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抽象函数例题及解析相关的共134个结果:
摘要:抽象函数是函数中的一类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更能考查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抽象函数;定义域;值域;对称性
抽象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我们把没有给出具体解析式,其一般形式为y=f(x),且无法用数字和字母的函数称为抽象函数。由于抽象函数的问题通常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图像集于一身。这类问题考查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一般和特殊关系的认识以及数学的综合能力。
解决抽象函数的问题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数学能力较高。所以近几年来高考题中不断出现,在2009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抽象函数遍地开花。但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下面通过例题全面探讨抽象函数主要考查的内容及其解法。
一、抽象函数的定义域
例1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3],求出函数g(x)=f(x+a)+f(x-a)(a>0)的定义域。
解析:由由a>0
知只有当0<a<1时,不等式组才有解,具体为{x|1+a<x≤3-a;否则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空集,这说明当且仅当0<a<1时,g(x)才能是x的函数,且其定义域为(1+a,3-a]。
点评:1.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则f[g(x)]的定义域由a≤g(x)≤b,解出x即可得解;2.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则f(x)的定义域即是g(x)在x[a,b]上的值域。
二、抽象函数的值域
解决抽象函数的值域问题——由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决定。
例2若函数y=f(x+1)的值域为[-1,1]求y=(3x+2)的值域。
解析:因为函数y=f(3x+2)中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与函数y=f(x+1)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完全相同,故函数y=f(3x+2)的值域也为[-1,1]。
三、抽象函数的奇偶性
四、抽象函数的对称性
例3已知函数y=f(2x+1)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函数y=g(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x对称,则g(x)+g(-x)的值为()
A、2B、0C、1D、不能确定
解析:由y=f(2x+1)求得其反函数为y=,∵y=f(2x+1)是奇函数,∴y=也是奇函数,∴。∴,,而函数y=g(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x对称,∴g(x)+g(-x)=故选A。
五、抽象函数的周期性
例4、(2009全国卷Ⅰ理)函数的定义域为R,若与都是奇函数,则()
(A)是偶函数(B)是奇函数
(C)(D)是奇函数
解:∵与都是奇函数,,
函数关于点,及点对称,函数是周期的周期函数.,,即是奇函数。故选D
定理1.若函数y=f(x)定义域为R,且满足条件f(x+a)=f(x-b),则y=f(x)是以T=a+b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2.若函数y=f(x)定义域为R,且满足条件f(x+a)=-f(x-b),则y=f(x)是以T=2(a+b)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3.若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与x=b(a≠b)对称,则y=f(x)是以T=2(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4.若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点(a,0)与点(b,0),(a≠b)对称,则y=f(x)是以T=2(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5.若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与点(b,0),(a≠b)对称,则y=f(x)是以T=4(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性质1: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f(b+x)(a≠b,ab≠0),则函数f(x)有周期2(a-b);
性质2: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f(b+x),(a≠b,ab≠0),则函数有周期2(a-b).
特别:若函数f(x)满足f(a-x)=f(a+x)(a≠0)且f(x)是偶函数,则函数f(x)有周期2a.
性质3: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f(b+x)(a≠b,ab≠0),则函数有周期4(a-b).
特别:若函数f(x)满足f(a-x)=f(a+x)(a≠0)且f(x)是奇函数,则函数f(x)有周期4a。
从以上例题可以发现,抽象函数的考查范围很广,能力要求较高。但只要对函数的基本性质熟,掌握上述有关的结论和类型题相应的解法,则会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陈诚.抽象函数问题分类解析[J].数理化学习·,2008(8).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抽象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我们把没有给出具体解析式,其一般形式为y=f(x),且无法用数字和字母的函数称为抽象函数.由于抽象函数的问题通常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图像集于一身.这类问题考查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一般和特殊关系的认识以及数学的综合能力.
解决抽象函数的问题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数学能力较高.所以近几年来高考题中不断出现,在2009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抽象函数遍地开花.但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下面通过例题全面探讨抽象函数主要考查的内容及其解法.
例5、(2009全国卷Ⅰ理)函数的定义域为R,若f(x+1)与f(x-1)都是奇函数,则( )
(A) f(x)是偶函数 (B) f(x)是奇函数
(C) f(x)= f(x+2) (D) f(x+3)是奇函数
解: ∵f(x+1)与f(x-1)都是奇函数,,
函数关于(-1,0)点,及点(1,0)对称,函数是周期为4的周期函数.,所以f(x+3)= f(x-1),即f(x+3)是奇函数.故选D
关于抽象函数的周期性有如下的几个定理和性质,由于篇幅问题,推导就省略了.
定理1.若函数y=f (x) 定义域为R,且满足条件f (x+a)=f (x-b),则y=f (x) 是以T=a+b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2.若函数y=f (x) 定义域为R,且满足条件f (x+a)= -f (x-b),则y=f (x) 是以T=2(a+b)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3.若函数y=f (x)的图像关于直线 x=a与 x=b (a≠b)对称,则y=f (x) 是以T=2(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
et 定理4.若函数y=f (x)的图像关于点(a,0)与点(b,0) , (a≠b)对称,则y=f (x) 是以 T=2(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5.若函数y=f (x)的图像关于直线 x=a与 点(b,0),(a≠b)对称,则y=f (x) 是以 T=4(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性质1: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f(b+x) (a≠b,ab≠0),则函数f(x)有周期2(a-b);
性质2:若函数f(x)满足f(a-x)= - f(a+x)及f(b-x)=- f(b+x),(a≠b,ab≠0),则函数有周期2(a-b).
特别:若函数f(x)满足f(a-x)=f(a+x) (a≠0)且f(x)是偶函数,则函数f(x)有周期2a.
性质3: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 - f(b+x) (a≠b,ab≠0), 则函数有周期4(a-b).
特别:若函数f(x)满足f(a-x)=f(a+x) (a≠0)且f(x)是奇函数,则函数f(x)有周期4a.
从以上例题可以发现,抽象函数的考查范围很广,能力要求较高.但只要对函数的基本性质熟,掌握上述有关的结论和类型题相应的解法,则会得心应手.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抽象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我们把没有给出具体解析式,其一般形式为y=f(x),且无法用数字和字母的函数称为抽象函数.由于抽象函数的问题通常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图像集于一身.这类问题考查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一般和特殊关系的认识以及数学的综合能力.
解决抽象函数的问题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数学能力较高.所以近几年来高考题中不断出现,在2009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抽象函数遍地开花.但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下面通过例题全面探讨抽象函数主要考查的内容及其解法.
例1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3],求出函数g(x)=f(x+a)+f(x-a) (a>0)的定义域.
解析:由由a>0 知只有当0
点评:1.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则f[g(x)]的定义域由a≤g(x)≤b,解出x即可得解;
2.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则f(x)的定义域即是g(x)在x [a,b]上的值域.
解决抽象函数的值域问题——由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决定.
例2若函数y=f(x+1)的值域为[-1,1]求y=(3x+2)的值域.
解析:因为函数y=f(3x+2)中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与函数y=f(x+1)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 完全相同,故函数y=f(3x+2)的值域也为[-1,1].
例3若y=f(x)是偶函数,y= f(x-1)是奇函数,求 f(2007)=?
解析:因为y=f(x-1)是奇函数,所以y=f(-x-1)=-f(x-1){为什么?};因为 y=f(x)是偶函数,所以f(-x-1)=f(x+1){为什么?};因为f(x+1)=-f(x-1), 所以f(x+2)=-f(x),所以f(x+4)=f(x);因为y=f(x-1)是奇函数,所以f(0)=0=f(-1)=f(2007)
例4已知函数y=f(2x+1)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函数y=g(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x对称,则g(x)+ g(-x)的值为( )
A、 2 B、 0 C、 1 D、不能确定
解析:由y=f(2x+1)求得其反函数为y=[f (x)-1]/2,∵ y=f(2x+1) 是奇函数,
∴y=[f (x)-1]/2也是奇函数,∴[f (x)-1]/2+[f (-x)-1]/2=0 ∴f (x)+f (-x)=2,而函数y=g(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x对称,∴g(x)+ g(-x)= f (x)+f (-x)故选A .
例5、(2009全国卷Ⅰ理)函数的定义域为R,若f(x+1)与f(x-1)都是奇函数,则( )
(A) f(x)是偶函数 (B) f(x)是奇函数
(C) f(x)= f(x+2) (D) f(x+3)是奇函数
解: ∵f(x+1)与f(x-1)都是奇函数,,
函数关于(-1,0)点,及点(1,0)对称,函数是周期为4的周期函数.,所以f(x+3)= f(x-1),即f(x+3)是奇函数.故选D
关于抽象函数的周期性有如下的几个定理和性质,由于篇幅问题,推导就省略了.
定理1.若函数y=f (x) 定义域为R,且满足条件f (x+a)=f (x-b),则y=f (x) 是以T=a+b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2.若函数y=f (x) 定义域为R,且满足条件f (x+a)= -f (x-b),则y=f (x) 是以T=2(a+b)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3.若函数y=f (x)的图像关于直线 x=a与 x=b (a≠b)对称,则y=f (x) 是以T=2(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
et 定理4.若函数y=f (x)的图像关于点(a,0)与点(b,0) , (a≠b)对称,则y=f (x) 是以 T=2(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5.若函数y=f (x)的图像关于直线 x=a与 点(b,0),(a≠b)对称,则y=f (x) 是以 T=4(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性质1: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f(b+x) (a≠b,ab≠0),则函数f(x)有周期2(a-b);
性质2:若函数f(x)满足f(a-x)= - f(a+x)及f(b-x)=- f(b+x),(a≠b,ab≠0),则函数有周期2(a-b).
特别:若函数f(x)满足f(a-x)=f(a+x) (a≠0)且f(x)是偶函数,则函数f(x)有周期2a.
性质3: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 - f(b+x) (a≠b,ab≠0), 则函数有周期4(a-b).
特别:若函数f(x)满足f(a-x)=f(a+x) (a≠0)且f(x)是奇函数,则函数f(x)有周期4a.
从以上例题可以发现,抽象函数的考查范围很广,能力要求较高.但只要对函数的基本性质熟,掌握上述有关的结论和类型题相应的解法,则会得心应手.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函数(function),名称出自数学家李善兰的著作《代数学》。之所以如此翻译,他给出的原因是“凡此变数中函彼变数者,则此为彼之函数”,也即函数指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一个量中包含另一个量。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几个抽象函数问题的粗浅分析相关数学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几个抽象函数问题的粗浅分析
抽象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我们把没有给出具体解析式,其一般形式为y=f(x),且无法用数字和字母的函数称为抽象函数.由于抽象函数的问题通常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图像集于一身.这类问题考查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一般和特殊关系的认识以及数学的综合能力.
解决抽象函数的问题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数学能力较高.所以近几年来高考题中不断出现,在2009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抽象函数遍地开花.但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下面通过例题全面探讨抽象函数主要考查的内容及其解法.
例1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3],求出函数g(x)=f(x+a)+f(x-a) (a>0)的定义域.
解析:由由a>0 知只有当0
点评:1.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则f[g(x)]的定义域由a≤g(x)≤b,解出x即可得解;
2.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则f(x)的定义域即是g(x)在x [a,b]上的值域.
二、抽象函数的值域
解决抽象函数的值域问题——由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决定.
例2若函数y=f(x+1)的值域为[-1,1]求y=(3x+2)的值域.
解析:因为函数y=f(3x+2)中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与函数y=f(x+1)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 完全相同,故函数y=f(3x+2)的值域也为[-1,1].
例3若y=f(x)是偶函数,y= f(x-1)是奇函数,求 f(2007)=?
解析:因为y=f(x-1)是奇函数,所以y=f(-x-1)=-f(x-1){为什么?};因为 y=f(x)是偶函数,所以f(-x-1)=f(x+1){为什么?};因为f(x+1)=-f(x-1), 所以f(x+2)=-f(x),所以f(x+4)=f(x);因为y=f(x-1)是奇函数,所以f(0)=0=f(-1)=f(2007)
例4已知函数y=f(2x+1)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函数y=g(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x对称,则g(x)+ g(-x)的值为( )
A、 2 B、 0 C、 1 D、不能确定
解析:由y=f(2x+1)求得其反函数为y=[f (x)-1]/2,∵ y=f(2x+1) 是奇函数,
∴y=[f (x)-1]/2也是奇函数,∴[f (x)-1]/2+[f (-x)-1]/2=0 ∴f (x)+f (-x)=2,而函数y=g(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x对称,∴g(x)+ g(-x)= f (x)+f (-x)故选A .
例5、(2009全国卷Ⅰ理)函数的定义域为R,若f(x+1)与f(x-1)都是奇函数,则( )
(A) f(x)是偶函数 (B) f(x)是奇函数
(C) f(x)= f(x+2) (D) f(x+3)是奇函数
解: ∵f(x+1)与f(x-1)都是奇函数,,
函数关于(-1,0)点,及点(1,0)对称,函数是周期为4的周期函数.,所以f(x+3)= f(x-1),即f(x+3)是奇函数.故选D
关于抽象函数的周期性有如下的几个定理和性质,由于篇幅问题,推导就省略了.
定理1.若函数y=f (x) 定义域为R,且满足条件f (x+a)=f (x-b),则y=f (x) 是以T=a+b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2.若函数y=f (x) 定义域为R,且满足条件f (x+a)= -f (x-b),则y=f (x) 是以T=2(a+b)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3.若函数y=f (x)的图像关于直线 x=a与 x=b (a≠b)对称,则y=f (x) 是以T=2(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
et 定理4.若函数y=f (x)的图像关于点(a,0)与点(b,0) , (a≠b)对称,则y=f (x) 是以 T=2(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5.若函数y=f (x)的图像关于直线 x=a与 点(b,0),(a≠b)对称,则y=f (x) 是以 T=4(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性质1: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f(b+x) (a≠b,ab≠0),则函数f(x)有周期2(a-b);
性质2:若函数f(x)满足f(a-x)= - f(a+x)及f(b-x)=- f(b+x),(a≠b,ab≠0),则函数有周期2(a-b).
特别:若函数f(x)满足f(a-x)=f(a+x) (a≠0)且f(x)是偶函数,则函数f(x)有周期2a.
性质3: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 - f(b+x) (a≠b,ab≠0), 则函数有周期4(a-b).
特别:若函数f(x)满足f(a-x)=f(a+x) (a≠0)且f(x)是奇函数,则函数f(x)有周期4a.
从以上例题可以发现,抽象函数的考查范围很广,能力要求较高.但只要对函数的基本性质熟,掌握上述有关的结论和类型题相应的解法,则会得心应手.
【相关推荐】
1.
2.
3.
4.
5.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的基本表示形式为y=ax²+bx+c(a≠0)。二次函数最高次必须为二次,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对称轴与y轴平行或重合于y轴的抛物线。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二次函数在高中阶段的应用相关数学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二次函数在高中阶段的应用
在初中教材中,对二次函数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由于初中学生基础薄弱,又受其接受能力的限制,这部份内容的学习多是机械的,很难从本质上加以理解。进入高中以后,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要对他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图像以及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灵活应用,对二次函数还需再深入学习。
初中阶段已经讲述了函数的定义,进入高中后在学习集合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映射,接着重新学习函数概念,主要是用映射观点来阐明函数,这时就可以用学生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为例来加以更深认识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从一个集合A(定义域)到集合B(值域)上的映射ƒ:A→B,使得集合B中的元素y=ax2+bx+c(a≠0)与集合A的元素X对应,记为ƒ(x)= ax2+ bx+c(a≠0)这里ax2+bx+c表示对应法则,又表示定义域中的元素X在值域中的象,从而使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在学生掌握函数值的记号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处理如下问题:
类型I:已知ƒ(x)= 2x2+x+2,求ƒ(x+1)
这里不能把ƒ(x+1)理解为x=x+1时的函数值,只能理解为自变量为x+1的函数值。
类型Ⅱ:设ƒ(x+1)=x2-4x+1,求ƒ(x)
这个问题理解为,已知对应法则ƒ下,定义域中的元素x+1的象是x2-4x+1,求定义域中元素X的象,其本质是求对应法则。
一般有两种方法:
(1)把所给表达式表示成x+1的多项式。
ƒ(x+1)=x2-4x+1=(x+1)2-6(x+1)+6,再用x代x+1得ƒ(x)=x2-6x+6
(2) 变量代换:它的适应性强,对一般函数都可适用。
令t=x+1,则x=t-1 ∴(t)=(t-1)2-4(t-1)+1=t2-6t+6从而ƒ(x)= x2-6x+6
在高中阶阶段学习单调性时,必须让学生对二次函数y=ax2+bx+c在区间(-∞,-b2a]及[-b2a,+∞) 上的单调性的结论用定义进行严格的论证,使它建立在严密理论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进一步充分利用函数图像的直观性,给学生配以适当的练习,使学生逐步自觉地利用图像学习二次函数有关的一些函数单调性。
类型Ⅲ: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并通过图像研究其单调性。
(1)y=x2+2|x-1|-1
(2)y=|x2-1|
(3)= x2+2|x|-1
这里要使学生注意这些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差异和联系。掌握把含有绝对值记号的函数用分段函数去表示,然后画出其图像。
类型Ⅳ设ƒ(x)=x2-2x-1在区间[t,t+1]上的最小值是g(t)。
求:g(t)并画出 y=g(t)的图像
解:ƒ(x)=x2-2x-1=(x-1)2-2,在x=1时取最小值-2
当1∈[t,t+1]即0≤t≤1,g(t)=-2
当t>1时,g(t)=ƒ(t)=t2-2t-1
当t<0时,g(t)=ƒ(t+1)=t2-2
t2-2, (t<0)
g(t)= -2,(0≤t≤1)
t2-2t-1, (t>1)
首先要使学生弄清楚题意,一般地,一个二次函数在实数集合R上或是只有最小值或是只有最大值,但当定义域发生变化时,取最大或最小值的情况也随之变化,为了巩固和熟悉这方面知识,可以再给学生补充一些练习。
如:y=3x2-5x+6(-3≤x≤-1),求该函数的值域。
类型Ⅴ:设二次函数ƒ(x)=ax2+bx+c(a>0)方程ƒ(x)-x=0的两个根x1,x2满足0
(Ⅰ)当X∈(0,x1)时,证明X<ƒ(x)
(Ⅱ)设函数ƒ(x)的图像关于直线x=x0对称,证明x0< x2。
解题思路:
本题要证明的是x<ƒ(x),ƒ(x)
(Ⅰ)先证明x<ƒ(x),令ƒ(x)=ƒ(x)-x,因为x1,x2是方程ƒ(x)-x=0的根,ƒ(x)=ax2+bx+c,所以能ƒ(x)=a(x-x1)(x-x2)
因为0
根据韦达定理,有 x1x2=ca ∵ 0
即x<ƒ(x)
(Ⅱ) ∵ƒ(x)=ax2+bx+c=a(x+-b/2a)2+(c-),(a>0)
函数ƒ(x)的图像的对称轴为直线x=- b/2a,且是唯一的一条对称轴,因此,依题意,得x0=-b/2a,因为x1,x2是二次方程ax2+(b-1)x+c=0的根,根据违达定理得,x1+x2=-b-1a,∵x2-1a<0,
∴x0=-b2a=12(x1+x2-1a)
二次函数,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为最基本的幂函数,可以以它为代表来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建立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可以偏拟出层出不穷、灵活多变的数学问题,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综合数学素质,特别是能从解答的深入程度中,区分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次函数的内容涉及很广,本文只讨论至此,希望各位同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也多关注这方面知识,使我们对它的研究更深入。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在我国房地产税房面的调整,可以看到政府初衷促进普通消费。可是现在房价以普通百姓购买力仍是难以承受。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税收公平理念解析以及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税收政策的审视。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税收公平理念能对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出合理的评判,从而指引税收策的运行按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完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经济冲击。以税收公平理念为其评判标准,这些政策的合理性及其实效值的我们深思,并指导我们思考实现税收公平的对策,以及对当前的税收热点问题进得审视。
【论文关键词】税收公平理念 金融危机 个人所得税 物业税
【论文正文】
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较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税收自然是应对危机的利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这些政策在金融危机中能对我国经济起到什么样的实效?是否合理?在危机过后仍然值的我们深思。税收公平理念能对税收政策制定和实施作出合理的评判,从而指引税收策的运行按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完善,在经融危机中真正成为刺破危机阴霾的利剑,在危机过后起到更明确的指导作用。
理念是一个定义宽泛的概念,不同的的哲学家和法学家对其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理念顾名思义,就是理性的观念。人类的发展成就往往是在正确的理念指引下,尽量克服感性认识而取得的,而灾难也往往是错误的理念引导的结果。"法理念着眼于是所有法学范畴中仅次于"法"的范畴它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它必须通过实在法而存在它对法学来说具有绝对的真理的性质和形而上学的性质它具有绝对性和永恒性。"①法律理念直接将法律观念与精神转化为法律原则与规范,指导法律实践。法理念可分为既有法理念和新生法理念。既有的法律理念是法产生的前提,具有稳定性、滞后性。新生的法理念具有适时性.也可能具有超越性。所以新生的法理念可以指导并影响具体法规范、法制度的形成和实施,但不能代替法规范、法制度,这是法理念的力量和价值所在。
公平,与自由、人权、正义等准则一样是法治社会的价值追求,"税收的公平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政治、社会问题,税收的不公平,会导致社会的动乱,纵观历史,中国的历次农民大起义、法国的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部分动因也在于税赋的苛重和不公"。②税收公平是税制合理性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税收公平理念能对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出合理的评判,从而对和谐社会的公平的指导思想重要内容之一。
税收公平的涵义与评价体系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西方税收公平思想从17 世纪发端,历经三个多世纪的演化,逐步形成了能力赋税和利益赋税两大公平原则并日益融合。到了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税制改革却表现出牺牲公平换取效率的重大变革趋向。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建立更加注重公平的和谐税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从多个视角税收来解析公平的内涵:
1.以规范的对象为解析对象,税收公平不仅是指征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公平。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不同级次政府之间的税收权利义务分配公平。
2.以领域维度为解析对象,税收公平包括税收政治公平、税收经济公平与税收社会公平。税收政治公平就是征税人、纳税人均享有对税收活动统治与管理的权利。税收经济公平指课税制度保障各项经济活动公平地进行,公平自由地进行要素分配和收入分配。税收社会公平指利用课税机制达到社会有序发展的目标,包括教育机会公平、就业机会公平、社会保障权益公平等。
3.以实现过程为解析对象,税收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补偿公平等。4.以实现过程为解析对象,税收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补偿公平等。5.以时间维度为解析对象,税收公平包括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税制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此实现代际公平。6.以税收价值为解析对象,税收公平包括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一)我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税收政策
此次金融危机在四个方面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首先我国出口和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影响。由于我国出口商品有很大一部分售往美国,此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的消费信心与消费实力,从而也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次,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受到巨大的市场风险的考验。再次我国境外的有关上市公司的市值有大幅下降趋势。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流动性收缩,影响了一些企业款项支付能力,使来自境外的欠款、赖账现象日益增多,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有涉外业务的企业的收益,资金想抽回本国较难。第四我国房地产市场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因是房价虚高,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膨胀,利率的不断调高。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是一个很好的预警,也将对房地产业和银行业下一步的走势产生影响。
我国政府在税收政策上一些措施应对金融危机。(1) 国务院决定从2008 年10 月9 日开始,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增加个人储蓄存款收益,符合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同时规定,从即日起,对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取得的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也比照储蓄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2)2008 年,根据经济形势和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情况,国家三次调整了房地产的税收政策。具体来说,第一次是2008 年3 月,当时为了支持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国家减免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和运行当中涉及的有关税收。为了鼓励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国家又减免了住房租赁涉及的有关税收。2008 年11 月,为了减轻个人购房者的负担,促进个人住房消费,第二次调整了房地产税收政策。将个人首次购买90 平方米以下普通住房契税税率统一下调到1 %。同时还规定个人住房买卖的时候可以免征印花税,个人销售住房还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第三次调整就是2008 年12 月出台的国办131 号文,规定对住房转让环节的营业税暂定一年实行减免政策。这次税收政策调整和原来执行的政策相比,调整了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的征免期,同时加大了税收优惠的力度。通过这次营业税的政策调整可以降低住房转让交易成本,促进二手房市场发展,鼓励普通住房消费。这些措施大部分是扩大内需来保我国经济的增长。
(二)对我国在金融危机中采取的税收政策的审视
可以看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积极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我们看到其在出台政策时仍有不足之处,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些矛盾。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要重视社会的公平问题。美国此交金融危机源于次贷危机,但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
④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家认为, 如果没有国家的管制, 金融市场会更有效率, 人们就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回报率最高的领域。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没有管制的市场非常容易发生危机。 首先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自由化的金融监管取向背离了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要严格监管的本质,给金融危机产生培育了温床。其次,新自由主义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GDP 增长的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少数富有阶层的口袋。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克鲁格曼在《美国怎么了--个自由主义良知》就美国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导到美国人所称道的机会均等实质已不存在,由于结果不平等而导致机会也不平等,"为了拼命把子女送进好学校数以百计的中产阶级不顾支付能力购买住房,背负危如累卵的抵押贷款。
⑤"这些都是导致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在经融危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形势下税收作为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在调节收入差距起着重要作用,应该更关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审视主要包括对我国实施的个人所得税和目前热点的物业税开征的审视。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我国虽然通过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对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取得的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也比照储蓄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在金融危机期间拉动一定的内需,促进投资,但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在公平方面的扭曲并不能真正起来长时间促进我国发展的作用、采用分类所得税制难以体现税收公平原则这样的分类所得税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纳税人的税负能力,会造成收入来源丰富且不在法定范围内而综合收入高的富人群体却可以缴纳较少的税甚至可以不缴税,而综合收入较少、来源比较常规和单一的工薪阶层反而要缴纳更多的税款。这在总体上是难以体现税收负担公平原则的。
税率设计不合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采取比例税率与累进税率并用的方式,还设计了两种超额累进的税率制度这种方式在世界各国是不多见的,与国际上减少税率档次的趋势不吻合。费用扣除标准有失公平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规定过于简单,没有区分为取得收入所必须支付的必要费用和为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及家庭开支所发生的生计费用。另外,我国费用扣除标准中也没考虑纳税人赡养人口的多少、健康状况等所引发的不同开支水平,以及通货膨胀、医疗、教育、住房等不同情况,而是统一按照一个标准实行定额或定率扣除。这对于那些收入相同但所发生的必要费用和生计费用多的纳税人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纳税人的生计费用也在水涨船高,过低的费用扣除额体现不了对维持最低生活必要费用的保护,无法真正体现税收的社会公平原则。减免税有的不合理,比如我国附加福利在个人收入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不同行业的附加福利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垄断行业和利润率比较高的部门的附加福利比重较大;此外,附加福利与地位、权力等因素联系紧密。
由此可见, 个人收入福利化侵蚀了税基, 也加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利税收公平的体现;同时资本利得也没有列入征税范围,而近年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股票转让所得已成为个人收入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我国房地产税房面的调整,可以看到政府初衷促进普通消费。可是现在房价以普通百姓购买力仍是难以承受。在一些大城市房价虚高,国家的政策更为高房价推波助澜。政府为什么会越调,跟其预想的目标偏离越远。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税制不公平造成的。政府成为高房价的推手之一,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是房价过高把中国80%以上的居民排除在房地产市场之外,让许多贷款购房的居民成了一生难以摆脱的"房奴"。与此同时,却让少数人用国有土地要素在短期内聚集及掠夺社会财富、牟取暴利。房地产泡沫四起。⑥从税收公平的角度审视主要国税税制不公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财权不对称,进而影响税收征纳公平及税收政治公平的实现在我国,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税权划分。
物业税的征收,可以调节房地产市场价格,引导大众更加理胜地进行不动产投资;可以通过税种的整合,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而提高居住成本,从而使房地产商品的质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因素;可以减少房地产开发中的土地价格泡沫,降低房地产信贷的金融风险,更加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物业税的巨大税源,也为地方财政收入带来不小的收益,为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支出积累更多资金。国家可以用法律的方式对社会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财产差距做出一定调节;还可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收职权上做出更进一步的划分;对土地使用权收益进行更长期、更合理的管理等等。当然中国的实际情物业税应该如何实施还要深入研究但要以税收公平的理念来指导。
(一)以税收公平理念为指导促进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政策看纳税人之间的形式公平,忽视实质公平,如何得到实质有效的公平也仍值得,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改革现行税制设置比较重视形式公平,但在税收的实质公平方面体现不充分。"在现行的分类个人所得税制下,收入来源少、项目单一的工薪阶层成为纳税主力军,而收入来源广、项目多的高收入阶层则可以通过税前列支收入、股息、红利和股份的再分配、公款负担个人消费、购买保险、现金交易等多种手段"合理避税"。"⑦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采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方法,存在对纳税人具体情况考虑不足的弊端。近年来进行了诸多涉及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但大多数改革重点都放在强化征管、增加纳税人的义务上,个人所得税制的内在缺陷始终不在改革之列。、依公平原则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构想实行综合为主、分类为辅的课征制、适当降低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减少累进级次、扣除费用充分体现纳税义务人实际负担能力、建立严密有效的征管机制及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二)以税收公平理念指导物业税开征
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基本适应我国国情的税制框架,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整体而言,"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基本原则在房地产税制方面没有得到贯彻。时至今日,其问题日益凸现,集中表现在房地产保有阶段税制改革缓慢,存在严重缺陷,表现为:立法滞后;内外税制不统一;租税费体系混乱;房地产税制结构、税种设置不合理,在房地产开发、流转环节税负重,保有环节税负轻;征收范围狭窄、税基覆盖不全;计税依据和税率设计不合理;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不完善等诸多方面。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物业税的征收可以健全财产税体系,规范财产税制度;调节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引导公众更加理性的投资,优化房地产资源的配置;物业税的巨大税源也为地方财政带来不小的收益,为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支出积累更多资金;同时还可以公平社会财富的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税务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房地产模拟评税,物业税"空转"工作在部分地区试点了6年多之后,将推广至全国。这一信息表明,物业税开征步伐将大大加快了。在物业税的开征过程中我们遵循税收公平理念的指导下将有利于我国税制公平,同时对完善我国税制有重要的意义 。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生态哲学是从广泛关联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作为—种新的世界观,它的主要特点是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发展到人——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生态城市理念解析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生态城市理念解析
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又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而现在正面临着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型制的大变革,即工业文明向—种新的文明的转变,这种新文明我们称之为生态文明。每—次文明更替都是—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大发展、大进步,同时引起人类住区(域乡)结构和本质的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昭示着人类住区将进入—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 — 生态城市。面向未来的生态城市研究因此成为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世界前沿与热点课题之—。
我们知道人类聚居是受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的历史范畴,即人类聚居的发展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并与之相适应。笔者认为应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以及人类住区的历史演变的广度来认识、理解生态城市,才有可能正确把握生态城市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理念。
文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进化、更替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决定的。人类文明史也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历史。人类社会第—次革命 — 农业革命使人类由游牧生活进入了—种新的生存方式 — 定居生活。农业不仅解决了早期人类的生存危机,而且取代了畜牧业(渔猎采集)成为社会的中少产业。这—时期世界人口数量不多,社会组织程度不高,政治文化专制—统,经济的主体是农耕经济,能源动力主要是薪材、畜力、人力等,技术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有所认识,但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的能力还比较低,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比较小,虽然也有局地环境受到破坏的情况,但从整体上看,人类对自然的作用还远未能达到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程度,崇拜自然、依赖自然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城市就产生于农业文明时期。这—时期城乡空间混沌、并存,城市与乡村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文化上基本上是统—的。但就城乡关系而言,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但在经济上却受制于乡村。农业文明是在地球表土的基础上创造的,它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土地的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文明是建立在“掠夺”式地利用土地的基础上的,所以有人将农业文明称为黄色文明。
十八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成为社会的中心产业,工业生产大量开发利用以煤、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提供了比农业社会大得无法比拟的动力,工业文明带来了农业文明无法想象的物质财富,人类社会也空前繁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善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驾驭、主宰自然的机械论思想盛行。人类住区在工业社会也得到迅速发展。如果说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那么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了世界。城市数量、规模剧增,城市成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虽然乡村也得到了发展,但城市凭借生产周期短、产值高、利润大的大机器工业迅速崛起,加之这种工业生产是以剥夺农业资源为特征的,使得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农业经济雪上加霜,出现工业经济高度增长,而农业经济相对滞后的现象,在文化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其它方面城市也明显优于乡村,城乡发展极不平衡、极不平等,城乡差异日益加大,城乡矛盾日益加深,城乡开始分化、对立,形成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特征的二元社会。“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它是进—步发展的阻碍,这种阻碍在目前已深深地感到了…。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的全体成员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恩格斯)。城市与乡村,由—体到分离,再由分离到融合,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建立在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工业文明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的社会价值方向,引发了—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威胁到地球上各种生命体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有人将工业文明称为黑色文明。“我们在征服自然的战役中,己经到达了—个转折点。生物圈己经不容许工业化再继续侵袭了”(托夫勒),这意味着工业文明已达到其最高成就,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而—种新的文明 — 生态文明正在兴起,人类社会将进入新的生态文明阶段,
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是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过程中的—次质的飞跃。生态文明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反对通过掠夺自然的方式来促进人类自身的繁荣,同时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而强调人、自然的整体和谐[1],实现人、自然双赢式发展,所以有人称之为绿色文明,它以知识、信息生产为主的知识经济取代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资源的开发方向由自然转向人,这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关键,因为人与自然矛盾的实质是自然资源使用过度,而人力资源开发不足,这正是基于对人、自然整体和谐发展认识的结果。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从而形成和创造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这—时期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两者相互协调、平等地发展,互为补充。在经济上,城乡形成统—的产业体系,产业划分不再带有城或乡地域特征,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相对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最低,但能与其共同协调、稳定、健康发展。在社会文化上,城乡社会建立起统—的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服务体系,人口素质获得共同的提高和进步,形成统—的文化价值体系;消除城乡户籍制,全体社会成员,无所谓城市人,还是乡村人,人尽其才,大部分人从事非农产业,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较低,这些人就像在工厂、企业从事劳动的人—样,同样享受城市的自由与方便,只是分工上的不同。在社区建设上,原来十分分散、孤立的乡村居民点实现相对集中式发展,形成—定规模的聚居地,有相应的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享有与城市社区基本相同的文明条件,人类住区表现为“城乡融合体”,此即生态城市。
可见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物,是在对工业文明时代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更为高级的人类生存空间系统,可以说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从地理空间上看,生态城市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了,是—高度城市化区域,抛弃传统以“农业”、“非农业”作为划分聚居的标准,而是强调了聚居作为人类生活场所的本质上的同—性,表现为—种新的城乡关系格局,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形成城乡网络结构[2].从人 — 自然系统角度看,生态城市不仅促进人类自身健康地进化、发展,成为关心人、陶冶人的“爱之器官”,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也重视自然的发展,生态城市成为能“供养”人与自然的新的人居环境,在这里人、自然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共生共存共荣,体现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统—性,强调在人、自然系统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考虑人类空间和经济活动的模式,实现“天地人和”,从而达到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为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解开辟道路。可见生态城市不仅改造了现有人类住区的形式与功能,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己,创造—种新文明、新文化。简而言之,生态城市就是与生态文明时代相对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定地域空间内人、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
生态城市追求的人 — 自然的和谐并不是绝对的和谐,而是有“冲突”的和谐,即—种动态的平衡,它既包含合作,也包含斗争,表现为矛盾的对立统—体,即人 — 自然系统各要素间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不过这些或对立或互补或—致的“作用力” 与“反作用力”形成的合力能保持在可承受的生态稳定阈值或生态稳定门槛内波动,表现为由非平衡→平衡→非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即自组织的动态平衡,这种过程从局部、短期看是动荡的、不平衡的,但从整体、长期看,是—种“发展过程的稳定性[3]”,从而保持系统整体持续稳定,达到整体协同进化、螺旋式发展。
生态城市的形成是社会文明进化的结果,它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城市是—个“进化”的定义,这—“进化”的概念,反映了生态城市不是—个理想的终极目标,而是—个“动态目标”,或者说是—个协调、和谐的进化过程。这种“进化”式发展过程不是强调发展的数量和速度,而是更重视发展的质量及要素间的协调、平衡,以不断提高其整体质量水平,或者说发展的目标是“整体功能的完善,而不是组分的增长[4]”,以不断保持人、自然和谐。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次质的飞跃,它意味着又—场社会革命 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生态革命(ecological revolution),而这场革命是全方位的、全球性的,包括文化革命、思想革命、信仰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行为革命、教育革命、伦理革命、财富观革命、人生观革命等内容,这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格局。生态城市作为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人类住区,其内涵必将反映生态文明的思想,它不仅需要对现有人类住区物质环境、空间形态的重建、重构,还必须有变革传统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下面从哲学、文化、经济、技术等四个层面来解析生态城市的内涵思想。
(一)生态哲学层次
现代哲学是由笛卡尔·牛顿的机械论的世界观所支撑着的,主张通过人对自然的改造确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地位,是—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原则的哲学。在这种哲学的指导下,发展了控制自然的技术和“反自然”的实践。人类作为自然征服者的地位观,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行动哲学。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就是机械世界观,要改变现代社会的危机局面,就必须超越旧的世界观,而转向—体化宇宙的、生态学的世界观 — 生态世界观,并在这种新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去进行—场真正世界意义的文化革命[5].
生态哲学是从广泛关联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作为—种新的世界观,它的主要特点是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发展到人——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动态网络结构,超越了机械论的世界观而引向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宇宙观,形成对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原则的正确认识:“我们是自然界的—部分,而不是在自然之上,我们赖以进行交流的—切群众性机构以及生命本身,取决于我们和生物圈之间的明智的、毕恭毕敬的相互作用。忽视这个原则的任何政府或经济制度,最终都会导致人类的自杀[6].生态世界观决定了生态城市是在人 — 自然系统整体协调、和谐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人、自然的局部价值都不能大于人 — 自然统—体的整体价值。
(二)生态文化层次
生态城市作为承载社会文化的建筑空间,展示着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念、理想和抱负。它是生态文化的产物,又是生态文化的创造者。生态文化摒弃了“反自然”的文化,抛弃了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是—种人、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达到两者的双赢式发展,从而实现人、自然矛盾的消解。这是生态城市的主流文化,从微观层面上看,它又是多元化的,反映生态城市社会生活民主化、多样化、丰富性的特点,即生态文化体现的是从人、自然整体的角度来协调、统—不同背景下文化的发展,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能共同和谐地生活在—起,而不是专制、单—、缺乏活力的,更不是统—在—种宗教或意识形态而排他的铁板—块。
生态城市从其文化观念意识的深处,崇尚健康、节约、控制、人道、平等、公正、民主、正义、协调、共存、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的协调、多种文化的互补与渗透等,而反对浪费、挥霍、放纵、自私、特权、侵略、征服、掠夺、急功近利、历史虚无主义、沙文主义、技术至上主义等[7].
生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方面保持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动态发展的统—,另—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保存—种比较完整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文化也成为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
(三)生态经济层次
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最少的花费、最快的速度、最短的周期去谋取最多的利益,即以“最少、最快、最短、最多”为价值导向追求经济无限增长,认为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物质财富的持续增加将带来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幸福。但这—观念却掩盖了经济增长测量手段本身是否合理、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公正、人们生活质量是否提高、人类是否因此付出其它代价等诸多问题的存在。根据经济学的原理,财富来源于劳动、物质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三要素。因此,经济的发展质量可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总量及其比例来衡量[8].在—般情况下,生活消费的总量随人口和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自然资本和由自然资本转化而来的物质资本的总量则相应减少。如果没有人才资本的弥补,经济发展是无法长期持续的。人力资本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其过度使用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是—种“外在化”的资源经济。而生态城市建立的是—种以人力资本占主体的“内在化”的知识经济,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资源与资金的配置,对社会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经济结构进行根本变革。
传统产业智力资源开发比重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而知识经济是智力资源的综合物化,且不直接依赖自然资源,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智力成为生态城市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是非物质性的知识信息,而不是物质资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非物质财富的增长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同时在知识生产和基本物质生产中注重提高—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知识、信息运转高效,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尽可能实现资源的区内闭路循环、收支平衡、自给自足,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并实现外部“生态成本”的“内部化”,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能源),短缺以及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实现以最少量的能源、资源投入和最低限度的生态环境代价,为社会生产最多、最优质的产品,为人们提供最充分、最有效的服务。另—方面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的投入、保护和增值,保持并扩大自然资源总量和供给能力。
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是集约内涵式的,经济活动(生产、生活、流通与分配)也是有益于社会和环境的,资金是“清洁”的、合乎伦理的(不是通过掠夺生物圈而获取的),经济成果的分配是公正的。
(四)生态技术层次
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近代第—次技术革命导致了第—次产业革命,以机械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技术,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农业、工业社会,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的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的发明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农业、工业社会过渡到工业化社会。这两次工业文明的技术革命迅速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物质文明,然而这种技术方式由于建造机理的本质缺陷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弊病,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性影响,严重影响了生物圈系统的生态稳定和有序,出现了种种危机[9].这种技术方式是“浪费型”的,是“反自然”的、“反人性”的。
工业文明的技术方式由于其“固有的缺陷”使之不可避免地从兴盛走向衰落,而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和发展,它们是利于人、自然和睦相处的新的技术形式,生态技术体系,它是以知识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取代建立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上,以理化技术为核心的传统工业技术,是人、自然和社会高度协调的新技术体系,是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的科学化技术群。
生态城市正是主要凭借生态技术这—物质手段超越现代城市实现自我发展的。生态技术主张和其它生命物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对资源和能源进行可再生利用,只投入少量的能量,只有很低的污染或完全没有污染,它根据自然生态规律确定技术发展的界限,在价值观上,它不以经济增长为唯—的目标,还有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目标,它的组织原则是循环的,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利用。
生态城市对技术选择的基础不仅仅是技术的考虑和论证,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环境、能源和社会条件的标准。但仅仅通过科学技术方面的变革,而不考虑社会功能、人类生态、道德伦理、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变革的“技术解决”是不可能创造生态城市的,必须同时进行文化革命,创造相应的社会文化。
正确的观念来自对历史和现实的全面了解,来自对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理性判断。生态城市作为可预见的未来人类聚居模式,是建立在对未来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可能性基础上的,它是人类社会及其住区(城、乡)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也是为了实现全球、全人类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说生态城市不是理想主义的,而是现实主义的,或者至少说是——种务实的理想主义。
建设生态城市是—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实际上是“生态重建 (Ecological Rebuilding)”、“生态重构 (Ecological Restructure)”的过程,即对现有城乡的物质环境进行有机更新,对社会价值观、道德伦理、经济模式、生活方式及政策体制等社会文明进行重新定位和根本转变,从而对整个城乡系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空间结构等进行根本性改造、再构和创新,它涉及到城乡时空横向与纵向、物质与精神的各系统层次的方方面面,是—场名副其实的破旧立新的社会革命,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清醒的认识,不盲目乐观和悲观,既要看到生态城市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是—朝—夕就可实现的,也要认识到它的可实现性,不是遥遥无期、虚拟的理想乌托邦,而是—个可望可及、循序渐进的持续的发展过程。它需要我们共同的关切、共同的参与、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才有我们共同的未来。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将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行动。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数字艺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的单一化,表面化的视觉感知方式,形成了视觉传达多样化,动态化的感知体系,增强了艺术设计的表达力度,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及欣赏方式。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解析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解析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艺术作为哲学和科技的新载体,在数字时代产生了明显的蜕变迹象,各行业的信息化,也逐渐侵蚀到艺术设计领域,产生了数字艺术设计这一相互交融的新设计理念。可以说,数字艺术与艺术设计已呈现出互相交错的新格局。
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也是计算机等信息载体赖以存在的基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以数字和数据的形式加以展现,如视频、图像、文字等都可经过特定的采样定理,将其转化成数字[1]。可以说,没有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也就无从谈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设计中就融入了计算机技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种艺术设计样式,如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影视动画、电脑特技、电子游戏、网页制作等都带有浓厚的数字艺术设计痕迹,数字艺术设计凭借其巨大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已征服了所有关于视觉的艺术领域,数字艺术设计已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数字艺术设计的载体是计算机系统及计算机设计软件,它们的及时参与,使得艺术设计人员在艺术表现技巧,生产工艺等方面摆脱了传统束缚,吸引了更多的艺术设计者投身其中,促使艺术设计理念思维,创作手法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1、简化了艺术设计程序,降低了艺术设计门槛
相比于传统的艺术设计,数字艺术设计在白表现手法上更加快捷,表现手段上更加丰富,表现形式上更加简洁,因而具备了别样的艺术魅力,受到现代大众的普遍欢迎。
众所周知,艺术创造通常需要耗费艺术设计人员大量的时间及精力,设计过程显得繁复漫长,难以融入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提高了艺术设计的门槛,成为影响艺术设计进步的屏障。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数字艺术代替了传统艺术技法的训练,使得艺术设计的训练时间大幅缩短,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简单掌握艺术设计技能,降低了艺术设计的门槛,对追求快捷简单节奏的现代人来讲,有着不可比拟的吸引力。
此外,借助数字艺术设备,各种绘图软件的研发也为艺术设计效果的多样化创作提供了便捷,通过对素材库的调用,人们可以随意对设计形象,色彩搭配,组合表现进行个性设计,展现新的设计思路[2]。应用软件中的数位板,画笔等数字艺术技法也能够灵活为人所用,为艺术创作的多元化提供可能,表现形式的便捷化,既贴近了大众,为人们展露自己的艺术想法,艺术构思提供了平台,又拓宽了专业艺术设计人员的设计渠道,促进了设计艺术的繁荣。
2、开辟了新的设计平台,丰富了设计意图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计算机已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制作的重要工具,展现出自身蓬勃的生命力。现阶段艺术设计中使用的设计软件越来越依靠高质量的计算机系统,开辟出了新的设计平台。
设计人员通过运用数字化的构图软件及数字三维技术的辅助,能够将设计过程中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进行转化,在二维空间上表达四维空间的设计意图,从而更加直观的反映设计空间的状态,空间构造及装饰的质感[3]。在艺术设计的后期中,数字艺术及相关软件更能起到显著作用。可以说,计算机数字化的图形处理技术,在丰富设计手法的多样,提升设计效果的艺术性,优化艺术设计的方案等方面优势明显。
对于相关设计意图的表达,借助数字艺术手段,同样可以做到丰富化、直观化,如设计空间的视觉效果,设计空间环境的模拟,装饰材料的质感程度等,都可以在计算机相关设计软件系统中完成。而在对设计效果进行细化加工时,数字技术同样具备独特优势,如设计的具体造型,设计空间的灯光、色彩等,都可以进行实时修改,从多角度丰富了设计意图的表达。
3、影响了人们的视觉感知,增强了艺术魅力
数字艺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的单一化,表面化的视觉感知方式,形成了视觉传达多样化,动态化的感知体系,增强了艺术设计的表达力度,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及欣赏方式。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数字艺术的加工润色,突破了原有的设计框架,使作品具备了解读的多样性,拓宽了人们的欣赏渠道,以作品影响人们的审美习惯。如对世界杯,奥运会等会徽的设计,运用数字艺术,既能充分展示地区及运动的巨大魅力,又能凭借特有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加深人们对该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感知。
艺术设计是在吸收传统设计思维的基础上,对新事物进行接纳融合的,因此,数字艺术的发展不应违背艺术设计的初衷,停留在一味追求数字化表达的技术层面。艺术设计应在对传统进行继承的基础上,体现出时代社会的新变化,提升艺术设计内涵。总体上看,数字艺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作为艺术设计而言,数字艺术的参与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及方式,营造了新的设计语言,数字艺术和艺术设计成为了难以剥离的艺术形态[4]。而在个性化追求越来越明显的现代社会,数字艺术设计必然体现出丰富的个性化色彩,设计人员也会实时采用新的设计手段,创造更加贴近人们的审美趣味的艺术设计作品,这也是数字艺术设计的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会越来越深,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也会在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中实时更新。对此,设计人员要在把握设计内涵的情况下,及时运用新型设计手段,设计出个性化的,审美价值更高的艺术作品。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法治监督不力是导致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就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立法禁止“理解腐败”言论的法理解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立法禁止“理解腐败”言论的法理解析全文如下:
摘要: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任何东西的危害都没有“腐败合理论”危害大。与腐败本身相比,“腐败合理论”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腐败,是腐败从物质向精神层面的扩展。“腐败合理论”表明,腐败的现象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腐败和经济上的掠夺,而且还要为之寻求精神和道义的支持,这是腐败现象对人类良知和人民主权的公然挑战。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对“理解腐败”的言论加以禁止,通过反腐败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威,巩固民主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推进中国民主法治建设。
关键词:腐败;社会评价;民主法治建设
个案和本质、理论和实践是我们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两种方法,也是法律规范社会的重要工具。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社会,应当建立起一种本质上符合公共理性的社会判断体系,这不仅有利于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社会必不可少的观念标志。而这往往与一些基本的理论命题有关,笔者试就几个问题提一些想法,以求教于识者。
近期,《环球时报》一篇文章中谈道,“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民众应理解”,引发网民热议。①《环球时报》这样一种严肃的国家报刊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公然发表为腐败张目的文章,着实让人惊讶。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开始涌动的腐败浪潮,就有一种观点,说“腐败是改革的润滑剂”。笔者1996年初在《北京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过“腐败不可避免论的实质是腐败合理”的论文,并对“腐败合理论”进行了批驳。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这种为腐败张目的言论沉渣泛起,再一次说明中国反腐败的严峻性。
腐败是公权的滥用。2004年9月19日闭幕的第十七届国际刑法学大会,通过了有关《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腐败及相关犯罪》专项决议,其中对腐败给出明确的定义:“腐败指任何公职人员在任何时候,以实际的或者潜在的行使或者不行使公职人员职能为交换条件,为自己、他人或者任何机构索要、同意接受或者接受不论何种性质的不正当利益。腐败的构成不要求为实现所图谋的利益而实施甚至企图实施作为或者不作为。”如果说腐败是封建政治的伴生物,② 那么反腐败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民主政治不仅要反腐败,而且只有通过反腐败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因此,作为民主政治法律化的法治自然与反腐败有着本质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民主一开始就是基于反腐败的政治考虑。这一点,美国宪法创建者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认为:“每部政治宪法的目的就是,或者说应该是,首先为统治者获得具有最高智慧来辨别和最高道德来追求社会公益的人;其次,当他们继续受到公众委托时,采取最有效的预防办法来使他们廉洁奉公。”[1]在当代世界,腐败已经成为“过街老鼠”。因为腐败行为不仅违背了公权对人民的承诺,而且鲸吞了人民的财产,破坏了社会风气,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以中国为例,越来越严重的腐败不仅使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入私家腰包,而且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司法不公,国家公信力低迷,社会诚信体系遭到破坏,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主流媒体不为反腐败建言献策,反而为腐败行为张目,只能证明:某些腐败的势力已经不满足于行为上的腐败,而且要把这种行为上的腐败转化为观念上的正当性。
显然,要让人民理解腐败不但不合理而且荒诞。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一切国家权力都来源于人民,而且必须服务于人民。为人民服务是国家权力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必然逻辑。一切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都是对人民的背叛。因此,人民有权将一切腐败行为绳之以法,并追究其政治和法律责任。诚然,当代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彻底消灭了腐败,但这并不等于说腐败是合理的和正当的。因为,腐败与腐败有本质的不同。在当代世界,发达国家为了防范腐败建立起极为严格的制度,即使有腐败也是偶然的。如每年在国际清廉组织名列榜首的北欧诸国,公务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极为罕见。芬兰人认为,健全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政府官员的诚实可靠,不能让任何人和任何部门有超级权力。但是,中国的腐败不同。其概括起来有两大特点:
一是腐败的人数和腐败所侵吞的资产惊人,如关于中国贪官外逃,2003年来被媒体频繁引用的一组官方数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4000多名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携公款50多亿元在逃。其中,有的已潜逃出境……”①这实际上只是被检察机关掌握的一部分,精确的数字显然不止这些。
二是出现了前赴后继、群体性和关键行业腐败的现象。如司法领域,这个应当最具公信力的机构的腐败同样令人震惊。仅近年媒体披露的就有长沙中级法院腐败案、广东省中级法院腐败案及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腐败案。甚至反腐败部门也出现大量的腐败,某地反贪局长4个老婆6个孩子家产上亿元。② 最高人民检察院披露,2005年至2009年3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渎职侵权司法人员9270人。“反贪局长腐败”早已不是孤案。
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的腐败绝不是偶然的,也绝不是官员个人的品质问题。比如,高官财产公示,作为民主法治最基本的制度和当代民主法治国家最基本的现实,在中国一再受到阻遏。一个理由是条件不成熟。须知这是反腐败最重要的制度,也是民主法治的基础。说高官财产公示制度条件不成熟,也就是说反腐败的条件不成熟。可见,这种腐败不可避免的事实,完全是人为的。在这种情况下,让人们理解腐败,就是让人民同意并谅解官员腐败。这表明,中国有些腐败群体,不仅在公共利益上肆无忌惮地腐败,而且在社会舆论上要求营造腐败合理的价值正当性。这不但荒诞而且近乎无耻。如果说20年前,散布“腐败是改革的润滑剂”还会有人相信,那么今天再散布这种观点,无疑是贪腐群体向人民的宣战。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的反腐败不能再停留在“加大反腐力量”的口号上,必须无条件地向“条件不成熟”说不,立即在全国实施官员财产公示,通过制度有效地实现“官员想腐败也没门的”法治目标。
腐败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破坏社会民主秩序的行为,为什么有些人不但不憎恶,还试图为其唱赞歌?这涉及社会评价的多元性问题。如果说解决对腐败认识的本质问题是一种“应当”,那么现代法治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这种“应当”成为现实。以腐败的道德判断为例,“不同时代和地域中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不同几乎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2]。如何使不同的判断和认识最终达到“本质”,显然不仅仅是认识的问题。正如列宁所说,“如果数学定理触犯了人们的利益(更确切地说,触犯了阶级斗争中的阶级利益),这些定理也会遭到强烈的反对”[3]。可见,社会评价的问题,除了“应当”,还有一个正当性或现实性的问题。
事实上,现实社会评价的复杂性,远比“阶级斗争利益”要广泛。西方学者兰科在其《合理性类型和语义》一文中以不同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为标准,列举了“合理性”这一术语有21种含义之多[4]。这是由认识的学科方法、角度、视点等诸多不同的差异造成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认识在自己的视角都有其合理性。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合理性———无论是理论合理性,还是实践合理性———本身带有一种历史的概念;的确,由于有着探究传统的多样性,由于它们都带着历史性,因而事实将证明,存在着多种合理性而不是一种合理性,正如事实将证明,存在着多种正义而不是一种正义一样。”[5]由此,就需要对不同思想、观点进行选择。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它是由认识、判断的多重价值及其冲突引起的。
2010年,新闻图片《挟尸要价》在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的评选中以全票获得了2009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但这张照片在获奖的同时也引来学术界的非议。有些学者认为,这张照片的发表,违背了“不宜暴露尸体”的原则,对见义勇为牺牲者的尊严及其家属的心灵造成二次创伤,故不符合新闻职业道德[6]。一张不符合新闻职业道德的照片却获得大奖,这本身就说明不同评价的社会意义。
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社会,人们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多元化价值和冲突,并不得不陷入如罗尔斯一样的思考:“一个因各种尽管互不相容但却合乎理性的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而产生深刻分化的自由平等公民之稳定而公正的社会如何可能长期存在?”[7]5由于民主社会更重视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又由于多元化价值中的弱势价值容易受到侵害,判断的本质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被转换成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表达权问题。在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下,强势群体往往占据表达和评价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康德所谓的“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8]及“只有人及连同人在内所有的有理性的造物才是自在的目的本身”[9]被转换成法律平等是否可能的问题。
也就是说,伦理学的问题变成了法学的平等权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罗尔斯的两条正义原则中,第一条就是平等权的道理。在这里,道德上的善变成了法律上平等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因为没有法律上平等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人是目的”就永远无法实现。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评价的质的问题,就不单纯是一种认识问题,甚至主要不是一种认识问题,而成为一种价值选择。对某种社会现象作出一种评价,就是一种价值选择的过程。为了保障价值选择的公平性,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必须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评价的价值标准是什么?
认识论讲的较多的是主观说和客观说。但是,论文格式主观说和客观说在相当大程度上离不开话语权。比如,我们对儒家的评价,从至圣先师到砸狗头、再到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今天的祭孔盛典极尽奢华的情形,都源于话语权。但是,话语权本身并不能构成标准。只有当话语权尊重主观和客观的规律并体现公共理性的时候,它才构成社会评价的标准,这就是公共理性的作用。于是,社会评价的标准与公共理性、公信力有关,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公共理性和公信力代表了社会评价标准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公共理性强调的是社会评价标准的逻辑自洽性,它应当是最讲理的,体现着一种深刻的、你不得不服的理性;公信力强调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并能够被实践所检验和证实。“观点水平的评价的基本性质之一,评价达到自觉化、理性化的水平的标志,评价所反映的客观价值关系合乎主体的必然性和规律的表现”[10]。另一方面,公信力则反映了社会评价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从长远看,唯有体现公共理性的东西才具有公信力。反过来,不具有公共理性的东西,话语权再大,也难以获得公信力。哈特曾举过第三者算不算秃顶的例子[11]。
类似例子衡量的标准只能是社会中大多数人的通常理解,即公共理性。如中国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这就是一种公共理性。为什么要取大多数人的公共理解而不取少数人的特殊理解?因为公共理性是与社会进步一致的。① 美国学者罗尔斯指出:“公共理性规定着协商民主中公民推理的本质特征,即公民关于宪政根本要旨和正义基本问题推理的本质特征。”[12]作为社会进步的补充,公共理性当然必须以推进社会进步为目的,因而能够作为社会进步原则的补充。②
第二,谁来评价,或谁的评价才属于合理的道德的评价?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社会的评价主体长期由政府主导,这其实并不合理。从法理上说,社会评价的主体只能是社会。这是由公民、社会和政府的法治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是公民的集合体。社会评价涉及公民在社会中的幸福程度。而公民的幸福感受只能由组成社会的人———公民来表达。
因此,社会评价实质上是公民对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种认定。这种认定是感性的和真实的,它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弄虚作假也不需要弄虚作假。公民也许会以偏概全,但社会的真实感受会自动纠正这种片面性,从而保证这种评价的客观和真实。比如,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大多数人都会认定比以前好多了。如果突然出来一种观点,说中国人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那无异于奇谈怪论。但反过来,说中国人现在的生活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最好的,也不会被人接受。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的现状。其次,社会评价的主体只能是社会,这与社会评价的目的有关。社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幸福。而社会幸福所涉及的是公共利益。对公共利益的评价,只能由体现公共利益的社会来担任。
因为这种评价必须出于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追求和忠诚,而只有社会才是最忠实的公共利益的代表。同样,只有当社会的评价是由代表公共利益的社会来进行的时候,社会评价才具有最大的公信力。社会作为社会评价的主体,还决定了社会评价的唯一手段就是讲理。社会不是权力机构,也不具有公共权力。社会评价要使社会接受,不能利用强力或强制手段,这就决定了社会评价的主体是通过讲理的方式实施社会评价的。这个评价除了理性和道义之外,再没有其他手段,于是,一个讲理的道义的社会就形成了。
社会评价的主体是社会,这就要求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为了社会而存在。从根本上说,政府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公权具有独立性、逐利性、扩张性和侵略性的特点,社会评价的主体不应由政府担当。一方面,政府有自己的利益,为了权力,为了自己的利益,政府可能违背社会利益。这在非民主的国家非常普遍。而即使在一个民主的国家,国家权力也仍然可能因为追逐自己的利益而侵害社会利益。另一方面,社会担当监督和约束政府的职责。将社会评价的主体归结于政府,无异于将监督者即社会的评价权交给了被监督者,这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道义上都是不成立的。
第三,如何评价。
这涉及社会评价程序,即社会应当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手段来实施评价。社会评价由社会来评,就要求有一个既体现社会利益又体现公平正义的程序。这方面,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程序正义观很有借鉴意义。罗尔斯认为,程序正义必须包含五个要素:一般性要素、普遍适用性要素、公开性要素、排列各种相互冲突的要求的次序的要素、终极性要素[13]4。为了用好这五种原则,他又提出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13]54-82。与此相一致,哈贝马斯在批评罗尔斯正义观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形式正义的公平的对话程序。
他认为,公平的对话包括三项规则:
(1)“每一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应该被允许参与对话。”
(2)包括三项罗尔斯认为程序正义必须包含的五个要素:A.每一个人都被允许对任何主张提出疑问。B.每一个人都被允许在对话中提出任何主张。C.每一个人都被允许表达其态度、欲望和需要。
(3)不允许以任何内在的或外在的强迫方式阻止言说者履行其由第一条和第二条所规定的权利[14]。在此基础上,政治哲学的目的不再是形而上学的,而是实用型的。它不再追求真理和普遍正义原则,而是追求重叠共识,因为“社会统一的本性是通过一种稳定的诸合乎理性的完备性学说之重叠共识所给定的”[7]141。重叠共识对于社会评价的意义,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现代社会要想在所有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是不可能的,但在基本政治问题上的一致又是社会稳定所必须的,重叠共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巧妙而合理的思路。”[15]不仅如此,重叠共识的社会意义已经超越了认识论。
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中产生出来的,由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16]不难发现,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和罗尔斯的重叠共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一定意义上,罗尔斯的重叠共识正是历史合力的认识化,是一种认识化的历史合力而已。罗尔斯的重叠共识不过是正义领域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
由此引出了我们的社会应当如何对待不同的社会评价。概括起来,社会评价的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正面的,一种是负面的。如韩寒从台湾诚实的计程车司机和厚道的眼镜店老板的故事中得出结论:“在华人的世界里,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确实没有比它更好了。”[17]。这在某种意义上对我们社会的评价就具有负面性。那么,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应当如何对待不同的评价结果呢?法治的原则是尊重程序。
在公共理性的标准之下,任何一种由社会经过正义程序产生的社会评价都应当有它存在的理由,哪怕这种社会评价与主流意识、观念相抵触,这是程序正义的要求。尊重程序也就是尊重程序中的每一种评价,只要它能够通过程序存在。因为任何一种评价,都是一种合力,而这种合力正是历史结果的动力。不难发现,作为一种历史合力的评价,需要一系列的法治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评价越接近本质,则民主法治就越发展;而民主法治越发展,社会评价就越接近本质。社会评价的本质深刻地体现和反映着社会民主法治发展的程度。
我们已进入一个多元评价和重叠共识的社会,但多元社会和重叠共识并不意味着没有底线。从社会来看,这底线就是民主和清廉。民主是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只有民主政治才能真正做到清廉,只有清廉的政府才可能是民主的政府。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否认清廉,鼓吹腐败合理,就是对民主的挑战。《环球时报》上所谓“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民众应理解”的说法,最大的要害就是宣扬“腐败合理论”。因为腐败合理,所以腐败者不但不感到可耻,而且有“谁不腐败谁傻帽”的心态。“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说法正是这种腐败心理的反映。就像云南麻栗坡原县委书记赵仁永所说,“那些不给钱就不办事的人是暴力腐败,像我这样,在为人办好事的情况下收点钱是温和的。”①这是把腐败当成礼尚往来,腐败者已经没有罪恶感和耻辱感。因为有“腐败合理论”,作为人性耻辱的腐败行为,似乎变得正大光明起来了。一方面,腐败行为的罪恶感被漂白,腐败成为权力的标志;另一方面,腐败破天荒地成了某些人的公开追求。
2011年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卫生部原部长张文康表示,目前,学术造假、公务员腐败、奢靡之风流行均体现道德建设的短板。他举例称,有的小孩长大后的理想是“想当贪官”,因为贪官挣钱多。②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任何东西的危害都没有“腐败合理论”危害大。与腐败本身相比,“腐败合理论”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腐败,是腐败从物质向精神层面的扩展。“腐败合理论”表明,腐败现象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腐败和经济上的掠夺,而且还要为之寻求精神和道义的支持,即要追求一种精神不败,使腐败行为合理化、道义化。这是腐败现象对人类良知和人民主权的公然挑战。如果说腐败与反腐败是一场战争,那么“腐败合理论”的出现可以看做腐败的反攻和挑战,也是反腐败阵营的严重退却。鉴于中国反腐败斗争的严重性,有必要通过立法禁止某些具有挑战人类良知的言论,包括“腐败合理论”。任何宣布腐败合理的理论和观点都要受到法律追究。用立法的权威来震慑腐败,由此确立民主法治的权威。
事实上,用法治禁止某种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言论,在当代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
如在德国,对于鼓吹或赞颂纳粹的言行以犯罪论处。不仅如此,针对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罪行和历史,欧洲许多国家采用“禁止性规范”的方法,禁止粉饰屠杀犹太人的言论。法律所禁止的言论包括:认为屠杀历史根本没有发生过,或者认为那段屠杀历史在方式和范围上并不像普遍认可的范围那么大。有些国家还将所禁止的诋毁言论的范围扩大到粉饰种族灭绝(战争罪行)的历史,以及煽动种族歧视和排外。如果罪名成立,那么违法者最少被判入狱半年。
在法理上,禁止鼓吹腐败合理的言论与保障言论自由并不冲突。在当代世界,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任何一种言论自由都有明确的界限。即使针对公权,言论自由也不能“故意”造假,更不能挑战人类的良知。在当代发达国家,针对私权和社会的言论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需要强调的是,主张腐败合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诋毁民主。在人类历史上,有公开诋毁民主的人,却没有公开为腐败唱赞歌的人。即使在封建社会中,腐败行为也是不被原谅的。如果说封建社会的权力属于皇帝一人一家一朝的私权尚且不能容忍腐败,那么在今天的民主社会,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更不允许腐败。允许腐败就是对人民主权的亵渎。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必须通过立法严格禁止鼓吹腐败合理的言论。近代以来,民主法治之所以成为世界潮流,就是因为民主具有巨大的反腐败功能。封建社会也反腐败,但封建社会的腐败是封建政治的必然产物。在现代社会中,反腐败是民主政治的要求,任何一种腐败都是对民主的侵犯和损害。从实践上看,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腐败才可能降到最低点。因为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破坏和滥用准则是有限制的,因为法律的卫护者和执行人最终发现自己也不能摆脱法律的裁判”[18]。
为此,必须将禁止“腐败合理”的言论与禁止诋毁民主的言论结合起来,鼓吹“腐败合理”的实质就是诋毁民主。凡鼓吹腐败合理、诋毁民主的言行一律以犯罪论处。所谓“理解腐败”,就是对人民民主公开、断然的拒绝。这是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所不能容忍的行为。从根本上说,这些观点之所以能够在今日中国存在,是因为弘扬民主的公共平台没有建立起来。中国宪法和法律都有民主的相关规定,党的文件也强调“只有人民当家做主,才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调动全社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9]。推进中国的民主建设,必须抵制腐败,使腐败分子成为人民的公敌,通过反腐败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威。
今天的中国,民主法治已经成为立国之本,“权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1义民主对一切国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要求。任何人不能用任何方式为腐败张目。任何为腐败解脱的观点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挑战。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更不能公开发表腐败合理和诋毁民主的言论。所以,通过立法禁止“理解腐败”的言论,用法治手段来推进民主,这是进一步推进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迫切需要。正如温家宝所说,“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①只有借助于严格的法治保障,“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才会成为中国社会共同的价值底线,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可侵犯的共同的社会良知。这是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走向繁荣必不可少的观念条件。
[1][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90.
[2][英]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人类社会[M]。肖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9.
[3][俄]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7.
[4]伍志燕。道德评价及其合理性[J]。理论学刊,2011,(12):72.
[5][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
[6]陈力丹。“挟尸要价”的公开发表和评奖有悖新闻职业道德[J]。新闻记者,2010,(10):23-24.
[7][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8.
[9][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9.
[10]李德顺。价值学大词典[K]。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15.
[11][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4-5.
[12][美]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G]//哈佛燕京学术。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8.
[13][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4]姚大志。何谓正义:罗尔斯与哈贝马斯[J]。浙江学刊,2001,(4):11.
[15]姚大志。打开无知之幕[J]。开放时代,2001,(3)。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17]邹振东。韩寒,太平洋的风从哪里来?[N]。南方周末,2012-05-17.
[18][美]柯特勒。美国八大冤假错案[M]。刘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13.
[1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从布氏家族第二代开始,“艺术家困境”便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小约翰执掌家业后,斗争激烈、生意惨淡、女儿婚姻两次失败,这些都令他非常吃力。艺术家软弱性格使他无法像父亲那样乐观积极地面对现实,最终只能投身宗教以寻求安慰。托马斯面临的困境比他的父亲严重的多。他在幼年时便被寄予厚望,祖父临终时嘱托他“帮助你的父亲”。最初他将家族赋予的使命和在小城中成为凯撒的浪漫幻想结合起来,很好的隐藏起自己懦弱敏感的性格,并在活动中表现得积极稳健。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艺术家困境解析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衰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代表作。主人公四代人身上都不同程度体现出精神与生存、艺术与现实的矛盾。“艺术家困境”更成为导致布氏家族衰败的深层原因。“艺术家困境”的产生和导致的恶果是家庭社会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布登勃洛克一家》 艺术家困境 衰败
1929年,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凭借《布登勃洛克一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赞誉此书为“德国首部格调高雅的现实主义小说”。国内已有不少关于这部著作的研究成果,在知网上能够查到的期刊论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主题研究类,黄燎宇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等杂志上发表过一些关于作品主题方面的评论。(2)哲学与作品思想类的论文,刁承俊在《外国文学》上发表叔本华、尼采与《布登勃洛克一家》。(3)家族小说探索以及与中国相关作品的比较,比如《红楼梦》。几十篇已发表的论文中,极少从“艺术家困境”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布登勃洛克一家》。笔者研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对其家族没落的根源进行了思考,认为“艺术家困境”―― 精神与生存、艺术激情与世俗社会的冲突是主人公四代人逐渐走向衰败的深层原因。
“艺术家困境”是市民之子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精神与生存能力、艺术激情与世俗社会的冲突。“艺术家困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迹的第一代只知赚钱,对文化知之甚少。后辈享受祖辈的财富,对精神文化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伴随着精神发展而产生的艺术家浪漫气质与商人的实干精神冲突,使市民之子在世俗压迫和心灵煎熬中,承受着艺术和生存分裂之痛,最终走向颓废。这也成为许多家族衰败的原因。
艺术家气质在布氏家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第一代老约翰是一个豪爽的商人,靠为军队运送军粮发家致富。他富有开创精神,对拿破仑开疆扩土的宏伟气魄无比崇拜。我们很难在他身上捕捉到艺术家气质的痕迹。第二代约翰精明能干,却不及父亲的勇气和魄力。作为一个虔诚的_,他无法理解父亲对拿破仑的崇拜。而在发表言论时“他的脸上显出一副沉思冥想的神情,头甚至略略向一边歪着些”[1]这暗示出了他富于幻想、软弱的性格,在他身上艺术家气质已经略显端倪。到了第三代托马斯,艺术家气质更加明显,从肢体来看,“他的手透着一股冰冷的苍白,在某些类似痉挛的不自觉的手势中,表达的是一种畏惧的、敏感的、柔弱和惊惧的自我克制,这一点在布登勃洛克几代人的身上是找不出来的。”[2]他的动力也并非单纯为了金钱,更是为了在小城中成为伟大人物的浪漫幻想。他和拥有危险音乐激情的盖尔达结婚孕育出了布氏第四代―― 汉诺。汉诺可以被视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他对家族事业怀有厌恶之情,投身于音乐寻求解脱,在他看来,音乐“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无比甜蜜的喜悦,是极乐,是天国”[3]。布氏家族的艺术气质在汉诺这代发展到了顶峰,而整个家族也在此时走向了终结。
从布氏家族第二代开始,“艺术家困境”便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小约翰执掌家业后,斗争激烈、生意惨淡、女儿婚姻两次失败,这些都令他非常吃力。艺术家软弱性格使他无法像父亲那样乐观积极地面对现实,最终只能投身宗教以寻求安慰。托马斯面临的困境比他的父亲严重的多。他在幼年时便被寄予厚望,祖父临终时嘱托他“帮助你的父亲”。最初他将家族赋予的使命和在小城中成为凯撒的浪漫幻想结合起来,很好的隐藏起自己懦弱敏感的性格,并在活动中表现得积极稳健。
当有一天,幻想变为现实,艺术家的浪漫气质和世俗现实无法调和时,他便陷入极度痛苦中,精力也走向衰竭。托马斯既是一个实际的商人,也是一个懦弱的幻想家。他对酷爱戏剧的弟弟和痴迷音乐的儿子近乎苛刻的态度,也是侧面表达出对自己矛盾内心的不满。艺术与现实的矛盾在汉诺身上表现得更加剧烈。从母亲身上继承而来的忧郁敏感气质令他对家业产生厌恶之情,父亲的殷切期盼却给他带来巨大压迫。汉诺把音乐更多视为逃避现实的手段,这使他的音乐表达趋于颓废。最终用禁忌的音符挟裹着家族的命运坠入深渊。
“艺术家困境”就这样折磨着布氏几代人,侵蚀着他们的斗志。第二代约翰执掌家业时。只能勉强维持往日的辉煌。到了托马斯晚年,家业便已岌岌可危。直至汉诺15岁夭折,家族命运便已宣告终结。布登勃洛克家族最终也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
从《红楼梦》中贾宝玉这块拥有良才的“废物”到《布登勃洛克一家》中拥有危险音乐激情的汉诺,从布氏家族的衰落到哈根施罗姆家族隐约浮现的艺术细胞。似乎没有家族可以逃脱精神发展和生存能力反比例关系的死亡命题。然而纵观全书我们会发现,精神发展是物质发展的必然衍生物,然而“艺术家困境”的产生以及由此导致的家族悲剧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艺术家困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一方面是由布氏家族偏狭的利益观念导致的。只有可以为家族带来实利的行为观念才是可以被接受的。因而娶了小作坊主之女的高特霍尔德被整个家族所抛弃,安冬妮放弃了真爱而选择和滑稽的格仑利希完成一桩“体面”的婚姻。在这种家族观念面前,几代布氏接班人都选择压抑这种动摇进取心的艺术家气质。而当这种精神本能无法被禁锢时,他们则选择逃避现实最终走向崩溃。狭隘的家族利益观念使布氏成员丧失了对独立个体的关怀,也使“艺术困境”的恶果最大化,最终导致了整个家族的衰亡。
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的观念也是导致“艺术家困境“后果极端化的催化剂。市民后代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充实了心灵。社会肯定着他们高雅的审美,丰富的精神。所以当托马斯娶到富有艺术家气质的盖尔达时会引来一众艳羡。但另一方面,社会又要求他们积极进取并无法包容他们艺术家的敏感与脆弱。这种矛盾的社会观念为“艺术家困境”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并使精神与生存的对立变成了市民阶层不可化解的难题。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市民发展的缩影,是一部市民阶级的心灵史。在书中我们会看到伴随着布氏家族衰落的是哈根施罗姆家族崛起,正如书中所言,哈氏家族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们“自由宽容的本性和毫无成见的思想方法”,这也正是布氏家族和整个社会所欠缺的地方。伴随着物质发展而来的这种本性和思想方法的缺失,而非精神的丰富,才是“艺术困境”的产生和其导致无数家族衰败的真正原因。
[1]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M].1版.傅惟慈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03:608.
[2] 黄燎宇.布登勃洛克一家:市民阶级的心灵史[J].当代外国文学,2004(2):82-89.
[3] 徐烨.市民时代的艺术浪子论托马斯?曼小说中的“艺术家困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函数(function),名称出自数学家李善兰的著作《代数学》。之所以如此翻译,他给出的原因是“凡此变数中函彼变数者,则此为彼之函数”,也即函数指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一个量中包含另一个量。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课标下的高中函数应用教学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翻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首页,10条基本理念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重,它们是教师备课教学从始至终贯穿的最根本原则。
在进行到函数的应用举例一课时,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准备了一堂实验演示的数学课,以体现新课标下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我提供实验平台和基础知识的数学函数建模……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结合……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与学中处处体现主动与探索……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开拓课本以外的知识与应用……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充分解决和探索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6)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新思路、新方法,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培养基本数学技能及应用能力……
(7)强调本质,注重适度形式化:知识学习在先,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处处体现和利用所学知识……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介绍伽利略及亚里士多德……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利用现代技术和实验室条件,建立误差参数,数学方法消去误差参数……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布置学生实验体会和报告的作业……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1) 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建立及应用。
(2) 数学建模。
1.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建立函数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德育目标。
(1) 敢于综合应用,拓展思维,加强数学应用意识。
(2) 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3) 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信心,注重学科间的交流。
2. 学生分析
学生自我探究能力较弱,单纯学科学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低迷。
3. 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设计
3.1 教学重点。
(1) 据实际问题建立函数。
(2) 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 函数的建立过程。
3.3 教学设计要点。
(1) 情境设计:
a.设计例题,充分讲解y=N(1+p)r 。
b.设计演示实验。
c.设计学生实验。
(2) 教学内容的处理:本节只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应按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理念给予高度重视。
所以我考虑联系化学、物理实验的演示,定性定量地讲解函数在现实世界、实际问题中的建立及应用。
(3)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半探究;实验演示;学生实验。
4. 教具准备
固体CuSO4,高浓度BaCl2溶液,稀NaNO3,AgNO3,NaCl,NaBr,NaI溶液;试管,烧杯(若干),洗气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胶头滴管,托盘天平,滤纸,玻璃棒等。
平抛物体板套件。
5. 教学过程
5.1 阐明意义。
数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思想方法,在你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窗户”(两层玻璃之间的宽的在5厘米左右保温效果最好……)而我们的函数,即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解决和体现各个学科领域中的问题,咱们学习函数的建立及应用正是为各个学科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的。
5.2 “化学变化中,质量的守恒”
CuSO4+BaCl2=CuCl2+BaSO4
先演示实验一次,在揭示气化学方程式。
再演示: AgNO3+NaCl=NaNO3+AgCl
NaBr+AgNO3=NaNO3+AgBr(淡黄)
NaI+AgNO3=NaNO3+AgI(黄色)
CuSO4+BaCl2=CuCl2+BaSO4
160 233
x y=233160x≈1.45625x
建立函数y=ax(其中a为参数)
测得数据x1= x2= y1=m1-ky2=m2-k
算出误差常数k。
即:y1=m1-k=ax1y2=m2-k=ax2k= a=
实验步骤:
(1) 称:称取一定质量的CuSO4固体。
(2) 溶:将称好的CuSO4固体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蒸馏水进行溶解。
(3) 反应:加过量BaCl2溶液,十七充分反应。
(4) 沉淀:静止片刻,使BaSO4 尽量沉底。
(5) 滤:用胶头滴管轻将上泛的CuCl2及BaCl2溶液吸取。
(6) 烧:用酒精灯加热。
(7) 称:称其质量,采集数据。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不仅看到数学及数学函数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而且利用数学建模和数学方法的指导实际测量实验的操作;同时,也用数学分析误差(设误差参数)并想法用数学的方法消去误差参数,此处具有极强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3 自由落体运动――数学模型h(t)=12gt2。
(1) 介绍伽利略及亚里士多德(数学史――体现数学文化)。
(2) 探究性地研究分析,设计实验。引导学生,使学生自主发现实验数据采集的困难性与实验的不可操(纵)作性。
(3) 介绍新的实验方法――平抛。
x=v0ty=12gt2两个未知量中,消去时间t,可达到目的。
(4) 演示实验:平抛物体运动板的实验演示。
(5) 分析实验:采集数据。
(6) 描点画图:这是得到和画出函数图像的重要方法之一。
(7 逼近二次函数,得出结论。
5.4 介绍学生实验――“冰块溶化为水的函数模型”。
向学生讲明下节课的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室实验:取一块冰,放在常温下的教室里,记下冰块的质量与试问,并定时测量气溶化为水的质量。显然,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考虑一些影响冰块溶化为水的因素。例如,教室温度越高,在单位时间内溶化为水的冰块越多。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权衡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小后,我们常常忽略其他因素而只看时间的影响,据此建立冰块随时间变化溶为水的函数模型。另外,为了使别人能相信你的模型的可靠性,你需要尽量详细地描述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它成立的条件。
布置学生预习和准备冰块。
5.5 练习1题(书)
将一个底面圆的直径为 的圆柱截成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棱柱,若这个长方形截面的一条边长为 ,对角线长为 ,截面的面积为 ,求面积 以 为自变量的函数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分析:S=x?d2-x2 (0xd)
当t=x2=d22时,S取最大 S=d2 x=d2 d2-x2=d2
即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5.6 小结:
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建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6. 布置作业 习题1,2,4,5。
7. 后记 完满达到设计意图;时间控制得当。
本节课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双基”,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的同时,注重的动手的数学、实验的数学,以及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在本节课中,除对实验的操演过程外,还教学生探究发现、创造“自由落体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也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好机会,实验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处处体现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应用意识也是本节课的特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应用的巨大发展是数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按照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式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函数概念在高中数学数学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非常难以接受的概念之一。因此教师在处理这些内容的时候,注重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归纳出函数的概念,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这是符合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理解、关注方法的形成”的设计思路。
另外,采用实验的教学,有效地创设了实际问题情境,在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作用于现实生活,以问题研讨和动手实验的形式替代教师的讲解,分化难点、解决终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强化对函数以及其建立的理解,学生在讨论、动手、合作中解决问题,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
数学是一种精神,特别是一种理性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课不同于其他课,因此,并不是每一节数学课堂都要加入生活中的例子,华而不实,画蛇添足,反而弄巧成拙,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仅仅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
所以,在“函数的应用举例与数学建模”中,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建立函数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实验演示以及动手操作的办法,并且学生可以使用物理、化学、生物所学,可有效增强学生敢于综合应用、拓展思维的信心与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函数教学中,这样的授课方式的例子我用的很多,限于篇幅,只举例说明。
通过课后学生访谈评价,新颖的课堂教学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信心。于是,一种欣慰感跃然我的脸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四个月来不遗余力,精心设计,通过教育教学原理和方法将我的知识传授于学生,方才感到教师身负重责、心怀无私,为祖国的教学事业倾心尽力。
辛勤的耕耘,必有秋的成果。经过一学期紧张而有序的历练,深感: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育事业。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数字时代其实就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代名词,因为电子信息的所有机器语言都是用数字代表的,所以人们将其美称为数字时代,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电子信息的基础上,信息传输高速便捷,但是人们对电脑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大,而且各种电磁辐射接踵而至,纵横交错于生活的每片角落,所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解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新闻编辑工作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时代对新闻编辑提出的新要求,针对新闻媒体适应时代发展而发生的主要变化,具体剖析数字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工作特点
进入21世纪,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逐渐趋向于各种类型的媒体相互融合发展,因为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新闻编辑特点和规律,全面认识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至关重要。数字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期,对新闻编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时代的变化,新闻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具有了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1.1 对网络技术要熟练应用
数字时代要求新闻编辑工作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新形势下要想成为优秀的新闻编辑人员应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熟练应用。首先,对计算机的操作应十分熟练,现代的新闻稿件撰写工作大都借用计算机完成,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非常重要。其次,能够进行网络学习。新闻编辑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同时应学会与读者进行网络交流[1]。
1.2 具有创新意识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新闻编辑人员应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首先,创新新闻主题。现在媒体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保证不断创新好的作品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创造一个有价值的新闻首先要选对主题,实现新闻的传播意义。其次,版面设计需要不断创新。数字时代下新闻形式有所增加,图文、动画和音像在新闻稿件中加以运用,因此需要注意版面的美观,更好的吸引读者的关注。
2.1 媒体时效性不断加强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时代媒体不再受时间和形式限制,新闻事件发生后通过网络能够及时的传播和扩散,人们往往借助手机、电视、电脑等对新闻事件有及时充分的了解,同时根据网络上的交流平台,人们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信息交流,及时了解事件发展动向,不断增强了媒体的时效性。
2.2 媒体逐渐实现个性化发展
数字时代下信息产业迅速壮大,媒体行业的数量急剧增加,新闻覆盖范围也不断的扩大,各家媒体根据自己的侧重点不同逐渐实现个性化发展。目前的媒体信息出现了极大模块,比如娱乐、体育、财经等等,各家媒体风格迥异、信息独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浏览需要的新闻信息。
2.3 受众的选择多种多样
目前网络交流形式不断的增加,微博、论坛等各种形式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人们可以借助这些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和评论掌握的新闻信息,不仅增加了信息的时效性,还打破了新闻媒体对信息资源的垄断,使受众的选择范围有所增加。同时随着媒体行业的个性化发展,进一步满足了受众的多样选择。
3.1 新闻编辑总体设计和指挥新闻传播活动
对新闻产品进行设计,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和组织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传播活动应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这就要求媒体不断创新优秀的新闻产品,新闻编辑者更要严格做好总设计和总指挥的工作。首先,制定编辑方针,设计媒体形象。目前媒体正处于不断融合阶段,新闻编辑在决策和设计上应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彰显媒体的风格特色,提升媒体形象。
一方面,编辑方针的制定要满足受众对象的需求,对报道内容和新闻的风格特色要具体规划。另一方面,设计新闻产品的外在形象、信息结构以及信息规模,形成媒体的独特风格。其次,做好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任务。由于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不断加大,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系列报道、追踪报道以及组合报道比比皆是,这增加了新闻编辑的策划和组织任务难度。最后,新闻编辑做好记者采访写作的指挥和参谋工作。新闻编辑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对记者的采访部署进行指挥,同时在记者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及时提供帮助,做好参谋工作,与记者共同完成优秀的新闻作品。
3.2 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总体把关
新闻编辑是对各类稿件形成综合产品进行加工处理,我们知道记者只是负责单个的新闻作品,而新闻编辑与之不同需要对报纸、栏目以及频道等多项内容进行综合处理。数字时代到来之后,网络系统在媒体行业得到充分的运用,通过在网络系统上建立编辑工作站,将各方面的稿件进行汇集,然后各部门编辑对这些稿件进行筛选,将不合格稿件退回,对于合格稿件进行分类和加工。
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总体把关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对稿件的分类处理进行把关。借助于网络技术,新闻编辑可以快速的收集需要的稿件材料,并对稿件进一步加工。第二,对版面设计的技术进行把关。对选取的稿件进行处理之后,需要交由专门的排版技术人员进行版面的设计。第三,劳动成果在报纸上进行集中体现。新闻传播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新闻事件的扩散和传播,只有将新闻产品推向市场,交由读者阅读才实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
3.3 新闻编辑提升了新闻素材价值
新闻稿件一般是由记者收集相关素材撰写而成,但是初步加工的稿件未必完全符合报纸的需求,新闻编辑需要对各类稿件进行进一步的选稿和加工处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主要接触者,往往工作在一线能够真实体会事物的发展,因此在创作稿件时极易夹杂个人的主观情绪,对新闻事件认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新闻编辑与之不同,对新闻事件的观点较为客观,同时容易受大局意识主导,能够从新闻报道的原则和立场出发,发现新闻素材中的潜在价值。一般新闻编辑提升新闻素材的价值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方面,新闻编辑通过对记者提供的稿件进行加工修改,提炼创新有价值题材。新闻编辑根据报道意图,将原稿件中具有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再挖掘,结合其他同类新闻事件形成专题报道。另一方面,改善新闻的表现形式,简化语言,突出主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受时间的局限撰写的稿件有所欠缺,新闻编辑通过对稿件语言进行简化和修改,使读者更容易找到主旨[3]。
3.4 新闻编辑引导了舆论话题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新闻获取渠道,同时网络交流平台的产生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闻编辑也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思路,将新闻报道工作个性化和大众化,不断的引导舆论话题。一方面,对于大众关心的新闻话题,新闻编辑不断的对其走向加以引领,保证舆论话题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新闻编辑对公共论坛进行主持,在新闻传播中关注民众思想观念。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新闻编辑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新闻编辑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工作思路,对自身工作特点不断改进和提升,丰富了新闻形式,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促使新闻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解析】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受众需求角度解析电视新闻编辑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经济水平的提高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电视新闻人来说,受众需求是最基本的着手点,也是新闻编辑不断进步和创新的前提条件。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受众群体对电视新闻编辑的四大需求:“信息性、时效性、审美性、新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基于受众需求角度进行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
关键词:受众需求;电视新闻事业;新闻编辑
当今社会,电视媒介在经济、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电视新闻产业如何变化和革新,都应当将观众的心理需求分析作为工作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编辑水平,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电视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受到受众需求、受众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受众分析有助于广大新闻编辑人员寻求新的工作思路,从而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编辑水平,为广大受众群体提供更多更好地电视新闻信息。
1.1 信息性
社会的迅速发展导致信息量出现爆炸式增长,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希望了解到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人们无法脱离社会独立生活,因此,信息性需求是人们的共同特性。电视新闻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应当将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传递到人们面前,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1]。人们在自身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做出浏览新闻的行为,而阅读新闻的过程是人们提高自己新闻储备量,寻求心理安全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新闻事件可对当前的生活状况进行判断并预期未来的生活状态,因此,信息性是人们对电视新闻编辑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需求。
1.2 时效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求速度和效率的社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学习效率超过其他人,那么在信息的获取方面也希望及时了解最近发生的事件,这样不仅能体现自己掌握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能通过向别人讲述来获得满足感和主动权,这就是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需求。最具时效性的新闻可以使人们及时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为适应这种变化做好准备工作。因此,时效性是仅次于信息性的第二大受众需求,具备时效性的电视新闻也更具竞争力,可以更好地吸引社会群体的关注[2]。
1.3 审美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追求美好的事物,不仅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也能借此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及欣赏能力,因此,审美性是人们对电视新闻编辑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亚里士多德这样描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当人们看到美好的事物时,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以至于忘掉身后的烦恼从而一心一意关注眼前的事物。由此可见,审美性不仅是人们精神层次上的主观追求,更是人们“趋利避害”本能意识的一种体现。电视新闻编辑应当善于抓住这一受众需求,使电视新闻作品在具备基本新闻特性的同时更具审美性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度。
1.4 新异性
社会上充斥着的大量信息使得人们在阅读新闻之前需要作出选择,只有那些具有新异性的新闻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新异性不仅体现在新闻内容上,更体现在新闻形式上,只有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和浏览新闻。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规则物体的求知欲望要远远弱于对不规则物体的兴趣,因为规则物体尚属于人们的认知范畴,只需看一眼即可了解它的其他部分,但是不规则物体已超过人们的认知界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寻其独特之处。从这个角度讲,具备新异性的电视新闻本身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
2.1 创新新闻内容
新闻内容是电视新闻的核心部分,也是观众获得信息的重要载体,为满足信息性受众需求,首先应当在新闻内容上寻求创新和突破。在组织新闻内容时,一方面应当保证内容的通俗易懂,易被观众理解,避免出现晦涩难懂的语言。在新闻形式上应当注意社会新闻和会议新闻的搭配协调,在会议新闻中注意解说的专业性,在社会新闻中尽量使用口语化并保证音频、视频的连续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要增加电视新闻的含量,内容的增多并不意味要一一播放所有的内容,而应当合理筛选高质量的新闻,传递给受众群体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2.2 提高新闻时效性
时效性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受众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新闻事件的及时获取需要整个团队的协调配合。新闻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新闻资讯采访当事人,应当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增加自己随时采访、编辑突发时间的能力。此外,还有打造一只富有奉献精神和战斗力的新闻采编队伍,能够在第一时间完成采访和编辑工作,及时为受众群体提供新鲜的新闻事件。一个完整新闻报道的制作需要记者、摄影、后期处理、文字播报等多个岗位职责的协调配合,各岗位应当在统一调度和指挥下及时反馈整合的信息,便于编辑人员尽早完成相关报道的文字编辑工作[5]。
2.3 提高新闻审美性
审美性是人们对电视新闻提出的另一要求,同时也是电视新闻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电视新闻在为受众群体带来新鲜新闻事件的同时,还应当注意视觉上的协调,在新闻播报声音中适当插入记者采访声音以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此外,还应当不断美化电视新闻画面,注意屏幕文字的符号搭配和色彩搭配,使受众群体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获得美的感受。
2.4 创新新闻形式
新闻形式的创新一方面需要融合多种信息载体,如声音、文字、图像等,将这些形式符号应用到电视新闻中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观看需求。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字制作、动画模拟技术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应当善于运用各种数字技术,使新闻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人们已不再局限于做新闻的旁观者,而是希望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讨论中去,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应当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增加互动环节,如在电视新闻中增添网友评论等,使新闻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更能反映群体心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闻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电视新闻编辑应当将受众需求分析作为工作基础,注意受众群体的信息性、时效性、审美性及新异性需求,多管齐下,不断创新电视新闻内容及形式,提高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审美性,为提高电视新闻收视率,推动电视新闻编辑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基于受众需求角度解析电视新闻编辑】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实施的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导学案实施的基础目标是促进学生高效的掌握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在导学案的实施中要两级目标并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解析初中化学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化学学科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但是由于传统教案教学模式过于落后,使得初中化学教学无法满足现代学生需求,在此形势下,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应用而生。本文首先对导学案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其次对导学案的设计原则、具体设计以及相应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初中化学;导学案;设计;运用
目前我国初中化学学科正处于改革阶段,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导学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导学案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
传统教案教学主要存在两个弊端,分别为教学单向性明显、封闭性强。教案教学强调的教师与课本,而未考虑到学生主体,这就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另外,教师的教案只是教师自己使用,学生对教案内容这一无所知,只能够被动接受。为了有效解除弊端,导学案应用而生。导学案简单的说就是指教师按照教学任务、学生基础、学科特色等来设计的教学方案。导学案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学”。导学案注重的是学,而不是教,即将课堂还给学生。
首先,按照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导学案设计应该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以便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应该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如此,导学案的应用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
其次,遵循启发性原则,即能够启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导学案设计并不是要将知识点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能够让学生利用导学案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再次,遵循导学性原则,即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每个要求都要具体化,每个环节都要清晰,同时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这样学生依据导学案才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不迷惘。
第四,遵循探究性原则,即能够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对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该依据课堂学习内容,提出某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每探究一个问题,学生都会成长一步,久而久之,就会体会到化学学习的快乐。为保证探究效果,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注意有梯度性,逐步深入。
第五,遵循差异性原则,即导学案要有差异性,不能千篇一律,要能够彰显学科特色,考虑到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另外,保持导学案的差异性,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教师设计导学案之前,必须要完全的掌握教材内内容,认真备课,每节课所达到的教学目标、所涉及到的概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重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将难点以及考点作为重点讲解内容体现导学案中。
3.2 依据化学学科特点,构建知识结构网络。该网络不仅要包含整个化学学科知识体系,还应该包含每个单元、章节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网络是学科框架,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3.3 学法指导。由于现阶段,还有我国绝大多数初中化学都未能及实施到导学案教学模式,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为此,教师首先要依照着教学、导学、自学步骤来进行教学。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已经养成了别动学习的习惯,因此导学案实施初期,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并教授学习方法,待到学生完全能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分发导学案进行自学。
3.4 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几年来各级考试中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教师自己设计的题目。习题要精选,量不宜多,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他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他相关内容,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也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性,使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4 初中化学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措施
4.1 精心策划,抓好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课前发给学生下一节导学案,并带领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学生也可以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自己探究解决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上课时讨论解决。
4.2 科学实施,优化课堂。课堂教学目标是巩固预习成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以下几个环节:
4.2.1 明确目标。教师把学案发给学生,可运用导言、现代教学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境,明确学习目标。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的。
4.2.2 自主学习。学生要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为主攻方向,根据学法指导,主动阅读教材,查阅教材、工具书实验教师要准备好材料用具,让学生动手做,并观察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要通过自学、实验等发现问题,确定疑点,在随堂记中记录下来。自主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只要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绝不先讲。
4.2.3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个别疑点,教师继续巡回指导,掌握小组讨论的进度和经小组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在小组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推选出一个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和疑难问题列出提纲。在此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互助,能者为师。教师只是适时地启发、引导、激励、解惑,教师不再是占据讲台的演员,而是组织学生的导演。
4.2.4 展示点拨。小组内通过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答和补充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评价,只有全班学生都不能解答的问题老师才进行点拨和讲解。
4.2.5 达标测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根据课时重难点和易混、易错、易考点制定达标训练,限时完成,让学生当众批改,以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反馈。
综上所述,可知初中化学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试验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未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在这情况之下,教师选择应用导学案方法,但是由于此种教学方法还处于应用的初级阶段,因此还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改进。
【解析初中化学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新课程理念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此同时,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已有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或不适合物理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学习的结果,忽视知识习得过程,导致教学效果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课堂的教与学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解析信息技术在中职物理电磁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以中职物理电磁学教学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建设与使用情况做出了简要分析,结合以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方式,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在中职物理电磁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旨在于为相关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职物理 电磁学教学 应用 实践 分析
对于我国而言,有关教育教学领域与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仍然处于探索开发阶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所表现出的交互性特征能够为学生提供包括多媒体学习机、超文本以及知识建构在内的多项应用优势,在此过程当中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活动能够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予以实现;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开发思维空间。在充分结合中职院校基本教学情况的基础之上,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重要目的。本文试对其作详细分析与说明。
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整个中职院校教学方式的改变,能够充分体现实践性特征;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从而发挥对教学资源建设的推动作用力。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各类中职院校对于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视程度极高,但在网络资源建设以及网络教学开展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在信息技术服务于此项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当以实现中职院校网络教育资源库的科学化、结构化、标准化发展为目的,提高院方资源建设的水平与质量;再次,信息技术在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需要以数据采集的方式,进行对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开发,以数据采集的为手段,及时发现信息技术在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详细研究,直至解决。借助于此种方式同样可达到提高教学建设质量的重要目的。
二、信息技术在中职物理电磁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分析
(一)信息技术在中职物理电磁学教学中的基本思路分析:以中职物理电磁学教学中的感生电动势知识点讲授为例,其教育基本目标在于:建立在对电磁感应现象以及感生电流方向予以有效判定的基础之上,结合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深入分析与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感生电动势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基本对法拉第所提出的电磁感应定律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老师的引导与辅助之下,完成对感生电动势的有效计算与判定。
在中职阶段的物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对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认知与了解往往会建立在对既有知识的重建与契合基础之上,即建立在初中阶段已及接触的有关电流大小的判定基础之上。然而,有关感生电流大小这一概念,对于绝大部分中职学生而言已比较陌生,学生对于定义及判定方式的认知往往比较模糊,从而导致:在教学实践中直接导入感生电流知识点的方式会对后续有关电磁感应定律意义建构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换句话来说,为保障中职物理电磁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性,需要特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以学生的基本认知与起点,确保知识结构的清晰性与层次性。
(二)信息技术在中职物理电磁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在多媒体教室当中完成。学生每人配备有一份学案以及一台计算机(计算机中均安装有相应的课件资料,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联网方式进行资料的查阅与整理)。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作用之下,教师能够以广播方式进行教学、以遥控方式进行辅导、以文件传输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具体而言,整个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第一步: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契机,建立新知识与既有知识结构之间的紧密连接: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实物方式构建问题情境:教师可简单组合灯泡、电源、导线线路以及电键实验器材,并以串联方式连接直流电流。在开启电源,电键呈闭合状态的情况下,灯泡灯光自亮变暗。这一实验现象是极为直观的。学生在观察到这一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在整个实验过程当中,灯泡所处的电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直流电路中的电流是如何消失的”。在学生讨论思考的基础之上,教师可去掉该直流电路中的电源,并提供条形磁铁以及线圈实验器材,要求学生进一步展开思考,即“如何应用上述两种实验器材,将灯泡重新点亮?”。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进行模拟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电动势产生过程,从而引入感应电场的相关知识点(图1)。
第二步:以步步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对电磁感应基本定律的教学过程当中:在针对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过程当中,有关切割速度与感生电动势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从而可能导致有关切割夹角角度、切割长度出现失控状态。而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讨论的过程当中,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所涉及到的对电磁感应基本定律掌握的全面性与有效性。在激发学生进行相互性沟通与讨论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认识到“E=BLVsinθ”这一感生电动势基本概念。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进行这一步骤的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课件内容演示的方式所实现。在有效长度维持恒定状态的基础之上,针对不同形状导线线路相对于切割后单元影响意义的的影响。在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知识点的基础之上,可例举简单案例(50匝圆形线圈两端点a、b分别于电压变连接,线圈磁通量变化规律已知,要求a、b两点电势高低),引导学生熟练应用“E=BLVsinθ”这一公式(图2)。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需要认识到:中职阶段物理教学过程当中所采取的传统型教学方式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进行知识接受”的方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作用之下,学生“学什么”完全取决于老师“教什么”。不难发现: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言无法发挥显著功效,其与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中职阶段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也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对其进行改进。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信息技术支持下,中职物理电磁学教学的开展及实践情况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每一年的高考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想当年,小编也是经历了层层考验【gaokao】,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呢。今年的高考广东卷用一幅漫画来立意,你有没有动手写一篇回味一下当时的感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广东高考作文解析,仅供大家参考。
今年广东的高考作文是漫画作文,漫画作文要仔细看图,找好立意。
(1)漫画观察顺序。拿到题目,不少同学会在观察顺序上感到迷惑,从上到下看,还是从左到右呢?仔细观察漫画,右下角有序号提示,所以应该是从上到下看。
(2)观察漫画内容,是关于考不同分数的奖励和惩罚。第一个小孩受到夸奖从100分跌落到98分,从奖励变成了惩罚,孩子从开心变成了不开心;第二个小孩从55分提升61分,从惩罚变成了奖励,孩子从不开心变成了开心。
题目要求我们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自选角度写作。也就是说内容只是引子,选择立意角度时,应该从漫画的寓意上入手。漫画内容是教育、奖惩相关,我们可以从奖惩的标准问题角度立意,比如:奖励与惩罚的标准,不只是成绩高低,更应该关注孩子的进步;考试分数上升或下降是正常的,下降了就一定要受到惩罚吗?第一个孩子虽然下降了,但是仍然是优秀的,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反面质疑教育评判标准。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