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机制砂的生产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维持其正常运行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点工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必要保障,也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及建设意义;提出了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就具体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建设内容和效果进行了总结,归纳了基地建设与运行中的问题与矛盾并给出了具体建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中首次提出“生产性实训”,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指出,生产性实训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生产功能与实训功能的结合,即“实训与生产合一”,以生产应用为目的开展实训。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生产功能,并且能够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高校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旨在结合教学计划,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将承接的企业的生产任务作为实训内容,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所创造的收益作为教学经费,使学校由消耗型向创收型转变。
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机制,革新“工学结合”的人才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建设基础实训、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生产性实训开展的好与坏,关系到学生能否短时间适应企业岗位要求,且决定了高校教育能否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以下几点:
1.1 组建管理机构,制定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 为确保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应组建由学校、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行使实训基地的决策与领导权,签订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协议书,明确双方合作期间的责任和权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约束机制。另外,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需要建立有效、及时的沟通机制。如定期召开协商会议, 建立企业负责人与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专业主任、实训管理主任和车间主任、工人与教师的日常会商机制,及时沟通情况。
1.2 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市场运行机制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开展真实的生产活动,其运营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要从市场购买原材料、设备和劳动力,通过生产转化成产品,并参与市场竞争,将实训活动纳入市场运行轨道,在竞争中通过创收实现长远发展。同时,将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引入实训基地,按照市场准则和企业运行要求构建责权分明、产权明晰、充满约束与激励的企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效率。
1.3 加强“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培养培训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外出进行专业进修与培训,并在培训经费上予以支持,对培训成绩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同时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另外,要加大教师补充力度,进一步完善专兼职教师补充机制,鼓励学校面向社会吸纳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课。有计划地进行增编招录新教师工作,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4 改革教学模式,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学生不再单纯地到教室里上理论课,而是深入在车间里,进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参与整个生产过程,实训即生产,生产即实训,教师将每项生产任务项目化开展教学,现场分析讲解,解决图纸和生产工艺上的技术问题。生产性实训教学实施过程,将工与学、教与学有机的结合,使教学从课堂直通生产车间,学习与就业直接接轨,让学生不断积累工作经验,逐步提升适应能力,顺利进入职业生涯,自然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然要依托有效的校企合作,目的就是要把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把生产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使之为企业服务。企业也要把与学校的合作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做好经营发展的必要环节。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广泛专业调研,结合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特点和先进教学经验,将石家庄东昌制造有限公司引入校园,整合学校场地与设备,在校内建设较高现代化的机械加工车间,为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搭建真实的生产环境,建立了资源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师生共同研发和创新产品工艺,全力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教育基地。以下是建设内容和运行效果分析: 2.1 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构及制度建设 校企双方建立了企业负责人和机电工程系共同负责的管理机构。校企双方提前在合作协议书上划清两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此作为校企共建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法律基础。为了避免中间环节出问题,校企双方要严格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定期检查法律文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及时调整不合理的中间环节,保证实训基地建设顺利开展。
基地的运行由学院宏观指导协调,机电工程系和东昌公司共同具体管理。完全按照企业标准建设基地内部结构,同时完善运行及检查监督机制,由新设立的职能部门全权落实。基地内部成员一律竞聘上岗,机电系主任担任管理角色,企业负责人负责决策工作。基地实行双重目标(即教学管理目标与岗位能力目标)与标准化管理制度,完全按照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制定生产目标和经营管理目标,一切生产活动走企业运行轨道。另外,还按照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生产运营规划,执行国家、行业等统一标准,尤其是岗位能力标准和关键能力评价标准,并且设计出配套的生产流程、技术规程以及质检标准等。
2.2 依托基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定期召开碰头会,对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价,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开发教学项目,并确定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师资结构。对于学生数量较多的专业班级应按照小班教学模式重新规划,将集中实训转变为分段实训,每学期进行不间断实训,实训项目与基地的生产内容相结合,用企业的生产指标约束并考核师生的生产行为,促进生产型实训项目有效落实。
在校企共同确定的工艺制订、机床操作、数控编程、质量检测及生产管理等实训岗位的前提下,专业课教师结合基于生产过程的教学改革要求,将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CAD/CAM实训、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实训等实训内容进行整合编排,将实验室实训搬进企业的生产车间。根据企业岗位标准改革创新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质量意识、创新意识、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的考查。同时将企业的技术和生产资料归纳整理,形成技术资源库。按企业生产规范和流程,编写实训教材用于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完善了学院实训教材建设。
2.3 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 校企双方共同投入实训设备,企业的生产规模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提高了其经济效益,学生和教师有机会参与企业生产提高了技能和教学水平。同时,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也相互融合,双向渗透。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和企业职工开展6S管理培训,并将6S管理同步渗透到企业和实训基地内部,进一步优化生产场地和实训设计。校企双方定期在实训基地举办技能大赛,通过技能比武,同步提高企业职工与学生的实操能力,增进师生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双向互动。除了生产和实训,还可以定期举办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赛事,强健体魄,丰富文化建设内容。企业设立了“东昌技能奖学金”和“东昌助学金”,对在生产实训及专业技能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资助和奖励。所有这些措施都拉近了校企合作双方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促进了校企文化的融合。
在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受到整合后实训基地场地、设备规模的限制,不能满足充分满足教学和实训的需要;企业产品类型和工种过于单一,无法对专业教学内容全面覆盖面,不利于整体教学和实训环节的设计;企业生产与教学时间合理安排存在矛盾;专兼职教学团队需要取长补短,相互磨合等。为此,在今后的实训基地建设合作中,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基地的顺利运行。
首先,学院对机械加工设备能力的购置与企业投入紧密结合,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扩展产品种类,并逐步加大接收学生的实习规模,使更多学生能在实训基地实习,并调整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安排实习内容和时间。同时,继续完善实习场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建设。
其次,通过积累和提炼,寻找适合教学的典型零件作为教学项目的主要载体,同时兼顾实际生产,将实际生产要求融入日常教学和实训工作中。
第三,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学文件、共同开发与工作领域相吻合的课程体系等,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实训教育源于企业,校企工件生产与实训基地是实训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校企合作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由松散型走向紧密型的新阶段,是校企双方构建校企共同体的必然之路。实训基地运行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能够锻炼学生的实操技能,提高其职业素养。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近距离接触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岗位操作流程,在锻炼实操能力的同时,也能获得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减轻一部分学习经费的压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帮助学生树立学技能、重质量的职业作风,同时也有助于其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实训中引入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才能真正搞好专业建设。今后要不断解决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构建长效、稳定、互利互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讨的问题,特别是激励机制的构建。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重要策略,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做好对激励机制的有效应用,对于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果,激发人力资源综合效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在文章当中先分析了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当中的重要性,之后对如何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效果进行探讨。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做好对高校人力资源能力的调动与激发,能够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效果提供帮助。结合高校人力资源结构及其功能性状态角度分析,以激励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开展能够实现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最大化体现,这对提升高校人力资源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能够落实高校职能目标
在高校人力资源结构当中,虽然不同的人力资源有着不同的工作任务,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即“提升人才培养效果”。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性应用,能够实现对教职员工工作行为的刺激,使教职员工能够长时间保持着较高的工作状态,为其工作行为在智力、体力、精力方面提供支持,实现对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帮助他们出色的完成工作目标,为高校培养人才效果的提升做出贡献。
(二)能够激发教职员工内在需求
在高校当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为教职员工,通过激励机制的有效应用,能够将学校发展目标与教职员工的需求结合起来,针对不同教职员工的职务行为制定不同的激励目标,结合不同教职员工素质制定不同层次培养计划,根据不同教职员工年龄制定不同激励标准,使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在自己本教职员工作岗位上看到职业发展希望,实现职业认同感,在帮助教职员工完成自我价值体现的同时,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想要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效果,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必须要做好多个方面的工作把握,在确保各方面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展开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为激励效果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主观支持。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种措施,其必须要确保所建设激励机制的科学、完善、规范、客观、公平,才能够实现对全校教职员工的有效激励,为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为此,人力资源管理目标要在以学校核心价值为基础的前提下,实现对教职员工工资与绩效挂钩,并使工作向优秀人才与高层次人才的重点岗位倾斜,以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作为衡量工资的重要标准,达到发挥工资激励功能的作用。在实际激励过程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对竞争机制的审核与监督,从源头上保障教职员工的正当权益,为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从我国高校目前的人力资源结构状态来看,以薪酬制度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是最为有效的激励方法。在实际功过当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岗位津贴制度的改革,来实现对不同岗位教职员工价值的体现,确保人力资源价值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应坚持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制度,提高职业绩效薪酬所占比重,以绩效考核为衡量教职员工价值的重要途径,并通过薪酬待遇将其体现出来,发挥出薪金工资对教职员工的激励作用。
(三)保证激励方法的丰富多样
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过程中,为了保证激励效果,确保教职员工的价值能够得以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要保证激励方法的丰富多样性。
1.目标激励法。目标激励法是通过为教职员工设置发展目标,来对他们的工作行为进行指导与约束,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职业价值目标。在目标激励法当中,人力资源部门要将教职员工的发展目标与奖惩制度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奖惩制度的主观约束,来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控制,努力实现个人行为与学校目标的一致发展。
2.工作激励法。工作激励法是基于教职员工职能特点而建立起的激励制度。其通过帮助教职员工认识岗位职责与意义,来提升教职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并通过对教职员工职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帮助教职员工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在这一环节当中,高校人力资源部门要做到针对不同职位、不同教职员工年龄、专业特点、研究领域、个人兴趣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职业规划,保证职业规划既符合教职员工的职业发展,又能够符合他们个人的职业发展诉求,为帮助教职员工实现职业目标创造最为有利的条件与支持。
综上所述,做好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应用,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高校人力资源的作用,还能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为高校社会功能的发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实际激励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人力资源的实际功能、特长以及心理特点来进行不同激励机制的应用,以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为更好的发挥出人力资源的价值提供保障,也为高校更为健康、长远的发展提供保障。
关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思考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和质量总检查,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毕业论文模板用计算机制作格式,仅供大家参考。
毕业设计(论文)文本格式(理工类)
一.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及其部分图纸必须用计算机按规定格式单面打印。
二.文本结构
01.封页(由校统一制作)
02.设计(论文)扉页
03.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摘要
04.毕业设计(论文)英文摘要
05.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06.毕业论文或工程设计说明书正文
07.参考文献
三 具体要求
一律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左右3.17cm,页眉1.5cm,页脚1.7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眉从正文开始,一律设为“天津科技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采用宋体五号字居中书写。页码从正文开始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别,不能混用。
1.扉页格式
中文题目要求:宋体;二号;加粗;居中。英文题目要求:Times New Roman ;大写;小四;加粗;居中。其它文本要求:宋体;小三。(译文及实习报告的扉页格式不做统一要求)。评见示例。
2.摘要
中文摘要一般在400字以内,简要介绍研究的课题内容、主要结论及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西文摘要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型,中英文摘要的内容要一致,均要有3-8个的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要有1个空格及分号。中英文摘要分页编排。
摘 要
(“摘要”之间空两格,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与内容空一行)
(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
关键词:(小四号、黑体、顶格)
(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接排、各关键词之间有1个空格及分号)
ABSTRACT
(采用三号字、Times New Roman字体、加黑、居中、与内容空一行)
(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Key words:(小四号、Times New Roman、黑体、顶格)
(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接排、各关键词之间有1个空格及分号)
3.目录
按论文章节次序,编好页码。
目录采用四号字,其中每章题目用黑体字,每节题目用宋体字,并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间用“„„”相连。
目 录
(小三号字、黑体、居中之间空四格, 与内容空一行)。
第一章 * * * *„„„„„„„„„„„(1) (四号,黑体)
第一节 * * * *„„„„„„„„„„..(*) (四号,宋体)
第二章 * * * *„„„„„„„„„„„(*)(四号,黑体)
4.毕业设计说明书或毕业论文
(1)正文
撰写毕业论文及工程设计说明书要做到论理正确,逻辑性强,文理通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正文文字内各章节题目采用小三号黑体,内容采用小四号字。章节题目间,每节题目与正文间空一个标准行,层次采用如下格式:
第一章quduwenxx(小三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第一节 quduwenx(小四号宋体居中)
(空一行)
(空两字)一、xxxx (不接排)(小四号宋体)
(一)xxxx (不接排)(小四号宋体)
1.xxxx.quduwenxxxxx (接排)(小四号宋体)
(1)xxxx.xxxx quduwenxx (接排)(小四号宋体)
(2)图、表、公式
正文中图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字宋体。
正文中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一律采用五号宋体字。
正文中公式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公式用五号字宋体。
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或连续)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等。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
注:考虑到我校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对此不做统一要求,但有关图表,公式应与文字内容保持协调一致,使整篇设计(论文)说明书清楚、美观。
(3)量和单位
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具体要求请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5.参考文献
另起一页。根据所属学科的一级刊物的规定格式列出,教科书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列出。引用文献标示应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用小五号字体。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如“二次铣削[1]”。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10~14]可知”。
打印要求:采用五号宋体字。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 根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要求书写参考文献,并按顺序编码制,作者只写到第三位,余者写“等”,英文作者超过3人写“et al”(斜体)。序号用中扩号,与文字之间空两格。如果需要两行的,第二行文字要位于序号的后边,与第一行文字对齐。中文的用五号宋体,外文的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
连续出版物: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专(译)著: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 文 集:作者,文题,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作者,文题,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授予年
专 利:申请者,专利名,国名,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授权日期
技术标准: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6.设计图纸
毕业设计图纸要求图纸上的各项内容符合制图标准。
摘 要
(“摘要”之间空两格,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与内容空一行)
(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
关键词:(小四号、黑体、顶格)
(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接排、各关键词之间有1个空格及分号)
ABSTRACT
(采用三号字、Times New Roman字体、加黑、居中、与内容空一行)
(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Key words:(小四号、Times New Roman、黑体、顶格)
(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接排、各关键词之间有1个空格及分号)
目 录
(小三号字、黑体、居中之间空四格, 与内容空一行)。
第一章 * * * *„„„„„„„„„„„„„„„„„(1) (四号,黑体,顶格)
第一节 * * * *„„„„„„„„„ „„„„„„„(*) (四号,宋体,顶格)
第二章 * * * *„„„„„„„„„„„„„„„„„(*)(四号,黑体,顶格)
天津科技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quduwenxx(小三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第一节 quduwenx(小四号宋体居中)
(空一行)
一、xxxx (不接排)(小四号宋体)
(一)xxxx (不接排)(小四号宋体)
1.xxxx.quduwenxxxxx (接排)(小四号宋体)
(1)xxxx.xxxx quduwenxx (接排)(小四号宋体)
参考文献(四号、黑体、顶格)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众所周知,安全意识人人该有,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当前众多企业的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如何保证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如何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并有效实施,如何将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一线,将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是当前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安全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中间梗阻”的现象,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检查不落实,考核不逗硬,使各项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形同虚设。“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虽然早已家喻户晓,但实际上是喊得多、落实得少,叫得响、行动迟缓。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习惯性违章,规范和控制人的行为是安全工作的关键。只有加强生产过程监督,下大力规范现场安全措施,加强对人员违章现场处理,不断规范现场作业行为,推行标准化作业,将安全工作真正从事后分析转移到过程监督中,实现安全管理关口前移,才是扭转不安全局面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
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安全工作管理既强调管到底,又强调理到位。理到位就是要理出头序,理顺关系;就是要不断完善安全工作行为准则,检查制度和标准,考核奖惩办法。管到底,就是要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人心,要严抓细管,刚性考核,绝不姑息任何违章行为。
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以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责任制为基础,以落实反事故措施、反违章、推行标准化工作为原则做到组织落实、措施落实、检查落实、考核落实,使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措施规范化,作业行为标准化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措施规范化,作业行为标准化”方面做了扎实工作。一方面,积极认真开展“三无”活动,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细化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三、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可靠保证
安全管理工作应以人为本,围绕人的行为,规范各项管理措施,采取“多层次、低重心”的管理手段,将工作的中心下移,放在生产一线的班组,开展从管理层到执行层多层次管理,才能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中的每一项工作,人都是第一要素,而且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人员素质。结合生产实际需要,通过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形式,增强安全意识,激励职工钻研专业技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结合各阶段安全生产特点,加强了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四、安全生产工作重在管理监督到位
安全工作重在管理监督到位,这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是要根据生产不断发展的需求,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及时纠正和查处违章,实现安全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过程监督的转变,实现单位、班组、个人三级安全目标。
安全监督管理,应突出强调敢抓、敢管、敢考核。我们要十分注重“以人为本,重在教育和预防”的原则,注意发现、表彰安全工作中的好人好事,总结和推广安全管理中的好做法,积极探索安全管理的新路子,激发和保护了班组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违章作业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形成了有效的生产流程安全监督机制。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措施落实、考核到位,严格奖惩兑现,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确保安全生产。
摘 要 分析了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的根本目的及生产过程中决定安全的6项基本因素,并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方法进行了阐述,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安全生产 管理 保证措施
当前,面临着电力企业深化改革、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企业的安全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1 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1 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企业设计的最根本要求;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股东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这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1.2 长期安全生产对企业的影响
长期安全生产为人们带来幸福、社会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发展。但不能不注意到在长期安全生产过程中,人们可能萌生轻视、忽视、藐视安全生产的思想的现象。因此,应正确认识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意识到事故条件随时可能形成,因此应长期保持高度警惕,这一点至关重要。
1.3 对工人和干部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不同
对企业工人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规程操作,不违章。
对企业干部(班组长以上)教育的目的是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对影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作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1.4 安全管理的普遍原则
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企业干部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法律责任赋予的要求;企业职工必须接受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职工自身利益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模范执行安全管理,这是素质的表现。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方针、政策等,除少数情况外,一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优劣、成效。安全生产是各方面长期努力的结果,发生事故(尤其是特大事故)是安全管理弊病的总暴露。
1.5 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间接实践是通过理论、规范、标准的学习而获得管理知识。因此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认真学习来自于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与经验教训相结合的规章制度。直接实践是要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因为事故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受到的惩罚;是对各项工作进行的最公正检查;是强迫人们接受的最真实的科学实践。
2 认识规律,掌握安全生产主动权
决定安全与否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6项:
a.操作人员按规程操作;正确方法的使用;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隐瞒真相;服从指挥,忠于职守,勇于同一切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健康的行为作斗争。
b.设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设备都有寿命,任何设备的故障都有其规律性。 c.物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材料、备品备件、工具等。
d.环境(时间和空间):空间是指作业的环境,作业的时间要考虑夜班、节假日、人的喜庆、悲伤、失意、生物钟等因素,要百倍警惕事故多发时刻。
e.科学与技术:任何先进技术都有特殊的安全问题,选择生产技术的首要条件是安全可靠,安全技术研究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现象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现象开展研究;结合新技术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开展研究。
f.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的成败“七分在管理,三分在技术”。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
3 管理者如何抓好安全生产
3.1 抓干部的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干部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干部要把研究本单位(部门)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3.2 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战略思想 事故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积极的预防思想。
3.3 安全生产管理三原则
a.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是企业兴亡的基石,是企业的生命线、效益的前提,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吸引人才和劳动力的磁石。
b.技术:用高科技、新技术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也保证不发生事故、即使设备有缺陷也要保证不发生事故。
c.结果:保证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人员、设备及管理),时刻在最佳状态。
3.4 安全生产工作方法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式方法,对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员素质、设备和管理等基本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使之达到“可控和在控”。
3.4.1 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企业效益就无从谈起。
3.4.2 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3.4.3 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2个子系统,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由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共同努力完成的,不论哪个体系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转。因此要不断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
3.4.4 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对一个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并对各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明确反事故斗争的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超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
3.4.5 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状态检修实行设备点检定修制,在许多发电厂得到了应用。设备点检定修制就是以设备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是实现设备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并使上述三方面达到最佳化管理的体制。点检定修制从过去传统的以“修”为主的管理思路转变到以“管”为主的思路上来,变过去设备坏了再修或周期到了就修为设备的预知检修,通过对设备的状态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
3.4.6 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4 结论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而企业的管理者围绕“安全生产”的主题应做的工作很多,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能留下丝毫安全隐患;这些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管理者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摘要:安全生产管理关乎着矿山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关系着整个企业的生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矿山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文中探讨了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以供参考。
关键词:矿山 安全生产 管理
前言
矿山安全管理是矿山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者对矿山安全生产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具体来说就是以矿山安全为目的,而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发现、分析、预测和消除矿山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病,保障矿工的安全与健康,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损失,提高矿山企业的生产效益,推动矿山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做好矿山安全管理工作,对保证矿山职工的健康与安全,及提高矿山生产的工作效率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矿山生产管理人员(班组长以上)安全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获得安全科学知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决策能力。即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对影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作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安全生产第一管理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知识水平的高低、工作责任心的强弱,对矿山的安全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和健康。
二、努力做好矿山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最初是国家局基于煤矿安全管理的经验提出来的,后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又延伸到了工矿、商贸等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贯穿于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全过程。要想搞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技术标准化、安全装备标准化、环境安全标准化和安全作业标准化。一直以来,在矿山企业都存在着这样几种错误的认识:一是认为基础薄弱,搞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困难;二是企业资金较紧张,怕安全标准化工作做不到位;三是因循守旧,不知改革创新[引。要想做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首先就要破除这三种错误的思想,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就是要从基础做起,打破以前的旧思想,要学会接受新的理论。质量安全标准化搞好了,才会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可以使矿山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要从整体进行把握,从小处做起。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员工,都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并要求每一个员工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按照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做到检查有记录,交接班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等,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搞标准化建设,一定要一丝不苟,真抓实干,这样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才会逐渐好转,安全生产状况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三、要保证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
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装备技术水平,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对预案进行演练等,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为了防范风险,预防事故的发生,矿山企业领导人一定要保证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并将这部分资金存人专门的账户中,不得挪作他用,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只有资金得到了保证,企业应对和处理各种事故的能力才会更强,应急救援体系才会更加完善。
四、要保证员工持证上岗
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及安全生产行为能力,是安全培训的主要目的。很多矿山企业都制定了三级安全教育制度,要求新上岗工人一定要接受厂级(公司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岗位安全教育。换岗或离岗时间超过规定期限的工人也要重新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企业领导人也要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另外,特种工种人员一定要通过相应部门的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之后才能上岗作业。持证上岗制度不仅提高了员工的整体安全文化水平,而且也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取得了保证,既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促进了企业健康良好的发展。
五、做好安全生产检查工作
安全生产检查可以保证劳动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可以改善员工的劳动条件;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安全检查时,可以采取车间或班组经常性安全检查,矿山企业安监部门的定期检查,也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如电气安全、采矿设备安全等进行专项检查,也可以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进行季节性的检查。通过安全检查可以及时地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尽量将这些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通过安全检查可以使员工互相交流经验,并能加深对危险源的认识,可以更好地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另外,通过不断的安全生产检查还能及时发现很容易被忽略的事故隐患,并正确分析隐患的发展状态及危害程度,根据这些信息制定相应的措施,尽量在事故发生之前消除这些隐患。因此,不管采取哪一种形式的安全检查,都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走走过场而已,一定要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对检查出的问题,不能丢在一边置之不理,一定要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及时整改,并对整改后的情况进行复查,保证安全检查工作起到应有的效果。
六、推行“安全风险抵押金”考核机制
矿山的安全管理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推行单位负责人即为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人责任制,对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做到持证上岗。矿山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把内控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单位、班组和个人,做到职责分明、责任明晰;坚持企业与各单位、员工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按责任和要求进行考核。以此改善安全条件、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健康和企业财产为目的。要求按级缴纳安全风险抵押金,确保安全职责的有效落实。安全风险抵押金是年度安全奖惩考核内容之一,公司按照分级管理,逐级奖惩考核的原则,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通过安全风险抵押金的收缴和依据年度矿山考核的结果,对完成安全生产目标的个人予以返还和奖励,对发生事故的责任人予以扣罚。
七、做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及演习工作
矿山企业应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周密的救援计划,配备完善的应急救援设施,并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演习,这样可以使他们熟悉在事故发生时各自的职责,另外,还可以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反应能力,使之在灾害发生的紧急关头,就能有条不紊地按照预案规定的内容展开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尽量使事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控制,以减少企业人员伤亡以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八、严格执行矿山安全奖罚办法
为了确保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有效进行,必须坚持重奖重罚的奖惩原则,打破平均主义,拉开档次,激励员工重视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切实保证矿山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安全管理部门坚持每月对基层单位进行安全督查,同时对督查情况及时下达奖罚的通报,并直接现金奖罚兑现。从而全年杜绝工亡、重大设备事故、重大污染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的奋斗目标。
结束语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必须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管理不仅仅需要从思想上、意识上、管理上予以重视,还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加以控制,只有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认真将各种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才能确保矿山生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袁武.露天矿山安全生产因果浅析[J]. 云南冶金. 1993(02)
[2] 李济吾.矿山安全生产评价模型的研究[J]. 湖南冶金. 1994(01)
[3] 瞿国相.云南省安委会发出通知要求加强矿山安全生产[J]. 工业安全与防尘. 2000(04)
[4] 杨平.2007,中央将重点关注矿山安全[J]. 现代班组. 2007(02)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安全生产应急能力是企业应急管理的综合体现,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非煤矿山是一个高危行业,当我们在不可抗拒的灾难面前,在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在宝贵的生命与社会责任面前,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深层次思考。
1.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与应急处理的关系
安全生产是矿山企业永恒的主题,搞好安全生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矿山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想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强化矿山企业的安全。
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在不可预见的灾难和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我们往往显得无可奈何,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保证矿山安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尽全力做好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管理。矿山企业的应急管理就是企业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隐患落实、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员工生命安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活动。
2.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内容。
矿山企业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从公司到车间、班组、岗位分别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形成体系,互相衔接,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同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应急处置方案应做到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清楚,应急管理责任明确,应对措施正确有效,应急响应及时迅速,应急资源准备充分,要将矿山应急体系建设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通过紧急避险“六大系统” 的建设,将大力完善矿山应急组织体系、指挥平台、监测预警、预案体系、培训演练、物资保障、科技支撑等方面建设,提升矿山企业综合应急能力。
2.1必须编制应急预案。制订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规范矿山安全生产的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
2.2编制多少应急预案才能符合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矿山企业编制应急预案的数量应当包括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全部内容,以此来有效地控制各种事故、灾难的发生和发展;与此同时,又要与自身的应急能力相适应,这就要结合矿山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编制的数量。
2.3矿山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3.加强预案编制,增强应急管理
对于任何生产工作,常规工作靠规范,突发性事件靠预案—应急机制。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也不例外,一、预案编制要常规化、系统性,并要及时更新;二、要把预案编制列入工作质量考核范围;三、要经常组织演练,在演练中再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在预案的编制过程中,要成立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要结合本单位的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进行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同时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使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同时还要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尤其是要充分借鉴同行业兄弟单位事故教训及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这是我们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最后要进行危险源及风险分析评估,在对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源、事故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指出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经过以上程序后,确定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或灾难,并编制与之相适应的应急预案。
4.应急管理的推行
在矿山企业推行应急管理,要建立三个保障体系,即组织体系、目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组织体系就是要确立各层面的负责人,能担当起自主管理领导岗位,在工作中要提高管理意识,注重工作成效;同时要推进各项工作管理标准化。目标体系就是指在整个应急管理中、工作的推进中将要实现或达到的目标。考评体系就是要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考评方法、考评内容,注意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推行应急管理,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这样的风险管理应该是集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公关四位一体的体系。在矿山企业推行应急管理中,人员素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对人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人才的管理与企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人性化管理,激发员工潜能,努力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和安全工作水平,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5.应急管理在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优势
矿山企业推行应急管理,是现代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是减少事故频发、提高安全管控水平的有效举措。推行应急管理的优势在于:一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体现全员管安全、全员保安全的人本思想,形成企业安全、人人有责的强大合力,有利于企业的安全基础创建;二是在紧急时刻减少企业的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缩短管理半径,避免逐级报送、反馈的繁琐环节,利于安全管控;三是改变平时的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度小的垂直管理模式,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的渠道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
【摘要】本文针对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灾难与事故,从电力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关系、加强预案编制、增强应急管理以及应急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优势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电力;安全;应急管
引言
2010年3月初,新疆伊犁地区220kV皇林Ⅰ、Ⅱ线由于发生雪崩灾害,造成5基铁塔损坏严重,造成伊犁电网与新疆主电网分网运行达两个多月。面对受灾范围广、程度深,损失大的严峻形势,新疆有关电力企业坚决贯彻新疆电力公司的应急部署,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按计划提前完成了恢复重建任务,保障了电网的正常运行,履行了应尽的社会责任。
今天,当我们在不可抗拒的灾难面前,在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在宝贵的生命与社会责任面前,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深层次思考。
1.电力安全与应急处理的关系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搞好安全生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可靠供电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想向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强化电力企业的安全。
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在不可预见的灾难和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我们往往显得无可奈何,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保证电力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尽全力做好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管理。电力企业的应急管理就是企业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员工生命安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活动。
2.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内容。
电力企业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从公司到班组、岗位分别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形成体系,互相衔接,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同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应急处置方案应做到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清楚,应急管理责任明确,应对措施正确有效,应急响应及时迅速,应急资源准备充分,要将电力应急体系建设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进电力应急组织体系、指挥平台、监测预警、预案体系、培训演练、物资保障、科技支撑等方面建设,提升电力企业综合应急能力。
2.1必须编制应急预案。制订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规范电力生产的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
2.2编制多少应急预案才能符合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电力企业编制应急预案的数量应当包括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全部内容,以此来有效地控制各种事故、灾难的发生和发展;与此同时,又要与自身的应急能力相适应,这就要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编制的数量。
2.3电力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3.加强预案编制,增强应急管理
对于任何生产工作,常规工作靠规范,突发性事件靠预案—应急机制。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也不例外,一、预案编制要常规化、系统性,并要及时更新;二、要把预案编制列入工作质量
考核范围;三、要经常组织演练,在演练中再发现问题。
在预案的编制过程中,要成立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要结合本单位的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进行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同时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使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同时还要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尤其是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这是我们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最后要进行危险源及风险分析,在对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源、事故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指出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经过以上程序后,确定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或灾难,并编制与之相适应的应急预案。
4.应急管理的推行
在电力企业推行应急管理,要建立三个保障体系,即组织体系、目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组织体系就是要确立各层面的负责人,能担当起自主管理领导岗位,在工作中要提高管理意识,注重工作成效;同时要推进各项工作管理标准化。目标体系就是指在整个应急管理中、工作的推进中将要实现或达到的目标。考评体系就是要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考评方法、考评内容,注意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推行应急管理,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这样的风险管理应该是集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公关四位一体的体系。在电力企业推行应急管理中,人员素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对人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人才的管理与企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人性化管理,激发员工潜能,努力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和安全工作水平,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5.应急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优势
电力企业推行应急管理,是现代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是减少事故频发、提高安全管控水平的有效举措。推行应急管理的优势在于:一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体现全员管安全、全员保安全的人本思想,形成企业安全、人人有责的强大合力,有利于企业的安全基础创建;二是在紧急时刻减少企业的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缩短管理半径,避免逐级报送、反馈的繁琐环节,利于安全管控;三是改变平时的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度小的垂直管理模式,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的渠道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束语
以上是对电力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点理解与认识。当前电力供需仍然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威胁始终存在、设备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尚不完善等,这都将对电力安全构成威胁,就需要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学习和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知识,加强对事故的分析预测,提高事前预防,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切实做到安全工作真抓实干,让安全推动企业的深化改革和保证经济的腾飞。
摘 要: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根本,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经济和精神双重效益。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我们有必要在企业生产中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企业 安全生产 管理
一、前言
国际劳工组织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30多万工人死于安全事故或者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疾病,而且这个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安全生产问题是全世界的难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伤死亡率更是要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003年全国工伤事故将近16000起,死亡人数超过13万人,这个数目触目惊心,尽管与交通事故等其它事故相比,工伤死亡人数不算最多,当如果以万人死亡率来计算,工伤可以成为威胁我国人们人身安全的最重要杀手,其中又重要集中于煤炭、化工以及建筑行业,这些行业由于作业危险、生产过程中接触危险的材料、生产工艺复杂,导致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部分,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不但造成人员伤亡,而且造成人们恐慌,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
1.制定管理手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很多企业在安全生产建设过程中,由于生产环节多、任务重,涉及的人员也比较多,导致很多制度建设跟不上,有的工作没人做,有的工作没有明确责任,缺乏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有的生产项目人员都是临时从各个部门抽调过来,任务完成后再回到各自岗位,这种临时性的工作和人员安排造成很多安全生产难以管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手册,通过建立安全标准化管理手册,推进项目进行,管理手册是将安全管理加以提升、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企业实施安全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重要纲领性文件,通过管理手册对项目目标进行分解,将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的目的、意义、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相关术语、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管理方针、具体实施内容、应急救援、作业规范、规范文件等内容纳入。安全标准化管理手册适用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工作场所的设施,将管理手册印制并发放到企业员工手中,方便各部门、项目组成员沟通。
2.设定目标管理
企业应制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制度,将考核对象具体化,项目内容细分化,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表分发至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表在项目小组定期会议上也可以作为考核的依据。考核方式为月度考核,与标准工资挂钩。各分厂、部门根据标准化建设项目的要求,分别拟定出本部门分解考核的细则,交给项目小组备案。由项目小组制定出各分厂、部门的评分表。为全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企业可以建立激励制度。根据辖区主管部门文件精神,利用奖励金建立激励制度,推进项目进展。如在当年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经有关部门验收通过,辖区主管部门可按相关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扣除项目投入经费后,企业可利用剩余的奖励金制定奖励办法,按照各成员及部门贡献进行划分。除设置集体奖外,还可以设置部门突出贡献奖和个人突出贡献奖,以激励项目组成员和部门。
3.确立项目管理团队
由于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而仅靠安全生产部门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来推动项目幵展的,往往造成行政管理和企业实施脱节,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落实责任,保障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执行,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推进项目。为保证责任落实,全员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将包含企业所有的部门代表,不单单只是生产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负责涉及部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内容。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幵安全专题会议,小组负责人负责会议的召集,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遇到的问题。
4.监督管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仅是企业本身的事情,也是当地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要加强对辖区内安全生产形势的科学研判,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思想上做到警钟长鸣。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把最容易出事的环节、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作为重点,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点的监测监控,落实人员和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持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综合检查与专业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严格安全监管,严格安全执法,把处罚关口前移,对重大隐患盯住不放,加强督查,尤其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易燃易爆物品及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对检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典型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对不遵守国家法令、严重违法、屡屡发生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实行严厉的责任追究,严罚严处。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强制性培训制度,加大对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班组长、新职工的培训力度。鼓励企业把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到安全文化的层次,营造“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关爱生命”的浓厚舆论氛围。按照安全生产装备最急、安监队伍最盼、安全监管最实用原则,加大安全监管装备的资金投入,切实防范事故的发,努力控制事故总量。
三、结语
总之,企业安全生产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挑战。长久以来,很多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缺乏安全管理制度,管理不规范,很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都形同具文,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导致企业安全生产流于形式,有检查时注意几天,没有检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主要精力用于获得经营利润上。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意识培养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入手,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西员.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国钨业,2003,6.
[2]宫万样,唐骏.安全生产标准化浅析,河北企业,2011(8).
[3]__文.规范安全生产体制建设安全生产标准,科技信息,2010,23.
[4]李欣欣、谭连初.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探讨,工业安全与防尘,2000,(6) .
[5]刘胜,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理念精髓之我见,商情,2010,17.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茶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茶叶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前言
通过本学选修茶文化公选课,了解了很多茶文化知识,起初对于我来说,茶在印象中只是普通的一种饮料,甚至有一些茶品种的名字,我也没有听过,更不要说味道,有关于茶起源,我进行了了解。从古到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饮用方式,茶汇集了更多中国文化,以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体现。茶叶种类、名茶与其产地、茶叶保管方法等等基本茶知识在上课时候也了解了一些,而就我个人专业从茶企业运营方面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 正文
茶企业运营中就茶产品、品牌与品牌发展、营销策略方面探讨一下个人想法。企业有自己茶产品制作,而在生产过程中须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对于生产过程,除了课堂,我还到网上搜索了一下,企业必须具备生产场所和必要的生产设备,对各种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像黑茶加工生产就必须具备杀青、揉捻和干燥设备。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出厂检验设备。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在市场上的地位。而品牌是用以识别企业的产品,使其能够与其他企业的产品区别开来的标志。营销策略侧包括定价、分销、促销,能够为企业有效睇开展市场营销、增加收入和提高利润。
茶企业产品
除了红茶、绿茶、花草茶、美容茶等形形式式茶产品,市场上茶产品不仅仅包括茶本身,茶具也是茶企业考虑产品的其中之一。产品有5个层次,而这些以消费者需求为标准,并由消费者决定,包括有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潜在产品。茶企业核心产品就是茶,而形式产品就是茶的品质、式样、特征、品牌及包装。期望产品就是消费者购买时期望得到的一套服务,例如买茶顾客存在对茶具的需求,这时茶企业可以对应生产一套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产品。企业亦要注重延伸产品,顾客购买形式产品和期望产品时,附带出其他各种利益,企业也能把握,包括产品说明书、保证、安全、运输等,能够正确发展延伸产品的企业必会在竞争中取的一定主动权。潜在产品就是产品可能演变的趋势,例如回忆近年茶产品扩散到饮料行业,就如康师傅的乌龙茶,茉莉花茶等。
延伸到产品组合,即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产品组合的宽度、长度、深度和关联度直接影响产品组合。作为茶企业,产品组合宽度是茶产品线数目,长度就是茶产品生产项目总数,深度就是每一个产品的品牌所含的不同规格、质量产品数目的多少,关联度就是与各产品线在最终用途、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相互关联的程度。企业可以采取扩大、缩减产品组合等决策优化产品组合,提高利润。
品牌与品牌发展
品牌的作用
作为茶企业,品牌更是消费者看重的一个环节。品牌对消费者有着重要的作用。
(1)助于促进产品营销,树立企业形象
例如八马茶业茶叶品牌,八马茶业是一家由铁观音第十三代传人创办的集茶叶种植、加工、研发、内外销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茶叶企业。产品线遍及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名优绿茶(龙井、碧螺春)、名优红茶、普洱茶、茶具、茶食品等系列产品。
八马茶业的品牌以简洁易展现在消费者眼前,在品质相差不远的企业中,就能优先进入到消费者的视线了,同时企业形象、市场荣誉得以确立并会随品牌忠诚度的提高而提高。
(2)品牌有利于保护品牌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假冒现象存在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区域,而是整个的世界。假冒商品品种多、数量大,从生活日用品到生产资料,从一般商品到高档耐用消费品,从普通商品到高科技产品,从内销商品到外贸出口商品,假冒伪劣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有。马连道茶街“卖假茶”一事,虽然说过中存在争议,但是这样的茶品也一样给消费者带来混淆,也带给同行更多竞争。
品牌能让消费者更好分辨出商品的优劣,令消费者相信自己品牌。另外,品牌是产品或企业的体现,能识辨商品真假,是企业质量和信誉保证。尤其茶企业之间产品类似,消费者将取信于知名度更高的一方。所以品牌保护自己企业不受其他企业影响,并且在树立好企业形象情况下,在各种品牌中显得更具优势。
(3)品牌有助于扩大产品组合
有了品牌,消费者对自身企业品牌产生偏好,侧该品牌产品组合改变或扩大更容易使消费者接受。
品牌宣传
品牌宣传是企业运营中一个环节,广告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宣传方式,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就能将企业的茶推广。另外,除了广告,我们可以从自己企业的茶本身找到宣传方式。该茶的发源地,可以通过发源地的旅游业带动企业品牌宣传,通过将茶的生产和引用、功效直面展示到游客面前,让游客留下印象,已经达到宣传效果。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白毫银针等名茶就很好与其发源地结合,令想到某个地方时就想到某茶。另外,可以直接推广茶文化,茶文化很好地将茶推广,而企业也可以从茶文化的推广上从而推广自身品牌。
品牌发展
既然有了宣传也要考虑到品牌怎样发展。品牌发展模式的定向,首先做好品牌命名、定位、架构、传播等基本步骤,除此之外我们必须了解茶品牌现有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天福茗茶发展模式进行了解,该企业属于多元化的、现代的发展模式,自建连锁零售终端,经营多品种茶叶,打造零售企业终端品牌。与其相似的有如吴裕泰、天福茗茶、张一元、元长厚等,基本模式是先建立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品牌零售终端,然后沿产业链向上延伸,在各主要产茶区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在自有连锁终端销售自产或收购的各种知名品类茶叶,统一冠以零售终端品牌。面对消费者塑造零售终端的品牌形象。
营销策略
最后营销策略对企业影响很多,制定营销策略首先要了解当前市场现状,通过调查了解市场现状进行对市场分析,市场分析包括:市场环境分析,产品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目标人群等;然后就是营销策划,营销策划就是对产品、价格、渠道进行策划,另外制定相关促销策略。贴牌包装、好的售后服务、了解经营地区消费者口味、专业的人士从事此行业等等
都是促销手段。企业可以进行创新,另外对其他企业分析研究,从中了解一些营销策略也非常重要。
定价策略
定价依据成本、需求和竞争等因素决定的产品基础价格。针对于茶企业来说,就几种定价策略进行分析。
一、折扣定价策略
折扣定价在各个领域都能使用,茶叶也不例外。
(1) 现金折扣:加针对茶叶经销商,企业对那些能够及时付清货款的顾客给予折扣。
(2) 数量折扣:企业给予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的顾客给予折扣。
对于折扣策略来说,竞争对手实力影响最大,一旦竞相折价,要么就两败俱伤,要么被迫退出市场。另外市场总体价格水平下降也会影响该策略,实行折扣策略应该要考虑更多。
二、地区定价策略
茶叶大多以包装形式出售,不同地区定价也将不同。
(1)统一交货定价
茶企业可用到同一交货定价,统一交货就是不同地区,给予顾客相同的厂价与一定的运费,比起FOB原产地定价,顾客不用冒着运输损耗产品的风险,更容易接受。
(2)基点定价
所谓基点定价,是企业选定某些城市作为定价基点,然后按一定的厂价加从基点城市到顾客所在地的运费定价,而不管货物实际是从哪个城市起运。茶企业为什么适用,茶产品运费成本较重,企业产品市场范围大,多个地方有生产点,产品价格弹性小。
三、心理定价策略
(1)声望定价
茶品分高中低品质,对于上盛的茶品,消费者会仰慕而来,从而企业可以将高质量茶品的包装制作得更加精美、更加加高贵,从而将这些产品价格定得更高,消费高价茶品是财富、身份和地位象征,从而吸引高消费人群,但价格不能离谱,使消费者不能接受。这些产品不但会闻名,而且高价会吸引更多眼球,达到宣传企业效果。
(2)尾数定价
尾数定价可以利用消费者对数字的认知,尽可能在价格数字上不进位,使消费者认为价格低廉,并与同类产品比较时,更加偏向于自己企业的产品。
四、差别定价策略
(1)产品形式差别定价
茶企业可以不同类别的茶品价格制定不同价格,而这些产品价格差额和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不成比例,例如某100G红茶成本10元,价格定为100元,而另外同级别的某红茶成本为50元,价格定为98元。这就是产品形式差别定价。
(2)销售时间差别定价
茶叶品质受时间、季节等因素影响。例如收成不好的年份就将其茶叶产品定得比平常高,但是企业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较低价收买的顾客不会以较高价格转卖
2、竞争者不可能在企业以较高价格销售的市场上低价竞销
3、差别定价不会引起消费者反感,以致于放弃购买
4、差别定价的形式不违法。
五、新产品定价策略
(1)搜刮形式定价
在产品刚开始出售时,把价格定得很高,以搜刮最大利益,当然这样做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
1、市场有足够的购买者
2、高价使需求减少一些,产量减少,单位成本减少一些,但不致抵消高价带来的利益
3、高价情况下依然可以独家经营,别无竞争者。
4、产品价格很高,可以使人产生高档的印象。
例如特级大红袍茶,市面上价格有从180-2600的都有,所以产品开始以最优品质出售时,也会用到搜刮式定价。
(2)渗透定价
相反,渗透定价就是将新产品价格定得相对比较低,用来吸引大量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 企业也须具备一些条件:
1、需求对价格要极为敏感,只要低价一出就可以刺激市场迅速增长。
2、企业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会随生产经营经验的增加而下降。
3、低价不会引起实际和潜在的过度竞争
市场上存在的营销策略
天福茗茶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集茶叶自产、制、销、科研、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茶叶连锁专卖店,天福集团旗下企业。本着“根植福建、香传全国、名扬世界”的经营思路,截至2010年2月9日止已在大陆地区开设了1007家直营连锁店,业务范围遍及全国,产品远销美、加、东南亚地区。
天福茗茶的营销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服务营销:
茶叶企业应该不仅为客人提供茶叶产品,更为消费者提供心灵感受上的一种服务,服务营销是更深层次的营销,重点在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价值链管理上。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就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
知识营销: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将从生产转向研究开发,从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转向对知识的管理。与此同时,企业营销方式也必然会转向更高层次,即知识营销将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的一种重要的营销方式。
营销方式包括:服务营销,体验营销,知识营销,情感营销,教育营销,差异化营销,直销,网络营销,国际市场营销,绿色营销,我粗略介绍了天福茗茶以上3种营销策略,作为一个企业当然不只采用一种,多元化会令企业更加灵活。处于优势的企业必须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国际市场营销、促销等营销策略或许能让企业更加优势。
国际市场营销
经过对茶在国际中的地位了解,我简单地说一下:对于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长期以来,都是以“立顿”品牌的茶叶作为生活中茶叶的必需品,这种单一茶叶的选择标准在欧洲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国民意识中红茶是茶叶中的最重要产品。欧洲的主要茶叶消费国都是以采购红茶为主。由于口味原因,欧洲人倾向于选择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生产的大叶红茶。近些年来,随着来中国旅游、商务客人的增加,中国茶在健康、减肥方面的功效逐渐被西方人认识,中国茶叶的市场份额也开始加大,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提升中国茶叶、茶具的知名度,让中国的茶叶在欧洲能够渐渐取代印度、斯里兰卡的茶叶,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恢复中国在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茶叶王国的地位。
茶在国际上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茶企业需要发展国际领域上有5个阶段才能达到最全面的国际市场营销:
(1)国内营销——前国际营销阶段
此阶段企业主要在国内,并且未设专业的出口机构,也不主动面前国际市场,但外国企业订货,产品偶然地进入国际市场。此时企业不应该持有典型的本国中心论的理念,认为这只是一种偶然的行为,作为茶企业更需要注意,不要硬性认为中国茶只在本国好卖,而放弃去尝试的思考。
(2)出口营销——国际营销的初级阶段
企业一般不设对外出口的机构,只是通过代理机或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当积累了粗够经验的时候,企业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开设专门对外出口的机构,而不是保守地估计那只是国内市场的一种延伸。
(3)跨国营销——国际营销的成长阶段
这类企业已经以国际市场作为中心,把国际市场的开拓作为企业的目标取向,而不是停济不前,积极参加国际竞争。
(4)多国营销——国际营销的高级阶段
企业已经有自己独立的子公司在不同地区进行运作。
(5)全球营销——国际营销的发达阶段
以上5个阶段,企业需要确立自己适合的营销策略,有效实现国际市场营销的作用。
促销策略
茶叶的促销形式各种各样,就拿以健康与茶文化来作为促销主题,写出以下一个促销方案的简单模块。
一、 活动目的:提升品牌认知度及美誉度
二、 活动对象:对于休闲人士、旅客(这类教育式的促销方案必须取决于人群的时间)
三、 活动主题: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传统中的茶,以及茶对大家带来什么好处,品茶细谈。 这样的促销活动往往能带动企业品牌发展与建立在顾客更好的形象。
总结:通过结合市场营销学对茶企业运行一些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让大家清晰地了解到茶企业在市场上的运作,从产品到品牌,从品牌到营销,各个方面都需要详细的计划与精心的设计,以达到茶企业能达到更大的盈利。
引用:
《市场营销学》(第三版)吴健安
《天福茗茶的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农药残留是当前茶叶出口及内销中的最大卫生质量问题。从1984年起我国农药管理步入法制轨道,并制定了安全使用标准。但八十年代后期,茶叶生产以茶农个体生产方式为主,农药残留水平也有回升趋势。直接喷施、土壤吸收、由水携带和空气漂移是农药残留的几种来源。应从源头上解决农药残留问题。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进行生态调控,开展农业防治,加强生物防治,并建立健全降低茶叶农药残留的保证体系。
关键词:茶叶 农药残留 卫生质量 保证体系
2000年5月美国众议院已通过了对中国的PNIR(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法案),我国加入WTO已指日可待。长达十三年的复关谈判即将获得解决。在进入WTO后,我国面临着一个更为开放的市场,入世后应有利于农产品出口,但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茶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出口农产品,但也是一种供略大于求的产品。因此对产品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以茶叶出口而言,当前最大的障碍是茶叶的卫生质量问题,特别是农药残留问题。本文就茶叶中农药残留问题的现状、成因和对策进行讨论。
1 现状
农药残留是当前茶叶出口和内销中遇到的最大的卫生质量问题,特别是欧盟1995年以来针对我国即将入关,颁布的农产品中农药的新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倾向,表现在:(1)检验范围大幅度扩大,如对茶叶的检验由80年代的6种扩大为62种;
(2)MRL标准明显降低,下降了10~100倍,这个新标准于200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并还将进一步修改,这对我国茶叶出口带来严重威胁。1999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为19.96万吨,比1998年的21.74万吨下降了8.2%,其主要原因是农药残留偏高,这种下降趋势估计还会在2000年的出口额中表现。
从我国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情况来看,在八十年代以前,茶叶中的农药残留主要是六六六和滴滴涕,自从1972年农业部下发“禁止在茶叶生产中使用剧毒农药和高残留农药的通知”的文件后,我国茶叶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残留直线下降,但由于稻田中仍继续使用该两种农药,因此残留水平仍维持在0.3-0.5mg/kg范围,1984年中国政府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该两种农药的决定后,茶叶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我国出口茶叶中98%以上都低于国际上规定的0.2mg/kgMRL标准。
从1984年起,我国农药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农药采用登记制度,迄今为止已有18种农药经登记可以在茶树上使用,并制定了安全使用标准,使我国茶叶中农药使用步入有序管理。因此在八十年代中期起,我国茶叶中农药残留问题已获基本解决。但由于八十年代起茶叶生产体制以茶农个体生产方式为主,因而在农药合理使用技术的推广和农药残留控制上出现了一定难度,导致我国茶叶中农药残留水平也有回升趋势。
从当前茶叶中农药残留情况来看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
1.1 六六六和滴滴涕问题不大。据1999年7月以来我所对2000只出口茶叶的分析结果,平均超标率为0%和3.2%。
1.2 氰戊菊酯、甲氰菊酯和优乐得是当前我国出口茶叶超标排列前三位的农药。据我所对2000只茶叶的分析结果,如按欧盟2000年7月1日即将实施的新标准0.1mg/kg统计,氰戊菊酯超标率为39.9%~84.2%。甲氰菊酯和优乐得分别为22.4%~66.6%和14.9%~28.8%。据欧盟1999年对我国1295只茶叶的分析结果,上述三种农药的超标率依次为0%(按0.1mg/kg 计算,超标率为70%左右),14.2%~21.8%1和8%~21.8%。
1.3 不同茶叶中以乌龙茶和花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最为突出。红、绿茶相对较低,据我所对2000份出口茶的分析结果,氰戊菊酯在乌龙茶和花茶中的超标率为67.5%~84.2%、,甲氰菊酯为32.5%~63.2%。
欧盟的分析结果和国内分析结果类似,以乌龙茶居首位。以甲氰菊酯为例,乌龙茶100%超标,花茶44.2%超标,红茶21.8%超标,绿茶14.2%超标。
1.4 三氯杀螨醇的残留问题不容忽视。三氯杀螨醇的残留问题在1998年以前,居我国残留超标的首位。欧盟的新标准中原订为0.1mg/kg,如果以此标准计算,在我国农药中应居超标的第2位,1997年超标率(按0.1mg/kg)为12%,最近据印度和欧盟的谈判结果,2000年 7月1日起标准暂不执行0.1mg/kg,而执行20mg/kg,这样超标率为0%,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三氯杀螨醇产品含有3%~10%的滴滴涕,因此滴滴涕的超标率明显较六六六为高。因此,三氯杀螨醇的残留仍然是一个潜在的危险。
1.5 我国茶叶中农药残留是世界上茶叶出口国中超标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欧盟1999年对世界上32个茶叶出口国和地区的分析结果,根据茶叶中农药残留水平的高低,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药残留水平低的国家(包括非洲产茶国、南非产茶国和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第二类是残留水平高的国家(包括中国、中国台湾省、日本和越南);第三为居第一、二类之间(包括印度),这就使得我国茶叶出口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2 成因
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来源于两个方面:
2.1 直接喷施。茶叶中农药残留的直接来源是农药喷施在茶树叶片上,其中部分农药留在叶片表面,部分农药渐渐渗入茶树组织内部,在日光、雨露、湿度,茶树体内酶类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分解和转变成其他无毒物质,如果在这些农药还没有完全降解时便采收下来,这种鲜叶经加工后制成的成叶中便会含有农药残留。
2.2 间接来源——茶叶中农药残留的间接来源包括如下三个可能,它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成因。
2.2.1 从土壤中吸收——在喷药过程中,约有80%~90%的农药会流失到土壤中,这些农药一部分在土壤中蓄积,一些内吸性的农药(如乐果),还可通过根系在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同时,将农药输送到树芽梢部,六六六虽不是内吸性农药,但也有一定内吸特性,因此在土壤中蓄积有六六六的茶园,芽梢中也会有微量的六六六残留,滴滴涕和拟除虫菊酯类因无内吸性,因此,通过土壤吸收进入茶树和茶叶中的可能性很小。
2.2.2由水携带——茶树喷药和灌溉需要大量的水喷施在茶树上,因此水中的农药会随着用水转移到茶树上,尤其是一些水中溶解度较高的农药(如乐果、马拉硫磷、甲胺磷等)便有可能随着茶园用水而转移到茶树芽梢上,例如甲胺磷虽然在茶叶生产中禁止使用,但由于稻田中大量使用这种农药,因此,随着稻田的水流入江河,便有可能随着茶园用水而转移到茶树芽梢上,这也是目前茶叶中常发现有甲胺磷微量残留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选择有机茶的原料基地时就要考虑这种可能性。
2.2.3 空气漂移。空气漂移是茶树芽梢中农药残留除了直接喷药以外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农药喷施在叶片表面或土壤表面后可以通过挥发进入大气中,或吸附在大气中的尘粒上,或是成气态随风转移。这些被吸附在尘粒上或直接随气流转移的农药会在一定距离外直接沉降或由雨水淋降,构成茶叶芽梢中的农药残留,我国在七十年代中期起在茶叶生产上已停止使用六六六和滴滴涕,但茶叶中的农药残留仍不能迅速降低,就是由于稻田喷药后漂移到茶树芽梢而造成的农药残留。
3 对策
3.1 从源头上解决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
要迅速降低我国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必须从茶叶生产抓起,其中重要的是加强技术宣传,普及茶园安全质量的知识。要认真贯彻农业部在1997年和1999年分别下文禁止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在茶叶生产中应用的规定,要向基层技术人员和茶农进行宣传指导。
在茶树病虫的防治上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策略,大力开展农业防治,加强生物防治,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和用药次数。在必须进行化学防治时要合理选用茶园适用农药。要针对当前主要茶叶进口国的茶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调整我国茶园中应用的农药品种。
3.1.1 在禁用三氯杀螨醇后,可用克螨特和四螨嗪进行替代。
3.1.2要在禁用三氯戊菊酯后,可用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联苯菊酯替代。
3.1.3 针对当前欧盟对优乐得、速螨酮的MRL标准暂订为0.02mg/kg的情况,建议两农药暂时停用,待正式MRL确定后再考虑使用。
3.1.4 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如茶尺蠖病毒制剂、茶毛虫病毒制剂、黑刺粉虱真菌制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和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制剂、鱼藤酮)。
3.1.5 可推广应用目前欧盟MRL较宽或未制订标准,并证明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几种农药如硫丹(赛丹)、吡虫啉(康福多、大功臣)等。
3.2 建立健全降低茶叶中农药残留的保证体系
降低茶叶中农药残留的保证体系包括茶叶生产、生产资料供应、质量检验、流通渠道在内的整个过程。
3.2.1 茶叶生产管理部门应加强普及科学种茶和科学加工以及科学销售的知识,提高茶叶技术人员、茶农、茶厂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质量意识。随着对茶叶卫生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要普及茶园中农药使用的新技术和新知识,要宣传普及茶园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技术。
3.2.2 农业生产资料管理部门应对花茶区农药的供应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禁止禁用农药进入茶区或在茶区应用。
3.2.3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对内销茶叶的卫生质量进行严格抽样检验,对农药残留超标的要禁止销售,并在货架上撤除。对无残留农药、无铅、无铜含量的茶叶可予以特殊标记认证,以提高产品质量观念。
3.2.4 茶叶流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茶叶经销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对卫生质量不合格的茶叶禁止销售。
3.2.5 茶叶出口企业应逐步建立生产基地,对基地的茶叶生产和用药实行科学管理,确保出口茶叶在农药残留上符合标准。
3.2.6 质量标准部门应进一步审查现有的茶叶中18项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要考虑和国际接轨问题,对不够合理的标准,应建议上级部门予以修改,以促使我国建立更为完善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
3.2.7 宣传媒体应科学客观地进行报导和宣传,要从有利于我国茶业的发展,有利茶叶的出口贸易,有利于消费者利益出发,要内外有别,不要夸大宣传。如1998年杭州×××报上“喝茶等于喝农药”、“喝茶让人不放心”的不合适用语,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负面效应。要讲科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茶叶中的卫生质量问题。
3.3 加强对科技的投入
对茶叶卫生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如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茶园中农药残留的降解减除技术等,建议有关领导部门应予以立项,投入经费,予以解决。以确保我国的茶叶产业化能在现在基础上有进一步提高,确保我国8000万茶农的收入有进一步增加。
参考文献
1、ETC,2000,Europern Tea Committee Sulveillance onpeaticiaec in origin tea(1998-1999),p1,57.
2、陈宗懋等1986年,茶叶中六六六、DDT污染源的研究,环境科学学报6(3),278~285。
3、陈宗懋等1997年,迎接世纪之交的农药残留标准新挑战,农药科学与管理18(4),35~37。
4、陈宗懋等1999年,茶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植保问题,茶叶科学19(1),1-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安全生产,是保障社会各行各业稳定繁荣的大前提,各行业要重视安全生产。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安全生产论文,供大家参考。
安全生产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近年来,从报纸、电视等媒体报道中铁路、煤矿等行业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损失之重,影响之大,频率之高,令人胆战心惊。剖析事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难看出一些干部、职工对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着认识上、思想上的误区。我公司是电力施工企业,工程点多、面广,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焊接作业等高危作业频繁,所以安全生产对于我们这个高风险行业来说,其意义更加重要。结合工程施工安全工作实际,强化各级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执行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和消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无疑是实现安全生产“有序可控”良好局面的有效办法。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犹如履薄冰,来不得半点疏忽和麻痹。作为安全管理者或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消除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一是对安全设施的认识误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施工现场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也呈现高、精、尖技术,并被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由此个别从事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就出现盲目乐观思想,认为只要投入这些“精良装备”今后不会再发生安全大问题了,工作中也不注重抓小防大了,这种麻痹思想很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对职工培训的认识误区。
主要是我公司是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已连续实现安全生产六千多天,大多职工也从事施工生产多年或干过很多个工程,觉得没有再加大培训力度的必要了;再之是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少,甲方、业主一味追求工期进度,没有时间、力量和精力来深入搞培训;另外新进职工绝大多数是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已在公司接受过培训部门的安全培训,于是就降低了三级教育网络的培训标准。由于领导重视程度和培训力度不够以及流于形式的状况,而事故恰恰最容易发生在对业务知识生疏、现场安全施工经验少的职工身上。所以,抓紧对职工劳动安全生产的教育,也是有效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保障;三是个别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对待安全生产工作我们都知道“严是爱、松是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干部对安全管理存在着“三怕”思想:对上怕担责任,对下怕得罪人,对工作怕吃苦受累,造成形式主义、好人主义、官僚主义的严重局面,导致在执行和落实当中出现“缺位”现象。
管理能出效益,安全亦出效益,安全生产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安全生产需要多管齐下警钟长鸣。
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再先进的安全设施和机器也要靠人去操作、去控制、去维修,其科技含量愈高,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愈高。因此,安全生产必须以人为本,没有一支恪尽职守、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安全生产就没有最基本的保障。
提高人的素质,首先是提高思想素质。把公司“做精做强”创建一流电力施工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保持良好的安全生产局面同样需要培养过硬的职工队伍。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是切实提高职工政治思想水平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搞好安全生产的紧迫性、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站在“三个代表”和确保职工生命安全的高度来对待安全工作;除了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外,还要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根本上调动职工保证安全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把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生产抓好抓实。其次是提高业务素质。对职工队伍的业务培训,除了正常情况下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内容外,更要加大对非正常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教育和演练。针对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现状,进行超前性、前瞻性的培训,提高事故的防范能力。
二是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实践证明:安全好不好,关键在领导。为落实“谁施工、谁负责”的责任机制,扭转一些干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不务实现象,就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形成动态考核评价机制。同时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明确不同层次考核的对象、内容、程序,并结合职工群众评议、考核等办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考核。对未完成定量考核任务或发生安全问题的,要有相应的处罚制度,以此增强干部的危机感、责任感,促进逐级负责制的落实,实现从“要我抓安全”到“我要抓安全”的转变。
三是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根据工程安全生产形势和实际,各项管理方式、手段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摸索与之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有效办法。首先要夯实安全基础,坚持预防为主,严查违章违纪。把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利用各种载体和形式把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做实、作出新成效。
五是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八到位”。即:安全生产认识到位、安全措施到位、安全生产技术交底到位、安全生产职责到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到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到位、安全生产资金到位、安全生产检查、整改、落实到位。
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不断探索、巩固和创新,努力走出一条适应工程施工安全、操作性强的管理路子,时刻保持良好的、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做到筑牢防线、长抓不懈、警钟长鸣,为公司安全生产长周期做出新的贡献。
引言
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煤炭开采大国,同时,煤炭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煤矿行业在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安全问题,需要相关人员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煤矿行业进行安全生产的监控,并将通信技术合理运用到安全生产监控之中。
一、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的现状
我国相关部门针对煤矿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电气防爆、传输距离远、电网电压波动范围大、工作环境恶劣、传感器宜采用远程供电、不宜采用中继器、抗故障能力强等特点,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安全生产方法。包括CAN等现场总线本质安全防爆方法,煤矿监控信息传输方法,煤矿监控数据处理方法,断电控制方法,馈电状态监测方法,开关电源本质安全防爆方法,矿用本质安全防爆电源与备用电源连接方法等方法。并根据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主要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装备要求等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与监控技术标准。特别是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成为了在煤矿生产中起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方案的有效的管理与监控系统。
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采用的是信号采集、计算机监控和数据通信的系统,以模板化设计思想来对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设计。由于简便线路连接的硬件系统,使安全监控系统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工作,并以良好的通用性,广泛地应用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
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不仅仅是对煤矿生产活动进行了监督,也是通信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中予以运用的表现。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运用了专门的软件作为技术支撑。具体来说,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通过数据编码和数据通信技术对数据进行计算、判定并及时对安全隐患进行预警,并在非本质安全电路的情况下进行断电控制,从而保证煤矿生产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特别是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整个煤矿生产活动进行记录,帮助相关管理者从中发现在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对曾经出现的安全隐患或者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记录,便于之后对事故原因的寻查。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将煤炭的生产由视频记录转化为更为直观与理性的数据,让相关管理者能够更为直接的掌握煤炭生产工作的进程,也能从中找出煤炭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的手段。
二、煤矿安全生产监控、通信技术与方向
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控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值得完善的地方。首先,可以更巧妙的开发与利用矿用物联网技术。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煤炭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资进行整合,并将各种物资的质量、价格、特点等进行比较,给煤炭生产者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从而可以通过矿用物联网根据本煤矿的实际情况,选取最优的物资,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矿用物联网技术还可以为煤矿行业提供安全生产技术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也能够方便国家相关部门对煤矿行业的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监督。
其次,要建立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这一系统是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典范。这一系统需要具有生产调度、报警联动、应急扩音通信、紧急呼叫、避险与逃生声光提示、位置监测等功能。从而为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的实现予以技术支持,全方位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监控。还需要具备语音、视频、短信等通信功能,这样能够使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的负责人和煤矿生产者随时进行交流,对其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予以指导纠正。这一通信功能还可以让相关管理者与上级管理人员进行联系,将上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规划进行落实,成为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工人沟通交流的桥梁。通信功能使相关人员在发现安全生产问题时能够及时与救援人员进行沟通,及时解除安全隐患,并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问题带来的人身与财产损失。
最后,需要引入无人地面遥控技术。采掘工作面是煤矿事故多发地点。因此,要通过煤矿监控、通信与机械化,减少煤矿采掘工作面作业人员。将工作人员集中在更为安全的施工地点进行人工作业,一些较为危险的工作地点和工种可以由无人地面遥控技术来完成。目前,采煤工作面能够做到工作面有人巡视条件下的回采巷道遥控和记忆割煤,但不能自动识别煤岩,不能实现工作面无人控制。因此,需要研究煤岩分界识别技术和仪器,研究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精确定位技术,进一步提高监控的可靠性。无人地面遥控技术节省了人力资源,也减少了煤矿生产事故的发生,极大程度上保证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值得相关人员进行不断探索与完善从而推动其不断发展的。但煤矿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需要引起更广泛的重视。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煤炭安全生产监控与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巧妙的开发与利用矿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引入无人地面遥控技术,不断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煤矿生产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煤矿行业的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其科学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1、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2012 年我国建筑施工发生各类事故2330起,死亡2760 人,同比分别上升2.8%和2.1%。特别是发生较大以上坍塌坠落事故78 起,死亡344人,分别占建筑施工较大以上事故的76.5%和77.8%。面对如此严峻的安全形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建筑领域的安全和质量问题,警钟长鸣,要健全机制,严格监管,落实责任,确保不发生或少发生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施工是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综合管理水平的体现,是考核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文明施工是安全生产的保证,还是企业的窗口。对建筑工程中的人员、机器设备、施工现场及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和监督,确保建筑施工合乎相关法律、法规是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安全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环节最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好了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有效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整个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当前,我国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也说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引起各方责任主体的足够重视。由此可见,安全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顺利进行、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性的重要内容。
2、建筑工程安全技术生产管理的特点
2.1建筑工程施工流动性大
建筑施工行业成为了当今高危行业之一,当前各种工程建设遍布全国各地,因此建筑工程生产具有其自身特点。在建筑工程生产过程中,根据建筑行业特点,建筑生产的特性之一表现为流动性大,一项工程建设完结后便在其他地方开始新的工程建设。建筑从业人员也是不固定的,大多数建筑施工单位的一线工作人员都不是正式的员工,人员的流动量是很大的。一线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人往高处走,哪儿给的工资高就到哪儿去。施工期不会固定在某一季节,往往要经历较长时间,防护措施要根据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有些企业始终采用同一种防护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2.2建筑施工条件复杂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是生产中的重中之重,建筑工程施工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建筑工程生产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建筑工程建设施工周期长,施工环境与条件复杂,比如天气的变化、交通的变化、地质的不同、治安环境等多种因素,使生产过程更加复杂,也极易在施工中引发安全事故。
2.3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种类多
建筑工程施工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材料,不同的材料由不同的人员使用,这样建筑工程中涉及的专业就多、工序也多、立体交叉作业也多,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局面。大量的建筑材料、工作人员、机械设备、施工工序汇聚在一起,不同工序工作的时间范围上的交叉,要让这样一个复杂的、时刻变化的、庞大的工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而不发生意外的事故是比较困难的。此外,建筑材料不合格造成的事故占有很大比重。
2.4建筑安全生产法规不健全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建筑安全生产法规不健全。当前我国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生产法规法律,但还不完善,具体实施起来存在着困难。企业真正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很有限,不少企业看重生产,轻视安全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采取了层层转包的方式,把一个工程划分成数个小项目,并由不同的人承包建设。本应该由建筑总承包单位对安全生产负总责的,但总承包单位推卸给小承包商。如此一来就导致安全管理脱节了,安全责任难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也无法落实到实处。
3、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实现建筑单位内部管理
3.1.1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意识在建筑工程施工前,管理机构应召开质量工作会议,并邀请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工程队队长等相关人员参与。在会议中,管理机构负责人员应宣讲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工程管理质量管理意识。
3.1.2增强施工监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定期组织监理人员进行建筑安全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发挥监理人员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把安全管理作为最主要工作的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施工管理的全过程。
3.2做好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准备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管理机构必须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准备。首先应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证等进行审查,对施工方案和施工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审查,看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把各项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3.3完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施工进程中,安全管理机构应积极监督建筑施工单位健全和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将安全措施做到位,构建建筑施工安全长效机制。监理工程师要保持高度负责心,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工作细心细致,准确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明确各阶段、各岗位监理人员的职责,把安全施工管理责任落到实处。管理人员要分工负责,保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建立全方位、全过程、高效率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3.4规范施工安全管理理工作
3.4.1 应分析和控制施工危险源
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进程中,监理人员要做好施工危险源的预测和分析。只有及早发现危险,才能在施工进程中进行注意,减少事故发生。
3.4.2 加强控制施工安全的手段和方法
监理人员应定期审核施工单位技术文件、报表和报告;定时做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监督施工人员的安全措施、作业的环境和条件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发现违章冒险作业的责令停止作业;核查机械设备、施工工艺等是否符合各种质量要求,发现隐患的需停工整改。
结语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的提高和社会舆论力量的日益增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也成了生产中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断从各个维度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对施工中任何细节都严肃认真的对待,才能使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水平,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从而使建筑业健康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当前一些化工企业忽视了化工安全管理工作,企业职工安全生产的知识与意识淡薄,是引发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工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1以太网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中应用的优势
当前国际主流自动化控制技术厂商生产的控制器都提供以太网TCP/IP接口,这是因为以太网TCP/IP技术以及协议是完全公开的,并且已经成为网络互连的重要标准。因此,以太网控制技术在产品设计、材质选用、产品强度、可互操作性、可靠性等方面能够满足冶金工业的生产需要。
(1)数据传输率高。
数据传输率高的特点为以太网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中的运用奠定了重要基础,通信速率的提高不仅可以减轻网络负荷,而且可以显著提高时间确定性。一般来说,10Mb/s的以太网传送1518字节需要用1.2s,而1000Mb/s的以太网仅需要12μs,而随着百兆网、千兆网的广泛使用和万兆网的出现,冶金工业中以太网控制技术的数据传输率将会更快。
(2)交互式和开放的数据存取技术。
由于具有开放式和交互式数据提取及存储技术,以太网控制系统的终端设备以及交换机端口之间可以采用全双工通信线路,在交换机内部多对端口之间采用并行交换,这样不仅有助于消除以太网用于工业控制时所受到的制约,满足生产过程中实时控制的要求,而且可以支持虚拟局域网,降低组网成木,提高网络控制的灵活性。
(3)性能可靠,维护方便。
由于以太网有统一的标准以及相同的通信协议,Ethernet和TCP/IP很容易集成到信息系统。所以在设置、诊断以及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比较成熟,并且已经被广大技术人员所接受和熟练掌握。因此,以太网控制技术就为冶金工业建立公共网络平台奠定了基础,并可以构成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为冶金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的运行提供可靠保障。例如,在网络拓扑结构上,采用星形连接及交换式Hub,可以提供数据缓冲以及具有确定接收数据的网段智能,降低数据冲撞及重发机会。总之,以太网技术具有高传输速率、高传输安全性和可靠性等优势,为解决冶金工业的控制、管理以及系统集成等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例如,ODVA(DeviceNet供应商协会)就已经发布了在工厂基层使用以太网服务的工业标准。可见,以太网进入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把以太网控制技术与现场总线结合起来,使冶金工业生产各环节集中到统一的自动化网络架构中,这样就可以显著提高冶金工业的生产效能。
2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综合控制中的应用
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的应用,不仅可以对各生产环节进行监控、调整和检测,及时发现故障并发出指示信号,而且可以根据要求进行自动化工作。以以太网为基础的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综合控制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解决冶金工业生产中的系统控制等问题,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冶金工业的生产效益。
(1)构建冶金基础自动化系统。
在冶金工业中,以PLC、DCS、工业控制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机控制,是对冶金生产现场级设备的控制,构成了冶金基础自动化系统。在这一系统中,PLC控制占据主导地位,是最基础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其作用的发挥将会对冶金工业综合控制系统产生直接影响。在冶金基础自动化系统中,PLC发挥着回路控制的功能,DCS主要是用于改善顺序控制功能,它们与工业控制计算机等设备构成了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基本控制系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构建冶金生产管理控制系统。
在冶金工业过程中,借助于生产管理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冶金生产流程进行集成控制,使其在协调工序、质量监控以及在线监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冶金工业自动化综合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构建冶金生产管理控制系统,促进冶金生产横向数据的集成与相互传递,同时推动计划—生产—控制等纵向的信息集成。在此基础上,整合冶金生产中的实时数据和关系数据库,为冶金生产管理控制提供决策支持。
(3)构建过程控制系统。
在冶金工业生产中,采用光机电一体化、软测量以及数据融合数据处理等技术,以关键工艺参数控制、物流跟踪、能源控制以及产品质量全过程控制为目标,实现对冶金工业流程的在线监控。通过构建过程控制系统,借助于继电器、传感器等设备的应用,不仅可对冶金工业进行自动检测和控制,而且可充分实现对冶金自动化的顺序控制、过程控制、传动控制以及运动控制,有效改进冶金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效能。例如,采用RCS-9600CS系列装置来保护测控产品,具有较高的灵活度,可有效对冶金工业生产进行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
(4)构建企业信息化系统。
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目的在于实现信息共享,不断提升冶金工业的制造智能,以有效实施质量管控、实时监测、生产调度等的动态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冶金工业的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做到对能源的有效管控与性能管理,为冶金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冶金工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等的创新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例如,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及其他技术实现对冶金工业生产流程的模拟,可以实现对故障分析、在线监测等多方面的智能管理,降低冶金工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3结语
在冶金工业中广泛应用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生产事故,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而且有助于实现冶金生产过程的优化,提高我国冶金工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实力,这已经成为我国冶金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冶金工业的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起步晚,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冶金工业的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的发展面临很多不足。因此,必须把以太网控制技术与冶金工业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推动我国冶金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1冶金工业管道失效案例分析及其预防方法探究的意义
管道是一种新型运输的一种手段,它的性质和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运输的方式之一。相对于对液体、气体以及流体的运输,管道运输主要有三大优势,即:安全性高、效率快、消耗低。随着我国的石油工业等业务的不断发展,管道的使用越来越多,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近几年来,我国管道的发展掀起了高潮,尤其是在西气东输策略的提出后表现的更为明显。在2005年的时候,我国的油气管道的长度高达4700公里左右,管道的覆盖基本上形成了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格局。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油气管道达到了11300多公里。管道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文影响、气候影响、自然灾害以及交通影响,在管道管理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比较的大,管理难度增加了不少,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还需要提高和改善。管道运输是一种特殊的运输手段,通过管道可以把资源生产地和炼化的企业以及需求客户连接在一起,在管道工作的时候,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地里、人文环境以及气候比较复杂的地方,管道所存在的危险系数更加的大。管道的安全系数不仅影响企业是否正常的运行,还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状况,对周边的人群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威胁。所以,对于管道失效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改进管道,提高管道的安全性的研究有这重大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管道运输的使用以来,各个国家及其相关的政府对于管道安全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外对于管道失效的评价和预防的问题已经有了40多年的研究史,对于管道的失效原因进行了调查,对于管道的失效模式进行了分析,对于管道事故的预防措施进行了研究。就目前而言,许多的发达国家对于管道的建设和运行的过程有了相对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我国也在不对的对管道安全体系进行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有了相对的措施。我国对于管道安全的研究比较的晚,在1995年的时候,我国一些相关的专家在西方专家研究的经验上才开始进行研究与探讨,主要是对管道运行中所存在的危险的管理、管道失效事故所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研究。
3管道失效模式常用的诊断方法
对于管道失效模式常用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六种方法,这六种方法主要是故障树分析法、模糊评价法、模式识别法、指数法、风险概率分析法、专家系统评价法。下面,将对这六种方法分别进行阐明。
3.1故障树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从事故的故障开始的,一层一层的分析事故所发生的原因,一直分析到不可以再分解才结束,而在分析的过程中,就形成了树状的逻辑结构图。这种分析法主要是计算失效的事件所发生的概率。
3.2模糊评价法
这种分析法是在综合评判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在管道失效事故发生后,工作人员首先要对管道失效所受到的所有因素的影响做出一个总的评价。一般情况下,事故的评价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即:定量和定性,所以评价就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3.3模式识别法
对于事物或者现象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从而对事故进行描述、辨认和解释,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模式识别法。在是识别的时候,主要是对系统的状态进行分析。
3.4指数法
它是基于概率的一种风险评价方法。对于影响事故所发生的因素进行假设,设想状况是最坏的,这个分析存在主观性和相对性。就目前而言,我们可以把事故的原因归为第三方破坏、设计缺陷和腐蚀以及操作过程中存在失误。
3.5风险概率分析法
使用这种分析法,可以考虑管道在设计时的各种因素,并且对其进行防御措施,从而避免失效事故发生。
3.6专家系统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是相关的专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从而对这个领域作出决策。
4国内外管道失效案例分析
4.1埋地钢质管道失效原因的分类
美国将管道运输所发生的事故的原因主要分为七种,这七种原因主要是第三方破坏、人为误操作、腐蚀、自然灾害以及材料失效、其他外力损伤和不明原因。下面就对这七种原因进行说明。(1)第三方破坏。这个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在挖管道时不小心挖坏或者损坏了,还有别的外力损伤。而这种破坏主要是打孔盗窃、管道占压、在管道上方或者旁边施工、雨水及流水长期的对管道冲刷。(2)人为误操作。这个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操作不当或者出现失误而造成事故发生,它主要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出现疏忽,或者工作人员的操作方法不当以及技术存在缺陷。(3)腐蚀。对于管道的腐蚀,一般情况下可大致分为两种,即内腐蚀和外腐蚀。外腐蚀主要表现为人为的保护不当、土壤腐蚀、防腐的绝缘层失去效果等;内腐蚀主要是管道在运输时运送的液体(气体或者流体)的温度、流速以及物体本身就具有腐蚀性,从而造成管道腐蚀。(4)自然灾害。对于自言灾害对于管道所造成的威胁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就会导致管道破裂。从而引起火灾等重大事故,这种自然灾害主要有山体滑坡、洪水和地震等。(5)材料失效。有的管道材料在生产时不合格,材料不合格,在加工的过程中加工不当,或者是在运输材料、安装时出现纰漏或误差。(6)其他外力损伤及不明原因。
4.2国外埋地钢质管道失效的原因及其分析
在美国,有一种长达47.5*104千米的配气管道,这种配气管道主要是用来输送天然气的,这种管道对于我国来说,相当于我国质量监督总局所规定的GB1级燃气管道。对于重大事故的定义,美国理解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50000美元以上(包括50000美元);有人员受伤或者导致人员伤亡;浓度高的液体的泄露达到了5桶以上(包含5桶);引起火灾、爆炸或者环境污染。PHMSA对于美国从1998-2008年,这二十年间的重大的管道运输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故进行了统计,并且对于管道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管道所发生事故的原因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管道所发生的事故的原因是不尽相同的,加拿大管道事故发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腐蚀所造成的,而欧洲管道事故所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部原因所造成的。
4.3我国管道失效案例及其分析
4.3.1管道失效案例一
2009年的时候,我国某钢厂的蒸汽管道发生了一场重大事故,蒸汽管道在运行的时候,管道的一个焊接处发生了断裂,导致管道完全的断开了,并且管道还给发生了变形,管道附近的支架也受到了影响。工作人员在事故发生后对管道进行了检查,发现焊接处在拉断后,发生断裂处的距离比较的大,还可以发现管道的焊接处工作做得不到位,有的地方没有焊接,从而说明焊接工作不合格。通过对管道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工作人员得出:造成这次管道失效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管道在焊接时焊接工作不合格,从而导致管道焊接处发生破裂。
4.3.2管道失效事故案例二
在2007年10月的时候,某钢厂的氧化管道经过设计、安装后就开始使用了。这个管道的弯管段的材质是25钢,直管段的材质是20钢,管道在使用的时候是在常温下进行操作的,而这个管道所能承受的压力是1.9MPa。在2008年5月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这个管道的一个焊接处有破裂的现象,从而导致了氧气的泄露。幸亏工作人员发现的比较早,并且及时的做了补救措施,从而才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的发生。之后,工作人员便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发现管道焊接处的内壁焊缝的余高比较的高。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建筑施工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进行建筑施工安全预警模型方面的研究。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1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1.1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规则的建筑如果坐落在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中是地震防治的头号重要的敌人,地震规划要求建筑短平,立面对称。由于地震的震害特征,这种类型的建筑在地震中的破坏比不容易测量,地震反应更大,为了易于测量,要多了解相关的结构和细节。在建筑中包含的规则中要注意建筑立面尺寸,承载力等多种因素的联合分布的需求、规则体系中反映的形式、系统的刚度。
1.2刚柔相济原则。
在设计防地震结构中,不能单单是为了提高抗力而改善结构,首先是要根据原先设计的建筑尺寸的大小和混凝土的刚度,随后判断可能由地震引起的破坏力,核算所需要的结构刚度,因为地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需要设计的结构刚度也很大,而且作为防震需要,必须加强结构强度,但在设计地震作用,必须加强基础地基和主体之间所设置的隔震效果,另外,要加强在抗震设计中的“柔性”,通过合理的设计信息进行操纵,从而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
1.3多道设防原则。
强烈地震后,许多余震通常会伴随其后,就算是一个堡垒在第一损坏结构损害后经历余震,可能会导致地震崩塌堆积。所以,抗震结构需要许多延伸系统,如框架墙系统在结构墙和两个子系统,设计多道保护措施,以便更好的进行多次保护。还有一根重要的议题是对于余震的防护,这个多道设防的原则在针对这点上非常重要,在经过大地震后,往往房屋结构会出现损失,抗地震的承载力下降,如果设置第二、第三条防线,可以大大提高人们在余震中的存活率。
2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设计人才。
在许多西方国家,高校会开设许多有效的建筑设计专业课程,与职教这些专业的相关人才,但是,在我国本课程目前还很少,很多高层建筑都是由一个个外国专家设计操作的,在国家该领域的抗震设计人才较少。
2.2注意高层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的选用。
现今情况下超过150米的建筑中,通常选择一个三层支撑框架的建筑结构钢来生产。而且,随着大量的产品品种也不断增加,并随着处理钢铁能力的加强,产能可能不断增加,在高层建筑中的选择钢管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面越来越大,不仅减少的钢架构尺寸的大小,而且还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设防。当超过一定高度的时候,设计者要关心的不单单是设计,钢结构的特点导致其质量轻,不易减少大风对其的损坏,所以是需要混凝土的帮助,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超高建筑的设计材料。
2.3目前高层建筑超出了最佳抗震的限高。
在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和高层建设现状上,对我国高层建筑结构要求有一个合理的限定高度,这个高度的设定是高效的,但在实际施工中,往往在许多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中参考这一高度的非常有限,所以这些高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局限性,需要小心。在测试振动试验台基础的抗震设计的极限中,因为高层建筑物的高度增加导致的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很多,特别是在安全性和材料有关的参数,是根据超过标准的高层建筑设计的。
2.4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问题。
高层建筑为了耳目一新的立面效果,会在一个平面内进行不规则的、大凹面的或更复杂不对称的结构,在地震前要很正式地确认这些建筑结构,工程师在建筑设计,尺寸方面的意见要进行及时沟通,尝试与建筑师商量,商定一个水平和垂直对称的、质量和刚度、承载力统一的布局。
3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加强要点
3.1采用位移的结构抗震方法进行设计。
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变形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因此,设计结构的选择,结构的弹性变形都是必要的,因此,通常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变形是必要的,通过操纵地基层的位移,地震的变形和位移得出的结论是,变形的部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在界面结构的应变分布处处理。另外,在选择高层建筑的位置时必须在一般的地方建立巩固的设置,如果这样,进行可能的地震能力输入,让地震作用减弱。
3.2运用高延性结构来进行消震和隔震。
在中国,目前的抗震设计、施工操作中可以通过加强刚度、韧性与抗地震构造,使高层建筑的结构,得到一个更大的韧性,在塑性状态下让地震的影响减弱。当地震能量释放时,要保证房屋具有高延性结构来进行消震和隔震。这样可以弥补地震造成的损失。同样,如果一个高层建筑承载力较小时,高韧性,高延性可以在地震能量吸收的过程中将地震破坏能量接受的更多更大,让房屋不容易变形,韧性的合理使用可以减少房屋崩溃的概率,在科学规划中,随着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与进步,科学家设计的阻尼器可以有效吸收地震能量,查明地震对高层建筑带来的破坏。
3.3建立多层地震防线。
高层建筑抗地震为了提高防震的性能,要设置多条抗地震的防线。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的作用下,如果第一道防线被摧毁了,还有两个备用的第二和第三道防线,阻止更多的地震破坏力,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进行了多段墙框架设计,如抗地震剪力墙结构。该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是多道防线的结构抗震墙是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因此,要建设抗震能力足够高的墙,减少地震发生时在墙上的裂缝。同时,在地震后,各层框架分布的剪力墙承受的剪力,要大于结构设计中地震的总剪力的百分之二十和该设计中建筑框架的最大的剪力值的两倍左右。
3.4结合结构性能标准来设计抗震。
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建筑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抗震安全能力,这是在对于建筑的结构控制中最重要的,具有很关键的目的。因此,要根据建筑物承受风力的变化,判断建筑的设计,这一设计略有减少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但对于综合设计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结束语
在现在社会,高层建筑抗震的结构和设计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主要是硬度变成了主要转向柔性结构的改变,通过调整“治疗”刚性结构的隔震,减震效果差的问题,达到以柔克刚的减震抗震的目的,抗震材料对于抗战的影响,越来越多被各国专家关注,选择专业的材料以便提高抗震指数,增加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并且增加研发实力提高新型建材的生产,促进技术的发展,通过优化设计,使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加强。计算机模拟地震试验的模型和组件也被广泛地使用起来。通过模拟器在桌上颤抖,得到一个确定性的地震记录,可以更好的把握地震发生时的影响。模拟地震的逼真的环境因素,对科学研究高层建筑地震有有效地提高帮助。
1高层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目前我们对地震还知之甚少,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目前还是以试验与简化后的理论结合来制定的,还有不少不足和待完善的地方,所以在结构抗震设计时常常通过软件数值计算,但只能从局部来解决。而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目标是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在地震时能够发挥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通过结构合理布局,选择延性好,耗能强的结构体系来达到抗震设防目标。就是我们常说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这就要求我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采用受力明确,传力简单的结构体系;2)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如加构造柱,圈梁,加强层,转化层等来达到抗震要求;3)选取合适强度同时有良好延性的建筑材料以及正确施工技术实现对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合理控制。
2场地与基础
地震造成建筑的破坏首先考虑场地与基础,因场地造成的工程的震害是很难恢复以及处理的,对于场地选择尽可能避开断裂带和不利地段(如软弱土,液化土,高耸孤立的山丘,半挖半填地基,断层破碎带等),如避免不了就要对场地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如换土垫层法,重锤夯实法,强夯法,振动水冲法,深层挤密法,沙井预压法等),所以尽可能挑选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如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地或者密实均匀中硬场地),不仅有利于建筑抗震性能而且经济合理。对高层建筑抗震地基优先选择浅基础,并且同一结构体系不宜设在不同性质的地基上,同一建筑不宜采取两种以上的不同基础,同时要考虑建筑结构上部体系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关系。
3选择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
1)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体系选择不同于其他建筑布局,除了简单合理的结构布置,考虑其规则与对称,避免出现扭转与失衡情况,因此竖向结构布置应有规则的均匀变化,从上而下结构刚度逐渐变小,如果由于建筑要求而发生平面,刚度以及承载力局部的突变变为不规则体系时,我们要根据地震规范与高规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其是否规则:a.扭转不规则;b.抗扭刚度弱;c.层刚度小;d.平面不规则;e.楼板不规则;f.竖向刚度不规则,满足其中一项为不规则,满足其中三项为特别不规则,对于不规则结构要采取抗震措施来加强薄弱层的抗震性能,要进行超限高层建筑高层抗震设防的专项审查,此外对于多项指标超过抗震规范3.4.4条为严重不规则建筑,应该与建筑设计人员沟通最好改变设计方案。2)多道抗震设防。控制同一结构各构件或部件在地震中损坏或形成塑性铰的顺序而成的多道防御系统,使整个结构坏而不倒。为了避免因局部失效或者薄弱层而引起结构的破坏,要求结构体系由延性好的不同结构体系形成刚性的超静定结构来共同工作以抵抗地震破坏。要求结构体系良好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当第一道抗震防线遭受超过它设防要求而破坏,第二道防线作为下一道屏障对结构体系进行保护。如框架剪力墙体系既有框架又有抗震墙,抗震墙作为第一道防线,框架作为第二道防线。但如果抗震墙很少,结构就不是多道防线的结构体系。从以上可以看出房屋的倒塌由于抗侧力构件不能承受荷载作用力,当采用多道抗震设防时,可以适当降低第一道防线的控制能力,提高第二道防线抗震能力。3)抗震薄弱层。薄弱层也是建筑抗震设计需重点关注的地方,根据材料的规格尺寸,刚度,变形能力,使用功能和建筑的美学的要求,致使建筑结构体系会突破常规要求,出现竖向和平面变化比较大的结构体系而成为相对的抗震薄弱环节,在罕见地震荷载作用下率先出现屈服,而发生弹塑性非线性变形,造成建筑的破坏,这里要强调三点:a.薄弱层只是在强震情况下考虑的结构弹塑性变形问题。b.要对结构从整体上进行受力分析,而避免只是考虑部分薄弱层受力与变形。c.由于结构是不是薄弱层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因此常常因为设计施工或者材料的变化导致薄弱层的改变,在此控制薄弱层位置发生转移而又能达到它的变形能力,这是控制结构抗震性能最关键的。
4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除承重结构以外的固定构件都是非承重结构,虽然非承重结构在建筑中只是附件非关键结构,但在屡次的震害过程中非结构造成的人员与财产损害已屡见不鲜了。非结构构件抗震要求以下几点:1)先分清哪些是非结构构件,如屋顶的装饰属于结构构件与否并不好界定,这种情况一般按结构构件处理。2)非结构体系对结构体系影响,对于设备作用在其结构主体上的非结构构件应计算设备的重力,与结构柔性连接的非结构可以不计其刚度,但当有专门构造措施可计入抗震承载力,同时要考虑非结构上作用的力对建筑结构的作用,并且相互的联系要满足锚固要求。3)非构件自身的地震力作用在其重心上,对于支撑在楼层和防震缝的两侧的非结构构件,要计入地震时支撑点之间相对的位移产生的作用效应,非构件在位移方向的刚度要根据其端部实际联系分别根据不同的连接方式采用不同的力学模型。
5结语
高层建筑设计前的地质勘察是建筑是否成功的前提,接着根据地勘报告设计建筑方案是关键一步,建筑物设计是否有良好的抗震效果主要在建筑方案体现,接着是施工图设计,它是把建筑思想变为现实最重要的一步,也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性优劣的十分重要的具体体现,设计的基本要求要保证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基本目标,设计高层建筑物时,要注意建筑物的结构布置问题,尽量保证质心与刚心重合、重心与质心重合、刚心与重心重合的三心合一。这样能提高抗震效果,增强抵御地震的抗破坏性。总之提高高层建筑抗震性能要根据建筑的等级来考虑安全指数。从一开始地区规划,地质勘查以及后来的建筑结构设计,建造过程以及施工工艺等的选择这些都是控制高层建筑抗震效果的关键原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模具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模具制造过程信息化是目前模具制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模具生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结构面临重大转型。因此,我国不管是模具企业还是铸件企业都要依靠科技发展,激发企业活力这个重大战略,加快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而以浙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企业)为例,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产品的创新与相应的生产能力,模具制作与这两者都有密切的联系,提高模具的设计水平,缩短设计到生产的时间,缩短模具的生产周期,提高模具的制作水平对于企业的高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模具 提高 管理
一、 企业模具管理体系上存在的不足
企业是一个以制造冷冻系列产品门体的企业,如冰箱门体,冷冻柜门体。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制造过程中的零件模具大都由自己制造,模具的管理直接影响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所以模具制造在企业中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企业中在这一块存在诸多问题,如能解决,对企业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目前企业模具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
1.人员组织混乱
管理人员配备不科学性,严密性,部分岗位人员多,部分岗位人员不够,导致一个员工要兼顾多个岗位分工,工作量太大,影响效率,部分岗位甚至没有安排人员,如财务管理人员的设置,技术开发人员的设置如模具设计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的设置如项目管理人员、物料管理人员,特殊工种的设置如车工、焊工等。
2.没有科学和先进的模具技术
没有完整而科学的模具设计方案,通常由技术部门发放图纸就进行开模,虽然事前有进行沟通,但无相应的文件进行规范,经常发生模具做的一半就要改模或重开等事件,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浪费;新技术,新材料的选用不多,模具制作过程中的部分遗留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改善,模具设备老旧,模具无法一次完成,须进行数次修改,模具精度无法得到保证,且安全系数不高。
3.没有完整的模具管控体系
模具制作周期制定不合理,在安排计划时通常压缩模具开发周期以完成产品项目进度,但往往无法按时完成,影响整体项目的进行;没有规范的模具管理制度,模具管理不规范,随处乱放,小模具没有出库入库登记,物料管理不规范,模具加工物料无使用记录,物料损耗无从考究;随着近几年材料价格提升,人工成本的增长,使模具开发成本也不断提升;管理混乱,责、权、利不明。
二、导致当前企业模具管理体系缺陷原因分析
1.模具人员组织的科学合理性差.
一个高效、科学的模具管理系统必须对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信息管理能准时全面掌控和协调。它对于组织高效益模具,保证模具生产合理配置,以实现设计目标与获得综合效益,降低管理成本,实现预期目标,在制造时限与费用预算全过程能准确全面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
完善的模具管理体系应配备:对人力、材料、设备、技术与资金的有效管理与分配,具有集约性、目标性与合理性,是一种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立体关系,他可以优化配置,提升性能,以最优最省的资源完成模具制作。
模具管理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以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模具计划于规范,实现提高模具管理在项目运营中的综合效益,继而控制整体成本。其中也包括员工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没有新员工加入模具制作,使得先阶段模具制作形成一个封闭的状态,缺乏新的技术,新的设计理念,新的管理模式,最终无法实行创新设计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无法起到推动的作用。
完备的财务体系能即刻对资金运作与制造成本进行监督与管控,对模具项目时间的制定与计划的实施有重要作用,如在特殊材料的准备上,会有别于普通项目模具,需提前沟通以便采购;规范的材料明细可控制采购人员的违规行为,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模具技术的完整性,科学性差
一套科学而选进的模具技术方案是关系整个模具制作顺利实施,成功的关键,对成本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现阶段,模具制作尚无规范的操作流程,各个操作环节无模具流程图等规范文件作为依据,在制作过程中较随意,由于经常要缩短项目周期,在开模阶段,往往会调过部分环节直接开模,如技术评审、风险评估等,通常会导致后期模具的大量整改与重开,模具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影响生产的连续性与便捷性,使得人力、物力等成本增加。
相关的模具设备数量不足,且设备老旧,使得模具制作的时间成本增加,且材料报废率较高,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企业模具以挤出模与注塑模为主,不同模具的生产技术差异很大,目前企业模具制作一直沿用原有技术,缺乏对新技术、新材料的投入研发,短期内并未显示出竞争力下降,长期将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3.缺乏对模具管理的重视与意识
现阶段企业模具管理混乱,无论是模具的存放或是废料的处理都无统一的规划,对人员的分工无明确的定位,通常一个人要身兼数职,又或是与其他部门职能区分模糊不清,从而相互推卸责任,如要临时调用模具,有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找模具,影响生产的效率。模具车间位于厂内较偏的位置,且其制作需要专业人员,导致其他员工对模具的了解不深,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与其他部门的协作中不是很通畅。
三、规范企业模具管理体系的建议
1.增加技术评审环节
通过设置技术评审,由技术部相关人员参与,评估模具设计的可行性与通用性,确保模具以最合理的方式制作,避免模具由于设计等原因造成返工、重开,减少在制作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通过技术评审,合理化的建议在第一时间传达给技术人员,增加相关技术人员对模具制作的认识,同时也建立了沟通的渠道;评审未通过,不得进入开模阶段,如需强制开模,需技术部经理签字确认;模具开发完成由技术部验收,并建立验收标准,未经验收的模具不得用于批量生产。
2.明确分工,规范职责
重新编制各部门职责规范,明确各部门的工作分工,特别是有多个部门同时设计的部分,如模具开发周期制定,模具报废该由谁主导,模具损坏时是修模优先还是重新开模等。
模糊的职权分界容易引起责任的推卸,在制作阶段,哪些是由模具人员确认,哪些是由结构人员确认,都必须明确化,共同合作的部分明确负责人,否则在模具制作与后期维护上都给模具制作人员带来诸多不便,清晰的使得在模具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有效解决。
3.建立流程化管理
推行信息化管理,建立模具制作流程图,完善技术文档,详细记录模具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在制作环节,需由技术部下发技术文件,明确模具规格、要求与该项目的对接人员,便于及时沟通,对于模具制作中发生的问题能有据可依,每一步均要依照流程来执行制作方案,建立时间节点,以此把控制作周期;对于模具的损坏与报废均需技术部确认,并提交模具修复详细表单,经由技术部同意外发修模,模具的入库与出库实行管理责任制,每次的出库入库均需由模具人员确认;严格执行6S管理,做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区分物料与模具区域,根据模具类型与型号进行编码管理,提高工作的便捷性。
4.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
急需弥补岗位人员缺口,通过提高待遇引进人才,不仅可解决人员配置不足的缺陷,还可以引进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建立引荐渠道,对成功招聘人员进入公司的介绍人进行奖励,人力部门主动出击,寻找符合需要的技术人员;
也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开普内部竞聘通道,挑选适合的员工进行培训,采用一对一,甚至是二对一的方式,由现模具师傅带领一名学徒进行模具日常工作,以加快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参加机械类资格证书考试,免费为员工提供继续教育等方式提升员工综合素质,通过内部晋升的员工往往忠诚度较高,可减少关键岗位的人才流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模具管理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建立一个完善的模具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产品生产的重要保障。通过信息化的实施,利用科技手段,引进生产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各部门就能够进行清楚了解模具的生产周期,适时跟进,按时完成项目,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实现部门内各指标的统计调查,提升工作效率,实现成本管控,达到流程标准化建立、窗体标准化建立、设计标准化建立、料件标准化建立、工程标准化建立、成本标准化建立。
参考文献:
[1] Corinne Leech,Karen Holems.资源与运作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绪君,刘文纲.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3] 邬献国.模具生产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 滕晓丽.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精细化设计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摘 要
模具是工业产品使用的重要工艺装备它以其自身上的特殊形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原材料成型。现代工业生产中,由于模具的加工效率高,互换性好,节省原材料,生产成本低,所以得到广泛应用。模具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模具技术能促进工业产品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并能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模具是效益放大器,用模具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价值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在美国模具被称为点铁成金的磁力工业,德国则认为其是所有工业中的关键;日本认为模具是促进社会繁荣富裕的动力。模具工业在我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之一。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机械,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和建筑都要求模具工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都需要大量模具,特别是汽车,电动机,电器,家电和通信等类产品中大部分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由此这篇文章将浅显的分析当今国内模具工业的发展状况,其中也包括模具工业的市场,并且较为初步的介绍了我国模具技术的现状和现代模具工业的特点。 关键词:磨具 现代工业生产 特点 发展 工艺 制造
前 言
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百业之母”,是永不衰亡的行业。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为模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模具工业是技术转化的成果,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装备,它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模具生产的产品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到上百倍,所以模具技术进步将会极大地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发展。在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被称为“点铁成金”的“磁力工业”:美国工业界认为“模具工业是美国工业的基石”;在日本,模具被誉为“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在德国,模具被冠之以“金属加工业中的帝王”之称;在罗马尼亚,有“模具就是黄金”之说;新加坡则把模具工业作为“磁力工业”;中国模具权威称“模具是印钞机。可见模具工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模具技术发展迅猛,使模具工业得到了成足的发展。
1、模具的制造特点及工艺过程
1.1 模具的制造技术要求
模具生产制造技术集中了机械加工的精华,即是机电结合加工,也离不开模具钳工的操作,其要求如下。
(1)物理性质要求。模具零件应强度高、刚度高、耐磨性好、耐冲击性好、切削加工性好,模具工作零件应不变形、磨损小、寿命长,因此应采用质量较好、耐用度高的材料制造。
(2)几何精度要求。成形部分尺寸和形位精度要求高,表面粗糙度值低。 成形部分尺寸精度IT6级左右,形位精度4~5级左右,成形表面粗糙度Ra<0.4μm,连接表面粗糙度Ra<0.8μm。
(3)使用寿命长。昂贵,为降低产品成本,必须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尤其是用于大批量生产的模具。
(4)交付时间短。尽量缩短制造周期,以满足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5)生产成本低。合理设计和制订加工工艺,降低成本。
1.2 模具制造技术的主要特点 模具生产制造技术集中了机械加工的精华,即是机电结合加工,也离不开模具钳工的操作,主要特点如下。
(1)加工精度高。模具要求加工精度高,表面质量好。工作部分精度一般应比制品精度高2~4级,公差一般在±0.01mm以内(甚至在微米级范围内),其表面粗糙度Ra<0.8μm,加工后表面缺陷要求非常严格。
(2)形状复杂。模具技术性和艺术性都很强,工作部分通常是二维或三维 复杂曲面(尤其是型腔模具),而非一般简单几何形面。
(3)材料硬度高。模具是一种使制造工艺简化的长寿命工具,硬度和强度要 求高。通常用淬火合金工具钢或硬质合金制成,加工方法不同于一般机械产品,用传统方法制造比较困难。
(4)多品种单件生产。模具通常是多品种单件生产,各品种形状、尺寸和精度要求各不相同,应尽量采用通用机床、通用刀具、通用量具和通用仪器,减少专用工具数量。制造工序安排应相对集中,以简化管理和减少工序周转时间。
(5)成套性生产。当某一产品需要一系列模具制造时,前一模具的制品是后 一模具制造所用的毛坯,只有最终产品合格,这一系列模具才算合格。因此,在模具生产和计划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前后模具之间相互牵连制约的特点。
(6)模具加工难度大,制造周期长。由于现代社会生产中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必须不断提高模具设计、制造和标准化水平,以缩短模具制造周期。
1.3 模具生产和工艺过程
1.生产过程。将原材料或半成品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和工艺过程。
(1)生产技术准备过程 。产品试验研究与设计、工艺设计、专用工装设计制造,生产资料准备、生产组织准备等。
1)毛坯制造过程。如铸造、锻造和冲压等。
2)零件加工过程。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
3)模具装配过程。部装、总装、检验试模和油封等。
4)各种生产服务活动。材料、半成品、标准件、外构件和工具的准备、供应、运输、保管,产品包装和发运等。
(2)工艺过程
1)工艺过程:将原材料变为半成品或成品的直接过程。
2)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完成的工艺过程。
3)工艺规程: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工艺文件。其详细程度与生产类型有关。
4)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规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工艺文件。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加工(装配)顺序;机床、夹具、工具、量具;工序技术要 求;必要的操作方法等。
1.4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组成
由一个或若干个按顺序排列的工序组成。工序执行过程中的零件,称为工件。
(1)工序
同一操作者、在同一工作地、对同一工件、连续完成的工艺过程,是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
工序由若干个安装、工位、工步和走刀组成。
划分依据—“三同一,一连续”。
划分方法—随生产规模不同而不同。
(2)安装
工件一次装夹所完成的工序内容。
装夹 =定位+夹紧
定位—工件加工前在机床或夹具上占据正确的位置。 夹紧—使工件的正确位置保持不变。
一个工序可以有一次或多次装夹。
应尽量减少装夹次数,以减小误差累积和工时。
(3)工位
工件在机床上为完成一定工序内容占据的位置。
多工位加工—提高生产率,保证相互位置精度。
(4)工步与走刀
1)工步
一个工序内,不改变加工(或装配)面、加工(或装配) 工具和主要切削用量(速度、进给量)所连续完成的加工内容。
2)走刀与进给
每切削一次为一次走刀,每切除一层为一次进给。 一个工步可分为一次或多次走刀。
2、 模具的生产纲领和生产类型
2.1生产纲领
零件(或产品)在计划内的年产量称为生产纲领。
零件的生产纲领N由下式计算:
N=Q · n(1+a+b)
Q为产品生产纲领;
n为每台产品中该零件的装配数量;
a和b分别为该零件的备品率和废品率。
2.2 生产类型
3、制定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原则和步骤
3.1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作用
(1)指导生产的重要技术文件
(2)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
生产准备、生产纲领(计划)、调度、操作、检验 3.2 制定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原则
(1)技术上先进
(2)经济上合理
(3)劳动条件好
3.3 制定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步骤
(1)确定生产类型—批量。
(2)分析零件加工工艺性和技术要求。
(3)选择毛坯种类和制造方法,应综合考虑降低成本。
(4)加工、装配工具的设计和工艺编制。
(5)拟订工艺过程。包括选择定位基准、表面加工方法、划分加工阶段、安排加工顺序和组合工序等。
(6)工序设计。包括确定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确定切削用量,计算工时定额,选择机床、刀具和工装等。
(7)填写工艺文件。
3.4 制定模具制造工艺规程所需的原始资料
(1)模具装配图、零件图;
(2)模具质量验收标准;
(3)模具生产纲领;
(4)工厂现有生产条件;
(5)毛坯材料及生产条件;
(6)工艺规程、工装设备设计手册和有关标准;
(7)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资料等。
3.5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及应用
将工艺规程内容填入一定格式的卡片,称为工艺文件:
(1)工艺过程综合卡片—主要是列出零件加工工艺路线。单件或小批生产的简单零件采用。
(2)工艺卡片—以工序为单位的操作程序,包括工序顺序及工序操作内容等。大批生产广泛采用,单件或小批生产中的重要零件也有采用。
(3)工序卡片—工序的具体操作内容,包括定位基准、安装方法、机床、工装、工序尺寸及公差、切削量及工时定额等。大批量生产广泛采用,中、小批生产个别重要工序有时采用。
4、模具加工工艺技术的现状、革新和发展
4.1 模具加工工艺的现状
我国模具工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发及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主要原因是基础差、能力不足、投入少、不够重视、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观念。
2).企业管理落后于技术进步。目前沿用作坊式生产的小企业不少;采用信息化管理的 企业不多,层次也不高;行业和企业的专业化水平都比较低,企业技术特长少。
3).数字化、信息化水平较低。多数模具企业主要停留在CAD/CAM应用上,CAE、CAPP尚未普及,数据库尚未建立,标准化生产水平低,软件应用开发跟不上需要。
4).标准化滞后于模具生产的发展。有些模具种类至今无国标,不少标准多年未修订;生产过程标准化刚起步;大多数企业缺少企标;高品质标准件还主要依靠进口。
5).人才与发展不相适应。全行业人才缺乏,高级人才更加匮乏。学校与培训机构不足、培养目标不高,企业缺乏培养人才积极性。
6).模具产业链协同发展不够,模具材料的发展明显滞后。国产模具材料品种、质量、数量长期不能满足模具生产需要,高档模具和出口模具的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4.2 模具加工工艺的革新
模具加工工艺的革新,就是在原有工艺上,不断改进,完善,使加工工艺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从生产和工艺过程上来说,就是根据需求,尝试不同的方式,使用不同的流程,在加工制作工程中摸索出适应需求的方式,不要一成不变的根据书本要求,就事论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断熟练工艺过程的同时,达到革新。从生产纲领和类型上来看,就是要计算好恰当的生产数量和生产时间,在大批生产的过程,可以尝试适当的将小批生产的方式融入进去,在小批生产的时候,又可加入大批生产的流程,最后总结出最适宜的方式,提高效率的同时,提高质量。总而言之,就是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敢想,敢做,敢尝试,那样得出来的技术就是不断被革新,不断被验证的,这也是顺应产业需求,紧随时代发展的产物。
4.3 新型工艺技术的发展
(1)气体辅助注射技术和高压注射成形等工艺进一步发展
气体辅助注射成形是一种塑料成形的新工艺,它具有注射压力低、制品翘曲变形小、表面质量好以及易於成形壁厚差异较大的制品等优点,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成本。国外已比较成熟,国内目前在汽车和家电行业中正逐步推广使用。
气体辅助注射成形包括塑料熔体注射和气体(一般均采用氮气)注射成形两部分,比传统的普通注射工艺有更多的工艺参数需要确定和控制,而且气体辅助注射常用於较复杂的大型制品,模具设计和控制的难度较大,因此,开发气体辅助成形流动分析软件,显得十分重要。为了确保塑料件精度,将继续研究发展高压注射成形工艺与模具以及注射压缩成型工艺与模具。
(2)模具液压成形技术进一步开拓应用
液压成形工艺是模具涨形技术采用的一种工艺手段,过去在皮带轮等类似产品上应用颇广,现已拓展到汽车行业,用於零部件制造。该方法简化了模具结构和减少了副数,克服了常规成形过程中材料严重变薄的状况,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但由於成形工艺的限制,对某些沿纵轴截面弯曲变化大的构件尚不适用。另外,把成形介质(高压油)传输到板材或管件之间的引入问题,也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有待进一步发展该工艺,以在更多领域得到开拓应用。
结 论
我国模具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大国,但是总体水平仍比德、美、日工业发达国家要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10年以上,其中模具加工在线测量和计算机辅助测量及企业管理的差距在15年以上。模具使用寿命低30%~50%(精冲模寿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3左右),生产周期长30%~50%,质量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差,制造精度和标准化程度较低。模具设计研发能力差,基础理论技术研究少,高技术含量模具比例小,劳动生产率低,管理水平落后而在现代制造业中,无论哪一行业的工程装备,都越来越多地采用由模具工业提供的产品。现代模具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具标准化,优质材料的研究、先进的设备与制造技术,专用的机床设备,更重要的是生产技术的管理等。而模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及生产效率,缩短设计及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模具行业的应变能力,满足用户需要。为了适应用户对模具制造的高精度、短交货期、低成本的迫切要求,模具工业就需要广泛应用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来加速模具工业的技术进步,不断的改进模具加工工艺,积极发掘新技术,新手段,填补现阶段存在的空白,以满足各行各业对模具这一基础工艺装备的迫切需求,以实现我国模具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是具体落实从业人员教育和培训任务,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安全操作技能的重要保障。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生产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0引言
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生产必安全,安全为了生产。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不可缺少的福利事业。宪法中也规定,将“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作为劳动职工的福利。因此,在任何生产工作中首先要保证职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机器设备及其他物资财产不受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完成生产计划。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同样必须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防止因为工作机械设备发生事故或油料、农药及其他物质发生火灾、中毒等原因,造成人身伤亡或使机器设备、房屋、设施及其他物质财产遭到损失和破坏。
1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
1.1拖拉机田间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
各种拖拉机组根据所配机具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要求,都规定了安全操作项目。
1.1.1拖拉机与农具的联结要可靠拖拉机与农具的连接方式,分牵引式联结和悬挂式联结两类。无论何种联结方式,都应采用硬性联结,以免相互撞击。拖拉机的牵引杆与农具挂接点之间的插销上,要用开口销等锁定。特别是在地面起伏较大的作业区工作,更应经常检查其可靠程度。目前,除定型的复式机具外,为了提高拖拉机动力的利用系数,还在推广“一机多挂”等经验,此时除要求主要农具与拖拉机间联结可靠外,还应备注所增配的农具的挂接方式和部位。
1.1.2规定联系信号机组中参加操作的人员较多时,如驾驶员与农具手之间,机务人员与辅助人员之间,要根据机具的操作特点分别规定明确而简便的联系信号,通过手势、鸣笛、灯光、彩旗等信号表示机组的转动、起步、停车、过沟变速等操作变化,以防在噪音较大、工作劳累的机械化生产中,动作失调,引起事故。而且规定统一信号,还可收到减少辅助性时间消耗、提高生产率的效果。
1.1.3保证安全保护装置完整可靠较复杂的农具和需农具手操作的农具,通常对传动装置的外露部分设有护罩或挡板等防护装置,有的还专门配有乘坐位置。所有这些装置都应在作业前配全,且固定牢靠,不允许凑合应付。同时也要求机组人员遵守在机具上的活动范围,禁止在运转中调整那些没有专门调整手柄的部位或排除故障,清除工作部件的泥土和杂草,也禁止从机具上跳上跳下或超员乘坐。
1.1.4注意水田作业的特点拖拉机在水田作业时,一般处在地块不大、沟埂较多、泥脚较深等不利的工作条件下,在作业中因前轮的导向性能变差,应注意操作尽量避免转小弯和死弯,以免在转弯处留下大坑,或损坏农具,同时也应尽量避免倒退(特别是在发生陷车时),否则将愈陷愈深。轮式拖拉机通常需更换水田叶轮或高花纹轮胎进行水田作业,由于水耕时土壤比阻较大(牵引负荷较大)。而拖拉机的附着性能又随行走装置的改变有所提高,此时拖拉机前跃的机会增多,因此在工作中应注意其负荷变化,从安全作业出发不能依靠拖拉机负荷性能,强行通过。
1.2固定作业的安全技术
脱粒、清选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固定作业,其工作条件虽然比牵引作业好些,但也要对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安全生产。首先,应对参加作业的所有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按照工艺要求明确任务,规定操作分工和行动路线,统一信号,统一指挥。另外,机组在作业点应根据地形、风向和辅助性工序的需要,选择合适位置,可靠固定,所有外部的传动装置都要配合防护装置,并备有必要的防火设备。操作人员要按作业特点配备口罩、风镜、紧身工作服等安全用品。冬季,机组中的动力部分(如拖拉机),需烤车启动时,最好在前一个班次停车熄火前,开离作业点,下一个班次前经过烤车发动后进入作业点挂结,否则需在烤车前将易燃物(如草堆等)移远些,然后派专人看管,烤车后将火彻底熄灭。
2做好安全生产的措施
2.1加强领导,依靠群众
安全生产问题需要纳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加强责任制,使安全和生产统一由专人负责。抓紧日常的安全教育,使群众认识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建立健全群众性的安全组织,各级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安全检查和监理人员。把安全生产列入社会劳动竞赛的项目中去。组织群众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评比,奖罚分明。
2.2经常教育,严格训练
对机务人员进行经常的安全技术教育,是贯彻安全生产方针最积极的措施。安全技术教育应当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每个工作人员能从政治责任感来明确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同时,这项工作还必须贯彻到每个生产环节中去。结合不同作业阶段,不同作业项目,不同类型机具和不同的作业人员(特别是补充的新手和实习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介绍注意事项。在进行安全技术教育的同时或者在农闲技术培训期间,也应结合安全技术训练,使之掌握安全操作技术和安全防护的要领,掌握在发生不同事故时能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懂得一些急救常识。对安全技术教育和训练的结果,应进行登记和检查,并列为技术考核的内容。
2.3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
把安全生产的内容纳入岗位责任制内,是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组织保证。首先是实行各级领导的生产责任制。要对安全生产统一负责,即负责生产的领导干部同时负责本单位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组织;机务队长、机车组长负责本队、本车组安全工作的领导、教育与组织责任;技术人员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安全责任。达到逐级有人负责,人人保证安全生产的目的。同时应规定具体要求如下:
(1)指导驾驶员、农具手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生产,进行安全技术教育。
(2)检查安全技术规则在工作人员中执行的情况。
(3)保证机具及工具器材良好的技术状态,注意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
(4)认真调查研究每项事故发生的情况及原因,做好记录报告,并提出预防措施。
(5)规定机组工作规程并注意机组转移工作时的安全技术。
(6)给机务人员安排田间工作时的休息地点,注意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和急救药品的准备,组织消防工作的分工。
(7)安全设施的劳动保护。在生产当中,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和实行必要的劳动保护,是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物质保证,可以预防伤亡事故,消除生产中对职工身体健康和安全有害的因素。
1推行基层单位小班前会,提升安全教育实效性
以缩小安全教育单元为目标,结合井上大班前会安全重点,推行在井下工作现场对员工状态、现场环境、工作遗留问题“三项确认”,明确本班危险预知内容与处置措施。让员工当主角,围绕现场注意事项、突发事故处理等进行岗前互动,管技人员点评纠错。按照“老带新、强带弱”原则,结合环节、岗位和技能差异,由班队长进行工作布置和工力摆布,做到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下发小班前会管理规定,强化日常督导检查,使运作规范化。该机制以其“短、平、活”的特点,在强化班前教育、推进岗位预警、促进“知行统一”等方面体现了实效性优势,实现了安全教育由井上整体教育向井下班组工作现场教育延伸,由笼统性的泛泛教育灌输针对性的重点教育延伸,工作现场的班组自主保安和员工相互保安能力明显增强。
2推行员工亲属话安全视频,提升安全教育的亲情性
为增强安全教育的感染力,广泛发动员工利用DV或手机等工具,拍摄亲情视频素材,由基层党支部将视频按父母、夫妻、子女篇进行分类剪辑,做成亲情教育短片。组织员工在班前会观看本班组家属亲情视频,给予视觉冲击和直观感受。按照“主题突出、情感真实,剪辑流畅、编排有序”的标准,积极组织优秀亲情视频季度评比表彰活动,优秀作品在广场LED大屏幕、井口电子屏定期播放。亲情视频将安全教育和管理在时间上拓展到8小时以外,在空间上由厂区拓展到家庭,在形式上由单一说教拓展到见人见情,以亲情感召激起员工安全共鸣,有效激发了员工家属共同参与安全管控的积极性,营造了“在家话安全、上班想安全、工作保安全”的浓厚氛围。
3推行违章员工家属到矿山,提升安全教育的人本性
从关爱员工体现和谐的角度出发,建立“三违”员工家属进矿山座谈机制、事故责任者家属参与系统追问机制,组织违章员工家属进矿山,一同参加事故分析、一同找出事故责任者、一同接受教育和吸取教训,在过程中突出心理疏导和思想转化工作。兼顾严峻经营形势和违章员工家庭承受能力,推行“协管-践诺-减免”考核激励机制,对考核罚款500元以上的责任者,组织员工及家属签订《家庭助推安全承诺书》,在两个月考察期内,如本人兑现承诺无违章,返还最高不超过50%的考核款,激励员工积极改正。“三同时”管理将“安全劳动,遵章守纪,家庭受益”的理念植根于员工内心,得到了员工及其家属的拥护和认可,稳定了员工思想,员工自主管控意识明显增强。
4推行不规范人员进讲堂提升安全教育的诚信性
结合各单位违章员工汇总情况,筛选出有代表性的违章宣讲人员,提前撰写发言稿,走进公司道德讲堂现身说法,真心表态,与其他违章员工共筑诚信墙。设计“鸣警钟、思省心、引警戒、谈感想、寄嘱托、提要求”六个基本环节,根据安全生产形势,每季度有针对性地确定活动主题,现场敲响安全警钟,组织观看事故案例短片,请管技人员谈管理、讲感悟,听安全主管领导提要求,让与会员工扪心自问,反躬自省。同时,充分利用公司网页和广播等媒体定期宣传,形成全方位舆论影响,勉励不规范行为员工积极整改,传播遵章守纪的正能量。安全教育新阵地的创建,以安全道德文化建设和感化自省为切入点,用道德的力量唤醒了员工践行安全、传播美德、共践诚信的强大合力,促进了“明形势、强规范、讲道德、聚能量”文明矿风的形成。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电力行业的发展想要保持既快又稳的积极态势,其首要任务是严抓企业在电力生产活动中的安全管理与监督,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力生产论文,供大家参考。
电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电力企业的发展也日趋迅速。同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其中,电力生产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普遍的关注,部分电力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获得更快的发展,忽视了生产安全,容易出现事故,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就需要充分重视电力生产的安全。
1、电力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资源的有限性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短缺,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因此发电一般不再利用石油来进行。而我国只有较低的水电可发容量,不到4亿千瓦,那么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依然利用煤炭来发电,而煤炭生产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1.2无法根本性解决电力供需矛盾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电力有着更高的需求,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人均GDP直接关系着人均能耗,如果想在预期内达到先进水平,就需要提升人均用电水平。根据国家的规划要求,到了2050年,我国发电装机需要在15亿千瓦以上,如果采取现在的发展模式,几乎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就亟需找到新的发展途径。
1.3环境治理问题比较严峻
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环境问题,我国主要依赖于煤炭生产电力,占据电力生产能源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我们以240千瓦的火电站为例,每小时会产生7吨到12吨左右的二氧化硫,产生七八十吨的灰尘和一百吨左右的废水,并且很多城市还会出现酸雨问题。酸雨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危害和影响,如水变质、土壤退化等,还会在较大程度上破坏农作物。
2、我国电力技术的发展前景
2.1太阳能发电技术
非常典型的一种可再生资源是太阳能,其利用量十分巨大,纬度的不同,太阳会有差异化的辐射,最大太阳能在每平方米3400KWh以上。研究表明,只能在较小面积的地方应用太阳能电池,每年每平方米可以提供5500KWh以上;对于普通家庭的太阳能使用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太阳能发电技术,分别是热发电技术和光伏发电技术。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就是太阳能发电技术。对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研究发现,如今世界上光伏发电的规模还比较小,因此,太阳能发电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有着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2.2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燃料电池近些年来开始出现,这种新兴技术可以用电能直接转换燃料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的化学能。实践研究表明,燃料电池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通过联合循环使用高温燃料电池,可以产生85%以上的发电效率。并且燃料电池没有较大的负荷,发电效率不会在较大程度上受到燃料电池规模的影响,同时可以及时跟踪负荷变化情况,调峰能力较高。因为其不会产生较大的环境污染,零排放得到了实现,水资源得到了节约,与节能环保的理念十分契合,水资源紧缺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此外,在其他方面,燃料电池也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在分布式供电中也可以采用燃料电池,电力输送方面不需要较大的投资成本等。
2.3交流输电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大力建设大型互联电网,其输朱静电距离较长,容量较大,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其他国家已经开始对FACTS装置大力研发,以便促使功能应用需求得到满足。FACTS技术可以兼容于输电系统的并行发展要求,不需要改动现有的设备,就可以将电网输电潜力有效地发挥出来。
3、电力生产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3.1加大电网技术设备投入,深入开展安全管理和技术监督
很多电网事故都是由自然因素或者电力设备缺陷引发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将更加先进的电力设备运用过来;积极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管理继电保护装置,日常运行中,积极维护装置,借助于检查,来更好地监督继电技术;电力部门需要对电气设备与继电装置定期经常地检验和检测,通过对比检测结果以及设备技术标准要求,来对设备装置的使用状态科学判断,特别是需要重点维护、检查主变、母差、线路保护等重点部位,保证与相关的质量要求标准所符合。要重点管理二次回路,同时大力培训电力人员,促使其更加熟练地掌握新技术,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将安全操作规章制度教育深入开展下去,增强其安全意识。
3.2对电力安全制度进行完善,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安全保护,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和重视,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首先,对安全机制科学构建,以便从制度层面促使电网安全和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证。企业构建了规范的运转机制,方可以规范安全的生产,促使电网更加安全地运行。电力企业将安全机制构建和完善之后,需要用机制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促使员工的利益得到保证。其次,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员工的推动作用,其实施着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对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就需要大力建设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职工具备了较强的安全意识,就能够采取规范的操作行为,如果不慎有电力事故出现,能够沉着冷静,对事故的发生及时规避。同时,企业需要给予职工足够的尊重,对其安全健康状态积极关注,促使其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此外,在具体实践中,电力企业需要大力培训员工,总结过去事故的教训,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规范地操作。最后,对职工的安全技术行为进行规范。电力企业职工在一切工作开展中,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自身安全得到保障。因此,就需要严格要求电力工作人员,促使其在操作过程中,将电力企业的生产规定严格执行下去,制定自身生产技术科学规范,避免出现安全隐患。可以将《安全目标责任书》、《互保责任书》等进行逐级签订,以便促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充分考虑安全要求,时时刻刻敲响警钟。
4、结语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的发展会直接受到电力技术的影响,在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电力技术日趋成熟,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依然会有诸多的安全问题出现,对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影响,还威胁到电力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重视电力生产安全,积极运用先进的设备,促使其更加可靠稳定地运行。同时,增强员工安全意识,规范其操作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
引言
从近些年我国的用电情况来看,电力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对电力企业的改革也得到了深化。这一措施的实施对我国的电力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要能对电力技术的发展得以重视,还要对电力生产的安全问题充分重视,对其理论的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电力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我国的电力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发电技术中比较新的技术形式是燃料电池,在应用中主要就是依靠着化学物质反应而得到实际应用的。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而在相关数据上能够看出,燃料电池所表现出的发电率较高,倘若是单独采取联合循环的燃料电池加以使用,而表现出的发电率就能够维持在百分之八十五上下。同时在燃料电池的负荷上并不高,而在负荷变化下就能够实施跟踪,对高调峰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但是这一技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1]。再者,就是电力技术中的太阳能电力技术,由于太阳能是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并在利用量上比较大。对于太阳能的发电技术包含着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以及光伏发电技术,其中的光伏发电技术最为核心的就是通过太阳能的利用将其直接转换成电能。太阳能的发电技术在当前的可再生能源上是使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在今后的电力技术不断发展优化下,这一技术将成为竞争优势强劲的电力能源技术。另外,电力技术中的交流输电技术是在整个电力系统系统中发展的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尤其是在对电力的分配以及传输过程中都有着很大程度的效率提升,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将电网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得到充分提升,对电能体系的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这一技术在大功率下所能够表现出的高压开关都是采用大功率电子器件,在相关的设备上的电力设备技术形式是多样的,对其技术的应用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调节中能发挥积极作用[2]。还有是输供电技术上,由于发电厂基本是在城市郊区所以就需要经过一定的输送过程,这样在交流输电的技术上的需求就比较紧迫,改善输送电技术对整个电网资源的利用率能够得以有效提升,从而实现高效输电。在城市化进程中,对电力的需求也愈来愈紧张,多以在电力技术上就要能够和供电的可靠性得到有机结合,对供电的方式以及供电负荷的设计加以改进,将供电技术的可靠性得到保障才能够实现电网负荷增加,可以采用集成供电以及GIS设备等,进而来对城市生活供电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2电力产业面临的挑战及电力生产安全措施探究
2.1电力产业面临的挑战
电力产业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首先在电力资源方面较为有限,我国在石油资源以及煤炭资源方面都比较匮乏,而在用电量上却每年持续增长,这就为我国的电力工业增添了很大的负担。同时在电力的供需矛盾上还不能得到根本的缓解,在环境的治理上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国作为是石油煤炭的消费大国,电力的供应所需要的主要能源就是煤炭,这就在环境污染层面有了加重。再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能的质量以及电网的可靠性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电网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安全问题上也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在现实的诸多变化下就使得输配电的可靠性以及安全运行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当前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2.2电力生产安全措施探究
第一,对电力生产的安全措施实施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实施,首先要能够将电网技术的装备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并要对继电保护的运行管理以及技术监督层面得到加强。对电气设备的提升能有效对由于雷击和保护误动等问题得以减少。要能够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入网管理和维护工作等得到进一步加强,严格的执行一次设备和装置的定期检验等。也要能够对设备的投资力度得到加强,这样才能对电网的安全基础得到保障,电力设备的优劣对电网安全有着直接联系,而对操作人员来说其自身的素质也对电力系统稳定可靠有着重要影响,故此这就需要对电力管理人员加强专业培养。第二,对电力生产安全的保障还要能将相关的安全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并能够构建全新的安全文化体系。由于电力行业是高危行业,所以安全生产就比较关键,电力生产企业要在安全文化层面能够突出自身特色,将电力的安全机制得到充分完善。同时还要能够把电力安全机制当做是重要考核依据,还要从全职着手构建部门联动机制,从而来实现部门安全网络化的控制,在风险管理机制层面也要能够健全,从而保障电力生产的安全。职工只有在安全意识基础上才能够积极规范的从事本职的工作,所以电力生产安全文化的建设就比较重要。第三,对电力设备的管理上要加强,有效防止发生变电故障,对电力设备的出厂检查工作得以完备,还要对设备所具有的功能进行保障,要能够符合所使用的质量标准,对电站设备的安装工作充分重视,监督层面要做到位。对电力设备的周期性检查要能够加强,在对设备的维护检修层面要能够得以强化,在故障上的检查要能细化处理,对于出现多次故障的电力设备要及时的进行更换,对相关故障数据要能够准确保持,从而来确保电力运行的正常稳定。第四,对电力职工的安全技术行为进一步的规范,只有在行为规范上得到了保障才能够高质量的完成任务。工作人员要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生产规定工作以及提高自身生产技术工作规范的标准性,从而有效避免隐患的出现。而电力生产企业要想对生产安全得到保障就要能够在先进的电力设备投入上进一步加大,将职工电力生产技术能够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实施,如此才能够使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得以保障。不仅如此还要能够构建电力企业档案数据管理库,对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未来电力企业建设的重要方向,这是数字化建设过程的关键点,对数据库的目录要最大化的完善,这样能够对数据的统筹提供方便,对正确的决策有着保障作用。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处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电力技术是电力行业发展的效率保障,在此过程中加强电力生产安全也比较重要,电力技术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起着不断推动作用,而电力生产的安全则对职工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所以从多方面加强电力技术和电力生产安全就是电力企业所面对的重要发展任务。此次主要从几个方面对电力技术和生产安全进行了阐述,由于文章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要求企业必须采用先进生产方式来提高企业竞争力,作为一种 能够改变世界的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管理理念和生产方式也因此被广泛应用到企业车间现场管理中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车间现场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1课题来源
在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和现代化管理成为发展主流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生产成本和交货期已成为企业竞争成败的重要条件,稳定保持产品质量已日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企业生存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市场产品,一个是管理。质优价廉的产品是在现场设计现场、生产现场、销售现场形成和实现的,这已形成了共识,所以市场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管理。因此,卓越的产品质量必须通过对现场进行科学、细致的管理才能实现。
现代工业工程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最有效工具,通过系统调整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运用最佳的流程作业方法,使人员、机器、物料有效运作,能极大的提升运作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缩短交货时间,增强产品质量,从而提升企业的利润。
在实习期间,我发现,在湛江鸿智电器有限公司内,存在工人工作负荷不平衡、工时损失等情况外,还有大量的工序堆积,导致部分工人过分疲劳影响作业,基于上述问题,为了满足节拍要求,对生产线平衡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1.2 课题目的
利用所学工业工程办法,改善效益和重新调整生产线的工序来满足节拍,同时,做到让每一位工人都能更加轻松地工作,消除“瓶颈”以及等待,让企业能够顺畅生产,达到更好的盈利目的。
1.3 课题意义
现场是生产型企业的基础。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质量、成本、交货期等各项指标的实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品质、更短的交货期去响应市场,而这些竞争能力的提高都取决于现场管理的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场管理得到新的发展,内容更丰富更充实,思想更新颖更先进,现场管理在企业中的有效应用,对于我国生产型的企业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1 国内的企业现场管理相关研究
(1)企业现场管理实际运用状况:我国企业的现场管理一般都很实际,其重点在于探索适合企业特征和发展需要的现场管理方法。
如在设备现场管理方面,《现场管理实务》一文列举了许多案例,像东风汽车公司提出现场是“帝王”和“跑步到现场”的口号;上海柴油机广的设备现场管理“十字”学、立、抓、调、查、改、评、推、奖、罚工作法,对保证各自企业主作业线设备的完好、有效,减少设备故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现场综合管理方面,《生产现场管控》一文又介绍了一些实例,像重庆长安汽车集团则根据市场和企业发展需要,提出了“适应市场需要的现场优化管理”,主要内容是:以“眼睛盯住市场,功夫下在现场”、“做四有长安人,造一流长安车”的企业理念为指导;以优化生产现场生产要素,实现人、机、物有机结合为核心;以优化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降低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为主线;以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为手段;以优化员工素质、提高组织学习能力、营造汽车文化为支撑;以提升生产现场的应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获得最佳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益为目的。
(2)现场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在我国学术界,也有很多高校和学者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现场管理中的精益策略》一文指出,我国企业大部分是低附加值的生产,成本控制是每一家企业生存的关键问题,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是增加成本的主要原因,杜绝粗放式的现场管理模式,实现精益的现场管理是每家企业必然的选择。精益生产是一种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的生产管理方式,也是全员参与持续改善的一种管理状态。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精益生产综合了大量生产与单件生产方式的优点,力求在大量生产中实现多品种、高质量、低成本。精益的生产现场管理,就是要尽可能的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浪费,使牛产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连续、稳定的进行。
《对企业执行力的探讨》一文中指出,现场管理执行力理论结合企业现场管理和执行力理论研究的现状,创造性的提出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命题,在系统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初步构架,并对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提升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丰富了企业现场管理和执行力理论的内容,对企业取得和保持长久竞争优势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这一命题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一个非常崭新的命题,其理论和实践本身都还处于争论和发展之中,现场管理执行力理论还有待深入研究。
2.2国外的企业现场管理相关研究
《国外现场管理发展概况》一文指出,日本及欧美国家对于现场管理的研究一直是处于理论和应用的前沿。在现场管理理论的发展中相伴产生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如生产计划方面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及其所包含的主生产计划MPS、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生产资源计划ERP等;在生产过程方面的工业工程IE、成组技术GT、并行工程CE、准时生产方式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等;现场组织发展方面的组织效率OE、组织发展OD、组织变革OC、目视管理、定置管理、5S 活动等等。
1、日本:《现场改善: 低成本管理方法.》一文认为,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永恒存在着低成本改善的机会。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可以实现低成本改善:消除浪费、标准化和环境维持(主要指的是5S)。“现场低成本持续改善论”包括:基本的价值观念与活动方式;生产作业过程的要点;生产过程的质量、成本与交货期的关系;生产作业过程规范性操作;生产作业过程与现场环境;现场作业消除浪费现象;生产过程与作业方法改进与调整等。
2、美国:《从欧美现场管理看一线管理者的中心作用》一文关于 “一线管理中心论”,认为现场管理应该以生产第一线现场管理人员为中心。一线现场管理人员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包括领导者、决策者、助手以及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人员等。与此相适应,他还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的管理技能,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技能、价值取向、领导艺术、扶助手段、工作绩效、直观思维、决策工具以及非传统型职员等。“一线现场管理人员中心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线现场管理人员面临的挑战、职能和任务、组织能力、价值伦理观念、思维方式、业控制、的沟通协调、控制监督、职业生涯等诸方面。 生产现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一线管理者相当于我国的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等处于作业管理中心的位置,现场作业活动及生产调度、成本控制、进度安排、安全运行等全权委托一线管理者来管理,而一线管理者在生产一线完全以公司业主、老板的代理人面孔出现。一线管理者在企业现场一线的中心地位是不可挑战和动摇的,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高度集权统一的管理方式对目前国内外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层次减少是非常适应的。
3 课题研究内容
1、导言,包括本论文问题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2、目前我国企业现场管理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现在,阐述目视管理、看板管理、5S等相关概念,介绍 5S现场管理活动的具体做法
3、分析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制度的运行状况
4、分析在该制度运行下所存在的问题
5、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案
1、首先对于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广泛阅读,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理论动态打好理论基础;其次,查找相关统计年鉴,获取数据资料。
2、通过问卷调查,初步整理出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基本情况,通过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为论文提供可靠的依据。
3、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面对面地真诚地交流,听取并记录他们的心声,结合企业的管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4、将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的情况与鸿智电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情况进行对比,得出两者的优劣势,吸取好的改良经验。
4.2 技术路线
1、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整理资料,确定论文框架。
2、通过各种调查方法,收集更多、更真实的资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内容依据。
3、总结出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所存在的不足并从各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5 进度安排
2013年07月15日——12月30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14年01月01日——01月06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14年01月07日——02月30日 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14年03月01日——04月30日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14年05月01日——05月30日 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6 预期达到的目标
把工业工程实际地运用于现实,做到能够改善效益和重新调整生产线的工序来满足节拍,同时,让每一位工人都能更加轻松地工作,消除瓶颈以及等待,让企业能够顺畅生产,达到更好的盈利目的,收到实效。
7 参考文献
[1]韩展初. 现场管理实务[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P43-44
[2]李广泰. 生产现场管控[M].海天出版社. 2005.P23-24
[3]罗小飞.现场管理中的精益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年第8期:P15-16
[4]陈红、张志红. 对企业执行力的探讨[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年第3期:P53-54
[5]李景元.国外现场管理发展概况[J] .现场管理.2002年第5期:P17-20
[6]今井正明.现场改善: 低成本管理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P25-26
[7]赵新悦,赵颖博,何艳.从欧美现场管理看一线管理者的中心作用 [J].中国质量.2007年第8期:P31-33
#p#副标题#e#
摘 要
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只有不断地优化生产现场管理,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整体优化.我国企业在企业升级和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过程中,虽也创造了一些优化现场管理的经验,但多数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因此,合理制定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成为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的当务之急。
本篇论文首先从生产现场管理优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分析了如今生产现场管理的现状;最后从生产现场管理的要求和存在的现状问题入手,提出优化生产现场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管理优化 生产现场 现状分析 对策
第一章 生产现场管理优化概述
现场管理是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生产现场管理是生产运作系统中一个区域,它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不断地优化生产现场管理,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整体优化。
1.1现场与现场管理
1.1.1现场和现场管理的概念
现场一般指作业场所。生产现场就是从事产品生产、制造或提供生产服务的场所,即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完成一定生产作业任务的场所。它既包括生产一线各基本生产车间的作业场所,又包括辅助生产部门的作业场所,如库房、试验室和锅炉房等。在我国工业企业规模较小,习惯于把生产现场简称为车间、工场或生产第一线。
有现场就必然有现场管理。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操作者、管理者)、机(设备)、料(原材料)、法(工艺、检测方法)、环(环境)、资(资金)、能 (能源)、信(信息)等,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激励等管理职能,保证现场按预定的目标,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的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必然会在现场得到反映,各项专业管理工作也要在现场落实。可是作为基层环节的现场管理,其首要任务是保证现场的各项生产活动能高效率、有秩序地进行,实现预定的目标任务,现场出现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有关人员在现场就能及时解决,不等、不拖、不“上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现场管理也就是现场的生产管理。
1.1.2 生产现场管理的特点
⑴ 基础性
企业管理一般可分三个层次,即最高领导层的决策性管理、中间管理层的执行性管理和作业层的现场管理。现场管理属于基层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基础扎实,现场管理水平高,可以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以及各项计划、指令和各项专业管理要求,顺利地在基层得到贯彻与落实。优化现场管理需要以管理的基础工作为依据,离不开标准、定额、计量、信息、原始记录、规章制度和基础教育,基础工作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现场管理的水平。通过加强现场管理又可进一步健全基础工作。所以,加强现场管理与加强管理基础工作,两者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
⑵ 系统性
现场管理是从属于企业管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过去抓现场管理没有把生产现场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治理,整体优化。往往抓了某一个方面的工作改进,忽视了各项工作之间的配套改革;比较重视生产现场的各项专业管理,却忽视了它们在生产现场中的协调与配合,所以收效不大。现场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系统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这个系统的外部环境就是整个企业,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方针、政策和措施都会直接影响生产现场管理。这个系统输入的是人、机,料、法、环、资、能和信等生产要素.通过生产现场有机的转换过程,向外部环境输出各种合格的产品或优质的服务。同时,反馈转换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促进各方面工作的优化。生产现场管理系统的性质是综合的、开放的、有序的、动态的和可控的。系统性特点要求生产现场必须实行统一指挥,不允许各部门、各环节、各工序违背统一指挥而各行其是。各项专业管理虽自成系统,但在生产现场也必须协调配合,服从现场整体优化的要求。
⑶ 群众性
现场管理的核心是人。人与人、人与物的组合是现场生产要素最基本的组合,不能见物不见人。现场的一切生产活动、各项管理工作都要现场的人去掌握、去操作、去完成。优化现场管理仅靠少数企业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现场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广大员工群众参与管理。生产人员在岗位工作过程中,按照统一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实行自主管理,开展员工民主管理活动,必须改变人们的旧观念,培养员工良好的生产习惯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员工素质中突出的是责任心问题,有了责任心,工作就主动,不会干的可以学会。如果没有责任心,再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济于事。提高员工素质既不能任其自然,也不能操之过急,要从多方面做细致的工作。
⑷ 开放性
现场管理是一个开放系统,在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经常需要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与信息反馈,以保证生产有秩序地连续进行。各类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分析利用,要做到及时、准确、齐全,尽量让现场人员能看得见、摸得着,人人心中有数。例如,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务产量产值、质量控制、班组核算等。可将计划指标和指标完成情况,画成图表,定期公布于众,让现场人员都知道自己应干什么和干得怎么样。与现场生产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安全守则、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等,应公布在现场醒目处,便于现场人员共同遵守执行。现场区域划分、物品摆放位置和危险处所等应设有明显标志。各生产环节之间、各道工序之间的联络,可根据现场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必要的信息传导装置。例如,生产线上某个工位出现故障,流水线就会自动停下来,前方的信号灯就会显示出第几号工位出了毛病。
⑸ 动态性
现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是在投入与产出转换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优化现场管理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现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生产技术条件稳定,有利于生产现场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市
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和生产技术条件就不能适应了,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现场管理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生产要素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合理配置,提高生产现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所以,稳定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变化则是绝对的,“求稳怕变”或“只变不定”都不符合现场动态管理的要求。
上述特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现场管理的含义,同时也为优化现场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生产现场管理优化的“两性”
1.2.1 生产现场管理优化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活动中,无论在资金、人员、设备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给生产带来困难。在开始时也许还不是那么严重,但是随着生产进程,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突出,直至生产出现停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于瘫痪。所以,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就必须使所用的资源处于良好的、平衡的状态,加强现场管理,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无论我们走进企业的哪一个现场,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知道该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知道该企业的经营状况,这是因为现场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缩影,企业的主要活动都是在现场完成的,以下几个方面就体现其重要性:
⑴ 现场能直接创造效益
现场是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场所,企业要降低生产成本、按期将产品交付给顾客,以及产品质量要达到顾客期望的要求,这一切都要在现场实现,企业也正是从现场获得产品的附加值而得以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
⑵ 现场能提供大量的信息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间接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真实的,要想获得准确的第一手材料,只有到现场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
⑶ 现场是问题萌芽产生的场所
现场是企业活动的第一线,无论什么问题,都是直接来自现场,出现问题时如不及时采取对应的措施,放任自流而任其发展,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概率要比向坏的方向发展的概率要小得多。
⑷ 现场最能反映出员工思想动态
人是有感情、有思维的,一个人所做的不一定是他认为是最理想、最顺心的工作,如果他感到不称心,心里就可能别扭而意气用事。这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会反映到他的工作上,都是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和生产效率。
总之,到了现场才能清楚地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就看其现场管理是否完成总的经济目标而设定了各项阶段性和细化了的具体目标,是否很好地引导广大员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经济合理地完成目标。现场是企业所有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不重视现场管理的企业终究是要衰败的,然而我国企业现场管理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1.2.2生产现场管理的优化的必要性
⑴ 从管理理论上分析
生产现场是企业生产力的载体,是员工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场所。企业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商品要通过生产现场制造出来;员工的精神面貌、产现场优化组合后才能转换为生产力;所有这些都要通过现场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好坏、消耗与效益的高低,以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优化现场管理是企业整体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大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⑵ 从管理实践上分析
我国工业企业对生产现场管理历来是重视的,并积累了不少好经验。“一五”时期,机械工业部通过调查,认识到应“根据企业不同生产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提出要“以生产作业计划为中心加强企业管理”,强调要“管好在制品”。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创造了许多现场管理经验。例如.建立生产人员、基层干部和领导干部与机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把生产现场的工作同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强调机关科室要为生产现场服务,实行“三个面向”(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五到现场”(生产指挥、思想工作、材料供应、科研设计、生活服务到现场)。在仓库管理中实行“四号定位”与“五五化摆放”,即对仓储的各种器材规定出固定的摆放位置,按库号、架号、层号、位号对号入座;并按五个为一个记数单元进行摆放。为培养职工队伍,提出“三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肃态度、严明纪律)、“四个一样”(黑天和白天、坏天气和好天气、领导在场和不在场、有人检查和没人检查一个样)的作风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许多企业从实际出发.在新形势下创造了许多优化现场管理的新经验。例如,南京第二机床厂用十年时间,坚持不懈地抓现场管理,形成现场管理优化11法和现场管理40条,促进了企业发展。哈尔滨锅炉厂从长远发展战略出发,对生产现场进行综合治理,系统优化,形成了良好的文明秩序,保证了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连续几年大幅度增长。第二汽车制造厂从日本引进现场管理经验,建立以现场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形成“一个流”生产方式,成为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很多企业在加强现场管理方面,摸索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好经验,如山东博山水泥厂的“规范化工作法”,上海金陵无线电厂的“模特法”,黑龙江阿城继电器厂的“定置管理”,石家庄第一塑料厂的“满负荷工作法”等。
⑶ 生产现场管理优化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老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推广应用,这些都要具体落实和体现在生产现场。如果没有先进的现场管理,先进技术就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技术进步的成果就不能很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有些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但由于现场管理水平低,迟迟不能投产或投产后不能达标,就是明显的例证。
⑷ 生产现场管理优化是提高企业素质,实现企业管理整体优化的需要
现场管理与企业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者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作为区域性的子系统,现场管理要服从企业管理整体优化的要求,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总目标的实现,优化各项专业管理。同时,企业管理也要以现场管理优化为基础,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现场,各职能科室要主动地为生产现场服务,为现场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现场管理搞好了,企业管理的整体优化才有可能。
⑸ 生产现场管理优化是有效利用企业有限资源的需要
企业管理活动中,无论在资金、人员、设备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给生产带来困难。在开始时也许还不是那么严重,但是随着生产进程,问题就会变的越来越突出,甚至生产出现停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于瘫痪。所以,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就必须使所有的资源处于良好的、平衡的状态,加强现场管理,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无论我们走进企业的哪一个现场,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知道该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知道企业的经营状况,这是因为现场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缩影,企业的主要活动都是在现场完成的。
⑹ 生产现场管理优化是提高企业素质的需要
许多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些企业近几年来逐一抓了市场,忽视了现场,管理重心外移,而不是内沉。有些新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差,还不知道如何优化现场管理。
提高对生产现场管理优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目的是为了增强搞好现场管理的自觉性,把优化现场管理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第二章 生产现场管理现状分析
2.1生产现场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产业的崛起,加入了世贸,标志着我国经济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正日益广泛深入地参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我国企业的现场管理到底在国际是处于什么水平?现状又如何?让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两个例子:
安徽古井集团公司是生产我国传统名酒——古井贡酒的国有大型企业。古井未进行改革之前的生产现场:采用泥地发酵,卫生条件差,粮、煤、糠用量大,易抛撒;而且白酒的生产特点是生产场所面积大,厂房空散,这样易形成杂茵感染,给酒带来杂质,有些班组生产的酒因酒味杂而降级处理;脏、乱、差的生产现场导致物流浪费,成本升高,降低了企业利润。使得企业失去大部分市场占有率,同时职工斗志涣散,也影响了企业的凝聚力。
日本的某一家株式会社1982年生产的连接器在世界销售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八名。这家会社的几位企业家和日本松下电器株式会社的经营管理者参观我国几家工厂后说,中国的高频连接器的生产技术是先进的,但是就是这么好的自动化机器却是满身油污,导轨和轴承磨损厉害。据日本人讲,在有些日本企业里,就连带白手套去摸机器都摸不到污迹,机器的润滑油像是一汪清水,没有任何黑斑,半年或一年把机器拆卸,以分析可改进之处。我国一些线束厂和精密零部件厂的一些设备的精密程度令日本和台湾的企业家吃惊,有些设备连世界上很有名气的企业都还没有,但同时也为我国有这么好的设备而利用率低下感到惋惜。
当然这两个例子并不代表中国所有企业的现场管理状况,也许是“偶然”,但“窥一斑而知全豹”,这种“偶然”不得不使我们反思。
在我们的脑海里面,我国企业的生产车间都是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现场给人一种忙碌、杂乱的感觉,地上到处都是垃圾、油污和灰尘,零件及各种零件箱在地上随意乱放。各类人员和各种运输设备就在这样脏、乱、差的环境中低效地作业,即使工厂的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如不对其管理,也不知道自己要用的工装夹具到底摆放在哪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到了最后,所谓最先进的设备也加入不良机械的行列,等待维修或报废。员工在这样的工厂里,当然是越干越没劲,要么过一天算一天,要么另栖他枝。这样的现场我们认为它只会生产问题和制造麻烦。可以想象,这种工作环境,是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的,其产品的成本不可能是最低的。所以不难看出我国企业的现场管理在世界总格局中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
我国企业在现场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从国内著名的生产汽车、计算机等大型企业,无论国有、私营企业的现状,其现场管理没有完全强调“现场意识”和“作业标准化”,导致有些企业浪费严重、不良品增加、效率低下的恶性循环。对一些企业来说,全面质量管理(TQC)似乎成了过去,近几年流行的ISO 9000质
量体系认证也确实让一些企业耳目一新,预计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数量不久将会位居亚洲前列。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一些企业的基础工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许多具体工作没有去做,或者只是浮在表面;定量把握工序中的因果关系对许多企业来说还是天方夜谭;新产品的策划和开发还是凭“拍脑袋”、“拍胸脯”,最后是“拍屁股”;解决问题的思路还是天真的想当然。
2.2. 生产现场管理落后的原因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场是企业的一面镜子,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及企业文化直接反映在现场的管理上。造成我国企业现场管理的这种现状是有其根源的,主要原因是:
⑴旧体制的影响,在我国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由于物资供应相对缺乏,就形成了所谓的卖方市场。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不需要关心市场需求,而是根据指令性计划。工厂不需要考虑产品的销路,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就行了。所以体现在形式上是为了扩大生产量而争取国家尽可能多的设备物资,也就无所谓什么市场竞争。改革开放了以后,企业管理的重点没有及时适应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导致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企业没有及时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制订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在机构调整的过程中随意撤并了质量、计量等职能机构,以致企业内部一些关键性的基础工作处于空白状态;导致企业管理不严、劳动纪律松懈、现场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
⑵管理观念守旧,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仍然有不少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资本经营意识、创新意识等都十分薄弱。企业管理者,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方法,重领导政绩,轻经济效益;重外部环境,轻内部管理;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等等。相当一部分企业以改代管、以包代管、以股代管、以奖罚代管的现象依然相当严重。不少企业市场营销和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产销率下降,库存积压严重。企业的管理者也养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员工抱着看似铁一样的饭碗,几十年如一日,按照一个模式工作,这样的企业如何谈发展。
⑶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老化,整体素质较差,其经营管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管理决策水平等,都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忽视了对职工进行培训教育,导致职工的技术素质、道德水平和劳动纪律明显下降,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
全文总结
在我国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中,由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具体措施.对于在生产现场管理中存在多种问题的企业,企业可抓住薄弱环节,选择那些事关全局,又比较容易见效的问题,作为优化生产现场管理的突破口。无疑已入世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面对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生产现场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我国制造业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完善与强化生产现场管理,促进各专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在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综上所述,现场管理优化是实现企业管理整体优化的重要基础,是一项提高企业素质的长期任务。因此,企业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现现场管理优化的目标和计划,建立和完善现场管理各项制度和标准,以加快现场管理优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罗小飞.现场管理中的精益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08).
[2]吕红强.现场管理——精益生产的基础[J].汽车车轮.2008(02).
[3]李永康.创新现场管理的六大平台[J].经济师,2008.(12).
[4]王跃明.关于加强现场管理与基础工作的探索[J].金山企业管理.2008(1).
[5]蔡晓娟.浅谈现场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J].管理观察,2008(20).
[6]马建英.基于5S的企业现场管理探讨[J].企业导报 2011(03).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许多与企业生产管理实践活动相关联的管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产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工程监理的安全生产管理重点工作
搞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作为施工现场的各有关单位都有各自的责任以及需要做的重点工作。作为工程监理方,要对工程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监理单位必须加强自己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监理的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工程监理毕竟只是管理方,所有的任务落实还是需要施工方来完成。所以工程监理必须要对施工单位进行严格管理、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及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从而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1.1安全生产管理对监理自身的要求
首先,从事工程监理的各级监理从业人员必须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工程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与监理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是自己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好多监理人员都认为安全工作是施工单位的事,安全责任也是施工单位来承担,而与自己是没有关系的,自己只要做好工程现场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合同、信息管理及协调工作就可以了,这显然是不对的。虽然在一般的工程监理书籍上,甚至是专业教材上,讲到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时都说到“三控两管一协调”,但是除了“三控两管一协调”,工程监理单位还要履行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定职责,这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已经有了明确规定,所以监理人员必须要知道自己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的职责要求。
其次,监理要实行安全生产的制度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监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监理机构应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包括监理人员安全岗位责任制度、安全监理检查制度、安全生产监理例会制度、安全学习培训制度、安全生产监理资料归档制度等等。同时,监理公司应建立以监理单位负责人为总负责的安全生产管理领导机构,明确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的具体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统一协调各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各监理项目部应建立以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为责任人,各专业监理工程师为主体的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安全责任要明确到位,强化落实,建立考核机制,严格责任追究,确保监理单位的各项安全监督管理任务落到实处。
然后,监理人员要加强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管理能力。工程监理要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强学习,吃透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充分了解和掌握施工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以及各类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熟悉安全施工的操作步骤,对不同的施工阶段、部位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能提早进行分析预控,掌握其发生的规律以及预防、控制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素养。
最后,工程监理要实施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监理工作。工程开工前,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条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找出本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将其明确在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中。在工程进行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要多走、多看、多说,深入每一个工作面,时刻留意施工现场可能存在安全问题的部位,检查施工单位是否进行了安全方案的编制以及安全措施是否到位、有效,就各项安全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向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交代、检查,同时做好每天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监理日志。施工结束后,要将所有的有关安全资料整理归档,做好总结,以便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
1.2工程监理对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的管理
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最终是靠施工单位来完成,所以,要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监理单位一定对施工单位加强管理,保证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在施工准备阶段,监理人员要督促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监管机构的建立,专职安全人员、安全设施的足够配备,按规定办理安全监督手续,为职工办理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要求施工单位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制定出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完成对施工现场大型施工机械的检测验收备案工作;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施工单位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在施工阶段,监理人员要监督施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及时制止施工单位的违规作业,督促施工单位安全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好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做好施工单位内部的安全自检工作,检查施工单位的特种作业持证上岗情况,安全设施的使用情况等。(本文来自于《科技创业家》杂志。《科技创业家》杂志简介详见.)
二、结束语
工程监理人员要真正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证、行动上监管,充分发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预控作用,还要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真正落实好各项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和操作规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施工现场的各种安全隐患,实现工程监理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
在我国当前的植树造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实际投入量高于设计作业量的情况,造成营林造价费用相对较高的情况;在造林过程总,树种结构相对单调或者种植比例失调;在林木选苗以及培育等方面缺乏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营林生产管理工作是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基本前提之下展开的,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营林的实际效果与投入资金的关系问题,不能给政府和林业部门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尽量确保该项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增强林业工程的有效措施与策略:
1加强培育基地建设
现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当中,选择高品质良种是实现其优质高产的重要原因,林业生产也是如此。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营林管理过程中切实做好苗木培育基地的建设工作。适当的增加培育基地的整体数量;对基地基础建设进行统一、合理规范,突出层次性以及灵活性;此外依据当前我国出台的有关政策适当的加大苗木培育过程中的母树林比重,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与手段,切实实现母树林质量的有效提高,并遵循一定原则加强对幼苗的抚育管理,同时对现有的母树林结构构成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并适宜的加快其调整的实际速度,以求在培育过程中能够将母树林的作用尽可能快的发挥出来。另外在对母树林进行调整过程中应将老龄化比较严重的母树林逐次淘汰,并尽量用符合当前母树林具体要求条件的中龄林或者是近熟林来代替。此外在培育母树林时,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针阔叶母树林,这样在这个培育过程中既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有限增加,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优化其结构,以最终实现林木幼苗的良种话。
2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应用专业机械设备,实现林业机械化作业
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通过使用专业机械设备,可以提高作业,降低营林成本,并在提高营林整体质量的同时,最终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经过以往的实践证明,通过专业设备来开挖造林穴,平均每天能挖1000多个,是正常人工效率的5倍还要多,因此可以说现阶段,林业机械的有效使用为当前林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此外在造林过程中应有力遵循适地适时的有效基本原则,并加强对良种壮苗以及耐旱抗病等品种的研究栽培以及应用推广工作,另外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并在扩大造林面积的同时,实现造林质量的有效提高。同时通过不断的丰富与完善林木品种,来积极努力的构建混交林,以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增加。
3对低产林进行有效的改造
现阶段随着我国营林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我们对现有的地产林进行全面有效的改造,比如将毛竹、灿茶同其它一些低产型经济适用林进行混交作业,并通过施肥以及恳复和高接换种的方法对长期综合效益低下的残次林以及“老头林”进行有效的改造和优化,此外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来开展造林工作。另外种植作业过程中,应实时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以及相关专业机构对种植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指导。同时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应积极引用专业性的林业机械设备开展种植作业,这既是营林生产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机械设备技术完善的必然发展趋势。
4适当借鉴其他地区的管理模式
营林生产管理工作需要结合当地的林业资源现状和经济等相关的因素,因此,不同区域的营林管理工作由其特殊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例如,西北地区的营林管理中作集中在对于水土保持和环境改善层面,应该重点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而对于东南地区的林业资源来说,该区域的水土保持共组工作质量高,林业资源也主要以经济林为主,主要为林区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各个地区的管理思想又是基本相通的,可以适当的借鉴和引用,以完善本区域的营林生产管理工作。同时也需要适当的对国外的管理理念和具体措施进行借鉴和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对于营林工作的投入大,重视程度高,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能够给我国的营林工作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综上所述,现存的林业管理问题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要求国家组织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营林生产工作尽心落实。相关的管理部门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业资源优势,通过机械设备的引进,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管理人员水平的提高等措施,逐渐提高营林生产管理的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生产管理是每个生产型企业进行持续经营的基础,也是企业获得稳定收益的关健,一套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先进合理和切实可行的生产管理模式可以保证企业不断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公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可以通过该方式来强化企业管理质量。从当前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发展情况入手,提出提升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提升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及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公路工程;安全生产;项目管理
0引言
安全生产不仅是技术、经济以及管理方面的学问,如果从深层次的角度去分析,更涉及到特定生产管理与社会关系发展问题,甚至会影响政治发展。发生事故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安全,造成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影响社会稳定性。各级党委政府与管理部门都比较重视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问题。近年来,随着安全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各种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问题逐渐凸显,事故频发,所以必须从多角度入手,完善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质量[1]。
1安全管理目标及任务
1.1目标
在保证承包合同规定工期以及安全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施工成本进行控制,降低项目施工成本,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项目管理目标包含了工程施工成本目标、工程施工进度目标以及工程施工质量目标,满足上述所有目标,提升公路工程项目安全性。
1.2任务
公路工程安全生产、生产质量以及建设施工工期,虽然工作方式不同,但是彼此之间有一定联系,作为项目安全管理来说,其基本任务就是保证三大目标的和谐性与统一性。以科学化的方式拟定工程项目施工计划,将人力、物力及施工现场空间利用起来,保证施工协调性。在施工时要将安全作为一切的前提来提升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项目按时完成。
2安全管理工作内容
2.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属于公路项目建设管理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关乎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合同管理、生产信息管理、项目投资控制以及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等,是物质利益的主要构成部分。工程建设的主体是工程质量与工程施工安全,以施工安全性为主。可以组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的要求与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保证制度可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施工单位方面要定期从外界聘请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管理人才,到企业内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一理念贯彻到所有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提升生产安全工作效率,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与评比。安全法规、安全技术和安全卫生是安全控制的三大主要措施,重要的安全设施必须坚持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的原则,即: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使用。定期召开安全生产调度会,组织对施工单位施工现场安全、安全生产日志检查,监督施工单位及时处理发现的各种安全隐患[2][3]。
2.2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控制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公路工程以及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与质量协调等方式,保证项目可以达到初期设定的质量标准。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全面拟定工作计划,监督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追求事先控制以及主动控制原则,将控制工作的要点转移到施工前准备过程中,缩短发现问题的时间,防患未然。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和施工单位质量控制计划都是影响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关键问题,在施工之前需要对这两点问题进行检查。施工材料质量是否达标也会影响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质量。施工单位方面需要按照设计的要求来制定材料检验以及材料检查制度,在工作中要严格掌握材料从订货直至使用全过程的质量,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的情况发生。生产设备质量会影响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质量,在设备使用之前要对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其可用[4]。
3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方式
3.1提升分包队伍安全管理质量
因为多重分包当中最下层工程承包商的利润是比较低的,往往在施工安全措施建设方面也比较敷衍了事,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初级分包商再次分包或者进行工程转让的几率,避免多层分包的情况发生。需要全面提升分包队伍安全意识以及分包队伍的安全管理水平,因为施工过程中的主体是分包单位,所以想要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产生几率,就必须要对分包单位进行安全管理,规范其生产行为,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使其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度落实到实处,在情况允许时也可以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对各部门安全设施建设进行检查,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质量[5]。
3.2安全教育及培训
培训是提升管理人员个人综合素质以及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基本方式之一,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工程项目建设劳动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强,但是其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却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所以必须通过调动受教育人员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提升安全教育及安全培训质量。施工企业与项目部门都要对安全教育及安全培训工作高度的重视,从制度、培训人员以及培训项目资金上给足足够的支撑,才能保证安全教育与安全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关部门也要加强教育培训监督检查力度,保证相关岗位的领导人员及工作人员到位、责任制度到位、培训措施到位。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任何部门或者个人没有按照法律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3.3提升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使用
安全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可以保护施工人员个人生命财产安全,是工人们的救命钱,所以必须保证安全资金投入到位。及时的将不合格的安全技术装备以及防护措施进行更换,控制不安全因素,避免产生安全事故。将事故发生几率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必须投入足够量的资金。承包商方面可以完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内容,以基本规定为出发点,明确安全施工专项经费及安全施工经费使用金额,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拨付,对专款进行监管,保证专款专用,不可以节省安全工程建设款项,也不可以挪用这部分款项。另一方面,监督部门需要定期对安全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安全措施可以落实到实处。
3.4构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都需要构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拟定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提升安全教育培训实效性与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质量。指派专业工作人员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管,保证安全生产体系落到实处[6]。
4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交通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完善。本文从当前我国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入手,阐述了科学化的安全生产管理方式,旨在提升工程施工安全性,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泓.浅析安全生产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3):183-184.
[2]霍明明,施阳,唐明.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问题及预防措施研究[J].电子制作,2015(2):281-282.
[3]黄启明.论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问题及分析[J].四川建材,2012(4):298-299.
[4]谢明,陈沈惠.如何做好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266.
[5]彭建华.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10):203-207.
[6]张经阳,王松江.基于ZOPP方法的煤炭资源开发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6):107-109.
为有效防止这种状况的出现,供电企业应当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尽量争取获得政府的支持,建立健全电力建设以及运营方面新的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由政府主管部门出面协调,并让公安部门以及安监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有关的规章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并进一步加大对损害电力设施的惩罚执行力度,并不断完善保护电力设施的相应措施。同时应加大对广大群众保护电力设施的教育与普及力度,为保护电力设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并从本质遏制外力破坏电力设施的现象,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强化供电企业安全生产与隐患治理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供电企业的安全工作的核心与基础是安全教育工作,供电企业各级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常抓不懈。第一,班组每周必须定期召开一次安全学习会议,对上一周的安全生产工作出现的问题以及工作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第二,每月召开的安全生产例会也应当上一个月的安全生产工作出现的问题以及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增强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第三,使全员的安全文化生活领域进一步丰富,比如:经常举办安全知识讲课活动以及事故案例分析活动,对安全事故案例进行反思,并提出搞好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技能、改进工作方法。活动内容必须充分安全生产的知识,对于在安全生产工作表现优秀的职工应加以表彰以及物质奖励,使得全体员工切实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也能真正尝到安全生产带来的甜头。集体讨论安全生产问题,主动分享处理事故的经验,并主动深入到供电企业的基层单位的现场进行检查与监督,强化对供电设施设备的点检工作,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安全知识竞赛,进一步增强全体员工技能水平以及工作积极主动性,同时也提高安全活动的效果。此外,供电企业的监督单位应当强化对活动本身以及活动内容的检查力度,确保这些安全活动有意义。
对员工的专业性也有比较高的球。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并以此作为考试内容的一部分,进一步加大对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只有考试合格之后才能上岗。此外,还应聘任同行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学者来指导,对相关的重点安全制度、特殊工种、特殊工种岗位的安全知识举办培训班,进一步增强全员的整体安全意识与素质;同时举办大型安全生产的技术竞赛,竞赛项目应包括理论考试、临机应变处理、事故处理及事故现场模拟,从而使得供电企业的员工对安全生产专业知识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通过培训以及考试评比,进一步提升供电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
贯彻落实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对于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供电企业的各单位、部门、个人必须签订安全生产的责任书,尤其是供电所所长、专职(兼职)安全员、现场监护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必须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相关规章制度或者禁令的执行状况突击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加以处理解决。要实现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动态管理的目标,必须结合量、质、期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供电企业安监部门的检查与考核工作的力度,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每个对相同层次水平的工作单位开展检查评比,公开评比结果,建立月度平行单位安全管控的通报制度,对最好和最差的进行奖惩,并严格兑现。
强化现场许可的工作管理
科学安排现场许可人员以及工作许可,从而减轻调度值班人员的工作压力,以便在工作中的精力更加集中。并且一旦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够结合具体实际及时解决,提升了工作效率。根据相关规定,供电企业的现场许可主要包括,权限内的变电站、输配电线路的设施设备等施工许可,对于复杂的操作务必提前编制方案,并严格按照审批后的方案执行,作业现场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实施。如果涉及到新设备的投产问题,必须严格执行验收启动委员会审批之后的启动方案,设备加电投入运行正常之后,运行状态以及相关内容必须及时汇报给当值值班调度工作人员,碰到自动装置出现变化,交接班时必须有详细的交代,杜绝由于交代不清或者出现而产生安全隐患。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生产管理从产生到现在,已经从萌芽逐步走向成熟,大大地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管理理念,并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管理方式。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产管理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探讨水利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一是对安全教育进行强化,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要想保证水利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质量,首先就需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要让施工项目部的各个成员都对自己的安全行为责任进行明确,强化安全意识;我们知道,只有施工单位管理层领导以及工程项目部的领导重视了安全生产,才可以带动水利工程项目部的其他人员对安全生产产生足够的重视。那么就可以制定相关的安全生产奖惩措施,如果有安全生产事故出现,就对相关领导责任进行追究,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可以是罚款,也可以是扣工地补助等;如果没有安全生产事故出现,就需要给予必要的鼓励,这样可以将水利工程整个项目部的安全生产积极性给充分激发出来。其次,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工地民工普遍只有较低的文化水平,那么在施工之前,需要大力对其进行培训和教育,培训内容可以是作业场所保护、个人安全防护等等,让民工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二是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健全:通过健全的制度来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要保证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不管是企业法人、项目经理,还是安全生产负责人和各个基层的操作工人,都不得违反安全生产的相关规章制度。在制定这些安全生产制度时,需要紧密依据安全法律以及行业规定来进行,同时还需要将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制度,并且要保证可以将其操作落实下去。制定过制度之后,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对其进行更改,项目部所有人员都需要严格遵守,并且定期经常的配合安全检查。
三是制定一系列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要严格监控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在每一个工程项目投标时,施工组织设计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施工组织中,有着十分详细的安全技术措施,这些措施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来应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事故隐患和发生问题,并且这些措施都是紧密依据工程的施工特点、交通情况制定的,这样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就可以得到避免和减少,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是对总包或劳务分包单位的资质认证和施工队伍组建时的安全管理进行强化:在水利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要保证选择的劳务单位具有齐全的相关证件,比如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等;在对施工队伍和施工班组进行组建时,选择的工作人员需要有过硬的技术,并且有较强的安全质量意识,如果是特种作业人员,还需要按照相关的要求接受相关的特种专业培训,培训之后经过必要的考核,保证上岗的都是考核合格的人员。
五是对相应工程招投标制度和法规进行完善和健全:通过招投标程序,可以对施工企业进行合理选择;如果投标企业发生过安全事故,就需要按照相关的标准来对其标书得分进行扣减,并且在一年之内,相应项目经理不能够参与到其他的投标活动中;如果企业出现了重大的安全事故,那么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促使其在相应的阶段内不能够参与任何的招投标活动,或者是对它的资质等级进行适当降低。如果企业在最近几年内都没有出现过安全事故,那么为了肯定施工企业的优质管理成果,在以后参加的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就可以对某企业的安全生产评分权值适当增加。
六是要积极的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运用进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先进施工技术开始出现;通过调查分析得知,目前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采用的大多都是落后传统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这样出现很多的错误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积极应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对传统落后的施工工艺进行创新和发展,减少手工操作的机会,将机械作业部分大幅度增加,这样不仅可以让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还可以将那些不安全因素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
二、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水利施工因为其本身的特点,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人们的生命安全。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对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并且严格落实下去,在施工当中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等等,保证水利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质量。本文简要分析了水利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建筑施工质量的管控
1.施工质量管控的重点
(1)工程项目设计图纸的管控在建筑施工中,图纸作为主要的依据,对于施工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施工之前必须要加强施工图纸的研究和会审,综合考虑各种施工要求。为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要求,可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对设计适当且合理地进行优化。(2)原材料与半成品质量的管控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原材料、成品以及半成品自身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整体建设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管控。在管控中,应该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物的检查,查看材料的质保书,明确其性能、型号以及规格等是否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尤其是一些防水材料与钢化材料等。在应用之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来实施复试。此外,对于一些易污染、易碎、易变性以及易潮的材料与半成品,在运输、安装以及堆放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其的管控。(3)施工过程中主要环节与分项工程的管控基于施工图纸的会审,采用合格的半成品、成品以及原材料,严格按照工程施工的工序来控制,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尤其是施工中一些关键部位与比较薄弱的环节,更是要加强对其的管控。
2.施工质量管控策略
(1)采取技术复核方式,加强隐蔽工程的验收。在技术复核中,应重点放于半成品、定位、成品、引测标高、各层标高以及轴线等的选择上。在建筑施工质量的管控过程中,隐蔽工程的验收为管控的一种主要方式。凡是隐蔽项目,都必须要实施验收工作,比如下水道、地基验槽、电缆、桩基、防水层、桩基、平顶吊筋、管线、钢筋、保温层、地下混凝土、暗埋、地下砖墙等。(2)借助于材料的试验,通过抽检的方式,来进行材料质量的验证。对于一些防水材料、钢材与水泥等除了要检查其合格证以外,同时还应按照相应的规定来进行抽样检验,随机进行检查。此外,还应采取相应的通球试验与试水试验。(3)采取班组自检的方式,设置相应的质量管理点。借助于事前控制,将建筑施工中所存问题消除在萌芽中。为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质量管理与评定的力度、制约性。其中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评定应基于施工单位分部工程的自检,逐步对竣工中关键环节进行强制性或社会化的评定。(4)采取质量成本化,规范建筑工程项目管控。在建筑施工质量管控过程中,可根据不同质量等级竣工建筑,采用不同质量保障期与质量保证金,促使质量成本成为建筑施工项目的一项经济技术指标。同时还应规范项目管理的资质,构建并完善项目质量保障机制与相关的赔偿责任机制,扩大项目质量保修责任范围,强化关于建筑管理管控方面的文件与规范的法律效力,以此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控与治理提供更为有力且有效的法律依据。
二、建筑安全生产的管控
1.增强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加大安全投入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之前,组织施工人员学习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操作的规程,要求施工人员必须要按照操作规程来实施作业。同时还应在施工场地与办公生产的场所设置相应的警示牌,或者悬挂相应的安全生产标语。且专职的安全人员每天上岗之前,应检查施工人员是否佩戴了相应的安全帽等。在安全投入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上的投入;第二,在安全防护措施与手段上的投入;第三,在安全用品上的投入,比如安全帽与安全带等;第四,关于安全生产的视觉可识别系统上的投入,如安全警示、规章、标语、职责以及标牌等。安全投入不仅为安全生产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技术操作以及安全作业的规范运作等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2.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安全责任的落实
首先,企业领导必须要重视安全生产这一问题,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落实。采取人人抓和时时抓的方式,明确安全生产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责任。其次,在企业内设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者机构,使安全生产这一观念能够深入人心。最后,还要不断强化其安全生产责任机制,采取层层负责的方式来实施管控。同时企业领导还要做好榜样,且在奖罚上必须要分明。
3.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律来实施管控,加大新工艺与新设备的应用
在建筑项目施工之前,除了要对施工人员、施工便道、电力供应、机械设备以及物资材料进行检查外,还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一些施工较为困难项目必须要严格把关,尤其是一些土方工程。在雨季进行施工时,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滑坡或者坍塌事故。在夏季施工时,应该做好相应的防暑降温工作,对作息时间进行合理地调整;而在冬季施工时,则应注意路面的防滑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预防建筑施工中出现触电事故,很多施工场地都安装了相应的漏电保护装置。并且采用铁木跳板与自升式吊车来施工,这些新工艺与新设备的应用,对于施工安全事故的预防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建筑项目也不断增多。在这种形势下,建筑必须要加强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管控,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施工技术规程,结合工程项目具体需求来施工。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指数,保障建筑施工质量。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生产管理是公司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达成企业经营宗旨和盈利目标的重要途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产管理系统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笔者长期在基层监管机构从事安全生产监管,经常到企业开展安全检查、执法工作。本文立足于企业安全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企业实现安全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安全第一”是我国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针,也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发展的前提是安全、健康。因此,无论企业还是政府,抓好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企业安全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力度加大,安全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显出来。
一、正确认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就是在保障工人生命安全和财产免受损失的前提下,企业所进行的生产过程。从这个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有三个:人、物和环境。尽管企业、单位的性质不同,生产经营的情况不同,但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都是相同的。在这三个要素里,由人实施监督管理,操作机械,选择、改善、控制环境,因此人是其中最能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安全生产管理就是消除生产过程中一切影响人的健康和安全的不利因素,进而保障正常的生产运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三个因素:人、物和环境。监督管理的范围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和范围,才能找准安全生产管理的着力点。
二、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足随着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关注,企业负责人对安全工作比以往重视了。但事实上,有的“领导重视”是出于对责任追究的担心,害怕企业出现安全事故会追究自己的法律责任,并非出于对“安全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的话讲到了,工作要求提到了,如果再出现安全事故,自己似乎就无责可追了。
2.“三同时”缺位、“生产优先于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为了引进外资和项目,不惜在安全监管上让步:建设项目“三同时”可以不做,消防设施建设可以不搞审核、验收,导致企业在建设项目“三同时”方面缺位,出现了“生产经营优先于安全”的不正常现象。有些被招来的项目,在被安全监管部门查处后,动不动就找上级领导告状,以投资环境不好为由抵制安全监管和查处,而领导为了“安商”,有时会暗示监管部门“网开一面”。这种情况,势必加剧企业负责人对安全工作不重视、不落实的局面。
3.企业“三项岗位”人员安全培训落实不到位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三项岗位”(即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人员应当进行专门的安全培训并持证上岗。从目前企业参加培训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少数企业强调生产忙、挤不出时间参加培训;二是个别企业认为安全培训属长线工程,对培训活动积极性不高,大多被动应付;三是部分企业属于民营性质,特种作业人员流动性大,不愿意多派人参加培训。
4.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到位大部分企业存在只重视生产设施建设,不重视安全设施建设的问题,致使安全设施建设不能满足企业防范事故的需要。有的企业安全投入没有计划,不使用标准产品,不请有资质的单位施工,不搞竣工验收,不注重平时的维护,有的安全设施形同虚设。
5.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氛围不浓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也明确了安全职责,但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方面,没有深入地、系统地开展。另外,企业在安全生产宣传方面的力度比较小,导致了“安盲”的出现,有的人正因为对安全常识的无知而失去生命。
(二)解决对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多途径,多层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施。加强和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认识是根本,企业负责人重视是关键企业负责人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和重视,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承担起“一岗双责”的责任,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与其它工作同步计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考核。
2.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覆盖全面,贯穿生产全过程,不留死角,不留漏洞,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1)健全组织机构,构建安全管理组织网络,成立企业一把手任组长,各级管理人员任成员的安全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覆盖全面的安全管理网络;
(2)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3)在制度落实中,既要持之以恒,又要严肃认真。
3.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企业的安全理念、安全文化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着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宣传教育的內容要全面,对主要的安全生产法规、重点的安全管理制度、规程应全覆盖,不遗漏;宣传教育的形式人性、多样化,让人乐于接受、便于接受,努力达到好的效果;教育培训的对象应多层次、全员化,并涵盖企业的“三项岗位”人员。
4.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企业要将安全生产投入纳入年度工作预算,制定安全投入计划并实施。同时,结合企业应急救援的实际需求,加大急救救援物资储备和投入,提高企业应急救援水平。
5.加强安全制度建设,突出安全文化创建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新要求,企业要不断完善安全制度建设,定期识别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新变化,并将法规要求转化为企业内部制度规定。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的作用,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安全文化宣传,使广大职工“懂安全、会安全”。
三、结语
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应有之义。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安全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和体系管理,突出安全文化创建,真正将“安全第一”的原则永驻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每逢施工项目开工,工地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在现场设质量安全员,赋予相应安全管理权力,包括违章作业制止权、严重隐患停工权、经济处罚权、安全一票否决权,保证其有效行使职责。组建施工队伍、施工班组时,应选择技术过硬、安全质量意识强的人员参与施工全过程。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和危险作业岗位,应严格培训,持证上岗。新工人实行三级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的不准上岗。并明确规定工人有权拒绝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及无安全防护的危险作业。
突出重点,落实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
水利施工企业要设置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包括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安全奖惩、事故报告、应急救援和事故责任追究等安全规章制度体系;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和基础工作,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水利生产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建立重大危险源及隐患排查、检测、评价、监控措施,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安全管理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
1提高安全管理系统整体功能
运用安全管理系统工程理论,树立整体观和全面观,提高安全管理系统整体功能的重要性。要把整个工程的各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的各施工单位、各工程项目的每个子项目对应的安全管理抓好,不断优化子系统,使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系统保持有机联系。首先抓好人的安全系统工作。由于水利工程施工的流动性,应采取各种安全生产竞赛、评比活动,鼓励职工争效益,把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2强化安全管理监控,提高效能
应进行工程安全管理监控,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效能的重要性。应将过去项目各自为政,安全管理各行其是的分散、落后状况,改变为企业项目建设分头实施、安全管理联控联动的管理模式,应做到整个工程安全管理总控,各项目分控,纵、横向贯通,提高安全管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效能性。
结语
总之,在水利工程中,安全生产管理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必须要长期地开展和深入地研究,必须做好治理、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筑牢思想上的防线,加强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施工的安全性。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