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存在哪些问题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摘要: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树立核心理念,把以人为本落实和贯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去;把握市场取向、突出特色、资源保护优先和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辩证处理和统筹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和持续发展等关系。
关键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统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进入新世纪更是驶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源和新引擎。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要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准着力点,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核心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注重以人为本的内涵和产业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新时期的执政理念,是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它应当落实和贯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去。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与文化事业并驾齐驱的另一翼。基本的文化需求和权益主要通过政府主导,由文化事业来满足;更多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则主要通过市场,由文化产业来满足。文化发展繁荣就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生产更多更好的多层次的文化产品来解决群众的“精神渴求”和“文化贫乏”的问题。要改变和剔除那种“唯我独尊、唯我独高、唯我独艺”的贵族式眼光和作法,加大各种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力度。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真正做到平民化、大众化,做到通俗而不庸俗,雅俗而不低俗,大俗而不恶俗,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满足群众的精神和心理需要。让文化紧贴百姓的生活,乃至原始一点、粗糙一点、质朴一点、稚嫩一点、本色一点,对广大老百姓来说,也许正是其希望和优势所在。一些大制作的“豪华剧”,一些精品式的“评奖戏”,一些人造的“文化工程”,老百姓未必爱看,未必欢迎。相反,贴近他们的大雅大俗、大喜大悲,倒能释放人们当今社会生活快节奏、高风险、强竞争和紧张工作下的巨大压力。无论是经济化了的文化产业,还是福利化了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只有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要,才会变得有魅力、有受众、有前景。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只要是有益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就要允许存在,允许试验和探索。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搞成教条,把生动活泼的内容变成僵化的说教,把原不相干的东西硬塞进原汁的艺术和文化生活,弄得死气沉沉,这都是违背群众意愿和背离以人为本的,也是违反文化艺术生产和发展规律的。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就要全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人们消费什么,不消费什么,可以导向,但不能剥夺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办文化产业必须有市场眼光,人民群众欢迎和喜闻乐见的,必然是有市场和生命力的;反之,以僵化的思想和贵族式的眼光来看待和发展文化产业,必然会弄得毫无生机,失去活力。同时,要注重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和权益。文化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提供劣质的文化消费和文化服务,是对群众文化利益的侵害;文化产品的贵族化实际上是有意把普通群众排斥在文化消费的门外,这也对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构成了损害。文化产业应该面向大众,服务民生。我国古代的街头卖艺如说唱、相声、评书、杂耍等,既是民众乐于接受的大众文化,也是文化产业的雏形。文化产业的根基扎根于民众之中,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如何通过多方面的引导,刺激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意识,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全社会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要通过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提高民众文化品位,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费氛围。
再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要努力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本质上都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都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都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尽管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但它们的终极目的都是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促进与提升。对文化产业的评价,在无不良社会影响的前提下,无疑要直接用经济标准来评价,主要看它对国内生产总值、对财政税收和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看它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重大作用。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人的建设,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对人的素质提高有益,而不能有害,这是检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试金石。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包括了人的个性展现、文艺欣赏、娱乐休闲、旅游观光等等。可以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与公益性文化事业不同,文化产业更注重文化的娱乐性、消遣性、休闲性和益智性,使人放松自己,回归本真,从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人们自由发展的需要。
可见,以人为本就是要顺应民心,体现人性,表现人文,以这样的理念去经营和发展文化产业,产业必然壮大;反之,违背人心、人性、人文去办文化产业,去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大、空”或恶劣的“黄、赌、毒”,就只会使文化产业夭折或步入歧途。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把握基本原则
在文化生活中,各种文化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存在着多种链条和环节,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市场取向原则。发展文化产业无疑要以市场需求和导向为原则,既要按文化发展规律办事,又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文化既然是种产业,就必须采取市场取向,进入市场,到市场的风浪中去搏击。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市场。毫无疑问,政府的强力推动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宽松的环境和优惠政策的支持也是必须的,但文化产业能否真正发展起来,最终取决于市场,取决于市场的运作力、竞争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市场是产品的归宿和价值实现的场所,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
文化产业就是要创造一种吸引力、一种期待,去满足人们的追求和希冀。人们被文化产品或服务紧紧吸引住了,这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产业才能支撑起来。所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一定是要从市场着眼把握人们的兴奋点、共振点。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成功,最根本的是市场的成功,是这档节目市场导向和商业运作的成功,它对歌坛的影响,主要不在音乐方面,而在于市场操作方面。这昭示我们,与过去发展文化根本不同的是,要发展文化产业,就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必须勇敢地、义无反顾地投向市场。研究文化市场需求和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研发和生产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尤其要善于进行市场策划、营销和运作。不能到市场风浪中去“弄潮”,这种产业是长不大的,也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当然,市场取向有它的局限性。社会取向作为一种非市场取向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提升市场60取向的追求,校正市场运行的轨迹,弥补市场取向的价值缺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要通过整合,实现社会和市场两种取向的契合。
第二,突出特色原则。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而打造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创造个性、突出特色。有了特色、个性就会有品牌,就能形成优势。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巨头”,无不以或专、或精、或新、或强、或大等特色而称著。面对区域性分工越来越细,文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趋势,我国文化产业要求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展示自己的特色。这包括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风情特色、旅游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红色文化特色、创新文化特色等。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就是比较优势。立足自身的资源、人才和先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和主导产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在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去特色化”,把本来很有特色的东西搞得没有特色。比如,有的地方旅游资源原本很有特色、有个性,但偏要模仿他人,造出一些雷同的人为景观,把本来天然、质朴、秀美的景观搞得不伦不类。其实,现代旅游更多的是离开喧闹的城市,减轻快节奏的生活压力,让身心融入自然美景之中得到放松和陶冶。有的红色旅游,本可以让游客接受先进思想的教育和崇高精神的洗礼,却偏要编出一些毫无根据的神秘故事来“神化”,以为这样可以吸引游客,但这恰恰掩去了它的本真和亮色,在导向上也极不负责和严肃。模仿之路,是一条最容易走的路,但也是一条最没有前途的路;特色之路,是追求个性和创新之路,才是科学发展之路。我国文化产业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特色之路。“特色”二字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
第三,资源保护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人接一代人地永续发展。它要求今天的发展与利用,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资源和环境,而且要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和保护文化资源的矛盾日益显现。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摘要: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境良莠不齐。本文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结合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就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教学改革
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案的集中体现,它是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按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务必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目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对于这种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
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说法众多,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主要涵盖了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的教学,是以言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活动,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符号性以及人文性是其辅助的特征。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情形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工具性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努力培养学生以语言作为工具,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是其关键所在,而并非应试教育中通过考试、升学,唯分数论成败,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成绩,主要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教师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分数是根本,对学校而言升学率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通过教学改革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质应当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能力等,由之前有形的的表现形式转化为有着极为深刻内涵的内在无形的形式,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科学可行教学法,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享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成效非常明显。
许多教师理论研究的能力很强,熟悉各种教学策略,各种理论如数家珍,发表了不少论文、成果,然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活动相互脱离,片面地对教改理念进行解读,制定的理论方案不切实际,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肯定无法获得明显的教学成效。汉语言文学教学绝不能空口白话,教学方法必须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在教学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传统根基非常深厚,能够汲取的教学经验也是非常丰富,前人优秀的教学理念应当加以汲取,然而要想在新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情况,教师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全面分析与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实际,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发挥教学策略的实际价值。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绝对不可凭空想象,只有深入领会教改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不断分析、总结与提炼,从而归纳出适应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是一场持续改进的工作,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1]李秋、曲鸿雁. 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探[J]. 现代教育科学,2009(6).
[2]韩自波.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 时代教育,2009(5).
[3]宋凤娟. 转变旧模式 探索新方法——纵论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从总体上看传统文秘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文秘相关论文:《从文秘人才市场探析当前文秘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文秘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从文秘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却是大量的文秘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大量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文秘人才。“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矛盾体现了出了文秘专业教育存在很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本文试从文秘人才培养方向、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就业指导等方面探析文秘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文秘人才市场 文秘专业教育 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崛起,企业对各种文秘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各种文秘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大量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文秘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企业招不到合格的文秘人才。这说明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是看好的,但文秘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教育需加以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突出适用性,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
二、从文秘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探析当前文秘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人才培养方向
当前文秘专业培养方向与当前社会环境不相符的问题。当前文秘教育的培养方向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文员或管理等工作偏向于理论的或学术型的,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文秘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选择进入企业就业,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培养方向应顺应经济的社会的变化,把秘书岗位由行政秘书向企业秘书转化,办学方向面向民营企业,突出企业特色,真正落实解决当前文秘人才培养方向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2.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
过去大部分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针对性,结果专业口径越来越窄,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也给毕业生就业和转岗带来一定的困难。当前文秘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中小民营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文秘的分工不可能太细,据调查这类企业很经常要求文秘人员既能当文员,还能兼管财务、统计方面的工作或也能涉及外贸、商务方面的工作,总得说要求文秘人员是个“杂家”“多面手”,能一专多能。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性”为主旨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以实用、够用为主,增设选修课程,开设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法等企业特色的课程;突出现代文秘特色,设置外语交际口语、商务英语、英文录入、秘书英语写作、汽车驾驶技术等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要求的课程。
3.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从总体上看传统文秘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文秘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文秘专业的教学应把实践技能训练放在突出地位,以培养过硬的实务能力为主线,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本资源,利用学校的办公设备,如传真机、复印机、摄像机、投影机等设置进行操作训练。再者重视第二课堂,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挂钩单位进行实习、锻炼,让学生参与本校或有关单位接待、会场布置、宣传、庆典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秘工作经验,强化业务知识,提前完成由学生向文秘人员的角色转换。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直观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也较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查阅、分析各种信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性与实践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4.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的就业指导
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在校生生活在象牙塔里,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缺少了解,在毕业时择业过程中存在很大盲目性,缺少全局观念。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缺乏正确就业导向及对就业意识的片面认识,很多学生对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环境条件等的期望值仍居高不下,故往往导致择业失败。而学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还做得不够,就业信息来源分散,同时在对就业形势的预测和教育方面十分薄弱,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的宣传的层面上,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且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所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给予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培养学生自我分析意识。许多文秘专业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应该是领导的参谋、助理,做的是传达领导指令,检查督促的工作。如果只是打打字,,接打电话,忙于琐事,简直是委屈了。一个专家说过,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会扬长补短,择业阶段要学会扬长避短,就业阶段要以长带短。作为旁观者的老师要及时地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能树立起“人人有才,人无全才,个个成才”的自信心;但同时也要告诉学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
其次、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意识指导须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所以就文秘专业实践体系,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要强化学生的现代商务、现代办公设备应用和企业管理等职业技能训练,鼓励学生考取多种能力证书,如文秘职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普通话证书,汽车驾驶证,报关员等证书,以更好提高就业竞争力并能为就业过程顺利转岗打下基础。
第三、就业心理辅导。由于文秘人员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繁杂的义务工作,工作不定时不定量,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没有和职业相适应的特殊个性心理素质,恐怕难以服和,所以学习就业的心理辅导
课的开设对加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健康的秘书人格是很有意义的。
三、反思
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文秘工作也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要求。正确认识文秘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化文秘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文秘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一些全国性调查中,当被问到“谁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时,大多数人认为是私有企业主或演艺人员。但2002年底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是党政干部。统计结果表明,在10个群体类别中,只有2个群体被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全文如下:
阶层认同决定人们的社会冲突意识和行为取向,共同的阶层认同容易形成共同的阶级意识和行为取向。在对社会冲突意识的所有解释变量中,认同阶层是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人们自己的认同阶层更易于形成相对一致的对社会阶级阶层之间冲突严重程度的认识。调查表明,越是将自己认同为上层阶层的人,就越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较小;而越是将自己认同为最下层阶层的人,就越是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严重。尤其是那些主观上把自己归结为社会最低层的人员,更容易出现极端行为。例如,当我们调查社会公众“在同事或邻居因特殊事情邀请其参加集体上访时”个人所持的态度,结果显示,处于认同阶层的最低层的被调查者有37.4%持参加态度,明显有别于其他阶层。说明这部分人群更容易引发各种突发事件,其行为潜藏着较大的社会风险。这意味着,在现代社会,并不是客观阶层中那些贫困的人更容易参与和支持社会冲突。
人们往往认为,客观指标所标定的贫困阶层最容易抱有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产生激烈的社会对抗行动。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客观阶层中的底层在解释现在和未来“阶级阶层冲突的严重程度”这个变量时,并不具有统计推断意义;而更具有统计推断意义的解释变量是“认同阶层”。人们对贫富之间冲突程度、干群之间冲突程度、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之间冲突程度、劳资之间冲突程度的感知等,都与人们的认同阶层密切相关。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人们社会冲突意识的因素是不同的,在整个社会处于温饱线以下的时候,贫困人群是非常庞大的社会群体,贫困是非常普遍的社会感知,因而客观的贫困群体会对人们的社会冲突意识产生重要影响;但当基本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人们普遍处于小康生活状态时,认同阶层就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解释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指标。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其认同于哪个社会阶层,就会从那个社会阶层的立场出发来思考整个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目前国家快速工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认同阶层应当是更为重要的一个考察社会阶级阶层冲突意识的指标。
通过主观阶层认同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到,即便是将我国大城市市民的主观阶层认同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我国城市公众的自我阶层认同也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向下偏移”倾向。而且,这种向下的“偏移”并不是一种整体结构的偏移,只是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人偏少;自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较多。例如,在美、法、德、意、澳、加、日等发达大国中,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比例均在55%以上,连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也都在55%以上,较高的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均达到了70%以上,即便是较低的韩国亦达51%;而这一比例在我国的大城市却仅为46.9%。与此同时,国际比较中的另一个明显差异是,我国城市公众中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都低于5%,较低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低于3%,较高的韩国为9%,意大利为8%,印度为7.5%;但在我国的大城市,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群比例达到了14.6%。
我国城市公众的自我阶层认同明显“向下偏移”的倾向表明,我国即便在城市社会中也还远未形成一个中间阶层占主体的社会。这个结果的产生可能主要是因为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形成不同于一般国际发展经验的曲线,即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后,收入差距没有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在特殊因素和一些新因素的影响下,继续朝着差距扩大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特殊因素包括,非技术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财富积累速度的加快等;新因素则包括,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快速提升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收入的影响,以及信息成本快速降低导致的组织结构网络化变化和中等管理阶层重新分化。
社会中间层通常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即认为庞大的中间阶层可以在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起到“缓冲层”的作用,使激烈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得到缓解。在社会结构以中间阶层为主的社会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更趋稳定,更不容易受较极端思潮的冲击。因此,我国城市公众中间阶层的阶层认同相对缺乏,以及自认为处于社会低层的人数相对偏高现象,潜藏着一种发生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人们在利益格局变动中所处位置并没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冲突倾向,从利益的损失到实际的冲突行动之间还需要一些中间环节。根据统计分析推论,利益格局变动本身尚不足以导致冲突行为的发生,由利益变动导致的不公正感和生活满意度下降才是导致冲突行为产生的直接根源。由“不公正感”导致的收入差距原因的价值认识,使得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感受在心理上被“放大”。那些认为自己目前生活水平较低的人、认为自己未来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人、认为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人、认为当前人们的财产占有不公的人,都普遍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社会冲突会趋于严重。
因此,加大对各种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是保持社会稳定更为重要的政策举措。另外,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对改革中利益受损群体给予适当的补偿以提高其生活满意度,也是减少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4、社会分化的两极具有更强的社会冲突意识。
调查中发现,“迅速致富”和“迅速致贫”者都认为现在和未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趋于严重。过去人们较多地注意“迅速致贫”者的社会冲突心理,认为那些具有“相对剥夺感”者更易于形成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意识。但通过深入研究可发现:“迅速致富”(“在过去5年生活水平提高很多”)者也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趋于严重”。
造成生活快速富裕的人群也有较强社会冲突意识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在快速的社会结构变动中,尽管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少数人先富起来对社会有好处这一观点,但多数人都对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满,希望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使收入差距更加适度合理;在这种普遍的社会舆论中,富裕阶层也对自身财富的安全产生担忧。其次是因为人们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调查结果显示,最高层人员中有35.4%的人不同意多征有钱人的税帮助穷人,还有13.6%持无所谓的态度,两者相加约有一半的社会高层人员不支持多交税以帮助穷人。
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一些全国性调查中,当被问到“谁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时,大多数人认为是私有企业主或演艺人员。但2002年底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是党政干部。统计结果表明,在10个群体类别中,只有2个群体被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一是党政干部,二是私营企业主。其中,有59.2%的被调查者认为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排名第一;有55.4%的被调查者认为私营企业主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而且,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对这个问题基本形成共识。按照客观社会阶层和主观认同阶层这两种不同分层标准得出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处于最高层和高层的人员约有一半左右认为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而处于最低层和低层的人员中,约有70%左右的人认为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
城市公众产生改革开放中干部获益最多这种看法,与不同职业群体实际收入状况的比较结果并不一致。公众之所以产生这种看法,主要由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企业经营困难,而且市场风险越来越大,“下海”已不再是“发财”的代名词,相比之下,公务员成为收入比较稳定、收入可以不断提高、生活的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就业)比较完备的职业;二是某些官员中严重的腐败问题以及一些腐败大案要案犯罪金额的曝光,在民众中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影响了干部在公众中的形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城市面临着两个最棘手的社会问题:一是失业下岗问题,占被调查者的70.4%;二是腐败问题,占被调查者的54.7%。这项调查结果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惕。
多数城市公众都认为,当前我国劳资冲突的问题比较严重。其中有两个比较醒目的结果:一是对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冲突问题感受最强烈。调查者在对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四种类型的劳动关系进行比较时,认为私营企业中劳资冲突最为严重的人数最多,这与我国私营企业用工和管理制度不规范、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证等现实原因有关。二是对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判断对其社会冲突意识的影响最为显著。分析表明,对“国企管理者与劳动者”冲突的判断,是影响人们对整体社会冲突感受的最重要因素。这可能是因为国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且人们对国企劳动关系冲突的心理承受程度比其它类型企业要低。
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人们对劳资冲突看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些符合常识判断的因素,如职业地位较低、收入水平较低、自我认同阶层较低的人群以及近年来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的人群,都更倾向于认为当前劳资冲突问题比较严重;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容易忽略的新因素,如教育水平较高者、年龄较轻者和居住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人群,对劳资冲突问题更为敏感。
人们对劳资冲突强度的判断越高,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就越低,他们越可能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并对整体社会冲突程度作出较高的判断,在实际的行为倾向上,他们也越可能采取比较激烈的冲突行为来处理矛盾和纠纷。随着人们教育素质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劳资冲突问题将更加关注;而在现实中,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私营企业的老板会为了降低劳动成本而损害劳工利益,从而导致劳资冲突的进一步加剧。因此,如何有效地调整劳资关系,解决劳资冲突,将是保持未来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高级形态的管理职能,它最终的绩效应该体现在企业的经营业绩上。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经过11年艰苦研究,总结了200多家企业绩效情况,最后集中到10家典型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关系上,证明了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论文。内容进行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文如下: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长期生产经营和发展而形成的,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认知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是企业及其成员价值观、经营哲学、行为规范、企业形象的总和。广义的企业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层面的企业文化,主要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象,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二是制度层面的企业文化,它规定了企业员工在工作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三是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渐积淀而成、具有牢固基础的共同观念和思维方式。狭义的企业文化主要指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2.1企业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形式
有些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流于形式,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把企业文化当成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标语,标语牌板和专栏画廊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中小型企业张贴有“改变观念、与时俱进”、“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口号,每个企业形式雷同,缺乏个性,显示不出独特的优势。表面文章做得像模像样,但因为脱离了实际,搞形式,忽略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由于企业文化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没有成为企业员工自觉的工作理念和行为方式,自然也不能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2.2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和个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风格与形成的传统就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一样,所以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一致。现实中不少中小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准确地提炼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盲目照抄照搬,模仿甚至完全复制国内外其他企业模板,在形式上大同小异,在内容上对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没有深度开掘。这样的结果导致很多企业文化似曾相识,千篇一律,没有突出本企业鲜明的文化个性,真正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寥寥无几。
2.3缺乏企业文化的战略思考与员工参与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倡导的意识形态,与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之间不免存在差距,其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搞几次文化活动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提出企业文化模式、制定有关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形成文化共识,直到企业全体员工的观念达到一致。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普遍未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没有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来自外在要求,而不是内在需要。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文化建设长期性认识不足,急功近利,敷衍应付,缺乏高度的责任感。
3.1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经营能力和领导风格,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中起着设计者、倡导者、创造者和示范者及激励者的角色,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深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才能开拓视野,驾驭不断成长的企业。只有如此企业管理者才能以自觉的文化战略眼光,推进企业文化的构建、整合和变革,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层次。使中小企业具有应变各种环境的文化底蕴,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3.2完善的制度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同时企业文化也需要有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常常被忽视,一方面导致了只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产生了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代替企业文化建设现象,宣传教育和灌输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成为主要手段。另一方面,不考虑本企业管理的实际,想通过照搬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完成本企业落后管理的转变。这都是对企业文化的片面认识所引起,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关系,完善的制度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完善的基础管理,文化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在塑造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把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企业制度中,在制度的执行中,强化企业的价值观念,规范企业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行为规范。
3.3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与时俱进
创新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借鉴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并融入到本企业文化之中,成功塑造出新的企业文化。本质上讲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文化的创新应该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思考。从企业内部来看,要营造学习气氛,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要有学习的好习惯,学习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学习也是创新的源泉,也要从政策上、资金上、设备上等多方面为企业文化的创新提供绿色通道。从企业外部看,企业是社会的组成元素,企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
3.4企业领导者要在灌输的基础上做出表率
从目前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实际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仍多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实施,多以宣传、灌输为主。然而,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仅仅宣传、灌输所能承载的。企业的核心理念只有从倡导到实践再到形成习惯,最后溶入到员工的血液,最终成为信仰,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从企业文化实践看,领导的身体力行尤为重要。领导的带头作用体现在带头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和带头执行企业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领导必须要在道德风貌、行为准则上高于一般员工,成为企业精神的代表。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融入传统文化的精华,突出企业的特色,及时予以特色发展和完善,不断创造新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安全标识是指使用招牌、颜色、照明标识、声信号等方式来表明存在信息或指示安全健康。安全标识(SID,security identifier)也是Windows NT以及2000操作系统中独特的字母数字串,它用于识别NT/2000系统网络中的各个操作系统以及各个用户。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我国旅游景区安全标识系统的特征及存在问题相关论文。文章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谈我国旅游景区安全标识系统的特征及存在问题全文如下:
(一)规范、标准
景区安全系统既然在给游客传递“安全”的信息,就务必要做到信息与表达不能存在错误,其使用的语言、图形图案必须要符合国家规定,不会致使游客误解所需表达的意思,否则安全标识将丧失其最基本作用。
根据这个要求,在设置安全标识时我们应做到:文字表述清晰,书写不能有误,不能运用篆书、草书等不易辨认的字体,字体大小应符合人们的视觉要求,图形、图案符合GB/T15566―1995图形标识设置原则与要求的规定,颜色运用上应符合GB2983―1983安全颜色的要求与规定。
(二)直观、简洁
旅游景区的安全标示设计不同于一般的服务标识系统,游客在安全标识牌前停留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经常在走路、休息的时候接受安全标识传递的信息,因此就要求安全标识应该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以及简单明快。
(三)环保、生态
旅游景区的安全标识的设计灵感主要来自景区,目的则是服务景区,而且随着我国游客的旅游需求的高端化趋势以及生态意识的加强,旅游景区的安全标示应该更注重环保和生态性,做到和景区融为一体。安全标识的环保生态性具体表现在:造型上与景区的自然风光保持一致,不显其突兀;制作材质上耐久性强、可回收、易分解的材料,如临时性标识应能做到反复利用,永久性标识则应持久耐用;色彩选用上除符合景区主色调外还应体现其生态感觉。
(四)独特、美观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服务水准的提升,人们已经渐渐意识到景区内任意一个安全标识都是景区景观构成的一部分,在设计时必须考虑与景区整体环境和谐统一。安全标识通过其本身的造型、颜色、轮廓、肌理等向人们展示其形象特征,表达某种情感,因此旅游区安全标识制作时,需要注重其形式美的规律,在造型风格、材料材质、色彩基调等方面都做到“条件统一”、“富有个性”等原则。
安全标识的独特审美性表现在:在比例尺度上,安全标识是在景区环境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因此在满足其空间环境的需求之外,还要对标识本身的造型样式、大小、高度等外在形式进行仔细推敲,使其本身具备了视觉审美要素;材料质感与色彩基调上,肌理与色彩是构成安全标识的主要要素,因此在安全标识设计时,标识的材料与色彩低调在满足景区色调的同时,体现本身的视觉艺术性和审美性:传承地域文化也是安全标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安全标识各种要素设计时,将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符号作为其设计灵感的来源。
(五)人文关怀性
旅游景区安全标识服务的对象是“人”,是人们走进自然的引领者,是人和自然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安全标识在景区中的最大作用就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安全标识在设计时将美学、符号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相关理论引入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宜人的尺度,优美的造型,协调的色彩,恰当的比例、舒适的材料的安全标识,能够给人们的旅游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安全标识的人文关怀性主要表现在:在标识的设计中,其造型、尺度不但满足了景区环境的要求,还满足了人们在视觉上的要求以及在操作界面上的合理性;另外,安全标识服务人群还应该具有广泛性――顾及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健康程度的人群。
(一)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
安全标识牌在景区中虽然不是平均分布的,但在平面布局时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应该按照一定规律合理布置的,而不是随意放置的。目前很多景区安全标识功能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景区建设中却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仍然将其看作是“补丁”工程来对待,直接导致了很多景区存在安全标识数量不足、信息量小、放置不当等问题,游客误解其传递信息,直接导致了景区所提供旅游服务质量的下降。
(二)造型单一,尺度不协调
标识牌造型单一,只重功能性,艺术表现性弱,标识牌形体尺度上缺乏整体、统一考虑,规格大小不一:多个标识牌组合设置时,形体之间由于缺乏视觉上的关联性,导致视觉效果上的混乱、不协调。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景区还未意识到安全标识对于游客的作用,导致在安全标识的设计、制作上粗制滥造,景区标识根本不是经过精心设计而且直接在厂家购买,批量生产导致很多景区的安全标识都是完全一样的,经调查:黄颜色、方形的标识牌使用最多,最后出现了同一个牌子被多次放置在不同类型的景区当中,这样的安全标识很难体现出景区风格。
与此同时,安全标识在细节处理上也很少能考虑到人的需求,标识设计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游客在使用时候的不。安全标识的设计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人――机――环境”的和谐共处,游客通过标识来认识环境,作为中间纽带的“机器”应该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
(三)标识语言生硬,缺乏新意
调查了解,我国旅游区安全标识内容过于单调、生硬,缺乏新意。大多都是“警告、禁止、不准、违者罚款”等带有警告、命令等口气的语句,当游客看到这些标识的时候,心理上就会降低对这些景区的好感,有些叛逆心理较重的游客甚至会因此而“尝试”其禁止的活动内容。虽然,各个景区建立这些标识的目的都是保证游客安全和景区环境清洁,但如果能够用诙谐、新颖、有趣的语态,必然会给游客带来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既能起到标识的警示指导以及传播景区文化作用,也能为游客创造愉悦的游览氛围。
(四)缺乏双语标识,翻译错误
面对日益增多的国外游客,我国很多旅游区却并未增加外语标识,包括国内一些4A级景区在内,很多景区在双语标识的设置上严重缺乏,此外还有翻译错误等现象,这会严重降低国外游客对于景区的好感度。
(五)标识后期维护力度不够
此外,标识后期维护力度不够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旅游景区中标识系统是景区的形象所在,然而实际当中标识系统维护较少、破损严重。因权责不分,以及疏于对现有标识的维护,致使大量的指示系统中的标示标牌被盗、被损,严重影响了景区形象。所以,建立旅游景区标识的保护机制,也是完善我国景区标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旅游标识系统是一个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一个景区的门面。一定要具备引导、宣传、管理与解说的功能,协助游客更好的进行游览。但是我们国家的旅游标识系统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这些都是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整改的,从培养人才、规范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升旅游景区的管理与服务,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财富。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中国的旅游资源异常丰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我国旅游业也不可避免的会面对很多问题,如果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那么我国旅游业必将会得到顺利的发展,相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处理,那么势必会阻碍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对旅游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概述,然后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或者参考。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存在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产业,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还带动了文化娱乐、邮电通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发展。现代旅游经济是一种包括旅游者经营、消费、市场等活动的经济运行子系统,是我国国民经济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我国旅游业中始终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基础设施落后、管理粗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一定要积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治理。笔者针对自己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将其融入本文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探讨之中,相信本文的分析一定可以为同行业人士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一)经济条件逐步宽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得到了不断发展,同时人民收入也得到了增长,因此需要在旅游业上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上居民的旅游消费支持为旅游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在这种条件下,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必然是越来越宽松的。
(二)旅游经济政策趋于成熟
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各地政府也开始积极参与到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队伍中。大西部开发策略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作为根本点,重视在生态环境上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这也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政策性指导方向。
(三)旅游生态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近年来国家将资源保护、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同时地方政府也进一步明确建设的重点,对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全面实施,坚持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以及水利水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保护。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旅游业的重视度也逐渐提升,很多都会利用自身娱乐的时间进行旅游,从而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a旅游业属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产业。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很多城市都利用自身的特点,来打造出旅游城市形象,从而来更好的吸引国内外客源,并且有效的提升了我国国民经济。并且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也会随之发展,这样将会有效缓解我国的就业紧张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开展了一些旅游活动,并且我国也建设了很多的旅游度假区,这样人们进行旅游时,不仅仅是对美丽风光的观赏,同时也能够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从而来充分的放松自身的心情。目前我国十分重视文化旅游,很多城市都根据独特的文化历史进行旅游主题的设置,从而来将自身地域独特的文化习俗展示给游客,这样不仅仅丰富了游客的精神世界,同时也促进了本地区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一)设施建设落后
因为受到财政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在旅游设施上的投入非常有限,很多情况是花钱多的项目上不去,只能简化建设。我国中西部旅游景点的交通状况并不理想,甚至民航都不能达到,客运能力非常差,而铁路却经常处于一种超载运营的状态中,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正常发展。“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在这里几乎是行不通的,如果连基本的服务设施都不完善,是很难吸引游客到这里参观的。
(二)市场竞争机制的缺乏
在国家的高度保护下,国有企业享有对国际旅游业的经营权,这种经营模式并不能将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在体制上也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现象,旅游企业很难走入市场之中,企业的自我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加上我国在财政制度上实施各地分灶吃饭的制度,在各地区之间进行市场分割,出现大量的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现象非常严重。在这种形势下,旅游业的竞争力非常分散,在强大的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显得异常软弱无力。
四、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积极引进国外的资本与技术设备
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吸引游客到本地的旅游景点,并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产业进行发展,在宾馆饭店、旅游设施、交通设施等方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并突出一定的地方特色。而我国目前在财政上存在着严重的困难,在旅游业上的投资非常有限,并且这种现象在几年之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要想对旅游业以及相关设施进行发展,这必将会与投资短缺的现实情况形成非常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放眼到更大的范围中,对外扩大开放,并与旅游经济相关的产业一同发展,积极引进国外资本、技术设备、管理经验。这样我们才能在较短时间之内对我国目前的旅游环境进行改善。
(二)对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建立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旅游经济业中的国际旅游业务受到了国家的高度保护,因为国内旅游业务的缺乏以及设施、专业人员的缺乏,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服务质量每况愈下,服务素质非常差,为了对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的提高,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宏观管理,进而使旅游企业以及相关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尤其是对一些国有旅游企业,应该对其经营机制进行积极的转换,坚持政企分开,再将这些国有旅游企业推入竞争市场中,将这些企业的特权与保护取消,这样旅游企业就可以在市场机制下得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促进自身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并与相关国家管理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最终不断推动我国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然而世界旅游业的竞争随着国际旅游产业的转移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旅游产业也在经历着重大的挑战与变革。旅游业是否顺利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随着旅游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多种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旅游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对合理的发展策略进行制定,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增长做出相应的贡献。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创意。特别强调“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并强调文化旅游的“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产业”是一种生产行销模式,两者的连接点就是“创意”。因此,文化旅游可以理解为“蕴含人为因素创造的生活文化的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丰港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等方法调查分析大丰港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紧密联系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大丰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政策,规划出未来大丰_有的海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发展海洋经济、服务沿海开发提供技术依据。同时,探索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先进模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路。
【关键词】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探究;大丰港
建设“一带一路”是以同志为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的新一轮扩大开放战略之举,中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于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这充分说明了“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已被列入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中,海洋开发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江苏是海洋大省,拥有着1040公里的海岸线。然而江苏省每年的经济生产总值中海洋经济所占有的比例并不高。因此,江苏应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大丰港地处江苏省东部沿海,为江苏沿海三大重点发展港口之一,自然成为了这任务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大丰港在港口建设、海洋生物制药以及海水养殖等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虽然大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及湿地资源,其中国家级的有麋鹿自然保护区和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但是在海洋旅游经济上却一直未能取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应该对大丰港海洋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系统整合;合理开发港口周围资源,优化创新大丰海洋旅游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大丰当地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并使其发扬光大,为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笔者通过考察大丰港区的自然环境和现有旅游资源, 从探索发展海洋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出发,以该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为优势,试图在大丰港发展以滩涂、湿地资源为特色的海洋旅游产业,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旅游产业等方面寻求一些有效的措施,形成海陆联动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2.1 基本情况
大丰港位于江苏省1040公里海岸线港口空白带的中心位置,管辖面积占500平方公里,是国家交通部规划的港口项目和江苏省跨世纪五大战略工程,国家一类口岸,距上海港仅有250海里,成为上海港北翼的配套港口。大丰市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江苏海岸线中部,大丰港属深水良港,目前已经通航,成为联接上海港和连云港的中心港,是苏北和苏中地区的出海大通道。
大丰港交通运输比较便捷,与沿海高速、宁靖盐高速、徐淮盐高速以及新长铁路相连。大丰港距盐城飞机场有45公里,到上海市区仅2小时的路程。现代化的立体交通格局已初步形成。大丰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湿地资源,临近港区就有两个国家级生态保护区。随着港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港区配套的海洋文化旅游将有很大发展空间,现有资源将会得到更大的开发利用。
2.2 自然资源
大丰港海岸是堆积型淤泥质海岸,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沿海滩涂拥有芦苇荡、东沙岛等自然风光带。东沙岛处于大丰海岸线外侧,距陆地海岸最近距离为12公里,实际上是沙洲,有着涨潮是海,落潮为滩这一奇观,成为东沙的独特之处。潮水的涨落是有规律的,正常是半日潮,两涨两落,小汛时一涨一落,所以去东沙,必须随潮往返。
大丰港海岸湿地景观独特,品位较高,生态环境在全国具有唯一性,集大海、滩涂、湿地资源珍稀动植物等旅游资源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是生态环境保护完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湿地。国家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个海涂型自然珍禽和湿地保护区,已经被联合国接纳为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港区以丰富的特种动植物以及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为特色;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数量已有2300多头,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麋鹿饲养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重返大自然野生麋鹿放养基地。
2.3 文化资源
大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成陆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大丰人文荟萃,元末张士诚在大丰白驹场领导大规模的盐民起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故里也位于大丰白驹。清末明初,由于大丰的海岸线不断东移,大丰盐业生产量呈衰落之势,张謇发起废灶兴垦运动,历时30年,一举使大丰从主导盐业向种植棉花转变,通过后人继承发展,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解决温暖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毛泽东曾说过:说到中国的纺织事业,不能忘记张謇。现代历史名迹还有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纪念塔,粟裕指挥部,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等众多的文化资源。
3大丰港海洋旅游业进一步开发的瓶颈
大丰港的交通虽然的了长足的发展,但直通周边大城市的高铁还未建设。因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发展。另一方面港区常住人口数量相对不足,配套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大丰港海洋旅游业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产品设计理念有待提升。目前,大丰的旅游资源开发虽有一定的发展,现有的旅游产品难以突出大丰港旅游资源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程度较低,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如品位极高的湿地景观优势以及丹顶鹤、麋鹿等生物资源的开发缺乏特色和内涵。由于对资源特色的开发程度不够,与其它著名旅游区相比,竞争力显得不强。
4.1 充分做好调研,指定合理的开发计划
滩涂、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调节洪水、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是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鸟类最好的栖息地和生长地。国内外一些湿地旅游业盲目开发的教训警示我们,由于事先没有对其开发可行性进行有效的论证就盲目开发各种旅游项目,结果导致对环境和生态严重污染,从而使旅游价值明显降低。
大丰港区目前的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遭到了破坏。时至今日,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已超过往常,旅游爱好者更崇尚回归大自然,享受原生态。以滩涂、湿地旅游为代表的原生态旅游项目将会受到旅游爱好者的亲睐。因此,在大丰海洋旅游规划和发展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修建污染大的旅游项目,以生态效益和长远效益为出发点进行规划和设计。例如:观赏湿地野生动植物,尤其野禽是大丰滩涂湿地旅游的重要内容。另外,由于滩涂、湿地拥有优良的空气和饮用水资源,可在区域内修建低密度的度假村,这样既能保证滩涂、湿地的生态系统不会人为破坏,亦可以保障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4.2 拓展海洋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项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大丰港位于综合实力最强、最具开发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连接上海港和连云港中心港,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港区处在海洋性暖湿季风气候带,常年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大丰滩涂是江苏省滩涂面积最大,野生动植物繁多,湿地景观最具特色的地段,近百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和近千种动植物栖息和生长在这片滩涂上。
港区内有国家级麋鹿保护区,中国最大最古老的盐场,珍禽园,大丰海洋科技馆,大丰海洋植物馆,海贼王主题公园正在建设当中。然而,大丰港内的这些关于海洋文化的旅游景点还都在建设之中,且规模都不是太大,与国内大城市的一些海洋旅游开发还有很大的差距,且周边的一些配套设施都还未能跟上。因此必须借助地方的历史及文化背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和项目,成为了大丰港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4.3 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构筑综合旅游网络
大丰港是新建的港口,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将旅游业做大、做强。现代旅游业由于交通的发展,跨城市、跨省乃至跨国的旅游项目已成为正常之事。因此,单靠港区内的一些海洋相关的景点已不能完全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必须整合周边的旅游资源,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旅游网络,在旅行社推出一系列中、短距离的旅游线路,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大丰休闲、观光。
4.4 完善建设基础设施,积攒人口发展旅游
社区参与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的重点是让社区居民成为海洋文化旅游建设的利益共同体,让社区从关心海洋文化旅游建设到直接参与海洋文化旅游建设。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景区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周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普通的居民区很少,旅馆饭店也很少,这也侧面体现港区人口不足,从事旅游的人口也肯定少,商业化程度也低。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兴旺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并且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也可以从基础设施这个侧面表现出来,这个景区附近有几家星级酒店,几条快捷方便的交通线路,几家商店饭店等等,都是地方旅游产业实力的衡量标准。因而积极建设景区周围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大丰旅游业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总之,基础设施,人口人气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合理地发展港区港城仍是一大课题。
4.5 加强特色宣传力度
一个地区的景点再美,如果不加强宣传推介,关起门来搞发展,就会“养在深闺人未识”,从而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提到巴黎,人们就想到“艾菲尔铁塔”;说起中国长城,谁都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大丰港虽然位于湿地之都,麋鹿故乡,然而品牌效应还能真正形成,所以可以在一起主流媒体上开设专栏专版,向公众推介大丰的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同时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比如,举办具有地方特式的主题活动,邀请名人来大丰采风观光,使其影响力波及全省甚至全国,让更多的人关注大丰的旅游发展。
随着全球陆域经济进入资源制约发展的瓶颈期,国际竞争正在从陆地向海洋延伸。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当今时代,“海洋强国” 战略的加快实施,为江苏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提供了良好条件。海洋旅游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大丰港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实施旅游新港战略,加快发展沿海蓝色旅游,打造景点景区,形成富有吸引力的蓝色旅游线路,以满足海洋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尤其是中国的农业发展,更是经历了一个“牺牲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特殊时期,利用农业剩余剥夺了农民的劳动和财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的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农业产业政策的各个方面来支持农业的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探讨我国农业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对经济发展也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是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被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解决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法律是一种非常有约束力的制约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业产业;政策;问题;法律的对策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并不是一个优势的产业,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工业生产,但是对农业生产还不是非常的重视,我国也逐渐开始进入了一个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农业依然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一定要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对其加以改进,其中,法律措施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1.1 农业政策与农业立法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在农业上出现的问题却一直都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困境,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我党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同时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了宏观调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在我国法律体系逐渐完善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立法也在逐渐的完善和进步,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基本法、农业法律法令、农业法律规章、地方性的农业政策和相关的规定。
1.2 我国现行农业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1.2.1 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粮食的直补资金多数情况下都是知道了种植面积之后才开始发放的,这和粮食直补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完全相背离的,这也使得其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的作用在不断的减小和弱化,再加上投入的资金也相对较小,所以在实际的作用上也就更小,各个省和各个地区粮食直补的政策和标准也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如果补贴的数额比较小,就无法很好的起到增加农民自身收入的作用,而有些地区在粮食种植的政策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很多都是种多种少都是一样的补贴,所以对农民自身的生产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影响。
1.2.2 农业土地政策存在的问题。在土地政策的执行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和城市的土地制度明显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国家一直都对城市的土地有绝对的主导权强制性的补偿措施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特征,很多倍征地的农民都存在着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资源的情况,农民只是得到了非常少的一部分经济补偿,因此农民正常的权益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在政策制定和土地保障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2.3 农业科技教育推广培训政策存在的问题。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在资金投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大支持的力度,农业技术推广比较薄弱,20世纪的80年代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很多农业科技人员业都是在这一时间段培养和发展的,但是人员的数量还是十分的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也逐渐出现了有技术但是不能推广的情况,农民还是在依靠自身的经验来组织农业生产,所以这也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迟迟得不到提升。
1.2.4 农村税收政策存在问题。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发展时间,我国也逐渐进行了税费改革,这也改变了以往农民必须要缴纳农业税的时代,我国的农业税收存在着滥收费的现象,这也给我国的农民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最近几年,这些现象在逐渐的减少,但是在征税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政府垫付,这也造成了一些拖欠现象。大体上来说,我国的农业税收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个是中央财政税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也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增加发展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一方面一些农业政策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差异和不同,对不同的地区使用一种政策,这样也使得其自身的实际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同时一些政策出台的时间相对较早,所以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也造成了很多方面的问题。
2.1 重新确定立法目的,制定《农民权益保护法》。我国的新农业法立法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2 注重农业立法的及时调整、完善。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形势的不断变化,需要对农业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美国的农业立法就分为“永久立法”和“临时立法”,临时立法保证根据形势的需要对永久立法进行修订,其效力在执行期内生效;但在临时立法到期后,新的法案没有获得通过或没有及时作出修改,永久性立法将自动生效。这一机制保证了美国农业法律法规根据形势的需要及时得到调整。我国的农业法律调整可以借鉴这一点,我们可根据每五年制定一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每五年调整一次,在调整的过程中,注重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在立法过程中,坚持“开门立法”,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的形式广范吸纳群众的意见,尤其是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
2.3 加大农业执法及对违法责任的追究、监督力度。完善立法,是为了让我们经济生活中“有法可依”,但经济本身更是法制经济,更重要的是在政策、法律执行中的过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政策法律的执行效果。农业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农业执法监督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但是在农业执法过程中却存在着执法部门过多执法难的现象。如有些违法追究是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来执行,而有些是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来执行的,执法责任由多个部门来执行,就存在着执法力被弱化的现象。建议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专门的农业执法监督部门,把农业执法权统一收归到这个部门,从而有效地解决执法过程中执法部门过多互相推i}的现象。同时在执法过程中,注重公开化、透明化,坚决杜绝野蛮执法。注重对执法队伍的培训教育,建立规范的执法程序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农业税收取消以后遗留下来的税收执法问题,建议相关部门仍旧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及欠税农户的实际情况,有条件地继续进行有序地征收。
2.4 加强农业司法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要改善我国的农业司法状况,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强农业司法体系的建设,各个地区基层都要建立起完备的法律服务部门,建立起和城市一样的法律援助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同时,也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支持农民发展农业合作社和相关行业协会,通过这些组织来代表农民的利益,来代表农民说话,增强农民的话语权,农民的话语权通过这种组织渠道得以表达。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一直都是我国的一个基础产业,这一地位是任何其他产业都无法取代的,但是在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和处理,法律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处理中一定要重视法律措施的应用。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为切实发挥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我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与政治形式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还将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对学生传授法律、道德等基本准则与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念之外,还担负着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作用。当前时期是一个信息交流发达的互联网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断地冲击着刚刚成年的学生们,使得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引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中高等教学大纲规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其贯穿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并且在高等高职教育阶段还肩负着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院校中的没有多少差距,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基础等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观方法论的教育,或许也可以认为是意识形态教育。随着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结束,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个人电脑、高速网络不仅普及而且其消费也降低到了几乎人人都能够承受的地步,而智能手机发展所带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一个随时随地就能进行信息沟通的社会。思想的自由时代,不可避免的到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传统思想教育领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的同时,也潜藏着一丝机遇。
1.1 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长期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巨大的意识形态的分歧,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对立决定了只要中国社会经济还有一天以公有制经济为主,或者为骨干,就与自由资本存在巨大对立。当前,我国的经济政治是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行,而且在现阶段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继续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相当长时期内的基本国策,需要一代代传承。而且,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有很多价值观念与其他文明格格不入,也是被纳入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之中。比如八荣八耻、传统忠孝道德,在西方所谓的自由世界是没有的,如果年轻人都受了西式思想的侵染,不忠家国,不孝父母,则华夏不复存。
1.2 传授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都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些思想是继续发展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核心哲学观念。而且,改革开放发展至今三十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制造业,制造业更是要求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来从事各类工作。高职院校学生,可以说是职业技能教育为制造业输送人才的最大来源之一,有很大比例的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将从事制造业,因此让他们形成辩证唯物助理的哲学理念,具有实际意义。
1.3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传授解决问题方法的课堂。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多时候并不是像学校里的考题和作业那样,一是一、二是二,清楚分明。很多时候,在社会上处事待人、解决问题,更多地需要方法而不是答案。思想政治教育从中学时代开始,就融会了法律、道德、准则,在看似死板的教条中有大量的案例供学生参考。
2.1 不良信息传播难以遏制
互联网,尤其是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往往是各种各样不良信息滋生传播之处,而且对于警察等行政部门而言,并不具有那么大的精力能够面面俱到地做好网上执法管理。对于刚刚成年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各类淫秽、犯罪、反华、传销等不良信息。这些信息以非法网站、广告、邮件,甚至是木马病毒的形式,不断侵袭学生们。尤其是过去遭受国内打击的邪教团体等,不断散布反华言论妄图对学生们进行洗脑,是最大的危害。
2.2 互联网信息流冲击学生三观
当前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流数量之巨大,已超出人们想象,借助门户网站、社交媒体软件,这些信息流几乎是以秒为单位在每一个关注互联网的年轻人的手机上更新。而娱乐信息、影视信息、小说和论坛、杂条新闻等,很多都含有一些悖离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观点,而且很多借助断章取义的手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冲击学生三观。经常能听到学生们说“三观尽毁”,虽未尝不是一种调侃,但是可见其已见怪不怪。
2.3 互联网答案使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
互联网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应试教育产生巨大挑战的各类答案。互联网上有往届毕业生、专业学者、退休老师、职业培训机构,他们几乎对每一个课程都归纳出了各种答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原本就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教育,需要学生主观思考、主观接受。但是,如果老师布置的论文、思考题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学生们长此以往就会失去主动思考,尤其是进行主动的哲学思考的能力。
3.1 以互联网互动拉近师生距离
思想政治教育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刻板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隔阂,教师往往较难真正接近学生们,无法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就难以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纠正这些观念。但是,互联网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3.2 在网上引导使学生接触有益信息
思想政治教师是没有办法控制学生在课余接触的信息类型,很可能辛苦讲解了一个学期的思想政治课,却不及一个观点偏颇的视频造成的影响大,甚至可能在期末考试或者结课作业上收到学生满纸荒.唐的答卷。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社会媒体,在平时拉近与学生们心灵距离的基础之上,适当引导学生们在网上接触有益信息。
在当前这个高速信息时代,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在互联网缤纷繁杂的信息之中摇摆,从小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也随时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比起上个世纪的军事入侵、经济殖民而言,本世纪中国面对文化入侵的形势也并不容多么乐观。如美国好莱坞体系的自有资本主义文化与英雄主义散漫文化已经对年轻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互联网也成为各种反华势力利用的工具,还没有多少社会阅历与社会政治事件判断能力但是几年后就是社会主力之一的大学生们就成为了反华势力侵蚀的首选目标。但是,互联网的特点就是它是无数信息发表的平台,即使动用技术手段也难以遏制各类信息的传播。就如同各类不良信息总能钻入法网的漏洞,而谣言也总会被破谣信息所攻破。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到的信息质疑,可能回归网络上去引导向真实的信息,才是正确的处理去路。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宗教旅游热空前高涨,宗教旅游成为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教旅游又和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体验活动密切相关。宗教信众的供香拜佛、朝圣等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庙宇的建筑风格以及宁静祥和之气氛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信众的普通游客,因此,把宗教旅游作为经济发展手段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经济和借精神信仰以规范社会秩序的一箭双雕的好手段。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宗教旅游产业肩负着继承和发扬宗教普度众生和教化万民的责任,然而我国在大力发展宗教旅游产业的同时,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警示和注意的问题:宗教旅游单位管理混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商的毁坏式开发,旅游景点商业氛围浓厚,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端正宗教旅游文化观念,大力宣传宗教文化的积极面,大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宗教旅游业从业者,建立新型的宗教旅游开发模式。
我国宗教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据统计,我国现存的宗教文化遗产中,能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宗教性遗址近4000多所,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人文、艺术以及宗教特色受到国内外专业学者的认可,更受到海内外游客的热烈追捧。大力发展我国宗教旅游产业,不仅能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发挥其促进社会和谐向善的积极作用,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宗教旅游的多重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参与宗教旅游项目的游客逐年增多,其间,游客们或抱着文化游览的休闲目的,或抱着朝圣祈祷的宗教信仰目的而参与到宗教旅游中来。因此,随着宗教旅游参与群体的不断壮大,其为我国社会作出的物质与文化贡献不容小视。
宗教旅游本身具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等多方面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其职能和功用涵盖广泛。
其一,宗教旅游可扩大国内外宗教文化交流,促进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还可以加强国内外友好往来。
我国宗教旅游本着以宣传本国宗教信仰为宗旨,充分尊重和保护我国宗教信众的信仰自由。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按照法律法规制度管理和发展宗教事务,并且通过科学的指导引领宗教文化与当今社会不断融合,逐步消除宗教迷信、偏见以及误解,全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宗教文化环境。同时,在我国社会日益开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及宗教信众到中国宗教目的地旅游观光、文化交流、传教受教,极大地增强了对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其二,发展宗教旅游产业有利于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发展。
据相关数据显示[1],全世界每年以宗教旅游为目的的游客数量超过3.7亿人,而近几年,世界宗教旅游的年产值不低于200亿美元,因此宗教旅游产业已逐步成为世界级高端经济产业。就我国而言,我国的宗教旅游产业主要依托观光、法事、捐资、门票、纪念品等方式获取经济收入,每年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的净产值可达60亿人民币,这些经济收益无疑为各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宗教旅游资源本身的维护与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为拉动经济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众所周知,我国的房地产热持续不减,而相应的宗教旅游景点实体设施建设,为我国房地产业的新型种类开发和投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三,宗教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传统宗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宗教文化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在我国都有广泛的传播,信众众多。由于宗教宣扬众生平等、仁爱向善等思想,因此宗教本身具有较强的人文教化意义;宗教与政治、道德、文学、艺术、建筑、民俗等关系也十分密切,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言行及日常生活。因此,积极推动宗教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会将宗教本身的积极文化要素以更加多元化、更深刻、更广泛的方式影响社会大众。
其四,宗教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无论是佛家提出的善恶因果,还是道教提倡的清心寡欲,不管是基督教提出的因信称义、十诫,还是伊斯兰教提倡的善行,均是在引领人们向善去恶,互助友爱,其信仰中崇尚的真善美,无一不在提醒人们遵守社会群体的公认道德信念。因此通过发展宗教旅游产业来弘扬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是提高整体社会道德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五,宗教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发展。
我国现今正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和谐社会无论是从个人还是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均需要我们以共同的信念和行为加以实践。在宗教旅游过程中,宗教旅游开发者与从业者完全有责任、有能力向朝圣者与旅游者宣传人际和谐的理念和价值观,并且我国宗教团体本身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社会号召力,并拥有社会道德的标杆作用。所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着力发展宗教旅游产业,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和谐社会体系中来。
如今,宗教旅游项目在我国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核心产品之一,无论是完全独立的宗教旅游项目开发还是将宗教旅游项目融入到其它类别的旅游项目之中,其本身所具有的宗教特性均不可小觑。
(一)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的特点
首先,从宗教游客市场来看,其产业内部旅游人数多,游客构成广泛。近年来,虽然总体上我国宗教旅游的市场规模一时难以估计,但如今参加宗教旅游活动的游客数量大,人员构成广,人数增长快的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在我国,宗教旅游游客构成既包括宗教信徒,也包括非宗教信徒,还涉及各个年龄段以及不同文化教育和职业背景的人群。这表明,我国宗教旅游市场的群体覆盖面也越来越大。
其次,从宗教项目开发投资来看,宗教开发模式多元化,项目投资来源多样化。在旅游界和宗教界(佛教界)的共同推动下,我国每每掀起寺庙改建、扩建以及新建风潮,其宗教旅游项目的多元化导致融资模式也随之不断翻新,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抱着支持旅游事业和行善积德的目的而积极投身到宗教旅游产业的发展当中,而这样的趋势无疑会使宗教旅游投资的市场化运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再次,从宗教旅游发展的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的发展热情持续不减,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开发和大规模投资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重要特点,其主要体现为占地规模扩大,巨型佛像修建热等。规模扩大化也为市场激起了广泛的产业热效应,其可以满足游客的商业享受以及猎奇心理,同时也体现了宗教的繁荣和社会的昌盛,因此其多方得利的局面使得投资热持续不减。
(二)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的宗教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其旅游内容包含广泛,如参观宗教建筑,参与宗教仪式活动,开展宗教修学养生活动,等等。从旅游产业本身的规模及形式上来说,虽然我国宗教旅游业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其一,一些地方政府对宗教旅游项目缺乏应有的重视,管理能力存在欠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其宗教历史源远流长,但文化体系中存在着封建迷信和文化陋习等突出问题,因此在处理宗教文化关系时,有时显得十分复杂。然而我国许多宗教单位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缺乏科学管理宗教文化资源的知识与技能,尤其是许多地方政府在开发宗教旅游资源时,未能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违规开发甚至进行毁坏式开发。这就为后续的宗教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管理埋下了诸多潜在的隐患。
其二,宗教旅游项目形式单一且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现今仍停留在较为单一肤浅的层面,其宗教旅游项目本身未能完全地体现出宗教本身蕴含的智慧、人性、修养等内涵文化特点[2]。同时,行业内部不少从业人员尚未具备科学的从业知识及技能,致使众多旅游项目的发展滞后,如许多宗教旅游产业从业者仅负责为旅游者祝祷,发放经义,维持宗教现场秩序或者诵经法式等活动,缺乏为游客讲经并传播发展教义的责任意识。因此改善宗教旅游项目单一的现状及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迫在眉睫。
其三,宗教旅游项目本身充斥着商业气息,毁灭式开发现象较为普遍。宗教旅游产业开发的主体无论是宗教单位、社会投资企业还是政府,虽不排除部分投资主体的公益心,但大多数投资主体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从根本上来说,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也基本属正常合理范畴,如旅游活动的举办、工作人员的聘请、旅游现场的开发与保护等等均需要巨大而持久的资金投入,如果光做公益而不赢利,那显然是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今一些地方过分浓厚的商业元素充斥了宗教旅游产业领域,越来越多的欺骗欺诈行为和混乱开发现象也愈加普遍。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利益和创收,不惜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的道德底线,仓促上马一些宗教旅游项目,不仅了造成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对宗教本身的发展也造成诸多不良影响。所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摒弃商业气息浓厚的开发模式,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四,宗教旅游项目本身的浅薄性、功利性现象明显。就旅游产业市场的供给需求而言,宗教本身正呈现世俗化、社会化、现代化倾向,这将使宗教旅游进一步地贴近市场。然而过分的商业气息和浅薄功利性也为宗教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制造出了不小的难题。
宗教的世俗化是指宗教以更加通俗易懂的理论,直观明了的形式,平易近人的姿态溶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宗教的社会化是指宗教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结合更加紧密。宗教的现代化指宗教场所的建设越来越多地注入现代科技元素,以及宗教越来越与现代的生活需求紧密相关,如养生、健康饮食、治疗城市综合症等等。然而我国一些宗教旅游项目开发单位,为了一味获取宗教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惜将神圣的宗教项目功利化、浅薄化,设立多种不合理的或者重复性明显的收费项目和强制性消费项目,利用人们对宗教本身的虔诚心和谦卑心理,向宗教旅游人士巧取强要。因此如若不尽早杜绝此种浅薄、功利性的行为,其必将成为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发展的心腹大患。
事实上,现代宗教旅游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初级形成期和发展期,发展模式和开发手段均需要不断摸索和改进,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问题也会随之涌现。我们亟需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宗教旅游开发模式,而只有推广新型发展模式才可使我国宗教旅游产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针对以上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特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端正宗教文化理念,深刻理解宗教文化内涵,大力提升宗教文化旅游品味。
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不仅具备独特的意识形态性,而且还包含哲学、文学、历史、音乐、美术、建筑、伦理等众多文化要素,作为人类精神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传承,需要受到我们应有的尊重及严肃对待,应将其正能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将其融入每一位虔诚信仰者的血液里[3]。而今,宗教元素已被提升为一门具有独特社会作用的人文艺术,正逐渐被人们所瞩目和追捧,其本身逐渐具有时尚特色,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爱好者的崇尚与研修,如藏传佛教艺术品,具有世界音乐特征的佛乐梵音,禅文化元素的建筑和园林,宗教意味的瑜伽,禅茶休闲生活艺术,等等。就连时下最流行的养生SPA也渲染上了一层神秘而又浓烈的宗教色彩。
第二,加强对宗教旅游项目的宣传,突显宗教旅游产品特色,提升宗教文化的吸引力。
我国佛教、道教以及伊斯兰教社会覆盖面之广,信徒之多,社会影响力之大,令我们均不可等闲视之。其建筑、音乐、雕刻、绘画、风俗节庆、养生修行等宗教元素也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宗教文化以旅游产业的形式宣传推广到不同社会群体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赏朝圣,可获得物质及精神的双丰收。而今在数字传媒时代,只有有效地通过网络、报刊、电子媒体的多渠道发散性宣传模式,才能切实、具体、客观地向公众展示宗教旅游产业的优势和特色。为提升我国景观文化吸引力,我国各地各地逐步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旅游名胜地,许多寺庙建筑规模之宏大,气势之恢弘,格局之完整,令人叹为观止,其建筑具有较高的文化观赏性;同时其内部陈设也有许多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都极高的文物,令人流连忘返。如今禅文化的流行,为其吸引的践行者开始成为宗教体系的新生代生力军。宗教禅文化吸引着人们积极参与其各种活动,如果在宗教旅游项目中提供参与者以体验禅文化的机会,最终使禅文化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宗教旅游的文化品味的提升,会使整体的宗教旅游活动上升到较高层次,因而也更能促进宗教旅游与时俱进地健康发展。
第三,探索并建立完整的宗教旅游产业开发模式。
首先,在建立完整的宗教旅游开发模式之前,我们应对宗教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和其他相关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成一体化的旅游区格局。加强对宗教旅游开发区域内的项目统筹,进而作出开发项目预算与核算,力求将宗教经济与旅游经济在某些宏观与微观层次上予以融合。在开发宗教旅游项目时,我们需要走出寺院,进行合理的产业延伸,发展壮大宗教经济;同时,宗教文化和宗教经济相结合,科学地保护与有效地利用文化影响力,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形成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宏观统筹和经济实力的支撑之下,尽力创造独立的宗教文化品牌,如着力打造禅文化品牌,搭起宗教与旅游之间的桥梁,做到宗教朝拜、文化感悟与旅游体验的完美结合。宗教旅游还需要不断挖掘宗教内涵,拓展外延,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第四,大力培养从事宗教旅游事业的专业工作者。
旅游产业现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领域,而从业者的专业程度将直接制约着宗教旅游项目本身的发展,因此其对从业者的宗教基础知识、历史文化积累、旅游管理知识以及项目管理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在发展宗教旅游项目之前应预先作好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相关专业人才并予以系统的岗前培训,实行轮岗制度从基层做起,制定相应的认证考核制度,进而建立整体的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及工作人员素质考评机制。在适当条件下,甚至可以聘请行业内部的专家学者担任培训师或导游,直接让行业高端人才参与到宗教旅游的具体项目中来,使整个行业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4]。宗教旅游的从业者本身还应具有一定的宗教文化涵养,从业者应懂得如何以宗教文化作为主题,融入到旅游项目的设计之中,让旅游功能场所和自然山水环境都带上可感受可体验的文化品格,引导旅游者通过各种宗教活动进入宗教意境,以此营造独特的旅游情境,为游客提供身心俱佳的“感性之旅”。宗教旅游从业者应懂得以宗教观光和朝拜旅游为基础,科学地为旅游者提供文化体验、特色餐饮、康疗养生、时尚休闲等各式服务。
第五,建立与宗教本身特性相适应的旅游管理新模式。
现今众多旅游承办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为创造旅游的高额利润,一直沿用旧的传统管理模式,其呈现出各自为政、管理松散、分工不明等缺点,且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单一,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宗教旅游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应积极规范宗教旅游管理单位的权责关系,在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下,明确企业的责任,互利协作,相互扶持,从全局利益出发构建宗教旅游管理的新模式。同时,要消除宗教旅游产品单一化的劣势,积极开发除宗教朝觐游和宗教场所历史文化观光游这两类“传统”产品外的其它新兴的热门旅游产品,如宗教文化学习体验游、宗教民俗娱乐休闲游、宗教修心养性度假游,等等。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管理中存在的众多弊端,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对策克服之。宗教旅游业在获取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要传承宗教本身的教化意义及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将宗教旅游变为一种文化修炼及心灵净化的文化事业。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一个地区拉动经济增长、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城市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等具有重要作用。宝。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宝鸡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文章分析了宝鸡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产生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认真分析本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使旅游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从政策与管理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旅游资源协调发展的势态和软环境;统一认识,让宝鸡宏厚的文化底蕴为旅游所用,为旅游服务;旅游资源开发不能破坏和影响原有的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树立服务意识,改变目前靠政府打造旅游产业的局面;打好周秦文化这张牌,保护好这个文化名片。
宝鸡是中国西部旅游资源大市,但是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不足30%,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不足三分之一,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条短腿。尤其是宝鸡旅游文化产业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其间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作以探讨,希望能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宝鸡的旅游文化产业的经济贡献来看,确实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条短腿。用前任宝鸡市委书记唐俊昌的话来说:“宝鸡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法门寺、太白山、关山草原、周公庙等,多如满天繁星,在西部城市中首屈一指。然而,我们虽有满天星斗,但独缺一轮明月!”这就说明,没有一个能够代表宝鸡的旅游名片,也就是没有一个对外叫得响亮的旅游品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和问题,我们不妨从下面来分析:
1、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认识不深刻
这个问题可以从字面来理解,全国很多地方,都是直截了当的提倡发展旅游产业,宝鸡却一直以来,用文化旅游产业来代替,字面看起来区别不大,但仔细回味,在宝鸡,旅游属于文化的附属品。也许是宝鸡的历史文化过于厚重,以至于旅游业要让位于文化,要跟在文化的后面来发展。这恰恰反映了宝鸡对旅游业的态度和认识,没有把旅游业放到应有的位置,本文因此写作旅游文化产业,把旅游放在了前面。不能因为重视文化而影响了旅游的产业地位。这实质上是只注重文化符号,不注重实业的表现,因此观念和政策层面应该有所改变,才能给旅游业创造良好发展的环境。
2、宝鸡旅游产业各自为阵,产业内部缺乏应有的合作精神
宝鸡市不乏在全国都可以叫得响亮的旅游资源,扶风的法门寺、岐山的周公庙、眉县的太白山等,但在旅游业品牌的宣传上都是各自为阵,没有把这些旅游景区的内在文化价值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合力,有些景区甚至互相拆台,没有形成凝聚力,企业间缺乏应有的合作精神,影响了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资源分散,各个资源之间的关联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不能形成产业的聚合力
这一问题的外在表现就是宝鸡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1)各资源景点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太白山、法门寺、周公庙略好于其他景点,这是景点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各景区经营状态按照稀有性、知名度、地理位置的优势不同有所差别。凤翔东湖、钓鱼台、千阳剪纸、凤翔泥塑等不同类资源,生存状态基本差别不大。
(2)同一景区不同时间段的不平衡。虽然旅游业有季节差异,但宝鸡的旅游业表现的淡旺季差过大,这就是旅游业本身经营策略等出现了问题。对景点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尤其泥塑、年画和宗教性资源,节日性极强,如何让这些优质资源在平时也吸引游客,这就需要在经验理念和经营策略上下功夫。
4、个别资源开发破坏了原有的文化背景
在这一点上,法门寺的开发最为典型,旅游产业集团的介入,破坏了法门寺作为宗教圣地和文化名胜的原有功能,这一典型案例对宝鸡旅游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大大降低了法门寺在佛教界的威望,对法门寺旅游的影响估计多年也难以弥补。
5、权力对开发干预过多、保护监督重视不足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旅游资源的文物保护的监管。典型的表现在法门寺、金台观和龙门洞等处。龙门洞古建筑虽然是重点文物,但交由道士们日常管理,由于监督检查不力,导致原有古建筑毁于火灾,损失无法挽回。金台观移交宗教界管理后,一度曾出现道士们为了多收香火钱,乱修神像的现象,有碍于道观原有建筑群整体形象。法门寺的佛门广场开发已经遭到外界的广泛批评,此处不再赘述。
的监管。 比较典型的是到处都有农家乐,但农家乐的住宿价格,饭菜价格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宰客、欺瞒外地游客现象时有发生,对宝鸡旅游乃至陕西旅游业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某景点游客数百元买一具烤全羊的骨头架子、几十元只能买到一把挂面吃的现象,确实让游客终身难忘!反观外地,也有宰客和乱涨价,但经过治理,农家乐住宿和饭菜区域内实行统一价格,透明的价格,违者取消经营资格。也难怪那里的农家乐游人如云,每家每年都有10―20万元的收入。再看宝鸡的部分农家乐,很多饭菜价格早已超过了酒店,完全失去了农家乐原有的味道。
6、产业发展模式缺乏创新,只有复制、模仿
宝鸡的旅游景点,经营模式缺乏创新,模仿严重,自然景观就是圈地收门票,很少见到旅游资源和文化的合作,旅游资源没有和文化形成产业合力。
很多农家乐则是拆掉原有的农户民居,建成统一新民房,很多地方失去了陕西关中民居的特色,更无农家游的感觉,也失去了农村小巷子的味道。其实改善环境,可以在村外修建停车场,改善村里的给排水系统,不需要破坏原有村庄的结构,更不需拆掉整座村子。
7、个别地方与民争利问题突出
农家乐本身就应该由农户来经营的,利用农户的住宅。如果拆掉农户院落,引进商户,那就不是真正的农家乐了!拆掉重建,实质就是与民争利!即使新房子产权归农户,引入经营户,每年几万乃至10多万元的承包费,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使得农家乐变了味道,这种再分配,根源还是利益之争问题。这些现象实际就是懒政现象,懒于管理,简单行使权力,根本没有从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 8、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投资不足,不仅仅与地方经济实力有关,还与目前宝鸡投资环境有关,北方人的投资观念需要改变,政策软环境要有吸引力,才能引来金凤凰。树立为投资者服务的意识,让投资者赚钱,才能真正让资金流进来,一味的索取和刁难,只能吓跑所有来投资的人。
根据目前宝鸡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来看,宝鸡要实现旅游强市,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分析本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使旅游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宝鸡旅游资源虽然分散,但由于地域的关联度,各个旅游资源之间必然会有内在的联系,只要组织相关专家研究论证,必然会有所突破,只要找准命脉,就可以使本地旅游资源走出各自为战、各自为阵的发展误区,从而使宝鸡旅游产业形成一盘大棋,为旅游业的大发展,为旅游强市和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2、从政策与管理制度上,要创造有利于旅游资源协调发展的势态和软环境
目前宝鸡旅游业各自为战,除了旅游资源自利分布上的分散原因之外,还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上的原因。以宝鸡天台山为例,1993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同意由宝鸡市马头滩林业局建立宝鸡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81平方公里,辖四大景区:即大王岭景区、杨家滩景区、天台莲花山景区和嘉陵江源头风景区,其上级主管单位为市林业局。1994年天台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上级主管单位为市住建局,下设天台山管理处。天台山主峰鸡峰山由市旅游局下属的宝鸡市旅游集团
3、统一认识,让宝鸡宏厚的文化底蕴为旅游所用,为旅游服务
过去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条用在旅游业上最管用,因为旅游的发展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过去当地的一些做法,实质上起到了文化替代旅游的作用,没有让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服好务,过分的强调了文化符号,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文化符号上,忽视了旅游业的发展机遇,造成了现在的被动局面,认识改变了,任何时候纠正都来得及。
4、旅游资源开发不能破坏和影响原有的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
法门寺作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和佛教圣地,按理经过30年的发展,至少要和少林相媲美,但实际状况却让人堪忧。法门寺目前的发展思路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不容许我们第二次犯错误!法门寺的开发思路,一定要尊重宗教活动,更不能因开发而影响宗教活动。只有遵循这样的发展思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景点的发展才能获得成功。同样,关山草原、太白山、五丈原、周公庙、金台观、鸡峰山、周秦文化、炎帝故里、炎帝祠、石鼓园等,如何让他们从众多旅游资源中脱颖而出,如何培养、让谁来成长为宝鸡旅游名片,成为摆在宝鸡旅游管理部门的头等大事。
5、树立服务意识,改变目前靠政府打造旅游产业的局面
不仅仅靠项目吸引资金,更重要的是要靠政策、靠人文环境吸引投资发展旅游产业,改变目前靠政府打造旅游产业的局面,让市场环境和项目吸引旅游投资,把政府从旅游马车的发动机位置置换出来,做好政府自己的服务事业,成为旅游产业的清道夫,让旅游产业自己跑起来,众多的旅游资源里,自然会成长出真正的本地旅游拳头产品和产业名片。
6、打好周秦文化这张牌,保护好这个文化名片
周秦文化这张牌,确实是宝鸡叫得响的文化名片,如何做好这个名片?如何让这个文化名片带动出宝鸡的旅游名片、甚至为这个未来的宝鸡旅游名片服务?这就需要宝鸡旅游行业的专业人士、乃至全国行业资深人士参与进来,共同学习研究,下些功夫,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至于用好这张文化名片,为经济建设服务,在旅游业上体现这张名片的价值,挖掘周秦文化的深度内涵,这也许正是宝鸡旅游业未来的希望所在。
宝鸡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考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