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如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学校以及教师逐渐地将视线转移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来,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好处。但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还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课堂枯燥、乏味、死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不可协调的矛盾,最终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小学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小学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领学生参与;自制乐器;启发学生表现美;让学生表演。
【关键词】音乐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
首先,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第一堂课。因为学生对老师第一印象的好坏,是学生对该科知识学习兴趣高低的关键,而教师第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会对学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甚至会起到学生对该课学习成绩好差的导向作用。如我在上学期新生上第一课时,为了消除学生认为音乐课是“副科”的偏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很多同学认为音乐是‘副科’。可我认为:音乐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而且是一门特殊的专业学科,特别是教育改革以来,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的功能更加明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好音乐,同样可以成为受尊重的人。”
其次,教师应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比如:我在上四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学戏曲》时,为了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我在课前就给学生分别指派了任务,让一部分学生上网查找、搜集有关戏曲的知识、资料;让另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推荐下,利用电视,DVD等工具,学唱一段戏曲选段。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上课时,我感觉到非常轻松。同学们搜集到的知识,比我准备的还要丰富,个别同学现场演唱了一些戏曲名段,还有板有眼。
再次,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切忌使用一些讽刺、挖苦等语言。如“一看就知道你不是学音乐的材料”等。学生听后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和你对着干,反正破罐破摔,以后就更不原意学了。这样就对教学带来更不利的影响。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要体现爱心,关心,才能与学生沟通感情,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融洽了师生感情,学生也愿意配合教师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高兴极了。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
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象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象是在说话;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
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最后,音乐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音乐课是“副科”。长期以来,音乐课总是作为一门“副科”的身份,尴尬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学校领导不重视,不愿为此付出过多的经济、精力。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也表现出一种不重视的态度。这样一来,学习音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应付、敷衍了事,何谈质量提高。因此,首先,学校领导应转变观念,像对待语文、数学等学科那样对待音乐学科。其次,教师不应自卑,而应树立起自信心,相信自己所教的学科就是重要的。再次,学生也应充分重视这一学科,认真学习。只有这样,音乐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提高。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正,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是一种动力,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那么他们一定会主动探究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学理念,指出:“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情感是最丰富而细腻的,他们会将对教师的情感转移到相应的学科上去,如果学生们非常喜欢你,那么他们在上你的课时就会很乐意听你讲,跟着你学;相反,如果学生们不喜欢你,或者惧怕你,那么他们对你的课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自然就不会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就形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障碍。由此看来,师生之间良好情感的建立对于上好音乐课、激发学生兴趣起到重要作用。只有在平时注重培养师生间的和谐情感,才能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取到良好的效果。小学生音乐课堂上需要的是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而如何实现这一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主体在于学生,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反馈直接影响课堂气氛与教学进度,那么如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呢?当然这和其它一些因素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教师,每次进入课堂的时候一定要呈现给学生满满的温暖与生机,而不是无精打采地走进教室,教师要表现出对所授学科的热情,教师这些简单的动作和表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当学生们期待着你的课、你的到来和听你讲课,那么你和学生之间便架起了一座真挚的桥梁,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自然会喜欢上音乐课。小学生的内心是最纯真的,只要老师愿意拿真心与他们形成亦师亦友亦亲人的关系,在这种强大亲和力的影响下,学生会从内心接受这门课程,并对它产生初步的兴趣。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务必要注重师德修养,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以适时采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或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感觉你与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而不是单纯命令式的口吻与他们说话,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让学生们大胆去尝试、去练习,即使没有做好,也不要加以责备,而应多给予鼓励,慢慢帮助他们树立和培养学习音乐的自信与积极性。
每一节课都要经历40分钟的教学时间,而这40分钟当中,可以说时时刻刻都可能是这堂课精彩的一瞬,要怎么把握好一节课的节奏和内容?如何在这40分钟当中抓住学生的心呢?笔者认为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第二部分就是进入新课之后每一个小环节之间的联系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每节音乐课的导入部分都是这一节课新的开始,也是这一堂课能否上好的关键。如果导入就是那么平平淡淡,调动不起来小学生们的积极性,那么这一节课,他们将不停地“破坏”课堂纪律,为了能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部分。
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有一部分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但有一部分内容是他们并不了解的,对他们熟知的部分,老师们的导入部分可以直接导入。对于他们不了解的部分,我们就要从这首乐曲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歌曲类别等方面来寻找突破口,如果是孩子们很喜欢的同种类型的音乐作品,那我们就可以通过他们喜欢的音乐入手,慢慢导入新课所要学习的作品,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来导入新课的内容。在设计导入部分时,教师一定要学会多利用多媒体,不管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孩子们很容易集中注意力,课堂秩序自然也就非常安静、谐和。
除了新课导入部分是吸引学生的重要环节,还有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进入新课之后的每一个小环节的联系与设置。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是非常短的,很容易分散。也许一个好的开头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好奇与注意,但如果一节完整的40分钟课堂上不再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那么这节课仍然会上得非常吃力,学生学习的热情会大大降低,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很难做到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设置一些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之后的环节首先还是要考虑多媒体的使用,这是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利用的科学技术,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音乐,以及音乐相关的内容。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最传统但却最符合儿童心理的方法,比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这些方法看似陈旧,但效果却很好,例如给孩子们讲授一些音乐家的经历和某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进行,任何一个小学生都不排斥这种方式,每次上课时只要笔者一说起“在很久很久以前”或者“这首作品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等这样类似的语言,学生们就会瞪大眼睛,互相做出“嘘”的手势,可见,讲故事的方法在课堂上是可以被使用起来的,这无非需要教师提前做一些功课,要把一些知识用自己的语言编织成一个故事,因为讲故事的语气和讲授单纯的创作背景知识的语气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小学生们在接受的过程中效果自然也就不同。
做游戏的方法也要在课堂上适时的增加一些,例如在进行学生节奏方面的训练时,包括欣赏、学唱新歌曲时,都可以在掌握之后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游戏,由浅入深、由少渐多,每一次做完音乐游戏下课时,学生们都会要求再让他们玩一遍。学生能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不是听到下课铃就想奔出教室,我认为作为教师,这是成功的,说明学生爱上了音乐课,从游戏中不仅锻炼的学生的节奏感,也对乐曲本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
音乐本身就是美的享受,不能单纯作为一门“教授”的学科,强迫学生记忆与学习,一定要构建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是音乐家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我们每位音乐工作者应该做的是: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烧得更旺。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提高不断的接触、参与音乐,让他们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刍议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音乐课是每一个初中学生喜爱的课程。但初中音乐课如何克服单调、呆板的教学模式,使之呈现出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音乐、学习音乐和理解音乐是每个初中音乐教师面临的课题。
关键词:激发兴趣 参与意识 多媒体教学 活动教学
作家雨果曾把音乐比作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开展,音乐对于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同与肯定,而学好音乐,兴趣是首要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最切近的动力源泉。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教学过程中,每教一首歌,从简谱视唱再到完整歌曲,笔者都采用竞赛的方式,先教后练再比赛,并当场给予评价,所以从一开始,学生们就热情高涨,全神贯注的认真学习,生怕遗漏。比赛采用小组中个人之间、组与组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现场比赛,看谁唱得声音宏亮,看谁音唱得准确。每当这时,学生们参与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浓烈,其他小组比赛时,准备参赛的小组内也在不断预热,跃跃欲试。小组比赛过程中,对于唱音不准确的小组或个人,其他人还不时进行纠正,大家互相学习,相互纠正,合作学习。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多媒体凭借它的活动性、直观性、趣味性等将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听觉、视觉器官的协作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轻松愉快中学习音乐,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比如教唱《大海啊,故乡》时,笔者用投影仪打出一组画面:天空一碧如洗,蔚蓝的海一望无际,在平静的大海中,有几只小船在游荡。大海像贤慧的母亲,用双手轻轻地将小船托起,送向远方。海边上,微风吹起,细浪温柔地舐着沙滩,发出一种几乎是听不清的绵绵絮语般的声音,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激起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恬静而又近于陶醉的感情。接着,大家情不自禁的跟笔者轻轻哼唱这首恬静的歌曲……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起到强化认知、增强感受、画龙点睛的作用。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多媒体在这里对音乐的演绎自然贴切的恰到好处,而且在整个教学中完全让学生从看中想、想中悟、悟中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巴甫洛夫情感结构理论认为,情感是人脑皮质下的居于中心地位的复杂的无条件反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就得使之产生清楚的形象性的知觉、表象,因此必须借助于电视、电影等活动片段或者是学生自身的活动诱发学生地情感体验。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笔者采取多种途径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唱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时,让一小组男生在台下唱,选出十个男生十个女生扮演红军,到台上表演红军艰难通过雪山草地的情形。学生们逼真的表演,让大家身临其境,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既温习了歌曲,又对学生们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在欣赏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时,一边放音乐,一边让一个普通话非常标准的男生深情并茂的朗读这首诗歌,大家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听同伴朗读,纷纷进入意境而轻轻哼唱歌曲。
歌曲教学是音乐课中的重头戏,可根据不同的歌曲,采用不同的形式来激发学习的兴趣。
(一)讲故事
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来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苏武牧羊》一课的歌词时,将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讲给学生听:我国古代西汉时期, 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苏武誓死不降,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才被释回。大家听了如痴如醉,纷纷被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所感染,因此歌唱起来,歌曲的那种悲愁愤闷的气氛油然而生。
(二)绘画
音乐与文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首好的歌曲,不仅是一首好诗,更是一幅绝美的图画,更能激起人们的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遐想。在音乐课上,笔者不仅利用歌曲的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大意,领会歌曲的意境,同时还根据各区的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绘制自己心目中的美好景色,更充分更形象地理解歌曲。学《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时,笔者请学生根据歌词来描绘一下所歌中的景色,大家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出了心中的美好的图景:有长满高大树木的山谷,有歌唱的小鸟、有打着队旗、排着队伍穿行在山谷的孩子们……因此在歌唱的时候,大家带着憧憬和渴望的心情来唱,此课上得异常顺利。
(三)律动
律动是学生们百玩不厌的活动。随着音乐的节奏,让孩子们有规律的表演各种动作,或拍拍手,或悄悄课桌,或站起来跳舞,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和乐感,还能提高学生地听辨能力,在实践中能准确区分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节奏,从而进一步感知音乐,理解音乐。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而激发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在音乐教学中,老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要能面对全体学生,运用多种新颖独特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单调、呆板的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呈现出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学生地智慧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与施展,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刍议】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由于低年级儿童知识经验不足,思维、语言各方面都处于幼稚的状态,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兴趣和认识常有直观性、表面性、具体性,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并善于模仿,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边欣赏,这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论文关键词:低年级,兴趣,学生,学习,音乐,培养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个人音乐素养,让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本人针对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归纳总结如下。
1.1 建立必要的课堂常规
在音乐课上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段琴声都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意思,应力求音乐课有别于其他学科,建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常规,从而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节课的开始采用让学生听音乐进课堂的形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感受音乐情绪的能力。师生问好采用唱师生问好歌的形式。音乐课中常有律动教学,律动时站立和坐下都可以用固定的音乐与之相配合(站立:13 55 |1-| 坐下:15 33 |1-|)。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学生用唱歌方式表扬(12 3| 12 3|你真棒)。这些都会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成为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1.2 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的最大目的是给人美的享受。我们不能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准确的表达好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具有感染力、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玩耍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中的艺术内涵挖掘出来,激发起学生深厚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唱歌中去,正确的、创造性的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美。
1.3 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让家长帮助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做沙球,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胭脂盒对击做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这种精神的自由很大程度受身心自由的影响。一言一行都受牵制,又何来艺术体验时的愉悦?所以我的做法是“悠着点”。欣赏音乐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手舞足蹈甚至离开座位,且慢呵斥他的随意,不妨以赞许的眼神欣赏他的表演,待他心满意足时自会归座。遇上喜欢唱的歌,总有学生激动的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尽管喊唱有损声带且不好听,但一味强调“轻点再轻点”只会另学生情绪受到抑制,演唱变得无精打采了,我除了在唱前提醒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外,演唱中决不做“扫兴”的事,唱后的评价也总先肯定学生的唱歌热情,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唱得特别响(喊唱)与自然的响亮那种更好听?学生不难发现,唱得太响感觉刺耳,是不可取得。
在教学中发现,一年级新生对歌声好听的评价标准首先是响亮,所谓“理直气壮”,所以对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与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改变与适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才会把音乐课看作无拘无束、放飞自我的地方,才会由衷地喜欢音乐课,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由于低年级儿童知识经验不足,思维、语言各方面都处于幼稚的状态,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兴趣和认识常有直观性、表面性、具体性,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并善于模仿,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边欣赏,这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对活泼好动,感情外露的儿童来说,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我们知道,当音乐刺激儿童听觉,并且在他们心灵产生共鸣时,儿童便会动起来,这样的律动是他们内心感受音乐的深化和升华。
在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做上面的动作,每个人都有超过别人的意识,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源泉,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获得更好地学习效果,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英语基础不扎实、英语单词记得少,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信心缺乏、恒心与毅力不足,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问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自我约束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教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如何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爱学习,这是中职院校英语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结合当前中职生的实际,本文就兴趣的定义,兴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中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院校 英语教学 学习兴趣
一、英语学习兴趣的定义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欲望,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比直接让学生掌握知识更为重要。英语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最重要的场所。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首先,中职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它。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兴奋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无论是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都与兴趣有关,若对某种事物不感兴趣,对它也就不能集中注意。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更是上好英语课的有力保证。
其次,兴趣还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学生培养自觉自主的学习意愿与动力,消除对学习的厌恶感与排斥感,从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中职新课程改革实践几年来,其核心是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发挥学生主体最大的效率,才能让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才能最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而转变的关键是兴趣,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人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则是诱发求知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
三、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策略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正所谓“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今天的中职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愿意甚至排斥学习英语,问题的关键无非是他们在最初的学习中就没有对英语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没有打好坚实的基础。久而久之。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加之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方法不当,导致成绩偏差,失去学好英语的信心。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我认为治标应该先治本,教师首先应该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唤起学生学好英语的强烈信心。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1、将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
很多学生不想学习英语是因为他们认为来中职学校是为了学专业、学技能,英语对专业学习没有帮助。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英语教学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打基础的,而且有些专业必须要掌握较高的英语水平,如国际贸易、计算机等专业。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纠正“学习英语无用论”的思想;其次,英语教学必须注重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可以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专业英语课程、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英语教材等方法,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
2、多鼓励学生,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
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底子差,对学习英语缺乏自信心,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等激励性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管对与错,只要学生开口“说”就要大加赞扬。由于中职生在初中时学习就长期落伍,自卑的心理使他们的自信心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所以要对这些学生有充分的耐心,即使学生一时听不懂。也不要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更不能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之类的讽刺话。老师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鼓励学生,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并未放弃他,他还是有希望的,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念会一点一点地坚定起来。
3、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在课堂中,学生应扮演主要角色,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学习,而不应包揽一切,灌输知识。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英语有句谚语说到: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教师水平、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因此,调动学习者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善于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
4、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为防止英语课枯燥乏味,老师一定要运用多种直观形象,如学生喜闻乐见的幻灯片、录像、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生动直观的图像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带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减少学习的压力,达到事半功倍的良效。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目前流行的目标教学法、听说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都体现了英语现代教学研究的成果,“教有所法,但无定法”,这句话对于课堂教学再贴切不过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等特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英语作为中等职业院校最重要的公共科目之一。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素质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当把英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把英语教学与学生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英语教学与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把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英语教学就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可以顺利进行,愉快地开展,我们中职院校的学生就会认为学英语有用,爱上英语这门学科,掌握更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为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和成长实践奠定基础。
摘要: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差。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中职英语;英语教学;兴趣培养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大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热情。他们到职业学校的目的不是学习文化课,大多数学生是来学专业技能的。所以,英语教学有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职英语教师要把握住时机,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进行一系列既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活动。
第一阶段:启发酝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情境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比较容易、简单,使大家都能参与,这也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是一个过渡性教学过程。如在讲食物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依次提出以下问题:
Step1:
T:Pleasenamesomefoodandfruityouhaveeveryday.S:Rice,noodles,fish,meat,beef,eggs.Step2:
T:Whatdoyouusuallyhaveforbreakfast?S:Iusuallyhave____forbreakfast.T:Doyoulikefruit?S:Yes,Ido.
T:Whatfruitdoyoulikebest?S:Ilike____.Step3:
Fillinthefollowingchartwhileinterviewingyourclassmates.
Theexampleisgiven.
NamebreakfastlunchsupperFavoritefruitLiPing
noodles
rice
bread
grapes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鼓励大家积极运用语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第二阶段:自由发挥展示新的词汇、句型、语法以及阅读短文,对上阶段的问题做补充。如在讲festivals这个话题时,可按以下方式讨论问题:
Step1:
Learnnewlessonby“discuss-learn-discuss”(.通过“讨论—学习—再讨论”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HowmanyChineseandwesterntraditionalfestivalsdoyouknow?WhenisChristmasDay?WhatdopeopleusuallydoduringChristmasDay?
·60·
Step2:
Discussnewlessonanddosubstituteexercises.(小组讨论新学内容,并做替换练习。)
Fillinthefollowingchartswhileinterviewingsomeofyourclassmatesinyourgroup.Theexampleisgiven.
FestivalChristmasDaySpringMid-AutumnThanksgivingFestival
Festival
Day
dateDecember25thfoodchristmaspuddingThingssingChristmas
peopledo
songs
Step3:
Reporttheresultofyourinterviewinclassgroupbygrouplikethis:
ThanksgivingDayison…
Peopleusuallycelebrateitby…It’stimeforpeople…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诉说,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阶段:角色扮演如果说“精讲”体现教师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那么“多练”正是学生“主体”作用的集中体现。“练”是训练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只有“多练”,学生才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英语课堂中“,练”的最好形式就是“交际”。情景对话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心。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能够运用自如,并能举一反三,真正在社会生活中使用。
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英文歌曲、游戏、诗歌以及相关背景知识,提高他们学英语的兴趣,比如用英语歌曲导入,组织课堂教学,效果很好。讲圣诞节这个话题时,可以听唱这首歌;讲问候语这个话题,就可介绍国外的风俗。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创设情境,开展英语游戏。游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把游戏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还能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游戏中,学生可以放松大胆地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各种游戏,代替枯燥的语法演绎。
总之,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英语的积极心态,为今后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让其知道学习不是单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借助教师的帮助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学生要主动地重新构建信息的意义,这种构建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情。”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结合工作实践,我体会到,要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教育中要做到三个结合。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兴趣论文,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基继承和发展中国家,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和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家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大学生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可以说,能否将大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出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因为,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另一方面,这一群体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呈现出多种取向,在自身成长过程伴随着多重矛盾的出现,也存在着很多普遍性的问题。首先,进入大学迅速迷茫。大学已然成为很多同学的游乐场,令自身堕落颓废的温床,诸如此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沟通交流的效果不佳,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大学的正常发展。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终身学习的意识没有确立起来,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大学生自然是社会中具有高个人修养、高文化素质的人群,所以,这个人群的学习意识至关重要,也是亟待加强的。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只有真正理解,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显示器无穷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他是一个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他是运动的。
使用实际手段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有些大学生在理解马克思时,误认为马克思是一成不变的,这就大错特错了,它主张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他是彻底的科学性与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伟大的马克思倒是从来没有说过马克思主义是不变的,而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行,甚至发生错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此外要,与时俱进。作为大学生,需要坚持马克思崇高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有远大抱负,在心里彻底摒弃有神论,对于当代大学生信仰众多的现象,其社会家庭的影响因素居多,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人生指导,完成个人思想成熟,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也是必须解决的,这样才能避免大学生走很多弯路,实现人生价值。
将马克思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强调学习理论,武装头脑,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掌握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特别是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精神实质,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从马克思角度考虑政治体制应该由哪些改进,及其发展方向。此外,大学生不应该将马克思当做单纯的理论,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他,那些需要坚持,那些需要随时代而改变。在实践中看到理论,就是面对任何具体问题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只要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明实践的方向,就能够在实践中看到理论,实践越深入,理论越明晰。这种实践包括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因为理论本身也是实践活动,只要不把理论看做是僵硬的教条。从根本上说,全部哲学史就是人类精神围绕真正的哲学方法,围绕辩证法而展开的斗争。大学生应该从思想自觉坚持马克思为指导,真正将马克思与自己切身生活联系起来。有部分大学生丧失了远大抱负,自己认为自己不行,前途茫然,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大学生应该始终坚信知识创造巨大力量,始终树立远大理想,伟大的导师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贡献全人类的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只有拥有远大抱负才有发展前进的动力,自觉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心怀天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教导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生发展,首先让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原理特征及其方法,其次将马克思主义观点与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最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定位人生,确立人生目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各大高校都开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但事实上,高校大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兴趣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教学手段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在我们党内,毛泽东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则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代大学生是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建造者和接班人,也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和繁荣富强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课程是为了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自身发展与实践活动奠定理论基础,以便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但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缺失,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这门纯粹理论性课程,觉得这门课程相较其他而枯燥无味。在学习上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和热情。所以也就经常能够看到这门课上的学生睡觉,玩手机,看其他科目的书籍。因为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匮乏,再加上平时懒于听课,所以导致这门课程的最后成绩不理想。面对此类问题,高校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尽早解决,尤其是老师应当采取适当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 教师教学手段的运用: 1.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现在绝大部分高校教师都采用照本宣读的方式授课,一节课只用一种方式教学,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玩的状态。事实上,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正确的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在学习中共同获取知识,领悟精髓。教师的责任不仅仅知识主动抛售抽象的难懂的理论知识,而应该诱导启发学生自己探索学习,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只有在最开始的教学目的中深刻的明白领悟这一基本点,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知识。
2.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授课
现在我国自小学到高校课堂,除少数贫困地区没有设置相关配置外,信息技术基本得到普及。但就大多学校来说,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合理利用教室中的信息技术设备。很多时候,因为当堂所讲课本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就会放弃使用多媒体技术。尽管信息化教学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制作课件的水平与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及教育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从教师自身来看,除了教师本身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不够部分教师的多媒体应用技术不过关,课件制作不完善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迷失了教学目的。比如课件元素杂乱,大多数教师制作的课件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元素,如图片、声音剪辑、甚至能够制作很多复杂的动画,这些繁杂的课件因素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内容产生干扰,学生会被有趣的课件内容产生兴趣,从来忽略对课件呈现的知识掌握。还有课件思路混乱问题,大多数教师制作课件往往是同一课件内展现了很多部分的内容,而各个部分内容之间却没有紧密的内在的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熟练掌握,合理应用,把握好一个度。
3.借鉴儒家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中特别推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当今课堂, 我们的教师也可以借鉴 这一思想。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来实施不同的教育,要通过对学生的言论、日常行为进行观察,来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当然,要是逐个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如今的大课堂中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所代课程的系别来实施不同的教育。比如,对于文科系学生来说,对理论性知识理解能力强,可以讲多于练。比如艺术系学生,则通过趣味课堂展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4.师生互动
学习本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师生双向互动过程。课堂死板,毫无生气,学生自然也不愿意学习。教师可以采取特殊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借用视频音频引起学生关注,采用辩论方式,让学生模拟正反双方辩论课题加强知识理解。教师在课堂多采用提问方式,以小组讨论活跃课堂氛围。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以及当前当代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当代大学生在课堂中兴趣缺失,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师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而通过阐述教师教学手段在教学观念,教学技术,教育思想及师生互动四个方面,给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提供了一点观点。因为所阐述问题并不全面,所以不能得出定性结论,但希望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提高高校大学生对政治性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金蓉;儒家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2]聂小明;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
[3]时美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张学平;论师范学校政治课的教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宋瑶;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教育技术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胜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怎样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兴趣论文,供大家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论述,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是坚持立足中国国情,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要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决不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就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
二,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理论的过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中国化要求大众化,但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完成大众化。中国化与大众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有侧重,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提出的各项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也只有当这种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宏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普及,作为推动中国革命第一位的政治工作,并亲自深入工人、农民中进行宣传讲解。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民群众,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星火燎原和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要求各级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广大理论工作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著作——《大众哲学》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大力推动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
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工作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致力于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可以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但要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还必须转化为“大众话语”。要注意改进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宣传教育的效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化呼唤通俗化、形象化。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经过了半学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的学习,使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执政党,加强对执政党的建设对我过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同外国侵略者,和中国的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历史雄辩的证明,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建党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
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建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的任务,就不能不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饿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饿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反殖民地反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跑响,个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化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相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她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涣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执政党,在我过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桑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这种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与某些国家的一党制。这一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各种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饿发展成熟程度;不同的国家政体;选择制度的差异,等等。除此之外,影响政党制度的因素还有历史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结构,地域因素等。
政党政治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特定作用在于:首先,整合本阶级的政治意识,表达本阶级的利益要求。任何阶级都有自己特定的政治意识和利益要求,但是不可能每个成员都能直接传达到国家政权系统中,而只能通过一定的中介加以转换。政党以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使使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理论化,政治化,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充当了中介和桥梁,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表达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其次,结合和发展本阶级政治力量夺取政权或维持并完善政治运作。个政党都力争成为执政的党,利用国家的政权贯彻本党的纲领和政策,使本党所代表的阶级意志成为国家意志。可是,阶级利益的实现并非仅靠政党自身可以完成。因此,任何政党都必须最大限度的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便于夺取或维持自己的政权。再次,主导或影响社会政治进程。政党政治与国家政权机关的形成,运转都息息相关,政治政党在处理各种政治党派,政治势力,社会团体和公民的关系中,也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主导或影响着社会政治进程。
初作为阶级的政党所发挥的作用外,政党政治还在客观上促进或延缓了社会现代化进程。在政党政治的深入发展过程中,政党通过影响公民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等,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国家,对政治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它的制度化过程对于公民个体的主体意识曾强,社会生活的日益法制化都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些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影响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在当代,随着世界对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交往与合作将会更加频繁和紧密。作为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际关系,仍在继续发挥一般的政府交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新世纪的世界各国政党将更活跃,各国政党在社会阶级基础,思想理论纲领,内外政策主张以及组织结构,政治功能,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媒体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民众关心重心的形式下,各国政党都在强化自身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都在根据新形式,新任务,利用新的手段俩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提升自己的政治作用和影响,以便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各国政党的国际合作与交往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努力实现党的宗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秀传统和作风,在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
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怪有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喊出了“政治课没法上了”的哀叹。那么,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呢?我看,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思想政治课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初中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不过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做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初中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自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二,现行教材为兴趣教学法提供了依据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
第三,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兴趣教学法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21 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思想政治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方法 :
( 一 ) 是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紧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在讲授国家本质时,先给学生讲明奴隶制国家是怎样建立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否代表整个宿舍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回答是:“奴隶制国家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再向学生说明奴隶制国家的主要职能。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的工具?”回答是:“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最后发问:“那么,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正是各种事实的接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知识 -----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国家的本质。这校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 二 ) 是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能样理解?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都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 三 ) 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诚然,中学生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便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可以用“量体裁衣”打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并说明人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大,身高不断地增高,所穿的衣服也要随身高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体。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这一规律所决定的,用“量体裁衣”来说明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取譬贴切,印象深刻。这比泛泛地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的多。
( 四 ) 是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受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 五 ) 是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漫画,她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社会主义民主”时必然有提到资本主义民主,如何对照资本主义虚伪的、有欺骗性的民主,讲清社会主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列表对照分析,引用大量数据来说明的方法外,还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跷跷板”漫画 ----- 跷跷板一端坐着一头驴头人身像,另一端坐着一头象头人身像,中间是美国白宫,在象驴身上分别写着“民主党”、“共和党”字样,他们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这表明美国政治两党轮流执政的真实面貌。这就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过是两党之间的民主,是有范围、有层次的民主,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没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民主权利,因而是虚伪的、表面的一部分人的民主。反之,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的真正民主。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 六 ) 是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这里的态势不是指由于几种力量对比出现的战略形势,而是特别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适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把政治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 七 ) 是运用课本知识激发兴趣知识就是力量。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笔者在讲课中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如在讲“改革开放给中巨大变化”时,列举了课文中深圳改革前与改革后对比的例子:“昔日的深圳,是一个只有两条半街, 2 万多人的边陲小镇,街道狭窄,房屋简陋,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如今它已经成为有 30 多万人口和 1 万多家工业企业的现代城市,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街道纵横交错,平坦畅通。十多年来,深圳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1990 年与办特区前的 1979 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67.8 倍 ; 工业总产值增长 263.4 倍 , 出口贸易总额增长 311.8 倍 . 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然后问学生:深圳在短短的十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深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回答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实际,合乎时代潮流,顺乎中国民心,解放了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因此,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经过这样的安排,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搜寻教材以外的材料,不善于就地取材,利用教材现成的材料。孰不知,教材上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较高典型性的。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现成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现成的东西似乎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善于吸收消化,灵活运用,同样也能激发学兴趣。
( 八 ) 是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在讲授“热爱祖国”内容时,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接着介绍历史上岳飞、邓世昌、李四光、钱学森等人的爱国故事。结果许多学生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紧接着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新时期作为青少年应如何报效祖国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就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另外教师结合自身独特经历和感受来说明教材上的一些原理,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之感。同样可以达到用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作为一种在生活中随处可遇见的无形事物,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人生来就具有音乐智能,婴儿很早就可以对音乐表达的情绪进行识别,有无音乐训练经历,对于情绪的知觉,并没有差异。毋庸置疑,音乐对于人情绪的诱发是与生俱来的。且音乐对于人类情绪的影响十分鲜明和常见。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不同类型音乐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音乐对人的情绪是有影响的,它通过音调来影响人的情绪。不同类型的音乐也会导致不同的情绪。轻松欢快的音乐能够改善一个人的整体神经功能,可以让大脑更加轻松。节奏较为欢快的音乐可以让人精神愉悦,减轻压力,消除身体劳累;音调优美的曲子能够让人情绪稳定,集中思想,另外,音乐在生活当中还给人带来了一定的美好情趣,帮助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疗法”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有着不同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也反映着我们每个人每个时段不同的心态。阴晴不定的情绪和起起伏伏的情感,使我们的生活增加了很多味道,并形成了一个个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人们的社交关系可以通过适当的情绪反应来有效建立,较为正性的情绪更加能够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牢固。另外,观察一个人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标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他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否成熟。
音乐是人类最能够表达情感的语言,其本质就在于传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音乐对我们心理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情绪的影响来实现。换言之,听到不同的音乐,人们的情绪也会有着相应的变化。音乐是一种释放自我和表现情绪的特殊方式,它有着非常多不可思议的力量。音乐的情感特质,对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学者李念红认为,音乐对人的情绪、情感的影响是显着的,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人有喜、怒、哀、乐等情绪,这些感情都可以通过音乐进行表述,音乐实际上是人宣泄感情的一种巧妙方式。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出现了很多的音乐种类,按照最多的分类大致分为严肃音乐、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三种。
严肃音乐,即古典音乐,又称作经典音乐。西方严肃音乐诞生于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到十九世纪早期,经历了岁月的考验长盛不衰,其意义可说是当代欧洲文化的缩影。它主要指海顿、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例如《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着名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古典音乐名作,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约十分钟的音乐,包括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其中五首圆舞曲的旋律优美、节奏轻快、气氛欢愉,当人们欣赏圆舞曲时,情绪就会越来越高涨,进而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让自由的心灵在那蓝色多瑙河上旋转。尾声中现了第三、第四和第一首圆舞曲,然后,响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荡漾的美妙回声。在清澄的色彩中,长笛颤动跳跃的鸟语,让人们沉浸到田园诗境之中。忽然,一阵急风骤般的音流汹涌而至。全曲在火热的狂欢高潮中结束。这段尾声,更突出显示了施特劳斯的高超技巧。
西方约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开始出现了流行音乐。这类音乐简洁明快、形式活泼、深受大众喜爱,具有较高的传唱度和流行性,但通常都没有什么规则性和持久的价值。主要包括:民谣、节奏蓝调、新世纪音乐、HIP-HOP、乡村音乐、摇滚乐、世界音乐、流行美声、电影音乐、爵士乐、电子乐等等。
流行音乐是非常能够表现当下情绪的音乐类型,很大一部分流行歌曲的主要内容,都是在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也因此,流行音乐能够与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更多的共鸣,使得流行音乐成为了调节学生情绪情感的调味料。流行音乐的题材和生活密不可分,尤其是一些校园民谣就像是在描写自己身边的事情,比如《同桌的你》《光阴的故事》等等。这些歌曲会让学生感觉很放松很亲切,他们能够通过听音乐来释放自己的心情。相较于高雅音乐的专业性,流行音乐更加简单易懂,无需付出多少精力来做针对性的学习,就可以在学习之余,尽情地放松心情。流行音乐花样繁多而且简单易学,学生们无论是对于彼此友情的珍惜还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都可以通过歌唱流行歌曲来完美地诠释,有悲伤情绪的释放,也有对幸福生活的愿望,还有就是对美满爱情的向往。当学生们有不方便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唱流行歌曲的方式来表达。
流行音乐也并不完全都是正面的,其中也有小部分反叛情绪的歌曲存在。客观的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是小部分成年人对于情感生活不顺利的发泄,但是对于心智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学生来说,这些歌曲的负面因素,很可能成为学生走向极端化的催化剂。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上的挫折,以及因成绩下滑而被家长给予的压力,致使他们的情绪动荡不安,意志力变得薄弱,假设这时能有一些其他因素对他们进行调整,变压力为动力,重拾学习态度,到时不仅可以感受成绩进步时的喜悦,还可以收获克服困难的成就感。但相对的,如果学生的意志力不足,再加上外界影响,会让学生更加容易出现极端化的情绪。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民族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运用较少。如人们熟悉的中国古代的十大名曲,基本上都是某一种乐器的独奏曲目。民族音乐强调声音的明亮与甜美,语言生动与感情质朴,强调行腔的圆润和咬字吐字的清晰,讲求气息的运用,并以真声演唱为主。
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民族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一般都是由五声音阶写成的,《茉莉花》《小河淌水》《五哥放羊》《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等。过去经常有人把唱歌不准的人称为“五音不全”,这里说的“五音”就是指五声调式中的这五个音。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小名阿炳)创作的二胡曲,由一个短小的引子和六个段落构成,开头便是断肠音,旋律哀怨、凄凉,随着音乐的进一步的深化,把阿炳由沉思而忧伤,由忧伤而悲愤,由悲愤到怒吼,由怒吼到憧憬的种种情感表达得淋淋尽致。这首乐曲情感悲伤压抑,这样的音乐往往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主要是与乐曲以及欣赏者的个性差异与经历有关。 四、结语
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音乐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不同的音乐对情绪有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应根据自己的情绪状态,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欣赏。心情烦躁不安的时候可以选择旋律优美的音乐,能够使人心情平静、放松;心情抑郁消沉的时候可以选择有节奏感有力量的音乐,可以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心情激动亢奋的时候则选择节奏较慢的音乐,这样能够使心情变得安定从容。
大多数人在情绪高涨的时候,认知能力较为积极,反之亦然。音乐既然能够对人的情绪造成影响,那么,音乐同样也对认知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量。由此可见,音乐对于人的影响,主要在于情感及认知两方面,并且有着很大的潜力。不同风格的音乐会给人们带来各种影响。高尚、健康的音乐有助于培养我们早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合格大学生,适当地把学生时代的宝贵时间,用于音乐欣赏,也有助于早日实现社会的和谐。
不同类型音乐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研究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提法。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贝多芬音乐对大学生自励人格的塑造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现如今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要求具备健康的人格。而现在的大学生却出现了如否定型、享乐型、懦弱型、蒙昧型、非道德型和自恋型等几种消极的人格类型,这需要学校给予正确的引导。贝多芬音乐中蕴含着他悲惨的生活经历和对命运的抗争,这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积极意义
(1)否定型人格。否定性人格是以全而否定为特征的一种个性表现,其表现大致是五方而:对他人的否定,对他人的存在表示极为不满,认为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障碍;对集体的否定,表现为对集体表示不满,反对或不服从集体活动,持否定态度;对自己的否定,对自身的能力、行为和存在价值意义持否定态度,反映出一种惰性或者无所谓的心态;对社会的否定,对社会充满了否定与不满,是一种反社会心理。可以看出,否定型人格是一种危险人格
(2)享乐型人格。享乐型人格的人本质上没有真正理解现代化的本质,只追求现代化的表现,把现代化简单地当成是追求现代化享乐。其主要表现就是明显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在我国,享乐型的人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迷恋于吃喝玩乐、旅游和购买奢侈品,大搞超前消费,不思进取,对于勤奋、节俭这些的优良传统都弃之一旁。例如前几年在一档电视节口中说出“宁可坐在宝马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宝马女”,就是典型的享乐型人格的体现
(3)懦弱型人格。这种人格的人在而对外界刺激时,不能正常进行抗争,表现出胆小软弱的一种个性。少数大学生在性格上的胆小懦弱,对一些问题没有自主解决能力,从而对其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懦弱型人格的大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不敢而对困难,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经常半途而废,经不起打击
(4)蒙昧型人格。表现为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对事物的认识迂腐、不开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求总是背道而驰。抵触学习,没有进取心,创造创新能力差。他们缺乏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不懂得与人沟通。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与社会格格不入。这种人在大学生中数量不小,令人堪忧。
(5)非道德型人格。有些人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关系就是尔虞我诈,是没有道德可言的,这种人就具有典型非道德人格。他们否定道德价值,认为道德束缚个性和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便显得惟利是图,疯狂追名逐利,主张为实现口标可以不择手段这种人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进步构成了威肋、。现实生活中,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往往都是非道德人格导致的。可以说,非道德主义不仅害人,而且害己
(6)自恋型人格。自恋型人格指的是个体在自我意识影响下,把意识封闭在一个狭隘的自我体验之中的消极心理形态。自恋型人格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人格。自恋型人格表现为:对情感的自恋,即“不合群”现象;习惯的自恋,习惯对过去经验无意识的重复,习惯自恋的人沉浸在过去的习惯之中,对自己习惯持自我欣赏、肯定和维护的态度,这使得他们对环境的变化表现出极差的适应能力;对仪表的自恋,一些人过度重视自己的装束、打扮、容貌等外在表现,不惜为此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些人希望他人能够认同希望自己的仪表,并给予夸奖和赞扬,情绪异常敏感。
贝多芬被世人誉为“乐圣”,他坎坷的一生和他自励的性格,都在其伟大的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来,这对现代大学生塑造自励性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2.1贝多芬坎坷的一生及音乐创作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思市一个音乐家庭。他很早就表现出了他的音乐天赋,父亲为了而子想要把他培养成“莫扎特样的神童”,经常打骂他贝多芬的父亲嗜酒成性,年龄不大的贝多芬就开始在乐团工作,挑起生活的重担
在贝多芬19岁那年,受到法国大革命的鼓舞,贝多芬写下了合唱曲《谁是自由人》,以此来表达对自由、民主的渴望,此作品使得贝多芬在德国一举成名。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琪查尔迪小姐,她是一位公爵的女儿,但作为公爵的父亲嫌弃贝多芬身份低贱,没有把女儿嫁给他,这给当时的贝多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刺激,在这种刺激下,他创作了名曲《致爱丽丝》,用音乐来述说他的悲伤和对关好爱情的向往。在失恋的悲伤还没有过去时,更大的打击就接踵而至了,贝多芬的听力开始一天天下降。但是,面对困境他并没有绝望,对音乐强大的热爱支撑着他继续创作。
32岁时贝多芬开始了音乐创作,在近两年之后,他创作出著名的作品一一《第三交响曲》,贝多芬的音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音调跌宕起伏,有沉静的凝思,也有愤慨咆哮,令听众随着音乐情绪激愤。随后,贝多芬创作了另一部名作《英雄交响曲》,它的本意是献给拿破仑的一首合唱曲,但当他听到拿破仑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愤而去掉了原来的献词,改成一首交响曲,命名为《英雄交响曲》,下而还加了注解“为了纪念某位伟大的人物”。
之后,贝多芬用了前后六年,不断地修改,创作了《第九交响曲》,这也是他在音乐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作品了,当时54岁的贝多芬已经失去了全部听力。1824年,《第九交响曲》首次演奏时,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当时的他既看不见的乐谱,也听不见声音,他全凭自己对音乐的记忆和感觉来完成演奏的指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当时,观众兴奋若狂,全场爆发了多达五次的掌声和喝彩声。
贝多芬艰难坎坷的一生并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的热爱,反而激发了他对音乐创作的热情,这是他强大的自励人格推动的。
2.2贝多芬自励人格分析及对大学生的启示
贝多芬一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每当生活失意时,都会用音乐创作来找寻内心的平衡。比如,因失恋创作出的《致爱丽丝》,因对自由向往而创作出的《第三交响曲》,因失聪而创作出的《第九交响曲》。在他的音乐作品里,饱含着他对人生的感受和对命运不屈的抗争。他一生中最具震撼力的一句话是“扼住命运的咽喉”,这句话显示了他顽强的性格和坚定意志,向世人证明他做到了这一点。贝多芬坎坷一生,是内心不断同命运抗争、同疾病抗争、同恶劣环境抗争的过程他的音乐,实质上就是这一历程的写照,正是不断同命运抗争的记录。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贝多芬能够在这样困苦的情况下,创作出如此辉煌的作品,正是因为其强大的自励人格。自励人格就是可以很快将压力和痛苦转化成为自我前进的动力,并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不断奋斗一,从而得到精神的满足。具有自励人格的人善于把自己的精神痛苦进行升华,他们把挫折都看做成长的契机,在挫折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这种自励的精神正是大学生所欠缺的。现在中国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从小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家人的溺爱,使他们很少遇到困难和挫折,这使得他们不具备而对挫折的能力,一旦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他们会表现出不敢而对、仿徨无助、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而在大学时期,引导他们养成自励的人格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大学生具备了自励的人格,在今后走向社会时,而对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困难,他们都可以坦然而对,并且可以把这些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自己的动力,不断地在克服困难中得到成长
现在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最终要求是以下三种期望: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质量,高尚的道德水平和个体与社会的协调,这是一种对高质量人生的追求。健康人格为大学生之后的人生发展提供了一种切合实际的愿望。但是,当代大学生还有很多的人格塑造问题。贝多芬艰难的一生和不屈的性格是其自励人格所决定的,自励的人格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关键。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加速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尽快地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进教学教法,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接受和践行新教材的开发和应用。正如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习兴趣是获取知识,丰富心理活动的动力。兴趣往往源于好奇心,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对视唱练耳的学习兴趣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在进行视听练耳的日常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听”以及“唱”。在所有音乐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就是视听练耳,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各种乐器,都需要具备视听练耳的良好基础。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对视唱练耳的学习兴趣,分别从音乐发声练习,节奏练习以及歌唱练习中讲述怎样提升小学生对视听练耳的兴趣。
关键词:声乐教学 小学生 视听练耳
在声乐教学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自身拥有的音乐素养,并充分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具有的潜在能力,让学生能够了解各种音乐的基本元素以及音乐的表现规律等。同时,在声乐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中的乐感,更深入的了解音乐,掌握音乐中的审美。因此,视听练耳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同时对音乐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对于视听练耳练习的兴趣成为了音乐教学中重要的内容,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学习效率。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只有先培养了小学生拥有基本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的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效率。
在声乐的教学中,一般都会有发声的练习以及学习歌曲,在视听练耳的实际教学中,这两部分的学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音乐教学中的发声练习中,需要利用辅音以及元音从而准确的表达各种高音。发声练习属于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首先掌握的就是一些声乐学习的技巧,其中包括音色以及音域具有的特点等。例如,在小学生学习唱歌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安排对音乐中上行音阶或者是下行音阶进行相应的模唱练习,还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歌曲,并截取其中比较精炼的一部分进行发声的练习,并在练习的整个过程中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难点。想要提高小学生对于视听练耳学习的兴趣首先需要抓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安排更多灵活的练习内容。例如,在《清晨》的教唱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说:“在清晨,我起床打开窗户,偶然间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呼,沙沙沙……”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播放《清晨》的引语,并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在音乐开始以后,教师可以开始进行发声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清晨的欢快,并引起学生较大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枯燥的音乐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到美好的意境中,并享受到音乐带来的轻松愉快。
视听练耳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够让学生学会辨别各种高低音、音色以及调式调性等,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记忆,提升学生自身的读谱能力,并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节奏感以及对音乐具有的感知能力。节奏可以看成是音乐这门艺术的灵魂,是音乐重要的骨架,同时也是音乐的重要脉搏,因此,节奏的学习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音准与节奏相似,是所有音乐演唱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要求,也是所有学生想要学好音乐必须具备的条件。例如:在《故乡的小路》的实际教学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辨认不同歌曲具有的音乐节奏,并确定变拍子。教师可以提出几种基本的节奏类型,并让学生在拍拍以及念念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节奏。
声乐作品利用乐普的形式保存并记录下来,各种声音符号自身无法带给人们非常美好的审美享受,需要利用表演环节,将声乐作品充分地展现给所有的听众。想要将各种谱面上表示的音符最终通过表演展现一场富有生命活力的音响,需要利用较强的表现力以及创造力。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表现力以及较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视听练耳的学习能偶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拥有的创造力以及表现力。在对歌曲演唱进行处理或者是创编歌曲的整个过程中,部分歌舞可以在整个歌曲的句尾部分适当的加入一些节奏的伴奏或者加入伴唱,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比价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的内容,并体会到音乐具有的表现力,充分享受音乐的快乐。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或者是吸引人的音乐主题都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表现力,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欲望。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包含视听练耳的学习,视听练耳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自身的节奏感,同时提升学生音乐表现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创造能力,并拥有较强的音乐记忆。想要小学生学好声乐,首先需要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声乐。同时,视听练耳在声乐的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小学生对于视听练耳的学习兴趣。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英语的学习具有强烈的新鲜感。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小学生英语学习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英语是一门新鲜而又陌生的课程。"新鲜"使学生有一种好奇心,也就有可能把这种好奇心引导到学习兴趣上去,而"陌生"又会使他们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从"陌生"变为"熟悉",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英语的能力,并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
关键词:英语学习;培养兴趣;语境;听说训练
英语学习历来被认为是在所有学科中最不容易学好的学科,这是由于作为第二语言来说,不论是教还是学,不利的因素很多,而且有的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减少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英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英语教学更应该利用各种有限有利的条件,来提高教学成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可利用:
1.培养兴趣吸引学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开发和引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此,对于小学英语的教学,培养兴趣从而吸引学生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初涉英语,兴趣浓厚,神秘感强,这时就得因势利导去保护、引导这种兴趣,并激发兴趣向深层发展。教师可以把第一堂英语课上成"兴趣培养"课。一进教室,就向大家用英语做了自我介绍:"Hi,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I am…, your English teacher…… "配上手势、表情及适当的中文解释,学生懂了老师的意思后,教师可以再告诉学生只要认真学习,用不了多长时间,你们自己也能用英语作简单的交谈了。望着学生们一脸的钦佩、羡慕与向往,教师就可以知道这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
2.充分利用语境
母语的掌握不是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来完成的,小学生在入学前就以完成这种学习,他们主要以直觉、习惯和模仿、强化为主要途径。由于生活环境的作用,他们不得不按着母语应有的方式去掌握母语,否则,他们就会行不通,难以同别人交往,失去同外界的联系。这样的语言环境给他们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按照母语的规则去说话,这种语言获得的方式可以利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最好阶段,但大的语言环境根本不存在,教师应充分利用媒体营造英语的语言环境,录音、光盘都可以,光盘效果最好。其内容应该是与小学生学英语有直接帮助的内容,如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这些内容给小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久而久之,小学生通过直觉习惯和模仿,有意识把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英语的小语境随身而行,从而为学习英语创造最佳外部条件。
3.传递鼓励信息激发学生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爱是行动的源泉,爱可以推动人去进行他从事的任何事业。"教师应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要渠道,让学生在情意浓浓的教学环境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受,使学生在接受英语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语言情感的体验。所以在课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总是尽量注意以表扬鼓励为主。即使学生答错了,也用"Try again","Don't worry"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当众表扬们能积极思考,敢于举手方言。"Very good.""Great!""Well done.""You are clever."等激励性语言更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常用的评价。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肯定,就大大提高了积极性,那教学任务也就容易完成了。
4.有趣的英语歌曲、童谣、游戏愉悦学生
歌曲、童谣、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得知识,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学习习惯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使学生在唱歌、游戏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感到松弛、愉快和满足,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堂堂有歌声,节节有游戏"的原则。除了教材中的每一首歌曲、童谣,每一个游戏外,还可以收集课外资料,引用到课堂上来。可以设计一些英语游戏,使学生边做游戏边轻松地操练英语。如用How much is 6 and 8?(数学智力游戏)操练数字;用Show me your……, Touch your……等来锻炼学生的听说反应能力。
这种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对英语的爱好进而形成了对英语的饥饿,而这一点,正是成功掌握一门语言的开端。
5.设计目标,灵活开放
英语课程标准是采用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分成9个级别。同时,英语课程标准又将课程目标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描述。也就是每个级别都要以学生在上述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作为发展目标。
在谈到操作的灵活性时,首先得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分级要求不等于分年级要求,英语课程标准中的级与我们通常说的年级不是对等的关系。以前的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规定得非常清楚,但现在的英语课程标准采用的是分段管理的方式,即提出每个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二级、五级、八级,而其他级别则作为过渡级别,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对各层次教学的指导,又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小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确定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管理层也应该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支持小学英语教学为此所作的努力。
6.开展竞争机制激励学生
针对儿童好胜心、荣誉感强的特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以竞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因为竞赛具有刺激性,符合小学生渴望获胜的心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准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开学初布置教室时,可以特意设计了一张"英语赛事表",分为"Words"、"Listening"、"Singing"、"Making"四部分,在平时英语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个比赛形式,如教单词"words"时,各小组认单词比赛,如教歌曲"singing"时各小组又进行唱歌比赛……这种形式较大地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每当老师说:"Let's have a competition between groups, OK?"全班同学总是兴高采烈地回答:"OK!"此时证明孩子们的兴趣已经开始产生了。在比赛时,他们也特别认真,对于他们的表现,老师也要恰到好处地奖以小红花等,表示鼓励。学生们如此积极配合,当然教师的教学目的很容易就达到了。
总之,小学生的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反应速度快,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只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多花点心思,想些方法,是完全可以较好地把学生引进英语学习的大门的。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怎样让小学生主动学习英语,关键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从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关键词:小学英语;兴趣融洽;发挥游戏;情景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与、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英语呢
一、兴趣入手,以趣激学学—“我爱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唤起学生废寝忘食的钻劲,成为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让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因此,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创造语言交流的情境和交际情境,让学生去实践和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给爱动、爱玩的小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现的舞台,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富有情趣。例如在学习MyFamily一课时,我让学生带来全家福照片,用“This is my family……”介绍给大家,然后小组交流,这样就创设一个热闹的餐宴,达到在动态真实的环境中使用英语的目的,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这活动的主体。学生对学科的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如果教师在谋章上笑容可掬,亲切和蔼,埘全班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在课问,尽量创造条件,与学生进行接触,如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游戏。当学生在学习巾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凶,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不是指责批评。这样不管在课堂内外,还是学习生活中,都让学生从老师那晕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他们就会有’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的学科,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为行为,实现老师的期望。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所传授的学科,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良好的情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丰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丰体性己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掌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足: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问较短。为此,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活动因素,有目的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与教材之间产生浓厚的兴趣。
游戏教学,小学生生性好玩、爱动,游戏以其生动、趣味性迎合了儿童好玩的心理特征,把游戏引入课堂,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将知识溶于游戏中,让学生私情趣怏然的游戏中学英语,如我在教学动词sleep.sweep.cook.paint.listen.write等词时,先做相应动作,让学生猜,如果猜对了就请他来做动作;又如在教学基数次词one.two. three……词时,不觉中老师存讲台上做起广播体操来,学生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喊起来one.two.three……。然后学生巩固,排好队报数one.two. three……,这样学生在积极的兴趣中学到了很多单词。
创设情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示、音乐渲染、创设出生动逼真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荚注,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例如Christmas Day时特意去商店买来圣诞老人的一切装扮,圣诞树和许多礼晶,上课时装扮成圣诞老人,拿着圣诞树走进教室,学生一下子被我的奇装打扮所吸引,都叫老师今天怎么这样打扮,为什么会买那么多新玩意。这时我把圣诞树放在讲台上,让学生排队领礼品,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学生受到感染,仿佛生临其境,一下子就明白课文意思了。一个场景的创设,学生当然学得轻松愉快,从想说到回说到乐说,增强了学生对学英语的兴趣。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的开展要从学,丰富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适时适度的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剖,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策略,多形式、多角度、多层而的寓教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主动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浅议提高英语口语训练有效性的策略》
[4]《互动式教学模式与英语口语能力培养》
[5]《如何提高小学英语第一课时》。
【摘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达到英语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兴趣;英语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英语人才,必须从小开始,从兴趣着手。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游戏激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但在课堂上唯一能“自由”动的就只有在游戏过程中了,因此,小学生对游戏有着强烈的兴趣,期盼游戏的心理不亚于期盼放学或放假。在教学中我发现下面的游戏比较受学生的欢迎。
1.猜一猜
猜测,它能让一个人积极开动脑筋,在英语课堂上也可以活跃一个班的课堂气氛。例如在教“color”一课时我就以实验课的形势出现在课堂上。先拿不同颜色的单词后再把事先准备的不同颜色的水倒在透明的试管里,让学生猜“white+yellow=?、red+blue=?、blue+yellow=?”等,当全班学生带着好奇与兴奋的心情看到试管里的水变了颜色时,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声,这时我将新单词出示并进行范读,学生对不同颜色单词的掌握的十分扎实,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farm这一课时,我利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小房子让学生来猜,刚开始画的时候学生是一头雾水,看不明白,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这里,随着画我随着让他们猜当我把正个农场都呈现在他们眼前时,他们恍然大悟,一下就记住了农场,我把卡通版的农夫和各种动物贴到农场的相应位置时,他们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在他们的脸上看到:这是他们喜欢的,愿意接近了解学习的。效果自然好。
2.尝一尝
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运用。只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样也要运用到生活中去。由于我们母语是汉语,我在课堂上经常为他们创设语言环境。例如在讲“fruit”时,我让学生们从家里带来各种水果,并大胆的带上水果走上讲台。开始时,有些学生被水果的香味深深的吸引了,惦记着自己带来的各种水果,一心想着品尝水果的美味,马上就要流下口水了……。我在这时抓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学习并记住水果的名称。学会说单词的同学可以边说边吃,这样一来,孩子们边吃边说,边说边吃,学习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都抢着发言,然后迫不及待的吃掉带来的水果。这节英语课变成了一节会餐课,孩子们特别高兴,学的也非常快。
3. 演一演
小学生的一个特点就是爱表现自己。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机会和空间。如讲“animal”一课时,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玩具带到课堂上来,尽量带一些手偶。首先我利用这些手偶玩具分角色来进行对话教学。然后让学生扮演各种小动物如: zoom、pig、duck、rabbit来模仿各动物的神态、声音等进行对话,他们表现得绘行绘色,都很积极踊跃的进行排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赏识鼓励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激励,在获得成功和进步时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孩子最需要老师的安慰和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与积极的肯定。在学习的道路上,无论失败或成功都可能成为沉重的包袱,也都可能成为新的动力,适时的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拿起教育中的表扬武器,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强学生成功后的信心。“good、try again”,”great”,“you’re clever”,“excellent”等恳切的激励,能让失败真正的成为成功之母,给学生以自信。然而,“you’re wrong”,“no,I don’t think so”一味地否定和责难,会把成功的喜悦化为乌有,甚至失去再做新的尝试的勇气,让他们找不到方向。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成绩都及时的予以肯定,使他们树立能够进步的信心,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热切的期待着收获肯定与赞誉。作为教师我们应珍惜少年儿童心灵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让学生取得自信。成功教育收获的是教育的成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自身。我们教师要把握时机,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情景创设
语言的运用是要有环境的,只学不说不运用到头来只能是哑巴英语,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创设主题,给学生语言运用时间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比如我在教学“hamburger”,”hot dog”,”coke”,”French frice”等单词时,我为学生创设在KFC购物就餐时的情境。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摆在柜台里,然后指导学生去点餐,因为学生都很喜欢吃KFC,对这仅是事情很熟悉也很感兴趣,所以显得很积极很高兴,我启发他们尽量多地使用英语,让学生进行情景交流,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全真”的英语环境中。
又如在学“shopping”这一课题时,如果老师一味地讲述买东西时应该怎样使用语言“What can I do for you?” “I want to buy something.”“I’ll take it .”等等。但学生肯定还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所以我根据课文上的情景让学生模拟此情景进行真实的买卖服务,在对话中很多同学都能够说出自己需要买的东西,而服务员为别人提供了周到的服务也显得很高兴。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融入到那种情景中去了,让他们体会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他们就知道什么样的场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时候该说什么样的话。那样才能让学生学以置用,并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感。
四、歌曲熏陶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歌曲就像一支鲜艳的花朵在课堂上绽放,吸引着孩子们求知的目光,熏陶着孩子们美丽的心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许多英语歌曲简单易懂、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内容生动,在学习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上我适当编排的动作,也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的巨大动力。比如在进行“body”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边唱边摸“head,shoulders,knees,toes…”音乐的美妙旋律极大地促进了儿童对歌曲内容的记忆,让学生学的轻松、开心,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乐教乐学。我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英语歌曲时,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有的学过的单词、句子可能会被他们暂时遗忘,但只要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孩子们就能流利地唱出学过的每一句歌词。因此,我认为以英语歌曲来进行英语教学,是一种成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由此获得的知识和情感,必将给孩子们的未来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其实,一堂成功的英语课不仅仅需要我们的精心准备,还需要教师施展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我想,优秀的教师能诱导学生进入美丽的知识殿堂,让学生在里面更好的翱翔。很大程度上,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思想品德的高尚,智能发展的充分都取决于给予他们养分的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领导有方,学生也会其乐融融的进行学习。亲其师,方信其道。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英语学习,兴趣为先,愿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之花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更加美丽的绽放。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非常大,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音乐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欣赏教学在高职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大学生音乐欣赏心理之初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音乐心理学研究对象有大致八类,本文要着重探讨的就是针对高职院校音乐心理学研究之一--审美接受心理,也就是音乐欣赏心理。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音乐欣赏 心理
音乐欣赏心理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研究对象,商贸旅游职院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欣赏体验和音乐反应,这些欣赏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和体验决定了欣赏结果的不同。
在我国古代,荀子在《乐记》中曾指出:“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由于欣赏者对音乐的态度,赏析的角度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地位不同,欣赏音乐的社会需求就会不同。按照德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多尔诺的分类,他把音乐欣赏者大致分为专家型、合格听众、文化消费、情绪型、宣泄型等类别。一般音乐院校教师、学生和从事演奏、演唱的表演艺术家们属于专业型。合格听众相对于普通完全不懂音乐的大众相对又更近一步,他们能够基本理解音乐会或演奏会所表达的内容,但又达不到专业人士的水平;文化消费者与音乐圈子接近,但相对更业余,对于音乐的商业追求会更明显,注重追求音乐商业利益最大化。情绪型往往对于音乐的曲风、类型、作者、演奏演唱者是谁不关心,更注重自己倾听音乐时的内心感受,达到一种心理的平衡,调节情感情绪;而宣泄型目的性更强,他们就是要通过音乐来宣泄表达内心的不满或愉快,是情绪情感调节的外显形式,更加容易在流行摇滚音乐中找到。
对于商贸职院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音乐专业的,欣赏音乐只能以选修课以及平时自己私下的学习和接触为主,他们主要以合格听众、情绪型和宣泄型为主。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许多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专业的古典音乐知识有着基础的认识和了解,这些课程一般以音乐欣赏和赏析为主,在多媒体音响的结合教学下让学生对欣赏音乐有着一定的兴趣和体验,增长古典音乐知识和见识,提升音乐品味,这样,学生能初步达到合格听众的标准,再通过课外音乐会等各类表演的熏陶,学生对于音乐语言的领悟能力会有所提高。由于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他们对音乐的品味各异,但他们会在手机里、电脑里、MP3等播放器里下载大量的音乐,以满足他们不同心理情绪状态时的充分需求。宣泄型的学生在学校以男学生为主,他们对争做“好学生”兴趣不大,他们很容易产生负面和不满的情绪,需要通过音乐来进行发泄。一般学院电声乐队的主要成员容易有这个倾向,乐队成员都较有个性,反感被安排被操纵,他们的音乐有明显的摇滚色彩,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他们需要通过音乐来进行宣泄。
在随机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学院低年级学生(18-20岁左右)对于社会传播程度较高的流行音乐兴趣更大,他们的音乐偏好更加符合大众追求,对于音乐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追求以及自己独特的见解弱于高年级学生(20岁以上),情绪型和宣泄型在低年级学生中占多数。对于高年级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欣赏音乐的态度和水平有所进步,他们不仅仅沉迷于音乐符号所带来的听觉刺激和享受,对于最时尚最流行的音乐他们的态度会相对理智一些。这是由于他们即将毕业,与社会有了进一步的接触,他们对于人生和未来有着更为积极和理性的思考,因此他们更容易成为虽不懂文法但理解音乐所表达语言的合格听众,这与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会相对成熟和稳重有着密切联系,进而导致了学生对于音乐欣赏的差异。
学院专业以文科为主,女生居多,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观察和谈话,发现大部分女学生更乐意去学习研究如何欣赏音乐,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更大,学习过程相对更积极主动,并乐意配合教师进行任务的完成。而男学生相对个性更强,对于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自主选择性较高。就喜爱音乐风格而言,男女生之间的差别更加明显,按古典、流行、爵士、灵歌而分,绝大部分的学生不论男女都是最喜欢流行音乐的,因为流行音乐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因而最能产生共鸣。但是就古典音乐来说,女生喜爱的比例是明显多于男生的。
很多古典音乐的欣赏与作者所处时代分不开,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了解才能有更好地体会,因此,女生会更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听老师讲解,认真分析作品的背景和内容,以达到最佳欣赏效果。男生在这方面的兴趣相对弱一些。然而,喜爱摇滚乐的男生明显要多于女生,有少部分女生喜爱摇滚音乐,但是相对男生来说人数要少一些。从对学生喜爱音乐的风格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喜爱摇滚音乐的学生防范意识和攻击性要强于喜爱古典音乐的学生,喜爱古典音乐的学生心态更为平和和包容。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郊区和农村,大部分的音乐学习环境不好,导致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个体目标差异。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音乐氛围对于个人音乐素养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那些家庭环境较好,从小学习音乐的学生毫无疑问在对音乐的学习和鉴赏中会更有优势和自信。在欣赏课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农村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但是不得不面对他们音乐基础弱、音乐品味和素养有待提升的现实,音乐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种差距不是靠着几节欣赏课、知识课就可以弥补的。
在这方面,家庭环境较好、家长较重视的城市学生优势明显,他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表现更多的是一种相对从容的姿态,对于音乐的态度更为平和理性,而家庭环境相对较差的学生普遍认为古典音乐高不可攀,自己很难听懂所表达的内容。这些认识上的差异是长年累月积累形成的,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但并不说明家庭环境不好的学生就一定欣赏能力差,层次提升不上来,这未免过于片面。通过教师系统地指导以及学生积极地学习,很多音乐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同样能提高音乐欣赏水平并获得良好的音乐体验。这说明,家庭环境对于学生音乐欣赏水平十分重要,但通过学生后天的学习和自身的努力提高,欣赏能力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职音乐教育旨在通过学习音乐的一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者的音乐素养,培养音乐技能型人才。鉴于高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听觉素养的培养是高职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任务。当前,听觉素养的培养也要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类学生听觉素养培养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类学生听觉素养培养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倾听能力是音乐欣赏的先觉条件。听觉素养能力的培养是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必要任务。拥有良好的听觉欣赏能力,能让学生从音乐欣赏中获得愉悦感,产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内心的情感,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音乐欣赏能力。
关键词:听觉素养 音乐欣赏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各项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的职业技能,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恰当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音乐专业学生的听觉素养培养的研究是加强高职学院艺术教育工作首先要落实的工作之一。听觉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有助于学生打好艺术修养的根基。听觉素养的培养在音乐高职教育体系中起到了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地位。
为了使得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我们主要以现有学生作为重点调查研究对象,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比前几年学生留下的一些数据和跟踪调查结果,再加上考察全省范围内兄弟院校的一些优秀经验来开展音乐听觉素养培养的实效性研究,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对于音乐艺术专业的学生,听觉素养能力是最基本的技能,也是重要的工具。对于从事音乐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探索一个全新的科学的具有实效性的听觉素养培训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研室开展了对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听觉素养培养的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期获得一个全新的听觉素养训练理念,更新教育理念,规范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类学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建立完善的听觉训练课程体系。
建构一个全新的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听觉素养课程建设方案,建成适应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特别在课程中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新艺术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全面提高艺术类学生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整个项目的研究对于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建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传媒系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办学思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各类全国技能大赛的需要,努力探索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狠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德艺双馨的音乐表演、音乐制作技能型人才。艺术传媒系拥有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校内专兼职教师14名,校外兼职、兼课教师6名,其中副教授1名;双师素质教师9名,省级先进教育工作者1名,省级教学能手1名,省级师德标兵1名,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4名。2名教师加入海南省音乐家协会;本系还聘请了4位音乐界的一线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本系教师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2篇),有数篇论文在院级及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主持并参与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1项;主持及参与院级课题1项。
艺术传媒系教学设施完善、拥有省内一流灯光音响的演出大厅1个,音乐教室9间,钢琴房118间,多媒体电子琴教室1间,手风琴教室1间,多媒体音乐教室2间,舞蹈练功房1间,中西乐器100余件,设备价值106.16万元。建有5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一)提高对学生听觉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识
要创新研究,首先要改变观念,以前忽视学生的听觉素养等基本技能的观念要彻底改变。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专业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实际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在音乐方面拥有成就的音乐家,首先具有敏锐的音乐感听能力,甚至有些卓有成效的音乐大师天生就具有这个天赋才能。音乐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会唱一些歌,会弹一些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创造音乐的能力,欣赏音乐的能力,以及对音乐形式的二次加工的能力,而这一切前提条件是学生拥有对音乐良好的感知能力,也就是听觉素养。传统观念忽视学生的听觉素养的培养,机械地传授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没有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而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任务的主要场所,我们要想提高学生音乐教育的实际效果,必须转变观念,不在一味地传授一些技巧技能,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听觉素养能力的提高,追求学生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进步。
(二)科学合理精选教学内容
学校课堂是学生培训的主要场所,教学内容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学习的实际效果,传统的教材,课程体系并没有对学生的听觉培养体现出一定的侧重考虑,那么我们就要积极改进。重新拟定训练艺术类学生听觉素养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适合音乐艺术类学生的课程体系。一方面随着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应用的广泛;另一方面随着学生身体逐渐成长,心理逐渐成熟,学习的自主性逐渐建立,一些兴趣和爱好逐渐稳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选择最佳的培训素材,例如目前我院艺术传媒系开始增设《真音模唱》课程,其培养目标就是系统地提高学生听觉素养。课程已进行半个学期,从教学效果上来看有明显提高,值得总结分析和进一步研究。
(三)加强听觉素养教材与多媒体的多元互动性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飞速发展,为音乐教学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音乐教学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多媒体教学是最新最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手段,对于培养音乐专业学生听觉能力具有优势。多媒体教学的媒介是电视、录像、电脑等十分直接有效的教学手段,形式活泼,趣味性强,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
总之,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他们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听觉素养能力是学生受用一生的财富,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强调与重视。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理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根本性质理论的一个心理学分支,也称体系心理学。它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不但可以解释、预测并有意识地支配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而且可定向指导心理学各局部分支学科的研究。;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心理学理论在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作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心理学理论在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作用全文如下:
在高职教育中,越来越多的老师逐渐产生一种共鸣――学生越来越难教,成绩越来越不理想,老师越教越没动力,学生越学越没兴趣。作为一位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应当调整心态,找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才是高职院校老师的首要任务。
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有很多种,有的从学生的入学条件进行调查研究,有的从教师的授课方法进行比较,有的从学校的管理模式进行讨论,但笔者却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英语教学的模式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
首先,我们通过对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分析,进一步查找学生英语学习态度散漫或厌恶英语学习的主要原因。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在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在西方社会逐步兴起,这种心理学思潮的核心是输入与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心理学分别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两个方面分析学校的日常学习模式。与其他教学理论有所区别,心理学认为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之后,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出正确的方法。对于讨厌英语或者英语兴趣不浓厚的学生,教师应分析其心理状态,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教学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有很多种,针对本文提到的问题,可以运用以下理论具体阐述。
①动机理论。动机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需要(need),另一个是刺激(stimulation)。学生的学习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某种动机的驱使,这种动机就是我们所谓的学习动机。这种动机能够使学生产生或者持续学习行为,并且这种力量会指引学生朝着特定目标不断行进。
②习得性无助理论。这指的是由于反复的打击或者失败而形成的一种自甘堕落、自我放弃的消极行为。[2]学生在课堂上受挫,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某些失败后果出现后,就会有不良的心理因素产生。面对这些状况,他们无法控制,却又无力改变,最终只能自暴自弃。
③正性强化理论。它强调的是行为的后果会改变最初的某种行为,目的在于改变这些不好的、消极的行为与态度,通过心理、行为等多种方式的干预,从而建立某种较好的行为规范,采取多种积极的、正面的方式,鼓励正确行为反复地、持续地、频繁地出现。针对那些存在无力感的学生(课堂没有回答出问题、课后没有完成作业、语言能力差、考试不理想甚至不及格的学生,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改变现状,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老师们应当以正性强化为主,及时鼓励学生的正常表现,让大家忽视某些异常行为,减少学生的挫败感,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通过对以上心理学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①对于英语学习兴趣缺失的学生,由于缺少驱动力,他们往往不好好学习,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没有求知欲望,因此,这类学生需要强大的外因干扰,我们应对其多鼓励,多嘉奖,多肯定,使其产生动力,从厌学到“我想学”。
②当学生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开始学习以后,切忌中途伤害学生的自信心,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问题回答错误、考试不及格时,老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淡化甚至忽视这些因素,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亮点,然后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甚至是成功的喜悦。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努力地完成课堂任务,消除挫败感,产生成就感,就会做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③在学生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的时候,老师的作用就能真正地得以体现了。教师应告诉学生循序渐进的道理以及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坚持反复、循环的学习。
高职教育当中,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中,英语学习的兴趣缺失更为严重,因此,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对高职英语教学至关重要。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学科,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充分的理解、吸收。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议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浅议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在新课标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要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落实到实处,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数学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深入理解和有效地吸收.
一、 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上课时教师要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设置情境:讲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的故事:18世纪,在高斯10岁时,他的算式老师出了一道题:计算1~100的和.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教师接着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高斯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前听过这个故事,教师这时可以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奥秘:第一个数和倒数第一个数相加得101,第二个数和倒数第二个数相加得101,…一共有50个101,结果就是5050.教师接着说:他的算法也可以解释成这样:把原式的数颠倒,两式相加成为
教师再启发:这个结果是原来的两倍(相对于把原来多算了一遍),再把这个结果除以2就得到原式的和了.教师问:那么对一般的等差数列 前n项和Sn=a1+a2+a3+…+an如何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讨论这个问题.这样通过这个故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相信:学生会很容易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二、 在教学时保持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的热情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学生的合作交流,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交流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其实数学教学是数学信息的交流过程,数学学习是数学信息的选择、获取、加工、交流、反馈、存储的过程.在这种交流讨论的教学中,要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提出疑问,深入思考,发表见解,畅所欲言,积极反思.交流讨论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引起学生长时间、热烈的讨论,一发而不可收,回味无穷.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这种参与讨论的热情要在数学课堂中长期保持.例如:在讲不等式的对称性
可以设计实验:
教师:让学生在天平的一边放7颗钢珠,另一边放3颗钢珠,并让他们说出实验的结论.
学生:(学生立即动手,很快的就得出结论)7颗钢珠的这边比3颗钢珠的这边重,则得出:7﹥3.
教师:两边同时拿掉3颗钢珠,天平左边还剩多少?怎样表示?天平的右边还剩多少?怎样表示?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7-3﹥3-3,还可以得出: 7-3﹥0.
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一些类似的式子,再总结一下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学生:(预习过的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共同规律是:a-b﹥0 a﹥b
教师: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得出另外两个结论:a-b=0 a=b
a-b﹤0 a﹤b.
教师还要趁热打铁问:x+1与1的大小?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有的是:x+1﹥1,有的是:x+1﹤1,有的是:x+1=1.(学生还不会综合起来考虑)
教师再作适当的引导:由上面的规律,试试看,算一算x+1与1的差.(与什么有关?怎样分析?)
学生:当x﹥0时,x+1﹥1.
当x=0时,x+1=1.
当x﹤0时,x+1﹤1.
教师接着再问:x+1与x的大小呢?还是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与x的值大小无关.得出:x+1﹥x.
在思考、交流、讨论中构建不等式性质的意义,增强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条理性,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要保持这种参与讨论交流的热情,这样才能达到如期的教学效果.
三、 在参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学科,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充分的理解、吸收.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怎样才能把这种潜在的创新才能激发出来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其次,要有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每一节课教师要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再次,创造适应数学创新教育的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四、真正开展创新教育的活动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启发式加上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一个人掌握知识越多,知识面就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这样创新教育才能得以贯彻、延续和发展.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的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看到数学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不是直接的灌输,也不是强化应试的训练,是以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核心,不是以结论为核心,是展示思维的过程,不只是简单传授数学知识,要变“直接传授”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充分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在解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解题思路,解题后让学生进行有效地反思引申和举一反三,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对数学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创新的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相信:新世纪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是一个健康、宽松的课堂,一定会是一个学生全面参与、合作交流的课堂,一定会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课堂.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人脑的基本活动形式,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对小学生数学思维与兴趣的培养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作为教学重点,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乐于去思考和探索,去发现数学中的奥秘,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数学思维。要想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教师就要保护好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好奇心。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到了更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新思路,这是我们小学数学必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首要问题。
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教材材料,用已知的许多因素积极教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数学中的概念、解题步骤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点是很重要的,教师要积极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兴趣是教学中最好的营养和催化剂,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认真分析学习材料,分析数学问题的思维就会更加清晰。
在学习中,如果学生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
培养小学生对新事物的观察能力,增长新知识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师要教给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观察的意义是通过对事物表面发生的现象的观察去了解它的本质,发现客观规律,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发新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观察和细致分析,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没有观察就没有联想,就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结论。为了让小学生学会总结和创新,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只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的数学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运用合适的教学用具来辅助教学,使这些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深入浅出,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新事物,探索新思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使他们的思维活跃,印象深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无尽乐趣。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孩子的智慧体现在他们的手指上。很多数学知识的获得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在的动手活动中学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等概念时,学生都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可是在他们的脑海里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印象:1米到底是多长?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再枯燥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可以为全班同学量身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量身高,体会米和厘米的区别和联系。
又如在学习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剪成相等的三角形,通过形象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由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来推断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学生在边动手边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提高。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小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师积极运用启发法教学,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
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题的讲解,采用什么样的语言使学生了解和尽快接受是关键。如果学生不理解题意,教师应立即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慢慢地,学生就会有新的发现。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手势或图形直观讲解,逐步加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小学生新的解题思路。教师通过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二)利用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展学生的发展思维
一题多解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让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发现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从而拓展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新思路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数学教师在小学阶段不应该单纯培养兴趣,更要重视开发新的思维能力,应着重于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相结合。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开拓自己的思维。
【对小学生数学思维与兴趣的培养进行研究论文】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