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怎样才能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高效课堂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学科,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充分的理解、吸收。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议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浅议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在新课标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要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落实到实处,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数学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深入理解和有效地吸收.
一、 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上课时教师要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设置情境:讲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的故事:18世纪,在高斯10岁时,他的算式老师出了一道题:计算1~100的和.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教师接着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高斯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前听过这个故事,教师这时可以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奥秘:第一个数和倒数第一个数相加得101,第二个数和倒数第二个数相加得101,…一共有50个101,结果就是5050.教师接着说:他的算法也可以解释成这样:把原式的数颠倒,两式相加成为
教师再启发:这个结果是原来的两倍(相对于把原来多算了一遍),再把这个结果除以2就得到原式的和了.教师问:那么对一般的等差数列 前n项和Sn=a1+a2+a3+…+an如何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讨论这个问题.这样通过这个故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相信:学生会很容易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二、 在教学时保持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的热情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学生的合作交流,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交流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其实数学教学是数学信息的交流过程,数学学习是数学信息的选择、获取、加工、交流、反馈、存储的过程.在这种交流讨论的教学中,要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提出疑问,深入思考,发表见解,畅所欲言,积极反思.交流讨论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引起学生长时间、热烈的讨论,一发而不可收,回味无穷.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这种参与讨论的热情要在数学课堂中长期保持.例如:在讲不等式的对称性
可以设计实验:
教师:让学生在天平的一边放7颗钢珠,另一边放3颗钢珠,并让他们说出实验的结论.
学生:(学生立即动手,很快的就得出结论)7颗钢珠的这边比3颗钢珠的这边重,则得出:7﹥3.
教师:两边同时拿掉3颗钢珠,天平左边还剩多少?怎样表示?天平的右边还剩多少?怎样表示?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7-3﹥3-3,还可以得出: 7-3﹥0.
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一些类似的式子,再总结一下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学生:(预习过的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共同规律是:a-b﹥0 a﹥b
教师: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得出另外两个结论:a-b=0 a=b
a-b﹤0 a﹤b.
教师还要趁热打铁问:x+1与1的大小?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有的是:x+1﹥1,有的是:x+1﹤1,有的是:x+1=1.(学生还不会综合起来考虑)
教师再作适当的引导:由上面的规律,试试看,算一算x+1与1的差.(与什么有关?怎样分析?)
学生:当x﹥0时,x+1﹥1.
当x=0时,x+1=1.
当x﹤0时,x+1﹤1.
教师接着再问:x+1与x的大小呢?还是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与x的值大小无关.得出:x+1﹥x.
在思考、交流、讨论中构建不等式性质的意义,增强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条理性,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要保持这种参与讨论交流的热情,这样才能达到如期的教学效果.
三、 在参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学科,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充分的理解、吸收.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怎样才能把这种潜在的创新才能激发出来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其次,要有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每一节课教师要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再次,创造适应数学创新教育的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四、真正开展创新教育的活动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启发式加上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一个人掌握知识越多,知识面就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这样创新教育才能得以贯彻、延续和发展.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的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看到数学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不是直接的灌输,也不是强化应试的训练,是以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核心,不是以结论为核心,是展示思维的过程,不只是简单传授数学知识,要变“直接传授”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充分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在解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解题思路,解题后让学生进行有效地反思引申和举一反三,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对数学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创新的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相信:新世纪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是一个健康、宽松的课堂,一定会是一个学生全面参与、合作交流的课堂,一定会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课堂.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浅谈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摘要:现代社会人人都在追求和谐,营造和谐。思想品德课作为现代教育“树人”的重要手段,理应走在各科教育改革的前列。新课程改革以促进人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出发,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达到最佳的教和高效的学,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此外,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下完成的。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情感的交流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关键词:和谐高效 思想品德
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是和谐、高效课堂形成的基础。因此我们要让和谐走进课堂,让高效凸显课堂,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明确教师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领导者。仅有教师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激发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热情,才会迸发出“思品的狂欢”。而长期形成的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形成了惰性,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为“等学、等教”。要改变这种“惰性学习”的惯性,就需要教师的助推,将过去的“教而获知”的过程变为“学而获知”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从而转变自身的观念,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的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提高课堂效率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用自己的微笑赢得了学生的微笑,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起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家哈姆柴克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充满爱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学生心理感到安全,才能坦然地接受学习。
可见,与学生情感交流得当,用微笑换取微笑,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与学生情感的接近,就可以得到他们的认可,在这一情感基础上,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会主动、自觉,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在情感的情境中学生感到的是人格的尊重、自身价值的存在和智慧的展示以及爱心的温暖,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诚心、耐心、爱心、热心来建构教学的情境,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实现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提高了课堂效率。
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可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为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责任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应该关心、了解每一个学生,不要用成绩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尽量多寻找机会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不让每一个学生落伍,不让每一块心灵的田园荒芜。
初中生情感丰富,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投入自己的感情,要进入角色,同时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要风趣幽默。另外,教师的幽默、风趣对学生充满爱意的情感语言,有时还可以化解师生间的矛盾,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求知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代中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全身心的忘我投入,反之却拒之千里之外,所以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做到图文声像并茂,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当今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课堂也需要竞争。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把竞争带进课堂,会使课堂更加和谐高效。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它首先是一个具体的自然环境或是社会环境。他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作用。而思想品德课恰恰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创设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也进行了心灵的洗礼,大大提高了课堂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说明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因为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教学资源。所以要把课堂生活化,将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运用到课堂上,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课堂更加和谐高效。
美国成功学专家卡耐基说过:“人类的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人认同的情绪。”教师应真心欣赏认同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未来的人才,尤其是对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欣赏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语重心长的教诲,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要给学生适时准确的评价,当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时,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肯定,放大“亮点”;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该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培植“生成点”;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该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纠正“错误点”。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课堂的和谐和高效。
总之,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树立新理念,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讲求教学艺术,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知识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共同建设和谐高效的思想品德。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效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所学东西。学习为了什么?开阔思维,学而致用,提升境界。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缩影,我们可以通过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了解历史大事件,历史课堂是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反思历史问题的课堂。但是,就现在看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效率的提高。
首先,课堂乏味无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历史便是事实,在许多学生的想象中,那就是死记硬背能解决的事儿,对历史课完全没有兴趣,课上也无精打采,整堂课程下来没有一点收获,老师也会被这样的氛围影响,上课也没有激情和心思,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直至跌至冰点。整个高中历史教学就等于形同虚设,没有实现教育部开设课堂的目的。
其次,历史课本文字居多,不利于学生联想。不管是新课改还是老教材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几乎都是一大段的文字描述,学生们会更加觉得学习历史就和背书是一样的,在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看来这就是可有可无的摆设,没有必要花费一大把时间去背一些对自己没有什么直接利益的课文。就算是学也是比较被动的,没有把自己融入到整个历史中。这就是全文字课本给学生带来的直观感受。
具体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表现,本文就略举一二,针对新课改的高中历史高效教学课堂,我们应该采取很多的方法来改善这样的情况,接下来就来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建议。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老师讲解内容,然后布置课后作业,但这似乎是教师方面的行为,不一定代表学生,学与不学还是学生掌握的,老师也没办法了解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学生根本就不适应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被动教育所带来的除了乏味以外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可能在短期内会有计较好的效果,但是路远知马力,时间就是最好的验证。有主动才有积极性,主动学习所达到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它能长时间的保持学习的力度,学习成绩的起伏才能平衡。那么想要保持积极性,在各方面都需要做出努力。
学校方面,老师们可以通过趣味课堂的形式把历史知识融入进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知识,《百家讲坛》类的历史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个节目如此火爆不仅仅是与它的内容比较受大家欢迎,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是主讲者的讲述风格很受大家喜欢。总之,采用合理的方式提升积极性是学校正在面临的一大难题。家庭方面,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上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在课余时间,带孩子们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翻阅历史书籍,多问孩子们为什么,希望他们能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已经看到的知识复述出来,提高孩子们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这对培养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些很大的引导作用。
学生在自己学习的时候才能知道什么知识是已经掌握了,哪一个知识点才是自己的短板。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筛选,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系统的东西一五一十的讲解,内容比较繁琐,而且学生们听着也没什么兴趣,也就没有什么效果,由此看出,对历史事件而言,并不是都需要学生们掌握的,老师有责任选择比较有代表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的事件进行详解,这何尝不是对学生的一种减压方式,也是在新课改下更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切记不要把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通通讲解,只需要抓住历史主脉,对历史有转折或者重大意义的事件详细讲解,这样既让学生们了解了历史的大纲内容,又能够抓住重点,而且给老师和学生都减轻了很多的负担,这是一个行而有效的好办法,也是之前一直都在使用的,在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也可以延续这种方式提高效率。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那么在教学方式上也应当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其好处在于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老师在一天之内重复的讲解课程三到四次,对老师来说既乏味又疲惫。有了新媒体的支持,教师可以根据终端的使用来控制教学的内容,改变了传统的言传身教。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有着积极推进作用。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的平台,针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历史重大事件,观看相关文字描述或者视频资料,通过多方面的熏陶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把历史知识掌握。
新媒体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未来的教育中应当大力倡导,体现学习的自由和广阔性。同时也为老师的“言传身教”寻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压力,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撼动了老师的地位和权威,网络的自由性也给知识的可靠性拉响了警钟。老师更多的任务便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筛选优质信息,纠正错误观点,更好的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而努力。
我们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反转教学模式。反转教学在社会的推动下,已经由构想变成了现实,虽然反转教学有如此多的好处,但是也难免会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反转教学的教本资料不够完整,学生的自觉性不对得到保证,影响了学校老师的地位等等。这些弊端的紧迫性和发展的必要性都要求反转教学势在必行,而且要健康发展。然而我觉得利大于弊,只要学生们的兴趣培养起来了,以上的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首先应该创建教学视频。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在不少于大纲要求范围的前提下,可以灵动性地增加一些扩散知识,丰富课堂内容。其次,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再者就是组织课堂活动。教学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这包括学生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开展探究式活动,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等。
其次,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寻找和使用更加优质的学习内容,在课外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平台,大力挖掘各种有用信息,待自习以后,再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们互动,巩固学习内容。目前在网络上得到教育资源的方式很多,各大教育机构网站、学校的公开课、论坛等。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们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使其得到充分利用。
然后,结合现实,学以致用。在新媒体等平台学习课程以后,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富有趣味的活动。比如知识问答等比赛,在竞争中提升能力。就地理知识而言,需要记忆和联想的事情很多,学生们更应该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巩固学习内容。结合当下发生的事件,与历史事件相对比,在对此中总结知识,在对比中掌握历史事件要点,在潜移默化中就把历史知识学到脑海中去。
最后,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做好相应的指导。在反转课堂教学被使用以后,老师没有时间去一一监督,这样的话就把责任更多的推向了家长。百密总有一疏,我们不能把主动权交给家长或者学校,应该由学生自己控制,因为光靠别人的监督才能学习的学生不会有好的成绩,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积极主动性,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项日常任务。同时学校还应该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方法去学习,避免学生出现盲目的情况。
现阶段的反转课堂教学还在初步阶段,需要些时间才能逐步完善,继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未来的反转课堂教学中,网络必然会成为学习的主要载体。在新媒体的支持下,高中地历史必然会拥有一个新的高度,对地历史知识的传播及其他课程的知识都有助力的作用。
本文的主题是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针对历史教学列出了几个问题,课堂乏味无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历史课本文字居多,不利于学生联想。而后有给出了几条建议增加历史课堂的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改变被动教育的局面;针对性教学,摒弃笼统教学;新媒体支持,改变“言传身教”;运用反转教学模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希望这些建议对大家有所启发。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正,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是一种动力,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那么他们一定会主动探究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学理念,指出:“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情感是最丰富而细腻的,他们会将对教师的情感转移到相应的学科上去,如果学生们非常喜欢你,那么他们在上你的课时就会很乐意听你讲,跟着你学;相反,如果学生们不喜欢你,或者惧怕你,那么他们对你的课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自然就不会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就形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障碍。由此看来,师生之间良好情感的建立对于上好音乐课、激发学生兴趣起到重要作用。只有在平时注重培养师生间的和谐情感,才能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取到良好的效果。小学生音乐课堂上需要的是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而如何实现这一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主体在于学生,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反馈直接影响课堂气氛与教学进度,那么如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呢?当然这和其它一些因素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教师,每次进入课堂的时候一定要呈现给学生满满的温暖与生机,而不是无精打采地走进教室,教师要表现出对所授学科的热情,教师这些简单的动作和表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当学生们期待着你的课、你的到来和听你讲课,那么你和学生之间便架起了一座真挚的桥梁,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自然会喜欢上音乐课。小学生的内心是最纯真的,只要老师愿意拿真心与他们形成亦师亦友亦亲人的关系,在这种强大亲和力的影响下,学生会从内心接受这门课程,并对它产生初步的兴趣。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务必要注重师德修养,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以适时采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或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感觉你与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而不是单纯命令式的口吻与他们说话,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让学生们大胆去尝试、去练习,即使没有做好,也不要加以责备,而应多给予鼓励,慢慢帮助他们树立和培养学习音乐的自信与积极性。
每一节课都要经历40分钟的教学时间,而这40分钟当中,可以说时时刻刻都可能是这堂课精彩的一瞬,要怎么把握好一节课的节奏和内容?如何在这40分钟当中抓住学生的心呢?笔者认为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第二部分就是进入新课之后每一个小环节之间的联系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每节音乐课的导入部分都是这一节课新的开始,也是这一堂课能否上好的关键。如果导入就是那么平平淡淡,调动不起来小学生们的积极性,那么这一节课,他们将不停地“破坏”课堂纪律,为了能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部分。
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有一部分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但有一部分内容是他们并不了解的,对他们熟知的部分,老师们的导入部分可以直接导入。对于他们不了解的部分,我们就要从这首乐曲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歌曲类别等方面来寻找突破口,如果是孩子们很喜欢的同种类型的音乐作品,那我们就可以通过他们喜欢的音乐入手,慢慢导入新课所要学习的作品,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来导入新课的内容。在设计导入部分时,教师一定要学会多利用多媒体,不管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孩子们很容易集中注意力,课堂秩序自然也就非常安静、谐和。
除了新课导入部分是吸引学生的重要环节,还有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进入新课之后的每一个小环节的联系与设置。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是非常短的,很容易分散。也许一个好的开头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好奇与注意,但如果一节完整的40分钟课堂上不再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那么这节课仍然会上得非常吃力,学生学习的热情会大大降低,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很难做到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设置一些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之后的环节首先还是要考虑多媒体的使用,这是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利用的科学技术,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音乐,以及音乐相关的内容。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最传统但却最符合儿童心理的方法,比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这些方法看似陈旧,但效果却很好,例如给孩子们讲授一些音乐家的经历和某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进行,任何一个小学生都不排斥这种方式,每次上课时只要笔者一说起“在很久很久以前”或者“这首作品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等这样类似的语言,学生们就会瞪大眼睛,互相做出“嘘”的手势,可见,讲故事的方法在课堂上是可以被使用起来的,这无非需要教师提前做一些功课,要把一些知识用自己的语言编织成一个故事,因为讲故事的语气和讲授单纯的创作背景知识的语气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小学生们在接受的过程中效果自然也就不同。
做游戏的方法也要在课堂上适时的增加一些,例如在进行学生节奏方面的训练时,包括欣赏、学唱新歌曲时,都可以在掌握之后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游戏,由浅入深、由少渐多,每一次做完音乐游戏下课时,学生们都会要求再让他们玩一遍。学生能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不是听到下课铃就想奔出教室,我认为作为教师,这是成功的,说明学生爱上了音乐课,从游戏中不仅锻炼的学生的节奏感,也对乐曲本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
音乐本身就是美的享受,不能单纯作为一门“教授”的学科,强迫学生记忆与学习,一定要构建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演绎师生智慧的舞台。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近些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不断深入。对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纠偏以及新课标下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不仅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具有突破意义,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也设立了新的“角色定位”。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师讲生听的封闭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和掌握具体知识的任务,其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实施往往过分强化了教师的“教”,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则以服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基本方式进行着,两者的既定角色主次分明,更不用说“教”与“学”深层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了。
按照《新课程教学设计》所阐述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概念,“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课堂人际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动态地表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由此可见,互动式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也是这一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己的主观动性能充分发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其次,它还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展开,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从而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一、师生互动运行之理论因素
1.课堂教学开放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紧紧束缚在规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中,这样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了丰富的语文生活,也使得所学语文知识无法有效投映到学生的生活需要中,课堂互动更无从体现。“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具体讲,应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在教某一课时,针对学生而设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这一课所包含的内容范围,而应该在此基础上扩展知识内容、联系相关话题对学生进行更为广泛的知识给予。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于对学生课堂知识引导方式的开放性上,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师问生答,而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语文课延伸至课外,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充分的互动,让教学目的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
2.课堂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兴趣和情绪往往占据主导因素。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是最能发掘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与内在情感的。这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语文的这一内在功能已作为“情感目标”得以明确。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语文教材上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需要让语文课堂呈现一定的趣味性,尽力做到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新颖有趣、生动活泼。而这一趣味性对师生互动课堂效果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发掘和设计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提高。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讲解,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这都是课堂师生互动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
此外,在提高课堂趣味性时教师必须注意: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在增强其趣味性的同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年龄阶层和感官特征的学生,其所设计的趣味性必须与之相符或相适。这样才能从多种类、多层次、多角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3.提高学生主体性
要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必须让教师和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与语文知识传承、语文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它的活动形成与有效运行不仅依靠教师优秀的教育方法、适当的知识指导以及有效的学习监督,同时也依赖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自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接受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可以促成的条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明白“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其从愿意学逐渐转向喜欢学、能够学。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不仅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所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给予重视,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应不断强调并促成其不断发展。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动”,启发他们以所学知识为基点,扩大自己的阅读空间和思考空间,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其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知识的重要活动。
二、师生互动运行之行为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除了前面所论述的总体理论性因素外,具体来讲,还包括言语互动行为和非言语互动行为。自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沟通和合作一直是以语言作为媒介的。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课堂教学更是以语言为媒介,由教师向学生传送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大多都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言语并以此为媒介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将教学内容外化为学生能接受和感知的显性语言,并通过一系列的言语活动,让学生明确其所获得的知识,而学生也是通过言语活动向教师或他人反馈其所接受的教育信息。可见,言语互动行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互动行为。
但言语互动行为并非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的唯一途径,眼神和手势等一些非言语互动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语言的外显性并不能很精确地反映内心要表达的意思,有时甚至会与真实意图不一致,而眼神和手段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理解作用。有时,师生任何一方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不自主的手势,都有可能给予对方重要的信息,引发强烈的共鸣。另外,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也为学校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筑起了一个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目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运用PowerPoint、Flash动画等辅助工具,教师通过播放演示文稿和动感影像资料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语言和运用辅助工具上需要做到配合得当、张弛有度,这不仅能为整个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是师生间双向交互的影响,而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影响。师生双方都应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重视和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得以传递。让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正常且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便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和合理运用的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黄珊珊.追求情境之乐,感悟探究之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15(94).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语文的学习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宝贵钥匙,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而此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指导。本文意图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体验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比较开放且具有活力的课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着这些理念,发挥才智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主要指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对知识拥有无尽好奇心的阶段,此阶段教师的行为范式对他们的潜移默化影响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呆板的进行知识讲解,而应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舍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唐诗时,教师除了为学生梳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词内容和艺术特色外,还应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期加深学生对这首送别诗的感悟。例如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元常时所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两位学生扮演这两位古人,对送别场景进行情景表演,这能让学生深刻体验诗人折柳送别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而后教师可对此进行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送别友人的故事。用此种方法能够比较有效的寓教于乐,让学生尽情的想象和分享经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将能使学生对古代的送别诗产生亲近之感,更加理解友人相送的悲伤之情,这将使学生逐渐体会到诗歌之美,语文之美。
在讲授一些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注重灌注情感,使学生身临文章之境,体会作者在写作时的感悟和思想,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推己及人。比如在学习《小抄写员》这篇课文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家庭负担所做的努力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讲述一些与父亲之间难忘的事情,教会学生体会子女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是宝贵的。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书写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可造之材,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可以忽视这一点。
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记忆力较为出众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往往是十分有成效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点。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汲取知识的最好方式。众所周知,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也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对学生的默读和朗读进行重点考察,同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和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对重要的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这种方法将有效的缩短学生的阅读时间,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选择与精简,教师应挑选适合学生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因此这些阅读的文章不能够太过困难也不能太过简单。这样能够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
除了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与写是不能够分开的两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时,教师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后,训练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写作。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教师在课堂上应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感想,无论是对于小女孩贫困的同情,或是想要对小女孩施以援手,还是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写作的读后感抒发出来。长期的写作练习,能让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的语库和写作角度得到拓宽。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人为本”,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牢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成绩有好有坏,教师不应当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不好而歧视学生,亦不应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优良而过分优待。对于学习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首先,因材施教,求同存异,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提问活动不应只针对成绩好的同学,对于成绩不好的同学,教师也应一视同仁的进行提问。学生若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好,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夸奖赞扬;学生若不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差,教师也应进行鼓励并指出错误,以期学生能够得到进步。
其次,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一篇诗歌,有些学生可能朗诵的有感情,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比较快,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好却默写不出来,还有些学生可能会默写但是错字较多等。面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指导,让学生们相互学习,背得不好的学生就多背诵几遍,容易写错字的学生就将错字誊写几遍,多看多写。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薄弱环节就能够得到补充。其他类似的一些学习问题教师也可适当的依照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最后,因材施教,求同存异要求教师对于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要有包容心。一个班级里,往往有些学生学习的较快,一些学生学得较慢,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应慌乱,而要耐心的指导,允许学生出现学习进度快慢不同的情况,教师要有耐心,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帮助。通过因材施教,求同存异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还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拥有求同存异的教学态度。这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为全面培养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它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教学;激发兴趣;扮演角色;多媒体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它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如果,我们一味地让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如此“沉睡”下去,可以想像,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情境教学成为丰富儿童语汇、发展儿童语言的极好途径。因此,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
一、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
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
从步入教室的那时起,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
2、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相对比较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考虑这一点,注意从这一点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信心去学习。
我在教学生学习拼音时,就采用了“拼一拼”“找一找”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三个复韵母的拼读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当我出示音节卡片时,学生们轻声拼读h-u-ang-huang,随着我抽动卡片,同学们一会儿拍手,一会儿摆头,主动积极的学习着,一张张音节卡片,一个个实物形象,一次次的演示动作,创设了极佳的教学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轻松。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就有几处对话,是一篇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我做了些头饰,还在黑板上画了棵小树,作为背景,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快乐的教学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学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使学生乐于学习。
4、语言形象生动、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缺少了语言人类将无法沟通,无法进行交流,语言已经成为人类沟通的工具,是人类传播语言的媒介,在创设情境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心声的场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好的煽情、启智工具,语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凝练,更优美,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利,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基础,是铺路石,学好语文是关键,语文课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孩子们学好语文。
三、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贯彻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不遗余力地探索和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为传统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新课改的实验进一步走向深入。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对新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上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对“情境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够清楚,不考虑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缺乏正确引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而情境教学则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语文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单纯为了课堂形式“活”而创设情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不考虑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没有反思。
4、多媒体课堂形式单一化。多媒体教学虽有生动直观的一面,但是如果一味的依赖就又会使课堂成为变相的满堂灌,只是把教师的单一讲解变成了机械的放映。曾听一位老师的多媒体课,这位老师整堂课就坐在电脑前一个幻灯片接着一个幻灯片放映,学生只是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这节课的讨论,像这样的课,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对此,我们还需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上反思,使其真正的服务于课堂,成为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并始终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但在近年来,理论界有些学者认为“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某一特定阶段的特定的教育方法,认为灌输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灌输过时了,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那么,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否具有科学性?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这些都是我们不能不慎重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对实现高校学生中国梦的重要意义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灌输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灌输“对象”主体必然不同,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高校的运用却具有新的时代意义。确保灌输理论在高校得到科学的贯彻,是促使高校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内在要求,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保障,是成就高校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科学含义
马克思1843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论述“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说明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从工人运动外部灌输进来。列宁是较为系统论述“灌输”的理论家。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详细论述了灌输理论,从灌输什么、如何灌输、灌输的必要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灌输理论。灌输理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关系的理性认识,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目的、有组织地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系统的思想理论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灌输思想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诞生之初和后来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急切问题,就是革命队伍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毛泽东同志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批运用灌输理论的人。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①,这里的“贯注”其实质就是灌输。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在全党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都要通过宣传思想工作灌输到群众中去。”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不仅重视“灌输”,更将灌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在与中国革命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被赋予了“牢记核心价值观,成就你我中国梦”的新时代任务。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学生成为“灌输”的重点对象,只有大力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才能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蓬勃发展,才能使他们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③的历史使命。
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④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面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唯有对其进行理论“灌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才能使其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我国高校学生思想基本情况
大学生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见解,能正确评价社会现实问题,但其信仰立场不坚定,容易受外界干扰。当前高校学生思想心态叛逆,自我主体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社会责任感和理想追求淡化。在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与追逐西方现代观念的思想碰撞下,大学生道德判断标准逐渐模糊,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推崇及时行乐、超前消费,认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金钱和物质享受。同时,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事物学习接收较快,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模糊的层面,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政治信仰容易动摇,时常用发牢骚的方式来发泄对现状、社会、生活的不满,而不加以思考。这些思想现状问题加大了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把个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产生当前思想状况的主要原因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高校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 高校学生自身心理问题的产生。当前高校学生基本上是90后出生,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老一辈中国人大不相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受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物质条件优越,自信又脆弱,承受太多家庭的期望,心理承受力不强,加之学业、情感、就业压力,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2.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健全,方法单一。学校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有的教师往往不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的接受能力,照搬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强硬的“灌输”,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而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另外,忽视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多个领域,教育模式单一。 3.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潮流之中,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都成为西方国家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载体。西方国家极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渗透,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而这些对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校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冲击,这种消极影响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严重侵蚀。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及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时有发生,诱发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使很多大学生理想淡化,价值观扭曲。
5.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不断加深。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反动、暴力、色情信息充斥着网络,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再加上西方势力的“西化”思想渗透,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缺失和自我的迷失。
实现高校学生的“中国梦”必须依赖科学的灌输理论,这就迫切需要对传统灌输理论的路径进行重新审视,并创建适合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灌输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灌输理论提供了科学内容,它的层次性决定了其构建必须采取上下良性互动的方式,这既可保证我们党的思想主线自上而下的纵向灌输,又可充分考虑到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接受能力,调动学生的思想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并最终内化为高校学生践行“中国梦”的自觉行动。
(一)科学的灌输理论是承载当代大学生成才梦的助推器
高校学生“中国梦”的实现首先应该强调自身的“成才梦”。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学生“成才梦”的实现中,强调理论的“灌输”并不意味着把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而是提供一种合适的理论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切身经验去理解、掌握知识技能。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既要坚持正面“灌输”,又要善于灌输对“灌输”理论的理解,科学的“灌输”除了向学生灌输各种科学文化技能及知识之外,更应该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和启发,逐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外到内的认知,提高高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创造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成才梦”。
(二)科学的灌输理论是成就当代大学生中国梦的内在动力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其基本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大学生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必要的科学的思想“灌输”。当今世界国际形式严峻,我们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分裂与反分裂,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长期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争夺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理论灌输,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新的应用推动我国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高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我们党要肩负起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就必须要有一批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适应当前意识形态的学生后备队伍,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革命理论,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科学的灌输理论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担当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
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对高校学生进行“灌输”的几个重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
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四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坚持科学的灌输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内容,才能帮助高校学生认清形式,辨明方向,使之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帮助大学生自觉担当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
①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演讲《论持久战》,至6月3日结束。
② 1996年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任务》。
③ 中国梦,是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④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是一门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创造力、增强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学科,它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构建初中美术高效课堂,可以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使学生获得快速、有效、全面的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试论如何构建初中美术高效课堂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在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的今天,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的作用,让美术课为学生所喜爱,改变美术学科的既有地位,以此为契机,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不仅仅在于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更应重视在不影响学生发挥的前提下自身的课堂参与度,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以及美术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性。本文从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体现学科特点、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多门学科相联系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很多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对教学结果较为重视,而真正关注教学过程的却寥寥无几。对于一节美术课来说,其成功的标准不在于教会学生什么或是让学生记住了什么,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而非仅仅局限于教学结果。在《关注你我他》一课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对人体比例进行认真观察,并引入数学中黄金分割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掌握新知识,又可拓展知识面。在高效美术课堂的打造过程中,教师应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走捷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的图片、实物及视频应保证清晰度,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时最好采用板书,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课程内容应避免流于形式,太过华丽的内容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重点。在高效美术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学过程合理科学是关键。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基于这一艺术特性,教师应合理拓展美术课堂的内容,将其引向室外,将学生的思维从课本、教室的固定模式中解脱出来,为教学内容增添新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入手,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遵循分工明确、目的明确的原则合理组织室外活动,避免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美术欣赏评述《隐喻现实》中徐悲鸿画马一课教学时,教师应先阐述徐悲鸿为在画中充分展现出马的神韵,经常到野外对马进行观察和研究,最终画出的马栩栩如生,令世人惊叹,然后强调认真细致的观察对于美术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细节进行细致观察和体验,引发学生的探求心理。在此基础上予以合理引导,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1]。
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诸多方法和途径中,激发学生能动性、调动其学习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一种。教师应对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综合运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如在生活用品的实用与美观方面,可鼓励学生将个人用品或喜爱的生活物品以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并从该物品的色彩、外观、构造以及功能等方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喜爱的原因,进而使学生实现效果的共享[2]。教师应结合课本中的相关图例,与学生一同分析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此合作学习过程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将学生个体优势充分体现出来,有利于对学生团体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使学生不会出现审美疲劳,利于学生愉悦地掌握知识要点,从而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弊端,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使美术教学更具针对性,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西方一些国家的艺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会产生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学生通过跨学科的活动可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提高。尤其在小学和中学的课程中,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密切和频繁。如与语文的联系方面:学生即可以利用静态的图像交流各种思想并结合各种图像分析和阐述各种主题,也可以通过美术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来提高儿童的素质,从而学好语文。而与数学的联系方面体现在学生参加美术学科的学习后,能强化、发展和实践数学课上所教的一系列数的能力。如:(l)在设计和制作艺术作品时,使用种种测量的方法。(2)认识和使用节奏、图形、排列以及其在空间中的关系。因此,一堂高效美术课的作用不仅可以体现在美术课堂之中,更可以将这种高效延伸到美术课堂之外。多门学科相互扶持、共同发展。
美术教育以美术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应在处理教学内容、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方法的应用等方面保持创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构建互动性的新式课堂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带来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达到高效美术课堂的最终目的。
相关文章:
6.高效课堂小组建设:做法与感悟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生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生成性目标的形成方式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教育目标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育过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成是教学目标的过程性特征,强调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情境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等多方面发展,对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动性表现了应有的尊重。在探索生成性目标形成方式中,分析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目标设置、师生关系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等影响生成性目标形成的因素,进而提出培养教师生成意识和能力、制定弹性教学目标、建构师生互动平台以及转变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生成性目标的形成。
课程目标是课程构成的第一要素。课程设计往往是以课程目标的确立为起点,课程目标指导和支配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切课堂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的多元价值取向从各个维度指向了课程所要达成的结果,其中“生成性目标”价值取向是紧跟新课程改革,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迎合学生创造性培养的重要维度。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它是宏观意义上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各个阶段的教育划分有利于实现长期的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又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主要体现在一堂课的设计与实施中的预设价值。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教育宗旨)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1]。美国课程论专家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归结为四类: “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其中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在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下备受关注,“生成性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在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目标”[2]。“生成性目标”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动态性、情境性以及课堂教学所富有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性价值。
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被理解为一种确定目标、完成目标与评价目标的过程”[3]。强调遵循教学活动的预设性目标,即“照章办事”,这是由于“预成论”的教学观认为,学习就是课本内容的被动转化和既有知识的简单叠加,教学目标、过程等是完全可预期、可重复的,机械性、封闭性亦是显而易见。使得生成性目标在课程教学开展之初就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被关照。从某种意义上讲,“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安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4]。
(一) “生成观念”的滞后性
“生成意识是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之一,是因为课程本身就不是一个静止的、完全预设、不能变更的教育要素。课程是可以预设的,但课程的发展价值并不就是一旦预设就能够完全实现的”[5]。但由于现存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教师职后发展规律等因素,教师的生成意识和能力不能适应学生和课程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不具备敏感性和洞察力,认为学生的成长就是单纯地积累知识、获得技能的过程;课堂出现“生成性资源”时,教师不善于将其合理转化为生成性目标来拓展课程教学的宽度、广度及深度,生怕超出预设造成课堂混乱而难以掌控;教师本身没有创造性思维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施行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二) “教材中心”的主导性
预设性目标在制定之初就将重点放在传授教材内容上,分析重难点、梳理知识点、强化必考点以及对“既定文本”进行完美的诠释和应有的继承。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封闭的教学内容决定了静态的教学组织,静态的教学组织强化了封闭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学目标也难以逃离静态预设的框框。“教材中心”使教学不需要“独具匠心”的艺术与创造、不需要“标新立异”的突破与创意,教师拓展教材会被校长婉言否定,学生跳出预设会被教师拉回轨道,预设性目标作为杠杆表面上是平衡着每一个教学环节,实则树立了教学过程与手段的一元对立,使得课堂成为死气沉沉的加工厂。
(三) “教学过程”的单一性
课堂教学的预设性目标来源于教师课下兴致勃勃地“备教案”,课上按部就班地“走教案”,“唯教案是从”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严格地被禁锢在牢笼中。一方面受外在教学制度和课堂纪律的约束,在预设教案下,所有课堂参与者都不得违背达成共识的课堂规训。另一方面学生受控于教师的内在信念与师生关系,教师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形式与过程。在师生关系及其主体性发挥方面,教师凭借自己在课堂上相对权威的地位,积极地发挥着自身的主体性、主导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微乎其微,严重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可能”以及个体差异。
(四)“教师评价”的主观性
生成性目标的是伴随着生成性课堂资源的产生而生成的,它的突发性、动态性是对教师课堂教学随机应变能力的巨大考验。生成性资源的产生和作用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它对学习者的主体发展、对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潜在的影响。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凭借主观意识对生成性资源进行评价,往往忽视了其隐含的积极作用;面对学生主动的探索、新颖的想法、跳跃的思维直接采用“纠正”手段,将溢出教学设计、违背预设方案的生成情境拉回到原有课堂教学轨道上来,致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发展被遏制在萌芽之中。
(一)传统课堂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师的职责仅仅被认定为:传授知识。生硬的、刻板的、自上而下的教学贯穿始终,教师无须随机应变、无须关注学生个体、无须预留发展空间;其次,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大多是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脱离,基层教师更相信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无法与时俱进、与现实接轨,加上部分教师自身安于现状,不能勇于尝试探索新型授课方式,“旧法”与“新生”的矛盾日益凸显。再次,关于生成性目标没有相配套的评价方式和" target="_blank">管理体制,自上而下没有一个相对理性的评价考核标准。 (二)教学强调“他组织”性
“所谓‘他组织’,即事物的组织化不是它自身的自发、自主过程,而是在外部动力驱动下的组织过程”[6]。“教材中心”所指向的就是“他组织”教学,将外部动力看作是教学的终极追求,教学活动仅仅成为获得某种东西(如好成绩)不可避免的手段。而“‘自组织’,是通过事物自己自发、自主地走向组织的一种过程,从而使系统不断地结构化、层次化”[6]。他组织性将学生与教学活动完全剥离,教学活动本身要达成的外在目标取代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目标,由于课时限制,教师无法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时间、渠道来进行“自组织”学习。“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7]。
(三)教师教学自主意识过强
在教育实践过程当中,教育群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有思想、有独立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大部分教师更倾向于在课堂上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完全根据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教学,几乎无法突破预设所带来限制,没有做好应对课堂上出现的超出预设范围状况的心理准备;另一部分年轻教师,他们富有激情,但急于实现自身价值,将课堂看作自我证明和展示的舞台,自认为是在挥洒青春热血、普度众生,殊不知丝毫没有关注过学生是否满怀热情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这都使得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体性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价值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性作用。
(四)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的活动。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普遍以结果评价、显性评价为主,以此达到选拔和甄别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塑造。原因在于当教师面对学校、家长、社会压力时,能够证明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程度的似乎就只有学习成绩,量化的评价更有说服力,教师不得不舍弃过程性评价、无视生成性评价;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使用多元化、多角度评价的意识,课堂上单纯地采用正确或错误回馈学生的评价方式已经习以为常。
(一) 关注教师生成意识和能力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学生作为一个异于他人的主体,自身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预知的过程,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呈现、情境的展现、问题的激发都会成为学生自我建构的契机。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运用自身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正确地将课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其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生成的新目标。其次,教师对预设性目标能够合理批判。即具有对课程目标具体化,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拓展、补充、增删,对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甚至对预设课程中不合理的方面进行改善,并在改善的基础上重建课程的能力。再次,将教师能否洞察生成、形成生成、运用生成列为教师考核“软标准”,并通过剖析和自我剖析、评课等方式来培养教师掌握形成生成性目标的方法。
(二) 制定弹性教学目标
弹性的教学目标是“课堂生成”的基础。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有意识地为促进课堂生成性目标的实现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静态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只有课前精心设计,才有课上不失偏颇的生成目标。为此,教师既要研读文本又要大胆创新,要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会成为课堂生成中最大的受益者。其次,教材的指导性可视为源头活水,巧用、活用教材,开放地、弹性地设计教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可能”加以预设,在课堂中准确洞察、敏锐捕捉动态生成中涌现出来的信息。让学生领会到课堂教学中,即使脱离教师预设的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是可以合理利用的。最后,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教学情境。杜威在他的“教育目的论”中就阐述到:“一个合理的目的,它的价值在于我们能用它来改变环境。合理的目的是应付环境的一个方法,使环境产生有益的变化”[7]。因此,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就在于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局面
(三) 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双边交往、互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双重主体,二者在教学中应以平等对话的角色出现。教师每天面对着的都是一些个性迥异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哺育、关爱、尊重学生,教学互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乐于同教师对话,善于利用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同时教师也将自己的看法渗入其中,借以消除师生隔阂,激活课堂学习气氛,从而避免教师的照本宣科以及教学预设性目标的限制;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挑战权威,教师抓住机会对学生适时而启、适时而发、适时而导,对生成性目标的形成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四)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教学评价首先要对既定性、权威性的评价标准发出质疑,被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评价体系的制定就需要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学生)的共同参与,既要体现评价者的价值,又要尊重被评价者的意愿。另一方面,评价标准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要求教师根据评价对象、内容、情境的变化,对评价标准做相应的调整,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对于课堂生成性目标的评价应该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拓展、思维活跃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作为评价标准,让学生有机会从多渠道、多角度展现自己的课堂学习情况,从而形成学生学习发展的全景,依据这些评价信息也可以与传统评价中得到的量化指标进行互相验证,全方位、个性化的评价结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准确的参考价值。
课堂教学生成性目标的形成方式相关文章:
3.浅谈现代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英语是高中课堂教学的重要课程,也是主要的考试科目之一。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高中英语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从全新的教学思维出发,建立高中英语教学新课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方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如何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认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情境教学法,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构建高效英语课堂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更适合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面对高中英语教学课时少、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如何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呢?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通过多年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和观摩,笔者认为,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足以说明兴趣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想尽办法,变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为活泼生动、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自由性提问、预设性提问、总结性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争取做到人人都能回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答题的自信心。如在教学选修8《Pygmalion》这篇阅读课文时,笔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然后欣赏电影《窈窕淑女》,不仅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也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尤为重要。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第一,在课前创设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对话或短文内容用英语回答问题,看图说话等,让学生置身于英语语境中,扮演语境中的角色,学生的情感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在教学lie与lay这两个单词时,笔者教学生口诀记忆法:“规则的说谎,不规则的躺,躺下就下蛋。” 当lie是“撒谎”的意思时,它的词形变化是规则的,即在词尾直接加-ed;当lie是“躺”的意思时,词形变化是不规则的,它的过去式lay是另一个动词原形(下蛋)。根据教材内容模拟交际情境,用直观的教具创设情境等形式,能使枯燥的单词、乏味的句型教学寓于情境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质量英语课的前提。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一旦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体谅学生,态度和蔼、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如教师应多对学生说“Well-done”“Good”“Try you best”“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 please”等激励的话语,来维护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注意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努力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方法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还应脚踏实地的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如何实现理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理想具有可能性、时代性等特征;信念具有稳定性、不同层次性等特征。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为什么学。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理想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关键词:理想信念 大学生 成长成才 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引言:针对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目标不明确,理想观念淡薄,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乐,以至不能将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有些同学甚至有“此时不乐,更待何时”的想法。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有关理想信念的具体内容。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理想各不相同,同一阶级、同一时代人的理想也不尽相同。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发展趋势的超前反映,即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给自己构成的未来美好蓝图。因此,理想不是人们主观的臆造,不是空想或幻想,而是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符合科学的目标。
(1)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需要、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影响人的理想的形成。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
(2)理想具有时代性。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1)信念具有稳定性。
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地,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
(2)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
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不同方面的信念和相应不同的信念。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因此,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理想信念能够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所以,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对我们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作人的根本。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需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是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效,充满自豪。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自身成才而发奋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把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总之,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所承担的任务与以往不同了,但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坚强意志。
三.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首先,我们要坚定对中共的信任,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地关键,坚定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心。只有紧密的团结在党的周围才能将自己的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联系在一起,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才能够自觉按照党的和人民的要求为人、学习、做事,健康成长成才。
其次,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相结合。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同时立志需躬行。志当存高远就是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从于一时一地的困难和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当然,雄心壮志只能建立在踏实的基础上,“雄心壮志需要有步骤,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不让它有一步落空”。(《华罗庚诗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页)
再次,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在逆境中孤而不堕,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应高潮而快上,乘顺风而勇进,抓住时机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
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自己的理想适应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每个人,都有或曾有个属于自己的梦,即所谓的理想,那么理想是什么,其意义又是什么呢?理想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基础上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理想的意义在于人们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他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认识的深化,理想亦不断的被调整、丰富和发展。理想具有客观现实性,预见性,超前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并且理想的形式是多样的,他有大有小,有平凡又有伟大,却都是独一无二的!
现在不少的大学生每天只会夸夸其谈,我以后怎么怎么样,可有谁再想我现在怎么样,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连今天的事都做不好,何谈以后怎么样。我们应该一步一步的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真正的认识自己,少做点空想,多做点事实,少想一点结果怎么样,多去享受一下经历的过程。事实上,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迷茫与困惑。因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实现了高考这一所谓“人生理想”后,由于迷失了目标以致丧失了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时常感到空虚无聊,找不到寄托,哀叹生活没有意义。中学生徐力、大学生马家爵事件告诉我们,人生需要一个理想目标,没有理想的人,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生活如荒凉的戈壁,更别提有所作为了。现在,大学生谈理想,有时候会觉得很抽象,谈未来,谈责任又觉得很苍白,很无力。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弄清楚自己是谁,在社会与他人心中的定位如何。
同时,一个坚定的信念,会让你勇敢的走着自己的路。信念也同
理想一样,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定的,对某种思想和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郭沫若说过“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如果把理想比作舟,那么信念就是帆。舟不能没有帆,而没有舟,更没有帆存在的意义。鉴于两者的关系,人们更喜欢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将它们视为一体。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的实现往往要通过一条充满艰险的曲折之路,有赖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奋斗。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有较高的认可度;他们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了解个体的发展与国家前途的内在联系;他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巨大变化,对邓小平理论有了逐渐深刻的理解。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党员在学校和我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有朝气,有热情,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精神,给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一部分大学生,包括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信心不够坚定,对社会主义前途存在模糊认识,某些消极、落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在大学生中还有相当的影响力。但是,空谈理想,不去实践,即使有着坚如磐石的信念,也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真正行动起来,一切才会变得真实,同时,机遇也是理想实现不可缺少的。
人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活着就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一个人有了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况且当代大学生还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不管你现在正处于一个什么状态,朋友,让我们一起为自己树立个目标并勇敢的为之努力奋斗吧!
摘 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关键在于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如下: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完善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优化学校环境,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在目前的情况下,当代大学生主要是指90后大学本专科学生,是指1990-1999年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从2008年秋开始,我国高校90后大学生不断增加,他们在理想信念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特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核心就是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身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3],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度重视。当前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自我的全面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理想信念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信念和理想一样,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理想和信念相辅相成,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常常理想即信念,信念即理想。
(一)指引奋斗目标,引导大学生怎样做人
一个人要想有意义地活着,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即使在前进中遇到挫折,也能使人看到希望,不迷失前进的路。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社会、塑造自身。在“四有”新人目标中,“有理想”摆在了首位,说明理想信念与大学生应该怎样做人关系紧密。
(二)提供前进动力,指引大学生怎样进步
理想信念是人生力量的源泉,给人们向着既定的目标奋斗提供了动力。当代大学生应高度重视并认真选择科学的理想信念,让未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在大学期间树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在确定人生目标的时候,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念作支撑,也才不至于迷茫。
(三)提高精神境界,激励大学生怎样为学
理想信念作为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高精神境界。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崇高、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努力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努力建设国家和服务人民而努力学习。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与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五四讲话中希望当代青年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格、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温家宝同志也希望青年朋友做有道德、有学问、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们,他们享受着三十几年改革开放的硕果,又承受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转型所带给他们的压力。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他们成了一家人的希望。他们备受关怀,甚至是在溺爱中成长,因此他们习惯于从家庭和社会中索取,享受生活。他们也缺少兄弟姐妹,在成长过程中特别孤独,所以长大后尤其希望与社会沟通,但又缺乏的一些素养和知识,往往就会受到挫折和失败。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很快,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独立且多样。怎样才能公正地评价80后、90后大学生?瞿振元在2009年五四期间所发表的文章中阐述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当代青年确实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确实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理想信念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首先老师们应当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课堂中设计讨论环节、进行案例分析等,从而丰富课堂教学生活,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能更形象而深刻地理解并接受教学内容。比如,在给学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章涉及的内容时,不是单纯的理论讲授,这样让学生觉得内容枯燥又乏味,可以增加课内主题讨论环节,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讨论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一个问题:立志须躬行。作为当代大学生,立志须躬行就是要落实到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从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同学们在讨论的环节中将获得更多的收获,更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当然在创新教学方式的时候也可以组织同学们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是灾后重建地区去参观考察。其次,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老师们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课外教育实践活动中,认真对他们进行积极的辅导教育,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为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总之,教学方式多种多样,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开拓与创新,为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适当选择,并不是一概而论。
(二)完善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每个大学生都有个体差异和特殊的实际情况,具有不同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而90后大学生更是如此。90后大学生经历丰富,思维活跃,见识广,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多,而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僵化,教学形式单一,不能够引起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学习的兴趣,这些已成为90后大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重要原因。据了解,大家普遍谈及了对思想政治课中的理想信念内容教学的改进诉求。对于该课程,课堂应该更开放,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教师传授,大家还应该有必要的交流和讨论,这样可以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此外,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可以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更加自主地学习。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改变简单化的群体集中灌输教学方式,向多元化、灵活性的方向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三)优化学校环境,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校园环境对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处事方式,乃至价值取向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是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场所,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构建积极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学生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还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老化,教育形式不丰富,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将理想信念的教育看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仅仅抽象地描述理想信念,使理论与实践、言传与身教分离,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导致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知行不一”等许多矛盾现象。
总之,在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地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尽量让我们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让大学生们的理想信念更加牢固,以更好地服务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潘子彦,王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实效性的张力架构[N].光明日报,2006-04-08.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4]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6.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观以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处在高等学校这一特殊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论文_浅谈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人生、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人生价值的各种观点和观念。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大部分的人都注重生命的长度,却忽略了生命的亮度。人生就像一条长长的面条,而人也是被偶然的抛到了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但不同的人其价值观也不同。 人生价值观是每个人判定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它不但引导我们追求自己的理想,还决定一个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所以在一个人的成就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人人都应具备的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大学生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会涉及我们的价值观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首先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
其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每一个人都想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也正是因为如此,人生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并不是在功名成就之时,而往往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人生的困境如何选择时,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困难和挫折原本是一块试金石,测试着人生意志的硬度。因此, 遭遇坎坷时,悲观失望,随波逐流,都不可取;只有迎难而上,牢牢把握人生的航向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最后我们要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们要明白怎样去‘奉献’,有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责任感,没有集体观念,很少有奉献精神,其实,他们完全不了解当代大学生。青年人大都满怀报国激情和人生理想,在这一群体中弘扬奉献精神,其实特别容易引起共鸣,但前提应该是方法得当、形式务实。现 在的年轻人对唱高调、说空话特别反感,形式主义的“奉献”是不可能引起他们共鸣的。每个大学生必须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大名鼎鼎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太阳星星月亮,那么不能发巨大光亮的人,可不可以心里想着‘只做一支蜡烛也好’,照亮身边的一圈人,照亮身边这个社会的角落?我认为这样就是一个非常非常远大的志向。
有的人像闪电一样声威显赫,有的人像彩虹一样炫丽夺目,也有人像流星,只出现一瞬的光芒,就销声匿迹;另外,还有些人像是绵密的雨丝,普降大地,滋生万物。 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令人迷惘的世代里,我们见证了人生的种种可能性。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背景、环境,有着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成就动机,但是,每个人也都不折不扣地,活出真情的自我。
世界可以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可以很大很大,世界是自我意志的表象,我们在看别人时,都经过了自己的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人是小宇宙,我心即是宇宙”。
参考文献:《我的精彩,自己决定》序,邱立屏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要:人生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且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的意义,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人们只有找到了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答案,才会自觉的为选定的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尤其是我们大学生,不久后就要步入社会。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定目标,努力奋斗,为实现人生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人生价值 条件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知识,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问题,对领悟人生真谛以及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人的价值是我们生活中最实际的问题,我们在思考自我价值的时候要涉及到价值的标准和评价。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成为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标准。当今社会条件下,为了更好的应对整个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和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价值观是十分紧急并且很有必要的。我们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明确生活和负担的责任,既要积极的看待生活,又要认真的面对生活。我们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明白正确对待人生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练意志,完善自我。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发挥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生命的创造力,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篇章。生命的长短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流星只有瞬间的光亮却能划出美丽的光弧,那满山的红叶只有在秋季才有昙花一现的时候,却给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一个人只有把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和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而有的人却碌碌无为一生甚至走向腐败、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所在。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然后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又是人生奋斗的动力源泉。为实现人生目的,我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练意志、奋发进取、努力拼搏。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的的人,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当人生道路崎岖不平,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的时候,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可以使人无所畏俱、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贵。人生目的就是人生的航行方向。它指引人生的航向。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会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要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为了认识生活应有的意义,明确人生应该追求的目标和方向。讨论人生态度问题有助于思考人的一生应该有怎样的生活。如果一个人不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那么对什么事都显得无所谓,这实际上是庸碌无为的人生观的体现。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他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在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身处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艰巨的任务,要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满腔热情的投人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适应当代的发展趋势,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挑战,人生就会有意义。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应该具备的条件有哪些呢?
一、确立目标,坚持不懈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探索的动力,就有了学习的方向,从而有了目标。”自己是否真的对选择的学科感兴趣?如果不喜欢,那么会影响自己更深更远的发展。相反若对自己选择的学科是非常的热爱,那样我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它,离成功就会更近一步了。但仅仅有了兴趣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制定一个奋斗的长远并且符合自己目标。一个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固然越高越好,但更重要的是要切合实际,要敢于和善于从基础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好高骛远往往一事无成。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还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勤奋靠的是毅力,更是永恒。有毅力坚持到最后的人,那才是在真正的成功者。还需要创新的勇气,引领我们在挑战面前勇往直前,永不言败。正是有了这些精神,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功.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我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变得异常复杂和矛盾。如何正确定位人生价值,完善自我?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幸福是我们人生中不断追求的。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人的一生会遇到多种多次选择。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不同的人生观,决定着选择者是勇敢还是软弱,是伟大还是渺小,是高尚还是卑劣。不同的选择又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人生有限,事业无涯。积极的高尚的人生观使壮丽青春得以延续,宝贵生命得到永生。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中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德质体全面发展
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不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也与个人品德密切相关。我不仅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受尊重的人。当然,这种尊重是互相的。首先,你要先尊重别人,才能被别人尊重。
三、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作为一个成功的人。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人时,我们还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兴趣,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努力培养对各项活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性格,成为一个有自制力、性格果断、坚毅、善于向周圈学习、善于听取意见、克服缺点的人,培养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培养良好的性格,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人格中的核心成份,是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评价及取舍时所持的准则。大学生在价值和人生目标的确定与追求上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动的方向和途径。只有将价值走向与自身成才联系起来,实现人生价值从实际出发到自身。要认知自己找到适合自己实现价值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积累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立足于现实,通过自己从事的事业来展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摘 要】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来封闭的状态,我国的国门也随之敞开,各种思潮涌入国内,其中有投身祖国建设的积极思想,也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消极思想。因此,此时期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引导,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现实和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人生价值观 树立
一、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面临的新形式与新问题
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文化观、政治观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我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行为中的地位。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为分、利益关系多样化,人们的思想互动的独立性、多变性日益增强。
这种形势,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竞争、创业意识,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不可能脱离国家利益而存在。国家利益时个人利益的前提和基础,追求个人正当的利益不能有损国家的利益。当代大学生认同并接受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在集体和社会中才能很好实现,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并未根绝。他们认为个人利益就在自己的身边,而国家集体利益离自己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有一部分大学生把先实现自己的利益作为为人处事的首先考虑的标准,任何事情,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了损失,而国家集体利益并不在考虑的范围内。这种思想行为是利己主义、自私自利的表现。
(二)就业观偏重安逸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社会就业存在一些不公平因素:走后门、裙带风、压制人才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认为走向基层工作是辛苦的、没有发展的。而公务员、教师这样相对等稳定的工作岗位是众多毕业生追捧的。这些岗位在大学生的眼中是较体面的、安逸的职位。
(三)重物质,轻理想信念。
一些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离自己的现实生活非常遥远,所以提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并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有的学生还对共产主义理想产生了怀疑,认为共产主义理想对市场经济发展没有促进作用。这些想法表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当代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中发生了动摇,这就非常容易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滋生和蔓延。这种思想在大学校园中表现:为了得到奖学金,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与尊严,向老师同学们抛洒泪水,赢得老师与同学的同情后,用奖学金去挥霍。[1]
二、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对策
(一)学校应在教育内容、方法上进行加强与革新。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是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是科学的,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是与时代紧密相联系的,因此,应围绕这几个方面内容向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才能够把握住正确的政治信念与政治方向,才能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马列主义的信仰者、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对于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观。个人对国家的热爱首先要了解国家的历史,只有知道了国家的历史发展情况才能对国家产生感情,才能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首先,高校应重视中国史、世界史的课程的教育,让大学生们继续深化与了解祖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其次多组织当代大学生参加历史教育活动,如:烈士墓参加祭扫、凭吊,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大学生对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和历史的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
3.教育方法由“显性教育”向“显隐结合”的教育方式转变。显性教育就是把教育者或是书本上的观点直接灌输给受教育者;而隐性教育是把所要教授的内容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掌握。教师要想做好价值观教育工作,在做好显性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隐性教育,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灌输到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中。隐性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课堂上进行专业通识课教育;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简短的对话,注重心灵上的沟通;也可以是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而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二)社会和家庭应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1.创建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那样:“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设、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2]正确的舆论导向,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所以,现代社会舆论媒体的作用之大,我们在利用舆论媒体时要牢记时刻宣传科学的思想、先进的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新的时尚风标,营造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民族文化的健康、科学、文明的舆论环境,给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以良好的影响和熏陶。
2.营造和谐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环境的塑造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不能只停留在吃饱穿暖,更应该多关注孩子心理上的成长,不能溺爱孩子,但也不能过去苛刻的要求,家长要与学校做好联系与沟通,应该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当孩子在思想情绪上问题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要让孩子充分人生到自己做法的错误,并且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识,懂得尊重父母、尊重他人,理性分析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明白犯错误不要紧,关键是要懂得及时改正。
参考文献:
[1]李姣姣.树立新时期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思考[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2]任文.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及其教育研[J].2010年3月.
大学生人生价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摘要: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可以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然而, 由于经验和知识方面的欠缺, 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因此, 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并发挥其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个人能力, 而且可以优化宏观、微观环境, 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人生价值; 作用;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 has been reflected from the school life, social life, family life,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students cannot achieve the value of life in some aspects.Theref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play its role.Thr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not only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improve students' individual ability, but also optimize macroscopical, microcosmic environment, so that students can better achieve the value of life.
Keywor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function;
大学生处于求知的时期, 其人生价值有自身的特点, 具体可以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然而, 由于经验和知识方面的不足, 使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因此, 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并发挥其作用。
一、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内涵
(一) 人生价值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从价值的一般本质来定义人生价值。所谓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效用关系。凡是客体的属性能满足主体需要的, 就是有价值的, 不能满足主体需要的, 则是无价值的。因此, 人生价值即作为客体的人的认识实践活动对于作为主体的自身与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可以从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来把握。当个体的实践活动满足自我物质和精神需要时, 即体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 当个体的实践活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时, 即体现了人生的社会价值。其中,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
(二) 大学生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大学生与踏上工作岗位的成年人在人生价值方面有很大区别。成年人可以通过从事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生产、创造, 取得工资收入、养家糊口, 来实现其人生价值;然而, 大部分大学生仍然是一个消费者, 一个依赖父母接济的受供养者, 人生价值方面主要是索取,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从人生价值的定义中, 可以获得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理解, 即指大学生的认识实践活动对于自身与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学校生活方面,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决定了其人生价值主要体现为学业成绩。
学习, 不仅是为了个人, 同时也是为了家庭与社会。因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需要家庭和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精神方面的支持。在家庭方面, 父母为了培养一名大学生, 需要在经济上和精神上有大量的付出, 同时, 国家和社会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也要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所以, 为了回报父母、社会, 大学生付出脑力劳动, 努力学习, 取得了成绩, 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三好学生”、“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 直接体现了学校和社会对他的肯定。
同时, 由于大学生生活在学校群体中, 其人生价值也体现在同学间的团结互助之中, 学生之间, 一人有了困难, 同学伸出援助之手;一人遇到烦恼, 同学帮助疏导;一人取得成功, 众人一起分享喜悦。
2、社会生活方面,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
接班人, 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平台。通过参加青年志愿者、勤工助学等活动, 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从而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家庭生活方面, 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要从孝敬父母抓起。
在日常生活中,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做家务, 来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 要尊敬和关心他们。父母由于各自文化程度、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精神需求也会不同, 因此, 要多了解他们的习惯、满足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意见、注重与他们的沟通, 使父母可以心情愉快地生活。
然而, 由于经验和知识方面的欠缺, 使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因此, 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并发挥其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中的作用
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具体可概括为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与人的思想品德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 而且可以为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的, 而思想动机又是由一定的人生价值观决定的。人生价值观, 根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错误的人生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会产生正确的动机, 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会产生错误的动机, 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
那么, 什么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如何对人生价值观进行评价从而引导大学生的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各种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 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了解学生现有的人生价值观。然后, 对症下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而, 使大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个人活着, 而应当为社会大众而活着,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 而在于奉献, 人生价值只有在为社会的贡献中体现出来。
(二)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人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 一个人要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 要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提升自身的能力, 其中个人能力不仅包括内在素质的提高, 而且包括人的潜能的发挥。
1、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素质的发展
大学生的素质由多种具体的素质构成, 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其中, 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 它影响着其他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1)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教育,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从狭隘的视野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中解放出来, 从而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促进了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2) 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增强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 同时, 有助于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随着各种竞争的日趋激烈、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等使学生产生了心理失衡和冲突。因此, 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心理辅导、情绪疏导, 帮助个体保持健康的心态, 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 消除病态、畸形的心理特征, 在心理教育与行为引导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潜能的发挥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当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自我的时候, 他们也就认识了自己的需要、价值观、态度、动机, 从而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发展需要, 挖掘人的潜能, 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追求理想的目标。同时, 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等方式, 培养人的自主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
(三) 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影响人、造就人, 同时人也能改变环境、创造环境。人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创造有利于人生价值实现的环境。
1、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所谓宏观环境, 指主体一切活动所赖以进行的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 具体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与灌输, 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社会共同理想, 引导人们认识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 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化解社会冲突;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和相互沟通的方式, 建立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 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2、创建良好的微观环境
所谓微观环境, 指与学生活动直接相关的环境因素, 具体指家庭和学校环境。微观环境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 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微观环境的优化方面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因此, 应注重家庭环境的优化。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对家庭环境有重要影响。然而, 由于父母观念、教育方法、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影响了良好家庭环境的创建。因此, 应注重父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在公共场合免费开一些讲座, 向父母传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以便他们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来影响孩子。
个体从家庭进入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就由学校承担。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规范、舆论强化来促进校园环境建设。一方面制定相应的规范, 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 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学校德育工具如广播、校报、宣传栏、网络阵地等引导优良学风、宣传高尚道德风气、传播健康科学的生活知识, 为个体的个性发展、品质形成、行为的养成建构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罗春丽.思索人生意义, 实现人生价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J].现代交际, 2011, (7) :220.
[2]阚乃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J].教育探索, 2010, (12) :119-121.
[3]杨鑫, 姜浩, 徐雁红.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与人生价值实现[J].前沿, 2009, (9) :175-177.
[4]刘振洪.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与历史责任[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9, (6) :1-6.
[5]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0-66.
[6]谢倩.思想政治工作新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15-20.
一、人生价值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容不得虚浮与浪费, 我们不仅要努力延伸生命的长度, 更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厚度。认真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 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活出无限的精彩, 这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课题———人生价值。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一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优秀代表,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 夯实综合素质基础, 逐渐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明确人生目的, 端正人生态度, 深刻认识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 用积极进取的实际行动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新时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对的困惑及对策
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是信息化的时代, 也是无线网络全面普及的时代。经过四十年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神州大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 融入时代发展大潮, 充分释放出我国的后发优势, 但是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 苍蝇蚊子也进来了!一些西方国家腐朽没落的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乘虚而入, 通过各种传统与非传统的方式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着潜移默化的侵蚀。大学生可塑性很强, 正处在自己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最美好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 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觉用实际行动抵制和消除各种错误思想的消极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工作中, 在与大学生的交流沟通过程中, 我们发现同学们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对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人生。
有的大学生认为, 满足于现状, 不挂科, 吃喝不愁就是幸福;有的大学生认为, 有钱就是幸福;有的大学生认为, 每天有网络游戏玩, 有言情剧看就是幸福。对此, 我们应该意识到大学生受自身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偏少、知识储备不够等方面的限制, 容易片面、非理性地看待和解答“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人生”这个人生课题。作为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我们要指导并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 物质生活的富足是幸福的重要方面, 但真正的幸福绝对不是“贫困到只剩下钱”, 身心愉悦、精神生活的高雅与充实同样是幸福的重要方面, 要引导同学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积极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要指导并帮助大学生明确,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奋斗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知之较少到知识渊博, 从贫乏到富裕的发展历程。“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只有在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 我们才能获得社会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认可, 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身心愉悦, 产生更强烈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2. 怎样看待得与失。
有的大学生认为, 自己在校读书四年物质上没多少收获, 而自己高中时代甚至初中时代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 在外打工几年春节回家都比较风光, 与这些曾经的同学相比感到很失落;有的大学生认为, 自己已经学了很多知识, 掌握了相对过硬的专业技能, 没有必要再静下心来继续学习;有的大学生认为, 自己已经在期末考试中挂科, 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甚至否定自己的未来。对此, 我们要指导并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大学四年是同学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是理论、知识与能力厚积薄发即人生的自我价值充分实现的关键时期, 正所谓同学们所做的努力, 也许暂时看不到成功, 但不要灰心, 你们不是没有成长, 而是在扎根;要指导并帮助大学生明确, 生活从不等待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的人, 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创新创造的人们, 同学们今天的努力与奋斗, 只会让自己逐步成长成熟起来, 只会让自己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本, 得到的终将是美好的未来, 而失去的只是肤浅、幼稚与迷茫。因此, 不要担心一时的失, 正所谓“吃一堑, 长一智”, 而是要善于总结经验, 勇于吸取教训, 坚持不懈, 这样的人生才会活出无限的精彩。
3. 怎样看待苦与乐。
有的大学生认为, 自己在高校读书四年几乎每一天都与书本为伴, 还时常在实验室做实验, 搜集数据、做记录, 这样的学习生活太寂寞、太辛苦;有的大学生认为, 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太苦太累, 比不上有的同学逃课睡大觉、玩游戏快乐。对此, 我们要指导并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奋斗是艰辛的, 今天的你们正在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正所谓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只有先端正自己的态度, 才能赢得人生的高度, 该奋斗的年龄不应该选择安逸;要指导并帮助大学生明确, 真正的有意义的快乐只能由奋斗的艰苦转化而来, 即苦尽甘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怎能享受到人生的真正乐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要勇于抓住机会, 甚至善于创造机会主动锻炼与磨练自己, 要准确把握苦与乐的辩证关系, 努力做知难而上、艰苦探索的奋进者、创造者。
三、在时代潮流中创造无悔人生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人生价值的黄金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当代大学生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报效祖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机遇。大学生要勇于和善于抓住机遇, 用实际行动在时代潮流中创造无悔人生。
1. 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 在为实现“大我”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小我”。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当代之中国, 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 国家需要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各个领域的人才, 这为大学生成就事业、报效祖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机遇。正所谓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如此美好的社会客观条件, 需要大学生认真把握, 用实际行动做到与历史同向, 与祖国同行, 与人民同在。
2. 从自身条件出发, 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人的自身条件会有一定的差异, 每一个大学生在做到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的前提下, 需要从自身条件出发, 依据自身的专业、兴趣、性格、能力及家庭实际来明确自己喜爱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只有这些关键问题都找到正确答案以后, 大学生才会确立起符合自己实际的, 经过努力奋斗能够实现的人生理想。
3. 认真学习, 不断积累, 努力提高创造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如果只有远大理想, 却没有实实在在的努力与拼搏, 没有实现人生理想的能力和本领, 那么再美好的蓝图只能沦为空谈。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 态度决定高度。事实上, 个人的勤奋努力, 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人生价值实现的水平。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课堂学习、课下实习、团委学生会活动以及社团活动等教育资源, 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提高自己, 不仅要认真学习, 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 还要勇于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式, 培养创新学风, 打造核心竞争力。既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又做到专业理论知识精深、专业技能过硬、专业实践经验丰富, 用勤奋与汗水创造出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让现在做的更加接近自己的人生理想。
总之,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大学生要理性正确地面对和化解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困惑, 坚定理想信念, 紧紧把握住新时代新机遇, 努力奋斗, 砥砺前行,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文献来源:邱级胜,金鑫.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人生价值的实现[J].人才资源开发,2018(12):55-56.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