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小学生作文选材如何新颖相关的共165个结果:
小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针对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相互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发展尤为关键。本文主要从对学生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1]。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首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放到相关章节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学校还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心理指导课程、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知识讲座,大力宣传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它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很好地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二者的整合
学生的成长活动离不开家庭与学校这两个载体。因此,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该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掌握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父母之间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如何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几次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心理与德育教育方面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举行亲子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教师更加了解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的心理与品德进行教育与指导[3]。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婷.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9-21.
[2]谭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1(36):564-565.
[3]磨丽萍.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交通职业教育,2010(2):87-89.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含义就是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发现个别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借助一些有效的途径,有针对性地给小学生灌输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并使小学生形成自我保健和自我认识的意识,除此之外,若是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某个小学生有心理问题,就应该及时对其进行开解,从而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小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小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有所了解,并在最后成为一个身心都健康发育的人。
一、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原则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表明,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它的完成需要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教师作为这项工作中的一个关键角色,必须熟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从而使这项工作取得实际的效果。下面分别对三个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仔细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原则
本文中所研究的对象当然是小学生了,所以,在教导的时候,应特别注意心理教育的实施应将学生作为教导的主体。教师应做到两点:第一点,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小学生所感兴趣和喜爱的方式,使学生易于接受;第二点,学校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将学生作为出发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应当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二)差别化的原则
因为每个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性格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都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化(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活泼开朗,性格外向,有的寡言少语,性格内向,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不能盲目、一成不变地对待,而应了解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根据其不同性格特点进行差别化的教育。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心理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间的差别,另一方面就是群体差别。不同年级的小学生,不只是智力上有些差别,心理上也有差别。而在相同的年级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比较相近,呈现出群体性的差异,因此,教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应当仔细分辨学生整体的心理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
(三)参与性原则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必须谨记一点,就是双方都要参与。这一点,教师应始终保持住,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心理教育课堂上来,教师才能根据其行为举止判断出该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认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采用讲故事或者表演的方法使年龄小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比如教师可以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了调动学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学会谦让的美德,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彼此理解,教师要想了解自己的学生,就必须近距离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教师应该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多聆听学生的诉说,用心引导学生。教师应当多组织课外活动,教师自己也参与到活动中,这些“亲密接触”会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感,这样,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才能和教师倾述,才能不感到生疏和别扭,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好好地为学生解开心结,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尊重爱护学生
在学校里面,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一种关系,维持好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反之,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学生的成长之路带来阴影。所以,教师在保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切不可因为某个学生学习好就格外偏爱,或者因为某个学生的成绩特别不好,就对其特别冷淡。尊重学生,就必须将学生看做是一个同自己一般的一个人,在教学行事上,教师应该从心底对学生的劳动、学生的成绩、学生的隐私给予足够的尊重,不能因为学生的年龄小,就对其产生轻视之心。教师只有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尊重,进行正面的教导,尊重和关爱会使学生打开心扉,这样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是由教师实施的,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取得良好成效。但是,在很多学校中,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往往是兼职的,其主要的人物是教授学生某一门课程,而不是心理教育,这也就导致教师的心理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技能不健全。所以对小学生心理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这使得教师实施的心理教育总是事倍功半,有时甚至因为对学生的心理理解错误而对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因此,学校应当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聘请心理教师的标准,定期组织学校所有的心理教师进行交流经验,或者聘请名师给在校教师培训等。另外,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夜校培训等,提高心理咨询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保证。
(四)学校重视心理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组织学生参加心理课程的学习,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带入到其他的课程当中,或者是在班会上,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陶行知先生提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健康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而“健康的另一半则是心理健康”。具体的做法,对于社会上某一现象进行剖析,告知学生正确的态度,提高学生认知是非的能力,以及以健康的心态看待事物。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将一些人物的英雄事迹讲述给学生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其进取心,使心理教育取得良好成果。
(五)家长配合进行家教
在一个家庭中,小孩子第一个学习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由此可见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在孩子以后的成长中会一直受到影响,孩子心理的最初形成时期也是在这个时候。但是,如今,父母因为一点小事就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的事随处可见,这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和阴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家长都是农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认识有限,根本不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只知道使用武力强迫孩子学习;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前者导致孩子心生恐惧心理,性格内向,后者导致孩子懒惰成性,满身恶习。教学仅仅依靠教师是不能完的,家长也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部分,它既是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才质量和人才水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无法估量。学校应更加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也应该使用正确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与学生家长积极配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摘 要】作为教师,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研究它们的心理,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健康心理培养
当今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父母们“望子成龙”心切,总是过重地将学习任务强加于他们,使他们一入学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而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智力快速增长和发展时期,如果在怎样对待学习,怎样对待学校生活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一入学就对学校生活、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那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将是十分有害的。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如何结合小学生学习和校园生活的实际,向他们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尤为重要。
小学生进入学校后,儿童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必须在心理上做好入学的准备,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社会性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反之就会产生对学校的消极态度,出现厌学现象、不善于与同学进行正常交往等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今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人们的一切,传统的观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冲刷,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健康的恶化。高楼林立,原本就显得狭小的空间变得更为拥挤,现代都市不再有野草和旷野,严实的铁门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由的活动空间,电脑时代的到来,使部分孩子沉浸于虚拟的时代之中而不能自拔,“麦当劳”、“肯德基”潮涌而来,使孩子们越来越热衷时髦无营养的速成食品。
当我们静心审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不禁发出阵阵的颤栗,做为未来主人的孩子们,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那日渐敏感的心在思考着什么。如果,教育者还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分数上,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视其潜能的开发,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将不是理智的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一环,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塑造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笔者在分析我校学生后认为,现今小学生存在以下一些心理问题:比如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和报恩心理;心理脆弱,承受力差;缺乏自律能力等等。
作为教育者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处置呢?我们将不得不慎重考虑其解决方法,虽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应是浅层性的,但处理不妥当将会造成心理障碍的发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认为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构筑学生健康的心理防线。
一是应注意不要让学生过早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也就是不要随便当面指责、或背后数说学生“笨”、“傻”之类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话。因为这些指责往往会无形中被学生接受,成为学生自我感觉的一部分,使学生对自己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
二是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有的老师或家长对学生的缺点特别敏感,有时会过多地加以指责和训斥,这样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既了解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学生的长处,还耍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信心。
三是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信念。信念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鼓励作用。有的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特别喜欢,成绩特别优秀,这里有学生的自身因素,同时也与老师、家长等对他的鼓励或帮助有关。这些鼓励和帮助甚至会作用于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
四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对于来自外界的嘲笑往往十分敏感,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的嘲笑,对学生的刺激更大、更深。
五是不要把学生当作温室里的花朵。父母应当允许孩于到生活的风雨中去经受锻炼,即使摔几个跟头也不要紧;老师也要让学生多到社会中去参加活动,即使遇到失败也不用担心。生活本身会把学生塑造成才,会教会学生今后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
除此之外马虎的孩子通常注意力是不集中的。这表现在上课时有时不注意听讲,常做小动作,老走神。注意力有专门的训练方法:
1.听觉集中训练法:
闭上眼睛,用心来听闹钟的滴嗒声,并要求他伴随着这种声音默念“嘀嗒……嘀嗒……。”要求:环境安静,可以是一两个孩子。也可以是全班或小组。每天五次每次两分钟左右,坚持六天。
2.视觉想象训练:
要求环境安静,闭目静坐,先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黑点,再想象由这个点向右无限延长的黑线。每天练习三次。每次五分钟。隔两天后再想象,由黑点起无限旋转的螺旋线形。疗程为7天。然后减少量坚持2周用以巩固。
怎样克服“走神儿”的毛病:
1.自我提示法:找几张小卡片,上面写专心听讲、不要走神、等放在平时常看得见的地证词如文具合时书桌上,家里的写字台上墙上等这样无论上课听讲还是回家做作业都可以提醒自己别走神。
2.记录法:准备一个小本,专门用来记录走神儿的内容。比如,今天数学课中你想昨天的足球赛来着,那就要在本上记录:数学课足球赛约2分钟。这样记录几天后认真看一遍会发现自己胡思乱想的东西多无聊,浪费了多少时间。想信用不过多久本上的记录会越来越少的
3.自我奖惩法:就是在每次写作业或复习功课之前。先给自己定个时间表,从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完成什么内容。如果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学习计划,并且始终专心致志的。那么就奖励一下自己:看会儿电视或听一段音乐;相反,如果由于分神而使计划落空,那你就该毫不留情地惩罚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如干家务或跑楼梯等。这样长此以往就会为了奖励避免惩罚而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了。
作为一位小学老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对整个人生都充满信心,具有健康心理,成为德、智、体、美、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心理健康要从小抓起,越早越好——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张纯洁的白纸,你撒下劣质的种子,就会结出扭曲、歪斜的秧苗!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才可能把他们培养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不容轻视,尤其是在相较于城市而言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问题复杂严重,亟待实施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师关注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建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业的师资,以期有效地改变农村心理健康薄弱甚至空白的落后现状。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现状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这方面有个性上的问题,如内向、孤僻、任性、自私;有来自意志品质上的问题,如懒惰、意志薄弱、依赖性强;也有来自情绪方面的,如暴躁、厌学、冷漠等等。
2.交往意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有来自家庭的,如叛逆、依赖心强、不独立、蛮横;有来自学校的,如刻薄、嫉妒;也有来自社会的,如打架斗殴、上网成瘾等等。
3.学习意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厌学、逃学、旷课、上课无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二、积极探索有益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途径
1.意识先行。要有实际作为,先改头脑,要实施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先得让相关人员改变意识,从观念上加以转变,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育行政领导要有意识。教育行政领导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应有的内涵之一,从而纳入整个教育体系,并且从物质、师资等软硬件上加以配备及完善。第二、强化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意识。学校相关负责人要提高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也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课堂,而不仅仅是课程表上欺上瞒下的一个象征性的文字符号。第三、教育者要有意识。教育者要能够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使自己走向专业化的心理教育的道路,丰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注重心理训练的实践以及案例的反思总结,这也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坚实而有效的一步。第四、家长要有意识。在这一点上,学校是家长产生意识的助推者。学校应适时组织家长学习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尤其对于留守学生的监管人而言,无论定期举行家长会或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背景,还是有关训练心理发展的活动、方法都要与家长进行讨论,进而制定方案。
2.行动跟进。第一、做好专业教师的培训。学校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大投资,在本校培养至少一名专业的心理教师。第二、做好各学科教师的延伸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及训练的方法,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教育行为。第三、做好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师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愉悦的心境,和稳定平和的情绪投入到教育中去,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第四、做好评价工作。学校要建立包括各学科教学成果、师生的情感体验、健康水平测试等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第五、做好各学科的渗透性教育。各学科教师要打破学科概念,发掘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第六、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角色,他既是管理者,又是陪伴其成长的朋友,与学生的交往最为密切。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一定要勤、细、实、巧,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根据不同学生地不同心理问题,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
3.文化陶冶。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尚地各种文体活动,演讲比赛,团队活动,给学生心理发展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并可通过橱窗、板报、专栏、手抄报等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其活动能力,集体生活与人际交往能力。
4.爱的滋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把爱当做心理教育的催化剂、灵丹妙药,你会发现走进学生心灵是多么的幸福。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社会、学校、家庭的爱的教育资源,实施爱的教育,营造爱的氛围,让感受爱与奉献爱成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每个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之,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急需我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做好从无到有的工作,之后不断的健全与完善,使之在农村中小学加以推广与普及,这样才能给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份关注,一份希望,也才能给无数农村学生以一份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
摘要:针对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相互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发展尤为关键。本文主要从对学生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1]。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首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放到相关章节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学校还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心理指导课程、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知识讲座,大力宣传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它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很好地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二者的整合
学生的成长活动离不开家庭与学校这两个载体。因此,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该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掌握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父母之间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如何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几次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心理与德育教育方面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举行亲子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教师更加了解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的心理与品德进行教育与指导[3]。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婷.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9-21.
[2]谭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1(36):564-565.
[3]磨丽萍.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交通职业教育,2010(2):87-89.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小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小学心理健康课内容定位
如今学生的心理教育越老越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中被融入到了课程表当中,作为心理教育启蒙的小学更应当首当其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当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所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度过就可以了。心理游戏一般都是由团队完成,这样可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增强学生团结力量和心理素质。
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设计
1.以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目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挖掘学生们的潜能,这种潜能除了在学习上的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是开发小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养成的过程。以长远发展性的视野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会使心理教育课变得有意义,引导小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精神,并为未来全面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
2.以符合学生发展特点为原则明确教学对象
小学是学生们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从儿童期走向青少年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之所以格外关键,也是因为走向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时,学习压力也接踵而至,以及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严重叛逆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面对的是一个整体,但是应以整体中得个体作为培养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进行设计,开展全面性发展性的心理教育模式。
3.以学生心理需求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阶段的学生性格特点都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首先应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性格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为基础而定,以确保心理教育课真正的起到心理教育的意义。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可以通过各种新鲜的事物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发散学生的思维创新等等。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稍微加深心理教育的内容,例如教育学生如何面临学习压力,敢于面对困难和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进取态度。通过小学的心理健康启蒙教育,相信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成为一名品格健全、善于学习、性格积极、团结自爱的人。
4.教学方法多样化
(1)榜样引导法树立一个榜样在小学教育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学习榜样还是道德标兵,榜样引导法在小学教育中非常适用。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们对榜样进行观察和模仿等行为,对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进行强化。学校可以通过挑选各方面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树立出来,也可以通过带学生到各处参观访问亲身体会,当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将故事精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进行思考、学习和改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找出别人的优点,让学生主动寻找学习的榜样。
(2)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筛选一些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让学生们扮演其中的各色人物来将故事进行情景表演,这种角色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剧中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的切身感受,从而达到对某种行为方式和态度的思考与改变的目的。角色扮演的具体形式有相声表演、哑剧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类型。
(3)价值观辨析法这是一种在教师的安排下,我们可以安排我们的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将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对比,解决价值冲突,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符合社会要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这也是我们在这里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5.多角度评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来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张人性化、多重性的评价,在这里我们需要重视全程参与并且在最终实现效果的体验。着眼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方式与能力;在这里我们要求我们实现对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实现自我的管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着眼于学生情绪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
6.完整的教学过程
在我们这个研究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健康课程包括三个环节:暖身活动,导人课程;情感体验,展开课程;总结深化,结束课程。暖身活动的方式既可以通过身体放松、拍掌活动、投影、录像、新闻报道、小游戏等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这就能很好地完成我们对于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实现教育对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
一、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学工作做铺垫,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的支撑下,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小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发展进步的基石和保障。
二、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在小学管理过程中,定期举办一些有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有效果的。在心理健康讲座中,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者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到现场进行讲座,将通俗易懂的道理与一些能够吸引小学生、引导小学生的生动事例相结合,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简单的、正确的认识,并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难题,如何与人交流相处等,让小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讲座,能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了解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不好的,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生动性,要多结合相关故事、事例,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由于讲座的枯燥、难懂造成学生的反感。
2.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小学管理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因此,教师最可能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可能发现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教师对于班级内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观察,对于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观察,教师应当做到这几点:
(1)及时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在必要的时候和学生家长交流,告知家长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2)在平时的生活和授课过程中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相处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和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产生自信心,通过健康、积极的环境影响,让学生的心理逐渐回到正轨。
3.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
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应当制订一套详尽、科学的计划,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内容、流程、参与人员、意外情况处理等,并为心理健康教育制订阶段性的目标,如此,方能有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空洞化的情况发生。另外,不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相关的小学管理工作者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生人数、经费、课程安排等,灵活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工作不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阶段性目标的制订和严格实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率。
三、结语
当前小学管理中,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越来越重视,这是我国小学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未来小学教育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小学管理者和小学教师都应当深刻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提升。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已经形成共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前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先后历经调查呼吁、尝试实验、发展推进及全面重视整体发展四个阶段。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对于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逐渐得到普遍认同。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强中小学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级教学行政部门领导及教师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许多学校也相继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还设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但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校情况不同,有些问题理论认识不清,而在教学中引起很多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对于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该情况将造成各中小学不能平衡发展,一些学校没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没有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对学生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都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学校还将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对一些精神障碍学生的处理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同与一般卫生知识学习相类似,对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组织管理、人员安排及经费等问题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与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不够理想
预防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主要是以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但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还不够理想。一是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将课程紧作为理由,不能将心理教育课程积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二是一些中小学开设同类课程基本还是无序状况,由多人独自开设课程或讲座,协调性不足,或在课堂中只对一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讲授,没有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体现出课程化、成人化、知识化。很多中小学采用的说教简单生硬,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生搬硬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为主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传授的学科,要求学生对很多名词解释进行背诵,对不同年级规定训练目标任务,这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也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大了心理负担。
(三)中小学心理咨询普遍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
心理咨询与常规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不同,对工作环境具有不同要求,但各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条件还比较简单,办公室达不到所需面积,设施不足,有待于尽快予以改善。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面积不足,或与其他办公室在一起办公,这与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和要求不符,心理咨询不配备专职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值班时间不固定等现象也都比较常见。
(四)专业人员没有配备,现有心理咨询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中小学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本上很少出身科班,很多都是由班主任或政治教师进行兼任,因没有经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所以在工作中应用心理专业知识对中小学学生的指导能力普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其方式方法、原则及技能都各不相同,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从事中小学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若只是依靠个人热情而科学精神不足,或由于工作所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势必会影响对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严重的还将采取不当措施而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五)学校在辅导上处于工作重心,而对家庭社会的配合不够重视
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关门搞教育”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这样。尽管在一些地区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成绩比较突出,但很多也还是停留在上课、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或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面,主要是为提高中小学声誉,但远没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可以说,与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相脱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六)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相对复杂缺乏特色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断出现,这说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日益提高,但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关理论认识还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外延也各不相同,这都将造成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的无所适从,而与学校实际情况不完全结合,采取“拿来”的方式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应重视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的作用,并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应对措施
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阐述了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也要提高重视,将课堂教学、课外指导等方式作为主要环节,建立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加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针对上述常见问题,着力采取以下几点应对措施:一是学校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达成共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心理教育工作成效具有关键性作用。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投入,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心理咨询人员就具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要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重要性的认识,对此项工作加大投入。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建立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理论基础扎实,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的学生心理素质也更高。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师资培训内容,积极开展相关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断提高重视,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明显效果。三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因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外度过,心理问题都与家庭和社会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只依靠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应基于中小学教学加强引导家庭教育,使家长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知识,对教育行为不断规范,创造健康融洽的家庭生活氛围,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除此之外还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健康成长。四是定期督促检查,对中小学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以科学态度定期检测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及学习等情况,根据心理障碍程度分类收集调查数据,为中小学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独特性,影响因素也具有特殊性;只有对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才能全面客观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以,加强对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能够丰富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理论;加强对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够发现有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研究探讨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教育状况。福建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达18万,约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2,全国畲族人口的1/4。本文我们以福建闽东地区为例开展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简述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简述
畲族作为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一个分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于2002年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以当地汉族中学生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研究方法,对福建省畲族聚居地蕉城区、福安市、罗源县的3所民族中学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1400多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汉族中学生总体水平低,SCL-90各因子分大多数比汉族中学生高,特别是抑郁和恐怖因子两项,显著偏高[1]。钱景彬于2003年为了了解畲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福建省宁德市84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畲族学生比例为45.43%,通过与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检出率明显偏高,畲族学生主要在恐怖、自责、身体等症状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曾长佑、梅少林、陈敏、李慧龙等于2006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畲族自治镇中学在读167名初一到初三年级畲族学生开展测查,结果显示,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因子得分均较高,排在首位的均是人际关系,其次是敌意或强迫。SCL-90部分因子得分高于中学生常模,且均高于1986年青年组常模[3]。
(二)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简述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关研究的基本状况是这样的:
1.家庭影响是主要方面。(1)2003年钱锦彬通过调查研究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认为影响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首先是家庭因素。畲族家庭大都经济落后,调查发现有88.14%的畲族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处于中下。家庭的贫困,使得孩子不能接受全程教育,很多畲族学生小学毕业后就回乡务农,这无形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其次因为父母文化素质较低,不懂得教育方法,不能较好地辅导孩子,使孩子的成长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2)2006年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关于家庭环境对畲族中学生心身症状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基本家庭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都不是十分突出。家庭经济状况对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4]。
2.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2003年钱锦彬的研究认为,畲族山村的学校,教学设备落后,师资薄弱,学生数少,而且学校分布分散,规模很小,大都是单班教学,甚至实行多种程度的复式教学。教师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以及自身思想因素的干扰,无法充分发挥教学热情。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3.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2003年钱锦彬的研究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竞争意识日趋增强,新旧价值体系逐渐更迭,现代文化对传统观念形成撞击,这些因素强烈冲击畲族百姓原有的价值观念,使得原本信息闭塞的畲族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此外,年龄增长,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情绪上的激烈浮动,生理上的骤然变化,造成了心理上的许多矛盾,这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畲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2014年我们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选取福建闽东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一所学校作为对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个测验设计了100个测验项目,包含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效度量表等八个内容量表。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年级,共发出调查问卷466份,回收有效问卷459份,可信问卷为445份。其中男生218份,女生227份。调查结果显示:存在1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95人(男生46人,女生49人),占总数的21.35%;具有2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30人(男生16人,女生14人),占总数的6.7%;具有3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15人(男生10人,女生5人),占总数的3.4%;具有4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6人(男生3人,女生3人),占总数的1.3%;标准分达到65分以上而需要进行特别指导的1人,占0.2%。从调查结果来看,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与2003年钱景彬的调查数据“45.43%”相比,畲族中小学生目前存在某种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1.35%。这个结果与许多部门的权威调查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基本一致,说明福建闽东地区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属于严重的范围。
(二)畲族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原因
十多年来,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过去有很大改进,问题没有原来调查的那么严重。主要原因有:
1.畲族中小学学生就学环境得到很大改进。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偏僻农村(畲族学生大都生活学习在偏僻农村)学生数的急剧下降,因此农村的许多完小校、单人校等进行拆点并校,而且大都均往城镇搬迁。所以畲族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有明显改善。这为他们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日趋普及和不断深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和规定的国家级文件达到11份。其中国务院文件6份,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国家五年计划纲要2份,有关部委出台的专题性文件3份。尤其是2008年下发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和要求更为具体、明确、可操作。例如纲要中提出:“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这些文件的实施,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府部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上不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也不断加大;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辅导室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增强。因此,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问到“是否需要专门针对畲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近40%的学生认为不需要。
(三)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
以闽东地区为例,虽然畲族中小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明显下降了,但是还是有21.35%的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焦虑、自卑自责、孤独倾向等。
1.学习依然是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虽然学校教育强调素质培养,但是学习结果仍然是学生衡量自身能力的主要指标,更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初中生和高中生,面对着中高和高考,压力很大。因此,由于学习压力引起心理焦虑仍然比较突出。比如,有的学生“一听说考试心里就紧张”,有的学生“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总是放心不下”,有的学生“夜里睡觉时总是想着明天的功课”等。
2.经济还是影响畲族学生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少数民族民众很多在偏远的山区居住和生活,那里的经济状况十分落后。李辉等人(2004)通过调查,认为经济的贫困与现代化的冲击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根源。比如,就白族学生而言,经济水平较高的大理白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水平落后的维西县的白族学生。所以,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明显比国内常模低[5]。畲族中小学生也存在类似的状况。
3.民族因素对畲族学生心理健康也产生一定影响。虽然65%的畲族学生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没有差异”、35%的学生认为“民族性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没有影响”,但是54%的学生认为“民族性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并且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不足之处明显”,还有少部分学生因为自己是畲族而感到自卑。
4.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不足。首先,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品质的研究几乎没有。各个民族有着各个民族自身优良的文化传统和良好的历史积淀,各个民族的学生也都有各个民族独特的优秀的心理品质。开展畲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始终关注这个特点。其次,从畲族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的研究少。从经济状况、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多;而从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性格等畲族自身特有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少。而后者恰恰可能是影响畲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第三,干预研究和衔接性研究少。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研究的报告几乎没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之间的畲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性研究是空白[6]。
三、加强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关注畲族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流的指导思想的情况下,我们要研究畲族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品质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tinE.P.Seligman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过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仅关注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这种认识和作法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为不存在问题和问题的减少并不能代表心理就健康。心理健康不但是指心理问题的减少,而且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因素的增多。所以,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将积极心理因素注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重点关注并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更多地挖掘学生的优势力量和建设学生的正面能量。比如畲族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首先要从积极的认知加工方面关心畲族学生,引导畲族学生积极地看待世界,例如自尊、希望、乐观、宽容、自我接纳、耐挫折等;其次要从积极的情绪体验方面关注畲族学生,培养畲族学生的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和幸福感等;第三要从积极的社会态度方面关爱畲族学生,形成畲族学生的仁慈、爱的能力、利他行为、社会凝聚力、社会责任感等[7]。
2.注重畲族自身积极的因素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影响。虽然经济条件、地域环境等影响着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探究这些影响因素,得出的基本都是消极的影响,这对于塑造畲族中小学生积极心态是不利的。可以从畲族自身具有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或民族性格等方面挖掘积极影响。比如,畲族基于祖先崇拜而形成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注重保持民族血缘延续性,历经几千年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性格耿介、向往自由、勇敢斗争、顽强反抗、勤劳俭朴、聪明睿智而又质朴淳厚的民族性格,对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定会产生积极影响[8]。在对畲族学生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自己民族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时,勤劳俭朴、质朴淳厚、团结协作、忠诚勇敢等是学生普遍选择的,说明畲族学生认同自己民族的良好性格特征,我们可以挖掘并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干预活动。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是突出的。比如,廖全明采用自编问卷对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105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结果发现:最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生为8.4%,需要解决学习困难问题的中小学生为36.6%,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为51.2%,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的学生为35.8%[9]。畲族学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调查中54%的学生认为“需要专门针对畲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政府、学校和家庭,尤其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适应和满足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努力促进畲族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化时代,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生计算机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农村小学计算机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资金短缺和基础设施薄弱
要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能够得到很好地落实,资金便是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资金不足就如同一个瓶颈,导致计算机教育中一些不可或缺的设备没有办法提供。
1.经费短缺,致使计算机数量不足
虽然多媒体网络机房已在不少学校建成,但是计算机的数量总远达不到上课的学生数量,致使在上机练习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不知道该干什么,从而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2.因经费短缺,网络机房难以在许多学校中建成,而是仅仅建了单机机房
目前还有少数学校的微机房使用的还是多年以前的486机器,或者是其他的学校或单位捐赠的内存少且硬盘小的旧机器,一些教学不可少的软件在这些机器上无法安装,使得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少之又少。
3.由于经费紧缺,导致许多学校的多媒体没有办法得到及时地维修和更新
譬如,某学校虽然通过贷款等方式在2005年就建成了计算机网络教室,虽然电脑的数量不多,仅有40多台,但是学校务必要在五年之内把所有借贷项还清,每期的还款为2万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就更没有资金投入于购买软件或者维护和更换易损部件了。因此,机房里的计算机鼠标不灵、耳机不响已是见怪不怪的情况,死机瘫痪和电脑病毒肆虐更是家常便饭。
(二)信息技术课程得不到重视
新时代最时髦的学科是计算机教学,同时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学也是最受冷落的学科,因此这门学科一直被人们视为“副科”。计算机教育也得不到领导的高度重视,没有安排专门的教师给学生上课,还有大多数学生都不根据要求进行操作,打开其他程序或命令,误删了系统命令,随意敲打键盘,或是登录一些不良的网站,导致计算机的运行缓慢。同时,很多农村学校的机房缺乏管理、升级、维护设备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多媒体设备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便会出现功能降低或设备损坏的情况,使得本来就够紧张的设备变得更加紧张。
二、解决农村小学计算机教育面临的问题的对策
(一)确保足够的专项资金
学校领导必须特别重视计算机教育,确保有专项的资金用于机房的维护和管理。设备的自然损耗,比如鼠标、键盘需要更换,升级设备,添置新的软件,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要想机房得以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后续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要增加更多的费用,用于学校计算机教育常规的设备配置、更新和软件配备以及设备维修等。
(二)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大意义不可被忽视。在中小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是一方面,而让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运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所以,旧的观念必须要改变,不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认为地划分界线。为了能让学生具备更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其正确的做法是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并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中。
(三)加强信息技术师资队伍的建设
人是管好和用好信息技术设备的关键所在,要想电脑教室等信息设备的功能和效益能得到真正的发挥,那么就有必要提高人的认识、管理水平和计算机运用的能力。因此,为了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数量足够、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所在。所以应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加快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才能尽快地解决这个问题。1.吸引人才,通过采取优惠政策。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奇缺,县级教育部门面对这个现实如果不采取优惠的政策,就无法把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外部的信息技术人才吸引到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来,信息技术教育就难以很好地落实。所以唯有打破教师待遇一刀切的现状,才能把高水平、高学历的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吸引到教学工作的主流中来,所以优惠政策应当从社会地位、待遇等多方面增加吸引力。2.培养人才,通过多种途径。抓好电脑教室等信息技术设备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选好专职管理人员,并且通过专业培训使得他们的管理意识得以增强、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技术的培训,当他们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般技术故障和问题时,他们可以独立解决这些问题,能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四)规范信息技术课堂
要给学生编好座位,采取一定措施,规范学生上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同时,为了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建立一种正确、健康、科学的信息技术环境,要做好计算机的使用记录,尽可能地避免各种不良的影响。
三、结语
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归宿。但因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要落实好农村小学计算机教育并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想要加快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我们首先就必须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学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规划纲要,真正落实计算机教育。
一、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发展产物,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并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国计算机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时至今日,全国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计算机教学通常被忽视,教学停留在简单的网页浏览或打字练习;其次,受资金限制,许多中小学校的计算机配备不足,无法发挥教学优势。中小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一支粉笔、一本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同时,教师本身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加上一些学校认为计算机只是一门辅助学科,对师资力量的投入也相应减少。缺乏培训进修的计算机教学师资队伍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中小学生处在接受教育最初期,计算机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加上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不重视、师资不稳定、课程设置不合理、课堂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的影响。间接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动性差。
二、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2.1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要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教学成功与否,与学习兴趣、学习观念密不可分。提升学习兴趣,首先要从中小学生的特点出发。中小学生普遍性格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新课标下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五笔字根练习时,可以采用趣味教学方法。首先请学生自己通过横、竖、撇、捺、规则熟记五笔字根,练习25个一级简码。进行二级简码教学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汉字拆分游戏。请学生发挥想象力,联想到与拆分规则相关联的汉字。趁学生学习兴趣正浓时,适时提出正确的拆分方法。或者以趣味的图片、拼字游戏等方式,让学生达到一目了然,过目不忘的学习效果。在提升了学习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通过竞赛的方式强化学习效果,有竞争才能有进步。例如五笔教学,在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打字竞赛,通过课堂开展学习竞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强化教学效果。
2.2优化课程内容,合理课程设置,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新课标提出“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70%”的要求。计算机教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课程,目前,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教材更新无法跟上信息发展速度。学校对这种现象很难改变。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安排,来弥补这一缺陷。进行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教师以理论讲解为主,培养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为辅。化被动为主动,跳出教材的桎梏,坚持实践为主的原则,把上机实际操作训练时间与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合理配置。学习的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中小学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就要养成学生独立思考,乐于动手的能力。教师应抓住教学重点内容,由浅入深,由基础着手,一步步为学生理清重点与难点。在实际上机操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通过自己动脑,互相讨论等方法,在摸索与实践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意识。这样优化的课堂教学更能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加深学生记忆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改变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尊敬学生的个体差异。启发、引导学生提问、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力。
2.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秀的教师是新课标下中小学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计算机作为一门飞速进步与发展的新兴学科,要求教师有主动学习,提升技能的状态。才能做到与时俱进,跟上计算机发展一日千里的步伐。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同时,学校应对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提供进修机会,广泛与先进的教学单位开展交流;另外,学校还要注重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优化资源配置。教师自身不断打破传统教学观念,通过进修、自学等各种方法,培养增加自身教学能力。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达到教学水平与时代同步发展。
2.4创新考核方式,注重多元评价。传统的考核模式,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成绩,对学生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计算机考核应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根据学校资源与学生实际状况,将日常课堂行为纳入考核当中。加大上机操作能力在考核中的比重,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应试现象。“评价的意思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中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萌芽时期,一般表现在心理较脆弱、自尊心较强,偶然的小事或评论都将影响到他们日后发展。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应避开成年人的思维,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适时、适当的采取科学的、多元的评价方法。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状况,同时激励和促进其学习兴趣;其次,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互评与自评活动,让学生都有参与评价的机会,学会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他人。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进步。只有在新课标下进行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改变旧模式,探索新规律。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真正的实用型人才。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的基石,小学是孩子们一生的基础,教师又是这一切的关键。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先要了解文章本身要求的格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小学生数学论文范文格式,仅供大家参考。
小学是孩子最初始,正式接触数学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数学的启蒙阶段,而为了促使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设置了数学论文的写作。那么到底该怎么写呢?下面爱教网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小学数学论文怎么写。
小学数学论文怎么写
教学论文的选题有大有小, 有难有易, 必须从实际出发, 适当确定。太大了, 力不胜任, 难以完成, 会挫伤写作的积极性;太小了, 轻而易举, 不费力气, 不利于用己的锻炼提高。
确定了选题以后, 还有一个论述角度的问题。论述角度对题目的大小有调节作用, 论述角度选得恰当, 大题可以小作, 小题也可以大作。一般地说, 确定论文的选题和论述角度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 要量力而行, 实事求是, 不要好高鹜远, 贪大图深, 勉强去做一个自己无力胜任的、缺乏基础和准备的、体会不深或兴趣不浓的题目。当然, 也不要应付差事, 贪图便宜, 去做一个非常容易的题目。初学写作, 题目还是以小一点为好, 这样有利于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同时, 题目小也比较容易驾御, 能够做到收放自如。
其次, 要着眼于教学中有普遍意义的、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从自己的实践出发, 选择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角度去阐述、论证, 才能既易于引起重视, 又易于写出新意不落俗套,。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标记, 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 具有画龙点睛吸引读者的作用。因此, 标题要内容具体、反映中心、用词精当、长短适中,但是,也不可为了哗众取宠而故弄玄虚。
在安排文章结构时, 一是要围绕主题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 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根据需要适当安排, 做到层次分明、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二是要正确反映事物的规律, 就是说, 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和事物的内在联系, 必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提纲只是文章的一种预想, 一个轮廓, 不可能对每个细节都考虑得那么周密、完善。写作中如果发现观点或材料的某些细节与原来提纲的设想不吻合, 就应该核实材料的真实性,必要时要对相关的论述进行修改;如果发现有些观点或材料不恰当或者不确切, 就应该中止写作,重新收集材料,重新审视自己的论点。
初学写论文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摹仿。要多看一些有关的论文, 看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如怎样立意, 怎样选村, 怎样布局, 怎样开篇, 怎样结尾。但是要注意, 摹仿的出发点是为了能够从别人成熟的作品中揣摸、领悟出论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而不是抄袭别人文章的内容, 剽窃别人研究的成果。
在写作时, 还要注意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语言和修辞特点。语言特点是:具体、准确、简练、易懂;用短词不用长词;用规范词不用生造词;用短句不用或少用长句;用单句不用或少用复句。修辞特点是:语义明确具体, 不要含混抽象;叙述直接了当, 不要拐弯抹角;文风朴实, 不求华丽。
小学数学论文格式要求
小学数学论文文稿格式基本要求
文章应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题文相符,条理清晰,文字简明,用A4纸打印,一般上、下、左、右页边均取2.5。具体要求如下:
1. 文题 限20字以内,能够准确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小二号黑体,副标题
为小四号楷体加粗。
2. 摘要及关键词 字数在2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左右。五号楷体。 3. 正文
(1)正文标题层次 一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加粗字体一、二、三……依次排序;二级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粗(一)(二)(三)……依次排序;三级标题用小四号楷体加粗1. 2. 3.……依次排序;四级标题用小四号楷体(1) (2)(3)……依次排序。标题均要求空两格后书写。
(2)正文内容字体、字号、行间距分别为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其中列举的案例可以为楷体。
4. 注释 以下两种情况列入注释:(1)对论著中某一特定内容做进一步解释或说明;(2)引文来自内部资料。注释采用脚注,用圆圈标注在文中需注释处的右上角。格式如下:
①作者:《题名》,《刊名》,xxx年第x期,第x页。(引自期刊) ②作者:《书名》(内部资料),xxx年,第x页。(引自著作)
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照的文献书目,除注释中所列情况外,其余引文所参照的著作皆列入参考文献中。参考文献列于文后,采用顺序编码制,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编号,标注在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格式如下:
[1]责任者(3人及以下全列出,3人以上加“,等”,多个作者之间用,——下同).题名[J].刊名,出刊年,卷(期):起止页码. (引自期刊)
[2]责任者.书名[M].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引自著作)
[3]责任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引自报纸)
[4]责任者.题名[C]https://论文集责任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引自论文集)
[5]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M]https://专著责任者.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著作中析出的文献)
[6]责任者.题名[Z].会议名称,会址,会议年份. (引自会议论文) [7]责任者.题名[D]:[学位论文].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引自学位论文) [8]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引自报告) [9]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自标准)
[10]责任者.题名[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或DB/MT(磁带数据库),或M/CD(光盘图书),或CP/DK(磁盘软件),或J/OL(网上期刊),或EB/OL(网上电子公告)].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引自电子文献)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正确地指导小学生写好数学小论文,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理解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三年级数学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的学期已经过俩月了,在这学期了我们学习了好多的知识:有除法、乘法,观察物体、年月日、认识千米和吨、平移和旋转„„我最喜欢的是年月日这一单元。
在没学这一单元之前,我对年月日了解的很少,仅仅从大人的谈话里听到一点,如一年有12个月,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学习了年月日之后我知道了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这七个月是大月,每月有31天;4、6、9、11这四个月是小月,每月有30天;二月的天数不固定,平年2月28天,全年有365天,闰年2月29天全年有366天。闰年是4年出现一次,即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一年是闰年,否则是平年,如果年份是整百、整千的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一年有四个季度,1、2、3月是第一季度,4、5、6月是第二季度,7、8、9月是第三季度10、11、12月是第四季度。当然还有别的知识。
短短的一个单元,我学到了好多知识,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开阔了视野。使我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也使我更爱数学这门功课了。
我的妈妈很会买衣服,我家里人的衣服都是妈妈买,爸爸、妈妈和我都穿得很得体。星期天妈妈又要给我买衣服,叫我陪她一块去。
到了商场,我看见一双漂亮的运动鞋,我好喜欢,就叫妈妈给我买。妈妈看了款式,问了价钱是45元,觉得比较合适掏钱给我买了。看见妈妈给而买了我喜欢的运动鞋,我十分高兴。
买了鞋后,我们又上了卖服装的三楼。呀服装真多,各式各样,五颜六色,各种品牌应有尽有,我有点目不暇接了。妈妈问我喜欢什么样的衣服,我和妈妈边走边看,我看中一件白色连衣裙,试穿了一下,妈妈说有点小不合适我们继续挑选,最后我和妈妈都看中一款粉色的连衣裙,大小合适。标价88元,价格较高。但妈妈见我喜欢,就和营业员商量,最后花80元买下了。
我们又逛了一会,妈妈又花360元为爸爸买了一套漂亮的西服。我们就离开了商场。
今天,妈妈一共花了45+80+360=485元钱买衣服,可她没有为自己买一件,全为了我和爸爸。妈妈爱我和爸爸。我更爱我的妈妈。
假设法是解数学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运用此法可使解答更快更好。我在奥林匹克书中看到这样一道思考题: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老王师傅每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几天后,梨树全部施上肥,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请问: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初看这题确实有点难,但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反复读了几遍题目,思路渐渐打开。我想,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假如要使两种树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师傅就应该每天给“20×3”棵苹果树和20棵梨树施肥。而实际他每天只给50棵苹果树施肥,差了10棵,最后共差了80棵,从这里可以得知,老王师傅已经施了80÷10=8天肥。一天20棵梨树,8天就是160棵梨树,再根据第
一个条件,可以知道苹果树是480棵。
这就是用假设的思路来解题,因此我想,假设法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星期天,妈妈带我去买东西时发生了一件小事,使我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事情是这样的: 妈妈和我去商店买东西,买了这样几件东西:一箱优博奶粉200元,一箱八宝粥30元,一箱牛奶25元,一箱方便面30元。妈妈让我算算一共多少钱。我迅速口算起来:200+30+25+30=285(元),马上大声告诉妈妈一共285元。妈妈听后掏出300元钱递给售货员阿姨。同时问我该找回多少钱,我不假思索地说:“300-285=25(元)”!妈妈和售货员阿姨听了哈哈大笑。妈妈说:“找25元,你阿姨要吃亏的,再仔细算算。”我听了心想:如此简单的问题我会算错吗?又仔细地算了一遍,300-285=15(元),果然错了。原来十位上向百位1作十,个位又向十位借去1,这时十位上剩9 ,9-8=1,结果应找回15元钱。我感到很难堪,脸上火辣辣的,都怪我平时太粗心了,以致这次出丑。
这次事件给我很大的感想,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粗细大意,只有认认真真,才能把事情做好。从此以后,我做作业不再粗心马虎了,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一天晚上睡觉前,爸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个国王,非常爱玩。有一次下令在全国张贴招贤榜:如果谁能替国王找到奇妙的游戏,将给予重赏。
我等得不耐烦了,说:"赶紧出题吧!"爸爸说:"你先别急啊!进入正题啦!一个术士揭了招贤榜。他发明了一种棋,使国王玩得舍不得放手。国王高兴地问术士:"你想要些什么赏赐呢?"术士赶紧说:"大王,我只请您在那个棋盘的第1格放1粒米,在第2格放两粒米,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米,然后在后面的每1个格子放下比前1个格子多1倍的米,64格放满了,也就是我要求的奖励。"国王一口答应了。问题来了,国王能不能把这些米奖给术士呢?
这还不容易吗?我偷偷地拿来一台计算机,爸爸却说:"谅你用计算机也算不了。"这我可有点心慌了,因为我爸爸可不开玩笑。
让我们算一算,第1格里有1粒米,第2格有2粒,第3格有4粒……从第1格到第64格,2必须相乘64次,再减去1,经过我一个小时的计算,结果是:18446744073709551615。
为什么这个数字会这么惊人呢?原来是因为这个术士聪明地将2作为基本倍数,棋盘上的格数64作为这个倍数的被乘数,那么这个2就必须不断相乘64次,至于为什么要减去1,那是因为第一个格子只有1粒米。1粒米,2粒米的数量确实很少,可是,如果这个2,不断乘下去,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数目。缺乏数学知识的国王又怎么会知道呢?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到处都充满了数学问题,如果数学水平不高的人确实很容易吃亏。我要抓紧时间钻研一下奥数题才行。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倍受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的高度重视,统计数据和事实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他们学习、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的状态。"要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整体素质,不可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1.厌学心理。厌学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学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一方面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另一方面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把自己看成学习上的失败者,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或厌恶。
2.考试焦虑心理。表现为害怕考试考不好,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影响自己的前途,也担心受到家长的责骂,因此出现考试焦虑的心理
3.学习压力。虽然学习压力并不是心理问题的唯一原因,对于某些类型的心理问题来说,可能也与学习压力无关,而是由其他方面的压力所诱发的,但很多时候都把原因归结于学习压力。对于教师而言,对于学习压力的性质、类型、影响要有明确、科学的认识,并掌握一些有效减压的方法和策略。
4.挫折压力。具有挫折感的有些个体会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能引起自尊心的降低,出现自卑、敏感、焦虑抑郁、闭锁等反应。或者以特殊的行为方式逃避,如酗酒、上网成瘾等,或者出现情感冷漠,产生自杀倾向。
面对中小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应如何解决呢?我主要从家庭、学校角度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层面
1.要形成优良的家风。优良的家庭氛围是家风形成的基础,(www.fwsir.com)是培养孩子正直、诚实、友爱、善良、宽厚的保证,这样才能形成孩子健康的人格。
2.不能过分娇惯和溺爱孩子,要真正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使孩子健康成长。
3.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不要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一次成绩的失误不代表孩子成绩永远不好,因此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应给予安慰和鼓励,而不是责骂。
4.要形成稳定的家庭关系,父母因感情不和吵架或发生婚变,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正确对待婚姻,好好抚养自己的孩子。
(二)学校层面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一定要把心理健康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排入课表,选配专兼职教师任教。
2.办好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3.建立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准确地掌握和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进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这样有助于学校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广泛宣传。学校要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站、班队会、手抄报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让中小学生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情绪,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
可见,引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针对不同的个体,分析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做到"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使之健康成长。
曼丽琴。浅谈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8)。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然而对行为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的是父母的教养观念。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起关键性作用的,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地位一样,甚至可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以及孩子的性格,甚至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样,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自我意识以及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对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承担着对子女的养育以及教育的功能。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自我意识不仅包括自我认识,同时也包括自我体验,而且还包括自我调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评价以及孩子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有着积极地作用。
1.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孩子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家庭教育。
1.2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发展,其发展的状态是由低到高的一个发展过程。小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萌芽于成长阶段,如果小学生不能够正确的树立自我意识,也不能够做到客观的评价自己,对其以后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能够提高其认知能力,而且还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时还可以促进人的意识的发展,达到一个自省的目的。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是想相当重要的,有利于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积极地作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家庭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2.1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与约束。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同时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以及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会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不高。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是发挥一定的作用的。
2.2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不仅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包括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的去评级孩子,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同时也不能够进行高标准地批评孩子。家长对孩子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中得到肯定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进一步的努力中,去改善自己的缺点,从而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应该是具体的评价,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一个良好的度,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并且为以后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奠定一定的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的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即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闪光点,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发现在记载一段时期内的不足与缺点,提高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2.3 小学生自信心方面
自信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史相当重要的。也可以说,自信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状态。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才去的是鼓励性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这个孩子的自信发展也会与别人有所不同,很明显,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有自信的。因此,也可以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采取的方式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孩子自信心水平的提高以及孩子自信心的发展都相当的重要。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老师批评孩子,对孩子实行的不是温情教育,总是认为孩子有很多的毛病,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显得不自信,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提高以及孩子成就感的缺失。因此可以得出,父母在实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该对孩子尽可能的鼓励,鼓励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较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大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会影响到小学生对自己的正确的、客观的评价,而且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文章从另、两个方面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的分析与研究,对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更好地符合孩子发展的家庭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深刻的意义,同时也给许多的家长带来诸多的思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钢琴音域范围从A2(27.5Hz)至 c5(4186Hz),几乎囊括了乐音体系中的全部乐音。钢琴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作曲和排练音乐十分方便。演奏者通过按下键盘上的琴键,牵动钢琴里面包着绒毡的小木槌,继而敲击钢丝弦发出声音。钢琴需定时的护理,来保证它的音色不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钢琴教学中手小学生手指素质的锻炼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手指素质是指弹奏者在弹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手指运用能力,具体包括手指的力量、速度、柔韧度、敏捷性、耐力及弹性等。在钢琴演奏初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手指基本功锻炼十分重要,每一位钢琴教师都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训练学生的手指素质。对于一些手小的学生,在进行手指练习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因而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手指的基本功,如何帮助手小学生克服手指练习中面临的各种障碍和问题,成为目前钢琴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钢琴基础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弹奏技巧,而提高弹奏技巧最关键的部分就是提高学生的手指素质。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钢琴教学实践,分析了手指素质在钢琴演奏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阐述了一些手小的学生在手指素质锻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手小学生手指素质的有效措施,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钢琴素养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技巧是钢琴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锻炼学生的手指能力则是重中之重。所谓手指素质是指学生在进行钢琴演奏时,各个手指都能够独立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弹奏出清晰、均匀、流畅的音符。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手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钢琴演奏的好坏,因此应当在日常的钢琴练习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适当地加强手指训练。
随着时代的进步,钢琴演奏及教学水平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学生的手指素质锻炼一直是钢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为此,钢琴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积极主动地采取训练措施,为学生全面演奏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生弹奏时手指缺乏力度
一些学生在进行钢琴弹奏时,为了追求手指力度和支撑的稳健,往往会出现手部僵紧的毛病,而有些学生则过分地强调放松,出现了手指缺乏力度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手小的学生,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其掌关节和指关节容易发生软榻,使得弹奏出来的声音虚浮、音色暗淡。
(二)安于现状,对手指锻炼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学生和教师对手指素质锻炼不够重视,片面地认为学生先天的手指素质就能够承担各种演奏任务,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这种安于现状的态度,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作品的演奏质量,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更严重的是,如果学生的手指力量达不到演奏要求,却让学生演奏高难度的曲目,就会使学生手指负担过重而造成手指肌肉神经的损伤。除此之外,由于手指素质与学生的一些生理因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各项手指素质的锻炼都是有最佳时期的,一旦错过了手指练习的最佳时机,即使后天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
(三)缺乏有效的锻炼措施
一些钢琴教师虽然重视学生的手指素质锻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制定明确的要求,更有个别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仅仅是口头传授,没有落实指导和检验工作,这就使得部分学生把握不好演奏的分寸,演奏质量也不稳定,演奏效果时好时坏。不同的学生手指条件也有差别,女生手指纤细,男生手指强壮,有的学生手指长,有的学生手指较短,在教学中一定要因人制宜,特别是一些手小的学生,教师应当针对他们的弱点来制定专门的训练措施,从而提高其演奏水平。
(一)手指的力量
1.手指力量发展的敏感期
根据少儿自然生长发育的运动生理学研究显示,女孩手指力量发展的敏感期在11到15岁之间,肌肉总量急剧增加的年龄在11到13岁之间;而男孩手指力量发展的敏感期在12到16岁之间,肌肉总量急剧增加的年龄在12到14岁之间。在钢琴教学中,必须抓住孩子手指力量发展的敏感期,因为这是锻炼手指肌肉特性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了关键期,手指力量便趋于定型,不管再怎么锻炼都不会有太大的成绩。
2.手指力量训练的方法
在钢琴演奏技巧发展的初期,由于音乐风格和乐器性能等多方面的限制,当时并不注重手指力量的锻炼,但随着钢琴演奏技巧的纵深发展,从贝多芬到近现代派的钢琴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强烈和弦、凌厉连续八度、震奏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手指力量作为支撑。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系统的训练,逐步使学生的手指变得有力起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慢练:对于初学钢琴者,特别是一些手小的学生,在进行手指锻炼时首先要伸张手指的第二关节,使手指从掌关节到指尖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在演奏的过程中,从掌关节处抬起或落下手指,并将手指充分地打开。与此同时,要做到慢抬手指,快速下键,并且手指要与琴键垂直,此外还要求手指的第一关节有足够的力量作为支撑。
(2)跳奏:跳音练习法可以将力量和爆发力很好地体现出来,通常情况下,通过跳音奏法来增加手指的力量,前臂跳音,是以肘部为轴,通过前臂带动手部上下运动,自然落下手指,手指找键时要伸直,使指尖在瞬间触键并与琴键形成强烈的碰撞。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那种“硬碰硬”的感觉,熟悉键盘固有的弹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手指肌肉会逐渐变得强壮起来,力度也会相应增加。
(3)分手:大部分钢琴弹奏者的左手力量都比较薄弱,因此必须通过分手练习法来增加左手的力量。
(4)变节奏:钢琴初学者在进行弹奏时,经常会出现声音不均匀的现象,这就是典型的弱指力量薄弱,要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主要是针对四、五指进行练习,在哈农《钢琴练指法》中就有针对四、五指的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即可加强下键和手指支撑能力。
(二)手指的速度
1.手指速度发展的敏感期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速度训练是十分关键的,9至13岁是训练学生速度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一敏感期,学生的手指动作速度就很难再有提高。
2.手指速度训练的方法
速度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形式,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或许可以很完整地弹奏一首曲子,但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正确的音乐形象,这也是为什么要将速度作为钢琴教学练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手小的学生,要想提高速度,首先必须做到十个手指干净利索,使之坚挺有力地在琴键上弹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练习者单纯地追求速度,忽视了手指每个动作的准确度,因此,要提高手指速度,应当在手指动作精确、有力的前提下进行练习。
(1)分手练习法:大部分人的左手速度没有右手快,要想使两只手达到同样的速度,必须进行单手练习,并且要重点加强左手的练习,除此之外,单手练习还可以提高左、右脑对手指的控制力。
(2)变奏练习法:在弹奏过程中,停下来的两个音之间的手指动得越快越好。因此,在停下来的时候,一方面是让部分肌肉迅速休息,另一方面是让下面要弹奏的手指能够有充分的准备,从而能够快速弹奏。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五指练习、音阶、《哈农》并结合《车尔尼599》进行练习,每项持续弹奏不得少于20次。
(3)逐步法:从质变引起量变的原理中得知,速度的提高也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下就达到很高的速度,即便是达到了很高的速度也不能保证准确性。例如,要想弹奏四分音符=120的音阶,必须先从80的音阶开始,然后逐渐加快到96,112,最后到120,在此基础上再继续练习132,144,这样的练习才会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而不会感觉很吃力。
(三)手指的敏捷性
所谓手指的敏捷性是指在钢琴弹奏过程中能够迅速改变手指的位置、快速并准确地完成动作的能力,这也是钢琴演奏者弹奏技能、机敏素质等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一位钢琴弹奏者的敏捷性如何,取决于其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它需要建立在力量、速度、节奏感等多种素质和技能之上。因此,要想提高钢琴弹奏的敏捷性,就必须在建立一定的动作储备力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运动技能。
1.手指敏捷性发展的敏感期
手指敏捷性的训练与学生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密切相关,因此,由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可知,灵敏训练的最佳时期是6-13岁。
2.手指敏捷性训练的方法
训练手指的敏捷性关键是在手指尽量不动的前提下,加强指尖对键盘的控制力。手指的动作幅度越大,所耗费的时间就越长,手指的敏捷性自然就越差。因此,必须提高手指对键盘的控制力,使指尖紧贴琴键弹奏。
(四)手指的柔韧度
钢琴弹奏过程中,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受生理因素的影响很大,而肌肉的伸展性不仅取决于年龄,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相关。
1.手指柔韧性发展的敏感期
手指的柔韧度和灵敏度必须从幼时开始训练,且5-12岁时手指的柔韧性增长最快,一旦错过了这一时期,手指的柔韧性和灵敏度就不会有太大的发展,这是由生理条件所决定的,是后天努力所无法弥补的。
2.手指柔韧性训练的方法
(1)主动性练习:通过关联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主要是采用一些伸展性的练习,来增加肌肉、韧带的伸展性。
(2)被动性练习:通过外力的作用,增大关节活动的幅度,一般采用爆发式牵拉练习和缓慢式牵拉练习。具体的方法是将关节和韧带拉到一定的程度,保持8―10秒,然后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要超过组织的伸展限度,避免造成肌肉、韧带的损伤。
(五)手指的耐力
在弹奏钢琴的过程中,手指一指处于不断活动的状态,这种长时间的活动会造成手指的疲劳,而作为弹奏者必须有一定的对抗疲劳的能力,这种能力就被称作耐力。因此,在训练时要尽量达到疲劳状态,克服疲劳的能力越强,能够坚持的时间越长,所表现出来的耐力水平就越高。
1.手指耐力发展的敏感期
在弹奏钢琴时所引起的弹奏疲劳会使弹奏者不能继续按照以前的强度弹奏钢琴曲目,因此训练学生的手指耐力十分重要,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女生与男生的耐力增长时期不同,女生耐力训练的最佳时期是9-18岁,男生耐力训练的最佳时期是10-20岁。
2.手指耐力训练的方法
增加手指耐性没有特别好的方法,只能在弹奏钢琴时控制手指的肌肉达到劳状态,并继续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坚持弹奏,每次耐力训练都要有计划地延长一段时间,循序渐进地使手指的耐力增强。
(六)手指的弹性
钢琴音色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钢琴演奏者的每个手指是否有充分的弹性动作。通常情况下,五个手指的生理构成各有不同,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它们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别,要想缩小这种差别,就必须根据每个手指的特点来有针对性的弹奏曲目,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每个手指的弹性。
1.手指弹性发展的敏感期
手指弹性发展的最佳时期在10-14岁,如果错过这一最佳时期,手指的柔韧性、灵敏度、速度及力量都会对手指弹性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2.手指弹性训练的方法
充满爆发力的触键是不利于训练手指弹性的,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主动地控制手指触键的速度,做到准确而缓慢的下键,使手指从指根处慢慢地举起来,再慢慢地放下去,每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有准备的,同时要有明显的收的动作。例如,在弹奏旋律线的第一音时,一定要在缓慢的状态下完成,这样才能弹奏出优美的乐句,同时,一定要用心去体验,寻找手指缓慢下键时那种柔韧而富有弹性的感觉。
手指素质是每一位钢琴弹奏者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对于钢琴弹奏效果的好坏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手指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手指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地加强训练,避免错过最佳时期。对于一些手小的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更应当注重手指各项素质的锻炼,使手指的力量、速度、柔韧度、敏捷性、耐力及弹性都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为钢琴弹奏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拥有健康的体质是一个人从事所有活动的重要前提,因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理应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高度关注的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对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与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当前大家更加关注身体健康,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家长们对于自己孩子的体质健康问题通常都是极其关注的。因此学校也承担着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重任。鉴于此,本文将会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来从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保证学生活动时间、丰富学生活动内容等多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因此通过这些方式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借鉴和参考
(一)安排学生持续锻炼一小时的时间
为了更好的响应上级的教学要求,我校已经通过文件形式制定出每天学生锻炼时间必须要大于或者等于一小时的安排,并且要求务必落到实处。具体而言,我校所安排的体育活动时间为:除每天的体育课(课程表中的)外,在上午的第二节课后(大概是在十点左右)进行一个十五至二十五分钟的课间操,然后在下午二节课后(大概是在三点半左右的时候)进行一个三十分钟的体育活动(至于哪种类型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或者实际情况而定),并且将其在每一天都要落到实处,这样一来就可以给学生的活动时间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二)想方设法丰富体育活动内容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及众多教学老师的共同努力,就目前而言我校大课间的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是体操。这包括队列、广场舞、形体等。第二种是身体素质。比方说十字象限跳、一分钟短绳、二百米往返跑、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第三种是球类。比方说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第四种属于民俗类别的。比方说拔河、推铁环、跳房子、呼啦圈等。第五种属于棋类。其中包括飞行棋、五子棋、斗兽棋、中国象棋(比较适合于高年级的小学生玩耍)等。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体育项目的开展需要结合当时气候的具体情况,以及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灵活的进行安排,原则是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又注重起到健身的实际效果。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配上一些欢快的音乐,使得学生们保持心情的愉悦和放松,这些对于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大力拓展体育活动空间
众所周知,在很多时候由于学校空间受到限制,学校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边角空地来有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体育活动,从而合理的安排各个班级学生的体育活动。比方说在上社会实践课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比较常见的体育器材(比方说羽毛球、毽子等),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另外,我们还可以有效利用当前的网络资源来为这些小学生创编一些室内的广场舞,与此同时将各种棋类(比方说五子棋、飞行棋等)搬进课堂,通过实践结果表明,这样一来能够很好的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还可以很好的消除由于不良天气所造成的影响(不过尽可能的在教室外开展活动)。
(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活动安排
换言之,就是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还是存在着明显不同的),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他们活动活动量。比方说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开展一些接力游戏,因为他们这个阶段的体力是很有限的。中高年级主要以各种球类为主。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进行一些象棋、乒乓球之类的活动。
(二)根据季节特点的不同进行安排
我们都知道的是,体育活动通常情况下会受气候比较大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编排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随着天气变化的规律来展开,比方说在夏季的活动时间最好是安排在早上,包括踢毯子、投沙包等消耗体力较小的活动;到了冬季要尽可能的多安排在上午十点以后,并且以跑步或者跳绳等运动为主,这样可以起到训练体力和增强肌肉锻炼的效果。
(三)适当的调整运动量
科学认为,小学生每分钟的脉膊跳动次数最好控制在一百一至一百六之间,这会很好的消除疲劳以及运动之后的体力恢复。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平时是很好每次活动都去测学生脉搏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一定要学会观察,具体地说,就是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脸色经过锻炼后是否保持红润,是否有喘粗气现象等。然后根据出现的不同状况来适当的调整学生的练习时间以及练习次数,总而言之,就是要在学生能够承受的前提下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让他们有一副强健的体魄,我们应当有机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并且紧随上级的指示精神将每天的体育活动落到实处,通过这种方式来养成学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从而树立他们终身体育的理念。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把锻炼身体的理念渗透到父母的脑海中去,最大限度的使家长抽出时间陪着自己的孩子一起锻炼,这样既可以锻炼体魄,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习成绩、个人成长等方面影响巨大。通过分析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妥善解决,保障学生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杜绝极端事件的发生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加,这对教师和家长来说就意味着要面临更多的考验与挑战。正确了解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才能培育出一代一代的国之栋梁。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疏导
近些年来,中小学生跳楼自杀的例子频频出现,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中科院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向外界宣布了他对全国中小学生多年调查结果,称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报告:1414名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为26.17%。广州市穗港青少年研究所对广州市4个区10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5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可见,当今社会中小学心理健康的问题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生物因素,二是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三是学生自身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就是指从自己父母的遗传基因中获得的某些生物特征,它是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物质前提。人的外表、性格、智力、神经等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根据调查表明,很多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确实与遗传有关,特别是针对某些具有家族史的精神疾病的易感性更是不容小觑的。
2.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健康的人体是由内分泌系统各种激素(荷尔蒙)和神经系统一起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内分泌系统主要由若干内分泌腺构成,包括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等。内分泌分泌激素,它能直接渗入血管,对不同的器官选择性地发挥作用,特别是人的情绪活动刺激最大。
(二)外部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而对于从小在家庭中长大且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中小学生来说,则“家庭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奠定了他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我们从家长因素、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期望、等方面来理解。(1)家长素质。每个家长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以及心理素质都是有差别的,导致他们有很多错误观点和做法,使一些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了家庭教育的误区,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贻害无穷。(2)父母期望。大多数父母往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将来变得优秀。父母对孩子适度的要求,是可以促进孩子成长的,但是如果要求太过严格,按照自己的评价来要求孩子,让他们承受过大的负担,那么对孩子们的成长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要求,甚至有的家长会贬低、责骂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
2.学校因素。
中小学生的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在学生智力、能力、个性、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在健康的环境中,学生会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其良好的个性也会逐渐地形成,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在学校因素中,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的素质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目前,许多学校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搞题海战术,加班加点,随意延长学习时间,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让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问题,甚至还诱发逃学、欺骗等不良行为。(2)教师素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校,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三)社会环境
学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一定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学习生活环境等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1.文化背景。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便是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思想观点、态度和情感都要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程度也不一样。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观察,也可以来自于别人的间接传授。
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某一时期流行的思潮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社会风气可以激励儿童奋发向上,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团结协作、自立自强。而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则会吞噬人的灵魂,消磨人的意志,甚至会诱发一些犯罪行为。
3.社会生活环境。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不同社区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色彩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绿色能够缓解紧张的情绪,使人放松,利于消除视觉疲劳,而橙色则可以使学生集中精神,专心上课。
(四)学生自身因素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心理发展与生理成熟的速度不协调时,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如果不能很好的调控自己,妥善地解决这些冲突,那么这些心理冲突将会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情绪、意志、需求、动机与性格等。
为了明天,为了未来,现在的孩子们必须从小就注意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熏陶与培养,人人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加速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尽快地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进教学教法,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接受和践行新教材的开发和应用。正如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习兴趣是获取知识,丰富心理活动的动力。兴趣往往源于好奇心,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对视唱练耳的学习兴趣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在进行视听练耳的日常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听”以及“唱”。在所有音乐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就是视听练耳,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各种乐器,都需要具备视听练耳的良好基础。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对视唱练耳的学习兴趣,分别从音乐发声练习,节奏练习以及歌唱练习中讲述怎样提升小学生对视听练耳的兴趣。
关键词:声乐教学 小学生 视听练耳
在声乐教学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自身拥有的音乐素养,并充分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具有的潜在能力,让学生能够了解各种音乐的基本元素以及音乐的表现规律等。同时,在声乐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中的乐感,更深入的了解音乐,掌握音乐中的审美。因此,视听练耳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同时对音乐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对于视听练耳练习的兴趣成为了音乐教学中重要的内容,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学习效率。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只有先培养了小学生拥有基本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的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效率。
在声乐的教学中,一般都会有发声的练习以及学习歌曲,在视听练耳的实际教学中,这两部分的学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音乐教学中的发声练习中,需要利用辅音以及元音从而准确的表达各种高音。发声练习属于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首先掌握的就是一些声乐学习的技巧,其中包括音色以及音域具有的特点等。例如,在小学生学习唱歌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安排对音乐中上行音阶或者是下行音阶进行相应的模唱练习,还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歌曲,并截取其中比较精炼的一部分进行发声的练习,并在练习的整个过程中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难点。想要提高小学生对于视听练耳学习的兴趣首先需要抓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安排更多灵活的练习内容。例如,在《清晨》的教唱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说:“在清晨,我起床打开窗户,偶然间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呼,沙沙沙……”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播放《清晨》的引语,并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在音乐开始以后,教师可以开始进行发声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清晨的欢快,并引起学生较大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枯燥的音乐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到美好的意境中,并享受到音乐带来的轻松愉快。
视听练耳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够让学生学会辨别各种高低音、音色以及调式调性等,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记忆,提升学生自身的读谱能力,并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节奏感以及对音乐具有的感知能力。节奏可以看成是音乐这门艺术的灵魂,是音乐重要的骨架,同时也是音乐的重要脉搏,因此,节奏的学习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音准与节奏相似,是所有音乐演唱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要求,也是所有学生想要学好音乐必须具备的条件。例如:在《故乡的小路》的实际教学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辨认不同歌曲具有的音乐节奏,并确定变拍子。教师可以提出几种基本的节奏类型,并让学生在拍拍以及念念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节奏。
声乐作品利用乐普的形式保存并记录下来,各种声音符号自身无法带给人们非常美好的审美享受,需要利用表演环节,将声乐作品充分地展现给所有的听众。想要将各种谱面上表示的音符最终通过表演展现一场富有生命活力的音响,需要利用较强的表现力以及创造力。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表现力以及较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视听练耳的学习能偶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拥有的创造力以及表现力。在对歌曲演唱进行处理或者是创编歌曲的整个过程中,部分歌舞可以在整个歌曲的句尾部分适当的加入一些节奏的伴奏或者加入伴唱,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比价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的内容,并体会到音乐具有的表现力,充分享受音乐的快乐。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或者是吸引人的音乐主题都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表现力,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欲望。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包含视听练耳的学习,视听练耳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自身的节奏感,同时提升学生音乐表现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创造能力,并拥有较强的音乐记忆。想要小学生学好声乐,首先需要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声乐。同时,视听练耳在声乐的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小学生对于视听练耳的学习兴趣。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心理因素是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包括人的感觉、知觉和情绪等,往往被称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事物发展变化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内因和外因。而内因一向被认为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则是第二位的原因。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心理学论文2000字范文:以胡凯为例--浅析心理因素对初级选材的影响。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出色的运动员成功的因素有许多,不仅仅要求运动员具有超高的身体素质、完美的遗传优势和巨大的生理潜能。还需要运动员具有发挥运用这些优越的心理潜力。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说过:人体有生理和心理两种机能,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运动员进行运动活动时,是心理活动和身体运动共同作用的,而心理活动起着调节、支配、主导和控制的作用,心理因素在竞技运动中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显得非常重要了,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运动训练科研人员对这些也越来越感兴趣,并且进行了积极深入地进行研究。比赛成绩的发挥、运动技能的形成,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是密不可分的。
胡凯,中国田径男子短跑运动员,1982年8月4日生于山东省青岛市。胡凯上高三那年,参加学校运动会的跳高比赛,跳出了1米88的成绩,破了青岛市第三中学当时的校纪录。也是那一次,张衡善教练发现了胡凯,他认为胡凯是未经雕琢的璞玉,只要悉心打磨便会大放异彩。从此,胡凯的生活中,除了模拟试卷又增加了跑道。每天下午下了第二节课,胡凯就去参加训练,常常是练到精疲力尽再赶回教室上自习。18岁时正式开始练习短跑,仅3个月就跑出10秒7的好成绩。8个月后他被特招到清华大学,百米手计时已经达到10秒3的健将级标准。
曾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特招生,2008年为清华大学研究生,是中国百米短跑的健将和黑马,曾在国际国内百米大赛中斩获多项荣誉,有“眼镜侠”、“眼镜飞人”等美称。2005年8月16日,他在伊兹密尔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夺得男子100米金牌,在国内众多运动员当中,胡凯无疑是知识型运动员、学习型运动员的典型代表,训练中他善于动脑,也善于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自我调节。当然胡凯在学业上也丝毫不敢怠慢。胡凯表示:平时训练可能会耽误学习,但是学习是长期的事情,只要分配好精力就不会有冲突。从长远的角度看,学习和训练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年龄心理规律、遗传机制和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遗传因素为后期的心理能力的预计提供了可靠地选材依据。遗传因素是人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运动员也是不例外的
《发展心理学》《儿童少年年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不仅在机能、形态、素质等方面有其年龄发展的心理规律――如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的发展都具有年龄心理特点,如时间知觉(视觉、听觉、动觉的时间差)、空间知觉(时间判断)、反应时、操作思维、深度及远度知觉、综合反应等,而且儿童、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一般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为运动员心理选材特点评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为了培养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遗传因素的优势性再加上优越的早期训练,这就表明高起点和科学训练都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心理选材则是从高起点和遗传优势进行工作的。运动员心理选材的基本内容包括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等主要方面。
心理过程可认为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简称为情、意。而认识过程则是最基础的心理过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体验。人不仅仅认识事物,产生情感,还有达到一定的目的,因而自觉地采取行动作用于现实,这种行动就称为意志行动。在意志行动中,确定行为目的,下定行动决心,选择行动的方法,为克服困难制定计划等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就叫做意志过程。
1、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质有利于训练的进行和比赛的心态。人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很多心理过程的参与,而且还能表现出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运动员的个性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根据运动员成长过程的不同时期,还可把运动员心理选材分为:初选、复选、精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方法和评价标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注重专项心理特征指标的评定,以及测试结果的综合评定,以便选拔人材。
2、心理诊断
运动员的心理诊断是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对运动员在竞赛和运动训练等活动中的心理学行为进行比较和研究,从而评定出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心理状态与发展水平,并确保其正常和异常的程度和性质。这样有助于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身体状况、竞赛状态与训练状态进行全面的诊断和分析。同时,心理诊断也是运动员各种状态诊断中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3、对运动选材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心理特性的了解我们知道心理特征对运动训练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初级选材的时候一定要把心理因素作为选材的一项重要的指标,这样有利于教练员的运动计划的实施,良好的心态可以保证运动员有积极的心态从而保证运动员的训练状况,让运动员做到“我要练,而不是要我练”,而胡凯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他成绩优异训练积极,从而保证他在各项任务的实行和学习都能做的很好,运动员的心理选材是现代训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于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和多变,目前的测试的方法、手段还很难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非常准确和全面的诊断,因此,对运动员心理诊断一定要慎重。对诊断结果要经较长时间的认证,不能轻率定论。对运动员的心理诊断是为教练和运动员所服务的,要把诊断与心理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教练员的教育工作和训练相结合,以增加其获得成功的心理优势。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全文如下:
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独特性,影响因素也具有特殊性;只有对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才能全面客观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以,加强对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能够丰富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理论;加强对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够发现有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研究探讨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教育状况。福建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达18万,约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2,全国畲族人口的1/4。本文我们以福建闽东地区为例开展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简述
畲族作为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一个分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于2002年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以当地汉族中学生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研究方法,对福建省畲族聚居地蕉城区、福安市、罗源县的3所民族中学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1400多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汉族中学生总体水平低,SCL-90各因子分大多数比汉族中学生高,特别是抑郁和恐怖因子两项,显著偏高[1]。钱景彬于2003年为了了解畲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福建省宁德市84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畲族学生比例为45.43%,通过与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检出率明显偏高,畲族学生主要在恐怖、自责、身体等症状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曾长佑、梅少林、陈敏、李慧龙等于2006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畲族自治镇中学在读167名初一到初三年级畲族学生开展测查,结果显示,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因子得分均较高,排在首位的均是人际关系,其次是敌意或强迫。SCL-90部分因子得分高于中学生常模,且均高于1986年青年组常模[3]。
(二)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简述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关研究的基本状况是这样的:
1.家庭影响是主要方面。(1)2003年钱锦彬通过调查研究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认为影响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首先是家庭因素。畲族家庭大都经济落后,调查发现有88.14%的畲族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处于中下。家庭的贫困,使得孩子不能接受全程教育,很多畲族学生小学毕业后就回乡务农,这无形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其次因为父母文化素质较低,不懂得教育方法,不能较好地辅导孩子,使孩子的成长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2)2006年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关于家庭环境对畲族中学生心身症状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基本家庭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都不是十分突出。家庭经济状况对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4]。
2.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2003年钱锦彬的研究认为,畲族山村的学校,教学设备落后,师资薄弱,学生数少,而且学校分布分散,规模很小,大都是单班教学,甚至实行多种程度的复式教学。教师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以及自身思想因素的干扰,无法充分发挥教学热情。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3.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2003年钱锦彬的研究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竞争意识日趋增强,新旧价值体系逐渐更迭,现代文化对传统观念形成撞击,这些因素强烈冲击畲族百姓原有的价值观念,使得原本信息闭塞的畲族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此外,年龄增长,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情绪上的激烈浮动,生理上的骤然变化,造成了心理上的许多矛盾,这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畲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2014年我们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选取福建闽东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一所学校作为对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个测验设计了100个测验项目,包含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效度量表等八个内容量表。
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年级,共发出调查问卷466份,回收有效问卷459份,可信问卷为445份。其中男生218份,女生227份。调查结果显示:存在1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95人(男生46人,女生49人),占总数的21.35%;具有2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30人(男生16人,女生14人),占总数的6.7%;具有3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15人(男生10人,女生5人),占总数的3.4%;具有4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6人(男生3人,女生3人),占总数的1.3%;标准分达到65分以上而需要进行特别指导的1人,占0.2%。从调查结果来看,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与2003年钱景彬的调查数据“45.43%”相比,畲族中小学生目前存在某种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1.35%。这个结果与许多部门的权威调查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基本一致,说明福建闽东地区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属于严重的范围。
(二)畲族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原因
十多年来,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过去有很大改进,问题没有原来调查的那么严重。主要原因有:
1.畲族中小学学生就学环境得到很大改进。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偏僻农村(畲族学生大都生活学习在偏僻农村)学生数的急剧下降,因此农村的许多完小校、单人校等进行拆点并校,而且大都均往城镇搬迁。所以畲族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有明显改善。这为他们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日趋普及和不断深入。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和规定的国家级文件达到11份。其中国务院文件6份,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国家五年计划纲要2份,有关部委出台的专题性文件3份。尤其是2008年下发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和要求更为具体、明确、可操作。
例如纲要中提出:“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这些文件的实施,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府部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上不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也不断加大;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辅导室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增强。因此,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问到“是否需要专门针对畲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近40%的学生认为不需要。
(三)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
以闽东地区为例,虽然畲族中小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明显下降了,但是还是有21.35%的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焦虑、自卑自责、孤独倾向等。
1.学习依然是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虽然学校教育强调素质培养,但是学习结果仍然是学生衡量自身能力的主要指标,更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初中生和高中生,面对着中高和高考,压力很大。因此,由于学习压力引起心理焦虑仍然比较突出。比如,有的学生“一听说考试心里就紧张”,有的学生“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总是放心不下”,有的学生“夜里睡觉时总是想着明天的功课”等。
2.经济还是影响畲族学生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
少数民族民众很多在偏远的山区居住和生活,那里的经济状况十分落后。李辉等人(2004)通过调查,认为经济的贫困与现代化的冲击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根源。比如,就白族学生而言,经济水平较高的大理白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水平落后的维西县的白族学生。所以,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明显比国内常模低。畲族中小学生也存在类似的状况。
3.民族因素对畲族学生心理健康也产生一定影响。
虽然65%的畲族学生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没有差异”、35%的学生认为“民族性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没有影响”,但是54%的学生认为“民族性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并且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不足之处明显”,还有少部分学生因为自己是畲族而感到自卑。
4.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不足。
首先,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品质的研究几乎没有。各个民族有着各个民族自身优良的文化传统和良好的历史积淀,各个民族的学生也都有各个民族独特的优秀的心理品质。开展畲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始终关注这个特点。其次,从畲族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的研究少。从经济状况、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多;而从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性格等畲族自身特有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少。而后者恰恰可能是影响畲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第三,干预研究和衔接性研究少。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研究的报告几乎没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之间的畲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性研究是空白[6]。
1.关注畲族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在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流的指导思想的情况下,我们要研究畲族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品质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tinE.P.Seligman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过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仅关注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这种认识和作法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为不存在问题和问题的减少并不能代表心理就健康。心理健康不但是指心理问题的减少,而且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因素的增多。
所以,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将积极心理因素注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重点关注并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更多地挖掘学生的优势力量和建设学生的正面能量。比如畲族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首先要从积极的认知加工方面关心畲族学生,引导畲族学生积极地看待世界,例如自尊、希望、乐观、宽容、自我接纳、耐挫折等;其次要从积极的情绪体验方面关注畲族学生,培养畲族学生的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和幸福感等;第三要从积极的社会态度方面关爱畲族学生,形成畲族学生的仁慈、爱的能力、利他行为、社会凝聚力、社会责任感等。
2.注重畲族自身积极的因素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影响。
虽然经济条件、地域环境等影响着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探究这些影响因素,得出的基本都是消极的影响,这对于塑造畲族中小学生积极心态是不利的。可以从畲族自身具有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或民族性格等方面挖掘积极影响。比如,畲族基于祖先崇拜而形成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注重保持民族血缘延续性,历经几千年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性格耿介、向往自由、勇敢斗争、顽强反抗、勤劳俭朴、聪明睿智而又质朴淳厚的民族性格,对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定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对畲族学生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自己民族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时,勤劳俭朴、质朴淳厚、团结协作、忠诚勇敢等是学生普遍选择的,说明畲族学生认同自己民族的良好性格特征,我们可以挖掘并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干预活动。
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是突出的。比如,廖全明采用自编问卷对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105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结果发现:最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生为8.4%,需要解决学习困难问题的中小学生为36.6%,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为51.2%,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的学生为35.8%。畲族学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调查中54%的学生认为“需要专门针对畲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政府、学校和家庭,尤其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适应和满足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努力促进畲族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是:浅谈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关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全文如下: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和交往。学生要掌握这门语言就必须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
预习是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行为,教师要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并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预习方法。
1.先借助单词,再选用自己喜欢的一种读书方法读课文。
2.可以通过听录音,模仿其发音与语调。
3.将文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在课上向教师、同学请教。
4.从指导预习到独立预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和激发。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景、讲故事、小组接力竞赛、课本剧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我把学生分成A B C D 四组进行组接力比赛。例如:A: What are you donging ?B:We are preparing for the test.C:What are you doing ?D:We are preparing for the test.D: What are you donging ?C: We are preparing for the test.B: What are you doing ?A: We are preparing for the test.比赛结束后给各组评分。这样通过一组一组的练习,学生既感到能为小组得分感到自豪,又对所学的新句子熟练的表达出来而高兴。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拓宽了单位时间内学生活动的空间,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精神活力。具体形式有:个人学习、同桌协作、分组竞赛和分排竞赛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形象的表演,用丰富的表情、身体语言、手势、语调等去创设语言环境。根据小学生爱表演、善模仿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给学生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积极热情的进行用英语交流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听力及表演能力。
首先,课外作业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学以致用。对于高年级学生,可让其自制英语手抄报,自编英语小故事。其次,作业要分层次布置,鼓励学生课外多用英语交流,并阅读适合自己的英语课外读物。提倡学生建立摘抄本,摘抄课外自己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六年级的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逐渐增多,于是我经常给我的学生布置一些能够培养自主能力的作业,如英语手抄报、英文书写竞赛等,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我还让学生养成写英语积累本的好习惯。在积累本上,学生记录了自己喜欢的单词、句子、英语诗、英语笑话、英语谚语、英语新闻、英文歌曲等,图文并茂、知识面广泛。
语言知识的传授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目标。由于英语课堂教学自身的局限性,英语教学的成功更多地依靠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自我巩固而获得。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实践证明,不同阶段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同的,只要教师因材施教,并坚持把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成功就在眼前。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我认为要增强教育的效果,就要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入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强化特殊教育中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约束自己,而这些明文规定是否真的对小学生的行为能够加以规范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几十年来,尤其是课程改革的这些年中,是否需要思考,到底怎样进行养成教育才是真正的实现高效教育,特别是在特殊教育中,强化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强化;思考;养成教育;特殊教育
在小学阶段,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需要接受新鲜事物以及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期。在最早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虽然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是,行为规范纵然规定了要如何在日常中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也在用各种方法去约束和劝服学生,例如说理教育法,奖惩法以及榜样示范法,到底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中,是否能够做到。
在新课改之后,素质教育虽然占据整个教育的主体,但是应试教育却充斥着整个教育体系,学校、家庭与学生仍然将学习作为第一位的,只要学习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才是最有用的,至于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或者说都会慢慢顺其自然的。但是不可否认的出现了很多问题。
学生在上大学后,与人沟通困难,礼貌差,学习缺乏主动性等等,这无疑是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行为习惯,只单纯的追求学习成绩。当自己在社会中占有主动权的时候,已经不能掌控自己的行为习惯。
在孩子有意识的时候就应该树立自身的行为习惯。例如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在学校与老师主动打招呼,尊师重道的习惯是孩子进入学校第一要学会的,但是很多时候被忽视,这明显是与学校的风气有关系,良好的校风校纪是学生养成教育首要的。
礼貌用语也在减少。甚至在礼貌上有所偏差时,学生之间会大打出手,当教师在问责的时候,家长不允许自己家的孩子受委屈,不论教师怎样判断,双方家长都会与教师发生冲突。这使得学生在内心深处判断自己从来没有错,错误只有是别人的。即使犯了错误也不会主动承认的。
学习缺乏主动性。在调查中也发现,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作业的占据了三分之二,甚至有的学生必须在有教师的监督下才能更好的完成家庭作业,于是很多课后辅导班就随之出现,一些小学的课后辅导班就只是监督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这些行当的出现虽然是迎合家长的时间问题,但更多的是小学生自主性差,并且这些学生理所应当的认为是自己应该在课后班完成作业是正常的。在上大学后更是不能够自主学习,导致多数学生“挂科”。
当然,还有有关劳动卫生方面也是不能够独立的,小学生的个人卫生完全的依靠教师及家长,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中,个人卫生不能保持,每天让生活教师纠结于学生的个人卫生,有些学生甚至都已经到六年级也不能独立完成,虽然特殊群体与正常的家庭生活不同,但是也不能该独立的不独立,有些事情反而独立,例如破坏公物等。诚信节俭也是特殊教育群体的最大问题,小学生从小生活在自己独立的世界,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但是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天性,当做错了事情,不能够承担责任,大多
纵然是改善了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例如有些教育机构渗入了社会工作理念,但是不能够长期坚持,使得很多口号成了空口号,一般是理念比较新颖,但是结合各个教育机构的实际情况就成了摆设。
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理念要从个案工作的特征可以看到使用个案工作的条件:其一,是以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即以某个出现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为教育对象;其二,是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关系。即与某个出现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建立关系。
而这些对于特殊教育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显然是毋庸的,家庭的缺失使这种理念根本无法实行,考虑到实际情况,需要生活教师与教学的教师紧密结合,及时沟通,尤其是心理教师加以干预,从小学生行为表现特点,注重对行为规范教育序列化;从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注重对其行为规范教育内外化过程的研究;从小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对小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研究。使心理教师能够对特殊教育群体在学生中强化小学生的自理自立的能力。虽然也是渗入社会工作理念,可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在特殊教育群体中广泛使用,既可以形成传统的“助人自助”,也可以让学生真正“知行合一”。
相关
浏览量:13
下载量:0
时间:
新世纪的序幕已经缓缓拉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种种发展与变化纷至沓来,日新月异。怎样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在新的形势下做好科普工作这篇大文章,是每位科普工作者不容回避、必须直面的课题。能否把科普这篇文章做好、做大、做活、做深、做细,关键在于能否树立起大科普意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和科普实践能力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全球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而伴随科技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全球又已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增强中小学生科普实践能力,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素质青少年的有效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本文结合相关实例,分析中小学生科普意识的重要性,探究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和科普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实践;
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整体质量状况,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新的发展时期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1]。中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培养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助于我国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探究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及科普实践能力的途径措施。
1.1 应试教育的弊端决定了需要转变教育理念,着力开展科学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在此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形成了家长,教师过度注重学生学生成绩,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单一教育目标的教育局面,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抑制了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发展。随着应试教育的弊端的显露,国家着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公众科普教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着眼点和基本宗旨,涌现了一批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中小学生科普意识也日渐提高。
1.2 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及科普实践能力,是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保障,要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全面型人才,需要从中小学生做起。一方面这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众多成就,既源于国家科学先进的方针政策,也源于我国科技的进步及普及。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代社会,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来看,科普教育是促使科学技术得以有效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会促进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2]。英国较为重视科技发明创造,以蒸汽机为标志,英国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极大提升了欧洲的经济增长效率,使西方世界最快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作为我国邻国,日本早期处于闭塞孤立的状态,自“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科学知识,实现了国家的飞速发展,成为亚洲的重要经济体之一。我国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后,也积极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换来了经济的大腾飞,大发展,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种种发展经验表明,科普教育是提升国家经济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且必要的途径,科普教育具有突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1 学科教学中,注重科普知识的传授,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头示范作用
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及科普实践能力的提高,既要依托课外科普实践场所及活动,也要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科普知识,通过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类的学科案例设计,发挥这类学科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出发,设计出符合中小学生探究兴趣的物理科学实验及各类科技制作,以调动中小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中小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彩色影子”为案例,开展科普知识教育。首先,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形成的手影加以任意创作,然后提示学生思考影子的形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最后教师提出具有较强科普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一,影子有色彩吗?是否一定就是黑色?二,一个物体是否就只有一个影子?在抛出问题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及认知经验,对这两个问题加以思索,让学生自由讨论,并留出特定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实验仪器,进行彩色影子的演示,在演示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然后将学生加以分组,进行分组实验操作,在实践中验证自身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在实验完毕后,教师让每组学生进行实验结论的汇总,教师与学生一道,揭示彩色影子形成的原因。
3.2 学校要依托教师资源,创建科普实践平台
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及科普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借助自身教学资源优势,积极为中小学生打造科普知识宣传及科普实践的平台[3]。组建“科普实验班”及“科普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组织,点燃学生的科普知识研究热情。“科普实验班”与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要做到有机统一,既不占用专业课程时间,又要保持其连续性,可选在周末开课,在课程内容学习上,诸如平面镜成像、光的颜色、太阳能利用、光谱等都可以作为科普重点内容加以研究,在科技制作上,可以相应的进行万花筒、太阳能风车、魔盒、潜望镜等方面的实践操作。
学校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教师开展科普案例的研究制定及科普教具的制作工作,以有效配合学科教学及科普教学的实施。
3.3 联合相关单位,开辟中小学生科普实践基地
我国自实施“科教兴国”及“科学发展观”战略以来,颁布实施了《科普法》,并加大了科普公共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组建起了覆盖范围广泛的科普单位组织体系,各种科普馆所遍布全国各地区[4]。学校可以联合这类科普单位,开展一系列的科普实践活动,开辟出中小学生科普实践基地。
例如,南宁市的众多中小学联合了广西科技馆,在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共同开展实施了一些科普实践活动,诸如“物理科技展”、“科普大探险”、“玩转科学”等形式多样的科普实践活动,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参与,在取得了良好社会评价的同时,又形成了充足的科普案例,能够为学校科普教育所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3.4 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科普机构组织要切实发挥科普教育的重要作用
科普馆所,诸如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科技活动中心等,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普教育作用,一方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普知识读物和科普产品展览,做好科普知识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建设,为中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相关实验创造条件[5]。
山东省科技馆注重强化自身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包含物理、地理、海洋、材料、能源等多方面学科内容的科普展品,还着重强化了青少年科技产品制作、科普产品展示交流等方面的功能,在科普工艺活动组织开展上也卓有成效,取得了较好的科普教育效果,成为科普馆所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的典型范例。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发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更加凸显出自身重要性,在此形势下,国家、教师、学校、科普单位都要重视科普教育的重要地位,通过完善科普知识宣传及实践渠道,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科普意识和科普实践能力,以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相关文章:
5.中国科协多管齐下科普“中国梦”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