讲计划”的宗旨是让学生“学进去”,再“讲出来”。这个课堂模式的创新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如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知识构建主义理论、金字塔学习理论以及已经推进了十几年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等等。“学讲”教学模式的开展,是推进教学改革,创建高效课堂的新举措。学讲计划下的课堂模式,以学生学进去为主要目标,即以学会为宗旨,这种模式下的学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互学、体验、交流等自主构建知识,是学会的最高境界。高中政治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贯彻和实施“学讲计划”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性。
1. 教学重心前移――预习,为“讲出来”埋下伏笔
预习什么,怎么预习,教师的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对于“神奇的货币”这节内容来说,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什么是商品?货币是做什么用的?从商店、超市买来的物品,都是商品吗?妈妈精心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
(2)阐述商品、劳动产品、物品之间的关系。
(3)商品的基本性质是____和____。
(4)货币产生的原因是_____。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主要原因为______。简单的四个问题,涵盖了这节课中的重要的内容,有基本概念的理解,有概念辨析题,有思考题;有的以填空形式出现,有的以问答的形式给出,有的还是开放性的探究题,注重形式多样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预习和探究,让学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舞台
新课改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学生体验、探究、交流的课堂,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舞台。那么,如何为学生搭建这个舞台,使学生在舞台上放飞思维,张扬个性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展示预习成果。课前预习环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奏,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不能对预习置之不理,如果将预习和课堂教学分割开来,那么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因此,课前或者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不妨交给学生,让他们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小组探究的形式组内探讨,对于小组解决不了的,集中起来,向老师请教。这个环节,是“学进去”“讲出来”的具体体现,学生相互讲、相互倾听,共同进步。
(2)图片法,导入新授。在预习交流后,教师的巧妙导入,可以把学生从预习中引导到新授内容中来。对于这节课的内容,图片法导入最简便、最具实效。如展示火爆车展情况,各种型号、各种价位、各种款式、各种颜色的车,让学生发出“哇,漂亮”的感叹,似有“哪个是我的”的遗憾,真有“这个是我的”的欲望。于是,教师给出问题,于先生准备买一辆价位是五十万左右的车,如何付款?待学生说出零首付、首付、全额付款后,教师作结而进入新授的中心问题――货币。“提到付款买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币――钱,对于钱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到底我们该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一张张精美的人民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3)情境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教学中,如果教师把预习中的问题拿回来再讨论,那么毫无意义,学生将失去兴趣。而情景化问题的给出,既实现教学与生活的链接,也容易使学生对生活化的问题、熟悉的问题而引发思考。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钱,那么,钱是做什么用的,妈妈从超市买来许多东西,如西红柿、胡萝卜、鱼、肉等,这些商品有什么共性,妈妈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等问题,将学生引领到新课的探究中。
(4)问题形式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是学生的阵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那么,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起主导作用。如设计辨析性的问题:商品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一定是商品,这种说法对吗?商品、劳动产品、物品三者有什么联系?又如开展“想一想”活动:商品为什么需要交换,为什么能够交换?开展“议一议”活动:有人说,没东西就需要货币,货币和商品是孪生兄弟,是同时产生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讨论并回答问题: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后,与商品是什么关系?……这些活动的开展,以知识点为宗,以问题为形式,以提高思维能力为导向,以活跃课堂为目的,使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天高任我飞”,尽情地展示自我,凸显会学、乐学、勤思的浓厚氛围。
“学讲计划”的提出和推进,为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课堂的主宰者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舞台。高中政治教学,应站在课改的最前沿,灵活、恰当地开展构建“学讲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构建精彩课堂,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运用“学讲”模式构建精彩政治课堂的研究】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应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必须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捕捉教育生成点,全面实施教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情,发挥教育机智,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相机而教。要想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 为学所用 ,就要努力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如何在动态生成中拓展文本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课堂对话教学中对文本的拓展成了时尚。我听了不少公开课,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很多老师都采取了以一篇带多篇的组合方式进行教学。不可否认,这能使课堂上的情感容量、信息容量大大增加,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我们的拓展几乎都是预设的拓展。教学过程中,文本有的地方似乎还有深入探讨下去的必要,可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拓展不得不终止而进入下一步。这让我反思:这是否有点舍本逐末?这样的拓展有效吗?究竟怎样才能在动态生成中进行有效的文本拓展?
对于这些问题,于永正老师也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课堂上要“举一”,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课内尽量不要拓展,因为时间有限;课外一定要拓展,否则不能形成语文能力。这话值得玩味,应该给我们许多启示。
我认为,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要在动态生成地对话中把握时机,恰到好处进行必要的文本拓展。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而课堂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变数,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动态地确定拓展的内容,把握好拓展的尺度。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双慧眼并找到切入点而进行恰到好处的拓展呢?
在动态生成的对话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各种想法层出不穷,因此肯定有不少想法偏离文本。这时,作为导航者的教师应该及时纠偏,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凡是与目标不一致的要大胆删除或者延伸至课前或课后。因为离开文本目标的拓展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在亲密地与文本要点进行了接触之后,通过教师的引领展开积极对话,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例如,有一次我上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1.问题导入,感受“母亲”。2.深情感悟,体味“母爱”。3.拓展延伸,回报“母亲”。我自以为这三个环节应该是很好把握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感受母亲”这一步,我先谈自己的母亲,讲得很动情,触动了学生,学生也纷纷谈自己的母亲,课堂气氛很好,不知不觉时间竟用去了约8分钟;第三步,回报“母亲”气氛更好,我放了相关的歌曲和影视片断,学生也大谈各种回报的方法,共用去16分钟。这一节课,我确实充分注意到了拓展,并且能贯穿在动态生成的每个步骤,但这是一堂失败的课,是一堂效率不高的课,是一堂未能解决教学任务的课。反思这一切,我深深体会到动态的拓展更需要围绕目标进行选择。因此教此文,第一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宜简,第二个环节宜繁,因为第二个环节正好是本文最重要的目标。
现在的一些一线教师,潜意识里常常有这样的想法,若就本教本,容易被人诟病为因循守旧,视野狭窄;还有些教师由于对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观点的断章取义,并借新课标的拓展要求之东风,便随心所欲的将文本进行任意分解和拓展。我以为,我们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拓展应该是合理而且必要的。“合理”强调拓展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数量要精。“必要”强调拓展的内容一定是非要不可的。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可拓展的地方相当多,但教师要选择最必要的。
此文是涉及审美的文艺评论,作者的基本观点是:维纳斯双臂残缺,反倒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他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复原维纳斯那两条已经失去了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而维纳斯失去的只能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他任何部位。对于这个观点同学们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更深入理解,就必须进行拓展。我以为,教学此文,除了要理解作者观点、写作的逻辑关系和文中难句之外,很有必要从审美理论中的整体美和残缺美或者空白艺术和虚实相生这几个方面加以拓展,而且在课堂上也只能就其中的一点进行拓展,这样,才见深度,也才适度。如此有针对的拓展方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这才是厚实的课。
因为课堂对话是师生双方精神的敞开,本身就是动态生成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地方会产生独特的感受,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会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这就必然要拓展文本,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自然产生的过程。“自然”讲究水到渠成,师生对话到某个地方,必须要补充相关内容才能让对话进行下去,这时就非拓展不可。只是,这要求教师能在纷繁复杂的对话中独具慧眼,适时拓展。
例如,在教学余秋雨的《道士塔》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对王道士、统治阶级、外国文化强盗三类历史罪人的形象进行比较,有学生对王道士这个形象提出了质疑,认为他很无辜,并谈出了不少理由。我觉得这是一个绝佳时机,这对培养学生的多元解读有极好的导向作用。我借机给学生介绍了雒青的《也说王道士》一文,此文的观点与余秋雨的观点截然不同,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我趁势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此文,写一篇读后感。后来,学生感觉在思想上收获很大。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堂对话中,拓展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但一定要注意:顺其自然不是说只要能拓展就拓展,而是要做精心选择。
当然这里所说的三方面并非是孤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综合使用。只要我们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加以牵引,就能够培养出一群视野开阔、精神丰富的学生,也必能拓展出一方新的天地。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是一门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创造力、增强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学科,它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构建初中美术高效课堂,可以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使学生获得快速、有效、全面的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试论如何构建初中美术高效课堂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在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的今天,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的作用,让美术课为学生所喜爱,改变美术学科的既有地位,以此为契机,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不仅仅在于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更应重视在不影响学生发挥的前提下自身的课堂参与度,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以及美术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性。本文从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体现学科特点、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多门学科相联系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很多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对教学结果较为重视,而真正关注教学过程的却寥寥无几。对于一节美术课来说,其成功的标准不在于教会学生什么或是让学生记住了什么,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而非仅仅局限于教学结果。在《关注你我他》一课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对人体比例进行认真观察,并引入数学中黄金分割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掌握新知识,又可拓展知识面。在高效美术课堂的打造过程中,教师应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走捷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的图片、实物及视频应保证清晰度,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时最好采用板书,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课程内容应避免流于形式,太过华丽的内容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重点。在高效美术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学过程合理科学是关键。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基于这一艺术特性,教师应合理拓展美术课堂的内容,将其引向室外,将学生的思维从课本、教室的固定模式中解脱出来,为教学内容增添新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入手,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遵循分工明确、目的明确的原则合理组织室外活动,避免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美术欣赏评述《隐喻现实》中徐悲鸿画马一课教学时,教师应先阐述徐悲鸿为在画中充分展现出马的神韵,经常到野外对马进行观察和研究,最终画出的马栩栩如生,令世人惊叹,然后强调认真细致的观察对于美术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细节进行细致观察和体验,引发学生的探求心理。在此基础上予以合理引导,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1]。
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诸多方法和途径中,激发学生能动性、调动其学习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一种。教师应对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综合运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如在生活用品的实用与美观方面,可鼓励学生将个人用品或喜爱的生活物品以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并从该物品的色彩、外观、构造以及功能等方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喜爱的原因,进而使学生实现效果的共享[2]。教师应结合课本中的相关图例,与学生一同分析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此合作学习过程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将学生个体优势充分体现出来,有利于对学生团体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使学生不会出现审美疲劳,利于学生愉悦地掌握知识要点,从而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弊端,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使美术教学更具针对性,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西方一些国家的艺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会产生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学生通过跨学科的活动可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提高。尤其在小学和中学的课程中,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密切和频繁。如与语文的联系方面:学生即可以利用静态的图像交流各种思想并结合各种图像分析和阐述各种主题,也可以通过美术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来提高儿童的素质,从而学好语文。而与数学的联系方面体现在学生参加美术学科的学习后,能强化、发展和实践数学课上所教的一系列数的能力。如:(l)在设计和制作艺术作品时,使用种种测量的方法。(2)认识和使用节奏、图形、排列以及其在空间中的关系。因此,一堂高效美术课的作用不仅可以体现在美术课堂之中,更可以将这种高效延伸到美术课堂之外。多门学科相互扶持、共同发展。
美术教育以美术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应在处理教学内容、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方法的应用等方面保持创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构建互动性的新式课堂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带来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达到高效美术课堂的最终目的。
相关文章:
6.高效课堂小组建设:做法与感悟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去进行课堂教学也成为了教学探讨的重要话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本文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更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教学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够使用的教学工具较少,教学资源也相对缺乏。这极大限制了教师的发挥,导致高中数学课堂缺乏生动性与趣味性,造成课堂教学成效低。
在新时代背景下,许多教师已经开始探究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以求利用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提高教学效果。但从目前来看,这一教学改革缺少理论支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基于此,笔者提出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期能够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由于学生个体能力与基础方面的差异,部分学生无法有效掌握抽象的教学内容,这已成为阻碍高中数学教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这时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就能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以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的教学为例。集合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教学概念,学生不但要掌握集合的概念,还要掌握集合的关系。在教学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画出两个不同的圆圈,分别以A、B两个集合命名,并在一旁标注A集合中包含1、2、3、4四个数字,B集合中包含5、6、7、8四个数字。这时,笔者展示的两个圆圈是分开的,代表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之后,笔者利用信息技术把两个圆圈“拉”到一起,使圆圈的部分重叠。这时,笔者问学生:“重叠部分代表了什么?”学生回答:“代表了交集。”这时,笔者要求学生替换B集合中的某些元素,让A、B两个集合拥有交集。
在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撑下,教师通过形象的图形和直观的操作展现了集合的概念与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了具体的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几何体,掌握直观图和三视图。如果仅依靠教材中的图画,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三视图。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活化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教学楼的直观图,让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其次,教师给学生展示教学楼不同角度的图片,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楼。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把立体几何的知识与学生常见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生活化学习的意识。
最后,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应该想方设法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原本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如在教学《圆和直线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教学,让学生利用电子笔,随意拖拽屏幕中的圆,并不断改变圆和直线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趣味,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迎合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教师的教法应当符合学生的学法,教师要不断的探索识字学习的规律和良好的识字方式。教师要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让学生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人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让学生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人全文如下: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基础,满足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好奇心,肯定他们的求知欲,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必须以“以生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但是,理论与现实是不同步的,在当今语文教学中,教师依然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措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构建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而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只有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只有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走下讲台,放弃教学的主体地位,转变成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思考问题,全面考虑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要想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笔者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与学生平等交流
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是以教师与学生和谐、轻松的关系为基础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学生心中是一个严师的形象,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就是服从与命令的关系,学生只知道听从教师的命令去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非常紧张的,学生处于如此紧张、压抑的氛围中,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也不会命令学生去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是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在和谐、真实的交流中,笔者与学生加深了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学生也不再畏惧笔者,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吐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如在教学《丑小鸭》时,笔者问学生:“刚才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于故事的主旨都有了自己的看法。现在,谁能告诉我,你内心的想法呢?”笔者没有直接命令学生回答问题,而是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自愿地回答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经常使用激励性语言
要想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把学习内化成习惯。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笔者提出问题之后,使用“你很聪明,想法独特”“你非常喜欢动脑筋,回答得很正确”这样的鼓励性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了课堂的沉闷,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考虑到学生个人力量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去探究语文知识。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笔者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分组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分组的科学性、合理性,应该把不同性别、能力的学生均匀地分配在不同小组里,以确保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一致,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教师除了保持自身的积极性之外,还要采取正确的措施,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人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生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生成性目标的形成方式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教育目标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育过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成是教学目标的过程性特征,强调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情境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等多方面发展,对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动性表现了应有的尊重。在探索生成性目标形成方式中,分析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目标设置、师生关系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等影响生成性目标形成的因素,进而提出培养教师生成意识和能力、制定弹性教学目标、建构师生互动平台以及转变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生成性目标的形成。
课程目标是课程构成的第一要素。课程设计往往是以课程目标的确立为起点,课程目标指导和支配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切课堂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的多元价值取向从各个维度指向了课程所要达成的结果,其中“生成性目标”价值取向是紧跟新课程改革,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迎合学生创造性培养的重要维度。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它是宏观意义上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各个阶段的教育划分有利于实现长期的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又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主要体现在一堂课的设计与实施中的预设价值。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教育宗旨)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1]。美国课程论专家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归结为四类: “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其中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在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下备受关注,“生成性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在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目标”[2]。“生成性目标”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动态性、情境性以及课堂教学所富有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性价值。
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被理解为一种确定目标、完成目标与评价目标的过程”[3]。强调遵循教学活动的预设性目标,即“照章办事”,这是由于“预成论”的教学观认为,学习就是课本内容的被动转化和既有知识的简单叠加,教学目标、过程等是完全可预期、可重复的,机械性、封闭性亦是显而易见。使得生成性目标在课程教学开展之初就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被关照。从某种意义上讲,“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安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4]。
(一) “生成观念”的滞后性
“生成意识是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之一,是因为课程本身就不是一个静止的、完全预设、不能变更的教育要素。课程是可以预设的,但课程的发展价值并不就是一旦预设就能够完全实现的”[5]。但由于现存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教师职后发展规律等因素,教师的生成意识和能力不能适应学生和课程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不具备敏感性和洞察力,认为学生的成长就是单纯地积累知识、获得技能的过程;课堂出现“生成性资源”时,教师不善于将其合理转化为生成性目标来拓展课程教学的宽度、广度及深度,生怕超出预设造成课堂混乱而难以掌控;教师本身没有创造性思维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施行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二) “教材中心”的主导性
预设性目标在制定之初就将重点放在传授教材内容上,分析重难点、梳理知识点、强化必考点以及对“既定文本”进行完美的诠释和应有的继承。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封闭的教学内容决定了静态的教学组织,静态的教学组织强化了封闭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学目标也难以逃离静态预设的框框。“教材中心”使教学不需要“独具匠心”的艺术与创造、不需要“标新立异”的突破与创意,教师拓展教材会被校长婉言否定,学生跳出预设会被教师拉回轨道,预设性目标作为杠杆表面上是平衡着每一个教学环节,实则树立了教学过程与手段的一元对立,使得课堂成为死气沉沉的加工厂。
(三) “教学过程”的单一性
课堂教学的预设性目标来源于教师课下兴致勃勃地“备教案”,课上按部就班地“走教案”,“唯教案是从”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严格地被禁锢在牢笼中。一方面受外在教学制度和课堂纪律的约束,在预设教案下,所有课堂参与者都不得违背达成共识的课堂规训。另一方面学生受控于教师的内在信念与师生关系,教师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形式与过程。在师生关系及其主体性发挥方面,教师凭借自己在课堂上相对权威的地位,积极地发挥着自身的主体性、主导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微乎其微,严重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可能”以及个体差异。
(四)“教师评价”的主观性
生成性目标的是伴随着生成性课堂资源的产生而生成的,它的突发性、动态性是对教师课堂教学随机应变能力的巨大考验。生成性资源的产生和作用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它对学习者的主体发展、对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潜在的影响。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凭借主观意识对生成性资源进行评价,往往忽视了其隐含的积极作用;面对学生主动的探索、新颖的想法、跳跃的思维直接采用“纠正”手段,将溢出教学设计、违背预设方案的生成情境拉回到原有课堂教学轨道上来,致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发展被遏制在萌芽之中。
(一)传统课堂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师的职责仅仅被认定为:传授知识。生硬的、刻板的、自上而下的教学贯穿始终,教师无须随机应变、无须关注学生个体、无须预留发展空间;其次,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大多是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脱离,基层教师更相信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无法与时俱进、与现实接轨,加上部分教师自身安于现状,不能勇于尝试探索新型授课方式,“旧法”与“新生”的矛盾日益凸显。再次,关于生成性目标没有相配套的评价方式和" target="_blank">管理体制,自上而下没有一个相对理性的评价考核标准。 (二)教学强调“他组织”性
“所谓‘他组织’,即事物的组织化不是它自身的自发、自主过程,而是在外部动力驱动下的组织过程”[6]。“教材中心”所指向的就是“他组织”教学,将外部动力看作是教学的终极追求,教学活动仅仅成为获得某种东西(如好成绩)不可避免的手段。而“‘自组织’,是通过事物自己自发、自主地走向组织的一种过程,从而使系统不断地结构化、层次化”[6]。他组织性将学生与教学活动完全剥离,教学活动本身要达成的外在目标取代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目标,由于课时限制,教师无法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时间、渠道来进行“自组织”学习。“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7]。
(三)教师教学自主意识过强
在教育实践过程当中,教育群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有思想、有独立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大部分教师更倾向于在课堂上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完全根据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教学,几乎无法突破预设所带来限制,没有做好应对课堂上出现的超出预设范围状况的心理准备;另一部分年轻教师,他们富有激情,但急于实现自身价值,将课堂看作自我证明和展示的舞台,自认为是在挥洒青春热血、普度众生,殊不知丝毫没有关注过学生是否满怀热情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这都使得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体性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价值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性作用。
(四)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的活动。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普遍以结果评价、显性评价为主,以此达到选拔和甄别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塑造。原因在于当教师面对学校、家长、社会压力时,能够证明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程度的似乎就只有学习成绩,量化的评价更有说服力,教师不得不舍弃过程性评价、无视生成性评价;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使用多元化、多角度评价的意识,课堂上单纯地采用正确或错误回馈学生的评价方式已经习以为常。
(一) 关注教师生成意识和能力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学生作为一个异于他人的主体,自身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预知的过程,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呈现、情境的展现、问题的激发都会成为学生自我建构的契机。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运用自身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正确地将课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其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生成的新目标。其次,教师对预设性目标能够合理批判。即具有对课程目标具体化,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拓展、补充、增删,对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甚至对预设课程中不合理的方面进行改善,并在改善的基础上重建课程的能力。再次,将教师能否洞察生成、形成生成、运用生成列为教师考核“软标准”,并通过剖析和自我剖析、评课等方式来培养教师掌握形成生成性目标的方法。
(二) 制定弹性教学目标
弹性的教学目标是“课堂生成”的基础。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有意识地为促进课堂生成性目标的实现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静态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只有课前精心设计,才有课上不失偏颇的生成目标。为此,教师既要研读文本又要大胆创新,要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会成为课堂生成中最大的受益者。其次,教材的指导性可视为源头活水,巧用、活用教材,开放地、弹性地设计教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可能”加以预设,在课堂中准确洞察、敏锐捕捉动态生成中涌现出来的信息。让学生领会到课堂教学中,即使脱离教师预设的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是可以合理利用的。最后,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教学情境。杜威在他的“教育目的论”中就阐述到:“一个合理的目的,它的价值在于我们能用它来改变环境。合理的目的是应付环境的一个方法,使环境产生有益的变化”[7]。因此,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就在于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局面
(三) 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双边交往、互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双重主体,二者在教学中应以平等对话的角色出现。教师每天面对着的都是一些个性迥异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哺育、关爱、尊重学生,教学互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乐于同教师对话,善于利用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同时教师也将自己的看法渗入其中,借以消除师生隔阂,激活课堂学习气氛,从而避免教师的照本宣科以及教学预设性目标的限制;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挑战权威,教师抓住机会对学生适时而启、适时而发、适时而导,对生成性目标的形成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四)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教学评价首先要对既定性、权威性的评价标准发出质疑,被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评价体系的制定就需要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学生)的共同参与,既要体现评价者的价值,又要尊重被评价者的意愿。另一方面,评价标准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要求教师根据评价对象、内容、情境的变化,对评价标准做相应的调整,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对于课堂生成性目标的评价应该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拓展、思维活跃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作为评价标准,让学生有机会从多渠道、多角度展现自己的课堂学习情况,从而形成学生学习发展的全景,依据这些评价信息也可以与传统评价中得到的量化指标进行互相验证,全方位、个性化的评价结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准确的参考价值。
课堂教学生成性目标的形成方式相关文章:
3.浅谈现代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英语是高中课堂教学的重要课程,也是主要的考试科目之一。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高中英语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从全新的教学思维出发,建立高中英语教学新课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方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如何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认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情境教学法,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构建高效英语课堂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更适合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面对高中英语教学课时少、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如何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呢?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通过多年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和观摩,笔者认为,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足以说明兴趣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想尽办法,变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为活泼生动、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自由性提问、预设性提问、总结性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争取做到人人都能回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答题的自信心。如在教学选修8《Pygmalion》这篇阅读课文时,笔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然后欣赏电影《窈窕淑女》,不仅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也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尤为重要。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第一,在课前创设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对话或短文内容用英语回答问题,看图说话等,让学生置身于英语语境中,扮演语境中的角色,学生的情感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在教学lie与lay这两个单词时,笔者教学生口诀记忆法:“规则的说谎,不规则的躺,躺下就下蛋。” 当lie是“撒谎”的意思时,它的词形变化是规则的,即在词尾直接加-ed;当lie是“躺”的意思时,词形变化是不规则的,它的过去式lay是另一个动词原形(下蛋)。根据教材内容模拟交际情境,用直观的教具创设情境等形式,能使枯燥的单词、乏味的句型教学寓于情境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质量英语课的前提。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一旦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体谅学生,态度和蔼、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如教师应多对学生说“Well-done”“Good”“Try you best”“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 please”等激励的话语,来维护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注意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努力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方法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