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数字档案馆学相关的共103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从早期的概念引入到如今的深入发展,数字档案馆一直是我国档案界近些年研究和关注的热点,2000年我国第一个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深圳数字档案馆系统工程的研究与开发”立项,标志着我国数字档案馆开始付诸实践,数字档案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1994年MargaretHedstrom率先提出“电子档案馆(Electronic Archives)”的概念,1996年戴维・比尔曼在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提出以虚拟档案管理的元数据体系为中心的“虚拟档案馆(Virtual Archives)”。此后,我国档案界逐渐开始关注并研究数字档案馆这一新生事物。
1997年,董健民首次提到“在数字档案馆中,电子技术已使档案的保存和利用更加科学有效”,1998年,冯惠玲进一步指出“电子档案馆亦可称为‘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或‘无墙档案馆’,它不是一个实体机构、一个存放处的概念。”有关电子档案馆、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的概念也经常被比较,例如,刘春弟认为“电子档案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与数字档案馆(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基本相同的概念和事物,数字(电子)档案馆与虚拟档案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虽然在认识上存在差异,但随着数字档案馆的概念被广泛接受,数字档案馆这一提法已经渐趋统一。
随着数字档案馆实践的展开,学术界的理论探讨逐渐深入。关于数字档案馆的界定、特征、功能、演变、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比较等问题引发广泛的讨论,形成多种观点,以数字档案馆的界定为例,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广义狭义论、实体虚体论、技术论、数字信息系统论、档案信息服务论、档案资源共享论、整合论。关于数字档案馆的技术如元数据与数据描述技术、检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存储技术、安全技术、备份技术等相关探索,也为数字档案馆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进入21世纪,数字档案馆随着档案信息化工作启动而发展。我国第一个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深圳数字档案馆系统工程的研究与开发”于2000年5月立项,青岛市于2001年启动“数字档案馆工程”。2002年以来,杭州市档案馆、天津开发区档案馆、江苏电力公司档案馆等也逐步开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规划,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纳入学校“985工程”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2005年浙江大学开始探索数字档案馆建设,截止2007年底,山东省共建成8个市级数字档案馆、22个县区级数字档案馆和2160个数字档案室。我国数字档案馆发展为省市县级国家综合、企业、高校、专门行业等种类各具特色、覆盖地域广泛、建设类型多样的格局。
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先后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档案馆典型,通过总结建设经验和特点,形成模式进行推广。大中型综合数字档案馆模式包括“深圳模式”、“青岛模式”、“杭州模式”,小型综合数字档案馆模式有“萧山模式”。企业数字档案馆的模式可以根据起点的不同分为“末端管理模式”和“前端控制模式”,结合二者的优缺点,应发展“全程管理模式”。
数字档案馆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2002年国家档案局发布《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2006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重要内容。2010年国家档案局发布《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全面指导数字档案馆建设。2011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在政策的推动下,数字档案馆建设成为各级各类档案部门的重心工作。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已实现馆藏所有档案和资料全部数字化并在全旗共享,江苏省太仓市率先实现档案馆和所有进馆单位档案室档案100%数字化,海关总署全面启动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以完善海关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3年累计投入8200万元,通过政府采购确定6家外包公司200余人从事具体历史档案数字化工作。
关于发展阶段的总结,“根据信息管理的结构,将数字档案馆分为数据型、信息型、知识型三个发展阶段。”也可划分成“基于信息管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和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两个发展阶段”。关于数字档案馆构建模式,研究集中在基于OAIS、IT集约化服务型、基于知识管理、面向服务架构等几种模式;关于数字档案馆的技术应用,研究涉及数字化、存储、检索、共享、信息安全等方面;关于数字档案馆服务模式,主要有集成服务、个性化服务、小众化服务、知识服务等几种模式。关于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研究主要是从信息资源的建设、信息服务、信息安全这三个角度来谈”。关于数字档案馆的功能特征,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档案馆建设要体现三大新的功能要求,就是建设安全可信系统、实现智慧智能管理、达到长期保存要求。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也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处于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转向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的转折时期。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档案馆提出:“‘十二五’期间,把档案馆建成档案保管中心、资源数据中心、利用服务中心和企业形象及社会责任的展示窗口,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智能数字档案馆。”2012年江西省档案局与江西省信息中心联合规划,构建了江西省档案馆政务网档案资料查阅平台,实现了全省区域性数字档案资源共享。2013年10月,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召开,倡导实现“数字转型”、“数字升级”、“数字换代”。2014年2月,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室)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以推动建成更多的数字档案馆(室),促进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2014年12月,国家档案局发布《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进一步强化数字档案馆的科学建设、安全运行维护和绩效管理,这一时期的数字档案馆越来越重视档案利用共享和知识管理功能的强化,基于用户的建设理念和追求更高的服务绩效逐渐凸显。
综上所述,数字档案馆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且收获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展望未来,数字档案馆的发展将在新形势、新环境、新技术的影响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一,在云环境中,数字档案馆将更为广泛的运用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发展云端数字档案馆。第二,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智慧的理念逐渐深入政务、交通、文化、城市服务等各个领域和行业,对档案馆而言,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比自动化、信息化更适合智慧城市发展需求,智慧数字档案馆也将成为(下转第54页)(上接第39页)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第三,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针对移动设备端的移动档案服务成为数字档案馆发展的又一方向,移动数字档案馆面向移动互联网用户,是创新档案服务与利用的重要举措。第四,从生态的角度看,现阶段数字档案馆建设仍存在信息污染、技术与人文性不协调等生态失衡现象,生态数字档案馆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开放式学习、随时随地学习等学习模式社会化,推动我国社会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我国移动数字图书馆功能与发展对策探析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关键词]对策 图书馆 功能 移动 数字 我国
我国移动数字图书馆功能与发展对策探析
目前,全球移动3G联网人数已达到4.85亿,普及率超过11%,传统互联网网民正在向手机网民渗透,移动互联网呈现巨大发展潜力[1]。在此背景下,移动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引起全球相关领域的关注。借助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PDA),以无线接入的方式接收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使知识存贮与访问更大程度地摆脱时空限制,推动知识传播,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
(一)有利于确保“图书馆五定律”的实现
移动数字图书馆借助移动互联网使图书馆资源摆脱地域限制,扩大用户范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图书馆中的每一种资源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知己”的图书馆第一定律;能保证每位移动用户实现“有书可读”,实现“每个读者有其书”的图书馆第二定律;通过“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技术,根据每位读者的兴趣爱好和研究领域为其推荐合适的书籍,实现“每本书必有其读者”的图书馆第三定律;基于地理定位,可以为读者呈现并引导附近的书店、报刊亭、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可以在线查询这些信息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投入,实现“节省读者的时间”的图书馆第四定律;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移动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的图书馆第五定律。
(二)有利于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改变
移动数字图书馆对接传统图书馆,能够借助移动网络、智能终端、移动定位、手机支付等现代技术,实现传统馆藏资源查询、借阅、参考咨询,对数字馆藏资源的阅读、下载、分析以及地图引导、自助缴费等功能,突破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时空限制,延伸与拓展其服务范围和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推动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变革。
(三)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开放式学习、随时随地学习等学习模式社会化,推动我国社会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
(一)实现传统图书馆功能的移动化
1.电子图书在线阅读和下载功能。移动数字图书馆能够实现和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对接,使广大读者用户不用辛苦到图书馆就可获得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直接在移动设备上进行阅读;甚至可以不用注册和登陆,只需要点击选择“在线阅读”或“下载”想要阅读的书籍,片刻之后就获得书籍的电子版本进行阅读。由于数字资源的可复制性,众多读者可同时学习同一本书籍,所以,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在线和下载阅读功能是移动数字图书馆得以存在的基本保证。
2.图书借阅、续借和约借功能。每一个使用移动数字图书馆的用户都可以注册自己的登录账号,其功能相当于传统图书馆的借阅证。用户在移动端登录账号后即可查看个人注册信息、借阅记录和书签等信息,可以进行在线查询馆藏书籍、图书馆藏位置信息,实现对实体图书的预约和续借功能,在一定时间内可随时到图书馆领取已经借阅的图书,可免除人们到图书馆排队等候的时间,节省读者的时间。
3.到期提醒、催还通知功能。通过移动数字图书馆,可向读者用户发布“到期提醒”和“图书归还”通知,或者和移动运营商合作,对借阅到期的用户进行短信通知,以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归还率,改变传统图书馆没有有效催还图书资料的机制。
4.新闻通告功能。传统图书馆通常在网站、LED电子屏幕等平台上告知人们即将要举办的一些文化传播、大型讲座等活动,宣传效果有限。通过移动数字图书馆,可直接通过短信向移动客户端进行新闻发布,使传播信息的受众范围更大,保证了文化活动能够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二)高效智能化学习方式的实现
1.丰富的学习资源。移动数字图书馆能够依托实体馆藏的数字信息资源,借助现代化的移动设备和高速的移动网络、Wifi网络,在移动客户端实现图书、报纸、杂志、音乐、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数字资源的阅读,保证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能够获得和网络图书馆均等的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移动化。
2.多维度的信息分类。传统图书馆大都采用“中图法”作为基本分类方法,分类过于单一,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模式有较大不同。而移动数字图书馆对数字信息可实现多维度分类,使用户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
3.个性化的学习功能。对后台数据库实施多维度开发,为每个用户开辟独立的个性化学习空间。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信息资源收藏或转存至个人空间,并依照个人偏好对自己保存的信息资源分类,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所在行业订阅个人信息,移动数字图书馆将定期更新数据信息并推送给用户,确保推送信息的时效性。
4.开放式的外部接口。开放外部开发接口,像微信、手机、电脑系统那样,让更多组织机构依托自己的信息资源接入移动数字图书馆平台,实现本地资源和外部网络资源的融合,以调动更多开发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保证移动数字图书馆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
5.在线课堂频道。移动数字图书馆还可开设独立在线课堂频道,向用户提供网络课程,履行社会化教育的责任。相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移动数字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资源范围广泛,更加系统化和集中化,用户可以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领域模块的相关信息。 6.开放式的网络大讲堂。除了专业知识大讲堂之外,移动数字图书馆还可结合当下的国家大事开展各种类型的实时讲座,把以前只能在电脑上、课堂中看到的讲座展示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面,让我们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了解国家大事,利用各种碎片时间学习知识。
(三)更加自由开放的交互体验
1.与好友交流和分享。移动数字图书馆通过调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或者开发基于自身平台的即时通讯插件,实现用户之间通过即时通信工具进行在线沟通、添加好友和定制学习专题的功能,实现网络学习的集聚效应。此外,移动数字图书馆还能实现后台工作人员之间的在线交流,技术开发人员、服务人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帮助用户解答疑问,对新用户进行在线的操作指导和培训,使他们更好地使用移动数字图书馆平台。
2.评价与学习笔记功能。移动数字图书馆还可增设用户评价系统,针对每一项数字资源设置留言板,让广大用户参与进行信息资源的使用评价。其他用户可以参考先前读者的评价选择较为优质的信息资源,减少查找优质资源的时间消耗。移动数字图书馆还要有完善的“笔记本”系统,使用户能够将个人的学习心得、学习计划、信息摘录等学习笔记整理归类,纳入自己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空间。
(四)提供新鲜时尚的科技体验
1.“二维码”技术的科技体验。人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系统登录、资源下载等功能[3]。通过生成的“二维码”添加书签和信息转存,以便于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设备上进行阅读,为移动数字图书馆的使用带来新体验。
2.电子导航、学习计划定制的科技体验。移动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调用移动设备中内置的地理信息和导航功能,联合书店、报刊亭为广大用户提供实体图书馆或书店的定位和导航、图书馆内和书店书目查询,帮助人们尽快获得实体书籍。帮助用户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系统自行或依据设定时间自行启动学习提醒服务,并为用户推荐科学的学习规划,在到达制定时刻时自动调用闹钟或启用“温馨提示”功能,提醒用户每天按计划进行学习。
3.“云”存储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科技体验。借助“云”技术,移动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个人账号和信息的云存储,不仅节省硬盘空间,还有利于私密信息的保护,实现个人信息在不同设备和平台上的安全迁移。可以把个人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放置在“云网盘”中,可以随时随地登录个人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来呈现我们保存在“云”空间中的内容。
4.“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科技体验。基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大数据”技术可以让移动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用户的习惯和行为,多角度分析用户的使用偏好,了解广大用户的信息趋向,从而对图书馆馆藏信息定向开发,提供更加准确、优质、个性的数字信息,为用户推送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
(一)资金问题及对策分析
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程序的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不仅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数字化本地资源并将其接入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也需要重新配置数据库专员对移动信息系统进行运营维护,这对于本就无外来收入的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资金问题除了依靠自身力量外,可考虑通过协作方式解决。一是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资金投入,增加政府和学校等对于移动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的投入。二是图书馆在进行移动平台开发建设过程中要与利益相关方,如IT企业、通信企业、数据库企业合作,发挥各方的优势,分散开发投入的资金负担。三是为了节约资源和避免重复性建设,移动数字图书馆可以实施联合开发、共享公用的策略,开发通用版本,然后通过开放外部接口单个图书馆接入,既可减少开发成本,也可充分发挥应用系统开发一劳永逸的优势。
(二)技术难题预测及解决
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程序功能强大,系统复杂,技术要求高,开发难度大;移动设备种类繁多、品牌多样,应用系统和硬件设备复杂多样;移动设备显示屏幕较小,规格不一,这对一些数字资源在移动设备上的呈现产生较大的挑战;早期的数字化资源由于设备的原因,一些扫描文件不够清晰,在移动设备上的呈现效果不尽如人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体验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可寻求互联网公司的支持,与互联网公司进行联合研发,借助于其提供的技术或产品服务推进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如韩国的西江大学图书馆运用WISEngine公司的技术产品WISEMobileFusionTM,推出用手机可以查阅图书馆资料的移动数字图书馆;芬兰的赫尔辛基技术大学将Portalify公司开发的LibletTM系统应用到图书馆中,提供SMS、WAP等服务[4];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与北邮网络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发,通过手机、ipad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为图书馆读者提供搜索和阅读数字信息资源,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最初的梦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5]。
(三)自营模式及盈利方案探索
图书馆是非营利组织,以服务大众为终极目标,自身资源的建设和系统运营基本上依靠国家相关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要建设移动数字图书馆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倘若移动数字图书馆接入在线支付功能,对一些特定资源和服务进行收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营成本,减少移动数字图书馆的资金压力。目前,随着我国人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知识资源的渴求更加强烈,愿意也有能力支付一定的学习费用,数字信息资源收费环境已经成熟。此外,将传统的信息咨询服务移植到移动网络平台上,实现移动咨询服务,随时随地为用户解答疑问,提供帮助。将这一功能进一步延伸,开发“专家在线”功能,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集中投放在在线移动平台,提供有偿的信息咨询服务。
(四)人才瓶颈的现状及解决方案
移动数字图书馆平台的构建和日常运营与维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库技术、图书馆学知识、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这种不同学科知识技能的跨越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掌握大量的“跨界技能”,而现有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通常不能满足移动数字图书馆运营需求。针对人才瓶颈问题,可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招聘的方式来解决。内部培训是指通过邀请各领域专家对现有工作人员实施培训,使他们掌握移动数字图书馆运营维护的跨界技能。外部招聘是指从社会上聘用具备这几项技能的高级人才。由于高级人才引进成本较高,图书馆在应对人才瓶颈时应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入为辅,通过两种途径的双管齐下,保证移动数字图书馆运作有充足的人才保证。
总之,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挑战,图书馆需要顺应“移动化”潮流的变革,积极改变自己,与时代潮流接轨,才能赢得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改革的思考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改革的思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的阅读方式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模式―数字化图书馆。传统纸质化阅读不仅占用了大量的空间资源,而且阅读时间上也相对固定,存在很多弊端。数字化趋势下改变了传统图书馆阅读方式,提高了学生选择书籍和阅读时间上的自我控制性,也使得高职图书馆成为现代高职学院的信息服务中心。
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具有个性化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行为特征需要,而选择不同的查询和阅读服务,通过网络开展跨时间和空间的阅读,可以实现在线多对一的阅读,不仅仅节约了高职学院的购书成本,而且节省了空间范围,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个性信息服务。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的个性化特征还可以表现为智能化,根据不同读者对读书的阅读需求,展开了不同的推介服务活动,并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个性化决策服务还可以表现为信息的多元收集,可以按照不同的学科特点进行不同的信息收集和整理,为读者提供了智能化决策服务,进而提高信息资源的选择性。
数字化趋势下,为高职学院的图书馆发展提供了多种路径渠道,也对其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改革要求主要可以体现在:
2.1 加强在线咨询服务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职学院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图书信息资源的容量不断的增加,学生不仅仅可以对图书馆的相关书面资料进行借阅,而且可以从学院获得更过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数字化趋势下,可以有效的进行书籍资料的复制和下载,提高资料的选择性和利用性。高职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内网资源,实现电子网络交流和数字化沟通服务,实现24小时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查询和阅读,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图书馆服务。
2.2 加强信息导航服务
在数字化发展趋势下,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大而且杂,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其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强,在繁杂的信息中很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是寻找信息效率低下,导致其可利用信息资源的获取成本不经济。因此,在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改革中,为了向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开展多元化、数字化信息服务管理,高职学院图书馆应结合各个学院的教学特点和专业特点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
在这其中,尤其是以学科导航系统建设为重点,在高职学院图书馆中,根据区位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以便满足不同的顾客需要,进而可以有效的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在进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要围绕学院现有的资源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并按照学院不同的专业内容要求,进行不同的数据库分类管理,进而为实现分类引导提供有效的基础,可以使读者更为便捷和高效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文献,提高信息获取的满意度和效率。
2.3 加强培训
培训工作是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改革的基础性内容。如何有效的利用学院的网络资源,提高数字化条件下图书馆的利用效率,需要对高职学院的学生和其他用户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提高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开展培训工作中,需要根据高职学院学生众多的特点,采用集中式和网上分散培训两种形式,对通用性或基础性的要求,可以采用集中式培训的方式,而对于提高性和专业性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培训。同时,开展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网上培训,把制作好的多媒体视频放在网上,供读者自由浏览或有组织的观看,让读者了解并学会应用数字图书馆的丰富资源,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充分利用、有效发挥图书馆资源的强大功能。
2.4 实现开放性服务
传统的阅读方式下,高职学院图书馆主要是开展封闭式的阅读方式,大量的图书信息积压,很多资源信息是备而不用。同时,由于受制于经费紧缺,传统图书馆运营模式下,很多书籍无法及时的购买,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图书馆的服务是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田园式”服务模式,高职学院图书馆各自发展,自成体系,读者之间也缺乏交流,制约了高职学院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随着高职学院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逐年增大,现代化图书馆纷纷在各个高职学院落成,这些现代图书馆不仅仅具有较大的规模化保障,而且普遍采用了信息化的技术,为高职学院图书馆的开放式服务提供了可能。
可以说,开放式服务已经成为现代高职学院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开放式服务模式下,高职学院图书馆的信息采集和存储等都建立起了辐射性的开放模式,提升了服务的深度与广度,给了读者以最大的自由空间,读者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和阅读,拓宽了信息领域,方便了读者。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数字艺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的单一化,表面化的视觉感知方式,形成了视觉传达多样化,动态化的感知体系,增强了艺术设计的表达力度,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及欣赏方式。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解析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解析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艺术作为哲学和科技的新载体,在数字时代产生了明显的蜕变迹象,各行业的信息化,也逐渐侵蚀到艺术设计领域,产生了数字艺术设计这一相互交融的新设计理念。可以说,数字艺术与艺术设计已呈现出互相交错的新格局。
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也是计算机等信息载体赖以存在的基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以数字和数据的形式加以展现,如视频、图像、文字等都可经过特定的采样定理,将其转化成数字[1]。可以说,没有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也就无从谈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设计中就融入了计算机技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种艺术设计样式,如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影视动画、电脑特技、电子游戏、网页制作等都带有浓厚的数字艺术设计痕迹,数字艺术设计凭借其巨大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已征服了所有关于视觉的艺术领域,数字艺术设计已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数字艺术设计的载体是计算机系统及计算机设计软件,它们的及时参与,使得艺术设计人员在艺术表现技巧,生产工艺等方面摆脱了传统束缚,吸引了更多的艺术设计者投身其中,促使艺术设计理念思维,创作手法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1、简化了艺术设计程序,降低了艺术设计门槛
相比于传统的艺术设计,数字艺术设计在白表现手法上更加快捷,表现手段上更加丰富,表现形式上更加简洁,因而具备了别样的艺术魅力,受到现代大众的普遍欢迎。
众所周知,艺术创造通常需要耗费艺术设计人员大量的时间及精力,设计过程显得繁复漫长,难以融入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提高了艺术设计的门槛,成为影响艺术设计进步的屏障。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数字艺术代替了传统艺术技法的训练,使得艺术设计的训练时间大幅缩短,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简单掌握艺术设计技能,降低了艺术设计的门槛,对追求快捷简单节奏的现代人来讲,有着不可比拟的吸引力。
此外,借助数字艺术设备,各种绘图软件的研发也为艺术设计效果的多样化创作提供了便捷,通过对素材库的调用,人们可以随意对设计形象,色彩搭配,组合表现进行个性设计,展现新的设计思路[2]。应用软件中的数位板,画笔等数字艺术技法也能够灵活为人所用,为艺术创作的多元化提供可能,表现形式的便捷化,既贴近了大众,为人们展露自己的艺术想法,艺术构思提供了平台,又拓宽了专业艺术设计人员的设计渠道,促进了设计艺术的繁荣。
2、开辟了新的设计平台,丰富了设计意图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计算机已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制作的重要工具,展现出自身蓬勃的生命力。现阶段艺术设计中使用的设计软件越来越依靠高质量的计算机系统,开辟出了新的设计平台。
设计人员通过运用数字化的构图软件及数字三维技术的辅助,能够将设计过程中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进行转化,在二维空间上表达四维空间的设计意图,从而更加直观的反映设计空间的状态,空间构造及装饰的质感[3]。在艺术设计的后期中,数字艺术及相关软件更能起到显著作用。可以说,计算机数字化的图形处理技术,在丰富设计手法的多样,提升设计效果的艺术性,优化艺术设计的方案等方面优势明显。
对于相关设计意图的表达,借助数字艺术手段,同样可以做到丰富化、直观化,如设计空间的视觉效果,设计空间环境的模拟,装饰材料的质感程度等,都可以在计算机相关设计软件系统中完成。而在对设计效果进行细化加工时,数字技术同样具备独特优势,如设计的具体造型,设计空间的灯光、色彩等,都可以进行实时修改,从多角度丰富了设计意图的表达。
3、影响了人们的视觉感知,增强了艺术魅力
数字艺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的单一化,表面化的视觉感知方式,形成了视觉传达多样化,动态化的感知体系,增强了艺术设计的表达力度,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及欣赏方式。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数字艺术的加工润色,突破了原有的设计框架,使作品具备了解读的多样性,拓宽了人们的欣赏渠道,以作品影响人们的审美习惯。如对世界杯,奥运会等会徽的设计,运用数字艺术,既能充分展示地区及运动的巨大魅力,又能凭借特有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加深人们对该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感知。
艺术设计是在吸收传统设计思维的基础上,对新事物进行接纳融合的,因此,数字艺术的发展不应违背艺术设计的初衷,停留在一味追求数字化表达的技术层面。艺术设计应在对传统进行继承的基础上,体现出时代社会的新变化,提升艺术设计内涵。总体上看,数字艺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作为艺术设计而言,数字艺术的参与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及方式,营造了新的设计语言,数字艺术和艺术设计成为了难以剥离的艺术形态[4]。而在个性化追求越来越明显的现代社会,数字艺术设计必然体现出丰富的个性化色彩,设计人员也会实时采用新的设计手段,创造更加贴近人们的审美趣味的艺术设计作品,这也是数字艺术设计的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会越来越深,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也会在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中实时更新。对此,设计人员要在把握设计内涵的情况下,及时运用新型设计手段,设计出个性化的,审美价值更高的艺术作品。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数字电路中EDA技术的应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在现代数字电路设计的众多技术之中,EDA技术是最具代表力的一种技术代表,EDA技术在实际的电路设计过程中,其能够有效的代替设计者独立的完成部分设计工作,同时其还能够有效的直接通过程序针对错误进行修改,具有较高的便捷性。本文主要从EDA技术在数字电路设计中的引用现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分析EDA技术在现代数字电路中具体的应用优越性。
关键字:数字电路;EDA;技术应用;
1.1 EDA技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有关于电路设计的方法得到了有效的推动,同时通过相关学者的共同研究以及推动,电路设计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变革。EDA技术的实现以及发现,简易了人们在进行电路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在进行电路设计过程中的错误概率发生。EDA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电路设计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当代科技背景为前提的有效技术变革。EDA技术的应用起初主要是用于电路设计,而随着其技术的不断完善,现今其已经较多的被电路教学所应用,带动了数字电路教学模式的革新,随着数字电路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发展,其在今后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以及应用领域,EDA技术的实现以及使用,是数字电路设计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对于数字电路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A技术进行数字电路的设计过程中,其能够采用多种设计原则并行进行,而不会出现冲突。
浅析数字电路中EDA技术的应用论文
EDA技术的实现不是单一学科以及技术的推进,而是通过多种学科的共同推进而出现的综合性学科技术展现。其有效的实现了对于计算机软硬件统一结合的基础技术,同时其还能够有效的提升数字电路设计的科学性以及设计难度。可以说EDA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今后数字电路设计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现代EDA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优势的展现,其不仅较大范围的被应用于数字电路的设计之中,同时还广泛性的应用于数字电路的教学实验之中。相比国外而言,我国EDA技术的展现呈现较大程度的落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那个加强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以及对于相关项目的支持,才能有效的提升我国EDA技术的发展。只有对于我国EDA技术发展环境的改善,才能最为有效的实现我国数字电路设计的技术能力。
[1] 曾繁泰,李冰,李晓林.EDA工程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杨树莲. 现代EDA 技术及其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5):144- 146.
[3] 黄勤易. 利用EDA 技术进行数字电路设计性实验的研究[J],半导体技术,2006,31(1):19- 22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水墨画是中国美术史的独特产物,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墨绘,到战国时期的帛画线描,再到晋唐宋元异彩纷呈的屏扇卷轴,可以看到水墨画发生、发展和成熟的清晰轨迹。它作为中国人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一种重要而独到的方式,作为中国人承载其观念意义的形式结构自律化发展的结果,作为中国人赖以休养生息的文化传统楔入现实情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参与建构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为世界美术的多元格局提供了自立和自足的一极,而且以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文化品格,渗透于当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血液中。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水墨艺术的数字化传达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数字技术时代已经悄然而至,潜移默化地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当然不乏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表达手段,正日益成为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墨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影响,在近年来平面设计作品或是广告宣传片中无论是以二维或是三维技术来完成的设计作品,表现形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而水墨作为设计创作中的视觉元素则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和人们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新的诉求。将传统水墨与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的融合,使传统水墨在当代有了新发展。
那么,如何在数字媒体语境下使用数字技术手段来进一步更好的发展水墨艺术,如何运用数字技术介入到水墨作品的创作中,以丰富水墨创作的语言和形式。包括将现代视听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动艺术、计算机图形图象处理等数字手段作为表现语言应用于水墨创作中,而且综合水墨艺术的形式语言、情感、文化等等因素,通过系统地分析与归纳,使水墨创作在数字媒体语境下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展示。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水墨画的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从文献的记载和现存实物资料的显示,水墨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唐代时期就已经形成,并且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与进步,水墨画俨然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样貌,作为设计上的元素被频繁的应用到各个领域。
著名的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所创作的许多作品中都把传统的水墨最为视觉元素应用到设计之中,在其大量设计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设计家对简约空灵的水墨语言的精妙阐释。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到2010年已经成功举办七届,双年展力图较全面展现水墨艺术的当代形态,研究传统水墨画在当今文化与技术语境下的生存和转型的问题,探索其传承和革新的新途径。推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水墨不断地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
“相信品牌的力量水墨篇”是广而告之合众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在今年为央视广告部创意制作的一条形象广告。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还使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与现代的动画技术结合,创造出一场视觉盛宴。水墨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代表了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与现代的动画技术结合,本身就是突破传统,赋予中国文化以新的生命力。“相信品牌的力量水墨篇”有力地诠释出品牌打造过程中“从无形到有形,从有界到无疆”的内涵。虽不能说后无来者,但到目前为止,这种极致的表现的确称得上前无古人了。
CCTV新闻频道《奥运来了》栏目采用数字技术手段制作了特色鲜明的宣传片,将节目主持人、奥运项目与中国传统意象元素相结合,运用水墨的效果,渲染出浓郁的中国特色奥运风格。
中国水墨的数字化表达是数字艺术领域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将传统的水墨艺术风格引入到丰富的数字媒体世界中,促进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尽管水墨画以其清新脱俗的表现技法,赢得了部分西方艺术家的些许赞许,但从国际上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水墨一直处于边缘位置,由于东西方艺术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的差异,西方人认为水墨画不仅是“非西方“的文化他者,甚至是一个与当代文化没有多少关联的“过去时”。当下的传统水墨又该如何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国人有责任向世界推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墨。
水墨画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不同于讲究光效、色彩、体积等对客观世界再现效果的传统西方绘画,水墨画注重抒情写意,追求笔墨情趣、浓淡等境界,这只有东方水墨的“水之晕”与“墨之染”才能出此效果,因为固态的油彩一经落上画布,就已经凝滞了,那种微妙与奇妙的水墨变化只能独属于东方。
数字媒体语境下水墨的数字化表达,主要是指如何运用数字技术介入到水墨作品的创作中,以丰富水墨创作的语言和形式。包括将现代视听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动艺术、计算机图形图象处理等数字手段作为表现语言应用于水墨创作中,而且综合水墨艺术的形式语言、情感、文化等等因素,通过系统地分析与归纳,使水墨创作在数字媒体语境下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展示。对于当下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水墨艺术的数字化表达的深入研究,不论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是在艺术设计方面都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1、随着科学的进步与数字技术的不断提高,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下的水墨效果的制作,不仅能够更为广泛的传播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水墨,同时更能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语言。
2、对水墨效果的数字化风格再现,为水墨效果的制作和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手段。从而打破传统水墨画的局面。
3、数字媒体技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新型表达方式,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和人们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新诉求。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地丰富了数字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段。
数字媒体技术为水墨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将艺术与科学、传统与未来进行有机融合与沟通,进而推动水墨艺术创作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声音,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艺术内容与形式不断被刷新不断被颠覆而重新定义的时代,水墨亦然。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艺术形式──水墨表现语言不但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还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法在当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字艺术下的水墨动画拓展了传统水墨的表现语言,尤其是三维动画中表现了更丰富多彩的水墨虚拟世界。通过强大的表现力创建水墨形象和动画,在利用数字后期制作进一步表现水墨的干湿浓淡,虚实变化。三维水墨不仅拓展了三维的画面语言,而且表现出传统水墨所不能创建的运动空间,这将是现代水墨动画的一个发展趋势。水墨表现语言的当代性价值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我们只有不断的去实践、去探索中不断创新。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插画在中国被人们俗称为插图。今天通行于国外市场的商业插画包括出版物配图、卡通吉祥物、影视海报、游戏人物设定及游戏内置的美术场景设计、广告、漫画、绘本、贺卡、挂历、装饰画、包装等多种形式。延伸到现在的网络及手机平台上的虚拟物品及相关视觉应用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数字插画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相对于技术应用成果而言,其美学价值尚未得到艺术理论界的重视与研究,本文试从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发展、绘画创作实践、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探讨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并探讨了数字插画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框架与内容。
关键词:数字插画;理论研究;意义
数字插画(也称CG插画)是近十年出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广泛运用于影视动画概念设计、游戏美术、插画设计等领域。大众在消费杂志和欣赏商业影视作品的同时,间接或直接欣赏插图就成为一种必然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数字绘画作品营造的唯美、绚丽、奇幻的艺术氛围通过游戏、电影、动漫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然而,作为新兴画种,数字插画自诞生之日起即被定位为商业美术,其艺术价值也未得到学者的足够关注,这在当今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1 国内的研究情况
在国内,对于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软硬件技术、商业应用、教学研究,或者关联领域研究,如王选遥《论电影画面的灵魂――概念艺术》、赵小林《数码绘画与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等;从美学角度探索数字绘画艺术理论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变换关键词组合的方式进行搜索,可见数篇,包括赵忠波《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数字绘画的影响》、许超《后现代视野下CG插画设计的美学特征探微》。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内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现状,总体而言研究的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
1.2 欧美等国的研究情况
在美国,以出版物为服务对象现代插画的发展已经超过百年,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土壤。繁荣的出版业造就了一大批技法成熟、风格多元的插画大师。近20年来,作为数字技术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的数字娱乐产业异常繁荣,很多从事传统插画创作的画家成功转型为概念设计师,使用数码绘图工具,为电影、游戏和动漫业服务,数字插画由此应运而生。不过数字插画师的成就也一直不为主流艺术承认,其原因同样源自艺术界对商业美术的某种长期的“歧视”。在西方的数字艺术行业内,有关数字绘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视觉特效软硬件开发使用、表现技法、商业应用等实用性、技术性领域,鲜见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一点,从历年的“ACM SIGGRAPH”会议所发表论文的主题与会议日程安排可见一斑。
2.1 为国内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拓展新的视角
目前,有关新媒体艺术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新媒体自身特性带来的审美异化,如虚拟性、交互性、技术性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与创作者的关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对创作观念的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刘佳《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等等。这些研究,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审美在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意义。这样的视角,固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但是限于一些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仍缺少对新媒体艺术中某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这类的当代“纯”艺术活动与游戏动漫设计、电影美术等商业艺术仍然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所以,针对数字插画美学理论展开研究,对于充实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数字插画创作需要艺术理论指导
由于数字插画是商业美术,一直以来被视为流行文化,其价值得不到主流艺术界的认同。以网络相册为平台,优秀的插画作品甚至可以赢得千万次的点击率,却很难进入到画廊、艺术馆中与传统画种获得并列展出的机会。数字绘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空缺”,使其缺乏专业而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而规范的教育方法以及艺术投资人。这些都制约着中国数字绘画艺术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展开数字插画的艺术理论研究,挖掘其文化价值、厘清风格流派、完善评论体系,将数字插画研究学术化、正规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数字插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都能更好地激励数字插画从业者的创作热情,对于提高数字绘画的整体创作水平、挖掘艺术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3.1 利于构建更加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大专院校的数字插画教育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均比较薄弱。当前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企业和社会机构承担,但在培养方式上往往注重技巧训练、追求画面的外在效果,较为忽视绘画创作的文化艺术性,不利于数字插画人才的良性发展。事实上,在欧美等国,数字插画师(概念设计师)基本出自艺术设计类院校的相关专业,需要系统学习解剖、架上绘画、艺术史、数字图形图像学等课程,企业培训只是培养实践经验的手段,学院教育才是主流。构建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相关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托,完善教材建设、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3.2 利于促进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力提升
自从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能力不断得以加强。很多项目开始借鉴国外同行业经验,更加注重前期的概念设计的投入力度,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游戏作品。例如,腾讯游戏开发的网络游戏《斗战神》。该作的前期概念设定由国内一线的游戏美术师合力完成,人物造型夸张玄奇却不失中国神话人物的特征,场景华丽宏大,且充满东方色彩,充分展现出数字插画的视觉创造力和奇幻文化的魅力。
然而,对于中国创意产业整体而言,高质量的作品和优秀的概念设计师仍然数量稀少,数字插画师的绘画水平良莠不齐。拙劣的模仿和照抄,贫弱的造型与滥俗画风依旧充斥着中国的动漫游戏市场。建立数字插画艺术理论体系,特别是文化研究和批评研究,有助于指导插画师的创作,推动当前数字绘画创作者对艺术品质的自发追求,转变成自觉的要求。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数字插画艺术性,因而笔者认为可参照传统绘画研究的方式构建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包括: (1)数字插画史论、人物及作品研究。 (2)数字插画文化研究。 (3)传统绘画与数字插画比较研究。 (4)数字插画批评研究。 (5)数字插画创作研究。
设计艺术史论家王受之先生在其所著《美国插画史》中评价了美国主流艺术界对插画艺术的态度,他指出“插图之所以不被主流艺术承认,无非是它的明确的商业性质,然而仅仅用商业属性作为口实,忽略插图的艺术性,实在是过分”。中国数字插画今天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并不比传统插画有所改善,所以,对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无论对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发展还是对于数字插画创作而言,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本文的目的也在于此。
浏览量:15
下载量:0
时间: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包含场景设计、角色形象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交互技术。主要针对游戏开发和网站美工还有创意设计这类工作设计的专业。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数字媒体产业是数字信息时代的核心产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该文主要通过对两者发展现状以及两者融合的必然趋势加以论述,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数字媒体 发展趋势 融合 人才培养
21世纪是数字信息的时代,数字媒体产业也被认为是数字信息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阳光产业,国家政府也对这一新兴的融科技、文化、艺术为一体的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许多与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变革与发展。在教育领域,国内各大高校都纷纷结合各自的优势背景和特色,开设和创办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这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之下应运而生。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跨学科新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主要依托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工科性质的技术,而将艺术修养,人文知识素养置于附属、辅助位置,从而导致学生综合知识素养的缺失,缺乏创意与内涵。另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培养也不如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那样严谨,造成学生文化艺术不如文科或艺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术也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往往难以顺利就业。
艺术媒介的变化和基于数字手段的内容整合,使得以数字科技、艺术设计和新媒体研究相统一的新型教育模式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技术应用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的应用性人才。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求具备数字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相关的数字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同时也比较注重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陶冶。但是,有艺术专长的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学习难以精进,对相关技术软件的使用也局限于表面,因此即使有好的创意在运用数字技术表现时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作品的展现形式不能完全符合于本人的创意和思想。
3.1 科技、艺术与文化
在古代,技术与艺术都指的是在劳动生产中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技与艺术才逐渐分化。但随着数字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艺术又有了共同生长的土壤,依托于现代数字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技术更是与新兴数字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数字艺术只有依赖于先进的数字技术才能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其艺术创作形式和风格才会趋于更加成熟与完美。
不论是科技还是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写照。因此,我认为科技与艺术的灵魂都根植于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文化之中。最高的科技,一定需要人文思想作为基本指针,才会避免人类全面彻底物化的危机或毁灭的末路。因此,在数字高科技摇篮中诞生的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3.2 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数字产业需求的是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同时又具备一定艺术创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长远来看有利于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此外,人们对数字媒体产品也越来越挑剔,数字媒体作品的创意层次和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在考验着作品设计与创作人才。一件作品好不好,关键看创意好不好,创意在于赋予作品什么样的灵魂与思想,只有灵魂思想饱满充实的作品才会被人们所认可,而一件作品的灵魂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精粹的体现。既然现代的数字艺术根植于文化而又借助于数字技术得到展现,那么在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逐渐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加之于文化的滋养,以赋予其鲜活的思想与灵魂又未尝不可呢。
俗话说,过去的奢侈品是今天的必需品,那么今天的奢侈品也将成为明天的必需品。在计算机发展之初,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较好的掌握使用,但在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了。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媒体技艺在作品创作,娱乐视听等各方面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普遍化,运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人将不再局限于艺术家,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有可能,所以说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于更加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等都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人才,比如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就拥有经济政治学的背景。
总之,我认为从长远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吸收和借鉴双方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逐渐融合的过程。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一种文化涵养缺失问题。艺术创作的内容来自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财富构成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缺失了文化的底蕴,即使再精湛的艺术,运用再好的技术,创作出的也不过是缺少灵魂的作品。因此,在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中应重视文化修养。
另外,数字媒体技艺是在交叉学科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上的再次交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学生的知识分离化现象。在教学指导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避免陷入培养“被复合型”人才的误区。
最后,由于缺少实践,许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可以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激烈的数字信息市场的竞争中,二者通过互相吸收借鉴,取长补短以完善自身价值的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将来,数字媒体技术不再只是由理工科学生或科学家才能运用的计算机技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也不再是由艺术家或是对艺术感兴趣的科学家进行创作,而是将出现二者兼具的人才,即数字媒体技艺人才。笔者认为这样的融合才真正有利于数字媒体信息的长远发展。
[1]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100-101.
[2] 陆蓉之,Victoria Lu.新媒体趋势_数字媒体艺术何去何从[J].大美术, 2008(4):22-26.
[3] 陈云红.跨学科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机制构建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75-78.
[4] 戴东方.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数字媒体艺术[J].美苑,2008(6):51-53.
[5] 田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7(3):144-145.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测绘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数字化测绘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许多智能化的仪器也不断涌现,促进着水利工程测量技术不断向数字化迈进。由于数字化测绘仪器设备体积小、定位精确、重量较轻,应用在水利工程的测量中比较方便,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测量已逐渐运用数字化测绘仪器与技术。此外,数字化测绘飞速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加快测绘行业朝着自动化与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速度。
1.1 数字化测绘的图形较为精确
数字化的测绘技术就是将早已采集结束的有关地形数据、地貌信息用数字化的形式转化出来,再通过对应的传输接口输入计算机里面,在计算机进行处理之后,生成了一些简单明了的电子图。而且现在的数字化图形相比于传统的纸质图形来说,更利于数据传输与保存,通过计算机处理出来的数据也较为精确。
目前,我国的测绘技术已经研发出一种便携式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可以带到现场对数据进行采集以及制图。数字化测绘技术逐渐向自动化方向发展,不仅可以自动地提取相关方位、距离、坐标、面积等,而且还能使测量出的相关地形图更为规范以及维持很高的精确度。因为电子图形的自动化,能绘制不同比例尺的图形,数字化测出的图形存放都是分层进行,不会因为图面的负载量而受到限制,还可以对图纸进行编辑,关闭或是打开不同图层,就可以得到防汛道路的土层、大坝图层等。
1.2 数字化测绘的效率比较高
数字化的测绘在相关工程进行设计勘察一体化的时候,可以及时的管理、更新、采集数据。数字化测绘的技术是GIS 采集数据时的一个重要流程,与传统的经纬仪器比起来,现在数字化测绘技术比较高;且在通视情况良好时,全站仪可以测量出一千米以内的地形状况。此外,在时间仓促的时候,数字化测绘还可以缩减测量的时间,例如:正常工作下,每天只可以测出200 地形点,而一旦运用数字化测绘仪器可以测出400 以上的地形点。
数字化测绘
2.1 数字化测绘在城市地下排水中的应用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的发展也逐渐向着一体化的方向靠近,城市地下水的排管道的施工与管理成了当下的首要任务,为了使工程的效率得到提高,地下排水管道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的数字化测绘技术。目前,许多城市已经在建立与数据采集有关的系统,这些数据采集的系统都和城市地下水排管道的管理有关。此外,在城市的排水管道与河道改造的施工中,都不乏全站仪与数字智能水准仪的运用,且数字水准仪跟全站仪在施工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城市都是采用数字测图的技术或是数字摄影的测量技术,建立起城市的数字模型,进而提高了城市的排水功能。
2.2 数字化测绘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中应用数字化测绘既可以使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得到保障,还可以使水利工程的建设效率得到提高,数字化测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来说,已不单单是一个用途,而是可以发挥测一次用多次的效果。除此之外,数字化的测绘系统的应用与建立,克服了传统测绘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传统的测量方式,在大型的水利工程中,往往需要布置很大的测量场地及较大的比例尺,不同测量人员测量出来的数据也就有很大的差距,这样就必须重复测绘,直到数据几乎一致才算结束,也就使得水利工程的测量工作变得复杂且耗费时间;而现在的数字化测绘全自动的技术,不仅简化了测量工作,还提高了水利工程的测量效率。
2.3 数字化测绘在增强水利工程安全性方面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中应用数字化测绘可以加强水利工程在测量时的安全性,也就是在实行救助和监测自然灾害时,使数字化可以灵活运用一些遥感技术。同时,在进行洪灾、旱灾的面积以及大江、湖水等的水位监测时,都可以积极应用数字化测绘,进而为预防灾害、抗灾提供较为准确及有利的信息。尤其进行地下水测量的时候,也要尽可能采用遥感的技术,例如RS 或是GIS 等的利用,既可以对地下水的资源进行勘察,还能测查出水资源受到污染的状况。
就目前而言,我国设立了许多预报灾情的系统,遥感技术跟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抗灾害、预防灾害、救助灾害中,进而促进人们生活的快速发展。如:在水利工程测量时运用GIS 的数字化遥感技术,部分大型水利工程中对数字化遥感技术的运用更为明显,因为遥感技术的运用,能够给大型的水利工程提供各类选址方面的信息。
但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结束后,必须对工程使用之后的状况进行检测。如:水库大坝与大型桥梁等,一定要进行精密检测,保证工程结束后的安全,避免因为工程中爆发的突发事件对人们造成生命威胁。此外,数字化测绘对于水利工程来说,不仅给人们提供一些与安全有关的监测数据,还使这些监测数据在安全方面具有连续性与实时性的优势。不仅如此,因为科技的发达,数字化测绘逐步不需要人员操控,而是一个全自动的过程,结合GIS、数字的垂线仪等方法,进而达到不用人监测的发展目标,使人们工程建设时,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总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越发灵活,数字化测绘的技术也就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同时,数字化测绘在今后的水利工程的测量中将会越来越重要,推动着水利工程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给水利工程的施工奠定稳健的基础。
【浅谈数字化测绘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数字时代其实就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代名词,因为电子信息的所有机器语言都是用数字代表的,所以人们将其美称为数字时代,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电子信息的基础上,信息传输高速便捷,但是人们对电脑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大,而且各种电磁辐射接踵而至,纵横交错于生活的每片角落,所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解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新闻编辑工作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时代对新闻编辑提出的新要求,针对新闻媒体适应时代发展而发生的主要变化,具体剖析数字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工作特点
进入21世纪,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逐渐趋向于各种类型的媒体相互融合发展,因为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新闻编辑特点和规律,全面认识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至关重要。数字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期,对新闻编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时代的变化,新闻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具有了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1.1 对网络技术要熟练应用
数字时代要求新闻编辑工作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新形势下要想成为优秀的新闻编辑人员应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熟练应用。首先,对计算机的操作应十分熟练,现代的新闻稿件撰写工作大都借用计算机完成,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非常重要。其次,能够进行网络学习。新闻编辑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同时应学会与读者进行网络交流[1]。
1.2 具有创新意识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新闻编辑人员应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首先,创新新闻主题。现在媒体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保证不断创新好的作品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创造一个有价值的新闻首先要选对主题,实现新闻的传播意义。其次,版面设计需要不断创新。数字时代下新闻形式有所增加,图文、动画和音像在新闻稿件中加以运用,因此需要注意版面的美观,更好的吸引读者的关注。
2.1 媒体时效性不断加强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时代媒体不再受时间和形式限制,新闻事件发生后通过网络能够及时的传播和扩散,人们往往借助手机、电视、电脑等对新闻事件有及时充分的了解,同时根据网络上的交流平台,人们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信息交流,及时了解事件发展动向,不断增强了媒体的时效性。
2.2 媒体逐渐实现个性化发展
数字时代下信息产业迅速壮大,媒体行业的数量急剧增加,新闻覆盖范围也不断的扩大,各家媒体根据自己的侧重点不同逐渐实现个性化发展。目前的媒体信息出现了极大模块,比如娱乐、体育、财经等等,各家媒体风格迥异、信息独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浏览需要的新闻信息。
2.3 受众的选择多种多样
目前网络交流形式不断的增加,微博、论坛等各种形式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人们可以借助这些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和评论掌握的新闻信息,不仅增加了信息的时效性,还打破了新闻媒体对信息资源的垄断,使受众的选择范围有所增加。同时随着媒体行业的个性化发展,进一步满足了受众的多样选择。
3.1 新闻编辑总体设计和指挥新闻传播活动
对新闻产品进行设计,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和组织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传播活动应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这就要求媒体不断创新优秀的新闻产品,新闻编辑者更要严格做好总设计和总指挥的工作。首先,制定编辑方针,设计媒体形象。目前媒体正处于不断融合阶段,新闻编辑在决策和设计上应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彰显媒体的风格特色,提升媒体形象。
一方面,编辑方针的制定要满足受众对象的需求,对报道内容和新闻的风格特色要具体规划。另一方面,设计新闻产品的外在形象、信息结构以及信息规模,形成媒体的独特风格。其次,做好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任务。由于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不断加大,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系列报道、追踪报道以及组合报道比比皆是,这增加了新闻编辑的策划和组织任务难度。最后,新闻编辑做好记者采访写作的指挥和参谋工作。新闻编辑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对记者的采访部署进行指挥,同时在记者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及时提供帮助,做好参谋工作,与记者共同完成优秀的新闻作品。
3.2 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总体把关
新闻编辑是对各类稿件形成综合产品进行加工处理,我们知道记者只是负责单个的新闻作品,而新闻编辑与之不同需要对报纸、栏目以及频道等多项内容进行综合处理。数字时代到来之后,网络系统在媒体行业得到充分的运用,通过在网络系统上建立编辑工作站,将各方面的稿件进行汇集,然后各部门编辑对这些稿件进行筛选,将不合格稿件退回,对于合格稿件进行分类和加工。
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总体把关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对稿件的分类处理进行把关。借助于网络技术,新闻编辑可以快速的收集需要的稿件材料,并对稿件进一步加工。第二,对版面设计的技术进行把关。对选取的稿件进行处理之后,需要交由专门的排版技术人员进行版面的设计。第三,劳动成果在报纸上进行集中体现。新闻传播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新闻事件的扩散和传播,只有将新闻产品推向市场,交由读者阅读才实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
3.3 新闻编辑提升了新闻素材价值
新闻稿件一般是由记者收集相关素材撰写而成,但是初步加工的稿件未必完全符合报纸的需求,新闻编辑需要对各类稿件进行进一步的选稿和加工处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主要接触者,往往工作在一线能够真实体会事物的发展,因此在创作稿件时极易夹杂个人的主观情绪,对新闻事件认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新闻编辑与之不同,对新闻事件的观点较为客观,同时容易受大局意识主导,能够从新闻报道的原则和立场出发,发现新闻素材中的潜在价值。一般新闻编辑提升新闻素材的价值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方面,新闻编辑通过对记者提供的稿件进行加工修改,提炼创新有价值题材。新闻编辑根据报道意图,将原稿件中具有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再挖掘,结合其他同类新闻事件形成专题报道。另一方面,改善新闻的表现形式,简化语言,突出主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受时间的局限撰写的稿件有所欠缺,新闻编辑通过对稿件语言进行简化和修改,使读者更容易找到主旨[3]。
3.4 新闻编辑引导了舆论话题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新闻获取渠道,同时网络交流平台的产生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闻编辑也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思路,将新闻报道工作个性化和大众化,不断的引导舆论话题。一方面,对于大众关心的新闻话题,新闻编辑不断的对其走向加以引领,保证舆论话题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新闻编辑对公共论坛进行主持,在新闻传播中关注民众思想观念。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新闻编辑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新闻编辑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工作思路,对自身工作特点不断改进和提升,丰富了新闻形式,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促使新闻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解析】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校园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趋势和学校现代化的标志。数字校园建设为高校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仅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新的概念,同时也改变着学校原有的管理、教学和办公模式。为了迎接新一轮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大潮,各高校都加快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步伐。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议高校数字校园中的信息集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高校数字校园已经进入了信息集成阶段,信息集成充当了信息化已有成果和未来发展目标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信息集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高校中分散、无序、相对独立、不同标准的信息资源。本文从信息集成的必要性、驱动力、实施路径和需注意问题四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信息;信息集成;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各个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开展之时,已有很多各类信息系统,但是这些信息系统基本上是各机构各自为战进行建设的,没有考虑部门未来的需求、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的存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除了学校内部的各院系、部门、机构的各自为战,各学校之间、为学校提供服务的各公司或厂商之间、甚至是各地区之间,都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没有整体的、长期的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不仅导致重复投资建设,且当大家开始意识到整合的必要性时,已有的建设又给整合带来了非常大的阻力和难度。
传统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数字校园的总体目标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对原有的系统完全推倒重来是不现实和不可行的。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使数字校园建设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有效过程,信息集成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本文结合大连理工大学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部分模式从必要性、驱动力、实施路径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对信息集成进行了探讨。
信息集成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位于不同的异构信息源上的数据合并起来,以便为用户提供一个这些数据的统一视图,称为全局模式。信息集成屏蔽了各种异构数据间的差异,通过异构数据集成系统进行统一操作,因此集成后的异构信息对用户来说是统一的、无差异的。信息集成时需要了解已有的异构信息源中的信息,同时也要规划好数据的统一视图,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为两方面搭建起顺畅的转换和转化机制。
学校业务系统以单独建设为主,系统需求依赖于建设部门自身的既定业务,除系统应用层的功能体现和表示层的页面展示外,其它层面的内容体现的很少。而信息集成往往需要较深入地了解业务系统,包括硬件体系、操作系统、运行平台、数据存储、数据结构、应用服务等等,结合业务系统之间的对比和业务系统使用人员的使用反馈,可以获知业务系统的优势、劣势,为信息有效集成奠定很好的基础。
信息集成有助于规范科学的整理、类聚、融合和重组信息,使其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结构科学的新的有机整体,建构一个效能更好、功能更高的信息资源体系,实现“1+1>2”的系统功能。信息集成使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得以优化和延伸,其将各个分储于不同标准和格式的数据库内的相似信息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重组,以满足信息的共享性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目的,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平台通过重复信息检测功能、强大编辑处理模块,以及多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并行处理,来减少冗余数据,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存储、统一管理和统一维护,从而增强高校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
信息集成可以加速信息流的畅通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业务的高效,提高高校管理、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
1.用户层面
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用户只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和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丰富多样的校外网络信息成为用户关注的重点,而校内的信息,则往往零星的散落在不同的系统或者网站之中,很难及时地获取到,用户往往选择经常访问几个网站或系统或者干脆选择忽略所有,这就导致很多有用的信息被用户忽视或者错过。
用户希望信息垂手可得,应用访问没有障碍,信息能以友好的方式进行展示。为了做好用户的服务工作,很多高校在数字校园中建立了学校的校园信息门户,通过信息集成把用户关心的数据、功能、信息进行汇聚,统一在门户中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展示。为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一步缩短用户与信息之间的访问路径,针对移动端的信息汇聚应用也在很多高校建立起来。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根据学校数字校园规划建成了学校的综合服务门户,2013年推出了学校的官方移动应用“i大工”,通过信息集成技术把用户关注的信息进行汇聚,并根据用户的类型形成了不同的视图,这些视图统一通过身份认证平台进行登录访问,如图1所示。
2.管理层面
数字校园为高校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建设模式选择上,因很多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已建有很多应用系统,不宜采用数据大集中模式。所以一般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方面是统一的校级管理、控制平台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一方面是由各个业务单位主导的,以满足其完成日常业务工作所需要的业务新系统建设或者旧系统的改造、升级工作。
校级管理、控制平台需要整合全校的用户等资源信息,必须通过各业务系统的信息集成,然后最终体现为各种、各类信息的“一张表”,为学校管理层展示全面的校情信息,从而对学校整体情况能有实时清晰地了解和把控,辅助更好的开展各类管理工作。这是高校信息化部门的重要使命和工作之一,除此之外也需要总结信息集成过程中发现的业务系统的不足和问题,并形成指导建议和解决方案,以使业务部门更好的开展业务系统的建设、改造或升级工作。
3.校级全局应用层面
一卡通的应用从最初的以食堂消费为主,逐渐转变成为高校师生生活、学习、科研息息相关的使用媒介,它所涉及的人员囊括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职工留学生、短期学习人员等等,本科生信息来源于教务部门,研究生信息来源于研究生管理部门,教职工信息来源于人事部门,留学生信息来源国际教育部门,短期学习人员信息来源于多个不同部门。这些数据采用与相关系统逐个对接的话,难度将非常大,而且还容易出错。通过信息集成技术提前形成基础人员数据库,可以大大简化一卡通人员基础数据准备工作,图2展示了大连理工大学一卡通基础数据信息集成的模式。通过信息集成形成的“校级人员基础信息库”可以根据其它系统的需要提供相关的人员信息,这样可以屏蔽掉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差异。 4.决策支持层面
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为师生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虽然广泛应用的信息系统为支持决策提供了数据的可能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支持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还存在着“功能性欠缺”,缺乏对教育决策真正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数据,包括操作层面所需要的数据以及帮助进行决策的数据。决策支持依赖于学校全面的数据资源,这些数据资源需要面向主题,具有集成性、稳定性和时变性,并以决策的需求进行组织存储。而高校现有运行的各类系统数据分散,系统以面向事务处理任务为主,其数据使用操作性数据结构方式进行设计组织,数据随业务开展在随时变化,稳定性很差,很难作为决策的数据依据。
而信息集成则可以把分散在不同业务系统中的操作型数据根据决策的需要进行加工、整合、积累,为高校决策支持分析提供数据依据。例如可以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企业方式为模型的学生工作决策支持系统,汇聚学生一卡通消费信息、教务课程成绩信息、生活信息等,并从中提取隐含在其中事先未知的、潜在的、深层次的、有价值的信息,以利于更有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决策工作。
一旦确定了需集成的信息之后,就需要对校内的信息系统进行调研,了解信息的具体来源系统,并进一步确认信息在源系统的出处以及适合信息获取的位置,信息有可能来源于表示层、应用层或者数据层。之后通过合适的信息集成技术把数据、功能或者信息集成到需要的位置,例如学校“校级统一管理平台”或者“校级决策支持分析系统”,如图3所示。
图3中显示了多条实施路径,但实际执行的路径往往只有一条。一方面是信息源系统信息输出的位置可能只有一处,比如有些系统未有技术支持,只能通过网页获取信息:另一方面是需集成的信息往往只有一个合适的应用目标,例如单点登录的集成基本上就是在应用层进行的。
1.信息无源或多源问题
如果信息找不到源头系统,则需要在管理上考虑信息的源头部门,并在设计的时候对信息的存储、维护做好规划。
对于信息多源的情况,需要组织涉及的相关部门协调好数据的权威管理维护部门,对于某些数据可以通过类型划分、信息字段细分的方式,把信息细分然后分配到相应的责任部门,从而保证信息源头的唯一性。
2.对源系统的影响
信息集成的信息不能凭空产生,基本来源于正在运行的各个系统,信息集成的方式和发生的频率会对源系统产生影响,如果采用页面集成的方式,则目标信息的每一次获取都会对源系统产生一次访问量,这样访问量产生叠加势必对源系统产生太大的流量压力。此时可以适当调整集成策略,采用先缓存或者先存储的方式进行集成,然后定时与源头数据对比。
对于信息在数据层的传递,可以根据业务的需求,对不同种类的数据采用不同的抽取或集成规则:变化不大的数据,可以定时抽取,可以是一天、一周甚至是一个月;变化大且频繁的数据,可以每15分钟抽取一次;对于一些关键应用则可以采用接口方式获得实时数据信息。这样可以在既满足信息目标要求的情况下,使信息集成对源系统的影响最小化。
3.错误传递问题
信息集成所使用的信息源头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错误。有一些错误能在信息集成过程中直接检测出来,有一些错误则很难被察觉。
Web网站信息集成时,若网站访问错误,则信息集成目标方会立即检测到,如果采用直接抽取网站信息方式,则能在目标展示页面直接发现错误。若采用先存储或先缓存后展示方式,则需要在集成处理时把错误信息通过短信提醒、邮件提醒等方式发送至管理人员。
若是数据库层面的信息集成,一般采用数据交换工具完成数据信息集成,若交换规则制定的比较简单,则会有很多源头错误数据进入最终集成的目标库中。所以有必要根据目标库的规则要求,定期扫描全库找到错误的数据,并查找具体原因,最终从规范源头或者更新集成规则等方面获取解决方案。
当前数字校园建设已经进入了信息集成阶段。信息集成也会在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信息集成并非万能,高校必须在充分做好学校的资源整体规划前提下,结合已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和成果,利用信息集成技术,使资源进行有效的重构和优化,这样才能真正的重塑高校的信息化竞争力。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云计算是当前研究与应用的热点问题,云存储作为云计算的底层服务,对上层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作用。随着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总量的快速增加,传统的存储方式在面对海量数据存储的需求上,存在着容量和性能的瓶颈。云存储作为一种新型的存储服务模式,为数字图书馆的海量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基于云存储的数字校园存储架构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字校园中各类应用的存储需求,剖析了目前的存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终给出了数字校园云存储的总体设计方案。
【关键词】: 数字校园 存储需求 云存储
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数字校园的建设,学校的管理、教学将会步入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数字校园包括很多业务系统,如:门户系统、迎新系统、教务系统、一卡通系统、数字图书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教学资源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存储了学校里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它们是应用的核心和基础,如何科学、有效地存储、管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是当前数字校园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数字校园中的主要应用及数据存储需求主要有以下5种情况。
(1)门户网站
包括学院的统一门户网站,各部系的网站以及专题网站等,其特点为网站数目众多、访问量大、存储的内容绝大多数为非结构化数据,表现为html 等格式的小文件,负载主要为远程用户对Web 页面的访问,对存储的主要需求是具有较高的IOPS(每秒读写次数)性能。
(2)网络存储系统
如网盘、FTP 等为用户提供网络存储空间, 其特点为访问量小、实时性不高,要存储的绝大多数为文档、图片、软件等非结构化数据,对存储的主要需求是便于扩展。
(3)业务系统
如:教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一卡通系统、迎新系统等,其范围涵盖了学校各部门的主要业务。与门户网站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主要存放在数据库中, 很少生成html 等格式的静态网页,所以,业务系统对存储的压力非常小。
(4)多媒体资源
如:精品课程、声像教材、视频监控存储等,其特点为单一文件大、资源总量大、增长速度快。对存储的主要需求是具有较好的Throughout(传输带宽)性能并易于扩展。
(5)数据库系统
如SQL Server、Oracle 以及MySQL 等, 存储的是结构化数据,其特点为数据量相对不大、冗余度低、共享性高、独立性强、数据读写频率高、并发请求数量大,对存储的主要需求是良好的IOPS 性能。
在以往,由于存储系统的建设往往是业务系统建设的附属内容,因此,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同时期、不同单位、不同项目中建设的存储系统基本上是分别建设,而且很多采用了异构技术及设备,目前的主要存储技术有以下3 种:
(1)网络连接存储(NAS)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使用以太网作为存储的基础,利用网络文件协议(NFS,CIFS) 实现对存储设备中的文件级存储。结构简单,配置管理方便,可实现跨平台的数据共享,但是NAS 架构下,数据存储和正常的网络业务同时使用网络带宽,因此其Throughout 和IOPS 性能较差,难以承载关键应用。
(2)基于光纤通道的存储区域网络(FC-SAN)
SAN(Storage Area Network)是一个独立的存储网络,实现了直接对物理硬件的块级存储访问,存储数据流不占用业务网络带宽。基于光纤通道的FC-SAN 传输带宽高,性能稳定可靠,但是造价高,维护及配置复杂,管理成本高。
(3)基于IP 协议的存储网络(IP-SAN)
IP-SAN 是在FA-SAN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存储技术,它采用iSCSI 协议,利用以太网组建相对廉价的SAN,部署简单,管理方便,但其效率、性能和安全性均不如FC-SAN。
NAS、FC-SAN 和IP-SAN 各有所长,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这些存储模式中的每一个业务系统都有独立的磁盘使用空间和预留空间,其他业务系统无法利用其预留空间,形成了一个个的“存储孤岛”,必然会造成存储资源的浪费;同时,这些存储系统彼此独立,也增加了管理和维护的难度。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新技术,它通过集群应用、分布式文件系统等,使网络中的异构存储设备协同工作, 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实现了从提供存储设备向提供存储服务的根本性变革。
数字校园云存储结构模型共分4 层,分别承担物理存储设备管理、提供存储服务等功能。
(1)存储层
云存储设备可以是FC-SAN,也可以是IP-SAN 或NAS。通过统一的存储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对不同物理存储设备的逻辑化和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以及硬件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故障维护。
(2)基础管理层
基础管理层是云存储的核心部分。该层通过集群存储、分布式存储和网格存储等技术,实现众多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对外提供统一的存储访问服务, 而多个存储设备的并发处理则能够显著提高云存储系统的IOPS 和Throughout 性能。
(3)应用接口层
应用接口层是由众多的第三方软硬件厂商提供的插件层。可以利用应用接口快速开发各类数字校园业务系统, 如在云存储基础上的视频监控应用、视频点播应用、网络存储的硬盘、远程数据备份应用等。
(4)访问层
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按照标准的公共应用接口,在任何地方访问云存储平台,享受云存储服务。
传统存储NAS / SAN 目前仍是数字校园存储领域的主流,但其自身存在难以解决的缺陷。云存储是行业的最新发展,具有传统存储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包括海量的存储能力,快速的响应能力和数据传输能力,安全、灵活的存储扩容能力,统一、方便的集中管理方式,相对低廉的总体拥有成本,能够很好地满足数字校园各类应用的存储需求。
本文通过对数字校园存储需求和现有存储系统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基于云存储技术的数字校园的高效、可靠、安全、跨平台的存储架构,以满足数字校园中迅猛增长、类型复杂、需求各异的个人及单位数据存储需要。同时,云存储的利用还将为学校进一步挖掘大数据价值,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开发出来,并且通过实践进行完善,最后得到广泛的应用。21世纪,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各个领域当中这两种技术的应用都比较广泛。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用到了这两种技术,所以高校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计算机网络的影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字化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采编工作与传统采编工作的比较 ,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采编工作的新模式 ,及其工作人员的重新定位。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采编工作 高校图书馆
图书采编工作是图书馆新血液的来源,也是图书馆工作的关键,其对整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环境有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做好图书采编工作也成为了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分析。
1. 采编对象的多元化
传统图书采编对象主要是以纸质型为载体的印刷型文献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型文献载体不断涌现,传统的纸质文献已逐步被电子文献所替代,多种载体文献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已成趋势。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采编对象衍生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视听型文献、电子型文献、网络型文献等。它们具有传统印刷型文献无法比拟的优势:信息存储量大,存储占用空间小,检索传播速度快,方便保存管理,能直接在网络共享等。因此,基于以上特点,电子型文献和网络型文献在今后高校图书馆馆藏中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2.采购途径的多样化
图书馆的传统印刷型文献主要通过书店现场采购、订单邮购等方式进行。而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采购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
3. 采购方式的自动化及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电子商务迅速崛起,网上书店大量涌现,互联网上电子文献不断增加,出现了网上采购的新模式。网上采购就是通过网络与各地网上书店开展图书订购业务,这种模式无论是书目信息浏览、图书预订,还是书款的结算等每个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电子化。采购方式的自动化、网络化,不仅简化了订购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加强了采购的针对性。
4.采编工作的一体化
采访与编目以往是分离的,采访人员只是负责购置文献,并不负责书目数据的导入,图书到馆后,则由分编人员再去分类、著录,这样导致新书到馆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编目上架,严重影响了文献的利用率。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采访和编目工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采访和编目共用一个书目数据库,采用共同的著录标准,编目数据采用图书馆的统一标准,用MARC格式进行编目,编目工作与采访的源头建立了联系,这使得采访、编目工作一体化,大大减轻了编目人员的工作量,缩短了图书上架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笔者所在图书馆采编部原来有6名采编人员组成,现在已缩减到3名,其他采编人员调配到流通口,支援读者服务工作。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为采编业务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采访观念、采访模式、编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 采访观念更新
采访工作是高校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控制入馆文献质量的重要保障。数字化网络环境下,文献的采访对象、采访渠道、采访方式等都呈现新特点、新要求,推动着采访工作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因此,采访人员要重新定位,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开拓创新意识,变“以馆藏为中心”“以馆员为中心”的被动型服务观念为“以读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主动型服务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互动。
(1)可通过网络、书目、书摘、书评等书源传递渠道来筛选有用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为图书馆采访的依据,
(2)掌握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了解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开拓图书采访外延,优化馆藏结构。
2. 采访模式更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文献采访模式产生了新的变化,单一化的采访模式将被多元化的采访模式所替代。图书馆采购人员只有针对文献需求的实际情况,把招标采购、网上采购、纲目采购、电子资源集团采购、聘请专业教师参与零购等多种采购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致力于对各种文献采访模式的深层研究,文献采访质量才会达到相应的要求。采访文献资源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仅凭采访人员很难采购到令读者满意的图书文献。笔者所在图书馆采用以读者为主体、采访人员为辅助的采访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采访模式,大大满足了读者的文献需求,使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服务理念更新。
3.采编工作更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图书馆逐步实现了图书编目与文化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进而又逐步实现了联合编目、联机编目以及编目业务外包。图书馆实行编目业务外包从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至今已发展了20余年,各项技术和业务日趋成熟、完善。编目业务外包由于具有降低成本、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等优势,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考虑到采编工作的繁琐以及成本等问题而实行编目业务外包。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图书馆经费和编目人员不足,新书不能及时分编入库,编目业务外包无疑是其最佳选择。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带来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采编人员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条件,积极优化新环境下采编工作方法,做好文献的采编工作。
1. 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
数字化网络环境下,传统的工作方式已很难适应新时期采编工作的要求,因此全面提高图书馆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迫在眉睫。
(1)采编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今社会学科复杂,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这对图书馆采编人员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编人员须对所在学校学科发展动态、科研内容、研究重点有所了解和掌握,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科研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采购相关文献资源。采编人员还要不断地参加业务学习和培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2)采编人员要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英语水平和丰富的网络知识水平。
(3)采编人员要加强思想素质修养,要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采编工作中去,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2.构建新的采购模式
数字化网络环境下,随着网络信息资源数量的迅速增长,传统的采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采购方式必须与网络采购方式并存。网络信息文献发行手段不断涌现,为图书馆在采购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采购渠道,其中网上采购是近年来图书馆文献采购的一种新模式。
3. 利用网络让更多的群体参与采购
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下,面对数量庞大且复杂多样的文献,不仅要完成图书采购任务,而且要提升采购质量和专业水平。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个以学科馆员为主,专家、教师、学生等为辅的采购团队,汇集各种采购文献的优点,更好地完成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1)学科馆员可以根据学校和各学科发展方向、专业设置、经费情况,统筹安排,有计划地为学校建立起科学、系统、符合本校学科发展需要的馆藏。
(2)学科馆员是沟通图书馆与学校各院系专家、教师的桥梁。学科馆员可以根据书商、出版社提供的征订目录选择自己负责院系征订目录,通过E-mail、QQ、微信等网络平台发送给各院系的专家、教师,让专家、教师选择本院系、学科所需的文献资源,使图书采购与教学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保证了馆藏文献的建设更贴近教学,更具有实用性、参考性。
(3)学科馆员可利用网络平台定期在网站发布最新的征订目录,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采购工作中去,使采购具有针对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出所需图书,学科馆员定期查看读者订购目录,根据目录查重。
4.优化采编工作流程
数字化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数量迅速增长,新型载体资源不断涌现,图书馆采编部门的各项工作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采编部门要与时俱进,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流程,使采编部门的工作流程达到最优化。在采访工作上,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施图书二级采访新模式。所谓“图书二级采访”,是指构建网络图书采访平台,采访人员将各种图书信息及时搜集整理发布在该平台上,以院系为单位,采访人员根据专业、学科建设的情况划分文献经费额度和采访计划,由二级院系自行组织各院系师生进行网上筛选,形成最初订单,反馈给图书馆。采访人员根据各院系反馈的目录进行查重、审核、确定复本,形成最终订单发给书商。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中,图书采编工作环境相应地有变化,为了适应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图书采编人员要不断地创新自己的工作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图书采编模式,分析解决在采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的图书和服务质量,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档案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横向联合以实现多维交互式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数字档案馆进一步发展需要将用户的网络交流需求和情感需求作为出发点,完善用户的互动性体验。因此,各数字档案馆纷纷建立档案博客和网络社区等用户间的交互平台,以吸引用户参与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档案博客的建立为档案学研究提供交流的平台,使研究者能够把握住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动向,是档案界用来传播档案知识的一种新的方式,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以用户为导向的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从信息服务的根本定义、主要内容、技术实现形式三方面分析了数字档案信息服务,从根本上提高了用户服务的价值空间,拓宽了服务渠道,与科技接轨,创造了跨时空的服务可能,将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推向一个新层面。并提出了建立档案馆数字化平台的建议,指出只有把档案资源融入一个全息数据库,建立信息高速通道,才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检索服务。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数字化档案馆的筹建与实现比较早,1996年美国研究机构就依托目的性研究项目尝试建构全息服务的专业型数字档案馆,美国最大、功能性最强的是2002年运营的西北数字档案馆。我国数字化档案馆的研究与探索受技术的多方限制无疑是非常落后的。事实上,传统的档案检索理念已经无法提供优质服务,更谈不上以用户为导向。传统档案馆存储的纸质档案多数为孤本,一旦破损或丢失,将无法供用户检索,且一个用户使用,其他用户就无法使用,毫无共享性可言。另外,受地域限制,不到当地档案馆实地检索,就无法获得信息,这也造成了经济和时间成本的巨大浪费。传统档案馆提供的信息服务是单一的、局限的、有多种弊端的,已经无法适应这个信息整合、数据挖掘、科学检索的电子化时代的要求。在此前提下,研究以用户为导向的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是非常必要且迫在眉睫的课题。
数字档案馆,是指将馆藏有价值的纸质资料,通过动态的计算机技术加以识别、录用、分析、整合成电子信息,用网络形式将信息高度共享化,并集管理、查询、发布、挖掘信息技术于一体,将数字档案馆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电子化信息平台和海量资源仓库。而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正是数字档案馆价值的延伸和增值。档案馆的核心功能是检索,数字档案馆就是要为用户全面实现这一功能,并提供人性化的主动服务。用户不用亲临档案馆,就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查询大量相关档案信息,且同一档案信息可以为众多用户同时提供检索服务。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也可提供初级与高级的检索服务,以适应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更好地获得信息资源,以供学术之需。数字档案信息服务从根本上提高了用户服务的价值空间,拓宽了服务渠道,与科技接轨,创造了跨时空的服务可能,将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推向了一个新层面。
信息服务遵循易用性原则,为用户提供最简单、最便捷的检索方式,在此原则上,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为:
1.咨询参考服务。用户来档案馆检索,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和需求,档案馆应该本着易用性原则,提供多种检索引擎,用最简单的方式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和需求,让他们感受到人性化服务的本质;
2.借阅服务。档案信息完成电子格式的共享后,这种借阅服务的价值功能就会被无限延伸,读者不借用原件,就可以把需要的档案信息下载存储,并在自己家里或工作所场阅读和利用;
3.知识服务。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更加高级、更加多元化,这就需要数字档案馆针对这些高层次的用户提供专业化知识服务。包括根据用户需求,调出信息源,并以信息源为中心,提供相关档案信息检索,并借助软件,进一步帮助用户挖掘相关信息和资料,加以整合,提炼出更有启示功能的信息条目。为这个知识经济社会提供更多辅助功能;
4.网络服务。数字档案馆的利用方式是依托网络实现的。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应该以数据库的形式上传到该数字档案馆的网站,只有这样,国内外的用户才能无差别地进行信息检索和利用,实现数字档案馆的开放性服务目的。另外,档案馆的介绍、宣传、近期活动都可以在网站主页上公示,全方位地实现网络服务。
1.计算机技术与档案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自动编目和自动检索,档案自动全文存储与检索,档案业务辅助管理、计算机辅助立卷,档案自动标引、文档一体化等等;
2.引入多媒体技术,全方位再现档案信息。除了平面信息的电子化外,声音、图像等重要信息也要在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下得以保存和电子化。这就需要借助多种软件工具,打破传统档案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将档案信息多元化地保存下来;
3.虚拟技术与档案馆生存空间虚拟化。虚拟技术也称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某种时空环境,使人们在这一虚拟环境中感受到真实环境,从而省去置身环境所需的投入和风险。
为提供最优质的信息服务,档案馆数字化集成平台的建立,是目前最需要完成的课题。多年来,我国档案馆各自为政,即便建成数字档案馆,也是依托于本档案馆的优势,而无法和其他档案馆的信息高度整合,形成完整的高速信息通道。未来,我们应通过网络整合、建立局域网等方式,使档案信息进入一个统一的大型数据库,以提供更好的信息与数据服务。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学生档案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建设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且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急需从多元化视角审视与处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高校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背景及保障体系,重点分析了高校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学生就业、升学等提供良好的服务。
[关键词 ]高校;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逐渐由传统的手工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变。学生档案从建档、保存、查询、利用和档案邮递等过程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构建一种适合高校学生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新方法,以解决传统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高校档案工作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1.2008年教育部、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第27号令)。它是指导新时期高校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件。本办法将学生在校形成的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而且单独设类,彰显了以人为本和重视民生的档案理念。
2.高校档案工作的重点一是管理,二是服务。而要提高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是关键;档案工作服务创新是从事档案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在新的机遇条件下,结合高校学生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用创新理念服务于高校各项工作。
高校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档案学、软件科学、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
1.前期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分析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项目的可行性、项目投资收益比、项目的主要功能、学生档案信息数据库的选择及相应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学生电子档案接收范围、接收源等。并合理规划项目各阶段的目标及完成任务,组织专人负责各阶段,并通过招投标筛选出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2.基础设施建设。高校学生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档案信息建设的基础,主要由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校园网络组成。在硬件方面,主要有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存储设备及其它必要组件。软件系统主要指档案信息系统,该系统除应具有收集、管理、保存和利用等功能外,还应能实现公告发布、权限管理、元数据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以确保学生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网络建设主要包括基于局域网的档案管理平台,基于校园网的学校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平台,统一各部门之间管理软件数据接口,以实现学生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最终实现学生电子档案资源共享。
3.基础业务建设。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基础业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传统学生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即将已保存的学生实体档案通过扫描仪电子化;二是学生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主要涉及学生电子档案的生成、接收、传递、保存和查询利用。首先,对原有馆藏的学生纸质档案,学校应通过前期调研、规划,制定符合本校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数字化;其次,对正在形成的学生电子档案,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已出台的国家相关标准,积极制定适合本校的学生电子档案归档标准,明确学生电子档案的数据格式、收集范围、接收规范等内容。
4.保障体系建设。学生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保障体系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高校领导要给予重视,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保证高校档案机构购买和配置档案信息化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加强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解决档案部门人员编制少的问题,增加新员工。另一方面定期对馆内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学生档案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
1.调出学生档案。对学生档案拆分和登记。根据各高校档案信息化程度和实际情况,按批次调阅档案,以专业和班级为一批,填写档案借阅登记表。对于不同类型档案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拆分办法,并不能损坏档案,以确保学生档案的原始性。
2.学生档案扫描。针对不同档案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扫描方案。对于纸质较差、字迹不清的学生档案,采用平板扫描仪,轻拿轻放;对于学生设计的图纸档案采用图纸专用的工程扫描仪;对于纸质较好且量较大的学生各种证书档案可以采用高速扫描仪。
3.学生电子档案保存。按照档案管理系统对学生电子档案技术规格的要求命名文件名,保存扫描文件,修复编辑学生电子档案。对已经保存的文件进行纠偏、去污、拆边、对比度、亮度等处理,确保文件清晰、端正、干净。
4.学生电子档案识别。对于文档类学生电子档案,通过图文扫描系统编辑后导入数据系统识别,识别后的文件按照学生档案管理要求生成双层PDF文件。
5.学生电子档案质量检测与分类。对于扫描且编辑完成的扫描件,依据学生档案的个人信息,按照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的要求,制作档案导入系统模板,著录档案相关信息,同时检查是否有漏扫或档案不完整的现象,确保档案目录数据分类与档案扫描文件的一一对应。
6.学生电子档案导入高校档案管理系统,归还档案。扫描且检查合格的学生电子档案,按照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的要求导入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确保扫描图像与案卷目录、卷内目录100%挂接正确,使加工扫描成果在高校档案管理系统中有效检索和显示。按照档案原貌封装档案,档案归还后上架,同时要把当期完成的电子档案备份保存。
总之高校学生档案是高校档案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学生档案数字化管理,使之与高校办公自动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学生电子档案生成与归档相连接,提高学生档案归档率,使查询者不局限于学生档案室。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传递、异地处理、网内共享和实时归档,这样就会让学生档案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主题,而档案数字化建设则成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档案管理过程中一场深刻的革命。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档案数字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缺少统一标准、档案管理人员知识不达标、软件系统薄弱等问题,导致档案管理效果不佳。文中从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入手,介绍档案数字化的内涵及主要内容,深入分析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档案数字化建设总体框架及主要功能,以期为更好地管理文化艺术档案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共享变得方便快捷。档案是各种实践活动、研究成果的第一手材料,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文化艺术档案深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步伐,将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格局中,推动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成为档案管理机构重点研究的课题。档案数字化作为档案工作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中从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和重要性入手,介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总体格局和主要功能,以期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1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判断该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档案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文化艺术档案就是文化艺术机构或工作者在实施艺术创作、演出、教育及社会文化工作形成的,记录具有保存意义的各类文字、声像、实物等不同载体的珍贵内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传。传统艺术档案主要以纸质、声像和实物记录等为载体,存在档案信息利用率低、保存档案容易受损、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等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的存储方式和载体有所改变,借助计算机实施各类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等方法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载体的形式及存储空间产生一定的变化。如何让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发挥最大应用价值,有效管理新型电子档案信息,促使这些档案为艺术工作提供信息服务,成为建设数字化档案重点关注的内容。
2档案数字化的内涵及建设内容
2.1档案数字化的概念
数字化是指采用0和1两位数字进行编码,从而表达相关信息的综合性技术。档案数字化换言之是指档案信息化,使用数据库、高速扫描等技术将声像、纸质文件等传统介质或已归档的电子档案进行管理,其系统组成具有明显序列的档案信息库。什么是档案数字化?杨公之编制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一书认为在国家档案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档案管理活动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管理、处理档案信息资源。换言之:档案数字化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手段,遵循现代管理学理念,开展一系列涉及多个学科知识交叉使用的工作模式,充分挖掘文化艺术档案的信息,提升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效果。实施数字化处理后,文化艺术档案能有效提升计算机检索速度,改善档案库过于紧张的情况。同时,数字化档案能降低频繁使用档案原件导致材料磨损的情况,有效丰富信息资源的内容及数量,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2.2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①
目录数字化;②档案全文数字化。档案目录主要作用是规范档案著录标引,并合理设计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档案数字化根据扫描录入方式,并为其设计合理的目录索引或采用光学字符技术判别存储信息的内容。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中,根据档案自身特点和档实际情况,建设数字化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数字化档案资源是指采用数字技术把馆藏中各种档案信息和接收归档的电子档案,也是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具体途径如下:①开发并汇集档案馆原有的纸质档案为三次文献信息,借助数字化方式输入计算机网络中;②借助数字照相、扫描等技术对原档案实施数字化处理;③进行办公自动化建设过程中组成规范的电子文件。
2)建立数字化档案数据库主要功能是存储、维护、处理档案信息,该数据库主要包括文件管理、档案管理和数字目录中心等管理系统。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就是在互联网上发布、传递数字化档案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地区的档案馆与国际互联网实现连接,确保各个区域的使用者均能查询所需的档案信息。用户借助计算机网络,能够远距离检索网上开发的国内或国外的数字化档案资源。
3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3.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水平
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依靠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随着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和推广,必须创建一种高素质、分工合理的档案管理团队。档案管理员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整个档案数字化建设成败,档案数字化建设涉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技术,管理人员必须熟练将上述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因此,文化艺术档案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熟练利用各项信息工具。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人员要重视自身的自我完善,掌握计算机相关理论和运用技能,确保自己能熟练运用各类现代化信息工具,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档案信息打下坚实基础。
2)准确鉴定档案信息的有效性。作为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档案利用者,这也是用户评判评价档案机构信息服务的主要标准。信息化环境下,档案信息具有份量大,内容复杂等特点,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鉴定评估能力,准确判断、鉴选并分析档案信息,从而为利用者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内容,为其提供最佳的服务。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捕捉能力,不但要快速、及时获取档案馆存储的信息为利用者服务,而且也充分运用网络的便利和优势引导利用者获取大量档案信息。③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档案工作不仅服务性较强,也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这要求管理人员要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档案管理人员要明确各种档案保管期限、分类立卷、汇编等内容,确保各个环节准确无误的落实到位。
3.2建立档案信息的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是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交通法规”,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必须依赖各类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支持,根据国家档案部门制定统一、规范标准设定管理目标,确保各类案卷的完整化,检索更加方便。推行档案馆规范化管理应加强档案管理者和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
1)规范档案信息著录
档案著录主要由著录原则、项目、文字、来源、主要规则、标识符号等内容,档案著录是创建档案数字化数据库的第一步。借助著录把文件的内容和形式完整记录下来,组成数据条目并将其录入计算机,组建规范化的档案数据库。著录必须遵循统一规范的原则,防止发生同一事物或同一人物出现不同名称,不同的事物或人物却存在同一名称等问题,使得同一检索条目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严重影响档案检索的效果。
2)档案信息存储的规范化
目录档案信息一般采用硬盘进行存储,随着档案数量的增多,为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必须采用统一的存储载体。如果以光盘为主要存储内容,必须将光盘当做档案信息保存载体展开研究,并制定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3)选择合理的软件开发技术
档案数字化建设就要采用计算机对传统档案实体信息及管理信息实施辅助管理。一个规范的档案计算机管理软件,应具有收集、编目、鉴定、检索、开发利用等管理能力,这并非简单的模拟手工作业,而要依据档案管理的各个业务工作流程,结合计算机硬件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模式。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时时更新已有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把原有的数据库转入新的信息平台中并投入使用,为高度共享档案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
4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
4.1项目建设总体原则
在数字化档案管理建设小组领导下,统一规划并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创建包含纸质档案、电子文档为一体的综合性档案管理平台。本次建设以内网运行为基础,创建小批量纸质档案智能归档管理、分级管理把纸质文档、办公系统文档归纳为一期管理目标。借助已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和业务系统,加强各种互联网的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4.2系统总体框架
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档案数据库、档案分级共享管理系统、安全保障及应用系统组成。
1)建设档案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及档案管理系统制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对词汇、表格、数据等进行有效管理。数据库能够存储综合的档案数据信息,管理对象主要由科技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内容,数据库可以执行档案的所有管理环节,并兼容各类不同介质的档案,如:电子档案、图片、光盘、纸质档案等。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数据库包括Oracle、DB2、Sy⁃base等,依据档案已有的库存及10年内增长情况综合分析,选择MSSQLServer200版本即可满足建设需求。标准档案数据库设置在该机构的网络中心,运用原有的SQLserver2005数据库软件,与新时期档案管理各项要求相互结合,组建档案信息资源中心和数据接口中心,从而实现日常文化艺术类文件归档、查找、整理等操作需要。MSSQLServer不仅满足档案数据条目和原文存储数百万条以上的要求,也不会因数据冗余导致数据库运行缓慢,完全满足文化艺术档案馆发展要求。
2)建设档案管理应用系统
档案管理应用系统设置在档案馆专网中,借助C/S与B/S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开发。C/S程序借助VB、VC++,B/S程序利用ASP开发平台,可以与主流服务设置无缝集成,达到最佳的控制和管理效果。C/S程序有利于管理人员前期分析纸质档案信息、加密和自动入库,有效解决历史档案信息和纸质档案存在的管理问题。B/S模式为所有访问档案的的人提供身份认证平台,访问者通过浏览器完成历史档案的查询、浏览等操作。
3)建设分级共享管理系统
档案分级共享隶属于系统内部权限控制范畴,主要用来识别访问者身份,合理分配相应的访问范围、下载控制等等。安全保障系统是保障档案管理系统可以正常、合理使用而设计的操作规范。任何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系统可以自动记录详细的操作步骤,主要由复制内容、打印内容等信息,防止出现违规使用和恶意攻击的情况出现。为保障文化艺术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的连续性,该系统开发主要借助主流的开发技术,使用.net和SQL数据库进行操控。
5结束语
总之,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成为国际档案信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文中以档案数字化为研究依据,设计文化艺术档案的总体框架及主要管理系统,以期为档案数字化建设做出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凯.档案数字化建设中注意的几点问题探讨[J].兰台世界,2013,23(8).
[2]梁景芝.档案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风险和控制[J].档案管理,2015,21(6).
[3]许雯.档案数字化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J].卷宗,2014,17(4).
[4]陈丽亚.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一点认识[J].机电兵船档案,2014,9(1).
[5]王丽魁.浅析如何正确认识档案数字化建设[J].兰台世界,2013,13(z4).
[6]陈镭.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档案与建设,2013,17(7).
[7]涂华.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3(4).
[8]张秋菊.档案数字化建设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利用[J].电子制作,2015,9(2).
[9]王为.公共文化视角下档案、图书及出版的数字化融合[J].出版广角,2015,15(8).
[10]张姝.基于知识元的云南民族文化数字化档案资源构建研究[J].云南档案,2015,13(5).
[11]欧阳慧芳,胡春燕.广东客家文化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构建[J].山西档案,2014,9(2).
[12]闫玲玲,崔伟娜.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11(4).
一、促进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理念创新
(一)高职院校领导应加强对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视。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管理,在管理的手段、方式以及技巧上都有一个全新的改变,要制定相关数字化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数字化意识,这样才能保证数字化管理的有效实施。
(二)确立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全过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化管理理念融入其中。高职院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施,并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部分教师就能开展起来的,它需要全院教职员工的配合和支持。尤其是教学一线教师,要树立数字化管理意识,从源头上下手,对教案、教学计划制订固定的统一格式,对自己的教学资源按照数字化管理要求进行标准化整理,对学生的毕业作品、社会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也按数字化管理要求进行整理。
二、完善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硬软件条件
加大经费投入,搭建并完善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硬软件平台,是高职院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经费投入。数字化管理对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照相机等设备都是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基本保障。除了这些基本的设备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还要适时进行设备更新和系统升级。电子档案的管理不同于纸质档案,它从形成到利用都离不开技术设备。要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目标,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一个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大大提高档案利用率。信息服务平台要保证广大教职员工、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准确、最有效的相关教学资源,这不仅要有一个畅通的网络环境,更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服务系统。
(三)搭建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技能方面,包括网络基础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等。为进一步提高档案职业队伍的信息化素养,需要加强构建信息化研讨和交流的平台,加大专题会议、现场观摩、网络讨论、联合进行课题研究等,并通过继续教育等多种手段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技能。[1]
三、推进教学档案管理的机制创新
推进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不仅是理念和技术的问题,同时也是机制的问题。机制不活、机制不顺,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就落不到实处。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一)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推进数字化档案管理机制创新,就应当变革现有的教学档案管理机制,诊断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新的适合数字化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上下衔接、灵活有效的工作流程,为数字化教学档案管理提供条件。
(二)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档案管理的领导机制。建立由学校分管领导、教务处主管部门以及下属学院组成的数字化教学档案管理的领导机构,作为推进数字化教学档案管理的决策部门,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
(三)以人为本,建立教学档案人性化服务机制。高职院校教学档案服务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将利用者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对档案信息的需要,开展个性化服务、主动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就是要满足不同档案利用群体的不同需求,针对不同的利用者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扩展档案利用服务的范畴。开展个性化服务,必须分析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用户类型、需求,这是档案服务的出发点和依据。主动服务实际上可理解成为档案找利用者,它需要通过档案工作者的主观努力,发挥创造精神,以各种形式为高职院校各项工作提供服务。[2]
四、提升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目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影响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意义上的档案管理人员,通常由教师家属担任,对于文化水平和相关业务水平没有太多要求,从事着简单的整理、装订和编号、入库工作。在推进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要求下,这些工作人员的素质亟待提升。一般来说,数字化管理下的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既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是集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概况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3]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条件。同时这也要求从事数字化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技术素质,能够操作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相应的录入、管理、更新等服务。否则,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就难以实施。
(二)具备一定的网络查找能力及外语能力。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国内相关信息,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全面、快速、准确的特点,查找国外重要档案信息
资源。当然,这也要求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
(三)具备操作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涉及的办公设备很多,如打印机、复印机、装订机、扫描仪等。只有在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性能和功能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同时,电子电器类设备更新换代频繁,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除掌握已有的设备外,还要不断探索和学习,以适应新产品的功能。
(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要想档案管理工作有更大更好的发展,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外,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有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
五、创设教学档案快速服务和高效使用平台
档案工作除了要重收集,更要重利用。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教学档案都还只是做到了整理、收集、存档,而对这些库存档案的利用少之又少,甚至是无人问津。由于档案没有得到利用,没有发挥它本来的价值,档案工作甚至是档案管理人员不受重视,久而久之,档案便成了一潭死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可以说为沉睡的档案燃起了希望之光,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等设备使档案利用率更高,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职员工。
(一)针对广大师生员工开放教学档案网络服务平台。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网站,只要在网站上设置一个档案查询专栏,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轻松在网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既不需要专程去档案室查询,也不需要翻阅大量的档案材料,只需在网上搜索相关主题,就能看到与此相关的信息,真正实现在网络平台上与校内档案网站有效衔接,大量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提高全院教职员工的档案查询和利用意识。教职员工多学习优秀的教学资源,多学习其他高职院校甚至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促进学院教学整体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因此,高职院校要多方面宣传和号召教职员工、学生多浏览学院网页,多查看学院教学档案,为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数字档案,一般是指那种可以在电磁介质上存储,其存在形式以二进制编码为主,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并被互联网所传输的档案。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字档案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技术水平不高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存在管理漏洞。比如,数字档案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加密技术不强,信息系统访问权限设置不合理,非法入侵手段检测技术不成熟等问题,都导致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与保障水平不高,其防御能力十分低下,容易受外来攻击,主要是工作人员对先进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的掌握以及认识程度不够。
(二)安全管理不完善
目前的数字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目标不明确、安全责任划分不到位、安全权限设置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安全管理工作进展不到位。网上调查显示,大约80%的内部信息泄露都来自于内部人员,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内部人员的管理约束不到位,信息系统内的安全保障也缺少统一规则,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约束规定不够全面,大多管理规范都流于形式,缺少真正具有实用性的安全应急措施。
(三)工作人员缺乏安全管理意识
数字档案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多存在侥幸心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安全对系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据统计,在计算机安全事件中,约有52%的安全事故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有25%是由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因素引起的,技术错误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占10%,组织内部人员作案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占10%,仅有3%左右是由外部不法人员攻击造成的。不难看出,内部人员的管理失误是造成数字档案信息不安全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些管理人员设置的行政密码过于简单,数字档案数据没有及时备份,导致信息系统面临多重安全危机,也正是由于数字档案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对系统的安全保障认识不足,使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一直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二、提高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建议
(一)提升数字档案信息的技术水平
为进一步完善数字档案的安全保障体系,应重点提升数字档案信息的技术水平,为确保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应使用安全技术建立体系结构,构建分层的安全策略。针对系统内存储的数字档案信息做好加密工作,将防火墙技术作为辅助技术使用,由此提高数据传输加密技术、数据存储加密技术、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以及密钥管理技术,确保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不仅如此,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内合理使用反病毒技术,在预防病毒技术的辅助下对整个信息系统进行监视和检测,有效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一旦发现系统中存在病毒,可使用消除病毒技术删除病毒程序,恢复数字档案信息。此外,不仅要确保没有非法程序侵入系统,还要确认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操作人员是合法用户,为此应采用身份认证技术验证合法用户的身份,防止攻击者假冒合法用户获取访问权限,比较常用的身份认证技术有口令方式以及生物识别技术,口令是由数字、字母和特殊字符组成的字符串,用户登录时使用的“通行证”,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是将合法用户的一些生物特征作为身份验证的方式,以此确保用户身份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模式,评估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其可接受的程度、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安全管理的最基本工作,应对安全管理模式进行持续更新和改进。安全管理模式更新是一个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四个步骤是持续进行的,每次在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安全检查时,都应按照这几个步骤循序渐进。
(二)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管理
首先,应认识到保障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是一件具有很强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应用先进的安全保障技术,还要在管理工作的安排上做好专业准备,注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效融合在现有的安全保障管理体系中,做到人员安全管理、文档安全管理、系统运行环境安全管理等,首先对于人员安全管理,管理者要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对其进行安全审查,定时开展岗位安全考核,并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其次,对文档的管理应按照文档的重要性划分存储等级,敏感信息和重要信息一定要存储在经过严格加密的环境中,以此防止重要的文档信息被非法入侵者窃取。最后,对安全保障系统的运行环境,应注意加强物理环境管理,例如,对数字文档机房的出入限制、对机房环境的保障管理、自然灾害的防护、防护设施管理以及电磁波与磁场防护等措施。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需要贯彻整个安全保障系统,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档案部门一定要建立高效率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以此满足更高层次的数字档案信息需求。
(三)培养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人才
建设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除对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做好妥善安排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对其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先进的安全保障技术,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服务,同时培养数字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加强后续教育,更新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人员的知识。此外,作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高层管理者应注意完善安全技术人才结构,创新教育体系,突出人才的创新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培养,及时调整安全技术人员的素质结构,整体上提高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人才的学历层次,同时,组建能够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需求的队伍,使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能够实现长远发展,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全新挑战。
三、结语
我国在建设和完善数字信息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加上数字信息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集结法律、标准、安全技术、管理以及人才建设为一体的复杂工程,建设完整、规范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存在一定技术难度。因此,应选择恰当的安全保障技术,提高安全保障技术含量,同时还要在管理方面进行不断创新,确保数字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和长久使用。
一、强化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的技术策略
(一)强化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可以有效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行为。此外,通过访问控制技术还可以有效识别被访问者的身份,并对网络资源进行相应控制。在网络档案信息安全防护事项中,访问控制是一道非常重要的防线。为此,一定要采取措施,加强访问控制技术,将非法入侵者隔离在防线之外,从而有效保护网络中的各项资源以及服务,对于一些重要的目录以及文件等,要限定用户的相关操作,以防数字档案信息被恶意删除或者拷贝。
(二)强化防火墙技术
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防护过程中,防火墙技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简言之,防火墙技术也属于访问控制技术,其可以强化对内部网络以及互联网之间的访问控制,对内部网络起到有效的保护效果,以防非法入侵者对信息的安全造成威胁。防火墙的功能非常强大,其可以对进出网络的数据以及访问行为起到过滤的效果。同时,防火墙还可以使站点资源的私有性加强。鉴于此,数字档案信息管理者宜充分发挥防护墙的作用,阻止非法入侵者的访问,防止其获取获取或者篡改重要的信息。
(三)强化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可以有效杜绝信息外漏,在多项网络安全技术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此,一定要对信息加密技术引起重视,充分发挥信息加密技术的作用,以此保障网络数据和信息,提高信息的保密性,以防信息和数据被删除、篡改或者拷贝。技术人员可变换信息或者通过编码的方式把重要信息变更为乱码信息,使获取者难以读懂,从而达到保障重要信息安全性的目的。
(四)强化数字水印技术
数字水印技术对于保障媒体数字产品非常有效。技术人员可以定期对嵌入数字产品中的水印进行检测,如果水印不存在,说明数字产品存在非法复制或者盗用的现象。水印可以以文字、序列号等多种方式嵌入到数字产品中,以此保障数字产品的正常传播以及拷贝,同时,也可以防止不法分子对数字产品进行伪造或者非法侵占版权。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定隐患。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防护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有效防止数字档案信息被非法篡改、删除或者拷贝,国家相关部门宜强化保障数字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建设和完善计算机以及网络系统的规章制度。同时,数字档案信息的管理者应加强数字档案信息储存系统以及信息传输设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技术以及水印技术的防护作用,切实为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驾护航,提高用户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