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宁波水利建设相关的共9个结果: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在我国全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增效与增收,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国内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普遍面临严峻的资金难题,导致部分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举步维艰,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因此,在新的环境与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入探讨解除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策略,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从国内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而言,总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资金难题却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能对于引发各类资金难题的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都江堰人民渠水利工程建设及维护工作中财务管理的经验,总结了以下两方面的引发资金难题的原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我国全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增效与增收,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国内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普遍面临严峻的资金难题,导致部分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举步维艰,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因此,在新的环境与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策略,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建设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命脉,而且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必须在对资金难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前提下,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促进国内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港口岸线是助力宁波港口发展和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并加快推进宁波港口向国际强港转型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资源,也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上浙江”最为独特的优势和载体。加强宁波港口岸线资源的统筹规划和使用管理,最大限度科学合理地整合利用宝贵而有限的港口岸线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是推动宁波港口转型升级发展、打造国际强港的重要保障。
港口岸线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既离不开政府的有效调控和管理,也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对港口岸线资源进行评估,是岸线使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制定岸线使用金征收标准的重要依据。全面推进岸线有偿使用原则,充分考虑水陆资源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岸线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制定合理的岸线价格体系,按有偿原则进行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形成政府调控下港口岸线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可采取三种途径实现港口岸线资源资产化:一是将岸线资源出租给企业,以租赁使用权的方式实现岸线资源的价值化;二是将岸线合作权物化,以出让或者转让的方式实现岸线资源的价值化;三是将岸线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主体不明确一直以来也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水利建设中主要涉及三个机构:水利建设管理机构、质量监督机构以及水政监察队伍。其中水利建设管理机构主要的是负责工程的日常管理的,质量监督机构则是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而水政监察队伍则根本没有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因而,要想提高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科学的对三个机构的职责进行划分便是不了忽视的。三个机构各有其特长,但是他们都不适合单独负责水利建设执法,要么是因为人员不够,要么是因为专业知识不对口,因而找到一个合适的机构来执行对水利建设的执法就显得十分迫切。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在平时的监督过程中,需要升入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对工程有足够的了解,考虑到这一点,可以将水利建设执法的任务也交给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在其部门下设定一个专门负责水利建设执法的执法小队,当然,执法小队的执法并不是以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的名言进行执法的,还是以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进行执法,也仅受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这样一来,便很好的将两个部门联合起来了,使得水利建设执法更加规范。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摘要:从宁波港域港口岸线资源利用现状入手,分析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利用的对策建议,为宁波港域优化配置岸线资源,提高岸线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港口资源优势,推动港口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港口岸线 资源整合 泊位
港口岸线是助力宁波港口发展和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并加快推进宁波港口向国际强港转型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资源,也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上浙江”最为独特的优势和载体。加强宁波港口岸线资源的统筹规划和使用管理,最大限度科学合理地整合利用宝贵而有限的港口岸线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是推动宁波港口转型升级发展、打造国际强港的重要保障。
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域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南北和长江“T”型结构的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适中,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深水良港。是中国大陆最主要的原油、铁矿石、集装箱、液体化工中转储存基地,华东地区主要的煤炭、粮食等散杂货中转和储存基地。宁波港域包括甬江、镇海、北仑、穿山、大榭、梅山、象山港和石浦8大港区。目前,拥有各类泊位500多个,其中港口生产用泊位总计332个,包括集装箱泊位21个,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85个,10万吨级以上特大型深水泊位21个,是我国大陆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之一。
宁波海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陆海岸线总长872公里,岛屿岸线总长759公里。根据《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规划港口岸线总长170公里,其中港口深水岸线139.1公里,占规划的81.8%。至2011年底,已利用规划岸线约105公里,其中深水岸线使用约82公里;剩余规划岸线65公里,剩余深水岸线约57.1公里,见图1。
由于开发早、规划、监管等原因,宁波港域部分港口岸线存在深水浅用、优线劣用、闲置不用、陆域和水域被移作他用等现象,岸线资源开发比较粗放,节约使用、合理使用的岸线利用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相对于丰富的港口岸线资源,宁波港域港口岸线资源利用还相对滞后。
宁波港域港口岸线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经过多年发展,正面临容纳能力饱和、可成片规模化开发的优良港口岸线减少,近期可开发岸线少,未开发岸线资源受到水陆域自然条件、进港航道和海洋功能区划等因素制约,开发成本高,开发难度较大等问题。
从图1可以看出,甬江、镇海、北仑三大港区岸线资源基本开发完毕;大榭港区本岛深水岸线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剩余穿鼻岛、小田湾区域约4公里深水岸线资源可待开发;象山港和石浦港区由于军港、渔港的存在,目前以资源控制规划为主,港口资源的开发应充分论证与环境容量、生态的关系,并不适宜大规模开发港口生产岸线。同时受航道、锚地、交通物流等自然环境限制,建设大等级码头需要较高的成本。
宁波港口在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初期,由于对港口与城市关系的认知缺位、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以及政府管理手段相对落后,造成了港城发展矛盾突出,港口功能布局不紧凑等问题。如甬江港区由于城市拓展、泊位等级低、码头老旧等一系列原因,不再适宜发挥其原定的生产岸线的功能。镇海、北仑港区的港口和城市是同步发展的,港口和城市在空间上几乎融为一体,城市和港口相互影响了各自功能的发挥。
港口功能布局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码头布局分散、不成规模,造成相关的水、电、集疏运以及城市配套设施难以配套或重复建设的情况。由于岸线资源使用成本较低,一些企业占用过多岸线,且企业专用码头建设随意性较大,布局分散。同时也分割了公用泊位区,影响公用泊位效率的发挥。如北仑港区,由于业主码头抢先占用岸线,致使集装箱码头难以集中布局,造成功能不协调、资源浪费,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降低了港口的综合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长期以来,对港口岸线都是无偿开发使用,缺乏合理配置岸线资源的市场竞争机制,部分岸线的开发利用缺少统筹规划,任意占用岸线,“深水浅用”造成岸线资源的浪费。宁波港域主营的五大货种中,油品、液体化工类货物的通过能力能满足生产需求,而煤炭类货物吞吐量超设计通过能力53%,集装箱超96.3%,金属矿石类码头货物超61.6%,各货种码头生产通过能力存在一定不平衡性,见图2。
随着可利用的港口岸线资源的不断匮乏,不断完善港口岸线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港口岸线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港口规划为依据,认真把好岸线审核关,进一步完善港口岸线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有选择性的引进港口项目,建立对项目初步评价机制,严格控制港口岸线投资强度、土地投资强度及货种合理配置,引导一批符合产业政策、低能环保、能有效利用港口资源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项目落户,阻止占用资源大,产能落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进入。
加大规划统筹力度,主动做好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加快推动梅山保税港区、象山港港区、石浦港区等新港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研究编制重点作业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研究工作。从而建立以《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为龙头、各港区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相配套系统的港口规划体系。
科学引导港口项目建设。优先发展公用码头,优先建设一些量与能力不匹配货种码头,优先发展增长量快的货种码头,如集装箱、矿石码头。由于穿山港区中宅码头、光明码头和镇海港区通用散货码头建成,煤炭泊位能力基本适应,可适度发展油品、化工泊位,限制船厂舾装码头盲目扩张建设。
按照规划的功能定位,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大型化、专业化的布局,对各港区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工,合理安排重大项目建设时序,避免无序建设和浪费岸线资源。加快推进老港区港口资源的优化整合,整合提升公用码头和业主码头,推进集装箱码头的连片改造建设,优化港口项目的合理布局,提高港口整体竞争力和码头的集约化发展水平。
对于存在的“港”“城”发展矛盾突出、港口功能布局散乱,深水浅用等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港区码头结构性调整。
与城市规划有矛盾的港区进行功能调整。部分老港区发展同城市规划、居民生活区等存在着矛盾,造成港口功能布局缺乏完整性,需要对这些港区功能进行调整。如甬江港区由于城市拓展、港区内泊位等级低、码头老旧等因素,已不再适合生产岸线的功能定位。根据城市规划和港口规划,主要为旅游、商贸、文化等性质为主的公共设施以及城市物流配送服务,该区域资源整合除保留2个城市物流配送点外,其他货主码头将根据规划逐步搬迁出城区,将不在新建港口码头。
对岸线资源利用混乱的区域,进行整合调整。其中北仑港区以提高作业效率和改善通关环境为主,创造条件整合中部作业区岸线资源,规模化发展集装箱运输。如将北仑港区煤炭码头调整为集装箱码头,与紧邻的集装箱泊位共同形成集装箱泊位群,使港区布局更趋于规模化、合理化。青峙化工码头与科元塑胶化工码头之间布置的海湾重工钢管码头,将其整体搬迁,结合原有岸线建设更高等级的化工码头,可以形成产业集聚。
推进业主码头公用化。企业业主码头最大的特点是,其建设营运主要靠自身项目带动,难以形成资源共享的社会公共码头。随着经济发展,业主码头对腹地的利用价值不断增强,有条件的业主码头应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在政府协调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码头运作效率,推进业主码头合作与开放经营。
加强老旧码头技术改造,进一步挖掘现有码头潜能。在符合港口规划功能定位的前提下,鼓励在原有岸线的基础上,通过现有码头改造扩建、提高等级、改进工艺、更新设备、完善配套设施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港口的通过能力,调整与优化港区功能结构。加固改造镇海、北仑港区老旧码头,重点实施北仑港区煤炭泊位改造工程,同步扩建后方堆场等设施,制定完善老旧码头升级改造规程,简化审批手续,逐步发展集约化、专业化港区。其中通过对老码头结构的升级改造来进一步提高码头的通过能力是其中一项非常有效的举措。根据调研对整个宁波港域现状码头的摸底、排查、分析、比对,参照部分已经改造码头的成功范例,“十二五”期间,可先期重点对19个项目进行结构升级改造。通过升级改造,可以将现状码头的通过能力提高3537万吨/年,其中散杂货通过能力增加1947万吨/年,集装箱增加120万TEU/年,将大大提高港口岸线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节省大量的宝贵岸线资源。
港口岸线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既离不开政府的有效调控和管理,也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对港口岸线资源进行评估,是岸线使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制定岸线使用金征收标准的重要依据。全面推进岸线有偿使用原则,充分考虑水陆资源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岸线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制定合理的岸线价格体系,按有偿原则进行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形成政府调控下港口岸线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可采取三种途径实现港口岸线资源资产化:一是将岸线资源出租给企业,以租赁使用权的方式实现岸线资源的价值化;二是将岸线合作权物化,以出让或者转让的方式实现岸线资源的价值化;三是将岸线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也变得越来越多。而作为水利建设管理中比较重要的水利建设的执法力度问题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对我国树立工程项目建设中执法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在树立建设执法力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监督执法
长久以来,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都是由当地水利局所直接管辖的,水利局负责树立工程项目的建设、监督以及管理,这样一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监管与执法,工程的质量全部靠施工人员的自觉。再加上在当初立法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并没有法制化,并没有完善的法律条文能够保护水利工程项目的监管执法。尽管这一切随着我国法执法的完善在一点一点地得到改善,但目前为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
正是由于水利工程法制管理上的不完善导致到目前为止,水利工程的监督执法还没能确定一个执法主体。尽管相关的管理条例规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但是其只负责程序上的管理监督,并不具有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权利,因而对于相关的违规、违法的单位的处罚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执法主体,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执法力度大打折扣。
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于相关法律的完善与修订,近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些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相当一部分法规由于制定的周期过长,根本不适用,无法跟上形势,甚至在一些法律规定中还存在着冲突,这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执法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此外,由于许多水利方面的法律的制定是基于全国的水利建设状况的,因而在一些地区就显得比较不适用,在实际的施工建设执法中就会比较难以掌控。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才刚刚走入正轨,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一些地方上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其中一些执法人员并不具有相关的从业经验,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能够完全的掌握,相关业务的水平不够高,对于基本的执法流程还不够熟悉,对于正常的水利工程建设执法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
水利建设执法存在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要想提高执法力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树立水利建设的法制化观点就是指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将水利建设执法法制化,将其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范畴中,从而使执法更加规范有效。在水利建设中是离不开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一项水利建设工程,如果没有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必然会对工程的施工造成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工程的施工效率还是工程最终的质量都会大打折扣。而将水利建设管理法执化,将其与水利工程一体化将有利于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有助于加大水利建设中的执法力度。水利工程建设执法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水利建设法制化、规范化,提高工程的质量。其主要是针对工程的施工单位的,以此来加大对于工程建设中各项技术的审查,从而达到提升水利工程质量的目的。
以法治的观点来进行树立建设的管理,来加大水利建设执法力度,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质量,将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这便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是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最主要的任务。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许多法律法规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法规之间的冲突、一些概念方面规定的不够准确等。因而要想提升水利建设执法力度,首要的便是在立法层面上规范化,提高立法质量。当然,在一些相关的国家法律还没有修改的情况下,地方的立法机制可以在不违背国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对相关的地方法规进行修订,细致化,明确相关的执法权以及执法主体,并针对地方水利建设的特点制定来制定出适用的法律法规,从而使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有法可依,提升水利建设执法力度。
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主体不明确一直以来也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水利建设中主要涉及三个机构:水利建设管理机构、质量监督机构以及水政监察队伍。其中水利建设管理机构主要的是负责工程的日常管理的,质量监督机构则是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而水政监察队伍则根本没有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因而,要想提高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科学的对三个机构的职责进行划分便是不了忽视的。三个机构各有其特长,但是他们都不适合单独负责水利建设执法,要么是因为人员不够,要么是因为专业知识不对口,因而找到一个合适的机构来执行对水利建设的执法就显得十分迫切。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在平时的监督过程中,需要升入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对工程有足够的了解,考虑到这一点,可以将水利建设执法的任务也交给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在其部门下设定一个专门负责水利建设执法的执法小队,当然,执法小队的执法并不是以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的名言进行执法的,还是以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进行执法,也仅受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这样一来,便很好的将两个部门联合起来了,使得水利建设执法更加规范。
仅仅解决了以上的这些问题还是无法提升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的,还需要对执法机制进行完善创新。对于水利建设执法而言,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便是案源的发现较难。一般而言,水利建设执法中的案源主要靠群众的举报以及从日常的管理检查中发现。而证如我们所知,在水利建设中的违法行为一般而言都是隐形的,光靠群众的举报几乎很难发现什么,因而,要想增加对于案源的发现便要加强日常的管理,加大检查的力度。其次便是在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执法是的取证向来是一项重难点,还有执法的成效,也一直是一个问题。这些都表明现有的水利建设执法机制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如今的水利建设执法了,创新水利建设执法机制已经刻不容缓了,只有找到新的执法机制,才能解决在水利建设执法中的种种弊端,才能真正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
当然,绝不能因为难度较大就放弃了水利建设的法治化管理。为了水利工程的长治久安,为了保证水利建设的安全和质量,为了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率,水利建设执法必须迎难而上。在建立起水利建设执法队伍后,可以参照水政监察队伍的管理方式,建立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比较多的是建立执法激励制度、执法程序制度、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执法监督检查制度、评议考核制度等有关制度。如果将水利建设执法队伍作为水政监察队伍的一个分支或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则水政监察队伍的这些制度自然适用于水利建设执法队伍。
水利建设执法管理不仅仅是一项制度,更是对工程质量的一项保证。只有不断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使水利建设法制化、规范化,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才能较好的满足各项工程的需要。当然,在水利建设中要注意的不仅仅是执法这一方面,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日常管理以及质量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建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水利建设论文,供大家参考。
1目前水利建设执法存在的问题
1.1传统水利建设观念的延续
我国水利项目建设都是由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水利部派出机构直接管辖的,水利部门负责工程项目的建设、监督以及管理,也同时负责着监管与执法,是一种自建、自检、自监的传统模式。尽管这一切随着我国水行政法律法规的完善,逐步地得到改善,但目前为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
1.2监督执法主体还不明确
正是由于水利工程法制管理上的不完善导致到目前为止,水利工程的监督执法还没能确定一个执法主体。尽管相关的管理条例规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但是其只负责程序上的管理监督,并不具有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权利,因而对于相关的违规、违法的单位的处罚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执法主体,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执法力度大打折扣。
1.3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于相关法律的完善与修订,近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些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由于许多水利方面的法律的制定是基于全国的水利建设状况的,因而在一些地区就显得比较不适用,在实际的施工建设执法中就会比较难以掌控。
2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执法力度的途径
水利工程建设执法存在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要想提高执法力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树立水利建设法治观念
树立水利建设的法制化观点就是指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将水利建设执法法制化,将其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范畴中,从而使执法更加规范有效。在水利建设中是离不开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一项水利建设工程,如果没有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必然会对工程的施工造成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工程的施工效率还是工程最终的质量都会大打折扣。而将水利建设管理法执化,将其与水利工程一体化将有利于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有助于加大水利建设中的执法力度。水利工程建设执法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水利建设法制化、规范化,提高工程的质量。其主要是针对工程的施工单位的,以此来加大对于工程建设中各项技术的审查,从而达到提升水利工程质量的目的。以法治的观点来进行树立建设的管理,来加大水利建设执法力度,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质量,将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这便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是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最主要的任务。
2.2明确水利建设执法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主体不明确一直以来也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水利建设中主要涉及三个机构:水利建设管理机构、质量监督机构以及水政监察队伍。其中水利建设管理机构主要的是负责工程的日常管理的,质量监督机构则是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而水政监察队伍则根本没有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因而,要想提高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科学的对三个机构的职责进行划分便是不了忽视的。
2.3创新水利建设执法机制
对于水利建设执法而言,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便是案源的发现较难。一般而言,水利建设执法中的案源主要靠事后举报以及从日常的管理检查中发现。因而,要想增加对于案源的发现便要加强日常的管理,加大巡查的力度。其次便是在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执法是的取证向来是一项重难点,还有执法的成效,也一直是一个问题。这些都表明现有的水利建设执法机制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如今的水利建设执法了,创新水利建设执法机制已经刻不容缓了,只有找到新的执法机制,如水政监察大队同当地公安机构组成联合执法大队,才能解决在水利建设执法中的种种弊端,才能真正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
2.4建立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
当然,绝不能因为难度较大就放弃了水利建设的法治化管理。为了水利工程的长治久安,为了保证水利建设的安全和质量,为了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率,水利建设执法必须迎难而上。在建立起水利建设执法队伍后,可以参照水政监察队伍的管理方式,建立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比较多的是建立执法激励制度、执法程序制度、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执法监督检查制度、评议考核制度等有关制度。
3结语
水利建设执法管理不仅仅是一项制度,更是对工程质量的一项保证。只有不断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使水利建设法制化、规范化,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才能较好的满足各项工程的需要。当然,在水利建设中要注意的不仅仅是执法这一方面,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日常管理以及质量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
摘要:首先分析了水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即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丰富了新思路,水利建设实践推动了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并基于此提出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路,即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水利建设制度创新;人水协调,加强水利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人水协调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水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资源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压力,水资源危机已被许多专家、学者及政府部门关注,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水与可持续发展是国际水资源研究的热点,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和防洪保安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水利是国民经济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重要举措,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即聚焦到水利改革发展,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我国水利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对传统的水利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加强水利建设研究,解决水多(洪水灾害)、水少(干旱缺水)、水脏(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和水越用越少(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管理问题[1-2],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对水利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为未来生态水利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水利现代化建设,分析水利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水利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将水利建设放在自然-社会-经济大系统中进行评价,总结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促进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促进区域水利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水利建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对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水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1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建设提出新要求,丰富新思路
水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利建设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对水利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为生态水利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可持续发展研究要求对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产业、部门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微观研究带动可持续发展宏观研究领域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从思想启蒙、发动转向纵深的、微观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部门可持续发展研究,涌现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尤其是在矿产、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这表明,进行区域的、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趋势。事实上,水利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可以为水利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技术支持,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水利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改变传统的水利建设思路,从生态治水、持续利用水资源角度进行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建设能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提高区域粮食生产、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明显关联效应,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会造成一定影响。不当的水利建设也会对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造成危害[3]。
1.2水利建设实践要求进行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
传统的工程水利在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移民安置、经济效益发挥等方面遇到一系列问题,工程水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等新的治水思路不断提出,如何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由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是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水利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地位,发挥水利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我国历来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解决水多(洪涝)、水少(干旱)、水脏(水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总结过去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评价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认识“水利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需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发展,并适度超前”的论断,从工程、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找出影响水利建设发挥作用的因素,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充分发挥水利建设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效益的同时,促进水利建设生态、社会效益的发挥[4-5]。
1.3水利建设历史经验
从水利建设研究看,国内外对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利建设规划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国外水利建设看,水利建设已经先后经历了单目标开发为主时期、多目标开发为主时期、法规和现代管理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时期,逐渐进入人水协调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时期。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许多学者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水利及水利建设规划、水利可持续发展、水权制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发达国家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生态用水,在重视水利工程措施的同时,更加重视非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水权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一定意义上说,发达国家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时期已经过去。我国水利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受时代局限,研究偏重于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方面,对生态需水、区域水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较少,从区域整体角度进行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更少。但近年来,这方面逐渐有所加强,国家水利部先后启动了“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对当前水利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发展。另外,水利部先后在大连、甘肃张掖、汉江中下游地区等进行水利点代化建设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果[6-8]。
2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路
建国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大规模水利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完成的,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粮食生产水利保障能力不强;水利发展相对滞后,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不顺,水管理制度不健全[9-10]。
2.1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水利建设制度创新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更好地进行水利建设,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对水利建设进行重新认识,将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意识、生态文明思路纳入水利规划与建设中,进行社会经济制度创新尝试,探索适合区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水利现代化建设道路。从国际水利发展史看,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就会更多地关注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治理污染。正常情况下,水利工程建设达到相当的规模后,基本建设投资力度会逐渐降低,水利发展战略将由传统的“工程水利”向对水资源实行综合科学管理的“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转变,工程运营维护管理费用在总投入构成中的比重会逐步上升,水资源管理将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水利建设在配合水利发展战略转变的过程中,将逐渐向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倾斜,水利建设的社会、生态效益将得到更大的彰显[11]。
2.2人水协调,加强水利现代化建设
水利现代化建设应以流域管理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区域实施权威、统一、有效的流域管理,坚持防洪保安、人水和谐原则,发挥水在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多种功能,降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区域水利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水环境保护[12]。借鉴国际上最新的关于人水协调可持续发展时期水利建设研究成果,吸收我国在水利建设、水土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应用区域关联效应理论及3S技术,针对水利可持续发展实际进行研究,定量地分析水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全面评价水利工程建设的价值与作用,在肯定水利工程措施巨大作用的同时,科学地评价工程措施的负面效应,通过生态措施和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与创新,推进适合区域特点的生态水利建设。
参考文献
[1]伍新木,李雪松.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关键是制度创新[N].光明日报,2004-08-18.
[2]张光斗.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新认识[J].中国水利,2000(8):18-19,30.
[3]邱德华.区域水安全战略的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5(2):305-312.
[4]刘树坤.中国水利现代化和新水利理论的形成[J].水资源保护,2003(2):1-5,61.
[5]于琪洋.水利的经济学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05(3):10-14.
[6]顾浩.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7]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国家现代化与水利现代化[J].中国水利,2004(4):24-26.
[8]孙宗凤.国外生态水利研究状况分析与点评[J].水利水电技术,2003(11):21-23.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