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新闻专业编辑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编辑是一种工作类别,也是一类职业身份。指对作品等进行编写。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士,中文被称为“编辑”或“修改”,编辑属于一种职业,其对应英文词汇为Editor。编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为主编或总编辑(总编)。研究编辑基础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编辑工作是现代出版事业的中心环节。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能力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同时人们在精神追求上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对于电视新闻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因此电视新闻也由预制式逐渐向直播式转变[1],这样就对电视新闻编辑的素养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新闻栏目与报纸和广播新闻栏目的根本区别在于,电视新闻不光只有文字上的表述,在节目播出时还要有新闻现场的视频资或系列的图片资料。这样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需要有更高的新闻素养和相关的能力,下面将主要从6个方面对这些素养和能力进行描述。
1.1 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新的发展时期下,对于一个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首先的就是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自觉自愿的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的一致,致力于全党全国的大局,使新闻栏目能够正确引导社会的舆论导向。在坚定的政治立场的支撑下,还要对于发生的新闻事件有充分的辨别能力,在突发事件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对事件的中的是非对错有一个正确的辨别,采取正确的方式向广大观众报道整个新闻事件,避免自身栏目的报道给观众造成歧义,从而误导了广大群众。总之,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对新闻事件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一个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首先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也是电视新闻节目水准的重要保证。
1.2 新闻素养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一个合格的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就是新闻素养,表现在这个新闻编辑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2]。而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知道新闻中潜在的意义更要对新闻有一定的策划和报道能力,同时还要对新闻报道所受到的效果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在拥有新闻素养的同时,还要拥有对于新闻事件的敏锐的观察能力,运用这种能力在众多的新闻稿件中发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优秀稿件,从而保证新闻节目播出的效果,这是在新时期下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能力。
1.3 专业知识素养和一定的新闻采编能力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不管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电视新闻编辑也不例外。对于一个电视新闻编辑来说,专业知识素养是其进行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保证[3],为编辑者的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一定的新闻采编能力也是新时期下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并且在当前的发展中,几乎涵盖了科学技术、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者的专业能力需要多方发展,紧跟时代发展方向。而采编工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采编工作顾名思义就是采访与编辑工作。其中的采访是电视新成型中的一个基本性的工作,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只有具备一定这方面的能力,才会真正理解工作在新闻一线的记者的辛苦付出,才会认真的对待每一份来之不易的新闻稿件,进而编辑出更趋完美的新闻,促进电视新闻的高质量发展。
1.4 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电视新闻的美主要表现在其展现出来的语言文字以及画面,因此,若想增加新闻节目的观赏性,就需要编辑人员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和正确的审美能力。新闻不同与普通作品的是,它能够使观众获得精神和思想上双重享受,与文学作品相比,需要更能使观众产生共鸣。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栏目是能够将新闻中的文字、语言、影响资料等要素完美的糅合在一起,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能在大量的影像资料中挑选出最适合、最能吸引观众的视频、影像资料,同时对于呈现出来的画面的色彩上也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使其更符合观众的审美需要。这就是新闻编辑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电视新闻编辑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电视新闻栏目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1.5 技术素养和剪辑能力
新时期下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技术素养主要体现在剪辑工作上,剪辑工作涵盖了三个环节,即大量新闻的剪辑组合工作、单个新闻的剪辑成片、切换导播工作。这样就需要新闻编辑人员具备一定的剪辑能力,保证新闻节目及时有效的推进。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新闻节目大多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推进的,这样的呈现方式需要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因此,要求我们的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新技术的充分掌握,保证新闻播报的质量和连贯性。
1.6 文学素养和策划协调能力
在当今的新闻行业中,采集拍摄和编辑工作已逐渐分离,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对记者采集回来的新闻稿件进行一定的加工修改,这就要求编辑人员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从而保证新闻的质量。而在策划协调能力上,这是一个新闻编辑获得有效新闻信息的必需能力,协调好自身与一线记者的关系,保证沟通交流的顺畅性,从而促进自己的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一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对每一份新闻稿件有一定的额加工修改能力,还要回协调和策划好新闻节目播报的流畅性,这样,才能确保新闻节目的效果。
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传媒行业一直走在发展的前端,新闻栏目更是站在整个传媒行业的前端,其竞争性可想而知,因此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新闻栏目中占据有利地位,作为促进电视新闻栏目发展的重要支撑的新闻编辑,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同时,除了需要具备的上述六个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在新时期下,我们的电视新闻编辑只有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发现,并注重自己知识能力储备的不断提升,这样不仅使自己在新闻行业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更是电视新闻栏目发展的重要支持。并且电视新闻编辑在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素养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意识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具备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投入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保证新闻节目的深度、思想以及质量,促进电视新闻的更好发展。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围绕观众研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方法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作为传播机构的信息产品类型之一,广播电视新闻面向于广大群众,即受众在共性需求的驱使下,会定时收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而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将围绕以下观众的共性需求,针对性开展。
1.1 信息需求
大众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的目的,是为了从新闻节目中攫取有用的信息,譬如民生、财经、军事、经济等信息,并希望通过信息的获取,满足自身对信息的知晓需求,譬如了解社会行情、财经知识等。据笔者了解,目前收视率排名前12位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信息类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有8个,其余的为娱乐类节目。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的广播电视传媒机构中,观众更为青睐于新闻信息 ,藉此了解客观世界的形势和变化。
1.2 时效需求
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类信息可谓瞬息万变。“先知为快”是大多数人对信息的时效需求心理。譬如比别人先知道某类信息,就能掌握人际传播的主动权,拓展社交话题内容,在交谈中获取情绪的快感。另外,类似于经济、财经等专业信息的掌握,能够让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比方说最近股市行情大起大落,股民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股市行情,财经类和经济类新闻为主要的渠道之一,以期通过新闻渠道获取最新的信息,作出股市买卖的准备判断。
1.3 真实需求
广播电视媒体的职责,就是将有关的媒体信息,真实无误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而正是因为电视广播媒体具有权威性的特征,社会大众才会将媒体视为获取新闻的主渠道,但与此同时,对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某些广播电视新闻,内容有失翔实,不仅无法起到辅助观众做出正确的信息甄选,而且可能误导观众,该问题需要在新闻编辑时,予以重点纠正。
基于广播电视新闻的观众需求,为迎合观众的这些需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单位,需要在进行新闻编辑时,紧扣观众的实际需求,让新闻内容通俗易懂、信息量充实、情境性强。
2.1 通俗易懂
由于观众的教育背景、知识涵养等差异性大,广播电视新闻面向全社会,如果其内容晦涩难懂,可能会影响观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有效接收。对此,笔者建议在新闻编辑时,仔细甄选、整合有关的文字、声音和画面等,让新闻内容通俗易懂。首先是新闻信息整合时候的“软硬”搭配,类似于文件、会议类的新闻,其内容难免会枯燥乏味,并且夹渣诸多专业性的信息,对于这种“硬”新闻,可灵活穿插各种实际的案例,譬如在报道抗洪救灾新闻会议时,加入受灾区域现场的视频报道,观众才能够切身体会洪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其次是播音文字稿编辑时,要将生硬的书面化语言,以大众化、口语化、平民化的表达方式,让语言更为浅显易懂,比方说对话式的新闻、脱口秀类的说新闻,将降低新闻信息传播时与观众的空间距离,只有进行大胆尝试,才能够吸引观众关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但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文字的精炼,还必须兼顾信息的逻辑性,类似于当前某些娱乐新闻??嗦的口语化报道方式,严重欠缺逻辑向的情况,要果断予以避免,只有保证希望编辑思路的清晰和明确,观众在潜在新闻主线的引导下,才能够迅速领悟新闻的内容。再次是声音编辑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以声画有效结合的方式,其中声音有同期声、现场声、辅助音乐几种,这些声音的合理搭配,譬如报道某公园春暖花开的新闻,以轻音乐烘托画面,自然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
2.2 信息量控制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目的,就是将信息全部呈现在观众面前,对于信息的取舍,也是新闻编辑的难点所在。一方面是合理删减新闻信息,编辑时结合新闻的主旨,从采访、搜集的新闻素材当中,在认真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将与新闻主旨无关,或者联系不大的素材,进行删减,侧面要求在采访和搜集新闻素材时,尽量多拍摄更多画面和多搜集相关素材资料,以便扩大编辑增减的弹性空间。
另一方面是根据新闻的大背景,链接相关的其他新闻,同样能够增加新闻内容的有效信息量,譬如报道汕尾市毒贩宣判大会的新闻,除了如实反映大会的现场情况、宣判结果,大可链接2014年海陆空围剿博社村的新闻,让观众对宣判大会的客观背景,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新闻中还可以引入制毒贩毒相关的法律条款,让观众切身感受制毒贩毒的社会危害性、国家处置制毒贩毒违法行为的严厉性,适时新闻的有效信息量,将得以大大增加。总之,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息量,要控制一定的范围内,以新闻的信息价值体现为宗旨, 既要兼顾新闻内容前因后果的逻辑性,也要注重不同时间段新闻之间的关联性,将信息的触角,同时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予以深化拓展,才能够充分观众的信息需求。
2.3 创设情境
任何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都不能够脱离一定的情境范围。关于情境的创设,一方面是画面的选择,应倾向于现场感较强的画面,在观众的角度,“眼见为实”通常是他们甄选新闻的标准,以文字类新闻为例,如果观众对新闻主题本身不感兴趣,干瘪瘪的文字,可能会削弱观众阅读的热情,反之,如果新闻中能够加入现场的视频和图片等,必然能够激起观众点击观看的欲望。在选择现场感比较强的画面时,不能采用“摆、导、补”的画面造假手段,譬如有关领导下乡视察的新闻,用后期制作手段,将领导的影像和农村真实画面拼接在一起,这种镜头的组接方式,是公然的“张冠李戴”造假,新闻可能因此丧失权威性。
笔者认为,在新闻采访工作结束后,编辑时不能够过多干预现场的采访画面,而要秉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判断和选择现场感的画面,适时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新闻事件现场的气氛,又不至于出现被误导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现场声的选择,现场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拍摄时的采录声响,譬如自然、动物、音乐等与新闻报道信息无关的声响,另外一种是与新闻有关的实质性声响,譬如采访对象的说话声、记者的提问声和出镜报道声等。
现场声的选择,也要考虑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尽管第一种类型的现场声,与新闻主题无关,但在编辑时予以适当保留,能够给予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譬如抗洪救灾现场的采访报道,除了记者的现场出镜报道声,还夹渣嘈杂的风浪声、暴雨声、战士群众的呐喊声等,编辑时将这些声音调低至记者解说词音量之下,只要不影响观众对记者报道信息的接收,可直接予以采用,以便营造现场风雨的激烈气氛和救灾的紧张气氛。至于第二种类型的现场声,是直接带给观众信息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但作为记者见证现场情况的权威性转述,同样要予以保留。
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基于观众角度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但考虑到不同广播电视新闻受众主体需求,以及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条件的差异性,以上方法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编辑工作的主客观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地灵活应用,同时在编辑工作中,归纳总结出更多的经验教训,作为文章研究补充和完善的内容。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骨干和主体。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对策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我国的电视新闻发展速度日益加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电视新闻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发现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就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以及对策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对策
目前,传媒行业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而且传媒行业在市场竞争方面也日益激烈。在当前的传媒市场环境之下,为了进一步确保电视新闻节目的又好又快发展,电视新闻编辑人员需要不断冲破固有的发展模式,促进创新意识的增强,并积极引进可行性较强的创新方法,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确保在激烈的电视新闻市场竞争中能够稳步发展。
目前,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在严格遵守新闻编辑标准化原则之下,借助电视新闻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以及具体传播内容来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必须要有冲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勇气,不断激发创新精神。电视新闻主要是指对新近发生以及正在发生的相关事实的报道,而电视新闻节目如果想要寻找未来的发展契机,就需要对具体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进行大胆创新,电视新闻参与者的创新精神可以影响到新闻编辑内容与形式突破[1]。因此,电视新闻编辑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编辑工作过程中,必须要追求变化,勇于突破,改变原有的编排模式,从不同的新闻视角出发,把创新性思维积极投入到新闻编辑工作中,最大限度创作出更具吸引力、更加与众不同以及有内涵的电视节目。
2.1 电视新闻编辑的手段相对单一
现阶段,电视新闻编辑在手段方面相对来说依然比较单一,往往会运用手稿形式,则很难形成更为简洁的电视新闻编辑流程,更加难以实现电视新闻编辑的时效性。所以,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符合广大受众的个性化要求,这也是收视意愿普遍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2]。与电视新闻相比较,网络媒体则具有较大的优势,互联网可以更快捷地完成信息的传递,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
2.2 电视新闻编辑的编排模式相对落后
目前,电视新闻节目在编排方面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与陈旧,不能很好的具备超强的目的性,从而使电视新闻编排日常工作比较混乱,在整体性以及系统性上比较欠缺,使电视新闻观众非常容易对新闻节目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此外,目前的编排模式已经难以符合观众朋友的个性化要求,部分观众甚至会对部分电视新闻中的相关社会观点产生疑虑,认同感逐渐降低。
2.3 电视新闻编辑的排版方式存在问题
从电视新闻的排版角度出发,目前的电视新闻编辑排版方式相对单调,降低了观众朋友的部分吸引力。排版方式的模式固定化,没有新颖的内容,导致电视新闻编辑的市场竞争力逐渐降低,从而对电视新闻编辑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3]。
3.1 增强电视新闻编辑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海量新闻信息是每天都需要面对的,而且要将这些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筛选以及区分,从而把最具价值的数据信息合理选择出来,然后进行报道。由于每一个媒体都会非常重视新闻的时效性,但是通常情况下会忽视新闻素材的挖掘。因此,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充分认识到新闻素材挖掘的重要性,大胆创新,把更全面以及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出来,提升新闻质量,增强观众的吸引力[4]。
3.2 提高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提升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水平的过程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必须要具备相对专业化的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可以通过一线工作经历,与记者出外采访等提升自身对新闻数据的敏感程度,不断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一个好的电视新闻编辑在具备专业化采访能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新闻编辑工作,确保新闻资讯的较强真实性[5]。其次,增强新闻编辑人员在后期制作方面的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文字加工能力,从而使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更加全面,更好的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服务。
3.3 加强电视新闻编辑在编排方式上的创新
电视新闻的播出形式占据着比较突出的位置,因此要加强电视新闻编辑在编排方式上的创新,从而吸引广大观众朋友的眼球。电视新闻在编排方式上要与众不同,应具备超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借助与众不同的电视新闻编排方式不断强化电视新闻的实际效果。此外,电视新闻编辑的编排工作中,相关人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事件实施全方位且连续性的新闻报道,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栏目品牌。
3.4 在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过程中要以观众为导向
电视新闻的最终目的是对已经发生过的相关事件进行报道,把社会舆论逐渐导入到相对健康的环境中。所以,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在实际新闻编辑工作期间,要充分了解以及尊重观众对于新闻内容的具体需求,改变传统新闻编辑手段的单一性以及排版方式的陈旧性,从电视新闻编辑的各个阶段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此外,电视新闻编辑中要学会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与观众朋友的互动,从而使观众能够实时参与到新闻评论中,对相应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反馈,充分体现出电视新闻对广大观众的尊重以及以观众为本的电视新闻编辑观念。在电视新闻内容上进行改变与创新,逐渐将伟人宣传模式转变为日常生活之中的平凡英雄宣传模式,更好的适应观众的需求,引起广大观众朋友的共鸣,从根本上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价值。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以及系统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新闻编辑的创新涉及的内容也相对较广,创新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未来发展。因此,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针对电视新闻编辑中出现的手段单一、编排模式落后以及排版问题等,通过增强电视新闻编辑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提高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电视新闻编辑在编排方式上的创新以及加强电视新闻编辑的观众导向等措施,确保电视新闻编辑的又好又快发展。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对策分析】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新闻编辑专业素养的要求及培养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新媒体对现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已经越来越必不可少并且成为至关重要。传统媒介在经历日益发展成熟阶段,而新型媒体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媒介整合更能成为媒体的长足发展选择。作为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的新闻编辑,如何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实现自身价值。本文重点探究了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新闻编辑专业素养的要求及培养。
关键词: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专业素养;培养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也逐渐愈演愈烈,如何在媒体领域中略胜一筹是各大媒体公司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媒介生产、信息传播环节之一的新闻编辑,在专业素养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这媒介融合时代下培养其新闻编辑的专业素养,以期更好为新闻媒体做贡献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往的传播方式中,报纸、广播等形式作为受众需求,而放眼当下,新兴媒体正迅速崛起并且逐渐代替报纸和广播等传统媒体的重要地位。媒介融合更是成为媒介发展方向中所重点研究的话题。媒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产物,在各种新技术研发和进步的带动下,必然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然而,在媒介融合趋势带动下,使得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活动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这对新环境下新闻编辑专业素养也带来了一定的提升要求。
首先,新闻编辑作为新闻媒体传播的“放映者”,整个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如何需要新闻编辑去经过收集、包装、审核等一系列工作,故其在整个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相当于新闻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新闻编辑的价值观与媒介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大众传播效果。其次,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参与,大众开始利用手机短信、微博、论坛等方式来发布信息,故如何在小页面展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是新闻编辑所要思考的问题。不仅要懂得从记者所提供的新闻信息或是线索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还要能够在版面设计上发挥独到、新颖的构想。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水平。
最后,新闻编辑在面对媒介融合新时代,不仅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还要有很好的品德素养。新闻编辑所要收集和整理的新闻原材料是由记者提供,然后对其进行整理和筛选等。在此时,新闻编辑必须是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媒介传播方式与技能的,并且能够持正确的传播价值观去判断该新闻信息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确定其传播动机之后对其进行内容上的筛选和包装。这就体现了新闻编辑的专业精神和能力。此外,新闻编辑应当始终坚守职业道德和专业主义精神。在新闻报道上切勿主观臆断,而是要客观报道事实,尊重公众的知情权。
2.1 从校园抓起的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人才培养
深化新闻教学内容,加大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培养力度对于学生今后从事新闻编辑工作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此,院校可根据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以此来“对症下药”,即针对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层次来重新制定新闻相关专业的教学方案以及每一年的教学计划。在制定过程中,务必重视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机会,坚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到新闻编辑的特点,缩短其步入社会后的适应社会时间。并且,由于新闻编辑的特点,故教学课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助于日后能够以客观的判断能力去筛选和判断新闻材料。
此外,改变学校的新闻专业教学模式。可采取模拟式教学方式,即按照报社、杂志社以及网站等的编辑流程来进行授课,将课堂比划为一个新闻编辑部,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也可采取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经典的新闻编辑作品来作为案例进行授课。通过分析案例作品中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发表其看法和建议。只有采用新颖的、有效性的教学方式,才能提升学生对新闻编辑工作的进一步认识。
2.2 加强各新闻编辑的工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其策划组织能力
面对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新闻编辑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促进新闻媒体顺利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此,各大新闻媒体在加强新闻编辑后期编辑工作的同时,应当也要同时兼顾前期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提升。媒介融合时代,不再像传统媒介新闻编辑的职责一样更多的去重视后期编辑和排版环节作用的发挥,而是受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加入,为保证新闻稿件的高质量,故要做到注重前期策划与组织工作。尤其是当有重大事件需要追踪报道时,就需要有其他人员来帮助策划和组织记者的采访活动了。故不管是前期策划与组织工作,还是后期编辑工作,对于新闻稿件的高质量和真实性都是十分关键的,因此优秀的新闻编辑专业素养主要通过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来体现。
2.3 新闻职业道德素养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一同重度培养
新闻编辑的专业素养不仅是体现在业务水平方面,还应当包含其职业道德素养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新闻编辑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新闻事件要客观报道,不得以主观判断去修改记者所提供的新闻原材料。要充分尊重大众的知情权,并且以真实的、客观的新闻报道去正确引导舆论。真实性作为新闻的最高价值体现,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的指导者,务必要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通过专业的处理方式对新闻稿件进行包装处理,合理运用新闻报道的权利来为受众服务,才能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稳定发展。故媒介融合时代下,重视和培养新闻编辑的新闻职业道德素养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已然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媒介融合时代,不仅是新闻编辑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编辑专业素养要求也随之提升。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编辑素养问题是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面对这样新形势的环境,新闻编辑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随时应对即将面临的各种形势的改变。只有壮大人才队伍,重视培养职业素养、深化编辑工作,才能使新闻编辑在媒介融合时代下发挥自身更高的价值。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新闻编辑专业素养的要求及培养】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数字时代其实就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代名词,因为电子信息的所有机器语言都是用数字代表的,所以人们将其美称为数字时代,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电子信息的基础上,信息传输高速便捷,但是人们对电脑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大,而且各种电磁辐射接踵而至,纵横交错于生活的每片角落,所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解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新闻编辑工作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时代对新闻编辑提出的新要求,针对新闻媒体适应时代发展而发生的主要变化,具体剖析数字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工作特点
进入21世纪,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逐渐趋向于各种类型的媒体相互融合发展,因为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新闻编辑特点和规律,全面认识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至关重要。数字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期,对新闻编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时代的变化,新闻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具有了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1.1 对网络技术要熟练应用
数字时代要求新闻编辑工作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新形势下要想成为优秀的新闻编辑人员应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熟练应用。首先,对计算机的操作应十分熟练,现代的新闻稿件撰写工作大都借用计算机完成,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非常重要。其次,能够进行网络学习。新闻编辑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同时应学会与读者进行网络交流[1]。
1.2 具有创新意识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新闻编辑人员应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首先,创新新闻主题。现在媒体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保证不断创新好的作品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创造一个有价值的新闻首先要选对主题,实现新闻的传播意义。其次,版面设计需要不断创新。数字时代下新闻形式有所增加,图文、动画和音像在新闻稿件中加以运用,因此需要注意版面的美观,更好的吸引读者的关注。
2.1 媒体时效性不断加强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时代媒体不再受时间和形式限制,新闻事件发生后通过网络能够及时的传播和扩散,人们往往借助手机、电视、电脑等对新闻事件有及时充分的了解,同时根据网络上的交流平台,人们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信息交流,及时了解事件发展动向,不断增强了媒体的时效性。
2.2 媒体逐渐实现个性化发展
数字时代下信息产业迅速壮大,媒体行业的数量急剧增加,新闻覆盖范围也不断的扩大,各家媒体根据自己的侧重点不同逐渐实现个性化发展。目前的媒体信息出现了极大模块,比如娱乐、体育、财经等等,各家媒体风格迥异、信息独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浏览需要的新闻信息。
2.3 受众的选择多种多样
目前网络交流形式不断的增加,微博、论坛等各种形式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人们可以借助这些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和评论掌握的新闻信息,不仅增加了信息的时效性,还打破了新闻媒体对信息资源的垄断,使受众的选择范围有所增加。同时随着媒体行业的个性化发展,进一步满足了受众的多样选择。
3.1 新闻编辑总体设计和指挥新闻传播活动
对新闻产品进行设计,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和组织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传播活动应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这就要求媒体不断创新优秀的新闻产品,新闻编辑者更要严格做好总设计和总指挥的工作。首先,制定编辑方针,设计媒体形象。目前媒体正处于不断融合阶段,新闻编辑在决策和设计上应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彰显媒体的风格特色,提升媒体形象。
一方面,编辑方针的制定要满足受众对象的需求,对报道内容和新闻的风格特色要具体规划。另一方面,设计新闻产品的外在形象、信息结构以及信息规模,形成媒体的独特风格。其次,做好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任务。由于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不断加大,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系列报道、追踪报道以及组合报道比比皆是,这增加了新闻编辑的策划和组织任务难度。最后,新闻编辑做好记者采访写作的指挥和参谋工作。新闻编辑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对记者的采访部署进行指挥,同时在记者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及时提供帮助,做好参谋工作,与记者共同完成优秀的新闻作品。
3.2 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总体把关
新闻编辑是对各类稿件形成综合产品进行加工处理,我们知道记者只是负责单个的新闻作品,而新闻编辑与之不同需要对报纸、栏目以及频道等多项内容进行综合处理。数字时代到来之后,网络系统在媒体行业得到充分的运用,通过在网络系统上建立编辑工作站,将各方面的稿件进行汇集,然后各部门编辑对这些稿件进行筛选,将不合格稿件退回,对于合格稿件进行分类和加工。
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总体把关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对稿件的分类处理进行把关。借助于网络技术,新闻编辑可以快速的收集需要的稿件材料,并对稿件进一步加工。第二,对版面设计的技术进行把关。对选取的稿件进行处理之后,需要交由专门的排版技术人员进行版面的设计。第三,劳动成果在报纸上进行集中体现。新闻传播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新闻事件的扩散和传播,只有将新闻产品推向市场,交由读者阅读才实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
3.3 新闻编辑提升了新闻素材价值
新闻稿件一般是由记者收集相关素材撰写而成,但是初步加工的稿件未必完全符合报纸的需求,新闻编辑需要对各类稿件进行进一步的选稿和加工处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主要接触者,往往工作在一线能够真实体会事物的发展,因此在创作稿件时极易夹杂个人的主观情绪,对新闻事件认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新闻编辑与之不同,对新闻事件的观点较为客观,同时容易受大局意识主导,能够从新闻报道的原则和立场出发,发现新闻素材中的潜在价值。一般新闻编辑提升新闻素材的价值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方面,新闻编辑通过对记者提供的稿件进行加工修改,提炼创新有价值题材。新闻编辑根据报道意图,将原稿件中具有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再挖掘,结合其他同类新闻事件形成专题报道。另一方面,改善新闻的表现形式,简化语言,突出主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受时间的局限撰写的稿件有所欠缺,新闻编辑通过对稿件语言进行简化和修改,使读者更容易找到主旨[3]。
3.4 新闻编辑引导了舆论话题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新闻获取渠道,同时网络交流平台的产生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闻编辑也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思路,将新闻报道工作个性化和大众化,不断的引导舆论话题。一方面,对于大众关心的新闻话题,新闻编辑不断的对其走向加以引领,保证舆论话题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新闻编辑对公共论坛进行主持,在新闻传播中关注民众思想观念。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新闻编辑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新闻编辑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工作思路,对自身工作特点不断改进和提升,丰富了新闻形式,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促使新闻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解析】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的发掘途径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相关媒体单位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一定要发掘出更多的新闻途径,这需要新闻编辑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源,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发掘出新闻的亮点,这极大的考验了编辑的能力。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对基础新闻内容进行加工,还要找到吸引眼球的亮点,延长获得关注的时间。
媒体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媒介融合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这增加了媒体单位之间的竞争力,只有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在新闻基础上发掘出亮点,吸引大众的眼球,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报道新闻时,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网络新闻编辑应提高自身的能力,报道原创新闻,这也是在主流媒体中脱颖而出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做好新闻的发掘工作,做好跟踪采访以及信息加工工作,使报道的新闻更具原创性。
新闻报道时,需要拓展新闻获取的渠道,提高新闻的价值,保证新闻报道的内容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属性。互联网发展很快,互联网中的信息很多,也很杂,在对网络新闻进行编辑时,一定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要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使新闻的效果更加显著。新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会引导舆论,新闻对社会的影响效力很大,所以,网络新闻编辑一定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保证网络新闻编辑的质量。新闻还要保证客观性与真实性,不能违背相关法律法规,也不能杜撰虚假新闻。媒体单位要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发掘出更多的新闻途径,这也是促进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
1.1 捕捉热点新闻
在不同的时期,网络新闻关注的热点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在邻近节假日时期,人们比较关注交通以及天气情况,在“两会”期间,人们对时事政治新闻比较关注,作为网络新闻编辑,一定要做到投其所好,报道大众关注的问题。编辑还要了解民风民俗,在不同的时间点捕捉不同的热点话题,避免出现老生常谈的话题,要具有创新的意识,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寻找全新的题材,对新闻信息进行加工,然后从新颖的角度探讨新闻时间。网站新闻还要注重页面布局问题,结合网站的特点,体现出编辑独特的报道风格。网络新闻编辑要对热点话题进行加工,使新闻更具吸引力,引起大众的共鸣,还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升华,体现出新闻的价值。
1.2 深度挖掘新闻价值
为了提高新闻的价值,需要对新闻进行深度的挖掘,可以从因果关系、影响力以及发展趋势几个角度出发,对新闻进行深入的挖掘,从不同的角度报道新闻。网络新闻编辑可以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剖析,揭示新闻背后的真相,从而引发出新的热点,这种连续报道的方式,可以增加浏览量以及转载率,通过追踪报道的方式,可以对整体事件进行探索,分析出事件的发展趋势,从而引导舆论。深度挖掘新闻需要另辟蹊径,新闻编辑需要匠心独运,对新闻蕴含的价值进行深度的剖析,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即使是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仍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在对已报道的新闻进行整合时,新闻首先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编辑可以参考新闻报道后收到的反馈,将其作为整合的参考资料,对新闻的价值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延长新闻的生命力,保证新闻发挥出最大的传播效果。从已报道的新闻中还能挖掘出新的热点话题,可以拓宽新闻报道的广度,吸引更多的群体,提高新闻的受关注程度。
2.1 对网络新闻进行专题整合
互联网的普及率比较高,这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增多了,利用互联网途径可以获取更多的新闻资源,给网络编辑带来了较大的优势,利用超链接,可以对近期比较相近的新闻进行整合,多起相似的新闻可以吸引大众的眼球以及关注度,这些已报到的新闻引起了大众的注意力,编辑在对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剖析后,可以了解新闻的相似点,提升新闻的价值,编辑从匠心独运的角度引发出新的话题,提出新的见解,并报道专题新闻,对新闻进行深度的剖析,在新闻下编辑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网络风格,或者可以请专家对新闻进行深入剖析,这可以挖掘出一条新的新闻线索,可以吸收受众群体。另外,编辑还要配上引人注目的标题,在报道中插入图片或者视频,这也是网络新闻的一大特色,利用辅助效果可以体现出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加强与网民的互动,提高新闻的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中,新闻报道的方式增多了,人们获取新闻资源的途径也增加了,在阅读新闻报道的同时,网民还可以发表评论,网友之间、网民与网络媒体之间还可以互动,这可以引发出更多新的话题,网民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创作出新的新闻,一个新闻事件可以引出多个话题,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为此,新闻工作者可以将网上不同网民所发表的言论收集整理起来之后,挑选其中比较具有独到见解的言论,进行归类整理和总结,最终形成代表广大群众意见的新闻报道。这是互联网时代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新闻编辑渠道。通过利用这种新型的新闻渠道,能够将一件普通的新闻事件报道出特别新闻事件的效果,将原本不引人注意的小事综合在一起形成一类专题新闻,从而引起更多的人重视。
另外,在新闻获取中,还可以从某新闻的点击量,网民对某件事的投票结果等角度来深度挖掘新闻。例如可以从网友的网页浏览记录来掌握网民对某新闻的关注度,或者从网友对某件新闻的评论上了解网民的态度。这样能够更好的掌握网友的需求,并获取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再例如通过设置投票环节,增加网友对某新闻的关注度,并与网友进行很好的互动,从投票结果上了解民心所向并进行新闻报道,也可以获取较高的新闻关注度。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新闻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从互联网中获取新闻的习惯,这促进网络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网络新闻的价值与编辑的能力有着较大的关系,网络编辑一定要发掘出更多的获取新闻的途径,寻找更多的新闻亮点,吸引大众的广泛关注。网络新闻编辑要保证新闻的多样化,采用投其所好的原则,满足社会大众对新闻多样化的需求。网络新闻编辑要从多个角度发掘新闻,形成具有特色的网络风格,从而促进网络新闻行业更快的发展。
【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的发掘途径探析】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1942年陆定一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新闻专业论文范文: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重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信息发展带领我们走入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面临的信息、数据复杂且庞大,因此需要新闻编辑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构自己的编辑能力,选取正确的新闻传播方式。本文提出了大数据时代制约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因素,然后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大数据;新闻编辑;能力重构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资源膨胀速度加快、数据资源更新飞快的社会,因此,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时候,人们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只有加强对数据采集的重视,保障采集数据的真实性,提高对所采集信息的编辑能力与利用效率,才能满足人们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需求。因此,大数据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编辑能力重构刻不容缓。
1.1 受众阅读新闻信息节约时间的需求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每天会接触到很多网络、报纸、电视等新闻信息,人们每天在阅读来自社交网络以及大众传媒的大量信息时会花费很多时间,因此,为了帮助受众节约在“快餐文化”背景下每天阅读信息的时间,新闻编辑需要大力发展数据新闻。美国一项研究指出,读者比较喜欢看带有图片的新闻,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比较偏向阅读图示、照片、标题等信息,而对文字报道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受众这种阅读新闻信息节约时间的需求迫使新闻编辑能力重构,因此,新闻编辑要努力发展生动形象、轻松易懂的“轻量化阅读”新闻,帮助读者查找有关信息,并进行辨别、处理,使编辑出的新闻一目了然,更加有吸引力与说服力。
1.2 编辑自身能力提高的需求
从编辑自身来说,其处于变化发展的新闻行业,处于大数据时代,有提高自己新闻编辑能力的需求。要利用数据的优势把复杂的新闻内容变得简单,把抽象的新闻信息变得比较具体化,使媒体新闻的表现形式丰富化。新闻编辑能力的重构,还要能够用新闻编辑把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清晰地表述出来,方便读者的阅读与理解,要能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McGhee教授提出,目前的新闻与数据有着越来越大的联系,媒体有把复杂难懂的数据化为读者易懂的新闻信息的责任,因此,新闻编辑需要在大数据时代,不断更新自身新闻编辑的知识,提高自身新闻编辑的能力,利用大数据方法与技术把网络时代数据量比较大的信息浓缩成比较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信息与新闻数据量以飞快的速度增长,因此,数据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变得比较复杂与困难。适应这种时代特征,新闻媒体不能间断创新的步伐,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来增加新闻传播方式,拓展信息来源的渠道,同时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与编辑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
2.1 提高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的速度
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随之也变得飞快,人们在对新闻进行获取的时候不仅信息量变大,获取方式也变得多样,因此,人们很难对所获取信息的真伪进行正确地区别与筛选。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已经不能靠传统的对实时发生的新闻进行报道来满足,而是需要新闻工作者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有效地预测与报道,这不仅给新闻编辑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也给读者对新闻真实性的区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由于新闻数据量巨大,因此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比较感兴趣、对自己比较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读者接受信息的模式从被动转变到主动,读者能够利用网络对自己所需的信息进行搜索与查找,还可以分析对比所获取的数据内容,增加所获取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2 不断拓展新闻编辑能力
大数据时代下新闻编辑的工作方式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新闻编辑只要把握新闻的规律、遵守相关政策法规、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即可,但是大数据时代的新闻编辑工作内容变得比较复杂,不仅仅要加工新闻,还要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解析新信息,对一些信息补充相应的观点,提炼出新闻信息的价值,并且新闻内容的表达需要真实数据做支撑,因此,新闻编辑者必须拓展信息采集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新闻创新能力,保障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升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才能把新闻编辑工作做好。
2.3 对新闻编辑工作流程进行严格地控制
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的重构,要着手于对数据能力的重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要保障数据信息的公开性与可靠性,主要是因为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资料不仅真伪需要验证,其很多内容具有较大的冲突性,因此读者需要对其真伪及有效性进行判断,同时为了提高数据信息的可靠性,需要利用可靠的搜索引擎(百度、谷歌等)对数据信息进行搜索,为了保障数据的真实性与科学性,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给后期分析工作,也可以在专业的数据站与网络论坛对数据资源进行搜索;第二阶段,整理分析已经搜集到的数据资源,努力提升所获取数据资源的可信度、真实性与参考价值。随着时代的变化,新闻编辑者的责任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因此,新闻编辑者必须摒弃传统的评论方式,跟随时代潮流,利用网络技术及其他技术提高参与热门话题讨论的及时性,用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观点对新闻进行正确地评论,不断提高读者对所编辑新闻的关注度及阅读兴趣。
2.4 广泛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
新闻编辑要精通数据可视化知识,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把抽象的信息形象地表达出来。比如,ManyEyes网站提供了多种数据可视化服务,可以帮助用户把有关数据做成可视化的图表等,帮助用户对数据信息进行更好的分析。因此,新闻编辑能力重构需要学习数据化可视技术所涉及的各种艺术设计技巧以及工具软件,利用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把数据新闻的魅力充分地表现出来。
3.1 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目前,网络信息、电视信息、杂志、报纸等信息媒体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在阅读这些信息的时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相对而言,数据新闻不仅能够大大地增加人们获取信息的数量,还能帮助人们节省获取信息的时间。通常,人们在阅读信息的时候比较喜欢带有图片、视频的稿件,因此,新闻编辑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来强化读者的理解,并吸引读者的兴趣。
3.2 使新闻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大数据时代下多媒体新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数据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使得对新闻及热点话题的描述及表现更加形象、丰满、具体。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数据化专家也在不断地创新数据分析的能力,不断地提高利用数据资源的能力。
数据交流与资源共享会在未来的社会更加深化,为了适应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编辑需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重构其编辑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不断地改进其观察新闻事件、分析判断数据以及新闻编辑的能力,以促进大数据时代下新闻行业的蓬勃发展。
【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能力重构】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电视新闻编辑能力与策划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社会舆论制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完善,在现如今的社会中,人们通常会选择通过电视新闻节目来了解全球各地的新闻轶事。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与策划性要强,要在新闻的结构与内容上做到创新改善,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可读性与参考性。本论文就结合这一大环境背景对电视新闻节目所需的编辑与策划能力作简要分析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电视新闻节目;编辑能力,策划创新
1.1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组织能力分析
一般来说从事电视新闻节目编辑工作的人通常是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这种专业知识不仅会在节目的编辑与安排上得到体现,还会在节目的深度与评析角度上得到展示。电视新闻需要抓住观众眼球,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就需要经过编辑的合理安排与计划,节目表现的形式你也需要经过精心的策划与组织。作者建议可以参考并借鉴国内外著名的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电视新闻节目的新型的表现形式。
1.2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总结能力分析
在过去的传统节目的形成过程中,通常都是由记者搜集素材,实施采访,总结并整理成文,而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些新闻稿件实施审核与修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闻稿件的质量大打折扣,编辑的主要整理与组织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新闻节目也就因此显得深度与独创性不够。所以,在当今的新闻节目中编辑的作用应该做到基本职能与提升职能的相结合,在基本的编辑,整理与归纳的职能之上加入具有责任心的组织策划职能,使得新闻稿件有可读性,从而才能促进新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1.3电视新闻编辑具有一定的现实性,需结合实际生活案例
艺术与新闻作品通常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般的新闻稿件都是要结合社会实践来进行编写的,因此,新闻节目的编辑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编辑能力与知识,还需要多走进人民群众中的生活中去,多了解民生,学会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诉求并积极的搜集素材与资料,这样才能编辑出具有真实性与完整性的新闻稿件。同时,作为编辑还需要不断的从社会实践中吸取有益的,健康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这样才能确保编写的新闻稿件内容丰富,形式精彩。
2.1新闻主旨不明确,内容冗杂无重点
当今的新闻电视节目时常会出现新闻报告内容不具体,主旨难以明确,甚至有些内容都是虚假编造的这种不利的现象,这是受当今社会风气的不断影响所造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观众的不尊重,对编辑工作的不尽职责。即使新闻节目的编辑在制作新闻的过程中确实认真对待了,但是由于记者的虚假材料使得整个新闻节目就会变得不够真实。因此,新闻报告内容必须要真实具体,不要冗杂,还有要简单明了以及主旨明确,更好的一种情况就是在这些标准都已符合的基础之上,编辑可以利用自身优秀的专业技对这一新闻事件从自己角度对其发表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观点,有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的嘉宾做客,听取嘉宾教授的观点并结合编辑自身的将这个新闻事件的深层内涵与层次挖掘出来,使得观众在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同时还能提升自己思想的能力与空间,一举两得。
2.2思考性不够,独特的认识与见解不够完善
这里的思考性不仅指的是编辑对于所编写的新闻稿件的思考不够,还指的是新闻稿件启发人们进行思考号召力不强。一个优秀的新闻稿件不仅可以使得观众在第一时间内就可以了解到国内外大事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促进人们对这一事件产生思考与分析的兴趣,人们可以在听取完编辑对于这个新闻事件的思考之后,自发主动的进行再次思考,这样既可以迸发出新的观点,也使得观众自身的思辨性得到了提高。而在现如今大多数的新闻节目中,编辑单纯的只是把新闻播报了一遍并没有对此提出自己的独特认识与见解,这就属于不合格的编辑稿,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2.3具有较差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节目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其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与效率使得观众们详细并清楚的了解到事情的经过与结果。但是在新如今的新闻节目中,千篇一律的新闻事件使得观众失去了了解新闻的兴趣,只有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贴合当时的实际播报环境找寻新的播报亮点才能在旧式的新闻事件上开阔创新,革故鼎新。。
现如今的电视新闻节目除了具有上述所提到的不足之处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不足,例如没有做好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的隐私保护工作以及没有做好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在此作者就结合南京电视台的新闻播报栏目《民生》对上述情况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3.1做好特殊化的处理工作
在播报某一新闻事件时难免会牵扯到新闻当事人的隐私与个人方面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新闻编辑工作者对此做好特殊化的处理工作,要在确保新闻事件的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做好保护当事人的人身隐私。通常所需实施特殊化的处理工作的新闻事件有以下两类:1)突发新闻事件,由于其发生的时间紧急,对于这个事件的许多信息编辑还没有完全了解到,因此对于这种事件就需要特殊化处理,使观众了解大概情况但不可明确报告。2)涉及到国家安全或者其他方面的私密新闻,这也需要编辑实施特殊化的处理方式,不可为了节目的收视率就盲目播报,这样既体现出编辑自身的职业道德与操守不合格,又会给国家带来一定的损失。另外在牵扯到他人的法律关系与个人隐私时也要遵循当事人本人的同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播报工作。
3.2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工作
每一个成功的新闻节目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与开阔性,这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将新闻视野进行改善,并不能一直紧盯着国际发生的大事,也应该要从社会生活中的小事中找寻切入点,从小事中折射出当今社会的种种不好的现象,以小见大以此引发更多地额观众共鸣,像这种方式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民生》做的就很好,其更好地关注民生热点、解答民生疑难、探讨民生发展、汇聚各方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同时,还要求各区和部门要通过《民声》栏目更广泛地了解和掌握市民群众的真实诉求、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民生工作。对在《民声》栏目中市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或解决,切实改进和推动工作。这是激发编辑灵感促进新闻节目挖掘深度的重要方式。
3.3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舆论监督体系的发展
新闻节目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播报正能量的新闻事件来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的转变,引导社会舆论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要积极走进人民群众,听取民生,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事情,关心民生问题并提供必要的解决措施来改善民生问题。同时还需要在新闻事件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正能量与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优秀引导,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在传媒世界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能力与策划能力在促进新闻节目提升与发展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新闻节目的深度与可读性,除了认真做好相应的编辑与组织策划工作之外,还需要具有明辨是非的态度、认真工作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敢于跳出传统新闻节目的束缚,勇于创新改革,积极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播报新闻节目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新闻节目的不断促进与创新,还可以推动着其向专业化,高效化与全民化的方向发展。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需要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找到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本文从受众需求角度探讨了当前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受众的心理和需求影响着传播效果。作为电视媒介传播活动一个构成部分的电视新闻,其传播效果如何,与新闻节目能否适应受众心理,满足受众需求是成正比的,而电视新闻编辑作为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编辑内容和形式只有满足受众心理和需求,才能使电视新闻在整体上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受众;心理需求;电视新闻编辑;创新
当电视文化由买方市场转入卖方市场,即电视进入以受众为中心的消费时代后,受众的心理和受众的需求成为各电视台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新闻节目,其报道内容日趋平民化,在前期报道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与此同时,对于电视节目表现形式创新的研究却相对滞后,重内容轻形式的新闻节目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从受众心理来看,他们打开电视就是为了寻找“好看”。人们不仅要求电视节目内容好看,同时也要求电视节目的形式好看。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总是通过好看的形式,才有可能去接触好看的内容。因此,有必要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电视新闻节目编辑进行重新的审视,研究新闻节目编辑创新的方式方法。
要从受众心理和需求角度来探索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就必须先了解受众的心理和需求。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公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于是在传播领域,受众的接受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受众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和特点,一个是大众化心理和需求,即受众共同的心理和需求,再一个是多元化需求,也是差异化需求。
(一)受众心理的“随意性”要求新闻内容易于接收,通俗易懂。由于电视新闻具有线性流程的特点,再加上频道、节目的日益增多,人们收看电视新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果在收看电视新闻时,内容很难理解,语言晦涩难懂,不方便接收,那么受众很有可能就是换台,放弃这个节目。这就要求编辑在新闻语言,文字,声音及画面各方面对新闻内容进行仔细的选择和整合,注意内容的贴近性。
(二)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加大新闻内容信息含量。对摄录信息进行选择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一方面是省略、删节,一方面是强调与突出,而所做的省略与删节其实也就是对强调与突出的衬托。为了保证在做出选择后能让受众接收到丰富、饱满的新闻信息,应该确立以下几个选择的标准:(1)合理删减,提高有效信息含量;(2)运用新闻背景,新闻链接,增加信息含量;(3)满足受众对真的需求,让受众身临其境;(4)满足求“近”的心理需求,选择与受众息息相关的内容
(一)画面和声音要给人以新鲜感。在编辑画面时要注意引入其它的视觉传播符号,如屏幕文字、电子图表与动画等,与采访中摄取的画面互为补充,形成视觉元素的丰富性,带给观众变化的感觉。同时要注意一些资料画面的运用,现在一些编辑喜欢频繁就用资料画面,时间一长,观众必然会产生厌倦心理。
在声音方面,采用以播音为主,其它类型声音适当介入的模式。如果只有播音,会显得单调,所以要引入同期声、记者的过音旁白、原音等多种类型的声音元素,与播音文字稿交替出现,互为映衬。
(二)创新电视新闻编排模式。电视新闻的编排不能理解为各条新闻的随意拼凑与组合,而要根据新闻的内容及其特点,按照宣传报道的意图,赋予它一种特殊而又全新的效应。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编辑,确立新闻内容的传播形式,会给观众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稳定感。但是多少年都不变的模式也会让人厌倦。特别是一些地方的时政新闻栏目,一般沿用着这样的固定模式,即“主要领导出席的会议或参加的活动―各部门各单位传达贯彻会议情况或取得的工作业绩―一些小地方小单位的工作动态(包括
经济社会的特点是鼓励人们的多元化生存和多元化消费,就是承认人的个体和差异、张扬人的个性和差异。于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产品的丰富,受众的口味更加众口难调。受众的多元化和差异化需求越来越明显,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给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条件。
正是这种多元化的需求,要求电视传播形式由“广播”逐渐向“窄播”和交互式转变。传播对象由“大众”逐渐向“窄众”转变,对受众进行分众化传播,这种分众化的传播理念具体到电视新闻编辑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丰富新闻节目形态。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收视习惯,电视编辑要在各个时段为受众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新闻内容。不仅有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还要有体育新闻,农业新闻等,在新闻类别上,不仅有综合消息,还要有新闻综述,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节目类型,兼顾不同受众群的需要,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的愿望。在具体的节目编排上,可根据目标受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时间,把几个不同类型或几个相关类型的节目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实施栏目化和版块化的编排。
(二)分割式编排。在每个版块节目中,一两个小时的新闻可能会因版块过长使观众产生疲劳感,这就需要编辑根据节目内容和不同观众的需求实行分割编排。观众可以根据需要想看哪一版块就看哪一版块。如四川电视台就把晚间主要时段的新闻按照时政、社会、地方联播的不同类型进行更加明晰的分布,大连电视台的《今晚60分》把长达一个小时的节目,分成《头条组合》、《本市民生新闻》、《国际国内新闻》、《本市热线新闻》、《深度报道》五大版块。分割式编排让挑剔的观众彻底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梦想。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报纸媒体正全面迎接数字化革命。微信公众号和订阅号的出现使得图片编辑的具体任务内容和编辑原则发生着改变。视觉关注中心、版面位置等传统图编要遵循的图编规则正在打破,取而代之的则是如何考虑图片线性的逻辑分布,以及对于故事板叙事时间的重视和视觉语言的精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新闻图片的编辑原则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传播符号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图片作为一个相对形态固定、形象具体的传播符号,新闻图片有着其他的传播方式无法替代的特点。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运用新闻图片,凭借新闻图片与其他形式的报道方式相结合,促使新闻信息传播得到更好的效果,需要新闻编辑进行更为严格的编辑过程。
【关键词】: 新闻图片 媒体 编辑原则
图片作为一种传达最原始的状态信息和最直观的形象的非语言符号,不需要复杂的解答,各种各样的受众阅读新闻图片都可以领会所传达的信息,看图片比阅读更快速,轻松,因此在受众中很受欢迎。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图片在传媒业的作用已不仅仅配合文字报道,甚至可以作为独立的新闻报道专题出现。我们在大量使用新闻图片的同时,除了要精心选择高质量的图片外,还要加强对新闻图片编辑的把控,严格遵照新闻图片编辑原则来处理新闻图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经得住
(一)照片
不管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照片均是常见的表现发送。在传统媒体如报纸图片分为两大类新闻图片与非新闻的图片。新闻照片是现场的新闻图片,新闻是一种视觉新闻。这是在新闻事件以事件现场和当事人为对象,再现新闻现场的照片,它可做为独立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合作文字报道一起刊发。非新闻图片是没有新闻照片的新闻效应以及时效性,如一些自然风光摄影,这些照片一般不作为独立的体裁报道出现在报纸上,但可以配合一些文字报告合作出版。
(二)漫画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是通过高度夸张的,滑稽的表情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导读者联想和思考。漫画在现代媒体的使用也很广泛。根据新闻事实特点进行加工的新闻漫画,时效性强,往往印在报刊的新闻部分。更有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性漫画。
(三)图示
这里包括统计图表,示意图,新闻地图等三种形式。统计图表是汇总统计,方便读者集中阅读,一目了然。示意图不仅将统计的数据集中绘制为图文形式,并采用较为形象化的手法阐释所说明数据的具体意义,如用曲线图、柱状图表明数据的具体走势,使数字类比或对比更生动。新闻地图是根据标准的地图,将地图上的新闻发生地点的位置标明的更为简洁明了。
(一)一图值万言
首先,新闻图片是“易读”的信息。相对于文字信息,新闻图片在接收和理解上的要求很低,就算是目不识丁的读者也可以从新闻图片中或多或少地了解到新闻图片所传达的信息。因此,新闻图片也可以说得上是一种“国际性”的语言,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同一张图片获得相同或者相似的信息。另外,新闻图片是一种简介而有力的新闻表现手段,新闻照片给读者的印象往往要比文字来得要深,“一图值万言”就是说明新闻图片的表现力。用同样的篇幅,新闻图片要表达的新闻内容无疑要比文字要丰富得多。特别是当遇到一些好的新闻照片是,能给人产生长久的影响。
(二)再现证实
新闻图片一般都是对客观新闻事实的再现,就是把新闻事件的某个瞬间定格,让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新闻信息。它可以避免文字报道中的主观表达,因而它具有对新闻事实的“实证”作用。虽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修改照片,新闻照片也不再是绝对的客观真实,这样一来会导致新闻失实,甚至会误导读者,让新闻照片的“实证”作用大打折扣。这就需要图片的使用者要有更高的业务水平,从而确保新闻照片的客观真实。
(三)视觉冲击
新闻图片的形象性和直观性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与震撼力。它省去了许多文字表述的繁琐外,直接向读者展示新闻现场,给读者一种现场感,甚至心灵上的震撼力。如在“青岛市民当街砸西瓜”的新闻报道中,极具震撼力的图片强力地冲击着广大读者的心灵,唤起了广大受众和相关部门的注意,这些都是文字描述难以企及的瞬间冲击力。另外,照片上拍出来的人物、事件、场景,又给读者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能长久地观看、体味,从而对之印象深刻、回味悠长 。
浅析新闻图片的编辑原则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电视新闻媒体是传统的主要媒体,也是大众普遍接受的媒体形式,这种形式下的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公信度,所以电视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权威性较高,也是加深报道内容和报道深意的有效途径,能够很好地引导舆论。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推动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浅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在电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电视作品的质量与电视编辑思维具有紧密联系。面对当今新嫌体给电视新闻作品制作带来的挑战,电视新闻编辑要从群众需求角度和美学角度出发,促进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发展,丰富电视新闻的编辑方式,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竞争力。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
电视媒体作为主要传统媒体,在新闻播报方面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深度报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新媒体在新闻编辑和传递过程中体现出了其方式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面对当今新媒体环境给电视新闻作品制作带来的挑战,电视新闻节目要借助新媒体带来的创新契机,促进新闻编辑工作的多样化发展,丰富电视新闻编辑的编辑方式,拓宽电视新闻的编辑思路,使电视新闻节目满足观众的多层次需求,进而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水准和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在面对新闻采集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并无实质性的差别,电视媒体一样可以采集与新媒体相似的新闻热点,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新闻内容的编辑方式和传递方式上。新媒体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传递方式的灵活多变,赋予编辑工作更多发挥空间。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和美学需求,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美学的必然需求
的结合体,电视节目除了需要具备图像美感和声音美感外,更需要主持人进行流利演说,新闻节目只有对各方面的条件信息进行合理结合后,才能将独特的艺术美感展示出来。显然,单一的电视新闻编辑方式无法满足电视新闻节目的美学需求,对电视新闻节目产生排斥心理。面对信息技术为新闻编辑带来的机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要利用多样化的编辑手段,充分体现美学角度下电视新闻的严肃与真实,使新闻节目内涵在美学环境中得到升华。为此,新闻编辑人员在新闻采集过程中,要促进新闻与美的结合,将新闻的美学价值充分体现出来。除了体现出新闻节目形式美,更要展现新闻节目内容美。
(二)服务受众的必然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为受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社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媒体环境变化,让受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新闻节目形式。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受众迫切希望得到最全面的信息,并得到相应的权威解释。为此,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要想获得竞争力,不仅要展现出新闻节目的美学艺术,更要提供实质性和实用性的新闻内容。
(一)促进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的多样化
新闻节目中消息类新闻所占比重最大,承担提供最新新闻资讯的使命。正是消息类新闻的时效性和严肃性,反而使消息类新闻具有模式化的编辑形式。模式化新闻编辑形式容易让受众产生视觉疲劳,为此在新媒体的市场竞争中,电视新闻节目要加大消息类新闻编辑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借助多样化的新闻编辑形式,将新闻内容生动地展现给观众。比如,进行经济新闻播报时,新闻编辑要注重对内容关联性的解析。进行国际新闻报道时,尽量获取独家报道资讯,准确把握采访机会,为观众呈现新闻现场。
(二)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段的新闻内容采用不同编辑策略
许多电视新闻节目因为存在播出时间上的差异,往往具有不同风格,有的偏重于经济信息,有的偏重于社会生活,有的偏重于时事政治。为此,针对具有不同特点的新闻节目,电视新闻编辑要创新编辑形式。比如,在互动类新闻节目中,新闻编辑可以依据观众提出的现实问题进行连续性报道,也可以将观众拍摄的真实影视资料作为评论依据,聚焦观众目光,达到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美学效果的目的。
(三)促进编辑思路的多样化发展
电视新闻编辑在提升节目美学效果和多样化编辑的同时,也要注重编辑思路的多样化发展。第一,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可以借鉴新媒体中的经典词语,对新闻标题进行深加工,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艺术活力,激发观众观看新闻节目的热情;第二,对同一类型新闻进行编辑时,编辑者要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运用独特的编辑策略为观众营造全新的新闻视角;第三,注重不同新闻编辑形式间的联系和转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新闻编辑形式应实现多样化新闻编辑形式与新闻内容之间的有机融合。
电视媒体作为主要传统媒体,在新闻播报方面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而新媒体在新闻编辑和传递过程中具有方式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面对当今新媒体环境给电视新闻作品制作带来的挑战,电视新闻节目要促进新闻编辑工作的多样化发展,丰富电视新闻编辑的编辑方式,拓宽新闻编辑的编辑思路,使电视新闻节目满足观众的多层次需求,进而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水准和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浅析相关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新闻是我们了解国内外情况的一种途径,新闻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日益推广应用的今天,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面临机遇与挑战,为加强对电视新闻传播的认识与了解,本文从媒介融合背景角度出发,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走向加以探究与分析,旨在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有序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传播走向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数字应用技术得到了创新发展,传统新闻的传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需积极探索全新的传播途径。在计算机和日臻成熟的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支持下,媒介融合成为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成为了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从整体角度分析,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传播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对电视新闻栏目也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实现电视新闻的创新发展成为了新时代的重要任务与内容。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以及对媒介融合以及电视新闻传播的认知,于下文中提出几点粗浅建议。
1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优点
所谓媒介融合主要是指各种媒介所呈现出的一种发展趋势,媒介融合概念最早由美国一名教授所提出,认为媒介融合提高了传媒市场的发展,且具备的自主流动性与传统媒介形成消融现象,致使整个媒介生态发生重大变化。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市场一体化的整合,是媒介产业的一种发展趋势[1]。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面临非常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新闻信息呈无限化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的无限化成为了最为主要的形式,媒介融合是将各种通讯设备进行融合,具有广泛性。与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相比较,媒介融合背景下更趋向于传播性。当前我国电视新闻传播手段发生变革,单一、传统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电视新闻传播在媒介中不断融合发展,促使新闻信息不再依靠固定的模式,受众了解新闻信息可以通过通讯设备、门户网站,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无限化[2]。
1.2新闻采集合作化
在媒介的发展过程中,新闻传播形式得到创新发展,如果从传统方向分析,新闻采集主要集中在分工采集过程中,即每一个针对不同的区域进行采集。然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的方式演变为分工合作,这种信息采集模式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团队的分工合作,实现信息的集中化与去真实性。
1.3新闻表达的多样化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表达的多样性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与此同时,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新闻表达的形式与传统模式相比较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在对同一热点话题进行表达的时候,不同媒体的切入点不同,所表达出的内容也不同[3]。当前电视新闻传播变得尤为重要,而新闻表达的多样性则成为了传媒体系中最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2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途径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且电视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决定了电视新闻发展的好与坏。如果单纯的从传播效力上分析,可以将其划定在受众传播信息的基本范畴之中,是一种舆论引导的重要表现。当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应用广泛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电视新闻传播面临着十分重要的要求,因为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核心竞争力与传播效力呈现正比,从而形成电视新闻传播效力越大,新闻产生影响力则越大的发展现象。总体而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具有十分有利的优势,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效力,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积极强化信息整合
诚如上文所言,在当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呈现出多样性,虽然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给媒体带来困扰与阻碍,尤其是新闻传播在面临海量信息的时候,需要对信息的真假进行辨别,对信息进行筛选。这种发展情形下,积极强化信息整合则成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效力的关键途径[4]。通常而言,因信息种类、数量过多,媒体只有加快新闻传播速度,提高新闻报道及时性才是最为关键的任务,与此同时,因新闻信息浩如烟海,在进行筛选、重组的时候需积极强化与整合,才能真正发挥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强化信息整合的时候,需要符合现阶段新闻传播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将零散的新闻报道进行组合,形成一定的报道规模,如此一来,才能真正挖掘出信息价值,才能增强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2.2积极拓展新闻传播平台
在数字传媒时代,传播手段的丰富性与可信性成为了当前的关键因素,在数字时代中积极拓展传播平台能够实现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并且还可以借助网络或者报纸等传播载体实现新闻信息的二次发布,如此一来则可以提高受众对电视新闻的认同,能够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实现双赢。除此之外,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需借助媒介传播,并积极拓展新闻传播的表达内容,真正做好3方面内容:其一是加强终端延伸与利用,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之中,电视因为受到时间的限制无法发布大量的信息,然而,加强终端的延伸与利用,应用网络等载体,则可以扩大新闻受众群体,能够增强新闻的传播效力[5];其二是实现内容的互补,在当前电视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需要结合网络等媒介载体选择合适的新闻信息,避免报道内容的同质化;其三是加强管理与改革,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不仅要丰富报道内容,还在加强管理,不断推陈出新,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效率。
2.3积极创新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实现媒介平台的关联性,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提高了新闻传播的基本效力。当前电视是人们使用频率最多的媒体类型,从受众结构以及接收终端角度分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果仍旧采取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则会阻碍电视新闻的发展与进步,无法真正提高电视新闻创新发展[6]。然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创新表达方式,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力,并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借助文字进行表达,推动电视新闻传播效力。与此同时,因电视属于声画同步的媒介载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视新闻传播过程忽视了文字表现力,仅仅过分强调画面感,阻碍了电视新闻的有效发展。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需要借助网络编排的模式,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将集中同类项作为主要内容,将电视新闻信息进行整合,这样一来才能保证整个节目更加具备有序性,并且还能增强新闻信息量,真正形成“1+1>2”的传播格局。
3结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媒介融合是电视新闻创新发展的源泉,但是作为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电视新闻传播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尤其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媒介的融合趋势已经演变的更加强烈,媒体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变,电视新闻要想得到创新发展,则需要采取良好的传播策略,实现人性化传播趋势,科学且合理的对新闻传播进行控制与管理,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发挥出电视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经营管理者,2013(20):329-330.
[2]陈念.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走向分析[J].中国报业,2015(10):63-64.
[3]李卓颖.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新闻传播,2014(5):101.
[4]任春莹.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西部广播电视,2014(11):25.
[5]王珏.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西部广播电视,2015(24):130.
[6]丁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视听,2015(12):147.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给大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鉴于此,丰富多样的新媒体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且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赢得了诸多的关注。新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所以,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传统电视新闻媒体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更好地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应时地进行创新和变革,融入更多具有吸引力、符合如今市场需求的元素。本文分析了当今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并且就新闻传播理念变革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传播;变革
现阶段,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其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与日俱增。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所谓新媒体,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不同的媒体存在形式,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数字电视、移动手机、电脑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激发了大众的不同需求。而我们最先接触到的电视新闻在这个浪潮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电视新闻传播想要获得深一步发展,就必须根据当前的媒体发展状况,在充分分析和了解观众需求的基础上做出变革,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多种新媒体形式迅速发展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新闻传播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互动众所周知,电视新闻传播的方式是非常单一的。与如今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相比,更是缺乏竞争力。如今,新媒体在互动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可以迅速对信息进行编辑,与受众进行互动和交流。除此之外,国家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电视新闻的传播。
(二)时效性较差电视新闻传播因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其新闻的时效性与新媒体传播存在很大的差距。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信息的更新速度相对来说比较慢,从而降低了对观众的吸引力。
(三)传播内容单调,形式刻板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诸多传统媒体在发展方面另辟蹊径,与新媒体进行了强力合作,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但其在电视新闻传播方面却依然按照传统的套路和既定的形式进行。就如《新闻联播》,多年来在风格、新闻传播形式等方面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观众的视觉疲劳,缺乏吸引力。
二、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变革的建议
新媒体的发展,引发了不同媒介之间激烈的竞争。各种媒介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夺媒体发展的制高点。在这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如果想要在这股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并根据观众不断变化的需求来进行自我调整和变革。在电视新闻变革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增强新闻的互动性和时效性电视新闻传播的相关节目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拓宽观众的反馈渠道,及时了解观众的所需所求。电视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相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挖掘更多的渠道,让受众有更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电视新闻的意见和看法,增强互动的有效性,推动电视新闻越做越好。另外,在时效性方面,电视新闻传播要最大限度地提升编辑和录制的效率,为受众提供更具时效性的新闻信息。
(二)发扬自身优势,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扬虽然新媒体的壮大成为一股无法阻挡的潮流,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方面相对来说是比较杂的。所以,电视新闻传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仅要讲求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更要体现出时代人文精神,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结合,传扬社会正能量。在诸多新媒体中,如博客、微博、微信等,都可能出现虚假新闻;而相比之下,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更高。所以,在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时,电视新闻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让观众感受到电视新闻的人文精神。
(三)与国际接轨,树立全球化的传播理念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之下,电视新闻传播也融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当中。在这种情形下,我国电视新闻传播需要树立全球化的发展和传播理念,根据时代需求和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另外,相关工作人员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来自不同渠道的新闻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分类,并从中挖掘出最具价值的内容。电视新闻传播的变革和发展,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所以,电视新闻要从观众的需求出发,加强与不同媒介之间的合作,多方面地扩宽新闻发现渠道,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观众带来更具吸引力的新闻信息。
三、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为大众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其多样性和创新性更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新媒体影响力日益强大的今天,电视新闻传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所以进行不同层次的变革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电视新闻传播存在诸多优势,并且很多优势都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不论新媒体如何发展,电视新闻传播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根据时代和观众的需求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变革,在更强的互动性、时效性基础上充分展现电视新闻传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且在与国际接轨的发展道路上为大众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节目,与新媒体强力联合,共同创造电视新闻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龙卫东.媒介变革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理念解读[J].新闻研究导刊,2015(07):76-77
[2]郝佳.媒介大融合环境下电视传播理念的变革[J].新闻窗,2012(03):54-55.
[3]甘露.网络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对策[J].中国传媒科技,2013(10)28:.
[4]罗晓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4(06):206-207.
[5]祝亚军.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变革[J].新闻研究导刊,2015(07):196-197.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在本质上来看都是为了保护人的最基本的权利以及自由,但是从鲜为人知的隐私扩散到大众的知情这本身就是一对权利的冲突。本文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新闻自由这两个方面出发,辩证的分析两者的价值,并以“南都娱乐周一见”为例进行分析并且对如何解决这两种权利冲突进行法律探究。
一、公众人物的界定
“公众人物”这一概念最初被运用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从哈兰大法官对公众人物的定义:“公众人物是卷入被证明为正当和重要的公共利益问题的人。”由此可见这一概念往往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相联系的,针对涉及公共利益的人。公众人物作为一种“常常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人”,其隐私权的保护范围以及保护程度由于与社会大众利益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而与一般民众的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区别对待。就现阶段来看,我们可以把公众人物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党政官员;二是影视、文艺以及体育明星;三是其他公众人物,这类人由于偶发的事件成为社会上的“名人”,而这种偶发事件往往与社会利益相联系,如“小官巨贪”等。
二、隐私权概述
(一)隐私与隐私权
隐私权是人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并且是与外界的世界隔离生活范围、生活爱好,当自己的这种兴趣、爱好不愿意被社会公众知悉的话,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专属于自己的“隐私”,并且个人对这种专属的隐私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张新宝教授认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的一种人格权。”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隐私的另一个对应的词语是“私人”或者“个人”。当这种“私人”或者“个人”的隐私与社会公共利益挂钩时,这种隐私是不是应该公布于众并且受到相应的法律限制?如果要受到限制的话,法律又应该在何种程度上加以限制?
笔者认为,隐私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个人人格的支配权,其实更多的是个人所拥有并且设法去保护一种利益,而这种利益或者是一种精神上的利益也或者是一种物质上的利益,这种权利对于拥有者个人来说是一种需要积极去保护的权利,但由于隐私存在一种“外泄”的可能性,因此这种权利相对于拥有隐私权的个人来说,又是一种“被动的权利”。尤其是对于我们在以上分析到的“公众人物”来说,隐私外泄并且被舆论关注的风险就更大。所以无论是从对其隐私权保护或者限制的角度来看,他们都应当与普通人的隐私权区别对待。
(二)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特征分析
公众人物是常常活动在大众视野中的人物,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着一般大众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会被广大的人所推崇。公众人物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这类群体不是拥有较大的权力就是拥有着较多的社会财富或者是拥有较高的社会崇拜性,所以笔者认为,既然他们拥有了一般人所难以企及或者难以达到的社会影响力,那么就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尤其是当他们的隐私与社会相结合,并且这种隐私关系到社会的利益或者价值取向时,“个人隐私”就与“社会利益”挂钩并且这种“隐私”应该转向社会大众的知情权,交由大众舆论去评论。
三、新闻自由与知情权
新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痕迹。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的传播速度、传播的范围以及种类的划分更是前所未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而新闻行业真正的体现出了宪法上关于“言论以及出版的自由”,新闻的自由可以被看作是言论自由的一种延伸,更是作为公众知情权的一种社会通道而存在,新闻自由直接关系言论自由的实现与否以及对社会群众知情权的保护。公民具有对社会的知情权,如社会公众有权知悉社会所发生的问题和情况。新闻行业的存在以及现阶段新闻自由的要求,必定需要政府或者一部分公民在权利上做出让步,当然这其中也应当包括在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时的隐私权上的让步,如现阶段提倡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四、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冲突原因
(一)法律依据缺乏
新闻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一种认可和保护。因此公众人物在其隐私权上应当具有“被报道”的容忍义务。就目前来看,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针对侵犯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这导致法院在做出相关的判决时会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最终的结果是同案不同判,而且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公众人物对于“被报道”应该具有容忍义务,更多的是从法理上以及司法实践的判例来确定这种容忍义务,但是对于一个遵从成文法的国家来说,在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就让利害关系人承担一定的义务是很难以让人接受的。
其次,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新闻业立法的存在,这样的情况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更是有恃无恐,不顾道德的去采取相应的新闻资源(诸如偷拍、跟踪),甚至扭曲事实去重伤公众人物。所以,法律依据的缺乏是造成两者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二)新闻行业过分看重自身利益
公众人物的隐私为何会遭到频频爆料?我们在上文提到过对于公众人物来说,其隐私权不仅仅是一种人格权,在很多方面它会体现出在精神上或者是物质上的利益。这种利益在公众人物本人看来是一种应当有自己拥有的一种正当的利益。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闻自由以及大众知情权的呼声早已盖过了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社会存在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使得一些新闻媒体会打着大众知情权的幌子来挖掘别人的隐私从而使得自己在新闻行业获得竞争力。 (三)公众知情权的需要
公众人物由于种种原因享受一些社会普通民众无法享受的特权、受到普通民众的推崇。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的存在,作为一种平等的交换,社会公众有权知道公众人物有关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的、对社会风气造成有利或者不利影响的行为。而新闻作为一种民众知情权的重要媒介,就有理由通过报道来使普通民众知悉公众人物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四)南都娱乐“周一见”举例
“周一见”的主角是影视明星文章、姚笛,南都娱乐通过偷拍等方式向社会公众爆料文章、姚笛的地下情。那么“周一见”事件是不是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一种侵犯,媒体在爆料公众人物隐私的时候应该把握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尺度以及法律上的原则呢?可以认为,文章的私生活是个人的隐私,由于他是公众人物,加之其一贯的作风使得公众认为其是“好男人”形象,这件事情的出现,新闻媒体可以很自然的认为文章以前是在欺骗广大的观众,通过爆料的方式来行使新闻媒体的监督权是无可厚非的。其次,文章的出轨行为是一种违反社会道德并且伤害社会民众感情的行为,对社会风气以及价值取向都造成了不利影响。当这种个人隐私与社会整体价值观挂钩时,就应当交由社会大众去舆论、去批判,此时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保护就应当被弱化。但是,道德与法往往是并存的,虽然南都娱乐在法理上占有优势,并且拯救了一种道德,但是却忽视了另一种道德:对姚笛等女性公众人物隐私的一种特殊人文关怀。姚笛作为一个女性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南都娱乐在整件事情上应该客观的评论甚至是将同情偏向姚笛一方,但是它并没有这么做,甚至对其冷嘲热讽,有失媒体应该有的伦理道德。
五、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纠纷解决办法
(一)确保新闻自由优于对隐私权的保护
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谁应当优先被保护,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一个是宪法赋予的权利,一个是基本人权的表现,应该倾斜于哪个?美国的《阳光法案》将舆论自由放在高于官员隐私的位阶上。公众人物拥有一定的“特权”,所以从平等的角度来看,换来的是一种法律对其个人隐私权保护范围的限制。从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新闻自由有利于社会舆论监督,是发现不法以及不道德行为、建设法治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着很大的社会价值;而隐私权是民法在私人领域的一种保护。因此,在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与公众人物的私人领域相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应当为社会整体利益而做出相应的让步,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正面效应。
(二)注重对隐私权的立法
在我国,隐私权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法律概念,通常是被纳入名誉权之中。既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概念,就会导致不同的人对隐私表现以及其范围有着不同的认识,当认识的不同导致相同的侵权结果时,如何来区分主观上的不是没有恶意便成了一个很大的举证难题;同时法院也应为缺乏法律依据而导致相同的案件却有不同的判决,不利于司法的稳定。对权利的保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其侧重点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从以后的发展趋势我们也可以看出,人权会越来越重要,因此现阶段将对人格权的保护独立立法对于以后立法偏重对人权的保护也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道德自律与新闻立法并举
道德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互辅助的,道德的提升有利于侵权案件的减少。所以就知情权、新闻自由以及公众人物隐私权这三类权利的主体来说,提升道德的高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公众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道德自律,社会大众本着尊重个人隐私的遵旨出发,新闻媒体本着实事求是的角度、正确的运用公民知情权的需要来引导舆论,只有三者各司其职才能更好的缓解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矛盾。同时应当对新闻行业进行立法,并且确立新闻媒体要通过合法手段取得公众人物与社会利益挂钩的隐私并且不得滥用隐私数据的基本原则并进行细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平衡隐私权与新闻自由以及大众知情权之间的矛盾。
六、结语
新闻自由是对民众知情权的一种保护。当公众人物隐私与社会公共利益挂钩时,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应该受到法律的限制,但是这种没有法律依据的限制并不能使人信服。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法律对各种权利保护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就个人看来现阶段我们崇尚新闻自由,看重新闻对于社会腐败的揭露,重视大众的知情权。但是随着人权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人格的专门立法保护将是一个发展趋势。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公众接触媒介时间的增多,新闻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文化信息的载体,塑造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编辑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学习,提高指导能力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虽然不需外出采访,但并不代表编辑是两眼不闻窗外事。记者在外采访,编辑就需要对记者指明一条明确的道路,不让记者跑新闻时丢失了最重要的信息,其集中体现在记者所采访回来的新闻稿中。因为记者的新闻稿都是散乱的,编辑就需要对记者所采访的新闻稿进行修改和组织,然后向受众传达最为真实的信息,而记者也可根据编辑所改的新闻稿,重新确立自己的目标或是照目前的发展前进。从上文中可以了解到,编辑必须站在最为公正的角度,结合受众的需求,根据最为正确的方针政策精神,将信息真实准确的传播。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更加刻苦的吸收知识,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就需要对我国最新的方针政策进行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够随时随地的掌握最新的理念,获得最新的灵感,从而在编辑工作中展现最为新颖的思维方式,将广播电视新闻带回正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光是努力学习还不够,还需要学会通联,就是对广大的社会记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培养他们展露发现新闻的眼光,及时的将社会大众需要的新闻信息采集回来,然后再给与发表。只有通过学习和通联两方面的共同进步,才能够使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整体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准确判断,提高新闻的预见性和权威性
新闻的生命是什么?新闻的生命就是时效性和真实性。而对于编辑而言,这正是考验期编辑工作的重要时候。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而编辑也需要通过对采集的新闻信息的新闻价值以及发展趋势,凭借着长期以来的职业敏感,对其进行判断。例如,2003年的3月20日,伊拉克爆发了战争,而当时的央视国际频道的记者迅速的将这则消息传达给了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而央视编辑则依靠着其强烈的职业敏感度,判断着一定是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于是,编辑一声令下,各路记者赶往伊拉克,所有新闻采编人员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静静地等待伊拉克开战。果不其然,当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远在伊拉克的央视记者,在第一时间就将新闻信息传回了央视电视台。其他的新闻电视台则手忙脚乱地进行播报,而央视电视台则有条不紊的将之前预测的新闻事件进行播报。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新闻上起到了一个领头人的作用,而这也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所需要学习的判断力,以及对于新闻所具有的敏感性、对现今新闻的后续发展所拥有的预见性以及在广大受众以及各家电视台面前的权威性,只有拥有了作为编辑的这些主要的要素,才能够真正的带领广播电视新闻工作。
三、走出办公室,多接触鲜活的生活
编辑是整个广播电视新闻的灵魂人物,且在上文也有所了解,广播电视编辑需要具有新闻的敏感性和对新闻走势的预见性,而这些编辑所拥有的要素,并不是单单只靠坐在编辑室中,看看记者发来的新闻稿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而往往会因为编辑长期坐在编辑室中,所修改的稿子和记者的意见有时会出现分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电视台都把编辑外派,也就像央视大部分记者实际上是编辑,而编辑在之前都是记者一样。将编辑派到外地去采访,目的就是希望编辑可以开拓视野,获得最新的信息,打破原先的思想,将之前顽固的思想剥离,并创建出新的思维,这就是有的电视台将编辑外派的主要原因,而这也是提高现今编辑综合素质,改变思想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四、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是广大受众所离不开的一种新闻形式,而目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的种种缺陷,要将通过上述的措施和决策予以改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除了需要对受众的心理有所分析,还应当尊重新闻的客观事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将新闻的生命大放异彩。只有如此,才是一个合格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才能够将最为优质的广播电视新闻传达给广大受众,为社会新闻事业,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1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应用的必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行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内部的行为规范,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也不例外,其在进行编辑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规范性。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其是在把握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闻编辑办法。在对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首先就应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因此有效的提升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自律性,并且由于编辑技巧对于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使得编辑人员在掌握编辑技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业务素养等都给予了一定的提升。
2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应用到的编辑技巧
1)模糊编辑技巧
理论上讲广播电视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应坚持真实性、清晰性、准确性、时效性等多项原则,但是考虑到广播新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处理一些特殊新闻的过程中,有关编辑人员也会采取模糊处理的办法,以减少新闻对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这种模糊的处理方法,就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之一。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这种编辑技巧主要应用在重大灾情、国家机密、突发事件等方面的报道。这样做的效果有两个,首先,其可以通过最简练的语言向社会大众传达主要的新闻信息。例如,在对灾情进行报道的过程中,简单明了的报道更符合社会大众迫切的心理。其次,可以达到一定的保密作用,避免国家机密的外泄。例如,新闻编辑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政治军事方面的消息,编辑人员为了搞好新闻播报与机密保护之间的平衡,就会对新闻进行模糊处理,仅就具体事件进行报道,而忽略事件中的单位以及相关人员。
2)稿件甄别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的采集途径十分的丰富,不仅有专业的记者进行新闻的调查,同时还有一些通讯员、热心观众或听众等为广播电视新闻单位提供新闻播报的素材。由于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信息的可靠性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众多的新闻中甄别新闻的真实性,判断新闻的价值,就成为了现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必备技能。具体来说稿件甄别技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注重与稿件提供者之间的联系,尽量与稿件提供者建立起长期并稳定的合作关系。
②对新闻的时效性进行把握,保障新闻可以在第一时间向观众进行传达。
③对新闻的价值进行明确,新闻的价值应包括新闻内容的价值,以及新闻是否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
3)深度挖掘技巧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的平台也得到了有效的丰富,除了传统的纸张传媒外,网络传媒成为了广播电视传媒的重要竞争对手。因此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有关编辑人员需要在新闻立意以及新闻深度等方面下功夫,通过提升新闻播报质量的方式,强化广播电视传媒的竞争力。首先,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对新闻编辑资料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尤其是针对图片新闻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对于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和大众热点新闻进行深度的挖掘,避免浅表式的报道。所谓的深度发掘应包括对新闻背景的了解、新闻影响的把握、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等。其中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尤为重要,编辑人员应避免与其他媒体的报道角度产生重叠,采取另辟蹊径的办法从其他层面对新闻进行报道,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4)增加趣味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播报主要面向的就是社会大众,因此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与认可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吸引大众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广播电视新闻的趣味性。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有关新闻编辑人员应对增加编辑趣味性技巧进行提升,以保障广播电视新闻的收视率。首先,编辑人员应对新闻播报的形式进行丰富,在电视报表的过程中,加入图表、视频、插画等元素,进而对观众的注意力进行提升。而在进行广播新闻报表的过程中,由于难以给听众以视觉上的刺激,因此新闻编辑应在语言应用上下功夫,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以及幽默性,让观众在听取新闻的过程中找出乐趣。其次,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还应对新闻的标题给予重视,通过标题的设立引起观众的探究欲望。值得注意的是,标题的制定虽然应坚持趣味性,但应把握住一定的尺度,不能过分的对新闻内容进行夸大,要保证标题内容与新闻内容相统一。
5)舆论监督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播报应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其应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通过新闻的播报向社会大众传播正向思想,引导社会风气。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在进行编辑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编辑工作负责,同时还要对社会上的舆论风潮进行监督,针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给予及时的抨击,对社会大众中的不良思想进行积极的修正,借助广播电视新闻的力量,对我国的大政方针、治国理念等进行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新闻作用的发挥,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依法治国的实现进行不断的推进。
3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搞好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质量,有关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对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进行研究,通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应用,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播报质量的稳步提升。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现代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作为信息的媒介,已经成文现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编辑职称论文,供大家参考。
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有评论人认为新闻编辑的工作十分容易,只需要从大量的信息当中进行筛选即可,但实际情况不然。新闻编辑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不只是进行编稿这么简单,社会以及新闻行业当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对新闻工作者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新闻编辑有很好的职业素养,在自己的工作中尽职尽责,承担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
一、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要求
(一)热爱新闻编辑工作
不只是对新闻编辑,任何岗位其实都是如此,需要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有一定的敬畏之情,热爱自己的岗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责任心,更好地尽自己全力完成工作任务。同时,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要给人民群众传达新的信息和实事,所以在编写稿件的时候一定要处处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严格要求自己。[1]虽然社会发展迅速,大量信息涌来,更要求新闻编辑能够在群众的角度出发思考什么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问题,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新闻工作的质量。新闻工作者还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这也是热爱自己工作的一种表现。
(二)提高新闻编辑专业技能
当今社会是知识的时代,信息和科技高度发展,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很难在一个领域长期生存下去,新闻编辑也是一样,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及与新闻编辑相关的专业技能。由于新闻编辑进行的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不只是要对一个特定领域了解,还需要大量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背景,在很多领域相互交错渗透的新闻节目当中,新闻编辑需要有综合性的多视野的眼光和知识储备,否则,很难在短的时间内对信息进行整合评价。对于新闻编辑的更高要求使得新闻编辑要更加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加强辩证思维
新闻编辑是受众和记者之间起到联系作用的纽带,新闻编辑实质上也是一种服务性工作,他们是记者的助手,是受众的朋友。新闻编辑想要更加活泼、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反映现实问题,想要将理性和情感更好的结合,将动态和静态更好的结合,将传统和现代更好的结合,将负面和正面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则需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够在第一时间分辨是非,理清思路进行报道。由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大量丰富复杂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很多时候简单直观的思维方式不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事件的双层性质,单一的思考方法也会让很多人认为新闻编辑不足以反映信息的多重概念,在拥有信息的时候,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加工信息,如何做到让信息带有自己的观点和头脑,这是对新闻编辑的更高要求。
二、新闻编辑的责任
(一)全面掌握政策方针
对于新闻编辑来说,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的稿件,接触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的信息,有些是他们所熟知的,有些不然,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对于当前时期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加强了解,详细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以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方针政策,了解基本国情和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单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更要对一些方针政策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用政治家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信息和事件,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并勇于担当。
(二)认真全面学习知识
新闻编辑不是单单在一个固定的方面进行报道,他们的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大量了解多个方面的知识和背景,在很多领域相互交错渗透的新闻节目当中,新闻编辑需要有综合性的多视野的眼光和知识储备,不然,很难在短的时间内对信息进行整合评价。只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作为根基,在面对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稿件时,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很多新闻编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味地追求新闻稿件的数量,不要求质量,没有见解、没有看法、没有观点,这样的新闻编辑迟早要被新闻行业所淘汰。
(三)保持清醒灵活的头脑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编辑也要有哲学家的头脑,对于同一个问题看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观点就会不同。一个新闻编辑永远都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记在脑中,在问题面前不能被他人和社会舆论所迷惑,不被事物的表面情形所掩盖,而是要保持清醒灵活的头脑,坚持自己的观点,理清事物的内在客观规律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将最为真实的新闻事件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单单是对于新闻编辑的职业要求,更是新闻编辑加强责任意识的重要表现。
三、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人民群众更加关注新闻行业的发展,新闻编辑是其关键因素之一,在某种意义上,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也变得至关重要。新闻编辑有责任将最真实的社会事件传递给群众,新闻编辑需要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新闻稿件的质量,尽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一、新媒体对新闻编辑工作带来的挑战
1.削弱了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的控制权
新闻编辑这种职业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为信息这种稀缺资源需要持续的管理,专业人士变成看门人、控制者,同时提供和控制有关信息、娱乐和通信的通道。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新闻编辑不再是信息发布的垄断者,其信息控制的能力大不如前。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暂且不去诟病定义的规范性,却可从中窥见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主客体的关系,尤其是对新闻传播而言。今天,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对信息的占有不再是新闻专业者的特权,人人都可成为信息选择的主体,人人都具有报道权和对新闻发表评论的权利,“公民新闻时代”宣告来临。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最重要的权力,即信息控制权,他有权决定什么是新闻,哪些信息可进入媒体版面,哪些信息应该删除,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信息,哪些信息可以从轻处置,这一点体现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而新媒体的个人化双向沟通替代了由上而下的大众传播,接收者主动地“拽取”(pull)信息替代了新闻编辑将信息“推排”(push)给受众。新闻编辑的信息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议程设置转而成为微博大V的信息传播武器。“朱令事件”“表哥事件”以及“房姐事件”等正是由于微博大V的跟进、转发和评论而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这些事件中,原本对新闻及新闻如何发酵具有控制权的新闻编辑却被公众牵着鼻子走,变得迟缓而被动。
2.改变了新闻编辑“幕后制作者”的工作方式
传统新闻传播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主要渠道,新闻编辑的工作方式主要是与记者互动,在幕后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加工和设计。这样的工作方式不要求与受众直接交流和互动。而今天,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以其快捷性成为新闻传播的主阵地,从2011年到2013年中国的舆论热点来看,“郭美美”“故宫被盗”“大学生投毒”“表哥事件”“校长猥亵幼女”等事件都由微博引发,或微博成为公众舆论主阵地。新媒体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互动式数字媒介的时代,而以技术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媒介融合则进一步将新闻传播的阵地简便化。手机、掌上电脑等已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渠道。传统媒体也纷纷借助新媒体手段企图守住阵地。互动式数字媒介的时代要求新闻编辑工作从幕后转向前台,成为公共论坛的主持人,具备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尤其是对公共论坛互动的控制能力,以及通过公共论坛收集数据分析受众需求的能力。然而,目前一些新闻编辑还不能适应这样的角色,当受众评论偏离预设方向或传播偏离预定轨道时,新闻编辑常常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与受众互动,要么删除微博、评论,要么关门大吉,更不用说利用这样的反馈引导受众或升级信息产品。如4•20芦山地震期间发生的“福建新闻频道与厦航纠纷事件”,福建新闻频道本欲通过其官微发声谴责厦航,网友却一边倒支持厦航,批评福建新闻频道记者特权思想,最后编辑只得删除微博。
3.影响了新闻编辑的专业主义精神
专业主义是西方话语,随着改革开放一起进入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视野。经过历次的改革和新闻从业者的努力,到今天为止,新闻专业主义基本精神即“新闻媒介须以服务新闻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实践中已成为其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新媒体的发展让这一认知甚至实践受到影响。从认知角度来讲,编辑方针受到了冲击。传统媒体环境下,由于“独家报道”“议程设置”等能够实现,媒介受到市场的引诱相对得到控制。然而,新媒体削弱了新闻编辑的控制权和议程设置的能力,一些媒体的受众不断流失,这一切使得新闻业的市场性进一步凸显。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对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精神产生了巨大干扰,冲击了编辑方针。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受众,许多媒体走上娱乐化之路,关系国计民生的硬新闻减少,娱乐新闻大量增多。这就偏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从实践来讲,编辑方式被迫改变。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编辑方式为初审→复审→终审→发排。新媒体时代,这一方式被迫改变。如“文章出轨”事件,《南都娱乐周刊》在得到充足事实的情况下,并没有遵守新闻规律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展示事实,而是选择了通过微博发起“周一见”的话题发酵事件,进而炒作事件,最大限度地吸引公众眼球。这一过程中,当事记者和编辑在事件的发酵中成为新闻人物,媒体也沦为逐利的工具,走向了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一边。此外,面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杂、乱,一些新闻编辑为了占领传播高地,往往对新媒体内容不加验证和甄别,简化甚至省略审核,而直接在官方微博发布或者在传统媒体上直接照搬,原以为是控制了信息发布,实际上却是被新媒体的信息浪潮绑架。如新闻界熟知的2013央视乌龙“英国维珍集团玻璃地板飞机”事件。
4.消解了新闻编辑的社会责任
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负责人。新闻传播应达到的效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受众获得了知晓权,以根据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二是新闻应该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综观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面对海量信息,受众是更清楚了还是更糊涂了?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传播对社会进步究竟作出了哪些贡献、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哥伦比亚大学自由论坛媒体研究中心执行董事埃弗里特•丹尼斯称,媒介文盲即不具媒介素养的人“对人类精神具有潜在的破坏作用,就像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对肉体的损害一样”。新媒体使受众能够更便捷地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但也更加模糊了真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的边界,身在其中的新闻编辑似乎也无法廓清两者的边界,正在或已成为这种破坏作用的推助者。犯罪、灾难、战争等等破坏性的事件充斥在新闻媒体上,受众在选择中变得不知所措和压抑、浮躁。社会似乎因为新媒体变得更加方便了,然而,新闻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则要打上大大的问号。综上,这些挑战均与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相关。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面对新媒体时工作能力的高低,因此,重构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很有必要。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詹姆斯•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有三大重要基石:个人定位、技能和知识结构。个人定位是能量与目标,知识结构是原材料,技能是工具。
1.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定位——从“信息把关人”到“信息产品经理”
定位由目标和动机构成,通过目标,形成信息处理的任务,决定信息的去留。搜寻信息的动机越强,就越会为实现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努力。传统媒体语境下,受众被理解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因此,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把关”,传或不传什么;新闻编辑控制和主导新闻传播,不用太多考虑受众的信息使用感受。然而在新媒体语境下,由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闻编辑已无法控制传什么,他面对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是形形色色的信息产品使用者和检验者。如果专业媒体想继续影响新闻传播,引导社会舆论,就需将其工作职责定位从“信息把关人”转向“信息产品经理”。信息产品经理意味着要接受信息如其他产品一样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售卖,并接受市场规律的制约这一转变。因此,他要负责并保证高质量的信息产品按时完成和发布。具体来说,新闻编辑要如企业产品经理一样,倾听产品使用者的需求;负责信息产品功能的定义、规划和设计。另外,还要认真搜集使用者的新需求、竞争产品的资料,并进行需求分析、竞品分析以及研究产品的发展趋势等。总之,新闻编辑要注重信息产品使用者的使用感受,了解其需求,满足其需求,根据使用者的体验设计产品的呈现平台、呈现方式,并不断根据使用者的反馈升级信息产品质量。“新闻媒体是否能够像社会化媒体一样重视和尊重用户体验,将决定其内容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最终能够发挥到多大。”当然,信息产品经理很容易让人觉得过于市场化和经济化,过于迎合受众,这就更加需要强调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2.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技能——从“幕后制作者”到“公共论坛主持人”
技能是人们通过实践培养起来的工具。传统媒体语境下,新闻编辑通过实践培养起来的技能主要是新闻的“幕后制作者”,他们对新闻进行加工、提炼成品。但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已被动地被推至台前,那就应重新培养其所应相称的技能。第一,作为论坛主持人,应具有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整合技能。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大数据。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关注相关关系,即新媒体、大数据促成了人们对于专业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依赖。所谓整合,“就是将一些零散的、有意义或看似无意义的内容通过某种方式重新编排组合到一起,形成系统化的整体”。具体来说,新闻编辑的任务就变成根据受众的需求,从新媒体数据库的海量信息中,提取相关的新闻素材和资料,采用集成、配置和深度加工等编辑手法,围绕着单条新闻、单个话题或问题、单个新闻事件的相关新闻或多篇新闻报道进行编排、组合,并通过适当的渠道发布到受众那里,从而提升原有内容的价值,或创造新的价值。同时,掌握相关信息统计和处理的能力。如果说议程设置的时代是影响受众“想什么”的时代,那么新闻整合的时代则是影响受众“怎么想”的时代。第二,作为公共论坛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如何与社区参与者打交道,创作出高质量的报道,是下一个时代新闻业走向繁荣的最终方式。”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交互性增加了传播者之间的沟通,也考验着新闻编辑与受众的沟通能力。这种沟通能力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访能力,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沟通能力。网络沟通能力包括利用网络进行采访,如利用e-mail、facebook、微博等,搜集新闻的能力,进行调查的能力,利用社交网站发起讨论的能力,创建网络社区作为新闻来源的能力等等。尤其是在发起话题讨论方面的能力应作为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作为主持人,应该能够把握好话题内容、掌控话题的进度以及引导好话题的走向。这一点,《人民日报》官微的“你好,明天”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第三,作为论坛主持人还需具备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的能力。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是为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新闻效果的实现绝不仅仅是新闻编辑等新闻专业工作者的事情,而是社会互动产生合力的结果。因此,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能够优化专业媒体的新闻传播效果,能够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可通过人际策略、呼吁公共教育等手段来实现。
3.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知识结构——从“知识复合型”到“行知并重型”
传统媒体语境下,新闻编辑更多被看做“剪刀加糨糊”的专业型人才,新闻的确认、标题的制作、报道的配置与合成已成为编辑思维里的流水线工作,这样的工作要求新闻编辑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同时,作为幕后执行者,新闻编辑几乎与真实的世界相隔绝,总是置身于新闻记者建构的“现实世界”中。新媒体语境下,由于工作方式的转变,知识复合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现实世界的真实体验等行动力与复合型知识同等重要。新媒体时代,新闻来源多样、复杂,报道失实的发生,往往与新闻编辑过于迎合受众需求有关,进一步说是与其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丧失有关。由于新闻编辑对受众的知晓权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新媒体时代——信息产品经理时代,媒介专业知识更加强调的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坚守。美国“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的纲领性文件《宣言:新闻学教育的蓝图——培养21世纪新闻领袖的专业学院》中指出在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尤为重要。同时阐明聘请业界精英的目的不只是职业技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的培养。这是治疗新媒体传播带来的内容无序、效果不明等顽疾的良药,也是新闻编辑工作的法则,只有如此,才不会被信息浪潮制约,被动地随波逐流。一个人在真实世界拥有越广阔的体验,在欣赏与分析信息时就会拥有越牢固的基石。如参与过政治活动的人比那些在现实世界从未经历过政治活动的在分析关于政治活动的信息时,就拥有更好的深度。同样,参加过文体活动的人,在解析娱乐活动时就要比那些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更有发言权。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定位已转变为产品经理,因此,新闻编辑不能只躲在幕后仅仅凭借专业知识控制新闻发布,而应不断增加现实生活的体验,以便在新闻解析、整合的深度上下工夫。当然,复合型知识储备仍要加强,我们拥有的知识越广阔,在感知信息时就越自信。央视“愚人节事件”“福建新闻频道与厦航纠纷事件”,凤凰卫视“高官留学子女毕业一年内回国”事件等均与新闻编辑知识结构单一、狭窄有关,因不了解国外愚人节习俗、不了解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等造成。因此,新媒体时代,除具备专业知识外,新闻编辑应尽可能地储备各类知识,要具备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甚至市井习俗等。
4.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素养拓展——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传统媒体环境下,对信息的占有是媒体的生存之道,因此,大多数媒体都有管理信息的战略。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超载,信息的获取不再是成功的包票。知识的内涵比信息丰富。媒体的生存之道、新闻编辑的生存之法应转变为对知识的掌握,即正确利用信息以达到目标。因此,新闻编辑须学会在泛滥的信息中披荆斩棘,找到重要的信息,尤其是知道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即学会知识管理。劳伦斯•普鲁萨柯(LaurencePrsak)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并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多快的速度获取知识。这一论述对于媒体同样适用。因此,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有知识管理的战略。新媒体一方面冲击着新闻编辑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为其提供了知识管理的新战略,即借助新媒体所建立的知识管理网络,包括知识学习系统、知识共享系统等,从而保证新闻编辑的理念、知识更新和职业生命力。
三、结语
新媒体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互动媒体的时代,它从根本上模糊了新闻生产者与受众的界限,缩小了二者的鸿沟。新闻编辑应在新的媒体环境中重新定位,成为信息资源的重构者;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成为海量信息的瞭望者;学习新的编辑技能,成为舆论的引导者和发起者;探索新的稀缺资源——知识的管理策略,成为知识管理者。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恪守的职业规范,它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以客观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受众面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除了前期的充分准备,好的选题以及专业的拍摄之外,后期的编辑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后期编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节目整体的呈现状态。因此,在后期编辑的思考再创作中,该如何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声音以及内容进行衔接,又该如何在后期编辑过程中将再创作的编辑思维贯穿其中,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后期编辑;电视新闻节目;再创作
后期编辑就是在节目素材拍摄完成之后,根据编辑思路,将所拍摄的节目素材进行整理,包括影像的剪辑,特技的完善,字幕还有音乐等相关素材的添加等。也就是说,后期编辑是由素材到成片的过程。而从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上来说,其创作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脚本的构思及完成,根据所需效果创作出相应的拍摄脚本,为后来的拍摄起到引导作用;然后就是根据脚本开始进行素材的采集拍摄,期间可以分为不同的机位和镜头;最后就是将所拍摄素材进行加工,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后期编辑阶段,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最后一次再创作。由此可见,后期编辑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重要的工作,它处在节目制作流程的后期,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一个过程,只有通过后期的编辑制作,才能对原始的素材进行筛选、加工,然后加以字幕音乐等辅助手段,最后使电视新闻节目变得完整丰满,从而使主题表达的更为明确顺畅。
一、后期编辑及再创作的必要性
(一)后期编辑使画面结构更加合理
画面结构对于节目整体效果的表达十分关键,而在节目前期的拍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不是完全按照脚本所表达的顺序进行的,会因为一些原因,把原本在后面的部分提到前面来拍,或者是前面的放在最后才拍,还有的会因为场景,演员,道具等因素,原本分开的部分合在一起进行拍摄,还有一些节目,画面需要后期进行补拍才能完成。而想要把这些画面合理的进行贯穿和连接,就需要后期编辑进行再加工。要想完整清晰的向观众传达这一事件,就需要在事发之后,进行画面的补拍,然后按照事发的顺序在后期编辑中加以重新调整,才可能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
(二)后期编辑使视听语言更加凝炼
电视新闻节目区别于报纸和广播的最大特点就是视听语言的结合运用,而后期编辑就是釆用技术手段,将编辑思维贯穿其中,把画面和声音更好地结合起来,最终呈献给观众一个完整,顺畅的电视新闻节目。
(三)后期编辑可以避免错误发生,保证舆论导向
很多电视新闻节目在前期拍摄的过程中,会拍摄到不符合法律规定或播出要求的画面,这就需要在后期编辑中将这些画面剪去或者使用非编软件里的特技加以修饰,使节目达到合格的播出标准。例如一些法制类的电视新闻节目,会涉及到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画面时,按照法律规定,这就需要将其面部进行马赛克或者模糊处理,否则播出的话会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在一些冲突事件的采访中,特别是一些DV作品的拍摄,由于都是记录自然的事发状态,免会有少数态度偏激的群众,言语粗俗,影响恶劣,这些都需要在后期编辑时把好关,合理进行删减,使节目保持住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的引导观众。
二、如何进行后期编辑的再创作
(一)要用清晰的编辑思维作指导
任何行动都要有思维进行导向,只有正确清晰的思维活动,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后期编辑也不例外,电视节目创作是一种创作者与受众的心理交流活动,镜头语言与后期编辑显得尤为重要,编辑思维关系到电视节目作品的成败。因此,作为后期编辑,我们心里应该自始至终做到头脑清醒,胸有全局,方向感明确,不错不乱。
(二)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还要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编辑工作相比较,我们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具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其中编辑对象的复杂性和编辑主体的群体性,直接关系编辑工作的全局。例如,在一些颁奖晚会的后期编辑上,会遇到来自各行各业的不同的得奖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背景和情况,需要耐心细致的一一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编辑,才能保证把每个人最精彩的部分呈现给观众。
(三)要在增加节目的艺术性、节奏感和可视性上下功夫。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善于发现素材间的有机联系,在不违背所表达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巧妙的镜头组接,要精心选择画面剪接点,使画面流畅并富有动感。电视作品是以画面为主要说服力的形式,作为后期编辑,应该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感受,欣赏电视节目时的心情,在剪辑画面时才能做到真实,流畅。使观众在收看节目时,能够全身心的感受知识的美感,体验知识突破的喜悦,不被镜头的转换所干扰。例如进行电视散文的创作时,经常要运用到一些空镜头的素材来表达文章里面所蕴含的意境,大海用来表达人们宽广的胸襟,嫩绿的小草来展现勃勃生机,既完整地展现了原作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又使画面更加丰富自然,吸引观众,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2、要准确把握画面的长度,使画面表意清晰而富有节奏。不同的电视节目类型需要不同的画面长度,要做到因地制宜才能选择适合的画面长度,才能成就一部好的电视作品。
3、要选择具有独立表意功能的画面,扩大信息量。在电视作品中,一般都会配有解说词,然后根据解说词来选择画面对主题进行阐述,那么,怎么的画面才是最好最适合的呢?这就需要后期编辑的时候,运用创作思维从大量画面中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主题的画面。让观众一目了然,从而更好的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
4、把握好声音的运用。声音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成、血与肉的关系。特别是在电视节目中,声音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一部好的电视作品,需要在后期的很多声音来配合。除了同期声的采用,还要根据画面霈要配上适合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效果。
综上所述,一部成功的电视节目不仅要有好的策划,文案,拍摄,而且需要后期编辑的再创作,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艺术创作,才使得电视节目日臻完善。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新的尝试,应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开设独立学院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也应自觉以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为基准,积极开拓实践教学方法、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前期所学的新闻学基本课程与传媒业界实践联系起来。
关键词: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新的尝试,独立学院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因此,独立学院教学内容应与研究型大学有所区分,不能过多依赖“母体”在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既有成品,而应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助学生学以致用。
1“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属于新闻传播学业务课程,涵盖新闻的采访、写作两大基本模块。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前期所学的新闻学基本课程与传媒业界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新闻传播学的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课承担着锻炼学生新闻采写基本功的重任。新闻采访的设计、提问、基本新闻文体,如消息、通讯等的创作只能通过实践来培养和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和新闻传播学科的培养目标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而,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之中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究和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
2“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教学体系搭建
2.1设置“模拟采访与写作”教学环节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以往教学多以理论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等其他方法。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较为适合研究型大学课堂设计。独立学院因生源录取等问题,学生对技术和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渴求较为突出。本课程在教学中后期(一般为18个教学周的12周左右),完成采访教学模块和写作教学模块中的“消息写作”教学之后,可以安排学生来到传播系演播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模拟采访。模拟采访一般由教师设置采访情境(多为突发新闻),下发采访背景资料。此后,布置学生自主选择某一新闻媒体的记者身份,根据所在媒体的报道特点、版面设置等设计采访提纲。采访环节结束,学生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写作。本课程的“模拟采访与写作”教学环节通过合理安排情境、帮助学生搜集资料、设计问题等环节,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自主进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活动、新闻采访各个环节的设计与实践以及新闻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取得了学生的支持,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设置多层次校内实践平台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基于新闻理论而展开,但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素质,又不能拘泥于单纯理论的培养,要探索更多学以致用的平台供学生操练。本课程在传播学系开设工作室1个,供学生自主实践。工作室下设影视部、报纸部、网络广播部、电子杂志部4大部门,这些部门均面向全系学生进行自主报名和锻炼,受到学生欢迎。目前,经过初期建设,传播学系工作室备有电脑、摄像机、单反相机等器材,在硬件构成方面具备充分的实力供学生进行校内新闻采访和写作实践。传播学系实践平台常设品牌有学生报纸1份、广播节目4个、电子杂志1份,均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创作的形式完成。这样,学生在校内实践平台和机会增多,达到实践不止于课堂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态度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向主动的“我要学”,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将课堂教授的理论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能力。此外,基于传媒现状设置的校内实践平台由多媒体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新闻业界的媒介种类,这种多层次实践平台的设计,有利于刺激学生学习,找出学生能力缺口,起到教学和实践相互补充的作用。
2.3开设第二新闻课堂
“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支撑课程之一,不仅应注重独立学院校内实践,还应有广阔的社会视野。着眼于业界、着眼于社会实践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闭目塞听、止步于校门,对于新闻传播学这一社会学科而言,不仅会导致教师教授内容的脱节,更容易造成学生综合素养匮乏等实际问题。因此,打开校门、博采众长地进行课程改革不仅必要,而且必需。本课程在基础理论讲授、搭建校内实践平台之余,注重通过新闻传播学研究期刊与论文、各类新闻传媒等方式吸收业界最新发展成果,了解业界最新发展动态,力图使理论联系实际,毋使学生与社会脱节。本课程邀请业界执牛耳者来校开设讲座、讲学,促进学生对于业界常识和动态的了解。如本地“温州人”杂志前主编郭明敏等,均为本课程的业界名师。第二新闻课堂的开设,增加了“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的实践比重。促使学生直面社会、直面新闻业界最前沿,找到自身与业界的差距,方便查缺补漏。此外,业界名师的聘请与新闻第二课堂的开设不仅带来新闻行业的最新动态,更能促使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与实践接轨,达到对课程设计的再反思,可谓一举数得。
3“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鉴于“新闻采访与写作”本身实践专业的特性及独立学院开设本门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指向,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
3.1案例教学法
新闻注重时效性,新闻学课程的案例也一样。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大量引入教学案例,用新鲜、生动、活泼的业界案例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例如在第五章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章节里,安排学生观看“新闻调查———与神话较量的人”这一期经典采访案例并讨论,教师提供案例背景材料,学生则根据案例来分析记者王志与采访对象刘姝威之间就蓝田案件背后的影响因素所进行的多轮问答,起到了较好的案例示范作用。
3.2课堂讨论法
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与能力,本课程着意在九成以上的章节都设计课堂问题讨论的教学环节,针对理论部分给出最及时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课堂讨论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带动学生的听课氛围,还可以翻转教学角色和教学身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退居二线”。值得注意的是,课题讨论法须辅之以适时的、有争议性的或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讨论之余,教师的适时启发和总结成为点睛之笔,往往能升华学生的讨论成果。
3.3实验法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本课程安排学生前往传播学系新闻传播演播室和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此外,在课程中设计一系列课内实验也可辅助理论部分学习效果的提升。例如,在第八章消息文体的写作完成之后,安排学生进入广告传播系工作室进行模拟采访和现场写作实验。
4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养成,绝非一时一日之功,“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能力培养也是一样。新闻采访写作的实践能力与水平检验着独立学院学生的素质,也可折射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唯有遵循“理论少而精”的原则,不断加强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教学,才能完成既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嫣婷.案例教学法在新闻采访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学报,2010,(12):62-63.
[2]陶虹,江宏.独立学院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0,(09):122-123.
[3]郭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建设与改革探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02):25-27.
[4]陈莉,宋仁彪.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新闻世界,2014,(08):326-327.
[5]于秀.新闻采访课程教学设计探析[J].教改探索,2014,(08):62-63.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国内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各所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前,网络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新闻业受到了巨大冲击。由于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一些原本的电视观众没有多余的时间通过广播电视新闻获取信息,便开始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实时获取信息,这给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需要突破传统的限制,实现自我发展的良好契机。广播电视新闻的创新与发展都是需要人来进行的,编辑人员的素质能力是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是传统媒体行业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本文就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新闻编辑;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的发现、搜集、整理的工作人员,[1]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素质能力将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广播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怎样将最新的新闻客观真实、有深度地报道出来与新闻编辑的素质密切相关。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数量逐渐增多,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必备的素质
(一)政治理论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新闻编辑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选稿、改稿、整合,如果不对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了解党的工作意图,[2]就不能选择合适的新闻头条,做好编辑工作。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需要突出重点,精心编排新闻内容,头条新闻起到“龙头”的作用,会对观众收看新闻的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些都与新闻编辑的政治理论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政治敏锐性,坚定党性原则,正确的对人民进行舆论引导。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要向受众宣传有价值的新闻,这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群众对新闻的关注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二)较强的业务素质
高素质的编辑人员需要在进行新闻播报时对相关的政策法规有详细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工作中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当前,新闻编辑人员的数量不多,高素质、业务能力较强的编辑人员更是很少,编辑人员不仅需要在选稿、改稿、审稿等工作中做到准确无误,还需要有较高的剪辑以及播报能力,使编辑人员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3]新闻编辑人员最基本的业务素质就是文字能力,新闻稿件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播报的,因此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准确、简洁的使用汉字,并进行语法的修饰,使新闻更加生动,能够打动观众。
(三)较高的思想修养
新闻编辑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新闻编辑需要将记者、通讯员的一些不成熟作品或半成品进行加工,自己的劳动体现在别人的作品中,不能追求自己的名利,一旦出现问题还需要承担责任,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编辑人员提高自我修养。还有就是编辑人员需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编辑人员承担着新闻编辑的重任,编辑什么,先编辑什么,后编辑什么都需要遵从党性原则,[4]坚持真理的传播,根据中央政策和口径对新闻稿进行把关,支持群众的呼声,要秉公办事,不徇私舞弊,在稿件的取舍上要坚持质量标准,不唯上级,不注重名气,不以权谋私。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时间通常是以秒进行计算的,因此编辑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做到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四)创新意识创新是新闻编辑不可缺少的素质,当前,广播电视新闻中动态报道、会议报道、面子上的报道比较多,而对于一些深度的、反映群众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报道却很少。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创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要判断哪些新闻有价值,从文字上下功夫,坚持内外结合的报道方式。新闻编排应从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上进行,贴近群众生活,反映问题,突出时代性和导向性。
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发展的现状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从专业、客观的角度对社会新闻进行筛选,编辑人员在工作时需要有较强的工作素质。但是目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情况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却是疲态尽显,在目前快速的生活节奏面前不知所措。有很多原本的电视受众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电视新闻,他们更多地利用快捷的网络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还有一些受众由于每天面对大量的网络新闻,信息量十分大,心灵比较疲惫,对于一些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没有兴趣。这就使得很多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出现了这种现象,为了重新吸引受众的目光,他们开始蓄意夸大、假报新闻,利用一些莫须有的新闻吸引观众。还有一些编辑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口味,违背新闻编辑的职业操守,关注一些比较低俗的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与群众连接的纽带和桥梁,有些不法人员贿赂编辑人员,刻意制造假新闻,使社会出现混乱,严重违背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还有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知识面不够宽广,不能及时接触到社会上的新鲜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水平不高,或刻意隐瞒新闻事件中的负面消息,虚假报道,蒙骗受众,受众不能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使受众不再信任广播电视新闻。与此同时,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每天待在办公室中,对于记者上交的新闻稿,不能了解其中重要的新闻点,经过修改之后使得记者的采访稿变得毫无价值。编辑人员中也存在着不负责任,丢三落四的现象,[5]将收到的新闻稿随意堆放,到使用的时候找不到,使得新闻文不对题,出现假新闻。这虽然不是故意的行为,但是也与编辑人员的职业操守相违背。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不愿意学习和接触新知识,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脱节,使得编辑的内容不能满足受众的实际需要。编辑人员的基本能力比较差,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语言组织和联想能力比较差,不能对编辑内容正确的把握,新闻稿件的真正含义不能被挖掘,使得资源严重浪费。
三、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质的有效策略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为百姓谋福祉为己任,敢于批评,敢于说实话,以保证新闻编辑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闻编辑素质培训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具体的措施如下:
(一)对广播电视编辑角色进行科学定位
对于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来讲,科学合理的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需要认识到角色定位对于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角色定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确定,首先编辑需要参与到新闻稿件的前期策划中,指导记者进行科学的采访,编辑人员可以按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对新闻报道的计划、关注的内容、舆论导向的把握等进行明确,安排记者采访任务。[6]其次,还需要编辑人员全面对稿件的筛选以及加工进行管理,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节目录制过程中,需要编辑人员进行统筹规划,保证主持人与技术人员之间的协调,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能够高质量的播出。
(二)提高编辑人员的思想素养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思想素养提升是强化编辑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内容,应努力提高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积极认真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相关的基础知识,[7]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明确编辑内容的方向。同时,加强编辑人员对广播电视传媒工作、编辑政策的学习,使广播电视编辑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国家政策、理论的指导下,保证编辑内容的时代性,使编辑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社会民众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强化专业素质
广播电视编辑的专业素质能力对于编辑工作水平和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编辑的联想能力不强,稿件不能实现有效地衔接,只是注重稿件文字上的修改以及排序,使得新闻编辑内容的导向性不强。还有些新闻编辑将政治理论强行加入新闻内容中,使得编辑的内容生硬,这些都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能力不强。因此,必须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科学的运用相关知识开展编辑工作。专业素质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四)组织编辑人员进行再学习和培训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再学习与培训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定期组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再学习和培训,使新闻编辑的新闻敏感性得到提升,新闻编辑的素质要受到编辑观察力的敏感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新闻敏感性比较强的编辑,编辑内容的方向性以及宣传力度要更强。同时,还要强化思维品质的培训,提高编辑人员思维的宽度、深度,强化编辑的敏感性、逻辑性以及独立性等,使编辑能够正确地把握新闻导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语言素质和表达能力是必备的素质能力,通过优美的语言能够使新闻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赋予其生命力。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编辑文字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思想作为指导,使新闻内容更加生活化,贴近民众,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可以组织编辑人员通过演讲或者是辩论等互动强化其语言表达以及组织能力。广播电视编辑工作要顺利地进行就需要强化电视编辑的组织指导能力,要求广播电视编辑参与到电视新闻栏目的设计与制定中,并与记者、通讯员保持良好的联系,对其新闻工作进行组织指导,逐步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组织指导能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幕后工作,他们很难被观众熟知,因此需要提升广播电视编辑的奉献精神,[8]感受到编辑工作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走出办公室,参与到生活中
编辑可以说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人物,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有新闻敏感性,并且对新闻的走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些素质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养成的。当前很多电视台都将编辑人员外派,就是希望编辑人员能够扩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最新的消息,打破原有的思维认识,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是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新闻形式,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受到的网络冲击与挑战,需要广播电视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能力,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角色进行科学定位,强化其思想修养、专业素质、组织人员再学习和培训,使编辑人员能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从而将更加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吴伟兰.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65-166.
[2]谢选浩.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新闻传播,2013(05):234.
[3]赵凯.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科技信息,2013(17):497.
[4]王菊.浅析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传播,2013(06):43.
[5]胡健伟.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艺术科技,2014(11):69.
[6]田维林.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1(05):50-51.
[7]刘继荣.探究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106.
[8]孙丽华.如何加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质的提升[J].科技致富向导,2014(23):112.
摘要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多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福音,以数字技术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新媒体应运而生,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主体与受体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发了新闻传播主体的改变,促进了新时期传媒技术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与受体之间的转变关系进行了重点探究,并相应地对新闻主体的转变带来的影响和启示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为新闻传播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体;新闻传播主体;影响
从传统角度来说,新闻传播的主体是由新闻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共同组成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新闻传播行业结构,给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与新挑战。在现代媒体理念和新技术的共同引领下,新闻传播的主体与受体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进而引起了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传统的新闻采访工作和新闻播出工作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因此,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了解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可以进一步的掌握新闻媒体的发展趋势与未来新闻传播主题的状况,有助于进一步的提高新闻服务质量,促进整个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
1新时期下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探究
通常来讲,新媒体即具有数字化、多项数字性、分众化和个性化等多种基本特征的新式媒体形态,如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都在新媒体的范畴之中。而传统媒体就是在新媒体出现以前以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介为主导的信息传播形式,大体可分为新闻传播者、新闻接受者以及传播介质和传播信息等几大部分,这几大部分彼此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相对关系也比较稳定。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在新闻行业中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变革,改变了原有的结构特点,同时也引起新闻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关系的转变,促进了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在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和关联性方面更具优势,是未来世界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
1.1新闻传播媒体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关系的转变
在传统媒体阶段,新闻传播的主体和受体分属于新闻传播过程的两端,所对应的群体相对固定,相互之间存在相对明显的界限,很少进行角色互换。因此可以这样来说,新闻传播的主体与受体之间具有分离的对应关系。但是,在技术的引领下,传统的新闻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关系也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分别经历了朦胧和对应的发展阶段,广大群众也不再仅仅满足于新闻接受者的角色定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新闻的接收和传递,往往在接受了最新的新闻事件的同时也通过qq,微博等新闻传播介质向亲朋好友传输信息内容,同时扮演着新闻接受者和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进而新闻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的界限也愈发难辨,二者逐渐有了一体化的联系。
1.2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新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关系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首先,传统媒体行业中新闻传播者的工作往往受身后利益集团以及政治集团的影响,在选择新闻事件以及进行新闻评论时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大都是为某一利益集团而服务的,这种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着新闻传播的主导地位。比如在媒体诞生的民国时期,某些国民政府主办的报纸就是为民国政府的政治和经济宣传服务的,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在新形势下,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地位更加平等,加深了二者之间的互动,且新闻传播的动机更加自由,形式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其次,现代媒体逐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新闻接受者与传播者之间的角色频繁的互换。依托于qq、微信、微博等新式的交流媒介的发展,新闻接受主体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也在发挥着新闻传播主体的作用,新闻传授者掌握的话语权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新闻传播过程的主导者。再者,个人媒体传播者利用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进行新闻媒体信息的传播也逐渐成为一种发展常态,在新媒体技术的主导下,新闻传播主体逐渐变得多样化,且广大群众作为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具有更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因而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虽然对某些领域来说,传统媒体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仍然是未来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探讨符合社会发展的媒体传播新思路。
2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带来的思考
2.1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产生的变化
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和新闻传播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新闻与传统信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难从单一面辨别,这也为个体媒体和小众媒体的发展带来了福音。因此,新闻与信息的区别越来越小,凡是满足“五要素”的信息都可以称之为新闻,降低了新闻制作的准入门槛,也使得新闻行业向着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发展。
2.2新闻传播主题的转变带来的启示
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促进了新闻行业的结构转型,也给新闻个人爱好者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为社会新闻的同步化和真实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新闻行业传输主体的改变进一步降低了新闻传播的准入门槛,从而导致了新闻行业中充斥着大量的重复和失真的信息,整个新闻行业总体的报道质量相对降低。因此,政府和有关监督部门应该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为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对新闻传播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新闻传播行为,进而使受众对新闻媒体的传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还应该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察力度,避免大量的色情、暴力、虚假等新新闻信息的出现,为网络新闻的传播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再者,政府还应该尽量协调好市场与受众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广大民众自觉参与到新闻媒介的改革、发展、净化的大讨论中来,通过人民的力量及时发现消极负面的新闻信息,并对相应的当事人加大处罚力度,共同构建新闻传播的新秩序。
3结论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民众中的普及,给传统的媒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关系的深刻变革,直接促进了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以及新闻行业的重大发展。针对这一社会情况,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从政策调整、完善相关法规以及引导民众正确运用网络媒介等几个方面开始努力,积极引导民众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学会正确运用新媒体为我国新闻传播行业服务。因此,文章主要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问题深入分析,为未来我国新闻传播行业迎接更大的挑战做好准备,进一步促进新闻媒体活动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睿智.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D].渤海大学,2014.
[2]栾鹏.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讨论[J].才智,2015,4:308,310.
[3]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5,5:57,144.
[4]巨芳芳.新媒体时代下的公民新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5]孟大治.关于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刍议[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5:144,14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加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新闻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前,网络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新闻业受到了巨大冲击。由于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一些原本的电视观众没有多余的时间通过广播电视新闻获取信息,便开始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实时获取信息,这给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需要突破传统的限制,实现自我发展的良好契机。广播电视新闻的创新与发展都是需要人来进行的,编辑人员的素质能力是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是传统媒体行业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本文就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新闻编辑;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的发现、搜集、整理的工作人员,[1]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素质能力将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广播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怎样将最新的新闻客观真实、有深度地报道出来与新闻编辑的素质密切相关。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数量逐渐增多,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必备的素质
(一)政治理论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新闻编辑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选稿、改稿、整合,如果不对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了解党的工作意图,[2]就不能选择合适的新闻头条,做好编辑工作。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需要突出重点,精心编排新闻内容,头条新闻起到“龙头”的作用,会对观众收看新闻的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些都与新闻编辑的政治理论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政治敏锐性,坚定党性原则,正确的对人民进行舆论引导。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要向受众宣传有价值的新闻,这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群众对新闻的关注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二)较强的业务素质
高素质的编辑人员需要在进行新闻播报时对相关的政策法规有详细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工作中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当前,新闻编辑人员的数量不多,高素质、业务能力较强的编辑人员更是很少,编辑人员不仅需要在选稿、改稿、审稿等工作中做到准确无误,还需要有较高的剪辑以及播报能力,使编辑人员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3]新闻编辑人员最基本的业务素质就是文字能力,新闻稿件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播报的,因此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准确、简洁的使用汉字,并进行语法的修饰,使新闻更加生动,能够打动观众。
(三)较高的思想修养
新闻编辑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新闻编辑需要将记者、通讯员的一些不成熟作品或半成品进行加工,自己的劳动体现在别人的作品中,不能追求自己的名利,一旦出现问题还需要承担责任,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编辑人员提高自我修养。还有就是编辑人员需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编辑人员承担着新闻编辑的重任,编辑什么,先编辑什么,后编辑什么都需要遵从党性原则,[4]坚持真理的传播,根据中央政策和口径对新闻稿进行把关,支持群众的呼声,要秉公办事,不徇私舞弊,在稿件的取舍上要坚持质量标准,不唯上级,不注重名气,不以权谋私。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时间通常是以秒进行计算的,因此编辑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做到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四)创新意识
创新是新闻编辑不可缺少的素质,当前,广播电视新闻中动态报道、会议报道、面子上的报道比较多,而对于一些深度的、反映群众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报道却很少。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创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要判断哪些新闻有价值,从文字上下功夫,坚持内外结合的报道方式。新闻编排应从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上进行,贴近群众生活,反映问题,突出时代性和导向性。
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发展的现状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从专业、客观的角度对社会新闻进行筛选,编辑人员在工作时需要有较强的工作素质。但是目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情况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却是疲态尽显,在目前快速的生活节奏面前不知所措。有很多原本的电视受众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电视新闻,他们更多地利用快捷的网络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还有一些受众由于每天面对大量的网络新闻,信息量十分大,心灵比较疲惫,对于一些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没有兴趣。这就使得很多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出现了这种现象,为了重新吸引受众的目光,他们开始蓄意夸大、假报新闻,利用一些莫须有的新闻吸引观众。还有一些编辑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口味,违背新闻编辑的职业操守,关注一些比较低俗的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与群众连接的纽带和桥梁,有些不法人员贿赂编辑人员,刻意制造假新闻,使社会出现混乱,严重违背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还有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知识面不够宽广,不能及时接触到社会上的新鲜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水平不高,或刻意隐瞒新闻事件中的负面消息,虚假报道,蒙骗受众,受众不能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使受众不再信任广播电视新闻。与此同时,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每天待在办公室中,对于记者上交的新闻稿,不能了解其中重要的新闻点,经过修改之后使得记者的采访稿变得毫无价值。编辑人员中也存在着不负责任,丢三落四的现象,[5]将收到的新闻稿随意堆放,到使用的时候找不到,使得新闻文不对题,出现假新闻。这虽然不是故意的行为,但是也与编辑人员的职业操守相违背。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不愿意学习和接触新知识,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脱节,使得编辑的内容不能满足受众的实际需要。编辑人员的基本能力比较差,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语言组织和联想能力比较差,不能对编辑内容正确的把握,新闻稿件的真正含义不能被挖掘,使得资源严重浪费。
三、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质的有效策略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为百姓谋福祉为己任,敢于批评,敢于说实话,以保证新闻编辑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闻编辑素质培训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具体的措施如下:
(一)对广播电视编辑角色进行科学定位
对于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来讲,科学合理的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需要认识到角色定位对于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角色定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确定,首先编辑需要参与到新闻稿件的前期策划中,指导记者进行科学的采访,编辑人员可以按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对新闻报道的计划、关注的内容、舆论导向的把握等进行明确,安排记者采访任务。[6]其次,还需要编辑人员全面对稿件的筛选以及加工进行管理,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节目录制过程中,需要编辑人员进行统筹规划,保证主持人与技术人员之间的协调,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能够高质量的播出。
(二)提高编辑人员的思想素养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思想素养提升是强化编辑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内容,应努力提高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积极认真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相关的基础知识,[7]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明确编辑内容的方向。同时,加强编辑人员对广播电视传媒工作、编辑政策的学习,使广播电视编辑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国家政策、理论的指导下,保证编辑内容的时代性,使编辑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社会民众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强化专业素质
广播电视编辑的专业素质能力对于编辑工作水平和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编辑的联想能力不强,稿件不能实现有效地衔接,只是注重稿件文字上的修改以及排序,使得新闻编辑内容的导向性不强。还有些新闻编辑将政治理论强行加入新闻内容中,使得编辑的内容生硬,这些都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能力不强。因此,必须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科学的运用相关知识开展编辑工作。专业素质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四)组织编辑人员进行再学习和培训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再学习与培训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定期组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再学习和培训,使新闻编辑的新闻敏感性得到提升,新闻编辑的素质要受到编辑观察力的敏感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新闻敏感性比较强的编辑,编辑内容的方向性以及宣传力度要更强。同时,还要强化思维品质的培训,提高编辑人员思维的宽度、深度,强化编辑的敏感性、逻辑性以及独立性等,使编辑能够正确地把握新闻导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语言素质和表达能力是必备的素质能力,通过优美的语言能够使新闻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赋予其生命力。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编辑文字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思想作为指导,使新闻内容更加生活化,贴近民众,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可以组织编辑人员通过演讲或者是辩论等互动强化其语言表达以及组织能力。广播电视编辑工作要顺利地进行就需要强化电视编辑的组织指导能力,要求广播电视编辑参与到电视新闻栏目的设计与制定中,并与记者、通讯员保持良好的联系,对其新闻工作进行组织指导,逐步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组织指导能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幕后工作,他们很难被观众熟知,因此需要提升广播电视编辑的奉献精神,[8]感受到编辑工作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走出办公室,参与到生活中
编辑可以说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人物,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有新闻敏感性,并且对新闻的走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些素质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养成的。当前很多电视台都将编辑人员外派,就是希望编辑人员能够扩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最新的消息,打破原有的思维认识,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是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新闻形式,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受到的网络冲击与挑战,需要广播电视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能力,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角色进行科学定位,强化其思想修养、专业素质、组织人员再学习和培训,使编辑人员能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从而将更加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吴伟兰.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65-166.
[2]谢选浩.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新闻传播,2013(05):234.
[3]赵凯.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科技信息,2013(17):497.
[4]王菊.浅析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传播,2013(06):43.
[5]胡健伟.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艺术科技,2014(11):69.
[6]田维林.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1(05):50-51.
[7]刘继荣.探究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106.
[8]孙丽华.如何加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质的提升[J].科技致富向导,2014(23):112.
摘要:自媒体出现以来,以其广阔的社会覆盖面,快捷的发布方式,迅猛的传播速度,以及富于吸引力的新闻内容,为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格局,也在很大层面上冲击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传播的统治地位。笔者认为,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而是在各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本文从自媒体的特点出发,就两者之间的互补性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自媒体;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互补性探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因为开放性的网络平台而变得轻而易举。这种时代背景下,自媒体应运而生。自媒体的产生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从传播对象、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效率等各方面给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带来了冲击。
一、自媒体简述
自媒体,又称为公民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开放性的网络,在各类社交平台发布自己所知的新闻事件,并且对其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态度。自媒体所依托的网络平台决定了其开放性的特征,它具备以下特点:
(一)自媒体新闻的真实性难以考证,导致其可信度得不到保证自媒体新闻由于来自个体的传播者,发布的信息难免有真有假,而信息网络的广阔程度和开放性的特征,使得寻找发布者以验证新闻来源的真实性变得难以实施,因此新闻接受者在接收到真实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有可能接收到虚假的新闻信息。自媒体的新闻真实性难于考证,导致了自媒体新闻的可信度受到怀疑。
(二)自媒体的新闻传播者和接收者是一体的处于信息网络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新闻信息,将其相关资料公布到信息平台上,让处于信息网络中的其他个体或群体轻松获取,成为新闻接收者,而其自身同时也可以接收到来自其他个体发布的新闻消息及相关的观点态度。这就使自媒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新闻的接收者。
(三)自媒体新闻具备极强的时效性和迅猛的传播速度传播者的不受限制,使得自媒体新闻的发布非常方便,并且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往往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处于事件发生范畴的个体就能及时接收到新闻信息,并通过信息网络将其传播出来。自媒体的新闻发布个体都有着自己的社交网络,传播者发布的新闻会通过社交网络迅速扩散出去,并与其他传播者的社交网络互相连接。这种传播速度极其迅猛,能够很快引起社会舆论对新闻事件的反响。
(四)自媒体新闻有着广阔的社会覆盖面,因而具备社会性自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可以使处在信息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社会个体参与进来,这些参与者来自社会的各个不同的阶层、职业和领域。他们都可以对某一个新闻事件发表自身的观点、态度,从而让新闻具备多角度、多层次的内容,同时也让新闻覆盖到整个社会。
(五)自媒体新闻具备很强的个性化特征,表现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自媒体新闻是由信息网络中的各个个体发布、传播的,因此具备明显的个性化特征。由于自媒体新闻具备广大的传播者群体,因此其具备多种多样、别出心裁的表达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
二、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互补性
自媒体新闻的特征决定了自媒体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也具备着积极的存在意义。但同时,自媒体也有着致命的缺陷,需要与传统媒体进行互补,完善现代新闻的传播,使新闻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可以弥补自媒体可信度的不足自媒体新闻最致命的缺陷就是,由于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低成本、自由言论,所以新闻的真实性难以考证和保障。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补,可以在自媒体发布真实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由传统媒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有效利用自媒体传播真实的新闻,发挥出新闻的作用。
(二)自媒体的时效性、快捷性可以弥补传统媒体的滞后性传统媒体进行新闻信息的发布,具备先天性的滞后性。传统媒体往往不会处于新闻事件发生的时空区域,因此难以获得新闻的第一手资料,这就导致了传统媒体在新闻时效性上的缺点。而自媒体新闻的传播者往往来自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因此可以极快地获取新闻资料,并通过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将新闻传播出去。
(三)自媒体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可以弥补传统媒体新闻的单调性传统媒体传播的新闻,要引导社会舆论,因而必须采用十分正式的官方语言,这就导致新闻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趋于单调。而自媒体新闻由于开放性的平台,不会受到这种局限,个体传播者创作的新闻形式多样,提升了新闻的可读性,极大地充实了新闻的内涵。
(四)自媒体社会层次的完整性可以弥补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传统媒体作为主流媒体,发布新闻的主要目的是宣传正面的价值观。因此,传统媒体传播的新闻消息或多或少带有官方性质,但是覆盖的广度有所不足。自媒体新闻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则覆盖了整个社会,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因此可以在多角度、多层次上弥补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使新闻传播的广度得到极大的拓展。
(五)自媒体的社会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陷,维护了社会公平性自媒体信息平台的社会性,提供了打破舆论约束的条件和手段,可以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保证社会的公平性。
三、结束语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本质上是不冲突的,并且具备良好的互补能力。合理利用两者的优势,相辅相成,可以完善和发展新闻传播,有效发挥出新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孔蕾蕾.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西部广播电视,2014(19):42.
[2]李璐彤.试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5(05):58-60.
[3]冀蕊.基于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288.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新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新闻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今时代,媒介新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媒介生态、媒介格局急剧演变,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新闻采集、加工、制作等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则、流程必须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这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实务技能以及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对当今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媒介融合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分析,并提出新时期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媒介融合时代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1)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教学理念陈旧,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在近些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学生扩招的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2011年底,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教学单位达到975个,在校学生人数近20万人。[1]大量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从新闻院校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未经过媒体实践锻炼,实践能力和业务经验不足。据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王大丽对我国五所著名的新闻学专业的65位在职教师的调查,其中只有18位有新闻业务实践经验,仅占总调查对象的27.97%。[2]在大部分具有高学历的专业教师看来,新闻实践教学内容的学理性不深,简单易学,学生毕业后经短期培训即可胜任相关工作,相较于实践,学生更应在学校打牢专业理论基础,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结果是教学内容往往纸上谈兵,学生应用能力不足。此外,教育部考评高校的重要指标是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师评职晋级考核也以学术研究水平和成果为依据,鼓励学术研究型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教师对业务实践的重视程度。
(2)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未与时俱进。首先,传统新闻教育中,新闻实务课程的内容指向基于专业导向,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单一媒介介质形式划分,忽略了现今不同媒体间日益融合的总体态势,媒介融合思维匮乏。专业间分业较为明显,学生的跨专业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同一种实务技能根据不同媒体分设课程,也必将造成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在新媒体时代,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能力难以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其次,在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上,或因教师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或因专业实践平台条件所限,我国为数不少的高校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课程的现象,实践性课程和学时偏少,结果是实践教学虽然存在却流于形式,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
(3)专业实验室单一,且建设落后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新闻专业作为人文社科学科,开设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专业的原因之一。因各高校办学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专业实验室并非高校新闻院系“标配”。即使是具有专业实验室的高校,实验室设置方面也存在着相对独立的普遍现象。例如,报纸编辑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等,这种相对独立的实验室无法满足融合性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媒介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快,我国高校现有专业实验室设备老化现象较为普遍,无法满足新时期实践教学。
(4)地方院校缺少与媒体沟通联系,社会媒体实践基地多以传统媒体为主。因所在地区的媒体欠发达,我国很多地方新闻院校缺少与媒体沟通和联系,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践平台,毕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另外,现今我国大多数高校新闻院系毕业实习单位以传统媒体为主。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新媒体实践能力较弱;一方面是因为网络及新媒体机构接受实习能力有限。
二、媒介融合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人所必须具备的跨媒体传播策划、资讯整合的能力、“融合新闻”的制作能力以及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等,都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需两类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3]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色定位和办学实力,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侧重。传媒类高校可以将第一种人才类型作为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整合传播意识、综合策划、媒介经营管理能力等,地方综合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后者,主要培养学生多媒体技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应成为当下多数综合类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一专”体现在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功底,“多能”体现在多学科背景和多媒体技能,在媒介融合时代,单一的专业技能难以胜任媒体工作。从新闻传播学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看,专门学科基础教育体系的引入和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体系的建造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改革的两个重点。[4]
三、媒介融合时代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1)加强专业教师全媒体实践技能培训和教学理念更新。面对新媒体环境,高校新闻教师队伍面临着知识体系重构、实践技能向全媒体化发展的迫切形势。首先,高校应加强专业间的内部融合,探索与媒介技术相关的专业与新闻专业在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合作,将具有媒体技术背景的教师充实到新闻专业师资队伍,在此基础上,带动本专业教师学习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提高其全媒体实践技能。其次,高校新闻院系应加强与新闻业界的业务交流“融合”,创造条件支持中青年教师“走出去”,到新兴媒体进行中短期的实践锻炼,掌握全媒体实践技能和业界的发展动态;同时做到“请进来”,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人引入新闻实务课堂、定期开办业界前沿讲座,专业教师要与业界媒体人经常性地讨论媒介融合的最新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改进新闻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2010年,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简称:MJC),实行高校与媒体双导师制,这可为新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范式借鉴。当然,在尝试将业界媒体人引入新闻实务课堂的实践中,应在教学方案的制定、遴选教师的标准、教学方式方法探讨等环节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2)构建多层次媒介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课内实训与专业实验、校内外实践平台为主的多层次媒介融合实践体系。
1)开设适应时代形势的媒介融合专业。美国密苏里大学早在2005年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媒介融合专业,为学生提供新闻传播技能的全面训练。新时期,我国高校新闻院系应及时改变对专业求精求专的陈旧教学观念,改革以往以单一媒介设置专业的陈旧做法,着力建设媒介融合专业。
2)革新专业实践课程以及考查方式。我国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周期性和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新闻专业课程内容往往落后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前瞻性,在课程设置时应洞察未来几年内媒介的发展趋势。同时,要提高融合媒体实践课程和学时的比重。在实践课程考查方式上,以实践作品为评判依据,并积极鼓励学生们进行以融合新闻实践为主的尝试和锻炼。
3)建立校内外多层次的实践基地。在校内媒体建设方面,高校新闻院系要和学校宣传部门密切沟通协调,着力构建以校园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双微(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媒体为主的多层次的校内媒体实践平台。在履行高校对外宣传职责的同时,平台也将成为新闻专业学生在走向社会前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新闻的试验田”。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特别注重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建设,以此提高对外宣传的信息传播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锻炼学生新媒体实践能力,笔者所在的高校在这方面工作成果较为突出,每天及时更新的图文、视频信息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加强校外媒体实践基地建设,将校内实验平台与校外媒体实践基地在业务上进行衔接合作,鼓励低年级的专业学生在校内实验平台实践,最后一学年的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到校外媒体实践锻炼,要扩展校外实践基地渠道,特别是让学生到新媒体机构锻炼学习。
(3)更新教学设施,着力建设融和媒体实验平台,构建交互式的新媒体教学实验环境。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已不是简单的单一媒介信息采集和编辑整合,应打破传统教学实验平台设置以媒介形式为依据的藩篱,着力建立多功能、跨媒体的融合媒体实践教学平台。平台的教学设备要及时更新,力争做到时新性和前沿性,同时要注重平台与业界的衔接,在业务流程和工作环境方面模拟真实的媒体工作模式。要把融合媒体实验平台打造成为课内外实践与实验、校内外实习的综合性平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平台为新闻实践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雷跃捷.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成就和问题[J].现代传播,2013(3).
[2]吴廷俊,王大丽.从内容调整到制度创新: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出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7).
[3]蔡雯.媒介大汇流下的融合新闻[J].传媒观察,2006(10).
[4]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中国新闻教育的改革思考[J].新闻学论集第29辑,2013.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由于上述师资偏重理论性、硬件配套不完善的主客观原因,导致该专业教学模式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课外实训课程、试验室操作课程难以开展。课程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目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和合理。理论课比重偏多,实践课较少。
二、改革方向的探索
1、根据职业化教育的目标,合理分配课程教学比例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性较强,(比如需要具备新闻采访能力、新闻写作能力、新闻编辑制作能力、新闻策划能力、重大新闻直播的能力、口头报道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和课程性质来合理分配学时和学分,建议将60%-70%的学分放在专业和实践课上,既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能锻炼和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动手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扛机器能拍,进机房能编”的目标。
2、加强师资配备和教师深造
鉴于西翻院新闻专业师资力量的客观现实,我们首先应当加强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与深造,要求现有专职教师通过自学、参加社会技能培训、购买网络课堂等方式让让老师在现有较强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掌握1-2门新闻采编、剪辑制作、摄影摄像等实践专业课程,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以适应该专业设置的要求,从而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打下基础。另外,可以考虑从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引进几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同时要求自有教师参加外聘教师的实践教学,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达到师资力量的提升。
3、增强硬件设施的配套,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现有教学设施使用效率
针对现有教学设施匮乏的客观现实,学院应当考虑增强摄像机、照相机等教学设备的投入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考虑校园广播站、学院电视台对新闻采编专业学生有序开放,至少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平台。让新闻采编专业学生在校内有机会开展采访、编辑、摄影摄像、影片剪辑与制作、录音与播出等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大程度的发挥学院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节省再投入的费用开支,达到一箭双雕的良好效果。
4、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
(1)课堂教学适当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刚接触专业实践课的新生来说,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期让他们进入专业记者的状态未免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简短的电视新闻,新闻奖获奖作品,帮助学生记者的写作角度、写作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进而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了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针对当前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学生可以模拟现场报道,然后自己用一到两句话“说”新闻,并告诉别人这条新闻的价值点体现在哪里。通过这种现场实训的方式,不仅能让课堂更加生动,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也能更加精彩,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2)更加重视案例教学加情景模拟教学。
①要让案例教学始终贯穿于在《新闻评论》、《电视节目策划学》、《新闻作品评析》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在搜集整理国内外大量的新闻报道、优秀电视作品与电视节目,特别是在讲授《新闻评论》、《新闻作品分析》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新闻调查》、《新闻1+1》、《鲁豫有约》、《艺术人生》等节目以及新闻报道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报道方法、主持特色,节目成功要素等,此外,在讲授新闻写作部分的时候,还结合了大量的平面媒体案例,让学生根据报纸、杂志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比如对《南方周末》上的深度报道进行分析、对本地都市报(如《华商报》)上新闻标题和内容的评价等。
②情景模拟教学。在《电视节目策划学中》,我们还尝试让学生模拟电视访谈节目,不是照搬现有节目,鼓励学生根据现有的一些优秀节目,再结合具体情况自主创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确定节目样式,搜集背景资料,设定选题,拟定采访提纲,扮演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谈话节目中嘉宾和主持的节目形式,虽然涉及的话题以校园生活占多数,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节目的基本流程,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现场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后期制作技术,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很好结合。
③外出写生。比如《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这两门课程,到了大二下学期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拍摄专题片。我们带领学生在南五台、周至沙沙河、熏衣草庄园野外拍摄实践,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记录了风景特色,回来制作的DV作品、照片等也可作为期末成绩及学生实习成果的一部分。还要考虑到如何做出一个新闻片或纪录片,突出与人交流的采访报道能力,并最终形成作品。教师要跟学生一起,随时讨论。这样的话,学生的野外拍摄也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④学生自办媒体实践。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简报等各种媒体(如西翻院的《娱乐E坐标》、《新闻时讯》、《西译青年》、《桃李文学报》、广播电台)都提供了学生良好的展现自我,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报(比如《报纸编辑学》)广电中心以及各级各部创办的各种刊物的相关工作,也能更好的解决人力等问题。同时,还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各种刊物更有个性。学生进入新闻单位完成实习前,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的有效演练,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敏感力、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这可以缓和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难以协调的问题。充分利用本校媒体资源(西译广播电台和西译电视台等),让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在西译电视台或西译广播电台创办专题节目,每周一期或每月一期,可采访本校知名学者、教授、学校领导、杰出校友等。内容可涉猎时政、焦点新闻、校园文化、学术观点等任意话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采编、主持、摄像等实践能力;新闻专业的教师对此进行专业指导;再次,积极开展校外合作,联络西安电视台、陕西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在这些地方建立新闻教育实践基地。
5、新闻专业实习的调整
对于新闻采编制作专业来说,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实习分为小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而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中期实习或毕业实习,即使有短期的小实习,往往出现时间短,实习仓促,效果不佳的情况。小实习针对低年级的新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如可以将大一大二的学生带去电台、报社、电视台等工作单位参观,让他们能直观地感受新闻工作,了解工作大体流程和情况,不仅可以使他们打下理念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寻找自己的方向。中期实习就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寒暑假的集中实习。学生可以自主或学校联系当地实习基地,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新闻媒体或者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各种工作中,这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跟随老师进行采访、写作、编辑、剪辑等相关工作,这位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比如新闻改革、节目改版等;了解国家社会的就业情况和政策情况,搜集撰写毕业论文及实习报告,为今后学生奔赴新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毕业论文与实习方式的转变
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三年知识的检验,也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在教学环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毕业论文写作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下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论文题目过于理论化,选题大而空洞,不能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的技术能力,大多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都是东拼西凑、抄袭现象特别严重,因此,不能达到论文写作的效果和目的。在民办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有必要对论文的写作方式及方法进行改变。毕业论文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方式,学生可以从参考题目汇总选择,也可以实习报告的形式体现,或者一定数量的实习作品,获奖的新闻作品代替实践报告或毕业论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习去向自由选择一个选题。这种做法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少毕业论文抄袭的不良现象,突出和强化对学生解决问题实际能力和技能的考查。在传媒人才市场上,“有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已成为业界共识。对于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来说,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培养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以一个职业化和技能化的人才显现尤为重要。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社会的需求应当成为我们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我们国家已不缺少理论性研究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当顺势而为,尽早起步,大胆探索,以适应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洪流,进一步适应民办教育从研究型向技术型转变的大趋势。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