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思政课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情况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也是一大难题,创新不仅关系到国家,社会,而且还关系个人。课程教学创新关系到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创新应该放在首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东南亚风格引入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创新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东南亚风格是近几年热门的一种室内设计风格,其家居轮廓简洁圆润、线条流畅,材质天然、色彩为回归自然的大地色系、图案采用动植物图案元素等方面内容,如果把东南亚风格引入到色彩构成的课程教学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项目式的设计实践过程中把东南亚风格融入自己的设计作品之中。在这样一种教学创新下,不少学生都能设计出兼具新颖创意与区域特色的优秀设计作品。
“东南亚风格”主要指的是室内设计中的一种风格流派,也是近几年大热的一种家装风格,不论是餐厅、工作室、家庭住宅都很喜欢采用东南亚风格来进行室内装修。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设计风格呢?这样一种室内设计风格又应该如何运用于色彩构成课程之中呢?这些问题将是笔者在下文中要展开讨论的内容。
(一)地理位置。东南亚(Southeast Asia)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
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新加坡,面积约457万平方千米。
(二)气候特点。东南亚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是 92°E-140°E ,10°S-23°26’N,绝大部分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至南纬10°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10°至北纬20°之间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中南半岛北部有小面积的高山高原气候。
(三)经济发展。东南亚各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以季风水田农业和热带种植园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地区除新加坡外其余国家经济均落后,在未来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东南亚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东南亚是中国的南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就与中国有友好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关系密切。在悠久的历史交往中,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双边和多边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将进入一个不断发展、更加密切的历史时期。
“东南亚风格”一直以来主要指的是室内设计中的一种风格流派,因此笔者在此主要总结其在室内设计中的风格特点。
(一)轮廓与材质。东南亚风格是一种结合了东南亚民族风情岛屿特色及精致文化品位的家居设计方式,家具的外轮廓简洁圆润,线条流畅生动,家具的材质大都就地取材,广泛地运用木材和其他的天然原材料,如室内常见如藤条、竹子、石材、青铜和黄铜和木制的家具。
(二)色彩特征。东南亚风格的室内设计注重手工艺、重视细节设计和软装饰,室内设计多以暖色调为主。家具材质因多用木材和其他天然材质,所以深棕色、土黄色、咖啡色、浅米色等回归自然的大地色系构成东南亚家居的特色。斑斓的色彩其实就是大自然的色彩,明黄、果绿、粉红、粉紫、孔雀蓝等等香艳的色彩化作精巧的靠垫或抱枕,跟原木色系的家具相衬,香艳的愈发香艳,沧桑的愈加沧桑。同时,东南亚地区因多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关系,金色、白色、紫色、暗红、墨绿等色也是室内设计中常用的色彩。
(三)图案元素。东南亚风格的装饰图案常采用自然元素的动植物,阔叶类植物、大朵的花卉、吉祥的大象、骆驼、蒙面纱的美女及椰子壳、香蕉、咖啡豆等植物果实都是家居装饰图案中常用的元素。也因为东南亚地区的民众多信奉佛教的关系,常常出现佛教相关的莲花、佛手、忍冬花纹、飞鸟、鱼等元素作为家居的装饰元素。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指的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元素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元素。构成课程的学习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的基础课程,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课程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学生去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为今后的设计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构成课程一共三门,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组成,统称为“三大构成”。色彩构成是“三大构成”课程学习中的第二门课程,在上一门的平面构成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在二维空间中通过点、线、面的形式来描绘物体形象,通过探索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设计出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色彩构成课程则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色彩知识,根据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色彩的感觉,而产生的一种思维定势,而立体构成是建立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在三维空间中遵循美的原则,使用各种材料将元素组合成新立体造型的过程。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因此,色彩构成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在整个设计类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及其重要。
笔者之所以想到要把东南亚风格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是基于所处的区域及所在学院的发展方针和东南亚风格未来持续热门的发展前景这几个方面因素来考虑的。
笔者所居住的城市是广西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广西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2003年10月8日,中国国务院温家宝在第七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十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从2004年11月以来至今,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十届,促进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境内唯一由多国政府共办且长期在一地举办的展会。其以展览为中心,同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搭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东盟博览会举办的这十年里,南宁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最有的特色的便是东南亚各国的文化艺术都在这座城市里遍地开花,街上随处可见的东南亚风味餐馆、东南亚服饰品店、东南亚风格建筑等等,这些都受到了南宁市民的喜爱,东南亚风格在这个区域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
尽管东南亚风格在本区域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设计行业对精通东南亚风格的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大,但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本区域现有的高校中还未有一所高校的设计专业把这样一种极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因此笔者在对东南亚风格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之后,决定把这种风格引入到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
项目式教学是我国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通过把企业或公司的实际设计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去完成某个具体的设计项目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笔者也会在后期让学生做一些设计项目,虽然学生的作品中不乏优秀的设计作品,有创意但却不具备特色。经过笔者这几年的教学探索,笔者便决定在运用项目式的教学模式中,把东南亚风格引入色彩构成的教学课堂。色彩构成课堂学习中,在带领学生学完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之后,便给出了学生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自组3-5人的小团队共同合作来完成设计项目。笔者给出的这个设计项目的主题及内容要求都是与东南亚风格有关的,因此也就引导了学生开始自主去调研东南亚风格的特征,及其运用到设计中的方式,并把收集到的资料与设计元素运用到了自己的设计之中。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课程训练,学生不但对东南亚风格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设计出了兼具创意与地域特色的设计作品。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只有引导学生把作业变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笔者把东南亚风格引入到了色彩构成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后,学生对这种平时极少接触到的风格非常新奇,因此也就有了极大的热忱去调查研究这种风格,并把所了解到的设计元素与个人的创意结合后运用到了自己的设计之中,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区域特色又不失新颖创意的设计作品。
虽然东南亚风格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盛行,但是在平面设计中却及其少见。笔者认为东南亚风格是一种极具魅力与区域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其包含的色彩特征、图案元素若能运用到平面设计作品中,将会是一种新颖而又充满地域风情的设计风格。在今后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把东南亚风格引入到自己的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四年的设计专业学习中学到有特色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
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一些教学经验及体会,于是有了上述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路,这也是笔者对教学创新的一次思索,期望笔者的探索能为我校设计类专业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提供些许参考,也期望自己的研究能为高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做出一份贡献。
本文也是笔者所参与的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时代审美需求下的艺术设计学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期望通过自己的这些教学探索,能为课题的完满结题尽一份力。
在此,谨向那些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双手创造美、追求美的散落在民间的艺人致以崇高的敬意,正是他们的存在,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激发了无穷无尽的灵感,也向那些在教学生涯中,推动教学事业不断前进的优秀教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对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理论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进行反思,探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并对融合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初步尝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 课程教学改革。
市场经济的需求在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开放性和多样化的同时,也给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本文试从传统市场营销课程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如何开展教学改革。
(一) 理论课与实践课课程安排不合理。
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其中,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专业理论,实践课则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两类课程相辅相成。当前,高职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仍沿用学科体现加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课之间的失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
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知识更新慢,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缺少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许多企业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以求每一个岗位都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创造效益。因此,企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所欠缺的。
(三)教学方式与学生特性不符。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从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成长起来的,他们身上存在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不仅崇尚自我,对教师的人格魅力、讲话能力要求更高。而且学习兴趣发生变化。由于掌握了获取知识的工具———互联网,因而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知识、概念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层面,这必然形成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
(一)教学内容。
1. 职业教育。刚进入大学校门,许多学生并未形成职业概念,他们不知道营销工作的内容,将营销与推销、直销或传销等同起来,因此,应首先进行职业介绍,将学生从一名素质教育的学生转变为一个职业人。
2. 教学内容与考证相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助理营销师证,因而应实现教学内容和考证内容的结合。
3. 理论部分实践化。由于目前教材版本很多,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应打破教材的束缚,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内容,而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将教材的主要内容提取出来结合营销工作实际来设计教学内容。可考虑引入行动导向理论,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将理论课程实践化、项目化。例如,还可利用沙盘、营销软件等形式进行实践,融教室、实训室于一体,把教学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竞赛。
4. 实践部分真实化。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工作岗位压力与挑战,是软件情景模拟难以做到的,因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在真实环境下的亲身经历。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采用“合作双赢”的模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让学生到学校食堂、超市等地方实践。三是在学校内设置创业园,由学生创办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应创造一种以锻炼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为目的的完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该环境中顶岗实践,检验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
由无效学习变成有效学习,学习过程不再是听讲过程,而是行动过程,老师给出任务,学生运用知识自己解决。应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感受“明确任务、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完整过程,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决策是如何影响结果的”,进而掌握核心技能。具体方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真实的产品结合教材主要理论知识进行营销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市场调查,分析市场、顾客、竞争者,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营销战略,选择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开发产品,制定价格,进行促销活动。学生和老师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上来讲,通过提问、辩论、答疑等形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方法。
原来的考核方法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课堂表现等)占30%,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70%。但是这种考核方法过于侧重书本知识,使得有些同学平时不认真听课,小组作业积极性不高,也难以检测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技能。在正确把握知识及其评价的基础上,可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在考试方式方面,由原来单纯的闭卷考试为主,转变为开卷、闭卷、课程论文、阶段性小结、平时作业等考试方式相结合,把大量考核放在平时。具体如下:一是平时作业。指导教师在布置平时作业时,尽量布置思考型的作业,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体现基本理论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检验学生对教材理论问题的理解。指导教师必须对作业进行批阅和评定成绩。二是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参与、体验、感受、操作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验证、实践、创新的过程。本课程将安排至少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和提交的调查报告进行成绩评定。三是专题讨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围绕一定的主题,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或者是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的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或者网上讨论。讨论题目自拟,也可参考上述选题。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参加、发言、发言提纲、总结他人观点、参加讨论的体会等记录情况给予评价并评定成绩。四是小组学习。若干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协作学习活动。小组学习要有学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参加者、学习效果、存在问题等记录。例如,在讲到“竞争者分析与竞争策略”这一章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研究的真实产品,找出产品的竞争者,并对竞争者进行分析,制定本企业的竞争策略,形成书面报告并进行口头汇报。这种考核方式主要的指标是: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合作精神等。考核成绩的评定过程:首先学生自己根据以上指标评价自己在本次行动过程中的表现,给出成绩等级;再由学生互评,每组组长给出成绩等级,分为优(A)、良(B)、中(C)、及格(D)、不及格(E)五等;最后由老师评价并给出最后成绩。将本学期每一次项目考核成绩综合起来,作为该学生本学期本课程的小组学习最终成绩。
在考试内容方面,尽量不出死记硬背式的题目,而是通过案例分析或调研报告等实际分析型的题目,从现实出发,联系社会实际问题,鼓励同学们走出去,自己动手、动腿、动脑,不抄袭,自己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在命题方式方面,改变过去由任课教师单独命题的做法,实行系室同课教师共同命题并最终过渡到试题库。
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可收到以下成效:首先,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改革后,教师的作用十分独特,他不再是讲解者,不再提供任何现成的方案,而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主持人、调动者、观察家、引导者、分析评论员、业务顾问等。师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共同讨论、共同操作,增加了交流的机会,使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积极地参与和表现自我,积极地完成每项任务,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在学习课本的营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上网、书刊或向相关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相关知识,了解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了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了统观全局的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学会沟通与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信息处理等),从行动过程中体会实践的乐趣,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提高了教学质量。最后,可以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由教室走向社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海量的信息使得传统的传道解惑已经不可行,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角度看问题,才会使学生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成功。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上课时间与地点的安排问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决定了上课时间与地点的安排要灵活、开放。上课时间不能硬性规定为两个小时,上课地点也不能仅限于教室。就市场营销课程来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安排还有待改进,现在的安排是一个学期前十几周进行理论学习,后几周安排各课程的实训,最后一周考试,理论学习每周4 节,分为2 天,学生每天的课程安排得很满,课余时间还有一系列文体活动要参加,难以抽出时间走访市场、写报告,很多工作只能安排在周六、周日进行。二是学生安全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而市场营销工作和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经常要去市场上做调查、访问等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问题。
总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理论课与实践课融合的模式通过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使学生在不同形式下反复实践营销技能,学生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周炳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佩罗特,麦卡锡。 营销学基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思政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应当积极地探索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作用的问题,可以通过目标、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的梳理,归纳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和原则,为在实践中推进二者的结合提供理论借鉴。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传播机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整合的过程,其文化本性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同时遵循文化的规律,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语境,也为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机制建设,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但同时,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一个使其由“自然人”转变成“文化人”的过程――“文化化人”的过程,充分地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具有文化属性的学科。本文尝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展开讨论,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辩证意义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传播机制。
几千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主张的仁爱、诚信、爱国、奉献和自强等美德,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前仆后继,奋力拼搏,推进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那么“它已经深深地内化为人们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2]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美德的教育,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与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及效果的必然要求。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语境。人总是存在于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当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把传统文化内化为人的精神基因时,便赋予了个人主体以一定的思想、观念和国民性。因此,人们在行动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带着一定的性格倾向和的隐性文化素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隐性地支配着中国公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对于中国的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用之不尽和取之不竭的源泉。作为一门培育四有新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功效,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张祥浩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塑造人和培养人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与马列主义,与现代化并不冲突,而且可以相互融合。”[3]王东莉也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厚土壤中,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和开发利用,进行重新开掘、认识和评价,……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某种程度上,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基本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离开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环境的制约,不可能游离社会文化发展的格局来进行封闭工的教育,而只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上进行。”[5]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内容,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素材。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民族无疑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等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能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孝道教育历来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及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有所谓“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它要求我们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品德,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然而,当下社会出现了一些极为不好的现象和风气,如不孝顺父母,甚至辱骂父母、伤害父母等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同中华民族传统和美德相悖的。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的孝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还有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自强教育等,都是培养“四有”新人以及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都需要我们认真的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
当然另外一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自身包涵的不好元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去粗取精,去除糟粕。初文杰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历史积淀,难免会带有时代的局限性。”[6]因此,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避免其腐朽文化内容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整体主义原则是其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它崇尚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远远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在国家整体利益面前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就是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总而言之,“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影响人们思想建设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严肃认真的清算,批判和改进其中的不良传统,开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7]
历史和传统是文化的源泉,如果脱离了历史与传统,文化便失去了自己的根基。因此,继承与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没有继承就会迷失方向,而没有创新只会重蹈旧辙。“儒家文化之所以绵延数千年,是因为它拥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传播机制,主要包括教育考试选拔机制、排斥异端邪说的抑制机制、以注经为主线的损益机制、儒道佛互补机制等等。”[8]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机制建设,就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首先,加强顶层规章制度与原则的建设,规范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求同存异”与“思维借鉴”的文化选择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传统文化既能保持中华民族特色,又能彰显时代精神。中央与地方政府,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协调关系,尽快颁布关于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文件,对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具体落实作出明确的规定,积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人心。同时坚持“求同存异”与“思维借鉴”的原则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选择,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对于与国家主导价值和核心价值体系完全对立的部分,如封建迷信、等级制度等,应坚决地予以抵制。
其次,进行教学改革,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课程与教材体系中的比重。通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将传统文化积极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通过一些措施,激励研究哲学的教授和学者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或“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导读”之类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规定所有的大学生必须修满有关传统文化的学分,否则不得毕业。在课堂日常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青年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渗透的实际效果。另外,利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些有重大意义的传统节日上,要让大学生到社会上举办纪念活动,激发他们热爱民族文化,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一般来说,实践教学活动比较生动有趣,大学生也比较有兴趣参加,是很不错的传播方式。
再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新一代大学生可以说是生在一个网络化的社会中。学生通过发贴与回帖、短消息回复、社区论坛等网络方式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但总体而言,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网站建设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因此网站的建设一定要有特色和吸引力,通过开辟一些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栏目,吸收大学生参与进来讨论或交流。也可以有计划性地播放一些经典的反映文化传统的红色影视作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观后感在网络平台上交流和分享,以此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当然,还可以以其他多种方法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定期、不定期地向青年大学生传输中国民族精神教育等,以此提高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广泛传播。
除以上述几个方面,还可以组织一些以传统文化传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通过举办校园论坛、开设专题研讨和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学术活动等多种方式,营造出一个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融入的过程,就是将事物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的进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蹦而就。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传播机制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Photoshop网页美工课程教学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比较高,为了满足当今社会对Photoshop网页美工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中的Photoshop网页美工课程的设立就十分的有必要了。Photoshop网页美工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目前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日益增强的需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Photoshop网页美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为了满足当今社会对Photoshop网页美工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对高职教育中的Photoshop网页美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当前Photoshop网页美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以符合行业发展需求。
【关键词】: Photoshop 高职教育 网页美工 教学改革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和电子通讯设备技术的推陈出新、电子商务涵盖范围的不断扩大,网页设计师在短短十年间一下飙升为技术型潜力巨大的新兴职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更是促使人们看到网页设计的广大的就业市场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网页设计相关课程:网页美术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界面设计与制作、网页制作软件等。
Photoshop 网页美工课程教学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比较高,为了满足当今社会对Photoshop 网页美工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中的Photoshop 网页美工课程的设立就十分的有必要了。
Photoshop 网页美工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但是目前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日益增强的需求。因此,对高职教育中的Photoshop 网页美工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1 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脱节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相应岗位要求无缝对接,无需二次培训就能直接上岗。然而,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一直以来沿袭学科体系为中心、理论知识为主体,造成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与岗位工作所需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学生学完课程后,对所有的工具和命令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却不能够有效运用这些工具和命令进行实际项目设计。
1.2 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我院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属计算机技术系,绝大多数学生来源于农村,基础差、底子薄、总体创新能力偏低。少数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他们习惯于老师填鸭式的教学,完成任务就行,不会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或举一反三; 部分学生从小就厌学缺乏创新兴趣;部分学生没有创新能力,他们想创新,却不知如何创新,创新能力有待培养和锻炼。
要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专业网页设计人才,高职就应针对当今行业市场对网页设计的需求、用人单位对网页设计师的要求、客户在网站使用上的习惯,对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
2.1 在课程设置上加量网页设计美工课程
最少两次的网页设计课程, 让学生在打下网页制作软件的基础后,再开设网页美工设计课程。网页设计作为新兴行业,每年跟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和软件功能的强化,效果与美术规则不断地出现新的流行趋势。如2014 年网页就以扁平化图片和酷炫动态作为最新设计潮流元素,并且颜色搭配和布局方式也与以往不同;新兴的手机网站设计、手机app 设计、UI 设计等等, 都需要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市场需求。这些我们都可从国外一些优秀网站和国内的大型电商网站中找到。那么课程的最终作品就不仅仅是停留在普通效果的网页制作或平面效果图制作了,更加复杂和新颖的页面效果、更加舒适的色彩搭配和页面布局,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也让他们在课堂中的成就感得到提升。
2.2 培养美感,开拓思路
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深厚的美术功底,虽然开设了一个学期的色彩基础课程, 但对色彩的感觉仍然很差。要想用Photoshop 制作出高水平的作品,必须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对优秀学生作品进行筛选、分类,集中和学生一起欣赏、分析、评价。同时,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许多优秀作品映入我们眼帘,进入我们脑海,在欣赏、评析、模仿的过程中逐步拓展学生的思路。
2.3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举一反三。对同一个案例或任务,力求多种实现方法或多种表现手法。对学生的独到创意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一切条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作为一门灵活性很强的课程, 在Photoshop 网页美工课程教学的施行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授人以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会在不断发展,教学也是一样。市场对网页设计人才从专业技能向综合技能发展,美观且实用的网页是市场的唯一需求。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应提高、完善自己以适应市场需求。放眼世界,改革课程,从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寻找市场对人才要求的根本和核心,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性网页设计人才,这样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能站得更稳、走得更远,才能实现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发展思路。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建立,为更广泛地吸取与借鉴中外文化遗产提供了精神与物质的可靠保证。50、60年代,曾有计划地广泛介绍了东西方古代和18、19世纪的文艺理论与文学作品;由于复杂的内外原因,对西方现代派文学则相对隔膜。对50、60年代新中国文学创作起着重大影响的仍然是俄罗斯、苏联和西方进步文学。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从优化课程设置入手,实行“文史分离”,同时,加强课程群的建构;此外,还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扩充教学空间、举办特色活动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式学习习惯及创造性思考的能力。最后,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要注重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人文精神的养成。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文史分离;课程群;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是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自这门课创立以来,关于其教学方法革新的研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推进和现代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讨论又掀起新一轮的高潮。研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当下的教育环境,探索一条适应当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之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尴尬是,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读书无用论”再次甚嚣尘上,学生越来越难以安于课堂;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极大冲击,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正在急剧消退。在当今情势下,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这无疑是值得从教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一般高师院校都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划分为“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和“中国当代文学”(1949―2000)两个部分,设置了《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这两门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把对作品的解读纳入到文学史的框架中,执教者在教学中,主要侧重文学史的梳理,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史”的架构,加强了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潮流的关注,而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分析则用力不足。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学年下来,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道路、艺术特色、创作发展情况说的头头是道,但一旦具体到某个作品的分析便显得相当茫然,一筹莫展。这显然背离了文学教育的初衷,也不符合当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关于文学教育,很多专家与同仁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文学教育是那种回归文学本体的教育,是充分张扬文学性的教育,[1]文学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学作品再解读的过程。[2]
真正使文学教育回到文学本体,当下最积极有效的办法是在课程设置上“文史分离”,即把作品选和文学史设立为相互独立的两门课,增加作品选的课时数。“文学史”课负责帮助学生架构“史”的知识框架,而“作品选”课则是让学生接近文本本身,去感受、领悟、吸纳活泼的文学养料。北大温如敏教授提出呼吁:“本科基础课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3]在这方面,很多院校已经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尝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复旦大学的课程改革。在陈思和教授的倡议与带领下,复旦大学在中文系开设了原典精读课。
就现当代文学而言,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把文学史推迟到二年级,在一年级开设现当代文学名著选读,安排最优秀的教师来上这门课(陈思和教授本人也以身作则,亲自担纲),鼓励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与研讨。目前,陈思和教授领衔的原典精读系列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成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块活字招牌,同时,文本细读的学习方式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也已蔚然成风。复旦大学在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无疑具有可以推广的示范性效果,率先验证了“文史分离”课程设置的可行性与能效性。
在推行“文史分离”的课程设置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文史分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结合”,“分离”为“结合”打下基础,“结合”是“分离”的终极目标。“文史分离”的最终效果是,以“文”带“史”,以“史”促“文”。如果说文学史是星光璀璨的银河,那么优秀作品就是镶嵌在银河之上的一颗颗耀眼的星星,二者不是分离的,而是互为一体,互相依托。因此,在具体推行“文史分离”的时候,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大纲,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有法可依”,做到“文学史”与“作品选”互相配合,而不是各行其是。
另外,在课程设置改革中还应该加强课程群的设置。围绕现当代文学教学,增设多个体现专业特色的相关课程,形成以“文学史”、“作品选”为主,以其他相关特色课程为辅的课程群,这是课程设置改革的大势所趋。除了开设选修课以外,还可以举办名家讲坛、学术沙龙,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第二课堂。这一系列的课程设置必将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群,形成专业课为主、其他课程为辅,互相依托,互为补充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群的设置,即能照顾到普通学生,帮助他们夯实专业基础,呵护他们对文学最初的感动和热情,同时,亦能“喂饱”那些对现当代文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拓宽他们的专业视野,挖掘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老话题,自这门课诞生以来,它就一直是大家热衷研讨的一个课题。现在再来谈论教学方法改革可谓是老调重弹,但是又不能不弹,因为这门课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结构在每一时代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从教者不得不适时的调整和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下的教学目标。现当代文学是个没有时间下限的课程,一直在生长发展中,不断有新的作家作品诞生,延展着这门课程的历史时间;而不断涌出的文学热点、学术热点,也在不断充实、丰富着这门课程的历史空间。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将教学方法改革的调子一直弹下去,当然,要弹出新意。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二字,一直是把侧重点放在“教”上,而忽视了“学”。而实际上,“教”只是手段,是出发点是“学”,并且学有所获,这才是目的,是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遵旨。现在,有必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反客为主,还他们本该有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式学习。为了做到这点,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题,并且在课堂上设置问答和讨论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通过课堂互动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另外,也可以选择某个专题安排学生来讲授,布置他们自己做PPT,自己准备教案,上课时自己上台来讲,让他们边“学”边“教”,边“教”边“学”,通过角色的转换来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文学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安排学生讲课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教师要选出适合学生讲的章节,把学生分成小组将任务布置下去,然后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同时,在准备的过程中要适时加以指导,在上课的时候则应该及时点评、总结。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例如建立以现当代文学为关键词的QQ群或者知识论坛,利用网络平台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现当代文学的“教”与“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形成开放型的新格局。
与本文的第一部分内容相呼应,教学方法的革新应该配合课程设置的改革。“文史分离”,意味着教学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教师不能够再继续捧着一本文学史照本宣科。文学史有文学史的教法,作品选有作品选的教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腔调,应该具体课程具体对待。“文学史”,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对20世纪的文学进行梳理,它主要讲述文学思潮、文艺运动、文学流派等,这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照顾局部,做到条理清楚,主次分明,培养学生对“文学史”的理性把握;而“作品选”却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它重视文本细读,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注意对人文精神的挖掘,又要注重对文本细节的感悟,要呵护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知,培养他们解读作品的能力。
在以往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对于作品往往讲的太多。教材怎么说,某些专家怎么看,把一系列的定论一股脑的倾倒给学生。这些“定论”淹没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他们带着这些既有的“定论”去读作品,很难有新的认识。对于作品选的教学来说,讲的太多,过犹不及。所以,在“作品选”的教学上,应该善于“留白”,把学生直接带到作品面前,让他们自己去感悟,自己去发现。
此外,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任何知识的吸收都有一个在头脑中沉淀、发酵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才能够转化为自身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灵活的为我所用,同时,内化为一种人格素养,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与人生。作为从教者,要帮助学生迅速实现这种转换,就要想办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创造性思考能力呢?首先,可以通过布置写小论文的形式来督促学生整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各类活动,诸如诗朗诵比赛、名著改编的话剧或舞台剧表演、现当代文学作品研讨会、读书笔记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他们的灵感,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高师现当代文学教育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既有健全的人格结构,有着较高的艺术感知能力,同时,又掌握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我们在落实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务实”,又要“务虚”。“务实”指的是对学生文学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务虚”则指帮助学生构建人文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
高师院校是以“师范”为特性的大学,为中、小学培养优秀的教学人才是其主要的目标。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就不得不与这一培养目标挂钩。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来说,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上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将来做一个合格的中(小)学语文老师打下基础。“语文”能力是一个外延相当宽泛的概念,但总的来说,不外乎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务实的同时,还必须坚守人文立场,去关注人类精神、价值、观念、信仰等‘务虚’的问题”。葛红兵教授也认为“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大学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4]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应该牢牢把握人文教育的根本,以人文精神作为我们教育的根基。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作文教学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更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只有在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学生的作文才会真正步入新境界。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创新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当前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生的性格特征和认知需求,创新当前的作文教学,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篇优秀作文中所涵盖的素材往往是新颖的,独特的,真实的。因此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首先必须要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活泼好动,通常对比较熟悉的事情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这种性格特征以及现有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最真实、最好的写作素材,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有效积累作文素材,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究,这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写作素材。
如在初中语文鄂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花儿的话》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采用寓言或是童话故事的方法进行写作。花儿是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也是很多学生非常喜欢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这些花儿的生长状况,让学生站在花儿的角度来合理想象花儿想说的话,如向日葵会说我喜欢温暖的阳光,我有美丽的外衣,我还能结出非常饱满的果实;还可以围绕自己喜欢的花,通过更加丰富的想象,采用夸张、拟人等写作手法,描述一个花儿的故事,将花和人更好地融为一体,如有的学生这样写到:周末我跟妈妈去郊游,看到山坡上有一朵野菊花,它很瘦小,很不起眼,周围都开满了各种各样漂亮的鲜花,而野菊花也被其他的花儿所欺负,但是它却非常顽强、勇敢的开放,最终给其他花儿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美。这样学生通过走进花儿、了解花儿,才能更好地进行花儿的话一文的写作,并且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同时这样的生活案例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从而更好地进行写作。
新课标的改革更加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创新当前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写作,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还应该积极走进学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来看待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适当对其进行指导、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还应该合理启发学生的智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在初中语文鄂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观点是……》一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问学生,刚才在学校周会上,卫生部主任要求学生大声读口号“学校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有很多学生没有大声读,主任还批评了一些班级的学生,觉得他们没有热爱集体的意识,你们刚才有没有大声喊呢?你们觉得主任的批评正确吗?教师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导入教学,学生才能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而且通过学生熟悉的事情,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篇优秀的作文,只有优美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创新的观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初中生的思维还没有完成形成,教师应该通过一些有效策略,如给学生出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或是在教学课堂中,针对一些思维比较开阔的文章,给学生提问具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又或者是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给出一个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而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方法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
如在初中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下册《塞翁失马》一则寓言的教学中,教师就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能说明“祸”与“福”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并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关于福祸相惜的故事,有的学生说:虽然我这次考试得了80分,但是我养成了做完题目认真检查的好习惯,而且这次的错题我都掌握了,以后考试中如果碰到类似的题目,我再也不会做错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以后如果写相关主题的文章,就可以合理引用这则寓言故事,充实自己的作文,而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案例也能更好地理解这则寓言,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写《塞翁失马》的读后感,因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扩展,他们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写作。
总之,在新课标的教育体制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一些有效的策略,创新当前的作文教学,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写作的学习中,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高等教育的重点,而构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环节的现状,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就如何实施提出了对策和保障。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针对应用型高校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需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微机测控课程群存在的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包括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建设示范中心,强化课内实践环节;以项目驱动改革课程设计、实习教学模式;改革专业技能、科研技能训练模式、全方位鼓励学科竞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的学科研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关键词:微机测控课程 教学体系 实践 创新 构建
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人才标准和质量,其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性所决定,呈现一定的时代性特征。“当代社会的发展是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进行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涌现,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更加充分。但与此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扰更加复杂化、尖锐化,尤其是所受到的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日益趋紧。要谋求在复杂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创新是唯一出路。”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其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其中最根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因而积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批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广大高校的根本要求,也是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高校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而,如何根据应用型高校特点和社会对高校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现实需求,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培养体系,是此类大学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分类转型的大背景下,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作为河北省十所应用型试点高校之一,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其作为教育部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院校,长期以来一直定位为应用型地方高校,其在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很多先行先试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微机测控课程群存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多样性、适应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重视和投入不足;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内容不足;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自主研究、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构建微机测控群教学体系”,旨在通过课程体系结构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实验教学体系结构改革,将科技竞赛等纳入其中,多角度全方位为学生创新培养搭建舞台,大力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电气工程创新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微机测控方向人才培养需求,科学构建8门理论课程和6门实践课程组成的微机测控群课程体系,如图所示。其突出“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基本技能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兼顾”的特点,实现学生四年能力培养不断线。每年以新理论与新技术、科研实践中先进实用电路、工程实际案例等更新部分课程内容;开设2门竞赛培训、创新研修课程,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中融合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设置讨论课,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研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探索大班上课、小班辅导教学模式,大班教学满足共性需求,小班辅导促进个性发展。实施柔性教育方法,通过优质课件研制、工程设计软件引入课堂、多样化辅导。制订启发式教学流程,编写启发式教案。将便携式实验箱、口袋实验室发给学生,边上课边实践、先实践后上课、上课后再实践;实施重能力、求创新的累加式考核方法,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实际能力。通过省级精品课程“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的建设,带动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重点课的建设,通过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精品教材以及省级精品教材,带动《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等校本教材建设,形成省、校两级精品课程及教材体系,推动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硬件设施和管理体制建设,依托已有的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开放、共享、高效、自主学习”的培养平台。精心设计电工电子综合实验、高级过程控制综合实验等实验系列课程内容,与理论课紧密结合,设置验证性、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研究型、自主型等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每年更新部分实验项目;打破电与非电专业、多学时与少学时、课程与课程之间界限,建设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利用在研科研项目及成果,研制2种综合实验系统,开设30个创新型、研究型、自主型实验项目;开设虚拟实验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关于不可逆、不可及、高危险的操作、高耗时、高成本、高消耗、复杂工程训练等情况时,提供经济、实用的实验项目;例如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在检测技术相关实验项目的使用;过程控制高级实验装置运用Wincc仿真软件观测锅炉水温度调节过程。网络化、全开放,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自主研究;建立多段式实验考核方式,多方位评价学生实际能力。
以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背景及整体性思维方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教学目标,以工程创新实践为导向,“项目”驱动,构建以“课程设计”、“认知实习项目”“基础实习项目、专业综合实习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创新竞赛项目和企业实战项目”为核心内容的工程创新项目教学体系,多维度地为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发挥重要作用。项目教学以工程项目实际为依托,改变传统学科知识逻辑的束缚,切实按工程项目现实需要的技术逻辑构建专业教学内容。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景下,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习、项目实践,整合知识,创造知识,提升工程创新能力。学校构建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项目教学体系,通过跨学科实践平台建设、项目教学团队建设、多渠道拓展项目来源、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制订完善的项目运行管理制度等,保障项目教学的实施与可持续发展。瞄准学科前沿技术,建设区域工程研究中心2个和6个校内外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以项目或竞赛为载体,强调专业技能和科研技能项目训练的自主性、个性化和研究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主动探索,激发创新潜能。每年发布约30个微机测控方向的专业、科研训练项目,供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指导学生成立了“电子爱好者协会”、“单片机应用技术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等;定期发布探索性题目,以兴趣小组和讨论班等开展活动。
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或承办各种国内、省内、市内学科竞赛。把微机测控群各类竞赛融入到提高创新意识和提升创造能力之中,并非为了竞赛而竞赛。利用学校资金、社会捐赠,建成6个校内外创新实践平台;发展5个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创新氛围;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或承办5种各级学科竞赛。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康泰杯”单片机设计竞赛,指导学生参加河北省及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高水平竞赛,近年来共获得省部级、市级奖励100余项,以赛促学,有效勾连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
经过近5年的实践,学生科研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立项数达100余项,其中省级项目30余项,校级项目70项,参与人数近400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学生面向企业开展了多个项目的设计研究。参与企业实战设计和工作的学生达到200多人,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0多项;学生“挑战杯”、“秦皇岛市单片机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奖项30余项;学生就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一次就业率高达85%以上,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满意度不断提高。以此同时,学校实施教师研究能力提升、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名师建设和教学研究项目牵引工程,建成校级教学团队;较好地解决了部分教师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不高;部分教师缺乏工程经历、工程素质和实践经验等问题。
[1] 余宏亮,刘学忠.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根本标准的核心内涵.中国大学教学,2013(10)
[2] 李静.创新教育要结合现实贴近市场.中国教育报,2006.10.9
[3] 李国仓.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中国高教研究,2015(2)
[4] 王洪彪,冯琰,赵洪朋.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辽宁体育科技,2013(12)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和实务操作性较强,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很多学校贸易实训的硬件设施薄弱,学生不能体验外贸业务中商品进出口的操作过程。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并且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尽管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以往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直接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一到实践中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而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1教材内容注重理论知识,更新滞后
多数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过于强调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理论阐述上,在实际运用方面却很少提及,一般都是通过案例引出概念,概念引出理论,最后再利用理论分析案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疲于对大量的概念、理论的记忆和理解,导致多数学生学习时都不主动去思考如何做一笔完整的进出口业务。而有些教材内容则滞后于国际贸易政策,没有随着国际形势而变化,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1.2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很多高校缺乏既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又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双师型” 教师,因为多数主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加入到教师队伍的,他们没有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过度的依赖于课本,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显得较空洞。
1.3实训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和实务操作性较强,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很多学校贸易实训的硬件设施薄弱,学生不能体验外贸业务中商品进出口的操作过程。当然,也一些院校购买了国际贸易实训平台软件,但是从使用效果上看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实训前,通常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根本不清楚业务流程,很多学生只是当作好玩,实训达不到既定的要求。
2.教学方法
2.1方法传统,单一
很多老师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理论的研究上,他们要求学生针对教材当中的知识点,通过做笔记和练习题的模式来进行学习。虽然很多老师上课都会采用多媒体设备,比如使用PPT课,也会列举案例、提问学生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等。但有的教师使用PPT课时,课件不够生动,加上课件承载的内容多,教师不注意与学生互动,只顾自己讲,学生学习会觉得容易疲劳,不能激发出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2.2全中文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该课程与英语紧密联系,其中合同条款的磋商与订立、信用证的开立、审核与修改、提单、汇票、商业发票等出口单据的缮制等都要用英文来完成,因此对英语水平有较高要求。如果该课程继续采用全中文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很难将理论结合实践。
3.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校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单一,期末笔试的卷面分数在学期总评成绩的分值比例较高。而通常笔试的考试内容偏重于知识记忆,有的任课教师甚至在考前划重点,缩小复习范围,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误区,认为只要卷面成绩高,就算学好了实务课程,就会忽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训练,这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1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应该尽量选择一些最新版本的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往往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而针对那些还没来得及纳入到教材内的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及规则,则需要任课教师及时通过网络搜集最近资料,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
另外,鉴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涉外性特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选择双语教材或英汉对照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专业术语的学习、掌握和应用。
2.加强师资培训,丰富师资队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由于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更需要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职业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应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寒暑假或者业余时间到一些外贸企业做兼职,或者挂职锻炼。通过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将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时也可将企业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另外,高校还可以请企业或有关部门(如海关、货代公司、银行等)的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或作为兼职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操作性强的业务以及最新、最前沿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高校应加强校内的实训室建设,购买用于贸易实训所必须的硬件和软件,使学生在实训室中通过贸易实务模拟实验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常,实验项目和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模拟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比如可以从商务谈判开始,然后是签订合同、备货、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算,最后是索赔和理赔。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 口商、生产商、进出口地的银行、保险公司等角色,来完成一项进出口业务的流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仿真的贸易环境中锻炼谈判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正在使用的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可以模拟外贸业务流程和场景,但它毕竟是一个虚拟环境,和外贸公司实际工作仍有很大差距。要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目标,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应进行校外实训。因此,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选择当地进出口公司、货运代理公司、外贸代理公司等单位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同时,也可以带学生到海关、码头、运输公司等参观学习,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渗透结合。
2.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老师应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原则来组织教学活动。目前,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结合一些方法展开多元化的教学: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克服传统的教科书式教学方式的最好方法,它可以增加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可以采用两种案例展开教学。第一种,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找一个和该知识点相关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分析。这种案例一般短小精悍,可以根据内容需要灵活使用,在讲解知识点时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还能短时间内调节课堂气氛。第二种是综合性案例,这类案例往往涵盖了较多的知识点,一般可以在讲授完某一章或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这种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他们积极发言。这样能够综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模拟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设定的外贸人物角色设计案例,把学生引到实务情境,动态、立体地传授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教学中许多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的贸易环境,在不同的情境下,要求学生完成各项任务。比如在运输、保险、信用证环节的讲授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生做情境演示,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合适的案例,小组每一名成员充当一名当事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每一小组在进行展示时,其他小组可与之进行互动。通过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团队合作,强化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简单模式,应该结合该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考核内容也可作相应增加,除了传统的平时分和期末卷面分之外,还可以增加实训分、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表现分等。其中平时分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及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实训分则考察学生在实训室里操作国际贸易业务的情况;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表现分主要考核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团队合作程度;而期末卷面分则主要考核学生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各项考核内容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
伴随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发展,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不断赋予新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如何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出发,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日趋重视,相关文件提出对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计划与组织活动能力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重视《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的教学,所以这门课程被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各高校应对本门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行教育体系中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当前,最受幼儿园欢迎的是“反思性实践型”人才。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应以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反思审查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贯彻全程实践理念,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技能。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教学改革 必要性 改革策略
(一)培养反思性实践型人才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提高儿童早期教育水准,取决于家长与师资的素质,而教师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质幼儿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要适应社会对反思性实践型幼儿教师的需求。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重点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并能内化为正确的教育观和理论经验,依照教育目标,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各类教育活动方案,能组织成生动具体的教育活动,并能进行反思评价。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优化改革的重点。
(二)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复合要求
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表层功能是准入、规范、发展功能,深层功能则是专业唤醒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意味着幼儿园教师既要掌握三大部分知识,即基础修养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应用。因此,对幼儿教师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上都提出了复合性的要求。然而在现实中,学前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与实践结合不够,理论与实践成为“两张皮”,无法磨合在一起;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短,学生实习见习期间很难将先前的理论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三)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着与改革方向不相适应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技能程度的高低。但在实践中,本门课的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存在诸如教学计划中学时过少,实训条件简陋等问题。
2.课程体系不完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分科式教学存在割裂和零碎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大多采用把“五领域教学法”的课程内容进行分科式教学,五个领域的教学法内容上相对独立、各成体系。但是,五个领域的内容存在很多共性的部分,完全可以整合。
3.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多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为辅。《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应用型课程。它注重学生实践的应用,是理论和实践双重性的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对实现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促进学生向合格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技能,就业时信心不足,上岗后适应困难。
4.教学方法陈旧僵化。教师指导方式上习惯“以教定学”,学生学习方式多“被动听讲、接受”、少“主动体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只停留在观念上,实践中还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 ,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实质上还是摆脱不了“教师权威”意识,“教师中心”思想严重。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操作起来笨手笨脚,捉襟见肘。”
为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就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反思与改革,改革探索初见成效,具体策略归纳如下。
(一)提升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
要想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一定要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乐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二)明确课程性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应用型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对实现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促进学生向合格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技能,就业时信心不足,上岗后适应困难。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学科性质进行科学定位和认识。
在本课程第一节课上,可对学生提出“你为什么要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这门课?”这一问题,请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结合见习经验思考:做一个幼儿园的合格教师需要哪些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你已经具备哪些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自己还欠缺的有哪些?以此做铺垫,再讲解本门课的学习意义和价值,学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同时,把本门课程两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学习任务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本门课论理学习和实践训练学时的比重,对自己将要学习和完成的实践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穿插讲解往届毕业生实习就业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教学组织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本门课的实践性
根据学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特点,参考多本教材的内容,对本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精选重构,形成兼具科学性、整合性、丰富性、实用性的三大模块(如下图)。
一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理论模块: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基本理论、幼儿园听课和评课理论、幼儿园教育五领域活动理论等。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技能模块:幼儿园五领域七大类教育活动设计技能、设计方案评价技能模块。三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拓展技能模块:幼儿园教育活动五领域七大类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幼儿园说课展示、技能展示。
(四)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专业技能渗透。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技巧要求,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在理论内容部分的教学中,穿插渗透展示相应专业技能技巧小环节,如讲故事、朗诵儿歌、情境表演、唱歌、跳舞、拍节奏、喊口令、学做模仿操等专业技能。
比如,讲故事能够集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然大方地在集体面前展示的能力,为试教活动打基础。可利用课堂前5-8分钟时间,按学号顺序让2-3名学生每人讲一个自选故事,其他学生欣赏,并做文字记录和评价,教师以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听故事情况,结合学生的讲与评做点评总结,为学生讲解故事评价的内容标准,示范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评)讲故事的方法、提高(评)讲故事的能力。通过讲故事技能训练,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讲一个小故事,欣赏到几十个小故事,了解和掌握了讲故事的基本技能要求,独白语言能力、自信心等方面也得到锻炼。同时,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容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有效互动和有机结合。
2.案例教学。在学习幼儿园五领域七大类教育活动时,精选教学活动录像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七类教学活动每一类都精选1-2个视频作为观摩案例,通过“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还原――案例评价”,引导学生还原教案,运用所学活动设计理论分析评价案例中活动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案例教学部分,教师先采用示范法,引导学生讨论、还原案例、示范评价案例的内容和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案例还原和案例评价。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习难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听课、评课能力上逐步提高。
3.任务驱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学习“任务”,以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引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解决学习任务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操作,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是设计任务,即要求学生设计七类教育活动方案。在学习设计教育活动方案之前,学生进行该类活动的设计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在布置设计任务后,教师从目标的确定到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设计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提供设计思路,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活动方案。每项设计任务都是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检查设计方案完成情况,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挑选部分优秀方案进行点评。二是实践任务,即要求学生进行试教活动和说课展示。试讲任务在开学初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分组,每组同学试讲任务提前告知,学生自选活动方案、自制教具、自制幻灯片。在试讲时,小组内学生扮演幼儿,其余学生观摩记录并评课。说课展示任务作为期末考核的形式,在学习完幼儿园说课相关理论和说课案例后,学生自选说课主题,自主撰写说课稿,制作演示文稿,在期末按照序号顺序逐个进行说课展示,实践体验幼儿园说课流程,展示自己的说课基本功。三是评价任务,即要求学生评教和互评设计方案、说课稿。学生设计好活动方案和说课稿,收齐后再随机发给同学们,要求每位同学都在认真研读手中的方案后,在该方案后面写出自己的评语和建议,打出分数。教师再请几位同学在集体面前进行评价,随后进行点评和总结。
每位同学试教过程中,其他同学做听课记录,并进行书面文字评价。每位同学试教结束后,教师检查听课记录,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在集体面前对试教同学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随后教师进行示范性评价、提出优化建议。
以上三个任务的实施,促使学生达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现代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写、说、授、评”四会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从“被动听讲接受”向“主动体验探究”转变,人人都有实践计划,人人都有实践项目,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在综合实践教学技能上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构建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要改变以往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评价,变为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的讲故事技能展示、方案设计、试教活动、说课展示及评价任务完成情况都纳入考核的范围。
期末考核以说课展示(满分100分)作为期终考核内容,平时考核(满分100分)包括讲故事(10分)、方案设计(20分、)试教(30分)、评价(20分)、考勤(20分)。
另外,可在学期初就对学生提出奖励措施计划,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可对期末综合考核优胜者进行发放图书等小礼品的奖励。
这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认真对待每一项学习任务,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王文乔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川等.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但菲等.幼儿园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唐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比较成熟的期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是经济学中最理想的市场形式。所以期货市场被认为是一种较高级的市场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期货市场是交易双方达成协议或成交后不立即交割,而是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进行交割的场所。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期货市场课程课堂教学创新探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期货市场课程课堂教学创新探索全文如下:
针对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现在,课题组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少大学生如校后非常迷茫,面对与高中时期不一样的教学环境,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不知所措,加上网络游戏的吸引,对上课学习不感兴趣,经常逃课。许多在大学工作的教师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大学生不知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爱学习的学生大不如从前!有学生甚至雇人替自己听课。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寻求解决对策,很有现实意义。学生为什么会逃课呢?原因很多,如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风气不好,管理不到位等,有一些学生认为课程之外的知识重要,热衷于在外打工赚钱,还有的学生只挑选有利于就业的课程去听,而对那些基础课和文化修养课则回避。很明显,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课程的整体观念存在问题。
第二,教师课堂教学满堂灌,知识传授脱离实际,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缺少学习热情。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满意,教学内容缺乏新意,照本宣科,师生互动少,鲜有激情和想象力。学生不愿听,教师也不愿意讲,导致恶性循环。有学者甚至认为,教师讲授,学生静听,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的主要模式。
第三,考试作弊普遍,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考试作弊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造成学习刻苦者考试成绩不如平时不上课者,很受伤,平时不用功者通过种种手段作弊过关,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冲击学生诚信的道德底线,挑战教师的职业道德,挑战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四,目前大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智力相应萎缩,理解力差,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使就业难度增加。面对上述问题,大学教学忽容置疑要改变现状,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质量。
1.课堂教学的理念。
师生共鸣为理念,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目标,努力提升大学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2.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改革的目标明确,即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所提出的总要求。改革的内容突出,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四点。重点、难点、创新点和思想火花点。“重点”是指每次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概念、原理等。“难点”是指每次课堂教学中相对难以突破和掌握的知识。“创新点”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巧妙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使之成为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使创新思维成为习惯。“思想火花”是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充分发挥想象力,主动地研究探索,成为今后成功的起点。
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外,还要讲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及自己的研究观点,这样就能促使教师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动向、最新观点和最新方法,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良性循环。这样,教师是能够在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前沿性和深刻性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会慢慢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会一点点升起,养成探索的习惯。
课后辅导。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如何做好课后辅导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所教内容,鼓励学生多读书,并给以必要的读书指导。2、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探索思考。如“光大证券乌龙事件”,教师要做好引领指导。3、引导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搞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受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按照上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课题组首先在“期货市场”这么课程中进行了试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改变了学生上课无语,精神游离,教师满堂灌的局面,这是课堂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现在学生已经习惯于课前认真准备,从多渠道查阅资料,发现问题,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讨论。争论引起智慧火花,令师生感到享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上课、对学术探究有了兴趣。
2.促进了师生开展学术研究,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崇尚学术的氛围中,师生相互影响与促进,教师上课更加认真,更加关注学术研究,学生上课的出勤率,考试及格率,考证率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3.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改革从以下三个方面让学生成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一、改变大学教师的课题角色,使大学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和学术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其二,突出学生与学习的重要性,将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作为一项必须达到的要求。以往的课题教学,很少考虑学生因素,总是教师按照自己的安排满堂灌。现在课堂教学要求有适合学生的恰当问题,有师生的对话与研讨,有恰当的案例,教师的教一定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从而将理论讲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变成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乐园。
其三,课堂教学质量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又要评价学生的学,更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评价,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教学改革措施和扎实的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第二,“创新点”和“智慧火花点”的设置与实施,增加了学生创新勇气、创新思维、创新想象和创新毅力的锻炼机会,使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找到了有效的突破口。
第三,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师生互动并把互动情况作为学生成绩的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样,学生到图书馆、资料室和网上查阅文献的人数明显增多,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像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也是很传统的老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我们知道,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存在着打击学生积极性,无法培养出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等的缺点的。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 :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理论教学的现状
1.教材的情况
笔者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后发现,现在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部分都过于陈旧,一本教材几年没有更新,一直持续使用,很多知识已经和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应不上了,对于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方面更是如此,软件硬件的频繁更新,对使用者要掌握的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还是教给学生原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并不能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2.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
很多教师都缺少一种创新的意识,不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甚至很多从事教育行业的很多年的教师都一直使用着自己的那一套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没有紧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也没有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这使得很多基础和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节奏。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并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3.课堂教学的现状
(1)像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也是很传统的老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我们知道,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存在着打击学生积极性,无法培养出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等的缺点的。而在计算机理论知识方面,本来就有大量的需要记忆的知识,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只是毫无创新的将教材上的内容讲一遍遍强制要求学生去背诵,只会使得学生感到这门课的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对计算机的兴趣,这会造成大量计算机人才的损失。
(2)计算机理论课程和上机实验课程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着将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不太关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理解上课内容,而学生也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而强迫自己的学习,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这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不到改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3)虽然在现在很多的学校都在教室里安装了投影仪,但是经调查发现,投影仪的上课使用情况并不广泛,很多老师为了省事还是才有原先自己的那一套教学方法。而且有一些使用投影仪的教师也只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放上去而已,并不能达到高科技教学的目的。
4.学生的情况
高职学校为了自己有稳定的生源,将自己的门槛越降越低,接收到的学生基本都是大学淘汰下来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对来说较差,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够,很多都是为了混个文凭。而且,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家庭条件基本上都不是非常优秀,所以很多人在这之前很可能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大大增加了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教学的难度。
二、高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师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
高职学校的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正确的引导,可以通过兴趣的引导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1)改变教师理论教学的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高职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就应该设定一定的门槛,要去选择那些愿意在工作上积极负责,对学生主动关心,在知识研究上积极创新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会想法设法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自己还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2)学生只有对一门课有了兴趣,才会愿意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去探索创新,在此次的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培养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计算机理论课程这门课来说,教师上课可以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的乐趣,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去说明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现在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匮乏,这就给学生了一个主动学习计算机的动力。不但不但能学好理论知识,在后续的上机实验中更能表现的十分出色。
2.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1)教师在课堂上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了解一个知识的产生发展,以及如何做出的结论。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传授一下自主学
(2)改革的目的高职学校计算力理论课程的存在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人才而服务的,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高。但是,如果不进行改革,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是很难培养出优秀的新时期的计算机人才的,改革内容必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弄清楚社会需要怎样的计算机人才,然后在课堂上培养相应的人才,这不但能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机械制图是用图样确切表示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的学科。图样由图形、符号、文字和数字等组成,是表达设计意图和制造要求以及交流经验的技术文件,常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另外机械制图也是大多高等院校机械类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基本必修课程之一。机械制图方面的参考书籍主要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制图》。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全文如下:
【摘 要】课程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本文分析了机械制图的现状,以《机械制图》课程为载体,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机械制图;工作过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电类各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核心课程,有“工程界的共同语言”之称。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倡导“任务驱动”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明确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主张将教学活动置于各种现实的生活情景之中,在真实生活情境及交际活动中,形成实际的可操作的能力。《机械制图》在工科类各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和贯彻始终的作用。面对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各高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
不知从何时起,《机械制图》已经成了一门“问题”学科,除去少数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外,很多学生都对这门学科望而生畏,这当然不能将板子打到学生身上。归纳起来,主要是下述原因所导致:
1.针对性教材匮乏
1)课程教材选择面少 “十一五”期间针对高职院校编写的机械制图教材很多,但真正以项目课程编写的教材寥寥无几。
2)教学内容难度大 课程“学问化”倾向较为严重,其内容是传统本科的“压缩饼干”,随着课时的压缩,实训机会的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课堂上容易出现听不懂的状况,从而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倦和畏惧心理。学生对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测绘部分往往变成抄图和描图的过程,对其中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含糊不清,甚至一无所知。
3)教材内容脱离实际工作任务 所涉及的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有关。通过对毕业生的跟综调查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却有一种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帮助的感觉,真所谓“所学非所用,所用又未学”。主要原因一是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二是课程结构学科化。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具体到制图课的学习,一般要求学生先学习足够的制图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制图测绘,最后就能形成空间想象能力、读图制图能力,这其实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还是“重知识,轻技能”这一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的课程观依然存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理念形成了“黑板上开机器,教室里种水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景象。
3.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单一。注重知识传授、讲课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理论教学时间超过大半,长期以来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无法克服。教与学脱节,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被忽略。多数教师常用的评价方法基本上也是知识性考试,这种评价过于偏重学术性学习的结果,比如获得一个分数或是一张证书,很少顾及实际的工作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论,是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根据企业需要适应工作岗位能力和构建工作岗位能力的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而提出来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机械零件的测绘为项目载体。
所谓工作过程,就是在企业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就是根据职业行动领域的实际工作过程,即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实际工作任务,在任务执行中渗透相关的教学任务,最终转化为职业教育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应提供每个任务详实的的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组织方式、与其它任务的关系和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等,从而实现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转换、行动域向学习领域转换以及学习情境的设计。
1.重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然而多年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课程目标的描述过于笼统。用普通能力的描述方法来描述职业能力,使得对课程内容的分析难以真正深入到职业内部,这必然导致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取代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成为空中楼阁。所以课程目标要具体说明学生最终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它是从职业能力输出模式描述课程目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目标是:
总体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能够绘制和识读工程图样;能利用 CAD 软件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并养成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和爱岗敬业的品德,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
能力目标:①具有绘制和识读工程图样的能力;②具有机械图样的绘制、国家标准的查阅、收集和使用技术信息与资料的能力;③能够使用测量工具测绘机械零件的能力;④具有操作CAD软件的能力;⑤能利用CAD软件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
知识目标:①掌握制图的基本规定和投影法的基本知识;②理解视图的形成及作图步骤;③掌握尺寸的测量及标注;④掌握标准件的绘制;⑤掌握视图的表达方法;⑥掌握CAD绘图命令及编辑命令。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组织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标准、遵守标准的行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
2.重构课程结构―从学科结构到任务结构。知识服务于实践的任务课程结构是以项目为载体,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具体到机械制图课程“零件测绘”(如下图)这部分的内容,就是将零件测绘分为轴套类、盘盖类、叉架类和箱体类四个项目的测绘,在测绘过程中,将零件的结构分析及表达方法、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相关知识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围绕项目为中心的实践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3.重构课程内容―从普通知识到工作任务,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将整个机械制图课程化整为零,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以测绘典型部件减速器为载体,一是减速器结构典型,且包含了除叉架类零件之外的轴类零件、盘盖类零件和箱体类零件,常用件和标准件等几乎所有机械制图涉及的零件,零件类型较齐全。二是测绘减速器的最终目的是画装配图和画零件图。而要画好装配图和零件图则需要一定的制图知识和绘图技能。如:画零件图要求掌握投影法、点线面的投影和机件表达方法、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等知识点。画装配图要求掌握标准件和常用件的画法和装配图的画法等知识点。(见表1)
我们以对真实设备或是仿真机械零件模型拆、查、测、绘等基本技能工作任务为引领,从学生基础能力出发,遵循机械制图专业理论的学习规律和技能的形成规律,按照由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确定了如下5个模块,(如上表所示),每个模块下面又分为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再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一般每个工作任务为2-4个学时。这样,在工作任务引领下学习机械制图基本技能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使之贴近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转变教学方式―由学科结构式向工作过程式转换,即对职业行动知识采取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能开发转换。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惯势,以及学生的机械与被动、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模式,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步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法转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如何促进学生融入学习情境,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才是关键。针对本课程教学,将每个具体任务分为几个阶段来完成。
例如零件的测绘这一部分以工作过程开展项目式教学的过程如下:一是确定工作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要求完成一套完整的零件的测绘图纸。二是制定实施计划,学生协同合作,合理分配工作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手工绘制草图和工作图。三是师生交流测绘图纸,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途径和改进方法。四是评估测绘成绩。在每一个具体任务的制定中,既要满足大部分学生能够“消化”,又可以引出新问题,充分挖掘“吃不饱”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扩展项目和优化方案。工作过程的教学倚重于更贴切生产实际的教学环境,组织有目标的活动,让学生为了行动而自主学习。行动中要学生面对教学提供的真情实境学会如何来完成任务,学会与人互动,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吸取别人长处和经验,变被动为主动自发学习,自主思考,自愿动手,真正使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综合培养和提高 。
5.改变课程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首先我们教学场所改为一体化教室,内设图纸、机器及多媒体,教室突出实用性、经济性、高效性、仿真性、综合性的统一,在一体化教室内可以完成学习、研讨和测绘。另外,充分利用实习工厂现有资源,使学生认识车、铣、刨、磨、钻等普通机床和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熟悉各种机床刀具、工件的运动方式、了解零件的加工工艺。测绘件全部来源于实际零件和设备,包括实习工厂和实训室现有机器设备,高年级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加工的零件等。
6.重构课程评价体系―从知识考核到职业能力考核,具体的考核内容,主要以每个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完成项目的态度、完成项目的质量、资料查阅情况、问题的解答、团队协作、表达能力、劳动保护、经济成本等。改变传统的重视期末鉴定性考试,轻视平时形成性考试的思想,加大平时形成性考试占的比重,应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更要反映平时综合制图技能的训练情况。各项学习情境评价占80%,期末考核占20%。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听到的事情,能学到5%―10%;听到并有文字参考的事情,能学到20%―30%;听到并有文字参考,外加看到的事情,能学到40%―50%;如果亲自经历、体验的事情,学到的东西可达70%―80%。因为体验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感悟等诸多心理因素构成并共同完成的。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先进模式,应作为《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研究工作也将不断的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中英文翻译能力属于必备能力之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学生通过在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能够在将来的工作环境中,具备较好的双语表达能力,对一般难度文章,能基本把握文章主旨,基本忠实原文的事实和细节,译文通顺,要让学生具备这些能力,科学、专业、系统的训练必不可少。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经过十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颇有成效的改革,根据麦可思报告提供的数据,近五年学生就业率为98%,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7%,专业对口率80%以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一直高居我校专业前列,2011—2012年均排名第二。毕业半年后学生的月收入超过同类高职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约20%。由此可以证明,专业课程的改革是成功。本文将以翻译课程(笔译)为例,介绍专业课程如何有效实现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立足湖北,面向长三角、珠三角,服务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行业,培养适应国际商务、外贸业务等工作岗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英汉双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翻译(笔译)的课程目标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翻译商务文件、产品说明书与技术规格说明等。
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一般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开课,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学时的规定,该课程授课时数一般为40—50学时。要在如此有限的学时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授课能力均需达到较高标准。
首先,实现该课程目标,需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有较高要求。他们须是英汉语言运用能力强、有多年的兼职或全职翻译工作经历、熟知商务领域各种题材的翻译特点的专业人员。如果要对教师专业水平进行量化的话,我们建议院校参考“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笔译二级证书或以上的标准,授课教师应了解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他们的笔译实践能力应该达到标准专业译员水平,能够翻译中等难度文章。[1]如果授课教师能够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达到熟悉的程度,中英文语言功底均很扎实的话[2],那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更有保障了。我校鼓励授课教师考取相关证书的做法能很好地促进师资专业水平与能力的保持与提高,我专业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均获得中级或以上翻译资格证书。
只有这样,授课教师才有能力从工作实际出发,传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用有效的翻译知识,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强的训练。从而可以避开传统的理论灌输,也不需遵循词组——句子——段落——篇章的顺序介绍翻译技巧。因此,只有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能对该课程有全面的把握,进而在有限的课时里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其次,实现该课程目标,需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有较高要求。从高考分数来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较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语言功底要薄一些,学习的自主性和持久性相对也要略低。因此,授课教师需要有较强的耐心,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懂得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同样重要。课堂中的讨论环节,做到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或对译文的不同见解,要当场解答或点评。让学生感觉到翻译课程是动态且生动的,这样授课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并愿意参与其中,那么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就不是空话。
单纯的理论技巧的讲解无法让学生持久认真学习,因此翻译课程授课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教师所选的授课内容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合适的内容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我们认为,授课内容的选择涉及两方面,一是教材的选用,二是案例文章的挑选。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理论性过强、内容复杂的教材并不合适,所以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翻译教材选订。教师在选订教材时,应首先考虑针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开发的教材,这些教材普遍结合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将来岗位需求。但是,鉴于不同高职院校的不同生源质量、地域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很难有一本教材完全适用某一院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院与学生实际情况,开放性地吸收不同教材的授课内容。
对于案例文章的挑选,授课教师需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将来就业的岗位来选择。以我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近几年我专业学生95%来自湖北,其中约80%的学生来自武汉以外的地区,女生人数约占90%,将来就业的行业以外贸为主,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鉴于以上特点,我们在翻译课程的案例选择上以商务、贸易、经济、外交题材为主,如电子商务的发展、国际知名公司的动态、英语国家的经济新闻、老外看中国两会、主要就业地区的新闻报道,等等。案例均为英语网站的最新报道。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翻译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能力。
教师在选择翻译案例的时候,还要考虑资讯发达的环境。如今,学生上网查找信息方式便利,如果所选案例有中英文对照的话,一部分学生就会选择“走捷径”,不加思考,照搬译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充分激发学生挑战新事物的能力,我们选择案例时,会多方搜索网站,确定所选文章只有中文或英文版本。
另外,授课教师要做好案例文章难易程度的把握。根据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该专业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做到的是较熟练运用翻译技巧,正确理解原文,通顺流畅表达译文,因此不适合选择新词太多、内容生僻的文章。反之,会挫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专业自信心的培养,也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高职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较低,因而,授课教师应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做边学,应是翻译课程授课的主要模式。对与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与技巧的讲解,不能像传统模式一样,分段分节式进行。我们的模式是“在案例翻译实践中讲技巧,在译文点评中提理论”。传统教学中,翻译技巧的讲解一般以句子为载体,这种方式不能让高职学生对与技巧的运用有系统的认识。我们结合所选案例文章,将翻译技巧的讲解贯穿其中,既让学生对技巧是什么、有哪些有近距离的认识,也让他们知晓技巧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在教师点评学生译文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对此进行分析解答,适当地将相关翻译理论与翻译界人士的观点结合起来,让学生找到理论支撑,增强他们做好翻译的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做法是学生随堂翻译教师提供的资料,资料一般以篇章的形式出现,尽量不选择单独无联系的句子。按照一小时翻译300—400单词或200—300汉字的标准,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独立完成。翻译过程中,学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可以查阅词典。翻译完成后,学生之间互相评阅译文,然后再修改。学生将定稿后的译文上交给老师,老师批阅完毕后,与学生一起对此次翻译活动进行评析。
这种授课方式,较之前采用的传统模式而言,能够突显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地位,让他们感觉“有事做”,有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交流,授课教师建立课程QQ群与博客,与学生分享相关资料与资讯,交流翻译心得体会。
同时授课教师定期为学生推荐经典的中英文图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看多学,为培养学生更好的语言应用能力提供帮助。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从对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的严格要求,到授课内容和方式的科学选择,再到网络的合理使用,翻译课程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充足的助力。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教育 computer education 包括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计算机知识向社会的普及和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教育一词有两重含义:以计算机为教学内容;以计算机为教育辅助工具。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标志之一。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学生参加社会竞争的基本条件之一。在知识不断更新和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很好地计算机应用能力就不满足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处理多种信息的现代化工具,也是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和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文化基础教育,对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大学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以下两种形势。
1.1 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越来越大。尽管教育部普及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后,高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有显著提高,但地域差异和兴趣差异等因素也导致大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层次层次不一,不尽相同。
1.2 现代社会对高校学生的复合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复合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现在社会信息化进程发展迅速,非计算机专业和所学专业融合现象加剧,要求更加迫切。怎样才能使计算机技术与其他专业紧密结合来加强计算机的实用性,将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难题。
通过对最近几年的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认为我国普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少,教学内容亟需更新。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也未能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授课内容没有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展开,可能会忽略计算机在各专业领域内的应用性。
2.2 教学模式问题。在我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效率不高和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教学环境也亟需改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还采用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结合的方式,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这种模式不能给学生主动实践的机会,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教学的开展,教学效果整体比较差。
2.3 教学手段问题。目前,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上课和实验教学,不但顾及不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2.4 考核方式问题。目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考试多采用笔试或上机考试的方式。无论是笔试还是上机考试,考试成绩受到批改老师的主观影响较大。尤其是上机考试,每次考试都要复制上千张软盘,由于软盘质量问题,每次考试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软盘打不开的现象,影响学生的考试心情和考试进度。
3.1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逐年上升,可以赋予学生选择相关课程的自由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可以根据知识深度分成3 个层次:基础层,应用层和深化层。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和计算机深化课程的学习。
3.2 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高校应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重视教与学两个部分。可以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将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是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3.3 完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定“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高校还可以成立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中心,构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软件开发为一体的基础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地。
3.4 改进考核方法。增加平时上机实验中的考核环节,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程度,训练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若有创新,就可以得到高分。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提出了改革建议。部分方案已在教学中实施,效果良好。只有实施改革,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来。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相关
浏览量:1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明确提出支持大学生创业。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创新创业电子商务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电子商务课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贴近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以往在课堂上讲的都是一些大型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案例,学生虽然喜欢听,但是感觉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更像是在听故事,在仰望那些电商界的巨人。很少有真正促动他们的案例。
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单项输出,案例分析思路程式化,缺乏多角度思维,缺乏设置问题的灵活性,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型。
3、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娴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是现阶段的很多电子商务课程,都是在讲大把大把的理论,没有把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课程比如网页制作课、平面设计与制作,flash动画等课程等学到的东西与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有效结合在一起。
二、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电子商务课程改革思路
以创业创业为目标的电子商务类课程改革应遵循“培养能力与传授培养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增加社会实践学分,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出“校园区锻炼,能够真正意义上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创意”三创能力的具有娴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
(1)改革课程内容,对已有的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渗透创业教育内容。
现在已有的《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主要是以电子商务理论为主,穿插案例进行讲解。为了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在已有的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特别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有设计静态网页和实现动态网页的基础,比如在电子商务中涉及相关网页设计的课程模块里,可以让学生从创业者角度思考,以具体的某一家企业为背景来设计并制作相关的电商网站;在网络营销课程模块中,可以让学生分组模拟来完成建立一家即将在天猫店开设的企业所需的准备工作及后期相关运营的策划。
从网站筹划与建设、具体工作任务在整个小组中的的分配及相关资料搜,宝贝图片的收集整理加工、flash广告动画制作、淘宝店铺的装修,微博微信推广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他们把具体的计算机能力运用到实际的电商运营中去,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此同时,也让他们把创新创业的精神贯彻到整个课程中去。
(2)开展校企合作,引入相关企业入驻创新工厂,使校内创业平台和校外创业平台想结合。
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如能进对真实企业项目开展演练,会引起他们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创新创业的效果也会更好。同时可以鼓励有能力有想法的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如可以利用淘宝平台、拍拍平台来进行免费开店,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在校内建设创新工厂,即引入有需求的电子商务企业,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运营环境。选拔有想法的学生到真实环境中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开展校企合作,使校内模拟创业与校外真实创业的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企业的运营过程,提高他们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引入相关企业入驻学校创新工厂,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实战中收获技能的成长和团队合作意识。
(3)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业类的竞赛,以赛促学。
目前,全国和地方性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也越来越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一些比赛。在浙江省,每年举办的与学生创新创业有关系的比赛比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竞赛和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已具有一定规模与影响力。并且这些比赛大多是以团队的方式参赛,但与此同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还是有限,主要少部分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的比赛中来。
而这些比赛又能更够很好的锻炼人,不光是在文档书写,创新创意方面能够提升自己,还能够锻炼自我的团队合作能力。所以要鼓励更多的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来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可以适当鼓励要求学生来参与这类比赛来获得相应的能力素质学分。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的目标。
(4)改革课程教学方式,以互动型案例教学为手段来设计教学。
在传统的电子商务案例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单项输出,案例分析思路程式化,缺乏多角度思维,缺乏设置问题的灵活性,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型,而互动型案例教学,不仅解决了传统案例教学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引导和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和对于案例中所蕴含知识的应用能力。真正意义上强调了实践中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运用。在互动性案例教学中,采取团队协作式上课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组织上课。讨论问题,回答问题都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沟通技巧与决策能力。
三、结论
通过对电子商务课程的改革,让学生不仅有了创新创业的思想,还可以有实际的动手能力,并能够把计算机的专业课程与电子商务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在校企合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摘要]文章根据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和国家骨干示范院校重点专业的建设实际,指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应在专业定位中提升创业创新机会,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贯穿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在课程体系开发中强化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中搭建创业创新活动平台,在教学团队建设中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服务业,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专门人才。
[关键词]创业 创新 电子商务 专业建设
一、准确对接行业产业链的专业定位,提升创业创新机会
高职专业教育的特点决定其必须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才能特色鲜明,具有生命力。而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逐步形成,从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标准战略、服务外包和国内外市场拓展等各方面均对现代服务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高要求,从而也提供了大量的创业创新机会。因此根据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对接产业链来调整专业定位,可促进各校电子商务专业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提升创业创新机会,办出特色。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深化“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以政产校企合作的大联盟为平台确定与区域产业链对接的专业链。充分利用“十二五”期间南京将致力打造“人才创新名城”“电子商务示范名城”,白下区“电子商务示范区”等前所未有的机遇,以“光华科技产业园”为载体,依据政府扶持政策、产业(电子商务协会、中国网络营销协会等)标准规范与发展,整合学院新兴优势专业与人才资源以及合作企业项目技术优势等,策划对接产业链的专业项目链(如图所示),以此带动校企良性互动,动态预测专业发展最前沿,为创业创新提供前导方向。
二、“双主体”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双主体”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指校企双方作为主体联合,依据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分析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新能力和变化的能力,将其任务化、项目化,构成新的“动态能力集”,调整补充到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形成动态的能力模块和动态的能力点,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该模式采用学—半工半学—工三个阶段实施,将“工学结合”实践内容由校内项目练习、校内综合实训、校内生产型实训到企业实战组织成专业项目链,环环相扣,节节深入。
在动态更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对应三阶段开发了创业创新素质能力点,将创业创新素质和意识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阶段,首先采用新生入学教育周的模式,由系部领导、专业教师团队、学生会及相关社团、创业优秀的学生代表、辅导员团队共同策划活动,将参观大学生创业园、实训实习基地、专业教育和本院创业创新案例学习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专业,感受创业创新创意氛围,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第一学期开设的电子商务应用课程中对学生提出小组网上创业和个人创业的尝试,并将创业创新活动过程考核贯穿到毕业时作为加分的依据。半工半学阶段,通过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工学交替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创业过程,认知专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拓展创新思维,感受职场氛围,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结合“网络营销”“商务网站建设”等课程内容进一步深入解决创业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难点,提升学习动力。在工阶段,通过校内生产型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教学和参与相关的技能竞赛、大学生创业规划大赛、“三创”大赛,结合“网上创业”“呼叫中心客户管理”等课程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在培养职业技能和创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创业项目深度的内涵。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就业(创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开发强化创新创业技能训练
根据动态能力集模式实施要求,以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对应的岗位(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深入分解,进一步通过项目设计,将能力点转化成课程内容,并根据这些能力点在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分布情况,按工作流程重新进行组合,选用适于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教学载体,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突出创业创新能力训练,将原专业教学的各知识点按工作过程重新进行整合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就业(创业)导向型”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按照工作过程标准进行课程重塑时,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师资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团队,依据企业工作流程,融合一线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组织,以企业项目训练为主体,同时围绕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工具、条件、环境、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等探索集成化的电子商务全程项目链资源建设,形成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库。建成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和创新创业特色的课程共享资源,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其中强调创业创新技能培训的校内课程主线为职业生涯规划—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实务(企业、行业证书嵌入课程)—网络营销、商务网站建设—网上创业、呼叫中心客户管理—创业就业指导;校外主线为岗位认知实习—半工半学岗位实习—工阶段实习(创业实践)—毕业实习—SYB创业培训(毕业后)。
四、支持“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搭建创业创新活动平台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保证“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能够以“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条件。对应三阶段的学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配套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1.校内教学实训室。具备模拟电子商务交易环境,支持学和半工半学阶段的校内项目实训教学。实训室全部安装有多媒体教学系统,接入internet和校园网,可以随时登录德意、博导网络营销和微申电子商务模拟平台,用于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基本技术教学实训和综合项目实训。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半工半学阶段的综合项目实训和工阶段模拟企业环境顶岗项目。我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LivingMall现代商务中心”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建。校企共同进行实训项目设计,合作开发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课程,并编写工学结合立体化教材。课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真实体验等教学方法,按照注重引导的原则来实施综合项目。
3.“大学科技产业园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广场”和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工阶段的企业顶岗实习和职业证书培训及就业创业拓展的实战环境,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我院“光华科技产业园”为政产校企合作共建,董事会管理、股份制运营的“大学科技产业园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园区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发展与专业群建设对接,全面推进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建设、创新型课程开发、“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共管”。在校企股份合作体制机制下,更加明确和真正发挥了学校、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校企共同进行岗位项目设计、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合作开发创新课程,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成果转化、产学研管理控制、学生实习实训保障等制度和机制。通过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了以引企入校的“大学生创业广场”“光华科技产业园”为集成闭环的前厂,LivingMall商务中心为后校,开展产学研的“前厂后校”模式。通过实际项目开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企业工作管理制度和学习评价制度约束,增加学习压力,增强学习动力;以企业工作经历证书、企业奖学金、创新奖励等方式激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灵感,树立就业的信心。
五、“双创”素质优秀的“双师”教学团队,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教学团队建设应当在团队成员“双师”素质提高和团队“双师”结构优化的同时也将教师“双创”素质培养贯穿教学团队建设全过程。教学团队中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了专业通识课主要由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完成、专业核心技能课及教学项目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和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机制。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课程开发中积极为学生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勇于创新,追求成功”的创业环境,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创业实践有机结合。
六、结语
面向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改革,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实战水平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经营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更坚定了我们继续深入进行专业建设改革的信念。
[参考文献]
[1]陈德人.创新创业型交叉学科专业的知识化探索与社会化实践——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及其规范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0(1).
[2]李畅,刘任熊.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2).
[3]潘旭华.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8).
[4]王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J].商场现代化,2010(3).
[5]王慧.以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实训基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8).
[6]钟诚,罗小凤.拓展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创新能力探讨[J].商业文化,2010(1).
[7]张法光.基于网络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人才,2011(1).
一、电子商务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将成为21世纪贸易活动的基本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整个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并且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既有扎实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的人才,特别是对创业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在培养目标中缺乏明确的创业素质要求,教育内容缺乏系统的创业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束缚。因此,实现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由从业型向创业创新型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面对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培养出满足电子商务市场需要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高等院校是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必须进一步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既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缺失
电子商务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行业和领域。目前,正是电子商务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全新的技术和理念层出不穷,创新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然而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当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的培养却是忽略的。缺乏创新精神的电子商务人才是很难在电子商务行业和领域有全新的突破和发展的。
2.对大学生网络创业如何引导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商务创业在最近几年蓬勃发展。但是,随着大学生网络商务创业的普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社会阅历、经济实力、实践技能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网络商务创业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很难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能够将创业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并且在毕业后取得一定成绩的网络商务创业者还是凤毛翎角。因此,如何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网络商务创业引导,提高学生网络商务创业成功率,还是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3.注重理论学习,实践技能方面欠缺的问题
在很多院校的电子商务教学当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实践技能强化的课程十分有限。学生对电子商务理论掌握的头头是道,一涉及实践技能就难以胜任了。然而,电子商务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导致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能够顺利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凸显出技能方面的缺陷。
三、解决措施
面对电子商务环境对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创业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以创业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思想,把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放到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培养满足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的发展。
1.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有赖于制度创新。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变革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要突破体制性制约,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与互动,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不断完善人才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2.构建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体系。当前,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进一步推动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使之成为创新教育取之不竭的优质资源和环境。
3.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创新教育实施的好坏,教师是个关键因素。没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形成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逐步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教育意识和创新教育观念,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型教师的言传身教,把敢于并善于创新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4.加强创新教育实践和教学质量监控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激励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要通过典型引路,鼓励创新,活化教法,引导创新,分析比较,启发创新。此外还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
加强创新教育,教学是关键。必须坚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要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之有效地服务于创新教育这个核心;要加强对监督反馈信息的管理,充分发挥教学反馈信息在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注意各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在创新教育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多种形式的肯定和鼓励。
5.采取新的考核方式
要改变以往理论考试成绩作为每门课程学习成绩、以理论知识学习作为考核学生主要依据的传统方式,通过改进考试方法和考核内容,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对于学生创造力的考核则采用实验的方式、设计的方式、调研的方式,甚至可以采用网络定期测试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能有效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的应试学习方法,调动他们广泛大量阅读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探索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且由于讨论内容和观点引人而已,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互相抄袭和期末考试作弊的现象发生。
6.改革毕业设计模式
尽可能使毕业设计选题与电子商务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让学生们的毕业设计主要在实习单位或科研活动中完成。通过参加企业的应用系统开发或科研课题的研究,“真刀真枪”去解决实际问题,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学到实际开发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总之,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专业都在不断的发展中,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在探索中。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问题解决不好,电子商务的应用就不可能顺利实施,也难以保持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持续高效地发展。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完善的、高效的培养体系,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突破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面临的瓶颈,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电子商务应用、学习、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玉贤.试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06(9).
[2]毕凌燕,牟小勇.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培养体系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