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开庭戒具的使用规定相关的共73个结果:
我国宪法总纲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不仅是我国制定其它法律法规的基础,更体现了我国是民主的、充分保障和尊重人民权利的国家,这种保障并不只体现在法律文化上,更需要在现实的法律实践中得到保障和尊重。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正进一步体现了我国法律制度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人权的保障和尊重,特别是对被追诉人的人权也给予了必要的尊重和保障。这种尊重与保障与我国宪法尊重和保护人权是相照应的,是在长期的刑事诉讼的司法实践中得出的,而且是必须实行的法律原则。对人权的尊重自然也包括对被诉人人权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国家是否是真正的民主和这个国家的法治水平的高下。也只有在保证人权的提前下对被诉人进行审判才能做公正的审判,才能避免错案甚至是冤案的发生。正如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所说:“如果说刑法是犯罪人权利的大宪章,那么刑事诉讼法则可以被看作是被告人的大宪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
今天小编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论文写作中英文标点符号的使用指导。
论文写作中英文标点符号的使用指导的具体文章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句点(Full Stop / Period,“.”)
问号(Question Mark,“?”)
感叹号(Exclamation Mark,“!”)
逗点(Comma,“,”)
冒号(Colon,“:”)
分号(Semicolon,“;”)
连字符(Hyphen,“-”)
连接号(En Dash,“–”)
破折号(Em Dash,“—”)
括号(Parentheses,小括号“( )”;中括号“[]”;大括号“{}”)
引号(Quotation Marks,双引号“"”;单引号“‘”)
缩写及所有格符号(Apostrophe,“‘”)
1.句点用于当一句话完全结束时。
2.句点也可以用于英文单词的缩写,如 Mrs., Dr., P.S. 等。但要注意的是当缩写的字母
形成了一个单词的时候就不要使用句点。如 IBM, DNA 等。
问号要用在一个直接的问句,而不是间接的。
如 How will you solve the problem? 是正确的用法,但用在 I wonder how you will solve the problem?就不对了,应该使用句点而不是问号。
另外,在客气的用语中,也是用句点而不是问号.
如 Will you please give me a call tomorrow.
感叹号用于感叹和惊叹的陈述中,在商业写作中要注意感叹号的应用,因为不恰当的使用
会显得突兀及不稳重。
1.与中文一样,分号用于分隔地位平等的独立子句。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分号比使用句点
更显出子句之间的紧密联系,另外分号也经常与连接副词 thus, however, therefore一起
使用(放在这些词语之前)。如 I realize I need exercise; however, I’ll lie down first to think about it.
2.在句子中如果已经使用过逗点,为了避免歧义的产生,就用分号来分隔相似的内容。如
The employees were Tom Hanks, the manager; Jim White, the engineer; and Dr. Jack Lee.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大写字母开始,以句点结束。写英文时用逗点代替句点
、分号、冒号或破折号叫“逗号错”,这正是中国学生所要避免的。请比较下列例句:
误:It was raining hard, 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
(注意:上面句子中划横线的部分是两个不同的主语,而且逗点前后的句子是完整的-----
单独拿出来都能代表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用逗号违反了英文规定,即一个句子只能有
一套主干。)
正:It was raining hard; 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
It was raining hard. 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
It was raining so hard that 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
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 because it was raining hard.
It was raining hard, so 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
As it was raining hard, 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
误:The essay is poorly organized, there is no central idea.
正:The essay is poorly organized; there is no central idea.
The essay is poorly organized: there is no central idea.
1.冒号用于对后面内容的介绍或解释,如 This is her plan: go shopping.
2.冒号用于名单之前,特别是一个竖排的名单。
We transferred three employees to new branches:? Tony Wang to New York City? Mike Jackson to Tokyo? Mark Foster to Paris
当名单横排的时候,冒号要用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之后,如 We need seven people: three students, three engineers, and a professor.
3.冒号用于一个正式的引用之前。如 The professor said: “It was horrible.”
4.冒号也可用于商业或正式信函的称谓后面,如 Dear Mr. Lee:(美国英语中,信件或演说词的称呼语之后用冒号,而在英国英语中多用逗号。)
5.冒号用于数字时间的表示,如16:45 或 4:45 p.m.
6.冒号用于主标题和副标题之间,如 Web Directory: World and Non-U.S. Economic Data
1.逗点用于分隔一系列的简单内容,如 I will go to Shanghai, Beijing, and Shenzhen.
2.逗点用于修饰名词的多个形容词之间,如 a small, fancy bike
3.逗点用于连接两个较长的独立子句,而且每个句子的主语不同,如 The Grizzlies were out of timeouts, and Miller missed a desperation 3-pointer as time expired.
4.逗点用于关联的子句之间,如 Since he’s your younger brother, please take care of him.
5.逗点用于一个较长的修饰短语之后,如 In the middle of the coldest winter on record, the pipes froze.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转基因工程菌[1] 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有关抗生素滥用成因以及合理使用的研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有关抗生素滥用成因以及合理使用的研究
1.1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4年12月1日至2014年12月10日中收到门诊处方共3502张,其中有关抗生素用药的有1898张,抗生素的使用率在54.20%,具体的疾病类型为:呼吸病1058例,消化病673例,泌尿病164例。
作者简介:阴启波,男,1974年10月,山东省肥城市,本科,山东大学,中级,药事服务、药物新机型应用。
1.2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898张关于抗生素用药的门诊处方进行研究,考查的内容有患者用药的时间、建议用量、实际用量和用药的名称等,结合当事医师的咨询情况、患者实际病情案例和药品说明书等来进行分析。同时还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处方中有涉及到DDDs和DUI值进行计算,并得出结论。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对所有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则采用( )来表示,结合t检验,并用x2检验处理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共收集到门诊处方有3502张,其中关于抗生素的有1898张(54.20%),没有与抗生素相关的有914张(26.10%),对于1898张关于抗生素用药的合理性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到,在1898张关于抗生素用药的门诊处方中,96.83%的处方都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但是仍有3.17%的处方未能够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抗生素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药物,能够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和细菌性传染的发生,成为当前最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之一。有相关研究指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抗生素的使用率为30%,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抗生素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80%,但是每年却约有8万人是死于抗生素滥用下的。所以,如何防治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医者重点关注的课题。
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在我院2014年12月中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了54.20%,使用是相当普遍的,尽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概率达到了96.83%,但是3.17%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也是足以引起我们警惕的。下面,笔者继续探究抗生素滥用的成因、存在的危害和提出合理使用的对策:
首先,我们分析抗生素滥用的成因。第一,某些医师仅仅是依据药品的指导来开具处方,没有真正落实到每一位情况不同的患者身上,适当增加或者减少用量,例如,患者的病历和年龄,都是医师应当考虑的因素;第二,医师根据过往临床经验来开具抗生素药物,没有将实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考虑在内,常见的问题有耐药性检测问题等等;第三,没有按照国家出台的合规性文件来进行用药;第四,部分医师认为单独用药的效果一定不及联合用药的效果明显,因此更多地偏向于联合用药;第五,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来频繁使用某种抗生素;第六,患者自身问题,要求医师多加用量。
其次,我们来分析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性。第一,使白细胞或者血小板的数量下降,出现免疫性血小板功能不全,还会导致出血的问题发生;第二,导致药物热、皮疹或者变态反应等现象的产生;第三,容易导致脑病、神经肌肉阻滞或者失明等疾病;第四,导致心脏、肾部、胃肠道、肝脏、肺部等部位的病变;第五,病菌耐药性增强,导致抗生素治疗效果偏差甚至失效;第六,患者感染概率增加。
最后,笔者提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对策。
第一,对于临床医师来说,应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结合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重点关注其年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等,综合判断后再对患者抗生素用量进行确定,甚至在开具处方之前考虑是否有必要采用抗生素治疗;
第二,对于患者的实际治疗情况要给予及时的随访,分析处方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对疗效不明显的患者,适当更换处方;
第三,请专业药师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用药方法和用药时间,监督临床医师所开具的处方;
第四,临床医师在用药前,必须要对各类药物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结合其特点合理给药,比如说,时间依赖性药物要结合自身的半衰期特点推荐规则实施给药,而对于浓度依赖性药物则需要日剂量1次性使用;
第五,可以安排专门的监督人员,对医师所开具的不同处方进行随机抽样,检查其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指导医师避免重复犯错;
第六,加强对临床医师的培训,使其获取最新药物的信息,完善自身的用药知识,促进医师与医师之间的交流,处理目前用药难的问题,增加用药的合理性。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因为著作权法赋予作者的是对思想的表达形式(而不是思想本身)的所有权0,这种表达的同质性非常弱,就其本身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著作权使用效率标准探析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关键词:著作权
著作权使用效率标准探析
一般认为,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确立了著作权法律体系中的合理使用制度,其中规定了在十二种情形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并且可以不向其支付报酬∞。这一合理使用制度被作为对著作权人权利的限制范围而存在,在实践中作为作品使用者免责的法律依据被广泛运用。但是,这种列举式的成文法规定在客观上无法涵盖社会生活丰富的具象,难以囊括现实中出现的所有合理使用作品的情形,于是出现了许多鲜活事例无法简单套用这一条文来判断是否属于合理使用范畴,引发诸多争议②。加之条文本身使用了尚需解释的含糊措辞——如“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适当引用”、“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少量复制”、“合理范围内使用”等@——这就更加使得这一看上去精致的法律条文实际上充满需要填补的缝隙。
因此,如果在著作权司法实践中遇到一些无法通过非此即彼的方式来确定是否符合合理使用的案例,也就是所谓的“疑难案件”时,该根据什么标准进行判断?基于法的稳定性与恒常性要求,在不同的案件中所采取的判断标准应保持一致,以便著作权司法领域中建立起稳定的预期。因此,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为:判断某种作品使用行为是否归属合理使用范畴的规范性(normative)@标准是什么?本文从法律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提出了将“效率”(efficiency)作为判断某一作品使用行为是否归属合理使用的标准,即通过观察待定的作品使用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的效率标准来进行判断,如果符合则属于合理使用,反之则不属于。下文首先分析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由于知识特质所决定的特殊效率形态,这是确立效率标准的前提。接着指出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效率理由,这是确立效率标准的主要依据。最后对整体的论证思路进行再次理清与强调作为结语。
法律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主要指运用经济学方法对法律问题进行研究,立基于经济学是分析一系列法律问题的有力工具这一信念基础之上。经济学对于法律问题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学提出了一个可以预测法律制裁对相关行为所产生影响的科学理论;第二,经济学提出了一整套评估法律的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标准@。本文所关注的主题集中在第二个方面,即经济学为判断著作权合理使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标准,这一规范性标准就是“效率”。那么,什么是效率?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什么是知识产权领域中的效率?
(一)效率的不同形态
“效率”作为经济学中的三个基本概念之一④,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意义:
第一是生产效率(ProductiveEfficiency);
第二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Efficiency)。前者指在生产过程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后者指一种资源的配置状态,即对相较于人们无限欲求来说客观上必然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充分利用的状态,这种效率在经济学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帕累托效率可以细分为三种@:帕累托最优效率(ParetoOptimalityEfficiency);帕累托更优效率(ParetoSuperiorityEfficiency);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Kaldor—HicksEfficiency)。
帕累托最优效率意指在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下,不可能在不损害他人效用的前提下增加某人的效用,即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变动都将以他人效用的损失为代价促进某人的效用;帕累托更优效率意指如果从某种资源配置状态变化到另一种资源配置状态时,至少有一人的效用因此增加并且没有任何人的效用因此而减少,那么后种状态相对于前种状态来说就具有帕累托更优效率,这种变化过程也称为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意指从某种资源配置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资源配置状态时,在这种转变中如果受益人所增加的效用能够弥补受损人所减少的效用,那么这种改进就是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状态。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效用弥补不需要实际进行,只要在理论上足以弥补即可,因此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也被称为“潜在的帕累托更优效率”。
帕累托最优效率是对资源配置状态的静态描述,它体现了一种极限以至于实际上无法达到的理想状态。帕累托更优效率是对资源配置状态的动态描述,它暗喻着所有相关人的一致同意,这就使得其实现条件在利益交织、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显得过于苛刻,适用的可能性很小。于是,最常使用并且也是最具现实可行性的效率主要指卡尔多希克斯效率,这种意义上的效率实际上意味着资源配置所产生的个体效用加总的最大化。从上述对效率不同形态的阐述中可以看出,效率主要针对如何最大化利用有限的资源而言,着眼点在于社会整体福利(粗略的可以视为社会中个体效用加总)的最大化。
(二)效率在知识领域中的特殊形态
不过以上仅是对效率的一般性描述,在将效率引入法律领域中应注意:效率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与形态的概念,在相异语境中效率具体指向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领域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效率的特殊内涵,这是将效率标准运用于著作权法律分析的前提。著作权是关于知识的财产权,知识从本质上说是人们可加以利用的一种资源,这就决定了知识与效率之间建立联系的可能性。
那么,什么才算是知识的最大化利用?
换言之,对知识这种资源的最有效率配置是什么?这取决于知识本身特殊的经济性质。知识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是一种无形物⑩,这种特质决定了知识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和非竞争性(non—exhaustive)两种经济学特征,因此属于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PublicGood)@。非排他性意指无法或难以排除其他主体对某种资源的享有,即知识一旦物化到载体中公开(比如写作成书、拍摄成电影、绘制成美术作品等),排除他人不付费用进行享有的成本很高。
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作品一旦公开则他人对其复制享有的成本极低(比如著作的复印拷贝、电影的网络下载等),这意味着著作权人排斥“搭便车者”(FreeRider)@的成本极高。非竞争性意指一个主体对某种资源的享有不会减少其他主体对该种资源的享有,该资源的效用扩展到他人的成本为零@,即知识物化到载体中进行消费时不会被消耗,不同的主体可以在相同、相异的空间、时间内对同一知识进行消费,这种消费行为不会使知识发生损耗。
换言之,知识一旦产生并物化到载体中后,就其本身来说不具有稀缺性。在这两种经济特性中,知识的非竞争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效率在知识领域中的特殊形态:从知识消费角度看——既然非竞争性意味着知识的无消耗性,那么知识就不会因为消费而灭失。同时由于效率意味着对资源的最充分利用,对资源的最充分利用进而意味着作为个体效用加总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对于知识这种不具竞争性的资源来说,可以对其进行无限次的反复消费,并且对其消费的越多,则个体效用的加总(社会福利)也就越大,也就意味着越具效率。
比如一部电影公开发行后,一个人观赏还是一万个人观赏,抑或更多人数进行观赏都不会对电影本身的价值产生消耗,并且随着观赏人数的增多其产生的效用加总也随之增加,理论上不存在加总的极限;从知识生产角度看——知识创造总是不可避免地在现有存量知识基础上进行,这可以极大节省知识再生产的成本∞。非竞争性意味着不同知识再生产者可以互不干扰地利用现存知识进行创新,不会对知识本身产生消耗,并且再生产出的创新知识又可以同样形式进入下一轮的知识生产中,由此循环往复产生几何倍数的增长,典型如汉字这种数千年前产生的知识直到今天还在知识创新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非竞争性特征除了决定知识本身消费与生产的无限性之外,在将知识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物质财富生产中时,也决定其边际效益递增的特殊机制。
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一般规律是边际收益递减,即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单纯增加某种生产要素,起初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达到一个极点之后,边际产量的增加就会减缓,也即边际收益逐步递减。而当知识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物质财富生产过程中时,其非竞争性决定的无消耗特质使得产量的增加伴随着平均成本的摊薄,也即边际成本不断下降,边际收益随之上升。同时知识还能使资本、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即通过知识创新对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Pro—ductiveEfficiency),进而使边际收益持续递增,使社会经济具有持续增长的能力@。
因此,知识的这种固有特性决定了对它进行最有效率利用体现在“知识得到最广泛的使用”这一特定内涵之上,也就是使所有现时对知识有需求,以及所有将来可能会对知识有需求的主体都能够以最低成本使用知识,这就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体现。换言之,对于知识这种不会因使用而消耗殆尽、反而会日益丰富的非竞争性无形资源来说,配置效率的内涵体现在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可以最低的成本接近(access)它,此时的社会福利水平最高,资源配置也最具效率。当然在实现这一效率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对具体知识生产者的效用造成损害,但是从长远来看知识最广泛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总体效用将大于个体所遭受的效用损失,因此知识领域中这一效率的特殊形态本质上归属于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
明确知识领域中效率的内涵意指“知识得到最广泛的使用”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将这种意义上的效率作为著作权法律制度中判断合理使用的标准?究其原因在于——促进这种意义上效率的实现是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理由。换言之,之所以会出现合理使用制度(甚至包括著作权法律制度本身),就是根源于效率的必然要求:
(一)两种市场失灵
既然对知识这种特殊资源最有效率利用意味着最广泛使用它,那么如何才能到达这种状态?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特别是其中的价格机制)是资源有效率配置的最佳手段,在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CompetitiveMarket)中,价格机制会引导生产者与消费者将边际成本调整到边际收益的位置,实现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价格也总是趋向等于边际成本。
但是众所周知,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状态是不存在的,市场总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失灵的情况,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也就成为著作权法律制度(包括其中的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效率理由。在著作权领域中存在两种市场失灵。首先如上所述,知识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种经济学特征,其中非竞争性特征决定了效率在知识领域中的特殊形态,而非排他性特征则与著作权领域中第一种市场失灵紧密相连:知识的非排他性意味着排除他人对该资源享有的成本很高,也即知识具有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ies)@,呈现收益外溢的特征。
因此知识会给个体知识生产者以外的主体带来利益,而知识生产者则很难对这些主体进行收费,将知识的收益内化。既然个体知识生产者难以在市场中将知识所产生的收益内化,也就意味着无法弥补其在知识生产中所付出的成本。那么根据理性最大化的普遍规律,个体知识生产者就缺少生产知识的激励,市场条件下知识的供应发生短缺,于是产生了第一种由于知识作为公共物品而导致的市场失灵。解决这种市场失灵一般有两个途径:传统途径是由政府来提供知识生产,比如政府通过征税掌握资金后建立科研基金进行知识生产活动,保证知识的供给。
但是,詹姆士•布坎南(JamesBuchanan)所创立的公共选择学派早已雄辩证明政府不是万能的,它依然是由理性个体所组成的自利组织,同样存在政府失灵(GovernmentFailure)的现象。比如在缺乏价格机制引导之下,政府并不能获取关于社会所需知识种类与数量的完全信息,因此政府主导的知识供应会出现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可能,还会出现非自愿“搭便车”的问题@;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法律制度的常态设置促使私人提供知识这种公共物品,这种制度就是著作权中的作品所有权制度。通过法律这种强制性的国家制度将作品的所有权归属于作者,要求作品的使用者对作者进行付费,使作品的收益可以内化于作者,这实际上就是通过法律的强制力量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此时从经济学角度看,知识从典型的公共物品转变为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Mankiw)所谓的“自然垄断物品”(NaturalMo—nopolyProducts)或者说是布坎南所谓的“俱乐部物品”(ClubGoods)@,即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通常被称为可排他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
通过这种对作品所有权归属的明晰,以赋予作品“排他性”的方式使得作者可以对作品使用者进行收费弥补生产知识所付出的成本,进而使得著作权人产生生产知识的激励,解决第一种市场失灵的现象。然而,这种对著作权人的产权确定却产生了另一种市场失灵,即由于垄断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因为著作权法赋予作者的是对思想的表达形式(而不是思想本身)的所有权0,这种表达的同质性非常弱,就其本身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比如一部影片对内容的表达与另一部影片对内容的表达具有非常不同的异质性,就每一部影片本身来说其表达都是不具有重复性的,消费者看了这部电影并不代表他就已经看了另一部电影(否则就会涉及另一部电影作品侵权的问题)。所以著作权人拥有对作品的所有权实际上意味着其对作品具有了垄断权力@。这种对作品的垄断导致了两种与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产生直接相关的后果:
其一是增加了对知识进行利用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s)@,例如假设所有使用作品的行为都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那么庞大的潜在作品使用者就必须花费时间、精力一一与著作权人进行谈判、协商,其中耗费的交易成本将会无比巨大,作品(知识)的使用也会因此受到限制;
其二,这种垄断的权力使著作权人对于作品的出售价格会形成垄断价格@。这种价格一方面确保了著作权人可以收回创作知识所付出的成本,并因此获利。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作品的价格会高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由边际成本所决定的均衡价格,这就排除了一部分无法支付垄断价格的作品使用者。同时作为理性最大化主体的著作权人在收回创作知识的成本后并不会自动放弃持续收益,其考虑的并不是如何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作品得到最广泛的使用),而是根据法律对其赋予的垄断权力来获取更多的收益。
于是,著作权人对知识的这种垄断导致了知识传播的阻碍,知识这种特殊资源的最有效率配置状态(最广泛使用)就由于著作权人对知识的垄断而无法实现。
(二)为实现效率而存在的合理使用制度
由以上分析可见,虽然著作权法律制度通过对作者赋予作品所有权应对第一种类型的市场失灵,解决了知识有效率利用的前提——知识生产的激励问题。但是由此产生作者对作品的垄断引起了第二种类型的市场失灵,阻碍了效率的实现。该如何解决第二种市场失灵,实现知识的最有效率配置?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应运而生。合理使用制度通过赋予特定主体不经过作者同意、不支付作者报酬的情况下使用作品的权利,来形成对作者垄断权力的制约,防止作品垄断权力的滥用,从而有利于促进作品更广泛的传播,实现知识资源的配置效率@。
这事实上就是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保证社会主体对作品“接近”(access)的权利来消除作者对作品绝对的垄断权力。当然,合理使用中的“合理”这一限定词的存在意味着对作者垄断权力的制约并非绝对,此间存在一个尺度的问题。也即在允许作品使用者绕开作者对作品垄断权力使用作品时,由于这种垄断本身是为解决第一种市场失灵而存在,不能因这一绕道的行为而使第一种市场失灵重新出现,因此合理使用制度虽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知识的有效率利用,但是这种效率的实现必须顾及激励机制的存续。
于是在著作权法领域中最著名的平衡问题由此产生:对作品的接近会与对作者的激励产生矛盾,因而产生了所谓“激励与接近”之间的平衡问题@。不过与传统知识产权法学者将这种平衡视为知识产权法的核心不同,本文基于上文的阐述认为“平衡”本身并不是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核心目的。这是因为如上所述,知识特质决定了对其进行最效率配置意味着最广泛使用,如果我们承认对资源的最有效率利用是人类存在的必然要求,那么以这种效率配置状态作为规范性目标,则激励与接近之间的平衡仅仅只是手段而已,真正的目的应该是促进知识最广泛传播,使尽可能多的主体能对知识进行使用,从而最大化社会福利。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甚至恰恰相反),这种对激励机制存续的保护,不是对某个具体的作者生产知识激励机制的保护,而是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激励机制的保护。这是因为每个具体作者的效用函数是不一致的,因此某种对作品的使用行为可能会损害到作为个体著作权人的效用,但对于作为整体的继续生产作品的激励机制却并不会造成损害。
例如数年前胡戈制作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讽刺电影《无极》引发的纠纷中,虽然该视频引起了导演陈凯歌的极大愤怒,但是不难判断:胡戈对《无极》画面的使用如果被确认为合理使用,导演陈凯歌权衡利益之下并不会由此放弃对电影的创作(知识的生产),整个电影行业也并不会因此就丧失了创作的激励。因此只要作为整体的激励机制不受到损害,即使个别主体不愿意继续生产,知识仍然会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而知识一旦被生产出来,其配置效率就体现在“被最广泛的使用”。合理使用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确保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由此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就要看这一行为是否能确保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知识最有效率的配置。
综上,既然实现知识最有效率配置是合理使用制度的存在理由和目的,那么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顺理成章就应根据该种行为是否有利于这种效率的实现来进行判断。同时由于知识的原初生产需必要的激励机制来维持,因此进行判断时还应兼顾激励机制在整体上的存续。于是归纳而言,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应观察:该种行为能否在不损害激励机制整体有效性的前提下(而并非对某个个体的著作权人的激励是否继续有效),有利于促进作品得到最广泛使用,满足知识的配置效率。如果答案是,那么就可以归属于合理使用制度,反之也然。
以上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对将“效率”作为判断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标准进行了较详细论述,由于其中牵涉诸多法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概念,略显繁杂,因此对论证思路进行一番简要梳理显得有所必要。总体来看,本文遵循下图所示逻辑进路对主题进行了论证:如图所示,之所以将效率作为判断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标准是因为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为了实现知识领域中资源利用效率而存在。知识的非竞争性特质决定了对其的配置效率体现在知识得到最广泛利用这一点上,而根据法律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实现这种效率的最优途径是竞争性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但是知识的非排他性特质却会阻碍市场机制的顺利实施,使知识的生产者无法获取相应的收益而丧失继续生产知识的激励,表现出第一类市场失灵。
为了解决第一类市场失灵,著作权法律制度(特别是其中的所有权制度)通过将作品的所有权赋予作者从而利用法律的强制力部分消除了这种非排他性,使作者可以在法律强制力的支持下对作品的使用者进行收费,维持生产知识的激励机制。然而,这种对作品的所有权从法律经济学角度看可以视为是一种特殊的“垄断”,这种垄断阻止了知识被最广泛的使用(效率),于是合理使用制度就是为了解决第二种市场失灵、实现知识的配置效率而产生,通过部分消除作者对作品的垄断来促进知识的广泛使用。
当然,这种消除受到第一种市场失灵现象存在的限制,不能从整体上损害知识生产的激励机制。既然实现知识的配置效率是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理由,那么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属于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以是否可以促进知识的配置效率作为标准。简言之,效率是判断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标准。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对罪犯使用戒具,是刑罚执行的一部分,究其法律属性,众说纷纭,有的基于刑罚执行是由法院发动的这一现实,认为刑罚执行是一种司法行为,刑罚执行权也隶属司法权,这是我国法律界长期以来主流观点;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司法制度论文:浅析戒具的解析与规制-。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论文摘要:戒具是监狱用于预防和制止罪犯中危险行为发生的专门工具,使用戒具是监狱民警的权力。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目前对使用戒具的性质、种类、范围模糊不清,法律依据也存在冲突,使用审批程序和救济程序严重缺损。应当依法增加戒具的种类、明确戒具的适用条件;规范使用程序,制约民警权力的滥用;赋予罪犯的救济权,维护罪犯应有利益;谨慎使用戒具,防止过度侵害,加强民警法制教育,准确执行刑罚,以确保监狱安全秩序和罪犯权利保障相协调一致。
论文关键词: 监狱 戒具 规制
浅析戒具的解析与规制
戒具,又称警戒具,是指用于预防和制止监狱罪犯中某些危险行为发生的专门工具。依据现行法规,监狱使用的戒具包括手铐、脚镣、警绳等。
1.使用戒具,是指监狱为了执行刑罚,对管理的相对人——罪犯,因其不履行其法定义务,或对监狱安全秩序以及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可能构成危害或罪犯本身正处于或将处于某种危害状态下,而依法强制采取的一种临时性人身约束和限制措施,使用戒具是狱政管理的辅助手段,也体现了刑罚的强制性和暴力性。
2.使用戒具,是国家赋予监狱民警的一项权力,也是一种依职权行使的监狱管理行为,具有单方意志性、主动性的特点。虽然其和治安处罚中使用警械的具体行政行为有相似之处,但其带有明显的刑事司法行为性质,如罪犯对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异议,根据目前的法律规定,不能诉求司法审查解决。
3.使用戒具,是一种严格羁束行为,法律原则规定了对罪犯使用戒具的适用范围、条件、种类、程序、方法等,监狱机关和民警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必须严格受法律约束,只能严格依法实施,但监狱对罪犯适用戒具的种类和期限具有一定自由裁量权。
4.使用戒具,重在预防和制止危险,而不是为了惩罚罪犯,根据我国相关立法规定,以及从戒具的构造和使用来看,戒具是旨在防御,而不是对罪犯处罚的刑具。《监狱法》规定对罪犯处罚只有警告、记过、禁闭三种,明确将使用戒具排除在对罪犯惩罚的范围之外,体现了使用戒具的“非处分性”或“非惩罚性”。
5.使用戒具,是一种即时直接强制措施。是监狱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时,在穷尽其他办法,但仍不能达到目的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国家刑罚执行权力的有效运转和监狱的安全稳定,依照国家法律,对罪犯人身当场采取的一种约束和限制措施。
(一)戒具使用的法律性质模糊
对罪犯使用戒具,是刑罚执行的一部分,究其法律属性,众说纷纭,有的基于刑罚执行是由法院发动的这一现实,认为刑罚执行是一种司法行为,刑罚执行权也隶属司法权,这是我国法律界长期以来主流观点;此外,《国家赔偿法》把发生在监狱机关的国家赔偿列入刑事赔偿,《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也规定监狱行为是授权刑事司法行为,这也为“司法权说”提供了法律依据支撑。有的认为法院作出判决是司法行为,但执行司法判决是行政行为,刑罚执行工作的性质属于行政活动,具有行政性质。还有的认为刑罚执行权本质属性是司法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强制权,兼具有司法权和行政权两重属性,刑罚执行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司法行政行为”。
(二)戒具种类的不确定
严格来讲,戒具属于警械的一种,具体归为约束性警械范畴。但涉及戒具的种类和范围,目前各种观点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包括统一制式的手铐、脚镣和警绳,有的认为主要包括手铐和脚镣,1994年颁布的《监狱法》对戒具的种类没有作出具体规定,现在对戒具的最全面、最权威的规定应为1982年公安部颁布的《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其55条规定:戒具包括手铐、脚镣、警绳,但由《细则》系原公安部制定,且等级效力不高,监狱在刑罚执行工作中一般不援用此法;此外,法律对戒具规格、重量、使用方式没有明确规定,既造成了基层民警使用上的困惑,也极可能侵害罪犯利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戒具也不断出现,其种类和性能等方面也有所发展,如约束衣、塑料手铐、电子镣铐等,但当前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进行规定。
(三)法律依据冲突
首先,使用戒具条件情形不完全一致。在《细则》56条中,规定了使用手铐和脚镣的三个条件,在《监狱法》45条中,规定了可以使用戒具的四种情形,前法的规定具体明确,也更有可操作性;后法立法规格高,但却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原则性,如什么是暴力行为、危险行为以及什么是危险行为消失都没有明确具体内容,法律规定的不详尽,导致监狱民警在很多时候只能依靠经验和习惯来判断罪犯是否符合使用戒具条件,民警的自由裁量权无法受到约束,也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法律责任。
其次,适用时间期限的条款冲突。《细则》规定:使用戒具的时间,除死刑待执行的犯人外,一般为七天,最长不超过十五天。而《监狱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使用戒具的期限,只是将危险情形消失作为停止使用戒具的条件,使用戒具的期限的长短完全取决于罪犯的危险行为是否消失,执行期限可以理解为既可低于7天,也可高于15天。《监狱法》是部门法律,是新法,《细则》是部门规章,是旧法,按照法律位阶效力来说,对戒具的适用时间期限应当依照《监狱法》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尚被许多人尤其是检察机关诟病质疑。
(四)审批使用程序缺损
首先,审批使用程序规定简单。《监狱法》没有对戒具使用的程序作出规定,实际参照《细则》规定:即对犯人使用戒具,必须经监狱、劳改队主管领导批准。遇有犯人行凶制止无效等特殊情况时,应先加戴戒具,然后补报审批手续。但综观《细则》规定的程序,其操作流程、期限、步骤等仍不甚详尽,难以适应当前执法工作的要求。其次,审批使用重实体,轻程序。
在对罪犯使用戒具的过程中,个别监狱民警甚至监狱领导存在忽视程序的思维,忽视程序的作用,把程序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认为程序的事可以变通或以后补正。缺乏程序的制约保障,执法行为很难公平公正,极可能对罪犯的权利带来侵害。再次,审批使用缺乏制约。对罪犯使用戒具的审批,目前缺乏事前制约措施,监狱一般通常的做法是:先由监区(或分监区)将罪犯违规事实和证据材料上报到狱政管理科并提出处理建议,再由狱政管理科审核后报分管副监狱长签字生效。在审批过程中,缺乏检察机关和监狱纪检部门的监督和制约,也没有作为中立“第三方”部门参与对事实的调查和认定,有失公正和公平。
(五)法律救济途径缺损
首先,申诉⑤没有实质意义。罪犯对被使用戒具不服,可以提出申诉,但是这种申诉没有法律依据,“我国目前的申诉制度虽然能为罪犯提供法律救济,但其并不是正式的法律制度。”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对这种申诉的性质、范围、程序、步骤、时限予以规定,在使用时比较混乱,其本质只是一种申辩和异议反映,类似于信访,救济的效率不高,对保护罪犯权益没有大的意义。
其次,复议权利无法行使。目前一般将狱政管理行为视为司法行为,监狱非行政机关,罪犯也不是适格的行政相对人,所以,罪犯无法按照《行政复议法》提出行政复议来予以自我救济。再次,排斥法院司法审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虽然“保护人是国家关心的事项,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但现行法律已明确否认罪犯通过司法诉讼救济的可能性。
(一)依法增加戒具的种类、明确戒具的适用条件
目前监狱所使用的戒具主要有手铐、脚镣、警绳等,其物理性和约束性较强,使用中容易对罪犯的人身造成损害,侵害罪犯权利,建议国家在修改《监狱法》或制定《监狱法实施细则》时,可以考虑将对身体致害性小,如约束带、电子镣铐等列入戒具范围。鉴于我国戒具的使用范围和条件规定比较原则,在实践中难以把握和操作的情况,迫切需要对《监狱法》45条的规定的其他危险行为概念予以司法解释,明确使用戒具的范围和条件,以健全完善民警的执法标准,明确执法依据,确保监狱的安全和秩序。
(二)规范使用程序、制约民警权力的滥用
为避免监狱使用戒具的公权力的过度扩张和保护罪犯合法权益,应当通过立法完善以下使用戒具的程序:
(1)启动程序:监狱机关在刑罚执行工作中,为制止罪犯违法行为、防止罪犯危险行为、避免危害行为发生或扩大的情况下,可以依法使用戒具。除前款规定的情形外,监狱机关不得对罪犯使用戒具。
(2)督促催告程序:监狱机关作出使用戒具决定前,应当事先督促催告罪犯应当履行义务,停止违法行为,经督促催告,罪犯现实危险性消除的,可以不再使用戒具。
(3)陈述和申辩:应当允许罪犯的陈述和申辩;监狱机关必须充分听取罪犯的意见,对罪犯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记录、复核;罪犯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监狱机关应当采纳并中止执行,不因罪犯的申辩加重对罪犯的处罚。
(4)审批程序:使用戒具前须向监狱机关负责人书面报告并经批准。因情况紧急需当场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在事后立即报告,并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补办相关手续。
(5)执行程序:由具有执法权的两名以上监狱民警行使,必须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和据以执行的经批准的法律文书,法律文书必须载明使用戒具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并制作现场笔录,由监狱执行民警和被执行的罪犯签字确认。
(6)告知程序:应当场告知罪犯使用戒具的理由、依据、救济途径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7)解除程序:使用戒具后,罪犯停止违法行为或现实危险性消除,以及使用期限届满的,应当解除戒具。
对戒具的使用应以科学、合理、有效为纬,确保监狱安全和秩序;以依法、适当、文明为经,保障罪犯人权,尽可能采取克制和慎重的态度。具体而言,对罪犯使用戒具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法定原则:按照《立法法》规定精神,对罪犯使用戒具的条件和情形必须由法律设定,应当通过法律来明确戒具的性质,种类和规格,使用条件、范围和期限等,以及戒具的审批程序、执行程序、解除程序和救济程序等。完善严密的法律依据,可以使监狱民警依法正确使用戒具,确保监狱安全和秩序、体现刑罚的严肃性,又能防止民警滥用权力、保障罪犯合法权益。
2.适当原则:对罪犯存在可以同时使用强制措施或规劝说服教育的两种可能性时,或可能适用数种不同强度的强制措施时,监狱应选用对罪犯损害最轻的的手段和方法;实施强制措施可能造成的损害明显与其追究的目的不相适应的,应停止使用戒具。
3、比例原则:使用戒具前,应当对监狱的公共安全利益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进行权衡比较,两者之间必须合比例或相称,只有在公共利益大于或等于罪犯个人利益损害时,而且强制措施手段是必须的,具有不可代替性,才可以使用戒具。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用卡信贷使用行为成因及其营销策略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以态度、个性特征和文化适应性为主要研究构面,对消费者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关于信用卡信贷使用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建构了循环信贷模型和分期付款模型。研究证明,金钱信用态度以及文化适应对循环信贷、分期付款行为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关系。个性特征中对循环信贷使用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依次是:冲动性、延迟享乐、外控、内控。对分期付款使用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依次是:延迟享乐、冲动性、内控。研究还发现,自尊与循环信贷、分期付款行为的关系并不显著。
关键词:循环信贷;分期付款;个性特征;文化适应;信用卡营销。
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5月18日发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 1年第一季度,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已达2.42亿张。然而,随着2011年银监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出台,各大银行即将结束“跑马圈地”式的扩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稳固客户资源,提高客户的体验上来。信用卡逐渐从扫楼式的“圈地运动”向提高持卡人贡献度的阶段过渡。
信用卡的设计理念原本是依靠收取未付款利息来获得收入,利息收入应是信用卡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国内持卡人通常习惯“量人为出”,透支比例远低于国外平均水平。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转变,利息收入必将成为中国信用卡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有鉴于当前信用卡大规模发行受阻,年费收入大量减免,商户佣金提取比例日渐下降的情况,加强开展信用卡信贷业务,增加利息收入和分期付款手续费收入无疑是解决银行信用卡盈利难题的有效措施。
尽管国外学者早已对消费者信用卡信贷行为进行了广泛研究,但主要集中于信用卡利率、信用额度、透支余额等经济要素与消费者选择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方面,而且鲜有对发展中国家关于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一1。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信用卡申办及非信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上。然而影响消费者办卡和使用信用卡的因素与影响信用卡负债的因素并不相同。中国现实情况是睡眠卡居多,而且多数消费者都会在免息期到期之前还清全部欠款,属于便利型信用卡使用者。Garman等指出。便利型消费者使用信用卡并不会为银行带来信贷利息收入BJ。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影响中国消费者信贷使用行为的因素,为相关金融机构制定适宜的营销组合策略,达到促进消费者使用信贷、增加发卡银行收益的目的提供理论基础。
早期国外学者主要是从人口统计特征变量的角度对信贷进行了研究。近十多年来,国外学者更多地从态度、心理、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如Chien等‘?、Norvilitis等'4。基于金钱态度、社会经济要素和个性特征等对信贷的研究均取得r积极成果。
国内营销学者近年来逐渐开始关注对信贷行为的研究。江明华等进行了关于金钱和信用态度对信用砖透支的实证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包括r消费者在免息期内的欠款情况,而这类消费者往往是便利型信用膏使用者?,他们并不使用信用传信贷业务。王丽丽等通过虚拟变虽回归分析发现人口统计变晕对循环信用使用行为和小额分析付款使用行为解释能力非常有限,其对两种信贷行为的解释度均不超过10%’……总结国内外关于信用卡的研究会发现,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信用卡使用者的人口统计特征方面,且多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方法有利于对目标顾客进行区分,并且能够对信用卡使用者类型进行判别。然而,这种方法不能揭示消费者使用信用卡的深层动机,也不能为发卡银行提供针对不同消费动机制定出有效营销策略的建议。
有鉴于此,学者们转向态度、个性特征等人格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对信贷影响的研究方面。
1.信用卡信贷类型。
信用卡信贷是指发卡银行根据信用卡持卡人的资信状况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持卡人町以利用信用卡进行刷卡消费。根据信用卡信贷偿还方式分为一次付清和分期付款两种类型。循环信贷是一种十分便利的短期贷款工具,借款人可以在每月当期账单到期以前,自行决定还款的金额,并叮随时结清,但每个月须至少缴付月结单上所列”最低应缴会额“。
Sullivan等特别强调了循环信贷和分期付款之间的差异:首先,在银行审核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次。在消费者决策方面也存在差异。由于分期付款往往涉及金额较大,消费者必须慎重评估未来能否如期偿还债务。与之相反的是,循环信贷涉及金额较小,因此消费者不必仔细评估未来的财务状况。除此之外,发卡银行在偿还债务方面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2.金钱与信用态度对信用卡信贷行为的影响。
为了寻求对信贷行为更为有力的解释。学者们进一步从社会和心理因素入手展开研究。多数情况下。人们认为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进而学者们纷纷探究态度与信贷行为之间的关系。Davies等通过对大学生的分析也发现信用态度与信贷行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对负债宽容的态度反过来又会促使大学生更多地借贷、8‘。Yieh指出,家庭借贷能力以及信用态度对消费者分期付款行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Zhu等在针对低收入者的研究中,却发现信用态度和信贷行为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关系“1。王丽咐等研究丫态度变量对个人信用负债的影响,发现态度变量对循环信贷使用和小额分期付款使用行为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态度变茸对循环信贷使用行为的解释能力更强、”……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al:消费者金钱和信用态度会明显地增加其循环信贷使用行为;Hbl:消费者金钱和信用态度会明显地增加其分期付款使用行为。
3.个性特征对信用卡信贷行为的影响。
除了态度变量外,个性特征也是影响消费者信贷使用行为的鼋要变量。研究者试图确认那些对信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个性特征。然而到目前为止,既有的研究尚存在诸多争议之处。其中,关于内外控(Internal—external Locus ofContr01)个性特征对消费者信贷行为的影响作用尚不明确。
Dessart等指出内控型消费者认为他们能够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内控个性是影响消费者使用信贷的重要因素‘“……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Tokunaga等指出那些具有明显外控个性特征的消费者更容易使用信贷¨”。由于债务往往是与贫困联系在一起的,那些低收入者通常认为是外部经济环境造成了自身的贫困,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情况,因此外控个性与信贷之间具有相关性“……然而,Norvilitis等研究发现,内外控个性与大学生的负债程度没有任何关系。1”。
从经济现实来分析,外控型消费者认为自己无法把握命运。通常没有投资规划。由于分期付款相对于循环信贷涉及会额较大,银行审核较为严格,因此,外控型消费者更愿意使用循环信贷解决经济问题。相反,内控型消费者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善于经过理性分析做出行为决策。他们善于投资理财,坚信自己有能力偿还贷款,因此他们更愿意使用分期付款。因此,本研究假设:
Ha2:内控型消费者会更少地使用循环信贷;Hb2:内控型消费者会更多地使用分期付款;Ha3:外控型消费者会更多地使用循环信贷;Hb3:外控型消费者会更少地使用分期付款。
学者们同时研究了自尊对信贷行为的影响。但是目前还不清楚到底是低自尊造成人们使用信贷。还是信贷降低了自尊。Tokunaga指出那些有信贷的消费者表现出较低的自尊。“J。Lange等在大学生身上发现同样的情况l”……而且,Hanley等指出冲动性消费者也表现出较低的自尊’“1。
综上,本研究假设:
Ha4:低自尊消费者会更多地使用循环信贷;Hb4:低自尊消费者会更多地使用分期付款。
冲动性购买是指消费者的一种特殊的非计划性购买行为。冲动性购买是导致消费者使用信贷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控能力较差的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冲动性购买情况。相反,自控能力较强的消费者会妥善理财,他们往往储蓄较多而花费较少¨?。确切地说,冲动性消费者更易于持有更多的信用卡并大量透支,而且每个月偿还的债务也是比较少的¨?。Roberts等认为,现代社会中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非常普遍,这种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产生信用卡负债的重要原因Ⅲ1。因此,本研究假设:
Ha5:冲动性消费者会更多地使用循环信贷;Hh5:冲动性消费者会更多地使用分期付款。
延迟享乐(The Delay of Gratification)倾向。Orten·dahl【2h等学者均指出信贷消费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对当前消费的偏好要高于延迟消费。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一致认为个人的时间偏好对跨期消费选择具有莺要的影响作用。Mischel指出,那些具有高度”主观贴现率“的消费者是不可能推迟满足消费欲望的。因此他们很少储蓄并且更有可能负债。”。Godwin研究发现,如果消费者更加偏好当前而不是未来的消费,他就更有可能去使用信贷圆1。Norvilitis等指出大学生延迟享乐倾向与信用卡信贷具有负相关关系。“J。因此,本研究假设:
Ha6:延迟享乐型消费者会更少地使用循环信贷;Hb6:延迟享乐型消费者会更少地使用分期付款。
'4.文化适应对信用卡信贷行为的影响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指一个种族、地区或国家的人们逐步淡化其母文化传统,转向强势异文化的过程Ⅲo。
文化适应现象会对文化输入国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尚J。Berry指出这种影响是通过改变消费者的价值观和对自我身份的认知等而产生的瑚J。消费者的文化适应状况不仅表现在其所认同的价值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能够代表其认同文化的产品的消费上瑚瑚j。涂荣庭等指出”卡奴“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消费群体价值观导向的作用旧”。综上,本研究假设:
Ha7:消费者文化适应性越强,其使用循环信贷就会越多;Hb7:消费者文化适应性越强,其使用分期付款就会越多。
1.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首先对本校MBA学员和在职研究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目的是为了使研究框架和量表更加合理,便于受访者理解。本研究通过与天津某银行信用卡管理中心合作,来采集问卷信息。为了提高问卷回收率,事先告知受访者填答问卷将获赠品。研究共发放问卷1560份,调查对象为持有信用卡并且有过一次以上的循环信贷或小额分期付款行为,实际收回问卷742份,经一致性检验,剔除228份,保留有效问卷514份。其中,男性212人(41.2%),女性302人(58.8%);大学生176人(34.2%),在职人员338人(65.8%);年龄为20岁及以下8人(2%)、21—30岁275人(53.5%)、31~加岁191人(37.1%)、41岁以上40人(7.7%);收入3000元以下184人(35.8%)、3000—5000元235人(45.7%)、5000—7000元76人(14.8%)、7000元以上19人(3.7%);学历为高中及以下3人(1%)、专科145人(28.2%)、本科289人(56.2%)、研究生77人(15%)。
为排除品牌偏好对测量的影响,反映出消费者对信贷真实的态度和意向,在调查过程中没有选定某个具体品牌信用卡进行调查。
2.问卷的形成。
关于金钱与信用态度的测量借鉴了江明华等的研究口J。内外控采用Lumpkin量表,该量表具有信度高、语言简洁的特点瑚1。对自尊的测鼍参照Rosenberg的自尊量表阁1。对冲动性购买的测量采用Faber等所使用的量表驯。对延迟享乐的测量采用了Ray等量表一“。对文化适应的测量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测量样本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情况,测量价值观所采用的问项部分来自相关文献Hofstede。32】,其余来自本研究前期访谈;第二部分是测量受访者对于能够代表东西方文化的一些象征意义较强的产品使用情况,测量问项部分参照Berry量表,部分来自前期访谈m1。
3.信度与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文分别计算出金钱与信用态度、内控、外控、自尊、冲动性、延迟享乐、文化适应7个量表的Cronbach系数。7个量表系数分别为0.847、0.882、0.835、0.769、0.775、0.789、0.657。除了文化适应量表信度较低,只有0.657,其余各量表均能满足研究要求。循环信用和小额分期付款量表参照了王丽丽等。1h的研究,由于该量表并非是标准的测量量表,因此本研究并未对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2)效度分析。
在内容效度方面,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均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文献理论,经过与受访者焦点小组访谈,同时征询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多次修改。因此,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关于建构效度,可以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及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对每一个潜变量进行分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KMO值为0.841,并通过Bartlett's球形检验(P<0.000),这表明数据具备因子分析的条件。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删除了3个载荷低于O.5的问项,1个存在跨因子现象的问项以及2个单独形成因子的问项。共得到7个特征根植大于l的因子,各变量均各自清晰地载荷在一个因子上。各问项的共同度都在0.60以上,同时各问项的最高载荷系数都在0.700以上,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由于最后所得到的分析结果不存在跨因子现象,同一问项只在一个因子上的载倚很高,说明修正后的量表也具有很好的判别效度。
由于结构方程分析法具有可以同时处理潜变量和观测变鼍之间的关系,并且允许自变量存在测量误差的优势,因此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法来检验态度变量、个性特征变量和文化适应性与信贷行为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
1.模型拟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AMOS‘/。0软件中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极大似然估计(Ma)(i眦m Likelihood Estimation)方法检验研究中提出的模型及假设。各结构模型拟合指标如表l所示。
2.路径检验。
通过路径分析来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循环信贷模璎中,各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如表2所示。内因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平方R2反映了内因变量被其外因变量所能解释的变异量百分比,循环信贷模型的多元相关系数平方R2=O.520。表明外因变量解释了循环信贷使用行为52%的变异。
循环信贷模型中,金钱和信用态度与循环信贷之间的路径系数为O.58(P
外控与循环信贷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7(P<0.001),假设Ha3成立。自尊与循环信贷之间的路径系数为一O.0r7(P=0.672),假设Ha4不成立。冲动性与循环信贷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45(P<0。00 1),假没Ha5成立。延迟享乐与循环信贷之间的路径系数为一0.57(P<0.001),假设Ha6成立。文化适应与循环信贷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0(P<0.05),假设Ha7成立。
分期付款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如表2所示。
分期付款模型的多元相关系数平方R2=0.467,表明外因变量解释r分期付款使用行为46.7%的变异。
金钱和信用态度与分期付款之l’日】的路径系数为0.60(P<0.001)。假设Hbl成立。内控与分期付款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4(P<0.001),假设Hb2成立。外控与分期付款之间的路径系数为一0.15(P=0.220),假设Hb3成立。自尊与分期付款之问的路径系数为一0.10(P=0.086),假设Hb4不成立。冲动性与分期付款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6(P<0.001),假设Hb5成立。延迟享乐与分期付款之间的路径系数为一0.35(P<0.001),假设Hb6成立。文化适应与分期付款之1.日J的路径系数为0.19(P<0.05),假设Hb7成立。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1.理论贡献与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理论贡献在于:通过对循环信贷和分期付款两种主要信贷形式分别进行了研究,建构了信用卡信货理论模型。揭示了消费者使用信用卡的深层次动机,同时验证了社会和心理因素在信用卡信贷方面的罩要影响作用。
通过引入文化适应变量,也为消费者信贷问题的本土化解释提供了跨文化研究方面的启示。
通过模型分析发现,无论是循环信贷行为还是分期付款行为,消费者的金钱和信用态度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一结论与国内外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信用卡的广泛发行和应用反映出消费者对信用卡支付方式的偏好。在某种意义上,信用乍信贷甚至被看作是收入形式的替代。
个性特征方面,内外控对信贷使用行为存在差异,内控型消费者通常表现较为理性和自信,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按计划还清贷款。相反,外控型消费者具有较低的自我价值,认为他们的生活是由外部力量所控制的,消费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更愿意使用循环信贷去解决眼前的问题。
自尊与循环信贷和分期付款之间的路径关系均不显著。这与以往研究发现自尊对信贷行为具有负向影响关系的观点不同。可能的原因在于,随着国内?肖费者逐渐接受西方国家”负债消费文化“的生活理念,负债消费不再是令人感到”没有面子“的事情。相反,负债消费反而更加符合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自尊不再是影响信贷的重要因素。
冲动性与循环信贷、分期付款之间的路径关系均具有正向显著性。信用卡作为一种便利支付工具,与现金消费相比较会导致更多不谨慎购买行为的出现一”。现实中,由于银行或商家的促销活动等刺激,加上较低的首付门槛,导致消费者无法抵制诱惑从而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超出消费者的预算而致使消费者使用信贷。
延迟享乐与循环信贷、分期付款之间的路径关系均具有负向显著性,这说明如果消费者能够抑制当前的消费欲望会显著降低使用循环信贷和分期付款的可能性。延迟享乐本质上是推迟个人欲攀的满足,具体体现为消费者的忍耐性。延迟享乐型消费者能够很好地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因此能够有效减少循环信贷和分期付款使用行为的发生。
文化适应与循环信贷、分期付款之间的路径关系均具有正向显著性。文化适应性对信用卡信贷行为的影响表明,当消费者对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产生认同后,在其消费行为当中会通过有意识地选购那些能够代表西方文化的一些产品,包括电影、电子产品、服装、信用卡等象征意义较强的产品。这也印证了MoschisⅢ。、张黎等播。的观点,即对于信用卡这样的能够充分体现西方国家消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文化意涵程度相对较高的产品,文化适应因素在消费者信贷使用行为方面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通过比较消费者关于循环信贷和分期付款两种信贷业务的心理动机。可以发现,循环信贷消费者具有购物非计划、不理性和即时性特征。相对的,分期付款消费者则具有较强的计划性,更善于投资理财。
2.启示。
(1)培养适度超前消费的生活理念,转变消费者传统价值观。
消费者的信贷使用行为跟他们的价值观直接相关,所以发卡银行不仪要去关注消费者本身所发生的金融消费行为,还需要引导他们的生活价值观。要让消费者接受适度超前的消费观念,需要政府、媒体、商家和发卡银行合力营造适宜的社会舆论导向。倡导信用消费发展国家经济的消费观念,改变中国消费者现金消费的生活习惯和“鼍人为出”的传统观念,把人们逐步从自我积累型的滞后消费变为有信用支持的理性超前消费,鼓励人们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尝试适度负债消费的新模式。
(2)进行信贷知识教育,加强风险管理,提升信用卡盈利水平。
在循环利息收入方面,据麦肯锡统计的数据表明,在中国大约仅有14%的持卡者使用循环信用,尚有较大利润提升卒间。通过访谈得知,待卡人对信贷相关知识不了解,公众、包括一些媒体对于信用卡信贷业务的理解不全面。夸大了信用卡信贷风险,对持卡人造成r负面影响。发卡银行应加强对消费者关于信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转变消费者对信用}信贷的负面认识。帮助消费者把信用卡转变为有效的理财t具,从而提高消费者使用信用卡信贷功能的积极性。
此外,发卡银行还应进一步完善持卡人信息记录(包括人口统计信息和交易信息),建立动态的信用卡数据库,深入分析消费行为,开发优质客户,逐步淘汰不良客户。这样既有利于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又为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适时进行风险防控,防止恶意透支和不良贷款的发生提供支持。
(3)进行深层次市场细分,改进战略性营销状况本研究探明并验证了影响消费者使用信贷的个性心理因素。与客观的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分析不同,主观心理和文化变量分析通过调查人们对特定种类和品牌产品的选择来辅助营销人员的决策,这种细分有利于解释为什么一个人选择循环信贷,而另一个人选择分期付款。因此,基于个性心理特征和社会文化的市场细分,能够为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营销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日志文件(Log files)是包含系统消息的文件,包括内核、服务、在系统上运行的应用程序等。不同的日志文件记载不同的信息。日志文件系统比传统的文件系统安全,因为它用独立的日志文件跟踪磁盘内容的变化。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在RedHat中使用ReiserFS文件系统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尽管Linux可以支持种类繁多的文件系统,但是几乎所有的Linux发行版都用ext2作为默认的文件系统。ext2的设计者主要考虑的是文件系统性能方面的问题。ext2在写入文件内容的同时并没有同时写入文件的meta-data(和文件有关的信息,例如:权限、所有者以及创建和访问时间)。换句话说,Linux先写入文件的内容,然后等到有空的时候才写入文件的meta-data。这样若出现写入文件内容之后但在写入文件的meta-data之前系统突然断电,就可能造成在文件系统就会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在一个有大量文件操作的系统中出现这种情况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因此就导致了新的日志式文件系统的出现以解决这个问题。日志文件系统比传统的文件系统安全,因为它用独立的日志文件跟踪磁盘内容的变化。就像关系型数据库(RDBMS),日志文件系统可以用事务处理的方式,提交或撤消文件系统的变化。Linux系统缺少日志式文件系统是限制推广其在企业级应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就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日志式文件系统,当前linux环境下有下面几种日志文件可供选择:
SGI的xfs日志文件系统,SGI的xfs是基于Irix(SGI的Unix)上已经实现的xfs。SGI已经宣布xfs为Open Source的软件。
Veritas的文件系统和卷管理(volume manager)。
Reiserfs:Reiserfs应用了一些新的技术,例如,统一名字空间(unified name space)有一些Linux的发行版已经包括了reiserfs文件系统,作为安装时的可选项。SuSE 6.4 就很容易使用reiserfs文件系统。reiserfs的最新版是ReiserFS 3.6.25,经过测试reiserfs的基准测试的结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IBM的jfs。这两文件系统都遵循开放源码版权声明,且的而且很多有天赋的人在开发这两个文件系统。jfs(Journaled File System Technology for Linux)的开发者包括AIX(IBM的Unix)的jfs的主要开发者。在AIX上,jfs已经经受住了考验。它是可靠、快速和容易使用的。
日志文件系统的另一个选择是ext2的后继者ext3fs文件系统。ext3fs文件系统正在Linux内核黑客Stephen Tweedie的领导下开发。ext3fs还处于beta测试阶段,就像reiserfs和jfs,但是它工作得很好。Stephen预计2000年夏天可以正式发布ext3fs。ext3fs最大的优点是向下兼容ext2。而且ext3fs还支持异步的日志,这意味着它的性能可能还比ext2好。
在上面提到的日志式文件系统中,ReiserFS是目前Linux环境下最成熟的一种。而IBM的JFS和SGI的XFS则相对于来说要年轻一些,ext3文件系统则仍然需要开发。因此我们这里选择ReiserFS。
日志式文件系统在强调数据完整性的企业级服务器中有着重要的需求,是文件系统发展的方向。日志式文件系统的思想来自于如Oracle等大型数据库。数据库操作往往是由多个相关的、相互依赖的子操作组成,任何一个子操作的失败都意味着整个操作的无效性,对数据库数据的任何修改都要回复到操作以前的状态。日志式文件系统采用了类似的技术。
在分区中保存有一个日志记录文件,文件系统写操作首先是对记录文件进行操作,若整个写操作由于某种原因(如系统掉电)而中断,则在下次系统启动时就会读日志记录文件的内容来恢复没有完成的写操作。而这个过程一般只需要几秒钟到几分钟,而不是ext2文件系统的fsck那样在大型服务器情况下可能需要几个小时来完成扫描。
对日志式文件系统原理的一个更详细的描述可以参考Journal File Systems
Kernel 2.4.1已经包含了ReiserFS的代码,但是最好使用包含了最新的ReiserFS 3.6.25的kernel 2.4.3,若你不是使用kernel 2.4.3,建议你使用这个版本的ReiserFS。本文将使用kernel 2.4.3来作为示例。
对于Kernel 2.4.2则需要打补丁:
# cd /usr/src/linux
# zcat linux-2.4.2-reiserfs-20010327.patch.gz patch -p1
对于2.2版本的内核:
# bzip2 -dc linux-2.2.18-reiserfs-3.5.32-patch.bz2 patch -p1
在make config阶段需要对"prompt for development and/or incomplete code/drivers"回答Yes。否则系统就不会询问关于ReiserFS的选项;在编译内核的文件系统参数部分,应该选择支持ReiserFS。若你不希望将root(/)安装在ReiserFS文件系统下,则只需要将对ReiserFS的支持编译为模块即可。本文将讨论将root安装在ReiserFS之上的情况。
四、编译内核和模块
注:如果你使用的是RedHat7.0,那么就需要首先边际Makefile并将其中所有的gcc替换为kgcc。首先需要从redhat7.0安装光盘上安装kgcc,若没有采取这一步,那么得到的内核将会显示kernel panics信息。Redhat7.0带的gcc2.96有很多的bug。所有的内核编译都应该使用kgcc来完成。
gcc vs. kgcc: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日前在 Linux核心邮件论坛中,表明了他对 Red Hat 7.0 的看法:『基本上不堪使用』。 节录这封信的内容重点:『坦白地说,任何使用 Red Hat 7.0 和他们那坏掉的编译器都会遇到麻烦。』『我不知道为何 Red Hat 选择释出那愚蠢的 gcc-2.96(一定通过没有任何 gcc 技术人员的批准 - gcc 人员对此也很生气),而且更令我惊讶的是他们显然已经知道他们用的这个编译器是坏的。他们包进了另一个好的编译器,叫它作 kgcc。』 『kgcc 意思是核心 gcc,显然因为 (a) 他们了解到核心编译错误比某些应用程序编译错误来得糟糕,和 (b)...』 『... 我认为 Red Hat 7.0 基本上并非一个可用的开发平台,而且我希望 Red Hat 将他们的编译器降级...』 Red Hat 执行长 Matthew Szulik 对 Linus Torvalds 这番话的反应是:他不是真正能回应 Linus 这项挑战的人选,而且他表示 Red Hat 也预料到会遭受这样的谴责。
Red Hat 7.0 备受争议的关键在于其中包含了 gcc 发展分支中的一个非正式的版本 gcc 2.96,gcc 小组曾表示『gcc 2.96 并非 gcc 正式版本』、『而且将来也不会有这个版本』,它只是在到达 gcc 3.0 路上的一站。 Red Hat 技术长 Michael Tiemann 最近曾为 Red Hat 7.0 使用 gcc 2.96 的决定作出辩护,他表示:『没有技术上更好的决策』、『因为其他的选择不会比较好 - 对 Red Hat 系列这样复杂的需求而言 - 比起走回头路,这项决定还能推动 gcc 3.0 的发展。』 Tiemann 还说,若批评者的矛头想要找个目标,对使用 gcc 2.96 的决定『你也可以怪我』。)
下面我们将编译ReiserFS工具,相应的代码是存放在/usr/src/linux/fs/reiserfs/utils目录中的,首先make编译程序,然后再make install来安装程序。2.4内核中并没有包括这些工具,而需要另外下载。从这里可以下载。
解压文件:
# tar zxvf reiserfsprogs-3.x.0j.tar.gz
# cd reiserfsprogs-3.x.0j
# ./configure
# make
# make install
不幸的是,并没有ext2toreiserfs之类的转换工具,因此将/从ext2转换为reiserfs就需要三步才能完成:
1.创建一个新的分区,并格式化为ReiserFS格式。
12.将数据从ext2分区拷贝到新分区。
13.将新分区加载为根(/)
创建新分区,ReiserFS并不需要一个特定的分区类型,因此就使用83(Linux):
# fdisk -l /dev/hda
/dev/hda9 2872 3126 2048256 83 Linux
/dev/hda10 3127 3381 2048256 83 Linux
在新分区上创建ReiserFS文件系统:
# mkreiserfs /dev/hda10
加载新的分区:
# mount -t reiserfs /dev/hda10 /mnt/hda10
拷贝数据到新分区:
# cd /mnt/hda10
# tar cvlf - / tar xf -
编辑fstab来指向新的root:
/dev/hda10/reiserfs defaults 1 1
创建指向reiserfsck的一个符号链接因为RedHat启动时将寻找fsck.reiserfs文件来扫描:
# ln -s /sbin/reiserfsck/sbin/fsck.reiserfs
保证系统lilo至少为21.6。这是第一个支持ReiserFS的版本,也可以在/boot目录中使用小容量的ext2文件系统。但是升级lilo更好一些。也推荐使用GRUB来实现引导。
当在lilo.conf中使用新的内核时需要运行lilo程序。其中lilo.conf中需要将root指向新的内核所在分区。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使用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阅读作为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技能之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于将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阅读更是语言输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提高英语阅读理解水平需要运用良好的阅读策略,因此近年来有关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使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提现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所谓策略知识是指对阅读策略的认识、理解。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总体阅读策略使用频率为中等,大部分策略都是有时使用,只有少部分是经常使用,甚至还有一些是很少使用。很多时候阅读策略往往被等同于阅读技巧甚至是应试技巧,如在做英语阅读理解时,猜测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随便蒙”。这与平时考试题型几乎全是多项选择题有关,因为对于选择题,不明白的可以猜;另外关于预测、文章结构、推论的题目相对来说比较少,由此,长期以来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把注意力都集中于辨认词汇、中心思想和细节,忽视了其他阅读策略的培养。阅读策略与阅读技巧是不同的,更不能将应试技巧理解成是阅读策略。之所以会缺乏阅读策略知识,原因之一是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近十年来才在我国兴起,许多教师在自己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或在接受师范教育时,并没有接触相应的课程,缺少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其中就包括阅读策略方面的知识。原因之二是虽然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规定,但并非每一节英语课都有学习策略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师们往往会关注较为明显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而不会深入挖掘教材语料中的隐性学习策略价值。长此以往,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策略目标就没有得到落实,作为学习策略之一的阅读策略自然也就被忽视。当前,中国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阶段上,很多教师本身也不是很重视阅读策略的作用。正是由于教师自身阅读策略知识缺乏,再加上阅读策略教学目标的隐秘性以及对阅读策略的不重视,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培训,可能在日常教学中也很少提及有关阅读策略方面的问题。
2、元认知策略受到忽视
元认知策略没有受到足够地重视,主要表现在对自己英语阅读没有相应的计划安排,盲目性、随意性比较普遍,不能够经常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监控,对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缺乏评价、反思。元认知策略被忽视的原因有以下两个:一是传统阅读教学给学生反思的机会少,没有考虑到高中生的生理发展特点,还是沿用初中甚至是小学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几乎全部由教师承担,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者接受者,因此学生严重缺少独立思考、自己去理解的机会,因而造成他们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评价;二是元认知策略对阅读任务起间接作用,不像认知策略中的词汇技巧以及浏览、略读等策略是直接用来解决阅读问题的,因此易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
3、英语阅读自主性不强
高中生进行英语阅读的主要目的不是出于兴趣,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课外很少主动进行英语阅读,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的强迫下进行,而且阅读材料大部分是阅读题集。鄢家利等对高中生英语课阅读进行调查显示,学生阅读材料的来源主要是专门为应付考试而编的阅读题集,占31%以上,说明阅读的功利性很强,阅读紧扣高考的倾向性很强,而内容丰富多彩的英文报纸、杂志以及与学生阅读能力相称的名著简写本等阅读资料少之又少。被动地进行英语阅读的现象比较常见的原因可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中从小就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老师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才会去完成,却很少进行自主学习。然而,阅读材料对于学生的阅读影响很大,是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语言知识的先决条件。阅读的量和质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证明阅读数量和质量与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正相关的。
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生词,对生词如何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能否正确理解文章内容。虽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反复强调对待生词的策略,但被试处理生词的策略仍然有待提高。一般来说,有些词对于文章的理解影响不大,而有些词则对文章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在英语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时,首先应该注意区分哪些生词对理解文章影响不大,可以跳过,哪些生词重要,要通过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如有必要还应通过查阅工具书来进一步了解这些词的意思及用法。
首先,教师对阅读策略对英语阅读理解水平的重要影响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应意识到成功的阅读有赖于合理、恰当地使用策略,学习者,尤其是不善阅读者或者说不成功阅读者,可以通过培训成功阅读者所使用的那些有效策略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并通过对阅读过程有意识的监控达到自主学习。国内外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阅读策略教学具有可行性,策略训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阅读水平。教师只有意识到了阅读策略的重要性及其可教性,才会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策略训练。
其次,教师自身应不断增强对阅读策略的内涵、类别、功能以及运用方法等的了解和把握,“教师对阅读策略的内涵、类别、功能及运用方法等的了解和把握对策略训练的成效起关键作用。”目前高中生阅读策略运用情况不容乐观与教师教学有很大关系。许多教师没有系统地了解过阅读策略的有关知识,对阅读策略本质的把握不到位甚至出现了偏差,如将阅读策略狭窄地理解为阅读技巧。有些教师意识到了策略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将介绍阅读策略的文字朗读一遍,而不注重对策略的解读以及策略运用的指导、示范。因此教师不但要有意识,更应该学习与策略相关的理论知识,广泛阅读与策略训练相关的资料,增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必要时可进行有关阅读策略教学的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同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尝试,不断加以总结、思考、改进,真正提高阅读策略训练的有效性。 2、了解学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
在英语阅读策略教学中,教师往往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而非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来决定教授哪些策略。这样,许多学生已经掌握的策略教师反复强调,而学生尚未掌握的策略却没有受到重视。因此,在教授策略前,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学生阅读策略运用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哪些策略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策略学生平时使用的少但这些策略对于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很大等。在对学生阅读策略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进行训练,这样才能使策略训练具有针对性。
近些年,国外培训研究主张显性的训练方法,即学生被告知策略使用的价值、训练的原则、目的及预期效果等,在此基础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们提出将策略培训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外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将阅读策略训练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法通常利用的是教材内容,把策略的训练渗透到教材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中,这样学生对策略的使用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这样的训练一次一般只训练几项策略,这样可以避免单独策略训练的枯燥无味,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由于增添额外的学习负担而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可以提高训练的效果。国内研究者孟悦针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将策略训练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是可行的、有效的。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演示策略的使用,并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练习使用策略。训练可以基于O’Malley &Chamot的经典五步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1教师解读目标阅读策略,让学生理解该阅读策略的含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声思维”的方法介绍策略的运用。2选用教材的素材或教材内容演示如何运用策略,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策略的使用,体会使用该策略对英语阅读的积极意义。3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进行策略训练,让学生实践并运用目标阅读策略,获得直接经验。由于训练材料是教材内容,因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使用策略的积极性。4经过练习后,学生需(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阅读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进行评估、反思和交流。教师借此可以了解学生使用策略的情况,以改进和设置下次课程。5布置新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尝试运用刚学的策略。只有经过多次实践,总结经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所学策略迁移到新的阅读活动中去。
基于这一方法,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五单元的阅读部分是从《家庭急救》中选取的关于first aid for burns 的短文。这篇文章所要训练的阅读策略就是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文章的大意。因此,在这一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篇文章来训练学生的skimming策略。1教师给学生解释什么是skimming以及它的重要性。2选用课外的相似文章对如何进行skimming进行演示(读标题、第一段、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最后一段以及注意关键词);3让学生用这一阅读策略来阅读本单元的文章;4练习完后,引导学生对这一阅读策略进行评估、反思。为了了解学生这一策略的使用效果,可以就文章内容向学生提问;5课后让学生运用这一策略去阅读英语材料。
在进行阅读策略训练时应具有系统性。所谓系统性是指在训练进不应只是认知策略的训练,而应使三类策略训练协调进行。张庆宗、刘晓燕在对某大学173名二年级专科生的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阅读策略和阅读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元认知策略与阅读成绩相关系数为0.322,认知策略与阅读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296,社会/情感策略与阅读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237,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这说明阅读策略中的三类子策略都对阅读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假设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测试时的阅读成绩呈正相关,那么,这也说明阅读策略中的三类子策略对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都有显著影响。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与阅读任务直接相关的认知策略如猜测词义、找主题句强调的比较多,而常常忽视元认知策略以及社会/情感策略的培养。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对学习任务起间接作用的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与阅读理解水平呈正相关,在阅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元认知策略,对其它策略起主导作用。事实上,元认知策略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导致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元认知策略具有执行功能,有较强的目的性、规划性,有助于减少学习活动中的盲目性、冲动性和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活动起着导向与调节作用。O’Malley & Chamot(1990)认为元认知策略高于其他所有策略,对其他策略起支配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中心主导地位。
因此,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要加强学生对元认知策略的认识,以促进策略的迁移,更好地实现策略训练的目标。“教师在进行阅读策略训练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授各项微阅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指导下,引导他们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进行有效的反思与评价,并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有研究者指出,阅读策略训练效果不明显就是由于没有将元认知策略训练与认知策略训练相融合,被训练者只是学会了策略的具体操作,但对策略的功能还不了解,即关于策略的元认知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不能在阅读中灵活有效地运用策略。
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焦虑、紧张情绪,适度的焦虑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影响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研究表明水平较高的阅读者对自身情绪的管理能力较强,能有效地调节情绪的焦虑度。而且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因此阅读不应该仅仅成为个体的单独心理认知,同时也应采取社会性阅读活动方式。有研究表明,采用讨论式阅读的阅读组比单纯阅读组的学生和传统课堂精读阅读教学的学生表现要好,因为讨论式阅读中的教师语言和课堂讨论发言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因此阅读策略中的社会/情感策略也应受到重视。
此外,学生在认知特点、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进行阅读策略训练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教师还应明白阅读策略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足够长的训练时间和足够多的策略练习才能使学生最终掌握所学习过的阅读策略,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能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以及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有效地运用阅读策略。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调节阀又名控制阀,在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领域中,通过接受调节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借助动力操作去改变介质流量、压力、温度、液位等工艺参数的最终控制元件。一般由执行机构和阀门组成。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调节阀在化工厂选型使用中应注意事项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调节阀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控制装置,其应用于介质控制的终端,在其有效调节的,同时也会产生节流能耗,随着调节阀的长期使用,其面临着磨损等问题影响调节阀的使用寿命。文章就调节阀在使用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
调节阀是按照控制信号的方向与大小,通过改变阀芯的行程来改变阀的阻力系数,从而达到调节流量的目的。系统中调节阀除精确调节流量和控制压差的同时,必须要通过丰富的阀芯结构来避免汽蚀和闪蒸情况的发生,降低噪音,以保证整个系统长期有效的安全运行。但是随着调节阀的长期高负荷使用,调节阀容易产生阀芯腐蚀、冲刷、内部磨损以及振动、内漏等问题,极大的影响了调节阀的使用年限及可靠性,对化工行业的整体自动化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当调节阀的问题较为严重时将会造成整个化工生产的停产,这就对企业生产的质量与速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做好化工行业中的调节阀的选用和安装调试,确保调节阀能够在一个较为良好的情况下工作,保障调节阀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进行调节阀的选用时,要对化工行业的流程充分的了解,需要对调节阀所需控制的介质的物理特性以及需要调节阀达到的开口量等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数据。所需掌握的介质的物理特性主要有:成分、温度、粘度、密度、进出口压力以及流量等。同时在调节阀的选用时还需要对调节阀的结构及其技术特性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调节阀的流量特性主要是指调节阀所需控制的介质流经调节阀的相对流量与调节阀开口的相对位移之间的关系。调节阀流量特性选择需要遵循的是:调节阀的流量特性需要与所需控制的对象以及调节器之间的特性相反,使得化工厂对于调节阀的控制是线性的,极大降低了控制的难度。在进行调节阀流量特性的选择时需要参考很多影响因素。
(1)调节阀的直线性流量调节特性,此种特性是调节阀中阀芯的位移量与调节阀的相对流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此种阀门应用的范围主要有:流通的介质压差较为稳定,压力变化波动范围较小。化工工艺系统中对于流量的控制呈线性。系统内部的压力损失主要是由于调节阀进行控制,调节阀工作时对外部的干扰变化较小,调节阀的可调节范围较小。
(2)调节阀的百分比调节特性,此种特性主要是调节阀进行调节时是根据介质流量的大小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进行调节的,不同于线性调节阀放大系数是一个固定的数,百分比调节阀的放大系数是一个变化的量,其大小变化与相对流量的变化相同。此种阀多应用于:调节阀调节的流量范围较大场合以及作用于调节阀上的压差变化范围较大的区域。在自动化控制的过程中系统介质的压力损失较大,同时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调节阀经常在较小的开度下进行工作。
调节阀是应用化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中的终端控制组件,是一种执行结构,而整个控制系统对于调节阀的要求是:调节阀能够在较低的能耗下工作,能够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以上这两个特性无法在一个系统中同时存在。如果系统在流量相同的条件下选用一只开口较小的调节阀,尽管系统中的其他阻力不会增加但是系统中的总的阻力会加大,从而造成系统在调节阀上有一个较大的压降。如果系统中的介质是使用泵来提供压力的,则在系统压力增大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大功率的泵和电机,使调节阀产生了较大的损耗。而当化工厂管道中的流速增加时,会造成原先一些管道系统中的阻力部件所产生的压降也随之增加。因此,我们在选用调节阀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综合考虑,不但需要从调节阀本身的特性出发还需要考虑其压降对于整个化工厂系统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调节阀的使用发现,在调节阀中流动的介质常常存在着闪蒸和气蚀两种影响调节阀正常使用的现象,一旦发生此种现象将会对调节阀开口口径的选择和计算带来极大的影响,此两种现象所带来的噪声、振动都会对调节阀中的弹簧等调节机构产生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调节阀的使用寿命大幅下降。因此,在进行调节阀的选择过程中需要对这两种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闪蒸是一种液体喷沙现象,其主要发生在调节阀的阀体和化工厂的流体管线下游部分,会对调节阀和化工厂管线的内表面造成极为严重冲蚀问题,同时也降低了调节阀的流通能力。而气蚀则是一种液体状态的介质,在流经调节阀中的缩流孔处时,由于流体的压力较大使其产生一定的气化,从而使得流经调节阀的液态介质转变成为气态介质。由于气蚀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嘶嘶声,而当气蚀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状态时就会在调节阀中产生嘎嘎的声音,为判断气蚀带来了方便。
由于气蚀所产生的压力是变化的且伴随着剧烈的振动,这会对调节阀内的阀体组件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且,在产生这些振动的同时还对介质的流通性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气蚀与闪蒸都是化工厂中调节阀使用时应当避免的现象,为此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以下措施来对其进行控制,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需要尽量将调节阀设计在系统的最低位置,从而增加调节阀的进出口压力,通过在调节阀的上下游位置安装截止阀或者是节流孔板的方式来改变调节阀原有安装压降特性。也可以在调节阀上加装专门的反气蚀内件来提高其抗击以上两种不良现象的能力。同时在选用调节阀的过程中需要尽量选用材质硬度较高的调节阀来增加其抗冲击和腐蚀的能力。这样在气蚀发生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调节阀正常使用。
气蚀与噪声是调节阀在对高压差介质进行控制时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阀门噪声更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噪声源。因此,在化工厂的系统设计过程中除了需要选用噪声较低的调节阀外还需要对阀的操作条件进行一定的调节来降低噪声产生的影响。因此,在化工厂调节阀的系统工作中,需要对其噪声产生的原因以及噪声产生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噪声的产生主要有机械类的振动、固有频率的振动以及阀芯不稳定等。因此,在进行化工厂调节阀的选用,需要结合阀的本身特性及其所处的系统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确保调节阀能够在化工系统中稳定的工作。
调节阀是一个在工业中广泛使用的调节装置,在化工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对于调节阀的选用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复杂系统工程,尤其是在化工领域更是需要对调节阀选用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章主要对化工厂中的调节阀选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介绍。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英语教育论文范文:如何使用多媒体进行有效英语教学。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电脑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让英语课堂变得多姿多彩。在英语课堂上,因为多媒体能够提供广泛的信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得到较大发展。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也存在着误区。
随着电脑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教师如想让信息技术构建多彩的英语课堂,就必须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理论,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要从英语教学目标出发,采取恰当的整合策略,实现英语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必须明确以下问题,掌握课件的制作原则,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更有效地辅助英语课堂。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过去“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众人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让英语课堂变得多姿多彩,由于英语课堂上有了声音、图像,从而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效率。
(1)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英语课堂交际活动提供较为真实的环境,它能使学生很快进入一个虚拟的语言环境中及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要求、内容、语言功能,选取下载合适的图片、录音文字、图像和适当的课件软件来创设语言情境。这是立体的情境而不是课本上简单的干枯无味的平面情境,它是集声音、图片、影像等为一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多媒体课件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依据,力求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和教材特点,从而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在英语课堂上,因为多媒体能够提供广泛的信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得到较大发展。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他们认为图片、声音,影像越多越好,却忽视了教学的真正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看电脑屏幕提供的文字或图片,边在头脑中输入要学的信息,或通过一遍遍的机械练习来获得知识,让计算机主宰了课堂,电脑屏幕给学生的视觉带来了不少冲击,但是他也简化了信息加工的过程,反而减少了学生动脑的时间;同时,随着屏幕内容的切换,学生对演示文稿的记忆也要比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更容易消失,这样也加重了记忆的负担。用电脑做练习时,因为答案比较机械,达不到信息技术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目标,日积月累,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是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英语语言教学目标被忽视,信息技术的利用却成为潜在的教和学的目标。以为课件做得越漂亮,教学方法就越好,越能改善教学,而忽视了让学生感悟、理解和运用课件上的语言知识;课件上漂亮动漫形象的按钮,动听的音响效果,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疲劳。
另外,有些教师为了突出可见的作用,使用了长时间、大容量的教学课件。由于课件太长,以至于取代了常规的英语教学,而使英语教师变成了计算机的操作者。这样的课件有几个明显的弊端: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禁锢。怎样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问题。
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更加自主和愉快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中学生的生理和心里特点是感性多于理性,所以在课件设计上,教师要特别注意体现选材上的“新”、“奇”、“趣”的特点,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中,还要着眼于全面调动学生眼、耳、手、口、脑等各器官,创造学生人人都能参与的环境,将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培养素质统一起来,使学生自主学习更有趣。同时,还应想方设法使学生置身于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直接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让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2)直观性原则。直观教学是一种非常方便、实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它的优点是形象直观、生动具体,能够吸引注意力、帮助理解、加深记忆、活跃气氛。在设计课件时,教师应考虑如何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所组成的三维空间中。通过词汇、语句、语篇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通过人体多种器官来感知信息,实现立体教学的目的。这样会大大地改变以往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要恰当、适时地运用直观教学,不要让直观内容过多过杂,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主体性原则。在课件的运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件的辅助作用不能改变。所以,教师不能以课件的简单呈现来代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工作,也不要因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而忽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思考、理解和反馈。尽管教学中课件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大量的语言实践对教学有辅助作用,但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训练活动、实践活动和反馈活动仍要由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
(4)多样性原则。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听、读、说、写的语言能力。根据人的生理特性,综合运用多种器官(如眼、耳、口、手)配合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熟练地进行听、读、说、写等语言活动,可以多方面刺激大脑皮层,帮助建立大脑皮层各个分区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可以强化记忆效果,发展各种语言能力,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学习效率。学习效率提供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自然而然地增长,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四项语言技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课件的设计必须采用多方式、多方面、多渠道的呈现方式综合地训练这四项技能。
(5)延伸性原则。思想教育蕴含于语言教育之中,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人才是现代化教育的目标。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的教育者。所以,在可敬的设计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中有思想教育行动现实课题加以延伸。
(6)巩固性原则。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只是学的一个阶段,更重要的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训练。课件的设计应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练习机会,使他们仍然保持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巩固新知识,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知识。
总而言之,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优化教育过程的独特作用。它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还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使他们在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的训练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使教与学和谐地统一起来。但是需要合理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进行有效教学。
【如何使用多媒体进行有效英语教学】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新课改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信息社会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与“科学探究”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新趋势。CAI课件在么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是被经常使用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CAI课件的使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CAI课件的使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讨全文如下:
时代在发展,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随着课改深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CAI课件教学应运而生。CAI课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
课件使用益处之一在于大大减轻了教师工作的强度。一位初次教高中语文的教师,如果稍微有点责任感,要备好高中语文课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有现成的课件以供参考,这无疑能减轻教师工作的强度。教师上课的课件,不外乎三种情况:①使用的是其他教师的课件;②使用的是在其他教师课件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造的课件;③使用的是教师个人独立创造的课件。
教师备课省时省力的不同,就有三种不同的课件来源,三种不同的教学效果。
第一种情况教师备课最省时省力,甚至无需备课,但教学效果最差。当教师就某一文本教了几次,自以为对文本的重难点把握到位,上课前对课件匆匆浏览一遍甚而没怎么看就去上课的教师不是没有。至于课件对学生适不适用,学生一堂课下来有没有收获,教师很少考虑。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第二种情况,教师备课比第一种情况要多费点力,多花点时间,教学效果要优于第一种。当你手头有其他老师的课件,你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过来就用,而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要有鉴别,优中选优。拿过来以后,更重要的还是要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同样的课件,在A班适应,在B班就不一定适应,因为学生的情况有不同。特别是集体备课,同组教师分工合作制作出来的课件,拿过来以后,教师还要有依据班上的学情进行再创造,即第二次备课,而不能不负责任地拿了课件就用。
第三种情况,是教师备课最花时间和最费力的,教学效果依教师情况(教师备课所花的时间精力或教师的专业素养等)而定,但一定优于第一种情况。因为没有现成的课件,也没有其它课件以供参考,那教师就只能在精心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自己制作课件。
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就是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一定要有教师的个人独立创造在里面。只有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的课件,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三种情况教师所付出的个人劳动,所取得的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是逐渐递加的。不同的教学效果的出现,与教师备课所付出的劳动程度有关。教师备课越省力,教学效果可能就越差。
语文教学强调情景教学,强调教学的氛围。课件的使用给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可能。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了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烘托下的林冲形象,截取林冲在风雪中耍枪棒的视频画面,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这是可以的,但如果不上语文课,课堂上就看电影林冲,或用很多的教学时间来看视频,这显然就脱离了教学主题。还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没有注意幻灯片的背景图案,以为越好看越好,结果学生不注意文本,反而去欣赏优美的与教学毫无关联的图片,这显然违背了课件制作的初衷。在语文课堂上,师生的学习任务是文本,而不是其它。切莫喧宾夺主,让创设教学情境,起辅助教学的CAI课件占了主角。
课件的使用益处多多,但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它的弊端;以前的课堂,教学形式落后,但也有它的益处。利弊主要体现在课堂的生成上。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的精彩之处恰恰在课堂的生成上,也就是强调上课的动态过程。现在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是多媒体教学,往往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对于课堂中学生产生的新问题,并且有可能还是比较关键的问题,课件中可能根本就没有涉及到,那教师是按部就班地继续上课,还是打乱原有的设计程序,就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传统课堂是船小好掉头,因为板书可以依据课堂实际形成,课件教学则是固定的程序设计,要临时改变很难。课件教学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可能更能看出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机智。
怎么转化这一矛盾呢?
首先,教师要依据班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好课件,要能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在课件中尽可能有所准备。
其次,课件不能太程序化。课件只是辅助的,而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有的教师依靠课件,一堂课下来没写一个字,整个一节课的教学好像就是靠着精致的多媒体课件,在接连不断、或快或慢的鼠标的轻轻点击中完成的。这还叫教育教学?
再次,可以把课件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件的使用要恰到好处,不可贪多,课堂知识关键处或课堂生成的主要知识点还是要体现在课堂的黑板板书上。CAI课件教学不是没有黑板上的板书,课件中有的内容就不要再重复在黑板的板书上。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对信息有着新的认知。尤其是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一定要对信息技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会将新鲜的元素融合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就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使得信息技术和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教学 有效 信息技术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借助于信息技术进行的教学已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对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结合各个学科的专业特点,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增进了师生彼此间的交流与学习,增加了教学上的互动性,提升了教学水平。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可以提高教师及学生教与学的水平。
(一)过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
教学中教师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一些老师为了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而脱离了教师本来的教学工具,例如:黑板的板书,但是这些工具有时是多媒体无法代替的工具。另外,有些老师过多在意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有些老师把信息技术视为课堂的一切,上一节课完全由信息技术来决定,反而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二)忽略实用简单的教学过程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课件的趣味性,而缺乏有效的针对性,造成了一些不好的负面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花哨画面与声音常引起学生的哄笑,反而扰乱了课堂秩序。强调艺术性,忽略学科科学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知道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简单实用的方法来教给学生知识,对于过分追求一些课件的制作,有时会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容量与学生接收容量关系处理不当
因为信息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输出了大量的知识,导致使用这个工具在课堂上学生不能及时接收到全部内容,从而产生疑惑。这就要求学科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出困难所在,然后有针对性的讲解与布置相应的作业,保证学生能够更加牢固的学习到知识,掌握住知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应该注意教学容量与学生接收容量间关系的平衡,造就一种和谐的解穴氛围,引发师生之间共同进步,达到最合适的状态。
(一)发挥教师自身的作用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达到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们要考虑一些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要将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不使用黑板和粉笔,只充当一个放映员,怎样来提升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教学的事情不是一家之言,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决定。比如:教师自身的作用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不能变成信息技术的放映者,而应该成为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教会学生知识的利用者。
(二)利用简洁明了的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使用的课件应该注重实质内容,而不应该只关注表面的娱乐性。课件的制作需要美感,但更应该注重课件的本质内容,但为什么有时多媒体课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是课堂上多媒体往往造成学生精力和注意力的分散,把学生的关注点放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而不是内容上。学生可得高兴,可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造成不应该的效应。作为教师应该以讲课内容为中心,以多媒体为工具,制作简单明了而富有启发性的课件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紧密联系生活,注重实效,制作科学性和美感性相协调的精品课件。
(三)课上课下做好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多媒体能够承载很多内容,课堂上传输的时间又比较短,造成学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产生许多疑问,这就需要教师们与学生在课上和课下及时交流,找出困难所在,解决出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教师应该据此布置相应的作业,并认真关注学生的状态,以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能透彻理解和牢固掌握,实现与学生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沟通,营造和谐默契的教学氛围,引发师生之间的共鸣,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同时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需要我们教师去不断探索、研究。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工具和手段也在不断完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系列化将会引起整个教学体系的变化,这将有利于整个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总之,信息技术将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工具。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学术论文通常被看作是最典型的学术语篇,作为一种比较正式的文体,越来越成为学者成功的一大重要指标。传统的语言理论强调学术语篇的科学客观性特征,认为其主要目的是向学术社团交流最新的科研成果,因此,学术语篇的互动性人际特征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国内英语专业学术论文情态动词使用调查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飞速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已成为文体学的重要研究范式。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学生(2004-2007)毕业论文与和国外大学生英语作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结合语料库研究以及统计学研究方法,对其频率进行定量、定性对比分析,探究两者在情态动词使用上的异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对该院本科英语教学进行总体性评价,并对今后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情态动词 差异显著性 教学评价
英文写作一直是专业英语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各种英语等级测试也对此非常重视。作为高等院校对自身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检测手段,学生毕业论文也备受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重视,毕业生论文质量的高低总的来说反映了学院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系统分析,可以对一个学校英语教学水平进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的评价。
本研究所用的SD语料(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学生(2004-2007)毕业论文语料库)共1052个文本,计6,190,581词,LOCNESS(国外大学生英语作文)语料库共14个文本,计326,438词。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3.2.2,对英语语言中would, can, will, should, could, may, must, might, shall九个情态动词的使用词频进行检索。
为了避免样本规模差异对数据的影响,本文将Antconc检索到的情态动词使用频数原始数据转化成标准频数(每100万词中出现的次数)。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和本族语作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分布如下表:
第一,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该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中情态动词使用频率较高的是can,will,should和would,英语本族语情态动词使用频率较高的是would,can,will和should。两者使用频率较低的都为must,might,shall。从标准词频排序上讲,该院本科学生对情态动词的使用与本族语使用者基本保持一致,这也是对该院英语本科教学的肯定。
第二,具体来讲,这九个情态动词在各自所在语料库中标准词频经过对比,SD语料库 can、would和could与LOCNESS语料库的标准词频差异分别为1705.8、-3559.5和-1217.3,差异较为显著。在几个情态动词里,比较简单且词义较为固定的是can, may,might,汉语中我们可以分别用“能够”、“可能”与之对应起来,例如:
1)The effect is that the real truth of things can be touched directly(SD语料库);
2)The sparrow may be small but it has all the vital organs(SD语料库)。
因而该院学生can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国外学生英语作文,较多学生仅仅意识到了could是can的过去式,而没注意到could表达较委婉于can,非过去式中的“能”一概用can也致使国内学生could使用的显著不足。
同样,对于意义比较丰富的would使用,国内学生也较多地把它与will的过去式划等号,导致would的使用也出现不足。Can的过度使用,would和could的使用不足,表明国内学生对于情态动词的用法掌握不够全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格外重视。
在情态动词使用上,广西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使用较多的是can,will,should和would,英语本族语者使用较多的是would,can,will和should。标准化词频比较表明两者在情态动词的使用方面不存在突出的差异显著性,证实了该院本科英语情态动词教学基本达到了本族语使用情况,这是对该院本科英语教学和学习水平的一个肯定。但同时应该注意到,两者并非完全一致,在个别词,特别是can、would和could使用上,差别还是有的,反映出该院在情态动词教学中全面性不足,只重大体,而有所忽略细节差异,这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并改进。
相关文章:
浏览量:1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壮大,财政收入不断增长,那么相应的政府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导致财政资金的管理重心从重视收入转变为财政支出管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成为公共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近几年国家对财政专项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更是逐年增强,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财政专项,发挥财政专项的重要作用。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加强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对策建议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时有特殊要求的,只能用于特定的事项。在最后进行专项资金核算时,也要进行单独的核算。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是科研单位科研项目时的主要资金,也是科研单位进行发展的资金保障。但从实际情况下的科研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这些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中又很多问题存在。本文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分析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对策建议
(一)某些项目预算编制不够全面和详实
项目的预算编制主要是对财政资金的整体规划和使用,以求达到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但从现在的一些问题看,还有一些项目预算编制不够全面和详实。这导致有些单位为了得到更多的资金,盲目立项。但这不但使得有些需要财政专项资金的无法获得,更导致盲目立项的很多项目都无法完成,使得财政资金的浪费。
(二)个别项目执行与预算相脱节
项目的执行人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执行与预算,仅仅把预算做好在执行的时候不按预算进行执行,必然导致两者的脱节。如果执行与预算脱节,就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最常导致的就是资金的前期使用过多导致后期资金匮乏使得项目无法完成。因此对于项目的执行,一定要按预算进行控制,防止发生后期资金匮乏的问题。
(三)存在一个题目多处要钱、一个结果多处交账的情况
由于我国科研项目的分类不是十分的清晰,这不但导致很多项目申请资金时从不同的渠道多次要钱。这不但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更对我国财政部门科研经费的分配产生极坏的影响。一个结果多处交账不但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更甚者会导致资金的流失。
(四)基层单位内控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基层单位作为财政资金的直接控制单位,对财政资金的下发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基层单位对于科研项目的财政预算、财政进度以及财政审计都没有认真的进行。这不但导致很多科研项目资金的真正利用度没有达到要求,更导致很多科研财政资金的浪费。
(五)基层单位对课题项目经费管理存在弱化现象
基层单位由于其自身的课题研究水平有限,很多时候对科研项目的管理不是十分的完美,对课题项目经费的管理就在逐渐的弱化。根据基层单位的领导所担任的职务进行分析,很多项目主管领导既是管理者还是主持人。这就导致很多问题发生,其中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就是经费的管理受个人形象较大。如果在经费管理的时候出现主持人一人决断的现象,就会导致经费管理随主持人的个人意愿随意支配。课题项目经费管理随个人意愿而随意开支使用,并将使得经费管制出现失控。
(六)财政专项资金执行责任的奖惩制度不健全
财政专项资金执行起来必须要有明确的责任制和奖惩制,如果制度不健全,必将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各种管理问题出现。责任奖惩制度的不完善,不但会因为责任的不明确,导致出现问题时的责任推诿,更会因为奖惩制度不能激发人们的资金管理热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一)严格实行财政专项资金规范化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保证财政资金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建立完善的符合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制度,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责任以及资金使用方向的问题,更能保证在出现问题是能够根据制定的制度进行查阅并及时解决问题。因此想要解决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既完善又能达到财政专项资金规范化管理要求的良好制度。
(二)严格实行财政专项资金全程指导和监管制度
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时很多时候都没有用在最重要最需要的地方,想要使得这些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提高,就要建立全程指导和监管制度。全程指导既能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又能保证专项资金的使用方法。如果从整体上分析,想要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效率一直很高,就要建立全程监管制度。
(三)严格实行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考评制度并集中管理
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考评既能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又能保证没有人私自变更资金使用的方向。从整体上来看,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不但能保证资金的整体使用情况,更能为后续资金的迅速投入,以及各阶段资金的使用和整体规划提供帮助。集中管理可以说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整体使用方向的把握,由于财政资金一般数额较大,所以必须保证每笔资金都能完全用在科研项目上。
加强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利用率不足问题,更能促进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科研项目的资金使用能促进科研的快速发展,更能带动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其中的问题,只有按照相应的解决办法有效的解决,才能保证科研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
[1]孙江南.科研单位内部财政控制制度[J].河南科技,2014(11).
[2]侯长青.转制科研单位内部财政控制制度建设[J].财政监督,2014(12).
[3]王向青.科研单位如何有效实施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控制[J].河南科技,2014(02).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声乐艺考生一直以来是艺术考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数上占据了艺考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因此我们对声乐艺考生的关注尤为重要。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湖南音乐联考声乐曲目的规定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艺术类院校逐渐成为考生和家长热衷的报考对象。因此,音乐类艺术院校的音乐联考和相关专业的高考就成为广大考生关注的焦点。湖南教育考试院在2009年出版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统考声乐考试规定曲目》一书,是针对湖南音乐联考声乐考试而特别编写的。规定曲目实施三年来,可以说有利有弊,本文主要就“声乐考试规定曲目”进行研究。
湖南省音乐联考是湖南省统一举办的音乐人才选拔考试。其中声乐考生占据了极大一部分,因此,声乐考生对歌曲的选定是非常谨慎的。如今声乐考试曲目的参考用书数不胜数,声乐教材也一直在建设当中,难免会出现偏颇与不足,因此,联考声乐曲目的规定必须慎之又慎。2009年出版的《湖南音乐联考声乐规定曲目》,它是由湖南教育主管部门委托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编订的,通过对“规定曲目”的研究之后,我们发现这一考试标准的出版不仅考虑了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实际情况,而评分标准的规定和相关伴奏、素材的整理也有较为完整。因此,概观此书可以看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曲目涉及范围
从2010年开始,湖南省音乐专业统考中主专业为声乐的考生,其考试曲目必须在本书曲目中选定。而本书的曲目涉及范围也是极广的,既有中国经典的音乐曲目,也有外国音乐史上一些声乐作品,共88首,中国作品62首、外国作品26首,相对来说,中国作品的范围较广一点。而在内容方面包括了歌剧的选曲、民族、美声歌曲、中国艺术歌曲、外国艺术歌曲以及音乐剧选段,它要求演唱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还要在演唱技术、歌曲情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二) 声部类型与演唱提示
《湖南音乐联考声乐规定曲目》分为中国歌曲和外国歌曲两大类,编排上也有了新的变化,曲调的选择和演唱提示的撰入就体现了这一点。如“规定曲目”中《多情的土地》一曲后的演唱提示中写到:“《多情的土地》是一首男、女中、低音声部常用的抒情歌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故土的深深眷念之情。演唱这首歌曲,首先要表现好歌曲的内容和感情,不仅要在气息上多加练习,还要在声音力度的控制上多下功夫,此曲亦可用D调演唱。”从这首歌曲中不难看出,演唱提示的设置和声部类型的选择让学生对曲目的背景以及情感都有初步的了解,也让学生在考试时诠释、演唱时歌曲时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本书在编排上较为合理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此书是以中级歌曲和高级歌曲为主,初级歌曲是极少的,所以对于初级的考生来说,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曲目。因此,本书在难易程度的选择上还是需要调整的,照顾到普遍性与基础性,让广大学生都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的余地,也可以让那些较为拔尖的学生有更好的提拔空间、选择空间。
音乐是以“美”为核心的一门学科,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的出台,我们应该对现在的音乐教育理念进行反思,改变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教育模式,实现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由技能型向艺术型的转变。近几年我国对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扩大,但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现状也直接影响了高校音乐的发展。而将高校音乐教材与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融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关键就在于老师。要求不仅要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把一些艺术性的元素融入到课本中去。因此,声乐教材中基础性和指导性的体现是极为必要的。
(一)“声乐规定曲目”的基础性
所谓音乐教材的基础性,是指除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引导中小学生热爱音乐,主动学习音乐知识,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也就是要将声乐教材里的曲目与中学音乐教材融合到一起,体现出声乐曲目的基础性,而“规定曲目”正体现了这一点。如高中一年级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欣赏课中的《我和我的祖国》和《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要求学生聆听歌曲,并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社会内容,进而了解当代创作歌曲的特征,认识歌曲的题材及风格。声乐教材是需要和中小学的音乐教材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规定曲目”的出台就达到了这一点,它将这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基础性这一特征。
(二)“声乐规定曲目”的指导性
在我国参加艺术类院校的考生中,声乐专业的考生历来就是重中之重,这不仅是因为声乐类考生的人数十分庞大,也由于声乐教学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度较高。在“规定曲目”中,编者主要从作品的国别进行了划分,这一划分虽然简单,没有根据音乐作品内在的特征展开确认,却也有利于教师展开教学和指导考生复习备考,从而也就体现出了“规定曲目”的指导性,指导学生对高考曲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规定曲目”中《菩萨蛮?黄鹤楼》这首歌曲而言,教师在讲授这一歌曲之前,可根据“规定曲目”中的演唱提示进行解说与指导,让他们在头脑中建构起对曲目的完整认识,然后通过对乐章的分析,以逐步递进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乐曲所蕴含的感情。这些提示与指导无疑正是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相关演唱曲目的最佳捷径,不仅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还引导了学生更好地去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声乐学习能力。
(一)歌唱规范性的定义
“所谓规范性就是在特定歌唱种类中设定一种规格和标准,以分辨质量好、坏,水平高、低以及正确和错误。”而这一标准是要不断实践,不断磨合才能形成的。歌唱时首先应该要注重呼吸的运用,再者,是要注意歌曲情感的处理,最后,学生要对歌曲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歌唱不仅是声带、呼吸、情感的运用,更是歌唱者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掌控,这样才能体现出歌唱的规范性,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歌唱规范性与曲目的选择
在声乐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敏锐的观察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明了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歌唱,所以,歌唱的规范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规定曲目”中的《求爱神给我安慰》是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经典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咏叹调唱段,在演唱技巧上来说,不管是从气息、咬字吐字等方面要求严格,还要对演唱技巧和力度上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正确的、规范的将曲目的基本内涵与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声乐曲目的正确选用,对歌唱的规范以及声乐教学都是很有意义的。
(三)歌唱规范性的曲目训练
“歌唱作为一门艺术,它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专门训练,以形成、发展一种自觉掌握歌唱规律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满足专业歌唱在表达思想感情和自如地运用声音技巧的各种需要。”由此可见,声乐曲目的训练对学生的歌唱能力的规范以及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都是相当重要的。针对学生的声音特点去进行曲目的训练,让学生既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又能帮助学生解决演唱训练时的难题,从而提高了歌唱的规范性,也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我国民族声乐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声乐艺术一直在不断发展与改变,不同地域的民歌之间也有着不同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一)歌唱的民族地域性
歌唱中,民族地域性决定了歌唱曲目的地域风格。如“规定曲目”中陕北的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新疆民歌《曲蔓地》,东北民歌《乌苏里船歌》等。但有关于湖南地域性民族的歌曲很少,既然是湖南的高考曲目,就应该加入一些具有湖南民族地域性色彩的歌曲,一是因为湖南的民族色彩极为丰富,可以让考生在演唱中突出湖南的地域民族性;二是湖南的民族音乐也会得到弘扬。所以,在演唱歌曲的同时,要注重歌唱的地域民族性,把不同地区的民族化风格做到较为全面的表达。
(二)曲目选择与歌唱的民族性表现
民族性是指语气、表演、风格、感情都深深根植在本民族的土壤中,具有浓郁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特色。而歌唱的民族性则表现在语言、歌唱表演、韵味、歌曲感情等方面。对曲目选择来说,既然“规定曲目”是湖南省的指定的高考曲目教材,就可以加入一些比如湖南花鼓戏、湖南民歌等地域性歌曲。湖南的民歌也在一步步成长,正因为有了一些外来因素的渗透,才使得湖南的民间歌曲声韵更有特色。
由于艺术院校的火爆招生,艺术类考生们也为了报考艺术院校和各个大学而前赴后继。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艺术类考生对梦想的执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家长和学生对艺术考试的重视与关注。《湖南音乐联考声乐规定曲目》一书,让更多的考生对音乐艺术联考有了大概的了解,并且此书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与指导性。但声乐教材难免存在偏颇与不足,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好的,它使音乐高考曲目得到了统一。但湖南音乐联考仍处于建设的阶段,会有很多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改进。
浅谈湖南音乐联考声乐曲目的规定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当前世界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消费者使用满足视角下农业电商模式探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农业电商是现代农业发展迈向信息化、组织化在供应和销售环节的体现,农业信息化水平体现了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和潜力。本文运用传播学中的使用满足理论,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探索影响消费者选择农业电商的动因,为农业电商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所探讨的媒介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关键词】消费者;互联网;使用满足理论;农业电商模式
(一)农业电商概述
农业电商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农产品的交易为中心的商务活动。农业电商是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体现和组成部分。农业电商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转型,活跃了农产品市场,提高了农业产值。
(二)我国农业电商发展现状
随着电商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农业电商发展迅速。依托“淘宝”“一号店”等平台,农产品交易额实现了井喷式增长。据统计,目前全国涉农电商平台己超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商平台己达3000家,2013年交易额超过3500亿元。仅在淘宝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达到203 9万个,涉及农产品商品数量1004.12万个,交易额到达500亿元。我国农业电商市场广阔,但起步较晚,农业电商领域所蕴含的的巨大商业潜力尚未充分爆发。
本文运用传播学中的“使用满足”理论,从消费者出发,探讨受众的需求及需求满足机理,揭示影响消费者网购农产品的潜在动因,希望在“互联网+农业”概念火热的今天,对农业电商发展提供借鉴。
(一)“使用满足’理论模型简介
“使用满足”理论是传播学有关大众媒介适度效果的理论,1974年卡茨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提出。该理论认为受众会根据媒介能否满足自身的需求主动选择媒介,并经媒介印象和媒介接触可能性这两个接触条件获得不同类型的满足。
(二)消费者“使用满足'’理论视角下的农业电商
卡茨格里维奇和赫斯把大众对传播媒介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划分为五大类,分别是认识需要(获得信息、知识和理解),情感需要(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体验),个人整合需要(增强可信度、信心、稳固性和地位),社会整合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纾解压力需要(逃避和转移注意力)。农业电商而向的互联网消费群体作为受众,对互联网这一媒介的选择是基于其特定的需求的。消费者使用互联网购买农产品的动机,与上述五大需求密切相关。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过程五类需求的满足及媒介接触印象的改善可称为农业电商制定营销策略的贴入点。
(一)“使用满足”理论的案例分析一一以对“新农哥”的营销为例
“新农哥”坚持“只为一颗好坚果”的品牌理念,借助互联网己成为坚果行业里的领军品牌,与其顾客导向的价值观和品牌营销策略分不开。
1.“新农哥”的互联网营销满足了消费者的五种需求
认识需要。消费者首先要求食品绿色无添加,需要获得企业食品健康的信息。“新农哥”迎合了这种需要,把生产基地建设在中国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临安石源,并且给消费者提供到庄园亲身体验坚果生长的机会,缩小互联网销售带来的信息鸿沟,获得消费者的理解和青睐。
情感需要和纾解压力需要。“新农哥”倡导“慢生活”,注重食品背后的健康休闲理念,致力于为地处喧嚣都市的人群带去白然的气息和味道。其“慢生活”和亲近自然的理念使得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传播能力,“新农哥”促成了消费者对这一理念的价值认同。
个人整合需要。“新农哥”提出消费者众筹农场的活动,使得消费者“反客为主”,改变了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的局而,提升了消费者的地位和威信,通过“我有一个农场”“我的双十一”等微博转发活动及护林员的招募提升了消费者个人影响力。
社会整合需要。农场众筹和“我有一个农场”活动促进了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分享,改变了以往只是商家宣传的模式。“新农哥节日礼盒”满足了消费者和家人朋友沟通的需要,把品牌理念蕴含其中,利用消费者的共鸣和人际关系网达到宣传和销售的目的。
2媒介印象的改善
“使用满足”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相对于传统的在实体店购物的消遣经历,通过网络购物是一个非常差劲的替代品。“新农哥”通过对消费者五中需求的满足,改善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互联网媒介的接触印象,使得人们乐意并适应网上购买。
(二)“使用满足’理论对农业电商的启发
1消费者需要充分认识农产品是否真正绿色健康。应在种植、加工、包装、销售全程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做到食品安全管理透明化,尽量为消费者提供到产地亲白体验的机会。
2以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为出发点创造故事点,使农产品及理念借助故事得以传播。寻找消费者情感需求满足点和的品牌认同感之间的平衡点,打造独特的消费文化。
3增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性。农业电商应改变以往仅依靠打折优惠吸引消费者的方式,利用消费者个人整合需要,通过举办互动活动,提高消费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让消费者做品质和口味真正的主人。
4为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搭建沟通平台。传统的农业电商产品仅限于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弱关系,当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在线上和线下的沟通和互动顺畅时会形成消费者对品牌的白发宣传,成为促进品牌发展的推力,释放农业电商的市场潜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城镇企业管理规定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MBA、CEO12篇及EMBA等均为常见的企业管理教育。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主要内容之一。
本专业为农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乡镇企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和组织生产的初步能力。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共设九章三十条,规定有总则、集体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集体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职工和职工(代表)大会、厂长(经理)、财产管理和收益分配、集体企业与政府关系、法律责任及附则等内容,其主要规定有: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按照《城镇企业条例》规定,是指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它包括城镇的各种行业、各种组织形式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1)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是集体企业的权力机关。规定集体企业的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依照法律、法规和集体企业章程行使管理企业的权力。集体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集体企业的权力机关,由其选举和罢免企业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条例还具体规定了职工(代表)大会可以依法行使制定、修改章程;选举、罢免、聘用、解聘厂长(经理)、副厂长(副经理);审议厂长(经理)提交的各项议案,决定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等六项职权。
(2)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规定集体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对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负责,是集体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厂长(经理)由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选举或招聘产生。其条件和行使职权、职责,条例均有具体规定。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