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宫崎骏动画的艺术特色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摘要:本文以造型的集中性、形象的多样性、风格的写实性、色彩的独特性为四大理论视角,对水彩画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论述。对于水彩画创作与学习,可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水彩画;特色;造型;形象;风格;色彩
水彩画是西方绘画品种的重要一种,传入我国以后,已成为我国画坛中的一朵奇葩。分析、研究、把握水彩画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对于水彩画的创作与学习,也无论是在理论启示上还是在艺术实践上,不仅大有裨益,而且十分必要。为此本文试就水彩画的艺术特色这一重要艺术命题发表几点肤浅之见,以与同行共同讨论、共同切磋、共同提高。
具体而言,水彩画的艺术特色可分为以下四大层面予以解读—
A.造型的集中性
水彩画同中外所有的绘画艺术一样,都是造型艺术,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水彩画更加强调造型的集中性,这种集中性,又具体通过以下几大手法来体现:
其一是以平面显立体。水彩画同所有的绘画一样,都是平面(二维空间)造型艺术,但它并不是孤立呆板、单调僵化的平面艺术,而是以平面显立体的艺术,即以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的艺术。绘画作品只有长与宽,而没有高,只能从正面通过视角进行观赏。这的确是绘画艺术之短,但作为水彩画,却可以扬长避短,甚至以短见长,即通过观赏者的第一视觉印象的联想与想像,获得最大的艺术信息量,创造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立体空间,获得审美的极致。
其二是以瞬间显永恒。水彩画选取的是瞬间的物象,但却以这瞬间的物象显示了人物或事物的永恒。狄德罗说:“画家的笔只有一个顷刻:他不能同时画两个顷刻,也不能同时画两个动作。”①莱辛也说:“绘画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后都可以从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②因此,水彩画选择的瞬间形象,应当是事物发展与人的感觉的顶点,因为顶点就意味着止境。莱辛认为: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再朝远处去看,想像也就会停止了。水彩画画出这人世间的瞬间物象,它又被圈定下来,显示出人世间事物的永恒。
其三是以静止显动态。水彩画是静止的艺术,但它却通过静止的画面表现动态性特征。例如大海的波涛在画面上是静止的,但它却显示出动态的汹涌之姿;蓝天上的白云也是静止的,它也显示出不断飘动的意象。
由此可见,水彩画正是通过以平面显立体、以瞬间显永恒、以静止显动态的辨证统一的艺术手法,来实现它的集中性的。
B.形象的多样性
水彩画的绘画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既有人物形象,又有动物形象,还有景物形象、器物(静物)形象,具体可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动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壁画、年画、儿童画等各种形式。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形象之中,还饱含着画家深刻的思想与深厚的情感。也就是说,水彩画的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也是形与意的有机统一。例如一幅蓝天大海的风景水彩画,其形象是碧海、蓝天、白云、海鸥、帆船等等,而在这些形象的背后,又透出画家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与渴望飞向更广阔的天地的向往之心和理想之趣。
由此可见,水彩画的形象,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既表现在物象本身的多样性,又表现在物象之外的多样性,即所谓“象外之象”、“画外之画”。用我国传统的绘画理论而言,就是“诗中有画,画外有诗”。
因此,水彩画的学习与创作,都要仔细品味、认真揣摩、全面把握由形象性所形成的这种“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画外之蕴”。
C.风格的写实性
水彩画作为西方绘画的品种,属于写实主义范畴。从美学原则与艺术精神的视角考量,它是受西方传统美学原则与传统艺术精神所制约的。正如当代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所概括的那样:“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是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我们从中西美学史上可以发现,‘模仿说’是古希腊美学的普遍原则,亚里士多德以模仿的基础建立起的《诗学》体系,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而‘表现说’则成为中国先秦美学的核心,‘言志’、‘缘情’是我国诗论重视表现的最早见解,在情与理的统一中,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作为最高境界。”③
作为写实主义风格的水彩画,主要通过明暗处理与焦点透视来得以具体体现。通过光影与明暗的不同,通过近大远小成比例的焦点透视法,来加强其真实感。
D.色彩的独特性
水彩画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它色彩的独特性上。正如马克思所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④水彩一的灵魂是水彩,它是用胶水和颜料等调制而成的,作画时用水溶解于纸上,利用画板的白地与水分互相渗透等条件,表现出透明感,具有轻快、湿润等特殊效果。既不同于油画的油质色彩,也不同于水粉画的用水调合的方法。一言以蔽之,水彩画色彩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具有“水彩味”。
注释:
①②转引陈兆金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第321页,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7版。
③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3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论文关键词:自然诗人传统创新简约深邃
论文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自然诗人?也是美国人民最喜爱并引以为自豪的少数几位美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从传统中创新?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意是其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自然诗人。他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1924年的《新罕布什尔》、1931年的《诗歌选集》、1937年的《又一片牧场》和1943年的《一棵作证的树》。他多次被美国的大学和学院授予荣誉学衔?获美国政府授予的荣誉勋章?并应邀在肯尼迪总统就职仪式上朗诵自己的诗作。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受此殊荣的诗人。他能享有如此盛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美国人对战争生活已经深恶痛绝。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森林、树木、河流都是他诗歌中常出现的原型?这种宁静、惬意的生活正是每个美国人所向往的。其次?他的诗歌使用大量的口语化语言?甚至连小学生都可以诵读。他的诗歌通过简单的文字来表达深邃的道理?使人们读完深受启迪。所以?弗罗斯特的诗歌被誉为是“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Ell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诗篇?《雪夜林边驻足》《修墙》《没有选择的路》等。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得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从传统中创新?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邃的含义?是其诗歌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1传统中创新
弗罗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在传统中创新是弗罗斯特诗歌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弗罗斯特常常被人称为过渡性的诗人?这是由于他处于“传统”和“现代”的边沿之间。在诗歌的韵律和形式上?他没有标新立异?而是采用传统的四行诗体的各种变体及无韵体。但他在传统中超越了传统?确立了自己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含蓄隽永?把朴素随和、鲜活自然又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英格兰口语融入到传统的扬抑格律之中?完美地运用了戏剧独白和对话。就其内容而言?弗罗斯特的诗歌同样充满新意?他全心致力于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以乡土气息表现普遍的社会现象。
弗罗斯特曾经对采访他的记者卡尔·威尔莫尔说?“我听到我所写的所有东西。对我来说?所有的诗歌首先是种声音。”12o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他强调音与义的和谐统一?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意义的声音”(Soundofsense)这一概念?构成他的诗歌美学核心。弗罗斯特十分注重语言的自然节奏和诗句的音乐效果以及音与义之问的联系。在这方面《雪夜林边驻足》尤值一提。
《雪夜林边驻足》讲述了诗人被美景陶醉?而想放弃人生的旅程。然而?出于对生活不可推卸的责任?诗人继续前行。诗歌中的sleep有着不同的含义?第一个表示人生的旅途中短暂的休息?最后一个则表示死亡。大量使用辅音<p>也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为了给人一种放松的快感。“sweep”一词既有声音的意象也有听觉的意象。当读到“theotheronlysound’sthesweepofeasywindanddownyflake”两行时?读者的耳朵似乎听到北风的呼啸声?眼前也仿佛看见雪花飞扬的景象。“easy”给人以轻柔的感觉。
2简约中见深意
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可谓平淡无奇?即使是未受过多少教育的人也能读懂。然而?他的诗歌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与他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是分不开的。他诗歌中运用的比喻和象征与美国新英格兰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他是想处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更加冷静、更加清楚地观察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所以?弗罗斯特的诗是颇有深度的。他不仅了解自然?也了解社会?只不过是用极为朴实、明白的语言和比喻与象征等手法?把对于社会、人生的见解溶于其所写的自然景物中。也正是因为他诗歌中那种朴实、明白的语言和比喻与象征等艺术手法?掩藏了复杂的思想和赋予诗歌的广博的内涵与深刻的哲理。例如?在表现人生的两难境地方面?《没有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就更加明确?寓意更为深刻。在此诗中?诗人一开始便遇到了难题?两条路摆在面前?到底该走哪一条呢?他站在路口思考良久?最后踏上了那条“绿草如茵?鲜见足迹的路?还企望来日在走另一条。”_3o这首诗歌表面上看来是诗人选择前行的道路?实际上却是指人生之路。在人生漫漫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难题——在选择另一条道路时就必须牺牲这一条?而这个选择将会影响你一生。
象征手法的运用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比比皆是。在《雪夜林边驻》一诗中?树林象征着整个自然界?树林的主人和村庄则代表着人类的社会和生活。小马表面上代表着动物界?实际则象征着一种生活?一种不能理解人类对于美的追求的生活。因此?诗中个人的矛盾便具有普遍的意义了。
读弗罗斯特的诗可谓是一种享受?那是因为他的诗歌遵循着“开始于快乐?结束于智慧”的美学原则。《修墙》正是这样的典型。这里的墙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具体的墙?而是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里。那堵“墙”象征阻断人类沟通和理解的障碍?“墙”亦可象征人与人之问互相猜疑、冷漠甚至敌意?又可象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首诗表面写的是“修墙”?但实际上却是关于“拆墙”的。在诗歌的一开始作者并没有直接提倡应该拆墙?而是用It来做形式主语?说它不喜欢墙?这是一种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力量。“HeisallpineandIat-nappleorchard”再一次表明了作者劝邻居没有必要再一次修墙?因为他们之间的这道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这里作者代表了“apple”?苹果在圣经中是智慧的象征?而邻居则代表“pine”。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也有融合的意思?进一步说明了人们之间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诗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不应有一道“墙”?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如果人与人之间坦诚相见?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平等互惠?那么“墙”则是多余的。由此?整首诗则寓意深刻?人与人、国与国应相互尊重?和睦共处?诗人对未来的希冀?人间友谊之花常开不谢。
弗洛斯特把生活和诗歌紧密结合?以自然主义视角反映的凡人小事?既有地方特色?又折射出普遍真理的光芒。寓意丰富、深邃?超越了时空界限?赋予有限的空间以永恒的魅力?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的诠释和思索。弗罗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其中数十首已成为美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在传统中创新、简单中见深刻正是弗罗斯特诗歌艺术的一个基本特色。他始终追求一种“开始于快乐?结束于智慧”的美学原则?寓深刻的哲理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现其主题——人类的孤独、恐惧和渺小?进而揭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关系。
浏览量:1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李清照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具有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易安体”。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李清照词“易安体”的艺术特色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李清照的词在艺术上具有强烈的形象性,感情真挚细腻,因而在词坛上被口碑相传为"独树一帜"(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由于李清照的词前期主要写少女闺情,后期写国破、家亡、丧夫、漂泊的悲凉,所以前期的词在艺术上表现的是无忧无虑、清新快乐的基调,后期的词表现了凄婉沉郁的情感。在写作上的艺术特色则表现为强烈的形象性,富有音韵美,善用白描、借用,善于锤炼词句。
关键词:李清照 清新健康 凄婉沉郁 形象性 音韵美 白描
李清照,号易安,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的词反映着她的坎坷的一生:前期反映少女时期的快乐幸福,清新明快;后期反映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忧愁痛苦,凄婉沉郁。在写作上具有强烈的形象性,通过白描手法来写景抒情,高度锤炼词句,讲究韵律使其词凄婉沉郁。
李清照词在写作上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强烈的形象性。李清照的词具有强烈的形象性。用生动的意象进行比喻突出形象性。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最后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黄花又称菊花,在古人心目中象征高洁。在这里,词人自比黄花,赋予黄花以人的形象,使黄花与词人形成共鸣?从而达到词人描写思妇的那种憔悴的神态和忧郁的心理,其形象无以伦比,以菊花比人,更衬托出人的灵魂的美丽。词人将自己融入黄花的形象中,除以它的优雅来形容词人的资质,有一种黄花在秋风中越开越盛,凌风傲霜的品质,象征词人的高洁。陈祖美在《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中,指出此词最后两句曾有论者解释为:李清照是在借咏花发泄自己才能被埋没和对社会的不平。
(二)借用出新意。善于借用,这也是李清照词的一大特色。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化用了唐韩偓《懒起》的诗意。韩诗云:"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词中一句"海棠依旧"胜过"海棠花在否",简洁明了,道出了作者的迫切心情。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中"人比黄花瘦"与秦观的《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的"人与绿杨俱瘦"相类似。可能李清照的词是从秦观词中脱胎出来的,但青出于蓝,后来居上。因为用黄花来比人的瘦,把人的状态、神情形象地展示出来了。这一句之所以赢得历来读者的赞赏,并非偶然。李词的借用,不仅借用同一时代的词作,还借用了《诗经》,化用了《诗经鄘风柏舟.》的"忧心悄悄"等等的句意,极言忧愁之深。总的来说词人借用他人的作品,使之加以提炼,达到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境界!
(三)遵循音韵规律,具有音韵美。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指出"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她的理论,她善于运用双声叠韵来增强词的表达情感和声韵美。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起句十四叠字,分别属于唇音、舌音和齿音,词人将它们重叠的连在一起,轻重相间,抑扬起伏,从听觉上造成凄清寂寞的气氛,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强烈的孤独感,将修辞美与声韵的音乐美极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表达深刻的意蕴。
(四)以乐景衬托哀情,倍感凄切。李清照常以乐景衬托哀情,有助于渲染哀情之悲。李清照的后期的词,大多是写愁,她不仅选择一些衰败的景物来写,有时也选择了一些欢快美丽的景物来写,以此衬托心中的愁苦。如《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上片是词人南渡前宁静幸福生活的前景,也是她少女时代欢快愉悦心情的写照。④那时每当雪花飞絮,梅吐清芬,她便以应时香梅作饰物插在自己的秀发上,那是多么令人陶醉的情景!下片指国破后的晚年境况。作者写乐景不是为了写乐,而是为反衬下片的伤感。现在漂泊天涯,风烛残年,这是以梅喻人,既写人,也写梅。更何况"晚来风势",梅花的芳颜已是惨不忍睹了。其实这又是写她惨不忍睹的晚年生活的写照。
(五)善于锤炼字句;善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诗有诗眼,词也不例外。一首词中,一个字,一个句写得好也能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使词更凝练。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胡仔《招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绿肥红瘦',此语其新"。历来人们也都认为是个警句。一个"肥"字,真实的把经雨洗后绿叶滋润滑嫩的状态,色泽鲜明地显示出来了。一个"瘦"字,却十分形象地活现出经风雨后那凋零、枯槁的花枝容貌。"肥"与"瘦"字,通常是用来形容动物的,而作者却移用于花木,又恰到好处,赋予了花木动物的灵性。又如《武陵春》(风往沉香花已尽)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后主的《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水之多比愁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以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词人用一个"载"字,把无形的愁量化、具体化,使愁具有了重量且船也载不动,既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
总之,无论是清新明快还是沉郁凄婉,李清照的词在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以独特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李清照自己的风格--易安体。她的词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极富形象性。她在借用中出新奇,在韵律中创新,在锤炼语言中点石成金。她驾驭语言的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把她内心的多愁善感,喜怒哀乐准确形象地表现出来,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
[2]郑孟彤.唐诗宋词赏析[M]广东人民出版社
[3]沈祖棻.宋词赏析[M]北京出版社
[4]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宫崎骏一贯追求画面的纯洁、美好,色调上的淡雅、清新。除了和要表达的主题相扣合之外,也受到日本民族色彩观的影响。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宫崎骏经典动画电影中的少女形象研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
宫崎骏经典动画电影中的少女形象研究
1922年法国影评家艾利?福尔预言说:“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哥呀的激情、米开朗琪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的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在当下,最能够实现其预言的动画大师莫过于日本的宫崎骏。
而宫崎骏的经典动画作品中又以其塑造的少女形象最具代表性,故本文将以宫崎骏的经典动画作品《猫的报恩》和《魔女宅急便》中的少女形象为例,与同时代著名动画作品中的少女形象进行比较。
在宫崎骏的动画作品之前,日本动画电影中的少女形象大多是将少女的体态朝成年人方向靠拢,所谓的典型的“美少女”,年龄在12岁上下,但身材却已然发育成熟,丰乳肥臀、性感妩媚。拥有这样的身材既是女性对自己的幻想也是男性对异性的幻想,不论男女都得到了感官上的刺激从而浮想联翩。而“宫式少女”却绝非如此,她们身体看似单薄但很健康,单纯朴素绝不妖艳,没有性感火辣的身材和光鲜时髦的打扮,在《猫的报恩》中,小春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普通的扎着两个辫子的少女,就是一个稀疏平常的邻家女孩,常见的马尾辫、普通的T恤短裤,也没有华丽的高跟鞋和大得出奇的眉眼,一如所有12岁的女孩子,是不会使观众产生性幻想的,这与很多流行的“新日本动画”中的女孩形象截然不同。《魔女宅急便》中的魔女琪琪也是如此,她的造型甚至是更简单的戴发箍的短发造型,但是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多了一把扫帚和魔女袍。
这样干净的女性动画形象的确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这难道就能说明宫崎骏是一名女性主义者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天天大鱼大肉难免会觉得荤腻,如果能够吃些清爽的素菜,自然会让食客们感觉精神振奋。从调节视觉疲劳的角度出发,“宫式少女”起到了素菜的效果。如拉康的“镜像理论”所展现的那样,小春、琪琪这种普通的少女形象更容易引起普通观众们的共鸣,人们会很期待这样看似单纯、普通的小女孩最终会怎样,期待着自己能够跟这样其貌不扬的女孩一样成功。由此,也就渐渐地塑造了一系列有宫崎骏风格的“梦幻少女”造型。
在宫崎骏之前的日本动画电影中,若是以少女为主角,那其形象大多是有特异功能或使命的,而且大多有“奇遇”,比如说《美少女战士》、《魔卡少女樱》等。而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却与此不同,就算是同样有魔女身份的琪琪,也没有过分强调其特异功能和使命,而是更加侧重和突出其自身的成长历程,这与之前的少女成长历程有很大的不同。
《猫的报恩》中的小春通过经历自我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从而或者克服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或者消除自身当下的迷惘状态,从而达成个人的成长。相对于生理上的成长而言,这里的成长更偏向于女主角在心理方面的成长:认识自我,坚持自我是这一类型女主角自我成长的核心。小春起初是一个没有自我的女孩子,她生活慵懒,经常上课迟到,被同学笑话;她过着糊涂、浑浑噩噩的日子,倒垃圾的时候因为看暗恋的男生而摔到垃圾堆里;她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用”。
在偶然的情况下,小春救了猫王国的月牙王子,为此,猫国王一定要报答小春,直至要娶小春做猫王妃。猫王国生活着的都是“没有自我”的人,正是小春失去自我的个性给了猫国王以可乘之机。因此,当小春来猫咪事务所寻求猫男爵的帮助时,猫男爵给她的忠告是“做你自己”。在被带到猫王国之后,小春一旦萌生“做猫也不错”的想法,她变成猫的程度就会加深一步。
后来,在猫男爵、小雪、胖胖等的帮助下,小春终于找到了自我。经历猫王国的遭遇、重新回到生活中的小春变得守时、懂事、坚定、成熟、有自己的主见,显然,她已经找到了自我。虽然有评论者批评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过于拖沓,而结尾又显得过于仓促,但是,影片中小春的个人成长还是观众有目共睹的。
《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在13岁时离开家,去找寻一座可以独立生活的城市以完成魔女的修行。但是她到达的海边城市却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热情,琪琪遇到了一系列的不顺。不过,面对不顺,琪琪选择的是坚持。在面包店老板娘的帮助下,奇奇寻得了住处,并得以开始进行快递工作。她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作为一个魔女,琪琪从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能骑着扫帚飞行,她一直觉得这是天生的,可是可怕的事情却发生了,她突然不能飞了。
在森林女孩的安慰下,琪琪在救好朋友蜻蜓时终于又飞了起来。在这一“不知道为什么可以飞行─失去飞行能力─知道为什么可以飞行,并重新拥有飞行能力”的过程中,琪琪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在琪琪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她的坚强和勇敢,她就是闪光的天使。有人说,宫崎骏有女孩情结,这话不假,他的每一部片子几乎都是女孩为主角,从《风之谷》到前几年的《哈尔的移动城堡》,每个故事都是有关女孩的。而这一部是同样的,以纯真无邪的女孩为主角,唱出了一首“关于飞行的挽歌”(科幻世界画刊语)。这篇故事以后的女孩都不再能飞行,是他那童话般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的女孩们的终结。
宫崎骏一贯追求画面的纯洁、美好,色调上的淡雅、清新。除了和要表达的主题相扣合之外,也受到日本民族色彩观的影响。受到这一色彩观的影响,宫崎骏崇尚自然事物和植物生命的原色,崇尚水的清纯无色,画面呈现上以青色为主色调,这直接成就了其动画作品的淡雅、朴素之美。除了色彩上的淡雅朴素,宫崎骏动画的线条也是简单的,无论是其人物角色,还是背景环境,都是用很简练的笔划勾勒出来;单看构成,宫崎骏作品中画面的线条简单。
因此,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少女形象也符合清新自然的美学风格。不仅造型简单、淳朴,就连身上穿的衣服和戴的首饰也是一如邻家女孩般的普通,给人以亲近的感觉,而且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少女身上不会出现过于复杂、过于艳俗的色彩,她们身上的色彩往往是明朗、简单的,与构成画面的其他要素是和谐、统一的,符合其清新自然的美学风格。受日本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宫崎骏绘画手法上的简约无疑是受到了日本传统绘画的影响,“日本传统绘画讲究用极其简练的一条线、一抹影、一块墨表现景物的生命感获和大自然的神气,其特点就是以简约的笔墨和简明的构图表现物象的神韵。这也是常常说到的‘不全之全’的表现手法,即以‘不全表现’‘全’”,宫崎骏以简约的画面特色造就了独特的清新自然的美学风格。
宫崎骏经典动画电影中的突出的少女形象有很多,而且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仅选择其作品中较为典型的成长型少女形象《猫的报恩》中的小春和《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为例,与其同时代的动画电影中的少女形象做简要的比较,以期探究出宫崎骏经典动画作品中少女形象的特质。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少女形象在造型上打破了“丰乳肥臀”、成熟的“美少女”造型。在成长历程上也有其独特性,没有过多的特异功能效果的突出,而是强调少女自我成长的过程。在美学风格上,也有一定的突破,没有日本动画电影寻常的华丽风格,而是突出清新自然的美学风格,没有过分的跳出生活,显得更为自然,更易为人们所接纳、认同。宫崎骏经典动画作品中的少女形象还有很多可以进行研究,本文仅简要地就以上三点做了比较研究,以期探究出宫崎骏经典动画作品中少女形象的一些特质,以待更深入的研究。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常德丝弦音乐具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在传统的常德丝弦音乐中,有300多首曲调,大部分取材于历史故事。它分为曲牌体、板腔体、混合体三种。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析常德丝弦的语言特色与演唱艺术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浅析常德丝弦的语言特色与演唱艺术
常德市个风景优美,有着深厚文化的城市。常德丝弦是这个城市中一朵艳丽的牡丹。它的表演形式独特而且有魅力,用方言演唱且带有肢体表演,故事丰富多彩且有寓意,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常德丝弦产生的环境
常德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古至今,也是名人雅士荟萃之地,因此得“人文渊薮”“文物之邦”的美誉。地方文化也一直受到文艺巨匠们的影响和培育。著名诗人屈原、王安石、陆游、袁宏道等人曾在这里留下不少传世之作,也为常德文化添加了绚丽的色彩,使本地歌舞习俗升到更高的档次。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早期的常德丝弦形象,自《桃花源记》之后,又有许多文人志士到桃花源进行采风,并为此写了很多的文章,风格多近于常德丝弦的唱词。
宋元时期,文化活动的丰富也使得众多的歌女来演唱常德丝弦,许多商人文人来常德经商或路过,都会欣赏一些丝弦曲子。元末时期社会战乱,也有许多的外地人到常德长期居住,而很多常德人也因社会关系的改变除外谋生,这样的人员交替以及上层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使得常德丝弦广泛流传开来。
面对各种各样的改变,常德丝弦便逐渐成为了一个特色的曲种,它的表演形式多以说唱为主,并采用诸宫调等的音乐格式,进行创新,并且常德丝弦用方言进行演唱。
(二)常德丝弦的分类
常德丝弦音乐具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在传统的常德丝弦音乐中,有300多首曲调,大部分取材于历史故事。它分为曲牌体、板腔体、混合体三种。
曲牌体,是常德丝弦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丝弦艺人又习惯性的称它为牌子丝弦。牌子丝弦通过连接各种有完整而且独立内容的曲牌来表现出一个套曲体音乐,它必须反映一个共同的主题。在收集的曲调当中,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演唱技巧以及不同的表演风格等。
板腔体。作为常德丝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板腔体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因不受曲调的限制所以具备了戏曲音乐的特点。丝弦艺人往往将其称为板子丝弦。板子丝弦包括“老路”和“川路”两种声腔。据常德丝弦艺人的介绍了解,“老路”就是指由常德及其他一些地方的民间音乐逐渐演变而成,而“川路”则是带有四川一带地方音乐风格的演唱表演形式。“老路”在演唱的时候大都深沉浑厚,而“川路’则比较明朗,二者在感情的表达上有明显的对比。
混合体。在常德丝弦音乐的进步过程中,混合体出现得相对较晚。混合体是指既有牌子丝线的出现,又有板子丝弦的结合。在有些常德丝弦的曲目中,还会出现“老路“和”川路“结合,这些我们都称之为混合体。混合体多适用于篇幅较长、感情多样化的音乐中。
在常德丝弦音乐中,总的来说就是牌子丝弦、板子丝弦以及混合丝弦三种,这三种腔体构成了常德丝弦完整的结构、多样的形式以及丰富的体裁。
(一)发音特点
常德丝弦的发音就是常德方言的发音,其实,常德方言接近于普通话不过,常德话没有zh ch sh与zi ci si之分,如:普通话“你知不知道”常德话则是“你zi不zi“道”普通话“你吃饭了吗”常德话则是“你ci饭了吗”普通话“你是学生吗”常德话则是“你si学生吗”。
(二)语言的十三辙及辙韵转化
传统声乐艺术演唱的归韵或收音是根据“十三辙”来进行的。常德丝弦运用常德方言的十三辙来演唱在发音过程中,还出现一些韵辙转化的现象,如:普通话ie韵(乜斜辙)中声母为j、q、x的团音宇,在常德话中变韵易辙,凡介母为ǜ的撮口呼”团音字,如觉(jue)、却(que)、学(xue)在常德话里分别读“juo”、“quo”、“xuo”,均归uo韵(波罗辙)。普通话u韵(姑苏辙)中,凡声母为zh、ch、sh、r的,均化“合口呼”为“撮口呼”,归西奇辙ǚ韵,例如“朱”、“书”、“八”等。普通话中的e、o韵(梭波辙),在常德话中存在着e、o互易。o韵中,声母为b、m的原入声宇,如“伯”,读成e韵。普通话的ai韵(怀来辙),声母为b、p、m、s的部分字(主要为原入声字),在常德话中归e韵(波罗辙),例如“白”、“百”均读“be”,“拍”读“pe”,“脉”读“me”,“摘”读“ze’!等。普通话ei韵(灰堆辙)中个别原入声字,如“北”、“黑”归e韵(波罗辙),分别读“be”、“he”。普通话u韵(姑苏辙),声母为t、l、d的字在常德中归ou韵(收侯辙),例如“图”、“路”、“突”,分别读“tou”、“Iou”、“tou”。
常德方言除十三道大辙外,还有两道“儿化韵”的小辙:小寒山儿辙,小庚新儿辙。
(三)语言的平仄与押韵
常德丝弦的唱词还要求讲究平仄。平仄是字的声调,汉语语音的声调分为四声:阴声、阳声、上声、去声,四声可以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在唱词中,平声仄声交错穿插使用,可以使声调变化多样,避免单调沉闷,平仄谐和。运用得当,能够使唱词的音调铿锵,抑扬顿挫,起伏有致,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对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常德丝弦的唱词原则上是上仄下平,因为平声是一个音的延长,把它放到韵脚上,便于行腔,具有稳定性;仄声短暂急促,不能拉长,可以推动音乐的继续发展。
常德丝弦唱词的合辙押韵,就是按照常德方言十三辙和两道小辙,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每句或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上,使之落音一致。 常德丝弦的语言特点是其音乐旋律的基础,也是它魅力的源泉所在。对常德丝弦语言特点的认识,有利于它的继承发展,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使其继续活跃于舞台。
(一)方言演唱与表演形式
常德丝弦是用方言进行演唱,而常德方言又近似于普通话,所以,常德丝弦的观众几乎没有地域之分。南方人能听懂常德丝弦,北方人也可以听懂常德丝弦。常德丝弦的唱词多取于民间故事,通俗易懂,又富有韵味,它注重演唱中的神韵与表演,给观众亲切的感觉,又有很深刻明了的寓意。在常德丝弦中,常常用到口语化的词语,如:“伊儿呦”,比如常德丝弦《常德是个好地方》这首曲子中,唱词“常德是个好地方啊,伊儿呦,伊儿呦。”还有很多曲子中,均会用到这些口语,它让常德丝弦的演唱更加有韵味。
常德丝弦在最初的时候,演唱方式多是坐唱形式,就是演员坐着进行演唱。这样的演唱形式中,演唱者一般为6个人,分别扮演生、旦、净、丑等不同角色,演员在演唱中,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现自己所演的人物,其中,有的是一人饰一个角色。但是,通常在剧中人物较多的时候,演员要一人分饰多个角色,既要表现剧中的人物,又要以说唱者得身份进行阐述。
(二)常德丝弦韵味的表现
在丝弦唱腔的伴奏中,常有托腔、裹腔、衬腔、垫腔和加花等五种基本方法。托腔,即伴奏旋律与唱腔相同,仅在某些地方作变化,用比较固定的节奏型来衬托,以突出唱腔。裹腔,即伴奏旋律基本上与唱腔相同,但在某些地方要求在唱腔旋律的基础上做加花处理,达到二者水乳交融的程度。衬腔,要求伴奏衬出唱腔的神韵,既丰富多彩,又不喧宾夺主,伴奏与唱腔若即若离。垫腔,在曲调的某些停顿或演唱的气口处,用伴奏音乐垫上,起承上启下,连贯唱腔的作用。加花伴奏,是一种常用手法。在托腔过程中,伴奏常用邻音、经过音等音来修饰、加花,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三)常德丝弦演唱的特点
在常德丝弦的演唱中,多采用叙事、抒情以及叙事与抒情并用的手法,这主要是因为常德丝弦的唱词多以民间故事为主,叙事有助于将整个故事连贯有序地进行演唱,而抒情则能使整个故事丰富多彩,能让观众跟随演唱者进入到歌曲的情景中去,了解故事,从而更加喜爱丝弦的演唱。
常德丝弦是人类的财富,是人类的一份骄傲,也是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随着流行音乐的鼎盛,一般的年轻人却很少去了解常德丝弦,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我们再不将这份美好的民间音乐进行推广,它就会慢慢地被人们所淡忘。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在跟随社会脚步的同时,更有责任和义务将好的传统和事物进行流传,为了常德丝弦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象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述沙湾鱼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流行于广州番禺区沙湾古镇的沙湾鱼灯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之夜,由乡中儿童肩扛手提,在古街古巷间列队巡游,兴高采烈之余亦甚为热闹,渐渐成为一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探究沙湾鱼灯,对普及鱼灯文化,进一步了解沙湾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而更好地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沙湾鱼灯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最初起源于大户人家门口的大型灯笼。灯笼上写有祠堂名或该户人家的姓氏,并绘有工细书画及传统工艺纹样。
古沙湾河网交错,村民临水而居,人们对“鱼”有着独特的感情。居住在此的人们经常下河捕鱼捞虾,渔民把扎作灯笼的技艺运用到捕虾所用的虾笼上,沙湾渔民的小孩利用编织虾笼所剩的竹篾编织成鱼形小灯,这便是鱼灯的雏形。后来,鱼灯发展为手提灯,因取“吉庆有余”的谐音,而被沙湾人称之为“鱼灯”。鱼灯制成鳌鱼、金鱼、鲤鱼、白兔、批皮橙等各种形状,寓意为“百般生利”,表达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吉庆有余的美好愿望。
每逢正月初一或八月十五等传统节庆,沙湾人便会扎做出各种形状的鱼灯,作为孩子们的节日娱乐玩具。众多买鱼灯回家的行人形成断断续续的鱼灯队伍,仿若巡游一般,后来就逐渐演变成鱼灯巡游的习俗。
沙湾鱼灯扎作是沙湾一项普遍的民间技艺,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通晓鱼灯扎作技艺,目前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他们大多自幼在沙湾长大。年轻时跟随父辈们学习鱼灯制作技艺,精通各种传统造型鱼灯制作,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他们勇于挑战自己,大胆创新,将现代科技融入鱼灯制作,将灯体内的蜡烛改为电管,将鱼灯由小型变成大型,由静态变得动感,代表作有《鱼跃》《奔月》《“鱼”乐升平》等。
近年来沙湾镇成立“沙湾鱼灯协会”,会员由镇内鱼灯扎作艺人、民间文化艺术工作者和学校师生等组成,旨在普及和推广鱼灯文化。沙湾镇以镇文体中心及周边小学等学校为阵地,从小学开始普及鱼灯文化及制作技艺。2011年以来,沙湾镇每年举办一次鱼灯制作大赛,三年来共收到镇内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制作的作品逾千件。
鱼灯是汉族民俗舞蹈的道具之一。呈鲤鱼状,用竹篾绑扎,糊表白纸绘制而成,全长1.2米,直径为40至50厘米,分鱼头、鱼身、鱼尾,三节可灵活转动,舞鱼灯以村组队,人数少则十几人,多者上百人,每人一鱼,内燃蜡烛,鱼灯套路有“鲤鱼摆尾”、“双鱼争食”、“鲤鱼戏水”、“鱼跃龙门”等,表演队变化有方阵、一字长蛇阵、八卦迷魂阵等。
1912年,为庆祝辛亥革命的胜利,番禺沙湾古镇举行了首次大规模鱼灯巡游。从1945年起,沙湾将每年10月定为鱼灯巡游的日子,20世纪80年代初,沙湾镇内学校的学生1000多人扎做了1000多盏鱼灯,在中秋节晚举行了盛大的鱼灯游行。到了2012年1月3日晚,沙湾古镇举行大型鱼灯巡游活动,恢复了中断近30年的鱼灯巡游,重现了旧时沙湾孩童“提鱼灯、唱童谣、游古镇”的景象。手提鱼灯的青少年们分别组成了“独占鳌头”方阵、大型鱼灯《奔月》方阵、“吉庆有鱼(余)”方阵、“五谷丰灯(登)”方阵、六畜兴旺方阵等五大方阵,穿行于古镇沙湾的大街小巷。自此,沙湾镇每逢元宵、中秋都会举办大型灯谜会、提灯会,每年均举办一次鱼灯制作大赛及各种形式的“童谣声声鱼灯亮”鱼灯巡游活动。
在扎作鱼灯、提灯巡游的基础上,沙湾人编排了鱼灯主题舞蹈和舞台剧,在逢年过节(如元宵、中秋)、拜神祭祖(如农历三月三北帝诞)之时表演,寄托对“年年有余”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在元宵时节,沙湾镇还会在沙湾古镇举办元宵灯会,展示各式传统沙湾鱼灯,悬挂千条灯谜。近年来,沙湾鱼灯多次受邀赴东莞、清远参加省、市花灯节展演,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捧,也荣获不少荣誉。
沙湾鱼灯历史悠久,声名远播,曾先后获得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花灯文化节作品金奖,而沙湾镇也于2014年获得了“中国鱼灯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番禺沙湾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鱼灯艺术之乡”,这是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龙狮之乡”后沙湾镇在文化领域获得的又一国字号荣誉。沙湾鱼灯在传统扎作的基础上,民间艺人们不断推陈出新,扎做出各型特色鱼灯,在广东省花灯文化节上频频获奖,其获奖作品主要有:
(1)独占鳌头:获得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金奖。这是由沙湾西村育才小学的师生共同制作的传统鳌鱼灯,其造型与传统鳌鱼造型别无二致,鳌鱼与龙、凤、麒麟一样,是传说中的神物,是祥瑞吉庆的象征。古时称考中状元为“独占鳌头”,所以旧时沙湾每逢秋考之际,各坊里的读书人便会自发筹款扎作鳌鱼,并由专人跳鳌鱼舞,祈求文运亨通,平步青云。随着社会的发展,鳌鱼舞逐渐衍生为广大人民群众祈求“百业兴旺、百般生利”,在各行各业都能“独占鳌头”的吉祥活动。
(2)“鱼”乐升平:荣获广东省第二届花灯文化节金奖。该作品运用“沙湾鳌鱼舞”元素与广东音乐《孔雀开屏》曲意结合创作。其中的孔雀昂首傲立,翅膀微微翕动、尾羽缓缓开屏,而四盏鳌鱼灯均可独立舞动。作品纹饰亮丽别致、光彩耀目,并伴以优美的主题乐曲旋律,整体呈现出鳌鱼献瑞、孔雀开屏,一派升平盛世、喜气洋洋、富贵吉祥的和谐景象。
(3)鱼跃:荣获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银奖。该作品运用沙湾鱼灯的传统艺术造型,主体为随着旋律昂然跃动的金、红两条鲤鱼,色彩艳丽、形态独特。该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融合了新时代的人文气息和创作理念,除线条造型更加优美、大气之外,更结合现代科技,巧妙运用了小型电动机和新型照明系统,让鱼嘴、鱼鳍、鱼尾均能按节奏张合摇曳,使作品能鉴古出新、别具一格,呈现出灵动华美、栩栩如生和熠熠生辉的姿态,凸显了沙湾传统鱼灯雅俗共赏的地方特色。
(4)龙腾盛世:荣获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银奖。该作品取“双龙戏珠”的华夏图腾为造型,以钢丝竹片张于内、红黄纱料掩其外、幻彩金饰缀其中。使龙的姿态兼具了恢宏磅礴的气度、飘逸俊美的动感,不但展现出“沙湾鱼灯”喜庆吉祥的艺术个性,也彰显着中华民族豪迈昂扬的奋发精神。
(5)童心海洋梦:荣获全国“山花奖”民间灯彩大赛金奖。该作品是大型鱼灯组合,三层结构。底层所展现的是旋转着的海洋世界,100盏由小学生制作的各式鱼形花灯穿梭于海浪中,力争上游,承载着孩子们心中的梦想。中部为灯组主体,受抗战初期沙湾人民为振奋民族志气而创作的“三鳌逐浪”鳌鱼舞所启发,由三组大型鳌鱼灯构成,展现了沙湾人民自强不息、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顶层取民间传说“独占鳌头”之意境,造型为脚踏文峰塔的状元提灯昂首、春风得意的形象。作品展现了年轻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立志追求理想、爱国奉献的远大抱负和奋斗目标。
连续两届问鼎省花灯文化节,彰显出沙湾鱼灯优良的制作水准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同时也是该镇大力传承鱼灯文化的丰厚回报。
沙湾鱼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表达了岭南人开放、豁达的个性。沙湾鱼灯声名远播,它已经成为继醒狮、飘色、广东音乐、水牛奶小食之后的又一文化品牌,为沙湾镇岭南文化之乡添色加彩。
浏览量:26
下载量:0
时间:
影视动画,顾名思义就是动画电影。随着计算机在影视领域的延伸和制作软件的增加,三维数字影像技术扩展了影视拍摄的局限性,在视觉效果上弥补了拍摄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电脑制作的费用远比实拍所产生的费用要低的多,同时为剧组因预算费用、外景地天气、季节变化而节省时间。制作影视特效动画的计算机设备硬件均为3D数字工作站。制作人员专业有计算机、影视、美术、电影、音乐等。影视三维动画从简单的影视特效到复杂的影视三维场景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艺术特征与发展前景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电影的魅力在于展现现实世界中没有的奇观,而动画正是营造出奇观的最佳手段。幻想是科幻题材动画的基础,科学是科幻题材动画的支柱,这两点是科学幻想题材动画的基本元素,缺一不可。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科幻题材动画的内容与种类,探讨这一题材动画的作用和意义。分析目前中国的科幻题材动画现状,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并且阐述了如何在创作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最后,为科幻题材动画的发展空间、发展前景做了进一步的设想,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科幻题材动画;科学;幻想;科普;科幻剧作
电影的魅力在于展现现实世界中没有的奇观,而动画正是营造出奇观的最佳手段。科幻这一题材最大的亮点就是其体现的正是超乎现实的存在。所以说,动画是科幻题材的最有利的表达载体,同时科幻题材又使动画这一创作手段所特有的魅力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因为动画的超现实表达手段和科幻题材的超现实内容,决定了科幻题材和动画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在目前的动画市场中,科幻题材动画有广大的受众,特别是在日本和欧美等国家。但是在目前的中国动画市场上却少有这个题材的佳作。本文将通过对比和分析国内外科幻题材动画现状,归纳和总结科幻题材动画的艺术特征,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谈到什么是科幻题材动画,首先要从什么是科幻谈起。科幻是科学和幻想的结合,它并不等同于科普,也不等同于奇幻。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科普科幻作家的阿瑟?克拉克提到过一种被广大科幻迷认同的论点:当技术发展到具有神性时,科幻也就变成了现代奇幻。在现代艺术作品中,科幻和奇幻这两个文学界泾渭分明的国度正在融合。幻想是科幻动画的基础,科学是科幻动画的支柱。这两点是科学幻想题材动画的基本元素,缺一不可。
在世界电影发展历史上,科幻电影几乎和普通娱乐电影发展同步。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影片是1895年上映的《机器屠夫》。这部仅长一分钟的电影讲述的是,活生生的猪从机器的一端进去,随后在机器的另外一端就出来了火腿、香肠、排骨等食品。该影片预示了未来的自动化工厂,讽刺大规模、标准化的机器生产。科幻电影的创立者,法国电影制片商梅里斯在1897年拍摄了世界第一部关于X光的电影。在影片中,梅里斯扮演一位医生,他给病人照X光,X光仪器一打开,病人的骨骼便立刻显现,接着,居然从肉体中走了出来,而肉体则失去了支撑倒在地板上。随后,手术台被掀翻,X光管爆炸将教授炸得粉碎。影片采用了两种特技:一是双重暴露,即骨骼与肉体分离显现。二是定格摄影,将教授分离出来,炸成碎片。科幻题材影片在诞生最初就和电影特效紧密联系。其中那种超现实的表达方式和动画特有的表达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科幻题材动画的内容构成。
科学和幻想是科幻题材动画的内容组成的基本元素。这也决定了科学幻想题材动画中的科学性和幻想性是同等重要的。其中,科学性主要体现为假定的科学世界观的构架。往往在影视作品中更突出的是画面的因素,所以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大段理论的说明和添加过的注释。这就要求这个假定的科学设定既要有新意的同时又要符合逻辑便于理解。幻想性也是科幻题材动画的一个重要组成。如果没有幻想的成分,动画也就减弱了其原有的魅力。在《星际宝贝》中,其幻想性的元素是外星人,其现实性元素是真实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感。如果去掉这一幻想性元素,把里面的星际宝贝这个角色用一只小狗来替代,也许同样能讲通顺这个故事。但是这样的故事远不如之前的设定令人激动,失去了动画特有的魅力。所以说,科幻题材动画内容的决定性因素即是科学和幻想,这两者分别是科幻题材动画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2)科幻题材动画的分类。
科学幻想题材种类的划分,可以从剧本的角度来说。一类是关于站在当前的立场,对于未来的思索,这其中包括基因科学、时光穿梭、宇宙探索、星际接触等类别。作品中体现的是对未来的预测或者遐想。例如,大友克洋的《阿基拉》,其故事年代发生在未来的2019年,第三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该片表达了一种对于未来的危机感;另一类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假定性思索,在科幻领域中被称为“蒸汽朋克”。
在这类科幻作品展现是过去(大多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的某个历史时期,或者是过去的人想象中的现在或者未来。“蒸汽朋克”影视作品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其中的主要科技代表元素是机械而不是电气,其代表动画作品,如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还有一类就是以某种科学理念为依据,构建一个虚拟的时空,这个时空间既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或者未来,而更是一种结合了科技的超越现实的童话。例如,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其年代是虚构的,天空之城的诞生年代既不是未来也不是过去,是一个我们不了解的时代。该片以科幻元素作为载体,来讲叙一个充满环保主义色彩的故事。
(1)面对成年人方向。动画往往被定义为给小孩子看的。然而事实上,中国看日本动漫成长起来的一拨人,年龄已经将近而立,这部分人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仅仅是目前的少儿动画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需要的是更有深度的故事。科幻类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幻想的奇丽与震撼的程度,这也是观众们主要寻找的东西。对于科学之美,任何一个受过教育或者是尊重文化的人都会被其震撼和吸引,而科幻作品,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美以艺术的形式从冰冷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
(2)面对青少年儿童方向。虽说动画片的观众不应该仅仅是儿童,但是目前中国动画的现状是依然无法满足3.6亿儿童的需求。从少儿的角度出发,动画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科幻题材动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科学的价值观。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先生在五十年代就说过:“一个科学的大脑,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科学的态度,是首要的。通过科普文章去宣传,不如通过艺术作品去感染,去渗透,去熏陶来的好。”动画比文学作品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教育不应该是限制孩子们的思维,强硬的灌输,而是应该让孩子懂得自己去理性选择。科幻题材动画的教育意义也正在此。
4 分析中国动画中的“科幻”动画
(1)中国“科幻动画”的历史。说到中国科幻动画的历史,这里的“科幻”动画是带引号的。因为事实上有很多被归为这一类别的动画片都不能被称之为科幻题材动画,其讲述的内容要更接近科普。《黑猫警长》也在一些文献中被冠以“科幻题材动画”的头衔。但是我认为,这不能算是科幻题材动画,本片虽然有科学的成分,但是并没有关于科学的幻想在里面,里面所介绍的知识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这部动画更应该说是一部科普题材动画。
(2)中国“科幻动画”的现状。近些年来中国的科幻题材动画处于低谷,鲜少有这一题材的佳作。勉强能算得上是科幻动画的,大概就是《蓝猫淘气三千问》了。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我认为这部动画作品不能算是科幻题材。虽然片中有用到过一些如外星人、宇宙飞船、基因改造等科幻元素,但是事实上它是在用科幻的元素来生硬的套在故事上,其中的科学性和幻想性都不够,硬要归类的话,个人认为它更应该算是一部科普题材动画。
如果想要令科幻题材动画在中国的市场上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从业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把自身对于生活和对于科学的理解溶入作品中,具体的改良方法就要从创作部分来谈起。
(1)剧本选择。
在动画制作的前期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剧本的选择。剧本的选择方面,有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
1)科幻动画剧本应具有来自现实情感的感染力。优秀的动画作品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的来源是贴近自身情感和符合自身逻辑的剧情。是科幻题材,注重的是科学的幻想,然而所谓的幻想并不是完全天马行空。影片的概念设定可以是超越现实的,而影片中的细节和情感则要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观看者会觉得感同身受,真正被影片所打动。
2)科幻动画剧本应尽量避免科学上的硬伤。科幻题材的剧本创作中,还有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科幻作品的科学性。科幻题材作品之所以和其他幻想题材作品区分开,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性是一个重要因素。前面也说到过,让科幻题材剧本的创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是不现实的,这就造成了在剧本的编写阶段经常容易犯一些技术性错误。
事实上,有很多知名动画导演都具备丰富的学科背景。例如,日本有“动漫之父”之称的手冢治虫有医学博士的学位,再有日本动画导演大友克洋是学习建筑,日本导演宫崎骏是学习政治经济学。从他们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把自己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溶入动画作品中,而这一点正是目前中国动画创作人员所欠缺的。在前期阶段,影片的编剧、美术设计,应当和相关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员密切合作,推敲剧本和美术设计,尽量把硬伤出现的概率减低。
(2)美术风格设计。
美术风格的设计也是科幻题材动画的一个亮点。大友克洋曾经说过:“一部动画片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美术设计。因为影片80%以上都是靠画面来传达意思的。美术是动画片基础中的基础。”超现实的影片中的美术设定也是需要从生活中吸收而不是凭空捏造。押井守在制作《攻壳机动队》时到香港采风;大友克洋在制作《蒸汽男孩》时到英国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纺织场、建筑等。科幻题材影片美术风格的设计,不是临摹现实,而是经过对现实吸收,然后重组设计,达到符合客观逻辑又超越现实的效果。
在当前中国市场背景下,动画所针对的群体主要是少儿。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的动画行业工作者,对于传承中国历史上的五千年文明是有义务的。然而仅仅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少年讲述课本上的历史,是无法让他们真正体验所谓的中国文化的。科幻题材动画正是体现这种历史的灵魂、民族的精神,甚至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极好的载体。通过科学幻想和人文情感打造出来的故事,可以吸引青少年的视线,同时又传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观。结合紧密结合自身历史和情感,充分发挥想象力,严谨对待科学知识,即是作为一名动画创作者所应该坚持的创作方向。
从近的方面来说,科幻题材动画能够进一步激活我国的动画市场,填补这一题材的空白,满足观众的需求。从远的方面说,科学本身的魅力是能给心灵带来震撼的。正是只有动画所特有的万能的表现力,可以让我们通过影像传达出这种信念,开拓人们的想象力,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把这种心灵的震撼带给观众,这也正是动画独有的魅力的最终体现。
浏览量:8
下载量:0
时间: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舒曼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德国作曲家舒曼――第一位真正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全面贯彻浪漫主义美学理念的音乐家,其钢琴音乐的艺术特点在于作品主题的隐喻性、内容的文学性、形式的独特性以及风格的幻想性,它们共同构成了舒曼的钢琴音乐作品迥异于其他同时代作曲家的主要艺术特点。
关键词:舒曼;钢琴音乐;隐喻性;文学性;独特性;幻想性
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200-02
在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黄金时期。一方面,由于钢琴制作工艺的成熟,使得钢琴的价格下降,同时钢琴的表现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从此,钢琴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乐器;另一方面,由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普遍地钟爱钢琴这件乐器,因此创造出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其中众多的优秀作品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瑰丽图景。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音乐生活,从此,钢琴登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
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并延续至20世纪初。通常人们普遍认为,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和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第一批开拓者,他们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也共同反映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最主要特点――强调个人的抒情性,偏重于幻想及夸张的艺术手法。但是,由于他们与古典主义音乐不同程度的联系,使得他们的作品中还具有着比较明显的古典主义音乐气质,比如,在他们的一些作品中都明显地体现出了古典主义的形式法则,在音乐气质上,舒伯特接近于贝多芬,而门德尔松则更加靠近莫扎特。这些都说明了,在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初期,古典主义的音乐因素作为一种强大的传统力量仍然在发挥着其效应。而第一位真正在其钢琴音乐创作中全面贯彻浪漫主义美学理念的音乐家就是本文将要作深入探讨的德国作曲家舒曼。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于1810年生于德国,1856年去世,一生只活了短暂的46岁。但他却是第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浪漫主义思潮是19世纪初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潮流,代表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美学追求在于打破古典主义艺术的既有形式,用艺术家个性化的语言不拘一格地表达思想感情。这其中情感的自我表达是核心,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当时普遍的创作理念就是要做到“我曲表我心” [1],这样的话,乐曲中丰富而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就成为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第一个明显特征。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第二个显著特征就是音乐普遍与文学和绘画等艺术的结合。西方音乐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其音乐语言已高度的发达,这使得它具备了表现文学性内容及绘画性内容的可能性。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深入地挖掘音乐的表现能力,作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将音乐与文学及绘画等艺术进行了结合,这就显示出了这一时期音乐作品的独特性,此一方面的突出标志就是标题音乐作品的大量出现。
当时,德奥属于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中心地带,舒曼就是在这样的文学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由于舒曼的父亲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在经营书店的同时也作书籍的出版工作,舒曼从小就在父亲的书店中博览群书,因而他酷爱文学。他最喜欢阅读的文学体裁是诗歌及小说,这对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少年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文学家有歌德、拜伦、让・保尔和E・T・A・霍夫曼。深厚的文学修养极大地提高了舒曼的想象力及艺术品位,他日后创造出的成功之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他作品中的文学性内涵。除此之外,舒曼与克拉拉曲折的爱情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当中,舒曼是第一个具有明确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作曲家。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之前作曲家社会地位的低下(通常被看作是奴仆)使其无资格去从事这些当时主要由哲学家来从事的学术研究;第二,之前作曲家相对低下的文学水平和迫于生计而必须完成的繁重的创作任务使其在主客观上都无能力去进行音乐美学问题的探讨。而在舒曼所处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以上情况都出现了改变,具有了独立社会地位及学术素质的舒曼就成了作曲家中第一位形成了较为全面的音乐美学思想的音乐评论家。
笔者在此将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概括如下:
首先,他认为音乐要有高尚的思想及充沛的情感。其次,舒曼在音乐艺术中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再次,舒曼积极地倡导音乐的民族主义和音乐的世界性意义,这其实也就是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以上三点就是舒曼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这些思想都明确地体现在他的钢琴音乐创作中,表现出了他的钢琴音乐作品的四大特色。
第一,音乐主题的隐喻性。由于舒曼独特的个性――沉思、幻想与热情、冲动的结合,以及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这使得他爱在自己的作品中隐藏一些个人的小秘密,这些小秘密多半都是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蕴藏着需要经过缜密的研究才能够得知的引证和隐喻,这些隐喻常常由隐喻字母所对应的音符构成,了解这些是理解他作品的第一步。比如舒曼的《阿贝格变奏曲》(ABEGG Variations)op.1,其中的ABEGG是舒曼在一次舞会上遇到的一位女士的姓,这首变奏曲的主题即采用ABEGG这五个字母作为音名。又如《狂欢节》的调性基础是bA-C-B,来自舒曼早年的一位女友居住的阿什小镇“ASCH”(德文“H”在音乐中为“B”)[2]。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这类以猜字谜式的音乐游戏构成了舒曼的第一个钢琴音乐特色,这也是理解他钢琴音乐作品的关键。
第二,舒曼钢琴音乐的第二个鲜明特点在于其音乐内容的文学性。舒曼大部分的钢琴音乐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笔者认为,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在于舒曼自小形成的深厚文学修养,这使得他的音乐创作不断地受到来自于文学灵感的刺激与影响。另外,浪漫主义时期的美学潮流――音乐的文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舒曼的音乐创作,使得他的钢琴音乐作品具有明显的标题性。比如他的钢琴套曲《蝴蝶》(Papillons)op.2,是根据舒曼最喜欢和敬仰的德国作家让・保尔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岁月》而创作的;钢琴套曲《克莱斯勒利偶记》(Kreisleriana)op.16,是舒曼受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霍夫曼小说中一位怪诞而极有天赋的音乐家克莱斯勒的形象的启发而创作的。可以说舒曼是第一个将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状态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作曲家。
第三,音乐形式的独特性。舒曼的作曲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学来完成的。由于较少地受到来自传统的专业作曲家技法训练的束缚,舒曼在创作形式上表现出了很大的灵活性,他的作品形式几乎完全是由表现内容来决定的。也正因此,他的钢琴音乐作品在形式上有着很大的独创性[3]。比如他的《交响练习曲》(Etudes-Symphoniques)op.13,在形式上就兼有练习曲与变奏曲的双重性质;再如他的《C大调幻想曲》(Fanlasie)op.17,在创作技法上运用了奏鸣曲的形式加上回旋曲和变奏曲的创作手法,构成了他极富独创性的自由曲式。这部作品既有令人神往的即兴幻想性,又有着严整而和协调的结构。此外,舒曼还喜欢用小型作品组成松散的套曲形式,并冠以各种富有诗意和文学性的标题,这是舒曼的一个显著的创作特点。这类作品有很多,例如:《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幻想曲集》等。
第四,舒曼钢琴音乐第四个特点在于其音乐风格的幻想性。舒曼的钢琴音乐作品就像是他自身心灵历程的日记一般准确地记录了他的精神历程。由于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文学作品的强烈影响,舒曼富于幻想,这种幻想性也自然地带到了他的音乐创作中去,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幻想着理想的实现。如在《大卫同盟组曲》中幻想着“大卫同盟”对于音乐界的非利士人――庸夫俗子的斗争并胜利;他还幻想着自己的爱情如《#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表达了他对克拉拉火热的爱情;还幻想过童年,如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对童年的情感体验,等等。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幻想性是其音乐风格的又一特点。
综上所述,舒曼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在于其主题的隐喻性、内容的文学性、形式的独特性以及风格的幻想性,它们共同构成了舒曼的钢琴音乐作品迥异于其他同时代作曲家的主要特点。舒曼的钢琴音乐作品充满了理想与诗意、爱情与痛苦、热情激昂的情感与梦幻沉思的风格。他一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的,这些充满创造性的钢琴作品以高超的技巧与丰富的想象,为钢琴音乐文献增添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就像他受让・保尔小说的启发而构想出的佛洛列斯坦(个性张扬)和埃塞比乌斯(沉思幻想的性格)这两个人物一样,舒曼兼有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也反映在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他的钢琴作品丰饶而富于诗意,情感内省同时又具有宏伟的气象,同时又充满了亲密温馨的情感。舒曼的钢琴音乐是一种飞扬的音乐,富于浪漫主义的理想,舒曼认同他的崇拜者让・保尔的一句话:“生命可以在我们身后枯萎凋谢,我们神圣的过去可以灰飞烟灭,但有一样东西是不朽的,那就是音乐。”音乐是一门神秘的艺术,是在诗的语言终止之后响起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舒曼就是文学家让・保尔在音乐中的化身。
[1] 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98-199.
[2]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20-121.
[3] 钱仁康.音乐的内容和形式.钱仁康音乐文选上册[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13.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科幻大片《猩球崛起》于2011年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发行。影片聚焦于黑猩猩在人类的干预下进化为高级智慧生物,进而与人类之间展开一场人猿大战。该片以其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震撼逼真的视觉效果以及演员精湛准确的情感表达而广受好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猩球崛起》的艺术特色鉴赏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猩球崛起》是好莱坞的一部艺术经典之作。影片讲述了被压迫虐待的大猩猩与人类展开了一场人猩大战并最终回到大自然的故事。该影片通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发人深省的艺术构思,揭示了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既要有深刻的故事内容又要有巧妙的艺术形式,这两者缺一不可。本文主要从艺术特色角度考察《猩球崛起》,认为该影片呈现出非凡的艺术特征,表现在互文与戏仿的穿越、科幻与现实的交融以及批判与警示的建构等方面。
《猩球崛起》是2011年10月在中国上映的好莱坞巨片,被誉为新世纪的视觉盛宴。作为世界瞩目的一部电影,《猩球崛起》确实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给影迷带来了酣畅淋漓的视觉享受,是名副其实的好莱坞艺术典范。基于此,《猩球崛起》成为影视评论家近年来关注的焦点。截至目前,有关《猩球崛起》的国内外影评数不胜数,而且评论视角迥异,叙述方式广泛。就我国学者而言,对《猩球崛起》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有探讨其文化内涵的,如于淮、王少康讨论影片中的自由主义信念、英雄主义情结、拜金主义思想和危机意识等文化因素;有探讨其语言的,如谢枝龙、何小霞从语言控制机制角度探讨凯撒能够开口说话的蜕变过程;有借助文学理论对影片进行解读的,如吕莹莹、徐加新、唐梅通过米歇尔?福柯的规训权利概念研究影片中的规训与惩罚主题。
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则视该影片为生态电影的佳作,他们从生态视角分析该影片的内涵和外延,如赵青以及丁燕等等。但是,从艺术特色角度对《猩球崛起》进行解读的中国学者及作品还很鲜见。为此,本人试从艺术特色鉴赏视角对该影片进行研究,旨在说明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需要有巧妙的艺术形式与深刻的故事内容。这两者缺一不可。
从某种意义上说,《猩球崛起》之所以让人叹为观止,一方面在于导演具有非凡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在于该影片本身立意高远、发人深省,让人回味无穷。
影片讲述了一只名叫美瞳(Bright Eyes)的大猩猩,原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美丽的大森林,却被疯狂的人类捕捉,之后关进了实验室,并被强行注射了ALZ-112药物,用于验证人类正在研制开发的抑制脑神经萎缩药物的有效性。当时美瞳已有身孕,为了保护腹中的胎儿不受伤害,她本能地攻击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其自然兽性的流露遭到人类的抵抗,最后被血腥地击毙在会议桌上。美瞳产下的小猩猩侥幸存活,被威尔博士收养并取名凯撒(Caesar)。凯撒遗传了母亲的基因,聪明过人,其智力甚至超过同龄儿童。凯撒在威尔家中度过了幸福的时光,然而内心深处,他更向往外面自由的世界。威尔的父亲查尔斯被注射ALZ-112后,老年痴呆症状有所好转,但是随着药效降低,病情则比以前更为严重。
当他病情发作犯了错误受到邻居的谩骂责难时,屋内的凯撒被彻底激怒了。他冲出房门对粗鲁的邻居进行了攻击。自此悲剧开始,凯撒被关进灵长类看守所,受尽了屈辱和折磨,在这里他也逐渐认清了人类凶残、虚伪、自私的本质,开始对人类产生仇恨。他凭借非凡的智力成为看守所里的英雄,并率领众猩猩突破人类各种关卡和封锁,穿过金门大桥,抵达他们的自由王国红木林。当威尔因为自我欲望恳请凯撒回到从前的生活时,凯撒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Caesar is home!”这种探讨人性与兽性、自由与反自由、自然与科学的伟大影片,对人类的启示是何等的巨大和深刻!这些无不归功于影片中所揭示的生态伦理、人生哲理已经与其艺术形式完美地融为一体。
(一)互文与戏仿的穿越
互文与戏仿是《猩球崛起》宏观意义上的一个显著艺术特色。从根本上讲,《猩球崛起》不是一个孤立的艺术文本和个体存在,它的成熟与完善是对前历史文本互文与戏仿的结果。尽管《猩球崛起》的导演很高明,他尽量淡化这种艺术手法的呈现,使互文与戏仿的手法化有形于无形,目的是让观众陶醉在他精心设计的人猿矛盾与故事情节当中,但是在《猩球崛起》的艺术呈现中,互文与戏仿的确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显示出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其实早在1968年,好莱坞就曾拍摄过电影版的《人猿星球》。
在《人猿星球》创造了一个传奇之后,好莱坞又连续拍摄了四部续集,包括1970 年的《失陷猩球》,1971 年的《逃离猩球》,1972年的《猩球征服》和1973 年的《决战猩球》。由此可见当时影迷和影视导演对其重视和欢迎的程度。2001年好莱坞著名导演蒂姆?伯顿以最新的特效技术再次翻拍《人猿星球》,结果依然是非常火爆。2011年的《猩球崛起》可以说是集中了之前所有人猿电影的艺术优势,而且纵观《猩球崛起》与《人猿星球》《失陷猩球》《逃离猩球》和《猩球征服》的主旨和内容,我们会发现《猩球崛起》与这一系列电影有着许多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我们还发现《猩球崛起》及上述人猿影片互文与戏仿的第二层面,即这些影片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构思都是来自法国著名作家彼埃尔?布勒(1912―1994)的《人猿星球》。据说布勒曾在20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在他所住城市的动物园里看到铁笼子里玩耍的猩猩充满忧郁和无奈,于是他突发奇想,要写一部“未来猿族统治人族”的科幻小说。1963年,他的愿望实现了。布勒把他的“动物园幻想”最终变成了《人猿星球》。而随着该小说的出版发行,好莱坞以人猿为主题的电影也随之接踵而至,并且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二)科幻与现实的交融
对科幻与现实关系的关注和界定是《猩球崛起》在塑造影视文本时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凸显出极强的艺术张力。《猩球崛起》是一部科幻大片,但又基于现实的客观事实,是科幻与现实交融的完美杰作。故事里的猩猩智力过人,富于同情心,有组织有纪律,能够联合起来与人类对抗,充满想象而又富于科幻的内容。但是该故事不是发生在遥远的将来,而是发生在现实中的美国旧金山。
这种科幻与现实的联姻让我们感觉到科幻源于现实,而现实中又充满科幻。这种艺术的错觉开启我们的想象之门,引领我们进入栩栩如生的虚拟世界,同时不忘将我们带回现实,启迪我们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猩球崛起》里谈到的老年痴呆症是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如何预防老年痴呆和开发何种有效药物是科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自然涉及进行科学实验的人类和在自然界自在自为的动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确实会把不同的动物作为科学实验的对象。于是乎,人与大猩猩的伦理关系通过科幻这种艺术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影片中威尔博士的父亲查尔斯患老年痴呆是一个现实问题,借助其他动物做实验是现实问题,通过研制新药缓解老年痴呆患者的痛苦也是现实问题,但是有这样一种科学假设:如果科学家研制的新药对人类作用不大,而对实验的动物效果显著,就会产生像凯撒这样的超自然生物,在智力和能力方面远超于人类自己,那么人类不就是作茧自缚、玩火自焚吗?很明显,影片里的ALZ-112是科学的象征,ALZ-113是科学发展的象征;
而美瞳和凯撒不仅仅是猩猩的象征,他们更代表了整个自然界的生物群体。一旦科学这个“潘多拉盒子”利用不慎,就会造成人类与自然的失衡,人类与自然界各生物体的冲突和对抗。猩球真正崛起虽然是科幻,但是在人类社会里也不是没有可能。要知道以猩猩为代表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与人类关系最近的群体,如果人类不善待他们,继续对他们进行无端的惩罚、责难和迫害,总有一天他们会像凯撒一样对人类说“No”。有动物会像人类一样说话,或者有动物会像人类一样有智慧地反击,这种看似不太可能的事情其实潜伏着成为现实的巨大可能。因此,《猩球崛起》告诉我们:科幻与现实结合之后,科幻就可能会变成现实。
(三)批判与警示的建构
批判与警示是《猩球崛起》的另一个艺术特色,而且批判与警示的完美建构使《猩球崛起》富于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影片中,主人公威尔为了研制抑制脑神经萎缩的药物,不仅牺牲了美瞳以及与美瞳一起被捕捉来的12只猩猩,还间接地把关押在看守所里的诸多猩猩牵涉在内。虽然他收养了凯撒,但是在刚开始时也是出于一种无奈和道义;虽然他把凯撒当作自己的儿子,说自己是凯撒的爸爸,但是他的主要目的还是把凯撒当作自己的实验品,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放弃研制ALZ-112和ALZ-113的决心和意图。就连他自己的亲生父亲从某种意义上都是他的实验品。不过,在他女朋友卡洛琳的启发下,威尔有所转变,但是人类的自私和潜藏的弱点在他身上还是有所体现。
他的女友曾经批判他:“You try to control something that is not meant to be controlled.”(你想控制一些你不该控制的东西。)他似乎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自己有事实依据(如威尔的父亲注射ALZ-112后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凯撒遗传了母亲美瞳ALZ-112基因智力超群),证明自己所做的是有意义和重要的工作。威尔代表的是一批固执己见的科学家。他们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自己来自何处,去往何方,忘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本来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而人是不可以逾越在自然之上的,更不能为控制其他物种而为所欲为等这些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准则,否则,就会遭受天谴和自然的惩罚。影片中,视猩猩为异类,对其进行蔑视、侮辱和残害的灵长类看守所所长的儿子,最终引起猩猩们的公愤,并在它们集体出逃时被打死;抑制脑神经萎缩药物的投资人和赞助商史蒂文,是人类金钱和物质利益狂热追求者的代表,因贪婪和残暴最终也被黑猩猩推向大海;就连威尔的助手、遵从史蒂文的命令杀死12只猩猩的富兰克林也惨遭厄运,因为科学实验出了意外而中毒死亡,同时将病毒间接传染给一位飞行员,最终将病毒带给全球,正应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警世恒言。威尔给父亲注射ALZ-112疗效不彻底的事实表明,科学并不是万能的。
在父亲弥留之际,威尔坐在父亲床边准备给他注射药性更强的ALZ-113,但内心却是极其地犹豫,显示了他自己作为科学家对科学应用的怀疑和不确定。在注射与不注射的抉择中,父亲像一位哲人拉了拉儿子的手,意思是不希望儿子对他的生命进行人工干预,主张一种自然的生死之道。人类与猩猩的金门大桥之战告诫人们不要低估其他生物体的智力和潜能,人类绝不可以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相反,人类要学会善待自然、善待一切生命个体,与他们真正地和平共处,因为善待自然和其他生命个体其实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猩球崛起》是新世纪的视觉盛宴,也是好莱坞的艺术典范。导演鲁伯?华尔特在该影片中通过发人深省的故事情节和扣人心弦的艺术构思,揭示了成功的影视作品需要有巧妙的艺术形式与深刻的故事内容,这两者缺一不可。作为预言未来的科幻作品,《猩球崛起》因为非凡的艺术特色备受影迷的青睐,里面不仅有互文与戏仿的穿越、科幻与现实的交融,还有批判与警示的建构。总之,《猩球崛起》是一部体现人类与自然生物伦理道德的优秀影片,同时也彰显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地体味和思考。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电影的魅力在于展现现实世界中没有的奇观,而动画正是营造出奇观的最佳手段。幻想是科幻题材动画的基础,科学是科幻题材动画的支柱,这两点是科学幻想题材动画的基本元素,缺一不可。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科幻题材动画的内容与种类,探讨这一题材动画的作用和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艺术特征与发展前景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逐渐成为我国影视文化的新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在西方国家,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几年,我国也开始大力发展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希望能尽快和国际影视文化接轨。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制作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技术的展示,更是艺术的展示。科幻题材影视动画融合了美术和影像的特色,使用现代制作技术,从单一的艺术形式逐渐向产业化发展。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魅力就在于动画可以展现给人们现实中不存在的奇观。创新和灵感是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的基础,先进的制作手段是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制作支柱,这两点是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形成的基本元素。目前,西方国家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目前我国还缺少科幻题材的动画佳作。
1.1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原创性
科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科学加上幻想。在国际电影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发展步伐几乎和其他题材电影同步。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原创性对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制作和发展尤为重要。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原创性要求设计人员从动画形象到动画场景,再到动画的合成都不能存在任何抄袭的迹象。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会对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形成一种认识误区,认为所有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制作都可以使用计算机完成,不需要人为做出任何努力。事实上,这是对计算机技术和人为创造关系认识不够导致的。只有保持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原创性,才能让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原创性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也是时代的象征,更是国家文化的体现。
案例:《阿童木》是一部由中国,美国和日本联合投资制作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这部科幻题材影视动画2009年在中国和美国同时上映。故事主要内容是天马博士的儿子意外丧生,天马博士非常悲痛。为了能再次见到儿子,天马博士制作了一个和儿子长相一模一样的孩子。但是,后来天马博士发现这个机器人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把机器人卖给了马戏团。这个机器人被茶水博士收留,并给他赋予了一种神奇的力量,这个机器人就是阿童木。阿童木从此开始维护正义,保护世界和平。《阿童木》这部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都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的创新性。
1.2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具有文化性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是一种独有的文化形态。在信息化时代,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加强了国家文化的传播力度。当人们在观看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时候,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也对人们的传统观念形成一定的冲击。目前,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发展。我国已经在各地区建立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基地,推动了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快速发展。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新兴文化。因此,科幻题材影视动画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对动画形象进行创新,更需要通过动画制作引导人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进而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
1.3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具有技术型性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制作必然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时代,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对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大。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传统制作方法。如今,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从数据采集到形象生成等,都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但是,设计人员和动画制作人员需要处理好计算机技术和动画艺术之间的关系,实现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快速发展。
1.4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具有整合性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把美术、音乐、摄像等艺术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制作也需要使用多种技术手段。由此可以看出,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不仅是对艺术的整合,也是对技术手段的整合。
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4亿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观众,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消费市场。我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起步于2006年,在2008年得到快速发展。科幻题材影视动画行业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动画制作的基础性建设。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预计在未来五年内我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将迎来发展得黄金时期,更多资金和技术将注入到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中,推动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迅猛发展。据统计,中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消费者对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需求量是每年180万分钟,而实际上我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播放时间仅有2万分钟,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消费者的需求。从这个数据也可以看出,中国具有广阔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消费市场。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属于密集型产业,具有强大的产业链,在国家文化产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是国际上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最大的出产国。在美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地位仅次于国家军事。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给美国带来的经济收入已经远远超过汽车、飞机出口带来的经济收入,成为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日本是国际上仅次于美国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出产国。在日本,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是工业出口额的四倍。除了美国和日本,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在大力发展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我国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技术相对落后,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在2006年之前,我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还在使用传统的动画制作方法,设计人员也不注重制作过程的创新,导致我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市场一直被其他国家占领。中国本土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企业仅占中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企业总数的10%,日本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企业占中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企业总数的60%,欧美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企业占了中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企业总数的30%。目前,我国也开始高度重视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发展,财政部加大了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生产和制作方面的资金投入,推动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政府也为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必定离不开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只有国家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尽快打开中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消费市场,实现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
优秀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主要来源于合理的剧情和贴近生活的情感表达。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是时代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美好的艺术形式。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必定离不开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的原创性,原创性也是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制作是多种技术的融合。但是,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并不能完全取代制作人员的制作理念,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人员需要把制作理念和先进技术相结合,共同推动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发展。我国具有广阔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消费市场,只有国家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尽快打开我国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消费市场,提高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产业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贝多芬是音乐界中浪漫派的先驱,他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贝多芬艺术特色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摘 要】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借助某一形象创作,不仅反应了其心理情绪,而且有深刻的哲学意蕴。《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它内容充实、情感细腻、有创造性的音乐布局和动人效果。本文通过对分析这一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此展示贝多芬音乐的感染力和对人的鼓舞作用。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艺术特色
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
1.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乐圣”。他一生命运坎坷,但较早地显示出了音乐天赋,从师海顿,最终学有所成。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交响乐,其次就是钢琴作品。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他运用了交响乐创作中的一些思想,更加自由地运用钢琴曲表达了情感,也打动了很多的听众,钢琴曲也成为其主要成就之一。在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月光奏鸣曲》其有很强的代表性,不仅优美而且富有诗意。
关于《月光奏鸣曲》,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在银白色的月光下,贝多芬听到了有人弹他的钢琴曲,循声而至,贝多芬来到一间简陋的房屋前,推门进去发现是一个盲人少女,他很是感动,由此创作了一首被标注为“幻想曲风格”的曲子。贝多芬去世后,诗人路德维希・ 莱尔斯塔勃为这个曲子更名为《月光奏鸣曲》。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贝多芬正值耳聋日益严重的时期,这让他十分的绝望,伯爵爱女朱丽叶・圭恰尔迪的出现给贝多芬巨大的勇气,贝多芬很快陷入了爱河。然而,朱丽叶很快就移情别恋,这又一次的打击了贝多芬,但他没有放弃音乐梦想,在失恋的痛苦中完成了《月光奏鸣曲》。
1.2 作品特色
这首“幻想曲式奏鸣曲”有自由、即兴的特点,对音乐素材的运用非常的灵活。另外,贝多芬还将持续的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章慢板,第二章小快板,第三章是快板,纵观全曲,由慢变快,感情表达逐步加强。为了使整个乐曲有较强的整体性,贝多芬巧妙地把低音八度、圣咏式的和旋平稳进行等创作手法和其特有的曲式、调性相柔和,整个乐曲不仅有低语也有呐喊。阿萨菲耶夫曾这样评论这首作品:“感人至深的充满能量与浪漫的音调,令人精神振奋的旋律,时而像是熊熊燃烧的怒火,时而又如濒临绝望的哭泣。曲调中蕴藏的真挚诚恳,深受人喜爱,也极易被人接受,不得不说它是一首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另外,《月光奏鸣曲》的另外一大特点在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月光”。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什坦认为《月光奏鸣曲》中唯有第二章的小快板才是真正的“月光”;俄国文学家奥利比舍夫认为第一章传递的是贝多芬失恋的伤痛;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认为第一章实际上贝多芬的冥想状态,可以预见到不安。同一首曲子有不同的感觉,这是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
2 《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分析
2.1 第一乐章
《月光奏鸣曲》的第一章运用了单三部曲式、升C小调、2/2拍、慢板,是充满柔情和哀痛一章,与阴柔的“月光”相衬,由于其具有沉思的、悲痛的特点,很多后人猜想这是贝多芬在失恋后为自己的爱情创作的挽歌。奇妙的和声色彩展示了曲中感情的细腻变化。
乐曲由柔弱均匀的三连音开始,缓慢地成为三和弦,匀称的乐曲给人以舒缓的流动感,乐曲的速度、节拍等纷纷确立哀伤基调,第一章开始。随后,在平静的背景上出现了主题旋律,似沉思,似在倾述着内心的悲伤;在通过对音区、和声、节奏的重复中,展示了作者心中不安的思绪。在这一节中,平淡这一主题像明月般慢慢的登场,在15小节中另一音乐氛围出现,进入第二主题。到了23节,即乐曲的中段,三连音的琶音陡然跃入高音区,显示了作者的不安情绪,展示了情绪的短暂波动。至24小节,音乐再次放缓,进入安静阶段,乐曲进入到了第三主题中。60小节起,音乐如夕阳西沉,似乎在淡淡的月色中消失。
第一章饱含了沉思和倾述,闭上眼就似乎看到了一轮明月在平静的海绵上高悬,银白的月光笼罩着一切,美妙的和声让人欲言又止,婉转的韵律传达的细腻的哀思。三连音的分解传递了冥想的静默,所有心语都由心跳般的旋律述说,既有悲痛也有含蓄的激情。在这一章中,贝多芬没有明显地区分大小调,而是在短短的60小节中灵活地运用曲式,自然地转换同名大小调,表现出高超的创作技法。
2.2 第二乐章
第二章与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相比,显得更加典雅、短小、抒情,是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桥梁,是徐缓和激烈之间的过度。李斯特形容第二章为“开在两个深渊间的花朵”。第二章主要运用了复三部曲式、降D大调、3/4拍、小块版。第一部分的两个单二部曲式都是由同一边走发展而来。中部的单二部曲式也是建立在降D大调上。右手的切分节奏所形成的重音与左手低音区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神秘感,连奏与断奏使主题显得更加自然,完美地衔接了第一章的舒缓和第三章的激昂。
2.3 第三乐章
这一乐章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使用了奏鸣曲式、升C小调、4/4拍、急板。这一章一切都在急速的流动,出现了具有贝多芬作曲特色的抗争性音调,表现了强烈的内部冲突,出现了激烈的对立和斗争。虽然这段乐曲始终都充满着烈火般的热情,旋律扣人心弦,但在激烈中仍充满着优美,显示了贝多芬坚强的意志力。这一乐章有充实的音乐内容,展现了惊人的音乐效果,是贝多芬钢琴音乐中表现力最丰富的作品。直到第三章贝多芬才使用了奏鸣曲式的演奏,是贝多芬的大胆创新。
第二章中,间歇地涌动的主题在第三章终于得到了升腾,它以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急剧上升到高音区,音符如奔腾的野兽向前冲击,有力地展现了贝多芬坚强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和追求真爱的渴望。在14节延长记号处,奔腾的感情激流暂停了下来,在6小节之后,出现了副部主题。这是一段如歌唱般热情的曲调,贝多芬将自己的情感一步步的展示了出来,融入到了音乐之中,情感如奔流的波涛随着音乐一泻千里。
这一章是音乐和感情爆发的一章,琶音的组合拍打着听众的心灵,疯狂的情感随着音乐强度的增加像火上一样爆发。在呈示部,贝多芬以重复的和弦式的紧张实现了感情强弱的更替,这种紧张在部尾以几个哀痛句逐步缓和下来。在展开部开始后,依然发展着呈示部的主题,交错开展。贝多芬压缩了主部,将副部分解为一些单独乐句,在高低音部交替出现,增强了哀痛的表现力。在展开部的结尾,低声部成为主音,音乐逐渐过渡到平静,让人得到暂时的安静,同时也预示着新的高潮的出现。在平静之中进入了再现部,主部主题再次出现。在再现部中有一个庞大的结束部,是心灵挣扎的再现,全曲在这里达到了高潮:主部主题出现,紧接着是四小节的强力度上的减七和弦的琶音,之后再低音部呈现了副本主题的旋律,其后出现了幻想式的装饰,在两小节的慢板之后又很快返回急板,最后在主和弦的猛烈上升和下降中结束全曲。
这一章充分展示了贝多芬高超的音乐创作进技能,在百转千回中动人心弦。主和弦的猛烈上升和下降使音乐达到了最佳的效果。第三章是全曲的升华部分,展现了贝多芬对生命和爱情的理解,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热爱。
3 总结
《月光奏鸣曲》表现了贝多芬的热烈情感,第一章柔和,第二章轻快,第三章激昂,这三章衔接得天衣无缝,内容丰富、思想充实、情感细腻,有绝佳的音乐效果。它深刻展示了贝多芬内心的挣扎,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不屈的意志,具有贝多芬音乐特有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巨大的精神鼓舞。
【参考文献】
[1]郑培.浅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
[2]刘骁,吴丹.《月光奏鸣曲》的意境之美[J].大舞台,2014(4).
摘要: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op.79创作于1809年,此作品创作于贝多芬鼎盛时期,是贝多芬继热情之后又一全新作品。本作品篇幅较为短小,作者运用音乐的表现形式表达了对大然的热爱和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全曲共有三个乐章,每个乐章之间既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又与其他乐章相互联系。演奏本作品要细心分析每个乐章的情感和写作特征,注意节奏的转变和音色的变化,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绪。本文将对op79的艺术特征进行剖析,以期通过深层次解读大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理念,实现系统化的乐理知识学习。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结构;特征;解读
贝多芬作为西方音乐史上十分著名的一位演奏家和古典音乐作曲家,并且在国际上有着极高的声望。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作品其风格风靡东西方,并且有着十分鲜明的意蕴,更被文艺界广泛赞誉其为 “乐圣”。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8岁开始学习钢琴表演,于57岁离世,期间创作了众多钢琴作品,最具世人推崇的就是35首钢琴奏鸣曲以及9首钢琴编号奏鸣曲。基于此,也即有了本文研究分析的初衷所在。
一、通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重要意义进行剖析
查看贝多芬这精彩的一生可以看出,其创作的诸多作品中最具艺术地位的就是奏鸣曲了。贝多芬创作的32首奏鸣曲大部分是在40岁之前创作的,在整个世界音乐发展史上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在这期间又称之为是贝多芬艺术创作的高峰期。贝多芬创作的奏鸣曲大部分是以一种虚幻的音符呈现的,仿佛在向人们构造出一幅十分严谨、生动而又宏伟的、具有极强吸引力的音乐形象。而且贝多芬还将自己对于社会的感知融入到了奏鸣曲中,以欢乐、痛苦以及斗争等不同的格调来诠释其思想和英雄主义性格[1]。尤其是在奏鸣曲呈现的形式上可以看出,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曲调深刻、自由以及多元化的风格,体现除了贝多芬自身特有的十分浓郁的民主精神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充分表现出了对于反对封建社会以及反对暴力的勇气和意志力,并且通过这种不凡的创造了赋予其音乐作品不一样的技巧美感和表现力。贝多芬以超前的个人主观意识为听众搭建起了音乐发展史上十分不凡的一笔,同时也是人类音乐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财富。以下文章将对贝多芬创作的奏鸣曲为重点剖析对象,分析奏鸣曲op79德尔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
二、通过钢琴奏鸣曲op79浅谈贝多芬作品的艺术特征
G大调奏鸣曲(op79)创作于贝多芬鼎盛时期,由于在乐曲中可以听到杜鹃uy声[2],所以本作品也被称为“杜鹃”奏鸣曲。要正确的演奏全曲除了要观看大量大师的演奏资料以外,还要细心认真的解读本区的谱面查找其创作背景以外还要全面的分析全曲的曲式。这时贝多芬完成《热情》奏鸣曲巨作之后,在奏鸣曲创作上用了五年后再度提笔创作的作品[3]。本作品蕴含这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演绎整部作品我们要全面把握音乐的主题,做好每个乐章之间的联系与过渡和节奏的转变速度的对比,音色的调整以及层次的突出。
(一)写作特征
本作品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急板,G大调,奏鸣曲式,带有德国兰德勒舞曲的风格。本乐章大量运用了琶音和音阶的走向来使音乐更有渲染力,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了大自然由静到动的景象。第二乐章为行板,g小调,三部曲式,本乐章为过渡段,语句较为柔美优雅缓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一片安详的状态。第三乐章为小急板,G大调,回旋曲式,速度稍快,整个乐章较为活泼欢快[3],由弱奏变为强奏,在高潮强奏之后随即变弱结束全曲。
(二)技巧方面
本作品运用了很多的音阶与琶音,所以全曲左右手跑动较快,弹奏时要求左右手演奏清晰的同时要注意左右手旋律的交替,弹奏时要突出主题,把握好旋律的走向,音阶要具有颗粒性,琶音的旋律走向要连贯清晰,做好强弱的对比,要使全曲的声音具有流动性,做好句子之间的链接,章节之间的过渡,装饰音的演奏要着重练习,演奏时要做到清晰轻巧。
(三)音乐与演绎
本乐章短小精悍,运用分解和弦和音阶的形式,。模仿了大自然杜鹃的叫声,这种音乐的模仿使得听众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给人们带来愉悦之情。整个乐章要带着激情演奏,使音乐演奏的富有感染力,要体现出大自然万物复苏一片春意盎然的繁荣景象[5]。
三、通过钢琴奏鸣曲op79浅谈贝多芬作品演绎技巧
这首作品是贝多芬32首奏鸣曲当中篇幅最短的一首作品。第一乐章的开头是在G大调上进行,融入了德国情调的舞曲风格。乐章开头三个和弦模仿了杜鹃的叫声,仿佛是在叫春天一样,随后开始琶音的跑动,欢快的旋律随即开始。和弦弹奏的要干净利落如杜鹃的叫声一样清脆,接着要突出右手的旋律,欢快的旋律给人一种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副题是在D大调上开始,这时主旋律在左手上进行,左手弹奏要有跳跃感。
展开部首先以E大调开始第一主题,接着展开第一主题开始的动机,左手越过右手的伴奏性不断地演奏出杜鹃uy声。这时左手每小节的第二个音要突强,高低音的相互交替像是杜鹃鸟之间在嬉戏。展开部演奏是要体现出舒缓优美的色彩,声音要饱满富有想象力[5],仿佛是杜鹃鸟的叫声从远处传来一样。第75小节至第82小节插入了链接部的乐句,在强弱对比中好似人类的感慨与发问,并用大自然中杜鹃的uy声作为问题的回答,音乐随即分别转入c小调和bE大调[7]。作者运用大调的明亮色彩与小调的忧郁色彩做出对比,使展开部的音乐旋律更加有层次感。
再现部主题再次回到主调上进行无变化再现,副题也移向同调回归[8]。尾声开始的主题是在高低声部交替出现的,随后第二次再现主题稍作变化,加入了装饰音的点缀使主题的旋律更加的活泼,在强烈的高潮之后旋律减弱让人感受到杜鹃鸟渐渐飞远的感觉。
结语
以上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色和演奏风格做出分析之后可以看出,贝多芬对于其创作的奏鸣曲作品中尤为关注作品节奏,希望通过节奏的转变,渐强减弱的力度把深藏于民族性和地域性内的不同资源进行整合,期望能够得到完整性呈现,并且实现作品内容的多元集萃,这个特点在很多奏鸣曲作品都能够看到,这个特征同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对民族性以及地域性特征的把握有着极大的关系,贝多芬对此做出了深入考究,彼此间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然而无论如何,贝多芬创作的奏鸣曲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都是空前的,这不仅仅代表着整个时代的发展高度,更代表着世界音乐发展史的重要历程。在他的作品中融入的贝多芬的思考、对战争的愤怒、渴望世界的和平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德国音乐巨匠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所创作的《第二交响曲》中的音乐特色进行赏析,重点是从《第二交响曲》的结构特色、音乐手法以及思想内涵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品析。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之中的四个乐章,以继承和创造为主线,代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冲突,并且创造性地运用和声以及和弦两种音乐手法,以此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向往。
关键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第二交响曲》 结构特色 和弦 情感冲突
一 略论贝多芬和《第二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为欧洲音乐乃至世界音乐殿堂级别的人物,其创作的大量音乐作品都在诞生后成为了很多人耳畔的旋律。贝多芬从欧洲的古典音乐中走来,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别致的音乐人格,给古典音乐带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在贝多芬的众多音乐作品类型中,只有交响曲最能够表现出他内心独立的人生观以及慷慨高歌的英雄气质。
贝多芬的音乐人生中,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交响曲作品,如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而其中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交响曲》,虽然并未为人所熟知,但是其旋律温婉激昂,层层递进,完全一代音乐巨人的伟岸心胸展现在聆听者的脑海之中。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贝多芬的交响乐创作以及风格的研究,不能够脱离对其《第二交响曲》的音乐特色之赏析。因此,本文主要是围绕音乐巨匠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第二交响曲》,从多角度品析贝多芬的音乐灵魂。
二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的结构特色
贝多芬继承了欧洲古典音乐层次交叠以及结构鲜明的特点,在处理《第二交响曲》的时候,贝多芬注重这首交响曲的整体结构,因此,整个《第二交响曲》,总共分成四个不同的乐章,以此贝多芬构筑了属于自己的交响曲的乐章结构。
1 第一乐章:二元交织,引出后续情感
在《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部分,贝多芬主要是采用了奏鸣曲的形式作为引领整部交响曲作品的结构形式。贝多芬在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当中,考虑到这个乐章在整部交响曲的音乐艺术影响力,因此,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旋律,以螺旋式的旋律结构,勾勒出贝多芬内心多元而丰富的情感。在第一乐章的旋律选择上,过多的不同旋律,可能会显得整部交响曲作品有头重脚轻之嫌,在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之上就显得稍有累赘,而如果旋律单一,则不利于引出整部交响曲在第二乐章以及第三乐章等后续的乐章之中,那种在灵魂深处不断燃烧的感情与欲望,更不能够显现出一种艺术上的张力。
贝多芬考虑在第一主题的第一种旋律上采用了二元的结构。贝多芬首先让一段较为安静的简单奏鸣旋律作为整个音乐主题的引子,然后把第一支旋律引入到聆听者的耳畔间。在这种缓慢的节奏中,慢慢地浮现出单簧管以及双簧管交织的一段旋律,里面带有翩翩起舞的舞蹈特质,而又不丧失淳朴,并且贝多芬还让圆号,如森林里小鸟回荡的叫声一般,和第一主题的第一旋律交缠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自然又空旷的音乐氛围,把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引入到一个充满情绪的氛围之中。
2 第二乐章:突破窠臼,慢板中奏出进行曲
在《第二交响曲》作品中的第二乐章部分,加入了一定的传统欧洲音乐元素。如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部分,采用了一些相对比较抒情的慢板,作为整个第二乐章的一个典雅的音乐主题,这种处理的手法,和另一位音乐殿堂级的巨匠,莫扎特在五小步舞曲之中所运用的交响曲处理结构的方式相似。不过,贝多芬对于该元素的结构性运用则更具有自己的特色。贝多芬的这部《第二交响曲》作品,在结构上有属于贝多芬式的创新,贝多芬以革新的特色,让整个旋律在交响曲的旋律结构当中呈现出鲜明以及突出的特点。因此,贝多芬纯熟地运用了这样的慢板,却丝毫不影响整部交响曲作品的英伟之气。贝多芬对于这部交响曲有着非常宏伟的音乐构图方式,有着厚实更是辉煌的配器以及管乐器作为基础,以此突出了贝多芬在交响曲结构上的特色,并且将传统的欧洲古典交响曲的老旧形式进行突破和创新。贝多芬以进行曲一般的节奏,让整个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呈现出一种更为鲜明而且剧烈的对比,以严峻和淳朴相交织的旋律,呈现出贝多芬式的交响曲音乐艺术张力。
3 第三、四乐章:纷繁复杂、承接和戏谑风韵
在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之中,第三乐章主要在结构是为了表达贝多芬内心那种瞬息万变,不断更迭而且汹涌澎湃的内心情感。贝多芬在这一部交响曲作品当中,运用了多种样式的转折,互相之间的不断变化,以及在音乐素材上面的广泛应用,在结构和内容上都闪耀着非常耀眼的光辉。在这部《第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之中,贝多芬让前半部分的第三乐章始终呈现出一种多种情感和感觉相互之间产生激情和碰撞,运用多种变化的手法来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情感和体验。而在这部交响曲作品第三乐章的后半部分,贝多芬不再对音色进行反复的更换,而是运用一些较为活跃的和声作为结构布局的基调,然后对前面多变复杂的音乐旋律结构进行收束,同时也避免了一下调整到单调的旋律上导致的《第二交响曲》整体结构上的不稳定。然而,这第三乐章的后半部分,略带有一定的戏谑成分,则更好地将贝多芬在音乐人格上面的活跃多样以及情感上面的奔放,以更为贴切的结构方式进行呈现。
在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之中,贝多芬重新在结构上回归到传统的钢琴奏鸣曲之中,运用了较为基本和传统的欧洲古典音乐里的钢琴奏鸣曲结构样式,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收官部分。贝多芬在第四乐章中,承接了第三乐章后半部分的戏谑旋律特点,然后响应了这样的一种戏谑,以轻松的方式,实现了整一部交响曲的情感总结。并且贝多芬在第四乐章的结构上还应用了模仿的手法,这样就可以透过结构,呈现出贝多芬在音乐背后多姿多彩的人格特点。
三 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之中的音乐艺术手法品析
上文笔者谈到了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这一部音乐作品当中,运用了多种形式的音乐结构特点,让整部交响曲,以层叠递进的结构特点,彰显出贝多芬独特的音乐人格。而在《第二交响曲》这一部音乐作品当中,贝多芬不仅仅运用了纯熟的交响曲布局谋篇的技巧,更是充分考虑到了整个交响曲和个人的音乐特色,其中,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之中纯熟的音乐艺术手法,是值得圈点品析的。 首先,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中注重对整个交响曲旋律上的布置。贝多芬作为一个爱恨分明的音乐人,在交响曲的创作过程,无不是为了更为贴切地运用音乐旋律去呈现出内心的激荡和冲突,所以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之中,对于交响曲的旋律手法尤为重视,并且有广泛的应用。
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音乐旋律的主体特征是运用强烈的音乐旋律对比,来呈现强烈的情感审美,这种审美是作为灵魂存在于整部交响曲作品当中的。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的旋律方面广泛采用了丰富的音乐材料,并且运用旋律的艺术手法加以构建,这种旋律的手法重新建构的方式,既有对传统的音乐旋律手法的继承和过度,更是加入了浓厚的贝多芬个人的音乐思路和方法。
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之中,对传统交响曲里的三和弦以及七和弦的旋律手法进行继承,并且在这两种和弦的基础之上,演化出一些更具情感倾向性的大小调体系,这是一种旋律手法上的继承与发展。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贝多芬虽然有一定的革新性,并且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性格的音乐家,但是他仍然不是一个彻底的先锋主义的音乐家,他对于自身的先锋特征仍然持有一种来自于艺术轨迹上的否定。这在贝多芬进行《第二交响曲》的首次公演之后,得到的不同评论声音之中,也可以侧面看出其在交响曲的旋律手法上面仍有许多争议之处。
其次,贝多芬在这一部《第二交响曲》之中考虑另一种音乐艺术手法,那就是和声方面的构思。正如上文所论述的,整一部交响曲有四个乐章,四个乐章之中,很多都采用了以弦乐器为主导的,以八小节的拨弦进行引出和贯穿,这样能够更好地增强交响乐章之间的过渡性和连接性,又能够制造出一种更为壮美以及博大的情调。而贝多芬还考虑运用木管类型的乐器作为和声的一部分,这样能够对主题当中的一种田园气息进行加强,可以让交响曲更加贴近聆听者的心灵。再者,木管乐器所蕴含的这种世俗化的音乐元素和弦乐器这种高贵的抒情音乐元素之间可以呈现出一种对比的形式,因此,整一部交响曲的内容和故事性就更加丰富了,也有曲折动人,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独特和声布局。而在这部交响曲音乐作品的后半部分,已经不再和以前一样不断地对音色进行变换,而是以较为活跃的和声布局,以及某些较为复杂的曲调形式,对音色的平淡进行了弥补。而谐谑曲则是以独特的形式,触发了交响曲后半部分的强弱之间的对比,在感情上面的变化和动作就更具有韵味,以谐谑曲的音乐性格,和贝多芬的奔放思绪互为交织,进而促使整个乐章感染力的大大抬升。
四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中的音乐思想内涵与创造力
对于一部成功的交响曲音乐作品而言,没有音乐性格,没有音乐思想,其再赋予更加丰富绚烂华美的手法和元素,也不可能掩盖其音乐灵魂上的苍白无力。所以,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这部作品之中,具有音乐上的思想性,以其音乐作品中的思想张力,来引领交响曲的聆听者和交响曲的旋律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维的空间。
在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后半部分,贝多芬采用了谐谑曲调的形式,来对自己的音乐思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拓展。贝多芬注重名和实质之间的变化,注重名实之间的冲突和对比。谐谑曲是脱胎自原先传统欧洲古典音乐的小步舞曲,从谐谑曲这个名号上看,贝多芬似乎是和自己当时所深深陷入的精神困境以及遗嘱事件互相之间有背道而驰之倾向。而从深层次去考虑,贝多芬之所以考虑在《第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采用谐谑曲这一创新的音乐形式,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第一,贝多芬创造了谐谑曲,为了更好地迎合当时的交响曲发展潮流,必须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有所突破。而第二方面,贝多芬则是以这样的一种看似矛盾意外的音乐逻辑,来构建出自己对当时矛盾以及精神困顿的一种更为简洁有力的思考和概括。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之中的思想斗争和精神痛苦其实是非常多的,这种精神冲突在《第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后半部分终于得到了一种解放,撕毁了精神的遗嘱和为自己高洁灵魂殉道的悲观,转而进入到一种超脱的之中。所以,这种置诸死地而后生的思想,正是贝多芬为了更好地呈现自己当时“柳暗花明”精神状态的最好诠释。
因此,贝多芬感觉到了传统古典音乐之中的小步舞曲形式,已经不能够在《第二交响曲》之中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丰富多彩和跌宕起伏的精神轨迹,只有在小步舞曲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以谐谑曲的形式来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张力,犹如鲜花刚刚绽放一般,充满着生命的力量以及蓦然回首的领悟体验。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之中采用了谐谑曲,促进了交响曲能够以一种更为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听众的面前,也强化了交响曲的整体功能,从精神冲突、思想的纵深以及情绪更迭、音乐织体的结构重塑等,都有一种崭新水平的体现。
相比贝多芬另一部交响曲作品《第一交响曲》而言,《第二交响曲》更加有着沉郁顿挫的音乐质感。贝多芬在创作《第二交响曲》的时候,已经步入了人生的困顿时期,在音乐之中,贝多芬虽然心怀对美好人生的热爱,但是面对着人生的种种打击,贝多芬感受到更为五味杂陈的人生意味。对于这个音乐巨人而言,耳朵的失聪,感情的不幸,乃至于收入上的不足,都让他倍感挫伤。但是,贝多芬仍然以一种艺术的自嘲来面对人生。或许,对于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而言,音乐不仅仅是自己所追求的艺术,也不是功成名就的跳板,而是对自己感情的纯粹宣泄。
参考文献:
[1] 李丽斯:《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赏析》,《艺海》,2008年第6期。
[2] 郑海奕:《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分析》,《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 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与其交响曲的共性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线是最古老最基本的艺术语汇,经过千百年的锤炼,线已成为造型艺术成熟高超的表现语言。尤其在中国绘画中,线不仅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而存在,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装饰美感。在我国,线的装饰美早在原始社会的陶器纹饰中就已初见端倪,到春秋战国时已在绘画中有所体现,后又经历代画家的不断传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独具装饰意味的审美风格。特别是到了晚清时候的任伯年,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突破创新,而且又吸收了民间以及同时代人的艺术成就,然后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个人独特风貌的用线风格。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任伯年工笔人物画线描的艺术特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传统中国绘画中线条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而一直被历代画家所用。随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演变,线条本身的作用不再仅仅停留在服务绘画造型中,线条的各种表现样式逐渐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独特的美学价值。
清末时期,海派巨擎任伯年在画坛最具影响力,他在线条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任氏早期人物画以工笔为主,其线描样式在秩序、韵律、节奏中诠释了线条的独立审美价值,展现了线条独有的表现力。
清末时期,海派巨擎任伯年在画坛最具影响力,他在线条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任氏早期人物画以工笔为主,其线描样式在秩序、韵律、节奏中诠释了线条的独立审美价值,展现了线条独有的表现力。任伯年不遗余力的在实践中发展与创新,向我们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线描形式,对现当代人物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清末时期,腐朽的社会制度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进行转变,反映社会风貌的艺术领域也在发生变化,以任伯年为代表的艺术家不仅运用新颖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时代的新风貌,并将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
“学古而变,取洋而化”,恰当地说明了任伯年的学艺道路是继承优秀传统绘画,同时也吸取来自外来艺术的营养融汇贯通,终成一家。任氏最早接触人物画是受父亲任淞云的影响,其父自幼培养他背摹默写的功夫,打下了坚实的人物造型基础。1868年,任伯年到上海跟随任熊、任熏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掌握了唐代严谨的运笔方式,也间接继承了陈洪绶的“工细双钩法”。从任伯年的资料来看,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陈老莲,如作品《摹陈老莲人物》(1867)、《法陈章侯人物图》(1881)等都说明了任伯年对陈洪绶人物画的推崇,这种推崇在他人物画作品中线条表现出的工细严谨有莫大关系。任氏早期圆转流畅的线性表现程式就是通过陈洪绶上追周?P和李公麟,受高古游丝描影响而形成的,线条修长遒劲,气势绵延。除“学古”以外,“取洋”同样也是任伯年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任伯年的人物画受到西方写实观念的影响,塑造的人物造型准确。
任伯年作品中的线描样式丰富多变:婉转流畅的高古游丝描;方折顿挫的钉头鼠尾描;浑厚的铁线描;混描等线描样式都能在他的作品中一一体现。这里以游丝描和钉头鼠尾描进行描述。
“伯年本宗老莲,衣冠所自,旋师章草,笔墨化腾,变铁线为游线……”,说明了早期的任伯年在学习陈老莲的同时,以自己体会到的游丝描气质特征对铁线描进行着转化。如在作品《范湖居士四十八岁小像》中,人物面庞清瘦,手中握着长杖,衣带在风中飘举,人物衣纹就运用了游丝描进行描绘,线条紧劲连绵,面部运用细线勾勒,稍有淡墨晕染结构部分,人物表情丰富,充分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钉头鼠尾描是任伯年线描的代表样式,体现出较高的辨识度,其特点表现为:起笔方折顿挫,行笔蜿蜒有力,转折顿笔提笔,收笔率意脱出。从任伯年的这种线描样式总结出其运笔时的“缓”和“疾”,将起笔时的缓和与行笔时的疾促二者相结合,形成粗细相间、节奏分明的钉头鼠尾。
任伯年的线条在自身形态上既呈现出传统高古的韵味,又不失清新的装饰性。任伯年的工笔人物画由长短不一的线条组成,所呈现的是不同的线描样式,展现出或豪放、或洒脱、或抒情的曲调。这些丰富的曲调来自于线条的组织性、韵律性和节奏性。
任伯年人物画中的线繁而不乱,在于其中蕴涵着的秩序感和规律性。他善于将自然界中无意识的组合转变为有意识的组织性和秩序性,在局部的繁杂中寻求整体的统一,在重复中追求变化,将繁杂的线条纳入自己独到的理解中,形成特定的表现形式。如《戏婴图》中服饰衣纹的处理方法,人物裙裾处婉转流畅的线条成平行状分布,线条的这种排叠组织安排不仅表现出人物服饰柔软下垂的质感,并且通过有规律的线形反复制造一种强烈的秩序感,使画面呈现独特的装饰效果。
线条的韵律性多体现在粗细、长短、方圆、曲直的变化中。粗线具有浑厚、淳朴、稳重的感觉,充满厚重之美,细线具有细腻、灵动、轻巧的感觉,属于轻柔之美。粗线与细线依附于不同的物象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群仙祝寿图》中山石的用线相对于花草的用线较粗,体现了山石坚硬的质感。粗细的线条表现在不同人物身上,也因衣服材质的不同有所区别,女性人物的服饰多轻柔,多表现为细线,男性的服饰多厚实,故粗线居多。
线条的韵律性在书法中也构成了不同的书体形式,如方硬爽劲的甲骨文,圆转流畅的篆书,方圆结合的楷书。同样,在任伯年的笔下线条的韵律性被赋予了不同的线形特点,如用方折之笔表现英伟之人,用细圆之笔表现文人雅士、仕女,用游丝描表现学养深厚之人。如《女娲炼石图》中顿挫有力的方折线条体现出女娲欲炼石拯救苍生的气魄,《佩秋夫人小像》中纤细的线条体现出佩秋夫人温婉贤淑的气质。不同形态线条之间的对比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在任伯年的作品中,线条不仅承载着刻画人物结构以及衣纹的任务,同时,线形之间粗细的转化、长短的配合、方圆的结合,曲直的统一,在画家的手里被重构为新颖独特的面貌,以独立的形式美存在。
线条的节奏性体现在行笔过程中提、按、转、折的运笔节奏和运笔时中、侧、藏、露、顺、逆锋的变化,同时运笔力度和速度也是形成线条节奏性的基础,包括线条的轻重虚实、徐疾畅涩。“字有解数,大旨在逆。逆则紧,逆则劲。缩者伸之势,郁者畅之机”。这里说明了“力”不仅存在于看得见的线条中,也存在于线条之外的延伸处。在描绘一根线条时,不管是钉头状,圆头状还是柳叶细眉状,落笔之迹,笔锋提起,在空中要形成一个“逆”的蓄势,下笔之际,将所蓄力量稳重而爽利的“打出”,既而顿挫提笔,屏气凝神,将笔锋均匀的行走在纸面上。在笔锋离开纸面时,使笔势顺势接在画面之外,并非停留在画面中。如任伯年在多数工笔人物作品中用到的钉头鼠尾描,注重下笔时的顿挫,将力量蓄积在顿笔的一刹那,在行笔的过程中,渐行渐提,释放出所蓄之力,而非一笔飘过,轻浮华俏,缺乏力度感。
任伯年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描特色融合了线条组织性、韵律性、节奏性,画面中的线条将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现出来。简单的线形中蕴含着可见的、不可见的复杂涵义,从可见的形式中,得到有规律的组织性,体会到线形对比中的韵律感、感受到笔迹下提按转折的节奏感。从不可见的形式中体会“画外之音”,令人联想形象之外“意象性”的魅力。
任伯年的工笔人物画作品是对国画用线的精彩诠释。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既不拘泥于程式化的既定模式,又要善于吸取外来文化。通过对任伯年工笔人物画线描样式和艺术特色的研究,笔者深入了解任伯年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与贡献。任伯年的艺术贡献使他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秀代表人物,他的影响将继续流传下去。
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漆画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北魏漆画的杰出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漆棺画中的图像不仅反映了中原文化艺术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相互交融,是多远文化艺术元素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产物。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议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之艺术特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议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之艺术特色全文如下:
[摘 要]在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漆画已经进入到了成熟发展阶段,特别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占有重要的地位。漆棺画的图像为中原文化艺术,所反映的是区域文化特点。对于探索当时的地区文化艺术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论文针对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
[关键词]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艺术特色
二十世纪80年代,在宁夏固原县东郊发现了一座北魏夫妻合葬墓。墓葬包括四个部分,即封土、墓道、甬道、墓室,其中的墓室为砖砌,正方形的平面布局。90年代,宁夏固原的文物工作站在清理这座北魏墓葬的时候,发现了一具漆画棺,这是男性棺具。从棺盖上的绘画内容来分析汉魏时期的统治阶级意向,他们是希望拥有更为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这些内容以漆画的艺术形式在棺具上表达出来,却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点。
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的人物塑造主要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人物生活场面、故事情节和人物野外活动场景。
(一)人物生活场面
在棺盖和前档部分绘制有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画面,人物除了墓主本人的生活场面之外,还有一名男子在屋宇的左侧画位置。这名男子身穿汉式长衣,头上戴着高帽,袖手盘膝而坐,身后还站立着左右各一名侍女。这位就是“东王父”。整个漆棺的棺盖从顶部向下贯通着金色的长河,呈现出“S”形。在屋宇的右侧为同样打扮的女子,应是“西王母”的形象,画面布局与左侧相同。从画面中对人物的描绘情况来看,人物图像为墓主人生前的待客宴饮图。人物所穿着的服饰,既有汉式服饰,也有鲜卑族的服饰。服饰的图案对研究鲜卑族的服饰以及生活习俗和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故事情节
在漆棺的侧板上面描绘着二十四孝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清晰,故事内容丰富而容易解读。以漆棺右侧棺板为例,所绘制的画面内容为孝子蔡顺的故事。蔡顺的母亲去世后,蔡顺伏在母亲的棺柩,伤心地哭着,看之则有催人泪下之感,并能够体会到蔡顺丧母之伤心欲绝。审视孝子故事,其艺术表达形式存在着独特之处。其一,整个的右侧棺板所描绘的都是孝子故事,但是并不会感到凌乱,不同部分都采用了三角状火焰纹饰,以使整个棺板的画面被划分为几个部分。其二,从故事情节上来看,左侧棺板的画面内容展开,所遵循的是郭巨和舜的故事内容发展进程,将几幅图画以连环画的方式排列下来。其中还体现出了人物行动的方向,使故事内容的情节更具有连续性。其三,在固原北魏漆棺左侧棺板上关于郭巨和舜的故事,对于舜的形象描绘为裸体形象,相貌上有些顽童。其四,从固原北魏漆棺棺板上画面的人物形象来看,属于是典型的鲜卑人形象。其五,固原北魏漆棺棺板两侧的棺板上所描绘的多为孝子故事,很显然本地区文化受到了中原汉文化的影响极深。在这个时期,被誉为史上第一女枭雄的冯太后开始推行孝悌思想,对固原北魏地区的社会文化也产生了影响。从固原北魏漆棺棺板的画面内容就可以体现出来。
(三)人物野外活动场景
固原北魏漆棺棺板的下层所绘制的是狩猎图,可以推测墓主生前经常参与狩猎活动,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社交方式。狩猎的场面已经过度破损了,但是从残留的部分还可以看出画面人物形象生动,而且狩猎的各种动作逼真。甚至于仅仅从人物的图像的一个局部,就可以解读人物的动态形象,并判断这个人物在做什么。对狩猎的画面内容进行解读,画面中的人物是几名骑士,都在狩猎的过程中。一名手里握长矛的骑士,正坐在一匹奔驰的骏马上,回身准备刺杀一直野兽。面目表情专注,而且明显可以感觉到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长矛上。另一位骑士同时在坐在飞奔的骏马上狩猎,但是,其是在追射着一只狂奔的猛兽。狩猎场上当然离不开血腥的场面。在画面上,就有一名骑士头部就仅仅剩下了一小部分。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会给人以真实感,更能联想到狩猎场上那种与野兽搏斗的生死场面。
远处有一座山,山峰之间有两只鹿正在奔逃着,其中的一只鹿被射中了头部,从箭的方向来看,应该是左侧也有一名骑射的勇士。与马蹄的方向相反方向,可以看到两只野猪正在被追赶着狂奔。从马蹄的方向向前看,有一座扇风,在峰顶上一只大鸟正骄傲地站立着,好像在俯视着狩猎场的一切。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只大鸟有展翅欲飞的架势,而在山的另一边的画面也看不到了,出现了严重的脱落。不过,可以判断,山的另一边应该是有猛兽的,正在盯着山上站立的大鸟。有一点可以证明,那就是有一名骑士正坐在奔驰的马上,摆出翻身回射的姿势,似乎是在射杀这只野兽。就说明在这个脱落的位置为一只野兽无疑。透过狩猎图,鲜卑民族的“狩猎”的生活风俗被生动地呈现出来。
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所采用的为忍冬纹和联珠纹样两种图案纹饰。忍冬纹引自西方,传入到中国后,被称为“忍冬纹”。从纹饰上进行划分,分为单层和环形组合两种纹饰,在北朝和隋唐时期较为流行。联珠纹样主要是用于装饰实用品上,有波斯风格。比如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302号墓中,就有马纹丝织品采用的是联珠纹样。另外在石窟壁画中也会发现这种纹饰。在固原漆棺书侧板画面上采用联珠纹圆环,主要用于装饰对称画面。比如,人物的眼、眉、圆圆的面目等等采用联珠纹圆环设计。另外,也用于翩翩起舞的装束表现,长尾的飞禽等等,也同样采用联珠纹圆环设计,而且每两个联珠圆环之间都是中间加饰联珠纹,以圆环为连接点,给人以华丽之感。
综上所述,在宁夏固原发现的北魏漆棺画,是多种文化机会的结果。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宁夏固原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通道,而且是中西方交流的大通道。因此而形成的文明,从漆棺画上的胡、汉文化就可以解读。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动漫电影作为一种以电影技术为基础,以动画为表现形式的全新艺术形式,凭借其特殊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对我们的生活和探索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宫崎骏作为一代动漫电影大师,其作品蕴含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而其电影音乐更是曼妙动听、引人入胜。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宫崎骏动漫电影艺术的音乐特色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 宫崎骏是日本著名的动漫大师,其作品是日本乃至是世界整个动漫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宫崎骏的动漫电影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了解宫崎骏动漫电影作品中的音乐特色才能深刻理解其动漫电影的主题思想。本文拟从音乐在宫崎骏动漫电影中的重要性出发,重点分析动漫作品中的音乐特色以及音乐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旨在揭示宫崎骏动漫电影艺术中音乐的艺术魅力。
宫崎骏的动漫电影在动漫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和反响。其影像唯美浪漫、基调寂静平和,不单纯依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激发人们的兴趣,只是运用简单、平易近人的基调就能轻而易举地打动观众。其作品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成就,不仅剧情的发展变化功不可没,同时动漫电影的配乐也是不可忽视的,音乐一直在宫崎骏动漫作品中具有重要的艺术魅力,通过音乐与剧情二者相结合,突出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音乐对动漫电影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首先,音乐将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为角色的塑造增辉不少,增强了观众对角色的印象,使得观众对影片过目不忘。其次,音乐对影片场景的重要性,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音乐的融入给影片注入了或悲壮、或魔幻、或单纯的情感基调,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不断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和感动。再次,音乐能够渲染影片的气氛,弥补语言和视觉上的不足,突出故事的情感发展。最后,音乐对剧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的故事情节运用不同的音乐表达,让人沉醉于剧情的变化之中。比如《幽灵公主》开头以基调低沉的音乐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给古老的森林赋予了无限的神秘感,引人入胜。
宫崎骏的动漫电影,不仅仅依靠唯美感人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的兴趣,同时在配乐上有着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和评价,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宫崎骏的动漫配乐,继承了日本音乐的优秀传统,将日本大和民族的音乐元素与动漫紧密结合在一起,给予作品浓厚的民族特色,一方面使得日本本国人民很容易从心里上接受其作品,另一方面也使得各个国家的观众都能受到日本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了对日本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比如,其著名动漫作品《幽灵公主》,围绕日本幕府时代的民间故事展开,其动漫情节和同名主题曲都带有浓厚的大和民族传统音乐元素。宫崎骏借助电影屏幕和动漫配乐,从整体上将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市民生活场景呈现给每一位观众。《幽灵公主》故事内容不断发生变化,宫崎骏在给电影作品配乐时选择弦乐器,创造出气势磅礴的歌曲。动漫情节与音乐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一方面有助于引起群众对影片的共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动漫电影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动漫作品格调和故事情节的升华。
《龙猫》是宫崎骏动漫电影的又一大作,其主题曲《风之甬道》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之作,对动漫领域影响深远,远远离不开日本大和民族音乐中的民谣色彩的作用。主题曲采用童声的方式进行表演,能够唤起观众对于小时候的回忆,增强了作品在观众心中的印象。《千与千寻》中的音乐《神明们》,单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其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情。其音乐旋律带有浓郁的日本民谣色彩,在乐器的演奏上选用三味弦,期间还伴有太鼓。从这些乐器的性质上看,不论是三味弦还是太鼓都是极具日本大和民族特色的乐器,给影片的传播增色不少。
久石让是日本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歌词清晰明了、质感亲切,被人们普遍称为简约主义音乐,亦名重复音乐。因此可见,重复是这种音乐风格的突出特征。1984年宫崎骏和久石让两人相识,在动漫配乐上达到了极大的默契,一直合作至今。一般而言,动漫电影的音乐主题很少,容易理解、方便记忆,不同的音乐代表着不同性格的人物,电影的配乐围绕着仅有的几段音乐主题不断重复展开的。然而作家并不是毫无规律、随意重复,而是按照动漫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开展的。因此,简约主义很好地表现了动漫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情感的变化。
比如,动漫电影《千与千寻》中的音乐《夏日的一天》的主题重复使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影片的记忆,也加强了人们对影片的理解。首先,选择钢琴这种乐器,以温柔的旋律进入主题,让人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迷人气息;其次,运用弦乐器不断重复严重,加强了影片的气氛;最后,在音乐中又增加了合成器和组乐器等其他音色,不停的重复,势必会加强人们对音乐的记忆,产生一种熟悉感。
从宫崎骏的动漫电影中,可以发现其诸多作品都表现出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虚荣心和物质欲望较强烈,过分追求经济的发展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加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宫崎骏在影片中不断向人们展示灾难的发展,旨在提醒人们应该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可持续发展,引导人们关注生命,其大部分作品的主题都与自然、人类、社会以及和谐有关,他的影片相对于其他动漫作品而言,进步性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能够引发人们的反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现实意义,他认为消极、颓废和悲观并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强调人们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世界、面对生活。
比如,动漫电影《千与千寻》在当今动漫领域依然享有较高的盛誉,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兴趣,其成就离不开音乐的运用。久石让选择独特的音符、变化多端的弦乐器将主人公千寻的内心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运用钢琴别具一格的韵律表达了千寻内心的孤独,悲观色彩十足。其插曲《夏日的一天》带有浓重的成人基调,让人联想到岁月流逝的悲观情绪。影片通过故事情节的不断变化表达了人们对失去的东西开始懂得珍惜,引发人们不断反思过去,其配乐充满了温暖,一点点抚慰人们脆弱的心灵,具有较强的人性关怀。《千与千寻》中交响乐和豁达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暗示最终归于平静、和谐的自然万物。音乐声渐渐消失象征着自然的平和与美好,自然万物恢复平静,而离别开始上演,珊珊公主和阿斯达卡决定共同享受富有温暖和人性的和谐世界,低沉的音乐基调巧妙地表现了离别带来的不舍与感伤。优美的钢琴演奏不仅让人渐渐遗憾战争带来的残酷,也使得人们善于发现人性的温暖和自然的美好。
宫崎骏的电影作品的主角大多是少男少女,因此,其典型的音乐特色就是童真与朴实并存,不断给观众创造出童年的顽皮和乐趣的回忆,加深了观众的印象。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发觉得童年是单纯的、美好的,而影片中的音乐则突出地表明了这样的美好感受,朴实的音乐基调给观众营造出寂静、平和的气氛。纵观宫崎骏的动漫电影,不难发现,影片的故事情节具有丰富的童真韵味,表述了诸多少男少女的普通生活,同时剧情的发展也常常以儿童的眼光和角度描述。
比如,影片《龙猫》配乐运用简单的音调,带有浓郁的童年趣事,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给予观众暖暖的爱意。影片以搬家为背景,到达乡下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寂静的风景,蔚蓝的天空,广阔的草坪,成群的鸟儿,两姐妹高兴极了,此时音乐随之而来,笑声与音乐声融合为一体,表现了满满的幸福感和平静朴实的生活环境。这样美好的开头,对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给人无限的遐想。另外,龙猫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动漫形象,特别是它的顽皮、善良早已深入人心,象征着人们天真烂漫的美好童年生活。
在宫崎骏的动漫电影中亦真亦幻的音乐无处不在,一方面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享受,将观众带入到无限的梦想意境,另一方面从现实出发,增加了影片的现实意义。以其代表作《幽灵公主》为例,是梦幻与写实的最佳结合,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在日本文化的熏陶下,宫崎骏将日本的生灵文化赋予到影片之中,《幽灵公主》就是以这种缘由出现的。
该影片是以处于战乱中的室町时代为背景的,讲述的是男主人公奋力抵抗外来的野猪神,结果却遭到诅咒,村民想要帮其解咒劝让远赴西方,在去西方的路途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最终走到了森林,并认识了幽灵公主,二者为着共同保护森林的目标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影片中采用了许多弦乐器的演奏,表现了气势磅礴的音乐感受,使得观众产生一种多愁善感的情感,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另外,在动漫作品快要结束的时候,运用假声的音乐形式,将人们的视听带入到古老的神话世界中,给观众呈现出无限的想象力和梦幻情景。整部影片中的每一小段配乐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感受。
一是影片的开头,音乐有突出主题的作用,为影片后文的一系列音乐做铺垫,影像从天到地,加上雾蒙蒙的大山,给森林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选择大提琴这种乐器,将低音和影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得观众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庄重与尊严。二是影片中经典的配乐即是男主人公远离故乡时出现的。阿斯达卡为了对抗野猪神,自己受到了诅咒,为了寻求解咒的方法远离故乡,开始了长远的西方之行。在远离故乡的路上,插入音乐伴奏,使得阿斯达卡与广阔的草原融为一体,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震撼力,交响乐与二胡相互结合,表达了阿斯达卡为了对抗恶魔远赴他乡的悲惨境地。三是男主人公与珊珊公主相遇时出现的音乐,好似两人一见钟情,又未直接表现出来,给予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遇到男主人公时,珊珊公主穿衣风格非常异同,气质独特,眼神坚毅,颇具公主的风范;加上钢琴低音的演奏,给予影片暂时的寂静,使得两人之间的感情出现萌动。
电影音乐只有与电影的主旨思想相契合才会有力的衬托作品的气氛,强化电影的最高潮部分,从而提高观众的视觉感受,并拓展其丰富的想象空间。宫崎骏创作的电影,多数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为主题,为彰显出这种独特的自然意蕴,著名的音乐家久石让以音乐作为铺垫,绘制出了自然界的奇异之美,然后凭借悠扬悦耳的主题曲,将人们带入到了一个如梦如真的自然环境之中。而在表达以揭露现实社会形态为主题的影片中,又会通过紧张、节奏迅速、感官冲击力强的音乐进行演奏,进而触动观众的心弦。所以,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创作之所以经典,其中电影音乐的完美创作与融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丰富的音乐感动与享受。
宫崎骏动漫电影艺术的音乐特色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