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小学美术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就目前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来看,大多数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完全采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忽视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美术教育应从小学生抓起,尤其是色彩教学,它能引领小学生走进美术课堂,感知美术的魅力。对色彩的把握,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也是发现并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从色彩教学中,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构建良好的美育环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色彩教学
不同性格的学生对色彩有不同的感知,这为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心理学把色彩与学生的思维建立起关联,尤其是色彩的感知、触觉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审美心理水平,促进学生色彩感知能力。因此,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色彩艺术形态,从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力来优化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一、色彩艺术的形态表现
色彩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分析色彩时,除了本身的物理色差之外,教师的心理感知也会呈现出一种意象。如红色的花朵格外引人注目,所以公共场所的一些标志通常是红色的;橙色具有强烈的色彩意象,所以救生衣、登山服、消防员的服装多以橙色为主。研究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之后,笔者发现有些色彩的组合会显得更加和谐、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如在照相时,选择冷暖色调搭配的衣服,能在不同的比例下形成主次分明的色调,以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色彩与色彩之间的搭配,以临近色阶较为和谐,如绿色与蓝色衔接、黄色与橙色衔接。在对比中,不同色相之间会显得更加突出,如黄色与紫色、橙色与蓝紫色、红色与绿色等,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二、色彩与学生心理的关联
色彩与心理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色彩能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火热的太阳,黄绿色让人感知到万物的生机与活力,而黑色则使人感知到不详、神秘或悲凉。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更喜欢冷色系中的蓝色或绿色,而女生则喜欢暖色系中的红色或粉色。学龄期的孩子对色彩的敏感度更高,如偏爱橙色的学生,性格较为外向,心地善良而直率,充满好奇心;偏爱绿色的学生,求知欲较强,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喜欢集体生活,但显得低调,能够与周围同学保持融合的关系。在小学生美术课程中进行色彩教学并非易事,由于色彩与学生的感知能力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图形、色彩。如借用橡皮泥、彩纸、彩色画笔等,让学生感知到色彩的多样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玩具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如在手工课上,学生可以运用不同色彩的组合,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从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中感知微妙的变化。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方法
色彩教学法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情感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来表现传统绘画的民族特色。但是,国画中的技法、笔法教学缺乏趣味性,所以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把典故作为课堂导入的主题,把宣纸置于木板上,利用泼墨方式来进行浓墨勾勒,再调以淡墨,在纸面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从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强化了学生对水与颜料的感性理解;在水彩画教学中,水彩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学生的观察力上。水是水彩的组成部分之一,清澈、柔和,而色彩则是颜料,五彩斑斓。由于水彩在绘画实践中不易把握,所以低年级学生可以先用油画棒绘画,从日常花卉、器物、常见用具的临摹中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水彩感,训练学生分辨不同的颜色,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总而言之,在色彩教学中,教师需要把丰富的色彩环境作为学生感知色彩的条件,从色彩感知与心理启发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小学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性格、强化学生的德育品格为主,而色彩教学,则让学生从五彩的画面世界里感知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快乐、自信地成长。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促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视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时代。进入21世纪,这种速度在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给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然而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国民素质,重视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手段。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学校把美术学习当作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学侧重于绘画与制作的技能性问题,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的做法,使学生缺乏主动的审美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随着现代设计在我国蓬勃发展,过去那种轻设计、重美术的现象有所改变。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设计意识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设计意识培养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教育价值。
2.设计的自身发展
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难发现设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教育的研究。被誉称为“工业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早在19世纪就倡导设计事业必须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关联。设计教育是具有强大延伸性的工具,不仅仅丰富了自身人才的塑造,也大大拓宽了其他职业范围人才的培养。美国学者西蒙教授认为设计科学是一门区别于技术与艺术第三类知识体系,英国设计泰斗艾克博士也认为设计是培养人们思维模式的第三种科学,国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同样认为设计是人类的第三种智慧。我认为,理想的设计教育过程,学生的兴趣应该是老师关注的焦点,这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老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是否出现踊跃激烈的讨论是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学生的决定和自由选择也由学生自己负责,其他人,包括老师,不要过多干涉。这种自由多远式的教学,给学生带来创新理念的源泉和意象,指导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培养出可塑性强适应性大的新生代。因此,我想从影响设计意识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阐述几点具体的要求。主观方面,我认为应该从设计意识的主体即:老师和学生两点分析;客观方面,认为是设计意识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二、设计意识的培养要求
1.主观方面:对教师的要求
(1)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以己用才可授予他人。诸葛亮从未出山,却有刘备三顾茅庐。这足以体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重要性。梳理各个知识点使之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必备的,当然,更应该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体系,这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技巧化、人性化、智慧化的体现,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灵活的思维也需要老师紧跟时代步伐,有条不紊的做好学生的带头羊,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感受快乐。
(2)做学生的忠实听众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素质,更要是一位好的倾听者。这里的“听”不单单是用耳朵来听,还需要老师们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课堂上,老师很多时候应该比学生更加积极主动一点,面对中小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脾气习性,不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所以,这时候,老师可以主动的去询问学生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说‘你喜欢老师怎么样教你们呢?’‘你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呢?’等等。不单单把自己看作是老师,或许更多时候可以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当然,时不时的留心每一个同学的日常表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好的途径。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想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程度不同、兴趣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时时都保持着对课程和对老师自身新鲜感和学习动力。
(3)注重理论基础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哲学上有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美术老师需要将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乃至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要关注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要从自身的素养打基础。就自身而言,美术老师还应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感的人,包括其自身的品味、包容和创造力的体现。美术教育是充满灵性的、智慧的活动,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式的教育,所以美术老师也需要有智慧和灵性。美术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学生,用爱心、同情心、宽容心来对待学生,以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开展教学。这样才可以言传身教。
2.主观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应达如下目标: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因此,学生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主动性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互相沟通互动的过程。有好的老师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不然,就真的演变成了对牛弹琴。主动性的体现,比如说:上课经常提问题、积极寻找新的思路、课后和老师探讨自己新想法或者是生活上的小细节。也可以是学生之间时常的交流,甚至是比较。这样的学生才会有十分强烈的求学欲望和进取心,也是老师教学过程中很好的案例和伙伴。当然了,教学目的和成果也会事半功倍。
(2)培养想象力由上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积极主动的学生似乎在创造力上也是有优势的。但这绝不是肯定的。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似乎比幼儿时期有些困难。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固定模式。但是作为学生,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我们还在学习,这样就有重新乃至更一步创造的可能。所以,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对生活上的美加以关注,做个有心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发觉人内心的美,从而体现在我们自身作品中。
(3)设计工具随着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美术工具也是纷繁多样,供不应求。好的作品当然离不开基本的设计工具。常用的有:马克笔、彩笔、尺子、剪刀、彩色小贴纸等工具,这些工具应用范围很广。我们应该对它们多加爱惜保护,他们也是美的化身。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对主观因素方面的要求,即就其主体:老师和学生而言。更有其客观因素的需要。下面我提出两点比较关键的要素供大家参考。
3.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内容要求
为了比较准确客观的说明这一点,我直接引用了《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生阶段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其表述如下:第一学段(1~2年级):初步认识各种工具,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式进行简单结合和修饰,体会设计与制作的趣味。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装饰,感悟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第四学段(7~9年级):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在第一学段(1~2年级)中,针对低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标的指向是“媒材”“尝试”“体验”和“乐趣”几个词。对新入学的儿童来说,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首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应尽可能的淡化。因此,美术教学应从“看看、想想、画画、做做”开始,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质,尝试进行各种“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开始体验到设计的乐趣。到了第二学段(3~4年级),“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就递进为“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组合”可以是自由的、随意的,而“设计”则必须是有一定目的的、秩序性的。第三学段(5~6年级)再递进为“进行设计和装饰”,去掉了“简单的”一词,意味着进入高一级的层次。第四学段(7~9年级)最终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过程的要求。
4.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形式要求
(1)课程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哲学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这里,教育课内部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设计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希望教育部门继续深化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帮助学生在发挥自我能动性上更进一步,才能为设计意思的培养创造更大可能性。
(2)融合借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门艺术知识不可能单独存在,总会有和其相关联的因素互相存在着。因此,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本身,而应该发散开来,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借鉴,甚至与国外美术教育相互吸取营养元素。就目前国内而言,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一大突破性的创举,同时,我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能否也可以这样做呢?为什么不能从学生的这一启蒙阶段入手来开发其设计意识呢?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我们更应当将其在少儿乃至幼儿教育中发展开来,并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来提高不同学生的设计意识。当然,这对于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任重道远的,但是。这必定是可行的,并且有价值和更加深远意义的。另外,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来丰富我们自身的设计意识方向也是作为新时代学生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与要求。
(3)教育环境要想培养同学们的设计创新意识,就一定要为同学们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才有可能喜欢美术,进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缓解自己的压力。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想象的世界,使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美术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体课程的改革,在综合教育中,美术活动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对于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一门比较繁重的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国家教育制度的革新也是原动力。相信在整个大环境的发展影响下,设计意思的培养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不仅仅学到是知识内容,更多的会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专业学习内容包含素描,色彩,速写,油画,国画,装饰画,版画,书法,装裱,刻印章,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动画设计等一系列同美术能扯得上关系的技能,当然,政治,英语,体育等课程也还是要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小学教育学术论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新探。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比较偏僻的农村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合理性,笔者多年的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到的教学方法觉得切实可行。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美术 教学方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在他看来:“ 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而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不言而喻,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里足见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
然而,在比较偏僻的农村,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过40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现状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有碍于创造力、想象力和视觉记忆力的发展及中小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笔者多年的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到以下教学方法觉得切实可行。
1 . 1 导入方法新鲜多变。
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
1 . 2 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
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些动画片,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1 . 3 媒体语言形象具体。
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
1 . 4 习作评价进课堂且“宽”一点。
分数是无声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一个较高的分数、或写一、二句简单评语:“ 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绘画欲望,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 . 1 鼓励审美个性, 培养审美意识。
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
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 . 2 鼓励艺术表现, 激发艺术创造。
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2 . 3 鼓励自我体验, 激发参与意识。
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学生外出比较安全,在学习风景写生、泥塑课时,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表现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1]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50.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学生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因此,现代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的革新与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审美能力的培养成为各个学科的教育目标。美术学科,具有艺术性与审美性,学生的美术能力,直接影响着个人审美能力。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也在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方向。丰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意,给小学生提供完全不同的美术课堂体验,才能促进美术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教学;活动;策略;思路
前言
小学美术课堂创新教学,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利用黑板、粉笔进行教学,让小学生吸收课本上的美术知识。传统的教学,很难调动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实施美术教学,让小学美术课堂变得与众不同,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课堂氛围
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意,需要教师给小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小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无限的,要将小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教师要给予小学生积极的引导,用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小学生找到创新的勇气。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走出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教学活动中最大程度上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放下教学权威的架子,多与小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小学生消除上课恐惧感,积极交流,能够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活跃。比如在讲《瓢虫的花衣裳》时,如果教师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让小学生画一只瓢虫,那小学生的画出的东西可能是一模一样的。积极与小学生讨论,用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小学生畅所欲言,能够促进创意课堂氛围的形成。用“如果你是一名设计时,给瓢虫设计一身美丽的花衣裳,你想要设计什么样的衣裳呢?”这样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小学生去思考,提出自己个性化的看法,会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成为独具特色的设计师。肯定小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并引导他们落实,能够让小学生自身成为创意课堂的打造者。
2组织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教学内容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来自于美术课本。只重视课本美术内容的讲解,会让小学美术教学受限于课本内容,也会让小学生感觉美术学习太枯燥,没有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教育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去寻找更多的课外美术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的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学习活动,促进小学生的开放化,并提高美术学习兴趣。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无论是美术作品的创作还是欣赏,都需要利用视觉去完成。因此,美术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提供更为震撼的视觉体验,有利于美术教学创意化发展。在多媒体的支持下,让小学生利用视觉去欣赏美术作品,找到创作的灵感,有利于传统教学问题的解决。比如在讲《太空里的植物》时,如果教师一直用语言去描述,或者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并不能让学生理解太空里植物的真正意义。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播放一段有关于太空植物科学类视频,让学生理解太空植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将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带到了太空,画出它发生变化后的样子。在多媒体支持下,小学美术课堂的创意性大大提高,小学生也更乐于参与。
3引入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操作活动
多元化的美术操作活动,是促进小学生发挥个人美术学习潜力的重要方法。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个人价值,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每一位小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对于同一美术主题有着不同的理解,擅长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一些小学生喜欢用线条绘画,一些小学生则乐于用色彩涂鸦。根据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去开发全新的教学活动,促进小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选择材料与工具,有利于美术课堂创意性的提高。像在引导小学生画自己的家乡时,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准备粉笔、水彩笔、水粉、铅笔、黑板、宣纸、打印纸等不同的工具,让小学生自主去选择。小学生对工具的个性化选择,会催生多种绘画操作活动,直接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意化。
4实施具有创意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
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否具有创意性,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创意美术学习积极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个人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创作能力也是不同的。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完整的定义。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去肯定小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只要小学生积极去创作,积极去思考,就要鼓励他们去完成。宽容地对待小学生,才能让美术教学创意无限。像在做“巧用瓶盖”的活动时,一些小学生用瓶盖粘成了一个小帽子,一些小学生将其做成了一副眼镜,还有学生用瓶盖做了一条腰带。小学生的想法无限,创意无限,如果教师批评学生“胡来”,无意抹杀了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夸赞学生的创意,才能推动美术课堂的创意化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创意性的小学美术课堂,需要教师先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通过个人教学行为的积极化,来推动小学美术课堂的创意发展。用轻松的学习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才能让小学美术教学突破限制。让小学生成为美术课堂中天马行空的主体,才能实现创意化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章新.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2:53-54+69.
[2]窦玉敏.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4,08:208.
[3]毛籍仪.小学美术课堂实施创意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09:126.
[4]侯卓见.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才智,2013,17:29.
[5]吕银萍.直面现实,着眼发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组织有效性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126-127.—183
摘要:创新教育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教育,它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是一种主体式的教育,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开放性以及全面性等特点,它的实施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我国社会培养创造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文章主要介绍了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创新教育;主要特征;小学;美术教学;运用
一、创新教育主要特征
第一,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具有创新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在教师的教学方面,教师采用竞赛式、启发式、调研式以及讨论式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要创新地学,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学习环境方面,学校与教师应当注意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创新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创新教育不是一种狭隘的、封闭的、孤立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和书本上,也不只限于教师所布置的圈子,而是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促使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学校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学目标,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教育条件等进行综合改革,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以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学校坚持学校、家庭和社区齐抓共管,为实施创新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学校要以全面性、全体性、创新性的原则,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其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难以对某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通过播放视频、提问、创设情境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重复构成”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找一段由许多美丽图案组成的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发现图案的特征,教给学生重复组成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由想象。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此外,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具有不断进取的潜能,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多使用语言对他们进行鼓励,如“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你的设计很特别”“你的设计非常有创意”等,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尽量少用“你画得很像”之类的话,以免禁锢小学生的思想,扼杀他们的想象力。
其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创新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针对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古人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重视传授学习方法,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其三,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完善评价方法。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实践型教学,指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教给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如,在讲授吸附画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将油画的颜料挤到了一盆清水中,由于油水无法相溶,颜料在水中挥散后在水面上形成了美丽的画面,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水盆中的画面,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应当注意完善评价方法,将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这三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鼓励,不过分苛求学生,以免抑制和扼杀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三、结语
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的效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创新教育在当前的实施中还存在被片面看作智力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将开设创新教育课等同于开展创新教育等问题。因此,美术教师应当注意这些问题,深刻了解创新教育的本质与特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左辉.美术课堂:给小学生插上创作的翅膀.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12).
[2]田艳华.创新小学美术教学.陕西教育(教学),2005(7).
[3]徐宗达.创新教育与教育的创新.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专辑,2001.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在新的时代发展阶段,中小学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美术基础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分量也越加重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第一,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当前许多中学的领导者、教师甚至学生都未能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不重视中学的美术教学工作。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许多中学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学或边远地区的中学,美术教育仍是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据了解,当前还有许多中学存在美术教学的课时非常少且常常被挪作他用、师资不足等问题。此外,当前中学美术教学所使用的方法陈旧落后,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兴趣的保持。第二,美术教师的素质较低,难以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师资情况较差,美术教师的素质较低是影响当前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据了解,当前许多中学并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许多学校的美术课程均由语文、数学等并不具备美术素养的主科教师来兼任,美术课程有名无实;此外,一部分学校虽然也有具有专业修养的美术教师,但是学校的课程意识较为薄弱,只让其充当门面而不关注美术授课的实际效果,导致美术教学的质量低下。第三,美术教学的针对性较差,未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部分教师和学生存在功利思想,不利于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美术课并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能够将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不到有效应用,失去了意义。此外,部分学生与家长在学习美术前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出于走捷径的心理而要求学生学习美术,导致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学习美术的快乐。
二、提高中学美术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新课改越来,素质教育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中学美术教学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解决当前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应当注意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新课改强调素质教学的重要性,提倡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领导者以及美术教师应当注意更新其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素养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导致学生兴趣低下是影响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绘画空间,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此外,提高教师素养是提高中学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对策。学校应当注意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工作,努力为教师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自身应当树立重视学习的概念,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加强沟通交流,提高学习兴趣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过分关注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对学生学习美术并不是十分支持,认为学习美术对将来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作用。面对这一情况,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打电话、谈话、家长会等方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取得家长的支持,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美术的环境。此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效率,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创新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美术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开始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广大教师应当注意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利用丰富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多媒体的教学资源,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改变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整体发展。此外,学校还应当注意加强对美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依据学生的特点与本地区的特点编写乡土教材;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注意加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采取相应措施支持美术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
一、中学美术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美术课相较于文化课而言,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然而在当前阶段,有的教师仍只采用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被动地模仿,往往只涉及美术的形,而忽略了美术所蕴含的神。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美术教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得美术课显得生硬、晦涩,学生在美术技能以及审美意识方面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美术教学陈旧模式的形成主要归因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由此导致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实力的主要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尽可能地压缩美术课的时间,家长为了孩子能有好的未来,就要求学生一心扑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学生为了迎合教师及家长的要求,也放弃了对美术课的兴趣。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是被动的,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狭窄,学生难以接触到美术教育中蕴含的深层内容,不能有效地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对策建议
1.推行多元化评价体制,加强学生自信心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提升学生信心和激励教师积极性至关重要。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拿文化课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也应该将美术成绩纳入评价体系,以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美术学习的重要性,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也应该结合学生的美术成绩,不能仅仅根据升学率评价教师的教学。应当把学生的美术成绩加入教师的考评体系,督促教师转变意识,重新审视美术教育的价值,这样才能引起他们对美术教学的足够重视。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美术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在传授学生美术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将更大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观念的培养方面,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是美术教育所要面对的主体,接受美术教育也是每个学生应该享受的权利。因此,中学美术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将加强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注重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形成以基本表现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使美术更显实用化和大众化,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自身优势,结合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升美术教育效果。
3.改变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固有的美术教学模式已经显露出诸多弊端,这种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强制性,学生被动地接受,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受到了限制。美术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感知美和领会美。美术教学方法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只有采用启发式的美术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发地体验和领悟自然美和社会美。值得强调的是,应将教学资源向欣赏课倾斜,因为欣赏本身就属于一种审美活动。欣赏课是中学美术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欣赏课,美术教师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从乏味的说教型课堂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欣赏国内外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提高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长时期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学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些中学的美术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强,而高素质的中学美术教师队伍是美术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中学美术教师队伍至关重要。美术教育对社会实践方面的要求较高,这也说明了美术知识的更新速度要快于其他一些学科。美术学科的这一特点对美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术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跟踪新知识,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架构,顺应知识更新的潮流。在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美术教师应加强对先进技术的掌握,把先进技术引进美术课堂,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课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小学生美育的效果。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学生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因此,现代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的革新与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表现,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潜在的兴趣与爆发力。因此,本文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对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方法;教学
引言
新课改革下的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而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听或者是老师画学生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方法,但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呆板无趣,会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出了以下几点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探究。
1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懂得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尤其是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对新奇的事物都会想要去了解它。因此,老师可以根据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上册《会动的小纸人》这堂教学课程中,可以自己先剪一些小纸人表演一个节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创新小纸人的形象,选出几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当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数,营造出一个比赛现场的模式,激起学生的好胜心[1]。在这种教学情境下,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同时,老师在设计情境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循循渐进,由未知到已知和抽象到直观。并且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让课堂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设计情境教学时要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之间的矛盾。
2设置教学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美术新课改革下就一直提倡要寓教于乐,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美术教学课上可以将一些小游戏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比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下册《小挂饰》这堂教学课程中,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在课堂前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准备一些小的挂饰,每样都根据几个小组来分发相同的数量。这时候让学生打开课本,在老师分发下去的小饰品中找出与课文中相视的图片。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学生找出的速度快和准确。通过这样的小游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小挂饰产生浓厚的兴趣[2]。老师在这个游戏过后可以趁着学生兴趣较高的情况下,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小挂饰制作和绘画的技巧。
3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老师的表扬与肯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上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以及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对老师的一些批评都有不同的承受力。因此对一些美术艺术潜力不够画画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比如,老师在布置一次课堂画画作业时,一些学生画画速度慢或者是画的不够好,导致完不成课堂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心理就很紧张和不安,生怕老师会责骂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被打击。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力量,也许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或者是一个激励的眼神以及一句“没关系,你还是很棒的”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句,就能安抚学生害怕和不安的心理,从而对美术学习充满兴趣[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老师在教授学生绘画技巧的时候,还要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欣赏美,并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造诣。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想象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在艺术创造中自由发挥,想什么就大胆画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想象与现实结合,还能高于现实。比如,教师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下册《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这堂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先学生介绍中国汉字演变的发展,将古代的一些经典故事与汉字发展史进行有效结合,打开学生的想象思路,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进深。只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的含义,才能画出学生心目的“想象文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4]。同时,在教学过程有很多学生在画画时都会受到限制,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要适当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且支持学生。
5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首先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其次就是提倡寓教于乐,要在教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就是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尤其是对一些美术艺术潜力不够画画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最后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等。
参考文献
[1]任向华.领略艺术之美,提升创新能力,浅议小学美术教学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J].小学教学参考,2012,12(30):150-160.
[2]严抒勤.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建构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14,15(26):167-169.
[3]胡剑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13(39):226-228.
[4]陈雷.浅谈小学美术教学的艺术性.学生之友(小学版),2014,16(28):169-171
摘要:美术学科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术教学能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潜力的挖掘,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教学多元化发展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依据人性化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富有个性,并真正掌握美术学习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发展。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都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沟通。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勇于打破宁静的课堂,让学生走向讲台,并进行课堂延伸,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素材,和学生一起观察和讨论。在课堂上实现多向交流方式,建立融洽、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2.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在新课改下,教育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二、全面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课改大环境下,我们应培养热爱生活、乐于进取、善于创造、为全面推进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新时期综合人才。要想落实这一目标,首先应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令孩子深入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写生,通过大胆想象把对大自然的情感通过绘画展现出来。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能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中去创造,他们就会兴趣盎然,眉开眼笑,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充满好奇,因而会主动用笔描绘,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会描绘出来,从而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同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接轨,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是实用的。比如,教师在教给学生剪雪花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剪好的雪花制作成自己喜欢的贺卡,然后送给同学、老师、父母;还可以让学生把五颜六色的雪花装扮教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报头设计课程中,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并从中选择具有创意的板报作品进行展览,这样学生制作认真、主动,作品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新颖,极富创造性。不但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锻炼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三、营造宽松的氛围,开展合作性学习,提升教学效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想象画“遨游太空”时,老师让学生伸出双手,模仿驾驶飞船。在音乐声中,同学们慢慢闭上眼睛,跟随老师的描述升入太空中。在这其中,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时候老师让学生想象眼前浮现什么情景,有的学生看到了外星人,有的学生和外星人对话,还有的学生已经到外星人家里做客等等。学生自由想象,大胆描绘着自己的神奇世界,尽情地体验这太空奇遇。在美术课堂上,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轻松的氛围,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打破固定的座位,把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学生安排在一起,给他们创设分工合作的机会。让两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作品,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带动不喜欢画画的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让他们自主分工。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合作,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可以看出,学生在讨论分工合作的时候非常有激情,无形中提高了不喜欢画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得到普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能向小学生展示丰富的视频资料,大大满足新课改下教学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独特的画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且节省了很多工具和材料。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水平。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淘汰。
五、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学
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节枯燥单调的美术课,很难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动力。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远远不如让他们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更加有效和牢固。因此,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只有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愉快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他们保持其新颖性,引发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讲故事,还可以提出一个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营造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提起他们的兴趣,为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绘画的时候,老师还可以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热情高涨地完成作业。兴趣的激发能成为学生绘画的动力,同时也是他们自信的源泉,成为作品创造力的阶梯。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这需要广大美术教师用心去感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总结新经验,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姜丛丛,李民.如何应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不确定性[J].时代教育,2015,(04):1-2.
[2]陈新荣,李洁,高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河北高师美术教育的改革探究[J].读与写,2011,08(10):60-61.
[3]张君群.注重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小学美术教学有感[J].小学时代,2010,(07):46.
[4]虞玺.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课?——对新课程下美术教学的一点思考[J].新视觉艺术,2011,(04):70-71.
[5]路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7):110-112.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二十一世纪要培养高素质、高品德以及音体美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小学美术课程的实施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民间美术的功能
古人对美术的功能早有阐述,左丘明提出:“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张彦远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非繇述作”,可以“鉴戒贤愚,怡悦性情”。美术的特点,古人从不同的角度来阐明。民间美术是美术的一种形式,也有美术的作用。在现代,也有人认为,民间美术具有宣泄情感或情绪的功能、慰藉精神功能和心理治疗功能等。
二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的现状
民间美术是让劳动群众意识表现和审美直觉体现的产物,是劳动群众自己的民间美术实践方式。民间美术具有创造性的自由,具有思想和早期朦胧的情感方式。大多数的民间美术创作者是社会工作的底层民众,民间美术一直保持着中国原始美术的基本素质,具有永恒的美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价值将民间美术推到审美情趣的边缘,使民间美术逐渐消亡。这一现象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民间美术的地位正受到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急剧加剧,农村文化与地方文化正在慢慢被侵蚀,许多古老的传统的文化有消失的趋势,文化正朝着单一方向发展,我们不得不重视。
2.民间美术的特点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非物质遗产,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民俗活动、民间美术、传统知识和技能。艺术对文化的传承、传统的保持、民族的认同,社区的凝聚和文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性的反应。
(1)民间美术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民俗成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必须从小学开始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这个方法是最突出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2)民间美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精神的结晶。作为国家教育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可以决定一个民族审美素质的高度。
(3)民间美术是中国视觉美术化的一个最直接的表达,是历史的见证,说明勤劳的中国人民追求更好的生活。一般来说,民间美术技法更简单,风格热情开朗,更容易被接受和学习。适合小学教学的民间美术类型有民间剪纸、陶艺、绘画、刺绣、灯笼、剪纸等。
三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1.将民间美术融于小学美术教育契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民间美术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价值,通过民间美术活动的教学,力求使小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察、想象、创造能力得到提高,改进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得到健康的发展。小学民间美术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寻找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民间美术的功能就是符合教育要求,提供丰富的基础民间美术教育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得到扩展。小学教育是一个关键时期,小学教育不仅要注重艺术教育,同时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当我们把隐藏的民间美术挖出来告诉学生,学生很容易接受,很愿意学习。民间美术教学要注重学生多层次的教育。
2.在美术教学中加强民间美术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民间美术的魅力,民间美术中存在很多的文化创意,只有在异想天开的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3.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加强民间美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民间美术也是国家的文化遗产。提高小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感是民间美术教育的功能。民族文化的认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们形成良好的认同感,在每一天的健康生活中,让孩子们表现出自信,有爱心。民间美术教育有助于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形成完美的人格。并且民间美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经历与感受,通过审美教育,提高道德和审美的境界,小学生才能养成一个自觉的人格。
四结论
民间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包括:实用功能价值、审美功能价值、道德价值和伦理价值功能、心理功能和技术功能价值。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应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知识,最终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应该重视小学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强民间美术的日常教学,让美术教育发挥更大功能。
摘要:
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相互交融。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民间剪纸艺术深受影响开始走向衰退。在小学教育中开展民间剪纸艺术教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普通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使学生对中华文明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更有利于民间美术的传承。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小学教育;审美;传承
1中国民间剪纸
1.1民间剪纸的概述
剪纸,在古代被称之为“剪彩”,民间称之为“剪纸”“绞纸”“窗花”“花儿”“窗染花”等。从材料与技艺来看,剪纸通常是指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以纸为主要材料,通过剪、刻等技法进行镂空雕刻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追随纸在中华大地运用普及,剪纸艺术也随之兴起。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北朝时期的一幅团花剪纸,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88号的北朝墓葬中。剪纸艺术作品最初是被运用在宗教与祭祀方面,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剪纸艺术用途愈加宽广,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愈加密切,品类也愈加繁多。民间剪纸的用途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作为美化居室的装饰类剪纸,主要包括:窗花、墙花、顶棚花与门彩等。二是作为礼仪习俗中需用的剪纸,主要包括:喜庆花、寿花、礼品花、灯笼花与丧葬祭祀花等。三是作为装饰工艺美术作品的精美剪纸,主要包括:扇花、灯花与走马灯人儿等。四是生活民俗剪纸,它在民间生活中用途广泛,包括运用在刺绣、蜡染、陶瓷制作中的贴花,运用在工匠在家具上的施艺雕刻中的图案,同时它亦运用于一些食品的制作中等。
1.2民间剪纸的现状
民间剪纸脱胎于古代精湛的“剪影镂空”的艺术形式,自魏晋时期开始,就广泛流传,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方各面。至明清时期,我国民间剪纸无论是从它的题材内容、形式种类,还是从它的运用范围、技艺手法来看,都已达到鼎盛时期。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在《红楼梦》四十一回中,对剪纸绣谱普及性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个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这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给她们做花样子去倒好。’”鸦片战争后,我国民间美术逐步走向衰落。作为民间美术之一的民间剪纸亦是如此,一些地方尤其是沿海的商业城镇,它的式样为了迎合市场,出现了外国人需要的洋化图案和低俗的商业化图案。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经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将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第二个重点项目。自此,民间剪纸这一伴随中华民族千年之久的民俗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拉开了距离。
2小学民间美术剪纸教学的重要性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与全球化进程,使国民素质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一致,自1994年美国公布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开始,各国先后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并深刻地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即没有美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且美术教育应从小就开始进行。一般而言,小学美术教育是最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它对后续的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不单单是作为一种普通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它还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将中国民间美术制作工艺与中华传统道德对学生进行展示,有利于对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培养。
2.1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社会学三巨头之一卡尔•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在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受到真、善、美的感染与熏陶,思想上深受其影响,道德与智慧得到提升,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美术教育又不同于其类型的教育形式,它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教育形式,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美术教育的教育作用绝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强烈的感染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例如,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作品《卧冰求鲤》,然后对《卧冰求鲤》的内容、技巧、大小等进行深层解析,引导学生构思出场景———雪花纷飞的寒冷时节晋人王祥卧在寒冰之上为继母捕鱼,使学生感受到“孝”之道的重要魅力,生动的述说或是音频的放映,加深学生多大红色《卧冰求鲤》作品的映象,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孝”的影响,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与发扬。
2.2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与发展取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一直是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不仅仅只是重视学生对美术的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大多是由普通群众所创造,他们没有对艺术进行过系统的学习探究,所以他们的作品并没有严谨的规范性,且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使得学生思维空间留下大片的空白,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并非是对传统艺术的复制,它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教师教授学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民间剪纸艺术创作方法并能进行自我剪创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从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使学生自己动手去创造美,感受民间剪纸艺术所带来的乐趣。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及时的反馈,指出优点以及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法。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提高,且创作的成品在日常生活中可进行运用,这种形式以一种实体化的方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鼓舞,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3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道德
王国维先生曾指明,“美育者一面使人情感发达,以达到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蔡元培先生则在《美育》中强调,“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在义务教育开始之前,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作品的作者大多是普通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剪纸艺术作品的创作主题大多是来源于生活与神话传说,所以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在构思与制作的过程中深受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影响,其剪纸艺术作品亦大多是与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相关。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作品的作者通过心灵手巧的剪裁,将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精粹融入剪纸艺术作品的制作中,如《卧冰求鲤》与《慈乌反哺》象征“孝”,《孔融让梨》象征“悌”,《曾子杀猪》象征“信”,《程门立雪》象征“敬”等等。民间剪纸艺术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教化作用,使学生从小在欣赏、娱乐的同时受到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熏陶,且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中华文明。
2.4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
在全球化的社会中,为适应当今经济、科技与教育发展的需要,顺应我国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潮流,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得到开发。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农耕社会中诞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大部分以民俗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它与其他民间艺术、民间游艺,特别是民间习俗,都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可以说,它是一个立体的存在。同时,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功能之多、作者之多是其他艺术种类难以比拟的。民间剪纸艺术来自民间,它的创作主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的创作成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婚礼中必然用到的大红“喜”字、丧礼中必然用到的白底黑字的“奠”字、最能表达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中必然用到的大红色要倒贴的“福”字,等等。在中国,在众多艺术作品中,只有民间剪纸艺术,才如此贴近并传承传统文化。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不是建立在西方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它富有我国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我国文化、历史、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学习过程中,无疑能使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大大增强。在小学教育中开展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有利于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更有利于对中华文明进行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张卉.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崔锦,王鹤.民间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张道森.美术教育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总体水平相比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初期有了明显的提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突显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性和示范性
高师美术教育的特点就是师范性,“事实上,正像医生、律师、工程师一样,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就必须有相应于这一职业的知识、才能、态度要求,开设教育课程,体现师范性,正是有助于大批的师范生尽快地系统地满足这些要求,有效地适应教育工作”。那么怎么突显这种师范性呢?具体做法就是高师美术教育要从侧重“学科专业性”向“学科专业性”与“师范职业性”并重发展。首先,高师美术教育本身要对大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所谓“堪为人师而模范之”,高师的学生们,正是在大学的课堂上,想象着自己未来作为教师的样子,也就是说大学教师对他们具有职业示范性。所以大学教师自己先要有师范意识,注意自己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关心教育改革和实验、掌握先进的教育技能、善于了解与联系学生、有意识地联系中小学美术教育、注意指导特殊学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教育科学知识等等。事实上,很多高师的大学生毕业后在一定程度上是模仿在大学里所学,从方式方法的运用到所传授的内容、教育教学的态度等都如此。到他真正适应和完全熟悉中小学美术教育,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唐山一所小学,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和从事本年级数学、语文教学工作,上课时他却一时难以从大学所耳濡目染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所以表现出明显的力不从心。他说感觉大学学的东西离这个课堂太远了,一切都要从头来,看似简单的东西却不知道怎样传授给学生,所以有时他上课上着上着就上不下去了,只好临时去找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这位大学生身上折射出高师缺乏师范性带来的弊端,也是高师教育忽略师范性的必然,它所培养的学生无论是从教师职业的技能层面还是从知识层面都呈现出捉襟见肘的窘态,可以说是不合格的。在学科综合性日趋加强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也必须迎头赶上,加强学科融合。因为“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师美专的技能训练课程占到课时总量约65%—70%,其余除师范类通识课程外,美术史论课程仅占6%左右,且由于种种原因,其他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及讲座开设甚少,从课程量上难以承载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这也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的现状。首先是摆脱重技轻理,实现美术专业技能与美术史论课程的融合。因为“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之间在总体上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美术史课程学习情况的好坏影响着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尤其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水平的高低。对美术史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一般可以简明地表示师范生毕业后从事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水平,是预测在校师范生(未来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很有价值的指标。”在此基础上,注意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营造广泛的文化情境,把美术学习当成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再就是实现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技能的融合。师范生要掌握广博的教育科学知识,并注意把它们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尤其要重视师范生的实习工作,保证实习的时间和质量。在上面三个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学科专业性”与“师范职业性”的融合统一,实现师范生的为人、为艺和为师于一身,方能在毕业后从容应对中小学美术教育。
二、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平台
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平台的关键在于提供高师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有效衔接的机会,使二者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这儿提供两种现成的模式希望对高师美术教育起到作用。目前一些学校采用顶岗实习,为期大约一个学期。其具体模式是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教学,先由当地学校教师指导一个月,然后当地学校教师就到实习生所在学校进修,其原来工作岗位就交给这些实习生,实现其顶岗实习。这里如果在几个环节注意搞好高师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就能使顶岗实习避免流于形式且富有成效。一是加强高师教师尤其是教学法教师与中小学专业教师的沟通对话,由他们共同切磋,共同指导实习生。二是大学的顶岗实习可实行定点实习,这样便于在长期合作中摸索经验发现不足,也便于双方的合作交流逐渐深化。再一个环节就是保证实习学校教师进修的质量,使他能通过进修接触到大学的先进理念、方法等。再有,高师既可以安排教师尤其是教学法教师到当地中小学进行调研、锻炼,以便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及改革的实际情况,在对师范生的培养上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高师也可以邀请中小学教师直接参与教师培养的队伍中来,以加强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澳大利亚的大学非常关注当地中小学的的课程改革,因为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面向当地中小学。如果不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计划上与当地中小学保持密切的联系,那它的毕业生就有可能被当地中小学拒之门外。
三、总结
总之,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衔接,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美术教育的优质生态循环系统。所以,方法探索已成必然。
一、对美术教育的认知仍存在不足
在现行教育体制及教学条件下,农村的学生家长依然认为数理化等应试科目才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对美术教育无法提起兴趣。正是基于这些认知,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被视为“鸡肋”,让人食之无味,弃之不能。家长和学生也很少将时间花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上。大多数家长对美术课持可开与可不开的态度,这些家长认为学生现在面临的升学压力很重,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学习时间已不够用,不如把美术学科上课的时间节省下来上其他的基础课程。在部分学校,美术教师仅是校内的“免费美工”,美术老师往往将大量本该放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用在完成一些没完没了的欢迎、宣传标语的制作上。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考核不是从教学角度,而是以其“校内美工”业务做得如何来评判。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美术课常被挪作他用,美术教师的作用亦无法完全得以显现,教学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学生很难得到连续、系统的美术学科教育。
二、美术师资缺乏与浪费并存
制约当前我国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美术教师仍然是缺额最大、合格率最低的教师群体,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美术教师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缺口。由于政府所拨教育经费有限,因此,教师的实际待遇长期徘徊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这对于原本就不受重视的美术学科来说,学校难以做到对美术教师“待遇留人”,部分美术教师凭借“一技之长”或努力争取逃离农村学校,或干起第二职业,从而导致美术教育师资流失,不得不用其他老师顶替。同时,美术教师在农村中小学得不到重视,其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致使美术教师不能专心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甚至一些美术教师在干上几年之后,放弃自己所学专长,转行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近年来,综合性大学等非师范院校也参与、涉及中小学教师培养这一块工作,以及各高校的扩招,美术师范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加,但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配不齐”等现象仍没有得到缓解,如上文提到的,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师的日常工作就是充当学校的免费美工,所以,在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校里往往只有一两个美术教师,这一两个美术教师需要面对学校所有的班级,从这个层面来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师资十分缺乏。但在了解部分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时我们却发现:部分担任美术课的教师并非是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毕业生,甚至他们并不具有美术专业技能和美术教育知识,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写、会画,略懂一点美术常识,而这些教师中有的还兼任其他课程;另一方面,受过良好美术专业教育的老师却往往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被学校分配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无论是其他老师兼任美术课程,还是美术教师转教其他课程,对于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必然导致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低下,进而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美术教育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三、教育设施资源分配不均,美术教育资源相对落后
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因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也影响着教育设施的分配问题。比较而言,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与发达地区学校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在美术学科上更加明显。由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都面临经费紧张、学校资金不充足等问题,学校对美术课堂教学以及教具的支持与投入很小,部分学校把本该用于美术学科的资金投入到了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教学上,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教育设施、队伍素质、教学效果等方面严重滞后。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1.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较为缺乏,教学设施没有配套;2.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缺少应有的“阵地”,不能安心教学;3.农村中小学受传统教育理念“主”“副”科影响较大,美术课受其他主课冲击现象比较普遍;4.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地域差距影响,信息相对闭塞,美术课程更是缺少交流,提高较慢。这些差距的产生有着多种原因,正是因为教育设施资源的分配不均、美术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城市美术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极其不利。
四、对策研究
笔者认为,要转变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加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
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培养画家。丰子恺曾经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管理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进而对学生德、智、体等其他学科产生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必须在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人类个性均衡发展的需要。
2.改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投入不合理的状况
中小学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学设施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当前教育资源的分布及分配模式,并不利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展及美术人才的培养。调整现有学科布局,加大对农村美术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美术教育的师资、资金、图书、实验室、设备等教学条件进行美术教学,是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各级主管部门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重视,从实际行动上消除美术教育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差别,根据新课程要求,加强学校的硬件、软件的设施配备,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美术资源,积极开发学校周围的美术教学资源,如校园环境资源等,创造和谐的美术教学环境。
3.加强农村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上级主管部门首先要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扶持,配齐美术专业师资及对专业师资进行合理利用。学校应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有计划、有规模地组织年轻美术教师赴美术院校、师范院校进修、培训,提高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定期进行素描、色彩、水墨画、美术史论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积累经验与素材,从而提高美术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培训中要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美术素质修养,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提高农村美术教师待遇,使美术教师得到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重视,同时,加强美术教师的培养,提升农村美术教师的业务素养和专业水平。同时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城市美术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促进城市与农村美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美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村中小学校的美术教育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许多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好经验,但与国家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应抓住素质教育及政府工作报告把文化发展改革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契机,向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投入更多的关注,实现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新跨越。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音乐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下,对其发展方向有了更为客观、理性与全面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改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音乐课,无非就是学习简谱、试唱、音乐欣赏等等。而且,由于近几年音乐教师的缺乏,大多数音乐老师均为兼职的而非专业的教师,有的甚至连弹琴和识谱都不会,音乐课完全的改成了录音机为核心的音乐欣赏课。这些都是违背音乐教学模式的。因此,为了改变当前的情况,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大对所缺音乐教师招考和现有音乐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广大音乐教师也要改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实现音乐教学的美感教育。首先,为了实现音乐课教学的美感教育,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改变自己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的发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课堂教学。其次,在信息时代,教师不要仅满足于教程,要通过网络不断的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上课时能提供最大的信息量为标准进行授课。再次,教师要利用新课程理念,善于采用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真正实现实践与学习的双向结合。可见,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中,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任务。
二、在学科教学中综合培养学生的美感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除了基础的乐理知识的学习外,还有一部分是属于音乐欣赏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的把握住教材和学生,使两者在时代气息的指引下能够形成较好的和谐。
1、乐理知识学习中的美感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的传授时,教师应该尽量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在美中学习音乐。比如在简谱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每个简谱都是由阿拉伯数字构成,但其发音却完全不一样,这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迅速的记住简谱的发音,同时,还要通过不断的听力练习,使得其对不同高度的音符形成潜意识,以免造成基础不牢而影响后续乐理知识的培养。而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记住这些音符,教师不妨以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声音来模仿,使得学生们们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记忆。
2、线谱学习中的美感教学
相对于简谱而言,线谱的学习相对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得法,那么线谱的教学也会变得简便。首先,我们可以以蝌蚪游动的模式来像小学生们传授,比如说小蝌蚪在第几线,游到了第几线,音符的高度就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可以形象的让学生们记住这些音符,并形成深刻的印象。还有,在传统的线谱教学中,我们主要的是采用以手为媒介,通过口诀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点在新的音乐课程中是可以借鉴的,但如果教师能够更好的运用游戏的方式,生动的教授这些比较死板的乐理知识,那么,音乐课就会成为学生们彼此乐级的科目了。
3、拍节的学习中的美感教学
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演奏音乐的过程中,拍节的作用至关重要,拍节不准会使整个音乐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因此,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拍节训练时,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们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拍节。比如,在向学生介绍拍节时,我们可以举钟摆的例子,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拍节,还有,高跟鞋走路的声音,这也是一个拍节,再通过课程的要求,把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让学生们用手和脚配合,这样,拍节的训练难度也就不复存在了。
4、音乐欣赏课中的美感教学
与以上所说的音乐课程教学相比,音乐欣赏课是最能够体现美感教学的。众所周知,不同音乐可以表达不同境界,有的是抒情的,有的是震撼的,还有的可能是行进的。这样,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美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是课程的主体,所以,一般都是采用播放音乐,教师讲评的方式,个别的也会有学生的猜想。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学生打破,所以,教学变成了,先由学生去猜想,然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大家一起来探索是否是某种规律和境界。比如,在进行《蓝色的多瑙河》这首曲子的欣赏时,学生们是否能够体验到河中的情景和两岸的景色;进行《义勇军进行曲》的欣赏时,学生们是否能够体会到战火硝烟的场面;在进行《好汉歌》的欣赏时,学生们是否能够体会到梁山英雄的那种粗犷和豪迈呢?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要做的。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美感能够真正的培养起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美感教教育,是符合当前新课程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的,也是有利于学生美感的培养和提高的。因此,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充分的利用网络与媒体,为实现新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美感的培养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合理应用多媒体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和应用,教育事业方面也不例外,多媒体的应用就是最好的例证。所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工具,其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是一个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技术,其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音乐教学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学习中来。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抓住学生爱玩的这个特点,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来进一步活跃课堂的氛围。如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音乐环境自己编一套动作或者让学生模仿音乐中小朋友的动作等。这样在同学们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师教授有关《春秋花月夜》这篇音乐欣赏课之前,可以提前在课下搜集一些与这篇音乐课有关的音乐、图片或视频短片等素材,并将这些音乐素材做成PPT的形式或视频的形式,待正式上课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插入这些素材,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真实的音乐情境,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感受这篇课文所要表述的感情,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往往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长时间的被动学习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的各项能力也参差不齐,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加注意,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打击部分水平较低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是在必行。而就具体方法而言,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项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班级中开展一些话剧的表演活动来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创新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音乐节奏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听课的效率。如教师可以将预先准备的五张节奏卡片分给同学,让学生依据比赛的方式来根据音律打出对应的节奏,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5人一组的小组,并要小组之间的成员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小组中的各个成员都可以各司其职,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在思考、有的在安排节奏。最后教师需要对于小组的节奏安排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多方位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和认知能力发展的时期,其对于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好奇和兴趣。教师课可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目的。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往往更加侧重于教授学生的唱歌方式,这样很自然地会使课堂显得单调、乏味,久而久之,学生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其与教材的授课内容相结合,以一种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展示给学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军队进行曲》部分内容的时候,待学生听完之后在其脑海中会形成哪种形式的场景画面,是游泳、跑步的场景还是跳舞、走路的动作呢,无论哪种形式的联想画面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有关的授课内容。此外,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还可以促使学生将想象转换成抽象思维,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方式,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束缚,努力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对于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才可以得到切实的落实和开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我国进行一系列围绕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改革。但要使这些改革取得成效,离不开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小学教师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
[摘要]为了构建适应社交网络促进教师胜任力的模型,通过调查农村中小教师社交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参考教师胜任力相关文献,基于文献综述法构建了教师胜任力模型,模型由22个因子组成,聚类六个维度。综合已有教师胜任力模型和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考虑在线学习的特点,构建了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在线导师、成果展示平台、资源库、多功能聊天室、定期评价等五大系统以及促进教师胜任力的六个因子群。根据模型通过在线导师提供持续实时帮助,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多功能聊天室实时沟通,成果展示平台展示教师优秀作品,定期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关键词]社交网络;教师胜任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袁磊(1978—),男,湖北鄂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胜任力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胜任力在教育领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起的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和学校范围内胜任特征的一项测评运动[2]。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现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Huston关于教师的胜任特征的总结[3],丹尼尔森等人提出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四个维度[4],HayMcBer公司关于高绩效教师的五种胜任特征群的概述[5],Kabilan提出的教师胜任力评价标准等[6]。1998年Bissehoff和Grobler运用结构化问卷总结出了教师胜任力的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Com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ollaborativeCompetence)[7]。1999年Arthur将即得经验加入其中,探讨了即得经验对教师胜任特征的影响,并建构了中学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8][9]。上述研究成果中很大一部分都被研究者所在国家采用,成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主要标准。我国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研究集中于将教师胜任力作为教师评价标准的研究,对不同类型的教师的胜任力模型进行探讨,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胜任力模型进行研究。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已有研究大多基于博客的教师胜任力提升。在我国教育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10],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现实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理论成果不足以指导教学实践,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要求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以“国培”为核心的各级教师培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集中培训成本过高、效率偏低,必须找到能够让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就能获得持续发展的途径,而社交网络如QQ、微信的出现正好满足这种需求,运用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不仅是对现有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突破,更有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和教学质量。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交网络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笔者随机选取了广东省大埔县和甘肃省康县农村教师200名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88份,问卷有效率94%。
1.教师使用设备的基本情况
(1)使用设备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登录社交网络使用电子设备的分布情况,排在前两位的为台式电脑和手机,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74.7%和69.4%,在所有调查对象中仅有29.6%的人选择使用平板电脑登录社交网站,使用人数较少。
(2)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设备的比较
各个教龄段的教师登录社交网络使用电子设备排在前两位的都是台式电脑和手机,教龄集中在0~5年和6~10年的教师使用手机登录社交网络的人数最多,而教龄在11~15年、16~20年以及20年以上的教师使用台式电脑登录社交网络的人数最多。由此看出,教龄较短的教师倾向于使用手机登录社交网络,而教龄较长的教师倾向于使用台式电脑登录社交网络。
(3)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设备的比较
不同学历的人使用上网设备登录社交网络情况不具有差异性,相对于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各学历段的教师都更倾向于使用台式电脑和手机登录社交网络。
2.教师使用社交软件的基本情况
(1)使用软件
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分布情况:排在前两位的社交网络软件为QQ和微信,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85.5%和70.4%;使用微博、人人、博客、飞信相对人数较少,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34.9%、22.00%、21.5%、19.4%。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的社交网络软件主要为QQ和微信。
(2)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的比较
针对农村中小学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各个教龄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软件都是QQ和微信,而且二者所占比例相近,都在40%左右;而微博、人人、博客、飞信的使用率较低,且所占比例相近,在3%左右。各个教龄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不具有差异性。
(3)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的比较
针对农村中小学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各个学历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软件都是QQ和微信,而且二者所占比例相近,都在45%左右;而微博、人人、博客、飞信的使用率较低,且所占比例相近,在3%左右。各个学历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不具有差异性。
3.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基本情况
(1)使用功能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分布情况:排在前三位的为聊天功能、新闻资讯和分享动态,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68.6%、69.7%和62.2%;其次为群聊和附近的人,占所有调查对象的43.1%和33.5%;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社交游戏功能使用的人数只有31人,人数最少,占所有调查对象的16.5%。
(2)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比较
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情况:各个教龄段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排在前三位的都为聊天功能、分享动态和新闻资讯,都超过60%;社交游戏在各教龄段中使用的人数最少,都低于20%;新闻资讯在20年以上教龄的人群中使用人数最多,为48%,由此可以看出,教龄越长的教师越关注新闻资讯。
(3)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比较
不同学历教师使用功能的情况:高中、中专学历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排在前三位的为聊天功能、群聊和新闻资讯,而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排在前三位的为聊天功能、分享动态和新闻资讯,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学历段的教师在聊天功能和新闻资讯上不具有差异性,而高中、中专学历的教师在聊天功能和新闻资讯外更倾向于群聊功能,而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则更倾向于分享动态。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
为构建适合网络环境下利用社交网络促进教师胜任力的模型,首先研究了我国目前关于教师胜任力方面已取得的成果,采用德尔菲法分析教师胜任力因子,并进行问卷调查证实因子成分以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以“胜任力”、“教师胜任力”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期刊来源为“核心期刊”、“CSSCI”,共检索到81条结果。剔除无效样本,选取与本研究相近的13篇论文重点研究,编制《教师胜任力因子核检表》,核检表中共66个因子。将核检表发放给由九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各位专家以匿名的方式选出他们自认为重要的胜任力因子,经过三次征询与反馈,专家们的意见最终趋于一致,得出了胜任力因子22个:沟通技能、教学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艺术感、遵守规则、治学严谨、质疑态度、热情、概念性思维、个人影响力、客观性、创造性、情绪洞察力、坚持性、自信心、接受挑战、抓住机遇、自我控制、成就动机、效率感、反思能力和利他行为。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调查广东大埔县和甘肃康县的农村教师200名,在SPSS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22个因子进行降维,得出六个因子群:专业潜力、思维潜力、高阶潜力、内驱潜力、人际潜力、外显潜力。关于胜任力模型最早的有“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它们都共同说明了教师教学胜任力是由外显和内隐两部分构成,教师教学胜任力内隐因子包含专业潜力、思维潜力、高阶潜力、内驱潜力、人际潜力;教师教学胜任力外显因子包含外显潜力。外显潜力主要指的是显示在冰山表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表面的、可以很容易观察到的,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隐藏于冰山下面的那部分内隐因素,是内在的、根本的、不易被观察到,需要通过因子分析才能发现的。根据分析结果和内隐与外显的关系,构建出教师胜任力模型,如图1所示。在此模型中,内隐胜任力的五个因子群是隐藏于冰山下面的起决定作用的部分,而外显胜任力因子的一个因子群则属于显现于外的可观察到的部分。在此模型中,内隐胜任力因子与外显胜任力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内隐决定外显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而外显是发展的具体程度,是内隐的外在表现。通过此模型,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内隐部分犹如冰山潜藏水底的部分,不可直观却实际拥有巨大的能量,而外显部分即所谓的“冰山一角”。通过此模型,我们能很好地分析教师胜任力构成成分及要提升教师胜任力应该把握的要素。
三、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模型
互联网时代,人类的学习面临两大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11]。一方面,网络上各种学习资源每天成级数增长;另一方面,网络学习资源零散、无序且互不关联。西门思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12]。联通主义的产生,为新时代背景下学习行为特征提供了新的解释,被誉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区别于传统学习理论的最大特征是:注重人文精神,关注知识源的外部联结,强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充分考虑个体内部认知与外部群体智慧的关系。而克罗斯曾说:“学习就是优化自己的内外网络”。学习的生态论———学习就是构建及优化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知识网络[13]。所以,当今的学习应该是互联的过程,是学习交流网络构建的过程。如图2所示,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利用现有的社会交互网络工具创建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目的明确的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学习社交网络,开展持续的网络培训、学习和知识管理。在社交网络里有教师、专家、在线导师等多个主体,组成学习共同体,可以利用QQ、微信等交流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协作、评价等形式的学习对话,分享学习资源、研究成果,建立知识的连接。专家、在线导师等助学者可提出反馈和评价,为教师提供持续不断的指导,从而避免个体知识建构带来的主观性与片面性。这种轻松自然的社会交往让教师感受到良好的情感关怀,知识的获得过程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维持了教师的学习动机。根据前期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交网络设备使用的调查报告,并结合教师胜任力的模型,以及相关传播学理论,笔者构建出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模型,如图3所示。希望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模型,能够从理论上提出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具体策略和可操作模式,并通过研究对理论上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该模型由四大部分构成:一是需要教师提升胜任力的因子(外显因子和内隐因子)以及相关的各种网络资源;二是利用社交网络提升教师胜任力的手段(在线导师、资源库、多功能聊天室和成果展示平台);三是评价机制;四是培训主体(教师)。作为教师,要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不断地深化经验和专业的知识,知识可以传授,经验需要积累。下面主要论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教师知识和经验深化方面所要起到的作用。
(一)在线导师
创建基于“导师—研究生”[14]模式的在线导师团队。在线导师团队成员主体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他们一是身处高校,专业背景扎实;二是容易接受新事物且熟悉各种社交网络相关软件;三是时间和精力充沛,能够每天上网,及时解决教师提出来的问题,保证了教学互动的质量;四是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联系密切,能够及时沟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对于教师,在线导师满足了他们实用、即时的学习需求,并且这种基于社交网络技术的教师学习不是在同一地点发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学习是发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下,而非人为模拟的。这种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更加需要教师得到在线导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在线导师的专业知识的完善性、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潜力的教学胜任力因子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二)资源库
现今网络上已经有很多成熟的资源网站,这些网站往往都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社会交互功能,有着较大的用户参与度。比如用于共享文本资源的博客、QQ空间、微信公众平台等,用于共享视频资源的土豆和优酷等。我们利用这些成熟的网站,首先建立分工明确的资源库,其次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最后再将这些能够提升教师胜任力的资源利用社交网络推送给教师,从而满足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学习需求。而针对移动设备推送的资源部分,根据最小粒度原则,我们将文本篇幅、视频长短等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切割再进行推送。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资源繁多,造成教师获取资源的时间浪费和获取通道受阻。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了完善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励志故事、教学技巧等,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外显潜力和高阶潜力。
(三)多功能聊天室
非正式学习学习的泛在性,认为人际通信交流的本质就是学习[15]。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学习,与朋友、同事、父母间的聊天或者是讨论等,这些都是学习的机会。普遍认为,有75%~80%的学习都是以这种非正式的形式进行的[16]。根据日本学者佐藤学的对话学习理论[17][18],我们可以通过协商分歧逐渐分享理解,并彼此改变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多功能聊天室的社交网络将各地不同的一线教师组织起来,通过例如QQ群聊、微信通讯等即时社交软件交流获取知识和信息,教师在与其他教师同仁的交流互动中,将自己的问题、想法告之别人,在为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在交流互动中,某些时候会发现其他教师的想法比自己原来想象的更好,能学到更多有用的内容,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多功能聊天室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人际潜力。
(四)成果展示平台
学习的进行可以通过与他人经验的分享获得。而常用的方法有“案例教学”、“经验分享”。案例教学一般把自己过去成功或优秀的教学事件,通过系统的经验总结沉淀成经典案例,再通过成功展示平台让其他教师进行学习、研讨,通过这种方式内化案例情景,把其他教师带入案例情景中,通过其他教师的探索、研讨习得经验。通过建立成果展示平台这种方法:一是为教师提供能够进行“案例教学、经验分享”的地方,从而使教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经验;二是在成果展示平台中,加入奖评机制和激励措施,从而体现教师的自我实现的价值,勇于分享。成果展示平台的作用就是使教师的内驱潜力方面的教学胜任力因子得到提升。
(五)定期评价
定期评价所评价的内容包括:在线导师制度、资源库(文本、图片、视频等)的建设和管理、多功能聊天室的聊天内容以及成果展示平台中教师的表现。在线导师定期提交工作总结,并定期组织在线导师开会,讨论通过社交网络与教师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在资源库中统计教师对推送的文本资源的阅读量、视频的观看次数及评论,在成果展示平台统计教师的留言、评论。根据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和绩效,会通过积分、信誉、等级等形式表现并记录在案,然后在成果展示平台展示成果突出的教师列表,当教师看到自己的成果及其他教师的活动记录时,会不自觉地进行反思和比较,从而产生动力。让教师之间也可以看到彼此的成绩,除了合作与竞争,同时,建立专门的情感激励员,通过情感交流激励教师更多更好地参与。定期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评价,也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定期评价可以很好地激发教师的质疑态度、创新性等,从而使教师的思维潜力得到提升。
(六)五大模块相互作用
资源库的存储、下载等功能,为在线导师与教师之间的资源传递、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资源分享提供平台。在线导师制度,为教师提供优质资源、及时解答问题抑或是传递最新教育信息,并承担相关教师培训任务。多功能聊天室承担了在线导师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多数的交流活动,保证了信息的畅通,是整个模型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成果展示平台,一是可以为教师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二是能够为在线导师对教师的定期评价提供反馈资料。定期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师胜任力提升模型,能够让在线导师监控模型的运行状态,从而做到及时调整提升策略。
四、基于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优势
(一)充足的前提条件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军事、医疗、企业等领域一直都是新技术得以发展的温床和基地。在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这也说明了新技术给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专家学者们发现,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知识增加是以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在当今的网络社会,面对面的传统交流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利用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络进行交流的趋势已无法阻挡。通过调查发现,实验区的教师也多采用社交网络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这必然使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形态将基于这种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变革,这也为我们利用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可行的信息技术生态环境。
(二)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前期的调查,教师胜任力包含外显和内隐两大部分。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作用”原理,知道两者之间存在着不断相互转化的关系,外显因子是内隐因子的外在表现,内隐因子是外显因子的抽象内化。那么,如何才能利用社交网络促进这两部分知识的提升?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也包括两部分,即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体验活动,“内部的心理和意识常包括了外部的动作和操作,外部的活动也包含着内部的思维的动作和操作”[19]。教师在应用社交网络过程中的操作实践活动以及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这些外在表现都是属于外部体验活动。而通过这些操作实践活动以及与同事、家长和学生的交流活动,间接促进教师自身内隐知识的提升,这种从外部体验活动内化成自身能力的迁移过程就是内部心理活动,它“既不是对外物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事先存在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包括主体与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20]。教师利用社交网络可以做到既依赖于外部体验活动,又依赖于内部心理活动,通过两种活动的不断转化使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提升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三)低廉的资金优势
在经济领域非常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低投高收无疑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所以“成本控制”是教师培训过程中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我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的“国培计划”,其覆盖面终究是有限的。而我们构建“基于社交网络促进教师胜任力提升模型”的目的也有提高成本效益的良好愿望。
(四)终身学习体系的必然要求
当一系列的“国培计划”以及类似于这种面对面培训的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就会跨越到不同地点和不同情境,在不同的转换中进行学习,他们希望能够继续进行学习和得到支持,而不是离开课堂后就终止了。面对这个问题,基于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模型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在技术赋能(Technology-Enabled)的社交网络时代,教师不仅能够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持续学习,而且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分享知识,探究他们周围的环境。通过社交网络,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得到导师的指导,从而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实现。
五、结论
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将信息技术与学习理论相结合,将社会资源与教师教学相结合,将高校教学研究与一线教师实践相结合。在线导师、资源库、多功能聊天室、成果展示平台和定期评价这五大模块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以教师为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David.Mclelland.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77~80.
[2]舒莹.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5~98.
[3][4]Bisschoff,BennieGrobler.TheManagementofTeacherCompetence[J].JournalofIrrserviceEducation,1998,(24):11~14.
[5][6]彭彦铭,郭志平,李正中.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0~25.
[7]Bisschoff,BennieGrobler.TheManagementofTeacherCompetence[J].JournalofIn-serviceEducation,1998,(24):23~28.
[8]Arthur,M.,Inkson,K.,Pmlgle,J..TheNewCareers:Indi-VidualActionandEconomicChange[M].ThousandOaks,CA:Sage,1999.
[9]Arthur,M..TheBoundarylessCareer:ANewPerspectiveforOrganizationalInquiry[J].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1994,15(2):295~306.
[10]解韬.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2009,(2):20~26.
[11]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12]GeorgeSiemens.Connectivism:ALearningTheoryfortheDigitalAge[J].InstructionalTechnology&DistanceLearning,2005,2(1):3~10.
[13]李改霞,陈云虹.基于联通主义的网络学习的平台架构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6):650.
[14]曾祥跃.“导师—研究生”远程教学辅导模式的实践探索及思考———以中山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为例[J].远程教育,2009,(6):89~92.
[15]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24~26.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信息素养》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足
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参训心理准备不足,参训目的过于功利,普遍把完成培训任务获得学分作为目的。究其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各类培训脱离实际,导致中小学教师对培训习惯性失望;二是培训缺乏完善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学员容易产生惰性;三是信息素养提升培训与教师专业关联不大,导致教师对培训兴趣不大。另外,培训规划本身的不合理也是降低学员主动性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培训不合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一般安排在学期里,导致培训的工学矛盾突出。校领导片面注重升学,轻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导致教师客观上和主观上都不重视培训。而信息技术培训需要实践操作,并且知识技能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必须保证培训连贯性,以及足够的参训时间。其次,空间安排不合理。培训安排在指定场所,一般离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有一段距离,交通不便,给教师带来参训压力。再次,经费不足。教育行政部门投入了大量专项培训经费,但有部分交通、住宿费和用餐费需要个人承担,造成教师一定的经济压力。
(二)培训内容缺乏吸引力
培训组织者往往不是根据需求,而是根据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来提供培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培训者不熟悉中小学教学工作,不了解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以及提升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培训机构在审查培训教学内容上缺少严格的约束机制,任由培训教师随意组织实施。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相互之间的隔膜,使得培训成为了培训者和受训者双方各自的狂欢,而不是相互之间的和谐互动。一般学科培训的师资大多来自于中小学教学一线,这类教师深受学员欢迎,而信息素养提升培训的授课者多来自高校和培训机构的专家学者。这类教师本身的理论水平较高,但不太接地气,容易脱离学员的实际需求,使得学员对于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三)培训方式过于单一,服务滞后
目前的培训方式传统单一,主要还是以理论课程开设讲座、实践课程观摩与操作为主。培训主体仍然是授课教师,学员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不能充分表达培训意愿。培训组织者是培训项目的负责人,除了具备项目的研发能力以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较好的服务意识。而实际情况是,培训组织者的日常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不到位,效果不佳。
二、解决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训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参训的主动性
1.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
培训组织者不能无视学员原有水平、求知欲望、学习的目的和动机的差异,通过设置“最近发展区”,形成累积效应,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发展。以“课件无忧”培训为例,培训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分五阶段展开,每阶段的培训内容密切联系学员的实际需求,讲授和实践相结合,部分课程以“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任务驱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应突出操作性,在内容安排上,应遵循简单、实用、有趣三原则。笔者组织并授课的面向浙江省的“课件无忧”90学时培训,很好地贯彻了这三个原则,受到参训学员的好评,正因为有较好口碑,每年才有大量的老师选报,2011-2014年,超过3000位教师参加了本培训。由于参训学员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的内容应力求简单,授课教师绝不能专业术语连篇,故作高深,一定要把培训内容讲解得通俗易懂,易于学员理解、记忆和操作,让学员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培训的内容力求实用,一定要贴近学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让学员能学以致用,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训内容力求有趣,通过简单、有趣、实用的课堂练习,活泼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让学员快乐地学习,通过每日学习成果的展示,给学员一定的压力和较大的成就感,让学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从而改变他们长期以来对教师培训的消极看法,变忍受培训为享受培训。
(二)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训老师只有全面了解授课对象,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培训策略。相应的,只有合理有效的学习内容,才能激发培训教师的学习兴趣,也真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两张皮,最终只能是各自为政,让教师培训活动流于形式。按照情绪心理学理论来看,参训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认知过程是对培训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而参训教师的情绪和情感能促进或阻止参训教师的认知过程。因此,各级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培训组织机构和学员所在中小学校三方应该加强协作,积极提供时间、空间、经费三方面的支持,让中小学教师愉快参训。对参训学员提供时间支持,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增加中小学校师资配备;其次要求培训机构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可以部分利用双休日、晚上、寒暑假等非工作时间进行;再次学校领导要重视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调整安排好参训教师的工作任务。培训机构可以选择送教进校、送教下乡等方式。笔者组织的“课件无忧”有半数以上的培训班是送教进校的,虽然对组班老师和任课老师造成一点麻烦,但方便了学员。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还应加大投入。教师参加培训产生的学费、餐费、交通费、住宿费,应全部由财政负担,大大减轻参训教师的经济压力。
(三)开展多样化培训
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培训教师应以方便学员学习为主,倡导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把专题讲座与参与式研修相结合、面对面研修与远程交流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交流相结合、理论诠释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就培训管理而言,培训组织者应该有管理者的严肃性,要做好参训教师的思想动员工作,约束和激励学员;应严格执行点名签到等考勤制度,保障学员的参训时间;做好对学员的培训过程性评价与培训总结性评价;做好参训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严格按规定发放参训证书和学分。就培训服务而言,培训组织者应该有服务者的周到性,用心做培训,真诚待学员。笔者在组织“课件无忧”培训时,非常注重培训的服务。培训前确保通知到每个学员;培训开始后要对各种状况做好预案,对突发事情及时处理;培训后关注学员在实际应用中碰到的难题,给学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加强培训的“售后服务”,建立良好的培训口碑。
三、结语
中小学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优质的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必不可少。但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虽然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意愿,却不把参加培训作为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反而视为一种负担。解决这一矛盾需从提高参训教师的主动性和增强培训的吸引力两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
#p#副标题#e#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育管理问题
(一)教师的管理能力与意识不高
教师是推行教育的主体,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作为教学的管理者,理应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但在我国现下的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由于管理意识的缺乏,教师在管理方面并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力度。还有些教师具备优秀的教学水平,却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这就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题。
(二)不完善的评价管理制度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评职晋级和评优评先都是通过日常教育工作的"量化"来完成的。一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现在不同方面,例如指导学生获奖、课题研究、论文获奖、教研课和表彰奖励等。从目前的评价制度上来看,尚没有更公正、更合理、更先进的评价考核机制。事实表明,如果在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不适时进行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必然会阻碍到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受农村地区限制
现在,农村有很多家庭认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很差,因此,愿意出更多的钱,托关系把孩子送到城市上学,他们舍近求远,费钱费力主要是为了给孩子找到一所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尤其是近些年,农村很多孩子都到城里上学,这极大地加重了城市小学教学负担,同时,也导致农村很多学校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村小学学生越来越少,很多学校面临着被取缔的危险。解决这种问题,农村小学要想长久立足下去,必须要积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工作也以此为中心,加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素质教育的注重
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教学管理的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素质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必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关的素质教育计划,实现教书育人、知识传授的目标。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是考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为了使教学的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学校必须对学生教育的评价进行改革,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理念,才能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保障。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健康、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管理中,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性,是开发小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方法。
(二)加强教师的管理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加强管理的能力和意识,教育管理都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引导和管理指导工作,让每位教师都能意识到自身的教育管理重任,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知识传授是进行管理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手段,通过相关的管理,教师也能激发自身的教学积极性,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的对象与重点是人,通过适当的管理改革使教育教学思想发生转变,实现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通过对教学模式的转变,满足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此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智商、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还能使小学生的后期发展更为稳定和劳固。
(三)完善管理的制度
为了使新课程顺利实施与推进,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是极其必要的,其中,教学管理的制定必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安排与实施上,最后落实到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检验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就是实行教学检查,其能够起到监控、管理、反馈、评价和督导的作用。因此,为了使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行得到保障,学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管理的制度,例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监控、教学计划、奖惩制度、检查制度和评价反馈来保障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管理方法的完善
为了使小学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教师的自身实力与潜能,需要从教学与教育主体上对角色进行适当转变,必须使教学管理的方法得到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都要对学校的教学信息、教学动态和教学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为教学管理计划的实行提供重要资料情况;学校的管理者还要对教师的个人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使教师的能力与潜能得到充分激发;此外,管理者还要转变观念,将以考试成绩为本的教育评价观转变成以学生的发展为准,以此来促进和提高学生自主成长和教师专业的发展,真正实现整体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结语
在新教育时代的推动下,教师应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进行适当摒弃,将当下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知识教育和个性的完善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出高素质、高规格和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因此,在农村小学的教育阶段,教育管理工作应加大素质教育的重视力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行有效培养,为他们今后学习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的不断加深,高中美术教育在高中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也在积极寻求改革。素描课程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文章阐述了现阶段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素描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素描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措施,以期优化素描课程与整个美术教育教学的关系,促进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专业 素描课程 美术教学改革
在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素描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长期受绘画、美术学专业的影响,难以完全适应“新课改”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影响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因此,亟需对素描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一、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素描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基础课程——素描课程成为美术教育专业中课程改革的重点。一直以来,在传统素描课程的引导下,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以及完善的教学体系。①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素描课程的教学偏重于关注技巧性,没有建立起独立、合理的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体系,导致素描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很多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都是专业美术院校素描课程的简化,导致整个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滞后,培养的美术人才不够全面。
(一)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教学模式陈旧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应该始终立足于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美术素养。但是现阶段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素描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等,与社会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具体的素描课程教学安排上,也存在对素描课程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出现严重偏离等问题。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缺乏较好的教学模式,整个素描课程的教学仍然重表现、轻理论,加上部分教师的一些思想局限,如多数教师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向学生传授技巧性知识,对于素描课程的重点内容把握不够全面。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知识表达不清、技巧性知识的传授存在严重漏洞的问题。这种素描课程将导致整个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缺陷。素描课程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出现偏离,整个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这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
(二)缺乏有较强针对性的教材
随着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素描课程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出现了各种版本的高等美术素描教材,其中,《美术之路——素描》与《素描求索》这两本教材深受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喜爱。但是这些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普遍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对整个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方向性的指导。③缺少针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编写的素描教材,导致整个素描课程的开展遇到困境,影响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三)专业性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现阶段,高校的素描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一般主要是绘画与设计。而对于本职工作素描课程教学,很多教师都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认识,从而难以对学生进行较强的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给学生传授不同的素描方法和观点,导致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素描课程的认识出现偏差,对素描课程的整体性特征不能完全掌握,进而无法完全吸收和消化整个课程的重点内容。素描课程专业性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足,使整个素描课程的发展都受到影响。
二、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众所周知,素描课程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素描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为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基础性素描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模式
首先,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在素描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以基础性的训练内容为主,根据学校教学的具体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从美术教育专业来看,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素描技巧,能够胜任中小学素描教学工作,以及必要的课外作业辅导。这就要求在具体的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中进行详细的内容教学,使素描教学具有一定的规模,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素描技巧与素描基本理论知识,使其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拓视野,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④其次,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在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全新改革,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现代社会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要,倡导以学生为主的素描课程教学模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感受,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优化教学内容,安排科学合理的素描教学内容。要注重知识点的合理安排,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素描知识,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选用有针对性的教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素描课程教学要根据具体的课程计划、美术教学大纲以及教材来进行。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素描课程的教学与教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选用适合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教材,是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首先要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素描教材,使用合理的教材培养专业人才。其次,教师要深入研究素描教材,把握整套教材的结构,厘清知识体系,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最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师,或对素描课程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的素描教学知识,以更好地改革素描课程。另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素描课程教师也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以及反思教学的能力。
(三)优化素描课程与整个美术教育教学的关系
素描课程教师应从现代教育的根本出发,了解美术教育专业与素描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生与教材的特点,以及整个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因材施教,反映出教与学的关系,关注素描教学的主要构成;将教师、学生、教材进行统一,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⑤总之,在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专业特点,明确素描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改革素描课程教学,从选择教材、优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完成素描课程的改革,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
结语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素描课程的开展情况,对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目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学生及素描课程本身的特点,提出了优化素描课程教学的方法,以期厘清素描课程与整个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使素描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化,从而促进高等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
注释:
①董俊超.对素描概念的全面诠释——高等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的素描课程研究[J].美术大观,2014(6):147.
②朱平.高师素描教学的境遇及转变[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4-315.
③崔春,王辉.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时空,2010(5):119-120.
④李军平.高校素描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5(1):56-57.
⑤何继业.高校素描教学创新——高校美术教学的重要一步[J].大众文艺,2015(1):212-213.
一、前言
近年来,独立学院在美术教育规模方面呈逐年扩大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包括美术教学质量问题、美术专业学生能力、美术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手段等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许多学生专业技能知识以及综合素养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加上现行市场环境中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也使美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临极大的难题。这些都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独立学院必须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逐渐改革,以使美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二、美术教育的基本概述
美术是人类进行自身思想与情感传递的重要形式,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美术教育涵盖更为广阔的内容,对其概念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可理解为教育者在美术教育手段的应用下,使学生在审美意识、创造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养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其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集中在赏析艺术作品方面,更注重传承美术文化历史。从其教育功能角度分析,不仅集中在培养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知识方面,更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以增强,特别当前社会环境竞争的日趋激烈,通过美术教育中具有创意且激情澎湃的作品,帮助学生缓解压抑、紧张的情绪,达到适应社会的目标;其次在意志品质形成方面,美术教育中往往要求将美术历史文化内容融入其中,许多艺术家的追求探索精神都可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在独立学院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一定要立足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大胆进行改革。
三、独立学院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我国大多独立学院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美术、设计人才。然而随市场环境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使当前独立院校美术教育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其教育教学方面很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定位不准确
当前独立院校在美术教育目标方面仍较为模糊,未明确如何培养适应市场环境的人才。大部分美术专业学生往往在就业过程中多弃资深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既使在独立院校学习的时间被浪费,美术教育资源也未真正产生其应有的效益。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于独立院校管理人员在对美术教育的理解方面出现偏差,导致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践内容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独立院校美术教学课程设置便可发现,许多技法训练内容如色彩、素描等往往在总课时中占有80%左右的比例,但其他相关学科包括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等涉及极少,造成学生具备较高的模仿能力与图绘能力,却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
(二)师资力量匮乏
独立院校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要求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但我国现行独立院校中在师资配备方面仍呈现一定的不足,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无法按预期的计划执行,这种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制约着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尤其面对当前就业环境提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知识,还应随时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学会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未来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应着重解决师资力量匮乏且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文化课建设水平较低
独立学院美术教育中技巧培养能够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但因此忽视文化课建设将造成学生其他能力无法得以提高的现状。其原因主要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关于教师考核方面,更强调教师专业技能;二是认为文化课无需作为美术专业学生必修课程,无论在授课内容或文化课考试标准方面都不够严格。从我国现阶段独立院校关于入学方面也可看出,相比其他专业学科学生,艺术类专业更易通过考试,使美术专业学生忽视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综合学校角度与学生角度,文化课程建设水平不高的原因便不言而喻。事实上,美术教育中的文化课程是保证美术文化底蕴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其与学生的道德修养也密切相关。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学生才可由对美的欣赏向美的创造方向进行转化,以适应美术界以及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独立学院美术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足
美术教育在大部分独立学院中往往表现为弱势地位,学校管理层以及教职工等对美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并不看好。也正因如此,使经费投入力度较低,直接导致美术教育缺少资金保障。同时,在教材使用方面也缺少相应的辅修课教材,学生应掌握的美术教学内容大多专业性较强,长此以往便使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应用,也要求美术教育中注重技术的引用以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标,但许多独立学院在美术教学设备方面未进行及时更新,造成学生无法利用现代技术完成绘画与设计等工作,更无从谈及步入工作岗位后熟练应用绘图设计软件等。
四、独立学院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课程设置的完善调整
面对现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改变传统教学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弊端,保证课程内容更为丰富,侧重于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并在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设置方面不断完善以达到互补的目标。具体调整策略主要可从三方面进行:第一,将提高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融入美术教育理论内容中,如哲学历史以及我国相关的文艺理论内容等,其对于学生的思考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如前文所述,相比其他专业,独立院校在美术专业招生方面倾向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对学生文化素质要求不高,这种情况下学生进入独立学院美术专业的动机可能并非源于自身的特长或喜好,部分仅因自身文化成绩较低才不得不选择艺术专业。对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文化课建设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结合文化知识与美术内容重新认识历史与社会。第二,美术专业课的设置也需不断完善。美术教育课程方面注重自身专业性的同时也将设计专业引入其中,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已不再集中于单纯的绘画方面,要求注重艺术的实用性,而通过设计专业的引入可为学生的就业开辟新的路径。第三,注重传统教育教学内容作用的发挥。尽管现行美术教育改革更强调的为适应市场发展以及功能需求的艺术教育,但由于美术教育本身涉及较为如制图、摄影等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以往教育中如色彩关系或材料运用,这样才可使美术教育更具实用性[5]。
(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独立学院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不仅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进一步完善,还需充分发挥高素质教师团队的先锋作用。院校领导需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师资队伍的编制工作,并组织美术教师进行进修或考察,使他们懂得利用现代新式技术如制图软件或绘画过程中相关的材料等。当前市场经济环境趋于成熟的背景下,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许多急功近利现象都将被淘汰,美术教育若忽视教师团队的建设,将直接造成美术专业活力的缺失。只有保证教师能够不断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经过不断洗礼,才可为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6]。
(三)加大美术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作为独立学院中新兴的学科之一,美术教育现阶段已逐渐以电脑美术教育为主,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表现在电脑美术设计人才方面,如常见的三维动画涉及、平面设计以及二维图像等。这就要求学校在硬件设备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为美术教学活动提供可靠的硬件基础。同时,美术教育需注重社会实践内容的融入,如传统教学中组织学生风景写生活动,都可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校可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这样才可推动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7]。
五、结语
教学改革是推动独立学院美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包括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以及经费投入不足等,通过人文素养的课程在专业课程的融入以及专业课设置的完善满足教学改革需求,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并加大美术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这样才可使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适应市场变化需求,从而培养出更多美术专业复合型人才。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小学音乐教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摘要:小学音乐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关键课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音乐也需要提倡现代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文章具体论述了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五个策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高效的课堂氛围;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掌握好课堂教学节奏;合理运用教学评价,激励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有效性;策略学习
音乐不仅能让小学生学到知识,还能让小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学亟须改革。小学音乐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开放性的音乐课堂氛围,积极拓展教学资源,为小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使小学音乐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音乐技能和兴趣的培养,寓教于乐,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挖掘小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没有充分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因此,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就成为了每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笔者主要从以下五方面谈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高效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小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在音乐课堂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配合教学。小学生活泼爱动、好奇心强,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挖掘小学生的潜力,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同时,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认可,所以,我在教学中会积极主动地与小学生做朋友,在教学中和生活中多关心他们,让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情感的升华。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校里探讨的话题,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若能建立起一种充分体现师生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音乐教学必将有新的发展。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小学音乐教学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的讲述,而是体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上。音乐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以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掌握好课堂教学节奏
在上课之前音乐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因为课前准备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在课前,小学音乐教师必须确立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还要紧扣音乐教材,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突出重点。音乐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详细的了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要清楚地知道“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怎样让小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只有围绕教学目标,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掌握好教学节奏也是音乐教师必备的技能,要善于观察小学生的一举一动。当所讲授的音乐知识较难时,教师必须详细地给小学生讲解,直到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够掌握。通过教学实践可知,小学音乐课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动静结合,合理调节课堂氛围,使音乐课充满美感。
三、合理运用教学评价,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时期,音乐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手段,对反馈的信息及时解决,使小学生逐渐养成终身学习音乐的好习惯,促进小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教学的魅力并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更多的在于激励、鼓舞学生。我在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对音乐后进生更加关心。由于每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同,所以在讲解音乐知识的时候会伴随着音乐游戏和表演等方式,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体现了“教”的有效性,更体现了“学”的有效性。小学音乐教师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再通过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训练来应用到实践中。在课堂评价时要注重激励的作用。如当学生对音乐知识比较感兴趣时,我会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挖掘自身的潜力,唤起自信;当学生对音乐知识感到厌烦,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时,我会引导学生不要放弃,向优等生学习,从而提高对音乐的喜爱程度。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给小学音乐教学带来了便利。因此,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小学生思维简单,经验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音乐教师要注重增强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直观清晰地开展辅助教学。比如在唱歌教学时,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歌曲中描绘的景色、人物、活动等展示出来,让小学生在学唱歌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体验。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教师应该把握好适度原则,科学合理地辅助课堂教学。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能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
五、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由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很多音乐知识都不能在课堂中完成,因此,音乐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活动方案,给小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就能极大地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并给小学生以鼓励和帮助。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通常以课本教学为主,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为了改变音乐教学的现状,我在实际工作中鼓励小学生成立音乐学习小组,发挥团队的力量,让每个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快乐地成长。课外实践还可以充分锻炼小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以及集体观念,淡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更多的提升。
总之,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应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情感交流,促进高效音乐课堂的形成。
试谈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今,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小学音乐教育是小学生必须接受的基础课程,可以让小学生在音乐世界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响应“科教兴国”基本战略的号召,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开展教育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小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心理发展方面需要得到教师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小学音乐教学是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美育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终极目标。通过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广泛而现实的意义。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小学音乐教师要用爱呵护自己的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尊重,从而愿意投入音乐教学,接受音乐旋律的感染。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创设理解、宽容、关爱、轻松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沉浸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开展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天生表现欲望强,性格比较外向;而有的学生显得比较内向和拘谨。
针对能力强的学生,笔者经常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以欣赏的方式促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励他们争取获得更出色的表现;对于能力弱的学生,笔者用和蔼的态度和温和的语言引导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即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告诉他们音乐世界中没有正确与错误,只要敢大胆表现自己就是最棒的,以此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和亲近感,感悟音乐的魅力。事实证明,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肯定。教师要用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引导学生,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实现因材施教,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音乐教学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实现活教育,即把大自然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从自然界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小学生对自然界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蓝天、白云、鲜花、绿树……这些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从身边的自然条件出发,让小学生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为大自然尽情歌唱。比如笔者在教学“春天”这一主题时,没有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坐在课堂中,对着教材唱歌,而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为他们布置了“尽情玩”的任务。在笔者的带领下,学生们尽情追着蝴蝶,嗅着花香,嬉笑打闹,当他们的心情达到高潮时,笔者带领他们一起歌唱《小燕子》《春天在哪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在美好的心境中,孩子们唱出的歌曲和沾了蜜糖一样甜,情感得到了升华,并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满足,还能逐渐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营造团结合作情境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集完全宠爱于一身,很容易缺乏团结合作意识,部分学生还表现得比较孤僻、任性,并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小学音乐教师为小学生提供团结合作的机会至关重要,引导小学生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组织舞蹈、合唱等教学活动。在合唱中,要求学生的声音强弱、气息、口型以及表演姿态都要尽量保持一致,要学会互相协调。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不管是高声部还是低声部,不管是领唱还是伴唱,小学生都要恪尽职守,不断努力,以此实现和谐统一的合唱效果,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在群舞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要保持队形整齐、动作一致,以达到整体美感效果。通过这些训练,小学生会逐步领会到团结合作的真谛,养成主动关心他人、注意集体合作的良好习惯。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有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天条件,教师要努力挖掘音乐课程的有利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为小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p#副标题#e#
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培养
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尤其,对于小学学生来说,音乐在其人格的塑造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在音乐中体现生活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并在美好的音乐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提升道德素质。
一、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部分小学对音乐教学并不是十分重视,这导致小学音乐教学在我国未能取得良好的发展。同时,我国小学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造成我国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普遍不高的现况。
音乐源自于生活,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帮助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音乐元素,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即使没有显著的音乐气息,但在一个合格的音乐家可以将生活元素艺术化,并且通过音乐创作的方式将元素的音乐艺术性扩大,这些音乐创作大多需要以音乐欣赏力作为基础。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意义
小学的音乐是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音乐作为我国小学生素质拓展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应当引起小学的足够重视。音乐的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音乐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此外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在学生素质发面的提升至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在人才素质中艺术素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积极的思考,并感受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并结合当前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音乐曲目作为学生音乐欣赏的载体,应当充分体现其带给学生精神世界带来的升华,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应当对音乐的曲目进行精心的选择,从而使学生可以让学生充分的领略到音乐曲目中艺术与生活的真滴,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三、小学音乐课创新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音乐鉴赏课要贴近生活
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要选择学生易于欣赏的音乐作品。此外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可以帮助加深入的体验生活,同时生活体会也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为满足教师备课中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教学的客观性与自主和灵活性;体现教学中欣赏音乐方式的多样与灵活性;减少学生课余自我欣赏或终身音乐欣赏中的片面与盲目,应当将曲目的选择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与生活的理解。
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并没有让学生贴近生活,未能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只是一味的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对音乐欣赏课中乐曲的选择也没有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接触到那些较为前卫的音乐元素,在现实生活中对音乐的理解也十分的浅显,这对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再加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远超于我们的想象,生活中音乐元素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因此,学生要学会音乐欣赏,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有目的性
每一个音乐曲目都是一个艺术品,而其价值的体现也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方面对音乐作品进行解析,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曲目的选择时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的目的性。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其流派、创作风格、创作题材和想要表达的感情。因此应当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鉴赏,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理解去欣赏音乐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音乐的赏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应当尽可能的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从广泛的音乐形式内容中去寻找音乐的情感内容和审美内涵。在选曲上,应力求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注重古今中外、声乐器乐等方面的比例适当。在曲目的选择及内容安排方面,要符合小学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
(三)利用音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
欣赏课中音乐曲目的选择应当是多样化的,因为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不单单只有节奏和旋律。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可以多组织一些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与音乐艺术亲密无间地接触,让学生学会用实际行动感受音乐的存在、感受音乐特有的感染力、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的每一点快乐。如果长期坚持,便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提高个人创造力,这便是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音乐欣赏课程正在逐步被人们重视,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小学的音乐欣赏课,通过精心的曲目选择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并通过创新教学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
试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了参与者的感官器官,如眼、嘴、鼻、耳、手等。但是也应当看到多媒体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文章主要以多媒体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作为探讨的出发点,进行具体地论述。
一、音乐课件中多媒体应用的一些误区
现代音乐教学提倡多媒体应用,但往往出现一些盲目生硬的运用多媒体,产生了新问题,如教师讲课“手忙脚乱”,造成学生学习“走马观花”,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媒体课件的使用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教学,以一个新型的、强大的形象性成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关键,调动了学生各个器官,如视觉、听觉等、多媒体音乐教学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对音乐教学中各知识的融会贯通。然而,这不代表多媒体课件就是一把万能钥匙。如果多用多媒体授课,则容易陷入一种误区,背离了应知应会的教学目标,将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变成了电影院,学生虽然具有较大的兴趣,但他们只是凑热闹,感到新奇。所以,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是音乐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的进步产生了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多种优越性,并普遍运用于音乐课堂授课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如何规避走进多媒体课件应用误区,仍然是音乐教师应深入思索的问题。
二、音乐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1.使用多媒体要服从教学实际需求
多媒体音乐教学要借他人之物为己所用。部分教师为了省事,直接从网上下载教学资料或课件,然后简单地镶嵌嫁接,非但不考虑个人教学风格,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导致课件粗糙、简单、混乱、重复。音乐多媒体教学要适量、适时运用多媒体。一些教师在了解到多媒体教学优势后,于是将一些课自始至终运用多媒体教学,没有考虑其他常规媒体的作用。然而,所有的教学媒体有优势,也有局限。虽然多媒体比其他常规媒体具有突出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媒体也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多媒体音乐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与帮助者,并不是知识的的灌输者。音乐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那种流水线式的、播放到底的多媒体课件,无法产生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不应跟随软件跑,不能围着屏幕转,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优先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主导作用。多媒体音乐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在建构知识时,是主动的,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也不是感受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媒体为学习情境提供支持,让学生主动学习与协作、探索并完成知识的构建,不是一味将知识的学习手段与途径灌输给学生。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音乐教师要为学生多营造思考的空间。教师要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指引学生摆脱被动灌输的困境,做学习的主人,启发动脑思考,积极地理输出,和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比起来,多媒体音乐教学获得教学效果与达到教学效率非常有效。
2.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多媒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就要结合教学实际,运用多媒体手段,精心设计教学,认真实践,不断推敲,处理好个人和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小学音乐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间的关系。使用的所有教学手段都服务于目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服务与课时、单元、课程等目标,乃至为了实现学生发展这一最终目标。音乐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间的关系。教学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者四个要素。各个部分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各司其职,但又彼此联系。音乐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间的关系。音乐课堂教学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应局限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而要使学生掌握、理解所学知识并运用教学策略。音乐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手段间的关系。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崭新的教学手段,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高效性与先进性,宛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呈现在人们面前。
3.认清优势与局限的关系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优化课堂结构的效果[2]。 多媒体运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增加信息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音乐学科知识不仅广泛而且繁杂,要记住较多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做出来,节省了时间。多媒体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应对考试,传统的历史教学偏重灌输知识点,具有单一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易产生厌倦感与疲劳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兴趣。多媒体音乐教学弥补了教师不足,健全了教学结构。
有些音乐知识具有较大的历史时间跨度,知识点非常抽象,仅凭教师一人课堂授课,尽管使尽混身解数,但却受限于自身表演,无法充分表达清楚,就不能让学生准确掌握与理解。多媒体音乐家教学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的使用为学生们营造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指引学生入情入境,保障了课堂教学较高的效率。多媒体音乐教学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了理解知识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图、声、文以及像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可以多层次对教材进行整合[3]。多媒体教学和小学音乐的全面整合能够将多媒体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背景下,不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完善和成熟极具重要作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也在不断的增强。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摘 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创新教育,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创设动感情境,激发创新欲望。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关键要看它是否运用得当,是否能促进教学的优化。本文首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剖析,然后从多方面来述说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何要运用到小学美术的教学中,继而述说了应该怎样把多媒体应用到小学美术的教学中。
关键词 小学美术 多媒体 运用
0引言
电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它的魅力不仅在于直观形象,光色绚丽和悦耳动听,还在于能创设待定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造就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电教手段的这些优势是现代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能够促使学生增强直观体验,开展想象,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1多媒体运用到小学美术中的优势
1.1使用多媒体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创新的意识
知识和创新的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基于以前的创新思维而产生的,也是以后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由于美术课教学无法给学生提供必需的辅导资料和现实生活经验,所以学生往往会感到很难进行创作,这在另一方面说明了小学生不具备必要的表象积累,并且他们的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但是由于多媒体拥有再现和模拟的功能,并且信息的容量也很大,所以使用多媒体来辅助美术教学可以增强信息的密度并且让时空的界限更加宽广,课堂的容量能够更加丰富。教师在上课时,只要稍稍一动鼠标就能够让学生看得很清楚,可以有效地给小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容量,增加学生的知识,可以增强小学生自身独立思考并创新的思维能力。进而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触碰到更加丰富的现象,增大知识的范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力。
1.2使用多媒体教学来提供动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小学生拥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由于小学生有这样的一种心理现象,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这一辅助工具来生成多具色彩的动感画面,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课堂上适应边看画面,边听奇妙的声音并且一边动手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2)教师可以通过电脑的软件如PowerPoint来制作辅助的教学课件,制作的课件内容要新鲜有趣,这样就可以产生较大的视觉效应,有利于吸引和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根据儿童的具体特征来用网络动画的形式制作课件,有利于聚集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
1.3使用多媒体教学来创造温馨美丽的课堂氛围,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多媒体教学能够聚集呈现不同图像、语言 、音乐和影像,而且能很自然快速地让学生融入到温馨美丽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更加容易融入创新的氛围中。著名美术家康定斯基说过,音乐和美术是和谐的。所以,教师在创作课件的时候,如果能够调动小学生多种感官,融洽了课堂的氛围,形成了康定斯认为的那种和谐。
(1)在鉴赏刺绣作品的课堂上,需要把各个不同地方的优秀的刺绣作品和当地的刺绣作品融合在一起来制作课件,力图使学生全面地感受到美丽和风格多样的刺绣。
作品美丽的气氛和他们融合在一起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在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创作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推动下真正使用心来画画,才能激发他们巨大的潜力。
(2)例如,当学习国画《荷花》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呈现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荷花图画,并且在展现荷花图画的时候一边播放优雅的古筝曲子,使学生被美妙的情境熏陶。当学生感受完美丽的荷花图画后,再使用实际的笔墨来创作荷花,就能够提高学生的作品质量。这种优美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对审美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被美的情境熏陶,可以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技巧。
2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的方式也几乎普遍应用于每一所小学,但是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却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在运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时应该特别强调几个问题。
(1)要正确认识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代表教学就得到了优化,还要特别注意多媒体教学是否用对了地方,能否从真正意义上让教学更加优化。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功能以及它带来的艺术魅力,绝不是让多媒体教学形式化和简单化,否则多媒体教学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这一教学方式只要用对了地方并能充分利用的话一定能够让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
(2)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对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会经常被技术问题所阻碍,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而是要请来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所以美术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在信息技术上的运用能力,这样在遇到多媒体问题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自身来解决,而不用专门去叫专职技术教师而浪费课堂的有限时间。
(3)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需要让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并让信息技术资源合理有效的被利用,也要引导学生在上网的时候应该浏览什么网页。所以,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结语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效地实施愉快教育,让学生肯学、乐学,有利于其身心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动手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有效整合,为美术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方法,从而推动小学生美术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喻惠平.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A].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3).
[2] 吴昌红.全面注入电教技术,生成精彩美术教学[J].考试周刊,2011(51).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历史的航船驶入了新的时代,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美术课堂 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历史的航船驶入了新的时代――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电脑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方式为:电脑备课,制作课件,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上网浏览、搜寻素材进行绘画创作,或者采取另一种绘画形式――电脑绘画。这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幅诱人的前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一、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备课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小学美术课中需要运用大量直观的形象进行辅助教学,而由于教学设施尤其是教学资料的严重缺乏,使美术课曾不得不像上语文数学那样以教师讲、学生听,也就是以语言文字为主来进行备课和教学。这种现象曾较大地阻碍了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因为美术课仅仅以文字表述是大大不够的,它要求教师“写好教案”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些什么样的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能给学生提供哪些审美对象,如何更好地进行启发和引导等。多媒体备课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小学美术课由于其审美性的特点,要求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欣赏与审美资料,教师的演示过程又要让学生看得清楚明了,有些风景与现场环境还要求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学生的作品能较全面地展示在每个学生的面前,这些要求是传统的备课方法几乎无法完成的,而多媒体备课能较好地完成这一项项特殊任务。这些量大、涉及面广的教学材料能通过计算机技术很好地集成在一起,通过多种视、听为主的设备让学生体验线条、色彩、形体、音乐等外在形式的美,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情感、体验创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二、多媒体教学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积极的学习当中去
1.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他们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美术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欢乐陶吧》一课时,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课件展示各种式样的彩陶作品,学生沉浸在陶艺的无限遐想和神往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用电脑播放捏泥团的步骤,加上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3.运用多媒体教学,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创新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三、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结构延展
现代美术学习,已经从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到了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而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又使得美术教师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但教师个人的学识有限,教材和教参中的资源也不足。在美术课程资源的扩展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庞大的人文性素材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美术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
1.导入网络美术资源,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宽广、直观
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和教师知识局限性的束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活动过程,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教师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进行“独角戏”似的教学活动的模式。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Google”或“百度”自行查找任何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通过主动的探究和欣赏,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过程。
2.开设电脑美术课程,为学生开创美术学习的新途径
用计算机作为学生美术学习的载体,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学生采用电脑进行美术绘画创作,摆脱了纸张、铅笔、颜料、调色盒等繁琐的绘画工具的限制,一有构思,就可以在电脑里尝试表现,随意挥洒,修改也极为方便,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多媒体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并符合教材体系,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小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多媒体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大大提高了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本文对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做出如下论述。
关键词: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运用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美术课堂的绘画与欣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一、深化认识表象,拓展创新视野
创新思维与知识是紧密相关的,所有的知识既是创新思维的结晶,同时也是未来创新思维的基础。在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由于缺少与其相关的生活经验和教学辅助的资料,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不知道该怎么做,这就是学生创新思维视野受限以及缺少一定表象积累的表现。而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大信息的密度,还可以扩展课堂教学的容量,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身还具有容量大、模拟性和再现性的优势。在课上只要轻轻点一下鼠标,教师讲授的知识就可以一目了然,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在丰富了孩子们表象积累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设计课《邮票》的学习时,教师在课上教学所使用的邮票仅仅是教师收集到小部分邮票,可供学生参考,这样当学生自己手绘邮票时,脑海中浮现的也仅仅是教师课上介绍的几种,教师在讲解邮票相关知识时,也只是做简单的介绍。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利用邮票集锦的光盘,为学生充分的展示出不同种类、不同时期的邮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邮票的历史背景等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2.在学习美术剪贴《运动人物》课程时,由于学生对于运动任务的动态和肢体结构了解的相对较少,教师如果直接讲,学生会感觉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播放运动项目课件,首先让学生对运动人物的动态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申奥主题曲的光盘,其中会播放每项体育运动的画面,教师结合讲课进度适时播放,通过这种形式迅速的带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们认真的观看了运动人物每一个动作,拓展了学生视野,也增加了学生的表象材料,对体育项目也有简单的了解。
二、创设动感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1.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学生的知识能力不但可以受到创新的教育,而且在学生的情感领域中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调动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态画面动感化,为学生创设边看、边听、边动手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下雨了》课程时,课上教师应播放相应的下雨短片,片中有瓢泼的大雨、匆忙的人们、经雨水洗礼的建筑物、颜色各异的雨伞等生动的画面呈现给学生,学生们可以真真切切的听到雨的声音,看到雨中的情景,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孩子们创作出的小作品丰富多彩,画中描绘出雨天的色彩,有雨中焦急的人们、五颜六色的雨伞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在美术教学中,也可以使用软件自己制作课件,课件的内容应是具有视觉冲击力、内容新鲜、色彩分明的,这样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孩子们年龄的特点,可以使用动画制作课件,这样更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海底世界》课程时,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可爱的海底动物的动画片,使学生对海底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孩子们看到浮动的水草、颜色各异的鱼、蓝色的海水,给孩子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进而激发出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可以看出,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
三、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创新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可以有效的整合教学所需的各种影像、音乐、语音和图片,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快捷、自然的感受到美的学习氛围,更愿意投入到创作的情境中。一位学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和美术间是存在一种和谐的。所以,在设计美术课件时,在提高学生视觉欣赏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营造课堂氛围,达到美的和谐。
1.在学习欣赏课刺绣作品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根据地区的不同为每幅刺绣作品配合当地的名乐,学生在欣赏时,可以感受到刺绣作品的美及表现出的艺术魅力。当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时,会学会用心灵去绘画,并释放出本身的潜能。
2.在学习国画《荷花》课程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欣赏各式各样的荷花图,让学生在优雅的古筝声中去感受聆听与荷花相关的散文,在音乐的促动下,学生沉浸在陶醉的意境氛围中。在欣赏完作品后,学生便提起了画笔描绘出荷花,学生的作品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种方式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启迪了学生审美情境,进而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的实施愉快教学,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更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培养创造型、动手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的优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根据教学材料,优化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教师应不断的去总结和学习多媒体技术,互相讨论使用的技巧,使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喻惠平.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03:29-30.
[2]吴俊杰.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的调查报告[D].漳州师范学院,2012.
[3]陈婷婷.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问题与对策[D].重庆师范大学,2012.
[4]王书华.从受众收受角度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2,33:807.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的良好发挥不仅是教材的要求,也是课堂氛围营造、教学效果提高的需求,同时对于学风传承大有帮助。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对教师语言的要求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在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将影响着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培养。针对农村小学严重存在的缺乏语言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必须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能力,引领小学生走进语文,应用语文教学焕发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小学中低年级语文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启蒙教育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和影响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作用。汉语是历史悠久、内涵深刻的语种。但现在多数国人的母语达不到要求,语文高考成绩不理想,关键是从小就没打好基础,这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息息相关。因此,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研究语文教学的特点,对于提升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发展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成人语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怎样把握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语言的要求?笔者认为要把握“三性”。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其一言一行都可以效法。故教师语言必须具有准确性、规范性。才具有正面示范的效应。越是面对小学生,语言越要规范。小学中低年级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处在很强的语言模仿阶段。语文教师的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教师要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有的老师把“政治”读成“诊治”、“这个”念成“里格”、“棘手”读成“刺手”、“数学”说成“兽合”等等。有的教师对语言的科学含义把握不准,如把名词“落花生”理解成动宾词组“种花生”,把“分薯秧”(栽薯秧)理解成“分配薯秧”等等。
防止教学语言不准确现象,一要认真备课。对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或词的含义,要事先查字典或参考资料;二要用普通话与学生交流。教师必须按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来教学,不用方言讲课,这样既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教师不会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也是不规范的。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贴近儿童生活,能被儿童理解和掌握,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习惯的、熟悉的方法手段。如,小学生习惯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速缓慢、语句短小、语法浅显简易、表达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江西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宪娥老师长期致力于情境教学的探索实践,请看她对四年级《桂林山水》的教学导入设计:
我们家乡有水塘,有饶河,有鄱阳湖。不管是水塘的水,饶河的水,还是鄱阳湖的水,都是普通的水,浑浊的水,没有什么特别景色的水。然而有一种水,缺不是普通的水,而是被誉为“甲天下”的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学生很快想到桂林山水,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
桂林山水为什么会被誉为“天下第一”呢?它又是什么特点呢?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桂林山水》。
受经验限制,学生可能都没有见过桂林山水,教师首先利用彩色挂图或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美景,从而导入课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两个问题,漓江的水有什么不同?桂林的上有什么特色?这两个问题未必真是学生想到的,而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思维活动超前一步进行导向。这段导入语既考虑了儿童的可接受性,对孩子们已有的经验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激发了学生兴趣,又为进入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中低年级语言教学的语言更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
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的作品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让学生在意境中切身感受体会,解其惑。尤其是讲到典型人物、生动事例、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化具体,深奥变浅显,枯燥成风趣。生动的语言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怎样使课堂语言生动形象?要练就三个基本功。
1、讲课要有趣味。
语文教师要善于从中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出发,在恰当的场合和时机,巧妙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使整个教学妙趣横生。有的特级教师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每堂课都要有学生的笑声”。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笑声的课堂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感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充实。如有位老师在讲《人类的老师》,问学生:“人与动物谁更聪明?”学生自然会回答“人聪明”,接着老师言归正传:“那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你们就会知道蠢猪也有比人聪明的时候。”学生会发出会心的笑声。这种幽默语言使学生入题轻松,又调节了课堂气氛。
2、讲课要动真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这就是教学语言的生命、灵魂。”面对一篇篇感怀抒情的文学作品,处处流动着丰富的情感。这要教师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蕴含的思想感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声发于情、理融于情,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把课文的喜怒哀乐传达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他们的情思、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
例如,我在公开教学中讲《永生的眼睛》时,把自己融合在主人公琳达的感情中,数次泪水夺眶而出,学生也大多热泪盈眶。这节课我是用泪水倾诉的。正因有此深情感召,才进入到一种师生心心相印的境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人格,获得一种心灵的震撼。
3、讲课要像表演。
教学口语运用的最高境界是口语的艺术性,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创造性地使用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价值,体现在:能写能画、能唱能跳;创设语境美;沟通融洽畅达,导入新鲜有趣,衔接天衣无缝,节奏抑扬顿挫,结语耐人寻味,构成流程美;以态势助说话,表情丰富,“演”、“讲”结合,形成仪态美。只有这样,才能既给学生以知识,又给学生以审美感受。许多有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都是富于审美性的。
再如,江西特级教师高宪娥在讲《小英雄雨来》时,就分别用雨来的童声,乡亲们的语言,鬼子的狠话等语气讲演,声情并茂,引人入胜。她的学生说,“听高老师的课是种艺术享受,我们和她一接触,便感到一种吸引力,她的和颜悦色的教态,条理清晰的思路,妙趣横生的谈吐,一下抓住你的心,不用管纪律,都会自觉听讲。”所以,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口技语言的传神,小品语言的风趣,演讲语言的雄辩。让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执着地追求吧!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小学美术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与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多媒体利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保证向课堂要质量。为此,笔者尝试除了课堂范画、实物外,配以一定的电教媒体,把一些难以讲解和直接获取的知识,巧妙借助于电教媒体进行表现,取得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美术;自主;多媒体;学生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保证向课堂要质量。为此,我尝试除了课堂范画、实物外,配以一定的电教媒体,把一些难以讲解和直接获取的知识,巧妙借助于电教媒体进行表现,取得效果令人满意。
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多媒体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积极的学习当中去。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生动形象,激发兴趣。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如《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我在讲授《我喜欢的交通工具》一课时,设计制作了一个样图游戏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几何图形拼出交通工具,要求与众不同。
最后,学生都拼出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从而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又讲到《帮小鸟找家》一课,我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没有树,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良田就会变成沙漠……然后,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帮小鸟找家”,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
投影片制作投影片画面简洁、清晰,而且保存时间较长,制作携带也很方便。整个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大体可概括成绘画、欣赏和手工制作三大类。我着重在绘画类课程中自制合适的投影片,如教《为童话插图》时,我查阅了一些插图,运用故事连环画形式,把它们化成翻阅式投影片,一张张展示了学生都熟悉的《白雪公主》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学生们津津有味边听故事边看画面,深深被舍己救人的七个小矮人及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吸引住;这时我再打一张投影片:以“抬棺”的场景用暖色描绘,然后利用复合片把七个小矮人依次展示,好象是看到了一部连续的童话故事,学生一下子拓宽了思路,投入到想象画的海洋中去。
在讲解色彩知识《橙、绿、紫》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间色是通过二种原色混合而来,我就利用明胶片剪成圆形,分别涂成红、黄、蓝,订在另一张明胶片上。上课时,分别出示红黄蓝,复习引出三原色,再渐渐把红片和黄片靠近,至重叠,学生惊奇地叫到:变色啦,变色啦,成桔黄色了。对,这种颜色就叫橙色,是由红色、黄色混合得到。同样,请二个学生上台来移动另二种原色,得到了绿色和紫色,并让他们拿水彩笔快速试画一下。这样动手拼拼叠叠中,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三间色,印象非常深刻。利用投影片直视效果和变化手法,给学生以启示,只有充分围绕美术教材特点,降低难度,用形象和趣味去打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
改变作业模式。美术课的作业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可置疑的,那就是在纸上画――水彩笔、铅笔、颜料、毛笔墨汁,以及做――剪纸、泥塑、扎染等等。然而学生的智商和对科学技术的灵敏度都在提高,多媒体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比如我曾看过一节多媒体与美术结合的课,五年级的《绘画日记》。学生从素材库或网上搜集了各种图片甚至声音、配乐,插入自己用软件编辑的“日记”中,用FLASH、PHOTOSHOP绘图,这样一本有声有色的“日记”令人不禁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和多媒体的神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会因为画不好而丧失信心,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教育。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教师要充分、正确地利用多媒体,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画出最美丽最生动的画卷。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美术教育应视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我们平时所说的素质教育,是区别于传统的知识教育,开发性人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全面发展水平的全面教育。总的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行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健全人格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提高中小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美术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下,现在的小学美术课不再仅仅是小学生娱乐的课程,还是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发展变革中它发挥着极其独特的作用,因此,认识小学美术学科的本质,正确而辩证的看待小学美术的课程性质,是很好的进行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始终是在学科内发展,美术的教育教学始终停留在了技术的层面,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是注重学生的美育素质。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几次的教育改革,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发生了质的改变。
全面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的整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从而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感受到整个现代文化氛围下的社会文化。而当代学校美术教育即是在遵照教育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大部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运用必要的美术手段与方法,使受教育者感受艺术,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让受教育者完善人格,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表现的的范畴很广,而且还在不断地向边界扩展。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展示了视觉的艺术,让人感受到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美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具有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灵魂,从而让他们有一种理性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升华。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慢慢消除学生对应试教育的消极抵抗心理,同时还让学生们对校园生活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美术学科的特点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养成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审美能力为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创造力,开发和发展学生的美术素质。
1.要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专业的工作者都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培养形式,儿童纯真养成的的主要环节,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健全而良好的艺术素质的养成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美术教育的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从大多数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让学生大胆尝试,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3.实现由教师独霸评价权转向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转变。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独霸评价权,无论是课堂组织还是教学方式都是教师一人说了算。无论教师的观点对与错不允许学生反驳,更不允许学生参与评价。但凡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进行质疑,教师总会以老师的身份进行指导和强制的的纠正,直到学生低头接受方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教师才能更多地了解儿童在绘画中的语言和思维。教师没有必要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矫正只要学生用心去画,用心去感受,用心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该得到支持和理解,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美术思维。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并非美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艺术家,而是让学生的创新在美术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当代素质教育盛行的情况下,美术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高与完善学生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的人为标志的现代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像力及创造性思维为主,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
相关文章:
7.病句练习及答案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