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摘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过程,对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现状问题;对策
0引言
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逐渐对我国产生深层次影响,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相应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造成了一定冲击。2009下半年,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同比有所增长,但增幅比去年同期却有所下降。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果找不到工作,那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和农民能否奔小康的中重要问题。
1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尽管农业生产率远远低于工业,但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人为滞留,使得中国大批劳动力被长期禁固在农业而处于隐性剩余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两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7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1480万人,比上年的10973万人增加了507万人,增长4.62%。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1外出就业总量增幅下降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1994年之后,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上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1994~1997年,平均每年转移540万人左右。1997~1999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幅下降,平均每年转移360万人左右。1999年以后,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增长,1999~2006年年均转移400万人,年均增长约4%左右,2006~2008年增幅更是达到500万人左右。而到2008年的下半年开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到了2009年的下半年虽然有所增长,但增幅却只在3%。
1.2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2009年,外出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比重按序排列:福建省47.0%、江西省42.5%、安徽省35.6%、重庆市32.2%、河南省31.8%、四川省31.2%、湖北省30.1%。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各省所占的比重按顺序是:河南13.3%,四川11.2%,安徽9.8%,江西8.6%,江苏6.9%,湖南6.7%,湖北6.6%,山东6.1%,重庆4.6%。以上9省份合计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73.8%。
1.3省内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的大中型城市相对工资收入比较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这些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调查显示,2007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有42.3%的人在自己的省内打工,而其中到省城打工的占20.7%。此外,分别有20.9%、11.6%和11.9%的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打工。与2006年相比,到环渤海地区打工的人员比重上升了5.7个百分点,到长三角地区、闽东南地区打工的人员比重分别下降了1.8和1.1个百分点。
1.4就业方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技术和知识的缺陷,主要工作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要求低,对学历要求低,但是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2008年进城务工人员所在行业的比例是:建筑施工业17.3%、电子电器业12.5%、制衣制鞋业12.7%、住宿餐饮业9.8%,这四个行业就占了全部农民工所在行业的一半以上。除了这些行业,还有些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务服务业6.1%、机械制造业5.8%商、食品制造业4.9%、居民服务业4.5%、交通运输业4.3%等。
1.5外出农村劳动力多是当地素质相对较高的年轻人2006年,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学历和高中学历的人分别占65.5%和14.6%,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中相应的比例分别高出16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2008年,在外出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67.7%和15.8%,分别比全部劳动力中相应文化程度的比例高17.6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2006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0.5岁,其中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流动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别为36.8岁、28.6岁、26.1岁。2008年,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28.1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8.8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7.7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0.4岁。
2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在土地、资本、技术乃至相关制度安排为既定的条件下,农业产出可看成是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函数,这种供给结构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一般而言,在其他各方面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恰当的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所带来的产出肯定高于其他供给结构的产出。
2.2农村内部产业结构失衡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内部的产业结构状况虽有明显改善,但由于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总体上主要表现为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法律、科技等咨询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缺乏后劲等等。
2.3现行土地制度的双重功能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存在着矛盾
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具有经济和保障的双重功能。虽然最近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还有一些农村农民对农业生产不抱有信心,产生了懈怠的心理,但是土地经济功能的削弱并没有让农民失去对土地的依赖。我国的土地保障影响着我国土地的经济性和规模经营,从而制约了土地的经济功能的发挥。这样造成了一种矛盾,既想去外出打工,又不想放弃农村户口。一方面,由于土地的经营模式造成的效率较低,这就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有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外出的打工者仍然对土地存在着依赖,因此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
2.4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几乎每一个外出打工人员都会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户籍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打工人员是不能够得到身份的转变的。因此出现了另一个矛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拥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但是在户籍方面仍然难以得到身份上的转变。这种户籍制度导致大量的农村打工者在城市长期工作却难以得到城市户口,不能有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这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旧的户籍制度与新的经济体制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已经成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3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当前,我国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应该有这几种政策取向。
3.1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挖掘农业的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业的内部就业机会,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进程,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3.2依托工业化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业化的进程推动着国家的服务业,交通业,建筑业等等其他各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能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种工业化的目的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使得城乡工业一体化,并达到城乡劳动力的一体化,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并注重行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前景的预测。
3.3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在城镇化的进重中更多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产业结构上看,要大力发展农业的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地区布局上看,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要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的发展乡镇企业,并增强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另外,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使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改变其布局分散,外部不经济和规模效益低下的状况,通过关联企业的乘数效应使现有乡镇企业的小城镇就业容量扩大。
3.4调整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和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经济,增强土地的经济功能,并实现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与跨越。政府要积极地、渐进式地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地、自由地迁入到城市和城镇中,这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应该逐渐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下岗职工与农民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另外,应该规范政府行为,禁止和取消政府机关对外地劳工的一切收费,在子女入学、税收、购买住房方面给予其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3.5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教育政策,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启动以传授应用技术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的职前、职后教育。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现代化要求,有效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的强化培训。
参考文献:
[1]徐健蓉.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现代经济,2008,(6).
[2]林郁.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消费导论,2008,(9).
[3]熊启泉.民工荒的成因及现实意义[J].改革,2005,(5).
[4]候风云.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估计及外流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导刊,2004,(7).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8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论文摘要:本文以公共选择、协同学等理论分析、阐述我国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的理论和实证依据,揭示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途径、方法、模型;探讨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现代管理与激励约束机制;提出为国家开发和建设中西部山区农村经济决策提供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公共选择 山区农村 经济 协同发展
山区迫切需要科学地开展综合开发。农民拥有充分的主体性,广泛而深刻的参与性,使得农村改革发展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绩效良好,既体现了让农民提高收入的政府治理、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农民也对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和社会多方利益主体得益显著增加。但是各种矛盾的产生导致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一、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及其成因
1.山民的贫困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权利缺失
权利缺失,是从资源匮乏和机会缺乏角度理解的,有剥夺与排斥之义。农民的权利贫困则是其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权利、机会的缺乏所致。恶劣环境下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济波动、社会混乱状态下,山区农村贫困者的脆弱性更易受到冲击。经济、政治和社会诸领域被边缘化;土地产权处置、资源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社保都无发言权,少有受尊重(如盲流、泥腿子、农民工等称谓)、被禁止利用新的经济机会(如只能被局限在脏、重、累、险工作领域)。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二元结构,进城农民工只能在条件差、工资低的次级市场上寻活计,是城市的编外国民,很难实现市民化的成功。
2.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权利缺失与发展的制度性陷阱的形成
导致“三农”问题的根由是农民的权利贫困,不能与市民平等享有诸种发展的实际权利。事实存在的各种农民负担重、被多名目的乱收费、土地权益受侵害等基层政府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使得农民新一轮贫困的外在不利因素较多产生,都渊源于农民的权利贫困,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走上全面小康社会的制度性陷阱的根源。
二、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1.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开发的山地生态化产业集群模式
基于中观经济学范畴的山地资源系统开发,山民有权和机会回归各主体地位,各利益群体利益协同,知识和方法协同,各资源横纵向协同,短、中、长期时间协同,空间协同,方式方法协同,体制与机制协同,科学和技术协同,是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意义。
按照协同发展的实际需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整体规划与宏观调控,制订有利于整体协同与引导控制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等“控制参量”,建立必要的区际协同发展组织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同系统“自组织”的形成与顺利推进,以保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要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跨地区产业的互动与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既要避免和消除村民主体被排斥在外,也要避免地方政府所主导形成的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而缺乏竞争力,造成资源浪费。地区协调发展过程中,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性加强,通过产业互动实现区际互动,实现“五个统筹”。区域协调机构的有效性取决于协调机构具有超省市行政区组织的权力。超越行政区经济桎梏,以市场和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的纵向、横向联系,实施国内、国际区域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因为西部山区广泛存在着与国际交界的地缘区域。政府可建立超省市行政区的组织协调机构予以指导、协调,使产业组织间有机协同。否则难以全面有序和稳妥高效地推进区域合作的发展、区域市场的建立,具体应由国家相关部门或新建的专门协调机构履行有关职责。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基于公平、效率和充满利益主体活力的城乡空间协同,才是符合城乡空间发展序规则的基本要求的。
2.循环山地经济开发融合的模式
这是基于不同类型下的山区人地关系结构类型,因地制宜,既能发挥区域优势,又实现经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和谐关系构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过程中,为了不走城市的生态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的老路,应该在规划时,特别考虑到:由传统山地经济开发模式向新型生态、循环山地经济开发模式转变。区域发展规划中,从产品制造——资源开发——货品消费——终端治理,都不应将三废品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因而影响到人/动植物类,而是一开始就应从物流管理上采取“回收物流”的作业流程,使其废物利用,循环一利用——再循环——再利用。
产业组织内部的物流管理,产业组织之间、各利益群体、各区域之间横纵向上,则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使内源和外源都达到最佳境界,实现时间、空间、结构、环境、效益、公益、发展、规划、管理和服务的最佳配置,以及最优结果。
3.山区农村经济开发的协同管理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是巨大的,只是尚未将其潜能发挥出来。低成本、差异化、要素管理协同,可实现山区农村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实物产品价值、供旅游观光的产品美学价值与产业经济质量提升。基于中观经济学范畴的山地资源系统开发借助山体的垂直立体分布及其地面上的动植物、叠山美、石山美,以及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更替等所能发挥的景观、景区和景点,结合人文地理,从山地审美角度,开发旅游、休闲、度假的经济形态,将山地产品的物理性与审美特征和效果体现出来,在城市产能产品过剩、乡村环境生态化以及人们向往空气清新、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的条件下,非物质的经济品比物质化产品更有较高价值。
在山地资源开发系统中,将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物质形态与其非物质形态结合与联结,采取“种一养一殖一畜一牧一渔一农一林一科一工一贸一城市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模式,可实现山地区域的优化发展。
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机制
1.山地农业经济资源开发结构优化及其驱动力
实现山地农业经济资源开发与山地人地关系系统结构优化,取决于外部驱动力、内外部交互作用的驱动力、内部驱动力环境变量的交互作用。特别是人地结构类型I、II、III、Ⅳ的递升型变迁,更需要四种力的共同驱动才能突破贫困落后山区的发展瓶颈,改进其发展性状。
(1)外部驱动力
目前的逆向流动,我国山区和山民似乎成为我国城市和市民的“殖民地”,发达区域的人流、物流、资流、信息流、技术流和服务流不断流向山地,各层面上的制度安排、体制、宏观政策、中央和地方各层级的税收变化和输入,常在宏观上改变森林、矿产、能源、土地等权属关系、人口数量素质及价值观。公正公平和安全可靠的产权关系,改善山地基础服务设施,推动人们采用新技术、新工具、新品种,使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聚变。
(2)内部驱动力
因体制和机制设计使然,越偏远贫困山地如果没有外力驱动,缺乏足以诱发山农留守家乡土地劳作和生活的利益机制,他们宁可选择到城里参与市民建设大都市,而非“新农村建设”,只能在一定外力寻引下,内部驱动力才可转化为结构进化的促动力。
2.单一型向复合型开发的山地人地关系
山地拥有丰富的水、矿产、森林、动植物和土地等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甚至起着某种决定性作用,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取决于社会经济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作用效率。现代社会中资源的概念迅速扩展,人们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生态等越来越明显地交织在一起。
不同山地区域的山地资源体系的结构、功能有所不同,它们影响甚至决定着该山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与水平,根据特定的山地区域发展目标和资源基础,在各类资源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类资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布局、开发利用可能产生的环境与生态问题,深入研究山地区资源与人口、环境、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自然资源本身的规律,社会经济资源布局与配置优化方式,提出跨区域、跨学科、跨部门和跨时期的资源总体战略、优化配置、高效合理利用、循环再生、有效管理等可实施的总体方案。按照利益共享、时间同步、空间统筹、布局合理、用地集约、开发有序、建设规范的要求,结合主体功能分区,编制城乡统一的土地利用、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进行农业区划,推进各具特色功能区的差异化发展。
综上所述,要想摆脱诸多困境并且重构全新的现代性时空,唯有将制度化的国家观念和市民社会下的社区发展,即山区农村区域发展的权利保障、组织主体性发展置于到同一性构建中,农民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利益主体、价值主体和政府、企业形成参与式发展网络,农民有权构建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社区公共领域。使农民具有决策主体性,具备充分的发展主体的发展权利 。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中,企业通过股市融资最便宜。非上市公司千方百计要上市,上市公司通过大量增发来融资,这都是合理的行动。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证券市场发展问题分析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证券市场发展问题分析
1、发展证券市场有利于筹集奖金
证券市场为资金需求者筹集资金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同时又为资金供给者提供投资对象。在证券市场上交易的任何证券,既是筹资的工具也是投资的工具。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既有资金盈余者,又有资金短缺者为了发展自己的业务,就要向社会寻找资金。为了筹集资金,资金短缺者就可以通过发行各种证券来达到筹资的目的。
2、运行良好的证券市场有利于资本的合理配里
在证券市场中通过证券价格引导资本的流动从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t。证券价格的高低是由该证券所能提供的预期报酬率的高低来决定的。证券价格的高低实际上是该证券筹资能力的反映,而能提供高报酬率的证券一般来自于那些经营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或者是来自于新兴行业的企业。由于这些证券的预期报酬率高,因而其市场价格也就相应高,从而其筹资能力就强。这样,证券市场就引导资本流向能产生高报酬的企业或行业,从而仗资本产生尽可能高的效率.进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
3、发展证券市场对我国扩大内需具有重要大意义
(1)、通过财富效应以增加消费
有财富效应而引发的消费增加,是大家都知道的,也是可以为日常观察所证实的。我们从沪、深两市流通市值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新增市值的一部分是新股票上市形成的.不全是股民手中股票的增殖,但大部分新增市值是股票的增殖,也就是财富的增加,至少在一万元以上。以国际上惯用的股市财富增殖中的5%用于消费来计算,这对消费是一个不小的促进。间接地,股票市场在我国能将原先无人所有的财富转化为有人所有,将企业未来的收益转化为人们今天的财富,一个繁荣的股市还可以把对未来的良好预期转成现今的财富。这一切都提高了我国民众的财富积累程度。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的财富积累不足,人们收人中的很大一部分被先用于储蓄,而不消费。一个良好的股市则可以加快财富积累的进程,从而使人们提早多消费。
(2)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投资需求
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中,企业通过股市融资最便宜。非上市公司千方百计要上市,上市公司通过大量增发来融资,这都是合理的行动。2000年股市融资达1500亿元,2001年上半年730亿元。1500亿元看上去还不及我国-家银行过去一年的新增贷款,但股本对投资有杠杆作用,贷款却没有。以国际上一般的30比70的股本贷款融资比例来算,1500亿股本资金可以带动总共5000亿的投资。公司当然也可以通过银行融资,但我国银行的内部营运成本比较高,所以我国银行的存、贷利差很大,其贷款利率的下调有一个很高的自然下限。所以从提高投资需求的角度来讲,维持一个繁荣的股市对我国有特殊的意义。
(3)证券业本身的发展带来的内需增加
可以想象一个长的熊市对上海、深圳、北京等证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的影响将是很显著的,对民航、电信、旅馆、餐饮等行业也将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
4、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有助于吸引外资
从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的预测来看,今年我国出日趋于平稳,但是在利用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我们也有有利的一面,就是在经常项目不理想的情况下.资本项目可以有所作为。全球经济放缓,生产衰退,反过来使国际资本从原有领域、地域中退出,寻求新的获利空间,而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加人WT〔)以后更大的开放度,无疑会使很多行业、产业具有吸引力。证券市场的活跃可以外资进人我国基金业,通过资产重组并购进人我国上市公司,参与国有股减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旧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证券在我国属于“舶来品”,最早出现的股票是外商股票,最早出现的证券交易机构也是外商开办的“上海股票公所”和“上海众业公所”.上市的证券主要是外国公司股票、公司债券。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出现了中国自己的股份公司和股票、证券市场。1872年设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推动了证券交易所的建立。1917年北洋政府批准上海交易会开设证券经营业务。1918年夏天成立的北平证券交易所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专营证券物品交易所,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此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天津市企业交易所等.逐步形成了旧中国的证券市场。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筹备上海证券交易所,同年9月正式开业。随着天津证券交易所在1952年关闭,旧中国的这些证券市场也就相继消失了。
(二)、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0年论月和1991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正式成立。作为一个新兴的高速成长的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沪、深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结算网络覆盖了全国各地。目前有上市公司1250多家,总市值约4.3万亿元,流通市值约1.45万亿元。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42%。从1991年到2001年我国共从股市融资7727亿元,可以说证券市场在促进国企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当然,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还存在诸多间题,主要有:
1、经济的证券化程度低,社会金融资产分布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商业银行,不重视投资银行,结果导致社会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表现为:银行资产比重过高,证券资产比重过低;在居民个人金融资产中,储蓄存款比例过高,证券资产比例过低;从全社会看,资产证券化融资证券化比重过低,证券品种少,直接融资比重过低。目前,我国的证券化率按总市值计算仅为42%,按流通市值计算仅为13%,远低于发达国家100%以上的证券化率。
这种不合理的金融资产结构,使得货币转化为证券的比例较低,证券的规模小(1999年底,纽约证券交易所3025家上市公司的市价总值已达到12万美元,纳斯达克的市价总值为5.2亿美元:东京交易所为2.5亿美元;伦敦为2.3亿美元;法兰克福为1.2亿美元),品种单一,没有指数期货,缺少避险工具,只能做多不能做空,不利于证券市场的良好发展。
2、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人为分割,两者不协调
90年代中期,为了规范证券市场,防范金融风险,我国实行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管理,严格限制银行资金进人股市。这在当时股市大幅波动、投机盛行的背景下,对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持股市平稳发展是有利的、必要的。但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这一管理办法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货币市场和资本场主要解决企业的短期流通资金的需要,两者必须是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
如果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缺少沟通渠道,资金难以流动,货币市场资金供过于求,资本市场资金不足,将严重制约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社会资金供过于求,资本市资金不足,将严重制约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社会资金不能有效使用,大量生产要素闲置浪费。目前这种严格的银、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即限制r银行的发展,又限制了证券业的发展。已不适应我国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不适应国企改革的需要,更不适应我国加人wTO的需要。
3、证券市场法规不健全,运作不规范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10年来,先后颁布了250多种证券法规和规章,但是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相比,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制化建设还存的很大差距:
(1)证券市场法规与国际通行做法差距大,法规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低;
(2)执法力量相对薄弱,执法力度远不够,特别是《证券法)生效后,市场上违法行为仍然普量遍存在,并未得到有力纠正。由于发展历史较短,证券法规不健全和其他一些原因,我国证券市场运作不规范,突出表现为在股票交易市场上投资功能弱,投机风气重。有数据显示,1997年上交所有股票换手率为326%、深交所为488%,1999年5月19日—6月18日一个月内有16只股票换手率在200%以上、137只股票在100%,大大高于同期纽约、东京、新加坡以及香港市场的换手率水平;市场发生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事件,很多是为了市场炒作而非上市公司自身经营的需要,市场祟尚各种题材炒作,甚至发展到恶炒垃圾股、sT股t票。另外,在证券发行中也存在各种过度包装、弄虚作假的运作不规范情况。
4、投资者结构不尽合理
股票交易主体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构投资者,如证券公司、企业、投资基金、保险基金等;另一个类是个人投资者,在我国一般叫股民。在股市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股市的资金主体一般是机构投资者为主,自然人投资者为辅。在美国80%以上的投资者通过投资基金进人股市,直接参与股市的散户比例不足20%。50年代,日本散户比例为76%,机构为24%,进人90年代,这一比例恰好颠倒过来。
与分散的、无资金、无信息、技巧优势的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具有实力雄厚、分散投资、专家理财、投资理念成熟、抗活性强等特征,因而其发育程度被视为衡t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目前,在我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开户的投资者共有6800多万户,其中机构投资者约有“万户,机构大户的比例不足总开户的1%,尽管如此,机构投资者在股市的炒作优势已逐步显现。目前,我国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有投资基金、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而美国股市的机构投资者由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投资基金、银行信托部、投资银行等。
5、上市公司质量低下,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上市公司质量即是保障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我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条件。但从上海、深圳两市上市的公司来看,普遍存着上市公司质量低下,经济业绩整体下滑的问题。据有关专家分析,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呈逐年递减趋势而且递减速度超乎人们意料。19%年上市的公司,一年以后盈利能力就丧失了50%。可以说,上市公司的总财务指标基本上是靠新上市的公司来维持的。中国股市的上述现象,是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未能有效解决企业“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未能建立经营者的市场选拔机制以及市场“有进无退”、“有生无死”等问题的综合反映。
在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感受不到来自股东的压力和市场真正的威肋的情况下,仅靠经营者个人是很难把企业搞好的。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证券交易所是信息最大、交易活动最为透明、监管最为严格的一种资本市场形态。如果在这样的市场中上市企业的质量都不能得到保证的话,投资者会对资本市场失去信心。市场又如何来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里、实现优胜劣汰呢?让劣质企业支配稀缺的资金,本身就是对资本市场机制的扭曲。此外,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还有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机制不健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合;市场的结构、功能和服务方面还存在缺陷和不足等。
1、逐步推进金融业的演业经营,提高经济证券化程度
当今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金融自由化,银行业与证券化的混业经营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加人世贸以来,进人我国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而且相当一部分外国金融机构机构是这种混业经营的全能性金融机构,它们的融资能力、盈利能力方面都比单纯的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强,如果国内金融机构仍然固守严格的分业格局,必将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更重要的是,混业经营直接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从我国情况看,必将导致大量的资金从货币市场流人资本市场,大大提高了经济证券化程度。此外,还可以采取其它的措施,保进经济证券化;增加证券品种.大大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推出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其他证券品种。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逐步推进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
适度开放:依据(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条款原则,发展中国家可以依照本国经济发展水平适度开放相应的行业与市场。据此,我国可以采取逐步放开、多步到位的策略,同时,在引进外资证券经营机构时要注意对象,侧重于选择引进规模较大、经营状况及资信良好、管理先进的机构,以带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逐步到位:我国证券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属于弱势产业,要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相关规定和例外条款,逐步的、分阶段地开放我国证券市场。双方对等:应参照不同国家的投资规模和资本与技术对应要求,结合我国证券对资本与管理经济的要求,有选择地引进外资证券经营机构。
3、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1)打破上市公司不死的神话。2001年以前的资本市场从未有过上市公司退市的先例。上市公司哪怕是只剩下一具蛀空的空壳,也能因资产重组而起死回生,从而创造了上市公司不死的神话,资本市场的功能因此受影响。2001年2月出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规定)。2001年4月13日,PT水仙退市,后来又将盯金曼、PT中浩清除出市,12月又出台了一个(修订》,规定2002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并且在以后的半年内仍不能盈利,将被终止上市。
(2)重拳出击,打黑打假。打黑庄、查处上市公司、打黑嘴、打击其他违规违法者(非法网上交易、娜用股民保证金等)。(3)严格把关上市公司的各种融资计划,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克服补丁、财务造假现象。(4)加强对证券公司、中介机构(会计审计服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服务等)的监管。严惩欺编投资者的各种行为。
4、大力培育市场中介机构
首先要保障中介机构和资本经营的合法权益。中介机构是人才经济,是实现投资优化、引导大众投资的最好渠道.是资本市场的润滑剂,其地位的的重要性是很大的。对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极严加管理,又要精心呵护,保障其合法权益。其次,要加强对证券机构的监管,同时要改善其生存环境.拓宽其融资渠道,扩大证券投资品种(如股票期货)。再次,健全投资顾问机制,培育投资理财专家。“大众投资、专家理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树立公众投资信心与觉悟的关键。目前当务之急是提高投资咨询人才的全面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5、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两大体制问题:一是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控制下的股权结构。二是“内部人”控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独立董事、监事会作用不大,更何况其组成有许多是国家委派的。因此,a)减少和限制大股东的投票权(直接限制、转让、回购等)。b)改善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代表构成。如独立董事、监事会人员(待遇由国家出,还要有责任追究制度)进蓝事会,并且要有一定的比例。c)制定行为规范.约束大股东的行为。
6、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证券市场的一个基本职能是优化资源配里,主要有能提供相应投资回报的证券品种,市场就有资金投人。市场的资金总是流向优秀企业和有发展前最的企业,而那些业绩差、前景暗淡的企业则会被市场资金冷落,最终衰落消亡或被吞并,这是由市场资金的趋利性所决定的。因此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透明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证券市场配!资源的效率。
而检验上市公司素质优劣的唯一标准是让市场来评判,而不是像我国证券市场建立初期那样,由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决定上市资格。核准制的推行有利于上市公司质盘的提高,有利于体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关键在于对制度的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一定要严惩包装上市的公司和上市公司融资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上市公司质量提高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参与市场,只有这样,我国证券市场才能保持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运行态势,才能步人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一些全国性调查中,当被问到“谁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时,大多数人认为是私有企业主或演艺人员。但2002年底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是党政干部。统计结果表明,在10个群体类别中,只有2个群体被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全文如下:
阶层认同决定人们的社会冲突意识和行为取向,共同的阶层认同容易形成共同的阶级意识和行为取向。在对社会冲突意识的所有解释变量中,认同阶层是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人们自己的认同阶层更易于形成相对一致的对社会阶级阶层之间冲突严重程度的认识。调查表明,越是将自己认同为上层阶层的人,就越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较小;而越是将自己认同为最下层阶层的人,就越是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严重。尤其是那些主观上把自己归结为社会最低层的人员,更容易出现极端行为。例如,当我们调查社会公众“在同事或邻居因特殊事情邀请其参加集体上访时”个人所持的态度,结果显示,处于认同阶层的最低层的被调查者有37.4%持参加态度,明显有别于其他阶层。说明这部分人群更容易引发各种突发事件,其行为潜藏着较大的社会风险。这意味着,在现代社会,并不是客观阶层中那些贫困的人更容易参与和支持社会冲突。
人们往往认为,客观指标所标定的贫困阶层最容易抱有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产生激烈的社会对抗行动。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客观阶层中的底层在解释现在和未来“阶级阶层冲突的严重程度”这个变量时,并不具有统计推断意义;而更具有统计推断意义的解释变量是“认同阶层”。人们对贫富之间冲突程度、干群之间冲突程度、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之间冲突程度、劳资之间冲突程度的感知等,都与人们的认同阶层密切相关。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人们社会冲突意识的因素是不同的,在整个社会处于温饱线以下的时候,贫困人群是非常庞大的社会群体,贫困是非常普遍的社会感知,因而客观的贫困群体会对人们的社会冲突意识产生重要影响;但当基本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人们普遍处于小康生活状态时,认同阶层就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解释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指标。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其认同于哪个社会阶层,就会从那个社会阶层的立场出发来思考整个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目前国家快速工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认同阶层应当是更为重要的一个考察社会阶级阶层冲突意识的指标。
通过主观阶层认同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到,即便是将我国大城市市民的主观阶层认同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我国城市公众的自我阶层认同也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向下偏移”倾向。而且,这种向下的“偏移”并不是一种整体结构的偏移,只是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人偏少;自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较多。例如,在美、法、德、意、澳、加、日等发达大国中,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比例均在55%以上,连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也都在55%以上,较高的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均达到了70%以上,即便是较低的韩国亦达51%;而这一比例在我国的大城市却仅为46.9%。与此同时,国际比较中的另一个明显差异是,我国城市公众中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都低于5%,较低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低于3%,较高的韩国为9%,意大利为8%,印度为7.5%;但在我国的大城市,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群比例达到了14.6%。
我国城市公众的自我阶层认同明显“向下偏移”的倾向表明,我国即便在城市社会中也还远未形成一个中间阶层占主体的社会。这个结果的产生可能主要是因为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形成不同于一般国际发展经验的曲线,即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后,收入差距没有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在特殊因素和一些新因素的影响下,继续朝着差距扩大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特殊因素包括,非技术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财富积累速度的加快等;新因素则包括,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快速提升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收入的影响,以及信息成本快速降低导致的组织结构网络化变化和中等管理阶层重新分化。
社会中间层通常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即认为庞大的中间阶层可以在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起到“缓冲层”的作用,使激烈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得到缓解。在社会结构以中间阶层为主的社会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更趋稳定,更不容易受较极端思潮的冲击。因此,我国城市公众中间阶层的阶层认同相对缺乏,以及自认为处于社会低层的人数相对偏高现象,潜藏着一种发生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人们在利益格局变动中所处位置并没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冲突倾向,从利益的损失到实际的冲突行动之间还需要一些中间环节。根据统计分析推论,利益格局变动本身尚不足以导致冲突行为的发生,由利益变动导致的不公正感和生活满意度下降才是导致冲突行为产生的直接根源。由“不公正感”导致的收入差距原因的价值认识,使得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感受在心理上被“放大”。那些认为自己目前生活水平较低的人、认为自己未来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人、认为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人、认为当前人们的财产占有不公的人,都普遍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社会冲突会趋于严重。
因此,加大对各种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是保持社会稳定更为重要的政策举措。另外,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对改革中利益受损群体给予适当的补偿以提高其生活满意度,也是减少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4、社会分化的两极具有更强的社会冲突意识。
调查中发现,“迅速致富”和“迅速致贫”者都认为现在和未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趋于严重。过去人们较多地注意“迅速致贫”者的社会冲突心理,认为那些具有“相对剥夺感”者更易于形成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意识。但通过深入研究可发现:“迅速致富”(“在过去5年生活水平提高很多”)者也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趋于严重”。
造成生活快速富裕的人群也有较强社会冲突意识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在快速的社会结构变动中,尽管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少数人先富起来对社会有好处这一观点,但多数人都对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满,希望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使收入差距更加适度合理;在这种普遍的社会舆论中,富裕阶层也对自身财富的安全产生担忧。其次是因为人们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调查结果显示,最高层人员中有35.4%的人不同意多征有钱人的税帮助穷人,还有13.6%持无所谓的态度,两者相加约有一半的社会高层人员不支持多交税以帮助穷人。
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一些全国性调查中,当被问到“谁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时,大多数人认为是私有企业主或演艺人员。但2002年底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是党政干部。统计结果表明,在10个群体类别中,只有2个群体被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一是党政干部,二是私营企业主。其中,有59.2%的被调查者认为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排名第一;有55.4%的被调查者认为私营企业主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而且,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对这个问题基本形成共识。按照客观社会阶层和主观认同阶层这两种不同分层标准得出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处于最高层和高层的人员约有一半左右认为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而处于最低层和低层的人员中,约有70%左右的人认为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
城市公众产生改革开放中干部获益最多这种看法,与不同职业群体实际收入状况的比较结果并不一致。公众之所以产生这种看法,主要由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企业经营困难,而且市场风险越来越大,“下海”已不再是“发财”的代名词,相比之下,公务员成为收入比较稳定、收入可以不断提高、生活的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就业)比较完备的职业;二是某些官员中严重的腐败问题以及一些腐败大案要案犯罪金额的曝光,在民众中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影响了干部在公众中的形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城市面临着两个最棘手的社会问题:一是失业下岗问题,占被调查者的70.4%;二是腐败问题,占被调查者的54.7%。这项调查结果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惕。
多数城市公众都认为,当前我国劳资冲突的问题比较严重。其中有两个比较醒目的结果:一是对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冲突问题感受最强烈。调查者在对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四种类型的劳动关系进行比较时,认为私营企业中劳资冲突最为严重的人数最多,这与我国私营企业用工和管理制度不规范、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证等现实原因有关。二是对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判断对其社会冲突意识的影响最为显著。分析表明,对“国企管理者与劳动者”冲突的判断,是影响人们对整体社会冲突感受的最重要因素。这可能是因为国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且人们对国企劳动关系冲突的心理承受程度比其它类型企业要低。
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人们对劳资冲突看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些符合常识判断的因素,如职业地位较低、收入水平较低、自我认同阶层较低的人群以及近年来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的人群,都更倾向于认为当前劳资冲突问题比较严重;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容易忽略的新因素,如教育水平较高者、年龄较轻者和居住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人群,对劳资冲突问题更为敏感。
人们对劳资冲突强度的判断越高,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就越低,他们越可能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并对整体社会冲突程度作出较高的判断,在实际的行为倾向上,他们也越可能采取比较激烈的冲突行为来处理矛盾和纠纷。随着人们教育素质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劳资冲突问题将更加关注;而在现实中,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私营企业的老板会为了降低劳动成本而损害劳工利益,从而导致劳资冲突的进一步加剧。因此,如何有效地调整劳资关系,解决劳资冲突,将是保持未来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移动商务(简称MB)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来进行网上商务活动。移动商务可高效地与用户接触,允许他们即时访问关键的商业信息和进行各种形式的通信。参考市场主流的移动商务软件协达软件、用友、金蝶等,移动商务主要的功能包括:移动电商营销、移动商务管理等。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小企业发展移动商务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小企业发展移动商务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全文如下:
作为中小企业,盈利是企业发展移动商务的最终目的。盈利模式是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用以盈利的商务结构,是企业配置资源效益的直接反映,是企业赚钱的渠道。中小企业通过发展移动商务来实现自身的盈利,主要有以下几种盈利模式:
1.广告模式
移动商务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是移动广告,这种业务形态是具有前瞻性的,是中小企业通过移动商务盈利的主要形式。移动广告顺应了移动商务发展的潮流,依托移动终端,是企业进行精准营销的新的载体。这里所说的广告并非仅仅是在WAP上投放广告,还包括通过微博微信等宣传所产生的广告效果以及传统使用的短信宣传等。神奇的煎饼,传奇的黄太吉,把不被人看好的煎饼卖到了年收益500万的流水,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神奇,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延续。互联网时代,大量广告充斥着电脑网页,在给用户带来选择困难的同时,也给广告人带来的大量的收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投放广告在移动设备形形色色的应用中,为用户提供了解企业及产品的来源,增加企业关注度,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形象,勾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提高产品市场价值。
2.游戏模式
移动设备的革命性变化,带来的在移动设备上进行的游戏体验的革命性变化。令人震撼的打击感、令人炫目的游戏场景、令人欣赏的背景音乐、令人欲罢不能的游戏内容,这些游戏感受都能够被玩家所感受。不啻于PC端游戏的视听享受,以及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游戏的便利,使得移动游戏引爆了一场移动商务的战争。当你在上班乘公交的途中无聊时、当你在排队现场的等待时,休闲的娱乐游戏可以使你放松心情、打发时间。玩家在玩游戏时可以通过购买道具来提高自己的游戏战斗力,这就是我们中小企业盈利的关键。一款手机游戏“找你妹”8个月,全球用户超过6000万,每月拥有数百万的收入;“Flappy Bird”上架初期就拥有5000万次的下载次数,单日广告收入达到5万美元。游戏行业是一个极富有机会的行业,是移动商务盈利的重要结构之一。
3.移动购物模式
中小企业另一个重要的盈利模式是移动购物。美国第二大支付网络 MasterCard 做了一项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中国网上购物者喜欢用手机网购,而非个人电脑。还有这样一份在2013年年底收集的来自亚太14个地区7100份采访数据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亚洲选择网上购物的购物者大约占三分之二,而来自于中国的受访者,在过去的三个月中会至少有一次成功的网上购物。其中选择用手机上网购物的人占59.4%。根据报告,中国消费者选择在移动端进行网购的原因,46.8%是由于手机网购的便捷性,43.1%认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40.8%认为在移动客户端上进行网购越来越简单。移动设备的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消费者消费方式更倾向于移动化。2013年阿里双十一活动,手机淘宝累计活跃用户达到1.13亿人,支付宝交易金额达45.8亿元。中小企业在移动平台上进行销售,是未来及其重要的一种销售模式,也是如今中小企业进行盈利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把握重点来发展业务,着重开展移动购物,给消费者良好的体验。
1.中小企业认识不深
在电子信息时代,中小企业能否成功由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利用程度决定的。而在电子商务发展了十几年后的今天,移动商务已经逐渐接过电子商务的接力棒,成为中小企业能否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移动设备迅速普及,移动商务迅速发展,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移动商务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但是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领导信息化的意识不强,甚至一些传统企业领导对移动商务还比较漠视。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在这样一个移动时代抢占移动市场的重要性,对于移动商务的认识模糊,理解肤浅,还没有一个相对比统全面的认识。在移动商务迅速发展的今天,若是中小企业不能抓住移动商务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那么就将处于一种很落后的状态,丧失发展壮大的良好机会,丧失发展的领先优势,最终被时代所遗弃。
2.技术人才的制约
移动设备以及移动网络逐渐变成了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也逐渐地被所有人所了解和使用,因此相对较好的移动应用基础环境逐渐形成。同时,在支付和物流的发展已经到了能够满足移动商务发展的情况,这些都表明开展移动商务的开展所需要的门槛逐渐降低。但实际上,对于缺少高端知识人才的中小企业,对于移动商务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在技术上的这道槛难以跨越;同时,对于网络操作运用这个问题,在本质上确实是相对简单的,但实际操作却总会遇到各种阻碍。技术的制约,人才的缺乏使中小企业发展移动商务困难重重。
3.没有明确目标和规划
中小企业对于为什么要开展移动商务?怎么样来开展移动商务?以及需要把移动商务开展到怎样的程度?很多中小企业仅仅是因为自身认为开展移动商务是一条拓宽广阔市场的路,很有前景,能够帮助自身摆脱困境,同时被一些移动商务服务公司引导,在没有认真地规划好移动商务的未来,没有很好地了解移动商务的时候,便踏上了移动商务的征程。一些中小企业也制作了自己的移动APP,但是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去打理,只是向把APP当成一个向消费者展示企业的基本信息以及产品信息,导致移动APP用户界面不友好,用户体验不好,不能够有效的吸引顾客,增加客户粘性。目的性不明确,这是广大中小企业在发展移动商务发展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的。
4.移动商务安全问题
安全是移动商务发展的基石,移动商务比起传统的电商面临更为严峻的安全问题。移动商务的载体移动设备由于其移动性,特别容易丢失或损坏,造成的数据丢失,可能对自身造成巨大的影响。无线网络接口是开放的,用户数据可能通过无线通道被泄露。移动设备在2004年“Cabir”手机蠕虫病毒出现之后,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最近小米公司遭到黑客攻击,出现用户信息泄露的情况,便是移动商务平台系统漏洞的存在以及黑客的横行,威胁着广大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同时,移动商务应用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势必不能够完全健康的发展,这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1.提高企业认识
截止2013年年底,我国的移动网民已经上升到了5.0亿人的规模,占据所有网民的81.0%之多。在这种大势之下,中小企业对移动商务认识的提高是必要的,瞄准移动端,使其成为企业的突破点。中小企业可以相互之间进行对移动商务发展以及前景的交流,这是很重要的。企业内部也应该加强对各个职员的观念的宣传以及培养,使企业员工对移动商务有所相关的了解,使员工对移动商务的观念进行改变。如今中小企业发展竞争比较激烈,想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存活下来,必须接受新的事物,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借鉴其他企业,使自身能够很好的运用移动商务,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中小企业面对移动商务不能够深刻认识的误区,需要政府在中小企业之间大力的进行宣传,2013年“大变革聚焦实体经济新动力高峰论坛暨中小企业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年工程启动仪式”的举行,大力推广移动商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从移动商务中获益,推动中小企业移动化进程,推动中小企业移动应用发展,使移动商务在各个行业中形成一种“星火燎原”之势。
2.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制约移动商务发展的硬伤,也是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完善的。人才的匮乏其实是整个移动商务行业的事情,所以,要想解决人才的瓶颈,需要加强对移动商务人才的培养。而大学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但大学的问题在于容易脱离社会实际,毕业的大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多和大学进行深度的合作,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为企业增加人才储备。而且,中小企业也要加强对企业相关员工进行有效的移动商务培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中小企业面对人才制约的做法是重视对移动商务人才,培养并且招聘专业的移动商务人才,引导企业在移动商务发展的道路上正确行走,为企业在移动商务发展时代占据优势创造条件。
3.分析需求,明确目标,寻求发展
中小企业在移动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在产业链中处于被动位置是一种常见的形态。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处于产业链的被动位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本身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找不到自己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不同的企业拥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各有差异,中小企业想要在移动商务时代走得更远,必须对自身企业的产品进行分析,对产品市场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发展自身的移动商务。
开发优质APP。APP,即application,就是针对移动设备的一种应用程序服务,为移动连接到互联网的业务或者无线网卡业务而开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配就是移动设备搭配优秀的APP应用,移动商务的发展水平由消费者在移动终端的消费水平决定着。
企业APP应用的成熟,是移动商务快速发展的基础。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想要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务获得成功。那么必须要在与消费者第一次接触开始就要给消费者带来舒适愉悦的感受,而移动APP是企业与消费者接触的良好的媒介。企业APP必须要有友好的用户交互界面,便捷的操作方式,良好的客户服务以及安全可靠的支付环节,同时必须要以用户体验至上。
举一个成功的例子:星巴克咖啡。星巴克的APP拥有的闹铃功能能够催你起床,如果你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到达你附近的咖啡店,那么你将享受到美味的打折咖啡。星巴克咖啡利用移动APP带来了高转化率的客户,不但最大限度的服务了客户,还带来了相应的消费。如今的消费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的改变了,客户不仅希望能够在实体商店买到高质量的商品,同时越来越加的渴望享受到线上提供的优质服务。
⑵借助微营销。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迅速革新,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以及交流方式的改变,使得微信已经成为每台移动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如今社会,微信已经超越了当初单纯的聊天、好友交流的基本功能,而今,作为一个传播平台,通过分享自身产品的商业模式逐步在微信中展现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营销掀起商业浪潮的同时,也意味着传统电商在向移动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小企业在竞争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急需寻找到新的渠道来拓展市场,微信作为一种成本低廉、性价比相当高的一种推销渠道,是中小企业在当今社会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拓自己营销渠道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当然,企业在利用微信的同时,还得注意使用一些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有创意的手段驱动微营销的发展 ,促使消费者了解企业的形象以及产品,促使消费者理解企业的发展和活力。
在2013年11月22日,小米手机通过微信平台让消费者对其进行抢购,限量十五万台小米3手机。消费者通过花费一分钱来进行预订,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优惠,包括小米3手机的抵扣券5元、微信专属表情等。小米公司与微信平台的合作,把小米产品的介绍详细的展现在消费者眼前,不仅使消费者预订小米手机多了一种新的渠道,还进一步拉近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扩大了企业的市场空间。
“当下微不可言,将来妙不可言。”,这句话是由汉拓科技CEO叶开所说。微信具有移动性、互动性还有精准性都相当高的特点,微信所拥有的庞大的用户群体,在未来会带来巨大的隐藏价值。当然,在中小企业开展微信营销之前,需要研究清楚其状况再考虑进行进军。若是由于用户体验等原因导致微信丧失其营销价值,这就是所说的“微不可言。”,企业得不偿失。微信带来的移动商务的迅速变化,在我们身边其实可以时时刻刻感受到这种变迁之迅速之广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以微营销为代表的移动商务营销模式必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相应的便利。
4.构建安全的交易环境
在移动商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问题,移动商务在安全上的核心问题就是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问题,安全性问题是企业在移动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没有安全规范,就没有好的市场行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加强。目前移动商务的移动商务安全体系研究工作正在不断进展和完善中,中国银行在2012年年底正式发布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移动支付中的安全规范逐渐形成,除此以外,有关支付安全的规范准则以及法律也在不断的完善中。
在企业内部,企业负责人要对企业内部的安全问题负责,对于网络环境的维护必须时刻有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排查拦截危险信息,使得移动环境牢靠安全,这样消费者使用应用才会处于放心的状态,用得安心,移动商务的应用更加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使广大中小企业成为能够被消费者信赖的企业。只有被消费者信赖的企业,才可能是长久的企业。
2013年是移动商务迅速发展的一年,随着2013年年底4G牌照的发放,我国的4G运营的脚步加快,2014年,注定也成为中国4G元年。在4G年代,更快的上网速度,更加智能的移动设备,使得移动网络越来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时间被移动设备所占据。
总而言之,2014年将是充满机会与挑战的一年,中小企业必须抓住移动商务发展的浪潮,积极求变,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在4G牌照已经发放国内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的情况下,未来互联网网民与设备终端将持续移动化,移动市场也将越来越广阔。因此,移动商务市场是任何企业都不能错过的,中小企业可以凭借此次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财富和经济机体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简而言之,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问题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新时期经济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1)经济规模稳步提升,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贸易规模快速提升,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3)黄金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应对经济风险能力显著提升。(4)中国积极加入全球及区域经济组织。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的综合国力也显著提升。
虽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却排世界九百多位。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我国历经30余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也暴露了一些经济问题,衍生出一些社会问题。
(一)收入差距扩大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收入差距扩大。自从中国采取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制定先发展沿海地区,后发展内陆地区的战略。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独立于内陆地区的沿海经济体。相反,中西部地区资本集聚缓慢,加之引进技术较为困难,经济发展速度较慢。(2)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工人工资应该按照工人的劳动量来决定,即按劳分配,这样也就不会出现行业间的工资较大落差。但目前的情况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整个生产要素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争取工资提升的实力,而土地和资本在行业外不均等的分布,导致了过分集聚资本的行业收入高,福利待遇好。
(二)生态环境问题被人们忽视。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过分强调经济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被忽视。改革开放以来,各中央和地方政府纷纷采取粗放型增长的经济政策,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高,但我国经济规模与质量,还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落后的实质是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在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使人们不重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带来了数次生态灾害。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发展观逐步转变人们对待经济增长的看法,从而使得经济增长的概念在未来有可能与经济发展的内涵相同,进而逐步治疗粗放式增长的后遗症。
(三)“三农”问题仍然严峻。“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是“三农问题”的一般说法,仔细分析起来,其实就是在说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1985年开始,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农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尽管农村收入水平是增加的,但是由于城市增加较快和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特别是实行市场化经济将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放开后,不少农民家庭就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的情形。归根结底,农民的苦是有限的收入造成的。
在众多问题之中,经济问题是基础,民生问题是根本。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提高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一)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马克思告诉我们:“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区域经济结构不协调拉大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其中,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合理布局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优化产业结构和和合理布局产业,不仅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能很好地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国家要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家园。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告诉我们:人类和环境是共存的互动的同一体,人离不开环境。因此,我们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也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生态自然的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我们在搞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保护环境,防止出现环境反人化现象,威胁人类的生存。要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的家园。
面对能源资源和环境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我们发展的途径一定要切实从外延式或者粗放型经济的发展为主转向内涵式或者集约型经济的发展为主的路子,从数量型经济转入到质量型经济上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
(三)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主力军,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决定力量。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于解决国内吃饭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也难以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要切实解决好“三农” 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胡锦涛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关系,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与粮食增产同步,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司长达瓦16日在国家邮政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快递业务发展程度还很低,现在得快递业务量还不到GDP的0.3%,与发达国家达到GDP的1%左右相比差距很大。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民营快递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对民营快递发展存在的整体素质偏低、 快递成本加剧、 内部管理不当、 中转站时效差、 来自行业内外企业的竞争威胁等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策分析。 提出的对策有: 增强服务意识、 建立快递协会、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中转站运作效率、 走品牌差异化、 服务个性化路线等。
关键词:民营快递; 发展问题; 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繁荣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 快递服务已发展成为年收入超过 750 亿元、 从业人数超过 70 万人、年均增幅超过 30%的 “朝阳产业”。 据统计, 目前国内快递行业中持证企业在 8 000 家左右。 2011 年中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最高日处理量突破 1 000 万件, 进入世界前三位,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预计到 2015 年, 中国快递市场年处理量将超 61 亿件, 经营规模将达 1 430 亿元。 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竞争加剧, 整个行业在快速洗牌。 传统民营快递在洗牌中凸显发展弊端。 2012 年年初星辰急便宣告破产, 2012 年 7 月,上海希伊艾斯快递有限公司(CCES) 又爆发资金链危机, 经营陷入困境。 解除民营快递发展问题并寻找出对策显得尤其重要。
1.1 民营快递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缺乏凝聚力 。 民营快递人员在文化程度上接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教育的较少。 据统计, 近 80%的业务员只有小学文凭。 对于大多数操作, 只局限于简单机械性, 很难有创新性的劳作技术发展。 由于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丢件率大, 差错率多, 成本无法有效控制,利润空间狭小, 顾客满意度低。 一些快递员缺乏服务意识,导致侵吞客户物品事件时有发生。 现行标准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让许多绩效考核制度和标准化操作规定都处于无人实施、 无人监管的情况, 导致许多的制度和考核无法有效进行, 只能是空架子。
1.2 快递成本加剧 。 国内燃油价格的居高不下 、 过路费用高昂、 人力成本上升等都使得快递行业的毛利润在逐年下降。
由于快递企业在城市车辆无合法停靠地点, 大型货车没有通行证一般无法进入交通堵塞的城市, 很多民营快递公司只能用面包车、 电动自行车配送货物。 国家规定, 小面包车算客车不能拉货, 一旦查到, 投递车辆就会被有关部门扣押, 导致罚款。 用电动自行车配送, 由于容量有限, 需要快递员来回往返公司多次。 2011 年公安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商总局、 质检总局联合下发的 《关于加强电动车管理》 通知规定“超标 ” 电动自行车不能上路 。 这意味着快递公司配送如果要保证时效性, 就需要增加人力、 增加往返公司次数, 这无疑会增加快递成本。
1.3 内部管理不当。 由于民营快递公司内部缺乏统一的管理,沟通不畅, 使得市场无序竞争现象比较严重。 在加盟制快递公司, 加盟网点缺乏沟通和合作, 遇到问题经常用相互投诉方式处理。 例如, 发货网点发出超过 50 公斤的大货时, 一般要支付给收货网点派送员每公斤 2 毛钱的派送费。 如果发货网点不及时支付收货网点派送费, 可能就会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遭到收货网点的投诉。 另外, 加盟网点的承包区中, 少数承包区的快递员唯 “钱” 是图, 急功近利, 随意压低快递费用, 以此来抢占他人承包区的客户, 这样不仅使得承包区快递员间关系恶化, 也会打乱收费标准, 形成恶性循环。
1.4 中转站时效差 , 成为效率瓶颈。 由于网购的普及 , 快递中转站日配送量翻了 60 倍。 中转站时效差, 成为效率瓶颈。以韵达快递为例, 时效差主要由四方面原因引起: 一是中转站服务网点过多。 韵达在全国拥有 51 个中转站, 而要服务 3 000 多个网点。 扬州韵达网点每天就有 5 辆车分别发往杭州、 无锡、 江都、 宁波、 上海中转站。 上海中转站作为最重要的中转站, 每天有来自 90 个承包网点的车进入, 同时又有 50 余辆班车发出。 面对这么庞大的一个数字, 上海中转站平均每天的班车发出准点率只有 70%~80%, 从而大大地影响时效, 同时也给整个中转操作的连续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是中转站卸货窗口有限, 人员分配管理不当。 上海中转站有 16 个窗口, 90 辆来自承包网点的车需要排队等待卸货。 卸货装货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且时间有限, 有限的窗口直接影响到快递时效。 三是人员在工作分配上不均衡。 在货车上往往只会安排 2~3 个人进行卸货, 工作内容是将货物抛向流水线, 这属于消耗大的体力活, 安排 2~3 人是远远不够的。 而在流水线上的员工安排过多, 流水线工作体力消耗较小, 人员有冗余。 四是工作人员缺乏管理, 导致员工无法积极工作。 流水线的工作人员比较懒散, 在货物多的情况下, 部分素质低、 工作能力不强的工作人员会漏扫描, 从而直接影响快件查询。 在分拣区中, 缺乏管理人员在现场管理与监督, 分拣员细分的货物经常会出错, 从而导致快件的延误, 有时甚至会导致快件的遗失。
1.5 来自行业内外企业的竞争威胁 。 由于网络购物的兴起 ,电商开始进入快递行业。 京东商城旗下快递公司江苏京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获得了快递牌照, 将于 8 月底正式向第三方开放。 苏宁易购在派送线上商品时, 与线下共用配送系统。
电商快递相比传统民营快递, 最大的优势就是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目前, 传统民营快递的业务量中 80%以上来自电子商务。 无疑随着电商物流的深化发展, 必将在未来给传统民营快递公司带来冲击。 除了国内的电商物流, 传统民营快递公司还面对外资快递对市场份额的抢占。 有四大国际快递品牌进入中国, 分别是 Fedex、 UPS、 TNT、 DHL。 它们的优势主要是有国际品牌、 管理经验、 先进设备和高标准服务。 Fedex和 UPS 目前在积极争取获得国内快递经营许可证。
2.1 强化服务意识, 注重快递从业人员素质培养 。 人才的缺失是民营快递面临的重大问题。 对现有人员尤其是从业时间长的员工, 要有计划地对其进行专业培训,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快递从业人员的素质。 对于管理岗位, 应该提高薪酬聘请高学历的工作人员。 对于卸货分拣的操作岗位, 同样要提高员工薪酬, 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2 主动联系政府, 建立快递协会。 成本降低依靠快递公司本身严格的内部成本控制。 对于由政府政策制定引发的成本上升, 可以建立快递协会, 通过快递协会主动联系政府, 将困难反映给政府有关部门。
为了维护快递行业的合法权益, 各快递公司应相互合作,共同向政府请示建立快递协会。 建立合法的快递协会, 需要各快递公司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 定时召开快递会议共同商讨快递面临的问题, 并建立快递基金存放于快递协会。 快递协会是政府和快递企业的桥梁, 它一方面向政府反映快递企业的利益和要求, 影响政府决策; 另一方面将政府的决策传给快递企业, 告诉快递企业从政策角度哪些是可行的。 快递协会要维护行业公平竞争, 保护合法权益, 同时还应为快递企业提供信息、 技术、 对外合作、 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2.3 完善管理制度 , 提高行业服务标准 。 面对市场竞争无序, 缺乏统一管理, 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维持秩序, 减少市场混乱现象。 第一, 面对网点之间的相互投诉, 总公司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比如建立 “反投诉” 规章。 “反投诉”
规章允许 “被投诉方” 反过来投诉 “投诉方”, 以此取消虚假投诉, 并且让虚假投诉方付出金钱赔偿, 这样可以缓和民营快递内部各个加盟网点之间的利益纠纷。 第二, 在市场竞争无序的状况下, 各个加盟网点要详细划分每个承包区, 并且与之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 在劳动合同里约法三章, 不得采用极端降价抢占他人市场, 不得在不属于自己的承包区中接受消费者的快递等。 第三, 建立各分公司服务标准。 在行业内部建立严格的工作准则。 快递企业总部要对承包区的客户进行 “客户满意度调查”, 奖优罚差。 同时各加盟网点内部, 应定期做调查, 让各承包区业务员相互打分, 以此激励士气, 缓和矛盾, 建立良性的快递竞争市场。 各快递公司目前基本拥有自己的网站。 可在官网上建立 “消费者自主投诉” 一栏, 并对消费者投诉的现象进行严肃处理并持续跟踪, 这样消费者不但可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也促进快递服务质量的提高。
2.4 提高中转站运作效率 , 加强人员管理 。 加快快递中转站的运作效率。 以韵达快递上海中转站为例,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快上海中转站网络车的卸货速度: 第一, 先从场地入手, 将场地进行合理的划分, 适度增加卸货窗口, 每个窗口分配一个管理人员, 以便及时应对紧急状况。 第二, 对于排队等候卸货的车, 给予它们安静有序的停靠点, 这样就不会造成人员混乱。 第三, 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 如传送带、自动扫描仪, 减少人力的付出, 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四, 加强人员管理, 提高效率。 管理人员应经常去中转站现场, 观察操作流程,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保证快件时效和安全, 以不积压为原则保障时效。 另外管理必须按照一层一级的垂直管理模式: 副站长对站长负责, 主管对副站长负责,班组长对主管负责, 员工对班组长负责, 从而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2.5 走品牌差异化 , 服务个性化路线增加综合竞争力。 品牌形象直接影响到客户的选择,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立品牌形象。 第一可以通过报纸, 广告与公关来提高品牌知名度。 第二, 树立良好的信誉, 打造坚实品牌基石。 对于加盟制快递企业应该在各加盟分公司中建立统一的服务制度。 第三, 通过赈灾活动, 贡献爱心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好印象。 走服务个性化路线也可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比如顺丰打造 “顺丰优选” 高端线上超市、 申通打造 “爱买网超” 电商平台。 同时目前一些快递公司开始建立社区自提点。 这些都标志着个性化服务战略的开展。
目前, 全球背景下的快递服务业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 快递还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相结合, 成为电子商务实现实物配送的主要途径。 民营快递公司只有充分认识内外部环境, 分析自己发展中的问题并进行战略调整, 才能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1] 肖昕. 中国快递业进入 “改朝换代 新 纪 元 ”[N]. 南 方 都 市报, 2012-07-13(3).
[2] 何 衡 柯. 民 营 快 递 配 送 成本 将 翻倍[N]. 北京 商 报 , 2011-06-02(3).
[3] 张洪斌, 赵玉敏. 快递业发展面临六个问题[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6(8):46-49.
[4] 周 凌 云 , 穆东. 基 于 SWOT 分析 的 民 营 快 递 企业发展 战略研究[J]. 物流科技, 2008(4):38-40.
[5] 樊 俊 花 , 刘 瑛 莹 , 尚 娟. 新 形势 下民 营 快 递 业发展 环境与战略组合分析[J]. 商业时代, 2012(8):47-48.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在农村人口占较大比例的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更加重要,但是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教育形式有极大差异,农村和城市发展已经严重脱节。当前农村在经济、教育、文化这些方面都相对落后,同时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根据不完全统计有大约百分之七十的儿童身处农村。所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同时我国目前推行普及学前教育。而普及农村的学前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这也成为了当下的难点以及重点。
学前教育是指针对小学以前的孩子的一个基本教育。这样的教育可以在最初给孩子一个引导,让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孩子将来的学习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现下我国农村的孩子也是渴求这样的发展,为了上优质幼儿园,家长千方百计让想让孩子在起跑线略胜一筹。在同样的年级,城里的孩子琴棋书画,而农村的孩子只能在疯耍。年轻的家长非常着急,所以为了拉下两边的差距,建立农村学前教育的体制非常重要。
学前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垫脚石,是因为它在国名教育体系中承担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性教育,它对与早期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低龄儿童在农村中的教育发展直接影响到了教育文化的发展,也关系到了一个国家的兴亡。
大量数据显示,孩子在六岁以前正是一张白纸,他需要很好的引导这时候能够形成早期的性格、态度、习惯、情感,对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学前教育非常受到重视,并且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体制。但相对的来说,农村的体制就很不完善,农村儿童得不到很好的学前教育。
就目前的国家国情形势下,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更是要从基础做起。学前教具占得比例更是相当的重。所以抓好农村学前教育是现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证实这一情况,我们对某市的幼儿园做了一个调查。普遍农村幼儿园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现有的教育机构不完善
于学前教育并不属于国家的衣服驾驭范畴,所以国家对这类教育没有一个硬性的规定。因此幼儿园的建设大多是根据当地的一个经济情况来建立的。这就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主要如下:
(二)幼儿因数量覆盖面不够
根据一系列数据显示,目前学前教育机构虽然很多,但是分布在乡镇农村的幼儿园非常少,而且大多数都是一些非正规幼儿园。甚至一些地方根本没有幼儿园,这根本满足不了如今正在增加的人数,也不能满足就近上幼儿园的需求[3]。
(三)幼儿园大多数是民办学校
从办幼儿园的类型来看,大多数幼儿园属于民办而非政府。由于民办幼儿园居多,所以会造成一个收费不合理。而收费合理化的幼儿园且这类大多数分布在城镇政府附近。而很多幼儿园会因为附近的小学的撤离继而办不下去,这就会造就一批没有经过任何审批,注册而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幼稚园产生,这些幼儿园大多都没有经过有效的管制和治理。
1农村的教育意识较为薄弱
我们所了解的学前教育其实很大部分来白于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的过程最初的领路人是来白于父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白己的孩子。在农村,很多农民并不了解这个模式,采取对孩子不管教的态度,低龄儿童正处于一个好奇宝宝的阶段,如果这段时间接受了不好的教育就会对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2.幼儿园经费缺乏
这么多年来,学前教育经费一直都没有列入财政预算。这就让学前教育阶段起到至关作用的幼儿园面临了一些列大问题,很多幼儿园靠着低廉收费在艰难地运转着。所以这导致很多幼儿园会因为资金不足而办不下去。
3.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基础设备不完全
据长期的一些数据显示,在农村的幼儿园中。很多幼儿园教师其实都是没有编制的,仅仅有少数部分教师拥有编制。在编制教师中也有很多教师根本没有评过职称。而没在编制的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都来自于幼儿园学生的学费上,或者当地的政府,如果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发达。这部分的补助要稍微多一些。所以很多幼儿园为了解决教师工资问题不得不依靠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员,因此带来了很大问题,学前教育质量不高。同时因为聘请不了教师,造成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出现更大的空缺。此外因为得不到保障,幼儿园教师的人才流动率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虽然幼儿园教师的精神可嘉,但是他们具有的自身素质的确不高。这对于刚刚接受教育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另外这些老师很多都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所以导致很大部分幼儿园其实都是在家长的压力下生存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夹缝中生存。
针对上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首先我们要推行政府建立幼儿园,同时国家应该对很多优秀的民办幼儿园进行资金补助,帮助他们承担一些办学经费以及一些基础设施。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都存在一个不足的局而,国家为了减少财政支出一直都是实行两条腿政策。虽然鼓励社会多修幼儿园,在城市这些地方是能够承担的,但是相对落后的农村,这样的方法实现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单纯依靠公民自己来建立幼儿园,难度的确太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国家出而办理一些幼儿园。对于农村办理的好的幼儿园应该实行鼓励政策,包括对其经费的补助。而对于那些办理的相对较差的幼儿园我们应该推行一个改良政策,分派专业的人员进行辅导,培训。同时针对农村幼儿园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应该推行点线而的政策,开始建立幼儿园示范点,同时也可以将城市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建立起;联系,建立互政策,使先进化的幼儿园带动农村化的幼儿园。
2.由于目前存在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概念很模糊,国家政府方而应该定期召开一些会议,对家长进行一些思想上的教育。让他们快速的意识到学前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办展板,发海报,让学前教育深入家长的心。同时幼儿园方而应该召集那些有小孩子的家长定期去幼儿园做一个思想倡导,让家长与幼儿园的交流更多,这样家长能够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幼儿园方而也能了解到家长方而的一些要求,而根据家长的要求改良白身的方案,制定出一个符合家长和孩子需要的教育方式。这样一举两得方法非常适合农村现行的学前教育制度。
3.政府应该将幼儿园的部分经费纳入公共教育事业支出,对农村的幼儿园的办学和修建都投入一部分经费。同时幼儿园方而可以拉入一些赞助商,比如像希望工程这种志愿协会来缓解自身资金缺乏的现状。而不是等着学生的学费决这部分问题,这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4.建立一支以公办教师为主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幼儿园的师资力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园的发展制定相应的编制标准组织一批教师,为幼儿园配套定制,并努力录取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化教师。可以从大学学前专业里而选取,也可以从一些小学教师中抽取一些比较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老师。同时可以将原本没有编制的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进行一个编制,这样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同时需要我们进行一个严格的审批制度,对于幼儿教师上岗进行考核并实行实名制管理。建立幼儿教师保障机制,让幼儿教师与普通教师有同等的教育,并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在幼儿教师的保障问题上尽量避免因教师频繁的流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对于偏远的地区我们可以从高校中召集志愿者来教导幼儿园学生,高校学生普遍素质较高这是一笔现成的资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拿来比喻学前教育是再恰当不过了。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奠基石,对于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一个人以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着学前教育的影响。所以重视学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目前的农村学前教育。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还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途。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繁荣的今天,企业将面临新市场的各项竞争,这就要求我国企业要对新环境下的市场营销进行新的思考。如何在面对新挑战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企业市场营销要关注的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当前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的经济环境下我们应对企业适应情况进行思考,观察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如何发现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问题,在新的高度下,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企业市场营销积极性、提高竞争力,在机遇与竞争中转变营销模式,将目光放置在长远位置上,重点改善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际中提出建议并进行解决。本文首先探讨市场营销的具体涵义,进而提出我国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解决问题。
【关键词】:企业 经济环境 市场营销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完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增大。市场营销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也是很多企业在发展中重视研究的问题
经济学中,对市场营销的定义分析研究很多。一般认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是企业在发展中的具体经济活动和行为。企业制造商品或者提供劳务,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与消费者建立山定的关系,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或者劳务的需求,同时也实现企业自身的利润。
1.2企业市场营销的内容分析
通过市场营销的定义可以得知,市场营销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是在整个经营销售全过程中企业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企业前期的市场营销调研活动、产品的开发研制、产品定价、广告设计和宣传、销售人员推销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等工作。
1.3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作用
市场营销对企业和消费者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为消费者了解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机会,为顾客选择满意的商品和服务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建设性意见,这就为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沟通交流平台。
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中不断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也在不断完善,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影响,也给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企业营销观念缺乏创新
企业的经营观念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意识观点,是营销工作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传统的企业营销观念中企业在销售中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处于较被动的地位。
2.2高层营销管理缺位,部门职能发挥不协调
高层营销管理部门在整个营销工作中起着带头作用,决定了营销的具体策略和实施过程。因此高层营销管理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营销工作。我国少数企业在机构设置上,高层营销管理部门人员缺失,导致营销工作缺乏政策性的指导,营销方式方法不尽合理,影响整体营销水平。
此外,营销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作,需要企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企业其他部门要以营销部门为中心,积极配合开展营销活动。
2.3企业营销缺乏战略性思考
营销战略为企业具体营销工作提供了策略性的指导,也明确了营销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当下我国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中,对营销缺乏战略性思考,营销目标不明确,销售方式手段缺乏指导,整个营销活动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对营销活动缺乏长远的规划,导致营销工作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2.4对新市场的适应能力差
市场环境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连接企业产品生产和产品营销的重要环节。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已经达到满足甚至是饱和状态。企业在发展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积极开发新的市场。就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开发的状况来说,很多企业抓住了农村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瞄准农村市场进行投资生产。
2.5没有重视营销网络的功能作用
网络和品牌是市场营销中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因素,是在传统营销方式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不容忽视。营销网络可以促进商品流通职能的实现,企业可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设置一些代售点或者是销售网络,通过逐层传递借助网络终端完成产品的整个销售过程。同时,销售网络的建立,还有利于市场信息的收集,通过销售网络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意见,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足够的信息指导。
针对当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探讨解决策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1结合市场经济特点,树立科学营销观念
新时期,市场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愈加激烈。企业要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生产要以市场具体需求为出发点,注重消费者的地位,了解顾客所需,转变传统的以企业为中心的经济活动,要树立科学合理的营销理念。具体包括:
3.1.1树立知识营销的观念
新时期是知识和人才得到重视并发展的大好时期。竞争的重点也由以前的物质资源的竞争逐渐转移到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上来。企业在营销中,也要树立知识营销的观念,重视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产品的营销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是企业观念的营销,要建立品牌战略,重视品牌在产品销售中的作用,树立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
3.1.2树立全球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企业发展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巨大压力,这既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也使得企业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因此,企业要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树立全球经营意识,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3.1.3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绿色营销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发展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环保。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营销工作的各个环节对环境无破坏,营销系统有序进行等。
3.2正确认识买方市场观
买方市场是与卖方市场相对的,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带来商品价格有所下降的趋势。在买方市场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但同时也给企业生产和经营带来了机遇。企业不能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竞争,要采取积极措施,树立创新和发展意识,大胆探索,保证市场营销工作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
3.3实施“品牌战略”
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竞争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企业品牌的竞争。企业制定正确合理的品牌战略,就为占有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是企业长远经营发展的基本战略。当今经济发展中,品牌已经成为了山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众。
传统的价格战虽在短期的经营中能够取得一定的利润,但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单从价格上取得优势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企业发展的要求,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受心理变化的影响,往往有从众心理,也往往将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与产品的质量联系在一起。
3.4制定合理的营销政策,积极发挥业务人员的促销作用
市场营销工作不是简单的促销和销售,需要策略性的指导。企业要成立专门的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企业营销工作的政策措施。传统意义上,人员促销是较为流行的推销方式,也是最为直接的促销手段。人员促销在促进产品销售的同时,同时也能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求问题,并及时向企业反馈自己与顾客交流中得到的经济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也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
3.5加强高效、科学营销网络的建立
营销网络是现代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中营销手段的创新,网络在营销推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企业要充分借用网络平台,建立完善营销网络。结合不同销售地区的发展特点,对市场进行细分,对不同范围的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将市场特点和企业发展情况相结合,建构高效的营销网络。将营销网络建设作为营销工作重要的组成部众。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在发展中,在完成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将营销目标与社会整体发展结合,全面了解市场营销工作对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转变企业发展观念,加强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流沟通,探讨科学的营销策略、采用合理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做好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促进企业利润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现今,房地产的价格越来越高,房地产的调控政策问题有待解决。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问题分析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房地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与此相关的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和房价持续非理性上涨成为制约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本文浅要分析当前我国房地产业调控政策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房地产政策 宏观调控 政策问题
一、调控政策主体不明确
1998年,我国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明确规定,与计划、财政、金融三大调控方式有关的原国家计委(现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国家经贸委员会(现与原对外经贸部合并,称“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四个部门为宏观调控部门。以上四个部门是否就拥有房地产宏观调控权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其它相关部门是否也拥有房地产宏观调控权,法律没有做进一步明确规定。2003年,国务院提出土地是宏观调控的手段,由此国土资源部也成为宏观调控的部门之一。房地产调控权的配置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形成的。从权力来源的角度看,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哪些国家机关享有房地产宏观调控权。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财政、金融及产业政策几大类,分别出台与十几个不同政策制定机关,中央宏观调控主体过于分散。如作为金融领域管理机关的人民银行则偏重于防范金融风险,出台的政策往往旨在防止房价过高出现泡沫或防止房价过度下跌而影响国内金融秩序。而建设部门作为房地产业的主管部门,则希望房地产业能保持一个高速发展水平。由于部门立场差别,宏观调控政策存在相互消弱的弊端,很难形成调控的合理,影响调控效果。再者,房地产调控权主体过多,控权力就过于分散,当发生情况,需要担当责任时,有可能发生各个部门相互推矮或者无人承担责任的现象,最后产生了看不见的手打败了多只看得见的手的房地产宏观调控。
二、调控政策不够全面
宏观调控政策准确性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内容的正确,二是政策范围的合理,三是政策手段的协调性。但是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却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策内容的不准确
宏观调控是市场失灵或缺陷时,政府运用经济等相关政策的一种干预手段,是对不能发挥正常作用的市场机制的及时有效的补充,以有助于市场正常运行。宏观调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也不应该替代市场机制,也不能干涉企业的自主经营和管理。宏观调控应该是间接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不能直接指挥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干预经济自由。
(二)政策范围的不合理
宏观调控的范围是一个实证性的问题,每一次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在每个时期都不是相同的,因此,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范围也是在不同时期是有所不同的。从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温和调控期和严厉调控期两个阶段的调控目标都是抑制房价上涨。但是在该阶段政策实施之后,其效果并不明显。调控政策脱离了市场,政策范围划定不合理是政策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是导致我国房价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因此,房价问题的解决应该以“实现供需结构的相对平衡”为切入点,在着力增加住房供给数量、优化供给结构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对投资、投机需求的抑制。
(三)调控手段相对单一
房地产宏观调控手段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这三种调控手段的内容和方式不同,针对的对象和任务也有所不同,如经济手段,通过调整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来影响经济行为的一种宏观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货币、财政税收、土地等经济机制来引导房地产经济的良好运转,实现房地产总供需的动态平衡。它主要是利用经济杠杆来调节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分配。行政手段,具有强烈的政府意志,是政府采取带着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国家经济的手段。法律手段是通过规范生产经营的宏观调控,不论是制定国家计划,还是产业政策,或者实施行政干预,都必须有法律依据。
这些手段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要根据房地产市场的不同阶段、对象、以及范围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运用,这样才可以起到积极、及时、有效的效果。一般来讲,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为主,法律手段为保障、行政手段为辅。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与一般市场的特殊性,涉及的土地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不能完全通过市场调节,需要政府的供给,因此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就趋于复杂化,用单一的政策和手段可能出现相互冲突和消弱调控效果。
三、调控政策程序不完善
权力都有无限扩张的本性,除非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否则不会停止。行政权力扩张定律认为,在行政机关任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拥有相应的权力才能完成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他们所掌握的权力都有无限护张的可能性。房地产调控也符合这个定律。程序的本质就是要限制权力的滥用和肆意行驶,通过承认或规定相对方充分的程序性权力,将政府权力的行驶置于相对方的监控之下,这表示掌握权力的人在拥有实体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程序义务,让权利的形式达到“最大的理性”。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关于规范政府调控市场行为的法律体系还处于缺失状态,因此政府在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时缺乏统一的程序性规则和制度。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以“规定”、“通知”、“意见”、“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形式出台,其政策有浓重的行政色彩,效力层级较低。这些规范性文件没有相关权力义务及法律责任的规定,缺少了强制力、权威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且难以操作和执行。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严谨的调控程序,规范调控权主体的行为,增加其责任和义务,保障被调控者的利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房地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和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房价也出现“新常态”的发展态势。本文针对新常态环境下近一年的房地产业现状,指出新常态背景下房地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供需不平衡、房价级差大、投资增速较快、金融风险增加、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节能减排不到位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了房地产业要想平稳健康发展,应坚持优化投资结构、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缩小各地区间的房价差距、采取投资风险的防范策略、限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等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房地产业;新常态;经济发展;对策
一.引言
新常态是“习式热词”的其中之一;“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1]。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他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3]”。对于房地产业,步入新常态的宏观大环境是其必然趋势,在新常态下,房地产业需要面临哪些经济问题以及相关问题有何解决对策就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
二.新常态下近一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现状
中国指数研究院2016年发布了《2015年中国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交易情报》,情报中显示2015年楼市总体成交量比2014年上涨20.56%。由于国家政策的放宽,楼市已经整体平稳和回暖,热点城市的人口对住房和投资需求旺盛,并且大量的富人聚集,使得购买力更强。一线城市的楼市总成交量相比2014年上涨34%;二线城市的楼市总成交量相比2014年上涨17%;三线城市的楼市总成交量相比2014年上涨22%。一、二、三线城市的楼市总成交量均整体上涨,我国房价渡过冰封期,明显平稳回暖。根据CREI的数据显示,2015年12月份监测的主要城市累计成交面积持续上涨;环比上涨了9.3个百分点,同比上涨了8.63个百分点,全年累计总成交量和去年相比,同比增长了20.56个百分点。
从环比来看,全国有29个城市的房价均上涨;从同比看,全国有26个城市的房价均上涨。二线城市房价出现结构性下降,但影响不大。如乌鲁木齐在房管局数据中,房价同比下跌16%,主要由于中心房价较高的地段楼市成交量下降,而远郊房价较低的地段楼市成交量上升所致。三线房价较低的城市出现下降,未来楼市压力增加。我国很多三线城市,房价本身较全国房价偏低,人群的购买力相对较弱,价格下跌使楼市和投资者的压力增大,这些城市的发展潜力极其缺乏,未来市场发展压力巨大。在过去的几年里,对于房地产投资过热等问题,我国政府对房地产行业采取各项行政手段如限购、限价、限贷来干预房地产过热的情况,但均未取得显著效果。直到2015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房价趋于平稳,政府的政策才渐渐放宽。
三.新常态下我国房地产存在的问题
(一)供需不平衡
从住房的等级来看,中低价位的住房供不应求,中高档住宅整体价格较高,使购房者望而却步。从住宅和非住宅的比例来看,个别地段商品房的空置率较高,其中写字楼和中高档住宅占整体的8%,而我国正常范围在1%-5%之间,超出了我国应有的平衡点。从我国的购房需求看,大部分人群收入水平低,经济能力不够,因此购房能力有限,我国现阶段最需要的是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的中小户型适用房,但市场目前还是中高档商品住宅占比重大。虽然人均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但是贫富差距也相差悬殊,使得大多数低收入消费者在房价被投资者抬高的时候买不起房,譬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出现经济适用房和低档房供不应求,而高档商品房则空置的现象。
(二)房价级差较大,投资增速较快
2015年以来,我国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房价的平均涨幅大于15%;二线城市比如大连、重庆房价平均降幅超过8%,而天津房价的平均上涨2%,房价上涨缓慢;汕头、贵州和长春等三线城市房价均呈下降状态。城市间房价涨跌差别过大,热点城市的房价由于炒房者的炒作一直居高不下,而二三线城市的房价随国家整体的下降而下降,甚至比国家的平均值下降的还厉害,缺乏发展的空间。2015年我国对房地产业的政策放宽,在这期间房地产业完成额的年增长率逐渐升高,使投资增速有所迟缓,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同时,增速过快也会导致连锁反应:土地需求量增加、土地价格增加和配套设施的增加。
(三)房地产业的金融风险增加,管理风险的体系不完善
根据笔者对辽宁省内部分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关注和调查,发现其中大部分企业普遍缺乏对市场走向的分析预测能力的对实际风险的规避和精细化的管理,对房地产业固有的经营性风险、财务性风险、周期性风险、市场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性风险和政策性风险等风险的应对能力明显缺乏。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缺乏管理经验,忽视了对人才和能力的培养以及缺乏科学技术的投入,缺少新常态环境下对风险程序和风险概率的度量,并且面临实际风险时也缺少对风险进行防范和处理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四)节能减排不到位,环境问题突出
我国在全球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位列第二。能源供应持续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2015年,我国政府更加专注环境问题,完善了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严格执法,环境的改善我们有目共睹。但是,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依旧很棘手,这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房地产业是高能耗的产业,随着它的迅速发展,导致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房地产业仍然存在着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益等问题[4]。
四.新常态下促使房地产业平稳发展的对策
(一)对房地产业的投资结构进行切实有效的优化,保证供需的基本平衡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颇具规模,新建房屋数量往往供过于求,由于投资过热,房价依旧上涨。现阶段急需买房的群体大部分是中低收入人群,高档房屋主要是为房地产的投资者和炒房客做准备的,而中低档房屋在房地产业中占得比重远远低于高档住宅的比重,于是出现一个奇怪却又普遍的现象,中低收入的人群买不起房而投资者拥有很多套房产。这正体现了我国房地产业结构配置的不合理,必须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保证总供给结构和总需求结构的基本平衡。
(二)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缩小各地区房价差距
房地产宏观调控是国家以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从宏观上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控制,以实现房地产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整体优化的管理活动[5]。在坚持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时,也要积极履行控制房价和调节房价的职能。尊重现阶段我国房价的发展趋势,用科学的方法调整各地区之间的房价,熨平房地产周期大的波动,最好的做法是完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等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房地产业的监管,合理调整各地区之间的房价,对热点城市和城市中心地段过高的房价实行打压,适当提升三线城市和城市郊区地段过低的房价,缩小房价间的差距,保证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三)在新常态的市场环境下,采取房地产投资风险的防范策略
房地产企业可以将投资分散到不同的区域,以避免某一特定地区经济不景气对房地产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从而降低风险。或者确定一个合理的时间间隔将房地产买卖分开也可以避免市场变化带来的损失。也可以投资种类分散,各类房地产的投资风险大小不一,收益也不尽相同,可以降低房地产企业的整体风险。对于房地产投资者来说,购买保险是极其重要的,它是迁移或减少风险的路径之一。还可以采用联合策略让很多房地产经营企业团结起来,共同投资房地产项目,利益和风险共享共担,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自的优势,减轻独自经营所要承担的风险。
(四)限制房地产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措施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其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房地产业用于建筑生产的能源消耗占我国总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一有余,不仅如此,能源浪费、耕地锐减和绿化消失等问题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善。因此要改善环境问题,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调控,更需要房地产企业采取更多措施来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我国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发展绿色建筑,既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也能降低能耗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营造出一个和谐健康绿色的房地产企业。我国绿色建筑材料行业蕴含着巨大的待开发的潜在市场,政府需要积极发掘,投入大量的科学技术,加大宣传力度以吸纳人才,积极推动绿色建材的完善和发展,填补科技上的空白,才能使其经济效益取得最大化。
五.结语
房地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国计民生,房地产行业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我国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大力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在新常态的宏观环境下,我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应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积极稳定国内市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优化我国房地产业的结构,保证供需的基本平衡;并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决策和经营战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让房地产业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要严厉限制污染、改善环境,不能以破坏环境作为房地产业发展的代价。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房地产业在新常态下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常态”表述中的“新”和“常”.中国新闻网
[2]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新华网
[3]“新常态”成为治国理念的7个月之旅.亚太日报
[4]苏婷婷.我国城市房地产业相关问题及法律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5]李娇.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运行过程中主题行为偏差评价研究[F].重庆大学,2011.
《浅谈我国房地产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房地产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面对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投资环境的日益复杂和风险加大,市场的调节机制还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加大房地产领域改革的力度,加强调控,才能更好、更快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出发,对出现的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力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 问题 策略 现状
中国房地产业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行业之一,而且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有效的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各种不利的因素和环境的制约下,房地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之一,伴随着其迅速的发展,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国家在其发展中进行了宏观调控和各种支持,为的是促进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进而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的现状
(1)房地产供求总量的非均衡性
房地产供求总量上的非均衡般表现为潜在实际供给大于有效供给,总需求大于有效需求,即超额供给和超额需求同时并存,也即短缺与过剩同时存在。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商品房空置、潜在需求巨大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等非均衡问题。近几年来,针对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旋,但效果并不明显。导致这种结果的真正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的问题,也有我国居民对拥有住房所有权的传统观念,以及一些家庭和企业把住房作为保值增值工具的心理作用,更有政府参与房地产市场调节的不当行为的影响。近几年来,新的房地产项目不断开工,商品房供应持续增加。一方面,我国存在住宅供给数量过高、住宅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大量商品房空置的现状。而另一方面,由于房价过高,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住房,无房可住,几代同室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了大量楼盘空置的现象。目前,全国及部分地区大量的商品房积压卖不出去、空置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房地产的开发投资规模呈现加大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直呈现上升的态势。土地价格由于其稀缺性和市场需求的无限性的拉动作用及其土地市场投机炒作,出现虚涨。如果把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较下,会发现投资人大量囤积购买土地,房屋空置泡沫,房地产业出现虚长趋势,房地产的投资增长速度明显的比其它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快的多,而且这虚长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3)消费结构缺乏理性
在我国,大多数的消费者对房地产的发展持观望态度,他们消费心理受到炒房者和媒体舆论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越发的暴露出来。在利益的驱使下,某些非理性的因素导致房地产价格的飞涨,投机者借此机会不断的炒高房地产价格,使其真正有需求的购房者买不起房子,出现了贫富日益加大,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现象。
二、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
(1)银行信贷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房地产金融信贷风险的不断加重,主要体现在一些开发商在购入土地时自有资金不足,为了获得预期的利益,只能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致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信贷的风险。
(2)经济环境因素
即中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后,这几年的经济已经开始逐渐复苏,每次房地产市场的升温的推动力都是高速发展的经济。经济的复苏影响着人们的购房需求,从而导致房价的逐渐上涨。
(3)中、低档普通商品房有所欠缺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之后,以住房的市场化分配代替了住房的国家分配制度,导致房价上涨过快。部分地区政府为了生产总值的提高,不惜过度促成土地交易,由于利益的驱使,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更热哀于开发高利润的高档住宅和别墅,在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上根本没有积极性,使得本应占市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逐渐边缘化。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供给量,根本满足不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需求,这就导致商品房成了解决居民住房的基本模式。住宅结构供给的失衡,会间接导致房价的攀升,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改变房地产现状的应对策略
(1)加强政府的参与力度
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使我们认识到,单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来解决土地资源稀缺、房地产价格上涨等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由于市场机制自身的特点,若完全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于是,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政府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相应的宏观调控职能,采取定的政策和措施促使经济向最优均衡状态运行,保证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政府需要针对各地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和规划,严厉控制并打击故意炒地、炒房等现象的发生,更要合理利用各地域的土地资源,推出公平公正的招商开发投资政策,坚决把握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有效的房地产管理办法,打击囤地、囤房的不良现象。方面,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另方面,发挥税收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通过自建房、合作建房等方式打破开发商对房屋供应的垄断。
(2)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
房地产市场是个复杂的经济体系,考察个区域的房地产市场是否发达,关键看房地产市场体系是否健全和完整。应当制定有效的房地产市场政策,来解决高房价与高空置率的矛盾现象,让消费者的真是需求来主导房地产市场。遵循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规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把握,杜绝房地产市场的房价稳定而导致房地产的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提高,为更好地贯彻房地产发展政策培育出一个良好的房地产市场体系。
(3)政策上给予相对的扶持
不断提高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中、低档住房的供给比例,努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居民个人集资建房的可操作性还有待进步研究,但是低收入居民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国家政策的期望,让居民不再受开发商的盘剥。另外,还可以通过贫困居民住房求助活动、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员工宿舍等多种方式,不断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状况。
(4)使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化
综合当前对房地产市场投资的增长速度,中国房地产的投资还处于繁荣阶段,但是,从市场表现来看房地产市场则处于不成熟到成熟的国度阶段,从当前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和居民的购买力分析,只要经济形势平稳可持续的增长,不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现象,房价就不会大起大落。
四、结语
从当前的房地产形势分析,住房销售开始得到控制,从根本上规范房地产业领域的投资现象,我相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越来越完善,未来几年中国房地产供求关系将趋于均衡,房地产市场将保持平缓的发展势头。
猜你感兴趣: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电子商务虽是20 世纪的新生事物,但其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它改变了传统的商务模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传统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企业既要看到电子商务带来的发展机遇,更应意识到蕴含于其中的风险。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Intemet在全球爆炸性增长并迅速普及。在这一前提下,电子商务应运而生了。自1998年“电子商务年”以来,电子商务在全球发展迅猛,世界各国纷纷看好电子商务这块新大陆,普遍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是未来25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对经济的促进将远远超过200年前的工业革命。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各类电子商各网站风起云涌,律立一个电子商各网站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电子商务网站有效益。要想有效益就必须能够吸引客户,增加客户忠诚度。电子商务业务的竞争比传统的业务竞争更加激烈,原因有很多方而,其中一个因素是客户从一个电子商务网站转换到竞争对手那边,只需点击几下鼠标即可。网站的内容和层次、用词、标题、奖励方案、服务等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吸引客户、同时也可能成为失去客户的因素。而同时电子商务网站每天都可能有上百万次的在线交易,生成大量的日志文件和登记表,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充分了解客户的喜好、购买模式,甚至是客户一时的冲动,设计出满足于不同客户群体需要的个性化网站,进而增加其竞争力,几乎变得势在必行。若想在竞争中生存进而获胜,就要比竞争对手更了解客户。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个方而,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以数据库为依托的信息技术;其商业运作的经济条件主要依靠以银行支付、结算为主的信用方式。因此,它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电子商务专题报告的定义,电子商务就是指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活动。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而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多种电子通讯方式来完成。尤其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真正的发展将是建立在INTERNET技术上的。所以也有人把电子商务简称为IC(INTERNET COM-MERCE)。
(二)电子商务的模式
总的来说,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企业(Business)对终端客户(Customer)的电子商务(即B2C)和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B2B)两种主要模式。
B2C模式:提起B2C,大家可能更为熟悉一些,它是从企业到终端客户(包括个人消费者和组织消费者)的业务模式。今天所谈的电子商务时代的B2C是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的手段,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把本企业或其它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经任何渠道,直接传递给消费者的新型商务模式。因为它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被人们首先认识和接受。
B2B模式:谈完了B2C再来说说B2B,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模式被称作B2B,电子商务B2B的内涵是企业通过内部信息系统平台和外部网站将而向上游的供应商的采购业务和下游代理商的销售业务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降低彼此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满意度。实际上而向企业间交易的B2B,无论在交易额和交易领域的覆盖上,其规模比起B2C来都更为可观,其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意义也更加深远。
(一)安全问题
目前,阻碍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计算机安全技术本身的发展就存在一个时滞的问题。病毒感染、黑客的侵袭更使人们对计算机的安全性,特别是网络上电子商务进行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因此,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安全技术措施,如防火墙、加密、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技术,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另一方而,需要通过标准的形式把这些技术手段确定下来,包括制定必要的网络接人标准,允许采用不同的信息技术的用户间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实现商业标准化环境,尽快改革中国传统商业的手工作业方式,适应数字化经济的社会;组织有关企业、研究单位进行电子商务的标准制定,这些标准应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积极向目标通用标准靠拢。
(二)技术问题
这里所说的技术方而的障碍主要包括网络的可靠性、数据传送的速度等。Internet上存在多种不可靠的因素:软件不可靠、线路不可靠和系统不可靠等。电子商务的进行需要支付与结算,这就应有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及其电子化的配合。金融电子化是电子商务实施的保证,金融电子化要实现跨行、跨地区联网贸易结算、资金划拨,真正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实时的金融服务,中国的金融业亟须适应全球一体化进程而加快变革步伐。
要想实现真正实时的网上交易,需要网络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宽带,这必须由硬件提供对高速网络的支持,而现在大部分的网络速度都达不到实际的要求。www变成了“World wide Wait"。虽然千兆位网络技术开始走向成熟,但要全而铺开还有待时日;ATM是理想的技术,但价格昂贵;千兆以太网在可升级和成本上有优势,但不能提供多媒体应用所需的服务质量。
另外,中国信息终端设备普及率不高,信息产品如高性能计算机的核心元件得依靠进口等因素都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应加强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电子商务标准的制定,以确保全球商务的可靠性、互操作性包括电子付款方而的标准、安全方而的标准、安全服务方而的标准、电子拷贝管理系统方而的标准、高速网络技术方而的标准等。
(三)法律制度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保障问题有:
a.从交易安全方而看,目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数据保护,保证用户的个人隐私权,保证用户具有对In-ternet上的信息进行控制的自主权,以解决电子商务上发生的各种纠纷,防止诈骗等案件的发生,保证消费者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b.从电子支付方而看,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明确电子支付的当事人包括付款人、收款人和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制定相关的电子支付制度,认可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同时还应出台关于电子支付数据的伪造、更改、涂销问题的处理办法。
c. 还有一部分法律法规应根据电子商务的情况加以补充、修改和完善。
如票据法如何适用于电子商务凭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何保护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权益,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如何保护网上知识产权,广告法如何管理控制网络广告等。
就以上商务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来看,必须构造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制环境。电子商务活动中,新数字化经济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保护消费者权益、纳税、版权保护以及对交易的责任,这些罚不是某一个国家独白就能解决的,要对智能卡的技术标准和公共平台、互联与互动、公开密钥的交插验证等同题达成一致,国际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法必须规定电子商务各方的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隐私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